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土人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班长和他的西藏原风景(三)淳朴的民族
热度 1 jhsbj 2020-3-2 17:40
大学毕业了,我们班长要去支援边疆卫生事业的建设,自愿分配去西藏工作。这一去就是 30多年的时光,在藏南这片荒原上,老班长和同事们一起亲手创建了林芝医学院。退休后他喜欢拍摄西藏的风土人情,有时转发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很喜欢。摄影也称得上是上乘的艺术品,收集在这里,我们可以常常去看看西藏这片无垠的净土和淳朴的民族。
个人分类: 杂文|21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界的风土人情
热度 61 张海霞 2014-10-23 10:00
学术界的风土人情 写“日本学界的忍与狠”的时候就想写写关于科研氛围与人才成长的话题,后来看到韩健老师比较国内外学术会议风气的博文也颇有感触,回想起一位十分熟悉的美国院士,当他了解了不少从大陆出去的科学家和还留在本土的科学家之间的差别时,就曾经万分感慨:为什么 same material 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差别这么大呢?!其实这是一个十分致命的问题:因为科研工作者的生存永远都离不开 TA 所处的环境,即包括大的环境和周围的小环境,就像我们常说的“某地的风土人情”一样,这环境是 学术界的风土人情或者说氛围 ,你看不见、摸不着,却每天都呼吸和接触着 TA ,无时不刻不在受着 TA 的影响,也正是 TA 决定我们到底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和做出什么水平的成果。 举个十分熟悉的例子吧,两个人都是十分优秀的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内一流大学读书的佼佼者,后来都读了研究生,只是一个出国读的,一个留在国内读的,两人的导师也都是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并无差别,只是毕业后两个人走的路线却是差别越来越大: 留在国内的这位优秀学者,博士毕业后就顺利留在导师身边开展工作, 35 岁前就做出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一时成为业内不二的新星,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各种“头衔”,在老一代导师的大力扶持和学校的积极运作下, TA 自然也就成为了各种评审专家和大课题负责人等炙手可热的人物,领导的团队越来越大,承担的项目越来越重要,负责的经费越来越多,但是 TA 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离了科研一线,当仁不让地开始戴上了领军人物和“官帽”,而且级别在逐年提升中,虽然每每发言还能够说到科研话做起题上去,可是实质的问题提出来的越来越少,科研上的贡献也越来越少,国内学术会议总是坐在主席台上,国际学术会议总是一言不发、甚至演变到不再出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当然这并没有妨碍 TA 在积极努力下,成长为新一代的院士(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最年轻的那个也不是被抓起来的那位) ……. 而在美国读书的那位学者,虽然 TA 博士毕业的学校一流、导师大名鼎鼎、博士论文成果突出,可是毕业后 TA 却也不能够留在这个学校做教授,只能到一个一流偏下的大学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一个人开始打天下,利用十分紧张的启动经费,从和学生一起搭建和组装自己的实验室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总算是做出了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几年后成了该领域的一个小牛人,逐渐在国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气,拿到了一定的经费也获得了奖励,也有了 Tenure 转正和跳槽的资本,于是被另一所一流大学挖角,“转正”去做了副教授,这所大学为他提供了更好的科研条件并且吸引到了更强的学生,他更是刻苦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做出了让国际学术界惊讶的大成果, Nature 、 Science 的文章不断,科研成果多次登上了国际上重要的新闻频道,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红人和明星,被邀请在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风头正劲的时候收到了美国一所超一流大学的邀请:带着你的团队来吧,我们给你讲座教授!于是,这时候刚刚四十岁出头却已经头发花白的他坐到了世界最受关注的大学的讲座教授的位置上,而且很快就凭借他的科研成绩被评选成为了美国的院士,当然,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上他在学术界上升势头更快了,因为他有了更强的经费支持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资源,他的研究小组所做的科研工作总是在挑战这个领域的世界难题,不时地还会有国内媒体预测 TA 何时能够得诺奖的报道 …… 如今这两位学者都还积极活跃在学术舞台: 国内的这位基本上是在主席台上就坐,接受同行和晚辈的阿谀奉承和膜拜; 国际的这位基本上是在讲台上做报告,接受世界同行和学生的挑战和赞扬; 一个见面就问:最近有什么项目申请?跟哪个领导见面?拿到多少经费? 一个见面就问:最近有什么最新进展?跟哪个教授合作?拿到什么数据? …… 这就是科研水土的差别,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变什么,可是每个人每天的所作所为都在其中,就像去年我去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的时候,学生说的那句话:“老师,我都怕了国内的教授来访问,因为他们总是不问科研工作而是关心最近拿到什么大项目、多少钱,跟这里的老师对不上话,因为人家只想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有什么科研贡献?挺尴尬的。”何尝不是呢?每一次去国外名校和同行交流,大家见面最多的话就是:“ Anything new? Anything exciting? ”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各自最新的科研工作进展,而且很容易找到大家都感兴趣的合作,从而产生真正的交叉创新,开拓出新的方向。细想起来,国外的学术界几乎每个教授都致力于开拓自己的主攻方向,很少去在同一个内容上争抢,包括导师和学生,也是毕业后就在学术方向上分道扬镳,可以相似但是绝对不能雷同,否则在学术界混不下去,这就像是一个各行其道的高速路,上路的车基本都行使在自己的车道上,跑得快慢就看自己的能力啦。而且他们的出口很多,随时可以下路:助理教授做不好就去干其他的,教授做好了可以继续当教授,还可以拿着自己的技术去经商、做顾问,甚至可以去从政或者到演艺界混,最不济还可以去老爹老妈的公司去打酱油 …… 而在国内,我们科研人员的队伍庞大,科研创新少,基本是在几个已知的方向上互相拥挤和倾轧,就像是长假期间在高速公路上的庞大拥堵车队一样,我们这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都上了这条美其名曰“科研”的高速路上,前后拥堵不堪,这拥堵既来自上层的科研体制的设置不合理,也同时也来自周围同行的无序竞争和“潜规则”(超车加塞),以至于场面混乱不堪、空气严重污染 …..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了前几天在浓重雾霾中开跑的北京马拉松:我们这些科研人员何尝不是在已经被“名”(各种头衔和称号)和“利”(各种项目和课题)重度污染的雾霾中不懈地跑着这看不清前进方向的科研马拉松?!身处在这被“名利雾霾”笼罩的学术界,真的是太不容易不受污染了!可是学术界要想清除和治理这浓重的雾霾, 就如同环境污染的治理一样, 也是要从宏观政策和系统工程做起才有希望,这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不过,既然身处其中又无力逃脱,与其抱怨和谩骂让雾霾更严重、消极等待无法预期的综合治理,我们还不如从现在开始主动洁身自好地给自己带上口罩,即改变我们和周围人的讨论话题,见面多一个微笑,多问 TA 科研工作的进展和实际的意义,少关心一点儿 TA 最头疼的“名利”,也许咱周围这学术界的风土人情就会好一些,最起码在这雾霾严重的拥堵的科研路上,能够自我调节到让自己的心情舒畅一点点,或许运气好还可以交到几个不错的“旅友” (如图中最右边那个偷着乐的同志) 一起度过一段不错的旅程。 (照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5181 次阅读|65 个评论
西藏之风土人情
热度 13 张海霞 2014-10-16 06:58
先生自驾西藏拍了不少精美的照片,先贴一组人物给大家欣赏,高原上的风土人情,别样动人。 1、走在高原上的希望 2、母子情深 3、家 4、生火(活) 5、守望家园 6、我的一生 7、兄弟姐妹 8、一家人 9、在路上 10、天然油画 11、传承 12、 诱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5) (结束篇)
xucq45 2014-3-25 08:28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是省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国别分会,其成员都曾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留学、讲学、进修或从事研究工作,现大多在省内高校、研究所或外事部门工作。为了从普通会员的视觉展现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201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了开幕式。当时的盛况,请参见“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 2014 年3月9日,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在省图书馆召开理事会议。会议研究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并对影展进行了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69051do=blogid =776365)。今天(2014.3.23)下午,部分老师前往省图撤展。 “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历时2个月,至此落下帷幕。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主要 是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摄影器材和水平一般。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从我们的镜头中侧面了解 俄罗斯的 风土人情 和秀美风光。(续前)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899.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19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837.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853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5 ) (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78941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 2014 年理事会成功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365.html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4)
xucq45 2014-3-23 18:39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是省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国别分会,其成员都曾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留学、讲学、进修或从事研究工作,现大多在省内高校、研究所或外事部门工作。为了从普通会员的视觉展现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201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了开幕式。当时的盛况,请参见“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 2014 年3月9日,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在省图书馆召开理事会议。会议研究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并对影展进行了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69051do=blogid =776365)。今天(2014.3.23)下午,部分老师前往省图撤展。 “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历时2个月,至此落下帷幕。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主要 是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摄影器材和水平一般。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从我们的镜头中侧面了解 俄罗斯的 风土人情 和秀美风光。(续前)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899.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19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837.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853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5 ) (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78941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 2014 年理事会成功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365.html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3)
xucq45 2014-3-21 06:33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是省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国别分会,其成员都曾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留学、讲学、进修或从事研究工作,现大多在省内高校、研究所或外事部门工作。为了从普通会员的视觉展现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201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了开幕式。当时的盛况,请参见“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主要 是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摄影器材和水平一般。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从我们的镜头中侧面了解 俄罗斯的 风土人情 和秀美风光。(续前)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899.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19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837.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853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5 ) (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78941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 2014 年理事会成功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365.html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3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2)
热度 6 xucq45 2014-3-18 21:53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是省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国别分会,其成员都曾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留学、讲学、进修或从事研究工作,现大多在省内高校、研究所或外事部门工作。为了从普通会员的视觉展现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201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了开幕式。当时的盛况,请参见“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主要都是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摄影器材和水平一般。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从我们的镜头中侧面了解 俄罗斯的 风土人情 和秀美风光。(续昨)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899.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19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837.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853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5 ) (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78941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 2014 年理事会成功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365.html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378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1)
热度 8 xucq45 2014-3-17 23:00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是省欧美同学会的第一个国别分会,其成员都曾在俄罗斯(或前苏联)留学、讲学、进修或从事研究工作,现大多在省内高校、研究所或外事部门工作。为了从普通会员的视觉展现俄罗斯的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聚焦俄罗斯的春夏秋冬”摄影展。2014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了开幕式。当时的盛况,请参见“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主要都是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摄影器材和水平一般。但是,大家还是可以从我们的镜头中侧面了解 俄罗斯的 风土人情 和秀美风光。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摄影展开幕(增补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62524.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899.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19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7837.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8536.html 我们镜头下的俄罗斯( 5 ) (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778941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俄(苏)分会 2014 年理事会成功召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776365.html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408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巴西印象
热度 4 ZhangSH62 2013-2-10 14:12
巴西印象
巴西对我们来说可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去的机会少,去过的人也不多。那里处于南半球,季节相反,居民多是南欧、非裔、印第安人,很少的日本人和华人,又是个亚热带国家,巴西人热情开朗,国人知道最多的可能是巴西足球和巴西咖啡。据百度百科介绍,巴西有800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1.8亿,大多生活在沿海地带,首都巴西利亚是专门后建的内陆都市。前首都里约热内卢(Reo Jan),是法语一月河的意思,早先法国军队曾占领并统治了一段时间,以此为都,后来被葡萄牙政府及巴西人民驱逐了。巴西是葡萄牙传统的殖民地,葡萄牙发生内乱时国王曾逃亡到巴西多年。巴西最大的城市是圣保罗,人口两千多万,一位葡萄牙教授朋友告诉我很惊讶,那里比葡萄牙人口还多,是世界上说葡语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葡萄牙人很喜欢去。 2011年10月2-9日,本人得到了一次免费访问巴西的机会,应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 - UFRGS ) 教授及第31届Senafor会议主席Lirio Schaeffer邀请,到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并参加了第31届Senefor组织的第15届国际锻造学术会议和第14届国际冲压学术会议,为唯一来自中国的会议代表及邀请报告人。为重视中国的参加,会议提供了所有旅费和会议费用。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FRGS)位于巴西最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 州首府 Porto Alegre市,南与阿根廷为邻。这一区域是巴西著名的工业区,汽车配件、汽车制造等工业发达,我国奇瑞汽车公司已在巴西建厂生产汽车,并且其生产中国车型非常受巴西用户欢迎。前不久发生的夜总会火灾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州的另一个城市。央视的记者多次从Porto Alegre发出报道。应该说,这一次远行,于我就像我对西藏之行一样有挑战,但收获颇丰,感觉了太多的不同,一直想写点什么,终于春节放假了,今天就先写一些。 旅途 提前一个月,巴西方面按我的行程计划给定好了国际机票,具体是中国国航,沈阳-北京-马德里-圣保罗-Porto Alegre。机票票价不菲,票面记载28000多元。因为在巴西访问和会议之前正好需要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塑性加工学术大会(ICTP),因此去时先在马德里下飞机停留一星期,完成了ICTP会议,并去德国Freiburg Franhofer IWM材料力学研究所去看望了两个在那里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与其德国合作导师做了一天的交流。 马德里到圣保罗约十个小时航程,飞行顺利。因为我行李选择到终点Porto Alegre,国航马德里服务员也认同了。当转乘Porto Alegre航班时,巴西服务员告诉我行李必须自己去取出后再托运。但登机时间已到,服务员让我跑向 Air China柜台求助。经过电话联系,行李处已经发现了我的行李,派人送了出来。托了上帝的福,我还是赶上了航班,不过不同的柜台跑来跑去,累得快吐血了!所以出门在外,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还是稳妥些好。 圣保罗飞Porto Alegre航班还好,女服务员个头高挑,身材火辣,一路上紧身衣还换了两遍,让人感觉到这个南欧国家的确风情与众不同。Alegre出机场后,等了一会儿,接我的小伙子Skonieski到了。他是教授安排来接我的,在德国时就发了邮件,交换了移动电话。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上了车他问我去哪里?我说不是教授邀请我来,给我订好了旅馆和行程,我什么都不知道啊。原来他接到命令什么都没问,以为我是一个普通参会人员,旅馆等事自己安排。他给教授打了电话,弄清了具体安排,终于我的吃住才有了着落!可见,巴西人办事也有大大咧咧的一面。 回国是10月9日,上午9点还是那个小伙子来送我。先飞到圣保罗,一个多小时到,等到晚上五点多上Air China的航班先飞马德里。圣保罗机场显得很破旧,行李处闹哄哄,拥挤不堪,等行李时连站的地方都困难。这样的地方要搞世界杯、奥运会,显然还差了很多,我真替他们有些担忧。圣保罗到马德里乘客不多,很多是欧洲人回南欧。一早出发,等了那么久,上了夜航飞机感觉就不舒服了。看下面的茫茫大西洋,想起了几年前那个法国的330,还有北非海域的小岛和点点灯火,最后路经了卡扎菲上校的国土,听说他一家已四处流窜,其本人和几个儿子已被击毙或抓获,世界真的离我们并不远,人生真的变化无常。我们好在是个大国,可以越来越受到尊敬,受邀来这么遥远的国度做学术交流,回去还是要好好干活,多多培养几个好学生,让他们出去比我们更有尊严,摆脱利比亚人民式的命运。 第二天上午8点,航班到马德里,所有的人都要下来,飞机要在这里停留两小时。机场对转机乘客做了细致沉长的安检,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如此认真,表露出对南美和中国乘客的不信任、不尊重。两小时后,又是拥挤的排队,终于又回到了飞机上。不同的是,飞机完全满员,经济舱内伸脚都费劲。这一路最辛苦,也是十个小时多才到北京。血压感觉升高,在马德里换飞机时就吃了些救心丸,希望别在飞机上难受,11号下午在沈阳还有半天的培训报告。还好,一路上虽然感觉极度疲劳和不舒服,但没有严重的状况。第3天早6点到达了北京,在北京终于等到沈阳的航班,上午9点多到了沈阳。回家的感觉真好,天没巴西那么蓝,但比北京好不少,反正天空总能看到蓝色。在马德里就获电话通知,沈阳培训课由12号改为11号下午了,我很生气,国人怎么做事这样随意?两个月前就定好的,好端端的两天培训会变成一天了,还提前了一天,我回来不能休息不说,按计划修改PPT的时间也没有了,只好用英文的PPT讲了。一路上从离开旅馆到家里,几近40小时,相当于去两次欧洲,这是一次最艰难的旅程。 住与行 住的应该是当地最好的宾馆,估计4-5星级。走时看到账单每天270 Reals,一个Real相当于半个美元。因为担心安全,只能在宾馆吃饭,每顿大约30-40 reals。邀请信写的是对方负责机票和accomodation,结账时发现他们提前按计划付了房费,但饭钱要自己付。在国内申办手续时按国外完全付费申请的,因此这几天的饮食费用都得自己掏了。好在几千元钱还付得起,一路见识了不少西洋景,花点钱也值得。 几天会议里,会议连午饭都不管,中午大家都到附近一家超市的楼上,那有个自助餐厅。进门,每人领到一个表格,选餐后服务员给画好菜名数量,吃完按单子排队买单。买单后门口有免费的咖啡。后来发现,在巴西,大众餐馆、自助餐厅和食堂的地方大多会进餐后提供免费咖啡。 一到那里就受到忠告,要注意安全,这里是白人为主的地区,受教育程度高,是巴西安全最好的地区。但还是要避免一个人外出。尤其一位在德国ICTP会议认识的葡萄牙教授也来参会并开展合作研究,晚上吃饭碰见,他给了我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忠告。不过想到一个大男人,来这里不出去看看怪可惜的。就尽量不带东西,去附近的闹市溜达。附近各种商店很多,人来人往。发现巴西人确实品种多样,白人、南欧拉丁人、黑人、印第安人,胖的、瘦的、应有尽有。普遍印象是,很多女人比男人胖,体形非常丰满,25度以上的春天里,他们穿的很少。也有一些身材苗条的欧洲女郎。男人偏黑、偏瘦一些。亚洲人甚少,主要是日本人多一些,偶尔有些韩国人。华人不多,据说华人大多在圣保罗,那里有二三十万人的中国城。 大学参观交流 Skonieski接站时就问我次日是休息还是去学校参观,我急于与邀请教授见面,因此第二天大约9点小伙子就来开车接我了。小伙子自介是大学讲师,曾在德国学习两年,目前还在攻读Schaeffer教授的博士生。他的奶奶是印第安人,父辈是南欧人,个头不高,有些偏瘦、偏黑。小火则很热情,从家里带来了专用的巴西茶壶,还有一个热水瓶,在车上就向我介绍其用法。到了实验室,他给我泡了茶,然后让我用铜管吸茶壶里的热茶。后来发现这种茶壶在这个巴西城市挺普遍,好多人都出门带着。学校在城外一座山坡上,风景秀美,看不到很多人,像个植物园或森林公园,有几路公共汽车通往城里。小伙子先给我介绍了他自己的课题工作,在会议上他还要讲,不过用葡萄牙语,有同声英语翻译。然后见了Schaeffer教授,做了简单的交流,然后领我参观实验室。实验室有些展品,冲压件、挤压件、冷锻件都有,还有生物材料实验室等等,有几个博士生,包括两个女博士生,介绍工作都很热情。由于第二天要开会、安排企业参观,就没时间开会交流了。 中午,Skonieski领我去学校食堂吃饭,食堂不错,尤其巴西烤肉和巴西咖啡都不错。 企业参观和国际会议 第二天,他们安排我去一家汽车配件锻造企业参观。这是在城外几十公里的一个美资企业。车间里看的主要是热锻工艺设备。设备都不算先进,有些陈旧,现场也不那么美观、干净。但管理还算先进,技术人员在会议室给做了详细讲解和答疑。 会议议程两天,同时4个国际会议。本年度第31届巴西Senafor会议由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Schaeffer教授组织,十余家巴西及欧美日在巴西分公司、办事处参加会展、提供赞助。会议包括第15届国际锻造学术会议、第14届国际冲压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冶金学术会议和第2届国际可持续能源材料学术会议。会议分别出版了论文集。会议参加人员达到200余人,主要来自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和葡萄牙、西班牙、德国部分欧盟有关大学和企业,少数来自美国和日本企业。除4家赞助企业代表外,国际锻造会议共邀请了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金属成形研究所M. Liewald 教授和本人等4位学者做会议邀请报告。我在半小时里用英语介绍了我们精密合金锻件热锻组织模拟的工作,会议安排了葡语同声传译。几个学者很有兴趣,提了几个问题。一个美国大公司还专门和我谈能否与他们开展合作。 本人能有机会受邀请参加这个会议,一方面是本人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负责国际合作工作,且刚刚获得英国机械工程学会IMech2010年度A M Strickland奖。另一方面,我的一个学生受我推荐在葡萄牙Porto大学读博士,巴西方面多与葡萄牙人合作联系,从葡萄牙大学教授和我的学生那里获得了我的一些情况。 大学Party和巴西烤肉 企业参观当晚,大学里请部分会议人员参观实验室和Party,我是破例即参加企业参观又被邀请参加party的。参观后回到宾馆,有学生专门来接我去学校,因为我前一天已经参观了实验室,就直接参加Party了。 巴西烤肉很讲究,据说这个地区烤肉是巴西最好的。Party之前,专业师傅提前7、8个小时就架起支架烤了羊肉、牛肉和猪肉。我们到时,烤肉已经香喷喷了,大家争着去和师傅照相。美女博士忙来忙去倒酒、布置餐具,人们纷纷端着红酒一起聊天,最后,大家坐下来一起品尝各种巴西烤肉和美酒。席间,民间艺人来做民族舞表演。据说这些农民大多是德国后裔,他们穿着德国传统服装,跳着有巴西和南美特色的舞蹈。每个舞蹈都有故事,大体是民间劳作和姑娘小伙的恋情。 收获 巴西教授邀请我来参会,还希望我能将中国企业和学术界介绍到巴西,比如这个会议有欧洲、美国和日本很多企业代表和设备参展商,可中国企业一个没有。他们羡慕中国有很多汽车企业和汽车配件制造商,巴西有300万汽车制造能力了,但没有一家民族汽车制造厂,都是欧美外资。因此他们很羡慕中国的奇瑞、江淮,已经有不少中国汽车了,但价格比中国贵不少,还要等半年取货。我在那里时江淮汽车厂已与他们谈好了合作建厂。中国有不少锻造、冲压、钣金设备、机床制造商,竞争白刃化,这些在巴西都有可能会受欢迎。 我回国后向中国锻协作了推荐,中国锻协秘书长张金带队于2012年10月组织了一个10余人的中国企业代表团访问Porto Alegre汽车企业,参加这一年度的锻造国际会议,他们取得了不少实际合作成果,使我这次巴西之行不虚。我还邀请了几位巴西教授学者参加2013年我在沈阳组织的NUMIFORM2013国际会议,希望我们这次交流还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与中国相比,巴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人工成本相差不大,巴西基本建设还不发达,国土辽阔,人口稀少,没有政治争端和历史恩怨,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巴西环境美好,资源丰富,蓝天、白云、湿地令人向往,还有铁、铜、镍和很多稀有、有色金属矿藏。 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UFRGS)校园 校园停车位,蓝天、热带植物、还有绿草 Skonieski博士接我参观校园 Skonieski博士介绍他的研究课题和茶壶 UFRGS塑性加工试验室展窗 校园一角 美女博士在party上忙碌 与烤肉师傅在烤架前 塑性加工试验室里的巴西民族舞蹈 美女博士参加会议晚宴 与巴西教授在会场 教授夫妇在家里 受邀在教授家里品尝啤酒和红酒(右为教授夫人),教授在照相 教授家的游泳池 香喷喷的烤肉
91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俄罗斯布市掠影(2)
热度 3 xucq45 2011-8-31 20:39
布拉戈维申斯克(布市)原属中国,传统名称叫“海兰泡”,现为俄罗斯远东区阿穆尔州首府,与我国黑河市隔江相望。 东三省生理科学会结束后,我们参加了布拉戈维申斯克2日游,用镜头记录本人所见所闻。为了让博友了解俄罗斯边境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光,我将分两次展现之。 第一部分发表后,有的博友说:我的博文有些像教授摆地摊,有滥竽充数之嫌。的确,我们应有精品意识。博友批评的好,很精辟,有深度,值得本人注意。不过,由于本人摄影技术和构思欠佳,这次实在难于奉献出精品,同时为了保持风格和水平一致,依然按照原来的计划,摆地摊式展现出第二组照片。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对不起! 俄罗斯布市掠影(二) (6)城市建筑 (7)商业区 (8)郊区农村 (9)悠闲生活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4353 次阅读|8 个评论
俄罗斯布市掠影(1)
热度 4 xucq45 2011-8-27 23:02
布拉戈维申斯克原属中国,传统名称叫“海兰泡”,现为俄罗斯远东区阿穆尔州首府。布市位于风景秀丽的黑龙江和结雅河汇流处岸边,与我国黑河市隔江相望,现有人口22万。 东三省生理科学会结束后,我和大多数会议代表一样,参加了布拉戈维申斯克2日游,并用镜头记录本人所见所闻。为了让博友了解俄罗斯边境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光,我将分两次展现布市的掠影。 俄罗斯布市掠影(一) (1)江上掠影 (2)婚礼 (3)文化生活 (4)黄昏和清晨 (5)回望黑河
个人分类: 国外之旅|6714 次阅读|9 个评论
过年小记5--面鱼儿
AndreaJJ 2011-2-11 12:31
腊月二十五。一分钟的雪。 炸面鱼是腊月里常准备的一种面食。只因腊月天寒地冻,没有农活,女人们可以有心情做些费事的饭食。炸面鱼跟炸油条差不多,只不过油条是一根棍,面鱼多了个自由度是个面。冷水和面,稍软一些,除了小麦粉之外还可以加玉米面豆面,只是口感会差些。大锅熬半锅油,不必太热,扯一块湿面团,在案板上揉一揉,两手抻开,中午薄边缘厚,中间先沾到油,停个几秒,两手顺势松开,用筷子在油里把它翻几个个,颜色金黄硬挺了就可以夹出来。刚出锅是脆香,第二顿热着吃又软又韧。面鱼的名字有2种说法,一是“面余”,以前日子难过,图个吉利话,来年面有鱼;二来旧时无钱买鱼买肉,便用模具做个鱼的面模,再把这个“鱼”炸了,做鱼吃。现在这个是简化版,神在形不在了
3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赴英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纪事(一)
carldy 2010-7-22 11:40
题记:本人很高兴即将参加在英国Edge Hill University召开的第二届语料库及语言对比与翻译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UCCTS2010)。这是第一次有机会跨出国门,与同行专家交流,向本领域内专家请教。 在此非常感谢Dr. Richard Xiao的热情邀请与慷慨帮助,也非常感谢校系领导对我的大力支持。 这里把赴会前的相关工作做一个简单回顾,这将有助于自己今后能更快更好处理相类似的问题,同时也可为他人提供相关参考,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提醒自己,要学会珍惜。 我是2010年4月15日收到论文被大会组委会接受参会邀请的。 当时考虑到费用、签证等多方面的因素,很是犹豫。我把自己的想法与系主任做了一个简单汇报,他鼓励我大胆走出去,并建议我写一份申请报告,由他出面来帮我联系领导,希望能得到学校的资助。 我把英文版会议邀请函翻译成汉语,然后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份申请经费资助的报告,交给了主任。 主任后来告诉我,他帮我询问了好几个领导部门,如人事处、科研处等,最后找到院长,学校同意给予部分经费资助。 得到这个消息,感激之余,我就开始着手签证申请工作。 第一次办理出国签证,程序如何?一无所知,多方打听,再加上便利的internet搜索功能,确定第一步是办理护照。 护照办理的手续其实很简单,带上身份证、户口簿及照片,在福州出入境管理处填写一份申请表,缴纳大约120元的相关费用,即可。我这一次办理护照的时间在4月底。5月10号左右就收到了快件,护照工作完成。 第二步是申请签证。这一步很繁琐,需要出具很多佐证材料。还好,在福州有英国签证代办中心(在省政府对面的山海大厦),我来回跑了几趟,总算弄清楚了所需材料。当时我申请的属于因私出国(Visa Type: Visit; Visa Sub-type: Business Up to 6 months),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完成在线申请(特别多的问题),然后把申请材料打印出来,带上其他佐证材料,如银行存款单复印件,工资存折原件与复印件,户口簿原件与复印件,结婚照原件与复印件,护照原件与复印件,学院出具的在职证明与收入证明(人事处办理,需要领导签字同意),会议邀请函复印件等,统一交给签证代理中心负责人,在缴纳完大约810元的相关费用之后,现场进行指纹等数据收集工作,就算完成了(所有这些材料,由代理中心送到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之一广州,完成最后的确认工作,如果通过据说有些还需要面试,所有申请材料的原件将由广州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寄给你本人)。 第三步:拿到签证之后,要办理的就是预订机票。可以在线进行预订(需要Visa卡),也可以找机票代理公司。 第四步:准备赴会及在英国逗留期间所需的一切物品(有点繁杂,可通过搜索引擎,查查所需注意事项,如哪些物品只能通过行李托运,哪些物品需要报关等)。 第五步:调整心态,准备会议论文。这是关键,你出去的目的是学术交流,学术交流就需要把论文撰写好,务求严谨、规范。 第六步:整理思路,寻求交流契机,准备交流话题,虚心好学,争取最优化学习效果。 这是赴英国参会前的点滴感受,记录下来,告诉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也会把整个在英国期间的点滴收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参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3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布拉格 (5) 人物抓拍
SmileyCat 2009-10-31 05:59
在布拉格街上,靠近旅游点的地方,大部分的行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地铁里遇到的也许多数是当地的捷克人。捷克人个子不高,面目清秀,很多是深色头发。同身材高大的西欧,北欧人相比,有点像秀气玲珑的江浙人。 自从那天拍了帅克的艳遇,忽然觉得人物抓拍挺好玩儿。生活在异域风情的当地人也应该是旅游的一大看点吧。只是没有带长镜头,又有点顾虑,不敢明目张胆地离目标太近。。。所以这里的人物照片,更准确的应该算异国风景的衬托。感谢现代数字相机的高分辨率,回家后把有些照片的人物局部放大,也还看得过去。 头一天阳光明媚。当我从布拉格城堡所在的小山上环望布拉格全景时,除了那些鲜艳的红色房顶,还听到山脚下欢快的音乐声。我循着音乐走下山,看到一个不大的公园里聚了好多人,还有一个临时搭的舞台,上面一个五六个人的小乐队正奏着勃拉姆兹的匈牙利舞曲。草坪上的人们一边吃一边随着音乐摇晃身体,那如醉如痴的样子真让人羡慕。当时我心里感叹,他们真象生活在世外桃源! 玩具博物馆院子里留着斯巴达克武士发型的酷妹。 查理桥头十指相扣的小恋人 卖画的艺术家 表演四重奏的音乐家 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的帅哥 街上举着牌子招揽生意,一身短打扮的导游 两位巡街的男女警官。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受另一个国度的风情-印度
scaukzcai 2009-6-23 11:23
最近去印度加尔各答(据说是印度最大城市)参加一个会议,把几张照片放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共享。 我们住的旅馆,里面设施相当于国内的三星,电视比较小,吃的还不错,价钱大约500元人民币。背后是体育馆,看上去很旧。 维多利亚纪念馆(Victoria Memorial): 建于本世纪早期,是一座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雄伟建筑,高高的圆顶上挺立着胜利女神像,还有不少大英帝国开拓印度殖民地的重要人物像,如克莱武和瓦伦哈斯丁斯等。馆内陈列了许多表现维多利亚时代大事的绘画和女皇诏谕、纪念品等。 包括拉.甘地等印度领导人的纪念。 圣保罗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超载的汽车,几乎很普遍 印度的卡车 鱼市场 : 装鱼的工具很有特色吧 炎热的天气: 室外温度达到35度以上,听建筑工人说有时温度达到50度以上,很多印度男人都赤膊 不知道这部汽车后面得数学公式什么意思 这种交通工具在乡村很普遍 印度的乌鸦真是名不虚传,果然到处都是 鱼塘: 谁知道这些竹竿是干什么的吗 鱼市场 道路上的小石头 : 大家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 印度的公共汽车: 大部分没有空调,外面35度以上的高温,受得了吗 路边的印度小吃: 大多是薄饼、马铃薯等 会场 :水都是大支矿泉水,地方太热,需要多喝水 随处可见的水井 加尔各答历史上的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拉曼: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蕾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个人分类: 学术感悟|4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