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鸡毛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历史 文化79:来自仙翁寨“鸡毛信”
热度 1 laofan68 2020-10-3 18:44
电影《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该影片获得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和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数十年来,这部儿童电影及其改编的连环画穿越一个多甲子的时空,被持续观看和阅读,尤其是《鸡毛信》故事被收录入小学课本,其红色经典属性,从精神到审美层面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的拍摄地大部分取景就在我老家所在的元氏县西部山区。 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汉书•高帝纪下》中就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杜甫《秋兴》诗云“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信封上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要像鸟飞的那样快。 后来民间通信也用这种方式,但用鸡毛代替了鸟羽。鸡毛信传递的都是重要信息,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鸡毛表示快步转送;三根鸡毛表示十万火急,必须连夜火速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元氏县西部山区是日伪军、八路军交锋的前沿阵地,属于敌我拉锯战的区域。日寇盘踞县城,魔爪控制了大部分县域,并且强迫民工修筑了北起封龙山,中经南佐,南至武庄贯穿全境的封锁线,一步步将元氏县抗日民主政府挤压到边远的山区村庄。县抗日政府一度只能在西岭底、胡家庄、时家沟、割髭岭、佃户营等很小地域公开活动。 由于日伪军队全面封锁交通,抗日政府没有通讯设备。民运队、妇救会、青救会、交通站的信件送不出去,只有儿童凭借自身目标小的优势来突破各种封锁线,用鸡毛信来传递重要信息。它也被太行山根据地部队广泛使用。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的躺着一封全国现存唯一的鸡毛信实物。它是从元氏县仙翁寨(仙翁寨分前街和后街,简称前仙和后仙,在我老家苏庄村西面7里)送来的。信件已微微泛黄,翎羽却鲜明如昨。它曾经肩负重任,为抗击日寇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是抗日战争时期用鸡毛信传递重要信息的历史孤证。 注:本文主要内容由我仙翁寨的表弟钱振国(我二姨的孩子)提供。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5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