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海外华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海外华人

相关日志

新西兰回国&隔离
zengfankui 2020-4-15 13:36
导读: COVID-19在全球爆发,西方国家面临艰难选择:Human Right or Human Left?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闭关锁国,海外华人漫漫回国路。 一、机票 新冠病毒防控犹如一场竞赛,中国打上半场,海外打下半场,海外华人上下两半场都要打。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全球海外华人回国机票严重受到影响,新西兰也不例外。 自3月下旬开始,国内疫情控制重点是海外输入病例。中国民航总局规定,只有国航、东航和南航保留了国际航线,全球一共62条。每周每个航空公司往返每个国家和中国的航线只有1条。新西兰每周日有一趟南航,每周三有一趟东航回国。机票非常难订,且之前预订的票反复被取消。 本人3月1日预订了3月30日南方航空CZ306经济舱从奥克兰出发直飞广州的回国航班,3月21日得知被取消;3月21日重新预定了30日东方航空MU780经济舱从奥克兰出发直飞上海的回国航班,3月27日得知被取消。 在机票代理公司无法找到其他航班的情况下,3月27日晚上预定了4月7日新西兰航空NZ081从奥克兰起飞,4月8日上午7:05分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再搭乘国泰港龙航空KA896由香港到上海。据香港国际机场官网消息,“所有海外抵港非香港居民不准入境,所有转机及跨境转驳服务暂停”,该措施自3月25日生效,4月7日23时59分失效。 4月6日晚,香港的艳艳妹告诉我她在电视上看到香港机场延长了非香港居民入境和转机的禁令。立刻跟机票代理公司联系,取消了新西兰航空公司和国泰港龙的两趟航班。 4月10日,机票代理公司突然告诉我有一张4月12日的票,可能是有人退票了,毫不犹豫且非常幸运地改签成功。按当天南方航空公司官网的报价为17000多,新西兰元报价则要7000多,相当于3万多RMB。实际情况非中国公民不允许入境,所以新西兰报价基本没有什么意义。美国疫情非常严重,有报道从美国回国的机票涨到了12万以上。 西方疫情爆发以后,很多国家都已经停工、停产、停校。从3月27日开始,新西兰宣布全面锁国(shutdown),所有非新西兰籍和PR不准入境,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停止,学校关门,商店关门,超市严格控制进入人数。新西兰海关为签证即将到期的外国人延长签证,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宣布为滞留海外的访问学者延长奖学金。本人决定改签机票前,签证和奖学金都已经落实。 感谢房东Mia送的10副一次性手套,自己准备的防护物资还包括无纺布一次性口罩50只,20只其他口罩。另外,在北帕时还有一位朋友帮忙准备了点酒精,把酒精倒到一包湿巾里面,用起来非常方便。没有防护服,也没有护目镜。 行李包括2个托运的大行李箱,2个可以随身带上飞机的双肩包。奥克兰机场办理登机对行李托运严格执行23kg,有一个行李箱超重了,问我要不要缴费,将双肩包里的衣服和行李箱里密度大的书进行了置换,重量降了下来没有缴费。建议打包行李时用体重秤称一下,人站在秤上提着行李箱称,不要超重。 从出租屋到奥克兰机场订了辆Uber,这个比出租车便宜一半。整个新西兰的Uber司机有80%来自于印度,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也主要来自于印度。进出发大厅之前,需要出示护照和机票订单,非乘客不让入内,感谢Ray帮忙打印机票订单。 10点钟的航班,6点钟到达机场,已经开始办理登机很久了。疫情期间一定要早一点到机场,机票代理公司提前告诉过我,有一个航空公司的机票卖多了,导致大量旅客滞留机场。 到了机场,看到国内航空公司的地勤工作人员全副武装,防护服、护目镜、手套,连鞋都包起来了,有些还用水上乐园买的手机防水套把手机套起来。西方国家强调的防护措施是用肥皂洗手、不要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保持2米Social distance。中国航空公司的地勤工作人员的防护也是一次很好的文化输出,也体现了Made in China的强大实力。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面对这次疫情能从容应对,尤其是产业链不完整的小国家,很惨! 到了机场,发现怎么防护都不过分,很多乘客都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手套和护目镜。 洋人也不是不重视防疫,单位不给发防护服,一名新西兰(奥克兰)医生自己买了还不让穿,领导书面警告她制造恐慌。另外,可能的原因她给领导层施加了压力,医院也没办法为每位医护人员提供防护服,连口罩都困难。另一名美国护士因为戴了自己买的口罩被领导批评了,她辞职了,哭的很伤心。 洋人不抢购口罩,超市里的厕纸倒是抢的很快。还有一部分洋人可能想买防护装备,但是囊中羞涩,洋人没有存钱的习惯。工资按周发放,房租也是按周缴纳,房子贷款,车子贷款。新西兰还有很多不工作靠政府救济金生活的人(包括上了大学的年轻人),更没钱买防护用品了。 初略估算一下中国抗疫花费:援鄂医疗队4万多人,加上湖北本地医护人员达17万人。每天每人补助200元,一天就是3400万,每套防护服成本300元,每天成本超过5亿。另外,确诊免费治疗人均费用1.7万,危重患者20-40万。再加上雷神山火神山,以及各地封城封路,每天抗疫相当于一场中等规模战争,到3月中旬中国的抗疫投入是1169亿。在各国关心的都是股市经济时,中国只提生命。 从3月1日到4月5日,中国出口的医疗物资为104亿元,包括38.6亿个口罩,3752万件防护服,241万个红外体温枪,16000台呼吸机,284万个检测试剂盒,841万个护目镜。 二、飞机上 南航采用的是波音777-300(ER)超大型客机,对于两个国家之间,每周两个航班运力根本不够,两趟飞机每周最多只能运送722人,所以大家很难抢到票。本想着最多75%的上座率,结果都坐满了。 3次测体温:1)办登机牌前,2) 登机前,3)下飞机前。 为何美国至今还有人怀疑地球是圆的呢?2020年2月23日,64岁的Mike Hughes募集资金,采用自制火箭上天验证,因为降落伞除了问题摔死了。不知道他死之前是否看到地球是圆的,几百年前怀疑地球是圆的值得赞赏,2020年了还这样认为就只能是傻了。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地平论”者,1519年5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不是驾船环球航行了一周么? 起飞后半小时,乘务员没有给大家提供米饭和意面,直接给了一大袋包装好冷藏的零食。空乘们集中发饭的时候整个机舱看起来像医院似的。 南航提供的食物内容相当丰富,在飞机上大家也不敢吃,费那么大劲,谁也不想因为吃一口零食感染病毒。网上看到有人就是在飞机上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冲浪英豪》,插上自己的耳机就能听到声音,电影非常不错,看完电影睡觉。 飞机上乘务员两次问大家健康申明填好了没,入境海关时要用到。其实排队办登机牌时就要求了大家扫码填报电子版本,飞机上后来又通知了纸质版的不行,只能填报电子版,填报以后截屏保存二维码。网上申报提交以后还可以修改,不必担心填错。 经过11小时飞行,飞机于北京时间13日早上5:21降落广州白云机场,降落时天还没有亮。部分体温略高的乘客先下飞机,其余人员等他们下了以后(大约15分钟)才下飞机。下了飞机,天刚蒙蒙亮。下飞机时,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跟大家说“欢迎回国”,心理暖暖的。 三、机场入境 进到机场首先集合,多名工作人员询问大家健康申报填好了没有,是否因为手机不能上网需要使用他们的设备帮忙申报。 排队扫描健康申报码,打印表格,签字,会检查护照和机票。航班机务人员一样需要接受健康检查和隔离。体检需要用两根长长的棉签取样,一根插到两个鼻孔里面剐蹭,那酸爽以前从来没体验过,另一根插到舌根剐蹭取样,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一向非常严肃的海关,疫情期间打出“欢迎您回到祖国”,心理暖暖的。 行李早已摆放整齐,从飞机降落到看到托运行李,中间经历了2个小时。多次排队等候,经过各种通道,有两个通道为专门自动检测体温的匝道,无需人工体温枪检测。 每辆大巴坐20个乘客,四个“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大巴司机也是“全副武装”,开车2h到达隔离酒店。 四、酒店隔离 凯荣都国际大酒店已经被政府征用,由医务人员接管,在酒店门口进行入住手续办理,非常简单。在机场上大巴之前,工作人员把身份证收走了,手机扫码注册登记个人信息。收身份证可能还有个原因,之前报道有人在隔离期间跳窗逃跑被“抓”了回去。有个人嫌重复填报信息太麻烦,只把自己的姓名写了个王,工作人员核查后他只能重新填报,信息有误没法办理入住。 领了房卡,在酒店大堂还意外领到了广州市政府准备的医疗温暖包(口罩、板蓝根、风油精、抗感香囊)和海珠区政府准备的零食温暖包(鸡仔饼、纸巾、巧克力糖)。 和之前在网上看到的图片一样,房间门口摆了一把椅子。接下来的14天就只能呆在一间房里面了,四星级宾馆,比网上看到的老挝的隔离条件好多了。 老挝隔离 美国对流浪汉采用停车场方框进行互相隔离 新西兰政府征用房车进行隔离也得到了普遍赞扬 标准双人间,380元/天,含单人早餐60元/人/天。携程报价588元/天,政府承包给了很大优惠。酒店健康管理采用手机登记,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体温,第13天如果手机屏幕由红色变成蓝色即可结束隔离。 酒店房间窗外风景 饮用水、纸巾和垃圾袋都很多 洗发水、沐浴露和香皂充足 酒店提供的拖鞋,14天不会有其他人进房,搞卫生的阿姨会在晚上固定时间在门口收垃圾。 隔离第一天午饭,红烧猪手。 隔离第一天晚餐,白斩鸡。 隔离第二天早餐,广东肠粉、豆沙包、鸡蛋、皮蛋廋肉粥。 食物和生活用品都放在椅子上,送到以后就会通过酒店的固定电话设的闹钟提醒大家。生活垃圾放在纸板上,隔离期间的垃圾处理也是一门学问。 新冠病毒防控三道门:1)避免人员聚集交叉感染;2)医院治疗病毒感染者;3)新冠病毒医疗垃圾处理。 广东菜没有辣椒,美团买了点辣一点的佐料。海外华人很羡慕国内生活的便利性,从下单到保安送到门口只花了15 min。美食和移动支付国外和国内没法比,西方国家主要还停留在现金和信用卡时代。 五、总结 1. 提前预订机票,即使航班取消,改签可以享受便宜的订票价格。 2. 提前准备防疫物质:口罩、手套、消毒液、防护服、护目镜、手机保护套。 3. 从飞机运输到海关检查,到机场大巴,到酒店隔离,全程接触到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友好。 4. 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有非常多值得老外学习的地方,海外疫情严重失控跟重视程度不够和防控不得当密切相关。 致谢 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永远是大家坚强的后盾。 感谢广州市人民政府 感谢海珠区政府 感谢南方航空机组人员 感谢医护人员和酒店工作人员
8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让海外华人寒心
王中宇 2020-3-18 09:48
海外华人因疫情爆发纷纷回国,激起国内舆论的反弹,一些言论纷纷要求严厉限制,以保障前期艰苦抗疫的阶段性成果,这可以理解。 但另一方面,疫情前期,海外华人心系祖国,用各种方式支援国内抗疫,而今他们陷于危难,若将他们拒之千里,岂不寒了他们的心? 多年来每当国内有难,海外华人总是捐钱、捐物、甚至回国赴难,抗战期间尤为显著。而今对日本我们尚能-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能对海外华人之困境不闻不问? 据有课题组研究,而今海外华人有5000万人,哪怕仅其中一部分回国,也会对抗疫造成巨大的冲击。况且很多海外华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国。如何应对这两难之境?好在国防部已经公布,陈薇团队的疫苗已经可用于临床。 建议国家立即大规模生产疫苗,并将疫苗送到各疫区的中国使领馆,为当地华人注射。中国国籍者,一律免费,已入外国籍者半价,等产能充足后,再考提供给当地政府,帮助其抗疫。是否收费,视当时态势酌定。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0 个评论
“台大教授的一席话很感人 ”评论:反映我们的心声!不崇洋媚外
热度 4 ericmapes 2017-1-8 00:10
这位台大教授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当然,他也谦虚了! 台湾、香港、澳门人民和全球海外华人都是好样的,毛邓习是好样的! 默默无闻的我从不崇洋媚外(“对“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大学排行:北清居前二”评论及建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18218.html ),现在虽不是人才,但过去一直在大陆努力奋斗,也觉得对得起党国、军队和人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附上: 台大教授的一席话很感人 夏铁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74do=blogid=881540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2015-04-0810:15:18) 下面的图为台立法院打架的情形   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的前途不在台湾(什么叫做“台湾经验”?可笑!),中国的前途不在港澳,不在海外华人,不在舔洋人后跟的小丑,中国的前途在中国大陆,在那13亿心含“鸦片战争”之耻,心含“八年抗战”之恨的中国人身上!   他们衣衫褴褛地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他们蹲茅坑却射出长征火箭和载人飞船,他们以捏泥巴的双手举破世界纪录,他们磨破屁股夺回整打的奥运金牌,他们重建唐山而成联合国颁奖之世界模范市……同胞们,他们为的是什么?没有别的:他们爱此“中华”,他们不能让“中华”再陨落!   为什么美国人那么爱美国?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爱日本?   为什么有些走向“世界公民”(可笑的痴梦!)的中国人就不爱中国?   爱中国,不再只是口号,不再只是情绪,而是要像大陆50年,苦心孤诣胼手胝足,不仅流汗甚至流血地干,干,干!   把大庆油田打出来,把北大荒垦出来,把葛洲坝拦江筑起来……难以屈指的各种建设,无数的建设,把中国建设起来,这才是爱中国!   而中国已经被热爱了50年;她将继续被热爱,被那群建国者,真正的建国者,所热爱(我手边这部大陆编《新英汉辞典》,这部大陆版《辞源》,编得如此周全,印制如此精致,细小的铅字用放大镜看都划划清晰,而且从来没有看到一个错字:我为他们的心血表现而发抖!而我们台湾,50年来,哪部英汉辞典不是翻译剪贴日作!惭愧哪,台湾经验!)。   他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   大陆上的人说,他们一辈子吃了两辈子的苦。痛心的话,悲痛的话,却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话。   试问:不是一辈子吃两辈子的苦,一辈子怎得两辈子甚至三辈子四辈子的成就?50年前中国落后西方百年,50年后还落后10年20年(基础科学若干部门已与西方比肩,甚至超前)。   这不是一辈子吃两辈子苦成就的么?50年前中国参加奥运亦总是扛着零蛋回,50年后中国的奥运成绩已扬名世界。谁敢再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就是“吃两辈子苦”的成就!   我的老同学傅孝先留在大陆的姐姐,搞化学研究的高级科学家,52岁就死了,是活活地给研究工作累死的!   累死,多值得的死!   她不累死,千千万万的她与他不累死,中国科学怎么迎头赶上西方!怎么出人头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建设文明文化也是要死人的??   尤其是要“超英赶美”搞建设;而不“超英赶美”,永远跟在英美之后吃英美屁,中华怎么振兴,怎么出头?   所以,50年来,中国大陆是“炼狱”。什么是“炼狱”?就是经过火的洗礼,能够升入天堂。中国过去50年的苦难,是“炼狱”的苦难,是有提升功能的苦难,是有建设性的苦难,是追求成就的苦难。   就像你要考上台大而一年不看电影的苦难,程度不同,性质则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出头来的中国人,如今在人类中已经崭露头角了。   所以50年的苦难不是负面的、消极的、毁灭性的;它是中国的大蜕变,政治蜕变、社会蜕变、到精神蜕变(现在的中国人不再是“差不多先生”,而是竞泳则争半掌之长,射卫星不出毛病的“精准先生”)。   而我们在台湾,侥幸而不侥幸地躲过了这场“炼狱”的煎熬,50年隔岸观火躲过了这场火之洗礼。   就个人的福利言,我们是幸运者;   就重建民族国家的责任言,我们是十足的逃兵!   我们就像肢体残障者站在路边,看着一队队的男女好汉走上战场,看着他们、她们的尸体被抬回来,或者看着他们、她们流血呻吟地爬回来,裹好创伤又冲上去。   我们呢,隔岸观火;而他们呢?他们拼搏,他们打仗,他们打的是我们的仗,打的是150年来的民族复兴之仗,打的是为全体中国人争一口气的仗!   而我们呢?我们还在讪笑他们的厕所没有门,讪笑他们的所得低,甚至视他们为仇敌!   我们究竟是什么?一群没有良心的市侩?一群没有人性的畜牲?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213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江学者与其他人才计划学者在美国华人中的名声
热度 25 youxue 2015-11-17 11:54
张有学 最近一段 时间 有 华 人学者 (如 女工程师陈霞芬, Temple 大学教授郗小星 )被美国司法部拘押指控但后来都 发现 无罪而撤 诉 。 虽 然最后都 发现 是无辜,但 这 些指控 对 当事人的 生活、 事 业、 与身心都造成极大冲 击 。一些 华 人包括我自己感同身受, 觉 得 这 些都源于 对华 人的种族歧 视(也可能与对中国的敌视有关) 。今天是他 们 ,明天可能就是我 们 。 因此, 亚裔 80-20 组织 * 发起了向白宫网上抗议请愿 ** , 要求 美国 总统调查美国司法部滥用职权,涉嫌歧视华裔 。政府需要遵守 正当法律程序, 不能乱来, 不能用 racial profiling 或 national origin profiling 来无中生有对付老百姓 。而且 既然政府调查结果证明他们无罪,司法部应该向受害人道歉和赔偿损失。相关责任人也应该受到惩处 。 这个请愿如果在 30天内有10万人签名,白宫就必须答覆。在美国的华人有大约400万。例如华人(可能还包括一些其他东亚人)曾经请愿将春节作为美国国家假日,奥巴马也给了一个礼貌的答覆。我本人总是积极参与这种签名。这种签名与天安门前的请愿不同,没有任何危险,更不需要下跪,还不会有秋后算账。但这次抗议请愿竟然连2万个签名都没有达到,惨不忍睹。我又再一次是极少数派。 一些反馈是,不少美国华人觉得这些华人学者活该,或者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即使 撤 诉了大概还是有问题的),或者觉得这些学者两边捞好处,现在挨一下整也没委屈他们什么。这也算是对长 江学者与其他与国内合作的学者在 华 人中的名声与支持度的 民意调查 ,竟然支持度如此之低!我本人参与 过 2006年有关 长 江学者的网上大争 论 ,知道国内同胞 们对长 江学者的 毁 多誉少, 还清楚记 得有同胞 说农 民工每个月的血汗工 资 才几百元, 凭 什么 长 江学者 讲 座教授每个月能有 1万5千 元的收入。 没想到月收入远高于 1万5千 元人民币 的美国 华人对长江学者竟然也是毁 多誉少。可 见 网上 舆论 不可忽 视 ,网上 舆论 以后就是 历 史了。 虽 然我本人辞去了 长 江学者,离开了是非场(虽然有时候还异想天开归去来兮), 但对 其他在美国获得了终身教授后 归 国或两边跑的学者我一直佩服他们在国内坚持工作的勇气与不辞辛苦的精神。不仅没觉得他们在国内捞了好处,还觉得他们不少人劳累过渡,在生活上甚至在事业上都作出了很大牺牲。不仅长江学者,即使是后来的大千人学者回国后生活水平与在美国相比都下降了。当然少数归国学者上位了,能为改革中国的科教体制作出一番事业,也可喜可贺。 这次抗议请愿失败,让我感触最深甚至觉得可悲的是美国华人不够团结,对这样 一个事关华人自己利益和前途的 事 ,竟然不能求同存异,没有自己支持自己的远见,有点像鲁迅所描述的民智未开。想起了一位诗人所写: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Social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Because I was not a Social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Because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Because I was no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for me. (他们先来抓社会主义者,我没吭声-因为我不是社会主义者。 然后他们来抓工会会员,我没吭声-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然后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吭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来抓我-再也没人为我说话了。) * 亚裔 80-20 组织(网站 http://www.80-20initiative.net/ ) 8 0-20 is a national, nonpartisan,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dedicated to winning equal opportunity and justicefor all Asian Americans through a SWING bloc vote, ideally directing 80% of ourcommunity's votes and money to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endorsed by the 80-20, who better represents the interests of all APAs. Hence, the name80-20 was created. ** 为 了 让 老百姓有更多方式参政,美国 总统 奥巴 马开创了网上请愿网页( “petition by we the people”, https://petitions.whitehouse.gov/ ),邀请老百姓向白宫提建议或抗议 。 这样的网上请愿需要在 30天内有10万人签名,然后白宫就必须答覆。 *** 最近很少写中文文章,发现越来越不会写了。没找到“ racial profiling ”与“ national origin profiling ”的合适翻译。自我感觉还有其它 许多 不流畅处,请包涵。
5543 次阅读|56 个评论
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福音
热度 2 wya 2015-6-9 09:21
无数海外华人正教授强烈呼吁的“放开中国绿卡”政策终于出台。不难预见,此政策出台后: 1、加剧中国人才流失。中国培养的人才纷纷加入外国国籍,然后拿中国绿卡,方便回国探亲,资产转移。 2、加剧中国科研经费流失。引进的海外华人正教授以外国公民身份返回中国,凭借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名头,拿着中国纳税人捐赠的高额工资,做着脚踏两只船的兼职研究。 加油!出国吧!可以自由加入外国籍了! 政策如此利好,不妨做个外国人?这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吗? 是国家的人才引进战略方向?! 出台此举的政府官员是 如此爱我中华??? 希望政府一定要向人民公示、向外国人的海外老板公示:此人在中国已连续任职满4年、4年内在中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年!!! http://news.163.com/15/0609/02/ARKQRT6J00014AED.html 记者从公安部获悉,从即日起,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 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公安部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此次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具体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这些企业、事业单位的批准确认情况可通过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查询。 公安部表示,在上述7类企事业单位任职,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4年、4年内在中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外国人,可向工作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离开祖国,你是移民
热度 42 Majorite 2015-1-24 08:09
离开祖国,你是移民 祖国是什么? 祖国系指自己民族那片固有的疆土,它是不会随某位统治者的消失而消失的。皇帝可以死,王朝可以变,任何统治者都是瞬时的过客,最总都会被新的更强大的取代。古人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块疆土上的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爱祖国就是爱那片土地(山河与自然景观)。 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听过半天说不出话。小明:老师,毛泽东爱国吗? 老师:当然爱国了。 小明:毛泽东出生在清末,成长于民国。如果他真爱国,那他为什么还推翻中华民国呢? 老师:因为中华民国腐败,毛泽东推翻它成立了新中国。 小明: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腐败,就可以不爱国?甚至可以推翻它? 老师:你给我滚出去。这段故事说明个问题,祖国与统治者无关,正因为爱国,民族英雄才会带领人民起来造反,推翻原有的统治者,建立的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没有文化的农民大爷言简意赅谈 到清除 苍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 粪坑变卫生间 :粪坑是滋生苍蝇的根源。如果坚决维 持粪坑现状,光在粪坑边上用拍子打苍蝇,那是永远打不完的。消灭苍蝇最彻底干净的办法就是把粪坑改造为卫生间。到目前完全看不到有将粪坑改造的意向和计 划,维持和巩固粪坑的力度却是超强的。所以对消灭苍蝇不能抱幻想。 下面是一个移民美国的华人写的文章,谈他移民前后的思想变化,说他移民后有了做回人的感觉。我没看懂他的意思,大家 帮看看,他究竟想说什么, 生活在国内的人或许还不了解许多海外华人对问题的看法,不妨通过此文了解一下。 ---------------/--------//--------------- 离开那里,我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作者:余晓平 最近有人说“没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 祖国怎么可能没有呢?祖国的概念原本指的是一片固有的疆土,无论你怎么糟蹋也不会消失的。皇帝可以死,王朝可以变,古人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块疆土上的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霸占祖国的组织可以没有,祖国是不可能没有的 我们再来说“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这就是国人长期洗脑留下的痕迹,一个人到底应该是什么? 国人从小开始接受洗脑,洗脑的方法就是驯兽的方法,当你做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动作时才有吃的东西。首先是考试,你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洗脑的内容,然后得到好成绩。其次是提职,换来的是职位的提升。更是荣誉和地位的心理满足感。 遵循这条路线,你终于觉得自己“是什么”了,但你有没有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反过来讲就是,能够让你“是什么”的地方被人霸占了,你唯有服从那个霸占的组织,才能得到来自他们的施舍。 为什么非要用施舍这个词?你想想,没有竞争的情况下,那不是施舍是什么。一个人不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而是靠别人的施舍而存活,那个所谓的“你”还是你吗?或者说,还能称为是“人”吗? 于是,想成为“人”的人,与想“是什么”的人开始分道扬镳,以至于很多人用移民来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成就孩子,让孩子在一个不需要靠人施舍的环境当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国外的所谓“是什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A学校不录取我说明只是这个学校不欣赏我,但B学校有可能欣赏和录取我。甲公司不雇用我,乙公司可能需要我。 表面上看起来和国内是一样的,但一个国人不知道的事实是,国外从小学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执政,没有一成不变的说法........也就是说不会被强制洗脑。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就是,国外的稀缺资源不会被霸占,这是你做一个真正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环境。 如果你看到上面的说法觉得非常空洞的话,说具体一点就是,你可以问问所有移民出来的人,大家有没有求人的经历?或者不那么绝对地说就是,有没有经常需要求人的经历?有一点是肯定的,老百姓不需要求政府官员。 国人总觉得求人办事是国内特有的文化,其实根本不是,到了国外的华人怎么就不需要经常求人办事了呢?是因为在国内,国家所有的稀缺资源被特权阶层霸占。于是人们层层守护自己手里仅仅得到的那么一点点资源,好用来交换别人的资源。 于是国内就变成了一个办事难的环境,人们想方设法在自己控制的范围给别人找麻烦,也就是让自己掌控的资源变得更加稀缺,增加交换的筹码。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事情本来很简单的,却需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去找关系。(各位看官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活及工作当中,有没有这样呢?) 人们相互之间当你掌控的资源范围之内像头红了眼的狼,当你需要从别人那里求得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就变成一条摇着尾巴的狗。怎样才能当一头狼?需要从小成绩好,洗脑的内容对答如流,需要忠诚,站队正确,不断地舔别人的股沟,被人施舍成一个“是什么”的人。否则,你要是有思想,哪怕是有想法,那就过着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人格的日子,到处求人,低声下气。我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在国外的日子久了,觉得西方人对祖国的概念很淡薄,特别是生活在移民国家,大家都是逃离自己的祖国的人。而所谓“是什么”的概念首先服从于自己的快乐,服从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人生理念根本不同,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即便是套用洗脑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这两个字,他们强调的是国的概念。祖国指的就是我祖先生长的国家。 如果祖先是美国人,也就是早期移民美国的人,他们的后代为什么就很少有逃离自己祖国的呢?而在纳粹德国时期,那么多的犹太人逃离德国。小规模移民尚可理解,大规模移民说明那个地方被糟蹋,宁愿自己当个垦荒者也不愿意固守祖先的遗产。 百年过去,我的后代会缅怀我们全家逃离祖国的行动,不堪被人欺负,追求做“人”的感觉。我经常在想,假如自己留学回国以后一直留在国内,靠领导的重用和施舍,金钱和地位不用发愁,但必须牺牲自己的人格,那才真的“什么都不是”呢。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4385 次阅读|45 个评论
海外华人神学政治随感
ingzha 2014-12-30 09:23
1670年,斯宾诺莎在已经摆脱西班牙统治、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国家的荷兰匿名出版了《神学政治论》。 斯宾诺莎在此书中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从《圣经》本身出发研究《圣经》,考证《圣经》各卷的作者以及他们的写作条件与动机等等。 被称为“自然神论者”的斯宾诺莎并没有研讨上帝本身,他的主要目的是摧毁各种形式的教会这样一种世俗组织利用《圣经》对社会的统治。我没有斯宾诺莎那样的资历研究《圣经》, 但是,却不时对各种教会组织的世俗表现产生出斯宾诺莎那样的同感。 1995年12月26--31日,每年一度的第23届中北美华人基督徒冬令会(NCCCWC)在世界最大的机场芝加哥O'hare International附近的假日饭店举行,来自美国中、北部十三个州的一千多名基督徒(和少数尚未受洗者)聚会在这里,欢度1995年最后的时光。NCCCWC目前的事工, 在各教会、团契、查经班的同心服事及福音机构的协助下,首先致力于支持、巩固中、北美十三州六十多个华人团契与查经班,并联系、帮助尚未建立查经班的散居在各地的华人慕道群体。这次冬令会是NCCCWC主要事工之一,其他还有通讯、跟进、短宣、特会、特刊等活动。 我随同威斯康星州 Madison华人教会的八十多位弟兄姐妹驱车赶去赴会,听取了黄存望、沉德来、何俊明等牧师的步道与宣讲,并与龚明东、薛孔伟、李顺长等牧师交谈过。与我接触过的其它华人牧师一样,比较起日语或英文的宣教,我遗憾地感到华人牧师们对《圣经》教义本身理解(或讲解)不够深入。 我第一次注意到保罗的重要性,是得益于柏森斯的研究。 基督教 (《新约》)当然是以耶稣为中心的,但是,没有直接受教于耶稣的保罗不但远远超越了耶稣的门徒,甚至担负了耶稣未能充分从事的向外邦人(即全世界)宣教的使命。保罗的准确无疑、绝对武断的话语中常常透露出圣灵的光辉。何牧师因而下结论说,保罗的话也需以圣旨来理解。我则宁愿接近斯宾诺莎,除了因为我们读到的《圣经》是经过人为编篡、翻译的原因外(中文版的翻译就明显不尽人意),更因为包括耶稣在内的先知、圣徒们生活在各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话语中既包含普遍意义,又是通过现实社会环境的具体事例来阐明的,所以,不能拘泥于各个话语的具体内容(如作满七年奴隶才可获得自由等)。我注意到海外华人基督教徒中有许多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及专业人士,用中文表达出来的相对浅显的《圣经》认识似乎并没有阻碍他们接受信仰,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要在宗教以外去寻找。 海外华人教会宣教最引起我忧虑的内容是其表露出来的单纯的政治倾向,此一倾向在这次冬令会由一个自称“当代保罗”牧师的到来达到高潮。 以一个初次来美、初次参加大型华人教会活动的“局外人”的眼光,唐崇荣牧师布道的内容、方式与语气都充满了世俗功利的政治诉求,远远偏离了《圣经》与教会的原点。大会吹捧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与思想深度的国际布道家之一。他在讲道中经常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论及世界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提出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发人深省。在过去 38年里,他的布道足迹遍及全球各大洲,主领了无数次大型布道会与神学讲座,听众达百万计。”大会专门安排时间等待他的姗姗来迟,只听他一人宣讲。 唐牧师对基督教以外的世界文明 (希腊文明、孔孟之道等)的庸俗抨击并没有引起我在意,但他关于中国现实政治的低劣的煽动性诱导,使我不由得联系到另一个利用基督教的世俗政治团体﹕由韩国人文鲜明领导的“世界基督教统一圣灵协会”。在《原理讲论》 的整个后半部内容都在强调,近代朝鲜民族的苦难历史是因为上帝选择他们代替犹太民族,新的基督(文鲜明本人)就诞生在这个民族之中,朝鲜语将成为世界唯一语言,等等。 唐牧师除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布道团外,还借助美国的大学办一个“归正学院”,培训下一个世纪支配中国大陆的高级精神人才,在讲道中也不时露出这种野心和霸道。当翻译告诉他另有一次聚会邀请他,但只有一千名而不是四千名听众时,他脱口而出﹕“那我就不去了﹗” 基督教的历史对于这种利用上帝的个人野心并不生疏,但令人吃惊的是,北美华人教会众多牧师与教徒对此粗俗的政治利用无动于衷 (或是无能为力)。唐两次拖延大会时间,除我退席外,竟然没有别人提醒他要遵守公共道德。一些牧师明知唐的言行违背《圣经》的精神,却利用唐的“才能”招引信徒,为教会的健康发展带来致命的隐患。由此联想到,半个世纪前,基督教被逐渐逐出中国大陆,主要原因并不是当政的国家权力的迫害,而是教会组织自身违背或未能全面认识、执行《圣经》教义。 十七世纪中,有一个叫 Sabbatai Sevi 的犹太拉比,用一种叫Kabbalah 的神秘主义的东西让在中东、北非和欧洲的大量犹太人相信他就是长期等待的弥赛亚(救世主)。但是,当土耳其苏丹让他选择“永生”(死刑)或苟活(改信伊斯兰教)时,他选择了后者。 所幸当代选择“牧师”为职业的人不必面临十七世纪时的选择。当然,海外华人神学世界中的“当代保罗”与美国主流神学政治的“当代保罗”Billy Graham 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Graham 的自传Just As I Am 通篇的议题就是:从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是我Graham的个人门徒。对于美国政治,可悲的是,他基本上没有撒谎。 宗教具有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两种特征。斯宾诺莎没有讨论前者,后来的费尔巴哈尝试把两者联系起来。我以为,仅从后者 (现实政治)的观点出发,基督教的特征可以被理解为社会福音,它已经在广大的中国本土上传播、生根、成长。海外教会,包括海外华人教会(许多牧师都持有美国等国家的护照)利用有利的条件支持(而不是力图主导)在中国的福音传播,正如许多组织和个人已经在进行的那样,也是拯救自身的活动。 这次大会也表现了另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基督教与中国民主化的联系。许多为中国的民主奋斗的人士从不同的途径体会、认识了基督教。有一些人信教而脱离政治活动,有一些人信教而坚持民主活动,倡导上帝对民主政治的领导。无疑地,一些“知名人士”的入教也提高了教会的影响,但我坚持认为﹕关于个人信仰的宗教与关于国家的政治活动有不同的性格,不能彼此混淆、利用。基督教在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传播价值在于它既是个人得救的途径,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福音。个人通过改进社会制度的努力获得个人的解救,个人解救的基准就是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就是神权,当人权在地球上获得普遍尊重、人类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罪恶从地球上消亡的时候,天国也就来临了。如果我们个人都从牍罪的信仰出发从事社会活动,在世俗的政治过程中体现个人的信仰,那么,我们个人在得到拯救的同时,中国的前途就变得光明起来。 赵京,1996年元旦 此书于 1670年以拉丁文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出版。我的中译读本根据1883年的Elwes英译版A Theologico-Political Treatise转译,中译者温锡增,1982年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再版发行。本论中所引页数,皆指本书中文版页数。 我第一次读到斯宾诺莎感叹说《圣经》的编撰操纵在不懂《圣经》的人手中,大吃一惊。后来读到一些“异端”,知道《圣经》也是人的产物。例如,英文译本有《圣经中散失的篇章》 _The Missing Books of the Bible_ VolumesI II, Owings Mills, Maryland, USA: Ottenheimer Publishers, Inc., 1996. 研究《圣经》的第一个条件是通晓希伯来文。我曾经随同美国“耶和华的证人”信徒们学习《圣经》,对于他们引用希伯来文的《圣经》解释,既不能接受也无能反驳。 在大陆接受大学教育的我时常感到海外中文的语义表达不够准确。为了避免“翻译”带来的误解,这里按照原词引用,不作变动。 参见 NCCCWC'95手册《新约、新人、新生》等材料。 公正地说,可能是由于我的母语是中文,对于海外华人的中文水准要求太高。而在听取日文或英文宣教时,花在语言方面的注意力分散了对教意的进一步思考。 T. Parsons, 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1. 我对此书写的书评发表在美国出版的《民主中国》1994年6月号,收入本书。插图为6-7世纪拜占庭保罗像Saint Paul, Byzantine ivory relief, Musée de Cluny. 文鲜明称其为《旧约》、《新约》之后的“成约”圣经。其中对《圣经》的引用杂乱无序,没有实质意义,唯其政治性断言非常肤浅明确。 John Freely, _The Lost Messiah: InSearch of the Mystical Rabbi Sabbatai Sevi_, Woodstock New York, NY: The Overlook Press, 2001. Just As I Am: The Autobiography of Billy Graham, by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7.
个人分类: 美国政治/社会|1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谭无助的哭泣
热度 26 Majorite 2014-12-10 01:20
老谭无助的哭泣 有位叫“老 谭”的人在加拿大万维网上发了一篇文章——《 狗日的签证》,引起悍然大波, 得到广大海外华人的共鸣,后面评论很多,表达海外华人 无助的哭泣。我这里提倡国家与人民互爱,国家善待人民,人民肯定热爱国家, 这就是:平时 国不知有民,战时民就不知有国。 老 谭 的文章: http://blog.creaders.net/qiangmingtan/user_blog_diary.php?did=200034 有本书上有些 老照片,记载了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历史学家分析,八国联军爬下水道绝对有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带路。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按照后来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从照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谈定地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 1900 年 8 月 14 日 ,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慈禧太后与皇帝逃亡西安。当时的清兵和义和团兵不下 20 万 , 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 10:1 。装备上清兵也不差,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了这张真实的民众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的照片。汉奸如此之多! 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历史学家分析,八国联军爬下水道绝对有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带路。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按照后来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从照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谈定地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汉奸农民的独轮车队竟然为联军把粮草送进城。统治阶级平时应该爱民尊民,否则战时就会出很多汉奸,帮助外国敌军。教训啊! 当地汉奸民船竟然组成运输船队通过白河往北京为八国联军运送物资。 当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战争打响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冷漠地看满清王朝和洋人开战,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看昔日不可一世的、凶残的满清王朝被更为厉害的洋人打的人仰马翻,他们或许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对于苦难深重的老百姓来说,既然被奴役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被洋人奴役,与被满人奴役,与残酷剥削人的统治阶级,有什么不同呢? 据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问其翻译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在极权国家,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产,是他们贪腐与剥削人民的工具,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姓何干呢?老百姓爱贪污无能的官僚 ,凭什么? 狗日的签证 2014-12-08 10:34:46 作者: 老 谭 前天, 2014 年 12 月 5 日,星期五傍晚,接到大姐和三妹先后打来的电话,说妈妈可能快不行了,赶紧准备回家吧。 天哪,这真是瓦漏偏逢连雨夜,这星期五晚上,以及明后两整天,渥太华中国大使馆签证处不开门,我去哪里办签证?没有签证我回不了国,也就回不了家,对我们这些移民海外的大陆中国人来说,这中国的破签证制度真应该千刀万剐。下星期一才能办签证,上网查使馆签证条例说加急也要一个工作日,也就是星期二才能拿到签证,星期三才能起飞离开加拿大回国。 到达中国上海或北京是星期四下午,当天再转飞机到成都或重庆,到达是晚上 10 时以后,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可以回家了。要住一晚,也就是最早也要星期五才能回到家!只能祈祷上天保 佑,希望妈妈能多坚持几天,等我赶回家后能看妈妈最后一眼。 问妈妈还能坚持多久,大姐和三妹都说不知道,说问医生也没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快就这一两天,慢则个把星期。我述说由于办签证问题我最快也要下星期五才能到家,她们说你赶紧吧,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妈妈身上,希望她最好能坚持到她儿子回到她身边的时候才闭上眼,再不济也起码能看到她的遗体,在灵堂里哀思守候,与姐妹们一起述说下妈妈的养育之恩情。 星期六白天是在烦躁不安、失落中缓慢度过,除了在网上无奈搜寻下机票信息什么都做不了,也不想做。这一天不断地想到过去的事情,妈妈的影子总是在眼前恍惚,特别地伤感,眼泪控制不住就涌到眼眶上。以前没有过这种感觉,这也许就是一种会有什么不祥之事发生的预兆。果然到了晚上 10 时左右三妹来电话说妈妈快落气了,我还没有来得及回话,她就挂断了。再打她的电话没人接。我又急忙给大姐打电话,大姐说她和四妹正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具体情况要到医院后再给你电话。 过了半个多小时左右没有任何回音,只得再打电话过去,大姐明显有些抽泣,说妈已经安然过世了,你不要悲痛,我们会把后事办好办妥的。有说我们现在很忙没有空,还要买花圈布置灵堂,以后再和你说。到了晚上快到 1 点,再通了一次电话,三妹说了一下葬礼安排,说可能等不到你回来参加葬礼了,遗体停放在殡仪馆,我们守灵最多三天,最晚星期三要火化。我们只能把妈妈的骨灰留到那里,等你回来后我们几姊妹和你一起下葬,与已经在天国的父亲团聚。 之后我大哭了一场,同时不停地责骂我自己,为什么不把签证早早办好。过一会安静下来,觉得不能完全责备自己,还应该怪天怪地。人病危已经很不幸了,但发生的时机更倒霉,在星期五晚上;周末连续两天不上班,这叫时不与我。 二是加拿大的家和中国的家相隔实在太遥远,即使乘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一路顺利过关也要两天时间,这叫地不利我。后来再仔细一想,最应怪罪的是中国当前对我们这些大陆海外移民的签证制度。如果所谓的祖国能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同胞稍有善意,别说享受不到台湾香港同胞们的同等待遇,就是能一次办一年两年多次出入境的签证我就烧高香了。出了我不能及时回国给病危母亲送终这件不幸的事,无论我对我的祖国怀有多崇高的敬意,我也实在对不起了,我只得把我最恶毒的语言给了这签证制度,领导祖国的大人老爷们,请别怪我。 我妈妈是因骨癌去世的。今年六月底跌倒右臂竑骨骨折,一月后才发现是很严重的骨癌,已开始扩散,属不治之症,随时可能离别人间。九月底十月初之间我回了趟家,与妈妈一起住了近四个星期。妈妈手臂肿大,不能走动,身体很虚弱,意识时好时坏,生活要专人护理,每天都服止痛药。 妈妈很坚强,意识清晰时还能说上几句。这一段时间来我们没有看到妈妈身体状况有什么恶化,反而觉得妈妈肯定能挺到明年去。人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只要坚持到了明年,也许能够跨过八十四这个坎。大姐三妹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她们每人轮流回家照顾妈妈十五天。这次回国 3 个星期中国大使馆就给 30 天的签证,当时拿到签证时心理很不舒服,感到中国大使馆实在缺德,想想要是妈妈在我离开时病危,我除了违法,简直一点其它办法就没有。 在骨折发生前妈妈的右臂已经开始疼痛,去医院各种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医生说是肩周炎。妈妈和四妹住在一起,骨折时四妹到欧洲旅游去了,倒在地上两天后才被发现的。骨折发生后也没有检查出是骨癌,接上后打上石膏以为慢慢就会恢复。去掉石膏后照片才发现骨头融化了,医生感到十分惊讶。后来又做了更详细的检查,找了许多专家看,也跑了其它医院,都说只能是骨癌。岁数大了,不能治了,要治必须把整个右臂卸掉,像妈妈的身体做这样大的手术能不能下得了手术台是一个疑问,就算行,也不能保证治疗成功,还需做化疗,因为一旦骨癌扩散了,这手术也就白做了。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让妈妈去承受这份巨大的痛苦,这得到全家一致同意。四妹在因妈妈病情焦虑挤公车不小心又摔断脚掌,帮不上忙;大姐三妹已经退休,住在外地,主动承担轮流来家照顾妈妈的责任,再请了个保姆。在家里大家把妈妈侍候很好,每天喂饭解手,吃药换药,定期洗澡换衣,推车外出散步,上医院检查等等,他们尽量让妈妈舒舒服服地度过她的余生。 其实我也有过失。上个星期五妈妈又摔了一下,家里发现身体不好就送进了医院。大姐三妹在后来的电话提醒过要准备好回国,可能妈妈挺不过去。 我这周初也准备好了办签证的材料,打算这个星期内先给签证办了再说。后来又说医院做了抢救,打了几天白蛋白,妈妈又缓过来了,从危重病房搬到了普通病房,看样子还可以。以我的想象,好像妈妈又回到我曾见到她的样子,我相信她的毅力,还坚持能几个星期肯定没有问题。还有,我也太谨慎犹豫了一些,上次已经回了趟家,这次可不要再扑空,回家一定要给妈妈送终,否则这次回家意义就不很重要了。再加上工作一忙,我就把办签证这事耽误了。没想到到星期五晚,风云突变,一切都完了,后悔来不及了 ...... 移民到加拿大快二十年了, 真不能理解为啥祖国非要把我们这些在大陆土生土长、对祖国有千丝万缕联系、并对对祖国有深厚感情的海外同胞当洋人外国人同等对待,把海外台湾、香港同胞当中国人善待,却死活不认海外大陆移民同胞是亲人,不肯发海外同胞证,也不肯给予回国自由探亲免签 。 我的理解是,祖国与国籍不是一个概念,祖国只有一个,国籍可以多个,祖国不可换,国籍却可更换。一个人出生长大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祖国。可伶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旦移民到国外,祖国却给剥夺了。 2013 年 9 月 1 日,中国新的外国人入出境管理条例生效,海外大陆移民同胞总算可以拿到五年签证回国探亲了。但是这个所谓的五年签证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每个海外大陆移民都能办的。前不久中美达成对等十年签证协议,在美国的海外大陆移民很开心,而加拿大的海外大陆移民却只能干瞪眼,因为加拿大早就单方面对中国十年签证,可中国至今也没对等。像我们现在想办的只是几个星期的短期探亲,不是家庭团聚,最多一年一次。没有特殊情况,没有必要几次出入境。现在我们还不期望那些家庭团聚类签证,还没做回中国十年签证的春梦,更没指望所谓的海外同胞证,回国自由探亲免签。 我们所期待的祖国大使馆能不能人性一点,能善待以下我们这些海外大陆移民,在办短期探亲签证时大度一点,一次给三月半年什么的,能多次出入境更好。你说我回国 3 个星期,你大使馆就给我 30 天签证,我能说什么好?一年多次出入境的签证我怎么看也像买意外保险似的,再说一时半会也搞不清这 “ 一年 ” 保了些啥,我凭什么要多花钱买?如果上次办签证我有时间把事情都整明白,我就可以办一年多次出入境的,像我这次赶不上给妈妈送终的不幸事件就不会发生,我也就不会把愤怒转嫁给我的祖国。 今天在万维网上看到一篇《急探病危老母海航无情拒登机》的文章,才知道中国《外国人入出境法》有关于 “ 看望危急病人或者处理丧事的 ” 可在北京办理落地签证的规定。文章作者因母亲病危挺而走险以身试法,结果在美国就被海南航空拒绝登机。 我当时想也许是他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个泼皮牛二海航,致使人财两空。也许我可以试试其它航空公司,只要到了北京,就能办到理落地签证。但查了一下办签证所需的材料,说需要病危通知书和母子关系公证。病危通知书我找家里立即电邮过来尚可,但哪里去找母子关系公证?我想出国时也许办了的,但在家里翻箱倒柜上上下下找了一通也找不到踪影。现办那里来得及!另外,在网上也找不到类似在北京办理落地签证成功的例子。我胆子小,不敢出险招,这个想法就不得不放弃了。 现在才知道上午早点去大使馆办签证下午就能拿到,看来我理解加急需要一个工作日的要求有误。不过,就算星期一能拿到,星期二才能走人,一切顺利回到家里也是星期四了,也错过了家里已经定好的火葬的时间。妈妈遗体安放在殡仪馆,火葬前家里人每天都要守夜,我们这一辈人年龄都五六十了,时间长了受不了的,我不好要求他们再等我一个人,于是这一打算也放弃了。 既然赶不上送终,也赶不上葬礼,回去面对的只是妈妈的骨灰,我也就释然了,用不着急急忙忙往回赶了。好在妈妈病重时我已经回去陪伴了妈妈几周,回来才一个多月,不然的话我会遗憾终生,永远不会原谅我自己的。我打算下个星期去办一个普通的签证,再下个星期回国,回去安葬妈妈的骨灰,烧几炷香,磕几个响头,请求妈妈原谅,儿子没有及时回到的身边给你送终。妈妈,我知道您是抱着遗憾到黄泉路上的,我也知道您已经尽全力了,但天意不可违,您必须得走了。前一次的抢救你缓和过来,其实您就是在做最后一搏等我回来,可惜我理解错了,我从好的方面去想,认为你还能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我这一理解错误,我没回来,您用尽了全力,父亲在召唤,您不能再等了,只能带着遗憾,告别人寰,到那远远的天国安息去也。不然的话,怎么妈妈走的那么匆忙,星期五报病危,星期六就离开人世了呢?! 2014 年 12 月 7 日 -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661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李春燕博士在纽约2013年11月8日在ABC总部门口的演讲精彩演讲
opensesame 2014-1-4 09:15
新年第一篇博客,也是刚来到美国两周。感慨甚多,以后会慢慢写在博客里面。不过,这新年第一篇的位置就让给了她人,我认为,这个演说比我自己写的更加精彩。 为什么有这个演讲呢?事情源起于ABC电视台脱口秀节目主持人Jimmy Kimmel在和一群小孩的访谈中,谈到欠了中国那么多债务该怎么变,有个小孩回答,杀光中国人.... 这个事情国内新闻报了报,本网也偶有流传,不过两个月之后,估计大家都健忘了。实际上,在旅美华人群中,一直有不小的波澜。其中,在ABC门前机会抗议就是其中一例。李春燕博士作了下面这个演讲。我谨转载如下。中文的翻译也是转载过来的,翻译 黄寸草 先生/女士。 视频可见于 http://www dot youtube dot com/watch?v=j9sk8vsEnDs 有人参与才叫政治,有了争取才有权益,有了抗争才有人关注。God bless us Chinese! 自由之旅 作者:李春燕博士 ( 译者:黄寸草,美国翻译协会认证译员 )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花了多长时间?一小时?两小时?对我而言,是漫长的 20 年! 20 年前,我满怀理想踏上了这片自由的热土。或许,是因为听了太多的美国之音吧。 20 年后,我的儿子却与我一道,并肩抗议 ABC 传播种族仇恨和暴力的言论。这幅场景有多么不和谐? 我问儿子,是否权且将“杀光中国人”的说法当作一个笑话。他说,这种言论表明,社会和媒体都在给孩子们灌输什么样的理念!我心沉重:美国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现在,我再次询问:我们走到这一步,花了多长时间? 我不了解各位的情况,但过去的 20 天比我所经历的 20 年更加漫长。今天,在场的各位朋友们一定都读过那些迷惑人心的报道和评注,也对此发表过见解、阐述过反驳意见、并为此痛心疾首。我们扪心自问:是我们要求过分了吗?是我们的英文水平不够好,不理解道歉应该是什么样的吗? 10 月 28 日,我们第一次抗议的当晚, Kimmel 先生说:今天是个古怪的日子……如果我冒犯了任何人,抱歉。”我请问 ABC ,古怪的是谁?只字不提“为什么”抱歉,向“谁”抱歉,算得上哪门子真正的道歉?向宁静的生活被从此破坏的中国人道歉了吗?向我们努力保护免受痛苦和伤害的孩子们道歉了吗?向教育孩子们马丁路德金博士精神的学校道歉了吗? ABC ,请问你们称此为“道歉”吗? 在给 80-20 的信中, ABC 仍声称其旨在娱乐大众,别无他意。请问,难道拿“杀光中国人”当玩笑就那么有趣么?是因为我们总是与人为善么?朋友 11 岁的乖儿想在海报上写“不要欺负我们”。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是“不要利用我们的善良。”这让我心碎!!! ABC 和 Kimmel 先生,我们要求你们,为夺走孩子们宝贵的安全感负责!为在孩子们的心灵播下仇恨的种子负责! 10 月 29 日, Kimmel 先生将这一切归罪于文化差异的理念,多么可笑。我请问,您所谓的“文化差异”是什么意思?勤奋工作、赢得尊重、热爱和谐的文化?还是暴力和种族仇恨的文化?这二者区别何在?我相信我们与 Kimmel 之间的确存在着天壤之别。我们是非分明,对幽默亦心领神会!然而,我们不能容忍的是你恶意的玩笑、之后公然的侮辱、顾左右而言他的荒谬的“文化差异”理论。这种行为除了证明你 Kimmel 先生是个不称职的公众人物之外,它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ABC ,请别再拿“文化差异”掩饰自己的错误!除了印第安原住民,我们所有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都有着各自的特质。虽然如此,我们共同持守的是人类尊严这一基本的价值观。请别再无限放大肤色或口音的不同!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走到这一步,我们花了多长时间?”有朋友说,“某处登了书面道歉啦”。现实生活中,谁会有这么多的第三次机会?然而,这让我陷入沉思,是否我们要求太多了?要求太多了?!令我深感失望的是,在这封道歉信中, Kimmel 先生仍胆小地躲在 6 岁顽童的身后。拿出点勇气来, Kimmel 先生!你不会以为我们的愤怒是指向一个 6 岁的孩童吧?你问:“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人活下去?”这让我们愤怒!你随后傲慢的嘲笑,让我们愤怒! ABC 在公众面前掩饰所谓的道歉背后的真相,这更让我们愤怒! 美国是勇者的国度。 ABC ,让孩子们看看你有勇气承认错误!让孩子们看看你有胆量承担责任,开除 Kimmel !请向公众表明你有决心制定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ABC ,请拿出勇气,别把 6 岁的孩子当作挡箭牌!!请让我们看一看,广播界的巨头如何能知错必改,勇担责任!! 这 20 年,这 20 天,是追求美好生活、自由和幸福的漫漫之旅。谁不希望拥抱幸福?然生命无常,谈何自由?!失去自由,幸福安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人类的尊严并肩奋斗!! 告诉孩子们,远离杀戮,奉献爱心!! Original in English *********************************************************************** What a Journey! By Chunyan Li Dear all, How long does it take us to get here today? One hour?Two hours? For me, it is 20 years! 20 years ago I arrived at this land ofthe free, full of ideals , perhaps from listening too much to radio Voice ofAmerica. 20 years later my sons join me to protest against ABC's spreading ofracial hatred and violence. What i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 I ask my teenage son whether we should just treatkilling Chinese as a joke. He said this demonstrates what the society andmedia had been feeding our young kids. My heart sank. Is America movingforward or backward? Now I ask again: How long does it take us to get here? I don't know about you, but the last 20 days seemlonger than my 20 years. Those of us who stand here today must have beenreading, writing, arguing, and agonizing over confusing pieces of reports andcommentaries. And we ask ourselves, are we being unreasonable? Is our Englishthat bad that we don't know what an apology is? On 10/28, the night of our first protest, Mr. Kimmelsaid, today is a weird day...I am sorry if I offended anyone. I askABC, who is the weird one? Who truly apologizes if he doesn't even say sorry forwhat? Sorry to whom? To the Chinese whose sense of tranquility is foreverdisturbed? To our kids whom we try so hard to shield from pain and harm? To the schools that teach kids the spirit of Dr. Martin Luther King? ABC, do youcall that an apology? In a letter to 80-20, ABC still claims it onlyentertains. Why is joking about killing Chinese so entertaining? Is it becausewe are always so nice? My friend's sweet 11-year old wants to write on hisposter, do not take advantage of us. I first didn't understand, thenfound out he meant don't take advantage of us because we are nice. Thatbroke my heart!!! ABC and Mr . Kimmel, we hold you accountable for taking away ourchildren's precious sense of security. And we hold you accountable forsowing the seeds of hatred in other children's minds. On 10/29, Mr. Kimmel even resorted to the ridiculousno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 ask him, what cultural difference do youmean? A culture of hard work, respect, harmony versus a culture ofviolence and racial hatred? Then I admit there is an unbridgeable differencebetween Kimmel and us. We know what's right, what's wrong. And we know whathumor is too! Yet malicious jokewe have no tolerance of your maliciousjoke, subsequent insult on air, then the absurd reference to culture. Thisonly proves Mr. Kimmel you are unfit to be a public figure. ABC, stop blam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for your ownmistakes! Except for Native Americans, all are immigrants with uniquetraits. Yet we share the basic value of human dignity. Stop magnifying thedifferences in skin colors , or accents! I ask a third time, how long does it take us to gethere? Our friends started telling us there is another written apologysomewhere. Who in real life is given so many third chances? Yet I ponder, arewe asking too much? I discovered to my dismay that in that written letter, Mr.Kimmel is still hiding behind the 6-year old. Come on Mr. Kimmel, youthink our anger is on a 6-year old? Our anger is on your malicious questionShould we allow the Chinese to live? Our anger is on your subsequentarrogant ridicule. Our rage is on ABC for not letting the public know thetruth of these so called apologies. America is the home of the brave. ABC, show our kidsyou have the courage of admitting wrong doing, show our kids you have the gutsto take responsibility by dismissing Mr. Kimmel. Show us youhave the resolve to institute procedures to prevent future incidences.ABC, do NOT hide behind a 6-year old! Show us what a major network can do to right its wrong! Twenty years, twenty days. Life, liberty and thepursuit of happiness. Who doesn't want to be happy? But without life, what isliberty? Without liberty, what is happiness? Let's join hands in our pursuit ofhuman dignity. Teach kids to love, not to kill!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2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外籍华人的新年期盼
热度 13 Hongbolu 2013-12-31 21:57
在这2013年即将过去的夜晚,作为回国工作的外籍华人,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一个不是百人不是千人也不是万人的什么人,一个也许是处于任何计划之外的普通人,一个自得其乐的地质人,为新的一年而期盼: 我期盼: 在新的一年里,和我一样长年在国内工作的外籍华人不再为签证和办理居留许可而苦恼。 我期盼: 在新的一年里,和我一样全年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华人不再为了争取公平待遇而到处奔跑。 我期盼: 在新的一年里,和我一样常年在国内工作的外籍华人不再受到来自工作之外的无谓干扰。 我期盼: ... ... 我期盼: 在新的一年里,看到我这个贴子的所有女士和先生都因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而天天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71 次阅读|27 个评论
海外华人的心声:我们也想经常回家看看
热度 19 jiangjiping 2013-7-2 07:14
海外华人的心声:我们也想经常回家看看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 日 据国内媒体报道,从 2013 年 7 月 1 日起,中国将有三个新的法律生效,其中有一个是关乎老年人的权益法规。这个新的法规要求年轻人经常关心老一辈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精神上关怀,使老年人尽量免受精神上的孤独。因而 , 这个新法规号召和要求已经独立成家与父母分居的年轻一代要经常回家看看,或者经常通过其他现代沟通手段来关心老年人。 一看到这条新闻,我就跟太太开玩笑。 我对太太说,“您可能要被中国政府引渡回国接受法律的惩罚”。太太立即问我为什么?我反过来问太太多少长时间没有回国看望父母了。 话说远了,回到正题, 作为海外华人, 我们确实也想经常回家看看。游子思乡, 是每个在外飘荡的人都有的感受, 用不着多说。更不用说有年纪大的父母在国内, 那更是日日挂念,夜夜梦思。 不过,经常回家看看, 说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实际上实行起来却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身在海外,要回国, 首先要获得中国政府的入境签证, 然后再办飞机票等,或者两者一起办。 从我最近几年来在国际上旅行的经历来看,现在到中国的入境签证是全世界最严格的,也是最不方便的。我本来早些时候就准备向中国政府提出这个事实,可是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来表达,这次新法规的颁布, 使我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借此发表我内心对到中国入境签证的看法。 中国驻美国的大使馆要求持外国公民护照的申请人在申办到中国的入境签证时,亲自带有效护照到所在地规定的大使馆面签,或者也可通过旅游公司经办人来办理, 但是,旅游公司的经办人也必须亲自前往大使馆将护照交给大使馆工作人员,所有的大使馆一律不接受邮寄服务。 这样的做法,大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回国激情,也大大地增加了我们办理相关手续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我查了一些国际上办理签证的一般做法,现在连越南这样的国家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入境签证。具体的做法是, 在网上填好有关信息, 打印一份随身携带,在海关入境时交钱付款, 当场办理签证, 非常简单快捷。我去年到越南出差就是在海关办的入境签证。现在持美国护照到欧洲国家, 几乎用不着签证,假如需要签证的话, 也只需要邮寄就行了, 根本用不着人自己去。同样, 持美国护照到南美洲一些国家都用不着预先办签证,只要在海关交钱就可以办了, 真是方便简单。我儿子告许我,他今年到南美洲阿根廷去旅游,事先没有办任何入境签证,只是在海关交钱入境就行了, 然后从阿根廷到智利,什么手续都不要, 直接开车进去。 由此我想到,国家要求人民积德行善,顾全大局, 是好事, 是应该拥护的,不过, 与此同时, 国家也应该为民众提供执行这些措施的方便,使人民更加自愿地依法行事, 是不是?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6403 次阅读|44 个评论
按新法,海外华人大多‘不孝’
热度 5 lin602 2013-7-2 06:33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2款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不少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朋友与同学,有时候几年回来一次,按照新法,应该属于‘不孝’的人群了吧。 哈哈。 八卦!
328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海外华人教授你得诺贝尔奖了吗?
热度 38 lin602 2013-5-3 14:53
发达国家不少人得诺贝尔奖了,你在国外大学做教授,你也应该得呀。你为什么不比自己这方面呀。 如果你不在发达国家做教授,在乌干达做学术,你现在敢跟中国教授比吗? 别天天说中国全部教授不行,你在国内说不定更不行。 中国培养了大家,国内教授谁对祖国报答都比你多! 别天天说中国教授不行!在中国目前环境下,中国教授已经可以了。也不要拿少量例子来说全部中国水平,别忘记你们出国时回国带的都是冰箱洗衣机电视。现在呢?再看看英法意大利等国什么运行轨迹。 也可将你学术与你国家顶尖教授比给大家看看。 我的感觉,中国被侵略的烂摊子下,加上目前的体制,再加上引进华人学者的挤压,中国教授忍辱做工作已经性价比很高了,吃草出奶。 有本领与你环境下国外牛教授比,否则你别出国与国内教授比。 有感于中国教授不行论点。 让人佩服的华人学者不少,他们有水平有爱心,客观分析中国疾症,准确提出善意的建议。 你的真爱大爱大家能感觉到!反之亦然。
5191 次阅读|38 个评论
数学界的“围城”现象--从大牌教授的报告说起
热度 59 gfcao 2013-3-17 22:10
X 教授是大牌教授,海外华人数学家中的翘楚。前天有幸再次请他来给我们的师生作了一次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混合型方程与高维守恒律》,主要介绍 Navier-Stokes 方程,属于高级科普。 X 教授很善于表达,报告很精彩,不仅介绍了 Navier-Stokes 方程的基本理论、最新动态、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它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 本文与他介绍的内容有关,但如果有什么错误,完全是我错误的记忆造成的,文责自负。 据他介绍,飞机制造一般需要三个过程,风洞试验、设计、试飞,风洞试验的成本惊人,一次风洞试验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波音 737 经过了八十多次风洞试验,设计则花了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试飞了三十多次。他还说空客的研制则快了很多,不仅风洞实验只进行了十多次(还是三十多次?),设计也仅花了三年的时间,不得不归功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十九世纪,科学家们看到理论流体与工程实际相距甚远,试图给欧拉的理想流体运动方程加上摩擦力, Navier 、 Cauchy 、 Poisson 、 Stokes 等人均以不同的方式对欧拉( Euler )方程进行了修改, Stokes 首次采用了粘性系数 $\mu $ ,这些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基本方程称为 Navier-Stokes 方程。这类方程虽然出现在十九世纪,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科学家们相信,无论是起伏的波浪追逐着小河中穿梭的一叶扁舟,还是湍急的气流追赶着高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奥秘都隐藏在 Navier-Stokes 方程的解当中。因此理论上最根本的挑战是数学。 Navier-Stokes 方程是粘性流体力学中最复杂的方程之一,求解十分困难,直到今天,人们知道的解十分有限,只在一些非常简单的情形下知道精确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简化而得到近似解。 报告后,我谈了两点感想:“大牌教授与小牌教授有个很显著的差别,大牌教授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非常直观、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听明白,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讲就是‘举重若轻’,相信大家听了 X 教授的报告后会深有感触。小牌教授则喜欢将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东西讲得非常复杂、抽象,让人莫测高深,也用个文绉绉的词来形容就是花里胡哨。”我自嘲道:“我经常给本科生讲课,大多是些很简单的概念与理论,但经常让很多学生听不懂,不知我是不是这样的小教授。”接着我讲了另一个感受:“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非数学专业人士往往对数学更感兴趣,数学专业的学生甚至老师则常常对数学没有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不外乎这样的原因,非数学专业人士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数学,而他们总觉得数学不够用,恨当初学的数学太少。数学专业的学生与老师总是局限在数学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与数学到底有什么关系,正所谓闭门造车,久而久之,认为数学没用也就很正常了。今天 X 教授的报告好比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相信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数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这段话我是有感而发,我教过不少学生,很多人最后逃离了数学,也带过好几个非数学专业出身的研究生,这或许可以称为数学界的“围城”现象。 现在有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学习麻木不仁,弄不清他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上周给本科生讲三次数学危机,听课者有一百九十多人,刚开始教室里吵吵闹闹,我大声说道:“请大家安静,先给我十分钟时间,如果十分钟之后大家觉得我讲得枯燥乏味,大家可以继续开茶馆。”同学们还算给面子,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我讲了大概四十分钟左右,感觉越来越糟糕。教室里一直很安静,可不少同学似乎不是来听课的,从一开始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些则在玩手机。我实在忍不住了,中断了讲课:“我发现大家对我的课似乎没有什么兴趣,我不知道你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 接着,我讲了过去看到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对现状表示了严重的担忧,我想起了某大学那个不接受保送研究生、后来去农村寻找真正教育的学生发的帖子。最后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觉得听我的课一无所获,我赞成你们开小差甚至起哄、罢课,可我的感觉是你们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让我十分担忧。作为地方高校的学生,在未来求职的道路上已经处于劣势,我们努力了未必有出路,但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出路,希望大家好好反省一下。”我义正词严的一番话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严肃了起来。同学们再也不敢开小差了,可是我的感觉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两节课终于结束了,虽然同学们给了一片掌声,但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从教几十年,从未遇到过这种场面,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学生无罪,可这是谁之罪?”
个人分类: 杂文|12338 次阅读|129 个评论
海外华人学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热度 38 lin602 2013-1-7 21:51
从科学网上不少博文看出,大多数海外学人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国内的教育,正确看待与评价国内的大学教师与学人。特别是对国内学者们尊重。网上不少国外的教授们令我非常尊重(例如:曹聪,蒋继平,喻海良等),从海外归国的学者饶毅、施一公、颜宁等的博文我也非常喜欢看,大家可以从他们博文下面我的跟帖中看出。 不过,有些海外华人学者不是这样,在中国读完大学或研究生,到国外大学读个博士做个博士后,留在国外大学任教职。不否认,他们的学术相对于国内总平均水平做得还可以,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但是,他们经常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大肆说国内的教育‘如何如何’,国内的教授‘如何如何没有水平’,国内的教授们如何如何不称职,国外的华人引入中国如何如何.......。 甚至有个教授在科学网博文上公然写出:‘为此,有些玩世不恭的中国人描述说中国的“教授”就像中国城乡到处散养的“狗”,多到成了祸害!对此,我越发具有了认同感。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650785’ 让人看了发笑。 说句难听的话,你如果不出国的话,你可能未必做得比现在国内大学教授们好多少,说不定你还不如大家。 再说句不受用的话,许多在国外著名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回来后,做得未必比完全没有出国的同一学科的土鳖好(而且这些土鳖的超始条件比他们差很多,而且在科研过程中都一样的‘实干’,排除那种‘后门’),这是事实!! 总是拿国外目前的学术与中国目前状态来比,不要忘记,中国的高校从开始建立到今天才有多少年?欧洲的大学已经多少年了。中国1949年前什么样子,解放后反右、文革加上许多原因,大学正式开展科研才多少年?中国近几年还有点钱做科研,中国前二、三十年穷得什么样子,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刚到国外时,什么都舍不得吃的样子还记得吧。 还记得二十几年前中国学生到美国,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月工资五十元,到美国相当于几美元,而美国当时平均年收入已经数万美元了。那时候的钱特别是科研经费与美国、欧洲比,中国的教师们拿什么条件做科研? 中国贵州很穷的山区人家的孩子结婚,能够与英国王子婚礼一个样子?这种差别完全是由于这穷孩子不够聪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树高等教育’呢需要多少年?几年或一、二十年就要贫穷的中国赶上数百年高等教育富裕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 再问你一句,中国将你培养到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你到国外后,你给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培养你的中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是有很大弊病,这是体制造成的,大家仔细看我所有的博文,我是非常非常不满意我国目前的大学状态,特别是官本位与教授不能治校的现状。中国的大学与高等教育一定要改革!不是中国的教授与学人们无能,而是中国的穷底及其他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中国的教授们应该自豪,他们用二、三十年的时间从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让中国许多产品能够出口(还记得八十年代彩电冰箱都进口吧),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许多教授们的技术产业化,让中国的技术往前进,他们的工业化水平未必比你几篇SCI差多少。 反过来问一句,中国培养了你们,你们为谁做贡献?我尊重钱学森优于杨振宁(当然杨振宁我也尊重),尽管钱学森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不管别人如何看。 了不起了,少数人从一个穷家‘嫁’到了富人家,对‘娘’家人横鼻子竖眼睛的。有些人的口气与眼神,不象一个学者的样子。 怪不得许多女明星都要‘嫁’给有钱的人家。 国外国内学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应该承认并仔细分析目前的状态,更要默默地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海外的教授们更是要从爱心出发,与国内学人们团结在一起利用各种场合提出好的观点,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出力。因为你们在海外说话比较方便一点。也可以在网上提供国外的研究信息给国内学人们参考,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也可以经常到国内来讲讲学,带来国外的研究动向,与国内学人们交流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 其实中国的海外华人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总体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国内教授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与成绩。许多国外教授对国内的帮助也是通过与国内教授合作完成的。 总体上来看,国内学人对海外的学者持欢迎与尊重的态度。 我院我校有不少国外回来的教授或年轻博士,我都非常尊重他们,因为我们是互相尊重的,不管学术上做得如何,但我们都是平等与友好的。我可不是乱说,我的研究生与同事们不少人看我的博客的。 我这博文可能写得不太好听,我只针对少数人的。网上许多海外教授,我对你们是非常尊重的。因为你们尊重国内的学人,真诚地讨论并进行帮助,适时地给国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让你不舒服,请你原谅。 最后附上一首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1091 次阅读|88 个评论
[转载]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们
laserdai 2012-12-9 01:48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们 慧慧儿 最近这些年,我常回国。 每一次回国,总会在心头悄悄地涌上些许奇怪的念头,这些意念随着回国次数的增多愈渐高涨,其实,归根到底就一个疑惑:如今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究竟有多么富裕?而在海外的华人究竟又是几多寒酸? 显而易见,与美国近几年持续性经济低迷的状况相比,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使曾经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一颗耀眼的巨星,星光炫目而灿烂!世界各国,不管乐不乐意、承不承认,都不得不关注这个东方巨人苏醒后的地位和举动;而我们——‘中国人’概念里的一个小小构成元素:海外华人,又从其中能获得或感受到了什么 ? 这个问题,我每次回国都在心里悄悄地问自己,问过 N 次,不知能在这里上网的海外华人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这次回国,虽在几处走了走,但大部分时间滞留在上海,我对上海并不熟悉,只把心里生出几个小纠结们分享一下,所述全是自己的一面偏颇之词,若有不周,欢迎砸砖。 上海是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与别的中国城市相比,它除过霓虹灯,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摩天高楼,一栋紧挨着一栋,遮天蔽日;人,人,到处都是人,熙攘拥挤的人穿梭在车流和楼群之间 …… 我从地域空旷、‘鸟不生蛋’的美国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呼吸的紧迫和不轻松、以及心理上的拥挤、压抑,仰头望上去,几十层高的住宅楼群的显得愈发伟岸、一个挨着一个密不透风,感到它们随时都会把我压倒、淹没,地上的人愈发渺小如草,挤挤拥拥地像蚂蚁一般,四处流动、忙碌着 …… 当然,上海自有其独特的地方:中国人多,外国人也多。 另外,贵。 所有东西的价格出奇的贵。 1. 出租车费 不可能总是靠朋友接送,我刚到上海初期的几天,出入仰靠出租车代步,几天下来,荷包瘪瘪,招架不住了。 每次坐在出租车的后排,司机倒是四平八稳地开,但我的内心就不淡定了,龟缩在心里那阴暗的心电图曲线啊 ……. 起伏得那叫个剧烈、尖锐! 只要出租车在红路灯前停一停、上下班或午饭时间高峰期在交通要道堵一堵、师傅开错路再多绕一那么一圈 ……. 我就忍不住偷眼看前排,不是看人,是看前排的计价器! 计价器上的数字蹭蹭地往上跳,一跳、二跳、三跳、再跳 ….. 明明预估的是 5 、 60 块钱内的路程,就那么跳过 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我立马感到心虚、气虚、荷包虚,胸闷的一股浊气直冲脑门,恨不得跳下车,效仿红军二万五 ….. 心脏由不得我控制地剧烈地跳!狂跳!想跳出胸口透透气 ….. 终于到达目的站,我递上两张百元钞票,接过一把十块、五块不等的小票,落荒而逃,抚着一惊一乍起伏不息的胸口,借用国内流行话,不甚重负地长叹一声:我那可怜的小心脏啊! 从国外回来的土华人咋地就这么没出息呢! 我还有回程呢! 几次经历一惊一乍的情绪跌宕后,为了我的荷包不再瘪瘪,为了我那可怜的小心脏不再受到骤然的惊吓,我,不敢再频繁坐出租车,而是变成了上海地铁的常客,从来不识路的我,手拿地图,领上公主,把各大要站四个方向的地铁进出口,摸了个门儿清。 环境造人,也塑人。 2. 荷包 在美国,短则几个星期,长则个把月,只要驾照、几张常用的信用卡和保险卡在,我几乎不会真正翻开钱包查什么,钱包夹层里面的那几张 1 、 5 、 10 、 20 块的零钱好像一直就躺在里面,很久也派不上用场。当然,习惯刷信用卡是一回事,但钱包若有 100 块现金,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低就花得—光而净———我的意思是,我虽是小户人家长大的孩子,生活习惯不奢侈,但也不会苛刻自己,应该不存在刻意节省的嫌疑。 在上海那些天,我每每出门前,必要做一件事:检查钱包。 我查看的唯一要素是确认荷包里有几张百元 RMB , 7-8 张是必须的,有那么一小沓在身,心才会安稳,算是打肿脸充胖子,预防我的小心脏不再被惊吓。 我家亲戚说:现在手里的那张一百块,就像一张擦屁股纸,随便上哪儿擦一下就没了 ……. 去年,在北京,一个出租车司机豪气地说:现在有钱人满大街儿都是,您就是手上拿个十万现钞在路上数,人都不待正眼瞧您一眼 … 3. 物价 上海有好几个类似于美国 Mall 的购物中心,但建筑的规模更大、装潢更奢华,国际各大品牌店似乎都有,仰头望上去,从一楼到六楼金灿灿银闪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我和公主进了几家店(精品店?专卖店?店名记不得了),翻开几件衣服和包的价码牌: 4000 、 5000 、 8000…….. 一路往上不封顶,我们互相对望一下,绝尘而去,永不踏入! 无非就是在美国商店常见的衣物,但这样的高价格没见过。 公主很懂事,说:妈咪,咱回美国买吧。 购买日常食品的去处是 法国的 家乐福( Carrefou ) 、英国的 TESCO 、美国的沃尔玛等,服务一般,谈不上热情周到,只能说,但还好吧!一句话,中国式的服务。物价不能说太贵,但也不便宜,巴掌小的一块三文鱼价格是 70-90RMB ,也有便宜的东东,但不敢买,不知里面是否含非法添加物。 另有一家店叫City Shop,散布在城市的各处,是一家专营进口食品的超市,凡在国外超市里能看到的商品 (主要是食品),基本在这家店都可以找到,奶酪、Salami、花生酱、果酱、红酒等……全是国外原装, 看到有姚明牌的红酒,价格是1000RMB 左右,还有新鲜烘烤的全麦、杂粮面包,店里设有各种品尝盘,上面 摆着切好的各种食品供顾客取拿,旁边有牙签、餐巾伺候,购物环境舒适,温馨,但价格不菲,本以为这样 的店顾客不会太多,但我,一个美国回来的乡下土人,太错了!顾客摩肩擦踵,只有……不到10%是白人吧, 90%的是中国本土人。 在这里徜徉的中国顾客,人人看似娴静稳重,知书达理,他们,还有她们,个个屏息静气,嘴里念念有词,娴熟顺畅地阅读着上面标注的各种外文说明,英文、德文、日文 …… 看着他们气定神闲的购物气度,我一方面惭愧自己的小家子气,一方面在心中琢磨:他们是上海精英层的白领、金领?还是海外网站上常常议论的‘海归派’? 我家公主再次发话:妈咪,咱回美国再买吧。 她想吃一种冰淇淋球,一小盒 单只 装的价格是 5 、 60 元,不记得是什么牌子,只知道在美国随便一个超市常常看见。 4. 称谓的迷惑 公共场合,以前称呼女性一律为“小姐”,自“小姐”二字跟性工作者直接挂钩后,现在称女性为“美女”,男性是“帅哥”,随便走进一家餐馆,顾客嘴里‘美女、美女’的呼声此起彼伏,刚开始我很较真,凡在我眼里不是真正的“美”女,便心存障碍似的,一律叫不出口,倒是我家公主识时务: “What’s wrong with that? Be cool, Mom 。 ” OK, 我要酷! 在几天的心理纠结和挣扎后,剔除了心理障碍,我见女人,张嘴叫“美女”,见男人,咱叫他“帅哥”,谁知,回到家乡,跟亲戚在商场溜达,有个‘美女’,为了推销,凑近亲戚,张嘴招呼:“美女啊,你看 …… ”, 亲戚抬眼一瞪,一脸正气,斥责道:“别叫我‘美女’,叫我阿姨!” 她立马换成一副尊敬的嘴脸。 可怜我糊涂了!除了刚刚被叫‘美女’所滋生的膨胀感荡然无存外,心理又被扭曲了一回。 问题是:我怎么办? 从今以后,见了女人到底是叫不叫‘美女’?叫不叫呢?叫不叫呢?叫不叫呢? 还有,被叫‘美女’后,我到底是应不应?应不应?应不应呢? 4. 交通 中国还是中国。 相比别的城市,上海就是上海,国际大城市,好一点吧——只能这样说。 也就是说,红绿灯已经不完全是路边的摆设品,在大的十字路口、交通要道上,它叫红绿灯,但是在中等或偏僻的街道,你若是把红绿灯仍当红绿灯用,傻吧,你!旁人火眼金睛立马识别:你不是乡巴佬、就是国外回来的土冒。 车永远优于行人,而行人永远忽视司机,照旧一副漠视车流、视死如归、撞死不需要偿命的态度。 我家公主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却很少看到路上有车祸、事故,美国人那么遵守规则,可是事故不断,天天听到救护车、警车长鸣不衰 …… 呃? …… 有道理!是中国司机的车技高超?还是 …… 因为是中国啊? 5. 空箱子 以前回国,箱子里角角落落都塞满了盘算好送人的小礼品,贵的买不起,便宜的还可以拾掇出一堆;再返回时,箱子里鼓鼓囊囊地挤满了国外不易买到的土特产。 近几年,出入国门时,除过换洗衣物和几瓶深海鱼油外,箱子咕咕咚咚的空荡。 回去时,亲人说:国内什么都买得到,不用带了。 再回来时,土特产基本在国外的华人超市都能买到,其它的,已经买不起了! 都说,现在来国外旅游的国人富得流油!名牌这个、名牌那个,在他们眼里,似乎美国满地货物的价格低廉到像不要钱的垃圾,任你用脚勾。我曾收到过广告邮件,是国内大旅行社、网站打出的广告:圣诞、新年往返美国、欧洲机票优惠,让你轻易到美国、欧洲扫货 …. 一个‘扫’字,可见人们购物的情怀有多高涨,荷包之内容有多丰厚!购物的气势有多么豪迈! 国人们确实有钱,很有钱,但,换句话疑惑一下:是不是国内的物价高的离谱? 那么,如今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究竟有多么富裕?而在海外的华人究竟又是几多寒酸? 这次回国,我感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咱还是回美国买吧。 照这么说,美国物正价廉,是购物天堂。美国的乡亲们,咱们有福了? NO ! 30 年的房贷款?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退休? ……. 面对今天的中国富人,不管贪来,还是赚来,我们,海外华人是不是多少有点失落?抑或,酸葡萄心理? 也许? 或者 ….. 你说呢? 这是从我住的三十几层高的楼上往外看的市景。 文章评论 作者: 吴言 留言时间:2012-12-06 22:58:28 轻松看看了,挺好的 你只看了上海 这里的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是大陆最好的,想想其他城市吧? 作者: 琴韵 留言时间:2012-12-06 23:22:44 读了,不知道说什么。 反正我也觉得回去不习惯了。问候慧儿。 作者: 五彩 留言时间:2012-12-06 23:31:19 国内大购物中心的衣服物品都很贵,可是自由市场和街头小吃点的东西还是挺便宜的。花3-5块钱,就能吃一顿不错的早餐。 作者: 俺是吾丁 留言时间:2012-12-07 00:50:09 如果很偶尔回去一次有这些感觉还算正常,您经常回中国,每次都这么纠结,可够难受的,呵呵呵。 作者: 马黑 留言时间:2012-12-07 14:38:03 慧慧儿,问好! 上海物价应该比较贵,其它地方会便宜点吧。还有一点就是五彩说的,你消费要找对地方,不要去高档的地方,高档的东西贵的离谱,回美国买要便宜很多。上海交通我感觉还可以,比北京昆明好。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15:18:44 吴言,你好,是滴,只是轻松看看,一切都过得去。别的地方也去了,我在上海待得稍长些,所以对上海多一点感触而已。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15:27:58 琴韵,问你好!我的一点小感触而已,其实时间已经过去过好几个月了,再不形成文字我会忘记更多,每次回去都有同感:不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这里不少有关回国的文章大都是介绍吃、玩,我就不凑热闹了。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15:33:59 五彩,你太对了!我也是光顾零售批发的爱好者——也是我家公主的爱好,如果我有兴趣和时间的话,会另写一篇,3-5块钱是能吃一顿不错的早餐,但好像不敢每顿都光顾这一档次。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15:40:47 吾丁:没有没有,绝对不是每次都有那种‘纠结’,小感觉而已啊,哈! 不觉得很难受!!我好像不是发牢骚吧!小感觉小感觉!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15:46:48 马黑,问好! 相比别的地方,上海物价是比较贵,我早就不当冤大头了——贵的一律不看,也知道在哪里找假冒伪劣商品——哈哈!你说得对,上海的地铁相当不错,方便、干净! 作者: 春阳 留言时间:2012-12-07 17:08:03 慧慧儿回来啦?同感,问候。 作者:Silent 留言时间:2012-12-07 20:54:24 我一看人多就晕。看看那末多的楼,那么多的人,多压抑阿。 就冲这一点,我就喜欢美国农村。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21:24:02 春阳,嘿嘿,回来了?我一直在呢!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7 21:31:09 Silent ,米兔米兔!这不,回来喘气畅快!不过都说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人气浅!各有所爱。 作者:13579aaa 留言时间:2012-12-07 21:40:43 理解这种纠结。不过10年或20年前回国,基本应该没这种纠结,因为那时候,海外回去的都算大款或准大款。所以从大背景来看,其实这反映的是中美这些年发展变化势头的巨大差异。 从人们的惯性心理来看,中国应该是一个物价很低的地方。其实就算现在拿上海和纽约比,也是上海便宜很多。上海出租车就更比纽约出租车便宜太多了。假如一个美国外地人,到纽约去旅游几天,我想绝大多数人绝对不会出门就叫出租,一定选择地铁等公共交通。到了上海,为什么就要坐出租呢?所以这种纠结多多少少是心理误区造成的。 作者:coody 留言时间:2012-12-07 22:15:47 你可能是不习惯价格的数目。你在美国看到的大多数价码不超过100,而国内都是几百和上千的价格,其实除个6,你可能走路就有精神了。 作者: 米笑 留言时间:2012-12-07 23:03:26 慧慧儿,观察的细致。其实什么地方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专门挑让自己高兴看的事情看就平衡了。 作者: 刘以栋 留言时间:2012-12-07 23:48:28 很喜欢你的文笔,以前竟然没有注意。 先问声节日好! 以后再慢慢读。 作者:Lingster 留言时间:2012-12-08 09:38:59 问题应该是:相比中国和美欧,收入(明的暗的)与支出(吃穿住行)的比率有多大区别呢?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09:46:09 13579aaaaaaaaa......啊:当然了,10年、20年前回国的海外华人,依靠那时外币与人民币的换算比率,个个都是小财主,风水轮流转呗!是滴,以人们的惯性心理来看,“中国应该是一个物价很低的地方”,事实是,现在不低了——所以纠结了。你问:到了上海,为什么就要坐出租呢?因为我是上海人眼里的‘乡巴佬’啊!....哈哈,不认路,没钱后就改坐地铁了。谢谢来访!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09:50:59 coody嗳, 这法子试过了,除个6后,走在路上俺还是木有精神啊 ! 作者:jianghaimin4 留言时间:2012-12-08 09:58:33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这里70岁以上的华人,回一趟中国以后,至少病一个月,病有轻有重,但凡病率几乎是100%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10:09:13 米笑,你真会安慰人!首先,我没有不高兴啊!仅仅是点儿“小”纠结,其次,我一直就是本着‘专门挑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做和看,否则,连上这里码字的情绪都没了。谢谢你的安慰开导。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10:14:06 谢谢夸奖!刘以栋,也问你节日好!从今以后,你一定要注意我哦!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10:21:29 Lingster,这问题含专业的水分....太深了,我搬个小板凳坐下来,还是先听你唠!...托下巴聆听状!嘻嘻,谢谢来访! 作者: Charls叔叔 留言时间:2012-12-08 10:23:53 喜欢看这样的文章,而且慧慧的文字很幽默,中国特色嘛! "用脚勾“,太好玩了! 物价这样高,可是人人都有钱,尤其城里人,想知道为什么?他们都没有房贷吧? 如此说来,房价就不算贵了? 每次回国,也都会有你那种”胆战心惊“的感觉,用钞票就像用草纸一样,有的东西贵的不可理解。 请接着写。 作者: 慧慧儿 留言时间:2012-12-08 10:28:46 jianghaimin4,呃? 是患上‘纠结症’了么? 不过,70岁以上,仅仅旅途劳累和时差,即使不纠结,恐怕也得躺几天吧!谢谢来访!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平凡和快乐的中秋节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2-10-1 11:08
一个平凡和快乐的中秋节 蒋继平 今年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 中秋节正好是星期天, 我们在美国也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庆祝一下这个特殊的节日。 这跟往年有些不同。 我在 7 点左右起床, 洗好澡, 在神灵前做好礼拜,就到厨房准备早饭。 我的早餐的菜谱是: 每人一个水蒲鸡蛋,一份三明治, 还有一些蔬菜。 早餐准备好后, 我就从礼品柜中取出两支蜡烛( Yankee Candle) , 到前院的花圃中选来三朵鲜花, 在瓷盤中摆上四块陶陶居月饼。 一切准备妥当后, 就到办公室写了一个中秋献词(顺口溜): 一个鸡蛋报平安, 两支蜡烛讲奉献; 三朵鲜花送芳香, 四块月饼示团圆。 把写好的顺口溜放在桌子上, 看看时间已经是 8 : 30 AM , 就到卧室把正在睡梦中的夫人叫醒, 蒙着她的眼睛,带她走到餐桌前, 让她坐下和我一起吃一个平凡的中秋节早餐。太太认真地读完我的顺口溜,高高兴兴地和我一起享受了这个有点特殊的早餐。 早饭过后, 我们仍然和往常一样, 各就各位, 太太是忙着洗衣洗被,整理床铺, 打扫卫生。 我上网浏览新闻, 经营我的博客,写一些心得体会, 然后去超市购买一个星期的食品和给汽车加油。 我们的中饭就是每人一包方便面。 这是我们的习惯, 几乎每个周末的中饭都是如此。 从下午三点开始, 我就在厨房和太太一起准备晚餐的饭菜。 我们平时的晚餐都是四菜一汤。 也就是两荤两素。 荤菜一般是鱼和鸡,鱼和肉(牛肉, 猪肉),或者鸡和肉搭配, 有的时候有一些海鲜(虾和貝之类的)。一锅五鲜汤是用豆腐,竹笋,土豆,黑木耳和虾子混合而成。 因为是中秋节, 这次的晚餐要比平时丰富一些,除了以上的这些常规菜谱外, 这次还要加上四个菜, 变成 8 菜一汤。 8 个菜中有五个是荤菜: 烤鸡一只( Roast Chicken) ,肯德基的炸鸡片( Kentucky Fried Chicken) 8 快, 烤猪排一大块 (BBQ Rib) , 清蒸鱼一条, 油炸虾一盘。 其中的前三样是直接从超市买来的, 用不着在家烧烤。 鱼也是超市已经洗得很干净的, 回家只要清水冲洗一下, 加上一些调味品, 放入蒸锅就行了。 三样素菜是芹菜 (Celery) ,芦笋 (Asparagus) ,和大青椒 (Green Bell Pepper) 。 我是洗切,太太在炉子上烧炒。 我们一直忙到 6 点左右。 一切布置就署后, 就接通视频通讯设备, 与太太手牵着手向主谢恩。 谢恩完毕,一边享受晚餐, 一边与远在加州工作的儿子通电话和与在马里兰州上大学的女儿通过视频谈话, 互致节日的问候, 共享节日的欢乐。 七点半左右, 吃好饭, 一起开始收拾厨房,准备好第二天的中饭饭盒。八点左右, 各自上网。 九点左右, 开始健身运动, 45 分钟。然后, 又上网 45 分钟。 到 10 点半左右, 卫生间洗刷。 十一点左右上床睡觉。 这就是我们身在海外的一家子的一个平凡和快乐的中秋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为钓鱼岛,不惜一战!
热度 5 viclee 2012-8-19 20:57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为钓鱼岛,不惜一战!
最近,日本挑起对中国钓鱼岛领土问题的争端,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全球海外华人的强烈愤慨。钓鱼岛问题是我们民族心中的痛。为了早日去掉我们民族心中的痛,我们需要意志、耐力和智慧,还有众志成城和两岸团结。 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民间对目前官方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软弱态度普遍不满。 战争是必须的,虽然可以通过国际法解决,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不通过国际法院解决领土问题。也没有这个先例。 国际法院没有管辖权,国际法院获得管辖权的途径很少,必须日本和中国都同意将此争端交给国际法院审理,国际法院才有权审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现在未来从来没有同意过任何这方面的东西(任何条约的隐性条款里也没有),与之相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坚持双边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只要中国不同意,国际法院就没有管辖权。而双边谈判基本没戏,排除国际法院和双边谈判的方式,只剩下战争一种方式了。 如果发生武力争端,国际法"禁止"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如果中日开战安理会是有权制裁中日两国的。安理会有权对战争双方采取任何措施(包括出兵),但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有一票否决权,安理会的任何决议都必须得到中国的同意,这是一个悖论, 因为中国永远不会同意一个针对自己的决议。 马英九是学国际法的,他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博士。他在读台湾大学法律系时,听完丘宏达演讲后,引发研究钓鱼岛国际法问题的热诚;1970年美国宣布将琉球及钓鱼岛列屿交给日本,引发美国的台湾留学生不满,他于1971年在台参与保钓运动;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东海海域划界的国际法问题,应该说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有较深的认识和思考,他从政后甚至放过“为钓鱼岛,不惜一战”的狠话。 作为一名法律学人,我的看法也是: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为钓鱼岛,不惜一战。
个人分类: 法律法学|5160 次阅读|6 个评论
Hi,我在苏州,参加海外华人学者管理科学与工程第五届年会
热度 1 bzniuscut 2012-6-30 22:38
刚刚从北京Informs过来苏州,本来呢,觉得苏州这个会可能没什么人来,因为informs北京真的来了很多人。结果出乎意料,陈方若教授的号召力依旧强劲,好多好多海内外学者过来了苏州,而且presentation的质量,我个人觉得,真的很不错。明天好好学习哈。 很开心,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杨哥、weili、jianbin、jianer zhou、tong wang、xiaole wu、rachel chen。。。特别惊喜的是,jingsheng song教授出现在了苏州,第一次见到她,真的很是激动。song教授还带了了duke系的fang liu、 wei luo,不知lei xie来没来,看程序册明天有他的presentation。晚宴上best paper award宣布,提名奖有清华的qing ye, hkust和上交的麦浩然和ying rong,三等奖是tong wang, 二等奖是fang liu,一等奖是wei luo。。发自内心的高兴,与有荣焉。。。 song教授说她会很快visit香港,希望coauthor的paper能够好运,快点中吧。。。 人生总是如此匆匆,转眼间这个会我已经参加第三次了。博客也写了第二回,并且是休博很久很久之后的第一篇。献给fangruo chen,献给houcai shen,献给苏州遇到的,所有所有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我爱你们,任时光荏苒。
68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外华人派系浅谈
热度 1 JRoy 2012-6-26 06:55
自网络中文媒体诞生之日起,海外华文论坛的争吵就没有断过。只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使用越来越来方面,使得原来只有少数人能玩的游戏成了大众可以玩的游戏,加上数字多媒体的普及,使得网络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因为它可以图文并茂,音视频叠加。这不仅增加了可读性,也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好多纪实文学和游记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给大家带来的好处,这是也是吸引不少新的网民参加网上活动的一个亮点。网络社区虽然是一个虚拟社区,但参与者都是现实生活的人群,自然就会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存在。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喜欢将网络上社区里的社员按照国内的政治观点分类,以反对和认可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作为依据,将认可者划为左派,而将反对者划为右派,对保持中立的,则称之为骑墙派,因为他们两边都不想得罪。这么一来,一有风吹草动,两派阵营就会见机行事,搞得中间派不知道如何是好?一时间,网络风云突变,大字报,小字报满天飞,大有当年文革的架势。唯独不同的是,这个网络文革不是由某一个精神领袖发起,而是由某些增加经历过文革的网民或者崇拜文革模式的网民发起。 说起文革,大部分现在在海外的大陆华人都不陌生,有些自己亲身经历,有些是自己的父母辈亲身经历,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道听途说,都深有感触。还有不少是文革的受害者,说起文革,深恶痛绝。文革虽然很乱,但有一点还是很清楚的,就是老毛作为文革的发动者,作为精神领袖,是谁也不敢反的,不管是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反毛就是反革命。关键时刻,老毛一个最高指示就能平息两派的斗争。如今海外华人网络社区的文化革命就缺少一个这样的精神领袖,所以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得难分胜负。这一派的文章出来后,从政治和文化背景指责一番,另一派又从伦理道德的高度背景批判一阵,文雅的词汇用完了,就用流氓语言,反正不争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搞得一些政治观点不明显的网民不知如何是好,到底该帮助谁,该打击谁?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据鄙人观察,海外华人其实不只有三派,左中右,它至少有七个派别,它有三大派,而三个大派里又分小派,左右或者左中右。这三个大派是,客观派,主观派,偏激派。 客观派认为,事物是发展的,无论中国政府在过去,在文革,在反右的历次运动中做错许多事,但如今的经济改革的成功,使得国家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这就是进步。这是海外华人的主流,他们中有不少人或者自己的亲人曾经在国内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出国后,看到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尽管在发展中,中国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看事物看主流,总体上是认可和拥护中国政府的。这里又分为三种不同程度的认可,左:70%以上的认可,中:50%以上的认可,和右:30%以上的认可。 主观派认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它固有规律,很多时候是不可改变的。看待事物带有很大的主观意念和经验主义的成分,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偏左的主观派认为,只要是中国的东西,它就是好东西,直到有人指它的出问题后,才开始反思自己,反思中国的问题。偏右的主观派认为,只要是中国的东西,它就是不好的东西,直到有人指出它没有问题,而且不亚于西方的东西,才开始反思自己,反思中国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问题。 偏激派认为,事物是绝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那就一定是好的东西,同样,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那就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偏左的偏激派的典型代表可能就是网络上所说的“毛左”,他们认为,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一切反对毛的人都是反革命,都是反动派,都应该打倒。偏右的偏激派的典型代表就是逢中必反的,他们认为,中国没有什么做对了,即便是大事做对了,他们可以挑你小事的毛病。比如说,中国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农民高兴了,他们说,其实中国整个农业税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极低,减掉了农业税,国家财政税收的影响几乎为零,这么做就是作秀。 纵观网络社区各类不同派别的人群,90%以上的都属于客观派,主观很少,偏激派更少,可能连人群总数的1%都不到。占网民总数90%的客观派是很宽宏大量的,无论在讨论问题还是在对待不同问题的态度上都是很宽容的,就事论事;倒是那些极个别的偏激派喜欢串通一起搞围攻,他们不是论事,而是对人进行人身攻击,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也正是这些极少数的过激行为,让大多数网民看不懂舆论的导向,还以为这是主流舆论的论点,有不少不明真相的网民,也被这些恶意炒作所恐吓,所骚扰,不敢再发表自己的真实的观点,而是人云亦云,简单地附和一下。 我们相信,作为网络世界的一分子,任何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只要不违背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不违背网站的服务条款,他/她就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有个别人对网民的文章中观点不喜欢,不认可,不是采取辩论的方法,以理服人,而是采用威逼和恐吓的手段迫使对方就范。他们轻则无理取闹,重则要写报告告到网民的雇主那里,企图致人于死地,这种做法确实令人不齿。每一个网民都要行动起来抵制那些乱扣帽子,乱打棍子的网络流氓和恶棍,营造一个和谐网络社区,使得网络社区的文化作品做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百家互掐。 Read more: 海外华人派系浅谈 - roaming的日志 - 贝壳村
个人分类: About me|20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10分钟英文学术报告技巧
miahophan 2012-4-28 14:35
学术报告不是实验报告,而是一个科学“故事”,因此需要找出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之处),然后围绕这些组织“故事”材料。对于non-English speaker来说,做好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报告尤其需要注意技巧。这是某位海外华人学者的经验之谈,笔者自认非常值得学习,总结归纳如下: 报告长度:10分钟的学术报告,15页slides左右 (中文报告则20页为上) ,演讲词900个单词。 必须要有introduction: 在整个报告的最开始告诉听众他们能期待什么样的结果,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一般分3部分,背景介绍、存在的问题、本演讲在此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如有必要​,介绍其他的相关内容,比如合作研究中演讲者分担的工作内容,方便听众选择合适方向提问。 Outline可放在introduction前/后:说明下面的演讲内容,如何组织。 把ppt仅仅作为演讲的辅助:语言所不能描绘之处以ppt图片辅助之,比如:应该说'The structure looks like this...',而不是'This figure shows the structure...' 选用连接词使ppt切换更自然,比如:'In addition to ...','... also plays a very vital role in ...',自然实现话题的切换。 严格控制报告时间:记住讲到最后几页时的大概用时,在仅剩2分钟(提醒)时适当调整演讲速度。 Summary:告诉听众我们达到了什么样的成就,比如:'It's time to summarize my talk...','We have succeeded in...',与introduction呼应。 研究展望或预期更新: 时间允许情况下可简要提出研究展望或预期更新的结果,以idea占位。 事先多加练习,没有谁是天生的演讲高手,业精于勤。
个人分类: 摘录|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观感
热度 1 Bobby 2012-4-7 20:20
一些感觉,不一定正确,但可能真实。 某海外华人学者对国内导师的批评,感觉更象是诽谤;对研究生福利的鼓与呼,感觉更象是煽动;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建议,感觉更象是梦话。 爱之深,责之切。这话,很有些说服力!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外华人谈中国未来:幕后隐藏真相太可怕了
热度 6 sqzhang 2012-3-17 20:22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92868429/1.html 如果不是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美国为中国设计的改革路线图进行的十分顺利。第一步私有化几乎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第二步殖民化也已经相当成功,中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一个独立国家,被美国人十分自信地称之为是“美中国”。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有,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 按照这个路线图继续走下去,无需太长时间,只要再过10多年时间(中国绝大部分稀有金属还只能开采10多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就能够基本掏空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摧毁中国的生态环境。当中国稀有金属被完全掏空时,中国就彻底丧失了尖端武器制造能力,那时中国除了解除武装之外没有任何选择。   也就是说,美国持续几十年对中国施行的武器禁运、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禁售,只要再坚持10多年时间,中国在军事上就会自动崩溃。到时再加上生态破坏引发的环境灾难,中国将会不战自乱,轻而易举地被分割成为许多小国,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一次性地永久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亚洲和世界的永久稳定”。   就在所有这一切都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时,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国内买办集团很快就要接近最终目标时,虚拟经济时代的第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了。   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狂潮,不仅消除了覆盖在世界繁荣表面上的巨大经济泡沫,同时也消除了覆盖在改革开放华丽外表上的巨大zz泡沫,把掩盖在世界一体化眩目表象之下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阴谋,十分清晰地展现在中国人民面前:在工业社会还没有找到摆脱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基本对策就是掏空中国资源,毁掉中国环境,牺牲13亿中国人民,以维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优良环境。   为了防止中国人民将来进行报复,以及能够控制灾难扩散,必须把中国分割成为七到八个独立小国。中国将重新回到列国纷争的战国时代,二千多年的统一发展将被彻底格式化,中国的历史将完全回到原来起点。   中国人民被西方国家这一国际战略震惊得目瞪口呆,终于从30多年的历史催眠中开始苏醒过来,中国人民开始苏醒的一个标志,就是如同春潮般涌动神州大地的毛泽东热。毛主席再次走遍祖国大地,意味着那个曾经先后两次打败过美国、坚决维护中国人民和发展中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新中国,将有可能再次崛起。   对于美欧等西方国家而言,新中国的再次崛起,意味着中国将成为第二个俄罗斯,把西方国家耗费半个世纪“和平演变”的阴谋化为泡影。美欧等西方国家耗费半个世纪解体苏联的根本目的,是要占有广袤富饶的俄罗斯资源,把俄罗斯变成美欧等西方国家的资源基地。   可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回归,使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完全化为泡影,除了当初趁着俄罗斯混乱时期在金融市场上打劫了几票之外,没有得到哪怕是一丁点儿俄罗斯资源。不仅无偿占有俄罗斯资源的目的没能实现,甚至连正常投资俄罗斯能源产业都被立法禁止。   美欧多次像当初要挟中国那样,用加入WTO来要挟俄罗斯,可是结果却更加失望,每当美欧刚刚流露出要挟苗头,俄罗斯便抢先主动宣布此前加入WTO的所有谈判全部作废,弄得美欧等要挟者反倒狼狈不堪,一次又一次前功尽弃。   今天在欧洲面前的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大老感觉,开始逼迫欧洲去适应自己的脾气。收复车臣和入侵格鲁吉亚,就是俄罗斯对美欧的公开调戏和羞辱。结果,美欧除了操纵中国右派在网上对俄罗斯叫骂一通之外,连个屁都没有放就扔掉了对车臣和格鲁吉亚的庄严承诺。   所以,美欧等西方国家绝不能让俄罗斯的历史在中国重演,绝不能让耗费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心血白流。如此一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和13 亿中国人民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尖锐对立。美欧等西方国家一定要牺牲中国,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又不甘愿牺牲,双方都没有了回旋退步的余地。   一方面,美欧等西方国家没有了回旋余地。因为“中美国”已经形成,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国民生活,已经建立在了依赖中国廉价资源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在没有找到新的出路之前,只能建立在耗费资源和毁灭环境的基础上,要享受工业社会的成就又不愿意耗费本国资源和毁灭本国环境,就只能牺牲其他国家。   而要能够满足美欧20多个发达国家对廉价商品的需要,至少要牺牲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而目前能够牺牲的大国只有中国。俄罗斯已经站起来了,美欧即使在梦中都放弃了对俄罗斯的资源幻想。   印度遍地都燃烧着民族主义的大火,美国在印度连肯德鸡、麦当劳、可口可乐都卖不出去,要想把整个印度作为牺牲品更不可能。特别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找到控制印度知识分子的有效方法,在中国他们能够发动起整个精英集团辱骂毛泽东,而在印度组织三五个人骂释迦牟尼都不可能。   当然,在掏空中国资源、毁灭中国以后,美欧等西方国家能否通过战争等其他手段控制印度,则另当别论。但是至少在目前,牺牲中国比牺牲印度更加容易。   特别是目前已经控制了中国,已经把中国纳入了经济殖民化轨道,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家家都有中国商品,人人都离不开中国货物,全体国民的生活已经建立在了消耗中国资源和牺牲中国环境的基础之上,只能继续维持牺牲中国的发展方式。   可以说,30多年来西方国家在不消耗本国资源和不破坏本国环境的情况下,在彼此没有争夺资源战争的情况下,能够尽情享受美好生活,完全是依靠牺牲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牺牲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否则,单是对资源的争夺,就会使美欧等西方国家陷入炮火连天的战争之中。所以,对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来讲,放弃毁灭中国的发展方式已不可能,这不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利益问题,而是根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美欧等西方国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的丛林哲学,使得他们把牺牲有色人种国家,看得如同牺牲鸡鸭狗兔等一样理性自然。目前美欧在WTO起诉中国,要强制中国扩大稀有金属和焦炭出口,就是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反映。   美欧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子孙后代利益,纷纷禁止开采国内稀有金属,停止冶炼焦炭。可是美欧国家的生产生活又离不开稀有金属和焦炭,特别是作为世界最大军火商的美国,制造尖端武器更是离不开稀有金属。   所以便强迫中国出口,由中国来满足世界对稀有金属和焦炭的需求。焦炭是随便一个农民都能够掌握的简单技术,为什么西方国家停止炼焦而强迫中国为其生产?就是因为炼焦对环境具有毁灭性破坏作用。炼焦炉一开,黑烟滚滚,遮天蔽日,所到之处,漫天黑雨,甭管白猫花猫,全都成为黑猫,白天无日头,夜晚无月光,动物灭绝,植物变异,那种恐怖景象完全如同人间地狱。   以往炼焦仅限于满足国内小规模需要,污染范围和程度尚能控制,现在为整个西方国家大规模炼焦,毁灭性灾难根本无法控制,等于在把13亿中国人民推向灭绝深渊。后果越是悲惨,美欧等西方国家越是禁止国内生产,就越是强迫中国生产。   中国GDP发展模式也迫使地方ZF愿意生产,加上这些地方官员的子女亲属将来可以去美欧生活,更是不会顾忌灾难性后果。13亿中国人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美欧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生活的牺牲品。站在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立场上来看,这是维持现有生活方式的唯一选择,是他们自己免于生态灾难的唯一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更是没有了任何回旋余地。此前“中美国”的形成,已经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巨大的经济代价,所谓“中美国”的基本含义,就是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形成了生产消费不可分割的新型经济体。   通过私有化改革把中国资源变成廉价资源,通过禁止BG等立法把中国劳动力变成廉价劳动力,然后把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廉价商品,装船运往美欧等西方国家,美国则开动印刷机印制美元付给中国,为防止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商品,便让中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用这种方式把付给中国的美元又收了回去,最终结果是中国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13亿中国人民流血流汗生产的财富,完全是“无偿”地白白奉献给了西方国家。   这就是“中美国”的基本经济内容。从中国向西方国家搬运财富的历史过程,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期间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太平洋还是大西洋,所有航道上都挤满了来往穿梭的巨型货轮,在抓紧从中国搬运财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地在经济上瓜分一个大国。中国60年艰苦奋斗的结果,就是创造了4万亿美元总产值。   现在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的绝大部分被美国占用;国内2万亿美元的产业资本归外资所有;这两个2万亿反映了中国60 年的创业和积累等于白干。还有,我国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超过70%,对外贸易中外资又超过70%,这两个70%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天天在为美欧等西方国家生产。   西方“经合组织”20多个发达国家中,家家都有中国产品;美国财政收入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依靠中国购买国债的资金;中国完全变成了西方国家的“厨房”。   而为了生产这些产品,中国人民失去了富裕,失去了福利,失去了保障,失去了健康,失去了青山绿水,失去了美好家园,以至于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甚至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绝望地步。   所有这些财富损失中国人民都认了。要求把中国商品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运往美欧等西方国家,中国认了;要求控股中国产业,中国认了;要求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中国认了;要求中国给外资特殊优惠,中国认了;要求进入国民生死攸关的水务等公共产业(美国自来水公司归国防部直接领导,连美国私营公司都禁止进入),中国也认了……   就这样,一认再认,一退再退,终于退到了已经无法再认,无路再退的地步:掏空中国资源,摧毁中国环境,牺牲掉中国13亿人口。这次美欧起诉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殖民化问题,而是在试探突破13亿中国人民的生死底线。已经接受了穷光蛋命运的中国人民,不可能再继续接受死亡的命运。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78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有感于海云的【在美国的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文艺人】
热度 2 liwei999 2012-3-4 01:59
在互联网华人圈子里面非常活跃和popular的网络作家海云提到海外华人中的文艺人物质生活的惨状,他们在华人社区的文艺单位工作(譬如华文电台、电视台、报纸),拿的待遇比麦当劳最低工资好不了多少(“ 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不过一个月两千美金的薪水 ”)。其实也不能怪华人社区的单位太狠心剥削他们,据我所知,这些单位的经营大多风雨飘摇,有限的广告收入,又遇到互联网旋风的挑战,他们根本供不起高薪职位。 海云的原文【在美国的生存线上挣扎的中国文艺人】在: 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7516 早就发现,中国文艺人在国外活得潇洒、写得潇洒的大多是有一个自己的职业,然后业余从事文艺(其实这个“业余”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往往比那个糊口的“主业”还甚),海云本人就是一例。两条腿走路才行。单靠文艺,就很惨。 好像这也不单是中国文艺人的问题,历来的文艺人的大多数(市场化的通俗文艺的极少数幸运儿不算)都很潦倒。纽约大街上也常看到那些潦倒的街头艺术家。据说北京圆明园附近也集中了一批潦倒的艺术家。 理想社会应该是政府来调节市场和纯文艺,保证真正有天才的文艺人能尽兴发挥。可是目前的社会还是市场制导,重物质而轻精神。现在的各类基金会还是以扶贫为主,没有多少基金会长期扶持文艺和文艺人。美国各地的交响乐队、莎士比亚剧团、芭蕾舞俱乐部之类,也在夹缝中生存。他们靠的是对文艺的爱好,吃饭往往还是要靠副业(譬如开班教乐器、舞蹈)。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74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赵鼎新:论方韩之争 (比较理性的观点)
LEOLAND 2012-2-27 13:01
海外华人 赵鼎新:论方韩之争 最近,因“打假斗士”方舟子指责韩寒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方舟子阵营和韩寒阵营之间的一场大论战。我也因为以下原因而关心起这一事件。 第一,方舟子打假的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他这次却闯入了真伪判断比较困难的文学领域。况且,韩寒成名已久,关注、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他们读过韩寒的东西,与韩寒也多有接触。如果韩寒作品大多数是他人写的,并且他的确如方阵营人士所说的是个草包的话,俗话说文如其人,按常理那些接触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总是应该有所怀疑才是,但是我们却从未听到他們发出怀疑的声音。基于这些考虑,我的第一反应是方舟子这次很可能走入了误区,认为方韩之争会成为方的滑铁卢,因此就产生了观察的兴趣。 第二,方舟子打假,以往的命中率是很高的。如果这次再被他命中,如果韩寒真如其所言是被假造出来的,将会有什么后果?如果韩寒是假造的,恐怕这可称得上中国文坛史第一丑闻了。因为它不仅反映出韩寒和他背后操纵者的诡诈,而且反映了那些追捧过韩寒的媒体和知识分子严重缺乏常识甚至腐败。正是他们把韩寒捧到了“当代鲁迅”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方韩之争把大量追捧过韩寒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也放到了天平上。 第三,方韩之争持续发酵,引得无数网友、知识分子、媒体人参加,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论战。此前也有类似的公共论战,如汪晖抄袭门,但此事与汪晖抄袭门有很大不同。汪晖抄袭门的讨论从头到底由意识形态主导。在该事件中我是连一句评论都不敢发的,因为不管你怎么说,你都马上会被定成倒汪派或挺汪派,并进而被划入中国语境下的自由派或左派,这对培养成熟的“公共空间”没有什么好处。但是方韩之争中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真假问题,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这就增加了讲道理的空间。我因此也想从这次方韩大战一窥我们公共讨论的质量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 本以为,这场争论也许不会有胜利的一方。但是只要凭事实讲道理,争论各方就会从中学习,对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学会对他人观点的尊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 支持韩寒的一方包括韩本人的表现极其令人失望,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是非问题上反应麻木 ,整个论战就像是鸡鸭对话。这就引起笔者想说几句话的欲望。 方韩之争的重要性 方韩之争开始后公共知识分子就该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发表了不少观点。我在这里针对某些比较具有影响的的观点加以点评。 有人说,代笔与抄袭不同,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代笔的做法,韩寒作品即使有人代笔也不是一件性质严重的事件,不值得大作文章。还有法学教授写文章说:“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该教授因此指责方阵营人士“不尊重私权”。我的看法是:代笔问题的严重性多大完全取決于以下两个环节。首先,代笔人与署名作者之间有没有一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性首肯。第二,一旦当人们知道了署名作者的一些作品是由他人代笔时,这一真相能在多大程度上毁坏署名作者的地位。一般来说, 代笔作品在署名作者所获得的地位和利益中所起的作用越关键,署名作者就越不敢把作品的真正作者公布于众,代笔也就越接近于欺骗 。 有了这两个准则后,方韩之争的性质就清楚了。假如韩寒未成年时的作品的确是由一位成年人代笔的话,这里不仅仅有韩寒和那一位成年人在对社会共同进行欺诈的问题,而且还有这位成年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尚未成年、不能做出成熟判断的韩寒的问题。倘若如此,那位成年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目前有人推断这位背后的成年人就是韩寒的父亲,于是接着就有人用大人为小孩做作业为类比来为韩寒开脱。然而,为小孩做作业与为小孩写小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韩寒的作品出版后马上给他带来了荣誉、地位和金钱。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出于一位少年之手。韩寒头上的著名作家、现代鲁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等等光环其实都是少年天才光环的延伸。方阵营中有人说韩寒应该回归他赛车手的身份。但是,如果没有少年天才光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韩寒会有步入赛车手生涯的物质基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一个家境普通、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什么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的早期作品到底是谁写的,或者说韩寒在这问题上是否有严重欺诈行为,就成了 方韩之争的关键 。方舟子紧抓不放,韩寒又发誓赌咒,又出示文稿,又告上法庭,个中原因即在此。 有人抱怨方韩之争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比如吴英的死刑宣判、官员贪污腐败、弱势群体利益等等问题都被忽略了。这个观点我也不能同意。吴英问题很重要。官员贪污腐败和弱势群体利益问题更要关心。但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仅能容得下几个议题吗?我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吗?多元化的关键之一就是社会议题的多元化。笔者认为 方韩之争很重要,因为它的核心是道德和诚信 。没有道德与诚信,何谈治国平天下?更何况,如果韩寒早期的作品的确是他人代笔的,那就是在利用“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而读者群体也是可以以买了假货受骗为理由对韩寒进行集体诉讼的。当然,不少人是很自私的:三鹿奶粉吃了会生病,因此个个义愤填膺;假作品吃不死人,管他呢 !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今天能容忍写作上的欺诈行为,明天就会为了某种便利自己加入欺诈行列。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一个充斥劣质产品的社会中。 不久前,网上发表了署名为韩寒的三篇博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不少知识分子摩拳擦掌准备展开辩论。这些人士认为方韩之争使得一个更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边缘化了。这我也不能同意。持有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如下常识:人文领域文章的力量和重要性往往不在文章本身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是以什么方式表述的,以及是谁说的和在什么时候说的。“韩三篇”观点混乱、逻辑不清、表述浅薄,从文章质量来看它是不值得给予任何重视和评论的。“韩三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署名作者韩寒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曾经对时政不断加以抨击的意见领袖。这样身份的作者的言论总是有讨论价值的,更何况这一作者思想突然趋于保守?背后的原因的确有很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是,韩寒是不是“韩三篇”的真正作者?韩寒是不是他以前所发表的那些抨击时政的博文的作者?如果“韩三篇”的真正作者另有他人,甚至是一个有某种背景的人士,讨论“韩三篇”还有意义吗? “韩三篇”之所以讨论不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方韩之争的特色:常识加逻辑与奇迹加信仰之间的争斗 首先必须指出这次方韩之争中方阵营的特殊性。以前方舟子与他人论战时,他往往是论战一方的绝对领袖,而“方粉”则积极摇旗呐喊,领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每次论战的特色。而这次,方阵营中不断有其他人士加入,这些人在其它议题上很可能会站在方舟子的对立面,他们的价值观和知识构成也与方舟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加入方阵营只不过是因为关注了韩寒的作品后得出了与方舟子相近的判断。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方韩之争的性质。所以,本文所指的方阵营并不是一个“方粉”集团,而是一个以方舟子品牌为平台的松散倒韩联盟。由于是个松散联盟,方阵营所发表的观点和提供的证据始终是参差不齐。但是,在反复看了韩寒的一些文字和采访视频后,我认为方 阵营的以下几点质疑由于证据比较确凿再加上符合常理 ,放在一起看对韩寒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1 )韩寒父亲的文章说“韩寒写文章的潜能,其实也是在初二时发现的”,并说此后他给韩寒在县图书馆办了一个证,在那 里,韩寒“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的内容非常晦涩。如果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兩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 2 )韩寒公布了《三重门》手稿,并坚称这是他的初稿也是最后一稿。但是,韩寒所展示的手稿十分干净,修改极少。于是方阵营就有人说,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很难从头到底不经修改就写出来的,韩寒分明是誊写了别人已经写完的稿件。 3 )《三重门》明显具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是很难从书本中学来的。况且,一本写九十年代末高中生的小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大量运用文革时代的话语和思维方式。(这一论点的逻辑可用如下例子说明:即使是在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天才骆宾王,也绝不可能以他的生活经历在七岁时去写“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样的词句。 这一论点的逻辑非常强大,韩阵营人士至今都采取了回避态度 。 ) 4 )作为《三重门》作者的韩寒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 无知得可爱 。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成名作叫《三重门》,但却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他忘了书名的意思。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从有关韩寒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和一个对时政有自己见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5 )韩寒对方阵营质疑的反应很不正常。到目前为止,韩寒对于方阵营提出的关键性质疑,要不就是回避,要不就是回应前后矛盾。大家所看到的韩寒的回应方式更多的是辱骂、发毒誓、两千万元的悬赏、展手稿、挑拨离间、上法院, 完全看不出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天才青年的内涵 。方阵营中更有人说,如果韩寒确是一个旷世奇才的话,在这么多人对他开始怀疑的情況下,他应该选择与方舟子进行辩论,或者在有方舟子在场的情况下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但是,韩寒 不用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正面回应方阵营的质疑 ,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 在论战中,方阵营的人也许逐渐认识到,除非韩阵营中有核心人士出来揭露内幕,通过考证他们是得不到铁板钉钉式的证据的。因此,他们就不自觉地运用了归谬法 (reduction to absurdity) 来诉诸人们的常识。比如上面第一点,读过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少年在一年多时间是看不完《三重门》中出现的那些书的,并且其中很多书也是一个少年既不会感兴趣也看不懂的。这一点质疑与一般人的常识十分相符。我自己这辈子就没有接触到过一个能与《三重门》作者的读书能力相比的人。当然,别人不行不等于韩寒不行,他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国人相信天才的存在就像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的神术一样,因此中国各路天才比较多,尽管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西方人。好吧,就让我们假设这世界的确存在天才并且韩寒就是天才。在这一假设下,我们就会得出“在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对人生的洞察力方面,韩寒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天才”这样的结论。因为,至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除了韩寒外,我们似乎再没有听说过第二个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著作,阅历和思维方式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了吧?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出现韩寒这样一个天才的概率(连死去的带现在还活着的中国人加在一起)至少要小于十几亿分之一。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对方阵营五点中的每一点作出分析。总之,以上一、二、三点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韩寒是天才的话, 这样级别的天才出现的概率是极小、极小、极小的 。而四、五点的逻辑则是:如果韩寒的确是个旷世奇才的话,那么四、五两点是不会成立的,但是 它们竟然都成立了,那么结论就只能是韩寒不但不可能是天才,而且还有很大、很大、很大的可能是骗子 。方阵营的有效推论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逻辑学上的归谬法。笔者想过许多方法试图驳倒方阵营的这些有效证据,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当我想要驳倒以上五点中的前三点时,我必须通过各种证据和方法把韩寒推崇为一个从少年开始就是在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知识和逻辑能力样样超群的天才,但是当我想要驳倒方阵营的第四和第五点时,我又必须要强调韩寒是个平常的人、一个普通的八十年代青年、一个读书前看后忘和说话颠三倒四的人。我把韩寒想成任何一种人都无法全面面对方阵营的核心证据。我碰到的问题也是韩阵营人士所碰到的问题。 现在来分析一下韩阵营在这次方韩之争中的表现。这儿所说的韩阵营主要包括韩粉,发表过有利于韩寒观点的人,以及一些曾经追捧过韩寒并且继续明确或是实质上支持韩寒的一些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也是一个松散的群体。 对于方阵营的质疑, 韩阵营的回应手段也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即奇迹加信仰 。在支持韩寒的文章中有几篇文章体现了一定水准。其中一篇说只要样本量大到一定程度(就是人数多到一定程度),类似韩寒这样的天才是有可能出现的,另一篇则是用老舍手稿的整洁程度来说明至少有作家还是有能力写出非常整洁的手稿的。言下之意,奇迹如果能够发生在老舍身上,那也就能发生在韩寒身上。这两个论点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这两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 方阵营的核心推理逻辑 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原理,而是 归谬法 。这两篇文章没有回答方阵营所提出的第三点以及他们提出的第四、五两个疑点。关于方阵营所提出的第四个疑点中的一小部分,即韩寒在访谈中甚至不能说出自己小说书名《三重门》的意思,韩寒辩解说他是不愿意回答,因为现场氛围充满恶意。为此我专门把整个视频再看了一遍。我发觉,在节目的后来阶段,韩寒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气氛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在节目主持人问韩寒这一问题时,当时的气氛是相当友好的。 刚才讨论过的两篇支持韩寒的文章都直接向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展开了反击,而且他们都采取了讲道理的方式。在韩阵营中,这样的文章非常少。韩阵营甚至有人搞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令我感到非常不安。比如,网上有一篇我认为是方阵营中出现的立论最为清晰的文章之一,但是其作者却因为他曾经的异见人士身份而被一些韩粉质疑和辱骂。这篇文章又不是在讲什么政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作者的政治观点扯进来呢?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分韩粉才有的问题,而是国人的通病。去年司马南在网上指责于建嵘在山东滕州市青年田某“因为强拆自焚”事件上有严重歪曲事实和造谣的嫌疑。我看了之后觉得,如果于建嵘真能把事情说得那么离谱而社会又没有反制的话,那也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我分别找了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真实情况。沒想到,他们三人回答的核心就是:司马南是五毛,相信他做什么? 我们中国人 喜欢赋予自己的言行以一种无上的道德感,自我感觉极其良好;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观点等同于人品,并且不知道人品要比观点更重要; 我们中国人 只喜欢、并只能听懂和相信自己想听的故事; 我们中国人 往往因为相信自己和同仁目标的正义性而漠视、容忍甚至是理解和保护自己和自己同仁手段的不正当性。正因为如此, 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失范的国度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环保主义、左派、关心弱势群体等等一股脑儿都有可能成为流氓和骗子寻租的大舞台(而不仅仅是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避难所”)。如果韩寒这一品牌真是假造的话,他不就是具有以上弱点的人追捧出来的吗? 韩阵营的其它观点都有以下两个特点: 1 )他们都回避方阵营对韩寒的一些关键性质疑, 2 )他们都把韩寒作家身份的真实性作为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除了铁杆韩粉外,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对铁杆韩粉来说,韩寒就是崇拜的偶像,是他们的宗教。我除了对韩粉大规模地用脏话骂人很有异议外(少数方阵营人士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真诚信仰我完全理解并且尊重。但媒体人和不少知识分子怎么会和铁杆韩粉的立场如此一致的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来听听一些知识分子自己的声音吧: “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我相信我对文字的感觉 …。我的确信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现在韩寒都被众多好事者翻个了底朝天了,依然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证明韩寒有代笔。”“所有我们至今看到的所谓方韩混战中的证据,无一例外的全部是无效证据!用无效证据指责人,野蛮啊!”但是这三个评论者都回避了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 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在回避方阵营的关键性质疑的同时对方舟子的所作所为乃至人品进行了攻击。有人说:“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指韩寒),从领导到各种星都值得质疑。偏盘问他?”“所谓代笔大战,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公然构陷,而是构陷者的大义凛然和极度道德自恋,与罗伯斯庇尔如出一辙。”对于这类言论,我想指出:以往被方舟子质疑的人物中不少还是有一定权势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社会上许多人都值得质疑,但是作为方舟子个人来说他想质疑谁就质疑谁,这是他的自由。如果方舟子当上了国家首脑,那也许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方舟子仅仅是一个“打假斗士”,不是集权国家的首脑。再说就证据看,他对韩寒的质疑至少不是什么公然构陷。 为什么这么多知识分子这次不能就事论事呢?原因很多 。曾经捧过韩寒而难改口,在发表意见之前沒仔细作过研究,内心善良加轻信,不喜欢方舟子,不一而足。但是,我看信力建先生一番直率的言论大概是道出了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内心的担忧:“ 如果韩寒被搞掉,中国将倒退 20 年;如果连挺韩寒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被搞掉,中国将回到文革。 ”这话是过头了,但里面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南方报系和大量的知识分子多年追捧着韩寒,他们与韩寒的渊源较深,韩寒如果陨落的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儿,我谈一谈近日来我研究方韩两阵营的观点以及韩寒的早期作品和视频采访资料的历程。方韩之争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开始关心此事,开始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好奇。后来发觉方阵营加入了不少独立人士,而且有些论点非常言之成理,于是我就开始考察韩寒早期的作品和以前采访韩寒的视频资料。起初,我的一个很大动机就是想看看方阵营的主要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的 学者习惯使我对听上去合理的观点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质疑心态 ,虽然我的质疑在调查之后也经常被自我否定。这一次,在我反复研究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资料后,我 不但没能找出一套能有效反驳方阵营核心观点的方法和证据,而且还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和证据是非常站得住脚的 。 我并不想把自己的结论强加于任何人。但在文章结尾,我想 以朋友的身份恳求那些已经公开站在韩阵营一方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 也能和我一样抛开成见、诉诸常识,认真去研究一下韩寒的早期作品和采访视频。我相信,只要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真是他自己写的,你们就一定能找出令人信服的能直接驳倒方阵营核心观点的证据的。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最后发觉方阵营的核心论点是合理的话,那就应该慎重了。你们多年来在中国的公民社会成长、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和弱势群体保护等等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方阵营之所以能在网上对你们进行犀利的抨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你们多年来打造“公共空间”的努力。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方阵营人员的构成在不断变化。方阵营早已不限于方舟子和他的粉丝了。网上越来越激烈批判你们的人中,许多人都曾经是南方报系的报纸和杂志的忠实读者。这些人都受到过你们的“启蒙”。因此,一篇如《“差生”韩寒:用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这样的长文不但不能搪塞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感到被侮辱,继而愤起从文章中找出一大堆问题使你们难堪。 方阵营自认为通过推理已经把“韩寒早期的主要作品由他人代笔”这一命题的可能性证明到了 99.999 … % ,所以你们的如下逻辑 - 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韩寒早期的作品由他人代笔,那你们就是在诬陷韩寒 – 在他们看来是强盗逻辑。方阵营的信心还建立在拥有韩寒这一忠实盟友这一点上。韩寒 不但不敢接受质疑者的要求以在公开场合展示一下才华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而且说话不断前后矛盾,每每在不经意间发表如下思路不清、语法欠通、行文幼稚的文字给方阵营取乐给你们出丑: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笔者认为,在方韩之争中表述的观点曾经有些误区也不是什么大事。谁又能事事正确呢?但是,如果站在韩阵营的媒体人和公共知识分子 在知道出了问题后还坚持下去,手中的道德资源可能就会在方韩之争中消耗殆尽 。这是非常不值得的。信力建先生的话做些修改后可作为本文的结尾: 如果一旦意识到韩寒有重大欺诈嫌疑还要继续坚持保护韩寒,并且仅凭手中所控制的一部分媒体就能对韩寒进行成功保护的话,那么中国就不是倒退到文革了,而是倒退到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到的黑暗地方去了。 作者系中国移民,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生物学、社会学双博士。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1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华人似乎难以沟通!
xcfcn 2012-2-10 15:18
jiangjiping 2012-2-10 11:07 为您爸祷告, 祝他老人家尽快康复! BlueAdagio 2012-2-10 10:47 建议再赶紧找心理医生看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2248do=blogid=535850
个人分类: 杂论|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年终感言:海外华人为什么老和中国过不去?
热度 1 dygnuist 2011-12-31 11:22
在 2011 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回首这一年,笔者除了谋生以外做过很多事。在这些做过的事当中,让我有点成就感的,要算自己在网上码字的经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自己曾经码过几篇痛快淋漓地讨伐中国政府、揭露中国时弊的博文。 常常有爱国的,或者称左派的网民质疑,为什么你们这些海外右派华人只看到中国的阴暗面并且借题发挥,而对你们所天天生活的美国的弊端熟视无睹?有的网民甚至建议我和其他右派博主,每写一两篇骂中国的文章,至少也要写篇把骂美国的文章,才算是立场公正、中立,否则就有持双重标准的嫌疑。还有网民纳闷,你们怎么就知道说中国的不是,中国这些年的成就,你怎么就不能表扬表扬呢? 诚然,我们很多人都在美国、加拿大或其它国家生活和工作,按理说,我们所在国的现状与我们的生活幸福程度更加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吃饱了撑了,要去管那个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国度所发生的一切?我以为,华人第一代移民,除了极少数可以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者外,大部分人,不管是换了国籍,还是永久居民,仍然无时无刻不眷恋着曾经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中国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牵动着这些华人的敏感神经,根本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的。我们在那里出生,我们在那里长大,我们在那里接受了几乎所有的教育,我们在那里结婚甚至生子,我们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我们精通那里的人们使用的文字,我们在那里也有数不清的亲朋好友。如果说我们没有理由不关心美国(或所在国),那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关心中国,因为那是我们的祖国。 习惯于听国内歌功颂德的中国人,国内刚来美国那会儿,看着电视新闻就犯遗憾:怎么都是些负面的报道?灾难、枪击、凶杀、性丑闻、国会和总统互斗、共和党民主党互斗,好象美国真的是暗无天日,好象美国人真的是生活在 “ 水深火热 ” 之中。后来渐渐知道,其实 , 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可怕。于是,我们又开始怀疑这些搞新闻的一帮人的动机,他们到底是 “ 幸灾乐祸 ” 呢,还是 “ 惟恐天下不乱 ” ?他们到底爱不爱美国?渐渐地,我们又有些明白了,美国的媒体大多是自负盈亏的,没有国家资助,必须通过提高收视率来拉广告,以便增加收入。而大多数美国老百姓是不愿意听和看歌功颂德的消息的,更不用说那些枯燥乏味的某某领导开什么会、某某领导视察什么地方的消息了。再后来,我们发现,这些负面的报道也不光有增加收视率的好处,而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对百姓的警示作用。当官的也许天天想听自己管辖区内 “ 万事大吉 ” 的、 “ 和谐 ” 的报道,但老百姓从这样的新闻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相反,老百姓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有害的东西,有知道真相的权利 —— 这就是美国乃至西方新闻报道的道德和理论基础。所以,负面报道和切中时弊的批评对老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 具体到海外华人,我们即使对美国社会很关心,也发现有不少问题,可是我们有几个人有能力像写中文博客这样得心应手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不是我小看自己,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话说回来,美国是个言论自由的地方,你所想到的,别人可能早就写出来了,除了和华人本身利益诉求有关的层面之外,我看不出有什么地方需要我们去呐喊。 相对说来,中国当下媒体没有完全开放,很多话只能在私下说,不能公开讨论;很多事只能在海外谈,不能让国内的人们知晓;很多文章只有海外华人敢写,国内的百姓没胆量写,或者即使写了,也不会逃脱被删的命运,有时甚至连文章的作者也会遭遇 “ 被失踪 ” 的厄运。正是中国国内这种独特的社会现状,为我们海外华人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舞台,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大事,发表自己的一管之见。可以预见,当中国的新闻完全自由了、媒体彻底开放了,那就再也不需要我们这些海外的人在这里隔靴挠痒,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国内的底层民众报不平了。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海外华人对腐败堕落的中国政府的批判,对丑态百出的中国社会的鞭笞,折射出一颗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将远远超过那些只会捍卫主子的奴才们。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想说:中国,明年我依然要骂你。 转载评论: 1. 题目应改为“在海外看中国”。 2. 既然热爱祖国母亲,更不应该用“骂”的口吻来说事。我问你们这些没有良心的华人,既然你说爱国,你为何老是在邻家?而不回来? 3. 在海外华人中有一部分是权贵高官的后代,他们似乎不想回来报效国家,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滞留海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他们正在观望之中,或待价而沽,或静观待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0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吗?
热度 9 yanjx45 2011-12-4 00:01
前两天,公认的聪明人饶毅写了一篇题为 “ 中国人聪明吗? ” 的博文。 在这篇讨论“中国人”是否聪明的博文中,饶毅却将“海外华人”也扯进来一起讨论。 “海外华人”能与“中国人”划等号吗?显然不能。华人不一定都是“中国人”。 一个最简便易行的鉴别标准应当是:“海外华人”中拿中国护照的才是中国人,拿外国护照的只能算是外国人。 接下来,饶毅说,“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华人共获6次诺贝尔科学奖,还不能证明(了)华人是很聪明的人群”。在此饶毅提出了一个判定X国人是否聪明的最便捷的量化指标:得诺奖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值越高越聪明。 首先指出这句话中的两个事实错误: 1. “海内外华人”应为“海外华人”,因海内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一个也没有,海内华人不应搭便车,分享海外华人的光荣。 2. “海外华人共获6次诺贝尔科学奖”,其中的“6次”应更正为“8人次”(8人名单: 李政道 , 杨振宁 , 丁肇中 , 李远哲 , 朱棣文 , 崔琦 , 钱永健 , 高锟 。) 这8位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海外华人的获奖工作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其中6 人获物理学奖,2人获化学奖。这8人的国籍都是美国(其中杨掁宁和李政道获奖时持台湾护照(或曰非法的中华民国的护照);高锟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同时是香港永久居民;李远哲后来回台湾从政,放弃了美国国籍)。 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海外华人自己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呢? 2008 年钱永健获化学奖时, 许多中国人为又一个“中国人”获奖而兴高采烈。而 钱永健却对媒体明言,他是美国公民,不是中国人,他 是美国生美国长, 很少吃中国菜,不会中国话 ...... 他认为血统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键。 听说 高锟 也有类似的表示,只承认自己是“世界的公民” ( 马克思也是这样自认的 ) 。 结论:海外华人共有8人获得过 诺贝尔科学奖,而“ 中国人”获 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为0。 按饶毅评介X国人是否聪明的标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海内外华人是否聪明,“是没有充分证明的,还尚待更多证据才能证明。” 那么,“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尚未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这个事实是否已能证明“中国人”确实不夠聪明?或者,要等到13亿“中国人”在中国本土获得一百个以上的诺贝尔奖后,才能给中国人摘掉天生愚蠢的帽子?
个人分类: 姓氏文化|11337 次阅读|16 个评论
浅谈华人形象里的瑕疵
热度 12 ssg334 2011-11-22 19:29
华人浪迹海外,谋求生路,是百年前的事。而五十年前起,青年华人在海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树立了中国人刻苦坚强的形象,也奠定了祖国起步发展的基石。时至今日,华人在海外声明直落,不复当年。Russell Peters在他万恶的脱口秀节目中奚落华人,句句讽刺。仔细想来,纵然国人本性中有些方面不容于欧美,但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之所以形象如此,有些方面值得深思。 我所听到的对中国留学生地腹诽,主要是:富而无德,穷则奸诈。很多二世祖在海外买房买车,交着高昂的学费,过着逍遥的生活。这一点无不让鬼佬们(请勿介意用这个词)眼红:中国人果然有钱,不愧是什么都能生产的民族。而这些满身名牌学生们,考试作弊,坐车逃票(即使平时玩乐时铺张浪费),甚至有些还有乱丢垃圾烟头的行为。另有家境贫寒,发奋努力的学生,本要成为榜样,但有时计较金钱,贪图公家便宜的行为往往引人侧目。总的讲,不分贫富,共有的几点是:1.喜欢攀比,看到别人成绩高就会眼红,有时甚至容不下自己同胞;2.自私,有的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找来的资料,甚至总是有所保留;3.爱占便宜,看到免费的宴会往往趋之若鹜,华人云集;4.没有公众意识,插队,吐痰,在图书馆等地聚众喧哗等行为还是常常可见。。。 大部分去海外追求梦想,刻苦历练自己的学子,无时无刻不美化着华人的海外形象,但害群之马难防,总有个例(其实决不在少数)丑化着它。我们不需要刻意美化自己的形象,但是,我们需要他人真心的尊重。记得在Westmead Hospital做实习医生时,我常去一位日本同事家里与他的朋友(很多都是学生)聚餐。在一群日本人中,并没有什么压力,但感受到的是他人的尊重。开饭时他们都会对大家表示自己开动了,彼此也很尊重,如果你开玩笑说一句Fuck U,他们会正式的问:为什么?;对于我的问题,他们总是耐心回答,甚至记录下来,等自己查清楚了在告知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周计划、月计划,很少参与放纵的夜生活;虽然家底丰厚,但吃穿简朴。他们遵守本地的各种制度,功课也业务总是一丝不苟的按时并独立完成。日本人在海外的形象,好过中国人,自然更好过韩国人和阿三,他们受到的,无论贫富,是他人的尊重。我有时感慨,在陌生的国度里,因为自己的作为和国人的形象而受到尊重,是多么让人温暖啊。 树立一个令人尊重的形象,是要每一个人都有身为华人的骄傲和尊严,而不是时刻想着:我来自穷苦的中国,我到美国就是来投奔现代化的,就是来享受生活的。。。欧美人强调“绅士”,咱们的古人也喜做“君子”。年轻的学子们,爱护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的习惯,努力地、独立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于己于人,不都是好事么?
5813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文化创造就业-有需要就有服务
dongzg101 2011-9-11 05:06
崛起的中国为何很少赢得世界掌声 时间:2011-09-10 08:37:59 来源: 81论坛 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并没有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世界上赢得多少好感。一些人把问题归咎于近几年来世界大部分媒体上传播的都是中国的负面消息。此外,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无知,以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原因。总的来说,目前的中国尽管取得了整体的进步,但在世界上赢得的掌声的确很少。 这一点之所以奇怪,也是因为西方其实正在以积极的方式与海外华人接触。中国移民都是勤劳的,他们的子女都是好学生,也很少引起冲突。问题并不在于中国人。 来自东方的商品都很廉价,也许质量有待商榷,但的确帮助许多西方家庭解决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危机时期。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为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西方不承认中国为消除世界贫困人口作出的无法比拟的巨大贡献。中国政府的权力滥用、逮捕持不同政见者和时常发生的矿难,让中国在第三国投资时受到了猜疑。 另一个非常流行的中国元素——功夫则博得了西方对中国的好感。我们从中认识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和行为方式——正直而专一,并且值得尊重,因为其中有作为人类生存本质属性的谦卑和尊严。我们走近了另一个世界的灵魂,这个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感染力,却难以渗透。但无论怎样,我们的暴行比威胁到我们的利益和价值观的行为造成的受害者更多。看来中国的文化也不是问题。 对于多数人来说,对中国的态度有所保留是出于两个动机。第一,认为中国是通过作弊实现了发展。这种作弊行为既包括盗版和在发达国家销售大量劣质产品,也包括存在于根源上的社会“倾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感受也并不一致:跨国企业习惯了用不同于普通公民的观点看待问题。第二,是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心存芥蒂,认为这样的体制目的是保护所谓的有学识、道德高尚的阶层的权利而牺牲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西方对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后的表现也心存疑虑。这种不信任感源于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其表达出的不与西方为伍的愿望的疑惑。而不信任感更加刺激了西方的怀疑,促使它们用明暗双重战略来阻止中国的崛起,至少要阻止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崛起。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 这样一个在未来几年将被要求发挥世界第一强国作用的国家,落得惹人讨厌的境地是不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推广软实力的利益所在。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认同达到推广软实力的目的,因为文化是中国行为方式的基础。事实上,凡是真正近距离接触中国社会的人都会从它的宽容、隐忍和尊重中获益。在孔子学院和其他类似计划的推广中,中国的这种利益和许多西方国家的利益找到了汇合点,除了文化好感外,西方国家还在这种接触中看到了就业机会。于是,相互采取务实主义态度便成为了都希望获得对方理解的中西双方之间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黏合剂。 诚然,中国属于另一个世界。尽管可能建立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价值观基础上,但如此独特的气质却赋予了中国更加复杂的特性。我们也的确应该超越近几个世纪来用以塑造世界的意识形态以走近这种文明。但是,对其好感的增加,要取决于中国在东方重新创造西方正在失去的好东西的能力。
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聊几句(海外中文网)网史
热度 3 lotusboat 2011-9-10 21:31
老老年的时候,没有网络,不好算。俺脚得第一写手可能是先帝吧,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是最具代表性的贴子,不过那时候叫大字报。 如果说中文网,得从网上有人传、看、敲中文开始,公认的大概是海外中文网的ACT时代,现在我们都熟知的网络名人方某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隔壁的羽箭也是。当时号称排出了ACT八大家,除了方外,多数现在已经不活跃,仅剩下下一些存档的网文。那时候江湖真叫小,大家都挤在一个潭子里灌水。其间还出了些高人,编写了专门给大家掐架灌水用的中文系统和中文telnet。 另外就是反动刊物华夏文摘了,90年代初就有了,一度是很多海外华人的必读中文资料(他们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当时为了考虑到很多人的机器都没有中文系统,还特别提供了gif图像版。 后来网页html大发展,讨论组形式逐渐被论坛代替。俺上网的时候(97年),已经有一些论坛了。印象中比较有人气的之一,是华通时事论坛,据说是华岳的前身。不少老资格的网人,如有时来这里聊科教的山庙山客兄,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活跃人物。 再后来,当然论坛就多了,国内也开始大发展。进入群熊并立的时代,细节俺不清楚。海外的来说,文复是比较兴旺的。隔壁的老资格散仙们多是那时候扬的名立的万,还拍过个兵器谱。眼看现在文复的萧条,真是网事无常,一如世事。 文复所属的东南西北论坛群,部份被FLG教徒给陆续占领。而文复的大老级网友老蛇和斑竹闹翻了,闹到后来,一夜间主要人马全奔了散仙。万维网则越来越兴旺,咱们这里很多弟兄都是在那里认识的。 咱这坛子(虹桥科教论坛)的来历呢,还是一日,某网络道德完人巴山在文复扬言要资助国内的穷孩子而不得其门,于是有国内的紫依为其解答。以此因缘,歪把建了虹桥论坛,讨论些助学的事情。慢慢的,有了虹桥计划,在此基础之上建了咱们这个科教论坛。直到天降明主,有圣人出,1/137斑竹粉末登场,各方关心祖国科教的朋友陆续到来,才有了今天能进topforum的排名。 呵呵,好容易周末,轻松一下。闲话几句听来的网事,怡笑于方家。 【原文2002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在博客发表时有删改】
2921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圈谁在“包二奶”和“傍大款”
热度 27 yz2011 2011-9-7 21:53
在段振豪包二奶被曝光之后,如今杨宝峰校长和王志国千人合作发论文如今又出事了,科研界给搞得一地鸡毛。其实,这些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而已。 总结一下中国人与外国人合作发论文,有两大趋势:包二奶和傍大款。 中国人出钱,外国人干,最后成果共享,共同署名。此为包二奶。其实,这里的中国人,多为当权者,手头有资源,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再苦哈哈地搞科研了,但仍然想表现出“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成果辈出”;这里的外国人,多为海外华人,他们和国内当权者结盟,偶尔可以回国来衣锦还乡和名利双收一下,当然这类人的水平不错,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中国人出钱,中国人干,外国人挂名,最后成果共享,共同署名。此为傍大款。这里的中国人,一般处于爬坡期的人,手头有点钱,也努力卖命干活,但急于发论文,出成果,升职,以奠定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因此他们往往在得到了好的试验结果之后,会拼命找同领域的国外大牛挂名,这样在CNS等顶级杂志上容易把论文发出来;这里的外国人,水平会非常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本领域的话语权。如果说在这类合作中,国外大牛真的有所贡献的话,那就只是语言润色和加工而已,当然也会偶尔帮着讲圆故事。 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科研合作之中,至于谁包了二奶,谁傍了大款,大家应该心里清楚。
13821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六普前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华人十大姓氏最新排名
JiuBaiYi 2011-9-7 11:02
(00)全 国十大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吴、周。 (01)北京市十大姓:王、张、李、刘、赵、杨、陈、孙、高、马。 (02)天津市十大姓:王、张、李、刘、杨、赵、陈、孙、高、马。 (03)上海市十大姓:张、王、陈、李、朱、徐、周、沈、吴、陆。 (04)重庆市十大姓:李、张、陈、刘、王、杨、周、黄、罗、唐。 (05)黑龙江十大姓:王、张、李、刘、赵、孙、杨、陈、于、徐。 (06)吉林省十大姓:王、李、张、刘、赵、孙、杨、陈、于、高。 (07)辽宁省十大姓:王、李、张、刘、赵、孙、杨、陈、于、高。 (08)河北省十大姓:张、王、李、刘、赵、杨、高、陈、马、郭。 (09)内蒙古十大姓:王、张、李、刘、赵、杨、郭、孙、高、陈。 (10)山西省十大姓:王、张、李、刘、赵、郭、杨、陈、武、高。 (11)山东省十大姓:王、张、李、刘、孙、赵、杨、陈、徐、马。 (12)安徽省十大姓:王、张、李、陈、刘、杨、吴、周、徐、孙。 (13)江苏省十大姓:王、张、陈、李、徐、周、朱、刘、吴、杨。 (14)浙江省十大姓: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15)江西省十大姓:刘、李、陈、张、黄、王、吴、周、胡、徐。 (16)福建省十大姓: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 (17)河南省十大姓:王、张、李、刘、杨、赵、陈、郭、孙、马。 (18)湖北省十大姓:李、刘、张、陈、杨、胡、黄、王、徐、周。 (19)湖南省十大姓:李、刘、陈、张、王、周、黄、杨、唐、罗。 (20)广东省十大姓: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 (21)广西省十大姓:黄、李、梁、韦、陈、陆、杨、刘、卢、张。     壮族十大姓:黄、莫、韦、覃、农、蒙、蓝、赵、罗、梁。 (22)海南省十大姓:陈、王、李、吴、符、林、黄、张、周、郑。 (23)云南省十大姓:李、张、杨、王、陈、刘、赵、马、周、朱。 (24)贵州省十大姓:王、李、陈、张、杨、刘、周、罗、吴、黄。 (25)四川省十大姓:李、张、王、刘、陈、杨、周、黄、罗、吴。 (26)陕西省十大姓:张、王、李、赵、刘、马、杨、陈、吴、郭。 (27)甘肃省十大姓:王、张、李、刘、杨、马、陈、赵、魏、周。 (28)宁夏区十大姓:王、张、李、刘、杨、陈、赵、吴、马、孙。 (29)青海省十大姓:李、张、王、刘、赵、杨、陈、马、郭、吴。 (30)新疆区十大姓:王、张、李、刘、杨、徐、吴、朱、郭、黄。 (31)西藏区七大姓:嘎、珠、扎、冬、党,韦、达。 (党=党项) (32)台湾省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33)香港区十大姓:陈丶林丶黄丶李丶王,张丶吴丶刘丶蔡、赵。 (34)澳门区十大姓:陈丶黄丶林丶李丶王,张丶吴丶刘丶蔡丶梁。 另 35、越南十大姓:阮丶黎丶陈丶范丶武,吴丶裴丶黄丶潘丶邓。  36、新加坡十大姓:王丶张丶李丶刘丶杨,徐丶吴丶朱丶郭丶黄。  37、朝韩十大姓:金丶李丶朴丶崔丶郑,姜丶尹丶张、赵、王。  38、美国十大姓:黄丶林丶陈丶李丶王,张丶杨丶赵丶吴、刘。
个人分类: 人文研究|10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100%美国式的博士后制度不值得歌颂
热度 2 DustyAshtray 2011-9-4 10:15
我不反对博士后制度。只是有一点:我始终觉得这是对现实的妥协,而不是什么值得肯定、值得歌颂、更不要说用强力手段进行大范围推广的事情。 (1)博士后的大范围出现,和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读硕、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读博这些现象一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就业压力。 (2)博士后、特别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博士后的大量涌现,和当下美国“海归派”引进的美国科研体制不无关系。可是,这种“先进国家”的科研体制真的很美好么?看看各大海外华人论坛,很大一部分留学美国的中国博士后们,现在已成怨妇,最有创造力的年龄被耽搁。 (3)博士后的取舍问题,经典的反映了“挤公交”的阴暗心理(没上车的时候拼了命挤,一旦上车,转头就冲下面喊“别挤啦”)——自己做博后期间恨透了博后制度,一旦当上老板,马上颂扬博后制度是个好东西,因为博士生还需要时间培养,而博后是立等可取的工作材料。 (4)博士后一旦作为基本制度大范围普及,结果就是博士后的时间会越做越久,“给年轻人以独立的科研条件”将变成彻头彻尾的空话。我身边在美国做生物学博后的,所需时间越来越久,大部分需要5-7年,最极端的例子,我所在的学校有个做了17年的博后。等中国也普及了这种制度,若干年后,也会像美国一样,自己做独立老板的平均时间被推迟到四十多岁之后。 (5)我的观点是,博士后可以有,但不值得宣扬,更不值得无条件、大面积、一刀切的推广那种“100%美国式的博士后制度”。提高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的待遇,设立各种小范围内的fellowship,确立并完善与其它行业相似的加班补贴,给博士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比如技术员,我觉得对于科研第一线,两个博士至少需要一名技术员,否则真没时间去思考),等等等等,创造性的用灵活的福利待遇举措去改造“美式博士后制度”,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研长久发展之道。 (6)题外话:海归的老板,回国如果只是为了cheap labor(廉价劳动力),有这种心态的精英不要也罢。很可惜现在这种情况很普遍,“大干快上”,且看今日通讯地址是中国的那些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怎么会如此普遍的、有如此多的、“共同第一 (co-first)”的作者?这些共同一作真的贡献相同?那这些课题究竟是谁的ideas(估计老板们自己不但完成了开题,连每一步的细节构想也一并 代劳了)?这么多共同一作,第一线科研人员的独立性体现在哪里,有谁是真正在思考和设计、还是大家都只不过一颗棋子,像“福特式流水线”那样每人分担一部 分老板交代的任务、做个技术员而已?
127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用上了吗?
热度 5 yzhang111 2011-8-29 09:55
一个捐助人弱弱地问 中国红十字会目前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其实我这个捐助人早就疑心满腹了。三年多以前的汶川地震牵动着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大家当时都踊跃捐赠。博主当时从牙缝里抠出1300刀(800刀直接写支票给中国红十字会,500刀通过学校给中国红十字会)分两次捐助灾区。说是从牙缝里抠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我有相当一笔信用卡债至今仍未能还上。 这两笔捐款给我的感觉像是打了水漂。看看这个原因是否有道理:我通过美国红十字会给日本和海地(没多少,日本100刀,海地200刀)捐款时,都得到美国红十字会的直接回执和感谢信(见下列附件)。甚至隔三岔五还给我发一些美国红十字会如何在帮助日本和海地灾民。但给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就像是石沉大海,别说汇报善款如何使用了,就连个回执都没有,退税都没法报。换句话说,这1300刀是不是个人取走中饱私囊了都不一定。将来我还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嘛?不想让人怀疑也成,那就给我个官方回执,汇报汇报善款使用情况。我不嫌晚,现在给也来得及。 附件: Yanbin.pdf
344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高耀群:步入职场,你要清楚自己“卖”给谁,“卖”得是什么?
weisman 2011-8-25 08:55
高耀群: 步入职场之初,自己也搞不明白该怎么做。记得当时同事对我说,“你要跟着趋势走”。我理解,所谓跟着趋势走,就是“ 入对行 ”,然后还要“ 跟对人 ”。   我是学力学的,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后来学计算机。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不知不觉步入软件行业,当时的关键词是“软件”,但是在中国,那个年代,无形资产卖不出价格,但是我认定软件是一种趋势。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工作5年后我回到中国,那时候,“中国”是一个关键词。当时,外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外企能否健康经营跟外企选择的中国区掌门人大有关系。那时候,外企在中国的掌门人几乎全部是外籍员工或者是从境外总部派来的,后来逐渐有海外华人,内地出生、成长的中国人担任中国区掌门人。   从微软公司到新闻集团,以前是IT产业,接着是电信、互联网,现在是传媒。传媒是市场巨大的产业,比如中国移动,把自己定义为电信提供商,表面上看,传媒面临着急剧融合,实际是一场混战。传媒在某种程度上挣的是注意力的钱,如果创作内容供大家免费观看,那就会利用这样一个免费观看过程获取广告商的钱,或者我卖的本身就是注意力。传媒收入中除了付费内容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在赚广告收入。传统传媒无非三件事:制造内容、传播内容、经营注意力。这种传统模式由于数字化而发生巨变,今天传媒已经互联网化,所以内容已经变成大众内容,不仅你在写,很多人在写,无数人在写,数字内容成为海量。这对应了原来传媒内容一贯所谓的稀缺,今天海量内容在不断分散注意力,因而搜索就很关键,搜索同时也在大范围稀释原来的广告集中度。 另外,数字内容的载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注意力被电视、电脑、手机,还有平板阅读器像IPAD等分化重组,有更多新的经营注意力的商业模式出现。总而言之,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给参与者,特别是数字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跟对人”也很重要,回首自己的职场亲历,就是跟着3个著名人物,今天是默多克,以前是卡罗尔·巴茨和比尔盖茨。不同的成长阶段紧跟能人,确实能让你快速成长和发展。好老板,首先应该是你的朋友、教练、同盟,是力量的源泉,好的老板会改变你的人生。无论你有多成功、多煊赫,都不要忘乎所以、自以为是。记得做微软中国区总裁的时候,门口堵了许多媒体,搞得我最后跳窗回家。那时候的一个感觉是安静不下来,所以,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不管你有多成功,都要有普通人的心态,心态好坏决定职业的高度和生命的质量。招聘新员工,我关心的主要是——这个人是不是阳光的,是不是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才能有好的职场经历。我倒挺欣赏赵本山公司的那句名言:“快乐生产、生产快乐”,很简单的八个字,但是很有道理。    身在职场,关键的一点是沟通 。美国著名公司的中层,印度人的比例高于华人,某种程度上不见得是技术、语言上的分别,我认为主要的差异是沟通和交流。沟通是一种职场技能,沟通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情感交流。快乐做事,主动感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在跨国公司做高管已经20年了,回顾过往的职场亲历,走得就是从就业、敬业到乐业的路径,不停地设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拐点。今天的我谈不上成功,我始终认为,阳光心态、积极作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耀群: 人生成功不在起点,而在于转折点,这是我的切身感受。过去的15年,我在中国一直做跨国公司的CEO,服务过三个主要的公司:首先是微软,比尔盖茨是我的老板;一个是新闻集团,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人默多克;还有就是欧特克,这家公司的掌门人卡罗尔·巴茨女士如今是雅虎公司CEO。跟随这三位老板打拼的这些年,经历了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发展的三个阶段:初始期、稳定期、发展期。   所谓成功,没有通用的公式,一定没有。当我们刚刚从大学毕业,那时候问得最多的是自己能干什么?目标特简单,去工作、去赚钱,自给自足。那一时期,是就业。那个时候是不是说你找到的工作和你的爱好完全一致?凡事常常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这是梦想的储备期。   接下来,要自问的是,我该做什么?我有一个理想要实现。在这一时期,就是敬业、职业,是从就业向职业、敬业的转变。   职业、敬业之后,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那就是——我想做什么?这一时期是为了兴趣爱好而工作,是一个“乐业”的过程。从最初的“我能做什么?”,到“我该做什么?”然后到“我想做什么?”。经历了自给自足、实现价值和为爱好而活的阶段,从就业到敬业,再到乐业的嬗变。   一步一个脚印亦步亦趋的时候,要清楚自己“卖”给谁,“卖”的是什么。一个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产品”,你具备什么“功能”,“市场”上值多少钱等等。 我曾经给同事划过一条曲线,横坐标代表着“做大事”,纵坐标就是“赚大钱”,最理想的状态是“45度”曲线,沿着这根线做上去。但是,真实的职业状态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45度”曲线以下运行。那时候,我们常常想,“横坐标”要变得最重要,因为做事是第一位的,先不觊觎“纵坐标”。当“横坐标”走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拐点,这个拐点是被市场认可的过程。拐点常常发生在变化之中,或者是公司重组,或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或者你跳槽了,等等。经过各种努力,你最终会逼近“45度”曲线,这也就意味着你在成长中实现了成功。 http://bbs.qdqs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94
个人分类: 阅读收藏|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热度 6 fouyang 2011-8-24 07:15
由于美国的经济困难和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无能,引来了很多“美国末日”的言论。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与祖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蒸蒸日上的新闻对比,更是很难对美国的未来建立信心。这篇文章里,我就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讨论美国的前途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因为自己生活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的国运和走向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也是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所以讨论美国的前途对于自己在知识上和利益上都有现实意义。我这里就是采取这个角度。另一个角度是通过美国的困境来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和不用改变。这篇文章将不涉及这个问题。 我对美国前途的认识,主要来自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从来就不是高效率,而是有意设计成一个混乱,缓慢的过程。虽然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但正如制宪和建立联邦政府的积极推行者麦迪森(James Madison)所指出的,由于美国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人民”。有的只是各种相互博弈的利益集团。这个特点保证了以前只在古希腊等小国实践过的民主与共和制度可以在美国这样的大国实行,而不会导致像刚被唾弃的英国“中央政府”那样的暴政。的确,美国宪法中也充满了模糊含混的条文,特别是在一些如联邦与州的权力分配,蓄奴制度的前途等关键问题上。至今,为了宪法是否允许个人拥有枪支还有激烈争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充满了模糊和矛盾。宪法墨迹未干,“国父”们依然健在的时候,就在第三任总统的选举中,政见不同的国会与新任总统就在选举程序上僵持,差点造成总统难产。两党政治成形后,政治僵局更是成了政府运作的常态。然而,从宪法通过到现在已经二又四分之一世纪了,美国人口增加了100倍,疆界从13州增加到50州,从荒蛮之地变成了世界唯一强权。而宪法和政治制度却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中延续了下来,除了一次内战以外没有受到过严重的挑战。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制度就是天下最好的制度,也不是说美国在自己制度的框架中没有改进的可能与必要。我只是想指出,美国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考察这个制度,也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 从战后的历史看,在每个十年美国都遇到过貌似“无解”的困境。五十年代与苏联的对峙,历史上第一次输掉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总统被刺,越战泥潭和种族冲突;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八十年代经济低迷,赤字高企,日本和德国步步紧逼;九十年代末的道康泡沫;本世纪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趣的是,这些困境大多数不是因为政府的“英明决策”而解决的,甚至大多数都谈不上“解决”,而只是时过境迁让位给了新的“困境”。如果你读报的话,任何一个时期美国都好像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中。关于“美国末日”的专著,在美国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然而,那么多年美国也就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了。 就拿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七十年代中期开说吧。那三十多年中,中国无疑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刚经历了越战的失败,又将要面对大使馆人员被伊朗劫持的奇耻大辱。国内政治上刚发生了水门事件那样史无前例的丑闻。经济上面对油价飞涨,国内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八十年代初曾超过10%)。想来当时“美国末日”的呼声不会比今天少吧。在社会进步方面,“反歧视法”1968年刚刚通过,1971年还在为黑人白人同校上学而打官司。民权运动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1968年刚被暗杀。当时谁能想到一代人以后,一个黑人能当上总统?那时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是17%,今天是37%。而人工流产也是1973年才全面合法化的。在生活水平上,当时有50%的人家没有空调(今天贫困线以下的人家中也只有22%没有空调)。当时连美国首都都没有地铁。如此“忆苦思甜”并不是要说今天我们不应该抱怨,而是想说明,“发展的眼光”对于美国也是适用的。 当然,正如投资界常说的,“过去的表现不能保证将来”。我也认为,美国目前遇到的挑战是结构性的和长期性的,不是“挺一挺”就能过去的。而且从长远看,美国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实是特殊历史形势造成的,并不代表美国的应有地位。比如说,中国人勤劳聪明,吃苦耐劳一点不比美国人差,完全有理由过上同样水平的生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甚至人均GDP接近或超过美国,都是早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是否会从此堕入深渊,走向灾难?当然谁也不能打包票,特别是谁都看不到“隧道口的亮光”时。但是考虑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我觉得有乐观的理由。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26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第四届海外华人学者管理科学与工程协会年会归来
热度 1 bzniuscut 2011-7-26 17:03
亲爱的诸位,我刚从机场回来,行李放下,思绪还没有打开。趁热记录一下。这次是去天津大学参加我们领域在大陆举行的很高水准的一个年会,是年轻有为的陈方若教授组织的。秘书长薛梅博士是个美女,呵呵。我去年在北京参加过上届年会,这次又见到了很多新朋友和老朋友,大家气氛融洽,教授和学生都平和自如地交流。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圈子本身都很小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厌烦了带着面具装大爷充小辈的风气。现场的参与者都认真地欣赏着别人的研究,积极地思考着未来的研究方向,热烈地跟共同兴趣的学者辩难--没有所谓的EI proceeding,没有所谓的官僚和企业推销,纯粹的学术,这种感觉,真好。 很多大牛出现在会场,MS现任主编G. Cachon也出现了。他看起来很年轻,瘦,沉默,而且充满好奇心。没敢跟他搭讪,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大牛,远观也就是了。碰到了几位我很感兴趣的文章的作者,例如yin shuya, lu xiaoyuan, shen yuelin, wang tong, rachel chen, zhang fuqiang等,特别地,跟yin shuya 和shen yuelin聊了一些关于channel management方面的问题,向lu xiaoyuan请教了bargaining方面的问题。向wang tong请教了uncertain demand和timing的问题。收益良多,有点想法做做论文啦。 在晚宴上颁发了今年的最佳论文奖,第一名被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zhang fuqiang和他的学生wu xiaole夺得,他的学生要去复旦大学教书啦,是个很文静的女生。厉害厉害。第二名是ut戴维斯的rachel chen,她也是去年的第一名得主。第三名是个美女,可惜忘记是什么名字了。提名奖是ut奥斯汀的赖国明博士和北卡教堂山的lu xiaoyuan博士。规格很高啊,得主都是美国著名高校的老师或者弟子。第一届的时候,我导师指导我做的文章得了提名奖,我当时还觉得有点失落,现在看来,真是幸运啊。 会上遇到不少山东老乡。呵呵,我们领域的老乡越来越多啦。原来的时候听过的山东老乡就是赵修利(密歇根大学)和王云增(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现在看来队伍壮大啦。惊讶的是我原来写的一些帖子居然在闲谈中被提到,有位科学网博主还积极鼓励我继续写下去。真是受宠若惊。多谢各位捧场啦。会继续努力的。
7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外华人地理信息科学(GIS)领域教授 - 联合培养有用(转)
csuyijie 2011-6-28 09:04
本文转载自(安瀾的家): http://alanxuan.bokee.com/5468492.html 北大: Ningchuan Xiao, Ohio State Changshan Wu, Univ. of Milwaukee, new hire Xiaolan WU, Central Michigan Univ. Le Wang, Texas State Yongmei Lu, Texas State Dianshen Guo, SC Ling Liu, Univ. of Cincinnatti Xinhao Wang, Univ. of Cincinnatti Daniel Sui, TAMU,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Hongxing Liu, TAMU Wei Song, Univ. of Lueville Hongbo Yu, OKState, new hire Xiaohang Liu,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Fahui Wang, North Illinois Univ. Lan Mu, UIUC Yu Zhou,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 南大: Peng Gong, Berkley Liang, UMD Qiang Yu, Univ. of Mass, new hire Wanxiao Sun, South Illinois Univ. 武测: Xiaobai Yao, UGA Hui Lin, Chinese HK Univ. Liqiu Meng,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Germany Ben Zhang, Texas State 华东师大: Fang Qiu, Uinv. of Texas at Dallas Hongliang Fang, 中国地质大学 Xiaojun Yang, Florida State Univ. 同济 Ron Li, Ohio State 北师大 Axing Zhu, Univ. of Wisc, Madission Ling Bian, SUNY Baffalo 杭州大学 Dennis Yehua Wei, Univ. of Milwaukee 浙大 Liping Di, George Mason 哈尔宾师大 Jiaguo Qi, MSU 香港与台湾地区 Mei-Po Kwan, Ohio Stat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C.P. Luo, UGA Lina Nam, LSU, Chair of UCGIS Cindy Fan, UCLA May Yuan, Univ. of Oklahom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Shi-Lung Shaw,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有些未知 Max Lu, Kansas State Univ. Li Ying, SUNY Buffalo, Planning Wei Luo, NIU Jie Song, NIU Yichun Xie, East Michigan Hong Ji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Yi-Fu Tuan, U Wisconsin-Madison,这个我就不要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1)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ZHOU Qimin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正教授 Wei-Ning Xiang (2)武测 Le Wang, Texas State助理教授 武测本科,北大硕士,伯克利博士 Wenzhong Shi,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副教授 Chen Yong-qi,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正教授,系主任 Chuang Tao 加拿大York大学副教授 http://www.geoict.net/AboutUs/DrVincentTaoDirector.htm (3)关于齐家国 好像是东北农学院毕业的
4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要海归, 要移民
热度 9 Majorite 2011-6-1 08:39
吴玉飞:不要海归, 要移民 http://blog.creaders.net/zhengwen2011/user_blog_diary.php?did=86448 最近有关海归的文章很多,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看法。有的后悔当年没有海归,失去了成为千万亿万富豪的机会;有的遗憾没有早点回国发展, 失去了当官做大腕的机会;有的苦大仇深,埋怨在美加等西方国家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有的十分羡慕嫉妒国内的以前不如自己的同学同事老乡发达了,后悔自己要是不出国就好了。很多人对是否海归矛盾重重,患得患失,甚至把经济上可能的得失计算到几个美元的地步。但是,这个世界上,卖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想当年,你出国时,国内的人不也是用你现在的心态来看你嘛。30年河东30年河西,只是这次风水转的快了一点,30年不到就转了。30年前,国内留守妇苦等着办签证,拼命想出国看看,当然也希望尽快与国外念书的老公们在一起,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中国女人留守海外,老公们在国内打拼潇洒。但根据我的海归与回流的经验,国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国外也没有感觉的那么差,对大多数海外华人来讲,现在回去肯定有点晚了。如果我们从小家庭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发展来看,我认为,国人应该拼命向外移民,而不是海归。 如果你是中国需要的战略性人才,那应该马上回去报效祖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你家是国内大官大款大腕,你也不要耗在国外,不过这样的人绝大部分已经回国了;如果你是家中三代单传,那也应该回国为老人们养老送终,那剩下来的应该是像你我一样国内没权没势没钱的老百姓。10年前,你我这样的小百姓回国还是蛮吃香的,那时有个博士学位一上来可以给个正教授,现在可能连个副教授也拿不到。那时国内百姓几百块一个月,你回国拿个上千块一个月,生活质量不错,别人捧着哄着你,你会有一种优越感,现在给你月薪几千块,日子苦的要跳楼。以前拿个假博士回去,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了青少年的导师,到处演讲上电视,并骗得家财亿贯,现在拿个真博士回去,别人可能会有点看不起你,认为你在国外混不下,回来讨生活的。10年前,你几十万就可以开一家公司, 现在几百万连办公室装修都不够。10年前,你100万人民币在上海可以买个100多平米的公寓,现在只能付首期。在国内,45岁可能被要求退休了,或退居二线, 而我们在国外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一般都30多岁,你回国没几年折腾的,除非回去自己创业,不打工。其实,大部分国人的生活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真是距离产生美, 我们中国人喜欢报喜不报忧,喜欢添油加醋,以个例无限外延, 就像我一个很久没见的老乡,他一开口就说我们县里的千万亿万富翁可以从东门排到西门几公里,还吹身价几百亿的有几个,讲话的口气好像他自己是亿万富豪似的,吓得我今年夏天都不敢回国玩了。我们中国人喜欢攀比,就我们现在这样,总可以找出一个以前的街坊邻居同学老乡把我们比得一塌糊涂,你可能不敢参加同学会,因为你以前看不上的家伙有好几套房子,N个奶,或是你未来老板的老板。也许你海归本意想作点贡献,但客观上就是抢别人的饭碗,你一家人回去,要占两个不错的工作岗位,你小孩要占一个学校名额,而你的那点本身或许很容易被复制取代, 所以你回去是去消费中国的有限的资源了。 所谓的文化入侵,经济入侵,都不如人员入侵好。要报效祖国,最好的办法是待在国外,这样国内就多出一份好工作给自己的同胞,你在国外赚了钱,可以寄点回国,为中国增加资源。有人抱怨国外苦啊闷啊不好玩,是的,10多年前确实是这样,主要因为过去华人数量太少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彻底改观。我1990年出国念书时,整个蒙特利尔就没几个大陆人,打牌凑不齐人,非常孤独,所以1995年6月一拿到文凭,第二天就背个破包去香港找工作去了。现在蒙特利尔可能有10万大陆人,连打错电话都可能听到对方讲普通话,中国式的吃喝玩乐也基本都有,以后老了一起玩的人会很多,也不会孤单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想想500年前,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新大陆,要忙着杀印地安人,要与毒蛇猛兽搏斗,要应付天寒地冻,要开山辟地,苦不苦? 闷不闷?肯定没有欧洲舒服好玩,但他们没有打退堂鼓,而是迎接挑战,勇往直前,建立了一个个新的国家,成为了新大陆的主人。再看看我们的郑和七下西洋,就是游山玩水,没有为中华民族开辟疆土,对人类历史也没有什么贡献。 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生存发展的竞争,一切的战争,其本质就是为了保住或扩大自己生存的空间,其他的理由全是幌子。这样的例子很多。1882至1943年这60年间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通过国会立法进行种族歧视的法案,其中包括不允许华人来美,不允许妻儿来美团聚,不允许华人成为美国公民。我想这个法案至少使华人在美国少了1000万,否则,华人在美国的势力比现在要大很多,因为那个年代刚好是各国大量移民美国的黄金时光,只要为自己买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即可。现在你有权利移民了,反而要海归,还口口声声说因为太爱中国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日本人移民中国东北就是一个横跨了几代人的阴谋,从上个世纪初持续到四十年代,近200万日本人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政府赋于他们的使命,是永久地霸占这里的土地, 把中国人赶走。张作霖做了一件对国家民族的大好事,他紧急大量引入山东和华北等地的汉人进入东北,这一移民战略大大充实东北边疆,改变了东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为日后日本侵略此地时一大障碍。如果没有张作霖上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移民汉人到东北,东北还是中国的吗?即使倭寇占领东北,有数量优势的汉人,东北丢不了,可见人口优势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多么重要。 想当年,英法等殖民主子们把黑人当奴隶贩卖到美国和加勒比地区,这些奴隶们肯定很痛苦悲惨,但现在黑人受益非常大,连总统都当了,要不然,他们还在黑非洲呢。想当年,为了那几个加勒比小岛,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互相打斗得死去活来,最后统统白忙了,因为加勒比海大部分国家黑人占大多数,他们反而成为了主人。印度人也占了英国主子的不少光,中国藏南就是直接被英国人划入印度,英国人把印度人带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做劳力,然后这些印度人就不走了,像斐济,毛里求斯等,印度人占主导地位。 加勒比海特立尼达岛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是华人200年来到西半球的第一个地方,非常富裕,1962年从英国独立,50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40%是英国人1845年以后带来的种甘蔗的印度人的后裔, 40%是200前来做奴隶的黑人后代,5%的白人,10年前有10%华人,主要是1806年以后从中国运来的华工后代,不过他们很多最近20年移民美国加拿大了, 现在只有2%的的华人,有一半是最近几十年从中国来的广东乡下人,没什么文化。第一批中国人1806年就来该岛了,比印度人早50年, 所以更有资格在岛上呆下去。2010年以前,黑人为主的党(People National Movement Party)当政了10多年,中国人日子很好过,中国国内公司获得了很多工程项目,本地华人中餐馆就开了1000多家,密度可能比广州还高,2010年五月,印度人为主的党(People’s Partnership Party)执政,开始排挤华人,停了大部分中国公司在建的项目,最近又在华人开的餐馆频繁抓没有证件的华人,制造麻烦,目的就是要把华人人赶走,还在报纸上说华人太多了,华人来了还要生孩子等等,同时,大大欢迎印度的公司,并准备给印度人免签证。由此可见,都150年过去了,一样对自己遥远的祖国有亲近感,并十分愿意帮助他们,一样会对与自己民族有过节的民族下毒手。你可能不知道,加勒比地区的正式地理名称叫西印度群岛。200年前华人不愿意来做劳工,因为大清朝生活还不错,结果没办法,只能搞印度人来。如果鸦片战争早几十年爆发,200年前的华人肯定非常愿意来加勒比,可以想象,现在的加勒比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到处都是一个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中国政府也应该直接或间接鼓励刺激国人出国移民向外发展。让人高兴的是,现在国人拿护照非常容易,可能出国也不稀奇了,但以前不是这样的,20年前,我搞到了国外的奖学金,但为了拿到那本中国护照,花了我有大半年,最后被迫到精神病医院开了本人有神经病的证明才给放行,相信很多老留学生有类似的经历。最近纽约时报报道,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十分担心中国商人在他们那里买地种农作物,这使人想起了当年他们恳求清朝廷和民国政府给他们移民几十万,白给钱给土地的计划,居然被拒绝了。如果200年前开始中国政府允许国人移民南美洲,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土地,再加上华人吃苦耐劳,非常能生孩子,现在应该有几千万人口了,并肯定拥有大量私人土地农场,当然更不用为了买点地种庄稼让当地政府不安。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作为教训,那就是,要多多移民,不要海归。 我们不但要扎根在异国他乡,更要茁壮成长,发扬光大。华人太重视小孩教育了,这当然重要,但很花钱花精力,可能是华人不敢多生孩子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发达民主国家,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一人一票,人多就厉害。看看那些墨西哥人和黑人,家家户户都生一大堆,小孩就像野猪一样放养,个个身强力壮,社会生存能力很强, 他们的工作上学还有Affirmative Action 保护着,他们的名额你华人动不得,所以,不管你华人小孩多么用功,主要还是华人之间竞争。就算华人孩子长大后个个是博士、教授、医生、工程师和会计师等,由于华人人口太少,总统,州长,参议员、大经理等还是人家当,最后人家还是我们的老板。所以,我们要争取多移民,在国外多生孩子, 不要把上名校拿博士看着这么重。 美国加拿大是我们的新家,我们的子孙们要在这块土地上永远生活下去,虽然现在美国加拿大经济不好,很多海外华人日子不好过,但这是正常的经济周期造成的,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起来,千万不要当逃兵做海归。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726 次阅读|8 个评论
海龟的四个类型:“回国得瑟型”好像最能刻画中国国情
热度 15 陈安博士 2011-5-1 21:14
  纽约市大史坦顿岛分校萨斯曼教授很有意思,她把海龟分成四个类型,分类准则是“文化认同”。   她分的类(引用的文中有具体解释),俺们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下   1,“加固型”(Affirmative): 浓郁乡愁型。自己的祖国“好脏好乱好快活”。   2,“减少型” (Subtractive): 乐不思蜀型。对于陌生文化适应性强型。犹太人比较显著,其他欧洲人也有这个风格,犹太人因为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乐意融入另外的文化。况且了,耶稣也是他们的直接祖宗,而全世界各地都信这个。   3,“附加型”(Additive): 回国得瑟型。常有“兄弟在英国的时候”之表达。这个类型在中国人里比较典型,当然,有些引进些好东西,有些仅仅是弄点皮毛,了了而已。   4,“全球型”(Global): 天涯芳草型。又可以叫做无所谓型,到哪里都一样。   以下为报道原文:      据美国《侨报》报道,“海归”近年来成为海外华人热点词汇,殊不知,“海归”的现象在全世界由来已久。纽约市立大学亚裔研究所当地时间29日晚邀请纽约市大史坦顿岛分校心理学系主任、过去6年来对香港和中国大陆“海归”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的萨斯曼教授(Nan Sussman)作专题演讲,谈西方和中国的“海归”历史以及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与定位。   萨斯曼在座谈中表示,她过去20年对世界各地的移民“回归”现象和这一过程对人们的心理及文化冲击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过去6年里她更将香港移民的回归作为主要课题,并在最近推出了新书《移民回归和身份认同:全球现象,香港特例》(Return Migration and Identity:A Global Phenomenon,A Hong Kong Case)。   萨斯曼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世界各国的移民回归现象,她表示,其实人们在谈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历史上很多的欧洲“海归”,当年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后又回到了欧洲(但犹太移民是个例外,返回欧洲的犹太“海归”几乎是零);还有过去一两百年间的美国人到欧洲定居一段时候后又返回美国。有趣的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西方移民在“海归”后发现融入母国的文化也并不容易。   萨斯曼表示,她在采访一些西方的年轻“海归”时,也发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从海外回来后,会跟自己当初的环境格格不入,自己和当初的朋友们对对方的话题都彼此毫无兴趣。   萨斯曼在新书中总结出了“海归”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重新定位的四种类型,即“加固型”(Affirmative)、“减少型” (Subtractive)、“附加型”(Additive),和“全球型”(Global)。所谓“加固型”是指海归人士回到母国后对自己的原有文化身份更加认同,如中国海归回国后更加认同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定位;“减少型”则是减少了自己对原有身份的认同;“附加型”则是在保持原有文化定位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很多外国文化的因素;“全球型”则是少数在很过国家生活过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到哪里都能很快适应那里的文化。萨斯曼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西方“海归”都属于“减少型”,“海归”后通常还会遭遇精神抑郁,而多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海归”都属于“附加型”,“海归”后通常都对生活满意度很高,不会经历感情上的不适。   萨斯曼表示,她之所以对香港的移民回归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因为从1984年到1997年,有80万香港人移民海外,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而从1997年到现在,这80万人里有50万作了“海归”。这些香港“海归”在回到香港后呈现一些文化认知上的共同点,是前面所述类型中的“附加型”,比如语言上更加灵活 --萨斯曼在一项测试中发现,“海归”们平均在396个单词的谈话中做了26次中英文切换。同时,这些香港“海归”在饮食、文化、隐私和生活步调方面都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对自身中国文化的认同丝毫没有减少。萨斯曼发现,日本的“海归”也通常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实的认同,有些人在回归后不得不想法隐藏自己在西方已经习惯了的一些举动。有一个采访对象告诉萨斯曼,他在美国时喜欢上了在上班途中阅读《Newsweek》这本杂志,但他回到日本后意识到,在地铁上看这种杂志会让引来异样的眼光,因为日本男人在上班途中最流行的就是看色情卡通一类的读物,于是这位日本“海归”不得不将《Newsweek》夹在一本色情卡通书里偷偷阅读。萨斯曼也顺带提及,她本人在日本时养成了进门脱鞋的习惯,结果回到曼哈顿后,她的很多朋友都拒绝服从她这一要求,因此半年后她不得不改掉这一习惯。   萨斯曼也对中国大陆,尤其是上海的“海归”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中国大陆的“海归”将是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萨斯曼表示,就她目前观察所得,中国大陆的“海归”在文化身份的转换中属于“附加型”再加“加固型”,即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对中国的文化也更加认同。有趣的是,中国大陆的 “海归”在就业方面,凡是回到以前国有企业的,50%以上都随后辞职,凡是到大学做教职人员的,都很成功,其中北大75%的教师都是“海归”人员。而最成功的“海归”群体就是创业者,目前上海有6000家“海归”人员创立的新企业。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8284 次阅读|45 个评论
“海外华人学者混得怎么样?” 好问。
热度 3 liwei999 2011-1-30 07:54
“海外华人学者混得怎么样?” 好问。 (107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9, 2011 07:31AM 这是一位叫刘岩的老师的博文 的题目。“混得怎么样”的问法很微妙。因为“混得如何”是个多意的表达方式。不知道为什么国人对杂志的编委、学会的理事如此地“感兴趣”,居然要用这样的“指标”来判定学者的研究业绩。 在镜某看来,杂志的编委、学会的理事基本上就是“学雷锋”的事儿。洋人们不会因此而能够获得丝毫额外的“利益”。有擅长做这样公益事情的人,那就让能者多劳吧。仅此而已。 不知道这位刘老师是否有博士的学位。不论是文科背景还是理科背景,李老师收集数据和解读、解释数据的能力都相当缺乏。院士的名誉是对这个人过去工作的评价,而科研水平则是“进行时态”,是要对现在和今后的事态作分析。从复旦的陈良尧老师读博经历可以看出,至少复旦的陈良尧老师的博士生们都没有能够达到当年陈老师读博时代的水平。 可以说海外华人学者混得不怎么样。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没有在“混”。因此也就自然是“混不出来个样子”来。 成功可以有许多种,不必都是学术上的。 洋人的水平再高,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也不管用。好莱坞的明星再漂亮,也不能娶回家里来做老婆。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埋头苦干”的问题,而是个“风马牛”的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82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主人心态和客人心态
热度 3 youxue 2010-10-17 10:53
在国内和友人聊天,有时会听说国外一些华人学者很狂,在国内常常说这说那。(估计也是提醒我注意一些。)我一般都是会心地笑一笑,然后解释说这是主人心态的表现。 自己家里,如果看到地上有碎纸片,常常会捡起来仍垃圾桶里。看到门窗破旧了,会想办法修好。在别人家里,就不会这么做。 第34任美国总统 Eisenhower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和当总统之前曾当过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校长。据传:Eisenhower 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们第一次作演讲开始时说: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们!(Employ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有一位教授站起来说:“将军,您错了。我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我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这就是对主人心态的极好诠释。 我到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当助理教授后,对系里的各种事情,如工作环境,招聘教授,录取学生,课程的设计(curriculum),学科的发展,都感觉有责任和义务管一管,感觉我就代表这个系,不只是过客,和当学生和当博士后时明显不同。 曾在北大做过一阵讲座教授。虽然只是临时工,但也许因为那时有计划全职回国,很有主人心态。什么都插一杠子,如改善楼道环境、卫生间的条件、图书馆的开门时间,学院的报告会,学术氛围、实验室建设、其他教授的处境、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人才引进、如何与来访学者交流、等。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创新建议,而且持续关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但大部分都被认为不合国情,最后还是只得罢休了。另外一位也是从国外到北大当临时工的学者,我们聊天时,我一下子就感觉他总觉得自己是北大的客人,于是对其展开了一通主人心态和客人心态的教育。有人批长江学者大部分都是假的,我也主动首先站出来反驳,直述胸臆,毫无委婉辞令,引火烧身。 后来不当讲座教授了,随之也失去了主人心态,而变为客人心态了。碰到关己或者不关己的事,都高高挂起。如果不顺眼或者不习惯,则一笑或一走了之(但极少数时候还是忍不住偶尔管一下闲事)。只有当被请到了,或是与朋友聊天,才比较放任说一说。同胞们大概都觉得我变得谦虚了,似乎对我的意见也少了一些(大概也是因为把我当客人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639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网络舆论和独立思考
youxue 2010-8-22 09:06
近几年我上网比较多了。看网上文章时总提醒自己,任何人都可以写网络文章,其准确性是需要证实的。这与科研中文献调研类似。我有两门课需要写学期论文(term paper)。每次我都要提醒学生,各种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不同。经过同行评议的杂志论文的可靠性远远高于任何人都可以上贴的网络文章,而不同来源的网络文章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差别。从文献中提取准确信息是写学期论文的一个基本训练,也是学期论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几件我的亲身经历,看到一些国内国外的华人似乎过分被负面网络舆论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尤其是遇事总把海外华人往不好的方面想,即使自己已知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一例。某人在考虑回国,我告诉了一位海外华人,其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我问,我考虑过回国。是不是因为混不下去了?回答是,那当然不是。再问,另外某某人也在考虑回国,是不是因为混不下去了?回答还是,那当然不是,你们都有终生位置嘛。我又问,那为什么你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该某人混不下去了呢?回答是不知道为什么。 又一例。某著名华人学者来国内做报告,报告前几个小时在楼道我旁听到两位不认识者议论,大意是:一些在国外混得不怎样的学者,到国内好像就成了大学者,到处招摇撞骗。我只好比较认真地准备了一下这位学者的成就,报告前对主持人说,我来介绍这位学者吧。但不知道我的介绍是不是有作用。 第三例。在国内与一位学生聊天,不知怎么说到了长江学者(该生知道我已经辞去了长江学者)。学生想也没想就说这些人在国内工作是为了赚钱占便宜。我问该生一位我们两人都极熟悉的一位长江学者是不是在国内占了便宜?回答是没有。再问另一位长江学者是不是占了便宜?回答也是没有。谁在国内占便宜了?回答是网络上经常说起的名字。其实该生和我本人都不了解这位网络名人是不是真的占了便宜,而且关于该学者的正面报道也很多。但不知为什么负面报道就深入人心了。即使网络报道说的都是事实,也常常是特例,不代表群体,否则也就不会有报道了。因此很奇怪:虽然知道自己认识的长江学者并没有在国内占便宜,但似乎一说起长江学者这个群体就觉得他们都是为了占国内的便宜,就是因为网络文章。 看来,对国人来说网络舆论确实有力量。一是很多读者以为写出来了就是真的。二是以少概全。网络舆论揭露丑恶现象多。虽然也有一些正面报道,但这年头同胞们相信正面报道的似乎很少,而负面报道很容易被同胞们不加思索地相信。不仅如此,关于某人的负面报道很容易被广大网民推广到一个群体,认为该群体都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不用负面报道中的人和事以偏概全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5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善待科学网的弱势群体
chemicalbond 2010-7-3 20:45
有位博主看到施一公在网上遭人指教,大声叫好,充分肯定了科学网的言论自由舆论导向。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0741 据说(或者来自某些人的考察,也可能仅是网络八卦),科学网上土鳖的势力很大(至少是人多势众的意思),要是随意压制,恐怕就要招致洪水猛兽 :-) 在我看来,海归乃至海外的华人在科学网真有点 弱势群体 的味道,动不动就遭人攻击。昨天看到 有人就某些海外华人猥琐大放厥词 ,实在是荒唐 !懒得跟他们争吵,洪水猛兽还是适当回避一下为上策。但是,一篇恶狠狠地人身攻击的文章(无聊的是前后还包着些遮羞布/烟幕弹),竟然受到那么多实名博主的推荐和好评,只能感受到悲哀! 【注:刚才一位网友转来一篇文章,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猥琐是那么回事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782 】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33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女儿喜获省督奖
majorite 2010-5-2 11:21
女儿喜获省督奖 嵇少丞 1. 颁奖现场。省督Pierre Duchesne先生和夫人位于中间。 女儿然然喜获2010年度加拿大魁北克省督杰出青年奖,该奖授予25岁以下在读的大、专院校和中学品行兼优的杰出学生,不仅要求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而且要求参加和组织校内外许多服务社会、帮助弱者、保护环境等的义工活动。 女儿在学习之余,经常去医院、老人院帮助病人和老人;暑假去发展中国家的穷地方的孤儿院做义工;在学校里参加和组织话剧演出,为海地地震和盲人基金会捐款等活动。在北美,仅学习成绩好而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是不赞赏的。 2. 女儿然然在皇家卫士的陪伴下来到领奖台,站到省督的面前。 这里是我5月1日下午在颁奖仪式现场上拍到的照片。 3. 从省督手中接过奖章,合影。 4. 在获奖者纪录薄上签字 5. 获奖后和她同学合影, 左边的女孩秋天进法学院,右边的秋天进新闻系。她们是然然未来的社会关系。 6. 获奖后和他弟弟合影。姊姊为弟弟做了一个好榜样。 省督奖,不接受个人申请,仅从各大学、大学预科、大专、中学推荐的候选人中选出。整个过程,然然都不知道,直到通知她参加颁奖仪式,她才知道自己获奖了。然然对我说:“论学习成绩,有几个同学和我差不多,为啥他们没有得奖?论社会活动, 有的同学干的义工时比我还多,为啥他们没有得奖?”女儿为她的同学抱不平。我说:“你的运气好,或许你两者兼而有之”。 教育孩子,一是大环境(社会、学校等)要好,二是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传,润物丝无声。 7. 奖章的正面是魁北克第28任省督的头像 8. 奖章的反面是魁北克省徽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7174 次阅读|34 个评论
2009-2010 AOCABFE执委会第三次会议纪要
wangyk 2010-2-6 09:01
王 应 宽 2010-02-06 Beijing, China 博主按: 本人 2009 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参加了 2009-2010 年 AOCABFE 执委会第三次会议。由于我已经提前确定 12 月 9 日结束访学回国,为了能让我在回国前参加此次会议, AOCABFE 专门调整了会议时间,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本人在上一期的会讯中撰文提出了关于正确使用协会对外交流中英文名称的建议,在此次会议中除了例行汇报英文刊 IJABE 的进展外,还专门讨论了此建议。按照 AOCABFE 的章程,上次会议的纪要在广泛征求各位执委意见后在下一次执委会上审议通过。在今天召开的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上次会议的纪要。现发布于此,留此存照。 2009-2010 AOCABFE 执委会第三次会议纪要 纪要起草人:隋瑞秀 2009-2010 AOC 执委会第 三 次会议于美中时间 2009 年 12 月 4 日下午 3 时召开。会议由 AOC 主席王玲娟博士主持,下列执委会成员参加了会议(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应宽、王玲娟、 刘聚华、 刘聚德、 盛祝平、 陈曦光、 杨秀生、 黄岩波、隋瑞秀。 1. 由盛祝平博士提议,隋瑞秀博士附议,会议通过了本届执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2. 学委会主席陈曦光同学汇报了 AOC 学委会的工作计划。 组织对 AOC 的宣传活动 ; 为国內参加 2010 ASABE 年会的学生提供帮助 ; 帮助国內学生在海外选择学校和导师 ; 因邮寄成本高 , 学委会打算停售 AOC 体恤衫。王应宽博士建议可考虑将其作为奖品使用。 3. 王应宽博士汇报了 IJABE 杂志的有关情况。截至 2009 年 11 月 IJABE 已经出版三期,第四期准备于 12 月底出版。最近 , IJABE 又被 EBSCO 收录。王应宽博士感谢大家对 IJABE 的支持 , 非常希望大家能积极为 IJABE 审稿并多投稿。 4. IMPACT Newsletter 主编盛祝平博士汇报了 Newsletter 的约稿、编辑和发行工作。 IMPACT Newsletter 新增龙笛、王紫煜、郑霞等三位副主编。 下一期 IMPACT Newsletter 计划在 2009 年 12 月底出版。 沈博士就有关稿件事宜与相关人士交换了意见。 5. 刘聚华博士汇报了 AOC 网站方面的工作。 AOC 网站新界面正在设计之中 , 待完成后报请执委会审批 ; 需要 2009 AOC 年会上的有关照片 , 供网站使用 ; 刘聚华博士建议设立 Google Group, 以便于 AOC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 经讨论 , 会议同意其先做一个 protocol, 待试用一段时间后酌情再议。 6. 杨秀生博士汇报了有关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筹建情况。 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筹委会将于 2009 年 12 月底在中国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筹委会会议。会议将就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组建、运行等事项进行讨论。 杨秀生博士提议 AOC 委派杨秀生博士、张强博士、 杨成海博士等三人代表 AOC 参加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筹委会。与会者表决通过了该提议。 杨秀生博士希望 AOC 成员积极参与研究院的工作 , 提交 Research Proposal 。与会者还就如何选定研究项目等问题与杨秀生博士交换了看法。 7. 刘聚德博士最近在 AOC 成员发展工作上采取新举措。他推出的 AOC 成员发展对象建册计划已初见成效。 刘聚德博士希望大家能积极协助把这项计划推向深入。 8. 王应宽博士建议 AOC 应当规范其名称 ( 详见 IMPACT Vol 9:1) 。 会议讨论了该建议 , 并予以肯定。但此事涉及团体名称 , 要慎重稳妥对待。经讨论 , 会议指定隋瑞秀博士负责首先就此事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 , 其后酌情再议。 9. 黄岩波博士代表兰玉彬博士就邀请有关人士在 2010 ASABE 年会的 China Exchange 上演讲事宜作了汇报。目前已初定了七位演讲者,欢迎推荐更多候选人。 10. 有关 AOC 会费和 2010 AOC 年会的筹备事项也在会上进行了简单讨论。 11.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 , 王玲娟博士宣布会议结束。 附: 2009 年 12 月 AOCABFE 执委会会议议程 Tentative agenda for AOC board conference call in December 2009 1. Call to order 2. Approval of the meeting minutes of last conference call on October 2 3. IJABE update (Roger Ruan, Yingkuan Wang) 4. Impact newsletter update (Zhuping Sheng) 5. AOC website update (Juhua Liu) 6. Fund raising committee update 7. Yangling project update (Xiusheng Yang) 8. AOC membership development update (Jude Liu) 8. SAC activities in 2009-2010 (Xiguang Chen) 9. Other business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外华人地理信息科学(GIS)领域教授 - 联合培养有用(转)
GIS 2009-6-19 02:42
本文转载自(安瀾的家):http://alanxuan.bokee.com/5468492.html 北大: Ningchuan Xiao, Ohio State Changshan Wu, Univ. of Milwaukee, new hire Xiaolan WU, Central Michigan Univ. Le Wang, Texas State Yongmei Lu, Texas State Dianshen Guo, SC Ling Liu, Univ. of Cincinnatti Xinhao Wang, Univ. of Cincinnatti Daniel Sui, TAMU,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Hongxing Liu, TAMU Wei Song, Univ. of Lueville Hongbo Yu, OKState, new hire Xiaohang Liu,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Fahui Wang, North Illinois Univ. Lan Mu, UIUC Yu Zhou,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 南大: Peng Gong, Berkley Liang, UMD Qiang Yu, Univ. of Mass, new hire Wanxiao Sun, South Illinois Univ. 武测: Xiaobai Yao, UGA Hui Lin, Chinese HK Univ. Liqiu Meng, 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 Germany Ben Zhang, Texas State 华东师大: Fang Qiu, Uinv. of Texas at Dallas Hongliang Fang, 中国地质大学 Xiaojun Yang, Florida State Univ. 同济 Ron Li, Ohio State 北师大 Axing Zhu, Univ. of Wisc, Madission Ling Bian, SUNY Baffalo 杭州大学 Dennis Yehua Wei, Univ. of Milwaukee 浙大 Liping Di, George Mason 哈尔宾师大 Jiaguo Qi, MSU 香港与台湾地区 Mei-Po Kwan, Ohio Stat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C.P. Luo, UGA Lina Nam, LSU, Chair of UCGIS Cindy Fan, UCLA May Yuan, Univ. of Oklahom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Shi-Lung Shaw,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有些未知 Max Lu, Kansas State Univ. Li Ying, SUNY Buffalo, Planning Wei Luo, NIU Jie Song, NIU Yichun Xie, East Michigan Hong Ji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Yi-Fu Tuan, U Wisconsin-Madison,这个我就不要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1)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ZHOU Qimin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正教授 Wei-Ning Xiang (2)武测 Le Wang, Texas State助理教授 武测本科,北大硕士,伯克利博士 Wenzhong Shi,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副教授 Chen Yong-qi,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正教授,系主任 Chuang Tao 加拿大York大学副教授 http://www.geoict.net/AboutUs/DrVincentTaoDirector.htm (3)关于齐家国 好像是东北农学院毕业的 ==================================================================转载完毕 回味起当初找联系信息的艰辛,把这个信息贴出来,供大家对外联系时参考。信息多是北美地区的,也符合当前申请的潮流。欧州也有很多,最有名气的当属慕尼黑理工的 孟丽秋 (副校长),印象中她是军测毕业的,不是十分肯定,欢迎大家补充。另:华人地理信息系统协会 CPGIS 是十分有用的一个网站,加入该协会,可以得到相当多的信息。
个人分类: 一般问题|977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