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钱塘江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藏品说史(4)| 茅以升著《钱塘江桥》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说说中国科学社同仁中的父子兵(1)
ScientificNK 2020-6-29 21:04
茅以升著《钱塘江桥》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 ——说说中国科学社同仁中的父子兵(1)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尤以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 闻名于世。茅于越是茅以升的长子,1949年起在联合国所属的国际电讯联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仍在瑞士联合国机构工作。茅以升1916年赴康奈尔大学留学后即加入中国科学社。茅以升父子都曾在中国科学社出版过著作,堪称一段佳话。 藏品一——茅以升著《钱塘江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这本小册子的原文是茅以升负责造桥期间陆续写成的,因此可以看成钱塘江桥的简易技术说明书,从中也可以看到茅以升为这项伟大工程付出的心血。 《钱塘江桥》书影 《钱塘江桥》扉页 《钱塘江桥》版权页 1933年,在天津北洋工学院任教授的茅以升被调到浙江省建设厅,担任钱塘江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后又任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工作。经过半年勘测,茅以升对十几个方案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集中每个方案的长处,最后确定了“钱塘江桥设计书”。按照设计,大桥全部经费只需510万银元,比美国工程师华德尔设计的大桥经费要节省250多万银元。 在大桥完工的前夕,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14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南京、上海和钱塘江大桥。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茅以升在《钱塘回忆》中记下了当时首次遭袭的情况。“据回忆,当时,桥工未完,战事已起,铁道部和浙江政府都严令赶工,全体职工也尽自己最大力量。但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其实就是在同日寇抢时间。日本飞机此后常来骚扰但始终没有伤及大桥本身。”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 (照片来源于网络)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开通,大批军火物资通过大桥运往抗战前线。 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接待了一位南京政府派来的要员,他是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丁教官对茅以升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 茅以升只好奉命炸桥。他在 《蕙君年谱》中对炸桥事有记载:“1937年11月17日,钱塘江桥公路通车,我乘的12号小汽车首先过桥,算是过钱塘江桥的第一辆汽车。这天杭州全市居民,争以过桥为快,万人空巷,极以一时之盛。然而为了炸桥,炸药及引线,已在桥上安放,过桥者履险如夷,无人知悉……钱塘江桥于12月23日下午5时,因日寇迫近,为我方自动炸毁。三年心血,我修我炸,痛心无已。” 联想到总工程师罗英在建桥时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按五行说独缺“火”字), 悲愤填膺 的茅以升于12月25日 挥笔写下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字字含泪,不啻是是一个工程师 发出的 矢 志洗刷耻辱的铮铮誓言! 他的“复桥”愿望,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方才实现。1946年,茅以升接到修复大桥的命令,大桥修复完毕全面通车已经是1953年了。 自己亲手建起的桥又亲手将它炸毁,是茅以升心里永远的痛。日后当有人问起茅以升当年炸桥时的心情时,他说,“就如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 藏品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37年7月出版,1939年10月再版 《科学的故事》书影 《科学的故事》扉页和插页 《科学的故事 · 序》局部 茅于越这部译著付梓时,在中国工程界盛名如日中天的父亲茅以升为儿子的处女作写了一个序。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文章大家,其文风直追唐宋。即使在这篇小序中,茅以升也丝毫不吝啬他炉火纯青的为文章法。他从原著的内容特点,儿子于越翻译这部著作的缘起,到这本书对培养读者科学素养的价值,甚至为什么把这本译作委托中国科学社出版,都娓娓道来,其中不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里,分明可以感受到溶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以及注视儿子成长的那种意味深长的目光。 我们不妨通过这篇序文的第一段体会一下: 这本书的原文是David Dietz:Story of Science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那时我在天津,偶见一位政治学教授,把这书看得津津有味,并说:我们“外行”看了这本书,从此可假充“内行”了,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买来读了一遍,果然连我这半瓶醋的内行,也聪明了许多。因想如把他译出来,岂非一般的外行,便都有假充内行的机会吗?恰巧那时于越课余多暇,便由他自告奋勇,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译成了这本《科学的故事》。我深知翻译是件难得讨好的事,最易使内行看笑话,因此后托王聘彦、熊正珌、余权、罗元谦、黄克缃诸位先生,把全稿对照原书审核了几次,最后我自己更在百忙中,一字不遗的校阅了一遍,这才敢把他送到国内的科学大本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来出版。可是还不敢认为铢两悉称,很希望内行多多指教! 读了这段文字,诸君应该认同我对这篇序言的评价,其行文极富章法和情感。正如茅以升所言,他当时确实处于百忙之中。这篇序言于1937年7月21日写成于钱塘江桥。当时钱塘江大桥还没有完工,我们可以想像,当日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这座大桥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日理万机,在紧张忙碌之余仍奋笔为儿子的试笔之作写序,他的神情是那样的恬淡,文笔又是那样的从容!这样的父亲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 可惜的是,这篇情理俱佳的序言目前已经出版的茅以升文集都失收。 一点闲话——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近年来,茅以升侄外孙女茅青在《我们家的人和事》一书里挖掘了茅氏家族里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且透露了茅以升、茅于越父子之间因家庭琐事而产生龃龉,令人唏嘘。这些传闻当然不可全信。天下没有一个父亲是完人,也没有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父与子都具有独立的价格,产生隔阂在所难免,那么宽容就是横渡父子间情感障碍的桥梁。茅以升在上述序言里流露的舐犊之情令人动容。为人子者若重温这篇文章,回味其中父亲当初对自己的无限期冀,以及那种隐于字里行间、为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就而感到的喜不自胜的自豪,父子间哪怕有冰山般的隔阂也会释然。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社研究|7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