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柳宗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既然国人原始创新基本无法做到,那么,看看集成创新之一例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3-17 20:56
  之前的标题是——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类似的名家诗句   【看来,陆游的也算不得原始创新,但是他把这个意思发挥到了极致,乃至冲淡了前人的诗,也就是说,他老人家集成到了极致并有了更新更妙的表达方式。后人也不必再试图从这个意思入手了——他已经写尽了】   【常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是集成创新的大家,所谓的“集大成者”,有点类似于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但是要说他有啥原始创新,至少会让人疑惑一下,并不特别显著。】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   耿湋《仙山行》:花落寻无径,鸡鸣觉有村。   强彦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76页
个人分类: 文论|3549 次阅读|7 个评论
圆与方的人生哲学
热度 4 yonglie 2013-2-25 08:42
终于上班了。办公室有一大本文物出版社的《 中国近代名贤书札 》,随机就看到吴大澂篆书的《论语》片段,那页是《阳货》孔子曰“诺”的一段。这一段,曾被柳宗元“别有用心”地用来发挥他的人生哲学。 在《说车赠杨晦之》里,宗元以车为喻,告诫小舅子晦之做人要“ 圆外方中 ”。 后人评说,柳州此论正反映了当时“士风弊甚”——时有谚语说“ 君欲求权,须方须圆 ”。不过也有刚毅之人如元次山(元结),恨不得把儿童的转盘玩具都毁了,“ 宁方为皂隶,不圆为公卿 ”。 宗元大概也怕小舅子刚毅逆反,便又请出孔夫子的那个故事来: “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遇阳虎必曰诺 ,而其在夹谷也, 视叱齐侯类畜狗,不震乎其内 。”孔夫子在夹谷的事儿,见《 左传定公十年 》,但没有骂齐侯为“畜狗”的话。乾隆皇帝御选《 唐宋文醇 》也说,“ 乌睹所谓叱齐侯类畜狗者耶?此文洵美如玉矣,而斯语者非大珪之类哉 。” 关于孔夫子的这两个故事, 章士钊《柳文指要》 (这部书名气很大但很少见,我竟然幸运地碰到了)指出,“ 之两例者,高低有天与渊之别,而子厚将之纳入同一范畴之内曰圆。对阳虎唱诺,谓之圆遂,骂齐侯若骂狗,亦谓之圆遂 。” 他还说,宗元如此,是“ 作者善用二律背反之矛盾通象 ”——意思是,宗元不是要小舅子圆滑,而是要学孔夫子“至大至刚,充塞天地”,“浩然正气,养之裕如”。我感觉这似乎有点儿牵强——牵强如“二律背反”。 顺便想起歌德与贝多芬路遇皇后仪仗的轶事——显然贝多芬是方的,而歌德是圆的。尽管故事很可能是假的,但也有人替歌德辩护说,像贝多芬那么方是很容易的,像歌德那么圆才更加难能可贵。
个人分类: 随想|4925 次阅读|5 个评论
柳宗元的《江雪》
controlhopeless 2013-1-13 15:05
柳宗元的《江雪》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 柳宗元 (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出仕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被贬 在永州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照》、《六道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江雪》 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个人分类: 无为而为|8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柳宗元是如何回答屈原的?
热度 3 LEIVI 2011-5-11 21:02
屈原 ( 约公元前 340 ~前 278 年 ) 在《天问篇》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传说提出 170 多个问题,表示质疑。一千年以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 (773 ~ 819 年 ) 在所作《天对》中对屈原提出的这些问题均一一作了回答。《天对》是柳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之一。略举一例,柳正确的解释了水循环。 屈原问 “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 解释:即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为何大海的水不见漫溢 ? 柳答: “ 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浟浟,又何溢为 ?” 解释:水向东流入大海,海水蒸发成水汽上升,遇冷凝结,飘浮空中为云,又向西回归大陆上空下降为雨。填充在土壤孔隙里的水有浊有清。高地干燥的土壤,水渗入后便会上升蒸发。土壤水饱和以后便会产生径流,水流通过各种途径运行不停,最后注入大海,如此循环不已,海水又怎么会漫溢呢 ? 柳宗元正确地解答了 1100 多年前屈原提出的问题。他把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及海洋水的运动与水循环连系起来,推进了前人的认识。柳宗元只是一文官,他又是如何能洞悉自然的奥秘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个人分类: 专业|305 次阅读|5 个评论
感时和柏舟兼怀柳子厚
tashaxing 2010-7-17 06:49
感时和柏舟兼怀柳子厚 何处蛟龙搅大江,直将心事问苍茫。 思沉淫雨愁吴越,魂断惊洪念楚湘。 梦里晴虹伏浪静,望中烟树慕风凉。 凭怀以信祈天事,尤叹柳公谪远乡。
个人分类: 新韵古风|25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黔之驴”考:彼“黔”非此“黔”
liuyuping 2008-11-25 08:45
黔之驴考:彼黔非此黔 柳宗元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 773819 ),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又称柳河东。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柳宗元于贞元九年( 793 )中进士,十四年( 798 )登博学鸿词科。学而优则仕,早年先后任 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 礼部员外郎。柳同志胸怀大志、刚直不阿,积极参与了王叔文、 王伾的永贞革新,成为核心人物合称二王刘(禹锡)柳(宗元)。 永贞元年( 805 )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 815 )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故又称柳柳州。宪宗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初八 (公元 819 年 11 月 28 日)卒于柳州任所。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柳河东集》。 这位柳同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若在今日,依其学术造诣,入选科学院主席团应当毫无争议。 《三戒》(含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三篇寓言 )即应为柳同志在革新期间或革新失败后、即距今 约在一千二百年前 写下的传世之作。《黔之驴》一 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原 文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则寓言原来是形容在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下,敌人看起来都很可怕,一旦掌握了敌人的特点,摸清底细,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现在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虎 驴 之 斗 那只黔之虎,从地域性分类上,应该属于前一时期倍受关注的 华南虎 。华南虎是亚洲虎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雄虎身长约 2.5 米 (加头),重约 150 公斤 ;雌虎身长约 2.3 米 ,体重约 110 公斤 。而那只 好事者船载以入 的旅黔之驴,身高起码在 1 米 左右、体重应有 200 公斤 左右。因为柳同志文中没有相应的说明,现已无法考据那头旅黔之驴的来龙去脉了。小刺猬将重点考证当时的黔,而不是那头旅黔之驴。其实,《黔之驴》本来就是一则寓言,含有很多的虚构成分,不值得去深入地考证一番。就象最近一段时间,四大古典名著被一些所谓的大家恶炒,这样的闹剧最终要为老百姓所厌烦、被历史所唾弃! 黔地山高水急、交通不便,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俨然已沦落为一头流浪驴。体型小巧的黔之虎刚见到了骠肥体状的流浪驴,肯定会 以为神 而敬而远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 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经过进一步的试探后,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黔之虎窃喜: 就这两下子,也敢出来混! 。黔之虎摸清了旅黔之驴的底细,于是 跳踉大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后人对历史的误读 这则富有时代特色与战斗精神的寓言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并派生出汉语圈中认知率最高的成语之一黔驴技穷。上述寓言和成语,有其明确的内涵,表达了积极的理念,用来讽喻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虽然该则寓言故事的领衔主演应该是 黔之虎 ,对原文最正确的解读应该是 驴黔技穷 ! 如果正确地理解上述寓言和成语的内涵和理念, 是无可厚非的,不会产生什么争议、更不会衍生出什么历史公案。但是一些后人,却不求甚解、生搬硬套,不知彼黔非此黔。 行省制始于元朝,现在的贵州在元朝分属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基于这一史实,现在的贵州在文化传统上,应当归属于湘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滇文化圈的交叉融合。贵州建省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管辖范围与现在也略有出入。柳宗元同志创作《黔之驴》一文,应该是公元 800 年左右的唐朝中晚期,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黔之驴》一文所涉及的黔中道,包括了湖南西部、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带地区,治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县)。 可见, 彼黔非此黔也! 记得二十多年前上中学时,人教版的教材对《黔之驴》之黔的注释为贵州的简称。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工具书,将这则寓言和由之派生的黔驴技穷里的黔曲解为贵州。更有甚者,一些带有地域决定论之类狭隘偏见的人、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经常以黔之驴或黔驴技穷来无端地贬低贵州人。 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事物和现象那里都有,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贵州还是其他省市!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黔之驴 http://baike.baidu.com/view/915087.htm 百度百科,柳宗元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1.htm 根据网络图片合成,原始图片来源: 虎 http://photocdn.sohu.com/20071110/Img253169708.jpg 驴 www.dashanbei.com/ techan/139/3530.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黔之驴”考:彼“黔”非此“黔”
刘玉平 2008-8-8 12:32
黔之驴考:彼黔非此黔 柳宗元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 773819 ),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故又称柳河东。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柳宗元于贞元九年( 793 )中进士,十四年( 798 )登博学鸿词科。学而优则仕,早年先后任 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 礼部员外郎。柳同志胸怀大志、刚直不阿,积极参与了王叔文、 王伾的永贞革新,成为核心人物合称二王刘(禹锡)柳(宗元)。 永贞元年( 805 )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 815 )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故又称柳柳州。宪宗元和 十四年十一月初八 (公元 819 年 11 月 28 日)卒于柳州任所。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柳河东集》。 这位柳同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若在今日,依其学术造诣,入选科学院主席团应当毫无争议。 《三戒》(含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三篇寓言 )即应为柳同志在革新期间或革新失败后、即距今 约在一千二百年前 写下的传世之作。《黔之驴》一 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原 文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则寓言原来是形容在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下,敌人看起来都很可怕,一旦掌握了敌人的特点,摸清底细,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现在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虎 驴 之 斗 那只黔之虎,从地域性分类上,应该属于前一时期倍受关注的 华南虎 。华南虎是亚洲虎中体型最小的一种,雄虎身长约 2.5 米 (加头),重约 150 公斤 ;雌虎身长约 2.3 米 ,体重约 110 公斤 。而那只 好事者船载以入 的旅黔之驴,身高起码在 1 米 左右、体重应有 200 公斤 左右。因为柳同志文中没有相应的说明,现已无法考据那头旅黔之驴的来龙去脉了。小刺猬将重点考证当时的黔,而不是那头旅黔之驴。其实,《黔之驴》本来就是一则寓言,含有很多的虚构成分,不值得去深入地考证一番。就象最近一段时间,四大古典名著被一些所谓的大家恶炒,这样的闹剧最终要为老百姓所厌烦、被历史所唾弃! 黔地山高水急、交通不便,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俨然已沦落为一头流浪驴。体型小巧的黔之虎刚见到了骠肥体状的流浪驴,肯定会 以为神 而敬而远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观察, 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 。又经过进一步的试探后,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黔之虎窃喜: 就这两下子,也敢出来混! 。黔之虎摸清了旅黔之驴的底细,于是 跳踉大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后人对历史的误读 这则富有时代特色与战斗精神的寓言故事,被后人广为传诵,并派生出汉语圈中认知率最高的成语之一黔驴技穷。上述寓言和成语,有其明确的内涵,表达了积极的理念,用来讽喻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虽然该则寓言故事的领衔主演应该是 黔之虎 ,对原文最正确的解读应该是 驴黔技穷 ! 如果正确地理解上述寓言和成语的内涵和理念, 是无可厚非的,不会产生什么争议、更不会衍生出什么历史公案。但是一些后人,却不求甚解、生搬硬套,不知彼黔非此黔。 行省制始于元朝,现在的贵州在元朝分属湖广行省、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基于这一史实,现在的贵州在文化传统上,应当归属于湘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滇文化圈的交叉融合。贵州建省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管辖范围与现在也略有出入。柳宗元同志创作《黔之驴》一文,应该是公元 800 年左右的唐朝中晚期,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黔之驴》一文所涉及的黔中道,包括了湖南西部、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和湖北西南部一带地区,治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县)。 可见, 彼黔非此黔也! 记得二十多年前上中学时,人教版的教材对《黔之驴》之黔的注释为贵州的简称。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工具书,将这则寓言和由之派生的黔驴技穷里的黔曲解为贵州。更有甚者,一些带有地域决定论之类狭隘偏见的人、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经常以黔之驴或黔驴技穷来无端地贬低贵州人。 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事物和现象那里都有,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是贵州还是其他省市! 主要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黔之驴 http://baike.baidu.com/view/915087.htm 百度百科,柳宗元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1.htm 根据网络图片合成,原始图片来源: 虎 http://photocdn.sohu.com/20071110/Img253169708.jpg 驴 www.dashanbei.com/ techan/139/3530.html
个人分类: 历史与人物|7565 次阅读|4 个评论
柳宗元的钓钩
jlpemail 2007-7-5 20:54
2007年6月28日的《华北电力报》转载了笔者的随笔《窗前的月季》,同时刊登了副 刊主持人张文睿的《一本教科书》。其中提到了三组同题课文,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提 到的柳宗元的《江雪》,以及白居易和东方虬的五言绝句。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我觉得,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不是寒江雪,深刻的孤寂之心。 诗人在寒江边,目击的是千山万径皆空旷,无人影、无人声;无飞鸟之羽毛。 那使何等空旷、寂寥的原野。何况还是严寒的冬季、酷烈的季节。 孤舟不可行,江水早已结冰。蓑笠不敌超低温,老翁独拒千岁寒。 可以想象,作者当时是极度的郁闷、寂寞、压抑和无奈。只20个字,就表达了 2000个白话字也无法传达的意境。 柳宗元的钓钩不是姜太公的直钩,钓来了求贤若渴的文王,它调起的是 逼人的寒气和冷竣、孤傲,以及决不妥协的抵御寒冷坚强信念。 柳宗元的钓钩甩过千年岁月,钓住了一个铁血书生的目光。
个人分类: 诗词场|3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