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人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研人员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最合适
xupeiyang 2010-9-14 07:17
我国现在的退休年龄比其它国家早,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美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退休年龄普遍为65岁,都比中国长。 http://news.qq.com/a/20100914/000297.htm?pgv_ref=aio 延退再一次被提出来,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仅腾讯网,截至昨晚9点,就有10万人关注此事。目前对延退的观点,很多网友和市民各持观点,形成力挺和反对的两大派,且多数网友表示反对延退。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4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王主编的观点剖析之二:百步者何必笑五十步
ysxbhxf 2010-9-1 23:24
博主按:这是一篇开头很早,但写完却很晚的小文。之所以很晚才写完,主要是本人受到了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的困扰。由于当时想要表达的观点,对于国内外关心中国英文期刊发展的华人学者来说,目前依然有一定的交流价值,所以本人还是想借用当时确定的标题完成此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文的重点不在剖析王主编的观点,而在于表达本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结果。因此,如果对王主编有所唐突,还请见谅。   根据中信所2010年版《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现有212种英文版科技期刊,其中约120种是1990年后创刊的年轻期刊。大多数中国英文期刊的办刊宗旨或定位是担当对外介绍中国科研成果的窗口,这就决定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内容的地区性和办刊模式的局限性。   中国的英文期刊自创刊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困饶:如何让国外的科研人员看到中国英文期刊上的论文?许多期刊编辑在10多年前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本人在1996年也发文探讨过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书刊市场的问题,后来中国科协的张利军等于1998年发表了《全国性学会英文版科技期刊国外发行状况的调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4):226)。当时的研究结果和实际合作过程表明,虽然有部分期刊通过各种渠道冲出了国门,但效果并不理想,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期刊订户成了别人的商业机密,我们很难弄到一份详细的订户名单。而且那时的涉外合作完全受外商的限制,一旦外商觉得没啥利润或获利的前景不大时,合作就立刻终止了,让中国英文期刊的编辑们非常被动。随后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了10年后,虽然中国的学术期刊大多已经被全文搬上了互联网,但如何让中国英文期刊出海依然困扰着中国英文期刊的编辑们。中国几家全文数据库的海外销售并不理想,同时其针对英文期刊的模糊搜索功能很差,导致中国英文期刊在国内外的下载量和浏览量都远远低于办刊者的预期。   2006年对于中国英文期刊来说是个有点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有几十家英文期刊分别与多家国外科技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签订了海外发行的协议,通过对方成熟的发行渠道和网络平台,将中国英文期刊上的论文送到了全世界科研人员的面前。尽管最开始的合作方式遇到了不少麻烦,但通过改进后的效果让人感到振奋,如某刊在2009年的下载量达到了10万次以上,这是从前没有想过的数字。这样的对外合作模式,就被人们称之为“借船出海”。   王主编在多篇博文里提出了“反对借船出海”的观点,当时杨文志学者在博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担忧。王主编反对借船出海,是为了让国内的读者能免费或便宜地获取中国英文期刊上的论文,同时肥水不流外人田,用意是好的。杨文志学者担心中国论文的版权流失也不无道理。借船出海的期刊在如何保护自己的版权、保护中国读者的利益等方面并没有都做到周密的安排。但在本人看来,只要借船出海的期刊保留在中国大陆的印刷版和网络版权,那么无论是进中国的全文数据库或是自办OA网站等都能让中国的读者少花钱或免费地看到中国英文期刊上的论文。部分中国英文期刊就是这样与国外科技出版社签约的。   王主编于2006年创办了NRL期刊,不久就把NRL卖给了Springer出版社,并继续担任NRL的主编。他的期刊没有经历大多数中国英文期刊所经历过的出海之痛,很顺利地成为了Springer出版社这条大船上的正式成员,因此他难以理解中国英文期刊要借船出海的动机和迫切性。中国英文期刊都是属于国家的,目前谁也不可能把这些期刊卖给哪个国外的出版大鳄,能走得最远的就是借船出海了。这就是我称之为百步者何必笑五十步的原因。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36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员现状调查结果(人民日报、人民网对公众的调查)
xupeiyang 2010-8-6 20:24
查看今天的调查结果: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2200/198985/index.html  尽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以下反差依然令人尴尬 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落星辰,更没有出过一个诺贝尔科学奖;2008年全社会RD(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就达到45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多倍,但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2007年我国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已占世界论文总数位第二位,但是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多年空缺   目前的科技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当如何破解?   你是怎么看待现在中国的科学家们?对科技体制有什么意见建议? 关于生成的调查结果的调查 共有 306 人参加调查 非常大(221票) 72% 大(37票) 12% 一般(46票) 15% 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223票) 73% 一般(56票) 18% 非常重视(25票) 8% 科技投入(117票) 38% 科研评价考核(143票) 47% 其他(43票) 14% 好(53票) 17% 一般(170票) 56% 不好(78票) 25% 发表论文(8票) 3%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280票) 92% 其他(18票) 6% 高等收入(163票) 53% 中等偏上收入(122票) 40% 中等收入(13票) 4% 低等收入(5票) 2% 是(170票) 56% 否(133票) 43% 您认为科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 非常大 2) 大 3) 一般 您认为政府对科技事业 1) 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 2) 一般 3) 非常重视 您认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1) 科技投入 2) 科研评价考核 3) 其他 您对我国科研人员的整体印象 1) 好 2) 一般 3) 不好 科研人员的价值应体现在 1) 发表论文 2) 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3) 其他 您认为科研人员应该是 1) 高等收入 2) 中等偏上收入 3) 中等收入 4) 低等收入 您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从事科研工作 1) 是 2) 否 答题者信息 带 * 的项为必填。 出生年份: 请选择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974 1973 1972 1971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1950 1949 1948 1947 1946 1945 1944 1943 1942 1941 1940 1939 1938 1937 1936 1935 1934 1933 1932 1931 1930 1929 1928 1927 1926 1925 1924 1923 1922 1921 1920 1919 1918 1917 1916 1915 1914 1913 1912 1911 1910 1909 1908 1907 1906 1905 1904 1903 1902 1901 年 文化程度: 请选择 小学 中学 专科 大学 研究生或以上 其他 职业: 请选择 党政机关干部 企业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员工 私营业主、个体户 农业生产者 学生 无业 军人 媒体从业人员 其他 Emai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员现状调查结果(人民日报、人民网对科研人员的调查)
xupeiyang 2010-8-6 20:10
查看今天的调查结果: http://scitech.people.com.cn/worktimepoll   为了解我国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状况,科技视野版与人民网科技频道自8月2日起联合推出科研人员现状调查,欢迎参与。   网址: http://scitech.people.com.cn/worktimepoll 。 关于生成的调查结果的调查 共有 720 人参加调查 20%(206票) 29% 20~40%(266票) 37% 40~60%(112票) 16% 60~80%(67票) 9% 80%(53票) 7% 1个月(62票) 9% 1-2个月(172票) 24% 3-4个月(317票) 44% 5-6个月(84票) 12% 6个月(68票) 9% 严重偏低(486票) 68% 偏低(185票) 26% 合理(10票) 1% 偏高(19票) 3% 严重偏高(5票) 1% 严重偏低(176票) 24% 偏低(329票) 46% 合理(82票) 11% 偏高(76票) 11% 严重偏高(22票) 3% 5000元(508票) 71% 5000-10000元(155票) 22% 10000-15000元(27票) 4% 15000-20000元(7票) 1% 20000元(7票) 1% 非常大(414票) 58% 比较大(237票) 33% 一般(40票) 6% 比较小(9票) 1% 没什么压力(10票) 1% 非常不适合(502票) 70% 不适合(192票) 27% 比较适合(14票) 2% 非常适合(4票) 1% 非常迫切(618票) 86% 比较迫切(74票) 10% 不太迫切(6票) 1% 没有必要(3票) 0% 无所谓(11票) 2% 经费(61票) 8% 科研环境(276票) 38% 评价体系(322票) 45% 科研积累(29票) 4% 其他(23票) 3% 高等院校(314票) 44% 研究所(260票) 36% 企业(64票) 9% 其他(73票) 10% 初级(85票) 12% 中级(237票) 33% 高级(354票) 49% 其他(38票) 5% 您做科研的时间占全年工作时间的比例为多少 1) 20% 2) 20~40% 3) 40~60% 4) 60~80% 5) 80% 一年中花在项目申请以及相关的项目评审、验收上的时间约为 1) 1个月 2) 1-2个月 3) 3-4个月 4) 5-6个月 5) 6个月 您认为项目经费中人员劳务经费的比例 1) 严重偏低 2) 偏低 3) 合理 4) 偏高 5) 严重偏高 在基础研究中,目前竞争性项目的经费占总支持经费的30%左右,您认为这一比例? 1) 严重偏低 2) 偏低 3) 合理 4) 偏高 5) 严重偏高 您的月收入 1) 5000元 2) 5000-10000元 3) 10000-15000元 4) 15000-20000元 5) 20000元 您的工作压力 1) 非常大 2) 比较大 3) 一般 4) 比较小 5) 没什么压力 您认为目前的评价机制和社会环境适合做探索性的研究吗? 1) 非常不适合 2) 不适合 3) 比较适合 4) 非常适合 您认为对现有科技体制做进一步改革 1) 非常迫切 2) 比较迫切 3) 不太迫切 4) 没有必要 5) 无所谓 您认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经费 2) 科研环境 3) 评价体系 4) 科研积累 5) 其他 你所在工作单位是 1) 高等院校 2) 研究所 3) 企业 4) 其他 您的职称 1) 初级 2) 中级 3) 高级 4) 其他 答题者信息 带 * 的项为必填。 出生年份: 请选择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974 1973 1972 1971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1950 1949 1948 1947 1946 1945 1944 1943 1942 1941 1940 1939 1938 1937 1936 1935 1934 1933 1932 1931 1930 1929 1928 1927 1926 1925 1924 1923 1922 1921 1920 1919 1918 1917 1916 1915 1914 1913 1912 1911 1910 1909 1908 1907 1906 1905 1904 1903 1902 1901 年 所在地: 请选择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山西 河北 内蒙古 湖北 湖南 河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广东 广西 新疆 青海 宁夏 陕西 甘肃 山东 安徽 浙江 福建 江苏 江西 西藏 四川 云南 贵州 海南 台湾 香港 澳门 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 北美 南美 欧洲 澳洲 非洲 Emai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科研人员的核心追求及其宣传
jing 2010-7-14 09:15
经常会看到莫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要给有什么头衔或是得了什么奖的人什么待遇,或是打出招聘广告要高薪聘请一些高层次科研人才。 我心中有个问题,科学家,科研人员心中认为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待遇?看过一些科学家们的传记或者是简单的任务生平介绍,经常看到的是莫莫人放弃高薪聘请,放弃优厚待遇。那我想问,既然能够放弃待遇,可见待遇也不是那么的能够压倒一切,那么的具有无敌的杀伤力。那又是什么比待遇更加具有诱惑力了?科研环境?科研成果?自我实现?功成名就?我不清楚,我也没有实践经验,但只是我内心觉得,科学家的职业追求,应该是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有利于这个目标又不给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社会条件和自我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而现实是,我大多数接收到的关于引进科学家的宣传信息,多是把待遇,或者是各种物质条件放在吸引人才的诱人条件,甚至是是唯一的一条。待遇是非常好说,好量化,非常显眼的,但似乎它并不是吸引人的核心条件。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们是不是可以多谈谈这个问题。我反正是觉得对我们年轻的科研生力军来说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又是博士毕业找工作之际。也许博士们心里都明白,也都想能做出比较好的科研成果。但口头上都会说,恩,要找个给自己待遇好的地方,不管科研环境是不是不理想。而这种口头上的,显性的东西说多了,自己也会被自己骗了,更不好的是,对刚刚入门的新科博士们,恐怕影响会更大。而且,如果误导了很多不喜欢科研只是觉得科学家待遇有多好的莘莘学子,那就更不好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工作者成长之路
longfo 2010-5-22 20:52
科研工作者成长之路 一个成功的科研工作者有其自身成长的道路,尤其是在中国,我们总结一下,对于科研人员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初始:什么样的人会在科研路上一帆风顺 科研工作者成长的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动向和需求因素(如热门行业、国家重点扶持行业等)、环境因素(如就读学校、导师地位和水平等)和自身素质(勤奋、聪明、敏锐观察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 首先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需求,国家基础行业比如化学、生物学、机械、信息电子工程、能源、土木水利、医药卫生都是国家急需行业,也是基础行业,国家投入大,科研成果相对就多,人才成长环境优越,很容易出成果。其中天津大学80后博导就是精仪学院出来的,可见,国家重点扶持行业人才最容易上位。像医药行业还在读书的年龄,一些行业的相同年龄的人就开始了博导之路,所以选对行业是很重要的。 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尤其在相同行业内,学校越好,科研之路越顺,导师越好,越容易出成绩。 先谈谈就读的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搞科研,本身就先天基因好,因为精英大学聚集了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精密仪器,就拿师资来说吧,本科生老师的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高校的水平,同时各大985高校还开展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工作,很多本科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了科研之路,同样毕业科研素养明显高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再就是科研环境,著名高校的实验室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很多,给本科生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铸就了平坦的科研之路。同时著名高校凭借着实验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面试推荐学生到更高一级的国外大学进修,交换,这让学生尽早就接受了先进的科研理念和世界最先进的实验技术,这些在普通高校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除了学校因素,导师因素也是众多影响因素里面影响极为深远的一个。有一个好导师,就有好的实验环境和高端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接触高一级的科研项目,一般的导师拿不到的项目,大牛老板都可以拿到,一般实验室做不出来的数据,大牛老板的实验室可以做出来,同一个人,进入不同的实验室,他人生的轨迹有可能会发生大大的转捩,好的实验室可能第一年就能发nature、science等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而在一般实验室的的话,有可能第一年摸条件都不一定能摸清楚。同样导师地位高了,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多开会,多接触高端技术,毕业以后还可以到好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以后就可以顺利进入一线科研队伍,拿到国家项目开展工作。而普通的老板的学生就可怜多了,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还有可能延期,无法毕业。 最后是自身因素,除去上面两个主要因素,自身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可控的因素,利用好了,可以点石成金的。 作为科研人员,勤奋+聪明是必备的两大要素。勤奋可以帮助我们做实验,持续地做实验,聪明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试验思路,少走弯路。这两条做到了,试验就会比较顺利,这就为科研之路开了个好头。 敏锐的观察力就要求科研初始阶段的人要懂得跟上世界进步的步伐,比如有些人就看准了某个行业或者方向或者某个导师,觉得有拿到诺贝尔的潜质,所以投奔门下,这样就推进了自己科研的步伐,减少了奋斗时间,可谓一步到位。敏锐的眼光永远是科研人员必备的能力。 人际关系可以让自己和导师和周围的工作人员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可以让自己快速熟悉陌生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科研人员的必杀技,也是申请项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起步:著名高校毕业生高起点有速度,大牛老板学生助力大占优势,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潜力 具有了初始优势,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只要勤奋努力聪明,观察力够敏锐,应该问题不大,最缺的就是科研成果。无论是今后如何发展,出成果都是最急需的。所以不停的做实验,出数据,写论文就是高起点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做出来数据以后尽快出文章,所以学生的自身素质现在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了,素质高的文章出来就快,素质低的除非有好机遇,不然出文章就相对慢些。 对于先天不足的学生,毕业学校不好,导师水平也不高,能力也不强的起步就比较困难,这时候最好就是找到简洁的实验途径,尽快出文章,所以就要走捷径。走捷径的途径有这么几条,第一,熟悉论文,找到最容易的实验途径。很多起步高的人不需要研究如何发论文,而对于起点低的来讲就要研究发的论文了,研究透了,知道那些杂志对文章的要求,这样在有的放矢去做,相对容易。第二,多参加会议,尽量找到大牛实验室合作。会议上一旦寻找到合适自己做的实验的时候就要乘胜追击,和大牛搭上话,借助他们的资源来完成实验。第三,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合作形式完成实验。一旦自己实验室无法完成自己的设想,就要尽快找到合作对象,这时候就要找到自身优势,谈判合作。 助跑:争取机会到国外,规划好科研生涯 科研助跑阶段最好是能到国外进行一段时间培训,毕竟国外的条件好,回国以后自身价值也会提高,很多人都是先到国外交流也好,留学也好,做博后也好,然后回来做副教授,带学生,逐步走上科研正规。 规划好科研生涯是最佳的助跑手段。所以在科研中期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科研的规划工作,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科研圈子,无论是出国也好,留在国内也好,稳定的科研圈子永远是自身发展和成功的保障。所以做好规划尤其重要。 一旦出国归来,而且自身的科研圈子也固定下来,回国以后科研之路就会很畅通,因为科研的道路都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思路一直在延续,没有停止,这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 场外因素:机遇都是未知数,关系是最大推手 科研存在很多未知,有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出现重大转机,所以永远都不要在科研上面放弃,兢兢业业的工作,或许机会就会青睐你,很多成果就是转瞬间的事情,而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最有机会得到。 无论是做什么,合理的人际关系都是制胜的法宝。所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不一定那一天,贵人就会来相助。另外,认识的人越多越容易找到合适的方向,和转换方向,以及做前沿科学的科研。 什么时候,做科研都是适者生存,里面有很多问题,我没有谈到,一是涉及面太广,二是非我们之力所能改造的了的,所以就没涉及,仅仅是稍稍谈谈,后面有了经验我们在一起分享。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科研人员须知的文献管理软件及一个学术会议网站
tianfei906 2010-5-1 15:10
文献管理软件: EndNote ;学术会议网站: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现在是网络社会,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怎么从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而又会相对节约大量的时间呢?那就至少要掌握一种文献管理软件吧! 在我们没有学会文献管理软件时,都曾经或多或少的遇到过这样几种烦恼:1.下载下来的文献资料,时间长了,就不知道哪些看了,哪些没有看;2.特别是要写文章时,不知道那几篇文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又得去一篇一篇的找,浪费了大量时间;3.过去,我们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以及最后参考文献格式的排版,大多时间都是一篇篇列上去的,让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可能还要比写论文用的时间长;4.每次想到一个研究主题时,又得花很多时间去网上找资料,等到思路成熟,要做实验或者编写程序,又得查资料,最后写文章时,又得找资料,而这三次找的资料可能大部分是重复的,但在数据库查询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一篇篇看,在这个过程中,就无谓的浪费了大量时间。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只要掌握一种文献管理软件,比如EndNote就基本能够解决。 在上学期末阶段,我写几门博士课程结业作业时,每门课基本都是综述性的论文报告时,当时看了很多文献,写报告时,要引用大量的文献,而且每门课的任课老师要求都是按出版要求列出参考文献,面对每个报告中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比写论文的时间还长,而且现在看来,还有很多错误,不是符合出版的标准。当时,我就想要是用一种自动排版的软件多好,曾记得好像有软件可以这么排版的,因曾经安装过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大概学了一下,感觉界面全是英文,操作比较繁琐,还没有我手动排版快呢,就放下,没有认真学习掌握。过完春节回到学校,假期的轻松、散漫生活让我暂时无法静心看书、学习,我就又想起了上次写课程结业报告的烦恼,重新找出EndNote软件,并在网上搜索了该软件的相关应用。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原来是自己孤陋寡闻,有很多文献管理软件,其中以EndNote最为成熟,用户更广。即使是我们常用的数据库维普、CNKI,以及Google学术搜索等搜索的结果都可以直接导入EndNote软件中,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写论文时,不但可以利用EndNote帮助排版,最要的是我们大多数参考文献也不需要我们自己手动一条一条输入和编辑了。EndNote软件在其他很多高校,要求大四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必须使用该软件帮助编辑参考文献,而我没有看见周围有人利用文献管理软件。因此,现在我有职责向大家介绍这种软件,让周围的人更多的去了解和使用,特别是研究生写毕业论文时,更需要EndNote,如果长期写论文、报告的科研工作者,更需要EndNote,只要你学会了EndNote,一定会为写论文、查资料等这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叶少花费很多时间,而又不会让他人看出你的论文中低级错误,降低第一印象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你看见这篇日志时,还在为文献排版等烦恼时,就开始学会用吧,不要因为繁琐的英文界面,初学时,感觉用处不大,而不认真学会它,如果你能够静心学习,保证要不到一周,你就会掌握它的大部分功能,终身受益。上面,只是简要介绍EndNote排版参考文献的功能,当然它还有很多功能,等你要学习它的时候,才慢慢了解和掌握吧。 科学研究获得信息最快最新的渠道是学术会议,每天国内外都有很多研讨会,它是获得信息的好机会。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参加每一个会议(时间、经费等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参加在身边的有关学术交流会议。但是,这些会议没有人有义务给你宣传和介绍,我们去哪里找到这些会议呢?那就上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网站吧。上面提供了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会议,选择你喜欢,并且可以向你喜欢的相关学术会议投稿。同时,也可以在上面找到大多数会议的报告视频,甚至有的会议还安排了现在直播,让你开阔学术视野,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前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许,他(她)们报告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点燃你学术研究之火,给你提供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84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人员应该注意的几种疾病
chengkeyong 2010-4-28 19:33
昨晚,一个朋友过来跟我聊天,他是在理化所工作,平时挺忙的,晚上一般都加班到九点,我还纳闷,今天怎么这么闲过来找我。原来他是看电脑看的眼睛疼,出来放松一下。 其实在我身边,很多科研人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工作起来不要命,晚上经常加班,而且每天都对着电脑,慢慢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疾病,等到发现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所以我把科研人员可能会得的几种疾病症状及解决方法列出来,大家看一看,有病的治病,没病的预防。 第一个,也是大家都普遍存在的疾病应当是颈椎病,因为大家每天基本上都对着电脑,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如果您不得病,那我真佩服您。 颈椎病症状 比较复杂,一般主要是颈肩疼痛,部分会出现头痛和胳膊疼痛;肩背部沉重、肌肉变硬,上肢无力,手里不能握物可自觉下落;头颈部活动受限,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起偏头痛或眩晕,部分人群可摔倒;脖子僵直、发硬;一侧面部发热、出汗;有些病人出现下肢僵凝,似乎不听指挥,或下肢绵软,有如在棉花上行走;还有少数病人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等。 第二个,应是眼睛疲劳引起的疾病。
个人分类: 未分类|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科研人员的困惑
abyssoop 2010-1-21 16:27
看了复杂网络圈子里的朋友,感觉他们都很术业有专攻,就是教学,做科研,写paper,可以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每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预测其影响因子的变化。一般来说,他们做的项目和科研论文都是紧密相关的。 而我,作为一个计算机方向的科研人员,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万金油,什么方向都要去涉及,结果就是什么方向都不能深入。写项目申请书,这个是必不可少的,还得写论文,还得参加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通常与研究论文相去甚远,用我导师李国杰老师的话来说,在计算所做研究,不得不挂羊头卖狗肉。另外,还得会写专利,甚至还要写通信标准。如果拿踢球来比方的话,就是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都客串一遍。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状况能改变,能静心来做一两个方面的事。不知道大学的各位同行在这方面都有什么感触。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5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很多科研人员最富有的是时间
华明 2010-1-12 10:35
科学网上经常看见相似的题目反复地出现在不同人的博客上,很多是吵架,也有不少是毫无新意地重复一些陈词滥调。 实在不明白,大家做科研之余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博客上? 科学网为很多人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是它似乎也成了一些人 KILL TIME 的地方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人员与研究生信息与服务需求的差异图
icstu1 2009-11-24 10:38
科研人员与研究生信息与服务需求的差异图
个人分类: E 请教专家看法和学习的访谈|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轻的科研人员该如何工作?
ChenFengIUE 2009-10-28 23:19
近几年,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年轻科研人员跳楼,自杀的事件报道得已经很多了。起初还很震惊,慢慢地似乎就习惯了,而且第一反应就是压力太大--包含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压力。 就我个人而言,一年多前我硕士毕业来到现在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称之为研究实习员。刚跨出学生阶段进入工作的角色,起初有点不适应,工作和待人方面有些学生气,把一些事情想得过于理想。在逐步的学习和被教导过程中,偶尔发现自己有些憔悴,当然也不是那么夸张了。我觉得有些压力是无形的,可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某种不平衡,比如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由于接触的东西多了,想法(好的坏的)自然就很多,当现实条件不容许或自身条件不满足你去实现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焦急情绪和莫名的压力。我自己的经验好像每天多和其他人接触,沟通,哪怕是闲扯也会对自己调解心态有好处;同时,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看看书,读读报,运动运动,都是比较好的方式;另外一个,我不是很推荐,不过我自己会采用的方式就是找些朋友喝喝酒,瞎侃一通。 对于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在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好像的确很难,尤其对普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涉世之初,没有丰富的科研积淀和厚实的人脉基础,则显得更为艰难。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阶段的年轻科研人员,恐怕只有埋头苦干,用心积淀了吧,而现行的体制要求年轻人员的科研工作必须服从其所在的研究团队。面对这样的情形,恐怕最好的方案是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能与团队的发展思路相一致,硬着头皮或许或许不是很好的选择。 前些天,看到某院士的博文中提到,建议国家基金委进行资助改革创新的建议,以求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予以扶持。我个人觉得多方融资,或者贷款的方式都比较灵活,可以尝试,不过这种科研风险资金,恐怕前期还只能由国家来买单,毕竟你要让企业给你提供科研基金,没有回报谁会做?当然了,我们也期待在我们国内出现像美国那样的公司 企业资助科学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热交换对于地下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
helmholtz 2009-10-17 14:37
地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饮用水来源。同时地下水也越来越多地用于采热或冷却的目的,比如通过热交换器或地热设备。这些热利用对含水层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饮用水开发的潜在风险,迄今未见研究调查。在一项被生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试点研究中,地下水生态所的科研人员首次从水文、微生物和动物系参数等方面,对一处被用于大规模工业冷却之目的的无污染 乏 营养的含水层进行了系统观测。 科研人员们发现,释放到含水层的热量对各项监测的理化参数并无显著影响。只有地下水的生物多样性出现受温度影响的变化。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水生生物数量则急剧下降。但温度引起的生物变化在各个季节和全部空间实际上不到平均量的 10 %,可以说非常地小。热扩散似乎对于未受污染蓄水层、在研究观测的温度环境下,对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也没有给地下水水质和饮用水利用带来危害。 这些与水务管理部门以及水产业各利益方代表共同合作取得的成果,为地下水利用技术的科学立法和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因此是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前提条件。 原始文献: Brielmann H. et al., FEMS Microbiol. Ecol. 68, 273-286 (2009)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人员做到know how, know why?
y555120 2009-8-7 16:17
科研是非常严谨的。 一个现象的产生或一个结果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科研就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 know how?怎么才会这样?know why?为什么会这样?看起来好像意思差不多。 know why:任何科学现象的发生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的,要想掌握know how必须熟知各个基础理论。并且还需要较好的数学功底才能清晰整个科学现象的进行和发展过程。 know how:佛说,因果是一定的。缘是变化的,不定的。事实的发生就是这么来的。 search search research。 感谢大家!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4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崛起
maokebiao 2009-7-19 11:05
近来朋友和我说北京房价以及其他城市房价又开始猛涨,让我想起两年前 一个 空军资深战略研究员写的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的崛起 这个在网络上都可以搜索到,提供一个网址: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070821/u1a3056268.html   有感而发,全球经济在下滑,而我们的房价在逆着涨,为什么?我们做科研的人要不要关心?朋友问我关心有用吗? 朋友们,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无论那一个人,只要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他都要关心这个社会。我从来不反对别人捞钱,升官发财,但在升官发财的同时,也要想想别人,关心一下社会。房价猛涨,凭什么涨,为什么涨?真值那么多钱,涨了对社会有用?还是只达到了一个GDP的目标。就像我们做科研一样,整天在想办法创新,还是没解决问题,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不会有创新的。 有人说,只有房地产可以拉动内需(比如钢铁,水泥,就业等等),拉动经济增长。我承认这是大部分理由是对的,但反对涨价。很多人和媒体跟着起哄,这是很......当然还是有些说良心话的。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以通过建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和房子)来拉动内需和就业,来改善经济结构和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像我们开发商趁火打劫,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短时期和直接效果看不出来,但危害非常大: 第一:让大家投机的心理增强,靠钻营,影响其它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影响人的社会心态; 第二:拉大贫富差距,长此以往,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引起社会不安定,不要去骂那些飞车抢劫,小偷。最近出现了大学生夹持人质抢劫银行,抢劫成功但最后被制服。我个人认为社会是应该负一些责任的,他们很多是被生活所迫。社会这个东西太粗相,社会其实就是我们大家自己。从新闻大家的回帖来看,大家(特别是年轻人)指责他做得没有技术含量。为什么会这样,别人为什么会去偷,去抢,为什么走上这条路,根源在哪里?我们的社会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师应该研究一下。把研究结果在社会广大媒体中宣传。我记得李开复先生对马加爵的事情做了一个剖析,但像李开复先生这样的人太少; 第三:企业家攒钱,但攒了钱之后要回馈社会,比如说资助某个大学的研究,公益事业。我们的企业家达到这种胸襟的不多,俞敏洪这样人在中国不多,特别是房地产商。有些时候我在想,捞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你能用多少呢?最后还不是别人在花,结果还害了子孙后代。我听说过不少在海外花天酒地,被人嫉妒,遭抢劫或者绑架,结果.....,国内富二代开着车到处撞人。钱太多不见得是好,多干点实业; 第四:让国外有机可乘,其实很大一部分钱都流到了国外。因为房地产钱来得容易,各企业为追求利润,都踊向房地产。现在我们高技术产业甚至生活用品,以及小孩喝的奶,农业市场等慢慢被国外占领,非常危险。现在的侵略战争不再是以前的直接占领,而是经济战争,大家随便算一笔帐,数码相机,日本人攒了中国多少钱,冰箱,笔记本,汽车,最近的铁矿石间谍案..........小到化妆品和酱油,啤酒。外国,特别是日本以华制华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五:技术含量低下,最近半年塌了多少桥,跨了多少房子,房子越盖越差,奇怪的是倒了之后,结果技术鉴定全部合格,这要是打仗或者发生地震怎么办,地震应该会越来越多,为什么这么说?最近为什么极端气候越来越多,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为什么,是人为吗?这个应该不算,我个人认为很可能是天体运动造成的结果,比如说某些行星正在逼近或者远离我们而去,引起引力场变化,导致局部变化不一致,从而引起极端事件发生,甚至地震。将来的气候变化,我个人认为气候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以及地学的其它工作者进行大力合作,才能弄明白这些问题。但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建筑倒塌,房地产商是要负一些责任的,良知呢,企业的信誉呢?地基都是什么,大量的偷工减料; 第六:经济危机是我们进行产业转型的绝好机会,可惜我们错过了,被房地产搅合了,中国的经济学家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大部分在为虚高的房地产鼓掌捞好处。   有些人说,关心这些有什么用呢?扭转社会的风气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至少不要像有些高级研究人员为推高房价推波助澜。不要为自己有了几套房子就不想那些没有房子住的人。我们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有一个老师叫 戴小枫,是一个非常有正业感的人,每次开会都是慷慨激昂,中国这种人不是很多,我们需要这种人.......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宣扬大家说真话和保护说真话人........如果科研人员特别是老师不关心这些事情,问题就大了,为什么?因为你们教书育人,如果你们都做不到,不关心,那就没什么希望了,那学生将是一个什么样子.....那这样的科研人员也最好别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来,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后果更严重。但我想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很可能也做不出来,看看现在的状况,我们要好好反思一下。 我不是做社会研究的,乱写一通。把资深空军研究员写的贴在下面,供大家... 2007年8月21日 08:21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 戴旭 作者係資深戰略評論員、空軍上校 選稿: 思偉    上半年中國的GDP增長11.5%。海外評論,中國即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各地房價突破九部委的聯合圍堵,繼續瘋狂飆升。人們又紛紛評說二者之間的關係,有關房地產業發展的爭論再次趨於白熱化,縱觀各方論點,大多都停留在經濟層面。筆者認為,房地產業的畸形發展實際上 有靠新興產業拉動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更有意義。   那些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是依靠工業化奠定的國力基礎,爭衡世界才贏得了今天在歷史和當代世界的地位,如英、法、德、美。而那些只靠倒賣別國原料或產品,以投機致富的國家,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如葡萄牙。西班牙原有著歐洲最廣袤的國土,又最早從美洲奪得大批金銀,國庫充盈。但由於沒有建立起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制度,錯失工業革命良機,結果也步葡萄牙的後塵曇花一現。近代史上的現代化國家,靠著傳統產業革命,從而 有哪個國家憑藉蓋房子把國家帶進現代化的神話。這是因為前者不僅帶來產品,同時還刺激科技進步,提高效率,形成獲取巨大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的良性迴圈。這種迴圈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而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的相關產業只是煤炭、鋼鐵、土地的巨大損耗,進一步造成資源、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的支柱產業存在不掌握核心技術,即空心化問題,這不僅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還將嚴重危及國家經濟、軍事和資訊的安全。把凡是能直接帶來短期利益的產業冠以支柱之名,真正的支柱產業反而被忽視。由於支柱產業空心化,中國已經為汽車、電器製造業送去了數不清的專利費。中國已經給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送去了上千億美元。至於中國為軍事現代化而購買的外國軍備,耗費外匯也很驚人。一邊對內竭澤而漁,一邊又慷慨地給外國輸血。這樣的經濟運行模式怎麼能可持續發展?   從戰略高度認識房地產業畸形發展的危害   眾所週知,出口、投資和消費被認為是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調查顯示,我國的最終消費率近年持續走低,比世界平均水準低近20個百分點,消費仍未成為經濟迴圈的起點。人們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用於住房消費,這將對一般消費品有很大的擠出效應。一個人為了一套房子,要把積蓄和未來幾十年的收入耗盡,他以後還怎麼購買汽車、家電,還怎麼用來再教育、投資創業呢?   整體是個體的放大,整個階層都無力消費工業品和進行投資創業,怎樣拉動國家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畸形發展的房地產業為中國現代化埋下不少 了錢,那我們現代化持續發展的動力又在哪?   房地產業畸形發展危害巨大,還在於腐敗的滋生以及社會兩極分化的加劇,使和諧社會建設面對巨大的政治難題。中國房地產業已經出現十分明顯的寡頭現象,囤積居奇、圈地待漲、捂盤惜售比比皆是。一些地產商、地方官員、專家學者和個別媒體專刊構成了一個特殊利益集團。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尖銳的社會對立,埋下不安定的種子。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教訓證明,巨大的資金掌握在少數寡頭手裏,一遇危機或其他風吹草動,資本將立即外逃,導致金融危機,貽害整個社會。   正是由於房地產業畸形發展的種種弊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不促使中國打壓房地產業,還鼓勵鉅額 有對其他製造業的資金造成釜底抽薪,還引領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日本上世紀90年代,也大力發展房地產業,但之前日本已經在汽車、電子、造船等現代產業方面成為世界的佼佼者。   美、日的發展經驗表明,房地產業的發展,應該在一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之後,即在國家工業化完成之後。國家有充裕的財力,民間有足夠的財富,發展房地產業讓人民安居樂業,方可實現社會繁榮和穩定。中國現在還遠沒有完成從農業化向工業化和資訊化轉型,人民也沒有實現普遍富裕,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房地產業無疑顯得太早,屬於搶道。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民眾靠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和加工工業,積累的一點辛苦錢,正常情形下,本應該以此微薄的基礎,將此集中用於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現代產業的建立發展,既可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同時也為下一步現代化躍進打下基礎。新加坡、香港以政府提供廉租房為主的房地產業發展政策,解除了居民的後顧之憂;不久前英國宣佈,將建300萬套平價房,從而既能滿足民眾對擁有住房的渴望,也能保障英國有更好的未來。這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和地區,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與實施以人為本房產政策之間的關係,很值得認真研究。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人员的责任
gaohuan 2009-5-23 10:54
近来受学校号召,开始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工作。自己已经发了一些文章,但是总觉得这些文章对社会的贡献太小,SCI收录与否又有何关系,如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科学问题,其中的99.99%比例的文章都是废纸了。当然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但我想不是大量的平行研究,应该是就某个问题或方向持续深入的研究。因此,如果只是为发表文章毕业,或应付差事,这些文章不写也吧。 想来只有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是正道。本来大学的功能就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我们往往强调前二者,而忽略前两者的本来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在这里我想,我们科研人员首先应该走出去,到社会上寻找需求,然后解决这个需求,而不是研究出东西,再到社会上去推销你的东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3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lingfeng 2009-3-27 16:05
在申请基金、选择导师、合作者和招聘科研人员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在我看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金指标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此处在陈儒军老师提醒下增加 ),除了个别纯理论的研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有时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观性很强。在社会效益显示出来之前,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从高到低有四种层次的方法。本文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可能不同。另外本文所说仅为一般情况,特例也不少见。例如袁隆平的论文可能不太好,但我认为他是中国无数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研究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财富。 第一种方法是同行评议。 直接看他发表的文章,根据自己的学识判断其学术价值,这是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但是要能对别人的文章进行判断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求自己和作者是同行,最好是小同行;二是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相比更高,最好是高一个等级,至少是相当,无论如何不能差太远。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能力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价。你比被评价者水平高的越多,评价就越准确。这也是期刊选择审稿人的依据,所以能被著名期刊选为审稿人、编辑本身就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对于基础知识尚有欠缺,对选题的重要性、新颖性一无所知的本科生和外行,或知之不多的研究生而言,是无法对一篇文献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如果自己不具备评价别人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参考别的专家对该文章的同行评价的意见的。同行评价,即使是本领域的权威的评价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是正确的概率很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看懂。那么如果用同行评价的方法去评价爱因斯坦,如果请的不是那看的懂的三个人,结果可能就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是胡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水平远不及爱因斯坦。当然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对于权威的否定,至少要清楚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正确的。 第二种方法,是看SCI 论文的被引次数。 这个虽然麻烦点,但是是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们应该掌握SCI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方法,尤其是查找某个作者发表了哪些SCI收录的论文及被引用了多少次的方法。具体的来说,进入SCI数据库(WOS), 这是它的主页网址: http://apps.isiknowledge.com/WOS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du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SID=4CKgOAf843Jpb6joALnpreferencesSaved = 在主页正中可以看到一个author finder,单击,进入作者查找页面,然后在第一个方框里面输入作者的姓(中国人为汉语拼音),例如检索王晓东的,则姓为:Wang, 第二个方框输入名的首字母X,第三个方框输入D,如果是单名就不需要输入第三个方框了。然后点击next,确认作者姓名的缩写,next,选择研究的领域,生物医学方向一般选择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next,选择作者单位,完成即可。在查找到的结果页面,点击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英文界面是create citation report),即可看到如下的页面: 其中最左侧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右边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有多少次被引用。右侧的文字说明,Results found:76,表示一共有76篇SCI论文;Sum of times cited 18618表示总被引次数为18618;此外还可以看到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等统计指标。此外,由于有些人通过大量不适当的自引来提高指标,可以通过点击右侧view without self-citations查看去除自引后被引次数有多少。 一般的教授是什么水平呢?我查过一个博导,被引次数九十几次,估计国内教授差不多就是几十到一百多次吧!做的好的,例如国外一流大学的助理教授,一般是五六百多次,正教授,一般是几千次。据说国内院士是一千次左右,但我没有查过。我查的不多,样本量太少,数据不一定准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 用被引次数来评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不同的领域之间不能简单相比,热门领域自然会比冷门被引次数多,此外还要注意看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他引次数等。 要想查全查准并不容易,主要是用于WOS数据库采用的是姓名的缩写,所以重名的很多。解决的方法是根据作者的简历选取合适的单位,但是如果同一单位也有重名者,或者作者发表的文章采用了不同的姓名缩写就难以查全查准了。还有有时中国人并不以正常的姓名缩写的形式发表论文,所以最好通过作者本人提供的reference查看作者姓名的具体缩写形式。 第三种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档次。 SCI论文用的是国内常说的影响因子,即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高,国内非SCI收录的期刊一般也有档次,例如中华牌、中国牌、核心期刊、省级期刊等。一般而言,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不如高影响因子上的,但是并非全部如此。例如,发表在IF2.5的一篇论著,如果被引次数是25,而发表在IF5.0的一篇论文被引只有4次,那么应该前者水平要高。事实上有很多诺奖获得者的获奖代表作不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级期刊,而是发表在影响因子相对不是很高的期刊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被引次数比期刊影响因子更能准确判断学术水平的原因。当然影响因子也有优点:简单。要查一个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次数一共有多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尤其是先要确定作者之前一共在哪些单位呆过,不然就容易漏查。查找期刊影响因子的网址如下: http://www.proteomics.com.cn/sci-if/ 第四种方法,也是最不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是数量。 由于以前的科研评价体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结果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的论文发表,这些论文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被引次数都很低,很多是把一篇论文拆开为几篇发表,或者重复发表。所以,那些宣传发表了XX篇论文的说法其实是难以真实的反应作者的学术水平的。 严格的来说,后三种方法尤其是最后两种方法都是外行所用的方法。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内行并不多,所以也会常用到,而且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6114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guonianxiang 2009-2-10 11:32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目前全国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 3000 多万人。随着每年工资的不断增长,国家财政对这部分人员的负担愈来愈重。另外,据预测到 2030 年前后,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 4 亿左右,即每 3 人当中就约有 1 个老人。若继续保持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势必造成我国财政不堪重负。再加上现行的我国退休养老制度致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远远高于企业同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有失基本的职业公平和职业伦理,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中央决定今年在我国 5 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试点工作,将现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工资标准降至企业退休人员的一样。 前段时间网上广为流传广东各院校的科研人员纷纷申请提前退休。原因是工龄满 30 年的科研人员可比原退休年龄提前 5 年退休,退休工资执行现行退休工资标准,以后退休的执行企业退休养老金标准,前者退休工资约为后者的 2 倍。 暂且不说上述消息所说之事是否属实,但本人认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的改革不应是退休时间相差几天或几个月,退休工资相差就天壤之别的模式,而应采用循序渐进,逐步降低的方式进行。例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的退休工资可在原退休工资标准下,按 4% 左右逐年递减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为止的方式来进行改革。这样,整个改革大约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到原定目标。又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工资标准,也可按参加工作的时间段(例如 86 年以前为一时间段, 87 年~ 96 年为一时间段, 97 年~ 2005 年为一时间段, 2006 年及以后为一时间段)不同而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改革,参加工作的时间段愈后退休工资所占原退休工资标准的比例愈小,直至为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 总之,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工资的改革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能够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来进行改革,既能照顾到各方面人员的利益,又能稳步过渡,最终达到 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标准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看齐的目的。 对事业单位科研人员退休养老金改革的一点看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七:是谁在制造学术垃圾?
ysxbhxf 2008-11-29 21:58
  学者司平占发表了博文你说你想要点影响,其实Science is Biz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852  后,有不少学者以游客的身份在学者司平占的博文后写了评语,其中前8条评语是这样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neverknow 你时时处处讲政治,那些制订规则的中国人难道不知道国内期刊是拉圾期刊,发表之后除了自引再无别人引用? 中国农大给发表CNS文章的作者发一百五十万元奖金,难道中国农大的领导是脑子进水了不成? 博主回复:意义有大小,我不赞成用垃圾来形容期刊或者人或者学校,即使真是垃圾也可以回收利用啊. 官方评价导向的确是目前中文期刊困境的重要肇因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arefool 科技发表 = 国家利益? 先公开审判那些不投国内刊物的中国科研人员,然后再审判那些科研管理官员。 博主回复:不完全相等. 原因是综合的,无论什么人员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审判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理解你 发表在国内期刊当然能给本国人民---------科技出版部门及相关利益单位---------带来实在的利益。 白花花的出版费进帐了,相关单位的效益上去了,相关人员的奖金上去了,拉圾论文出炉了。 博主回复:国内期刊出版体制有其自身的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it 国内科技出版单位的无能,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国际化,等国家政策照顾,等科研人员的爱国热情回归,等国家科研水平提高,等待啊,等待! 看你等到什么时候? 博主回复:将军无能,累死千军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无知者无畏 你去翻翻英美德诸国的科技期刊,难道它们只发表他们本国的论文吗? 博主回复:中文期刊当然欢迎全世界人民投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friend 口口声声说为本国科研人员服务,到如今本国科研人员除了利用你来上职称结课题外再无别的用途,无人看无人引,交流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你再高声喊我为你们服务,要发扬爱国主义,不要崇洋迷外,不要做洋奴,何用之有? 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爱国主义。 刊物办不好,倒是怨这个,恨那个。 博主回复:口号太多,实干太少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闭门自大自欺欺人 希望在中小学大学取消英语教学,科研人员不准用英语发表论文,不准引用外国论文,重回大清闭关锁国时代吧! 博主回复:误会,英语和开放还是必要的!但学英语的目的是学习世界上先进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先进的东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好好反省 Science is Biz,为什么你的中文期刊做不到Biz? 博主回复:国家办期刊的目的好象不是为了挣钱 从这8条评语来看,这些游客是不赞同学者司平占的观点的,而且他们似乎也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是垃圾期刊,原因是国内科技出版单位的无能或编辑的无能。我是基本而不是完全认同学者司平占的观点的,但在这里我想支持学者司平占的这个观点: 官方评价导向的确是目前中文期刊困境的重要肇因 ,因为这也是我在自己的系列博文里一直想说服科学网上的某些学者们的一个实际情况。在我看来,在当前中国 官方评价导向 的影响下,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仅仅是其不良影响的结果之一,而在中国科研人员身上发生的其他很多怪象也是其不良影响的结果。 在我的博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671   后面,学者刘明俊说了这样一个事实: 标题:一个事实 发表评论人: 刘明俊 回复 在一个生命科学论坛几百人做的随机调查中,在当前的学术氛围下,你认为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相比,那一个更可信? 273人说国外的可信,60人表示都值得怀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相信国内的文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 http://www.helixnet.cn/thread-5582-1-1.html 博主回复:呵呵,你应该明白,即使所有现在中国生命科学类期刊上的文献都是不可信的,那也不是编辑们写的论文,所有的论文作者都是在中国学生命科学或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而且所有的论文中至少有80%左右是经过某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审稿的.因此,当中国的期刊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编辑的责任自然不可推卸,但每一个中国学者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有责任心的编辑和有良心的中国科学家共同努力解决. 我在回复他的问题后,不由得思考起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事实来:很多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而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学者们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学术质量也不高。如果按照 youneverknow 的观点来看,国内期刊因为刊登了这样的低质量论文而成为垃圾期刊,那么那些刊登了中国学者们的低质量论文的国际期刊也可被称为垃圾期刊。如果造成国内期刊成为垃圾期刊的这些低质量论文被称为学术垃圾的话,这些学术垃圾显然不是国内期刊编辑有意拒绝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而收集来的。 因此,我希望科学网上的学者们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1 是谁在制造学术垃圾? 2 制造学术垃圾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 谁应该对学术垃圾现象负主要责任?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3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ysxbhxf 2008-11-22 20:12
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现状,即使是接触过中国科技期刊的某些人也只是略知一二.当大家真正讨论起中国科技期刊的话题时,海外的学者常常感到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观点不可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办刊观念与海外的办刊观念不一样.在这里,我想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在中国大陆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1 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 绝大部分都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在带有强烈行政性质和计划经济色彩体制管理下的产物.虽然它们也像国外的科技期刊一样是发表科研论文的载体,但其创办的目的和手段都是非赢利性的.每个期刊都有主管部门,主办部门以及具体的承办部门,期刊编辑部一般都是没有独立自主权的辅助性机构. 2 大部分期刊的主编是不参与具体的编辑部的日常工作的,聚集着很多院士级和教授级的编委会委员也是大部分不会参与期刊稿件的处理工作的.编辑部的具体工作负责人一般是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和编辑才是从事稿件的处理,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等工作的主要人员.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工作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编辑部的日常行政事物管理和期刊的学术发展管理,后者类似于国外期刊的主编工作,但权力要小得多,同时他们还兼做类似国外期刊的学术编辑的工作.责任编辑和编辑的工作内容大部分与国外期刊的常规编辑相似,但还要包括校对甚至稿件的排版工作,只有少量的责任编辑和编辑也会做部分学术编辑的工作. 3 大部分科技期刊的人事,经费和财务的管理权都在承办单位手里,科技期刊主要是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或被要求盈利.期刊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在宏观上强烈受到承办单位领导决策层的制约,在微观上强烈受到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办刊观念的影响.责任编辑和编辑只是在上述条件影响下的执行者,对于期刊的办好办坏只有很有限的影响,但大部分具体的编辑出版工作是由他们完成的. 4 在大部分科研单位的管理体系中,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属于辅助人员系列,与档案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属于同类.他们并没有被看成是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也被划分在科研工作的范围之外.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09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