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进化心理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的面部特征与个性
smallland 2013-7-24 17:42
人的相貌与他的个性、成就或多或少有点关系,譬如,长一张明星脸,就更容易成为明星。这样的决定作用,不一定与个体的遗传特质有关,但肯定与环境有关。这好比,人的名字也与可能与性格和成就有关,如果一个人姓王,起个名字就王8蛋,其人生可能就很糟糕,也可能出类拔萃-- 这就与社会环境有关 ,在日本和在中国就会有不同结果 。 古代帝王大多都有点怪异的相貌,这容易理解,一张平庸的脸,不容易成就大业。当然,后世的马屁精也会添油加醋,譬如,出生时总会有什么不同颜色的气体笼罩,或者干脆是神交的结果。 上一篇说过关羽的脸、张飞的脸,多少说明脸与性格或个性有什么关系。 有个英国人,就根据中国古代的五行把人的脸划分为五种类型。当然,这不能说明五行的科学性,只能说明人的脸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征分类。 如果个体发育环境差不多,不同类型的脸就真可能有不同的行为和性格倾向。 譬如, 下面这张脸,“水”的成分就多一些,上唇到眉心之间的相对距离较长,脸上就看不出多少攻击性,这样的脸就会给人以随和、容易相处的感觉;事实上,也可能是这样---- 如果,如果,没有特别的个体发育环境 (“ 如果”常常是没法验证的 )。 如果,如果,刚好相反,就当封建迷信吧,娱乐 。 ​ Samantha Cameron: water face
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关羽的红脸具有欺骗性
smallland 2013-7-24 09:41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寻找主子,像一条最忠诚的狗 。 所以,关羽的脸是红的,因为红脸代表忠诚。为什么红脸就能代表忠诚呢?从生物学角度看,很有道理。一个人很容易脸红,表皮的毛细血管很容易充血,说明他藏不住什么 心理 刺激,譬如撒谎,心慌,就是内部刺激,就容易毛细血管充血。 黑脸,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充血不充血看不出来,所以张飞的脸就无所谓忠诚不忠诚。曹操,不一样,永远是白的, 永远不充血,这可很不容易做到啊,所以,奸雄啊,能耐。 问题是,关羽的脸永远都是红的,这就具有欺骗性了。只因为毛细血管充血能证明一个人诚实,但永远保持一个状态, 永远充血,还能说明诚实吗?但人的原始思维不会受影响,依然这么认为。 人喝酒容易脸红,说,看,我脸红了,再喝就醉了。这虽然可能有欺骗性,许多人还是会认可。如果一个人永远脸红,像关羽,酒还没喝,就说,看,我脸红了,已经醉了,谁会相信呢?
2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陌生的异性交配
热度 6 smallland 2012-8-7 16:31
一个年轻美貌的雌性朝你(假设你是雄性)走来,面带微笑,介绍一下自己,唐突地问你是否愿意陪她过夜。 这 种好事并不多见,或者根本没有--除了红灯区。上世纪后期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是超过2/3的雄性愿意接受陌生雌性的offer,而雌性愿意接受的几 乎为零。后来,不同的研究者重复实验,结果大同小异--譬如,一个法国实验结果是,如果雌性相貌一般,能被接受60%,如果貌美,能被接受超过80%。 这 个结果本身不用什么理论解释了,前面若干次提及。对于雄性,尽管突兀的offer好像是天上的馅饼,但因为交配成本很低(当然有时会成本很高,譬如已经有 了一个很诱人的date,或者会有家庭、事业上的巨大损失,所以许多雄性会拒绝),就宁可信其有吧。对于雌性来讲,尽管“解放”了近半个世纪,如果雄性连 一杯象征性的咖啡都不提供就想交配,不管他长的多帅,那肯定是疯了--这不符合原始的交配逻辑嘛,至少是不按常理出牌。雌性这么做,就不会让人有这样的联 想,并且,很可能是相反的联想--这女人肯定不一般。 关 于casual sex,雌性不是不想或不做,而是至少要熟悉一点(譬如凤姐对奥巴马总统和萨科齐总统就很熟悉)。一起喝杯咖啡,聊一聊,至少能知道他不是个疯子。根据人 类的生殖特征,雄性肯定比雌性的交配更随意,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的差异并不是很显著--譬如安全,譬如优秀基因的诱惑,等等。 关于此类问题,进化心理学能提供功能(进化功能)上的解释,而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仅仅是“have a good time”的冲动--其实,这就是机制问题。
76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亲子冲突之一特例
热度 2 smallland 2012-3-31 16:56
英 国有两女子,姊妹俩,母亲死后以怀疑死因为由要回了母亲尸体,精心维护,定期探望,尽管只剩骷髅和部分皮肤,仍十几年如一日不肯放弃。乍听此闻有点离奇, 其实也符合常理。这和我们的祖先崇拜有点类似,以为腐烂的祖先仍然会保佑自己。心理学者认为这是心理毛病,譬如“自我欺骗”等。其实,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 看,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现象。 亲 子代之间必然是有冲突的,冲突的表现之一是,在后代个体发育的某一合适的时间,亲代就要放弃对后代的继续喂养或监护,当然,后代常常“希望”尽量拖延。这 个冲突的进化结果就是,“断奶”是亲代主动决定的,而后代则没有主动放弃的必要。所以,在许多动物,都能看到出窝的后代继续跟随父母讨吃的。 虽 然是亲代决定的事,但固定的时间逻辑的进化也是常理(亲代和子代也是一种动物)。在固定的时间亲代不按程序走,后代就会出问题--这也是中国的普遍问题。 对于遗传特征正常的个体,后代的独立问题肯定是亲代的问题。譬如开头说的例子,就肯定是母亲的问题。那个母亲是一个寡妇,估计她可能1)溺爱孩子,2)刚 愎自用,自负而强势。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让孩子觉得从来离不开母亲。一般来讲,被溺爱的后代不会那样,就自然是第二种可能性。 孩子的意愿不被尊重,就可能导致孩子持续的自我否定和依赖感,这是我们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变态孝子,尽孝的方式其实和上述例子差不多,不同的是,一个是骷髅,一个是牌位。要是在我国古代,说不定会被编入第25孝。
2957 次阅读|6 个评论
进化心理学之点头与摇头
热度 2 smallland 2012-3-23 19:31
点 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点头与摇头的含义,可能没有多少文化间的差异,也可能是接近本能的行为,一点点大的小孩子就会用摇头表示拒绝。 甚至,我觉得,表示肯定和否定的简单词汇发音(譬如英文的yes/no,日语的はい/いいえ),也可能与点头和摇头有一定的关系--表示肯定的音节少或 短,适合点头是说出,表示否定的音节多或用长音,适合摇着头发音。 肢 体语言常常表达原始的意义,这我们都不陌生。点头和摇头能表达什么呢?头部的运动直接决定视线,点头,头是上下动作。向下看,是自己的大脚趾,向上看,是 蓝天,这都没什么好看的。如果头是左右转动,看到的东西就多了。接收到别人的语言信号后左右转头,分明就是不相信、表示怀疑或拒绝。 所以,头的上下运动vs左右运动,不仅仅是方向的差别,左右运动扩大视野,企图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不信任的场合,左顾右盼就很正常--毛贼下手前也这样。在充满信任的场合,譬如两会代表,就只抬头看看主席台或低头记录(点头),就没必要左顾右盼了。(这段可以掐掉)
45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进化心理学:痛苦比幸福更重要
热度 3 smallland 2011-3-29 21:55
心理现象是一系列生理反应的结果,也是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这是进化心理学分析心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在进化过程中,个体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许多心理状态就与风险有关。譬如,对于一个母亲,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分娩之后,自己身体状态面临风险,初生的婴儿面临风险,在可能的风险面前,她就不能很乐观,因为乐观容易忘乎所以,容易忽视细节--譬如忽视身边的蜘蛛和小虫子。像林黛玉那样的抑郁,一片树叶响都很在意,就不容易忽视细节。 人们经常认为追求幸福和快乐才是生命的意义,其实,对于动物而言,虽然欲望无处不在,但欲望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和风险。饿了吃饭,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解除饥饿感。交配也不是为了享乐,而是要释放躁动不安的压力。当然,从结果看,吃饭增加了营养和热量,交配能生出孩子。这些,动物们是想不到的,也没必要去想。一味这样想,其实没多少好处,人类的智慧就已经使自己发展到对健康不利,对生殖不利的境地。 虽然乐观的心态经常被认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悲观和压抑却更有利于认识现实,判断风险,解决问题。显然,总怀着知足常乐心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科学家,至少不会是一个很有思想的科学家。一生都很快乐的人,多半可能是个傻子,而伴随痛苦长大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成为思想家,因为他要应付和试图解除面临的痛苦。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多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具体的个人,也是这样,幸福的感觉可能差不多,无非是欲望的满足感,而痛苦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这才是现实,这才是生物。如果身体不管哪里功能异常都表现为大脚趾痛,那就太单调了,也无法发挥痛苦的生物学功能。 幸福感不需要个体来刻意处理,同时幸福感也容易疲劳,需要不断的新刺激来满足。一味追求幸福感无疑是坏灭性的,就像贪官数钱的幸福感。而痛苦,是稳定而持续的,痛感是不容易适应的。不适应,就会想办法改变。对于人类的负面情绪,人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认为压抑了、抑郁了,就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医生能可能会让你快乐起来。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快乐或许有好处,但如果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快乐起来了,代谢提高了,家里的饭就可能不够吃了,就可能是毁灭性的。
33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什么皇帝不会犯错误
热度 2 smallland 2011-2-25 19:37
曾多次与不同的人聊起毛泽东的错误,反应不一,但有两种情况似乎不是少数人的问题。 第一种,实在理屈词穷,就拿出杀手锏:你敢说毛主席有问题?回家问问你爹,他会同意你的说法吗?这种思想,正是传统的祖先崇拜的遗产。爹说毛主席好,那就是好,就不能怀疑,怀疑就是不孝。你敢说你比你爹强?看他不揍你! 第二种,不管事实如何,总认定文革是“四人帮”搞的鬼,毛主席可不会做那些事情。谁要坚持认为毛主席有问题,就是“反动”。这样的人,往往会表示,我可是爱国的,我也一直教育孩子要爱国。这个逻辑背后,就是皇帝永远不会犯错误,即使犯错误,也是太监们捣鼓的。要杀,就杀太监,与皇帝无关。这种思想,依然是封建社会的遗风,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必须忠君。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我亲耳听到的(包括爱国),虽然跟原话可能有出入。其实它们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不过是传统的忠孝观念。此处不想讨论传统文明的问题,只看看其中的进化心理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是以固定的群体合作生存的动物,一个群体必须有个领袖。这一点毫无疑问,再民主党国家也需要这个。有人说,人们心中总是有一个“领袖原型”,这个原型一旦确立,人们就会潜意识地保卫他,看不惯别人对他指手画脚。总之,人民需要一个领袖,甚至是独裁的领袖,否则对外族作战就缺少胜利的保证。这就是皇帝不会犯错误的原始心理,也是爱国和爱领袖统一的原始逻辑。我在“ 民族狗肉店与爱国主义 ”中分析过,原始的爱国主义与“国家”无关,因为这个群体可能是到处迁徙的。基于这样的心理,爱国不需要对国家有什么了解,我听说有的人怀疑“青岛大还是美国大”,但这不会影响他/她的爱国热情。 上升到心理学(外行),就完全是一种自我强迫和自我暗示状态。这也很自然,人们对自己心中的英雄,总是精心呵护的,会本能地排斥不利的传闻,除非他/她自己看见。譬如,一个人很崇拜成龙,如果你说成龙拍电影也使用替身,他/她就会立即否认:他都是真功夫,铁打的硬汉,怎么会用替身呢?那点场面,那点小动作,他根本用不着替身! 不怀疑,就不会有思考,更不会去寻找事实,就像孩子看待父母。因为,小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父母说外面有大灰狼,为什么还要亲自看一看呢?那样是很危险的--一万年前还真的危险。自己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力量,没有合适的环境,随便怀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很危险的,无异于找死。文革期间,随便怀疑伟大领袖同样危险。 今天的猴子,依然不会怀疑猴王是否会做错什么,或许,今天的日本人仍然不怀疑自己的君主会有什么错误--譬如发动战争的错误。或许,今天的朝鲜人依然不会怀疑伟大领袖会说错一句话--譬如女人不应该穿裤子。至于金日成是否严肃地命令,还是开玩笑,都不是怀疑的理由--君无戏言嘛。
21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进化心理学:女孩的数学能力差?
热度 4 smallland 2011-2-18 14:09
女研究生越来越多 ,但数学专业的女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没有数据,不敢胡说。这里,仅仅讨论一下女孩的数学能力问题。 ----------------------------------------- 两性的身体差异是明摆着的,不存在肯定还是否定的问题,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就不容易定论。数学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从中学开始,女孩的数学成绩就明 显不如男孩。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两性的脑子是不同的,譬如,雄性可能对方向或地形比较敏感,雌性可能对细节比较敏感,因为雄性是负责打猎的,雌性是负责采 集的。即使存在这样的差异,它能影响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打猎和采集需要的计算知识就能造成那么明显的差别? 其实,中学的数学可能还没难到那样的程度,使女孩的脑力不足以承受其难度。两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可能在于对数学的认识本身。 和其他学科相比,从小学的算数到高等代数,数学是越来越难的,它不像英语、化学、生物学等等,只是细节的积累和增加。困难,是数学的特点,正是对此特点的 认识,导致了两性的不同反应。基于本身的行为取向和传统的认识,女孩可能倾向于认为学好数学是需要天才的脑力,自己不行,就别做太多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越是聪明的女孩,越容易放弃复杂的难题(资源浪费)。她们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能力就到此为止了,而不愿继续尝试。而男孩,则倾向于把数学当成一项有难度的技术(skill),他的行为取向是,越是困难的东西,越要努力掌握它。 对 于困难的技术,男孩具有天生的克服欲望,这倒是性别角色使然的本能差异。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雌性主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实现生殖目标,而雄性则是通过“能 力”获得交配机会,所以男孩从小就表现得调皮、好奇、好动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行为取向,就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脑游戏的着迷也是一个很好的 例证,许多人认为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是因为里面的色情和暴力等不健康因素,那是误解,其实真正让男孩们着迷的因素很简单--困难(包括危险)。一个游戏, 如果10分钟就能打个通关,不会令人着迷。 如果说男孩和女孩的电脑游戏能力有差别,应该没问题,但对于中等难度的游戏,女孩完全能玩好,关键问题是她们不喜欢费那么大的劲,她们觉得用那么多功而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得不偿失。 进化过程决定了两性思维方式的普遍差异,雌性更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雄性更注重自身长远的发展。数学是虚拟的科学,它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这可能也是女孩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所 以,男孩女孩对数学的态度,不仅仅是采集抑或狩猎的差别,而是生存和生殖策略的一部分,高尚一点说,是理想和抱负问题。所以,那么多男孩沉醉于竞技电脑游 戏,那么多女孩孜孜不倦地经营着“开心农场”,他们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两类乐趣的生物学基础是不同的,心理学基础更不相同。 除了众多的 心理学理论解释和可能的社会影响,女性对数学的兴趣还可能与其对社会“联系”的期望有关。与雄性相比,人类的雌性是惧怕孤独的,而数学常被描述成孤独者的 学问。在家里,女性常常通过喋喋不休的唠叨与丈夫保持联系,在社会上,她就喜欢选择一些能广泛接触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职业,譬如文秘、教师。 当我们想到数学,就会想像一些孤独的天才趴在书桌上写着一些夹杂希腊字母的艰涩公式。有时,这些孤独者可能从其狭窄而混乱的蜗居跑出来,大喊“找到啦!”,并在大学的走廊里贴出他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能世界上只有五个人真正关心。 这样的描述,我们都不陌生,这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女孩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的雌性祖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的孩子们早就被饿死了。基于生殖特征和对 后代投入的特征,决定了女性喜欢社会性的(social)工作,而不是数理化等方面的孤独工作。对数学的普遍误解,可能是导致女孩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另一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的“困难”和“孤独”恐惧两个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女孩子对数学的畏惧还有来自周围的心理暗示,如果人们普遍认为女孩的数学学不好,她就受到暗示,觉得自己就是没这方面的能力,学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stereotype threat effect)。有不少的实验证明女孩的数学能力并不差,要克服这种恶性循环效果,或许建立女子学校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529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接吻的进化心理学
热度 4 smallland 2011-2-17 22:03
哺乳动物的唾液可能有类似灭菌的功能,所以常用舌头舔自己的伤口。动物之间也常用这个动作表示关怀和友好,譬如母子之间。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人类接吻的原始功能。因为雌性更需要关怀,所以雌性对接吻更重视,并且容易从中获得快感。 我在《丑陋的孔雀》中曾猜测,接吻可能是雄性向雌性提供食物这一动作的仪式化。不管这是否正确,可以肯定,在原始的接吻中雌性是要获得好处的。 仪式化之后,原始的好处可能已荡然无存,但原始的逻辑会依然保留,就像请人吃饭,只要他肯接受邀请,就说明这事有戏(至于什么戏中国人很清楚)。既然你肯接受,就说明你默认应该为我做点事,就这个逻辑。在两性交往中,这个逻辑就是交配的可能性。 因为这个仪式代表了雄性投入,如果雌性没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她一般会拒绝雄性的好意。如果雌性主动“索取”,雄性自然愿意,因为雄性对短期的交配对象并不太挑剔。这个逻辑似乎不难理解,如果一个年轻雌性问雄性“你愿意请我吃顿饭吗”,雄性可能不会吝惜一顿饭钱。在某些“开放”的文化中,雌性肯接受一杯咖啡,就表示“我愿意”。 所以,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很容易索取100个吻。接吻已经进化成一个仪式,雄性何乐而不为呢? 接吻,是“爱”的仪式,如果一个雌性因为被迫的交易而交配,她可能就不愿接吻了,这就是本能和心理问题,是本能和意识的冲突。
3780 次阅读|8 个评论
母乳喂养的进化心理学
smallland 2011-2-14 09:42
母乳喂养对婴儿有什么好处,大家似乎都知道。这里要说的,是母乳对母亲的心理影响。 妊娠、分娩、哺乳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走了多少年,就查查哺乳动物的进化史看。母爱,也是这个过程的必然结果。如果中间缺了一个环节,就必然对母爱产生一定的影响。近期对催产素的研究很多,这个激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它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缺少了哺乳环节,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对母亲的心理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对于别的哺乳动物,气味可能很重要,不知道哺乳是否也很重要。人,视觉很重要,精神和意识很重要,是否还需要通过哺乳增进母子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她“知道”孩子是自己的,但她的哺乳器官不知道。分娩后,哺乳器官等着给孩子喂奶,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形象一点说,哺乳器官“认为”孩子已经死了。这样,母子关系会出现问题,母亲的心理会出现问题,她可能潜意识地“觉得”是在给别人养孩子。特别是,如果她原来认为生孩子对女性是不公平的(因为雄性不用生),生孩子影响了她的兴趣和事业,什么压抑、抑郁、焦虑等等就不可避免。 看过一个心理专家写的文章,表达的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记的不够准确,也可能添油加醋。但毫无疑问,任何一个经过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本能链条被人为地截去一段,总会有一系列不可知的后果,特别是关系到两性之间、亲子之间的相互行为。
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男性也喜欢梦露
热度 11 wangdh 2011-2-10 00:51
科学网上的男性也喜欢梦露
科学网上的男性也喜欢梦露 曾老师在博文: Cashmere ,梦露以 及居里夫 人 中发问:科学网上的男人是喜欢梦露还是居里夫人(多些)? 梦露和居里夫人实在是人世间女性的典范,都属于性感的女性。 俺在文后评论道: wangdh 2011-2-8 12:57 科学网的男人,也是男人啊。 学术界多些居里夫人;家庭里多些梦露。 是男人社会还是女人社会?(男女)取舍不同。 曾老师回复 (2011-2-8 15:29) : 被王老师看出我的逻辑错误了。科学网的男人,和其他男人应该也一样。但是,我看下来,有舍居里夫人的,没舍梦露的。也就是说居里夫人可有可无,而梦露非有不可。 看看曾老师文下的评论,就有答案。如果让男性选择,多数选梦露。如果让女性选择,估计选居里夫人的多。这个问题很有趣,接着八卦几句。 男性社会,梦露是不能舍弃的。 现在社会,居里夫人更是不能舍弃的。 有实在的评论说:那些说喜欢居里夫人的男性是虚伪的。 说男性虚伪是真的,男人很两面性。我们也听说过:男性都希望自己的太太在外边是淑女,在家里呢,就不说了吧,这您知道的。是不是很虚伪?有几个男人昂头挺胸说自己怕老婆的?“妻管严”的称呼之所以流行,一定是男爷们自己传播的。曾听说过有聪明人拍着胸脯说:你们都太窝囊,在家里怕老婆,我在家里是老婆不怕。 听过感情受伤的妻子怎么骂小三吗?“那个骚货”,“那个狐狸精”,“不要脸的” 也听过夺人之爱的男人们的狂言吧?“跟那个窝囊废有什么好?”,“那个穷光蛋”。 清楚了吧。从生物学上讲,女性的原始资源是生育能力,吸引男性传递优秀基因是生物功能驱使的,完全符合生物学原则。男性的资源就是财富,能养家糊口。所以,男人爱美貌,女人爱财富,天经地义。进化心理学领域似乎有很多的证据和理论来阐述这个问题。 大家一定还记得轰动一时的《蜗居》,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太真实。最真实的是什么?电视剧完美演绎了世间男女最本质的那一点,那一点是生物学的。达尔文看《蜗居》会说:本来就是那样的。威尔逊看《蜗居》也会说:不会错的。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应该是研究这方面比较专业的学问了。如果您对此感兴趣,推荐您看看这个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524394 所以,商人们在女性展示魅力、美丽、漂亮、性感上做文章,不会赔本的。动脑筋发女性财应该是最容易的。您不信?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09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择偶中的进化心理学:因为可爱而美丽
热度 2 smallland 2011-1-28 09:55
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还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我同意普遍的说法。没错,那就是人类的爱情。 本文要说的,可能会亵渎什么,这不是我的本意。科学是要解释事情,而不是解决是非对错。 因为美丽而可爱,说明美丽有一个多数人认可的模糊概念,譬如雄性的“帅气”,雌性的“靓丽”(仅仅是譬如,远不止这些)。这方面,我前面解释了几个项目。如果不知道故事背景,只拿出两张照片--西门庆和武大郎,毫无疑问,多数雌性会觉得西门庆可爱。所以,因为美丽而可爱,没错,它是人类接近动物属性的本能反应。在择偶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身外之物,吸引人的必然是外表,譬如雌性的 性感 、 美貌 、雄性的 攻击性 ,等等。研究人类的性选择,这些都是基础,不需要考虑太多别的因素。 然而,人类毕竟不是一种简单的动物,从童年直到成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资源、教育、伦理、道德、家庭等等无数的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同(信心)、受欢迎程度、选择的余地,等等。你认为一个明星很可爱,很漂亮,但你不会爱上他/她,因为那不现实。这就是现实原则,就是广义的“环境”和主客观的“可能性”的限制。古代的帝王,就没有一个爱上类似凤姐的,只有一个杨贵妃,可能也不如芙蓉姐姐胖。癞蛤蟆,还是老老实实捉虫子的多,想吃天鹅肉的少。 譬如说日久生情,就是现实原则。你经常逛街,碰见帅哥美女,也就是看一眼,不会有别的想法,但一起工作学习的异性,很可能就会爱上,因为你潜意识感觉到一种可能性。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好感的工作学习伙伴,也能走到一起,彼此觉得很“美丽”。许多人找的对象,在别人看来并不美,而他/她自己却认为很美,这也是现实原则。因为,根据个体自己的自我认同,他/她自己觉得般配。当然,他/她自己分明觉得,爱,毫无理由。如果你试图给他/她分析原因,他/她可能觉得你太庸俗。 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因为可爱而美丽就顺理成章了。自我认同会逐渐强化自我的潜意识,强迫自己只能爱那个人。这种潜意识,可能跟巴甫洛夫狗一样无奈,听到铃声想不流口水都困难了。 这种心理对个体是有好处的,使之不容易经常变换目标。当然,偶尔也会有坏处,会觉得天下再没有别的合适人选,如果失去,人生就毫无意义啦,就出家啦,就寻死觅活啦,等等。这种情况,往往是要被赞美的。没有这些东西,恐怕世界会失去超过一半的小说。其实,这样的坏处在远古或是“猿古”时代要少得多,没有多少门当户对的限制或父母的反对。总之,这种心理的好处肯定是大于坏处的,否则就不会进化出来。 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小猴子的死了,猴妈妈可能会许多天坚持抱着孩子到处跑,因为她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东西,她只是在坚持母爱。当然,她不会一直抱下去,等孩子臭了,熏得难受,就放弃了。或许,如果不臭不腐烂,她会一直抱着?不见得。 人类中的“因为可爱而美丽”的本能,也常常不能持续太久。那些声称永远不会再爱的人,不久就要找到了“真爱”。这也是现实原则。 现实原则没错,但现实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新的现实原则往往取代旧的现实原则,这方面也不用举例说明,数量是惊人的。因为生殖分工不同,雄性出现新原则的状况远远多于雌性。 最感人的爱情故事常常是悲剧。假设喜剧发生了,会一直喜到老?有可能吧。
3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基因、本能、同性恋、恐高症与进化心理学
热度 1 smallland 2011-1-14 15:39
进化心理学是什么?可以说是社会生物学的一个衍生物,因为它关心的问题常常也是社会行为,譬如两性关系。也可以说,她们是同胞姊妹,都是从进化的角度研究行为的适应意义。不同的是,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可能与社会没什么关系,只是单纯的心理现象。什么是社会行为?只要是两个或多个个体相互作用发生的行为就是社会行为,这和通常所谓的社会不是一回事儿。 恐高症是人的普遍心理,是否哪个基因控制就先不要纠缠了,因为几乎不可能找到恐高基因。其实要粗略地看看有无遗传因素也不难,让一只雌性长臂猿在平地上怀孕,生崽后永远放在平地生活,长大了看看它有无恐高症。如果这个长臂猿没有恐高症,就说明人的恐高症有遗传因素。如果长臂猿也有恐高症,就说恐高症不是本能了?也不能,只能说恐高症可能是哺乳动物的普遍本能,可能在更早的进化时间就产生了,因为鸟类可能没有恐高症,蚂蚁可能没有恐高症。 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丛林中的长臂猿抚养,这个只能想象,他长大了很可能没有恐高症。但这依然不能否定遗传因素,为什么?因为文化驯化能扭曲或改变本能。人能被训练得把剖腹自杀看成荣誉,不能因此说怕死毫无遗传因素。当然,对死亡的理解是另外的问题,其实人们大多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仅仅是逃避危险的本能。 能被文化轻易改变的东西,不一定就不是本能,也不一定就没有遗传基础。有人问我,癌症是遗传的吗?我说,只要能证明蚂蚁没有癌症,就说明癌症是遗传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的生理特征决定了癌变的可能性。不管是否找到基因,不管是否存在家族遗传史。每个人都有癌变的可能性,没有遗传基础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个说法不能无限制地推广。 只需要一只长臂猿就可能说明的简单问题,好像还没有认真研究过,但这并不影响进化心理学者研究恐高症,因为他们对恐高症是哪个层次的本能毫无兴趣。对本能的理解因人而异,这要看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关键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本能意味着什么,别人一提本能,他就本能地反感,而没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在说本能,但指向可能不是同一个含义。我们可以少用本能这个词,但为了叙述方便,用就用吧。有的人只把婴儿吃奶理解成本能,要按那样的理解,本能这个词就可以完全放弃了。没有足够的知识,也不用大脑去思考,仅凭高中课本学到的所谓常识去评论严肃的科学研究,这种人还真不少。 譬如说同性恋,即使每个人都有这种取向的可能性,也不能说就不是本能,也不能说没有遗传基础,这跟恐高症一样。社会生物学研究要做的,是研究这种潜在取向的可能性有什么好处,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着个体发育,为什么它能普遍存在而没有被进化过程淘汰。当然有的人怀疑即使,就去找遗传学证据。同样,进化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是恐高症对个体有什么好处。当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让人尽量远离悬崖峭壁,尽管有人可能在高处因恐惧而坠楼死亡。 根据恐高症的普遍现象,研究者提出一个假设(descent illusion hypothesis),站在高处向下看,会高估垂直距离,即,自己吓唬自己。事实证明,站在顶部比站在地面会高估约三成。 有一个想法,做一个实验,解释一个问题,就这么简单,它就是进化心理学研究,它说明了恐高症这种心理的一个作用机制,对保护个体有什么意义。如果你非要去找恐高症基因,一万年后或许会有结果。 (为什么把几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词合并起来作题目,因为前面的讨论频频针对这几个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7026 次阅读|9 个评论
文人相轻的进化心理学
smallland 2011-1-6 22:54
刚看了一篇 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因为要评论的太多了点,就自己写一篇吧: 动物的贪心可能无限,但竞争的对象总是有限的。小鸡抢食,只和身边的小鸡抢,至于山坡那边有什么好东西,即使它知道,也不关它的事。人的竞争也这样,只和身边的人争,至于我不认识的人,任你家财万贯,那与我无关。别的单位工资福利好,我至多羡慕,我不会想着去争,但身边的同事比我的工资高一块钱,也要弄个明白讨个说法,不是这样吗? 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争个屁劲?文人没和农民争什么,没和工人争什么,没和明星争什么,你再希望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小蜜蜂?文人的环境,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共同的文字为他们创造了一片想象中共同生活的savanna(非洲祖先生活过的稀树大草原),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文化的原因而被从意识上缩小了,就像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小鸡,他们能不争吗? 同一村子里的农民也在争,同一车间里的工人也在争,但他们竞争的范围是有限的,他们不关心邻村和邻厂的事。 女人们在一起家长里短,泼妇们在骂街,街头的痞子在争地盘,这些都没人专门记录,而文人对骂是有记录的,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文人相轻是文学的生物学特征决定的,而不是人的问题,更不是文人的问题。同行是冤家,从动物到人,莫非如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机器人可能不会威胁人类
iSci 2010-9-16 01:06
  描述机器反叛的电影很多,不赘述。机器人会威胁人类吗?拥有人工智能和自由意志之后,它们太过强大,会征服并统治人类吗?   从进化心理学的思路来看,答案很可能是:不会。   征服和统治的欲望,在地球生命历史上,作用是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源。占有过分的资源,意义已不在于生存,而在于性选择,也就是占有更多、更佳的交配机会。   而机器人,没有性选择。   它们不需要交配繁衍,不需要向异性展示自己的优越,也不需要为一头漂亮的母兽而搏命打斗。   由此,机器人即使拥有了自我意识,仍不会进化出强烈而广泛的表现欲、占有裕、嫉妒心,以及排他的争夺欲望。因为这一切都是因择偶繁殖而衍生的,机器人不存在这个环节。   除非,人类刻意向机器人引入这个环节,让机器人通过性选择、同类选择的机制自我进化,在机器人的研发上省心。但,这是很危险的。   如果机器人始终没有性选择或类似性选择的机制存在,那么可以断定:机器人会很圣洁。机器人的道德水平会远比人类为高。   可能有人会反驳: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如果学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怎么办?这种机器人会很可恨也很难搞定,非常邪恶,但这终究是程序错误而已。是生产事故,而非一个普遍问题。   只要机器人不进入进化程序,不对它施行生存竞争和择偶竞争,那么它就必然是人类的良友。在它们面前,人类会一再羞愧。   它们会是这个宇宙的新物种,和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没有语言障碍,是人类值得依靠的忠实朋友(而且强大)。   最后的问题?机器人会不会被人类污染?机器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被人类的独占、掠夺、同类相残的欲望引诱和堕落?机器人中会不会出现堕落天使?   如果是按正常教育和程序制作的机器人,这种概率应该几乎没有。但如果,人类要有意制作出一个这样的机器人,在未来也是完全有可能,而且非常简单。只要在它邪恶时,程序输入几针吗啡,奖励它的大脑神经中枢就可以了。   人类失去乐园的可能性,或许不是机器人变得邪恶,而可能是机器人被人类扬善惩恶的道德法则污染,一个无比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程序将被它监视的纭纭众生视为邪恶,而加以惩治。   人类可能不用担忧机器人的邪恶,而要担忧那程序突变、洁白如神的上帝。】
个人分类: 这个世界的美妙晨雾|5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songshuhui 2010-8-22 12:42
redqueen 发表于 2010-08-15 10:16 免责声明:本文是科普文,由于科普的职责是叙述事实,本文题目为这样而非怎样,虽然我借鉴了鲁迅先生的题目,但你不能责怪我抄袭,至少还有一个字是我自己的。 序:恋父情结 在香港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原版的《海扁王》(《Kick ass》,其实笔者更喜欢翻为《绝命脚》),舞刀弄枪的超杀女让一干宅男大呼好萌,宅女却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跟朋友讲起超杀女时,萝莉控的朋友却长叹小萝莉好命苦,她的父亲不肯给她一个童年。 称职的父亲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坛子上的鲥鱼就表示过心仪吃剩饭的大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拉(Peggy La Cerra),就是看到一张帅哥怀抱小宝宝的海报之后,开始研究女性的恋父心理的。卡拉给240名女性放幻灯,幻灯片上有的男人与小孩玩耍,有的对哭鼻子的小孩视而不见,女生们表示,对孩子好的男人比较有魅力。但是,给男生放女人和小孩的幻灯,男生不会觉得好妈妈比冷酷的妈妈更可爱。 照弗洛依德门生看来,这种恋父情结的答案,一定要追溯到每个女性的童年,但另一个新生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答案:女人之所以钟情父亲,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父亲。 1、父亲,这是稀有价值 不管潘多拉星和天顶星情况如何,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杀。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强者通吃。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子嗣众多者胜,断子绝孙者汰。不论你多么强壮英俊聪明伟大,如果没有后代,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任凭地球被人丁兴旺的歪瓜裂枣填满。一对一,狮子不必害怕兔子,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看得到兔子,狮子却寥寥无几。 只要下一代出世,多数生物就算仁尽义尽,但也有些父母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照料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子嗣不会夭折。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并不多,父爱就更加缺乏,带领小猫捕麻雀的是猫妈妈,孵小鸡的是母鸡,尾巴上拖着一包卵走来走去的是雌蟑螂。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亲之所以稀少事出有因。首先,父亲并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父亲的身份。每个妈妈都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肚子里怀的是自己的骨肉,而爸爸就要提心吊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老婆偷人生下来的。有孩子当然很好,但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基因就不好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基因,当然会被淘汰掉。 另外,父亲照顾孩子,要冒着失去更多孩子的风险。公猫办完事之后,大可以去找另一只母猫,而已经怀孕的母猫去找其它公猫并无裨益。一般来说,雄性可以通过到处撒种,获得更多子嗣,而雌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最后,照顾孩子当然要耗损精力,如果谁能把孩子丢给配偶,自己溜之大吉,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就能用来生育更多的孩子。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父亲射精之后就可以逃跑,而母亲要等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两年)才能把蛋或幼儿生下来,这时父亲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许多种鱼类和蛙类,是由夫妇一起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完成受精,这样公鱼可以亲见自己的精子落到卵子上,从而保证了夫权,母鱼也有了可以产了卵就跑,把担子丢给孩子他爸的机会。毫不意外地,他们中有许多尽责的好父亲。欧洲常见的癞蛤蟆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英文名Midwife toad),母蛤蟆会把卵产在公蛤蟆臀部的位置,他就一直背着孩子,直到孵化出小蝌蚪为止,蛤蟆实际上不是产婆,而是男保姆。 世上还是爸爸好 2、燕双飞 笔者家附近曾有一对野狗夫妇养了一窝小狗,狗爸爸一直站在洞口看护妻儿,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让给妻子吃,让人感动。在哺乳动物里,这种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鸟类里的模范父亲就要多得多,同样在我家附近入住的燕子,夫妇一起哺养乳燕,笔者就没有太吃惊。乳燕的胃口很大,母燕独力根本无法养活,这就逼得他不得不跟母燕合作。 幸福家庭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更像鸟类。我们的婴儿很娇嫩,长得很慢,把小孩养大成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必须要夫妻双方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我们以为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智人(学名Homo sapiens)这一物种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实行(不完全忠诚的)一夫一妻制,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男人能生产更多食物,同时养活多个孩子之后,三妻四妾才成为可能。 另外,我们是唯一男女有分工的哺乳动物,男人打猎,女人采果。两种职业各有其缺陷,打猎容易失手,采野果无法获得很多蛋白质,这导致男人和女人合作时效率很高,单打独斗却无法生存。这也迫使男人和女人走向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是罕见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但我们并不忠于这一制度。生物一代代进行繁殖竞赛的结果,是选出了最多产的精英分子,身上配备种种用来繁殖的机件,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器(adaptation)。有些适应器一眼就能看出与繁殖密切相关,比如燕子孵蛋的能力,有些则是拐弯抹角地为繁殖做贡献,比如翅膀,如果没有翅膀,燕子会饿死或者被野猫吃掉,也就无法制造下一代。 我花费篇幅介绍适应器,是因为它能反映一种生物的进化史。燕子有翅膀,是因为翅膀曾经帮助它的祖先繁衍,这一适应器才得以代代相传,这说明燕子的祖先曾走过向天空进发的进化道路,如果燕子的祖先不飞,翅膀也就没用了。同理,猫的尖爪说明它走的是食肉动物的进化道路,鱼的鳍说明它走的是水生动物的进化道路。 很尴尬的,我们似乎有着婚外恋的进化道路。女人一个月排出一个卵子,只有在这时她才能受孕。母黑猩猩和母猴到了排卵期,臀部都会变红肿胀,以著名的红屁股昭示天下,但女人排卵几乎没有征兆,这也许是一种帮助女人幽会的适应器。 嗯红屁股原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比老公更帅气,更强壮,或者身份为北大清华研究生的男人,希望得到那个优秀男人的精子,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前面说过,雄性可以通过多妻获得更多子嗣,优秀的男人很可能会答应她,男性对性的态度比较随便,也是适应器,这样他就可以与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生下更多的孩子。但要浪费精力养别人的种,正版丈夫肯定不愿意。 如果女人也有红屁股,男人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可以受孕,在那几天把她看得严严的。假如女人把排卵期隐藏起来,男人不能永远看着她,她就可以偷偷摸摸去找小白脸。当今世道连爹都有假的,只有妈是真的,说得不错。但是,假爹的问题绝不限于当代,人类存在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 燕子也面临着红杏出墙的难题。西欧的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大概有1/3的乳燕不是父亲亲生,家燕结为伉俪之后,公燕老是追着母燕,不让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双去双飞绕画梁其实也不是那么浪漫的。 3、FBI忘记的事 在前两章里我一直强调,生物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繁殖,无论人还是燕子,都是人丁兴旺胜过膝下无子,但看来这个逻辑很容易找到漏洞。为什么工蚁不产卵? 蚂蚁并不是失败者,正相反,它们的家族非常健旺,它们征服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根据一种统计,世界上的蚂蚁数量有一亿亿只。如果繁殖意味着成功的话,蚂蚁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达尔文早就有了答案。养牛人希望牛肉有肥瘦相间的大理石纹,然而牛肉的好坏要尝过才知道,良种牛会被宰掉,那么,这一品种是怎么培育出来?虽然一头牛会被宰了吃掉,但养牛人很可能会留下它的哥哥,让肉质优良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亲戚往往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不育的蚂蚁可以帮助她的姊妹(工蚁都是雌性),使不育的基因留存下来。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答案更加完善了。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人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他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细菌)生活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自己有多少子女,也要看它的亲属有多少子女。 汉密尔顿的贡献在于,他把我们的目光从单个的生物(一只蚂蚁、一头牛)身上拉开,转而去关注背后的始作俑者:基因。基因让工蚁不育,专心照料母亲蚁后,让蚁后生下更多跟有相同基因的姊妹,这和自己生儿育女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基因的传播。 伟大的汉密尔顿 从赤道到北极,每个国家的人都知道,后爹后妈赶不上亲的,每个民族都有小白菜、灰姑娘的故事。传统的心理学注重文化的不同:有人戴面纱,有人赤身裸体,有人吃饭用叉子,有人用筷子,有人住水泥房子,有人住帐篷。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奇百怪,却都坚持血浓于水,这是怎么回事? 文化是多样的,而文化背后有一致的东西基因。人类有偏爱自家孩子的适应器,因为自家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基因,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一本能。审视动物世界,我们常常会为禽兽的辣手无情而吃惊:公狮将不是自家的幼狮吃掉,鸵鸟太太会把情妇下的蛋(鸵鸟先生可以跟5只母鸵鸟发生关系,但正房太太只有一个)推到巢外。 小子,我容忍你是有理由的 南美洲有一个叫做雅诺马马(Yanomamo)的印第安部落,如果女人想再嫁,男人会逼她干掉前夫的孩子。正所谓儿子是自家的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不例外。人类学家夫妇戴利(Martin Daly)和威尔逊(Margo Wilson)曾经做过许多调查,发现在最文明、最现代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小孩被继父母所杀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40-100倍。他们还发现,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凶杀案时,居然没记录杀小孩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后爹后妈,也许,他们认为人类跟狮子不一样。 戴利(左)和威尔逊(右)夫妻俩 不久以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动物,禽兽求生靠本能,我们靠学习,人类的脑子里塞满了文化知识,人性是的一张白纸,由文化画上图画。如果有谁讨论人类的本能,那就是无视文明动物的特殊性。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另一个威尔逊)就因为在书中把人类社会与蚂蚁、狮子相提并论,招致了轩然大波,有一次他去演讲,竟遭激进分子兜头泼了一瓶凉水。 威尔逊,其实他的专业是看他桌子上的那只昆虫就知道了,吼吼 人由文化决定,动物受本能操纵,这种人性/禽兽的两分并不科学。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器,跟手、眼、肝脏、摄护腺一样,是帮助我们繁殖的工具。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先天编辑好的程序,例如怕黑(避开危险)、喜欢甜食(补充能量)等,以确保我们的基因成功传播,这就是本能。 4、孩子随爸? 上个世纪90年代,威尔逊被泼水后,研究人性中进化得来的本能的学问,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把人当作禽兽的学问。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上面都写着繁殖。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猜想。 心急如焚的老公冲进房间,看见小床上皱皱的粉红小脸,旁边是老婆疲倦的笑容:真像你。此情此景真是动人,谁能相信这里可能包含着骗局呢?前面提到的戴利和威尔逊,就不惮做出这样的猜想。 戴利和威尔逊收集了一堆小孩出生的录象,其中有八成的妈妈都说孩子长得像爸,后来他们又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仅妈妈,娘家的亲戚大多也会说孩子长得像爸。按理说,孩子身上父母的基因各占一半,说孩子像爸爸和像妈妈的人,也该各占一半才对。笔者三四岁的时候曾为此而困扰:为什么姥姥姥爷舅舅小姨都说我长得像爸爸?不过当时我没有学过遗传学,我的理由是:我是女性,应该像妈妈。 不提这些。在第一章我们已经讨论过,在试管婴儿出现以前,女人都能确定孩子是亲生,从而确定孩子拥有自己的基因,男人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母亲要想办法让老公相信,孩子一定是他的。孩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因为跟孩子有亲缘关系,也会支持她。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和娘家大军就开始七嘴八舌,孩子长得如何像爸爸不管妈妈出没出轨。 这不是母亲做贼心虚,有意掩盖自己红杏出墙,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即使是正常美满的家庭,母亲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她还是会说孩子像父亲。戴利和威尔逊的猜想尚不成熟,但事情似乎是这样的:存在一种本能的程序,让母亲劝说,有时甚至是欺骗父亲,相信孩子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就会尽起做父亲之责。可怕的是,母亲脑子里有这样的东西,而她根本就不自知,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骗局(如果有的话)也就能顺利进行。 父亲不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种,连带着其他人也难以确认。比如祖父,一方面,他无法确定孙子是自己儿子的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家小子是自己的种。在祖辈的亲戚里,最能保证亲生的是外祖母,她的女儿确定外孙是亲生的,她自己也确定女儿是亲生的。也许我们拥有这样的适应器:外祖母应该多关爱外孙,毕竟外孙肯定是自己的种呀。 确实,有研究显示,多数人跟姥姥比跟爷爷更亲,娘家的亲戚舅舅、姨妈等也比爹家的更亲,原因都是一样的,隔了一代男性亲戚,血缘关系之间就隔了一层迷雾,男人的孩子跟男人的父母兄弟,是否真有基因上的联系,他们不知道。 笔者觉得这样怀疑自己的家庭太没良心,不过我很愿意八卦一下:上次打国际长途问我,维生素C吃完没有的人是姥姥(当然我一片都没有吃) 进化心理学家无比雷人的思考方式,为探索人性打开了一扇新门。人有别于禽兽,没错,但笔者很怀疑,我们拥有动物中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它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等着文化来填充。大脑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机,但它是一部装满本能软件的计算机,而不是一张白纸。 参考书目: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Buss,D.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idley,M.,《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昱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生物|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woodenson 2010-8-16 17:52
松鼠会的科普小文,关于性的进化和选择,尤其是雌雄性对后代的一些心理和行为表现,很有意思。 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 Tags 标签: 原创 , 海扁王 , 父亲 , 进化心理学 redqueen 发表于 2010-08-15 10:16 免责声明:本文是科普文,由于科普的职责是叙述事实,本文题目为这样而非怎样,虽然我借鉴了鲁迅先生的题目,但你不能责怪我抄袭,至少还有一个字是我自己的。 序:恋父情结 在香港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原版的《海扁王》(《Kick ass》,其实笔者更喜欢翻为《绝命脚》),舞刀弄枪的超杀女让一干宅男大呼好萌,宅女却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跟朋友讲起超杀女时,萝莉控的朋友却长叹小萝莉好命苦,她的父亲不肯给她一个童年。 称职的父亲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坛子上的鲥鱼就表示过心仪吃剩饭的大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拉(Peggy La Cerra),就是看到一张帅哥怀抱小宝宝的海报之后,开始研究女性的恋父心理的。卡拉给240名女性放幻灯,幻灯片上有的男人与小孩玩耍,有的对哭鼻子的小孩视而不见,女生们表示,对孩子好的男人比较有魅力。但是,给男生放女人和小孩的幻灯,男生不会觉得好妈妈比冷酷的妈妈更可爱。 照弗洛依德门生看来,这种恋父情结的答案,一定要追溯到每个女性的童年,但另一个新生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答案:女人之所以钟情父亲,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父亲。 1、父亲,这是稀有价值 不管潘多拉星和天顶星情况如何,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杀。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强者通吃。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子嗣众多者胜,断子绝孙者汰。不论你多么强壮英俊聪明伟大,如果没有后代,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任凭地球被人丁兴旺的歪瓜裂枣填满。一对一,狮子不必害怕兔子,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看得到兔子,狮子却寥寥无几。 只要下一代出世,多数生物就算仁尽义尽,但也有些父母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照料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子嗣不会夭折。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并不多,父爱就更加缺乏,带领小猫捕麻雀的是猫妈妈,孵小鸡的是母鸡,尾巴上拖着一包卵走来走去的是雌蟑螂。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亲之所以稀少事出有因。首先,父亲并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父亲的身份。每个妈妈都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肚子里怀的是自己的骨肉,而爸爸就要提心吊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老婆偷人生下来的。有孩子当然很好,但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基因就不好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基因,当然会被淘汰掉。 另外,父亲照顾孩子,要冒着失去更多孩子的风险。公猫办完事之后,大可以去找另一只母猫,而已经怀孕的母猫去找其它公猫并无裨益。一般来说,雄性可以通过到处撒种,获得更多子嗣,而雌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最后,照顾孩子当然要耗损精力,如果谁能把孩子丢给配偶,自己溜之大吉,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就能用来生育更多的孩子。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父亲射精之后就可以逃跑,而母亲要等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两年)才能把蛋或幼儿生下来,这时父亲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许多种鱼类和蛙类,是由夫妇一起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完成受精,这样公鱼可以亲见自己的精子落到卵子上,从而保证了夫权,母鱼也有了可以产了卵就跑,把担子丢给孩子他爸的机会。毫不意外地,他们中有许多尽责的好父亲。欧洲常见的癞蛤蟆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英文名Midwife toad),母蛤蟆会把卵产在公蛤蟆臀部的位置,他就一直背着孩子,直到孵化出小蝌蚪为止,蛤蟆实际上不是产婆,而是男保姆。 世上还是爸爸好 2、燕双飞 笔者家附近曾有一对野狗夫妇养了一窝小狗,狗爸爸一直站在洞口看护妻儿,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让给妻子吃,让人感动。在哺乳动物里,这种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鸟类里的模范父亲就要多得多,同样在我家附近入住的燕子,夫妇一起哺养乳燕,笔者就没有太吃惊。乳燕的胃口很大,母燕独力根本无法养活,这就逼得他不得不跟母燕合作。 幸福家庭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更像鸟类。我们的婴儿很娇嫩,长得很慢,把小孩养大成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必须要夫妻双方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我们以为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智人(学名Homo sapiens)这一物种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实行(不完全忠诚的)一夫一妻制,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男人能生产更多食物,同时养活多个孩子之后,三妻四妾才成为可能。 另外,我们是唯一男女有分工的哺乳动物,男人打猎,女人采果。两种职业各有其缺陷,打猎容易失手,采野果无法获得很多蛋白质,这导致男人和女人合作时效率很高,单打独斗却无法生存。这也迫使男人和女人走向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是罕见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但我们并不忠于这一制度。生物一代代进行繁殖竞赛的结果,是选出了最多产的精英分子,身上配备种种用来繁殖的机件,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器(adaptation)。有些适应器一眼就能看出与繁殖密切相关,比如燕子孵蛋的能力,有些则是拐弯抹角地为繁殖做贡献,比如翅膀,如果没有翅膀,燕子会饿死或者被野猫吃掉,也就无法制造下一代。 我花费篇幅介绍适应器,是因为它能反映一种生物的进化史。燕子有翅膀,是因为翅膀曾经帮助它的祖先繁衍,这一适应器才得以代代相传,这说明燕子的祖先曾走过向天空进发的进化道路,如果燕子的祖先不飞,翅膀也就没用了。同理,猫的尖爪说明它走的是食肉动物的进化道路,鱼的鳍说明它走的是水生动物的进化道路。 很尴尬的,我们似乎有着婚外恋的进化道路。女人一个月排出一个卵子,只有在这时她才能受孕。母黑猩猩和母猴到了排卵期,臀部都会变红肿胀,以著名的红屁股昭示天下,但女人排卵几乎没有征兆,这也许是一种帮助女人幽会的适应器。 嗯红屁股原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比老公更帅气,更强壮,或者身份为北大清华研究生的男人,希望得到那个优秀男人的精子,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前面说过,雄性可以通过多妻获得更多子嗣,优秀的男人很可能会答应她,男性对性的态度比较随便,也是适应器,这样他就可以与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生下更多的孩子。但要浪费精力养别人的种,正版丈夫肯定不愿意。 如果女人也有红屁股,男人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可以受孕,在那几天把她看得严严的。假如女人把排卵期隐藏起来,男人不能永远看着她,她就可以偷偷摸摸去找小白脸。当今世道连爹都有假的,只有妈是真的,说得不错。但是,假爹的问题绝不限于当代,人类存在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 燕子也面临着红杏出墙的难题。西欧的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大概有1/3的乳燕不是父亲亲生,家燕结为伉俪之后,公燕老是追着母燕,不让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双去双飞绕画梁其实也不是那么浪漫的。 3、FBI忘记的事 在前两章里我一直强调,生物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繁殖,无论人还是燕子,都是人丁兴旺胜过膝下无子,但看来这个逻辑很容易找到漏洞。为什么工蚁不产卵? 蚂蚁并不是失败者,正相反,它们的家族非常健旺,它们征服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根据一种统计,世界上的蚂蚁数量有一亿亿只。如果繁殖意味着成功的话,蚂蚁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达尔文早就有了答案。养牛人希望牛肉有肥瘦相间的大理石纹,然而牛肉的好坏要尝过才知道,良种牛会被宰掉,那么,这一品种是怎么培育出来?虽然一头牛会被宰了吃掉,但养牛人很可能会留下它的哥哥,让肉质优良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亲戚往往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不育的蚂蚁可以帮助她的姊妹(工蚁都是雌性),使不育的基因留存下来。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答案更加完善了。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人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他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细菌)生活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自己有多少子女,也要看它的亲属有多少子女。 汉密尔顿的贡献在于,他把我们的目光从单个的生物(一只蚂蚁、一头牛)身上拉开,转而去关注背后的始作俑者:基因。基因让工蚁不育,专心照料母亲蚁后,让蚁后生下更多跟有相同基因的姊妹,这和自己生儿育女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基因的传播。 伟大的汉密尔顿 从赤道到北极,每个国家的人都知道,后爹后妈赶不上亲的,每个民族都有小白菜、灰姑娘的故事。传统的心理学注重文化的不同:有人戴面纱,有人赤身裸体,有人吃饭用叉子,有人用筷子,有人住水泥房子,有人住帐篷。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奇百怪,却都坚持血浓于水,这是怎么回事? 文化是多样的,而文化背后有一致的东西基因。人类有偏爱自家孩子的适应器,因为自家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基因,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一本能。审视动物世界,我们常常会为禽兽的辣手无情而吃惊:公狮将不是自家的幼狮吃掉,鸵鸟太太会把情妇下的蛋(鸵鸟先生可以跟5只母鸵鸟发生关系,但正房太太只有一个)推到巢外。 小子,我容忍你是有理由的 南美洲有一个叫做雅诺马马(Yanomamo)的印第安部落,如果女人想再嫁,男人会逼她干掉前夫的孩子。正所谓儿子是自家的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不例外。人类学家夫妇戴利(Martin Daly)和威尔逊(Margo Wilson)曾经做过许多调查,发现在最文明、最现代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小孩被继父母所杀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40-100倍。他们还发现,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凶杀案时,居然没记录杀小孩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后爹后妈,也许,他们认为人类跟狮子不一样。 戴利(左)和威尔逊(右)夫妻俩 不久以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动物,禽兽求生靠本能,我们靠学习,人类的脑子里塞满了文化知识,人性是的一张白纸,由文化画上图画。如果有谁讨论人类的本能,那就是无视文明动物的特殊性。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另一个威尔逊)就因为在书中把人类社会与蚂蚁、狮子相提并论,招致了轩然大波,有一次他去演讲,竟遭激进分子兜头泼了一瓶凉水。 威尔逊,其实他的专业是看他桌子上的那只昆虫就知道了,吼吼 人由文化决定,动物受本能操纵,这种人性/禽兽的两分并不科学。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器,跟手、眼、肝脏、摄护腺一样,是帮助我们繁殖的工具。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先天编辑好的程序,例如怕黑(避开危险)、喜欢甜食(补充能量)等,以确保我们的基因成功传播,这就是本能。 4、孩子随爸? 上个世纪90年代,威尔逊被泼水后,研究人性中进化得来的本能的学问,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把人当作禽兽的学问。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上面都写着繁殖。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猜想。 心急如焚的老公冲进房间,看见小床上皱皱的粉红小脸,旁边是老婆疲倦的笑容:真像你。此情此景真是动人,谁能相信这里可能包含着骗局呢?前面提到的戴利和威尔逊,就不惮做出这样的猜想。 戴利和威尔逊收集了一堆小孩出生的录象,其中有八成的妈妈都说孩子长得像爸,后来他们又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仅妈妈,娘家的亲戚大多也会说孩子长得像爸。按理说,孩子身上父母的基因各占一半,说孩子像爸爸和像妈妈的人,也该各占一半才对。笔者三四岁的时候曾为此而困扰:为什么姥姥姥爷舅舅小姨都说我长得像爸爸?不过当时我没有学过遗传学,我的理由是:我是女性,应该像妈妈。 不提这些。在第一章我们已经讨论过,在试管婴儿出现以前,女人都能确定孩子是亲生,从而确定孩子拥有自己的基因,男人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母亲要想办法让老公相信,孩子一定是他的。孩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因为跟孩子有亲缘关系,也会支持她。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和娘家大军就开始七嘴八舌,孩子长得如何像爸爸不管妈妈出没出轨。 这不是母亲做贼心虚,有意掩盖自己红杏出墙,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即使是正常美满的家庭,母亲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她还是会说孩子像父亲。戴利和威尔逊的猜想尚不成熟,但事情似乎是这样的:存在一种本能的程序,让母亲劝说,有时甚至是欺骗父亲,相信孩子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就会尽起做父亲之责。可怕的是,母亲脑子里有这样的东西,而她根本就不自知,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骗局(如果有的话)也就能顺利进行。 父亲不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种,连带着其他人也难以确认。比如祖父,一方面,他无法确定孙子是自己儿子的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家小子是自己的种。在祖辈的亲戚里,最能保证亲生的是外祖母,她的女儿确定外孙是亲生的,她自己也确定女儿是亲生的。也许我们拥有这样的适应器:外祖母应该多关爱外孙,毕竟外孙肯定是自己的种呀。 确实,有研究显示,多数人跟姥姥比跟爷爷更亲,娘家的亲戚舅舅、姨妈等也比爹家的更亲,原因都是一样的,隔了一代男性亲戚,血缘关系之间就隔了一层迷雾,男人的孩子跟男人的父母兄弟,是否真有基因上的联系,他们不知道。 笔者觉得这样怀疑自己的家庭太没良心,不过我很愿意八卦一下:上次打国际长途问我,维生素C吃完没有的人是姥姥(当然我一片都没有吃) 进化心理学家无比雷人的思考方式,为探索人性打开了一扇新门。人有别于禽兽,没错,但笔者很怀疑,我们拥有动物中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它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等着文化来填充。大脑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机,但它是一部装满本能软件的计算机,而不是一张白纸。 参考书目: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Buss,D.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idley,M.,《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昱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0741.html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色”专题:你看你看,色彩的表情
eloa 2009-7-16 19:46
0.618 发表于 2009-07-16 16:40 色彩在物理学家脑中不过是一团团能量,在艺术家眼中是源源不断的灵感,在文学家笔下成了某种象征。当这一小团能量打在你的视网膜上,扣动你的视觉中枢,瞬间看到的就是色彩的表情。 这个不经意的过程如此短暂,以至于很难觉察。就好像迎面走来一个美女正冲你笑,你的嘴角已经偷偷向耳根靠拢五毫米,自己却浑然不知。但它又是那么有效,早被运用到了方方面面,所以医院最早都选用白色,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而现在又加入一点粉色,看起来更贴心;不管是马路上还是足球场上,人们都知道看到黄色就要小心,看到红色就该停止;而现在的人们似乎格外偏爱蓝色和绿色这些象征着自然的色彩。 我们这种能读懂色彩的表情的超能力有的是从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有的是后来自己创造或学习来的。很多动物都知道果子生的时候是青的,熟了就渐渐发红,所以看到红色就格外激动。不仅如此,某些动物求爱时某些部位也会变红,以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这一点在人类身上也保留了下来:给男士看同样的女士照片,只不过背景有白有红。男士们普遍反应红色背景的女士更具有性吸引力。 色彩的表情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拿红色来说吧,虽然情侣们都用红色的心代表自己的热情,但是判卷老师还是会用红色打上一个冷酷的大叉子或者大鸭蛋。这时红色就一点儿也不吸引人了。风水大师相信红色有驱除煞气的能力,外国也有红彤彤的屋子会把人变疯的说法,据说有一个心理学家还就不信这个邪,他把自己的房子全部粉刷成红色,窗帘、家具也都换成红的,可是他感到非常舒服。 那么红色到底是副什么样的表情呢?是吸引人还是吓人?有科学家说红色影响人的发挥,因为奥运会上很多穿红色赛服的运动员都输掉了比赛。但是,看到红色的是对手啊,为什么没有影响对少发挥?于是又有心理学家做了实验。他们请大学生来做智力测验,悄悄地把他们的考生编号或者试题封面换成红色或者其他颜色。尽管考生只扫了一眼这些奇怪的颜色,但是他们记住了这个颜色。这些颜色也影响了他们的成绩,其中红色组的学生成绩明显更低一些,其他颜色差别不大。心理学家认为,红色代表危险,学生看到红色就产生了想要逃避的念头,所以影响了成绩。 如果说对红色的判断是与生俱来的。那么黑色呢?和红色相比,黑色总是出演反面角色。我们喜欢大红花,讨厌背黑锅;喜欢上红榜,不愿上黑名单;喜欢收红宝,生怕被别人给黑了在黑夜中,我们总盼望冉冉红日。一说起黑色,总是将它与黑暗、神秘、邪恶和死亡联系起来。你是不是觉得穿黑衣服的人比穿其他颜色衣服的人显得更强壮、更具有攻击性呢?一群对橄榄球和冰球一无所知的人在仅仅看了联赛队服后就断定这些黑色队服的球队更具有攻击性。在分析了几十年的官方数据后,科学家发现黑队服的球队被判犯规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球队。有趣的是,当一个球队从其他颜色队服换成黑色时,他们的犯规次数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事实就断言邪恶的黑色让人更容易犯规,因为事实很可能是反过来的攻击性比较强的人往往偏爱黑色,还可能是因为裁判也无法摆脱正常人对黑色的偏见,认为黑色更邪恶,对他们严加防范,造成一些黑哨。 色彩对于人的影响是自动而迅速的,早在你判断出它甚至意识到它的存在之前它就已经开始影响你了。为了精确地表达。我们给颜色起了不同的名字:玫瑰红、宝石蓝、柠檬黄其实比起色彩的长相,更影响我们心情的是色彩的表情。总的来说,长波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可以振奋精神,而短波颜色(比如绿色、蓝色)可以使人安静。不信你试着仔细体味一下这样命名颜色的效果:邪恶黑、机警红、微笑绿、美味黄 参考文献 Andrew J. Elliot, Markus A. Maier, Martin J. Binser, Ron Friedman and Reinhard Pekrun, (2009).The Effect of Red on Avoidance Behavior in Achievement Contex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 365. Elliot, A. J., Maier, M. A. (2007). Color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Current Dire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 250-254. Elliot, A. J., Maier, M. A., Moller, A., Friedman, R., Meinhardt, J.(2007). Color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The effect of red onperformance in achievement contex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logy: General, 136, 154-168. Hill, R. A., Barton, R. A. (2005). Red enhances human peformancein contests. Nature, 435, 293. Mark G. Frank and Thomas Gilovich, (1988).The Dark Side of Self- and Social Perception: Black Uniforms and Aggression in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Pere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4-85. Birren, Faber (1961). Color Psychology and Color Therapy: A Factu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olor on Human Life. University Books: New Hyde Park, NY. 图片来源: Red Dress Collection 2005 by The Heart Truth Canadian Football by Vlastula
个人分类: 心理|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人缘何好战?
eloa 2009-6-29 20:32
庄 发表于 2009-06-28 8:49 灵长类的战争由来已久,大概早于人类和黑猩猩分家(约6百万年之前)之时。换而言之,这行为非人类所特有。早在1974年,动物学家珍古德尔在坦桑尼亚地区记录到了一次黑猩猩团体间发生的长达四年的冲突争斗,此乃人类首次在种群以外观察到如此明显持久的战争行为。 该行为在原始人中也不鲜见,2007年,考古学家在英格兰南部的牛津郡发掘出一批古人类的遗骨,其中至少有3人体内发现有残留的箭头。放射性碳测年法确定这些先民的死亡时间为5500年前,处于石器时代晚期。这个发现意味着实际上当时整个原始社会的紧张程度已有所增加,各个族群间的竞争比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从生态学意义上而言,战争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口,保证生存空间和生活物资在胜利者中比较充裕的供给,所以不难理解古代的人们为了争夺资源而诉诸暴力。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照说应该慢慢摈弃这种资源消耗极大的生态调节方式。可事实上,巴以冲突、朝韩对峙无论人的智识如何发展,也阻止不了战争继续进入21世纪。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80%以上的现代战争都爆发于生物多样性丰富且濒危物种诸多的地区,对岌岌可危的生态带来了巨大威胁。这却是为何?它到底在历史发展中充当着如何一个角色?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战争是为了保存种群内部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大动力,所以它将和我们世代相伴。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一个群体的人和另一个群体的人进入战争对峙状态将大大促进他们各自的成员同仇敌忾,没有什么能比一场耻辱而惨痛的被袭更为有效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当下气氛,数年前的911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个大学生参与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家罗斯麦克德莫特注意到男生比女生更愿意为团体捐钱,但前提是有其他大学的学生作为对手出现。如果仅仅被告之这是为了测试个人的协作精神,他们捐得比女生还要少。换而言之,男性的合作行为需要在团体之间发生竞争时才会特别凸显。不过,关于这些行为是不是有意识的大脑活动还存在很多争议,比如有人类学家提出有团体倾向的反应不是一种主观驱动,甚至和荷尔蒙水平有关。多米尼加小村落里的板球队在打赢邻村的队之后,体内睾丸激素会汹涌澎湃,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打败同村的队后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球员已经在无意识中区分了那是一场游戏还是一场竞技。 退伍的军人或足球运动员身上保留的有凝聚力、自信、好斗等特质似乎说明了战争(竞争)将赋予我们更强大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女性的团体意识则较弱,在内部破坏和谐的可能要比男性来得大。男性块头更大肌肉更有力量,确实适合搏击,他们对内合作,对外进攻,处于单一性别的环境下如监狱或一些高中则特别容易形成帮派组织群殴打斗。女性之间的进攻性更多表现于口头而非身体,且倾向于一对一,并不拉帮结派,这和我们的进化历史有关女性担负着抚养后代的责任,攻击行为将使她们承担更糟糕的后果。 然而是否群体的存在一定就意味着打打杀杀呢?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丽琳布卢尔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证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的关系,她认为,人们加入某个群体为的是得到必要的信任和安全,也就是说,选择与自己相似的和可信赖的人在一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仇视来自其他群体的其他人。从这个意义上,人类似乎没有必要执迷不悟只走杀戮之道。于是有人提出,应该到遗传进化的层面上去寻找答案,也许,战争原本就在我们的基因里面。 英国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就发现,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居住地附近的灵长类是不发生群殴事件的,只有爱四处晃悠的不安分种群才经常聚众滋事,他们喜欢发动奇袭在远古,祖先们好像是因为爱好而战。显而易见,好斗是要承受更大的死亡风险的,但好斗者却依然能生生不息。于是有人质疑:从表面上看来,战争中弃甲而逃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生存策略呢?他们可以回家娶妻生子直至子孙满堂。为何时至今日,不战者的后代还没有彻底淹没战斗到底者的后代?斯坦福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劳伦莱曼和马库斯费尔德曼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对此加以探讨。研究人员假设了一种极端的利他基因和斗争精神有关,然后将这些基因随机安插在个体中,并允许他们分别组成团体,之间相互交战、影响。模型假设大部分中坚战士都会在战争中死去,但生还者将被允许占有其所征服部落的女人,使得他们身上勇敢和好斗的特征通过征服所获得的利益而被充分传播。计算机演算的结果显示,即便一个部落只剩下50个男性和50个女性,传播过程依然在延续。这就可以解释愿意为他人作出牺牲的战斗基因何以在人群中永不没落。战争一旦爆发,需要无数具有献身勇气的战士前仆后继,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及: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若能拯救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子女或父母),或四个以上的异父异母兄弟姐妹(叔伯父,叔伯母,侄子,侄女,祖父母,孙子孙女)或八个以上的第一代堂兄弟姐妹,就可能在团体内延续下去。
个人分类: 心理|28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