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生物医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生物医药

相关日志

负载反式茴香脑的PCL/PVP电纺纤维应用于骨再生
ucalery 2018-8-22 15:42
反式茴香脑(TA)是一种酚类植物化合物,因其多样化的生物学特性而广泛用于食品和卫生领域。然而,其在促进骨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随着TA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我们旨在确定其对成骨的影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不同浓度(5,10和20μM)的TA加载到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纤维上。对合成的PCL/PVP + TA纤维进行物理化学和材料表征。   结果显示,添加TA对纤维厚度、溶胀、蛋白质吸附、降解或生物矿化没有任何影响。该纤维与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从纤维中持续释放TA促进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成骨细胞分化。此外,从纤维中释放TA可上调成骨细胞分化的关键分子——Runx2及其共激活因子的表达。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提供了TA在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分化中的生物利用度以及TA在骨再生中的潜在应用的新见解。 \0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62.html \0 易丝帮 文章来源:
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骨、软骨修复材料 | Bone and Cartilage Repair Materials
QingziNano 2018-7-3 14:19
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疾病、创伤、肿瘤等造成的骨缺损病人超过100万,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目前仍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 Bone defects are common clinical disease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bone defects caused by diseases, trauma, and tumors exceeds 1 million per year. The repair of large-scale bone defects is still on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orthopedic treatment. 关节软骨自身修复仅限于较小的缺损或者轻微的病变。由于运动损伤、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自身无法修复或者修复效果欠佳将最终发展成为骨性关节炎,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很好的修复关节软骨损伤和病变一直以来都是骨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 Articular cartilage self-repair is limited to minor defects or minor lesions. Articular cartilage damage caused by sports injuries, diseases, etc., which cannot be repaired by itself or poorly repaired, will eventually develop into osteoarthritis and form a vicious circle. And therefore, how to repair articular cartilage damage and lesions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orthopedics. 采用负载基因载体/功能基因复合纳米粒子的PLGA/纤维蛋白凝胶支架用于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缺损的再生,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另外,还可以采用骨缺损模型进行骨支架材料的评价,相关论文发表在Biomaterials(IF 8.3)、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tive Medicine (IF 4.4)等杂志上。 PLGA/fibrin gel scaffolds loaded with gene vector/functional gene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to regenerate cartilage defects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a good repair effect was obtained. In addition, bone defect models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bone scaffold materials. The related papers a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s Biomaterials (IF 8.3),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tive Medicine (IF 4.4). —————————— 文章来源: http://www.qingzitech.net/bone-and-cartilage-repair-materials
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NIH七年1000亿美元的经费对新药研发的贡献有多大?
热度 5 jinwsapa 2018-2-28 15:17
基础研究经费遭剃头 美国新药如何龙抬头? 原创 2018-02-28 王进 健点子ihealth 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对新药研发究竟有多大贡献和影响?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七年上千亿美元直接或间接促成了210种新药诞生。 基础研究对新药研发和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影响以前很少有量化的统计研究。虽然不少人会认为基础研究往往是理论到理论,最多是发些论文,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大多数没什么真正的价值,更极端的会说许多研究经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连精通商业交易的总统特朗普也抱怨美国的健康研究所,NIH经费太多。说到做到,他的白宫内阁在减税和增加其他开支时很快拿NIH开刀。 已经提出的第一份2018年度预算就提出要削减这个最大的健康研究机构20%的经费。 ( 特朗普要裁减卫生部预算16.2%,健康研究院20%。网络照片 ) 这让科技界许多人担心会对美国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和生物科技核心竞争力有重创. 也许正是这种担心,有心人事先就做了系统研究分析, 并得出结论 – 基础研究对生物医药产业化影响非常之大. 这份研究最近刚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该研究强调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生物制药研究中的确发挥的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该研究指出,从2010年至2016年FDA批准的210个新药中,每一个成果(新药)都可以将原创性初始研究资源归结到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工作。 公共环境及资助对于first-in-class原创性开发尤为重要 ,因为基础研究在科学探索和理解所涉及的药物靶向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是由位于波士顿附近的宾利大学(Bentley)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作者包括Ekaterina Galkina Cleary博士 和Jennifer Beierlein 博士. 两位研究者们通过许多统计数据表明,在获得首批新化合物(NMEs),特别是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发现方法(包括重组生物制剂以及靶向机理)用于发现NMEs新药之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公共部门投资和重要领域的基础研究。 这方面的投资的规模可以通过与2010-2016年批准的首批NMEs及其分子靶标相关的成本进行估算。这些研究统计的数据表明,政府部门(主要通过NIH) 对从 2010年至2016年批准的每种全新药物的研究平均投入高达8.39亿美元 。 其中,89%的成本与药物的靶向或机理研究成本相关,11%的成本与首创(First-in-class)药物合成及优化相关,或与化合物或后续合成及优化相关。 总体而言,这一分析表明,2000-2016年美国NIH预算拨款(超过2000多亿)中多达20%的费用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这期间批准的新药研发。 NIH资助的最主要资助类别是R01,基金资助(Grant) 。这是支持与健康有关的研究专项. 迄今为止资助科学的最常见的一种Grant拨款, 用于支持2010年至2016年期间批准的210种新药 。该机构批准 资助了近119,000项研究 。 过去七年所批准的这些新药,或多或少,直接间接都得到过R01及其他专项经费拨款支持。 ( R01的提交数量和授予的比较。网络照片 ) 该文作者强调,他们把这项研究范围特意扩大到药物靶向研究上,而不是仅仅覆盖有商业前景的药物发明相关的专利上。 因为传统的研究往往没把这部分的研究开发计入新药研发总开支内,而当今世界,精准医疗与药物靶向及诊断都有密切相关。 按照美国现行法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可能从任何由该机构资助的科研成果转化上获得生物制药公司给与的任何返利或提成。 这份研究报告的发表正当时。因为自从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一直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庞大的研究经费预算“看不顺眼”。 他的内阁已经提出要在未来几年削减20%的研究经费,以便支持军事开支,建造墨西哥边境墙及其他优先事项。 但美国白宫的预算遭到国会两党议员们的强烈抵制,多数议员都反对NIH经费裁减。现在特朗普将提交了新的预算,他仍然在呼吁立法者控制NIH研究院花费不菲的经费,所以,如何继续争取NIH的研究经费不被削减, 国会将有很多辩论.科技界和产业界会有强有力的游说,究竟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还很难说. 鉴于美国政府经费很有限,特朗普又特别想扩大国防军事开支和兴建耗资巨大的墨西哥边境墙,NIH的经费可能难免要被削减部分。 毕竟,过去三年, NIH已经连续得到20亿美元的额外费用增加。在2019年,其研究经费就将达到361亿美元,堪比一个小国的一年的整个财政收入。 NIH资金被削减时,结果可能很简单: 更少的科学家致力于原创性研究 美国NIH的研究经费Grant申请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过去十年来,虽然它的资金基本是稳中有涨。但与此同时,研究成本不断增加,并且不断增长的博士库正在争夺相对较少的经费支持。 考虑一下2000年,超过30%的NIH资助申请获得批准。今天它接近17%的申请者才得到资助。这是很简单的数学。很疯狂的资助经费削减:资金越少,获得资助的项目就越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许多科学家不得不改行或离开美国 . 。 根据对美国科学促进会预算问题的分析, Matt Hourihan说法,当NIH的预算削减5%时,他们不得不削减约 700份个人的研究资助 。 2018年,特朗普提议要削减NIH大约58亿美元的经费。 Hourihan说,可能会导致 少则几千个或更多的研究者得不到经费资助 。 这些削减的影响还波及外部。许多研究人员依靠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或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联邦资助 - 不仅仅是资助他们的项目,而且还要支付他们的工资。联邦政府资助该国大约60%的科学研究。当它变得不那么慷慨时,新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开始他们的事业的机会就会减少。 正如“美国科学院学报”2014年的一篇文章所说:“目前的系统处于永久不均衡状态,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争夺有限的研究资源和就业机会。”这是在奥巴马执政时写的。现在,这些政府经费和资源可以进一步受到限制,这对科学家和基础研究而言是很不幸的。 没有基础研究 就没有可转化成临床应用的成果 . 伦敦肿瘤研究院院长Paul Workman教授曾经发文解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说, 必须先理解机理,然后才有可能转化应用. 从DNA双螺旋到基因再到全基因组序列,从许多重大机理发现,平台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才造就了今天的许多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 现代精准医疗诊治的几乎所有创新产品, 都离不开基础研究 。 没有特定的受体,靶向,体内信号调控通路的解析,怎么可能有相应的活性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抗体,酶制剂药物可被发现和合成并应用于临床。 当今的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单抗,小RNA干扰,反义核酸药物,细胞肿瘤免疫,器官移植,液体活组织检查以及治疗和诊断各种疾病的产品和医疗服务, 无不涉及最原初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探索.即使是大型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也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基础研究有密切关联。 重视基础研究,在研究经费和人才培养投入越多,转化医学的成果就越多产业发展就越领先.这是有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可以证实的。 案例研究: 格列卫的发现和基础研究贡献 起源 科学突破常常是在其他人的工作基础上渐进式进步的偶然融合。伊马替尼是由基础研究中的小而重要的发现所支持的数十年的研究成果。 (格列卫 伊马替尼的结构 ) 首先在 196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Peter Nowell博士和费城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的David Hungerford博士报道发现了CML患者骨髓细胞中有异常短的染色体。这个微小的染色体很快被称为“费城染色体”,它的发现以它起源的城市命名,但其在CML中的起源和作用在当时仍然是一个谜。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遗传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发明用于分析DNA和鉴定单个基因的实验室工具和技术。根据Nowell博士的说法,当时需要准确计数从肿瘤材料中分离出来的染色体是十分困难的,更不用说如何从另一个染色体中分辨出一条染色体。 融合基因的发现 易位的说明,即来自两个不同染色体的碎片交换位置并创建变化的染色体。对于CML,9号染色体的一部分取代22号染色体的一部分并产生费城染色体 CML是由一种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该易位产生单一突变,即BCR-ABL融合基因或费城染色体。 直到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才知道费城染色体是如何形成的。 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Janet Rowley博士利用新的DNA染色技术发现22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交换了DNA位。这种现象称为染色体易位 - 当一条染色体脱落并附着于另一条染色体时,或者当来自两个不同染色体的碎片交换位置时。移位将被证明在其他形式的癌症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NCI的科学家,现在洛杉矶儿童医院的Nora Heisterkamp医学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发现易位导致两种基因融合,产生了一种称为BCR-ABL的新基因。 ( BCR-ABL基因和CML ) 1986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Owen Witte和他的同事发现,这种融合基因导致身体产生一种异常活跃的叫做酪氨酸激酶的酶,激活白细胞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 作为这些发现的结果,研究人员有了将这些研究转化成治疗药物的目标。他们考虑到,如果这种高活性的酶可以被抑制,CML可能是可治疗甚至控制或治愈的。但是这个想法仍然需要进行测试。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布赖恩J.德鲁克博士,医学博士 NCI资助的研究人员Brian J. Druker确定了STI571,这种化合物后来被称为 Gleevec-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癌症药物 。 此时,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布赖恩-德鲁克博士 已经在研究酪氨酸激酶作为精确瞄准治疗的可能靶点,他将CML作为一项有前途的疾病来研究。尽管CML相对不常见 - 每年大约有5000名美国人 - 其原因似乎相对简单。 CML不是一系列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由导致单一突变的一种染色体易位引起的:最终形成 BCR-ABL融合基因 。 1993年,当时的欧洲制药公司Ciba-Geigy(现在与山德士合并后的诺华)担任药物发现小组的 Nicholas Lydon博士向德鲁克教授求助 ,他的愿景是开发一种能够关闭导致癌症的酪氨酸激酶的药物。 由于CML患者具有单一的突变,这些研究人员针对这种疾病,开始筛选由Lydon博士实验室开发合成的化合物。最终,德鲁克博士发现了一种叫做STI571的化合物,它比其他化合物更有效。这种化合物最终被称为伊马替尼,(即格列卫) 每次都会杀死培养皿中的每个CML细胞。 将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 经费支持和研究人员的努力让格列卫顺利诞生,为慢淋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伊马替尼完成所有临床前IND研究,进入到临床试验后,该药物的抗癌表现令人惊叹。在1998年开始的第一次人体试验中,这种药物能够在每天服用至少300mg的所有31名受试患者中恢复到正常血液计数。在随后的人体试验中,当癌症缓慢生长时,约95%的CML初始阶段患者的血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对于CML更为后期的患者,结果同样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不那么显着的话。 ( 格列卫批准治疗CML ) 在伊马替尼引入靶向治疗之前,一旦确诊CML就等同于判患者死刑。现在,大多数CML病例都可以得到控制,研究人员还开发出新的药物来抵抗药物产生耐药性。 2011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伊马替尼治疗2年后病情完全缓解的CML患者的预期寿命与从未患过该疾病的患者几乎没多大差别。 伊马替尼开创了一个成功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这种新药的诞生结束了严重副作用的治疗,这些副作用在延长诊断的第一年的寿命方面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从本质上讲,伊马替尼可以 阻止来自CML白血病细胞的时钟摆动 。德鲁克博士说,有了格列卫, 患者“不会死于CML”。 政府支持的角色 科学不断进步,通常需要许多小步骤才能实现重大发现。基础研究促进了科学发现,解决了关键问题,增加了我们对癌症生物学过程和异常的理解。 NCI的长期承诺为维持多种癌症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伊马替尼等激酶抑制剂的开发导致了CML和许多其他癌症的突破性治疗。在发现BCR-ABL融合之前,研究人员对染色体异常和癌症的作用知之甚少。 在NCI职业发展奖的支持下,德鲁克博士和Dana-Farber /哈佛癌症中心和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的Knight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均为NCI赞助支持的癌症中心 )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些合作以及NCI资助的遗传研究技术和技术,导致了发现伊马替尼。这些发现为改善癌症治疗的新方法和潜在方法揭示了重要的光芒。 骑士癌症研究所主任布莱恩 德鲁克博士说, 我们在与癌症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进展,并为数百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希望......。我们正在向所有癌症患者实现有效和无毒的治疗方法。” 基因融合研究的下一步是什么 ? 费城染色体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伊马替尼作为CML高效治疗的成功开发而结束。因发现染色体易位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正在推进几条不同的研究路径。 从伊马替尼研发创新突破中获得的知识,不仅改变了治疗方法,而且改善了晚期消化道肿瘤(GIST)患者的预后,并导致生存率显着增加。 伊马替尼治疗后, 80%以上的GIST肿瘤缩小或消失 。靶向性CML治疗的科学研究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耐药性,并为开发更新的TKIs如达希纳(尼罗替尼),施达赛(达沙替尼)和普纳替尼等新药研发奠定基础,从而为CML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当染色体易位将两个基因合并为一个时形成的融合基因现在与各种各样的癌症有牵连。这些包括肺癌,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和甲状腺癌,以及几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 这些癌症中的许多涉及与导致CML的BCR-ABL组合不同的基因,但过度产生酪氨酸激酶和其他促进不受控制的细胞分裂的分子是常见的主题(或原因)。一些与这些受损基因相关的癌症已经对伊马替尼或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出了反应。 最近,研究人员在癌细胞中发现了更复杂的基因重排 - 多个断点融合了一些基因并扰乱了其他基因。很多被称为复杂基因组重排的广泛DNA损伤的病例可能仍然有待发现,但是需要新的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如高级DNA测序和其他特殊过程或可以编号断点的计算)才能找到它们。 鉴别在癌症中发挥作用的受损基因可能是治愈癌症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了解疾病是如何引起的,为预防或治疗癌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这个过程导致了伊马替尼的发现,并为癌症研究领域的其他激动人心的进展铺平了道路。 你对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怎么看? 请留言分享看法 。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18106 次阅读|6 个评论
Thermo Fisher签订其历史上第二大收购协议,押注医药生产外包
SciLondon 2017-5-17 15:19
5月15日,Thermo Fisher正式宣布,它将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Patheon NV - 一家荷兰的临床试验药物生产商。 据了解,这是自2006年Thermo Fisher成立后(Thermo Electron和Fisher Scientific的合并)第二大的收购案 - 最大的收购行动则是在2013年以13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Life Technologies。 在本次收购中,Thermo Fisher给出了35美金每股的价格,在Patheon周五的股价基础上溢价35%,共52亿美金。同时,Thermo Fisher还许下了20亿美金的净债务(net debt)。因此,Patheon最终的收购价格将是72亿美金。Thermo Fisher已经递交了持股申请,根据荷兰法律规定,Thermo Fisher能够确保持股80%以上。本次收购将于年底完成,将为Thermo Fisher整年股票收益增加30美金/每股。 两家公司早就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Thermo Fisher为Patheon供应生产试验药物所必须的原料。最新的收购将帮助Thermo Fisher在医药商务拓展、药物开发、药物生产、药物成分合成等快速增长的领域站稳脚跟。 随着药物制造商越来越多地试图从临床试验中节省成本,Patheon的药物制造能力将有助于赛默飞世尔公司抓住更大一部分药物合同开发和制造市场。 原文: Thermo Fisher收购Patheon , 未止科技 原创
5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药跨境投资大时代宝典:了解七大变势,警惕四大难题
热度 3 jinwsapa 2017-3-13 09:05
医药跨境投资大时代宝典:了解七大变势,警惕四大难题 原文发表于:医药经济报/王进 近几年,中国资本涌入美国市场,尤其是美国东西两岸,进行投资和并购,以及建立在美国的研发、运营及商务中心,开拓业务和投资的势头很猛。2015年,中国在美国的收购及业务扩张达到150亿美元,创下历史记录。尽管2016年最后的统计还未出炉,但投资的力度和频度也不比2015年弱。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报道的数据分析: 2016年涉及并购的资金最多,有好几十亿美元。兴办合资企业的项目也不少,其中药明康德与JUNO合资、复星与Kete药业的合资,均属于大手笔和非常领先的创新产品合作开发。跨境合作项目数量最多的类型还是产品在中国国内的独家代理和开发,大约占50%。另外,有几十项跨境早期项目的股权投资承诺或已经投入资金若干亿美元。 跨境投资涉足的领域很广,包括新药研发、 诊断 试剂、医疗设备、疫苗、CRO服务、基因测序、精准医疗、 移动医疗 、 大数据 、医疗服务。其中新药研发方面的合作最多,涉及资金也多。新药授权转让与开发的项目,以“由外转内”为主,而“由内转外”也有起色,转让金和首付创历史新高。 本文将重点围绕跨境投资、合作与并购方面的一些热点,总结趋势、机遇与挑战。 七大变势 1、并购不再小打小闹 去年中国企业和财团所做的一系列并购,手笔很大,如果不算中国化工集团450亿美元收购先升达的超大型并购,光是收购欧美和印度药厂的出资金额就有好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比如:人福药业出资5.5亿美元收购美国Phar-ma及其关联公司 RE Holdco100%股权。复星药业收购印度Gland Pharma约86.08%股权,耗资12.6亿美元。绿叶集团 2.3亿欧元收购欧洲最大的独立透皮系统制造商瑞士Acino公司。另外还有最近三胞集团出资8.2亿美元收购Valeant药业旗下的Dendreon Pharmaceuticals(获得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rovenge的控制权)。 这些案例都很有特色,出资金额不小,都是全资收购。收购的目的,既可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又可建立海外的桥头堡和渠道,可谓一举多得。收购价普遍偏高,或许是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市场的估值和PE更高,及融资相对容易。 2、跨境投资成为常态 其实,生物科技的跨境投资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但以前只是零星案例,现在则是常态。 至少有几十家投资机构在做跨境投资的项目与合作,上百家医药企业在境外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参与度。有的购买新药中国市场权利,有的在境外参与股权投资,甚至控股和兼并时有发生。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在北美设立研发机构或派驻BD专员,部分投资机构也开始在美国派设常驻人员,以便积极寻找合适技术、产品和项目。 在今年JPM 会议 期间,笔者接触很多家公司,都表达非常浓厚的跨境投资与合作兴趣。而且多数已不仅仅停留在设想和计划阶段,而是已经实际参与了美国公司的项目投资与合作开发,并取得显着进展。 3、不再保守,青睐早期项目 与以往中国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做跨境投资的项目有所不同。过去往往偏重于相对成熟的项目,甚至是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产品,做商业化和本地化开发。 现在的投资与合作,多半已经进入更加有创新和前瞻性的早期项目,甚至部分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已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有的参与早期项目虚拟公司的投资与合作,有的直接从大学买断某些特定技术、IP授权,然后进行合投。 这种投资策略和跨境合作方式,也许短期收益不明显,甚至风险更大,但如果能坚持下来,并发挥双边优势,收益不会低,效果甚至会更好。因为生物科技产业的成长动力在于创新,越早期的项目,风险虽大,但估值比较低而合理。选中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项目,并形成批量和投资组合,胜算和收益反而更理想。偏后期的项目不能说没有风险,但普遍价格偏高,甚至高得离谱,不值得做接盘侠。 4、敢于控股 由于时空和人力资本的限制,加上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差异,跨境投资往往不敢做大笔和控股性投资。但这几年,中国资本和上市公司已经不再按老套路运作(比如只做参股不参与管理),而是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控股甚至全资收购。 前述并购案不仅需要数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投资,而且需要投后管理的信心和经验。这么大的投资,如果投后整合不到位,或核心员工流失,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和收益,甚至有投资失败的可能。 这几年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收购控股的企业,不仅有基因测序、精准医疗,还有新药开发、CRO服务、平台技术和医疗服务机构。对某些前沿创新领域,中国企业和投资人越来越擅长撬动资本,甚至不惜利用杠杆进行控股兼并。 尽管现在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若干年之后,就很有可能看到这方面的资本奇迹和可观收益。部分企业成功IPO是很有可能的。若把产品和制造转移到中国,也对产业提升有战略意义和价值。 5、首付不再拘束 过去,中国药企与国外企业做产品合作开发之所以难以成交或很少涉及,主要原因是技术产品的授权和买卖涉及风险的代价。国外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合作交易,对中国药企而言基本是望尘莫及。以往合作项目经常是渠道换市场权利,涉及首付资金不多甚至“零首付”,这些项目的档次和质量自然也不高。 现在,拿下中国独家市场营销权已水涨船高,也能开出几亿美元的高价,中国药企支付几百万甚至几上千万美元的首付也屡见不鲜。 同样原因,中国创新研发项目转让给国外公司的代价也进入亿元时代。以前只有和记黄埔、百济神州的转让项目能获得几百万或几千万美元首付,现在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恒瑞、正大天晴、方康生物也有数亿美元的交易,均可拿到几千万美元首付。最牛的是苏州信达与 礼来 的合作开发,拿到首付6000万美元,里程碑支付和销售提成涉及10亿美元以上。这才是真正的创新研发的代价和应有的回报,值得祝贺和骄傲! 6、操刀私有化愈发娴熟 最近几年,跨境生物医药投资方面,中国背景的资本方越来越能体现和发挥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水准。在多家中概生物医药股的回归中,基本上是中国资本占主导,而且操作越来越娴熟。从亚洲药业、四环医药、沈阳三生的私有化到上市再融资,都有中国资本的有力支持。 药明康德33亿美元的私有化,主要是以汇桥资本为首的投资机构抓住机会果断下手,四个月就漂亮地完成了私有化。以至国外主流投资机构想后期参与都没有机会。 这种涉及大资金又有很大操作难度的私有化项目,由中国背景的投资机构操刀完成,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现在一切皆有可能。只有熟悉国内外资本行情和法律法规的专业化团队才能设计和操刀这类项目。 预计今年还会有迈瑞和其他几家少数仅有的美国上市公司会完成私有化,同样也将是中国基金唱主角。 7、投资方式更加多元 最近调研和接触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了解到,现在中国跨境投资生物医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本来就有专业团队的VC/PE开始加大力度在海外布局,比如LAV、OrbMed、ViVO、IDG和启明等专业VC。启明重点投资北美的美元基金,吸纳了有经验的合伙人负责北美投资业务。通和资本最近也吸纳新的合伙人常驻加州,积极开拓跨境投资项目及投后管理。IDG最先主导投资过海外上市公司,开发抗癌新药,最近还联合国内财团收购IDG美国业务,未来对美国的投资力度会更大。 企业创投方面以药明康德为代表。其旗下毓承资本这几年在北美的投资非常活跃,已有很多优秀项目参与并有退出,与美国主流VC也有许多合作,已经成为美国生物科技VC的知名投资机构,也带动了其CRO业务的拓展。药明康德的研发外包服务已经很有实力和规模,VC支持的许多虚拟研发企业都有医院与其合作。 尚华医药旗下的企业创投也在北美悄悄投资了十几家企业。其它CRO如博济医疗、泰格医药等,也分别设立了基金,参与海外并购和早期项目投资。 此外,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和投资基金参与海外创投基金的LP注资和项目投资,比如建信资本、康弘药业和京新药业等。 也有北京和深圳等地的投资机构在美国设立办公室,派出合伙人常驻并积极寻找项目投资和做投后服务。广发证券旗下直投部专门设立了与BayCity Capital合作的美元基金,并派出投资经理联合办公和投资管理。中科招商出资4000万美元投资美国Angelist,更深更广地布局早期天使和创新创业企业。 这些投资频率和力度的强化,反映出中国跨境投资的兴趣不断高涨,投资阶段提前,合作更加多元化。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纵深·未来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国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跨境投资开了个好头,那么2017~2020年,这方面的投资会更加活跃和频繁,机会也越来越多。 过去在与国外投资机构和药企打交道时,中国资本和企业并被对方放在眼里。现在很不一样了,原因有四:一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二是中国的CRO非常发达,三是中国的新药审批环境和程序在改良和加速,四是海归人才回国服务和创业越来越多。因此,跨境合作越来越频繁,交流更加顺畅。如果不是资本跨境的限制和门槛提高,中国资本参与投资海外项目会更加积极和频繁,投资力度也会加大。 笔者相信,在未来5~10年内,中国本土创新研发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地显示其临床研究的价值,待价而沽到国外寻求合作。不仅中国资本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也会吸引国外主流投资机构的兴趣。而国外风险 投资公司 或大药厂,也会积极寻找中国药厂和投资机构联合开发早期研发项目,借力中国资源和资本,可更快杀入中国市场。虽然目前中国资本在海外拿下最顶级的好项目、主导性投资的机会并不多,但如果中国投资机构与海外顶级投资机构牵手合作,介入更早期的项目,未来这方面的机会将很大。另外,由于IP+VC+ CRO (或再+Big Pharma)的合作模式会比较流行,中国投资机构和药企是有很多机会参与掘金的。 风险四大难题 跨境投资合作方兴未艾、热情高涨,这是好事,也有利于国内生物医药的可持续成长。 但是,这对中国医药企业的投资机构而言毕竟还是相对较新的业务,付出一些学费摸索和探路是必须的。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大致有以下几点问题和潜在风险。 1、估值偏高 在最近几起投资并购案的报道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开价都不低,动辄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这些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行情,也不是国外药企或投资人愿意出的溢价。主要是因为中国元素,或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和融资概念不同所致。这种情况也许是暂时的,未来的收购可以做得更加到位、更加理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药企在洽谈海外合作和并购时,并不是没有受过骗或被忽悠过。有的因为尽调没做好,明显买了被大大高估的项目和公司;有的签约不久就发生重大利坏消息( 临床试验 失败)等。 2、投后管理 在国内企业与投资机构签约合作或投资的项目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投资与合作后管理多少有些问题和瓶颈。跨境投资与合作成功与否,投后的管理与合作方的沟通也是一个必要条件。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上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上还不够顺畅,主要还是缺乏经验和人才。 3、人力资本 跨境投资与合作,拼的不仅仅是资金实力和眼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才和行业资源。这方面国内药企和投资机构还是相对薄弱。对于国内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跨境投资与合作要求有熟悉业务和双边沟通交流的项目管理人才,在早期项目运作时更需要有经验的创业合伙人(VenturePartner)参与和管理,这方面问题需要时间、实践以及人才引进逐渐解决。 4、出海限流 由于美联储加息和实体经济及人民币逐渐走弱等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这些本来不是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跨境投资与合作的政策,却也给希望在海外加大投资力度和合作范围的企业及投资人带来了不便和障碍。据业内人士反映,新的外汇管理政策增加了海外投资与并购的难度和审批门槛。所以,未来项目的投资及跨境合作,需要有足够操作时间和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当然,对于已经在国外设立机构和基金平台或通过审批获得海外资金投资额度的,自然会不受影响。 解惑·建议 尽管有以上这些问题和潜在风险,但对外开放与合作、跨境投资与并购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对于国内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实力和兴趣,妥善制定未来跨境投资与合作的策略和重心。既不要过于乐观和冒进,也不要过于保守和拘谨而错失良机。 已进入者 对于已经在积极寻找跨境投资合作与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也许应该更多关注真正创新的技术产品和项目,尤其是要关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继续寻找与中小企业的投资与合作,以及与顶级投资机构的合作。收集和比较更多的行业动态和信息,做好做细尽职调查,学会更有效的沟通与谈判。 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中国概念和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跨境投资合作项目。 由于创新项目和不同阶段的资产很多,不必盲目追高,避免增大投资风险和成本。重要的是要建立好的投资与管理团队,重用人才。这样才能做高质量的投资与有效跨境合作,做好投后管理。 用好国内政策、资源和资金,才有可能让投资合作获得理想的回报,创造很好的价值。 当然也不要低估跨境投资合作的风险。不要急于求成,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投资者与合作者。要谨慎评估和处置各种机会,在自我实践和别人的案例中,学习和提高投资和并购的能力和技巧,妥善控制风险。 新进入者 对于新进入跨境投资领域的机构和企业,要有足够的防范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要打无准备之战。可以先从合作合投做起,循序渐进既可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又能少犯错误。 在跨境投资合作方面,有许多功课要补,很多政策和技巧要学。投资投入事在人为,重视建立和培养精干的跨境投资团队,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和项目,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拼价格,要靠诚意、服务、实力和资源取胜,这样才会得到合作方的认可,也不容易被忽悠,成功几率也会相对更高。 结语 作为投资者,不是作秀和炒作。我们既要看到未来的机遇和潜力,也要看到跨境投资合作的风险和执行难度。只有在战略战术上都做考虑周到、执行给力、用人得当,中国资本在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与合作方面才会大有可为。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785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磅】看生物医药公司的大佬们如何评价英国脱欧
热度 1 SciLondon 2016-6-29 13:46
【重磅】看生物医药公司的大佬们如何评价英国脱欧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文: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388 ) 英国脱欧事件,对生物医药界带来了一定冲击(请参考: 英国脱欧为全球生物科研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关于如何评价这次事件的影响,想必生物医药界的资深人士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国外著名生物科技媒体GEN对欧洲多个生物医药公司的科学家和CEO做了采访,来看看他们怎么回应英国脱欧。本文为原创翻译。 上周五,GEN发布了英国脱离欧盟的新闻报道:《即便脱欧,也要保持沉着》【1】。随后,GEN采访了一些生物医药公司的科学家和CEO(来自欧洲和美国),询问了他们关于英国脱欧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以及医药产业带来的潜在影响。他们的回应如下: 1. Geoff Davison博士,Bionow(英国) CEO 我认为英国公众在投票上犯了个大错误,因为英国脱离欧盟会给市场经济和生命科学产业带来负面冲击。在短期内,生命科学产业会专注于理解这次冲击,并适应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以及科研经费的格局变化。这将不可避免地分散生物技术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上的注意力。资本市场的信心会是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中间时期,欧洲市场的准入以及专业人才的获取将会是关键问题。最终,在长期内,我相信这次事件会对一线的科学研究以及经费产生负面影响,这意味着英国的疾病患者将无法轻易获得最优质的新药。 2.Jan Lichtenberg博士,In Sphero(瑞士)CEO 英国在欧盟的未来会牺牲在政治游戏的祭坛上。在英国退出欧盟后,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的战争。英国将迎来严格的移民政策,而欧洲劳动力也将会失去进入英国的直接通路。英国公司想要雇佣优秀人才也就变得更难了。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劣势会是英国的大学和公司将被排除在欧盟的科研赞助以及合作项目之外-经费更少,无法接触到欧洲最先进的研究团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劣势都会轻易地被累加成严重的问题。 3.Peter C. Johnsson 医学博士,MedSurgPI(美国)首席科学家 我认为这次事件会给英国生物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带来很大影响。随着英镑汇率下跌,每英镑给实验项目带来的动力也会减弱。另外,泛欧洲的优秀学生以及科研人员将不再享受英国入境的便利,因此他们给英国顶尖实验室带来的贡献也会受到限制。最后,我有一点疑虑,民族主义可能不会减少对于其它国家的否定意识。这可能是有害的:英国将缺少来自欧盟的科研经费,以及便利的科研合作和流动。孤立主义也将极大的打击人们对于消除科学疆界的努力。 4.Robert Clarke博士,Pulmatrix(美国)CEO 不论对错与否,这次事件需要一段时间来了结。无论最终走向如何,我不认为“错误”是最合适的称呼。在短期内,冲击是很明显的。人们很惊讶,英国以及全球市场会有负面的反应。但是民众的投票似乎更关注欧盟的社会因素,例如移民政策,贸易协议等等- 居住在伦敦这个经济中心以外的民众,针对英国的去留确实有着不同的观点。不过在长期内,我认为整个市场会安顿下来:英国不是希腊,并且英国显然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与欧盟合作,共同进步。 5. Darrin Disley博士,Horizon Discovery(英国)CEO/董事长 公正地说,英国退出欧盟确实会引发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英国政府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的1亿英镑经费,是难以与欧洲提供的10亿英镑总经费相比拟的。然而,英国将在生命科学创新上冲破它的承重,并且位于英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将享受令世界嫉妒的法规,投资,税务以及企业事务框架。即使退出欧盟,英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将拥有光明的未来。 6. Peter Banks博士,BioTek Instruments(美国)科学总监 在短期内,我预计英国脱欧对于医药公司的影响将会最小化,但或许对于它们的股票会有财务冲击。取决于单个生物科技公司的烧钱速度,如果投资人失去耐心,英国脱欧在短期内引发的效应将会十分明显。在长期内,对于医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双方来说,也许最大的影响就是人力资源。但这也取决于英国和欧盟针对退出条约的谈判。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一切。 原文地址: http://www.genengnews.com/gen-news-highlights/pharma-and-biotech-respond-to-brexit/81252877/ 【1】 http://www.genengnews.com/gen-news-highlights/keeping-a-stiff-upper-lip-despite-brexit/81252874
6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创业有多难
热度 11 yueleishen 2016-4-8 08:49
徐小平先生的一个演 讲 《初 创 团 队 :合伙人比商 业 模式更重要》,有 兴 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 创 业 的第一件事就是找 对 合伙人, 这 比商 业 方向更加重要,并以小米 为 例子。 虽 然徐先生 说 得挺好的,但 对 于草根 创 业 者来 讲 不一定 现 实 。就以新 东 方 为 例子, 实际 上新 东 方最早几年几乎都是靠 俞 敏洪在做。 对 于 俞 敏洪 这 样 没有 创 业经 验 的人,最早期的 话 ,如果 俞 敏洪邀 请 徐先生加入,估 计 徐先生会比 较 犹豫。 这 跟小米成立 时 雷 军 一呼百 应 找一堆合伙人并不一 样 , 这时 的雷 军 已 经 有 20年的 创 业经 验 ,很清楚地知道 谁 可以做合伙人。草根第一次 创 业 ,找不到合伙人是很正常的, 这 就需要 创 业 者先咬牙 坚 持了。既然叫 创 业 ,一定会在 创 业 过 程中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 难 ,方向也可能要不断做出 调 整,公司出 现 困 难 的 时 候,一定会有人离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合伙人目 标 不一致,反而 对 公司的前途 产 生致命打 击 。所以 俞 敏洪 说创 业 一定要自己先做几年。伙伴,是在路上互相了解互相 认识 志同道合成 为 伙伴。 换 句 话说 ,雷 军 的 创 业 伙伴在其 创 立小米之前就已 经 是伙伴了, 这 是其反复多次 创 业 中 结 的果。而 俞 敏洪在 创 业 的初期是不可能有伙伴的。 我 举这 个例子是因 为 关于 创 业 有各种 说 法,我 们 不要被各种信息 给误导 了,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是关 键 。很多人想 创 业 ,但 经 常被各种很高的失 败 率数字吓着。 还 有就是被一些名人大牛的言 论 吓着。比如一定要有好的 团 队 ,一定要有几个死士,要有好的 创 业 导师 ,要有很好的社会 资 源,等等。 这 些也 许 是,也 许 不 对 , 对 于想 创 业 的草根来 讲 , 这 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是可遇不可求,就当作没有。如果 创 业 路上遇到了,那一定是运气加分。 我自己是学生物的,只是 对 生物 这 块 儿的 创 业 有点感悟。最多是 给 生物医学 专 业 的草根 创 业 者一些 经 验 ,在大牛眼里肯定比 较 幼稚。我 经 常告 诉 自己回到原点,如果我 现 在 还 是一个没有 创 业 的菜 鸟 ,我需要知道些什么? 总 的来 讲 就是 “把目 标 定在喜 马 拉雅,但路 还 是要从脚下起步 ”。我自己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承担失 败 和 压 力的心 态 。 创 业 最 难 的是遇到困 难时 候的忍耐和 坚 持。很多人 说 起步最 难 , 实际 上可能不是。 这 有点像徒步旅行,如果 为 了找到一双能 够 上路的鞋子都可以把人愁死的 话 ,路上的 艰难 如何度 过 呢?比如遇到下雨、泥石流,鞋子没了,衣服破了,是往前走 还 是停下来?我想各位能 够 得到生物学博士学位,做 过 博士后,我一点不 怀 疑大家 强 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 坚 持的精神。公司前 进 路上有很多岔路,多数情况下,不是多数人 选择 往哪个方向走,而是需要自己决定。哪怕整个 团 队 都看不清,如果自己 觉 得看清了,就要 坚 持己 见 并 带 着 团 队 往前走。 实际 上 这 个 坚 持是很不容易的,在公司 发 展方向上,当自己跟大多数人的 观 点不一致的 时 候,是 坚 持自己 还 是尊重大家的意 见 ? 这 个 时 候如果自己开始 怀 疑自己的判断,可能会失去一个良好的 时 机,当然, 这 也考 验创 业 者的判断力。 对 自己的知 识 技 术 有信心。草根 创 业 不太可能一呼百 应 的找到一个 团 队 ,一般情况下是由自己先做起来。 这 就要看看自己所掌握的技 术 是否可以用来在市 场 上 赚钱 ,也就是 说 如果手上有一些技 术 知 识 的 话 , 创 业 会容易一些。即使自己不是完全能 够 掌握所有技 术 ,也 应该对 整个技 术 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即使外包也 应该 能 够 做好 质 控。很多做技 术 的人有一个心 态 ,就是 觉 得自己掌握的技 术 是最 简单 的,其 实 之所以 觉 得 简单 是因 为 我 们 一直在从事 这 个技 术 ,熟能生巧,在自己手里 变 得 简单 了,但 对 外行来 讲 ,可能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看自己的技 术 有没有市 场 需求。所 谓 市 场 ,就是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些客 户 需要你的技 术 ,但他 们 自己并不会做,或是不想自己做。 这 里容易出 现这 样 的 观 点。你 说 想做某个服 务 ,就会有人跟你 讲谁谁 已 经 在做了,或是哪个 实 验 室能做,就好像 这谁谁 和哪个哪个 实 验 室已 经 把市 场 占 满 了。 还记 得我在几年前成立公司做基因敲除服 务 的 时 候, 总 有人跟我 讲 哪个 实 验 室自己做的多好,大家都跟他 们 合作等等。其 实 大家想一下,如果有 5000个 实 验 室,就算有 1000个 实 验 室自己做, 还 有 4000个 实 验 室有可能用我 们 的服 务 。如果 这 样 想,其 实 还 是有市 场 的。 创 业 的 动 机是什么?我 们 多数 时 候,是看 别 的公司做什么 赚 了 钱 ,而不是看哪个方面有市 场 自己可以去开拓, 这 个是由 对 市 场 的敏感性来决定的。跟在 别 人后面走,很 难 做大,也会影响公司 团 队 的士气。 创 业 的 话 ,更 应该 关注的是市 场 在哪里,我 们 怎么做可以 满 足市 场 需求,我 们 怎么努力才能填 补 市 场 空白。 创 业 的目 标 是什么?我 们创 业 的目 标 是一个 赚 点 钱 的小公司、是一家 产 生社会效益的企 业 、 还 是一个可以 为 之 奋 斗一生的事 业 。目 标 不一 样 ,做事的方式也不一 样 。我 举 个例子大家可能会理解。如果什么都不 带 ,从北京出 发 ,一个人的目 标 是喜 马 拉雅山,另一个人的目 标 是香山,大家可以想像 这 两个人在路上的行 为 方式肯定是不一 样 的。有的 时 候我 们给 自己定的目 标 是喜 马 拉雅,但 经 常会留恋路上的好 风 景从而停下自己的脚步。当我 们 一无所有的 时 候,我 们 会想将来要怎 样 怎 样 。当手上有一些 东 西的 时 候,就会把自己手里的 东 西看得很 紧 ,开始 缩 手 缩 脚。如果我 们 告 诉 自己,放下手里的 东 西,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 东 西的 时 候,我 们 是不是会放手,或是 对获 得更好的 东 西有没有信心。公司也是一 样 ,当路上看到好 风 景, 团 队 会有各种心思各种考 虑 ,我 们 能不能 说 服 团 队 向前看, 继续 往前跑。最重要的,我 们 自己是不是能 够 放下路上的 风 景,朝着目 标 义 无反 顾 地前 进 。 创 业 , 实际 上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去 赌 博,只要有愿 赌 服 输 的准 备 ,我 觉 得就是准 备 好了, 创 业 也就不 难 了。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70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生物医药创业,一个需要耐心的漫长行程(4)
热度 3 yueleishen 2016-4-6 19:09
关于企业文化 书上说企业文化是为实现公司愿景保驾护航的。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说公司一成立就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对于有创业经历或是能力很强的创业者,比如创业伊始就有一大笔资金、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他们的企业估计能够很快确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草根创业者,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 在谈企业文化之前,我先谈一下自己的创业心态,因为我觉得创始人的心态就是企业文化的映射。我经常听说有些海归回来创业不接地气,据说越是国外大企业回来的越不容易落地。这个对我来说基本不是问题。几乎所有了解我的朋友都说我回国之后心态非常接地气。这个得益于我是一路 loser 过来的,对于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会非常珍惜。 我是在国内读完了硕士,然后又工作了两年才去美国读博士。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很多大学一毕业就出国读博士的同学,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能够在 27 、 8 岁就博士毕业了,而我的博士学位才刚刚开始读。毕业后好不容易找了个实验室做博士后,做了 5 年多的时间,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突然能够自己创业,真的觉得每一点收获都是赚来的。 2009 年我决定在中国做公司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将公司放在北京了。原因是我出生在河北,家里领导是北京出生的,公司放在北京距离两家都近。当时听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有孵化器,我们就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问有没有实验室出租。园区工作人员说有一间实验室可以出租,看了一下可以做分子室,还有一间细胞室需要再等几个月才能腾出来。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立刻就入住了。当时对于各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基本上不了解,实际上,即使了解了也不关我的事, 因为我觉得以自己的实力,基本上哪里的优惠政策都到不了我头上。既然自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还是踏下心来把公司做起来再说。后来跟很多海归企业家交谈,的确发现有些企业家抱怨比较多,什么空气不好,园区服务不好,政策不到位,等等。我想既然咱们已经回国了,抱怨就没有意义了,而且还影响自己和同事的情绪。客观地讲,国家一直鼓励海归回国创业,相对没有出国经历的创业者,各地政府给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做为海归实在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我记得回国第二年,园区告诉我,留学生企业可以申请北京海外学人中心 10 万元开办费,我乐得屁颠屁颠的,真像是天上掉馅饼。说起政府支持,抱着一种随缘的心态比较好。做为创业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项目最牛 X ,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就会觉得领导不长眼。其实政府支持本来就是一个 bonus ,没有政府支持,就不创业了?把自己的心态摆好,事情慢慢地做,只要方向对,肯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回到百奥赛图企业文化上来。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还有什么企业文化。第一年公司一共只有 10 来个人,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教技术,事无巨细地聊生活,那个时候每个人的人品性情等在团队里都暴露无遗。现在想来,其实自己的个性人品做事方式就是企业文化,它直接影响到团队里每一个人。再好的企业文化也没有创始人自身对团队的影响大,所以公司小的时候,不必要特意地弄个口号出来。如果有了高大上的口号,而老板自己都做不到,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开始注意企业文化建设,把它定为“平等、责任、团结、创新”这 8 个字,是公司成立两年多,搬迁到亦庄,并有了七、八十人,才确定下来的。很多后来的员工说很少见到公司把“平等”放在公司文化第一位的。之所以把“平等”放在第一位,是当时发生了一些事情对我触动比较大。首先是有一天跟一个企业老板聊天,期间他接了一个员工的电话,因为什么事情他开始对他的员工破口大骂,是那种最难听的国骂。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不理解这个老板怎么可以对自己的员工这样粗暴。还有一件事是在我们公司搬到亦庄后,好几次发现有员工在把垃圾袋从实验室送到垃圾存放处的时候,一路掉下垃圾甚至液体,我觉得这是我们对清洁工工作的极度不尊重。所以我多次在员工会议上讲互相尊重,不管是清洁工,还是高管,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职位有高低,但尊严没有贵贱。后来在确定企业文化的时候,就坚定地把“平等”放在了第一位置。 两个月前,我们讨论如何运营江苏海门这个动物房的时候,我觉得最难的不是招人, 而是怎么把北京公司的企业文化带到海门去。我们预计 2016 年会在海门招聘一个 100 多人的团队,如果企业文化处理不好,海门和北京就会成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司,这不是我想看到的。如何传承企业文化呢?我们想到的是先精挑细选一个小团队,跟北京这边的老员工不断磨合,这些人了解了企业文化之后,再扩大找人,然后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带起一个团队来。我们最开始只招聘了 3 个人,并让他们先到北京来培训。然后我们从北京派 5 、 6 个人到海门去,通过小范围的相处,让他们感受公司的文化氛围。这最早的几个员工就是公司的核心,他们怎么做怎么想,会直接影响后面招的员工。目前看起来海门团队非常温馨,大家也非常团结。 至于公司文化的其它三个词语,“责任、团结、创新”,也是团队商议并确定下来的,确定的思路跟“平等”是类似的。我相信大家可以想像我们选择这几个词的用心。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也会有所变化,但企业的文化,一定是老板倡导,并践行的文化。 企业规模小的时候,靠的是看得见的影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文化就变得非常重要。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公司的基因,每一个来到这个团队的新同事,或许会因为喜欢这个环境留下来,或许会因为不喜欢这个环境而离开。说人以群分也好,臭味相投也罢,这至少是我想要的文化。 初次创业者,尤其是草根创业者,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学习,但不加思考的学习却是我们最大的缺点。每当我们看到书上的一些说法,或哪个大佬讲了一个什么,我们恨不得马上就要去实践,或是因为自己没有想到或做到就非常沮丧。其实,没有任何两家企业是一样的,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过程。而且有些别人的经验用到自己的企业说不定还是灾难,毕竟企业基因不同。我自己感觉,只要企业还在发展,没有失去控制,没有失去方向,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企业到了一定的阶段,大家自然会意识到哪一方面需要加强。只要团队的执行力足够好,很多事情自然会水到渠成。 上周,我们公司组长主管以上领导,用了 2 天的时间,做了 2015 年工作总结及述职,并要求所有参加述职的,都要讲出五条以上自己团队或公司存在而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述职大家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感觉公司是一团糟。但我从这些糟糕的表现中看到了机会,如果我们把自己变得不糟了,公司还可以成长很多。糟糕的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或许明年我们发现公司更糟糕也说不定。没有关系,我们努力!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3475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物医药创业,一个需要耐心的漫长行程(3)
yueleishen 2016-4-6 19:08
关于融资: 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科研活动,我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而“健康”无疑是排在首位的。理所当然的,投资生物医药产业应该是有钱人或投资公司最应该投资的领域。然而,现实却是非常骨感。生物医药创业要想成功,动辄 5 年、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投资生物医药企业的确冒着很大的风险。由于生物医药企业面向的不是普通大众,基本很难在社会媒体上引起动静,公司做得好不好有点像是茶壶里的风暴的意思。有人说,跟互联网创业相比,生物医药创业公司的估值可以直接去掉一个零。但是,生物医药创业由于需要较好的场地设备等,实际上比互联网创业更需要资金,而其资金投入的漫长回报期也会吓走一些投资公司,尤其是非专业基金或是想挣快钱的基金。 做企业最怕做成一个“小老头公司”,就是那种创业很多年,但总是发展不起来的公司。“小老头公司”会让创始人失去自信心,同时,对于整个团队也是一种精神折磨,会造成团队不稳定。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是非常关键的战略。那怎样才能找到钱呢? 因为自己一直做博士后,家里领导当时做住院药剂师,家庭收入不高。我创业之前, 自己家里没有任何 积 蓄,只能向朋友借或找 
 合作伙伴。当 时 跟很多同学,朋友 谈 ,大家都不愿意冒 险 ,也很 难 拿出 钱 来。 这 个 时 候 
 有一个 见 过 一次面的,在美国生活了 20 多年的人恰好 给 我打 电 话谈 一个什么事情, 问 我 
 最近怎么 样 ,我 说 了 自己想创业 的想法。然后他 说 可以 给 我参 谋 参 谋 。就 这 样 每天通 话 ,我把自 
 己朴素的 创业 想法跟他一遍遍沟通 请教 ,最后他 说 , “ 你 不用 找 别 人了,我借 给 你点 钱 ,你 让 我占 
 些股份 ” 。 于是他借给了我 12 万美元就开始创业了。虽然钱是借给我的,而且不论创业成功与否我都是要还给他的。我想只要公司能做起来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所以我给了他很大的股份。我觉得既然想创业,就不要纠结于股份的事情而把一个好的创业项目给扼杀了。另外,借钱创业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自己孤注一掷,从最开始就要想着挣钱,烧钱不是生物医药创业该走的路。当然,这也需要家人的支持,这也许是最重要的部分。 2009 年我想回国来创业,于是 8 月份我回来,见了不少的有钱人和著名企业 , 讲 了我的想法, 但 都 说 看不透 ,也没有人愿意投资给我。我想原因有几个:一是我个人没有讲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二是这个领域当时还没有什么企业在做,都是学校或政府事业单位在做,让人很难想象一个基因打靶公司能挣钱;三是我头上没有光环,看着不象一个能做成事的人。前不久我看了一下 2009 年我写的那个商业计划书,真的是狗屁不值,如果是现在让我写的话,肯定是天壤之别。那次回来还是蛮沮丧的, 觉 得可能找不到投 资 了。 但幸运的是,就 在我回美 
 国前两天,有一个朋友 给 我介 绍 了一个无 锡 的朋友, 让我们 见 面聊一下。我当 时 已 经 不 
 抱希望了,何况 还 要去无 锡 ,就 说 算了。 谁 知道 这 位无 锡 的朋友当天就 飞 到了北京,在 
 一起吃了一 顿饭 ,他就决定 给 我投些 钱 一起做。 我一直很喜欢他的一个说法,“如果合作的好,卖油条都赚钱;如果合作不好,就是面对一座金山也不会成功”。于是,我们就决定在中国开始做。 

 我 这 个无 锡 的合作伙伴是 对 生物公司 运作 比 较 懂,也是个行 动 派, 说 干就干。只用 
 了一周的 时 间 他就把在北京 办 公司所需要的全部手 续办 完 ,并开始招兵买马地干了起来。 前面两个股东是公司的天使投资人。我非常感激这两个天使,是上帝派来帮助我的,否则很难解释那种峰回路转的炫目感觉。如果不是他们的出现,我真不知道自己现在干什么呢。书上说天使投资人是 3F ( Friends, Family, Fools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这两个天使投资人要么曾经认识,要么是有共同的朋友担保我的人品,至少觉得我不是一个坏人,所以才敢投钱给我。 随着公司的发展, 公司理所 当然 要 扩 大 规 模。 那个 时 候 经 常有 投 资 公司的人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里找项目,并偶尔有人到 我 们 公司里来 看看我们在做什么 。但 当时遇到的 多数是煤老板, 
 房老板做的投 资 公司。 可以说每次谈完项目他们都很兴奋,但过不了一周,他们就会回来问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忘了我上次讲什么了。我就觉得非常沮丧, 我 想 即使要他 们 的投 资 ,以后跟他 们 沟通也可能 会有比较大的沟通成本 ,所 
 以就 不再跟投资公司谈了 。 现在想想,其实是我自己当时的表达能力太弱,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把项目讲清楚,用了太多的专业术语。当时 还 有一个原因 就 是我 们 不想公司 发 展太快,只要 有课题做 ,有盈利就 
 可以了。 而且,我对自己驾驭公司的能力还没有信心。 直到 2011 年 6 月 认识 一家叫百奥 维 达的投 资 公司。 这 家 投资 公司主要是做生物医 药 投 资 ,而且 
 老 总 都是哈佛 毕 业 的生物博士,所以 跟他们的团队谈项目就非常聊得来 ,一点就通,甚至他们比我想的还要远, 也 对 我 们 公司的 发 展目 标 
 非常 认 同。他 们 建 议 我 们 尽快建立 领 地,把 规 模做大, 这 样 才不会被 别 的公司 赶上或 打 败 ,于是 就有了百奥 维 达的投 资进 来。 这几年对于百奥维达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百奥维达在我们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投钱之外,也投入了很多个人情怀。他们坚定地支持我们做成中国最好的商业化模式动物公司,希望将来在国际实验动物领域能够代表中国,有强大的话语权。其实,当时百奥维达投资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收入,只有 12 个人,在一个 140 多平米的实验室里。那么大一笔钱给我们,我觉得他们对百奥赛图的信心比我还大,至少我是比较忐忑的,万一做不好,可怎么办呢,压力山大!另外,经常有人问是不是百奥维达投资了我们,我们公司的名字里才有“百奥”两个字的。回答是:“不是,这个纯属巧合”。 这两年,随着公司发展,公司有了新的资金需求。 一是在北京大兴医药产业基地购买 20 亩地,二是在江苏海门装修 8500 平米动物房和 6400 平米的实验办公楼。因为我们知道北京的土地怎么也得等到 2015 年才能下来,而海门动物房装修可以先用自有资金先行投入。所以尽管 2014 年就开始跟投资公司谈,但实际上谈得也没有那么积极。因为钱一旦进来,如果不能即时用起来,压在手里也比较烫手。到了 2015 年,融资的事情就变得非常急迫了。很巧的是, 4 月份的时候,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的投资总监因为一件别的事情到我们公司来,我跟他谈了公司的项目,他们非常感兴趣,很快就确定了要投资我们并启动了尽职调查。中国高新也是我们团队和百奥维达都非常愿意合作的投资公司,所以后续的进展也比较顺利。正好在交付大兴医药产业基地这块土地费用之前完成了这轮融资,也为我们江苏海门动物房的运营打下了基础。 在这两轮机构投资的融资过程中,其实也是朋友关系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投资公司了解从而信任我们这个团队,才使得融资过程非常顺利。我自己也在想,如果我是投资人,我会投什么样的人?也许创业者过去的经历、信誉和人品是第一考虑的,然后是看这个团队是否有远大目标以及团队是否有较好的执行力去实现目标。 融资过程中,投资公司经常问我的一些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你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市场前景有多大,壁垒在哪里等等”。这个回答起来不是很容易,总感觉有点虚,我也只是为了回答而回答。其实,关键还是看自己到底有没有信心把自己设定的目标完成。我自己是一个看起来很随和,实际上很固执的家伙。我相信创业方向很重要,相信执行力很重要,相信团队齐心协力重要。我经常对团队的人讲:“如果我们要做什么,咱们就不要关心别人是否在做;如果我们决定不做什么,咱们同样也不需要关心别人是否在做;我们只决定要不要做,而如果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当然,我相信如果这样跟投资人讲的话,他们肯定认为我不靠谱。 我觉得创业者自己拿着商 
 业 计 划 书 去找 风 投不是很容易。其 实 这 些 风 投一直在各个地方跑,只要看到有潜力的公 
 司,他 们 就会感 兴 趣。创业者 还 是先把自己的技 术 做好。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药创业,一个需要耐心的漫长行程(2)
yueleishen 2016-4-6 19:07
关于企 业 愿景 我是在 09年回国之后才知道“愿景” 这 个 词 的,通俗点 说 就是一个企 业 家到底希望做成一个什么 样 的企 业 , “愿景”就是那个放在 远 处 的旗子,也就是企 业 前 进 的方向。 这 有点像是我 们 小 时 候的理想,如果是想考大学,一般就不会 为 了高分数去抄 袭 作弊。所以 说 ,有点理想 还 是很重要的。 虽 然愿景 这 个 东 西很重要,但做 为 一个从来没有取得 过 大的成 绩 的小公司老板, 谈 宏大的愿景 让 自己真的很不好意思。至少 刚 开始的 时 候,每当跟 员 工 讲 公司的 远 大目 标 ,从大家的 脸 上我可以看出来 90%以上都 认为 我在扯淡,画大 饼 。但是,不管 别 人怎 样 认为 ,做 为创 业 者自己, 还 是要有理想,并有愿意 为 之付出一切的决心。 “公司愿景” 这 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它 实际 上决定了你做企 业 过 程中的一切行 为 。好像柳 传 志先生曾 说过 类 似于 “不能 让 企 业 成 长 的事情不要做 ”。我的理解是有些事情尽管可以 赚 点快 钱 ,但如果 对 公司的 长 远 发 展没有益 处 ,就不要去做。也有人 说 做企 业 最 艰难 的不是决定要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 好像每个公司在一定的 阶 段都有一个模仿的目 标 ,或是一个假想的靶子。 经 常有人 问 百奥 赛图 的目 标 是什么,是 Jackson Lab?CharlesRiver? 实际 上都是,也都不是。我自己比 较 崇拜的几个公司包括 Genetech, Regeneron,Charles River等,我想百奥 赛图应该 有 这 些公司的影子。没有两家公司是一 样 的,每个公司的成就都因 为 其独特的 历 史机遇,是自己 发 展 过 程中内力和社会 环 境外力共同作用的 结 果。 在公司 刚 成立的 时 候,我 经 常 给 团 队 灌 输 自己的近期和 远 期 规 划: 5年之内做成中国最好的模式 动 物研 发 服 务 公司; 10年之内成 为 中国最好的模式 动 物繁殖供 应 商; 15年之内成 为 有国 际 影响力的 药 物研 发 公司。大家是不是 觉 得 这 几 项 有点不搭?至少在我心里是一脉相承的。模式 动 物就是百奥 赛图 的基因,也就是百奥 赛图 所有 发 展 规 划的前提。 有了 这 个愿景,我 们 也一直非常地努力,用了 5年 时 间 让 百奥 赛图 在中国模式 动 物制 备 领 域 总 算有了一席之地。在提供基因打靶服 务 的同 时 ,我 们 也自主或合作研 发 了上百种模式小鼠和大鼠, 这 主要是 为 了公司 进 入下一个 阶 段,即 10年之内成 为 中国最好的模式 动 物繁殖供 应 商,做好前期准 备 。 在中国,模式 动 物的 应 用 80%集中在以上海 为 中心的 华东 地区和以北京 为 中心的 华 北地区。要 实 现 中国最好模式 动 物供 应 商 这 个目 标 ,我 们 就需要在北京和上海附近分 别 建 动 物中心。首先,做 为 公司 总 部,我 们 需要在北京 买 一 块 地,自己 设 计 和建 设 一个 动 物中心。感 谢 包括亦庄 经济 技 术 开 发 区,大 兴 区等北京各 级 政府 领导 的支持,通 过 两年的努力,我 们 最 终 于 2015年11月 获 得了一 块 儿位于大 兴 医 药 产 业 基地的工 业 用地,目前正在 设 计 建 设 建 设 方案。同 时 , 2014年7月,我 们 决定在靠近上海的地方建立分公司,在江 苏 海 门 生物医 药 科技 创 业 园建一个面 积 达 8500平米、高水平的SPF 级 模式 动 物中心,和面 积 达 6400平米的 实 验办 公楼。目前海 门 动 物中心已 经 建成,并已 经 开始了运行。 那怎 样 才能最好地服 务 客 户 呢? 对 我 们 来 讲 其 实 很 简单 ,一是要有很好的 动 物模型;二是要有很好的分析平台;三是 让 客 户 非常方便地使用百奥 赛图 的 资 源。百奥 赛图 必 须 从提供打靶服 务 和小鼠 产 品的 观 念 转 变 成 为 客 户 提供安心、方便、快速和最好 结 果 这 样 的思 维 上来。 我 们 首先要利用百奥 赛图 在模式 动 物研 发 方面的 优 势 ,快速开 发 对 于医 药 研 发 有重大推 动 作用的模型,包括疾病模型和人源化 动 物模型。同 时 ,与医院合作,制 备 人 类 疾病模型,比如利用百奥 赛图 自己的 B-NSG小鼠,制 备 各 类 肿 瘤的 PDX模型,并可以直接提供 给 客 户 进 行各种 规 模的 药 效 试验 。 为 了建 设 一个 专 业 的 动 物 实 验 分析平台,百奥 赛图 花 费 1000多万元 购买 用于 动 物分析相关的 仪 器 设备 。而且,百奥 赛图 有几十 间 SPF 动 物房,几万 笼 IVC可以以一种AnimalHotel的形式提供 给 医 药 企 业 。所有 这 些,都是 为 了 给 客 户 提供最大的方便, 节 省客 户 的投入。同 时 建立起百奥 赛图 跟客 户 企 业间 的良好共生关系,也增加了公司的收入,达到共 赢 的目的。 公司首先要做到 专 ,然后再做到 强 。 药 物研 发 是一个很大的蛋糕,有的公司是从化学的角度来切,有的公司是从生物的角度,而百奥 赛图 是从 动 物模型的角度来切 这 块 蛋糕。百奥 赛图 的 长 期目 标 是成 为 一家有国 际 影响力的 药 物研 发 公司。我 们 已 经 有并将 继续 开 发 大量的用于 药 物研 发 的 动 物疾病模型。 Again,百奥 赛图 所做的一切都是以模式 动 物 为 核心,包括 临 床前 动 物 实 验 。 这 是我 们 的 优 势 ,也是我 们应该继续 发 扬 的。 以上就是我 对 企 业 愿景的一个 简单陈 述。可是,如果我要用以上的内容回答 专 家和 资 深企 业 家关于企 业 愿景的提 问 ,我 觉 得他 们 会 觉 得我的回答可能是答非所 问 。但是, 这 的确就是我 对 百奥 赛图 最朴素的愿望和 为 之 奋 斗的目 标 。我没有 读过 多少商 业 方面的 书 ,相信将来 读书 多了,会更好地来 讲 述百奥 赛图 的愿景。 我想,每个 创 业 者开始 创 业 的 时 候都有一个愿景,但因 为 公司太小, 还 处 在 挣 扎 线 上,很多人羞于告 诉 别 人自己的梦想。 还 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我 们 的愿景很大, 别 人 觉 得我 们 好高 骛远 ,如果 说 得很小,又 说 我 们 小富即安。我想 这 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 们 做到 “抬 头 看路、低 头 拉 车 ”。但我非常鼓励你 经 常跟自己 团 队 的人 讲 愿景,哪怕你的 团 队还 很小。我 们给 别 人 讲 自己的愿景, 实际 上也是 给 自己一种 压 力,反复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 终 。 记 得公司 刚 成立的 时 候,我在公司内 讲 公司的愿景 时 会 讲 得非常大,但在外面,我 总 是 说 ,我 们 就是一个做老鼠的。有些投 资 人会 觉 得 这 个市 场 太小,很容易看到天花板。 对这 个 领 域,本来就不是很容易弄明白的,如果你不想要他 们 的投 资 ,也就不必 说 太多了。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投 资 人,真的可以 讲 很多很多, 这 个 领 域不是天花板太低,而是一个巨大的市 场 ,容得下很多玩家。但怎 样 找到志同道合的投 资 人,或跟投 资 人 谈 自己的 项 目呢?或 许 我需要 讲讲 公司在各个 阶 段找 钱 的 过 程。 我 给 百奥 赛图 的定位是, 国 际 知名的、中国最好的模式 动 物供 应 商,也是中国所有医 药 研 发 公司的基 础 支持者。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3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药创业,一个需要耐心的漫长行程(1)
热度 10 yueleishen 2016-4-6 19:02
媒体上关于 创 业 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互 联 网的。而生物医 药 相关的 创 业 文章 则 很少,可能是因 为 生物医 药 类 创 业 很 难 一夜暴富,没有什么抓眼球的 戏剧 化 题 材。生物医 药 创 业 跟互 联 网 创 业 不同,它有自己的 规 律,其价 值 (估 值 )的增 长 跟互 联 网 创 业 也不可同日而 语 。生物医 药 创 业 是一个非常漫 长 、需要耐得住寂寞的 过 程,需要我 们 静下心来, 认 真地做。 自从我于2008年6月在美国Massachusetts州成立的Biocytogen公司,2009年11月注册成立北京百奥 赛图 基因生物技 术 有限公司, 转 眼 7年多了。 有人 说 公司已 经 过 了初 创 期了,但我 觉 得我 们还 处 在 创 业 期,离成功 还 很 远 。 总 有人 问 我一些关于 创 业 的感受,比如 压 力什么的,我的答案是 “比做博士后 轻 松多了 ”。我 说 的是真的,回答也是 认 真的,当然也 许创 业 比做博士后更适合我。因 为 我 经 常想,如果 现 在我 还 在做博士后,是梦想做教授 还 是去 创 业 ?我 现 在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选择创 业 。在 创 立百奥 赛图 之前,我自己没有在任何公司工作的 经 历 ,大家可以想像, 创 业 过 程中 该 遇到的坑,我几乎都遇到了。在我 读 《 创 业 维艰 》 这 本 书 的 时 候,可以 说 是非常有同感,好像作者遇到的每一个砍都是在写自己 。由于我未曾有机会在 别 的公司里学 习 ,自己不得不 边 做 边 学,学着做一个管理者。我不是 创 业 达人,没有 连续创 业 的 经 历 ,更不是大佬, 纯 粹的草根 创 业 ,没有什么理 论 知 识 ,更多的是多年来的真 实 体 验 。我也承 认 ,百奥 赛图 能 够 走到今天, 绝 大部分 归 功于运气。尽管如此,我 还 是愿意跟大家,尤其是学生物医 药 的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 创 业 感受。以前我曾 经 写 过 一篇《 讲讲 我的生物 创 业 过 程》,是以一种 记 叙文的形式写的,本来想每年写一篇的, 这 样 可以把一些很新 鲜 的 记忆记录 下来,但 总 是静不下心来,所以就逐 渐 放弃了。今天又有点心血来潮,想再拾起来。 这 次我想 换 一种方式,按主 题 写,比如:我 为 什么要 创 业 ; 为 什么 选择 模式 动 物;什么是公司愿景; 创 业 过 程中遇到的坑;如何引 进 和培养人才;如何 给 研 发 定位;如何参与及 应对竞 争;如何加 强 内部管理;关于 动 物中心( 轻资产 vs 重 资产 );关于老板 赚钱 (心 态 ,没有 钱 也无所 谓 );关于政府支持;关于 转 变 思 维 方式(学 术 到企 业 );关于个人和公司名声;关于客 户 关系;关于融 资 ;等等。当然不一定是按 这 个 顺 序写。我想再以百奥 赛图 自己的 经 历 来 说说 我 们 是怎么做的,哪些方面我 认为 做 对 了,哪些方面我 认为 走了弯路。 我 为 什么要 创 业 ? 关于 这 个 问题 ,我曾 经 在《 讲讲 我的生物 创 业 过 程》里写 过 , 现 在 简 化一下。 我于 1992年 毕 业 于武 汉 大学病毒系,并考入位于北京的中国 药 品生物制品 检 定所( 现 在叫中国食品 药 品 检 定研究院) 读硕 士。 毕 业 之后,又在 检 定所工作了两年。我于 1997年来到位于麻省Worcester
的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School of Medicine,在病理系KenRock 实 验 室 读 
博士。尽管是免疫学博士,但做 课题 用的是 细 胞和生化方法, 读 博士期 间 一直没有接触 过 动 物。因 为 一直想做 faculty, 为 增加知 识 面考 虑 , 2002年底博士 毕 业 的 时 候,我去 
了NYU的Dan Littman 实 验 室做博士后,主要是想了解怎么做模式 动 物, 
并想利用模式 动 物研究一些免疫学 问题 。我用了 5年多的 时 间 ,在 Littman 实 验 室做了两个 课题 ,都被 竞 争 实 验 室 抢 发 了。 想想自己做博 
士后都5年多了,做教授已 经 没有一点希望了,所以就想找份 药 企工作算了。找工作 时 
又 发 现 没有文章很 难 找, 实 在没有 办 法的 时 候,我想是不是可以 
做一个公司呢? 我唯一会做的就是小鼠 
基因敲除,我想或 许 可以用 这 个技 术 做一个小服 务 公司。但因 为 没有信誉,很 显 然没有 
人会来找我做服 务 。我想是不是我可以自己先开 发 ,然后再把自己做的模式小鼠 卖 出去 
呢?

那个 时 候 IL-17比 较热 ,但 IL17A没有 报 告基因,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包括 
IL17-EGFP 类 的 细 胞因子 报 告基因小鼠, 这 样 估 计 会有人 买 ,如果有人 买 ,就可以把投 
入的 钱赚 回来。或是 说 如果有些 实 验 室愿意 买 ,就有可能不会 赔 ,投 资 可能可以收回来 
。即使我自己不 挣钱 ,至少可以把借的 钱还 了,即使失 败 了,只要把借朋友的 钱还 了, 说 不定我 这 个 创 业经 历还 会帮我找到一份 药 企的工作。所以就决定 赌 一把。 这 样 ,我在 
2008年6月在麻州的Worcester注册了Biocytogen 公司。之所以 选择 麻省,是因 为 我太 
太到哈佛医学院的Brigham Women’s Hospital来工作,我也就跟 过 来了。 2009年5月份的 时 候,我 们 的 IL17 报 告基因小鼠出来了。我 给 一些教授写 email, 说 我 们这 个 IL17A-EGFP小鼠出来了, 问 他 们 愿不愿意 买 ,如果愿 
意 买 的 话 ,他 们认为 多少 钱 是可以承受的。有的人 说 1-1.2万美元之 间 ,有 说 8千到1万美元,有 说 5-8千美元。但 绝 大多数人 说 我 们 不 应该 收 钱 ,因 为 Jackson的小鼠只要2、3百美元。我
解 释说 ,我 们 做 这 个小鼠不是 为 了 发 文章,是 为 了公司生存, 这 样 我 们还 可以做更多的 
小鼠提供 给 他 们 。后来 发 现 解 释 没有什么意 义 。想 买 的 还 是会 买 ,不想 买 总 是 说贵 。后 
来我把价格定在了每个非盈利性机构 实 验 室 8800美元 执 照 费 。医 药 企 业 3万5千到5万美
元 执 照 费 。大概一年的 时 间 , 这 个小鼠 销 售到了近百家 实 验 室,遍及美国,日本,和欧 
洲,以及 罗 氏, 强 生,默克, GSK等医 药 企 业 。 这应该 是我 们 公司的第一笔收入。 

于是我就想把所有的 细 胞因子(除了已 经 有的几个)的 报 告基因全做出来。 这 个 时 
候就需要有人有 钱 了。当 时 想外包太 贵 ,如果在美国成立 这 样 一个公司来做 这 些小鼠, 
那前期投入的人力成本太大,是不是可以到中国去做呢? 这 样 研 发 在中国,客 户 在美国 
,是不是可以有 竞 争力呢? 培 训 一批人,除了做自己的, 还 可以做服 务 。 于是 2009年11月,我 们 在北京注册了北京百奥 赛图 基因生物技 术 有限公司, 这 个名字是 Biocytogen的中文音 译 。直到 现 在很多人 还记 不住我 们 公司的名字,太拗口了。 以上就是我 为 什么 创 业 的原因。可以 说 我是被迫 创 业 的, 这 也 许 会 给 一些没有企 业经 验 的人以信心。把企 业 做好需要什么 样 的能力我不知道,但开始 创 业 这 个 过 程,真的不需要你先成 为 能人、达人。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667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蛋白质与多肽领域
ontores001 2016-3-15 10:41
人体是高级的生物体,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因此,对蛋白质的要求就更高,一个成年人每日需要更新蛋白质约400克,大部分要靠从外界摄入,乳母、孕妇、病人、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婴妇儿、及老年人需要的蛋白质就更多。但根据资料统计,以上这部分人群,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蛋白质摄入不足。 蛋白质缺乏的主要表现是体力不足、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视力减弱、免疫力低下,易感冒、感染,腿部、脸部易水肿,有无名皮疹、伤口愈合不良等。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叫做肽。氨基酸在构成蛋白质时,其中有一条主骨架,就是 多肽链 。 多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保健、病理研究等各个领域。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post-7092494-112794292-1.shtml
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视点】亚洲的兴起:生物医药研发经费的趋势
热度 2 Enago 2016-1-13 12:28
最近有两篇世界范围内关于生物医药研发投入的论文得到发表,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带来好坏各半的消息。对于欧洲和北美的研究人员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对亚洲的科研人员来说则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显示该研究领域的前景很好。 --- 阅读原文请 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亚洲的兴起:生物医药研发经费的趋势 --- 欧美:经费减少 在2007-2012年期间,欧洲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的投资基本持平,而美国和加拿大则以每年约2%的速度递减。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此项研究的最大玩家,它的经费投入大约占全部投入的一半,现在投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兴趣的降低,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美国国会的政治斗争所导致的规划和提供研究资金的行动出现停滞。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经费每年约减少0.8%,但是政府的份额反而是上升的,下降的是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支出。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的经费基本上还是持平,只是支出越来越多是出现在美国以外的地区,比如在亚洲,那里劳动力便宜,药物开发的法规更少。 亚洲:经费增加 纵观亚洲和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生物医药方面的经费是在上升的。其中,日本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从2007年至2012年期间,相关研究的经费每年增加约6%,水平与澳大利亚和印度相当,超过了韩国。但迄今为止最大的经费增长却是在中国,虽然起步资金相对较少,但每年增加的经费却高达33%。如果中国继续按这种速度增加其预算,那么将在九年内将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国家。当然这样的推断不一定正确,中国很难一直保持33%的增长速度,从2012年的6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090亿美元。但是我相信经费的增长可能会减慢但不会停下来,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一名研究生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中国来的访问学者,他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美国教授佩服地说:“中国人来了。”在生物医药方面领域,他们也确实如此。 给研究人员的启示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东方将是前沿研究越来越多的地方,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请多关注。这一过程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根据当地的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总会有一些跌宕起伏,走走停停的。但美国只拥有世界人口的5%,是不可能一直保持提供生物医学研究50%经费的。世界其他地区从科研质量,到筹资水平都正在迎头赶上,这是个好消息。 专家对于生物医药研发经费的观点 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研究经费的增长中只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资金使用效率。当你可以只需要应对很少的官僚主义或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时,为什么要花钱对监管唯命是从或支付更高的劳动力成本呢?这样是可以让那些管理财务的人和股东高兴,但代价是什么呢?是将“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合理化,科研一旦是通过走捷径来降低成本,那么所收集到的数据的可靠性就有可能存在问题。我们能不能在药品上市得到正式通过前,保持科研诚信来质疑这些数据呢? 我们似乎更偏爱于将研发作为短期降低成本的方式。同时,相比大型的基础或者理论研究,我们会更倾向于资助短期的应用研究项目,研究经费这一全球性的转变有很有可能会这样持续下去。 博士,管理学 30 多年运筹学与学术写作经验,美国 生物医药研发在亚洲蓬勃发展肯定是有益的,但这并不能弥补北美投入下滑的带来的影响。北美,尤其是美国,早就已经证明了它有能力成为全球生物医学研究最大的贡献者。作为一个美国学者,我看到的是政府在这项研究上资助只有微乎其微的增长,这是在羞辱这个国家,特别是美国国会。正如文章中所指出的,这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不仅仅影响了那些有问题的领域,还包括了科学和文化研究甚至产业的很多方面。 我认为没有理由哀叹亚洲的兴起 ,但我也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应该忽视这种研究的减少在北美的影响。在我眼里,所有的研究都是不错的,应该说越多越好。经费的减少,肯定会剧烈影响年轻科学家,以及他们保持其潜在开创性工作的能力。而更大的担心是那些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可能会因为无法找到经费支持,而集体离开这个领域。生物医药研发经费和潜在人才的减少,对世界健康和进步的影响肯定是消极的。对美国人来说,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缠着国家代表。 博士,美国史 5 年以上运筹学与学术写作的经验,美国 罗切斯特 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医学会杂志都发表了关于美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节节败退的文章,这可能暗示着在美国未来的生活质量。 目前,美国是新药品、医疗设备和临床操作的领导者,如果不能寻找到新的药物来对抗不断增长的抗生素耐药病毒,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很可能会输掉。这种失败很可能意味着美国各地医院一些濒死的患者没有任何治疗方案。此外,我们将很难对付下一次的病毒爆发,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埃博拉病毒。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挑战和重点。例如,日本的优先研究方向是开发新的药物来帮助大量老年人口预防、治疗和逆转阿尔茨海默氏症,而不是新的抗生素。因此,从其他国家采购来的新药物、医疗设备和临床医疗程序可能与广大的美国公民没什么关系。这对我们在美国的生活质量可能是有直接影响的。 硕士,信息技术 11 年以上英—日翻译经验,日本 目前日本和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显示出一种上升趋势,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这在“生物医药研发经费趋势”一文中已作出过暗示。美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其弹性和强大的医药和科技是其立足的根本,这仍然远远没有被东方国家威胁到。因此,尽管亚洲生物医学在蓬勃发展,但美国仍将保护其在这一行业的主导地位。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批判一些新开发的药物,是因为其缺乏疗效或是相比十年前的老药没有明显优势。这篇博客可能不是一个适合指名道姓的地方,但美国的制药公司进行了积极的营销和舆论干预这不是什么秘密,并且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也不是不合理的。 尽管亚洲的商业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西方的规则,但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舆论却很少受那些亚洲古老传统药品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植物提取物和天然药剂的活性成分,可重复性和浓度依赖性扩散是缺乏严格的西方检验的。因此,许多研究专注于查明绿茶、醋和姜的成分,并把它们作为纯提取物或传统制剂,观察其在体内对健康和疾病临床表征的影响,就毫不奇怪了。这些亚洲生物医学研究的显著特征,可能会最终导致对西方制药兴趣的巨大下降。 博士, 癌症 学 12 年以上科学和医学写作经验,非盟 总结: 谈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的投入,美国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玩家,大约占有一半的经费总额。但美国只拥有世界人口的5%,是不可能一直保持提供生物医学研究50%经费的。世界其他地区从科研质量,到筹资水平都正在迎头赶上。这是个好消息,这个游戏已经变得越来越平衡 ,东方国家已经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前沿研究。对公众而言,好的研究当然是越多越好。 更有意思的事是看近期下跌的联邦基金,以及后续转向应用研究的投入,是不是会进一步削弱基础研究的投入,不知道这是不是把减少研发预算作为短期的成本削减目标的原因? 继续订阅我们的专家观点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Sciencescape对科研人员了解最新文献有帮助吗? 2. 如何看待同行协作评审? 3. 你的论文,你的方法!-概述 ------------------------------------------------------------------------------------------------------------------------------------
33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谁为生物医药转化研发买单?
热度 13 jintuo 2015-7-20 06:29
最近赴药明康德公司参加生命化学奖获奖人聚会,听其研发副总裁陈曙辉博士介绍了公司最近推出的“ Idea - VC - CRO ”(创新思路-风险投资-研发服务)的轻资产新药开发服务,心头为之一亮。多年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难题看来有解了。 各届各级政府无不痛感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低下,反复呼吁产学研结合,大肆兴建科技园区,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何以至此?没人愿为转化研发买单。说得更准确一些,人们没有找到一条低风险投入转化研发,让创新性或颠覆性技术思路轻装实现,从而得到较高回报的商务路径。 我曾多次写过,从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到成熟的产业技术,其间不仅跨度巨大,不确定性风险很高,而且已经没有了学术价值。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既无转化研发的经验、资金、资源,也无强烈的主观意愿。而作为“产”方的企业在中国多为生产厂,更不愿为不确定的未成熟技术一掷千金。这便是转化研发无人买单的内在原因。企业和大学都不愿入住转化研发这个洞房,使得星罗棋布的科技园区由产学研红娘转化成了变相的房地产。 满足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至今仍是商业信条。转化研发需求巨大却无人买单的现状酝酿着极其可观的市场;而药明康德启开了通往这一市场的捷径。我曾多次写道:诸如专利法、公司法、股市创业板、甚至药物审批等所有法规层面的铺垫不完备,中国没有技术市场;能够填补技术突破到产业技术之间的跨度、担当转化研发主力军的中小技术研发企业在中国没有生存的空间。现实中,各地政府主导的科技园区以启动资金吸引研发型企业落户,装修实验室,购买仪器,招募和培训员工。区区数百万元用于上述固定资产后,不再具有推动项目的资金;而企业则远不具备复杂的后续开发所需资源、技术、和人才。药明康德的新型商务模式, Idea - VC - CRO ,使得一项突破性技术可以轻资产的方式直接进入中后期研发的加速快道;提供的全面性 CRO 研发服务和提供风险投资出自同一机构,反过来也使得风投的成功率大增。可以说,药明康德的 Idea - VC - CRO 模式基本上化解了我国多年来转化研发无人买单背后的几乎所有结症。 药明康德的 Idea - VC - CRO 很可能是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有着重大影响的商务创举。
9568 次阅读|34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开放资源系列(五)——开放社会经济信息平台
OPENRESOURCES 2015-5-27 17:11
(能源平台:http://energyose.whlib.ac.cn;生物医药平台:http://biomedose.whlib.ac.cn;新材 料平台:http://newmatose.whlib.ac.cn节能环保平台:http://epose.whlib.ac.cn) OSE: 开放社会经济信息资源揭示与服务系统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邵荣,吴跃伟。项目从2013年初开始建 设,2013年底能源平台开始上线服务,随后2014年生物医药平台、新材料平台、节能环保 平台陆续提供服务。 面向产业前沿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研究中的信息需求,面向重要国家、地区、产业、行业的各类技术、市场、经济、社会信息,先期以能源行业相关领域作为试点,实现对相关信息资源的发现、遴选、描述、组织,开发可供移植的一站式开放社会经济信息集成与服务示范系统,并逐步扩展应用到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及相关领域。按照 “边建设、边服务,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服务理念提供服务。 在2014年3月完成能源示范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按照资源调研、资源遴选、资源采集、资源组织、系统建设的流程开展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行业新平台的建设,重点工作包括如下: (1)资源建设进展 在2014年3月能源平台建设基础上,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及生物医药生物化学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化学药、医学工程、中药和节能环保PM2.5监测、土壤重金属恢复、地下水监测恢复、高效锅炉、绿色照明领域为对象,深刻剖析国家及中科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并听取专家意见,从行业学/协会、行业主管机构、行业资讯网站等10个渠道对各种社会经济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共监测信息源700多个。平台上除了收集新闻资讯、政策规划、行业报告、公司机构、统计数据、生产技术(专利,标准、科研成果、项目合作)、分析评论等资源外,又根据生物医药和新材料行业特点,增加了生物医药领域专家、药品、生物医药园区和新材料展会信息,目前能源平台资源量为26000多条,生物医药平台信息量11000多条,新材料平台共收集各类信息6000条,节能环保平台3000多条。能源平台、生物医药平台,新材料平台已经正式运行服务,节能环保平台正在试运行,四个平台信息保持动态更新。 (2)系统建设进展 系统除了提供检索、分类导航、用户资源推荐、评价、全文传递资源基本服务功能外,在用户的推广使用过程中,按照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包括系统访问量的统计、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空间、首页动态新闻图片展示、 web service/OAI开放接口、SQL注入漏洞防护、面向第三方系统调用的RSS个性化定制(目前系统可以和IIP群组平台进行有机嵌入)等。 (3)推广与应用进展 按照“边建设、边完善、边服务”、“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对平台进行宣传,如在2014.4完成能源平台内容建设和美工基础上,利用在成都召开第五届电子资源培训周的机会,通过印制宣传材料、用户手册、制作易拉宝的方式进行了广泛宣传;2014年利用武汉文献中心与院外单位交流的机会多次进行宣传,如NSTL会议、北京科技信息中心交流、武钢企业交流、万方科研企业服务交流等;协同馆内其他业务单元增加宣传途径,如2014.10和2015.3利用群组平台集中培训机会和下所(如青岛生物能源和过程研究所、青岛海洋所、广州能源所、深圳技术研究院)向所图、学科馆员、科研群组科研人员进行全面宣传;利用情报人员拜访政府部门、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企业机会进行宣传推广、利用省科学院合作机构进行宣传;2015.4月也再次利用在武汉召开第六届电子资源培训周的机会,准备详细PPT和印制新的宣传材料、展板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除了通过实地PPT演示和分发宣传资料外,也积极撰写宣传稿件,利用院文献中心和武汉文献中心网站进行宣传,其中一篇宣传稿件被院网采纳,并得到了院科发局生物处领导的重视,特意要求项目负责人通过视频方式单独进行PPT汇报,并且在项目成员在北京出差机会进行了详细的面谈;同时利用学科馆员下所、通过在线调查表、QQ群、直接一对一邮件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在2014年3月份完成能源平台的宣传推广基础上,2014年10月在完成新材料、生物医药平台初步搭建后,邀请了10位用户对2个系统从链接测试、速度测试、导航测试、内容测试、图形测试、表单测试、图标测试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试,项目组根据用户测试结果进行了修改,并在10月下旬学科馆员通过在线调查表,QQ群、直接一对一邮件的方式分别对院内20多家相关研究所进行全面推广,分别完成了生物医药行业信息集成平台(OSE)用户体验反馈报告和新材料行业信息集成平台(OSE)用户体验反馈报告,报告显示90%以上的用户反映网站收集的内容比较丰富、网站整体风格比较合理;92%的用户对平台的内容更新及时性比较满意,用户对于行业报告和新闻资讯的需求率远高于其他资源类型;94.94%的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信息源监测、用户推荐、信息定制RSS、全文传递、评论、下载特色服务功能比较满意,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下载、信息源监测等功能;在用户体验上82%认为网站访问流畅性比较好,93%的用户反应没有发现系统存在BUG。用户也对系统增加整体搜索功能、学术进展专栏、详细分类、内容细分领域、平台名称简化、页面布局美观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系统开发了面向第三方系统提供 开 放 接 口 服 务 , 包 括web service/OAI开放接口,成功实现OSE系统与IRSR 的数据交换,针对群组平台应用,提供RSS个性化定制与嵌入式服务,目前已经实现了与广州能源所集成技术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与研究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殖健康研究室、青岛能源所等IIP群组平台的嵌入和链接,作为电子资源在大连化物所、合肥物质研究院、院文献中心、武汉文献中心和院外图书馆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实现了链接。 根据2014年6月份开发的后台统计软件显示,截止到2015.4三个已经正式上线平台的访问量19728人,访问次数251555次,网页点击量4559603次。
个人分类: OA资源|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期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技术难以判断准确
热度 2 jintuo 2015-3-26 04:46
科学网博主王大元读过拙文“ 投资技术研发需要可交易的阶段技术市场”和另一篇关于技术转让的文章后,加入了讨论,着重生物医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008do=blogid=876788 我仔细阅读了王文,发现一些常识介绍之外,文章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不要去怪什么中国的技术转让体制不完善。 是真金, 没有卖不出去的, 现在国门是大开的, 你的产品技术好, 国内没有人赏识, 你找国外公司, 真的好, 你还怕卖不掉? 我给你们举 2 个例子。”显然,2个例子是用来说明观点的。 我不同意王文的上述观点及论证方式。支持一个观点,除了例子还需要一般逻辑和常识。单靠例子说事,永远可以找到反证。早期阶段的好技术未被认可的例子难找出来,因为即使有也不会被人知晓,但是,被权威机构花大价钱买来的烂技术却笔笔皆是,说明他们的判断未必正确。我也举几个例子。 1 )辉瑞这个当时全球最大的药企花了 20 多亿美元和十数年时间引进并开发了胰岛素吸入剂,上市后便败下阵来。撤市前国内数十家单位跟仿。 2 )当时全球第二大的药企 GSK 以 2.33 亿美元的作价购买了 Nobex 的胰岛素口服的阶段性技术,继续研发不到一年便宣告中止。 3 )被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药企基因泰克购买了 Alkemes 的生长素每月一针长效缓释微球技术并将其推向了市场,因这一技术实在不好,四年后撤市。 4 )基因泰克仍不死心,数年后以 1.4 亿美元的作价, 3000 万美元的首付买了 Altus 的生长素微晶体技术,继续研发一年多后中止。 5 ) NewPharma 公司以昆虫细胞表达的 EPO 可以酶催化定点接枝 PEG 技术融资 1.68 亿美元继续研发,烧掉 1.48 亿美元后发现不行,公司裁员、关闭。 6 )当今最大的药企诺华曾经与 EmiSphere 合作将钙调素(降钙素)口服制剂推向了三期临床(价格不详,但不会太低),结果不好,放弃。 7 )上海的桑迪亚公司引进一个进入了三期临床的抗癌药,风险投资竞相介入,买下了桑迪亚;然,三期结果不好,卫星没放成。 以上失败的例子既有研发早期的判断,也有研发晚期的技术,甚至包括已经上市的产品,既有顶级跨国药企,也有风投。列在这里不是为了说他们笨,而是说明: A )对生物医药技术的判断做不到个个准确,只能要求一定的成功概率; B )超大公司达到上市阶段的技术尚且会失败,对研发早期阶段的技术的判断失准率一定远远高出; C )逻辑上,既然判断失准,对坏技术失准乐观与对好技术失准悲观都会发生,没有真金一定被发现的保证,好技术肽死早期不会太少。 好了,既然对于个别技术特别是早期的判断失准难以避免,甚至相当高,为避免自身生存的零和结局,早期投资机构必须玩概率,即以在少数技术上的成功拟补在多数技术上的损失。进一步,正是因为早期投资极其必要也极其风险,才需要国家在法规层面进行铺垫,形成公平、合理、合规的阶段性技术交易市场,为早 期研发投入提供激励,在技术研发链上分散风险。
42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才问题是技术转移的一个瓶颈
lgjszy 2014-11-3 14:42
2014年10月22日下午,应北京市科委和科技日报社的邀请,我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上作讲座,题目是“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与案例”。现将中国科技网的相关报道略作修改刊登出来,与各位共享。 林 耕:人才是全国乃至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一个瓶颈 来源:中国科技网 http://www.wokeji.com/special/2014swyylt/jctj_10280/201410/t20141022_844680.shtml 2014 年10月22日 16:16 10月22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分析一下全国乃至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形式,可以看到, 技术开发和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转让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林耕发言(摄影:记者桂楷东) 中国科技网10月22日报道(记者 桂楷东)10月22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要对资本、技术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林耕就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案例与分析进行了讲解。 “ 全国经过认定的技术合同的趋势。在2001年是783 亿元 ,一共是22万项目。到了2013年,全国的合同认定额是29万项,是 7469 亿元”。林耕介绍,从全国来讲,2006年,生物医药成交的项目是13,560项,成交金额是96 亿元 。而到2013年,成交的项目是21,094项,成交金额 396 亿元 。在整个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里头,生物医药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小的。但是生物医药相对来讲的 技术交易额的比例 是非常高。 林耕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1988年是22 亿元 ,到2013年达到了2851亿元,将近3000亿元。全国是7469亿,而北京占到2851亿,40%左右”。可以 说 北京生物医药行业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监测到是在全国各个地区最活跃技术转移生物医药的地区之一。 全国乃至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的形式。林耕认为,首先技术开发和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转让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其次,整个技术合同成交的单项金额有所下降,因为还要考虑到物价的因素。10年以前的100万元和现在的100万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第三,在生物医药技术合同里,专利、知识产权类的技术合同额是有所下降,尤其是发明专利技术合同额有所下降。第四,从生物医药技术的出口,趋势还是很猛的,潜力很大,但是有所下降。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全国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数44,900项;到2013年,增加到68,827项,技术合同数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而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36亿元猛增到557亿元。 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这种合作到底是什么形式。林耕介绍,2006年全国企业吸纳高校科研机构委托开发合同19,937项,到2013年27,250项。现在企业越多的并不是希望得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许可,或者技术转让,更多的很多企业有创新的意识,出钱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委托开发。 “ 今天有很多外地企业,自己出钱,企业出钱在实验室阶段就开始跟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林耕在讲解案例中提到,北京的生物医药技术主要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医疗器械类,包括诊断试剂类还是以医疗服务为主。很多重大的医疗器械类的合同出口,因为这个医疗器械尤其是一些设备,精度都比较高。 现在中国正在引入了注册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师。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经理师。认证通过以后,在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都是通行有效的,每年世界范围内将近有两万人参加这个考试,但是2002年推出以后,才有177个人获得了通过。第177个人就是中国的张晓宇,现在他在中国技术交易所负责国际技术转移业务。专职的包括兼职的技术转移人员,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否则没有办法进行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这方面我建议会议主办方,包括北京生物医药中心关注这个问题。我们当务之急需要培养、培训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人才。人才现在是全国乃至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方面的一个瓶颈。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生物医药技术转移
lgjszy 2014-7-10 11:26
2014 年6月4日 下午,我应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的邀请,在该中心做讲座,题目是《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与案例》。 讲座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刘慧主持,有近30人参加。 近几年生物医药领域技术转移趋势;国外技术转移的特点和模式比较;北京生物医药技术转移特点和模式;典型案例与分析等,我结合这些问题,同与会者进行互动式交流。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