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EET

tag 标签: EET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价电子结构VBA编程计算法
lwsrgr 2010-4-21 11:23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价电子结构VBA编程计算法 这些日子在做编程计算,自从余瑞璜院士的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问世,以此为理论基础撰写的大大小小论文数不胜数。在涉及该理论的价电子结构计算,求解价电子参数(na)到求解理论键距(D)乃至最后的计算理论与实验键距误差这些过程中,由于化合物中的各个原子存在的杂化状态种类多,组合计算量大,双元素的组合可达百种,单凭人力将原子的各种状态的参数带入公式,一步一步计算工作量大,不现实。然在现有发表的论文中,就这部分的计算,大都泛泛的提及采用计算机编程,c语言编程,VB语言编程等等。。让很多初学者包括在计算机方面不是很通的人无处下手。 人比人吓死人,人比牛人吓死牛。我在做这方面的计算是采用Office Excel 里的宏命令或者是叫VBA语言,很类似于VB语言,通过调用Excel表格内的数据,做几个循环语句,即可达到解决价电子结构计算的问题,最终求出满足要求的 误差△D。方法简单,望做相关工作的牛人们,朋友们指教一二,只有交流才会有进步。望不吝啬赐教。 现将我做的VBA源码贴上。由于代码的个人化,不懂之处可提出。(QQ:413643738) Static Function Log10(X) Log10 = Log(X) / Log(10#) End Function ''''求解ra 'Dim line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 'i = 1 'j = 1 'line = 1 'For i = 1 To 6 ' For j = 1 To 18 ' Sheet4.Cells(line, 6).Value = CStr(i) + -- + CStr(j) ' For n = 2 To 6 ' ''''n是从第二个键开始计算的 ' If Sheet1.Cells(n + 1, 1).Value = Sheet1.Cells(n + 1, 2).Value Then ' If Sheet1.Cells(n + 1, 1).Value = 1 Then ' Sheet4.Cells(line, n - 1).Value = 10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2 - Sheet1.Cells(n + 1, 3).Value) / 0.06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2 - Sheet1.Cells(2, 3).Value) / 0.06) ' Else ' Sheet4.Cells(line, n - 1).Value = 10 ^ ((Sheet1.Cells(j + 1, 5).Value * 2 - Sheet1.Cells(n + 1, 3).Value) / 0.06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2 - Sheet1.Cells(2, 3).Value) / 0.06) ' End If ' Else ' Sheet4.Cells(line, n - 1).Value = 10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Sheet1.Cells(j + 1, 5).Value - Sheet1.Cells(n + 1, 3).Value) / 0.06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2 - Sheet1.Cells(2, 3).Value) / 0.06) ' End If ' Next n ' line = line + 1 ' Next j 'Next i ' '求解Ia*Ra 'For n = 1 To 108 ' Sheet4.Cells(n, 8).Value = Sheet1.Cells(2, 4).Value ' For i = 3 To 7 ' Sheet4.Cells(n, 8).Value = Sheet4.Cells(n, 8).Value + Sheet1.Cells(i, 4).Value * Sheet4.Cells(n, i - 2).Value ' Next i 'Next n ' '求解nc总 'Dim line As Integer 'line = 1 ' 'For i = 1 To 6 ' For j = 1 To 18 ' Sheet4.Cells(line, 9).Value = Sheet1.Cells(i + 1, 8).Value * 2 + Sheet1.Cells(j + 1, 6).Value ' line = line + 1 ' Next j 'Next i ' '求解Na 'For line = 1 To 108 ' Sheet4.Cells(line, 10).Value = Sheet4.Cells(line, 9).Value / Sheet4.Cells(line, 8).Value '''''计算并存储nA ' For i = 1 To 5 ' Sheet4.Cells(line, 10 + i).Value = Sheet4.Cells(line, 10).Value * Sheet4.Cells(line, i).Value ' Next i 'Next line ' '求解D(理论) 'Dim line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 'i = 1 'j = 1 'line = 1 'For i = 1 To 6 ' For j = 1 To 18 ' For n = 2 To 7 ''''n为键个数 ' If Sheet1.Cells(n, 1).Value = Sheet1.Cells(n, 2).Value Then ' If Sheet1.Cells(n, 1).Value = 1 Then ' Sheet4.Cells(line, 15 + n).Value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2 - 0.06 * Log10(Sheet4.Cells(line, 8 + n).Value) ' Else ' Sheet4.Cells(line, 15 + n).Value = Sheet1.Cells(j + 1, 5).Value * 2 - 0.06 * Log10(Sheet4.Cells(line, 8 + n).Value) ' End If ' Else ' Sheet4.Cells(line, 15 + n).Value = Sheet1.Cells(i + 1, 7).Value + Sheet1.Cells(j + 1, 5).Value - 0.06 * Log10(Sheet4.Cells(line, 8 + n).Value) ' End If ' Next n ' line = line + 1 ' Next j 'Next i ' '求误差 'Dim line As Integer 'line = 1 'For line = 1 To 108 ' For i = 2 To 7 ' Sheet4.Cells(line, 22 + i).Value = Abs(Sheet4.Cells(line, 15 + i).Value - Sheet1.Cells(i, 3).Value) ' Next i 'Next line ' '筛选 'For line = 1 To 108 ' For col = 24 To 29 ' If Sheet4.Cells(line, col) 0.005 Then ' Sheet4.Cells(line, col) = ' End If ' Next col 'Next line End Sub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0 次阅读|3 个评论
价键派科学家:余瑞璜院士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7-7-22 11:47
价键派科学家:余瑞璜院士 余瑞璜先生在老乡的热炕头上,使用古老的中国算盘建立了自己的经验电子理论。因为余氏理论和Pauling化学键理论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博主将余瑞璜先生划为Pauling的价键学派。 (余瑞璜先生曾经当了10几年的“右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劳动之余,在老乡的热炕上头归纳出自己的电子理论。博主注释) 在1981年5月,我在吉林大学理化楼二层的阶梯教室听过余瑞璜先生的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余先生演讲的部分内容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时刻影响,至今历历在目。 余先生抑扬顿挫地给我们描述他所知道的“法拉第做实验”的情况。余先生说,当年法拉第为了证明“磁场能产生电流”的想法(真正的Idea),曾经反反复复做了很长时间的“扔铁棒”实验。法拉第把用来检测电流的检流计摆放在一楼,而他自己扛着铁棒上到二楼,然后把铁棒插入到置于一楼地面的大线圈里。当法拉第从楼梯走下来观察检流计时,检流计的指针和以前一样,仍然处在0的位置。就这样,法拉第重复了很多次,结果都一样,法拉第在他的实验记录簿上只写一个字:No,即什么也没有。因为,法拉第没有看到铁棒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的结果,因此,实验报告很简单,就是No,什么也没有。 (法拉第在扔铁棒的瞬间,检流计的指针可能就动了,等到法拉第下楼后,检流计的指针回到0位并且已经安静了下来,所以,法拉第没有看到。博主注释)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法拉第改进了他的设备并且都摆放在了一起,这回,当他再次把铁棒插入到大线圈里的瞬间,他亲眼看到了检流计真正的摆动。法拉第高兴地在他的实验记录簿上写道:Yes,有了。从此,物理学有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这是20多年前余瑞璜先生的演讲) 当时虽然是5月,但是,余瑞璜先生穿着棉衣戴着棉帽,据说是吉林大学最后一个被平反昭雪的“右派”。 余瑞璜院士早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导师是W.I.布拉格(X射线衍射先驱者)。余先生1938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工作,1949年在清华大学物理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余瑞璜先生(清华大学物理系)被调派到吉林大学创建(主要人员)物理系。 余瑞璜被打成“右派”期间,被下放到吉林农村,余瑞璜先生在老乡的热炕头上,使用算盘建立了他的《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直到我们七七级快毕业的时候,余瑞璜先生才被彻底解放。 50年代之前,余瑞璜先生主要从事X射线和X射线晶体学方面的研究,除研制出一些X射线仪器设备外,余瑞璜先生还在Nature发表了4篇文章,如下(参见饶毅先生的博客: 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严峻的挑战 ): 1 . Yu, S. H. (1942). A new synthesis of X-ray data for crystal analysis. Nature 149:638-639. 2 . Yu, S. H. , and C. P. Ho (1942). Further study of the new synthesis of X-ray data fro crystal analysis-its application to iron bpyrites. Nature 149:729. 3 . Yu, S. H. (1942). Determination of absolute from relative X-ray intensity data. Nature 150:151-152. 4 . Yu, S. H. (1942). Formation of a double crystal aggregat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modification of nickel nitrate hexaminate Ni(No3)2 6NH3. Nature 150:347-349. (以上领域和余瑞璜先生的博士论文工作有关,乃非余瑞璜先生自己开辟的领域。正是所谓名师出高徒,绝对不是严师出高徒。博主注释) 1955年,余瑞璜先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这前后,余瑞璜先生开始研究“ 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直到1997年逝世,搞了40多年。 余瑞璜先生于1948年赴美国讲学,在美国,余瑞璜先生接触了化学家Pauling和他的化学键理论,( 根据余瑞璜先生的文章推测的,博主注释),余瑞璜先生和Pauling是同时代人。 ( 余瑞璜先生生于1906年 , Linus Carl Pauling 生于 1901 年, Pauling 用归纳法建立了化学键理论,余瑞璜也是用归纳法建立了他的经验电子理论。博主注释 ) 余瑞璜先生对Pauling的化学键理论非常感兴趣,因此,在Pauling化学键思想的基础上,余瑞璜先生在老乡的热炕头上,使用算盘建立了自己的经验电子理论。余氏理论的要点是: 该理论从“经验背景”出发,首先构造两个原子态,即所谓的h态和t态,然后根据杂阶公式求得原子的一系列杂化态,再求出各种电子数,借助晶体空间群资料,将电子分配到一些特定的方向(键) 上,然后使用修改后的Pauling公式计算键长,得到所谓理论键距。另一方面,根据晶格常数计算各种近临距离,得出所谓实验键距。最后将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进行对比,如果误差小于定数(0.05埃),则认为构造的原子态(电子结构)是合理的,否则,重新构造,重新计算,直到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符合到满意的程度为止。 (摘自博主拙文“晶体价键理论和电子密度理论的沟通”,1999年,《自然科学进展》)。 1978年,余瑞璜在《科学通报》首次发表了“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基本框架。此后,国内有很多人使用余瑞璜先生的经验电子理论,计算一些合金相的价键电子结构,然后再估算一些其他性能。比较典型的有两位学者,一位是中南大学的谢佑卿教授,另一位是辽宁工学院的刘志林教授。前者对余瑞璜先生的理论有所突破,而后者基本上囤守在余瑞璜先生的框架内。 (博主在适当的时候将给予评述,但是,现在时机未到,不好开口) 大毛忽洞于1985年在吉林大学材料系读硕士的时候,开始对余瑞璜先生的经验电子理论有所了解。 (主要是通过余瑞璜先生的研究生了解经验电子理论的,那时,余瑞璜先生自己每天还亲自进行计算工作。大毛忽洞当时从事的是实验课题,即超塑性的实验研究,没有十分在意余瑞璜先生的经验电子理论。但是,从余先生的研究生的口中,已经了解到了经验电子理论的内部情况,这是一般读者得不到的信息。这些内部小道消息的价值等价于某种情报,对我进行某些决策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博主注释) 1993年,我正式开始研读余瑞璜先生的经验电子理论,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验证程开甲院士的TFDC电子密度概念,因为我要把未来的研究精力聚焦在TFDC电子密度,因此,我必须从多方面来考察TFDC电子密度概念及其数据的内涵意义。 虽然经验电子理论有多重解的不足,但是经验电子理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十分扣人心弦。经验电子理论通过比较简单的计算(构造原子态除外),能从晶体结构导出电子结构;如果反过来,若能从元素的电子结构导出晶体结构,这可能是材料科学从“炒菜”到“设计”的实质性的进步。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理论能做到这一步。
个人分类: EET电子理论|13739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