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忆英文版中国话剧《雷雨》在牛津公演(上)--隆重转载
pekoxfleyu 2011-5-6 16:57
大哥吴岸写的,我无意中翻到,特转载之, 英文版中国话剧《雷雨》于2002年初春在牛津的公演,成为这座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连续四场精彩的演出,时至今日,还常常是众多戏剧爱好者们议论的话题。作为这部话剧的导演,如何将《雷雨》,这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巨作,呈现在戏剧氛围浓厚,观众颇为挑剔,欣赏水平很高的英国舞台上,简言之,让观众既看得懂,又喜欢,还叫好,曾经是我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今,戏终幕落,掌声与鼓励犹在耳际。朋友们常常问及这部戏呈演的细节。应曹莉女士的约稿,我在这里写下该剧排演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与感受,与各位朋友分享并就教于同好。   起初对这部话剧的构思,是将北京人艺版的中文版话剧《雷雨》,按照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原封不动地“拿来”。但是,进入排演阶段后,我突然发现“拿来主义”根本行不通。   首先是从演出时间看,人艺版《雷雨》全长近三个小时。王佐良先生的译本,让演员手捧剧本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已经将近三个半小时。按照现代戏剧的制作规律,超过两个小时的话剧是很难让观众耐心坚持到终场的。   其次说到观众的接受。对于观众而言,欣赏《雷雨》是以20世纪前叶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基于对东方伦理(或者说具体一点,是五千年中国文化中积淀的封建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从这个意义上去欣赏《雷雨》,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对于跨越文化障碍的英国观众。过长的演出,无疑使观众对主干情节的理解效果有所削弱。   因此,作为导演,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对剧本的改编。   在英译版的前言里,曹禺先生就曾指出《雷雨》在国外的演出可以大胆缩短演出的时间,包括删节有关内容。前辈大师的宽容无疑是对改编者极大的鼓励。因此我主要对原剧进行了以下的改动:   首先,我致力于强化主要人物的戏分,并使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得以充分的表现。其中,周朴园与鲁妈,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周萍与四凤的情节段落得以大面积的保留。第一幕里“鲁贵说鬼”“蘩漪喝药”成为全剧故事情节展开的有力铺垫。第二幕中周萍与蘩漪的陈情,周朴园与鲁妈的重逢,加上大海与周家上下的激烈争执,环环紧扣,逐步将人性与伦理的冲突推向高潮。第三,四幕中,随着人物彼此相联的命运与血缘关系的展开,我将情节集中在烘托悲剧的气氛。第三幕中鲁妈逼四凤对天起誓,第四幕中全剧的大起底与之后孩子们的死亡,母亲们的发疯的着力渲染都是力图将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刻划到极至。这也是与曹禺先生原作的脉搏相吻合的。相比较而言,鲁家内部鲁贵与大海的矛盾,相对就得削弱,即以产业工人为雏形的无产阶级与城市流氓无产阶级的冲突不再作为重点。鲁贵与鲁妈,鲁贵与四凤的对话,就更多地为交代故事情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服务。   其次,考虑到不使观众由始至终沉浸在悲剧中而影响戏剧本身对观众情绪的调动,我对原剧中的几段为数不多的亮点还是尽量保留甚至予以升华,如周萍与四凤的“爱情”,周冲对四凤描绘的对“我们的世界”的强烈憧憬。   为了弥补删节后的情节铺垫与气氛烘托的局促,这里,我借鉴了戏剧丰富的表现手段之一,即音乐。   原剧的音响效果,除了雷雨声,加上鲁贵哼哼的小调以及第三幕中场外卖唱父女的几句唱词的外,全戏没有一其他点音乐元素。改编后的演出,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场景。   第一幕幕启时,观众听到的是由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在如泣如诉的悲凉气氛中,弦乐队的协奏将巨大的悲剧主题推出。   第二幕的开头,是周萍与四凤的对手戏。我节取了歌剧“图兰多”的混声合唱“茉莉花”配合大幕的拉开,使观众与演员都从前场周朴园强迫蘩漪喝药的压抑中暂时释放出来,进入如同大墙下的白玉兰般片刻的浪漫中。正象“图兰多”的合唱“茉莉花”表现的苍凉遥远的意境,这种片刻的浪漫同样是略显压抑的,使演员入戏更容易些,同时为第四幕中周萍与四凤悲剧性的兄妹相认,提供了强烈的反衬托。   由于视整场话剧的音乐为有机的整体,我在整部话剧的音乐素材的选用上,也尽可能地体现一致,例如大多选用小提琴与 乐队演奏的中国乐曲。这种整体一致性甚至表现在幕间休息与演出结束的幕落时,分别选用了“新春”与“良宵”。如果将整场话剧的演出比作深黛色的天鹅绒大幕,这两首乐曲跳荡的旋律,宛如大幕侧边偶而露出的点点星辰,象对一丝希望的昭示。以至于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索要整部话剧的音乐效果专辑作为收藏,这是我当初始料不及的。   那么,又为什么要将音乐的整体一致性体现在小提琴与乐队上呢?这主要是剧场效果的考虑。乐队的齐奏,更容易使圆拱形的演出剧场充满音乐的震撼。在西洋弦乐的乐器里,小提琴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从紧张到弛缓,从喜悦到悲伤,在弓弦的诉说里,都显得那么的饱满而生动。   有熟悉《雷雨》的观众曾问起,为什么《雷雨》的故事发生地在中国的北方,而音乐素材却尽量选用江南的音乐?除了江南音乐本身丰富的表现力外,这主要是考虑将隐含在话剧中三十年前的无锡的往事突现的更充分一些。周朴园与鲁妈三十年前的悲剧,成为整个故事悲剧性的起源。而发生在三十年后周公馆里的悲剧性的重复(周萍与四凤)与悲剧性的扩张(周萍与蘩漪),在无法诠释的宿命论的阴影下,更是封建压迫的必然。因此,从“二泉映月”到“茉莉花”,音乐成为往事今时的承接与纽带。许多英国观众告诉我,《雷雨》在牛津公演的成功,与音乐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故事与音乐同样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   也有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因为江苏是我的出生地,才特别钟爱江南的音乐?这倒是我没有意识到的戏外的一种联系,或者,称其为一种善意的“附会”。细想一下,其实也对。江南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我选用江南的音乐的强烈的冲动,大概也是无法诠释的喜剧性的地域宿命吧。在人种繁多的地球,我们无法改变的是作为华夏子孙的本质,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故乡情怀的难以割舍,往往就体现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了。   经过改编的《雷雨》,在牛津的演出长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加上幕间休息,总共两个小时。   呈现给观众的是这样的开头:   最后一遍演出铃响后,暗场。   音乐起。由小提琴领奏,弦乐队的协奏的“二泉映月”,将巨大的悲剧主题推出。   音乐高潮处,大幕拉开。舞台上一束聚光灯在舞台中心照出一个橙黄色的圆形光圈,光圈的中心是用作道具的周公馆的沙发。我坐在沙发上,手捧《雷雨》英文版的剧本,埋头阅读。   音乐声渐弱,我合上书本,缓步走上台口,面对观众,说道(中英文):   是母亲还是情妇,   是妹妹还是爱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方家庭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出充满爱与恨,还有矛盾的悲剧   请看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   Mother or Mistress?   Sister or Lover?   The mysteries of an oriental family,   The tragedy full of love, hatred and conflicts...   “The Thunderstorm” by Cao Yu   聚光灯暗。我转身走入侧幕。   音乐止。滚滚雷声起。舞台灯亮。   第一幕开始。鲁贵自中门上。   这种改编的提示作用是明显的。开头的提场念白配合音乐,将剧场的时空氛围倒推回八十年前,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周公馆,集中到鲁贵将要与四凤讲述的神秘的“周家少爷和太太闹鬼”的故事,以及由此展开的情节与人物命运。   以观众的欣赏角度为出发点,考虑全剧的编排,对原作大胆尝试修改,调动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丰富《雷雨》在英国舞台上的可视性与观赏力,这是我在导演这出戏过程中的一大收获。从演出的效果及观众与媒体的评论看,这次的改编是成功的。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作为本剧的导演,我是作为“提场”的角色出现的,而且提场词里不难看出几分“哈姆雷特”独白的痕迹,这究竟是对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刻意的模仿,以求引起观众的共鸣与联想?抑或是遵循英国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所推崇的导演入戏的创意?那么,这出英文版话剧《雷雨》中演员又是如何作为的呢?   关于其他有关表演上的改动和感想,以及中西和壁的剧组演出时的花絮,请看下回分晓。
个人分类: 也还年少时|4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的中文版即将问世
热度 2 gl6866 2011-5-5 15:23
昨天得知,我为某出版社提供的一部拟翻译著作的选题版权已经被邮电出版社捷足先登拿走了,我们的工作白干了,让人感到比较郁闷。这本书由美国Pentheon Books出版,我所联系的出版社在我们认为的第一时间给Pentheon Books发去邮件,但回答说Pentheon Books已被著名的Random House收购,要求出版社去正式函件,他们才能向其母公司征求意见。无论如何,我们没能拿到版权。这部书的名称叫The Information,其副标题是A History,A Theory,A Flood。该书是2011年3月出版的,我在3月15日便拿到了原著。可还是未能 “得逞”。不过也好,邮电出版社拿到了,估计我国市场上不久就会见到该书的汉译本了。 可是,我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该书的作者及眼下这部书。 The Information的作者是格莱克(James Gleick)。他对我国读者并不陌生,我们常常谈到的“蝴蝶效应”就是由他在《混沌:开创新科学》中普及开来的,《混沌》是格莱克的处女作,该书甫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市场好评,成为公众理解科学领域中的畅销书,并获全美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提名。该书先后被译成25种语言(包括中文)。 格莱格1954年生于纽约,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波士顿做自由撰稿人。后于1977年返回纽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和采访记者十年,成为著名的科技专栏作家。格莱格目前已出版数部十分畅销的著作,主要涉及科学与人文以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等。其中《费曼传》和《牛顿传》则进入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前三名。 《信息》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来到今天以及我们将要去向何方的书。它向我们展示出信息如何成为现时代的血液、燃料和生命。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由由卷首语切入,结尾淡出。 第一章到第三章为信息的历史部分。作者从每种思想和议论如何从其诞生后就消失了的角度入手,从手卷和字母的发明到长期被误解的非洲鼓声,格莱格讲述了改变人类意识本质的信息技术的故事,其中心内容是过去对保存信息的困难以及人们希望改变这种境况的努力,最终借助于石板这种天然媒介和人工发明的字母表,找到了记录人类自己信息的工具。 第四到第七章分别叙述了西方历史上的五位重要人物和他们的工作,其中第四章是首台计算机的制造者Richard Babbage,以及Babbage差分机的工作原理;另一位则是软件之母Ada Byron,她对Babbage的机器非常感兴趣,于是根据机器工作的原理,为其设计了相关的程序,至今还有以Ada命名的程序语言。第五章着重于上个世纪初莫尔斯的电报系统,这在当时对全球通信是不可或缺的贡献,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是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信息论,涉及当代理论计算机的奠基人Alan Turing,现在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第七章则是信息论的内容,信息论是关于通信的基本理论,现在所有的关于信息的话题均来自Claude Shannon首创的信息论。 至此该书过半,从第八章起,开始讨论“信息转向”或“图灵革命”。格莱格分别讲述了信息革命对人类自身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例如,由于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科学家破解了人的生命密码,揭示出基因的秘密;在文化层面上则对所谓的“文化基因”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图灵革命带来的后果,那么这个影响是好还是不好,他则以熵和妖作为隐喻来回答这个问题。 信息是物理的吗?在第十三章中,讨论了“万物源于比特”的量子信息问题。由于量子信息的出现,海量的信息的存储与通信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必然将被湮灭在各种符号和信号的洪水中,有时会有被淹死的感觉。总之,这是一部关于破译密码和利用密码的书,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历史,是一部对信息稀缺到信息泛滥进行反思的“编年史”。 该书文笔优美,引证大量的原始文献,对所涉及的人物个性刻画栩栩如生,读起来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是一部难得的公众理解科学的杰出读物。 美国版封面 英国版封面
个人分类: 信息哲学|3995 次阅读|7 个评论
Coldplay經典作《Yellow》中文版:少兒不宜
vanchael 2011-5-2 21:14
http://image.i8i8i8.com/Music/yellow.mp3 凌晨失眠,輾轉反側不能寐。又念及久未塗鴉,索性披燈夜戰,湊得譯文一首。晌午復讀,不堪入目,貽笑大方之流。然猶豫再三,仍公之於眾,權當為諸位曾笑耳: look at the stars, 看那些女优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光彩艳丽 and everything you do, 而你的视频影集 yeah, they were all yellow. 耶,都是少儿不宜 i came along, 我在这里 i wrote a song for you, 写首歌送给你 and all the things you do, 和你的光辉事迹 and it was called yellow. 歌名叫少儿不宜 so then i took my turn, 于是我沉思动笔 oh what a thing to have done, 天,写的什么玩意 and it was all yellow. 彻底少儿不宜 your skin 你的海报 oh yeah, your skin and bones, 欧耶,海报和正戏 turn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 将腐朽都化为了神奇 you know, you know i love you so, 你懂的,懂我痴深情意 you know i love you so. 你懂我多着迷 i swam across, 我用无界 i jumped across for you, 翻墙把你苦苦寻觅 oh what a thing to do. 欧,搞些什么飞机 cos you were all yellow, 只因你少儿不宜 i drew a line, 设定底线 i drew a line for you, 每周只看你一次 oh what a thing to do, 欧,也许力所不及 and it was all yellow. 实在是少儿不宜 your skin, 你的海报 oh yeah your skin and bones, 欧耶,海报和正戏 turn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 将腐朽都化为了神奇 and you know, 而你可知 for you i'd bleed myself dry, 为你憔悴也无所惜 for you i'd bleed myself dry. 为你憔悴也无所惜 it's true, 不打诳语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光彩艳丽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花羞月闭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她们招招靡靡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可歌可泣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忘乎所以 look how they shine. 她们惨惨凄凄 look at the stars, 看那些女优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她们为你光彩艳丽 and all the things that you do. 成就你经典传奇
个人分类: 活著|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十卷之5:《统计物理1》最新中文版正式出版,现已上市!!
ultrachao 2011-4-29 13:22
朗道十卷之5:《统计物理1》最新中文版正式出版,现已上市!!
朗道、栗弗席兹十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中译本之第5卷《统计物理学1》已经出版,现已上市!! 本书是十卷《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五卷,根据俄文最新版译出。本书以吉布斯方法为基础讲述统计物理学。全书论述热力学基础,理想气体,非理想气体理论,费米分布与玻色分布,固体统计理论,溶液理论,化学反应与表面现象,高密度下物质的性质,晶体的对称性,涨落理论,相平衡、二级相变和临界现象。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教师参考。 书名:理论物理学教程 第五卷统计物理学1 (第五版) 文种:中文 书号:978-7-04-030572-2 作者: Л . Д . 朗道,Е . М . 栗弗席兹 著, 束仁贵,束莼 译,郑伟谋 校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现已上市, 互动出版网购书地址: http://product.china-pub.com/198101ref=llajax 卓越网购书网址: http://t.cn/hggj2H 新浪微博朗道集结号
7385 次阅读|1 个评论
SML学习历程 待续
jiangdm 2011-4-18 09:55
我想若从形式化角度研究WSN/DSN协议,形式语义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形式语义与Functional Languages关系密切,所以我准备2周时间学习一下SML。条件有限,OS为Windows,书采用了L.C.Paulson《ML for the Working Programmer》,中文版是柯韦译的《ML程序设计教程》,编译器为SML/NJ。以后可加装Debain Linux,真怀念我原来配置的Debain 5.0系统! 1。如何编译SML文件? notes-011001.pdf A:SML多采用行命令编译方式,用惯了C(Gnu Linux / Windows),特不适应SML行命令方式,主要是不宜于调试。只好读其指南,看看有方法简化编译: 引自《Notes on Programming Standard ML of New Jersey》一书: 建立foo.sml 文件: fun double (x:int):int = 2 * x; fun square (x:int):int = x * x; fun power (x:int,y:int):int = if (y=0) then 1 else x * power (x,y-1); 获取当前工作目录: OS.FileSys.getDir: - OS.FileSys.getDir (); 修改 - OS.FileSys.chDir /home/riccardo/work/sml; 例如: foo.sml在C盘 设置 - OS.FileSys.chDir C:\\; - use foo.sml; sml-tutorial.pdf Standard 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ndard_ML#References Alice ML: http://www.ps.uni-saarland.de/alice/
个人分类: Formal method|5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申请书和计划书弹出窗口文字显示为问号的解决办法
热度 4 PoseaFables 2011-3-11 03:39
基金申请书和计划书弹出窗口文字显示为问号的解决办法
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带有库文件,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时可能会出现‘ call protect.showhiperror Msg: ’错误,导致个人信息、项目信息等弹出窗口字体无法正常显示。计划书也是,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检查保护时弹出窗口全是问号,输入密码无反应。 我一直用英文版操作系统,每次填申请书都得换到中文版系统上填写这些信息,并完成最后的检查保护。在基金委网站提问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也解决不了,建议我用中文版。 这次填表,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即在控制面版中找到 Regional and Language Options, 打开到Regional Options里将显示语言(customize ...左边)选为Chinese(PRC)即可(参见后边附图)。 一个简单的问题,竟然折腾了我好几年。
个人分类: 叼虫小鸡|8318 次阅读|5 个评论
未来十年:人工信息审查的终结
热度 2 yangfanman 2011-3-2 19:02
在某些国家里,网友们发表的信息受到严格的审查,论坛里的每一个帖子、博客里的每一个博文都要被网站雇佣的人员审核和监控。这里我不想讨论这种制度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觉得十年以后,进行人工信息审查的这种方式会终结,这仅仅是一篇科学性的思考。 我思考的起点是最近对《失控》作者凯文.凯利的一系列访谈,自从他的书中文版在中国发表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凯文.凯利访谈热,光我看到的访谈录就不下三篇。其中凯文.凯利在凤凰周刊上的访谈标题就是“人类终将对互联网失控,但这并不可怕”,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无数预测都已实现的“先知”确实是一个睿智的人,那么人们对互联网的失控必然发生。如果我们真的控制不了互联网了,那么我们可以人工方式对互联网上所有信息进行审查和屏蔽吗? 因此我相信十年后即使还存在信息审查,那么进行审查的一定是机器,而不是人。 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就是当前信息产生的速度,今天一个人一天产生的信息量(我指的是保留在介质当中了)可能比原始社会所有人产生的信息量还多,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普及,我们制造信息(可能大多数只能称为垃圾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实行人工信息审查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毕竟每个人每天可以阅读的信息是有限的。人工成本也越来越贵,既然工业社会里机器代替人是无法阻挡的大趋势,那么审查事业里是不是也需要工具的帮助呢! 五十年前几个人审查全国的电影就够了,而现在你要审查全国每天发表的视频资料,我还真不知道得多少人马?文字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每天任志强之流走哪儿微博发到哪里。而无论你查与不差,信息就在那里! 一旦人审查人的制度终结,取而代之的就是机器审查人的思想、人的片言碎语,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因为在这个时候,机器比人的权利更大,对吗?而且此时我们面对很有趣的现象,如果审查人的智能体的能力超过发帖子的人,也就是它在审查总无往不胜的挫败了发帖者的阴谋诡计,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机器人已经有比人类更高的智能了呢?如果机器人挡不住发帖人的进攻,那么要他(像绿坝一样)还有什么用呢?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28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科学研究的胡同里
热度 2 wido 2011-2-23 09:30
本文来自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原本有一个英文版的,没有找到,在小木虫上面找到了这篇翻译的中文版。这是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现如今的科研已经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科学研究是有钱和有闲的人才能干好的,现如今好的人不做科学研究,一群弱弱的人在硕士博士班里呆着。 So, go to make some money. If not now, when? If not you, who?! 你在打算成为科学家吗?你想揭开自然的奥秘、用做实验或计算的方式来研究整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把这个想法忘了吧! 的确,科学很有趣,也很刺激。由发现而产生的强烈快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很聪明、有野心,并且也很刻苦努力的话,你的确应该在读本科的时候选择科学。但这就够了,到此为止。本科毕业之后,你将必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意味着,你不应该哪怕是考虑去读科学方面的研究生。做点其他的行当吧:医学、法律、计算机、工程,或者其他随便什么你能想到的。 为什么我,一个有终身职位的物理学教授,一个在科学事业上很成功的人,要来试图打击你们将科学作为毕生事业的勇气和信心呢?因为世道变了。我1973年拿到我的博士学位,1976年就拿到了终身教职。美国的科学界现在已经不能提供一条合理的事业生涯的途径了。如果你去读科学的研究生,你大概一定会期望着用你毕生的工作精力去做科学研究,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去解决那些重要而又有趣的问题。实话讲,你基本上一定会失望,而失望的时候,你大概已经错过了选择其他任何职业的机会。 美国的大学制造了两倍于其工作职位数量的博士。当随便一个什么东西,或一种人,满大街随便捡的时候,他就不值钱了。对于博士科学家来说,掉价的形式是他们不得不用许多年做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后,等待着一个工作机会的到来。永久职位不会比以往给的薪水少多少,但25年前一个博士毕业后大约2年后就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工作,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科学家都得当5年,10年,甚至更久的博士后。他们没什么拿到永久职位的盼头,常常必须每两年找一个新的博士后工作,然后搬家。欲知更多详情,请咨询“青年科学家协会”或读一读华盛顿大学月报2001年5月的文章。 就拿我们系里最牛的两个准备竞争一个讲师职位的人来作例子。一个家伙37岁,博士毕业已经10年了,一直没找到工作。另一个最牛的家伙,35岁,人人都认为他很聪明,博士毕业7年了才找到一个“永久工作”(其实不是永久教职,只是6年后有希望获得永久教职而已,不过这已经让他稍稍远离那种每两年就要找新博士后工作搬家的驴拉磨死循环了)。还有一个例子,一个39岁的家伙,想竞聘另一个讲师职位。他发了35篇文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典型的医生29 岁就进入了实习阶段,一个典型的律师25岁就开始实习,31岁正式进事务所,一个计算机博士科学家在27岁时已经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了。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科学是工业界需要人才的仅有的两个领域,因此这两个行当还是值得去读个博士出来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有智慧和野心,能刻苦工作,如果他能在科学上成功的话,他也能在其他任何行当上成功。 典型的博士后薪水是每年27000美元(生物科学)或35000美元(物理科学)。博士生的奖学金比这个一半还少。用这么点收入你能支持一个家庭吗?嗯,够年轻的小两口住一个很小的房子。不过我认识一个物理学家,他的妻子把他踹了,因为她是在厌倦了跟他不停地搬家却一点定居的希望都看不到。当你三十多岁的时候你就会需要更多的东西:一个大房子,附近有好的学校,以及其他中产阶级生活所必需的设施。科学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宗教的呼召,也不是一个贫穷或独身的判决或者宣誓。 显然,你走科学道路并不能使你发财——你没有选择去读医学或法律,而一个医生或律师典型的收入是科学家的2-3倍(这还得是那些运气忒好的正教授科学家们)。我也做了这个选择。我成为一个科学家是为了有自由来解决那些让我感兴趣的问题。但你可能并不能得到这种自由。作为一个博士后,你只能按照别人的想法来工作,可能被当成一个技术员来使唤,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家来合作。最终,你可能被彻底排挤出科学界。你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程序员,但为什么不在你22岁的时候做这份好工作,而要在科学界的人才市场上面悲悲惨惨地混上10年先?你再科学上面花的时间越多,你会发现你越难离开,而且你对其他行当的雇主而言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也许你脑瓜足够灵光,以至于你能跳出博士后的陷阱。有些大学会被你打动而在你博士毕业2年后给你一个可能的永久职位。这是可能的。但是科学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掉价意味着最灵光的脑瓜也得被拴在博士后磨盘上当驴转上很长时间。想想上面举过的例子吧。许多看上去非常有才而且有傲人的成绩和推荐信的人,后来发现研究上的竞争比其他一切的奋斗都要困难。 假设你最终拿到了一个永久教职,一个终身教授职位。现在你不必为每两年一次的工作而奋斗,取而代之的是为研究经费而斗争。你会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科学家有一大箩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钱了。现在你焚膏继晷地写研究计划,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为你的研究计划会被你的同行竞争者来审阅,你就不能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东西来写。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浪费在怎么咬文嚼字地让那帮混蛋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你不能把你过去的成功写进研究计划,因为那些是已经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创性的天才想法还没有被证明。一句谚语说,原创性的想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死神之吻(乍看有益但实则会导致毁灭的行为),因为这些想法根本就没有被证明可行(废话,被证明可行了你还写个屁的研究计划),因此它们会被认为是垃圾。因此,当你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那“应许之地”的教授职位上,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你原来想要的。 那么,你能做什么?对任何年轻人(即任何还没有取得科学界的永久职位的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这讲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国年轻的一代已经觉醒,看到了科学界黯淡的发展前景以及无法拥有一个合理的中产阶级生活,因此他们已经不愿意做科学家。如果你还没有觉醒的话,赶紧加入他们的行列。把博士班留给印度人和中国人吧——他们的家乡情况更糟。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人生被读物理博士所毁的人数比被毒品所毁的人还要多。 如果你身居高位,能够领导科学界,那么你应该尝试着去劝说那些发放研究经费的部门少招些博士生。大街上论吨撮的科学家完全就是他们的资助政策的后果——几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是由联邦基金支持的)。那些基金会总在抱怨很少有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他们毁了科学作为事业。他们本可以扭转这种局面,只要他们少招些博士生,让博士生的人数与教职的人数大致相当就可以了,但他们不干,甚至他们根本不屑于严肃地讨论这件事(许多年来,NSF到处宣扬他们虚假的预测,说科学家短缺,而多数基金会好像真以为是这么回事)。结果就是,最好的年轻人,本该去做科学家的,对此唯恐避之不及;而博士班里是一帮弱弱的美国学生,还有一帮被美国学生签证所吸引来的外国人。
个人分类: 和科研有染|27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及答案——第1届至第19届
yaoronggui 2011-2-21 15:14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试题及答案——第1届至第19届 下载地址: 1-19 icho真题-中文版.doc 1-19 icho答案-中文版.doc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6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虎妈战歌》娘家遭冷落不奇怪: 陈季冰
fealock 2011-2-5 02:01
《虎妈的战歌》一书中文版赶在春节前一周在北京上架销售,书名改成了平淡但可能更吸引中国中年女性读者的《我在美国做妈妈》。关于这本书在美国和西方世界掀起的轩然大波,我已经在《“虎妈”蔡美儿触动了美国人哪根神经》一文(见1月31日《南方都市报》A23版)中作过剖析,这里我想接着讨论一下它在中国产生的迥然不同的效应。   虽然市场嗅觉一向灵敏的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在去年夏天与国际版权代理机构接洽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它可能引发的争议,然而我依然敢大胆预言,这本书也许能够仰仗着它在美国博得的名头在国内卖得不错,但也仅仅是卖得不错而已。同为教育类图书,它绝无可能翻版10多年前《学习的革命》带起的那种洛阳纸贵的市场盛况。   乍看起来,蔡美儿的教育观应该在中国找到更多支持者,就像本书中文版组稿编辑所说的,它涉及“激烈的跨文化碰撞和冲突”,而中国是蔡美儿的文化根源。但奇怪的是,从媒体及网络的关注程度来看,“虎妈”现象在她的娘家却遭遇了显而易见的冷落。   我想这是因为:一来,这些年中国人的眼界和心胸日益开阔,再也不会轻易地为多变的国际风向所折服,日渐提升的自信心也使他们不至于被那些外人对有关中国的事务的肯定(或否定)性关注搞得神魂颠倒,血脉贲张;二来,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蔡美儿教育孩子的那套做法,对大多数苦恼的中国母亲来说一点都不新鲜,这是她们每天的功课,蔡美儿没什么可以教给自己娘家的遍地“虎妈”们,因为身处巨大压力下的她们比她更加疯狂地担心儿女输在起跑线上。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国社会自身眼下正发生着观念上的显著改变———在中国,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群体中,舆论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应当坚决抛弃应试教育,鼓励对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他们死读书。西方观察者吃惊地发现,无论是在发表《为何中国妈妈更胜一筹》一文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还是在微博上,针对“虎妈”及其育儿经的留言中,批评远远多于支持。蔡美儿不仅遭到了那些反感父母严苛管教的叛逆的中国青少年的嘲讽,甚至也不被许多中国父母所接受。   的确,近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不少教育内容的畅销书,但除了少数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之外,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孩子来自天堂:积极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等等,都以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为第一要旨。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风向变迁之一斑。   还有一些读者拒不认同“虎妈”控制狂式的管教方法代表了中国文化,他们认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一位网友敏锐而正确地指出:《虎妈的战歌》一开始就被有意无意地误译了,蔡美儿应该是“华裔母亲”,而非“中国母亲”,因为她是菲律宾华裔美国移民的后代,本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很难与“中国”扯上关系。   事实上,《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蔡美儿赞颂了‘中国方式’的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她所讲述的还是美国故事。这是有关一名移民奋斗者一心要在梦想仍有可能实现的地方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更是尖锐地批评说:蔡美儿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自我中心与她对女儿的期望混为一谈了。通过对自身一切的优越感(包括她女儿的“出色成绩”)的吹嘘和对身边其他人的不屑,她“试图通过把自己的过度野心假扮成一种民族特质,而使其免受审视和评判”。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将“虎妈”的育儿经视为某种涵盖面广得多的“中国模式”,已经有中国的分析人士从与那些忧心忡忡的西方预言家截然相反的立足点出发,建议中国应该向放任自流的“美国妈妈”学习。路透中文网的一位专栏作家写道:“中国需要了解,追求生活乐趣同样有意义。如果中国人多一点购物、多一点旅游和多一点自我放纵,那么消费对G DP的贡献度就会上升,巨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回落,与美国等国的关系也能有所缓和……不错,美国政治家应该向中国的‘虎妈’们学习。美国有自己的失衡问题,做出一些不愉快的牺牲是纠正这种失衡的唯一途径。但希望中国官员也能看看美国母亲,学习一点不同的经验:满足感有时比成就感更重要。”这十分契合中国国内的主流社会舆论,根据我的实践观察,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于当今已经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的所谓“中国模式”是持否定态度的。   现在看来,作为一本畅销书,不管蔡美儿教授本人怀有什么样的初衷和期待,《虎妈的战歌》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视阈,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我在想,假如中美两国的精英和大众真的能够借着这本书掀起的是是非非,重新广泛和深入地审视一下自身的制度与文化的不足,并从对方那里学到更多有益的教诲,那倒也不失为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不仅中美两国,整个世界都亟须这样有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身为法学家的蔡美儿女士真是拥有新闻记者一样敏感的嗅觉。
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架
pathologysmu 2011-1-26 05:03
我时常会有这种感觉。脑子里面很多东西经常打架。 首先是语言,中文和英文经常打架,当然中文总是胜利,因为我用中文说5分钟的东西用英文说一个小时也不一定表达到了。白天到实验室,周围是需要讲英文的,但是这个时候是国内的晚上,熟悉人的QQ亮起的时候,你要不断地说中文。晚上回到家想稍微放松一下,是看中文节目还是英文节目呢?又得大费思量,中文的节目有趣,老美有趣的英文我们也感觉不到趣味。所以这么久了偶尔晚上睡觉做的梦还是中文版的。英文的世界还是有点模糊,什么时候开始做英文的梦了估计就是英文战胜中文的时候。 另外关于研究,自己这边想着几个很好的东西,心里面还念着学生的几个不错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互相打架,谁更加重要。这边的东西毕竟是要做的,就是时间很短也要开始,这边做研究很方便,今天下单明天东西就送来了。另外你给那些大牛要东西,他们都会自己回信,并且很愉快地送给你。刚从Bert Vogelstein 要的细胞今天就寄到了。东西来了你总的做些吧。学生经常告诉我她们的工作,有的让人欣喜,有的让人沮丧。我已经看到我们做的工作有些已经被一篇一篇的工作超出,先是PNAS而后是Cancer Research,我们的也不知道还能下到哪。 然后就是我的生活,那厢是家人、朋友和学生,这厢是孤身一人;那厢是温馨、温暖,这厢是孤单、寂寞,那厢做老师,这厢做学生,两个世界呀。这些天我经历了我人生中最严酷的寒冬,暴风雪已经有几个来回,路上的冰雪清了结结了清,至少我已经在不同地方与它们亲密接触了好几次,痛且冰冷。当我起身的时候,我真正明白了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简单道理,除非你不起来,不然你只有这样选择。 我经常被它们困扰,有的时候甚至差点被它们打倒,它们隐藏在我内心,呼唤我尽快回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享】Maple14中线性代数数值计算的资料中文版.pdf
COMSOLFEM 2011-1-25 22:33
Maple14中的线性代数.pdf
个人分类: 免费资源|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片艺术知识—介绍台湾国际版《大英科技百科全书》中文版1986年
tengyi1960 2011-1-24 12:12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日益高涨,怎样更有效地将知识传给读者,这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1985 年 5 月中国台湾省光复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和意大利 Fabbri 国际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一种图解和文字解释并举的百科:台湾国际版《大英科技百科全书》的中文版。 《全书》大胆吸取了《美国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日本《大图典》的优点,结合中文的具体情况,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全书》有六个显著的特点: 《全书》图文并茂,大胆采用新的设想,它不用冗长的文字或复杂的公式介绍知识,而是以通俗,简要,高度概括的文字解说,配合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图形形式来表达和传播科学知识;以鲜艳的色彩,轻松的画面和精美的照片来引人注目,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对所要了解的知识建立一种空间立体感,从而产生联想。精美照片和图画占全书内容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 《全书》分十五分册出版(前 1 —— 14 分册为文本, 15 册为索引自成一册)并采用计算机电脑编辑和制版,以争取时效和保证质量。它克服了大型百科卷帙繁多,体积大,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查检不便和小型百科条目解释过浅的缺点。 《全书》由欧美最优秀的科学家,编辑,艺术家和无数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担任撰稿,翻译,编审工作,历时三年有余,耗资千万美圆。它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太空,天文,生化,材料科学,工程,医学等 46 门学科范畴的内容,具有现代百科情报参考性和教育性的双重作用。 《全书》依据它的组成单元——科技名词编辑而成,按 1240 条科技名词的中文笔画序列排列,笔画之下在按部首排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分类排列的严密的等级约束,使读者能直接,方便地获得一个事物的理论,制造,应用,检验,维修,数据及经济指标等各方面的知识。 《全书》正文中的条目,除了解释名词的意义,并将其由来,演变及发展,附加图解加以详细介绍。在文末也经常附注:“参阅第 册第 页”提供相关资料,扩大横向联系。 《全书》采用的索引除了以笔画排列的中英对照索引之外,为了便于仅知英文名词而不知中文译名的读者,在中英对照的索引之后,也加列了英中对照索引。索引的编排方式与一般的传统编排方式截然不同,索引条目分列大小条目,大条目以黑体字表示,与大条目相关的许多资料则罗列于下,使读者查阅该条目时,可同时参考相关资料。 《大英科技百科全书》中文版与英,美百科全书和日本《大图典》相媲美,它能帮助你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去发现许多新的思想,开拓思维,更新知识。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科学家:最近读的书
热度 3 pathologysmu 2011-1-24 00:42
多数人认为科学不是有趣的,是枯燥的无味的。近来看到不少有趣的书,这些书有些在国内已经有中文版的出现。自己适合不适合做科学,看看这些书,如果你觉得有点感觉了,你可能是适合的。或许你看过之后,觉得做科学也可以是有趣的。 离2011年还差两天的时候,去老板家参加一个聚会,在吃完饭开始喝茶或者咖啡的时候就是真正的主题开始的时候。听了很多科学界的奇闻轶事。听大家说起某个领域或者相关领域的大牛的渊源和轶事,原来像个武林,有门有派。我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的无知。我所看到的这是发表在Science或者Nature之类的文章而已,虽然也能读出些趣味,但是感受不到其后的那些人及其故事,这次感觉到这些论文之后的那些大牛们纷纷都鲜活起来,同样科学也一样变得有趣和生动起来。 前不久听Yamanaka在NIH做的一个报告,听他讲他从在美国做博士后到回日本自己建立实验室,怎样从一步一步想到及做成iPS的历程,发现了很多以前读他的论文没有发现的东西。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是有这样的故事。 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Harold Varmus 也是个传奇的人物,做过NIH的头,现在的NIH的头原来是他的部下,现在他又去做NIH下属的NCI的头,成了他原来部下的部下。更有趣的是Harold Varmus原来在哈佛读本科时所学的是文学专业,所以他写的书是我看的这些书里面比较好读的。但是当年他大学毕业之后申请哈佛医学院居然也被拒了。 James Watson是一个超级大牛,但也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哈佛呆过,但是之后又离开去了Cold Spring Harbor,在他的书中明显流露出对哈佛的不爽。他经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中国话讲是喜欢冒泡,但是他讲了很多别人不敢讲的话,自己怎么想就这么讲,有的话明显政治不正确,因此有人也不喜欢他。这些都是你在论文中看不到的。 饶毅教授的博客上有很多的这些奇闻,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可以看到真实的科学家,有的时候让人忍俊不住。 我給自己列了一个书单,限定自己尽快读完。在美淘书也有乐趣,我去书店是只看不买,老美的书很贵,Amazon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几十上百美元的好书有的时候几美元也是可以淘到的,有的书比运费还便宜。 我近期的书目: 1. Harold Varmus.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Science. 2. James Watson. Avoid boring people. 3. J. Michael Bishop.How to win the Nobel Prize. 4. Ahead of the Curve: David Baltimore's life in Science 5. Francis Crick: The hunter of life's secrets. 6. Gene, development and cancer: The life and work of Edward M. Lewis. 7. Elizabeth Blackburn and the story of the Telomeres 8. Fransis Collins. The language of God. 9. Fransis Collins. The language of life. 10. Craig Venter. A life decoded My genome: My life 11. Peter Doherty. The beginner's guide to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Advice for young scientists.
11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千万别看翻译版教材—读中文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有感
zhao1198 2011-1-23 09:33
因为要考博的缘故,我最近花20天的时间“翻完”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文,第六版,上海三联),感慨万千! 以 前在读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中文)(详见站内链接http://www.pinggu.org/bbs /dispbbs.asp?BoardID=48replyID=11484id=2251skin=0)、范里安的《微 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和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中文版,商务和上海财经大学)时,我就感受到了翻译版教材的“糟糕”!这次的经历 足使“翻译之害”让我刻骨铭心! Varian的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在经济学界口碑很好。在这次“痛苦之历”之前,我学习过这本英文教材。虽然当时只是挑核心部分读,但其连贯的逻辑和优美的 文笔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存在一个问题:虽然读懂了,但记不住!这样肯定经不起考试的检验。于是,我只好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翻开中文版的教材!我 发誓,如果不是考试,我绝不会读翻译版教材! 有 人可能会问,“20天’翻完’这本教材,不可能吧?”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你不完全对?对的一面是:从第三十章“交换”开始,我就翻不动了;为了赶进度, 我硬着头皮翻了下去,虽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不知道它的逻辑;错的一面是:我精读过高鸿业编的《西方经济学》、平狄克等著的《微观经济学》(中 文)、蒋殿春的《高级微观经济学》,阅读过一些经济学文献,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就翻得快。详细情况,且听我细细道来: 总 体上讲,这是一本内容比较全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与高的《西经》和平狄克等的《微观》相比,它新增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不同偏好的具体讨论、显示性偏好理 论、斯勒茨基方程、等利润线、福利经济学定理等。因为“好”是一本教科书理所当然的责任,所以我就没必要再为它树碑立传了!再说,市场已经强有力地证明了 这一点!我要说的是它做得相对不够好的地方! 首 先,很多地方写得不够细致!例如,它没有明确边际替代率MRS12的下标的经济含义。MRS12指消费者为再获得一单位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最大数 量,或者指要消费者放弃一单位商品1而必须付出的商品2的最小数量。他的这个小疏忽在许多地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麻烦!这一点在其复习题中体现得最为明 显。如第3章后的习题9,What is you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of ﹩1 bills for ﹩5 bills?显然,答案是-1/5,因为我们为了多得一单位的1美元钞票至多愿意放弃-1/5美元的5美元钞票。但是他给出的答案是“-1/5或者-5, 这取决于你把哪种商品看作横轴”。还有第31章后的习题4,“如果鲁滨逊的椰子和鱼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2,……”;看到这个题干,我马上就会想到 MRS12=-2(1代表椰子,2代表鱼),但他的答案的理解跟我恰好相反!想一想,如果这是考试,谁该对我的差成绩负责?高的教材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再 者,“成本曲线”那一章就没有高的教材写得好;(顺便提一下,我对高的教材的评价越来越高!)“垄断行为”、“寡头垄断”那两章跟平狄克的教材相差甚远! 当然,这些都可能是它为“内容全面”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 次,有些地方出现了错误!翻译版在开始讲线性需求曲线加总(pp.219)时,说明了两个线性需求函数加总后得到的需求函数会出现扭者,但在讲线性价格歧 视时(pp364、pp.365),它忽略了这一点,简单的把它们加了起来。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边际成本足够大,那么就这种做法会导致错误的 答案。书上的答案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边际成本小!在第29章讲足球赛中罚点球的混合策略均衡(pp.423-426)时,作者也出现了不少错误!图 29.4的反应曲线,把行和列的标反了(pp.427)!可能因为前面的部分“翻”得相当快,所以没发现什么错误。 最 后,关于翻译!译者的翻译能力确实很强,佩服!个人认为,此书总体上翻译得比《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上财)要好 很多,但比平狄克的《微观》要差那么一点。在读平狄克的《微观》时,我没遇到很多拗口的句子,但读此书时,遇到的不知所云的句子实在太多了。下面以最后一 章《不对称信息》为例具体谈谈。 开头第一段 (pp.544),“在前面所有的关于市场的研究中,我们舍弃了信息不同引起的问题。假设购买者和销售者对于市场销售的商品的质量都有完全的信息。如果商 品的质量很容易检验,这个假设就可以获得辩解。如果容易指出哪种商品是高质量的商品和哪种商品是低质量的商品,那么商品的价格就能做出反映质量差异的调 整”。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但是读起来相当拗口!!谁和谁“信息不同”,哪里的“信息不同”,“信息不同”到底指什么东西?“一 个假设可以获得辩解”这样的句子在中文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让我们看看原文吧!“So far in our study of markets we have not examined the problems raised by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on: by assumption buyers and sellers were both perfectly informed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 being sold in the market. This assumption can be defended if it is easy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an item. if it is not costly to tell which goods are high-quality goods and which are low quality goods, then the prices of the goods will simply adjust to reflect the quality differences.”整段三句话,里面的词汇没有一个超过高中生水平的。虽然我不是英美人,但读起来就是舒服。我翻译如下:“在前面所有关于市场的 分析中,我们没有考虑交易者拥有的信息量不同所带来的问题,因为我们假定了买卖双方都完全了解市场上交易的商品的质量。如果很容易判断商品质量的高低,那 么这个假定就是合理的。如果判断商品质量的高低的花费不大,那么商品价格就会根据质量差别做出调整。”大家也可以试着翻译下,但无论你翻译得怎样好,还是 会遗漏原文所表达的一些信息。这是任何语言之间的翻译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36.3 逆向选择最后一段(pp.548),“事实上,存在着许多有助于解决这种市场低效率的社会机构。一般情况是,雇主把保障计划作为一揽子附加福利的组成部分 提供给他们的雇员。保险公司能够将它的费率建立在这些雇员的平均风险的基础上,同时又确保所有的雇员一定参加保健计划,因此,逆向选择被排除”。我硬是没 法理清最后一句话的逻辑!且看原文,“In fact there are social institutions that help to solve this market inefficiency. It is commonly the case that employers offer health plans to their employees as part of the package of fringe benefits.The insurance company can base its rates on the averages over the set of employees and is assured that all employees must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thus eliminating the adverse selection.”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关键在于弄清“and is assured that”所表达的含义。按照字面意思,“保险公司被保证”,所以“and”连接的两个部分不构成并列关系,将“and”翻译成“同时”是不妥的。实际 上,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的条件状语。通过仔细分析发现,整段包含三个行为个体:雇主、保险公司和雇员。保险公司是保险人,雇主是投保人,雇员是被保险人。 被动语态“is assured that”中的主语是雇主。于是,最后一句可以翻译为:“如果雇主保证所有雇员都参加了保险计划,那么保险公司就可以基于雇员的平均风险水平确定费率,从 而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 36.4道德风险最后 一段(pp.549),“同标准的市场分析相比较,这也是一个似非而可能是的结论。……而如果消费者连续采取相同量的提防行动”。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两句 话时的感觉一定很不爽,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连我小学时的水平都不如”。第一句话的英文是“This is also a paradoxical resul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market analysis”,大家顺口就会翻译出“与标准的市场分析相比,这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在前面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时,出现过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所以这里用“又”)。为了追根到底,我用爱词霸搜索,结果如下:“paradoxical,似非而可能是的,反论的,荒谬的,自相矛盾的,诡辩的”。看来 作者是直接用了第一个词条。 还有几个零星的翻译错误:福利那章32.4的标题(pp.486)英文为Individualistic Social Welfare function,此书译作“个人社会福利函数”。咋一看,个人和社会并列在中文上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怎么能放在一起呢?实际上,这里译作“个人主义社会 福利函数”,意为“个人的福利水平只与它本人的配置状况有关”,所以是个人主义的。32.5节经它一翻译,应有的前后对应关系全没了,大大影响阅读。 32.6节第4段将“swap”译作“交换”也是不妥的,因为在中国学生脑子里,“交换”对应的单词是“exchange”,而不是“swap”,而这两 个单词之间的差别相当大。 时间关系,其它翻译不当支出就不一一指出了。 在 上面具体举例论证时,我都试着对相应段落做出了翻译。虽然我的翻译水平和经济学水平跟原书译者不能相提并论,但我敢肯定,就上面具体几点而言,我翻译得要 比原书译者好!虽然大家可以提供更加“信、达、雅”的译法,但任何译法肯定都不可能完全传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量。实际上,英文和中文是两种差别很大的语 言。例如,英文在叙述两个以上的连续动作时是不管时间先后的,而中文通常是按照动作先后顺序依次描述的;英文为了追求逻辑关系的严密性,常常使用结构繁杂 的长句,而这在中文中很少见;等等。如果大家想获得语言上的美感享受,如果大家想领略经济学的美妙和趣味性,如果大家想学好经济学,还是直接看英文版教材 吧!英文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难,英文版经济学教材中的生词也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多! 最 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读翻译版教材的后果不仅仅是学不好经济学,而且还会影响大家的中文写作水平。我自己就深受其害!如果你看了这篇帖子,就知道我受到的 毒害有多深!(我以前的写作水平要比现在强,得过全校性的征文大赛二等奖,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我是在和导师讨论我的拙作时突然意识到 这一点的。我导师60多岁了,对论文中的“的、地、得”都做区分。他当时感叹我的写作能力,我顺口而出“看翻译的资料多了,在所难免啊”!其实,大家只要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名刊上的有些文章文笔也很糟糕!我估计,他们也是译作的受害者! 注: 考试完毕,我又把几个以前没敲上去的“不当之处”加上起了。如果您们发现了“不妥之处”,请您把它在此贴贴出,然后我把它都加进楼顶!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为今后开始学经济学的学子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个人分类: T_教学方法|5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克强FT文章:中国同世界共成长(雙語對照)
LEOLAND 2011-1-11 18:00
【博主按:按英文版意思,題目似為“ 世界無需懼怕增長中的中國 ”,與中文版有點不同。】 The world should not fear a growing China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1-01-10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to China’s pursuit of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Book of Songs, a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ms and songs compiled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eads, “Give relief to people who have toiled much, so they may enjoy a life of Xiaokang. Promote it (Xiaokang) throughout the Central Kingdom and peace will be secured for all the four quarters.” What it means is, when people work too hard, they should be given relief so that they may lead a comfortable life. Doing so benefits the people of China – and the world. The term “Xiaokang” is used today to refer to a society where people can receive education, get paid through work, have access to medical services and old-age support, have a shelter and more than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and lead a well-off life. To build a Xiaokang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is China’s development goal by 2020. The Chinese people both long for a happy and peaceful life for ourselves and hope to enjoy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our neighbours. China’s development call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ver access to markets and resources, and more importantly requires a peaceful external environment. World peace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hina to achieve Xiaokang, or moderate prosperity,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turn is conducive to world peace.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著名诗集《诗经》中就写道:“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意为,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这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有益于天下安宁。而今天的“小康”是指: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活温饱有余而充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既期盼自己幸福安康,也希望邦邻和谐。中国的发展,需要市场、资源等方面国际合作,更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和平是中国实现小康的重要条件,中国发展了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China’s development benefits other countries. Fo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   has   contributed   10-20   per cent to world economic growth. Its contribution in 2009 was 50 per cent. Estimates show that in 2010 China’s economy grew by about 10 per cent, and retail sales rose by 18.5 per cent. Domestic demand contributed more than 90 per cent to China’s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has increased China’s imports. It is estimated that in 2010 China’s impor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may well top $1,390bn, ranking the second in the world. China needs to stabilise and expand external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and more important, it will boost domestic demand. With its population making up one fifth of the world’s total, China offers a market with enormous potential. We welcome the entry into our market of competitive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will provide a fair and even more transparent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investors. 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是有益的。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在10%-20%,2009年达到50%。2010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10%左右,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90%以上。内需的扩大增加了进口。去年中国进口额预计超过1.3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我们需要稳定和拓展外需,更致力于扩大内需。中国人口占世界1/5,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欢迎世界各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并将为各国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创业环境。 China is committed to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for a solution to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China has worked hard to save energy and resources.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as dropped by about 20 per cent. In the coming five years, China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the green economy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to bring down significantl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per unit of GDP. China relies on domestic supply for more than 90 per cent of it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will continue to rely on domestic supply to appropriately address the issue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By enhancing domestic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will build a new group of strategic reservoirs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中国愿与各国携手解决能源资源这一全球性难题。过去五年,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今后五年,我们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努力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大幅下降。目前中国90%以上能源消费靠国内生产,未来我们仍将立足国内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形成一批新的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基地。 China is a constructive player in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structure. China is a beneficiary of economic globalisation. It calls for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China worked closely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ddress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promote global recovery and growth. The world will come to see that the constructive role China has played in global governance is helpful in getting the world economy back towards full recovery and prosperity . 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的参与者、建设者。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我们主张在发展中调整改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促进了全球增长。实践将证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展。 China, as a major country, does not shirk its responsibiliti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arranged nearly $4bn of debt relief for 50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has contributed more than 15,000 peacekeepers. China has actively mediated in areas of regional tension, such as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and Darfur. It has acceded to nearly 100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such as on the suppression of acts of nuclear terrorism. It has made solid contribu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bail-out programme, the reconstruction of Afghanistan and disaster relief. It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has taken concrete actions in tackl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ina will remain conscientious in fulfill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consistent with its status as a major developing country.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减免了50个发展中国家近40亿美元的债务,派出了1.5万多人参加维和行动,参与了朝鲜半岛、伊核、阿以冲突、苏丹达尔富尔等地区问题的斡旋,加入了制止核恐怖行为等100多个国际公约,对联合国千年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阿富汗重建、国际赈灾等计划的实施做出了贡献。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将认真履行与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 Reform and opening-up are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our development. China will be steadfast in promoting reform. It will stick to the market orientation of reform and give greater play to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remains devoted to greater opening-up, follows a strategy of mutual benefit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will open the country ever wider to the world. 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改革开放。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The progress China has made in development is tremendous, but it is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facing grave challenges and ha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it can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hieve modernisation.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world – and world development needs China.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 even more closely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create a bright future for all. 中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们愿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THE END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PI SPEC 5L 管线钢标准中文版
Denvy 2010-10-11 13:29
API SPEC 5L 管线钢标准中文版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FlowJo 中英文转换
FlowJo 2010-9-28 08:37
FlowJo 7.6.1在安装的时候会自动根据你的电脑语言系统,定义为中文界面。有些用户可能会倾向于使用英文界面。 在FlowJo 的偏好设置那里,你可以很轻松的选择中英文界面。 如果你现在使用的是FlowJo中文界面 编辑》偏好设置》international, 选择英文 关闭FlowJo, 重新开启后,就是英文界面了。 如果你现在使用的是FlowJo英文界面 Editpreferencesinternational, 选择中文 关闭FlowJo 重新开启后,就是中文界面了。 如有其它问题,请直接联系FlowJo China 技术支持 support flowjochina.com
个人分类: FlowJo使用|15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即将出版
einziger 2009-6-19 13:22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即将出版 达菲和辛莱顿著,许勤、魏嶷和杜鹃译的《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一书即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译者推荐 信用风险很重要,然而人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并不透彻,更准确地说是并不深入。 两位原作者在信用风险的建模方面颇有建树,因而本书也写得颇有启发性。 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某种模型、某些做法或某些算法,而是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讨论了各种可能性,也留下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对于那些想把本书当做菜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地开发一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人来说,本书也许会令他们失望;但对于高效教师、研究生,以及富有进取心的实业界从业人员来说,本书却非常值得一读。 以下是本书原作者的前言 前言 本书完整地论述了信用风险建模的概念、应用和实证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证券组合的风险测度以及可违约债券、信用衍生品及其它具有信用风险的证券的定价。在金融学界,信用风险模型正在不断地发展,但在业界,却几乎没有成型的行业标准。鉴于此,我们论述各种信用风险建模的可选方法,并对它们的相对优缺点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虽然信用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一个来源,但信用市场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提出的挑战却是许多其他各种形式的市场风险所没有的,至少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体系比前台交易和风险管理都要重要得多。因此,本书将用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违约及其回收过程的建模和信用敏感工具的定价。 关于违约过程,我们在深入讨论建模概念的同时也会广泛地讨论违约概率、回收和评级转移的实证性质。我们通过将违约概率区分为历史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定价中所用到的所谓风险中性违约概率得到有关结论。 之后,我们将讨论可违约工具的定价问题,从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开始。可违约证券定价的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都会谈到,而且将会对比评价这些模型对于历史数据的拟合优度。接着,我们将讨论各种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包括信用互换、债务抵押证券、信用担保和利差期权。最后讨论对目前信用风险定价和管理实践的改进途径,这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市场未来的各种变化。 最后两章将本书前面讨论过的许多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讨论场外衍生品信用风险定价和金融机构综合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度量。 在讨论定价和风险测度时,我们努力将金融理论 和制度因素、 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我们希望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者、学术研究者和学生们都能从我们这本书中获益。 原书信息: Darrell Due and Kenneth J. Singleton Credit Risk Pricing,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c)200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6/10 18:46:40 《信用风险:定价、度量和管理》中文版目录草稿,可能与出版后的目录略有差异 1 导论 9 1.1 风险的分类 10 1.2 本书的结构 13 2 .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16 2.1 哪些风险是最重要的? 16 2.2 市场风险经济学 18 2.2.1 收益-损失的不对称性 18 2.2.2 最小资本需求 20 2.2.3 委托代理效应 22 2.2.4 资本一种稀缺资源 22 2.2.5 金融公司杠杆的作用和风险 23 2.2.6 分配资本还是分配风险? 23 2.2.7 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 24 2.2.8 绩效激励 25 2.3 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原理 25 2.3.1 逆选择和信用风险 25 2.3.2 信用风险的集中 26 2.3.3 道德风险 27 2.4 风险管理 27 2.4.1 在险价值 29 2.4.2 期望尾损 30 2.4.3 市场价值保险的价格 31 2.4.4 波动性作为市场风险的度量指标 32 2.4.5 风险测度的一致性 32 2.5 信用风险的度量 33 2.5.1 信用风险的专门度量 33 2.5.2 信用风险的资本准则 34 3. 违约事件: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 37 3.1 概述 37 3.1.1 投机级别债券的结构变化 39 3.1.2 远期违约概率 41 3.2 违约概率的结构模型 43 3.2.1 Black-Scholes-Merton 违约模型 43 3.2.2 首次通过模型 44 3.3 从理论到实践:用距离预测违约 45 3.4 违约强度 48 3.4.1 双重随机违约 50 3.5 强度模型举例 51 3.5.1 带有跳跃的均值回归强度 51 3.5.2 CIR 强度模型 52 3.5.3 跳跃和 CIR 强度比较 55 3.5.4 仿射强度模型 56 3.5.5 HJM 远期违约率模型 57 3.6 违约-时间模拟 57 3.7 破产的统计预测 59 3.7.1 各个预测法的比较 61 3.7.2 违约和级龄效应 62 4 评级转移:历史模式和统计模型 66 4.1 平均转移频率 66 4.2 评级风险和商业周期 67 4.3 评级转移和级龄 70 4.4 序次 probit 评级模型 71 4.5 评级的马尔可夫链 72 4.5.1 随时间变化的转移强度 73 4.5.2 Lando 的随机转移强度模型 74 5 违约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78 5.1 概述 78 5.2 风险中性概率与实际概率 79 5.3 简约定价模型 82 5.4 结构模型 86 5.4.1 Black - Scholes - Merton 债务定价模型 86 5.4.2 首次通过债务定价模型 87 5.5 模型隐含利差的比较 88 5.6 从实际强度到风险中性强度 91 5.6.1 简约模型 91 5.6.2 结构模型 92 6 公司债券和主权债券定价 94 6.1 不确定性回收 94 6.2 有回收的简约模型 96 6.2.1 面值的部分回收 96 6.2.2 有条件的期望回收 100 6.2.3 市场价值的部分回收 101 6.2.4 回收假设的比较 104 6.3 基于评级的信用利差模型 106 6.3.2 用历史数据标定一个模型 109 6.4 主权债券定价 112 6.4.1 主权债券的信用风险 112 6.4.2 主权利差的参数模型 115 7 可违约债券利差的实证模型 119 7.1 信用利差和经济活动 119 7.2 利差的参考曲线 123 7.3 参数简约模型 126 7.3.1 利差的平方根扩散模型 126 7.3.2 跳跃扩散利差 127 7.3.3 可观测信用因素 127 7.4 结构模型的估计 128 7.5 主权利差参数模型 130 8. 信用互换 132 8.1 其它信用衍生品 132 8.1.1 总收益互换 132 8.1.2 利差期权 133 8.2 基本信用互换 133 8.3 简单信用互换的利差 135 8.3.1 信用互换的利差:简单情形 135 8.3.2 特殊回购利率和交易成本 136 8.3.3 应计信用互换费用 139 8.3.4 标的券的应计利息 139 8.3.5 标的券为固息券的情况 140 8.4 基于模型的信用违约互换利率 141 8.4.1 常强度情形 141 8.4.2 远期违约率的期限结构 142 8.5 资产互换的作用 144 9. 期权性信用产品定价 146 9.1 利差期权 146 9.1.1 定价框架 146 9.1.2 数值例子 148 9.1.3 期权估值的数值算法 149 9.1.4 结果 149 9.2 可赎回和可转换公司债券 152 9.2.1 资本结构 152 9.2.2. 违约和股票衍生品定价 154 9.2.3. 作为股票衍生品的可转换债券 157 9.2.4. 赎回迫使转换 158 9.2.5. 推迟赎回的证据 160 9.3 可转换债券的简单定价模型 161 9.3.1. 建模背景 161 9.3.2. 可转换债券模型的设定 161 9.3.3. 定价算法 163 9.3.4. 可转换债券的对冲策略 164 9.3.5. 对股票波动性的风险敞口 167 9.3.6. 发行者的赎回倾向 167 9.3.7. 久期和凸性 169 10 相关违约 172 10.1 相关性的度量方法 172 10.2. CreditMetrics 的相关违约 173 10.3 相关违约强度 175 10.3.1. 相关跳跃强度过程 175 10.3.2. 相关对数正态强度 177 10.4 基于关联结构的相关模型 177 10.5 实证方法 181 10.6 违约时间模拟算法 183 10.6.1 多元补偿器法 183 10.6.2 先违约模拟 184 10.6.2 递归逆分布函数模拟 184 10.7 共同违约事件 185 11 债务抵押证券 188 11.1 引言 188 11.2 债务抵押证券的经济学 189 11.3 违约风险模型 191 11.3.1. 债务人的违约强度 191 11.3.2. 多发行人的违约模型 192 11.3.3. 行业、地区和全球风险 192 11.3.4. 回收率风险 193 11.3.5. 间接信用利差 193 11.3.6. 多样化评分 193 11.4 定价举例 195 11.4.1. 抵押资产 195 11.4.2. 偿债基金档 198 11.4.3. 优先次序安排 198 11.4.4. 模拟方法 200 11.4.5. 关于平价 CDO 利差的模拟结果 200 11.5 违约损失分析 203 11.6 计算多样化评分 212 12 场外违约风险及估值 214 12.1 风险敞口 214 12.1.1. 潜在风险敞口 215 12.1.2. BIS 风险敞口附加因子 215 12.1.3. 利率互换 216 12.1.4. 互换的中期市场价值重估 218 12.1.5. 互换的期望风险敞口 219 12.2 场外信用风险的价值调整 220 12.2.1. 单方违约风险 221 12.2.2. 净额结算和存在担保情形下的价值调整 223 12.2.3. 双方违约风险 223 12.2.4. 举例:十年期互换的违约风险调整 224 12.3 互换的其他信用调整 226 12.3.1. 设定 227 12.3.2. 基本情形 227 12.3.3. 虚值互换利率的信用利差 228 12.3.4. 违约风险对 LIBOR 利率的相依性 228 12.3.5. 互换支付异步 228 12.3.6. 收益率曲线坡度的影响 229 12.3.7. 信用利差的期限结构 230 12.3.8. 如果交易双方皆有风险 230 12.3.9. 净额结算的影响 230 12.4 货币互换的信用利差 231 13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度量 234 13.1 市场风险因子 234 13.1.1 预备知识 234 13.1.2 对收益率分布建模 238 13.1.3 收益率分布的形状 240 13.2 带有跳跃过程的衍生品的德尔塔和伽马 242 13.2.1 衍生品风险的德尔塔度量 242 13.2.2 超越德尔塔到伽马 246 13.3 综合度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247 13.4 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举例 248 13.4.1 例:贷款资产组合的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249 13.4.2 例:期权资产组合的融入信用风险的 VaR 255 A 仿射过程简介 259 A.1 引言 259 A.2 仿射过程的解析求解 259 A.2.1. 多变量的例子:独立分量 261 A.2.2. 多变量的例子: Heston 模型 261 A.2.3. Riccati 方程 262 A.2.4. 仿射过程的变换 263 A.3. 一些应用 264 A.3.1. 期限结构模型 264 A.3.2. 违约强度和违约概率 264 A.3.3. 相关违约 265 A.3.4. 可违约期限结构模型 265 A.3.5. 期权定价 266 A.4. 广义 Riccati 方程 267 A.5. 基本仿射模型的求解 269 A.6. 停时的强度 270 B 仿射期限结构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271 C HJM 利差曲线模型 275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