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媒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心理营销与伦理营销在新媒体时代的范例!
jsnjjlj 2011-12-8 19:00
http://www.obtampons.ca/apology 这是一款女用卫生巾因脱销而在其网站上发布的致歉视频 这大概可以看作是 新媒体时代 伦理营销+心理营销 的一个范例 通常,一个企业因为产品质量好而脱销,大多数企业为此会沾沾自喜,绝想不到道歉一说 不是企业达到伦理营销的高度,是不会有此举动的。 而整个道歉的视频实现了互动,只要你输入你的姓名,最后视频上就会出现专门向你道歉的气球图像 而整个视频的剪辑编排 从主角 到场景以及色彩 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女性篇的典范 凡此种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网络 新媒体时代 企业公关 的新范例!
个人分类: 东方营销学|2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为什么 中国 令人 害怕?
dongzg101 2011-12-3 12:44
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 2011-12-02 17:05:00 浏览 2879 次 | 评论 2 条 “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是法国一家杂志《扩展》的封面标题。应该承认,自 2008 年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中国再度成为如此集中的(负面)报道对象了。随着今夏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甚至搅得欧盟本身摇摇欲坠,欧洲便瞄上拥有大量现金的中国,期盼中国能够出手援助。然而正是由此而始,法国媒体上又出现一股“恐华症”。从电视、电台到纸质及网络媒体,出现大量反对甚至“担忧”中国援助的声音。而“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专刊,则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经济刊物应该说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也较少政治偏见。但尽管如此,这家杂志也在字里行间充分显示出对“中国向欧洲提供援助”怀有很大戒心:中国的目的是什么?会造成近、中期甚至远期对欧洲的哪些损害?中国会不会由此控制欧洲?而欧洲是否会沦为中国的“仆从”?在国人看来极其荒唐的问题,在法国和欧洲却被严肃地提出来。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债主。中国是否也正在成为欧洲的债主?事实上中国已经购买了欧洲 6300 亿欧元的主权债务。自 2008 年起至 2010 年,按《扩展》杂志的计算,中国对欧洲的投资翻了六番。此后中国进一步加速增持欧债,仅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3 月,中国就购买了 640 亿欧元的欧债。尽管中国投资仅占欧盟外资的 2% ,远远低于美、日对旧大陆的投资,但《扩展》引用一位汉学家的话认为,中国通过“香港、影子公司和逃税天堂的间接投资”,已经占欧盟外资的 20% 。总之,“狼”已经来了。再加上近期法国媒体频频报道中国“购买法国酒庄”、“购买希腊港口”、“购买沃尔沃、萨博和罗孚汽车”、“购买高新技术”……更令人加深了中国似乎在全面出击,要把整个欧洲都买下来的感觉。因而中国令人害怕,是有原因的:是中国咄咄逼人的经济、文化(如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政治(对援欧提出条件)、军事(航母下海)乃至意识形态(全面加强对外宣传)、地缘战略(大规模进入非洲)的进攻态势造成的,错在北京…… 然而实际上“中国令人害怕”的话题在欧洲早已是老生常谈、历时长远,虽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但形式从来没有变过。从“黄祸论”到“不要唤醒睡狮”、从“中国人占领巴黎”( 60 年代的一部法国喜剧片,虚拟“红卫兵占领巴黎”的场景)到“中国威胁论”,中国在某些欧洲人眼中,始终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对象。在过去中国被欺凌、被压迫的时代,与今天中国出现超越欧洲的迹象时,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故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为什么中国令人害怕?就是因为法国部分政治家、汉学家、经济专家、媒体人等习惯于以己度人;正如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一样,法国和西方部分媒体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勒了一幅中国人的形象:充满征服欲、专擅阴谋、以“高度集中”的权力、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试图渗透、控制并最终占领西方!并将这种中国人的负面形象通过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方式灌输给法国民众;最终结果,就是部分法国民众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均本能地从负面去寻求解释;于是中国是否要向欧洲债务伸出援手,也就被理解为“中国试图借机控制欧洲”。连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也情不自禁地在法国电视上公开质问,“中国援助欧洲,会是无条件的吗?” 令欧洲害怕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西方媒体自己造成的。经过长期“唱衰中国”后,很多法国民众以为“中国崩溃”在即,时时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没有想到的是,濒临“崩溃” 的却是欧洲自身(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最近公开表示,如果欧盟各国不迅速改变政策的话,圣诞节时欧元是否还存在将是一个大问号);其政治家接连在欧盟峰会、 G20 峰会上寻求中国的“施舍”和“恩惠”(法国媒体用语),这岂不在心理上对欧洲民众形成更大的冲击:问题那么多的中国居然还没有崩溃,还能够援助我们;那要是中国继续发展,那欧洲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好在西方还存在着有良知和清醒的公共知识分子。法国大作家帕特里克·贝松最近在《快报》的专栏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翻译如下:“如果民主体制是有可能存在的最佳制度,那就应该是欧洲购买中国的债务,而非反之。”这句话刊登在《观点》周刊第 2043 期, 2011 年 11 月 10 日。文章题目是“ 2011 年万圣节在突尼斯扎尔齐兹所见、特别是所闻之事”。
1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北科报记者采访新媒体科学传播几个问题的回答
kepusuowdp 2011-10-19 21:53
第一个方面 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涉及到众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工信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同时各人民团体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因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中国科协,学会是中国科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广阔的平台,针对各种科学话题,它们有众多的资源可以利用。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该设立与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相关的研究项目,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主体,受众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前期研究,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也一直在关注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话题和动向。同时也有一批科研人员在关注着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并进行了一定的思索和探索。其次,广大科普创作群体也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千夫长首倡的手机小说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因而针对新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当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创作。首先,要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新媒体科学传播参与者的知识产权和个人成果。其次,要从这个社会层面上来说,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人人尊重产权,才能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最后,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让创新的思想得到认可。同时,是否可以采取建立新媒体科学传播内容的数据库,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一个途径,凡是获得认可的科普作品,都纳入到这个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互相模仿和拼凑的现象出现。 第二个方面 我个人认为可以尝试将同样内容的节目制作成适合不同终端使用的形式,不过要各有侧重。当然新媒体科学传播有自己的特点,它集成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新式。比如在电视上播放的科学节目就不适合直接拿到新媒体中使用,比如公交和一些楼宇的移动电视终端往往会照搬一些电视节目,当然这些节目是否和科普有关系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碎片化。同时电视中的节目一般都比较大,而如果把它直接嫁接到手机这个终端上来,那么手机的内存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而即使是同样内容的科普作品,在不同的终端上也要有所侧重。比如在手机这个终端上就要考虑到内存和受众的问题,而在电视终端上则要考虑时段的问题等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对不同新媒体的使用者群体进行细化。毕竟新媒体种类繁多,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易于接触新媒体,同时不同的群体对新媒体的接触频率也会不同。因而不仅要考虑到各种新媒体的特点,还要顾忌到不同群体的特点。举例来说,把电视上的科普节目嫁接到移动电视这个终端上,就需要浓缩其中的内容,把主要的内容进行适量整合,压缩时常,毕竟移动电视的受众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变化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作群体,保证有足够的内容储备,否则就有炒冷饭的嫌疑。 第三个方面 市场机制是一个无形的手,它能保证优胜劣汰。但是,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引入市场机制尚且有些过早,因为我们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诸多问题还不明朗,还需要研究和讨论,以及前期的实践来检验。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个体,组织参与到新媒体科学传播中来,不论好不好,先做起来。因为我们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长起,或者说是发端期,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那么就有可能使得一批有志于从事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人和组织被淘汰出去,如果他们还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储备的话。因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研究引入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第四个问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很多优势。除了很强的互动性外,新媒体还有易获得性,只要有网络,有终端,那么它就可以被利用起来,通过它可以了解全球的科学动态。过去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现在则是终端握在手,便知天下事了,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有充分的内容供广大用户获取或者下载,如果内容匮乏,其他方面都是纸上谈兵了。另外,新媒体的碎片化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就像我提到的那样,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其内容的多样化和集成化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而随着云计算的勃兴,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云端化也是一个趋势和特点。另外,在新媒体科学传播中,其传播速度会呈指数级的增长和变化,比如一条微博经过上千次的转发,其受众的数目则会有十万甚至百万。最后,在新媒体科学传播时代,每个人都不仅是传授者,更是传播者,就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媒介即讯息,拥有了媒介也就拥有了信息。我想这也是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一个特点吧。 以上全部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参考。
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研究
热度 3 kepusuowdp 2011-10-13 11:32
一.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 New media )的概念是 1967 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P.Goldmark )率先提出的。对什么是新媒体,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对此,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新 ” 相对 “ 旧 ” 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互联网络的盛行,使网络媒介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体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 而本文则倾向于认为所谓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形态。它具有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具有互动性、主动性、个性化等特征。而处于以小见大的目的,本文侧重于研究手机终端等移动新媒体的科学传播问题。 二. 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 “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 —— 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 ” 新媒体可以同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概括起来,新媒体有以下特点: 第一,新媒体强调交互性与即时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这种交互与即时是常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提法就显得不十分恰当,因为每个人都是网众,每个人都有主动性,也都是传播者;第二,新媒体具有海量性和共享性。云计算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而海量的信息也同时被众多的终端用户所共享;第三,多媒体与超文本也是新媒体的一个特点。新媒体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使得当代的传播手段变得丰富和深刻。最后,新媒体也使得人们更加个性化和社群化。就想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每个人在新媒体终端上充分表达着自我,同时也呈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 三. 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途径 科学传播活动都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进行,媒介 “ 技术越先进,科技知识的传播范围就越广,传播速度就越快 ” ,因此,新媒体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科技传播方式,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并成为未来信息传播与交流主要载体的潮流下,科学技术普及应如何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开发更加吸引公众的科技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激发公众关心科学、热爱科学,甚至从事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目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议题。 本文认为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途径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形式上来说,新媒体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同时新媒体的便携性,易接触性也使得它们在开展科学传播的时候有着天然的优势。因而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应该创新传播形式,突破以往的传授观念,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地开展科学传播。 第二,从内容上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快消品的时代,也是速成的社会,很难期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学习,因而更多的人倾向于利用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获取知识,虽然大部头的著作还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碎片化的内容也方兴未艾。因而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内容应该是碎片化的,集成的,网格的。但是碎片化并不是把传统媒体中的内容照搬过来,而是需要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再创造,这样才能保证被碎片化的内容有更大的知识量。 第三,从更新速度上来说,在当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新闻和热点话题。而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也要求内容的更新速度要加快,要紧跟热点和焦点议题。广大公众在面临焦虑,紧张和其他危急情况下是最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的,这可以从汶川地震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看出来,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最佳时机。因而如何保证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主要问题。 四. 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新媒体的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在科学传播领域,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就目前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的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值得改正的问题。 新媒体终端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就像大家所诟病的那样很多新媒体传播终端只不过成为了流动的广告播放器,这一点在公交电视、楼宇电视等电视终端上最甚,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同一个广告。虽然有些地方也在尝试利用移动电视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和宣传,比如上海地铁电视中有一栏名为《科普百问》的节目,向公众普及一些日常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比如于 2011 年 5 月在北京丰台科技园启动的利用移动电视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公交” 科学传播活动,但是其分量仍显不足。这既有科学传播本身的问题,也有市场机制的问题。 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是内容要跟得上,保证有充足的内容和体量。并且把时下流行的因素融入到新媒体中去,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覆盖面也会更广。智能手机这种新媒体的最广大用户是青少年一代,而我们发现他们很少利用手机获取科学知识,而是玩游戏或者看视频,关注娱乐。浏览一下可供下载的电子书,我们不难发现占据重要位置的依然不是科普图书,而是玄幻、魔幻、穿越等题材的小说,科普图书只在生活百科和社会科学等栏目内才能找到。因而科学传播内容的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既有产业的问题,也有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的问题。 五.对策和建议 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针对当前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觉得以后的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我们应该细分以下受众群体。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渠道。因而我们应该有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模式,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内容。 第二,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更加迫切的问题。当代的科学传播人才需要具备文理兼备的学科背景和广阔的事业。而从目前来看,我们对科普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填补。因而培养更层次的科学传播人才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把握。 第三.科学传播内容的扩充与完善。利用新媒体开展科学传播需要有多样化的科普内容,而这些内容应该是碎片化的,集成的。因而我们需要在内容的研发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储备,我们才能应对各种情景的科学传播。
34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房企缺钱的根本原因是运营模式
dongzg101 2011-9-24 04:51
曹少山:房企缺钱的根本原因是运营模式 2011年09月23日 11:23 来源:观点地产网 2011年9月23日上午, 观点地产新媒体 主办的“市场观望中的房企新策略”2011城市观点论坛长沙行开幕。 河山国际资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曹少山先生在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现在没有一个行业像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这样热衷于谈企业的融资问题,房地产行业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这么热衷于这个话题。 曹少山认为,房企钱荒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象是银根紧缩,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应该是这个行业不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造成的。 过去十年,房地产商的集体盈利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廉价和过度充裕的银行信贷支持下,利用制度造成的土地稀缺性享受资源增值的模式。曹少山指出,廉价信贷廉价到什么程度?连续十年中国是深度的负利率,让全中国的平头百姓去补贴投资者的盛宴。不可否认,中国的地产商是最大的受益人之一。 过去十年这种模式的成功案例,刺激了每一个还没有发达的地产商的神经,仍然想继续做大,惯性依然非常强大,成为了一种公式。 曹少山强调,现在是该改变这种公式的时候了。 刘莉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曹少山 房企
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秦虹:对于房地产的限贷还会继续收紧
dongzg101 2011-9-24 04:49
秦虹:对于房地产的限贷还会继续收紧 2011年09月23日 10:46 来源:观点地产网 2011城市观点论坛长沙行·现场快讯:2011年9月23日上午, 观点地产新媒体 主办的“市场观望中的房企新策略”2011城市观点论坛长沙行开幕。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秦虹 女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银行贷款对房地产行业不可能有宽松余地,对此要有足够的准备。 秦虹认为,未来的通胀压力对我们来说是依然存在的。银根会不会放宽?会不会降息?现在,看不到。保持现有的货币政策不变,但对于房地产的限贷恐怕还会继续收紧。 秦虹称,因为银行部门看到了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结构性调整,将更加谨慎,总的来说不会放松。而且,房地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意味着利润越来越低,风险在加大。 刘莉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谢清华经管学院
dongzg101 2011-7-27 08:41
大概去年11月吧,记得不太清楚,最近记忆力衰退严重,是这十年头一次去北京,我大学同学给了一个他妹妹,他说是清华的老师的联系方式,我就问她在北京检查学位证件期间清华有没有什么讲座,她说经管学院有很多的,因为住在清华旁边的宾馆,就去溜溜,我坐在最后,旁边坐的都是清华的老师,刚好遇到新浪的一个老总在清华做新媒体的演讲。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好玩的东西。感谢钱院长。
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思电纸书阅读器价格大战:为谁做嫁衣?
热度 1 renxiang 2011-7-25 10:36
由亚马逊 Kindle 所引领的价格大战迅速波及到国内。此番电子阅读的降价,一方面来自竞争压力,比如,苹果 IPhone 与 IPad 移动终端的热卖,智能手机的大普及;另一方面,则是刚刚进入产品增长期的电子阅读器,期望以薄利多销(或负利多销)引领一个高速成长阶段,从而抢在替代产品之前占领主流消费市场。从 IPAD 火爆之后,国内阅读器就酝酿着价格大战,而且主流产品也陆续小幅降价。不过,价格战的高潮,应该讲,还是盛大宣布将旗下的 Bambook 阅读器打对折销售,这一近乎低于成本的售价的确引发了业界地震,随后汉王对主流机型进行了价格下调以应对,而其他阅读器厂商也相继调价。 对于盛大的破冰之举,有种种解读。应该说,首要因素是:赴美 IPO 前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财务报表,或者说制造业界的热门话题——当然,此事业已搁浅。另外一个动机是进行市场 试探。应该注意到,盛大是通过一个周期性的促销活动来推出对折优惠,而不是永久性的降价——所以,此举试探市场反应的考虑是存在的。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 个局部搅局的战术,而不是动用价格战武器的战略。从业内反应来讲,舆论的热潮与竞争者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真正跟随盛大进行大幅度降价的商家几乎没有, 汉王也仅仅对个别款式进行了大幅度促销。 其实,国内阅读器厂家都有着一个 Kindle 情结,都看到了亚马逊以内容补贴硬件模式的盈利前景,但同时,所有厂家也都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复制这一模 式的难度。中国数字出版的优质内容资源并不掌握在硬件商手中。即便是拥有在线小说资源的盛大,对于其原创内容的变现能力,也没有十足的信心。硬件商可以做 内容补贴读者的梦,消费者会不会“愿者上钩”呢? 很多人预测阅读器市场将从进入价格大战的时 代,我觉得不尽然。当然,降价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必然发展轨迹,阅读器也不例外。另外,处于竞争压力,阅读器定位与低端产品,或者说随便玩玩的数码小玩意 儿,应该是比较明智的举动,阅读器进入低端低价市场是必然趋势。不过,通过低于成本的打折来打价格战,绝对不是未来趋势。无论是拥有内容资源的盛大,还是 以硬件吃饭的汉王,都不会这么做。 深入分析中国读者的习惯,就会发现,阅读器 的迅猛降价,或者价格战,实际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愚蠢之举。低价阅读器的普及首先让盗版获利,因为网络平台之外,盗版内容又增加了一个移动平台。移动阅读器 的持有者,未必会花钱购买昂贵的内容,来补贴赔本赚吆喝的厂商;相反,会倾向于用低价购买的阅读器硬件去阅读免费的盗版内容。如果阅读器持续以低价策略拓 展市场,不客气地讲,他们在为盗版厂商打工。这一格局,有些像蓝光的命运。蓝光技术引领了高清晰视频革命,但是最终受益者却非蓝光硬件厂商——蓝光播放器 也已边缘化;也非蓝光音像产品出版商——蓝光碟片已经白菜价了。最大的受益者是网络盗版视频的传播者以及广大消费者。这一市场格局,不是反盗版措施(无论 技术的,还是法律的)可以阻挡的,因为它源于内容与载体的分离——这是数字传播的本质属性,它使知识产权失去了最后的承载实体,而完全变成了虚拟的、非排 他性消费的公共产品。 应该说,盛大预见了这一点,在阅读器 Bambook 降价前后,它加大反盗版力度,一举让数个盗版网站关闭,并且把侵权者送入监狱,追究刑责。但这仍然治标不治 本,原因如上所述。其实,最有效应对盗版的途径有两个:第一,比盗版还要便宜——也就是免费加广告模式,通过官方平台,发布免费内容,用广告收入补贴。通 过阅读器与网络平台这两个终端,盛大完全可以走百度文库的发展模式,靠广告养内容。第二,形成盗版不可替代的产品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源于内容本身,而 是建立在内容基础上的后续服务。最近汉王与蓝狮子财经图书合作内容的举动值得关注,虽然背后的动机未必如此,但是从商业模式角度讲,打造一个定位于商务人 士的专有平台,应该是汉王该走的道路,也是有效避免盗版的一个方法——提供给商务高端客户不可替代的权威、高质量、最新的内容。 电子阅读器硬件的价格大战,除了为盗版做嫁 衣外,也将使所有内容商受益。一方面,阅读器厂商的降价,把相关平台,诸如汉王书城逼上了不得不依靠内容的境地。这样,在内容与平台的谈判中,内容商占据 了主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电子阅读器的普及给了所有内容商一个巨大的市场契机,尤其那些沉睡多年的旧版书与绝版书。目前来看,中国尚不具备按需印刷 的条件,那么电子阅读器的普及将成为激活旧版长尾内容的法宝。正因为长尾效应,盗版无利可图。这样,内容商只需在下载入口加密即可,而无需在对文件进行 DRM 处理,通过通用的 PDF 或 Epub 格式,内容商可以实现内容与电子阅读器的无缝链接,从而绕开阅读器厂商的平台,直达读者。所以说,电子阅读器价格大战,也在为内容商,尤其是传统出版社,做嫁衣裳,他们可以借助廉价推广的阅读终端,来开发数字化旧版书的业务。 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不认为短期内,阅读器价 格大战会成为趋势,更不会出现赔本赚吆喝的场面。厂商会以技术升级来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但是,从中国数字出版的全局出发,我期盼着阅读器可以迅速降价 ——尤其是通过降低成本、扩大产量来实现低价——希望阅读终端可以迅速普及,走入寻常百姓家。因为面对数字出版这块大蛋糕,无论硬件商、平台商,还是内容 商,甚至包括盗版商,他们都肩负着一个共同使命:那就是做大这块蛋糕,先不要考虑怎么分割。对电子阅读器终端降价一事,各方既要考虑业务得失,也要考虑整 个行业的前景,寻求促进产业做大的机会,以共赢的心态,寻求多赢——打通产业成长瓶颈,为所有人做嫁衣! 本文已由《出版参考》杂志刊载。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2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发:2011年第七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征文通知
chensh 2011-4-20 08:19
2011 年第七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 暨数字出版与新媒体发展研讨会 征文通知 2011' the 7th 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Website Editing, and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and New Media 一、会议背景 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一直按照“产、学、研、管”相结合的模式举办,先后在武汉、洛阳、南昌和上海举办过六届年会和研讨会,形成了较大影响,已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和和信息传播领域重要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之一。 为了推动我国数字媒体、网络文化发展,提高数字网络媒体编辑制作、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编辑与运营管理的水平,深化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促进网络编辑与新媒体教育,以及学科建设,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于 2011 年将举办第七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新媒体发展研讨会。 二、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 办 :中国编辑学会 组 织: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承 办: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协 办: 中国主流网站、数字出版机构及主要新媒体研究机构(待定) 支 持: 爱网编、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等 会议专题 : http://nianhui.iwangbian.com/ 三、会议议题: (一)新媒体传播与管理研究 ( 1 )网络互动管理 ( 2 )微博用户体验与传播影响力 ( 3 )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 4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及应用 ( 5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特点 ( 6 )网民信息素养研究 ( 7 )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二)网络编辑理论与实务研究 ( 1 )网络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 2 )网络编辑实务及应用 ( 3 )新闻网站编辑及标准规范 ( 4 )专业网站编辑及标准规范 ( 5 )网络编辑教育与新媒体人才培养 ( 6 )网站编辑质量评价及其控制 (三)数字出版与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 1 )数字出版现状与产业发展 ( 2 )数字出版管理与法规建设 ( 3 )数字报业发展研究 ( 4 )公民数字化阅读现状及趋势 ( 5 )多媒体与动漫产业发展 ( 6 ) 传统出版传媒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战略 (四)数字出版与新媒体技术及应用研究 ( 1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出版应用 ( 3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在出版传媒中应用 ( 4 )搜索引擎新技术及应用 ( 5 )电子纸技术及应用 ( 6 )中文信息技术及其在网络编辑工作中应用 ( 7 )数字版权管理( DRM )及应用 (五)其他相关议题 四、时间、地点 (一)时间 1.2011 年4 月30 日 ,论文摘要提交截止 2.2011 年5 月30 日 , 文章全文提交截止 3.2011 年6 月30 日 , 向评审通过的论文作者发出出席会议的正式邀请函。 4. 会议时间: 2011 年 10 月中旬(狼牙山“柿子节”期间) (二)会议地点:河北省保定市 文化考察(二选一): 1 、狼牙山风景区 —— 荆轲塔 —— 易水湖 2 、太行山风景区:前南峪——英谈村(石头村)——抗大纪念馆 五、会务费 (含会议注册费,文化考察费) 与会者会务费 800 元 / 人( RMB );在读研究生缴纳会务费 400 元 / 人;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六、征文要求 1. 经会议组委会组织审核通过的文章(全文),由会议主办者颁发会议论文入选通知和证书,部分文章推荐给专业期刊发表,并交由出版社结集出版(具体出版事项另行通知)。 2. 文章类型:凡属理论研究、实务探讨、技术开发、案例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等类型的文章均可投稿。 3. 文章格式及要求:提交的文章应符合论文基本规范,应有:标题、作者、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通信地址、电子邮箱、作者简介等组成部分。详细格式和要求见附件。 4. 著作权事项:作者将文章投给本年会,则视该作者或著作权人同意本年会的主办及组织机构可将该文章以图书、数据库或网络等形式公开出版传播,并遵守相关出版传播机构和会议组织机构对文稿编辑、版权等相关事项的处理办法。 5. 论文提交:以电子文档方式提交至邮箱: e_publish@sina.com (征文和会务专用邮箱) , 或者登录会议网站 nianhui.iwangbian.com/tougao/ 的文章提交系统。 6 .作者提交的文章,一经会议录取,一般至少应有一位作者参会交流,否则视为放弃会议对文章的录用。 七、联系方式 组委会秘书处负责人: 陈少华( 13307181256 ,电子网络编辑专委会秘书处) 王秋菊( 15103127722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 箱: e_publish@sina.com (会议专用邮箱) 会议信息发布: http://nianhui.iwangbian.com/ ,爱网编网站 jc.hbu.edu.cn/index.asp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承办单位联系电话: 0312-5079310 承办单位联系人: 王秋菊, 15103127722 中国编辑学会 2011 年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组委会 2011 年1 月5 日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Sage出版的《电视与新媒体》被SSCI、A&HCI收录
热度 1 wanyuehua 2011-2-16 10:57
Sage出版的《电视与新媒体》被SSCI、A&HCI收录
2000 年创刊的 Television New Media 《电视与新媒体》, ISSN:1527-4764 ,双月刊,美国 Sage 出版社(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THOUSAND OAKS, USA, CA, 91320 )出版, 2010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 SSCI )和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 ,目前在 SSCI 和 AH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8 年的第 9 卷第 1 期到 2010 年第 11 卷第 3 期共 125 篇论文。 125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 115 篇、社论 8 篇、书评 2 篇。 125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17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63 篇,英国 26 篇,澳大利亚 14 篇,新西兰 6 篇,加拿大 3 篇,印度、以色列、挪威各 2 篇等。 125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99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 纽约大学 ( NYU ) 6 篇、澳大利亚 昆士兰理工大学 ( QUEENSLAND UNIV TECHNOL ) 5 篇、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 UNIV SO CALIF ) 4 篇、英国 利兹大学 ( UNIV LEEDS ) 4 篇、 伦敦大学 ( UNIV LONDON ) 4 篇。 125 篇文章共被引用 26 次(其中 2008 年被引用 1 次、 2009 年被引用 9 次、 2010 年被引用 15 次、 2010 年被引用 1 次),平均引用 0.21 次, H 指数为 3 (有 3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3 次)。 《电视与新媒体》( Television New Media )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登电视与新媒体领域跨学科研究,把观众和消费者、作者和生产者、文化历史、地理、全球化、政策、公民身份、运动与教育学以及社会身份之间的交叉,如种族、阶级、研究和性别。 网址: http://tvn.sagepub.com/ 编委会: http://www.uk.sagepub.com/journalsProdDesc.nav?ct_p=manuscriptSubmissionprodId=Journal200756crossRegion=asia#tabview=boards 作者指南: http://www.uk.sagepub.com/journalsProdDesc.nav?ct_p=manuscriptSubmissionprodId=Journal200756crossRegion=asia#tabview=manuscriptSubmission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tvnm 《电视与新媒体》( Television New Media )热点论文: 1. 标题 : Making the Most out of 15 Minutes Reality TV's Dispensable Celebrity 作者 : Collins S 来源出版物 : TELEVISION NEW MEDIA 卷 : 9 期 : 2 页 : 87-110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4 2. 标题 : Television's New Engines 作者 : Keane M, Moran A 来源出版物 : TELEVISION NEW MEDIA 卷 : 9 期 : 2 页 : 155-169 出版年 : MAR 2008 被引频次 : 3 3. 标题 : Desperate Citizens and Good Samaritans Neoliberalism and Makeover Reality TV 作者 : McMurria J 来源出版物 : TELEVISION NEW MEDIA 卷 : 9 期 : 4 页 : 305-332 出版年 : JUL 2008 被引频次 : 3
个人分类: SSCI投稿|5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2011新媒体的11个猜想:微博客还能火多久
xupeiyang 2011-1-4 16:07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4日12:09 人民网 微博客还能火多久? 今年,你用哪家搜索?    2011,关于新媒体的11个猜想   猜想风起云涌,问号层出不穷。当今时代,有几个领域能像新兴媒体这样,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升级与拓展中,不断将触角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新兴媒体的概念与形式,早已超越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界定,渗透于日常的无数角落,深刻地改变着生活的形态。   因为新,自然有憧憬与尝试;因为新,也难免有挑战与困惑。跨进2011,我们用11个猜想,来描摹这一年新兴媒体领域中可能的趋势与图景。猜想总是存在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日历翻开的一页页现实,将远比猜想更精彩,也更曲折。  编者   微博客还能火多久?   悬念指数:★★★★★   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不喜欢长篇大论。对大多数精英来说,喜欢被粉丝关注的感觉。对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来说,三言两语就可以和关注者有效沟通。微博客,足够便捷。   2010年初,新浪微博推出,2010年6月,其覆盖人数从2510.9万增长到4435.8万。紧随其后,搜狐、腾讯和网易三大门户也开展了微博客业务。其中,刘翔在腾讯的微博客开设不久,粉丝就达800多万,成为全球第一大微博客博主。   微博客显然不仅仅是明星的秀场。在人民微博里,政协委员朱永新、中组部新闻办主任王新堂等官员,都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关注。   微博客的传播功能,注定要在2011年得到更好的展示。尤其是将在政府与民间的沟通中走得更远。一些门户对微博的青睐,也使他们在争夺用户上开展更多的探索,这无疑会优化微博客的各种功能。   更好看,更便捷,更大众。2011年的微博,会满足这些期待吗?    今年,你用哪家搜索?   悬念指数:★★★★★   年尾的热闹预示着2011年将成为搜索引擎竞争极为激烈的一年,不管是以强者暗中角力或是弱弱联合抗衡强者的方式。   去年底,人民搜索以新闻搜索破茧试水,邓亚萍世界冠军的魅力和国家队背景成为人民搜索很给力的砝码;张朝阳毫不掩饰对错过搜索时代的懊悔与奋起直追的打算;微软必应无声息中悄悄发力;阿里巴巴一淘挖掘自有优势在谷歌中国退出内地市场,搜索引擎市场一家独大态势下,百度的几大挑战者已然在新旧交替之时摆好架势。   2011年,融合技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甚至社会文化多种因素在内的搜索引擎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也将是互联网最热的热点之一。   百度的挑战者也都具备着独有的优势,比如人民搜索的新闻资源背景,微软的雄厚技术和实力背景。挑战者们有没有机会?我们等待2011年搜索大戏的上演。    三网融合能闯几关?   悬念指数:★★★★☆   三网合一的概念已经被谈论了很多年。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10年7月1日,12个试点城市名单出台,三网合一的实质性推进阶段终于开启。   网络资源互联互通不被浪费;减少基础建设投入、简化了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的恶性竞争自此烟消云散,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费用一起打包下调   虽然好处多多,但三网融合想要真正实现仍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眼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你的手机SIM卡不可能立马插进计算机里就能打越洋视频电话。同样道理,三网融合的实践进程是与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互相促进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也不会一蹴而就成为《电信法》。   如果用五年时间能走完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已是很了不起的成就。2011年,正是要紧处。   物联网会有实质性进展吗?   悬念指数:★★★☆☆   2010年,人们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词汇:物联网。一时间逢物联纸贵。当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后,就连股市中的物联网概念股都显得颇具抗跌性。   追根溯源,1990年诞生在美国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就是最早的物联网。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一个大的动态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依靠互联网,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物相连,是为物联。   出门开会,智能公文包会提醒你文件是否齐备;洗衣服时,衣物会告诉你它需要的水温和洗衣粉剂量听起来有点科幻色彩,可这就是物联网为人类做的事儿。   目前物联网究竟进展到了哪个阶段?这个问题还很难回答。从某种层面上说,甚至还没有开始起步。基于物联网必须具备规模型和流动性的特征,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全面享受到它的好处。2011年,物联网需要继续苦心经营。    网络水军依旧泛滥?   悬念指数:★★★★☆   短短几年,网络推手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多个领域,对舆论呼风唤雨。个中缘由,除了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之外,网络水军监管难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样看来,2011年,对网络水军的管理仍是重中之重。   网络水军不是一个确定的人群,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一整套网络营销、公关行为的组成部分。今年7月,《侵权责任法》实施,明确了网站在发布信息上的相关责任,为受不实信息诋毁的个人和单位提供了法律支持,对打击网络水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1年,对网络水军的监管应当将重点放在那些开展恶意网络营销的公司和雇主上。这是互联网领域亟待规范管理的一个方面,同样为业内所期待。   团购网站依旧千团大战?   悬念指数:★★★★★   几年前,互联网上就能找到带有团购性质的个人性网站,只不过那时还不叫团购网。团购网站的井喷式发展诞生在2010年,王兴在3月推出了中国第一家新型团购网站,立刻掀起一轮网络热潮。   作为继微博之后的第二个Web2.0应用高潮,团购找到了一条比微博更实际实惠的赚钱模式。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就是其迅雷之势的变化,百团大战在短短一年内已经历了一次裂变,单品团购风是这次裂变的受益者,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接替它的风潮很快就将来到,只不过人们还不知道究竟会是什么。团购模式的未来,依然会有新的派生品种。   当然还是要强调,新兴消费模式难免缺乏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所以,团购有风险,请尽量去信誉好的平台团购。    中国社交网络走向何方?   悬念指数:★★★★☆   2010年下半年,中国的社交网站陷入低谷。一些中小社交网站如360圈、蚂蚁网等相继关闭,即使处于领先地位的开心网也面临每日访问用户数量不断下滑的压力。事实上,当人们逐步厌倦抢车位、偷菜等社交游戏后,社交网站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曾说,在社交网站玩的不是游戏是社交。然而,在全民偷菜的时代,真正理解社交网站的人并不多,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中国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分享从来没有发展到国外同等的火爆程度。由于诚信、透明度与宽容精神尚有缺失,大部分人乐意偷窥别人的生活而无意于在网上呈现自己的生活,甚至连最基本的信息都不愿让陌生人知道。   社交网站是在网络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然而连接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为用户创造基于连接的价值。2011年,中国互联网能否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创新产品,值得打量。    微视频还能造就几个春天里?   悬念指数:★★★★☆   2010年是中国的微视频网站都应该记住的年份。一方面,它们都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符合互联网产业规律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它们在局部完成了洗牌,一些难以为继,另一些获得了数额庞大的风险投资或被收购。   与残酷的商业格局泾渭分明的,是微视频在内容上的崛起。如果说最快发布讯息的使命交给了微博,那么深度化报道的任务则仍由微视频来完成。   已经确定上春晚的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正是通过微视频网站推波助澜了他们的《春天里》;一段勾起无数70后、80后人群感触的电影短片《老男孩》,索性由微视频网站掏钱制作并独家发布;此外像天文奇观日环食的全球直播,改编的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不夸张地说,微视频网站正在抢夺电视台的收视率。   生存得还有些尴尬的微视频网站,却渐渐承担起引领流行文化的责任。作为网络中后起之秀,网络视频的影响力,会在2011年与日俱增。   下一个i是什么?   悬念指数:★★★★★   2010年属于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这一年,他的MP4播放器iPod touch4超越了索尼PSP和任天堂的NDS,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移动游戏平台;这一年,他的平板电脑iPad正式发售,很快成为时尚风向标;这一年,他的手机iPhone 4在全世界一果难求。   他不仅是那个《纽约时报》笔下最成功的管理者,更一跃成为最成功的创造者。苹果创造的新手机已经不仅仅是手机,还是照相机、摄像机、游戏机、收音机、个人计算机甚至是移动商务万能机。   出了iMac、iPod、iTV、iPhone、iPad的苹果公司,下一个i会是什么?iCar?iBike?   其实在创新的话题中,2010年同样是属于中国IT企业的,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创新企业中,中国公司占据三席。讨论下一个i的话题时,不妨也聊聊下一个引领潮流的C(China)代表着的来自中国的话题,同样会有收获。    政府网站能让人更满意吗?   悬念指数:★★★★☆   《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出炉,一项有45万名公众参与投票的网上调查显示,仅有15.8%的用户对政府网站表示满意,表示很不满意的占了78.5%。   为什么满意度这么低?很简单,一些政府网站开设至今,形同摆设,内容长时间不更新,网友留言无人回应,在线办公、服务网页无法访问等现象屡有出现。   2010年,网络问政已成风气。在很多地方,通过搭建网上对话平台,政府能及时、直接地听到基层群众的声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答复和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这些无疑是网络问政制度化,也是平台政府化的一大趋势。   网络问政渐成风尚,与之相配套的,自然是花大力气办好政府网站,通过网络的形式,满足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这不仅可以扩大政府的公信力,还能减少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依赖,何乐而不为。   网络实名还有多远?   悬念指数:★★★★☆   2010年9月1日,酝酿已久的手机实名制正式推行,随之产生一个新的问号:网络会实名吗?   要实行网络实名制,绕不过去的自然是由此所引发的利弊之争。支持者认为,网络实名制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公平交易、政府的应急管理、减少谣言诽谤;反对者则认为,网络实名制限制言论自由,不利于网络监督,可能加大信息泄露风险这些争论各有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看到,作为互联网的管理方式之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本身不是目的,推进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才是真正的目标。   从现实条件来看,网络实名与手机实名相比,涉及范围更广、操作难度更大,目前仍不具备全面推广实施所必需的民意基础、法律规范以及技术保障。   可行的办法或许是在一定领域内(如电子商务)、一定人群中(如社交网站),以一定的方式(如前台匿名,后台实名)进行试点,逐步摸索完善。(撰文 余建斌 徐丹 孙文涛 韩立勇 插  画 人民图片)
个人分类: 未来预测|20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版概念及特征探析
chensh 2010-12-1 13:09
一、研究背景及起因 出版与广播是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两大传播类型。出版主要指基于纸媒体的传播活动,出版物主要是图书、报纸和杂志。广播主要指无线电或有线电广播,包括电声广播(简称广播)和电视广播(一般简称电视)。在数字化浪潮到来之前,出版和广播这两大传播类型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两者传播平台的差异非常显著,生产和经营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甚至在行业管理上也是分开的。 随着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传媒及相关领域均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名称各异的媒体形态和业务类型。比如,有以光盘为载体的数字音像、多媒体、电子书、动漫、数据库、电子杂志、电子课件、电子教材、电子游戏等多个方面,又有不少网上阅读服务,网上新闻、网上文献数据库、网上音像、网上小说、网络游戏。不仅很多图书、报纸和杂志的内容直接搬到网上和光盘上了,还扩大到声像、游戏、多媒体等新型出版传媒形态。在广播电视领域则出现了网上视听、网上多媒体等。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也在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上述变化的影响,出版概念和业务分类面临着重新界定,出版业、广播业以及图书馆等多个行业之间的划分,甚至传媒内容产业管理上,均存在一定交叉和困惑。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平台与广播平台是交叉甚至是重合的,网上音像出版与网上视听服务的基本内涵相同,可能成为同一传播形态的不同表述。数字图书馆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面向全国网民服务,这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么?在线出版服务可能与在线教育、在线学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重合和交叉,还能像以往一样轻易地将教学环节和出版环节划分清楚么?其边界又在何处?在行业管理方面,既然行业划分尚不容易,行业管理就更难做到不交叉、不冲突。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同其他传播媒介一样,出版物及其组成要素,正在部分甚至大部分地急剧变化,其传统特征、类型在演变,某些特征可能正在消失。由此而带来的社会、产业和文化影响是显著而巨大的。 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广播,或是出版,还是其他信息传播活动,它们的传播平台将统一到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上。在这个数字化网络平台上,何谓出版物?出版将是什么形态?出版与广播等相关产业之间划分的特征差异在何处?无论是产业界,或是管理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因此,本文在对出版和出版物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综合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网络技术对出版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概念和特征描述。在本文中,还讨论对出版传媒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版管理体系。 二、出版及出版物概念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考察 从历史和现实看 , 出版及出版物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和政治上,还是体现在经济和技术上。并且,出版概念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性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随着社会情境、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来看,出版是有文字记载起来最重要的媒介传播体系之一,不仅存续时间长,而且系统化程度很高,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角度而言,出版物是一种文化载体,出版活动是一种包括知识传播、文化教育在内的文化传承和扩散活动;从政治角度而言,出版物从来都是政治舆论的重要扩散媒介,因此是官方历来所重点关注的对象。正因为如此,社会各界对出版的界定非常严密,政府对出版的管理大多非常严格。如果存在出版物概念的混乱,其后果也是严重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出版物是一种产品或者商品,出版业是一个产业门类。特别是在现当代,随着出版传媒的普及和应用,出版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还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经济贡献。出版概念和特征的科学把握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有利于出版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来看,出版物概念也是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概念,出版物的组成要素包括载体、内容、组织结构、阅读方式、传播平台等。以往,出版物通常是指报纸、期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不同形态的载体彼此是分隔的,出版载体和媒体形态的多样性不高,出版物的概念是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出版与其他社会文化信息活动的划分也是相对容易的。特别是,出版物一旦形成,在出版物的生命周期中,其记录载体、存储载体、传输载体、陈列载体与阅读使用载体,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在物质上是同一的。为了达到对出版内容及其扩散的有效管理,出版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出版载体从生产、传输、使用等环节的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而在数字网络条件下,出版物载体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将会并且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比如,存储过程中的数据库化,传输过程的网络化、虚拟化,而阅读载体的多样化,比如在线机读、下载机读、手持机读、印刷本阅读。由此可以看出,出版物概念由技术概念,发展到物质化的文化产品概念,最终成为一种内容服务概念。形态上,由过去的纸质出版物发展到当今的无纸和无形出版物,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 从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角度来考察,出版物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还是依托出版物进行的,比如,报纸、期刊、图书等。新闻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出版物上,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也主要是发表在出版物上的。因此,研究新闻与传播,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出版物和出版活动,因此,出版物概念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群的重要概念之一。对于正在形成的应用传播学分支之一编辑出版学科而言,出版物概念几乎是该学科的逻辑起点。新媒体出现带来的出版物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在扩展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空间的同时,对学科体系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引发概念上的交叉和模糊,这种现象应该尽早得到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此外,出版物概念和特征的变化一般也会引起出版传媒理论教育和实务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三、传统出版物的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 关于出版、出版物的概念,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国外的出版( publishing )主要包含公诸于众的意思,重点不在物,而国内的出版则比较重编辑整理和复制,因而比较注重物。以电子出版为例,在我国,电子出版物是一个基本的核心概念,而国外很少提及中文电子出版物所对应的英文。在所查阅到的英文资料中 , 几乎没有几处使用它 , 大致能够与之对应的、最明显的中文意思是 电子出版 , 而不是 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发源地的欧美国家习惯把这一过程称为电子出版 , 注重的是出版的方式而非某物。 。 概括地说,出版一般包含内容组织、载体生产、传播服务等三个要素:一是对具有完整意义的作品进行编辑加工,获得适合于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二是将加工好的作品结合到某种载体,获得能供读者消费的某种载体形式。三是将形成的出版物进行广泛的传播。综合而言,所谓出版,即指对作品进行选择、编辑加工、复制和发行。 在我国,长期以来,对出版物、出版概念的界定主要按照行业共识和政府法规进行界定。比如,出版一般表述为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给人一个先有出版物,然后才有出版的印象。至于出版物的概念,一般采取枚举方式,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并没有进行特征概括。因此,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介产品形态,就得化很长时间去考查和划定其行业归属,因而,很多新兴媒体行业在发展和管理中常常遇到困惑和混乱等。 特别是当媒介的物质形态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时,出版的概念就受到挑战。在笔者看来,出版物的主要特征不在于物质形态,而在于它的发布范围、内容系统性和存在方式等等,具体来说,一是指在特定但范围较广泛的群体中发布,即公诸于众;二是指其内容是较系统的、意义较完整的;三是指依托一定的载体、表达方式、组织方式等;四是出版物可以离开独特的创作和生产环境而独立存在。只要符合上述特征,就应该是属于出版物,相应的传播活动就是出版活动。至于,广播电视服务,一般而言,无法离开特殊的生产服务环境、也不能独立存在,因而一般不被称为出版。 四、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出版的变化及影响 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出版物传统特征,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出版物形态上。在出版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载体形态可能是阶段性变化的、服务方式是多样化的。由传统出版物的单媒体变为多媒体、复合媒体;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由线性结构变为非线性结构、由简单结构变为复杂网状结构。 其次,改变了出版的传播平台,过去书、报、刊和电子音像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是分隔的,而在数字网络条件下,它们的传播平台不仅统一到网络上了,而且虚拟化、多功能化。由于传播平台的变化,与传统的出版物概念相比,新型的出版物概念与形态对出版业务和管理会提出新的要求,将呈现主题化、平台化、持续化、集成化、开发式等特点。以期刊为例,一般的定义是指定期出版、有固定名称而且连续出版的出版物。随着网络的发展、搜索引擎服务的普及,维持定期发表、固定名称的必要性大大减弱了。正如有文献指出的,连续出版物概念大有取代历史悠久的原期刊文献概念之势 。 面对出版物载体和形态特征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出版物和出版的认识纳难免会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 1 )概念和观念上的困惑。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物特征可能与传统出版物相距深远,难以理解和把握。大多只能从原有行业的角度出发去延伸,比如,传统出版物有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由此而延伸,新媒体环境下就出现了电子期刊、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音像等概念。而电视行业、文化产业、电信行业则分别给出了网络视听、网络文化、增值电信等概念。而实际上,网络电视、网络音像出版(下载、在线)却难以区分。此外,网络出版、网络文化、网络电视、网络教育之间的交叉和争议给产业产业划分、行业管理、专业教育上也带来困惑。 ( 2 )业务上的困惑:由于概念的模糊性,传统出版传媒企业和人员习惯于运用传统方式来进行经营和管理,而实际上,传统出版传媒的业务经验很多无法运用到新媒体的运作上,又无法找到新媒体的经营良方,从而造成业务和经营上的困惑。 ( 3 )管理上的不确定性: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行业划分的不确定,于是出现了政出多门、部门职责交叉、管理行为冲突等现象;当然,也缺乏统一的行业统计信息、难于做出科学规划,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导致法规制定上的不完善和滞后,互联网出版管理至今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法规体系。 ( 4 )学术上的困惑。由于概念的模糊,容易导致学术上概念混乱、逻辑体系不够清晰、学术交流不畅和学术共同体形成困难。不利于学科建设,也不利于核心问题的研究。 ( 5 )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上的困惑。由于概念上的模糊、学术上的困惑、产业上的繁复,专业教育上容易出现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要求的情形。 五、 出版概念及基本特征 无论是出版数字化还是数字网络出版,在笔者看来,依然保持着出版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内容依然是一个完整意义的作品,比如一段节目、一节动画、一篇新闻、一个网游产品分别都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次,中心环节依然是编辑,也就是作品的组织和加工制作。此外,数字网络化的出版并没有消除载体,也没有消除复制环节,只不过将复制环节虚拟化了,将复制活动与销售活动、甚至阅读活动结合在一起,将过去的集中复制分散到销售服务甚至阅读环节去了。 在出版物和出版过程全面数字化的条件下,纸媒体出版将会逐步地让位于新型出版方式,所谓出版更多或者说重点是指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的出版活动。 出版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态融合的数字化内容的创建、存储、传输、服务和管理。实际上,数字化时代的出版是跨媒体出版、网络化传播和电子商务的结盟 。 具体而言,数字化的出版物形态可分为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手机报、博客、网络音像和复合出版等。就出版内容而言, 出版不仅有学术出版、文学出版、教育出版、广告服务,也可能会产生在线音乐、游戏出版、软件出版、影视出版、动漫出版等多种新的出版类型。 由于形态融合、功能融合、交流互动、服务智能化、平台网络化等特点,因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除了保持内容的完整性、传播的公开性和形态的独立性之外,还具有载体虚拟化、内容海量化、服务网络化、功能多样化、媒体表达复合化、系统集成化、运行自动化等新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有其特殊的业务要求:( 1 )由于新媒体出版物内容的海量性和功能服务上的集成性,而单种图书的内容规模较小。因此,新媒体出版物品种上不可能与图书、音像出版一样,通过品种规模的扩张,来实现市场、产值的增长。评价新媒体环境下出版的发展不宜过分以品种数量来评价。很多出版单位有过一些教训。比如:同主题内容的图书,比如有导论、教程、原理、一般读物,加上不同版本,可能有几十种。而电子出版很难也没必要推出同样多的品种。( 2 )新媒体下的出版活动将呈现主题化、平台化、持续化、集成化。 所谓持续化就是通过版本的不断更新提供连续的出版服务( 3 )出版服务上突出网络化,策划设计与编辑开发出版物时应重点考虑网络出版服务的要求。( 4 )在业务人才培养上要求出版传媒理论教育和出版传媒实务教育在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变革。 六、数字网络条件下的出版与广电以及一般文化信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的概念覆盖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教学、科研、演出、会议等现场性、实体性文化活动及相关成果,也包括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服务等。但是,出版、广播电视与一般文化信息活动有很大差异。由于出版和广播电视的特殊性,往往将出版和广播电视从一般文化活动范畴中划分出来,进行专门的管理。过去,纸质出版与广播电视之间比较好区分。而数字化和网络化之后,出版与广电之间就存在很大的交叉。以动漫为例,动漫和动画作品放在电视上播出属于电视广播活动,但是,一旦将动漫和动画作品放在光盘、网络、数据库上由用户自由购买、下载或者浏览,则更多具备出版特征,按照出版管理比较合适。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概念与文化产业概念不是简单的种属关系。其中的一部分具有传统出版文化产业特征,而另一部分更具信息内容产业特征。当然,数字网络出版总体上属于文化活动、文化产业,但随着工业生产的知识化、信息化,数字网络出版也属于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一般信息产业的特征。此外,从根本上说,数字网络出版就是一种信息内容选择、加工和传播服务活动,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信息化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综上分析,随着数字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出版业在发展的同时,其出版概念和特征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坚守着传统出版的概念和划分标准,理论上不利于学科发展,实践上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可能是行业性的迷茫和不安。即使媒体新技术、新形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也很难给出版业带来更大的新发展。只有深入认识数字网络环境下的出版特征,才能将出版传播研究和出版传媒产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仝冠军 . 出版概念研究中的三种倾向 . 出版广角, 2008 ( 11 ) 毕亚飞、孙宝寅 . 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和范畴 .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6 ( 1 ) 樊义顺 . 连续出版物概念演进中的几个特点 .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0 ( 1 ) 陈少华 .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 ( 1 ) 林惠芳 . 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 1990 ( 6 ) 崔红娟 . 连续出版物概念及其国内数据库建设探微 .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5(10) 注:本文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立项号: 07zd040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数字网络出版发展及规划研究》(立项号: 163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少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系主任,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所长,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网络编辑与数字出版、等。 电子邮箱: chensh@hust.edu.cn , QQ:1241163093 说明 本文系作者在2008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上交流的论文,后被收录于《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个人分类: 新媒体与数字出版探索|6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交网站正在改变中国
gl6866 2010-7-8 16:16
按:中广网北京7月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9时16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天上午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有关详细情况我们来连线正在发布会现场的中央台记者刘玉蕾。 主持人:这一份蓝皮书如何描述中国新媒体未来的发展? 记者:这次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是国内首本关于新媒体发展的年度报告。新媒体可以说是大众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下,大家都非常关注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走向。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李慎明说,其实新媒体是一种新生的事物,目前来讲我们对新媒体的未知是远远大于已知的。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是当前和未来非常值得或者说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新媒体又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而且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对于重大事件的成功报道,已经使得中国网络媒体的新角色获得了认同。像从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就为十七大铺上了红地毯;到了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他们又成为第一时间的新闻媒体;包括奥运会的报道,还有2009年两会报道等等,都全面凸显了它的社会化媒介这样一个功能。所以有人说中国网络媒体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激变,从原来的草根,逐渐走向了现在的主流,包括有人说公众通过网络来参政议政问政,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当前我国的这样一种政治生态。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和它强大的发展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社交上,网络上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比如社交的网络就成为了互联网威胁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可能很多年轻朋友特别喜欢热衷于社交网站,因为它非常吸引人、很新颖,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通过社交网站,商业公司是可以很轻易的收集到用户的手机号、MSN帐号等普通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网民发布的博客、帖子、同学的群体等等,推测出用户的消费倾向、个人婚姻情况,工作情况等十分隐私的信息。这也是这次新媒体报告当中关注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有几个方面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未来电子产品是不是能够以电子书为产业来进行一个产业链的关联,还有未来手机电视业务是不是会持续的升温,我们国家的3G的技术是不是能够进一步的推广,3G的资费是不是能够更低,我们的服务是不是能够更好。这些也是大家关心和值得期待的,在今天上午的发布会上我们也会继续为大家发来更新的消息。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1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尚未存在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图)
rongting 2010-5-9 22:22
今年 4 月底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了比较媒体研究(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 CMS )项目的十周年庆典学术交流活动。我自己在那里访学一年,收获颇丰,如今跟 MIT 有着新媒体领域国际合作项目了。这次感触颇深的是,短短十年,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很多在企业、政府和高校的新媒体研究、产业等领域担当要职。学术交流的主角不少是该专业的毕业的学生。 CMS 的教育目标是为 尚未存在的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而不是复制已有的教学和研究范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其教学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面向社会新需求的。 CMS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媒介运营中去,并对项目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媒介形式进行批判性的调研与评估。通过参与这些研究项目, CMS 让学生们学会了注重实效的思考方式,将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对媒介产品所做的详细而精确的设计挑战中去,让他们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CMS 的研究方法以基本的多学科性为特征,让学生在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中获得多种方法,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交叉融合,以便于学生发现和理解在他们所处的世界中,媒体对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CMS 不仅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媒介传统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要具有广博的视角,以理解不同媒体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并鼓励学生对媒体变化过程中全球化和本土化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思考。 毕业以后的CMS研究生在展示自己在新媒体领域的工作 在办公楼展示CMS研究生的项目成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解读美国大学新兴热门专业:数字媒体
热度 1 hanhuijian 2010-4-2 11:48
计算机、信息技术、图形图像技术从发展的最初阶段就为其广泛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和更完美的创造手法。创意产业基于高知识含量、高文化容量、高技术质量和大规模分工协作,将新世纪的新经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因此,注重文化艺术教育与科技素质教育的综合塑造,着力培养一批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兼备信息化、数字化操作和艺术素养、审美情操的新一代创意群体,应该成为当下计算机教育、艺术教育、影与传媒教育的战略目标。在国外,许多大学都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时机进行资源整合,开设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数字媒体相关课程和专业,实现学科之间深度互动。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是促进我国数字媒体学科发展和数字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捷径。本文通过整理实地考察过的美国几所大学的资料,着重对国外数字媒体学科发展的现状作一个概述,以便进一步对一些典型的国外大学相关学科发展状况作深入的个案分析。   创意产业的“发动机”   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紧紧依赖数字媒体并结合文化资源,以新的姿态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中突显了其作用。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像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极大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发展对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必然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新的热门课程,它是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是从各门学科中提取相关要素而综合起来的系统学科。数字媒体学科包含美术、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艺术基本素,还包含了出版、影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又用到了计算机和信息等工程技术,这些元素的合理搭配组合构成了数字媒体的学科体系。   多样化的数字媒体教育世界各地的数字媒体教育呈现多样化,各高等院校都根据自身的办学风格和专业优势来开办这一学科课程。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媒体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形态:以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点的字技术院系,以创意艺术为目的的数字艺术院系,以及以实用工具为需求的数字应用院系。集中办院系时机不够成熟学校,大多数都设立大学的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中心。上世纪末新媒体很热门的时候,美国就成立了由各个大学新媒体中心组成的全美高校新媒体中心协会。各校的新媒体中心提供师生上机接触新媒体的技术设备,满足辅助教学需要,为其他各门类学科建立公共平台。   由于整个数字媒体相关的创意产业都缘起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得益于高等学院的科研成果,因此这些有长期科研积累的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型专业的建立往往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类学院里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犹大学的数字运算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数字媒体界,几乎每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出自或在某种方式上与这所学院有特定的联系,如从该院前身走出的Adobe、Netscape、 WordPerfect 、ES、Pixar、SGI等十多家工业巨头的创始人。像这一类的学校还有:纽约理工学院的文理和传媒学院计算机图形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设计尖端运算中心,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系。他们的课程一般强调计算机图形图像理论、算法运算原理、人机交互界面和广泛的艺术应用。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与设计高端运算中心,为学生开设动画生产、运动表达学、形态直观学、计算机图形史、数字摄影、三维虚拟环境、连续画面情节开发、互动式艺术媒介、手绘动画动感学、音乐多媒体、连续动画、艺术家设计师编程概要、数字媒体生产与合成等。除了教育及科研外,该校也为动画界输送了大量的骨干人才。   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系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该系在师资、教辅、学生的多样性、教学、求知和奉献方面都走在全美前列。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   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的数字媒体中心设在艺术学院,为哥大提供一块艺术创意和知识更新的园地,以展现哥大利用前沿技术获取艺术成就的雄厚实力。数字媒体中心提供的教学内容有:三维建模、电脑图形设计、物理计算、动感图像、编程、音响编辑、视频效果、网络动画和网页设计等。中心建立了五个24小时开放的实验室:一个所有艺术学院开放的公用电脑机房、两个对视觉艺术学生开放的视觉创意工作室和电脑编写室、两个只对电影专业高级和研究生开放的高端影视工作室和电影剪辑室。中心还为全校举办不定期的,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各种讲座和短训班。除了艺术学院之外,哥大还有其他九个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的中心(所):高新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心、新媒体教学中心、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数字化经济和机构研究中心、远程信息研究所、远程通信研究中心、国际科学信息网络研究会、数字政务研究中心、教师学院教学技术所、艺术史数字媒体中心、虚拟信息研究所等。   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本科生不强调专业分工,课程的重头戏在于创意设计,有关数字媒体的课程包含在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课程中。学校强调为师生提供科研和实践的机会,因此专门设立了数字媒体中心来为所有的艺术学院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中心备有齐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专用教室、数字和模拟音频视频转换和输出设备。   纽约大学(NYU)电影学院历来在美国高校排名中高居榜首。NYU还有电影学院,包括电影史、影评以及市场运营等科系;有表演学院,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另外也有美术学院。它的数字媒体专业,是比较前卫的数字艺术学科,渗透在各个艺术传媒领域里,艺术学院的各个院系都要开设一两门数字媒体的相关课程。纽约大学在电影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设立了数字媒体的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课程。在继续教育学院,数字传媒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分为:数字广播和远程通讯、电脑动画和视觉效果、电影和数字视频生产,总学时为130学时。数字影像设计理学硕士也是为了满足数字媒体、数字娱乐和设计专业的广泛需求应运生的。纽约大学成立了尖端数字应用中心。研究生的课程分三个模块:(1)数字媒体的理论、哲理、历史等基础课;(2进一步的理论课和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3)毕业论文和演示带。研究生学习两年修满 2学分。纽约大学注重培养研究生对技术、创意和审美的深入理解,这些对于数字化生存是绝对必要的。毕业的去向为艺术家、设计师、科学数字影像专家、剧作家、电影人、三维模型建筑设计师、雕塑家、画家和工业设计师、研究艺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学者。纽约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交互式传媒专业,是研究生水平的前沿科系,它在研究和设计方面,以交互式为主干探讨新媒体、运算媒体和镶嵌运算。该系强调试验与动手能力,看重创意而不是电脑技术,将注意力集中在交互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开发新的传媒形式,开拓面向社会应用的物理运算、交互式游戏、多媒体技术、音频、视频等。   在艺术或设计学院中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有:南加州大学的电脑动画系、达拉斯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等。   在设计类学院类别中比较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有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课程有:数字媒体、雕塑动感学、视觉信息学、互动空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基础、互联网与建筑、设计技术、整合等。在其他专业方向也多多少少要学一些数字媒体的主要课程,如建筑产品设计专业就要求修互动空间、艺术与科技、筑与数字媒体、设计中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可在博士阶段,从而获取设计学博士或哲学博士。   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艺术与科学系是其著名的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蜚声全球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人才资源,大胆创新并全方位开放办学理念,为全世界数字媒体领域的精英提供发展平台和学习机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媒体和动画本科的学制为四年,研究生为两年。 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学生从事数字媒体专业传授技巧。研究生的分工较细,如属于交互式技术范畴的互动媒体专业,它的教学将呈现给学生一套多媒体的基本框架,包括电脑操作、网络操作系统、音乐音响录制、像带制作以及艺术理论等。   电脑动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主要传授给学生电脑动画制作中物体建模、人物模拟、动画表演以及特技效果的基本原理。该专业着重于电脑三维图像在娱乐圈的实际应用,传授娱乐圈开发游戏、商业广告、动画短片及故事片的制作程的全部知识。利用全新的电脑技术,学生将学到当今现代动画制片厂通行软件和硬件的实际操作技巧。指导学生把现实的物体和运动转变并建立为虚拟模型、动画人物以及电脑特技。综合课程将辅以学生创造专业动画短片的能力。其中包含动画制作、加工图像、虚拟模型库等用以展示学生的专业水准。专业的目标是提供学生必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技术技巧,使得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影视制片、后期制作、游戏设计制作、高艺术水准网页设计制作和多媒体的专业工作岗位。   学科特点数字媒体这门新兴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数字化、交互式、立体三维、视频、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媒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办学模式既可以是新建院系,也可将课程分布于现有相关学科体系;授予的学位既有文学、艺术学,又有理学、工程学、文科、艺术类的,涉及到影视、设计、创意;办学的层次既可包含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也可以是非学历和跨学科学历。   从目前所调查的十几所学校的数字媒体课程的设置来看,无论是数字媒体的哪一个专业,其确定的核心基础课程都是非常相似的。这些核心基础课程是各个数字媒体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入门课程或初级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字媒体专业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各个学校首选的数字媒体核心基础课程虽然在内容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与侧重点,但在以下几门核心课程的设定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是:图形技术和动画发展史、图形基本理论、美术和色彩学、三维技术、光影艺术、动感规律、行业法规等。从课程的结构来看,正规大学有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还有选读的课程。各个学校的数字媒体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门数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有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1)核心课程包括史、论、技、规;(2)专业课程强调精、练、作;(3)选读课程则突出一个泛字。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如下概括总结: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相关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基础理论Introduction课程;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通用原理、技巧、技术和行规。虽然各个学校的数字媒体发展方向与特色不同,但就其给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类的导论性课程来看,还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上涵盖了数字媒体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数字媒体的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以后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的高级课程,或在该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   综合来看,各学校都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本学科几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引导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选择。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数字媒体本科生开设了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较高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深入了解数字媒体学科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学生根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协助,来选择相应的课程。   就业倾向美国公司选拔人才非常重视团队协作及团队融合,除了个人品质外,了解和遵守规则、规范也十分重要。从业人员都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要遵守的团队规则。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学生到了社会,站上了岗位,迈入了行业,走进圈子时,已经懂得怎么相互交流和配合。   数字媒体的专业技术课程,是该专业的精华所在,必须要精学多练,创作大量习作,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要求掌握和精通专业技巧,有大量练习的机会,规定足够的课程量来做一些Project,学期末和毕业要完成大一点的项目。各个学校课程的名称和叫法各有不同,而且有些课程相互涵盖,覆盖的面不一样,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适应的能力。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在课程的选修顺序方面有一定要求,通常都规定某门课程所必须的先决课程。在课程的选定方面,学生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由于数字媒体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学校非常重视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知识建构,要求学生完成除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外,还要完成指定的相关必修课程。各个学校数字媒体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所指定的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从计算机科学系列和艺术创意系列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很明显是根据已有的自身条件来偏重某个出路。有的学校建立了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广告设计专业偏重广告创作的行业取向。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按照学生毕业后可能担当的特定职务来定位,如与影视相关的有设计、导、编、演、辅等。他们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老师则可以开设个别辅导课,以便学生可以专心学一些按职能划分的专业课程。   总结通过对美国具有代表性大学办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如下特点:首先,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通识类课程、导论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其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本系(专业)和外系(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再次,办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院系之间可以联合设立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交叉性专业,并联合授予学位。   根据对比、分析和评估,我们总结出了数字媒体课程目前的主要设置,即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主要的三部分:导论性课程(如数字媒体概论、媒体艺术与科学,含发展简史),基本艺术素养课(美术、色彩、界面、设计)和基本理论和技巧课(动画、三维、摄制、录音、剪辑)等。数字媒体专业高年级细分可扩展为三个专业选修方向:数字影视艺术(特效、动画、后期)、数字互动艺术(游戏、网络、课件)、数字录音艺术(音效、音响、合成)。   通过对美国大学数字媒体学科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概述,我们已初步总结出该新兴学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并了解了国外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该文转自 http://ask.globallearning.cn/user1/zero/archives/2008/1103.html 该文观点并不代表本博主观点。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34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客+播客”:促进科学传播多元化
book 2010-1-8 10:44
在互联网的Web2.0时代,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科学传播有重要意义,有看法认为网络将成为科学传播的最佳手段。随着网络新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作用明显增强,科学传播应该走出传统模式,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科学普及。 博客(Blog)和播客(Podcast)作为网络新媒体的先锋代表,也当成为科学传播领域最值得应用的新手段。博客可以理解为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和思想的网络出版方式。从2002年博客引入中国开始,到2004年成为最热门的中国互联网现象,再到2008年底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数据来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博客已成为中国公众最熟悉的网络词汇之一。播客可以看作博客的升级版,以音频和视频传播信息,兼有广播和电视的特点。相较于博客,它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事物,由于建立在博客的基础上,其发展异常迅猛。 与传统科学传播方式相比,博客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及受众面广等特点,是一种公众更容易接近和接受的方式。对于发展科学博客的态度,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都认为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些国际知名的学术和科普杂志,例如Nature、PLoS Biology、Scientific American等,都曾载文指出科学博客能够促进学术发展和科学普及,并建立了其博客;众多知名国际科学组织及科学家个人也都发展了成功的博客。在中国,科学博客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各大门户网站都有博客频道,但科学博客所占比重很小,而建立博客的科学机构则极少。中国博客用户群体增长迅速,其实为基于博客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较成功的例子,科学网博客频道自2007年1月开通以来,已吸引了海内外4000多位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博主,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可以说科学网构建了目前国内最好的科学博客圈,众多博主为科学普及提供了重要资源。科学松鼠会也是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科普的很好实例。 播客除具有博客的优点外,其利用声音和影像的方式还可以使科学传播更加生动有趣。Nature、Science、Cell、Scientific American等国际知名科学和科普杂志都建立了播客,将科学新闻和科研进展等制作成音频和视频供用户使用。很多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建立播客为学生提供大学新闻、课程、讲座等。同博客的发展一样,播客在中国的发展较发达国家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重要的科学播客群体,但我们应意识到播客确实能成为很有效的科学传播手段。《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网络音频和视频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网络应用形式,这为科学播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科学普及仍多为政府行为,科学机构和科学工作者群体主动参与科普的意识和兴趣仍有待加强。《2009中国科学传播报告》关于科学家的公众形象的总结是:科学家在公众中的形象评价较高、影响力一般、信任度极低,公众更多的将科学家视为一个专业化的抽象符号和远离社会日常互动的圈外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引导社会和影响公众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博客和播客不失为解决之道,通过大众化的方式,加强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并以此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并推进科普进程。 科学博客和播客还具有内容多样、免费、方便订阅等特点,公众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利用博客和播客资源,因此有更高的可利用性。这种大众化的方式使得科学机构、科学工作者和对科普感兴趣的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网络应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用好大众化的网络新媒体并树立科普品牌,是科学传播应当重视的课题,科学博客和播客的有机整合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科学普及的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此文主要内容发表于2010-1-8《科学时报》: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10/1/226975.shtm )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7980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征文选题指南
chensh 2009-9-12 23:52
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征文选题指南 (由于博文篇幅的限制,会议通知见博主的另外一篇博客, 投稿邮箱: e_publish@sina.com ) 凡属理论 探索 、业务 研究 、技术研发、 实例 分析、 解决方案、工作总结、 调查报告 、预测分析 等 方面 的文章均可投稿。 为了方便与会者投稿,组委会列举一些选题参考和投稿方向。这些指南仅供参考,作者可以自行拟定文章题目和文章主题。 一 、关于 知识、教育和学术网站编辑及运行管理 及案例分析 (1)网络编辑 与 知识创新和扩散 (2)学术类 电子杂志 和网络期刊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3)电子书与学术文献数据库 的编辑 制作与运营管理 二、关于 大众、新闻及 综合 网 站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及案例分析 (1)综合、门户和专业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2)大众媒体网站的编辑与运营管理 ( 3 ) 企业网站的编辑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 4 )大众与新闻网站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三 、关于 网络社区 、论坛和博客的编辑与优化管理 及案例分析 (1)网络社区与网络论坛的编辑与管理 (2)博客的特点及其编辑工作的创新 ( 3)网络编辑在网络论坛管理中的作用 ( 4)校园网站编辑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 (5)网络论坛管理的技术平台建设与制度创新 四 、关于 手机出版、移动阅读与电子网络编辑 及案例分析 (1)手机报编辑与运作(2)手机文学运营模式(3)手机游戏与网络文化 五 、关于 电子 网络编辑规范 、质量及 标准化 ( 1 ) 网络编辑 质量 及 评价 ( 2 ) 数字媒体的 标准化 (3)网站编辑管理系统及建设 六 、关于 网络出版管理与舆情信息监测及应用 ( 1 ) 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扩散机制及特征 (2)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建设及应用 ( 3)网络环境下社会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及应用案例 (4)网络环境下公众企业市场与品牌信息的监测及分析应用 (5)网络环境下政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优化与队伍建设 七、关于 数字内容管理 、数据发掘 与信息服务技术及 应用 ( 1 ) 传媒信息数据库 建设与资源 开发 应用 ( 2 )数字 内容管理与 网络化分发系统 ( 3 )数据发掘与知识发现及服务 (4)网络搜索引擎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八、关于 数字版权管理 和保护的 理论、技术及及应用 (1) 数字媒体 版权保护及创新应用 ( 2) 数字版权管理 技术 及 系统开发 九、关于 网络媒体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及管理 (1)网络媒体与数字 内容 产业发展现状 (2)多媒体与数字动漫产业现状与趋势 ( 3 )传统出版传媒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4)数字网络出版基地建设与管理 (5)数字出版及内容产业发展规划 十 、关于 网站编辑 和 管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1)电子网络编辑与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现状 (2)电子网络编辑人才的特殊素质与技能 (3)电子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 模式( 4)电子网络编辑课程建设及教学案例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发“2009年第五届全国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通知
chensh 2009-9-12 21:31
2009年 第 五 届全国电子 与 网络编辑 年会 暨 数字出版 、内容管理与新 媒 体发展 研讨会 预备通知 一、会议背景 为了推动我国数字 媒体、网络文化 发展 , 提高电子 媒体编辑制作、多媒体设计制作、 网 站 编辑与管理的水平、深化 数字 出版与 新媒体 传播的研究、促进信息学科和传播学科的建设, 中国编辑学会 决定举办2009年 第 五 届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 与新 传媒发展研讨会。 第一、 二、三届 会议 均得到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网络编辑出版研究所 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的联办 和 承办。 2008 年的第四届会议得到了 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 、 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 、网易等单位的支持, 移师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九朝古都 洛阳。 2009 年,正值共和国 60 华诞,本届年会将于 11 月13 -16 日(最新更正) 在英雄的城市 南昌召开。 长期以来,全国 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 与网络 传媒发展研讨会 一直 按 照 产、学、研、 管 相结合的模式举办 ,形成了较大影响,如今已成为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领域重要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年会参会人员规模200多人,已成为电子网络编辑与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盛会 。 2008年,参会的各类大型网站超过50余家,大型数字出版机构超过10余家,学校科研单位超过40余家。 二、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 :中国编辑学会 组织: 全国 电子与网络编辑年会组委会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 承办: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江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中心 三 、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0 9 年 11月13-16日 会议地点: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白鹿会馆 (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 99 号) 四 、 主要 参会人员 1.多媒体及数字网络 出版 传媒 策划、编辑 和 开发制作人员 2.大中型 网站策划、开发制作 、 编辑 和运营管理 人员 3.网络 信息 与舆情监测 管理 、系统 开发建设 与 应用人员 4.高校 新闻传播、编辑出版 、图书情报等学科教学与科研人员 5.高校 信息管理、计算机 与通信科学 教学和科研人员 6.政府部门( 新闻出版 与信息通信 等行业 )的 管理工作者 五、会议主要议题 1.知识、教育和学术网站编辑及运行管理 2 . 大众、新闻及门户 网 站编辑与网络文化建设 3 . 网络社区 、论坛和博客的编辑与优化管理 4. 手机出版、移动阅读与电子网络编辑 5.电子网络编辑规范、质量优化管理及数字出版标准化 6. 网络出版管理 、网络 舆情信息监测 管理及系统 7 . 数字内容管理 、数据发掘与信息 服务技术及 应用 8. 数字版权 管理与保护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 9. 数字网络媒体与内容产业发展及管理 10. 网站编辑 和 管理队伍建设 、 人才培养 与专业教育 六 、 征文 信息 及要求 1.文章摘要提交截止时间:请 于 2009年10 月 25 日前提交文章的题目、 摘要、 作者姓名、作者单位 、通信地址、邮箱。 2.文章全文提交截止时间:2009年10 月 25 日 3.经会议组委会组织审核通过的文章(全文),颁发会议论文入选证书。 会议结束后,将会议交流的文章、资料、案例整理 结集出版,并进行评奖 。 4.文章类型:凡属理论研究、实务探讨、技术开发、案例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等类型的文章均可投稿。选题参考和指南见附件一。 5.文章格式及要求:提交的文章应符合学术论文基本规范,应有:标题、作者、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通信地址、电子邮箱、作者简介等组成部分。详细格式和要求见附件二。 6.著作权事项:作者将文章投给本年会,则视该作者或著作权人同意本年会主办及组织机构可将该文章汇集到本年会文集中,可以图书、数据库或网络等形式公开出版传播,并遵守相关出版传播机构和会议组织机构对文稿编辑、稿酬等相关事项的处理办法。 7.论文提交:以电子文档方式提交, 邮箱 :e_publish@sina.com (征文和会务专用邮箱) 七、会务信息 1. 参会 人员住 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标准间:120元/天/人,240元/天/间; 2.会务费:680元/人, 学生代表 凭论文录用通知 酌情减收会务费 ; 3.参会回执:2009年10月25日前返回参会回执;(回执格式参见附件3) 4.会议报到时间:2009年11月13日上午及下午3点以前; 5.会议开幕式和大会报告:2009年11月13日下午3点。 八 、 联系信息 中国编辑学会电子网络编辑 专委会 暨年会组委会秘书处 : 秘书处负责人 :陈少华 ( 13307181256 ) 承办单位负责人:曾振华(13979132128) 陈 末(13970069186) 联系人:余俊峰(13979083095)况肖平(13607096499) 周黛(13477023845)许桂芬(13917646361) 邮箱:e_publish@sina.com (会议专用邮箱) editor@vip.sina.com (电子网络编辑专委会邮箱) 承办单位通信地址 : 江西省 南昌市紫阳大道 99 号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邮政编码: 330022 电话: 0791-8120453
个人分类: 电子网络编辑年会|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征集论文
suqing1961 2009-6-22 22:59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 2009 年 9 月 8 10 日在重庆市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其中第 33 分会 场 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由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联合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协办。 以网络、手机、 户外多媒体广告、校园视频 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对公众的影响力逐年加大,对舆论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正呈现出主流强势媒体的潜力和趋势 。本研讨会旨在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研究新媒体的发展规律,探讨其在科技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劣,发挥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迎接它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为开好这次研讨会,特向社会各界征集论文。 一、论文征集要求 (一)论文所反映的信息和学术成果须是 2006 - 2009 年完成的,每位作者限投一篇论文。本届年会文集收录的文章可另投其他学术期刊发表。 (二) 所提交论文应围绕研讨会主题 新媒体与科技传播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新观点、新理念,提示新趋向、新动态,阐明新理论、新模式。论文应紧密结合新媒体发展和科技传播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鼓励提出对策建议。 (三)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 (四)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 2009 年 8 月 1 日 (当地邮戳为准),请同时提供论文打印稿及报名表,并务必通过 中国科协通用会 议系统 网上报名注册个人信息并提交论文( http://meet.cast.org.cn ),点击 分 33 新媒 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进入登录注册页面,点击注册,用户注册后进入参会信息提交页面,完整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论文。 (五)请自留底稿,论文入选与否,均不退还来稿及相应磁盘。 (六)为扩大年会学术成果影响,拟将论文集向有关论文收藏机构和检索机构推荐,并 将从所投论文中进行选摘发布在中国科协网站上。 凡向年会投稿未作特殊声明者,视为已同意授权推荐和发布。 二、论文参考要点 1.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直接对话给我们的启示 2. 如何看待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 3 . 第四媒体向第一影响力媒体的跨越 4 . 媒体的划时代变迁 如何看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 5 . 网络或是科技传播的最佳手段 6 . 新媒体引领传播领域全面创新 7 . 是谁带来了新媒体的春天? 略谈技术创新与公众需求的关系 8 . 新媒体与基于公众的科技传播 9 . 交互性在科技传播中的运用 1 0 . 新媒体颠覆传统媒体体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 1 1 . 新媒体向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需求 1 2 . 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 1 3 . 新媒体与公信力建设 1 4 . 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新角色(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优势) 1 5 . 传统媒体办好新媒体的研究与分析 1 6 . 全媒体记者呼之欲出 1 7 . 下一代新媒体展望,技术趋势研究 1 8 . 3G 技术对传统媒介格局的挑战 19 . 全球信息战背景下的新媒体责任 2 0 . 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 1 . 新闻传播机制在网络时代的变革(新媒体与新闻传统机制的变革) 2 2 . 网络时代的自媒体发展 2 3 . 从内容为王向服务为王的演变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宗旨定位 2 4 .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安全与网络监管 25. 国家通讯社新媒体变革的意义 26 . 搜索引擎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27. 广播电台新媒体实践 28. 个人在网络时代的传播行为 29. 新媒体舆论导向控制研究 30. 网络媒体兼并收购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研究 31. 科技人员利用新媒体的机遇 32. 商业网站科普频道的现状分析 33. 民间科普网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4. 新媒体受众分类服务与研究 35. 互联网传播在新媒体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三、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需报送全文,文稿请用 word 录入排版。字数不超过 5000 字。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并简明扼要,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文集出版工作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四、有关事项 1 、凡经评审后入选的论文作者均欢迎参加 2009 年 9 月 8 10 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 33 分会场的论文交流和相关交流活动,我们将在此期间评选优秀论文,并选取较好的论文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科技新闻 学术专刊》刊用。 2 、欲了解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其它活动,请 登陆中国科协网站查询 www.cast.org.cn 。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玥、李松纬、李赟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 1 号 1005 室 邮政编码: 100045 电 话: 010-63314180 (兼传真)、 63438411 、 63314061 E - mail : kjxw@sina.com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28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