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和谐相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消防之艺术
dfedhw 2015-4-4 14:20
和处理世间所有其它矛盾一样,消防就是为了解决火灾与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让火这一自然现象能与人更好地和谐相处。 在消防整个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这么一种更为理想的和谐:首先,消防硬件设施的布置不宜显得突兀,外形及色彩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应减少管网或单体式结构内具有常贮压力的部分,尽量缓和同一环境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或威胁,由此减轻不必要的刚性与对抗成分,进一步改善紧张关系;其次,遇火不至于让人过于惊慌和恐惧,处置手段简洁明了,局面不致混乱;再次,尽量减轻灭火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救援难度,避免无论是火灾引发还是灭火行为所带来的各类风险及次生灾害,少一些险象环生,少一些生死离别;最终,能够将每一次意外小火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总的来讲:无论是防火还是灭火,都应视作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偶然现象,淡然处之,冷静面对,它不该成为一种麻烦,让人左右为难,首尾难以兼顾,甚至在关键时刻还要为之去冒险;作为人这样的个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应承担过多的责任以及繁杂的任务;只要平时准备工作到位,就能把当事人从这样的担忧及困扰中解脱出来 , 一旦遭遇火灾,没准儿还能把灭火工作当成一次体育竞赛或者是打游戏那么简单。 与驾驶车辆相比较,用火用电同样具有风险, 然而现实中,没有人会因为担心车祸而不敢再开车,尽管 实际上对防火的风险控制能力远不如驾驶安全技术,然而却没有人因为惧怕火灾而不敢再用火用电、用油用气。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 车祸前的各类风险明显可视,能够通过空间和时间进行化解,撞击的瞬间还有各种技术防护措施,而对火灾前的量变过程完全无从知晓,因此 对火灾风险的预判远不如驾驶过程来得那么形象直观,得过且过罢了,“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便没有悬崖。”同样都是小概率事件, 防控能力却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火灾就这样隐藏在暗处,随时可以跳出来咬上一口,“知险不为险,不知险才为险。“以无视的态度建立起来的安全和谐的局面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无疑将是脆弱的。 “虚以实之,实以虚之”,面对火这样的游离态现象,当以“实”来应对,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易经》中言: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当逐步意识到调和这一矛盾的核心原理及规律,则各类形体将如雨后春笋一般浮出水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的层出不穷,消防科技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防火安全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
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热度 1 fengroad 2014-4-19 23:18
最近科学网有很多导师和学生的帖子,其实科学网历来有很多导师和学生的那些事儿!有导师抱怨学生整天打游戏的,有学生读了快一年找不到北的,有人感谢自己导师的,也有人对自己导师极度不满的,同样也有导师对学生不满的。 又到研究生毕业季!今年也有学生毕业,每到毕业的时候我就彷徨,因为国内学制太长,硕士三年,人生最青春、最美丽、最阳光的三年在我的指导下完成,这三年学生和我的接触可能远过和父母亲人的接触,而我究竟给了学生什么,这些对他的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不能讲,我给了你课题,是你没有做出来,难道天底下所有的课题都能做出来,如果那样,MH370早都找到了,不至于到现在还茫然一片!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曾经和现在把每个课题都做出来了么,不见得! 我不能讲,我给了你思路,是你自己没有执行,哪有那么容易,阿基米德早就说过: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可是地球撬动了么?没有,尽管idea重要,但experiment有时候远比idea难的多!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曾经和现在把每个idea都实现了么,不见得!在我的记录本上有厚厚一叠idea,可是大部分都没有执行,就在去年,我重新拿起我7年前的idea再执行。 我不能说,你为什么不投稿论文,那老师,我写的你给我修改了没有!是的,老师你很忙,可是学生也很忙,不光要做试验、购买药品,还要维护设备,在实验室打打杂,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 再试问我们自己,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是否也令导师满意?是否也按照预期完成了课题?是否也很快的执行了导师的思路?是否每天都想着做试验写论文?恐怕未必! 再试问我们现在,是否上课都尽心尽力,让学生很满意,恐怕未必! 世界很精彩。导师和学生都要为对方着想,作为导师要有耐心,把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指明方向;作为学生,要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勤于学习,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临阵逃脱! 难道这个世界流行短平快,导师和学生都希望快出论文 ??? !!!你懂得!
3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德国 学会与洪水“和谐相处”(第一现场)(图)
杨学祥 2013-9-8 14:29
德国 学会与洪水“和谐相处”(第一现场)(图) 2013-09-06 06:35: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有 0 人参与 分享到   游客与帕绍市政厅墙上的水位线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靠近奥地利边境的德国城市帕绍是座历史名城,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但因其位于多瑙河、因河及伊尔茨河三河交汇处而频遭水灾。两个多月前,一场500年未遇的洪灾侵袭帕绍,数万居民遭遇断水断电,13米的洪水位达历史新高。当问及抗洪防灾经验时,帕绍旅游局总经理皮亚·奥利希施拉格的回答出乎本报记者意料。她说,“我们的理念不是避免洪灾发生,而是如何同洪水和谐相处。”   “同洪水相处?”带着这个疑问,本报记者日前来到帕绍。帕绍的老城处在一个宽不过300米的舌形半岛上。沿着老城街道行走,本报记者发现地势从河堤往城中心迅速拔高,建筑物多坐落在斜坡上。低洼处的房屋大都有特别设计,有的窗户外加做了密封层,有的门框上浇筑了凹槽,以便洪水来时插入不锈钢板防洪,还有的房子底层只设车库。 生活 起居则在二层。帕绍市帕鲁斯博根饭店的抗洪措施更加彻底:一层仅有楼梯,二层有3间客房,三层才是前台和餐厅,同时这一层另开一门,以便从街道另一侧出入。饭店经理马丁·弗尔布尼亚克表示,他们在洪水退去后5天就重新开业了,“现在生意好得很,房间全部爆满。几乎看不到洪水的影响。”   奥利希施拉格说,人类在此居住之前,3条河流就已存在,正因为人类对河道的侵占才导致洪灾频发。帕绍人认为,不能让河流适应人类,只能是人类适应河流。“洪水来了,我们就家家拦起防洪墙;洪水退了,我们再重建。损失和重建费用都是可控的。”他指出,另一条治水途径就是扩大洪泛区。帕绍地域狭窄,只能在3条河流的上游、特别是因河上游寻找合适地点,这需要上游国家奥地利和瑞士的配合。目前德奥瑞三国已达成共识,即将就治理问题展开合作。   在接近旧城“舌尖”的区域,本报记者看到大批房屋尚待修缮。奥利希施拉格说,市政府此次很慷慨,只要是新购家具和翻修房屋,居民提供发票即可报销。一些居民没有得到补助款,主要是未填写申报表格,或者没能提供发票。   虽然这次洪水给帕绍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奥利希施拉格表示,巴伐利亚州政府的洪水预警机制帮了大忙。针对每天不同时段不同河流的水位,预警机制会提出相应处置办法,并用手机短信或警报等方式通知居民。但帕绍市政府认为,预警机制此次作用发挥有限,未能预测到高达13米的洪水位,因此该市只做了9米高水位的预防措施;州政府则称警报早就发出,只是未得到应有重视。奥利希施拉格强调,此次洪水给各级政府都敲了警钟,相信预警机制今后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本报柏林9月5日电)   作者:管克江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 http://news.163.com/13/0906/06/982OMJAM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洲的"混林农业"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21 00:17
蒋高明 本文于2012年1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国际版“环球走笔”栏目 最近,笔者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非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亲身体验了非洲的乡村自然生态和 农业生产 模式。    会议地点位于布基纳法索的西部城市博博迪乌拉索,距离首都瓦加杜古300公里。道路两侧是森林,村落掩映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鸟鸣声清脆响亮。农民饲养的牛、羊、鸡等在树林中忙着寻觅食物。据介绍,当地人将森林开垦成农田时,会保留很多大树,在林下种植农作物,形成连片的“林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混 林农业 ”。    这种生产模式延续几千年,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风景线。“林窗”保留了森林与 农田 的双重特点,森林给鸟类提供了庇护所,同时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森林的新鲜叶片成为牲畜的饲料,而枯枝落叶则作为天然肥料滋养农田;农田又反过来给森林提供部分养分。对于混林农田中水分消耗大的作物,当地人采用传统的人工汲水方法使用地下水,慢慢释放水流,保证作物根系彻底吸收,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既不覆盖农膜,又很少使用化肥、杀虫剂,如何保证产量?非洲人将人畜粪便、湿地淤泥、枯枝落叶制造成有机肥还田,人工去除杂草,发展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施用有机肥既能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又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混林农业将农田、 森林 、农舍、人、牲畜、家禽、野生动物,当成半自然生态系统来经营,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障了生态平衡,使野生动物至今拥有自己的家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混林农业是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混林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西部地区。其次是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较多地依赖 肥料 、杀虫剂以及重型机械,需要政府大量补贴。这种模式从事农业人口少,劳动生产率高;但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造成耕地退化、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下降,进入城市中的人群失业率高。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模式,介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中。这一模式使用肥料、杀虫剂等,政府有一定补贴,农民在城乡之间多次迁移。这一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有集约化趋势。    和其他两种模式相比,混林 农业模式 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养活非洲的人口离不开高科技。一些西方人嘲讽非洲的混林农业原始、落后,靠天吃饭,抗灾害能力较弱。殊不知,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当然,混林农业生产力低下也是事实。面对严峻的粮荒和饥饿问题,非洲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粮食产量,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当前,一方面是地球上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的提升与冲击。在工业化农业与可持续有机农业之间,人类必须选择好一个平衡点。 (来源: 人民日报 )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39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导师之于学生
ostrichfly 2011-5-25 19:57
导师是比学生早一点涉入科学的早一点的学生 学生未必将来不能成为导师 对于导师或许可以将其看做未来的自己 敬畏不可少但交流更不可缺 心里没底时试着给自己壮胆, 权当是在跟未来的自己对话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 导师无疑是繁忙的,学术内外 科研表里,无处不着力 但是无论多忙导师都是对学生心怀一份关爱和责任的 故而作为学生有问题大可不必纠结耗费时间 敞开心扉直接与导师交流便是 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老师或许更注重过程管理 漫漫人生能有一段学术师生缘 不可不谓一桩幸事,能遇到让自己折服 从心底崇敬的老师更是难得 既然能在幸运之中脱颖而出 只需且行且珍惜 珍惜与导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
liuximing 2009-7-13 11:05
老鼠和猫和谐相处的条件:对老鼠而言 1 、老鼠要想办法喂饱猫; 2 、老鼠要为猫做好各项服务; 3 、老鼠不揭猫的短, 4 、不要让猫在主人面前为难, 5 、懂得及时回避 ;对猫而言: 1 、要知道没有老鼠也就没有猫, 2 、要知道没有好老鼠猫很难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3 、猫对老鼠不能求全责备; 4 、对弱智老鼠要积极教。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与“气候变化和谐相处”
黄安年 2009-7-2 11:55
小议与气候变化和谐相处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2 日发布 记得改革开放前斗争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斗争哲学响当当。近些年来斗争一词早已刀枪入库 , 马放南山。现在时兴和谐,倡导和谐哲学,有学者和媒体不分场合和对象也处处高举 和谐 大旗。如果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全都和谐了 , 当然跟理想。不过这和谐不是靠吹出来的 , 是干出来的。和谐天天讲、月月讲、日日讲、处处讲 , 也不见得真和谐了。该讲和谐的地方和时候要大讲 , 有些不该讲的地方和时机就不要当作口头禅,说个不停。例如前天晚上凤凰卫视气象播音员,说要和气候变化和谐相处。我真不清楚怎么和气候变化和谐法 , 气象是瞬息万变的,请问我们怎么跟它和谐呢?这家电视台爱把海 啸挂在嘴边 , 我们又怎么跟海啸和谐呢?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