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资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科院曾有这么个单位
duzhanchi 2019-3-19 16:41
中科院曾有这么个单位 (一) ① 中科院曾有这么个单位 , 名称为综合考察委员会 ; 一九五六应运而生 , 一九九九随风飘逝 , 四十四年两上两下 , 历经坎坷风风雨雨 。 (二) 在被撤销二十周年之时 , 在这建院七十周年之际 , 我心潮澎湃 , 我难抑思绪 , 往事历历在目 , 情不自禁追忆 。 (三) ② 我国综考奠基人竺可桢,组建了综合考察委员会; 这个单位与研究所不同,多学科多专业人才荟萃; 既有研究室亦设综考队,研究组织功能二者兼备; 贵在综合研究综合开发,重在面向发展国民经济。 (四) 政治挂帅、经济为纲、科学论证,是综考指导思想; 查明资源、提出方案,是综考宗旨; 以点带面、远近结合,是综考方法; 任务带动学科,是综考最佳之举。 (五) ③ 组织全国专家学者,考察研究自然资源; 参加单位八百有余, 专业上百人次二万。 从填补空白到区域开发,从局部开拓到全面发展; 既有综合考察又有单项研究,既有考察探索又有定位实验。 (六) 数十年来南征北战,踏遍祖国万水千山。 西北荒漠,青藏山原, 东北边陲,西南群山, 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南方丘陵,北方草原。 (七) 综合考察队员,远离亲人家园, 长期出差在外,为国为民奉献。 不怕酷热,不畏严寒, 不怕苦累,不惧危险, 爬山涉水,历尽艰辛, 默默耕耘,无悔无怨。 (八) 综考亦有欢乐,乐在山水之间。 万里长江滚滚,九曲黄河流缓, 喜马拉雅巍峨,雅鲁藏布急湍, 昆仑山脉连绵,纳木错湖潋滟, 天山南北无垠,千里戈壁浩瀚; 青海湖水荡漾,巴颜喀拉蜿蜒; 澜沧江水滔滔,横断山区绵绵; 大兴安岭葱郁,黑龙江水滚翻; 呼伦湖水耀金,锡林河水潺潺; 十万大山盘亘,珠江之水湛湛, 大巴山区崎岖,洱海滇池碧蓝。 考察顺便赏景,心情愉悦劲添。 (九) ④ 综考成果累累,业绩 一帜独树 ; 创建资源学科,著作论文无数。 科考专著, 图集画册, 科普丛书,外文译作, 业绩突出,获奖丰硕。 为国家计划布局,为区域提出方案, 为加速基地建设,为合理开发资源, 为整治生态环境,为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了科学依据,做出了 重大贡献。 (十) 自然资源日显重要, 资源部门日益增多; 单项研究十分火爆,综合研究明显缺少。 大势所趋,时不我待,当务之急,传承综考; 企盼重建国家综合机构,期望资源开发更为有效。 注释: ① 1972 年,第一次撤销“综合考察委员会”;1978年恢复重建,名称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9年再次被撤销。2019年12月23日,是综考会消逝二十周年纪念日。 ② 竺可桢曾任中科院副院长,兼综考会主任。 综考会组建的 考察队 , 前期主要有 :中科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考队、中苏科学院云南紫胶队、中科院黑龙江流域综考队、中科院新疆综考队、 中科院盐湖科学调查队、中科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考队、中科院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中科院青海甘肃综考队、中科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考队、中科院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考队、中科院治沙队、中科院西藏综考队、中科院内蒙古宁夏综考队、中科院西南地区综合科考队、中科院紫胶考察队; 后期主要有 :中科院青藏高原(西藏)综合科考队、中科院托木尔峰登山科考队、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考队、中科院横断山区综合科考队、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科考队、中科院新疆资源开发综考队、中科院西南地区资源开发综考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喀喇昆仑-昆仑山区)综合科考队、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等。 设置的 研究室 先后有:农林牧资源研究室、综合经济研究室、水资源研究室、矿产资源研究室、综合动能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生物资源研究室、土地资源研究室、农业资源经济研究室、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室、工业布局研究室、气候资源研究室、林业资源生态研究室、农业资源生态研究室、草地资源与畜牧生态研究室、资源战略研究室 、遥感应用研究室、科技扶贫与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室等。 研究台站 有: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红池坝草地-畜牧生态系统试验站、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九连山森林生态试验站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和综合研究中心。 学科专业 有: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植物、草场、畜牧、林业、农学、农业气象、水文、水能、水利、水工、地下水、地质、矿产、煤炭、工业、交通、能源、电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资源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生产布局、测量、遥感、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等。 ③ 综考会 先后组织过34个综合科学考察队和13个专题科考组,以及6个科学试验示范站(点),大约有850多个单位、上百个专业、约2万人次参加,考察地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先后在 综考会工作过的人员达1100多名。 ④ 综考会共编写出版科考著作310卷,学术著作和科普丛书94卷,画册及图册18部,外文及译作24卷,主持出版了6种科学刊物。并荣获有14项国家奖,53项省部级奖。
个人分类: 诗词摄影|2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泥炭:鲜为人知的农业自然资源
redtree 2015-1-3 10:51
泥炭:鲜为人知的农业自然资源 作者:孟宪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31 10:38:54 本版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孟宪民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泥炭的有机质、腐殖酸含量高,纤维含量丰富,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性好,比表面积大,吸咐螯合能力强,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盐分平衡控制能力,是良好的作物栽培基质。泥炭腐殖酸的自由基属于半醌结构,既能氧化为醌,又能还原为酚,在植物体的氧化还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刺激作用。此外,泥炭腐殖酸还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病、抗低温、抗盐渍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利用方向在农业 泥炭的主要理化特性是有机质、腐殖酸、分解度、酸碱度,这些特性不仅是研究泥炭发生发育与科学分类的重要指标,也是泥炭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根据603个泥炭分解度的统计,分解度的平均值为30.97%,常见区间在25%~35%,常见区间的出现频率为46.8%。 按照国际分解度分级指标,20%~40%属于中分解泥炭,可明显看出我国泥炭的中分解特点。由于成炭和发育期的环境条件不同,各地分解度的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南方大于北方,埋藏泥炭高于裸露泥炭,就同一泥炭地而言,常常是边缘高于中心。 根据785个泥炭有机质含量的统计,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56.01%,含量在45%~65%的占测试总数的42.5%。按我国实际情况确定有机质含量的分级,以50%~70%为中有机质泥炭,我国泥炭基本属于中有机质类型。有机质含量与泥炭类型、蕴藏形式及泥炭的形成环境有关,一般藓类泥炭有机质含量高于草本和木本泥炭;裸露泥炭大于埋藏泥炭;山地和高原区多于平原区泥炭。 根据461个泥炭腐殖酸含量的统计,平均含量为31.18%。国际上以腐殖酸含量大于30%为高腐殖酸分级界限,我国泥炭腐殖酸含量平均值超过此量。不同类型泥炭的高腐殖酸含量差别较大,一般木本泥炭含量高,草本泥炭次之,藓类泥炭含量较少。根据621个泥炭pH值的统计,平均值为5.87,常见区间在5.0~6.0,该区间出现频率为52.5%,明显看出微酸性的特点。一般富营养泥炭酸度低于贫营养泥炭;山区泥炭的酸度高,平原泥炭酸度低。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微酸性、中分解、高腐酸、中有机质是我国泥炭理化性质主要特点,因此我国泥炭的主要利用方向为农业,工业利用价值不大。 国内外现状 肥料利用。目前,世界上许多泥炭生产国都利用泥炭作原料生产有机肥料。如俄罗斯在近10年来,用于农业(包括园艺)的泥炭数量已大大超过用于能源的泥炭数量,占年总产量的60%,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美国和瑞典等国家生产的泥炭也大部分用于农业。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有泥炭资源分布的省、区都进行过泥炭腐殖酸类肥料(以下简称“腐肥”)的生产和应用。当地农民开采泥炭,用于垫圈或加粪便、氨水、碳铵堆沤,或加入氮、磷、钾等加工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此后,又改进了加工工艺,在配料、生产和施用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富营养草本泥炭适宜于制造腐肥,该类泥炭不仅有机质和腐殖酸的含量较高,而且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也较丰富,泥炭一般呈弱酸性至中性,是制造腐肥的优质原料。 园艺利用。园艺利用主要是指配制泥炭营养土和制备营养钵等。国外园艺泥炭产量大、应用广,可用于草坪、育苗、花卉和各种经济作物,尤其是塑料大棚和玻璃暖房的用量最大。美国、加拿大、瑞典、爱尔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丹麦等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泥炭用于园艺。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使用塑料大棚和玻璃暖房育苗、种菜、养花已比较普遍,发展泥炭营养土大有可为。泥炭育苗钵是以泥炭为主要原料,加入纸浆(约25%~30%)和少量的营养物质,制成的纸盆状营养钵的壳壁,钵内加入适量的营养土用于作物育苗。它具有吸水、保水性强、透气良好、湿时柔软、作物根系易穿透等优点,用于西红柿、青椒、黄瓜育苗,移栽成活率可达100%。其坐果率和产量比普通育苗有较大的提高,而且移栽后不用缓苗,生长快,可早上市3~5天,经济效益较好。但纸盆状营养钵只是育苗营养土的载体,成本较高,应用受限。 饲料利用。泥炭含有大量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生理活性物质和维生素。用泥炭研制动物饲料已为一些国家所重视。研究表明,在乳牛的饲料定量中加入糖化泥炭(每头每天5kg),可使每头乳牛的牛奶产量提高0.51kg,而牛奶中的脂肪含量没有下降。此外,除了研制泥炭饲料外,从泥炭中提取生理活性物质(腐殖酸类)作为家畜、家禽饲料的添加剂,可以刺激动物胃液的分泌,增强消化食物,保证动物的代谢过程,提高产率和品质。 目前,我国的泥炭饲料还处于试验研制阶段,今后应加强研究试验和推广应用工作,以减少粮食饲料,充分利用丰富的泥炭资源,发展我国的饲养业。 刺激素利用。将泥炭腐殖酸类物质作为动植物生长的刺激素利用,国内外均有报道。用不同的氧化剂,对分解较强的泥炭进行氧化,可制得腐殖酸生长刺激素等系列产品。 我国对腐殖酸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10多年来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农用的腐殖酸类肥料和植物生长刺激素,主要以富含有机质、强分解的泥炭和风化烟煤作为原料,用于植物生长刺激素的腐殖酸盐类,主要有腐殖酸钠、腐殖酸钾、腐殖酸铵和硝基腐殖酸等。从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看,腐殖酸盐类用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浸种、蘸根或叶面喷施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应用展望 现代农业已朝着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方向迈进。采用高新技术,研制较高技术含量的泥炭农用新产品,不仅有利于增产、增收,还能帮助农民省时、省力。 SP系列育苗、扦插和组培泥炭营养钵 : 新型SP系列育苗营养钵采用物理化学性状良好的泥炭原料,采用高新技术,能将育苗生产中的床土配制、调整酸度、施用肥料等烦锁复杂程序固化为方便适用的泥炭育苗营养钵。农民使用时,只须向营养钵补水,钵体就会膨胀回弹至疏松状态,人工或采用机械直接将种子播入预制的种穴中,上面覆土即可。 这种新型育苗基质不仅有利于解脱农民的复杂计算和手工操作劳动,降低劳动强度,省去大量人工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还因免施农药和使用塑料育苗钵而减轻或防止了环境污染,是具有广阔产品市场的朝阳产品。 大棚蔬菜立体栽培专用营养柱: 该营养柱将泥炭进行调理、复配、改性处理,采用机械卷制工艺或用特制的塑料组件制成长1.5米、直径25~30cm的柱状,按一定密度悬挂于蔬菜大棚内,其上等距穿孔栽插叶菜类蔬菜,实现立体栽培,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光热资源。作物营养除在营养柱制备过程中掺混一定量之外,还可利用自动给水装置向柱内滴灌营养液,以满足蔬菜高产栽培的要求。 该产品不仅对实现大棚蔬菜立体高产栽培、简化农民手工劳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对有效利用丰富的泥炭资源,建立新的产业门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已经实现产品的生产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新型水培基质: 水培基质是专用于大型现代化温室水培蔬菜生产的新型基质。在传统的水培蔬菜生产过程中,需要先育苗,然后用人工将育苗盘上的幼苗拔下,卷上岩棉,然后塞入浮板上的定植孔,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因发生伤根而延缓幼苗生长,降低经济效益。利用泥炭属性而开发的新型水培基质,可同时具有育苗和定植两种功能。将种子播入基质后,经过催芽和绿化,待植株根系从基质中穿出时,即可将基质种苗一起装入预制的定植板中。水培基质在定植后仅承担物理支持作用,幼苗根系伸长进入下部流动的营养液中,从水中吸收营养,迅速生长发育,大约50天后,即可采收上市。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进口了大型温室设备,建设了水培蔬菜生产基地。本产品可以替代从国外进口水培基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且使用方便,无须缓苗,生长快速,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新型高光效腐殖酸液体肥料: 泥炭腐殖酸是极其复杂的天然大分子混合物,对作物有明显的生理刺激和一定的增产作用。但由于技术经济条件制约,成本低廉、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产品还很少。特别是一些产品将泥炭腐殖酸与营养元素简单加成,产品抗絮凝作用较差,使用效果不稳定。提取、活化泥炭中的腐殖酸,提高腐殖酸液体肥料抗絮凝的阈限,同时增加光呼吸抑制剂与其它必需营养元素,可以调节各类作物尤其是大豆、水稻等碳-3作物的生理活性,降低其光呼吸速率,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减小气孔开放程度,改善抗逆性能,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增加作物产量。 这种新型泥炭腐殖酸液体肥料属于精细化工产品,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但原料消耗量低,技术附加值高,适于研究所内部作为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生产,属于市场缺少的新产品,在国内外都可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所副所长) 链接 我国地域辽阔,泥炭分布广泛,各省市均有蕴藏,但是分布极不均衡。四川、云南、甘肃、江苏、西藏、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的泥炭共占全国可用资源量的92%。 我国泥炭储量与质量分布有如下特点:从泥炭赋存形式看,裸露泥炭明显多于埋藏泥炭。裸露泥炭和埋藏泥炭分别占总量的70.72%和29.28%。从泥炭营养类型分析,以富营养泥炭占优势。富营养泥炭储量为43.2629亿吨,为总量的99.91%;中营养(173.33万吨)和贫营养泥炭(221.86万吨)甚少,分别占0.04%和0.05%,从泥炭的残体类型看,草本泥炭极其丰富。草本泥炭储量为42.6567亿吨,占总量的98.51%,混合泥炭(3923万吨)占0.91%,木本泥炭(2311万吨)占0.53%,藓类泥炭为(221.86万吨)最少,只占0.05%。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6版 科研)
个人分类: 资源|1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几点认识
purplelab 2013-11-30 16:23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几点认识与问题 三中全会决议52条,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离任审计制度。该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在顶层设计避免GDP唯一论。有几个问题,没想明白: 1: 自然资源种类多样,性质多样,建立资产负债表,资源种类如何选?流动性、储藏性的资源如何评价? 2:资产负债表编制后是纵比还是横比,横比是如何建立统一评价体系的,是资产货币价值,还是资产等级评价。 3:全国性的资产负债表和地区的资产负债表,是否会出现如GDP一样的全国各省总和大于全国统计总和。如河流水污染,上下游的边界是很难统计的。 4:资产负债表谁负责统计,目前管理部分这么分散,林、矿、土、水、海…… 5:资产负债表具体的统计参数及考核办法?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6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自然资源 推进科学发展
尕海湿地 2013-4-20 09:55
—— 若尔盖湿地保护委员会 2009 年年会在碌曲召开 碌曲草原鲜花遍地醉游人,尕海湖里鹤鸥戏鱼白云深。8月10日,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审议并通过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为今后更好的维持和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经验和做法。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尕海湿地郭茂滩恢复点、尕海湖和黄河首曲采日玛湿地,湿地国际官员和有关专家对 保护工作给予 了充分肯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湿地国际首席执行官珍妮、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作了重要讲话。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若尔盖县、红原县人民政府,若尔盖、红原日干乔自然保护区,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玛曲县、碌曲县人民政府,黄河首曲、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分别作了ECBP项目实施情况汇报。与会代表与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进行了交流座谈,并分组讨论了甘肃、四川两省,阿坝、甘南两州,若尔盖、红原、玛曲、碌曲四县今后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共同保护好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措施和办法。 湿地是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碳库保护、蓄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若尔盖湿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湿地之一,其生态功能受到国际湿地组织的高度重视, 由四川若尔盖、红原及甘肃尕海则岔、黄河首曲四个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组成。ECBP项目是在湿地国际(WI)、全球环境中心(GEC)等国际组织和格雷福斯沃德(Ernst-Moritz-Arndt Greifswald)大学的资助下,2007年7月启动实施,有关各方密切合作,采用培训、宣传、示范、相关利益部门间协调、项目区政府间合作等有效的综合管理方法,从根本上 解决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支持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08 年9月,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和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由相关县政府轮流主持的年会。 珍妮女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开展保护工作 10 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泥炭地、增强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退化、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严峻形势下,保护好若尔盖高原湿地,意义十分重大,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服务功能,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ECBP 项目启动后在有限的范围内恢复湿地,通过示范性案例加强各方面的交流沟通,提高保护意识,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工作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社区群众的参与。这次会议旨在促进国际国内合作,湿地国际正在努力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纳入新一轮全球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与投资,组织协调各方面继续致力于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控制气候变暖,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国际湿地副主任张小红女士作了精彩的现场翻译。 年会上,珍妮女士、陈克林先生、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局长马崇玉向碌曲县、玛曲县、红原县、若尔盖县,黄河首曲、尕海则岔、日干乔、若尔盖自然保护区赠送了《中国湿地百科全书》、《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计划》在分析若尔盖高原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各有关县政府之间在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退牧还草、天然草场恢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提出了加强若尔盖湿地特别是泥炭地保护的总体战略和行动计划。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年会通过的七个战略。一是全面启动和实施若尔盖湿地保护工程、沙化治理工程和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二是合理转变若尔盖湿地牧业发展方式,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依托若尔盖湿地发展特色产业;四是加强发展政策研究,加快建立若尔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五是提高若尔盖湿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六是在利益相关者中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若尔盖湿地公民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七是加大对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与技术咨询力度。 这次年会由湿地国际和碌曲县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和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办。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项目支持机构(UNDP—COSU),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宣传办、湿地管理中心,环保部生态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濒管办、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头自然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甘川两省两州四县有关部门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年会。 2009年 8 月10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尕海湿地 2013-4-20 09:40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对维护生态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到2007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处,总面积1.52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1953处,面积1.22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2.7%。 这些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7%的天然湿地、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养了20%的天然优质森林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成为林业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并成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到2009年,我省已建成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91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4%,使全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建立的第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既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大片湿地资源,又有被誉为地球之肺的大面积森林资源,还有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草场的草地资源;既有以黑颈鹤、黑鹳、斑尾榛鸡、金雕、兰马鸡、大天鹅、雪豹、林麝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又有以紫果云杉、星叶草、桃儿七、冬虫夏草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尕海湿地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建局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林业厅、甘南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碌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入手,在湿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重点公益林建设等方面都取得的成绩。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温总理关于“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新定位,进一步搞好湿地、森林、草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010年9月28日
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自然资源不能“透支生态”
蒋高明 2010-10-22 09:12
蒋高明 本文2010年10月22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发表时有删节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9962 2010年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先是西南五省大旱,继之长江上游洪涝危害,后是甘肃舟曲泥石流,最近东北地区出现洪灾。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天气固然是重要的原因,然 而,不能忽视的是,人类长期蔑视自然,透支自然生态成本,才造成了自然灾害频率加大、危害加重。试以甘肃舟曲泥石流为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舟曲县本是陇上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然而,在贡献了几百亿立方米的林木,建造了成百上千个水电站后,舟曲已是童山濯濯, 有水也保不住了。 先来看森林破坏。舟曲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仅高等植物就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森林覆盖率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 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上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采伐木材就达8万立方米。乱砍、乱伐、 倒卖、盗运木材,使全县森林资源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 泥石流发生后,记者在舟曲三眼峪沟大峪、小峪两个沟看到,山上的树木几乎看不到了,灌木也十分稀疏。而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峪口往里到处都是粗大的 树木。森林破坏后,山地裸露,在加上村民放牧山羊,生态破坏就更加严重。没有了森林植被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就容易在暴雨来临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 山下人们群众生命财产。 再来看建水电站的影响。作为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河流,白龙江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天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电部门自然看好了这样 的水利条件,于是,大量修水电站,较少考虑上游生态退化、泥石流容易发生这样的事实。整个白龙江地区处在多个地震带交汇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修建水电站、沿岸采矿, 更加重了土壤松动。 沿白龙江每条支流行走,都会看到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水电站。相关资料和专家实地考察证实,白龙江两岸共有建有上千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装机容量不等,大的在20~30万千瓦左 右,小一些的则为0.5~0.6万千瓦,而更多的是几百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几乎与森林砍伐同步进行的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白龙江都在修建水电站。 修建水电站与生态保护常常发生矛盾,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域内的大型水电站是侵占森林后的结果,那些最初规划、或是已经成型的林地,在修建水电站时常被破坏,而 林业部门交涉的结果常常不理想。由于大部分水电站是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有当地政府的批文、有环境评价报告,因此在林水之争过程中摩擦不断,最终是生态让位给 水电开发。 从2003年至2007年,舟曲共有53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签订合同,其中41个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已建成或在建,另外12个马上就要开展前期工作,这些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占全县各类开 发建设项目的80%以上。据估计,上述41个在建或已建的水电站工程合计弃渣达3834.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预测量达74.9万吨。修建水电站后,山体被水浸泡松软,水电站附近随时 都会发生滑坡。另外,修建水电站挖沙使得整个河床上弃满了乱石,一旦发生暴雨,这些石头会被洪水裹挟,形成巨大的杀伤力。 三是侵占河道。尽管泥石流、滑坡灾难已经引起了当地人警惕,但城市规划缺失、河道乱占、乱建甚至抢建、交钱就建的现象并没因大自然的警告而停止。舟曲地方狭窄,两山夹 一江,整个盆地仅12平方公里。数十年来人口增长,而在地域面积无法增加的前提下,所能挤占的地方只有河道了。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河道是舟曲县城惟一能够扩张的地方,开 发商就在那里买地盖房,一些人在河道里建起了小洋楼。此次洪水经过的月圆村、东街村和东关村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恰是河水流经的地方,那里的房地产业曾经火爆过。 舟曲县一卖山,二卖水、三卖河道,最终酿成泥石流灾难,这是全国生态灾难的一个缩影。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万起,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全国共发现地质灾害隐 患点20万处,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陕西、湖南、湖北等山多坡陡的省市,类似于舟曲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以万计。 有钱人的金山银山,不如老百姓的青山绿水。当环境灾难来临的时候,受害的是当地老百姓,舟曲之痛,实乃为生态环境之痛。我们强烈呼吁,再也不能为带血的GDP,继 续干那些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傻事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6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城市不能无限扩大
杨学祥 2010-7-30 15:18
北京电力负荷突破历史极值 两天近万户摸黑度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14:28 法制晚报 因停电,昨晚延静东里一户居民家中室温已达32℃ 摄/记者 郭谦   连续桑拿天,考验了京城的供电系统。昨天中午11时24分,北京地区电力最大负荷达到1666万千瓦,突破历史极值。   两天以来,本报连续接到20多个小区停电的热线投诉电话,京城近万户居民在没空调、没电扇的情况下度夜。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客户服务热线,仅昨天一天呼入量就达到48529次。    延静东里   夜间频繁跳闸最多11次   我实在受不了了,一个晚上停电十几次,这不是要人命吗!昨天家住朝阳区延静东里7号楼的胡先生激动地说,从7月以来,小区6号、7号两栋高层楼的624户居民,每天晚上都会遭遇频繁跳闸断电,最多一晚连续断电11次。   如此往复的跳闸,直到凌晨才能消停下来。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也被迫跟着改变。   胡先生说,每到晚上他就出门遛弯,找个大超市避暑。凌晨才敢洗澡,就怕突然断电落得一身肥皂沫。而他的儿子今年即将高三,跳闸弄得他根本无法学习,只好借住外婆家。   针对这种情况,物业维修部负责人王庆生说,因为小区电容不足,用电量过大才导致频繁跳闸。他说,解决根本是扩容,但只有找到产权方才能改造,目前找不到产权开发商。    晓月苑   4栋高层住宅停电三天   在同一时刻,家住丰台区晓月苑五里小区的张先生说,小区4栋高层住宅楼连续三天长时间停电。   楼高为22层,居民只能摸黑爬楼,老人和孩子只能尽量少下楼,但狭小的房间燥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热线统计   两天近万户摸黑度夜   记者统计数据后发现,本报24小时热线电话,连续两晚共接到20多个小区停电报料。包括安华里小区、双龙南里、东木樨园5号楼、西三旗龙香小区、魏公村路8号院等。   根据居民提供的停电范围累计计算,这两天近万户居民摸黑度夜,停电时间多集中在夜晚9时左右的用电高峰时段,多因小区变压器负荷小导致。    市电力公司   低压事故报修千余次   今天上午,记者从市电力公司获悉,7月以来,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客户服务热线95598接到的故障报修话务量成倍增长。   其中低压事故报修量昨天达到千余次,主要是居民小区公共用电部分出现的停电报修。   据95598热线值班人员统计,报修主要集中在因家用电器使用量较大、同时开启,造成电表的容量不足,发生的电表故障。一般家用电表在20-40安培左右,同时开启4台大功率电器就不够了。近日连续的闷热天气,让人离不开空调、电扇,不断刷新用电总量峰值。   为了保证市民的正常用电,昨天一天,北京公司共出动268支抢修队伍,连夜抢修。95598电力客户服务热线也增加接听坐席至54个,调动管理人员应急上岗180余次,并设立英语坐席和技术专家坐席,24小时值班,满足报修需求。   文/夜线报道组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30/142820792408.shtml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 2010年7月17日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杜燕) 北京市人口规模近年来快速膨胀,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增加超过60万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人口规模不应该也不可能无限制膨胀,必须要进行合理调控。 北京人大称首都人口不能无限膨胀 须合理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30日13: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杜燕) 北京市人口规模近年来快速膨胀,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增加超过60万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人口规模不应该也不可能无限制膨胀,必须要进行合理调控。   正在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的最新报告指出,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6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726.4万人,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提前十年被突破。   调研组指出,在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的前四年,北京市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增加超过60万人。而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流动人口。4年来流动人口增量逐年加大,共增加151.8万人,年均增长37.9万人。   截止2009年底,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如将驻京部队、在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来京探亲、旅游、就医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北京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超过1000万。   调研组认为,以青壮年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北京,改善了北京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弥补了北京市劳动力的不足,也为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人口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尖锐;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力;流动人口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安全缺少保障、制贩假冒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问题,以及部分流动人口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没保障,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等。   调研组称,北京作为首都,其城市功能定位已经确定,为了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不应该也不可能无限制膨胀,否则长此下去势必损害首都的长远发展,必须进行合理调控。   调研组表示,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建议政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下决心淘汰一批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吸附大量流动人口的餐饮、洗浴、美容美发等企业和小百货、小食品等各类场所实行强制退出机制,提高各类市场的开业门槛标准。   另外,调研组还建议依法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对那些在京已拥有合法所有权住房、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连续居住并缴纳社会保险金达到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30/131320791995.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7-17 7:24:55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专家预测2030年前全球灾害会比较频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7日01:25 新文化报   近日,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今年1月至6月,全国发生地质灾害19522起,较去年增加17658起,增幅为947.3%;464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297人,增幅为177.8%。   针对我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应该发挥卫星技术对防灾减灾的作用。   地质灾害为何多发?   拉马德雷在捣乱   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杨学祥教授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三十多年。   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比如1957年、1958年和1968年、1969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1999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2030年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世界范围内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专家预测,2014年、2018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型地震或者海啸灾害。   汶川地震后灾害多发   上半年我国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其中很多都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说是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杨学祥说,我国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数为泥石流和滑坡,都与汶川地震有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汶川所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强震之后地表山坡和岩石结构受到影响,山体破裂松动,暴雨出现,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自然灾害里有人为因素   杨学祥表示,目前,虽然说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也有一些人为作用存在。比如今年的暴雨袭击,就是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设施、网络、输电线路等的一次考验。杨学祥建议,城市不能无限制、无序发展,城市排涝工程必须科学论证、合理设计、严格审批。应对现有的下水道排水量评估,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地下管网;必要时通过道路的高低来调节水的排放。其他灾害,也应随着问题的发现及时解决,要做到快速反应,并有预见性。   别怕灾害 多学防灾知识   害怕灾害是没有用的,而多学习防震防灾害的知识是有用的。杨学祥表示,地质灾害不是过去没发生过,只是最近处于频繁时期,作为普通群众,不要产生畏惧心理。政府部门可以吸取以前防灾防害的教训,及时作出相关预防机制,避免出现更多的损失。普通老百姓,可以多学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杨学祥说:从今年夏季的情况来讲,冬季可能还会出现低温情况,大家要做好防寒准备。   地质灾害能否预测?   预测灾害应发挥卫星作用   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通过卫星云图、温度等相关数据分析,是可以进行预警、预防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表示,我国发射了很多卫星,这些卫星监测的数据,对于防灾、减灾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预测到一些灾害信息,包括地震、矿难、泥石流等现象。   陈一文认为,地震、矿难等灾害,可能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频发,其实是存在自然因素的,是可以通过高技术进行预测的。如重大灾害发生前,从卫星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几周预测出来,从电磁波的技术上讲,可能提前一周预测出来,地应力监测可能在几天前预测出来。这些技术能够预警,某一个地区在某一个时段里,地壳活动可能加剧导致地震、矿难(瓦斯爆炸、透水、冒顶等)、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   拿矿难来说,如果一个区域内的地壳运动加剧,这个地区出现矿难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如果处于勘探已知多瓦斯的地区,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就较高,因为地壳运动会加剧把瓦斯从地层外挤到矿井中的风险。有了这样的预警,加强矿井瓦斯浓度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就可以在部分矿难发生前发出预警,避免发生矿难。   陈一文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很多主流专家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矿难就更不可能预测,因此就忽略了一些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在卫星技术的利用方面,还没有发挥防震减灾的效果,更没有发挥矿难预警减少伤亡的作用。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怎么把现有卫星收集到的信息,包括云图、遥感、温度变化、地底冒出的气体分布等,通过群测群防、专群结合,更好地运用起来,减少或预警灾害的发生。本报记者 李珉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17/012517818736s.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4751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2-18 7:43:08 北方严重旱灾再次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据东方网报道,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北方大旱吗?某种意义上说,是北方农村大旱。由于城市功利扩张的需要,原先被用来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被城市优先占有,农业虽被寄予关系到经济全局和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资源这方面,它远没有获得像城市和工业那样的话语权。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   旱情不在城区,在农村。城郊的麦田里,土壤几乎成为粉尘,麦苗枯黄,有的因干旱还断了根。据统计,整个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积已增加到380万亩,重旱30万亩,是近10年来同期受旱面积最大的一年。渭南市政府已紧急动员,要求浇地抗旱保丰收。但实际上,这场具有政治高度的粮食保卫战,战果并不理想,因为水大多被优先流向了城里,除了成本高昂的机井水,许多农村无水可用。临渭区东南城郊毕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浇地?水给了城里自来水南水厂,怎么浇?   水库不供农业灌溉已经多年了,水库管理站站长徐永乐说,虽然水库仍与下游乡村有供水量30万方的约定,但随着近年来旱情加重,库底淤塞,无法兼顾工业、城市与农业。调配水资源还是要先保证城镇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办副主任马高祥说,先城市,保重点工业,然后才是农村。城市缺水,影响太大了。启动抗旱二级预警后,在渭南所辖的韩城市,中型水库薛峰水库已被叫停对农业的灌溉,以保证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库和薛峰水库的功能转向,在全球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的中国,并不罕见。在陕西延安、宝鸡、汉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农业灌溉水库早已经转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仅把农业灌溉水库官厅、密云水库转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紧急调水。   据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81处,设计灌溉面积149.7万亩,而实际灌溉面积不足50万亩。由于资金困难,许多设施无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工业污水成了农业的救命水。化肥厂不主张我们用,他们担心烧坏庄稼要担责任。污水沟下游种莲藕的菜农每次都要用试纸测渠水的酸碱度。不过仍有风险,有两次,白杨村村民武维扬嫌没浇透,浇第二遍的时候,麦苗就烧死了,亩产不到三百斤。村民们发现,污水灌溉的麦子颗粒不饱满,亩产量也比村子南边机井浇灌的低两百斤。和大家一样,武维扬家通常把井水浇灌的麦子留下来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则卖出去,卖给城里人吃 。 北京水资源专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导致生态恶化、农业受旱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城市和农村的水资源恶性循环:城市用水伤害农村,农村毒粮报复城市。 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   北京城缺水、少水的历史,或许能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迈向特大城市提供前车之鉴。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青称,北京已是大旱。与北方冬麦区一样,北京的抗旱形势同样严峻。   这座曾经有着五大水系(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100余条大小河流、因水而建都的城市,如今却沦为世界级贫水城市。2008年人均水资源只有2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的1/10和世界人均的1/40。   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机制被打破,自然来水日益减少,城市耗水量剧增,北京未来的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北京生态问题专家王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王建曾供职于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水资源与水环境颇有研究。   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全年降雨少,且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王建告诉记者,1949年以来,北京曾经历了4次水危机:   第一次水危机(1960年和1965年)。1960年1至6月份,降水仅61毫米,只有多年同期平均的一半。1965年全年降水仅377毫米。由于气候干旱,永定河上游来水减少,官厅水库水源枯竭,最低水位比死水位还低2米。城区用水紧张,人们通过当时刚刚建成不久的京密引水渠,引密云水库的水度过危机。   第二次水危机(1970~1972年)。北京连续3年平均雨量仅508毫米。官厅、密云两大水库来水同步减少,造成200多万亩作物严重减产。这期间,北京掀起了一个平原打井高潮,短短几年内,打井3万余眼。两大水库供水对象,由农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农业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如果说第一次是单库水危机的话,那么这次是两库危机并发。   第三次水危机(1980~1986年)。北京遭遇连续7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仅498毫米,与历史上连枯最长14年(北京站1857~1870年)平均降水量492毫米相接近。1981年7月下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仅5.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入不敷出,地下水也大面积超采,供水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度过这次供水危机,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主要保北京,天津改为由滦河供水。北京市也采取了限工、压农、保生活的供水方针,并实施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措施。   第四次水危机(1999~2007年)。北京出现连续9年干旱,9年平均降水仅428毫米,到2003年11月底,密云水库蓄水7.6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2.1亿立方米,比1999年初分别减少了20.8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   这期间,北京由于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持续下降。北京水务部门先后建成怀柔、张坊、平谷、昌平4处应急水源,同时还将几座中型水库纳入城市供水系统统一调配,并多次分别从山西大同的册田水库,北京延庆的白河堡水库,河北的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等向北京紧急调水,以解决北京水资源供需的燃眉之急。   位于北京市西北90公里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是我国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主要任务是防洪、供水、发电,也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之一。但由于近20年来水量大量减少,水质受到上游河北张家口一带工业污染,已不符合饮用水标准,不再向市区供饮用水,而作工农业用水。而曾经水流湍急的永定河,如今即使在7、8、9三个月的丰水期,也无水流淌。   王建还发现,密云水库目前蓄水也只有10亿立方米左右,内湖部分水面已变成大片庄稼地。他说,平水期北京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枯水期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以及北大未名湖等都干涸见底。   问题在于恶性膨胀的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以及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王建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从水资源承载力等约束因素出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截至2008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695万人,比2007年末增加62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据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透露,2005年以来,北京相当于增加了4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务之急,是控制城市继续恶性膨胀。王建说 。 5年前的警告: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年3月2日,我在光明观察发表文章: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文章指出,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量物种的灭绝,而且危及农村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大城市的发展应该受到地方资源的严格限制。失去农村支撑的城市将是一座死城,中国西部沙漠化过程就是证据 。 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盲目满足大城市的过度需求可能导致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与其耗资巨大实施调水工程,不如地区、城乡均衡发展。以破坏农村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须停止。农村生存环境破坏之日,就是城市自身生存条件消亡之时!淡水资源的短缺决定了中国城市水准的最高极限 。 5年即将过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2008年末2009年初我国北方遭遇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重读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与河北发生拒马河水权之争   ●引拒济京工程拟用一组机井将拒马河浅层地下水引至燕山石化,但下游河北居民的水井可能就此报废   ●地处京畿的河北在自身缺水情况下承担着保证京津用水的义务,但相关水权分配和补偿的机制尚未建立(资料来源: http://news.tom.com/1002/2004225-698422.html )   北京引拒工程的最初方案是把原有的引水渠道胜天渠的坝首加高,拦蓄更多的地表水;同时打一组40多眼机井的机井群,把拒马河的浅层地下水拦截后通过管道输往北京。拒马河的地质条件不能储存深层地下水,一旦工程实施,从地上到地下,拒马河水将全部被截在北京一段,下游的河北境内将滴水没有。一位河北水利部门的官员指出了引拒工程的利害。 据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资源处研究员郎洪钢统计,北京的引拒工程将对下游河北省境内的9个县市300多万人口造成巨大影响。郎洪钢认为,若北京引拒工程实施,下游地区75%以上年份将断流。下游已建好的众多水利工程将报废,100多万亩水浇地将变为旱地。同时,华北明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并加剧下游地区的耕地沙化。   石亭镇人大主席夏雪松出示了一份上呈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吴邦国委员长的请示报告,报告署名涞水县部分人大代表,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28日。在这份报告中,北京引拒工程被称为非法截流工程。报告称: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将切断拒马河的表流及潜流,造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断流,我县10个乡镇26.9万人面临水荒。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将无法生存。因此,强烈要求中央领导制止这项工程的施工,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    维持大城市存在的代价 维持大城市的物质消耗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而成几何级数增长,城市用水短缺仅仅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服务设施配套等等,迫使城市不断扩大。如不及时限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大城市保持现有的人口规模,随着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私人轿车的增加,淡水的需求量也会成倍增加。   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拒马河流域目前是河北省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而河北省也已成为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缺水标准的1/3,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同属海河流域的北京和天津情况更糟,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目前,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据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立方米,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低,仅305立方米。因为地下水超采,目前华北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群。整个河北省已形成21个漏斗区,总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左右。   20年来,北京人口由800万增至近1400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多亿元增长到近3000亿元,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计超采6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已经十分有限。自1997年以来,河北省连续7年大旱,水资源持续减少。目前河北全省年用水量平均达230亿立方米,供水量只有170亿立方米,之间的缺口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补充。有专家估计,如果没有外调水的情况下,河北2005年和2010年仍将缺水57.3亿立方米和61.8亿立方米。海委会一位官员坦承,由于水资源的紧张,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水事纠纷 。   历史的教训:先生存后发展   研究表明,差不多30%的热带雨林降水通过林木的根和叶得到再循环,砍伐林木会造成类似引发撒哈拉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自然界的旱涝循环中,雨期把大陆变成到处是沼泽湖泊,地下水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充。旱期到来的时候,动植物就可以靠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来维持生存,直到下一个雨期。人到来之后,与淡水争夺生存空间。旱期排水造田减少了陆地蓄水面积,雨期为保护农田则修堤筑坝,让淡水沿江河白白流回大海。久而久之,地表水被排尽,地下水被抽干,它们都得不到自然的补充而失去流动与自净化能力。水草肥美的草原最终变为沙漠。自然界是生涝以备旱,人类是排涝以生旱。违反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撒哈拉地区是这样,中国的沙漠随都城的东迁而东移,埃塞俄比亚首都随土地沙漠化和干旱而八次南迁,都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热带雨林、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使植被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要恢复自然界的旱涝平衡,就必须给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淡水、空气和其它生物留有足够的存在空间,如中国目前实行的退田还湖、退田还林的措施。 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有关于创世之初发生大洪水的记载,大禹治水是变堵截为疏导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疏导意味着大量地表水白白地流归大海,他虽然给人类留下了大量陆地空间,但最终导致地表水的流失和沙漠化的逐步发展。在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中,排涝保护农田是自身生存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沙漠化却同样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看来,大禹治水的成功恰恰表明人类对沙漠化负有责任。恩格斯曾对人类盲目的实践作过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夢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因而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一精辟的分析同样适用于人类对洪水的胜利。土地沙漠化是自然界对人类破坏地表水资源的惩罚。我们必须改变与水源争地的旧观念,在相互依存中求得发展 。 被一再忽视的建议: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在最近结束的东北黑土资源调查中得出的结论,由于对东北黑土资源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北黑土土壤严重退化。多年的不合理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东北黑土层已渐浅薄。张旭东教授认为,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掠夺式经营方式,以及长期采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造成的。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加之农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有机肥施用量大大减少,仅以施用化肥来维持当季作物生长 。 来自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技推广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说,土地是载体,发展农业离不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农业的宝地,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过去的黑土地油汪汪,不上粪也打粮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她列出几组数字:目前黑土层厚度由建国初期平均80厘米,减少到40厘米,土壤板结,耕性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期平均6.4%,下降到2.3%,导致土壤抗灾和产出能力降低。据多点调查,开垦和耕种50~60年的耕地,全氮量下降33.98%,全钾下降64.14%,土壤缺硼、钼、锌和硫较为普遍 。 黑土层可能在50年内消失,前提是如果不能加以有效防治,这是水利部专家最近的警告。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   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的众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   人为的因素在长江流域显得尤为突出,各企业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众多项目大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完全可以用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来形容。由于当地环保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当环保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大多会选择后者;另外,生活污水的排入量和工业污水的排入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严重的是沿江农业对长江水的污染,据专家估算,农业污染物总量与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总量相当,农业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肥料的不合理使用,解决农业对长江的污染可能比解决工业污染更为艰难;还有由于沿江植被的大肆破坏导致融入长江的泥沙增多,长江水逐渐混浊起来,近年来长江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说法已广为流传。 权威统计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结果是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的逐渐丧失,长江珍稀动物的灭绝和沿江居民饮用水的恶化。有专家进一步论证,说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肆虐 。 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导致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土地与有机肥料的隔离状态。 农村的生态循环模式是:人畜的粪尿用于农肥,农肥在农田中转换为人畜的食物。城市的最初形式仍然保持了这种合理循环,但是,城市的不断扩大逐渐背离了这一模式,使人粪尿完全变为无用有害的城市污水。我们在《西部沙漠化与东部地下水的关系》等论文中提出,解决城市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是改造城市的污水管道设计,恢复城市的有机农肥制造厂的功能,通过专用管道,将人粪尿输送到农村,处理后灌溉农田。这是一个产量巨大的有机农肥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巨大。开源节流,堵塞人类浪费水资源的各种渠道是近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例如,城市住宅将厕所和洗澡(手)间分开,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开,使用非饮用水冲刷马桶,冲刷粪尿的污水由专门管道通往郊区,供施肥和灌溉,并实行两类水价制度。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数量,又可以解决有机肥和灌溉用水短缺的矛盾。以一人一天排泄1公斤人粪尿计算,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每天产出一千吨。宝贵的生态资源变为废物和负担,成为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的反自然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利民工程。它涉及到城市下水管道的重新设计、重新安装、沼气厂的建设、有机肥料厂的建立,从而带动钢铁业、水泥业、建筑业、电业、农业、环保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 人粪尿和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可生成沼气,为城市和农村提供能源,剩余物可制成有机肥料。将城市的人粪尿和有机垃圾处理为有机肥,既可解决城市污水污物的处理困难,又可解决农村的有机肥缺乏现状,是使城乡双赢的重大举措。地方政府管理的缺位,就在于没有从预防生态危机的高度认识问题,没有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商机。面对东北黑土地50年完全消失的警告,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认识,有所作为,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市污水管道和粪尿管道的分离工程既有国内的广泛市场,又可利用变废为宝的可持续资源。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关注 。 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1947-1977年和2000-2030年同样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2-1964年全球四次9级强震接连发生,1946-1977年全球8.5级以上强震集中发生,1959-1961年的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5、1957、1964、1969、1972、1976年中国的严重低温冻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三次流感世界大流行,都在灾害链的记录之内。经过27年间歇之后,2004-2007年全球已发生3次8.5级以上强震,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冻害,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发生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20世纪5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已经开始重演。灾害频发警钟长鸣。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 2008年末2009年初中国北方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在敲响水资源危机警钟的同时,也为大城市发展亮再次起了红灯!饮鸩止渴式的大城市恶性膨胀必须停止,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提到议事议程。手中有粮,遇事不慌。世界市场的粮价高涨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警惕 。 参考文献 1. 专家称城市恶性膨胀是农业受旱主因。2009年02月17日03:52 东方网。来源:成都商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7/035217227763.shtml 2. 章轲。北京的水:国际化都市过程中提供教训和借鉴。2009年02月18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8/03205867855.shtml 3. 杨学祥.水资源危机为大城市发展亮起了红灯! (2004-3-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996001.htm 4. 王军。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2005年03月22日 13:16:22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22/content_2728272.htm 5. 林东升。加强农技推广提高耕地质量。 日期:2005-03-16 来源:农民日报。 http://www.agri.gov.cn/kjtg/t20050316_336277.htm 6. 南风窗:直面生态危机 时间:2005-1-6 8:41:00。 http://www.h2o-china.com/news/viewnews.asp?id=27025 7. 杨学祥。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位置: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05-08 来源:光明观察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08_367473.htm 8. 杨学祥.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发表于2008-11-30 14:44:3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96 9. 杨学祥.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重发). 发表于2008-11-30 15:42:16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07 10. 杨学祥. 扩大内需整合资源: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机肥料大工厂. 发表于2008-11-30 21:21:5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138 1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2. 杨学祥.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2008-06-20 光明网-光明观察. 国际军事。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13. 杨学祥. 我们在为自己的愚蠢买单:不要成为三大战争的失败者. 发表于2008-10-4 16:06:4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39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567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53 次阅读|4 个评论
管仲主张不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的人不能做高官
chni 2009-6-21 14:45
管仲主张不重视自然资源保护的人 不能做高官 闲来翻阅旧书,看到先秦思想家管仲的一个说法,觉得有些意思。忽又觉得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呵呵,搁这里,与博士友同乐吧。 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论述很丰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认识,对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社会对待自然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主张不重视环保的人不能当王。 管仲认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此给之可见,在其朴素的民生观中已包含着保护自然资源与国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在那样的时代已经把保护自然资源视为国家大事。事实上,在早期的农业社会,国家资源和财富也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正是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才决定了管仲的环境保护思想。 王其实是行政长官,现在呢?各级行政长官对环境友善吗? 有得一说,呵呵,有得一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2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