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相关日志

[转载]我国科学家仿贝壳研制出“超强韧”绿色材料
redtree 2020-10-3 22:36
我国科学家仿贝壳研制出“超强韧”绿色材料 作者:徐海涛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0/10/3 21:50:59 新华社合肥10月3日电(记者徐海涛)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会对生态形成不利影响。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 院士 团队受天然贝壳启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薄膜材料,在强度、韧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现出远超传统塑料的力学与光学性能,埋进土壤中约两个月即可无污染降解,有望成为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理想材料。 贝壳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材料,由“砖—泥”结构一层层“砌墙”而成。近期,俞书宏 院士 团队利用纳米黏土片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天然组分,成功构筑了“砖—纤维”的仿贝壳层状结构,采用气溶胶辅助的生物合成法,研制出一种高性能复合薄膜材料。 “简单来说,细菌纤维素就是细菌‘吃了’葡萄糖后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又细又长像绳索。”科研团队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管庆方说,再把它与制成片状的黏土相结合,如同“用绳网把一层层的砖头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性能强劲的新材料。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薄膜材料的强度达到482兆帕,是目前常用商用塑料薄膜的6倍以上。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被折叠成各种形状,再展开后没有明显损伤。这种新材料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在人眼可见光范围内实现超过73%的高透明度和超过80%的高光学雾度。 “如同毛玻璃的效果,既让光透进来但又不刺眼,这种‘匀光性对制作手机屏幕等器件很重要。”管庆方说。 传统塑料薄膜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相比之下这种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温度每改变100摄氏度,其尺寸变化仅为万分之三,在250摄氏度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和性能稳定。 更重要的是,独特的原材料成分,使这种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无污染,细菌纤维素在土壤中约两个月就会自然降解。 近期,《细胞》出版集团旗下学术期刊《物质》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据了解,由于兼具高性能、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这种新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光电转换等领域很有竞争力。目前,科研团队正积极推进应用与产业化。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析化学:要点·例题·习题·真题(第3版)》江万权、金谷
ustcpress 2019-11-5 09:45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字数:435千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 4751-0 定价:45.00元 页码:336 编辑邮箱:edit@ustc.edu.cn 微信号:18130468313 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https://zgkxjsdxcbs.tmall.com 本书购买链接: https://k.weidian.com/TIXAZ8vX 《分析化学:要点·例题·习题·真题(第3版)》试读.pdf 【内容简介】 本书在第 2 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增添、替换了部分试题,特别是更新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本书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分析化学”和“综合化学”的辅助学习读本,相信其对考生准备相关科目的考试有所帮助;同时,本书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量化学分析》 ( 第 2 版 ) 的配套习题集,可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的训练材料。 【作者简介】 江万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曾著《定量化学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综合化学》等。 金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曾著《表面活性剂化学》《定量化学分析》《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综合化学》等。 【编辑荐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相关院所考研科目“分析化学”和“综合化学”的辅导书。 【图书特色】 ( 1 )“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中的一册,中国科学院指定考研参考书; ( 2 )可作为“分析化学”课程的同步学习参考书; ( 3 )可作为考研课程“分析化学”和“综合化学”的学习参考书; ( 4 )作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且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相关院所考研试题的命题人; ( 5 )本版收录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试题更新至 2019 年。 【图书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2 例题 1.3 习题 第2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2.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2 例题 2.3 习题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3.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3.2 例题 3.3 习题 第4章 配位滴定法 4.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4.2 例题 4.3 习题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5.2 例题 5.3 习题 第6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6.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6.2 例题 6.3 习题 第7章 化学分析中的仪器方法概述 7.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7.2 例题 7.3 习题 第8章 定量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8.1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8.2 例题 8.3 习题 参考答案 附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19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综合化学 2019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8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7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6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5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4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3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2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综合化学 2012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1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10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09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08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07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2006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模拟试题1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模拟试题2
个人分类: 学习辅导|5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动力学前沿论坛合影
bhwangustc 2019-9-9 16:31
2019 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 动力学前沿论坛 合影 时间:2019年9月8日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9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动力学前沿论坛参会须知
bhwangustc 2019-9-9 15:40
您有一份2019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动力学前沿论坛的参会须知,请查收! stone 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动力学论坛 5天前 Workshop on Pedestrian Traffic and Evacuation Dynamics 2019 2019年9月8日 行人交通与应急疏散动力学前沿论坛将在 合肥 举行。 在您启程之前,请再次确认以下信息。 时间地点 1.时 间 :2019年9月8日9:00~16:30 2.地 点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 特种楼二楼大报告厅 3. 签到 时间 :8:30 签到地点 :西区特种楼一楼 交通指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地址: 安徽省 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交通:合肥南站北广场站乘坐108路公交,途径12站,在稻香村站下车,步行210米左右到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北校门,沿寰宇北路、寰宇西路至特种楼。 酒店推荐 安徽高速开元国际大酒店(可享协议价) 酒店主页:http://room49178.leyohotel.com/index.html 午餐事宜 外校师生可提供西区教职工餐厅餐券 论坛议程 9:00-9:10 介绍参会特邀报告人 9:10-9:45 郭仁拥 教授报告 9:45-10:20 Dr. Mohcine Chraibi 10:20-10:50 拍照合影 茶歇 10:50-11:25 蒯曙光 教授报告 11:25-12:00 张 俊 教授报告 12:00-13:30 午餐 13:30-14:05 马 剑 教授报告 14:05-14:40 赵永翔 教授报告 14:40-15:10 茶歇 15:10-15:45 陈 涛 教授报告 15:45-16:20 宋卫国 教授报告 16:20-16:30 拍照合影留念 Registration 会议注册 本次论坛无需缴纳注册费,交通食宿自理。 请有意参会人员点击下方链接,填写参会回执报名,并于 2019年9月5日17点前 反馈回执至ustcszg@mail.ustc.edu.cn http://complex.ustc.edu.cn/2019/0830/c18202a390347/page.htm 想要了解更多,扫码关注我们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接2019新学年聚会
bhwangustc 2019-8-22 18:20
迎接2019新学年聚会 地点:合肥江南春酒店 时间:2019年8月22日 左起: 田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冯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谭麟君(俄罗斯, 鲍曼理工学院) 汪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刘瑞珍, 汪秉宏 彭丹(安徽大学,广播与传媒学院) 杜文圆(徐州工程学院) 肖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向展板论文优胜者颁奖仪式
bhwangustc 2019-8-1 15:57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向展板论文优胜者颁奖仪式 左起: 陈晓松(北京师范大学,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邓友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第五届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执行主席) 汪秉宏(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委员会 学术顾问) 欧阳钟灿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委员会主席)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4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合影Photos
bhwangustc 2019-7-30 16:29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合影Photos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会议程序册B
bhwangustc 2019-7-25 12:14
第五届全国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会议程序册--B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程序册-A
bhwangustc 2019-7-25 12:05
第五届全国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会议程序册-A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眸老照片:严济慈先生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2级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bhwangustc 2019-7-1 12:02
回眸1963年老照片 严济慈先生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2级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 玉泉路校址教学大楼202大教室 这张照片里听课记笔记的学生里应该有我。 当时听课的是全校19 62 级学生。 1962 级的普通物理课是严济慈先生全程授课教学的。 整个课程历时 1963 年全年。 百度-严济慈简历 编辑 中文名称 严济慈简历 馆藏地点 金华市永康街 288 号金华市图书馆二楼 所属年代 近现代 所属博物馆 严济慈纪念馆 所属地区 浙江金华 1900 年12月初四,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 1914年9月至1918年7月,就读于东阳县中学; 1918年10月至1923年7月,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 ...... 现收藏于严济慈纪念馆。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5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通知
bhwangustc 2019-6-1 16:34
第五届全国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 学术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第一轮通知
bhwangustc 2019-1-15 11:22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第一轮通知 为加强国内外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经中国物 理学会和凝聚态物理与统计物理分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 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协办,第五 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将于 2019 年 7 月 26 日至 7 月 29 日在安徽 省合肥市举行。会议主要以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的形式,交流国内外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中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的 现状与发展趋势。热烈欢迎国内外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 家学者及研究生踊跃参加! 会议网址:http://spcsc2019.ustc.edu.cn/ 。 一、会议主题 本次大会将主要针对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的以下领域进行交流: 1.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平衡和非平衡相变与临界现象; 3. 自旋玻璃、神经网络及阻挫系统的统计物理; 4. 液态物理、高分子物理和颗粒物质; 5. 复杂网络及其相关统计物理问题; 6. 统计物理在化学、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 7. 社会、金融等领域中的复杂系统及相关统计物理问题; 二、大会报告人 目前已确认的大会报告人: 李静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向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谢心澄(北京大学), 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苏刚(中国科学院大学), 李保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李志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王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 汪劲(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张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黄子罡(西安交通大学), 冯芒(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蒋建华(苏州大学), 王文旭(北京师范大学), 徐磊(香港中文大学), 吴艺林(香港中文大学), 朱晓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初步确认的大会报告人: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孙 昌璞(北京计算科学中心)。 三、会议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 于渌 霍裕平 陈式刚 葛墨林 李静 海 潘建伟 胡岗 汪秉宏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席:欧阳钟灿(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副主席:陈晓松(北京师范大学) 汤雷翰(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 郑 波(浙江大学) 赵 鸿(厦门大学) 委 员: 艾保全(华南师范大学), 敖 平(上海交通大学) 陈 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邓友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方海平(上海中科院应用物理所) 韩一龙(香港科技大学) 黄 亮(兰州大学) 黄吉平(复旦大学) 蒋建华(苏州大学) 孔祥木(曲阜师范大学) 李保文(同济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李 炜(华中师范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柳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欧阳钢(湖南师范大学) 屈世显(陕西师范大学) 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 谭志杰(武汉大学) 涂展春(北京师范大学) 童培庆(南京师范大学) 王 健(扬州大学) 汪 劲(吉林大学) 吴晨旭(厦门大学) 邢向军(上海交通大学) 许爱国(北京应用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 徐莉梅(北京大学) 叶方富(中科院物理所) 曾春华(昆明理工大学) 张胜利(西安交通大学) 郑志刚(华侨大学) 周海军(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周 涛(电子科技大学) 周 昕(中国科学院大学) 四、会议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协办单位: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会议工作委员会: 主 任:陈晓松 副主任:邓友金 吕建平 委 员:欧阳钟灿 郑伟谋 周海军 申传胜 张海峰 陈含爽 丁成祥 李明 秘 书:胡皓 江慧军 安安 五、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9 年 7 月 26 日至 29 日 地点:安徽省合肥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六、会议注册、报告题目和摘要提交方式和时间 本次会议采用网上注册报名和提交报告与摘要的方式。 网上注册请登录会议 网站: http://spcsc2019.ustc.edu.cn, 并请在 2017 年 5 月 25 日晚十二点前提交住 宿及报告信息(摘要模板见会议网站“会议指南”栏目)。 网上提交不可用时,可 通过邮件注册,请发送电子回执至会务组邮箱:spcsc2019@ustc.edu.cn。 如需开 具注册费发票,请在注册时提供发票抬头名称和纳税人识别号。邀请报告将从提 交的报告中进行选择。 七、会议注册费 2019 年 5 月 25 日前注册, 正式代表:1000 元/人, 学生 500 元/人; 5 月 25 日后注册,正式代表;1200 元/人,学生 700 元/人。 *注册费缴纳方式:银行转账或报到当天缴纳。其中对于银行转账的参会人 员我们将提前打印好发票,报到时将直接和注册材料一起给您。 如报到当天缴纳 注册费,需现场刷卡或缴纳现金,且领取发票会有 1-2 天的滞后。 银行转帐: 户 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账 号:184203468850 开户行:中行合肥南城支行 请汇款人一定注明: 统计物理会议+注册者姓名 (我们将依据这条信息检索 到账情况)。银行转账后请将转账信息如网上转账截屏、转账存根等扫描件在网 上会议注册的地方上传(如上传多个文件请打包压缩后上传)或通过 Email 发送 到 spcsc2019@ustc.edu.cn(邮箱发送请注明姓名和单位),会务组收到款项后会 及时向注册者确认。 如果两周内没有收到确认邮件请与会务组联系。 如需协助, 请与会议工作组秘书安安联系, 电话:0551-63603633,Email: anan@ustc.edu.cn。 八、会议住宿、报到地点及周边信息 会议住宿: 丰大国际大酒店(单间 350 元/天,标间 350 元/天,住两人 380 元/ 天,含早餐) 报到地点: 丰大国际大酒店一楼大堂(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繁华大道 10555 号) 会议交通及周边信息请参考 http://spcsc2019.ustc.edu.cn。 九、重要时间节点提示 1.会议注册和提交报告题目及摘要截止时间:2019 年 5 月 25 日 2.住宿登记截止时间:2019 年 5 月 25 日 3. 报到时间:2019 年 7 月 26 日全天 十、会议联系人 胡 皓 电话:13956904836 Email: huhao@ahu.edu.cn 江慧军 电话:17730212480 Email: hjjiang3@ustc.edu.cn 安 安 电话: 0551-63603633 Email: anan@ustc.edu.cn 邓友金 电话:15956998247 Email: yjdeng@ustc.edu.cn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2019 年 1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10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大一甲子 ——地球化学历程的喜与忧
热度 6 bqzhu 2018-10-4 16:07
中国科大为两弹一星,攀登科学高峰而立。六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工程与管理人才,许多科研成果走在了国际前列。 作为科大第二届毕业生能来参加六十年校庆感到很幸运,因为大部人因身体原因或其他事情而不能参加, 5909 级毕业生能来者只有 1/10 左右。 我是个不愿奢谈过去辉煌,而常为未来担忧的人。十二年科学规划,使中国建立了新兴边缘学科地球化学的科研机构与教学基地。科大 58 一 60 届的毕业生许多已成为研究机构、院校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的主力,部分人成为地震,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的中坚骨干。然而后来科大地化为科研机输送的人才逐年减少。文革后,院系经过了合併调整,虽然地化系的实验室与教研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科研经费很充足,也出了不少杰青、院士,说明基础研究做得不错。但培养的学生恰愈来愈少,而且大部分转行。陈江峰老师曾对我说,中国科大 USTC 成了美国培训中心。五十年校庆时我就感到地化系在形成倒金字塔。六十年校庆,这个倒金字塔则变得不可想像的严重; 77 人的教研队每年只培养了 7 名本科生,其中有可能 4 人还会转行,加上究研生也只有二十多人。这是什么原因?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被誉为地球科学的三个强大支柱。但这只是对基础研究而言。当离开基础研究领域,走向应用领域和公众视野时,地捄化学就远不及地球物理。随着国内外基本建设的扩大,一个乡镇级的工程队伍都需要有地球物理勘探资质的技术人员,那怕挂个名也好。否则连工程招标的门槛都进不了。在辽河油田任总工的同学陈义贤说,油气勘探他更相信地球物理资料。在金属资源勘探部门的老总,同学刘益康、叶水泉感到找矿还得靠打钻,地球化学是陪衬。地质界不少人仍将地球化学视为化学分析工具,其它学科的人则视地球化学是地球物理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大学教学领域,地球化学学科被严重边缘化。 那末,是不是社会不需要地球化学?我觉得不是。其实在大众视野中,许多方面;如生态环境,健康养生,水质评价,原产地域,特色农业,酒业文化,城市转型,科技考古,突发事端,深部找矿等等都需要地球化学。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科研方向上出了问题。没有去关注地球化学学科的社会认知度,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学科缺少这三方面的魅力,学生是没有兴趣报考的,家长也会为子女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就业机会而担心。一个研究所,如果缺少上述三方的科研素养,评估也会明显降分的。中国地球化学长期停留于基础研究的 ‘ 象牙之塔 ’ ,看不起化探评价,人文地化等应用领域。 我退休后,深感退出了忙于课题申请,评估结题, SCI 文章的体制内 ‘ 象牙之塔 ’ ,更多地接触社会大众所需求的地球化学,在社会特发事端面前,能尽一份社会责任感去表达地球化学的见解,让社会大众更多地认知地球化学。但一个退休个人的影响力总是太小。有许多事端使我十分感概。 (1)2011 年 3 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造成许多民众和地方政府官员都陷于惶恐不安,媒体报导发出许多错误信息,混淆职业与环境核安全的两种标准。作为一个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应传达准确对待放射性与核安全的科学信息,因此及时在科学网发了 ’ 从日本各观察点放射性监测数据判析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邻域 ’ 等多篇博文,很快得到美国政府中文网等许多网站的转载,取到了高级科晋的作用。但中国地球化学机构的在岗科学家没有去尽这份社会责任感,去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忆当年中国首次核爆,是日本地球化学家山宅太雄首先通过高空取样检测,向世界公告中国是先进的浓缩铀弹爆炸。当切尔诺贝尔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前苏联同位素地球化学家萨巴多维奇首先去现场组织核污染评估与防治。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法国同位素地球化学家阿连格列,由于在全球变化上的客观公正力场而在政坛和社会活动中叱诧风云。这些都让世界公众对地球化家刮目相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2) 近六年来华北地区的雾霾和高 PM2.5 浓度引起了国人对大气污染的关注,不安与热议,也被国外反华势力炒作。如何客观认识雾霾与治理大气环境,应是大气物理与地球化学共同关注的科学和社会问题。然而关于雾霾和 PM2.5 问题,科学话语权主要来自大气物理。但是大气物理难于阐明污染物的来源,只有地球化学示踪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地球化学家似乎表现出隔山观火,很少听到从地球化学角度发表见解。这是学科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又一表现。 2013 年我曾写了 ‘’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 PM2.5 问题 ‘’ ,也就是从地球化学角度谈这一问题。博文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阅读与评论。可见社会希望能听到从地球化学发出的不同声音。 (3) 这些年来全民 ( 特别是中老年人 ) 关心健康养生。其实健康养生可概括成三方面问题: 1. 增強人体免疫力; 2. 多摄入抗氧化性食品; 3. 补充有益元素,排出有害元素或降低摄入。而后两个问题与地球化学密切相关。这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课题,地球化学为什么不去介入?让我们看饮用水与后两项的密切联系。水的地球化学行为看似简单,但很复杂。中国办奥运前夕,国际上对中国瓶装饮用水是否合格有许多质疑。这使我介入了水资源的调查,深感水质评价的复杂性。媒体网页充斥着各种科学,不科学和伪科学的议论。当用各种合格饮用水泡同一种新鲜绿茶时,有些水半小时后茶水就变黄了,而少数水一天后茶水仍然能保持绿色。这表明各种合格饮用水的抗氧化性存在明显的差别。自然界山泉水有部分达到了一类水资源标准。而有极少部分水,含有益元素丰富,而有害重金属含量降至超净化实验室超纯水的水平。只有通过非常特定的地球化学过程才能达到此效果。几年前在浙江富春山居与联合国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王颜峰先生讨论浙江的生态环境问题。他提出你们从事环境化学研究的人为什么只注重已污杂破坏环境的调查与治理,而不重视优势生态环境的发现与保护?这对我很有启发。这是一个新的地球化学课题。 (4) 对于中国科大科技考古系的发展和科研活动我一直很关注。因为科技考古所用的测试手段与研究方法与地球化学学科总体上是相同的。特别是商代含高放射成因铅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和文明归属问题在国内外争议了 20 多年。然而科技考古系的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远不及地球化学系。但科技考古系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明显高于地球化学系,因此能吸引各类人才前来求学,并应接不暇。这是值得深恩的。 (5) 退休后,我在建立与发展金属资源 三维定量预测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上化了许多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满意的结果。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地表找到矿床的概率变得愈来愈低,危机矿山则愈来愈多。因此发展隐伏矿体三维定量预测方法是当务之急。地球物理方法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但对于金矿等某些矿床地球物理方法并非有效。化探也只是停留在二维定性模型上。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应在这方而下功夫。 地球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应更多的关注民生,面向社会,理实交融, 勇于创新,不能再停留在成岩年龄,成矿过程,壳慢混合,大气降水加岩浆水等重复研究教学上。我也十分厌倦于为刋物评审此类重复性的 “ 肉骨头 ” 文章。 参加校庆的5909同学
个人分类: 历史回顾|1082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学》出版“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
sciencepress 2018-9-13 15: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9月出版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欢迎关注! 2018年正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为了集中报道该校近年来在化学和材料领域取得的科研进展,《中国科学:化学》邀请杨金龙和徐铜文教授担任特约编辑,组织出版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中英文专刊。英文专刊包含15篇文章,中文专刊包含13篇,详情见链接: 英文刊 :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文刊 : 《中国科学:化学》出版“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C/61/9?slug=Browse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C/48/9?slug=Browse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和近代力学系建系60周年,展示近代力学系在职教授和毕业生的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近代力学系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特别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周年校庆力学专辑。专辑由13篇综述和8篇研究论文组成,详情如下: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力学专辑”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PMA/48/9?slug=Browse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公众微信号:scichina195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 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会议
热度 1 bhwangustc 2018-7-16 20:38
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 2018 理事会 会议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管理楼 1518 会议室 时间:2018年 7月14日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7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 2018 理事会 会议
bhwangustc 2018-7-7 17:29
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 2018 理事会会议 第一轮通知 中国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尊敬的各位理事: 为了加强安徽省非线性科学研究领域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安徽省非 线性科学研究的影响,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 2018 理事会(2018Annual Meeting of the Nonlinear Science Society of Anhui Province, ANS 2018) 将于 2018 年 7 月 14 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和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主办,我们真诚欢迎您及您的课题组成员与会交 流,期待分享您的研究成果,同时欢迎您将会议通知转发给感兴趣的同事。请在 2018 年 7 月 10 日 前 填 写 参 加 会 议 回 执 单 并 发 送 给 余 华 敏 (yuhuamin@ustc.edu.cn),方便会务组进行进一步安排。 非常感谢您对本次会议 的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将采取大会报告和学术海报展示的形式。会议将邀请安徽省非线性 科学学会的多位理事做大会报告,为所有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带来非线性科学研究 领域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研究成果。 目前已受邀参加的学者包括:  汪秉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前任理 事长  张永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 汪克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 胡 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理事长  龙建成,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 林子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  邓友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 王晓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教授  陈恩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 陈小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 邵晨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 杨 勇,上海海鹰医疗大数据科技公司  邢大地,普渡大学人工智能与区块链实验室副主任  王建安,深圳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教授  石磊磊,北京中银国际证券 我们诚邀各位参加会议并欢迎您给报告。 交流的范围包括非线性科学的以下 研究分支(但不仅限于这些方面): 复杂网络及其动力学、 城市交通和交通流、 智能交通系统、 统计物理及其应 用、 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医疗大数据等。  本次理事会为期一天, 会议日程安排如下: 报到时间:7 月 13 日下午 15:30-18:00,7 月 14 日上午 8:00-9:00 时 报到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管理科研楼 1518 会议室 会议时间:7 月 14 日全天(包括邀请报告和学术海报展示)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管理科研楼 1518 会议室 注:管理科研楼位于科大东区北门附近(金寨路与黄山路交口向东 50 米)  会议注册费:本次会议不收注册费。与会人员食、宿和差旅费用自理。  会务联系人: 余华敏,Tel:18755199794,Email:yuhuamin@ustc.edu.cn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2018 年 7 月 6 日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 2000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经济物理学高级研讨班
bhwangustc 2018-7-5 15:33
回顾 2000年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经济物理学高级研讨班 合 影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校
热度 10 fdc1947 2017-6-26 08:24
母校 暑假将近,又是一个毕业季。学生毕业,离开了学校,这个学校便成了学生的母校。学校也把已经毕业的学生改称为校友。 一个人上学越多,母校便多。母校的种类也很不相同,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所在学校)等等。对于如今人数较多的,特别对于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而言,人们普遍印象最深的母校,大概是大学。 为什么人们对大学印象深刻?大多数人上大学的时候,正是人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转换期间,往往一个人首次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八方口音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在那里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老师,或许见到了什么样的名人或其他稀奇古怪的人物,参加了什么学生社团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刚刚成年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年老力衰的时候,还会想起来刚上大学时的情景。 学校总是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为国家、为人类做出好的工作,校友所做的贡献越大,学校就越是高兴。有些人常常抱怨学校在校庆的时候只是看到那些官做得高的、名气大的、赚钱多的、学术和社会成就多的,而忽视一般的校友。其实,为学校想一想,它当然应当也必须这样做,这面子上好看的总是要放在前面,谁都要这样做。有出色的校友,这是学校的光彩,学校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出色人才。当然,学校也更希望校友们能够给母校更多的捐助和其他方面的帮助。 同样,校友们也总是希望母校越办越好,母校光彩,自己也光彩。如果母校出了丑闻,自己也觉得很丢脸。别人说母校不好,母校受到了攻击,自己也总想站出来,为母校辩护几句。这就是一种感情,与母校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人们怀念母校些什么? 人们会怀念母校的人。怀念一起学习的同学,怀念教导自己的老师。在老同学聚会的时候,首先说起的往往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说起在学校时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出彩、或者是出丑。回到母校,总是想去看望至少是希望看到教过自己的老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会离开那里,甚至会离开这个世界。可以见到甚至提到的老师会越来越少。当自己也已经接近于老态龙钟的时候,被怀念的老师往往只能在梦中了。 人们怀念母校,会怀念母校所在的地方,怀念自己住过的宿舍,上过课的教室,与同学们一起打球、跑步和戏耍的操场,与朋友们聊天的树林等等。看到了甚至想到了、说到了这些地方,就会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情,或喜或悲。我看到过,那些中年有些发福或脸上现出沧桑的正装笔挺先生或女士,甚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一看到自己做学生时住过的宿舍,顿时变得年轻起来,像年轻人一样嘻嘻哈哈,甚至打打闹闹,说起来学生时候的趣闻,唱起了当年流行的歌曲。他们也喜欢在仍然有些老样子的建筑物、校门口照相留念。 总之,人们怀念母校,最主要的是怀念那里的人和物,而人和物又是相互关联的,所谓睹物思情就是看到物想起了人,物是人非就往往更引起对人的思念。但是,当人非、物也非,一切都是陌生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好想的,感情也就很淡了。 比如,明年是我的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纪念。当然,庆典一定是在合肥举行的。有人问我会去吗?作为校友,虽然只是小老百姓,似乎应当去热闹一下。但是,那里有什么跟我有关系的东西呢?合肥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路过那里,去看望还在那里的老师和朋友,住过几天,到底也没有弄清楚那里的东南西北。 如果放大一点,说是在安徽的中国科大,那大半年的生活倒有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印象。在安庆的中国科大,只有潦倒和破败,教师和学生没有地方住,只能自己找工厂或中学,铺些稻草睡地铺。在马鞍山的工厂和铁矿里,工宣队长在全系大会上把学生点名叫起来辱骂,被迫自杀死了的学生还要挨批,黑天半夜耳边只有“老实交代”和“就叫他灭亡”之类的吼声,对于这些,至今想起来都不寒而栗。这像是对母校的记忆吗? 作为母校的记忆,科大应当仍然在北京,在玉泉路19号。但是,那里现在却偏偏不是母校了,已经属于另一个单位。 这样,作为母校的记忆和与此相应的感情,只剩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或“中国科技大学”或“中国科大”或“中科大”或“科大”这些汉字。 又如,山东大学也应当是我的母校,我是这里毕业的研究生。不过,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被暂停了十多年,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同学们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很不像学生的样子了。当年给我们发的校徽,也与教工一样。另外,我却只在这里上过很少几节课,这里的课堂给我的印象不是作为学生在学习,而是作为教师在讲课。我的研究生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吉林大学上的,那么多人济济一堂,倒还有上课学习的回忆,不过,我们毕竟只是“客座的学生”。 比我还年长十来岁的山东大学毕业生,他们怀念的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市中心,最美丽而热闹的地方。他们与我说起那里的山东大学,眉飞色舞、津津有味,但对我说如对牛弹琴,我从来没有去过那个被他们留恋的地方,对那里一点也没有感性认识。 2000 年以前的山东工业大学或山东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怀念的母校在哪里呢?地方可能还在那里,可是牌子已经变成了山东大学。他们在说到自己母校的时候,相信会有一点犹豫,是说原来的大学名称还是说山东大学? 不用再过几年,山东大学的毕业生也将遇到上面说过的老问题:他们将到哪里去寻找对母校的记忆?很快的,他们读书学习的地方也将物是人非或者物非人更非了,一个新的山东大学将在章丘拔地而起。几十年来的成千上万个山大的毕业生将来也只能到完全陌生的章丘去祝贺母校的庆典。而他们曾经的母校所在地,恐怕将换成了别人的地方,是否还允许他们进去凭吊他们的青春或许会成为一个问题。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也是这样,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学校却总在那里,校友们的心也会在那里。人们常说,爱家乡、爱国家。爱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爱那里的人、爱那片土地、爱那里的一草一木。学校的毕业生也是如此,他们爱他们的母校,也是爱母校的人、爱母校的房舍、土地、草木。当营盘也变成像流水一样,让士兵们到哪里去寻找旧日的营盘? 学校的领导,当然希望校友们会热爱他们的母校,希望校友们能够向母校捐出自己的爱心。但是,当校友们对母校的记忆只剩下空洞的校名时,他们对母校也只能剩下空洞的爱了。不过,所有这些,对于只干个三五载便要换一个地方的校领导,都不是什么事情。
个人分类: 教育|8489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退休教职工 党日活动留影A
bhwangustc 2017-4-26 20:3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退休教职工党支部 党日活动留影 (2017年4月20日) 集体照8张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4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看排名怎么行?前虎后狼要识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篇
coffer 2016-4-14 22:28
只看排名怎么行?前虎后狼要识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篇 说明: 1. 红色柱子为本校 2. 蓝色红框柱子为得分与本校并列的高校 3. 蓝色柱子为与本校分差在设定范围内的高校 4. 绿色柱子为当设定范围内没有高校时,以绿色柱子呈现与本校得分最近的学校,作为参考 5. 大学名称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为名次 6. 柱子上面的数字为得分
2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的人才培养
热度 2 bqzhu 2015-7-12 12: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其地球化学系创建于 1958 年,地球化学系中设同位素与稀有元素两个专业。为自立更生培养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人才,中科院地质所侯德封、李璞、陈毓蔚、戴橦谟、邱纯一等批老、中年科学家前往讲课和开设讲座。在黎彤,杨敬仁领导下,系内姜传武、王慧芬、张鸿宾等也建立了以 K-Ar 法为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毕业学生大部分在地质所一室,部分在系实验室实习和作毕业论文。不少毕业论文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在刊物上发表。前三届中国科大的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了我国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第二梯队的骨干力量,如陈江峰、陈道公、 段玉成, 胡霭琴、彭子成、王松山、 王先彬, 王义文、伍勤生、许荣华、杜安道;陈文寄、胡振铎、吴家弘、夏毓亮、易维熙、张淑坤、 张忠奎、 周新华、朱炳泉;陈才登、范才云、李曙光、梁卓成、林瑞芬、 乔玉楼, 王文懿 、施泽思、薛啸峰, 支霞臣、张宗清、储雪蕾等。 稀有元素专业也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以59届为例,如: 刘 益康:冶金部总工与总经理; 蒋志:武警黄金部队司令与总工; 候茂生,冯绚敏:国家地震局系统杰出专家与领导人; 陈义贤,朴明植:辽河油田总工与 杰出专家; 张景廉:我国无机生油理论开拓人与 杰出科学家; 宋贯一:在天体物理与地球动力学领域提出原创性理论思维的 杰出科学家; 肖金凯, 张流,高平,曹俊臣等:矿物学、晶体学、宝石学领域 杰出科学家; 李长生,洪业汤:环境科学领域 杰出科学家; 刘世庆:药学教授。 总的感觉是从事专业领域较分散,从事原学专业的人恰少。 照片1:中国科大5909级2009同学会 照片2:郭沫若雕像前部分5909同学合影(左至右:宋贯一、朱炳泉、张景龙、李国祥、张景廉、 候茂生、杜官鉴、胡振铎、周新华。 照片3:总是指挥(吴 家弘) ,总是微笑(葛廷)。 照片4:张流、高平在表演, 曹俊臣、冯绚 敏、 候茂生在助兴。 照片5:老当益壮(王良俊、 陈义贤) 照片6:宁波老同学相聚(朱炳泉、刘世庆、蒋志、张燕石) 照片7:观山湖公园(朱炳泉、周新华、 肖金凯)
个人分类: 历史回顾|8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发明光驱动有机反应金属催化剂
redtree 2015-3-12 12:10
科学家发明光驱动有机反应金属催化剂 作者:杨保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3/12 8:48:29 本报讯(记者杨保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课题组设计了一类独特的金属钯纳米材料,同时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太阳能利用特性,在光驱动有机加氢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室温光照下即可达到70摄氏度加热反应的催化转化效率。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传统的利用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路径是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技术,但半导体材料对于很多有机反应并不具有高催化活性及选择性。针对该瓶颈问题,材料化学家们提出,通过结合金属的催化活性和光学特性来实现有机催化反应,希望替代传统的热催化方法。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类尺寸为50纳米且具有内凹型结构的金属钯纳米材料,通过降低结构对称性和增大颗粒尺寸,使其能够在可见光宽谱范围内吸光,吸光后的光热效应足以为有机加氢反应提供热源。基于该设计,他们开发出的金属钯纳米材料在室温光照下即可有效驱动有机加氢反应,而传统热催化技术需要将反应加热至70摄氏度以上才能实现完全化学转化。 熊宇杰表示,迄今为止,基于金属材料的光驱动催化反应还是一个新兴研究方向,业界对于其过程中金属材料扮演的角色还不太清楚。该进展不但为利用太阳能替代热源驱动有机催化反应提供了可能,也对相关催化材料的科学设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未来有望应用于重要化学品的光合成。 《中国科学报》 (2015-03-12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们为我举办的寿庆聚会-B
热度 2 bhwangustc 2013-9-21 22:24
学生们为我举办的庆贺七十寿辰聚会 时间:2013年9月14日 地点:杭州三立开元名都大酒店 (第九届全国复杂网络大会会场立意厅) Photos-B 与斯坦利教授探讨统计物理复杂系统领域未来的研究动向 及今后的可能双边合作研究 左一: 赵明 (2006-2009届中科大博士生,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特地从桂林远道而来,并携出生才八个月的孪生男儿一起到杭州为我庆寿) 右二:杨春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2006-2009届中科大博士生) 与王雷一家 王雷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 我的第一个博士生, 2000年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贾春晓代表王新刚教授献花 此花是王新刚从西安寄过来的。 由于王新刚正在在厦门大学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9月13-15日),王新刚本打算在14日白天赶到, 却因当天大雨滂沱,航班延误,王新刚无法赶到现场。无奈之下,王新刚委托贾春晓代送并献花。 王新刚, 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春晓: 中科大2008-2011届博士生, 现在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信息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学生们准备好的七层生日蛋糕 与杨会杰碰杯 杨会杰: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系统科学系副主任,上海市东方学者, 曾经在中科大作博士后研究 与朱陈平碰杯 朱陈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复杂性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与姜罗罗(左),周炜星(右)碰杯 周炜星(华东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姜罗罗(温州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副教授,中科大2007-2010届博士生) 他们两位是当天从厦门乘飞机赶来的。 他们在厦门大学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9月13-15日)。 由于大雨,飞机误点,晚上十点多钟才赶到杭州的庆寿会场。 最新一届研究生张文耀,李信利,王旭文,聂森,许睿捷赴会 中科大老同学庄勇、彭丹,史冬梅,马佩杰,韩筱璞、王澎 今日难得一见 赵明,刘建国,陈育涵、张子柯、阎小勇 今天有机会圆桌而坐,分外高兴 六十余人久别重逢,围住 五张大桌团团而坐叙述别情,似乎都有说不尽的话 与许小可,张贵清、任飞,赵静碰杯 与陈育涵、阎小勇、刘建国碰杯 赵明的双胞胎宝贝之一多可爱! 中:吕琳媛 (瑞士弗里堡大学张翼成教授的博士生,现在是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把商学院教授, 信息经济研究所的执行所长,第九届全国复杂网络大会的执行主席) 右:张欣(上海海事大学研究员,Stanley 教授的访问学者)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103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微观之美动人心魄
redtree 2013-7-30 02:49
微观之美动人心魄 作者:蒋家平 曾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28 11:14:5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前举行了第二届“显微摄影比赛”。本次比赛以“发现微观之美,分享科研之趣”为主题,旨在充分展示与众不同的微观世界,发掘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非凡乐趣,为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和同学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据悉,比赛共征集参赛作品163幅,分别来自中国科大及安徽省各高校、科研院所。与第一届相比,此次比赛的图片数量及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本报记者蒋家平 通讯员曾皓) ①手心/ 倪荣军 树鼩下丘脑的加压素能神经元投射网络。 ②纯银纳米“月季” / 唐祥虎 通过特殊的湿化学工艺而获得的具有纳米结构的仿月季花状的纯银晶体。 ③土中鱼/ 郭小双 茶树菌根土壤中筛选的孢子。 ④春江水暖/ 周琪涛 内部镍纳米线、外部氢氧化镍纳米片组成的核壳结构“水草”,点缀几条鱼儿畅游其间。 ⑤凤舞九天/ 谢同庆 这是一种新合成的有机分子,经过特殊设计的结构使人们能够通过控制其结晶条件与结晶过程,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⑥展翅/ 庄永龙 可控纳米材料的自组装机理,制作时添加了两根蝴蝶触须和简单的伪彩。 ⑦生命的绽放/ 吴常伟 李月 聚集的神经干细胞。 ⑧翡翠玛瑙玉净瓶/ 杨鸣雷 Pistacia chinensis雌花的侧面图。 《中国科学报》 (2013-06-28 第4版 影像) ​
个人分类: 休闲|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九月玻璃台聚会回眸
bhwangustc 2012-12-10 21: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九月玻璃台聚会回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 九月10-13日玻璃台聚会 三 个 月 后 的 回 眸 (本页照片全部由李国俊同学提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上海同学聚会
热度 1 bhwangustc 2012-11-26 21:3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上海同学聚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六二四(1962级四系) 上海同学聚会 时间:2012-11-25 地点:上海新南华大酒店虹桥店 (陶圻同学做东) 及史文龙同学家中 (红肠及咖啡西餐茶点) 上海六二四同学在新南华大酒店虹桥店午餐聚会合影 前排左起:何丰来,汪秉宏,陶圻,王兆康,史文龙 后排左起:刘瑞珍(汪秉宏夫人),徐妙英(陈锡浩夫人), 赵玉玲(陶圻夫人), 杨桂芬(史文龙夫人),鲁慧琴(何丰来夫人),陈锡浩 上海六二四同学在新南华大酒店虹桥店午餐聚会合影 在史文龙同学家中 左起:何丰来,史文龙,王兆康,汪秉宏,陶圻,陈锡浩 在史文龙同学家中。左起:鲁慧琴,徐妙英,赵玉玲,刘瑞珍,杨桂芬 左起:杨桂芬,赵玉玲,鲁慧琴,徐妙英,刘瑞珍 在史文龙同学家中聚会 夫人们的合影 (以上照片由陈锡浩、汪秉宏提供)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63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8)
bhwangustc 2012-10-5 12: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 照片留影、摄像录像、配音影画保存于如下网页之中, 供感兴趣者尽情欣赏。 163网易邮箱 超大附件下载: 624飒爽英姿压缩.pps 文件大小: 27.23M http://fs.163.com/fs/display/?p=X-NETEASE-HUGE-ATTACHMENTfile=IeBj5pAzPfM8h86lCrx_LE75O9hI8JxaUSX36dzUFel4mV1bAZlT3VLm2GlV5y76x0ZuE9W-IyhuoqrHkjHb-Qtitle=Re%3A624%E9%A3%92%E7%88%BD%E8%8B%B1%E5%A7%BF 视频网站: http://www.tudou.com/home/_117109194 照片留影: http://photo.163.com/keda624 http://photo.163.com/keda624b http://photo.163.com/keda624c http://photo.163.com/keda624d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7)
bhwangustc 2012-9-26 18: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聚会玻璃台御泉山庄 624同学聚会玻璃台 624同学家庭组合合影 624同学夫人们相约十年后再相聚 624全体同学与家属合影于中关村物理所新大楼前 全体同学合影于中科院物理所 624核工程专业 624核物理实验专业 624核物理理论专业 624实验班 女同学与夫人们汇集在御泉山庄庄主纪世瀛之夫人周围 624夫人们飒爽英姿不减当年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6)
bhwangustc 2012-9-17 11:4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13日留影 玻璃台御泉山庄惜别仪式 相约2022重相聚签字仪式 相约2022重相聚留言签名 中午抵达中科院基础园物科餐厅会见老同学郑乃宣、李忠、蔡祖平、李幼文、江希年 会晤李幼文 与李幼文、孙延祎合影 江希年发表久别感言 李忠发表感言 郑乃宣发表感言 左起:谈庆胜、陈锡浩、陈龙康、蔡祖平、汪秉宏 左起:严泰来、陈锡浩、陈龙康、蔡祖平、顾道明、汪秉宏 夫人们相约2022再相聚 左起:张镛良、蔡祖平、张泽华、陈锡浩、何丰来、王垂林 左起:汪秉宏、张镛良、蔡祖平、张泽华、何丰来 、 全体624同学合影于中科院物理所新大楼台阶 624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624核物理实验专业 624实验班同学 624原子核理论物理专业 赴会的624理论班九同学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6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5)
bhwangustc 2012-9-16 23:2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9月12日留影 624 实验班 624理论班 左起:汪秉宏,李永胜、 姜箐华(纪世瀛夫人)、 陈龙康 左起:李国俊、汪秉宏、孔庆翔、陈龙康、李永胜 玻璃台景区鸟瞰 联欢晚会上孙延祎的彩扇独舞 联欢晚会节目: 徐妙英(陈锡浩夫人)唱卡拉奥凯歌曲, 史文龙、 金敏英 (张镛梁夫人)伴舞 624同学与夫人欣赏联欢晚会 联欢晚会 中华创业研究学院学员的精彩表演 精彩表演受到鼓掌欢迎与赞美佳评 624同学欣赏卢大海制作的《似水流年六二四》配音动画 夫人们齐唱二十年再相会歌曲 联欢会的高潮:群舞迪斯科 624同学群舞迪斯科 中华创业研究学院年轻同学与中科大老同学群舞迪斯科 群舞迪斯科,意犹未尽,兴犹不减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4)
bhwangustc 2012-9-16 23: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9月12日留影 六二四工程班 六二四全体同学 玻璃台鸟瞰 玻璃台鸟瞰 左起: 张正华 (韩大辅夫人)、徐妙英(陈锡浩夫人)、 杨桂芬(史文龙夫人)、刘瑞珍(汪秉宏夫人) 左起:杨桂芬(史文龙夫人)、刘瑞珍(汪秉宏夫人)、 韩晓馨 (王垂林夫人), 张正华 (韩大辅夫人) 左起:杨桂芬(史文龙夫人)、刘瑞珍(汪秉宏夫人)、 张正华 (韩大辅夫人) 左起:王垂林、史文龙、韩大辅 张锦天 孔庆翔与她的丈夫刘济夫 联欢晚会主持人:企业学校校长 穆满起 企业学校学员独舞表演 罗亦孝引昂高歌 孙延祎独舞 徐妙英(陈锡浩夫人)唱卡拉奥凯歌曲, 史文龙、 金敏英 (张镛梁夫人)伴舞 企业学校学员的精彩表演 徐妙英(陈锡浩夫人)独唱 企业学校学员诗朗诵 企业学校的诗朗诵表演 同学们高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 科大校歌永远激励我们奋进向上 御泉山庄庄主纪世瀛呼吁六二四同学2022年再相聚 倪建平(顾道明夫人) 与 穆满起 校长对唱卡拉ok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5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3)
bhwangustc 2012-9-16 22: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9月11日留影 左起:何丰来、张镛梁、陈龙康、罗亦孝 左起:刘祖平、陈龙康、汪秉宏、罗亦孝、孔庆翔、张镛梁 左起:步秀兰、杨桂芬、刘瑞珍 (分别是张锦天、史文龙、汪秉宏之夫人) 左起:张镛梁、王垂林、陈龙康、张祁刚、孔庆翔、汪秉宏 纪世瀛与汪秉宏 纪世瀛讲解玻璃台之瑰丽秀美与历史传奇 与李永盛、张镛梁同赏玻璃台美景 左起:顾道明、汪秉宏、 李永盛、张镛梁 左起:汪秉宏、陈华中、陈龙康、史文龙、刘祖平 风雨拼搏,难忘岁月 前排左起:孟昭为(卢大海夫人)、韩冰(李国俊夫人)、 金敏英(张镛梁夫人) 后排左起:卢大海、谈庆胜、张锦天、李国俊、张镛梁、汪秉宏 孙延祎专门从美国休斯顿大学回来参加同学聚会 孙延祎与马为真张义德夫妇初次会晤 史文龙一家 王垂林韩晓馨夫妇 全体六二四同学与家属的合影 穿越一线天 一线天山顶石台上的留影 上海三姐妹:刘瑞珍、杨桂芬、徐妙英 刘瑞珍、韩晓馨、杨桂芬、步秀兰、徐妙英 在纪世瀛刻写的玻璃台诗文石碑前 玻璃台留影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4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2)
热度 1 bhwangustc 2012-9-16 21: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9月10日留影 9月10日上午10:00从北京10号线知春里站驱车到北京平谷玻璃台风景区。 历时三个小时 左起:史道兴、汪秉宏、陈龙康 左起:汪秉宏、陈龙康、严泰来、陈华中、何丰来、张祁刚 卢大海与汪秉宏 御泉山庄留影 在御泉山庄 御泉山庄观景亭 张镛梁夫妇、史文龙、张泽华 汪秉宏与何丰来 忆峥嵘岁月稠 忆峥嵘岁月,叙同学友情 纪世瀛介绍玻璃台风景区的开发历史 难忘求学路,不了同窗情 我为自己是六二四人之一而自豪! 六二四人的情谊深似海 纪世瀛为玻璃台写的诗文 六二四的核物理实验班 六二四的核工程班 朱德源、张锦天、漆纳丁的卡拉ok表演 漆纳丁、徐妙英(陈锡浩夫人)表演卡拉ok 史文龙、金敏英(张镛梁夫人)伴舞 步秀兰(张锦天夫人)、杨桂芬(史文龙夫人)表演卡拉ok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6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1)
热度 3 bhwangustc 2012-9-16 18:5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24同学世纪大聚会(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4同学(近代物理系1962级) 纪念入校五十周年 世纪大聚会留影 时间:2012年9月10-13日 地点:北京平谷玻璃台风景区 赴玻璃台的全体同学与家属 赴玻璃台景区的全体624同学 在一线天通道上端巨石平台留影 在中关村的中科院物理所新大楼台阶留影 624工程班同学 624实验班同学 624理论班同学 女同学与夫人们 女同学孔庆翔、孙延祎、马为真与夫人们 玻璃台景区鸟瞰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466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科大生物实验系列教材
ustcp 2012-3-23 14:06
中科大生物实验系列教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 2000 年成立以来,承担着生命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工作,以着力培养微观生物学和交叉学科人才为目标,建成了以生化、细胞、生理三大骨干实验为基础,同时以显微互动、遗传微生物学、创新研究型生物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等若干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组成的实验教学平台。 本系列教材由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个实验团队共同编著,编写者都是多年来从事生物学基础课程和实验教学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经验。本系列教材既清晰透彻的介绍了各类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有限的学时中,既尽可能介绍基本操作规范,又融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主要包括以下教材: 1、 细胞生物学荧光技术原理与应用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3、 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实验 4、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待出)
3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Ⅱ期约稿函
ustcp 2012-3-21 14:4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Ⅱ期约稿函
总结办学成就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检阅学生毕业后的成绩。著书立说,此之一端。在国内外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都有科大学子的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校庆五十周年之际隆重启动了学术丛书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以下简称“校友文库”)的出版。该丛书是“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书稿内容要求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标志我国乃至国际该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著作形式为学术专著(独著或合著),著作语种为中文或英文,著作者或主要著作者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届毕业生。 校友文库 Ⅰ 期的 50 部专著现已全部出齐,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集中展现了广大海内外科大校友的学术成就。新闻出版总署在总结“‘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科技类出版成果时,重点表彰了校友文库;《北京谱仪Ⅱ:正负电子物理》获得我国图书的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十数种图书分别获得中国大学出版协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研究会等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奖励。根据部分校友建议,学校决定将校友文库编辑出版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广大校友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打造成具有国内和国际 学术影响出版品牌。 现继续面向校友征集 Ⅱ 期的选题,诚望踊跃赐稿。 校友文库由著名书籍设计艺术家吕敬人先生设计封面和版式,使用统一的装帧形式,在编校质量、印制工艺、纸张规格等方面均精益求精。 Email liujia86@mail.ustc.edu.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 96 号;邮编 230026 电话: 0551-36072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都是亲历者,我们都是布衣百姓,我们对文革的看法(一)
zhutx1945 2012-3-19 11:32
发表若干诗词,表达我们当年与现在对文革的看法 沁园春 豫章遇友 朱天相 1971年12月4日在南昌火车站遇初高中同学张彦光(她后来是婉如的同学)母子。 九载春秋,故土不回,旧梦也浓。 忆青山朝读,书生朗朗; 赣河暮蘯,浪语重重。 君伴高堂,我追理想,欲述悲欢总相同。 年头好,就布衣素食,各自从容。 玉泉春梦朦胧,敌不住城楼树顶峰。 把精神振奋,林刘敢问;龙江屯垦,夫子称雄; 胸怀朝阳,满腔热血,雪地冰天点冷风。 南飞雁,盼秋高气爽,直刺长空。 注:1.青山 江西南昌青山湖 原南昌五中东面皆青山湖水域,现多被填平造房。 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江西招收10名学生,其中有南昌三中万柏坤,曹正中,吴文豪,南昌五中朱天相,南昌铁路中学赵婉如,赣州的陈祥堃,吉安的万绍贻,抚州的黄厚生。其中万柏坤,黄厚生在物理系,其他均在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 2. 玉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北京玉泉路十九号甲,距八宝山最近只三百米。 春梦 桃花春梦 玉泉路科大西墙外,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的几百上千株桃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361黄建成制作的影像集《我们的六十年代》中有照为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向科学进军之梦。 3. 林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362学生王振平因私下议论林彪遭揭发,批斗,后发配龙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366学生计明华系上海工人家庭出身,他认为“刘少奇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虽经多方保护,无效,1967年他在上海家中自行驾鹤西去。1967年科大多位学生,说刘少奇的材料不能说铁证如山。 4. 夫子 3057部队军农三连143名大学生,系13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军农一,二连(系哈齐齐哈尔外专与齐齐哈尔师专的学生)均有死伤。1969年4月在劳改工厂(嫩江新生砖厂)清理阶级队伍,有哈外专的学生因被指为苏修特务而跳烟囱身亡。军农三连的很多人几经生死,如看守博尔气渡口的6361付金芬几葬身嫩江冰凌之下;1969年夏天,部队畜牧队的烟筒失火,殃及两个帐篷的火药,三连三排全部上帐顶,用手掐火星,一,四排和女生二排均在下面救火,幸上倉保佑,火药未爆,三连全部生还。然清华诸君,如汪瑞(原公安部第一副部长汪金祥之子)客死美国;张铭,程小华夫妇;张远震;蔡法;宗玉华;孟家驹都已西归。还有清华的朋友成了科大的人,如屈耀双,许明贤夫妇,许明贤和科大6363吴忠超合译了霍金的《时间简史》。 5.1971年9月13日0时30分,我离开勃利,回株洲乡下为被清洗的父母,祖母盖了一间草屋。其间,知林彪出走。在乡下72天,返南昌,回勃利。在火车上写了此文。俩年后,父母才回江西。 词谱: ⊙仄平平(句)⊙仄平平(句)仄仄仄平(韵) 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韵) ⊙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句)仄⊙平⊙仄(句)⊙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句)⊙仄平平(韵) ⊙仄平平(句)⊙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句)仄⊙平⊙仄(句)⊙仄平平(韵)
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出于 蓝 而 胜 于 蓝
dongzg101 2011-11-30 00:17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逝世 黄纬禄(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实习,1945年进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学习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曾在资源委员会无线电公司上海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工业部电信局上海电工研究所、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1957年转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七机部一院12所所长、一院四部主任、一院副院长、二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二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二院技术总顾问、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型号总设计师。 黄纬禄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奠定了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发展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我国涉及导弹技术的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关、自行设计关,相继解决了远程和多级导弹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没有任何国外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成功地领导和主持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第一枚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突破了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填补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技术的空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雄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物理学人会晤photos
热度 1 bhwangustc 2011-8-15 20:31
高雄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物理学人会晤photos
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郑波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刘万东教授、 中科大物理学院副院长张杨教授以及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物理系姜一民教授 在OCPA7会议的最后一天(8月5日)下午, 受到高雄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何明宗教授的热情款待, 于高雄师范大学高尔夫俱乐部餐厅及理学院会议室 举行了亲切会谈。留影若干,以 作记录。 自左至右:汪秉宏,刘万东,姜一民,郑波,张杨 自左至右:汪秉宏,刘万东,姜一民,何明宗,郑波,张杨 高雄师大会晤 高雄师大会晤地点:高雄高尔夫球场俱乐部 高雄师大会晤 高雄师大会晤 高雄师大理学院Gauss Building前合影 自左至右:张杨,汪秉宏,刘万东,姜一民,何明宗,郑波 自左至右:张杨,汪秉宏,刘万东,姜一民,何明宗,郑波 刘万东参观何明宗研究组的实验室 高雄师大会晤:汪秉宏 与 郑波 张杨 郑波 高雄师大理学院会议室 汪秉宏夫人与郑波的夫人及女儿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10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杂系统研究方向博士生学位论文 答辩会
热度 9 bhwangustc 2011-5-26 18: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复杂系统研究方向 博士生学位论文 答辩会 答辩会议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 国家实验室大楼 17-009 教室 2011 年 5 月 27 日 上午 9:00-12:00 答辩学生姓名及论文题目: 杨涵新(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复杂网络上的若干动力学研究 刘润然(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复杂网络上的几种动力学过程研究 贾春晓(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基于复杂网络的推荐算法和合作行为研究 马佩杰(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集群运动的同步及其在行人流中的应用 答辩委员会: 何大韧教授、邓友金教授、王文阁教授、 完绍龙教授、王安民教授 2011 年 5 月 28 日 上午: 9:00-12:00 答辩学生姓名及论文题目: 张海峰(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复杂网络上个体的不同行为导致多样的整体行为 史冬梅(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复杂网络上的合作涌现 — 空间公共品博弈中的异质性研究 孙舵(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道路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相变现象研究 王澎(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人类在线行为的实证和建模 答辩委员会: 何大韧教授、邓友金教授、王文阁教授、 完绍龙教授、 王安民 教授 2011 年 5 月 28 日 下午: 3:00-6:00 答辩学生姓名及论文题目: 李玉剑(近代物理系博士生): 复杂系统中集体行为和临界现象的动力学研究 凌翔(热科学与能源系博士生): 复杂网络上交通过程的动态特性研究 庄勇(近代物理系硕士生): 无标度网络上的信息路由策略 答辩委员会: 何大韧教授、邓友金教授、王文阁教授、 王晓宏教授、吴清松 / 汪秉宏 教授 2011 年 5 月 28 日 晚上: 6:30-8:00 江南春酒店:答辩委员会老师与答辩博士生共进晚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可以从印度理工大学借鉴的东西——谈谈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
热度 1 wangyanjie 2010-12-23 19:21
闻名世界的印度理工大学 中国人对印度理工大学了解的不多,可能因为目前印度还不是一个富强的国家,但是印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体系,就是印度理工大学,请注意这是一个大学体系,不是一所大学,而是有15所大学,她们都叫印度理工大学。 在美国,只要是印度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就会被另眼相看,优先录取到名牌大学研究生院,是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优秀人选。在硅谷有印度人协会,帮助印度人创业,其中50%的会员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在美国计算机,电子,航空,金融等行业,很多高层管理人士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 印度理工大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学,她创建于1950年,印度政府为了振兴印度的科学技术实力,效仿MIT和加州理工大学创建了第一所印度理工大学。后来以相同的模式先后建立了15所同样的大学,分布在印度各地,以后还会增加新的成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地区差别,使各个邦(省)都可以得到同等的机会,有利于各地区平衡发展。 印度实行精英教育,每一所印度理工大学每年只招500名学生,类似于加州理工大学(每年200名学生),因为人数少,教授可以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为了满足印度对人才的需要,印度采用在全国各地建分校的办法扩大规模,据说第16所印度理工大学已经在筹建中,每年的招生规模可以达到8000名。 在15所大学中,没有排名的区别,每一个印度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都是印度最优秀的学生,每一个考取印度理工大学的学生可以就近上学,不必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所有的毕业生都以印度理工自豪,他们不讲自己是从哪一所分校毕业的,以至于很多外国人以为印度理工大学只是一所大学,而不是15所大学的总和,从这里可以看到印度人的团结和凝聚力。 在中国恰好也有一所大学与印度理工大学非常相似,她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创始人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赵忠饶等等大师很多毕业于美国MIT或Caltech,学校小而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著名的大学,享有世界声誉。 我们注意到印度与中国的大学发展模式不同,在中国是把一所名牌大学单一扩大规模,增加每年招生人数,2000,3000,4000,但是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在学校管理上会出现巨大的困难,学术资源被摊薄,学生缺乏与教授的沟通,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单一学校的规模是有极限的。在印度,通过建立分校扩大规模,每所分校地位相同,不分彼此,每所学校招生人数也是一样的,这种规模没有极限,将来印度理工大学的招生人数完全可以达到一万人甚至两万人,却能够保证相同的教学质量和相同的国际声誉 。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中国正是缺少这样一所可以给全国民众公平教育机会的大学,从社会大环境、国情来说,中国和印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中国的各个省份、各个地区教育不同步、招生不统一、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能合理利用和人才的流逝。 在中华大地上,真的缺少这样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能够像印度理工大学这么有影响力,能够给中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学生带来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其实中国有这样的机会,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只是这样的大学需要在全国各地都有,而不仅仅是在安徽合肥,她应该在像印度理工一样,在江西的南昌、河南的郑州、山东的济南等等这些中国的生源大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力学系举行钱学森先生送别仪式
chile 2009-11-1 16:31
http://202.38.64.10/~zhengwen/index.html 2009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中国航天之父、国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钱学森先生在北京不幸逝世。消息传来,科大全体师生均感到无比痛惜和感伤。为了纪念和缅怀钱学森先生,在近代力学系全体研究生的组织下,一百多名师生冒雨聚集在钱学森先生铜像前为钱先生举行送别仪式。 31日晚上7时整,仪式正式开始。首先由近代力学系学生代表向钱学森先生铜像敬献花圈;尔后全体成员肃立,为钱先生默哀三分钟。接着大家点燃手中的蜡烛,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那小小的火苗为钱先生祈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更有学生因止不住心中的悲痛,当场落泪。仪式最后,大家拿掉手中的雨伞,冒雨在钱学森先生铜像前三鞠躬。 钱先生一路走好,全体科大人都将永远铭记你为祖国富强而作出的卓越贡献,您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媒体相关报道: 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众学生追忆恩师:钱老讲课既教书又育人 钱学森 航天元勋走完生命航迹 爱国是钱学森创新最大动力 中科院教授张瑜: 钱先生的课是我一生中听过最棒的 科大教授追忆老师钱学森--科学种子那时扎根 他对自己的要求比比对学生更严 钱学森身在北京 情牵科大 科大学生寄哀思 中科大校友犹记得讲台上那位睿智的先生 中科大师生深情追忆钱学森
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彭子成 浅议传承与发展
chile 2009-6-18 22:00
★一、观看科学的春天的感受   最近香港凤凰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科学的春天纪录片,专门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下简称中科大)成立50周年的发展历程。看过这长达80多分钟的激情画面,使我 们感受到这是一部记载中科大历史沿革最精彩的回忆。其一是视觉的起点高,抓住了当 时国家的发展目标(二弹一星)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的结合,把科学的春天(科学的 大解放)与自办特色大学结合起来;其二是中央最高领导和中国最高学者群体结合起 来,联手创办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科与工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中科大。继 后,这两个最高群体一直支持和推动中科大的成长,渡过中科大到近乎夭折的境况,成 为当今我国一所著名的学校;其三是中科大50年来经历届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遵从了 学校的创办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按胡锦涛总书记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50周 年的贺信(以下简称贺信,2008年9月25日)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中科大依 托中国科学院,按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学的春天应成为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   我曾受学校领导之托,连续两次在全校的新生入学大会上(约1800人左右)做中科 大传统教育讲座。我也讲了两弹一星,以及邓小平、聂荣臻、郭沫若、钱学森等老 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对中科大创立的期望和贡献。尽管我采用了台上、台下呼应的讲授 方式,场面气氛热烈,但与观看科学的春天记录电影,反映中科大历史沿革的场景 相比,效果就差很多。我的一位现任博士生刘羿同学告诉我,他看了这部电影,留下了 激动的眼泪。为此,我们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的培训课上应该进行科学的春 天播放,把这部纪实片作为我校传承教育的一个模块!说实在话,在一些校院领导和 学科带头人中不一定有如科学的春天描述中科大50年的感受,显然,这些朋友很难 成为真正的、传承的中科大人。     ★三、小平老人的告示牌   我们去过深圳,都看到邓小平同志一幅面带微笑、伸出手臂指向前方的告示画。那 是象征着中央领导支持深圳改革,走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短短的 30年间把深圳从小渔村,改造成大都市。在深圳面临政治打压的危机当头,小 平同志明确地肯定深圳姓社、不是姓资,才使得深圳有了现代化的今天。这个 告示牌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成为后人瞻望的风景热点。   那么中科大从成立-衰退-壮大-发展,这个历程是否也可以竖一个告示牌,告诉后人 不能忘记这些扶持过中科大发展的老人?我们觉得,小平同志从1958年6月在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亲笔签上同意创办中科大的文件后,还在我们下迁遇到危难时多次的发话,展示 了他一贯支持中科大的决心。1975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后,表达了要把科技 大学办好的意见;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报的《中国科技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上亲 自签阅表示同意,继而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办好中国科技大学》的社论;1983年小 平同志在一份材料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以扶 持!。这几次的批示,都是在中科大面临着危机时作出的,所以我在迎新生的大会上 多次地强调:小平同志也是我们中科大发展的舵手和领路人(学生一片掌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校园内竖起一面告示牌,让中科大的后人怀念这一位代表性的老 人!     ★四、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20世纪50年代中科大以两弹一星为学校创办的目标而为之奋斗!那么在21世纪 中科大又以什么为办校的新特色?人们可能很容易回答:把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大 学!但是,就目前国内而言就已经有9+?所学校得到国家公认和支持下创办世界一流大 学(985工程),那么中科大创办的一流有什么特色?能够像20世纪那样叫得响铛铛!   是信息(IT)?是航天?是生物?是材料?是资源?是能源?是微尺度?是地球 (保护)与发展(经济)?还是我们喜欢强调的、是Nature,Science,SCI 论文?我们觉得这是中科大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课题!过去我们靠中国最高的政治家 和科学家群体的理念来给中科大定位,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给中科大定位。而今天 谁来帮助我们定位?又根据什么来定位?   我们注意到中科大在50周年校庆(2008年9月20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是在延后几 天(9月25日)发布给中科大的贺信,是在与中国神七上天的同时发布的信息。为什么? 是总书记忘记了吗?显然不是。我们浅析他是想激励中科大要像神七那样、在国家 急需的大工程项目中发挥作用,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   胡总在贺信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 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任务,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 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贺信希望中科大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 学,希望培养出一批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其中特 别提出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一线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国家战略大工程(如神 七上天)的指挥人才。目前,中科大还没有明确特色定位的发展目标,很难培养出科技 领军人才、尤其是一线的创新人才。我们认为这应该成为全校当前考虑的重大问题:在 21世纪中科大的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纵观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丰硕。当看到科学的春天中科大校友在龙 芯、CPU、量子通信政务网对国家的原创性贡献,内心引起了震撼。但是这 类的成果太少!相比于基础科学、我校的技术-工程科学发展迟缓,反映了我校掌门人的 思维布局,也主要是学校没有明确的、类似于两弹一星那样的目标和定位。我们曾 说过:中科大这样久而久之地下去,校名可以改为中国科学大学(见参考文献 ,第二段),而不是创校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校应与中科院和国家发展规划的专家们一起,以胡总书记的贺信为引导,制定出 中科大21世纪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制定出类似于中科大创校时提倡的以两弹一 星为目标,努力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 骤地培养出包含科学家、科技和一线的创新人才,做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一 所定位明确、发展有序、响铛铛的、21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2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