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长发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秃鹫的食物链——中蒙边境考察纪实
热度 2 RollerMaMing 2019-8-20 17:02
小秃鹫出窝记(照片72张) 在中蒙边境,小秃鹫出壳已经一百多天了,怎么还呆在窝里(照片)。以往我们在天山上的记录是7月底初飞,当然幼鸟每天会飞回窝里。一直到10月中旬,小秃鹫都不愿意离开家,还是家里比较温暖,有吃有喝还安全。 据调查与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气候反常,造成繁殖期推迟;二是食物缺乏,小秃鹫吃不饱,身体的各项指标达不到起飞的要求;三是胆子小(个性),害怕外面的世界。 胆子小可能是中国秃鹫的特点。 我们在中蒙边境寻找秃鹫窝,发现中国的秃鹫和外国的竟然不一样。除了人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也不一样。看照片,中国的秃鹫几乎都是在悬崖上做窝,而邻国的秃鹫喜欢在树上做窝。有的时候在低海拔区域也发现有秃鹫的窝,如蒙古、哈萨克斯坦。 秃鹫通常在2月筑巢下蛋,4月小秃鹫出壳。一开始只有160g(体重),毛绒绒就是一个小肉球。 7月下旬,小秃鹫的体重达7.97 kg(照片),几乎已经接近成鸟的体重,可能不增加了。过了近半个月,只有尾巴和飞羽长长了。7月24日上午12:00,发现成鸟飞出去了,中午我们开始测量幼鸟,它似乎不反抗。发射器被羽毛遮盖,剪开羽毛。检查发射器,松紧合适。附近发现30~40只盘羊,都是雌性与幼羊。在窝内采集食物残骸,见旱獭颅骨和爪子(照片)。猜测在没有死尸的时候,秃鹫也捕捉旱獭或者其他小动物。 8月中旬,我们来到莫钦乌拉山和青居里山间,行程1350多公里。6号窝的幼鸟依然静卧巢中,攻击力明显加强。我们测量和采集,还没有要飞的迹象。分析,食物不足,发育缓慢。附近发现渡鸦、小鸮和漠即等。环志:右腿安装中国环志中心的金属环(照片)。巢内食物样品分析,有牛、山羊、骆驼、北山羊、鹅喉羚等皮毛和骨头。检查4台红外相机,只有一台失踪,被大风吹落到崖下。观看30G的图像,亲鸟一天或隔一天回来喂食一次,首次发现嘴对嘴喂水。 调查的区域有一些奇怪的地名,如二十里庄破屋、五日劲风戈壁、淖毛戈壁(不是骂人哦)、二百十四里戈壁等。根据百度,三塘湖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包括五座界山(小哈甫提克山、大哈甫提克山、呼洪得雷山、苏海图山、海来山),向西与大小青居里山、北塔山、卡拉麦里山衔接,逶迤巴里坤县境内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要说青居里山,“居里”是新疆当地人对山羊的称呼,青居里就是北山羊,毛色青灰色。北山羊应该是秃鹫食物链中的主要对象,我们环绕和穿越莫钦乌拉山考察许多次,没有遇到过北山羊。 那么,秃鹫的食物链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中蒙边境地区没有卫星信号,连手机和微信都被屏蔽和掐断了。高科技、大数据、云平台、卫星传输还有5G时代都没有什么用。玩的就是心跳,我们一下就回到了彭加木的年代,这对于野外工作者是危险可怕的。而小秃鹫怎么样了,很令人担心。 https://www.mgtv.com/l/100025478/5729675.html 小秃鹫体重接近8kg ,它依然不愿意离开窝(马鸣 摄) 秃鹫6号窝的地理位置,距离中蒙边境很近,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三塘湖。这里有一些奇怪的地名,如二十里庄破屋、五日劲风戈壁、淖毛戈壁(不是骂人哦)、二百十四里戈壁等 在天山上观察秃鹫繁殖(李军伟 摄) 观察与测量(周灵 摄) 在天山上观察秃鹫窝(周博 摄) 秃鹫的食物残骸——食物组成(马鸣 摄) 秃鹫的食物残骸——旱獭的爪子——研究食物 组成(马鸣 摄) 在秃鹫窝附近安装红外相机(李军伟 摄) 测量幼秃鹫的体重(李军伟 摄) 拍摄荒漠中的秃鹫窝(李军伟 摄) 二百十四里戈壁上秃鹫的食物链(马鸣 摄) 秃鹫的食物链(马鸣 摄) 秃鹫的食物链(李军伟 摄) 化石遍地的石钱滩(马鸣 摄) 宝石遍地的玛瑙滩(马鸣 摄) 金山银山,遍地是煤炭(天坑),毁灭地球的速度不亚于一次星球碰撞恐龙灭绝(马鸣 摄) 站在对面山上观察秃鹫窝和幼鸟行为(李都 摄) 环志小秃鹫——佩戴永久性标记(马鸣 摄) 红外相机记录的小秃鹫行为,日夜拍摄24小时监测 小秃鹫跃跃欲试,准备离开巢穴 繁殖期在三塘湖观测与拍摄小秃鹫行为系列照片,红外相机拍摄 增加一个链接(拯鹫者): https://www.mgtv.com/l/100025478/5729675.html
个人分类: 兀鹫与秃鹫|55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三道防线不让孩子生病
xuxiaxx 2012-6-30 15:04
儿童的免疫系统是在生长发育中,在不断的感染、生病、痊愈、再感染的过程中,逐渐强大、完善的。6岁前,儿童疾病往往是呼吸系统和消化道感染,各类 过敏 性疾病,以及口腔疾病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加注意,及早预防,正确处理。 勤洗手,少感冒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6岁前的 孩子 最易被上呼吸道感染缠上。尤其是发烧,最让家长紧张。事实上,发烧是身体在与病毒作战的信号。发烧过程中,免疫系统能得到锻炼,因此未必是坏事。 预防感冒的最好方法是:房间要多通风,督促孩子多洗手,尤其是外出回家后;少用手揉眼、鼻;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的蔬果;督促孩子加强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接种流感疫苗;平时要少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随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尤其是夏季进入空调房间时要带件薄外套。此外,鼻部按摩也能有效防感冒。具体做法是,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然后用摩擦发热的手掌,轻轻按摩鼻尖、鼻翼。 多去游泳,防过敏 北京儿科研究所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年来, 儿童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了50%。预防儿童过敏有4个注意事项: 首先,密切观察孩子的生活。孩子去公园玩会流涕、咳嗽,吃了某种 食物 起皮疹,家里大扫除催生喷嚏———这些都是过敏信号,说明环境中存在过敏原,家长就应该注意让孩子躲开这样的环境。今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发表“3个城市0—2岁儿童食物过敏现状”调查,指出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牛奶、虾和鱼。坚果、贝类、小麦、大豆等也是常见易过敏食物。 其次,减少温差变化。受凉、感冒是诱发儿童 过敏性 哮喘的一个关键因素。带孩子外出时,最好准备件有领子的衬衣,一旦进入气温较低的环境,及时给孩子穿上,避免冷刺激。 第三,游泳能增强抵抗力,锻炼肺活量,非常适合过敏患儿。但要注意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游泳场所。 最后,对尘螨过敏的孩子,应注意:室内不用地毯,经常打扫卫生,定期清洗空调;不让孩子接触毛绒玩具;不养宠物;不在卧室内存放旧报纸、杂志;不要用羊毛和羽绒被及枕芯。 不贪凉,肠胃好 3岁以下的孩子,胃肠道格外娇嫩。由于消化酶分泌不完善,但生长发育快、对营养需求又高,极易出现肠胃问题。腹泻算得上是婴幼儿消化系统中的第一大病,以病毒性、伤食性和受凉性为主。近年来,厌食的孩子少了些,但仍时有发生。 要护好孩子的消化道,必须管住他们的嘴。第一,不贪凉食、少喝碳酸饮料。冰箱里取出的水果等要在室温下放1小时再吃,以免抑制胃酸、消化酶分泌。第二,孩子的卧室别开空调,可通过旁边的房间引冷气进来,且室内外温差不超过4—5摄氏度。睡觉时,用一条薄毯护住孩子的肚子。第三,三餐规律,用水果、酸奶代替薯片、甜食等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食物,每餐饭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应限量。第四,不吃隔夜菜。 (摘自《生命时报》) Tips 蛛丝马迹判断健康 6岁前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说不清哪儿不舒服。这就需要父母细辨“蛛丝马迹”,争取将疾病扼杀在早期。 没精神。孩子生病前,最早显露的症状就是发蔫、没精打采、不爱说话。有些孩子会突然特别缠人或烦躁,为一点儿小事能闹个没完,甚至没有缘由地长时间哭闹。 胃口差。在其他症状尚不明显时,小婴儿可能会先出现吮奶无力、拒绝吃奶、呕吐;大些的孩子则是不想吃饭或呕吐。如果孩子连平时喜欢吃的东西都提不起胃口,就要小心了。 舌质红。老百姓常说:“有火才有病。”孩子新陈代谢快,为“纯阳之体”,容易上火,舌质往往较红。 手心热。若孩子体温正常,但手足心潮热、湿漉漉的,也许是热性体质、阴虚火旺的表现。这类孩子更易上火,出现口干、大便干结、盗汗等症状。 大便干。正常情况下,孩子应一两天大便一次,色泽黄、成型、不干结。如果超过3天不解便,或每次解便都很困难,又或是连连腹泻,说明其脾胃运化失常,消化功能有隐患。 生殖器异常。小男孩阴囊松懈,耷拉得厉害,常发生在发烧前后。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06/27/c_123333626.htm
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个飘雪的傍晚
热度 12 gfcao 2012-2-3 22:49
那个飘雪的傍晚
自从离开东北,十七年没看到雪了,雪是个好东西,洁白无瑕,就像人的指纹,每一颗雪花都各不相同。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被雪覆盖的土壤可以有效减少热量的外传,从而保护庄稼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雪还是很好的肥料,其中含有氮化物 ,可以给土壤提供氮肥。据说雪水中的重水含量低于普通水,饮用雪水可以延年益寿。 银装素裹的大地分外妖娆,梅花傲雪,红妆点点,更是给冰冷的冬天带来了无限的魅力。难怪人们说“瑞雪兆丰年”。 也许是老天格外的眷顾于我,十几年后第一次回乡过春节,刚到禄口机场便遇上了久别的雪。那雪花漫天飞舞,慢慢地树梢白了,屋顶白了,世界成了一片白色。我站在宾馆十九层高的房间里,眺望着窗外的飞雪,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不顾凛冽的寒风冲向门外,融化到美丽的雪的世界里。遗憾的是,那雪只下了一两个时辰便停下了,万物虽白,但只落下了薄薄的一层。望着天际点点的星星,我担心第二天的太阳会很快把雪融化,于是拿着相机走进黑夜,顾不上冰冷的风吹得我双手生疼,浑身瑟瑟发抖,只望留下这难得一见的美景。 第二天,我早早醒了,起床的第一件事是遥望窗外,果然雪还没有融化,赶紧推开窗户、举起相机,居高临下留下几张雪的倩影。 我以为老家必定也是飞雪扬花,正做着雪中漫步的美梦,二哥电话里告诉我,家乡蓝天白云、艳阳高照,看来小时候的情景再难见到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游记|4505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决定果实大小的基因
syfox 2011-10-10 21:24
番茄果实的发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座果期、细胞分裂期、细胞体积扩展期和成熟期。而前三个时期是决定果实最终大小和形状的关键时期。目前已克隆的几个控制番茄果实大小和形状的QTL位点中 fw2.2, ovate, fasciated 均在开花前决定了表型,最近克隆的 SUN 主要在开花后起作用 1, 3 。但这些基因的作用机理多不清楚。总的来说,我们对番茄早期果实生长和发育(细胞分裂期前后)的认识还非常缺乏。利用组学手段,我们鉴定出了大量在番茄果实早期发育过程中特异表达的基因 3 。我们拟通过功能分析,重点研究几个转录因子在番茄果实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增加对番茄果实早期发育的新认识。 Jiang N., Gao D., Xiao H. , van der Knaap E. (2009) Genome organization of the tomato sun locu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nusual retrotransposon Rider. Plant J . 60(1):181-193 Xiao H*. , Radovich C*., Welty N*., Hsu J., Li D. Meulia T., van der Knaap E. (2009) Integration of tomato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al landmarks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the effect of SUN on fruit shape. BMC Plant Biology . 9:49. (*, co-first author) Xiao H*. , Tang J*., Li Y*., Wang W., Li X., Jin L., Xie R., Luo H., Zhao X., He G., Zhu L. (2009) STAMENLESS 1, encoding a zinc finger protein of C2H2 type, regulates rice floral organ identity. Plant J . 59(5):789-801. (*, co-first author) Xiao H. , Jiang N., Schaffner E., Stockinger EJ., van der Knaap E. (2008) A retrotransposon-mediated gene duplication underlies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tomato fruit. Science . 319:1527-1530 (cover story)
个人分类: 测序|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断的“颠覆”
热度 4 pingcn 2011-10-8 22:21
最初,人们认为,生物体内的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ATP还是一种信号分子。细胞受刺激或死亡时,释放ATP,传递信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医的针灸和ATP、信号传递有密切关系。 ( 点击此处进入相关博文 ) 联想到,生物体内的Lipids(脂类),人们最初也认为它是一种储藏物质, 后来研究发现,某些脂类的是信号分子,它们和生物生长发育中、抗逆性等都有密切关系。 比如,茉莉酸、茉莉酸甲酯、OPDA(氧代植物二烯酸),都在逆境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目前人们认为淀粉、碳水化合物是储藏物质, 也许再过多少年以后,人们发现,它们也是信号物质、信号分子? 写完上面这句,我专门去google了一下,发现已经有这种苗头了—— “糖信号”已经有人研究过了。2004、2005年就有相关论文发表。 ( 点击进入相关链接 )( 糖信号相关博文 ) 如此看来,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颠覆的过程。 科学家们用新工具去代替旧工具,用新观念去颠覆旧观念, 就像最初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后来人们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 再后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再再后来,人们又发现,连太阳也并非宇宙的中心…… 也许到了下个世纪(或者也许用不了那么久),现在被我们认为是常识的某些东西,会被完全颠覆。 到时候,人们以一种和现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人们用全新的方式来理解、解释世界…… 嗯,做科研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随便我们怎么异想天开、胡思乱想,都是ok的。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随时可以“改变主意”,不断颠覆,甚至颠覆自己的想法!
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水稻的生长发育及幼穗分化的鉴别
jidixueli 2011-9-28 10:28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水稻的生长发育 一、水稻的一生 (一)水稻的生育过程 水稻一生,可以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开始,这一时期生长根、茎、叶,称为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到抽穗,这一时期幼穗茎叶同时生长,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以后开花授粉和子粒灌浆、结实,称为生殖生长期;不同生育时期之间有着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原则之一。 1.水稻的生育期 水稻从出苗到成熟叫生育期。 2.水稻的生育阶段 (l)感温性 水稻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发育;需要一个最低的总热量,进行生长点发生质变所必须的生化反应和植株的生长。这种总热量以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总积温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积温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相当稳定。 不同品种要求积温不同,但生殖生长期要求的积温在品种间并无多大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要求的积温不同。晚熟品种,完成营养生长要求的积温多。水稻各生育时期要求的积温是稳定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短,生育期缩短;当温度降低,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长,生育期延长。这便是水稻的感温性,也称感温阶段。 (2)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对开花起诱导作用主要是长暗期的作用,必须超过某一临界暗期才能引起生长点的质变,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这就是水稻的感光性,也称感光阶段。不同品种感光性不同,早熟种天数少,晚熟种天数多。 (二)水稻产量的形成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干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是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形成的。 1.穗数的形成 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株数决定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决定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分蘖的成穗率。—般分蘖出生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所以积极促进前期分蘖,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2.粒数的形成 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 穗的大小,结粒多少,主要取决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小穗数目和小穗结实率。在幼穗形成过程中,如养分跟不上,常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减低结实率,造成穗小粒少。长穗期栽培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壮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 3.粒重的形成 决定粒重及最后产量是在结实期。水稻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所构成。子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取决于结实灌浆物质积累状况。子粒中物质的积 累主要决定于这时期光合产物积累的多少。如水稻出现早衰或贪青徒长,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就会灌浆不好,影响成熟度,造成空秕粒,降低粒重,影响产量。因此,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秕粒,是结实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个产量因素,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每亩穗数超过一定范围,则随着穗数的增多, 每穗粒数和粒重便有下降的倾向。所以水稻高产是穗数、粒数 和粒重矛盾对立的统一。其本质是群体和个体矛盾对立的统一。 二、水稻幼苗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在秧田生长的时期,叫做幼苗期。幼苗期的生长可分 为稻种的萌发和秧苗的成长。 (一)稻种的荫发 水稻的生长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的。当稻种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壳露出白点时,叫做“露白”或“破胸”;当胚根伸出达种子长度,或胚芽伸出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便称为发芽。种子萌发的条件如下。 1.水分 稻种萌发,首先需要吸收足够的水分。当种子吸水量达本身重量的25%时,就开始萌发。吸水快慢和水温有关,水温高吸水快,水温低吸水慢。 2.温度 水稻发芽最低温度,粳稻为10℃,最适温度为20—25℃,这种温度下发芽整齐而健壮。最高温度为40℃。因 此,水稻催芽要求温度保持30—35℃,破胸后降至20—25℃, 促使根芽齐壮。 3.空气 稻种在无氧水层下亦能发芽,但这种发芽是不正常的,往往芽长得快,而根生长很慢。因为稻种在有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取得足够的能量才能发芽。稻谷正常发芽时从空气中吸取氧气进行呼吸,叫有氧呼吸;当缺氧时便从种子有机物中夺取氧气进行呼吸,叫无氧呼吸。所以稻种在正常发芽情况下,先长根、后长芽,相反则有芽无根。 (二)秧苗生长特点 1.地上部的生长 稻种发芽出苗时,最先是包在幼芽外面的芽鞘伸出地面,成为鞘叶。这片叶呈筒状,不具叶片,也没叶绿素。芽鞘伸长到一定程度,从中抽出l片叶来,具有叶绿 素,叶片很小,只见叶鞘,叫不完全叶。当这片叶长达l厘米左 右,秧田呈现一片绿色,便称为出苗,或叫放青。以后每隔2— 3天,便有 l片叶长出,而且有叶片和叶鞘,称之为完全叶,到第3片完全叶展开时,称为“三叶期”。这时种子胚乳中养分耗 尽,幼苗进入独立生活,故称之为“离乳期”。 2.地下部生长 稻种发芽时,首先由胚根向下延伸长成种子根,如钉子一样垂直扎人土中。种子发芽出苗时,主要靠它吸收水分和养料。接着在胚芽鞘节上开始发根,芽鞘节根一般有5条。首先长出2条,1—2天后又在对称位置上长出2条,随后再长出 l条,状如鸡爪,秧苗生长初期立苗主要靠这种根,从放叶至一叶—心期形成。三叶以后,依次从不完全叶及完全叶节上长出根来,统一称为“节根”。它粗壮,具有通气 组织。所以三叶后秧田里可以经常保持水层了。 3.幼苗生长期对环境条件要求 ( l)温度要求 粳稻出苗最低温度12℃,籼稻出苗最低 温度14℃。这种温度条件下,出苗率低,而且速度慢。出苗以后日平均温度20℃左右,对于培育壮秧最有利。过高过低都不利。如低温达到5—7℃时,就要防寒,否则稻菌受冻害。 (2)空气要求 秧田里有充足的氧气幼苗才能正常生长。 秧苗在淹水情况下生长发育不良,根少、苗弱。尤其是在三叶期之前,淹水不利培育壮苗,因此,秧田育苗过程中,小水勤灌,不保水层,有利培育壮苗。湿润育苗、干旱育苗都是为了培育壮苗,满足秧苗生长对氧气的要求。 (3)水分要求 秧田对水分的需要,随秧苗生长而增多。 出苗前只需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一50%,就可满足发 芽、出苗需要。三叶期以前也不需水层,土壤含水量为70%左 右。三时期以后土壤水分不少于80%,低了就会影响水稻生 长。 (4)光照要求 光照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光 照充足,秧苗才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部吸收的水分、 养料,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 三、分蘖期的生长发育 (一)分蘖的生长 1.分蘖发生规律 水稻主茎基部有若干密集的茎节叫做分蘖节。每个节上长 l片叶,叶腋里有1个分蘖芽,成长为分蘖。着生分蘖的叶位,称为蘖位。凡是从主茎上直接长出的分 蘖,称为一次分蘖,由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 由二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称三次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的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相差3片叶子。 n叶伸出=n一三叶分蘖第 l叶出现。 2.影响分蘖的因素 (l)分蘖的发生和秧苗营养状况有关 尤其是氮素营养起主导作用。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光照不足,基部节上 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但还和其他因素有关系。 (2)分蘖发生和温度有关 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 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3)分蘖的发生和光照有关 在自然光照下,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给自然光照的50%时,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至自然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4)分蘖的发生和水分有关 在分蘖发生时需充足的水 分。在缺水或水分不足时,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此外,分蘖还和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本 田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当全田有 10%的苗分蘖出现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时,称为 分蘖盛期。到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等时,称为有效分蘖终 止期。以后称为无效分蘖期。全田分蘖数达最多时,称为最高分蘖期。 (二)叶的生长 水稻叶片的生长,前3片叶在分蘖前出生,最后3片叶在长穗期长出,其余的叶片都是在分蘖期生长。水稻主茎叶的多少,不同品种叶片数不同,一般早熟品种主茎有12一13片叶,中熟品种有14一15片叶,晚熟品种有 16一19片叶。分蘖前3片叶的生长,每3天左右长出 l片叶。 分蘖期叶片的生长,每5天长l片叶。拨节以后叶片的生长, 每7—9天长l片叶。叶片大小、长短有不同,中熟种以倒4叶最长,早熟种以倒3叶最长。叶片寿命长短有差别,早生 l一3 叶,寿命仅有10—20天,以后随叶位上升,寿命遂渐增长,剑叶寿命最长,可达50—60天左右。 (三)根的生长 分蘖期也是根生长的主要时期,凡是从茎节上长出的根,称为第一次根,第一次根上长出的分枝根, 称为第二次根或第一次分枝,以后还可以长出第三、四次根。 水稻所有的节都有发根能力,随叶片的出生,一节一节地向上发根。一般发根和出叶相差3个节位,分枝根的发生,又依次递减一个节位。水稻的根有通气组织,这种通气组织和茎叶中类似组织相通连,成为地上部向根输送氧气的途径,使水稻在 淹水缺氧情况下仍能生长。水稻根系发育和土壤中水、肥、气、热等状况关系密切。如水稻根的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 30℃,超过35℃生长受阻,低于15℃生长减弱,低于10℃停止生长。 四、长穗期的生长发育(拔节至抽穗) 水稻生长发育到分蘖末期,便开始茎秆节间的伸长(拔节)和幼穗分化,直到节间伸长完毕,幼穗长至出穗为止,称为长穗期。水稻这一时期营养生长和生殖同时并进,一方面完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时幼穗分化发育,形成生殖器官。 (一)根茎叶的成长 1.根的成长 水稻在分蘖期由各节上长出不定根,到拔节这个时期只有上部节位上还在继续生出不定根外,主要是从不定根上长出分技根。这种根向下深扎。到抽穗期根的分布成为倒卵形。总根量达最高峰。 2.茎秆的成长 水稻拔节以后,地上部的几个节间伸长, 成为明显的可见茎秆。不同品种,其伸长节不同,早熟品种伸长一般3—4个,中熟品种伸长节一般5—6个,晚熟品种伸长节一般6—7个。节间的伸长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根据它可以促使基部几个节间在伸长期加强管理,使之短而粗壮抗倒伏夺高产。 3.叶的成长 水稻到了分蘖末期进入拔节之后,叶片由5天左右长 l叶,变为每隔7—9天才长1叶;寿命也延长了, 穗期的叶达40天以上;而且叶层分工明显。上层叶制造的养分主要向生长中心幼穗输送,下层叶制造的养分主要供节间和根系生长。叶面积和群体要适宜,如过早封行,会影响茎秆、 节间粗壮,根系活力早衰,结实不好。封行过晚,叶面积过小, 养分制造得少,积累得少,亦会影响壮秆大穗。一般以掌握剑 叶露尖封行比较合适。 (二)幼穗分化发育 水稻穗属圆锥花序,有一主梗叫穗轴,穗轴上有节,叫穗节,最下一个节,称穗颈节。穗节上长分枝,称一次枝梗。再分枝长二次枝梗。由一次及二次枝梗上长小枝梗,末端着生小穗(花)。稻穗分化过程可划分若干时期,而且划法不一,比较简明的划法介绍于下。 1.枝梗分化期 包括第一苞原基分化、一次枝梗分化和 二次枝梗分化三个时期。第一苞原基分化期,指在生长锥的基部,剑叶原基上方,形成一个环状突起,便是第一苞原基。是幼穗分化的标志。第一次枝梗分化期,生长锥膨大并出现横纹; 从下向上分化出各一个一次枝梗原基突起,第一苞处长出白色苞毛,标志一次枝梗分化终止。第二次枝梗分化期,在一次枝梗原基两侧出现二次枝梗原基突起,顺序与一次枝梗相反, 自上而下进行。二次枝梗分化结束时,幼穗全部被苞毛所覆盖。幼穗长0.5一1.0毫米。 2.小穗分化期 包括小穗原基分化和雌雄蕊形成两个时期。当上位的一次枝梗顶端出现护颖及近化小花外颖原基突起时,为小穗分化始期。接着分化出内、外颖原基。当雌雄蕊原基出现时,进入雌雄蕊形成期。分化的顺序由顶向基部发展。一个枝梗则顶端小穗先分化,然后由基部向上分化。 3.减数分裂期 包括花粉母细胞形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 分裂两个时期。即从花药内花粉母细胞的发育充实,减数分裂,四分体形成的全过程。小穗向有效和退化两极发展,退化小穗停留在雌雄蕊形成阶段,成为败育小穗或颖花。 4.花粉充实完成期 这时穗长定型,小穗达全长,主要是花粉粒的内容充实,花粉变成黄色,内、外颖全部变绿,雌雄孢子全部发育成熟,稻株开始抽穗开花。 (三)幼穗分化田间鉴定 1.根据常年出穗期推断 幼穗开始分化,大致在出穗前 30—35天,二次枝梗分化大致在出穗前20—25天,减数分裂期,大致在出穗前10一15天左右。因品种、地域及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2.根据拔节情况推断 自上而下第五节间伸长时幼穗开始分化,第四间伸长时小穗分化,第三节间伸长时减数分裂, 第二节间伸长时花粉粒形成及出穗期。 3.根据幼穗及小穗长度推断 当幼穗长达0.5一1.0毫 米,幼穗为苞毛所覆盖时,为二次枝梗分化期。幼穗长5—10毫米时,为雌雄蕊形成期。幼穗长1.5—4.0厘米时,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当幼穗及小穗达全长一半左右时,为减数分裂期。幼穗及小穗接近全长时,为花粉内容充实完成期。 五、结实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从出穗到成熟的过程叫结实期。这一过程约30—55 天,不同品种天数不同。 (一)开花授精 水稻幼穗自剑叶叶鞘中伸出,叫抽穗。一穗全部抽出约需 3—5天左右。全田有10%的稻株抽出叶鞘一半时,为始穗期。 有50%的植株出穗,为抽穗期。有80%出穗时,为齐穗期。穗 顶小穗露出剑叶叶鞘1—2天就开花。开花的顺序和小穗发育 的顺序相同。就一穗而言自上而下。就一枝梗而言,先顶端然 后自基部向顶端。每朵花自开颖、裂药、散粉、授粉后花药吐出 颖外。每朵花自开放到关闭1—2小时。一般每天上午9一10 时开花, 11—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开花最适宜温度 为30—35℃,最低温度为15℃。一个穗开花需5—8天左右, 授粉后约2—7分钟花粉发芽,伸出花粉管,沿柱头进入子房, 约30分钟,到达胚珠,钻进珠孔,进入胚囊,花粉管先端破裂, 放出两个雄核,一个雄核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一个大核,即胚 乳原核。一个雄核进入卵细胞内,进行授精,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一般开花后9一18小时完成受精过程。 (二)灌浆结实 1.子粒形成 子房受精后第 l天就开始伸长,在开花后6—7天,米粒即可达最太长度,此时胚的各器官也大体完成, 开始具有发芽能力。8—10天,米粒达最大厚度。米粒鲜重开花后10天内增长最快,在25—28天达最大值。米粒干重增加高峰期在开花后15—20天,开花后25—45天达最大值。 2.子粒成熟 水稻子粒成熟,一般分为乳熟、蜡熟、完熟几个时期。一般开花3—5天进入乳熟期,这时子粒中有淀粉沉积呈乳白色。在此基础上,白色乳液变浓,直至成硬块蜡状, 谷壳变黄,称之为蜡熟期。在蜡熟后约7—8天进入完熟期,这时米粒硬固,背部绿色退去呈白色,水稻一生至此结束。
个人分类: 我读|5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兒童和年輕人不宜素食?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1-5-8 08:16
曾教授說: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在成长中的儿童及智力、体力消耗巨大的年轻人中不宜提倡素食,因为缺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等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不利。 ========== 這其實是沒有道理的說法。 素食並不等於缺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 制定一套具有充足營養成份的素食食譜不是那麼難的。 對待素食,坊間充滿了誤解和偏見。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250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于树木功能结构模型:调试一棵树后的感想
热度 2 kangmengzhen 2011-5-4 17:58
关于树木功能结构模型:调试一棵树后的感想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对于树木的意义超过作物,源于树木的结构对其生长影响非常明显。难怪最初的功能结构产生于树木的建模了。而有意思的是,功能结构模型却盛行于作物建模,究其原因,一是作物的结构相对简单,容易上手;二是作物的数据较易采集;三是常被用于结构模拟的L系统本来就不适合做树木建模。 如果说植物是自然的语言,那么结构是植物的语言。我们所观察到的树木外形,是一定遗传背景的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发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不同阶段的树形作仔细的观察,是难以模拟其生长过程的。这在用青园软件中调试树木时感受颇深。 而更是有深刻体会的是树木功能和结构的相互影响。以获得期望的树木直径为例。树木有径向生长(二次生长)。而用于径向生长的生物量与总的可用生物量以及分配于二次生长的生物量有关。增加对二次生长的生物量分配可增加直径,而增加过多则抑制了叶子的生长,使得总的可用生物量减少,反而减少了主干直径。另外一个例子是分枝数量。分枝既是源(叶子提供生物量)又是竞争生物量,而分枝对于获得期望的树形非常重要。 所以我认为,植物模型的功能之一,就是给了我们一幅观察植物的眼镜,通过它感受自然之和谐。 分享一下调试的树木。 青园_Tree1 青园_Tree2
6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