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二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miran 2011-11-11 11:28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2011-06-03 10:16:24) 转载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征集指南发布,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精神,十二五期间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需求牵引、核心突破、系统发展、军民结合”为原则,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先进遥感器、定量遥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导航定位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精准测量和应用服务能力为目标,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为做好2012年度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备选项目推荐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欲申报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项目的企业,请点击查看: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2012年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征集 ,内有该类项目申报的具体内容。 一、 基础研究类 (一)地球观测 1.柔性地球观测平台系统设计 2.新概念成像/层析探测 3.地球观测目标/环境遥感综合认知 (二)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空间认知与地学信息图谱 2.多尺度空间信息融合与地理信息内容理解 (三)导航定位 1.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理论与方法 2.量子导航 3.新概念深空导航 二、 前沿技术研究类 (一)地球观测载荷与平台 1.高分辨率光学载荷 2.先进微波载荷 3.多波束/多频/轻小型激光雷达 4.编队/组网与协同观测技术 5.长寿命高可靠卫星平台技术 6.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 (二)地球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1.高精度定标/真实性检验与测试技术 2.高精度遥感定量反演与同化技术 3.三维空间信息处理与测图技术 4.面向全球的陆地/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观测技术 5.全球气候变化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6.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 7.面向公众的综合遥感信息提取与应用技术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1.全球地理信息时空编码技术 2.地理信息及时更新与空间关联技术 3.地理信息可视化与制图综合技术 4.移动、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 5.跨平台空间决策分析系统 6.城市综合地理信息系统 (四)导航定位系统技术 1.卫星导航系统互用技术 2.全球/区域卫星导航增强技术 3.水下/地下/室内导航定位技术 4.城市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与服务 5.导航原子钟 6.全球大地基准修正技术 7.组合导航系统与终端 8.导航信号、终端测试技术 9.新型导航地图技术 (五)空间探测技术 1.空间环境监测技术 2.深空导航与自主管理技术 (六)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跨领域支持,见信息技术领域指南) 三、 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 (一)地球观测集成应用示范 1.机动实时接收处理系统 2.定标与产品综合验证系统 3.航空遥感载荷产品与系统应用 4.典型行业/区域综合应用与示范 (二)面向行业/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典型应用示范 (三)面向行业/区域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典型应用示范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2年预备 项目申报 要求: 实施年限: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为5年,前沿技术研究类为3—5年,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为3年。 经费额度:按照项目所属分类,基础研究类项目申请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800万,前沿技术研究类项目申请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00万,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类项目国拨经费原则上不超过3000万。 联系单位: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柳林馆南里甲8号楼西楼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告称中国近六成中产相信工资将上涨
dongzg101 2011-11-2 00:44
报告称中国近六成中产相信工资将上涨 2011-11-01 12:42:06 来源: 法制晚报 (北京)  有 198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麦肯锡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个人消费总额翻番,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近六成中国中产相信工资将上涨。 昨日,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年度报告称,尽管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但今年中国消费者对其收入预期的信心高于去年。 在对1.5万名中产阶层消费者进行的调查中,近六成受访者相信,他们的家庭收入在未来5年内将有显著增加。 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个人消费总额将翻番。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相比英美 中国人对收入预期更有信心 麦肯锡的报告称,居高不下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减缓了消费的实际增长,中国实际消费增长率已从2009年的9.4%下降到2010年的8.5%。 尽管如此,本次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58%的被访者预计他们的收入在未来5年内将有所增长,这一比例在2010年仅为39%。 而与之相对,在美国和英国,相信未来5年收入有所上涨的消费者仅为33%和22%。 报告指出,约50%的被访者认为,开支增加的主因是通胀,而35%的人认为是消费升级,即购买了更贵的商品,这一比例相比去年的26%有所上升。 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兼消费品咨询业务主管马思默指出,对于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中国而言,消费者相信收入将增加,这会大力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 据悉,2010年,中国个人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33%,而同期美国和英国的比例分别是71%和65%。 新闻延伸 我国中产平均5年换一次家电 马思默指出,在品位方面,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者正在向西方国家消费者靠拢。初级产品购买者的重要性正在迅速降低,营销的重点已不是向消费者描述产品的优点,而是让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 报告指出,一个中国人越来越富裕的标志就是,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时间不断缩短。 2009年时,中国消费者更换一次家用电器的平均时间为6年;现在,平均时间已缩短到5年了。原因除了对未来经济状况的乐观,还有对品牌认知度上升。 英国《金融时报》今晨评论称,中国人的“消费主义”来得相对较晚,但是中国正在弥补失去的那些时间。 小链接 2011年度的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于今年2月到4月间进行,此项调研对全国49个城市的1.5万名中产阶层消费者进行了访谈,对 服装 、汽车、消费电子、食品和饮料,以及家居和个人护理用品五大类消费品进行了研究。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尹晓琳 林晨音)
1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下一个十年 制造业怎么干?
zidiao 2011-8-15 08:13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年,十年间,中国经济从进口“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与汽车业的迅猛发展亦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然而技术创新却成为这两大产业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新挑战。上周五由南方都市报与 招商证券 ( 12.23 , -0.06 , -0.49% ) 、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举办的“下一个10年中国与世界”系列论坛上,制造业和汽车行业的领袖及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下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创新突破与汽车行业“中国模式”的发展路径。   机械制造业仍缺“心脏”   “壳可以做,心脏的东西我们还做不了。”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指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要面临几个突出问题。   “目前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不能生产大型民用飞机,深水海洋石油装备,90%的高档数控机床、95%的高档数控系统、 机器人 ( 27.750 , 0.18 , 0.65% ) 依赖进口,工厂自动控制系统、科学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对外依存度达70%。”这些现象意味着国内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薄弱,高端装备制造几乎失守。屈贤明表示,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也令制造主机面临“空壳化”危机。“高端主机和成套设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备大量进口。海洋工程装备大多数配套设备依赖进口。航空工业所需发动机、机载设备、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差,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 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占核电机组设备投资1/4的泵媒主要依赖进口,主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屈贤明表示,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在屈贤明看来,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家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我们要占据价值链的高端,还有推行绿色制造,最重要是要解决价值链低端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的问题。瞄准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需要,解决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及大型主端件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的问题。此外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汽车研发成熟亟待三大因素   “如果没有自主技术创新,上一代是‘搬运工’下一代还将是搬运工’。”广州乘用车集团副总经理徐育林表示,加入WT O十年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好,也是最快的十年。通过引入外资为中国汽车市场提供巨大的机会和商业的利润,同时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逐渐增强。不过,中国汽车在生产管理方面是成年人,但是研发还是婴儿期。   徐育林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要强盛,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一批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自主品牌的份额也迅速攀升。2001年生产自主乘用车的企业有14个,市场占有率接近40%,微型车自主的份额是46%,2006年自主品牌的比例高于合资品牌的比例,到2009年达到55.5%的飞速增长,中国的汽车不断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和创新,从低端到高端的汽车发展。   徐育林认为,未来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资源整合;其次是推动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创新。而最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当中的价值和意义,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尽快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新能源领域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欧美第三轮宽松政策存在可能   随着加入WT O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避免欧美债务危机,在全球股市,尤其是欧美发达地区股市暴跌的情况下,中国A股备受拖累,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中国无法独善其身。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指出,近期美国国债信用被下调为何对全球的经济,特别是美国股票市场造成如此大的震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市场恐慌,这将是带来其他债务评级下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欧美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是两种不同的矛盾,欧美国家问题的矛盾是需要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然而债权市场尤其评级机构不认同这种继续扩大财政开支的做法。因为他们看不到切实可行的方案,能够把国债债务的总额和规模下调。”丁安华指出。无论美国国债评级下调的程度如何,它依然是无可选择的最安全的债务,这是为什么越是下调,美国国债越涨价的原因。然而评级下调它会使得主权评级下调,以及其他债务评级下调,市场对它会有一个恐慌到重新整理的过程。   “欧美货币政策的前景也令市场不看好,美联储称两年内不加息,但市场却认为,跟Q E 3的实施与否关联不大。现在大家的判断认为进入量化宽松Q E 3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丁安华说。   牛市有望在第四季度启动   丁安华认为,大家看市场利率水平要看银行间的市场利率,这是一个国家主要利率的指标以及界定国家利率资产定价的标准。   “在过去一年间,上海的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年化2%到9%之间巨幅波动,而美国银行间利率只是在0到0 .25%范围内波动。所以观察中国的货币政策情况,大家要密切关注银行间的利率市场,这个利率一定要处于稳定和可预期的范围内,不能够有过山车式的上升,但是目前恰恰我们看到就是这样的现象。”丁安华说。   资本市场的变化会怎么样呢?丁安华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可能有机会,这个机会的信号在哪里?是政策的改变。“政策的改变有三个前提,第一个是看通货膨胀的走势,我们预计通货膨胀应该会坚定下行;而第二要看国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现在国际大宗商品输入性的价格是跌得很快,石油已经到了80美元一桶的合理范围。第三,是美国的Q E 3是否推出,如果不出来,中国央行对冲货币流入的压力减少,货币放松就有机会。(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总的来讲中国的资本市场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区域。你要从价值的角度来讲很难找到这样好的价值区域,只是需要有一个转折点的因素重燃牛市。”丁安华乐观地认为。   嘉宾精彩视点    三一重工 ( 16.68 , 0.29 , 1.77% ) 集团副总裁何真临:中国制造业的进程将受益于城市化,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每年提升约1%。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造就了2/3的世界500强。未来的中国,将有3150万农民进城,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的5年三一的目标是要由现在的500亿规模上升到3500亿。我们所处的时代使我们有了厚发的优势,有了赶超的可能。   招商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刘荣: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没有结束,城市化和人口周期还没有结束,因此对制造业的投入,以及消费升级和节能减排设备的升级需求都会推动装备制造业市场进一步增长。同时中国自主创新、消化吸收的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包括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这给予市场丰富的机会。未来应该关注一些正在成长的新兴行业,工业的机器人、农业装备服务业,还有海洋工程,很多小的行业或者是中小的公司。   德尔福派克连接器事业部亚太区总经理杨晓明:企业在遇到规模瓶颈时就会遭遇资金等系列问题的挑战。目前不少装备制造靠政府拉动,市场快速膨胀,但总有一天政府拉动会下去。当市场面临调整时,就要求企业自身运转处于非常良性健康的状态,有足够的现金流拉动产能扩大。与人才问题一样,国内企业需要研究国外企业这方面的经验。   J.D .pow er咨询公司亚泰汽车市场预测总监曾志凌:汽车产业的中国模式偏向对外资开放的巴西模式,然而乘用车作为消费品,品牌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品牌,没有网络,未来自主品牌可能在技术上赶上国际品牌,但是缺少了品牌和网络的生存压力巨大,这也是自主品牌很为难的地方。   新华信联合总裁、C EO林雷:未来乘用车市场,合资自主品牌和民营自主品牌的较量会有一个博弈的过程。通过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或者外资进入中国控股,中国汽车产业把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全部引进来实现产品和品牌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力量在未来会得以加强。
个人分类: 专家视点|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科技规划中的几个看点
vcitym 2011-7-16 17:14
今年7月13号, 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部出台《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产业的扶持重点。据介绍,《规划》历经了两年的战略研究、集中编制、征求意见和论证审议,广泛听取了科技界及各方意见,上百个研究机构、上千名专家参与,集中修改几十次。 在这个规划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相关的看点: 1、指标明确了。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 21 位上升至前 18 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 55%。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建立60个左右科学家工作室、300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博主:不知道这些指标现在的计算依据和十二五末期是否会一致?) 2、行业指标也具体了。如重点攻克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300项以上。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80套以上,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3、与我们相关的内容增加了。如: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新一代信息技术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 地理信息、 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粮食单产年增长率达到0.8%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攻克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动态监测、村镇规划、土地节约利用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区与安居住宅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二)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升级 1.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 重点突破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强信息与空间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推动信息与空间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三)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1.加强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推进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建立支持服务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平台和标准规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等,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数字旅游、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和科技金融等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在现代服务业的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应用示范,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四)大力加强民生科技(亮点) 2.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提升自然灾害应对技术能力,建立基本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重点开发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水灾、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制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灾重大装备,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平台。 3.强化绿色城镇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城市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平台等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五)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3.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提升生态保护和脆弱生态修复技术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开发大尺度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发展多载体新型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提升退化土地防治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保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风险控制等技术,提高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能力。 4.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全面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和观测技术研究,开发多源、多尺度观测数据同化、融合与集成技术,发展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预测技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统计和核查技术体系。加强不同尺度和相关领域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研究。强化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发展林草固碳等增汇、土地利用和农业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围绕气候变化领域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应对措施研究,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六、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强化前沿技术研究 6.资源环境技术 大力发展先进环境监测仪器与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强化环境污染风险识别与阻断技术开发,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10.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大力开展先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建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遥感感知网、全球空间信息主动服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重大技术系统,培育以授时、导航与位置服务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形成遥感信息、导航定位和移动通信卫星新兴产业增长点。” 总而言之,本次规划中 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未来5年我国科技发展蓝图初步显现。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2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部的项目,是否该取消??
热度 5 wya 2011-7-14 10:19
科技部近期申报“十二五”规划的一系列项目,动辄千万、甚至数亿的经费,支持所谓的社会科学领域、集成示范、科技支撑等计划项目。 于是,很多政府部委,把其当做是瓜分蛋糕的盛宴。 目前大环境下,三公经费越来越透明,并且预算有减少的趋势,而这些课题项目经费则更好花: 1、不需要全社会公示 2、可以支出劳务费等非公务支出 3、可由协作公司账目支出,支持出国开会、旅游等 4、不需要很学术的成果产出 5、经费量极大 6、采用政府部门等推荐制,门槛高,竞争小 ... 因此,公司、事业单位和政府部委一起协作,短期内凑出大量申请本本。 诸不知: 1、公司不了解政府业务 2、事业单位不懂公司技术 3、政府部委没精力运作项目 4、评审专家或不懂技术、或不懂业务、或不懂技术和业务的结合点 为了带上科技的帽子,甚至一些科学院、大学的研究员们也加入了协作队伍,为申报书增光添彩,显得多么学术、先进似的: 如此造就了大量垃圾文本,措辞恢弘、形式庞大、意义重大、产出丰富,实则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实际需求、没有科研、经济、社会价值。除购买了一堆先进的重复、冗余计算机等设备外,几乎就是示范完就完了。 虽然国家很有钱,但人民还普遍贫苦。希望国家能够把钱真正用在民生上,让群众有尊严的活着! 让形象工程和圈钱的游戏少一些吧。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6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十二五重大项目之北京一期
xuying395 2011-6-25 14:20
在当今北京上马故宫观海重大项目的大形势下,首都水陆两栖地铁不负众望,乘客纷纷打开窗户,伸出了红色的船桨,迟来的龙舟大赛气势恢宏,地铁一号线二号线,,N号线将逐鹿北海。 当然了,本次水陆两栖龙舟大赛创下了NNNNN多的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北航南航分道扬镳,属于了不同的系统。 北航由原来的航空航天跳跃式的转向了航海系统,毫无疑问,新北航将是我国航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看到了中国航海的希望。 南航同学纷纷表示,压力一下子变大了,因为南航人将肩负起祖国航空航天的重任。 我更看到了中国航空航天的曙光。 以上文字以晚饭回来路上与浩哥聊天内容为原型。 版权奉献,欢迎转载。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After50 2011-4-23 11:36
中国“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本纲要。 一、“十二五”期间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按照《“十一五”安全文化纲要》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日益浓厚,全民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大型宣教活动的持续开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十一五”期间,共命名全国安全社区204家、国际安全社区42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诚信企业、安全发展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安全生产报刊、图书、网络、音像、文艺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丰富了群众安全文化生活,促进了安全文化产业同步发展。通过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文化氛围和思想保障。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安全文化建设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在一些地区和单位还没有真正树立;二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有待于提高;三是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安全文化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四是安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时期,是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安全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完成“十二五”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以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为重点,突出超前防范,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创新,增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以文化促管理、以管理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的各项任务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坚持安全文化对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诸要素的推动作用,促进建立安全生产综合防治体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三贴近”原则,强化全民素质工程建设。 ——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注重实效,注重特色,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 ——坚持利用社会资源,实施重点工程,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整体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普及安全知识,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三) 规划目标 到“十二五”末,建立健全安全文化建设及宣教体系,完善安全文化体制机制及标准规范,基本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着力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富有特色和推动力的安全文化,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防范意识, ——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和理论创新,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 ——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广泛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大型安全宣教活动,打造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 ——繁荣安全文化艺创作,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安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安全文化精品。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安全生产的形势政策宣传,深入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强化全社会安全发展的理念 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 认真开展好每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 、“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送安全文化到基层”等活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培育和塑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知名安全文化活动品牌。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全社会不断宣传、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使其进一步深入人心,指导实践,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二)开展安全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安全文化理论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整合安全生产理论研究资源,针对安全生产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加强安全生产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建,形成以安全发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安全发展的意识。各地结合实际,通过研讨会、论坛、演讲会、展览等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安全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坚持自主研究和吸收借鉴相结合,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加大安全文化理论成果转化力度,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安全文化建设成果表彰、宣传推广机制。 ( 三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强化 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 强化主管新闻媒体的业务指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事故快速报道制度;加强对主管报刊的审读工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安全生产话语权和主动权,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舆论氛围。 健全完善与外部媒体的沟通机制,坚持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正确引导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做好正面宣传,营造主流舆论,充分发挥其对安全生产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 加快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充分利用“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现象和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监督、举报,提高举报、受理、处置效率,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四)加大安全生产法制宣传力度,强化法治教育,提升依法治安水平 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五五普法”相结合,重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宣传依法治安思想,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提高安全法制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强化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结合事故案例,以案说法,深入剖析,教育警示人们遵章守法,依法规范全社会的安全生产行为,加快安全生产法制化进程。 (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面向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推进安全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规范安全行为。 推动安全教育进课堂,争取将安全知识的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在高等院校开设安全文化知识选修课程,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强化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抓好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依法持证上岗。重视和发挥班组在员工教育培训中的阵地作用,加强班组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班组职工自觉抵制“三违”行为的能力;严格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强制性岗前安全培训;加强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的监督管理,严格特种作业人员准入条件;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规划和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干部的培训。 (六)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发挥典范作用,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完善重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发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组、班组长和群监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安全文化建设重点落实到班组,夯实企业安全基础。组织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交流研讨,积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发挥各级安委会作用,加强社区安全能力建设,建立安全社区经验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重点推进企业主导型、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全社区建设;以农业生产安全为主导,推进农村安全社区建设。 积极探索制定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加强企业、社区、城市安全文化配套措施建设,总结宣传安全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鼓励、引导和探索安全文化示范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七)大力发展安全文化产业,加强宣教阵地建设,促进安全文化繁荣发展 大力培育安全文化产业,繁荣安全文艺创作。鼓励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文艺团体、中介机构、文化公司等参与安全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加快出版发行可读可视性强的安全文化产品,促进原创性安全文化作品创作;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文艺团体开展文艺巡演等活动;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公益性安全文化事业,促进安全文化市场繁荣。 推进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落实国家级安全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重点行业、地区、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场馆和宣传教育展厅;积极推进各级地方建立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安全文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安全生产宣教网等,打造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网络阵地,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四、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组织引导,加大安全文化的投入力度,以重点工程的实施推动“十二五”安全文化建设各项目标的落实。 (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工程,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选树一批各具特色、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示范企业,鼓励各地开展区域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各单位开展先进班组、优秀班组长推优评先活动,构建国家、地区、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通过现场会、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文化、企业班组建设的典型经验,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和持续改进,强化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到2012年,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化共享平台基本建立,形成安全文化的知名品牌;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500家。 (二)安全社区建设工程 以安全社区建设为平台,立足安全预防,建立全面事故预防长效机制,提高社区成员预防和应对事故与伤害的能力。实施社区环境安全保障建设,提高社区安全保障能力;实施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减少事故与伤害的发生,降低损失;关注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和职业健康,关注员工8小时以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重点推进以企业安全为主的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和以农业生产安全为主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安全社区600家。 (三)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和落实《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家安全生产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使广大受众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各类安全事故,模拟演练事故预防和施救方法,学习有关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融科学性、知识性、直观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有效提高从业人员、学生、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利用该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各地区、各行业建设各自的安全实践教育基地。到2015年,建设10个以上煤矿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20个以上安全教育示范基地。 (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制定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总体规划,到2012年,形成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和创建标准,到2015年,建成30个以上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五)安全培训教育工程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的培训教材,注重加强农民工、企业班组培训教材以及多媒体教材的开发,逐步形成以文字、音像、多媒体软件等为载体,质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健全安全培训师资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逐步构建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覆盖全国、功能完备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安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推进将安全文化、安全工程等设为一级学科,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博士点和博士科研流动站,培养高层次的安全专业人才;积极推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全员整体安全素质,为安全生产提供人才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各省(区、市)、各中央企业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并定期评估检查、考核督促,积极交流经验。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大力指导辖区内各类企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设立安全文化建设的专业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创新机制,建立安全文化建设标准体系 建立和完善相关机构体系,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建设。积极与各级政府和企业交流,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特点,指导企业建立相应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确立标准化评价体制,完善安全培训质量考核体系。着力研究现实条件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职工的行为规律及各类事故中的人为因素,通过对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科学分析和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完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内容和方法。 (三)加大投入,构建安全文化建设经费保障体系 拓宽安全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措施,为公益性的安全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确保安全文化研究、传播、教育等活动有效、高效、长效地进行。加快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落实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督促各企业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更好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工作氛围。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安全文化宣教人员素质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的专家资源,建立安全文化专家队伍。加强对安全文化宣教队伍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的基本理论以及安全文化宣教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工作方法,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能力。提高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运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 (五)全面整合资源,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系统内部安全文化骨干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引领作用,做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类报刊网络、安全文艺团体、宣教机构等要协作配合,形成联动机制,积极投入安全文化宣传和建设。 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参与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安全文化建设咨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进程。 鼓励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进行安全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安全产品开发,形成多层次、全社会参与的安全文化宣传队伍。规范安全文化市场,满足全社会对安全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六)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安全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外安全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组织举办安全文化建设国际研讨会,积极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和做法。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三字经)
热度 4 hucs 2011-3-5 22:53
博士研究之人文 十二五 (三字经)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十二五,新规划; 举旗帜,定方向; 邓理论,三代表; 科发观,要贯彻。 一一起,开局年; 主题清,主线明; 谋发展,转方式; 重民生,促和谐。 ……
1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
nooney1986 2011-2-16 12:57
北京: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上海: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 重庆: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天津:完善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等产业链,建设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完善石化工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机车车辆、造修船、港口机械等十大成套装备,建设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广东:“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 制药 、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湖南的超级产业。 四川: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 软件 和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和 软件 高技术产业基地。 陕西: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 内蒙古:加快建设蒙西、蒙东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一批500千瓦以上光伏并网电站,发展核电燃料地。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发展以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技术为主的热电联产,建设千万吨级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稀土、光伏、电子信息、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突出抓好稀土原料战略储备,建设世界稀土谷,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宁夏:新能源产业方面,科学规划风电场布局和规模,加快贺兰山东麓、宁东、盐池等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新材料产业方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钽铌铍钛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 安徽:促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河北:加快推进保定国家新能源、邢台光伏发电、张承风力发电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廊坊、秦皇岛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邯郸新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唐山钛材料、邢台碳材料等项目建设。 山西: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做大做强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产品;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力争在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新型材料工业。 黑龙江: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福建: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个人分类: 生物产业观察|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居民增收目标初定 每年增长7%与GDP一致
xupeiyang 2011-1-3 12:1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0日23:3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肖明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确定,十二五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目标为7%,与经济增速7%的年均目标一致。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宽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0, //广告 tj:0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44347679");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3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p/finance/china/hgjj/20101231/14056122442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此前,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就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一致。   不过,在地方陆续确定的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及2011年发展目标中,经济增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一致的并不多,地方确定的经济增速目标往往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目标高1-2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本波表示,如果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收入增速应不低于经济增速。不过,地方对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可能有自己的理解。   可以理解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较快增长,即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张本波说。   规划赶不上变化:   十一五目标已大幅超越   据了解,上述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目标仅仅是以不变价(剔除物价涨幅之后)计算的,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速应高于7%才能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   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是年均增长5%,分别在2010年达到13390元和4150元。   实际上,截至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15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9.8%、8.5%。十一五规划的收入目标早被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十一五预定的经济增速是7.5%,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是在8%左右,但是实际增长都大幅超越规划目标,因此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出规划的5%增速并不意外。   对于未来五年,袁钢明表示,为了转变发展方式,中央不希望把经济搞得太快,但是地方的规划速度仍然很快,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速目标将继续被大幅超越。如何把指标确定的切合实际,是一个问题。   地方各自理解:   同步重在趋势一致   尽管国家将十二五的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目标都初定为7%,但是地方对于同步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比如,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年均经济增速为12%,预计在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   考虑到2010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在10%左右,按此测算,十二五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约为11%。   这意味着,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比经济增速低1个百分点。   如果具体看2011年的目标,则各个省(区、市)经济增速目标高于收入增速目标的情况更加普遍。   北京市2011年经济增速目标为8%,高于收入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宁夏、黑龙江、山西等多个省市确定2011年经济增长目标为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10%。   对此,陕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表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仍只能主要靠投资来做大经济蛋糕,在此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所以,首先是要经济快速发展,才有居民收入增长。依赖提高居民收入来拉动消费进而拉动经济的方式,目前在大部分省份还行不通。   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目前无法依赖消费来拉动经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在5%就是过热,但是在中国,5%的经济增速可能连就业问题都解决不了。张宝通说。   不过,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目标设定上也出现了特例陕西省确定201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为14%,高于经济增速12%的目标。   张宝通认为,陕西有一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有效提高居民收入,但是要实现14%的实际增速难度并不小。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居民收入获得相应快速增长,这就是同步,要真正实现实际的经济增速和收入同一个数字增长,其实很难,规划指标只是反映了一个方向。北京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赵弘解释说。 十二五居民增收目标初定 每年增长7% 媒体来源:宁夏卫视《财经早班车》 播放视频 已有 1815 人参与 我要评论 相关报道: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居民增收同步经济发展 明年工资涨幅将快于GDP 明年中国GDP料增长9.5% CPI或上涨4%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2011我国GDP增9.5% 侯云春:全民素质的提升比GDP还重要 金融业工资最高 增速远超GDP 云南:确保十二五金融工作良好开局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中国仍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xupeiyang 2011-1-1 13:59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1日03:1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定军   核心提示:李雪松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偏上水平,但由于高等收入标准可能提高,中国还不能加入发达国家行列。   随着十二五即将开始,中国经济如何规划布局成为看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10年11月2日的说法,十二五期间仍会有经济增长等指标,但是要突出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样一些目标,体现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曾提出,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一番。实际结果是,2010年人均GDP有望达到4000美元,是2000年人均856美元的4倍以上,比2005年的1703美元增加了一倍。   十二五初步预定经济增速在7%左右,比十一五预定的年均增长7.5%要低。但是考虑到不少地方提出5年GDP翻番的要求,是否全国也会再出现5年经济翻番,甚至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元,进入发达国家水平的行列呢?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副所长李雪松给出否定答案。   如何看待十二五的内外需形势,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报记者近期专访了从事测算研究的李雪松。   十二五仍不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21世纪》:十二五期间,是否人均GDP会再翻一番,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   李雪松:2009年中国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约3700美元,今年的最终数据还没出来,可能会在4000美元左右。我们预计到2015年,人均GDP会是7455美元。按此看,未来五年还达不到人均GDP再翻一番的水平。实际上,2015年要达到人均GDP7455元的水平,年均经济增速在9%以上,已经是一个很快的增度。   一般认为,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8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组,3800美元到1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组的水平。根据我们的预测,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7455美元的人均GDP,还是属于中等收入组。   实际上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组水平,到了2015年还是在中等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是人均GDP在11000美元以上,到十二五末期中国还达不到能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事实上,那个时候国际机构对高等收入组的标准也可能提高,所以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均GDP仍在中等偏上收入组,这是肯定的。   《21世纪》: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划提出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但是实际2010年人均GDP比2005年将近翻两番。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十二五能否延续这样的增速?   李雪松:过去的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与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外贸形势好,对经济的贡献率高有关。未来十年,是否能达到这个水平,保持过去十年的增长速度是一个问题。我们预测认为,要达到过去5年的速度,是比较困难的。   过去十年GDP年均增速在10%左右,而未来十年,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预测还可以达到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到十三五,即2016至2020年,我们预测的增长速度,就要比十二五期间会有适当的下降。   这样的话,未来5年人均GDP再翻一番,难度比较大。有些省提出5年人均GDP或者GDP再翻一番,从区域角度看是可以的,但是从全国来看还不行。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纪》:过去多个国家人均GDP过了4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但很长时间也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过渡,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李雪松:这是中国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大挑战。要解决此问题,需要中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现在的标准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人均GDP在11000美元以上,即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全世界来看毕竟是少数。即只有少数国家能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为高收入国家。一些国家比如拉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较早,但是好几十年,还是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比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跨越了这个阶段,应该研究他们的经验。   收入增长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就要按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这就要实现居民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就需要国家在投资方面更多地向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来倾斜,来提升国内消费的潜力。   十二五期间还要利用现有的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实就是注重发展平衡,发展还是第一要务,要在发展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过程中,要更好地解决好社会问题,更加的关注民生问题,这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这不仅在十二五期间,在十三五也要重视,因为到十二五末期,按照我们的预测,人均GDP是7000多美元,到十三五末期2020年,人均GDP才是12000多美元。而这时,由于高收入组国家的门槛可能会有所提高,12000美元的水平,也不是肯定就能跨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所以,至少整个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都属于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和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平衡关系。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具有丰富的发展经济的经验,中国可以集中各方面力量,内耗较小,决策综合了社会各界的知识、力量和智慧,这样可以使得经济发展在稳定而平衡的轨道上,同时政治比较稳定。只要政策恰当,我们完全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1世纪》:十二五提出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你有何建议?   李雪松:这个要看如何定义同步,至少我们要重视收入增长。去掉物价的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没有名义增长那么高的。现在每年居民收入增速比GDP要低些,GDP大概10%,居民收入增速要稍微低点。过去几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要高一些。   未来应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速同步,同时劳动报酬,要跟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劳动生产率如果提高后,如果工资不上升的话,就是企业获得的份额偏高。而此时工人工资的上涨幅度,可能就不能够达到企业利润的增速。解决此问题,就要增加工人的工资谈判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建立工人工资协商机制和提高工人工资谈判协商能力。   十二五投资率下降仍很难   《21世纪》: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慢,但是海外投资收益很大,中国十二五要加大海外投资,是否财富积累方式要变化?   李雪松: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有一些年份,是GNP大于GDP的,有些年份是GDP大于GN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在这个国土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创造的生产总值,都进入GDP。GNP是国民生产总值,它不是地域概念是国民概念,即有中国国籍的人,在中国创造的和在国外创造的,但要扣除外国人在中国创造的增加值,所以GNP和GDP谁大,比较复杂。   过去我们强调吸引FDI(对外直接投资),这有利于GDP提高,但不是GNP。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提高吸引外资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外投资这方面,这意味着我们海外有GNP。这方面转变就是将来要加大海外投资,但从现阶段来看,我们的海外并购和海外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资源能源领域,价格波动比较大,在制造业中,占的比重相对不是太高。   未来十二五期间要加大海外投资,就要提升对海外投资的绝对额,同时在比例上,资源能源领域以外的比重也要提高。   《21世纪》:现在很多地方在下5年的投资计划很大,那么,十二五如何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   李雪松:首先要明确,我们要逐渐提高消费,而不是直接压低投资。根据我们的预测,从需求方面来看,十二五期间,固定资本形成率还会保持稳定的态势。要使得资本形成率下降比较难,最关键的是使最终消费率(消费对GDP的比率)上升。要提高最终消费率,就要增加消费,这就要提高居民收入。   未来十年,至少十二五期间,投资还会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发展,在投资稳定发展中需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开局年我国将加紧培育新国际竞争力
xupeiyang 2010-12-13 16:0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19: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李云路 王建华 刘欢)此间政经观察人士说,规划2011年经济发展路线的本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重点为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谋篇定调。   2011年是中国新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要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宗瑜说,加快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球经济大势所趋。   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从本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可以看出。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强调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实际上就是要求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走新型经济发展之路。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贸易摩擦、汇率争端等保护主义行为也日益抬头。中国也不能置身于事外。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已经提前结束了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时代。从十二五开始,中国将进入新型工业化时代或称后工业化时代。   这意味着,传统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优势越来越弱化,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黄金期已经过去,劳动用工的低工资时代很难持久,产业平均利润率时代正式开始。   目前,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贡献了大量的GDP,其占全国贸易量的一半左右。   而最近十年,中国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55%以上,单位GDP能耗成倍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中国已于去年底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40%至45%。   中国社科院10月发布的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提升,全球排名已从1990年的第73位跃升至2008年的第17位。   但是蓝皮书同时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已经成为短板,结构竞争力目前排名第89位,整体效率竞争力也处于中游偏下水平。   目前,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大国地位并不相符。蓝皮书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倪鹏飞博士说。   世界闻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曾提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国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其对应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应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训,应是未来中国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的两个着力点。   文宗瑜则更加系统地提出中国需要在新需求新供给新配置新增长新思维新改革等六个方面进行改变。   六新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推进,否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新的国际竞争力只能成为一个口号。他说。   据《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制造实力榜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显示,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5个二级行业中,23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其中21个行业仍然属于制造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必须尽快打通工业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装备支持通道,支持资本及工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助推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目标,依托资本与劳动资源双重优势实施资本与劳动力同步向国外输出以形成竞争优势。   据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预料,明年起,中国将从过去的资本、智力引进深化至管理制度的引进,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范接轨,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   中国也将从工程承包,能源资源方面的对外投资为主,逐步转变为把全球的生产、人才、资源、物流等优质的要素全方位嫁接到中国的产品价值链中,进一步建立区域和全球的贸易生产体系。   而在进口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进口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在出口方面,将从低端产品为主进入到中高端产品为主,从低端工序方面的代工为主转向以自主设计、生产、研发、营销为主。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钢纵论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蓝图
xupeiyang 2010-11-1 20:5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17: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11月1日电 题:万钢纵论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蓝图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詹托荣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将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找准改革突破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内生增长,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1日在此间开幕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总结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纵论十二五科技发展蓝图。他说,新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科技事业已具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通过十一五快速发展,到十二五结束时中国开始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万钢称,在继续坚持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跨越式发展5项原则基础上,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包括8方面内容:   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继续把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资源,突出系统创新,并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充实。   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品开发、重要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基础研究要优化和完善基础科研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均衡发展,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前沿技术研究要在蛋白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深化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   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研究;实施全民医药健康科技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加强对于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杰出科学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团队;重视管理人才及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实施科学素质工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乡劳动人口和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的需求,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主动实施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发挥中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界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   言及备受瞩目的创新环境建设,万钢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要倡导求真务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创新文化氛围。   同时,在诚信建设方面绝不让步,对任何学术腐败及行为,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过程当中,对于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包括对于以前的成果,如果在使用过程和今后发展过程当中,发现有造假行为,同样零容忍并从严惩处治理。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要接受来自于科技界和新闻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万钢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