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哮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柳叶刀呼吸医学》社论:哮喘的“新身份”
fqng1008 2015-10-25 07:57
10年前,全球 哮喘 防治创议(GINA)在其报告中对哮喘的全球管理和预防策略进行了 定义 。自此之后,该组织每年更新一次的参考内容成为哮喘防治的权威。虽然该病如今发生了改变,几乎难于认识。 2015年7月GINA发布的最新指南对哮喘进行了重新定义,即“具有随时间变化的不同强度的呼吸道症状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即便有很少专家对此新定义感到惊奇。这次更新的真正亮点是GINA制定者不再相信这四种既定的哮喘亚型(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中度持续性和重度持续性)足以对哮喘进行界定,他们大胆地宣布哮喘不应该是一种最终诊断,而应该是被看成是一种概括性术语,和癌症或特异性过敏症(atopy)一样。 为此,专家们就需要应用精准医学对具有相似基因型、表型和临床特征的患者人群进行鉴别。就目前而言,这意味着治疗选择既要考虑基于人群的决策(如疗效、安全性和费用)又要考虑基于患者水平的决策(如表型、风险特征和用药依从性)。要完全识别和定义哮喘的所有亚型,我们必须对患有该病的大量、异质性群体开展严格的分析研究。 这需要采用个体化方法来管理哮喘,这点目前已广为人知和接受,并已通过各个全球倡议得到强化。这些倡议,旨在制定出哮喘的生物-临床“蓝本”。 首份长期创议已初见成效。2015年9月10日,《欧洲呼吸杂志》发表了欧洲无偏倚生物标志物预测呼吸系统疾病转归(U-BIOPRED)项目的初始参考文件。今年年初,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重度哮喘研究项目(SARP)已实现招募目标,其研究结果也有望近期揭晓。 U-BIOPRED队列研究收集了,来自11个欧洲国家16个地点的近900例哮喘患者的无偏倚数据。正如预期的一样,参考文献(对610例成人患者的分析)的结果显示,成人重度哮喘患者的症状较多、恶化情况较重,并伴有焦虑和抑郁,肺功能降低,生活质量较差。来自U-BIOPRED儿童患者队列的数据将在不久公布,学界期望期望会有相似的具有预测意义的基线结果。 这些数据有望为GINA最新更新中提出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如如何在5岁以下儿童中作出最佳的哮喘诊断等。在这个临床复杂的人群中,儿童期哮喘的个性化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对创建患者风险预测和制定治疗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U-BIOPRED的参考数据偏于保守,但这却可为未来的分析奠定基础。U-BIOPRED采用最新科技收集数据,不仅对每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检测,还对每位患者的脂质组(lipidome)、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进行了定义。希望通过运用知识管理平台如非营利性TRANSMART工具,对这些微观层面上的数据进行查询,将有助于专家对不同的 哮喘 表型进行区分,以制定新的或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令人欢迎的是,U-BIOPRED对数据共享持开放态度,公共数据库可提供组学数据(omics data),所有临床结果可在发表12个月内开放访问。此外,尽管许多其他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但此项颇具思想的项目(ideological project)似乎已取得成功。它挑战了科学研究文化,即如何通过全欧洲学术界、企业界、患者三方间的成功协作,对数据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 像U-BIOPRED和SARP这样的创议项目应该备受欢迎,随着这些长期项目的开花结果,将来哮喘的管理也将产生更多令人激动的成果。专家们应该对新型哮喘这一概括性术语下某一疾病的潜在应用持乐观态度,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明白,该疾病的各种亚型并不是必需的终点。真正需要的是临床相关的各种表型,这将有助于优化患者管理和治疗。 虽然U-BIOPRED的参考数据偏于保守,但这却可为未来的分析奠定基础。U-BIOPRED采用最新科技收集数据,不仅对每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检测,还对每位患者的脂质组(lipidome)、代谢组、蛋白组和转录组进行了定义。希望通过运用知识管理平台如非营利性TRANSMART工具,对这些微观层面上的数据进行查询,将有助于专家对不同的 哮喘 表型进行区分,以制定新的或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令人欢迎的是,U-BIOPRED对数据共享持开放态度,公共数据库可提供组学数据(omics data),所有临床结果可在发表12个月内开放访问。此外,尽管许多其他的项目均以失败告终,但此项颇具思想的项目(ideological project)似乎已取得成功。它挑战了科学研究文化,即如何通过全欧洲学术界、企业界、患者三方间的成功协作,对数据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 像U-BIOPRED和SARP这样的创议项目应该备受欢迎,随着这些长期项目的开花结果,将来哮喘的管理也将产生更多令人激动的成果。专家们应该对新型哮喘这一概括性术语下某一疾病的潜在应用持乐观态度,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明白,该疾病的各种亚型并不是必需的终点。真正需要的是临床相关的各种表型,这将有助于优化患者管理和治疗。 阮秀荣(译) 《 柳叶刀 呼吸医学 》原文链接: A new identity for asthma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美国人的结论下得太早
热度 7 qpzeng 2015-7-6 09:15
据《参考消息》载文,有个美国人把自己患上哮喘归咎于北京的雾霾,现在认错了!因为他回国后只服用了一点抗生素,居然就把哮喘治愈了。 这个消息可能令饱受雾霾之苦的北京人感到舒心了,也让国家和中央机关主管环保的官员如释重负!可是,这个消息真假难辨,倒是露出很多破绽。 首先, 作为一个医生, 他 连自己患了肺炎也懵然不知?如果是细菌性肺炎,必然会咳痰,而这不可能是哮喘的症状。 其次, 对于诊所同事一句“可能有哮喘”,他就轻信而不做全面 身体 检查?这个美国人也太缺乏起码的健康常识了,我甚至断言他的医术也不怎么样。 还有, 哮喘的发病原因很复杂,至今也无定论,有人不得不提出所谓“卫生假说”(hygien hypothesis ) ,即 幼年接触病原微生物太少导致成年哮喘 。 即使雾霾不是引起哮喘的主因,但也不能排除它加重哮喘的可能。尽管不是每个接触雾霾的北京人都会患上哮喘,但各自的遗传背景及不同的雾霾成分可能起关键作用。 所以,我认为这个美国人的结论下得太早! 当然,我本人 认为哮喘不太可能是单纯由雾霾引起的,而罪魁祸首恐怕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由于雾霾中不排除有活细菌污染,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雾霾与哮喘发作的关系。 细菌类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愈,但也可以通过注射卡介苗素得以缓解。前一种治疗方式是消除了刺激免疫反应的抗原,后一种治疗方式是提高免疫力最终清除抗原。 附: 美国医生:我曾把患哮喘归咎于中国空气污染,我错了 2015年07月05日 16:51 来源: 参考消息网 1742 人参与 42 评论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8年的美国医生,误以为北京的雾霾、糟糕的环境导致自己患上哮喘,最终离开中国。但回国后,他“以为的哮喘”居然因为肺炎的抗生素被治愈了。他突然醒悟,自己的症状很可能与中国的空气污染无关,而仅仅是一种感染,是那种人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的感染。6月30日,他在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公开,并称“我和同事自然地认为患上哮喘是因为北京的天气污染,但我们都错了。令我很不安的是,我怎么这么容易就准备打很流行的‘归咎于中国’这张牌。” 美国医生理查德·圣西尔 以下是美国“石英”财经网站全文,参考消息翻译: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6月30日刊登题为《我把自己得哮喘一事归咎于中国的空气污染,但我错了》一文,作者为理查德·圣西尔。全文如下: 既然几个月过去了,而且我又沐浴在夏日的阳光里,我可以肯定地承认,我度过了一个极为不健康的冬天。事情始于去年11月,当时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骨折。更糟糕的是,去年12月我被确诊患上哮喘,需要两个呼吸机才能呼吸顺畅。 一天早上,我醒来后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最终去找我诊所里的一个医生同事。呼吸测试显示我的肺功能只有60%正常运行,她说我可能有哮喘。我当时压倒一切的想法就是将其归咎于中国的空气污染。 成年人突然得哮喘并不常见,我当然一门心思只是怪罪于空气污染。在北京生活了8年之后,尽管我一直迷恋于努力避免空气污染的影响,我认为我还是没能逃掉。我觉得自己真像个傻瓜,居然认为自己能避开污染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我的所有博客都是关于口罩和净化器的;我的视频演讲谈的都是关于在中国如何健康地生活;我的书也是鼓励人们在中国健康地生活。突然,我感觉一切都是一厢情愿。 我觉得陷入困境,无助地对抗令人窒息的魔鬼。我甚至考虑先前不具吸引力但是不言自明的“治愈”方式:逃离中国。 我写了一篇很长的博客文章,讲述我的病情及其对我在这里的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记录下我如何拼命试图保护自己免遭污染影响。在初稿完成之后,我很满意它能够完美地捕捉到我的状态。但我没有把它贴出来,这是为了便于以后进行修改。 现在,几个月后,我很欣慰我没发表这篇文章,因为被诊断的哮喘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现在我知道,我的症状很可能与中国的空气污染无关——它是一种感染,是那种人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的感染。令我很不安的是,我怎么这么容易就准备打很流行的“归咎于中国”这张牌。 这一发现源于除夕夜。当时,我醒来时觉得喘不过气,还伴随着发烧和头痛。于是,我的家人大半夜在医院的急诊室陪我。在那里,我被诊断出患有肺炎,并开始使用抗生素。7天后,我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包括哮喘。 抗生素杀死了细菌。这种药不仅彻底治愈了我的肺炎,而且还有我认定的哮喘。 回过头来看,我和我的同事一开始怪罪于空气污染并非是一个不合逻辑的假设,因为我的症状最初没有肺炎感染的典型特征。而且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可导致哮喘病恶化。但是实际上,它可以让我这样一个健康的人新患哮喘的证据却不那么明显。 在北京生活,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当地人,都会本能地抱怨我们的许多环境麻烦。因此,我的同事和朋友自然就认为,我怀疑得上的哮喘是空气污染造成的。但我们都错了。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23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呼出气一氧化氮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有助于哮喘分型
medjaden 2015-2-3 19:34
哮喘可以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 eosinophil asthma , EA )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 non-eosinophil asthma , NEA )。其中 EA 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而 NEA 则对激素治疗反应欠佳。因此,在哮喘的诊断成立之后,对其进行分型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临床实践中,划分 EA 和 NEA 的依据主要是痰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即通过高渗盐水诱导患者的痰液,然后通过染色对痰中的细胞进行分类,计算嗜酸性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通常定义 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大于 3% 为 EA ,反之则为 NEA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渗盐水诱导痰液的检查方法本身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需要特殊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技师、检查周期较长等,且对部分严重哮喘病人,由于气道本身较为狭窄,往往难以采集到足够的痰液标本用于检查。 近期Thorax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 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浓度有助于判断哮喘患者的类型。该研究的人群共分为两个队列:测试队列和验证队列。前者由110名轻中度哮喘患者组成,后者则由37名中重度哮喘患者组成。研究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FeNO 和血清periostin 鉴别 EA和NEA的价值。结果他们发现,在测试队列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FeNO区分EA和NE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和0.78(P均小于0.01),且两者AU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表明二者对鉴别EA和NEA具有一定价值,且二者鉴别价值相当。嗜酸性粒细胞鉴别EA和NEA的的最佳界值为0.27×109/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8和0.91。FeNO的最佳界值则为42 ppb,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2和0.92。另一方面,血清periostin鉴别EA和NEA的AUC则为0.55(P=0.44),表明其对EA和NEA的鉴别价值有限。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三者联合鉴别EA和NEA的AUC为0.88,提示上述三项指标联合使用可能无助于提高鉴别EA和NEA的准确性。考虑到部分学者认为应以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大于2%作为划分EA和NEA的依据,本文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在该划分标准下,上述三个指标对EA和NEA的鉴别价值。结果发现,无论是以2%还是以3%作为划分EA和NEA的标准,上述三个指标对EA和NEA的鉴别效率仍然相似。最后,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作者还在验证队列中对上述三个指标的鉴别效率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测试队列中的结果大同小异。 与痰查嗜酸性粒细胞相比,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 FeNO 检查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可能会更受临床亲睐。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通过检查哮喘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FeNO,有助于鉴别EA和NEA。 美捷登编辑:晋川 (本文仅代表编辑观点) 相关链接:http://thorax.bmj.com/content/70/2/115?etoc
个人分类: 美捷登观点|5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餐桌上听来的故事:她通过Google Scholar资料救了女儿的命
热度 63 cherrylu1960 2014-7-13 00:59
相信科学网上很多从事研究工作的博主都有使用 Google Scholar 的经历,但据 Google Scholar 资料救命的经历估计没有。作为一个不怎么做研究的人,其实我以前很少接触 Google Scholar ,顶多上知网查查资料什么的,更多的是遇到问题问百度大叔。但也越来越发现,这个百度上的很多东西其实是很不靠谱的。与我同样想法的不少,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她不大相信百度,只相信 Google Scholar 的科学结论。 昨天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和办公室的同事闲聊,聊到她小孩看病的经历什么的。旁边恰好坐着一位平时不怎么熟悉的科普研究所的女老师,挺爱说话的,主动和我们搭 讪 ,渐熟。最后她忍不住给我们讲了一件她特别引以自豪的真实故事:她的女儿在美国的一所大学读书,活泼好动,一次运动后突发严重哮喘,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吓坏了。到当地医院诊断为运动性哮喘。接后的几天,又发作过几次,药物作用不大。发现有时发作与运动并无太大关系。求助国内亲人,妈妈知道了,自然焦急万分。因为哮喘有时也会要命的。她决定自己参与对女儿病因的查找。 这位老师虽然是学工科的,但平时特爱琢磨有关健康的事,爱查资料,研究点有关健康疾病的大事小事。针对女儿的病情,凭她的“经验 ’”, 哮喘大多与过敏有关,于是详细询问了女儿近一段时间的饮食,接触物,包括吃的保健品什么的,发现女儿和当地许多人一样,都在食用一种保健品,大体是成分复杂的营养品,可以减肥,保持体力什么的。这位老师于是开始在 Google Scholar 上查询有关这种保健品的所有信息,因国内 Google Scholar 已被封,只能辗转翻墙,以期查到更多关于这种保健品的功效,人群平均反应什么的,关键是弄清它的成分。涉及的化学成分太复杂了,很难彻底搞清楚。她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原来这种保健品中除各种化学成分外,还含有一种中药成分——车前子,这引起了她的极大关注,会不是是这种东西导致的过敏呢?于是详细查了有关车前子是否会引起过敏哮喘的信息,结论是肯定的。于是,立即给她女儿打电话,靠知千万不要再吃这种保健品,此时,离她女儿登机到另一个城市仅仅有两个小时,要知道,飞行过程中如果哮喘发做是比较危险的。 结果大家都猜到了,这位老师用了两天的时间查遍 Google Scholar 上的相关学术资料,成功找到了导致她女儿哮喘发作的元凶——车前子,成功消除了她女儿的过敏症状。也认为,她运用自己的智慧、选用正确的搜索软件成功救了女儿的命——尽管说的似乎有点夸张。 这仅仅是个个例。但能说明几个问题:其一,要有科学的质疑精神,治病和防病不仅是医生的事情,更是病人及其家属的事情,他们最了解病人的生活细节,发病的背景。很多时候,医生掌握的信息不可能全面,判断不一定是对的,病因也要靠病人自己努力找;第二,像这位老师这样善于质疑,又有能力破疑的不多,说明知识基础的重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有好的外文基础的重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重要,谁说读书无用?读书可以获取知识,知识到关键时候可以救命呢?第三,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包括饮食上的细节,形形色色的过敏反应、形形色色的过敏性哮喘,发生率虽然很低,但有时会致命,不明成分的慎吃,要善于怀疑。人体个体千差万别,自己研究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往往比依赖医生的诊断重要。 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加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度,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但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普及知识的问题,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更重要。很欣赏这位老师的做法,也希望更多人分享他们科学解决生活中难题的经验。学会质疑,不要轻信,带着问题不断补充知识,进行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同样都很重要吧。 r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7209 次阅读|122 个评论
[转载]甘露醇激发试验在哮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gingkoger 2014-5-29 22:23
甘露醇激发试验在哮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2014-05-26 18:16 来源: 丁香园 作者:阳光无畏 甘露醇试验是一种易于操作、安全、标准的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上用于哮喘诊断。其敏感度中等,能发现大约60%的哮喘患者。因此,试验结果阴性时不能排除哮喘。甘露醇试验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对有症状的疑似哮喘患者而言,甘露醇试验阳性提示哮喘可能性高,且存在气道炎症,对于患者的抗炎治疗非常有帮助。 本综述介绍了目前甘露醇在临床上或临床试验中使用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该试验的有效性等突出问题进行讨论。 概述 哮喘是少年儿童和青年人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发病率较高。因为哮喘病情易反复,很多患者就诊时肺功能往往正常。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用来检测那些有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疑似哮喘患者。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多种支气管激发试验,但大多数试验的设备及校准要求高,且仅能够在有三级专业设置的地方实施。 甘露醇试验则较为人性化、安全、可重复性好,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广泛使用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个明确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准备工作少且无需校准,这使得现在很多诊所也能够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而这之前,即使检测可使患者获益,他们也无法对患者进行检测。 但甘露醇试验的敏感度约只能识别60%的哮喘患者,这可能是个问题,因为很多临床医生习惯把激发试验阴性作为哮喘的排除手段,同时这可能会导致哮喘的诊断不足。 而甘露醇试验的一个优点是特异性高,通过刺激气道的炎症细胞,促使支气管收缩介质释放,并作用于气道平滑肌。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程度与对甘露醇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试验阳性高度提示哮喘,极少数非哮喘患者也有反应,但这与直接激发试验(比如乙酰胆碱激发试验)明显不同,后者中很多非哮喘患者常有阳性结果。 考虑到甘露醇试验特异性高,试验阳性对于发现病情处于显著活动期的哮喘患者是有帮助的,这部分患者需要规律抗炎治疗,而试验阴性可能提示病情活动度低,无需抗炎治疗。 尽管甘露醇试验使用地越来越多,但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比如关于甘露醇的最佳利用及试验的解释说明等。下面介绍目前临床上或临床试验中甘露醇试验有效性的知识,并讨论与该试验最佳使用相关的突出问题。 甘露醇试验作用机制 甘露醇试验是一种间接支气管激发试验,与其他间接激发试验如运动激发试验、一磷酸腺苷吸入激发试验、高渗盐水吸入激发试验等相似,均通过诱导气道炎症细胞释放支气管收缩介质,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 相反,直接激发试验(比如组织胺或乙酰胆碱激发)则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的毒蕈碱受体,不管气道有无炎症,均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 甘露醇是一种糖醇 ,不易被机体吸收。受试者吸入甘露醇时,其可停留在气道表面,增加局部渗透浓度。为保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 衡,细胞内水分移出气道,引起细胞收缩。这一钙离子依赖过程可引发炎症细胞释放支气管收缩介质(比如组胺、前列腺素类、白三烯),最终导致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收缩。 对吸入甘露醇做出反应过程中,肥大细胞扮演了重要角色。甘露醇激发试验后,尿液中代谢物的浓度(白三烯E4、列腺素D2)和肥大细胞标志物(α9β11-PGF2)水平显著升高,且奈多罗米钠(一种肥大细胞稳定)可降低机体对吸入甘露醇的反应,其可能的机制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前列腺素D2。 甘露醇试验实施方案及说明 干燥的甘露醇制成微粒大小可吸入的干粉,封装后通过吸入器给药。 甘露醇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标准包括一个手持式干粉吸入装置和19粒含有甘露醇干粉的胶囊。根据气道高反应性的有无,该试验所需时间为3-31分钟 (平均17分钟)。蓄积试验过程中需要增加气道渗透浓度以便引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试验过程中应避免任何延误,超过35 分钟的试验应作废。 出于安全考虑,当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比70%时,不应实施甘露醇激发试验,以免造成支气管过度痉挛。吸入甘露醇试验可代替运动激发试验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鉴于很多药物能够影响甘露醇试验的结果,所以试验前应停止使用(见下表1)。 表1.甘露醇试验操作方案 甘露醇试验有标准化的操作方案,试验用试剂盒中有吸入器和胶囊(含有吸入用甘露醇粉),每剂量吸入60秒后测量两次FEV1。患者FEV170%预计值方可进行测试,并确保测试之前患者没有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抗组胺药物。试验必须在35分钟之内完成,超出这个时间限制可能会得出假阴性结果。 进行试验前6小时不要吸烟、当天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机体对吸入甘露醇的反应,很大可能是因为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后导致能引发平滑肌收缩的介质减少。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的数据也表明,在使用孟鲁司特钠后,甘露醇试验恢复时间缩短,但机体对吸入甘露醇的敏感性并未降低。 尚未有呼吸系统感染影响机体对甘露醇反应的研究,但人们认为在下呼吸道感染后6周内不宜行甘露醇试验,因为这段时间内气道反应性可能是升高的。 试验初始时,吸入空胶囊(0mg甘露醇)。每一次剂量吸入后都重复测量FEV1(使用两次可重复测量FEV1值的最高值),空胶囊吸入后的FEV1值作为基线值,与接下来的FEV1值对比。逐渐增加吸入甘露醇的剂量(5、10、20、40、2*40、4*40、4*40、4*40mg),直至基线FEV1值下降15%,或连续两个剂量后FEV1值下降10%,或蓄积剂量已达到总量635mg。该试验只需1个肺活量计便可完成,无需其他医疗设备。 PD15表示使基线FEV1下降15%所需的甘露醇剂量,描述了机体对甘露醇的敏感性。可用于总结试验结果。另外一个报告甘露醇试验的方法是甘露醇反应度,称为反应剂量比率(RDR),以FEV1的下降率/甘露醇剂量的比值来计算。 例如,一受试者在累积使用635mg甘露醇后其FEV1较基线值下降了15%,那么其PD15是635mg,而RDR为0.024%(FEV1下降值/甘露醇剂量=15% / 635mg)。使用RDR值的好处是为试验阴性的受试者提供了对甘露醇反应的量化指标,FEV1下降低于15%为阴性。 吸入甘露醇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咳嗽。在一项纳入2005名受试者的甘露醇激发试验相关III期临床试验中,对甘露醇与高渗盐水进行比较,甘露醇试验组83%的受试者发生咳嗽,而高渗盐水试验组发生率为73.5%。甘露醇激发试验组的严重咳嗽(严重到停止试验)发生率仅有1.3%。 部分患者发生咳嗽或头痛等不良反应,且无法重复试验。但是,在使用甘露醇试验监测哮喘病情的STAMINA研究中,没有患者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表明甘露醇试验还是可以在大多数患者身上重复实施的。 试验开始当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6.1%),其次是咽痛(2.6%)和咳嗽(1.3%)。在试验7天内,头痛是两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甘露醇组12.4%,高渗盐水组14.5%)。通常来说,甘露醇试验是安全的,在III期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在一项纳入592名受试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哮喘组FEV1平均下降21.0%,非哮喘组平均下降5.5%。592名受试者中,仅有14名FEV1下降超过30%。大多数受试者的FEV1值可在60分钟内自发恢复到基线值的95%,无需药物干预,但如果试验过后即刻给予β2受体激动剂则可使 FEV1在20分钟内完全恢复。 甘露醇试验结果解析 甘露醇试验阳性是指较基线FEV1值下降15%(与吸入0mg胶囊以后测量到的FEV1值比较)。在年轻健康受试者中,最高反应观察值为10%,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下降10%可作为阳性反应的临界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少数研究表明,受试者可能对试验有不正常反应,比如受试者有慢性咳嗽或其他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近期有肺部感染或受试者吸烟等,这部分受试者中,26%试验结果为阳性,吸烟受试者在戒烟后其甘露醇反应可恢复正常。这一观察结果提示了其他类型气道炎症也可导致对甘露醇反应增高。在解释甘露醇试验结果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其他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的可能性,比如吸烟、近期肺部感染等。 如果使用甘露醇试验作为临床试验中一种衡量哮喘控制程度的方法,则在重复试验时,如果受试者对甘露醇的反应随着剂量加倍而有所不同,则本次试验结果应作废。因此,对甘露醇有轻度气道高反应性的哮喘患者而言,其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可能在阴性和阳性之间自发性改变。鉴于此,把吸入甘露醇剂量310mg作为界限纳入阳性标准是值得推荐的。 诊断和监测哮喘 哮喘的诊断过程包括三大主要部分:明确诊断(是哮喘吗)、确定治疗(病是否需要规律抗炎治疗)、预测疗效(治疗对病人是否有帮助)。一旦治疗开始,评估疗效很重要(哮喘控制改善了吗),还要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治疗(是维持、升高还是降低治疗级别)。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有效的、可重复的、能够反映潜在疾病过程和判断预后的病情指标来解决。虽然仅凭症状便可做出哮喘诊断,但强烈推荐进行客观试验以便确诊,避免误诊。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哮喘是一种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且一旦诊断为哮喘,便会对患者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年轻患者,因为他们不能像健康人一样可以享有完整的健康保险和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 同时,很多国家的哮喘患者诊疗不足,对患者本身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影响都很大。 由于哮喘易反复,确诊较为困难,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其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因此,肺量测定法(包含可逆性试验)对哮喘诊断的敏感性较低,不能据此排除哮喘。如果患者肺功能正常,那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支气管激发试验。 GINA 哮喘管理指南建议把症状、肺功能、症状缓解药物的使用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哮喘的控制情况。由于很多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正常,因此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哮喘控制的主观衡量指标来调整治疗。这种情况下,推荐增加其他客观哮喘控制指标(如气道高反应性)。但现行评价哮喘控制的方法并没有包含这些客观指标,没能做到有效利用。 甘露醇试验作为哮喘管理手段是有优势的,因为患者对试验的反应情况可反映出气道炎症的控制程度,而后者与哮喘控制程度有关,该试验还可预测降低激素剂量后哮喘的恶化情况。此外,由于甘露醇试验可模拟运动时气道水分丢失所造成的生理刺激,所以它非常适合评估运动相关症状和对申请某些有体力要求的职业(如军人、警察)人员进行筛选。 下面将继续讨论甘露醇试验用于哮喘诊断、评估哮喘控制、预测机体对治疗的反应和调整哮喘治疗的有效性。 甘露醇试验对哮喘诊断的有效性 很多确诊或疑似哮喘诊断的成人或儿童研究表明,甘露醇试验对哮喘诊断具有有效性。甘露醇试验对哮喘诊断的敏感性取决于这些研究当中哮喘的定义。哮喘作为一个临床诊断,由呼吸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肺功能做出诊断,甘露醇试验在成人患者中的敏感性为55%-59%,儿童患者中为43%-44%(表2) 表2.甘露醇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很多关于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对甘露醇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做了检验。总体上这些研究均表明甘露醇试验在哮喘的诊断中具有中等敏感性,而特异性较高。 但当哮喘诊断建立在有哮喘症状和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其他刺激如运动或乙酰胆碱激发)时,根据人群测试结果显示,其敏感性可提高到60%-90%。这反映出哮喘的临床诊断囊括了更多患者,一些更为轻微的哮喘患者可能不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吸入激素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因此,这类哮喘患者对甘露醇试验敏感性较低,Brannan等人报告为51%。 因为甘露醇是通过刺激气道炎症细胞来发挥作用,所以患者对甘露醇的反应性取决于气道炎症活动的程度,因此,该试验的特异性很高,很少有非哮喘患者出现阳性结果。虽然仍缺乏受试者具有临床代表意义(有疑似哮喘呼吸道症状)的大型临床研究,但目前的证据认为甘露醇试验阳性高度提示哮喘诊断。 相 比较而言,乙酰胆碱或组胺试验都是直接激发试验,激发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受体,这些激发试验特异性较低,非哮喘患者也可呈阳性,包括无症状受试者和具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比如咳嗽或鼻炎)的患者。对于这部分患者,解释其直接激发试验阳性结果较为困难,且对于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也无太大临床意义。 此外,人们一直在探讨,究竟直接激发试验是否可作为一个诊断哮喘的敏感性手段。在一项关于甘露醇试验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中,对甘露醇与乙酰胆碱试验对疑似哮喘患者诊断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有趣的是,与甘露醇试验相比,乙酰胆碱试验对发现哮喘的敏感性稍低(51%vs55%)。 该临床试验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且严格按照GCP标准执行的临床试验,其结果表明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敏感性并没有先前认为的那么高。这个发现或许对评估疑似哮喘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甘 露醇试验的敏感性较低,故不能据此排除哮喘诊断,但其特异性较高,所以是发现有气道炎症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有反应)的较好手段。最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该研究结果认为:甘露醇试验阳性提示患者对吸入激素治疗有反应,经吸入激素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 甘露醇试验模拟了运动过程中气道水分丢失对气道造成的生理刺激。因此,该试验在发现有运动相关症状患者的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EIB)中起重要作用,而且研究已经表明,甘露醇试验在对有身体素质要求的职业(比如优秀运动员、消防员、军人)中发现EIB和哮喘个体的敏感性较高。 因此,在申请进入军队或警察部门时,常使用甘露醇试验排除有明显运动诱发支气管收缩的个体,且该试验在这些场合上用得更频繁。 当前,甘露醇试验在哮喘诊断中扮演的角色需进一步明确,而且需要在具有代表性的、非选择的疑似哮喘人群中与其他标准诊断试验进行对比。 目前尚未清楚如何在哮喘诊断策略中更好的利用甘露醇试验,仅在可逆性试验阴性的时候才做甘露醇激发试验吗?甘露醇试验是肺功能正常患者的第一选择吗?什么时候选择甘露醇试验而不选择直接激发试验呢(比如乙酰胆碱)? 当为了确定哮喘诊断,以便着手规律的抗炎治疗时,可行甘露醇试验。若阳性则强烈提示气道高反应性,后者与显著气道炎症有关(见下表)。 当哮喘诊断可能性较低,但为了排除哮喘诊断时,可进行直接激发试验,若结果阴性则表明呼吸道症状并非由气道高反应性引起。 表3.甘露醇试验结果分析 甘露醇试验通过刺激气道炎症细胞发挥作用,试验阳性提示哮喘诊断,且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甘露醇试验的敏感性中等,在控制良好或轻度哮喘患者或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当中可为阴性。 如果试验持续时间超过35分钟,或者试验之前进行了剧烈运动,均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吸烟或慢性咳嗽均可引起患者对甘露醇的反应增高。健康人行甘露醇试验,其FEV1下降值罕见高于10%。 甘露醇试验评估哮喘控制的有效性 哮喘控制情况的评估是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治疗决策的基础,也是疗效评价的指标。未控制的哮喘患者需要着手治疗或升阶梯治疗,而控制良好则可能需要降阶梯治疗。通常由症状频率、症状缓解剂的使用、肺功能水平和急性加重等情况综合评价哮喘控制情况。 但是,很多哮喘患者一些症状并未报告,而其他患者报告的如运动中气短等症状又不足以反映哮喘控制的不足。因此,对哮喘控制情况进行客观可靠的衡量很重要,在临床上如此,在研究新的抗哮喘药物的临床试验上也应该如此。衡量哮喘控制情况必须反映其生理机制,如气道炎症和气道收缩性,这些可提示哮喘的预后并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激发试验为阳性的哮喘患者往往提示哮喘控制不佳,因为其气道炎症更为严重,呼气流量峰值变异率更高,且哮喘症状多与生活质量差相关。 甘露醇试验阳性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活跃,而阴性则提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可能性很小。研究表明,82%的甘露醇试验阳性患者其呼气一氧化氮(eNO)20ppb。相比之下,无气道高反应性的患者中仅有15%超出这个数值。 此外,对甘露醇有反应的患者中有56%痰液嗜酸性粒细胞3%,70%痰嗜酸性粒细胞1%。相比而言,对甘露醇无反应的患者中,两者均为0(Porsbjerg CEA 2008)。27%的甘露醇无反应者其PEF变异率20%,而77%甘露醇反应阳性者其PEF变异率20%。 尽管甘露醇无反应者的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没有增多,且PEF变异率20%的患者较少,但其中54%的患者有持续性哮喘症状,而这在临床上可能理解为哮喘控制不足,因为临床上仅凭症状和肺功能来评价哮喘控制情况。 与此同时,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性与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活跃程度有关,后者可由痰嗜酸性粒细胞或呼出气一氧化氮(eNO)来评估。这表明可能随着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活跃程度的增加,使基线FEV1下降15%所需的甘露醇剂量(PD15)将减少。 一项小样本量研究认为,患者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与痰嗜酸性粒细胞无关。但该研究只纳入了31名已经接受吸入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仅获得19名患者的痰液,且这19名患者的气道炎症较为轻微。 目前需要开展更大型的研究来证实在相关患者群体中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气道高反应性(甘露醇激发试验)之间的关系。甘露醇试验预测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佳界限值仍未明确。 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可预示降低吸入激素剂量过程中哮喘有恶化可能。相反,也可能预示在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甘露醇试验)程度降低,急性加重次数减少。 尽管仍需更多证据支持,但这些研究结果均支持把甘露醇试验作为一个客观的哮喘控制衡量指标。需要一项纳入更多哮喘患者的临床试验来确定气道高反应性(甘露醇试验)与哮喘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并由一系列临床公认数据对这些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估。包括症状评分、速效β2受体激动剂的使用情况、急性加重次数、峰流量变异率和气道炎症的衡量(比如eNO、痰嗜酸性粒细胞)。尤其是需要明确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甘露醇试验)的改变转化成对哮喘预后有影响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 甘露醇试验预测治疗反应的有效性 哮喘患者甘露醇试验阳性预示着对吸入激素有反应。Brannan等人发现,哮喘患者在吸入激素治疗后,其气道高反应性(甘露醇试验)程度显著下降。气道高反应性程度的降低与FEV1和症状的改善相关。 最近一项由Baraket等人开展的研究中, 22个甘露醇试验阳性的哮喘患者分别吸入低剂量 (11人)和高剂量(11人)丙酸氟替卡松治疗。 两组均甘露醇PD15均升高大约3倍剂量,同时ACQ(原文献为AQLQ)评分也有显著改善。 这些研究表明,经过激素治疗后,患者对甘露醇试验的反应是可逆的,而且气道对甘露醇高反应性的改善与症状改善相关。此外,气道对甘露醇高反应性程度的降低与eNO水平显著降低有关,这表明气道对甘露醇高反应性程度的改善可以减轻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的程度。 这些观察结果认为,临床上可用甘露醇试验阳性来预测哮喘患者对吸入激素治疗的反应,也可据此在临床研究上筛选患者进行抗炎治疗。 问题是这些研究只纳入了甘露醇试验阳性的哮喘患者。因此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患者对甘露醇试验反应性的改善是否是病情控制所必需的。为了在哮喘管理中更好的运用甘露醇试验,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纳入更多的非选择性分组的哮喘患者(不管患者对甘露醇是否有高反应性)。 此外,甘露醇试验预测患者对抗炎治疗反应的有效性尚未与临床上其他哮喘控制指标相比较,比如症状评分,肺功能检查(包括可逆性试验),呼气流量峰流速(PEF)监测和呼出气一氧化氮含量(eNO)。 甘露醇试验监测哮喘病情的有效性 迄今仅有一项临床研究评估了甘露醇试验在哮喘病情监测上的有效性, 即STAMINA研究。该研究纳入了119名甘露醇试验阳性的哮喘患者,予吸入环索奈德治疗,然后根据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状况,或根据患者症状、使用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情况、肺功能水平和PEF变异率等,每2个月增加剂量,该研究总共持续了12月。 实验组(气道高反应性治疗组)每天给予较高剂量的环索奈德进行治疗(514μg VS 208μg),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程度显著降低(1.56倍剂量,原文献1.52),FeNO和血清ECP水平也降低,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也降低,而对照组甘露醇的RDR(相对剂量反应)并无减小。 该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气道高反应性治疗组)报告的哮喘症状、症状缓解剂的使用、轻度急性加重的次数(84% vs 115% )均比对照组少,但两组主要终点(严重急性加重的减少)并无明显差异。很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纳入的多数是轻度哮喘患者,且该研究中每年每人总急性加重率仅有0.2次。 这些研究结果需要更大型的、纳入更多严重哮喘患者的临床研究来确认,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对甘露醇气道高反应性的状况来调整(增加或减少)吸入激素剂量,但上述研究结果足以表明甘露醇试验可作为一个监测哮喘病情的手段。 结论 甘露醇试验是第一个被卫生当局批准用于临床诊断哮喘的支气管激发试验,该试验在很多国家可作为商业用途,包括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很多亚洲国家,其主要实践优点是仅需要一个肺活量计就可进行测试,这也促进了该试验的广泛使用。 甘露醇试验的临床优点是它可以发现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后者是由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所造成,因此,试验阳性提示哮喘控制不足和预测对抗炎治疗有反应。反之,试验阴性提示哮喘控制良好,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存在可能性较低,且不易出现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 所以,试验阴性提示可能无需抗炎治疗,或者降低抗炎治疗强度。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甘露醇试验在哮喘治疗上的指导作用,且需要明确在哮喘管理体系中如何更好地把甘露醇试验与其他哮喘控制指标(比如eNO)联合运用。 专家评论 甘露醇试验的发展使得这项安全且重复性好的支气管激发试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甘露醇试验的明确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准备工作少,且无需校准。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咳嗽,但大多数患者能顺利完成测试,且没有报道有严重不良事件。这表明该试验使用较安全,即使在医院外的私人诊所也能开展。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私人诊所在开展该试验,而在这之前,这些诊所都是不能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甘露醇试验更进一步的优点是有标准化的操作方案,这有利于对比不同诊所之间的试验结果,而且该试验也是临床试验中评估气道高反应性的理想工具。 随着甘露醇试验在临床上使用增多,有必要对诸如该试验如何最好地用于哮喘诊断、评估哮喘控制情况和调整治疗等问题做进一步验证。 未来五年 甘露醇试验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而且将会成为临床上诊断哮喘的标准测试。由于本试验有标准化的操作方案,所以不同诊所不同国家的试验结果均有比较价值,而这可能是该试验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作为结果衡量标准而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2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霾物质污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一因素
shihesun 2014-3-9 12:16
人类物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制造了复杂的霾物质微颗粒:工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在高空和低空制造了细微的物质颗粒;数量庞大的烟草、秸秆、森林大火焰烧成尘埃与火山喷发的物质一起升腾到十米、百米、千米空间;无数的明星导演制作的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剧制造了更加丰富的物理污染、化学污染。 人类的呼吸系统、动物的呼吸系统、植物的呼吸系统,都成为了空气的过滤器、高级净化器。 是玩笑吗?不是的,凡是地球生物按照自然需求的消耗与排放,都是平衡的。数量超过70亿的人类肺部过滤物质、净化空气的能力,目前处于生物界首位——倡导有关人类做一个呼吸系统净化空气总能量的研究。 人类吸入的霾物质颗粒绝大多数都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直接导致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一医学界至今还是不治之症的社会问题。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第四位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尘肺病等病症,均是目前药物难以根治的疾病,是世界性临床医学难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直接导致人类死亡疾病原因中,排第四位。 目前医院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法主要是两类,一类治疗方法是传统的药物治疗。到今天为止,无论是中医药,还是西医药,没有可以治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效药物产品问世。只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反应的药物产品,特别是,没有可以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的药物产品。 因此,不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可以直接导致患者死亡,而且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并发症,也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肺部疾病的并发症如心脏衰竭、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肺部血栓、自发性气胸......任何一种病症,均可以引发其他病症而形成难以治愈的多种综合并发症)。在此期间,给患者带来的各种痛苦程度只能够用一句形容:生不如死。 那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真的一旦有了,就是不治之症了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个人人都得的病,很多很多人不是没有因此死亡吗? 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肺我们身体内脏器官唯一与外界联通的器官,因此,肺部组织最容易受到外来物质的影响、特别是微小物质颗粒可以直接导致肺泡进气、溶气的基本功能下降、或停止。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会吸入大量的、数以万计的微小物质颗粒,这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由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肺的呼吸代谢功能逐渐衰竭者——只是有人因衰竭的速度快而寿命短、更有很多人因衰竭得非常非常缓慢而非常长寿。 二、预防为主是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方法 解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最有效方法是——预防。就目前地球人类社会而言,预防的方法只要是“停止污染”和“个人自我防范”。 (一)停止污染: 就目前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是与人类谋取财富相背的。但是,要财富,还是要短命?要舒舒服服的长寿,还是要在经历痛苦之后短命的死去?这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在讨论经济发展的时候,根本不顾及的。要做到增加财富,又不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件,表面看好像是做不到,这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的。停止污染,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当今社会政治与经济层面上,均是100%可以做到的。 (二)自我防范: 1 、自然条件下自我防范:务必保持生活空间、工作空间的洁净。例如勤通风换气,但是,在霾污染的条件下严禁开窗户开门通风换气! 1 、技术性防范:每天多次湿拖把拖地、湿抹布擦桌子、椅子、电器外壳(电器内部是微小颗粒灰尘集中的地方,要定期清理)、墙壁……等等,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3 、科技型防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特别有条件的家庭、单位,可以定制十万级、甚至是万级的空间净化设备。 一般城市在没有“霾”物质污染的天空条件下,每个家庭空间每立方米大约漂浮着100多个 “灰尘”物质的微颗粒,我们每个人至少连续10小时左右置身在家庭空间,预防家庭空间“霾”是最重要的。将家庭空间由百万级“霾”污染空间、数百万“霾”污染空间,降低到十万级“霾”洁净空间,尤其是对于有刚刚出生婴儿、老人的家庭,就更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三、无病要预防,早期病症要及时治疗 刚刚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在轻度(1期)的阶段,本人的感觉还不是很难受,症状比较轻,此时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到医院诊断、确诊、治疗,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内治愈。 绝大多数人早期患者到医院医治的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症状是比较轻的,根本没有影响正常呼吸代谢功能,劳动、生活也没有影响,特别是多数患者都不治自愈了,也有到医院治疗后因症状消失而停止巩固治疗了。但是,这些早期患者没有注意总结患病的经验教训,没有消除再次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因素:自身免疫系统低下、外部生活和工作环境因素。 没有病要预防疾病,有了病症反应,应及时治愈并做到巩固治疗——去根。 有病及时治愈是重要的,特别是预防再次得上相同的病——最重要。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分为四期Ⅰ期:早期、Ⅱ期:中度、Ⅲ期重度、Ⅳ期:极重度 处于二期(中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果患者能够及时到三甲医保医院,请教授级主任医师系统的控制性治疗,也有至少60%的患者在达到临床治愈的基础上,坚持在一年内的巩固治疗、预防性治疗,并保持不再犯病(特别是预防各种类型的感冒),就达到了治愈。 已经发展到3期(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论中药、西药,均没有可以达到治愈效果的特效药了,其临床的药物治疗主要作用是控制性为目的治疗、预防和延缓产生并发症的治疗目的。 自古以来,医內不治喘、外不治癣,这是中医学临床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于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截止到今天为止做出的阶段性总结: 1 、中药、西药,均没有可以治愈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尘肺病的特效药物产品。 2 、中药、西药,对于大部分处于早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有达到临床治愈的药物治疗方案与产品。 3 、中药、西药对于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对症的、达到充分缓解症状的药物产品。 4 、对于处于四期(极重度)阶段的患者,特别是同时伴有一种以上并发症(如心脏功能衰竭)的患者,必须住院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延缓患者寿命的治疗目的。 五、治愈Ⅰ、Ⅱ、Ⅲ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方案如下: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进步,在取得了重要科学成果的前提下,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于三期:重度(包括1期、2期)的患者,按照以下治疗方案,可以完全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1 、坚持三甲医保医院教授级主任医师系统药物治疗。 注1:但哮喘、支气管炎患者禁用抗生素。 注2:肺气肿患者使用什么抗生素药物,要在做病菌活检试验基础上的选定(此为医院临床要做的项目,患者不要自由选择)。 2 、使用我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成果医疗设备(见科学网的《小白鼠科学家的采购助手》网页链接 http://minimouse.sciencenet.cn/?uid-1055203-action-viewcompany-itemid-30317 ),解决肺代谢功能的恢复、提高血液含氧量、促进一氧化碳排出、康复免疫系统生物平衡功能等问题。 肺,不但是个呼吸代谢器官,同时也是个免疫器官。治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问题是恢复肺的气体交换代谢基本功能、通过恢复肺部免疫功能致使全身的免疫系统功能重新达到平衡水平。 3 、远离污染,保持生活、工作空间洁净。多做深呼吸运动,重度患者必须天天吸氧。 按照上述方法,可在20天到60天左右时间基本充分控制住病情的发展,巩固1到3个月内,可达到临床意义的充分控制病情继续发展的治疗效果目的。 延续巩固治疗4个季节达到完全控制治愈的治疗目的。 (孙平)
5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cta Paediatrica特刊:哮喘
WileyChina 2013-11-7 10:08
主编: Hugo Lagercrantz 影响因子: 1.974 排名: 38/122 (Pediatrics) 特刊:精选哮喘研究论文(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发表于Acta Paediatrica) 这期特刊精选出了10篇研究报告,主要为儿童哮喘的研究。大家可以通过文章标题上方的文字了解该篇文章的 产妇哺乳期间食用人造黄油与后代 5岁时哮喘发生风险具有弱相关性。哺乳期间食用其它脂肪或脂肪酸与哮喘风险无关。然而,由于研究人群不依从我们对饮食特别是脂肪方面的建议,从而限制了这项研究结果的推广。 Maternal dietary fat and fatty acid intake during lactation and the risk of asthma in the offspring M Lumia, P Luukkainen, M Kaila, H Tapanainen, H-M Takkinen, M Prasad, S Niinistö, B I Nwaru, M G Kenward, J Ilonen, O Simell, M Knip, R Veijola and S M Virtanen (2012)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特定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不同。与无食物过敏的哮喘青少年相比,具有食物过敏的青少年可发生更为严重的哮喘发作。 Association of food allergy with asthma severity and atopic diseases in Jewish and Arab adolescents Yael Graif, Larissa German, Irit Livne and Tamy Shohat (2012) 每日 1次使用ICS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维持治疗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风险无关。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high adherence to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for asthma do not show behavioural problems Wouter Quak, Ted Klok, Adrian A Kaptein, Eric J Duiverman, Paul LP Brand (2012) 一项 1985年至2008年间的重复横断面调查显示,学龄儿童(7-14岁)目前哮喘和AR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另外,1995年至2008年现患哮喘、AR和湿疹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sthma,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and eczema among schoolchildren: three surveys during the period 1985–2008 Tonje Elisabeth Hansen, Bjørg Evjenth and Jan Holt (2013) 气道炎症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炎症与儿童哮喘严重程度及其肺功能降低相关。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osinophilic and non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ldren Yong Ju Lee, Kyung Won Kim, Bong Seok Choi, Myung Hyun Sohn and Kyu-Earn Kim (2013) 主动和实验性吸烟者,以及在使用公共或私人交通时暴露于 SHS 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喘息发生率。我们没有观察到主动或被动吸烟与哮喘之间的联系。 Tobacco smoking,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nd asthma and wheezing in school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nna Martín-Pujol, Esteve Fernández, Anna Schiaffino, Albert Moncada, Carles Ariza, Carles Blanch and Jose M Martínez-Sánchez, the RESPIR•NET research group (2013) 胎盘受损所引起的胎儿在子宫内的线性缓慢生长与哮喘的发生风险相关。胎儿线性增长缓慢可能与气道的发育受损相关。当肺部发育受损的婴儿出生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时,更易于发生哮喘。 Foetal and childhood growth and asthma in adult life David JP Barker, Clive Osmond, Tom J Forsén, Kent L Thornburg, Eero Kajantie and Johan G Eriksson (2013) 医疗保健人员注重内在行为问题的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经临床治疗的哮喘青年的生活质量。 The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ehavioural problems and asthma outcome in young asthma patients Marieke Verkleij, Erik-Jonas van de Griendt, Adrian A Kaptein, Liesbeth EM van Essen-Zandvliet, Eric J Duiverman and Rinie Geenen (2013) 婴幼儿时期曾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的青少年中,体重状况与哮喘、过敏及呼吸道症状具有相关性。婴幼儿时期曾发生喘息的青少年中,体重状态与哮喘或过敏无关。 No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weight and asthma or allergy in adolescence after wheezing in infancy Marja Ruotsalainen, Mari K Hyvärinen, Antti Saari, Eija Piippo-Savolainen and Matti Korppi (2013) 剖腹产与过敏性临床表现之间关联性的 证据不足。需要采用未经选择的人群、较长的随访期间来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Caesarean section and allergic manifestations: insufficient evidence of association found in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hildren aged 1 to 4 years K Pyrhönen, S Näyhä, L Hiltunen and E Läärä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瓦房村旧事(之二十二)
mqr 2013-7-19 10:43
朱“喉巴” 在这里,“喉巴”一词是专指严重哮喘的人,是我们那个地方的土语。在我的记忆中,这个朱“喉巴”很少有直起过腰儿的时候,一咳嗽就抱成一个团儿。我没听有谁叫过他的名儿,都叫他“喉巴”。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已五十多岁,后来从瓦房村搬到了外村,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东北冬天寒冷,老年人有点儿哮喘并不奇怪。但朱“喉巴”不同,他的哮喘不是从冷上得,全村人都知道他得哮喘的故事。 农村家家户户都下大酱,酱缸都在窗户前,大酱没发以前,每天都要打耙。朱“喉巴”四、五岁的时候,一天他母亲打酱缸耙,他就在旁边不时的把着缸沿儿翘脚往缸里看。他母亲不知因为什么事儿一下子离开了,他还在缸边儿看,不知怎么一蹦高,头朝下栽进大酱缸里,幸亏被别人看见跑过来救了他。但他的鼻子、嘴、眼睛、耳朵里已经全是大酱,表面的可以洗掉,已经进到身体里面的就没有办法了。自那儿以后他就又咳又喘,一直到大到老,一天比一天严重,天一冷,他就更没办法了,受罪终生。 事情虽然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看管孩子,昨天和今天,所出现的问题是何等相似。 问题多出现在一边干活一边看孩子,或者是正在看孩子突然间有了什么事儿,急急把孩子扔下就走。 诸如母亲在飞针走线缝东西,孩子在身边爬来爬去或跑来跑去,由于不注意,针扎过多少孩子;烧、灌开水时烫过多少孩子;农村灶坑打枪火燎过多少孩子;在菜板上切菜等,孩子伸过手去伤过多少孩子;玩打火机、玩火柴烧过多少孩子;现在更有从高楼窗口坠下,摔死摔伤过多少孩子;溺水、车祸……等等,是说不尽的,今昨依然,为人父母者,当牢牢记取。 由于一时的不在意,害了孩子的终生,甚至送了孩子的性命,真是数都数不过来,朱“喉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个人分类: 瓦房村旧事|3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哮喘发病率翻一番
xupeiyang 2013-5-25 09:43
哮喘并非全是环境因素,国外这病也很多。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透露,每周食用三个或更多汉堡的儿童极易出现哮喘症状。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儿童患哮喘几率的提高或许并非是因肉类丰富的饮食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新鲜水果及蔬菜。   这项研究以来自20个国家的5万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其结果显示地中海风格的饮食有利于减少年轻人患哮喘的几率。   研究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向父母询问了孩子的饮食习惯,以及是否出现过哮喘或喘息症状。《胸腔》杂志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在贫穷或富有的国家中,那些日常饮食中富含水果的儿童都极少患有哮喘。而一周食用三个或更多汉堡则会提高儿童患哮喘几率,在富有国家尤其如此。   然而,一般的高肉类饮食并不会提高儿童患哮喘的几率,这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生活方式因素。   过去20年中,英国哮喘发病率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加工食品的消费量飙升。   德国乌尔姆大学博士加布里埃尔·内格尔表示:“水果及蔬菜含有抗氧化剂以及其他生物活性因子,这或许有助于降低哮喘发病几率。” http://new.060s.com/article/2011/02/28/241042.htm 女医生辗转多省为儿子寻找干净空气 无果后将其送出国 17岁的天天从小患有哮喘,为了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妈妈带着他从长沙搬到沈阳,从沈阳搬到广州,最后,天天孤身一人去了伦敦。 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3-05-23/112818610.html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23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PLoS Biol:苦味物质神秘作用或可治疗哮喘症
crossludo 2013-3-7 23:56
2013年3月7日 讯 近日,来自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使得食物产生 苦味的物质或许可以逆转呼吸道细胞的收缩, 这个过程称为支气管扩张。该项研究或许可以为治疗如哮喘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阻塞性气道疾病提供帮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 PLOS Biology 上。 味觉的发生是通过附着在味蕾上的味觉感受器细胞所介导的 ,大多数人都有5种味觉:甜、咸、酸、苦和可口,苦味感受器可以帮助我们机体识别那些有毒或者变质的东西。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感觉感受器仅仅存在于舌头上的特定细胞中,然而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这些感受器也遍布于机体其它细胞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个体平滑肌暴露于苦味物质中时,平滑肌细胞中的苦味感受器就会使得细胞松弛放松。 哮喘症发作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平滑肌细胞的过度收缩,这会引发呼吸道变窄甚至生命危险。事实上,无为物质可以使得平滑肌细胞松弛,这揭示了其或许具有抑制哮喘症发作或者开发出相应疗法的潜质,的确在小鼠在实验中也揭示了这种效应表现比较强烈。 然而到目前为止,苦味感受器激活引发细胞松弛的机制并不清楚,为了帮助揭开这个机制,研究者在单一离体细胞中检测了苦味物质在松弛途径的效应。在哮喘症发作时,平滑肌细胞的膜通道会打开,这就使得更多的钙流入细胞,引发细胞收缩,当细胞收缩时,通道就会变得很窄,使得患者呼吸困难。研究者通过关闭钙通道使得支气管扩张解释了苦味物质扮演的作用。 苦味感受器,就像很多感受器一样,其可以跨越细胞的原生质膜,当一种苦味物质和一种苦味感受器(受体)结合时,受体就会释放G蛋白,随后G蛋白可分裂为两部分,G α亚单位和Gβ、γ二聚体。G蛋白β、γ二聚体会在原生质膜中关闭钙通道。一旦钙通道关闭,细胞中的钙质水平就会回归正常,细胞就会松弛,从而缓解哮喘症发作。 最后研究者表示,深入理解苦味物质如何能够松弛呼吸道,就会帮助我们重点研究受体以及使得苦味物质在临床上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当然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新型疗法来终止哮喘症发作。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哮喘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xupeiyang 2012-11-23 10:27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许多患者尽管接受了相关治疗,但哮喘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http://hzmsd.com.cn/srneda02/Default.aspx?uid=373096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老年人哮喘发作---是否取消中医好?
热度 2 zhsg 2012-11-1 17:59
老年人哮喘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痛和麻烦的事,这是世界难题之一,老年人常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一旦发生哮喘持续状态,若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预防老年人哮喘发作十分重要.本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收到比较好的结果. 1 每年注射一次流行性感冒疫苗,每5年注射一次肺炎疫苗. 2 精神要乐观,不能愁眉苦脸. 3饮食要合理. 4适当体育活动,增强抵抗力.气功很有邦助,西方认为这是呼吸运动,值得推广. 如果同时有过敏性鼻炎,应同时治疗,西药伯克纳有效. 5注意保暖.夏天适当用空调.遇到灰霾天气则多停留室内,并用空调. 6西药 a: fluticasone salmeterol inhaler (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吸入剂), 这是处方药,每天早晚吸入一次,即使哮喘没 有发作也要用.因为其含类固醇很少,全身副作用很少.同类激素和支气管扩张效果也差不多. b:气管扩张剂减轻症状有一定效果,不要过度依赖 (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2)茶碱类,(3) 抗胆碱类药物.抗过敏药如开瑞坦偶然用也有些邦助缓解症状. 遇到灰霾天气等情况,会有哮喘恶化,早期应考虑中午加用一次皮质激素(类固醇)吸入剂(如flixotide 辅舒酮).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酮替芬等似乎对老年人预防哮喘邦助不大,但毒副作用不大. 尽管用了上述办法,有时哮喘也会恶化,老年人哮喘与成人,儿童就是不同,这确实是世界难题. 老年人哮喘发作常需住医院治疗,口服皮质激素,严重用静脉滴注,气管扩张药及抗生素,必要时吸氧等方法,虽然大多数均能控制症状,但药物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同时对病人和家人都是十分麻烦的事.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有阴必有阳,有哮喘必有解决方法.老年人哮喘发作早期常常是病毒引起“感冒”,这种感冒和年轻人不一样,老人起病之初都是有阴阳同病.银翘散治风热,荆防败毒散治风寒感冒.故二方合用再加少量麻黄,疗效不错,能缩短病程,一剂见效,三剂通常基本痊愈(据研究药方中銀花 连翘,桔梗, 前胡, 紫菀,冬花,荆芥,防风都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联合作用效果会更好),中医治感冒不能用西医观点硬套进去,但可参考,最根本还必须遵从中医的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预防哮喘发作,长期服玉屏风散加健脾补肾药物为原则.防风,黄芪 白术 西洋参 当归 川弓 淮山 金英子 百合 杜仲 茯苓 甘草 原则上每周服一剂中药,由于中药不便宜,煮一次有效成份未完全释放,故最少连续三天都煮它1-2次,最后药渣也咬一咬,能吃的就吞下.如遇天气突变,则3天煮一剂.每周服此玉屏风散加健脾补肾药后,当晚睡眠改善,其实哮喘最早的症状之一是失眠,不是咳喘. 自从这样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十多年坚持治疗后,哮喘就没大发作,无需服用激素(这很重要),也没有必要住院治疗. 应当强调,这种办法不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好的办法.也不可能完全治愈哮喘.60年代中华内科杂志已有类似的研究报告了.中西医各有所长,取长补短造福人类. 顺便说几句,方舟子博士认为中医不科学,要取消中医.若依方舟子博士把中医取消了,老年人哮喘复发那只能常服激素,其毒副作用,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至断骨头.....真悲惨!
3906 次阅读|8 个评论
吃苹果,皮儿给我
热度 43 fs007 2012-7-16 03:09
吃苹果,皮儿给我
寻正 【按:本文已被《百科知识》约稿收录,转载须征求我与《百科知识》杂志同意,谢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与消费国,占世界产量与消费的1/3强。 英文中有个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天吃苹果,没有病折磨。 在英语中,最早苹果并不单指苹果,而是泛指果类食品,因此,这个谚语的关键是讲究营养的平衡,推崇人们在饮食结构中要有水果。然而,有众多的研究显示,吃苹果还真是有额外的健康价值。 一、骨质保护 在苹果中有一种特别的物质,根皮苷(Phloridzin),它主要在苹果皮中,是果肉含量的5-20倍。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它在能防止大鼠的骨质疏松。 1 二、肿瘤 在动物实验中,苹果产品具有抗癌作用 2 。饲喂苹果汁,淡苹果汁可以减低基因突变21%,增生减少45%;浓苹果汁,多个实验显示可以减低基因突变70%以上,细胞增生70%以上,小肠腺瘤减小38%;苹果果胶减低癌症率75%,降低体重15%。使用苹果的多酚提取物,也有显著的保护基因、防止增生与小肠腺瘤的作用。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多吃苹果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可以防止肺癌,在芬兰人的研究中,吃得最多的跟最小的比,肺癌减少约60%。苹果对结肠直肠癌的保护作用可能为20%-60%。在瑞典的研究中,吃苹果减少肾癌的风险,但只在不吸烟的人有显著性。而一项意大利的研究则显示 3 ,在控制其它因素后,每天吃一个或者一个以上苹果的人与吃苹果低于一个的人相比,口咽部癌减少21%,食道癌25%,结肠直肠癌20%,喉癌42%,乳腺癌18%,卵巢癌15%,以及前列腺癌9%。 三、哮喘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多吃苹果,以后小孩可能少得哮喘与发生喘息,多吃鱼,少得湿疹 4 。一项英国的调查研究表明儿童每天吃香蕉与喝苹果汁可能减少喘息 5 。 四、老年痴呆症 美国学者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实验 6 ,21名中至重度的老年痴呆患者每天喝苹果汁,一个月后,虽然患者认知功能没有变化,但其行为与心理症状有显著变化,患者显示更少焦虑、躁动、与谵妄。这项研究源于此前发现苹果汁可以减少跟老年痴呆相关的氧化损伤 7 。 五、降血脂 苹果汁喂兔子,可以显著降低LDL,坏胆固醇,而同时增加HDL,好胆固醇,其综合结果是可以防止动脉硬化的进展恶化 8 。在体重超标的健康人中,采用随机双盲实验,服用苹果多酚提取物12周,实验参与者总胆固醇与LDL显著下降,总胆固醇在12周降低了15mg/dl,在结束实验一个月后还降了5mg/dl;LDL在12周降了13mg/dl 9 。佛州州立大学的学者进行了更长时间的实验 10 ,他们用苹果干跟梅干对比,发现吃苹果干的在6个月后LDL降低了23%,HDL增加了约4%。尽管吃苹果干的每天要多吃240卡热量,但体重反而减了3磅多。 六、糖尿病 苹果富含果胶,苹果果胶能显著延长人的胃排空时间,不但有助于减少进食,还能改进糖耐受性。 11 七、降体重 在巴西的一个临床对照研究中 12 ,超重女性随机分为三组,每天分别接受三个苹果或者三个梨或者等热量的饼干,10周后,接受苹果与梨的女性体重显著减少,而接受饼干的则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差异性,接受苹果的体重减少比接受梨的要多。吃苹果导致体重减轻在其它研究也常见。 八、强健体魄 最近,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乌索酸,一种苹果皮中富含的物质,具有改善体魄的作用。在动物去神经后,其相应肌肉会萎缩,而给动物添加乌索酸,则可延缓阻止肌肉的萎缩。实验证实 13 ,乌索酸可以增加肌肉重量,增粗肌纤维,增加动物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乌索酸导致了动物脂肪分布的改变,增加棕色脂肪(多见于儿童的消耗型脂肪),增加了能量消耗,减轻了肥胖,提升了机体的糖耐受性,降低了肝脂肪堆积。 总而言之,苹果是一种又便宜又营养丰富,甚至有治疗作用的食品。中国作用苹果最大生产及消费国,用不着呼吁大家就会吃很多苹果,然而,吃苹果还有讲究,那就是皮儿是削还是不削? (源: http://now.uiowa.edu/2012/06/peels-show-more-promise ) 在几乎所有研究中,苹果都是不去皮的,苹果汁不会去皮,苹果干也不会去皮,有时还强调潜在的营养成份就在皮中,比如乌索酸,果胶,多酚类物质,都是果皮含量显著高于果肉,有的几十倍上百倍。当我们丢弃苹果皮时,我们也就把苹果最宝贵的营养成份丢掉了。但中国人吃苹果基本上都要削皮。 人们为什么要削皮呢?削皮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清洁,二是农药残留。第一个原因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适当地清洗之后,苹果就不存在清洁问题了。我们的胃与上端肠道,不是强酸就是强碱,可以杀灭大部分病原菌,过份清洁没有必要。 苹果的确是农药残留最多的农产品之一。在自然界中,并不仅仅是人才觉得苹果香脆可口,觊觎苹果的昆虫可多了,因此,果农经常要给苹果树撒药,还不是一种两种药的问题,从市场中买来的苹果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农药残留——一般而言,98%的苹果会有起码两种以上的农药残留。 针对农药残留,清洗的效率不稳定,再精细的清洗,估计也就能洗掉1/3的残留而已。而削皮,往往能清除掉50%到75%的农药残留。给小孩子喂苹果,就应当削皮,不少农药,即使是微量,也能起扰乱内分泌的作用,小孩子的处理能力不如成人,所以给小孩子的苹果需要去皮。 除非你不吃苹果、土豆、梨子、草莓、葡萄这些从虫口夺来的食品,即使你不吃这些带残留多的食品,你仍然少不了会摄入一些农药。现代农业就很难没有农药残留。一般而言,带壳的水果农药残留较少,因为果农用不着施加那么多农药,而吃的时候就自动回避了果皮。 回到苹果皮的问题上,如果你不吃,大量的营养成份被丢弃了,而吃又忌讳农药残留。那么苹果残留的农药究竟是否量大到损害健康呢?尤其是你要天天吃的时候。作为一般规律,苹果的农药残留量从整体上说,会低于最大允许残留浓度(MRL),而某些成份,比如毒死蜱,会在果皮中超标 14 。由于设计MRL时会有一定的安全考量,已经有一定的安全系数,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安全浓度时,往往在可观察效应的基础上添加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我认为即使是超过MRL也不构成大的安全威胁,因此,苹果及苹果皮仍然是安全的。 另外,苹果在学术界受到青睐,已经有很多研究了,有的研究进行时间很长,并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如果农药残留会引起麻烦,那么这么多的研究总会有一些会给出某种程度的暗示,缺乏这种暗示,就显示苹果皮还是安全的。 当然,你仍然想减少摄入残留的农药,那么苹果买回来了放上一段时间会让多种残留显著减少。在清洗时,不妨用热水添加少量餐具洗洁剂浸泡,有人建议用淘米水浸泡,可能也有一些道理。如果你真不厌其烦,那么苹果清洗之后,再用放锅里煮上一煮,对某些农药,几乎可以起到削皮一样的作用 15 。 如果我的经验能对你提供某种指导,那么,我吃苹果往往是温水冲洗清洁即直接食用,不削皮。我对我的肝脏及其它脏器充分信任。 【按:本文已被《百科知识》约稿收录,转载须征求我与《百科知识》杂志同意,谢谢。】 注: 1 Puel, C., A. Quintin, et al. (2005). "Prevention of bone loss by phloridzin, an apple polyphenol, in ovariectomized rats under inflammation conditions." Calcif Tissue Int 77(5): 311-318. 2 Gerhauser, C. (2008). "Cancer chemopreventive potential of apples, apple juice, and apple components." Planta Med 74(13): 1608-1624. 3 Gallus, S., R. Talamini, et al. (2005). "Does an apple a day keep the oncologist away?" Ann Oncol 16(11): 1841-1844. 【注:卵巢癌与前列腺癌未达统计显著性】 4 Willers, S. M., G. Devereux, et al. (2007). "Maternal food consump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asthma, respiratory and atopic symptoms in 5-year-old children." Thorax 62(9): 773-779. 5 Okoko, B. J., P. G. Burney, et al. (2007). "Childhood asthma and fruit consumption." Eur Respir J 29(6): 1161-1168. 6 Remington, R., A. Chan, et al. (2010). "Apple juice improved behavioral but not cognitive symptoms in moderate-to-late stage Alzheimer's disease in an open-label pilot study."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 25(4): 367-371. 7 Chan, A. and T. B. Shea (2006). "Supplementation with apple juice attenuates presenilin-1 overexpression during dietary and genetically-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J Alzheimers Dis 10(4): 353-358. 8 Setorki, M., S. Asgary, et al. (2009). "Effects of apple juice on risk factors of lipid profile,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 endothelial markers and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high cholesterolemic rabbits." Lipids Health Dis 8: 39. 9 Nagasako-Akazome, Y., T. Kanda, et al. (2007). "Apple polyphenols influence cholesterol metabolism in healthy subjects with relatively high body mass index." J Oleo Sci 56(8): 417-428. 10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1, April 12). 'Apple a day' advice rooted in scienc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ly 14, 2012,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4/110412131923.htm 11 Schwartz, S. E., R. A. Levine, et al. (1988). "Sustained pectin ingestion: effect on gastric emptying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 patients." Am J Clin Nutr 48(6): 1413-1417. 12 de Oliveira, M. C., R. Sichieri, et al. (2008). "A low-energy-dense diet adding fruit reduces weight and energy intake in women." Appetite 51(2): 291-295. 13 Kunkel, S. D., C. J. Elmore, et al. (2012). "Ursolic Acid increases skeletal muscle and brown fat and decreases diet-induced obesity, glucose intolerance and Fatty liver disease." PLoS One 7(6): e39332. 14 Mladenova, R, Shtereva, D. Pesticide residues in apples grown under a conventional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ystem.Food Addit Contam Part A Chem Anal Control Expo Risk Assess. 2009; 26(6):854-8. 15 Rasmusssen, R.R., Poulsen, M'.E., Hansen, H.C.Distribution of multiple pesticide residues in apple segments after home processing. Food Addit Contam. 2003; 2011):1044-63.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3066 次阅读|43 个评论
[搞笑诺奖2010]哮喘大战过山车
songshuhui 2010-10-9 18:45
BOBO 发表于 2010-10-08 15:44 2010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医学奖颁发给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Simon Rietveld和蒂尔堡大学的Ilja van Beest,理由是他们用实验手段证明:坐过山车竟能减轻哮喘症状! 乍看之下,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研究结论或实验手段都非常雷人,却都正儿八经的讨论严肃科学问题。 哮喘者:我呼吸困难了! 要了解这项研究,先得熟悉下哮喘。 哮喘发作的症状,主要是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一个专业描述语,对应的通俗常用词语如喘不过气、气短气急、胸闷等)。以往,医学界对哮喘的研究共识是,当呼吸困难出现时,肺内的小气道就会关闭,带来的结果是肺功能降低。这并不难理解。若将双肺比作一家工厂,而为数众多的小气道则是一台台机器。当能正常运转的机器数量骤减时,这家工厂的产能,势必会大幅走低,也即肺功能降低。 但在上世纪70年代,医学界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有些哮喘者尽管呼吸困难,但肺功能却没有丝毫变化,有些则恰好相反。换句话说,工厂里的运转机器减少,产能却没有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呼吸困难的出现与肺功能的降低,两者关联性并没有那么强烈。 人们猜想,在某种神秘因素的作用下,肺功能降低与呼吸困难出现二者之间出现了矛盾。后来的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神秘因素正是情绪,即精神心理因素。那些容易紧张、陷入消沉抑郁、精神不振状态的哮喘,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还比如说,有的人在出现哮喘先兆时如果充分放松、安静休息,情绪稳定后竟能避免哮喘发作。而有的哮喘由于随身携带抗哮喘药物,心里自觉上了一道保险,哮喘发作竟也减少,如若突然发现忘带药物,却能突发哮喘。 如果将人类的情绪简单划分为正面与负面情绪。紧张、消沉抑郁、神经质等无疑属于负面情绪,而高兴喜悦、放松平静则是正面情绪。既然负面情绪会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那正面情绪与哮喘的关系又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正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Simon Rietveld和蒂尔堡大学的Ilja van Beest所思考的。 过山车是怎么玩的? 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是得靠试验。这两位心理学家颠来倒去的思考结果是,把他们塞进过山车在云霄里折腾一阵!至于为何选择过山车,两人的交代是,坐过山车不会遇到任何伦理审查与操作难题。而招募的研究对象(共有40名女大学生,其中25人诊断为重症哮喘,另外15人作为健康对照)都喜欢坐过山车,这能确保她们能愉悦享受这一试验。两人还钻入文献,发现了有意思的结果不少初次体验过山车的人,心跳加速竟没那么厉害。于是,两人决定让他们在过山车上跑两圈,以确保刺激效果。 结果非常有趣。在坐上过山车前,所有人都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但玩完过山车后,哮喘者出现的正面情绪(如高兴)更为强烈。所有人在玩过山车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而过山车玩完后哮喘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达到顶峰,随即却又出现了好转。对肺功能而言,哮喘在玩过山车前后都出现了降低现象。按照常理来推论,如果呼吸困难的哮喘症状已出现,势必需要使用药物才能缓解。奇怪的是,她们反而不治自愈般的自行缓解。 研究者在分析结果后认为,无论负面还是正面情绪,都会使哮喘者出现肺功能降低。不过,玩过山车之前的负面情绪,虽然诱发了呼吸困难,但走下过山车时的正面情绪,却又使他们转危为安。换句话说,正面情绪的确有助缓解女性哮喘的呼吸困难症状。 玩转个人情绪过山车 时至今日,哮喘已被认为是与精神心理因素息息相关的心身疾病,既需要药物治疗,还必须精神心理调节。而Simon Rietveld与Ilja van Beest既然是心理学家,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当前的哮喘药物治疗建言献策。 对于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两人有自己的看法,即当哮喘症状出现时,有时可以不使用药物来缓解。准确点说,对那些容易因情绪而诱发呼吸困难的哮喘者而言,正面情绪状态倒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这项研究还从侧面印证,哮喘绝非单纯的躯体性疾病,人们必须意识到情绪状态与哮喘症状之间的复杂纠葛。饶是如此,医生有必要告知教育哮喘者,通过调动正面积极的情绪,而非一味依赖药物,来应对哮喘来袭。 对那些喜欢刺激的小孩而言,他们终于可以面对担忧忡忡的父母说:科学家都说了,坐过山车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能减轻哮喘!也有人幽默笑之,过山车肯定是解决哮喘的万全之策我会被坐山车给吓死,要么颈椎骨折,全身受伤!
个人分类: 专题|1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哮喘的免疫机制研究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8-24 10:46
http://www.bioon.com/biology/Class18/452232.shtml Immunity:识别哮喘发生的分子机制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1mOWEB10O00d000j10020001000h001000900001 asthma and T Helper 9 Cells 151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4 21 2001 17 2007 16 2009 14 2002 13 2003 11 2008 10 2006 8 1999 8 2010 6 2005 6 2000 4 1998 4 1997 2 1996 2 1995 2 1994 2 1991 2 1993 1 1986 1 1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0 United Kingdom 16 Japan 13 China 12 Germany 11 Canada 7 Italy 7 Belgium 5 Sweden 4 Netherlands 4 Switzerland 4 Hong Kong 4 Spain 3 Finland 2 South Korea 2 Taiwan 2 France 2 Brazil 2 Israel 2 Australia 2 1 2 1 2 3 4 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12 Boston 5 Hong Kong 4 Brussels 4 Mainz 3 Wuhan 3 Iowa City 3 Beijing 3 Montreal 2 Tokyo 2 Stockholm 2 Milan 2 Cambridge 2 Amsterdam 2 Hanover 2 Quebec City 2 Sagamihara 2 Jinan 2 Basel 2 Cambridge, USA 2 1 2 3 4 5 1 2 3 4 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Clin Exp Allergy 20 J Exp Med 8 Allergy 7 Clin Exp Immunol 7 Am J Resp Crit Care 6 Am J Resp Cell Mol 5 Eur Respir J 4 Eur J Immunol 3 Zhonghua Nei Ke Za Zhi 3 Nat Med 3 Immunity 2 Biol Pharm Bull 2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 J Asthma 2 Int Immunopharmacol 2 Allergy Asthma Proc 2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 J Invest Allerg Clin 2 J Immunol 2 Mol Immunol 2 1 2 3 4 5 1 2 3 ... 7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Asthma 147 Humans 107 T-Lymphocytes 99 Cytokines 89 Animals 85 Th2 Cells 72 Inflammation 69 Interleukin-4 67 Cytokinesis 65 Interleukin-4 61 Interleukins 58 Immunization 58 interleukin-4 receptor binding 58 T-Lymphocytes, Helper-Inducer 57 Immunity 57 Interleukin-5 56 Mice 53 Patients 52 Interleukin-5 52 interleukin-5 receptor binding 51 1 2 3 ... 78 1 2 3 ... 40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Lam C 4 Renauld J 4 McKenzie A 3 Leung T 3 Wong G 3 Kline J 3 Levitt R 3 Lee T 2 Finotto S 2 Gong Y 2 Liu Q 2 Li J 2 Wang P 2 Li H 2 Wei C 2 Ko F 2 Jain V 2 Kemeny D 2 Noble A 2 Akdis C 2 1 2 3 ... 40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4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缓解性药物治疗哮喘研究信息分析报告
xupeiyang 2010-1-17 15:56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1ngmf2w487fI2sI1I00f01000j10040001rl reliever treatment AND asthma 197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op author statistics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7 32 2008 26 2009 23 2004 23 2006 21 2005 18 2003 14 2002 9 2001 9 1998 6 1999 6 2000 5 1996 3 1997 2 1 2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33 United Kingdom 26 Australia 20 Canada 18 Germany 13 Sweden 12 Netherlands 9 New Zealand 8 Belgium 6 Japan 5 France 5 Denmark 4 Switzerland 3 Poland 3 South Africa 3 Malaysia 2 Finland 2 Singapore 2 Norway 2 Israel 2 1 2 1 2 3 4 5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Hamilton, Canada 9 London 7 Toronto 6 Dundee 6 Sydney 6 Lund 5 Mainz 5 Ghent 4 Rotterdam 3 ?d? 3 Uppsala 3 Copenhagen 3 Glasgow 3 Auckland 3 Boston 3 San Diego 2 Zrich 2 Jena 2 Ann Arbor 2 Paris 2 1 2 3 4 5 1 2 3 4 5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Resp Med 11 Eur Respir J 9 J Asthma 9 Curr Med Res Opin 7 J Allergy Clin Immun 7 Thorax 7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6 Allergy 6 Int J Clin Pract 5 Drugs 5 Lancet 5 Respir Med 4 Pneumologie 4 Med J Australia 4 Ther Clin Risk Manag 3 Pulm Pharmacol Ther 3 Can Respir J 3 Ann Allerg Asthma Im 3 Patient Educ Couns 3 Allergy Asthma Proc 3 1 2 3 4 5 1 2 3 ... 37 Top Terms Publications Asthma 197 Humans 178 Patients 154 Inhalation 142 Adult 101 Adrenal Cortex Hormones 98 Maintenance 78 Bronchodilator Agents 74 Adolescent 74 Middle Aged 72 Anti-Asthmatic Agents 69 Child 65 Ethanolamines 61 Administration, Inhalation 56 Budesonide 54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53 Treatment Outcome 48 Aged 48 Lung 45 Adrenergic beta-Agonists 42 1 2 3 ... 37 1 2 3 ... 41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Buhl R 5 Vogelmeier C 5 Sears M 4 O'Byrne P 4 Jenkins C 4 Reddel H 4 Lipworth B 4 Fuhlbrigge A 4 Weiss S 4 Ekstrm T 3 Thomson N 3 Rabe K 3 Naya I 3 Thien F 3 Lalloo U 3 Villasante C 3 Weiss K 3 Adams R 3 Finkelstein J 3 Lozano P 3 1 2 3 ... 4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7333.shtm 英研究称一些哮喘患者不宜多用缓解性药物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许多哮喘患者长期依赖见效快的缓解性药物,但对某些患者来说,频繁使用此类药物反而有加重哮喘症状的危险。 现有哮喘药物大体可分为预防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两大类。预防性药物可以控制呼吸道肿胀发炎,但见效慢,需要长期规律服用;而缓解性药物可以直接刺激呼吸道使其舒张,能够马上改善呼吸状况,因此许多哮喘患者长期依赖缓解性药物。 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彼得布拉丁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缓解性药物不总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有效,有时频繁使用这类药物甚至能加重一些哮喘患者的症状。 研究人员说,缓解性药物的一大作用是可以阻止哮喘患者肺部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是导致呼吸道变窄从而加重哮喘症状的有害物质,但如果患者体内同时存在一种名为IgE的抗体以及一种名为干细胞因子的化学物质,那么缓解性药物不仅会失去上述能力,反而会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组胺。 研究人员说,在上述过程中,IgE抗体所起的作用是与肥大细胞结合,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而干细胞因子则是肥大细胞存活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由于肥大细胞发挥作用离不开干细胞因子,因此如果能抑制干细胞因子的功能,无疑将增强缓解性药物的治疗效果,这或许是治疗哮喘的一个新策略。 更多阅读 英国莱斯特大学新闻公报(英文) http://www2.le.ac.uk/ebulletin/news/press-releases/2010-2019/2010/01/nparticle.2010-01-13.9318187830 NEWS - PRESS RELEAS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scientists discovery opens new avenues for treatment of poorly controlled asthma A new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is probing why asthma relief inhalers might actually make asthma worse -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Issued on 13 January 2010 Research led by Professor Peter Bradd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is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factors influencing effectiveness of certain asthma medicines. 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the preventer and reliever treatments for asthma. Asthma is characterised by reversible narrowing of airways in the lungs, which makes breathing difficult. An estimated 300 million people suffer from this condition worldwide. There is, to date, no cure for asthma, although the condition can be well managed with proper treatment. Professor Bradding said, Asthma treatment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preventer and reliever treatments. Preventers control swelling and inflammation of lung airways. Their protective effect is not immediate, but develops gradually with time.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take preventer medication regularly. Relievers on the other hand have an immediate effect. They help relieve asthma symptoms by relaxing airways, making breathing easier. Professor Bradding added: Despite their usefulness in rapidly relieving asthma, relievers may cause asthma to worsen when used too frequently. Moreover, they are not always as effective as predicted. We investigated mechanisms behind this by study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reliever medicin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Our immune system uses antibodies (a type of protein found in blood and other body fluids) to identify foreign bacteria and viruses and neutralise their effects. Asthma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llergies, which are caused by antibodies called IgE which react with allergens such as house dust mite and grass.. IgE binds to mast cells in lungs of asthma sufferers. This, in turn, causes mast cells to release chemicals such as histamine, which cause narrowing of lung airways and thus, lead to an asthma attack. Mast cells need a chemical known as stem cell factor to survive and function and this chemical is present in asthmatic lungs. Professor Braddings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lung mast cells are exposed to reliever drugs, in the presence of both IgE and stem cell factor, relievers lose their ability to prevent chemical release from mast cells. Interestingly,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relievers may actually cause mast cells to release more chemicals, causing asthma to worsen. Professor Bradding says, This research might explain why reliever drugs are not always as effective as predicted, why they might worsen and destabilise asthma. This research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poorly controlled asthma and for those who rely too heavily on relievers, whilst not using their preventer medication regularly. Professor Bradding adds, If we can inhibit the function of stem cell factor in the lungs of asthmatic patients, reliever drugs such as salbutamol, might be more effective. If future research reinforces these findings, then this work coul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eatment strategies that could benefit thousands of people. The research is funded by Asthma UK. Dr Elaine Vickers, Research Relations Manager at Asthma UK says: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use reliever inhalers that contain medicines such as salbutamol and these devic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lieving asthma symptoms. Professor Bradding aims to understand why it is that people who use their reliever inhalers too often, without using a preventer inhaler, are putting themselves at risk of worse asthma symptoms. We hope that the results of Professor Braddings work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s that overcome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over-use of reliever inhalers but in the meantime we would urge anyone who needs to use their reliever inhaler three or more times a week to visit their doctor or asthma nurse to have their symptoms reviewed. We would also urge people with asthma to use their preventer inhalers as prescribed. This should not only control symptoms, but also guard against any harmful effects of frequent reliever use. Note to newsdesk: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Prof Bradding on 0116 258 3998.
个人分类: 呼吸病学|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哮喘与真菌感染
luckpeter 2010-1-14 19:50
徐,老年男性,诊断为AECOPD,经常反复住院治疗,本次从外院转入我院住呼吸内科治疗1周,给予呼吸机、甲基强的松龙针抗炎40mg q12h、美罗培南针1.0 q8h联合阿奇霉素针0.5 qd抗感染及缓解气到痉挛、化痰等支持对症治疗,后因病情加重转让我们重症医学科,治疗期间发现患者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好转,但是,肺部哮鸣音顽固不退,痰液性状转为淡血性痰,且撤机困难。。。。 结果痰培养:白假丝酵母菌+++ 体会:侵袭性真菌病宿主因素+顽固性哮喘应考虑真菌感染!
个人分类: 临床日记|4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段吸烟治哮喘的历史
DrSun 2009-10-14 15:04
个人分类: 行医杂记|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盐洞治疗,为什么不?
drqian 2009-6-26 04:09
比起其他职业的工人来,人们发现波兰的盐矿工人出现肺部健康问题的概率要更低些。受到这现象一启发,人们发现盐洞对人 呼吸道有保护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呼吸道、肺部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甚至对一些如皮肤病、心脏病都有潜在的好处。于是,用于治疗目的的盐 洞便在伦敦、芝加哥等主流城市应运而生。 那么盐洞为什么有这些功效呢?当人进入盐洞后,将会不断吸入盐洞中的一定湿度以及密度的细盐颗粒,那么这些细盐颗粒将可以达到肺部气管深部,从而帮助肺部 将这些平时难以清除的异物颗粒、痰等统统清除。事实上这一机制已经在被应用的临床上治疗哮喘,比如医生会用等渗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急性哮 喘(Wark P.A, et al., 2001)。而这种雾化的盐水和盐洞中的细盐颗粒,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也有关于用盐来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 (Donaldson S.H. et al., 2006)。医生用高渗盐水( 5 ml 7 %氯化钠 , 每天四次, 共2周 )雾化吸入来治疗 囊胞性纤维症 导致的肺部气道病变,结果患者的气道粘液清除率得到持续的提升,肺功能也得到改善。 据称目前在英国已经有上千的哮喘儿童已经或正在接受盐洞治疗( 视频 ),刚刚又在CNN上看到某些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过敏性鼻炎,如尘土过敏的患者也在接受盐洞治疗。作为有效治疗手段,盐洞已经引起了医疗界人士的注意,但是事实上,盐洞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保健养生以及休闲的场所。就好比目前的水浴、汗蒸、 桑拿、泥浴等,在有部分治疗功能的同时,更多的是解除疲劳、缓解压力、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功效,从而同时被大众青睐而得到普及。盐洞同样可以具有以上这类功能,所以也很有潜力去开发成一个产业。 笔者大概是无缘去开发盐洞这个产业了,不过还是很有希望成为消费者的。幻想着有一天,走进位于中国的某盐洞治疗休闲吧,对着服务员大喊,伙计,给我吹点 地中海的盐,昆明的湿度,还要一杯马蹄你,一张人民日报,一部《变形金刚3》的电影,我要在这儿泡一下午呢! 参考文献: 1.Wark PA,Simpson JL,Hensley MJ,Gibson PG,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1; volume 31: issue 11:1745-1753 【全文】 2.Donaldson SH,Bennett WD,Zeman KL,Knowles MR,Tarran R,Boucher RC,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volume 354: issue 3:241-250 【全文】
个人分类: 闲情逸致|7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