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临界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ssglwu 2012-9-2 23:47
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2012 年 09 月 02 日 19:14 来源: 财经杂志 作者:《财经》记者 马国川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gaigekuaipao/20120902/6976311.shtml 上篇: “ 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 《财经》:在过去 30 年,中国 “ 两头冒尖 ” 的轮廓显得更加突出和鲜明了。从光明面看, 30 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10 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亿人口脱离极贫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而且对于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 GDP 总量增长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特别严重的是,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在这种 “ 两头冒尖 ” 的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本世纪初开始, “ 中国向何处去 ” 的问题变得愈来愈尖锐,形成了几种互相对立的主张。 吴敬琏 :我在上世纪末期多次说过,在这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双重体制下,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一个 “ 向何处去 ” 的问题。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 在此基础上, 20 世纪和 21 世纪之交,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取向: 第一种观点主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建立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称 “ 法治的市场经济 ” 。 第二种观点把 “ 半统制、半市场 ” 的体制看作一种可能的体制目标。 2008 年以来被炒得很热的 “ 中国模式 ” 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它宣称,中国经济能够在近二三十年中创造世界公认的优异成绩,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国拥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和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这种体制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国家战略,不但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现有体制,世界各国也应该学习借鉴。而一些代表寻租活动特殊既得利益的人们,不但积极维护现有体制,还力求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不受约束的权力,以便扩大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 在前面两种社会力量展开对战、而社会实际生活中权贵资本主义的影响日益显化的情况下,第三种社会力量公开亮出了回到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主张。他们极力要让人们相信,目前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不管是腐败猖獗、分配不公,还是看病贵、上学难,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矿难频发都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扩张政府的权力,加强行政机关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工商业实行 “ 国进民退 ” ,实现再国有化;农业重新 “ 归大堆 ” ,实现再集体化。甚至要求重举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 的旗帜, “ 再来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实现 “ 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 ! 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民间正当经济活动,造成广泛寻租活动的结果。 大众 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正当不满,正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填平陷阱、扫除腐败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理性的讨论受到压制的情况下,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捍卫者利用腐败日益猖獗、弱势群体受损害感日益强烈的情势蒙蔽和迷惑大众,把反对的目标从权贵既得利益者转向市场化改革,试图把大众引向歧途。 《财经》:既然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种种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强化政府和官员的 “ 专政 ” 权力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的办法来扼制腐败和缩小贫富差别,显然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这些旧路线和旧体制支持者虽然也与大众一起声讨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是他们找错了病根,也开错了 “ 药方 ” 。可是,借助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煽动,他们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吴敬琏:这是最值得人们警惕的。如果任由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社会就有可能走向一个极端,中断 现代 化的进程,陷入新的混乱状态。从人类在 20 世纪进行的将近 100 年改造社会的历史大试验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贤顾准所说,不管立意多么真诚美好,沿着 1789 年 ( 法国大革命 )——1871 年 ( 巴黎公社 )——1917 年 ( 十月革命 ) 的道路,能够获得的决不会是人们曾经许诺过的地上天国,而只能是大灾难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后又回到了原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 “ 起义 —— 新王朝 —— 新的暴政 —— 再起义 ” 的历史怪圈里轮回。到了近代,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更确切地说,给我们带来了顾准所说的 “1789-1870-1917 这股潮流 ” 。在 1949 年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我们许多人都认为,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历史的 “ 周期律 ” 将不再重复。但是事与愿违,革命取得胜利 18 年后,中国又卷入 “ 文化大革命 ” 的内乱中。用顾准的话说, “ 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 ” 。 为什么激进的革命道路没能带来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却转化成了雅各宾式的或斯大林式的专制主义?顾准的回答是:这一潮流的领导者设定了建立地上天国的终极目标,自认为是 “ 人民 ” 或 “ 公意 ” 的化身,因而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专制独裁、恐怖杀戮等来实现这一目标。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不论是 “ 左 ” 的极端主义还是 “ 右 ” 的极端主义,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中国改革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重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迟滞,一些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对于这些矛盾的由来做出不同的解读,提出不同的解救之策。在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 “ 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 ” 的历史陷阱,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财经》:有些人认为,在暴君与暴民之间二者择一、一治一乱,是中国历史的宿命,只能听之任之而无法逃避。因为目前改革迟滞,所以这种悲观论调很有市场。 吴敬琏: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轮回,是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近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中间力量主导社会发展趋向成为可能。新中等阶层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目前,主要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新中等阶层,正在中国迅速壮大。假以时日,随着新中等阶层的发展壮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跳出所谓中国历史的 “ 周期律 ” 、走上建设现代中国的道路。 《财经》: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切磋往往被反击谩骂乃至造谣污蔑所排除,在习惯于用语言暴力取胜的情况下,各种不同诉求都有趋于极端化的势头。 吴敬琏:正如波兰改革派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言,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目前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理性的平台上充分争论,对于推动中国实行平稳的社会转型,将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诉求都趋于极端化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在中国社会中积累起许多社会矛盾。中国过去 30 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可是近年来靠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 “ 控制力 ” 的加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 所以,中国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的正道,在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的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为近年来中国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当务之急是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中篇: “ 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 《财经》:若要重启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议程,在改革大方向或者叫做 “ 顶层设计 ” 确定以后,就要进一步讨论各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了。 吴敬琏 :在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对平等竞争市场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对一些重要产业的垄断;第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改革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财经》:国有经济的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 ( 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 ) ,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 吴敬琏:对第一种类型的垄断,治本之策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目前,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着过多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资源,并且把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盈利性的企业中去,与民争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应当坚持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决定的方针,国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部门退出。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提供公共品。目前许多公共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例如,社会保障基金、公租房建设都有很大缺口。这些正是据称为 “ 全民所有 ” 的国有资本用得其所的地方。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建议,应当将万亿元的国有公司股权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用以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 “ 做实 ” 他们的个人账户。 近年来,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择优采纳的好建议。例如陈清泰教授建议实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并将现在滞留于一般产业的国有资本的 30% 、或许 50% 划转到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性基金,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我赞成陈清泰教授的建议。为了实施该建议,可以建立特殊的法定机构来配置和管理国有资本。这一机构负责制定所属基金的运营规则,并对它们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 《财经》:根据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和中国一些地区过去的经验,不少人担心,如果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制,会发生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 吴敬琏: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并不是 “ 天下乌鸦一般黑 ” 。有的国家和地区法制比较健全、社会监督比较有力,或者采取的办法比较得当,国有经济改革的效果就比较好。消极地避开改革,并不能免除权贵以其他方式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的危险。 因此,应当要求和督促政府负起责任来,采取一切手段防止一些人利用权力在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避免出现财产初始占有的两极分化。 《财经》:由于国有经济原有规模十分庞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有相当部分的国有资本驻留在盈利性的领域。 吴敬琏:对于这部分国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特殊行业的企业可以作为特别 法人 由国家垄断经营外,绝大多数企业都应当改革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它们作为企业,仍应努力做强做大,但它们应当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而不应享有任何特殊权力和得到政府的任何政策优惠。 对于执政党来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共产党执政的可靠基础,应更加注意不要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把企业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对它们一视同仁。 《财经》: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 “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 , “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 的要求这样一个大课题了。 吴敬琏: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消除国有企业以及某些得到政府官员青睐的非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特权;另一方面,要实行 “ 非禁即入 ” 的原则,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还要教育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群体抵制个别人结交官府、靠依附权力、依附国企寻租的不良行为。 《财经》:您在前面提到的消除中国市场中的行政性垄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和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现行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至今仍然保留着 “ 国家辛迪加 ” 的许多遗迹。一些国有企业和个别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非国有企业拥有政府给予的垄断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正像有的学者所说, “ 行政垄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公害 ” 。许多法学界、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中的行政性垄断现象和《反垄断法》为何对此无能为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制止这种行政性垄断行为的积极建议。但是这些意见似乎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注意。 吴敬琏:完善反垄断立法和加强反垄断执法,是改善中国市场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公平竞争秩序遭到行政垄断的破坏,的确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这方面的问题变得如此严重,既是由于现有体制存在重大缺陷,也有反垄断不力方面的原因。从反垄断立法方面说, 2007 年的《 中华 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虽然保留了有关行政垄断的章节,即第五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但是它只把违法行为的范围限定在 “ 滥用行政权力 ” ,又把 “ 滥用 ” 的范围限定在 “ 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 ” ,这就意味着承认一切不涉及地区保护的行政垄断行为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经济性行政垄断行为,是由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调查处理的,而对 “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 ” 等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却是 “ 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 。 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 ( 包括企业 ) 的行政性垄断,通常都是由依据党政主管机关的法规或指令设立的。要这类行政机关 “ 责令 ” 自己管辖的企业去 “ 改正 ” 由自己制定的规章或自己发布的指令所导致的违法行为,岂非与虎谋皮?所以,在中国行政性垄断泛滥成灾,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财经》:正因为这样,不少学者都认为,监督政府的行为、防止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和损害市场竞争,应当成为中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吴敬琏:为了制止垄断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除了坚定不移地进行国有资本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反垄断的司法改革:第一,修改《反垄断法》或另立针对造成行政性垄断的党政机关的《反行政垄断法》;第二,设立超越于党政机关之上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不但负责处理经济性垄断案件,还应负责处理行政性垄断案件;第三,由于行政性垄断通常与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有关,因此应当修订行政法,授予法院监督政府行为,纠正不当行政作为的权力。 《财经》:由于 现代 市场中经济活动日益繁复多样而且变动很快,为了建立和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除了法院的执法,还出现了其他执法形式,如行政监管这种准司法的执法形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在这方面,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吴敬琏:这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用行政命令的个案干预取代合规性监管,这也为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例如,在证券市场的监管中用实质性审批取代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执行,滋生了种种弊端。在这方面,也要通过积极而稳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下篇: “ 建立法治、推进民主和实行宪政 ” 《财经》:不管是经济性垄断,还是行政性垄断,都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有关。大量事实说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密不可分。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滞后于实际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而且诸多社会矛盾也无法解决。那么,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需要做些什么? 吴敬琏 :首先应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我认为,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建立法治、推进民主和实行宪政。 法治 (the rule of law) ,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源于古代、到近代才逐步完备起来的治理 理念 和治理制度安排。它最基本的内容有以下三点: (1) 法律是决定对人进行惩罚的唯一依据; (2) 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 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最后防线。它和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法制或者古代法家所说的 “ 任法而治 ” (rule by law) 有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不过把法律作为自己意志的体现和统治臣民的工具,而 现代 社会的法治是以体现公认基本正义为依据的法律的统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历史上,法治和民主二者的进程是有先有后的。以英国为例, 1216 年的《大宪章》开始了法治的进程,而 1688 年的 “ 光荣革命 ” 才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开端。但是更重要的是,二者相互依存,确立民主制度才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障。 《财经》:不过,民主制度也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 “ 激进的人民民主 ” 或 “ 直接民主 ” 制。另一种是 1688 年英国 “ 光荣革命 ” 后逐步完备起来的宪政民主制。 “ 文化大革命 ” 实行的就是雅各宾式的民主。 吴敬琏:中国所要选择的民主,只能是宪政民主。我们知道,宪法是一个国家权力配置的基本章程,而宪政的要义在于,要求每一个行使权力的主体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允许任何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主体存在。因此,和名义上主权归于 大众 ,而实际上主权归于少数 “ 克利斯玛 ”( 有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 ) 的所谓 “ 激进的人民民主制 ” 不同,宪政民主要求权力制衡,因而比较容易防止个别人篡夺公共权力,保证主权在民真正得到实现。 《财经》:法治、民主和宪政之间是紧密联系,甚至是相互界定的。然而,它们的建立和完善,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中国现实出发,从哪里入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是最可行的路径呢? 吴敬琏:从世界各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经验看,结合中国实际,我认为从法治入手进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也许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而且,当前人们对于建立法治的要求非常迫切。 中国市场已经从以人格化交换为主的 “ 熟人市场 ” 发展为以非人格化交换为主的 “ 生人市场 ” ,双边和多边声誉与惩罚机制难以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以正式法庭为主的第三方执法体系来保证合同的实施。 可是,由于这一体系极不完善, “ 司法地方化 ” 成为合同执行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世界银行编制的各国法治指数排名中,中国的得分一直偏低,况且还从 1998 年的 52.4 分降到 2004 年的 40.6 分。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不能依靠正当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与相关政府官员相勾结,以便获取权力对自己的荫庇和自己的竞争优势。 《财经》:这种做法扭曲了市场经济规则,不但导致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弱化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且使得行政腐败日益严重,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现代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们要求建立法治的呼声越来越高。 吴敬琏:为了建立法治,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要在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官员中树立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当代先进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与中国 “ 君权高于一切 ” 、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一类传统的专制皇权思想相对立,也与 “ 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 ” 一类自称的 “ 革命意识形态 ” 有根本原则的区别。它要求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一切组织和个人,包括执政党和执政党的领导成员,都必须和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这方面,完全有必要进行 “ 一次比较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以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正建立起现代核心价值观 ” 。 第二,建立符合公认的基本正义的法律体系。首先,法律和行政机构的政令都必须符合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则是进行权力的配置:它一方面要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保证这些权利不受侵犯 ; 另一方面要划定政府的权限范围,防止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其次,在法治的条件下,法律必须具有透明性。透明性有以下的基本要求:一是立法过程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二是法律要为公众所周知。按照现代法治观念,不为公众所周知的法律,是不生效的法律。现在有些政府官员无视人民的知情权,把反映公共事务处理过程并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当做党政机关的 “ 内部文件 ” ,并加以 “ 保密 ” ,或者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政府内部寻求处理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不法官员很容易上下其手,枉法害民。三是法律应当适用于全社会的一切行为主体,保持稳定和不追溯既往,这样才能使公民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稳定的预期,从而安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否则行为主体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靠找关系、送贿赂等办法央求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的官员帮忙开特例,才能办成自己的事情。 第三,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是建立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司 法人 员的腐败和行政干预是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要障碍。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除了完善制度,主要要靠提高法官的素质和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要通过自己的党员干部对党组织严格遵纪守法和司法工作的合宪性和合规性起监督保证作用。但是,这种监督保证作用只针对人员任命和审判程序的公正性,而不是直接任命官员、干预具体案件的审判和决定审判结果。 《财经》:如果说,法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那么政府改革就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内容。目前,中国的政府仍然是 “ 全能政府 ” 体制,虽然一些官员也把 “ 为人民服务 ” 、 “ 做人民公仆 ” 的口号写在墙上,挂在嘴边,可是他们实际上处在 “ 社会的主人 ” 和 “ 群众的首长 ” 的地位上,以 “ 国家目标 ” 和 “ 公共利益 ” 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在一切问题上包括关系人民重大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替 “ 治下 ” 的 “ 百姓 ” 做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长期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这种完全颠倒了的关系甚至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地方官员被百姓称为 “ 父母官 ” ,为政清廉的官员,被誉为 “ 民之父母 ” ,都成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事情。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些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才会使一些负责官员在一些关系大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还有一些不法官员不但不为选民和纳税人服务,还利用自己的权势恣意侵犯他们的利益。许多地方发生的强制拆迁事件,就是官员恣意侵犯公民利益的典型。 吴敬琏: 130 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曾经反复申论,最重要的事情是全力 “ 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 。由列宁的 “ 国家的辛迪加 ” 发展而来的 “ 全能政府 ” 体制,其最大弊病,就是颠倒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 政府改革就是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建立起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政府体制。邓小平曾经根据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教训得出这样的结论: “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 ‘ 文化大革命 ’ 的十年浩劫。 ” 由于政府既是政治改革的对象,又是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推进政治改革的关键。 《财经》:虽然现在许多人都认识到政府要改革,但是对于政府改革的目标,争议很多。有人主张 “ 小政府就是好政府 ” ,有人主张加强政府的控制。 吴敬琏: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在我看来,政府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 “ 有限政府 ” 和 “ 有效政府 ” 。所谓有限政府,是和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 ( 无限政府 ) 相反的政府形态。从经济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限于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关的资源,而不能任意扩张。稀缺资源的基本配置者的角色应当由市场去担当。所谓有效政府,则是政府应当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改善政府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财经》: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限政府就是要限制政府权力,有效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吴敬琏:对。一个好的政府,就是一个既能谨守自己的职责,又能为民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政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从当前看,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政府签署的《世界人权公约》对人的基本权利有明确的规定。人民群众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人身权利以及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受任何侵犯。 公民对政府公务活动的知情权,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因此,现代国家都有信息公开、 “ 阳光政府 ” 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公民才能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府和政府官员才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所以,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各级政府必须支持而不是限制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责。 第二,政府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对政府活动边界又往往不够明确,这样就使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资源权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纪守法,防止他们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 在依法行政问题上,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 “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 ,党员必须 “ 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 。 邓小平根据自己担任国家领导工作数十年的体验以及针对过去在 “ 左 ” 的路线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情况,反复重申要解决 “ 党政不分 ” 、 “ 以党代政 ” 的问题,实现 “ 党政分开 ” 。他还提出过一系列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其中一部分在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后的一段时间中曾经得到过实施。它们的实施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存利去弊,加以推广。 第三,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逐步扩展民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基层选举做起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在 “ 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 。 20 世纪 80 年代初,农村实行农业 “ 包产到户 ” 以后,创立了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在 1982 年的《宪法》中明确肯定了这种基层自治制度。 1987 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试行 ) 》,规定 “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 。 1998 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进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截至 2010 年,全国农村村委会普遍进行了六次换届选举,数百万名 “ 村官 ” 实现了由任命制到直接选举的转换。有些地方还开展了乡镇直选的试验。但是,目前基层选举的选举文化还有待培育,选举被操纵乃至贿选舞弊也时有发生。此外,村自治体的领导体制问题也有待解决。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在基层选举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现代社会利益多元,社会活动五彩缤纷,公共事务不能仅仅靠党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来处理,还要发展民间社会,广泛实行各种社群的自治。然而,传统的 “ 大政府、小社会 ” 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权力的充分扩张和民间社会活动空间的尽量压缩,因此在 1956 年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 1958 年实现 “ 政社合一 ” 的人民公社化以后,除了独立性岌岌可危的家庭,其他的社群组织都已不复存在。整个社会的三百六十行,不论属于什么行业或领域,都被整合到一个以官职为本位的统一单调的行政科层体系中去。 这是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 “ 纤维化的硬结 ” ,或者叫做 “ 没有社会的国家 ” 。如果政府领导做出决策和下达命令,这种组织体系可以运用国家的权威动员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去实现特定的国家目标。但是,这样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社群缺乏自组织能力,遇事只能依赖于政府官员的命令,任何非国家规定的项目或未经官员允许的活动都只能停顿下来,或者举步维艰。在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必须提高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放手让社群组织自行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 《财经》: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意味着各级政府进行自我革命,放弃部分权力和增加新的社会服务职能。而割舍自己的权力和进行自我革命通常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某些政府官员往往成为进行政治改革的阻碍力量。他们或者竭力阻挠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力求保持寻租的阵地,或者力图在改革中加进自己的私货,把改革扭曲为新的寻租机会。 吴敬琏: 确实,作为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的国家,中国建立实行宪政、民主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一项十分伟大然而极其艰巨的任务。 100 多年以来,好几代中国人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过,然而屡屡遭遇挫折。最近 30 年,中国在正确的方向上有了历史性进步,但是改革仍未过大关,未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问题上,容不得有半点犹疑。只有打破阻力,奋力过关,才能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
个人分类: 杂记|1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热度 1 mpmhpu 2012-9-2 22:10
《财经》:在过去30年,中国“两头冒尖”的轮廓显得更加突出和鲜明了。从光明面看,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 (GDP)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亿人口脱离极贫地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而且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GDP总量增长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特别严重的是,近年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腐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富差别悬殊,威胁到社会稳定。 在这种“两头冒尖”的现象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变得愈来愈尖锐,形成了几种互相对立的主张。 吴敬琏 :我在上世纪末期多次说过,在这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双重体制下,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问题。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成为一场两种趋势谁跑得更快的竞赛。 在此基础上,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取向: 第一种观点主张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方向,逐步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建立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或者称“法治的市场经济”。 第二种观点把“半统制、半市场”的体制看作一种可能的体制目标。2008年以来被炒得很热的“中国模式”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它宣称,中国经济能够在近二三十年中创造世界公认的优异成绩,根本原因正在于中国拥有一个强势的政府和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这种体制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国家战略,不但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现有体制,世界各国也应该学习借鉴。而一些代表寻租活动特殊既得利益的人们,不但积极维护现有体制,还力求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不受约束的权力,以便扩大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 在前面两种社会力量展开对战、而社会实际生活中权贵资本主义的影响日益显化的情况下,第三种社会力量公开亮出了回到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主张。他们极力要让人们相信,目前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不管是腐败猖獗、分配不公,还是看病贵、上学难,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矿难频发都是市场化改革造成的。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扩张政府的权力,加强行政机关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工商业实行“国进民退”,实现再国有化;农业重新“归大堆”,实现再集体化。甚至要求重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旗帜,“再来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民间正当经济活动,造成广泛寻租活动的结果。 大众 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正当不满,正可以成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行、填平陷阱、扫除腐败的重要动力。 然而,在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理性的讨论受到压制的情况下,改革开放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捍卫者利用腐败日益猖獗、弱势群体受损害感日益强烈的情势蒙蔽和迷惑大众, 把反对的目标从权贵既得利益者转向市场化改革,试图把大众引向歧途。 《财经》:既然中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种种权贵资本主义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旧路线和旧体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强化政府和官员的“专政”权力与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的办法来扼制腐败和缩小贫富差别,显然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这些旧路线和旧体制支持者虽然也与大众一起声讨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是他们找错了病根,也开错了“药方”。可是,借助于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煽动,他们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吴敬琏:这是最值得人们警惕的。如果任由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社会就有可能走向一个极端,中断 现代 化的进程,陷入新的混乱状态。从人类在20世纪进行的将近100年改造社会的历史大试验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贤顾准所说,不管立意多么真诚美好,沿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的道路,能够获得的决不会是人们曾经许诺过的地上天国,而只能是大灾难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后又回到了原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起义——新王朝——新的暴政——再起义”的历史怪圈里轮回。到了近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确切地说,给我们带来了顾准所说的“1789-1870-1917这股潮流”。在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我们许多人都认为,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历史的“周期律”将不再重复。但是事与愿违,革命取得胜利18年后,中国又卷入“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用顾准的话说,“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 为什么激进的革命道路没能带来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却转化成了雅各宾式的或斯大林式的专制主义?顾准的回答是:这一潮流的领导者设定了建立地上天国的终极目标,自认为是“人民”或“公意”的化身,因而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专制独裁、恐怖杀戮等来实现这一目标。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不论是“左”的极端主义还是“右”的极端主义,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中国改革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重要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迟滞,一些社会矛盾变得尖锐起来。人们由于社会背景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对于这些矛盾的由来做出不同的解读,提出不同的解救之策。在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避免“不走到绝路绝不回头”的历史陷阱,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财经》:有些人认为,在暴君与暴民之间二者择一、一治一乱,是中国历史的宿命,只能听之任之而无法逃避。因为目前改革迟滞,所以这种悲观论调很有市场。 吴敬琏: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轮回,是传统社会结构的产物。近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中间力量主导社会发展趋向成为可能。新中等阶层成为追求自由、平等和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目前,主要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新中等阶层,正在中国迅速壮大。假以时日,随着新中等阶层的发展壮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跳出所谓中国历史的“周期律”、走上建设现代中国的道路。 《财经》: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切磋往往被反击谩骂乃至造谣污蔑所排除,在习惯于用语言暴力取胜的情况下,各种不同诉求都有趋于极端化的势头。 吴敬琏:正如波兰改革派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言,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目前各种社会思潮能够在理性的平台上充分争论,对于推动中国实行平稳的社会转型,将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诉求都趋于极端化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在中国社会中积累起许多社会矛盾。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新生的市场经济制度解放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可是近年来靠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加强,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 所以,中国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的正道,在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的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为近年来中国改革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当务之急是重启改革议程,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财经》:若要重启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议程,在改革大方向或者叫做“顶层设计”确定以后,就要进一步讨论各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了。 吴敬琏 :在经济体制方面,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建立和健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对平等竞争市场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对一些重要产业的垄断;第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改革也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财经》:国有经济的垄断,既表现为经济性的垄断,即国有企业凭借由政府倾斜政策所支撑的巨大经济实力,足以压制竞争对手;也表现为行政性的垄断,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保护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也包括某些本地的非国有企业),排除竞争对手或者限制竞争。 吴敬琏:对第一种类型的垄断,治本之策是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目前,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着过多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和资本资源,并且把其中大部分投入到盈利性的企业中去,与民争利。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应当坚持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的方针,国有经济逐步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部门退出。 政府的基本职责是提供公共品。目前许多公共品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例如,社会保障基金、公租房建设都有很大缺口。这些正是据称为“全民所有”的国有资本用得其所的地方。多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建议,应当将万亿元的国有公司股权划拨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用以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做实”他们的个人账户。 近年来,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择优采纳的好建议。例如陈清泰教授建议实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并将现在滞留于一般产业的国有资本的30%、或许50%划转到社会保障和其他公益性基金,使国有资产回归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的本性。我赞成陈清泰教授的建议。为了实施该建议,可以建立特殊的法定机构来配置和管理国有资本。这一机构负责制定所属基金的运营规则,并对它们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 《财经》:根据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和中国一些地区过去的经验,不少人担心,如果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制,会发生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 吴敬琏: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并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有的国家和地区法制比较健全、社会监督比较有力,或者采取的办法比较得当,国有经济改革的效果就比较好。消极地避开改革,并不能免除权贵以其他方式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的危险。 因此,应当要求和督促政府负起责任来,采取一切手段防止一些人利用权力在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蚕食和鲸吞公共财产,避免出现财产初始占有的两极分化。 《财经》:由于国有经济原有规模十分庞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有相当部分的国有资本驻留在盈利性的领域。 吴敬琏:对于这部分国有企业,除极少数属于特殊行业的企业可以作为特别 法人 由国家垄断经营外,绝大多数企业都应当改革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它们作为企业,仍应努力做强做大,但它们应当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而不应享有任何特殊权力和得到政府的任何政策优惠。 对于执政党来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共产党执政的可靠基础,应更加注意不要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把企业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对它们一视同仁。 《财经》: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要求这样一个大课题了。 吴敬琏: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消除国有企业以及某些得到政府官员青睐的非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特权;另一方面,要实行“非禁即入”的原则,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还要教育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群体抵制个别人结交官府、靠依附权力、依附国企寻租的不良行为。 《财经》:您在前面提到的消除中国市场中的行政性垄断,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和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现行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而来,至今仍然保留着“国家辛迪加”的许多遗迹。一些国有企业和个别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非国有企业拥有政府给予的垄断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正像有的学者所说,“行政垄断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公害”。许多法学界、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中的行政性垄断现象和《反垄断法》为何对此无能为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制止这种行政性垄断行为的积极建议。但是这些意见似乎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注意。 吴敬琏:完善反垄断立法和加强反垄断执法,是改善中国市场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公平竞争秩序遭到行政垄断的破坏,的确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这方面的问题变得如此严重,既是由于现有体制存在重大缺陷,也有反垄断不力方面的原因。从反垄断立法方面说,2007年的《 中华 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虽然保留了有关行政垄断的章节,即第五章《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但是它只把违法行为的范围限定在“滥用行政权力”,又把“滥用”的范围限定在“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这就意味着承认一切不涉及地区保护的行政垄断行为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经济性行政垄断行为,是由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调查处理的,而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却是“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众所周知,在中国有关行政机关和组织(包括企业)的行政性垄断,通常都是由依据党政主管机关的法规或指令设立的。要这类行政机关“责令”自己管辖的企业去“改正”由自己制定的规章或自己发布的指令所导致的违法行为,岂非与虎谋皮?所以,在中国行政性垄断泛滥成灾,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财经》:正因为这样,不少学者都认为,监督政府的行为、防止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和损害市场竞争,应当成为中国《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吴敬琏:为了制止垄断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除了坚定不移地进行国有资本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外,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反垄断的司法改革:第一,修改《反垄断法》或另立针对造成行政性垄断的党政机关的《反行政垄断法》;第二,设立超越于党政机关之上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不但负责处理经济性垄断案件,还应负责处理行政性垄断案件;第三,由于行政性垄断通常与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有关,因此应当修订行政法,授予法院监督政府行为,纠正不当行政作为的权力。 《财经》:由于 现代 市场中经济活动日益繁复多样而且变动很快,为了建立和保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除了法院的执法,还出现了其他执法形式,如行政监管这种准司法的执法形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在这方面,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吴敬琏:这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用行政命令的个案干预取代合规性监管,这也为寻租提供了方便之门。例如,在证券市场的监管中用实质性审批取代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严格执行,滋生了种种弊端。在这方面,也要通过积极而稳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财经》:不管是经济性垄断,还是行政性垄断,都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有关。大量事实说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密不可分。然而,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滞后于实际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而且诸多社会矛盾也无法解决。那么,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需要做些什么? 吴敬琏 :首先应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我认为,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建立法治、推进民主和实行宪政。 法治 (the rule of law),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源于古代、到近代才逐步完备起来的治理 理念 和治理制度安排。它最基本的内容有以下三点:(1)法律是决定对人进行惩罚的唯一依据;(2)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3)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最后防线。它和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法制或者古代法家所说的“任法而治” (rule by law)有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不过把法律作为自己意志的体现和统治臣民的工具,而 现代 社会的法治是以体现公认基本正义为依据的法律的统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历史上,法治和民主二者的进程是有先有后的。以英国为例,1216年的《大宪章》开始了法治的进程,而1688年的“光荣革命”才是建立民主制度的开端。但是更重要的是,二者相互依存,确立民主制度才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障。 《财经》:不过,民主制度也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激进的人民民主”或“直接民主”制。另一种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完备起来的宪政民主制。“文化大革命”实行的就是雅各宾式的民主。 吴敬琏:中国所要选择的民主,只能是宪政民主。我们知道,宪法是一个国家权力配置的基本章程,而宪政的要义在于,要求每一个行使权力的主体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不允许任何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主体存在。因此,和名义上主权归于 大众 ,而实际上主权归于少数“克利斯玛”(有个人魅力的领袖人物)的所谓“激进的人民民主制”不同,宪政民主要求权力制衡,因而比较容易防止个别人篡夺公共权力,保证主权在民真正得到实现。 《财经》:法治、民主和宪政之间是紧密联系,甚至是相互界定的。然而,它们的建立和完善,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中国现实出发,从哪里入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是最可行的路径呢? 吴敬琏:从世界各国实施宪政民主的经验看,结合中国实际,我认为从法治入手进行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也许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而且,当前人们对于建立法治的要求非常迫切。 中国市场已经从以人格化交换为主的“熟人市场”发展为以非人格化交换为主的“生人市场”,双边和多边声誉与惩罚机制难以发挥作用,需要建立一个以正式法庭为主的第三方执法体系来保证合同的实施。 可是,由于这一体系极不完善,“司法地方化”成为合同执行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世界银行编制的各国法治指数排名中,中国的得分一直偏低,况且还从1998年的52.4分降到2004年的40.6分。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不能依靠正当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与相关政府官员相勾结,以便获取权力对自己的荫庇和自己的竞争优势。 《财经》:这种做法扭曲了市场经济规则,不但导致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弱化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且使得行政腐败日益严重,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现代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们要求建立法治的呼声越来越高。 吴敬琏:为了建立法治,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要在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官员中树立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当代先进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与中国“君权高于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类传统的专制皇权思想相对立,也与“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一类自称的“革命意识形态”有根本原则的区别。它要求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一切组织和个人,包括执政党和执政党的领导成员,都必须和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这方面,完全有必要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以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真正建立起现代核心价值观”。 第二,建立符合公认的基本正义的法律体系。首先,法律和行政机构的政令都必须符合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则是进行权力的配置:它一方面要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保证这些权利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划定政府的权限范围,防止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其次,在法治的条件下,法律必须具有透明性。透明性有以下的基本要求:一是立法过程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二是法律要为公众所周知。按照现代法治观念,不为公众所周知的法律,是不生效的法律。现在有些政府官员无视人民的知情权,把反映公共事务处理过程并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当做党政机关的“内部文件”,并加以“保密”,或者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政府内部寻求处理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不法官员很容易上下其手,枉法害民。三是法律应当适用于全社会的一切行为主体,保持稳定和不追溯既往,这样才能使公民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稳定的预期,从而安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否则行为主体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只能靠找关系、送贿赂等办法央求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的官员帮忙开特例,才能办成自己的事情。 第三,实现法官的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独立审判和公正执法是建立法治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司 法人 员的腐败和行政干预是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要障碍。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除了完善制度,主要要靠提高法官的素质和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要通过自己的党员干部对党组织严格遵纪守法和司法工作的合宪性和合规性起监督保证作用。但是,这种监督保证作用只针对人员任命和审判程序的公正性,而不是直接任命官员、干预具体案件的审判和决定审判结果。 《财经》:如果说,法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那么政府改革就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内容。目前,中国的政府仍然是“全能政府”体制,虽然一些官员也把“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口号写在墙上,挂在嘴边,可是他们实际上处在“社会的主人”和“群众的首长”的地位上,以“国家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社会,在一切问题上包括关系人民重大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替“治下”的“百姓”做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长期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这种完全颠倒了的关系甚至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地方官员被百姓称为“父母官”,为政清廉的官员,被誉为“民之父母”,都成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事情。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些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才会使一些负责官员在一些关系大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还有一些不法官员不但不为选民和纳税人服务,还利用自己的权势恣意侵犯他们的利益。许多地方发生的强制拆迁事件,就是官员恣意侵犯公民利益的典型。 吴敬琏:13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曾经反复申论,最重要的事情是全力“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由列宁的“国家的辛迪加”发展而来的“全能政府”体制,其最大弊病,就是颠倒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主仆关系。 政府改革就是要把这种被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建立起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政府体制。邓小平曾经根据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教训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由于政府既是政治改革的对象,又是政治改革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成为推进政治改革的关键。 《财经》:虽然现在许多人都认识到政府要改革,但是对于政府改革的目标,争议很多。有人主张“小政府就是好政府”,有人主张加强政府的控制。 吴敬琏: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在我看来,政府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所谓有限政府,是和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相反的政府形态。从经济方面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限于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关的资源,而不能任意扩张。稀缺资源的基本配置者的角色应当由市场去担当。所谓有效政府,则是政府应当在纳税人的监督之下,改善政府的管理,杜绝贪污和浪费,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财经》: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有限政府就是要限制政府权力,有效政府就是要求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吴敬琏:对。一个好的政府,就是一个既能谨守自己的职责,又能为民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政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从当前看,政府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政府签署的《世界人权公约》对人的基本权利有明确的规定。人民群众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人身权利以及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不受任何侵犯。 公民对政府公务活动的知情权,也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因此,现代国家都有信息公开、“阳光政府”的立法。除了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并经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公共信息,都要公之于众。只有建立起信息透明的制度,公民才能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府和政府官员才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所以,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异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各级政府必须支持而不是限制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责。 第二,政府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实现依法行政。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在配置土地、资金等资源方面拥有过大的权力,对政府活动边界又往往不够明确,这样就使官员掌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削减各级政府支配经济资源权力的同时,切实保证所有政府官员在执行自己的职能时严格遵纪守法,防止他们以国家的名义侵犯公民的基本权益。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政府行政权力的法律法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执行。 在依法行政问题上,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邓小平根据自己担任国家领导工作数十年的体验以及针对过去在“左”的路线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情况,反复重申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实现“党政分开”。他还提出过一系列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其中一部分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的一段时间中曾经得到过实施。它们的实施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存利去弊,加以推广。 第三,完善基层选举制度,逐步扩展民主。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基层选举做起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农业“包产到户”以后,创立了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在1982年的《宪法》中明确肯定了这种基层自治制度。198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1998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进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截至2010年,全国农村村委会普遍进行了六次换届选举,数百万名“村官”实现了由任命制到直接选举的转换。有些地方还开展了乡镇直选的试验。但是,目前基层选举的选举文化还有待培育,选举被操纵乃至贿选舞弊也时有发生。此外,村自治体的领导体制问题也有待解决。所有这些情况都说明,在基层选举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四,培育公民社会,提升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现代社会利益多元,社会活动五彩缤纷,公共事务不能仅仅靠党政机关和行政官员来处理,还要发展民间社会,广泛实行各种社群的自治。然而,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权力的充分扩张和民间社会活动空间的尽量压缩,因此在1956年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1958年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以后,除了独立性岌岌可危的家庭,其他的社群组织都已不复存在。整个社会的三百六十行,不论属于什么行业或领域,都被整合到一个以官职为本位的统一单调的行政科层体系中去。 这是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纤维化的硬结”,或者叫做“没有社会的国家”。如果政府领导做出决策和下达命令,这种组织体系可以运用国家的权威动员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去实现特定的国家目标。但是,这样的体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社群缺乏自组织能力,遇事只能依赖于政府官员的命令,任何非国家规定的项目或未经官员允许的活动都只能停顿下来,或者举步维艰。在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必须提高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放手让社群组织自行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 《财经》: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意味着各级政府进行自我革命,放弃部分权力和增加新的社会服务职能。而割舍自己的权力和进行自我革命通常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某些政府官员往往成为进行政治改革的阻碍力量。他们或者竭力阻挠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力求保持寻租的阵地,或者力图在改革中加进自己的私货,把改革扭曲为新的寻租机会。 吴敬琏:确实,作为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的国家,中国建立实行宪政、民主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一项十分伟大然而极其艰巨的任务。100多年以来,好几代中国人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过,然而屡屡遭遇挫折。最近30年,中国在正确的方向上有了历史性进步,但是改革仍未过大关,未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在这样的问题上,容不得有半点犹疑。只有打破阻力,奋力过关,才能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
个人分类: 转载|16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激光核聚变接近临界点 世界能源结构将改写
crossludo 2012-8-28 09:51
激光核聚变接近临界点 世界能源结构将改写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工程师正在检查核聚变反应炉。   国家点火装置(NIF)接近能量临界点,一旦成功,世界能源结构将被改写。但目前,NIF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   撰文 埃里克•汉德(Eric Hand)   翻译   或许在今年,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将变得名副其实。这个耗资35亿美元的装置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内,能产生世界上最大的激光束,用来爆聚(implode,从内部引爆)一个氢同位素标靶,触发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将比输入的多得多。NIF的管理人员认为,为了达至临界点或者说“点燃反应堆”, 他们进行了两年的工作,现在可以说是胜利在望。项目主管艾德•摩西(Ed Moses)表示:“我们完全有能力在2012财政年度内取得成功。”   然而,这种方式仍然属于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就算整个项目取得成功,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实验成功是否就意味着,美国能源部会把它开发成一种经济可行的能源呢?如果是的话,那么NIF激光触发核聚变的方法是否是最佳方案呢?3月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专家小组提交的一份中期报告总结道,现在下结论还言之过早。报告还建议核聚变科学家继续寻找引燃核燃料的替代性技术。   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等离子物理学家格伦•乌尔登(Glen Wurden)同意报告的观点,并认为研究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科学家不应该把宝全压在激光触发法上。他认为:“可控核聚变技术完全不成熟。”他指出,另一种核聚变方式——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以及这种方式的标志性项目、耗资210亿美元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以至于研究停滞不前。ITER进展迟缓,研究费用不断膨胀,都归咎于一项不成熟的技术,即托卡马克装置(tokamak,受控热核反应装置),这是一个面包圈状的笼子,里面的强力电磁铁禁闭着一个核聚变等离子体。   尽管科学家最初信心百倍,计算机模型模拟也非常有利,NIF项目同样没能按预期进度前行。乌尔登表示:“科学家以为‘点燃’反应堆犹如探囊取物。”然而,NIF对氢同位素进行加温加压的过程麻烦不断。在一个叫做间接传动(indirect drive)的过程中,多束激光束会从橡皮擦大小的“辐射空腔”(hohlraum,一个金质圆筒)的两个开口射入,使其内部产生X射线。之后,由X射线来加热并挤压辐射空腔内的核燃料(氢同位素标靶),触发核聚变。然而,在辐射空腔内部,激光与等离子体之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涡流交互作用,吸收了来自激光束的能量。这会抵消很多能量,使NIF的激光能量输出达不到点燃反应堆所必须的极限阈值。   不管怎样,NIF的研究团队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实验阶段。18个月前,当科学家开始向点火目标推进时,该设施仅完成了预想中点火必要条件的1%。现在,完成度已经到达10%,而且进程正在加快:仅今年1月就有创纪录的57次轰击。研究团队同时也在探索一系列调整方案,包括用铍或金刚石替代塑料来包裹核燃料,以及改变辐射空腔的材质或形状。摩西表示,他们还可能把NIF的极限能量从1.8兆焦(只有达到这个能量级别,才能做到“收支平衡”)提升到2.2兆焦。   但如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所指出的,其他方法可能会提供一个更简单的途径来点燃反应堆,最终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电厂。那么谁在为这些研发付钱呢?美国及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惯性约束反应堆的研究,都是由涉及国家安全和武器研发的联合企业所资助的,它们研究核聚变是为了武器开发,而不是用于民用电厂。现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受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局(NNSA)监管,NNSA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核储备。   而在能源部的科学办公室,几乎没有资金划拨给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大多数资金都用在支持磁约束核聚变上,而且越来越多的资金给了ITER项目。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美国聚变能协会(Fusion Power Associates)是一个核能倡导团体,负责人斯蒂芬•迪恩(Stephen Dean)认为,就算专家小组的最终报告认为,惯性约束核聚变能源项目可行,这项研究还是很难在科学办公室找到一席之地。迪恩表示:“我想,能源部会直接无视它,明显他们只对ITER情有独钟,而且正疯狂地想要拯救这个项目。”   如果NIF的科学家能在2013拿到他们所需的4.6亿美元经费,他们就能探索其他方案。比如,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等离子物理学家团队打算调整NIF的激光,这样他们就能不使用辐射空腔,而直接爆聚一个氢同位素标靶。   但NIF的科学家并没有坐等替代方法的出现。早在点火装置之前,他们就积极准备着下一个项目,一个叫做激光惯性聚变能(Laser Inertial Fusion Energy,LIFE)的示范电站。民用电厂要经济实用,生产的能量必须比每次轰击标靶所输入的能量多50倍以上,而且必须提高重复使用效率,从一天数次轰击变为每秒15次,但这绝非易事。   事实上,这个多孔状的NIF设施就是LIFE的反应室的放大模型,而LIFE的反应室是模块化的,这种模块小到足以装进卡车。NIF的设计使用的是上千只巨大的频闪灯管来为玻璃激光器充能,LIFE则将使用小巧的、晶体管充能发光体。摩西反驳了激光作为未来的核聚变电厂的驱动力还言之尚早的说法。他认为,通过对用于民用电子产品上的激光和晶体管的投资,市场和公众已经做出了选择。如果回顾一下过去,那么“人们会发现,晶体管和激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LIFE的项目主管麦克•杜恩(Mike Dunne)认为,他们的电厂单个造价大概40亿美元,可在本世纪20年代初为电网提供数亿瓦特的电能,要比科学家预计的、第一座磁约束核聚变电厂的出现时间至少早10年。回忆起几年前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向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者介绍LIFE项目的理念时,摩斯说道:“他们反应相当激烈地说,‘这不可能’。他们当时就被这个项目的雄心壮志所震撼,如今他们仍会感到震撼。”   本文由《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授权转载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生物研究揭示股市崩溃奥秘?
superglider 2012-6-27 08:40
中国科学报6月22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日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研究进展。在此感谢中科大校友徐雁龙的撰稿。并感谢中国工程院王众托院士和电子科技大学的周涛教授(也是中科大校友)的评议。 原文链接 Science论文链接 美国纽约股市骤然崩溃,股价掉落谷底——这是发生在1929年10月24日的真实历史; 复活节岛一度辉煌,却在短时间内森林灭绝,文明绝迹。 金融系统、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其“崩溃”看起来总像是突然发生的。这样的“崩溃”即将发生之前会有怎样的迹象?换言之,在股市行将崩溃、复活节岛森林开始灭绝时发生了什么?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却苦于无法验证。 现在,基于菌群灭绝前的实验研究验证了从原则上观测到预警信号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实验室的新发现 该论文第一作者及主要负责人是我国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戴磊。戴磊及其同事培养了多个酵母的种群,这些种群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创始菌数;他们发现,创始菌数过少的酵母菌会走向灭绝,而那些有着较多创始菌的种群往往会成长至一个稳定的平衡点。 他们还观察到,那些难逃厄运的酵母菌种群比那些兴旺生长的酵母菌种群会更为缓慢地从干扰中恢复,特别是当它们正在缩小的数目到达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点的时候。 一 个系统在其接近某种灾难性临界点时,会更为缓慢恢复的理念被称作临界慢化。论文介绍,基于微生物种群的研究为临界慢化是复杂体系中发生重大转变之前的一个 普遍现象的概念提供了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表示:“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戴磊的工作也非常漂亮!” 该发现意味着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了一个生物系统的临界点,并且初步揭示了该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规律。 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看来,该发现“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验证,对复杂系统接近临界点的预警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实例”。 有心“插柳”的收获 据了解,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复杂系统临界点前预警信号的理论研究很多,但因经验性研究的缺位,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实。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戴磊表示,野外观测等经验性研究因耗时久远,确实成为相关研究的一个瓶颈。 相比之下,基于菌群的实验可操控性好、周期短、可定量,对于现有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他说:“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实验室中实现类似于动物种群生长的动力机制和灭绝前的临界现象。” 戴磊一直在结合微生物实验和动力系统理论来定量研究种群灭绝前的动力机制,他和同事发现酵母种群在蔗糖中的合作代谢机制其实类似于动物种群的种内合作行为,成功地在实验室的酵母种群中实现了被称为“Allee效应”的种群动力学现象。 正是这一发现激发了他利用实验室的微生物菌群系统来实现最简单的临界点,并在其基础上来检验一些通用的动力系统理论的灵感。 王众托表示该研究不仅是对生态保护,实际上还对从事生物系统研究的科学家有所启发。 看来,这一有心“插柳”,开启了复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 更多奥秘待揭示 金融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等是典型的复杂系统。研究证实,大多数的复杂系统都存在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附近,系统的状态会发生跃变。 有些跃变对人类是不好的,例如金融市场崩溃;有些则反之,例如传染病有效控制等。因此,戴磊说:“如果能通过监测一个系统的状态来判断其距离临界点的距离,就可能对不好的变化作出预警。” “我们基于菌群灭绝前的实验研究,验证了从原则上观测到预警信号的可能性。”戴磊认为,由于这些信号并不基于某个系统特定的动力机制,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此即使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复杂系统,他们的管理者都能应用这些预警信号来实时评估系统的脆弱性。 在王众托看来,该研究在理念上也提供了在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中有关突变的预警研究之可能途径。 然而,周涛表示并不认为这类研究可以应用到真实的经济预警中,不过,“这依然不影响这篇文章的价值”。 目前,戴磊及其同事已经开始着手考虑验证能否利用空间分布的数据来预警临界点,验证基于时间序列的预警信号的普适性和其在恶化环境中的可观测性。 有关研究将揭示复杂系统更多奥秘,或可为避免复杂系统的“崩溃”提供更多可能。
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生态“临界点”
crossludo 2012-6-11 13:34
对微型生态系统的研究发现,一旦一个区域的50%-90%被人为改造,其全部生态系统将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表现为植物和动物的 物种混杂和交互 作用,最终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个人分类: 预测科学|1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QuantumGas_Y12M05W4
Veda 2012-5-27 13:54
2012-05-21 题目:波色-费米混合物中的Mott临界性与赝能隙 作者:Ehud Altman, Eugene Demler, Achim Rosch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026v1 研究光格子中超冷波色子-(无自旋)费米子混合系统的Mott转变,填充因子为每个格点一个原子 $n_F+n_B=1$。相互作用弱时,费米面与BEC共存,相互作用强时系统不可压缩但复合费米子的费米面仍然存在。在临界点,费米子的谱函数 $A(k,w)$ 展现赝能隙行为,在费米动量依 $|w|$而增大,但在Mott相,其能隙是完全打开的。考虑临界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得到极低温的p-波配对或一级弱转变。同样的机理在具有小费米面的反铁磁金属中也当是重要的。 题目:受到腔介长程相互作用的巡游费米子的量子荷玻璃 作者:Markus Mueller, Philipp Strack, Subir Sachdev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027v1 研究受到随机长程力的巡游无自旋费米子模型。得到一个金属相具有玻璃型荷动力学,得到一个局域玻璃相,在低能态具有被压低的态密度。 题目:超冷晶格费米子的动力学制动 作者:Bernd Schmidt, M. Reza Bakhtiari, Irakli Titvinidze, Ulrich Schneider, Michiel Snoek, Walter Hofstetter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031v1 理论研究光格子中相互作用非均匀二组分费米气体的热力学。研究热力学与强关联的相互影响对费米子云尺寸的影响,动机来自实验L. Hackerm\"uller et al. Science, 327, 1621 (2010)。实验显示随吸引相互作用增大,出现反常膨胀行为。用动力学平均场计算原子云的尺寸,证实了这种定性效应。但是,若假定绝热性成立,理论结果只在弱相互作用情形成立。对强相互作用情形,作者观察到明显的非平衡效用,并将其归因于关联增大导致的动力学制动。 题目:光格子中吸引相互作用的费米原子的反常膨胀 作者:Lucia Hackermuller, Ulrich Schneider, Maria Moreno-Cardoner, Takuya Kitagawa, Sebastian Will, Thorsten Best, Eugene Demler, Ehud Altman, Immanuel Bloch, Belen Paredes 来源: http://arxiv.org/abs/0910.3598v2 备注:Science 327. no. 5973, pp. 1621 - 1624 (2010) 报道光格子中吸引相互作用的混自旋费米原子的反常的等熵效应。绝热增大原子间的吸引力,观察到原子气体不仅没有收缩反而碰撞。这种膨胀是格子中原子配对导致的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1)随吸引力增大量子涨落被压制,这使熵起主导作用;(2)自旋自由度的不断损耗,这使气体激发更多的轨道自由度并膨胀到俘阱之外以保持熵不变。 题目:扩散失效:均匀Hubbard模型中从碰撞流体动力学到连续量子行走 作者:Ulrich Schneider, Lucia Hackermüller, Jens Philipp Ronzheimer, Sebastian Will, Simon Braun, Thorsten Best, Immanuel Bloch, Eugene Demler, Stephan Mandt, David Rasch, Achim Rosch 来源: http://arxiv.org/abs/1005.3545v1 研究格子上费米子输运中的扩散失效。系统用均匀Hubbard模型描述。观察到从原子云中心区的扩散行为到外层区的弹道行为的过渡。这种过渡可由原子云形状的巨变看出来:扩散区原子云仍保持圆形,弹道区则变成方形。奇怪的是,系统展现出从弹道区到扩散区的强反馈现象,表征为遵守奇异扩散方程的粒子的普适损耗速率。另外,观察到的动力学与相互作用的符号没有依赖关系。 题目:在1D电磁声子凝聚物中证实 Penrose-Onsager 判据 作者:F. Manni, K. G. Lagoudakis, R. André, M. Wouters, B. Deveaud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121v1 对1D电磁声子凝聚物——自发产生于CdTe平面微腔中的线性无序沟谷中——做量子层析照相。采用光学干涉法,确定了一级相干函数以及序参量的振幅和相位,完全重构了电磁声子系统的单粒子密度矩阵。将实验数据代入理论公式,在非平衡电磁声子凝聚物的情形下,验证 BEC 的 Penrose-Onsager 判据并得到证实。 题目:量子淬灭波色气体中的凝聚增大动力学 作者:Robert P. Smith, Scott Beattie, Stuart Moulder, Robert L. D. Campbell, Zoran Hadzibabic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12.4457v2 将部分凝聚的波色气体中相互作用淬灭,产生“超饱和”气体,它比平衡态具有更多的热原子。结果,即使系统温度升高且总原子数减小,凝聚原子数仍然增大。系统的非平衡演化是等能过程,对小的初始原子数 $N_0$ 观察到$T$ 和 $N_0$ 动力学的明显分离,因此证明了理论预言的凝聚增大的两步过程。增大初始原子数 $N_0$ ,观察到到经典弛豫动力学的过渡。淬灭导致效应的大小能用相互作用的简谐阱俘原子气体的状态方程加以解释。 题目: 在自旋-1 BEC中调控偶极和自旋交换相互作用 作者:Bo-Yuan Ning, S. Yi, Jun Zhuang, J. Q. You, Wenxian Zhang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1.1779v2 备注:PhysRevA 分别运用rf脉冲的WAHUHA序列和光学Feshbach共振脉冲的周期动力学解耦序列独立调控磁偶极和自旋交换相互作用。压低一种相互作用能是另一种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压低所用两种相互作用,能实现高敏磁力仪。 题目:自旋-2 BEC 非定态的稳定性 作者:H. M\"akel\"a, E. Lundh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2.3658v2 备注:Phys. Rev. A 85, 053622 (2012) 研究 S=2 Rb原子 BEC 非定态的动力学稳定性。演化过程中自旋矢量与磁场平行,这样能解析研究其稳定性。无磁场时,这些态是稳定的,引入磁场后,这些态变得不再稳定。不稳定性的增长速率和波长能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和凝聚物尺寸加以控制。 2012-05-22 题目:对数修正指数的普适标度关系 作者:Ralph Kenn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252v1 备注:Rev, 48pp, prepared for the book "Order, Disorder, and Criticality. Vol. III", ed. by Yu. Holovatch 在某些情形下,统计物理中幂律标度行为有一个指数因子修正。这个指数因子与标准的幂律相似,也用临界指数表征。近年来已经建立起这些指数因子的幂次之间的标度 关系。本文是对该进展的综述。 题目:小系统中热力学第零定律失效以及温度的定义 作者:Pei Wang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386v1 与同一个费米海耦合并分别达到热平衡的两个小系统,当彼此接触时这两个小系统中的电子将重新分布。作者就此认为在此情形下热平衡关系的可传递性失效了,即热力学第零定律失效了。通过与一个辅助位置联在一起,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温度定义形式。 题目:局部磁矩被隧穿电子激发 作者:Jean-Pierre Gauyacq, Nicolas Lorente, Frederico Dutilh Novae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388v1 备注:Review article to appear in Progress of Surface Science,88pp 题目:参数激发偶极交换磁振子的Brillouin光散射 作者:A. A. Serga, C. W. Sandweg, V. I. Vasyuchka, M. B. Jungfleisch, B. Hillebrands, A. Kreisel, P. Kopietz, M. P. Kostylev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396v1 用分辨频率和波矢的Brillouin光散射谱研究面内磁化的YIG(Yttrium-iron garnet)的外延薄膜中参数激发的偶极交换磁振子的谱分布。实验组态使用平行抽运方式,即用于激发的微波磁场与用于磁化的外场平行。发现无论在偶极谱区还是交换谱区,平行抽运所激发的最低的体内磁振子模在膜平面内垂直于磁化方向传播。为解释实验结果,使用包括交换和偶极相互作用的微观Heisenberg模型计算磁振子谱并构造其本征态。计算结果证明,观察到的磁振子具有最大进动偏率,这是参数产生的最低阈值。应用不同的抽运功率,观察到对磁振子谱的修正,理论上用自旋劲度的软化描述。 题目:电子基态超冷Sr$_2$分子的产生 作者:Simon Stellmer, Benjamin Pasquiou, Rudolf Grimm, Florian Schreck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505v1 本文报道产生处于分子基态的超冷 $^84$Sr$_2$ 分子。分子是从光格子格点上的原子对用受激Raman绝热通过(STIRAP)形成的。获得转移效率为 30%,内态和外态均受到完全控制的 4x10$^4$ 分子。STIRAP 靠近窄 $^1$S$_0$-$^3$P$_1$ 互组跃迁进行,$0_u$ 势的振动能级用作中间态。在预备分子缔合方案的过程中,确定了 $0_u$, $1_u$ 激发态的最后振动能级的束缚能以及$^1 \Sigma ^+_g$ 基态势。这种方法克服了对具有Feshbach共振系统的 早先 STIRAP 方案的限制,因此建立了方法一种适用于两个碱金属原子之外的许多系统。 题目:物质波的零拍探测(缩写版) 作者:Stefan Rist, Giovanna Morig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524v1 备注:PhysRevA, arXiv:1111.6390 的缩写版 讨论一种方案,零拍探测超冷玻色原子的物质波场。这种方案基于抽运-探测装置,原子BEC用作参照系统,确定同种原子的第二种超冷气体的相。光子散射使原子从两个系统中脱离出来自由传播。在适当的条件下,同一个光子既能被BEC散射也能另一种量子气体散射,脱离出来的原子通量和被散射光子都展现出振荡行为,它们的振幅正比于量子气体的凝聚分数。这种装置能被推广以测量量子气体的一级关联函数。这里讨论的动力学利用原子和光子之间的纠缠。纠缠是为获取物质量子态的详细信息而在散射过程中建立的。 题目:具有原子振动和介观无序的双阱光格子 作者:V. I. Yukalov, E. P. Yukalov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529v1 备注:Laser Phys. 22 (2012) 1070-1080 本文考虑绝缘态的双阱光格子。研究原子振动和介观无序对格子性质的影响。振动导致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整化。出现介观无序的后果是具有原子非均衡的不同能级的状态之间的一级相变。非均一外势,如俘阱,改变了格子性质,压低无序分数并增大转变温度。 题目:2D 波色气体的超流行为 作者:R\'emi Desbuquois, Lauriane Chomaz, Tarik Yefsah, Julian L\'eonard, J\'erome Beugnon, Christof Weitenberg, Jean Dalibard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536v1 2D阱俘波色气体中加上$\mu$m尺寸激光束形成的移动的障碍物以测量系统的超流动性。发现流体响应的剧烈变化,这有赖于障碍物所在位置处的简并度。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障碍物的速度低于某临界值,在中心部位的高简并区,没观察到任何显著的加热效应。 题目:阱俘自旋-轨道耦合BEC的稳态 作者:Emmi Ruokokoski, Jukka Huhtam\"aki, Mikko M\"ott\"onen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601v1 研究受到Rashba-Dresselhaus型自旋轨道耦合的自旋=1 的 BEC 的稳态。数值结果表明,自旋轨道强时,基态是方形涡旋格子,与自旋间的耦合没有关系。自旋轨道耦合弱时,最低能态可以产生单个涡旋。从均匀近似解析推导出约束条件,这解释了特定稳态没有在基态中出现的原因。 题目:电磁声子三极管开关 作者:T. Gao, P. S. Eldridge, T. C. H. Liew, S. I. Tsintzos, G. Stavrinidis, G. Deligeorgis, Z. Hatzopoulos, P. G. Savvidi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634v2 题目:均匀Hubbard模型中的费米子输运:超冷原子平衡态之外的动力学 作者:Ulrich Schneider, Lucia Hackermüller, Jens Philipp Ronzheimer, Sebastian Will, Simon Braun, Thorsten Best, Immanuel Bloch, Eugene Demler, Stephan Mandt, David Rasch, Achim Rosch 来源: http://arxiv.org/abs/1005.3545v2 备注:Nature Physics 8, 213--218 (2012) 题目:2D 光格子中S=1/2波色子的基态相图 作者:L. de Forges de Parny, F. H\'ebert, V. G. Rousseau, R. T. Scalettar, G. G. Batroun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05.6141v2 备注:Phys. Rev. B 84, 064529 (2011) 题目:深狭俘阱中波色子气云的量子信息熵的动力学特性 作者:Sudip Kumar Haldar, Barnali Chakrabart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11.6732v4 题目:断裂,摩擦和地震的统计物理 作者:Hikaru Kawamura, Takahiro Hatano, Naoyuki Kato, Soumyajyoti Biswas, Bikas K. Chakrabart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12.0148v2 备注:Rev. Mod. Phys. 84, 839--884 (2012) 题目:在 S=1 BEC 中调控偶极和自旋交换相互作用 作者:Bo-Yuan Ning, S. Yi, Jun Zhuang, J. Q. You, Wenxian Zhang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1.1779v3 备注:PhysRevA 题目:相互作用波色气体中关联的传播波前 作者:Peter Barmettler, Dario Poletti, Marc Cheneau, Corinna Kollath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2.5558v2 备注:Phys. Rev. A 85, 053625 (2012) 题目:调制双模Bose-Hubbard模型的Floquet分析 作者:Gentaro Watanabe, Harri M\"akel\"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3.2792v2 备注:Phys. Rev. A 85, 053624 (2012) 题目:2D 费米气体中的配对和rf谱 作者:Ville Pietil\"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3.6054v2 题目:在 1D 电磁声子凝聚中 Penrose-Onsager 判据的确证 作者:F. Manni, K. G. Lagoudakis, R. Andr\'e, M. Wouters, B. Deveaud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121v2 2012-05-23 题目:BEC中的声速 作者:Abel Camacho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774v1 用N体Hamitonian算符计算各向同性谐振子俘阱中BEC的声速。单体本征函数得自对应的谐振子势。推导了声速对温度的依赖关系。这些函数被用来推导散射长度等参量。计算了Na原子BEC的声速并与实验结果比较。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分歧也许能用Zaremba-Nikuni-Griffin公式解释之。 题目: 共振相互作用费米子对等效力程的依赖关系 作者:Michael McNeil Forbes, Stefano Gandolfi, Alexandros Gezerli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4815v1 题目:微观偶极俘阱中几个冷原子之间的光助碰撞 作者:A. Fuhrmanek, R. Bourgain, Y. R. P. Sortais, A. Browaey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07.5781v3 微观偶极阱阱俘少数(~ 3)冷$^87$Rb原子系综的光助碰撞。超控俘阱中的单个原子,测量与近共振激光激发有关的单体加热速率,用这种测量提取俘阱中与光助碰撞有关的二体损耗速率。测量结果表明二体损耗速率能达到异常大的值$\beta10^{-8} cm^{3}.s^{-1}$并随俘阱深度和激发光场的参数快速变化。 题目:费米子格子模型中定态相变的临界指数 作者:Michael Hoening, Matthias Moos, Michael Fleischhauer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08.2263v4 讨论晶格费米子情形库导致的相变。晶格费米子作为与局部库耦合的开系统处于非平衡定态。改变库的耦合参数,关联长度出现发散,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进入临界区。作者说明到临界态的转变与阻尼谱中能隙消失有关系。线性系统中虽然能出现到临界态的转变,但阻尼能隙非零的不同相之间并没有库导致的量子相变。推导向临界态转变的静态和动力学指数并说明它们的可能数值,库导致相变的普适类取决于局部库的耦合范围。如果库与N个近邻格点耦合,临界指数可能是从1到1/(N-1)的所有分数。 题目:多体量子系统中的最优关联 作者:Luigi Amico, Davide Rossini, Alioscia Hamma, Vladimir E. Korepin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12.3280 备注:PhysRevLett 量子系统中信息与关联通过测量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多体量子系统中研究这种关系,等效地在量子计量学与凝聚态物理之间建立一个桥梁。选用关联的信息论表述,对特定种类的正定算子做局部测量后研究关联的大小。考虑相互作用二能级系统的1D阵列(自旋链)在零温的情形,其量子效应非常显著。作者证明提取关联的最优策略,通过局部相互作用与相干间的相互影响对量子相有依赖关系。 题目:光格子上强相互作用系统中孤子的量子动力学 作者:Chester P. Rubbo, Indubala I. Satija, William P. Reinhardt, Radha Balakrishnan, Ana Maria Rey, Salvatore R. Manman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2.3400v2 备注:Phys. Rev. A 85, 053617 (2012) 用自适应tDMRG研究GP-型孤子和非GP-型孤子。 题目:对数谐振子:理想的Hamiltonian调温箱 作者:Michele Campisi, Fei Zhan, Peter Talkner, Peter H\"angg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3.5968v4 备注: Phys. Rev. Lett 对数谐振子的行为很像理想的调温箱,这是因为它的热容无限大。当它与另一个系统实现弱耦合,系统可观测量的时间平均与温度为T(由对数势的强度决定)的Gibbs分布的系综平均一致。得到的运动方程是Hamitonian而且是用计算机和现实世界的实验——如用冷原子——都能操作的。 2012-05-24 题目:2D光格子上的偶极BEC孤子 作者:S. K. Adhikari, P. Muruganandam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115v1 备注:10.1016/j.physleta.2012.05.030 用3D平均场模型研究2D方形和三角形弱光格子——格子平面与偏振方向垂直——上的1D偶极BEC孤子。对于固定的偶极相互作用和固定的原子数,当短程相互作用在两个临界极限值之间时,孤子既不坍缩也不膨胀,能够稳定存在。低于下限,孤子塌缩,高于上限,孤子逃逸到无穷远处。能将全同的微小BEC孤子排布与2D方形光格子的格点上,当格点填充因子小于或等于1/2时,形成相互作用小滴的稳定2D阵列。这些偶极超流BEC孤子的稳定2D阵列与Capogrosso-Sansone et al. 的研究颇为相似。 题目: 2D光格子中冷极性分子的量子相 作者:B. Capogrosso-Sansone, C. Trefzger, M. Lewenstein, P. Zoller, G. Pupillo 来源: http://arxiv.org/abs/0906.2009v2 备注:Phys. Rev. Lett. 104, 125301 (2010) 用 Monte Carlo(蠕虫算法)研究硬核玻色子的推广的Bose-Hubbard模型(偶极力未作截断)的相图。 题目:光格子中的超冷偶极气体 作者:C. Trefzger, C. Menotti, B. Capogrosso-Sansone, M. Lewenstein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03.3145 备注:J. Phys. B: At. Mol. Opt. Phys. 44 193001 (2011),56pp 综述用平均场理论和 Monte Carlo(蠕虫算法)研究受到偶极相互作用的波色原子或分子所获得的结果。 题目:低频驱动的光格子中 ac Stark 能移和多光子型共振 作者:Stephan Arlinghaus, Martin Holthau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145v1 受到ac迫动的光格子BEC或能对ac-Stark平移Bloch能带之间的多光子型跃迁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这些跃迁对应避免准能及交叉的理论描述。这些反交叉的宽度能从与非对称脉冲有关的测量推断出来。引入一种脉冲跟踪方案以确定发生共振的驱动振幅的位置。数值计算对应实验 。 题目:具有超级Bloch振荡的无耗散格子中诱导的输运 作者:Elmar Haller, Russell Hart, Manfred J. Mark, Johann G. Danzl, Lukas Reichs\"ollner, Hanns-Christoph N\"agerl 来源: http://arxiv.org/abs/1001.1206 备注:Phys. Rev. Lett. 104, 200403 (2010) 在弱相互作用 Cs-BEC 中观察到质心在实空间的巨幅振荡。当与Bloch频率相近的驱动力做周期调制时,质心振荡的位移跨过数百个格点位置。研究这种超级Bloch振荡对格子势深,调制振幅,调制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其给出一种方法在无耗散格子中诱导线性输运。令人吃惊的是,对于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超级Bloch振荡对动力学不稳定性的出现有极强的抑制,对实验所用参数,相位相干时间增大了上百倍。 题目:限域导致偶极BEC塌缩 作者:J. Billy, E. A. L. Henn, S. Müller, T. Maier, H. Kadau, A. Griesmaier, M. Jona-Lasinio, L. Santos, T. Pfau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176 在1D光格子中观察到限域导致的偶极BEC的塌缩动力学。当固定相互作用强度,通过把格子势深减小到临界值以下,塌缩就能在俘阱中触发。由于偶极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和格点间相干性的组合作用,格子中稳定的偶极BEC可能在释放后的TOF动力学演化中变得不再稳定。 题目:2D 偶极BEC中集体和单粒子激发 作者:Alexey Filinov, Michael Bonitz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191v1 作为对 的2D偶极系统中BKT转变的补充分析,研究超流和正常相中密度(粒子-空穴)和单粒子(SP)激发谱对温度-耦合强度的依赖关系。基于阻尼的全面信息严格重构了纵向激发的动力学结构因子$S(q,\omega)$。 从单粒子Matsubara格林函数得出 SP 谱函数 A(q,\omega)。随机优化方法用于虚时重构。在超流区即使大波矢情形也能观察到密度响应和SP激发的锐共振。讨论了两种谱的混合。相反,在正常相中密度模与SP激发无耦合,与声学声子相比,受到的阻尼更加显著。本文结果推广了基于变分多体波函数的零温分析 ,后者没有处理激发谱背后的物理和凝聚物所起的作用。 题目:2D 偶极系统中的BKT转变 作者:A.V. Filinov, N.V. Prokof'ev, M. Bonitz 来源: http://arxiv.org/abs/1004.4362 备注:Phys. Rev. Lett. 105, 070401 (2010) 用路径积分 Monte Carlo 模拟研究宽泛的密度范围中2D偶极波色子从超流到正常流体的转变,得到零温相图。当密度小时得到仅依赖于散射长度 $a_s$ 的普适结果,在中等和高密度情形,转变温度受到相互作用和元激发谱的很强的影响。预计这些结果与偶极原子和分子系统以及量子阱中的间接激子有关。 题目:强关联量子流体:超冷量子气体,量子色动力学等离子体,和全息对偶关系 作者:Allan Adams, Lincoln D. Carr, Thomas Schaefer, Peter Steinberg, John E. Thomas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180v1 备注:138 pp, 25 figs, review associated with New Journal of Physics special issue "Focus o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Fluids: from Ultracold Quantum Gases to QCD Plasmas" 强关联量子流体不能用弱相互作用准粒子做简单的描述。今年来关于这类物质状态的研究有两个引人注目的领域,一个是相对论区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强相互作用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一个时限域在光学或磁学俘阱中极稀薄的超冷原子费米气体。这两类系统的温度相差二十多个数量级,却展示相似的流体力学性质。特别是,两种系统中剪切粘度对熵密度的比值非常小,这正是用全息对偶描述的量子流体的特征。全息对偶指的是将强关联量子场论映射到小曲率高维经典引力。这片综述研究这些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作为对 Focus Issue of New Journal of Physics on Strongly Correlated Quantum Fluids:from Ultracold Quantum Gases to QCD Plasmas的一个介绍。本文做到使普通的物理学读者也能阅读,文中并讨论了所有三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题目:俘阱中弱相互作用波色子的激发谱 作者:Philip Grech, Robert Seiringer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259v1 本文证明,受到长程弱排斥力的阱俘波色气体的低能激发谱能用等效的单体算符的本征值描述,正如Bogliubov近似预言的那样。 题目:无序系统中的量子淬灭:不用典型的弛豫时间就能趋向热平衡 作者:Ehsan Khatami, Marcos Rigol, Armando Rela?o, Antonio M. Garcia-Garci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03.0787v3 备注:Phys. Rev. E 85, 050102(R) (2012) 研究受到短程相互作用和长程随机跳迁的1D无自旋费米子在淬灭之后动力学的谱性质。跳迁项的足快衰减将导致有限温度下的局域化,其结果是即使经典运动进入混沌区仍不能热化。当衰减较慢时,却实现了真正的热化。然而,在后面的这种情形,可观测量以幂律趋近其热期望值。 其普适类与预期的指数型不同。 题目:另一个Hamiltonian“恒温箱”——对arXiv:1203.5968, 1204.4412, 1205.3478的评论 作者:Wm. G. Hoover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4.0312v4 Campisi等人宣称恒温的Nose-Hoover力学不是个Hamiltonian 。本文作者则指出Dettmann已经清楚地说明Nose-Hoover 力学的Hamiltonian属性。Dettmann的哈密顿产生的轨迹{q(t)} 与Nose-Hoover 力学产生的轨迹是等价的。作者还指出当Campisi恒温箱用于“非平衡”热传递问题时,导致了某些 有意思但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的相图。同样的质疑还见于 Marc Mel\'endez' arXiv 1205.3478 。 题目:对W. G. Hoover 的评论的回复 作者:Michele Campisi, Fei Zhan, Peter Talkner, Peter H?nggi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4.4412 因为与 Nos\'e-Hoover方程有关的速度场的散度不是零,所以 正如文献中经常宣称的,这不是 Hamiltonian。 进一步阐明 Nos\'e-Hoover方程产生的轨迹 {q(t)}与 Dettmann的 Hamiltonian 产生的并不等价。两者产生的轨迹只在特定的能壳是等价的民宅相邻的能壳不等价。这解释了Nos\'e-Hoover方程为什么体积不守恒。 本文作者在 中给出的 Hamiltonian产生的恒温动力学与能量的值没有关系。相比此前的方案,作者认为他们的Hamiltonian恒温箱的主要优点是其动能项具有不依赖坐标的质量的标准形式,因此更容易与实验室实验匹配。 题目:关于对数谐振子用作恒温箱 作者:Marc Meléndez Schofield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3478v1 Campisi等人最近提出对数谐振子用作理想的Hamitonian恒温箱的设想。然而该系统有诸多理论缺陷,若要有效实施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2012-05-25 题目:超冷费米 NaLi Feshbach分子的形成 作者:Myoung-Sun Heo, Tout T. Wang, Caleb A. Christensen, Timur M. Rvachov, Dylan A. Cotta, Jae-Hoon Choi, Ye-Ryoung Lee, Wolfgang Ketterle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304v1 玻色子$^23$Na和费米子$^6$Li的超冷混合物中形成费米 NaLi Feshbach分子。精密调节磁场通过745G处的窄Feshbach共振,得到分子转变分数5%,对应的分子数为$5*10^4$。将 Li 和 Na 原子从俘阱中移除后,观察到分子的衰变寿命为1.3 ms 。 题目:在一般化的Gibbs分布系综中激发谱的普适特性 作者:E. Demler, A. M. Tsvelik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491v1 具有同位素对称性的1D可积模型的一般化Gibbs系综的激发谱具有对分布的细节不敏感的普适特性。也即,同位素(如,自旋)激发的低能极限由热平衡铁磁体——具有单个温度值和初始条件确定的劲度——的等效作用量描述。存在普适性的条件是平每个激发粒子的熵很小。 题目:证实在稀薄超冷量子气体的相似引力中准粒子计数对观察者的依赖性 作者:Uwe R. Fischer 来源: http://arxiv.org/abs/1205.5548v1 题目:在1D和3D格子的维度跨接中的FFLO态 作者:Dong-Hee Kim, P\"aivi T\"orm\"a 来源: http://arxiv.org/abs/1111.3870v2 备注:Phys. Rev. B 85, 180508(R) (2012)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晚期恐龙生存的微分方程模型
gzchengzhi 2012-5-6 14:28
晚期恐龙生存的微分方程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重金属累积为A,恐龙数量为B.   随着恐龙数量的增加,导致带入的重金属累积增加。   但是重金属本身也存在一个随时间流失的可能,比如雨水冲击、土壤掩埋等。因此可以用下面的方程(1)来表示重金属元素的积累过程。   而随着重金属累积增加,又导致恐龙孵化率下降,进而减少恐龙数量。另外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种群的生存需要一定的个体数量的维持,如果个体数量太少,则无法维持种群的延续。故在恐龙数量增长方程中,还要增加一个数量过少而导致恐龙灭绝的一项。这一项采用S型函数,也就是说,如果恐龙数量B小于临界点k,则该项导致恐龙数量呈现指数形式快速减少,并最终减少为零。而若恐龙数量大于临界点,则该项为零,对于恐龙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   综合在一起,恐龙数量变化方程可以采用下面的方程(2)来表示。      通过小心设置两个方程中的系数:a, b, c, e, k, α, β,可以得到该方程的一个数值解对应的曲线为:      图1 理论计算的恐龙数量与恐龙居住地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图中各参数已经做了归一化处理,以便可以互相比较)   这里可以利用赵资奎等 提供的恐龙蛋壳中的铱含量的数据,利用多项式进行数据的拟合,得到如下的曲线:      图2 实验获得的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壳内铱含量变化曲线   红色为拟合以后的曲线,反映了铱含量的趋势变化。可以看出铱含量在这一期间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到了后来,可能随着恐龙数量的增加,导致铱含量迅速上升,在因为铱含量增加导致恐龙蛋孵化率下降,这引起恐龙整体数量的下降,地区的铱含量也开始逐渐下降。这与理论的预测还是比较接近的。   参考文献:    赵资奎, 毛雪瑛, 柴之芳, 等. 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第三系(K/T)交界恐龙蛋壳的铱丰度异常.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1998, 28: 425-430 .
6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敬琏:中国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25 16:52
吴敬琏:中国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2lingnan/20120325/5800667.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创]把忧虑的阴云赶出心灵的天空,你的心才会一片灿然
zhangjing121 2012-3-3 09:04
最近家里接二连三的出现各种小状况,老妈、婆婆的身体抱恙,姐家的公公查出了恶性骨髓瘤。人可能都是这样,害怕失去,特别是二大爷走了以后,突然意识到人没了就真的没了。想到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而去,不禁的掉眼泪,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想起了一本书《卡耐基写给女人的羊皮卷》,其中第一卷的题目是“让你的心一片灿然:写给总是处于忧虑中的女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忧虑是身心健康的大敌 2、很多忧虑都是自己臆想的 3、不要忧虑过去的事情 4、木已成舟,那就接受它 5、不要为无法控制的事担心 6、明天还为到来,急什么? 7、让忧虑在临界点钱戛然而止 8、分析忧虑,看清事实 9、清楚忧虑的“万能公式” 10、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忧虑 11、把心中的忧虑说出来
个人分类: 心情随笔|2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东河源Ms4.8级地震发生后,距临界点的状态分析
qsqhopeiggcas 2012-2-21 17:22
广东河源Ms4.8级地震发生后,距临界点的状态分析
北京时间 2012 年 02 月 16 日 02 时 34 分 ,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 ( 东经 114.5 ° , 北纬 24 ° ) 发生震级 M s 4.8 级(美国地震台网 4.2 级)地震,之后在 17 日又发生一个 M s 3.5 级地震( http://www.ceic.ac.cn/ ),目前 河源 - 安远 - 瑞金 - 永安地震区 小震群事件持续活跃。 根据目前的地震活动性情况判断,四要素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 M s ): 5.3-6.1 级 震源深度: 12~19km 震中参考位置 1 :北纬 25.6 ° ,东经 117.3 ° 左右 震中参考位置 2 :北纬 24 ° ,东经 114.5 ° 左右 截止到 2012 年 2 月 19 日 ,应变监测值为 6.11E+07(J 1/2 ) ,当监测值达到临界失稳应变值 6.2E+07(J 1/2 ) 时(图 1 ),中强震或强震可被适当的扰动触发。当前监测值距临界值较为接近。按目前的地震活动性判断,若小震群事件持续活跃下去,预计在上半年内发震的可能性较大。较为准确的发震时间判断,需根据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逐步确定。对此,我们将密切跟踪。 上述分析是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地震快报目录数据,即 16 日的地震按 4.8 级考虑得出的。更准确的分析则要等到统一地震目录数据出来后(约 22 天),才能进行。 图 1 河源 - 安远 - 瑞金 - 永安地震区 1962.8.30~2012.2.19 间累积 Benioff 应变与时间关系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PS :上述预测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扩展阅读: 秦四清,广东河源市 4.2 ( 4.5 )级地震证实了我们的判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37870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3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10-9 08:41
现代科学一直有一个巨大的难题难以解决,这就是由死变活的问题。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非生物是死的,而生物是活的,它是在什么条件下由死变活的,它的临界点在哪里?目前人们只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非常大,可人们却不知道这个难题根本是不可能解决的,如果你还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解决它,就会犯了研究上的方向性问题。 科学研究上有一个技巧,那就是从统一性去研究难题往往会一通百通,因为自然的本质就是统一的。在生物与非生物本质区别这个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呢?以往的科学研究证实,我们很难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找出一个明显的界限,自然界有这么一种晶体,它得到了水就变成了生物,失去了水就成了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连续的,根本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从统一性看生命,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只有层次上区别,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生物有生命,那么非生物同样有生命,现代的系统研究不是在不断证明这一点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把生命的概念扩大到系统。或许不少科学家会说,生物有新陈代谢,非生物没有,但我要问,你怎么知道非生物没有?相当然吧,非生物的新陈代谢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如果你不用心去领悟,是不可能发现的。回顾传统文化,生命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自然的本质是连续的,这些连续的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或者说,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就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为什么会出现生命问题?原因就在于科学上一开始就假定物质的基础是死的,这无形中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了,本来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小,当物质从无序到有序的时候会吸收能量,从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会释放能量,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传递。可我们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以后,你再来看这个世界,生命问题就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能量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种东西。本来物质是主体,能量是客体,现在却把主客颠倒,甚至根据表象认为物质消失了。物质真的会消失吗?这是不可能的,它不过是从可观察的有序形式向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转换释放能量而已,而不是物质真正的消失。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所谓生命,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状态之上,它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存在,正是这种本性,有秩序的系统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不断产生。 看看老子几千年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自然,一则统一物质,二则统一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有序和无序,三则能量传递的方式,即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现代科学的最大成就就是对线性运动的研究,它早已登峰造极,很难有进一步地进展。可问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线性的,即稳定不变的实体连续在空间中移动,另一种则是非线性的,它是依赖连续在系统空间中的基础物质周期性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这种运动也可以叫普遍联系,因为系统的存在就是中心要素通过组成它的诸多要素之间的竞争来实现控制的,顺应中心意志的要素不断在系统空间中产生,违背中心意志的要素不断在系统空间中灭亡,而它们的周期产生与灭亡所带来的能量(信息)传递,就携带着中心要素的意志,它在系统空间的广泛传递使系统中所有的要素都听它的话,这才保证了系统秩序的稳定。认识不到这种普遍联系的本质,就无法真正地认识生命系统。 为什么老子说三生万物?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万物只有量上的区别,而没有质上的区别。自然界是层次存在的,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对应着一类生命系统,也对应着一种力学现象。回头我们再来看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就很清楚了,生物和非生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也由同样的原理支配,生物有生命,非生物同样有生命,之所以生物在外在表现上与众不同,只是因为生物体内有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使它对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力学现象,仅此而已。如果忽视了这种普遍联系,对生物的研究就会走向死胡同。 这种普遍联系是什么呢?原来,它和水分子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水分子是靠氢键连接的,氢键并不强,当能量作用于它的时候,它就会断裂,使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从水分子中游离出来,成为一个自由氢质子,当这个自由氢质子携带着动能作用于另一个水分子时,就会把这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置换出来,产生一个新的自由氢质子,以此类推,一种特殊的能量方式出现了,这就是通过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传递能量。为什么生物有着特殊的活力?这不是上帝给予的,而是自然演化的必然过程,只要这个星球表现有着连续的水环境,生物都会出现,如果没有水,生物是不可能存在的。 不要以为非生物没有生命,这仅仅是表象,如果你真的能够深入到非生物细部,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不断地组织就是一切存在物的一种内部特征。我们以地球这个巨大的生命体来说,它也会新陈代谢,这就体现在在它的内部不断有大量原子在巨大的层次相错力作用下涡漩而生,由于所有原子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顺应整体意志的原子就会得到整体能量的优先支持在内部不断产生,而那些不顺应整体意志的原子不断在在竞争中灭亡,正是在原子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出现了,它就是引力波,地球就是通过它控制着空间中的一切原子,使它们都听整体的话。如果没有引力波,空间中的原子早就把自己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了。同样,我们不要以为原子没有生命,其实它也是一个生命体,其中粒子的不断产生与灭亡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本质上也是一种普遍联系,我们不要把电磁波看成线性运动了。 总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逃脱自然规则的束缚,生物也是一样,它和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样,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如果没有外在世界的不断变化,生物系统也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走向灭亡。为什么生物能秩序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生存的空间中连续着物质,而且它们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生物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如果仅仅把人与自然的联系看作是饮食和呼吸,那就太不入门了。生物靠什么方式和自然普遍联系起来的呢?事实上,它就是靠引力或电磁力的变化激发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出来,这是一种生物能量。如果研究生物不研究它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同样是不可能正确认识生物的。 我知道这种观点一般人难以接受,因为人就是一个在反抗自然变化中存在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本性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每一个人在骨子里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自然的一种倾向。以往的活力论、人类中心说,科学万能论,以及否定因果关系,都是这种情绪的一种释放,人都需要这样一种虚荣,有了生物就是生命,意识只有人类才有的观念,人的虚荣心无形中就鼓了起来,如果失去了这种虚荣,人就感觉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好痛啊。还是拒绝这种观念停在天上的好!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是以探索自然规则为已任的。如果死抱着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万物之灵的观念,科学是不会有多大进展的,难道你没有发现,之所以生命成为难题,就是人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吗?而且自以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生命,这就无形中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添加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报告称太空垃圾数量已达“临界点”
热度 2 pinjianlu 2011-9-4 12:08
[转载]美报告称太空垃圾数量已达“临界点”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23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注下述几个临近临界点的地震区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6-13 17:39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114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将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Ms8.5级巨震离临界点较近
热度 9 qsqhopeiggcas 2011-5-19 16:50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1535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生三乐
热度 4 wanxq10 2011-5-1 18:42
人生三乐
很久以前,有位老教师告诉我,人生有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在发送和阅读祝福五一快乐的短信之际,再次想起人生三乐,其实也代表了快乐的三重境界: 1. 知足常乐。 快乐和忧伤常常来自比较,知足使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快乐与你不弃不离;反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忧国忧民的胸襟固然崇高,但终日忧思无限,快乐与之无缘。其实,高下远近在于心,自我降低形式上的成功标准,内心知足而不自满,退让而不颓废,体谅小人物们迫于生计的趋炎附势,自己尊重自己,体悟心灵的感动和快乐。可谓知足常乐!也为 第一境界,其特点是自我约束的被动感受态,作用是从心开始,让心得以宁静 。 2. 自得其乐。 记得有首儿歌唱道“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丰富的物质世界,物质带给人们幸福的享受。但不幸的是现代人发现,幸福指数与物质生活并不成正比。它们似乎也符合“细菌的生长曲线”规律,在临界点之前成正比,之后变化不大,甚至衰退。其实,幸福是每个人的自我感觉,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一点一滴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即使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也能发现和享受幸福和快乐。是谓 第二境,主动地寻找快乐,丰富自我人生。 3. 助人为乐。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不可能不与他人接触,和谐愉快的外界环境会让人享受更多的幸福。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是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谦和恭让,成全他人,不挑剔别人的毛病,不吝啬自己的援手,在内心深处不要计较名利得失和企图他人回报,但在外表要平易随和、入乡随俗,以免曲高和寡、清高无朋,享受和谐人际关系带来的快乐。应为 第三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解读不一定到位,也难免以偏概全,愿所有人都能幸福生活!快乐相伴!开心永随! 春风杨柳
4264 次阅读|9 个评论
于娟之死-----震撼我心
热度 9 wangyl2117 2011-4-23 07:37
“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 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   于娟“癌症日记”中被网民转载率最高的段落之一 于娟之死震撼我心 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突然间死去 初闻噩耗,心很痛,痛的让我无力将思绪写于笔端 今天再打开了关于于娟的新闻 再次心痛去读些什么 想哭,鼻子酸酸的 泪水不能自抑制 开始担心自己,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悄然死去 最近后背很疼,老毛病了 我有严重的颈椎病,读博士时忙着写论文,害的成了现在这样子 我习惯于熬夜工作,喜欢喝咖啡,偶尔喝点红酒 我在不断榨取自己的能量 忙的时候常常睡的很少 现在睡眠成了困扰我的主要问题 本以为出国来,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却发现,睡的越来越差了 这两年,至从有了儿子以后,我就没好好地睡过一个晚上 白天工作,晚上带儿子,期间要醒几次,给儿子换尿布、喂奶...... 妈妈帮我带儿子时,我还会有个空隙睡会儿 婆婆在时,我却很少可以这样 有时心会烦,想发火 有时累的想放声大哭,觉得太压抑、太委屈、太辛苦、太无助 时常觉得心很累 也许是自己想的太多 可我的心真的很累 随波逐流,一路走来,上了“贼船”,怎能轻易靠岸 一路摸爬滚打,却没有太多的成就感 依然无法悠然过活 压力与日俱增,心境与日俱老,有时会有焦虑,不敢面对 时常想,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究竟为了什么,朋友也常这样问我 眼睛近视了,身体不如从前了 拿着微薄的工资,还不我的学生本科毕业拿的多 可怜不?可怜,实在是可怜,博士又能怎么样,到处都是,越来越不值钱 有人会说,钱不能代表什么 可是,没钱又怎么能成呢 房子犹如一座大山一样,让许多年青人无法喘息 这个是什么样的社会,全民为了房子而战斗,为了房子而血本全无 可悲,悲情中国 (未完,待续) 2011.4.24.12:07 午夜时分有些困意,今天顺利搬家,换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居住环境 一位友人帮的忙 友人告诉我,他花了两天看完了于娟的所有博客 感触很深,但却未说什么 他是一位年青的科研工作者 来Brisbane半年多了,大部分时间是在做实验 从早忙到晚 在这里加班的几乎都是中国人 我的房东很惊奇,出国还有加班的 可的确如此,象我们这种出了国的年青科研工作者还不是重担缠身 就象我一样 本来是学习三门课程就行了,可学校看对方给我资助了,就非要强加于我让我再发一篇SCI 否则就减少校方资助,霸权,无理 可又能怎么样呢 无限制地追加不平等条约 对方给点生活补贴,校方却认为应该为他们节约点资源,要为学校考虑,要减半资助 哪跟哪呀,在我坚持要找校长理论时,这件事情才得以解决,人事处做出了让步,可本来他们就无理 所以,一直觉得很伤心 我的精力有限,又听好三门课,又要发SCI,我是神吗?显然不是 可学校的小官官们动动嘴皮子就能压死人 天理何在呢 读了这么年的书,还不是一样要唯命是从 屁大点的官都有可能在你面前做威做福的 你还得看人家脸色行事 可悲的中国弱势学者们 可悲的中国官本位体系 悲情中国,可悲中国 在未来的四个月里,我必须要加班工作,才能完成我的任务 会很辛苦,要付出一些心血 希望我能做到 加油!小玲子!
4452 次阅读|7 个评论
物理人生(97)--临界点
ising 2010-1-9 17:07
过去的一年多,对我的学生 帅 与 亮 来说算是比较兴奋也有点沉郁的时光。他们在多铁性物理研究中推广了一个貌似普适而新颖的概念。但是我们在向外兜售这个概念的历程中千辛万苦,让我们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体会到实验条件的关键作用,也体会零落成泥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叹息。此事过后,我一直在琢磨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未来应该如何改进? 零落成泥的背景并不复杂。在统计物理中,物质的相变在临界点附近的结构与关联是永恒的主题。虽然远非严格,但粗糙而形象的图景是:此处存在两相坯胎态的共存与序参量关联。两相共存的特征尺度在临界点处可以发散,或者说在此处各种尺度的相尺寸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于物质中。而描述相有序度的序参量相互在空间上关联在一起,相互联动,关联特征尺度是无穷大。从动力学角度描述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那番壮丽的图景是无法用有限心灵和有限语言能够描述的。统计物理于是用标度和重整化的术语去描述。我不懂这些术语,当然不敢在此班门弄斧。 但是,我们知道,在临界点附近,物质的状态对内在或者外界的干扰与涨落极度敏感,从而导致序参量和相结构的巨大变化。我们已经潜水多年之关联电子系统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物理效应,例如铜氧化物的超导性,例如锰氧化物中的庞磁电阻、庞电电阻,例如弛豫铁电压电效应等等,都属此类。导致相变临界点的参量并不限于温度,掺杂、压力、外场及至内禀无序都可以导致临界现象,对应系统能量图景的跌宕起伏、纷繁复杂,因而奥妙无穷,让研究者在其中苦心孤诣、殚精竭虑。 非常著名的例子有: (1) Cu 基超导和 Fe 基超导 铁基高温超导实验相图 (J. Zhao et al., Nature Materials (2008)) 。随着掺杂量 x 的变化,反铁磁态与高温超导态密切相邻,边境从未安宁。 x =0.06 处出现一个典型的临界点,留下多少学人骚者的足迹。在此处,系统基态对外部内禀涨落的响应是非常捷安特的。 (2) 锰氧化物 庞磁电阻锰氧化物的掺杂相图 (S. Murakami et al, PRL 90, 197201 (2003)) 。 A 位离子半径作为无序度参量导致的临界现象。在这三国鼎立之地,非常有趣的量子双临界点 (bicritical point) 现象给了你我想入非非的空间。而这一行为是理解庞磁电阻和庞电电阻的最基本物理元素。 对类似的很多体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联想与关联,从而推广这一概念,去获取很大很新颖的物理效应。我的学生 帅 和 亮 也进行类似的推广。他们的基本出发点是如下这幅有名的实验相图: 锰氧化物多铁性实验相图,基本组成为 R MnO 3 (T. Goto et al, PRL 92,257201 (2004)) 。 Mn-O-Mn 键角 f 较大区域基态是 A 型反铁磁,不会导致铁电性,因而可惜了一大片土地。键角较小的区域 ( 阴影部分 ) 对应于自旋螺旋序,具有 DM 交互作用导致的铁电性,虽然物理在其中大兴其道,但留给材料人的空间狭小而无奈。键角最小的区域基态是 E 型反铁磁,具有双交换与超交换双重作用导致的铁电性,可叹美人如画, E 型反铁磁在常态下不稳定。这里的核心物理在于两类铁电性边界处是临界点,因此可能对应于对外界或内禀涨落响应显著的捷安特铁电行为。 有了这一思路,实验进行起来并无难度。我们选择具有自旋螺旋序的 TbMnO 3 和具有 E 型反铁磁序的 HoMnO 3 作为两个基元进行融合,形成 Tb 1-x Ho x MnO 3 。在合适的融合处,应该形成两种自旋序相邻的量子临界点。实验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而 帅 所做的理论计算也能够大致阐明这一物理。实验与计算结果如下图: 左侧为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铁电极化 P r 在临界区域附近的确比两个基元本身的极化大很多,这是非临界行为所不能理解的。右图为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出在临界区域附近两类铁电计划的巨大变化。临界点 ( x ~0.2-0.5) 处的铁电捷安特行为一目了然。我们认定我们的物理图象有合理性,因此开始自鸣得意。 虽然对手上的结果很兴奋,但是我们知道,证实这种临界行为存在的关键实验是中子散射,以便能够揭示在临界区域附近确实有两种自旋序共存。可惜,我们所做的是多晶样品,而国内尚无可用的高精度中子散射技术。踌躇很久之后,我们尝试联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中子源,但没有成功;将样品寄给物理所王云平老师,用他发展的一套新的探测技术表征,结果也不妙。无奈之下,我们在 2009 年年初将已有的实验结果成文投寄到 APL ,目的是突出其实验创新性。 很快, APL 的审稿意见回来,直指我们的结果没有直接证据,并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为了强化我们的观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们发展了临界区域附近的理论模型,结果与实验相映成趣、有些美妙绝伦之态。修改稿再发往 APL ,出乎意外,最终还是被退稿,毫无商量余地。 这期间,我们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 ICMAT 2009 国际会议,并报告了相关内容和物理图象。在我得意忘形之外没有想到的是,来自日本的一位邀请报告人对我们的思路和结果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其最有说服力的批评是:多铁性体中的铁电产生并不需要类似于锰氧化物那样的临界点巨大响应,因此,量子临界点的存在对提高铁电没有作用。 回国后,我们将实验和理论工作进一步细化,分析更加深入,整理成文后再投寄 PRB 。一个月后返回的审稿意见面临同样的诘问,使得我们认为审稿人应该就是 APL 的审稿人。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将文章投寄到德国 Springer 的 Applied Physics A 上。在 APA 审稿和修改过程中, 帅 意外地在 arxiv 上看到来自日本一个研究组 (大牛 Y. Tokura) 的预印本 ( http://arxiv.org/abs/0911.4190 ) ,其基本观点与我们的思路似乎是如出一辙,虽然其内容写得更加深邃和全面,物理图象更加立体化,因此也更加令人信服。 遗憾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研究组有很好的中子源条件,但是其文章也没有充分的中子散射实验证据来揭示临界点附近捷安特铁电的物理细节。 有意思的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加坡会议上质疑我们观点的日本学者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据我们所知,日本人这篇文章已经投寄到 PRL ,目前正在审稿过程中。而 Springer 看起来动作不慢,将我们的文章很快就 online 出来,也算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的孤心没有湮灭: http://www.springerlink.com/openurl.asp?genre=articleid=doi:10.1007/s00339-009-5535-1sa_campaign=Email/ACE/OF 我很高兴我的前学生 帅 和 亮 在这个看起来还算新颖的问题上密切合作,理论与实验相互印证。虽然我们的思路与结果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澄清,但是未必就不能零落成泥香如故。 回顾这段刚刚过去的历程,我们痛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缺失在哪里。然而,我们也深切地领悟到创新的艰难。让我拿一首旧作来感叹自己、知己,来勉励学生和朋友: 望湘人 小年夜赋之临界点 叹伊人有怨,幽满旧年,怅然离别思念。以为寒风,正吹春暖。应算一生无憾。漫说痴情,莫怜香冷,清如孤雁。错把君吟作我心,负了良辰佳愿。 何妨推窗举案,看红尘聚散,月朦星淡。幸多少芳龄,往事这般璀璨。诗意画情,文长辞泛,最是精彩悠婉。翘首望、平地之遥,那渺明灯不远。 量子双临界点处无序导致电子相分离 (Tokura)
个人分类: 科普|15249 次阅读|10 个评论
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核”战争已经暴发了
majl 2008-10-25 05:46
在华尔街引发的 金融海啸 应验了我们三年前的观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金融核战争: 酝酿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金融(汇兑、期货、股票及其它衍生产品)之战,正时时逼近暴发之日。 人类正经历着从野蛮残杀转变为文明博弈时代的蜕变,但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呈现为螺旋式推进。 在完全市场经济体系下,投机且唯有投机是遏制与化解人类这一战争危机的有效途径。其效果看起来就像人类正因为核武器的发明,以毁灭性的武器,最终达到了避免大残杀的效果。古往今来,在人类博弈的棋盘上,只有你死我活或握手言和的结果,从来就没有终局是同归于尽的游戏规则。上帝显然是极其吝啬的,随意毁弃精心创造的作品,不符合节俭原则。所以,不要期望上帝会跟我们开终极者的玩笑,对于这一点,合格的局中人都非常明白。 在混沌的世界里,人类的一切多么像自组织临界点的舞蹈! 最为奇妙的是,在这场已经暴发的金融核战争中,还不知道敌人是谁,敌人又在哪里;而与物理学意义的相当的核就隐藏在那些精英们创造的所谓衍生品之中。 这场金融核战争 无疑 将成为国际秩序重构的又一里程碑,2009年应该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
个人分类: 经典视界|4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