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反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反科学

相关日志

[转载]田松:我爱繁星胜过日月
fqng1008 2019-8-31 22:25
作者简介: “科学的历程”微信公众号联合主编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 于我而言,至少在 2000年之前,科学这个词已经开始褪色了。在自然坦然地走向反科学的立场之后,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信科学,你信什么呢? 这个问题本身耐人寻味,可以做多重解读。在每一个问题之后,都隐含着一些预设的前提。比如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反问句。就连我只上过中学的母亲都知道下半句, “都什么时代了,不相信科学,还相信迷信吗?”仿佛这世界上只有两个选项,不是科学,就是迷信。以至于我不得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科学的迷信与迷信的科学》,论证科学本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迷信,同时也论证,被我们称之为迷信的传统之中,有着古人超越科学的生存智慧。 在这个问题之后,还隐藏着某种一元论的观念。这种一元论,我相信是西方古典哲学长期浸润的一个结果。窃以为,西哲有毒,其毒有二:一曰寻求普遍性,寻求单一因果,寻求单一原因和单一解决方案;二曰过于重视文本,轻视社会现实。这种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的一部分。解毒的药方也简单,就是人类学。首先,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是田野,文本次之;其次,当下人类学的理论前提是文化多样性,文明之间只有差异,没有高下。一旦走向多样性,从日月走向繁星,科学主义也就不攻自破了。 我们常说 “科学的时代”,这其中固然有事实描述的成分。但是,在这个描述之中,同样隐藏着价值判断。科学,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于是社会行动的方案也便简单得出奇,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发展科学、传播科学就可以了。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这里,照亮那里。 但是,科学的光芒是否只负责照亮,是个问题。或许,科学的光芒在照亮一块地方的时候,遮蔽了另一块;或许,科学的光芒所照亮的地方,原本并不在黑暗之中,而是被另一种光芒照亮着;或者,科学的光芒太强,不只是照亮,而且烧毁了什么,甚至,烧毁的比照亮的还多。所有这些,从反省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这个意义上,由我来参与以 “科学的历程”为名的微信公号的编辑,同样是颇有意味的。这个公号采用了另一位主编吴国盛教授之成名作的书名,难免也沿袭了那部著作的时代色彩。虽然《科学的历程》的编史学纲领并非是强科学主义的,甚至已经有了浓郁的非科学主义的成分。但是这个书名,依然彰显着科学的重要,暗示着科学的正面意义。同样,今天继续使用这个名字,对于公众而言,会读出同样的潜台词。而这样的一个微信公号,竟然由我这样一位持有强烈反科学立场的人参与编辑,的确是时代的巨变。 我曾经开玩笑说,我们反科学文化人的反科学,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是,科学不是什么都好, “科学是双刃剑”,有负面效应;第二步,“只有科学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之外的如艺术、哲学、宗教……;第三步,“没有科学也是可以的”;第四步,“有了科学是不好的”。即使反科学文化人,大多数也只是走到了第二步,对于后两步,并不能赞同。 2013年和2014年,我在《读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警惕科学》和《警惕科学家》,完成了对科学总体评价的颠覆。对于更多人来说,这样的立场是难以理解的。最直接的问题当然是:除了科学,还能相信什么? 这个问题,正如我在对牛奶进行彻底否定之后,经常被人问的一个问题:不喝牛奶,喝什么? 不喝牛奶喝什么?世界之大,难道一定要每天都喝某一种东西吗?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以选择喝什么,也可以选择不喝什么;你可以喝这个,也可以喝那个。为什么全世界所有人一定要每天都喝同样的一种什么东西呢? 不相信科学,相信什么呢?科学只不过是众多解释世界的形而上体系中的一个,既不是最早的,也不会是能够持续到最后的。人具有充分的地域性,也没有必要全世界所有人接受同样的解释世界的体系。去掉一元之后,去掉单一的解释方案和解决方案之后,人类获得了充分的可能性。 反省日月,乃现繁星。 这是我当下的立场,也是我的编辑原则。 2016年2月15日于海口骑楼老街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度反科学的西方经济学概念——“市场失灵”及“外部性”
chunkexue 2019-3-5 16:06
数理经济学假设市场的无形之手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并把证明这个假设的工作看作数理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其《经济学原理》导言中就写道: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如下真知灼见的有效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经常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而同时,对于明显的市场作用存在的缺陷以及上述假设不成立的场合,又引入另外两个概念来说明: 一是 “市场失灵”。 二是 “外部性”。 “市场失灵”是说市场某些时候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外部性”是指市场机制会产生某些有损社会福利的负作用(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区分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与社会福利相冲突的属于负外部性)。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并不是反对微观经济学的学者提出,而是这些学者群体内部提出,并且是数理经济学内部相当普遍认可的概念。 科学规律经常会在实验和测量中遇到反例,这并不奇怪。但在遇到反例时,如果它被证明不是实验方法本身的技术错误所导致,真正的科学会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被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所称的 “辅助性假设”方法, 即继续保持原理论体系基本假设和公理,通过引入某个边界条件的假设,以在理论体系内部解决反例(拉卡托斯称为“消解”),也就是使表面看似反例的测量结果,事实上归因于只是原来边界条件假设不正确。这样,通过辅助性假设,可获得与原有理论逻辑上的完全一致。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反例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 海王星的发现。 因此,当遇到“市场之手作用原理”的反例时,如果采用辅助性假设方法,就应该引入某种未被发现或未被阐明的边界条件,在完全坚持“市场之手作用原理”的前提下予以解决。最终把该反例变成巩固现理论体系的更惊人的证据。 另一种方法是调整原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由此带来全新公理体系的建立。 如迈克逊—莫雷干涉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对牛顿力学构成的反例,通过改进基本公理体系的方法, 导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除以上两种方法之外,除非有科学界公认的全新科学方法的建立,否则不能接受再有其他任何处理反例的方法,尤其是 “绝对不能接受” 公然地引入一个与原来的基本原理在逻辑上完全相反的概念去包容反例,因为这样将会违反 “一致性要求”这个科学的最基本原则 。如果不能用辅助性假设的方法处理数理经济学的根本反例,就必须要接受“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社会福利最佳,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发现天王星的轨道运行异常,就马上引入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失灵”概念,这样不仅可以把天王星的轨道运行异常纳入其中,而且以后一切行星轨道运行异常都可照此处理,所有反例都可以从此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然后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们就全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地回家睡大觉去了,这样的学术习惯怎么可能使物理学变成科学? 数理经济学看起来是以高度严谨的数学化表述的客观规律,但处理反例时采用的方法完全是非科学,甚至是公然反科学的。它既不是维持原有基本原理,通过引入边界条件假设来解决反例,从而维护原理论成立,也不是修改原基本原理,通过建立新的基本原理来获得一个解释力更强、包容力更广的理论体系,而竟然是轻易地建立一个与原基本原理在逻辑上完全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来收罗所有反例。 如果科学容许采用这种方法,那么一切理论假说就全都可以成为科学规律了。并且科学研究几乎不再需要深入地做任何工作。发现了正面证据就是支持了原有理论,发现反例就直接归入“基本原理失灵”的另一套理论。微观经济学从总体上说是不赞成计划经济的。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一切论点就无法有明确结论了,例如: 可以用某个数学公式证明计划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计划经济出现问题,则称其为 “计划失灵”; 如果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别的问题,则称为 “ 计划的外部性” 。 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证明,都有失灵的时候,都有外部性。如果容许这样做的话,计划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科学容许这样做,就相当于可以像如下这样来表述物理学的基本理论。 牛顿力学: 如果所受外力为0,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则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失灵”。 相对论: 在真空中的光速是恒定不变的量。如果真空中的光速出现变化,则称为“光速不变原理失灵”。 我们并非要说以上表述本身是对还是错,而是要问以上“表述方式”本身是科学所能够容忍的吗?对此,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会立即给出明确无疑的回答——绝对不能。 一致性是科学最基本的根基, 如果连这都可以轻易动摇,一切就全都无从谈起了。这是一个 对科学来说最基本的、最绝对的前提性问题。 但在经济学界,为什么竟然能够容忍“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等非科学,甚至反科学到如此程度的概念存在?必须清楚意识到这里面存在深刻的“市场悖论”和反例。是悖论和反例就必须要用科学的处理悖论和反例的方式去解决! 正因为经济学家们对于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如此随意,并且采用如此反科学的方式容纳反例,因此他们就难以发现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这样无法把任何反例变成重大科学进展的机遇。 再以著名的 科斯产权定理(叫“定理”本身就不对) 为例,这个所谓的“定理”是说: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等同于说,只要电路的电阻都为零,那么电路的损耗就可以为零,从而可实现最佳电路。电阻为零的超导体的确是存在的,但至今难以大规模商用化。现在的一切电路都存在电阻,并且电路理论和技术,就是在“电压=电阻×电流”的欧姆定律作用下进行的应用开发。同理,一切经济体系必然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市场建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降低有利社会的正常市场交易的成本,尤其是在另一方面还要增加非法交易的成本。因此,控制交易成本就是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工作。由此可见,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假设前提上的科斯产权定律是多么的无意义、反现实和想当然。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8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清时院士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
热度 20 gaoshannankai 2017-6-16 20:31
这些天,学术界最大的讨论莫过于朱院士的“真气论”。 这种说法当然要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批判。 有人说不值得批判,只不过坏人变老了。 我觉得,不仅仅是坏人变老了,这些坏老人,或者老坏人 对科学界的危害十分严重,对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 或科研工作者危害更深。 此前,我多篇博文分析当前教科文卫领域的腐败情况。 中美两国殊路同归,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中世纪。 上一个中世纪,是人权与神权的斗争,因为战胜神权,人类 走出了中世纪。但是,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斗,世界 本无神,因此也就不存在人与神斗,只不过是阶级斗争而已。 一小部分人打着神的旗号,反科学反进步,阻碍历史发展。 基督教告诉我们,撒旦会打着上帝的旗号来世上做坏事, 同样,佛教和伊斯兰教也有类似说法。 因此,坏人不会直接传播伪科学,他们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 就好比我们中国,有一些人打着毛泽东的旗帜反毛泽东。 坏人暴露了,是好事,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朱的问题也是 一个检验社会的标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自己一个一个都暴露。 为了不陷入一个新的中世纪,大家一定要提高阶级斗争的意识, 对各类坏人保持警惕。 阴阳五行-男女双修-如何走出 中世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74042.html 上个中世纪,反科学的打着宗教的旗号,他们的身份是主教或牧师; 这个中世纪,反科学的打着科学的旗号,他们的身份是院士或专家
1792 次阅读|33 个评论
张生家为何跟反科学文化人聚会?
热度 4 bioxncai 2016-4-14 23:06
张生家为何跟反科学文化人聚会?按理说应该回避。有点费解。 后排:左1吴飞鹏,左3张生家,左4清华刘兵,左5王志安,左6肖传国,左7吴宝俊,右1北师大田松,右2清华蒋劲松。 前排: 反科学文化人 左1吴彤,左2叶菁(张生家妻),左5夏嫣(肖传国妻),左6潘颖(赛先生的编辑)。 注:根据方舟子腾讯微博 http://t.qq.com/fangzhouzi 整理
5634 次阅读|9 个评论
嫉妒华杰可以写出那么漂亮的博文!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6-2-13 10:12
http://weibo.com/p/230418485ea8790102weot 凭什么相信引力波检测的结果?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993 次阅读|9 个评论
略论当代西方的反科学思潮
热度 24 lvnaiji 2015-6-18 08:54
吕乃基 应某报社之约,限制字数和时间,遂在两天内完成此文。此后因与报社要求有分歧而作罢。现放到科学网上看看反应如何。 本文虽有往日十余篇文章的基础,依然还是有急就之感。 当代西方思潮林林总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是直截了当反科学,就是与反科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界关于当代西方反科学思潮(以下简称“反科学思潮”)的研究硕果累累,此处仅概述笔者于此的见解。 一、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内容及两个方向 可以从现象和理论两个层面梳理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在现象层面,可以把反科学思潮归结为人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反科学思潮指责科学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或者把这种全方位丰富多彩的联系简略到只是认识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前提是天人分离。在人的心目中,自然界已经“祛魅”。在愈演愈烈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中,科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铺天盖地的技术产品则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反科学思潮认为,同样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的应用,将抹去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甚至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日盛就是对此的抗争。在人己关系上,在科学的视角下,人是机器、化工厂、细胞的王国,至多也与动物并无二致。看似人在支配技术产品,然而后者对人的行为、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中,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此者”沉缅于他所打交道的“在者”,坠入到物的水平,没有超过自己的“衣领”。 在理论层面,反科学思潮可以归结为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本体论领域,反科学思潮认为不存在与科学概念和理论如刚体、弹性碰撞、可逆等相对应的实体和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推不出特殊与个别的现象,具有必然性的规律没法预言而后的演变,自然界不存在所谓“本质”或“基础”,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科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客体的分离不可能一刀两断,观察负有理论、不存在未经解释的纯粹的“事实”。至于科学家们所应用的方法,“怎么都行”。理性已经过时且饱受质疑,需要“body”进而全身心的投入,以及经由巧妙的隐喻彼此沟通。包括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在内的知识是在社会中“建构”出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知识与特定的对象、主体和语境不可分离。这样的建构,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实践,“实践优位”。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语境下,以及随着携带各自利益的主体的介入,各异甚至彼此冲突的价值判断必然介入其间。与此同时,“返魅”也就顺理成章。 大致可以把反科学思潮区分为两个方向和两种类型。两个方向指时间上倒退与向前。实际上,任何对于当下的批判都可能站在前后两个视角,反科学思潮也不例外。 反科学思潮由来已久,近代科学起源之日,反科学思潮滥觞之时。《失乐园》和《格列佛游记》中的一些内容已初露端倪,卢梭以更明确的语言表达这一点: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文明进步是社会和个人一切罪恶堕落的根源。一切科学都起源于卑鄙:天文学来自占星术的迷信,几何学是由于贪婪,物理学源于无聊的好奇心。“思想(即理性-笔者)的人是卑贱的野兽。”工业革命兴起伴随着反科学思想(还称不上“思潮”)高涨。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列文和吉提在乡间过着幸福的日子,沃伦斯基与安娜则走向毁灭。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对工业社会的辛辣讽刺。爱默生对工业革命的概括是,“事物坐在马鞍上,驾驭着人类”。细辨之下,可见在对科学的声讨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也有对科学技术弊病的洞察和前瞻。在而后的反科学思潮中,同样随处可见向后与向前两个视角。 两种类型指虚无与建设。前者否定科学及科学带来的一切,在一路批判之时走向虚无主义,最终解构自身赖以生存的根基,走向相对主义,在“地方”之间不可通约;后者既肯定基础与本质,又指出这并不是现实的一切,必须回到独特的对象、相关的主体,以及所嵌入的语境之中,从而既为继续前行奠定了根基,也为彼此的沟通提供了一致的参照系。 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应答反科学思潮 反科学,究竟反的是什么“科学”? 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科学起源于远古的混沌与混乱之中,萌芽于希腊,兴起于近代。反科学思潮所“反”的对象并非全部科学,而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近代科学的范式,以及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工业革命。20世纪后的科学正在并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应答反科学思潮。 可以把当代科学的发展概略区分为三个方向:沿量子阶梯向上、向下和扩展。向上,进入生命和意识领域。生命是如此复杂多样、不确定,以及与环境不可分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命科学全然不同于牛顿力学。向下,有玻姆的“隐秩序”、“量子势”和“靴绊假设”等。物理学家们发现,没有任何部分的性质是基本的,它们都可以由其他部分的性质导出。更重要的是扩展,也就是从抽象的量子阶梯回到现实,回到独一无二的个体、利益相关的主体,以及嵌入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其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被近现代科学放逐的偶然性的地位;其二,突出联系、相互作用、反馈等的意义,分形无时无处不在;其三,由于偶然性、随机涨落、超循环和突变,导致涌现,在不确定中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 后现代科学正在回应反科学思潮。早在一个世纪前,不确定性原理就揭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之后的研究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认识,而且是善和美,真善美不可分。物理学向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渗透,科学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之时,必须对自身加以改造。作为后现代科学的核心,复杂性科学旨在把抽象普遍必然的“本质”和“基础”应用于千条万绪千变万化的个案,允许并要求怀有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参与,旨在从宏大叙事到私人叙事、细节描写,获取与特定的对象、主体和语境不可分割的地方性知识。直觉、感悟和体悟、选择,进而行动,在这一过程中越发重要,这就是认识,更是实践,或者知行合一。科学内部的学科界限早已打破,跨界的复杂性科学涵盖越来越大的领域;外部边界变得模糊,与艺术,期望甚至信仰如蓝牙般难以区分。高技术则以个性化和高情感,以及标准基础上的兼容,化解反科学思潮的质疑。 无疑,与科学相伴而生的反科学思潮会亦步亦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抒发新的不满;二者间形成某种必要的张力(库恩),推动科学与文化,或者“两种文化”(斯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的生成。 在反科学思潮的两个方向,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初,反对者没有看到,这是人类认识和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所引发的问题只是为此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其核心是吉登斯所言的“脱域”。倒退没有出路,伏尔泰讥讽卢梭退回原始的梦呓,唯有迈步向前方才是正途。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越来越朝着传统和前传统复归,从伊壁鸠鲁的偶然性创造世界,到居里的非对称创造世界,分形理论则对应于“一叶一菩提”。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二次浪潮是“从混沌到有序”,从第二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则是从有序到混沌。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往回看的视角,已经越来越等同于向前看而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在反科学思潮的两种类型中,需要警惕和提防的是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以反对宏大叙事为己任的反科学思潮本来就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不会走向新的宏大叙事。在后现代科学走向私人、细节和地方性,高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之时,未来的反科学思潮必然也发生进一步分化,在空间上更加细碎化,难有众口一词;时间上更加短暂,如同其批判的对象,高技术的特征之一一样,周期短。 三、对中国的启示 反科学思潮无疑对中国有所启示,关键是结合中国国情。 其一,中国的发展阶段。虽然GDP已经世界第二,但科学技术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固然需要关注反科学思潮的观点,但在当代中国,更为迫切的是发展科学,而不是挡住科学发展的步伐。 其二,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中国重文轻理,科学的价值仅限于应用,技术更是雕虫小技。中体西用是百年前的国策。至今,中国对科学的称颂主要在于富强,这只是科学之“用”,而不是科学之“体”;对科学家的赞颂主要在于爱国,这并非为科学家所独有,没有或较少涉及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百年前五四运动呼唤的“赛先生”至今尚有待进一步融入主流。邓小平宣称“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传递了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2001年加入WTO与国际规则接轨,意味着中国接受科学精神,18大4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科学精神在中国登堂入室的重大进展。然而,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其三,中国特色的理性。平心而论,中国人并不缺乏理性,只是这种理性主要是实用理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不拘泥于途径,甚至不择手段。中国特色的理性没有科学理性作为基础,没有价值理性的引导。 技术理性看似与实用理性相近,实有天壤之别。技术理性的要义在于,生产方的投入产出比与消费者的功能价格比,二者之间在有限规则下的重复博弈,这就是市场经济,由此方能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换言之,技术理性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不可分割。自然经济没有交换,计划经济没有博弈,世界工厂生产与消费不直接相关,盛行的送礼文化切断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没有规则的一次性博弈。一句话,中国社会没有技术理性。跟在反科学思潮后面,一些学者批的是中国实际上不存在的技术理性,放过的是中国特色的实用理性。 其四,眼下,反科学思潮已经走到细枝末节,每个枝叶虽非转瞬即逝,也是命不长久。少数人继续跟踪或可接受,大多数学术领域应由往日的跟踪,转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学与反科学,研究当下中国的科学与反科学,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来自学术界的有价值的成果。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8944 次阅读|62 个评论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5-4-15 11:46
日前,我社发表一篇博文《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安全性问题? 》,得到几位老师的推荐和评论。 其中有 蔡小宁 2015-4-7 20:10 科学出版社反对转基因?世界真奇妙!我看应该改名为“反科学出版社”了 博主回复(2015-4-8 09:23) : 谢谢蔡老师的质疑 就这篇文章也谈不上反基因吧,这只是转基因争论中涉及的可能产生的影响。此文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系列文章六篇中的一篇,是想做些转基因知识普及的,蔡老师方便时不妨关注下我们的微信 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孰料今日偶然发现,此文让 蔡小宁老师“眼界大开”,发出了《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的宏议。 “反科学”——事大了!赶紧在其文后发表了评论解释。 ~~~~~~~~~~~~~~~~~~~~~~~~~~~~~~~~~~~~~~~~~~~~~~~~~~~~~~~~~~~~~~~~ 咄咄怪事科学出版社反科学?! 不说废话了,立此存照 : “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系列文章(点击文章名可阅读全文) 农业转基因生物 4起著名的转基因食品事件 国际社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同认识 转基因食品有哪些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系列文章摘编自 曹小红 主编《 食品安全与卫生 》(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绝扣帽子、揪辫子、打棍子)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大众教育|3738 次阅读|9 个评论
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学
热度 2 SLLee19 2015-3-14 20:48
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学,是科学态度。 不懂,又不学;越不学,越不懂,是没有科学态度。 只相信人家说神话,不相信自己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是反科学的态度。 “审问,慎思,明辨”不要挂在墙上,要挂在心里。 -- 李兆良 2015.3.14
个人分类: 学思碎语|3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奇怪的“科学网”——兼答郑小康对科学的“迷糊”
热度 22 qyu111 2014-4-27 21:06
科学网向它的读者推荐了一篇意在“反科学和反科学家”的文章。我针对这篇文章写了一篇为科学和科学家辩护的评论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789069.html )。科学网不仅没有“精选”我为科学辩护的文章,倒又“精选”了一篇反驳我的文章的、怀疑科学的“迷糊”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89161.html )。 现在轮到我“迷糊”了,这科学网还是科学网吗?是不是应该改名为“反科学网”啊? 因为郑小康的文章是针对我的文章的,所以我应该正面回答一下,同时看看能不能解惑一下郑小康的“迷糊”。 看文章让郑小康迷糊的是一个“典型的重言式命题”:“科学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的论断是不可以反对的,因为所有错误的东西都不是科学的。”并拿这个命题和另一个类似的命题进行比较:“巫术是不容置疑的,巫术的论断是不可以反对的,因为所有错误的东西都不是巫术的。”结论是两个命题在逻辑上都是无懈可击的“真理”。 我首先要声明一下,这个不是我的命题,也不是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科学是可以反的。但第一,你要给你要反的“科学”下一个定义,你要反的“科学”是什么?第二,你要给出你反科学的理由和道理,你为什么要反?反科学的什么?否则,那就是不讲道理。 其次,不要把科学和科学家犯的错误等同起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反科学是因为没有搞懂科学是什么,实际上反的不是科学,而是科学家所犯的错误。比如郑文中列举的“核泄漏”。但科学家犯的错误不能代表科学这个认知体系。 第三,某个科学理论和科学论断也不代表科学,不要把一个科学理论、观点和科学等同起来。再去读一下我文章中对科学的定义,想想到底什么是科学。想清楚了,你就不迷糊了。 第四,反对某一个具体的科学工作者和反科学家群体也是两回事。反整个科学家群体的实质就是反科学。凡是搞科学的人你都反对,你反对的就不是某一个观点、某一个错误、某一个人,而是反对科学了。仔细想想反科学的结果是什么。也再去读读我文章里对反科学结果的论述,想清楚了也就不迷糊了。 第五,“科学”和“巫术”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你举的两个“典型的重言式命题”,在语言逻辑上是同样的,但“科学”和“巫术”在定义和内容逻辑上则是混乱的。科学知识体系是 要被证明 的知识体系,因此是真理。而巫术是没有根据也不需要被证明的知识体系,因此不是真理。我要讨论的不是语言逻辑问题,而是概念的错误。所有怀疑科学、反对科学、批判科学的人和理论都没有意识到 证明 这个科学知识体系的特别和专一的属性。凡是能被证明的理论都是和才是科学的理论。所以说科学是真理(被证明是真的道理)。而巫术最多是有“证”,但无“明”,因此不是被证明的真理。 你说的没错,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中的科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想理论,现实中的科学家也都不是理想的科学家。但理想是方向,是人类智慧和行为的指南;理想的科学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标准和模范,是我们用来纠正我们自身错误的标准。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标准、什么是理想的科学、什么是理想的科学家,我们往哪里努力呢?我们凭什么判断真伪和是非呢?有了理想才有方向,有了标准我们才能辨别是非,我们才会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接近理想。 如果你怀疑科学,不以科学的思维来判断是非,你凭什么理论和知识体系来警惕、警惕谁、警惕什么呢?难道用巫术、迷信和宗教来判断科学的对与错?用没有被证明的知识和理论来判断被证明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的真和伪? 希望科学网的读者都一起来讨论这个重要的课题,否则,科学网怕是要迷失方向,变成一个迷糊的反科学网、甚至是巫术和迷信网了。 附注: 赞扬 科学网有肚量精选我这篇文章。倒不是因为我王婆卖瓜,自认我文章写得好。而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希望我的文章能引起科学网和大家的重视和讨论,因为现在科学网上的文章有很多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希望 能通过 讨论和大家一起学习,正确理解和认识科学。
个人分类: 科学|8066 次阅读|91 个评论
当前国内转基因乱象的根源在于转基因学者蛮横不讲理
热度 2 蒋高明 2013-12-19 08:50
以下摘录自黎阳博客,有删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f5vj.html 一.喊着科学反科学,喊着内行反内行   口口声声转基因水稻对人体安全的“专家”全是搞农业的,根本不允许搞医学的说话——转基因食品对人安全不安全,是搞医学的专家内行,还是搞农业的专家内行?医学问题不让搞医学的说了算却要由搞农业的说了算,不是反科学又是什么?反着科学还口口声声骂别人“反科学”,不是贼喊捉贼又是什么?   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运动员不能自己给自己当裁判。法官不能自己给自己判案。如今“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结论完全由转基因食品的开发推销商一手包办,根本不允许私利不在其中的客观方面参与,完全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三.瞒天过海,用转基因技术安全问题掩盖基因安全问题,扼杀基因设防的要害问题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不安全表面看是个技术问题,而背后埋伏着国家民族的基因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研发生产不能做到与世隔绝、完全独立就等于“基因不设防”。“基因不设防”就等于民族自杀——“生物不设防”的美洲印地安人被灭绝就是前车之鉴。转基因食品的辩护士们只准谈论“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的技术性问题,不准谈论基因设防、基因安全问题,谁从基因设防、基因安全角度提不同意就给谁扣上“反科学”、“不懂技术”的帽子,实际是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不安全”的技术性问题掩盖“基因设防不设防”的民族安全问题。 四.草率武断,漏洞百出   ——“有人担心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小鼠灌胃实验’的结论可供参考讨论……每天两次灌食。8天后,各组动物体重和脏器重量无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推理……一个成年人即使吃‘华恢1号’转基因稻米657年也应该是安全的”(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评论:仅仅8天的“小鼠灌胃实验”就解决了中华民族“长期食用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的问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6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吉丽娜·朱莉是科学还是反科学?
wangxh 2013-5-16 02:38
担心得乳腺癌,切除乳腺。切掉就切掉吧,人家自己个的物件儿。如果把这说成是科学的而大加赞赏是不是就有些偏了呢? 很多人会得心脏病,切掉心脏吗? 很多人会得眼病,切掉眼睛吗? 很多人会得血压高,切掉什么呢?不会把血液都抽出来扔掉吧? 几乎没有人不得牙痛病,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直接把牙都拔掉得了,省得以后牙痛! 无论男女,人身上有可能生病的零部件——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多了去了,哪里仅仅是一对美丽而神圣的乳房,担心病变就切除吗? 等等等等...... 这是科学还是反科学?甚至是反人类的?
个人分类: 社会|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华容博主为什么不捍卫我的发言权?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3-2-14 09: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2387do=blogid=661521cid=2469447 “我虽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 --------------------------------- 那俺问一句“一个听三流理科生讲感冒的人有什么资格代表科学?”算不算发言? 一个说别人“反科学”的人还怕回答这个问题吗? 在这里先给张博主讲一讲什么叫资格。说“你没有资格”不代表不让你发言,也不代表“你说的一定是错的”。资格指的是 参加某种工作或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或身份,张博主从这里得出“我不让你发言”,实在是有些荒谬。 一些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的科普让有资格的人发言是为了减少错误,这么简单的道理相信满嘴“科学”的人不会不懂,张悟本被叫停就是因为没有资格。看张博主的介绍缺乏相关的科学资质,却给别人扣上了“反科学”的帽子,我的“资格论”的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关于”反科学“那篇文章我还有问题想请教张博主: 1 人类人均寿命的提升,和现代医学的关系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很多长寿村的医疗条件并不发达? 2 “ 提倡养生、预防疾病”和 “得病上医院”哪个更科学? 过年了不想吵架,但有些人总是逼得别人不得不动笔。
289 次阅读|26 个评论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热度 3 Huarong1940 2013-2-10 03:31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评《过好每一天日子》 我的中学同学都年过古稀,如今通过因特网,构筑了一个称之为《快乐园地》的联谊网。龙年除夕,老班长郑CW转发给大家一篇文章《过好每一天日子》,据说是莫言写(说)的。我当即给老班长回复了一个简短的读后感,现转录于下: CW兄: 蛇年吉祥! 发来此件已读,它真是莫言说的吗?内容虽大致应景、不错,但其中也有若干不妥且愚之处。 他说: “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 ,指责“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病态发展”没错,但绝不该在此生扯着科学来当主角!这也正反映了,当今我国许多所谓的“文化精英”的反科学倾向。人类做的许多蠢事、恶事皆与科学无干,缺乏科学意识和相关知识却正是其根源之一。 还有一条: “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 —— 极端的片面性! 有了大病,一定要求救于医生和现代医学!人类的平均寿命,之所以从40年左右延长到今日的70年以上,完全倚赖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 HR 于壬辰除夕 在此,我想请教科网上的各位,为什么许多“文化精英”会长着一个反科学的脑袋??? -------------- 附录: 过好每一天日子 莫言/文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 敬告各位: 1、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人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我也要尽情地跳舞,尽情地爱。
4546 次阅读|9 个评论
怒斥惊现的反科学的热力学“刘派” 忘宗忘祖
热度 6 jitaowang 2012-12-30 04:29
作者: 王季陶 这才是对中国热力学反科学刘派的历史评价 . 在以严谨称著的热力学学科惊现 反科学的 “ 刘派 ”, 一派胡言 , 忘宗忘祖 , 否定热二律 , 可以历史见证为鉴 . 其代表作就是 “ 教 授不仁,以学生为刍狗 精选 ” . 王竹溪老师 1955 年著的 “ 热力学 ” 一书中明确地写明 : “ 可逆过程 … 每一步都可在相反的方向进行而不在外界引起其他变化 ”, “… 把一个不可逆过程所产生的改变完全恢复原状 , 这是不可能的 . 这个经验事实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 , 它的正确性由无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与实际现象符合而得到保证 . ” 其核心就是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的正确性由无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与实际现象符合而得到保证 . ” 这也是科学的核心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而 “ 刘派 ” 的基本特征就是 : 一派胡言 , 忘宗忘祖 , 否定热二律 . 例如 , 诬陷 “ 中外学者和前辈 … 的无知 ” . 诬陷 “ 1950 年代由王竹溪先生建立的教学系统 … 为全体西方物理教学界所一致排斥 ” 更是典型的忘宗忘祖 . 上百年来的近代科学 , 包括热力学 , 的教学系统 , 基本上就是前辈坚持从西方传承引人的 , 参见以下摘录我的博文 : 我的老师辈 最 大贡献 的部分片段内容 , 想不到如今还会遇到 “ 刘派 ” 的新 折腾 . ======== 我们常说:“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实际上这恰恰反映出了我国近代的贫穷和落后。 我的老师辈优秀品质可能就是“抗折腾”。不屈不饶地把近代科学的教学、科研的文化和体制在贫穷和落后的中国坚持传承了下来! 以我从解放前做中小学生和解放后成为大学生和教师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来说, 这无疑这是我的老师辈们最大贡献! 一贯重视师资质量 上课老师也多数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授,即使有“本土”的教授也都有很好的造诣。 重基础抵制学术“一边倒” 历经“反右”、“批斗”等“折腾” 老师们还是“抗折腾”过来了,传承着我国的近代科学的教学、科研的文化和体制。 “学了概率论只能用于搓麻将” 那时留学国外名师的一位有机化学教授就在聊天时,对我说过:“国外学了概率论回国后只能用于搓麻将,能赢!”。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名单中大部分还是我的老师辈, … 我国的最高科技奖中,除了袁隆平等少数个例外,并不能和世界级的最高科技奖项相比。尽管能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人数极少、国内面上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和欧美等相比还是低下的。可以看到我国对知识分子政策和国家科技政策正在向正确方向转变着。只是还是太慢! 刘全慧 2010-11-25 20:20 中华民族教师群体的榜样和脊梁,向他们致敬 !( 我的老师辈优秀品质可能就是 “ 抗折腾 ” 。不屈不饶地把近代科学的教学、科研的文化和体制在贫穷和落后的中国坚持传承了下来! ) 博主回复:深信有他们的榜样,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中华民族的人才辈出,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扬! ======== "刘派"甚至一再否定 Clausius 1865 年热力学第二定律完整表述的伟大历史贡献 , 充分暴露其反科学的本质 . (因电脑故障, 可能色彩等不对)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5038 次阅读|21 个评论
饒毅教授不幸言中,科學網果然淪陷於反智主義!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10-31 19:28
饒毅教授在批評質疑主糧轉基因安全性的人士時, 曾把對方稱之為反智主義者。 這是繼何祚庥院士當年用反科學批評對手效果不佳之後的升級產品! 今天饒毅教授不幸言中, 科學網上反智主義者們居然明火執仗地高舉反智主義的大旗( 重组傻帮,快乐科网 ), 中國科學果然是沒有希望鳥~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355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文史哲的确是反科学的主力军
热度 2 wliming 2012-7-3 18:32
反科学的民科队伍很庞大,比如反相对论的,反量子力学的,主要是民科人士,在国内抛头露面的人数有几十个,加上那些未露面的,估计有几百上千。民科人士多数来自于工程专业,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一知半解。这些人还在学术队伍里找到了几个靠山,比如科学院的某位退休教授,声称为钱学森的关门弟子的。民科人士中还有个别教授级博导级的人物。这些人之所以反科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科学训练不够,基础不够,或者虽然精通自己的主业但却不务正业。哲学家田松曾经写过非常精彩的文章评价民科。 这些反科学的民科人士被排斥在科学共同体之外,比如,他们通常都被学术会议讲台排斥,他们的文章也被学术刊物拒绝。所以,他们的反科学行动对科学界一点杀伤力都没有。科学界其实并不反对这些人的存在。科学本身就需要质疑,鼓励质疑,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就可以融入科学共同体。只不过民科人士的反科学行动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证据和逻辑,所以被排斥。 对科学真正有杀伤力的是文史哲反科学人士。这些人通常身居高位,有的教授副教授,有的还博导,一般都不在民间。有相当一批哲学家,就常常利用他们的身份,在正式的学术场合,发表他们的奇谈怪论,诋毁科学的社会价值。比如,有的哲学家说,科学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知识。他们的话有很大的煽动性,尤其是对一些科学基础不够的人。科学虽然不是绝对正确的知识,但的确是人类掌握的最可靠的知识。人类最明智的行为当然是首选科学知识,只有在科学还不够的领域,才会在理性分析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选择非科学的知识。但是,相当多的文史哲人士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比如,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上的科学,有些文史哲人士还有一些中医师却说,中医的阴阳五行是另一套医学语言,在未来可能被验证,跟现代医学是平行的医学理论。未来如何,谁知道呢?未知的事情,怎么跟能现有的科学理论平行呢?如此荒谬的说法却常常得到众多人的推荐。这里面也有一些故意混淆视听胡搅蛮缠的理科人。 我曾经发文说,哲学摧毁了你的智慧。这个说法不是乱讲的。的确有很多反科学文化人是毁在哲学手里。比如,很多文史哲人士无法分辨伪科学和科学,尤其欣赏阴阳五行这种伪科学;还有一些可笑的,如某个反相对论的教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武器的,某哲学家用阴阳五行证明数学定理;再如,人类认识事物显然只能是从局部到整体,但是,愚昧中医却只懂整体不懂局部(是否真懂整体还是个问号),还为此津津乐道。中国这个奇怪的社会,是怎么造就如此庞大的愚昧群体的值得社会关注。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凭什么说文史哲是反科学的?
热度 47 heitiedan2012 2012-7-1 22:49
几天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某教授关于文史哲反科学的观点引发了网络上的一阵热闹。最初看去,不打算掺和这事,因为不值得。但是,这位教授还有点不依不饶的架势,所以也就不得不掺和一下子了。 对这位教授的观点,不打算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主要是太麻烦,太费事,而且要说得不透,无济于事,要想说透一点吧,没个三五千字的也下不来。 先就这位教授的观点提出一点肯定方面的意见。我们的文史哲领域确实现在问题不少,由于我们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文理分科,搞得学文科的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缺乏科学常识,有的甚至缺少科学理念和科学逻辑。如果说其中有些人成为反科学的骨干,这也许是有点道理的。我想,我们的文史哲专业方面的人士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欠缺,与我们的基础教育乃至高中教育都有点过早和过分的功利化有关。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哈工大这位教授的意见也反映出他至少对于哲学是不太了解的。什么是哲学?咱们不从现行的国内教科书的定义来讨论,咱们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考察,哲学是超越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即文史哲之上的学科。从哲学史上来看,很多哲学家同时又是大科学家,有的还是数学家,也有的成为其他方面的大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说学了哲学就会反科学,这与事实不符。 国内哲学界多年来在研究西方哲学领域时,大多数对于涉及非理性主义这一块比较有兴趣,这主要是指大陆哲学这一部分。当然,大陆哲学中也有维也纳学派这样的理性主义派别,但是维也纳学派在欧洲大陆上比较孤立。最后,还是英美的分析哲学独占鳌头,维也纳学派与分析哲学逐渐融合。 咱们国内的哲学界,研究分析哲学的人不太多,研究大陆哲学的人比较多,什么尼采、叔本华、存在主义、现象学之类,都属于非理性主义这一派。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上述提到的欧洲大陆学派的哲学家们,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反科学,而是对于在科学介入下,欧洲的工业化过程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使他们不得不反省科学主义或者科学理性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当然,他们的出发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因此就从根本上反对科学,反对工业化,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国内研究欧洲哲学的,大多不了解英美分析哲学,对于逻辑实证主义也不太了解。这是他们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他们是否因为研究哲学而导致反对科学无关。 在我看来,所谓非理性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反对,其实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并不是科学带来的,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只不过是由科学替资本主义制度背了黑锅。这个问题以后再做讨论。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大陆哲学,都不可能把对资本主义根本的批判放在他们的哲学前提之中,他们会批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一些不良现象,但是他们很少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以他们也不太可能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至于这位哈工大教授所指那个放弃人大而报考北大历史系的傻妞,我倒很佩服这位女孩的勇气。我倒不是认为人大的那些财经类的专业不好,但是如果是对学问的爱好与追求,北大历史系绝对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人大的财经类专业固然是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但是它们的专业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是比不了那些人文学科包括历史系的。这位哈工大的教授似乎对于所谓“以史为鉴”也很不以为然。这只能说这位教授在这方面实在孤陋寡闻。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个伟大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天都没有空白过。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没有发生中断或者断裂的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起到了贯穿中华文明的作用。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欲亡其国,先灭其史”,伪满洲国时,日本人用他们毁弃中华文明的历史课本来奴化我们的人民,这能说历史是无足轻重的吗?日本右翼至今都拒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我们也能说历史是可有可无的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位哈工大的教授是不是一个“白痴”?他到底配不配做一个中国高等学校的教授,这还需要打个问号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没有文史哲,就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弃中华文化,不就是干脆不认老祖宗了吗?当然,有人就硬是不想认自己的祖宗,旁人谁也奈何他不得。有的人就是以做中国人为耻,以做洋人为荣,或者做洋人的爹妈爷奶为荣(即把有中国血脉的孩子生在美国之类)。对这样的人,你能有什么办法让他改变他的头脑吗?
6521 次阅读|60 个评论
中国人的反科学情结
wliming 2012-6-10 16:26
从哪里看出中国人普遍地具有反科学情结?其实大家时不时耳闻目染,对反科学情结多少有一点感觉。我每年参加学术会议,都能遇到几个反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以反相对论为最甚,反量子力学的也不少。他们拉帮结派,还相当有规模。比如北京就有一个反相对论研究会,还有科学院的某位学者为他们撑腰。学术会议组织者也不敢得罪他们,一般都客气地请他们离场。他们具有跟物理学不同的学术词汇,不同的学术语言,甚至不同的推理逻辑,所以,没人能跟他们正常交流。他们内部其实也很不统一,各有各的腔调,各有各的学说和理论。他们的成果都是诺奖级的。数学领域也有这样的人,比如自称发明了某种数学的一个人,自诩为500年来才出了他一个数学家。我在某大学听报告,也遇到了这样一位“数学家”,他创立的理论可以推翻现有的经济学,可以完全地预测股市,也是自称要获诺奖的。虽然大家对这些人不以为然,但是,很多人
个人分类: 伪科学|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尾声)
liwei999 2011-7-21 03:39
虹桥科教论坛 我都不记得第一第二定律说些什么 (132 字节) 第零,后补上的,定义等温。 (111544)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2, 2007 11:06PM 第一,定义包括热在内的能量守恒 第二,定义“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条件 第三,定义“绝对温度” 熵增加那个定律是第二法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卡大哥客气:) 虹桥科教论坛 送交者: 麦子 于 2007-10-04 01:24:35 回答: 麦子, 好好写下去,也是一家之言 由 左邻 于 2007-10-03 21:54:08 熵与能量描述不同的状态,没有直接的加减关系。 通常热力学考虑熵,只从能量着手,在熵与能量和温度之间存在一个关系。 你给出的公式中,N是微观量子态的数目,这个数目通常也从能量(能级,每个能级的量子态等等)的角度来理解。 但是这个公式,也可以从物质的角度理解,即物质的聚集态和离散态。 比如,一个装着理想气体的黑盒子,中间一个隔板,隔板一侧是氦气,一侧是氮气,隔板是自由的,不隔热的,则两侧气体达到热平衡。 抽取隔板,一段时间之后,两种气体充分混合。达到一个新的状态,这个新的状态与原来的状态,唯一的差别在于,熵增加了。其余的,温度、压强、内能,一切不变。 这里的熵增,仅仅由于物质从聚集态变成了离散态。 此熵,相对于以往与能量相关的熵,我称之为物质熵。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送交者: 麦子 于 2007-10-04 03:28:50 回答: 老兄,不要学镜某“自造”名称么。那叫“化学势”。 由 mirror 于 2007-10-04 01:37:46 化学势的单位是什么? 熵的单位是什么? 两者单位不同,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好像西洋象棋没有蹩马腿一说,所以就敢来了。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7-10-04 03:49:17 回答: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由 麦子 于 2007-10-04 03:28:50 熵是Q/T所以先人起了个除法的商,因为是热力学的,又添了个火字。单位是J/K。 化学势的单位J/mol。有什么疑问么?? 老兄,不要学镜某“自造”名称么。那叫“化学势”。 mirror (0字节) 10/04 01:37 (75147) 真羡慕你这种蹩马腿都不知道就敢跑出来支招儿的劲儿! 麦子 (88字节) 10/04 03:28 (75160) 好像西洋象棋没有蹩马腿一说,所以就敢来了。 mirror (118字节) 10/04 03:49 (75166) 谢谢回答:) 麦子 (114字节) 10/04 04:06 (7517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而不学则殆之三
liwei999 2011-7-20 14:51
给麦教授——3,有色的眼镜还是去掉为好 (1115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October 03, 2007 04:38AM 有个“有色的眼镜”,光通量就更低了。 不论是何人的说法,“物质总是从可用的变成的不可用的”的陈述里包括了“可用的”这类价值的判断,已经超越了物理学的射程了。 人们可以通过“外界”输入的能量维持系统内部物质的自循环,或者说通过“外界”输入的能量,系统可以维持其内部物质的自循环。但其极限并不是来自物理学的法则,而是来自人类活动的诸法则,这些法则的束缚要比物理学法则的适用出现得要早得多、紧得多。 镜某主张站在自己的脚上说事儿。但是的但是,这并不是主张以“我就不记得”这类的见解来说事儿。“且让我们从物质的角度,重新考虑热二律。这是个被物理学教科书忽视的一个角度,我就不记得当年的热力学习题中有这样的题目”的陈述就很不合适。 文章到这里才道出“正题”来:“在这样一种物质自循环的理念下,文明马达的速度就取决于人类所能开发出来的能源,能源越多,这个自循环系统运转得越快,人类就能享受越多的物质。 这正是第三类永动机的美丽梦想!一旦这个未来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地球就变成一个东东3。” 问题的提法有新意。但是很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因为前面的叙述中讲到了前提条件的“外部”能量输入,而在这里,当系统扩大到地球范围时,如何考虑“外部”呢? 如此看来,“反科学”派与“科学主义”属于不是冤家不聚头,实质上是一丘之貉,是“好个屁”与“好得很”的“好屁”之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待中医是感恩
热度 10 jmluo0922 2011-7-5 01:15
因为她曾经拯救了我们的列祖列宗,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管您是姓李,还是姓张,想一想吧:在200年前,甚至更远的过去,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并没传入中国,您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战胜疾病,将您们家族的血脉传承到您这一代的。 中医治病肯定是科学!反中医就是反科学! 善待中医,就是感恩! 附: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我认为anonymity在“反中医者太令我失望”的评论很准确。 anonymity2011-7-4 00:13 也不必太生气,毕竟那是极少数人。民国时候就有,骂中医骂得很厉害的,结果呢,出丑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认为,科学网不应该允许这样的诋毁和谩骂。理由: 1、从法律上说,上到宪法,下到各种医疗卫生法律,都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中医和西医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合法的医疗体系; 2、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中医学下的定义是“综合性科学”。科学网要讲科学,要承认国家标准; 3、中医,是中国大学里的正规专业。中医学,是中国正规的学术学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可以授予学位的中医教育; 4、中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从概念上看,和中科院一样,都是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5、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发文,要求推广传统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里的“老大”)。 科学网有“三条红线”,个别博主对中医的诋毁和谩骂,已经违反了三条红线的后两条:
个人分类: 杂谈|4434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三峽、轉基因及其反科學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24 09:28
三峡工程,那么信誓旦旦地说没有问题,今天问题出来了谁负责? 同样的道理,转基因,今天又是一伙利益相关者在那里说没有问题,到时候问题出来了,谁负责? 我们草民的安全、利益,就在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利益集团面前被无情地牺牲掉了。 谁敢质疑,就是在反科学!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25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跟反科学主张者谈谈心
热度 3 Bobby 2011-4-27 17:29
现在的“谈谈心”、“喝喝茶”、“喝咖啡”不是什么好词,是官员们最害怕的事情,因为这恐怕离“双规”不远了。 美国科学哲学家杰拉尔德·霍顿在《科学与反科学》(三思文库科学争鸣系列,范岱年,陈养惠译,刘华杰序 .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一章《反科学现象》指出:“反科学一词可以把太多的十分不同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往往骚扰或威胁那些自认为是更开明的人。我们必须从迥然不同的杂物中分离出反科学中真正烦人的那部分,以便我们能分辨“真”科学;病态科学;伪科学;非常明显的愚昧和迷信;科学主义;其它形式”。 反科学现象是危险的。作者指出:“自由并不导致确定和安全”。“虽然人们通常认为是反科学的思想在美国很流行,但也有重要证据表明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或铁板一块式的态度,而是一种潜在地对立意识的共处。就象地壳中不同构造成的板块往往以相反方向运动,有时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一样,今在组成一般人的精神状态的各种种样的要素并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如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大审判官知道,自由的以启蒙为基础观点如果认为它已经胜利,那么它就是在欺骗自己。” 美国反科学现象除了“美国科学盲猖獗蔓延”外,对科学从包括哲学在内的文化角度的反思,以及美国根深蒂固的政治哲学(“科学被设想成为文化中的霸权”,“反对有组织的权威”等)。在我国,主要是科学盲的问题,后两种原因只在文化学者中盛行。 作者最后指出:“把反科学现象的坚定而又有政治野心的部分看作是沉睡中的野兽的唤醒者是一种先见之明。一旦野兽醒来,正如过去几个世纪一再发生的好样,而且无疑有朝一日它将再次发生,它将使人们认识到它真正的力量。” 美国对反科学现象清醒的重要原因是怕它与政治决策相结合。我国的体制(过去为集权制,现在为民主集中制)从来就对反科学中的重要一支——邪教会道门保持高压态势,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就是借传教和传道的名义发起的,即使它们起初只为了敛财而没有政治企图也是很危险的,若干年前的“××功”的破坏性就可见一斑。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624 次阅读|9 个评论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热度 1 tian2009 2011-3-5 12:06
(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年第 9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收入作者文集《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这是文集中的版本。) 【案:此文发表于十年前,今天看来,有些表述还不够大胆,不够有力。这是我在读博士期间为一门课程交的学期作业。当时我正处于割科学主义尾巴的时期,正在更新缺省配置,转换还不够彻底。这些纠结从文本上可以看出来。文章仍然试图保留对科学的基本信仰,在此基础上,将反科学进行分割,为反科学思想正名。也将伪科学进行分割,讨论不同情况。在pdf文本中,注释和文献看得更方便一些,请移步此处: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rap).pdf 】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田松 摘要: (唯)科学主义( scientism )、反科学( anti-science )、和伪科学( pseudoscience ) 是三个彼此相关的词语,常用做他称,多含贬义,用法宽泛,语意含混。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梳理。认为:(唯)科学主义是经典科学范式向其它思 想文化领域和社会实践层面的泛化;反科学思想是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对于人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反科学行动则是以思想为敌人的政治行为;伪科学包 括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经济、政治和宗教向度的伪科学活动。 关键词: (唯)科学主义;反科学;伪科学;语境。 中图分类号: N031 文献标识码: A “(唯)科学主义”、“反科学”和“伪科学”是近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三个词语。一般都用做他称,含有贬义。 在 被指称为反科学思想的阵营中,有生态主义者、绿色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或者法兰克福学派、宗教学者等,但没有人自称反科学主义者;进行反科学 行动的机构常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正义感,或者以科学的捍卫者自居;有时反科学和伪科学也被混为一谈;而被指称为伪科学者却都自称为科学工作者;只有被指称 为唯科学主义者有时会自称科学主义者。所有这三个词的用法都非常宽泛,语意非常含混。 (唯)科学主义 从发生的角度看,唯科学主义当然是反科学和伪科学存在的前提。英文 scientism 一词在 1877 年就已经出现,最初应该是含有褒义的中性词,可用做自称,此时当对应中文的“科学主义”。后来该词有了嘲讽的乃至否定的意思,用做他称,当对应“唯科学主义”。有“唯”无“唯”只有微妙的语气差别,本文不再特别区分。 科学主义思想源自启蒙主义,成于实证主义。 17 世纪 F ·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后世科学主义者一个常用的口号 ,其中“知识”被理解为“科学”。牛顿理论使人看到了科学在阐释世界方面的理性力量,宗教对自然的阐释逐渐让位于科学,使得科学获得了宗教的部分神性。 19 世 纪,科学完成了几个大的综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所谓六大学科都自成体系,并互成体系。形成了以数学为基本语言,以实验为基本手段的 庞大的演绎体系。科学被认为反映了自然的本质规律,是绝对正确的客观真理。自然而然,科学成为最高的判断标准。人们希望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类其它文化成 果如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等,并希望这些人文学科具有科学一样的严密性、准确性、可预测性,一句话,成为科学 。实证主义思想向各个领域蔓延,科学主义逐渐为西方社会普遍接受,成为社会思想的背景。甚至 20 世纪佛洛伊德的心理学都充满着牛顿物理学的味道。 与此相应,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从工业革命开始显现,传统的经验技术被科学重新解释,被纳入科学技术体系之中;而从科学推导出来的“科学的技术”则显示了更为强大的力量 。人们相信,人类所面对的和将要面对的一切问题都将因科学及其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于是,科学主义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技术主义。 科学及其技术成了新的救世主。 中国的科学主义是 20 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的大规模进入而进入的。严复第一个把西方社会的先进性归因于“科学”和“民主”,把科学从“术”的地位上升为“道” 。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明确地将赛先生与德先生并列为救国救民的两尊大神 。 1949 年 以后,作为中国最高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被认为是科学。“科学”成为一个大词,在大众语境中意味着正确、有效、崇高等。当人们说“某种方法比较科学”, 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可以从某一种科学原理中推导出来,而是说它正确、高明、有效。而说一个人“不科学”或者“反科学”,则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严厉的批 评。在这种语境之下,科学是一个必须膜拜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可以亲近、可以批评的对象。 于是,中国的唯科学主义走到了科学的反面。 科学的实证精神、怀疑精神都被排除于科学之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唯科学主义是在民众科学素质普遍低下 的情况下获得意识形态地位的。唯科学语境在西方社会是逐渐生长出来的,而在中国则更多地是由上层建筑自上而下灌输的。对于科学的真伪和是非,民众普遍不具备评判的能力,也没有获得评判的权力,只能听从于获得意识形态地位的某些权威。 这种唯科学主义导致了两个后果:一,科学和科学精神遭到了破坏;二,科学泛化,宗教、艺术等非科学文化失去了正常生长的环境,同时为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反科学 在唯科学语境下,“反科学”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通常被用做形容词,相当于“反动的”、“荒谬的”。在用做名词时,也多取其“反动”、“荒谬”之意,又常与“伪科学”一词连用,共同指“不是科学”和“反对科学”的林林总总。英文 anti-science 一词不仅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很少使用,在 Britannica CD 2000 Deluxe Edition 上,竟然没有任何一个词条包含这个词。让人怀疑 1960 年代欧美是否真的有过一个名为“反科学”的思潮。中国曾先后引进了两部同名著作 Science and Anti-science ,均译为《科学与反科学》 ,两位作者莫里斯·戈兰( Morris Goran )和杰拉耳德·霍耳顿( Gerald James Holton )都没有对反科学做出明确的定义 ,从他们罗列的 anti-science 看,这个词的所指包括:大大小小的反科学行动;来自人文知识分子的、宗教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生态主义者的、女性主义者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甚至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反“科学”思想;也包括伪科学;霍耳顿甚至把“科学主义”也包括进来。由此可见, anti-science 一词的所指集极其复杂、混乱,有些元素只有很远的关系,甚至相互矛盾。从国内出版物看,中文“反科学”如不考虑其形容词含义,其用法与 anti-science 大致相同。 首先对“反科学思想”和“反科学行动”做出区分。 在启蒙主义以来的唯科学语境中,第一个强大的反科学势力是基督教(天主教)。但 20 世纪后半叶的科学史研究表明, 基督教并非是科学天然的和必然的敌人,相反,却曾是科学的保姆。 在中世纪,只有教会有能力在全欧洲的范围内办大学,建医院,组织科学活动 。 中世纪前后的大科学家几乎都与教会有关。哥白尼本人是教士;伽利略的科学活动是在教会大学中进行的,也曾得到当时教皇的支持;哈维是在教会的大学里发现的 血液循环;布鲁诺也是神职人员。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如袁江洋认为,牛顿的力学、天文学、光学、炼金术和化学与其所信奉唯意志论神学有着根本 的一致 。 科学在基督教的庇护下羽翼渐丰,直到科学沿着自己的逻辑,得出与教义相背离的结论和理论,才为其论敌所不容。后人所看到的这场科学与宗教的斗争,在当时是 宗教内部追求“理性真理”还是“信仰真理”之间的斗争。用句套话来说,是追求真理还是因循权威之间的斗争,而此中的真理和权威不仅是科学意义上的,更是宗 教意义上的。宗教裁判所对一切异端都予以惩罚,其中也包括与教义相违背的那一部分科学。 从现代的角度看,宗教裁判所的罪恶首先不在于其对科学的反对,而在于对思想者以思想之外的力量进行的镇压,在于其对异端权利的践踏 。就我们所讨论的问题而言, 其罪恶不在于其反科学思想,而在于其反科学行动 。 可以把“反科学行动”大致定义为:用科学之外的标准来衡量科学的结论,以科学之外的理由(政治的、宗教的),动用科学之外的力量来限制、干涉、压制及破坏科学的行为。 进入 20 世纪, 最具破坏力的反科学行动同样来自国家权力机构。 这 看起来似乎与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相矛盾,但事实恰恰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德国把科学按人种划分为雅利安人的科学与犹太人的科学,对犹太人的 科学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行围剿,大批科学家流亡,德国从此丧失其科学中心的地位。战后,美国曾经成立非美委员会,对有共产主义思想或倾向的科学家以及人 文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进行调查,限制其活动。苏联则把科学按阶级划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曾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科学而遭到批判。李森科由于获得了斯大林的支持 而控制苏联遗传学界达十年之久,所有持其他遗传学观点的学者都遭到了政治手段的打击,不少人死于非命。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 等学说也曾被贴上资产阶级和唯心主义的标签,予以批判,正常的科学活动几乎全被政治活动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革期间的反科学行动正是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进行的。 从表面上看,反科学行动并不迫害所有的科学,而且会扶植符合其意识形态的科学。但其结果,是所有的科学都遭到了损害。把科学意识形态化首先就已经破坏了科学。 因而反科学行动并不是单独针对科学的,而是针对自由的思想本身。 科学的灾难往往只是整个社会的更大的灾难的一部分。 与反科学行动不同,反科学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重要部分,反科学思想的对立面并不是科学,而是唯科学。 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优秀的人文学者的反对。早在 18 世纪,卢梭就开始怀疑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质疑“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由于科学是通过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技术所直接改造的是物质世界,改造力量越强,人对物质的依赖就越高;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也 从对精神世界的培养转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 同 时,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灵被技术化、机械化。所以科学及其技术并不必然为人类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性。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技术本性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指斥现代科技体制批量制造出来的是没有精神向度的《单面人》,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都可以视为这一思想传统的延续。 这种思想传统在基督教神学中也有呼应。圣·安布罗西( Saint Ambrose , 340 ?— 397 )说:“讨论大自然和地球的位置无助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伽利略也曾说“圣经可以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但不能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这是在“唯基督教”时代指出宗教在阐释世界上的局限,提出了抛开《圣经》进行科学探索的理由。而为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则说:“ 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却不能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 ” 则是在唯科学时代指出科学在阐释人生上的局限,提出宗教在科学时代继续存在的理由。 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系统的反科学思想,但是对科学及科学家群体持漠视、嘲讽乃至批评态度者一直不乏其人,索尔仁尼琴就曾直接表述过对科学家群体的质疑 。 C. P. 斯诺曾对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群体之间的敌意进行了充分的描述 。在一般的观念中,科幻小说应该是为科学唱赞歌的,但这只是中国科学主义语境下的科幻小说给人造成的印象 。而在欧美的科学幻想小说中,科学却很少是被歌颂的形象。相反,从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玛丽·雪莱( Mary Shelley )的《弗兰肯斯坦》( 1818 )开始,就表达了对科技无限发展之后果的忧虑,表达了对科学技术进行控制的愿望。而这种忧虑却不幸言中。 自本世纪中叶起,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原子弹的爆炸、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危机使得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 科学究竟是在给人类造福还是在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科学是否在本质上就必然是进步的?人类是否有权利对自然进行无限的剥夺?科学是否真的能够中立? 这些问题使人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 1962 年雷切尔·卡逊(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 为代表,产生一种新的反科学思想——绿色主义者或生态主义。按照叶闯的说法,前述人文学者是对“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绿色主义则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 但是,如果阅读《寂静的春天》就会发现,这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指出了化工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的著作,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调查报告。因 而,把这本书指斥为反科学,并不是从科学角度做出的评价,而是站在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一种意识形态批评。卡逊不仅威胁到了生产 DDT 的化学公司 的利益,也威胁到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主义自然观。 科学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论、还原论的牛顿模式的科学之上的,它把自然看成一架遵从单一规律的运转精良的钟表 ,人可以洞悉其全部规律,也对它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地剖析、索取。吴国盛指出,科学时代有一个隐含的伦理,即凡是技术上能够实现的,就是应该实现的 。在这种伦理下,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只是偶然的、可以避免的、可以克服的。而卡逊则直接指出了这个伦理的荒谬及其严重后果。人必须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古老的自然哲学重新复活,在生态哲学中得到了延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科学——生态学或者环境科学。 于是,反科学思想将新的价值观引入科学,开辟了未来科学的方向。 或许, 20 世纪唯科学主义遭到的最大打击来自科学内部。 从 世纪初开始的物理学革命不断地动摇着牛顿物理学范式。相对论粉碎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框架,量子力学把概率引入自然的内在机制,使决定论被概率论所取 代。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并不是反映物质世界本质关系的所谓客观规律,只是物理学家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否存在脱离于人类主体的客 观世界也受到了怀疑。与此同时,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也出现了根本上的危机 ,失去了其超验性的绝对的确定性 ,哥德尔定理就是一个常被引用的例证。 1970 年代兴旺起来的混沌科学进一步指出,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线性的、可预测的、决定性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只占极少极少部分,绝大部分事件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非决定性的 。因而已有的科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其实是极其有限的。“物质不再是机械论世界观中所描述的那种被动的实体,而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的。” 单一的钟表似的自然让位于多样性的、不可逆的、有活力的自然。在科学哲学方面,卡尔·波普尔提出否证论,认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可能出错,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费耶阿本德则以其科学史研究为根据指出,科学并不比其他文化更为优越。实证主义全面退却。 科学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自然失去其衡量和规范其它文化成果的资格。 经过一个世纪的批评与消解,唯科学主义在西方已经失去其权势话语的意识形态地位,而在大众语境中,科学反而更多地具有负面的形象。反科学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一般地讲, 可以把唯科学和反科学看作是对科学的两种态度:唯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能的天使,反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恶的魔鬼。 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位于广阔的中间地带 。大多数反科学主义者并不反对科学及技术的一切发展,只是反对把科学视为最高的唯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准;反对向自然的无限扩张;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引导。 反科学思想也会导致某些反科学的行为。在西方有许多民间社团出于理想、信仰或者伦 理的原因反对某些项目的科学研究。比如环境保护团体反对某些化工厂的修建,动物保护团体反对用动物进行实验。再如许多组织反对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或者灵 长类动物。还有一些天主教社团反对避孕和堕胎技术的研究。但是,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是反科学行动,因为反对者和被反对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也有同等的发言 机会,没有哪一方拥有绝对的权力能对其对手进行迫害。 反科学思想在中国的表现大体相似,又有不同。属于西方文化的现代科学一进入中国,就遭到了反对和抵制, 19 世纪末开始的体用之争, 1920 年代开始的“科玄论战”,都是这种文化冲突的反应。 1980 年代以来,前述各种反科学思想开始被介绍或重新介绍到中国,由于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这种介绍最初是小心翼翼地,或者是带有评判意味的 。甚至对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介绍也要提防被批评为唯心主义。同时,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也找到了反科学思想的资源。有人把对技术的反对追溯到庄子。庄子对一种打水工具桔槔 的论述常常为中外学者所引用。也有人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提出科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与技术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否有必要讨论科技对人的异化和科技的负面效应,曾引起强烈的争论。 一 方认为,中国的科学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我们不应该追随西方国家去反什么科学,必须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认为,应该科技与人文并举,在科技发展的 同时,保持心灵的平衡。在社会层面,强调直接走绿色发展道路,不能重复西方国家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有道理,但在实践上都没有得 到充分的施展。尤其是“反科学”的一方,只有零散的言论,并没有形成什么思潮。政府行为的环境破坏仍在继续。直到 1990 年代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尤其是 1998 年全国大水之后,“反科学”才有了一定的规模,一些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民间组织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声音。 但时至今日,无论在意识形态层面,在大众话语层面,甚至在知识分子话语层面,中国仍然处于唯科学的语境之中。 伪科学 中文“伪科学”同样是一个贬义词,带有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居高临下的气势。其对应的英文 pseudoscience 则有更多的中性色彩,亦可译为“拟科学”。它指一些貌似科学或者模拟科学建造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科学家建造的如颅相学( phrenology )、灵学或超心理学( parapsychology );自前科学时代流传下来的如占星术等;民间科学爱好者新造的奇谈怪论如地平说、行星碰撞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建设者中不乏真正的科学家,欧洲的“心灵研究会”中,竟然有 11 位诺贝尔奖得主 。 他们都企图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至少其表面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不妨称之为科学向度的伪科学。 此外,还有经济向度、宗教向度以及政治向度的种种伪科学活动,因其目标首先不在于建造理论体系,而在于获得经济、政治上的利益,所以必然要利用唯科学语境下的大众心理,酿成某些社会活动。 我们今天称之为伪科学的许多东西在历史上与科学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占星术之于天文学,炼金术之于化学。但是历史上的占星术和炼金术都不是伪科学,只有在它们有意识地冒充科学之后才可算是伪科学。那当然是在科学值得冒充之后的事。 Pseudoscience 一词出现于 1844 年,中文“伪科学”则要到 20 世纪才能出现。与唯科学和反科学一样,中西之间的伪科学也在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近 20 年来,几乎所有的西方伪科学理论都曾被介绍到中国,中国的本土伪科学也远跨重洋去欧美开山立派,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中国的伪科学有两个文化背景,一是与科学文化相异的传统文化,二是五四以来的唯科学主义。考察一下气功如何从以心调身的吐纳之术变成出神入化的伪科学理论和活动的过程,就会发现这些文化背景的作用。 气功与特异功能等江湖之术不同,它本来已经具有了承自中医和道家内丹学说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但是在唯科学语境下,这些非科学理论不具备合理性。 1980 年 代初,气功的理论与实践还被大多数人视为荒谬的迷信。此后,一旦气功的功效得到认可,就在正确高明有效的意义上加之以科学的大名,“气功,是一门科学”, 这个论断只是大量的“某某,是一门科学”中的一个。为了更是科学,新气功理论就努力用“场”、“能量”等科学术语解释或替代古典文献的非科学“气” “息”;而断言“气功是科学”更增进了气功的效能 。气功的功能逐渐夸大,渐渐失真, 不骗人的非科学的真气功自然过渡到骗人的伪科学的伪气功 , 以至于我们已经很难在真伪气功之间划一个明确的界限。此后,所谓特异功能被气功理论纳入研究范围,理论规模逐渐扩大,功效也越来越神。气功理论在大量采用 科学名词的同时,也引入了反科学思想对科学本身进行攻击,天人合一、量子力学同样成为气功理论的武器,以解释自己与经典科学的矛盾之处,同时还能说明自己 符合更新的更现代的科学,因而更是科学。 气功是一个难得的案例,其中既有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 ,也有经济的、政治的几乎所有向度的伪科学活动。伪科学活动的操持者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于广大的气功实践者,气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了一种替代性的宗教,起到“安慰心灵”的社会功能 。同时,气功作为一种朴素的养生之术,也确实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近 10 年来中国的伪科学活动对广大民众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但这种危害不单单是伪科学所能做到的。如霍耳顿所说:伪科学作为个人的信仰和情趣可能是无害的,而一旦与权势结合起来,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实际上, 任何东西,包括科学在内,一旦与权势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不可批评的绝对正确的权威,都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 以上是对唯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这三个概念的简单梳理。在这个梳理中,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主角,那就是科学。 1998 年 12 月 15 日 2000 年 7 月 2 日 参考文献 叶闯在《论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pp119-168 )中列举了大量的西方学者和西方百科全书对 scientism 的定义。 这种思想的极至当以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及其与纽拉特的统一科学构想为代表,卡尔纳普试图从基本经验出发,用“科学的”语言构造出一个包括物理世界和人类文化世界的包罗万有的知识体系。参见舒伟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 1987 年)中“科学语言的分析:卡尔纳普”一章(张国祚、方在庆执笔, pp46-65 )。 王炯在《经济学的误区》(《读书》 1996 年 11 期, p60 )中直接谈到参照物理学框架建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定律的想法,比如对应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不妨有风险守恒定律等。可算是这种思想在 1990 年代中国一个反映。 任 元彪写道:“到了陈独秀一代,科学的威望、科学的权威则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东西了。至于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本身决不是他们所要强调的。他们强调的是科学的权 威可以伸展到其他任何领域。”(任元彪,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见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 410 页) 据中国科普研究所 1996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 0.2% ”。 电子版大英百科全书 2000 版。 霍耳顿的序在《中华读书报》上先期发表时题为《反科学运动缘何兴起》,其实讲的根本不是这个主题。 不巧的是,最早在中国进行系统的现代科学教育的也是教会学校。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三联书店, 1986 年,赵台安、赵振尧译)中对这种罪恶有深入的分析。 其典型者如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看到的未来是科学技术造就的一个理想的、幸福的、任何问题都由科学轻松解决的世界。 这些化学公司当然都代表科学, DDT 还曾使其发明者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当然也是科学的产物。甚至美国医学学会也站在化工公司的一面。参见时为美国副总统的阿尔·戈尔为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新版所写的前言。 如刘华杰提出的“强科学主义”和“弱科学主义”概念就表明了这种范围和程度的存在。 赵红州在《大科学观》 “大科学时代的反科学思潮问题”一节(人民出版社, 1993 : 333-357 )中对反科学思潮的介绍就带有批判的性质。 出自《庄子·天下篇》。 《中华读书报》 1997 年年底到 1998 年年初“思想者”专栏曾展开对此问题的激烈争论。如周国平提出《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1997-11-12 :11 版),遭到了徐友渔的反驳:《且慢给科学技术定罪》( 1997-12-10 :11 版)和康言午的讥讽:《令人费解的人文精神》( 1998-02-11 :11 版),也得到了田松的辩护:《渔民的落日》( 1998-01-14 :11 版)。可算这场辩论中的几个回合。 假设外气存在而研究其机理的研究者中也有许多是真正的科学家,这一点与灵学有些类似。 江晓原认为,伪科学具有三个社会功能:娱乐;作为对未知事物的“候补解释者”;安慰心灵。显然,其前两项功能多由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承担,而第三者,多由非科学向度的“伪科学活动”来承担。(江晓原, 2000 ) 田松 . 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 .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 1987 ( 8 ) .17 任元彪 . 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主编)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404 莫里斯·戈兰 . 科学与反科学(王德禄,王鲁平等译)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杰拉耳德·霍耳顿 . 科学与反科学(范岱年,陈养惠译)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袁江洋 . 科学史:新的综合 .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998. 李佩珊,许良英 . 20 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第二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723-740 卢梭 . 论科学与技术(何兆武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莫里斯·戈兰 . 科学与反科学(王德禄,王鲁平等译)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16. 宋南辛 . 宗教与科学:两大体系的对话 . 台北:心灵, 1986 ( 1 )总第 55 期 莫里斯·戈兰 . 科学与反科学(王德禄,王鲁平等译)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26. C.P. 斯诺 . 两种文化 . 北京:三联书店, 雷切尔·卡逊 . 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叶闯 . 论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自然哲学(第二辑)(吴国盛主编) .1996 : 156 田松 . 在技术时代的底气 . 北京:中国图书商报, 2000-3-7 , 5 版 . 胡作玄 . 第三次数学危机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M. 克莱因 .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伊恩·斯图尔特 . 上帝掷骰子吗:混沌之数学(潘涛译) .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 84-87 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 . 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 42 拉德纳 . 科学与谬误(安宝明,张松林译) . 北京:三联书店, 1987 , 1 江晓原 . 知识界的方术迷恋 . 青岛:青岛出版社 . 东边日出西边雨 .2000 : 180 吴国盛 . 气功的真理 . 北京:三联书店 . 现代化之忧思 . 1999 : 90-105 Scientism,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TIAN Song (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10, China ) Abstract : Scientism, anti-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are three closely related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are used widely but with ambiguous meanings. In most occasions, they are used to criticize others with derogatory impl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and clarify these concepts. The key points are, 1, Scientism is a prevailing of attitude and method of classical science; 2, Anti-science thought is different from anti-science movement, moreover it has important positive meaning fo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and 3, Pseudoscience includes science-oriented pseudoscience’s theory and economy-oriented, politics-oriented and religious-oriented pseudoscience activities. Keywords : scientism; anti-science; pseudoscience; context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2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谈谈反科学和伪科学【请刘华杰蒋劲松田松周可真自省】
热度 10 wliming 2011-3-4 12:20
【注:下文中括号及其中的文字为博主所加。】 谈谈反科学和伪科学   作者:赵南元   科学是现代社会的根基。自从科学诞生以来,反科学势力就已经存在;随着 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伪科学也随之泛滥。反科学与伪科学不仅 是错误的理论,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危害。   什么是反科学?反科学指反对科学的观点、理论和社会活动。一般认为,现 代科学的开端是伽利略的物理实验。早期的反科学势力主要是宗教。西方主流宗 教对自然界有一个权威的解释,而科学刚刚起步就拿出了与宗教不同的自然图景, 客观上构成了对宗教权威的挑战,被宗教视为敌人。当时宗教在西方还居于统治 地位,能够靠权势对科学进行镇压。于是就强迫伽利略认错悔改,在火刑架上烧 死布鲁诺,哥白尼也是到临死时才敢发表他的学说。   随着现代国家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宗教直接压制科学已经不可能,但其影 响力依然存在,所以达尔文在发表其进化观点时仍然顾虑重重,发表后也引起了 轩然大波。时至今日,科学与宗教的斗争仍在继续,在美国还为了在学校可否教 授改头换面的神创论而闹上法庭。   现在西方宗教统治力已经衰弱,反科学已经无法采取直接镇压手段, 转而由 其他势力使用对科学进行贬低、丑化、污名化的手法,制造反科学的社会气氛。 例如通过哲学、伦理学理论贬低科学,用后现代主义、极端环保主义、动物保护 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歪曲和批判科学,再加上用小说、电影、电视等 文艺作品妖魔化科学,试图在公众中制造反科学风潮。这些思想进入中国时,往 往刻意掩盖其宗教背景,以流行文化的面目示人。    科学是最牢靠的知识 。这是个科学的论断,很容易证伪:只要你举出另外一 个比科学还要牢靠的知识体系就行了。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反科学人士能够 证伪这一论断。反科学人士无力对科学发起正面进攻,只能采取旁敲侧击扣帽子 的方法。 例如说“科学不能穷尽真理”,“不能搞唯科学主义”,“反对科学至 上论”,“科学迷信也是一种迷信”,“科学是双刃剑”,如此等等,都是反科 学论调。【博主:请刘华杰,蒋劲松,田松等几位哲学家自省。】   科学的确不能穷尽真理,但这是一句没意义的废话。因为世界上没有能够穷 尽真理的理论,甚至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判别某一理论是不是真理的方法。“ 真 理”既不是科学概念,也不是科学追求的目标。“真理”这个词汇本来是神学用 语,也在位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哲学领域成为话题,但与科学无关。【博主:请崔克明教授自省。】 只有上帝才 能穷尽真理,但是这种宣称只对持有特定信仰的人群来说才是可接受的。   所谓“科学主义”源于一些哲学家希望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哲学等人文学 科研究的一种主张,意在提高人文学科研究的可靠性。这种努力的方向并无不妥, 成功的话无疑会使人文研究的水平得到提高,失败的话也没什么损失,顶多浪费 几个人的一点时间。但是对于多数不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文学科研究者而言,这种 努力的前提,即科学研究方法比人文学科原有的研究方法更可靠这一事实,是他 们难以面对的。因此就要“反对科学主义”,企图让自己不可靠的知识和科学的 可靠知识平起平坐, 进而把坚持科学精神的人统统扣上“科学主义”的大帽子, 取消其话语权。由此“科学主义”就成了专门为反科学设计的一条大棒。【博主: 请刘华杰,蒋劲松,田松等几位哲学家自省。】    科学是否“至上”,取决于你要用科学干什么。如果你想要获得有用、可靠 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减少失败,那么没有高于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的“至上” 毋庸置疑。【博主:请王铮和可真教授自省。】 但是如果你想编一套“理论”去忽悠人,那么科学可谓“至下”。科 学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科学的原则是不许胡说,在科学领域里没有“玩弄魔 法”的余地,用来蒙人是行不通的。要蒙人只能靠伪科学。   迷信是没有理由的相信,而科学恰恰是追寻理由的地方。科学把道理讲得如 此明白,让你觉得不相信就未免太傻。 所以“迷信科学”或是“科学迷信”就像 “方的圆”或“圆的方”一样,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概念。只有受教育程度所 限,无法理解科学道理的人,才会把科学看得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说出“科学 迷信”这样不通的话来。【请反科学人士自省。】   “双刃剑”是反科学人士最爱挥舞的兵器。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是矛盾 必有其主要方面,“双刃”永远不会像“剑”那样严格对称,否则事无善恶可言。 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有目共睹,反科学人士热衷于夸大科学的“弊端”,制造 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说法。   例如说科学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人类面临灭亡的危险。此说与事实 并不相符,实际上武器杀伤力越大,越使得人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在核武器出 现之后,世界至今没有大战就是明证。武器越精准,伤及无辜的可能性就越小。 与地毯式轰炸相比,巡航导弹的点穴式攻击可以用少得多的伤亡达到同样的战争 目的。    再如说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请王铮教授自省。】 此说是枉顾历史,实际上农牧业代 替狩猎采集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改变要比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大得多。世界上绝大部 分森林是被开荒种地和建造房屋破坏的。而科技支持的现代农业单产提高可以节 约耕地退耕还林,现代建筑业则可以完全不用木材。   还有人认为,为了防止科学的“负面影响”, 必须用道德对科学的发展加以 约束。然而这种“约束”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失败的,【请可真教授自省。】 恰恰是日心说和进化论冲破 了宗教伪道德,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笔者曾经呼吁持此观点的人举出哪 怕一个事例,说明用宗教、伦理、政治、法律从外部干预科学可能得到好的结果, 至今却无人能举出一个。   在反科学思潮的推动下,现代的科幻电影或小说倾向于妖魔化科学,将科学 的未来描写得十分阴暗,经常是科学狂人导致了毁灭性的灾难。然而历史的事实 却是政治狂人、道德狂人造成的浩劫罄竹难书,科学狂人还没有出现过一个。将 来也不会出现科学狂人,因为科学不是狂人能够从事的事业。   什么是伪科学? 不是科学而自称科学的就是伪科学 。伪科学有多种表现,常 见的有以下几种:   “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是一种常见的伪科学,例如反对相对论, 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自称发明了全息生物学等等。这并不是说 没有高级职称或是博士学位的人就不许研究科学,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权研究科学。 “民科”的意思是,这些人研究科学没有把他们的成果发表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上, 所以其“科学成果”不被科学界所承认。简单说就是“不作数”,这是一种“程 序正义”。“民科”作为一种个人爱好,比迷恋麻将、网络游戏要上档次一些, 无可厚非。但是其中一些能够忽悠记者,靠传媒大造声势欺世盗名,制造混乱, 就必须给以揭穿了。   另一种常见的伪科学是卖假药的,这是些打着养生保健招牌的骗子。例如近 年的“脑白金”、“核酸营养”、“悟本堂”、“大道堂”、“刘太医”之流, 还有“酸性体质”、“碱性食品”、“频谱水”之类。这类伪科学骗子受暴利驱 动,数量大、品种多,社会危害性很大。一旦上当,轻则损失钱财,重则丢了性 命,不可不防。   还有一种高档的伪科学,常以极端环保的面目出现,例如反水坝、反对转基 因运动。这些运动由NGO组织推动,声势浩大,如果影响到公共决策,会造成巨 大危害。2010年上半年中国西南旱灾,2011年初的澳大利亚水灾,都曾由于反水 坝运动阻止了大坝修建,降低抗灾能力,大大增加了社会损失。   科学是在质疑中成长壮大的,而反科学和伪科学也经常那个打着“质疑”的 旗号出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对科学的质疑”和“伪科学”、“反科学”加 以区分呢?最简单明了的方法还是我们的“程序正义”:如果是对科学有推动作 用的“质疑”,就应该发表在专业的学术刊物上。没有学术刊物背景,仅仅发表 在传媒、网站上的对科学的“反思”或“质疑”,根据其内容,可以归为“反科 学”、“伪科学”或是“废话”。   “民科”和科学界之外的某些人对这个“程序正义”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科 学的“霸权”和“僵化”。但是科学如果失去了这道门槛,就会变成垃圾堆,而 不可能成为“最牢靠的知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正是因为有了这道门槛。   (本文的删节版刊载于《科学画报》2011年第3期,以上是未经删节的原 文。) (XYS20110302)
个人分类: 伪科学|1671 次阅读|19 个评论
也说说《谁更懂草原?》
热度 1 liwei999 2010-12-29 06:54
也说说《谁更懂草原?》 (127382)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08, 2008 12:04AM 蒋高明和陈继群:谁更懂草原? 这个题目比较怪,因为作者刘夙也比较怪。文章的结论是 引用: 蒋高明和陈继群,谁更懂草原?我认为两个人都不懂,一个有科学没人文,一个有人文没科学。但是蒋高明的想法还是更靠谱,因为在这年头,不懂科学比不懂人文更可怕。 比较靠谱的是 引用: 我倒是想了一个也许可行的办法:让蒙古人把牧业公司开到南部农区,直到建立全国性、甚至跨国的大公司。这样,蒙古人并没有放弃牧业,只是把牧业扩展到了草原以外的地方;这个大牧业公司如果能够成功,也就给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一个强有力的物质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草原养禽才有可能顺利推广开来。 但是,这个高见里也没有什么既科学又人文的见识,甚至可以讲这个高见与草原、与科学根本就没有关系。因此,在懂草原、懂科学之前,先要有个要做什么的明确想法。这是做事情的第一步。 要种树,这个想法很明确。甚至可以明确到不必顾及种下去的树是死是活。这就是科学了。种活了就要想下一步该做什么了,费劲。永远种下去,永远有投入、有活干,这就是惯性第一定律了。 镜某比较反科学,但是脑子还是可以思考的。如果牧民养鸡的收入可以高于养羊的,为什么牧民们不养呢?这个思考模式就是人为什么要喝牛奶的问题了。对这类问题,镜某幼年时就接受过贫下中农的洗礼。那时,镜某问贫下中农:你们为什么不学大寨呢?贫下中农的回答是:能学还用你来问?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755 次阅读|1 个评论
随谈(mirror)
liwei999 2010-10-17 00:57
立委按:为什么要收藏镜先生这种即兴式的散而又散的随谈?这么说吧,如果是你我的随谈口水,随风消散也罢。镜子的随谈却有收藏的价值。立委对镜子的随谈就是11个字:从心所欲,信口开河 -- 不逾矩。《鲁迅日记》是流水帐的极限,连撒泡尿洗个脚也照录下来,一样有价值,因为鲁迅是什么人?圣人。镜子是不是圣人可以存疑,但是镜先生的哲人宽边帽,是脱不掉的。哲人的随谈,星星点点,闪烁的是哲理的光芒。当然,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感悟。 李的文章里,涉及到具体研究工作的文字, (511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8:37AM 不可全信。因为他们不具备可以自己判断的能力。但是对文科里的科学的考证,还是有意义的,也是理科人缺乏的东西。 反过来,方对中医的判断,也可以构成几分道理。但是,对中医的其它侧面的理解就显得不足了。 对信的问题,不讨论、不干涉是个合理的态度。《科学成就健康》固然不错,但是科学不能够解决人的生死问题。性的问题,根基上也是个生死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观点的不同。如果看中医的观点只有一个科学的话, (51122)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09AM 方的言论不为大谬。但对这段话有保留意见。 引用: 古希腊有一个医生叫希波克拉底,西方的医学之父。也是类似于医圣一样的,如果今天有人说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知识基本上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位医学院毕业的毕业生,没有人大惊小怪。 这样来说事儿,就很让人大惊小怪了。 医疗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职业,其医学知识的正确错误与否从来就都不是问题。认为有问题的思路都是没有时间概念,都是属于典型的文科思维。打个比方就是:厕所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设施,其设计的正确与错误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一个时期、一个地区都有其固有的厕所状态。当然这里是讲宏观。一个家庭内的厕所设计,状态都确定了,也就有正确与错误的概念了。所谓的科学,不过是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反科学派的大论、概括都不错,但是不能追究细节。科学派的具体的细节都不错,但是这些细节堆砌起来的结论往往是不着调。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同理,信教和传教也是两个事儿。 (5112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9:19AM 问题是,对于信教人而言,两者是重合的。学术上的名称叫简并。 而东方特色的中庸,就是馄饨的什么都信一点儿的混合状态。洋人看来,就是什么都不信的可怕的状态。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训斥的,也要有开导的。 (5153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5, 2007 11:33AM 首先意识比较乱的用法很成问题,遭训斥也是应该的。 引用: 1、人类社会初期, 云云的,都是老生常谈了。 引用: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原始部落中使用的词汇量相当大, 是不可信的。要讲,就不要讲原始人。而是要讲今天类人猿的研究结果。比如黑猩猩的语法认识,单词认识,数字认识等等的。 第二就免了。 对于 引用: 3、哲学上的争论,最终都归结为逻辑和定义 的理解,可以给个反例。量子论的争论,不过百年,在今天都搞得比较清楚了。试给出其中的逻辑和定义来。 对于几个疑惑问题,还是不答为好。至于是争取融汇贯通较好,还是专研某一针尖,务求深入为佳?请理解几个基本常识: 1)材料本身的条件--盖楼的材料强度、被加工对象的性质等等的。 2)尖和宽的形状比极限。专业上叫做深孔加工技术。1毫米的孔径打几十毫米深就很困难。到了微米级的孔径,深度大约也就几个微米了。 3)决定孔径和深度比的,是加工技术。而不是要深还是要宽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这位霄云相当年轻么。 (9715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12, 2007 03:48PM 因为作者本人讲插过队,至少日历年龄也要有50岁了。但是依然能如此绿色、如此天真只能是佩服了。 一套净化池设备的成本,在国外大约是3千刀的样子。加施工等,价钱翻倍。对于农民的住宅,他们肯出3千刀的价钱不肯?这是个实际的问题。这与沼气池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再有比较事物,要有个时间轴的概念。不能用自己生存的这段时间尺度去谈文化和历史。不过看在作者好象是位女士的面上,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也就不必批判了。 少年时代的体验很重要。当年暑假到乡下去,曾天真地问过贫下中农为什么不学大寨?贫下中农的回答:因为没有钱。学大寨是要有钱的。同样,修厕所也是要用钱的。 什么叫做正规的训练?镜某的定义是在洋人那里读本科。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问题发生在经济分析只用实数、不用复数上。 (526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9, 2007 07:09PM 分析金融要用复数。这一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们尚未认识。好比是只知道直流而不知道交流。有了交流的经济理论,才是得到了正宗。交换理论不用交流,八字就不对。 交流的精髓是复数--复变函数。看不出什么漏洞,是因为那是个奇点。绕一圈就出一个结果。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满犀利么。的确, (598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07 06:23PM 漂亮不是镜子就能照出来的,不漂亮才是镜子能照出来的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非也。这是深入观察后得到诊断结论。 (59816)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07 07:21PM 如果是讲心声,就是感觉这个世界上忽悠科学的与忽悠其它货色的人也都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信服的一套推销,灌输到别人的脑子里。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鹿的好吃的定义是个切点。 (62054)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03, 2007 03:24AM 作为辅助的观点,烧稻草煮的饭好吃的理由有二。1)燃料原配。2)大米新鲜。 粮食不好吃的重要原因是城里人多是吃仓库的陈粮。镜某少时曾问过农民,为啥不吃嫩玉米。被告之不经吃。当被告知一天十个工分只值1毛钱时,受到的冲击是空前的。因为那时从城里到乡下的火车票是10块。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小白,阿扁那叫透露了,在起诉书中叫披露了。 (49418)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18, 2007 08:39PM 不留神、不经意的,才是泄露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能的内部结构。 (53031)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30, 2007 09:27PM 一个能字,可以有很多结构。洋人学汉语时,常常要头疼这个能还有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回的量词用法中有文章。数字本身反而没有彩了。 (59928)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3, 2007 06:32AM 回有四种写法。其中之一是门中有个巳。巳又是什么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網"反科學"博文黑名單(2010年10月號)(持續更新中)
jiangjinsong 2010-10-5 20:50
科學網反科學博文黑名單(2010年9月號)(持續更新中) 由瘦素诺贝尔奖事件看一个科研时代的沦落 从九宫八卦探析虚邪贼风 中医不惧反伪的原因-既不是科学也不全是伪科学 试着说说上医治未病的话题 中医可以治未病 回眸百年中医 悟一子:三位一体的伪科学大师 内观修记 4:大千世界人最奇 内观修记 3:艰难困苦修君好 内观修记 2:肉体心灵两相煎 转基因技术果然能导致可怕的超级杂草(摘录自美国ABC电台节目) 老外博后的故事(6)转基因食品 德国将立即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图) 转载]听王琦教授讲人的九种体质笔记 转载]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 致全国人大的一封信(说的貌似有点道理) 转基因棉花籽导致奶牛不育 转载]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 大谈对中医看法: 钟南山称方舟子中医不科学说法太绝对 中医能治好脑溢血吗?! 治未病将与诺贝尔结 缘 温病概念之历史演变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先冒著挨批判的危險反科學,看來大可不必!
jiangjinsong 2010-9-30 11:13
我們反科學CIA的同事們幹得比我成功 他們已經成功地潛伏進敵佔區了 媒體網絡和群眾都可以給科學家的工作寫鑒定了 更不用說可以隨便指控謾駡科學家了 向余則成同志致敬 最近一個階段我和同事們 要繼續設法拔掉科學網中一些科學家釘子戶 讓他們離開科學網 哈哈哈 在我告别科学网之前要说的最后几句话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5667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美国也有一股反科学势力
wliming 2010-9-10 20:13
《自然》社论:让科学恢复应有地位 反科学情绪甚嚣尘上,科学界应自我反省 9月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社论《科学受到鄙视》(Science scorned),文章分析了科学目前在美国面临的危机,称在经济困难时期,反科学情绪对美国并无益处。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弥漫在美国右翼人士间的反科学情绪正在升温,可能会对环境管制及干细胞研究等诸多问题带来实质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上周,阿拉斯加州共和党初选就爆出冷门:参议员丽莎穆尔科斯基被毫无名气的乔米勒赶下台。米勒的胜出是保守的茶党运动(Tea Party movement)的一次重大胜利。他认为,穆尔科斯基之所以应该下台,首要原因是她承认存在气候变暖。 在目前经济不稳定的形势下,愈演愈烈的右翼民粹主义体现了诸多由来已久的保守主义理念,如反对纳税、规章和移民。但是,茶党及其支持者们也在激起人们多年的一种政治冲动,那就是对社会精英与专业知识的怀疑。 否定气候变暖是茶党反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立场。茶党运动支持者、著名的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博曾将气候变化科学形容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茶党还反对达尔文进化论和干细胞及胚胎研究。另外,他们抵制基于科学制定的规章,认为这给政府的侵入性提供了借口。 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已经备受抨击,而奥巴马作出的恢复科学应有地位的承诺似乎已将科学与自由政治联系起来,更使得科学成为右翼人士的靶子。 美国民众面临着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而由于中国等新兴科技大国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的未来将主要取决于教育、科学与技术。为什么美国政府应当制定并强制执行更为严格的基于科学的管制条例?上个月发生的数亿枚鸡蛋因为感染沙门氏菌而被召回的事件,以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都在及时提醒人们问题的答案。然而,人们却往往对反科学、反规章的运动买账,尽管这些运动通常是由商业利益集团及其雇佣的智囊团和打头阵的主力精心策划出来的。 在目前这种恶化的政治氛围下,科学的捍卫者们拿不出多少良方妙药。可喜的是,民意调查继续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科学对人类有益,各种反科学厥词也许不久便将烟消云散。但是,作为教育者,科学家们应当加倍努力地推动理性主义、学术研究和批判思维在年轻人中的影响,通过与媒体和政界的合作来更好地为公众解读这个时代的科学难题。(科学网 杨柳/编译)
个人分类: 娱乐|1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使用繁体字是科学还是反科学?
wangxh 2010-9-1 15:15
蒋科学一直在鼓吹、使用繁体字,俺非常支持,虽然看着别扭! 今儿早又打出反反科学的旗帜,欲将每月科學網反科學博文列成黑名單示众人。 倔人的问题来了: 鼓吹和使用繁体字是科学还是反科学? 按照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化语言文字无疑是科学的;但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体现出科学性是必须的繁体字恐怕还不能当此重任,估计应该还原到篆书才更有含义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352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學網"反科學"博文黑名單(2010年9月號)(持續更新中)
jiangjinsong 2010-9-1 09:19
事情正在起變化 這年頭還真有不知死活的傻瓜 居然敢在科學網上公然反科學! 蔣科學分明是在引蛇出洞 可是羅大俠卻自投羅網 向蔣科學投稿 這就像當年自告奮勇的右派一樣 帽子戴上去可就不容易摘下來了 從這個月開始 蔣科學將每月科學網反科學博文列成黑名單 以便廣大科衛兵同學批判 擦亮科學群眾的雙眼 此名單經常更新 歡迎廣大博主推薦和自薦反科學黑博文 2010年9月科學網反科學博文黑名單: 放逐科学 之 science篇 中医不需要现代科学的检验 搞不懂中医是科学的无能 耳聪目明:床下牛斗,水明内视 颠倒的世界 应《不需要把科學家的言論太當回事》(mirror) 真理和科学 面对科学主义的大批判 伪科学的中医却有科学的结论,何解? 科学检验中医的方法 真金不怕火炼,中医不怕检验 读大自然的天书 濒死经验的科学探索 女色鬼现形记(超级猛料,儿童勿入) 中医特种部队,深山密林反恐记 不了解中医,枉为中国人 李铭乱医,敢打赌不? 高分女生两次放弃北大 只为学中医 我是如何宣传伪科学的 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黄帝内经》背后的故事 从宁铂到柳智宇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关于生态健康的一点点思考 是男人就出来,否则刀子伺候 柳智宇,那个心向佛门的北大数学天才 再谈谈科学--地球和太阳谁绕谁的话题 (mirror) 被方舟子套上了伪科学的围脖 伟哥奋起一阳指,戳破西药科学的外衣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作物共存措施--禁止开花 探索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何祚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起钱 关于科学和中医 答叶赫的中医提问 以不读原著为荣的科学院院士 这个秋天不太凉 美国NIH招标支持伪科学课题 老鼠变小了,事情搞大了《国际先驱导报》征集动物异常线索 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养生文化 警惕工业化食品催人肥胖 科学家的良知与眼界 我对方舟子先生批中医的看法 方舟子反中医是肤浅之举 反省吧,科学的门徒 历史没有真相:从中医到特斯拉、张颖清和肖传国 往科学上靠,是个人之常情 谁将中医推入深渊? 我曾经有幸被方舟子打假 外星人行踪泄露 地球人设立使者 是恶意诽谤,还是学术批评?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52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放逐“科学” 之 “science”篇(向蒋科学投稿)
luocun 2010-9-1 00:47
题内话: 名曰 蒋科学 ,实为反科学的繁体字, 阳谋掀起口水战 ,号召大家推荐反科学博文,同时鼓励自荐,科学网上一时风雨欲来的样子,搞得俺也心痒不已。搔心自问,俺虽然一贯仇视科学主义,欲除之而后快,却从不反科学,最多也就是恨铁不成钢罢了。于是心里惶惶,甚是担心资格不够,错过了参加口水战的机会,乃硬着头皮做此《放逐科学》四篇,聊以之反反。正规军当不上,啦啦队的干活。 放逐科学 之 science篇 英文里面sci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scientia,而scientia又来自动词scire,意思就是知道。所以在拉丁文里科学的意思本来不是别的,就是知识。在拉丁文里听到scientia的感觉,恐怕跟咱们听到知识,跟讲英文的人听到knowledge的感觉差不多吧。(咱们现在叫做科学的东东,十七八世纪的时候还是叫做哲学。牛顿当年就写了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嘛。) 相比之下,在英文里听到science,中文里听到科学──更不要说听到 赛因斯这位赛先生的大名了──那感觉恐怕就很不相同了:不管这是啥东东,这一定是很特殊的东东。 打个比方。猜猜看iatrogenesis是个什么病?是跟基因(gene)有关的病吗? 不是。其实,iatros就是希腊文里面医生的意思,genesis就是产生的意思。中文比较老实地把iatrogenesis翻译成医原病,用大白话讲就是医生引起的病,比如把剪刀缝在肚子里了,比如本来该割阑尾的却把腿给锯了,再比如十九世纪因为医生们不懂得消毒而引起产褥热大流行等等。医原病这东东,具体情况可能相当复杂,但道理还是蛮简单的。可是,大家想想, iatrogenesis在 不明真相的群众 耳朵里听起来会是个什么感觉?──这一定是个很特殊的东东! 所以,俺觉得拉丁文里科学和知识不分,其实挺好。优点就是听起来不那么玄,比较透明一点,比较不容易让人觉得科学就跟米国鬼子那样总是把自己当作例外,就好像一旦科学(science)了,就特殊了,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就只剩下个讲不讲、信不信的问题了。听听:你敢不信科学! 那架势,好像是没什么好说的了,你死定了。再听听你敢不信知识吗? 这听起来好像就不太通顺嘛;知识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无所谓信与不信。 所以,俺觉得如果让科学一词的涵义回到知识、回到求知的层面上,还是有利于增加透明性,减少例外主义的。俺也觉得,以为科学应该被信者,恐怕是太小看科学家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了。把科学作为表达价值判断的修饰语来用,比如进行科学的WWW和科学地XXX这样的赞颂,或者YYY反科学、ZZZ伪科学这样的谴责,并不是在支持科学,而基本上是个傍大腕扳手腕的招数吧。而贴金、戴高帽子也好,贴标签、打棍子也好,似乎都无益于求真知,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可以休矣。 所以俺提议:让我们放逐科学吧──停止把科学作为价值判断谓词来使用。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412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一個設想:科學網博主反科學榜?
jiangjinsong 2010-8-29 10:34
在科學網混了一年多 有個感受 科學網博主中對科學主義能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其實也不少 有許多博文都很有啓發 唯恐天下不亂的在下 有個想法 把科學網上對科學主義反思和批判的博文編個系統的目錄 這樣科學主義的朋友們可以明確攻擊的靶子 自然也會給相關的博主們帶來更多的點擊 以及多一些口水戰 繁榮科學網 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84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要变成“反科学网”吗
sungennian 2010-8-18 18:13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最近浏览中国科学网,看到一些博文,我真是无言。 中国科学网快成了中国反科学网。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材。可是,这些科学的基本元素,在中国《科学网》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否定、甚至是批判。一些反对科学实验、反对数据分析的言论,竟然能在中国《科学网》上大行其道,而且还被推选为精选博文,不幸有外国科学家浏览,那就太丢中国科学家的脸了。人家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不做实验,中国的科学研究不要数据,完全是胡编滥造出来的。 记得大约是在2周前,先是有人鼓吹不做实验可以发表SCI论文,不仅是一篇博文,而且是连载发表四论,快要赶上邓的九评了;科学网上反对人少,追捧支持人多,篇篇被推荐为精选博文,而且还得到院士的支持。当然,院士并没有反对实验,没有否认实验的重要性,还在两篇博文中介绍了实验的重要性,并且说他不赞成研究生发综述论文。 最近,又有人反对数据分析,污蔑科学数据。把采用数据分析,说成是数据崇拜;把用数据说话,说成是创意不足。其实,营销策划本身就不什么科学,不需要多少数据。就旅游策划来说,更多的是一门艺术,策划关注的是如何吸引眼球,创意表现在如何新颖奇特;至于科学与否,好像并不重要,如策划出某个神话故事。策划的创意与科学的创新相去甚远,不要把科学、艺术、文学混为一谈。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尊重客观事实,用数据说话。离开了的观察实验,我们无法弄清楚事物是无何变化的;离开了实验数据,我们无法弄清楚两个因素是如何作用的。这种反对实验,反对数据的观点,在中国科学网上少有人批判,反而多有人追捧,大概说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与观点的提出者相比,追捧者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竟然将依据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成是科学研究中的自我安慰。这就更让我怀疑他的科学素养了,科学就是科学,为什么还需要自我安慰呢。难倒是经验之谈吗,在做科研时经常这样安慰吗。 阅读这些博文,我真不明白这些人懂不懂科学,这些人做过多少科学研究,他们又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身为教授就是这样的水平,也太丢中国人的脸了。你们常常说,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美国、英国等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家,他们这样否定科学实验吗,他们这样否定数据分析吗,诺贝尔经济奖中,有多少是与计量经济有关的,有多少与数据分析有关的,有多少经济规律是依靠数据统计分析而总结出来的,你们统计过没有。 这里再大胆地批评科学网,将这样的博文推选为精选博文,是在倡导中国科学研究不需要做实验,中国的科学研究不需要做数据分析,中国的科学研究不要用数据说话吗。如果你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反映了《科学网》编辑的科学素养太低了。科学发展到今天,数据的种类多种多样,历史文献是数据,统计资料是数据,问卷调查是数据,遥感图像也是数据,你能否定这些数据的作用吗。 最近,科学网似乎在宣传四不一没有:所谓四不,就是不做实验,不用数据,不发SCI论文,不要实证;一没有就是,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全在凭空想象。其结果就是否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否定科学最基本的价值观。科学网作为一个平台,应该是具有导向性的,宣传科学精神,介绍科学方法,报道科学发现,普及科学知识。如果背离了这个宗旨,我们真是难以接受。 近年来,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太水了,统计口径各不相同,国家数据与省级数据对不起来,大家使用起来很不放心。有牢骚发一发没有关系,但不能因此,我们就把统计局给撤了。人口数据、气候数据、环境数据、水文数据,可能在某个事件点上造假,但多数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 最后,我奉劝那些反对科学实验,否定数据分析的人,千万别把话说的过头了,否则就有点大放厥词。
个人分类: 旅游管理|3270 次阅读|9 个评论
堅決反對設立科學節!
jiangjinsong 2010-6-18 22:35
博友譚寶林先生撰寫博文 建议我国设立国家科学节 我留言表示: 堅決反對,那樣科學更玩了。 我並不是反對發展科學 也不是故意要搗亂 而是我們國家的國情特殊 所有設立專門節日倡導的事情都沒戲 通過節日來歌頌保護的都是弱勢群體 婦女節、兒童節、教師節、護士節 可從來都沒聽說過中國有什麽 領導節、導演節、城管節和房地產商節 中國倒是有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科普法 可是你看看中國的科普現狀有人滿意嗎? 要是哪天真搞個科學節 那科學就真的徹底玩完了 不僅會大搞形式主義 鋪張浪費 消耗資源 更重要的是會給普通老百姓一個很不好的暗示: 科學這件事沒有什麽搞頭 父母們就會對孩子們說 你不好好努力 長大之後就只能當個可憐的科學家 要是哪天領導們在大會上義正辭嚴地像反腐敗那樣反科學的話 科學就會像腐敗一樣興旺發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大漠孤魂吳飛鵬老補充發揮: 有五一节,满大街找不着工作的农民工和被压死的矿工; 有妇女节,满大街溜达为生活而流浪的小姐,还被严打; 有儿童节,满大街都被死死看着的孩子,还被刀砍斧劈; 有教师节,满大街都是补课挣钱的老师,还被说高工资; 有科学节,满大街会都是跪求科研费的教授,还被叫兽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108 次阅读|13 个评论
蔣科學語錄3:反科學的神聖權利
jiangjinsong 2010-5-17 21:28
依法從事反科學或者偽科學活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神聖不可剝奪的權利。 相關鏈接: 黃維是否違反了科普法? 偽科學的科學價值 旗幟鮮明地支持將風水文化列入非物質遺產名錄 伍紹祖文集中的敏感內容【鏈接】 巫婆神漢的權利是否應該得到保障? 錢學森之問與大學風水課 被编辑删掉的文字 开风水课:非北大之耻辱,乃北大之希望 風水不科學才需要保護 科學傳播與科學文化研究從科學傳播史上的聚賢莊之戰談起 科學時報:風水師認證與科學無關 【科學網】:笑看偽科學PK偽風水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如此感兴趣篡改我提出的“扩展卡诺定理”
jitaowang 2010-5-10 08:47
众所周知,我提出的扩展卡诺定理曾经被人篡改再批判。我当时就指出这是反科学的行为。 现在李老师的博文 对王季陶老师扩展卡诺定理的评论 中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1. 不敢引用我的原文, 2. 害怕引用原文带出上下文就任意编造,再进行批判。最根本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举证:没有指出扩展卡诺定理和哪一个事实相违背。对这类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质疑,根本就没有必要给予回复和讨论。请感兴趣的老师看我已发表的博文和已经公开出版的中英文专著。最可怜的是这些评论和质疑常常连提问都不如,根本连我的公开发表论文和专著都没有看过。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26 次阅读|8 个评论
反科学的“伪扩展卡诺定理”
jitaowang 2010-4-10 07:08
反科学的伪扩展卡诺定理 1. 我提出 扩展卡诺定理,即非耗散的能量转换 才是普适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条件 . 这就是扩展卡诺定理。最近有人把它篡改成仅仅适用于热机的 。然后提出 是对公认理论的否定,这是一种真正的对公认理论的核心 科学发展理论的否定。 2. 对事不对人。 2010-4-11修改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3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约瑟谈科学家与暗杀犯、毁灭者
antiscience 2010-3-27 16:47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感觉良好,通常不会在意自己所做的科学会给社会、后代带来什么,更不愿意外行对科学说三道四。科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有这样的一段话,相信中国科学家会觉得奇怪: 还有另一种麻醉剂,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麻醉剂。看不到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不认识神圣观念在世界上的作用,不知道人类保持正义而进行斗争,那就是我所说的受了科学麻醉剂的毒害;在今天,其危害性就要比前原子时代更加严重得多了。那些科学家们把宗教以至哲学一概都斥为无稽之谈,一心只想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数学物理学家或实验生物学家的才能,还要引导别人走同样的道路;而对于政治问题闭口不谈,也不想想他们所生存的那个社会是怎样利用他们的创造发明的。这样的科学家确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成为麻醉剂,成为暗杀犯,成为一切无辜人民的毁灭者;其危害之烈,远远超过了犹太的希律王。所以,我们要千万注意,不要过份强调宗教是人民的麻醉剂这种说法;今天科学的麻醉剂也正在造成同样严重的危害。 (李约瑟. 四海之内: 东方和西方的对话 .劳陇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87, 170-171) 李约瑟反科学或者很反科学吗? 随你怎么认为。 如果科技工作者还有良知的话,就应当想想科技的伦理问题。合格的科学家应当做对他人或者子孙后代无害的研究工作,或者做害处尽可能少的研究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5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什么人在反对转基因?
wliming 2010-3-18 20:12
转基因,我们该信谁?   作者:方玄昌   《科学新闻》2010年第5期社论   两会期间,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追根究底,这一轮讨 论起因于此前的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   与以往由绿色和平组织高举反对转基因的旗帜不同,这一次反对转基因一方 有三个引人注目的阵地:著名经济学家 郎咸平 领袖群伦、网民以 乌有之乡 为 依托、最后是由 曹南燕、蒋劲松、江晓原、刘华杰、吴国盛 等人发起的《关于暂 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这三个阵地的守卫者,没有一位是转基因技术方面的研究专家。   与此同时,主张推广转基因技术的一方做出了回应。杨晓光(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与黄昆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委员会委员)联名发表文章《转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具有同样的食用 安全性》。   尽管发表在前,但《转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具有同样的食用安全性》 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了稍后发出的《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提到的公 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即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回答是: 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两种通过安全认证的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同样 安全。这一结论与呼吁书中所陈述的是相反的。   出于对立场不同的怀疑,公众难以判断这两方观点孰是孰非。但认真研读 呼吁书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存在一些明显违背事实的表述。比如,文章开 头就下结论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 国家。而事实上,美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玉米已有14年的历史,美国80%以上 的玉米是转基因产品;另外,美国目前已批准6个转基因水稻的种植。   另外,呼吁书的一些表述明显违背科学。比如转基因不是杂交,自然 界里从来不存在转基因生物,它是按照某些人的意志合成的人工生物。事实上, 转基因在本质上与杂交技术并无差别,只是前者对于目标基因具有更明确的选择 性。   呼吁书还指出,目前不正常的是,某些鼓吹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和部门 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数据向公众保证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认为当事者应该向 公众澄清自己与该项目是否具有利益相关性。然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 国粮农组织、欧盟委员会、美国科学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英国王家医学会 在内的众多国外权威机构都指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并不比其他食品更高, 反而可能更低。我们也很难想象美国这些研究机构会拿自己国家民众的生命和健 康开玩笑。   长久以来,一方面是绿色和平组织的负面宣传,另一方面是科学家的正面推 介,而媒体在此问题上也是众说纷纭,这导致中国乃至于世界上大多数公众,针 对转基因问题都已经堕入云里雾里。但无论如何,转基因时代已经来临,公众已 经到了自己做选择的时候。是相信科学家和权威研究机构,还是该相信公民质疑 者和社会活动家?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选择题。 (XYS20100317)
个人分类: 社会|1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案揭曉:究竟是哪些人在散佈反科學謬論?
jiangjinsong 2010-3-10 10:22
在博文 猜猜看:這些反科學謬論都是哪些人說的? 中 我列舉了許多貌似極其荒謬的反科學觀點 語帶玄機地讓大家猜猜都是什麽人說的 這種腔調暗示著陰謀 而且許多人對科學家大牛的著作很熟悉 猜出了許多 這樣許多本來可能會批評的朋友就有點膽怯了 這種做法好像有點不厚道 無論如何 我現公佈一下答案 以後有時間再討論這些論點究竟是否正確、合理? 因為即使是大牛科學家說的話 也未必就一定正確 1, 不存在科学方法这种东西。 免疫學家Peter B.Medawar, The Art of the Soluble, London: Methuen, 1957,p132 化學家James B.Conant,Science and Common S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1, p45 生物學家Lewis Wolpert and Alison Richards, A Passion for 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3 2, 现代科学只存在于今天并且也只适用于今天;它更像是股票市场上的一种投机而不是探索自然真理。 生物化學家Erwin Chargaff, Heraclitean Fire: Sketches from a Life before Nature, New York: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1978, p138 3, 新知识只有在成为社会知识之后才是科学。 昆蟲學家、社會生物學家E.O.Wilson, Naturalist, New York: Warner Books,1995,p210 4, 人们既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也不能把所观察现象的性质归结为某个一般物理学意义上的独立实体。 Niels Bohr,轉引自Abraham Pais, Niels Bohr's Times , in Physics, Philosophy and Po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 p314 5, 物理学的概念基础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创造。 Albert Einstein,Out of My Later Year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1950, p96 6, 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而是把规律赋予了自然界。 數學家Jacob Bronowski, Science is Human in The Humanist Frame, ed. Julian Huxley,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61, P88 科學家原文為我們 7, 科学由于具有完全的客观性而已经得到普遍尊重,但是它不配得到这种尊重。 數學家、科學管理專家Warren Weaver, Science and People ,in Paul C.Obler and Herman A. Estrin, eds., The New Scientist :Essays on the Methods and Values of Science, Garden City, NY: Anchor, 1962. p104 8, 把科学家描绘成思想开放的人,认为他们全凭证据来支持和反对某种观点,这是胡扯。 對生物化學家斯滕特的採訪,見: Lewis Wolpert and Alison Richards, A Passion for 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16 9, 现代物理学建立在某些根深蒂固的信条的基础上。 物理學家Brian Petley,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Bristol: Adam Hilger, 1985, p2 10, 科学共同体容忍无确实根据的假设。 進化生物學Richard Lewontin, Billions and Billions of Demons,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44,No.1(9 January 1997 ):p31 11, 在任何历史时期,被作为可接受的科学解释而被忽略了的东西,既具有社会决定因素又具有社会功能。 進化生物學Richard Lewontin,神經生理學家Steven Rose,and 生理學家Leon J.Kamin, Not in Our Genes:Biology ,Ideology and Human Nature, New York: Pantheon, 1984,p33 以上的這些觀點及出處, 引自: 史蒂文夏平, 怎麼成了反科學?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杰伊A拉賓格爾 哈裡柯林斯 主編 張增一 王國強 孫小淳等譯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116,133-135 過兩天對 yjagh 的留言進行評論 发表评论人: yjagh 删除 回复 1, 不存在科学方法这种东西。 ___ 举个反例比如数学推导就是种科学方法 9, 现代物理学建立在某些根深蒂固的信条的基础上。 任何学科都有其一些基本的,不需要证明的假定,这样说似乎也没错,只是怀有这种质疑的人不妨问问看有哪种理论是可以证明其所有定理的? 新知识只有在成为社会知识之后才是科学。 如果地球上人都死光了,任何科学也随之消失吗? 先评论这3条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0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不必擔心轉基因
jiangjinsong 2010-3-6 16:46
先是發明了農藥 忽悠得大家接受了它 後來大家發現以科學名義保證的農藥其實挺危險 然後再說我們有辦法 可以轉基因 再說轉基因就算可能有風險 總比我們天天吃農藥好吧 您這可是自願吃轉基因的 您還有什麽選擇嗎? 現在擔心轉基因的朋友 也不用害怕 將來還有更厲害的狠角色來代替和補充它 那時就會說轉基因當年不是也有許多人反對嗎? 還不是推廣成功了 所以你們反對新技術的應用都是徒勞無功的 況且你們要是不接受新發明 那就只好繼續忍受轉基因 你願意嗎? 我們就在這科學的不斷發展中 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196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科学”家
华明 2010-3-5 12:00
科学网上有不少写博客出奇地勤劳的博主,有几个还是著名的科学家。这里称他们是科学家,因为他们的博客以科学为主题,经常性地对科学发表高论。下面列举2个例子:【注,GOOGLE关键词搜索不一定合理,不过也多少反映了一点现状。】 Results 1 - 100 of about 11,000 from www.sciencenet.cn/blog for 科学 周可真 . ( 0.45 seconds) http://www.google.com/search?num=100hl=enlr=q=%E7%A7%91%E5%AD%A6+%E5%91%A8%E5%8F%AF%E7%9C%9F+site%3Ahttp%3A%2F%2Fwww.sciencenet.cn%2Fblogaq=faqi=aql=oq = Results 1 - 100 of about 1,070 from www.sciencenet.cn/blog for 科学 蒋劲松 . ( 0.07 seconds)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as_q=%E7%A7%91%E5%AD%A6+%E8%92%8B%E5%8A%B2%E6%9D%BEas_epq=as_oq=as_eq=num=100lr=as_filetype=ft=ias_sitesearch=http%3A%2F%2Fwww.sciencenet.cn%2Fblogas_qdr=allas_rights=as_occt=anycr=as_nlo=as_nhi=safe=images 估计科学网的读者都比较熟悉两位的作品和思想。大概是我天资较差,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从来就没有读懂过啥大道理。小道理可能有一个,那就是有些人崇拜科学主义,把科学神话,忽视科学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云云。 我就不懂,那是多了不得的事,犯得着那么大动干戈地大做文章?一方面,那种问题哪里都有,包括在欧美日等发展成熟的社会。另一方面,你要说理写一篇文章就够了,不够就把原文改动一下再版也行,犯得着那么辛苦地一篇又一篇吗? 要是有真正新鲜的内容,也对得起科学网的编辑和读者们啊。 然而,对中国社会来说,主要问题不是所谓的科学主义,而是普遍缺乏的科学精神。 要是博主们有时间和精力,有社会责任感,就应该以宣传科学精神为己任。至少在下次批驳科学主义的时候,讲究点实证精神,把问题给具体细致地分析一下,相信会受到读者们的欢迎。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当心数字垃圾对现代社会的污染
华明 2010-3-3 12:22
刚才,我在周可真老师的网上很不客气地留下一些话,可能有点过份了,【后面有拷贝】,这里向他道歉。我反感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写下的很多文字。 周老师最近发表了大量的关于科学主义,科学与哲学等主题的文章。个人认为周老师的很多观点是不成熟的,对一个哲学教授来说反复地发表那种文章是很不严肃的行为。【说明】 武夷山老师写了篇关于垃圾的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598 】于是我就联想起数字垃圾,因为这个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做为一个学者,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公开发表的文字负责任,应该考虑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参考: 周可真老师的文章: 科学主义盛行于历史领域的危害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133 我在后面的两个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华明 都啥乱七八糟啊,科学和哲学矛盾起来了,我看你别教书了,误人子弟啊! 估计很多网友会同意我的观点,只不过大家不说而已 博主回复:您暂搞不懂的,只是您搞不懂不要说其他人也都搞不懂,相反,我相信许多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您不会清楚 现代知识领域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或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华明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啊。拜托了,周老师。以后你的文章我都可以忽略不读,不评,但是 你以一个大学教授的身份在科学网上不知疲倦地发表着非常不成熟的的论调,也应该考虑一下社会 影响。昨天看到有人在谈论现代社会垃圾的问题,依我看,文字垃圾也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 学者,研究人员,需要珍惜网络资源,而不是象编了一个死循环似的,不断地向互联网倾销文字垃圾。 【说明】通过GOOGLE搜索在科学网上的记录,关键词为 周可真, 科学主义, 查到516个记录。 http://www.google.com/search?num=100hl=enlr=q=%22%E7%A7%91%E5%AD%A6%E4%B8%BB%E4%B9%89%22%2C+%22%E5%91%A8%E5%8F%AF%E7%9C%9F%22+site%3Ahttp%3A%2F%2Fwww.sciencenet.cn%2Faq=faqi=aql=oq =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歌唱科學
jiangjinsong 2010-3-3 09:25
俺的學生給俺推薦的, 的確很科學的說! 有人說俺反科學 俺比竇娥還冤啊 科學 俺的名字叫科學! 請跟著唱: 歌唱科學 歌詞: Lyrics: Science is the best tool ever devised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world works Science is a very human form of knowledge We are always at the brink of the known Science is a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Spanning the generations We remember those who prepared the way Seeing for them also If youre scientifically literate, The world looks very different to you And that understanding empowers you Refrain: Theres real poetry in the real world Science is the poetry of reality We can do science And with it, we can improve our lives The story of humans is the story of ideas That shine light into dark corners Scientists love mysteries They love not knowing I dont feel frightened by not knowing things I think its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eres a larger universal reality of which we are all apart The further we probe into the universe The more remarkable are the discoveries we make The quest for the truth, in and of itself, Is a story thats filled with insights (Refrain) From our lonely point in the cosmos We have through the power of thought Been able to peer back to a brief moment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I think that science changes the way your mind works To think a little more deeply about things Science replaces private predjudice With publicly verifiable evidence (Refrain) 【本科學按:有暇將做簡單點評,不保證都是贊同的話,呵呵】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81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學主義者是什麽人?
jiangjinsong 2010-3-2 22:04
他們不是壞人 也不是笨人 許多人知識淵博智商很高精通專業 很有禮貌熱心公益不隨地吐痰甚至可能很幽默 但是他們缺乏對時代精神的批判 是一些主流社會中的高尚人群(感謝房地產商的絕佳命名) 缺乏想像力 就像土摩托在一篇博文中 不斷地抱怨一樣 不這樣做您還能怎麼樣? 他們總是認為歷史將按照眼前這段曲綫的切線方向 直線前進永不拐彎(參考福山,呵呵) 他們總是過分看重當下似乎不可抗拒的力量 就好像中國古代社會中某些士子 做夢也只能想像如何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 也像歐洲中世紀某些教士那樣 認為天下的學問只能是在托馬斯阿奎那的體系裏面細心推導 今天的科學主義者唯一的想像力就是 想像科學技術的進步解決所面臨的一切問題 其實 歷史的發展從來都出乎意料 當年投奔延安的青年 永遠想不到革命成功後 自己會被同志當作特務幹掉 高唱從來也沒有什麽救世主的叛逆者 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要早請示晚彙報 當年爲了顛覆經院哲學的精神壟斷 冒險探索的科學先驅們 做夢也想不到科學今天會變成資本的幫兇 當年領袖們的夢想是北京滿城都是大煙囪 今天生態文明的理想已經開始爲人們所接受 當年魯迅等人恨不得滅了漢字 用拉丁字母代替 今天漢字的優越性越來越為人所認識 鬼佬學漢語越來越起勁 宗教改革的領袖們怎麼知道 新教倫理推動的資本主義 會發展到今天這樣背離宗教的地步? 吊詭的是 這種想像力欠缺的另一面 就是邏輯能力的薄弱 這使得他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偷換概念 利用科學的權威 走私偷運形形色色的偏見以及特殊群體的利益 他們喜歡將只能在很局限的特定領域中有效的規則 強加到其他 地要將所有人的思想格式化 恨不得人人都是方腦殼 可是生活總是更加豐富多彩 總是出乎意料 永遠超出他們狹隘的視野 總有無法還原的複雜現象 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家桑德拉哈丁指出 與主流人群相比 邊緣人群具有更為優越的認識論立場 不是因為邊緣人群更有知識、智商更高 恰恰相反 在主流社會的標準中 邊緣人群的知識被當做迷信和胡說八道受到排斥 邊緣人群所擅長的技能被當做微不足道的把戲 主流社會的規則從一開始就嚴重地歧視邊緣人群的認識論地位 例如某些科學主義者以中醫理論和概念並無解剖學對應物 而貶斥中醫是偽科學 其實就是偷偷地把解剖學當做衡量一切醫學概念是否實在的標準 從來不去反思解剖學的視角並不是唯一可能的視角 不去思考解剖學對人體認識的局限性 沒想到此外還存在著其他豐富多彩的多元視角 邊緣人群正是因為其獨特的生活和實踐方式 由於他們與主流人群迥然不同 利益關係 甚至完全衝突 結果就很不容易受到主流社會偏見的束縛 更進一步 他們常常感到 主流世界觀和認識論總是在羞辱他們 總是在不斷強化他們痛苦的合理性 因此他們往往本能地懷疑主流觀點 雖然他們的(主流形態的)教育不足 往往難以(向主流社會)表達他們的懷疑和批判 其中少數勤勉的幸運兒一旦加入了主流社會 又背叛了原來的族群 也就喪失了能夠批判主流觀點的獨特視角 只有那些始終無法或者不願加入主流社會 又有足夠的能力發展相對完整話語體系 的邊緣人士 才有可能顛覆既有的話語霸權 揭示新的真理 而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人們事後往往無法理解 那些博學而聰明絕頂的主流人士 爲什麽不能認識到如此顯然的真理? 人們不知道 真理的發現絕非僅僅與純粹認知相關 它與價值、利益緊緊糾纏在一起 扎根於人的生活和實踐方式之中 我們其實不是發現了現成的真理 而是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讓新的真理展現了自己 真理的揭示總是與人對未來的籌畫 與理想生活方式的構想密切相關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理解 爲什麽認識論總是與倫理學不可分割 也可以理解在亞裏士多德那裡 真爲什麽會從屬於善 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看似靜觀的純粹理論工作中其實澎湃著實踐的熱情 仰望星空總是與詩意地棲居緊密相連 既然認識是鑲嵌在人生之中的 觀念的變化就不可能完全通過理論的說服 社會變遷所蘊含的現實力量可能遠遠超過邏輯的雄辯 先知總是不被認可 太早的預言總是被當做惡意的詛咒和熱昏的胡話 而等到真的被廣泛認可的那一天 其實是更加深沉的杯具 因為那些经过浴血奮戰所獲得與捍衛的真理 那些需要人類最偉大的智力艱難打造的藝術精品 早已被當做傻子才會懷疑的陳詞濫調 喪失了一切的技術含量 真理一旦變成了現成的結論和神聖的教條 就喪失了其解放的力量 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壓迫工具 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幫兇 於是我們又再次需要新的瘋子和流浪詩人 西西弗斯的石頭永遠推不完 真理的獲勝就是最大的失敗 而避免失敗的最大訣竅 就是永遠堅定地站在被羞辱被蔑視的失敗者一邊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者反之動 今天 向科學霸權挑戰 算得上是 助天行道 在挑戰主流文化的意義上 反科學主義者才是伽利略和培根精神的真正繼承者 【本科學按:仍在修改中,歡迎板磚,】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75 次阅读|18 个评论
哲学家们,能否少一点空谈?
华明 2010-2-26 10:38
科学网上弥漫着一股反科学的思潮,很让人费解。 其实他们在本质上大概是反对一些对科学无限崇拜的人,反对把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真理的观点,不过,他们在反对一个极端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知道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啥别的原因。 最不让我看好的是,那些反对的文章很少分析具体的问题,比如谁是反对者,反对者的具体观点是啥,哪点不对,等等等。这就是为何我在周可真的长篇哲学大论之后留言,希望他们少些空谈,多分析些问题。【1】 没想到还被他给误读了,在另一篇反腐败的文章里面拿出来说事。【2】 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据我的观察,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或者缺少必要的知识背景。对于那些空洞无边的文章,实在是只有一声叹息。 【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302 周可真: 科学怎样才能变得更科学?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596 周可真: 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算是最危险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坚决支持[科学网编辑部]封除张xx博客的正确处理
jitaowang 2010-1-20 09:00
科学发展 举报 原来以为这事早已过去,尽管还有反科学人士在我的博客中进行欺骗和骚扰,也公开予以揭露就是了。最近又有人公然以备份为名一再坚持转载因触犯三根红线而被 封除的三篇张 xx 博文。这样 三根红线的规定实际上就等于形同虚设。因此我建议 采取适当措施删除被转载的 三篇张 xx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博文。但不要封除转载者的博客,也不要删除转载者的其他转载,以示区别对待。 衷心感谢有人提醒我,可以采用举报方式。因此我把本博文同时转发给 ,仅供参考,兼作举报使用。 王季陶 2010-1-20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471 次阅读|3 个评论
伪科学和反科学的特征:[无知+无理]
jitaowang 2010-1-19 10:00
科学发展 搞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 1. 单纯的 并不要紧。科学家和教师都有责任去消减 。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着无知(应该称为不知道)的方面。搞伪科学和反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知是 却要伪装成 有知,弄虚作假等等。于是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以张 xx 的例子来说,他连热力学中最基础的卡诺循环都没有真正弄懂,就属于 。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学毕业生连最基本的 加减乘除 都不懂,可以称为 。这和没有念过书的人不懂 加减乘除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们是 ,而仅仅是不知道 或没有学过。 2. 就是搞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 。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经过实验或事实的考验,也包括经受不住时间(历史)的考验的理论。却谎称是正确理论,甚至妄图推翻经过实验或事实的考验,也包括经受不住时间(历史)的考验的正确理论。这就是 。 以张 xx 的例子来说,指出他的所谓重新定义把卡诺热机篡改为所谓TV功机等核心基本错误时,张 xx 连一句学术答复都没有,而是使用谩骂、人身攻击、威胁、欺骗等手段对付评论人。这样就改变了性质,成为非常典型的伪科学或反科学的 。 由此可见,单纯的学术理论错误不要紧,改了就好。旁人也会等待。当事人一时想不通也不要紧,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学术讨论,直到弄清是非,服从客观真理。切切不可 。 3. 检验科学的最高标准是实验和事实的检验,当然也包含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国内外搞伪科学和反科学的都拿不出任何真正的实验和事实依据,从而是违背这根本的一条,也最害怕这一条。我们判断什么是伪科学或反科学是也必须把这一条作为根本。 4. 郝云龙先生在我发表了维权声明以后就删除了他擅自转载我的博文,这是一个进步。尽管 郝云龙先生说: 学生也没有伪科学或反科学意图,也就无所谓掩盖与否。 但是郝云龙先生至今 始终坚持转载被 因触犯三根红线 而封除的张 xx 伪科学或反科学的博文这是事实。针对多个批评或劝告的评论不作回应也是事实,这都是错误的,事实上表达了 郝云龙先生 某种程度上的 伪科学或反科学意图或倾向。仍然希望 郝云龙先生能及时删除转载的 张 xx 伪科学或反科学的博文。 如果 郝云龙先生 要表达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进行学术讨论。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正统派”个人维权声明
jitaowang 2010-1-18 15:27
科学发展 -- 维权声明 1. 本人在科学网上的博文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从未一稿二投或一稿多投。 2. 按 2008 年 4 月郝云龙博士生的博士论文( 2008 年 6 月 26 日郝云龙说没有通过专家审查,现在通过与否不详)的标准,本人只能属于熵的热力学正统派。本人在此严正声明:不同意被泛化派的郝云龙先生擅自转载本人的博文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本人不同意郝云龙先生把本人的任何博文和他转载的所谓泛化派博文一起放在他的博客中。本人更不同意郝云龙先生把本人的任何博文和他转载的被 因触犯三根红线 而封除的张xx伪科学或反科学的博文一起放在他的博客中,以掩盖郝云龙先生自己的伪科学或反科学意图。 3. 本人(王季陶)严正声明:要求郝云龙先生自即日起在 3 日内删除郝云龙先生擅自转载本人(王季陶)的博文正熵产生原理(普及版)。否则一切后果和责任将全部由郝云龙先生负责。 4. 本声明同时复制在郝云龙先生转载本人(王季陶)的博文评论中作为告知用。 王季陶 2010-1-18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泛化派”煞是了得
jitaowang 2010-1-18 08:14
科学发展 -- 泛化派 敬告各位学者千万不要得罪熵的泛化派。 一. 物理圈子中的王云平老师建议的科学讨论五项原则: 讨论要就事论事。 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讨论中不要假定自己 100 %正确,说话要留有余地。 要凭证据说话,特别是反驳对方观点或现有理论的时候。 遇到摆事实讲道理的有效质疑,应该要积极应对。如果不能答复,可以选择沉默。但在给出有效反驳之前,不适宜继续宣传被质疑的学术观点,因为它很可能误导读者。 科研工作者都明白,学术成果一旦公开,任何人都是可以质疑的。被人质疑很正常,要理性地面对其他人的质疑。 我非常赞成。可是眼前一条也不适用,根本就没有科学可以讨论。因为我们已经被纳入正统派。正统派的熵根本就不是 泛化派的熵,如何讨论? 二. 万一正统派讨论不赢,想搬出祖师爷作为救兵时,只能请克劳修斯老爷爷一位祖师爷。当心! 泛化派的 祖师爷可是一大堆呀。结果肯定是要把我们的祖师爷从坟墓中掘出来,打个稀巴烂。泛化派的祖师爷都是近代年轻得很。说不定现在 30 刚出头就成为第 1001 位祖师爷了。 三.再次恳请泛化派高抬贵手,留给正统派一口饭吃吧。这熵可是热力学正统派的金饭碗和命根子哪。一旦泛化派和伪科学或反科学人士联起手来,正统派就得等死! 四.昨天正统派不得已做了讨饭派,如今又得成为等死派!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集中力量把泛化派中要搞伪科学或反科学的人士先行打翻在地。这叫正统派的先死而后生的策略,不得已而为之。顾不得 科学讨论五项原则了,先求生存了。可怜哪, 正统派连骂人都不会的,当然也不想骂人的。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756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成了可怜“讨饭派”
jitaowang 2010-1-17 15:53
科学发展 可怜的讨饭派 近日看到科学网上有人转载被 封除的张张树风三篇伪科学博文。 今天我看了一下这位博主的部分博文,从博主简历知道:这位转载的博主在 2008 年 4 月是一位农学博士 ( 申请中 ) 博士生,博士论文的课题是《生态系统 _ 熵 _ 健康》,当时博士论文没有通过专家审查。目前的情况我不了解。 从所附的博士论文中的几句话, 在克劳修斯熵出现后的一个世纪里,热力学熵的正统发展远没有泛化熵的速度快。 103 页 自从克劳修斯于 1850 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 1865 年引进状态函数-熵,并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熵增原理、完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量化问题之后,熵概念便很快被泛化,成为众多学科发展的关节和引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 70 ~ 80 种熵分别应用于生命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自然、生命、思维、社会各个领域中。 106 页 我立刻就恍然大悟,所有的学术讨论都是无用的。我们是正统派,而他们可能也包括搞伪科学或反科学的人士都是泛化派。我衷心希望所谓泛化派的人士能够和伪科学或反科学的人士划清界限,否则我们这些正统派的科学家都要被清除到科学网和科学界以外了。 在此,我只能提 的最低要求: 立即删除被 认为违反三根红线而封除的张树风伪科学的博文。 这是泛化派博主转载张树风伪科学一博文处的评论。其他博文后还有更早一天的评论,但至今都没有看到泛化派博主的任何回应: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ke ip:172.21.233.* 想死灰复燃,可惜物理理论上死灰复燃是不可能发生的 张树风:从科学的信徒到伪科学的创造者。希望有人写书总结一下。 发表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taowang 我本人坚决支持 对 xxx 的这次正确行动。也希望不要有人因再转载这类博文而触犯 的 三根红线 规定。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3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警惕反科学人士的欺骗和骚扰
jitaowang 2010-1-13 14:38
今天上午打开博客,发现有一名游客公然假冒 在我的博客中留下两份内容基本相同的评论:(见灰色) ========== 发表评论人: 科学网编辑部 ip:119.32.30.* 科学网博客事宜 -- 发送人 : 科学网编辑部 2010-01-12 20:59:63 王季陶老师: 您好! 因您在博客中发布属于 个人学术理论 的博文,不符合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127 ,您的博客已暂时被取消在最新博文和博客首页各栏目显示,限制期限为一周。 请您于三日内删除 个人学术理论 相关博文。您可以将相关博文发布到科学网论坛《个人学术展示区》。如果您再次在博客上发布上述内容,或者三日内未删除相关内容,编辑部将关闭您的博客,并取消您的注册账号。 科学网编辑部 ========== 当然还是露出了他的狐狸尾巴,这就是他的 游客 身份。我立即向 作了举报和联系。随即 加以删除。删除后是:(见绿色) ========== 标题:主题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发表评论人: 已删除 此评论已被科学网删除! =========== 同时科学网编辑部还告知:(见红色) 科学网编辑部与您联系时会使用 科学网编辑部 用户名登录科学网(而非游客身份),或者会通过邮箱 blog@stimes.cn 以邮件形式与您联系。 如今,个别的反科学人士穷途末路,什么欺骗,假冒,骚扰的卑劣手段都可能采用。为了提高各位博主的警惕,特此告知。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1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语丝:植物所首席造谣员和反科学文化人联手造谣
zbt92 2010-1-10 07:00
作者:   方舟子   后面这篇奇文,是从一贯挂着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吓人的头衔在网 上散布谣言的蒋高明的博客转来的,据说是一个名叫侯福龙的人发表在《世界博 览》上。我检索了一下,是有一个叫侯福龙的人经常在《世界博览》上发一些 科技报道,但没有查到这篇报道,大概是刚刚或即将出版。从北大哲学系网 站查到侯福龙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2006级硕士生,导师就是著名的反科学文 化人吴国盛。在吴国盛的博客上还有此人在2009年毕业时与其聚餐的照片。所以 这是反科学文化人的党羽发的造谣文章。   几年来国内媒体发表过无数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的报道,但是姿态如此赤裸、 手法如此下作的,还是很罕见的。其中有关转基因的谣言,都是重复过无数次的 陈词滥调,我此前也已多次驳斥过,在这里无需再重复。此文比较新鲜的是公然 造我的谣。他们无法正面回应我的驳斥,只能采用造谣抹黑的手段,两次造谣说 我受雇于美国某生物公司,并言之凿凿:以学术打架斗士闻名的方舟 子,是打着科学家的名义为美国生物转基因公司唱赞歌的典型;他的周围形成了 大批的拥趸者,也在暗中结成了强大的利益链条。   显然,其逻辑是,你是美国某生物公司的雇员,所以要为美国生物转基因公 司唱赞歌,所以你的科普是不值一驳的。如果这种逻辑能成立,全世界生物技术 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只能闭嘴。就算这种逻辑能成立,也不适用于我,因为说我受 雇于美国某生物公司发表言论,根本就是谣言。我自1999年起就成为自由人,不 曾受雇于任何公司。与生物公司勉强扯得上关系的,是在2001~2003年期间曾经 兼职给美国加州一家生物信息公司审核、评估论文数据,美国称为独立顾问 (Independent Consultant),但是第一那不属于公司雇员,第二那家公司的业 务和生物技术、转基因毫无关系,第三那也是六年前的事了,和我这几年的所作 所为何干?我如果受雇于美国转基因公司要为其某利益,应该去妖魔化中国自己 研发的转基因产品才对,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大中国转基因技术与美国的差距,让 美国转基因技术一统全球。所以,我们不妨学着问一下:你们这些人拼命地诋毁 中国转基因产品,是不是暗地里受美国某生物公司的指使啊?   这篇报道还捏造了我的一些言论,什么转基因水稻大鼠、小鼠都能吃,为 什么人就不能吃呢?,什么对于支持转基因的人,都归为无私的、正值的和 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请问我在哪篇文章里发表过这些以严谨的科学逻辑 推测出的确凿的科学结论?据说是亦明剥壳总结的。要总结我对转基因 食品的观点,不自己去看我的有关文章,反倒要给那些匿名诽谤我的网上文章当 二道贩子?对方学家亦明躲在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威尔士人文大楼的某个角 落数年如一日炮制出来的那些造谣传谣、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罗织罪名诽谤我 的长篇大论,反科学文化人当然要吹捧其为对当今中国的一大贡献。不过, 除了反科学文化人,大概也没有几个人会有耐心去阅读这些表现了精深的文献 考证功力,心理分析功力,逻辑推理功力,这份功力,做史学家,做记者,都是 一流的大作,虽然亦明不停地用各种各样的马甲到处为自己吆喝(愚蠢到连南 卡罗来那大学威尔士人文大楼的IP都不知道掩蔽),也读者寥寥,甚至连我本人 都懒得去读了我本来对这些以研究方舟子为毕生事业的方学家的心 血还有一点欣赏,可把它们当成文革时期的大批判文章的珍稀遗物,后来眼见越 来越臭越长倒了胃口。   这个欺骗读者说自己从中国大陆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所学专业在生命科 学领域;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本人在国际学术刊物发 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发表这些论文的杂志包括那个曾专文介绍方舟子学 术打假的美国《科学》,却在南卡罗来那大学人文大楼语言系上班的文傻 有多深厚的生物学背景,我举两个例子读者就清楚了:第一,此人曾经声称 核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第二,此人现在正在长篇累牍地为肖传国辩护、为武 汉肖氏法院叫好这大概是义务帮闲,和反科学文化人在网下为肖传国站台不 同。   顺便说一下,那位被反科学文化人吹捧为科学界内部反转基因的另类中 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达元教授其实也是对生物技术一窍不通的文傻: 1994至1997年在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 的研究;1998年底至2000年底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 究领域为国家公园管理政策与经济机制。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绿色和平组织的 科学顾问真正是受雇于反科学组织,大家可以明白为何此人如此偏执地反 对转基因了吧。   首席造谣员蒋高明和首席骂街员傅德志都是中科院植物所的极品。在这次植 物所国际评估中,傅德志被评为倒数第一,研究组被解散,这是植物所做得最正 确的一件事。蒋高明的评估成绩不知如何,如果这位屡屡在媒体上表现其对生物 学基本知识的无知、散布谣言、让中科院植物所丢人现眼的首席造谣员也能被解 职,倒算得上植物所做的第二正确的事。   从当年清华剽窃教授刘兵指使其学生柯志阳整我的黑材料可知,反科学文化 人培养研究生当打手,由来已久,这次又是个证明。现把北大反科学文化人的研 究生及其导师名单公布如下,提醒大家的注意。   2007硕士 许国荣 刘华杰   2007硕士 叶金洲 吴国盛   2007硕士 陈凌霄 吴国盛   2007硕士 熊姣 刘华杰   2007硕士 李墨秋 苏贤贵   2007硕士 张美丹 苏贤贵   2006硕士 侯福龙 吴国盛   2006硕士 沈萌溦 吴国盛   2006硕士 宋果 苏贤贵   2006硕士 徐保军 刘华杰   2008博士 李文靖 吴国盛   2007博士 刘胜利 吴国盛   2006博士 周奇伟 吴国盛   2006博士 姚大志 吴国盛   2006博士 肖磊 吴国盛   2005博士 张东林 吴国盛   2004博士 张卜天 吴国盛   2004博士 柯尊科 吴国盛   2005硕士 刘大炜 苏贤贵   2004硕士 陈欢 吴国盛   2004硕士 刘国琪 吴国盛   2004硕士 龙金晶 苏贤贵   2004硕士 下上 刘华杰   2003硕士 周正国 刘华杰   2003硕士 周祥 苏贤贵   2003硕士 王耀华 吴国盛   2001硕士 陈国强 刘华杰   2001硕士 张东林 吴国盛   2001硕士 王键 吴国盛   基因为谁而转   记者:侯福龙 来源:《世界博览》   一场并不新鲜的科技伦理争论,被一纸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悄然唤醒。这 里,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与商业利益、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知情参与、国家的粮食问 题及生态环境,又一次交织在了一起。   正文   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天气状况和蒋高明教授的心情有几分相似。坐在香山 脚下的办公室里,满脸愁容的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这个冬天发生的大事件--农业部 为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预示着转基因大米搬上餐桌 已为时不远,此事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担忧。转基因水稻其利在商,对于食用者 和整个生态环境而言,弊大于利!蒋高明教授言辞坚定。   蒋高明教授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生态学家。这次农业部颁发 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在科学界内部,只有他和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 院薛达元教授,对该证书的获批、其商业化种植前景提出了公开的质疑;此外, 绿色和平组织也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媒体一片沸腾。   面对大众和媒体的呼声,以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为代表的国内科 学界,通过撰文对此事进行了辩驳和澄清。另外,人民网还于近期邀请了三位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就转基因水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毒理学评价方面,转基因水稻的大鼠试验结果表明,对试验动物未见不 良影响。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晓 光,以确凿的动物实验数据,推测出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长期食 用也没有任何危害!   受雇于美国某生物公司的方舟子也指出,转基因水稻大鼠、小鼠都能吃,为 什么人就不能吃呢?尽管迄今还没有以人为实验对象的转基因食物实验,但是方 舟子以严谨的科学逻辑推测出了确凿的科学结论。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 已。   谁动了上帝的种子   在欧洲传统中,任何生物作为上帝的作品,都是神圣的;而转基因技术则是 企图干预上帝精心的设计,按科学家的意愿再创造和改造生物。   由于基因决定蛋白质合成,水稻的基因组中'转'入一个外源基因片段,这 个水稻就会生长出特定的蛋白质。吃了这种水稻的叶子,害虫就可被毒害致死。 这便是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蒋高明以科普式的语言给记者解释道。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时代的标志之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1983年,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第一次培育出了转基因烟草,标志着转基因植物的诞生。 1994年,美国孟山都生物公司推出了转基因大豆及转基因番茄,并获得美国国家 准许的推广资格,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就此开始。   以孟山都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生物产品商业化应用的前景下应运而生。 时至21世纪,转基因农作物产品作为生物公司的主要商品之一,已成为世界贸 易竞争的主角。生物公司商业化研发并生产转基因作物,引领了植物转基因技术 发展的潮流,又为公司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从而形成了一套动力机制。中 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功民研究员告诉记者。   然而,就在商业化生产的同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引发了一系列科技伦理方 面的争议。抛开人类能否干预自然、扮演上帝的角色不说,单是发生在1998年的 转基因马铃薯事件就让全球民众恐慌了一把--英国科学家阿派特普斯陶伊教 授在电视节目上宣称,用某种转基因的马铃薯喂养大鼠,会导致大鼠体重及器官 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被损坏。   该事件是第一个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案例,它使得人们对转基因的抵制从 英国波及到了整个欧洲。查尔斯王储曾这样说,人类企图插足某个神圣的领域, 然而我不打算让朋友和家人食用转基因食品。   查尔斯的言论得到了很多公司以及欧洲民众的响应,此后,关于反对转基因 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实验的呼声和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因此,欧洲得转基因技术一 般仅限于实验室,在商业化种植方面则较为保守。而在生物技术公司大行其道的 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种植都较为积极。   但是,争论不曾停止。   奇妙的科学共同体   1998年,阿派特普斯陶伊教授的实验结果并没有获得业界科学家的认同, 相反,有很多生物学家指出其实验的漏洞,并指责其结论不够严谨;当然,英国 皇家学会最后组织专家调研,也没有完全推翻他的实验结论。该事例成为了华中 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反驳蒋高明教授的例证。   博文《蒋高明对转基因的质疑可以休矣》有这样的句子,由于普斯陶伊的 实验工作差错百出,其结论是不可信的。随后,其所在的研究所宣布劝退普斯陶 伊,并声明不再对其言论负责。这个10年前已有定论的事件,现在还被蒋博士和 其他一些人拿来炒作,显然是很不严肃、很不负责的,有'忽悠'公众之嫌。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著名黑猩猩研究专家珍古道尔在最近发表的著作 《希望的收获--食品安全关乎我们的心灵》中写道,普斯陶伊教授被除名后,有 些科学家出面为其辩护,极力维护其科学家的人品;他的文章也在著名医学杂志 《柳叶刀》上重新发表。一方是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利润,另一方是人类、动 物和环境的健康,争论会持续下去。珍古道尔在无意间揭示了科学领域的一个 关键性问题。   196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 革命的结构》中对科学共同体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有共同的探索目标、掌握着 大致相同的文献并且接受相同的科学理论的一群科学家,就组成了一个科学共同 体。如果以政治作比喻的话,科学共同体相当于党派,科学革命则相当于政治制 度的变革。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替代另一个的过程,库恩将其称为 科学的革命。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属于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因为他们对物 理学的基本假设持不同观点;如果他俩能见上面,一定会吵得面红耳赤。   现代社会,以生物技术公司为背景的转基因科学家群体,也形成了奇妙的 科学共同体。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松副教授告诉记者,研究某领域的科学 家,绝对不说该领域的坏处,只有说他好,才会拿到基金,拿到课题。而个别有 道德感的科学家,即使站出来,指责自己领域的问题,也会迅速地被边缘化,被 这个领域所抛弃;所以从科学共同体内部反思本领域的科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 是一个悖论。   这就解释了普斯陶伊被除名的根本原因--他的实验引起的恐慌使转基因公司 损失惨重,也使受雇于生物技术公司的转基因科学家群体丧失大量资助。   受雇于美国某生物公司的方舟子,在倡导转基因方面呼声颇高。从2001年开 始,方舟子就公开发文,极力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销售。 有关人士指出,以学术打架斗士闻名的方舟子,是打着科学家的名义为美国生 物转基因公司唱赞歌的典型;他的周围形成了大批的拥趸者,也在暗中结成了强 大的利益链条。   方舟子对转基因植物的观点,在一个名叫亦明剥壳的博客中阐述得十分详 尽。亦明将方舟子的观点总结如下:其一,转基因食品安全、绿色、营养全面, 而且能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对此,在国内销售转基因食品,完全可以不加标注; 其二,反对转基因的人都是无知的、反科学的、制造恐慌和玩弄阴谋的分子;其 三,对于支持转基因的人,都归为无私的、正值的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而对 于基因污染问题,方舟子的观点是,不能排除转基因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基因污染, 即使污染了,也无所谓。   亦明是一位神秘的人物,我们谁也不知道此人的真正身份。不过从他的文 章看,他有深厚的生物学背景,在专业领域内应该做得很出色。而且,此人对方 舟子的研究,表现了精深的文献考证功力,心理分析功力,逻辑推理功力,这份 功力,做史学家,做记者,都是一流的。他对方舟子的剥壳,是对当今中国的一 大贡献。田松副教授告诉记者。   从普斯陶伊与方舟子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科学共同体维护其团体利益的过 程,就是剔除异己的过程。 '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 员会三分之二是搞转基因的科学家,很多人持有转基因专利,或正在申报专利, 有些还有自己的转基因公司。在生物安全委员会里,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 非常少。蒋高明阐述道。   无处安放的公众   我们曾多次检测过超市出售的食品,其中含有大量的转基因成份,但是包 装上并没有注明;或者虽有注明,但是并不显眼,对消费者有一定的误导性。 绿色和平组织北京办事处农业项目负责人方立锋告诉记者。   绿色和平组织从2001年我国进口国外转基因玉米、大豆开始,就一直关注转 基因的食品的安全问题。对于本土化种植的转基因棉花、木瓜等作物对环境的影 响、基因污染等,该组织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调研。   方立锋提出的是一个公众对科学事件知情权的问题。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 鸿沟由来已久。现代社会,学科发展愈来愈精微细致,以至于同一学科不同分支 的科学家之间,都难以进行交流,更别说大众和科学家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朱 效民副教授告诉记者。   因此,才出现了以方舟子等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者,认为只要是科学,就是 对的、好的、毋庸置疑的,而把公众当成纯粹的科学盲,认为公众没法理解科学、 科学家就可以为公众做出决定--对转基因食品不予标注的建议就是例子。   现代的科学家和以前的科学家有根本的差别,工业文明前的科学家也是哲 学家,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仅仅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而现代科学家和利益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科学已然成为了资本的'帮凶',科学家也仅仅变成了一 种职业。田松副教授这样说。   而现代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创造的生存环境,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 --技术摆置着人,并强求自然。一般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只会赞 颂科学的好处,但是却少有人言及科学的另一面。朱效民副教授说,爱因斯坦 二战时建议美国发展原子弹;但是战后又公开宣传核武器、核反应的危害。他的 作风代表了科学家的良知。他接着说,科学本身是双刃剑,但是科学家应该有 责任和义务告诉公众科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以转基因作物为例,转基因的鼻祖英国向来都遵守潜在风险原则。比如转 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在当下表现不出来,但是可能在后代中表现出来,这就 叫潜在风险。也就是说,在转基因种植不能排除潜在风险的情况下,科学家和政 府一般持谨慎的态度。   对于相关科技政策的决定,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一种共识会议的形式, 对科学进行大众科普,科学家将科学知识、正面和反面的科学后果讲述给参与的 公众。   共识会议对科学议题的讨论,完全是公开、透明的。选择权最终交给公众, 科学家、科学知识仅仅作为背景呈现。朱效民副教授这样说。   而在我们国家,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只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 来决定。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于发教授比喻道, 水稻转基因安全证的颁发就像结婚证一样,没必要把这个'结婚证'发布到网上, 让大家都知道。言下之意,转基因是否安全,也是科学家和农业部的事情,和 公众没有关系。   但是公众是科学后果的直接承受者,公众有权利知道转基因作物的危害; 公众也有权利参与转基因水稻的审批过程中。蒋高明教授告诉记者。   国际性转基因安全管理条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明确指出,转基 因生物的决策过程,公众有绝对的参与和决策权。2000年,中国在该议定书上 郑重签名;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议定书。   然而,中国公众在重大的科学事件中,尤其类似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颁发这 样的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旧是不明朗的。   有罪的证据   田松副教授还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往科学在中国的姿态往往是无罪推定式 的,也就是说,只要不能证明某具体科学有害之前,则视其为无罪的;而如今, 科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迫使人类不得不对科学采取有罪推定的态度,即在证明其 无辜之前,则视其是有罪的,要谨慎对待其结果的应用和推广。《卡塔赫纳生物 安全议定书》也提出了类似的谨慎原则。   和三位应邀到人民网的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的声音不同,以蒋高明、 薛达元、绿色和平组织为代表的呼声令人担忧。他们不是方舟子所谓的没有严谨 的科学根据,他们也不是方舟子眼中不懂科学的愚昧公众。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外早就争议不断,不止转基因马铃薯事件一个案 例。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 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小白鼠的 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 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这等 于转基因作物种植在法国的永久废除。   蒋高明教授介绍道,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一方面,而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即基因污染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999年的帝王蝶事件、 2001年备受关注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 大豆事件、2006年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等等,都成为转基因作物实验 或商业化种植过程中,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   赵功民研究员说,基因污染无异于核扩散,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能够 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更进一步,赵功民研究员将转基因技术 诞生以来所关涉的伦理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基因污染和基因武器。前两者就现状而言,争论较为激烈、需谨慎对待;而 基因武器则是对未来的预测而言,防患于未然。   薛达元教授在2000~2002年,针对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严谨的科学论文。   绿色和平组织的方立锋将该论文的核心内容总结为:转基因棉在短期内克服 了棉铃虫,但是其它害虫成为主要害虫、并更为猖獗,因此使用农药不会减少; 另外,随着种植时间增加,棉铃虫就会适应这种棉花,转基因失去了其效用。由 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转基因并不能解决减少农药使用的问题,相反,转基因 种子公司成了棉农的主宰者。   转基因科学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的专家专家们,闭口不为大众科普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而是以科学家十足的底气,预测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对人体无任何损害。这种科学的态度,应该接受公众的质疑。   绿色再革命的困境   以人口大国印度为代表的 绿色革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利 用杂交的方法改良种子、改善灌溉技术、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粮 食产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我国的杂交水稻,也在全球绿色革命的范围之内。   1990年,在全球粮食理事会部长会议中,代表们首次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 命的概念。2008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全球粮食安全高级会议上重申了农 业生产再次革命的迫切性。潘基文指出,时下全球粮食危机初步显现,凭借第一 次绿色革命的相关技术及农业生产改进为增长中的人口提供粮食,已经显得力 不从心。   田松副教授指出,工业文明的典型特点就是向自然的无限掠夺,矿产、石油、 森林、土地都成了人类榨取价值的对象,当代人实际上是在从子孙后代手里抢夺 资源。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个典型的例证,最初看起来皆大欢喜,是新的技术凭 空导致了粮食增产,但是在十几年后,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初的增产,可以看 作是从十几年后掠夺来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之所以失败,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转基因技术被列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技术系统之列。生物科学家认 为转基因最大的优势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解 决粮食问题。   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蒋高明教授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转基因巨头游说下,阿根廷政府放 弃传统粮食生产,改为转基因大豆(抗农达)商业化种植,该国成了开发转基因作 物的最大实验室。遗憾的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转基因大豆单位面积除草剂 和农药用量,不但没有像他们鼓吹的那样降低下来,反而上升了。传统的谷 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几乎消失殆尽。阿根廷整个国家的粮食主权拱手交给 了转基因巨头。   农药污染依旧、生态环境破坏、粮食主权堪忧,这就是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 的直接后果。   由此可见,解决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转基因水稻并不是唯一之计、更不是 长远之计。 (XYS20100108)
个人分类: 三峡|6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技术化为宗教,当科学已成神学【轉】
jiangjinsong 2010-1-6 22:26
当技术化为宗教,当科学已成神学 时间: 2009-11-05 15:38 来源: 本站 作者: 蔡历 点击: 54次   在 教科书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科学技术与宗教、神学之间就象黑颜色与白颜色一样界限分明,不仅如此,而且宗教、神学是落后的东西,而科学技术则是先进的东 西,人类抛弃宗教、神学而选择科学技术是一种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观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不容置疑的真理。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不仅不是真 理,而且是一种幻觉,大家被误导甚至欺骗了,技术与宗教之间,科学与神学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现在,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的宗教特征,科学的神学 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可以这么说,技术就是21世纪的宗教,科学就是21世纪的神学;现在的技术专家就是中世纪欧洲的牧师和传教士,现在的科学家就是 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 宗教和神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迷信,盲目、虔诚地相信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相信上帝等各类神的存在,认为上帝和神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现代社会,大 家都不相信上帝了,不信神了,也会富有优越感地嘲笑以前信神时代的无知和愚昧,至于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是科学技术发展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碎了上帝, 宣告了其死亡。然而,我们(尤其是欧美基督教文化圈)打碎了上帝,却没有打碎自己迷信的心理,只是转移了迷信的对象而已,由上帝转移到科技。如果说中世纪 欧洲是一个迷信上帝的时代,那么当前21世纪的全球则是一个迷信科技的时代。 本质上,对人类来说,迷信上帝以及其他一切神灵是一种盲目的他信,盲目地相信人类自身以外的力量能够帮助自己解决一切困难;迷信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盲目 的自信,盲目地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可以解决由于放纵贪欲而导致的一切困难,人类自身的智慧可以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贪欲。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然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使全球的人们产能满足 感,相反的是,人们的物质欲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其速度比物质生活水平还快。欲望不能满足便是痛苦,于是大家便寄希望于科学技术再次发 展,创造更多更新鲜的物质财富去满足高速膨胀的欲望。尽管人类物欲的膨胀速度可能比科技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导致了很多不良后果,但是 大家还是相信科技的发展速度能够解决经济发展速度问题,能够解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一切问题,这是什么?这就是迷信,迷信科学技术的力量,这和迷信上帝的力 量没有本质的区别。 大家知道,现在全球的政府对碳排放问题都很关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一个全球政治问题。抛开这里边各国之间相互推诿的争吵甚至别有用心的阴谋不谈,碳 排放只所以在现在引起全球人们的如此关注,原因在于这是关乎全球人们生活质量甚至生死存亡的一个大事。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在大气层中不断积聚会导 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使我们的生态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甚至使人类无法生存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二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呢? 主要是大规模燃烧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能源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起先是18世纪前期蒸汽机发明以来开始大规模燃烧煤 碳,接着二十世纪初开始大规模燃烧石油。从浅层次看,二氧化碳排放大规模增加是科技驱动下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从深层次看,是人类物欲迅速膨胀的结果。 无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其最终驱动力都是人类不断膨胀的物欲。只有控制、节制人类的物欲,才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到釜底抽薪。然而,目前全球主 流的碳排放解决思路还是依赖技术的发展,迷信科技的力量,人类已经深深陷入技术宗教中而无法自拔。 说技术是一种宗教,其原因还在于,技术信仰象宗教信仰一样引发了惨烈的战争,宗教战争是不同教派之间所谓的圣战,而技术战争则是在人类与养育了人类之 间的大自然之间展开,所谓的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对大自然开战,对其进行改变。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下,是强调征服自然的,改造自然的,从自然 中攫取财富的,而且还愚蠢地假设,征服一个自然的局部、改造一个自然的局部、从自然的一个局部中攫取不会影响另外的局部。自然固然是存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和 生活的局部,因为自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类还是从自然中诞生了,这个事情本身说明,自然中存在适宜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局部存在。但是,欲望无限的人 类,却在梦想着把自然的全部都变得适宜于人类。于是在攫取财富的驱动下,以科学技术为工具,对自然的一些局部进行不停地征服,改造和攫取。而这些征服改造 和攫取正在慢慢地破坏掉那些适宜人类生存的局部。譬如我们的水和空气均被污染,我们气候在变暖,我们的生物同伴在加速减少。从这个意义上将经济发展和科学 技术是屠杀人类母亲-----大自然的刽子手!那么以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为导向的现代文明也可以说是屠杀自然的文明。 如果说,此前人类迷信上帝的原因是对自己的智慧盲目不自信,那么现代人类迷信科技的原因则是对自己的智慧太盲目自信。盲目不自信固然不好,但是盲目自信可 能更糟糕。哪种方式最好?答案是中庸之道!这是中华文明传统智慧的结晶。人们,全世界的人们,必须从古老的中华传统文明中汲取营养,才能找到应对全球变暖 以及其他现代化之病、经济发展之病的良方。实事上,关于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25个世纪以前的老子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无为。道可道, 非常道,人类可以窥探大自然的一部分运行规律,但是人类的智慧无法、无力明了大自然全部的运行规律,对这一点,人类要做到自知者明。既然,你无法、 无力去窥探自然的道,那么理性的选择就是放弃这些无谓的努力,去顺应自然,去无为。如果你不自量力,狂妄到要去驾驭自然,必然招致灾难,所以,老 子说教导我们要绝学无忧、弃圣绝智。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中国为什么科技不发达了吧。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理性早启,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看透了这些事,他们告诫我们, 既不要迷信任何神灵,也不要迷信自己的智慧,前者导致中华文明是一个无宗教的文明,而后者导致中华文明是一个无科技的文明。事实上,宗教和科技在本质上是 一回事,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迷信,为中华的先贤所鄙视。 那么,如何应对当前的全球变暖的其他因经济发展多产生的问题。答案是破除技术迷信,积极开展制度创新,以控制、节制人类物欲为导向的制度创新。 而关于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节制人类物欲上,中华的先贤同样给出明确的指示,中华文明也已经拥有了2000多年的实践,那就是礼教。请看春秋战国最后一 个大家荀子的说法,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 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 礼论》) 请看被变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设计师董仲舒的说法,他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 身行正道,非夺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无论荀子还是董仲舒,都是在致力于以礼为核心,探索设计出一套社会制度,使人们能够适当节制 自己的欲望,以期在人类物质欲望和有限的社会财富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匹配,他们都没有求助于科技,都没有寄望于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孔子早就说过:不 患寡而患不均。 当然,我们不能刻板地全盘恢复礼教,而是说,要更多地从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去汲取灵感,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核心重新设计社会制度,重建社会秩序,这可能处理人类当前困境的一个可行甚至必然出路。 当前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从根本上是西方文明所导致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能够跳出西方文明这个圈子。譬如,在应对碳 排放的国际争论上,中国就应该不能老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屁股后边,因为现行的游戏规则是以西方文明为基础的,具体来说更多地依赖技术和市场,而单纯靠技术 和市场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中国应该以自身传统文明为基础为全球的碳排放重新设计解决方案,制定崭新的游戏规则,让西方人跟着我们跑,而不是我 们跟着西方人跑。 (共道经济研究所 蔡历 网址: www.gongdao.org ) 轉自: http://www.gongdao.org/html/yanjiuchengguo/ziyuanweiji/2009/1105/82.html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80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贴:老蒋的反科学言论
antiscience 2009-12-26 11:13
点评:科学主义的强盛,不是一时,要很久很久,直到人类头破血流也难说改变。许多科技工作者信奉给钱就做的XX哲学,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制约这一点,因为标准也是这些人以科学的名义制订的。 另:DDT的合成者1948年获得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不是和平奖。1970年有人获得和平奖,仅仅是过多使用了DDT。[我已经自作主张删除了那半句不准确的话] 关于科学主义、价值标准、先进性的访谈 【本科學按:這篇訪談應該是2007年或者2008年作的。】 关于科学主义的访谈 原载深圳《晶报》图书评论版 《晶报》王恒嘉先生做的访谈,他写了之后,我在其原稿上做了修订。感觉还是不如自己写表达得那么准确。 晶报:在中国,科学主义目前处于什么地位? 蒋劲松:在前些年,科学主义本来是很强势的。 批判科学主义的人士被污蔑为反科学文化人, 经常发表他们文章的《科学时报》被污蔑为反科学时报。近几年来,因为同道中人的宣传,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例如,这些所谓反科学文化人今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6本个人文集火蝴蝶文丛,好像就没有人再提反科学出版社之类的说法。标志性的事件是, 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发表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其中有几个鲜明的观点。一个是科学研究活动要重视,其它知识的研究也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也要重视,不能把科学知识凌驾于其它知识之上;二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小心审查自己研究的东西,如果发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有不利影响,就要停止自己的工作,建立预警机制。这说明中国科学界至少已经就两点有了一些共识,一是科学并不高于其它知识和学科,二是 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并不一定就是对人类有利的。 晶报:有永远正确的科学真理么? 蒋劲松:事实上是没有的,任何科学知识或者理论,都是在一定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判断的发展,当然可以帮助一些人,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理论,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范围之内才是正确的。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有可能是错误的。正因如此,科学才能进步,科学中才会发生革命。说一个在地球上被证明的原理能适用于整个宇宙,或者一个理论在一万年后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都是值得怀疑,需要不断检验的。 当年DDT刚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仅仅发现它有用的方面。 可是后来人们又发现其实它对人类、对环境是有害的,于是又禁止生产。再比如克隆人,也许在技术上将来是可以实现的,但在伦理方面能无所顾忌吗? 晶报:科学或者科学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么? 蒋劲松: 恐怕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之所以严格,恰恰是因为科学家比较谨慎,有意识限制其结论的适用范围,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属于科学范畴,当然科学可以提供很好的意见。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伦理、审美、宗教等等其他维度。 即使在涉及到与自然打交道的领域,我们也有其他的认知传统,比如说中医,有人要求中医解释自己的药物的化学原理和作用过程,这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中医理论本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两个不同系统的东西,一个要求另一个用自己的标准来阐述,很难。而事实上类似于中医这样的知识或者知识系统,世界上还有很多,毕竟从伽里略开始的近代科学才走过了几百年,而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了几千几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在此之前,人类在许多方面都具有与世界打交道的强大能力。现在我们看有些巫术和宗教仪式很可笑,其实在它们那个时代有其重要的功能,你抛弃它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无视它的文化功能,把它拿到现在的文化语境中来当然可笑。那其实是你的可笑。 再以中医为例,貌似荒唐,没有西医那么容易理解,其实如果有两亿中国人能读古文,读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中医也没有什么不好解释的。 现在的困境是因为我们丧失了中国传统的基本素养,丧失了对于传统自然观的信心,自然感觉难以理解了。 中医为人诟病的还有可重复性,不同大夫开的药不一样,其实中医理论本身就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和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所有合格的中医,对于需要降火的病症,都会开出降火的药方,这难道不是可重复性?至于目前中医的衰落,与西医的巨大成就无法相比,你应该把中医研究的投入与西医研究的巨大投入进行比较才对。不仅中西医本身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整个西方近代科学的研发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西医的强大支撑环境。 晶报:不客观的评价之外,科学是不是还有被利用和盗用的嫌疑? 蒋劲松:是的,科学很多时候做不到完全中立的。比如美国著名营养学家坎贝尔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指出, 西方的医生乃至医学协会,因为受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影响,接受了资助和礼物等等,影响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那些只需调整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罹患甚至可以治疗严重疾病的方法,刻意回避、淡化、甚至打压,而强调采取费用高昂的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段等等。还有一些美国专家。因为担任了某些能源公司的顾问,就开始宣扬全球变暖与人类的废气排放能源消耗无关等等。据报道, 国内许多鼓吹转基因食品无害的所谓专家们,其实个人都与那些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利益有不为人知的密切关系 。结果在利益链条下,许多冠冕堂皇的科学结论背后实际是利益在发言。 晶报:先进的科学就一定比落后的科学好么? 蒋劲松:如果以技术的复杂和现代化程度为标准来评判,那就未必。而且,标榜自己的先进,往往成为诱使不先进地区和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的手段。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在非洲推广他们的先进种植技术,这些技术确实能让产量提高很多,但为了获得这技术,当地农民要花钱购买种子、购买灌溉设备等等,而家里的妇女、老人等以前可以在用中间技术种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现在被排除在外,丧失其原有的尊严和地位了。农民家里能劳动的人减少,种植成本增加,所有增加的收成其实又被剥削了。农药、杀虫剂大量使用又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而且,灌溉、农机的大量使用,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这样,就出现了垄断,许多人就只有一辈子打工,因为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机器。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存活的突然就荡然无存了。而中间技术就可以让很多人自己创业,让社区可以更好地保存原有的文化传统。 晶报:给予科学怎样的地位才是恰当的? 蒋劲松:社会需要多元化,世界不止有科学,尤其是现代西方科学这一个评价标准。应该允许其它的标准其它的价值体系存在,提倡多元化。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士要做批评工作,另外大众媒体等要做相应的宣传。最终大众对科学也要拥有话语权,每个人都有,科学本来就应该允许大家批判它。科学不是不能批判的,即使它很专业。并不只有科学家才能批判科学。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感受,身边的科学好不好,科学自身有没有矛盾,是否需要改进,每一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民都有权发表意见。 晶报:很多科学都仰仗人的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那么如果人的感觉是假的呢? 蒋劲松:科学研究中对人的感觉并非是照单全收的,一般来说,只有那些比较可靠的比较稳定的感觉才会被接受,但这仍然有错误产生的可能。比如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大地其实是不动的,但伽利略之后的科学家们提出所谓运动相对性的概念,对此基本感觉进行加工,认定它一直在高速旋转。对于感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加工和整理方法,现在西方的所谓科学只是一类加工方法的体系而已,理论上有其它许多另外的加工方法,当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衡量不同知识体系的优劣,依赖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对这些体系的评价中又渗透了各种程度不等的相对的文化价值。科学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即自己或者其它人用同样的加工方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至于您想问的:如果所有人的感觉都类似,却都是错误的呢?这就是一个关于经验是否能真正通达实在的哲学问题了,经验科学并不处理这一问题,它只要能解决经验的一致性问题就行了。 晶报:科学能自己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对错么? 蒋劲松: 恐怕不能。这就如同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让自己飞起来。从根本上说,科学的价值应该由全社会的人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来评判。 从当代学科分化的角度说,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学者更有发言权。科学家未必对科学最有发言权,一方面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位埋头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运作的社会学、认识论通常并没有系统和自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对自己事业的评价还牵扯种种利益冲突问题。西方有句谚语, 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诉讼的公正法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科学的评价,既要有其它研究科学的专业人士,也要鼓励大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晶报:科学对哲学有帮助么? 蒋劲松:很多人认为科学对哲学没有帮助,比如很多原始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等,科学虽然进步了,但哲学并没有进步。其实,我觉得科学已经让这些问题更加清晰了,比如我从哪里来中的我,如果说指的是某人的身体,那当然要从其父母结合生育的生物学过程来解释,如果说的是人类的身体,那就要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谈。科学的进步就使得这个问题中的我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这当然也离不开哲学的概念分析和澄清。 晶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能完美融合么? 蒋劲松:对于这样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都需要创造性重建。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国近代从五四以来,民族虚无主义猖獗,反而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反观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他们更加珍视传统,现代化进程却相对顺利,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晶报:科学是怎样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的? 蒋劲松:现代科学源自两个传统,一个是逻辑传统,来自古希腊,一个是实验传统,从伽里略开始。这些传统导致现代科学的特点就是量化、精确,并且通过这个实现对于自然的强力控制。也就是说,现代科学内在地具有进攻性、带有暴力成分,这就与资本主义文化中求利的原则、基督教文化中扩张的原则相配合,走向全世界。比如进入中国就是通过战争打进来的,现在我们为了自保、为了发展,也只有接受这些。可是对自然的操控并不就是真理的真正标志。这种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后患无穷。例如,发烧看西医,一针下去立马降烧,似乎相当科学、有效,殊不知发烧可能原本是身体的正常反应。降烧是成功了,但其实身体整个系统出了问题。西方科学为了达到发展目的,强力控制自然,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整个地球出了问题。这恰恰说明了以操控自然来作为真理评判标准的不合理性。 现在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想从整体来治头痛的病,可是已经有众多不和谐出现,要调理就难了。现代科学征服世界、改造世界,只顾眼前,看似成功,其实未必,从全球环境恶化,前途未卜的情况来看, 一时胜利的西方科学传统,从另一方面来讲是整个失败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宇宙中有两个地球,一个按我们传统的方式发展,也许没有我们今天发达的技术能力,但可以长期持续生存下去;而另一个无限制地追求控制操纵自然,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我们事后看来究竟是谁更 先进、更科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为什么反科学?
antiscience 2009-6-27 09:15
我为什么反科学? 刘华杰 我的信箱是 antiscience@gmail.com ,总有人问啥意义?我说没什么意思,只是好记罢了,我当初是要注册science来着,可惜那好词儿被人抢先了。[注1] 当然,不全是这样。 我们因为职业分工的不同,对科学技术做二阶(second order)的观察、研究,看一些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于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经常被若干高调捍卫科学的愤青、愤老指责为反科学。 开始时我们都很在意,尽力解释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中国、在全世界,科学差不多都是个好词,是个政治正确(PC)的词。反科学当然代表着非理性、愚昧等等。由反科学,似乎还能引出反文明,反人类等等。谁代表科学,谁似乎就代表了真理。对科学一词的争夺,实际上是现代社会中话语权的争夺。 指责依然不断。我仔细想了一下,何必在乎名声!反科学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科学不可以反吗? 以前我做过若干年的一阶反伪科学工作,接着又做过二阶反伪的工作。伪科学可以反,科学也可以反。反伪科学的理由之一是它有危害,反科学的理由之一也是它有危害。科技太有效了,太厉害了。科技知识一旦发明出来,很难消灭。致毁知识对人类、对其他物种是巨大的威胁。没有人可以保证,科技只用于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而且许多科技从立项开始,就是要干坏事的。许多技术一开始就定位在高效地杀人。更多的科技,首先是为资本家服务,让资本增值,而不是让大多数百姓过得更好。 因此,在现在,既要反伪科学,也要反科学。 当然,不是科学中的什么东西都要反,那样做太不可思议了,毕竟科学很坚实、很有用。这正如对于伪科学,也不是什么都要反的,有的太XX,反它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有的伪科学只是个人玩一玩,理它干什么?有的伪科学比科学更有娱乐价值(同时也没什么危害),留着不也不错吗! 历史上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反出来的。当然这是指内容上,是在内部反,一般不允许外部反。科学比任何其他一种亚文化,更重视自我反驳从而进化。 我要反的一般不是内部内容上的(偶尔也会涉及,这与反伪科学很接近),而是外部反。对有些科技要坚决支持,对有些科技要坚决反对。 比如,对于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科研,要坚决反对,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对于探测个人隐私、干预公民信息访问权的信息技术研发,要坚持反对。对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则坚决支持。对于搞不清楚后果的,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说了半天,有人会说,你实际上反对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因此应当称反技术而非反科学。 如今科学与技术已经一体化(以前不是这样),科学不纯了。某些科学终究是要变成实用技术的。我说的反科学,包括了反科学和反技术,但都不是全称。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保持某种适当的速度。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掌控其行为之办法的发展速度。速度的不匹配导致全社会风险的增大。克隆人、转基因生物、器官移植等,不是根本不应当发展,而是目前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一个对科学技术进行二阶研究的人,如果不反点科学,则很难想像他(她)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很难想像他(她)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 本不想接受反科学这个字眼的,是被逼的。也好,把事情说清楚。 既然这样,就要科学地反科学。 这不矛盾吗? 矛盾总是存在的,没办法的。不科学地反,难道还伪科学地反?伪科学地反科学,等于支持科学。除此之外还有非科学地反的选项。但我觉得那样反的话没有力量。只有科学地反科学,才鲜明、才有力量、才合乎理性。 科学地反科学,相当于憧憬一种新科学。 [注1]我还记得,在google上注册antiscience当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先生帮忙的。当时在张家界开一个科技伦理会议,他说google的信箱比较好,刚开始申请注册。他给google发信正式推荐了让我注册。口令还是他帮我想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78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