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荔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然志43】一骑红尘妃子笑
热度 1 fuleiucas 2018-8-17 17:10
看到题目,估计你多半也会想到诗的下半句 “无人知是荔枝来”。今天,我们来一起说一说荔枝这种原产中国的水果。 荔枝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无患子科荔枝属。荔枝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能够长到 10 多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荔枝的果实像李子那么大,先是青绿色的,成熟以后变成红色。荔枝果皮的表面有鳞片一样的凸起,很是粗糙。这果皮其实很容易剥开。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果皮上有一条细线,顺着这条线轻轻一扣,就可以轻松打开了。荔枝的果肉晶莹肥厚,就像白色的果冻,吃起来甜中略微带酸,非常可口。大部分品种的荔枝果肉里面是有果核的,只不过果核大小不一。 荔枝对水热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主产区是广东、广西和福建,海南和台湾也有不少栽种,云南和四川就只有少量分布了。再往北,即便有荔枝树,也是无法结果的。 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汉朝,已经有关于荔枝的明确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在上林苑引种了西域和南方的奇花异木,其中就有荔枝树。当时著名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曾经为武帝作了一篇气势恢宏的《上林赋》,其中“荅遝( dá tà )离支”一句中的“离支”指的就是荔枝。然而,荔枝毕竟是热带水果,栽种在北方苑囿里的荔枝树终究是结不了果的,即便是皇帝也只能吃从南方送到京城的荔枝。千里飞骑吃荔枝,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当时的大诗人杜牧曾作《过华清宫绝句》,其中一首言道:“长安回望绣成堆 ,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把统治者荒淫无道的生活揭露得淋漓尽致。 北宋大诗人 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时,品尝到了当地的荔枝,遂赞不绝口,还赋诗一首: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代福建莆田人蔡襄写了第一本荔枝专著 ——《荔枝谱》,主要是记载了福建所产 30 多个品种的荔枝。蔡襄还注意到了荔枝分布的地理界限,说北至水口(现在的福建南平附近)就因为气候稍冷而不能栽培荔枝了。荔枝是中国的特产,但很早就远销他国。蔡襄在《荔枝谱》中提到商人已经把荔枝卖到了北戎、西夏、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 到了明清时期,荔枝的栽培更加兴盛。明代福建长乐的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将荔枝与其他水果做了对比,说 “苹婆如佳妇,蒲萄如美女,杨梅如名妓,荔枝则广寒中仙子。”在他看来,荔枝与苹果、葡萄和杨梅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明清之际,荔枝也被引种到其他国家,如印度、泰国等地。英语当中的荔枝译作“ litchi ”,就是根据中国人对荔枝的称呼音译而成的。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科学周末》 2018-8-17 ( 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659.shtm
个人分类: 自然志|10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苏东坡为什么要日啖荔枝“三”百颗?
热度 10 fdc1947 2018-6-8 08:40
苏东坡为什么要日啖荔枝“三”百颗? 看到陈奂生先生的博文,由他自己吃荔枝,想到了苏东坡的诗《惠州一绝·食荔枝》,陈先生认为日啖荔枝三百颗实在是太多了,是一种夸张。之所以要这样的夸张,是为了“ 有一个发泄通道”。是向迫害他的人示威:“荔枝在东京(开封)不是金贵吗?老子在惠州随便吃,一天可以吃300颗。我气死你们! ” 我看这首诗表现了苏轼的豁达,也确实表达出一种不向迫害者屈服的含义。 但是,既然是表示可以吃那么多荔枝,既然是夸张,他为什么一定要说三百颗呢?一天吃一百颗就非常多了,二百颗就吓人了,为什么是三百颗?如果更夸张一点,为什么不是四百颗或者更多? 这跟写诗的格律有关。这是一首绝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绝句要讲格律,讲究平仄。近体诗到了宋代,格律已经定型,宋代人写近体诗,基本上都是合乎格律的。 这首诗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中第一字第三字可平可仄。 现在日、啖、荔、百、颗五个字是仄声(说明:颗在古代是上声字,音 kě ,到现代才变成了阴平 kē ),所以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果也用了仄声字,那么整个句子就将只有第三字“枝”一个字是平声。那样的诗句是完全不合格律的,犯这样的错误,对于讲究“近体诗”格律的宋代人来说不可想象。犯了这样的错误,连秀才都不可能考上,不要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了。 这样,第五字,三百颗的“三”这个位置,只能是平声。 而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中间,只有三是平声,其余都是仄声。所以,这里只能是三百颗,不能是其他数字。 所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中的三,是写诗格律的需要。换了别的数字,就不是格律诗了 。 古人写诗是要吟诵的,近体诗的格律并不是人们没有根据地随便制定的,它的产生是人们在吟诵诗的过程中,感到服从那样的格律才好读、好听,抑扬顿挫都使人感到舒服。经历了好几百年的过程,才形成了共识,这才是格律。 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比较一下,诵读“日啖荔枝三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与“日啖荔枝二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或“日啖荔枝四百颗( kě ),不辞长作岭南人”,哪一种更顺嘴和顺耳?当然,诵读的时候一定注意,颗字一定读上声(音可),那才是古人的感觉,如果读了阴平声,感觉就不一样了。 与之相似的道理,我们也能够理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不能是二千丈或四千丈(白发二字都是入声)。 我们也由此可以理解,古人在写诗词时,常常用“双”代替“二”,那也是因为平仄声的不同。有时候,好好的“十五”不说(十是入声),要说“三五”。如苏轼的《蝶恋花 · 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溶金》“记得偏重三五”等, 上元就是元宵,是十五,但是如果说成“灯火钱塘十五夜”、 “ 记得偏重十五” ,就不合词律,古人吟诵起来就不好吟、不好听了。 诗词和音乐是相通的,好吟、好听,这是做诗作词的根本原则之一。 附: 1. 平仄:古代汉字读音总共四个声调,平声(现代普通话的1、2声)、上声(现代的3声)、去声(现代的4声)和入声(发音短促而音尾有阻塞,现代普通话没有了而许多方言中仍然存在),其中,上、去、入三声为仄。 2. 数字的声调:一(入声)、二(去声)、三(平声)、四(去声)、五(上声)、六(入声)、七(入声)、八(入声)、九(上声)、十(入声)。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2999 次阅读|25 个评论
劝君莫错荔枝季
热度 7 liu005777 2016-9-27 08:38
高州除了以“三个代表”故乡威名,再就是以盛产荔枝闻名于世。来广东已经两年了,为了感受荔枝的美味,我特意查了食用荔枝与人体血糖的关系。两年里,我几进荔园,在荔枝季节,每天都要吃 5~8 斤新鲜荔枝,按每斤14颗计,也就100粒左右,300颗荔枝得20多斤。真不知道苏轼这家伙是怎么吃的,也许从早到晚粒米不进光吃荔枝了。因此,我打算明年切实体验一把“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滋味,看明年的感觉如何。不过,先将今年的感觉记录如下。 天天啖荔枝,一心验苏轼 黑叶白糖罂,桂味糯米茨 日吃五六斤,已近惠州期 俨然岭南人,或然荔之谛 离枝味鲜美,出园荔带枝 上早采园东,下午摘树西 荔枝喜日晒,老树胜新绿 过了采摘期,退糖难食弃 荔枝不带枝,好看价不值 一日荔味鲜,掰蒂皮全离 二日味尚可,蒂落皮不离 三日色泽黑,粤人决不吃 带刺荔最好,价高宜多食 个小胡更微,肉质晶莹剔 少吃易上火,吃饱才舒适 孕妇当控量,幼儿以颗计 糖高人可降,分析有测试 荔枝乃植物,降压降血脂 劝君多食荔,莫过荔枝季 (于2016-07-19) (黑叶、白糖罂、桂味、糯米茨是高州几种荔枝品种名) 以下几幅照片为高州贡园照 白糖罂 桂味 黑叶 桂味
个人分类: 随笔|432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子午峪怀古
热度 2 赫英 2015-4-7 07:26
横贯东西一道山, 陕南陕北两重天。 奔骑急过子午路, 几束荔枝送长安。
个人分类: 诗词|330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员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出新化合物
redtree 2014-7-31 21:19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科研人员从荔枝果皮中分离出新化合物 作者:李洁尉 周飞 苏国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30 11:05:44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近日,由该园科研人员蒋跃明、杨宝等完成的“2-(2-羟基-5-〈甲氧羰基〉苯氧基)苯甲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现有研究表明,荔枝果皮富含黄烷醇、花色苷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备良好的调节免疫、抑制肿瘤、抗辐射、抗衰老活性等,是良好的功能食品与化妆品的开发原料,但目前有关于荔枝果皮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鉴定依然十分有限。 对此,华南植物园科技人员勉力攻关,从荔枝果皮中制备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2-(2-羟基-5-〈甲氧羰基〉苯氧基)苯甲酸。 据悉,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食品行业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剂BHT,因此可用于制备抗氧化剂或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发明对于推动荔枝的深加工利用,提升荔枝产品附加值,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4-07-30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1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新淡雅的——《荔枝红》(附曲、图)
sincos 2012-12-6 21:05
清新淡雅的——《荔枝红》(附曲、图)
高胡、弹拨与笛子 清亮 的声音令整首曲子都显得清新淡雅。再加上3/4的拍子,让人感觉翩翩起舞——简直是品尝荔枝美味时闭目、摇头,细细咀嚼,慢慢回味的陶醉之境 。三五好友,共享美味,闲情雅致,别有情调 。 附曲子如下: 《荔枝红》.mp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29647
2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食家(7)——家乡的水果
热度 24 YC2011 2012-7-25 16:36
美食家(7)——家乡的水果
美食家(7)——家乡的水果 曾泳春 虽然家乡号称“水果之乡”,我却并不太喜欢家乡那些时令感很强,时效很短的光怪陆离的水果。像苹果这样平和而周期特别长的水果,在北方似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好水果。而家乡恰恰不产苹果、梨这些老实巴交的大众水果。 家乡的水果,以荔枝、龙眼最为有名,而这两种水果的时令实在是太有限了。荔枝现在正当季,但时令不会超过两个月,到八月中旬就几乎绝迹了。然后是龙眼粉墨登场,而龙眼的时令就更短了,不会超过一个月,几乎是转瞬即逝。小时候吃荔枝,是整筐吃的,吃得几乎要醉掉——荔枝吃多了会醉的。话说荔枝的保鲜技术到现在依然没有攻克,荔枝这种娇弱的水果,娇滴滴的,保鲜期极短。古时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妃子要吃到新鲜荔枝,是要累死几匹快马的。上海卖的荔枝是保鲜了运过来的,一颗一颗的浸泡在液体里,让人一看就没胃口。你要是以为吃了这样的荔枝就以为这就是荔枝的味道了,那你真是错了。新鲜的荔枝,一串串的,外表饱满,剥开外皮,荔枝肉晶莹剔透,丰满而充满弹性,饱满得裂出一道道的浅沟(请想象一下美女的嘴唇),这样的果肉里包着一汁甘甜的水,咬一口汁水都会喷出来——这才是荔枝。相比于荔枝带点酸味的甜,我更喜欢龙眼的清甜。龙眼的果肉比荔枝小,同样也是晶莹剔透,但龙眼不带一丝酸味,甘冽清甜。每年七、八月,荔枝和龙眼相继登场,这是家乡一年中水果最热闹的季节了。它们不但作为水果,还可以作为菜,蘸上好的酱油佐餐,非常开胃。 荔枝龙眼 另一种可以做菜的水果是菠萝。菠萝曾经是我最爱的水果之一,它独特的香味,实在让人无法抗拒。菠萝也是夏天的水果,菠萝很难削皮,通常卖菠萝的都会帮你削掉皮。菠萝不但要削皮,还要去芯,所以一颗很重的菠萝,削皮、去芯之后,剩下的就不多了。吃菠萝一定要泡盐水,不泡盐水的菠萝吃起来似乎很“锋利”,要把你的胃腐蚀出个洞来。它不但腐蚀胃,还腐蚀牙齿,我每次抗拒不住大吃一顿菠萝后的代价,就是牙齿都酸倒了,几天内几乎吃不了别的东西。因为菠萝的“锋利”,我们不敢经常生吃这种水果,把它做成菜,它就不“锋利”了。菠萝炒肉片,或者菠萝烧鸡,都是非常酸甜可口的菜,其实就是清炒菠萝,也是很好吃的——这是我发明的,因为我太爱菠萝了,那种澄净的黄色、那种香味扑鼻,我难以抗拒。 因为菠萝具有独特的香味,所以经常作为冰品。小时候那种3分钱一根的菠萝棒冰,那种透明的澄黄,看一眼就感觉到清凉。我记得小学考初中的时候,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买了一大筐菠萝棒冰,当我们从考场出来时,每人发一根。老师大汗淋漓地给我们发棒冰,似乎想不起来我们考完这场试,就意味着要要离开他去上中学了。那场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我没考好,一道应用题错了,我一出考场就知道了。本来要接我回家的妈妈一听我一道应用题错了,脸色马上就变了,直接把我扔在马路中间不管了,害得我一路哭哭啼啼地走回家,还好有老师发的那根菠萝棒冰陪着我,我的泪水和着菠萝棒冰的甜味,这是我初尝的人生复杂的味道。而最终小学升初中我考了全市第三名——数学考得不好,语文却无敌! 另一种经常作为冰品的水果是芒果。小时候,芒果树是故乡小城的行道树,漳州一中门口的那条大马路,两旁都种着芒果树。夏末初秋时节,芒果成熟了,金黄的果实藏在茂密的树叶间,非常诱人。但芒果其实也是一种吃起来很不容易的水果,一个英国人去印度,拿回来一个芒果,只能当摆设,因为他认为这只是一张皮包着一颗石头——芒果的核很大,皮很厚,因此果肉就很薄了。吃芒果相当不容易,皮去掉后,还必须把果肉从那颗硕大的核上用刀削下来,这样才能惬意地吃到果肉。去了皮的芒果滑溜溜的,想从这么滑溜溜的表面削下果肉来,是需要一点技巧的。芒果味道极好,那种香味与菠萝一样,很特别,无法形容。现在从东南亚进来的芒果,果肉很厚,吃起来比较惬意,但香味真的不及家乡那种果肉比较薄的小芒果,家乡那种小芒果的香味,唉,还是无法形容。芒果的季节也极短,而且芒果是我们最经常用来佐餐的一种水果。还是蘸上好的酱油,芒果蘸酱油,不是我发明的,家乡人从来都是拿它佐稀饭的,你真的可以试试。 菠萝芒果 家乡最多的一种水果就是香蕉了。漳州郊区曾经有万亩蕉园,乘火车经过时,看起来蔚为壮观。我一直不太把香蕉当水果,因为它真的很干,我吃香蕉还要配水,一个香蕉吃下去,不喝一杯水都觉得渴。香蕉在家乡真是太常见了,房前屋后都可以种。香蕉成熟时,经常有人扛了一整枝的香蕉送过来,看了就觉得饱。那时我和弟弟玩牌,谁输了谁吃香蕉。而香蕉的确也是可以当饭吃的,据说印度人吃香蕉,而我去肯尼亚,也吃到一种煮香蕉,那是相当难吃。香蕉我不爱吃——没牙的老人家才吃香蕉呢,但我喜欢蕉叶。炎炎夏日里,光滑浓绿的蕉叶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蕉叶可以包糯米蒸饭,蕉叶饭清香无比。 家乡的水果中,还有两种比较特别的,一种是黄皮(果),一种是杨桃,都是夏天的水果。黄皮一串串的,远看有点像龙眼——它的果皮颜色与龙眼相似,有些透明。相信吃过黄皮的人很少,但黄皮是真好吃,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香味,皮里包着一汁水,酸甜适中。黄皮不常见,但父亲所在的农业研究所里,这些亚热带的果树都有,杨桃就是另一种不太常见的亚热带水果。杨桃难得有好吃的,因为实在是太酸了,少有人生吃杨桃,都只是在成熟时尝个鲜。但杨桃可以做蜜饯,也总是用来做蜜饯。杨桃不好吃,但好看,五菱形的外观,非常独特。杨桃花很漂亮,小时候很喜欢杨桃花,只记得很漂亮,到现在也忘了那些花的模样了。 还有一种更加特别的水果,叫西番莲。它的学名我是到了肯尼亚才知道的,叫passion果,激情果,吃了会很激情。而我喜欢西番莲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是异域传进来的。西番莲也是极酸,几乎不做水果吃,而通常是做成饮料。西番莲独特的味道,你闻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请你们相信,我在写这些文字时,嘴里充满了唾液。 黄皮 杨桃 西番莲 番石榴(台湾和闽南称芭乐)也是异域传进来的,我曾介绍过,“番”在闽南话里就是指异域,通常是东南亚一带。番石榴树高大,这种硬硬的水果,和榴莲一样,有一种又香又臭的味道,似乎像狐臭,但吃起来又很香。外婆家的巷子里,有一株高大的番石榴树,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们拿着竹竿去敲枝头上的芭乐,看它们扑扑地掉到地上,是童年时的记忆。如果你们还想听我说的话,还有一种菠萝蜜,这种水果表面粗糙无比,果肉死甜,几乎能把人甜死,蜜蜜的,不太好吃,也是需要配水吃的水果。 番石榴菠萝蜜 最后就是秋冬登场的水果了,柚子和芦柑。柚子在中秋时节出现,很香很甜,而芦柑几乎是家乡的特产,这种隆冬时节出现的水果,比桔子好,性甘,我们一整个冬天都吃它。当上海遍地卖着“永春芦柑”时,我总是有点悲哀。 注:所有图片都取自网络。
7371 次阅读|79 个评论
珠江顺流奔南国
冯用军 2011-12-22 21:07
朝辞春城彩云南, 千里姻缘一线牵。 南国多少风流事, 荔枝颗颗月牙晚。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荔枝小记一
liuting2007 2011-11-5 11:39
种植历史:一般相信 荔枝 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公元 3 世纪时张勃著的《吴录》有  " 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 " 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 原始森林 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 荔枝树 。又 《西京杂记》 所载,公元前 2 世纪汉朝 刘邦 称帝时,南海尉 赵佗 以荔枝进奉。公元 1 世纪的《民物志》, 3 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栽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华阳国志》 等史籍就记载 宜宾 一带早在 秦汉 时就盛产荔枝,《 新唐书 · 地理志》也载宜宾土贡有荔枝煎。 蔡襄 的《荔枝谱》是中国最早的荔枝专著。在今日中国的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及云南,都有种植荔枝,大约是从北纬 18 度至北纬 28 度都有。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近者 东南亚 大部分国家如 越南 、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引入荔枝栽种的国家有 美国佛罗里达州 及 加利福尼亚 、 澳大利亚 的昆士兰、印度、 南非 、 马达加斯加 、以色列和 墨西哥 等。 主要产地: 国家林业局 正式命名的 “ 中国荔枝之乡 ” 落户广东省 惠来县 且获得 地理标志产品 保护。中国南方盛产荔枝,很多南方城市,不管荔枝产量多少,都自称 “ 中国荔枝之乡 ” ,一般描述当地荔枝仅仅用 “ 被誉为 ” 、 “ 素有 ” 等 以偏概全 的字眼,扰乱视听,严重影响了荔枝市场的秩序。为此,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广东省 惠来 县(隶属 揭阳市 )为中国荔枝之乡,惠来县是 粤东 最大的荔枝生产区,种植荔枝历史悠久,相传在 唐朝 时代就已有荔枝落户,如今在葵潭镇千秋镇村还保留着上千年树龄的荔枝,依然叶繁枝茂。现在,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增至 21 万亩,占全县 经济林 总面积 52.1 %,品种主要有 三月红 、水东、 妃子笑 、桂味、 糯米糍 、淮枝等,良种率达 87 %。如今 , 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已达 21 万亩 , 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 52.1%; 主要品种有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 , 良种率达 87% 。近年来 , 该县发挥资源优势 , 按照基地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 , 突出 品牌发展战略 , 迈向规模化、集约化 , 形成了 “ 一带二系三基地 ”10 万亩优质荔枝生产基地 , 创办了荔枝种植专业村 120 个、果园 350 个、 100 亩以上基地 1500 个 , 建立了 “ 农户 + 公司 ” 的 经营模式 , 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 荔枝生产成为全县 农业经济 的 支柱产业 。去年 , 惠来荔枝实现了当天采摘当天直销香港 , 还远渡重洋出口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真正世界意义上的中国荔枝之乡。对于其他地方自称的所谓荔枝之乡,惠来县人民一直抱有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能让人们吃上好吃的荔枝,产地在哪里都无关紧要。这与潮汕地区人民一贯拥有的大度相辅相成。   其他荔枝产地:广东省 惠州市 惠阳区镇隆镇有 “ 荔枝之乡 ” 之称。出产的桂味和糯米糍特别美味鲜甜。广东省 茂名 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 430 多万亩,其中荔枝面积 176 . 57 万亩,是世界第二大荔枝生产国印度的荔枝面积( 84 . 3 万亩)的两倍多,约等于中国以外世界各国荔枝面积的总和,荔枝年总产量占全国 25 %,占全球 20 %。 高州 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 11.5 万公顷,总产量 80 万吨,产值 25 亿多元。 1994 年, 国家统计局 、中国农村评价中心评定高州为 “ 中国 100 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 ( 市 )” 排行第一位。全国首批特产之乡命名小组也同年评定高州为 “ 中国 龙眼 、荔枝、香蕉特产之乡 ” ,享有 “ 全国水果第一县 ( 市 )” 的声誉。高州种植荔枝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高州荔枝已成为朝廷贡品,高州 根子镇 柏桥村有一个老 荔枝园 叫贡园,唐朝进贡给 杨贵妃 的荔枝就出自该园。 除了高州贡园外,茂名地区还有不少上百年的荔枝林,而且不少的村庄自古以来就以 “ 荔枝 ” 命名,如 化州 合江 的荔枝垌村,化州中垌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化州林尘的荔枝埒村, 信宜 镇隆的荔枝村和新堡的荔枝垌村,高州分界的荔枝山村和长坡的荔枝坡村, 电白 林头的荔枝山村等。雷岭镇素有 “ 荔枝之乡 ” 的美誉,种植荔枝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年平均气温 21.8 。 C, 冬季绝对低温在 5 。 C 左右,平均霜日少于 5 天,年均 日照 2000—2200 小时,年 降雨量 1800—2100 毫米,雨量充沛,水质优良,没有污染厂矿,无水质和 土壤污染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24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无小事
dongzg101 2011-10-7 01:50
听说,如果没人租房的话,北京房子要空一半。住房一定要有房产证么。这就好像开公司一定要有公司所有权么?好像做总经理都不用有公司的所有权。不是吗?我们学校一对老师结婚,女方就一个爸爸,有两套房,男方就一个妈妈,一套房,结果结婚又买一套,住女方家没面子,没发言权,。。。要面子活受罪。要什么发言权,不会是离婚权吧。都在我管的机房上课,一会电脑就中“病毒”了,一有问题就找我,一重启就搞定了,最多360上,杀杀毒。有回公开课,居然开机,教师机就玩完了,问我也没办法,咱啥也不会,咱中科院植物所混出来的。没学过计算机,干一行、爱一行扯淡吧,每天有空看小说、喝喝茶、打打游戏,实在无聊了就去听老师上课,写文章,咱不会写,以前的文章是老师写的,发表在植物学报,就是一自制仪器使用说明书,给改成英文稿。帮改改文章还行。另一个老师装的机子,他关键时候不在,系主任表弟他是攒机高手。当时还是近水楼台。早知道,我就上了。中国人就知道省钱买房了,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网球比赛,电视,咱买两个墙上挂一个卧室放一个,电脑,咱买个台式的,再买个笔记本,再买个Ipod,手机,咱论对买,手机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一个也不拉。服装,地摊货要买。咱再找个设计师设计两套,装点门面。中国足球没长进,想说爱你不容易!找对象,从进大学开始,这十八年见过三个了,好事不过三,不能找那个姓月的啦。上回一个艺术系的女生,和系主任同姓,教钢琴的男生不知跑哪去了,教了一下我钢琴指法,我就在教师食堂请她吃饭。搞得同事纷纷打听,她是谁!她说,艺术系这些女老师怪怪的,要么不结婚,要么结了婚不要孩子,上帝啊!别是我的罪过。那干么当时请一个姓李的喝早茶,约了几次,每年约一次,就是总推说有事情呢?好像好几个都去传媒大学进修过了,原来有个专业是我们系的,要用机房,都是艺术系老师上课,那个机房在六楼,五、六楼都是我和另一个老师管,被艺术系抢去了,赶紧跑路得了。艺术系的刘主任坏透了,上回搞个电视专业被他抢去了,扛摄像机的,给他搞成电视编导,电视编导,都是胡编乱造,培养些什么人啊。后来搞个动漫专业又要抢,抢了五、六年没抢到,是我们系的对头,就会给学院领导打小报告,我去艺术系听听钢琴,告诉他,现在我们系都才100多学生,没什么人了,我管机房工作很清闲,很多时候就一个青鸟软件班上课,那个班比较自觉,开了门就不用我管了,老师还喊把钥匙给学生得了,给学生我不就下岗了,班都不用上,岗位津贴1600*1.1钱照拿,他又去副院长那打小报告,结果他只说最后几句。过段时间,没消息,我早上去教务处,说了十分钟,听说某个学校老师说,他们把我们学院吞并了。这下通了马蜂窝了。十五分钟后,那个主管教学和实验室副院长被院长骂了,然后她又把我们系管实训室的副系主任骂了一顿,结果,领导找我,不小心按错键了,关机了。下午终于在系办公室被逮着啦 ,顶撞领导。咱又干坏事了。怎么办?这回影响他的政治前途的,上课老师有十个去企业挂职了,昨天有一个去深圳了。机房管理员也是老师啊!多招几个,轮流去软件公司挂职。第二天,我们也要派老师挂职。你先去企业看看,等领导批吧。一个月后,院长没同意。系主任问我怎么办,安排调研啊,才给100块钱,学校的1600没了,打发叫花子,什么物联网,物流国家最近有什么政策出台。几年前搞了一个动漫。又调研,去哪调研呢,就在柳州。哈哈,六月份,工学院汽车节,工学院,就在我们学校另外一个校区对面咱还没去过。找个企业管理研究生班听课去,以前认姐姐,现在认妹妹。搞个问卷调查。云南大学的图书馆!北京大学的三教!还有意大利的音乐!怎么又是北大!听个音乐会也有麻烦。广西国家工资怎么这么低,学校的岗位津贴加国家工资一直没超过3000,扣完乱七八糟的和税,没有一个月超过2000的。这个税怎么算的,听说广西学校是按800块钱扣税的。玛德,难怪税务局每个周末都有活动,不是到县城去泡温泉,就是去农村烤红薯,烤叫花鸡,每个周末都下农村,不去 不行,温总理的话要记在心上,上回介绍个税务局的姓彭的,半年才见了一次。为啥,我只有周末有空啊!还有就是那个刘主任,前几年来了一个广西师大的,桂林妹,我说长得小巧玲珑,这家伙倒好,不知道哪年离的婚,天天开车来诱惑人家。玛德,这样的人也有!
20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方舟子对荔枝上火的解释真科学
热度 9 hjf306 2011-7-24 21:34
刚才浏览微博时,看到一条徐文兵老师(著名中医师)转载的微博,原文如下: @ 方舟子:这是因为荔枝残渣留在牙缝中,而荔枝糖分高,刺激了口腔中的细菌繁殖,牙龈发炎、浮肿,就说是上火。如果做好口腔卫生就不会。国人吃什么都觉得容易“上火”,与不重视口腔卫生有关。 //@ 维他诺 C :方老师,我们喜欢吃的荔枝人们都说很热很容易上火,这在医学上是怎么解释呢?原文转发 (2171)| 原文评论 (704) 徐老师的转发理由如下: 吃荔枝流鼻血肯定是荔枝塞鼻子了! //@billbishop: 上火就是口腔卫生问题? //@ 方舟子 : 算错了,更正:荔枝含糖量 25% ,西瓜 12% 。 //@ 方舟子 : 回复 @ 普罗阶级 : 西瓜的含糖量比荔枝低多了。荔枝含糖量高达 38% ,西瓜只有 13% ( USDA 的数据)。而且西瓜也不像荔枝那么容易塞牙。 方舟子这个解释真是科学,各位博友以后吃荔枝、西瓜等甜类食品时记得漱口刷牙,以免口腔中的细菌繁殖,造成牙龈发炎、浮肿等上火现象。 顺便转几条方舟子和徐老师微博的评论: 于小江 01 回复 @ 威尼斯水手起航 :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科普,更要严谨。先把自己科普了,才能普及大众。不然,那是误人子弟。和伪科学没有什么两样。。。 (8 分钟前 ) 安泰婕如有老人说过 , 要知道梨的味道 , 得先尝尝梨的味道 . 方先生是尝了荔枝的味道 , 然后发现塞牙 , 然后发现口腔卫生不好 . 然后发现应该上火了 . 而且这火有三种 , 一是牙龈发炎 , 是上火 . 二是由此引发心中怒火 , 三是把自己炒的热火 . 智者啊 . 大家不用多说 . 谎言可重复讨论便是真理。凡人不断炒作便是名人 (20 分钟前 ) (对方舟子该微博的评论) 淡粉色合欢甘蔗含糖量更高,且更容易塞牙,为什么没听说吃甘蔗上火呢? (8 分钟前 ) 静静的 - 人方老先生的知识结构简直到神人境界,无所不知,什么都可解惑。佩服。 ( 今天 20:17) (对徐文兵微博的评论)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13371 次阅读|29 个评论
荔枝为何难“保颜”
songshuhui 2009-8-22 19:37
史 军 发表于 2009-08-21 13:38 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 第一次与荔枝的艳遇还要追溯到15年前。打开一个白色塑料泡沫箱,冰水里泡着一堆或红或褐的圆球,全然没有想象中那种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相称的高贵。至于味道,就像拼命加糖的汤圆,除了甜味惊人,无一可取之处。关于水果之王的遐想在一瞬间被击得粉碎。以至于,后来每每看到咏叹荔枝美味的词藻,都怀疑它们有广告之嫌。直到两个月前,第一次在荔枝林中品尝了新鲜果实,这种想法才有了改观原来荔枝真的是香的! 转瞬之间,又开始同情北京超市中蜂拥在特价荔枝周围的人群。他们多半是因为荔枝的盛名和它们与苹果相近的价格才大肆抢购,至于品尝的感觉多半也像吃到了大糖丸。那些半青半红的妃子笑在刚刚采摘时尚如贵妃嫣然,然而到了北京超市则多半如村姑微颦了。苏东坡每天想吃的那300颗荔枝,一定得要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瞬息之间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 红颜易逝的秘密 别看荔枝的外壳(果皮)就像一身铠甲,事实上,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给它们提供保护,还会带来不少麻烦。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看似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实际上,它们不仅很薄而其内部组织之间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都借着这些空隙逃逸而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不过,水分的丧失也不能全怪果皮,就在它们迅速失水的时候,果皮之下鲜美多汁的果肉(实际上是被称为假种皮的种子附属物,跟苹果和桃子的果肉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在解剖结构上就等同于连接黄豆跟豆荚的那小点白色组织)会抛弃它们,自顾自地缩成一团。果皮和果肉之间缺乏有效的水分疏导组织,决定了果肉只能见死不救了。 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果皮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果皮内部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时也会出来捣乱,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褐变作用)。并且它们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虽然采摘一日之后,在人老色衰的果皮之下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皮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香蕉、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果实最终会腐烂。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不过,荔枝的喘气声可着实不轻,它们的呼吸强度甚至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枝头进入果篮的那一刻起,这些家伙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被牵连其中而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说到乙烯,很多人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不过它就飘荡在你刚刚剥开的对,没错,香蕉皮上。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完全是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事物都有两面性,乙烯可以把青果催熟,也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这坏毛病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损。为此我一直有个疑惑当年杨贵妃的宫殿距最近的荔枝产地也有上千公里之遥。据考证,按照当时的交通状况,纵然快马加鞭,不分昼夜,也需要四五天的运输时间。顶着烈日颠簸了小一周来的荔枝会好吃吗? 妃子一笑怎易搏 有一种流传不是很广的说法是,将果实即将成熟的荔枝树进行整体搬用。不过,果实成熟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温度(特别是昼夜温差)、湿度条件才能形成独特的风味,吐鲁番的葡萄、烟台的苹果、元江的芒果之所以出名,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当地的独特的气候条件,因为在这些条件下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以及与香味有关的酯类和醇类物质才能更好地积累。橘生淮南则为枳,概莫如此。从产地到皇宫的漫长路途中,那些待熟的荔枝,要经历与产地完全不同的天气。即便这些新鲜的果子没有因为虫害风雨而变成道路两旁的花泥,最终被顺利送入宫中,恐怕也会因为成熟条件不靠谱,变成无色无香、索然无味。 当然,为了搏得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运送荔枝。把荔枝装在用刚砍下的竹子做成的竹筒里,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进行保鲜。这可能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荔枝保鲜法,据说就是当年为了取悦杨贵妃而发明的。新鲜竹筒含有一定的水分,可以为荔枝保湿,而竹子本身含有的天然抑菌成分也可以起到一定防腐作用,所以这种方法还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身处竹筒中的荔枝,褐变作用酶的活性是何其强烈,能否在烈日之下做到面色不改,着实让人担心。除非杨美人只想品荔枝之味,而不去计较它们的颜色。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杨贵妃吃的那颗荔枝究竟是用何种方法送抵长安的。不过,即使在人类已经能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今天,如何把荔枝保存得久一点仍然是一道难题。 尚不成熟的驻颜之法 要想让荔枝红颜常驻就必须用人工方法来弥补它们本身的不足,首先得让它们少喘气、慢喘气,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低温冷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就算它们不肯好好睡觉,总归会安分一点。这也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保险方式之一,看看超市中荔枝下面的冰块,就知道低温对荔枝驻颜的作用了。除了普通的低温保存,在速冻之后的荔枝,可以在冷库里面安安稳稳地睡上一年时间。不过,一旦解冻,它们的衰老速度会比鲜果来得更快。 时令佳果,以鲜为美,那个速冻产品还是先去冷库里凉快吧。其实,抑制呼吸,还可以从隔绝氧气入手。适当降低氧气的含量,并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也能达到让荔枝暂时休息的功效。肯定有读者会想,那不如把氧气全都换成二氧化碳,不是更能保鲜。可是,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气体浓度的10%时,荔枝就会中毒,它们体内的乙醇会大量积累。如果,你不想吃酒味荔枝,那就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吧。除了二氧化碳,沼气、臭氧似乎也能起到相似的抑制呼吸的作用,但是储藏期限都还徘徊在一个月左右。 除了冷冻和窒息疗法,还可以采用面膜疗法。在荔枝表面喷洒生物保鲜液或者高分子保鲜膜,就像为它们制作了独立的真空包装。不过,这样做成本还是有些过高,谁愿意用往返机票加新鲜荔枝的价钱去换一堆储存荔枝呢? 除了治本的手段,我们还可以治标,略微挽回一点荔枝的颜面。用二氧化硫熏蒸就是出于此目的。二氧化硫可以与荔枝皮中的花色素结合,从而维持荔枝的红润肤色;并且,二氧化硫还可以抑制霉菌等有不轨企图的微生物在荔枝果上占地盘。不过,考虑到二氧化硫经常以首要污染物的身份出现在环境质量报告中,还是让它靠边站吧。 从杨贵妃时代的一骑红尘,到现代商业社会的空运速递。无论保鲜储存方法如何改进,要想吃到新鲜荔枝,唯独不变还是一个快字。记得在一本美食书中读到,最鲜美的荔枝,当属太阳将要升起之时,从树上摘下的那些凝珠带露的红色小球,且必须现摘先吃。这大概是最快、最享受的吃法了。也许,荔枝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每分每秒都在飞快地变化,为的是时刻提醒你生活在进行,时间在流逝。 (已刊于《热道》杂志) 说明: 为了配合杂志,所以拖到现在才贴出来。不过,没有杨杨的催促,估计还没写出来,在此感谢一下。荔枝的季节已经过去了,权当让你期待下个荔枝盛宴的引子吧。 文字编辑:小庄
个人分类: 生物|20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愿意为‘新鲜’付出更多吗?---- 上周末吃荔枝有感
qlms 2009-6-19 20:20
上周末上午去采购食品,发现学校附近的超市卖妃子笑荔枝。荔枝用竹子小框装着,样品看起来很不错,价格也还可以,2公斤大约35块钱人民币,感觉也不是很贵,因为这个价钱只相当于广州白云机场里面荔枝价格的四分之一,遂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小框带回家去。吃的时候,发现有很大问题,第一,竹子小框里面套了一个塑料薄膜的袋子,这个袋子可能是为了阻止荔枝内部水分的蒸发,但是也影响了荔枝的呼吸,所以靠近塑料袋的地方,荔枝都变黑了,味道也变得很差,基本没有办法吃,因此扔掉了大约三分之一。剩下的里面,有大约二分之一的是软的,剥皮的时候,发现果肉里面的果汁已经渗到了果皮的附近,剥的时候很容易溅出来,一不小心还会弄脏衣服,剩下的三分之一硬一些的,当然就是白白的果肉,吃起来很好吃了。看了一下小框上面的商标,荔枝来自海口,从发货到我购买的时候,大约是4天。 我小时候只是在作家杨朔的《荔枝蜜》里面听说过荔枝这么一回事,知道这是一种好吃的水果,以至于在唐朝时候,荔枝就成了杨贵妃的最爱,有杜牧的诗为证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的妃子笑荔枝,到底是不是当时杨贵妃吃的那个品种,我估计也很难考证了,不过妃子笑荔枝的确有自己的优点,在我看来就是:第一里面的核小,比其他的品种要很小很多,第二就是甜度比较适中。 荔枝应该和樱桃一样,算水果里面的精品,但是这些精品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容易存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讲若离本枝,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 我接触荔枝这种水果,则是在上大学之后,第一次吃荔枝,是在我家教的学生家,据说是空运到济南的,当时的价格是18元一斤。那种荔枝,都是带着新鲜叶子的,吃起来很甜,剥的时候,也很容易,果肉是晶莹的白色。后来随着物流的发展,荔枝就很容易见到了,但是口味却变得越来越差,最明显的就是有一股地瓜味。我的判断是,只要剥开荔枝,里面的果肉发黄的话,那就不可避免有一股地瓜味。02年当我在长春读研究生的时候,当地的荔枝大约5-6元钱一斤,但是经过公路运输到长春的荔枝,估计至少也要3-4天了,所以无一例外的都有地瓜味。07年佛山同学家里,吃到了当地产的荔枝,带着很新鲜的叶子,口味也和我10年第一次吃荔枝的时候一样,没有一丝地瓜味。 我不知道现在北京的荔枝价格如何,大约也应该5-6元每斤吧。我在想,如果使用航空运输,1-2天内把荔枝空运到北京,尽量保持荔枝的自然风味,销售会如何呢?具体可以实行订单式销售,就是提前一个星期,食品公司向它的会员客户通告下周的进货情况,请会员选购,然后根绝顾客的选购确定订货量,到北京之后马上送货上门,尽量减少货物存储的时间,保持新鲜风味。 我查了一下航空货物运输的价格,广州-北京的话,每公斤大约3元,海口/三亚到北京的话,每公斤是5元(不明白为什么贵这么多)。那么加上航空运费的话,这种荔枝的销售价格大约是7-8元每斤左右。 如果我们把这种增加的成本称之为为了尝鲜而付出的代价,那么有多少人愿意承担这种代价呢?你愿意吗? 下面的图片,就是妃子笑荔枝的照片(和我吃的是一样的),图片来自百度图片,但是作者不明。
个人分类: 民以食为天|411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