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上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些创业版股票要退市?
热度 2 lin602 2012-7-4 09:10
今天看央视,有的创业版股票可能要退市。看看数据也让人揪心的,有的股票现价只是发行价的1/12,1/7,1/5等。 今天也报道了一些创业版上市公司老板的年薪,30几万到60多万不等。 这些股票退市,倒霉的是什么人?老板?职工?股民? 股民将钱给企业了,企业如何用这个钱,股民是一概不知道的。只知道涨了跌了,亏了赚了。 中国的股民真好糊弄。 我没有炒过股,不知道股民的心理感觉。
3096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和陈安博士:如果上市,还能卖个好价钱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2-6-5 12:08
再和陈安博士:如果上市,还能卖个好价钱 陈安 博士得到情报: 在北京,一个院士的官价是 1000 万。 如果包装上市,肯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院士进入了人才市场, 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现在用人单位有太多的高端消费需求了。 如果包装成红筹股到美国上市, 可能还能赚取大笔外汇呢。 采购一个院士的京城官价出来了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283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IPO:Facebook 眼看就要上市了,怎么玩?
liwei999 2012-5-9 22:58
Facebook 要上市,大领导这几天看新闻老有Facebook上市的消息,心动了,小领导是 Facebook 迷,跟我说一定要把她积攒的几千美元零用钱全部投进Facebook去,说地球人都知道 Facebook的名气,不会错。 小领导曾经在一个孩子的网站玩过虚拟股票,结果一败涂地。她玩股票永远输,从来没有赢过,人人网上市的时候,她听我说这个社会媒体可能会火,结果买了以后就大跌。后来她买百度也是在最高点。中国概念玩不转,玩其他的,也是每次一进股票,结果总是下跌。于是小领导自我安慰说,她其实可以帮助别人发财:as soon as I buy any stocks, it is time for those who hold these stocks to sell. It never fails. 一时的手气好坏赚不了钱,手气老是好或老是坏才可以,至少理论上如此,要的就是预测的 consistency 啊。不过这次她要求玩真格的了,谁叫 Mark Zuckerberg 是她的偶像呢(她的另一位偶像是不久前去世的苹果创始人 Steve Jobs) 。 我跟两位领导说,既然我们都是股票盲,那么就意思意思,定下一个数,输光为止,赢了就继续玩,输光绝不再往里面填。领导同意这个方案,说全世界的人都玩股票,我们怎么也玩一把。 昨天看文章说,因为散户没有可能第一时间购买 IPO,所以根据过去的规律,等到散户上场,股票已经冲上去了,风险太大。(以前很 naive,曾经胡说过要第一时间炒IPO,稳赚不赔 一说就破一试就灵的 发财 秘诀- ( 立委) :这句话只对大投机家有效,他们也一直是这样发的,散户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和机会啊。) 投资专家预测,如果 FACEBOOK IPO 起价定为 30 美元,保守的估计是,等到散户可以上场的时候,就已经冲到 80-90 美元,当天终场时候的交易价甚至可以冲到 100+ 美元。 但是,紧接着第二三天,应该是大幅度回落的时候,那些大户投机者和机构持股人会抛售套现,股票甚至可能会降低到 50 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你即便第一时间按照 80 美元购得,在此后的几天里,极有可能缩水四成。当然如果你不做短期的 day trade,而是 hold 住它,股票一般会慢慢回升到 80 以上,这个过程快的话需要几周,慢的话需要半年多。回看 LinkedIn 上市以来的曲线,大体如此,LinkedIn 经过多半年的起伏跌宕,现在差不多又回到上市初期的最高点了。Google 当年的走向也类似,上市巨头的头一年股市起伏都是有大致规律可循的(难得的是,Google 后几年也基本一直强势走高;IT 业最厉害的还是苹果的二次起飞的奇迹:以 iPod 作为转机的开始,最近几年借 iPhone 和 iPad 的技术创新,其股票强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其市值已经超过Google和微软 两大巨头的总和,乖乖隆的东!至于 Facebook 的长远趋势,现在预测尚为时过早,因为究竟社会媒体里面的广告盈利模式或其他盈利模式是否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还没有人敢下结论,虽然总体趋势应该是肯定和正面的)。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散户,最佳进场时间应该是 IPO 一周以后的某个时间,那时候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也稳定,然后给自己定下一个心理价位,譬如说如果股价回落到最高点的 20% (或 30% or 40%)就毅然进场。然后 hold 住,直到它涨上去 50% (或 60% or 80%,or whatever 你觉得你对所赚感到满意的心理价位)即可抛售。 心理价位的两个边界事先定好,根据走势可以做微调,但是不要轻易改变, 不知进退, 贪得无厌,这才是成功对策。当然人多是善变的动物,不容易把握,实在怕把握不住,也可以把价位设定到程序中,由程序自动启动购买和抛售的时机(可是怎么用此类工具啊,还不知道)。 下列文章可以一看“Facebook IPO: Five Things To Consider Before You Buy Facebook Stock”: http://www.ibtimes.com/articles/338662/20120508/facebook-ipo-five-stock-price-date.htm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个靶向于Hedgehog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剂被批准上市
liuyingxiang 2012-4-28 10:27
2012年4月,《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报道,Genentech公司研究开发的Hedgehog抑制剂vismodegib成为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治疗基底细胞癌的药物,这是对用于多个治疗方案的患者而言是一个积极的消息,也许是一个同样重要的临床里程碑,vismodegib被批准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该药是上市的第一个靶向于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剂。 Hedgehog信号通路对细胞早期生长和发展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在包括基底细胞癌等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都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发生突变。Vismodegib是一个口服、具有高选择性的Hedgehog信号通络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不适合采用手术治疗的晚期基底细胞癌患者。由于在该类患者中目前还没有标准治疗药物,所以FDA给予Vismodegib快速审评的地位,本品的审评决议期为2012年3月8日。 有关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可参考我们发表在《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0年20(5):414-425的综述性文章。 原文: In January, Genentech's vismodegib became the first drug to be approv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advanced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which is positive news for these patients who have had few treatment options. Perhaps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clinical milestone, vismodegib's approva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 the drug is the first on the market to target the Hedgehog (HH) signalling pathway. “We are overjoyed with the news that a HH signalling inhibitor is at last on the market — we have been dreaming of this for 15 years,” says Jingwu Xie of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USA, who was part of one of the teams that in 1996 identified the mutated gene responsible for BCC. We have been dreaming of this for 15 years. Yet although vismodegib's approval for metastatic and inoperable locally advanced BCC is encouraging news for the field,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looms large: will HH inhibitors prove to be effective in a broader range of more common tumour types? Vismodegib and other HH inhibitors act as targeted therapies in the BCC setting (in which specific HH pathway mutations lead to aberrant pathway activity), but despite implications that HH signalling is important in other cancers there is no clear genetic basis for efficacy in these. “In BCC, HH signalling i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whereas in other cancers its activation may be only one of many drivers,” explains Xie. “We probably don't understand yet how to use in these diseases,” adds Genentech's Frederic de Sauvage, who initiated biological studies of the HH pathway at the company in 1996. Vismodegib is also the first of a new broader class of anticancer agents that target embryonic signalling pathways, which also include Notch and WNT. Researchers commented, however, that because each of these operate independently — with distinct targets and biomarkers, and quite often in different tumour types — there are few lessons from HH development that can be extrapolated. Homing in on Hedgehog The HH pathway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1980 in the fruitfly, when researchers identified mutations in a gene that caused the insects to develop abnormally; the flies looked spiky, and so scientists named the gene and pathway 'Hedgehog'. A related pathway in humans similarly has a crucial role in development, modulating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at the cellular level, with a particular importance within the neural tube and skeleton. In most adult tissues it is silenced. In 1996, direct evidence of a cancer link came to light when different teams of researchers identified the mutated gene responsible for Gorlin syndrome: a rare, inherited condition that predisposes patients to BCC. This gene, patched 1 (PTCH1), encodes a transmembrane receptor for several HH protein ligands. Soon after the link to hereditary BCC was elucidated,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implicated abnormal HH signalling in over 90% of cases of sporadic BCCs. In animal models, activation of the pathway was shown to be sufficient to drive BCC tumour formation. The first HH pathway inhibitor was discovered long before the pathway. After finding that sheep that ate the poisonous plant Veratrum californicum gave birth to one-eyed lambs, a phenotype called cyclopia, researchers set ou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 In 1968 they identified the culprit, a compound they named cyclopamine. Nearly three decades later, cyclopamine was found to block HH activity by binding the Smoothened receptor (SMO),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whose function is normally inhibited by PTCH1 in the absence of HH ligand. When HH ligand binds to PTCH1, SMO is released to signal downstream, especially via the downstream GLI transcription factors. Vismodegib is also a SMO inhibitor, but with greater potency and more favourable pharmaceutical properties than cyclopamine. So far, all of the other HH inhibitors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are also SMO inhibitors ( Table 1 ), although they are structurally distinct from one another. Many researchers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block GLI activity, to overcome resistance to SMO inhibition through SMO mutation (which can happen in BCC), and for cases in which GLI is activated through independent oncogenic signalling pathways, but have so far only had preliminary preclinical success. Table 1 | Selected Hedgehog inhibitors in the pipeline Drug name Lead company Lead indications (secondary indications) Status Erivedge Roche/Genentech BCC Approved LDE225 Novartis BCC (brain cancer, CML, pancreatic cancer) Phase II Saridegib Infinity Pharmaceuticals Bone cancer, myelofibrosis (HNSCC, BCC) Phase II BMS-833923 Bristol-Myers Squibb Cancer Phase I/II LEQ506 Novartis Cancer Phase I PF-04449913 Pfizer Cancer Phase I TAK-441 Millennium/Takeda Cancer Phase I BCC, basal cell carcinoma; CML,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HNSCC,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linical questions remain In the 104-patient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 of vismodegib that enabled approval, the drug resulted in a 43% response rate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disease, and a 30% response r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diseas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for both groups was 9.5 months, but overall survival data are not yet available. Historically,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bout 8 months for metastatic BCC. In other indications, however, the clinical data to date have not been promising. Development of vismodegib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d in advanced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was suspended in 2010 after Phase II trials failed to show sufficient efficacy. Infinity's saridegib, one of the other leading HH inhibitors, failed earlier this year to show an overall survival benefit in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These failures stem largely from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how HH signalling may contribute to disease in these cancers. Whereas mutations in PTCH1 and SMO lead to aberrant HH pathway activation in BCC (and in some rare childhood medulloblastomas), they are not routinely found in other tumour types such as colorectal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pancreatic cancer. HH ligand overexpression, via an unspecific mechanism, is instead thought by some researchers to sometimes lead to aberrant pathway activity. “HH has been implicated in many tumours, but the jury is still out on whether there is a role for HH inhibitors in cancers where the pathway is not mutated,” says de Sauvage. In addition, it is unclear whether HH signalling acts oncogenically on cell proliferation, survival and/or metastasis, and whether it acts via paracrine or autocrine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tumour types. “If we don't know the real mechanism, it is hard to target the pathway,” says Xie. Clinical trial data have as yet provided little insight into these questions, but William Matsui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ltimore, Maryland, USA, hopes they will soon. Xie, meanwhile, argues for more careful preclinical studies using orthotopic rather than subcutaneous mouse models. Another key possibility for the HH pathway is that, along with the WNT and Notch pathway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CSCs), a small subset of tumour cells that are believed to be the cause of resistance to many cancer therapies and lead to disease recurrence. HH–GLI1 signalling may have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SC self-renewal and progenitor expansion across many tumour types, says Ariel Ruiz i Altaba, of the University of Geneva, Switzerland, who led a team that linked sporadic BCC and HH–GLI1 signalling in the 1990s. However, the primary data supporting this theory come from only a small set of tumour types, and there are extremely limited data from humans to back it up. “There are more claims from limited experiments than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theory that HH works through regulating CSCs,” says Xie. Further studies, including plans to measure the numbers of CSC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US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trials of vismodegib, are underway to provide further clarity. Another issue is that the field currently only understands the skeleton of the pathway, says Ruiz i Altaba. “To know which tumours may respond, we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tails.” To know which tumours may respond, we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tails. There is also confusion about how common HH signalling activation is in different cancers. This may be due to a lack of samples analysed of a certain tumour type, because HH signalling may only be active in the hard-to-detect CSCs, or because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used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efine pathway activation. “There was a group that showed that almost 100% of breast cancers had HH pathway activation, whereas another showed almost none had this,” says Xie. Many researchers, therefore, are hunting for biomarkers that can robustly show pathway activation, such as expression levels of HH ligand, SMO and GLI1, to predict patient response. If paracrine signalling is involved, downstream stromal biomarkers such as WNT,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may be important, adds de Sauvage. As yet, however, no robust biomarkers — or evidence of benefit in subgroup populations —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linical trials. Through whichever mechanisms HH signalling may be working, researchers generally do not believe that — even if it is a driver pathway — it is likely to be the only one. Understanding the crosstalk between it and other tumour-promoting pathways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uncovering potential benefit from combination therapies. Vismodegib's approval may spur combination testing, given that “once a drug gets approved, companies are more comfortable testing it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says Glen Weiss at TGen in Phoenix, Arizona, USA. Possible combination candidates include inhibitors of well-known oncogenic pathways, such as RAS, which may cause GLI1 activation in a SMO-independent manner, or WNT or Notch inhibitors, in cases where these are co-activated. “We don't know yet where HH inhibitors will be most effective — the field is wide open,” concludes Matsui.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7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崔之元:论退市再上市的重组战略空间
whyhoo 2012-4-23 10:36
2010年12月4日,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在第一届"上证法治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十二五"资本市场法治改革五点方向"。他首先回顾了我国资本市场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10年11月底,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026家,历年股票融资总额约3万亿元,总市值26.43万亿元,股票有效账户超过1.3亿户。接着,他论述了 "十二五"资本市场法治改革的五个重点,其中第四点包括"要统筹研究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 为什么"十二五"期间"完善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将成为资本市场法治改革的五个重点之一?我认为,关键在于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目前没有明确的"主动退市"规则,而仅仅有"被动"或"强迫退市"规则,这就使我国公司不容易实施"有进有退"甚或"以退为进"的资本市场战略,不利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被动"或"强迫退市"是指上市公司因经营状况不再符合上市条件时,证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最近国际上最著名的"强迫退市"案例是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2010年6月16日被纽约股票交易所摘牌。"两房"之被迫退市,是因为它们已不能满足纽约股票交易所连续30个交易日股票平均收盘价格不得低于1美元的规定。而"主动退市"重组后再上市的最新案例,则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2009年6月8日,通用汽车公司申请依美国破产法第11章重组,同日从纽约股票交易所退市。这一"退市"行为是主动的,因为这是美国政府主导的重组通用公司方案的一部分。2009年7月10日,美国财政部注资成立的"新通用"收购了"老通用"的全部资产和部分债务,重组后"新通用"的"国有股"占61%。2010年11月18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通用"又在纽约和多伦多股票交易所重新上市,上市后的"国有股"比例从61%下降到26%。 类似通用汽车退市再上市的重组案例,在海外资本市场上相当常见。李嘉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高手。1988年10月,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宣布将旗下生产及销售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上市公司--青洲英坭主动退市。青洲英坭退市不久,李嘉诚又将其业务整顿后注入其他业务并重新上市,这就是后来的"长江基建"。2007年9月6日,李嘉诚的"TOM在线"成为第一只从纳斯达克退市的中国互联网概念股,而三天前,它也已在香港股市退出。 有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是为了避免在股票市场上被"恶意收购"。1994年,德国著名的化学医药公司巴斯夫主动申请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之外的其他交易所退市,但当时德国没有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法规,巴斯夫的申请没有获批。1996年,德国著名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克莱斯勒也计划主动申请从12家证券交易所"退市",仅保留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斯图加特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1998年,德国国会终于通过"第三个金融市场促进法案",在"德国证券交易所法"中新增第43条第4款, 成为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制度基础。 还有时,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是为了从短期股票价格的季度报表压力下缓口气。戴尔在2006年第3季度 曾认真考虑退市,因为这是惠普第一次销售值超过戴尔。他准备对"直销"模式做重大改革,而这一改革可能影响短期报表表现。尽管戴尔最终没有选择主动退市,但主动退市规则的存在,增大了他的战略选择空间。 事实上,我国在海外股市上市的公司已经有效地利用"主动退市"来达到战略目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的分支"工银亚洲"2008年从港交所退市,以便增资和业务整合。又如,为了避免让外资股东支付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的难题,2005年3月4日,中国石化将其控股的在香港上市的"燕山石化"主动退市。值得高兴的是,2009年深交所的创业版已经明确了"主动退市"规则。现在,我们需要在沪深交易所明确A股主板市场的退市规则,以便给我国公司提供退市再上市的重组战略空间。 当然,在没有明确的主动退市规则的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也有主动退市的空间,"卖壳退市"就是其中一种。在被证监会"特殊处理"的所谓"ST公司"中,有一些是有违法违规行为,但还有不少公司仅仅是因市场条件变化而一度亏损。他们做出"卖壳退市"的决定,是公司重组再谋发展的一项战略行为,应该被视为属于"主动退市"。同时,及时"卖壳退市"对中小股东是一种保护,因为相应的"买壳上市"公司通过优质资产置换往往能改进对原中小股东的回报。如果"卖壳退市"的公司经过重组后业绩良好,他们完全可以申请再上市,就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退市重组而又再上市一样。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234
个人分类: 经济|1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中药首次获准在欧盟上市
zhanghuatian 2012-4-23 07:42
  据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记者19日从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获悉,由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健康保护检查局的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这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突破,它也是欧盟成员国以外市场准入的第一款植物药。   来自成都的“地奥心血康”自主知识产权药品,摆脱长期以来植物药只能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等身份进入欧盟市场的“尴尬”,让植物药首次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分析,这是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首次亮相,也是中药国际化翻开新一页的里程碑。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达上百亿欧元,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40%以上,欧盟也是也是我国植物药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地奥心血康获准欧盟药品注册上市”的报道---典型的偷换概念
热度 7 rbhuang5907 2012-4-19 20:10
地奥心血康获准欧盟药品注册上市 作者:徐雁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9 9:43:19 本人评论: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使用了“植物药,中药,传统中药,中医药,中国医药”这么多概念,充分发扬了我们国人概念模糊,混淆概念,偷换概念的光荣传统,赞一下。 这样一偷换概念,让人误以为植物药就是中药,中药还有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再过渡到中医药,中国医药,似乎中国医药就只有中药。 百度定义:植物药是以植物的部分或者全体为医疗目的的医药品,分为传统植物药和现代植物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使用的植物提取物为现代植物药。西方习惯于将植物药称为天然药物。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植物提取物,还没有达到纯净物层次,化学组成和结构未知,够不上化学药,是为现代植物药。 中药是中医学用来治疗疾病的药,要根据中医学理论指导,中医学的医药理论主要有四性五味理论,升降浮沉理论,归经理论,讲究复方,君臣佐使,大都使用植物,动物,矿物,按照本草纲目,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入药。 中药就是传统中药,中医学理论核心几千年不变,至今没有多少改进,这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没有现代气息,没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该报道的作者用心十分良苦。 俺最近想批中医,可挺中医人士要俺学上10年中医才可以来批,俺现在就开始自学中医,先恭请网上中医高手解释一下这个中药是如何君臣佐使出来的,让俺有个入门,以后说不准是一个铁杆挺中医者。 烦请各位赶快翻翻古籍,看看有没有类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有立即拿出来,以彰显咱祖上的丰功伟绩。 地奥心血康获准欧盟药品注册上市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徐雁龙) 记者从“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欧盟药品注册上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于3月22日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药品评价委员会的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同时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第一个 植物药 。 据了解, 中药 过去在欧洲市场只能作为保健品或其他非药品来应用。特别是欧洲药监局要求从2011年起所有进入欧洲市场的中药均须经过注册程序,使我国 传统中药 更加难以进入欧洲主流医药市场。 “地奥集团坚持企业产品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探索实践,最终使地奥心血康胶囊以药品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进入欧盟市场,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总师桑国卫对“地奥心血康”获准欧盟注册上市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相关部门要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理顺和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全面科学地部署攻关任务,集成优势力量,加快实施进程,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为扩展医药事业发展、加速自主创新提供支撑;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鼓励我国医药科技界和企业界充分利用已有的传统应用优势,加强深入严谨的基础研究,充分认识国际医药学研究的先进技术、管理及发展趋势,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切实有力地推进 中医药 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升 中国医药 在国际医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地奥心血康是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并在中科院‘一院两制’战略构想的指导下与成都地奥集团共同开发的产品,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的成功案例。”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地奥心血康”获准欧盟注册上市必将鼓舞和激励中国科学院以及全国生物医药科研工作者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为弘扬我国 中医药 文化、振兴中药产业作出更大贡献。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将在医药研发上加大研发投入,更加重视医药创新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形成“转化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并通过加强产学研联盟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新药产业化的力度。 “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广大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应以地奥心血康成功进入欧洲市场为契机,以多学科创新中药、传统中药工艺改进、中药质量标准和安全评价等为重点,以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集成跨学科、跨地区、跨行业的各类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的进程。 据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介绍,根据欧盟成员国药政管理互认可的相关协议,进入一个成员国后再进入其他国家基本仅是程序化工作。李伯刚表示,地奥集团将认真做好在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互认可报审工作,积极规划开拓欧盟市场,主动进行上市后药品监测和再评价研究工作,努力实现地奥心血康胶囊由一国到欧洲多国并最终在全球销售的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2-04-19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896.shtm
5482 次阅读|25 个评论
【微博】人民网能IPO,对科学网也充满期待?
热度 11 曹聪 2012-3-31 15:15
人民网获IPO批文,清明节后启动招股 。 科学网的赵总好像在成立5周年之际说,科学网也是一家公司,是否也在酝酿IPO? 科学网上市,俺们这帮灌水的博主是否也能拿些原始股什么的?
个人分类: 微博|3341 次阅读|11 个评论
Facebook 终于要上市了, 千亿市值只是开头
热度 1 jinwsapa 2012-2-2 13:14
Facebook终于要上市了,计划最多融资50亿美元。根据递交给SEC的资料显示,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知名券商等将担任承销商。目前还不知道Facebook发行的股票数量和定价区间,此前曾有公司估值750亿-1000亿美元的说法,因为最后一轮的融资是500亿美元。资料显示,2011年Facebook营收37.11亿美元,比2010年的19.74亿美元翻了几乎一倍. 公司2009年收入为7.77亿美元。2011年净利为10亿美元,比2010年的6.06亿美元和2009年的2.29亿美元利润有明显增加。本周递交的IPO申请,估计要等3-4个月才能正式上市.如果Facebook公司成功上市和募资,该公司主要创始人, 27岁哈佛肄业生,马克 Mark Zuckerberg 的身价将达到175亿美元. 2004年,马克与其合作伙伴在哈佛学生宿舍创办了Facebook,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网,超过被新闻集团花五亿美元收购的MySpace, Facebook现有全球用户8.45亿,可惜中国大陆无法使用该网站的服务.只能靠翻墙.马克在上市前拥有超过50%以上的控股权,他设立的二种股票使他在具有投票权的股票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在他与合作伙伴创办该公司过程中,也有不少纠纷.好在这些纠纷均已通过司法突进陆续摆平或正在处理中.这为公司上市铺平道路. Facebook上市之后,其背后的投资者将获得破纪录的投资回报.天使投资人Peter Thiel将获得2万倍回报,AccelParter的投资回报将有上千倍.这家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早在2005年率先投资1220万美元给当时只有280万会员的Facebook,它的这一豪赌,不仅为其赢得良好声誉,而且还和获得远远超过网络公司泡沫鼎盛期顶级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得的300多倍的投资回报 在.Facebook快速成长并获得盈利之后,许多机构投资者也纷纷跟投, 投资者很快接近500人的上限,公司面临准上市公司必须要披露财报的门槛.香港富商李嘉诚也2008年投资了1.2亿美元,如今价值8亿美元左右,投资回报也相当可观,有6.67倍. 至于高盛到中国兜售Facebook上市前的股票是否收关, 价格如何,也许我们可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名堂. 对于一家成功的知名公司, 有幸成为其投资者和股东, 也是一件荣耀的事. 对于上市前投资的股东和IPO认购的股东, 是否股价会像谷歌那样持续上涨, 这还有待于观察. 目前对Facebook现在估值,也有分析师认为不值1000亿. 也许这是过于保守的分析. 谷歌上市时只募集19亿美元,市值很低, 但现在市值很高了, Facebook募集50亿, IPO市值超过当初谷歌, 能否市值也在未来赶超, 这还有好戏看. Facebook to go public, raise $5B Friending Wall Street? Facebook hopes to raise $5 billion in highly anticipated IPO http://finance.yahoo.com/news/status-facebook-public-raise-5b-215735002.html
2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宋楚瑜称马英九主张两岸“不统”违“宪”
dongzg101 2011-10-2 14:43
宋楚瑜称马英九主张两岸“不统”违“宪” 2011年10月01日 11:48 来源: 环球时报 11465 人参与 23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宋楚瑜抨击马英九主张的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当中的“不统”是违“宪”。 图片来源:香港“中评社” 环球网10月1日消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日前接受台湾中视专访,抨击马英九主张的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当中的“不统”是违“宪”,也“语焉不详”。至于他自己的两岸政策,宋楚瑜仅说,“就是要创造和平发展契机”。 宋楚瑜表示,他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九二共识”,不同之处在于,马英九“应做为、能作为而不作为”,比如说,两岸签署ECFA之后,台湾应主动出击,不能等台办和省长到台湾采购,而应透过ECFA平台,把台湾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带到大陆,所以马政府不够积极。 宋楚瑜认为,马政府提出的“九二共识”,在2008刚当选,在“立法院”拥有四分之三席次的时候,“为何不把‘九二共识’送到‘立法院’报备”,这也是“应做为、能作为而不作为”。 “马英九违宪”,宋楚瑜说,“中华民国宪法”明文规定,“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现在马英九说“不统”。过去他曾追随蒋经国和孙运璇,蒋经国知道 蒋介石 的军事反攻大陆已经不可行,所以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孙运璇提出“经济学台湾”和“政治学台北”,希望带领大陆改变。 宋楚瑜认为,“统一”现在没有社会条件,也不应有时间表,但马英九说的“不统”语焉不详,“是永远不统,还是什么情况”,马英九没有清楚说明,“不统、不独、不武又不作为,就等于不通了”。 对于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宋楚瑜批评她讲不清楚,台湾在和大陆谈之前,一定要先有共识,所以必须要有各政党参与,也必须透明,结果也要受到监督。 宋楚瑜也利用专访的机会向外界表示,他的副手林瑞雄正在办理放弃美国籍,已经办的差不多了,包括林瑞雄参选的资格和意愿,他可以百分之百保证。 相关新闻: · 宋楚瑜明于知人而暗于知己 太过个人英雄主义 · 中评社:泛蓝凝聚力下降 将向何处去 · 绿名嘴:宋确定参选 影响民进党选战策略 · 两岸经贸界商讨双向投资促进与产业合作 马英九宋楚瑜结缘多年 曾有过数次不快 陈凤馨:宋楚瑜若参选或助蔡英文打败马英九 PN004 标签: 宋楚瑜 九二共识 宪
1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强扩展性和复制能力 安博教育产业链
pkustm 2011-2-16 17:24
安博教育以IT智能化产品—学习流引擎—撬开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随后进入大学生就业培训领域,通过IT实训机制,迅速成为行业龙头。最近,安博抓住大专院校新设二级学院的契机,利用其在就业服务和师资力量上的优势,与高等院校合作,将业务链拓展至高等教育领域,从而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完整产业链。   22岁的李国强是湖南某软件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三学生,跟大多数在校生一样,考上大学的喜悦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却稀里糊涂面临毕业。尽管金融危机过后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及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李国强的求职路并不顺利。数次碰壁后,他报名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Java实训课程,在此期间,李国强接触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并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了企业外包的数项开发任务。临近实训结束,在定期举办的招聘会上,李国强成为该发包企业的一名员工。   李国强的求职方式,或许是未来IT类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流路径。而提供IT实训的,正是时下教育领域最大的整合者安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安博”或“安博教育”)。成立于1999年的安博,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攫取第一桶金后,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通过企业IT实训机制,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率,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业务链拓展至中小学教育与就业培训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产业链。   安博的大手笔,底气是两轮巨额融资。2007年10月,安博教育获得54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思科、麦格理等,一年之后,即2008年10月,再次获得1.03亿美元注资,投资方包括英联投资等。在此之前,安博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首轮是2000年,来自硅谷的数百万美元风投,第二轮在2006年,超过1000万元,投资方包括思科、集富创投和华威等。尽管尚未上市,但安博的融资额已超过大多数已上市的教育企业。   在金融危机下获得巨额投资,“在我们看来,安博就是‘the Education Company’。”安博教育的一位投资者这么评价。中国的教育业市场机会巨大,未来各细分市场必然会出现整合者,而安博,或许就是最具这种整合力的公司之一。   “就安博教育而言,投资人真正感兴趣的是安博标准化、可低成本扩张的商业模式。”曾担任安博私募融资财务顾问的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如此评价。    以IT模式推开教育服务大门   不过,创办之初的安博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公司,倒不如说是技术服务公司。这与创始人黄劲的技术背景不无关系。黄劲15岁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得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获博士学位,其后加入一家半导体软件设计公司,1999年在美国硅谷创立安博公司,2000年回国创业。因为出身教师家庭,黄劲将创业方向定格在教育服务信息技术领域。   2000-2003年,黄劲带领安博开发了一套学习流引擎应用软件。它实际上是一个装进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评测平台,后台由多个数据库及智能分析系统组成,前端则通过互联网与学生直接关联。学习流引擎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由机器安排好学习路径,推送还未被掌握的知识到学生面前。简单地讲,学习流引擎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想状态。   安博早期300人的团队中,没有传统教育机构里必不可少的老师,近1/3是研发人员,分别从事软件技术研发和教育研究,其中教育研究包括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怎样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务。   不过,正是由于从技术出发,安博把握住了教育领域的两大基础需求: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中小学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高校教育机制滞后,课程开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用人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找到工作。基于上述两大需求,安博尝试通过网络教育和IT实训方式,填补教育资源和学习者之间、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供需鸿沟。    以学习流引擎嵌入基础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及分配不均和网络教育的巨大空间,是安博学习流引擎嵌入基础教育领域的基石。一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是一大社会问题,落后地区、甚至发达地区的非重点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当迫切。由此,能够化解这一难题的网络教育,近年来呈蓬勃发展之势。艾瑞数据显示,2004年网络教育市场规模为143亿元,而2009年跃升至430亿元,预计在2012年将达到723亿元。   网络教育是安博介入基础教育的切入点。为了使网络教育的知识内容更具权威性,安博教育选择了与北师大附中等知名学校合作进行内容开发。同时,安博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其自主研发的学习流引擎成为开拓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的利器。   安博研发的学习流引擎,强调教与学的交互性。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历史记录,包括学生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哪些,都可以根据学习曲线来安排出现的频率,这样,就可以建立个性化学习内容与资源的分配,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来分配资源供其学习。   安博教育独创的这个学习引擎,不仅颠覆了老师的传统角色,同时,突破了传统网校中计算机和网络仅仅作为一种存储、传输和表达内容的应用工具的局限。安博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技术,将教育标准化、积累化,进而可以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评测与诊断、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资源的配送、反馈跟踪和个性化互动指导,从而为学习者创设一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环境。学习引擎的这些特点,使得安博的优势更为突出。   不过,技术并非万能,技术只有和人、学习者、后台服务等应用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效用。因此,在销售学习流引擎的同时,安博大力营建线下教育服务机构。其策略是,学员通过线上的学习账号进入网上测评系统,由安博根据每个人的测评结果设计学习计划。同时在线下配备辅导中心以及学习顾问跟进辅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博通过整合内容资源,借助软件和互联网,形成标准化的内容,然后建渠道、搭平台,不断进行复制。目前,安博教育已在北京、天津、山东、湖南等地建立了16家基础教育服务机构。   “尤其是面向二、三线城市等缺乏好的师资力量的地区,这种模式更有吸引力。”一位教育培训业者认为,安博的优势在于先期占领了许多渠道,并且平台建设与内容开发同步,然后再通过收购整合,进一步扩大渠道,通过渠道来推广其内容,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长,规模大了以后会形成雪球效应,越大越有竞争力。   在产品推销策略上,安博采用B2B2C的模式,避开了直接面对终端用户的弊端,将学校群体纳入自己的渠道体系,采用服务的合作分成模式,让学校有了向最终用户推销产品的热情,一定程度上,老师也成为推销员。目前,全国已有500多所学校和两万多名学生加入这一远程教育体系。    以IT实训做大就业培训市场   IT实训业务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产物。在安博看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安博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大学生和企业之间需求的错位,从而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商机,即IT实训。所谓实训,是协助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加快从学生到合格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2006年4月,安博教育联合教育部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覆盖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完善IT人才教育体系。   安博的IT实训与当下地方政府的转型不谋而合。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比如大连计划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南京正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昆山正从制造中心转向金融服务外包城市。城市的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安博教育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于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IT实训基地,为城市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以昆山实训基地为例。昆山是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承接上海和苏州等地制造和加工项目的转移,但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核心竞争力不强,为了进行产业升级,昆山市政府提出“打造金融服务外包城”的概念,未来定位为上海的办公室,为上海、苏州提供金融外包服务。2007年,安博看到了昆山产业集群转型的契机。通过与政府合作,采取政府和园区提供土地,并投资兴建硬件设备和采购设备,安博教育输出运营、培训、实训平台、师资的模式,建立了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该园占地120亩,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园,可容纳3500人入园实训。   IT实训中,参与实训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者进入实训基地后,其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职务,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上班,并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事实上,产业园的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由安博负责对外承接项目,采用IBT(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企业开设定制培养,选拔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定制班学习,选定和企业业务相关的课程和任务,并配合企业的实际操作练习。   目前,安博教育已与4000多家软件公司达成协议,采用IBT(企业定制)模式为其培养人才,准学员一旦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至今,安博教育在北京、苏州、上海(昆山)、大连建立基地,结合当地人才战略,在软件企业集中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大连为例,安博与大连高新区合作,未来8年每年向大连高新区输送1万名IT人才。 业务延伸,打通产业链   IT实训相对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安博实训基地已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样板。黄劲及其核心团队成员,也频频在各类教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政府层面的支持,也为安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单纯的实训业务中,安博处于教育产业链的下游,其规模做大取决于毕业生源进入实训的多寡,因此,控制上游、为下游输送更多生源,成为安博教育做大IT实训的重要举措。   控制上游的路径是开展院校合作,介入高等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做大,大专院校建立二级学院或开设IT类专业蔚然成风,但受制于师资、财力、办学经验等因素,其招生规模并不理想。因此,选择一家专业机构合作,不失为多赢之举。这直接成为安博叩开高等教育大门的敲门砖。另外,就业难是各大院校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安博依托其就业保障的筹码,在与高等院校合作中如鱼得水。   安博与院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新建学院,即双方共同成立新的二级学院,安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教学等多方面资源,校方负责申办资质及生源,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按新的合作机制进行运营管理;二是共建学院,即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合作部分专业,以学院形式独立运作,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三是学院外包,即根据校方实际情况,学院委托安博负责全面运营,校方负责监督管理;四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生源规模大的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目前,安博教育与全国近40所高校签署了院校合作协议,合作方既有像潍坊职业学院这类地方大专院校,也有像华中科技大学这类全国重点大学。   通过业务链延伸,安博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完整产业链,覆盖了8-25岁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且每一个环节,都蕴含创造经济价值的能量。   另外,安博也试图向企业培训方面拓展,目前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职业与商务在线培训商Skill Soft的中国区独家总代理。    业务复制,做大规模   缔造好业务链后,安博开始不断复制扩张,通过并购与新建,一方面继续采取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方式推进基础教育业务,另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推广就业培训业务,同时加速院校合作。   基础教育方面,安博并购整合了十多家分布在不同省份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并购过程中,安博教育制定了三个标准:首先是管理团队要与安博有相同的志向,其次必须是当地教育培训机构里的市场份额前三名,第三是100%吸收股权并购。不过,如果被收购的当地教育培训机构有一定知名度,则采用联合品牌的形式,发展当地品牌,共创全国品牌。   通过收购,安博逐渐建立各地的省级区域中心,并以之为据点,向地区及县级区域拓展。从扩张的地域来看,一些人口比较多,但教育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的地方,如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等,对教育服务的需求也相对旺盛,是其扩张的重点。   IT实训方面,安博采取了与升学培训不同的扩张策略。在地域倾斜上,以企业聚集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大连、天津、广东、成都、西安等为主要据点进行扩张。当前,其在京津、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布局已基本完成。   院校合作方面,安博教育已经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动漫设计、服务外包等四大系列课程总共十大专业方向上与超过20家大专院校开展了合作。而一些本科重点院校,也将纳入安博的版图。   融资1.03亿美元后,安博的扩张力度进一步加大,计划投入20亿元,在全国建成30个区域教育服务中心,新增5个实训基地。   事实上,安博教育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选择,也体现了其向海外发展的考虑。包凡表示,在帮助安博筛选投资者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分别来自澳洲、日本、美国、英国的麦格理、集富创投、华威投资和英联投资,考虑的恰恰是他们能够对安博教育资源的全球整合起到推动作用。    协同效应与师资力量决定安博未来空间   牵头向安博投资1.03亿美元的英联投资中国区总裁林明安曾表示,吸引其投资的关键在于安博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和复制能力。传统教育机构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开学校招聘老师、招生、收学费,然后是不断扩张,在全国布点开设分校,建立品牌连锁模式;而安博走的却是另外一条发展之路,从经营模式看这更像是一家软件公司,它并非单纯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技术和内容整合资源,从而使得这种模式能够标准化,便于推广的互动。   通过将系统平台在不同的学校间进行复制,安博教育的扩张模式成本低、速度快。近四年来,安博每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都保持在200%。   不过,安博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坦途。尽管打通了产业链,但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安博均面临强有力的竞争。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上,有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竞争者;在IT教育市场,有北大青鸟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北大青鸟拥有授权培训中心240余家、合作院校450余所、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其规模远在安博之上。因此,如何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安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师资力量也将是制约安博高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IT 实训和院校合作的持续推进,安博将对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产生巨大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直接关乎业务复制的进度。不过,招募高素质师资团队并非易事。不管是IT实训还是院校合作,能够符合安博要求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才,还必须有丰富的IT从业经验,否则其教育内容只能流于形式,最终重归教学与需求脱节的困境。现实是,这类人才不仅招募成本较高,而且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相对稀缺。因此,在短期内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既是当务之急,又考验安博的管理智慧。■    上市路上   教育培训巨大的市场容量,吸引了风投的关注。尤其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教育产业的高成长与抗周期特性更是获得了投资界青睐。China Venture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教育产业吸金量位列VC/PE投资方向的第五位,共吸金6.05亿美元,占比8.18%。   相比之下,教育企业上市进程却颇为滞后,全国近5万家教育培训机构中,登陆资本市场的寥寥无几,且全部在海外上市,尚无一家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挂牌。究其原因,既有教育制度自身的限制,也有国内资本市场对教育企业认知不足的因素。   《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教育产业虽然对民营资本开放,但非国民待遇、不得分红、缺乏产权等一系列制度硬伤,极大地抑制了资本进入的积极性。此时,教育企业上市,不得不在交易结构上进行巧妙安排。如海外上市拔得头筹的新东方,就是在学校之外注册新东方科技集团,由前者向后者支付咨询费的方式避开政策限制。   新政出台后,民办教育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吸金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一批优秀企业得到了风投的注资,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上市冲动。据德勤调查,80%的受访企业有融资需求,并有接近50%的受访企业有上市打算,并一致倾向于海外上市。   教育企业或将成为新一轮“中国概念股”的主体。据纽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介绍,未来1-2年,中国将可能有20余家教育企业登陆包括纽交所在内的国际资本市场,其中,不少已经进入操作阶段。比如,国内最大的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原计划2009年三季度赴美融资1.5亿美元,后因故暂缓;2010年5月,环球雅思宣布拟登陆纳斯达克,募集资金约1亿美元。除此之外,学大教育、巨人学校、安博教育、华育国际、万学教育、达内科技、东方标准等企业,也已经做好上市的准备。   不过,教育企业集体选择海外上市,无疑是中国教育和资本市场的悲哀,尤其是在创业板已成功开板的背景下。因此,除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民办教育环境,催谷一批教育企业做大做强之外,调整投资和发审理念势在必行。 来源: 新财富
个人分类: 教育|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官办的新闻网要上市了
gl6866 2010-8-14 13:10
中国的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序幕早已拉开,作为宣传口的各个新闻机构肯定也算是出版单位(包括其所经营的网站等),这些单位传统上都是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旱涝保收、福利待遇优于一般企业、医疗保障国家保障。总之,事业单位与公务员基本上是可以划上一定的等号的。然而,所有这些,都在最近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据信,中国媒体最近公布了首批新闻网站改制上市的名单,据说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有一两家新闻网站实现上市。此消息甫一发布,便引起社会的巨大兴趣关注。虽然这是政府行为,但是资本市场对此是有一定要求的,第一要求有盈利能力,不管上市的新闻网站是什么样的背景,都必须具有盈利能力,能够回报股东,这是最根本的,不然就不会被市场认可。从面上看,上市的这几家新闻网站达到创业板的要求是没有问题的,但达到要求是一回事,能够在资本市场持续地得到认可,则是另外一回事。有些公司一上市了就被ST了,是可以被退市的,上市仅仅表明企业发展阶段性的成功,但并不表示企业今后的发展也会一直表现良好。同时,通过上市这样一个规范化系列的辅导,企业从各个方面会更加规范化,有利于企业的基业常青。 为什么中国现在要把新闻网站推上市?也许为了保证它的有利发展,增加后劲。现在企业要求公司治理,财务方面,还有团队方面的,特别是团队业绩的考核跟它的激励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转制不转制,上市不上市这不是很关键的。很多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营企业不敢不赚钱,但国有机构就敢不赚钱。所以,体制决定了投资者对国有机构避之三分,这是体制的短板。新闻网站有它的优势,但最大的问题是它的体制。这话说的的确在点子上。 新闻网站上市可以追溯到互联网十几年前搜狐、新浪商业网站,他们一开始就跟市场接触很紧密,一开始就是多元的资本结构。现在随着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认可这种企业,像东方财富网、华谊兄弟这样的市场表现都不错,尤其像搜狐、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是很硬挺的,这是未来概念一直能够资本市场比较能够支撑的。中国国内的创业板,整个传媒概念的市值还是很低的。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支持新闻网站的上市,其实也是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如果往前追溯,那么,新闻类媒体的改制上市,也许可以从北青传媒、辽宁出版上市算起,是中国传媒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时我们分析辽宁出版传媒的上市,内容和经营业务的上市,内容是标志性的试点,现在人民网、东方网为主的新闻网站的上市可以理解为又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我们传媒改革又往前迈了一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渐进的,中国一直在进步。中国现在为什么能做这个事?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积累了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有底气了,知道最多能犯错到什么地步;此外,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媒体的多元化,现在民众获得资讯渠道很广泛,没有一个媒体能够绝对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现在有人可以不看,很多青年人从传统媒体转到网络、手机其他媒体上面了。大家获得媒体资讯的渠道多元了,而中国政府管理媒体的手段、方法,也越来越娴熟。中国的商业网站也为新闻网站今后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习的榜样。从这几点来看,新闻网站的上市这一块应该达成共识了,是众望所归,现在正当其时。 如果想把新闻网站或国有企业办成企业,就一定要走市场的道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它是一个产业竞争和市场主体,必须是按企业规划化操作,以市场为主体,为受众服务,因为上市公司都要满足股东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反过来说,满足市场和股东的利益,其实也是对上面有所交待,这是一致的。任何网站,任何的媒体或者企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独特的路,就像搜狐、新浪、腾讯,大家各有所长,都能找到自己的竞争力,适者生存。新闻网站也是这样,政府支持是一方面,但最终被推到资本市场,还是要参与竞争,从圈养到野生,完全在大自然的状态下,新闻网站要增加自己的造血机能,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这是他们最终能够成长的一个渠道。在温室里,由政府管着,最终还是长不大的。中国新闻网站的改制上市,将会增加社会公众的监督,促使媒体更加重视和接纳公众的意见,因为公众意见的充分表达是社会进步很重要的指标。
个人分类: 网络社会|2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數碼新品上市要经受的三板斧:一報二測三拆解
LEOLAND 2010-5-2 17:36
曲津華 科技發展到當下,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有點嚴重了起來。在任何一個行業,大家都差不多,有些人其實也是從業界領先企業跳出來單幹的,水平并不很差。這種情況下,創意和概念就比較重要。一旦誰做出了新產品,同道們就兩眼冒綠光,急猴猴地等其發佈,并模仿之。 所謂發佈 release (也有叫發表、釋放、放出的,總之就是拿在手裡再撒手那種),有兩種境界,一是消息的發佈,二是產品的發佈。對自信滿滿的業界領袖,也許其自恃其優勢不是一般地高,所以多先放出消息,再慢吞吞地推出產品,求的是一 有上市,反倒是被深圳的長城電腦在半年前搶了先。這種概念是不錯,最常用的鍵盤不像筆記本那樣太小不好用,保持了原大的打字舒適手感,主機被縮進鍵盤下面,非常簡潔。聲明一下,咱不在長城領工資,不是托。 再看人家蘋果,一個 iPad 平板電腦,把全世界電腦用戶的心吊了很久,一旦推出就大熱。 說到這裡,就要特別提一下 Apple 的這個新品,剛剛開賣幾個小時就被人把拆解圖詳細地放於網上公示了。可憐的 iPad 也沒有逃脫時下流行的數碼新品上市三部曲:一報二評三拆解,卻更悲慘,被拆的如此之快!以技術美學為經營哲學的蘋果公司,其實一直都比較注意技術防盜,所以其產品,無論是 iPhone 還是薄如手指的筆記本電腦,都不太容易被拆開後蓋。但對虎視眈眈的同行,這一點難不倒人家。該拆就拆,該偷就偷,普通用戶也樂得有人代勞,滿足了窺視蘋果產品內部的好奇心。 從這一點來看,現在的數碼產品,若要好好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還是要多鑽研一下防拆解技術,至少也要在後蓋上寫明拆解會爆炸之類的警示語。至於要換電池的部份,就要相反,儘量給人打開電池倉的便利,否則產品很難賣得動。 2010-05-01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热讯快报]华为上市被拒:中国有没有高科技公司
chowsiutung 2010-3-10 22:26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很感触,这或许也是目前我所在企业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如何走出来,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走不走得通还是另一个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经过了将近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的创业板终于开盘了,上市的第一天由于没有涨跌停板,很多创业公司的股价都暴涨了100%以上,最少的也涨了70%以上,不禁真让人感慨中国的投资者人多力量大。随后几天,有的股票跌跌不止,有的还保持坚挺,算是有所分化了。      2000年的时候俺所在的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弄创业板来着,当时负责上市的投行也曾经给了我们一个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名单。9年以后,对照着真正第一批上市的幸运儿,不禁感慨万分,因为当年奔着创业板去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不知去向。就是现在上市的这些企业中,到底能有多少真正具备高科技或者高成长性呢,俺也表示怀疑,不是已经有公司刚刚上市业绩就大幅度下滑了吗?      不谈这些,上周的《对话》节目中透露,当年华为也曾经申请上创业板,结果因为没有科技含量而被拒,呵呵,确实是天大的讽刺。不过在当年的专家眼里,刚刚搞出万门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的我华为确实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可是,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又如何呢?十年前《中国计算机报》曾经报道过中软总公司推出了自主产权的操作系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吗?      上个月在无锡与美新半导体CEO赵阳交流的时候,赵总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并不适合太先进技术的创业公司。他认为,如果创业公司做得是比较高科技的技术,就必须在海外有一个研发团队。美新做的是传感器技术(iphone的指南针也是用的这种技术),也是第一家以传感器作为主业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算是全球TOP的公司,可是他们在国内从来没有拿到过任何一家政府机构的扶持资金,估计是政府部门认为他们做的东西太不高科技了吧。      美新一直把一支顶尖的研发团队放在美国,新产品的定义和架构设计也都在美国,然后把产品的实现、制造、测试等后端流程放在中国。为什么不是都放在中国呢?赵阳认为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技术带头人,十年前作为北京人的他回国创业之所以选择无锡,也是因为当时无锡的芯片产业已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人才可能相对好找一些。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找不到高端的研发人才,国内研发团队需要你带着走,即使是这样,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停下来。这也使得他搁置了在国内培养技术带头人的想法,转而高薪聘请了几位美国人到中国来。其实如果仔细计算,在中国做高科技的成本一点都不便宜。      前面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一个就是中国企业在顶级技术上的薄弱是由于我们的基础研发薄弱造成的,这个就不需我再多说,看看顶级的诺贝尔物理、化学还是顶级的图灵奖,哪里有中国内地科学家的份?当然也不能全部怪科学家们不努力,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了,当博导一年都见不到自己带的博士,还被学生们称为老板的时候,他每年还有多少时间能够放在科研上面。从这点上来看,教育部长周济的下课也算是大家对中国基础教育不满的一种表现吧?      第二点就是在中国创业确实不要选高科技,因为我们也做不了多么高科技的东西,你要选择高科技,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就会拖死你。想找政府借钱吧,政府说专家认为你这个不是高科技;找银行借钱吧,银行说你没有固定资产没法抵押也就没法贷款,想股权融资上市吧,国内的股市审批一等就是三年五载。结果,稍微有点高科技的公司都去美国或者香港了,剩下的也只能坐吃等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已经拉开的创业板不管有多少缺点,也不管上去的有多少都是伪高科技,至少还是值得鼓励的。      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依靠市场营销、依靠渠道成功的中国企业;未来十年,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依靠技术成功的中国企业吗?      转载自华为世界的博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涌:谁来监管“四大”--转
sunapple 2009-6-29 09:06
江涌:谁来监管四大 2009年06月27日来源: 中国 经营报   四大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类公关活动,与中国相关 政府 部门保持良好关系。特别是通过与政府合作方式,把自己和监管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   德勤从1993年开始,就作为项目顾问参与财政部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此后长期协助财政部推进此发展方案。此外,德勤还与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等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起草《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以此构建更完善的 政策 制度。   自1995年起,毕马威上海首席合伙人萧伟强就担任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外国专家顾问,安永的中国区合伙人邱家赐担任证监会发审委委员。由于和政府部门关系密切,四大在华受到的监管很少,因此可以便利地谋取更多更广泛的利益。   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相关措施限制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于境内展业,如我国台湾对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外资事务所的会计师必须考取当地的资格后才能执业。印度除此以外还要求外资事务所做上市公司业务后须经本土事务所复核。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对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保护措施。   而像中国这样多个政府部门与一个始终对中国不很友善国家的机构保持如此密切关系、并使其享受多种特许经营,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关系,使中国监管部门宁愿牺牲本国机构的利益,来讨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正是在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帮助下,四大几乎垄断了中国大企业,尤其是 金融 企业、跨国企业的审计业务。四大也因为这种特许经营而获取高额垄断收益。   研究显示,同一个审计项目,四大的收费高出国内所2~5倍很正常。以收费标准最高的北京为例,国内所的主任、副主任会计师每小时收费300元,而安永为2750元。随着审计事务所并购加速,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四大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获取的垄断利润也会越来越大。   跨国垄断资本的本性是获取暴利与实施控制。控制是为了更好、更稳定地获取暴利,而暴利则更便利、更有条件实施控制。在华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的四大不只是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而且是获取更具有 战略 性的资源信息。四大审计的大型企业特别是金融类企业,关系着中国 经济 命脉。这些企业完全由四大来审计,无疑将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暴露给了外资。据中国银行一经理人员透露,在中行上市审计期间,中行高层专门指示各部门必须为普华永道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资料,而很多资料本来对自己的研究人员都实行保密。   不仅如此,还由四大来设计企业 改革 、融资模式,如普华永道为中国工商银行规划了未来8年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改革路线图,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弱点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外资。   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屡屡遭遇不顺,巨额经济损失时有发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已经无商业秘密可保。外资审计、评级、咨询、承销,还有战略投资、管理顾问等,已经使中国企业乃至部分政府部门在近乎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早在2002年初,也就是中国证监会颁布那一纸文书后不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先生就撰文指出了必须请外国公司补充审计这一规定的荒谬。7年多过去了,董先生也已作古,相关监管部门非但不迷途知返,反而变本加厉,使外资审计机构对华审计行业的控制日甚一日。   2006年以来,中国 股市 如脱缰野马,狂奔不止,急速膨胀的风险日益令人不安。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相当一部分归于会计革新,即上市公司可以合法交叉持股,拉抬股价。本人不甚清晰这是哪家机构使出的高招儿,也不清楚监管者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妙计,但我知道的是,当初日本就是因为允许企业交叉持股而使股市迅速走向泡沫,而随着泡沫的破灭,到来的是十多年的经济萧条。本人不敢猜测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人的预谋,但可以设想,这极有可能使中国股市走向危局。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