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教育

相关日志

[转载]北大校长:北大不培养技术专精而格调低下人物
yanjundu 2013-11-6 17:08
北大校长:北大不培养技术专精而格调低下人物 王恩哥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既拥有巨大机遇,同时也面对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造福大众,改善了医疗服务,提高了生活水平,加速了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人类依然被战争和灾难的阴影所笼罩——核扩散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泛滥,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冲突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远没有摆脱仇恨、贪婪、自私、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梦魇。 在汹涌的世界大潮中,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重新回到全球舞台的中央。毋庸置疑,中国是否能够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现代的国度,一个地球村里负责任的成员,对世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机遇和挑战呼唤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们深入了解并热爱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他们具备建立在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之上的远见卓识;他们怀有高贵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中国大学,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新一代领军人物的使命,而北京大学这所中国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正是其中之一。 北大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她始自清朝的京师大学堂,在二十世纪初转型为现代的研究型大学。自诞生以来,她既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变革的有力推动者,又是一座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北大老校长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约翰·米尔斯的《自由论》,为中国的思想启蒙铺垫了道路。蔡元培校长是奠定整个中国现代教育基本理念的巨匠,他点燃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火炬,为一代代北大人薪火相传。蔡元培和胡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北大人,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猛烈的冲击,照亮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北大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重要领袖人物。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建立了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所,强力地推动了学术研究。当前,北大依然挺立改革开放的潮头,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在北大,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志存高远。领军人物与技术型人才有着质的不同:领军人物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在一个实用主义充斥的世界里,北大始终坚持个人成功与理想主义完美结合的理念。北大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技术专精而心胸狭窄、格调低下的人物。在我们的教育目标里,除了对学生进行具体学科领域的扎实训练外,还非常注重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历史的广度和哲学的深度来思考各种问题。 我们坚信综合的人文通识教育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北大从人文、社科到科学技术的全部领域,都汇集一流的学者执教任课,为我们进行全科综合性通识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艺术对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素质,综合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同样是现代公民,特别是领军骨干的立身之本和思维之基。现代科技知识使艺术家、作家、律师、社会科学家更加富于想象,通过量化的手段更深入地理解人的本性。因此,我们在坚持人文通识教育的同时,还大力推行数、理、化、生物、信息等科学的综合教育。 如此深广多样的培养需求带来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避免过度紧张带来的厌学情绪,如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自由地探索,深入地思考,甚至无忧无虑地想象?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一样,我们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一直在认真地探索和尝试:第一,课程需要更新和重组,变得更有效率;第二,科学与人文教育需要形成交叉融合的一个整体;第三,诸如互联网、互动学习软件、开放课程等新的方法应该被用以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很难且工作量很大的工作。所幸的是,北大的师生对综合的人文科学通识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各种教学方法实验百花齐放。 诸多实验中的一个,就是我们对推进办学国际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中国要融入地球村,世界也要了解、尊重和接受中国。那么,对话和交流就是第一步。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人类灿烂多样的文明,而且为师生提供了大量出国访学的机会,北大60%的学生,90%的老师都有国外访学或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北大面向全球争取优秀师资,招收优质生源。以2012年为例,北大有1000多名外国专家授课,2000多人次的国际专家交流,2400多名国际学生在攻读学位,6000多名国际学生来做非学位访问学习。目前,北大的计划是把燕园变成国际优秀学者、研究人员、创业者云集的家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正在为中国和国际学生建立一整套的英文课程体系。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和实验是改革创新的基本形式,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于是,我们创办了元培学院,作为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在这里,我们大胆尝试招生、综合培养课程、通识教育等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世界和中国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北大正在不断地改革前行,立志尽快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顶尖高校。 世界的舞台风云激荡,我们希望北大培养的“船长”,能在汹涌的世界大潮中带领舰队破浪前行。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2007),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8-2009),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2009-2013),现任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理特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原标题: 世界大潮中中国大学需乘风破浪)
个人分类: 教育沉思|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的问题也许是出在大学上了!”
热度 3 Bobby 2013-10-26 06:23
“全国各地我都去过,还是海南好!” “美国人都吃转基因食品一二十年啦,一点事儿也没有!” 还是那位东北哈尔滨的老者。 老人跟我聊到中国的教育问题。老人说:“美国高中生的水平跟中国的初中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为什么大学一毕业,中国的学生就不如人家美国的学生了呢?” 老人停顿了一下,说:“中国教育的问题也许是出在大学了!你看,那么多中专、大专都纷纷升级成大学,很多什么也不是的普通教师都突击晋升为教授,中国的大学教育能好嘛?” 我说:“你说的颇有几分道理。”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92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凤凰大视野: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热度 1 Julia87 2013-10-24 21:50
每个调查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令人深思,值得看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 虽然很多地方让人觉得失望,甚至是绝望,但在乡村、在最底层,仍有一群有梦想的人在默默努力,是他们向上的不屈的灵魂点燃了孩子们梦的希望,以个体的希望点燃了社会的燎原之火。但是,志愿者的力量是微薄的,希望看到政府能真正重视教育并大力资助教育改革的那一天。 感谢徐磊推荐了这么好的视频,也希望他的教育梦想能早日实现。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一): http://v.ifeng.com/history/wenhuashidian/201309/01d6c3e6-3612-48c5-bb86-b9d67a2b99a4.shtml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二):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9/01d3a09b-8cb1-40c1-84e7-60a355c8d7d3.shtml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三)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9/0175894a-92c6-4016-a443-cf6f42fd813b.shtml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四)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9/010e58d1-cbac-42e2-9813-da6670a6a1d1.shtml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五)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9/01304ec7-6193-46dc-b12e-2302cbf97509.shtml 相关链接: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http://v.163.com/special/justice/ 上课记-王小妮.pdf
个人分类: 与你分享|22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李迪华谈中国教育的六大本末倒置现象
sdzjh870 2013-10-16 12:56
北京大学李迪华:中国教育的“关系倒置”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悠久的尊师重教的传统,《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讨论教育、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器”等脍炙人口的语言都出自《论语》。唐朝理学家韩愈进一步发扬归纳出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教育第一个被倒置的关系就是“师生”。表面上我们承认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实际工作中学生这个主体都被放在了次要的、从属的、依赖性的位置。主体的权利基本已都被悄悄地掠夺。结果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何时何地和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一例,很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拿到各门课程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证书。结果是,那些课程学习任务重,要求严格的老师在教学评估中会被学生给低分,而有学生不能按期拿到学位证书,着急的是他的指导老师,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首先会被认为是老师指导不力!中国高校执行学分改革近20年,但转专业学习、跨学科学习者很少,也很少有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主体没有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总是安于接受既定的安排,很少有为了自己的兴趣,为了自己制定的目标挑战自身智力和体力极限的。 既然主体不把自己当主体,那么谁是主体呢?第二个中国教育中被倒置的关系是“父母与儿女”。“父母比孩子着急”是中国教育普遍现象,无论贫富,倾一家之力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几乎是一切家长的宏愿。孩子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家长安排好的,孩子的表现只是为了给父母巨大投入所期待的回报以一个满意的回馈,更是为了赚取父母更大的投入,而这些投入不少时候超出了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真正让孩子通过教育成为“人”所需要的错误、失败、挫折,则是满怀望子成龙、望儿衣锦还乡抱负的父母所不能接受的。我们的教育是地地道道的“避错教育”,而不是“发现教育”、“试错教育”。所以传授已形成的知识方法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方法教育、思维方式的教育、知识创新的教育模式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实际操作中被家长和学校、老师淡化,甚至被忽视。 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热衷教育,这是因为我们有所谓的“尊师重教”之文化,所以第三个被倒置的关系是“知识与文化”。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有几位中国著名高校的校长居然不同意“怀疑一切”这个在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的科学和知识思考方法,理由是中国传统博大精深,我们有自己的思维体系。大家是学习工程学科的,我们的工作成果被群众使用,但我们的城市中有大量“有文化没知识”实际是“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工程。有一次儿子问我:“爸爸,什么是‘有文化没知识?’”我说:“就是这些工程被说成是体现传统文化,但却违背了今天的科学知识要求。”“那他们没读过书吗?”“当然读过。”我说:“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但他们用传统文化代替知识思考。”“那传统文化不好吗?”儿子紧追着问。我说:“只是把它们当成文化,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但把它们强加给今天的人类,就不好了。”儿子说:“哦,我知道了。” 我不知道我儿子是否真的懂了,但是我要说第四个被倒置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太过推崇,达到了对如何创造现代文化、当代文化几乎不闻不问的境地。为什么近100年来,我们不努力创造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现代文化?因为我们沉溺于文化传承、知识传承,而不习惯于创造知识。所以我要讲的第五个被倒置的关系是“传统知识与创造知识”。很多时候,我们对老师总是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来证明什么,但英国哲学家培根却说“你并不能教给人们什么,你只能帮助人们去发现”。发现什么?未知的知识!解什么惑呀?告诉学生们“不逾规矩”的答案!这样的教育使我们不可能把创造新的知识、尊重知识创造者放到关键位置当成一种文化,我们不愿挑战权威,我们不愿听从心灵的呼唤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创造新的知识。 那么麻木的心灵被什么左右了?被市场和高经济回报的技术学科和管理学科所左右了。这些学科专业包括如工程、设计、MBA、MPA等。尽管这些学科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地位远不如物理、数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但在实际社会中却受到热捧。 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倒置的关系是“应用学科专业与研究性学科”,或者说是“应用知识与创造知识”。一些需要跨学科背景的职业性教育的研究生专业放到本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工商管理,它基本上是高校最热门的专业,远远超过经济学。实际上这个专业不应该是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本应面向的是有管理经验的学生。而创造知识的学科专业,总是被放到次要的实际被忽视的位置。由于我们不懂得创造知识比应用知识重要,因此从骨子里缺乏对知识创新的尊重。缺乏对知识创新的尊重,不仅仅是人们心安理得地使用和购买盗版软件;更加严重的是,我们也不可能尊重创造知识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尊师重教,实际上只是表面文章,是无源之水。 (作者为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该文为作者在纪念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暨深圳大学建校25周年中外教育与管理创新研讨会上的发言) 《科学时报》 (2009-1-9 A3 周末评论)
个人分类: 国外教与学|1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发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作者
MedXia 2013-10-15 12:29
从人人网上看到的,也算是对最近离开港大选择北大的刘同学的历程的一个很好的回应。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作者: AIESEC 威海 分享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郑人元写完的一篇日志。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 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 ,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 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 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 (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 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 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 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 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 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 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 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 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 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 !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 包容 二字。 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 ,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 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 我 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 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 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 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活着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性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
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早恋”能拯救中国教育 激发各种潜能
twhlw 2013-10-6 15:53
信源:村山宏博客 “如何才能改变应试教育?”。我在日经中文网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章中曾指出填鸭式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导致创新型产业难以出现。随后有读者提出,“这种事儿谁都明白。那么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呢?在其他小孩全都接受填鸭式教育的情况下,如果仅仅让自己的孩子不去接受那种教育,在中国就考不上大学了!”此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标准答案不外乎“如果全社会都重视独创性,最终教育将发生改变”。中国儿童由于对长时间学习和死记硬背感到疲劳,上大学后就将丧失对学问的兴趣,但美国的儿童在高中之前基本不怎么学习,因此并未厌倦学习。美国人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始努力学习,结果不断获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美国社会对独创性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而不采取死记硬背等犹如苦行般的学习方式。 不过这次打算提出其他解决方法。听起来或许有点不靠谱,但我依然要提出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少男少女的恋爱感情。喜欢异性的情感将让人的内心更加丰富,可以激发各种潜能。虽然不知道这对改变应试教育的问题是否有直接作用,但通过喜欢异性,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之外的价值。 女孩在进入小学高年级,男孩在进入中学后,就会开始在意异性。在这个年龄段,儿童最大的关注点就是恋爱。在美国和日本,少男少女们把学习扔在一边,每天都在因为恋情而喜悦、烦恼或悲伤。恋爱本身还具有情操教育的效果,而笔者更加关注的是“希望获得异性青睐”的心理。我在上中学时,每天都在拼命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喜欢的女生的注意”。 并非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受欢迎”,具备魅力也是必要条件。当然,美男美女最受欢迎,但也不限于此。在日本,受学生追捧的是体育运动员。每当举行棒球和足球比赛,选手都会被很多女孩众星捧月般围起来。而男学生也会为了观看女子排球队的美少女而涌向球场。 有些人不但学习成绩良好,而且热衷于体育运动。如果将运动花费的时间用于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但是这些学生还是热衷于体育运动,这是因为即使学习好也不会获得女孩子的青睐。“要是不搞点体育运动,女孩子就看不上啊”,动机不纯地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不在少数。 与体育选手同样受女孩子欢迎的是“具有音乐天赋的人”。一到校园文化节,就会有一群男学生拿着电吉他,热情地演唱“The Ventures”、“The Rolling Stones”等乐队的歌曲。而女学生则发出尖叫声,为之狂热不已。在成为高中生后,“会画画的人”也开始受欢迎。如果能用漫画和插图制作海报,就会被称为“可爱”,备受异性青睐。 《星》这首日本歌曲在中国也是耳熟能详。这首歌的创作者是在中国的音乐学校任教的歌手谷村新司。谷村多次在电台的脱口秀节目中说过,他小时候长得很胖不受女生欢迎,所以一门心思玩吉他。谷村因过分专注于音乐而荒废了学业,大学也中途退学了,不过如果他当时只顾埋头学习就不会创作出名曲,这对于日本音乐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森鸥外(1862~1922)是奠定日本近代文学基础的着名小说家。他也是陆军军医,并做到了军医的最高职位军医总监。另一方面,森鸥外以留学德国时的一段悲伤恋情为基础,创作了小说《舞姬》,深受年轻人追捧。如果没有年轻时的热恋经历,森鸥外也只不过是一位严肃的军医。如果没有森鸥外的小说,日本的文艺繁荣无疑将来得更晚。 恋爱会耽误学习,忙于恋爱就没心思学习了。不过,正是因为开始在意异性,才会正视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强项,从而释放学习以外的才能。恋爱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安和苦恼,也会存在危险,不过如果得到升华将会产生艺术。 听了笔者的观点,想必会有人大发雷霆吧。或许会批判说“中国和日本、美国的社会观念不同,少男少女谈恋爱是不道德的”。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动机不纯地和异性交际与恋爱是不同的。日本曾经和中国一样对男女关系非常苛刻,不过后来逐渐成为珍惜爱情的社会。中国也一定会改变吧。 下面说说我自身的经历吧。我小时候成绩不好,身体弱所以不擅长运动,一样乐器也不会,尝试着画漫画也画不好。所以理所当然的不受女孩子欢迎。虽然笔者毫无特长,但是唯独喜欢写文章。大学时代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法律,整天只知道写诗和小说,不过写的东西毫无艺术价值。将自己写的诗和小说送给喜欢的女生,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成为周围人的笑柄。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日本经济新闻的招聘考试中,我因为一篇讲述爱慕中国女生的文章被录用为记者。考试中根本没有涉及经济学的知识,如果我只顾埋头学习,肯定当不成记者。多亏了年轻时候的爱恋之心,我才有今天。
2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师不读书何以成了中国教育的宿命?
twhlw 2013-10-4 23:22
信源:王贵成博客 中国的国民阅读率近些年一直在持续走低,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读书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呢?让人好笑的是,在这些有识之士中,有不少人是教师。他们平时无心读书,也不爱读书,自身没有为国民阅读率的升高做出任何贡献,而今还能摆出一付痛心疾首的忧国忧民模样,实在是难为他们了。我虽然嗜好读书,但对不爱读书的同事们不敢有丝毫的不恭,在轰轰烈烈谈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教育时代,不读书正是校园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而教师也不需要读书,这近乎成了一种宿命的存在。 应试教育比拼的是教师严防死守的功夫,根本不需要读书的智慧。应试教育讲究的是“吃得苦中苦,方能分数高”,学生吃苦是自然之事,就连教师只要能吃得严防死守的苦,也是一份吃苦一份收获。有一段手机短信生动地写出了教师的悲苦:起得早的,是教师与拾破烂的;睡得晚的,是教师与美容院的;吃不好的,是教师与要饭的;整天挨整的,是教师与犯了案的。应试教育要想出成绩,就必然要求教师早起晚睡,胡乱吃喝,然后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学生从早到晚呆在学校,教师就得从早到晚守在学校,抓时间挤时间不让学生成为有闲阶层,这是各地应试成绩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不二法宝。现时的教师,搞管理的成了苦力工,就是代课的,备课时把参考书上的东西搬到备课本上,成了搬运工;课堂上,一路播放多媒体,成了播映员;即便是考试评讲,不过是把标准答案鹦鹉学舌一遍,成了录音机。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根本没有创造性可言,没有智慧的闪耀,自然不需要用读书来充实提高教师了。 应试教育管理者的一个管理真谛是,要想出应试成绩,必须千方百计延长教师的劳动必要时间,恨不得把教师的一天24小时全都霸占到学校里,双休日变成单休日甚至不休日还嫌时间不够用,那儿敢鼓励教师读书呀!教师读书是要花大量时间的,那会占用出应试成绩的多少时间啊!须知,时间就是学生的分数,时间就是学校的生命,时间就是校长的政绩。因此,在应试教育主宰一切的中国学校里,教师读书几乎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教师本人也成了另类,在学校里要风没风要雨没雨,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学校里的读书精神就这样慢慢地丧失殆尽。 让应试教育管理者感到不安的是,教师一旦读书,就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思想,不再与应试教育保持同步一调,而是搞什么标新立异的教改。比如王泽钊,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新颖至极,开辟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途径。十几年来,他通过博览群书扩展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基本上不用国家的统编教材,往往只在开学三周内就将教材有选择地讲完,余下的时间都讲自己为学生精选的文章(后来他用这些多年积累的文章编写成了一本150万字的自编教材);他的语文课居然还细分出了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好几种;考试方式也和别人大为不同,尤其是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例如诗歌鉴赏,学生所答能自圆其说就行。靠着这种天马行空般的授课方式,王泽钊带过17届高三毕业班,而且所带班级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但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老师,却不被世俗社会接受。不但有家长直接打电话给校长:“从未见过这样不重视课本的老师!”还有学生写“匿名信”向校长反映他“不负责任”,更有校领导认为:他不依靠教材,很多学生在课后无法复习;而且更可怕的是他语文教学组的同事。一位与他共事的老教师在校长面前老泪纵横地评价他说:“他这是在误人子弟啊!我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要求,不能让这样的人教学。”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即使学生再喜欢他,王泽钊还是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2000年学校搞竞争上岗,让各学科组自己投票,王泽钊落了个差点下岗的结果,最后被“降岗使用”。要强的王泽钊“觉得窝囊”,再也无法在官办学校里呆下去了,最后以“不适应学校环境”为理由,递交了辞职报告,无奈地到外面去应聘民办学校。 更让应试教育管理者感到害怕的是,读书多了的教师,看什么也不顺眼,动辄就犯上作乱。有的教师在网上随便批评校长。常州市知名高级中学的一位特级教师高老师,在网络上竟然跟帖了一首抨击校长的打油诗(内有“教学管理一团糟,自由落体往下掉”等词句,批评时任校长邹平对学校疏于管理,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如果不让这个教师陷入点“麻烦”,他还真不知道校长头上长几只眼。高老师接连两天被带到派出所询问跟帖之事。随后,当地教育局找高老师谈话,说他在网上批评校长不对,并要高老师写检讨,被高老师拒绝;最后,由武进高级中学被调到偏远的三河口中学任教。(2010年8月25日《新华网》) 还有一个人们不愿提及的现实,那就是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二十多年,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师,这些教师早就对读书失去了兴趣,或许根本就不知读书为何物。应试教育只在分数上竭泽而渔,对语文课上的优美文章按照考试中的标准答案施以解剖式的分析,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政治历史课上老师成了主旋律的传声筒,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所谓的知识剩下的只是残羹冷炙,这样的课堂学习言传身教,不但没有教给学生读书的能力,而且极大地败坏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这样的学生日后不幸当了老师,这样的老师再如法炮制出一样的学生,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老师哪个还去读书啊?哪个还有读书的兴趣与能力呢? 不过,话说回来,教师不读书的好处还是有的。极大地方便了各级应试教育者的管理,使教师们能为中国应试教育走上登峰造极的境界而鞠躬尽瘁。 教师不读书就这样成了中国教育的宿命。学校本来应该是读书的地方,而今教师带领学生坚决不读书,世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1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早恋”拯救中国教育
热度 1 lzxun123 2013-10-2 07:47
“早恋”拯救中国教育 作者村山宏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村山宏为日经中文网撰稿:“如何才能改变应试教育?”。我在日经中文网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文章中曾指出填鸭式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导致创新型产业难以出现。随后有读者提出,“这种事儿谁都明白。那么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呢?在其他小孩全都接受填鸭式教育的情况下,如果仅仅让自己的孩子不去接受那种教育,在中国就考不上大学了!”此后,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标准答案不外乎“如果全社会都重视独创性,最终教育将发生改变”。中国儿童由于对长时间学习和死记硬背感到疲劳,上大学后就将丧失对学问的兴趣,但美国的儿童在高中之前基本不怎么学习,因此并未厌倦学习。美国人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开始努力学习,结果不断获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美国社会对独创性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而不采取死记硬背等犹如苦行般的学习方式。  不过这次打算提出其他解决方法。听起来或许有点不靠谱,但我依然要提出建议:应该更加重视少男少女的恋爱感情。喜欢异性的情感将让人的内心更加丰富,可以激发各种潜能。虽然不知道这对改变应试教育的问题是否有直接作用,但通过喜欢异性,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之外的价值。   女孩在进入小学高年级,男孩在进入中学后,就会开始在意异性。在这个年龄段,儿童最大的关注点就是恋爱。在美国和日本,少男少女们把学习扔在一边,每天都在因为恋情而喜悦、烦恼或悲伤。恋爱本身还具有情操教育的效果,而笔者更加关注的是“希望获得异性青睐”的心理。我在上中学时,每天都在拼命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喜欢的女生的注意”。   并非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受欢迎”,具备魅力也是必要条件。当然,美男美女最受欢迎,但也不限于此。在日本,受学生追捧的是体育运动员。每当举行棒球和足球比赛,选手都会被很多女孩众星捧月般围起来。而男学生也会为了观看女子排球队的美少女而涌向球场。   有些人不但学习成绩良好,而且热衷于体育运动。如果将运动花费的时间用于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但是这些学生还是热衷于体育运动,这是因为即使学习好也不会获得女孩子的青睐。“要是不搞点体育运动,女孩子就看不上啊”,动机不纯地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不在少数。   与体育选手同样受女孩子欢迎的是“具有音乐天赋的人”。一到校园文化节,就会有一群男学生拿着电吉他,热情地演唱“The Ventures”、“The Rolling Stones”等乐队的歌曲。而女学生则发出尖叫声,为之狂热不已。在成为高中生后,“会画画的人”也开始受欢迎。如果能用漫画和插图制作海报,就会被称为“可爱”,备受异性青睐。 《星》这首日本歌曲在中国也是耳熟能详。这首歌的创作者是在中国的音乐学校任教的歌手谷村新司。谷村多次在电台的脱口秀节目中说过,他小时候长得很胖不受女生欢迎,所以一门心思玩吉他。谷村因过分专注于音乐而荒废了学业,大学也中途退学了,不过如果他当时只顾埋头学习就不会创作出名曲,这对于日本音乐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森鸥外(1862~1922)是奠定日本近代文学基础的著名小说家。他也是陆军军医,并做到了军医的最高职位军医总监。另一方面,森鸥外以留学德国时的一段悲伤恋情为基础,创作了小说《舞姬》,深受年轻人追捧。如果没有年轻时的热恋经历,森鸥外也只不过是一位严肃的军医。如果没有森鸥外的小说,日本的文艺繁荣无疑将来得更晚。 恋爱会耽误学习,忙于恋爱就没心思学习了。不过,正是因为开始在意异性,才会正视自己的内心,发挥自己的强项,从而释放学习以外的才能。恋爱或许会让人感到不安和苦恼,也会存在危险,不过如果得到升华将会产生艺术。 听了笔者的观点,想必会有人大发雷霆吧。或许会批判说“中国和日本、美国的社会观念不同,少男少女谈恋爱是不道德的”。不过,我想强调的是动机不纯地和异性交际与恋爱是不同的。日本曾经和中国一样对男女关系非常苛刻,不过后来逐渐成为珍惜爱情的社会。中国也一定会改变吧。 下面说说我自身的经历吧。我小时候成绩不好,身体弱所以不擅长运动,一样乐器也不会,尝试着画漫画也画不好。所以理所当然的不受女孩子欢迎。虽然笔者毫无特长,但是唯独喜欢写文章。大学时代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法律,整天只知道写诗和小说,不过写的东西毫无艺术价值。将自己写的诗和小说送给喜欢的女生,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成为周围人的笑柄。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日本经济新闻的招聘考试中,我因为一篇讲述爱慕中国女生的文章被录用为记者。考试中根本没有涉及经济学的知识,如果我只顾埋头学习,肯定当不成记者。多亏了年轻时候的爱恋之心,我才有今天。 文章来自: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special1/6672-20130930.html
个人分类: 博览|1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听了国际名校公开课,才感觉中国教育不是一般的落后
热度 1 chemistryche 2013-9-26 14:05
今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听了一下网易公开课里面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人性的哲学与科学》前二课,有如下感觉: (1)特别重视经典文本的阅读,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原著等; (2)充分使用案例,让学生大脑活跃起来; (3)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使用固定教材,只是一些材料的组合(书籍或论文),偶尔会联系最新的研究论文来组织教学; (4)教师上课轻松活泼,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拥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我们经常听到“要与世界接轨”,“要有国际视野”,“需要洗洗脑”如此等等,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出国机会的人来说,怎么办呢?多听网易国际名校公开课或者TED未尝不是一个便利的办法。
2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借外国人的眼和口说中国学生与中国教育
lxj6309 2013-9-26 09:57
网络红人北语俄籍学生会主席:同学你为何这么急 2013年09月26日 07:53: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我有话说 -- 分享到: 8   克罗索夫·大卫和他的学生会同事一起在操场上招新宣传。   近日,在北京语言大学社团招新现场,一名西方面孔的男生格外引人注目,他拿着喇叭混在中国学生堆儿里,卖力地喊着宣传口号。因为太帅,他引来许多人的驻足“围观”。他就是今年新当选的北京语言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来自俄罗斯北高加索的大二男孩克罗索夫·大卫。校学生会把他英俊潇洒的证件照放到网上,迅速走红,网友大赞他是“史上最帅学生会主席”。   一名外籍的“主席”能够带领身边的中国 同学 一起工作吗?   “学生会里的人各式各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并不在意他们为学生会工作的目的,只要大家一起把事情做成做大。”大卫自信完全有能力胜任校学生会的工作,他用标准的中国逻辑回答:“我相信愿意参与学生会工作的人都是有责任感有抱负的人。”   大卫具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曾在入学第一年创办俄罗斯学生会,组织过几次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他出色的中文表达能力也使他迅速在校园文化中崭露头角——曾参加CCTV汉语之星大赛,获得“十大汉语之星”称号;在2012年北京高校外国留学生辩论邀请赛中获得冠军;他还是一名北京旅游服务志愿者,参加过旅游卫视《畅游北京》节目录制。   大卫还是一个中国文化迷,13岁那年,他意外看到了一大段中国象形文字,一下子被吸引了,从此买来光盘自学,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毕业后他高分通过汉语初级水平考试,后来辗转来到中国,考取“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进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起先是在汉语学院(为外国人提供中文培训),一个学期之后,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的渴望,他毅然转入人文学院,与中文系的同学一起上《 中国古代文学 》、《当代文学》课程,一起研究“汉语言文学”。   相较普通中国学生,大卫更注重象形文字的内涵,他向记者讲起了“学习”和“习得”的区别:“你看这个‘習’字上面是鸟儿在拼命地拍打翅膀,所以鸟会飞翔是在生活中通过模仿习得的;而“學”字是老师在上面用教鞭打“儿子”,所以学习是通过后天刻苦的钻研领会出来的。他又拿“道”字举例:“‘道’字上面两点一横是阴、阳,下面是自然,三者交融产生智慧于“首”,你的脚跟着脑袋走,知行合一,就是道,道要符合自然的法则。”大卫自豪地讲述着。   他还在现场写下“鬱”、“鬥”、“國際”等多个繁体字。大卫说,自己平时喜欢使用繁体字,因为“繁体字保留了好多中国传统的智慧和思想。并不是说用简体字不对,但有些简得太离谱啦。比如‘皇太后’和‘博士後’怎么能是同一个‘后’呢?‘理髮店’和‘發现’怎么能是同一个‘发’呢?”   “我不希望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都忘掉,因为这不仅是中国的宝贝,更是全人类的遗产。”大卫认为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厚的社会,但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按照 中国传统思想 存在。   比如说在中文系的课堂上,大卫发现,老师在黑板上讲唐诗宋词,好多学生在下面拿着TOEFL或GRE词典背单词。大卫疑惑地问:“中国年轻人觉得不用学语文了吗?”   在校园里,他曾遇到一个女孩用英语和他搭讪,他礼貌地用中文回答:“对不起,我是俄罗斯人。”可对方坚持继续用英语说话,他很不爽:“难道长着西方面孔的就应该说英语吗?”   还有一次,他在北京的地铁上看见一位年轻妈妈和自己四五岁的孩子完全用英语聊天,当时就惊呆了:“这太不可思议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在中国啊。”他认为,热爱西方文化,梦想出国留学没问题,但忽视自己的语言就是本末倒置。   他也曾认真和中国学生探讨汉语词汇,但很少有人能给他讲清楚 汉语词组 背后的含义:“我问‘往往’和‘经常’的差别在哪里,中国同学告诉我这两者没有差别。”北语讲授高级翻译的老师告诉他,现在很多中国学生考不上同声传译的研究生并不是因为他们英文不够好,恰恰是因为他们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大卫深以为然。   “我听到很多青年讲‘爱国’,其实我觉得不管在哪里,爱国首先是看你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化了解多少。”他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人在出国之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这一点在他自己身上也存在。“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俄语词汇量太有限了。要是能回到中学时代,我一定会好好地上语文课,好好地学习俄罗斯文学。我现在认识了一个新的俄罗斯。”他以自己最崇拜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举例:小时候贵族家庭出身的普希金接受的是法语教育,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俄语并不好。后来他对民间创作产生浓厚兴趣,感受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并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我们所使用的现代标准俄语,就是由普希金予以修改完善的。”大卫补充说:“所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除了 语文学习 ,大卫发现系里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中文。“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中文系。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数学不好,不喜欢物理化学。我再问,那你将来有什么打算?又回答没有,不知道。”不只是中文系,很多中国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所学的专业,很多都是高考被动录取的结果。“你应该想一想。这个专业你可能不喜欢,可是有多少孩子想上这个大学这个专业,却没有机会,你不能辜负你的父母。”他还发现很多学生平常根本不学习,成天玩电脑、上网,临考前两周开始通宵备考:“如果就这样没有目标,不知为何而学,即使你自己不作选择,命运也会替你抉择。”   大卫还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过于关心自己的“前途”。很多学生一入学就备战出国考试,或者太在意所学的知识会不会考,太在意参加社团活动对找工作有没有帮助。“太着急了,中国同学,你为什么这么着急?”   “有人跟我抱怨现在工作太难找了,我问他你想找什么工作,他说想做律师,因为律师很赚钱。但是他都不了解律师的工作,怎么知道自己会喜欢这个职业呢?”大卫说在俄罗斯,大学生们选择学什么专业是基于兴趣,而不会是为了某个职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社会就会需要你,钱会自己来。”大卫笑着说。   “其实工作哪儿都难找,我觉得中国青年有很多机会。愿意就是一百个机会,不愿意就是一百个借口。”他说,“我的看法就是当前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追求回报。”
个人分类: 教育|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迟早要杀死中国人
热度 1 shehuiguanli 2013-9-22 10:59
中国的“奇葩”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迟早要杀死中国人。 举几个例: 1.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是 10 分错误的思维方法,一个中学不用,大学不用,以后人生都不用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教给小学生使用。更为可气的是,学生采用中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小学教师一律算错,为什么一个更先进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要算错呢?简直不可思议。 2. 某新闻报道: 第一,作家叶开经历女儿语文教育: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 认为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 题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 答案: “ 孔明和庞统 ” 。 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 “ 诸葛亮 ” 。学生问老师, “ 为什么不能是庞统? ” 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第二, 作家叶开谈“语文教学之痛”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打电话给编辑,质问: “ 哪儿来一个疯子在这儿胡说八道? ” 3.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问题必须用传统方法解决,用向量方法也算错 作者最近在研究高中数学教学,高中学习了向量和立体几何,采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简单而快捷,而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这一方法(无需用向量的坐标表示部分),因此,按照这一方法解决的立体几何问题,大多教师都认为错误的,理由是教材上没有这样的方法。 特别,高考的标准答案已经确定,是老师想得到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认可,还有“步骤分”,如果是老师都想不到的“好方法”,这样的方法不管多么优秀,是没有“步骤分”,并且很可能“不能得分”,更不要奢谈“步骤分”,这难道不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吗? 用两个字表达中国的教育:“死板”是再恰当不过了,要成为优秀学生的标准是:“必须死板”。这就是中国教育现状,这迟早要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扼杀掉。 中国教育必须改变,中国教育一定要改变。
个人分类: 中国社会管理|7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推行“标准教学方法”是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shehuiguanli 2013-9-2 20:41
中国教育一直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致中国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我们有幸走访乡村学校一些教师的教学,会发现很多教师连起码的教学常识都没有,教还不如不教。 即使城市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就是中国各类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理解正确与否不得而知。而一个教师从大学毕业(还有很多没有读过大学呢。),到一个成熟的教师,需要漫长的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师范学生几乎都是比较差的学生(特别是上世纪 80 、 90 年代),因为“好学生”一般都不会选师范院校。而这些“比较差”的学生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方法,难道通过探索就会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吗?即使有个别“好的老师”,探索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按照中国目前的教学管理体系,也很难提高中国整体教学水平。 那么,如何快速提高中国整体教学水平呢?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标准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标准教学方法” 1. 什么是“标准教学方法” 所谓标准教学方法,就是经过专家深入研究,找到教学某一知识“最优的”教学方法,并将这一方法编入“教学材料”,教师只需“照本宣科”,这样保证所有教师的教学过程都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从而快速提高中国整体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材料”即使学生自学,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吗? 为什么不存在呢?教学同一知识,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中一定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难道还需要说明吗?以前有很多人会说“各有优点”,根据最新理论,不会出现这一情况),按照这一方法教学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科学教学方法”,但是目前相对最好的教学方法。 3. 还有很多教师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怎么办? 真的吗?你说好就好吗?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 即使真有比“标准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方法(一定不会有很多,应该很少的),好呀,提出来呀,通过专家组评价呀,确实好一些,修改“教学材料”呀。 二.如何实施? 非常简单,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编入教学材料即可。需要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需要表达的内容,为什么不编入教材呢? 三.目前实施条件成熟吗? 目前是最成熟的时期。 第一,“标准教学方法”不是现在需要实行,是一直需要实行,只是由于中国教学思想的错误,一直没有实行而已,导致中国各地教学水平差异极大,同时带来太多社会矛盾。 第二,作者目前发明“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这是国际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的革命,利用这一契机,正是推动“标准教学方法”的最有利时期。 四.推行“标准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因材施教”? 你怎么这样呢?我说东,你说西。 “标准教学方法”,是指教学内容相同时采用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材料”(教学材料和对象)不同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两码事,为什么要扯到一起呢? 五.推行“标准教学方法”,有什么好处? 好处太多了,可以快速提升全国整体教学水平,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不同学校水平差异很小。 我也数不过来,还是自己想吧。 我国教学理论很多是错误的,或者是模棱两可的,或者是模糊的,需要尽快改变。
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事求是:中国教育的罩门
热度 4 arithwsun 2013-8-31 16:19
实事求是:中国教育的罩门 王永晖 毛主席为什么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因为,在中国,不实事求是的人太多。 否则的话,我们早“干”过日本了,日本人应该在智力上比中国聪明不了多少吧,但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很多方面,就是还追不上日本,现在还多了一个韩国。 那么,中国社会里,那么多不“实事求是”的人,乃至不“实事求是”的机制,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育,在其中有没有关系呢? 不能死读书,但是,现在倡导国学的人,像王财贵,他的教学方法下来,能让孩子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么? 我们几个家长组织的工作坊,为什么强调武术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武术能让孩子们“实事求是”,靠吹牛是没用的,手下见真章。 数学也是一样的,数学家从来不是大众舆论所能吹出来的。 中国人,在这些实打实的内容上,在这些真功夫上,倒底水平怎样呢? 首先,小孩子就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缺少这个精神,就没法子进入这样的领域了。 哲学专题 如何在等级社会中,保持“逻辑正确”和“诚实守信”之风 哲学之树-读书会讨论摘要 I II 知礼仪而仓禀足
个人分类: Book-W|298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教育机构为什么对“世界第一”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热度 10 shehuiguanli 2013-7-18 10:18
我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最先采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提出的思维方法,经过实践存在很大缺陷,后经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应用在教学中,多年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超乎想象。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素质,大大减轻学生负担。而提高学生成绩非常容易,3小时即可提高15-20分,针对高考学生开发了一个12课时的思维训练课程,一般学生可以轻松提高30分以上。 由于该“思维规律”由作者首创,远优于目前国际最科学的波利亚思维方法,因此毫无疑问“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是目前国际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世界教育的一次革命。 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优秀的教学法,我多次致信教育部、中央教科院,没有任何回复(我们的政府机构怎么了,对人民的声音总是保持“沉默”),后来我专程到教育部,连门都没有能进去(不让进)。 十分可笑的是,已经研究成熟的教学方法不采用,而国家为了“教学改革”(革命好,还是改革好呀?)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教学改革实验区”,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干;教育部宁愿盲干,也不不愿采用成熟的“教学方法”。 我一直不十分清楚其中的原因,最近看了两则报道,大概清楚其中一二。 其一,报道“全国教科办”以专家做摆设,操作课题,而不是以课题好坏做标准; 其二,中央教科院某院长,也是“全国教科办”主要领导,宁愿乱花教育经费,也不愿干一些实事。 在这些只希望从中捞取利益,而不愿为中国教育事业出力的人当道,有谁会真正关心学生的死活呢?有谁会在乎中国教学方法的好坏呢? 看来,我仅仅又是一个“杞人忧天”而已。​
106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医疗的投入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乌干达?
热度 2 周可真 2013-7-18 04:05
2 网易云南省昆明市手机网友(112.112.*.*)的原贴: 【你们爱国?谁来爱你们!】 中国GDP世界排名: 1978年 第15名, 1990年 第10名, 1995年 第7名, 2000年 第6名, 2007年 第4名, 2010年 第2名。 中国人均收入世界排名: 1960年 第78名, 1970年 第82名, 1980年 第94名, 1990年 第105名, 2008年 第106名, 2010年 第127名。 官民比例(纵向): 汉代: 1:7948, 唐代: 1:3927, 明代: 1:2299, 清代: 1:911, 1949年: 1:294, 今天: 1:28。 官民比例(横向): 印尼: 1:98, 法国: 1:116, 日本: 1:150, 美国: 1:187, 中国: 1:28。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世界平均: 5.1%, 发达国家: 5.3% ,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4.6%, 印度: 3.5%, 最不发达国家: 3.3%, 中国: 2.3%。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的中国,只用了占世界各国教育总开支的1.5%! WTO最底投入标准:5%, 世界经合组织: 8.4%, 美国: 13.9%, 瑞士: 10.9%, 中国: 4.5%。 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四)! 中国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乌干达! 【来源:《 中国教科院院长回应携妻公款出国:为节省开支 》,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3_bbs/940EDI9F00014JB5.html 】 博主按:未知上述网易评论所述是否确实,仅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4317 次阅读|3 个评论
智慧融通可应对(导致中国教育根本困难的)"三大瓶颈"
geneculture 2013-7-10 14:59
中国教育的根本困难实质上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困难,也是中国最大的难题即人口质素提升的难题。 "五十知天命"即:性命、生命、使命(融智在当今群英时代集知识之大成) 确立以 软件系统工程 为 龙头 ,以第六代第七代编程 语言系统工程 为 龙眼 ,以教管学用的 知识系统工程 为整个 龙身 ,来展开 融资与融智 的社会系统工程 优化实践 活动(这才便于对接 智慧融通的九级台阶 )。 顶层 出 高质量的论著 ; 底层 做 高效率的软件 (来贯彻实施 融智文化基因系统工程 涵盖软件、知识和语言三大工程,基于 中文棋盘 做 三类双语 协同编程语言 开发环境 和 三多网络 服务平台)。 提示 (中国教育的根本困难): "钱学森之问"须重视! "三个瓶颈之困"更不可轻视! (图10仅修订了高低端文字描述,其核心模型未做也无需做任何改变取自正式发表的) 文献: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理论探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硕士论文 文献综述涉及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 实践与理论及学科建制实际发展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模型建构涉及 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理论探新 的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笔者学... 知网空间 - cdmd.cnki.com.cn/...-1012364994.htm - 2013-6-23 - 快照 - 预览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造业与中国教育
热度 5 heitiedan2012 2013-7-8 21:39
现在媒体常说,中国是个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中国要想在发展中再提高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台阶,还是需要在建设制造业的强国上下大功夫。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似乎不是很敏感,很多做法造成比较混乱的结果。 比如,我们的一流的牛校,似乎对制造业没有什么兴趣。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一流牛校之所以为牛,应该是他们的基础领域。对于一流牛校来说,基础领域当然是很重要的,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科技的发展,基础领域从来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那些一流的牛校,真正在下功夫的,或者招生的重点,似乎也不是在这些基础领域,而是在商科管理一类,以及金融之类。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你若重视基础学科,那么数学、物理、生物成为状元们向往的专业,那无话可说。你若重视制造业,那么电子、机械等工程类成为状元们向往的专业,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所谓商科管理、金融管理,又算是什么呢? 这倒不是说,商科管理或者金融管理就是可以置若罔闻的。它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从整个国家发展来说,这是属于软件范畴的,而基础学科或者工程领域,则更倾向于硬件范畴。没有硬件基础,软件水平再高,也是国家发展的软肋。硬件的基础牢固了,扎实了,软件再向上提高就相对简单一些。 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国家在制造业上至少有两大软肋,一个材料,二是工艺。材料既包括金属类,如各种特殊钢材,各种合金材料,也包括非金属类,如合成材料等。在这两在材料领域里,我们比起过去了,确实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在材料领域,我们还在一点一点往前追赶,虽然进度不算太快,但总还是有所进度。这个问题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但是追赶的速度应该说还算是差强人意的。比如,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动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发展起来,材料的限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样,航空发动机的另一个弱项就是工艺。工艺粗糙,是中国制造业一个长期的缺陷。这既包括加工组装过程的粗糙,也包括操作技术上的粗糙。我曾经在给学生上课时,不止一次地讲过,七十年代,中国从瑞士进口一整套机械手表的生产设备。可是,人家瑞士技工用这套设备生产出来的手表就是罗马、英格级别的,而中国工人,使用同样的设备,加工出来的手表顶多就是上海牌水平的,有的时候连这个水平也达不到。这就是技术工人的差别。虽然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出现高级技工荒,但是解决的办法并不太多。我们的职校、技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不断培养新的高等级技术工人,但真正能达到高等级水平的仍然不多,仍然很难满足中国制造业的大量需求。 更要命的是,我们现在不仅缺少高级技术工人,就连低端产业,也缺少大量的熟练工人,因为工资待遇低,即使对于农民工,吸引力也越来越小。对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还是要大量增加高等级的技术工人数量。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太有利于增加大量高等级技术工人。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它愿意出高薪聘请这类技术工人,但作为全国产业整体而言,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还是过于偏低。 可能有人担心,如果大幅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整个产业的工资成本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影响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这我以为是多虑了。我们工资水平再高,至少目前距离德国、瑞士甚至美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人家的高端产品照样赚钱,因为附加值高。这种高附加值产生的原因不是别的,不是设备,不是材料,而就在于技术工人的技术。 中国家长在大多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当工人,哪怕是当高等级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偏见,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想让孩子学理工的,都希望孩子去学计算机,想让孩子学非理工的,都希望孩子去学管理、金融,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我以为,如果是学理工的尖子,最好是学数学、物理。而那些并非尖子的理科生,不妨去学工程,甚至去学习高等职业技术。如果从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这个大趋势也是整个世界大趋势中的一个部分,高级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这里当然需要眼光,其实更需要孩子们的兴趣。我相信,有的孩子是喜欢学习基础领域的,但我也相信,有些孩子不太喜欢学这类领域,他们的兴趣可能更容易集中在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上。这样的孩子,照样是会有前途的,照样会有不错的收入与待遇的。
44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热度 4 储成才 2013-7-5 10:24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困,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 Faust 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 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 50 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 50 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 50 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巨大的纸折叠了 50 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 50 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月球!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 30 %不到能找到工作。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 ... 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能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 undergraduate 和 graduate 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 ... 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 ...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 90 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 GPA ,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 ... 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 20 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每秒的事情! 去年在东京 UNIQLO 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 ... 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或者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 ... 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帮助别人吧!(郑人元 2013.6.25 ) P.S.: 深夜成文,时间仓促,我成长的一路上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从申请大学、到选择课程和专业、到公益计划的建立 ... 谢谢你们所有人 ... 因为今天就是填志愿的时间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如果我也能尽一份力,给学弟学妹们一点点启发,实在是万分荣幸 ... 祝大家求学路上一路顺利:) 原文地址 : http://blog.renren.com/share/390612528/16018957314?from=0101010202ref=hotnews...
个人分类: 佳作欣赏|301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