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分子物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涨落耗散定理速写
bmiao 2020-9-5 18:57
在前文 涨落耗散定理-1 和 涨落耗散定理-2 中我们介绍了涨落耗散定理的静态形式-线性响应定理,本文继续给出其动力学形式。 附件 : 涨落耗散定理速写.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4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链(自回避行走)的n=0场论表述
bmiao 2020-8-11 17:32
高分子链 ( 自回避行走 ) 统计问题等价于 n=0 朗道 - 金兹堡 - 威尔逊场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P. G. de Gennes 对高分子物理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前文 高分子物理和临界现象 中,我们曾给出一种推导。本文给出另外一种推导。 附件: 高分子链(自回避行走)的n=0场论表述.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3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表面力
热度 2 bmiao 2019-12-30 17:46
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软物质和生物物理的一个重要题目。对于特征尺度在微米的物体,例如胶体的大小,薄膜的尺度等,人们可以在粗粒化的水平上描述表面,进而计算表面力。 表面之间由于 van der waals 吸引力,或者在更小物体存在时由小自由度平动熵导致的排空力(Depletion Force),将会失去稳定性而在宏观的尺度发生凝聚。如何稳定体系?一般的做法是通过表面改性(Surface Modification)引入表面间排斥力。通常是: 1. 表面接枝聚合物长链(Polymer Chain),利用聚合物链的熵弹性(Entropic Elasticity)引入排斥; 2.表面带电(Surface Charge), 利用库仑静电力引入排斥。 如果将1和2结合,则是利用聚电解质刷(Polyelectrolyte Brush)引入表面间的排斥力量,稳定体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表面间的摩擦力,即实现表面润滑(Lubrication)。 本文中,我们通过简单的标度理论,定性讨论两个平直表面(板)之间的排斥力。这是处理弯曲表面的一级近似。 1.聚合物链的熵弹性 让我们估算将聚合物链引入两板之间时的能量损耗。 一根聚合物的链长:R, 其满足标度关系:R~N ν ,依赖于所讨论的问题,ν有不同取值。最简单的情形是理想链问题,此时聚合物链统计对应于无规行走(Random Walk),ν=1/2. 两板间距:D。板面积: A。 讨论DA 1/2 的情形。 当RD,聚合物自由进出两板。 当RD,聚合物进板将变形,带来变形能量,这是需要计算的物理量。 我们有如下图像:为了进入两板,聚合物调整自身为刚好进入两板的一串子链(Blob),显然每一个Blob的大小应为板间距D。 另一方面,我们考虑能量学(Energetics)。显然在子链内,rD,链未感觉到两板挤压;子链尺度之上, rD,链 感受到挤压,作为响应,子链间顺序排列,而不再是无规排列。 从能量学上,挤压使得聚合物链变形,产生变形能E deform ~fr。这里,f是力,r是链尺寸。从以上分析可知:fD ~kT。对于rD, E deform ~frkT, 热能统治,子链仍服从随机行走; 对于rD,E deform ~frkT,变形能统治,链挤压而顺序排列。 一根子链(Blob)设定了该问题的基本能量:kT;基本尺寸:D. Blob内包含g个链单元,其服从自由统计:D~g ν a, 这里a是链单元尺寸。 计算一根链的总变形能: N/g个子链,每个子链能量kT (1) 对应的单位面积表面力(Disjoining Pressure): (2) 此即聚合物链熵弹性带来的排斥力。 2. 静电力 先通过能量平衡发现几个静电问题里重要的特征长度。 2.1 Bjeruum 长度 考虑一对带基本电量e的正负电荷对。 库仑吸引力保持正负成对;热能驱动电荷对解离。两者竞争定义出: (3) 其中,ε是介电常数。当rl B ,电荷对解离。显然,极性溶剂由于介电常数较大,l B 较小,因此在极性溶剂中的大分子链由于电荷对解离而带电。由于生物环境中溶剂是极性的水,因此生物大分子是带电的聚电解质。 2.2 Gouy-Chapman 长度 考虑一个电荷密度为(σe)的正电平板和附近的一个基本电量负电荷。由高斯定理知: (4) 将负电荷从平板移动至距离d处的静电能:E elec =eEd. 静电能将负电荷吸引在板附近;热能驱动负电荷远离,两者竞争定义出: (5) 显然,小的σ和l B ,带来大的l GC。 对于dl GC ,热能大于静电能,热能主导使得反离子自由分布,形成带电板附近的扩散层(Diffusive Layer)。对于dl GC ,由于静电能大于热能,因此热能不足以驱使反离子扩散至此,有较少的反离子。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图像: 反离子大部分分布在距离带电平板l GC 的层内。 当然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从求单板问题的泊松-玻尔兹曼(Poisson-Boltzmann)方程严格解出来。 2.2 表面静电力 2.2.1 无盐体系 现在考虑两个带电平板之间的表面力(Disjoining Pressure)。同样,我们只定性讨论出结果,而不解方程。 由统计力学的 Contact Value Theorem 知道,两板的表面力: (6) 这里n 0 是两板的中间平面上反离子的浓度。 显然,本问题有两个尺度需要考虑:板间距离D和Gouy-Chapman长度l GC。 (1)Dl GC ,弱耦合极限(Weak Coupling Limit) 从上边的分析知道,大的 l GC 对应静电耦合弱的极限。 在Dl GC 时,是在Gouy-Chapman层内,热能主导,反离子自由运动,平均分布。因此有: (7) 因此,当两板靠近至Gouy-Chapman层内时,表面静电排斥力采取D -1 的形式。 (2)Dl GC ,强耦合极限(Strong Coupling Limit) 小的l GC 是强静电耦合极限。 可以期待D趋向于无穷大时,两板间力衰减到零,那么以什么函数形式呢?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强静电吸引,反离子在两板间不再是平均分布。我们引入 电荷屏蔽 的观念迅速得到结果。隔着一段距离观察带电平板,所观察的有效电荷不同于裸电荷,而是由于平板附近反离子层的存在平板电荷被修正(renormalize)成一个较小的有效值。 因此,板间距离大于Gouy-Chapman层厚时,问题可以等价于 两个有效平板(平板+反离子层)之间的弱耦合极限问题 。沿此思路,用(1)的结果,我们发现: (8) 因此,此时的排斥力由于反离子屏蔽效应而从近距离的D -1 修正成了衰减更快的D -2 。 2.2.2 盐效应(Salt Effect) 前述的分析里,表面力都是幂函数形式的衰减。在真实的体系里,人们发现,表面间的排斥力通常是更快的指数形式衰减。原因在于真实体系里存在的盐。 盐的存在使问题里由于盐离子的电荷屏蔽效应引入一个新的尺度l DH ,称为Debye-Huckel长度。此时,由于盐的数目远远大于反离子的数目,因此盐的静电屏蔽占主导,反离子屏蔽可以忽略,我们有 l DH 《l GC ,问题的分析里不再出现l GC 。 具体来说,盐的屏蔽使得平板的有效电荷变成: (9)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指数衰减的表面排斥力。 3. 静电关联 我们以上的定性讨论只适用于静电关联效应弱,平均场泊松-玻尔兹曼方程适用的情形。此时,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平板间表面力一定是排斥力。 已经知道,例如在高价次盐(+2, +3)存在时,静电关联效应强,同种电荷的平板间可以产生吸引力。实际上,这种静电关联效应正是生物物理中 DNA凝聚 的道理。在这些情形下,以上的分析失效,需要考虑具体的静电关联理论模型, 这是一个聚合物物理(Polymer Physics)和软物质物理(Soft Matter Physics)中活跃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11867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 超对称 - 高分子场论 - 1
热度 1 bmiao 2019-8-14 15:57
最近,理论物理学家 Peter van Nieuwenhuizen, Sergio Ferrara 和 Daniel Freedman 因为在超引力理论方面的工作而获得2019年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 超引力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1973年由 Julius Wess 和 Bruno Zumino 为了改进标准模型而提出的一个绝妙想法:超对称(Supersymmetry)。标准模型里包含两种类型的粒子:构成物质的费米子(Fermion)和传递相互作用的玻色子(Boson),两者满足不同的自旋统计性质。简单地说,费米子具有半整数自旋,满足反对易(anti-commuting)量子统计; 玻色 子具有整数自旋,满足对易(commuting)量子统计。超对称是一种新的对称,在超对称转动操作下,费米子和 玻色 子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二者是对称的,每一个粒子具有一个比自己的质量更大的超对称伙伴。在超对称场论中, 玻色 子和费米子分别由 玻色 场和费米场描写,两者分别具有对易与反对易性。为了描述反对易性,需要引入反对易数,满足Grassmann代数。 如标准模型,超对称的想法在提出之时,并未包含引力。1975年,文章开头的三位获奖人将超对称的想法应用于引力的研究,将描述引力的广义相对论与超对称的想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超对称版本:超引力。在超引力理论中,时空获得了一种费米性,时空的动力学描述需要引入反对易代数,原先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 玻色 子引力子(graviton)获得了一个费米子超对称伙伴引力微子(gravitino). 一个好的想法总会在物理中有众多的用武之地。超对称的想法在统计物理的问题中也有许多的应用。通过在统计 玻色 场论模型中,引入满足Grassmann代数的费米场,写出一个超对称的场论模型,可以解决许多原本在 玻色 场论框架下很难处理的问题。 例如,在高分子理论物理中。以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从一种方法论述了一个高分子单链统计问题,即自回避行走(Self-Avoiding Walk),可以在 玻色 场论的框架下写成一个n-矢量 玻色 场朗道-金兹堡-威尔逊标准场论(Landau-Ginzburg-Wilson Hamiltonian)的 n=0 极限。为什么要取 n=0 极限呢?原因是将该 玻色 场论的格林函数微扰展开时,费曼图里包含很多非物理(不对应自回避行走)的圈图(Loops),这些圈图的贡献是比例于n的,因此,采取n=0,可以将所有非物理的图形去除。 然而,将原先为自然数的n解析延拓到实数,可能仍会有一些数学上的问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通过引入满足Grassmann代数的反对易费米场,构造一个高分子链的超对称场论模型,则可以不必取 n=0 极限,这是因为,费米场展开的费曼图正好可以将原来 玻色 场展开的非物理图抵消掉。 我们将会陆续对这一个方向做一些介绍。在附文里,我们则首先给出高分子链超对称场论的形式。 附文: Supersymmetric Field Theory of Polymer_Bing Miao@UCAS.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6933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 Fokker-Planck 方程 - 薛定谔方程
bmiao 2019-8-7 20:23
Fokker-Planck方程是研究涨落(Fluctuation)现象的重要方程和方法。由于涨落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该方程有从物理,化学,生物,乃至工程学的广泛应用。 Fokker-Planck方程最早见于处理布朗运动问题(Brownian motion)。宏观的花粉粒子(宏观小微观大)放置于水中时,经历热运动水分子(微观)的随机碰撞,导致花粉粒子的位置不确定。描述该不确定的花粉粒子位置分布函数满足一个微分方程,即Fokker-Planck方程。 本文中:1. 我们基于流守恒(current conservation)给出Fokker-Planck方程的一个快速推导;2. 我们指出Fokker-Planck算符的非厄米性,并通过变量代换将Fokker-Planck方程转化成(虚时)薛定谔(Schrodinger)方程。 1. 推导 写下涨落问题的流矢量,这是一个具有时空分量的4-矢量: j=(j 0 ,j i ), 这里,时间分量: j 0 =P(x,t), 是该涨落问题的概率分布函数。空间分量是熟悉的空间流3-矢量: j i , i=1,2,3. 流守恒: (1) 本问题中,3-矢量j有两部分贡献:外力贡献的drift项和微观随机涨落贡献的diffusion项。为了简化记号,下边我们考虑1维情况,即i=1=x. Drift项: (2) 这里, \\Gamma 和 U 分别是 mobility 系数(矩阵)和外势能。 Diffusion项: (3) 这里,D是扩散系数,该方程即Fick定理。 由(1)-(3),我们得到P(x,t)满足的Fokker-Planck方程: (4) 要求无穷远时间后,P趋向定态,于是: (5) 物理要求该分布是玻尔兹曼分布,因此有: (6) 这是爱因斯坦关系,涨落耗散定理的一种简单形式。物理上很清楚,涨落和耗散都来自于微观自由度的随机运动,因此必然是联系的,进而,因为是热涨落,所有必然出现温度T. Fokker-Planck方程的第一项drift速度项是随机微分方程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郎之万(Langevin)方程的drift项,而第二项diffusion项来自于郎之万方程的白噪声项。郎之万方程: (7) 白噪声f满足高斯分布,有: (8) 下边,我们把Fokker-Planck方程由单变量的(4)推广到一般多变量的形式: (9) 这里的写法采用了爱因斯坦求和约定。 2. 从Fokker-Planck方程到Schrodinge方程 仍然采用单变量形式。我们将方程(4)写成如下算符形式: (10) 这里定义了Fokker-Planck算符L.简单计算可得: (11) 这里,方便起见,我们设\\Gamma=1. 我们注意到,由于一阶导数项\\partial_x的存在,Fokker-Planck算符不是厄米(Hermite)算符。 现在,我们通过变量代换消去L算符中的非厄米项。构建一个厄米算符。 定义: (12) 其中,P s (x) 是定态解。将定义(12)代入Fokker-Planck算符L, 我们得到: (13) 这里的H算符: (14) 显然,H算符没有一阶非厄米项,是个厄米算符。此时,Fokker-Planck方程转化为: (15) 这是一个(虚时)薛定谔方程。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14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 高分子物理和临界现象 - n=0 模型
热度 2 bmiao 2019-8-2 16:51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研究高分子统计物理的理论主要来自于物理化学,这些成就在 P. J. Flory (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的几本经典著作中集大成。六十年代以后,理论物理学开始真正进入高分子物理的研究。期间,三个研究组在这方面有大贡献:(1)剑桥的S. F. Edwards. (2) 法国的P. G. de Gennes. (3) 俄国的I. M. Lifshitz. Edwards 和 Lifshitz 分别独立地在高分子链统计的理论描述中引入了(欧几里得空间)路径积分。de Gennes 则将临界现象理论引入了高分子物理研究。 de Gennes 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是深刻认识到高分子链在链长趋于无穷时等价于一个临界体系。这里,链长的倒数扮演临界理论中与临界温度距离的角色。已经懂得,无规行走对应的是场论中的高斯模型,得到的是平均场临界指数。自回避行走呢?溶液中高分子长链由于所谓排除体积效应将采取自回避行走,如何计算自回避行走问题的临界指数呢?de Gennes 发现,自回避行走问题等价于一个矢量自旋模型的 n=0 极限。 考虑一个磁体自旋模型,自由度为自旋矢量 S=(S 1 ,...,S n ),这称为n-vector 模型。n=1是熟悉的伊辛(Ising)模型,n=∞是球模型,等等。这些统计模型的研究构成统计力学严格解的研究领域。de Gennes 发现,如果将 n 解析延拓至 n=0,则 n=0 的统计模型对应于自回避行走,或者说单链排处体积问题。这一发现在高分子物理与临界现象物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许多临界现象里在七十年代发展的计算临界指数的方法可以直接借用于高分子链统计的研究之中,对于高分子物理的进展有重要的影响。 附文中我们给出高分子-磁对应(Polymer-Magnetic Correspondence)的推导过程,来交代这一理论高分子物理领域的重要进展。 附文: Polymer-Magnetic Correspondence_Bing Miao@UCAS.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6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中心极限定理
热度 2 bmiao 2019-7-17 11:28
统计物理中,宏观物理量达到平衡时,其涨落分布是高斯的。高分子物理中,高分子链极长时,链尺寸分布是高斯的。一般而言,物理中,高斯模型是一种描述物理体系极为重要的模型。 在高斯模型里,物理体系的序参量(自由度)涨落满足高斯分布,即,其有效哈密尔顿量采取高斯形式。系数矩阵为厄米的情形下高斯形式可以通过基组坐标系变换写成对角,去耦合形式。因此,序参量的激发在高斯模型中是一组系数矩阵基下的独立谐振子模。 为什么高斯分布出现的这样广泛?这是因为,在低能,长波近似下,序参量的“粒度”被粗化,粗粒化的序参量是一组众多微观自由度的平均效果。而在概率论里,有一个重要的定理:中心极限定理。该定理说,一组大量,独立,随机变量的加和可以产生一个满足高斯分布的“宏观”随机变量。因此中心极限定理是高斯模型广泛有效性的根源。 在附文中,我们通过傅里叶变换 (Fourier Transform) 对于中心极限定理给出一个简单证明。傅里叶变换实质上是概率分布的生成函数。证明过程显示了傅里叶变换在物理中的强大功用。 附文 : Central Limit Theorem_Bing Miao@UCAS.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7646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涨落耗散定理-2
热度 1 bmiao 2019-6-30 17:51
涨落耗散定理是平衡态统计物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该定理将一个统计力学体系的涨落关联与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用一个干净的等式联系了起来。有了该定理,测量响应就可以获得平衡态体系的关联性质,反之亦然。如果取静态极限,涨落耗散定理就退化为线性响应定理,而线性响应定理提供了一个理解对称破缺体系的结构与刚性的基本框架。我们将通过简单的例子对这些定理做一展示。 线性响应定理 现代物理学理论极大的依赖于线性模型,在许多情形,线性模型是一种对于真实世界的有效近似,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结果。 线性模型又称为谐性近似(Harmonic Approximation)。顾名思义,在这些模型里,原本复杂的运动模式被近似为一组独立运动的谐振子(Harmonic Oscillators).在操作意义下,这些谐振子对应的是将体系变形或者涨落的能量做高斯近似之后,系数矩阵的本征模式,而对应的本征值则构成这些谐振子模式的激发能量。 考虑一个简单的谐振子。 (a)关联 我们首先研究其平衡态涨落关联性质。记平衡位置为x 0 ,由于涨落,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记为△x=x-x 0 。显然,该谐振子的涨落能量:E(△x)=(1/2)k△x 2 ,这里,k是谐振子的弹性常数。由平衡态玻尔兹曼分布可知,涨落分布函数:P(△x)~exp ~exp ,即高斯分布,或者叫正则分布。这里,k B 是玻尔兹曼常数。涨落关联C=△x 2 对应于该分布的方差。由高斯分布的知识立刻知道:C=k B T/k. 当然这一结果也可以由能量均分原理得出。能量均分原理说,平衡时,每一个自由度的能量是(1/2)k B T.我们所考虑的谐振子是一个自由度,其平均能量为:(1/2)k△x 2 .因此:(1/2)k△x 2 =(1/2)k B T。即得上式关联函数。 (b)响应 现在我们研究该谐振子对外场的响应性质。施加外力f。外力场下谐振子能量修改为: E(△x,f)=(1/2)k△x 2 +f△x,其中,第一项是未加外场时的能量,第二项是由于外场存在所生成的能量。 在外场下,谐振子的平均位移是多少?力学里,这是由最小化能量导出的欧拉-拉格朗日(Euler-Lagrange)方程所决定的。因此能量对位移求导可得:k△x=-f.取绝对值大小:k△x=f,进一步写成△x=k -1 f.立即可以看出,平均位移对于外力的响应性质由系数k -1 给出,即,响应函数χ=k -1 。(由于这里考虑的是整体响应,没有局域效应,因此响应函数体现为一个常数。) 将关联函数和响应函数做对比,立刻得出:χ=C/k B T.此结果即线性响应理论,将外场响应函数χ与涨落关联函数C联系了起来。 (c)刚性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刚性。考虑一个材料体系,经过对称破缺后形成了有序结构,考虑简单的一维情形,此时结构由周期L刻划。材料的刚性由弹性模量G描写。涨落引起应变:△x/L.对应的应力:G△x/L.因为应力是单位面积的力,所以力为:L 2 (G△x/L)=GL△x。在谐振子近似下知道力为:k△x,因此:k=GL,此式体现了响应与刚性的关系。因为χ=k -1 ,所以χ=1/(GL).因此,G越大,χ越小。也就是说,弹性模量大的材料有小的外场响应。 更加定量的分析。考虑一个有序结构,何时涨落可以破坏该结构?答案是当涨落位移比结构的周期还要大时。即:△x 2 ≥L 2 .考虑平衡条件:△x 2 =L 2 ,由:C=△x 2 =k B T/k,k=GL,得到:G=k B T/L 3 .因此,对称破缺之前的无序相,由于L=∞,所以G=0,即无序(气)相没有刚性。随着对称破缺,周期L变成有限大小,材料逐步获得刚性。这里体现的是凝聚态物理中对称破缺导致有序和刚性的观念。如果引申一下,这对应的是量子场论中对称破缺产生粒子质量的观念。 上式也可以写成:GL 3 =k B T,这体现的是一个热激发单元的概念。如果已经知道一个材料的G,则可以由该公式得到一个有序化的特征长度尺度L.考虑一个尺度d,当dL时,Gd 3 k B T,材料刚性所产生的弹性能量大于热能,材料有序,在该尺度对称破缺。反之,对于dL,由于Gd 3 k B T,热能使得材料在小尺度下保持对称性。 根据L的大小,可以对材料进行粗略的划分。L→∞,无序气相;L→a,硬材料,这里,a大约是原子间距;介于两者之间,对称性在较大尺度破缺,导致G较小,因此成为软材料,对应于聚合物,胶体,液晶等软物质物理的研究范围。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11841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涨落耗散-线性响应
bmiao 2019-5-23 23:57
1. 考虑生成函数 ,其中,x是随机变量,y是x的共轭变量,平均对x进行。对于y=0泰勒展开: 并且有: 这就是累积展开,其中,x n c,x 是随机变量的累积量平均。容易知道: 其中,随机量涨落Δx=x-x x . 由式(2)泰勒展开知道: 这里,我们定义χ x,y 为随机变量x对共轭变量y的响应函数。关系(4)是一个生成函数展开至二级项,即高斯近似,之下得到的重要关系,反映了随机量涨落和随机体系对外界响应性质之间的关系。在统计力学中,称为线性响应定理,是涨落耗散定理的静态版本。涨落耗散定理的最简单版本见 Einstein 的 D=kT/ζ,涨落项反映为扩散系数 D,耗散项反映为摩擦系数ζ.为什么有这个关系?原因是从微观角度上,噪声涨落项和摩擦耗散项均源自于分子的无规运动。 在数学里,生成函数Z可以是随机量x分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此时共轭量y=ik.在统计物理里, 生成函数Z是配分函数, 选取不同的共轭变量对x和y,可以得出不同的涨落耗散关系。 如果选择 x=E,y=-β,由(4)可得 这里,能量对β的响应函数就是定容比热。 若选择 x=S,y=-h,可得响应函数为磁化率等。 2. Note on Linear Response Theory Linear Response_Bing Miao@UCAS.pdf 3. Blob Argument for Fluctuation-Dissipation Theorem of Energy Fluctuation Blob Argue_Bing Miao@UCAS.pdf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5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熵-黑洞
热度 3 bmiao 2019-5-7 16:03
咖啡时间,讲一个故事:量子涨落和热涨落的联姻,产生黑洞熵。 (1) 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一对共轭量的不确定性之积被普朗克常数定义了下限,例如能量和时间: △E △t ≥h/4 π.所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能量守恒可以不必满足,可以有极大的能量涨落。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关系:E=mc 2 . 若 △t小到使得 △Emc 2 ,能量涨落就足以产生物质。这表现为真空里在极短时间里产生的正反粒子对。这里所产生的正反粒子只是电荷相反,却都具有正质量,因此是正能量。 可是,在长的时间里能量要守恒。因此由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凭空借来的能量,还要还给真空,这就是正反粒子对的湮灭。真空里充满了这样的由不确定性原理所引起的正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从以上分析,只要是正反粒子都有正能量,这就没问题,真空是稳定的,能量借了再通过湮灭还,时间平均来看真空仍然是空的。这样的过程,也使得一个量子体系的自由度(对应于粒子数)是不定的无穷多,因此,要引入处理无穷自由度的场描述,这就是量子场论。 (2) 会不会有这样的局面,其中正反粒子对中一个仍是正能量,而另一个变成负能量?这样粒子对的能量和就变成零,量子涨落借来的能量不用再通过 正反粒子湮灭 归还给真空了。这样的话,真空就真的可以通过量子涨落产生粒子了。 答案是有。这个过程发生在黑洞的视界附近。 (3) 黑洞是引力塌缩的结果,黑洞的中心是一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奇点,离开奇点有一个特殊距离: 这叫作史瓦西(Schwarzschild)半径,是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而命名。史瓦西在一战的战壕里阅读了爱因斯坦1915年11月发表的广义相对论论文,并惊人的迅速发现了场方程在球对称情形下的解。在史瓦西半径处粒子逃逸速度等于光速;小于R s ,逃逸速度大于光速,粒子无法逃出,这就是黑洞解。史瓦西半径定义了黑洞的视界,视界是当你坐飞船去探索黑洞时,再也不能送回信号的地方,跨越这里,你将消失不见。 对我们这里的讨论有用的是,在视界外部,虽然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统一成了一个时空,对应的能量和动量统一成了一个能动量张量,然而时间和空间性质不同:时间是单向的,空间是双向的;在时间轴上粒子无法如在空间轴上一样前后移动,结果导致,能量是个标量,只能为正,而动量则是一个可取正负的矢量。然而,在视界内部,情形不同,这时候,强大的引力使得能量获得了类似动量的性质,变成可正可负。 (4) 考虑黑洞视界附近,量子涨落产生正反粒子对,可是,其中一个粒子迅速进入视界内部,也就是掉入黑洞,这样该粒子能量可以为负。这样的话,粒子对能量和变为零,不用再通过湮灭的方式来满足能量守恒了。在视界外的粒子,由于逃逸速度小于光速,就可以带着正能量逃逸出去,这就好像是黑洞在产生辐射。这个现象是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S. Hawking)所做出的,称为霍金辐射。随着霍金辐射的进行,负能量粒子进入黑洞,使得黑洞的能量,或者质量,越来越小,就像是黑洞在蒸发。 既然有粒子的辐射,就有温度,这就是热涨落。所以,在黑洞附近,强大的引力使得量子涨落变成了热涨落。既然有温度,有能量,就有熵。因为热力学已经知道,温度就是能量对状态数的变化率。所以,黑洞并非“无毛”的简单物体,而是具有自由度,也就是具有熵。 (5) 黑洞熵是多少呢?我们这里给一个极为简单的标度估算。 黑洞能量: E=Mc 2 黑洞唯一的长度尺度:史瓦西半径 R s =2GM/c 2 由长度得出黑洞能量激发单元(Blob): E b =hv=hc/λ=hc/(2R s ) 激发粒子数:n=E/E b ≈c 3 A/(Gh),这里黑洞表面积 A≈R s 2 微观自由度数:W≈2 n ,这里2代表每个激发粒子的内部自由度,例如光子的两个极化 黑洞熵:由玻尔兹曼公式 黑洞熵公式最早是由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在黑洞表面积始终增加的启示下得出的,当然推导过程不是这样。我们发现,黑洞熵是与黑洞表面积成正比,而不是与黑洞体积,这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这蕴含了全息原理:黑洞的信息都储存在表面上,一个三维空间的引力理论等价于一个低一维(二维)空间的量子理论。 (6) 刚才是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估算出黑洞熵。结合热力学,我们进一步估算黑洞的温度。因为温度是能量对于熵的变化率,因此大约有: 这里用了A≈R s 2 .这就是霍金的黑洞温度公式,该公式(准确的含系数形式)镌刻在了霍金的墓碑上。从这里,我们看出黑洞温度反比于质量,因此通过霍金辐射,黑洞蒸发,质量减小的过程中,黑洞越来越热。 黑洞物理奇妙地将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热力学理论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黑洞在基础物理中变成美妙且重要的原因。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7913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 熵
热度 5 bmiao 2019-5-3 21:16
(1)定义 熵(Entropy)是一个物理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然而却又是一个仍未得到完全理解的概念。 当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laude E. Shannon)与冯.诺依曼(von Neumann)讨论如何命名他新发现的度量信息传输中不确定性的量时,冯.诺依曼曾经评论: “You should call it entropy, for two reasons. In the first place your uncertainty function has been used in statisticalmechanicsunder that name, so it already has a name. In the second place, and more important,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entropy really is , so in a debate you will always have the advantage.” 熵最早进入物理学是从热力学。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研究卡诺循环时引入了 Entropy 的概念。卡诺循环蕴含了热力学的两条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明确了热是一种可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能量,数学表示成能量守恒定律。然而,热能又与机械能有所不同,这导致了卡诺热机的效率恒小于1,因为总会有一部分热能不能转化为机械能而最终向低温热源释放,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思索如何用数学形式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他发现可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S=Q/T,即热温之商。如此定义的物理量S在一个可逆的卡诺循环里变换为零 dS=0,因而S是一个状态函数(不依赖于过程);若热机不可逆,则dS0. 这样,克劳修斯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在一个孤立系统之中,dS≥0. 克劳修斯将这个新物理量取名为 Entropy,这来自于希腊语,前缀可见 Entropy 与能量 Energy 有关,而后缀是变换之意,因此 Entropy 这个物理量联系的是能量变换的过程。写成S可能是为了纪念卡诺(N. L. Sadi Carnot).中文翻译“熵”体现的也是热温商之意。可是,这个最初由热力学引入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变成极为重要,其意义也远远地超越了Entropy或者中文翻译“熵”所暗示的内容,在包括信息学,宇宙学等范围都大放异彩。 热力学研究的是宏观物理量之间的转换,而统计力学的目的是从微观自由度(分子,原子)入手推导出热力学关系。熵的统计力学公式由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Boltzmann)在1877年的一篇论文中给出: 如今,该公式镌刻在玻尔兹曼的墓碑之上,以纪念这位统计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该式中,熵S是热力学状态变量,而W是在给定宏观状态约束下一个系统所可以具有的微观状态数。由于微观状态数极为巨大,因此取对数并乘上一个非常小的常数k,即玻尔兹曼常数。取对数并且使得这样定义的熵成为一个具有可加性的热力学广延量。显然公式的左右分别对应了宏观和微观,因此玻尔兹曼定义正是用微观推导宏观的统计力学思路。事实上,在玻尔兹曼的原始论文中,熵的公式不是这个形式,此形式来自于普朗克(Max Planck)在1906年的工作,并且是普朗克建议称k为玻尔兹曼常数。普朗克是热力学的大师,他在研究黑体辐射谱问题时,提出了能量量子的观念,这开启了二十世纪的量子论。 有了玻尔兹曼公式,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说一个孤立系统获得了一个演化方向,即具有更多微观状态数(更大自由度)的方向,这就是常说的熵增原理。熵增原理也可以表述成所谓的最大熵原理:孤立系统在达到平衡时熵倾向于最大化。然而熵增原理是基于经验得到的,熵增在物理中引入了不可逆过程,从而定义了时间箭头,这与一些基本物理原理矛盾,如何去调和这些矛盾?如何从数学上严格证明熵增原理?这些都是极为有趣的问题。 在熵的波尔兹曼公式中,W取自德语 Thermodynamische Wahrscheinlichkeit,意思是热力学概率。给定宏观限制下,一个系统的微观自由度越多,W越大。若所有自由度(微观状态)等概率,则P~1/W.玻尔兹曼公式写成 S=-klogP.进一步推广,若各自由度不等概率,即P是微观状态依赖的,则将S写成S=-klogP,平均对于所有微观状态进行,此时有熵的吉布斯(Gibbs)定义: 在量子统计力学中,熵的公式由冯.诺依曼推广给出: 这里描述状态的密度矩阵ρ取代了经典概率P. 在信息论中,申农熵的定义: 从这些定义可见,熵在物理中有明确的定义。只要给定一种概率分布,就可以从数学上定义对应的熵。然而,熵与其他物理量的一个明显不同是它不对应于一个可观测物理量。在量子统计中,可测量和状态分别由算符和密度矩阵描述,然而熵不对应于任何一个算符,从定义中已经看出,事实上,熵是一个状态的性质,定义一个状态,就可以定义相应的熵。 (2)时间箭头 在经典统计力学里,一个统计力学体系的微观状态由相空间里的一个点描述:ω=(q 3N ,p 3N ). 这样,微观状态不再是可数的离散变量,微观状态数则要由相空间体积(测度)给出。随着时间,状态演化由相空间里点的运动描述。 考虑给定能量的体积元:dω=δ d 6N ω/N!,这定义了一个相空间上的测度。经典力学的刘维尔(Liouville)定理说:dω=dω(t).即,给定能量,相空间体积在时间演化过程中不变。由于熵对应于相空间体积,因此,熵在时间演化中是常数。这是一个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矛盾。 还有彭加莱(Poincare)回归定理:一个有限测度空间上的保测度变换具有无限回归的性质。热力学体系的相空间是一个有限的测度空间,因此应满足彭加莱回归定理。因此,在充分长时间后,热力学体系将回归相空间的初始点,因此与演化开始时具有近似相等的熵,这又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 在量子统计中,密度矩阵ρ代替了经典概率P. 由量子力学的Schrodinger方程可知,随时间演化,密度矩阵满足: 这里已经取普朗克常数\\bar{h}=1. 演化算符的幺正性使得密度矩阵的本征值不随时间改变。而从熵的冯.诺依曼公式知道,熵只依赖于密度矩阵的本征值,因此熵在时间演化中不变。因此,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 统计力学的另一位奠基人麦克斯韦(Maxwell),在思考熵增原理时,提出了Maxwell's demon,即麦克斯韦妖。麦克斯韦最早从分子运动导出了理想气体速度的麦克斯韦分布,这指明了速度分布的方差定义了温度,v 2 ~kT/m,此即能量均分原理。 麦克斯韦认识到温度这个宏观量是一个平均概念,高温的气体中分子平均运动快,可是也存在运动慢的分子。麦克斯韦设想,如果在高温和低温两个气体容器之间加一个隔板,隔板处有一个守卫的小妖,任务是当气体分子撞击隔板时,根据其运动速度决定其时间下一刻的去向:只允许高速分子通过隔板进入高温容器,结果是高温侧温度越来越高,而低温侧越来越低,整个系统的熵减少了,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麦克斯韦妖的概念引发了非平衡统计力学中耗散理论的研究,通过这个发展,人们认识到物理世界除了物质和能量以外,还有信息的存在。信息的获取不是无偿的,麦克斯韦妖对分子速度的每一次测量,都导致了环境信息熵的增加,若考虑体系和环境,整体的熵仍然是增加的。 (3)粗粒化 解决所有这些矛盾的关键是粗粒化的概念,这是由玻尔兹曼的学生埃伦菲斯特(Ehrenfest)最早指出的。 为了讨论熵增带来的不可逆性,我们需要一个对于相空间的粗粒化平均过程,也就是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定义密度或者概率分布。粗粒化紧密联系着宏观量测量的精度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宏观物理量的测量对应一个尺度,在此尺度之下,无法解析物理体系,因而我们要假设对于该尺度之下的无知,或者最大熵的等概率分布。 可以把相空间Ω划分成许多的格子(cell) Ω i 。在每一个cell内, 因为无法解析出更多信息, 概率分布是均匀的。粗粒化密度分布: 在粗粒化层次上,描述运动学的方程不再是经典力学中的哈密尔顿(Hamilton)方程,或者是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Schrodinger)方程。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玻尔兹曼方程,基于分子混沌和仅关注于单粒子关联函数,玻尔兹曼方程可以推导出不可逆性。 在粗粒化层次上讨论运动学的还有Master方程等。在这些讨论中,某种平均和粗粒化都是得出熵增,即调和时间可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的关键步骤。 我们看到,熵增原理实际上第一次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时间箭头,经典力学以及量子力学里物理过程的时间可逆性被破坏。波尔兹曼在熵增问题上有深邃的思考,他意识到熵的增加只是在概率的意义之下,并 通过他的运动学方程推导出了H定理 。可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连分子论都尚未被广泛接受,于是玻尔兹曼的思想超前了,因此不能被物理学界广泛接受。另一方面,玻尔兹曼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有模糊不清及前后矛盾之问题。据说,玻尔兹曼讲课时学生表示内容太难难以听懂,玻尔兹曼于是在下一次上课时,于继续讲述繁难的问题后,在黑板上写下1+1=2,转身对学生说:“我讲的是多么简单啊”。 长期的不被理解最终酿成了悲剧,玻尔兹曼在一次次辩论之后精疲力尽,也许他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最后他在意大利里雅斯特(Trieste)附近的杜伊诺(Duino)以自杀的极端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今天,玻尔兹曼上吊自杀的地方被保留下来,成为一个供游人参观的景点。 遗憾的是,玻尔兹曼的学生,埃伦菲斯特也是以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埃伦菲斯特生于奥地利,在维也纳大学就读期间受教于玻尔兹曼,学习分子运动论的观念,这启发了他对理论物理的浓厚兴趣。在布拉格期间,埃伦菲斯特结识了爱因斯坦,并从此成为忠诚的朋友。后来,埃伦菲斯特接任洛伦兹任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他在莱顿成立了一个国际理论物理学校,与世界上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 对热爱理论物理的年轻人埃伦菲斯特总是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和鼓励。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11172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界面涨落-曲率效应
bmiao 2019-4-16 21:52
自然界中有一些昆虫可以在水上行走自如。此时,若有好事者,在水面上洒一些肥皂水,这些昆虫将会沉底而致命。这起案件里原告昆虫指正被告好事者时可能有些困难,因为被告并没有和原告直接接触。法官在咨询过物理学家朋友之后,情况就很清楚了,被告利用介质作案,这里的介质是水面,背后的物理是界面张力。 (1)拉普拉斯压 首先,昆虫为何可以不沉底?答案是昆虫的存在造成水面局部弯曲,在界面张力作用下,弯曲界面会产生一个所谓拉普拉斯压,可与昆虫的重力抗衡。 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平直界面。在介观粗粒化水平上,运用微分几何,我们写出了三维空间中平直界面在无外场作用下的涨落自由能: 将自由能对界面状态h(x)做变分最小,即得界面之平衡构型:▽ 2 h=0,这是一个拉普拉斯方程。因此,在无外场下,平衡构型是零曲率的平直界面。 昆虫出现在水面上,将对水面施加一个局域的外场干扰。界面自由能被修改成: 这里,p(x)是昆虫的存在产生的局域外场。做变分最小得到此时界面之平衡构型: 显然,这是一个泊松方程。求解该方程可得不同的源场p(x)所导致的界面之不同平衡构型解h(x). 该方程是决定界面形状的基本方程,源场p(x)称为 Laplace 压,反应界面两侧之压差。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弱涨落界面的 Monge 表象,▽ 2 h=2H, 是界面的(2倍)平均曲率(H)。因此,换一个角度,该方程说的是表面张力和界面曲率决定了一个 Laplace 压。该方程也是描述相分离成核的基本方程。 给定表面张力,平直界面两侧无压差;弯曲界面两侧有 Laplace 压差。因此,昆虫行走的秘密就破解了: 昆虫存在导致界面弯曲,界面弯曲导致 Laplace 压,Laplace 压与昆虫重力平衡使昆虫不沉入水底。为何加入肥皂水后昆虫沉底?原因是肥皂分子是两亲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作用能使其只活跃于水面上;这些分子为了增加在水面上的平动熵,倾向于一个更大的界面,导致一个更小的单位面积自由能,即界面张力;减小的界面张力导致一个小的 Laplace 压,当 Laplace 压小到不足以支撑昆虫重量时,昆虫沉没。 方程(3)可用以描述众多有趣的表界面现象,例如,由于小液滴的大曲率产生相对较大拉普拉斯压,使其较不稳定,当大小液滴连通时,有“大鱼吃小鱼”现象。照此逻辑,若使液滴尺寸小到纳米尺度,将会在液滴内外产生巨大的拉普拉斯压,以至于纳米尺度的液滴无法稳定存在。可是,近年来,纳米气泡的研究非常活跃,那么,为何会存在稳定的纳米气泡呢?思索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如上,描述界面平衡形状的方程(3)是由介观粗粒化尺度的物理(统计热力学)和数学方法(微分几何)推导而出;当尺度小至纳米时,需要结合相应尺度的物理重行考虑;在纳米尺度,方程(3)将会被修改,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指出的,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描述表面张力之尺寸依赖性的理论,方可对纳米气泡等现象进行合理地讨论。 (2)曲面涨落:瑞利-普拉图不稳定 在上一次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对于平直界面,其涨落自由能,式(1),恒正。即平直界面的毛细涨落 (Capillary fluctuation) 总会由于增加界面面积而耗能,因此平直界面是稳定构型。 该非局域的自由能形式(1)在傅里叶空间里将变成局域形式,我们也已经在傅里叶空间里将自由能写作: 再一次,我们看到每一个 Capillary fluctuation 的本征模式耗能比例于q 2 ,恒大于等于零,(如前讨论,q=0 时耗能等于零对应 Goldstone 模),体系稳定。 可是,对于弯曲界面会如何?由于某种物理机制,例如边界形状等,产生弯曲界面,此时曲率如何影响毛细涨落谱,进而如何影响弯曲界面的稳定性? 我们讨论一个经典的情形。若注意观察,在流速缓慢的情形下,从水龙头中流出的水柱会断成一串大小均一的小球,背后的物理是什么? 从一个简单的 Back-of-the-envelope calculation 即可知道,在保持体积守恒的条件下,当小球半径是柱截面半径的大约1.5倍时,一串小球的面积小于圆柱面积。表面张力驱动界面面积最小,因此柱面可断裂成一串球面。 我们也可以从拉普拉斯压进行讨论。水龙头的形状创造了一个圆柱状的弯曲界面。由微分几何知道,任何一个曲面有两个主方向,对应主曲率κ 1 和 κ 2。 柱面的主方向分别是弯曲的截面圆周方向和平直的轴向,分别对应主曲率: 其中 R 0 是圆柱截面圆半径。 热运动驱动毛细涨落,假定旋转对称,柱面沿轴向z发展出 Capillary wave,导致体系曲率非均匀性:两个主曲率变成依赖于轴向位置z的函数,曲率非均匀导致拉普拉斯压非均匀。简单分析即知: κ 1 驱动柱面沿轴向发展更大涨落,将导致柱面断裂;反之, κ 2 阻止柱面的轴向涨落。背后的原因是:在保持体积守恒下,2方向原本平直,其毛细涨落总是增大界面面积,因此将稳定涨落;1方向是弯曲方向,在体积守恒下,毛细涨落将导致更小的面积(对应于一个小于 R 0 的平均截面半径),因此推动涨落。若 κ 1 的推动作用占优势,柱面断裂。因此可见,由于曲率效应,柱面对于沿轴向的长波涨落(对应于小的 κ 2 )不稳定。 事实上,该现象可以利用微分几何做完整的统计热力学处理。这里,我们结合物理图像,用简捷的方法单刀直入,迅速粗略地写出一个毛细涨落介观理论。注意到曲面问题与平面问题的不同是此时在问题中存在一个长度尺度,即描述曲率的特征长度 R 0 。类似于平面的方程(4),涨落自由能将有一个 k 2 项,这里 k 是轴向波矢。然而,将会多出一个反映问题之特征长度的项,即 R 0 -2 ,并且由上段分析,该项驱动涨落,因此是负的。最后,我们立即有: 我们看到涨落谱: 显然,柱面涨落的这一项正反映了前面所分析的两个主曲率对涨落不同作用的竞争,而在平面情形两个主方向 x 和 y 都是稳定涨落的作用。 由方程(6)易知,对于柱面,由于曲率长度的存在,涨落模的能量不再恒正:当k R 0 -1 时,即轴向波长大于曲率半径时,这种长波涨落能量为负,将破坏曲面稳定性,使柱面断裂成一串大小对应于 k -1 的小球。这一现象称为柱面的瑞利-普拉图 (Rayleigh-Plateau) 不稳定性,是一种由表面张力所驱动的界面不稳定性。材料科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界面不稳定性,制备大小均一的小球。 需要指出瑞利-普拉图不稳定性是体系由表面张力(短程相互作用)主导时发生的。若体系里有其他的长程相互作用起作用,例如静电相互作用,高分子链连接性等,此时瑞利-普拉图的图像不成立。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6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 界面涨落
bmiao 2019-4-13 21:27
在统计物理中,界面广泛存在,例如液-汽界面,铁磁界面等。临界温度之下,体系自发对称破缺,序参量获得非零值,而在一个宏观尺寸的体系中,不同序参量值的区域(例如,液汽的高密度-低密度,铁磁的磁矩+1和-1)共存,共存过度的区域定义了界面。 第一个问题是:界面在哪里?在不加外场的情形之下,由于体系的平移对称性,易于知道,界面可在任何地方等概率出现。这一连续平移对称性使得界面保持形状的整体移动耗能为零。进而,由能量连续性可知,若是在平移时界面形状有微小局域改变,耗能必然微小。当然,实际上,我们在谈论的正是界面能量的Goldstone 模。 界面存在Goldstone模,这一物理在介观尺度的理论中变得显然。考虑d维空间,嵌入一个d-1维的界面或者膜。定义坐标系:(d-1)维坐标平行于平直界面,1维垂直于面。由于我们讨论的是界面的微小局域改变,即缓变,意味着变化之尺度远大于微观尺度,因此我们建立一个介观尺度之理论,该理论称之为毛细理论(Capillary Wave Theory)。此时,界面能为界面张力乘界面面积;界面涨落能显然是由于形状涨落导致的面积增加;面积由微分几何第一基本形式: 给出,其中我们已经对于弱涨落界面使用了Monge表象: 界面的状态由h(x) (垂直于平直界面方向的高度)描述;因此,界面能改变: 这里,我们立即看出界面涨落的激发能是形如q^2的Goldstone模,类似于声子(液固相变破缺连续平移对称所致),在长波极限(整体平移操作)下,耗能为零。 第二个问题是:存在平直的界面吗?显然这需要通过分析界面涨落知道。如上,一旦写出界面能形式,立即知道界面高度的关联函数是一个库仑 Kernel。计算高度关联函数: 依赖于空间维度,关联函数在大尺度下有不同的表现: (1)d大于等于4时,关联函数在大尺度下收敛,因此在4维以上空间,可以存在平直界面; (2)d=3时,关联函数在大尺度对数发散,因此,在3维空间,原则上不存在平坦的界面。然而,由于对数发散较慢,实际上,可以制备较大尺度的平面界面材料; (3)d=2时,关联函数在大尺度下线性发散,为什么会是线性?原因是2维空间的界面涨落退化为一个粒子的无规行走轨迹问题,由无规行走之标度,立即就知道线性。线性发散使得大尺度直线构型很难存在; (4)d=1时,关联函数平方标度发散,此时实际上是一个1维空间中点界面的涨落问题,如此剧烈的涨落已经使得我们前面所做的弱涨落假定失效,需要考虑高阶项。 第三个问题是:在小尺度上,界面的涨落是什么样的?这需要我们超越介观尺度的 Capillary Wave Theory,关心在短波下界面的涨落谱问题,以及思考界面张力的尺度依赖问题:如果我们想到界面张力的起源是由于界面处分子在微观尺度受力的不平衡,那么如何将微观尺度的界面张力与介观尺度理论中发展的计算建立联系,就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仍然是一个近年以来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3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热度 1 bmiao 2019-4-8 17:10
高分子统计物理漫谈 中国科学院大学 苗兵 (一) 置于一长程关联之介质中的两个以及多个物体由于对介质涨落谱的修改而产生卡西米尔力,取决于本体以及边界普适类,力量采取不同的标度形式以及符号。经典卡西米尔力是真空中电磁场量子涨落的结果,而临界现象里可以是由于临界(零质量)涨落,对于矢量自旋模型,还可以是由于戈德斯通模。如果是在非平衡的系统里,则亦可通过守恒律在无长程关联的局域模型中引导出长程关联,获得幂律形式的卡西米尔力,一旦回归平衡,当然就没有力量了。 聚合物,包括一维的高分子链和二维的膜,由于低维特点,一般具有涨落特性,可否作为研究卡西米尔力的介质呢?答案是可以。 ( 1 )由高分子 - 自旋模型类比知道,高分子单链排除体积问题,即自回避行走问题,等价于 n=0 的自旋模型,其中, n 是自旋分量数目。这个发现是 de Gennes 在 1970 年代做出的,一旦构造自旋模型统计的生成函数,由模型的约束(自旋矢量长度固定)就可以推导出生成函数满足的二阶微分方程,将 n 超越原有定义解析延拓至 n=0 ,就得到著名的统计矩定理,这样高分子问题或者自回避行走问题与自旋体系的联系就很显然了。自旋关联函数与自回避行走数之间是一对拉普拉斯变换,而约化温度和高分子链长是共轭变量,可在临界现象和高分子物理之间建立一个一一对应 : 约化温度对应高分子链长;关联长度对应高分子均方根末端距离等。这样高分子物理中的标度指数,例如自回避行走的指数,就能通过临界现象重整化群或者 4-d 展开近似方法计算出来。在四维以上空间,标度指数在临界现象回归平均场结果,在高分子回归理想高斯链或者无规行走,因此看见,无规行走对应的是平均场,描述的是一个过于普适的普适类。在 70 年代有很多临界现象理论工作者做高分子物理,是在上述认识的影响之下的。实际上,高分子链的标度不变性是具体的,不像是临界现象理论里边是抽象的,因此很多理论观念在高分子物理里边更加直观。在两维空间里,临界点处不仅是标度不变的,而且是共形不变的,共形不变性约束了关联函数的形式,共形场论的方法也成功用在了界面附近的两维体系高分子问题中。到了三维呢,共形场论就不能严格解,最近发展的 Conformal Bootstrap 的方法是一种数值解高维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也已经用在了高分子理论中来。 有了上边这个临界现象与高分子物理联系的认识后,将高分子作为卡西米尔力产生的介质就几乎是显然的。当然高分子溶液相分离属于伊辛普适类,可以用金兹堡 - 朗道有效哈密顿量描述,放置于临界高分子溶液或者混合物中的边界之间的卡西米尔力与小分子两元体系临界点处的现像类似。有趣的是单链问题或者高分子熔体问题,这时候,由于约化温度和高分子链长是共轭变量的互反关系,我们需要一个无穷长的链做临界体系。并且,非常有趣的是, Flory 定理说高分子熔体中由于排除体积屏蔽效应而没有长程关联,这可以用关联函数的无规相近似理论证明,因此高分子熔体介质也就不会有卡西米尔力。然而,法国研究组已经发现这是不对的,原因是由于涨落效应,理想高斯链的结构因子在原来短程关联的局域形式之上,获得了一个非局域项,而这一项最终带来了真实高分子熔体中的长程关联,因而可以作为卡西米尔力的介质。更加有趣的是这个力量是排斥力。原因可以由高分子 - 自旋模型对应,由 n=0 模型分析 : 戈德斯通模带来长程关联, n 矢量模型有 n-1 个戈德斯通模,因此高分子问题即 n=0 模型有 -1 个戈德斯通模,这个因子使得正好和常见的吸引力相反,是排斥力量。 ( 2 )膜的问题可以从粗粒化水平的 Helfrich 有效哈密顿量或者有效自由能讨论,在临界现象里这个模型也已经被大量研究了。这里有一个另外的长度尺度是由表面张力和弯曲模量的相对大小所定义。由于两维特点,膜上嵌入物之间的卡西米尔力可以用共形场论研究。 (二) 由于某种物理机制,有效两体相互作用从排斥变成吸引时,定义了高分子链的塌缩相变,高分子链从一个松散构型变成一个致密构型,相变点被称作 theta 点。 theta 点是一个有趣的点,事实上,它是一个 tricritical point ,为什么呢?因为考虑一个 O(n) 自旋模型,平均场水平下,此点处序参量四次项系数消失,因此是一个 tricritical point, 并且由于 tricritical point 的上临界维数是 3 ,因此在三维下该点处高分子是理想链标度,但是需要加上对数修正。 曾经,人们认为 de Gennes 领导的法国团队用 n=0 trick 搞定了高分子良溶剂下的膨胀问题; Lifshitz 领导的俄国团队用 Lifshitz 塌缩转变理论搞定了高分子劣溶剂下的塌缩问题,两者形成互补的高分子理论。实际上,在场论技巧里,由于吸引相互作用带来的不稳定性,塌缩相变更难研究。 (三) 从上一次关于高分子链塌缩相变的讨论里,敏锐的朋友们应该马上会发现,这个相变最有趣的不是在三维,而是在二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谈论了 theta point 是一个上临界维数为 3 的 tricritical point, 这是为什么在三维空间里, theta point 处高分子链是理想链,末端距对链长的标度指数是 1/2 。所以,三维下整个相变过程中链经历 : 自回避 - 理想 - 密堆积,对应指数 : 3/5-1/2-1/3 。可是事情在二维变得有趣了,因为二维在 theta point 的上临界维数以下,从临界现象理论人们期待即使在有效两体相互作用为零的 theta point, 高分子链也不会是理想链,即标度指数不应该等于 1/2 。那么二维空间 theta point 上链的标度指数是多少呢?这里有几组研究者的争论 : (1) 俄国学派的 Khokhlov 得到和自回避一致的 3/4 ; (2) 法国 de Gennes 等利用 3-d 微扰展开方法得到大约为 0.505 ,略大于 0.5 ; (3)Flory 平均场方法扔掉两体保留三体得到 2/(d+1) ,即 2/3 ; (4) 实空间重整化群得到 0.53-0.68 。 无论哪一个是正确的,都告诉实验研究者,在二维空间, theta point 处的指数不是像三维空间那样的 1/2 ,而是要大一些。因此,在二维空间不能用 1/2 标度的方法来确定 theta point 。 故事还没有结束,想一下之后,朋友们马上就会懂,在二维空间高分子链密堆积的标度指数正好也是 1/2 ,和理想链标度一样! 因此在二维空间,高分子链塌缩相变会是怎样的图像呢?指数应当经历 3/4- 前述 theta point 的可能值 -1/2 。请不要再把 1/2 和 theta point 等价在一起了。实际上,表面或者界面处都是二维体系,因此在表面或界面处讨论高分子链构型标度问题一定要小心谨慎。 (四) 英国物理学家 Edwards 在 Schwinger ( 因量子电动力学重整化的工作而与 Feynman 和 Tomonaga 分享 1965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 指导下得到 PhD, 博士期间 Edwards 发展了量子场论里的泛函积分或称路径积分方法,对场论技术,费曼图技术等有深刻的了解。 1965 年代, Edwards 研究高分子链统计问题,将高分子单链的构型作为路径积分中的一条路径处理,定义成问题的状态变量,路径的概率写成 Boltzmann 因子形式,这样,不同于量子场论,指数项由实数哈密尔顿量写出,刻画一条链构型的激发能量。哈密尔顿量的首项描写链连接性 ( 即高分子链上单元之间是关联的 ) , Edwards 用了 ( 对于链长的 ) 拉普拉斯算子,这对应的是经典弦振动的拉伸能,此项与链路径积分联写对应于维纳测度 ; 第二项考虑了由于链柔顺性所导致的链上远离单元之间在空间里的可能相互作用,用了狄拉克 delta 函数势能。这个模型被称为 Edwards Hamiltonian ,在此之上,理论物理武器库里积攒的方法,例如路径积分,量子力学本征函数方法,基态近似等开始被引入高分子物理研究。 对于该模型我们指出几件事情 : (1) Edwards 模型里的 measure 是 scale-free 的,具有标度不变性。这里, Lb 总是联合出现, (L 是链伸展长度, b 是链单元长度 ) ,这反映了高分子链是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对象,这也是高分子链重整化群方法可以做的基础。 (2) 该模型是粗粒化模型,需要定义在一个尺度截断之上,由于标度不变性,可以定义不同截断所对应的模型,这就是重整化群流。 (3) 该模型的提出, Edwards 受到了电子问题中 Hartree 近似的启发,在该模型下的自洽场方法,计算得出链空间延展与链长的标度指数 3/(d+2), Edwards 称之为 Flory 指数。事实上, Flory 的 arguement 只给出了 3 维空间的 3/5, 该指数与空间维度的关系是 Edwards 首先指出的。考虑到后来在 70 年代临界现象理论中维数讨论的重要和流行, Edwards 可谓开其先河。自回避链在两个极限下 : 一维是 1 ,四维是 1/2 ,显然被该公式抓住。三维的 3/5 不是严格的,略高于后来的重整化群结果,而二维的 3/4 是严格的。 (4) 在量纲分析的意义下,该模型的两项可以直接对应于 Flory 类型的计算。 (5) Edwards 事实上也考虑了三体相互作用的情况。 (6) 70 年代, de Gennes 认识到 Edwards 模型实际上是具有旋转对称的 n-vector 自旋模型 \\phi^4 理论的 n=0 极限,因此在 70 和 80 年代引导出临界现象重整化群理论在处理高分子物理问题中的繁荣。 (五) 物体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种类,在不同背景下,这些有效力量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溶剂化力,耗尽 (depletion) 力,卡西米尔力 (“ 经典 ” ,临界,热 ) 等。这些力量如何区分呢? (1) 置外物于溶剂背景中,研究前后自由能的变化,计算该变化对外物间距之导数 ( 取负 ) ,即得溶剂化力。可见,取决于此过程自由能变化的根源,溶剂化力涵盖许多情形,在一个实验体系里,是多种力量的混合,不同力程不同函数形式的力量都在里边。 (2) 大小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两者尺寸的巨大不对称使二者的平动熵有大差别,小者大熵,利用大对小者熵的约束效应产生大之间的力量。可见,由于根源是对小物体平动熵的限制,耗尽力的力程大约是小物之尺寸,大于此尺寸力量迅速消失,因此是短程力,通常函数形式是指数,并且短程特点使其对小物体的形状等细节有依赖。另外,通过最大熵考虑可知,此力量是大物之间的吸引力,并由于小物尺寸对短程力的典型效应,可表现出振荡行为。 Casimir 力量与此不同,是由长程涨落引起的力量,细节一般会被抹平,表现出单调的幂律形式,并且可以是排斥或吸引力,进而,由于长程特点,使得 Casimir 力具有多体特点,不能通过简单的两体叠加计算得到。 (3) “ 经典 ” 卡西米尔力是荷兰物理学家 Casimir 在 1948 年做出的。 Casimir 研究的初衷是胶体物理,胶体科学在荷兰强盛,可能与荷兰人爱吃奶酪有关。当时的情形是人们期待在远距离时 Van der Waals ( 荷兰物理学家 ) 力比 D^{-6} 衰减更快。众所周知,两中性原子间的 Van der Waals 力是一种量子效应,来自于诱导偶极相互作用,由于偶极作用是 D^{-3} ,故而诱导偶极作用是 D^{-6} 。 Overbeek 首先指出这是因为力的传递需要时间, Casimir 和 Polder 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两原子间距大于光信号在一个原子激发特征时间里走过的距离 ( 即波长 ) ,即在需要考虑 retardation 效应的情形,原子间相互作用将采取 D^{-7} ,这就是原子间的 Casimir-Polder 力,描述的是 Retarded Casimir Force 。可是 Casimir 认为他们的推导并不优美,因此并不满意,他试图寻找一种更为简洁的推导。在访问哥本哈根期间, Casimir 向 Bohr 谈到了他的困扰, Bohr 想了想,然后嘟囔了一句 “ 这应该和零点能有关 ” ,正是这一句话,启发了 Casimir ( 高手就是这样 ) 。 Casimir 考虑两个互相平行的完美导体板,决定从分析真空零点能的角度研究问题,量子化电磁场的零点能是发散的, Casimir 敏锐地洞察到这个量并不是一个物理可测量,而如果引入某种外界约束,并且发散的零点能对该约束具有依赖性,或许就可以通过改变约束条件,研究零点能的相应改变,减来减去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可观测的有限大物理量 ( 这当然就是重整化的思路 ) 。沿此思路, Casimir 在真空中引入了两个无穷大的平行板为外界约束,板间距是可控参数,如果计算真空零点能对板间距变化的响应,就可以得到一个有限大小的力量,单位面积板之间的力量是一个 D^{-4} 标度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 Casimir 力。 Casimir 力是两个宏观物体之间的力量,然而其根源是量子的,因此被认为是量子效应宏观体现的一个好例子。 真实材料当然不是完美导体,介质也不是真空,因此,俄国物理学家 E. M. Lifshitz ( 朗道系列理论物理教程的合作者,是高分子物理俄国学派领袖人物 I. M. Lifshitz 的兄弟 ) 将 Casimir 的计算推广到了真实材料之中, Lifshitz 理论计算了介质中两平行板间力量,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力量取决于两板以及介质的三个介电 “ 常数 ” ,可以是排斥或吸引。该计算体现了 Casimir 力的多体特点,即不能通过简单的叠加板间单元的两体作用得到。在不同的极限下, Lifshitz 理论回归到例如 Van der Waals, Casimir-Polder, Casimir 等的结果,因此是成功的理论,然而对于复杂边界时, Lifshitz 计算变得极为困难。 我们要指出的是,尽管 Van der Waals 力和 Casimir 力同为涨落诱导力,然而 Casimir 力更为 non-trivial, 因为前者总是吸引力,而后者,尽管在经典的 Casimir 计算是吸引力,却可以在很多情形变成排斥力,实际上,在 Casimir 力的研究中,未做计算之前,不能从物理直觉判断将会得到排斥还是吸引力,这是一个非常 subtle 的问题,取决于涨落场的类型,空间维度,边界条件,边界的形状,连通性,以及拓扑,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尤其对于封闭物体,常常可以表现为排斥力。 (4) 临界卡西米尔力是 Fisher 和 de Gennes 在 1978 年引入到统计物理中来的观念,利用了和经典卡西米尔力的类比。在两元混合液体中引入约束边界,在临界点处,两元液体密度涨落关联长度发散,由一个零质量有效场论描述,所有的细节被抹平,边界间力量由一个普适标度函数描写,表现为幂律形式。然而,需要指出临界卡西米尔力与经典卡西米尔力的几点重要区别 : (a) 临界力里的 “ 质量 ” 可调,即可以通过调整温度,使得涨落介质 ( 这里的两元液体 ) 关联性质极为不同,远离临界时指数关联,对应大质量的场论;在临界点处幂次关联,对应零质量场论 ; 接近临界点处,边界间距,边界物体尺寸均可能与关联长度相比拟,根据有限尺寸标度理论,需要由有限尺寸标度函数描述能量以及力量。可见,在统计物理的情形,人们可以对力量的形式进行调控。这与原来的卡西米尔力极为不同,因为在原来的情形,涨落介质只能是零质量的电磁场量子,即光子,没有可调性。因此,统计物理不仅只有在临界点,而是围绕整个临界点调节力量,更有玩的空间。 (b) 统计物理临界点处的涨落介质需要由一个相互作用场论描述,即包括了四次项,而经典情形是一个自由场论,即高斯场论。这使得经典卡西米尔力一定程度可以在高斯模型里做解析计算,而临界卡西米尔力很难,只能通过场论重整化群方法进行计算。 (c) 边界条件不同,经典情形边界约束直接导致的是一个修改的涨落谱,而临界情形的边界条件由两元液体和约束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除了与经典类似的涨落谱修正以外,在强边界场作用下,会使得两元液体的序参量 ( 平均密度分布场 ) 对称破缺,此时,即使不考虑涨落效应,在平均场水平,亦可以得到由于不同序参量导致的边界间力量。 (六) 涨落 (Fluctuation) 蕴含宇宙的美,假如没有涨落,宇宙将是冰冷的。作为人类认识宇宙首要工具的科学,在加入了涨落元素以后,才在理性之外同时有了感性的一面,因而才可谓性感。 人类文明由异想天开的猜想发轫,无论是西方的泰勒斯,还是东方的杞人忧天,都唤醒了一个仰望星空,超越极限,向往无穷的梦。体能不占优势的人类渐渐通过使用工具而统治地球,这是一个认识极限,超越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发展了脑力。解决温饱和生存后,终于有人抬头看天,让脑力不切实际,爱琴海和黄河之畔,诞生了文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这几个问题是认识宇宙的自然发问,这些思考构成了哲学,认识自我和宇宙是最初的智慧。 意大利人伽利略在充满臆想的哲学里引人了实证,有了实证之后,哲学的发展才从漫无边际,无处着力的空想中界定了问题。哲学里诞生了科学,这代表了人类开始一种有序的思考,结合了自身界限和仰望星空,从无穷宇宙之中脚踏实地的取一瓢饮。科学在文明里引入了序,有序思考使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除了为宇宙运行编织自洽的故事之外,还可以切实的利用世界,并发展出更好的工具。 经典力学经过牛顿的工作而集大成,人类并且在认识世界里发展了数学,这是一种使事情有序的描述语言。牛顿之后,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进一步完善力学。可是,在尝到甜头之后,难免会滋生狂妄,人类开始体会一种宇宙尽在掌握的感觉,无论是阿基米德的杠杆,还是拉普拉斯的预测,都见证了这种狂妄。 经典力学里没有涨落,宇宙如一架精确运行的机器。调好初条件,一览无余。这种狂妄在 20 世纪初即被打破,一系列的实验和思考催生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宇宙永远有涨落。量子涨落被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所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刻划。不确定性是宇宙的根本面貌,在宇宙面前,作为宇宙一部分的人类,永远无法全部知道。涨落代表了宇宙有更大的信息,编织在信息熵的语言里。 浪漫如费曼者,为量子涨落发明了路径积分的描述。我无时无处不在,你永不知道。确定的世界是量子涨落叠加的结果,当普朗克常数趋向于零的时候,涨落叠加,经典呈现。 统计力学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吉布斯,以及爱因斯坦所发展。力学里加上统计的思想,显然,这门学科诞生之时就打上了涨落的烙印。统计力学里人类对涨落的严肃思考,体现在定义了熵,这是经典力学里没有的概念。熵是一种结束狂妄后,人类脚踏实地的谦虚,熵定义了我能知道多少信息,是统计力学的核心观念。最大熵原理体现最大信息精神,将把统计力学带入近似的路径,然而,必须清醒地知道,这是平衡态的情形,是一种人类亲近确定描述的无奈。 可是,换个角度,有了涨落之后的科学不是更好玩吗,因为宇宙本身并不冰冷。认识自身的局限,才是找到更好的描述语言之始。 (七) 标度理论 (Scaling Theory) 是一种在物理中广为应用的方法。标度理论基于物理体系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的无标度性,或者说是标度不变性。考虑一个物理量,通过函数关系依赖于几个物理参数,这个函数形式是什么?当然可以用相应的理论去做推导。然而,若知物理体系具有标度不变性,则约束函数形式应是参数的广义齐次函数,满足欧拉齐次方程,可将函数写成幂函数这一无标度形式,进一步结合物理要求,得出各种标度指数。 在临界现象的研究中,调整参数 ( 例如温度,磁场 ) 至临界点,体系出现大尺度非均匀性,关联长度发散,导致热力学量的非解析性,热力学广延量不再满足可加性,体系表现出标度不变。通过对热力学量做标度假设,可以迅速得出例如磁化率,比热,关联长度,序参量等对于约化温度的临界指数。以铁磁相变为例,由于相关参数只有温度和磁场,即知诸多临界指数之间满足例如 Kadanoff, Widom 等关系式,最终只有两个独立临界指数。标度理论所得出的临界指数以及函数形式可以由重整化群理论推导出来。 临界指数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从金兹堡 - 朗道理论得出的平均场结果。事实上,可以通过对这种偏离,即涨落效应,的分析,得出物理模型的上临界维数。上临界维数以上,涨落效应可以忽略,平均场是严格的。铁磁相变的上临界维数是 4 ,因此,令人遗憾,由于我们生活在 3 维空间,平均场指数是错的。设如超弦理论所说,我们生活在 9 维空间,那么研究相变问题就极为简单,朗道平均场理论得出的结果将和实验,以及严格解一致。然而,另一方面,物理学也许不会有标度不变性和相变非解析性带来的长期困扰,人们将不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相变重整化群理论。 既然平均场理论在三维是不对的,为什么在相变研究里,人们还在大量使用平均场理论?答案是临界点只是相图上的一点 ( 或者几点 ) 。通过对涨落效应的仔细计算,可以在临界点附近得出一个平均场失效的金兹堡区域,金兹堡区域以外平均场结果正确,之内需要标度理论或重整化群。金兹堡区的大小,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微观尺度大小 ( 表现为金兹堡 - 朗道理论中非均匀梯度项之系数 ) 。若问题存在一个较大的微观尺度,可以是微观单元大小,或是相互作用范围,则金兹堡区域较小,因此在足够大的参数空间平均场已经足够好。例如,超导相变中由于库珀对作用机制导致较大的微观作用尺度,或是高分子物理中由于高分子链连接性导致较大的平均尺寸,使得在超导和高分子物理的研究中,平均场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 标度理论被法国理论物理学家 P. G. de Gennes 引入高分子物理的研究之中。可以这样做的前提是在单链问题中链长趋于无穷时,高分子链是一个标度不变的物体 ; 多链问题的研究中,临界点处关联长度发散。 de Gennes 获得 1991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正是在对复杂对象 ( 高分子,液晶等 ) 的研究中发现了简单方法的强大效用。可以说, de Gennes 的工作为这些领域正名。复杂问题里有简单规律,从复杂看出简单需要深刻。高分子物理中的标度方法在 de Gennes 所著的经典之作《 Scaling Concepts in Polymer Physics 》里有详细的展示,这本书可谓常读常新。我认为,若要领会高分子物理的绝妙,最好的做法就是去读这本书。 (八) Joel L. Lebowitz 一生致力于统计力学的严格化。他对统计力学的兴趣开始于大学时代老师的启发,如在传记性采访里描述的,进大学时, Lebowitz 原计划念工程,做点 practical 的事情,然而,他遇到了许多好的物理老师,尤其是 Melba Phillips ( 奥本海默的学生 ) 极为杰出,引导了 Lebowitz 关注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在数学和物理两方面的妙处立即吸引了 Lebowitz. 后来, Lebowitz 进研究生院找 Peter Bergmann ( 爱因斯坦的少数主要合作者之一 ) 做博士,研究非平衡统计力学,一个体系与几个不同温度的热库接触的非平衡定态问题。之后, Lebowitz 去了 Yale 找 Onsager 做博后,然而由于 Onsager 当时的兴趣,并没有做非平衡。 Lebowitz 说,因此,他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在具体问题上取得进展,然而他的收获是在每周半天的讨论里,听 Onsager 谈论使他发生兴趣的各种物理问题。 Lebowitz 讲了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是他在会议上听说的 : Pauli ( 泡利 ) 的父亲是个化学家,原名叫作 Pascheler. 年轻的时候,他在发表的文章里犯了一个错误。他于是立即改名为 Pauli, 并且写了一篇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 “Pascheler 犯了一个错误 ” 。
个人分类: 专业科普|9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分子物理实验》(第2版)杨海洋、朱平平、何平笙
ustcpress 2012-4-21 11:19
《高分子物理实验》(第2版)杨海洋、朱平平、何平笙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176-3 页码:310页(16开) 定价:33.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买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95916 【 内容简介 】 本书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的特色。结合近十年来的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作者把教学研究成果、科研成果、新概念、新规律和新实验事实融入到实验内容中,在第 1 版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了本书。全书分实验、数据记录及实验报告、常用数据表三大部分,包括计算机模拟、结构分析、分子运动、力学行为、流动行为和溶液、电学、热学性能的 24 个实验凸显了聚合物的特性以及该校实验教学的独创性。每个实验均配套有 “ 数据记录及实验报告 ” 。本书适合作高等学校高分子学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该学科研究生教学及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 主要作者简介 】 何平笙教授,苏州市人, 1940 年生, 196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留校工作至今,曾任系副主任,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和安徽省教学名师。先后赴英国、芬兰、荷兰和比利时作访问学者,曾聘为台湾清华大学访问教授。从事热固性树脂固化、高聚物宏观单晶体、 LB 膜、软刻蚀和微制造等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近 300 篇。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还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建工学院讲授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出版《新编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高聚物的力学性能》、《二维状态下的聚合》、《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物理教程》、《高分子链构象统计学》和《高分子物理重点和难点释疑》等教材和专著。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
个人分类: 化学&材料|5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
ustcpress 2012-4-20 15:35
《高分子物理重点难点释疑》朱平平、何平笙、杨海洋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书号(ISBN):978-7-312-02833-5 正文页码:271(16开) 定价:33.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购书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25282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 即 “ 高分子物理 ”) 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是作者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与本科生和研究生互动而形成共识的课程重点、疑点以及一些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是作者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内容的浓缩。全书分 6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后几部分是对高分子物理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本二括结合了作者教学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并融入了教研成果、科研成果以及高分子科学中的新概念、新规律和新实验事实,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物理教学的特色。本书适合作高等学校高分子学科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和考研参考书,也可供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师和该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同时可供希望了解高聚物结构和性能特点的其他领域科技人员阅读。 【 主要作者简介 】 朱平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系教授, 1980 — 1985 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 — 1988 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 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至今。
个人分类: 学习辅导|4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分子物理课程
热度 1 polylili 2009-6-29 16:20
《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考研的课程。 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分子物理 课以物理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 高分子化学 相互支撑,为 高分子研究方法 、 聚合物合成 、 聚合物加工 等的预修课程,为从事高分子设计、改性、加工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是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成型、应用三者紧密联系的纽带,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 课程目标为本专业的学生建立高分子的空间形态及其结构的多层次性的概念,掌握高分子的结构-运动形式-使用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分子物理》教学团队教师 教授《高分子物理》多年,积累了一些资料,希望和大家分享。 多提建议,尤其是高分子物理教师和学生多提宝贵建议。 我的课程网址: http://www.cmse.sdu.edu.cn/mp/ ,课件可下载。 已上网资源内容 课程简介 -课程的学分、学时、内容简介等; 师资力量 -主讲教师简介; 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教学规范、考核方法、参考书目等; 讲授课件下载 -本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图表丰富,适合于在线学习; 习题及答案 -本课程的综合练习题、阶段综合题、试卷示例等。 虚拟实验室 -演示实验与综合题讲解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和范例、学生制作的 Flash 动画、学生演示实验的照片等; 利用网络,在网上建立实验场所,建立和同学互动的交互平台和模拟 实验 ,可节省大量的教学资金和实验场地,尤其在目前资金和 实验 场地都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计算机模拟虚拟实验将有很大的发展。 教师互动 -校内外学生与教师交互式答疑与交流平台; 教学视频 -授课视频、实验视频; 高分子科学数据库 -链接了国内外与材料科学密切有关的文献资源; 高分子科学网站链接 -链接国内著名的大学和高分子研究所,介绍国内外材料科学最新进展。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858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