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威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Lancet:一种对全球构成威胁的新病毒:寨卡(Zika)病毒
热度 21 yanjx45 2016-1-10 11:34
寨卡(Zika)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近期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引起新的爆发流行。估计目前仅在巴西就有44万– 130万病例。巴西卫生部1月5日报告称,巴西因寨卡病毒所致的疑 似新生儿小头畸形症病例已达3174例,其中已有38名畸形婴儿死亡。医学专家认为,巴西小头畸形病例激增与寨卡病毒直接相关。该病毒侵入胎盘,影响胎儿大脑生长。新生儿头颅过小,将导致身体及智力发育落后。 寨卡( Zika )病毒: 2016 年对全球的一个新威胁 Lancet 社论: Zika virus: a new global threat for 2016 据报道,寨卡( Zika )病毒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引起新的爆发流行,关于该病毒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威胁的担忧正不断升级。现在已在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拉圭、波多黎各和委内瑞拉检测到寨卡病毒在本地传播的病例。在苏里南检测到的第一批本地传播的 5 个病例的报告已在网上公布,包括来自一个病人的病毒的完整编码序列,以及来自另外 3 个病人的病毒包膜蛋白编码序列。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苏里南毒株属于亚洲基因型,并与 2013 年流行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毒株密切相关。 上个月,巴西卫生部报告,在该国东北地区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出现 20 倍的年度增长。在这些具有小头畸形的婴儿中有 3 个在 眼部检查时发现 黄斑区眼底发生了变化。母亲体内的寨卡病毒和新生儿小头畸形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这种令人担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它先天性神经异常和格林 - 巴利综合征发生频率的增加与寨卡病毒的相关性也曾有过报道。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该病毒于 1947 年首次在乌干达从一只恒河猴分离到,它在一些非洲和亚洲国家造成零星的人类感染,通常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轻微症状。在 2007 年,它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 Yap 岛曾引发一次流行,随后蔓延到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在 2014-15 年传播到美洲(可能是经由复活节岛)。 估计目前仅在巴西就有 44万 – 1 30万 病例,寨卡病毒可能伴随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发生,后两者也都是由 埃及伊蚊 ( Aedes aegypti )传播 的。鉴于寨卡病毒在任何地方的爆发都可能是对所有地方的威胁,现在是对寨卡病毒加强预防、检测和作出反应的时候了。 Lancet 2014; 383: 764–66 原文链接: http://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6)00014-3.pdf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0389 次阅读|47 个评论
生命的延续是个奇迹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4-4-19 10:51
自从呱呱落地离开母体的保护之后,人的生命便不断地遭遇各种环境的威胁。 疾病(各种癌症,导致自杀的严重抑郁症),环境污染(自来水里头的苯),食物中毒(农药,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龙卷风,陨石),车祸(不守规矩的司机太多了),空难(马航去哪了),海难(南韩邮轮翻船了),来自民间(仇敌,暴民,恐怖分子)和政府的暴力(各类专制行为),国家之间的战争,等等,都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因素。还有一类威胁,到目前为止,还仅仅出现在文艺作品里面,那就是外星人的入侵(为了资源和生存空间发动的星球大战)。 无论如何,活着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们每个人,都算是经历各类威胁之后的幸存者。 网络大V薛蛮子曾经说过: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因聚众淫乱违反了中国法律而被抓进监狱。他的借口是被查出癌症,生命面临严重威胁。听起来似乎值得同情。当然,他确实得到了谅解,近日获得取保候审,提前离开监狱。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曾经写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26岁的裴多菲,为了自由,在一次和沙俄的战争中牺牲了。但是在和平的岁月,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还有谁会为了自由而不惜生命啊?倒是为了财富和二奶们而不惜一切和法制做斗争的贪官们倒是大有人在。 活着就是硬道理。只不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延续也许是个奇迹,而精神的传承才是真正的不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醉翁之意不在酒
热度 2 wya 2013-1-31 15:00
李小文院士博客转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84do=blogid=658183 从 “历史赌博”大作的 评论 看来, 您正应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吧?祝顺利 ,前述“历史无知”也就可以谅解了。 科研场现形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5582do=blogid=658058 Humg 2013-1-31 13:53 呵呵,博文中的“线性无偏见估算”没听说过,“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应该不是个新词吧。 endeavor 2013-1-31 11:30 老大,农业大学教授是不是很难聘啊 marine2008 2013-1-31 11:02 您的结论咋得到的? ----------- 美国使馆单点的实测估算有10天出现大于 300单位, 而模型预测只有2天, 也就是说20%的正确率。 jkingL 2013-1-31 10:15 怎么你给人感觉跟小孩一样。 Ilikemusic 2013-1-31 08:39 博主,还是别炒作了,继续应聘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吧! 博主注: 经好友推荐看了一个博文,留了点评论,躺着也中枪,心情一落千丈,不为自己,只为祖国科研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科研界跳出圈子利益,不搞人身攻击,才能看到希望。不管什么牛人,都 要有平等观念,专注科学探讨,以理服人,别动不动依仗其身份、地位“找其导师、领导、单位”告状,以压制、平息发对意见。大人打架还需要到家长那里去告状?别孩子气了! 科学最需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唯有批判才能鉴别真假、对错,才能进步。 本人一直强调自己写博客、写评论无非就是记录客观历史和自己认识发展的历程,除此之外别无他意。各路好事者不要利用我,更不要打扰我的清净。谢了!!!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53400 王老师的英文原文链接,待风平浪静之后慢慢拜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9281059128019643.shtm 科学家建立有偏样本纠正新模型 样本代表性或无偏性是指样本均值等于总体均值,是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通常以样本随机选择作为保障。然而,地理调查中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有时难以保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劲峰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一起研究建立了B-Shade模型, 该模型充分利用地理空间横向相关性,以及样本与区域总体之间的纵向相关性。即使样本有偏,用B-shade模型也可以得到区域总体无偏最优估计。 研究人员以上海浦东新区疾病流行率估计为应用案例。区域发病率/流行率往往通过哨点医院的监测记录进行估计。但是,这些记录本身的误差及哨点医院设立的有偏性,传统方法得到的区域流行率估计值将是有偏的,这将误导疾病干预。 研究表明,使用该研究提出的B-Shade模型,基于有偏哨点医院数据计算得到研究区疾病流行率最优无偏估计。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PLoS 综合》(2011 6(8): e23428)上。(来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下面是原文的阅读体会,不定期更新: SPA (Single Point Areal Estimation): 国内大量的所谓统计数据空间化及气象等观测数据内插研究,好像类似这个思路,但不完全一样 。 Accuracy of the SPA Technique: 精度分析部分似乎更像是对模型因子之间关系的解释和分析。 个人认为做模型估计值和实际真值之间的精度验证更有意义和说服力。但实际真值如何获得?18个站点是样本,对应的总体分布特征又如何确定?欢迎专家指教、点拨。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of Pearson correlation efficient are 0.85 and 0.69, respectively. 文章还没有细看,不过上面一句印证了我的一个猜测,这类空间插值模型因子的相关系数一般都在0.85以下。 很好的案例,可以支持我正在写的一篇文章的论点了,一定引用这篇论文:) SPA was used to extend the temporal PM 2.5 data recorded at a single (U.S. Embassy) monitoring station to areal-average PM 2.5 pollutant estimates, taking advantage of phys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M 2.5 mass concentrations (U.S. Embassy station) and the PM 10 data (18-station BJ-EPB network). It was found that the U.S. Embassy PM 2.5 observations exhibited approximately the same trend as citywide PM 2.5 areal concentrations estimated by the SPA technique, 看不太懂。用A和B因素的变动特征模拟成C,然后说C的趋势与A一致。是不是我英语不好误解了? 如果把18个PM10点观测值利用美国使馆PM2.5值相关系数计算的权重转换成PM2.5的值,再把美国使馆PM2.5站点加入变成19个PM2.5观测点,再利用克里金等差值方法,是否可以生成类似图一的图像?与该文方法的估算哪个更准确?如何对比验证? 目前很多学者,特别是跨学科的方法研究者,很少对所涉及的外学科进行系统基础理论学习,只会就数据玩数据,用相关分析求得权重建立回归方程进行模拟、预测。 这样做首先是忽略了不同学科、变量的数据特点。比如对气温差值有效的模型,用在降水差值上就并不一定有效。因为气温是连续分布曲面,而降水是离散并可能存在突变线的(俺数学不好,专业术语不会。)对GDP差值合理的模型,对人口差值就不一定行,虽然二者性质已经很相似了。 其次,忽略了长期的时间序列变动。比如只利用了后30年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许前30年的变动趋势与其相反。 因此,一直想说的是,要研究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就要先学好另外一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做计算机模拟最忌讳的就是就数据玩数据,Garbage; In Garbage Out。 也看到一些评论,说可以考虑加入污染源、地形、风向等因子。这样另一个悖论来了,因子越多干扰噪声也越多,把握众多因子趋势及相互交叉影响也更难。如果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都加入或许考虑更全面,但这样能做出庞大、复杂的模型就能更有效吗? 可见,模型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并非就是数据相关、回归分析建模这么简单。 这是本人就此发表评论的原因,非有他意。 特别声明:本人才疏学浅,只是一己之见,特别欢迎专家批评、指导! 我的每个进步,都离不开各位师长多年的教导和关怀。在此特地致谢! ٱ� 33] 徐晓 2013-2-3 17:42 李老师,这篇文章我看了。当然方法上,没有特别的创新,是一般的数据处理手法。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182 次阅读|4 个评论
薄谷开来会不会事出在‘人质’上?
热度 7 lin602 2012-9-2 21:55
从媒体上来看,薄谷开来主要是担心他的儿子在国外生命受到威胁,所以他下手将那个英国人毒死了。 我们推理一下,如果薄谷开来的孩子不在国外,在国内,那么他的生命绝对不会受到那个英国人的威胁(他儿子是高官的孩子,绝对不会有事情),那么薄谷开来就不会下手毒死那个英国人,推理来说,薄谷开来现在也没有事情,还是风光无限。 这段时间经常听百家讲坛,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经常有‘人质’,一个国家的国王的孩子送到另一国家去做‘人质’,以保证双方不打仗而友好。如果这个国王发动进攻,那这国王家的‘人质孩子’在另外一个国家就会有生命危险。秦始皇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人质。 如果薄谷开来不采取毒死英国人的手段,他的孩子在国外就有危险。如果采取手段,就赌一把,不过,赌输了,天不帮忙。 怎么薄谷开来家的事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质’有点象呀。哈哈。 推理没有逻辑错误吧。 再推论一下,如果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打仗,那么在日本的中国部分官员家孩子,有没有危险?
3918 次阅读|14 个评论
警告日本政府勿威胁我保钓船安全航行
黄安年 2012-8-14 09:09
警告日本政府勿威胁我保钓船安全航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8 月14 日 发布 “ 8 · 15 ”是日本天皇 75 年前宣布向四大盟国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8 · 15 ”也是今年我国民间保钓船到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宣示主权的日子, 还是日本当局不惜动用自卫队阻止我国民间保钓船进入钓鱼岛水域的日子。 日本 75 年前的无条件投降言犹再耳 , 如今日本当局将当年日本天皇投降 昭书 和日本政府的投降书忘得一干二净,居然出动军队来阻挠和威胁我国民间船只在我国固有领土上活动和登岛。在这个敏感的地点、敏感的时间、敏感的行动,我们警告日本政府和右翼组织 , 不要玩火,自讨没趣。 **************** 人民日报: 8 · 15 不是日本政客耍小聪明的日子 2012 年 08 月 14 日 03:4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钟声 、 8 月 15 日 是中日关系中一个特殊敏感的日子,也是一个需要格外提高警惕的日子。 1945 年 8 月 15 日 ,发动野蛮侵略战争、给中国等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深刻反省不光彩历史,还是在亚洲人民的伤口上撒盐,这本应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令人不安的是,一些日本政客仍执迷于错误历史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耍小聪明。 人们注意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 10 日表示,他本人和内阁成员会遵守不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方针。然而,就在同一天,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羽田雄一郎扬言准备以个人身份在 8 月 15 日参拜靖国神社。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松原仁也暗示可能参拜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供奉有包括 东条英机 在内的 14 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牌位,分明是给战争罪犯鸣冤招魂的场所。参拜靖国神社意味着什么?明目张胆歪曲历史、践踏公理,有什么 “ 正式 ” 与 “ 不正式 ” 之分吗? “ 个人身份 ” 这种骗人鬼话有谁会相信? 一国政府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就应当以诚为根、以信为本。如果任凭内阁成员不断挑战政治道德底线,还有何信誉可言? 日本政府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 “ 管束 ” 自己阁员的理由首先是 “ 国际关系 ”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担心这一行为会影响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但这一理由恰恰暴露出了一些日本政客执意参拜的原因。在这些政客看来,日本政府此举是受外交关系所迫,不过是外部压力所致,并不涉及历史观,因此也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政治道德底线。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仅是一个 “ 国际关系 ” 问题,更是国际政治问题,国际道义问题,直接关乎亚洲和平稳定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基本道义准则,怎么可能与邻国和谐相处?怎么可能为地区发展稳定注入正能量? “8·15” 不是日本政客耍小聪明的日子。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8/14/16776504_0.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一)
热度 1 techne 2012-8-2 01:51
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一) (草稿,请勿引用) 王键   今天下班的路上,偶然听到身后两个陌生年轻女生在议论她们单位的事情。“单位这次的优秀员工评选全都是内定的”,女生A愤愤不平地说道。“是吗,这样子啊?”女生B很诧异地问到。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两个女生叽叽喳喳相互迎合地议论着她们公司的不公之事。这本是件小事情,自打从北大毕业之后,我早已充分领教了中国社会的日渐溃败趋势(此处借用孙立平教授的语汇)。基本上,笔者对这种小事早已麻木得见怪不怪了。   但最近日子比较特殊,恰逢伦敦奥运会之际。先是前几天关于这次奥运开幕式的新闻评论,很多人似乎很心仪伦敦开幕式的风趣别致和以人为本,显然,人家没有在场面上同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宏大不实较劲。接下来这两天,又看到了很多不太愉快的新闻,比如中国一位年轻女将获得游泳冠军后,因成绩太好遭到一些国外体育界人士的质疑。有位嘴上没把门的美国教练,居然怀疑中国使用了转基因技术对这位游泳运动员进行特别改造,因而才会取得足以超越男选手的最后冲刺成绩。接下来,又看到了一些关于国内相关部门对待奥运选手成绩态度的报道。据说,某省的县城里,相关领导组织了一大帮县级干部,将一位当地奥运选手的父母从山里接到城中心,集体现场观摩奥运比赛直播。但很遗憾,那位选手最后却没能取得金牌。在最后成绩已定之时,刚开场时围成一片的该县领导干部,却已集体蒸发消失。弄得最后老头老太孤零零回山里的家,连个送的人都没有。这其中的人情冷暖,颇让人唏嘘。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所谓奥运战略,其实已严重地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   紧接着,又出来了几对羽毛球女双选手因消极比赛而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件。其中就有一对中国选手,而且排名世界第一。这也严重暴露出其体育竞赛精神的严重匮乏。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居然如此缺乏自律能力,完全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忽视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只知道让教练高兴,哄领导开心,为祖国贴金。这样的世界第一,确实是名不副实、丧失了公平竞赛及奥林匹克精神的“应试型”机器选手。   因为最近这些事件,笔者忍不住要写这篇文章,谈一谈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迄今所有这一切现象,也包括在中国国内出现的很多乱相,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历史性的中国崛起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背后的深层诱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崛起确实具有某种威胁。当然,在笔者看来,这种威胁并不同于传统中西方很多学者所陈述的“中国威胁论观点”。笔者所谓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价值观的领域,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很多传统的观念;2、在市场经济的领域,中国的崛起威胁到自由市场的一些基本假设;3、在一些新技术领域,中国在将来的突破有可能会颠覆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表达这三大威胁之前,笔者先简单谈一下,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为何并不是中国的军事威胁?众所周知,像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每年都会出版人权报告和军力报告,其主要针对的对象之一是中国。应当承认,在人权方面,中国确实很具有威胁,这可以在接下来的价值观领域里细谈。但在军力方面,尽管中国军费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并且开支总额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大量出现,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但中国若想用军事扩张的方式来威胁主要对手,却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里的根源倒并不只是因为美国的存在,而是因为中国的地缘情况过于复杂,以至于欧盟、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乃至巴西都会起到制衡的作用。远的不提,就拿最近南海的纠纷来说,两个主要当事国越南和菲律宾,中国几乎是一个都啃不下来。当然,表面上看来,越南和菲律宾的军力都远不是中国的对手,中国似乎可以轻松赢得对抗。但问题在于,这两个国家的地缘条件都相当有利,尽管在局部斗争中他们可能暂时会输掉,但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丰富的外部干预选项,中国的军事威胁将会刺激这两个国家逐渐走上对抗的道路。然而,中国可能永远都缺乏足够能力以动用武力的方式来拿下整个越南或者菲律宾,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在外部支持下就会变成抗击中国的陆上前哨,而菲律宾则会变成又一条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上面几乎装载着1亿人口。如果进入这样一种长期消耗的姿态,中国的军事威胁将是不成气候的,更是不可持续的。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中国的军事威胁,最能发挥威力的地方是恰恰在北韩的朝核问题上。除了对北朝鲜动武师出有名可以被装扮成一场堂堂正正的正义战争,中国对周边任何其他国家动武,都缺乏道义上和战略上的可靠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威胁只是种潜在的心理威慑,它根本算不上是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   以下笔者分三个方面谈谈中国崛起的真正威胁。第一个是在价值观方面,中国的崛起,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即不问价值只看结果,不择手段只看目的的成功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中国内部缺乏宗教信仰的现实主义或无神论的传统。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不算是什么出格的威胁,因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成功国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但这个问题似乎不是这么简单。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此前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崛起,基本上都是在制度上或科学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中国迄今为止,没有在制度上或科学技术的创造上取得与这种强势崛起相匹配的应有贡献。甚至同红极一时的苏联相比,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原创性贡献上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那么,中国成功的秘密在哪里?秦晖教授的一个形象概括,很好地说出了中国成功的秘诀:即“低人权优势”。说直白些,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比拼底线,不断“竞劣”的方式,中国才得以如此快速地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消除了与社会福利或价值观体系相关的一系列外部的或社会的成本,因而取得世界第一的快速发展。   按理说,这类逆淘汰的竞劣行为倒也不稀奇。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而鸟人哪里都有,欧美日也概不能例外。然而,如果只是个别人的龌龊行为,它还不足以扰乱一个正常的社会。但在一个国家,如果多数人推崇这种行为,那就会比较麻烦。因为地球就这么大,就这些国家实体,一旦某个国家在整体上出问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干扰会远比庞大公民社会中几个不守规矩的微小个人的破坏作用更大。而且,如果一个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推崇这一类的价值取向,那就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了。非常遗憾地,在中国发生的一幕一幕,若追根溯源,我们就很难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只是在于“少数人”。而伴随中国崛起所流行的这种价值观,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虚无主义”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国内出现的很多乱相,比如婴儿奶粉质量问题,地沟油问题等等,包括学术造假,小女孩被车轧路人视而不见等事件,都反映出在“社会溃败”之中盛行的道德虚无主义和流氓机会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它在本质上也就是一种怒略是非对错的虚无主义。   按照这样的发展路径,中国的成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颠覆了“人性”的传统观念。也就是说,关于什么是人,人应该具有哪些美德,在传统的经典表述中,比如中国的孔孟老庄,或者西方的古希腊作品,或者《圣经》,摩西的十诫,等等这些旧日的教诲中,都有过很多比较经得起质疑的内容。我们或者可以换个词来表达,譬如“普世价值”。然而,中国的崛起可能在人类历史上,如果不谈战争时期而只谈和平时期,最大规模地开启了一次重估价值的时代。 (未完)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5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跨过新门槛
热度 2 Helmholtz 2012-6-29 23:32
资中筠: 跨过新门槛 导语: 最坏的图景是:中美之间对抗性关系升级,中国被拖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挥霍尽自己有限的经济资源,同时发出错误的信号,在国际上助长所谓“中国威胁”之说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资中筠先生在 12 月 7 日举办的《经济观察报》主办的“ 2011 年观察家年会:国家愿景——新思维与驱动力”发表了题为“跨越新门槛”的主旨发言,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由于当日发布于网上的演讲稿因速记原因存在诸多差错,资先生于演讲次日不辞辛劳,对演讲稿进行了修订,并补充了一些在演讲中因时间有限未能讲到的内容。本网特将此演讲稿发布如下,以飨读者。 我原来希望晚一些发言,先多听听各位的意见。现在把我放在第一个,只好抛砖引玉。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时提到“老年愤青”,我要郑重声明,我不认同这一说法,尽管是调侃。因为我认为我是很平和、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并不是发泄某种感情,这个标签不合适。下面我讲一下最近对全球的一些思考。 题目是: 跨过新门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顾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面临新的转折点。 就全人类而言,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有文明史以来,人以他的智慧进行科学创新,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服务于自己的福祉。与此同时却制造出高效的毁灭自己的手段,同时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科学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如同永动机一样无法停止的科技新发明是继续造福人类还是带来祸害,直至走向毁灭。这取决于人类的良知、智慧、远见和对自己的掌控能力。这个问题太大,需要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以及政治家们的共同探讨,我去年在一次会上曾经就这个题目作过探讨,现在不可能在这里展开。 另一个领域是每天媒体都在追踪报道、我们日常关注的,世界各个地区的危机和动荡。这一轮的危机不同于以往,而是带有本质性的新的拐点。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原来有效的内部体制和现存的国际格局已不能应付新的社会诉求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实际上,这一新拐点可以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算起。那一次变化可以说是新的一波民主化浪潮,是苏东向美欧靠拢,彻底打破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现在美、欧又面临新的转折,但是在不同的起点上,好像波浪一样,那一波在后面,这一波是在前面。当前可以列出的重要的热点有:欧洲、中东、非洲、美国和中国,还有全球化模式的本身。我认为中东、非洲的动荡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东欧民主化那一波的延续,不过还要经过曲折而漫长甚至痛苦的道路,不过方向是一致的。 至于欧洲,欧盟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如果这一关危机能成功地化解,那么一百年后回头看,欧洲又对制度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原来民族国家的形成就是从欧洲开始的,现在民族国家发展的一定程度,又可以联合起来。如果成功,是带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是如果这次危机过不去,可以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是仍然留下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在今天有限的时间中穷尽。我现在只能重点探讨中国和美国各自所面临的门槛,以及如何跨过这一门槛对今后的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自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冲突也有合作,实际上合作多于冲突。真正兵戎相见只有两次,一次是八国联军;一次是朝鲜战争。第一次美国不是主角,是被裹进来的;第二次双方都不是发动者。冷战期间的敌对,是两个阵营的敌对,阵营解体了,就有了关系正常化的条件。迄今为止,两国没有不可调和的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领土争端。但是摩擦不断。这还在正常范围。但是今后这种格局就面临新的变化。今后中美关系在具体事件上的外交运作固然重要,而决定性的、长远的因素在于各自国内如何迈过这道坎。 (一)美国方面 根据我对美国历史的解读,美国从立国到如今二百年中,除了南北战争之外,一直在进行渐进的改革,其制度的活力就在于有效的纠错机制,可以避免在不少其他国家引起社会动荡和暴力革命的、不可补救的社会危机。在某些历史拐点,当社会矛盾尖锐化到一定程度,在议会制框架内政治钟摆的左右摇摆的调整机制显示乏力时,就有体制外的全社会各种力量直接参与,表现为群众运动或强大的舆论力量,推动更加根本性的改革。这也是在美国民主政体框架之内的,并非反常之事。 第一个拐点 : 20 世纪初的“进步时代”。 (多数人都把三十年代小罗斯福“新政”作为转折点,我倾向于更早,老罗斯福执政的“进步时代”)。这是一场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而促成的全面改革:解决对资本和市场的规范问题、遏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净化吏治,遏制腐败、健全民主法治,进一步落实宪法精神,并改进宪法的不足。这场改革对以后整个二十世纪美国繁荣富强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果没有它,小罗斯福的“新政”也不可能实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进步主义时代的吏治改革有效地遏制了腐败。以后从“新政”开始,美国行政部门的职能不断加强,条件就是政府有公信力,如果人们怀疑政府部门可以以权谋私的话是绝不会同意这样扩大职权的。 第二个拐点 :六十年代的群众运动。 其重大意义是实现进一步向平等方向的、深入的社会改革:促进种族、性别平等,落实了黑人的权利,大面积扩大社会保障,奠定美国式的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到七十年代中期贫富差距最小,以后又逐步扩大)。当然,还有结束越战,对外缩短战线,缓和在冷战中的军备竞赛,间接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现在面临第三个拐点 :这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 我姑且举三点新的因素,再加以阐释: 1 )所谓“世界领袖”的负担沉重不堪。 2 )出现了“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3 )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在国内分配严重不均,加剧社会不平等。 当然,这几点不足以囊括所有的新因素,限于时间不能尽述。以下对这几点略加阐释。 1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以“世界领袖”自居,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任何事件,它都以之为己任,要加以干涉,不论正当还是不正当。美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它的“世界领导”地位,现在更是特别要确保其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警惕任何潜在的挑战。 “领导”一词本身是中性的。几年以前,在一次中美学者对话会上,我曾提出过“良性领导”和“恶性领导”之说。前者引起尊重,后者引起恐惧和反感。例如 20 世纪绝大部分划时代的科技发明创造都发生在美国。这样,客观上美国引领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也曾以它的经济繁荣和超强国力对二战后很多国家的重建带头做出了贡献。这就是“良性领导”。另一方面,当“领导”意味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自私利益,特别是持续不断地扩大已经压倒全球的军火库,从而带头加速全球军备竞赛,这个词含义就是负面的。今天的问题是,美国越来越诉诸军事手段和武力干涉而不是经济和文化手段来确保它的“领导”。这与二战后的早期很不相同。那时美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它内部的榜样效应和对外的经济援助。当然,那时已经开始进行军事扩张。 1955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离任前的演说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军工复合体(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对美国政治影响的警告。今天,这一力量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全世界看着美国在对外事务中行事更无忌惮,更倾向于用高压和武力,使得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泥沼。不论这一躯体有多强壮,它能负担这样的重担多久? 另一个问题是美欧联盟还能维持多久?显然,北约的主力是美国。美国国防部长批评欧洲不承担应有的义务的讲话,说明美国担负“北约”的“领导”责任也日益艰难。对于欧元面临的危机,美国是否有能力或是有意愿给予帮助,或者更愿意看到它失败? 总之,美国需要在不断扩张的霸权思维轨道上刹车,停下来进行反思,使自己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学习做一个正常的国家。但是现在似乎还看不到美国决策者有这样的迹象。 2 )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本不是新鲜事。在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已经发生过多次循环:金融泡沫引起经济危机然后又走向复苏、繁荣。每次复苏都与新的发明和创立新的产业相联系。这样,美国经济和社会在一轮又一轮循环中螺旋上升。当前的新现象是出现了所谓“虚拟经济”,这是华尔街的那些智力超群的人士玩的游戏,他们发明了各种令普通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和复杂的衍生品,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现在的问题是,下一个能触发经济复苏的新实体产业是什么?我们能否期待清洁能源以及与环保相关联的产业起到这一作用? 3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促进了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从中获益。但是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到廉价劳动力市场,大量的利润进入了资本的口袋,牺牲的是劳工的利益。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工薪阶层通过多年斗争争取来的谈判权大大削弱了。因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即使在繁荣的年代也不例外。这当然引起社会严重不满,导致我们看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场运动虽然表面上声势浩大,遍及全国,但是远不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深入而广泛,主流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权势集团的威胁似乎也不那么大。目前政府财政赤字如此高,又面临严重经济衰退,外加各种政治因素,政府周旋的余地也很狭窄。例如在上世纪 60 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借群众运动之势推动了一些改革的立法,而到目前为止,“占领”运动尚未起到足以推动实质性改革的作用。 上述诸多问题反过来足以腐蚀美国的民主。美国人民引以自豪、如此珍视的民主制度似乎有异化的危险。资本大亨的贪婪,加上“军工复合体”,加上权势的傲慢,再加上短视的党派争斗和狭隘的集团利益可能绑架美国人民的真正利益。本人一直对美国有一个论点: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权可以并行不悖。但是现在,霸权正在发展而民主有异化的危险。美国的军事开支 2010 年达 7500 亿,而对最贫困国家的援助只有 150 亿。美国独家占领阿富汗,一手扶植起现政权,而每年用于阿富汗的军费开支是 1000 亿,而用于发展的援助只有 10-20 亿。这是很说明问题的。 所以说,美国面临新拐点,需要对自己在世界作用中的定位进行反思,美国制度中的纠错机制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尚待观察。 (二)中国方面 中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和欧洲面临的问题带有后现代性质,而中国尚未完成全面现代化。欧美发生了危机,制度表现出种种缺陷,不能因此说明中国制度完美,不需要改革。中华民族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转型,经历了曲折而痛苦的历程,有时甚至倒退。且不说早期的历史。最近的一次拐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了我们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时期。近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显著成就有目共睹,所累积的严重问题也不容回避。现在中国也面临了新的拐点。我也姑且举三点重要的因素: 1 )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2 )腐败丛生难以遏制。 3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化。 以下简单加以解释: 这几点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转型期,有其特殊的严重性。 1 )方今人们谈论很多的促成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是基于高能耗(最新数据,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耗国)、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加上低工资和人权保障的缺失。在经济结构方面,一大部分 GDP 是来自房地产投机而不是高科技创新。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卖地。再者,有利于出口导向产业的国际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问题呼唤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2 )腐败哪个国家都有。不过当前中国的腐败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领域,特别是本应是净土的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领域。现存的法律和政治机制不足以有效地遏制它的蔓延。此外,有一种“中国特色”的腐败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就是基于等级制的特权,各级掌权者合法地、不受监督地大量消费“公款”按“级别”提供各种享受。这种现象不但没有随着全社会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更加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国有大企业的 CEO 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习到给自己付高得惊人的收入,却没有引进对普通工薪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尽管美国人对此还不满意)。所有这些造成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公,高度的社会不公正和普遍的道德下降。另外,与美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大企业是私人资本,而中国最大的企业都是国有垄断。土地都是国有。美国人抱怨,美国的大财团绑架了政府和全民的利益,那么中国各级政府本身就是大财团,是最大的利益集团,一身而二任,既是资方,又是仲裁方,其悖谬是可想而知的。政治体制之所以非改不可,而又难以起步,都源于此。 3 )中国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而这些年来全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由于外资比例很高,高额利润实际上落入跨国资本的口袋。也就是说,养肥了华尔街大亨的不仅有美国劳动者,还有中国劳动者的血汗。留在中国的那一块蛋糕,绝大部分为占中国人口极少数的权钱结合的暴富集团所吞食,广大普通劳动者只分到极小的一块。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由于过去的物资极度匮乏造成极端贫困,即使那极小的一块,也足以显著地改善多数工薪阶层的生活。到目前为止,情况还能过得去。既然既得利益者不准备让出一些份额来,那么只有不断加速把蛋糕做大才能使那一小块分给老百姓的蛋糕也有所增长,此所以明知需要放慢脚步,做些调整,也不敢这样做,于是造成一味保 GDP 的增长模式。但是不可能长期如此。大家都看到,国际市场正在缩水,中国急需转变外向型经济,而中国人的普遍购买力不足以填补足够的内需。另外,年轻一代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军,包括大学毕业生,不可能接受他们的前辈所忍受的艰苦条件,而机会却没有那么幸运。 不言而喻,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加剧会导致不满情绪的蔓延,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问题是如何应对各种不平之鸣,防止社会动荡?是进一步加紧对各个领域的控制,牺牲国民基本的自由权利,从而制造更大的冤屈,还是向法治和民主的方向改革治理方式?体制内外多数正直和明智的中国人都意识到目前的形势呼唤早已滞后的结构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但是阻力还相当大,现在主要不是源于意识形态因素,而是来自既得利益。十三亿中国人的命运取决于如何跨过这道坎,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那么,中美各自面临的十字路口与今后的两国关系有什么关联? 总的说来,如果中美两国各自能够直面新的问题和挑战,成功地跨过新门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新阶段,当然对两国自身有好处,同时也有助于两国之间建立较好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自身繁荣而有自信的时候,可望比较理性、慷慨和包容地对待外部世界。如果目前的困境延续下去,以下的情况就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 由于中美之间经济相互依赖已经很深,美国经济衰退肯定对中国经济有伤害,而且已经造成伤害。在目前的社会矛盾中,美国的特权精英阶层不与国内的弱势群体协商妥协,做出合理的让步,从而达到美国社会的改良,却倾向于以邻为壑,把困难转嫁到别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保护主义——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国的,我称之为“选择性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其后果将是双输的局面。在美国的国内政治中,中国是最方便的替罪羊,所谓“中国威胁”之说甚嚣尘上。这样,反过来刺激中国广大阶层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美国的反感。再者,一个缺乏自信的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来确保它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其恶果是可以想见的。 在中方,民族主义,或称之为“爱国主义”,在目前似乎是填补精神真空的唯一的共同价值。把这一意识推向极致,也可以成为那些否认普世价值和拒绝政治改革的人的一个方便的借口。在社会不稳定的危险日益上升时,所谓“境外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企图颠覆政权的老调又将重弹,不论其含义如何。加之目前美国的政党政治民主模式暴露出来缺陷,使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中国人有吸引力。尽管民主有缺陷不等于专制更好,但是从一般舆论来说,肯定会增加对民主改革的疑虑。因此,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退化或改进,对中国的民主改革会相应产生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最坏的图景是:中美之间对抗性关系升级,中国被拖入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挥霍尽自己有限的经济资源,同时发出错误的信号,在国际上助长所谓“中国威胁”之说。这样,中国就会不知不觉间被拖入一个恶性循环,指向危险莫测的终点。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不会愿意看到这样一种图景的实现。 我们能够希望的最好的情况是:两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都能找到办法跨过当前的坎,实现对各自人民都有利的改革,同时创造两国积极合作的条件。在我看来,不论“中国崛起”被怎样宣扬,有一点是客观事实:不论美国目前遇到多大的困难,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深刻危机,它还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还将是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国力的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如此。它也仍占据世界财富的最大份额——不论是虚拟还是实体经济,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资源。因此,对全球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还要看美国如何使用它的超强力量。也就是扮演“良性领导”还是“恶性领导”的角色。不论怎样,在方今的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互相依赖性日益加深。今后几十年间,中美关系更将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至少是最重要的之一,任何以邻为壑、幸灾乐祸的政策都是短视的,终将自伤。不过政治家们往往为利益所左右,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这个缘故。我们只能祝愿他们不至于“利令智昏”,造成不可挽回的生灵涂炭的恶果。 我从来不认为书生之论能对决策起多大影响。我们能做的是面向公众,促进理性的理解,消除偏见,从而营造一个多少是良性的舆论环境,转而期望对决策集团产生些微的积极影响。我且称之为“涟漪效应”吧。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20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威胁日本东京圈的直下型大地震迫在眉睫
热度 1 BihongFu2010 2012-1-23 10:39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未来4年内(2012-2015年)日本首都圈(东京都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城市直下型M7.0级地震的概率在70%以上。从发生时间上看,东大地震研究所的预测结果与此前日本政府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公布的预测结果相比,威胁日本首都东京圈的直下型大地震迫在眉睫。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M9.0级超级大地震发生后,日本首都圈地震活动异常活跃,日本政府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公布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年内发生M7.0级直下型南关东大地震的概率为70%左右。 去年3月11日东日本超级大地震后,日本首都圈地震活动出现活跃化趋势,日本气象厅的观测资料表明,至2011年12月底震级M 3-6的地震平均每天发生1.48起,与地震前相比增加了5倍。 注:本消息是博主根据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报道进行了编译
个人分类: 天涯海角|8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危机面前,是否政府关注的首位都是社会稳定,而不是公众健康?
wya 2011-3-24 08:53
媒体称东京超市矿泉水数小时内被抢购一空(图) http://news.163.com/11/0323/23/6VS87NLG00014JB6.html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今夜呼吁东京市民不要抢购和囤积矿泉水,他说,婴儿饮用水的国家安全标准是最高和最严格的,按照目前的超标基准,一般人饮用是不成问题的, 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政府首先应该警告市民:本地自来水已经受到污染,请市民注意合理饮用。此为知情权。 其次,大量购进矿泉水,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此为应对手段。 而不是反复强调 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一般人是比婴儿抵抗力强得多,也不见得就百毒不侵,丝毫没有影响! “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这个提法真是太专业了,极富外交辞令,因为“健康”和“威胁”本身就难以包含程度的定义,把人搞个半死也可以叫做不构成威胁。 该说法本身就不严谨,应该确切告知公众,按照现在污染程度,相当于平时受辐射的多少倍。或者,喝这样的水多少吨将导致出现辐射病症,更能增加政府的信任感。 同时可见,健 康面前,没有哪国人能淡定!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是谁威胁了谁?
liwei999 2011-2-23 06:27
到底是谁威胁了谁? (158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11 07:00AM 《到底是谁威胁了谁?》是国防大学海军少将手笔,旨在说明中国不会威胁到美日 。这位少将至少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作为辨词的作业,不妨撇开国家和政治的背景,单纯看从辨词的角度看看看这位少将的思考“障碍”。 引用: 杨老师说: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自己航空母舰的大国。巴西、西班牙,甚至泰国都已经拥有了航母,大家都认为这样很正常。印度近年来大幅采购军备,在未来的5年左右即将拥有3个航母编队。西方世界的军事现代化远远超过中国,为什么唯独对中国这么歧视和苛刻?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人们对高速成长起来的中国感到有“威胁”。这种感觉应该是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对自己陌生的事物、高速变化着的事物,人们不感到有威胁反而不自然了。“唯独对中国这么歧视和苛刻”的解读也可以是“另眼相看”,不过这要看主观的理解了。 “威胁”等人的心理感觉固然与对象所处的位置有关,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变化率。当中国很快的由弱变强时候,原来的强国当然要感觉到有“威胁”。这种“威胁”是很情绪化的东西,说不出来哪里有“威胁”,但是不安。 洋人的马桶是坐式的,皮肤直接接触到便座上。讲究的人们当然要“嫌”那便座不干净。有些高级的厕所为此就要垫一张纸、或者是塑料袋子什么的。同样的事态,如果用厕所的人彼此认识,就不会“嫌脏”了。喝水的杯子也是如此,彼此认识的人可以共用一个杯子,而与陌生人是不可能的。 事情其实就是这样的单纯。这是个感情的问题,而非逻辑的问题。有这样的军人当教员,应该说是国人的一个杯具。军队要有好的装备,这是个很单纯的“感情问题”。邻居家的孩子有个好玩具,自己家的孩子自然也想拥有。 本来挺简单的一桩事儿,被人为地搞复杂了。“感情问题”不能通过“逻辑”方法去解决。这是国防大学教员需要理解一个“小道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6332,76332#msg-76332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甲型流感威胁北半球 英国已有24人死亡
xupeiyang 2010-12-28 15:3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15:21 新京报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