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英语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英语

相关日志

我的外公
arithwsun 2011-1-6 04:37
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已经去世十二年了,但是在我的感觉中,他一直活着。有时候,早上醒来,想起他和外婆,觉得他们就在身边,没有远去。 我的外公,自我有记忆起,就是一个学者的形象出现在生活中,其实,他只不过是西安邮电四所的一个普通职工,退休前是个仓库保管员。 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印象中,他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学习,大概是除了吃饭、睡觉和按摩头部的时间,都是伏在桌上学习。看电视,也是“跟我学”和“走遍美国”。如此计算,每天应该超过十二小时的时间了。不知若是有今生后世,他下一辈子,在做什么工作。 外公活在我的心里。 他的学习方法,其实很不符合现代教育学原理。他学习英语,每天时间那么长,持续数十年,在我看来,成绩可能始终在高三或大学低年级水平徘徊。他过于注重字典,每个字都要花很多时间去查,家里的字典,都是当时国内能买到的最高级的,中英的,英英的。他始终未进入阅读英文文献,学以致用的阶段,这也许是老一代的修学习惯吧,未可知,反正,外公的英语学习,纯为自乐。 大概我自小就本能地反对他这种学习方法,每次假期到外公外婆家,他也不强迫我,所以我未成为他的“嫡传弟子”。表妹跟着外婆、外公生活过好几年,跟外公好好学习过,但不知为何,经常因此哭哭啼啼的,大概也不能算。只有小我十岁的表弟,勤于跟外公学习英语,乐此不疲, 6 岁时获得了西安市的少儿英语大赛第一名,得了当时很算昂贵的一台高档录音机,成为外公的第一个致用成果。 表弟,在外公、外婆以及父母的培育下,后来上了清华,去了美国,微电子专业的博士,去年开始在硅谷工作,这是后话。正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身上,我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在教育方面的伟大力量。 中国的每一个居民大院里,每一个小乡镇里,想必都有像我外公那样爱学习的长者。 外公的学习方法,我自小有本能的反对,所以没有跟进,主要是小学四年级之后,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掌握良好的写作和学习习惯的。但是,如今人已成年,外公的学习形象,而不是学习方法,始终活在我身边,成为我内心的影像,帮助我在求学之路上跋涉。 外公,虽然身为一个仓库保管员,但通过每日的勤学,让我们这些后辈们都从小自以为生在“书香门第”,其实,他的性格是有巨大变化的,据说在年轻时,他特别喜欢玩,应该是并不专心于学习,玩到什么程度呢,乒乓球是他年轻时的最爱,以致于当时南京的一个专业队,邀请他过去做乒乓球教练。但是,也许是出自于传统认识,他还是最终选择了从江西老家,支援大西北,来到了西安邮电系统,开始是一个普通老师,最后是仓库保管员,具体的细节对于本文,并不重要,所以也未向自己父母再仔细确认了。 他性格大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年轻好玩的习惯,转向勤学不勤体的习惯,导致他在老年之后,有数次大病,料想若能采用“中和”之道,既勤学又勤体,该不致于如此。 外公的照片,即使人到老年,也很是俊雅。我和表哥,均继承了他又宽又高的脑门。表哥最淘气,我其次,所以就显不出来,往往被家人称作“蔫捣”,家里的“明火执仗”,都是表哥干的,如果查不出原因的“问题”,洗衣机掉了零件之类,他们往往都会归因于我,我现在全忘了小时候的细节,所以无法判断真实情况倒底是如何。 有一件事,是始终记得的,外公教我学英语,他坐在藤椅里,我站在旁边,边玩边听,等听完了,我就跑走去玩了,而外公却在教我的过程中,被我用绳子绑在了藤椅里,他也不以为忤,反正他也要继续学习,就继续坐在那里吧,等吃饭的时候,自有家人前来解救。 外公的祖父母,据说是江西的名医,有一座大坟,至今被当地人祭拜。外公的堂兄,作为长房长孙,获得家族资助最多,算是那个年代的海归,很是风流倜傥过。外公,也许是因此受到熏陶,在中年之后,开始了他极端热爱英语的学习之旅,他算是当今中国百姓英语学习热潮的先行者,每当有人批判英语学习太热,甚至冲击母语之时,我就想起了我的外公,这些普通人共同做出了相同的选择,肯定是有深层的原因在里面的。 外公因其家庭出身,有些做派,比如要求我们吃饭时候遵守规矩,开始是要求每个盘子都要有专用筷,那个年代怎么可能还有这种讲究,何况都是一家人,很快这个规矩就被我们这些孙辈废掉了。接着,他会要求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能乱拨菜,外婆做的菜,把肉切成丁,跟素菜混在一起,实在是太好吃了,我总是能一筷子下去,找到藏在里面的肉,所以,外婆总是笑说我有“透视眼”。 不知是外婆教育的原因,还是我的天性使然,我不喜欢过甜之食,也因此牙齿无忧。不过,我至今还记得外公外婆棕绷床下面的铁盒,里面是那个年代珍贵的饼干,找到它,吃掉几块,是我那时候最关注的目标。 外公的房子,在邮电四所家属院的最高层,很小,却能盛满那么多儿女,以及这些儿女们长大之后,假期回巢带来的孙辈。今天让我想来,觉得多么不可思议。外公外婆的棕绷床,在我心中是那么大,盛满了我幼时的活动。 我也因此记得,在家属院的操场上,外公向一个年轻的处长,低眉恳求的神情,事因肯定是跟房子有关,或跟子女调动有关。我当时年纪虽小,但至今记起(很多幼年之事都忘记了),仍然觉得羞辱。一个年纪如此大的长者,怎么能这么屈尊地跟一个年轻人乞求。 我很高兴,我的父辈们,外公的子女们,都不是这样,他们已经洗去了老辈文人的某种软弱性,带有了“毛时代”的一些硬气。 不过,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我的一位老师,他曾经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数学系系主任,现在是我在首师大的同事了。我一直很惊讶、很佩服他对人的态度,他对位高权重者和位置低如学生之辈,都始终能保持相同的、良善的态度,想必不仅跟个人天性有关,也跟他从小长大的教育环境有关。 外公已经逝去十二年了,那一年 12 月 31 日的晚上,他在洗澡间摔倒,离开了人世。同一天的晚上,我跟好友和当时尚在恋爱阶段的妻子,一块儿在北大未名湖上踏冰,不知何故,在冰面上仰面摔倒,仰望星空,狠狠地撞击了后脑,就那么呆着看着星空,以中国内家拳摔倒的经验,闭气躺在那儿,以防脑震荡之害。 不知那时,外公的精灵,是否划过了北京,看望过我和当时也在北京的表弟,方告别此世。 附注:当今语文教学,据说弊端多多,有些人持英语冲击母语之说。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弊端,就是因为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对于西方语言和文化了解太少,是一个,对自然科学和文化了解太少,是另一个。 反观民国的语文教学,其倡导者和执行者中,都有大量的中西兼通 / 文理兼通的著名学者。以此观之,现在有些批判语文教学的人士,实际上自身知识结构就有很大问题,所以也只能停留在批判阶段,而不具有建设的能力。
个人分类: Book-W|6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外语学习的误区与方法3
levinliu 2011-1-5 18:54
英语环境的问题 (转载者按语:环境不能决定英语学习的成败,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有人认为有了好的环境就能把英语学好,那么就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把在外语环境中学不好英语归因于没有环境,这就等于为自己学不好英语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人是懒惰的,只要有办法,谁都不想多干活,都想休闲一下。第二,把宝全部押到环境的改变上。其实,正如原作者所反复强调的,即使在目标语环境中,仍有很多人学不好英语。原因之一就是心理抵抗。本人出国之前总以为自己是学英语语言文学的,对英语语言与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对英语按道理不应该有什么抵抗,而且自己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总不至于什么也听不懂吧!!结果,在洛杉矶转机时就当头挨了一棒,我就连最熟悉的WATER这个词也没听懂,这才知道自己英语听力的差距。自己心里话,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是通过阅读学习英语的,在出国前(除了读硕士时经常接触外教),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基本上没有接触英语本族语者的机会,地道的英语口语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己也不知道(硕士时期虽然接触了几个外教,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的英语严格说来是FOREIGNER TALK))。怎么办?当时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充分利用在美国的时间,把这一课恶补上吧!但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却让自己都大跌眼镜。自己非但没有象出国前计划的那样找个老外一起租房子住,更有甚者,在前三个月基本上拒绝跟外国人交流(经历了二语习得中所谓的沉默期),之后也是只要能不跟老美交流就不交流,自己交往的圈子也局限于中国留学生。所以,即使到了国外,最关键的是,尽快从文化休克中苏醒过来,努力克服心理障碍,争取更多的在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那有外语环境不就好了吗?比如出国。答案:非常错误。这一条是中国同学误解最深,吃亏最大的一条。    现在出国的留学生和移民很多。大家在出国前,英语大多不好,可都这么想:到了国外英语环境自然就会了,天天听,而且被迫说英语,有几个月就流利了。当然,听说有人也不行,那他们一定是因为老在中国人圈子里。大家都说在唐人街上的华侨一辈子都可能不会英语,我可不在唐人街住,到时候找外国房东家住,有机会跟他多练习。可到了国外后,发现大家真还都不在唐人街住,因为那里讲广东话,更不懂,在唐人街上跟中国人也是讲英文的。尽管人家一般先用广东话跟你打招呼,发现没反应后双方就开始各操费力的英文开始交流,好在到那里去的唯一目的是买菜,对付的了,不过感觉很滑稽,大家明明都是华人,还非得讲洋话。在国外一段时间,居然很多人把广东话学会了,包括我在内。(不过大家不要误会了,国人在广东话环境能很快学会粤语,这可和学英语的原理截然不同,实际不是在学外语。近似度太高,而且大家的语言思维是一样的,几个月就够。会西班牙语的人学意大利语就很快,也因为太接近。不用学, 这两国人也能各操自己语言彼此交流。马克思用三个月学会的那个外语和这个情况类似。)平时是在英语环境的,是在外国人家住的,也打工,也上补习班,也看英文电视和报纸。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过去了,发现怎么自己的英语还是这么差呀,听不懂,说不好,只会一些日常生活很简单的用语,还讲得好难听。当然,到了国外,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这一关还是过了。到国外两星期都敢说了,因为被逼的。一旦敢说了,也就不再有心理障碍了。但说了两年了,怎么翻来覆去还是只会那几句?英语环境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如果现在上网,在搜索器中打出国才知道的十大秘密这几个字,就会看到,第一条就是发现了并不是在英语环境中就能自然学会英语。我帮大家分析一下,很容易懂。比如有同学住到了外国房东家,满心欢喜认为可以通过交流学英语了。早上起来和房东问好: 老中:Hi, good morning! (练这句话有用吗?早会了,也不用到外国练 呀!) 老外:Morning! Nice weather ah? 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嘿,全听懂了,真是太棒了。) 老中:Stay in home. (想说点啥,一时没想起,这句接得还周正。或许有点毛病?反正人家听懂了直点头,也没提出异议。) 老外:OK. Did you know last night there was a racoon got trapped in the dumpster? I heard the noise and called the cops, then they came and called the vets. A vet shot a tranquilizer dart from the tree at the its butt, ah bang, bulls-eye! Hell of a shot. Still, took them another hour to rescue tha poor bastard 这回傻眼了。在老中听来,是这样的 ..last night tradumpter? Heard noice .shut .lazer, 还有。。。什么不在啊不可能,老外一定不会中文,可能是个和中文不在同音的字吧。接下来是an hour .pourbutter? 不懂,于是尴尬地说了声see you later. 回屋了。设想一下,如果多听几遍是否就能懂?就算多听几遍,把一些连接处听懂了,there was, heard the noise, called.. took..仍有很多难点,比如racoon, trapped, dumpster, vets, tranquilizer, bulls-eye, 所以还是不明白。那再多听呀,比如重复一百遍tranquilizer, tranquilizer, trann-qui-li-zerr!能懂吗?大家知道一定不行。所以并不是多听就多懂。 给大家举个极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语环境吗?很好,我给你找一个。我找几个阿拉伯人在一间办公室交流,你每天都来,一天8小时听他们交流。过了三个月后我来看你,问你阿拉伯语听懂几句了?很多人这时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为你听到的那些外国声音,都被语言学家称为无效的输入,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因为不懂,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所以并不是多听就懂,听懂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后面我们重点讲需要什么严格条件,大家先不忙。 回过头来再看刚才那位老中。如果那房东老外很有耐心,给咱解释一下总行吧。好,那咱看他应试图如何解释vets和tranquilizer这两个概念。别 忘了他只能讲英文,当然他在发现你有困难理解时,会试图从难到易变换解释方法。预备,开始: Vet, vet, a veterinarian, you know, a doctor whopractices veterinary medicine, ehh, an animal doctor! 听的人更晕,怎么什么什么医生?还像动物?他很凶吗。接下来更莫名其妙了:Tranquilizer, ehh, a drug that can knock an animal over. You know, you put this drug in a cartridge inside a dart, then you fire it from a gun and knock the target over, ehh, to pass out. Dart, a dart, small arrow.Oh for gods sake, forget it. You take care of yourself, buddy. 交流结束。先不管交流是否愉快,大家再仔细分析,从刚才的对话对提高英文能力什么帮助吗?可以说几乎是零。无非是与真人交流了,说了几个以前早就会的 简单问候语,听懂了几个单词但不知人家到底在讲啥,而且没有任何单词或其他东西是从以前的不懂到听过以后变得至少大概懂了吧。刚才我们论述过,不懂的是无效的声音,纯粹白听,和听阿拉伯语广播一样,永远也不可能懂。这时这位同胞大哥又明白了一件事:原来用英文解释英文是不现实的。其实大家早就 明白这个道理却非要到国外去证实。大家都查过英-英字典或双解吧?早就听人说英文解释英文更准确,而且连查带学多好呀!碰到一个单词去查英-英字典,结果 发现解释里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再查解释的解释,一会儿就乱套了。很多读者都有英-英字典吧?我敢向大家保证,查过两次之后就放书架上再也不会去碰他了。大 家先别忙笑,分析一下为什么。 这位新来的大陆同胞后来如何?先不说这位房东从此失去的与你交流的兴趣,而且你每月也不需要再和他交流,只要按时把支票放他信箱里就好。很快最短租期一到,这老哥就搬走了。不是不好意思见房东,而是老外的房租比华人的贵(华人比较不注重装修,并且常不开发票收现金,所以给你优惠)。既然练不了英文,还不走?还曾出过一个头疼的事:刚住下时订了份英文报纸,第一份还没看完半版,一个星期的都堆起来了,赶快退订。 这时,有以上同样经历的出国的朋友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国外的真实语言环境太难了,我不适应,所以难学。咋办?去加拿大的同学们真走运。政府给所有新移民准备了英语培训班ESL Course。小班纯外教。原来在国内认为是很贵但是是最理想的学习条件,在加拿大居然是免费的。一个Native speaker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用英语每天在一起交流。在这里不但免费,还发午 餐。管饭!不但管饭,还发每天上课来回的车费。不但发车费,有的偏远省份还发钱。只要一个月全勤,可以去政府领几百加币(几千人民币呢)。有如此的国家和政府,真幸福。再说不管饭也要去呀,英文要紧。于是大家踊跃报名。每天高高 兴兴来教室和老师同学交流英文。可是接着发生了这样的事:两星期后,许多中国同学就开始不来了。中国同学 多半很聪明,很快就观察出问题来的。刚来上课时非常兴奋,老师自我介绍:Hi! How are you? My name is , I am from Canada. Nice seeing you all.; 同学互相认识,开始交流。但很快同学们发现,两个星期过了,并没有学会几个以前不会的新东西。还是只能听懂那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有一天中 午吃饭老师说是 spaghetti,这词记住了,是通心粉。但两星期才这几个词,太慢了,两年也不行啊?还不如我自己回家背单词呢。我当时听到这情况时还劝他 们:那也别走啊。至少你们可以跟老师说英语呀!回家找谁去呀?总不能老在街上跟人聊吧。这些同学不以为然:多说英语更有问题。因为我们发现,说来说去,都 是在说那些以前就会说的那些话。不会说的话,我们都在那里瞎说,这样越说越差。很多同学以前认为有机会多说就越说越好,但现在又明白了,原来不会说的话, 是不会在外语环境中自动变会的。比如有个同学想说她把全家福照片做了塑封带来。塑封不会说,怎么都不行。有人提出了:说个简单形式的总可以吧?她说 I put plastics on my picture. 老外 能懂吗,当然能。于是英语交流实现了,人家继续跟你聊:Oh, whats the picture about? 简单英语也可以交流啊, 甚至可以应付生活中的大部分琐事。但您说英文的能力提高了吗?零效果!所以不是随意多说就好。说是输出过程,脑子里还没有的拿什么输出啊?于是退课了。(可怜的加拿大老师们还不断打电话求中国学生们回去。倒不是喜欢他们,而是上课学生少会被政府裁员的。) 这时大家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噢,原来到了国外和老外瞎交流没效果,说的都是会的,听的都是能懂。不懂的很难懂,不会说还是不会说。我们现在明白了,原来到了国外,英文还要靠自己系统学。(那篇出国十大秘密的文章得出类似观察结果)。自己如何系统学呢?一直没停。讲得很熟的内容,原以为敲进计算机就好,后发现讲和写还真不同。大家别急,我会抓紧。这时小班外教课不要了,大家组织了一个大班,请个老师来教外语。对这个老师的要求是:必须会讲中文。当然我是会 讲中文的,于是被请去当老师了。 我曾在加拿大纯英文环境下教过英文,原因是我会中文。听起来很滑稽。我曾在周末到教堂去给中国同学上课。他们一般都是在教堂聚会后,(很多人不很信教,到那里是为了聚会)用那里的教室上课,教室免费。我一给他们上课,他们觉得学习才有效,因为再复杂的英文,用中文解释一 定明白。我会用英文上课,但大家才不听呢,我又不象ESL那样管饭。一用中文,大家就高兴了。有 一次一个学生问了我一句英文(记不得是哪句了),问我啥意思。我问他哪里听到的,他说在ESL课上。那老外老说这句话,他听了两个星期了,都会背了,但就不知啥意思(无效)。我问他为什么不问老师,他说问过,但老师是老外,用英文给他解释了一遍,但那解释他听不懂。(这又回到的用英文解释英文的问题。很多同学认为这是对的,比如用英-英字典。当然是对的,但经验 告诉我们在英文基础比较低时不太现实,因为对他们来说,英文解释很难懂。水平很高的同学才能用。所以国外的英文环境对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同学是很有效的。)接着我用中文给他解释了一遍,他回答说:咳,是这意思啊!以前两个星期都不明白的问题(无效声音),只用了两秒中就明白了。因为知道意思了就有 效了。于是大家纷纷提问,把平时听到的不明白的词和句子问我。再复杂的句子,只要用中文解释,一定懂。但读者又发现问题了:这不是还在用翻译法吗?没错,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难形成英文思维,回到自然环境中,又反应不过来了。 于是成年人在国外就掉在这个怪圈里了。再往四周一看,大部分的中国同学在国外的几年里,英文都是非常差的。除非原来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在国外进步很快。但这样的中国同学太少了。这两天发烧,写得慢,抱歉。大家关心的问题和提的意见以后都会写到。当然最后重点会谈到最有效的方法.可答案并不是就一句话应该怎么怎么学,所以之前系统的分析不可跳过。关于成年人在国外外语学得很慢这个事实,一般的老百姓也有普遍的认识。不光是中国人,比如在国外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移民,在美国加拿大居住了很久,英语仍然很差,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现在这些人也来中国出差或工作,我想大家见得也开始多了。美国政府对此也很了解,希望解 决这一问题。大家知道,一般拿到绿卡的人5年才能申请转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发现大部分移民5年以上英文还很差,于是试图通过修改移民政策鼓励学英文。政府 提出:如果拿到 绿卡后,4年就可以把英文说流利,通过考试,第4年就给公民权。但美国的语言专家们纷纷起来反对,骂政府愚蠢。大部分人明明5年都学不会, 奖励其中英语好的也不能让其他人学会呀?他们说:好比大家都是饥民,你应该想办法给大家吃饱,而不是奖励其中最胖的人呀?这一职责登在了2005年《今日美国》上,后来这一政策没有实行。那成年人在国外一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比较流利呢?国外的语言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每天缩在本族人中),那么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6。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5年才会比较流利。所以很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国同学,英语 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们发现,由于开始时基础差,很难维持外语环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5年以上外语仍很差。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Max__Payne/archive/2009/06/18/4278831.aspx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园地|4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语学习的方法与误区2
levinliu 2011-1-4 17:01
造成哑巴英语的最主要原因 什么叫做哑巴英语?零英语基础的人不叫哑巴英语。哑巴英语是特指学习了几年以上的英语,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听说能力很差或根本不会的情况。特别是已 经过了四六级的同学。大家已经学英语十年以上,每周6小时左右,总共达3000小时的英语学习,还是不会起码的交流。(不过应该声明:其实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并不高。比如随便拿起一本英文小说,大家会发现不靠其他工具连一页都看不下去。(转载者按语:关于这一点,本人非常有同感。过去我们一直吹嘘说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如何高,其实都是在胡说八道,中国学生不仅口头交流能力很差,而且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很差。)) 那哑巴英语是如何造成的呢?大家想当然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比如一般都会说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我会考试,所以听不懂,不会说。这显然没抓对因果关系。有人就会说了:是单词量小或单词不会应用,所以要多背单词;还有语法不好,组织句子不熟练,而且CHINGLISH就是语法问题嘛。所以要多研究学习 英文语法知识;当然最主要罪魁还是没机会用英文交流,如果有英文环境和交流机会就好了,于是努力寻找,很多人在大街上拦住外国人聊天。这些基本都是对学外 语的误解。什么道理?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我说一句外语大家仔细听。准备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听到了什么? 答:六个数字,可能是个电话号。是几啊?六五七。。。什么什么四。这是一般同学的答案。 为什么没听懂?是单词量的问题?不是。是语法问题?不是。是发音问题?不是。那是什么? 有同学答:您说得太快了。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国人不就这速度告诉别人电话号码吗?哪用一个一个慢慢蹦呀?正常速度为什么你听不懂?有人答:是不熟练。十年前就会了,还说不熟。再说就算你非说不熟,那到底是哪个字听不明白呀?答:都好象明白,可怎么感觉反应不过来呢?老师我反应慢。快别这么说,你是个正常人,反应挺正常的。不过我倒要问了:你在那里反应什么呢?这时总算有人醒悟:我刚才在那里反应中文呢。我刚听英文时,坐在那里在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才转一半您就说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来都在那里默默地翻译呢。可在座的没一个翻过来的,是何故?正常说话速度是每分钟120到180个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话两秒种就结束了,说话是一句连着一句 的。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所有单词都会,发音语法都没问题,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译成中文才明白(还别提分析语法),那需要多长时间?至少四、五秒。这 时大家第二句话没听见,第三句都到一半了。听不到,谈何听得懂?障碍已经产生了。短句子(四个单词以下)还好凑合,比如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么的,再快也没问题。一超过四个单词就跟不上了。 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 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那我练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吗?答案是:永远也不行。可大家为什么非在脑子里翻译不可呢?因为大家听到英文时实际上脑子里空空没概念,但都学过每个 英文字的中文解释,想一下中文解释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里努力转换而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听到英文直接就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答案很简单: 要能用英文思维就行,说白了就是会用英文想事儿了。这个概念十年前还新鲜,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 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这是结论,没有英文思维,永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关于英语思维是英语正常交流的前提这一结论因为已经比较清楚和为人们接受,证据也比较多,所以不用在此辩论。但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都没有英语思维呢? 大家看,如果学每个单词时都是通过背它的中文解释学会,就有问题了吧。另外还有个原因:大家可能都曾试图说几句英语。我们想一下说英文的过程是怎样的?大家都是在说之前先想一句中文:我要说这一句了。(停!大家说中文都不可以这样做。我们在说中文时,一句话都说一半了,脑子里都不能预先清楚知道后半句的所有字,继续说才知道。所以到这儿已经不对 了。)然后把这一句的所有英文单词找到对应的英文。现在能说了吗?照说还不行,还得组织一下句子,想一下语法吧!用什么时态?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进 行时?将来时?单数复数?要加S吗?男他女她?等想完这些,20秒已过,对方早走了。于是我们发现,甚至外语学院毕业的同学,在说外语时都采用同一战 术:不想语法了。好不容易找到几个单词,赶紧往外蹦。于是出来就是中式英语。难道是他们不熟悉语法知识吗?非也。因为根本来不及。 大量的实验告诉我 们,语法知识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确度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语法书倒背如,还是不能交流,还是出语法错。原因很简单,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 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 里。。。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谢谢鼓励。大家不要着急,会讲到如何形成,或者准确说是建立英语思维。但急需要清理误区先,否则它们会捣乱。我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能成为获得语 言的高手而自己能高效率建立自己的英语思维。不用给大家一个什么神奇产品,而是教大家自己会做。后面会越来越复杂,大家如发现在下有没讲清楚处,欢迎随时打断。(转载者按语:关于用所学习的语言来思维,这是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去达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继续---      所以大家已经发现,翻译和语法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 阻碍英文思维。但大家看到翻译、语法几个字非常熟悉,原因是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学英语的。大家十几年来,不管是上课还是自学,用的方法叫做语法-翻译法,英文叫TRANSLATION-GRAMMAR METHOD 。这种方法是英国人几百年前用来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时建立的系统的外语学习方法,通过研究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单词在自己语言中的翻译去学习这种语言。 比如大家当时学这句时: THIS IS A CAT。 这 是 一(只) 猫。 主语 谓语 数量 宾语 代词 系动词 不定冠词 名词 这句话是一般现在时 陈述句 第三人称单数 系表结构。。。。语态 (我已晕菜。小时候想我妈可不是这样教我说中文的呀,外国孩子真可怜。后 来才发现外国孩子说英文也不这样学,是中国孩子学英文才这样,是我们可 怜。) 后来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学外语,结果都类似:可掌握一定外语知识,都不会交流,时间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学得知识都仍了。知道其他国家的阶级兄弟也身受其害,感觉好了点。所以语法-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的,很多国家早已放弃。但还有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和英国,仍存在一些语法-翻译法的捍卫者。本人在以后的章节会根据其他科学依据分析它深层问题,现在就要拍板儿砖的先请。至于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学的英语过时了这种观点,不用辩论了。课本上的英文没过时,而且无论哪国语,几十年的变化都至于影响到听不懂的地步,个别词而已(转载者按语:如此贬低一种教学方法,恐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吧?语法-翻译法在当时主要是用来教授已经死亡了的拉丁语的,这一点没有错。但是,用它来教授学术语言,而且学习者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话,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Max__Payne/archive/2009/06/18/4278824.aspx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园地|3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语学习的方法与误区1
热度 1 levinliu 2011-1-4 16:26
前 言    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的: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在很多尖锐的争论,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但还是 决定先从简单入手,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解进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 助,对外语教学工作着有所启发,就知足了。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给各高校,企业和其他英语学习者做英语学习方法讲座。讲时从不煽情,从不靠表演噱头,也不搞励志,每次必将严肃的科学依据送给大家。近五 年来听众过万,还比较受欢迎,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能够非常理解和赞同并提出了很多尖锐问题和改进意见,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曾有很多人奉劝在下以此演讲能力,把风格改为煽情鼓动式,定能红遍全国和累积财富。本人对名无兴趣,否则早就这么做了。也不愿胡说八道而误人子弟。至于财富嘛,不是不喜欢,而是已经够多的了。所以本人很幸运,现在可以摆脱金钱的烦 恼,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了。现在把以前演讲的部分内容整理一下发在这里,希望和大家探讨。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 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转载者按语:学习外语适当的背诵是绝对必要的,就看你要达到什么程度,如果有时间和精力,绝对是背的越多越好)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转载者按语:作者的观点并非完全错误,但是不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是不可以的)。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转载者按语: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对中国学习者而言,语法要学,关键是怎么学。如果感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下吴峻岭自信英语)。 5.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转载者按语:学习外语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必须的,但是本人不主张背词典或者词汇册,因为多多数人来说那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单词最好在句子中或者文章中来记忆,这样既积累了词汇,又强化了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转载者按语:语言很难说是过时的,除非真的是数百年前的语言,口语好坏,靠教材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议找自己喜欢的电影,多看几遍,直到熟悉了台词)。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转载者按语:这一条并没有完全错,真正想学好一门语言,不下苦工夫是不行的)。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结论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基本上与事实是正好相反的。 大家对外语学习的误解之深,范围之广,达到了另人惊叹的程度。尽管科技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语言获得过程的误解仍相当普遍,尤其是 咱们中国人。中国人对语言学习的误解深,来源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单一民族和单一语言(转载者按语:纯粹是主观臆断!!)。我帮大家逐一进行分析和提供分析依据,大家可以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怎么会错呢?难道学外语不是在语言环境下最好吗?难道想纠正口音不是要听标准的发音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咳,天下有多少事都是看似理所当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呢。我们先找一个最简单的分析。 就先说第3条,纠正发音吧。大家一定都认为,要想学好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这还能错?不幸的是,刚好错了,而且正好相反。语音专家发现,成年人要想纠正自己的发音,不能只听标准发音,而是要听大量的 非标准发音,也就是说,带口音的发音(转载者按语:此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有助于语音辨析能力的提高,但是也不能完全排斥标准发音呀!!)。比如德国口音的英语,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国口音等,而且种类越多越好。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结论的来源,要从当年哈佛大学的语音专家们,在做口音研究时,用日本人做试验讲起。      各位知道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用日本人吗?大家普遍会答是因为日本人发音说英语很难听。接着问,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每次问到这里,听众中总有些笑声,很多人答曰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大约30个。不是听说日语有50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图很多是重复的。比如第一行元音:啊依呜唉喔,确实是不同,但第二行喀七库开阔(近似的汉语表示啊,大家别太较真),却是只多了一个辅音K,其他是借第一行元音拼出来的(Ka, Ki, Ku, Kai, Ko),所以并没有50个音。于是日本人在说英文时,很多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日 r的音,日语中不存在(没有ra,yi ru ,rai ro),所以不会说。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 lead and light,用l代替r,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就找了在美国的成年后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 和lead两个音,大家听得明白吗?大家一致答听的出区别。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这些日本人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有的说我们发音部位很你们不同,我们的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接下做了实验,让这些日本人听许多r或l打头的词(不给看拼写),二选一的答 案,做完了测试,发现大家的正确率是50%。各位已经发现问题了,二选一能答对一半,实际就是根本不会,纯粹瞎懵,命中率当然是一半。当看到这一结果时, 测者和被测者全傻了。因为要是全对了,那分析和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如果全错也不要紧,掉个个儿就成了。但对一半就没救了。大家想,根本听不出两个音的差别,怎么可能区分清楚发音和正确发音。但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 其实发音不准主要是因为耳朵听不准这件事,大家是有实际观察经验的(转载者按语:此言正确,因为正确的发音的前提是要能听得准,用心理语言学的术语说,就是先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表征,然后经过练习才能够达到)。比如有人唱歌走调,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所以唱歌走调的人唱完了觉得自己唱得挺对的,你们怎么都说我走调呢?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走调了。(如果 您唱歌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那么这些被做实验的日本人都在美国生活了一段了,天天听标准音,为什么改不了口音?原因是:成年人的耳朵听音不准,分辨能力低,听不准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标准发音,也听不出自己和标准音的区别(可能自己觉得有些区别,但具体也说 不明白),以为自己已经发到标准了,其实还有差距。日本人母语缺音太多,所以最吃亏。(大家在网上可以找到日本人用来测试r- l分辨率还剩多少的测试网站,大家可以试试,很好玩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体说,大多数人到十二岁以上就不行了, 这个能力失去了。这就导致了成年人为了纠正外语发音时或提高发音准确度,单纯听和模仿标准外语发音不行,因为做不到,所以如何纠正成年人的发音的最重要环 节就是提高成年人的听音准确度。而实践经验证明,多听各种非标准音,有助于成年人提高听力敏感度和分辨力,从而达到定准和自然纠正自己发音的效果。(什么 是各种非标准音?比如英文 veryinteresting, 法国口音是 vehi 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 veliindelisding,中国口音是外瑞-因踹斯停)。当经过一段时间仔细听和分辨各种口音的适应训练后(当然不是仅听非标准音,要和该句的标准音 以及自己的模仿发音进行对同时比训练),听者的听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准确分 辨带口音的人来自哪个国家,发音就自然进步了。这是成年人纠正发音的科学方 法,跟大家想当然的结论正好相反。讲到这里,大家不应该会此结论还存有疑问吧?其实中国同学最容易理解这个结论。因为中国话的口音变化很大,比英语明显,英国音与美国音之间的区别,还赶不上普通话与天津话的区别(离北京才120公里)。所以中国同学对口音比较敏感。有意思的是,中国有个标准音叫做 普通话,而英语国家没有(转载者按语:其实作者缺乏起码的社会语言学知识,英语也有一个标准语言啊!不同的是,中国是靠官方机构规范并推广的,英国和美国没有,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美国并不以任何城市的口音做标准,英国也如此,伦敦话并非标准,而且其他英国人有时觉得很怪。(大家知道伦敦人常省略h 和t音吗?比如head 被说成 ed, better说成be-r)所以在这些英语国家,并没有严格的绝对标准。而中国人都应该说准普通话。但同样道理,如果小时候(十二岁以前)没有说准,成年后就会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学最吃亏,因为缺音。那应该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很 多人帮父母纠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 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在有些电影学院在纠正成年外地演员时会采用类似方法。)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但现在大家都明白了。遗憾的是,很多英 语老师也不明白这一点,所以总建议大家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某国人交流。现在这一误区应该纠正了。 Keating1985朋友说得有一定道理。建议大家要利用机会去模仿各种口音,会有帮助。不过,可别把有口音的同学得罪了。 在英语发音上,中国人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一般各国人认为中式口音还是比较好听懂的。北京人尤其占了便宜。英语的各种辅音除了th,v 普通话里没有外,其他的辅音都差不多。只是原音有一定区别,大家要下些工夫。南方同学较吃亏。但如果把先把普通话练好了,英语发音一定也会有进步。    感谢大家支持,下面继续讲。先把几个误区COVER了,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案。其中会穿插给出科学依据和国外的研究成果。大家用理性思维,自己可以对语言学习能得到完整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Max__Payne/archive/2009/06/18/4278790.aspx)。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园地|4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学英语(五)
热度 4 pkucarer4300 2011-1-4 10:49
终于要把这个系列写完了,最后再说说英语学习的写作训练。 我不记得学校里是怎么教用英语写作的了,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认真听讲,实际上上完学了以后连怎么写作都不会,更不要说用英语写了。所以后来要考六级,没办法,不会写作文,就去买了一本参考书,叫句作文法。作者声称,不会写英文没关系,用他给的模板往里面套,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考试给什么话题,都写成三段,第一段说这个话题最近获得了普遍重视(主要是出题老师的重视),第二段说这个话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第三段说我认为其实他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所以我们应该。然后这个作者把上面说的话弄成英文,话题的部分就空出来,考试的时候就把出卷老师点中的那个话题往句子里一填,就变成了一篇200字的六级作文。正愁不知如何写作文的我如获至宝,把句模板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就去考试了。果然,考场上不出10分钟,我就写完了作文,横看竖看都觉得句式整齐,逻辑严密,俨然是英语专家的作品。过了两个月,一查成绩,58.5,没给我及格。我对了其他选择题的答案,要是作文能及格那是铁定能及格,所以作文就是没及格。后来打听到这种模板早就被人用烂啦,改卷的人一看到这样的就头大。所以,想参加考试的朋友们务必要写自己的东西,不要用这种模板。 这些是题外话,今天讨论的是英语写作,不是英语考试写作。上一篇博客已经说了,很多人在英语表达的时候是先想好中文,然后在脑袋里翻译成英文,或者干脆先写成中文,再做一回翻译。如果翻译水平过硬,那还可以,如果翻译水平也不怎么样的话,就会写成外国人看不懂的英文。用英语写作的首要条件是,用真正的英语,而不是中文翻译(也就是用英语单词加英语语法来表达中文)的英语来写。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经过实践,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背诵英语的原文。 当然背诵大法也不是我提出来的,古人就知道背诵的好处,所以念私塾就是背四书五经,背完人人能写文言文,就算是落第的秀才放到现在那都是国学大家。现在的学生,学了十几年,做了不少选择题,却没几个能背出像样的文章,那要想写出地道的英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前面说了,要想使用地道的外语,就要不断积累,背诵英语高手写的文章那就是积累最快的办法。当然了,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对于咱们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用不着背雪莱或者济慈的诗歌,或者莎士比亚的戏剧,那个都是专业的人背的。那我们背什么?那看你想用英语来干啥,比方说想写文献,那就找你那个领域的牛人的文献背上几篇,就会写文献了。我听说不少教授都是这样训练学生,而且卓有成效。 有人说,有没有基础一点的,短一点的东西背。有,在此我隆重推荐一部旷世奇作:《新概念英语》。这个书大家太熟悉了,哪个书店卖英文书的地方都有,可是偏偏识货的人不多。这个书的作者,L.G.亚历山大,出了不少经典教材,比如练口语的《Follow me》,但是其水平最高的英文教材,就是这套新概念英语。要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英文教材,我觉得也不为过。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园里有他的铜像,这是我国外语界对他的极高尊崇。这个教材就四本书,以前的版本很薄,后来我们国家的学者把这套教材的文章后面加了很多习题,弄成了四个大开本,完全是画蛇添足,不过好在文章基本没怎么变。这套教材的精华就在里面的课文,基本都是短文。就这么些小短文,包括了英语所有常用的语法和句型,就是这么厉害。江湖上曾有传说,说有背完新概念的学生在美国交作业,被教授当成抄袭,理由是美国人都写不出这么好的英文。我无从考据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是我可以说说我的亲身经历。中学的时候,我母亲逼我背诵新概念第二册,我背了两三课,然后就罢工了。背诵是件苦差事,何况是背英文,所以这个事让我后来后悔得不得了。大学毕业以后,我意识到过了六级还是不能使用英语,就开始自学。但后来单词也背了,阅读听力也练了,看原版书听国外广播都行了,但是写作还是不行。我只好又回头把新概念的教材找出来学,开始也是没想背,想投机取巧。但是随着我对英文欣赏能力的提高,我再看新概念的教材就和原来不一样了,就发现这个书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九阴真经,那真是天下武学无出其右,于是就开始背。读研的时候,老板让写篇文献报告,得用英文写。实际上从考研英语过后,我就没再用英语写过任何东西。那时正在背新概念第四册,才背到第20课。结果我一下笔,如行云流水,就写得跟用过飘柔一样顺畅。写完自己回头一读,隐隐然就是native speaker的作品,这让我更加增强了信心。这套新概念,我背了两年多,现在还在背。 那么如何背诵?英语里有个谚语,说吃掉大象的方法就是每次只吃一口。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童话,叫做《嫫嫫》(也有人译成毛毛),里面的主角小女孩嫫嫫有个朋友,是个扫大街的老头。他给嫫嫫说过一句话:我每天早上扫大街的时候,绝不看整条路,就看眼前的那一点,扫一步就看前面的那一步,然后不知不觉就扫完了整条大街。这句话给我极深的映象,后来背诵的时候就是这样,每次只背一句,有时甚至半句,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复读机,然后反复说,直到说得和原文一模一样了,不用思考脱口而出了,再背下一句。这样背很慢,但是很扎实,最终肯定能背完。背完一段,就不要再背了,就要回头把这一段再反复背多次。没事的时候就可以在头脑中默念,比如和女朋友出去逛街,就可以边走边在脑子里背,但是要注意不要表现出心不在焉,不然女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现在书店里有很多英语写作的教程,我去看了以后一本都没买,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实用的、能从本质上提高人英语写作水平的教程,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背英语吧。 这个如何学英语系列,就要完工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您还被英语折磨着,不妨用个两三年时间将英语真正突破。能真正使用英语的感觉真的很好,哪怕就是上上网,看看国外的新闻,也比看联播要有意思多了。 ps.关于背诵,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外语奇才前北大外语教授辜鸿铭。大家可以去网上找他的传记,相信对您学英语有所启发。
个人分类: 如何学英语|117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如何学英语(四)
热度 5 pkucarer4300 2011-1-2 14:52
各位看官新年快乐!祝新的一年里各位读者:女士们变得更漂亮,男士们的太太变得更年轻。(老婆说,你好歹也是个科学家,怎么就这么点追求) 仍然继续学英语的话题。前面说了背单词,阅读和听力,今天来聊聊口语和写作。口语和写作都是主动使用英语,因此相比较听读要更下功夫,而且乐趣也没有读和听那么多了,所以训练之前要充分动员自己,不然阵亡的可能性比较大。 前面说到了听的材料,涉及一个口音的问题。应该没有人说想学印度英语,或者澳洲英语,那么答案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在中国学英语,是学美音还是英音?我知道有人想说,都学。我的感觉,如果一种语音能完全听懂或基本听懂,听另一种口音只需要短暂的适应期。但开始练习的时候还是以一种口音为好。如果非要让我推荐一种口音,那么我推荐美音。为啥?论专业交流,国际会议上美国科学家占多数,论休闲,美国电影电视剧远远多于英国。英国人很鄙视美国口音,觉得英国绅士的口音才是正统英语。这其实是一种隐含着没落后的不平和妒忌的复杂心态,仿佛只有靠宣誓自己的正统才能找到心理的平衡,这个心态和台湾地区看大陆的简化字和普通话差不多。 我上一篇博文中提到我被训练当鹦鹉,这个对我后来说英语的口音影响很大。对正统口音有追求的学习者只有用复读机逐词逐句模仿一条路,别无他途。我要说的是,能说一口标准的美音或者英音固然让人羡慕,但其背后要花的时间和努力是非常大的,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儿童,但成人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我国内的导师以前在北美大学给学生上课,怕自己有东北口音影响学生理解,让他的孩子(在北美长大)坐到教室里去听课看效果如何。他的孩子听完说完全没问题,口音完全不妨碍外国人理解中国人说英语。所以,不要在口音上太纠结。 以前有人总结说,在美国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Sorry, my English is poor,什么问题都能用这句话抵挡过去。这就像《武林外传》里李大嘴的老娘在儿子的后背上刺上的四个大字:好汉饶命,遇到敌人就这一招。这个就是不能说的尴尬。我有一次回国度假,再来美国时在海关因为学校表格上的小问题被海关官员拦下来。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中国人也被拦下来,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叔。他来美国看子女,但是一句英语都不会说,连 My English is poor 都不会说,这样海关官员无法跟他交流,就只好扣下来。他还要转机,急得不行,我临时给他充当翻译。他大骂美国鬼子耽误他看儿子,还夹杂着东北口音的国骂,我给海关官员翻译成说,对不起我不会英文,但我马上需要转机,请你们尽快帮我办手续。海关官员说,转机固然重要,但是办理入境手续更重要,在办理手续之前你不能离开这里。我给大叔翻译成说,我们正在尽快办理,请你稍等片刻。然后双方都冷静下来,很快就办妥了入境手续。所以,对于想出国的人,口语是很重要的,要能从容地表达自己才行。现在有不少家庭条件很好,孩子高中毕业就给送到国外来上学。今年开学的时候,我去学校留学生中心交表格,碰到一个中国来的小女孩,高中毕业就来读本科。结果很难听懂别人说话,到处碰壁。我带着她去学校各处办手续,又去银行办信用卡,最后分别时她说,会说英语真好。所以在此我要提醒各位家长,如果您打算让孩子去留学,最好是上完大学,或者在中小学让孩子达到托福规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否则您的孩子在国外会很受罪,上学是否能听懂老师讲什么且不说,生活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又扯远了,还回头说练口语。说到口语我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语老师李阳以及他发扬的疯狂英语。我知道很多人对李阳很有意见,可能是因为他不是正统英语教师。我无意评价李阳老师本人,但是他创立的《疯狂英语》确实是帮不少人解决了英语,至少是英语口语的问题。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靠说,不停地说来攻克英语。我承认,这个方法如果不停地用下去确实能学好英语,包括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其实质是在长年累月说的过程中完成单词,阅读和听力的积累。前面提到的逆向法,就是靠听写,以听来积累,最后也能成功。我个人觉得,按照背单词-练阅读-再听力-然后口语-写作的练习顺序才是最快的方法,因为每项能力都是以前几项为基础的,这样不至于为了解决词汇而去靠大量读和听甚至说。要想靠阅读或者疯狂说句子积累两万词汇量那要很久很久,久到足以让大部分人放弃学英语。有词汇量,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再来说就容易。所以,我建议有了词汇/阅读/听力基础的朋友再去用疯狂英语的方法练口语,这样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能听懂常速VOA的人来说,即使完全没有练过口语,也能通过支离破碎的英语来表达自己,实际上在美国的很多中国人都是这个状况。重要的是能听懂美国人讲啥,然后即使只用几个关键词也能让美国人猜到你想表达的意思。这也算是为国争光,用蹩脚的英语让美国人体会到中国人做英语听力时的痛苦。不过要想用正常的英语来表达,那就必须刻苦练习。前面说了,用疯狂英语的方法去练。除了固定的口语材料(如教材)外,还需要练习自由发挥的口语,就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种方法是找一个或几个也想练口语的朋友,就某个话题用英语聊,千万不要东拉西扯,让大脑集中于使用英语而不是不停变化的话题。另外一种方法,是自己跟自己聊,自言自语,但不能在心里默念,要找没人的地方开口说。这个开始会不习惯,有点奇怪的感觉,像精神分裂的状况,但很快就适应了。 如果可以用英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用地道,准确的英语的问题。不要认为有了单词,有了语法就可以万事大吉,实际上英语和汉语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举个简单例子说,北京欢迎你,这个短句,你说成 Beijing welcome you,老外能理解,但是不好,地道的说法是Welcom to Beijing。很多人说英语的时候,脑子里其实在做翻译,把想说的汉语翻译成英语。但这个翻译停留在文字翻译的层面上,说的是中国英语。要想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实践中持续积累,读或听的时候记住人家的地道用法。我有一次给实验室的美国同事讲中国茶道,示范给他们看。开始的时候要洗茶,我说成 wash the tea。同事看了我示范以后纠正为 rinse the tea,一词之差,就地道准确多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去动物房照看老鼠,发现两个老鼠为了争夺笼子里的风水宝地而互相掐架,结果一个老鼠的毛被另一个老鼠咬掉了一大块。这个要写在报告里,同事写的时候写了 one mouse was barbered. 一个中学词汇,barber,就准确地描述了情况,如果我来写,可能就要用一个句子。所以,要想使用地道,准确的英文,就只有不停地积累。 今晚看来是无法写完英语写作的部分了,那么下一篇博文继续分享吧。
个人分类: 如何学英语|11786 次阅读|7 个评论
俺也说两句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话儿
wangxh 2011-1-1 22:34
英语学习与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讨论的话题,包括大学英语考试(CET)四六级。目前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目的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甚至有人发出“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必要”的呼喊。其实这里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外语学习与教学问题,涉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说到问题,有人直接归罪于“体制”,其实有时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文化与人性的问题。中国现在有许多方面都在学习美国,包括形式看似简单的考试。比如中国有高考,美国也有高考——SAT、ACT等。可是人家的高考就不像我们这样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不是特别了解,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人家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县”成建制的作弊吧?而我们采取的所谓有效措施只能是“像反恐一样”的监视一切可疑分子——一个个考生,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英语的教学与考试,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存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绝对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但现实是它肯定会存在下去,直至彻底崩盘为止。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为了维护某些人的利益,为了维护某些人的面子,即使错了也不能改——这就是中国特色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真实体现。其实有些事儿外国也是如此,只是可能不如我们如火如荼而已。比如烟草生产与销售,好像世界各国都出台“限制烟草”的措施,但没有一个国家真正阻止烟草生产,而我们更是“变相支持”来残害自己的子民。还有我们马上要到来的春节——伴随的烟花爆竹,每年由此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难道政府不知道吗?为什么不能禁止呢? 其实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有必要存在的,但不是现在的样子。英语四六级体现的应该是英语水平,而不是证书或证明, 更不应该高校英语教学与之挂钩。 一个工科大学的工科专业,英语需要学习30学分或480学时,而专业课学习只有20学分或320学时。如果说能够学好也行,可我们——教师与学生——花费了这么多时间,这个鸟英语仍然没有学好,这就是问题啦!明明有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继续错上加错呢,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个人分类: 教之道|0 个评论
如何学英语(三)
热度 1 pkucarer4300 2011-1-1 08:39
睡了一觉起来竟发现上一篇博文被科学网精选了,一夜之间有上千人来看,简直让我受宠若惊。 继续学英语的话题。上一篇博文说了阅读的事儿,现在再谈谈听力。首先要说的是,学外语和学母语有个不同,就是学外语的顺序是先阅读,再听力,一篇文稿要是你读都读不懂,那是不可能听懂的。而学母语是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就开始练听力了,所以是先听后读。 听力对学习者的打击相比阅读那要大得多,因为阅读的材料是有形的,而听的材料,就是声音,是无形的。无形的打击总是比有形的要强,就像一句伤人的话比打人一拳要伤人更重。一篇新闻的文稿也许你能轻易看懂,然后合上文稿一听,发现完全不知所云是常有的现象。我也曾经为这个问题很纠结。后来我总结出这个现象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熟练度的问题,阅读可以自由放慢速度,还能回视,听力则不行;另一个原因是初学者听的时候要先把声音在脑中转换成文字,然后再翻译成汉语,再然后理解其含义,这对于大脑是个非常累的活。我不是说这样不对,这是学外语的必经阶段,反复练习后才能从声音直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我母亲大学学的英语专业,深知听力的重要性。我上中学的时候,她托大学同学从香港高价买来一台复读机。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这个玩意儿,只有高校英语专业的机房才有这种先进设备。那是一台很大很重的家伙,不像后来的随身听那种。我很着迷这个机器能像卖菜的大妈一样不厌其烦地说同一句话,比如:青菜五毛钱一斤啊,五毛钱一斤。但是着迷了两天就发现很没劲,实际上就算是天籁之音,反复听几十遍也是让人受不了的事情,更何况是让我讨厌的英语课文。母亲规定我学校上英语课不许听讲,因为中国的英语老师发音基本都不太标准。其实不用她规定,我本来上课也从不听讲。她让我把课本配套的磁带(外国人读的)用复读机一句一句地跟读,一句一句地模仿,务必要说得跟原声一模一样。我那时候觉得外国人读英语腔调有时很奇怪,还是中国人读得好听,但母亲不管我的合理要求,继续训练我当鹦鹉。这其实当时没有提高我的听力水平,但是却为我后来练口语打下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关于这个事,后面讲口语的时候我还要继续说。我被迫练习了一些怪腔怪调的英文,但是学校里的英语成绩没有丝毫提高,听力也没长进。我认为这个痛苦的练习纯粹是浪费时间,加上后来上了高中,其他科目的作业日益繁重,就把这项练习给停掉了,就这样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她期望我能说一口标准的伦敦音,就像电影哈利波特里面那种口音)。 后来我回头看这段经历,终于找到了为啥听了原版磁带但是听力还是没啥提高的原因,那就是听的内容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为了准确模仿一句话,有时甚至需要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绝对不是夸张,练过说相声的人都知道这是真的。这样中学阶段我其实就没听完几盘磁带,听力当然也不会有实质性的长进。和词汇量一样,听力也有一个阈值,也是必须达到一个量变才能有质变的过程。虽然我无法准确知道这个阈值是多少,但是非常确定它是存在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复读机已经开始在国内普及起来,而且又便宜又小巧。但那时市面上优秀的英文听力材料不多,基本都是什么四级听力,六级听力练习,基本形式就是听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各说一句话,然后问你那个男的说的神马意思,或者问你根据那个女人的回答,下面哪个说法最靠谱。我很鄙视这种所谓的听力练习,觉得这是出题者自己YY的东西,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后来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材料,是《疯狂英语》杂志,邓良平出的,不是李阳那个疯狂英语。这个杂志当时每月一期,一本小书配两盘磁带。里面内容倒是很丰富,有一些散文,还有诗歌,也有电影的录音,最棒的是听完以后不需要做题,真正是享受英语。我们学校附近没有卖,我要骑车去另外一个大学校园里面的一个小书店买,后来有一次我又去买杂志,发现整个书店不翼而飞,惊问那个学校同学才知道那个书店属于违章建筑,被学校清除了。这让我大失所望。不过好在后来知道学校附近有个图书批发市场,我就去找是否有合适的材料。这个时候,VOA(美国之音)等等材料开始引进中国,英语听力材料一下子变得无比丰富起来。我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材料都买来听,不但听而且听写。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听力确实有一定提高,但是效果和我投入的时间完全不成正比。这个就是因为被我当时的词汇量(不到6000)制约了,但我那时没认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持续地听就一定能听懂英语。所以这走了一个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背完单词,然后一边练阅读一边练听力,可以说阅读听力都是突飞猛进。 大学毕业后,电脑,MP3都开始普及开来,更重要的是网络的普及。一想到我过去苦苦搜集的听力材料现在到网上一分钱不用花就能当下来,我就无比憎恨没有网络的旧社会。我上大学有一次在一本英语杂志上看到一个广告,说可以邮寄光盘,有好几年全年的VOA。我立刻跑去邮局给那个公司汇款,等了一个月终于收到光盘。确实是有海量的VOA音频,但是没有文稿!我听得云里雾里,只能听懂大概是讲某个话题,但细节的就不行了。这里我要说说钟道隆教授的逆向英语,所谓逆向就是先听后读,这个观点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适合学外语。另外,他的主要方法是听写,这个方法非常好,我听写过好长一段时间,对于打基础很有帮助。很多听上去能听懂的,一听写就错误百出,单词没加ed,虚词(have,did等等)听漏掉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他老人家提倡听力不用文稿,要自查自纠,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科学网上有人提倡搞科学要靠自律差不多。这个我不能苟同,听力练习没有标准文稿,就像社会没有法律作为统一标准,全靠自觉,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在的听力材料过于丰富,很多学习者反而不太珍惜,或者不知从何听起。我个人的经验,Special English是最佳入门材料。这个在普特,旺旺,沪江等英语网站都能免费下到音频和文稿。它的特点是语速慢,词汇量低,而且内容很丰富,除了新闻之外还有各种题材,比如农业报道,科技报道,美国历史等等。有4000词汇的基础就可以练习(VOA官方网站说1500词就能听懂,纯属胡扯)。有毅力的人可以听写,但我要说的是,听写真的苦啊,一个下午听写一段100词的文稿还有很多听不出,需要非同寻常的忍耐力。这个慢速英语听一段时间后,要逐步过渡到常速,但还是那句话,要有词汇量!开始一定要精听,一句一句反复听,每个词都要能听懂,哪怕每天只听一篇文稿!精听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再开始精泛听结合才是最稳妥的方法。听力到一定水平,打开电视看CCTV9,咦,发现都能听懂了,你会很Happy。听力练习的最后阶段,要听原版电影电视剧,这个里面很多口语化的东西,一定一定要能听懂正常语速的VOA再来练。看武侠都知道,什么神功低级的还没练成,就去练高级的会是什么后果,练习英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有人问是听VOA好还是BBC好,这是个口音的问题。关于口音,我将在下一篇博文说口语里面详细说。 ps.最后我推荐两个软件,一个是LangStream,是个复读软件,当然你用其它的复读软件也可以,最好用有复读功能的Mp3,摆脱电脑上各种诱惑。另外一个软件是龙卷风网络收音机,免费的,可以收听很多国外的电台(我要像复读机一样再说一遍,泛听的前提条件是一万以上的词汇量和半年以上严格的精听训练)。
个人分类: 如何学英语|109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看稿子,学英语
slowlight 2010-12-31 13:4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of skin phantoms appear a glycerol concentration-dependent decresae at the wavelength of 632.8 nm (appear 是vi,不能跟宾语的;而且原文的意思是散射系数随甘油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原文可以改成: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of skin phantoms decrease with the rising glycerol concentration at the wavelength of 632.8 nm) in the measuring system, square waves with different voltage values are inputted to the two count channels successively.(一直以为input的过去分词形式就是原型,没有inputted这个形式,但查字典发现其实是有inputted这个写法的,差一点给改错了 )
个人分类: 英文练习|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六级考试到底有无必要
pkucarer4300 2010-12-27 09:12
看了科学网《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的评论,有点感想,也来说说这个事。 先说些远点的事。我上学那会儿,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这样从初一到大学,学了十来年英语,四六级都过了,而且分数都还不太丢人。拿了六级证书,自以为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看个China Daily神马的也貌似能看懂。然后暑假回家看CCTV9,发现只能理解一半内容,如果不看屏幕画面,连一半也理解不了。后来有了网络,看美剧把字幕关掉,犹如听天书,遂知道我的英语实际上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像大学军训学的军体拳,中看不中用。然后发奋自学英语,一年后词汇量突破了两万,再回头看六级试卷,顿时感到这个东西害人不浅。 现在的孩子据说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了。也就是说,这一代孩子在大学毕业时已经学了将近20年英语了。20年啊,足以让任何人学成任何一门语言的专家。但我敢断言,这一代孩子大学毕业后,其平均英语水平不会比我大学毕业时的大学生平均水平高多少。 您可能就不同意了,多学了十年,怎么能没进步呢。那我来分析一下。为了方便分析,我们选用一个指标来衡量英语水平的高低。假如我们以词汇量为指标的话(这只是为了分析方便,词汇量不能完全作为英语水平的标志,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现在的四级考试是4000词,六级考试是6000词,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词汇量平均不超过5000词。现在高中毕业生平均2000多词汇量。平均下来,中学六年每天每个学生平均学会不到1个单词!大学四年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学会2个单词!您不觉得这学习效率有点太低了吗?为什么呢,因为学校教的不是英语,教的仅仅是英语应试法。我们学英语的方法是做选择题,四个答案里有三个错误的,然后我们每天就在有四分之三都是错误的英语材料中学习。学校上课,实际上教新课的时间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时间是啥呢,复习课,习题课,教学生怎么做题。其实现在全国的高三都没有什么新课(包括各门科目),都是复习,就这么把全国上千万的学生都耽误一年,没教任何有用的知识!那么可以想见,若干年后这批孩子,多学了十年英语,英语应试水平必然比我毕业时要强,但英语水平不见得会高多少。 从学习ABC到真正能自如应用英语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正常的话,三四年足矣。如果加点劲,一两年就够了。我室友来自土耳其,他们国家中小学不学英语,大学开始学。我室友总共学了四年英语,然后考了托福雅思,就去英国留学。他说几乎没有语言障碍,我是相信的。我从听不懂CCTV9到听懂VOA可能也只用了一两年时间。就是说,我们的时间大部分被浪费掉了。让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学了六年学到上中学,也就是学了几百个单词而已。然后从初中学到高中,又学了六年,学会了一千多个词。实际上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智力,在家自学一个暑假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全部学完,而我们的教育系统要从幼儿园就开始用平时根本用不到的语言来折磨小朋友们。与其说是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如说是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感。 再回头来说四六级吧。四六级对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有没有贡献?我认为没什么贡献,学生考完过一两年就忘差不多了。就算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有贡献,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大部分工作其实跟英语没什么关系。英语四六级取消了会怎么样?大学生会不会不再学英语了?是的,一部分学生就不再学了,他们原本就没必要学。还有一部分会自己学,因为他们有留学的计划,或者想进外企,或者知道将来的工作会使用英语,这些人学英语跟考四六级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取消了四六级不会有什么影响,非要说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是: 1. 教育部收入减少了,每年N多万学生的报名费收不到了 2. 四六级辅导班都要关门或该行了 3. 卖四六级辅导书的出版社和书店收入要减少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3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面试英语经典问答
seawan 2010-12-14 15:43
面试英语经典问答(因为网上的信息往往分为多页,有些排版格式还有些问题,所以放在这里方便大家查阅) Q: Can you sell yourself in two minutes? Go for it. (你能在两分钟把自己推销出去吗?试试吧! ) A: With my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 feel I am hardworking, responsible and diligent in any project I undertake. Your organization could benefit from my analytica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依我的资格和经验,我觉得我对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很努力、负责、勤勉。我的分 析能力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对贵单位必有价值。) Q:Give me a summary of your current job description. (对你目前的工作,能否做个概括的说 明。) A: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for five years. To be specific, I do system analysis, trouble shooting and provide software support. (我干了五年的电脑程序员。具体地说, 我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软件供应方面的支持。 ) Q:Why did you leave your last job?(你为什么离职呢?) A: Well, I am hoping to get an offer of a better position. If opportunity knocks, I will take it.(我 希望能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机会来临,我会抓住。 ) A:I feel I have reached the glass ceiling in my current job. / I feel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 (我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达到顶峰,即]有升迁机会。) Q:How do you rate yourself as a professional?(你如何评估自己是位专业人员呢?) A: With my strong academic background, I am capable and competent. (凭借我良好的学术背 景,我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且我认为自己很有竞争力。 ) A:With my teaching experience, I am confident that I can relate to students very well. (依我的教 学经验,我相信能与学生相处的很好。) Q: What contribution did you make to your current (previous) organization?(你对目前/从前的 工作单位有何贡献?) A: I have finished three new projects, and I am sure I can apply my experience to this position. (我已经完成三个新项目,我相信我能将我的经验用在这份工作上。) Q: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worth to us?(你怎么认为你对我们有价值呢?) A:I feel I can make som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your company in the future. (我觉得我对贵公 司能做些积极性的贡献。) Q: What make you think you would be a success in this position? (你如何知道你能胜任这份工 作?) A:My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my internship should qualify me for this particular job. I am sure I will be successful. (我在研究所的训练,加上实习工作,使我适合这份工作。 我相信我能成功。) Q:Are you a multi-tasked individual?(你是一位可以同时承担数项工作的人吗?) or Do you work well under stress or pressure?(你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吗?) A:Yes, I think so. A:The trait is needed in my current(or previous) position and I know I can handle it well. (这种 特点就是我目前(先前)工作所需要的,我知道我能应付自如。) Q:What provide you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什么会让你有成就感?) A:Doing my best job for your company. (为贵公司竭力效劳。) A:Finishing a project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尽我所能,完成一个项目。) Q: you had a lot of money to donate, where would you donate it to?Why?(假如你有很多 If 钱可以捐赠,你会捐给什么单位?为什么?) A:I would donate it to the medical research because I want to do something to help others. (我会 捐给医药研究,因为我要为他人做点事。) A:I prefer to donate it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我乐意捐给教育机构。) Q:What is most important in your life right now?(眼下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To get a job in my field is most important to me. (对我来说,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工作是最重 要的。) A:To secure employment hopefully with your company. (希望能在贵公司任职对我来说最重 要。) Q:What current issues concern you the most?(目前什么事是你最关心的?) A:The general state of our economy and the impact of China' entry to WTO on our industry. (目 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情r以及中国入世对我们行业的影响。) Q: How long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this company?(你会在本公司服务多久呢?) A: I will stay as long as I can continue to learn and to grow in my field. (只要我能在我的行业 力继续学习和长进,我就会留在这里。) Q:Could you project w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doing five years from now?(你能预料五年 后你会做什么吗?) A:As I have som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in my last job, I may use my organizational and planning skills in the future. (我在上一个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行政经验,我将来也许要运用我组织和计划上的经验和技 巧。) A:I hope to demonstrate my ability and talents in my field adequately. (我希望能充分展示我在 这个行业的能力和智慧。) A:Perhaps, an opportunity at a management position would be exciting.(也许有机会,我将会 从事管理工作。 ) 如果不愿正面回答,也可以说: It would be premature for me to predict this. (现在对此问题的预测,尚嫌过早。 ) 甚至还可以打趣的说: Hypothetically speaking, I might be able to do your current job as a director.(或 CEO 或 president)((说不定,我也能做你现在主任的工作呢!) Q: What range of pay-scale are you interested in?(你喜欢那一种薪水层次标准?) A: Money is important, but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goes along with this job is what interests me the most. (薪水固然重要,但这工作伴随而来的责任更吸引我。) A: 假如你有家眷,可以说: To be frank and open with you, I like this job, but I have a family to support. (坦白地说,我喜欢 这份工作,不过我必须要负担我的家庭。) Q:What is your strongest trait(s)?(你个性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Helpfulness and caring.(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 ) A:Adaptability and sense of humor.(适应能力和幽默感。 ) A:Cheerfulness and friendliness.(乐观和友爱。 ) Q: How would your friends or colleagues describe you?(你的朋友或同事怎样形容你?) A: (pause a few seconds) (稍等几秒钟再答,表示慎重考虑。) They say Mr. Chen is an honest, hardworking and responsible man who deeply cares for his family and friends. (他们说陈先生是位诚实、工作努力,负责任的人,他对家庭和朋友都很 关心。) A:They say Mr. Chen is a friendly, sensitive, caring and determined person. (他们说陈先生是位 很友好、敏感、关心他人和有决心的人。) Q:What personality traits do you admire?(你欣赏哪种性格的人?) A: (I admire a person who is)honest, flexible and easy-going. (诚实、不死板而且容易相处的 人。) A: (I like) people who possess the can do spirit. (有实际行动的人。) Q:What leadership qualities did you develop as an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作为行政人员, 你有什么样的领导才能?) A:I feel that learning how to motivate people and to work together as a team will be the major goal of my leadership. (我觉得学习如何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及如何配合协同的团队 精神,是我行政工作的主要目标。) A: have refined my management style by using an open-door policy. (我以开放式的政策, I 改进 我的行政管理方式。) Q:How do you normally handle criticism?(你通常如何处理e人的批评?) A:Silence is golden. Just don't say anything; otherwise the situation could become worse. I do, however, accep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沈默是金。不必说什么,否则情况更糟,不过我会接 受建设性的批评。) A:When we cool off, we will discuss it later. (我会等大家冷o下来再讨论。) Q: What do you find frustrating in a work situation?(在工作中,什么事令你不高兴?) A: Sometimes, the narrow-minded people make me frustrated. (胸襟狭窄的人, 有时使我泄气。 ) A:Minds that are not receptive to new ideas. (不能接受新思想的那些取。) Q: How do you handle your conflict with your colleagues in your work? (你如何处理与同事在工 作中的意见不和?) A:I will try to present my ideas in a more clear and civilized manner in order to get my points across. (我要以更清楚文明的方式,提出我的看法,使对方了解我的观点。) Q:How do you handle your failure?(你怎样对待自己的失。) A: None of us was born perfect. I am sure I will be given a second chance to correct my mistake. (我们大家生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相信我有第二个机会改正我的错误。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Kalos Kagathos
Mervyn1985 2010-12-11 16:11
据说这是希腊语里面形容一个帅哥的词语 Kalos Kagathos ,叫做“漂亮且善良”,翻译成英语就是“ beautiful and good ”,具体一点就是如同绅士一般! 呵呵,又学了一个新鲜词汇! 每天都在进步!!!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中国人永远的痛?
lhj701 2010-12-11 07:00
科学网近来有许多关于英语这个科研人必备工具的博文,自己也凑热闹说说自己的看法: 1。英语对于多数科研人讲是个工具,正如数学对于许多专业研究人员也是一个工具一样。 2。英语是科研人的一个必备工具,原因在于科研在今天是无国界的:与科研相关的论文文献、书籍,不论是哪国人,实际上多喜欢用英语来交流,英语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通用语言。 我们写论文、参加国际会议论文交流,实际上都用英文。一句话,如果我们可以离开数学这个工具的话,英语却离不开。 3。既然是个必备工具,就得掌握。但正如数学这个工具一样,有人掌握得好些,有人掌握的差些。不过总体而言,中国人 的普遍情况是掌握的并不太好。不然,就不会这么吸引人眼球和造成争议了。 4。造成最大的争议热点是大家在英语上投入太多,收获的太少: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到了博士毕业,英语还不能说掌握------达不到随意表达自己的水平(听、说、写、读)。 于是,大家不得不怀疑学习英语的效率问题、方法问题等等。这个问题大家早就注意了,当年李岚清副总理在1996年就提出这个问题,并建议改革英语教学法,但至今已经14年了,并没有看到什么好办法。 虽然不断有成功的办法提出,但对大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方法并不多---- 英语仍是中国人永远的痛。 尽管拿不出具体办法,但我感觉英语之所以这么让中国人生痛,主要还是平时缺乏语境:包括听的环境、读的环境、说的环境和写的环境。我们的英语不好,可能是缺乏使用这个环节;另外断续的学几十年,但都没有在一个时刻达到一个贯穿思维的那个深度-----也许你一旦穿越了那个深度,真正开始用英语思维了,英语能力会持久些。 同样是中国人,香港人的英语就比较好。 虽然语境问题不好解决,但简单一些,引进一些健康的英文电视台,24小时播放,大家可以随便收看;引进一些国家著名的外文刊物;建立一些用英语交流的网上在线交流平台;大学多开设英语专业课,引入会用英语授课的各个专业的教师,专业作业可以使用英语完成,加大英语在大学的课堂中的使用等。另外建议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轮流到国外说英语的国家进修1年。 其它给自己建立小语境的方法很多:坚持听英文广播、歌曲、英文电视剧、英语电影;看英文报纸(网上很多);坚持写英语日志等等,但这个难就难在坚持上;不过,总体而言,对英语保持兴趣,你可能更容易坚持下去。 总之,也许有意识多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多使用英语,对解决英语---这个中国人的痛,会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30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英语之二三事
热度 2 josh 2010-12-10 10:35
1 2009 年年中开始准备 GRE 、 TOEFL ,背了一遍 GRE 单词之后,有幸听了周纯老师关于学习英语的讲座。 他并没有像其他“英语专家”一样大谈各类五颜六色的学习方法,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虽然我搞了一辈子外语,但我却劝你们学理工科的不要把太多时间放在学英语上。 中国未来需要的高技术人才肯定从你们当中出,你们把 1/3 甚至一半的时间用来学外语,在专业课上不就比外国理工科的学生落后了吗? 但我不是否认英语的重要性,而是说对你们理工科学生来讲,英语是个工具,不是学问。 学习使用工具是有方法的,不能像学习一门学问一样钻研,而是要使用、再使用。 ”(大意如此) 听了周老师一席话以后,我反复思考“英语当成工具而不是学问”这句话。思考的结果是把之前买的所有英语考试的资料全都卖了,因为这些考试书(单词书、阅读、作文、听力等等)无一不是把英语当成一门学问,还如临大敌地总结各类经验、技巧,美之名曰战略、战术。 但一位普渡大学 ME 的美国学生讲:“很多 GRE 单词我不认识,也不知道什么考试技巧,但我毫无准备地去考,也能考得比你们高。”这又何解呢? 后来我干脆再也不再上各类论坛,再也不理什么“ x 经”,更不消说在网上下载某著名辅导班的视频,或是花大钱去上这些辅导班了。 但我并没有停止学习英语。我开始专注于专业研究,大量阅读英语的论文和写论文;看国外大牛们的博客、网站;参加学校和网上的各种英文讲座、课程、研讨会;也曾花 1000+ 块钱买我最喜欢的数学游戏专家 Martin Gardner 的原版书来读;甚至厚者脸皮去给在交大读 MBA 的职场中人当过收费口语老师(同时还学到了他们的职场经验);还曾跑去一个国际夏令营,给日本朋友做过中英口译,与波多黎各、加拿大的朋友们“侃大山”;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为了熟悉各国口音,专门找印度、葡萄牙、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与会者讨论问题;我甚至跑到过五星级宾馆装外国人,吓得服务人员连忙把英语最好的叫出来招待我。这些,在我看来,才算是把英语当作工具来学。 而且事实证明,这样学习英语是轻松且有效的。 2010 年 6 月要考 GRE 的时候,英语已经“荒废”了半年多了,但硬者头皮上考场竟然考了 1400+ ;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干脆完全不理英语了。 2010 年 11 月考 TOEFL ,我只是在考前花 2 小时熟悉了一下考试软件,也考了 100+ ;一下子考上瘾了,心想把 IELTS 也考了吧。找了几个 BBC Documentary 熟悉了一下英式口音,两周后( 11 月底)就去考了,考了 7.5; 之间还参加过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我为了挑战自己的恐惧与紧张,故意不做任何准备就上,全靠现场发挥。结果 3 分钟之内大家笑声不断,讲完评委老师们都乐了,说你这哪里是 Speech ,压根就是 Random Talk 啊。并问我:“你知道我们的下一轮比赛是要上电视的,如果让你进下一轮,你会不会做一个正式的演讲。”但当时忙着赶一篇国际会议论文,就说:“让不让进下一轮随你们,做什么演讲随我。”结果可想而知。但我很满意了,因为我挑战自己的恐惧与紧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此,再也不怕英文演讲了。 2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到了我学习英语的历史。 高中时,迷上了柯南·道尔、狄更斯的小说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十四行诗,且觉读原版方有趣味,完全不理一个它们不适合英语初学者的说法。后来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竟轻松过初赛、复赛,得了个全市第 1 ,全省前 5 。连我自己都觉得纳闷:为什么我的英语竞赛成绩比高考成绩还好? 大学时迷上了“娱乐数学 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连专业课都荒废了 2 年,更不消说英语了。我记得自己在考四级、六级及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时候,在开考前仍拿着 Martin Gardner 的数学游戏书在读,环顾四周大家或拿着英语书、或拿着小纸片加紧复习,还有的闭目养神深呼吸,觉得自己实在是“大逆不道”。现在想想感到离谱的是,我在听听力的空隙在思考着考前看的书里面的数学问题。结果四级 530+ ,六级 580+ ,两次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并不高,但我很满意。 考研复习时,我决定完全不复习英语,只是在闲时像背诗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诵新概念上的课文。在考场上还在试验听力左耳听与右耳听的效果优劣,做阅读时练习影像记忆(即试着像照片一样记忆),作文在考场上现场构思,故意不按流行的结构写(花了一个多小时)。结果 70+,不高,但 我也很满意。 研究生分级考试,我感觉这个考试不太重要,干脆把试卷翻转过来做阅读,听力时试验闭上眼睛,整个听完之后再做题,结果导致没时间写作文,只是匆匆写了几句话(句句是肺腑之言)。结果竟然是 A+ ,至今不知为何,难道是因为改卷老师看“模板作文”看腻了,冷不丁地出现了我这一个只有几句话的作文,也看不出有啥结构(我自己的都不知道),感叹终于有学生不受“模板作文”的毒害了? 3 回想这么多年学习英语与考试经历,我很欣慰,因为虽然这些考试都很重要,但我以“玩耍”的态度对待它们,结果却也不差。而且每当回忆这些记忆片断时,总是不自觉地扬起嘴角: 我的人生原来这么有意思。 在如今,学习英语是避不开的。 不仅要有英语交流的实力,还要有通过各类考试的能力。但 如果不是英语专业,就不要把英语当成学问来学, 而要当成工具,愈用愈熟练。谁规定的通过英语考试,或是参加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一定要准备? 别太认真,永远不要让英语进入你的噩梦。在考场上和考题、改卷的人开开玩笑,也未尝不可。 最后用一个故事说明英语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知道一个学生,高中没考上,去中专学厨师。 20 岁左右在国际厨艺比赛获大奖,现在上海某五星级酒店做首席。他不懂英语,但处处受人尊重,经常被邀出国,而随从翻译是上海外国语毕业的优等生。
个人分类: 外语学习|389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尝试让学生用英语做报告
热度 1 xiegming 2010-12-8 23:14
自己作为一个土博,除了每年参加一两次国际会议之外,几乎就没有在国外待过。虽然也写了不少英文论文,用英语报告过多次,也接待过几次外国友人,但是英语仍然是自己的一个短板,特别是口语表达。有的时候,真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自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象我这样,一定要比我好。而将来的趋势,也要求他们不得不具备更高的英语水平。为此,我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鼓励他们去国外访问联合培养,鼓励他们出去开会,鼓励他们和来访学者交流,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不是经常性的,效果不是太好。 我老早就想过能否让学生在讨论班上用英语报告,但是觉得难度太大,一直没有尝试过,因为,说实话,即使让我自己上去讲,也没有信心能够讲好。而如果讲不好,反而降低了效率,影响了科研。 但是这个学期,我却进行了实际尝试。目前已经做过一次,让一个博士生用英语汇报自己的工作,明天将进行第二次,安排了两个学生。因为两个学生即将要去美国开会了,花费不低,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太可惜了。 第一个博士生讲的时候,由于相关的工作偏于数学和理论推导,要讲的东西语言方面并不复杂,我感觉他完成的总体上还不错。结束后我告诉他,他这次讲的比我第一次出国做报告强多了,我当时可是大汗淋漓,而他并没有太紧张。当然他也有不少问题,比如一些长的数学公式可以不用读出,而是用代词加手势即可;尽量不要在ppt上写上完整地句子,而按照句子机械的读;一些思路相同,形式上有所不同的结果,不需要那么详细的重复讲述等。一个小花絮是0的发音,当单独出现的时候,他知道用英语的发音,但当有些时候,比如作为一个变量的下标时,他就发音为x零,而不是x zero。可能是由于平常说惯了的缘故,自己一点也听不出来。 不知道明天的状况会如何,当我通知他们要用英语讲得时候,他们的反应很强烈,先后多次和我沟通能否不讲,还给出好多理由,比如因为最近没有时间准备,还有很多事要做,能否只是自己私下练习,让我一个人听,说到后来我都有些生气了。私下练习的效果,能有当众练习的效果好吗?在同学面前没讲好,真有那么丢人吗?难道因为老师没有去开会,到开会的时候讲的好与不好反正老师没法看见,就可以这样逃避吗?这才是提高自己的绝好机会啊! 其实有些同学已经开始用英语做ppt了,虽然有的写的一看就有很多明显的语法错误,并且讲的时候还是汉语,但是这也体现了这些同学对自己的要求在提高。下个学期,我看有必要加重英语报告的次数和范围。 一切都是以培养人为出发点。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7137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毛拉故事,到英语学习,到留学中介
josh 2010-11-29 14:56
1. 毛拉想要伐倒大树,想以之为材造出举世闻名的东西。而且他坚信收集刀不误砍材工。于是,他开始走遍全天下,以收集最好的斧子,旨在更有效率的伐倒大树。 结果,三年之后,他成了著名的斧子专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614 ) 2. 周纯老师在一次上海交大的英语学习方法讲座上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你们大都是理工科学生,却把 1/3 甚至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学习英语上(说准确点,是英语考试),到头来往往还说不好、写不好。而 最重要的是,世界上别的国家的理工科学生就可以把你们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上,那你们的专业能力怎么和他们比。 3. 相信注意观察的人应该会注意留学中介的逐渐兴起,而其中的主力军都是各个专业的海龟。甚至我知道一些世界顶尖名校回来的人也开始做留学中介。 这就像为了留学去新东方学习英语,结果把太多精力花在英语上以至于爱上了英语,最终放弃留学,成了英语老师。 个人选择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 如果想伐倒大树,成为世界顶尖的木匠,那就不要把太多时间花在选择斧子上。 就像如果旨在出国学习工程技术,那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英语或者留学申请本身上,否则到头来发现自己对英语和留学比本专业还要精通,加上最近做留学英语和中介又很有前途 + 钱途。那就往往很难再静下心研究枯燥 + 难懂 + 没前途 + 没钱途的技术了。
个人分类: 儒释道|3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对外语学习的一些浅见
josh 2010-11-29 10:14
1. Ivy ,一个菲律宾的朋友,在中国呆了好几年了(主要是当老师),还在山东的一所高校教过 Business 。她已经完全可以听懂中文,包括潮词、段子和玩笑,只是说得时候不是特别流利(跟大山相比)。 她的英语特别好,不只是语音、语调纯正和腹式发音,而且(在我看来)完全是英语思维,以至于我一开始认为她是 native speaker 。她解释说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且非常注意听说。难怪很多美国的电话业务被外包到菲律宾。 一开始我们之间的对话还用英文,相互之间开玩笑也都能听懂(我的英语也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话方式被进化到最佳方式:她说英文,因为那对她来说基本是母语,而且我基本全都能听懂(我曾以听懂印度英语为目标练过);我说中文,因为这就是我的母语,而她也基本全能听懂。因此就出现了中国人说汉语、菲律宾人说英语而两个人聊得不亦乐乎的情况。 2. 有一个日本朋友 Soppei ,现在复旦交流,中文完全可以听懂,也说得不错。有一个台湾朋友 Mike ,能听懂日文,说得还可以。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俩的对话方式同样被进化到 Soppei 说母语日文、 Mike 说母语中文的情况。两个人兴致大发时,可以如此谈一两个小时。 3.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对于一门语言,我们往往是听力比口语要好。语言是为交流所用,而交流会被进化到我如上所说的情况。 以后会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假设有一个西班牙人能听懂中文,但基本不会说,这时你只要能听懂西班牙语,不需要会说,你们就可以没有障碍的对话。况且如果你能听懂的话,至少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西班牙语的。 4. 结论,以交流为目的学外语,要从听力入手。
个人分类: 儒释道|4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英语,反思人生:知识、金钱与人生
热度 1 carldy 2010-11-28 22:10
【备注】 这里有一篇优美的英语短文,网上也能找到其中文版本。英文作者详细情况代考,如有哪位朋友发现该作者的信息,请告知,不胜感激。 Dont work for money Patty Hansen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smart, talented, educated and gifted people. We meet them every day. A few days ago, my car was not running well. I pulled it into a garage, and the young mechanic had it fixed in just a few minutes. He knew what was wrong by simply listening to the engine. I was amazed. The sad truth is, great talent is not enough. 世界上满坑满谷都是精明能干、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以及极具天赋之人,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几天前,我的汽车运转不灵了。我把它开进维修厂,一位年轻的机械工只消几分钟就把它修好了。他仅凭倾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确定哪儿有毛病,这让我惊奇不已。然而遗憾的是,光有非凡才华是不够的。 I am constantly shocked at how little talented people earn. I heard the other day that less than 5 percent of Americans earn more than $ 100,000 a year. A business consultant who specializes in the medical trade was telling me how many doctors, dentists and chiropractors struggle financially. All this time, I thought that when they graduated, the dollars would pour in. It was this business consultant who gave me the phrase, They are one skill away from great wealth. What this phrase means is that most people need only to learn and master one more skill and their income would jump exponentially. I have mentioned before that financial intelligence is a synergy of accounting, investing, marketing and law . Combine those four technical skills and making money with money is easier. When it comes to money, the only skill most people know is to work hard. 我常常吃惊,为什么有才华的人却只有微薄的收入。前几天我听人说,只有不到 5 %的美国人年收入在 10 万美元以上。一位精通药品贸易的商务顾问曾经告诉我,有许多医生、牙医和按摩师生活拮据。以前我总以为他们一毕业,财源便会滚滚而来。这位商务顾问告诉了我一句话: 离发大财,他们还差一项技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部分人还需多学习并掌握一项技能,他们的收入才能呈指数倍增长。以前我提到过, 财商是会计、投资、市场营销和法律方面的能力综合。 将上述四种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以钱生钱就会更容易。说到钱,大部分人所知的唯一技能就是拼命工作。 When I graduated from the U.S. Merchant Marine Academy in 1969, my educated dad was happy. 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 had hired me for its oil-tanker fleet. I had a great career ahead of me, yet I resigned after six months with the company and joined the Marine Corps to learn how to fly. My educated dad was devastated. Rich dad congratulated me. 1969 年,我从美国海运学院毕业了。我那有学识的爸爸十分高兴,因为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录用我为它的油轮队工作。尽管我的未来前程远大,但我还是在 6 个月后辞职离开了这家公司,加入海军陆战队去学习飞行。对此我那有学识的爸爸非常伤心,而富爸爸则祝贺我做出的决定。 Job security meant everything to my educated dad. Learning meant everything to my rich dad. Educated dad thought I went to school to learn to be a ship's officer. Rich dad knew that I went to school to study international trade. So as a student, I made cargo runs, navigating large freighters, oil tankers and passenger ships to the Far East and the South Pacific. While most of my classmates, including Mike, were partying at their fraternity houses, I was studying trade, people and cultures in Japan , Thailand , Singapore , Hong Kong , Vietnam ,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 I also was partying, but it was not in any frat house. I grew up rapidly. 对于有学识的爸爸来说,稳定的工作就是一切。而对于富爸爸来说,学习才是一切。有学识的爸爸以为我上学是为了做一名船长,而富爸爸明白我上学是为了学习国际贸易。因此,在做学生时,我跑过货运、为前往远东及南太平洋的大型货轮、油轮和客轮导航。当我的大部分同班同学,包括迈克,在他们的联谊会会堂举办晚会的时候,我正在日本、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越南、韩国和菲律宾学习贸易、人际关系和文化。我也参加晚会,但不去任何联谊会,我迅速地成熟起来了。 There is an old clich that goes, Job is an acronym for 'Just Over Broke.' And unfortunately, I would say that the saying applies to millions of people. Because school does not think financial intelligence is intelligence, most workers live within their means. They work and they pay the bills. Instead I recommend to young people to seek work for what they will learn, more than what they will earn. Look down the road at what skills they want to acquire before choosing a specific profession and before getting trapped in the Rat Race. Once people are trapped in the lifelong process of bill paying, they become like those little hamsters running around in those little metal wheels. Their little furry legs are spinning furiously, the wheel is turning furiously, but come tomorrow morning, they'll still be in the same cage: great job. 常言道, 工作( job )就是 比破产强一点( Just Over Broke ) 的缩写 。然而不幸的是,这句话确实适用于千百万人,因为学校没有把财商看作是一种才智,大部分工人都 量入为出 :干活挣钱,支付账单。相反,我劝告年轻人在寻找工作时要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只看能挣到多少。在选择某种特定职业之前或是陷入 老鼠赛跑(激烈的竞争) 之前,要好好掂量自己到底需要获得什么技能。一旦人们为支付账单而整天疲于奔命,就和那些在小铁轮里不停奔跑转圈的小老鼠一样了。 老鼠的小毛腿跑得飞快,小铁轮也转得飞快,可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自己依然困在同一个老鼠笼里,那就是:重要的工作。 When I ask the classes I teach, How many of you can cook a better hamburger than McDonald's?, almost all the students raise their hands. I then ask, So if most of you can cook a better hamburger, how come McDonald's makes more money than you? The answer is obvious: McDonald's is excellent at business systems . The reason so many talented people are poor is because they focus on building a better hamburger and know little or nothing about business systems.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talented poor people. All too often, they're poor or struggle financially or earn less than they are capable of, not because of what they know but because of what they do not know. They focus on perfecting their skills at building a better hamburger rather than the skills of selling and delivering the hamburger. 当我在自己教授的班级上问到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做的汉堡包能比麦当劳更好 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我接着问, 如果你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能做出比麦当劳更好的汉堡包,那为什么麦当劳比你们更能赚钱?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麦当劳拥有一套出色的运营体系。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心于做更好的汉堡包,而对运营体系几乎一无所知。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之所以贫穷、生活拮据或者收入与其能力不相符,不是因为他们已知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未知的东西。他们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和完善做汉堡包的技术上,却不注意提高有关汉堡包的销售和送货技能。 【备注】 这里有几点感慨: 1 ,当前社会面临一种严峻的挑战:知识贬值,甚至知识无用论。 你看看身边那么多高学历、高智商、高职称的知识分子(当然,这当中有些可能得套用另一个网络新词,叫知道分子),他们一旦离开息息相伴的校园,进入高度金钱化的社会(以金钱论英雄,拜金主义),内心的天平就永远无法保持平衡了:知识 金钱。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全社会都来承认知识=金钱,这不是真理,我们打小时候起,记住的真理是知识就是力量。记住,有钱,并一定等同于有力量。 寒伧一句:我们选择知识的同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忽视了金钱(至少忽视了去赚取金钱的机会)。毕竟,有所为,有所不为啊。 2 ,经典理论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没有来到,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唯一能要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金钱来得太快,不一定就是好事情。尤其是学术界,一旦全民赚钱,学术就开始腐败了。 3 ,我们要大力鼓励社会多多关注高校的学术性,而且要强调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想保证学术可持续性发展,高校的管理与分配体制,可能需要认真调整了。 社会的发展,需要才华横溢的人才,需要质优价美的汉堡包,也需要高效的运营体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4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己制作适合孩子使用的英语学习多媒体视频
lhj701 2010-11-27 08:13
现在初中英语难度较大,但英语学习多媒体辅助资料缺乏。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己试着制作一些适应孩子学习的辅导资料,以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 今天讲一下如何制作适合孩子的、使用aboboo软件实现听写的视频资料。如果使用单纯音频听写课文、词汇、对话等,孩子兴趣往往不大,效果不是很好。自己突然想到,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可以将孩子平时感兴趣的动画视频,诸如小熊维尼、唐老鸭、倒霉熊,甚至最新的动画电影等,都可以拿来做素材,制作听写视频。 这些视频素材首先需要分离其音频部分,然后删除掉原配的声音部分,再叠加上课文的MP3声音文件和对应的字幕文件。具体做法如下: 找到初中课本的MP3声音材料(根据各个对话、课文朗读、词汇朗读等,利用MP3分割软件分离出各个小段)。使用三耳复读软件将分离的MP3小段自动断句,然后写出其对应的文字材料。注意,每一句不要太长,以免一屏视频显示不开。字幕文字写完后,利用三耳复读软件将其导出为LRC格式字幕文件。 然后使用LRC歌词文件转换器将LRC格式字幕转换为SRT格式字幕文件,因为会声会影软件不能直接使用LRC格式,但可以使用SRT格式字幕。 下一步可以使用小灰熊卡拉ok字幕软件的方法利用sayatoo卡拉字幕精灵制作可以逐字显示的字幕文件。但感觉孩子使用不用这么麻烦,逐行显示也可以。这儿选择直接使用SRT格式字幕文件。 将视频文件根据MP3文件的时间长度使用视频分割工具比如Boilsoft Video Splitter分割出相同时间长度的一小段视频。然后就可以打开会声会影软件。首先将分割的视频加入,选中视频点击右键选中分割音频,待分割音频出现在声音轨道,删除掉。然后将对应的MP3声音文件拖到声音轨道, 对应的SRT格式字幕文件拖到字幕轨道,然后点击分享,就可以制作视频文件了(有多种格式,选择MPEG-4 HD格式比较清楚,但体积稍大,制作时间稍长)。 制作好的视频文件就可以使用aboboo软件进行听写了。一边欣赏动画,一边听写单词或课文、对话,可以让您的孩子试一试啊。 下面是听写界面截图: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5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