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德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远山呼唤(日志十九)
taodeng 2020-10-8 22:32
远山呼唤(日志十九) 昨天抵达得很晚,没有把德格看清楚。今天早上刚拉开旅店的窗帘,一下子与近在咫尺的山崖撞个满怀。再把头伸出窗外往上看,山峰的尖端都还在云里面。整个德格县城就建在奔腾跌宕的色曲两岸,不,根本没有 “ 岸 ” ,只是溪流与山崖之间仅有的一点空隙。但现在的基建惊人,就在这条窄缝中也满是十几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实在是担心如果有地震或是滑坡如何经受得起冲击? 当然,这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我们是要找到汪布顶的化石地点。汪布顶是德格县的一个乡,辖区辽阔,沿金沙江东岸分布。将近 40 年前没有 GPS ,所以前辈们没有留下经纬坐标,因而不能精确定位。感谢四川省文物局的王毅局长和何振华处长、甘孜州遗产保护科的刘玉兵科长,在他们的热情关怀下,德格县文物部门告知汪布顶乡的桑吉曲西乡长我们今天将要前往。有了周全的安排,我们一早就充满信心地出发了。 从德格县城沿色曲西行,一路逐渐降低海拔高度,直到色曲汇入金沙江处,可以看见西岸的岩石上刻着巨大的 “ 西藏 ” 二字,那里就是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我们没有过江,而是跨过色曲后沿金沙江东岸上行,朝北面的汪布顶乡前进。又是沿江的险峻道路,而且只有一辆车身的宽度。到一处从悬崖中掏出的路面,突然对面来了一辆卡车,我们主动倒退了将近一公里才错开。金沙江对岸也在建一条沿江公路,大型施工车辆正干得热火朝天,那至少会是双向两车道,还建了几处移民新村。 在我们前进的方向,金沙江岸稍微有一点山麓冲积扇和河流边滩的地方,都长满了茂密的树丛。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成群的大噪鹛,它们欢快地噪着,这些穿着斑点衣服的鸟儿是否在告诉我们有好消息呢? 从德格出发 15 公里的直线距离,我们实际行车 63 公里后终于到达汪布顶乡。桑吉乡长有事不在,但他已交代给乡上的其他干部,给予了我们热情的帮助,尤其是年轻帅气的玛尼加。玛尼加在宜宾上的中学,跟我还算是半个老乡呢!他从部队退役后分配到汪布顶乡工作,一看就是一位出色的好干部,因为乡上的村民都亲切地与他打招呼,虽然他们之间说的藏语我们听不懂。 在玛尼加的奔走联系下,终于有年长的村民知道科学院的专家在 1982 年和 1983 年两次来此发掘的事,还有当年亲自参加过发掘的人民公社社员。指明的方向,正是古脊椎所前辈们在书中描述的金沙江陡崖上。 我们太兴奋了,立即开始登山。玛尼加和他的小伙伴,幼儿园的园长德西拥措和员工登真扎西以及卫生院的医生松见登真,他们都兴趣盎然地陪我们同去。我们沿着牦牛走的路上山,果然是古生代黑色板岩形成的陡崖,山路异常崎岖。但我一点都没有输给 80 后、 90 后的姑娘小伙子们, “ 会当临绝顶 ” ,虽还不敢说 “ 一览众山小 ” ,因为两岸都是极高峰,但金沙江确实变细了。我们边走边聊,尤其是向他们宣传青藏科考的重要意义,普及化石的基本知识。我还说起昨天晚上刘科长关切地发来了汪布顶道路塌方的视频,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没想到这段视频正是玛尼加拍摄后放在网上的,真是有缘啊! 最终我们精确地定位到当年的发掘坑,一头牛似乎是专门守护在这里,一动不动地不肯离开。 250 万年前的汪布顶动物群中有丰富的牛科动物,它知道这里是它的祖地?这个早更新世的动物群中有黑熊( Ursus thibetanus )的相似种,而今天黑熊还生活在这里。玛尼加说黑熊晚上会到村子里来偷吃树上的水果,果然我们在山路上见到它留下的杂食的证据。 我们发现沉积物中仍然富含的化石,是值得继续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地点。汪布顶动物群中还记录有印度熊、貂、獾、鬣狗、后猫、剑齿虎、猞猁、豹、猎豹、蹄兔、麝、羚羊、盘羊和旋角羊等大型动物,这是怎样复杂而有趣的生物演化故事?我们将从汪布顶的化石中揭开更多奥秘。不仅如此,青藏高原的演化、金沙江的演化,都可以依据这些蛛丝马迹的线索串联出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8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山呼唤(日志十八)
热度 1 taodeng 2020-10-7 22:48
远山呼唤(日志十八) “ 单车欲问边 ” ,大部队还留在理塘继续开展格木盆地的工作,我们一辆车 4 人先赴德格,查找汪布顶化石地点。德格县位于四川极西边,隔金沙江与西藏的江达县相望。汪布顶是一个重要的早更新世化石地点,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不少种类与华北早更新世动物群相似或相同。 从理塘去德格有两条路的选择:一是沿 318 国道向西到莫多镇,再沿 215 国道向北经白玉县到德格;二是沿 227 国道向北经新龙县到甘孜县,再沿 317 国道向西到德格。这好像是北京正南正北的街道路线选择,似乎都行?问题不是这比街道图放大几百倍的问题,而是高原的路,尤其是川藏线,通不通是主要的问题。经过仔细了解, 215 国道从莫多到白玉之间有好几段可能不通,我们就只能走 227 国道沿雅砻江上行的路线,虽然也有滑坡和塌方的不确定性。 理塘正在进入收获的季节,早上路过青稞田,看见村民们纷纷开小轿车或骑摩托车来到田边,不是带着镰刀,而是挎着割草机,这画面真是太超前了,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继续往前走,到宽阔的谷地草原上,星罗棋布的白色帐篷周围是数不胜数、 “ 多如牛毛 ” 的牦牛。原来牦牛刚刚从高山夏季牧场转到山下的冬季牧场,牧民们不仅骑着摩托车放牛,而且每家的帐篷边上都停着小汽车,完全是现代化的畜牧业。 公路从高山草场下行,就进入了针叶林带,高大挺拔的冷杉、云杉、落叶松和圆柏密布山谷,直插云霄。海拔继续降低,直到路线沿途的最低位置,到达了雅砻江边,然后开始沿江北上。海拔降低当然呼吸更顺畅,但高山深谷中沿江公路最大的问题就是情形异常险峻,我们前几天在金沙江畔已深有体会。今天感觉更严重,危岩落石都还不是最担心的,不少路段要么是临江半幅路基坍塌,要么是靠山半幅滑坡覆盖。但好在今天在雅砻江路段没有下雨,损坏的路面经之前的抢修都能勉强通过。 雅砻江的流水非常湍急,对公路的强烈冲刷是避免不了的。实际上, 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也是横断山区北南向的主要河系之一,不知道为何它没有与三江并流合在一起称为四江并流。听着雅砻江在连绵不断的峡谷中奔腾咆哮的怒吼,中午时分我们到达新龙县,在这里简单吃过午饭,继续赶路。 虽然雅砻江边的道路让大家提心吊胆,但一座座漂亮的藏族村寨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算是一个弥补吧。这些两三层楼的藏房由夯土或石块砌筑,外表主要由棕黄两色构成,黄色的主墙,圆木结构则用棕色颜料染涂,再搭配以红色的屋顶和蓝色的图案,在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美不胜收。甘孜县则是这些建筑样式的集大成者,刚好我们穿过雅砻江最险峻的大峡谷到达县城所在的开阔地带,心情也得到极大的放松。有趣的是,甘孜州的首府不在甘孜县而在康定,就像吉林省的省会不在吉林市而在长春。但甘孜县的社会发展也非常迅猛,离县城40多公里的地方甚至新建有现代化的格萨尔机场。 离开甘孜县沿 317 国道一路向西,雅砻江的支流玉曲河如影随形,但河谷宽阔,不仅有牦牛的牧场,也有青稞的田地,再无雅砻江岸的险峻。直到看见远处出现一座雪峰,这时冷雨也阵阵倾泻而下,我们知道要向雀儿山攀登了。 1951年,担任进藏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的将士们为修筑这条“天路”克服了前所未闻的艰难险阻,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奉献和牺牲,尤其是在雀儿山这个咽喉要道。但我们行驶到山下才知道,现在已不用翻越海拔 5050 米的垭口,一条超过 7 公里长的隧道完全消除了川藏公路第一高点的危险。穿过这条隧道,一路下山,建在逼仄的峡谷中,或者可以说是山缝中的德格县城到了。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652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