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风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潘基文称科技依赖是双刃剑:关注日本天灾人祸灾害链
热度 1 杨学祥 2016-3-20 05:35
潘基文称科技依赖是双刃剑:关注日本天灾人祸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中新社联合国3月11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发表声明,寄语日本“3·11”大地震五周年。他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意识到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危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把双刃剑。   2011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也发生核泄露事故,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或失踪。   潘基文说,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表明,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风险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福岛核泄露事故后,人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够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风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 我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指出,警惕下一场自然灾难: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点评强调指出: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年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在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884.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特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相关研究表明,海岛特大地震有连续发生的记录,日本面临特大地震连续袭击的自然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地震海啸是天灾,核泄漏是人祸:高科技带来高风险。 相关报道 潘基文寄语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科技依赖是双刃剑 2016-03-12 03:28:12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潘基文寄语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科技依赖是双刃剑   中新社联合国3月11日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发表声明,寄语日本“3·11”大地震五周年。他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人们意识到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危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把双刃剑。   2011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福岛核电站也发生核泄露事故,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或失踪。   潘基文说,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表明,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风险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福岛核泄露事故后,人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和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能够造成以前难以想象的风险,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   去年3月,第三次世界减灾大会达成了《2015-2030仙台减灾框架》。潘基文认为,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对该框架的达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仙台减灾框架》扩展了灾害风险管理的范围,既涵盖了人为风险和自然灾难,也包括了相关的环境、科技和生物灾害等。   今年11月5日将是首个“世界海啸日”。去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日本提议将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日”。传说在1854年的这一天,安政南海地震发生时海啸袭击广村,当地一位名叫滨口梧陵的日本人发现海啸迹象,遂点燃稻草示警,使邻居们逃过一劫。(完)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http://news.sohu.com/20160312/n440175103.shtml 日本大地震5周年:福岛已沦为鬼城 更新时间: 2016-3-16 15:31:40 信息来源: 华夏地理 这是饭馆村的核废料临时储存设备。由于辐射水平升高,当地居民已经纷纷撤离。摄影:James Whitlow Delano 撰文:James Whitlow Delano 5年前,一场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日本东海岸,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次自然灾害中遭到重创。海啸引发了自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之后最大的核灾难,这片土地至今仍被污染。 福岛县曾以土壤肥沃著称,而今却散落着黑色的大垃圾袋,里面装满了放射性土壤、有机质和石头。这些都是从受辐射的农田挖来的,为的是让土地能回到适合居住的状态——当地居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因为核泄漏不得不远赴他乡。 富冈的挖掘工作已有多年。海啸损坏的建筑物仍然屹立在那里,被撞成易拉罐一样的汽车堆积着,被海啸淹没过的自动贩卖机竟然还能使用。背景的那些袋子里装满了放射性土壤。 人们正在净化饭馆村的这条筏道。很多专家担心森林会捕获放射性同位素,从而造成再次污染。 在饭馆村,原本临时性存放污染物质的地方渐渐变成永久性存储区。 福岛附近的双叶和大熊町的半永久性储存点最终面积将达到16平方公里,放射性废弃物将在这里存放30年,与此同时人们会寻找一个永久性储放点。但在辐射区几乎没有人相信废弃物真的会被移走。 受污染的袋子将被放在无数袋未被污染的土壤中。最左边的那层防水薄膜可以防止雨水接触到废弃物,但很多人怀疑经过30年的风吹日晒里,薄膜能否保持完整。之后,还会有一道栅栏把这里和外界隔离开。 双叶町是距离核电站最近的村庄,辐射性太强,因此已经空无一人。想让这里变得适宜居住可能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官方估计,当地居民每年所受的核辐射量在50毫西弗。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每年每个人从天然辐射源受到放射量平均在2.4毫西弗。医疗、商业和工业活动都会导致辐射量翻倍。 饭馆村的露天辐射监测器接受到的辐射量是日本正常的环境水平的5倍。 像这样的监测器在福岛县随处可见。核电站爆炸后,降下了大量放射性沉降物。 在核电站周围20公里的禁行区内,工人们开始净化土地,但这附近的辐射依然太强,人类无法居住。 5年过去了,净化工作看起来永无止境。 文章编辑:李洋 http://www.jzrb.com/jzwjzly/news/201603/6262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84 次阅读|1 个评论
难以承受之重:雾霾与发展并肩而行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1-16 18:55
难以承受之重:雾霾与发展并肩而行 杨学祥 摘要: 我在 2000 年提出的观点正在被雾霾灾害所证实,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是雾霾高发的深层原因。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才是根治雾霾的可行良策。 一、 环保部发布 10 月空气质量状况 长春达标天数不足 50%   据新华社电 环保部昨日发布 10 月份重点区域和 74 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 10 位城市 ( 从第 74 名到第 65 名 ) 排序依次是济南、衡水、保定、唐山、邢台、郑州、邯郸、廊坊、徐州和武汉;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 10 位城市 ( 从第 1 名到第 10 名 ) 依次是福州、厦门、舟山、拉萨、海口、惠州、昆明、张家口、丽水和贵阳。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说, 10 月 74 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 41.9% — 100% 之间。其中,福州、厦门、拉萨、惠州、昆明和贵阳 6 个城市的达标天数比例为 100% ,武汉、济南和长春 3 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 50% 。超标天数中以 PM2.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 O3 。 珠三角区域 9 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 61.3% 至 100% 之间。超标天数中以 O3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 PM2.5 。 http://jl.sina.com.cn/news/b/2015-11-14/detail-ifxksqiu1577809.shtml?cre=sinapcmod=gloc=6r=lrfunc=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5223.html 学者蒋大和最近指出,这次沈阳严重雾霾始自 10 月 31 日 ,已经持续两周。报道说 11 月 8 日 前 后污染特别严重, PM2.5 浓度一度甚至曾达到 1400 微克 / 立方米,创记录!而且前后看看,长春和哈尔滨也在严重雾霾污染之中。 北京地区空气质量正在改善,包括雾霾 / 灰霾严重程度减轻( 2014 年冬春好于 2013 年冬春, 2015 年多蓝天白云),其主要原因是对京津冀地区污染企业的严格管制:去除过度产能,关闭和治理严重企业,减少煤炭消耗,加强脱硫脱硝。 沈阳,以及东北地区大城市,尽管也听说“下了大力气”,但今次这样严重的雾霾污染,而且创造如此高大的“新纪录”。不能不认为“大力气”没有起作用。因此应当问为什么?怎么回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934996.html 二、27 省份三季度 GDP 增速公布:重庆排名第一吉林暂时垫底 2015-10-28 08:10:22 新京报报道,截至昨日,全国已有 27 个省份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吉林省以 6.3% 的经济增速暂时“垫底”。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12 元,同比名义增长 8.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97 元,同比名义增长 9.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1% 。 近一周以来,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发布 2015 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据记者统计,目前已有 27 个省份公布,山西、辽宁、黑龙江、西藏 4 省(区、市)尚未公布。 记者统计发现,已公布的省份中, GDP 增速最高的为重庆,增长 11.0% ,其次为贵州,增长 10.8% ;天津,增长 9.4% 。其中,重庆和贵州是仅有的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增速最低的则为吉林省,增长 6.3% 。 据之前媒体报道,自 2013 年以来,重庆已经连续七个季度蝉联全国 GDP 增速第一,并始终保持在 10.7% 以上的增速。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重庆上半年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 记者梳理还发现,除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四省(区、市)外,其余 23 个省份 GDP 增速高于全国 6.9% 的平均水平,其中 17 个省份为中西部省份。 根据各省份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北京 GDP 同比增长 6.7% ,比上半年增速回落 0.3 个百分点,比全国低 0.2 个百分点。在已公布的 27 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三。 对此,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表示,虽然北京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降到“ 7 ”以下,但北京市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落实京津冀发展要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邢志宏表示,工业是重点领域,而工业大力度结构调整会对经济增速带来一定影响。 上海同比增长 6.8% ,比上半年增速回落 0.2 个百分点,比全国低 0.1 个百分点。 对此,上海市统计局局长王建平表示,这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正常表征。王建平称,“我们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 GDP ,不管从经济转型角度分析,还是与世界上其他国际性大都市作比较, 6.8% 的经济增速都是一种正常状态,既没有大幅下滑,也不应定义为速度偏低。” 王建平还表示,经济结构本身还在进一步优化,比如上海三产比重已经达到 67.6% ,比上半年又提升了 0.5 个百分点,快于全国 2.7 个百分点。 此外,王建平介绍,很多服务业是从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新型服务业,是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 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5-10/28/content_12405820.htm 三、 治理雾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治理雾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有公布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于 2015 年 1 月 4 日 通报 2014 年北京市环境状况。通报称, 2014 年北京的 PM2.5 优良天数累计达 204 天,重污染天数累计为 45 天。数据显示,北京 PM2.5 年均浓度为 85.9 微克 / 立方米,相比 2013 年下降 4.0% 。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 2014 年北京的 PM2.5 一级优天数为 93 天,相比 2013 年大幅增加 22 天;二级良天数为 111 天;五、六级重污染天数累计出现 45 天,相比 2013 年减少 13 天。   数据显示, 2014 年北京 PM2.5 年均浓度为 85.9 微克 / 立方米,同比下降 4.0% ,与年均 35 微克 / 立方米的国家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北京在 2014 年持续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共削减燃煤 260 多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超 47 万辆、调整退出污染企业 392 家、减排挥发性有机物 1.56 万吨。   经初步测算, 2014 年,北京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相比 2013 年均下降 7% 以上,成为污染减排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二氧化硫减排 7200 多吨,氮氧化物减排 1.8 万吨。 http://www.maikap.com/wumai/156.html 根据各省份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北京 GDP 同比增长 6.7% ,比上半年增速回落 0.3 个百分点,比全国低 0.2 个百分点。在已公布的 27 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三。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四省(区、市)低于全国 6.9% 的平均水平,其余 23 个省份 GDP 增速高于全国 6.9% 的平均水平,其中 17 个省份为中西部省份。 显然,北京、上海、河北、吉林四省(区、市)所占全国 GDP 的比重大,拖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腿。 GDP 与雾霾同升同降,治理雾霾的代价不容忽视。 四、 雾霾已经堵死了东北发展模式 四维环球金融智库的一项评论指出,雾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警告,这个警告是大自然发出的,雾霾的危害有多大,目前没有科学论证结论,但是对人体的潜在破坏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次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东北,因为东北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   东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官方的解释是取暖季,当然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过去多年的历史上,东北也都是在这个时候取暖,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大的雾霾?显然更为本质的原因是重化工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尴尬的是,尽管有如此严重的雾霾,东北并未带来经济增长,在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发展中,东北三省统统垫底。其中,辽宁以 2.7% 的增速垫底,黑龙江前三季度 GDP 增速为 5.5% ,排名倒数第三 ; 吉林前三季度 GDP 增速为 6.3% ,排名倒数第四。   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如果雾霾很严重,尽管雾霾破坏环境,破坏人的身体健康,但至少能够得到一个经济增长,比如前几年的河北和山西,这还不算最坏。如果雾霾很严重,经济还不增长,那就是最坏而且非常尴尬了。 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而同时又出现了严重的雾霾,这是对东北官员的一个警醒,体制性的障碍不打破,仅仅通过 GDP 来完成政绩,这条路已经被雾霾锁死。东北经济要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人们的观念,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观念不解放,根本不可能。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激发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经济形式,在东北也是只能走这条路。东北不缺人才,不缺条件,缺的就是观念。 http://news.cnfol.com/guoneicaijing/20151113/21773666.shtml 2015 年前三季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为 39686 元,北京为 39142 元。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和雄厚的资金来源。 与之相反,东北三省如今已变为欠发达地区,其中,辽宁以 2.7% 的增速垫底,黑龙江前三季度 GDP 增速为 5.5% ,排名倒数第三 ; 吉林前三季度 GDP 增速为 6.3% ,排名倒数第四。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名落孙山。 2015 年一季度吉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6394 元,仅仅是上海和北京的六分之一,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批评之声此起彼伏,可行良策至今鲜见:遭遇尴尬的不仅仅是东北官员。 五、 雾霾危机也是东北改革良机 有评论进一步指出,谈及雾霾产生的原因,舆论普遍认为是近期东北供暖所致,但东北供暖并非这两年才有,由供暖而引起雾霾加重,也不至于如今才爆发。事实上,这与近年来东北地区日益增强的重工业化的经济结构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场“雾霾危机”只不过是积累已久的东北发展危机表象之一。   面对东北这场严重雾霾,除了各级地方政府干部在治霾抗霾方面认真履行职责外,东北三省的决策领导应该看到这场环境危机背后潜藏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改革良机,以及调整、引导和布局东北新型经济结构的市场契机。 其实,当前国内流动性充裕,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方向和创新战略的投资项目。具体就雾霾而言,东北地区在煤改气、减排设备升级改造、秸秆科学化处理等领域,都有大量政策性专项资金和商业扶持贷款可以利用。这对于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资金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5/c_128429741.htm 低污染的发展确实存在,但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水平的科技实力做后盾,必须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的发达地区才能承受这样的巨大压力。 污染与发展并行,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之重,也是西方强国长期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   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近期,在东北一些供暖较早的城市,已经出现了“雾霾围城”的情况,而伴随着北方地区供暖季的到来,雾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环保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 2013 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燃煤污染。此外,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督查,对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 6 个大气污染物排放比较高的行业进行全面排查。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在目前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微利经营的钢企来说,环保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未来或有大批钢企被淘汰出厂。   钢企环保政策执行难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成本。来自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3 年 1 月至 9 月统计内的 86 家大中型钢企累计利润达到 112.76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而这已是近几个月内较为乐观的数据。此前, 2013 年 1 月至 6 月 86 家统计内重点钢企合计盈利为 22.67 亿元,平均销售利润仅为 0.13% ,亏损面达到了 40.7% 。   显然,对于徘徊在盈亏生死线上的大部分钢企来说,环保成本是难以承受之重。 http://www.chinabgao.com/info/65353.html 中国是否可以没有钢企? 清除空气污染的高科技不是没有,问题是我们能否承受它的高昂代价? 六、 环境污染是对西方发展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的否定 世卫组织称, 2012 年空气污染造成约 700 万人死亡,也就是全球每八位死者中就有一位。这一调查结论是以前估计数字的两倍还多,确认了空气污染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 http://news.qq.com/newspedia/air.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15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 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 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0893.html 我在 2000 年提出的观点正在被雾霾灾害所证实,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是雾霾高发的深层原因。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才是根治雾霾的可行良策。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雾霾的深层次分析:昔日的担忧成为现实
杨学祥 2015-1-13 14:05
北京雾霾的深层次分析:昔日的担忧成为现实 杨学祥   10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再一次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如下观点值得再思考。   产生矛盾的首要原因是利益冲突;第二个原因主要是认识问题。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环境意识;如果干部自身思想意识严重扭曲,问题就会进一步复杂化,这是产生矛盾的第三个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阳志远   不仅在北方一些缺水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在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   ——水利部长 汪恕诚   历史的变化正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由生产领域转到消费领域,由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加拿大社会学教授 本阿格尔   现代文明的悖谬是,人们遵循“最客观的知识”行动,却犯下了空前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21世纪的科技必须实现生态学转向。   ——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卢 风   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武器 。有识之士指出,最近几年生态危机突出,而人们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理方式。除了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的艰难转变之路外,世人再有无选择?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人们从改造自然的梦境中逐渐清醒。发展是必然的,自然更是无情物。世界在工业文明的诱导中撇弃了“生态文明”,在单方的辉煌中一步步陷入生态危机的泥沼。中国也未能例外,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如此迅速的今天,牺牲生态环境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了经济发展的代价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107.html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http://www.mlr.gov.cn/wskt/zykx/201005/t20100519_149357.htm 商业竞争导致的压低运营成本使忽视安全风险成为必然,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同样的处境:旅游点节假日人满为患,相关部门片面争取旅游人数而忽视相关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如果在人流密度超常风险增大时及时疏通人流,踩踏事件本可以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519.html 本来,假日经济就是带险运行。上海已举办20年豫园民俗灯会今年取消,表明上海已经对假日经济做出理智的反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7973.html 长假旅游已经人满为患,大型活动更增大了安全风险。不仅如此,超豪华场景和超密度人流也带来交通拥堵、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浪费和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雾霾天气逐年增多就是证据。 中国雾霾的逐年加重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有关。 安全因素、雾霾和环境污染将迫使中国消费进入正常轨道,市场经济要遵从价值规律,过度依赖人为拉动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上海踩踏事件仅仅是一个危险信号。 自然灾害频发高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8292.html 上海踩踏事件和北京雾霾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的恶果,是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外媒:专家各显神通献计献策治理北京雾霾(组图) 2014-12-28 07:03:01 来源: 参考消息网(北京) 0   参考消息网12月28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12月16日发表作者奥利弗·温赖特的文章《深入北京空气灾难—一个因污染而“几乎不适合居住”的城市》。作者称,眼前的场景仿佛出自某部科幻电影:生活似乎一切如常,但只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让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另一颗星球上,或是在遥远的未来。   在北京郊区,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只是我们熟悉的运动场上方有一个巨大的充气大棚。   作者说,北京英国学校体育主任特拉维斯·沃什科告诉他:“小小的区别在于你去上课的路上需要经过一个压力舱。但孩子们很喜欢,家长也能放下心来,觉得可以让小孩在安全的环境中玩耍。”   一旦来到真正的室外,你就能理解这个大棚的用意了。空气中悬浮着一层灰雾,将周围的一切笼罩在朦胧当中,就连街对面的建筑物也变得模糊不清。   文章称,纸质口罩在北京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现在,带有滤罐的“重型口罩”(你在清理石棉建材时会佩戴的那种口罩)也常常出现在大街上。空气不好的时候,自行车道上空无一人,人们要么待在家里,要么跑到有空气净化设施的封闭式商场里。貌似中国首都的2100多万居民正在参加一场全市规模的演习,看看应该如何在一颗不适合居住的星球上生活。可这不是一场演习:毒空气已经来了。   作者说,沃什科的妻子妮科尔对他说:“所有家长都在说污染的事。越来越多在中国生活的英国人为了孩子健康离开了中国。所以,如果其他学校安装了大棚,我们就必须有一个。”无毒的学习环境恐怕是家长的基本要求,尤其当你需要每年交两万英镑学费的时候。   北京英国学校近期全面升级了空气过滤系统,就像要应对大气灾难一样。他们在门的上方安装了新的风帘机,加装了近两百台吸顶式空气净化器,作为每间教室里的立式净化器的补充。窗户必须始终紧闭,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空气安全守则。如果空气质量指数达到180(由学校各处的探测器负责监测,最高值为500),学前班必须在室内上课。对小学生来说是200,最高年级的学生是250。只要高于300,外出活动就全部取消。   特拉维斯·沃什科说:“过去我们经常取消体育活动,孩子们在室内待了太长时间,都要得幽闭症了。现在有了大棚,全年都是好天气。”   作者说,无论对在华英国人还是中国当地人而言,空气质量指数都成了每天的全民话题。空气质量应用程序成了每一部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中国的微博和亲子论坛总在没完没了讨论哪种空气净化器最好(单单去年一年,顶尖品牌的销量就增加了两倍),讨论去福建、海南、西藏之类“空气清新的目的地”度假。   今年北京马拉松赛举办当天,空气质量指数突破了400。许多人跑了一两公里就退出了比赛,他们的口罩已经被染成了灰色。有人说感觉像在篝火的烟尘里跑步。随着这样危险的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自然而然希望外国企业向愿意到中国首都工作的人支付高达20%或30%的“艰苦地区补助”。   作者说,当他2003年第一次来到北京,以志愿者身份担任英语老师的时候,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的空气没有伦敦差。他们会说“我们知道你们那里的‘豌豆汤’(伦敦的黄色浓雾—本网注)”,脑子里想像着狄更斯时代那个阴郁的英格兰,一边快乐地无视教室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当时这种天气主要由沙尘暴而非燃煤发电厂引起)。十年后,原来那些学生对此类问题再了解不过了。   李玉彤(音)在澳大利亚念过几年书,后来去香港工作,近期回到了北京。作者说,小李对他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差的天气。我以前喜欢在外面踢球跑步,但现在再也不行了。学校里的学生现在似乎更容易生病—而且比以前胖很多,因为不去外面玩。”   为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法规,提高了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试图关闭高碳排量工厂。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措施收到了成效。   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空气污染问题负责人张凯(音)说:“为监督这些工厂,当地官员应该亲自到现场进行检查。但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且现有政策都无法有效惩罚污染工厂。”   报道称,全国性“空气灾难”催生了千奇百怪的解决方案。在被世卫组织列为中国空气最差城市的兰州,有官员提议在周边山地中挖掘巨型山沟,用来积蓄肮脏的空气。不过,导致兰州空气质量较差的因素与其说是燃煤和汽车尾气,还不如说是当地人用炸药炸山的习惯。已有700多座山头被炸平,用于城市开发,所以炸出一条深沟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作者称,北京方面的其他建议则更具未来主义色彩。环境学家俞绍才建议在高楼楼顶安装喷水口,尝试将空气里的雾霾颗粒“冲掉”。他在《环境化学通讯》上撰文指出,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范围都在100米以下,所以从更高的城市建筑物实施人工喷洒可以覆盖这一范围。这位“湿沉降”(有关雨水清洁空气颗粒物的原理)专家认为自己已经厘清个中原理,主要难点仅仅是“设计出特定喷洒系统,要能喷出雨滴大小的水珠,确保对空气污染的净化效果达到最佳”。   事实上,高层一直将湿沉降视为可能的解决方案。中国气象局去年就下发文件,模棱两可地宣布说,到2015年所有地方官员将可以通过人工降雨来清除雾霾。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或许这一构想距离现实并不遥远:由于长期缺水,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下大力气发展人工降雨。全国目前拥有7000门播云炮、7000台可以发射化学品火箭弹的发射器和50多架造雨飞机,涉及人员超过5万名。他们准备向天气发动全面战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类建议则旨在改变普通百姓的环境观。一些人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高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敦促政府拿出更多行动。英国艺术家马特·霍普设计了一辆“会呼吸的自行车”。当你踩动脚踏板时,自行车会通过一个自制装置过滤空气,并将净化后的空气通过皮管导入一个飞行员头盔内。骑着这样的自行车在胡同里转悠,霍普肯定吸引了不少欢乐的目光。   他说:“这是一辆具有启发性的原型车。它很原始,烧煤也很原始。这是为解决一个荒唐问题故意制定出的荒唐的解决方案。”   作者称,另一位有胆量的荷兰设计师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污染变成一种能挣钱的商品。过去几个月里,达恩·罗塞加德一直在会晤北京市领导,推销自己的“电子真空吸尘器”计划,打算在市内各大公园安装这种装置,吸入空气中的雾霾颗粒。这主意听起来可能不太靠谱,但罗塞加德声称他的实用原型机应该会在明年夏天完成。   这位肩负重要使命的设计师用兴奋而急促的语速说道:“我希望跳出统计数据和惯常的纸上讨论。如果你能创造出一个比城市其他地方干净75%的地方,你就创造出了督促人们去清洁整个城市的巨大动力。”   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后,罗塞加德建议在地下埋设铜线圈,通过由此产生的静电场吸引雾霾颗粒,在线圈上方制造出一个清洁的圆环区域。罗塞加德说:“这与静电吸引头发的原理差不多。我们使雾霾颗粒带电,把它们吸到地面上来。”   作者称,罗塞加德还对他说:“我们打算把灰尘变成钻石。我们将把1立方千米的雾霾压缩成1立方毫米的碳晶体—做成类似于戒指上的钻石那种样子。罗塞加德认为,购买一颗雾霾戒指就相当于为城市捐献了一大块清洁空间。   “我喜欢的想法是,我们可以把一个问题转化成一件美好的事物。这当然不是一种切实的解决方案,但我希望雾霾珠宝会促使人们去讨论这个问题—而且当他们看到公园上空出现环形的清洁空间时,他们会希望整个城市都有干净的空气。”   北京人上月有了个看到澄净蓝天的机会,于是不满就变得更多了。为迎接重要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不可思议的好天气被呈现在了各国政要面前。北京市采取了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厉措施,相关区域从会议开幕前一周就封锁起来,以确保天气情况良好。北京周边125英里范围内的工厂都暂时停工,半数小汽车禁止上路,学校停课,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休假。   由此很快产生了一个网络用语:“APEC蓝”。   一名微博用户写道:“不是天蓝,不是海蓝。不是普鲁士蓝,不是蒂芙尼蓝。几年前是奥运蓝,现在是APEC蓝。”这个词很快被用来指代那些人为制造且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往往好得让你难以置信。比如网上有这样的段子:“他没那么喜欢你,他只是‘APEC蓝’!”   延伸阅读韩媒:向“雾霾”宣战 中国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参考消息网12月26日报道   韩媒称,12月17日,位于中国北京采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停车场里并排放着400多辆刚上市的电动汽车EV200和ES210,现在正在充电中。在这里还看到了10~11日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谈时赞助的电动汽车“绅宝”。该车安装了与SK Innovation联合开发的锂离子电池组。   据韩国《中央日报》12月26日报道,中国正在加速开发绿色汽车,仅今年第1~3季度就销售了22258辆电动汽车和15905辆混合动力汽车。   报道称,中国集中投入电动汽车是因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去年中国的年平均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每立方米118,细颗粒物(PM2.5)为72,比韩国高三倍左右。   起初,中国政府制定了截至2015年销售50万辆绿色汽车的目标。去年又将该目标修改到截至2020年销售500万辆,实施各种支援政策。现在正大幅扩大津贴并扩充充电站。北京汽车与市政府合作,仅今年就设置了3000台充电器。   从明年1月开始,中国将会实施《新环保法》。在时隔25年之后修订的该法中包括废除罚金上限制、实施日罚制 等强化管束的内容。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王炜称“在去年中国国内大气质量标准测定中,74个城市中符合标准的只有三个”,“从明年开始将会对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和工厂采取制裁措施”。   但如果不与周边国家进行互助,很难改善大气质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员指出“沙尘暴的发源地就是内蒙古等,停留时间较短,但PM2.5在大气停留时间较长,而且在10公里以上高空层移动更远,问题非常严重”,“有必要与韩国和日本等周边国家进行统一研究”。 资料图片:2011年5月18日,嘉宾正在参观长城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平台。新华社发   (2014-12-26 14:16:00)   延伸阅读特写:不戴口罩的雾霾“解码人”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易凌孟含琪姜潇)农永光几乎从来不戴口罩。作为一名天天跟雾霾打交道的科研人员,对于戴口罩这个网络上流传的“帝都秋冬生存手册”的头条,他颇不以为意,“一是不习惯,二是觉得没必要谈霾色变”。   33岁的农永光是中国科技部“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监测设备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组的主要科研人员之一。   这个去年秋天启动的项目聚集了300多位大气监测和治理、计量与监测、仪器仪表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既有中国大气监测领域两个院士之一的魏复盛,也不乏农永光这样的“80后”。   “我们一要实现PM2.5成分监测仪器‘中国造’,还要制定首个国家PM2.5的成分监测标准。有了这些,大众可以了解雾霾的毒性;政府也可以根据最高成分及周围的地理、气象条件判断出污染源,从而源头控霾。”农永光说。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京郊实验室里放着农永光和同事制作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原理样机,其中的核心系统之一—热光炉是个微波炉大小的黑匣子。   “这些样机从材料到技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国产的。”农永光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颇为自豪,“为了它,实验初期连做梦都是数据。”   过去一年,“雾霾”是农永光生活工作的主题。但事实上,和大多数人一样,他第一次听说PM2.5是三年前。   那时,农永光到北京工作不到一年,10月一场“和老家不一样、有点灰的大雾”让他虽意外却未深思。直到一位网络大V发出的“妈呀,有毒害”的微博让这场不同寻常的“大雾”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他才从随后的新闻里知道PM2.5为“何方妖孽”。   在网上的实验报告中,农永光第一次看到了PM2.5的样子。这些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大小的物质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很丑,有的长得疙疙瘩瘩”,让他想起了家乡老荔枝树上偶尔生出的畸形荔枝的外壳。   农永光1981年生于广西古城桂平的一个乡村,家乡碧水青山,是有名的“荔枝之乡”。至夏,到村头果园里摘荔枝,累了躺在树下乘凉,是他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彼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建设尚在恢复阶段,污染鲜见。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后遗症在中国各地陆续显现。此时的农永光已成为湖南大学的一名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他第一次从课堂上听说了发生在上海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95年6月一个闷热的傍晚,过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硫化物,遭遇强紫外线产生了二次污染物,在上海中心城区弥漫出淡蓝色烟雾,身处其中的居民感到眼、鼻、呼吸道受到刺激。   “听上去像是生化战争里的场景。老师讲课表情严肃,但我依然感觉这离我们很远。其实跟上海的那次污染事件一样,雾霾也是典型的二次光化学污染。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农永光说。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投防治雾霾的行动迅速。在2011年那场被称为“拉开中国空气污染治理革命”的雾霾发生后一个多月,环保部就把PM2.5纳入了空气质量监测标准。2012年,治霾成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农永光认为,等到手上的科研项目最终完成,政府的努力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知己知彼嘛。现在老百姓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有一些误区”。   雾霾的可视性很强,很多人总是把PM2.5的浓度等同于毒性。“PM2.5有毒的是它所携带的化学物质与微生物病菌,有时天气看起来不错,有毒成分却多。让公众能科学正确地看待雾霾也是我搞科研的目的。”他说。   每天看着监测数据,农永光认为,随着国家治霾力度的加强,空气质量在好转。“从数据上来看,最严重的是去年。今年的连续雾霾天数和监测的数据日均值都低于往年。”农永光打开电脑翻出近几年的数据补充道。   如今,农永光的世界主要是他近20平方米的实验室,陪伴他的是近30台仪器。亲友总期待从他那里获得确切的雾霾“机密”,解答类似于“今天雾霾指数多少”“可以带孩子出门吗”这样的问题也已成为他的日常。   “我的答案天气预报上都有。雾霾面前,人人平等。对付它我们不能依赖‘北风君’或者‘雨神’,而需要政府和每个人的努力,科学发展不能是一句空话。”望着自己3岁儿子笑容灿烂的照片,农永光说,“希望他以后看见蓝天白云的机会能多一点吧。”   (2014-12-21 17:20:06)   延伸阅读更多中国民众选择“绿色供暖”抗击雾霾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晏国政马晓媛白丽萍)蓝天暖阳下,走进山西省太原市嘉节燃气热电厂,看不到冒黑烟的烟囱,闻不到刺鼻的煤烟味,却有众多管道将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热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今年采暖期前刚投运的热电联产项目以天然气或煤层气为燃料,可为太原南部地区1000万平方米的建筑提供集中供热。全年可减少排放烟尘921吨、二氧化硫1594吨、二氧化碳100万吨。   多年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在冬季采暖期间一直面临“温暖”与“蓝天”的双重考验。特别是在近年来大气环境治理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如何消除传统燃煤采暖带来的大气污染,让众多城市倍感压力。   为求“温暖”与“蓝天”并存,众多城市开始寻求替代煤炭的清洁燃料,倡导“绿色供暖”。以天然气为主,包括煤层气、电力、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在内的供热方式由此迅速推开。   新疆乌鲁木齐、甘肃兰州等城市近几年已基本实现城区内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改造。京津冀、青海等多个地区的城市也已开始实施供热“煤改气”工程。   大面积清洁能源供热已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研究表明,天然气与煤炭相比,二氧化硫排放比为1:700、氮氧化物比为1:29。乌鲁木齐、兰州、太原等地,冬季大气环境较之前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面对既要保暖气又要保空气质量的现实。近年来,中国民众在应对严寒的同时,节能环保的意识也不断深入人心,灵活的自采暖逐步受到青睐。   兰州市民郭晨志通过网络采购,花了6000元买材料,为自己55平方米的小家打造了一个完善的电采暖系统。郭晨志说,家用电采暖节能又省钱,一个月的电费最多300元。   而住在兰州城关区安居小区的朱海选择了另外一种供暖方式,朱海介绍说,考虑到节能环保,今年将买的新房全部铺上了地暖。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灵活选择时间,白天上班不在家就能关掉,还能控制温度,现在已经被很多家庭采用。   “近两年里,从普通百姓对环境的关注,到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崭新发展思路,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渐成共识。”有环保官员指出,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采暖期,今冬仍可能出现连续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各方面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改善空气质量。   (2014-12-20 20:19:17)   延伸阅读 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在北京拉开帷幕   12月15日,一位女士在“生态智能氧泡”里体验。这个装置使用健身单车发电,将产生的电量输送到一个蓄电池中,再供给中央的空气净化器,通过净化器清洁空气;氧泡里布满绿色植物,进一步净化空气。当日,拒绝雾霾全民创意行动周正式在北京拉开序幕,活动将持续至12月20日。活动周内容共三部分:中国雾霾主题环保公益海报展、“生态智能氧泡”人力发电造鲜氧群众运动会,以及全民跨年屏气马拉松。这场活动将旨在号召市民共同面对雾霾带来的挑战。新华社记者 陶希夷 摄   (2014-12-16 08:54:07)   作者:晏国政马晓媛白丽萍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http://news.163.com/14/1228/07/AEHL1DAE00014AEE.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带来的致命威胁: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1-4 06:47
雾霾带来的致命威胁: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 杨学祥 世卫组织称, 2012 年空气污染造成约 700 万人死亡,也就是全球每八位死者中就有一位。这一调查结论是以前估计数字的两倍还多,确认了空气污染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 http://news.qq.com/newspedia/air.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14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 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文明或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崩溃: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热度 4 杨学祥 2014-4-19 18:30
现代文明或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崩溃: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美国研究显示现代文明或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崩溃 2014年03月17日17:48 国际在线 微博 我有话说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独立报3月16日报道,一项由美国宇航局(NASA)资助的科学研究显示,由于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压力不断增长,人类文明正在加速走向毁灭,如不采取措施,现代文明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毁灭风险。   科学家们表示,即使最保守的数据估算,现代文明也正在加速走向毁灭。   该项研究由应用数学家Safa Motesharri领导,基于他的“人类和自然动力学”模型,对未来100年以后的工业世界情况进行了预测,Safa Motesharri的研究得到了自然和社会科学家的帮助,并在NASA哥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资助下进行,《生态经济学》杂志也将发表该项研究成果。   Motesharri在报告中写道,实际上,文明上升和毁灭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周期,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先例。古罗马文明,笈多王朝的毁灭过程等都显示,每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在面对警告时,都只会宣扬“一切正常”的言论,直至为时已晚。   Motesharri还研究了各类可能导致现代文明崩溃的因素,包括全球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他发现,“资源消耗增加”和“社会阶级分化”是导致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   报告强调,如果真实世界的“精英”能立即采取行动来恢复经济平衡,文明毁灭的最坏结果将可以避免。科学家说,如果资源分配方式公平合理,人均自然消耗率降低至可持续发展水平,那么人口将可达到平衡,崩溃也可以避免。(米粒)   (原标题:美国研究显示现代文明或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崩溃) http://news.sina.com.cn/o/2014-03-17/174829727821.shtml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已有 1217 次阅读 2011-5-20 09: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资源 能源 高消费 推荐到群组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杨学祥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附件: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2008-11-30 14:44 |个人分类:备忘录|关键词: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重发者按:本文最早于2005年3月9日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地记录在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 ,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到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 :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 。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2005-03-08 17: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2. 贺劲松、常爱玲.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4.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5.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8. 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如不及时控制污染将对中国造成极大负效应.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9.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32期15页. 10.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5版. 11. 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 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3. 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 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15. 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16. 杨学祥.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00 目前网上记录: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2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 21:35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据新华网北京3月8日报道,...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查不到原来网页) http://ep.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216h=1bpg=8age=0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再论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2006-04-07 杨学祥 光明观察 点击: 2291 再论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杨学祥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4-3 http://guancha.gmw.cn 据《明报》报道,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前天在香港科技大学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题发表演讲时,分析人类自工业革命后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的情况,直指“21世纪的地球在资源和空间上,都相对缩细了”。他说,全球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继续生存。在座谈会上,李远哲批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没有顾及生态保育,特别指出美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冠全球,危害全球发展。为此,他呼吁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切勿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要过量生产和消费,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信日后定能反过来领导西方国家,“在有限的地球,实现无限的梦想” 。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月25日撰文指出,西方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中国行不通,在印度也不会行得通。估计到2031年,印度的人口甚至会比中国还多。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共有30亿人口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中,所有国家都在竞相争夺石油、粮食和铁矿资源,现行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也不再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 。莱斯特•布朗宣布了西方经济模式的死亡,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极为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简单模仿西方经济模式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战略突破,必须具有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新环境的中国特色 。 6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愈来愈多了。 6年过去了,西方国家的高消费导致石油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中国的高消费导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华网北京2005年9月3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远哲吁中国勿跟随西方发展模式。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3-31文章来源:联合早报。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821 2.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http://www.sina.com.cn2005年08月20日21:18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3.莱斯特•布朗。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2-14show.aspx?id=6768 4.杨学祥。改革必须要有战略突破。2006-2-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721 5.杨学祥.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科学新闻周刊.2000,(46):18 6.杨学祥.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8):1003~1005 7.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15~23 8.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9.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0.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2005-3-9光明观察–网络评论show.aspx?id=1750 11.胡锦涛:城镇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新格局。新华网2005年09月30日http://www.mhwh.com/shzx-content.asp?id=3327lm=news 12.杨学祥。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2005-8-2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183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5/t20110525_77234.s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41156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雾霾的再次警告: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
杨学祥 2014-1-19 07:14
雾霾的再次警告: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的危机还在持续,雾霾高发的警钟再次敲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 2013 年 12 月初的雾霾波及 25 个省份, 100 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 13 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 29.9 天,较常年同期偏多 10.3 天,达到 52 年来的峰值。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 2013 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 中新网南京 1 月 18 日 电 ( 王琦 )18 日,江苏省地方两会在雾霾天中开幕。政协代表们热议雾霾治理的问题。 18 日,南京一片灰蒙蒙。经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省气象台监测预测,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泰州、南通、常州和无锡 8 市空气质量达重度或以上污染。 下午,雾霾依然没有散去。在各小组讨论会现场,雾霾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http://stock.sohu.com/20140118/n393738905.shtml 空气污染攻坚战,壮士断腕的决心下了,就得有一股狠劲儿!”昨天,市人大代表、市长王安顺参加了朝阳团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审议。王安顺表示,空气污染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北京将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四个方面,打好这场攻坚战。王安顺指出,政府更要认真贯彻好、实施好即将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今年 9 月,国务院出台十条措施防治大气污染,我也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是生死状。”北京随后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84 项措施主要分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四个方面。 今年,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在北京举行。王安顺称,本市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北京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尚待改善。“今年召开的会议,朝阳的场馆最多、路线最长,首脑、工商界领袖、国际媒体来了,北京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要展示中国形象,也是通过这样的窗口。” http://news.sohu.com/20140119/n393745280.shtml 研究表明,雾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 11 月至次年 1 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 2 月 -4 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 5-7 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 8-10 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 6 个月。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 。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 1 月和 12 月。潮汐组合类型划分的主要根据是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极值的叠加:与极大值叠加可减少地球扁率,加快地球自转,增强潮汐南北震荡,在北半球形成以赤道向北极流动的偏南风为主的暖空气流动,有利于增温和雾霾发生(特别是在冬季);与极小值叠加可增大地球扁率,减慢地球自转,在北半球形成以北极向赤道流动的偏北风为主的冷空气流动,有利于降温和清除雾霾。 今年,亚太经合组织 APEC 会议将在怀柔举办。在市人代会怀柔代表团讨论时,市人大代表、怀柔区委书记齐静介绍了会议设施的筹备情况,会议各项设施目前建设进展顺利,将于 6 月份全部完工。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应该安排在不利于雾霾形成的 2-4 月或 8-10 月,尽量避开雾霾易发的1月、 5-7 月和 11-12 月。 我在 2008 年指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我在 2011 年指出,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堪忧: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 WTO 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土地沙漠化的危机还在持续,雾霾高发的警钟再次敲响: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 相关资料: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已有 1098 次阅读 2011-5-20 09:19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杨学祥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附件: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2008-11-30 14:44 | 个人分类 : 备忘录 | 关键词 : 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重发者按:本文最早于 2005 年 3 月 9 日 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地记录在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 3 月 8 日 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 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 年 3 月 6 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 .历史的回顾 5 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 2000 年,第 46 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年,第 8 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 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 专题论坛会议于 2001 年 9 月 4 日 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 21 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 .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 Rolf Zelius )在专题论坛上指出 ,过去 30 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 1/3 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 Srawaka 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 ? 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 1000 倍,比形成速度快 100 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 2000 年 9 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 GDP 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 20 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 GDP 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 2000 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 20 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10.3% ,在全球 206 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 2 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 1999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 42%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20 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 GDP 中,至少有 18% 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 2001 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 2010 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 15 万亿元增加到 37 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 64 万人增加到 140 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 2020 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 100% 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 4 .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 WTO 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 60 多亿立方米, 667 个设市城市中,约有 400 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 15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 1600 万立方米。其中 32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 30 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 2300 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 42% 的水质超过 3 类标准;全国有 36% 的城市河段为劣 5 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 75% 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 50% 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 1.5 亿吨,目前每年还以 8% 到 10% 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 70 亿吨,在全国 667 个城市中,有 200 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 8.2 亿吨,综合利用率约 46% ,排放量为 3186 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 63% ,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 10% 。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 21 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 270 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30% 。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 30 个省区市 851 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13 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 4500 公里、南北宽约 600 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 15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80 年代每年扩展 2100 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每年扩展 2460 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 4% 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 27.3% 。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50 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 1.2 亿亩, 90 年代达到 3.8 亿亩。 1972 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 1985 年后年年断流, 1997 年断流 227 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 15 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 500 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 53 次大洪水,近 50 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 50 年代的 5 次增加到 90 年代的 23 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 30 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 5500 多间,近 700 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回顾我国 5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 GDP 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 2020 年 GDP 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 4 — 5 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 8 — 10 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 :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 2020 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 40% 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 21 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 2001 ” 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 。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产过剩严重威胁中国经济:过度消费是抱薪救火
热度 1 杨学祥 2013-6-19 15:16
生产过剩严重威胁中国经济:过度消费是抱薪救火 杨学祥 过度消费不是解决生产过剩或产能过剩的良方妙药,而是饮鸩止渴。更形象一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它与将牛奶倒入河中一样,是通过对过剩产品的破坏来维持过剩的生产规模。 高速度、高消费是与高风险一路同行,我们早在2005年就对这一模式提出过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英媒:生产过剩严重威胁中国经济 2013年06月19日 08:48 参考消息  查看评论   英国《金融时报》17日发表分析文章说,在西方市场难敌廉价的中国货物的时候,生产过剩正在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身造成严重威胁。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7日援引《金融时报》的报道指出,在欧盟威胁提高关税抵制中国光伏板倾销欧洲市场之时,中国国内的太阳能产业正在面临生产严重过剩的威胁。   报道称,面临产品过剩的不仅是光伏板产业,实际上,从钢材、铝材、水泥到化工、大屏幕电视,中国工业都在面临生产过剩的困扰。积压的产品导致国内市场和出口价格的下降、利润缩减,给已经在挣扎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金融时报》分析说,生产过剩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工业政策。大量的政府补贴,使得整整一个行业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地方官员拿着政府的拨款,希望创造奇迹,为自己的升迁铺路。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很难持续。   报道指出,生产过剩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生产的钢材和铝材占了全球生产总量的几乎一半,水泥占了60%。中国2012年7.8%的经济增长率是13年来最低的。尽管经济在冷却,新的工厂却在迅速增加。铝材的价格近年来持续猛跌,一半以上的铝厂是在亏本经营。去年中国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大约只有三分之二。   《金融时报》还说,中国的手机市场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中央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以巨额补贴投入希望短时间内创造出像诺基亚、摩托罗拉那样的品牌,主导世界市场。但最终因技术更新跟不上只能占据低端市场。好几个分析报告都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在某些工业领域对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依赖政府补贴。   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新一代领导人似乎下定决心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对已经出现过剩的产业,新建项目的审批将受到严格控制。但是,中央的努力遭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的激烈抵制。 http://news.cnfol.com/130619/101,1277,15349865,00.shtml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2013-6-18 20:2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财富 生产力 环境污染 能源 资源 推荐到群组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杨学祥 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两大功能: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在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多重打击下,吞噬财富的功能明显增强。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是生产力吞噬财富具体表现,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提前报废来扩大再生产,这是对社会财富的最无情的吞噬,对环境的最大破坏、对能源和资源的最疯狂的浪费。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601668)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5/231820011742.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9427.html 聚集财富的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彻底摧毁了自由贸易的公平性:少数生产者通过破坏自然环境而暴富,把多数人置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商品的环境成本由谁来买单 ? 徐迅雷最近指出,如今,把太湖、巢湖、滇池“三湖”治理列为“国家工程”,投入的又将是以亿为单位的资金,一些人恐怕又开始心中窃喜了:我可以从中赚来多少啊!办企业污染了环境,我赚了一票;包工程治理那污染,我又赚了一笔。地方官可能也爽得一颗心在胸腔里不停打转:办企业尽管污染环境,但GDP上去了;治污染投入巨资,同样能创造新的GDP数字!“污染”是我得利,“治污”又是我得利,天下这等“双赢”的好事,干得!“国家工程”如果成为傻大头,那么只有百姓吃苦头。千百亿巨资的投入,可以让湖水好上三天,然后一阵风吹走治污成果,一瞬间又将湖水染成黑色,一高温又能够变成绿色。所以,“三湖”水环境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国家工程”真正变成“百姓工程”,至少是千万双百姓的眼睛能够将它盯着的工程 。看来,国家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只能加剧环境污染和财富怪圈的恶性循环。 九折臂竟成了良医,多年的磨难让文化人也看透了生意经。徐迅雷的分析入木三分,一语道破了开发商持续暴富的玄机。世界经济已陷入“财富困境”,富者自富,劳者空劳,资源和能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虚假的财富符号节节攀升。GDP 和“绿色GDP”恰恰反映了对世界财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度量和计算标准。如果把资源和环境计入社会财富,一些高污染地区不是越发展越富有,而是越发展越贫穷。他们不得不牺牲更多的GDP来恢复环境。世界上有很多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生态环境彻底崩溃,只能“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083.html 面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环保部门将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同呼吸,共奋斗”。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表示,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继续破解难题。万本太提醒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因此,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18/113327430245.shtml 掌控得当的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放任失控的生产力可以吞噬财富。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0683.html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已有 881 次阅读 2011-5-20 09: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资源 能源 高消费 推荐到群组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杨学祥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附件: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重发) 2008-11-30 14:44 |个人分类:备忘录|关键词: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重发者按:本文最早于2005年3月9日在《光明观察》刊发,因硬盘损坏而失去记录。目前存在完整地记录在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故重发于此,以备查阅。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 ,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到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 :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 。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2005-03-08 17: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2. 贺劲松、常爱玲.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 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4. 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5.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8. 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如不及时控制污染将对中国造成极大负效应.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9. 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32期15页. 10.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5版. 11. 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 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3. 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 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15. 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16. 杨学祥.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00 目前网上记录: 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http://www.tt91.com 2005-8-27 15:50:00 http://www.tt91.com/article/05-08-27/15500026_1.shtml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2 http://overseas.tt91.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 21:35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据新华网北京3月8日报道,...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查不到原来网页) http://ep.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216h=1bpg=8age=0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再论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2006-04-07 杨学祥 光明观察 点击: 2291 再论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杨学祥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4-3 http://guancha.gmw.cn 据《明报》报道,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前天在香港科技大学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题发表演讲时,分析人类自工业革命后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的情况,直指“21世纪的地球在资源和空间上,都相对缩细了”。他说,全球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式,才能继续生存。在座谈会上,李远哲批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没有顾及生态保育,特别指出美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冠全球,危害全球发展。为此,他呼吁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切勿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要过量生产和消费,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信日后定能反过来领导西方国家,“在有限的地球,实现无限的梦想” 。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月25日撰文指出,西方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中国行不通,在印度也不会行得通。估计到2031年,印度的人口甚至会比中国还多。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共有30亿人口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中,所有国家都在竞相争夺石油、粮食和铁矿资源,现行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也不再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 。莱斯特•布朗宣布了西方经济模式的死亡,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极为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简单模仿西方经济模式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战略突破,必须具有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新环境的中国特色 。 6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现在,支持这一观点的人愈来愈多了。 6年过去了,西方国家的高消费导致石油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中国的高消费导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新华网北京2005年9月3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远哲吁中国勿跟随西方发展模式。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3-31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821 2.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 http://www.sina.com.cn2005 年08月20日21:18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3.莱斯特•布朗。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2-14show.aspx?id=6768 4.杨学祥。改革必须要有战略突破。2006-2-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7721 5.杨学祥.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科学新闻周刊.2000,(46):18 6.杨学祥.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8):1003~1005 7.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15~23 8.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9.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0.杨学祥。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2005-3-9光明观察–网络评论show.aspx?id=1750 11.胡锦涛:城镇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新格局。新华网2005年09月30日 http://www.mhwh.com/shzx-content.asp?id=3327lm=news 12.杨学祥。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2005-8-2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183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806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10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实在是高!——杂议高铁
热度 69 boxcar 2011-7-24 09:55
昨天晚上,在温州附近发生了严重的铁路交通事故, D3115 次动车组列车在遭遇雷击失去动力后被 D301 次动车组列车追尾,目前已造成 33 人罹难, 191 人负伤【 1 】。联系一下前段时间刚刚开通的京沪高铁接连发生的一些运行异常甚至事故,我们或许需要反思一下中国高铁(以及动车组列车)近些年的飞速发展了。如果让我来点评中国高铁,就一个字——高!再加重一点儿语气——实在是高!(电影《地道战》里的“汤司令”这么说过。)但是,在这一个“高”字背后,却有着很多不同的意味。 高,首先体现在高速度上。最近这些年,中国的高速铁路在运行速度和试验速度方面不断创造纪录,绝对的物理速度当然已经足以震惊世界了。我曾在 20 多年前看过一套《世界之最》丛书,其中的交通分册中介绍的最高时速列车的运行速度(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的技术和实验数据)是欧洲人创造的,是 320 公里 / 小时左右,但里面也提到跑出这个时速的列车在运行时的“壮观”场面以及完成试验后受电弓、车轮等零件基本报废的现象。现在俺们正常运行的列车时速据说都能跑到 350 公里 / 小时,实际限了下速度,也跑到 300 公里 / 小时,而此前京沪高铁测试速度跑到了 416.6 公里 / 小时【 2 】(采纳匿名网友提供的最新数据,应为 487.3公里/小时 !),还是挺让人振奋和震惊的。中国高铁之高速度,还体现在大干快上的高速度上。时下的中国有 N 多的高铁工地正在紧张地施工,我过年去牡丹江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的林场的时候都能看到高铁的施工工地和正在修建的隧道口,主要的铁路干线基本都在搞高铁建设,而且不久也都将陆续通车,这样的高速度,世上罕见。 在我看来,30多年里技术的进步成就了中国高铁的物理速度,30年改革开放攒下的钱和胆量则成就了中国高铁的建设速度。 高,其次体现在高铁轨道的位置上。像昨晚发生的事故,从照片上看,列车的几节车厢是从高架桥上面脱线跌落的。实际上高速铁路为了尽量走直线,少绕路和减小起伏,在很多不平整的地形上都是逢山打洞,遇谷架桥。我们看得见的地方很多都是在高架桥上跑的,这种架构很威武很壮观,但在空旷地带上高架的列车和动力线缆因为太突出而很容易遭雷击,而且一旦脱轨,如果从高架桥上跌落会有很重的撞击,二次损伤也不小,若在隧道中发生事故,救援和清理难度也都不小。 高,还体现在高风险、对技术的高度依赖以及潜在的高事故率上。从物理上讲,高速度和高位置,导致运行的列车同时具有了高的动能和势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当然没啥问题。可一旦发生事故,需要紧急制动时,假定在同样制动力的情况下列车的时速提高 1 倍,制动距离要提高到原来的 4 倍, 350 公里 时速的制动距离要比 300 公里 时速时制动多 36% 。高速度还使得一旦前面列车发生事故减速或者停车,从后面高速驶来的列车必须迅速做出响应,否则极易发生追尾事故。另一方面,高速度、高动能会在紧急停车或者撞车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容易造成车体更大的变形和无防护乘员的损伤。在发生事故导致脱线(脱轨)情况下,从高架桥上跌落的车厢,在以一定的落体速度和转动速度撞击地面时会造成额外的伤害。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导致高铁比普通铁路运行的风险性更大,高铁对于技术的依赖性更强,同时对设备、施工质量以及技术品质和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如果在没有足够安全、稳定可靠的高铁技术的情况下迅速进行高铁的推广应用,难免会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很高的事故率。 从目前的一些报道看,中国高铁的运行速度和建设速度已经很高了,老百姓对高铁出行的期望值也很高。然而不幸的是,最近接连发生的事故表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高铁将来不要仅仅是拿高速度和高品位做宣传,而要拿出更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能真的与其高票价相匹配。 最后, 哀悼温州高铁追尾事故中遇难的人员,并慰问受伤乘客! 感谢热心参与救助的群众和参与抢险的各行业职工 ! 参考: 【1】 http://news.sina.com.cn/z/hzdccg2011/index.shtml 【2】 http://cn.engadget.com/2010/09/28/china-news/ -------------------------------------------------------------- 本文已在《科学时报》发表。 后记: 有匿名网友在55楼发表评论,指出: 第一,出事的是动车,不是高铁。建议多做些研究再来发言。 第二,该动车是日本制造,运行速度是200公里左右。还是建议调查后再发言。 有匿名网友在63楼评论,指出: 文中有个明显错误,京沪高铁试验速度,CRH380AL在2010年12月8日在京沪先导段跑出486.1公里。CRH380B,1月9日,时速487.3公里 很抱歉,写博文的时候太匆忙,没有认真查对媒体报道的高铁的试验数据,引用的是很过时的2010年9月的测试数据。另外,在行文时没有注意认真区分已经显得“过时”的动车和目前最“时髦”的高铁,笼统地用“高铁”来描述这两代技术。 又记: 鉴于昨天发生严重的动车组列车事故,出事的并非高铁列车,因此副标题用“杂议高铁事故”似有误导的嫌疑,很多网友认为混淆了动车和高铁严重不妥。因此,把副标题改为“杂议高铁”(修订时间:2011年7月24日22时08分)。
个人分类: 社会|22647 次阅读|182 个评论
湖南等省遭罕见电荒 缺电将延续5到10年:高消费高风险的证据
热度 2 杨学祥 2011-5-28 04:09
湖南等省遭罕见电荒 专家称缺电将延续5到1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09:39 央视《经济半小时》   央视《经济半小时》2011年5月26日播出《问诊“电荒”》,以下是节目实录:   编导:周羿翔   主持人: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来关注电荒。进入2011年一季度以来,全国有15个省级电网,出人意料地在用电淡季的时候,出现了电力缺口,不如说华中、华南、华东,处处都有缺电的情况,这就使得各地在工业企业正想加快马力的时候不得不拉闸限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限电对当地企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的记者前往缺电最严重的浙江和湖南进行了调查。   这是5月16号晚,记者在湖南长沙著名的湘江观光带拍到的情景。湘江观光带是长沙重点打造的景观长廊,平时的晚上这里都是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然而现在,所有的景观灯全部关闭,曾经喧嚣明亮的湘江两岸黑灯瞎火。进入5月,湖南全省遭遇了罕见电荒。5月5号,长沙开始有序用电,全市大厦景观灯全部关闭。5月10号,长沙市街头十字路口红绿灯因停电而停止使用。为了保障居民用电,长沙市现在的路灯也只有一半亮着。   5月17号,记者来到了湖南省重点企业——中联重科。中联重科副总裁陈培亮带记者走进了涂装车间。由于限电的原因,这里所有的涂装零部件已经全部停了下来。   陈培亮 中联重科副总裁   陈培亮:因为涂装耗电量比较大,而且中间不能够停,所以涂装一般我们现在是改在晚上,等调峰的时候有保障的时候,我们晚上突击赶涂装   陈培亮告诉记者,5月2号开始的限电,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5月12号这天甚至停电到第二天的凌晨2点才来电。进入5月,正是他们的生产旺季,今年中联重科计划比去年生产能力提高70%以上。这突如其来的限电,让他们困难重重。   陈培亮 中联重科副总裁   陈培亮:如果这一块是持续供应恶化,晚上它的电力不能够保证的话,那么如果它晚上加班不能够加出足够的量,那么我的生产总装线这块就会受到影响   像中联重科这样的重点企业,电力都无法完全保障,而它上游为之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用电将更为困难,这也极大地影响着这家大型公司的生产。记者在湖南省电力公司了解到,今年五月的缺电形势前所未有,往年同期都是湖南电力非常充沛的时候,然而现在电力缺口却已经达到了用电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气温升高,用电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   刘志刚 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局副总工程师   刘志刚:目前全省的负荷大约是在一千四百万左右,需求在一千四百万左右,但是我们可以供的是一千万,缺口是400万千瓦   记者:接近三分之一   刘志刚:对   记者:这个像我们湖南这种缺电的形势会长期延续下去吗   刘志刚:对 会长期延续下去   记者:就一直 会延续多长时间   刘志刚:我这么预测大概可能5到10年吧   5月中旬,浙江省绍兴市的气温已经高达37摄氏度。记者来到浙江绍兴佳宝新纤维集团的车间时,这里却没有开空调,十分的闷热。总经理何伟告诉记者,现在全厂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已经停掉了,仅有的电力勉强维持剩下的生产线运行,所以只能关掉空调。化纤是用电大户,这个公司一年的用电量接近2亿度,停掉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后,他们能够每天让出三万多度电。然而何伟的压力却非常大,原本满满的订单,现在根本没法交出。   何伟浙 江绍兴佳宝新纤维集团总经理   何伟浙:今年一方面市场的压力,还有一方面财政金融政策不断地调整,再加上用电的因素,还有用工的招工的这些难度,所以今年对民营企业经营压力有史以来非常大。预计今年可能会业绩上我们大概要下降20%,这样一个心理预期。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区的纺织印染企业十分集中。浙江七色彩虹印染公司副总经理王国根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只能白天开一半的生产线,错峰用电晚上才满负荷生产。而他们的另外一个成衣工厂已经实行每周停工一天的政策。记者在半成品仓库里,看到了堆积如山等待印染的线团。   王国根 浙江七色彩虹印染公司副总经理   王国根:因为现在限电,跟电不够,所以造成堆积在这里。假如说根据我们现在的产能,消耗掉估计要一个星期以上。造成现在我们公司现在订单不敢接,因为交货来不及。有的交货配置以后,客户不满意,取消订单。所以一直堆了这么多东西在这里。   在杭州萧山的金首水泥厂里,记者看到两台巨大的磨粉机已经停止了工作,白天的电量只够保持窑温,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像水泥厂这样的高能耗企业,首当其冲成为被限电的对象。企业管理部经理杨建青告诉记者,这两台磨机每停一小时,可以减少用电5000度。   杨建青 浙江金首水泥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   杨建青:今天我们从早上开始停到现在,要到晚上的十点以后生产,十点以后就是固定时间生产,如果是根据有用电的需求要全部停的时候,我们就全部停掉。   记者从浙江省电力公司了解到,在2004年之后,浙江一般只会在夏季用电高峰时会产生用电缺口,会采取时间比较短的有序用电。然而今年从第一季度开始,浙江全省的用电量就居高不下,用电缺口越来越大。现在浙江省每天的电力缺口达到了三百万千瓦。这让长期从事电力调度工作的浙江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戴彦都感到不可思议   戴彦 浙江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   戴彦:没感觉到节后,一过节日后一完,我们用电增长就非常快,一下子就超出了我们供应的能力。这个是我们实际碰到以后才感觉比较惊讶一个地方   主持人:我们看到,无论是湖南还是浙江,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减产停产的危险,企业为此都很着急。以往年的经验看,目前正是用电淡季,但近年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很多省从1季度就开始出现电力缺口,到了5月份之后这个缺口就会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淡季电荒呢?记者又赶赴发电企业进行了调查。   在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中心的显示墙上,有一组红色和绿色的小灯,这里显示着湖南省现在的所有火电厂和水电厂的开机状态。   刘志刚 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局副总工程师   刘志刚:这两个是,左边这是我们火电的一个开机的状况,右边是我们水电的开机状况。这个红色的是表示这个机组在运行,绿色的表示这个机组是停的。   记者:水电的绿色的要多一些   刘志刚:对 水电的绿色有几个厂是零的,就是机组全停的。因为水库已经接近了死水位,所以只有在最高峰的时候有可能顶一下。有时候全天都没有办法顶   记者:像这一块现在水电厂的出电是多少   刘志刚:现在是132万千瓦   记者:正常这个时候应该是出电多少   刘志刚:正常这个时候可能可以达到600万到700万千瓦   湖南省的水电比重占到了全省发电量的40%,然而现在水电发电量不及正常发电量的1/6,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赶往了湖南省沅陵县,这里水电丰富。然而记者看到,平时滔滔奔腾的沅江,现在几乎断流。那上游的水电站会是怎样呢?   记者:我现在站在湖南省第三大水电站,凤滩水电站,我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同期水面的位置,然而现在水面已经降到了我脚下的20米的地方,而且从上游来的水也非常少,现在这座水电站已经基本上没有发电了。   凤滩水电厂站党委书记崔建凯告诉记者,这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80万千瓦,然而今年水库一至5月份降雨只有多年平均的56%,来水只有多年平均的30%,现在水库的水位已接近180米的死水位。在水电厂的机组大厅里,四台发电机组现在出奇的安静。   崔建凯 湖南省凤滩水电厂党委书记   崔建凯:全停,全处于停机备用状态   记者:从哪看出水轮机已经停用   崔建凯:这个是发电机的大轴,这个大轴没有旋转就说明已经停机状态   崔建凯现在每天都在关注着天气预报,这两天湖南怀化等地下了暴雨,然而对于水位却还是没有任何的提高。从三月份停机到现在,这个大水电站已经快三个月没发电了。   崔建凯 湖南省凤滩水电厂党委书记   崔建凯:每天的发电量基本上只有去年的三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左右   水电站发不了电,湖南只能靠火电顶着,然而火电站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在大唐湘潭发电公司,记者见到了总经理助理郑丙文。他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几个老总都外出到全国各地去买煤了,然而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全国煤炭运力紧张,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但现在能运到湘潭的煤仍然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今年前4个月,这个电厂亏损达1.3个亿,没有足够的资金买煤,让这个电厂更加雪上加霜。   郑丙文 大唐湘潭发电公司总经理助理   郑丙文:因为资产负债率我们公司到4月份是97.67%,预计可能到今年6月份就要达到百分之百了。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它的借贷就非常谨慎甚至不贷了。然后能够贷到的资金又由于目前国家金融方面一些政策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高,企业负担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这也对燃煤的调运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郑丙文每次来到煤场,心里都很着急。这座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企业,目前存煤量只有6万吨,不到正常存煤量的1/5。现在的煤炭量只能够保障电厂4台机组里的两台机组运行,而且这点煤三四天就全部用完了。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杨晓晋告诉记者,今年湖南省的存煤是最困难的时候。   杨晓晋 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杨晓晋:我们现在全省电厂的库存大概是60多万吨,应该是在全国是最差的,或者叫做最低的库存。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接近200万吨了,去年到了迎峰度夏6月底我们已经有400万吨库存。但是今年这个情况很难存到那个水平了,所以预计今年我们电力紧张的情况有可能在夏季,特别是到了枯水季的冬季,我们情况可能更加困难。   5月13号,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和电力公司的领导来到红山热电厂,找到副总经理顾建平,希望这个平时以供热为主的电厂,能够多发点电来弥补电力缺口,然而被顾建平拒绝了。这个电厂装机容量39000千瓦,但其中21000千瓦的发电机已经停止运行。萧山区一共有10个这样的热电厂,如果都能发电的话,正好能够弥补萧山区2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然而没有一个热电厂愿意发电。因为一旦发电,就意味着一天要亏损十几万。   顾建平 杭州红山热电公司副总经理   顾建平:根据目前上网电价是五角四分六,我们测算了一下,我们整体的按照我们现在这个成本发电,基本上成本在九角七左右,也就是有四毛三分左右一个亏损   浙江现在已经发掘了省内所有的发电能力,位于宁海的国华浙能发电公司,由于有神华集团的煤直接从海上运来,成本低,总经理宿旭告诉记者,他们现在4台60万和两台100万的机组都在满额发电,前4个月的利润就达6个亿。现在宿旭希望他们的第三期电厂能够早日上马。   宿旭 国华浙能发电公司总经理   宿旭:两台百万机组,   记者:大概有200万的装机   宿旭:200万的装机,两百万的装机应该占到浙江的7%或8%   记者:它的缺口一下就减少很多   宿旭:能够有效的缓解   然而电厂的发电能力增加还是赶不上用电量的增加。浙江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副主任戴彦给记者调出了5月8日浙江省的用电图,2010年5月8号上午10点的用电负荷是3200万,而今年5月8号的用电负荷增加到了3800万,负荷增加了600万。浙江能源局局长陈智伟发现,去年4季度浙江并不缺电,但为什么进入到2011年,马上电力缺口就出现了?原来很多去年的产能被延迟到了今年集中释放   陈智伟 浙江能源局局长   陈智伟:全国各个省都一样,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的指标,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是加大了力度,节能降耗的力度。应该在去年的报装的一些容量就是留下来,今年一季度增长比较多,一共是660多万吧,报装660多万,同期是28%,增长28%,这也是原因之一   记者从浙江省电力公司了解到,今年1至4月,浙江省统调用电量832.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97%。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23.76%,占比最大的纺织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07%。原本去年被压制产能的多晶硅、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又被地方政府给释放了。浙江金首水泥厂去年因为节能减排被停了75天。   杨建青 江金首水泥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   记者:(今年)要松一点   杨建青:开局之年   记者:能上的产能都上了   杨建青:是的   张宁 浙江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工程师   张宁:特别去年从夏天开始,下半年开始,我们由于浙江为了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指标,那么对很多工业都实行很多具体的措施,很多生产产能当时是受到了压制。在今年一季度就报复性突发集中地反映出来了,我觉得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去年报装高耗能用户是不能接入系统的。那么到今年1月1号放开急剧能量一下子突然爆发出来   浙江能源局局长陈智伟告诉记者,浙江经济每年保持了11%的增长,用电量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又不能一蹴而就。然而浙江从2012年开始就没有新的发电装机被核准,预计到2013年,浙江的用电将更加严峻。作为省内资源缺乏的省份,浙江和湖南的经济官员都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依靠其自身的电力供应,已经陷入了困局。要解决目前缺电的难题,必须依靠外电输送。   陈智伟 浙江能源局局长   陈智伟:今年我们缺电的高峰时段总要400万左右,明年要到900万至1000万。解决能源跟电力的供应,除了内部要发展一些基本的电源项目和相应的电网项目以外,我们觉得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外部电力的输入   杨晓晋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杨晓晋: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或者我们讲最迫切的是要加快空中的建设,也就是特高压的建设,我们要海陆空并举。现在特高压基本已经落地(湖北)荆门了,我们希望尽快能够落地长沙,这样缓解湖南的用电压力   主持人:我们可以看到水电缺水、火电缺煤、有了电上网电价又偏低。这就好比屋漏偏逢连阴雨,很多发电企业为此叫苦不迭。电力不足的直接表现就是拉闸限电。国家电监会总监谭荣尧就表示,6月份全国进入用电高峰时段,高峰时段的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千瓦左右。这意味着今年将是近几年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和严峻的一年,电力缺口总量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电力告急,形式是不容乐观的,但实际上,记者了解到,就在东部地区拉闸限电、用电告急的时候,西部的内蒙古却发生了有电运送不出去的怪现象。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   主持人:欢迎回来。电荒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的发电量短缺。“电荒”的根本原因还是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我国发电装机充足,电力装机总容量接近10亿千瓦,这一规模已经位列全球第二。 但是为什么超过9亿千瓦的装机总容量还会屡屡遭遇大面积的拉闸限电呢?看看记者有什么新的发现。   丛贵是国华呼伦贝尔发电公司党委书记,最近每次听见南方缺电,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因为他们电厂有足够能力发电,但现在发电能力才发挥了30%,真是浑身是劲使不出来。   丛贵 国华呼伦贝尔发电公司党委书记   丛贵:从这儿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2号机组在运行。实际我们的额定功率应该是60万,现在是只带了46万负荷率,还不到80%。一号机组按照调度要求备用,现在是相当于零。应该讲的话从我们进入5月份以来,基本上我们都是一台机组运行都是这种状态。   丛贵告诉记者,他们这个电厂就建在神华的露天煤矿旁边,挖出来的煤直接就可以拉到电厂发电,这样发电成本才一毛多。由于当地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电量,现在这个电厂的电主要输送到沈阳。然而今年东北电力富余,使得这么大的电厂不得不停下一个机组,窝电现象非常严重。他们现在盼着能有一条输电线,把他们的电送到最需要的南方去。   丛贵 国华呼伦贝尔发电公司党委书记   丛贵:非常着急,因为有这个发电能力得不到发挥。我们也呼吁电网公司加大这种大区域输电线路的建设,使我们这个富余电能够送到我们经济发展困难的地区,需要电的地区   要想把内蒙古的电输送到南方缺电省份,这就需要长距离输电技术,也就是特高压输电。目前,这个技术已经成熟,从山西晋中到湖北荆门的100万千伏特高压已经运行一年,累计输送电量231亿度。正因为有了这条特高压,和湖南一样饱受旱灾的水电大省湖北,却没有像湖南那样限电。   李小平 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主任   李小平:每天送来80多万的电力,电量有2000多万。   记者:相当于每天给你们送多少煤   李小平:相当于每天有1万多吨的煤给湖北送过来,这对缓解我们资源紧张起了很大支撑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煤炭资源的储量已经超过1500亿吨,2020年规划电力供给总量要达到2300到2500万千瓦。呼伦贝尔市副市长白志远告诉记者,原有的“远输煤,近输电”的能源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经济发展。   白志远 呼伦贝尔市副市长白志远   白志远:如果说远送煤的话,这个褐煤当中大概有60%的属于土和水。如果我们远距离的去运煤,就等于运送了60%的土和水。要是把煤变成了电,把电用架空的条件送出去,其实就等于送了二次能源,算是一个精品了。所以在边疆地区建设大型的火电群,我觉得就应该加大力度来连通边疆能源和内地发达地区各个资源和市场的对接   目前,相比各地大力上马电厂的积极性,中国电网建设还是比较滞后。这就让各地深陷“电厂扩建——煤价上涨——亏损”的怪圈。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告诉记者,只有改变“远输煤,近输电”的能源传输方式和就地能源发电的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地平衡中国的能源产业结构。   王志轩 中电联秘书长   王志轩:这种方式必须要改变,因为这个是中国的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所决定的。现在事实上这个煤电矛盾重要的是运,实际上是煤、电、运的矛盾,现在是运输相当紧张。所以说通过在西部地区建设在坑口建设这个火电厂,然后把电通过特高压输送过去,这是中国应该说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也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半小时观察:   一边是无电可用,不得不拉闸限电,一边是有电送不出去,只能窝在产地白白浪费掉。 今年“电荒”提前到来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旺盛、电力跨区输送能力和水平的不足、煤电价格机制不顺等等诸多具体原因的造成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从长远来看,电荒提前到来实际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屡禁不止,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资源、能源索取加剧的一次集中体现。   正视“电荒”提前降临的警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浪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真的不能是一句空话。   结束语:   好,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看。您有什么好的线索和建议可以发至我们栏目的QQ83083,稍后,请继续关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其他节目,再见。 已有188人参与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27/093922540761.shtml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已有 174 次阅读 2011-5-20 09: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资源 能源 高消费 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杨学祥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5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热度 2 杨学祥 2011-2-24 06:50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杨学祥 2005年3月9日,我在光明观察等网站刊登了一篇抨击高速度、高风险、高消费的文章《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6年过去了,网络文章未被很好保存,抢救性重发迫在眉睫。好在还有网络记录尚存,可点击验证。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 10:51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新闻周刊.2001,(32):1415.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杨学祥 发帖: 676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于 2005-03-09 09:26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 ,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 ,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 。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 。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到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 。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 。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 :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 。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 。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2005-03-08 17: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2.贺劲松、常爱玲.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4.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8.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如不及时控制污染将对中国造成极大负效应.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9.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32期15页. 10.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5版. 11.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 。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 来源: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3.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15.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16.杨学祥.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00 http://ep.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216h=1bpg=8age=0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个人分类: 备忘录|2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股市近期暴跌的各说其因
陈龙珠 2010-11-20 16:53
中国股市自 11 月 11 日午后起,沪指由反弹高点 3186 ,到 19 日共 6 个交易日急跌到 2806 点, 380 点的跌幅让广大股民随大约 3 万亿市值的变量,坐了一次过山车。 关于这场暴跌的缘由,官方(宏观调控见效论)、民间(机构阴谋论)和本博(群体行为技术论)各有其说,摘编之以作警示。 --------------- (1)人民网 :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不会象上次那样猛烈冲击股市 (2010-11-20) 11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从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 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此时距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9天。 央行上次提高准备金率的第二天(11月11日),出于对物价走高及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担忧,沪深股市冲高回落,并在此后几个交易日内持续下挫,市场对政策收缩已提前作出反应。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尽管可能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但冲击力不会像上次那样猛烈。 附: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2)21世纪经济报道 : 谁制造了300点暴跌? (2010-11-19) 股指期货市场根本没有价值投资,完全是以趋势投机交易为主,本轮暴跌是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的首次联动碰撞。 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公司和个人身份的某知名期货公司中层告诉记者,对市场信心的判断,通常的做法是参照下一个月主力期指合约的表现,而在深沪两市现货市场接连不断的暴跌期间,IF1012合约的走势非常平稳,应该不存在太大的基本面的系统性风险。本轮暴跌的真实原因可能与一些投机资金人为操纵有关。 知名指数专家、统计学博士毛迅表示,深沪股市大跌,商品期货投机资金以高度投机手段对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劫持和血洗,此次血洗是投机资金利用指数制度存在的系统漏洞,通过传播谣言、资金操纵控制权重股影响市场来实现。在毛博士看来,正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上证指数中的权重畸高,为投机资金操纵股票市场提供了漏洞。 另据报道 ,近期的空单一直比较多,而做空的席位中,排在仓位前20位的主要是券商类期货公司。 (3)本博 : 实验账户2010年收官计划 (2010-11-06) 猜测历时大约7周的第3浪至今已运行了6周( 第 2 周仅 1 个交易日 )。综上所述,尽管第4浪调整后面还有 第5浪上升 ,但其后将很可能是对2320以来上升行情的更大幅度的调整浪,2010年实验账户拟按近期计划于下周开始酌情减持到轻仓水平( 不超过 25%)甚至清仓。 猜想的沪指日线短、中、长线上升通道分别在如下图中用粉红色、黄色和绿色线表示。当沪指跌破粉红色通道下轨( 图中 S 线 )时,实验账户将基本完成上述减持目标;若市场确实发生调整,则在其接近黄色通道下轨( 图中 B 线 )且日线技术形态转好或时间处于12月中下旬时,本博再酌情考虑为2011年春季行情逐渐建仓。(本博 10月10日文章 曾提醒到,周线上沪指的 第2浪形态为横盘震荡 ,第3浪后续的 第4浪调整按波浪理论估计大幅急跌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沪指第3浪后期滞涨时如何把握阶段性止盈出局时机,值得思考。) 2010-11-06预测图 2011-11-19实际图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投资界的英年早逝
陈龙珠 2009-6-24 08:43
早晨起来,习惯地浏览新浪网新闻和有关博文。 淘金客 ,去年新浪十大证券名博之一,最新博文《 休整一段时间 》 缠中说禅 走了 , 杨骏也猝然 离去 。生命有时显得如此脆弱。很长时间以来,为了事业,为了家,淘金客一直在透支自己。但是,淘金客实在太疲倦,现在只想忘掉所有困扰,独自远离喧嚣,让自己的身心静静地休整。独自在外的时间,淘金客会思考股市,思考人生。也许不久以后,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新的淘金客( 其中链接是本博附加的 )读后,令人深思。 不久前,在上课前夕和几位同学闲聊,得知一些同学毕业后不打算从事令人羡慕的、具有人文、艺术和工程于一体的专业,而想改做金融投资等高收益的行当。但从近期我接触和了解的情况看,金融投资行业的高收益,是建立在高风险之上的,在我们这个制度尚不健全的国度,要想在这个行业站住脚且谋得空间,除需要个人勤奋和聪明才智外,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或许举足轻重。 又想起年少时在生产队看见有人挑活时老人们经常教训的话:条条蛇咬人!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4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