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油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经济林项目博览
jxz1963 2019-12-18 11:09
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经济林项目博览 中 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创新奖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林业产业业界唯一奖项,是中国林业产业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19年11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获奖项目名单,从公布的名单看,这两年我国在经济林研究、开发和创新的各类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核桃、油茶籽等方面有许多成果在产业化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结出了累累硕果。 核桃产业研究成果 :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鲜食核桃气调保鲜贮藏新技术 陕西大统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封斌奎 ‘清香’核桃引种试验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陕西宜君县核桃产业办公室 核桃集约化栽培与繁育 河北赞皇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薄壳山核桃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核桃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湖北保康县核桃技术推广中心 朝天核桃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林业局 成县核桃地方种质资源选育及应用 甘肃省成县林业和草原局 华亭县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研究 甘肃省华亭市林果业综合服务中心 核桃新品种“中宁强”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河北定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 佳 鄂西地区核桃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湖北宜昌市林木种苗推广中心 陈邦清 四川核桃产业培育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罗成荣 茶籽产业研究成果 : 茶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黄山市徽山食用油业有限公司 油茶产业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福建胜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油茶综合利用创新 江西神州通油茶科技有限公司 油茶全产业链精深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 湖北四季春茶油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山茶油制备高纯油酸的技术和应用 湖南万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油茶授粉意蜂驯化繁育技术 湖南常宁市丽水蓝天林业专业合作社 茶油茶果直接榨油方法 湖南大三湘茶油有限公司 《油茶产业精准扶贫标准》 安徽省龙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吴伍兵 油茶生产实用新型专利 江西赣岭茶油开发有限公司 张盘宇 油茶高产新品种应用和规模化扩繁技术集成示范 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周伟国 油茶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邓先珍 油茶籽油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制与产业化应用 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学文 油茶良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示范 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陈永忠 油茶籽油的生产 四川省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侯学勇 花椒产业研究成果 : 花椒产业综合发展项目 陕西为康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花椒芽菜辣酱 陕西韩城市金太阳花椒油脂药料有限责任公司 花椒清选及深加工新科技项目成果 陕西韩城市宏达花椒香料有限公司 陈双亭 枣类产业研究成果 : 设施冬枣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 陕西泾阳佳沃农业有限公司 刘宗强 一种中秋酥脆枣裂果病的防治方法 湖南祁东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优质酸枣种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河北省定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黄志欣 果用南酸枣产业 江西省崇义县林业局 林朝楷 木本油料研究成果: 江苏木本油料适生品种育繁及产业化开发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梾木果食用油加工工艺研究 江西于都中和光皮树开发有限公司 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优良品种繁育与加工 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 沙棘资源无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 辽宁东宁药业有限公司 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优良品种繁育与加工 湖北民族大学 陈耀兵 元宝枫树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技术 四川成都元宝枫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杨茂忠 油橄榄引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研究开发中心 赵海云 杜仲产业研究成果: 杜仲黑茶 湖南张家界茶坤缘杜仲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杜仲高产胶原系列良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王 璐 杜仲活性成份绿色制备技术、功效评价及综合利用 河南大学 李 钦 食品研究成果: 沙果果浆饮料制造技术 内蒙古沙枝食品有限公司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食品开发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慕长龙 一种从苦杏仁中同时提取多种有效成份的方法 河北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敦煌李广杏栽培示范推广项目 甘肃省敦煌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生虎 果仁破碎取仁装置 河北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 杏核破碎取仁工艺研究 河北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 薛自强 食品真空冷冻干燥专用设备 江苏博莱客冷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网站——“关于表彰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创新奖获得者的决定”。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4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优先支持的12种木本油料品种
jxz1963 2019-3-5 22:30
在我国油市已被“洋油”主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木本食油是确保城乡百姓长期吃油安全最为理想的科学选择。为提高优质的木本油料重要来源。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800个油茶、核桃、油用牡丹、 山桐子 等木本油料重点县,建立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基地,木本油料种植面积从现有的1.2亿亩发展到2亿亩,年产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 木本油料作物较多,但是每种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含油品质却千差万别。经过调研,目前有12种木本油料作物属于国家重点研究和发展的对象,都有哪12种呢? 一、油茶 油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高一般为2-4m,基径为8-20cm,树龄100-200年,在条件适宜的地方,树高达6-8m,地径达30至40cm,树龄可达400年。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长1-2m,侧根、细根较少,呈扩散型。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 园林绿化:油茶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10月上旬至12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因此科学经营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种子含油30%以上,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二、核桃 核桃,又称胡桃,羌桃,为胡桃科植物,是国内外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落叶乔木,一般树高10-20m,最高可达30m以上,主干直径1m左右,寿命长达一二百年,最长可达500年以上。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8~9月。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坚果类食品之一。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产于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新疆南部。 园林绿化:核桃树冠开展,浓荫覆地,干皮灰白色,姿态魁伟美观,是优良的园林结合生产树种。取植或2、3株丛植庭院、公园、草坪、隙地、池畔、建筑旁;居民新村、风景疗养区亦可用作庭荫树、行道树。秋叶金黄色,宜在风景区植风景林装点秋色。 核桃的油脂含量高达65-70%,居所有木本油料之首,有“树上油库”的美誉。利用现代工艺提取其精华,这就是核桃新一代产品——核桃油。 三、油用牡丹 油用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高1-1.5m,花期5月,果期6月。牡丹花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油用分布于中国山东省菏泽、聊城、河南省洛阳、陕西省太白山一带、陕西省富平、安徽省亳州市、铜陵市凤凰山、甘肃省以及湖南湘西等。现在用于商业生产中的油用牡丹仅有凤丹和紫斑两个品种。 园林绿化:牡丹花大而美丽,色香俱佳,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为中国特产名花,在中国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是中国国花的强有力的候选树种。在园林中常用作专类园,供重点美化区应用,又可植于花台、花池观赏。而自然式孤植或丛植于岩坡草地边缘或庭园等处点缀,常又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此外,还可盆栽作室内观赏和切花瓶插等用。 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备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点:高产出(五年生亩产可达300kg,亩综合效益可达万元)、高含油率(籽含油率22%)、高品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低成本(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一年种百年收,成本低)。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2011年3月27日国家卫计委正式批准牡丹籽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四、 元宝枫 元宝枫,属于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高8-10m;树皮纵裂。单叶;单叶对生;主脉5条;掌状;叶柄长3-5cm。伞房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花期在5月,果期在9月。元宝枫树树姿优美,叶形秀丽,嫩叶红色,秋季叶又变成黄色或红色,为著名秋季观红叶树种。弱阳性,耐半荫,耐寒,较抗风,不耐干热和强烈日晒。广布于东北、华北,西至陕西、四川、湖北,南达浙江、江西、安徽等省。 园林绿化:元宝枫嫩叶红色,秋叶黄色、红色或紫红色,树姿优美,叶形秀丽,为优良的观叶树种。宜作庭荫树、行道树或风景林树种。现多用于道路绿化。元宝枫耐阴,喜温凉湿润气候,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及石灰性土中均能生长,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的抗性较强,吸附粉尘的能力亦较强。是优良的防护林、用材林、工矿区绿化树种。 种籽颗粒大,含油量高。元宝枫种仁含油量为48%,机榨出油率35%,高于油菜籽出油率。元宝枫籽油中含有多种维生素:B1、B2、B6、维生素A、维生素E、尼克酸等,其中,天然维生素E在每百克中达到125.23,为植物油脂之冠,是棕榈油的8.3倍、茶籽油的4.6倍。元宝枫籽油中还含有12种脂肪酸,油酸24.80%、亚油酸36.35、神经酸5.52%,不饱和脂肪酸达90%、必需脂肪酸达53%。2011年3月22日国家卫计委正式批准元宝枫籽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五、毛叶山桐子 毛叶山桐子,又名水冬瓜、山梧桐、油葡萄等,主产地为中国。相比于文冠果、油茶、黄连木等木本油料植物而言,毛叶山桐子植株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挂果快,产量高,果实含油率高且耐储藏、易加工,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为理想的优质高产的木本油料本土植物。 园林绿化:山桐子树侧根系十分发达,呈网状。发达的根系使该树种生长速度快,播种当年树高即可达80-160cm,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是优良的生态树种之一。 毛叶山桐子果实中果肉含油率达40-43.6%,种子含油率达25-29%,全果含油率32-38%,精炼率为85%,亚油酸含量达60-80%,被誉为“树上油库”。该树生长快,结果年限长。4-5年开始挂果,一般15年左右进入盛果期,盛产期长达40-70年。初期单株可产鲜果5kg以上,盛产期单株可产鲜果达130kg以上。 毛叶山桐子是阳性速生树种,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喜温暖气候和肥沃土壤,适宜的土壤pH值为5.3-8.0,在微酸性、中性和微碱性沙质土壤里均能正常生长;在地势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快。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能耐低温高热(-14-40℃),年降雨量在800mm~2000mm,海拔在160~2400m的范围都能正常生长。因此,也可将毛叶山桐子作为先锋树种种植于山坡和谷地。 六、 长柄扁桃 长柄扁桃,又名长梗扁桃、柄扁桃、野樱桃,蔷薇目蔷薇科植物,灌木,花期5月,果期7一8月。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毛乌素沙地及内蒙古、河北、新疆、宁夏等地区。其加工生产的长柄扁桃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油品好,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能源安全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园林绿化:长柄扁桃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其成年植株高2-3m,主根入地10多m,匍匐根蔓延20-30m。该树种经历了亿万年恶劣环境的严重考验,具备极强的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沙与病虫害侵袭的能力,树龄可达200多年。经过实践繁殖育苗、造林试验证明,长柄扁桃抗逆性和适应性极强,在沙漠地区、黄土丘陵地区、石砺山区均可栽植。采集本地长柄扁桃种子,发芽率、成苗率、造林成活率可达80%以上,是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势树种。 长柄扁桃的种仁中含有48-56%的油脂,长柄扁桃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达96-98%,居所有植物油榜首,其中油酸含量高于70%,亚油酸含量高于26%,并富含维生素E,属于高油酸、高亚油酸植物油。2013年10月30日国家卫计委批准长柄扁桃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七、 杜仲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杜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m,胸径约50cm。杜仲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淅川)、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广西及浙江等省区,现各地广泛栽种。张家界杜仲之乡,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产地,现江苏国家级林业基地大量人工培育杜仲。杜仲也被引种到欧美各地的植物园,被称为“中国橡胶树”,虽然和橡胶树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园林绿化:杜仲的树干通直,树冠圆头形至圆锥形,树形优美,叶片密集,叶色浓绿,遮荫面大,抗性强,病虫害少,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杜仲的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耐干旱瘠薄,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因此在丘陵、山区成片栽植杜仲,既起到保持水土,绿化荒山的作用,又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中,杜仲将发挥综合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杜仲的种子除了可以繁殖优质苗木外,还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种仁含油率达27-30%。杜仲油主要成分是亚麻酸和亚油酸,为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开发我国这一新的保健食用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杜仲籽油2009年9月27日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八、 翅果油树 翅果油树,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直立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0m,胸径达8cm,芽球形,黄褐色。叶纸质,稀膜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叶柄半圆形,花灰绿色,下垂,芳香,花梗被星状柔毛,萼筒钟状,裂片近三角形或近披针形,花药椭圆形,花柱直立,果肉棉质;果核纺锤形,栗褐色,子叶肥厚,含丰富的油脂。4-5月开花,8-9月结果。 园林绿化:翅果油树根系发达,萌蘖力强,幼苗为锥形根系,主根发达,以后逐渐长出许多侧根,侧根呈水平分布,所以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些根系和土壤中的一类放线菌关系密切,在根系上形成了丰富的根瘤,能够直接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而转化为树体所需的氮素营养,其固氮活性可与豆科植物相媲美,因此说,翅果油树是绿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很好的山地经济植物,具有重要的造林价值,是当前开发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树种之一。 种子粗脂肪含量为46.2%,出油率为30%以上,该油理化性质与二级芝麻油,花生油相近,油质纯净,色泽橙黄透亮,清香可口,产地群众采种熬油食用已有悠久历史,种仁中蛋白质含量为32.21%,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2011年1月18日,卫生部批准翅果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九、光皮俫木 光皮俫木,落叶乔木,高5-18m,稀达40m;树皮灰色至青灰色,块状剥落;花期5月;果期10-11月。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都有。长在海拔130~1130m林中,山坡林中,石灰岩山阔叶林中,疏林中,溪边。 园林绿化:荫木类。5月百花压枝,犹如积雪,树皮终年似梅花鹿的斑点,作为行道树、遮阴树使用,光皮树干直挺秀,树皮斑斓,叶茂荫浓,初夏开满树银花。是理想的庭荫树。 本种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果肉和种仁均含有较多的油脂,其果实(带果皮)含油率33-36%,盛果期平均每株产油15kg以上,其油的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及油酸为主,食用价值较高;叶作饲料,牲畜特别爱吃,又为良好的绿肥原料;木材坚硬,纹理致密而美观,为家具及农具的良好用材;树形美观,寿命较长,为良好的绿化树种。2013年10月30日国家卫计委批准光皮梾木果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十、文冠果 文冠果,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m;小枝褐红色粗壮,叶连柄长可达30cm;蒴果长达6cm;种子黑色而有光泽。春季开花,秋初结果。分布中国北部和东北部,西至宁夏、甘肃,东北至辽宁,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野生于丘陵山坡等处,各地也常栽培。 园林绿化:文冠果树姿秀丽,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长,甚为美观。可于公园、庭园、绿地孤植或群植。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既扎得深,又分布广;根的皮层占91%,就像根的外面包着很厚的一层海绵一样,能充分吸收和贮存水分。是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在国家林业局2006-2015年的能源林建设规划当中文冠果已成为三北地区的首选树种。 文冠果油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和美容用品。文冠果种子不但有非常高的含油量,而且油品的品质也特别好,常温下油品清亮,色泽金黄,味道甘美,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是植物油中的极品,品质比橄榄油还要好。种子含油率达33.7%,种仁含油率达66.39%,油份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其中亚油酸占36.9%,油酸占57.1%),酸值低(0.52),碘值高(125.8)。 十一、油橄榄 油橄榄,是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m;果椭圆形,长1.6-2.5cm,直径1-2cm,成熟时呈蓝黑色。花期4-5月,果期6-9月。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为集中产地。 园林绿化:橄榄树是极适宜在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里生长的树种,坚固的树干使其即便在险恶的外部环境下依旧能顽强生存。每棵橄榄树都极具生命力,二三百岁的橄榄树是很常见的。油橄榄树作为绿化树种栽培,无论是居家庭院、公园、高档别墅等,只要有了神圣的、具有欧洲风情的橄榄树,将会给你的生活带去极其别致的一道风景。 核果椭圆形,重3-7g,最大可达15g,成熟后呈紫黑色,果肉含油量达50-70%(干重)。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油橄榄单位面积产量已接近原产地集约经营的高产水平,超过了原产地传统管理的一般生产水平。在四川三台县,不足一公顷的土地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油橄榄连年产量幅动于6000-9000kg,折合亩产400-600kg,亩含油80-120kg。 十二、盐肤木 盐肤木,别名:五倍子树(山梧桐、黄瓤树、欺树)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中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也见于日本、中南半岛、印度至印度尼西亚。盐肤木是中国主要经济树种,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种子还可榨油。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 果的树种。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园林绿化:有利于水土保持。由于盐肤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根蘖力强,是重要的造林及园林绿化树种,也是废弃地(如烧制石灰的煤渣堆放地)恢复的先锋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果的树种。 每100g盐肤木果实中含有油脂12.74~21.07g、盐肤木果实、果梗均有较高的含油量;通过油脂成分分析,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4%,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4%;经专门机构检测,其油脂均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可以作为食用油在食品领域中应用。2013年1月4日卫生部批准盐肤木果油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4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志32】油茶未必都产油
fuleiucas 2018-2-9 10:26
山茶科植物除了供观赏的山茶花和供饮用的各种茶,还有一类榨油的油茶。 图 1 油茶的果实 油茶属于小的乔木或者灌木,花期与山茶花类似,也在冬春季节。根据花的颜色,可以分为白花油茶、红花油茶和金花油茶。它们的果实是球形的,里面的种子脂肪含量较高,即是榨油的来源。油茶适合生活在南方,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区都有分布。油茶与油棕、油橄榄、椰子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的种子榨的油,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以作为工业用油。 图 2 恭城油茶 说到广西种植油茶,不得不说广西桂林市恭城县的特色小吃 ——恭城油茶,这可是跟作为油料植物的油茶完全不一样的了。恭城是瑶族自治县,油茶是瑶族的特色小吃。瑶族群众将茶叶放盐放油煮起来喝,并把这一过程叫做“打油茶”。煮茶的原料除了油盐,还有生姜、花生米、葱花、香菜末等,吃油茶的时候,还要再配上爆米花、炒黄豆、魔芋、粑粑等小吃,十分丰盛。刚开始吃的时候,会觉得油茶有些苦,但时间一长,就品出其独特的香味了。这也难怪恭城人如此热爱油茶,竟可以一天三顿打油茶了。 图 3 用酥油桶打酥油茶 中国是茶的王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民,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 西藏的酥油茶跟恭城油茶有些像,不过差异也是明显的。藏区的老百姓先将砖茶(也可以是其他茶叶)煮开,然后倒入酥油桶里,加上酥油,也有的会加上炒熟的花生米、核桃仁的碎末,再使劲搅在一起,让酥油均匀分散在茶汁中。就像恭城人非常喜欢喝油茶一样,藏民也热爱酥油茶。倘若你去西藏旅行,他们一定会请你喝酥油茶的。 可以吃的油茶还有北京的油茶,却跟茶叶没什么关系。北京油茶又叫做油炒面,其实是先把面粉炒熟,再加上桂花、牛油等佐料,拿开水冲成糊状做成的一种小吃。这种老北京小吃,尤其是天冷的时候颇受人喜欢。不过,这种小吃其实不只存在于北京,在陕西等地也可以品尝到。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科学周末》 2018- 2 - 9 (4);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2/402630.shtm
个人分类: 自然志|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油茶野生传粉蜜蜂相关研究进展
热度 3 zhuchaodong 2017-5-7 11:34
油茶野生传粉蜜蜂相关研究进展 朱朝东、 黄敦元 注: 2017年5月7日,受邀参 加第五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森林昆虫部分介绍油茶野生传粉蜜蜂的工作。PPT和文字部分供参考。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6714900_Research_Progress_on_Wild_Bees_Pollinating_Camelia_Oil_Trees 野生蜜蜂是全球传粉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类群,因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等特性,所以成为所在地传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之一。根据野生蜜蜂筑巢习性可分为地下筑巢( ground-nesting )和地上筑巢( wood-nesting cavity nesting )两类,其中 70 % 是地下筑巢类型。野生蜜蜂 绝大多数 为独栖性,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比较高,包括适宜的筑巢地点、充足的蜜源植物和筑巢所需的材料等。因此,要维持一定生态环境下野生蜜蜂多样性和传粉生态服务功能,在野生蜜蜂类群分布区内保护和重新构建适宜的栖息地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 又名茶子树、油茶树, 属山茶科( Theaceae )山茶属( Camellia ),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我国是油茶资源大国,全国现有油茶面积 340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 18 个省(区、市)。茶油是最好的食用油之一,集食用和医疗 保健于一身,长期以来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根据《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 年 ) 》发展规划,力争到 2020 年我国油茶种植总规模达到 467 万公顷 。届时将大幅提高茶油在现有食用油供给中的比例,缓解日益紧张的食用油供给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目前,我国油茶种植和抚育管理基本还处于粗放状态,经济效益很低,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油茶花期正值秋末冬初,传粉昆虫比较少(尤其是有效传粉蜜蜂),难以满足油茶授粉的需要。 1987 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赵尚武研究员应用家养蜜蜂(主要是中华蜜蜂)为油茶授粉,可以有效提高油茶座果率 1 倍以上,且油茶果实大、出油率高,就清楚地表明花粉资源限制是导致我国目前油茶产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9 年北京蜂疗科学研究所王孟林教授等研制出“油茶蜂乐”,初步解决了家养蜜蜂因采集油茶花蜜和花粉中毒而导致蜜蜂后代死亡的问题。但由于我国油茶栽培地多处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度低,不利于家养蜜蜂活动,因而,油茶林区放养蜜蜂作为油茶的有效增产措施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据此,我们认为利用油茶林区的野生传粉蜜蜂来提高油茶的传粉效率,解除油茶花粉资源的限制,从而提高油茶的座果率和产量,是解决当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瓶颈”的有效策略之一。 目前,我组在油茶传粉野生蜜蜂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 油茶传粉昆虫资源调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对我国南方地区油茶传粉昆虫种类进行详细调查,共采集油茶传粉昆虫 15000 多头,鉴定物种 80 余种,为后续研究提供本底资料。研究发现油茶传粉野生蜜蜂主要有:大分舌蜂( Colletes gigas )、油茶地蜂( Andrena camellia )、湖南地蜂( Andrena hunanensis )、浙江地蜂( Andrena chekiangensis )、纹地蜂( Andrena striata )等膜翅目昆虫 2. 油茶部分野生传粉蜜蜂的生物学研究 野生传粉蜜蜂生物学基础知识不仅是开展野生蜜蜂人工管理、驯化、工厂化繁殖和传粉实践技术的理论基础,还是制定保护策略和构建适宜栖息地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们对油茶地蜂( Andrena camellia )和大分舌蜂( Colletes gigas )的生物学特性、营巢生物学、栖息地环境保护和构建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后续其他传粉野生蜜蜂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3. 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传粉效率比较 为比较分析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传粉效率,筛选出油茶优势传粉昆虫,油茶花期我们在江西、湖南等地野外观测油茶主要传粉蜜蜂的访花行为并以意大利蜜蜂为参照,比较大分舌蜂、油茶地蜂、湖南地蜂、浙江地蜂和纹地蜂等野生蜜蜂的传粉效率。主要涉及的参数有:访花频率、花粉移出率、柱头花粉沉降数目、单花停留时间、花间运动式样、体表携粉量等。研究结果发现:油茶传粉效率最佳的是大分舌蜂,其次是浙江地蜂、油茶地蜂、湖南地蜂和纹地蜂等,研究还发现这些野生蜜蜂的传粉效率均优于意大利蜜蜂。 4. 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丰度与油茶座果率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明确油茶野生传粉蜜蜂对其座果率的影响,可以从水平格局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水平格局:以野生传粉蜜蜂为油茶的主要传粉者,利用的野生蜜蜂蜂巢位置、植物源(油茶)及野生蜂飞行范围数据,获取景观单元筑巢蜂量指数(即传粉者供应量),通过 InVEST 传粉模型来计算并确定油茶林区的这些野生传粉蜜蜂对油茶生产的具体价值。空间格局:同样以野生传粉蜜蜂为油茶的主要传粉者,通过设置不同高度( 0m 、 0.5m 、 1.0m 、 1.5m 、 2.0m 、 2.5m 、 3.0 m )的黄盘 收集油茶林区不同高度上野生传粉蜜蜂的种类和丰度;同时统计对应高度油茶的自然座果率大小(每个高度统计 30 个样方,计算出每个样枝的自然座果率并进行方差分析),最终将不同高度的自然座果率与不同高度黄盘收集的野生传粉蜜蜂的种类和数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色诱集盘较其他颜色的诱集盘更能有效诱集油茶花期传粉昆虫;油茶访花野生蜜蜂在 1.5m-2.5m 区间活动更为活跃;不同高度黄盘诱集到传粉野生蜜蜂的数目与对应高度油茶的自然座果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基于上述初步研究工作,我们提出下列保护措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049105.html ): 为保护野生蜂巢穴,新造油茶林在整地之前,可以根据该蜂的巢穴特征,即巢口四周有细土覆盖,对整个林地进行踏查并对该蜂的巢区进行标记,采取措施避免人工活动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油茶成林后,通过维持林下杂草适宜盖度的方式来保护蜂巢,避免过度人类活动干预,杜绝大面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 对已经整地结束,严重破坏油茶新造林地野生蜜蜂栖息地环境的林区,建议根据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栖息地环境特性,人工营造适宜栖息地吸引油茶传粉的野生蜜蜂定居并建立固定的种群。 致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长期资助;研究组成员,特别是丁亮同志在早期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牛泽清博士和袁峰在昆虫多样性方面的支持;何波等近期坚持野外工作。
463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绿色时报刊文:保护油茶林内的野生蜂巢穴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7-4-15 16:33
保护油茶林内的野生蜂巢穴 鸣谢: 潘春芳、刘霞编辑并帮助在中国绿色时报科技版刊文;丁亮 参与早期工作并 拍摄部分照片;黄敦元长期坚持油茶传粉研究 更新时间: 2017-04-14 11:15:23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7-04-14) A:油茶地蜂的巢穴;  B:油茶地蜂的蜂粮和卵;  C:油茶地蜂访花;  D:大分舌蜂的蜂粮和卵;  E:大分舌蜂访花。 江西、湖南等地采集的部分油茶传粉蜜蜂。A:油茶地蜂 B:浙江地蜂 C:绿条无垫蜂  D:大分舌蜂 E:拟黄芦蜂 F:尖肩淡脉隧蜂 G:三条熊蜂 H:萃熊蜂 I:竹木蜂。 我国是油茶资源大国。南方地区现有油茶种植面积6400万亩。但一直以来,油茶产量难以提升,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数据显示,全国油茶平均亩产茶油仅5.79千克左右。 油茶花期正值秋末冬初,传粉昆虫,尤其是能进行有效传粉的野生传粉蜜蜂比较少,难以满足油茶授粉的需要。对于异花授粉的油茶来说,花粉资源限制是导致结实率低,出现“千花一果”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7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赵尚武研究员应用家养蜜蜂为油茶授粉,有效坐果率提高1倍以上,且果实大、出油率高。但我国大部分油茶栽培地多处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温度低,不利于家养蜜蜂活动,且无法彻底解决家养蜜蜂因采集油茶花蜜和花粉中毒而导致蜜蜂后代死亡的问题。因而,家养蜜蜂作为油茶的有效增产措施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为此,利用本地油茶林区的野生传粉蜜蜂来提高油茶的传粉效率,解除油茶花粉资源限制,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坐果率和产量,是解决当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策略之一。 据调查,目前的油茶传粉昆虫约60种,主要包括大分舌蜂、油茶地蜂、湖南地蜂、浙江地蜂和纹地蜂等。2006年,中科院动物所朱朝东研究员课题组在蜜蜂研究专家吴燕如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分舌蜂、油茶地蜂和湖南地蜂等油茶优势传粉野生蜜蜂进行相关研究。 油茶地蜂、大分舌蜂等油茶野生传粉蜜蜂是典型的地下筑巢的独栖类群,具有一定的聚群性。2006年后,研究人员通过“考古式”挖掘,先后对油茶地蜂、大分舌蜂和浙江地蜂的巢穴结构、营巢规律和其生活史等基础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 油茶地蜂、大分舌蜂等油茶野生传粉蜜蜂具有典型的“近食做巢”行为。这些野生传粉蜜蜂一般喜欢选择在油茶林区或周边林区土壤较好的坡面或是排水较好的平地上筑巢。虫室一般分布在60-120厘米左右深度的土壤中。巢口四周有细土覆盖,巢口附近的土壤比较湿润且有一定的杂草或枯草遮阴。 因此,为保护野生蜂巢穴,新造油茶林在整地之前,可以根据该蜂的巢穴特征,即巢口四周有细土覆盖,对整个林地进行踏查并对该蜂的巢区进行标记,采取措施避免人工活动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油茶成林后,通过维持林下杂草适宜盖度的方式来保护蜂巢,避免过度人类活动干预,杜绝大面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 对已经整地结束,严重破坏油茶新造林地野生蜜蜂栖息地环境的林区,建议根据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栖息地环境特性,人工营造适宜栖息地吸引油茶传粉的野生蜜蜂定居并建立固定的种群。 主要可行的方法和技术措施有: 场地的选择:人工营造的巢区需要选择在一定遮阴度的林区,土壤厚度不少于1米且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基部或是排水顺畅的阴坡基部。 地表土壤的改良:由于新造林区斜坡基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而导致地面表土沙化,不适合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筑巢。可以将计划营造巢区的砂质表土铲除(一般5-10厘米)并重新填上细土(此项工作要在7月底之前完成,这样才能确保大分舌蜂等油茶传粉野生蜜蜂成虫活动期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和紧实度)。 杂草覆盖: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栖息地环境,需要在营造区域种植一些杂草或是栽培一些常绿乔木来遮阴。 油茶花期巢区松土及保湿:油茶花期若干旱少雨,可以将表土铲除(一般5-10厘米)并给土壤浇透水,待水吸干后,再用地表细土填上,扒平整细,适当压实。 巢区附近油茶花粉资源的供给:为了能够吸引足够的野生蜜蜂前来新造巢区筑巢,需要在上述处理之后的巢区附近提供足够的油茶花粉资源。在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在油茶林区周边选择土壤条件比较好的林地人工密植杉木等速生树种来营造大分舌蜂的适宜栖息地环境,目前已经初步显示出成效。
40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木本油料(2):油茶与油茶籽油
热度 1 jxz1963 2016-10-5 19:05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主要是指茶科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一次种植,三年挂果,受益期长达五、六十年。油茶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此外,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等国也有少量分布。但国外几乎没有开展油茶生产和相关科学研究。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油中的营养成分及油脂特性都比较相似,橄榄油作为“地中海膳食结构模式”中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脂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为对人体心血管健康有益的保健型营养油,而油茶籽油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目前,我国经济林总面积已达 3000 多万公顷的,其中油茶林面积达到 400 多万公顷,占我国木本食用油料面积的 80 %以上。油茶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的南、中、北 3 个地带,按面积大小依次排列为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贵州、湖北、云南、四川、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海南、台湾等 17 个省 ( 区 ) 的 1100 多个县市。其中,湖南、江西、广西 3 省区合计面积 303 万公顷,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 75.8 %。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油茶种植面积相对来说较大,但从建国以来到现在,油茶栽培面积总体发展呈曲线上升,近几年来由于产业政策与精准扶贫挂勾,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比较快。 表 11998 — 2015 年主要油茶籽生产情况 单位:万吨 项 目 1998 2002 2006 2010 2014 2015 油茶籽 72.3 83.0 84.5 90.8 95.6 112.3 由表 1 可见,近二十年来,我国油茶籽的生产量一直在上升通道行进。而我国目前油茶林的面积已达 7000 多万亩,以每亩产油茶籽平均 100 公斤计算,年产油茶籽 700 万吨,真正用于榨油的不到 16% 。 油茶籽的利用 油茶籽含壳约 30% ,全籽含油 25 %~ 40 %,油分主要集中在茶籽仁中,壳中含油甚少,通常在 0.5 %左右。茶籽仁主要由油分、淀粉、茶皂素和蛋白质组成,而茶籽壳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成(见表 2 )。 表 2 油茶籽仁的组成 成分 含量( % ) 成分 含量( % ) 油 25-40 粗纤维 3.3-4.9 淀粉 25 灰分 2.4-2.6 蛋白质 9 茶皂素 8-16 鞣质 0.57 目前,我国油茶籽油年产量约 200 万吨左右,油茶籽油属不干性油,色清味香,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油酸和亚油酸总量高达 90% 以上,油茶籽油是一种绿色、营养保健食用植物油,经常食用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的沉积,降低血压,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脏病的发病率。茶油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油茶籽全身是宝,油茶籽壳可用来提取糖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加工处理后可作活性碳或植物和食用菌的培养基材料;油茶籽仁可用来提取油脂;提取油茶籽油后的饼粕可用来提取茶皂素,茶皂素作为绿色、天然、可降解有机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洗涤剂、食品等领域;提取茶皂素后的茶籽粕发酵处理后可作高蛋白饲料,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表 3 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 成分 含量( % ) 成分 含量( % ) 豆蒄酸 0.3 花生酸 0.6 棕榈酸 7.6 油酸 83.3 硬脂酸 0.8 亚油酸 7.4 油茶籽油的制备分带壳加工和不带壳加工。目前,我国油茶籽制油分为一次压榨法和预榨 - 浸出法两种。油茶籽压榨的设备主要有 90 型、 95 型压榨机、 200 型及 202 型等动力螺旋榨油机。生产高档油茶籽油时,还需进行脱色、脱脂、脱酸、脱臭。茶籽油中色素具有较大的热不稳定性,遇热退色,所以油茶籽油的脱色可用无白土脱色法。 油茶籽油属于比较典型的低胶杂、低碘值油品,特别适合物理精炼工艺,并在脱酸的同时完成脱臭过程。 茶皂素 从油茶籽中提取油茶籽油后的茶粕中含有 12% ~ 15% 的茶皂素,茶皂素有溶血作用,所以饼粕不能直接作饲料,目前多是作为燃料或肥料使用,仅有少部分被用来提取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种天然绿色、绿色、可降解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农药、洗涤剂领域。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70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茶科C3植物中的景天科酸代谢(CAM)
热度 2 cjj1650 2012-12-14 10:42
Yuan 等( Tree Physiology , 2012 )在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变态肉质叶片(受真菌感染产生的)中发现了 CAM 途径。 CAM 植物兼具 C3 和 C4 植物的特征,如晚上利用 C4 循环固定 CO2 ,而白天则进行 C3 循环利用 CO2. CAM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植株生长相对缓慢。尽管如此, CAM 为植物应对未来气候变暖提供了新的策略。由美国能源部( DOE )支持的“ CAM 植入 C3 植物 ” 5 年计划( 14.3 百万美元)已经启动( http://www.unr.edu/nevada-today/news/2012/cushman-cam-research ),而通过真菌感染途径所形成的 CAM 或许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http://treephy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32/2/188 CAM 解释 (图片来源于http://plantphys.info/plant_physiology/c4cam.shtml) 肉质植物的一种特殊代谢方式,简称 CAM 。它们的绿色组织上的气孔夜间开放,吸收并固定 CO 2 ,形成以苹果酸为主的有机酸;白天则气孔关闭,不吸收 CO 2,但同时却通过光合碳循环将从苹果酸中释放的 CO 2还原为糖。这种代谢方式首先在景天科植物中被发现,从而得名。以后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其他植物种类中也相继被发现。 CAM 的 生物 化学途径:夜间,大气中 CO 2自气孔进入细胞质中,被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EP )羧化酶催化,与 PEP 结合形成草酰乙酸,再经苹果酸脱氢酶作用还原为苹果酸,贮于液泡中,其浓度每升可达 100 毫摩尔。苹果酸从细胞质通过液泡膜进入液泡是主动过程,而从液泡回到细胞质中则是被动过程。在日间,苹果酸从液泡中释放出来后,经脱羧作用形成 CO 2和 C 3化合物(见碳四植物)。有两种脱羧酶可催化这个反应。有些植物中 NADP (辅酶Ⅱ) - 或 NAD (辅酶Ⅰ) - 苹果酸酶催化氧化脱羧,形成 CO 2和丙酮酸,另一些植物中 PEP 羧激酶催化形成草酰乙酸,并脱羧产生 CO 2及 PEP 。 CO 2产生后,通过光合碳循环重新被固定,最终形成淀粉等糖类。在弱光下,尤其是气温高时,有一部分 CO2 会被释放到大气中去。 至 1977 年止,已在 18 个科中的 109 个属, 300 种以上的植物中发现有 CAM 。最大,最重要的科有仙人掌科、景天科、大戟科、番杏科、百合科等。这些科在分类学上虽无明显的关联,但有两个共同的特征:①所有的科都起源于热带或亚热带,其中许多种生长于干旱地区。②大部分植物的茎或叶是肉质的。这些特征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某些 C3 植物如龙须海棠属的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在遇到土壤盐分造成的水分胁迫时,会从 C3 代谢类型转变成 CAM 类型。 CAM 植物的这种避开辐射和蒸腾势很高的白天,而在凉爽的夜晚开放气孔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 的特性,使它的蒸腾比远低于其他类型的植物。 CAM 植物、 C4 植物、 C3 植物的蒸腾比( gH2O / g 干物质)依次为 25 ~ 150 , 250 ~ 350 , 450 ~ 600 。但 CAM 植物单位叶(或其他同化器官)面积的光合速率受所能积累的 C4 双羧酸量的限制,比其他两类植物低, 3 类植物分别为 3 ~ 10 , 20 ~ 40 , 40 ~ 60mg CO2 /( dm2h )。 CAM 植物的低光合速率使它们生长缓慢,但它们能在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干旱、炎热的生态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经济上较重要的 CAM 植物有菠萝和剑麻。供观赏的种类繁多,包括仙人掌科、景天科中的多种植物。 以上摘自 http://www.bbioo.com/lifesciences/43-12438-1.html
9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经济林?
热度 1 yuanjun158 2010-10-15 12:41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经济林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粮食、果品和油料产品,而且还具备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林学科是在总结经济林生产经验技术和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吸收现代生命科学、农业和园艺的科学理论成就以及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归纳整理形成的林学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经济林学科由理论科学体系和技术科学体系组成。经济林学科的理论科学体系是建立在现代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基础上的,是用来指导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和生物资源。经济林学科的应用技术科学体系 , 包括林业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三个方面组成。这个技术科学具体地应用在经济林木的繁殖、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科学经营、产品贮运、产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各个生产环节。目前,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经济林面积约占林业总面积的 20% ,占人工林总面积的 58.3% ,占我国林业产业总值的 60 %以上,年产值已超过 1000 亿元。可以说,经济林是林业三大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发展经济林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我国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林建设的成就和水平是衡量我国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国粮油安全、生态安全长治久安的新途径。 经济林树种油茶: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主要成分是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世界上油质最好的植物油之一 ,因此,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目前我国共有油茶林 4531.2 万亩,年产茶油 26.25 万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油茶园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zhguoqin 2009-6-19 07:31
油茶园生物灾害的科学控制
个人分类: 生物灾害学|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