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循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鸿茅药酒的是与非之七 医生判读毒药必有循证
francy 2018-4-20 00:35
1. 这一年来的10个月时间,因为本人跟踪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自己掏了6000多元、买了很多本专业书: 苦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物流行病学(第二版)》等专业药学知识。 而近年来,全球权威的循证医学著作《临床证据(第15版)》(2005年中文版)一直在帮助我编辑、撰写涉及医学临床专业问题时的重要帮手。 从学习这些中外医疗和药物著作中,可以更加严谨地去理解自自已面对社会热点时的医学、药学、兽医学(本人是有七年临床经验的兽医第二代,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第一个集约化万头猪场担任技术副场长,2012年被中国兽医协会委任为协会传媒小组长)角度去客观报道焦点话题的核心问题。 例如: 2008年 婴幼儿奶粉渗入三聚氰胺有毒物资引发的中毒事件。 2010年 准确报道肖传国教授的《肖氏反射弧手术》,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媒体。 2012年 罗氏治癌药品中国病例跟踪报道,引起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 2013年 参与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到深入中国红十字会国内外人道救援的报道,是当时全球围剿中国红十字会的独家观点。 2015年 跟踪报道不按规范保障疫苗有效事件,促进国家全面加强疫苗物流环节监管。 2016年 跟踪药品电子监管码到GS1国际会议,助力为中国医药行业摆脱数字化负担助力。 2. 近18年年来,本人一直在医院采访, 例如: 从2002年开始跟踪报道珈玛刀在体部和头部治疗癌症的病例,一直到2015年(此项目曾经是受到卫生部医管司长在其主管媒体上撰文指责)。 2003年,采访过从北京小汤山非典隔离治疗区归来的北京医院医护人员,听她讲述鲜为人知的世纪绝症抢救故事。 近3年来、已经到过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会员单位采访药店、药厂、物流配送和生产种植基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到中药材种植基地(GAP的道地药材SOP)、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由切片到超微粉、饮片、配方颗粒、中间体、破壁饮片、中药注射剂、滴丸剂、酒剂、膏方等(GMP),还有医疗器械和检测。 这些采访经历,加上自已受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新闻传播培训,对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政策和医药全产业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公众用药合理、科学用药、媒体如何组织具有客观、准确、通俗易懂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 3. 从2016年开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展开了药物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认证工作,本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参加了其中一些企业的这些工作报道, 例如: ~颈复康药业的一个品种30年药品有效性再认证,用了十年准备,找了2000多例,花了几百万元,得出了有效性结论和安全性数据; ~振东集团的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也完成了真实(有效性)分析,说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再次证明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优势。 ~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不仅是把德国人的天然药注射液中130多有效成分内酯全部分离出来,并且确认其中三个成分才是真正有效的,而这三个有效内酯成分各个比例用1:15:30比例是最佳黄金比。这个产品作为国家新药5类(即国内外没有的)中药注射剂,现在已经进入临床第四期试验,在2017年也成为当时国家医保中心第一批谈判定价产品,在临床上开始进入医保清单的中药注射剂,让中国病人放心使用,促进康复。 ~神威药业的几个传统中药剂型,也是在这几年完成了不少于3万例的安全性跟踪试验。 。。。。。 正是本人这几年来一直亲历这些专业研讨和报告会,才知道: 中药,不仅有传统经方剂型(膏方、酒剂、丸剂、饮片),还有同抗生素几乎同期创造的中药注射剂,不仅有参照1933年国外的滴型制剂,还有中国人由超微粉加工中智造出来的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这些都是在过去近80年时间,中国医药人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借助现代西药加工技术进展而研发出来的,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成果。 4. 受过专业医药学训练的人,都知道循证依据的意义,尤其是使用定性用词,例如: 毒性(一种潜在危害)、有毒(对器官组织)、毒药(直接危害的物质)这些涉及“毒”字词对于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规范(从自身防护、使用调剂、存贮、患者使用/服用)的规程(SOP)不同。 然而,一位曾经拥有执业麻醉师资格的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他连非处方药(OTC)的含义都不顾,就对一个叫“鸿茅药酒”的合格产品(先不讨论它的广告问题)做安全性调查,就在文章中以“毒药”定性,这个能叫不存在主观意见、是科普吗? 这一点,连俺这学过兽医专业的人也觉得说法太勉强,难道中国的麻醉科硕士和医学博士可以这样的认知水平拿到毕业证书? 在本人的印象中,麻醉师是所有医务人员中,对药品的毒性最有警惕性专业人士。 【小结】 本文由自已对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致性”、“安全性”工作研究,回顾“鸿茅药酒案”始作涌者、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声称一个合格非处方药是“毒药”仅仅是为了科普,不存在主观恶意说法的可疑之处。 沈阳(sz1961sy) 2018-4-19 8:50 写于北京飞往温州的CA1567航班上,16时10分完稿于温州市酒店 【相关系列】 《鸿茅药酒案》(http://w.org.cn/user1/4/subject/350.html)
个人分类: 鸿茅药酒案|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鸿茅药酒的是与非之七 医生判读毒药必有循证
francy 2018-4-20 00:35
1. 这一年来的10个月时间,因为本人跟踪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自己掏了6000多元、买了很多本专业书: 苦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物流行病学(第二版)》等专业药学知识。 而近年来,全球权威的循证医学著作《临床证据(第15版)》(2005年中文版)一直在帮助我编辑、撰写涉及医学临床专业问题时的重要帮手。 从学习这些中外医疗和药物著作中,可以更加严谨地去理解自自已面对社会热点时的医学、药学、兽医学(本人是有七年临床经验的兽医第二代,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第一个集约化万头猪场担任技术副场长,2012年被中国兽医协会委任为协会传媒小组长)角度去客观报道焦点话题的核心问题。 例如: 2008年 婴幼儿奶粉渗入三聚氰胺有毒物资引发的中毒事件。 2010年 准确报道肖传国教授的《肖氏反射弧手术》,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媒体。 2012年 罗氏治癌药品中国病例跟踪报道,引起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 2013年 参与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到深入中国红十字会国内外人道救援的报道,是当时全球围剿中国红十字会的独家观点。 2015年 跟踪报道不按规范保障疫苗有效事件,促进国家全面加强疫苗物流环节监管。 2016年 跟踪药品电子监管码到GS1国际会议,助力为中国医药行业摆脱数字化负担助力。 2. 近18年年来,本人一直在医院采访, 例如: 从2002年开始跟踪报道珈玛刀在体部和头部治疗癌症的病例,一直到2015年(此项目曾经是受到卫生部医管司长在其主管媒体上撰文指责)。 2003年,采访过从北京小汤山非典隔离治疗区归来的北京医院医护人员,听她讲述鲜为人知的世纪绝症抢救故事。 近3年来、已经到过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会员单位采访药店、药厂、物流配送和生产种植基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到中药材种植基地(GAP的道地药材SOP)、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由切片到超微粉、饮片、配方颗粒、中间体、破壁饮片、中药注射剂、滴丸剂、酒剂、膏方等(GMP),还有医疗器械和检测。 这些采访经历,加上自已受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新闻传播培训,对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政策和医药全产业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公众用药合理、科学用药、媒体如何组织具有客观、准确、通俗易懂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 3. 从2016年开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展开了药物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认证工作,本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参加了其中一些企业的这些工作报道, 例如: ~颈复康药业的一个品种30年药品有效性再认证,用了十年准备,找了2000多例,花了几百万元,得出了有效性结论和安全性数据; ~振东集团的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也完成了真实(有效性)分析,说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再次证明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优势。 ~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不仅是把德国人的天然药注射液中130多有效成分内酯全部分离出来,并且确认其中三个成分才是真正有效的,而这三个有效内酯成分各个比例用1:15:30比例是最佳黄金比。这个产品作为国家新药5类(即国内外没有的)中药注射剂,现在已经进入临床第四期试验,在2017年也成为当时国家医保中心第一批谈判定价产品,在临床上开始进入医保清单的中药注射剂,让中国病人放心使用,促进康复。 ~神威药业的几个传统中药剂型,也是在这几年完成了不少于3万例的安全性跟踪试验。 。。。。。 正是本人这几年来一直亲历这些专业研讨和报告会,才知道: 中药,不仅有传统经方剂型(膏方、酒剂、丸剂、饮片),还有同抗生素几乎同期创造的中药注射剂,不仅有参照1933年国外的滴型制剂,还有中国人由超微粉加工中智造出来的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这些都是在过去近80年时间,中国医药人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借助现代西药加工技术进展而研发出来的,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成果。 4. 受过专业医药学训练的人,都知道循证依据的意义,尤其是使用定性用词,例如: 毒性(一种潜在危害)、有毒(对器官组织)、毒药(直接危害的物质)这些涉及“毒”字词对于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规范(从自身防护、使用调剂、存贮、患者使用/服用)的规程(SOP)不同。 然而,一位曾经拥有执业麻醉师资格的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他连非处方药(OTC)的含义都不顾,就对一个叫“鸿茅药酒”的合格产品(先不讨论它的广告问题)做安全性调查,就在文章中以“毒药”定性,这个能叫不存在主观意见、是科普吗? 这一点,连俺这学过兽医专业的人也觉得说法太勉强,难道中国的麻醉科硕士和医学博士可以这样的认知水平拿到毕业证书? 在本人的印象中,麻醉师是所有医务人员中,对药品的毒性最有警惕性专业人士。 【小结】 本文由自已对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致性”、“安全性”工作研究,回顾“鸿茅药酒案”始作涌者、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声称一个合格非处方药是“毒药”仅仅是为了科普,不存在主观恶意说法的可疑之处。 沈阳(sz1961sy) 2018-4-19 8:50 写于北京飞往温州的CA1567航班上,16时10分完稿于温州市酒店 【相关系列】 《鸿茅药酒案》(http://w.org.cn/user1/4/subject/350.html)
个人分类: 鸿茅药酒案|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鸿茅药酒的是与非之七 医生判读毒药必有循证
francy 2018-4-19 18:10
1. 这一年来的10个月时间,因为本人跟踪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自己掏了6000多元、买了很多本专业书: 苦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和《药物流行病学(第二版)》等专业药学知识。 而近年来,全球权威的循证医学著作《临床证据(第15版)》(2005年中文版)一直在帮助我编辑、撰写涉及医学临床专业问题时的重要帮手。 从学习这些中外医疗和药物著作中,可以更加严谨地去理解自自已面对社会热点时的医学、药学、兽医学(本人是有七年临床经验的兽医第二代,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第一个集约化万头猪场担任技术副场长,2012年被中国兽医协会委任为协会传媒小组长)角度去客观报道焦点话题的核心问题。 例如: 2008年 婴幼儿奶粉渗入三聚氰胺有毒物资引发的中毒事件。 2010年 准确报道肖传国教授的《肖氏反射弧手术》,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媒体。 2012年 罗氏治癌药品中国病例跟踪报道,引起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 2013年 参与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到深入中国红十字会国内外人道救援的报道,是当时全球围剿中国红十字会的独家观点。 2015年 跟踪报道不按规范保障疫苗有效事件,促进国家全面加强疫苗物流环节监管。 2016年 跟踪药品电子监管码到GS1国际会议,助力为中国医药行业摆脱数字化负担助力。 2. 近18年年来,本人一直在医院采访, 例如: 从2002年开始跟踪报道珈玛刀在体部和头部治疗癌症的病例,一直到2015年(此项目曾经是受到卫生部医管司长在其主管媒体上撰文指责)。 2003年,采访过从北京小汤山非典隔离治疗区归来的北京医院医护人员,听她讲述鲜为人知的世纪绝症抢救故事。 近3年来、已经到过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会员单位采访药店、药厂、物流配送和生产种植基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到中药材种植基地(GAP的道地药材SOP)、中药材加工和中成药由切片到超微粉、饮片、配方颗粒、中间体、破壁饮片、中药注射剂、滴丸剂、酒剂、膏方等(GMP),还有医疗器械和检测。 这些采访经历,加上自已受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新闻传播培训,对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政策和医药全产业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公众用药合理、科学用药、媒体如何组织具有客观、准确、通俗易懂材料,有了全面的认识。 3. 从2016年开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展开了药物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认证工作,本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参加了其中一些企业的这些工作报道, 例如: ~颈复康药业的一个品种30年药品有效性再认证,用了十年准备,找了2000多例,花了几百万元,得出了有效性结论和安全性数据; ~振东集团的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上市后再评价临床研究成果发布 也完成了真实(有效性)分析,说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再次证明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优势。 ~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不仅是把德国人的天然药注射液中130多有效成分内酯全部分离出来,并且确认其中三个成分才是真正有效的,而这三个有效内酯成分各个比例用1:15:30比例是最佳黄金比。这个产品作为国家新药5类(即国内外没有的)中药注射剂,现在已经进入临床第四期试验,在2017年也成为当时国家医保中心第一批谈判定价产品,在临床上开始进入医保清单的中药注射剂,让中国病人放心使用,促进康复。 ~神威药业的几个传统中药剂型,也是在这几年完成了不少于3万例的安全性跟踪试验。 。。。。。 正是本人这几年来一直亲历这些专业研讨和报告会,才知道: 中药,不仅有传统经方剂型(膏方、酒剂、丸剂、饮片),还有同抗生素几乎同期创造的中药注射剂,不仅有参照1933年国外的滴型制剂,还有中国人由超微粉加工中智造出来的破壁饮片和配方颗粒,这些都是在过去近80年时间,中国医药人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借助现代西药加工技术进展而研发出来的,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成果。 4. 受过专业医药学训练的人,都知道循证依据的意义,尤其是使用定性用词,例如: 毒性(一种潜在危害)、有毒(对器官组织)、毒药(直接危害的物质)这些涉及“毒”字词对于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规范(从自身防护、使用调剂、存贮、患者使用/服用)的规程(SOP)不同。 然而,一位曾经拥有执业麻醉师资格的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他连非处方药(OTC)的含义都不顾,就对一个叫“鸿茅药酒”的合格产品(先不讨论它的广告问题)做安全性调查,就在文章中以“毒药”定性,这个能叫不存在主观意见、是科普吗? 这一点,连俺这学过兽医专业的人也觉得说法太勉强,难道中国的麻醉科硕士和医学博士可以这样的认知水平拿到毕业证书? 在本人的印象中,麻醉师是所有医务人员中,对药品的毒性最有警惕性专业人士。 【小结】 本文由自已对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致性”、“安全性”工作研究,回顾“鸿茅药酒案”始作涌者、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声称一个合格非处方药是“毒药”仅仅是为了科普,不存在主观恶意说法的可疑之处。 沈阳(sz1961sy) 2018-4-19 8:50 写于北京飞往温州的CA1567航班上,16时10分完稿于温州市酒店 【相关系列】 《鸿茅药酒案》(http://w.org.cn/user1/4/subject/350.html)
个人分类: 鸿茅药酒案|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素食与心血管健康:循证与思考
liuyueisme 2014-4-20 01:39
作者:陈可冀 刘 玥 素食指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包括严格素食、乳蛋素食、乳素食及蛋素食等不同饮食模式 。一些证据提示素食饮食模式与心血管健康相关,但是这种相关性尚不明确。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寻求降低动脉血压的非药物方法亦成为关注热点之一。为了评估素食饮食模式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来自日本国家心脑血管病中心预防医学与流行病学研究室的Yokoyama博士及其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相关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2月24日的 《美国医学会杂志 • 内科学》 (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上 。研究选取的临床试验来源于MEDLINE(1946年—2013年)和WEB OF SCIENCE (1900年—2013年)的检索结果。研究者系统浏览了检索到的258篇相关文献,最终有7项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表1)和32项观察性研究符合该meta分析的纳入标准(研究人群年龄20岁;素食饮食为暴露/干预方式;血压的平均差为结局指标;临床对照试验或观察性研究)。7项临床对照试验共涉及31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44.5岁, 与杂食者比较,素食者的平均收缩压降低4.8mmHg(95% CI, − 6.6 ~ − 3.1 ; P 0.001 ),平均舒张压降低2.2mmHg(95% CI, − 3.5 ~ − 1.0 ; P 0.001 );32项观察性研究共涉及21604名参与者,平均年龄46.6岁,与杂食者比较,素食者的平均收缩压降低6.9mmHg(95% CI, − 9.1 ~ − 4.7 ; P 0 .001 ),平均舒张压降低4.7mmHg(95% CI, − 6.3 ~ − 3.1 ; P 0.001 )。该meta分析结果显示素食者的血压较同等情况的杂食者明显降低,提示素食饮食方式或可作为降低血压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 素食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近20年来,全球学者对其进行较多的临床研究,为素食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的阐明提供了许多循证医学依据。 1997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 Engl J Med )发表了著名的“DASH(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研究 ”的结果,该研究也是全球第一个研究饮食模式与血压水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蔬菜、水果及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模式可使收缩压降低5mmHg,舒张压降低3.0mmHg。基于该项研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中心(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于1997年提出一种控制高血压的“DASH饮食”,即以低脂、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并强调以含高镁、高钾及高钙、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组合而成。 2012 年6月中国学者发表在《临床实践营养学》(Nutr Clin Pract )上的一项临床研究 比较了中国21~76岁之间的169名乳素食者和126名杂食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压水平、血脂水平、糖代谢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计算了其中24~55岁人群5~10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结果表明,与杂食者比较,乳素者的血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及IMT均显著降低,且其5~10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亦明显降低。 2013 年1月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Am J Clin Nutr )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EPIC-Oxford 队列研究) ,共涉及44561名参与者,平均随访11.6年。结果表明:与非素食者比较,素食者BMI、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收缩压均显著降低,其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32%左右。 2013 年6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 • 内科学》( 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上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评估了素食饮食模式与死亡率的关系,共涉及73302名参与者,在基线通过定量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评估饮食,并分为5种饮食模式:非素食、半素食、鱼素、乳蛋素食和素食。从国家死亡索引中确定2009年前死亡数,评估素食饮食模式与全因和特定病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随访5.79年期间,素食与全因死亡率降低有关,且在心血管、肾脏病和内分泌疾病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且这种关系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显著。 2013 年10月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报告》( Environ Microbiol Rep )上的一项临床研究 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素食1个月,发现其体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肠道致病菌群明显降低而有益菌群显著增加,从而抑制了其代谢紊乱水平、降低了炎症反应。 以上临床研究的结果均提示,素食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Yokoyama博士 认为素食饮食方式产生的降压效果相当于那些根据建议改善自己生活方式的参与者所达到的效果,如选择低钠饮食或减去5 kg 的体重等,也大致能达到那些使用诸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的参与者一半的降压效果 。虽然目前的所有研究尚未能确定特定食物或营养成分与血压间的内在联系的具体机制,但Yokoyama博士综合现有的研究证据分析了“素食降压”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一是素食富含纤维素、少脂肪因此素食者体重普遍较杂食者轻(BMI也较低),肥胖风险亦明显降低,而后者正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二是素食中富含钾离子,而研究显示富钾饮食可明显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钾摄入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同时降低肾素水平等有关;三是素食者通常摄入钠和酒精的量也较杂食者低;四是素食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五是有证据表明素食者血压粘稠度也较杂食者明显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及的“素食”,可能更多的是“乳素食”或”乳蛋素食”的饮食方式,有证据表明严格素食或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我们曾对年龄63岁、素食史14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血压、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特点进行研究,设有同龄对照组。结果证明,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降低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2005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J Am Coll Cardiol )的一项研究 曾对香港地区50名年龄在30~55岁、素食史10年的男女的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体内维生素水平进行观察,并设50名正常饮食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40%的素食者的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比正常饮食者增厚,血压较高且体内缺乏维生素B 12 。维生素B 12 主要来源于肉类、鸡蛋或牛奶,维生素B 12 的缺乏,使血液中同型高半胱氨酸水平偏高,引致动脉血管硬化,另一方面,素食者素菜烹调方式常以多油和多盐使味道浓郁,也极易导致血压增高 。后续研究 表明:对素食者长期补充维生素B 12 (500 μ g/ 天),可明显降低素食人群同型高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的统计数据,中国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2.66亿是高血压病患者,中国人日常饮食中脂肪摄入量增加,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大于12 g ,而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明显不足,这种不健康的膳食方式是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项meta分析的研究结论为人们选择素食提供了更有力的循证依据,对大众健康或临床治疗都具有很大现实意义。从公众角度来说,素食饮食模式可以让你保持适中的动脉血压水平;从临床治疗角度来说,素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药物降压方法。当然,该meta分析的结果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纳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量较少,样本量较小,且大部分是观察性研究结果,未来应该设计更加严谨的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为素食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提供更有力的循证依据,同时进一步研究特定食物或营养成分促进心血管健康的内在机制,可为非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Gary E Fraser. Vegetarian diets: what do we know of their effects on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Am J Clin Nutr. 2009 , 89(5):1607S – 1612S. Yokoyama Y, Nishimura K, Barnard ND, et al. Vegetarian diets and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 JAMA Intern Med, 2014, 174(4): 577-587. Appel LJ, Moore TJ, Obarzanek E,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the effects of dietary patterns on blood pressure . N Engl J Med, 1997, 336 (16): 1117-1124. Yang SY, Li XJ, Zhang W, et al. Chinese lacto-vegetarian diet exerts favorable effects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healthy men . Nutr Clin Pract, 2012, 27(3): 392-398. Orlich MJ, Singh PN, SabatéJ, et al. Vegetarian dietary patterns and mortality in adventist health study 2 . JAMA Intern Med, 2013, 173(13): 1230-1238. Crowe FL, Appleby PN, Travis RC, et al.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or death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mong British vegetarians and nonvegetarians: results from the EPIC-Oxford cohort study . Am J Clin Nutr, 2013, 97(3): 597-603. Kim MS, Hwang SS, Park EJ, et al. Strict vegetarian diet improve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eases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 Environ Microbiol Rep, 2013, 5(5): 765-775. 陈可冀,郭士魁,张家鹏 . 长期素食人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中医证候特点的研 究 . 全国第二届心血管病会议论文汇编 .1964:309-310. Kwok T, Chook P, Tam L, et al.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ese vegetarians: an apparent paradox .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10): 1957-1958. Kwok T, Chook P, Qiao M, et al. Vitamin B12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arterial function in vegetarians with subnormal vitamin B-12 status . J Nutr Health Aging, 2012, 16(6): 569-573.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1-2 注:本文拟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第6期上。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两个实例谈心血管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思维
liuyueisme 2014-4-20 01:20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Cochrane Library社论分享
WileyChina 2013-6-7 12:46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研究时代”做好准备了吗? Gerald Gartlehner Maria Flamm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的主要原则之一是 “ 通过利用对医疗保健决策者而言非常重要的结果来促进医疗干预的评估 ” ,来寻求相关性。 Cochrane 综述力图解决消费者和患者的需求,但是一篇综述的相关性取决于文中提供的信息和研究结果,这是患者、看护者和临床医生在做出治疗决策时最关心的。诸如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这样的组织 应为采取下一步治疗措施提供理想环境,并培育更多具有良好方法论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综述。 点击这里,阅读完整的社论 。 Cochrane 综述:被忽视疾病的皮肤利什曼病 Urbà Gonzalez 皮肤利什曼病是一种可导致患者毁容或皮肤感染,并引起炎症、溃疡与疤痕的疾病,这种疾病使患者及其家人遭受巨大痛苦。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与健康问题,急需新的治疗与预防策略。全球健康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获取被忽视疾病的医疗数据。两篇评估治疗策略的 Cochrane 综述提供了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皮肤利什曼病的控制策略,明确了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 点击这里,阅读完整的社论 。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循证药学对临床药师的指导意义
haozhi5266 2011-12-14 11:07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它促使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转变,堪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被视为21世纪世界各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控制医疗卫生费用攀升的重要途径。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药学(evidence-based pharmacy,EBP)也应运而生,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即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二者共同的核心思想:循证,是指遵循科学的证据。是贯穿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的方法学。旨在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应用所获得的最好的客观证据,对患者个体作出合理的临床决策,制订、实施有科学依据的诊断治疗方案。循证药学是20世纪90年代医药学信息领域的重大进展,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决策方法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关于临床医师应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临床实践的文献报道,相较之下,临床药师应用循证药学模式的研究报道十分缺乏。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      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牛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事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强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犒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巾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拈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最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2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   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其核心思想是为患者提供成本-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一效果分析法、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和成本一效用分析法。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药物经济学在药晶费用控制中的独特作用,众多学者在卫生政策制定者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研究人员也已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尤重医疗成本问题。循证医药学理论不仅重视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权衡,也重视药品经济学与有效性的权衡。临床药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除非病情需要.并非多多益善,也非越贵越好,无论病人经济状况如何,也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和职业崇拜强加于人,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违背自己的经济责任和职业道德。一般说来,按照临床药师的职责范围,病人要求临床药师的责任,仅仅在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实践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及复杂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并非所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由此产生的如住院日延长、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等都可能导致超出正常经济责任的范围,需要临床药师结合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从健康需要和科学经济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预后和最短的治疗周期,以科学的预见性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和结果。防止理想化、盲目性和片面性。与经济医学相比,这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益和高风险的职业业务活动。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方针的具体表现。         3 增强合理用药意识      毋庸置疑,临床药师这一职业伊始就被赋予了合理用药职能.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用药矛盾日益突出,临床药师应运而生。循证理论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临床药师合理用药职责,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也给临床药师的工作提更高的要求。现今,临床药师的工作必须从简单的、机械的调剂供应模式升华为富知识型、高技术型的设计服务模式,在循证医药学理沦的指导下为医师和病患提供高质苣的合理用药咨询服务,涵盖开展TDM、ADR,参加会诊,解决疑难病例的有关用药问题,开展药师查房,综合考虑患者体质、病情、效价比、牛活习惯、饮食习惯甚至时辰药物学等复杂冈素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等知识密集型工作。随着临床药师临床知识的积累、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还应适时转变角色,成为医患之间和谐交流沟通的承载者,合理用药的执行监督者,成为医药规范的高信誉执行者。         4 增强临床药师的法规意识并帮助临床药师准确定位      根据循证医学、循证药学相关理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1月21日发布了规范性文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医政司于2007年12月26日发布了《临床药师工作职责》。这是我国首次确认并调整I临床药师执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它初步建立了临床药师执业的法律关系,构建了此前我国医疗机构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并把它作为法律关系确定下来。其中规定执业药师的职责是:(1)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I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2)参与查房和会诊,参与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3)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4)指导护士做好药晶请领、保管和正确使用工作;(5)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新药L市后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6)提供有关药物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7)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目前我圜赋予临床药师的职责是建议性的、指导性的、协助性的,没有直接的权利和义务,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实际的法律关系主体,即临床药师小是直接的权利和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通俗讲就是临床用药合理与否与临床药师还没有建立直接的真正的关系,用药不合理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直接被告和责任承担者还不会是临床药师。临床药师须牢固树立法规意识,即要履行职责又要保护自我就不能僭越法规规定。   目前在二甲以上全民所有制医院从业的药师仅有15%左右具备本科学历(含大学普通班)。其余均为大中专毕业生,而且这15%中大多数是还都从事着药品的经营、制剂和管理工作,真正搞临床药学中的TDM、ADR和高质量咨询服务查房的均属凤毛麟角,一些高学历药学人才宁可去推销药品、医疗器械也不愿从事临床药学工作,其原因是由于临床药师和临床药学在医院的地位没有确定,职称认定、编制比例都无明确考核要求。这些现象的成冈足临床药师工作规范化标准没有确定。力量薄弱,地位不稳。因此,对角色准确定位有助于临床药师更富于积极性、更高效率地工作。在我闺现行的医药卫生行业相关规定范畴内,循汪理论为临床药师提供了角色定位指导,概括而言,临床药师应从树立形象、明晰责权、临床实践、积累经验、辅佐临床、指导用药等几个层次上逐步给予自身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谐地融人到临床服务团队中,与医、药、护等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不断完善诊疗方案,不断提升诊疗质量,最终生动诠释“一切为了病人”这一医院最高目标的深刻内涵。      临床药师工作是未来医院药学实践的蕈要内容和方向,面向21世纪,适应医院药学的发展承担起面对患者的治疗服务及药学服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药学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循证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临床药师在医院药物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与不可替代的地位,推动我国的药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六指: 外科临床试验有多少采用随机对照?
fs007 2010-11-14 03:59
中华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王建业认为,肖氏术对临床效果的评估和随访数据都缺乏准确的对照。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说临床效果如何好,并以此不成熟的技术来向患者收费,都是不负责任的。 肖氏术并非没有对照。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何能得出疗效好坏的结论呢?就目前的数据来看,肖氏术采用的是非随机对照,如患者自身前后对照,术前拉不出尿、术后拉出来了。不可否认,这种对照有缺陷,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王委员说的对照应该是指随机对照,随机分组病人比较肖氏术与其它疗法的差别。问题是有多少手术试验采用了随机对照?这里有篇综述列出了详细的统计数据(Perspectives of evidence-based surgery. Dig Surg, 2003;20:263-269): 查询1966-2000年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可检索到289807篇临床试验论文,其中采用随机对照(RCT)的有134689篇,占46.5%;外科试验(包括药物和手术试验)有RCT的20376篇,仅占全部临床试验的7%,全部RCT试验的15%。 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外科RCT占全部RCT的比例变化趋势,在7个时间段里这个比例依次为26%、10%、13%、15%、15%、15%、16%。 外科RCT加双盲设计占全部外科RCT的比例依次为5%、6%、20%、21%、20%、23%、25%。总计23%。 1986年以前没有外科多中心试验的报道。之后的三个五年里多中心RCT占全部外科RCT的比例为5%、13%、12%。总计11%。 分析5种声誉较高的外科学术杂志(Annals of Surgery, Archives of Surgery,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Surgery), 在所有1966-2000年的论文中只有3.4%(1.9%~4.8%)采用RCT。进一步分析发现,1991-2000年间的728篇RCT论文中有 78篇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在剩下的650篇中,363篇是比较药物治疗的作用,手术试验不到一半。 按循证医学理论,RCT、多中心、Meta分析、系统评价是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高级别证据。达不到这个级别的证据经系统评价往往会得出no evidence of benefit的结论,都可以说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外科手术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手术方式、术者技术、疾病适应症、效果评价等等,在实验设计上有伦理学的严格要求,很难像药物试验那样做到随机双盲,目前在循证医学上也没有客观、成熟的评价外科手术的方法。更严格的试验设计无疑是肖氏术走向成熟的努力方向,但脱离外科手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空谈对照、循证医学,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按卫生部发言人和王委员的说法,以循证医学已验证有效为标准,缺乏随机对照的手术试验就不成熟、不该收费,相信中国医院里实施的很多手术都尚待充分的论证并应该免费给病人实施。【多半大部分手术都落入这个范围,寻正注】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3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础研究的发表偏倚
Sonny 2009-10-13 13:14
由于目前科研已基本沦为一个精致的饭碗,成就了较为严重的科研公信力的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疗效中心论”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Sonny 2009-10-12 10:53
在医师的诊疗活动中,应该坚持疗效中心论,当然,我所说的疗效是考虑了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这样的描述普通患者看了可能会觉得有点含糊,其实可以这么说:诊病,要选有效、安全、廉价的方法! 疗效中心论以疗效为灯塔,海岸之广阔,海面之不平,医师必须向着疗效灯塔行驶。 但有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目前很多医师(主要是西医)不相信中医疗法,甚至要说中医是骗子,那么,在这类医师的诊疗中,倘若碰上了这样一种病,西医的方法效果不好,事实上用中医治可取得较好效果呢?当然,我已经说了,这类医师是不相信中医的,因而他们不会推荐患者去看中医,而只能是继续用西医治疗。那么,客观上,就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结果: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中医治疗,患者病情没有改善或发生进展。 这是一个伦理事件,医师客观上给患者造成了损害,是由于医师知识面的问题造成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医师有没有罪过呢?从医师的主观动机来看,他绝不是有意要损害患者的,这是其一。其二,他是为了阻止患者接受骗人的中医疗法而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医师是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为患者好才这样做的。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医师学艺不精了,因为 这里隐藏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中医的疗效评价,我说有效,你说无效,一直在争论,总是得不到解决。 临床医学是典型的经验科学,即使是在循证医学时代,经验对医师诊疗活动的影响将长期存在,目前来看,即使是对各科疾病的诊疗指南越来越规范,但指南是指南,医师的个人经验恐怕还是老大。而且实质上,循证医学还是不与经验医学对立的,它强调证据,并将各类证据进行分级。SR,meta分析,大规模多中心的RCT当然是最可靠的了,但是循证理念并不否定个案和医师经验的 意义。 不信中医的医师该不该给患者推荐中医疗法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就要引出一个原理性的观点: 一个负责任的医师只给患者推荐他自己所信赖的疗法。 想来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你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别人去以身试法?对于我的疗效中心论,曾经有一个朋友反问过我:如果有人说跳大神对治病有效,你会不会推荐患者去找大神治病?我的回答是:若跳大神确实对治病有效,我肯定会推荐患者去找的。但是问题在于,我确实不相信跳大神的,我的临床实践里没有跳大神治病的经验,也查不到相关文献,我自然不会推荐了。 所以,在重视循证的同时,我还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一个中医师,运用中医疗法诊治了无数患者,他主观地看到了中医疗法的有效性,有经验的积累这个前提,他自然可以问心无愧地给病人开汤药、扎银针。而对于一个反对中医的西医师,他不相信中医疗法的有效性,自身也无这方面经验的积累,那么他不推荐中医疗法,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即使客观上他给患者造成了损失。 医学实践最初都是盲目的,但是在漫长的实践中,我们仍积累了不少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要在后来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很多疗法是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评价,若是简单地否定这些疗法就会带来以上所述的风险。这个时候,医师的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依据经验,在考虑安全性等其他因素后,给患者使用该类疗法,是完全合理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凭什么相信?
lingfeng 2007-7-15 22:06
我凭什么相信? 小时候,喜欢问父母很多问题。对于父母的解答,我也一向深信不疑。 后来上了小学,接触到了课本和老师。对于老师所说的和书本上所写的知识,我也很相信,每次,都会为又知道了多少而欣喜不已。 再后来,上中学了。老师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念书,争取考个好成绩。于是,我听话地用功念书,那里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争取考试成绩全班第一。 我最终也没有拿过全班第一。当我的成绩上升到全班第二时,一次意外的中暑发生了,而后成绩大幅下滑,再也提高不上来。于是便开始看课外书,一本接一本,什么方面的都看。上课不再听讲,自习时也不想做作业。整天打篮球,还受人影响开始练气功,并且看了这方面的书。书上说,练气功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打通“小周天”,即任督二脉,则人会变得精力充沛,头脑清醒,身强体健,练气功还可以获得特异功能,可以意念移物等等,对这些,我也完全相信,那时也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早日打通小周天。不过练了一两年也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渐渐放弃了。 那时我相信课外书上所的。可是,书看多了,发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应该相信谁的呢?看多了批判教育体制的文章,我已不再相信老师,不再追求分数,可是,对于课外书,尤其是知识性的课外书,我还是挺相信的。例如,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相信。 再后来上了大学,学的是医学。并且知道了唯物主义,知道了理论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教科书会告诉你某一种疾病应该怎样诊断,怎样治疗,实习时,老师会告诉你,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手术后多久可以拆线,多久后可以下床活动。一开始还是比较相信的。但是,我已经知道,医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知识,明天很可以就被证明是错误的。 读研究生了。学习了临床流行病学,知道了循证医学和 META 分析。它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已经知道:除了事实之外,我不应该完全相信其它的东西。比如,小时候,老师说做眼保健操可以预防近视,大家就都相信,都会去做,可是,现在我不禁问:有什么证据证明眼保健操可以预防近视呢?也许从理论上可以认为,按摩眼睛可以使它放松,解除疲劳,从而预防近视,可是,事实往往和推理是不一致的。有设计严谨,科学可信的临床证据吗?方舟子提出了新的观点:眼保健操对于预防近视无效,但我也同样不完全相信。有有设计严谨,科学可信的临床证据吗证明无效吗?如果有,我就相信。如果没有,那就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凭什么相信气功能够有那么好的效果?有事实可以证明吗?有什么证据说明成绩第一将来就会有成就?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发现,原来我所相信的许多东西都是不一定正确的。 唯物主义和循证医学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怀疑一切。也许,除了事实,我们确实应该对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即合理的怀疑。 判断某个观点,理论是否正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逻辑思考来判断。例如,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涉及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知识。举例来说,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这种观点我从逻辑思考上就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可能无法也没有必要通过事实去得到验证。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事实去证明或者证伪。大部分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也应该需要这种方法。例如,前面提到的眼保健操,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选取相同年龄,性别,每天用眼时间差不多的两组小学生,每组一万人,甲组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乙组不做。十年之后看两组的近视发病率或者平均视力有差别没有,如果甲组好一些,那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的认为:眼保健操可以预防近视。否则,则说明它不能预防近视。 我凭什么相信?事实。合理的怀疑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也是被教育者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和验证所有知识。只有那些很重要的东西,才有必要去验证。另有一些,只要“存疑”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基本上是无需怀疑的,即已经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554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