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思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地理与中国的商业科技发展直接相关吗?
zhandlu 2014-9-8 15:47
常看到中国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中国现代科技不发达的原因分析。虽然不知道正确的原因应该是什么,也不应该是我的研究内容,但可以判断很多文章的分析肯定不到位,分析方法不对头,更看到一些文章,简直就是要把人逼死。 一方面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搞研究的;另一方面不知道这些文章是如何发表和流传的?难道是整个领域的人出问题了? 比如: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1. 中国这么的大,中间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可以发展,还叫封闭?到底多大才算是大?才适合中国人生存?有没有比一下,其他国家的人有多大的地方可以发展?有些人最喜欢的就是比日本,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本在三百年前是什么样子? 难道有地方是没有边界的?要整个地球都是中国人的?即使地球都是中国人的,我看作这些文的人也会说:地球文明,是一种XXX的文明,有各种YYYY的缺陷! 2.明明东临太平洋,那么长的海岸线,却把没有海洋的观念说成地域问题;不是睁眼说瞎?!原来库页岛都是中国的。 3.用一个“故”字!这个逻辑混乱的程度!居然能得出商业为什么不发展起来? 中国农耕发展得好,一直是世界上较宝足的国家,理应有一些积累资产,应该最早用来做一些消闲的工作,至于为什么不发展一些科技之类的,与农耕发达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商业与科技不发展居然主要原因与地理位置有关系? 我想说明,这种论调、这种写法,对发展中国,改进中国没有一点好处!!一点都不精确!中国的科技界写论文,申请的科研内容很雷人,社科界也差不多。 看看这样的文章在流行,那样的人把持着科研的管理,就是心痛!
个人分类: 社会服务|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思维与文化
热度 8 张能立 2014-8-25 11:08
1.引言 对于科研的认识,常见有三种认识:一是科研就是科研,与其它对象没有关系;二是科研与政治有关系,政治环境不好,科研难以有什么大成就;三是科研与文化有关系,文化不给力,科研也难以出成绩。就笔者对周围同事的了解,以及科学网上多位讨论讨论科研的博文来看,持第一和第二种看法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相当少人认为科研与文化有关系。不过,通常讨论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时,多数人仅仅是讨论文化是否是创新文化,还是守旧文化。创新文化就是鼓励“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守旧文化是告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很少有人讨论科研所需要的科学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就这个方面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2.科研思维与文化 对于数学和科学史有一定了解人就会知道,许多现代科学和数学问题,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物理学中的原子理论来说,原子这个概念就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对于物质到底是由什么组成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意见不一。“原子派认为物质在被无数次地分割之后,最终会小到无法分割。原子(atom)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不可分割。在1803年到1807年之间,英国化学家道耳顿发展了这些观点并将它用在它的原子学说中。他相信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任何一个元素里所含的原子都是一样的。” 当然,现代物理中的原子理论,例如波尔原子模型,已经与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模型,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现代科学中的原子概念仍然是来自古希腊哲学家。 在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哥白尼的“日心说”战胜托勒密的“地心说”可以视为科学正式诞生。其实,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仍然是来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和阿里斯塔克斯。“在公元前300多年,他们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运动。” 只不过,哥白尼是站在古希腊哲学家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地将“日心说”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微积分是由牛顿和莱布尼兹分别独自创建的,只不过,牛顿公开发表在后,莱布尼兹公开发表在先。牛顿是从物理现象解释微积分原理,而莱布尼兹是从几何角度解释微积分原理。相比较而言,莱布尼兹的解释更加清晰易懂。特别是莱布尼兹创建的微积分符号,一直沿用至今。微积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呢?计算机、手机、彩电、洗衣机、汽车等等日常家电产品,都蕴藏着微积分。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和城市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缺了微积分,只能对天长叹:空有设想,却无法实现。微积分是研究离散与连续的学问。时间是连续的吗?空间是连续的吗?这是涉及微积分思想的两个根本问题。对于这两个根本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进行过深入思考,并且以著名的芝诺悖论之一“阿喀琉斯悖论”(paradox of 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加以呈现。“阿喀琉斯悖论”指的是:“就是阿喀琉斯与乌龟进行100米赛跑比赛,阿喀琉斯处于跑道的起点(0米),乌龟处于离跑道起点10米处。阿喀琉斯的每跑10步,乌龟只爬一步。也就是说,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 10倍。两者同时出发,是谁先跑到终点?” 如果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话,那么,当阿喀琉斯跑到10米处的时候,乌龟处于11米处,乌龟领先。当阿喀琉斯跑到11米处的时候,乌龟跑到了11.1米处,仍然是乌龟领先。当阿喀琉斯跑到11.1米处的时候,乌龟跑到了11.11米处,仍然是乌龟领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下去,最终就是乌龟取胜,因为在跑的过程中,乌龟永远快阿喀琉斯一步。虽然,牛顿和莱布尼兹双骄用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创建出微积分,但是其思想源头仍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先哲那儿。 正因如此,西方重量级的科学家,对于古希腊文明,一般都充满极大的敬仰之情。“希腊哲学今天依然像当时一样,充满活力,意义重大。希腊建筑和雕刻,特别是后者,对于20世纪一般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比当代作品更优美。希腊戏剧依然在百老汇上演。但是,希腊人最大限度地决定着今天文明本质上的贡献,则是他们的数学。坚持以演绎方法作为唯一的证明方法,注重抽象而不注重个别事物,选择最富有成果、具有最高可接受性的公理化系统,这些决定了现代数学的特征。他们的数学成就表明,在人类活动中,思想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而且提出文明的一个新概念。” 美国天才科学家维纳,为了表示对古希腊文明的敬仰,特地将他创建的控制论学说,采用拉丁语Cybernetics来命名。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肯定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硬骨头问题。西方科学家遇到棘手的科研问题的时候,许多人会沿着现代数学和科学的演变历史,回溯到古希腊文明,看看能否从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获得灵感。换句话说,古希腊文明遗产仍然是当代科学家,产生科研灵感的肥沃土壤。 3.中国科研人员分类 对于中国科研人员分类,一般常见采用职称和是否海龟分类。职称有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其中,正教授有四级,副教授有三级。一级正教授就是院士。本博文独辟蹊径,采用遇到科研问题向谁求教来分类: 第一类科研人员:遇到科研困难,有意识地去古希腊文明寻找灵感。 第二类科研人员:遇到科研困难,有意识地去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和中医中寻找灵感。 第三类科研人员:遇到科研困难,有意识地去寻求导师、同行或同事中寻找灵感。 第四类科研人员:遇到科研困难,只能求助于导师,等待导师下一步的指令才能开展工作。 就目前的中国科研状况来说,第一类科研人员极为罕见。第二类科研人员有一部分,科学网不少教授博导就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和第四类科研人员,是中国当下科研队伍的绝大部分。 4.讨论 对比中外科学家遇到科研困难题的思维品味,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完败于洋人科学家,迄今为止没有出现一个击败洋人顶尖科学家的中国“霍元甲”式科学家出现。当下所谓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无一不是对同胞完胜,对洋人完败 (中国大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仍然没有开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和科学不存在任何“接口”。这一点被中国科学教育者、学习者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因为现代数学和科学是基于古希腊文明演化出来的,因此,遇到科研困难,去古希腊文明寻找灵感自然是题中之义。这也是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的缘由。 从上面的中国科研人员分类可以看出:第二类中国科学家,属于当下老板级的人物;第三类中国科学家,相当于建筑队的包工头;第四类中国科研人员,相当于建筑队中的民工。计算机低层程序员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码农,第四类科研人员可以称呼为科农。 因为当今中国老板级的科学家,遇到科研本质问题的时候,纷纷企图回到老祖宗遗产那里寻找灵感和智慧,本来这群人是可以做出不错的科学成就的,但是,思维的道路走岔了,最终,终其一生其科学研究生涯也是黯淡无光。这类科学家,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利用地域差别和时间差异,将自己了解的洋人杰出的科学家的理论介绍到中国,从而确立自己在中国“差序格局”中的江湖地位。 正如不能指望包工头和民工设计和独立“建造” 摩天大厦一样(特别注明,摩天大厦的建立离不开包工头和民工,但是,包工头和民工是起被支配作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同样也不能指望第三类科学家和第四类科研人员去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 从上述的科学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外科学家之间科研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环境、资金多寡等因素之间的竞争,更为重要和隐蔽的竞争是文化之间的竞争。由于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科学家习惯于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而西方科学家习惯于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寻找启迪。但是,现有证据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之间不存在任何“接口”,而古希腊文化和科学之间存在“天然”的“接口”。就文化这一项因素,就可以看出,中西方科学家科研之间的竞争,中国科学家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不管任何人对待祖宗遗产是什么态度,背负着祖宗遗产从事科学学习及研究,无疑于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后人,还应该继续带着祖宗遗产这副镣铐跳舞的么? 5.结论 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之间不存在任何“接口 ”,任何人遇到科研困难,企图在中国传统文化故纸堆中寻求灵感,必定是死路一条!本人多篇博文反复证明:不对“中国元素”(中医思维、汉语和传统文化)进行改革或革命,中国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科学成就将会一直远远落后于欧美,也不可能追上日本,“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将会是中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参考文献: 1、原子: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E%9F%E5%AD%90 2、日心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5%BF%83%E8%AF%B4 3、芝诺悖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9D%E8%AF%BA%E6%82%96%E8%AE%BA 4、M.克莱因著,张祖贤译,《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38 5、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7 复制 去Google翻译 翻译结果
个人分类: 科普|2704 次阅读|21 个评论
科学网改变艺术系教师的科研思维
qiananming 2014-2-7 02:10
科学网改变艺术系教师的科研思维 钱安明 突然发现科学网竟然将我几乎空白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anming 推荐到了首页上,难怪这些天我的博客都有人来看了。真的感觉汗颜,如果不在这个科学家的基地多发一点原创文字,真的对不起编辑了。科学网博客的文章大多数来自咱们国宝级的科技专家们的原创,他们是可以左右国家科技政策,努力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杰出人才。我在这个平台上面开博客只是闲得无聊凑个数,没有想到我的名字会出现在科学网网站首页推荐的行列……今天起,我要陆续在科学网上放一点自己的原创文字,否则对不起专家们的厚爱啊! 同学们、老师们,我想借这个机会隆重介绍一下科学网。也许我们每天都会上网看新闻、看微博、看别人写的各种各样的文章,但是我们学艺术的老师和同学却并不喜欢去看科学科技类的新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们连数学都学不好怎么可能喜欢阅读科技文章,但是,别忘了,人类文化的简单划分就是科学与艺术,既然两种类型的文化,距离相隔如此之远,也许他们之间反而可能相互促进与有益的互动。事实上偶然发现科学网,对我来说是相见恨晚的,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在百度上反而不容易发现,事实上我是在用 google找外文文献 的时候,经常在 google 的搜索结果的首页就发现科学网的链接。 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在科学网申请了博客,因为对我这样喜欢在网络空间作秀的人来说,我几乎拥有大多数有意思、流行网站平台上的个人空间。但是在科学网的这个平台上,我第一次吓得不敢发布各种各样的狗血文章和无用的口水博客。因为我上下左右看了一下科学网博客的博主们都是相当了不起了的大人物,国宝级、院士级的大学者。他们的文章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宣传,什么地方领导人或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但是政治家们的讲话究竟有多少重要内容?重要讲话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学习领导人的讲话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相比较之下科学家的讲话反而是对社会文化、艺术设计的研究有着实际作用的重要讲话。 我在准备过年,学校放假前后,非常无聊的状态下,看了一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所写的几篇有关教学科研文章,触动非常大。是的,仅仅是几篇!我甚至在我们艺术学院艺术系的 QQ 群里面,有感而发我的读后感和心得,表达要与同事合作科研的意思。 一直以来,社会科学文艺界有一种让人看不懂的现象,我在科学网里找到了答案。什么现象呢?众所周知,社科专家们名气越大,成就越大,仇人越来越多?!但是科学家(除了少数不学无术却又冒充专家的学霸之外)的科研成就越来越高之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人脉关系越来越好。这又是为什么呢?甚至于在科学网里面,我才第一次听说学术谱系,以往只知道谁的门下、门徒,谁和谁不和,谁和谁是一伙的。 当然科学网上没有专门对这种现象作比较的文章,我只是看了自然科学家们毫无保留的谈论科研论文写作方法,相互交流各自研究成果的文章之后,对于两类科学家的不同结果对比分析,疑问有了答案。这个秘密就是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往往是团队合作,社会科学专家们,文艺小青年们往往自立门户,独闯天下搞成果,独自署名发表论文,静悄悄的等待年终的各自奖励。不同的研究过程自然就带来了不一样的结果,老科学家身边围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和学生,社会科学家们、艺术家们的成就越高,最后越来越成为了孤家寡人。 当然孤军奋战的社科教师也是很不容易做出什么了不起大成就的,所以我希望我们艺术系的老师同学都去科学网看看,静下心来认真的看几篇长文或许就会有所感悟。我其实已经从科学网里面转了几篇文章到我的 QQ 空间里来,当然认真看过的老师同学并不多。 http://user.qzone.qq.com/934431518/ 事实上我不是很喜欢转帖的人,我的 QQ 我的博客,以及以往网上发布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原创的。但是科学网里的文章实在写得太好,转载过来希望大家都受点教育,安安静静却又团结同事做一些有用的研究。自己的研究是为了给别人带来相应的好处而不是自己越努力与同事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个人的努力甚至不能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感到骄傲和由衷的高兴。彼此之间不相互帮助,也从来没有想过帮助别人,谈什么同舟共济?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共赢美好明天。
个人分类: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27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网络分析可视化制图的看法。
peterduus 2012-12-25 21:38
最近有些期刊送关于网络分析的稿件来审,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在视觉上的确赏心悦目,或者说,对一个不太熟悉此类技术的审稿人来说,会惊叹于这种网络图的美学效果。但是,对这些图的审稿结果,往往是一个结论:没有意义。为什么如此呢?这要从制图的目的谈起。 科学论文的写作,要从一个基本问题开始,这个基本问题,可以是常识间的冲突,也可以是现象与逻辑的差异,也可以是理论之间的张力。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要有一个问题。如果哪个研究做完了之后,问研究者说你觉得最初是什么问题导致你开始要研究这个的?结果研究者回答不出来,那如果真的这个研究做出结果来了,那或许只能说明,这个研究者真的是牛顿那样的“海边捡贝壳”而且捡到了有意思的贝壳的牛人。 当科学论文中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并且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明确的基本假设,然后按照思路来解决问题,证明或推翻假设。那么论文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那么,负责搭建这个框架,或者作为论证依据的最基本骨架结构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论文中的图表。每张图表,都提供了一个浓缩的论点,所有的论点联合起来,就是对整个基本问题的一个回答。 从以上讨论可以知道,论文中的图表,不是为了好看而画出来的。只有当它有充分的意义时,对它进行美化和清晰化的工作才显得有价值。但是,有很多刚接触复杂网络可视化技术的朋友,会追求绘图的美感而不能自拔,在投稿的论文中充斥了经过精美处理的图片,却惟独忘记了这张图要说明什么。 本人在审稿或自己写论文时,通常的做法就是先看 Introduction ,然后把每张图表都看一下,对每张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一句话归纳出来,然后把所有图表的内容都放到一起,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最终来看作者的论证是不是按照这个结论的线索来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碰到国内有些期刊有奇怪的要求,比如此前有某期刊收稿我的论文,当时说要提供一张复杂网络的示意图,结果拿去一张图占了半个版面,其图片处理之丑陋,简直惨不忍睹。所以,在这里写这个小分享,不是说不要图片之美,而是要在有意义的基础上追求图片之美。
个人分类: 网络分析|1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网络分析技术应用的一点建议。
热度 2 peterduus 2012-12-23 17:58
本人在翻译 Pajek 的教程《蜘蛛: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时,曾经写了有一个译后记,其中给出了一些关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建议,此后一直觉得其中的建议还是有普遍性。这里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与译者联系交流这项应用技术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在交流过程中,译者觉得一直在重复某些建议和忠告。有许多朋友十万火急联系译者,一上来就要求帮忙用这个技术分析数据,但是当问及研究假设和理据时,却往往会 说 :暂时还没有研究假设,只是急着开题、答辩、职称 晋升 或 项目 申报,手头有些数据,想先用个新方法分析一下,应付眼前的紧急情况。 译者 通常 建议 ,先 仔细确立研究假设和理据,然后再考虑是否要用网络分析方法。 网络思维可以开辟新的研究角度,网络分析可以获取新知,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用新技术或新概念来 迷惑 对此不熟悉的评审者。 虽然在研究中要跟进热点领域和新兴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围绕清晰的核心假设和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网络分析会如原书作者所言,成为一个与传统多元统计学一样强大的工具 ,但 从历史经验来看 ,它 有被滥用的危险 。 在应用这个工具之前,建议先考虑三个基本问题: 1 . 是应用这种技术,还是研究技术本身? 2 . 是不是已经有了清晰的研究假设和目标 ? 3 . 除了它比较新以外,还有什么理由非要选用它? 第一个问题使研究者明确这种技术在研究中的角色。第二个问题确保研究者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技术来进行研究。第三个问题避免纯粹因为新鲜而应用这个技术。当然,如果真想比较新旧技术的差异,那就又回到了前两个问题, 即 研究技术本身。 另外还有一些建议: 1 . 要么使用成熟方法来解释未知现象,要么采用已知事实来检验新方法,通常要避免使用不成熟方法来探索未知现象。 2 . 可以借助网络思维考察任何事物,但是不代表可以用网络分析技术来研究一切事物。在构建网络对象时,要对“点”与“线”作出界定 , 这就要求明确区分属性数据和关系数据。尤其是“点”,要有自身独立的属性特征,或者说要有相应的实体对象。如果围绕一个问题(如环保)归纳出几种影响因素(如地区经济、文化传统、媒体宣传、法规机制等) , 研究者可以把因素间相互影响的结构看作网络,但是由于这些因素缺乏实体性,或者说无法确立这些因素的独立属性特征,从而不建议采用网络分析技术。 只有 归纳出来的是实体对象(如财政部门、文化部门、媒体部门、法治部门等), 才 有可能采用网络分析技术。 3 . 网络分析有大量结构指标,如密度、点度、中介度、小世界性、无标度性等。应当避免罗列指标,而是要寻求指标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书的 第十三章谈到无标度性。如果在语义网络中发现无标度性, 其 意义何在 ? 这就要回到无标度网络模型的构建机制(如成长性和优先连接性),结合语言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生成性问题),来理解网络分析的结果。 一个应用了网络分析技术的研究, 即使 罗列了几乎所有指标,但没有阐明这些指标在研究中的具体意义,那么只是一种利用现有技术解题的体力劳动,而不是富含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
个人分类: 网络分析|11001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工作者的威权思维才是中国科研的最大阻力
热度 2 cgh 2012-9-8 16:01
科研工作者的威权思维才是中国科研的最大阻力 题目起得有点严肃。搜索了一下科学网博客,关于中西方科学思维的博文太多了,直接打击了我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引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从“黄金大米试验”事件出来, 9 月 2 日我在科学网喊了一嗓子,希望生命科学专业的博主出来科普。直到科学网的访谈,也没有多少是真正知识性的科普东西, 9 月 6 日当天,广州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学专家曾庆平要当访谈嘉宾了,放了一篇《黄金水稻”的专业科普》,科学时报社的邸利会贴了一篇 澳洲与纽西兰食品标准局网站的《转基因食物的介绍,一看就懂》(其实原文说的都是经过食品标准局严格审验的商品化转基因食物) , 9 月 7 日蒋继平的《浅谈杂交和转基因的异同点》。 反倒是形成了至少两个在科学网活跃的阵营,一个阵营是质疑试验合法性的“外行”(质疑阵营),担心转基因安全在不合法试验下导致不可控的后果,如喻海良、王铮、刘洋、虞忠衡、王春艳、张维……;另一个阵营则是将质疑阵营标注为反转基因人士,为了反‘反转基因’而标榜自己“专业人士”(反反转阵营),如俞强、曾庆平、……。当然还有像蒋继平这样的专业人士,以及很多添火或者潜水的非专业人士(许培扬、吕喆、吴飞鹏、蔣勁松、陈龙珠、……)和潜水的专业人士。 在多少个来回中,顺便连“文革作风”都讨论了一番,幸好没有“文革”专家,太精彩了!精彩就在于,质疑阵营摆了一堆事件的调查进展谈程序合法性,而反反转阵营认为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而盲目在反转基因,法律的问题法律说了算。质疑阵营发了很多博文,大都是共鸣的回音;而反反转阵营的博文和很多质疑阵营的人去学习,以至把他们的访问量都踩上去了,问了一堆问题,基本上相似的答案,“没法和你非专业讨论,自己先去自学转基因吧。” 从讨论的一开始,双方都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质疑阵营把反反转阵营当权威专家,反反转阵营 更加当仁不让以权威专家自居。所以,讨论到最后大家都白忙活了一场。最后的质疑阵营可能得到的结论是,转基因专家拿不出多少东西来。而反反转阵营的可能结 论是,质疑的人太顽固,就不好好听我的。因此,“黄金大米试验”大讨论是一次威权思维主导的不是很成功的讨论! 扯了这么长,回到主题。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从出生的父母教育开始,就是告诉你要“怎么 样”,学校里学的是“××书、××人怎么说的”,三好学生、雷锋等等一系列的榜样,似乎我们人生路上总是能找到前面有一个人提着一盏灯领着。年轻人对偶像 的狂热似乎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些都无形中是在培养一种威权思维习惯!缺少质疑、缺少独立思考,当然就缺少创新的潜力,结果就是习惯跟着别人走,一直在 努力追赶那盏灯!而那些被视为权威的神人,会毫不客气的让你好好听话!很多博主在对中西方的思维对比中多强调西方人的质疑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小到学术报告的提问,大到诺贝尔奖。如果说远一点,这种威权思维就注定人 们还没有达到接受平等和民主的觉悟水平。 仅选几个片段,以管窥豹。 ――――――― buaacai :对俞强 “黄金大米疑云”,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呢?是“黄金大米”还是“疑云”?如果是前者,应该邀请更专业人士,就“黄金大米”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推广的必要性, 是否“有毒”展开讨论,也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转基因。如果是后者,在没真相的前提下,讨论会不会引起混乱呢 2012-09-06 10:56 俞强 :这个事件里有很多“疑云”,有科学问题,有伦理问题,有法规问题等,有科学思维和文化问题等,需要一个一个的去调查和解答。我比较关心的是科学文化问题。科学文化问题弄清楚了,其它的都好解决。以“疑”定罪是一个我比较关心的思维模式和文化问题。 2012-09-06 15:27 fish19860615 :对俞强 你好,我看到一篇文章说黄金大米是把叶子上富含胡萝卜素的这种性状改变成让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请问这算是转基因食物吗? 2012-09-06 15:43 俞强 :那可能是另一种金大米,不是大家在讨论的金大米。了解金大米,可去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09691.html 2012-09-06 16:10 王铮 2012-9-7 18:33 又是一张断章取义的大字报,而且进一步还指鹿为马。质疑唐广文的博友有多大广大,看看整个网络世界中博友的评论。在科学网,支持唐广文的有多少,质疑唐广文的有多少。 我回答的原文是 “ 广大博友指责 “ 湖南转基因食品 ” 实验具有 “ 违法、卖国 ” 性质,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个你知道。 ” 你就指控 “ 没有想到凭 “ 根据 ” 也能定 “ 罪 ” 。 ” 你这话指鹿为马除了诡辩外还有什么意义?唐广文的做法有没有罪,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宣布开始调查,你可以与 它们联系。提醒你一句,指责违法,不等于定罪,而且真的违法了也不一定犯罪。开车,红灯不停,违法,但是没有犯罪,除非造成严重事故。你分不清根据与证 据,分不清违法与犯罪,这种思想模式,也就解释了你分不清博文和大字报,更严重的是你分不清转基因与杂交。科学上、逻辑上、法律上是不能搞 “ 差不多 ” 的。 我不想与你辩论了,您宣称是研究转基因的,我觉得你现在最主要的是先搞清楚 “ 转基因 ” 与 “ 杂交 ” 差不多的 “ 不多 ” 在哪里。真的不要辩论了,谢谢你的博文,它让我去认识了 “ 转基因 ” 与 “ 杂交 ” 的差别,让我思考了大字报到底是什么,也让我看见 “ 转基因学者 ” 的作风。 再见。像虞忠衡老先生说的,各吃各的饭,你吃你的转基因食品,我吃我的普通食品,孩子们要告诉他们在吃什么。不争了, 俞强博主回复 (2012-9-7 20:18) : 为了不至于误导读者,我这里要加一句:我说 “ 转基因 ” 和 “ 杂交 ”“ 差不多 ” 是有前提的,不是说操作技术差不多,而是说本质、原理和安全性差不多。(最好是去读我的原文)。 俞强博主回复 (2012-9-7 20:02) : 我相信读我们俩个人文章的读者还是能从中学习和思考。我也愿意拿我自己当靶子,只要别人能受益。 俞强博主回复 (2012-9-7 19:50) : 王老师:我从来没有想要辩论和争论,我只想讨论。辩论和争论是要争个高低和输赢,而我并不想赢。我随时可以改变我的观点,只要你说的有道理。 我拿你的话说事是因为我觉得你的一些观点很有代表性。 你看我的博文像大字报,我看你的博文像大字报,如果大家看我们俩的博文都像大字报,那倒是证明的我的中国人 “ 大字报 ” 基因理论是正确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如果你真想了解 “ 转基因技术 ” 及其和 “ 杂交 ” 的区别,那你还真得多问我,因为我毕竟是中国第一批学习基因和转基因技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并且在这个领域里 研究了 30 年。我说两个技术差不多用得是 “ 科普 ” 语言,不是发表专业文章也不是和专家讨论。不对这两个技术的本质都清楚的人还不敢说 “ 差不多 ” 。 吴飞鹏 2012-9-5 10:25 政治挂帅下没有科学,只有科学主义和科学暴力。 刘洋博主回复 (2012-9-5 10:26) : 越来越多的看到无限的无底线,太可怕了! 蔣勁松 2012-9-5 10:01 饶毅之流支持转基因,编辑部怎敢让相反意见得到平等表达机会? 刘洋博主回复 (2012-9-5 10:06) : 太不该了!再说整件事已经很清楚了,还这么搞是自取其辱。 陈桂华 2012-9-8 07:06 暂不说数据是否有据可查。 “2011 年美国: 93% 的大豆、 93% 的棉花、 86% 的玉米和 90% 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 ” 2009 年美国玉米国内食用: 85%×25 %= 20.1 %,考虑增产等因素,和 2011 年的非转基因玉米 14 %,如何比较? 2009 年大豆,近一半出口,国内消费中,虽然其中有 90% 以上用作牲畜饮料,但也有一小部分直接供美国消费者食用。考虑增产等因素,和 2011 年的非转基因大豆 7 %,如何比较? 这些数据似乎更好地说明,美国人吃的正是他们种的那部分非转基因东西! 曾庆平博主回复 (2012-9-8 09:34) : 不怕得罪你,你一个研究地学的,要评价转基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热心且关心,我建议你去书店买本转基因科普书,先弄清转基因的基本原理后再说! 王春艳 2012-9-8 10:38 哈哈,您太不宽容了 物理: 无物不物 无理不理 生物也是物 讲理就是理 扯什么专业不专业 说服才是硬道理! 曾庆平博主回复 (2012-9-8 10:55) : 好男不跟女斗,我不跟你啰嗦 虞忠衡 2012-9-8 11:47 博主, 讨论问题是,只要不是谩骂的评论,是不能删除的,否则就是心虚。你已经删除了我 2 个评论了。 你心虚了,撤了。 听人劝,吃饱饭! 曾庆平博主回复 (2012-9-8 11:47) : 明人不做暗事,该删就删! ―――――――
个人分类: 杂谈|3060 次阅读|3 个评论
猪八戒的思维:水平与贡献
热度 16 qsqhopeiggcas 2011-12-15 16:15
书接上回 ,八戒在功成名就后,回高老庄做了一阵子科研,虽然在高水平的《 Pig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小白鼠的活力增强机制研究》与《肝癌的基因突变机制》,但还是治不了病啊。八戒认识到论文只是学术水平的一个体现方面,是广告啊,真正能治病,还得理论联系实际,得研制特效药啊。 听说,天朝的学术界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癌症与地震等,民间的高人们都有高招,偏方大大的呀。于是乎,抱着解决治愈癌症这一宏伟理想,他就变成一民间仙姑,挎着一大篮子,遍访民间大师。 有位牛仁大师在民间的名声很高,有时碰巧也能治好一些疑难杂症。正好,八戒拜访的首位大师即是此人。该大师头头是道,说“天地合一,天生气,气生天,治疗癌症很简单。”八戒说“别弄玄虚了,亮剑吧。”大师说“好吧,这事好办,去深山老林中,整天吃素,心无杂念,想得癌症都难”。八戒心想,这不是忽悠俺嘛,我问东,他说西,扯淡。想到这里,八戒说“少吹牛吧,我问的是怎样治愈癌症。”大师说“我的水平这样高,还无法治愈癌症,你不是在《 Pig Nature 》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嘛,天朝给你投入过 8 个亿的经费,你除了会吹牛,遇到难题还要找我,还能干啥?你不是废物一个吗?”大师越说越激动,说“好你个猪八戒,自认为发表了高影响因子杂志的文章,就认为水平高,还想评院士,别说贡献了,你对癌症的认识水平还不如民科嘛,水平高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大啊,看看天朝的袁隆平院士,解决了杂交水稻的发育机制与高产问题,把你们这些猪们喂得肚大腰圆,人家要水平有水平,要贡献有贡献,你 TMD 莫非脑子进水了?”八戒听完以后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学术水平高的人,贡献也大呀,水平与贡献并不矛盾啊,怎么新社会的人都搞不明白啊,还不如俺们这些猪啊。莫非新社会人的认识水平还不如旧社会吗?”八戒是越想越气,晃晃大脑袋又想“ Ou , yes ,看来某些貌似有水平的人是装出来的,水平高的人不可能对社会没有贡献!这事还得问问猴哥吧。” 到了花果山,看到猴哥和小猴子们玩的不亦乐乎,真是羡慕嫉妒恨啊。趁猴哥喝茶的间隙,八戒把他遇到的事和猴哥学说了一遍,猴哥大笑不止,说“呆子,听好了,我们在取经路上,俺的口才比你们哥俩好多了吧,啥事不是俺老孙出头,降妖除怪的水平也比你们高多了吧,没有俺老孙,师傅和你们不知被妖怪吃过多少次了。呵呵,再说贡献吧,没有俺老孙,能取到真经吗?能被万世敬仰吗?”。八戒听完后,汗颜不已,心想俺也当过科学家,怎么俺的智商还是如此低啊,还不如民间的大仙啊。 PS:今天上午参加了科大两个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中午喝点革命小酒,回来后一时兴起之作,请勿对号入座! 参考 秦四清, 猪八戒的科研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512860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5017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研思维之整体与局部观
热度 2 qsqhopeiggcas 2011-7-25 15:19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说的是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即使局部弄明白了,对整体的宏观特征和行为仍然看不清楚。 要对事物的整体行为搞明白,应该从局部入手,去“解剖麻雀”,还要注意“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是线性的,则对局部了解清楚了,整体也就弄明白了;反之,如果联系是非线性的,则了解了局部,也未必对整体的行为搞明白。既然如此,如果对整体的宏观特性和行为弄明白了,也可以不管局部和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强震孕育这样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即使对孕震区内每条断层的几何特性和滑动速率能搞明白,对其深部的结构和运动特性认识也还是一笔糊涂账,即“局部”(这里指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运移)不可能搞明白(地球不可入)。如果非要从局部入手研究强震孕育机制,恐怕猴年马月也没人能解决强震预测问题。 如果我们掌握了岩石的破裂过程与前兆规律(失稳准则),根据一个地震区内岩石破裂过程的监测数据(地震目录),知道锁固体的破裂程度,从而了解其宏观变形破坏行为,也可以无需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特性,做出较为准确的强震预测。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926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思维的培养
monsterblah 2011-1-12 01:21
看多了文献,发现一种理论或者概念只不过仅仅由某个人或几个人先后发展出来后,后来多数者所做的只是me too一类的工作,所以要有真正的突破就应跳出原有的理论框架,深入地考察理论的基石,比如一些概念的本源、理论的公理或者假设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科研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科研思维决定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才能培养强大的科研思维能力呢?循着领域里的大牛的足迹去追踪他们的科研之路,体悟他们的作品字里行间里所散发出的缜密的逻辑、思辨的理性和浑然天成的意识之流,他们是如何达到这样的高度的呢?
个人分类: 科研思考|4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原则
wensz902 2010-10-29 20:44
科研思维与 论文 写作之 5C 原则 作者:黄合来 【核心提示】本文提出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五大原则,包括评判性( critical )、一致性( consistent )、简洁性( concise )、清晰性( clear )和完整性( complete ),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 博士 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前言】 科学研究可以笼统的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概括,是一个开拓求新与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求新是一个基于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挣破旧有理论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而求实是一个尊重证据,对新的方法或理论严谨求证的过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应该贯穿整个科研实践过程。 然而,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往往由于其抽象性很难得到严格界定。实际科研工作过程往往要求遵循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原则。良好的科研思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极为重要,而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基于一系列具体原则的较为长期的训练。本文提出一个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 5C 原则,力求具体,力求实用,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原则一】 Critical (评判性)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是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也是我国目前争论最为广泛的教育和科研改革的重要内容。 美国 哲学学会对评判性思维的定义为, Critical thinking is defined as purposeful, self-regulatory judgment, an interactive, reflective reasoning process of making a judgment about what to believe or do (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作出判断的互动的反映性的推理过程)。笔者认为,针对科学 技术 发展的评判性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价值,评判性思维的 培训 是年轻学者培养如博士生教育的关键任务。 科研方法有三种: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毫无疑问,科研需要新,即创新性。那么创新性应该来源于哪里呢?创新不是凭空臆想(主观主义),也不是灵光一现(机会主义),创新来源于对已有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证据、方法、理论、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评判性的思考和推理。此外,由于资源有限性,单纯的求新不应是唯一的科研导向,有价值的科学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工作应该拥有充分而合理的评判性的证据支撑。简言之,科研不应为创新而创新,而应为实践而创新。而这两方面反映到具体的科研能力上,其核心就是一种评判性的思维和实践。 具体来讲,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老问题需要新方法?老方法为什么不能有效解决老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该新方法可能具有解决该老问题的潜力?对与运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老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最后是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样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值得研究?为什么老方法不能解决该新问题?当然,为什么提出的新方法有潜力解决该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的必要切入点。 由于科研思维过程和论文写作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更为具体的把评判性思维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 1 )研究背景 研究领域大的背景的重要性,比如对社会、经济、 环境 、健康等方面的效应。 2 )研究问题 对确立的研究问题的评判性的检测,即该研究问题对探究大的研究背景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潜在的具体贡献。 3 ) 文献 综述 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在科学论文中,对已有文献的方法和结论的回顾应该具有充分的评判性,在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的时候,必须充分评判已有文献对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基于此评判,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4 )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的时候必须进行合理性、适度性和可行性的综合评判和辩护。 5 )研究方法 提出的研究方法,不论是新方法或老方法,都必须充分评判该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和解决研究问题的特质和潜力。 6 )研究结果和结论 对取得的研究结果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以现存文献为基础,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异常性等进行充分的评判,并获得具有充分证据支撑的结论。 【原则二】 Consistent (一致性)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以从一致性的方面进行理解:伟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换言之,创新具有广义一致性。实际上,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可以看作一致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继承和批判。但是,一致性由于其对严谨科研思维的培训极为重要而具有特殊地位。一致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来讲,一致性主要反映到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 1 )科研设计 前面提到的三种科研设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一个老:老问题,老方法。而在第三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新方法和新问题的新也都不可避免属于相对意义的新。新的问题和方法往往来源于老问题或老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如同大 自然 的新陈更替,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究离不开对老问题和老方法的理解和评判。 原理 的一致性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研究策略、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变量定义等等,创新的获得来源于继承和批判,但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与前人研究的广义一致性。 2 )论文写作 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发布科研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前面着重讲到评判性在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体现,这里要更为具体的强调一致性的在论文写作中重要地位。西方科研体系对科学论文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其中一致性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讲,科研容许学派,但是对于同一科研人员来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先后不同论文的一致性和同一论文的前后一致性。从具体论文元素来讲,一致性反映在文体、格式、专业词汇使用、缩略词以及文献列表等。不要忽视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成份。很多专家在审稿的时候第一就是看文章格式和文献,比如是否第一次定义缩略词,之后一致使用?是否具有一致字体、空行、子标题?文献列表格式是否一致?所有这些都反映到审稿专家对该论文作者的科研能力的第一印象。 评判性思维的贫乏和对一致性原则的忽视是当今我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所在,青年科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同时时刻用最严格的一致性要求规范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原则三】 Concise (简洁性) 科研是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简洁性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对比西方语言文化,我国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在这方面,笔者更加偏爱 中文 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备简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的论证的充分性。 形象言之,简洁性原则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具体针对科研实践,简洁性原则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科研思维简洁性和外在的论文板书简洁性。内在地,在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所有的研究策略、方法、步骤都应该无一例外的为检验研究假定或达到研究目的而服务,任何其它的多余步骤都应该排除。只有目的明确,才不会被其它非当前研究内容所干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异常现象应该积极思考和观察,从而引导出可能的新的研究目标。 外在地,对论文写作来讲,简洁性原则要求所有论文元素均服务于论文结论的获得。科研论文不是用来展示知道的老知识,而是用来发布获得的新知识。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容易犯错误,往往希望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论证研究结论的作用。举例来讲,很多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往往变成了一个简单陈列,一个文献一小段,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而实际上,前面讲到评判文献,同时,文献的写作也应该创新性的高度概括,只有那些对本研究相关的前系研究才应该进行合理评判,其它不相关甚至包括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和评判都应该排除在论文之外。另外,科研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科普文献,因此应该排除一些学科常识性的文字和评论。同时,从功利角度上来讲,文章越长,可以被批判的内容就越多。 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字的简洁性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我们的学界不应该在科研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和简单仿效 英文 式的长篇大论。 【原则四】 Clear (清晰性) 科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要求具有足够的清晰性。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发布的研究成果。不要让别人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把各个元素都放在它们最应该存在的地方。 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注意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原则五】 Complete (完整性) 完整性原则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文章长短,都必须具备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何学术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决不容许且听下回分解。那么到底哪些元素是一篇完整论文所应该具备的呢?跟简洁性原则共轭,完整性原则要求论文包含充分论证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必要证据。换言之,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完成对提前设定的研究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不同档次期刊的审稿标准就可以简单地测定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 具体运用完整性的时候,有三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1 )假定最初研究目标为 A, 但是在实现 A 的过程中,发现 A 不可行,却意外的发现了 B 。在这种情况,论文撰写应该围绕 B 来进行,对于 A 目标的辩护和相关文献最多只能作为研究背景来陈述,而对 B 的实现应该遵循完整性原则。 2 )论文的局限性( Limitation )和未来研究建议( Future research )。任何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定,不可避免的在实验条件、分析工具、现存理论等限制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局限性的认识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成为了很多论文很有价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部分和完整性原则不冲突。局限性是设定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对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局限性,而非完成研究目标的研究过程的局限性。虽然论文完成了研究目标,局限性表明该目标的完成对认识研究问题的不充分性,以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设立其它补充性的研究目标以充分认识研究问题。 3 )联合论文形式。这种论文形式表现在针对一个研究的几个创新部分分别撰写 2 篇或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并使用相同的大标题和不同的子标题。这类情况往往出现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显著的创新,所以在 2 篇文章里分别强调方法和结果。这类文章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同样也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其中任何一篇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应该充分完成对研究目标的实现。所以该情况下,研究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设定,比如对于方法创新论文应该以创新方法为目标,而对问题创新论文应该以探索新问题结果为目标。 【结语】 以上的 5C 法则基本概括了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于年轻学者尤其是博士生来讲,可以用这个 5 个原则来不断衡量自己从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所有科研活动,假以时日,并可以渐渐形成好的科研习惯,从而获得比较成熟的科研思维,创造出突出的科研成果。 最后在科研精神方面,再打包附送两个 C ,加量不加价。 第一个是 Candid, 那就是科研诚信,紧紧联系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就是 Crazy, ,伟大的科研不是喝白开水,征服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原则
annehuang 2010-6-15 08:56
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原则 作者:黄合来 【核心提示】本文提出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五大原则,包括评判性(critical)、一致性(consistent)、简洁性(concise)、清晰性(clear)和完整性(complete),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前言】 科学研究可以笼统的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概括,是一个开拓求新与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求新是一个基于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挣破旧有理论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而求实是一个尊重证据,对新的方法或理论严谨求证的过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应该贯穿整个科研实践过程。 然而,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往往由于其抽象性很难得到严格界定。实际科研工作过程往往要求遵循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原则。良好的科研思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极为重要,而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基于一系列具体原则的较为长期的训练。本文提出一个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5C原则,力求具体,力求实用,以期为年轻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 原则一 】 Critical (评判性)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也是我国目前争论最为广泛的教育和科研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哲学学会对评判性思维的定义为, Critical thinking is defined as purposeful, self-regulatory judgment, an interactive, reflective reasoning process of making a judgment about what to believe or do(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作出判断的互动的反映性的推理过程) 。 笔者认为,针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评判性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价值,评判性思维的培训是年轻学者培养如博士生教育的关键任务。 科研方法有三种: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毫无疑问,科研需要新,即创新性。那么创新性应该来源于哪里呢?创新不是凭空臆想(主观主义),也不是灵光一现(机会主义),创新来源于对已有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证据、方法、理论、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评判性的思考和推理。此外,由于资源有限性,单纯的求新不应是唯一的科研导向,有价值的科学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工作应该拥有充分而合理的评判性的证据支撑。简言之,科研不应为创新而创新,而应为实践而创新。而这两方面反映到具体的科研能力上,其核心就是一种评判性的思维和实践。 具体来讲,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老问题需要新方法?老方法为什么不能有效解决老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该新方法可能具有解决该老问题的潜力?对与运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老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最后是对于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样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值得研究?为什么老方法不能解决该新问题?当然,为什么提出的新方法有潜力解决该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的必要切入点。 由于科研思维过程和论文写作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更为具体的把评判性思维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 1)研究背景 研究领域大的背景的重要性,比如对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效应。 2)研究问题 对确立的研究问题的评判性的检测,即该研究问题对探究大的研究背景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潜在的具体贡献。 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在科学论文中,对已有文献的方法和结论的回顾应该具有充分的评判性,在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的时候,必须充分评判已有文献对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基于此评判,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4)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假定和研究目的的时候必须进行合理性、适度性和可行性的综合评判和辩护。 5)研究方法 提出的研究方法,不论是新方法或老方法,都必须充分评判该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和解决研究问题的特质和潜力。 6)研究结果和结论 对取得的研究结果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以现存文献为基础,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异常性等进行充分的评判,并获得具有充分证据支撑的结论。 【 原则二 】 Consistent (一致性)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以从一致性的方面进行理解:伟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换言之,创新具有广义一致性。实际上,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可以看作一致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继承和批判。但是,一致性由于其对严谨科研思维的培训极为重要而具有特殊地位。一致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来讲,一致性主要反映到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 1)科研设计 前面提到的三种科研设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一个老:老问题,老方法。而在第三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新方法和新问题的新也都不可避免属于相对意义的新。新的问题和方法往往来源于老问题或老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如同大自然的新陈更替,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究离不开对老问题和老方法的理解和评判。原理的一致性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研究策略、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变量定义等等,创新的获得来源于继承和批判,但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与前人研究的广义一致性。 2)论文写作 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发布科研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前面着重讲到评判性在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体现,这里要更为具体的强调一致性的在论文写作中重要地位。西方科研体系对科学论文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其中一致性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讲,科研容许学派,但是对于同一科研人员来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先后不同论文的一致性和同一论文的前后一致性。从具体论文元素来讲,一致性反映在文体、格式、专业词汇使用、缩略词以及文献列表等。不要忽视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成份。很多专家在审稿的时候第一就是看文章格式和文献,比如是否第一次定义缩略词,之后一致使用?是否具有一致字体、空行、子标题?文献列表格式是否一致?所有这些都反映到审稿专家对该论文作者的科研能力的第一印象。 评判性思维的贫乏和对一致性原则的忽视是当今我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所在,青年科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同时时刻用最严格的一致性要求规范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 原则三 】 Concise (简洁性) 科研是创造科学知识的过程。简洁性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对比西方语言文化,我国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在这方面,笔者更加偏爱中文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备简洁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的论证的充分性。 形象言之,简洁性原则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具体针对科研实践,简洁性原则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科研思维简洁性和外在的论文板书简洁性。内在地,在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所有的研究策略、方法、步骤都应该无一例外的为检验研究假定或达到研究目的而服务,任何其它的多余步骤都应该排除。只有目的明确,才不会被其它非当前研究内容所干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异常现象应该积极思考和观察,从而引导出可能的新的研究目标。 外在地,对论文写作来讲,简洁性原则要求所有论文元素均服务于论文结论的获得。科研论文不是用来展示知道的老知识,而是用来发布获得的新知识。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容易犯错误,往往希望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论证研究结论的作用。举例来讲,很多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往往变成了一个简单陈列,一个文献一小段,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而实际上,前面讲到评判文献,同时,文献的写作也应该创新性的高度概括,只有那些对本研究相关的前系研究才应该进行合理评判,其它不相关甚至包括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和评判都应该排除在论文之外。另外,科研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科普文献,因此应该排除一些学科常识性的文字和评论。同时,从功利角度上来讲,文章越长,可以被批判的内容就越多。 最后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字的简洁性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历史遗产,我们的学界不应该在科研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和简单仿效英文式的长篇大论。 【 原则四 】 Clear (清晰性) 科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要求具有足够的清晰性。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发布的研究成果。不要让别人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把各个元素都放在它们最应该存在的地方。 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注意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 原则五 】 Complete (完整性) 完整性原则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文章长短,都必须具备完整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何学术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决不容许且听下回分解。那么到底哪些元素是一篇完整论文所应该具备的呢?跟简洁性原则共轭,完整性原则要求论文包含充分论证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必要证据。换言之,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完成对提前设定的研究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的前提下,不同档次期刊的审稿标准就可以简单地测定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 具体运用完整性的时候,有三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1)假定最初研究目标为A, 但是在实现A的过程中,发现A不可行,却意外的发现了B。在这种情况,论文撰写应该围绕B来进行,对于A目标的辩护和相关文献最多只能作为研究背景来陈述,而对B的实现应该遵循完整性原则。 2)论文的局限性(Limitation)和未来研究建议(Future research)。任何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定,不可避免的在实验条件、分析工具、现存理论等限制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局限性的认识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成为了很多论文很有价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部分和完整性原则不冲突。局限性是设定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对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局限性,而非完成研究目标的研究过程的局限性。虽然论文完成了研究目标,局限性表明该目标的完成对认识研究问题的不充分性,以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设立其它补充性的研究目标以充分认识研究问题。 3)联合论文形式。这种论文形式表现在针对一个研究的几个创新部分分别撰写2篇或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并使用相同的大标题和不同的子标题。这类情况往往出现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显著的创新,所以在2篇文章里分别强调方法和结果。这类文章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同样也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其中任何一篇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应该充分完成对研究目标的实现。所以该情况下,研究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设定,比如对于方法创新论文应该以创新方法为目标,而对问题创新论文应该以探索新问题结果为目标。 【结语】 以上的5C法则基本概括了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于年轻学者尤其是博士生来讲,可以用这个5个原则来不断衡量自己从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所有科研活动,假以时日,并可以渐渐形成好的科研习惯,从而获得比较成熟的科研思维,创造出突出的科研成果。 最后在科研精神方面,再打包附送两个C,加量不加价。 第一个是Candid, 那就是科研诚信,紧紧联系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就是Crazy,,伟大的科研不是喝白开水,征服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 引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259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法则
热度 1 huanghelai 2010-6-14 06:47
作者:黄合来 【摘要】科学研究是开拓求新和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在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创新性地提出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5C法则,包括评判性(critical)、一致性(consistent)、简洁性(concise)、清晰性(clear)和完整性(complete),以期为年轻学者的科研训练和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思维;论文写作;5C法则 【前言】 科学研究实践可以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概括,是一个开拓求新与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求新是基于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挣破旧有理论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而求实是一个尊重证据,对新的方法或理论严谨求证的过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应该贯穿整个科研实践过程。 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较为抽象,实际科研工作要求遵循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原则。良好的科研思维对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极为关键,而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较为长期的训练。本文提出一个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5C法则,力求具体,力求实用,以期为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一、评判性(CRITICAL )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西方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 ,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争论最为广泛的的议题之一 。美国哲学学会 定义评判性思维为有目地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针对该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前后关联等所做的阐释、分析、评价、推断和解释。针对科学技术创新的评判性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价值,评判性思维的培训是高等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科研方法有三种: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毫无疑问,科研需要新,即创新性。创新从何而来?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主观主义,也不是灵光一现的机会主义,创新来源于对已有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证据、方法、理论、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理性思考和推断。此外,科研不应为创新而创新,而应为实践而创新,有科学价值的创新研究工作应该拥有充分而合理的证据支撑。而其反映到具体的科研能力上,其核心就是一种评判性思维。 具体来讲,对于新方法解决老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老问题需要新方法?为什么新方法具有解决老问题的潜力?对于 老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老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最后对于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样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值得研究?此外,与老方法相比,为什么新方法更有潜力解决该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的必要切入点。 由于科研思维过程和论文写作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更为具体的把评判性思维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 (1)研究背景 研究领域背景的重要性,比如对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研究问题 评判该研究问题对探究大的研究背景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潜在贡献。 (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必须充分评判已有文献对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4)研究假定或目标 综合评判和辩护拟定研究目标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可行性。 (5)研究方法 评判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和解决研究问题的特质和潜力。 (6)研究结果和结论 对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以现存文献为基础,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异常性等进行充分的评判,并获得具有充分证据支撑的结论。 二、一致性(CONSISTENT )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以从一致性的方面进行理解:伟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简言之,创新具有广义一致性。实际上,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可以看作一致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继承和批判。但是,一致性由于其对严谨科研思维的培训极为重要而具有特殊地位。一致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科研设计方面来看,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一个老:老问题和老方法。而对于第三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新方法和新问题的新也都不可避免属于相对意义的新。新的问题和方法往往来源于老问题或老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如同大自然的新陈更替,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究离不开对老问题和老方法的理解和评判。原理的一致性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研究策略、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变量定义等等,创新的获得来源于继承和批判,但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与前人研究的广义一致性。 而对于科技论文的撰写,一致性则更为具体。西方科研体系对科学论文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其中一致性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讲,科研存在学派,但是对于同一科研人员来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具体论文元素来讲,一致性反映在文体、格式、专业词汇使用、缩略词以及文献列表等。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成份都不容忽视。比如是否第一次定义缩略词,之后一致使用?是否具有一致字体、空行、子标题?文献列表格式是否一致?等等。 评判性思维的贫乏和对一致性法则的忽视是当今我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所在,青年科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同时时刻用最严格的一致性要求规范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三、简洁性(CONCISE ) 科研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 而简洁的表达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形象言之,简洁性法则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具体针对科研实践,简洁性法则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科研思维简洁性和外在的论文板书简洁性。 内在地,在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所有的研究策略、方法、步骤都应该无一例外的为检验研究假定或达到研究目的而服务,任何其它的多余步骤都应该排除。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被其它非当前研究内容所干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异常现象应该积极思考和观察,从而引导出可能的新的研究目标。 外在地,简洁性法则要求所有论文元素均服务于对研究结论的辩护。科研论文不是用来展示老知识,而是用来发布新知识。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容易犯错误,往往希望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论证研究结论的作用。以文献综述部分为例,在前面讲到评判文献的同时,也要注意简洁评判,文献综述应该是创新性地高度概括,只有对本研究相关的前系研究才应该进行引用,其它不相关的文献和不直接相关的内容都应该排除在评判内容之外。此外,科研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科普文献,因此应该排除学科常识性的文字和评论。 值得一提,对比西方语言文化,中华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相对的讲,中文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更严。当然,在一方面继承文字简洁性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论证的充分性。 四、清晰性(CLEAR ) 科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要求具有足够的清晰性。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论文的各个元素都应该在最应该出现的地方,不要让审稿专家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 具体来讲: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要让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五、完整性(COMPLETE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整性法则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无关文章长短。任何学术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决不容许且听下回分解。那么到底哪些元素是一篇完整论文所应该具备的呢?跟简洁性法则共轭,完整性法则要求论文包含充分论证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必要证据。换言之,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完成对提前设定的研究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假定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论文的科学价值就可以直接表现为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 具体运用完整性法则的时候,有三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1)假定最初研究目标为A, 但是在实现A的过程中,发现A不可行,却意外的发现了B。在这种情况,论文撰写应该围绕B来进行,对于A目标的辩护和相关文献最多只能作为研究背景来陈述,而对B的实现应该遵循完整性法则。 (2)论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建议。任何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定,不可避免的在实验条件、分析工具、现存理论等限制下具有局限性,所以对局限性的认识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成为了很有价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部分和完整性法则不冲突。局限性是设定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对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局限性,而绝不是完成研究目标的偷工减料。换言之,虽然论文完成了研究目标,局限性表明该目标的完成对认识研究问题的不充分性,以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设立其它补充性的研究目标以充分认识研究问题。 (3)联合论文形式。这种形式表现在针对一个研究的几个创新部分分别撰写2篇或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并使用相同的大标题和不同的子标题。这类情况通常出现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显著的创新,所以在2篇文章里分别强调方法和结果。这类形式虽然比较少见,但同样也必须遵循完整性法则,其中任何一篇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应该充分完成对该文研究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此情况下,研究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设定,比如对于方法创新论文应该以创新方法为目标,而对问题创新论文应该以探索新问题结果为目标。 【结语】 以上的5C法则基本概括了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于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讲,可以用这些法则来不断衡量自己从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所有科研活动,假以时日,便可渐渐形成好的科研习惯,从而获得比较成熟的科研思维,创造出突出的科研成果。 最后在科研精神方面,再打包附送两个C。第一个是CANDID, 那就是科研诚信,紧紧联系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就是CRAZY,,伟大的科研不是喝白开水,征服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 【参考文献】 Facione P.A. and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 In: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Millbrae, CA: Insight Assessment. Herrnstein RJ, Nickerson RS, Sanchez M and Swets JA. 1986.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279-1289. Abrami PC, Bernard RM, Borokhovski E, Wadem A, Surkes M A, Tamim R, Zhang D. 2008.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affec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a stage 1 meta- analysis . Rev. Educ. Res. 78:11021134. Quitadamo I.J. and Kurtz M.J. 2007. Learning to Improve: Using Writing to Increase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Biology . CBE Life Sci Educ 6(2): 140-154. Zohar A, Weinberger Y and Tamir P. 1994. The effect of the biology critical thinking proj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 Journal of Res. Sci. Teaching 31(2): 183-196. 黄朝阳. 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 人民日报, 2010年6月11日。 【附件】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课堂讲义 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讲义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032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何正国:清水捞鱼做科研(转)
liudongyang 2009-6-25 17:07
原题:《 何正国 :3年做了6年的科研》作者:易言 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23346 编者按:从开年之初,本报推出了60年鼎盛中国 辉煌狮山人才强校工作巡礼专题,计划用全年时间,投用大量版面,分老一辈归国教授、知名专家、服务基层专家、师德师风先进和近年引进人才等5个部分,用历史思维来审阅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点线面结合,突出重点。 截止到日前,专题中的赤子心归国教授记事栏目推出7篇报道,对上世纪50年代前归国的部分专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第二个栏目赤子心狮山之子,对我校现有知名专家和师德师风模范人物进行报道。最近科研成井喷之势的何正国教授一贯低调,对学生出了名的严格,而恰恰他的两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做出了10以上影响因子的论文。正值毕业生远赴各地之际,遂将何教授纳入该栏目的第一个报道对象,供师生借鉴、为学生壮行。 40岁的武汉人,我校微生物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组建学校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平台,对学生要求严格,领衔的课题组今年连续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发表两篇论文,影响因子都在10以上有关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何正国的信息都只是碎片,这位微生物专家低调的连想报考他研究生的外校学生都要在网上求助。 何正国比自己研究生在实验室呆的时间要长很多,以至于给实验室送水的工人找他拿水票比找学生更方便。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会严格遵循着两点一线,每天从家到实验室,总是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一直呆到很晚,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马上要到昆明医学院工作的研究生张璐感叹:这3年导师其实做了6年的事。仅半年时间,就能发出两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这在国内微生物领域团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何正国的愧疚隐藏在收获的喜悦之后:没有时间很好的陪家人,尤其是陪自己年迈的母亲。母亲是何正国回到武汉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清水捞鱼:从平常科研材料寻找创新点 2004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何正国面临着选择:英国等国外研究机构希望他过去工作,而武汉大学等国内机构也伸出了橄榄枝。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年事已高,需要身边有人照顾,何正国作出了回武汉的选择。5年过去,他很轻描淡举地回忆自己的选择:母亲、老婆孩子一大家人,不想再在外面跑了。 从1995年6月硕士毕业开始,到2004年回到武汉,何正国已经在国内跑了10年,这10年,他真正找到了科研的兴趣,学会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本领:清水捞鱼,即从平常的科研材料去发现创新点的科学思路。 1995年,硕士毕业的何正国来到荆州江汉石油学院(注:现为长江大学),从事石油地质特殊微生物的研究。因为与油田的天然关系,石油学院的横向课题很多,年轻的何正国总能在这些课题组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收入也不错。但时间长了,何正国觉得非科班出身自己很难真正融入有关石油的研究,独立开展工作、独立承担课题都很遥远,提高自己成为了最紧迫的事。1998年,何正国考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因为有了3年的工作经历,何正国重新学习的针对性很强,也格外的勤奋。1999年,中科院推出新政,博士要毕业必须有两篇SCI论文,这让一起考进该所的10多名博士多少有些措手不及,而何正国在这一年的年底就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正好此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化学系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有合作培养协议,2000年,毕业已经不是问题的何正国来到丹麦该所作访问博士。 丹麦的学习进一步开阔了何正国的视野,使得他有机会和微生物领域世界顶级科研院所接触。2001年,博士毕业的何正国很顺利的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查尔斯.尼克森(Charles C. Richardson)教授。在何正国眼里,查尔斯.尼克森这个老头似乎有种魔力:他所选取的噬菌体是个很平常的材料,各项研究做的十分充分,要出成果是很难的。但这个神奇的老头却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重大成果出现。何正国特别打了个比喻:这就像大家在清水池塘捞鱼,如果有人总能从中捞出大鱼那肯定是很有本事的。 关键不是材料、不是实验条件,而是怎样确立思路、选准角度,从看似平常材料总能找到创新点,从导师身上,何正国领悟了清水捞鱼背后的科学真谛。在哈佛期间,何正国也是利用T7噬菌体,发现了病毒的单链DNA结合蛋白C-末端小肽对其DNA聚合酶、DNA解旋酶以及引发酶等多个复制关键酶的功能有重要调控作用,在国际著名杂志JBC上发表研究论文2篇,有关研究结果最近被《自然》等杂志引用。 勤奋沉潜:3年时间成长的平台 2009年6月3日上午8点20分,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的一场硕士答辩惊动了很多人:7位微生物领域的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超级豪华答辩委员会,其中有华科的副校长骆清铭等人,有人说这堪比博士答辩委员会;副校长高翅专门来旁听;此后校园网发布的《两位女孩的答辩》短时间内点击率就达到3000人次以上。答辩会评委、副校长张献龙这样评价这场答辩:两个硕士发(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这在我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骆清铭等答辩委员则说:半年内就能发出两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国内微生物领域的团队还没有过先例。 答辩的3个硕士生都是何正国的学生,其中两个女孩在校内似乎比她们的导师更出名:郭曼曼,生科院2006级本硕连读研究生,她构建一个在常规条件下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功能基因进行方便安全研究的遗传操作平台,并寻找可能在结核病原潜伏感染及耐药性突变产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今年2月18日,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基因组研究》发表;张璐,2006级从云南师大考入我校。在何正国的指导下,她试图弄明白古菌DNA复制起始蛋白和DNA聚合酶之间存在物理的和功能性的相互作用,并希望阐明在古菌生命体中DNA复制起始和延伸两个过程之间的分子偶联机制,4月,这项由我校独立完成的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在答辩现场,委员们更关心研究思路的由来。两位女孩都坦承:自己在开始接触课题时,都曾怀疑能否做出东西来。何正国的回答给了她们底气:我给你们的都是好课题,你们可以做出发《自然》杂志的东西,也可以把整个大的课题都毁掉。 2005年9月回到学校后,何正国便是与众多研究生一起摸爬滚打,完全的沉潜下去,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蛋白质组学的平台。何正国获得了50万的启动经费,这相对后来引进人才的启动经费相比并不充裕。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焕春院士的帮助下,何正国很快参加到了一些重大项目中,结核杆菌的研究便是从这时开始启动的。 学校给予了何正国构建蛋白质组学平台的具体任务:党委书记李忠云和生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 张启发 等都对该平台寄以厚望。从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投资了600余万元来搭建这个平台。以前某些平台建设失败的阴影让部分人怀疑蛋白质组学平台组建的意义。何正国感受到了这些压力。在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他说:更多的压力都被学校领导和 张启发 院士给过滤了,这样我有了一个相对宽容的沉潜的机会。 一个完全从头开始的平台碰到了很多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任何技术储备,何正国只有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来从头摸索一切。平台没有其他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2005年来到学校时何正国带了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周俊初教授的支持下,他有了两个博士生。到2006年,又招了5个硕士生。这批学生成为了何正国工作的生力军。 充分挖掘这些研究生的潜力、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成为了何正国的重点工作。每周碰头,每两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鼓励学生大量涉猎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这位并不多说话的教授说话逻辑很强,总是用最简洁的话来回答问题。在每两周例行的研究进展中,他要求研究生:一两句话报告所看的每篇参考文献的内容,而这些学生中的勤奋者,两个周有可能会看70多篇国内外文献。 何正国的严格在生科院和农业国家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是出了名的。2006年7月,张璐来不及享受大学毕业的最后一个暑假,就来到学校进入实验室,而郭曼曼更早的时候已经开始与实验室打交道。研一有大量的课程要学习,课余的时间两位女孩被要求泡在实验室,去做一些像构建文库、设计载体等实验的基本操作。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操作,让两人开始重新认识科研,郭曼曼甚至有了句实验室的名言:如果你没成功,那是因为你失败的次数还不够多。在这样的要求下,实验室的人都非常注重效率,在实验室的每个人都在同时做几项事情,在转化的同时,还在做PCR,同时还在跑着胶。这样的氛围中,时间安排自然紧凑。科研还是要时间投入了,我们效率上来了,时间投入自然就有保证,张璐这样感慨。 何正国组建的平台在微生物的DNA复制调控研究领域一直是在与国际顶级实验室的激烈竞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两年前,他们吃了一次哑巴亏。课题组在古菌中发现了多个DNA复制起始蛋白能够协同参与DNA复制原点的识别,但这一重大发现却被退稿。而不久后,牛津大学、加州大学等国外著名机构的科学家联手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非常相似的结果。2007年8月31日,何正国至今仍很清楚的记得《科学》发表论文的日子。一方面我们吃了个亏,觉得很遗憾,但一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思路是更有信心了。今年的井喷坚定了何正国的信心,他说:更多、更大的惊喜应该在后面。 郭曼曼打算出国,张璐则要到昆明医学院工作,选择这份工作很重要的原因是男友在昆明工作。6月3日的上午,评委打分的间隙,何正国特意抽空跑出来,他一如以往的直率:答辩你们表现出还是知识面不广,暴露出你们积累还是不够;而且委员们更关心你们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评价这些研究,显然你们并没有很好的思考这些。 结核杆菌和古菌这两个国内科学界做的很多的材料,两位研究生却都做出了大文章,何正国显然更希望研究生能掌握清水捞鱼的思维方法,他叮嘱这些即将远行的弟子: 不管在哪工作,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而不仅仅是把目光盯在新的技术手段上。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