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211

tag 标签: 211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非211高校的好学生更是好学生
热度 18 xuyingxiao 2012-4-14 22:44
211工程的原意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 完整地说,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说白了,就是国家挑100所左右高校“重点建设”(砸钱),没被挑中,就没有被砸的资格。 谁有资格被砸呢?不光要看学校本来的好坏,还要看国家建设的需要的。所以当初挑选时也考虑地域因素的:落后地区更需要建设啊,所以有不少发达地区好的学校没进211工程,而不发达地区差的学校反而进了211工程了。 这本无可厚非,毕竟211工程只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策略。但是,话说很多东西都是会异化的,就像EI/ SCI,就像各种人才计划。211工程也是这样,后来成了判断高校优劣的标准,再后来成了判断毕业生优劣的标准,很多工作机会非211高校的学生连门槛也到不了。 其实,没被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如果办得好的话更说明实力啊。就像没被国家当人才的人如果成了人才,则更是真正的人才。 况且,高校被砸钱了也并不表明一定会建设好啊,任何工程项目都有很多失败的呢。 其实,没被211高校熏陶过的学生如果真的成了好学生更不容易,更是好学生。就像如果达到了差不多的水平,寒门的孩子通常比富家子弟更有资质。 重点建设100所没有错,用人单位偏爱211高校的学生也没有错;就像EI/SCI本身没错,大家看重EI/SCI也没有错。错在一刀切。 985高校也是类似。 有一个极端的案例是:两个同班同学,A同学成绩很好,考985高校差了一点没考上,进了稍次的211高校;B同学成绩一塌糊涂,进了一个不入流的高校。谁知还没毕业,那个不入流的学校被985高校合并了。于是毕业证上A是211高校毕业,B是985高校毕业。
个人分类: 思考|406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共和国 你要河南考生怎么做?》
shuimu0702 2012-4-13 20:10
一模一样的卷子,河南理科一本线582,江西理科一本线531还没河南的二本线高,吉林理科一本线548比河南的低34分,宁夏一本线486,比河南一本低96分,比二本还低45分,新疆就不用提了,黑龙江估计是510多,山西的还不知道。。祖国对的起河南百万考生么?!同样的卷子我们文科二本都比宁夏一本高15分啊!!!!我们理科一本比宁夏一本高了快100分!吃河南人的粮,骂河南人的娘,坑河南人的爹,苦河南人的娃。河南分数崛起了。。而中国,你怎么让中部崛起?中国崛起?...坑爹啊!..河南的孩子,中国你伤不起!!! 当我们很早就培养起来民国五大名校之一——河南大学时 你们说为了国家需要 将河大的专业拆分到湖北等地 导致河大实力迅速下降。 当我们想荐河大申请为211时 你们说河大实力太差了 反倒是当年从河大拆分到湖北的院系都已经成了“211”了。 当我们想自己建设我们唯一的211院校郑州大学时 你们批评我们郑大占地面积太大了 当我们一本录取率仅有百分之3,是全国最低时,你们说我们的录取率已经大幅度提升了。 当我们要留在本省上一本时 才发现我们省就一所一本。 当我们近百万考生完全学到疯狂只为出省上大学时 你们给我们的出省率又是全国最少。 当我们卯足全力要申请211时,你们终于在最后一批名单上出现了一所郑大(因为国家规定每个省都至少要有一个211) 尽管如此 河南人已经很感激你们了 当我们要申请985时,你们连看看或考虑也不考虑就给予否定。 当我们打开地图时发现,西边的陕西7所211,南边的湖北7所211,东边的山东985都2所,北边河北有石家庄陆军学院 当我们把知识改变命运贴在桌子上时, 你们说还是继续当农民吧。 地还是要有人种的。 当我们90多万考生中70万上的都是大专时,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说的教育公平, 当我们一本二本三本艺术本科相加还不如人家的一本录取率时 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说的人人平等。 当我们同样分数人家上本科我们落榜时 他们从具有大学水平的考生变成了民工, 然后同样的付出一个是大学生 一个是民工 再然后你们又说河南的民工太多了, 我要问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是谁? 当我们看到人家的录取率时 我们心里的痛苦谁知道?当我们老师一句一句说着要摆脱河南宿命时 你们用录取率 分数线将我们留在了河南 当我们... 亲爱的国家,亲爱的你们, 你们到底要我们怎么做? 我们已经疲惫了, 厌倦了, 我们不想再被奴役了!
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真是蛋疼!
热度 3 uway 2012-4-7 12:51
偶然间了解到,许多学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针对985、211、非211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划分不同的面试分数线! 分数差别竟然达到50分之多,让那些非211院校毕业的学生情以何堪?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而且,很是蛋疼的是这些院校自己本身也不是什么985和211。 让那些上这些学校的学生怎么办呢? 难道人家的一点小小的梦想就这样彻底被浇灭了?
个人分类: 杂谈&感想|2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新)
yelloworld 2012-4-5 16:48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新) 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地形图,需要将大面积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统一的分幅和编号。地形图的分幅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按经纬线分幅的梯形分幅法,也称 国际分幅法 ;另一类是按坐标格网分幅的 矩形分幅法 。前者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国家基本图的分幅,后者用于城市大比例尺图的分幅。 (一)地形图的国际分幅法 地形图的国际分幅由国际统一的经线为图的东、西边界,统一规定的纬线为图的南、北边界。为适应计算机管理和检索,1992年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92)国家标准,自 1993年7月1日 起实施。 1.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是从赤道起,向两极每隔纬差4为一横行,依次以拉丁字母A, B, C, …,V表示;由经度 起,自西向东每隔经差6为一纵列,依次用1, 2, 3, …, 60表示。图8-17为“东半球北纬”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国际分幅和编号 图8-17 东半球北纬1:100万地图的国际分幅和编号 每幅图的编号,先写出横行的代号,再写出纵列的代号。如北京某处的地理坐标为北纬为 、东经 ,则所在的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号是J50 。 2. 1:50万~1:5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1:50万~1:5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都由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加密划分而成,编号均以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采用代码行列编号方法,如图共十位数码组成。 × ×× × ××× ××× 第一位 第二、三位 第四位 第五、六、七位 第八、九、十位 其中:编号及代码第一位——1:100万分幅地形图行号 第二、三位——1:100万分幅地形图列号 第四——比例尺代码 第五、六、七位——图幅行号 第八、九、十位——图幅列号 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代码及编号示例见表8-2: 表8-2 地形图比例尺代码表 比例尺 1:500000 1;250000 1:100000 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 代码 B C D E F G H 示例 J50B001002 J 50C 003003 J50D010010 J50E017016 J 50F 042002 J 50G 093004 J50H192192 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均由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划分而成,分幅的图幅范围、行列数量关系见表8-3: 表8-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关系表 比例尺 1:100万 1:50万 1:25万 1:10万 1:5万 1:2.5万 1:1万 1:5000 图幅 范围 经差 纬差 行列 数量 行数 1 2 4 12 24 48 96 192 列数 1 2 4 12 24 48 96 192 (二)地形图的矩形分幅和编号 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以坐标格网线为图框的矩形分幅,图幅大小为 50cm × 50cm 、 40cm × 40cm 或 50cm × 40cm ,每幅图中以 1 0cm × 10cm 为基本方格。 常用的正方形分幅法的图幅大小如表8-4所示。 表8-4 正方形分幅法不同比例尺的图幅大小 比例尺 图幅大小(cm) 实地面积(km 2 ) 1:5000图幅内的分幅数 1:5000 40×40 4 1 1:2000 50×50 1 4 1:1000 50×50 0.25 16 1:500 50×50 0.0625 64 地形图按矩形分幅时,常用的编号方法有以下两种。 1. 图幅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法 如图8-18:以本图幅西南角坐标值的公里数作为该图幅的编号。 图8-18 图幅西南角坐标编号法分幅 2. 基本图幅编号法 将 坐标原点位于城市中心,将城市分成Ⅰ、Ⅱ、Ⅲ、Ⅳ四个象限。如图8-19: 图8-19 基本图幅编号法 以城市最大比例尺1:500为基本图幅,图幅大小为 50cm× 40cm,实地范围即为东西 250m、南北 200m 。 例如:有一图幅编号为Ⅱ39—40/53—54,即可知道为一幅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位于第二象限,其坐标值范围为;
个人分类: 学习篇|0 个评论
全国211工程大学优势列比
热度 3 longtuteng 2012-3-24 22:12
1. 清华大学: 中国工学老大,实力超群,名副其实的大学巨无霸。    2. 北京大学: 综合类大学老大,文科、理科、医科都是顶呱呱。    3. 复旦大学: 综合类大学老二,南方 “ 小北大 ” ,似乎什么都比北大差一点。    4. 浙江大学: 工学综合实力老二,南方 “ 小清华 ” ,比老大差得很远,化工类和电气类牛比,理科也不弱,合并院校的老大。    5. 南京大学: 理科实力超牛,让人总感觉是靠 SCI 发家致富。    6.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电气、航海类实力强大,又合并了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越来越壮。成为与浙大在工科相抗衡的强大对手、大有超二望一的势头。    7. 中国科技大学: 典型高、精、尖、 “ 精品大学 ” ,学风正,最有资格成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8.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医科圣殿,连去医院都要找协和。    9. 国防科技大学: 神秘的哈军工的衣钵传人,计算机超牛。    10. 武汉大学: 文科、理科都不错,但都不拔尖,只是并校后规模超大。    11. 中国人民大学: 文科类超牛,经济、法学、金融等专业越来越火、越来越热、生源很好。     12.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电器类实力较强,光电也不错,合并后规模膨胀超大,但近几年来,给国人留下浮的形象。     13. 吉林大学: 实力颇佳 , 曾是理科大学的老四,仅排在北大、中科大、复旦之后。 90 年代后因地域偏僻,人才流失严重,实力明显下滑。新吉大通过并校,成为超级大块头,目前学科建设发展平稳 , 特色不明显。又地处北疆 , 生源一般。    14. 天津大学: 化工类和建筑类实力强大。    15. 南开大学: 化学和数学实力不错,学风纯正,出了个名人陈省身。    16. 中山大学: 合并院校使其规模增大,好象只有哲学、历史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工程不错。    17. 厦门大学 ) : 理论化学超牛,经济金融也很好;合并院校获得实惠,但因为合并的院校较少,尚未引起大家注意。    18. 西安交通大学 ( : 管理、机械、电气通信类实力强大、学风正、感觉发展平稳。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工学实力是原来的二哥大 ,80 年代成为航天部的大学后,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强校,其他的学科也都不错。但地处北疆,生源一般。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实力强大 , 名声在外 , 是航空航天类大学的领头羊。    21. 同济大学: 土木建筑类的超级巨牛,现在汽车也很有名。    22. 四川大学 ( : 特色不太明显 , 靠庞大的 ” 综合性 ” 支撑门面招牌。合并后以规模出名,皮革工程 , 口腔医科和高分子科学还有些名堂。但地处西南内陆 , 生源一般。    23. 山东大学 ( : 无明显特色 , 靠庞大的 ” 综合性 ” 支撑门面招牌。听说文学、历史、数学、物理等有些优势。    24. 大连理工大学 ( : 原来的船舶工程,港口海岸 , 精密仪器 , 电机电路 , 物理学等有优势 , 近些年来学科发展很快 , 综合工学实力不错,但不特别拔尖。    25. 西北工业大学 ( : 航天航空比较牛、航海也不错。    26. 北京理工大学 () : 国防科工委院校,近十年来实力上升较快 , 集航天、兵器、电子、光电于一体的大学,兵器工业第一牛。    27. 东南大学 ( : 原民国中央大学分支 , 电子类和建筑类实力强大。    28. 东北大学 ) : 原名为东北工学院,近年合并了一些学校后,发展势头很猛,尤其是自动控制、计算机类学科异军突起,较牛!但地处北疆,生源一般。    29. 重庆大学 () : 综合性大学 , 机电、能源、信息、生物、经管学科有优势 , 院校合并和大学升格 985 工程受益匪浅。但地处西南内陆 , 生源一般。    30. 华南理工: 工学学科齐全,冶金 , 机械 , 制糖 , 造纸突出,工学学科实力还不错。     31. 北京师范大学 ( : 学科精度很高,文、理学科实力很不错的综合性大学,    32. 电子科技大学 ( : 电子行业非常牛 , 但离开国防口后,发展底气不足。    33. 南京理工大学 () : 出身哈军工 , 国防科工委的大学。光电技术 , 自动化 , 计算机 , 通信等都不错 , 兵器工业技术第二牛。    34. 北京科技大学 () : 原北京钢铁学院 , 冶金行业的老大,实力很不错。 80 年代发表论文在全国工科院校中名列三甲,但近 5-6 年来发展明显缓慢。    35. 中南大学 ( : 地质、采矿、冶金一条龙都厉害,进入 985 工程、大量合并学校使名声一下子提高了一、两个当次,近几年非常风光。    36. 西北大学: 原来实力很强 . 但人家合并,你却分流,几乎 “ 孕育 ” 了整个西安高校群落,新闻 , 中文 , 地质和经济专业突出,中国省属大学中实力最强。    37. 中国农业大学 ( : 农林学类的老大,但受行业名称的影响,生源不济。    38. 华东理工大学 ( : 化工类学科实力超牛,其它一般。    39. 湖南大学 () : 综合性院校 , 好像分析化学 , 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不错,其它学科一般, 985 里面实力较弱者。     40. 华东师范大学: 在师范类仅次于北师大,培养中学老师名气大。     41. 南航空航天大学: 民用低空飞机技术不错 , 直升机有点东西,但在航空航天的几所大学里差些。    42.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海工程第一牛,哈军工的次子。实力大于所谓的排名。    4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离开国防口发展受影响、电子行业非常牛。    44. 中国石油大学: 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45. 中国海洋大学 ( : 海洋方面的基础研究很牛,这就够了。    46. 兰州大学 ( : 化学、核物理很厉害,可惜地处西北内陆 , 生源不好 .     47. 中国地质大学: 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48. 河海大学: 国内水文水利很牛,这就够了。     49. 中国矿业大学: 本行业中的佼佼者     50. 西南交通大学 ( : 交通机械、工程比较强。但地处西南内陆 , 生源一般。    50( 并列 ). 武汉理工大学: 合并了一些学校后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轮机工程 , 车辆工程不错 , 其它无话。
个人分类: 大学关注|46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就业标签门槛之“留洋”、“211、985”
热度 8 gozilee 2012-3-23 13:10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毕业证找工作的黄金时段,也是招聘单位招贤纳士的最佳时机。无论是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都蓄势待发 , 牟足了劲准备在竞争中搏杀,求的一份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然而在求职的过程中却常常“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死”的原因是连战场都没上!因为他们遭遇了“标签门槛”。 招聘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会有各种门槛,如专业、经验、学历、年龄、奖项、任职以及各种证书等等。我姑且把门槛分为硬性门槛和软性门槛。软性门槛如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形成即战力最看重的。硬性门槛是人才的学术背景、受教育程度、经验等等,是用人单位利用梯度快速选拔人才的方法。可使同一梯度中的标签门槛如 “ 211 、 985 ” , “ 国外留学 ” 呢? 浏览网上的招聘启事不难发现高校中这样的标签门槛不在少数,为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 211 、 985 ” , “ 国外留学 ” 这样的人才在整体上的确要比普通高校或者本土博士学术素养、能力档次稍高。这是一个群体现象,当并非个体情况。没有人能肯定普通高校的学生就一定不比 “ 211 、 985 ” 高校的学生强,也没有人能肯定 “ 留洋 ” 的都是精英。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教育背景、同样的教育体系、同样的奋斗精神只是身在了不用的环境中。 其次, “ 211 、 985 ” , “ 国外留学 ” 成了用人单位招摇过市的标签。往往在许多单位的网站上会挂出博士数量、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名牌大学毕业人数的数量,以此想用这些数量来证明人才实力。犹如笔记本,不在于品牌的多好,而在于电脑的配置、性能是否合适你。商务本、家庭本、学生本各为其用,不见得高配置适合于任何人,过于的追高可能适得其反。人才也一样,过于的追求标签是追其表而非追其本。俗语有 “ 英雄不问出处 ” ,我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是世袭传位,但是也不乏像朱元璋之类的平民皇帝。 第三、我国 “ 211 、 985 ” 高校的总数为 100 多所,大部分的学生是普通高校毕业的,他们只是因为一场 8 、 9 个小时的高考就给他们贴一个标签?最明显的例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并非全部来自 211 、 985 ,也并非全出国留学才做出的成绩。 我阐述的观点并非要求一个本科生去做科学院的院士,而是在 一个同等平台上给同等的人才以同等的机会 。 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在拥有相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在都能进行劳动创造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情况下,凭什么剥夺他们的这个机会呢?也许他们仅仅欠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呼吁: 取消人才招聘中标签,给同等条件下所有人才一个平等的机会 。
个人分类: 杂谈|609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211与985高校名单
热度 1 zjzhang 2012-2-6 21:30
211高校名单 北京(2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市(9所)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四川(共5所)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军事系统(3所)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高校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个人分类: 文学|4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门终于被堵上了——不再新设“211”“985”工程学校
halcon 2011-12-30 22:29
很久以前有个同学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进了一个房间,发现里面全是黄金,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思考了一下说:“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把黄金换成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同学说:“错了,应该第一时间把门关上”。 我说:“关上门有什么用?还有窗户。况且别人也可以破门而入。堵是堵不住的,要开放式的管理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他说:“社会上的竞争都是这样的。” 今天看到新闻,教育部部长今天宣布:不再新设“211”“985” 工程学校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门还是被堵上了。其实这个传闻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了,不过这次可能是第一次明确的官方消息吧。 如果985,211头衔对老师、学生影响不大,其实也这个门堵不堵也无所谓。但事实是这样么? 1,就业的影响。社会招聘中,很多单位明确非211院校学生不要。不是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即使平时学习多努力,工作做得多出色,出去求职都要矮人一头,总要被人戳脊梁骨。仿佛说:就你?不行!!高校招聘更是如此,很多学校明确或“潜规则”中都有“本科非985、211院校者莫入”。纵使你博士读到清华,北大,纵使你科研很牛,纵使你教学出色也不行。谁叫你当初高考“没嫁入豪门呢”。非985,211已经不是简单的词语,而是一把利剑悬在每个非211院校学生的头上,就像文革时期的“地主反坏右”,时刻提醒着你——你低人一等、矮人半头。这个大大的枷锁从大学入学第一天起就被戴上了,这一戴可就是一辈子。 2,出国影响。最近很多原来接触过的一些本科生申请国外的master,让我给写推荐信。我随口问了问,为什么大家都申请美国,而申请英国的很少?学生告诉我:英国很多高校也要看985,211。而美国高校要宽松很多,所以如果不是211院校的,还是申请美国的高校把握大一些。由此可以多少看出些英美文化的差异——相比较而言,美国文化的包容性要高很多。 3,教师出国、申请项目的影响。不只是学生,非211院校的老师同样好不了多少。出国,基金,人才项目的申请都要吃亏很多。也许有人要说,很多项目不是专门给非211院校的老师分在一组评审了么?其实我觉得未必是好事。分开评审,表面上是有了一定的差异化,照顾了一下非211的“弱势群体”,其实是阻断了正常的学术交流。非211院校的少数老师只要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盯好自己在学校的竞争对手就ok了。常此以往,竞争实力不升反降,反而会导致非211院校整体实力的下滑。211就如银河把不同的院校划分为两个利益集团。 我知道很多徘徊在排名100左右的院校增在发奋努力,努力提高学校排名。以争取到好的生源,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门堵死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在哪里了?会不会调整政策,又影响到老师、学生的利益呢?我不知道。教育部招收的这些高徒(39金刚,73护法)这回可保“十年无忧”。但如果没有给其它院校相应的出路,也意味着十年内,他们是“入地无门”。 最后想说足协明年就要搞管办分离了。他们想自己搞管办分离么?肯定不想,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我想教育迟早也会搞管办分离的,只是希望别是被逼的。
4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911大学,是高等级师范大学?
热度 14 boxcar 2011-11-1 19:33
最近 10 天,科学网在轰轰烈烈地讨论“天牛 - 踹客”( Tenure Track )问题,昨天还整了一轮在线访谈【 1 】(俺因为恰逢上课时间,没能及时关注)。刚才看到王晓钢老师的博文“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 ”【 2 】,又提到“ 更多的学校甚至增加了非 985 、 211 本科毕业的不要这一条 ” 这一俺们在大学里讨生活的老师和博士生们早就听说过的很“歧视”但很不“骑士”的“条款”,王老师认为,这回“ 让那些不是 985 、 211 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彻底断绝了在这些大学里任教的希望! ” 实际情况也大抵如此,由此俺突发奇想——难道咱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频出新政,大搞 985 工程和 211 工程,目的竟是为了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师范大学”呀!? 把绝大多数本身并不是“师范大学”的一些非常牛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义成“高等师范大学”或许是鄙人的一个重要“创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自己是信的”。因为,按照现在而今眼目下很多大学的进人政策,大概只有这些拥有 985 和 211 这种既神秘又神奇的代号(合起来也可以用 911 这个代码,下面俺就芥末用啦!)的大学才有资格培养大学教师。如果一个年轻人没能在过高考那一关的时候直接考入 911 大学的,即使你能在讲台上口吐莲花地传道授业,在研究中取得无数的学术成就,就冲着你本科“出身”不够地道,也不要再梦想成为名牌大学甚至非名牌普通大学的教师了,趁早断了这档子念想,麻溜儿地该干嘛干嘛去吧。大学的神马天牛、铁牛、甜妞之类,统统与您无关,因为一个非 911 的出身,根本就不会让你“ Try 课”,而通常直接“踹磕”掉。如果有幸在高考时高中了 911 大学,恭喜你,可以考虑继续 Try ,未来还是很有可能进入 Track 的。 许多管理者就是用 985 和 211 这两组三位数,不但轻而易举地给国内的大学进行了一轮等级区分,同时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度给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们做完了职业规划,其效率之高实在让人咋舌。 我们这个社会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似乎总喜欢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希望划一道线就把评判一个人是否合适这个本来挺复杂的事情解决掉(这就是咱国很常见的“一刀切”模式)。除此以外,从上到下也多有那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非黑必白的“一边倒”的作风,再加上许多人、许多单位不肯深入思考、因地制宜而喜欢盲目跟从随大流的“一窝蜂”的习惯【 3 】,估计以“ 911 大学本科毕业”为大学教师入门第一道门槛的这种限定条件迟早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届时,或许俺们可以看到一个 2000 所大学争抢带有 911 标志的大约 100 所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教师的宏大场面。如果这一制度长期执行,根据师生比例要合理的基本原则, 911 大学的毕业生中将有很大比例会成为大学教师,如此这般,这些大学岂不成了“高等级师范大学”?!为此,俺在此强烈呼吁,今后 911 大学在本科阶段应该多开设师范类课程,以备毕业生将来应对大学教学工作之需。 其实,虽然 911 大学的毕业生们凭借其高贵的“出身血统”轻易地满足了“成为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但是最终他们是否真的会成为高校教师的充分性多少还显得有些不足。首先,他们是否真的都很希望成为高校教师?其次,他们又是否都适合去做教学工作? 参考: 【1】 http://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47 【2】 王晓钢: 关于年轻人对国内大学里教职的预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46do=blogid=503339 【 3 】吕喆: 11 月 1 日 ,三个“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03479
个人分类: 教育|1701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建议取消985,211
热度 6 zongwk 2011-10-26 14:01
211工程从1990年开始酝酿到目前也已经将近20年,到目前已达到116所, “211工程”自“九五”期间立项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资金180亿元。 985从1998年开始,已经13年多了,一期和二期已经达到了39所。投资额度最高的清华北大都为1.8Billion,其他最少也在1亿以上。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在国际上的排名是考前了不少,但是,大家也看到了社会之风多么浮夸。现在的大学,真是越办越没有精神。北大现在比起来出了多少富翁,清华比起多少政治局,何其悲哀。学术大师有几个?自由精神哪儿还有? 传说现在有的学校很有钱,因为财政拨款发下来用不完是要上缴的,所以对于财大气粗的学校来说,就会不断盖楼拆楼,启路修路,有的把草坪铲了再铺上新的草坪,等等。反正这些钱是不花也可以,花也可以。然而,钱多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得到实惠,学生的补助没有提高,也没有投入更多的关心在学生身上。 更大的问题是,教育投资的极度不平衡。比如985的很多学校很有钱,211的也不差钱,但是地方大学呢?应该穷的很了。最苦的还是上了偏远地方的末流学校,什么都没有。 更甚者的是,这211,985已经延伸到了学生找工作,已经延伸到了考研录取。这是什么情况?这又是社会等级的固化,让底层的更难以走到上层。对于资质差不多的学生,要想达到比他平台好的同样的成绩,那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努力。现在完全靠能力说话还有多少,更多的像是看资历说话。 社会的稳定靠的是不同阶级要有很好的流动,上层做不好就容易调入下层;同样,下层工作干的好可以容易的进入上层。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财富是由能力创造的,而不是靠着资历把人们的激情压榨干。 再者,从社会公平来说,学校的教育根本就不应该由政府说了谁行,谁就是能干,就是应该让学生,民间说她好才是真的好。政府划个985,211,一本,二本,本三,专科。好了,等级固化了,你这个学校好,这个学校不好。学生一旦进入哪个学校就要贴上一个学校的标签。其实话又说回来,就是清华北大也是有傻子的,专科院校也会出现牛逼的人。 但是,这个标签让学生背的时间太长了!
个人分类: 城墙外|1668 次阅读|7 个评论
985、211与中国社会的不平等
热度 2 chengzhongxing 2011-10-24 19:08
“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陕西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军事系统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海南 海南大学 西藏 西藏大学 “985”工程大学名单 一期 (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期 (5所) 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粗看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陆智力资源分布呈现出“北—上—南”格局,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北上广”,如果加上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则仍然是“北、上、广”格局。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东风西渐”。 2.所有211.985高校都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这一点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智力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 3.由于中国高校大多是公立的。因此,可以部分地说,智力资源分布格局是人为的结果。换言之,为何“寒门难出人才”实际上是制度安排不公的结果。 总之,智力资源分配的格局是影响中国未来社会不平等的长远因素,不可不虑之。
3859 次阅读|2 个评论
211纠结
热度 31 王铮 2011-10-4 09:10
211 纠结 清晨即起,打开计算机。首先看到凤凰网报道,诺贝尔医学奖颁已故人士,因为他 9 月 30 日去世。根据诺贝尔奖章程,他有资格获奖。还有一个就是一个博友来信,因为我的浏览器是 IE8.0 的,回不来短消息,就在这里回答吧 来信: 我有问题想请教先生,望先生指点一二。 我今年六月份毕业于 ** 轻工业学院数学系,去年报考了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没有考上(因为没有过初试)。我今年想继续报考这个研究所(与去年相比,今年底气稍足了些),但身边有人提醒:即使过了初试,由于出身不好(本科读的大学不好),复试被刷的几率很大。先生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应该对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情况比较了解,所以想问先生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是否公平 ( 比如说会不会对非 211 类考生有歧视 ) ,还有导师比较倾向招保送生,我这样的想考中科院难度很大,先生觉得我应不应该换学校? 我想回答是: 中科院各个所独立运行,我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所,不敢随便回答。学数学的,又不是名牌大学,如果考边缘学科,应该是受欢迎的。 一般来说,中科院较多接受推荐生。为什么,因为教育部给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名额太少,导师们比较注意学生能力,不敢随便。推荐生一般是好学生,保险起见,多数人会乐于接受一个“ 985 ”高校的,找不到,找个“ 211 ”的。但是,不知道有木有规定。 到这里就该言归正传了。近年,在中国学术单位,对非 211 学校的排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了。就像现在大学教职排斥中国博士一样。我的一个学生,今年毕业,先后联系了两个学术单位,有高校、也有科研单位。这两个都与我们合作,而且他们需要的政策模拟技术,我们这里最强,我这个学生不错。可是到关键时刻,它们都拒绝了我的学生,因为她本人本科是非 211 的,可能还因为是女的。最后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了。 今年开始,教育部“东施效颦”,不管中国社会的诚信水平和权力泛滥,推行博士研究生推荐制(有合理性,但是危机也大,话分两头,按下不提)。一些学校规定,只有 211 学校和中科院毕业的硕士生才能具有推荐资格,连中国社科院都没有资格。此文一发,学校歧视就法律化了。我有个朋友, 69 级初中生,像华罗庚,自学成才考上研究生的,到英国吃过洋馒头, 为这事给大家发了 email , 他说:“人人生而平等”,不能剥夺青年人受教育的权力。他举例南京信息科学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我想还有河南大学解放前的著名学府,云南师范大学,原来西南联大的底子,比某些 211 差不了多少。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另外一个亲戚说,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天天说要民主、平等、博爱,可是到了你们头上,就不愿意给别人了。我们是不是伪君子? 其实,对于这位老师的意见,我心里很纠结。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人人平等应该怎么体现,人人可以进入吗?不是,资格就是出身吗?也不是。那么我们有什么标准来度量资格呢?如果拒绝非 211 ,的确有些与人人平等矛盾,如果不拒绝,在诚信水平下降和权力泛滥的中国,我们如何来保障?可能有些处长、副处长,比谁都容易弄到推荐资格。纠结呀。就在我心里纠结的时候,有一个非 211 大学的研究生与我聊天,他说我们学校:“不搞科研的,我们的研究生实际上是到处打工,这么说吧,用王鸿飞先生的话说,十有八九不合格。” 对于这个问题,我给某些开的止痛片是:要求推荐人资格而不是被推荐人的 211 资格,推荐人应该具有三级及三级教授资格。这样做,不是说三级以下教授不行,而是设个门槛,让人重视推荐。一般说,三级教授已经不那么怕处长、副处长了,当然也不尽然。我亲历过一个主任科员熊一个忠厚的院士(当然这个院士没有怕他)。一般非 211 学校,三级教授不多,他们就重视推荐人的能力和品行了。对于学生,也有助于他们敢于与较高级学者联系,形成综合能力。诚然,这个办法令有些教授不满,但是他绕开了“受教育权利平等”的人权原则,为非 211 学校的学生争得了教育机会。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有两个: 第一、 国家要提高非 211 学校的质量,规范研究生教育。一些学校的“我们的研究生实际上是到处打工”现象要被规范,制止与职业无关的打工,停止招收高校、研究所以外的人员读在职研究生。怎么才能规范化?把“周济导弹”再打一遍,打研究生教育。就像周济先生当年搞本科教育评估那样检查研究生教育。有人会说,那时候让某些单位作假。我说“作假”实际上是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复习了,也就知道如何管理本科教育了,这里的管理,不是官理,它包括计划、组织、资源和控制。本科教育评估那年。我有 4 个学生,两个在非 211 学校,他们在检查时,学校的确做了假,补充的大学生论文英文摘要,一个在 211 学校,部分做了假,这三个学校通过检查,学校的学会了管理。另外一个学生在 985 高校,我问他怎么样,他说:“检查材料平时都有的,到时候往学校一交就没事了。”当然到时候交也有问题。我妻是某 985 的,要交材料时,找不到了,原来我岳母见几年堆着不动,准备当废纸了。学校为什么不早日收起呢?不懂得档案管理的。试一试“洲际导弹”组织了演习,好得很。可能有人说,你这是提倡作假?我说,你知道军事演习吗?演习就是“作假”,形式“作假”,不是本质作假,世界上前几年不是经常搞“洲际导弹”演习吗?“洲际导弹”打几次,作为演习,很有有必要。我们现在到南海演习一下,看看会怎么样?很有几个会背信弃义。反正美日演习了,普京说我也要演习。周济部长,对这个教育的贡献通过“洲际导弹”演习,将名垂青史的。当年蔡元培在北大搞规范化,名垂青史,后来梅贻琦学了,也名垂青史。不是说把前人的废弃,囫囵吞枣学洋人的就叫改革。 第二、国家、省政府要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大学地位,许多国家都有大学地位的规范法律,印度甚至为它的“印度理工”单独立法。有了法律文件,什么 985 、 211 要有动态进出,不能贵族制度,搞世袭。其次要禁止搞什么“常青藤联盟”,不要搞出利益集团来。有人说,美国就有常青藤呀?美国的常青藤大学是私立的,我们的大学,无一不是公立的。搞什么常青藤联盟,是侵犯纳税人权利的。 其实,今早凤凰台最早的报道是《诺贝尔奖出现乌龙,误颁已故人士》,现在改了叫《迟来的诺奖 一医学奖得主 3 日前已逝世》。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是按法律规则办事,没有什么乌龙。为大学地位立法,就没有 211 纠结这样的乌龙了。 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日,就要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就是要建立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的根本就是要立法,依法办事。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8677 次阅读|33 个评论
如垃圾一样的985与211,是毒瘤
热度 9 zls111 2011-5-11 08:38
看了 《科学新闻》:“985”“211”停招之后 ,就觉得如垃圾一样的"985与211",是毒瘤,有些夸张,不过结果要等五十年之后,甚至100年之后才知道真正答案,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我宁愿先下坏的,不相信好的,有如下几个角度。 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失去这一条就如大楼失去了根基。 平等是核心,高高在上只会腐蚀,养尊处优。从苦难中成长起来才是弥足可贵的,大鱼大肉最后难免就杯具。 不懂得用勤奋去获取,而是通过手段获取,最后下场是杯具。 国家真正该扶持的是那些弱者,就如法律保护应该是弱势群体。这点上我们的教育与法律都在干同样一件事情,保护强者,只会让强者长膘,而不是肌肉;弱者却吃不饱,或者饿死,大家都杯具! 有了平等,才会有独立,才会有吴老师文章提到的“特性 ”《从“世界一流”到“五道杠”的内在必然 》 (看这篇文章蛮激动的,本来想写篇读后感,就在这里稍微写点吧)。在这种不平等的环境下,要保持独立难呀。难又何妨,男儿七尺身体难道不能越城墙不行,肯定是行的,无数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就如做科研,只做别人没做的,他人没做的。就如眼前大家浮躁,我就清净;都腐败,我清明。 没有平等,自然就少不了荒唐,如 吕喆 的文章《 畅论“五道杠”的“世界一流”之关系 》 ,详细论述请参考其文,哈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29 次阅读|11 个评论
985/211不再扩招,可以期待“11X”工程否?
热度 16 boxcar 2011-3-8 21:06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刚才看到一条“二手”消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3 月 7 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 “ 985 ” 、 “ 211 ” 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 1 】也就是说,国家重点建设的 大学圈子已经被定格,早已进了圈子的可以“没事儿偷着乐”,没进圈子的只能在圈子外面“哭吧哭吧不是罪”。 事实上, 211 和 985 两项都已实施了十几年了,两三期干下来,似乎应该可以评估一下实施效果了。无论是征地、扩招 + 合校早就的“一流大”,还是亦步亦趋地效法国外的“学”,都还没有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一流大学”模糊的影子,只好继续翘首期盼若干年。在这时候再继续用这两张老招牌搞扩张,似乎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道理很简单,已经投了 N 多个亿的那些被认为最好的大学们到现在为止还没真正鼓捣出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自己宣布的除外),现在再拉几所大学进来,投点儿钱进去,得等猴年马月能见效?像这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工程,慢吞吞地往前挪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期待 985/211 扩招的那些大学恐怕是只能空等了一场了。 是不是没进入 985/211 的大学只能彻底断绝了希望呢?倒也未必。部长同志似乎也没说会不会很快就有创新版的某个教育工程,俺冒昧地揣测,今年( 2011 年)某名校将迎来百年校庆,届时会不会像 13 年前那样,出台一个 11X 工程(抱歉,咱不知道名校具体的校庆日期)呢?如果这个可以有,那么很多没能搭上 985/211 这两班车的大学是不是可以有点儿机会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只能选择审慎的乐观,因为即使有一个新的“工程”在酝酿,这个“工程”的对象多只能是选择少数的若干所大学,哪些大学会幸运地被列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如果仅从过去的历史看,搞“扶贫”工程的可能性往往远小于搞“夸父”(夸富)工程。因为很多人都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前者有望迅速看到亮点,后者虽然更有长远意义但眼下的效益不会太明显。 ************************** 参考: 【 1 】刘广明: “985”“211” 不扩军,河南高等教育向那里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420083from=space
个人分类: 教育|7511 次阅读|41 个评论
211,985之后的系列怎么取名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3-8 18:06
  一说211,大家都知道是干啥的;说985,也都知道,所以就不解释了。   中国人喜欢玩数字,外国人也一样喜欢,而且说不定我们还是跟西洋人学的呢。      21世纪100所,98年5月,都可以用数字简称,真是奇了怪了。   可是,袁部长说了,不能再玩这个把戏了,那意思就是说,得换个把戏玩了。   可是,您老从2升到了9,如果说下一步还换成四位阿拉伯数字的话,似乎读着有点费事,按照啥啥啥原则,层次在4层就会让人没有耐心,所以三个层次刚好。   而简称也是,“多快好省”就有点嘴累,三个字以下比较恰当。      不过985里,8也几乎到了头,只留了个1,5则还有4个数到顶。直接986?给后代再留几个可供拓展的空间。   还有袁部长直接弄个999得了,把后代们在三位数字上的路全部封死。还是象武则天那样,来个000,啥都没有的计划蒙蒙那些喜欢感慨的文人墨客,那也是很创新的。不过,显得啥都没了,好像不太好。   当然,如果您说2012年是毁灭也会是重生的话,袁部长还可能取名121步骤,12年1月1日开始,而且121满合了齐步走的口号,很不错。      所以,在我看来,211,985之后,三个可能,一个是999工程,一个是121步骤。   你不信,等等看就知道了!  
个人分类: 物论|4717 次阅读|14 个评论
申报成功了,将会更忙碌了!
jlxt33 2009-9-23 13:21
近半年来,忙了几个月,主题只有一个:申报校级211建设项目。 题目是 生物质新材料的功能化研究 从学习《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开始,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科特色,确定研究方向,到整合目前的研究基础和力量,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论证汇报,真是一场智力和体力的考验啊。 思路、目标、团队,都是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的,单单可行性报告在总体上就进行了三个大版本的策划和撰写,小修小改不计其数,字斟句酌地完成了这个80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昨天下午的论证汇报,得到了与会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这也意味着辛勤的劳动能够有所得,对大家也有一个交代了。所谓好好干活,就会有糖吃。 我们学科的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这次作为211项目重点建设,是发展的一个机遇,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个项目,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我汇报的提纲,包括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推广项目,在此也算做个广告,有意愿合作研究和推广的同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交流。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可行性报告
个人分类: 侃侃科学|3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