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牛津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牛津大学

相关日志

牛津疫苗在老年人中产生免疫反应
zhpd55 2020-10-27 21:21
牛津疫苗在老年人中产生免疫反应 诸平 据《 新科学家 》( New Scientist ) 2020 年 10 月 26 日报道,已发现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的冠状病毒候选疫苗可 在 55 岁以上的 人群中 产生 免疫反应 ( immune response in people ) 。 结果令人鼓舞,因为老年人 患 重症和死于 COVID-19 的 危险 性 增加 ,部分原因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免疫力 会减弱 。尽管该发现尚未发表,但是,之前的 7 月份的疫苗试验结果发现,该疫苗还可以 对 18 至 55 岁的 年轻人 产生 免疫反应 ( immune response in younger adults )。该候选疫苗由阿斯利康制药公司( AstraZeneca )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是的, “ 令人鼓舞的是看到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免疫原性反应( immunogenicity responses )相似, ” 阿斯利康的一位发言人 今天( 10 月 26 日)告诉 CNBC ( told CNBC today )。 英国卫生部长马特 · 汉考克( Matt Hancock )今天( 10 月 26 日)表示,政府正 准备推出一种冠状病毒疫苗, 并预计将在 2021 年上半年准备就绪。马特 · 汉考克还表示,他不排除某些人可能会在今年内接受这种疫苗的可能性。 10 月 25 日,美国卫生顾问安东尼 · 福西( Anthony Fauci )表示, 应该在 11 月底 或 12 月初知道冠状病毒疫苗候选者是否安全有效。安东尼 · 福西在 BBC 的安德鲁 · 马尔秀节目( BBC’s Andrew Marr Show )中说: “ 问题是,一旦您拥有安全有效的多 种 疫苗,那么如何才能尽快将其送给需要它的人?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Other coronavirus news The city of Melbourne, in south east Australia, will exit its strict coronavirus lockdown from Wednesday, afte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Deaths in Victoria state, of which Melbourne is the capital,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0 per cent of deaths from covid-19 in Australia’s second wave. But after its first day with no new coronavirus cases since June, authorities announced that restrictions could gradually be lifted. “With zero cases and so much testing over the weekend we are able to say that now is the time to open up,” Victoria’s premier Daniel Andrews told journalists today. From Wednesday, people in Melbourne will be allowed to leave their homes freely, and bars, shops and restaurants will be permitted to reopen. As coronavirus cases surge in the US, White House chief of staff Mark Meadows said that the country is “not going to control the pandemic”. Speaking on CNN’s State of the Union show yesterday, he said: “What we need to do is make sure that we have the proper mitigation factors, whether it’s therapies or vaccines or treatments to make sure that people don’t die from this.” More than 225,000 people in the US have died from covid-19 since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according to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US reported 83,718 new coronavirus cases on Saturday, almost as many as the country’s current record for daily new cases of 83,757 set on Friday. UK pharmacy chain Boots today announced it will start offering 12-minute coronavirus tests for people without symptoms in November. The tests will cost £120 and will be available in selected UK stores. While a negative test result may give people peace of mind at the time it is taken, Paul Hu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told the BBC: “A negative test today tells you nothing really about whether you are going to be positive a day or two later.”
个人分类: 新观察|2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3期临床试验为何暂停?
yanjx45 2020-9-18 08:53
英国 牛津大学 / 阿斯利康 新冠( COVID-19 ) 疫苗 3 期 临床 试验为何暂停 ? (已在英国恢复临床试验) 最近, 英国 阿斯利康公司和牛津大学正在开发的 COVID-19疫苗(AZD1222)的3期临床试验在英国被叫停(Feuerstein 2020)。AZD1222是抗SARS-CoV-2的主要候选疫苗之一,是一种表达SARS-CoV-2刺突蛋白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这项技术还没有被用于 FDA 批准的疫苗 ;然而,它已在早期试验中广泛测试了多种病毒,如埃博拉病毒。 导致 这项研究 暂停 的英国参与者表现出的神经症状被诊断为 横贯性 脊髓炎 ( transverse myelitis , TM )。 TM 是一种罕见的累及脊髓的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快速起病 的 乏力、感觉缺陷和肠 /膀胱功能障碍(Simone   Emmady 2020)。这种疾病可 能仅仅 持续 3到6个月, 也可能 导致永久 性 衰弱。 TM典型地出现在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病变中;然而,感染后也 可能 出现这种情况。 有报导 TM 发生 在感染肠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毒、人类 T 细胞白血病病毒 I型(HTLV-1)、寨卡病毒和其他病毒 之后 (Simone Emmady)。 TM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无法区分自身抗原和感染性抗原 时就会发生 。在某些情况下,疫苗通过呈递病毒抗原引发宿主 的 免疫应答,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级联反应,导致诸如 TM 这样的 疾病 (Levin et al. 2009)。事实上,在1970年至2009年期间,一项 涉及 TM与疫苗接种相关 性 的系统文献综述发现了 37 个 报告 的 病例。 病毒感染可以通过几种机制诱导自身免疫 : 病毒抗原和自 身 抗原 之间的 分子 拟态 ( molecular mimicry ,相似性) ,抗原决定基 的延伸使 病毒抗原 增强 炎症反应 ,从而 加速现有的自身免疫 反应 ,或 导致 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 活化,进而 导致 细胞因子 生产 的 增加 和 自激活的T 细胞的扩 增 (Levin et al . 2009年)。 然而,在临床上,很难 明确认定 环境刺激 (如接种疫苗)是否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直接原因。在某些病例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一直在缓慢发展 而并 未出现症状。 阿斯利康的试验在此事件后被 暂 停,以便对该病例进行全面的检查,这在 3期临床试验中并不罕见。在任何临床试验中,研究参与者中都 可能 出现意想不到的疾病,无论这种疾病是否 是所 研究药物的结果,都要对案例 进行 广泛 的 审查, 同时要确认 是否 还 有其他 因素 导致 了这样的 结果。因此, 在当前这个时间点,该项 研究因不良事件而暂停的事实并不一定说明 该 疫苗的安全性或有效性 出现问题 。今年夏天早些时候,另一名研究参与者也 曾 报告了神经系统症状,该患者后来被诊断为 多发性硬化症 ,并被 确认 与接种疫苗无关 (Feuerstein 2020)。 一个独立的安全委员会和 相关 监管官员对该案 例 进行了评估,认为 在英国恢复 该试验 是安全的 (Loftus 2020)。没有提供有关该决定的具体信息 ,因为需要 保护 相关的试验 参与者的 隐私 ;然而,这次审查肯定揭示了一些信息, 促 使官员们得出 疫苗导致该患者 产生 TM的可能性非常低 的结 论。 阿斯利康新冠疫苗试验 目前 已在英国、巴西和南非恢复,但尚未在美国恢复。 参考文献: 1.  Simone CG, Emmady PD. Transverse Myelitis. . In: StatPearls .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Jan. 2.  Feuerstein A. COVID-19 Vaccine Trial Participant Had Serious Neurological Symptoms, But Could Be Discharged Today, AstraZeneca CEO Says. STAT News. (2020).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9/09/astrazeneca-covid19-vaccine-trial-hold-patient-report/   . 3.  Levin NA, Kivity S, Szyper-Kravitz, Shoenfeld Y. Transverse myelitis and vaccines: a multi-analysis. Lupus . (2009) 18: 1198-1204. 4.  Loftus P. AstraZeneca COVID-19 Vaccine Trials Resume in U.K. WSJ.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astrazeneca-covid-19-vaccine-trials-resume-in-the-u-k-11599922981   . 5.    牛津大学腺病毒重组新冠病毒疫苗 I/II期临床结果和展望   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2020-7-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43422.html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3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新冠疫苗暂停试验
zhpd55 2020-9-12 21:03
牛津大学新冠疫苗暂停试验 诸平 SafetyissuewithOxford-AstraZenecavaccinetrial;willthisdelaylaunch?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开发的实验性冠状病毒疫苗为人们带来了免疫应答的希望。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意味着该疫苗能够预防感染,但促使该公司达成协议的组织已达成协议,要求公司在一年内生产20亿剂疫苗。2020年7月21日 团队负责人萨拉·吉尔伯特( Sarah Gilbert )说:“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但是新冠疫苗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家正在测试的新冠 实验性 疫苗至少23种。这些试验的目的是证明 疫苗有效 ,但这将需要时间,因为它需要在存​​在大量冠状病毒病例的地区向成千上万的人提供疫苗或安慰剂。 最新发现(2020年7月21日之前)是一项较小规模试验的结果,该试验旨在研究免疫反应,以查明疫苗是否安全并产生预期效果。约有1000名志愿者获得了牛津疫苗,该疫苗使用黑猩猩感冒病毒将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传递给人类细胞。修改后的病毒无法复制,因此本身也不会引起感染。2020年7月下旬发表的研究中没有报告严重的不良反应。 志愿者确实产生了许多抗体,这些蛋白质在血液中循环并与病毒结合。并非所有抗体都以使病毒无害的方式结合,但是一剂大多数志愿者在使用一剂后就产生了中和抗体,这些抗体确实可以防止病毒感染细胞。两剂后,所有志愿者产生中和抗体。 但是,据《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杂志网站2020年9月11日 Clare Wilson 撰写的报道,令人震惊的消息是,在参与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 AstraZeneca ) 的冠状病毒候选疫苗试验 ( trial of a vaccine candidate for the coronavirus )的参与者出现奇怪的神经系统症状之后,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制药公司 的冠状病毒候选疫苗试验 被搁置了。 据STAT的一份报告,由 牛津大学和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合作开发的一种有前途的冠状病毒候选疫苗的3期临床试验已被搁置,原因是该研究的参与者中有“怀疑的严重不良反应”。被称为AZD1222的COVID-19疫苗被认为是极 有希望的冠状病毒疫苗之一 ,并且最近已在美国和英国开始临床试验。一位发言人告诉STAT,暂停是“一项常规操作,只要其中一项试验中存在无法解释的疾病,就必须采取这种措施。”发言人说,审查过程引起了停顿。 由于怀疑一个英国参与者的严重不良反应,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在美国数十个 地点开发的一项Covid-19疫苗的大型3期 研究 被搁置了。Covid-19疫苗竞赛的领跑者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发言人在 一份声明中 说,该公司的“标准审查程序触发了疫苗接种暂停,以允许审查安全数据。” 阿斯利康在一份 后续声明中 说,它启动了研究搁置。一位知情人士说,尽管预计参与者会康复,但不良反应的性质和发生的时间尚不清楚。 临床实验搁浅情况并不少见,目前尚不清楚阿斯利康可能持续多久。但是,由于迫切需要遏制全球大流行的新方法,该公司的试验进展以及所有Covid-19疫苗的研发进展都受到密切关注。目前有 9个候选疫苗在3期试验中 。阿斯利康公司是第一个3期Covid-19疫苗试验,已知已被搁置。 阿斯利康仅在八月下旬才开始在美国进行3期试验。 根据政府注册机构Clinicaltrials.gov的数据,美国的审判目前在全国62个地点进行,尽管有些还没有开始招募参与者。 2/3期试验先前在英国,巴西和南非开始。 有许多不同的反应可被视为可疑的严重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症状,危及生命的疾病甚至死亡。尚不清楚该不良反应发生在哪个临床试验中,尽管在英国 正在进行的2/3期试验 是一个明显的可能性。 这似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实际上,这表明该疫苗的研发正按其应有的方式进行。它还突显了绕开大型安全试验正常阶段的危险,因为俄罗斯和中国也正在试验自己的疫苗。 更多细节需要进一步 关注相关报道 。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腺病毒重组新冠病毒疫苗I/II期临床结果和展望
yanjx45 2020-7-24 17:04
牛津大学 腺病毒重组 新冠病毒疫苗 I/II 期 临床 结果 和展望 牛津大学 的 新冠病毒 疫 苗是采用 黑猩猩 ( chimpanzee ) 腺病毒 作载体制备。黑猩猩腺病毒 通常不会感染人类, 人群 对 这种 腺病毒载体本身没有预先存在的抗体 ,因此用这种病毒载体制备的疫苗可能有更好的免疫效果。 7月20日,牛 津 大学 詹纳研究所 (Jenner Institute )和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制药公司公布了针对 SARS-CoV-2 (新冠病毒) 的腺病毒重组 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I/II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 这项结果正式发布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 Lancet )》上。 该候选疫苗名为 AZD1222(在出版物中称为ChAdOx1 nCoV-19),由插入 一个外源 基因的 黑猩猩 腺病毒载体 组成,该 插入 基因编码 新冠病毒 全长 刺突 ( spike ) 蛋白。使用病毒作为载体向人体 投放 疫苗的概念是基于病毒 能通过吸附 宿主细胞 的 受体 而进入细胞 并将其基因组释放到细胞内。疫苗载体注射入 人体 后, 将 进入细胞 并为 宿主蛋白的 合成提供 编码, 以携带的 插入基因 为模板 合成 新冠病毒的 刺突蛋白。 在 理想情况下,这种刺突蛋白将作为抗原,启动免疫系统 发生反应, 如果 新冠病毒在随后 感染人体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能 识别它。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许多新冠病毒 候选疫苗 都将剌突 蛋白质 选择为 主要 的 抗原 ,因为它介导病毒 与 宿主细胞受体 ACE2 的结合以及 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 腺病毒特别适合 用 作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载体,因为它们的 双链 DNA基因组 可以容纳大量外源 DNA片段,而且它们可以感染大多数细胞类型而不 会 与宿主基因组 整合 。然而,由于腺病毒感染在人 群 中 广泛 流行,大多数人都有腺病毒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和中和这些载体,从而使它们在刺激针对外源基因产物的抗体时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津和阿斯利康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起源于 黑猩猩 ( chimpanzee ) 的腺病毒,这种 腺 病毒通常不会感染人类。因此,接受者可能对 这种 腺病毒载体本身没有预先存在的抗体。他们还通过删除两个基因进一步优化了 该 病毒 载体 。 删除的 第一个 基因是 调节病毒复制的基因 ,可 确保 该腺 病毒不会引起人类细胞的感染 ,不会产生感染性的腺病毒 。 删除 第二个基因在载体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允许插入编码 新冠病毒 刺突蛋白的基因 序列 。 牛津 /阿斯利康联合I/II期临床试验 共 招收了 1 , 077名18-55岁的健康成年志愿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种AZD1222或对照疫苗。该 对照 疫苗是一种已获许可的脑膜炎疫苗, 并非 以病毒载体为基础。该试验是单盲的,这意味着只有 研究 者知道某一特定受试者是否接种了 AZD1222或对照疫苗,而受试者自己并不知道。这与双盲研究 不同 ,在双盲研究中,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在接受特定的 疫苗 。研究人员选择脑膜炎疫苗作为对照,以确保受试者对他们所接受的 疫苗 不知情,因为与某些疫苗一样,脑膜炎疫苗会引起轻微反应。 如果 使用生理盐水 作对照则 不会引起 任何 反应,导致受试者可能怀疑他们接受的是安慰剂,这可能产生主观偏见,影响实验结果。 AZD1222疫苗以 每次注射 500亿 个 病毒颗粒的单一 剂量进行 肌肉注射。 志愿者被分配到以下 各 组 : 第 1 组 88名受试者接受单剂量AZD1222或对照疫苗,评估副作用和疫苗免疫原性; 第 2组 412名受试者接受单剂量AZD1222或对照疫苗,评估抗体和T细胞免疫; 第 3组 对 间 隔 28天两次注射AZD1222的10名受试者进行副作用和疫苗免疫原性评估; 第 4 组 567 名 接受单剂量 AZD1222疫苗或对照疫苗的受试者仅进行抗体免疫评估。 基本发现是 : 副作用为轻到中度,主要是注射部位的疼痛和压痛。参与者在接种疫苗前可以选择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 扑热息痛 ),这可以防止至少一半的注射者的注射部位疼痛和压痛,并且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没有影响。 所有接受单剂量 AZD1222的患者(1、2和4组)都产生了高水平的 剌突 蛋白特异性总结合抗体,这些抗体持续到疫苗接种后 56天,这些组中的大多数受试者也产生中和抗体。 第二剂量的 AZD1222提高了3组所有受试者现有的总结合抗体和诱导中和抗体的水平。 在接种后第 56天,单剂量的AZD1222在所有受试者中诱导高水平的 剌突 蛋白特异性 T细胞应答。第 3 组受试者 接种 第二剂时,这些反应并没有增强。 总的来说,试验的结果是令人放心的 ; AZD1222似乎通过诱导中和抗体和特异性的针对 新冠病毒 刺突蛋白的 T细胞反应来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两 个方面 。该研究涉及大量的受试者,这是决定 I/II期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因素。由于伦理上的 原因 ,不能通过故意让免疫对象感染 新冠病毒(攻毒) 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然而,先前在 恒河猴 ( rhesus macaques ) 身上进行的 攻毒 实验的结果表明, AZD1222保护了动物免受 新冠病毒 感染。与对照组相比,感染 新冠病毒后在接种过疫苗的 猕猴肺部没有病毒复制的迹象,呼吸道疾病的水平显著降低,肺部没有损伤。尽管猕猴不是人类,但它们的免疫反应通常与人类相似,可以为人类免疫提供重要的 参照 。 然而,该试验也有一些局限性。疫苗没有在 55岁以上的受试者中进行测试, 而 这一群体的免疫反应通常较弱,感染 COVID-19的风险较高。作者承认 新冠病毒 疫苗对这一年龄组的重要性,并注意到用于制造 AZD1222的腺病毒载体在以前用于接种流感病毒疫苗时被证明在50-78岁的人群中具有免疫原性。大多数志愿者是白人,而众所周知,受COVID-19影响的少数民族群体比例较大。随访期很短,所以 尚 不知道观察到的免疫反应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是否有任何长期的副作用。同样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项研究只对疫苗接受者是盲的,因为双盲研究可以减少研究者的偏见,从而得出更可信的结论。 目前关于 AZD1222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结果还只是初步的。目前, 正在 巴西、南非和英国进行旨在评估该疫苗在不同种族人群以及老年 且有基础疾病 人群中的有效性的三期 临床 试验,有望产生更确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phase 1/2, sing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Lancet. 2020;395 : 1883   published: July 20, 202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1604-4/fulltext 2  Preliminary phase I/II results of ChAdOx1 SARS-CoV-2 vaccine https://www.virology.ws/2020/07/23/preliminary-phase-i-ii-results-of-chadox1-sars-cov-2-vaccine/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4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趣事
fqng1008 2019-6-10 21:51
牛津大学最早成立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 涌现出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以及国家元首,包括了27位英国首相、64位 诺贝尔奖 得主以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商界领袖。 牛津大学的创办,有一个传说。 在 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它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 巴黎大学 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在天主教本笃会的协助下, 从事 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 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 1201年,牛津有了第一位校长。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迁离至东北方的由方济会,本笃会和圣衣会修士建立的剑桥镇,并成立 剑桥大学 。自此之后,两间大学彼此之间展开相当悠久的竞争岁月。 1214年6月20日,经一名教皇使节磋商,大学重新回到了牛津,并得到了特许。牛津大学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过一项法案而得到正式确定。 正是在中世纪,那些思想活跃、生活不羁、常赊欠债务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其中最大的一次冲突,几百名学生被乱箭射死。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国王出面镇压,并判市民赔偿牛津大学 500年费用。 构成牛津大学的学院有许多在 13至16世纪之间创立,基督教会学院是1525年渥西枢机主教创建,作为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汤姆方园里的塔楼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建造,为本市最大型塔楼。 1648年汤姆大钟挂上时,学院共有101名学生,因此在晚上9:05分(牛津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慢5分钟)大钟敲101下,提醒学生注意宵禁(1963年起不再实施)。 默顿学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学院 (1264年)。其它有新学院(1379年)、皇后学院(1695年)等。 17世纪内战期间许多战役在牛津附近开打,此地曾为受学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总司令部。当保皇党员被迫逃离牛津时,克伦维尔自封为大学校长。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光明媚好出行 心情愉悦来交流 -邹晓辉2019-04-28
geneculture 2019-4-29 06:35
天气预报说有雨 我来了阳光灿烂 春光明媚好出行 心情愉悦来交流 -邹晓辉2019-04-28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起飞的感觉真好(自由诗)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9-4-26 22:21
起飞的感觉真好 作者:邹晓辉 2019-04-26上午 我喜欢起飞瞬间的感觉 仔细回味一下 它先积蓄能量 等待时机指令 然后启动引擎 渐渐地驶入既定的航道 平稳运行 逐步到位 然后等待起飞的指令 加足马力快速前行 一步一步加大速度 直到零界点 一跃而起 眨眼的功夫 便腾空凌云 这样的曲线无比地优美 我禁不住内心的声音: 起飞的感觉真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伦行:寰宇、未来、久远
geneculture 2019-4-7 19:01
英伦行 邹晓辉 2019-4-7上午 格林威治定寰宇 牛津大学话未来 继往开来在剑桥 论著出版传久远
个人分类: 欧洲大学|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获罗德奖学金入牛津大学,称中国学生可与国际顶尖法律人一较高下
Kara0807 2018-5-27 22:08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 作者:周裕妩 日前, 2017 年度罗德学者名单正式揭晓,最终有 4 名中国学生拿下了这有着 “ 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 ” 之称、也被誉为 “ 全球最难申请奖学金 ” 之一的罗德奖学金( Rhodes Scholarships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 2016 届学生毛晓就是其中的一名,这也是该奖学金第一次花落上海交通大学。 毛晓将凭借这一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获得该奖学金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以及 10 位诺贝尔奖得主。毛晓说,如今梦想成真,她感到非常幸运。 “ 找到一件你喜欢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不断地去坚持它,去做研究、去扩大社交圈子,你就会遇见很多对的人、很多机会,如果获得罗德奖学金是一种成功的话,那这就是我的成功之路。 ” 毛晓坦言,她申请罗德奖学金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更多人来关注和了解国际刑事司法领域, “ 如今梦想成真,我觉得真的觉得十分幸运。 ” 每天加餐英语口语 毛晓出生在山东青岛,父亲是中学教师。家所在地是青岛市的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 自从我记事以来,我从未听说过家乡有人考入中国顶尖名校或者出国念书,但即使如此,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一直没有强迫我去参加兴趣班和补习班,非常尊重我自己的选择。 ” 在较小的学习压力下,毛晓说,她到中学后才比较注重和学习有关的事,尽可能去探索自己的长项, “ 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虽然这被老师说过是不切实际的,但我并不想接受这个事实,我将环游世界的梦想放在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练习英语,就是想着有朝一日我可以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英语教育是比较忽视听说等应用方面的,我就额外的给自己加餐,高中课间的时候同学在休息、打闹,我就在背英语,哪怕是自己瞎学,坚持下来也是有效果的。所以,虽然从小到大我没有上过国际学校或者双语学校,但是我的英语一直很好。 ” 正因为语文和英语是强项,所以在考大学时,读理科的毛晓选择了法学专业,这两个强项也给毛晓后来在求学国际法的道路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每天写一篇小论文 毛晓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在求学的路上,她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但她从来不逃避,而是每次都迎难而上。 毛晓透露,自己的高考发挥并不理想。大四毕业时,毛晓凭借论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战争罪 “ 不作为责任 ” 理论探讨》,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 Top 1% 的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也是唯一一名来自法学院的获奖者。 2016 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毛晓前往英国的伦敦大学继续学习国际法, “ 英国法学教育有其独特的考试方式,学生需要在三个小时内闭卷撰写三篇小型学术论文,而考试题目又往往难以预测,要拿高分往往每篇文章要写到 1500 字以上,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都十分困难。我在初期难以适应,十分沮丧,后来在了解评估标准和写作方法之后,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写至少一篇英文小论文。为了激励自己,我建立了一个知乎专栏( International Law Blog ),并且坚持发文,如今已有 100 余篇文章,最后我取得了多门课程第一的成绩以及最终综合评估的优异( Distinction )。 ” 毛晓表示,在伦敦大学的这段求学经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信心, “ 中国的留学生可能因为教育体制不一样,虽然一开始不能马上取得好的成绩,但我们有韧劲、有冲劲,完全可以有能力与国际顶尖的法律人一较高下。 ” 感兴趣的事要坚持 据了解,最终进入到 2017 年罗德奖学金第三轮评选面试环节的中国学生有 14 名,大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各有不同,而这么多年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的努力为毛晓最终获得罗德奖学金加分不少,该奖中国区评委会负责人在通知她去领奖的电话里就说, “ 我们惊讶于你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这么多年的坚持。 ” 而最初接触到这个领域,还有点偶然的因素。毛晓说,她在大二暑假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的比赛, “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取得全国第四的成绩,并代表中国大陆去参加亚太地区的比赛,这个事情给我的触动就是我付出的努力被看到了。同时,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我的确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在国际法领域也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 ” 后来,毛晓又连续两年带领团队参加国际刑法模拟法庭竞赛,并两次成功进入决赛。毛晓曾书写、编辑过有关东京审判的文章,并发表在许多媒体上,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获得了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作口头展示的机会,并逐渐认识了业界的 “ 大咖 ” 。 “ 尽管我在上海的许多同学选择成为商务律师,我却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我专注于国际刑事司法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国际司法领域,中国的参与度还是比较欠缺的,而中国人在这一领域更多的参与会提高这些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并消除一些对中国的偏见。 ” 毛晓感慨道,她觉得对感兴趣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遇到对的人,坚持下去就可能被 “ 大咖 ” 们看到,然后提携你一把, “ 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很幸运在 23 岁的时候就积攒了足够的机会,可以获得这个奖,每个人的节奏是不一样,早晚都没有关系。 ” 积极参与社交 毛晓举了个例子,她说,自己最近跟一位律师聊天,问某刑庭辩护律师团队招人时的思路,那人答道,在招人的时候他们发现好多申请人都有非常闪光的履历,能力也出众,实在无从筛选,最后的解决方式是选择他们熟悉的人。 “ 这非常令人沮丧,但同样也警醒我们要在这个领域寻找工作机会,需要多么重视社交,而这似乎是许多中国学生不擅长的方面。我的心得就是除了通过上课、参加比赛、写文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外,需要重视与业界人士的交往,有目的性地参加一些活动、项目,请人一起喝杯咖啡,在这个过程中互通有无,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 大学期间,毛晓几乎把所有的奖学金都用来 “ 游学 ” :大三的时候自费去厦门大学国际法高等研究院参加短期学习暑假班,可能是当时班上最年轻的一个学员;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副庭长刘大群来讲课的北京短期暑假班,她就自费跑到北京去租房去听课,每天坚持写作业、课上积极发言,终于让刘大群对她留下了印象,才有了后续可以继续交流的机会,并为她写申请奖学金的推荐信;她还去韩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参加人道法行动培训班等等, “ 参加这些活动的最大收获在于,我得以了解在这个领域的其他人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又都为什么而坚持,他们中间很多人可能拥有的条件不如我好,但他们还是不断地努力着,所以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总是能够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被激励,这些活动也扩大了我的社交圈子,开阔了我的视野。 ” 在分别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伦敦大学的两个法学学位后,毛晓现在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学习跨学科的战争研究和国际犯罪,今年的 9 月份,她将凭借罗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入她在国际法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对话:有朝一日回中国当老师 问: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 毛晓:我打算去牛津读的是研究型的法学硕士( Mphil ),期待在那里接受主流的国际法研究和论证技能的训练,在一年后转为法学博士( Dphil ),有朝一日我会回中国当老师,教师是我一直想从事的职业,但在那之前我要先成为一名学有成就的国际法学者,在国际法领域,中国要有更多的影响力,需要有一个平台,罗德学者可能会是我的一个平台。 问:你觉得和你同龄的中外罗德学者各有什么特点? 毛晓:我现在接触到的罗德学者还不是很多,两年前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一群学生得到了一个参观罗德楼的机会,在那里我们遇见了一些对中国事务感兴趣的罗德学者。那是我第一次去到一个说英语的国家,和罗德学者的对话激励着我重新思考许多中国问题并且鼓励了我申请罗德奖学金。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许多罗德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印象深刻,但是他们也问了我许多我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一些问题的确使我陷入困窘,我意识到有许多对中国的误解存在,甚至在许多方面,我也没有真正地了解我的祖国,因此,我开始思考,除了为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做贡献,我还能做什么来使中国、使世界变得更好。而这正好与我的专业和研究是相关的。 罗德奖学金 罗德基金会成立于 1903 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之一,每年 11 月,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会在 13 个国家(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印度等)选取 80 名 25 岁以下的优秀学生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得奖者被称为 “ 罗德学者 ” ( Rhodes Scholars )。目前已培养出近 8000 名 “ 罗德学者 ” ,其中,诞生了美国前总统比尔 · 克林顿等 10 位国家元首,诺贝尔经济学家迈克尔 · 斯宾塞等 10 多位诺奖得主,以及 70 多位跨国企业董事长或总裁。罗德奖学金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2015 年 3 月,罗德基金会宣布推出罗德中国奖学金,迄今为止,已选拔出 12 位来自中国的 “ 罗德学者 ” 。每位罗德奖学金得主每学年大约可得到 30000 英镑或 50000 美元来全额补助在牛津大学学习的各种费用。
个人分类: 德先生|1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博记语(275)-“牛大”“牛不大”
zjzhaokeqin 2018-2-10 17:07
读博记语( 275)-“牛大”“牛不大” 赵克勤 读 科学 网 李霞 博客 《牛大 vs 牛不大》,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0-1099218.html ) 记语如下: “回顾人类的文明进程,漫漫的历史长河总是无怨无悔地静静流淌。再过八百年,“牛大”和“牛不大”会是什么差别呢?如果再过八千年呢?届时区区八百年的“年龄”差恐怕会被忽略不计了吧?时间,最是无价,一切在她的怀抱里诞生,又在她的身后灰飞烟灭。” 评论:是啊,如果再过八万年,或者八十万年或更多年,再来读李霞老师这篇博文,再看看 “牛大”和“牛不大”,又会是什么模样? 注: “牛大”指英国的牛津大学,“牛不大”指同在英国牛津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BrookesUniversity
个人分类: 读博记语|1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与中国再次建立里程碑式学术合作关系
Enago 2018-1-5 11:44
临近2017年的尾声,牛津大学宣布了与中国新近建立的合作关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女士亲至牛津见证了牛津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简称CAMS)签署的新合作协议,并在牛津大学做了讲话。与牛津大学常务副校长Robert Easton博士相同,两人都分别表达了对两国人才交流的重视。刘延东说希望继续加强优秀人才互动,而Robert Easton则强调与中国的 学术合作 一直是牛津大学对外合作的重中之重。 这不是第一次牛津大学与CAMS建立合作关系,在此之前牛津大学Nuffield人口健康学部(Nuffield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Health)已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建立了一项规模较大的合作项目 -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 (China Kadoorie Biobank,简称CKB项目),致力于从基因、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找到常见慢性病的成因– 比如困扰着中年人口的中风、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疾病以及癌症和慢阻肺,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多达51万人,分布于中国10个地区。具有地广人口基数大的优势,CKB能为慢性病研究提供大量的长期跟踪数据。 在此之上2013年牛津大学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搭建了 CAMS- 牛津大学联合免疫学转化研究中心(CTI) ,轮流开展免疫学交流会。这样的国际合作给中国学者也带来了更宽的研究机会,中国教育部设置的 中国留学基金 也有为这个联合中心特别设置的奖学金名额,提供给想要在牛津大学医学部深造的学者。 这一次的合作更进一步,新合作包括在牛津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第一海外研究所 - 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CAMS OxfordInstitute),Robert Easton博士在签署合作关系的时候也提到欢迎中国优秀的中国研究者把他们的研究带到牛津来,这次合作也意味着将要设立新的奖学金项目,提供给CAMS Oxford Institute,吸引最优秀的中国医学生。CAMS Oxford Institute揭牌的同时,还签定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牛津大学联合开展的医学/理学(M.D./Ph.D.)双博士培养项目的合作协议。 而与中国达成多项合作的牛津大学 NuffieldDepartment of Medicine (NDM) 是一个由研究员进行项目主导的专注于临床与医学科研的学院,研究面涵盖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生物科学领域。管理牛津大学以下几个学科的研究平台:细胞及分子生理学;结构生物学;结构基因组学;癌症研究;实验药学;疫苗发展;临床生物制造;热带药学与世界健康。NDM的研究成果得利于它大规模的对外合作,在中国、印度和南美都收集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还在东南亚设置了它的热带药学研究单位。在过去的20年中为世界健康政策以及临床操作方针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CAMS Oxford Institute于今年12月刚刚揭牌,在国家留学基金与牛津大学的支持下,它将为中国未来的医学科研所做出的贡献为学术界瞩目。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官网 和 【英论阁学术院】 --- 或关注 【 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搜索enagoc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个人分类: 英论阁活动|7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柳叶刀》发文阐述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
热度 2 gjiang06 2016-3-5 05:49
给一个理由,让我们来相信 2050 年气候变化恶果的谎言?牛津大学的 Springmann 博士及其同事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文章将告诉了我们答案。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有关气候变化对全球 155 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与人类生存方面最为详尽的工作。他们预测在 2050 年将有 50 多万人死于由气候恶化导致的粮食匮乏。 气候变化离我们究竟有多近,有多远,又有多大影响?在大众眼中,气候恶化的严重后果莫不过是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减少或安全质量下降。如果说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区域粮食供应,它就会以各种方式来改变我们吃什么,从而影响我的饮食习惯和体重。饮食不均衡,不进食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吃太多红肉,肥胖和超重——很多这些风险因素与死亡病因关联度极高。那么问题来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及其安全的影响有多大,又怎么进而从各个方面威胁人类健康的呢? Springmann 博士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行动,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 2050 年气候变化可减少粮食预期产量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人每天削减粮食供应 3.2 %( 99 千卡 / 天),水果蔬菜 4.0 %( 14.9 克 / 天)和红肉 0.7 %( 0.5 克 / 天)。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的减少将导致 53 万人死亡,该数字远远超过减少红肉摄取对健康的益处(抑制 2.9 万人死亡)。该研究模型主要分析预测分析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与气候有关的死亡人数发生情况,其原因主要是由冠心病,中风,癌症以及其它由于不良食物引发的死亡,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具体影响程度可视化参见 链接 。 2015 年 12 月在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 195 个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一项历史性协议,承诺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以确保从工业化之前到 2100 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超过 2 摄氏度,并且朝着不超过 1.5 摄氏度的目标努力。 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全世界必须在能源利用进行根本变革。稍有不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远超过气候变化本身。农业生产如何摆脱化石能源的依赖,并寻找一系列可再生的绿色污染替代能源,将是人类生存的一大任务。但生物燃料使用的增长可能进一步增加粮食需求的压力,加剧贫困地区的的粮食危机。 Springman 等最后倡导各国政府和组织要出台一些的政策应对气候变化,从而确保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的。 更多信息请参见原文: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5)01156-3
263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媒盘点高校校长薪资:牛津校长达46万英镑
redtree 2016-2-17 22:04
英媒盘点高校校长薪资:牛津校长达46万英镑 作者:李弼华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6/2/17 14:40:57 【环球网留学综合报道】 据英国《卫报》2月14日报道,上一学年英国大学校长平均薪资达27.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55.69万元),涨幅为3%,但其中有27位校长工资涨幅超10%。 英国学院联盟(UCU)有关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英国大学校长的薪资已飞涨14%,其中工资最高的是牛津大学现任校长Andrew Hamilton,其2014-2015学年度薪资达46.2万英镑,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两位校长薪资则合计为51.6万英镑。在该学年中,英国校长工资平均上涨3%,然而其中有27位校长薪资上涨幅度超过10%。 除了报道英国大学校长薪资大幅涨的现象之外,该报告还调查了校长的各种福利津贴,详细描述了校长居住于价值数百万英镑的房产、享受头等舱待遇和下榻高档酒店等行为。上一学年中,英国大学校长在航班上的平均花费为9000英镑,其中有一半为头等舱和商务舱消费,苏格兰一所大学的校长在航班上的花费更达4.2万英镑,同时,该学年英国校长在酒店住宿方面的平均花费接近3000英镑,其中一所大学的校长的酒店花费更是接近2万英镑。 英国学院联盟秘书长萨莉•亨特(Sally Hunt)表示:“公正公开地讨论高校教职工薪资及其透明度的时机已经到来了。高校教职工薪资及其涨幅差异悬殊,揭露了我们高校教职工薪资方面的乱象,在校长薪资持续高速上涨并且享受头等舱服务的同时,其他教职工的薪资上涨却受到限制。” 此次发布的报告是英国学院联盟在高校校长薪资及福利津贴方面所发布的第二份报告,是该联盟争取高等教育更大透明度运动中的重要部分。该报告指出,高校校长薪资在过去五年中上涨了14%,而其他教职工的薪资仅上涨了5%,高校校长27万的平均年薪几乎是其他教职工的7倍。 由于有10%的高校无法做到信息公开,该联盟还呼吁要对高校校长的薪酬及福利津贴进行登记,并表示对高校的财务状况监督工作表示担忧。 “内阁大臣们正考虑放松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使我们很担忧,因为政府唯一能够追究他们责任的人。” 萨莉•亨特称,“我们的报告指出了加强目前信息公开的相关立法迫切需求。 该报告同时还关注了高校校长的住所,其平均市价接近200万英镑,其中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爵士住所价格最高,达450万英镑。 一位英国高校的发言人称,高校校长的薪酬由各所高校的独立薪酬委员会决定,其有关详细内容可在各高校的年报中获取,英国高校校长的薪资与各竞争国的高校校长处于同一水平,也与相似规模公共及个人组织领导的薪资相近。 (实习编译:李弼华 审稿:刘洋)(原标题:盘点英高校校长薪资 牛津大学校长高达46万英镑)
个人分类: 教育|12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热度 1 zhpd55 2015-2-7 19:54
注:首发“科学媒介中心”,请注意浏览其全文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诸平 NEJM: 疫苗安全性可接受, 且可产生免疫反应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和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 2015 年 1 月 28 日 提供的消息,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 简称 GSK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联合研发的“单价”(仅包含一种埃博拉病毒基因)埃博拉疫苗,经 牛津大学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经过健康志愿者试验,初步试验结果显示,疫苗的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英国的疫苗试验资金来自英国威康信托基金( Wellcome Trust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简称 MRC) 以及英国国际发展署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简称 DFI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了 NIH-GSK 联合开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牛津大学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在 2015 年 1 月 28 日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简称 NEJM ) 在线发表—— Tommy Rampling, Katie Ewer, Georgina Bowyer, Danny Wright, Egeruan B. Imoukhuede, Ruth Payne, Felicity Hartnell, Malick Gibani, Carly Bliss, Alice Minhinnick, Morven Wilkie, Navin Venkatraman, Ian Poulton, Natalie Lella, Rachel Roberts, Kailan Sierra-Davidson, Verena Krähling, Eleanor Berrie, Francois Roman, Iris De Ryck, Alfredo Nicosia, Nancy J. Sullivan, Daphne A. Stanley, Julie E. Ledgerwood, Richard M. Schwartz, Loredana Siani, Stefano Colloca, Antonella Folgori, Stefania Di Marco, Riccardo Cortese, Stephan Becker, Barney S. Graham, Richard A. Koup, Myron M. Levine, Vasee Moorthy, Andrew J. Pollard, Simon J. Draper, W. Ripley Ballou, Alison Lawrie, Sarah C. Gilbert, and Adrian V. S. Hill. A Monovalent Chimpanzee Adenovirus Ebola Vaccine — Preliminary Report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Published on January 28, 2015 , at NEJM.org .DOI: 10.1056/NEJMoa1411627 . 牛津大学的疫苗试验 2014 年 9 月 17 日 到 11 月 18 日 ,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对88名参与者经过筛选,最终遴选出60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其中男士32人,女士28人)接种了 试验性 埃博拉疫苗。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新疫苗需要经过数年的人体试验才能获得批准使用,但基于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这一实验性疫苗的开发正以 “ 惊人的速度 ” 推进。进行试验的这种疫苗由英国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GSK-NIH) 联合开发的。 2015 年 1 月 28 日 NEJM 发表的论文,报告了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之后 28 天的安全性数据和其免疫反应情况,而对疫苗接种者将继续进行后续观察,一直到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6 个月,期间的所有观测结果都属于初始数据。 疫苗接种过程,将 60 名健康志愿者分为 3 组,每组 20 人,分别接种 3 种不同剂量(低剂量、中剂量以及高剂量)中的一种。即第一组( Group 1 ) 20 名志愿者( 6 男 +14 女)接受低剂量疫苗,其病毒含量为 1×10 10 个病毒颗粒 ( 简称 vp); 第二组( Group 2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中剂量疫苗 (2.5×10 10 vp); 第三组( Group 3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高剂量疫苗 (5×10 10 vp) 。上述 3 种不同剂量的实验性疫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受性良好。受试者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在严重程度上都是轻微的。有 2 人在接种疫苗之后 24 小时内出现了稍有发烧的迹象 , 但是在一天内就退烧恢复正常了。 希尔教授说:“人们通常会出现持续一、两天的轻微症状 , 如注射部位疼痛或变红 , 偶尔会有人感到发烧。这些与我们以前看到的通用类型的疫苗接种之后的情况是非常类似的。 ” 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然而 , 科学家还评估了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前后对埃博拉的免疫反应。重要的是 , 疫苗在受试者体内对埃博拉病毒产生的免疫应答。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后 28 天内,体内抗体水平增加 , 而且疫苗不同剂量水平之间,对于抗体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接种疫苗后的第 14 天,受试者体内 T 细胞 水平达到最高峰值(见图 1 )。 T 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 B 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 促有丝分裂原 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 细胞因子 等,是身体中为抵御疾病感染、肿瘤而形成的英勇斗士。 T 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 2 种:其一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其二是释放 淋巴 因子,最终使 免疫效应 扩大和增强。 图 1 T - 细胞应答 牛津大学疫苗试验的抗体反应水平与美国类似的疫苗剂量试验结果相似,而在美国开展的相关 GSK-NIH 埃博拉病毒疫苗配比,在 2014 年 11 月 26 日已发表的报告中有介绍,不再赘述。牛津大学的试验结果,使用疫苗剂量低于在美国研究的测试剂量 , 但美国研究使用的疫苗配方不能用于控制西非疫情。同样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猕猴保护抗埃博拉病毒发现其抗体应答低于抗体水平。 T 细胞应答 , 尤其是 CD8+T 细胞应答 , 要比猕猴保护应答观测结果低数倍。然而 , 需要什么级别的免疫应答来保护人类目前尚不清楚。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效果只能在当前疫情的更大范围展开研究,才能对此得出结论。 CD8+T 细胞又称 Tc 细胞,实际上就是 细胞毒性 T 细胞 ( Cytotoxic T cells 简称 Tc ),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其表面表达 CD8 ,这类细胞可以通过 MHCI 与抗原直接结合。 希尔教授说:“疫苗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是来自本次试验的主要结果 , 我们已经通过接受疫苗种植的绝大多数人身上看到了免疫应答。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免疫反应,可以说疫苗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 但是,还很难真正自信现有的剂量水平会有保护作用,而西非更大规模的试验将会告诉我们更多信息。目前我们也正在评估另一个选项 , 包括为了提高免疫应答水平而加强剂量。 ”更多的信息请浏览“科学媒介中心”介绍。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T:牛津大学王宁博士:大数据与有限理性
liwei999 2014-8-16 23:10
大数据似乎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它势不可挡地冲击着金融、零售等各个行业。 云计算将如何改变计算的世界?未来将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如何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大数据又将如何提高我们决策的准确性,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未来?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王宁博士分享了《大数据与有限理性》。 大数据与有限理性 要生存还是要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它道出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选择,很多人都惧怕选择,有些人有选择恐惧症,特别是面对一些关于人生、事业、爱情这种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清楚未来,算不清楚得失,不知道该怎么选,有时候非常纠结。上至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再至很多公司的管理层,最后到普通的老百姓,选择可能都是每天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人类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呢?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这也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在他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达到整个群体的利益最大化。然而经济学家可能往往都生活在理性的乌托邦中,当我们的脑科学家在解剖,打开人的大脑后,发现人的大脑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网络,它可能有上亿个节点,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导致了人类很多的行动都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是非理性的。 我们今天讨论的可能是一个有限理性的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人类的理性受制于很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就是信息,你获取到什么样的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你所做的选择。 2013年4月23号黑客给Twitter发布了一条虚假信息,白宫有两次爆炸,奥巴马受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道琼斯指数在相同的时间段应声下跌近140点,这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到整个股市行情的崩盘。 信息会影响股市的走向。波士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分析了从2004年到2011年道琼斯指数走势跟谷歌趋势的相关性,每次股市剧烈的变化伴随而来的都是搜索量急剧的增加。 利用这个策略,他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谷歌搜索引擎的交易策略,这个策略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负债”。这个交易策略很简单,当搜索引擎的数据量减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买进下一个星期的道琼斯指数,当搜索量增加的时候,我们卖出下一星期的道琼斯指数。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蓝色的线是谷歌的交易模型创造的,如果套用这个交易模型,最终它的投资收益率是300%,你投资一块钱,最后能够收回三块钱。红色的线就是你买了这个指数之后一直放在那儿,实际上收益是非常低的。这证明搜索引擎,包括社交媒体的很多东西能够帮助人类做很多决定,也就是今天汤道生先生谈到的怎么利用大数据帮助人类做一些决定。 相同的研究还包括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文章,关于面向未来的指数,它做的方式是利用搜索量,比如今年的搜索量,明年的搜索量和前年的搜索量。它用明年的搜索量除以前年的搜索量,未来的数据除以过去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基于未来的指数。 通过相关的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基于未来的指数跟每个国家的GDP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从另一个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的国民或者网民更加的偏向于搜索未来的东西,那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往往是比较好的。 2012年我跟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II)的一个同事马克一起做了一个基于英国洪水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到在大家左手边的这个是英国官方气象局的一个降雨量的分析,而右边是我们把所有的相关时段内在Twitter里跟洪水相关的信息下载了之后分布到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洪水特别泛滥的地区,我们的图形跟英国的官方的图形有很好的吻合,但是有很多地方也是没有的,可能网上没有这种信息。但是好处是我们数据是实时的,能实时分析出洪水分布的情况,官方的数据可能要等到好几个星期以后。所以, 社交媒体的很多数据能帮我们做一些自然灾害预防的决策。 2012年我们做过一个关于美国大选的分析方案,当时美国有两个候选人,罗姆尼跟奥巴马,我们把所有大选之前一个月的跟罗姆尼和奥巴马相关的Twitter上的信息都下载之后,按美国每个区的分布做成了一个可视化图。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选举人制度,就是根据每个州的投票所决定的,我们在美国大选之前已经明显的可以看出网上讨论奥巴马的要远远大于讨论罗姆尼的,基于此我们预言奥巴马的胜算更大一点儿,我们把提到奥巴马的数据和罗姆尼的数据进行对比,52.4%有关于奥巴马,47.6%有关于罗姆尼。下面是大选之后官方的数据,两个数据有很大的相似性。 当时我们这个结果发布出来以后,很多政治评论家都怀疑,说罗姆尼不可能赢得马萨诸塞州的选举。而且奥巴马赢得得克萨斯州的选举也是很多人预测不到的,但是最后结果证明我们的数据对这两个州的分析都是正确的。 Facebook做了一个关于社交网络中人的行为传播的实验,号称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实验,分析了六千万人的样本,也是美国大选期间,每个人投过票之后可以在Facebook上发布一个消息,Facebook的分析员把人的亲疏关系分成十等,数据越大证明你跟这个人越亲密,10就代表人跟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图看到当亲疏关系增加,人跟人的影响力也是在增长的,越亲密它的传播跟影响就会越大。这样我们每个人做的决定,不但影响到你,有可能你这个决定还会影响到别人。比如我更加倾向于投奥巴马,有可能周边的人也更加倾向于投奥巴马。 之前谈了很多大数据的应用,都是很正面的东西,这里我想提两点,大数据研究的风险。 首先,第一个风险是数据的误读, 谷歌流感的分析提的很多了,特别是牛津互联网研究院维克多教授《大数据时代》的开篇就以这个案例作为大数据成功应用的典型,但是我们仔细地看这个大数据分析,2012年和2013年之间这一根红色的线就是谷歌流感的数据,绿色的是美国官方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在2012年至2013年的6、7月份,谷歌流感的数据远远大于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所以,我们如果基于谷歌的数据做一些预判、风险的预防,有可能导致预判错误,有些网上的数据有可能是夸张地显示出了实际生活的一些情况。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进行大数据研究时,很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偏差的问题, 这是我们今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我们研究了三个不同的数据库,针对同一种关键词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最后我们得到三种不同的数据库。我们把这三个不同的数据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各个数据跟各个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是有变化的,也就是说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当三个不同的学者在做一个同样的研究,有可能你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最后提取的数据不同。你再基于这种数据做出很多的结论,有可能这个结论到最后是有偏差的,而这个偏差是基于数据的,有可能蕴藏于你原始的数据之中。 我们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互联网到现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针对人类上千年的历史,人类在很长的时间处于信息稀缺的时代,我们很多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信息或者信息不够,就像今天汤道生讲的是一种近似于赌博式的方法,就像中国古代早期很多占卜的方式,没有什么好选择就去占卜、抽签或者利用龟壳的方式。大数据实际上对于人类做决定最重要的影响可能就是改变了这个现状。现在我们不是在一个信息稀缺的时代,而是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所有的行为模式、方法都会被映射到网上,不但你的,还有你朋友的,社交媒体的行为模式都被映射到网上,这个数据是源源不断的, 我们不再担心数据不够,而更需要担心数据过剩的问题。 在传统的人类决策模型中,每个人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转化为信息,它转化的方式更多的通过口传心授,比如你朋友买了一个什么东西,他告诉你,然后你去买,影响到你做决定。或者通过书本的方式,我们通过读书摄取之后转化成自己的知识,通过这个方式做决定,最后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但是大数据时代这个反馈回路可能要进行扩展。我们有了第二层外环的反馈回路, 人类做决定之后,这些所有的决定都会被转化为数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时代, 所有人的行为模式,各种各样的东西通过手机、无线互联网都会被转化为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转化为信息,然后信息给相关的决策者,决策者通过这些信息做判断,这样形成另外一层的反馈回路,通过这种反馈回路的信息数据不停地循环,最后达到一个终极目的:会不会有可能通过机器取代人的位置,人类最大的一个难题可能就解决了,不是人去做,让机器去做很多决定。 谈到机器决定,现在用数据的模式让机器做决定也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我们觉得机器做决定可能有三步走的方式。首先,第一步很明显,人自己做决定。而现在在大数据时代,更多的是人跟机器交互做决定,比如一些常规的决定,一些比较重复性的决定,都是通过机器来做,而人去做一些机器所不能做的决定。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你去信用卡公司买东西,你地址换了,信用卡公司会发现有可能是有人盗用你的信用卡,通过数据判断出之后他把这个信息转给一个接线生或者公司员工,这个员工会给你打电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机交互做决定的模式,人跟你谈完话以后决定到底是不是有人盗用你的信用卡,最后会不会有可能所有的决定都会让机器来做,今天时间有限,我可以在最后再跟大家讨论。 最后我想以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数据是一种知识源,但是除非数据进行很好的组织加工,并按照正确的方式提供给正确的人进行决策,否则它就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收益 ”。 ==关于我们== 大数据实验室 公众平台【 ID:bigdata-lab 】由资深大数据方向专业人士管理运营,观点聚焦于大数据领域,大数据实验室和顶尖的研究机构和诸多企业建立合作,并 汇聚了学界、商界、业界顶尖的智囊,为开拓者指点迷津。我们将精选大数据行业内最精华的文章或报告,汇聚专业精英,促进学习交流,互相提升思维的深度、广 度和高度。 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国内 “ 大数据 ” 领域投资,凡入选的初创企业将获得大数据实验室孵化基金提供的 “ 种子资金 ” ,将会有导师协助完善他们的商业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核心团队,并进行初步的客户反馈和验证。感兴趣的创业团队或初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取得**。 感谢关注公众微信: bigdata-lab 也请推荐更多的朋友关注或添加! **方式: 邮箱: contact@bigdata-lab.com QQ: 361993695 微信:shangjingfu_nus 网址: www.bigdata-lab.com 新浪微博:大数据实验室 也可直接在对话框内给我们留言并留下您的**方式。 来源: http://chuansongme.com/n/588516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社媒挖掘|3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摩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
热度 16 maqingping 2014-7-29 14:15
英国是一个重视传统的国度。大学经常保持其各自的传统,因此,在学校组织机构、官员名称和礼仪等方面常有不同,不像中国那样整齐划一。虽然在国内拿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是因时间略早,只见过学位证书,未穿过学位服。后来在伦敦大学参加过学位授予典礼,有过穿着硕士、博士学位服的感觉。作为教师也参加过诺丁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伦敦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的典礼仪式不太一样,但也差别不大。英国最古老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位授予典礼过去未得一见,今年作为家长观摩了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感觉牛津大学的典礼很有特色。这里就谈谈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并顺便比较一下其与伦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典礼的不同。 图1 牛津市一角 牛津是一个十五万人口的小城,因牛津大学而闻名世界。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世界现存第二古老的大学。城市建筑古色古香(图 1 )。泰晤士河从城中流过,这一段称为 Isis 河,人们常在河上撑平头船( Punt )(图 2 )。河水清澈,草木繁茂,鹤、雁、鸭在岸边或水中嬉闹,也不怕人。 图2 Isis河 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分多场在谢尔登剧场( The Sheldonian Theatre, 图 3 )进行。谢尔登剧场始建于 1664 年,建筑师是当时 32 岁的 Christopher Wren (克里斯托弗 · 列恩),时任牛津大学天文学教授 ,几乎没有什么建筑设计经验。此前他只在 1663 年应其叔父( Ely 市的主教)的要求,设计过剑桥大学 Pembroke 学院的教堂( Chapel )。由此,他成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伦敦的圣保罗教堂、 Monument 、格林威治天文台均为 ChristopherWren 设计、监造。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万灵学院前任院长( Warden )吉尔伯特 · 谢尔登 (Gilbert Sheldon) 负担了全部建造费用( 12000 英镑),因此,剧场被命名为谢尔登剧场。 图3 谢尔登剧场( The Sheldonian Theatre ) 图4 牛津大学 校长( vice-chancellor )安德鲁 · 汉密尔顿( Andrew Hamilton )教授 今年的这一场典礼由校长( vice-chancellor )安德鲁 · 汉密尔顿( AndrewHamilton )教授(图 4 )主持。 英国大学的 Chancellor 实际上是名誉校长,并不掌管学校事务,一般由王室成员、贵族、社会名流担任。目前牛津大学 Chancellor 是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 Chris Patten )(图 5 ), 2003 年当选。 伦敦大学 Chancellor 是安妮公主( Princess Anne,现在一般称Princess Royal ),伊丽莎白女王的女儿。诺丁汉大学上一任 Chancellor 是杨福家教授(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伦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典礼使用英语,牛津大学典礼除了校长的开场白用英语外,全程使用拉丁语。 图5 牛津大学 Chancellor (名誉校长)彭定康( Chris Patten )(本图剪切自网络照片) 图6 谢尔登剧场( The Sheldonian Theatre )外, 参加典礼的客人 排队入场 图7 学士候选人(大学毕业生)入场就座 参加典礼的客人首先入场(图 6 ),到观众席就座。毕业生入场时身着考试和正式活动时的黑色学袍(不是学位服)。年度考试得过一等的学生穿着长袍,没得过一等的学生穿着短袍(图 7 )。博士候选人坐于校长和 学监坐席 左后方的半圆座席,硕士候选人坐于校长和 学监坐席 右前方的座席,学士候选人坐于校长左前方的座席。仪式中向校长呈交( present )候选人的院长们坐于硕士候选人座席前的第一排。校长、学监、注册主任在 bedel (礼仪吏)的引导下入场(图 8 、 9 ),全场起立。 图8 Bedel (礼仪吏)们在校长前面为校长入场“开路” 图9 学监(Proctors)和注册主任(Registrar)跟在校长后面入场(校长已走出这张画面) 图10 “主席台”上的 校长和 学监,站在他们后面的是bedel之一。刚获得学位的新学士离场去换上他们的学士学位服 在校长和 学监坐席上, 校长 坐在中间,左边是 Senior Proctor (高级学监 , 正学监?),右边是 Junior Proctor (低级学监,副学监?), 注册主任坐于博士候选人座席前的第一排(图 10 ) 。典礼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 校长 的开场白和注册主任的证明 校长 汉密尔顿教授的开场白讲了一下牛津大学的传统、治学精神、要求客人祝贺毕业生的成就和要求毕业生感谢家人的支持。汉密尔顿教授讲话非常清晰,也有激情,演说时环顾四周,是个出色的演讲者。 校长 开场白后用拉丁语宣布正式仪式开始: Causa huius congregationis est ut Gratiae concedantur, ut Gradus conferantur, necnon ut alia peragantur, quae ad hanc Venerabilem Domum spectant(The reason for this Congregation is that Graces be granted and Degrees be conferred,and that other business which concerns this Venerable House be transacted. 这次聚会的理由是给予荣誉和授予学位,以及处理与这一庄严机构相关的其他事情 ) 接着, 注册主任( Registrar )用拉丁语向校长报告,他证明( certify )所有候选人得到各自学院的许可并具有获得学位的资格。向学位候选人授予学位的过程开始。 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是按学位的等级顺序进行,最高级的学位在仪式上最先授予。牛津大学把学位分为三个层次 : 1. 高级学位( Higher Degrees ):神学博士( DD, Doctor of Divinity ),法学博士( DCL, Doctor of Civil Law )和医学博士( DM, Doctor of Medicine )是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位,因此被认为是最高级的学位,典礼上最先授予。其他高级学位包括文学博士( DLitt, Doctor of Letters ),科学博士( DSc, Doctor of Science )、音乐博士( DMus, Doctor of Music )、哲学博士( DPhil, Doctor of Philosophy )、临床心理学博士( DClinPsych, Doctor of Clinical Psychology )、工学博士( Deng, Doctor of Engineering )、外科硕士( MCh, Master of Surgery )、 (高级) 神学学士( BD, Bachelor of Divinity )、法学学士( BCL, Bachelor of Civil Law )、 法学硕士( MJur, Magister Juris )、医学学士( BM, Bachelor of Medicine )。虽然外科硕士的教学与医学博士相同,但是学位却是 Masterof Surgery ,缩写 MCh ,来自拉丁语 Magister Chirurgiae 。医学博士也许应该称为内科博士,英语中内科学与医学经常用同一词 medicine ,只有在特意强调内科时才用 internal medicine 。英国的外科医生不被称为 Doctor (Dr) ,而是被称作 Mister (Mr) ,这可能是与医学博士同等的外科学位被称为外科硕士的原因。我在 BD 前加 (高级)是为了与也译为 神学学士的 BTh 区别。 2. 硕士学位( Master Degrees ):文科硕士( MA , Master of Arts ),理科硕士( MSc, Master of Science )、文学硕士( MLitt, Master of Letters )、哲学硕士( 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研学硕士( Master of studies )、神学硕士( MTh, Master of Theology )、工商管理硕士( MBA )、美术硕士( MFA, Master of Fine Arts )、公共政策硕士( MPubPol, Master of Public Policy )、生物化学硕士( MBiochem, Master of Biochemistry )、化学硕士( MChem, Master of Chemistry )、计算机科学硕士( MCompSci, Master of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与哲学硕士( MCompSciPhil, Master ofComputer Science and Philosophy )、地球科学硕士( MEarthSci, Master of Earth Science )、工程硕士( MEng, Master of Engineering )、数学硕士( MMath, Master of Mathematics )、数学与哲学硕士( MMathPhil, Master of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物理学硕士( MPhys, Master of Physics )、物理与哲学硕士( MPhysPhil, Master of Physicsand Philosophy )、音乐学士( BMus, Bachelor of Musics )、哲学学士( BPhil , Bachelor of Philosophy 。 目前只授予哲学专业学生 ,属于研究生学位 )。文科硕士( MA )一般译作文学硕士,实际上文科和文学在这里都是误译。我译 MA 为文科硕士以 与也常译为 文学硕士的 MLitt 区别。 Master of Arts 中的 Art 是技艺的意思,既可指文学艺术、人文学科,也可指工艺和自然学科。因此,传统上文、理科均授 MA (文学或文科硕士)和 BA (文学或文科学士)。当现代倾向于理科授 MSc 、文科授 MA 时, MA 误译为文科硕士也是合理的。如果文、理科均授 MA 和 BA ,则二者似应分别译作技艺硕士和技艺学士。 3 . 其他学士学位( Other Bachelor Degrees ) : 文学学士( BA,Bachelor of Arts )、美术学士( BFA , Bachelor of Fine Arts, 译为艺术学士应该更恰当)、神学学士( BTh, Bachelor of Theology )。牛津大学的文学学士( BA )授予文、理科的毕业生。牛津大学从未给大学(本科)毕业生授予理科学士( BSc )。传统上, BSc , BLitt 和 BPhil 是大学生获得 BA 后再学习一到两年才得到的学位,目前已重新命名为 MSc, MLitt 和 MPhil 。 BPhil 还保留给哲学专业学生。 二、 授予博士学位 首先授予博士学位。学位授予分三步: 一)请求( Supplication ) 两位学监起立,高级学监用拉丁语念学位候选人名单。名单念完后,两位学监向前从学院院长面前走过,然后再走回去。这一过程是传统的投票方式,院长们以沉默表示他们同意授予候选人学位。以前,这也是公开反对某一候选人获得学位的机会。神学博士( DD )、法学博士( DLC )和医学博士( DM )是牛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位,也是“最高学位”,最先授予。 沉默投票通过后,高级学监宣布结果: Hae Gratiae concessae sunt et sic pronuntiamus concessas.(These Graces have been granted and we so pronounce them granted. 荣誉已被给予,因此我们宣布他们已被授予 ) 。 二)呈交( Presentation ) 呈交( Presentation )是院级负责人向校长提交应授予学位的毕业生。 Bedel 首先宣布最高学位候选人的 Presenter( 呈交人 ) 。 Presenter 一般为 RegiusProfessor (钦定讲座教授)或院长,他们手持离他们最近的候选人的右手( Presenter 站在一组候选人的最左边)向 校长 报告这些候选人可以被授予学位( admit )。然后, Presenter 和候选人向 校长 及学监依次鞠躬敬礼。 三)授予 (Admission) 授予 (Admission) 是候选人宣誓和校长宣布授予学位的过程。被授予学位是被批准进入牛津大学学位队伍的手续,因此用 admission (允许进入)。神学博士、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和外科硕士候选人站在低级学监前,宣誓要对大学忠实、服从和诚信( loyal, obedient and faithful ),担任大学职务时行为端正。低级学监念出誓词,候选人只是用拉丁语回答 Do fidem( I Swear, 我宣誓 ) 。其他高级学位的誓词较简单,要求候选人遵守大学的章程、特权、传统和自由( Statutes, privileges, customs and liberties )。 神学博士、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和外科硕士学位由 校长 宣布授予。基督徒四人或少于四人一组跪于 校长 面前, 校长 用圣经轻敲每人头部。非基督徒可以要求非基督徒仪式。其他高级学位则站着由 校长 宣布授予学位。 然后候选人由 校长 左手的门退场,去换上他们的学位服。在 bedel 的引导下,从面对 校长 的门重新入场。新博士与 校长 握手,然后到其身后的半圆席位就坐。其他高级学位获得者则只向 校长 和学监鞠躬,不握手。 伦敦大学系统的典礼,在学校官员讲话后,就是注册主任或其代表宣布学位获得者名单。学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事先穿好学位服,上台与名誉院长(如果出席典礼仪式)和院长握手,接受祝贺。博士学位获得者上场时只戴学位帽、穿袍,不着披肩( Hood) 。在院长面前呈跪姿,由院长戴上披肩 (Hood) ,然后起立与院长握手,接受祝贺。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与学士、硕士一样事先穿好学位服,向大学领导鞠躬致意,然后与自己学院的院长握手,接受祝贺。需要说明的是学院( college )在英国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含义。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还有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和生活后勤。教学主要由大学负责组织,学院负责安排学生的指导教师( tutor )。指导教师是学院的员工,每星期(一对一或一对二地)指导(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学院在行政上和经济上独立。牛津大学的学院好像比剑桥大学的学院在教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College 在伦敦大学系统中则是完整的大学,例如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和 2007 年独立出去的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都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大小不相上下。其他英国大学的一般结构是 University faculty school department, 一般不用 College 称呼自己的院系。 College 的另一种用法是指提供 A level (年龄相当于中国的高 2 、高 3 ,经常被译成预科)教育的学校。College也用于称呼职业培训学校。因此伦敦大学系统与毕业生握手的院长实际上是大学校长。诺丁汉大学与毕业生握手的是 head of school ,相当于以前中国大学的系主任(现在也称院长)。 三、授予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的授予以大约 30 个候选人为一组。 一)请求( Supplication ) 高级学监宣布候选人名单后,两位学监在学院院长面前走个来回作为投票,然后高级学监宣布通过。 二)呈交( Presentation ) 硕士学位候选人由所属学院院长呈交( present )給 校长。 三)授予 (Admission) 低级学监念誓词,候选人宣誓回答 Do fidem 。 文科硕士( MA ) 候选人跪在校长面前,校长用圣经轻敲每人头部,宣布授予候选人 文科硕士学位。新授文科硕士 由 校长 左手的门退场,去换上他们的学位服。在 bedel 的引导下,身着学位服的 新授文科硕士 从面对校长的门重新入场,向 校长 和学监鞠躬致意。其他硕士学位候选人由 Senior Dean (资深院长) present 給 校长 , 在低级学监前宣誓,然后由 校长 授予学位(不跪)。 四、授予学士学位 一)请求( Supplication ) 低级学监宣布候选人名单后,两位学监在学院院长面前走个来回作为投票,然后高级学监宣布通过。 二)呈交( Presentation ) 学士学位( BA 、 BFA 和 BTh )候选人由所属学院院长呈交( present )給 校长和学监 。 三)授予 (Admission) 低级学监念誓词,候选人在低级学监前宣誓回答 Do fidem 。 校长宣布 授予学位。候选人向 校长和学监 鞠躬,由 校长 左手的门退场(图 10 )。换上他们的学位服后,从面对 校长 的门在 bedel 的引导下入场,向 校长 鞠躬致意。 所有候选人都被授予学位后,校长、学监、注册主任、院长们和新授博士在 bedel 的引导下由面对 校长坐席 的门退场。 观摩牛津大学学位授予典礼的几点感想 英国大学的自主权远大于中国大学的自主权,新学位的设置、学位的名称、教学计划基本由大学自主决定,社会的需求、监督和选择可以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质量。 牛津大学更重视学位的“实”和传统,而不只是“名”。医学学士属于高级学位,外科的高级学位是外科硕士。九十年代后开始的大学四年连读的硕士( 生物化学硕士 MBiochem 、化学硕士 MChem 、计算机科学硕士 MCompSci 、计算机科学与哲学硕士 MCompSciPhil 、地球科学硕士 MEarthSci 、工程硕士 MEng 、数学硕士 MMath 、数学与哲学硕士 MMathPhil 、物理学硕士 MPhys 、物理与哲学硕士 MPhysPhil )被认为是 undergraduate Master (大学生硕士),一直穿学士学位服参加典礼。今年第一次改穿硕士学位服,可能今后会被认为是 postgraduate Master (研究生硕士)。 现在用人单位过于强调工作经验,不利于发现和使用真正的突出人才。没有什么建筑设计经验的天文学教授 Christopher Wren 被任用建造谢尔登剧场,造就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真正成功的人事管理应该是发现和启用还未成功、成名的人才,花巨资聘请功成名就的人才除了具有装饰意义外不过是浪费资源。
个人分类: 教育|17483 次阅读|33 个评论
9.与牛津大学专家谈合作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3-10-30 19:28
(1)牛津大学的中药研究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简称:Oxon.)是一所位于 英国 牛津市的公立大学,建校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具有世界声誉,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因各种因素而获评为是世上一流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牛津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大学声誉、巨大影响力的知名学府。 在本次 伦敦中医药论坛 ( LFTCM) 上, 牛津大学马玉玲教授的“当西方遇到东方:从细胞生物学到中医的一个启蒙途径”引起各国代表的极大兴趣。马教授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从事中药丹皮的研究。现在牛津大学 生理解剖和遗传学院 ( depatement of physiology,anatomy and genetics,univessity of oxford ) 做研究。 她的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了丹皮及有关中药复方的生物效应,使西方科学界对中药的认识提高和加快了步伐。 (2) 探讨新药研究方案 会后作者就复方华蟾素新药研发与马教授进行了探讨。这是我发给马教授的电子邮件部分内容。信中说:我是山东医专肝病研究所的徐老师。在中欧论坛上听了你的中药丹皮系统生物学研究报告后很受启发。我承担了一项科技部的创新基金项目“安体维康胶囊(又称复方华蟾素胶囊)”,已做完了临床前研究和1期临床。论文全文共11页被登载在会议论文集175-184页中。下面我计划做1-2项该药对心脏电生理影响的实验,找找该药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因为本药由蟾皮、丹参、香附等组方。做哪种实验敬请马教授给予指导。 马教授很快回信支持这项研究,方案正在制定中。 图1 马教授在英国皇家医学会报告并与作者交流(因为照片模糊特作拼图) 图2 马教授的手写名片 图3 马教授工作的牛津大学分院网站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47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08经济危机导致欧美自杀率上升
热度 1 laserdai 2013-9-19 07:09
医学专家研究显示:经济危机导致欧美自杀率上升 中新社布鲁塞尔9月18日电(记者 沈晨)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以及中国香港大学的专家研究显示,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导致欧美自杀率显著上升。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指出,英国及中国香港的专家在分析全球54个国家的数据之后,得出了相关结论。这些专家主要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库,分析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数据显示,经济危机发生后的第一年,男性自杀率上升了3.3%。专家在研究欧洲27国和美洲18国数据时发现,2009年相应地区的失业率达到37%,人均GDP下降了3%,经济危机的症状明显。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男性自杀率开始攀升。当年发生的自杀性事件比预期多了近5000起。 数据表明,在欧洲,自杀率提升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5至24岁男性。在美洲,自杀率提升的人群主要集中在45至64岁。反观女性,欧洲女性的自杀率没有变化,美洲女性的自杀率只是略有上升而已。 专家们表示,经济危机期间发生的自杀事件多与情绪紧张失控有关联,尽管没有数据表明经济危机与情绪紧张失控之间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导致自杀事件发生的因素众多,但心理医疗机构指出,经济危机确有导致自杀事件增多的可能。 一家慈善机构的发言人指出,近些年该组织接到的求助电话,多与失业后经济状况不佳导致情绪不稳定有关。 英国“防止年轻人自杀”组织表示,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自杀求助电话的增多与经济危机有直接关联,但“找工作难、经济状况不佳、还助学贷款难”等话题,始终是年轻人寻求心理咨询与帮助的“主要课题”。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19/c_125413539.htm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919/c157278-22969785.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1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津大学朝南开,有才无财莫过来
热度 3 laserdai 2013-9-9 22:15
上篇博文 美国名校录取学生的“潜规则” 谈到,美国名校其实比较爱财,其次才爱才。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传统招生政策,考生必须要证明自己在能够支付数万英镑的学费之外,还有能够支付每年12,900英镑生活费的流动资产。也就是说,考生不仅要有才,还要有财,不然就别想进来。 牛津大学现在改变了招生政策,从今年开始,考生只需要出示他们能缴纳第一年学费的证明,不再需要有关昂贵生活费的“金融担保”了。促成这一改变是因为此前27岁的Damien Shannon对牛津大学的法律挑战。Damien在去年3月申请就读圣休学院的经济社会史一年制硕士研究生,据了解,他将在今年十月入学。 Damien把牛津大学的圣休学院(St Hugh's College)告上法庭, 理由是那些不富裕的学生被该学院非法排除在校门外。 诉状称, 圣休学院和其它牛津大学的学院一起,在招生时以财富来选择学生,只招收有财产担保昂贵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并拒绝考虑勤工俭学的学生. 圣休学院聘请御用大律师彼德·奥尔德姆(Peter Oldham)出庭辩护。 英国媒体报道,圣休学院可能要为此案支付至少6万英镑的律师费。现在圣休学院和牛津大学决定重新考虑招生策略。 牛津大学说,已经决定取消被人们称为的“金融担保”,从今年开始,只要考生证明自己有能力支付第一年的学费,并表示自己有能力和愿望解决生活费问题就行。 牛津大学的一名发言人说,招生时需要财务声明,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就读期间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名发言人说,牛津大学仍然希望防止出现学生因为财务问题而中途缀学的现象,这关系到学生和大学双方的利益。
个人分类: 科普|3888 次阅读|8 个评论
牛津大学设撒切尔夫人奖学金,支持全世界优秀寒门才子
热度 1 laserdai 2013-5-14 23:42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月去世之后,全英国多个方面都提出要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位历史上首位女首相。 现在,撒切尔夫人的母校—— 牛津大学, 也积极加入。 英国媒体报道说,牛津大学将以撒切尔夫人的名字命名一项奖学金信托基金 ( The Margaret Thatcher Scholarship Trust )。该 信托基金据称 专为“未来领袖”而设 ,目标数额高达一亿英镑(十亿人民币),设立在撒切尔夫人曾经 肄业 的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Somerville College),其顾问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不是小布什), 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 Ronald Reagan )的夫人南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和乔治·舒尔茨、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以及加拿大前总统马尔罗尼等,政治明星非常多。 设立这一奖学金的目的, 是为了鼓励那些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在众多竞争者中获胜的具有出众才华的年轻人,给他们晋身牛津大学学习的机会 。针对优秀的高中生的。  从2015年开始,每年将有10名全世界范围的优胜者获颁发这笔奖学金( Thatcher scholars ),重点对象是那些出身贫寒但自己刻苦努力的年轻人。这一条最重要!  正在多方筹募资金  牛津大学计划在英国和海外获得这一奖学金的资金来源,希望这些赫赫有名的顾问的名字,能帮助学院吸引慷慨的捐款者。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虽然目前尚未设定捐款目标,但萨默维尔学院希望先筹集一亿英镑的基金,其中包括该学院自己提供的资金。 萨默维尔学院希望撒切尔夫人奖学金能从2015/16年开始颁发,并建立一个“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能力项目”,安排年度讲座,提供教授演讲和表达的技能,以及举办研讨会。 英国《每日电讯报》 Baroness Thatcher's legacy to be honoured with Oxford University scholarship trust Oxford Uni sets up Thatcher scholarship http://www.politicus.org.uk/news/baroness-thatchers-legacy-to-be-honoured-with-oxford-university-scholarship-trust_647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2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研究:人类会如何走向绝种末路?
twhlw 2013-4-25 20:26
信源:BBC|编辑:2013-04-24 有关物种灭绝的研究报告汗牛充栋,但研究人类会如何走向绝种末路的却不多见。 牛津大学一个国际学者团队的研究目标,就是人类在哪些情况下可能遭遇无法战胜的劲敌而整体灭绝,而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有哪些。 点 击 图 片 看 原 图 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机械工程的结合,将带来人类或许无法掌控的结果。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Institute)的这个国际团队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 他们呼吁国际决策层重视这些足以灭绝人类的危险,不要把这当成戏言一笑了之。 研究所所长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Bostrom)说,这件事至关重要,如果决策失误,那21世纪可能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最后一个世纪。 那么,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有哪些呢? 人类末日? 首先可以排除瘟疫流行、饥荒、洪涝、地震和环境变化等,因为人类已经能够控制这些病毒的肆虐;在本世纪这个时间段里,因为超级火山爆发或行星撞地球而导致人类绝种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使爆发核战争,也会有足够多的幸存者延续人类物种。 但是,博斯特罗姆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具备了毁灭人类未来的无比能力。 这是因为科技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对新科技带来的后果的控制能力;这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 具体来说,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验已经进入预料之外且后果难测的疆域。 科技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成为工业、医药、农业甚至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但它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的广度和深度并不在意。 这个独特的研究团队坚称,他们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超级电脑可以带来威力一代胜一代的电脑,最后可能出现“智能爆炸”现象,即电脑威力的加速变得无法预计、难以控制,而其后果却可能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里斯勋爵(Lord Rees)说,人类成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始于21世纪。 他说,这一威胁体现在科技前沿;每一项科技突破都有正负两面,如果对负面影响控制失当,最坏的结果就是人类自我毁灭。
1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H1N1流感易感基因
fqng1008 2013-2-6 08:43
H1N1流感易感基因
流感存在易感基因,这个说法是有理论依据的。最近,中国和英国科研人员发现,华人容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这同一个基因(RS12252-C)有关 。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人员在《自然—通讯》期刊中发表了这一结果,他们指出因为具有这个基因,华人感染H1N1流感后,病情加重的风险比其他族群的人要高出六倍。研究人员指出,RS12252-C基因在华人人口中的普及率比西亚和欧洲的白种人高出100倍,在每3000个白种人中,只有1人有此种基因。而在2009年的华人重流感病患中,69%的人体内存在这个基因,而在那些病情轻的病患中,只有25%的人有这个基因 。 相关阅读: 《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摘要 附 严家新 :华人天生更易患重症流感? 特殊基因使华人天生更易患 重症流感 ?最近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论文如是说。 民间广泛流传中国人不怕流感的说法:欧美每年流感死亡人数都是数以万计,而中国很少听说流感还会死人。据中国官方的统计,中国每年流感死亡人数几乎可忽略不计。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的 病因归类 和 传染病的上报和分析系统 与国际不接轨造成的。 2013 年01月29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更是颠倒了这种说法: 华人对流感不仅没有更强的抵抗力,反而比欧美的白人更易患 重症流感 。 该论文由来自 中国和英国7个研究机构的16位学者 联合撰写,领导该项研究的是北京佑安医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的Tao Dong(董陶,音译)。该论文根据2009年 北京佑安医院 收治的83名 甲流病人 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资料,提示华人群体由于携带一种特殊基因型的频率较高,在感染 H1N1流感病毒 后,更易发生 重症流感 。 该论文的题目是: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 基因的遗传变异体rs12252-C与华人的 重症流感相关 (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3 genetic variant rs12252-C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influenza in Chinese individuals) (全文下载: 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4/n1/full/ncomms2433.html ) 前几年在白种人中进行的研究证明,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 的功能可因rs12252-C等位基因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而改变,具有 rs12252-C基因型 的人感染流感后症状会更加严重,但这种等位基因在白种人中很罕见。而rs12252-C在中国汉族则更为常见。该文的数据扩展了较早在欧洲人群中所作的观察。作者报告,在中国因H1N1/09大流行流感病毒感染而症状严重的病人中,有69%为 CC基因型 ,而在轻度感染者中,只有25%为 CC基因型 。具体而言,据估计 CC基因型与CT/TT基因型相比,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了6倍 。更重要的是,由于该危险基因型发生的频率相当高,导致在 华人 中发生严重感染的 群体归因风险度(PAS,population-attributable risk )高达 54.3% ,而在 北欧人群 中相应的风险只有 5.4% 。因此,IFITM3的基因变异可能对流感在中国和有中国血统的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有重大影响, 重症流感 的发病率在 华人 中可能显著高于 北欧人 。这个初步的研究结果还有待在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该论文的 基本证据 和推理可图解如下: 图1 :等位基因在12252位的单核苷酸多型性(SNP)与甲流病毒(H1N1 /2009)急性感染在华人中所致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a) 等位基因频率: 从左至右4个圆环图分别代表CC、CT和TT等3种基因型在华人、日本人、北欧人和英国人中的频率,可见存在显着差异(数据来自“千人基因组项目”)。 b) 等位基因频率与症状轻重的关系(圆环图): 从左至右3个圆环图分别代表全部住院流感病人(83人)、轻症病人(51人)和重症病人(32人)中不同基因型的频率。 补充说明: 32名重症病人中最终有13人死亡,死亡的13人中有10人是CC基因型。 (数据来自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2009年H1N1甲流患者)。 c) 基因型与重症流感的关系(柱形图) : 轻症患者 携带CC基因型的比例为25%,CT/TT基因型的比例为75%; 重症患者 携带CC基因型的比例为69%,CT/TT基因型的比例为31%。 (数据来自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2009年H1N1甲流患者)。 实验证明,正常表达的IFITM3蛋白能限制流感病毒在感染人和小鼠后的复制。IFITM3 CC基因型的 纯合子(homozygotes) 导致该蛋白不能正常表达,携带此类基因型的英国白人和中国汉人在感染流感病毒后都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呼吸道病变。 本文的研究仅是非常初步的结果。迫切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确定IFITM3基因sn12252位点的基因分型,是否能用于在中国汉族和其他亚洲患者感染流感病毒的早期就预测疾病进程的严重性。此外,在选择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和研究流感病毒感染,尤其在涉及用低致病性病毒进行病毒攻击试验时,应考虑基因分型。  这项研究只证明 低致病性 的2009年甲流病毒(病死率可能不到0.02%)在不同基因型人群中的致病性可能有区别。对于致病性更强的病毒,例如具有较高病死率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不同的基因型是否也有类似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该文提示 IFITM3与流感的 严重程度 有关,但不涉及是否与 易感性 有关。IFITM3可能在病毒起始感染后的复制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尚不知道流感的重症患者是否更容易传播病毒。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亚洲人群中的C等位基因高频率可能会影响流感的流行进程,这些尚需要在今后流感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作更详尽的比较研究。 IFITM3的效果不依赖于流感病毒的类型,它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还表明,IFITM3还对许多其他病毒感染也有抑制制作用,如对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状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在不同基因型的人群中这些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否会有差别?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博主推论: 从本文图1的数据,日本人CC基因型的频率为44%,显著高于华人的相应频率25%。假如本文的结论成立,则由此可得出推论: 日本人比华人更容易得重症流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59316. html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有这样一栋楼
热度 1 windychen56 2013-2-4 22:14
牛津大学有这样一栋楼
2010年11月17日访问牛津大学,无意中看见了这样一栋楼。 有那位朋友认识这栋楼?
2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氢气等呼吸气体在脑缺血疾病中的应用
孙学军 2013-1-11 13:29
Sutherland et al 2013 14 56-73.pdf 英国牛津大学 Sutherland 等最近写了一篇综述,系统论述了一些呼吸气体在脑缺血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中他们系统总结了氧气(高压氧)、氙气、氦气、氩气、氢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等各类呼吸治疗气体的研究。其中重点描述了氧气和氙气的基础临床研究以及作用机制。 脑缺血是人类死亡原因的第三类疾病,可以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并导致大量的医疗和社会负担。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早期脑缺血,可以让血栓溶解恢复血液供应。不幸地是,这种治疗方法的时间窗口非常短,只能在缺血后几个小时内使用,而且该治疗方法有导致局部脑出血的危险。因此这种治疗方法仍不理想。寻找更理想安全的脑缺血治疗方法是该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 神经保护剂是脑缺血领域比较重视的方向。已经有 1000 多种神经保护剂被研究,但是这些在动物实验中效果理想的神经保护剂,没有一种最终用于临床。关于神经保护剂的研究仍在继续探索中。最近关于气体在各类损伤模型中获得治疗效果的研究大量出现,但这并没有引起临床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视。体内和体外小分子气体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优点。 使用这些气体除经过呼吸的方式外,也可以通过静脉、肌肉和皮肤(消化道)等途径给予。 因为这些气体具有脂溶性特点,可以穿过肺的吸收膜进入血液循环和各类靶器官。 这些气体几乎不会受到首过效应的影响。 经过呼吸系统摄取气体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效应产生速度迅速,真实有效剂量控制方便的极大优点。 当然检测气体类药物浓度的手段必须建立。另外通过呼吸给治疗气体的最大呼吸体积限制在 80% 以内(主要考虑氧气的供应,其实作者不明白,使用高压呼吸的方式几乎可以开展更广泛剂量的应用)。其他途径给治疗性气体的手段也需要研究,例如使用脂质体包裹气体的超声造影技术也可以转化为临床治疗气体的静脉给药途径。利用超声技术可以将气泡在局部释放,以实现目前器官局部(例如颈内动脉气泡击破)供应气体的目的。这些方法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后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口服药物经过肠腔、肠壁或肝脏代谢后进入大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代谢。涉及首过效应的部位主要有肠腔、肠壁和肝脏。肠腔内的消化液、消化道酶 , 甚至肠道菌丛产生的酶,均可使某些药物失活,如胰岛素口服经蛋白水解酶作用几乎完全失活,肠壁中的由于单胺氧化酶的作用可使酪胺失效,又如异丙肾上腺素口服后在肠壁,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而首过效应受到酶浓度及血液速度的影响,肝脏内酶浓度越高,血流速度越快,首过效应就越明显。首过效应越强,进入血中的药物就越少。) 文章专门论述了氢在脑缺血领域的研究进展。氢是宇宙中最轻,含量最丰富的元素。 1975 年氢气被首次发现具有抗恶性肿瘤的效应。直到 2007 年,氢气在脑缺血方面的治疗作用才被研究。 Ohsawa 等发现,将氢气溶解在细胞培养基内,氢可以通过清除羟自由基保护氧气葡萄糖剥夺引起的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同一个研究还发现,氢气呼吸可以剂量依赖性减少动物大脑中动物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梗死体积。其中最有效的氢呼吸时间是在再灌注 30 分钟。呼吸氢的治疗作用在新生儿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氢可以减少这一损伤中 Caspase 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而缺血再灌注期间呼吸 2.9% 氢可以减少高血塘引导的脑缺血出血转化,减少该类脑梗死体积,提高脑功能。这些效应仍是通过抗氧化损伤。但是 Matchett 等发现,呼吸 2.9% 氢对严重的新生儿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和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效果不理想。 最近有人开展了呼吸氢治疗脑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研究选择 13 名脑缺血患者,呼吸 3-4% 的氢 30 分钟对大量生理指标没有影响。血液中氢的浓度和许多动物实验观察到的浓度一致。总之,和许多治疗性气体一样,氢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临床,而且非常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和细胞摸屏障,进入各类细胞内结构。当然氢广泛用于临床仍需要开展临床研究,以确定在人体仍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3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中国奖学金基金会新闻
Helmholtz 2012-10-22 16:53
饶子和院士转来2012秋季发布的牛津大学中国奖学金基金会新闻: 详情可从网站下载:www.chinaoxford.org 该基金会除了组织牛津大学校友活动之外,也向有一些专门的牛津大学合作奖学金项目可以提供去牛津深造的中国学生。 最新新闻内容包括: China Oxford Newsletter Autumn 2012.pdf Inside this Issue: Beijing Oxford Debate 1 Int’l Chairman’s Letter 2 Debate Pictorial 3‐4 2012—2013 Scholars 5‐8 Oxford Tea Party 9 University Club Meet 10‐11 Support COSF 12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昂山素季获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xupeiyang 2012-6-21 09:00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2468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本科生发表SCI论文不希奇
xupeiyang 2012-6-20 08:40
大学本科生发表SCI论文不希奇
在北京大学本科四年中,张维加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直升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他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 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3岁杭州男生张维加,近日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杜绝下半身思考的物种
热度 1 caidi 2012-5-25 23:50
呀 今天下午 牛津大学的女人屁股 不见了 换成一条鱼 长得女人模样 至少上半身是 女人模样 鱼的下半身 是鱼鳞 我纯真地坚信那是鱼鳞 不是其它覆盖物 啊!美丽 而有深意的物种 让男人彻底 从下半身思考中挣脱 并忘记 牛津大学的女人屁股 ------------ 后记:美人鱼真的是美丽而有深意的文学(创造出的)物种:拥有人的上半身,可以行一切倾吐、拥吻、抚摸,甚至揪头发、拔小草等等表达爱情的动作;而下半身则回归原始罢,用×××号表示就可以。
1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没有什么比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更重要——访牛津大学教授艾什
whyhoo 2012-5-14 10:26
提莫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对中东欧现当代史的研究而蜚声学界,他还长期在《卫报》开设专栏,是西方世界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艾什教授最近主持了一项关于“言论规则辩论”的研究项目,并访问了北京。南方周末特约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对其进行了访谈。 ——编者 由于中国国内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认为中国将于十年、二十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这也是一种幼稚的预期。美国毕竟不是英国,英国只是一个岛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巨大的大陆帝国,拥有非凡的资源系统,即使它在衰落,也仍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关于言论规则辩论 刘瑜: 艾什先生,欢迎到北京来。您能介绍一下此次北京之行的主要目的吗? 艾什: 我目前在牛津大学的一个重要项目叫“言论规则辩论”,试图探讨在一个所有人都彼此成为邻居的世界里,什么是言论的全球性规范。现在全球有20亿人能够上网,还有20亿人拥有手机,我们必须探讨什么是言论的规范。说美国有宪法第一修正案,所有人都应该遵循那个标准,这是行不通的。为此我创办了一个有13种语言的网站(www.freespeechdebate.com),在这个网站上,我们起草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基本原则,然后我们邀请不同的人就这些原则进行辩论。今天世界上没有什么对话比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更重要,这是我来中国的原因。 刘瑜: 您谈到“言论的全球规范”,可能有人会问,存在一个全球性的言论规范吗?即使是在西方,比如美国和英国,言论自由的边界也未必一样,比如美国的电视节目屏蔽脏话,但英国却并不如此。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艾什: 你的看法完全正确,不是所有人要以同样的方式行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区可能有不同的行事方式。但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地球市”中——他们称之为“地球村”,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地球市”,正如污染会跨越国界,金钱会跨越国界,信息和观念也会跨越国界,尤其是在互联网上。既然已经在交流,我们就需要探讨什么是言论的全球性原则。 在差异面前,大致可能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乔治·布什式的立场。这种看法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胜利,西方有了对一切问题的答案,其他国家只需要买下这个药方就万事大吉了;一个相反的立场是亨廷顿式的立场,这种看法认为不同文明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们只能是两条平行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对于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这种立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立场,所以我们起草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基本原则以供辩论。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草案并不是“西方人的草案”,它的起草人包括中国人、印度人、中东人……所以它已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产物。 刘瑜: 我参观过您说的网站,上面的确列举了一系列言论表达的规则。但是我觉得,人们倾向于在原则上相互同意,不过涉及具体案例时,分歧立刻出现。几乎所有人原则上都同意“对话中应彼此尊重”,但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比如中国现在互联网上,很多对话充满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如果原则上的相互同意,并不能解决具体事件上的分歧,这种原则上的探讨有何意义呢? 艾什: 你说得很对,言论自由的边界应通过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探讨来界定。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个案研究上,不确立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如何对个案做出判断?比如,明星的性生活这个话题,它应该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吗?我认为一个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权保护自己的私生活,除非这种私生活关涉到公共利益。有了这种基本原则,我们才能对一些具体案例做出判断。所以仅有原则是不够的,但仅有具体案例也是不够的,必须将两者放在一起。 刘瑜: 您知道,言论边界在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限制言论,人们有各种辩护,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这种观点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大意是:倡导言论自由,是因为我们相信观念的市场正如商品的市场,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好的观念一定会在“市场”上战胜坏的观念呢?如果是劣胜优汰呢?比如,我们有很“垃圾”的娱乐节目,也有含金量很高的“发现”频道,但垃圾节目的收视率远远超过“发现”,如果这是言论自由的后果,难道不应该限制言论自由、“干预市场”,让好的内容战胜坏的内容吗? 艾什: 那么谁来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呢? 刘瑜: 我不知道。也许有人可以回答,由政治的或宗教的或知识的精英,甚至民众自己,您知道,民众也可以通过民主机制来限制言论自由。总之,各种精英乃至民众,也许他们可以平衡观念市场运行的结果。 艾什: “观念市场”这种说法非常美式,但古典自由主义的看法是不同的。古典自由主义对言论自由的辩护,主要是几点:第一,我,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寻求真理?如果我不能获知所有相关事实和看法,我如何可能知道真理是什么?第二,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实现治理?如果我们不能获知所有相关事实和看法,我们如何找到最好的公共政策?第三,我们如何创新?如果我们不能展开我们的潜能——其中往往包括说出在当时被视为“疯狂”后来被证明为事实的看法,我们如何保持创造性?这是为言论自由辩护的三大理由。但这种自由当然也是有界限的,因为自由不是无政府,但这种限制应该是人们商讨的结果,而不是强加的。 刘瑜: 我同意您的看法,但还是想追问一下,如果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里,质量低劣的言论战胜质量优秀的言论呢?尤其在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煽情言论很可能比理性言论更有市场。 艾什: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言论边界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尤其是媒体——结构和习俗的问题。如果仅让市场来决定言论的内容,那么公共领域很可能不够健康。这种情况下,也许应该做的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补充它。比如在英国,我们有公共广播电视台,像BBC那样。你知道英国每个有电视的人都要交“许可证费”,这是很大一笔钱,这些钱用来资助BBC,而BBC则有义务提供公平、信息充分、有教育性质的节目。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支持媒体来提供质量高的内容。顺便说一句,如果一个人就喜欢看垃圾节目,那是他的选择,没有必要用过于精英的态度来看待他。当然应该有积极行动,使愿意看高质量内容的人们有选择余地。 刘瑜: 刚才您谈到言论自由也应该有边界,您认为哪些原则可以成为言论自由的边界呢?比如最近在美国有一个重大争论,就是关于选举资金的问题。在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判例中,最高法院以“言论自由”的原则保护公司或工会的大额资金助选,但有人认为这种言论自由伤害了平等。在您看来什么原则和言论自由原则一样重要、可以用以限制言论自由? 艾什: 我们的言论自由准则草案,恰恰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准则草案从一个基本前提开始,即人们有权在所有领域自由表达自己并接受不同信息和观念,这也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的内容,几乎所有国家都签署了这一公约,包括中国。这是一个讨论的起点。然后在这个起点上,我们可以问,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是力量的培养(empowerment)。如果你是非洲一个快要饿死的农民,没有机会接触报纸或互联网,那么“言论自由”这个理论上的权利对你来说有何意义?所以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一个权利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使文明、得体的交流得以可能的言论边界是什么?然后我们就应探索言论的边界,比如隐私、国家安全、宗教……在这些个案中探讨法律可以接受的界限是什么,同时也探讨社区道义可以接受的界限又是什么。我们必须在这些关键领域分别探讨作出判断。 至于金钱,美国在言论自由方面的确是个榜样,但金钱今天也极大地扭曲了美国的言论自由。你提到的Citizens United判决认为,公司和个人拥有一样的言论权利。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错误的,是对言论自由的扭曲。我认为言论自由,无论是作为权利还是能力,都属于作为个体的人,而不属于任何集体,也不属于公司。 刘瑜: 言论自由的文化基础是宽容——没有宽容,人们很可能诉诸政府权力来压制他人言论。那么,这种宽容来自何处?您可能知道,中国文化并不十分推崇宽容,我们常常寻求“统一思想”,我们的政治和教育体系常常灌输一种观念,就是所有问题都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对于其他答案,就应诉诸权力去压制。 艾什: 你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很有意思。我认为创新的历史——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 新——恰恰来自推翻“既有的智慧”。中国如果想从粗放型发展转轨到集约型发展,从适应性创新走向开创性创新,就需要突破“既有的智慧”。但这只是对言论自由的工具性理解。另一方面,人与人是不同的,我们得学会与差异相处。两个办法,一个让别人闭嘴,“你尊重我的禁忌,我尊重你的禁忌”,但问题是,如果把所有文化所有社会的禁忌加起来,那么这个世界上可以谈论的东西就很少了。另一办法则是,探索我们可以和平谈论差异的方式,种族差异,宗教差异,性别差异,政治差异……中国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国家,而且身处一个多样性的世界里,所以必须学会与差异相处。 关于“西方的危机” 刘瑜: 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也是您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自由世界》一书中,您谈到“西方的危机”。您指的是什么危机呢? 艾什: 古希腊有个说法:矜骄之后是灾难。在一定程度上,这正是过去20年西方的经历。1989年之后出现了一种“西方胜利主义”的氛围,但“矜骄之后是灾难”。无论是外交领域——比如阿富汗战争和伊战,还是国内政策——比如高债务问题和近期的经济危机,都说明了这一点。 刘瑜: 那么,您认为这场危机是西方发展模式的危机吗? 艾什: 我认为在下述意义上它是一个政治经济模式的危机:我们积累了巨大的债务,我们现在有逐渐老化的人口,并且给老年人允诺了丰厚的养老金,但是同时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较低,丰厚的福利和低经济增长率不兼容。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的政治体系是否有足够的弹性去解决这种危机?所以西方的金融资本主义危机最终将成为对民主制度的挑战。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则是,所有的事物包括权力都是相对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危机”并不是说西方衰落了——全球的生活水准几乎都在提高,只是西方之外的地区在经历更快的增长。美国的增长率是2%-3%,中国则是9%-10%。 刘瑜: 关于欧洲近期的债务问题,很多中国人产生了这样一种困惑:西方之所以出现严重债务问题,是因为他们超前享受了太多福利;而他们之所以超前享受福利,是因为民主制“宠坏”了民众,所以过度民主是问题的罪魁祸首。 艾什: 我认为那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比如北欧国家,既保持了相当的经济活力,同时又提供了相当的社会福利。 刘瑜: 抱歉打断一下,北欧国家目前没有债务危机问题吗? 艾什: 没有,绝对没有,它们的经济运行良好。它们有更高的税收,但也有更高的福利。我认为是具体的经济问题——极端的、还在增长的贫富差距——而不是民主制度,导致了目前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因为一个百万富翁不会买一百万台电视机,但是一百万个中低收入者会买一百万台电视机,所以扩大的贫富差距实际上缩小了市场的有效需求。为了保持一个水平上的国内市场需求,人们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安全感,也就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福利保障。所以西方的福利制度,在某些案例中可能走了极端,但中国则可能处在另一个极端。也许双方都应该改革,走向一个更折中的路线。 刘瑜: 刚才你讲到目前的“西方危机”是具体的经济问题,而不是民主的问题,那么您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有能力去解决这个危机吗? 艾什: 我非常担心美国的情况。我认为美国政治体系的最大优势——其复杂的制衡机制——已成为其负担,因为这个体系里有如此之多的制衡,以至于它已经无法推动结构性的改革,正如奥巴马政府所展示的。但这不是对民主制度总体上的怀疑,而是对美式民主的担心。对欧洲,我持更乐观的态度,因为欧洲有这么多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实验和尝试,从中也许可以找到最好的政策。 不过请记住,整个西方仍然非常富有,其人均GDP仍远远高于这些新兴经济体,而且其经济仍然在发展,只是发展得慢一些而已。所以所谓“西方的危机”并不是那种剧烈的坍塌。 刘瑜: 无论如何,美国仍然是现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难以走出危机,其世界性后果会是什么? 艾什: 人们常说美国是最后的“消费堡垒”,如果美国人不再消费,那么中国经济将会怎样?也将陷入巨大的经济危机。所以“西方的危机”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危机,而是一个扩散性极强的危机。如果有人希望美国失败,并认为中国将从中获益,我认为这是非常幼稚的看法。 刘瑜: 这正好将话题引向了“西方危机”的第二层含义,即西方地位的相对下降,而新兴经济大国的相对上升。如果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相对崛起,使用“危机”这个词合适吗?危机是个负面的词汇,而很多人未必认为这是负面的事情。 艾什: 不,使用这个词汇,我不是在表达看法,而是在陈述事实。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是,当大国的国际地位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时,往往会出现国际紧张局势,甚至战争。这是几千年来的基本历史事实,与崛起或衰落的国家性质没有什么关系。西班牙崛起时如此,英国如此,法国如此。所以今天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以及发挥最大的政治想象力,来帮助国际格局实现和平转型,不是从一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而是从“一极格局”走向“无极格局”。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极格局”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国际结构和国际体系。 刘瑜: 但美国和欧洲仍在国际事务上居于主导地位。 艾什: 我不同意。目前它们的确最强大,这只是迄今为止。皮尤调查中心几年前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中国在2040年会成为世界领袖吗?”绝大多数欧洲人回答“是”,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回答“是”。在政治上,正如在金融上,预期就是现实。人们如果有某种预期,就会根据那个预期行事,从而使预期变为现实。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出一种新的国家秩序来适应这个预期。我的担心是,中国站出来说,我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惟一目标就是自己的发展,而美国则一直在说,我们是老大,我们是老大,那样的话我们所需要的国际秩序就无法形成。 刘瑜: 我个人还是认为,很多西方人现在似乎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中国当世界领袖的意图似乎也被高估了。 艾什: 举例而言,比如就叙利亚问题,或者气候变化问题,全世界都聚焦中国,认为中国既然已是一个大国,就应该有更多的行动,但中国却不断说:不不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国内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认为中国将于十年、二十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这也是一种幼稚的预期。那的确是不现实的。美国毕竟不是英国,英国只是一个岛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巨大的大陆帝国,拥有非凡的资源系统,即使它在衰落,也仍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刘瑜: 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也讲到崛起的中国,大意是,中国已经强大到可以“败事”,但是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成事”;换种说法就是,中国已强大到可以改变博弈的结果,但是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设定议程和建立规则。从气候变化、叙利亚危机等问题上看似乎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成为世界领袖的标志是你可以设定议程、制定规则,而中国离这个标准似乎还有差距。 艾什: 如果中国不做出这样的尝试,世界当然不会指望中国。如果你不唱歌,谁会听你唱歌呢?我个人很希望听到中国在气候变化、人道主义危机干预、能源、水资源、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发出更多的声音。 刘瑜: 也许这正是中国不愿成为世界领袖的原因。更多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似乎可以预防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 艾什: 但我的确认为中国应该开始找出一些领域,在这些领域它能够参与设定日程,比如气候变化领域。 刘瑜: 您知道,有一个词是英国人在殖民地时期用来为其殖民主义辩护的,叫做“白人的负担”,近期有位学者Easterly还写了一本书叫《白人的负担》,探讨如何帮助穷国解决发展问题,所以您看,实际上领导世界、解决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负担”—— 艾什: 但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白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你们的问题。我们住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市”。你住在北京市的东边,假设北京市的西边出现一个大问题,你能够坐视不管吗?西方的一个文化特点是其“普世主义”,我们相信普遍人权,人人应拥有平等的自由等等,但问题是实践常常没有跟上思想。在西方,妇女的平等权利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杰斐逊都曾有过奴隶,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现在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是,向真正的“包容性的普世主义”靠近。实现这个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在老牌西方国家和新兴大国之间展开对话。你可以说:谢谢,但是中国模式适应中国,西方模式适用于西方,我们井水不犯河水……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在影响世界,井水河水已经混在一起,所以必须相互对话。 原文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117
个人分类: 外交|1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精选
dongzg101 2012-1-4 13:53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精选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2-1-4 10:23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牛津大学 本科生导师制 2011 年 8 月底- 9 月初借参加 EuropaCatX 之机访问了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接待我们的牛津大学化学系曾教授详细介绍了牛津的 tutorial system ( 导师制 ) ,以前虽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 。牛津的教授和学生分属于各个 college 。 比如曾教授研究实验室在化学系,但他属于 University College ,化学系和 college 之间是独立的 。牛津大学共有 50 多个 college 。牛津的 college 和中国或美国的学院或 college 完全不同,虽然每个 college 各有强项,但拥有各种专业。而中国的学院基本上是一大类研究方向 ( 如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牛津大学的 University College 的化学教授并不多,从招受化学类学生开始即介入其中。与化学有关的学生入学后,即分属于这些教授管理。每个导师管理少数几个学生 (6-12 人 ) 。导师和学生均食宿在 college 内,看过哈利波特的人对 Dinning Hall 应该印象深刻。用餐时间,大家套上正式的长袍,导师坐在椅子上,而学生坐在较矮的长条桌上(据说并不要求导师每天都得参加)。导师负责安排所管理学生的学业,包括帮助其选课,安排其学习计划,讨论各门学业中的问题乃至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走向社会等等。学业中遇到问题,学生会立即和导师沟通。导师帮助学生准备各种考试。导师有较大的权利决定学生学什么或不学什么。所以这非常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较为坚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曾 教授除了在化学系有研究实验室外,在 University College 有自己的住所 ( 类似于宿舍 ) 和办公室,曾教授说他常和所指导的本科生在办公室中讨论问题。据说每周导师都要和学生见一次面 ( 这也视情况而定,据说可以灵活 ) ,大多是一对一的辅导,除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安排学生的学业和需要完成的自学外,还解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牛津的教授都是优秀的科学家,所以从一开始的介入非常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且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个人的科学家魅力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和培育诚实、正直和有责任心的高尚品德。 导师制要求导师自身是优秀的且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在教育上。据说世界上只有牛津和剑桥依然实施这样的导师制。了解了这样的体制后,我同意曾教授的看法,本科生的培养牛津、剑桥应该是世界一流的。曾教授认为博士生的培养或许美国的体制是最佳的。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热度 17 wangye1966 2012-1-4 10:23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2011 年 8 月底- 9 月初借参加 EuropaCatX 之机访问了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接待我们的牛津大学化学系曾教授详细介绍了牛津的 tutorial system ( 导师制 ) ,以前虽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 。牛津的教授和学生分属于各个 college 。 比如曾教授研究实验室在化学系,但他属于 University College ,化学系和 college 之间是独立的 。牛津大学共有 50 多个 college 。牛津的 college 和中国或美国的学院或 college 完全不同,虽然每个 college 各有强项,但拥有各种专业。而中国的学院基本上是一大类研究方向 ( 如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牛津大学的 University College 的化学教授并不多,从招受化学类学生开始即介入其中。与化学有关的学生入学后,即分属于这些教授管理。每个导师管理少数几个学生 (6-12 人 ) 。导师和学生均食宿在 college 内,看过哈利波特的人对 Dinning Hall 应该印象深刻。用餐时间,大家套上正式的长袍,导师坐在椅子上,而学生坐在较矮的长条桌上(据说并不要求导师每天都得参加)。导师负责安排所管理学生的学业,包括帮助其选课,安排其学习计划,讨论各门学业中的问题乃至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走向社会等等。学业中遇到问题,学生会立即和导师沟通。导师帮助学生准备各种考试。导师有较大的权利决定学生学什么或不学什么。所以这非常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较为坚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曾 教授除了在化学系有研究实验室外,在 University College 有自己的住所 ( 类似于宿舍 ) 和办公室,曾教授说他常和所指导的本科生在办公室中讨论问题。据说每周导师都要和学生见一次面 ( 这也视情况而定,据说可以灵活 ) ,大多是一对一的辅导,除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安排学生的学业和需要完成的自学外,还解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牛津的教授都是优秀的科学家,所以从一开始的介入非常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且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个人的科学家魅力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和培育诚实、正直和有责任心的高尚品德。 导师制要求导师自身是优秀的且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在教育上。据说世界上只有牛津和剑桥依然实施这样的导师制。了解了这样的体制后,我同意曾教授的看法,本科生的培养牛津、剑桥应该是世界一流的。曾教授认为博士生的培养或许美国的体制是最佳的。
13854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一个牛津大学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后职位
halcon 2012-1-4 05:58
Postdoctoral Research Officer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Barnett House, 32 Wellington Square, Oxford Grade 7: Salary in the range £29,099 - £30,870 p.a.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has arisen at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for a highly motivate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Officer to work as a member of a team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al mobility in Britain using data from large-scale longitudinal social surveys.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acquiring large-scale and complex data-sets, such as those of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LSYPE) or the UK Household Longitudinal Study (UKHLS), and using standar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nd more advanced techniques designed for analysing longitudinal data,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nd co-investigators. You will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writing up reports, and for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project website. You will have a doctorate in Sociology, Social Policy, Social Statistics or a related area, experience in working with large-scale, complex data-sets and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such as STATA and/or SPSS, and a good grounding in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is is a fixed-term post for three years from 1 March 2012 or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after to work on a project funded b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Applications for this vacancy are to be made online. Only applications received promptly by 12 noon UK time on 20 January 2012 can be considered. Interviews are planned for week commencing 13 February 2012. Contact Person : Erzsebet Bukodi Vacancy ID : 101757 Contact Phone : 01865 270333 Closing Date : 20-Jan-2012 Contact Email : erzsebet.bukodi@nuffield.ox.ac.uk.
4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津大学2010年财务报告
热度 1 halcon 2011-11-25 04:59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introducing_oxford/annual_review/financial_review.html 2009-2010年,大学总收入8.8亿英镑(大概合88亿人民币)。支出8.85亿英镑(大概合88.5亿人民币)。具体的收入如下: 1,科研经费为最大收入来源,达到3.67亿英镑; 2,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资助2.03亿英镑; 3,学生学费达到1.37亿英镑; 4,捐款和投资收入为2500万英镑,比上一年的3700万英镑略有下降。 5,其它。 政府投入20.3亿人民币,感觉不是很多。 查了一下往年资料: 09年政府投入额是1.95亿英镑; 08年政府投入额是1.86亿英镑; 07年政府投入额是1.80亿英镑。 Planning and finance The University generated a surplus of £6.2 million (2008/09 £1.2 million). The small increase in the surplus was mainly because 2008/09 contained a number of one-off gains and losses, notably the £14.7 million impairment of Icelandic bank deposits that was partly offset by one-off investment gains and endowment reclassifications. 2009/10 £'m 2008/09 £'m Income Expenditure Impairment of Icelandic bank deposits 880 (885) – 863 (852) (15) (Deficit) before donation of heritage assets Donation of heritage assets minority interests Transfer from expendable endowments (5) – 11 (4) 1 4 Surplus for the year retained within general reserves 6 1 Year-on-year income Total income increased by 2.0% to £880 million (2008/09: £863 million) Research grants and contracts continue to be the largest source of income to the University, most of which was matched by related expenditure and increased by 7.8% to £367 million. Grants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 represent the second largest source of University income and amounted to £203 million, up by 3.9%. Academic fees and support grants amounted to £137 million, up by 11.9%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student numbers and revisions to fees charged for some courses. Endowment and investment income decreased by 32.6% to £25 million. The 2008/09 figure of £37 million included a one-off investment gain arising from the sale of University-owned investments as part of the ongoing change in investment allocation strategy. Compared with 2008/09,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come is also reduced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lower average rates of interest. University Income 2009/10 University Expenditure 2009/10 Total expenditure increased by 2.0% to £885 million (2008/09: £867 million). The 2008/09 figure includes £15 million relating to the impairment of Icelandic bank deposits (2009/10: £0 million). Staff costs increased by 7.2% to £469 million (2008/09: £438 million) and were equivalent to 53.0% of total expenditure (2008/09: 50.5%). This increase resulted from an annual negotiated pay settlement of 0.5% in October 2009, annual promotional salary increments, early retirement charges, an increase in the pension charge and an increase in staff numbers. The increase in staff numbers and costs is driven partly by the increase in research activity and is therefore matched by higher research income. Other operating expenses amounted to £360 million, a decrease of 2.1%. Major factors explaining the decrease include a reduction in energy prices and lower revenue expenditure on capital projects. Depreci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44 million in 2008/09 to £52 million in 2009/10, due to the addition of new buildings, the largest of which is the newly refurbished Ashmolean Museum, opened in November 2009, and new equipment. Icelandic bank deposits In autumn 2008, a number of Icelandic banks went into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three with which the University held deposits. The University currently has £26 million of fixed-term deposits with these banks and debtors include a further £3 million of accrued interest in relation to these deposits. The University is working together with other affected bodies to recover these amounts.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July 2009 included an impairment of £15 million relating to the Icelandic bank deposits. The amount ultimately to be recovered remains uncertain and to a large extent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outcome of legal action now being taken in Iceland. Cashflow The net cash outflow, before use of liquid resources and financing for the year, was £17 million and compares with an outflow of £52 million in the previous year. The net cash outflow is largely the result of a switch from current asset investments to fixed asset investments as the University places more of its investments into the new Oxford Capital Fund. Balance Sheet 31/07/10 £'m 31/07/09 £'m Fixed asset Endowment assets Net other liabilities 1,275 629 (103) 1,129 585 (100) Net assets 1,801 1,614 The balance sheet shows an increase in net assets of 11.6%, from £1,614 million to £1,801 million. Fixed asset cost (including heritage assets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s) increased by £146 million, reflecting the continued building programme to support the University’s expanding research base and an increase in longer-term fixed asset investments in the Oxford Capital Fund. Significant capital expenditure was incurred on a number of projects in 2009/10, includ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new £27 million book storage facility at Swindon and demolition and site clearance was completed at the Radcliffe Observatory Quarter, where site infrastructure works have now commenced. In December 2009,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ficially opened the new Ashmolean Museum following a major multi-million pound refurbishment. Endowment funds increased in total value from £585 million to £629 million as a result of stronger equity markets. New funds invested during the year amounted to £18 million.
4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前校长:我们应该寻求大学的引导
热度 1 ssglwu 2011-11-15 16:24
吴国林 牛津大学前校长:我们应该寻求大学的引导 作者:李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www.sinoss.net/2011/1108/37467.html 11 月 4 日 ,在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 2011 )上,牛津大学前校长克林 · 卢卡斯在主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大学的功用,他说:当我们遭遇现代性的困境时,我们应该寻求大学的引导。 “ 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只有在大学里,我们才最有可能找寻到经过深思熟虑,以证据为依据并且不受价值判断污染的结论。 ”   他认为大学有三个基本的功能:第一,它通过研究,切实地发现过去不为人知的现象或特性,或者通过发现已有知识的新意义、新内容或新应用,来构建新的知识;第二,大学检验我们继承而来的知识,证实种种假设,并确认这些知识的合理可靠性;第三,大学将这些知识传给下一代和与他们同时代的社会。    “ 大学的核心活动包括寻求理解和创造可靠的知识 。 ” 克林 · 卢卡斯强调说,大学本身也是全球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它通过跨国教育及师生的全球流动,为不同文化架起了桥梁,促进了现实中的相互理解。而且,大学教育着那些将要领导我们社会的年轻人,向他们灌输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   克林 · 卢卡斯说, 大学要向社会保证,它所提供的知识是准确的,或者说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限接近于真理的,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研究者的中立立场、摒弃预设的结果、公开透明的研究方法和证据以便他人可以检验结论、对这些结论及其意义的自由、活跃的讨论 。 “ 这也是批判性探究的实质。 ” 他说。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1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国水文地球化学之父 W. Mike Edmunds,2009年MEINZER奖获得者
htam 2011-10-9 11:25
英国水文地球化学之父 W. Mike Edmunds,2009年MEINZER奖获得者
在兰州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导师 马金珠教授 和牛津大学水资源中心主任 W. Mike Edmunds教授 合作进行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补给和演化的研究。因此有幸认识Mike,也陪同他的博士生 John Gates 到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进行为期2年的系统采样。向他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幸运地是,到博士阶段,导师 庞忠和研究员 与Mike也有深交,并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Mike也一直关注着我们黄土高原地下水补给研究工作,并给予一些意见。 Mike被誉为 英国水文地球化学之父 ,与我国著名的水文地球化学家 沈照理教授 是几十年的好朋友, 前段时间看到Mike获得美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O. E. Meinzer奖,具体提到了他的贡献,使得我更全面的了解到他。特分享出来! W. Mike. Edmunds Citation by Alan E. Fryar I am honored to introduce Mike Edmunds as the recipient of the 2009 O.E. Meinzer Award. During a career of more than four decades, Prof. Edmunds has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multiple topics in groundwater chemistry . These include controls on water quality in regional aquifers, recharge over a variety of time and space scales, and the origin of mineral and thermal waters. His research exemplifies how combining scientific insight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can yield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Mike earned an Honours BSc in Geology (1964) and his PhD in geochemistry (1968), focusing on the genesis of garnet in polymetamorphic rocks, at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In 1966, he began a 35-year career at the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where, to quote Willy Burgess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Mike became “the father of hydrogeochemistry in the UK” . His research initially encompassed chemical processes in aquifers in Great Britain, the impacts of acid rain o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as noted by Yousif Kharaka of USGS, “ some of the earliest investigations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 particularly the chemistry of hot, dry-rock reservoirs. Subsequent studies in the Sahara and Sahel sparked Mike’s sustained interest in groundwater rechargeand paleohydrology in semi-arid regions. Since the mid-1990s, he has coordinated several major projects sponsor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ncluding baseline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paleohydrology of aquifers across Europe. He retired from an Individual Merit position at the BGS in 2001 but retains an appointment there as Honorary Research Associate. In 2002, Mike became Research Director of the Oxford Centre for Water Research. He holds the title of Visiting Professor of Hydrogeology in the Ox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the Environment, where he coordinates the MSc program in Water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Mike has been a remarkably prolific and influential researcher in hydrogeology. He has more than 140 externall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s; according to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t least nine of his papers have been cited more than 30 times each . He was a 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 and Cosmochemistry’s Water-Rock Interaction Group , which he chaired from 1986 to 1997. His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with the Ineson Lectureship (1998) and Whitaker Medal (1999)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the Ingerson Lectureship (2004) of the IAGC, and lectureships at Trinity College Dublin, Oxford, and Waterloo. He has received the Meinzer Award for four publications that represent the depth, breadth, and sustained productivity of his research: Edmunds, W.M., Bath, A.H., and Miles, D.L., 1982,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East Midlands Triassic sandstone aquifer, England: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46, 2069-2081; Edmunds, W.M., and Walton, N.R.G., 1983, The Lincolnshire Limestone—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over a ten-year period: Journal of Hydrology, 61, 201-211; Cook, P.G., Edmunds, W.M., and Gaye, C.B., 1992, Estimating paleorecharge and paleoclimate from unsaturated zone profile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8(10), 2721-2731; Edmunds, W.M., and Milne, C.J. (eds.), 2001, Palaeowaters in Coastal Europe: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Special Publication 189,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332 p. Edmunds and others (1982) was among the first studies that integrated a broad suite of analyses (major and minor solutes, stable isotopes, 14C, and aquifer mineralogy) with geochemical modeling to delineate regional-scale processes of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in a clastic aquifer. Edmunds andWalton (1983) complemented the 1982 paper by highlighting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in a regional carbonate aquifer and documenting how water quality changed in the upgradient part of the system as a result of agrichemical inputs. This paper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natural attenu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this case, nitrate reduction) at the regional scale. As noted by Bridget Scanlon (University of Texas), Mike’s “use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s indicators of redox sequence in an aquifer … with age indicators and palaeo-recharge temperature proxies provided a sophisticated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rock interaction, climate and abstraction.” Using numerical modeling, Cook and others (1992) demonstrated how chloride and stable-isotope profiles in the unsaturated zone can preserve sub-decadal to century-scale fluctuations in recharge. Yousif Kharaka commented that Mike “ was the first to show how (vadose-zone) tracer based approaches may be used to resolve recharge rates and… history. The results have had profound implications to recognizing the limits of renewable groundwater, especially in semi-arid regions.” Bridget Scanlon added, “Mike’s vadose zone chloride investigations introduced the hydrogeological community to one of its most valuable approaches to recharge estimation…. The approach has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tool for recharge and palaeo-recharge studies worldwide and makes recharge assessment broadly accessibl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mote locations.” Edmunds and Milne (2001) drew together studies demonstrating the emplacement of paleowaters in coastal aquifers across northern and western Europe. In addition to being the book’s senior editor, Mike authored or co-authored seven of its 17 papers. Yousif Kharaka highlighted Mike’s work as “instrumental in the recognition of off-shore palaeowaters as an important new water resource”. This volume is cited in a paper just published on-line in Ground Water by Cohen and others, “Origin and extent of fresh paleowaters on the Atlantic Continental Shelf, USA”. Mike Edmunds’ output has been not only meticulous and prolific, but of great practical relevance.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hydrogeologic researcher of our era, he has worked in multiple regions,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humid to arid, including Europe, north Africa, the Middle East, China, Siberia, and Mexico. In its diversity statement, GSA describes itself as “a global professional society”. It is thus fitting that the Hydrogeology Division recognizes Prof. Mike Edmunds with the 2009 Meinzer Award. Response by W. Mike Edmunds First let me thank you, the GSA Hydrogeology Division and especially the Awards Committee in this Golden Jubilee year for your generosity in having nominated me for the prestigious O.E. Meinzer Award. Secondly I owe special thanks to Alan for his eloquent citation and hard work involved for putting all this together and for the others who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irdly I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inspiration of many British hydrogeologists and working colleagues who have been part of my scientific career. I feel specially honoured as the first British recipient of this award and as a Fellow of your sister society —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ike many hydrogeologists I entered the subject from a hard rock background and was fired up wanting to work further on my electron probe studies of garnet in metamorphic rocks. Even as a hydrogeologist I continue to owe my scientific approach and discipline to the remarkabl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where I studied in the “swinging sixties” inspired especially by Robert Shackleton, Wally Pitcher and Mike Atherton. Hydrogeology was a Cinderella subject in UK in the 1960s and I am indebted to Stevenson Buchan and David Gray who offered me a job in the newly-formed Water Department at the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and who had faith in me to apply my geochemistry at lower temperatures. I joined on the same day as the new Director, Sir Kingsley Dunham. It was Sir Kingsley from his work on ore forming fluids,who was inspirational in getting me up to speed in this new subject. I think it was his strong friendship with Don White and an early meeting with Don that introduced me to what was going on across the Atlantic. Armed with two books— the classic by John Hem and probably the best book on hydrogeochemistry ever written - Solutions, Minerals and Equilibria— by Bob Garrels and Charles Christ, I never looked back. The first task was to set up new hydrogeochemical laboratories and take a fresh look at British aquifers and the geochemical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ir water quality. The first two citations represent two of the papers from this period and exemplify the teamwork and productivity with colleagues of our small group (Adrian Bath, Doug Miles and Nick Walton) that enabled us to apply the growing range of chemical and isotopic tools to buil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itish aquifers. I would like to make special acknowledgement at this point of the encouragement offered by Bill Back (USGS) in my early career on carbonate aquifers. If I had accepted his offer to join him working on the Edwards Limestone my career might have taken a different course. Sir Kingsley Dunham supported my application to attend the IAGC Symposium on Hydrogeo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stry in Tokyo (1970) where I first presented the Lincolnshire work. In Tokyo I was present at the birth of the IAGC Working Group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This coincidence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my career. I have kept the WRI faith for almost 40 years through 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Symposia and have had the privilege of meeting and working with numerous inspirational hydrogeochemists— Tom Paces, Brian Hitchon, Yousif Kharaka— to mention just three. One of my early assignments (1967–1974) was to be part of the BGS team exploring for groundwater in Libya. Apart from successfully defining the boundaries for the subsequent “Great Man Made River” this introduced me to a lifelong fascination with water in semi-arid regions and the amazing resilience of its peoples. Following our initial work in Cyprus,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in Sudan and then in other Arab countries and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African Sahel investig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recharge history. Here I would like to pay tribute t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late Jean-Charles Fontes , with whose collaboration I was able to join up the loose ends of our research in West Africa. The third citation comes from this period of my career where Peter Cook, this year’s Darcy lecturer , and I were able to consolidatesome of the geochemical recharge studies which owe much of their success to Australian connections. It has proved exciting and challenging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o discover Europe, working with colleagues in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Russia!), discovering new scientific and multidisciplinary avenues and enabling me to follow a less-insular approach. Working with large teams in Europe on geothermal energy, hydrogeochemical exploration, palaeohydrology, and baseline geochemistry has led to some highly rewarding research, lasting friendships, and not least an improvement in my linguistic skills - and an appreciation of good wine. The fourth citation exemplifies this work which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apply a wide range of isotopic, geochemical knowledge working with Quaternary geoscientists to understand palaeo-groundwater evolution at a continental scale. There have been many privilege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working with peoples in rural and often remote areas, hearing water stories first hand and appreciating the hardships still faced by the some of the world’s poorest people. These experiences have inspired me and helped me to focus scientifically in key areas of water scarcity and stress on water quality. As hydrogeologists I think we are well placed to transfer good science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Working now with colleagues across a wide field in Oxford University has open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eaching and for integrating our science into areas of water policy and better management of our valuabl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t remains to propose one further special vote of thanks. I could not have sustained such a career were it not for the patience, love and support of my wife Kathy and the “family support team” (Katharine, David, Victoria and Paul), who have often joined me in the field. It is with deep gratitude to the GSA and the Hydrogeology Division and a degree of humility that I am pleased to accept the 2009 OE Meinzer award. I wish the Division well for the next 50 years! P. S. O. E. Meinzer, 1876~1948, 美国杰出的水文地质学家,“ 现代水文地质学之父 ”。本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对美国地下水作了总结性描述,并对一系列水文地质概念和术语进行了探讨,他编著了一本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地质教科书。他还在 1923 年对于 1915 年提出的安全量重新下了定义,在实质上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1928 年, Meinzer 注意到地下水运动的不稳定性和承压含水层的贮水性质,在尝试解决承压含水层下游产生的水量比进入上游补给区的水量要多的问题时,提出了压缩性的概念。 1932 年, Meinzer 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下水部门引进了 29 名地质学家、化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成为了美国研究地下水科学的核心力量; 1939 年,在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SH) 会议上建议把水文学分成地表水文学 (Surface Hydrology) 和地下水水文学 (Geohydrology), 他划分的依据是水文循环的途径;在 1949 年,地下水部门更名为地下水分部。 The O.E. Meinzer Award is the annual award of the Hydrogeology Divisio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t is named after Oscar Edward Meinzer who has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groundwater hydrology". The Meinzer award recognizes the author or authors of a publication or body of publications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advanced the science of hydrogeology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http://en.wikipedia.org/wiki/Meinzer_Award). List of Recipients 1965 Tóth, József 1966 McGuinness, C. L. 1967 Stallman, Robert W. 1968 Hantush, Mahdi S. 1969 Cooper, Hilton H., Jr. 1970 Stringfield, Victor T. 1971 Maxey, George B. 1972 Poland, Joseph F. and Davis, George H. 1973 Back, William and Hanshaw, Bruce B. 1974 Freeze, R. Allan 1975 Bredehoeft, John D. and Pinder, George F. 1976 Neuman, Shlomo P. and Witherspoon, Paul A. 1977 Rubin, Jacob and James, Ronald V. 1978 Nelson, William R. 1979 Sharp, John. M., Jr., and Domenico, P. A. 1980 Cooley, Richard. L. 1981 Bennett, Gordon D. 1983 Weeks, Edwin P. 1984 Schwartz, Franklin W. and Smith, Leslie. J. 1985 Cherry, John A. 1986 Narasimhan, T. N. 1987 Gelhar, Lynn W. 1988 Winograd, Isaac J. 1989 Davis, Stanley N. 1990 Hem, John D. 1991 Neuzil, Christopher E. 1992 Bethke, Craig M. 1993 Plummer, L. Niel 1994 Gorelick, Steven M. 1995 Garven, Grant 1996 Wilson, John L. 1997 Konikow, Leonard F. 1998 Anderson, Mary P. 1999 Sudicky, Edward A. 2000 Chapelle, Francis H. 2001 Philips, Fred M. 2002 Winter, Thomas C. 2003 Ingebritsen, Steven E. 2004 de Marsily, Ghislain 2005 Siegel, Donald I. 2006 Pruess, Karsten 2007 Frape, Shaun 2008 Thorstenson, Donald C. 2009 Edmunds, W. Mike 2010 Baedecker, Mary Jo
5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谓"中微子超光"的错误暴露出来,是好事!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9-27 21:44
所谓"中微子超光速"的错误暴露出来,是好事! 世界顶尖物理学家质疑光速被打破实验结果 2011年09月27日 11:33:0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郭宇靖、张舵)2011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26日举行的提前采访活动中,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对欧洲关于光速被打破的最新实验发出了质疑,或者不赞同发布这个结果。   据英国《自然》杂志22日刊载消息称,欧洲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难以解释的超光速现象。据报道,意大利格兰萨索国际实验室下属的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了来自著名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中微子,两地相距730公里,中微子跑过这段距离的时间比光速还快了60纳秒。   三位世界顶级物理学家在论坛前的采访中对光速被超越这个热点进行了回应。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席、牛津大学能源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史密斯表示,如果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人们就要对所有已知的事物重新思考。“我认为这个实验结果几乎可以确认是错误的。”他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说,最新证明光速被打破的实验结果不太可能是真的。他表示,这个发现并不合理,而且需要研究人员的进一步验证。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表示,他对这个项目非常熟悉,这个项目主要研究中微子,宇宙中有大量的中微子,但是它们通常没什么作用。他说,他所在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个加速器,该加速器会发射中微子到700多公里之外的研究室,并通过追踪器追踪该信号,在当中会有很多新发现。   据了解,若该实验结果是正确的,爱因斯坦理论中广为人知的“光速无法超越”将被打破,现代物理学则可能被颠覆,人类的物理知识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穿越、平行空间、多维度,这些只有电影中才存在的事物或许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卡罗·卢比亚说,这是个很难而且很微妙的实验,是难以置信的惊奇,因为它将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百年来挑战爱因斯坦的人没有一个成功。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发现一个异常,而是要推翻爱因斯坦的全部理论,我们目前还没有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同的东西。   此外,卡罗·卢比亚对发布这个结果的做法并不赞同。他说,这是第一次这么长距离传输中微子,有很多新情况发生,它们中的很多在目前看来都是异常的。卢比亚说:“但是,我认为将该结果公之于众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公众更需要了解的是被认可后的结果。” 但是,本博主认为: 这个错误,不会是,或只是,测量的误差或错误,而是基本原理的错误! 请见博文:"所谓'中微子超光速'错在哪里?如何才对!" 它 暴露出来,是好事! 可以让人们更加知道: 1.相对论的正确和重要! 2.甚至当今许多知名科学家对相对论的认识和运用的低能! 3.实事求是科学讨论的重要性!
个人分类: 物理|40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津印象
热度 2 wangye1966 2011-9-12 13:25
8 月 26 日 - 9 月 2 日赴英国Glasgow参加第 10 届欧洲催化会议 (EuropaCatX)。 利用此机会于 8 月 27 日访问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 8 月 27 日一大早(6:40)从希思罗机场乘大巴(每人 22 磅, 4 人往返 65 磅) 1 小时多一点(不到8:00)到达牛津。接待我们是在牛津留学的厦大杨同学和另一位女同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卢老师课题组的学生。 早餐后厦大的两位同学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牛津多处名胜。牛津是个历史厚重的小城,似乎每一处都有凝重的历史沉淀。牛津据说与牛 (ox) 涉水而过 (ford) 有关。牛津大学本身建于 1167 年,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其中穿插着爱丽丝梦游童话的背景地和哈利波特拍摄景点,令人印象深刻。 上午杨同学带我们在城内观光,牛津城中数百年的建筑随处可见。记忆深刻的有 Christ Church College( 建于 1525 年,据说 200 年内出了 16 位英国首相 ) ,其周边田园风光连接到 泰晤士河畔 ,十分美艳; Radicliffe Square 的圆顶图书馆 (Radcliffe Camera, 据说这座建筑在物理学家 Radicliffe 资助下 1749 年落成 ) ,这是英国的首个圆顶图书馆,非常漂亮; Radicliffe Square 附近的 St. Mary Church ; Hertford 学院的叹息桥 (The Bridge of the Sighs) ; Sheldonian Theatre (建于 1668 年, 用于授予学位 ) ;等等。乃至位于 Broad Street 的 Blackwell 书店外表普通,里面却极为深邃,包括化学、物理化学、催化的各式各样的书籍都能买到。看上几本 RSC 出版的催化和材料方面的书,无奈囊中羞涩。位于购物街头上的 Saxon tower 据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午餐后,牛津大学曾教授带我们参观了他所在的 University College 。著名数学家霍金是该学院的毕业生。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在该学院学习过。曾教授特别带我们去看了雪莱纪念室,据说雪莱曾因其自由思想的作品被 University College 赶出,后来学院又为他建纪念室,可见西方人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见识了只能教授穿过,而其他人必须绕过的草坪。曾教授带我们参观了该学院教授和学生用餐的 Hall ,并详细介绍了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 ,深受启发(另文介绍)。随后参观了曾教授在化学系的研究室,既看了使用了百年以上的实验室也看到非常现代的实验室,历史与现代并存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晚餐在一名为Old School的建筑,看起来也有历史了,现在是川菜馆(成都印象)。晚上住在牛津大学建于 1458 年的 Magdalen College 。古朴的建筑和绿茵茵的草坪非常优美 。入住的建筑名为 Longwall Quad 1 ( 106 室,在三楼)。楼下是 Prof. L. Dreyfus的房间,开始以为是教授办公室,后来得知College提供的既有办公室也有住处 。 虽然入住的房间设施已较陈旧,卫生间和淋浴需公用,但其优美的环境和丰盛的早餐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Magdalen College (住在该建筑的三楼) University College草坪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有历史的化学实验室
5631 次阅读|6 个评论
40年来最近的Ia型超新星爆发了
热度 1 caojun 2011-9-8 18:11
8月24日晚上8点(伦敦时间),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超新星的爆发。它位于大熊星座,离我们2100万光年,是一颗Ia型的超新星。这是40年来离我们距离最近的Ia型超新星爆发。它的亮度逐步增加,会持续到10月份,现在用普通望远镜就能看到。 超新星的分类是按光谱分的,有氢吸收谱就是II类,没有为I类。实际上type-Ib,Ic与Ia相差较大,与type-II倒更相似。type-Ia的爆炸起因还有争议,一般认为是白矮星逐步吸收伴星质量,达到1.38倍太阳质量的临界点后,由核聚变引发。在天文上Ia型很重要,由于吸收质量的过程比较长,因此爆发点一定在临界质量,这样Type Ia超新星的最大光度几乎是固定的,可以作为标准烛光来“刻度”所在星系的距离。 Type Ib, Ic和Type II超新星是大质量的恒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由核心塌缩引起的。其发射的绝大部分能量会在10秒钟内由中微子带走,形成一个中微子爆。再过半个小时,我们才能看到耀眼的光。这些中微子包括了所有种类的正反中微子。通过研究这些中微子,可以告诉我们超新星爆发的机制。地球上有一百多种元素。比氧重的元素基本上都是超新星爆发时才能形成。因此,我们也来自超新星。 大亚湾的中微子探测器8月15日开始取数,如果能赶上一次近距离超新星爆发,那就幸运了。我们赶上了,可惜的是这次爆发的是Ia型,没有中微子。 http://www.ox.ac.uk/media/news_stories/2011/110825_1.html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6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牛校牛人”:20年前的牛津校友照片
Helmholtz 2011-8-5 09:00
“牛校牛人”:20年前的牛津校友照片
这是吕叔祖教授传到邮箱里的几张照片,20年了,只似弹指瞬间,感慨岁月的洗刷。 认识的自然认识,不认识的也不必去问,里面的人究竟都是谁,又散落到何方了。
个人分类: 留在记忆中的精彩图片|4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科学家:居住离赤道越远人类眼睛和脑袋越大
热度 1 duke01361 2011-8-2 07:46
牛津大学科学家:居住离赤道越远 人类眼睛和脑袋越大 (2011-08-01) (伦敦路透电)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来自地球北端的人进化得脑袋和眼睛比较大,以适应黑暗的冬天和黯淡的天空。   科学家对全世界12个不同居住地的55个人的头颅进行研究,从他们的眼孔和大脑的大小发现,离赤道越远,人的脑袋越大。但是他们并不是更聪明,而是因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光线较暗,大脑需要有更大的视觉区。   负责这一研究的牛津人类学学院的皮尔斯说:“随着你离开赤道越来越远,所见的光线也越来越低,因此人类也随之进化为眼睛越来越大,大脑也需要更大,以能够适应视觉的需要。”   研究人员经过比较发现,脑袋和眼睛的大小与其所处的国家的纬度有关联。参加研究的牛津大学的邓巴说,研究结果显示,人类为适应新的居住环境进化的速度。“人类在欧洲和亚洲的高纬度地区仅仅居住了数万年,但是他们已能这么快使视觉系统适应了多云的天空、晦暗的天气和漫长的冬季。”   研究人员说,测量脑腔的结果表明,脑袋最大的是在斯堪的纳维亚居住的人,最小的是密克罗尼西亚人。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2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研究进展----Nature重大突破:最详细遗传图谱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22 14:53
由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组完成了世界上最详细的遗传图谱,这张遗传图谱精确的绘制了来自母本卵子和父本精子中的遗传物质的位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另外一组研究成果也公布在了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21174658941.htm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算算牛津大学有多少人在划船?
热度 3 halcon 2011-6-2 04:35
办公室有个人是 Green Templeton College 划船俱乐部的成员,说是下午有好很精彩的比赛让我去看看。其实三月份就看过他们一次比赛了,不过当时对规则都不熟悉,看了个稀里糊涂。今天同事一直在旁边讲解,所以看明白了。每组比赛 12 个队伍参加,按照一字长蛇阵沿着河边排开,后面的队伍追上前面的队伍即为 Bump ,如果发生Bump,则相关的 两个队伍必须立刻停下来(可能为了安全起见)。下次开始的时候后面的队伍就要排在被 Bump 队伍的前面。 我数了一下一共有 13 个 Division 比赛,其中 7 个 Division 为七个级别的男子组比赛, 6 个 Division 为六个级别的女子组比赛。每个 Division 有 12 个参赛队伍,每个队伍包括八个队员,一个舵手,也就是 9 个人。粗略算了一下,每次比赛参赛队员就是 9*12*13=1404 人。加上每个队伍都有新人在训练,估计有不下两千人在每天都在进行专业的划船训练。如此庞大的数字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还认识一些没有参加划船俱乐部,而是参加板球俱乐部,壁球俱乐部或足球俱乐部的。这些俱乐部都和划船俱乐部一样,每年有自己的联赛。 锻炼身体不仅仅有益健康,而且会在无形中培养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么好的氛围是如何培养和维持下来的是我另外需要观察和理解的问题。
276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大学精神在于追求卓越和自由辩论—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热度 1 halcon 2011-4-27 05:11
牛津精神在于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 牛津大学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芮、黄堃发自牛津 《国际先驱导报》: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的大学鼻祖,您认为是什么样的牛津精神指引着牛津大学长盛不衰?    安德鲁·汉密尔顿: 是的,正如你所说,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高校,我们自己甚至都无从考证建校的具体日期。说到牛津精神,我认为牛津精神中包涵了一所顶级大学所需要的精神。如果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可能有两点: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追求卓越;同时鼓励自由向上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    在 教学方面,我们坚持导师制 ,拥有很好的科研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优秀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牛津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牛津精神的精髓。   牛津大学还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导师制的延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与导师面对面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因此,在我看来, 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的讨论 ,是牛津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 。 (注: 牛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英国和美国等英语国家所有大学的源头所在。通俗地讲,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牛津的导师制是从本科就开始的,每名本科生都会有指定的导师,每位导师一般只带两三名学生。每个星期,导师和学生之间都会进行一小时左右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讨论,这种讨论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既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挑战导师,也需要在辩论中捍卫自己的观点。 这种辩论的好处:“可以在牛津的毕业生身上培养出一种自信。”牛津大学为英国培养出了包括现任首相卡梅伦在内的20多位首相,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元首也曾就读牛津,他们的成功不能不说与在牛津培养出的自信有关。 Q:“学院制”是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但如何划分学院,各国做法不同。中国高校普遍按照专业类别划分院系,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不同与此,是按学生住所、教学住所和以学科方向为依据划分的。您能谈谈牛津大学的“学院制”有哪些特点吗?    A:学院制在牛津大学已经拥有800多年历史了,是牛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38所学院,每所学院的人数从500到700人不等。其中,30所是混合学院,这些学院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7所学院仅招收研究生;还有1所学院没有学生,只接收访问学者。   我认为,学院制具有很多好处。首先,这些学院就像不同的社区在牛津大学的大环境下提供了一个教学和社交的小环境,让新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其次,学院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学科交叉和多元性。我们的学院不是按照专业领域划分的,我们没有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相反,每个学院都拥有较为广泛的学科组成。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来到牛津学物理的学生都会发现,和他在同一学院居住和学习的同学,专业可能是哲学、法语、工程或者其他学科。这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了解和熟悉其他很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及思维方法。同一学院的学生们有机会在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正餐中认识彼此,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讨论问题。 Q:中国的高校几乎都是按照专业学科划分的学院。您认为哪种组织结构更好?    A:我不会简单地判定孰优孰劣,因为每一座高校所选择的组织结构都是其独特历史的反映。在牛津,我们相信我们所选择的结构是最适合牛津大学的,也是最好的。在拥有学院制的同时,也有系别的划分,学生和教职员工与这两者都有联系。    Q:至今牛津大学坚持的昂贵“导师制”,目前都面临哪些主要困难?    A:是的,“导师制”是昂贵,现在是这样,一直以来都是。我很确定,经济因素是“导师制”将面对的最大的坎儿。   我们估算过,虽然每个学科差异较大,比如医学和自然科学可能会更贵,但平均下来,一名牛津大学的 本科学生每学年导师制需要花费1.7万镑左右 。目前,英国政府给每个学生提供5000镑补助,学费中用于支付导师制为3000镑,因此还有很大的差额。学校不得不从其他途径寻找赞助和补贴,这对我们坚持导师制而言相当困难。经济因素之前就是一大挑战,而英国政府削减开支后,挑战仍将继续。 学术成果的评判标准绝不唯一    Q:您既是牛津大学校长,也是一位化学家。在您看来,牛津大学的科研环境是怎样的?    A:非常好!牛津大学拥有杰出的科学院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作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对此我们非常引以为豪。我个人也很高兴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也承担化学系教授的工作。在最近一次的英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估中,牛津大学在科研排行中首屈一指。在科研和生物医学方面,我们是一所非常有实力、有活力的重要机构。    Q:中国高校往往依据论文数量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对此,您怎么看?牛津大学有怎样的评判标准?    A:我觉得, 在评价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时,绝不能只有某一种判断标准 。牛津大学在判断科研成果时,会衡量很多不同因素。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衡量标准之一,但我们还会评判论文内容的重要性,在同一领域进行横向比较。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是否具有吸引和留住科研基金能力,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关注科研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牛津大学的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    Q:我们知道,牛津大学的Isis中心主要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能。您能否具体谈谈牛津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    A:是的,你对我们的情况很了解。我们很自豪创办了Isis创新有限公司,它在转化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创办的Isis创新有限公司是牛津大学全资控股的技术转移公司)   牛津这座城市在英国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是,现在也是。而牛津大学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Isis主要是发现和完善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发掘其中对社会有益的部分,并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将其进行技术转移和转化。他们协助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商业化,包含专利申请,许可授权,衍生公司等。在过去几年间,Isis平均每几周就组建一个衍生公司。我们非常自豪,Isis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很多成功的衍生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在今后仍将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 Q:关于大学排名和英国涨学费问题的谈谈您的看法? A: 即便拥有如此辉煌的背景和难以否认的卓越,牛津大学在一些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也时常经历起落。汉密尔顿在谈起大学排名时表现淡定:“我很少担心你提到的这些排名变化。” 大学排名是作用非常有限的评价工具,有时纯属人为制造的戏剧性事件,对牛津、剑桥、哈佛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名校来说,短期排名的变化说明不了什么。   选择大学时不要过多地考虑排名,而是应该寻找在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适合自己的学校。    牛津大学的学费也提高到了原来的3倍。这主要是因为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花费昂贵,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牛津从来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产业 ”。根据英国政府学费上限调整政策而提高的学费,最后仍将是用在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在牛津享受卓越的教育。 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 Vice-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注:在英国的大学体制中,Chancellor一般是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牛津的现任Chancellor是曾任香港总督的彭定康,而Vice-Chancellor才是实际掌管各项大学事务的负责人,相当于中国的“校长”,汉密尔顿从2009年开始担任牛津校长。
2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清华北大又一次世界一流了!!!
热度 1 firefive 2011-3-11 07:19
http://news.sohu.com/20110311/n279761890.shtml 清华北大跻身声誉排行榜前50名 哈佛大学居榜首 据新华社电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10日发布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美国哈佛大学位列榜首,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跻身百强,分列第三十五和第四十三位。   美国大学在排行榜上独占鳌头,夺得前10名中的7席,并有45所大学进入百强。英国是第二大赢家,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名列十强,总共12所英国大学进入百强。日本大学的表现也很抢眼,5所大学跻身百强,其中东京大学名列第八。   首次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子榜”,是根据各大学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表现确定的。而一年一度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评定指标多达13个,除教学和科研之外,还包括论文引用情况、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以及国际化程度等。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主编菲尔·巴蒂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是在对大学学术表现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全球性调查之后排定的。他指出,在国际人才市场对学生、学者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争夺更为激烈的今天,大学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至关重要。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2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最难实现的称谓
热度 1 lxchencn 2011-1-12 10:22
导师,一个神圣的称谓,在记忆的深处,最早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高喊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一个无法企及的称呼,考研读研了,有了导师,工作了,指导研究生了,自己成了导师,曾经如此高仰、遥远的称呼已经不在孤独,环顾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了导师,博士后也跟导师,本科生跟导师也已经不新鲜了,导师如何名副其实呢? 14 世纪,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度,当时的制度是从学院的基金中留出100先令作为导师的报酬。导师主要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威廉威克姆实施导师制的努力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建立之后,导师制度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此后,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做为一项创举,被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竞相效仿。 追索导师的起源,原来历史悠久, 现代大学的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 导师即导和师之和也,既要导,还要为师,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为师已难矣,为导师易矣?吾日三省吾身,深恐误人子弟,如履薄冰,但愿不辱导师之名也,幸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免费的网络课程,课件,视频讲座[转载]
halcon 2010-12-4 04:47
网上看了MIT的几个免费课件,觉得效果一般。没有人告诉我课件讲什么,只是自己看,费时还收获有限。于是上网找是否有视频讲座,真找到了一些,把所有信息都转载下来吧。其中加州理工的视频讲座最多,效果也非常好。youtube上也有很多专门的讲座,例如 www.youtube.com/oxford 就可以找到很多牛津大学的学术讲座。 可惜的是这些免费课程中,理工类的太多,人文类的太少。个人认为相对于理工类的交流,我们更需要顶级名校开放的人文学科资源,学习他们如何思考和反思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我们国家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近期参加了很多牛津大学相关的seminor,其中有一个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融合和民族发展的问题。对从1999年开始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后来的发展转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我很佩服老外会对中国的民生问题做如此细致入微的研究。相比有些国外所谓专家和媒体对中国事物的指责,我更喜欢这样的研究。同时我还在网上课堂学习了哈弗大学的哲学课程,并且学习了小可同志提供的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相关知识。更觉得国人对于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成功转型等等这些问题思考的太少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不过我觉得这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探讨阶段,应该推向民间,大家都来思考思考。往小里说,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解决,促进发展,凝聚人心,全力向前。这些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的确需要很高的智慧。 看到 dragonroar 在推荐英文版的国外大学网络课程,想起了前不久看到的一篇应该是翻译的文章,凭记忆搜索了一篇类似的,但肯定不是我看到的那篇。也复制一份,对研究课程的同学应该有用。 一、伯克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作为美国第一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了许多优秀教授的播客和视频讲座,可以跟踪最新的讲座。想看教授布置的作业和课堂笔记,可以点击该教授的网页,通常,他/她都会第一堂课留下网址。实在不行,用google搜搜吧!   伯克利的视频都是.rm格式,请注意转换   二、麻省 麻省理工学院 http://ocw.mit.edu/OcwWeb/web/courses/courses/index.htm 麻省理工是免费开放教育课件的先驱,计划在今年把1800门课程的课件都放在网站上,提供课程与作业的PDF格式下载。三是,麻省理工只提供少数的视频讲座。坐过学生上麻省有一个绝对优势,麻省理工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都建立了镜像网站,把麻省的课程都翻译成立中文。鉴于PDF格式,推荐使用FoxIt Reader。    www.core.org.cn (中国大陆) 推荐    www.myoops.org (中国台湾) 二、卡耐基梅隆 http://www.cmu.edu/oli/ 卡耐基梅隆针对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提供10门学科的课程视频。与其他大学的免费课程一样,非卡耐基梅隆的学子能学习课程,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课程进度,卡耐基梅隆建议造访者在网站上注册,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这样一来,你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门课程,还要参加几次考试,当然,即使你得了100分,卡耐基梅隆也不会给你开证明,更不会给你学分。 四、犹他 犹他大学 http://ocw.usu.edu/front-page/Courese_listing 犹他大学类似于麻省理工,提供大量的课程课件 五、塔夫茨 塔夫茨大学 http://ocw.tufts.edu 塔夫茨大学也是“开放式教育课程”的先驱之一,初期提供的课程着重在本校专长的生命科学、跨领域方法、国际观点以及对美国地区性、全国性社群服务的基础理论。 六、公开 英国公开大学 http://openlearn.open.ac.uk/course/index.php 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一部分课程是对注册学生开放的,但是有一批很好的课程是免费的,并提供视频。每门课还设立了论坛,在社区中,大家发表意见,提供其他的学习资源,互相取经。在这个网站里,最能锻炼自学者的能力,因为你要不停地淘,才能找到宝贝。 七、约翰霍普金斯 约翰霍普金斯 http://ocw.jhsph.edu/topics.cfm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但是,现如今有动机的人不用花一分钱,便能通过网站获得该校的前沿知识。约翰霍普金斯提供了本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包括青少年健康、行为和健康、生物统计学、环境、一般公共卫生、卫生政策、预防伤害、母亲和儿童健康、心理卫生、营养、人口科学、公共卫生准备和难民卫生等。 八、Connexions http://cnx.rice.edu CNX.org由莱斯大学开发,号称是课程资源免费共享图书馆。与其他大学不同的事,CNX邀请教授学者建立自己的社区,把自己的最新成果公布于世,接受大家的评价。可以说CNX开辟了大学资源共享的新天地,尤其适合自学能力超强的大学生。有些课程有中文版。 九、索菲亚 索菲亚大学 http://sofia.ocw.cn/gallery 无论是想当一名管理者、作家、评论员、还是要从事设计和IT业的人,索菲亚大学的免费课程肯定让你受益匪浅。索菲亚大学提供了8门学科的课程,其中《企业网络安全实战》已翻译成中文。 十、华盛顿 华盛顿大学 http://www.cs.washington.edu/education/course-webs.html 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工程学比较强,相关的几百门课程都已经放到网上。不但本科生能找到所需要的课程,连研究生也能淘到宝贝。该网站还提供特色讲座,比如:妇女、计算机与合作。课程不但提供讲座介绍、课堂笔记、有些课程还提供视频。 牛津、斯坦福、耶鲁大学联合网站 http://www.alllearn.org 哥伦比亚大学 http://ci.columbia.edu/ci 伯克利音乐学院 http://www.berkleeshares.com 杜克大学法律中心 http://www.law.duke.edu/cspd/lectures 圣母大学 http://ocw.nd.edu 英国格雷莎姆学院 http://www.gresham.ac.uk/default.asp 加州大学Irvine分校 http://ocw.uci.edu 富布莱特学校 http://ocw.fetp.edu.vn/home.cfm 日本东京大学 http://ocw.u-tokyo.ac.jp/english 日本早稻田大学 http://www.waseda.jp/ocw/index.html 日本大阪大学 http://ocw.osaka-u.ac.jp/index.php 法国巴黎高科 http://graduateschool.paristech.org 再给个看大学视频播客的 斯坦福大学 http://itunes.stanford.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http://itunes.berkeley.edu 普渡大学 http://boilercast.itap.purdue.edu:1013/Boilercast 美国西南理工 http://pocast.swtc.edu/lecture/index.php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http://www.bruincast.ucla.edu 西肯塔基大学 http://blog.wku.edu/podcasts Dupage学院 http://www.cod.edu/multimedia/podcast/CODcast/Welcome.html 纽约城市大学 http://podcast.york.cuny.edu/lectures 莱斯大学 http://webcast.rice.edu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http://podcast.ucsd.edu 剑桥大学 http://mediaplayer.group.cam.ac.uk/main/Podcasts.html 美国大学华盛顿法律学院 http://www.wcl.american.edu/podcasts 杜克大学法律学院 http://www.law.duke.edu/webcast 乔治敦大学 http://webcast.georgetown.edu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http://www.chicagogsb.edu/multimedia/podcast 波士顿学院 http://frontrow.bc.edu 哈佛商学院在线 http://www.hbsp.harbard.edu/b02/en/hbr_ideacast.jhtml;jsessioned=NVHF0YFBS5ZCGAKRGWDR5VQBKE0YIISW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http://havenscenter.org/audio/audio.htm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http://www.johnshopkins.edu/podcasts.index1.html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http://www.lse.ac.uk/rescources/podcasts/Default.htm 普林斯顿大学 http://uc.princeton.edu/main/index.php 英国泰晤士报MBA http://uc.princeton.edu/main/index.php 耶鲁大学 http://www.yale.edu/opa/podcast/
个人分类: 未分类|7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津大学教授对中国学者科研工作"一针见血"的总体评价
nwpacific 2010-10-28 11:42
一位中国学者及其合作者对地学领域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西北太平洋边缘海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十年磨一剑的研究,将研究成果(约110页两篇文稿)应约寄给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教授P. England, 他给了一个总体评价(注:约定时他很忙,但他承诺能给个总体评价。约一个月后他给了这个评价): ......Having said that, I found the papers to be very well written, and to present a coherent and convincing view of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region. Prof. England 是当今最伟大的欧亚大陆板块构造研究专家之一。虽然他评阅文稿的时间仓促和对文中涉及众多重要问题的每个新思想评价不一定都十分在行,但仍然能体现他专业上的高水准,他的评价是一针见血的,体现在关键词 coherent (前人的研究是在一个错误的大前提下,把许多重要问题孤立的研究,得出非常复杂的、杂乱的认识)。中国学者的研究再次证明真理常常是简单的。这个评价应该是历史性的。但必须说明,这个重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边缘海演化重建方面还有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现在大约完成了80分左右, 如果彻底解决是100分的话。 欢迎对这个评价和有关问题继续讨论和质疑。 . . 相关联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9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5397 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50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819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津大学生活点滴-2
halcon 2010-10-28 04:22
每星期二学联都会安排一次学术报告,这星期邀请了牛津大学人文类学科唯一的华人教师傅老师给我们介绍牛津生活、学习方面的信息之南。我也有机会对牛津的学院制,导师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报告的地方距离我住的地方比较远,距离赛义德商学院又很近。因此,我每次都是工作到接近7点,直接过去。昨天一同来的还有 牛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领导力项目部副主任杨老师。 牛津大学的师生比例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所谓导师制,就是学生入学后在生活,学习,学术等方面都有专门的导师指导。我来这里的第一天,老板也建议我在 College 找一个职位,其实就是当学生的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或学术方面的事情。虽然导师众多,但导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找学生的,需要自己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自主创造力就非常重要。这样学生的沟通能力,利用资源能力无形中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国内学校有团委领导下的导员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不过通常一个导员需要管好几个班,效果可想而知。国内的学生会组织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行政管理的延续,根本代表不了学生的利益,而且很容易沾染上国内官场的很多坏毛病,成了高校藏污纳垢之地。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这样环境呵护下的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加上牛津几百年文化的积淀以及各种多如牛毛的高水平报告的滋润,想不学到东西都难。 牛津的另一大特点是学院制。傅老师很自豪地给我们介绍了牛津的学院制。各个学院有自己独立的人、财、物权,不受大学影响。大学制定学院的发展政策,并负责考评各个学院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成绩对各个学院进行排名。由于有独立的人财物权,因此经营好的学院自然富得流油,势力也很大。不过在我看来,学院制是落后于时代的制度,当今学科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院制不利于整合不同学院的优势学科,而且很容易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一点牛津恐怕已经落伍了。 牛津的精英意识的问题来源于一位来自于中石油访问老师的提问:牛津大学每年的就业情况如何,学校有没有相关的政策。结果两位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她们讲牛津的学生有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来牛津招聘的肯定不是来请招一般的技术员,工程师。事实上,大部分的牛津学生都当了公务员(其实就是从政,牛津有培养政治家的传统。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牛津的 PPE 学生),或进入投资银行。企业看重的并非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是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这一点和当初瑞士小组在国内招聘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国内的情况就大不相同。由于毕业生太多,学生已经是秋后的白菜价了。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谈何发展。不过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也激发出了很多学生的生存本能。我在上海一年,很多学生大一,大二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想要学习很多东西,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很多时候是漫无目的地学习,没有计划,没有方向,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赞赏牛津的精英意识的同时,觉得高校或者我们每一个人只有精英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忧患意识。 我最后还提了个问题:当今社会,中国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中国政府也很重视对外交流,派很多老师和学生出国访问(结果如何暂且不论,不过至少给老师和同学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欧盟也很重视与中国的合作,第七、第八框架的基金都有专门中国的合作。不知道牛津大学有没有这方面的合作计划或资助计划。两位老师的回答令我非常失望。他们的原话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大体的意思是:当今社会是英语主导的世界,欧盟的基金都是大佬把持,很不公平云云。言外之意,牛津怎么会专门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呢。但愿他们的表态不能代表牛津的意愿。我相信,未来世界的制高点在中国。谁把目光、资源投向中国,谁就越早具备了占据制高点的先机。中国给世界的机会是公平的,希望世界各国的高校能抓住这个机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59 次阅读|4 个评论
牛津大学生活点滴-1
halcon 2010-10-26 20:36
牛津大学的报告非常多。由于全校的e-mail有统一的管理系统,因此凡是相关的报告都会发到我的信箱。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随意选择。每周二是James Martin School的固定学术报告时间,也就是我所在小组的固定报告时间。于是每周二大家都会非常高兴,并非因为要进行学术交流,而是因为报告厅桌子上会摆满很多好吃好喝的。好吃好喝,还有人作报告。感觉和在饭店吃饭,还有音乐伴奏差不多。 一般这样的报告都安排在中午12点半,都是坐了一上午又累又饿的时间。于是只要有报告都是人山人海,目的不言自明。能学到东西就学,学不到就吃。在国内组织学术报告的时候记得总有领导做动员各个研究所必须要出几个几个人云云。现在想来,如果国内的这种学术活动也搞成自助餐的形式岂不很有意思,相信不用动员,定会蜂拥而至。而且世间上也正不占用正常工作的时间,一举多得呀。 这里不得不提到邮件系统,类似的系统在瑞士也有。国外高校在信息服务上做的的确非常好。不仅可以查到学校里面任何一个人的e-mail地址,而且根据研究兴趣可以自己定义research group,凡是相关的信息可以一次群发。这样信息交流非常高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电子资源。刚来还用的不熟练。等了解多了再介绍介绍。 就是不知道这套系统贵不贵,如果能在国内推广普及那可就太好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88 次阅读|6 个评论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 at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halcon 2010-10-22 21:03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 at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ree year post, starting 1st September 2011 Grade 09S 42,563 - 49,342 (with a discretionary range to 53,981 p.a.) The fellowships are likely to be accompanied by non-stipendiary College research fellowships, the details of which will be available at the interview stage. If no suitable applicants are identified on the grade 09S then the post may be offered as a Research Fellowship on the grade 08S 36,715 - 43,840 scale (with a discretionary range to 47,905) with an appropriate change in the duties Job Description Responsible to: Professor Neil Shephard, Institute Research Director Purpose: To conduct high-quality research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Duties Research: To engage in original and objective research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to lead our research effort in a specialist area of interest to the Institute; To establish a high profile for the new Institute in academia and in the wider community; To train, guide and motivate research students and junior colleagues; To work effectively and collegially with colleagues as part of a team, including participating in running of seminar serie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a; To be sympathetic to the way resear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pproach quantitative finance. To contribute to the planning of the Institutes research direction and aims; To develop collaborations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and to help develop a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a particular area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2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runs two highly successful one year masters courses which are related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The MSc. i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run by the Mathematics Department and Computing Lab, started in 2007 and has around 30 students. The MSc. in Financial Economics (MFE) started in 2005 and has around 80 students. It is jointly run by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and the Said Business School.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ould be encourag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teaching of one of these courses. Typically this will take the form of teaching an elective in some aspect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related to the candidates research interests. If the Research Fellow wishes to carry out teaching beyond 24 hours of contact time then they need the explicit permission of the Research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Selection Criteria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an independent programme of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research in an area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Significant publication record (commensurate with career stage) and qualifications in appropriate disciplines for research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effectively to ensur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in the University and in the wider academic community; The ability to initiate, maintain and lead research; The ability to work effectively and collegially with colleagues, including participating in running of seminar series;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effectively to teaching at Masters level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OXFORD-MAN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Founded in 2007,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re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It is a p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t has a particular focus on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The Institute draws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following Departments at Oxford: Computing Laboratory, Economics,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aid Business School and Statistics. It has its own building in the heart of Oxford, which houses its faculty, post-doc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support staff. It provides excellent research facilities including outstanding computing and data resources and a well supported seminar program. It also runs conferences and an annual symposium.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Institute is that it provides space for researchers with an interest in quantitative finance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llectual agendas, working on topics of their own choosing, in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e mai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Institute is from Man Group plc, a FTSE100 company. As well as providing very substantial long-term funding for the Institute, Man has collocated with the Institute its own research laboratory.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foster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world and practitioners. The following Oxford University faculty are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Mike Giles, Professor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Computational finance working on both Monte Carlo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Georg Gottlob, Professor of Computing Science. Computational finance. Web data extraction,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computational logic, data bases, data base theory. Chris Holmes, Professor of Biostatistics, Lecturer in Statistical Genet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via probabalistic data modelling. Sam Howiso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finance; derivatives pricing; energy markets; asymptotic methods; market microstructure models. Terry Lyons, FRS, Wallis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Stochastic analysis, particularly the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driven by rough paths; particle filters. Jose Martinez, Lecturer in Finance. Capital markets, investments and investor behaviour. Tarun Ramadorai, Reader in Finance. Empirical asset pric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hedge funds. Stephen Roberts, Head of the Pattern Analysis Machine Learning Group at Oxfor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to data analysis, particularly problems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decision theory. Neil Shephard, FBA, Director of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Economics Professor. Financial econometrics. Modelling volatility in continuous tim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Kevin Sheppard, Lecturer in Economics. Financial econometrics. Measurement,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properties of multivariate financial time series. Thaleia Zariphopoulou, Man Professor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Stochastic evolution of forward investment performance process, Monotonicity properties of optimal feedback portfolios, Valuation of early exercise claims under forward performance criteria Xunyu Zhou, Nomura Professor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Insurance, stochastic optimal control, applied probability and stochastic processes More details about the Institute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oxford-man.ox.ac.uk/ . Facilities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opened in September 2007. The Institute has grown rapidly since then and recently relocated to new premises in Jericho (Eagle House, Walton Well Road). The new building includes a state of the art lecture theatre, double the office space of the previous building, a large common area on the top floor with lovely views over Oxford and more space for the Man Research Laboratory, which has also expand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Institutes opening in 2007. The Institute provides office accommodation for its faculty and research. It aims to provide first rate IT facilities for its members and gives each member a personal research allowance to support their own research. The level of this allowa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is currently 5,000 a year. In addition there is generous support for seminar speakers, visitors, conference organisation, et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FINANCE WITHIN OXFORD Oxford has a strong reputation for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various areas connected to finance, with colleagues working together across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We have three formal research groups: Finance Group at the Said Business School, the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Group (which contains within it the Nomura Centre for Mathematical Finance) and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Quite a number of colleagues are members of two of these research groupings, the groups run joint seminars and jointly organise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actitioner Lectures in Finance --- reflecting how well these groups work together. In addition we have a number of informal groups of researcher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s in subjects like finance and law.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the Oxford landscape in finance is that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coordinated through the Oxford Financial Research Centre (OFRC) --- which provides a single portal through which interested parties can learn about our research and teaching. Its webpage www.finance.ox.ac.uk provides an exhaustive list of researchers at Oxford with an interest in finance. How to Apply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CV including a list of publications, employment history and education, together with a cover letter and two research papers to personnel@oxfordman . ox.ac.uk no later than 6 January 2011.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Oxford-Man Institute can be found at www.oxford-man.ox.ac.uk . GENERAL INFORMATION Salary The salary offered for the appointment to this job will be based on an annual salary in the range 42,563 - 49,342 with a discretionary range to 53,981 (University Grade 9 as at August 2010), depending on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f you are appointed at a salary below the top of this range, your salary will automatically be increased each year until you have reached the top point. Increases beyond this point may be available in certain cases. There is also an annual cost-of-living salary review, which normally takes place in summer each year. Holiday The annual holiday entitlement will be 38 days, including 8 public holidays. Holidays must be arranged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Head of administration. Pension The post is pensionable and the postholder eligible for membership of the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 (USS), a contributory scheme to which members pay 6.35 per cent of annual salary. Subject to the Universitys Statement of Pensions Policy, which will be issued to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the appointee will be deemed to be in membership of USS until such time as he or she gives notice in writing to exercise the right not to be a member of the scheme. The Universitys normal retirement date for academic-related staff is 30 September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66th birthday, except that, if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can establish vested rights, as defined in the Universitys statutes (details available on request), in retirement at age 67 or later, then the date of retirement will not normally be later than the 30 September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68th birthday. Maternity Leave and Childcare The University has a generous maternity leave scheme and also offers paternity leave to expectant fathers and partners, and adoption leave. It offers subsidised nursery places, a childminding network, a holiday playscheme, and tax and National Insurance savings scheme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see www.admin.ox.ac.uk/eop/child . General benefits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benefits of working for the University is given in the note attached to these further particulars. Probationary period The appointment will be subject to an initial probationary period of one year, during which the appointment may be terminated by one months notice on either side. Following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probationary period the period of notice would be three months on each side. Right to work in the UK Applicants who would need a work visa if appointed to the post are asked to note that under the UKs new points-based migration system they will ne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y have sufficient points, and in particular that: (i) they have sufficient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evidenced by having passed a test in basic English, or coming from a majority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or having taken a degree taught in English) and (ii) that they have sufficient funds to maintain themselves and any dependants until they receive their first salary payment. Further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www.ukba.homeoffice.gov.uk/workingintheuk/tier2/generalarrangements/eligibility .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screen individuals for employment. Any such screening would be discussed with an individual in advance of its taking place. Equal opportu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policy and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require that all staff are offered equal opportunities within employment. Entry into employment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progression within employment will be determined only by personal meri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riteria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duties of each particular post and the relevant salary structure. In all cases, ability to perform the job will be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Subject to statutory provisions, no applicant or member of staff will be treated less favourably than another because of his or her gender, marital or civil partnership status, sexual orientation, religion or belief, racial group, age or disability. Where suitably qualified individuals are available, selection committees will contain at least one member of each sex. Data Protection All data supplied by applicants will be used only for the purposes of determining their suitability for the post1 and will be he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Data Protection Act 1998 and the Universitys Data Protection Policy. BENEFITS OF WORKING FOR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we are naturally very proud of our outstanding reputation for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But we are also proud to say that we are one of the regions biggest and best-established employers, with a real diversity of staff helping to sustain our success - from lab assistants, cleaners, technicians and secretaries, to IT,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s. Join us, and you can expect to find yourself working in a friendly, open-minded atmosphere where your ideas will be welcomed, with an interesting and satisfying job to do, and with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learn new skills, or maybe even get some extra qualifications. As well as pay and other benefits such as generous holidays and an excellent pension scheme, we may be able to help you with: Training we train our staff, both in the skills needed for starting the job, and to help them develop afterwards. If you do not have all the skills we are looking for (e.g. computer packages), but you know that you are a quick learner, it is worth asking if training might be available. Working hours we may be able to be flexible about working patterns to help you combine work with responsibilities at home. Even for full-time jobs, we can often adjust starting and finishing times, or even sometimes consider term-time-only working: if this is important to you, let us know. Disability if you have a disability, we have specialist staff who can help you to start and stay in work. Childcare we have several subsidised nurseries for under-fives, a holiday play scheme, tax and national insurance savings schemes, and are looking to expand our facilitie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see www.admin.ox.ac.uk/eop/child . Parenting as well as providing childcare facilities, we have generous maternity, paternity and adoption leave schemes to help new parents on our staf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needs we respect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lives of our staff. If you need time away from work, or special facilities, and can give plenty of notice for arrangements to be made, this will always be considered. Travel arrangements we offer an interest-free season ticket loan scheme for bus or train season tickets. Annual passes for Oxford Bus Company routes are available at discounted rates. Use of University facilities all University staff can use the study facilitie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museums; join the University Club, a sports and social club which has its own bar, caf, and reading room; and make use of the University Sports Complex and the Pulse fitness centre. Discounts a number of discounts are available to University staff e.g. for insurance, holiday travel, and computer equipment. The range of benefits is continuously reviewed and extended. Further details are on the Personnel website at www.admin.ox.ac.uk/ps/staff/benefits . If you come from outside the area, you may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as well as the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such as the dreaming spires of all the lovely old buildings, the river, and a number of attractive parks and gardens, Oxford also has a busy shopping centre and a lively nightlife, particularly during term time. Housing is relatively expensive within the city, but nearby areas such as Didcot or Bicester are more reasonably priced. Although car parking is difficult during the day, there are good train and bus services, including several Park and Ride routes; and, of course, lots of cycle paths.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签证申请和生活指南
halcon 2010-10-13 18:16
从10月7日抵达牛津已经近一个礼拜了,期间经历了准备签证材料的忙忙碌碌,递交材料的小心翼翼和拿回结果的忐忑不安。现在空闲下来把过程贴出来与大家共享。 我申请的Tier-1签证,是所有签证中最难得。打分需要达到100分才可以。不过如果英语可以的话,不建议通过中介递交材料。中介不仅收费极其昂贵(上万元),而且对于签证通过没有任何帮助。我问过签证处的人,只要材料符合规定,通过率100%。也就是说只要材料没有造假,一定会通过的。 具体的打分信息可以查阅英国签证中心网站。具体信息包括:年龄,学历,收入,英语考试和近三个月存款证明。按照最新的政策,30-35岁可以打10分,博士学位可以得45分,MBA可以得到75分,英语考试的十分必须有。可以参考移民局网站上的数十种考试,只要通过任何一个都可以拿到英语的10分。不过Tier-1的非常非常难,要有心理准备。我刚开始没重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过去。年收入12万人民币才可以拿到25分。另外近三个月的存款不能低于2800英镑。我刚刚拿到100分。 递交的时候需要注意,凡是需要把原件拿回来的都要有相应的复印件。签证费7590元。一般20个工作日就会有消息。我很幸运5天就下来了。记得去取签证的时候很紧张,因为根据今年的记录20天内签下来的可能性是0%,于是心想可能被拒签了。结果是过于担心了。 生活方面第一重要的租房子。如果没有人帮忙联系,可以上 http://www.spareroom.co.uk 去找。这里都是英国当地人家往外租一两间房子的消息。消息来源可靠,童叟无欺。输入要前往地区的邮编就可以了。在房子信息里可以看到房子所在的位置,估计一下与自己工作或学习的地方的距离再做决定。免费注册一个账号,就会有人主动和你联系了。 住处和手机号是两个最需要先解决的事情。手机可以随便在路边的超市买。我来牛津之后才发现,这里手机并不是实名制。也不需要出示证件。掏钱就能买,和国内的一样,因此很方便。不够可想而知,也一定存在手机诈骗的可能。因此需要提防小心。 在牛津出行自行车是必不可少的。我是在 www.dailyinfo.co.uk 上找的二手车。直接打电话联系或发e-mail即可。 中国超市的地址是42A Hythe Bridge street oxford,直接在google map上就可以找到。种类齐全,不过服务很差,好像很痛恨中国人的样子。中国超市出来往难走不愿可以找到Westgate,里面就是一个大的百货商店。生活用品和吃的都有卖。 大街上虽然有很多中国人,不过大家不怎么打招呼。毕竟生活轨迹没有交点,认识起来也很困难。 虽然实验室也没有中国人,但是交流起来问题不大。也是锻炼英语的好机会。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e-mail:jianguo.liu@sbs.ox.ac.uk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Senate的牛津如何张扬学术权力?
lgmxxl 2010-6-12 10:19
英国大学董事会主席委员会(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Chairmen ,简称 CUC )在《 Guide for Member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UK 》中明确要求英国的大学应该设评议会( Senate )。评议会主要由校内人员组成,除非是为了学术目的需要外部组织的代表参加。评议会一般由 50-100 人组成,包括教师、学术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等。评议会负责调节和引导的大学学术工作。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 ①学术战略制定;②科研提升;③通过课程内容和新课程;④学术标准;⑤学位授予程序;⑥任命内部与外部主考官;⑦考试的政策和程序;⑧入学标准;⑨学生纪律。 而牛津大学恰恰没有在大学层面上设立 Senate 。并不是不想设,而是没有设立成功。 2000 年前任校长胡德曾想变革牛津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为此由理事会先后提出了三个改革方案:《牛津治理结构 ( 绿皮书 ) 》、《牛津治理讨论稿》、《牛津大学治理 ( 白皮书 ) 》。这些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设立由副校长任主席的 Senate ,统筹负责大学的学术事务。评议会的组成人员既包括来自各学部的学术人员,也包括来自各学院的代表。 Senate 既负责审议大学层次的学术发展规划,对学校所有教学、科研及相关学术性工作负责,也负责审议学院的学术发展目标和规划。这个《白皮书》遭到学院的反对,最终在 2006 年被牛津大学议会( Congregation )否决。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议会不会否决理事会提出的立法建议和决议。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 起 也只有此一项立法建议被议会否决。 没有 Senate 的牛津何以张扬学术权力呢?其秘诀有二: 其一,学院会议 牛津的学院是牛津大学的重要有机体,是先于大学并在法律意义上高于大学的机构。学院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是学院会议,会议成员主要由学院的教学人员组成。学院会议就学院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等问题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学院会议是在实践和行动层面积聚大家观点、建立共识、反思学院治理的平台,学院会议同时也是代表学院集体与大学联系的中介。学院会议有一个执行委员会,它由主席、 10 名委员会和一些小组委员会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处理学术和财务事宜。 胡德校长的改革目标是恰恰是要取消学院会议,虽然在最后的白皮书恢复了学院会议,但因其成立新的大学理事会改变了人员构成(半数以上成员由校外人士组成,人数由目前的 25-28 人缩小为 15 人);评议会将对学院事务进行干涉,评议会又受制于理事会等原因,而遭到学院反对。最终学院以干涉学院自主权、削弱学术权力、妨碍学术自由等原因而在议会会议上否决了理事会的改革动议。 其二,学部委员会 牛津大学的学部是直接隶属于大学的机构,由大学副校长直接领导。牛津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部、医学部四个学部。学部虽然由副校长领导,但在学术政策的制定上具有相当的授权,同时学部还有在自己预算范围内的预算计划制定和财务决定权。每个学部设有学部委员会,有一名全职的主任(一般是理事会或主要委员会的前任委员)负责管理。主任在副校长的同意下对学部事务具有完全的行动权力。 2000 年后,学部基本把权力转移给其委托的系和教学组。系和教学组是牛津大学进行研究、讲课、上实验室课和确定教学提纲的机构。可以说学部在相当程度上是教师和学系的代表。 学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①负责学部、学部发展和课程教学;②监督和完善学部研究氛围;③ 5 年战略规划的建议和 1 年执行情况报告;④负责和监督学部的所有事务,包括预算、教学大纲、人员安置、空间安排等。 由此可见,牛津大学不设大学一级的 Senate ,恰恰是为了实现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张扬学术权力的目的。因为,在目前的学院会议、学部委员会运作下,学术自由、学术自主得到充分保证。 CUC.Guide for Members of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Bodies in the UK . 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4/04_40/04_40.pdf AUDIT AND SCRUTINY COMMITTEE.GOVERNANCE REPORT TO COUNCIL 2009p10
个人分类: 国外高等教育|6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5)
热度 1 SmileyCat 2010-6-7 10:50
牛津这个城市在近千年的发展得益于牛津大学。大学的不同学院建筑于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学和这个城市就这么自然地长在了一起。 走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之间,设想着曾经和正在生活在这个城市,这些建筑之间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我有种隔世的感觉,一时会忘了自己到底生活在哪个时代。世事轮换,每一代人都有着属于那一代人的生活,有他们那代人忙碌和困惑的事情和问题。由此产生的思想,发展出的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等,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下一代人的生活。 在每一代的人们所追求的变化当中,也存在着不变的因素,这些不变的东西积累而成为世代相传的财富。 这样看来,大学的中心是人。一所大学会成为什么样,决定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一所大学是否能够成为屹立千年,影响世界的名校,要看它吸引什么样的人,看它的文化如何改变和塑造它里面的人,看它里面的人们给世界创造了,留下了什么。 过去-现在-将来:这自行车提醒了我生活的时代。自行车的主人,想必是一个学生,他/她的梦想大概会改变明天的牛津。 一群青年在古老的建筑前挥舞着红蓝两色的彩旗舞蹈,给这个安静的角落带来些现代和活力。 街景。建筑顶上两个孤寂的修道士的雕塑,俯瞰着现代熙熙攘攘的人群。 那座据说是每年用于举行毕业典礼的礼堂,和它外面一座不知名的古代学者雕像。 古老建筑墙上的刚刚发芽的古藤。 这一天的时间过得真快。当我站在最后一班开往火车站的hop-on, hop-off的旅游车顶,在看最后一眼这个古老又有活力的城市时,正看到夕阳照在这个古旧的小楼的紧闭着的窗口,阳台上开着一溜儿鲜艳的郁金香。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4)
SmileyCat 2010-5-30 15:41
在教堂学院里卖纪念品的商店里,看到一张非常美的明信片:照的是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或傍晚,一个青年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着一只独木舟悠然划过一个古老的桥洞的背影。那照的是流过牛津的运河。很喜欢那张照片的意境,下一站我就选在运河附近的Magdalen学院。 Magdalen学院建于1458年。当时的规模是一位校长,七十位学者(Scholars),一个16人的唱诗班,还有12个男人。这些人里,只有校长是容许结婚的。现在这里有六百名学生,其中四百名本科生,两百多研究生; 70位Fellows(不知中文应该怎么翻译才准确),其中12位常驻的,传授从科学到人文科目广泛的知识。这里的本科生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同导师学习,同时学院还有讲座和动手的实践课程。学院有五个图书馆,藏书包括1481年建校者捐赠的800多部手稿。 至今为止,Magdalen学院出了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物理奖一位(Dr. Erwin Schrodinger, 1933), 四位医学奖(Sir Charles Sherrington,1932; Lord Howard Florey,1945, 最早的青霉素的提炼者; Sir Peter Medawar 1960; Sir John Eccles 1963), 一位化学奖 (Sir Robert Robinson, 1947), 和一位文学奖(Seamus Heaney, 1995). Magdalen学院最显眼的建筑是一座144英尺高(大约48米)的方方正正的大塔(The Great Tower). 从1492年奠基,到1509年,花了十七年才建成。之后成了牛津的地标。在英格兰内战期间(English Civil War), 在1642年牛津曾一度作为查理王一世(King Charles I)的都城。那时候,大塔是非常重要的防御建筑。 Magdalen学院紧挨着运河,运河穿过Magdalen桥后就汇合到Cherwell河中。沿着运河到Magdalen桥是一段长着参天大树的小路,树下是一片灿烂的白色和紫色的盛开的雏菊。运河对面是大片的绿色的鹿苑。在Magdalen桥下,有一个小码头,游人们划着独木舟穿过桥洞,到Cherwell河去玩儿。那张富有浪漫情调的明信片大概就是在这儿附近拍的。可惜这时候是阳光灿烂的下午,我拍不到那种雾蒙蒙的感觉了。不过,看到古桥,桥洞对面被阳光照亮的树叶,桥上看风景的游人,还有撑船的游人,觉得另有一番浪漫。 Magdalen桥上看到的大塔。 从Magdalen学院的走廊向外张望。 运河旁边开满花儿的林荫小路 在Magdalen学院新楼外面的草地上,正碰到一对新人在举行婚礼。这儿的确是个浪漫美好的地方。 再来几张花了不少时间拍的古桥-运河-船夫的逆光照(时间都花在耐心地等撑船的义务演员上了 :) 桥上的人在看风景,不知道他们自己也成了我镜头里的风景。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92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3)
SmileyCat 2010-5-26 13:50
在巴士转第二圈时,我就在看准的有趣的地方下车逛了。第一个地方就是Christ Church College and Cathedral。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学院,因为它的建筑是一座大教堂。并且,这儿跟两本非常有名的儿童读物都有关系。其一,是作家兼数学家 Lewis Carroll(他的笔名叫 Charles Dodgson)于1855年至1898年在这儿当数学导师,他以他的朋友Henry Liddell-当时的教堂学院的院长的女儿爱丽丝为原型写的爱丽斯漫游奇境。故事中描述过的兔子洞,草地什么的,现在都还能找到踪影。这教堂学院和另外一部儿童读物的关系是最近才搭上的:电影哈里珀特里的那个令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向往的魔法学校,就是在这里拍的。 不过,为了参观教堂学院,找它的大门倒让我费尽了周折。旅游车在教堂学院街边儿的大门前停下来,我跳下车,正好奇地向里边张望,门口一位像是从福尔摩斯小说里走出来的,戴着黑色礼帽的看门人对我说,参观的人要走右面的门。我看到一个箭头,便顺着它指的方向走进一大片草地。那儿真得很美:能看到教堂的尖顶的塔楼,绿草坪上还有很多人坐着,躺着,聊天或看书,享受着阳光。 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一个铁栅栏门前,心想这大概就是参观者的门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铁栅栏门设计得非常奇怪:有两层,只能在关上一个门的时候才能打开另一个门,中间只能容得下一个身材比较瘦的人侧身而过。推着自行车的,或是象我的美国同事鲍勃那种皮球身材的人,非得卡在中间动不了。不知道这种设计是为了防什么。我心里纳闷儿着,要是着火了,逃生的人挤在这儿,大概都得变成烤肉串儿! 过了铁门,穿过一条狭窄的一面是围墙,一面是铁栅栏的路,终于看到了另一个大门。正想走进去,又出来了一个戴黑礼帽的看门人把我叫住,说这儿是参观的出口,入口在草地那边儿!看来我是贪看风景,错过了入口。只好再折回,从奇怪的铁门里绕出来,仔细找入口。原来,因为入口的地方正搭着脚手架修葺,被我当成建筑工地错过了。 从脚手架下边钻出来,又看到戴着黑礼帽的人,这回是卖票收费。我看过美国和欧洲大陆的不少教堂,这一点是英国的特色,参观教堂要收费。不知道上帝他老人家会对这种创收作何感想。后来知道参观牛津的不少学院也是要缴费的--这一点跟参观美国的往往是连围墙都没有的大学非常不同。 交完费,领到一本印刷精致的小册子,顺着规定的路线边走边看,才明白这儿跟斯坦福是用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来对待游人和校园的。不知道牛津是不是因为久负盛名,慕名而来的游人过多。这儿的卖点是历史,典故,古建筑,所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时时有戴黑礼帽的人冒出来提醒你,不要踩了草坪,要沿着规定的路线走。。。而当我在斯坦福的校园里穿着轮滑鞋东游西逛时,或是也背着书包,混迹在其他学生中,赶着听对学生和全体大众免费的讲演或音乐会时,没有人关心我是不是学生,也没有人要求我只能按画好的路线走。斯坦福的卖点是一种强大无形的吸引力。 在戴黑礼帽的人严加把守的大门前偷窥一眼 那让我贪看风景错过大门的大草坪 爱丽丝当年追兔子的地方? 奇怪的铁门 教堂学院的内院--那可爱的草坪可不是游人随便踩的 古典的建筑,还有那背着手,严肃认真地监督着你一定要按画好的路线走的人 这个地方是不是很面熟?觉得对面走过来的就是珀特和他在魔法学院的两个好朋友。 在出口又遇到尽职尽责的守门人。他们让我和牛津之间增加了一种难以言传的距离感。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津大学所以为牛津大学者何?
lgmxxl 2010-5-22 09:10
牛津建校 900 余年,培养了 30 余位首相和 250 余位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近 5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者。牛津的骄人成绩使它成为人们关注、阐释的对象,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学院制。 无疑,这是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结论。牛津大学自己也认为 The collegiate system is at the heart of the Universitys success. 牛津大学的学院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大学学院有很大不同。牛津的学院是牛津大学的重要有机体,是先于大学并在法律意义上高于大学的机构。牛津大学没有自己的设立许可证( Charter ),而只有后来形成的成文章程( Statutes Regulations ),而牛津的学院则均有自己的宪章( Charter )。同时,牛津大学的学院也不是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集中地,而是综合学科的有机体,牛津的学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大学。牛津的学院主要是教育学生而不是教学的地方,其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学习的场所和条件;二是为学生准备导师。牛津大学的学院是独立的王国,它完全独立于大学而运行,或者最多说学院与大学的关系类似于美国州与政府的关系。牛津的学院制毫无疑义是牛津成功的法宝,是牛津之所以为牛津的重要条件。 有人说是导师制。 牛津的导师制天下第一。牛津大学对此的说法是 The tutorial is at the cor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Oxford. It offers students a uniqu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which they meet regularly with their tutor, either on a one-to-one basis or with one or two other students. 牛津现任执行校长汉密尔顿( Andrew Hamilton )也认为牛津延续 700 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是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 1 至 4 名学生。 委实如此,牛津大学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每位导师带 6-20 位学生。但其每次辅导不会超过 4 人,大多的情况是一对一的辅导。导师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开放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 但我认为除此之多还有两个东西可以称之为牛津的法宝。 其一是自治 牛津的自治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大学层面的,大学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也有人称为第四部门),无论怎么称呼,中心的意思是大学完全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而不必理会政府甚至是社会的欲望。牛津大学历史上曾拒绝过大学的城市化运动,也曾拒绝过实用技术进入大学。当然,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布莱尔当政时,牛津大学拒绝布莱尔劝其录取一苏格兰优秀(成绩为全 A )女生的请求或命令,并因布莱尔私下的妄语而取消授予布莱尔 荣誉 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干预学校事务提出抗议。其二是学院层面的,学院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前任校长胡德曾想变革牛津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为此由理事会提出了三个改革方案 ( 《牛津治理结构 ( 绿皮书 ) 》、《牛津治理讨论稿》、《牛津大学治理 ( 白皮书 ) 》 ) 。可这些方案同样遭到学院的反对,最后被牛津大学议会( Congregation )否决。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议会不会否决理事会提出的立法建议和决议。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 也只有此一项立法建议被议会否决。牛津的自治确保了大学的学术自由 和 教授治校。 其二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指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牛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学术团体,这种国际性保留至今。如今,牛津大学 40% 教师来自国外; 15% 的本科生、 61% 的研究生来自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留学生总数占到其学生总数的 30% 以上。 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学生确保了牛津大学的文化多元性,不同文化的学生、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文化理解。国际化不仅可以产生一流的学者、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也有利于世界的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生。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5/14/content_1121179.htm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9794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2)
SmileyCat 2010-5-21 15:10
旅游巴士的一个小时的走马观花还是满值得的。尤其是它的录音解说很不错,介绍了不少有关牛津大学的历史,现状,建筑,人文,还穿插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乘客中看到有好几家,像是父母带着将要上大学的孩子来实地考察。 牛津大学的学制很独特:它不是通过老师在大班课堂上授课来传授知识,而是主要靠一对一的辅导制,靠学生自己独立研究和思考,以及同导师的定期见面讨论和交流。每个本科学生一进学校就有一位导师,导师的责任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权威,而是一位能倾听和启发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的伙伴。而且,牛津的传统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他们写了多少论文。据说,这个传统是因为几百年前的英国,纸是非常金贵的,学者们大多靠口头辩论来交流思想,直到最后才在纸上把成熟的结论记录下来。所以那时候,学者的口才辩才至关重要。 听着这些录音介绍,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国内参观过江西庐山的也有千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便不由自主地比较起这两所东西方的著名学府的命运。同是曾令一代学子趋之若鹜的治学胜地,千年之后,一盛一衰,实在令人感慨。除了国运兴衰,历史战乱,最令我慨叹的是他们非常不同的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态度。 白鹿洞书院曾是南宋的朱熹振兴理学的地方。那时候,四书五经是必学的课程。朱熹还曾邀请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登台讲学。陸九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在場的學生和客人熱淚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陸九淵將這段演講內容寫下,被刻在石碑上。可是明朝后重视科举,书院讲学之风便衰落了。即使是当年理学兴盛之时,所谓治学,也不过是对古人的书本顶礼崇拜,不再有百家争鸣时的独创。这种治学,不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观察,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形成新的思想和学说,而是对古人的学说不断校订和崇拜,当然不会有多少生命力了。 古典的建筑与柳树的新绿相映成趣 非常羡慕草坪上晒着太阳读书的学子,令人想起学校里的好时光。我那时候有这种闲情逸致的时间好像太少了。 一个日晷:看得出来现在是几点了吗? Christ教堂学院的图书馆 Magdalen学院的新楼 在这儿正好拍到一对身穿礼服办婚礼的年轻人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452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校长:牛津,世界一流的“穷”大学
xiaoxiaohai 2010-5-14 15:21
5月2日,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南京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语惊四座: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坚持对人的投资,并事事做到优秀,是最根本所在,无论是教育理念、招生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 堂堂的牛津校长竟然跑到南京哭穷?这座有着900年历史,至少产生过25位英国首相、30位外国首脑、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国王的世界一流大学,真的差钱差到要停盖大楼的程度? 千真万确。让我们回溯到去年10月1日,汉密尔顿出任第296任校长的就职典礼上,前任校长约翰胡德的离职演说吧牛津预算连续四年亏损,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未来10年需要超过10亿英镑的投资将学校不合需要的设施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准。而最近《泰晤士报》也印证,牛津大学每年的财政赤字约2000万英镑,幸好它拥有年年赚钱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弥补。 事实上,牛津拥有完备的筹款制度,在英国大学中吸金向来首屈一指。仅前年就进账了1.2亿英镑的捐款,近五年不算国家拨款,单捐助收益就高达7.7亿英镑。那么,这些钱都流向何方?真的是只投人不投楼,再穷不穷教学? 汉密尔顿校长给我们算了几笔花销账 一为学生提供英国高校中最高奖学金。牛津为本科生每年提供10550英镑的助学金。汉密尔顿上任后提出零需求奖学金制度,即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招生,不让任何一个达到牛津入学标准的学生付不起学费。必须让任何有学术能力、潜质的学生上得起大学是他就职时的承诺。 二是学费多年不涨价。牛津本科学费上限一直是3225英镑。而其他英国名校都希望学费与美国大学齐头并进。因为,美国常春藤名校每年收取五万美元学费,约3.1万英镑。但历任牛津校长从不屈从于经济利益诱惑,既不大幅提升学费额度,也不大幅扩招国际付费生,若与国内高校学费20年增长25倍相比,汉密尔顿真有点死脑筋。 三对本科生的投入居英国高校之首。我们培养一名本科生每年要花1.6万英镑,4年下来就是6.4万,其中导师制是大头。汉密尔顿骄傲地说,这是牛津延续700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1至4名学生,而每堂课给导师的报酬就达40多英镑,若加上教学管理的成本,代价更高。据测算,牛津每年对每位学生的教学费用投入,比学费、政府资助收入平均要高出8000英镑。 四是金融危机后政府拨款有所减少。去年,英国政府宣布未来三年高等教育开支将削减6%。目前,英国政府每年拨给牛津大学的教学资金约5200万英镑,平均到每个学生约合4000英镑,扣除3225英镑的学费,学校每招一人每年要亏8775英镑。尽管政府拨款不溢反损,汉密尔顿还是否决了下属学院要求将学费上涨到每年5000英镑,另加5000英镑左右的伙食及住宿费的申请。 穷大学、富教育,从汉密尔顿身上,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大学精神,这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大学在大师,不在大楼的至理名言,何其相似,又何其发人深省? 有趣的是,在这次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预言:25年内,中国将有7所名牌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我不知道莱文的放言是否有恭维的成分,我能确认的是,25年后,我们一定有一大批仪器设备、校舍大楼世界一流的富大学,甚至让牛津自叹弗如,但在那些举世无双的大楼里,极可能独缺世界一流的大师和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从而沦为世界一流的美丽空壳。因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让我们记住与牛津不分伯仲的哈佛校长科南特的话。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管理|2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1)
SmileyCat 2010-5-14 14:10
有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应该是说英语的世界里的最古老的大学了。它的历史可以从11世纪算起。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国的学生到巴黎大学求学,这倒促进了牛津的发展。1209年,一部分牛津的学生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使得一些牛津的学者逃到剑桥,在那儿另起炉灶,成立了剑桥大学。从此牛津剑桥成了不断比试和竞争的不散的冤家--不知道这种竞争是不是在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两所大学在学术上的发展。 火车刚刚停在小小的牛津站时,心里的的确确是一种拜访的心情。凭着这种心情观察周围,觉得不少人都像是学生。出了站,看到鲜艳的红色双层hop-on,hop-off的旅游巴士,不想坐;倒是跳上一辆开往市中心的公共汽车。觉得这小小的大学城,我有一天的时间走着转一圈儿应该没问题。凭着我的老经验,先赶到市中心的游客服务中心拿份地图再说。 到了市中心,正好赶上了热闹的节日。挤在人群里看跳舞,拍照,同当地的人们聊天儿,无意间拉进了同这座古老的小城的距离。加上走了几条街,对这小城的尺度也有了了解,知道用一天的时间是无法用脚量完它的。这时候又看到一个旅游巴士的站点,就买了票爬到车顶,一边观光一边听车上的录音介绍。 同许多著名的大学不同,牛津大学并没有统一的校园和风格一致的建筑。牛津大学其实是许多相对独立和自治的学院的松散的集合。这些学院散落在这个城市的各处,建筑因为年代不同,资助和建筑机构不同,从外表上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一些属于牛津大学的学院,其实已经搬到离牛津挺远的地方了。 这一集就先贴贴在车上拍的走马观花之照了。 牛津博物馆 街景,及旅游巴士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3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圈圈坐1/13-Fujia
eloa 2008-12-22 13:34
桔子帮小帮主 发表于 2008-12-18 10:21 桔子的引子 两个星期以前,一个闪亮的文艺女吸引了松鼠会评议组众人的眼球: Fujia,就读于牛津大学,从事科研仿生学之生物复合材料,毕业于航天材料系。大学时做过服装设计,小提琴教师,实习记者。如今作为业余女文青写点博客,供自己与朋友消遣。虽然弃文从事科研,尤念念不忘文学之路。 文艺女迅速在群博上发表了两篇非常煽情的蜘蛛丝文章,猛犸说,别以后想起Fujia就想起蜘蛛女侠来了 我和她聊起去外边旅游和定居的问题,她说这里也想走走,那里也想看看,没想回家,也没想在什么地方定下。她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还没玩够呢~ 访谈 桔:在你来松鼠会之前,似乎没有人发过仿生学的文章,请你解释一下仿生学关注什么做什么吧。 Fujia:仿生学是新生学科。它不是榨取自然为己用,它着重于将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自然界中寻找答案。仿生学有三种,一是将自然作为模型,学习生物如何解决人类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将自然作为生态标准,来衡量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以自然为引导,通过对比人类行为与自然的种种现象来引领人类前进。比如人类通过研究绿叶探索其如何有效吸收光能,从而用于设计太阳能电池,通过研究沙漠中的蚂蚁如何建造房屋而在高温下生存,可以设计自然降温建筑用于节省能源。此类的例子还有研究鲨鱼皮设计泳衣,研究蝙蝠设计雷达,研究蜘蛛网结构设计桥梁等等。仿生学要涉及物理、化学、数学、材料、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自动化等等,这样跨领域的工作非常有意思。 桔:你自己研究的是将自然作为模型这块吧,具体到你做的复合材料,能举些例子说说这个领域研究什么,有些什么难点么? Fujia:做复合材料的原因是单一材料无法满足需求,人类和动物都是这样。人工复合材料大部分是人工纤维(比如碳纤维,玻璃纤维)与人工高分子树脂的合成,复合材料强度高,重量又相当轻,所以飞机、汽车什么的都广泛使用复合材料。但人工复合材料除了污染等问题外,还存在着韧性很差、不耐冲击等的问题,比如说在做机翼时,如果谁丢了个锤子上去,那这块板基本就废了;还不能钻孔,如想钻孔安个螺钉,会导致这块板的性能变差很多,行话叫应力集中。现在大部分复合材料工程师在努力的,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工艺去改变材料的性能,使得材料的性能变得更好。事实上,自然界这些问题处理得相当地好。 桔:这么严重,为什么说自然界处理得很好呢? Fujia:举例说,蚕织茧是为了保护它自己,但必须有很多孔它才能呼吸,于是它可以制造一个有许多孔的复合材料。而且蚕茧的韧性相当好,不要说相对于锤子对机翼大小的东西砸上去没事,鸟的嘴那么尖也难以穿破它,人用手使劲捏它也没有破坏。这就是一个自然界可以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例子,我们研究的就是如何能从自然界里学习做复合材料。 桔:蚕丝也是复合材料? Fujia:对,一根蚕丝包括两根丝素纤维,外边一层丝胶如同胶水一样包裹住两根纤维。所以你看到的蚕丝像是一根。蚕茧里,丝胶把所有丝纤维粘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材料。 桔:2根?是不是因为多产生丝素要消耗能量,进化不favor;但是丝的根数越多,材料越结实,是一种平衡的结果对么?胶水同时给了蚕丝韧性是么? Fujia:丝素纤维给予丝强力,丝胶给予它粘合性质与韧性。根数太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导致丝太粗,复合材料就会变重,那样也不行。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平衡。 桔:还有其他生物复合材料的例子吗? Fujia: 其他例子还有昆虫的壳,树木,竹子,人类的骨头与牙齿等,都是相当精细的复合材料。生物界设计材料是基于作用的。比如苹果皮为什么是脆的?那是因为苹果掉到地上,要被摔烂了才能使果肉被虫子吃了,种子得以传播,所以皮要保证不耐冲击性。话说回来,桔子皮为什么不脆? 桔:桔子容易烂,所以不用摔碎 Fujia:很好!那西瓜呢,西瓜皮也脆,摔得烂,很容易。 桔:西瓜摔哪里去啊同学,是摔到地心去么我知道能摔,我没摔过我还没看过人摔么?(结论是:这是苹果、桔子、西瓜,不同科采取不同的播种策略,没有最好的,碰巧进化出一种机制,没有问题,就保留下来了。回归正题) 桔:今年仿生学领域有什么大发现么? Fujia:仿生学领域很大,今年诺贝尔奖的发光水母便可算一例,它利用了自然界的材料与原理来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个实验室工作的生物对象不同,所牵涉到的学科也差距甚大。隔行如隔山,所谓重大发现,我不敢断言。我07年来到牛津,说起来也就入行了一年多,也不敢妄自对前辈工作做评价。单在我的领域里,我的同事有许多新鲜成果,但大发现还是需要这些成果慢慢积累起来的。另外,有种说法是:许多Nature的文章3年或更长时间以后都会被证明是错的。我想重大发现是需要时间来评判的。 桔:你还真能定义啊,一个利用自然界材料原理解决人类问题就把诺贝尔算你们仿生了,我们生物的说是生物成果;化学的说他们改造了一种自然分子,所以是他们的那今年你的领域有什么人物的感人或有趣故事么? Fujia:在我身边有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我们实验室有个教授爷爷,非常热爱学生。因我们与国内高校有合作,他经常去国内帮助中国学生,帮助大家做科研,发论文、找工作,甚至生活上的许多问题。他本已是很著名的物理学家,每天工作科研也很多,但他不惜花费许多时间来帮助隔了半个地球的非亲非故的年轻学生们。他感叹的是,许多中国学生不懂得科学的美好,只是把科研当成一种工作,从未从心底去热爱它。所以他费尽一切心思,自己出钱出力,远隔重洋设计了许多演讲,帮助每个学生完成课题,不停地鼓励大家,希冀让大家看到科学的美。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我开始接触科普写作,也是受了他的影响,科学工作者有责任义务让更多的人看到科学的精彩。 桔:听说你是半路出家,弃文从理,请问生物材料这个领域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让你这么感兴趣呢?是割爱么? Fujia:弃文从理谈不上,我从未专业系统地学习过中文,对文字的爱好只是出于闲时翻书涂鸦,小时候更多的时间是被我妈逼着练小提琴,上大学时出于对艺术的朦胧爱好学了纺织服装设计,要读硕士了很向往工程师,于是读了航天工程。在Airbus的实习经历让我感觉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恰好现在的实验室想找一个工程师来做仿生材料博士课题,我就来到这里,一点一滴从头学习生物,研习基础科学。来这里后才发现许多人的人生很精彩。有一个美国朋友,本科在哈佛读政治学,硕士在牛津读生物,读到一半时被NASA拉过去干活(很神秘的,不知一个小硕有什么活那么重要)。第二年他拿了优秀毕业后,去耶鲁读法学院。如今已毕业,在白宫从事修订医疗法律工作云云 我兴趣过于广泛,所以不存在割爱一说。可能我最爱的是挑战自己的过程,虽然在每一个转行时都存在许多打击。但我很庆幸能给自己的人生许多机会。作为芸芸众生之一,我只是尽可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些~ 桔:今年有什么对你的学科的新认识或者在学科上最大的长进是什么呢? Fujia:仿生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学科,各种研究层出不穷。前沿科学不同于高中物理化学之每道题目都有正确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对前沿问题指手划脚,发表见解,有对有错,更多有的是片面性,而科学正是由各种片面的看法互相补充而被推动起来的。这当然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的见解。也可能是片面性(等着被掐)但这是我读这一年博士之后最大的体会。 最大的长进,应该是对科学的认识。科学并不是硬邦邦的定理条款,它其实非常有趣。探索科学的过程就像在猜谜或者做SUKUDO,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然后接触了许多科学家,认识了很多牛人自卑中 桔:个人问题,你接招啊。你常常称你男朋友为你男人,你专业的选择还有你现在就读学校的选择和你男人有关系么?你们常常讨论彼此的研究么? Fujia:好汗啊基本上是没关系,我相对还是比较天马行空的。但我很喜欢这样一种关系,相互依赖又互相尊重,互不干扰。我们只是两个非常普通的留学博士生。当时我们是硕士时的同学,如今他还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读自动化PhD。他要求我在这里宣扬他多么支持我之类的,但你可以忽略这个。我们经常讨论,因为领域不同一语不合便大吵~他经常鄙视我做的东西没技术含量,就是养养动物做做实验,我鄙视他半天做不出东西。当年我们宣布,谁先弄上全奖PhD谁就当家做主,结果他先搞定了。后来说谁先发paper谁做主,结果我先~ 桔:结果你把权力争回来了是吧 Fujia:恩恩恩。以后考虑在厨房贴个条子:PhD dont do washing。大家说,你们干什么不直接买个洗碗机.。。。 桔:PhD does not pay for the dish washer Fujia:Good~这个方法值得推广~ 桔:两个地方远么?常见面么? Fujia:一个小时火车,每个星期见面。 桔:觉得你和你男朋友真是心理健康,很积极啊。 Fujia:恩,他比较健康,我是很悲观的人。但读PhD比较enjoy,所以慢慢会比较开心。有很多心情可以看看书、画画、写东西、练练琴什么的。牛津这个地方很舒服,就是个很宁静安详的小镇,我在伦敦时每天也像打仗一样,放松不下。芝加哥这种大城市,特别你们还在黑人区是比较恐怖点。不过我男人说美国治安比中国好多了。 桔:谁说的我在北京我敢街上随便走,你在芝加哥晚上敢么,散步?哼,打你个熊猫眼。 (我们还聊了许多她的科研项目的问题。由于confidential的问题,不能发表在这里。如有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直接跟Fujia联系) 编后按:由姬十三主谋,十三位活动于科研第一线的松鼠(及外援)同谋的科学圈圈坐今天开张了。这里是第一站,后边的12位神秘人物还要轮番上阵,同你一起探讨他们各自的工作。2008就要过去,一岁大的松鼠谨以此向大家献礼。请倾听十三个领域的故事,也希望大家喜欢这十三位松鼠。 至于fujia嘛,这个写作老手几乎是最近一个加入松鼠会的新人,于是我们欺生地抓住她说:嘿嘿,就你了,来打头阵!谁知这个自称悲观的女孩儿高高兴兴地说:好啊好啊!访谈完毕第二天她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fujia,你还在倒时差吗,祝你在上海每天快乐,吃什么都不过敏!
个人分类: 其他|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