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陕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陕北黄土丘陵治沟造地的环境监测与科学发展模式”在西安通过专家验收
jxz1963 2019-7-30 19:50
“陕北黄土丘陵治沟造地的环境监测与科学发展模式” 在西安通过专家验收 2019年7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完成的2015年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一一陕北黄土丘陵治沟造地的环境监测与科学发展模式(项目编号:2015KTZBNY01-04),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内容有: 已筛选适宜治沟造地的适生作物品种马铃薯、红薯等2个,建野外试验站2座,项目带动辐射20多平方公里。本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Nature 1篇),马铃薯产值达1.8万元/公顷、红薯产值1.5万元/公顷。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山绿水
热度 5 lixuekuan 2017-8-13 10:34
在去靖边波浪谷的路上,看到一个水库。红山绿水甚是好看。 这山应该属于丹霞地貌吧。 靖边有长庆油田、延长集团的榆林炼油厂,应该比较富裕,所以靖边县里的景点都是免费的。 有空大家可以去靖边看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978 次阅读|16 个评论
漫步于原始森林
热度 8 lixuekuan 2017-8-12 12:00
徐令予 先生写了篇 肃静!让我们去倾听草木的欢声。 博文,徐先生在博文中说到:由于背景杂音的增加,想听到鸟鸣需要离鸟更近。我在下面评论到我在原始森林里听到了鸟鸣,但看不到鸟,林子过密了。 这次单位放假本来打算去宁夏拍晒枸杞,在家查的天气预报中宁连续一周晴天,可到了陕北风云突变,天气预报又说中宁阴天下雨,只能临时变卦在陕北周边玩玩拍拍。以后到底是信天气预报哪还是不信? 雨岔大峡谷是中途要去的景点,现在免费,政府马上要开发。从这次去的情况看如果开发肯定要破坏现在的风貌。雨岔大峡谷与美国羚羊谷相似,由于处在原始森林里面,雨量充沛,很多砂岩上长着绿色的苔藓,由于羚羊谷特别干旱,没有这些苔藓,所以雨岔大峡谷比美国羚羊谷色彩更丰富(以后我会发雨岔大峡谷的专题照片)。这些峡谷大部分只能一人经过,而且峡谷底部有深浅不等的水,如果开发必须安装栈道,修栈道就会破坏现在的砂岩。现在政府正在与老百姓对于整体村庄搬迁问题进行谈判,如果苏德辰老师等地质学家需要考察就尽快去吧。 尽管没有拍到鸟,但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鸟鸣,而且看到了一只母山鸡领着5只小山鸡。多次看到母山鸡带领小山鸡觅食,可一次没有看到漂亮的公山鸡。难道公山鸡不负责生儿育女? 住在老百姓的窑洞里,晚上冷的盖上了棉被。早晨4点就被打鸣的公鸡吵醒,这样遥远记忆的生活又重新出现了一次。 1,河谷地里种满了向日葵 2,政府为了吸引游客规定必须播种向日葵。 3,这个河谷里开满了向日葵 4、顺着其中一条没有水的山谷向里走 5、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6、从树叶上看至少有几十种树 7、树都很高大,没有路可以攀登。 8、据说只有放套子的猎人才能上去 9、山谷里有很多野花和昆虫 10、预发一张雨岔大峡谷的照片。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10889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陕北最新发现一个处女大峡谷
热度 1 Fangjinqin 2017-4-29 08:47
陕北最新发现一个处女大峡谷,仍未公开,比美国羚羊谷更惊艳奇绝! 原创 2017-04-23 长腿驴叔 骑驴旅行 点击题目下方 骑驴旅行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小众旅行 世界之大,简直无奇不有! 最近跟驴友聊天,聊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 一个 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地方: 一些经常旅行的驴友可能也知道这个地方,但即使告诉它的地理位置,你还是会在里面迷失方向,即使你有大把钱,你也不一定能去得成! 它就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并不繁华 名为佩奇 小镇的附近,鼎鼎大名的羚羊大峡谷。 羚羊峡谷被誉为北美乃至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 ,岩石与光影的组合汇成了一个梦幻世界!不管你是第一次慕名而来还是再次来寻梦, 它都会给你带来一份永远无法覆盖的惊艳! 然而,想去这个地方,你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能,足够多的银子。 但最重要的是,你还得提前预约,还不一定能预约得到,而且票价还不便宜。 即便预约到了,也不一定约到最佳时间,也不一定能拍摄出最美的光影 ——羚羊谷最佳拍摄时间为11:30-12:30,只有这个时段才看得见一束阳光从峡谷顶上裂缝处射入的奇景,其他时间都是漆黑一片。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人分沓而至,只为一睹它的奇与妙,尤其是专业的摄影师,只为那遇见那一束光照进峡谷,拍出最美的照片,一去再去。 中国羚羊谷 而今天驴叔想告诉大家一个连机票钱都可以省掉的好地方! @块石沉浮 在同一纬度上, 我国陕北有一个和亚利桑那州齐名的 羚羊谷 ! 这个羚羊谷 隐藏在黄土覆盖的地方,少为人知,虽规模没那么大,但壮观的景象一点都不亚于 美国羚羊谷 !! 它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被洪水大力冲刷过的奇幻世界。著名的红砂岩经过水和时间的雕琢,形成了各种蜿蜒窈窕的线条,阳光一照,顿时美得令人不忍直视,摄影师们更是惊喜万分! 而这里真的不是美国羚羊谷! 这个羚羊谷位于我国延安甘泉县,比较年轻,还不是知名景点,更不会像美国羚羊谷一样需要预约,更重要的是连机票钱都不用了!因为没开发,所以也是暂时处于免费的状态! 不如趁人不多,亲手去触摸一下这条“时光之路”吧! “中国羚羊谷”: 光影交织的梦幻世界 羚羊谷位于延安市甘泉县城下寺湾镇的雨岔村中,隐藏在山沟沟里。所以,在陕北这个黄土覆盖的地方能有这样的景观,还真是个奇迹。 @香豌豆 @香豌豆 其实,它的真名叫“雨岔大峡谷”,但由于知道的人太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峡谷有名字。 @香豌豆 峡谷的位置较偏僻,从下寺湾到峡谷要换乘当地的越野车走十几公里的土路,行程需1小时。 尽管路程有些长,但相比坐十五六个小时的飞机去美国,已经节省了很多时间了。而且,去到之后,你绝对会被它的美所震惊! 这是一种艳丽、磅礴的美 走进峡谷中,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每个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一样的! 色彩迷离的岩石,像流动的画卷,波浪起伏的线条,亦动亦静,令人惊叹。 @美风景 阳光透过狭窄的裂隙,在峡谷的凹凸岩壁上不断折射而呈现出迷人的“天使之光”色彩,从明亮的橙色到绚丽的红色,既奇幻斑斓又华贵而优雅,仿佛是上帝抚摸后留下光和影…… @美风景 在 “天使之光”的作用下,坚硬粗糙的岩石竟然能够演绎出如此有质感的万般柔情,天造地设,惟妙惟肖,让人领略到自然界是如此的神奇…… 随着阳光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红色砂岩所呈现出温暖色调的多样变化,令人叫绝…… 这还是一种魔幻、刺激的美 不要以为雨岔大峡谷只有艳丽和磅礴,走到深处领略更多的是它的魔幻和刺激。 谷壁陡峭,如刀削斧劈,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侧身经过,甚至稍胖一点的人都会被卡住,实在刺激得紧。 地面霞光当空,洞壑波光粼粼,清幽的景色让人神秘莫测,有种飘飘欲仙的美感 …… 仰望上方,仿佛一朵鲜花在头顶飘逸。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宛如一处魔幻的地下天堂。 南河峡谷入口的一线天,狭窄的小路镶嵌在山间中,两块巨大的石壁高耸入云,看得人心惊动魄。 攀峰脊,下深沟,走山梁,行砂岩,你只想尽可能多地赏读这轴斑斓瑰丽的大自然奇妙画卷...... 旅游小贴士 【地址】 地址:延安市甘泉县城西北方向56公里的下寺湾镇雨岔村 【交通】 从延安出发: 火车;共4次列车,1趟直达甘泉北站,3趟途经列车,11元。 汽车;延安汽车南站间隔40分发一趟,7元。 【攻略】 目前发现的峡谷共有三处:分别位于雨岔的桦树沟、花豹岔、南河牡丹沟。驴友们可前往雨岔村唯一的农家乐吃碗面,15元管饱,再坐车前往峡谷转,以免体力不支。 不止“羚羊谷”, 还有个靖西波浪谷 除了雨岔村大峡谷,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也有一个“波浪谷”,足以媲美美国的“波浪谷”。该区域四面环山,绿水萦绕,形成独特的盆地地势, 方圆百公里(主景区20余平方公里)属奇异的红砂岩地貌。该丹霞地貌景区规模宏大、极为罕见。 只有真正走入靖边波浪谷的腹地,才可以看到这美轮美奂的独特地貌景观。 砂岩上的纹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就可以将这满眼的赤色描绘成你心中最美、最神奇的图画。 旅游小贴士 【交通】 火车:从靖边火车站到县城约六公里。 汽车: 西安:西安到靖边坐汽车约5个小时车程,每50分钟一班。 榆林:榆林发往靖边县的班车从早上7:00到下午18:00,每半小时一班。 ◆ ◆ ◆ ◆ ◆ 夏天要来了,想出发的心也躁动起来了, 不如就趁着这个假期去陕北转一转, 体验一番原始的黄土味儿, 再也不去人挤人啦!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个人分类: 图片欣赏|12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陕北绿海有感
热度 2 jiasf 2016-6-16 23:33
陕北绿海有感 (仿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春归风景异,衡阳雁到生留意。四面涛声连风起。千嶂里,长烟落日新城立。清酒一杯绪万里,黄土隐身谁曾计?沟壑已然绿满地。人不寐,黄河不复泥沙累。 2016年5月28日
个人分类: 学诗|30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中央日报》对1936年共军陕北失利的一则报道
龚胜生 2015-4-22 19:17
陕北清乡善后会积极办理救济事宜,灾黎多染时疫,进行医药治疗 陕北自徐海东、毛泽东大股匪西窜后,瓦窑堡、清涧等处,相继为国军收复,零星股匪已成强弩之末,化整为零,潜伏各山地中,不时尚出扰乱,然因国军势力雄厚,终未得逞。前月间,匪因国军向匪区推进甚力,曾集合清涧、瓦窑堡间所有匪众向国军高师驻绥德、瓦窑堡沿线部队扰乱,以图减轻国军进攻力量。经高师李团骑兵史营等前后于南沟岔之李家塔等处将匪主力击溃后,匪向黄河沿岸与三边、横山等散去。现匪为避免目标计,已化整为零,散伏于各乡村间,并多化装为农民、工人,仅余王兆祥骑匪二百余,常出没于神木、府谷之间。至贺景祥、贺延年二股匪,连次受创后,已窜如盘龙、安塞山间潜伏,近日绥德崔旅到清后,闻即向盘龙、延山推进。汤军长、高师长因匪区收复,孑遗灾黎,均亟待着手安抚。且日来各收复区内,民间赈约、地契、牲畜等因遭匪乱辗转亡失,发生占夺纠纷,尤以无家可归之灾民,多露宿山岗、沟谷中,寒温不均,死亡甚多,已酿成流行疫病。日前汤、高两氏与绥德军政人员,对于办理救济难民与收复区内各项应办事宜,讨论甚详,已交由清乡善后会进行办理。 1936-09-29 : 06 版
个人分类: 价值史料|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陕北行 2007-05-29 09:26
taodeng 2014-2-5 23:17
壶口瀑布 九曲大河流,茫然断木舟。 绵延双岸阔,咆哮一壶收。 秦晋飞虹接,鱼虾跌水愁。 龙槽深不测,造化费千秋。 杨家岭 寻常村落土沟梁,烽火年华龙虎藏。 帷幄运筹驱恶寇,纵横捭阖退顽帮。 礼堂有义布陈迹,窑洞无言卧夕阳。 领袖挥师从此去,独留肖像饰泥墙。 延水桥上望宝塔山 当年众志汇成城,义士奔来共抗争。 晚照依然耀塔影,河边不再战歌声。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西安的贫困和水土流失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3-10-9 12:36
2012 年五月,长安白石峪、子午峪,距离西安市中心不过20公里。 虽然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实施后,植被茂盛,但山区水土流失仍不能忽视,深山人家仍在陡坡耕种,修路和采石、建房(寺庙)的剥离物就近堆弃在河道里,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风险。 山里有大面积的核桃、板栗、柿树、杏树,这都是宝贵的资源,利用得好就是很好的经济资源,但关键是路,现在只能烂在山里。 秦巴山贫困的根源在路,而陕北和渭北旱塬在水 参考文献 暮春:秦岭穿越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43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老城人的生活
热度 25 lixuekuan 2012-11-7 09:33
老城人的生活
榆林是陕北重镇,是游牧民族进犯皇城长安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榆林也是游牧民族与汉族进行商业交换的重要商城,过去也是商贾云集之地。 随着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谐,榆林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忽略。榆林又以风沙与贫困闻名。 近年来,榆林发现了煤、气、油,同时拥有大煤田与大油田的地方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地方。 榆林竟然还有大盐田,这为大化工准备了几乎所有的原料。 所以榆林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所有的大化工都是以水做支撑的,尽管榆林的两条河水质不错,但对于发展大化工这点只能是杯水车薪。 怎么解决水的问题也许是制约榆林化工发展的瓶颈问题。 榆林富了,榆林人有钱了。小小的城市上下班时间堵车不亚于所有大城市。 据当地人讲,榆林市内大约30万人,有40万辆汽车,能不堵吗?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豪车,尤其是高档越野车。 这里也可以看到很多穷人,也许是各地到这里讨生活的。 漫步榆林的明清街,拍了几张照片,感觉榆林的生活是慢节奏的,这里的人是幸福的。 1,明清街 2,上兴趣班去 3,青石地板 4,放学了,接孩子了 5,有点困 6,吃雪糕 7,陕北的羊肉味道不错 8,知道这是什么食品吗? 9,玉米面做的,味道好极了 10,这名字好记 11,凉粉、莜面 12,看什么? 13,煮玉米 14,贫困职工?不会的 15,悠闲的生活 16,卖狼皮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005 次阅读|66 个评论
有文化的红石峡
热度 17 lixuekuan 2012-10-31 09:31
有文化的红石峡
去榆林多次,不知道这里有个红石峡。 实际上红石峡离城市很近,坐公共汽车1元钱就可以到达。 迎着刺骨的秋风,冒着绵绵秋雨到这个有很多传说的景点。 看到那么多漂亮的匾碑石刻,欣赏了篆、隶、楷、行、草文字。对这个一夜暴富的城市有了另外的看法。 没有想到在陕北这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有那么一股清澈见底的河水。但愿不要应该发展煤化工而污染。 下面是百度对红石峡的介绍: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 榆林市 城北3公里处, 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东岸雄山寺建于宋朝,明成化年间复修,其中有“天门”、“地门”各一,皆为隧道。从“天门”可登顶,中间一阁,名“翠然阁”。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地设宴讽咏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此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在它的东西石壁,摩崖石刻相连,窟洞、殿壁、碑石镶嵌的题词、题字、碑、碣大小多达一百六十多处,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各放异彩,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亦是花丛一艳,堪称壮观,似一天然碑林。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功力不凡。   红石峡每当夕阳西照,红石映日,格外美丽。“红山夕照”被誉为 榆林 八景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5124 次阅读|36 个评论
黄土高原秋色
热度 26 lixuekuan 2012-10-27 11:58
黄土高原秋色
秋天的黄土高原是很美的,为什么?树少。 树少树形才好看。大片的森林尽管震撼,但很难拍出美感。 前几年一个大学副校长同行邀请我加盟,指着隔壁的985学校说:千万不要去**大学,那里森林一片,树太多,过于拥挤。看看我们学校,就我一棵树,你来了也就加一棵树,进校门就看到了,这样多好呀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471 次阅读|80 个评论
【延安游记】延安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城市
热度 11 cutefay 2011-10-10 23:55
以前去过西安三次,但从未去过陕北,所以我以前对陕北和延安的了解都是来自电视,只是知道陕北这边比较贫困,其他的一无所知。来了这边,才发现很多事情跟自己以前想象中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延安的印象的话,那就是:延安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城市。 我们在去延安的汽车上的时候,行驶的路两旁是黄土高原,如今的黄土高原不像我以前想象中那样贫瘠,没有什么树木,植被情况还算可以。据说,这是以前朱镕基总理让陕北退耕还林的结果。 在车上的时候,导游跟我们说,喝过的矿泉水瓶子不要扔,因为如果我们在停车之后遇到一些陕北的孩子们,当你给他们一个矿泉水瓶子的时候,他们都会用很感激的眼神看着你。一个矿泉水瓶子也就1毛钱,孩子们见到1毛钱都会如此高兴,可以想象这边普通家庭的生活情况如何了。 可是后来,导游跟我们说,延安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的城市,煤和天然气等资源很丰富。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一批靠垄断这些资源而发财的“老板”们,他们和山西的煤老板一样相当有钱。导游还说,延安的消费非常昂贵,在路边一个很小的面馆吃一碗很少的面条,都要二十几元钱。为何会如此?这是因为这里的土地非常贫瘠,除了土豆是本地产的之外,本地吃的其他食物,包括米面、蔬菜、水果和肉类,都是要从其他地方运过来的,所以生活成本很高。所以这边的老百姓们穷的是非常穷,因为他们手里没有任何资源,包括没有肥沃的土地,所以我觉得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太可怜了!这就让我想起来我们中午和晚上吃的觉得不怎么好吃又没有多少油水的饭菜,其实也是很贵的,并且,因为大多数人觉得不好吃,虽然大家似乎都挺饿的,但还是没吃多少,最后还剩了一些,真是糟蹋食物啊,让陕北老百姓看了多心疼啊!在我们看来很艰苦的饮食,陕北老百姓们可能还很久也吃不上一顿这样的饭菜。 我在思考:在革命圣地延安,为什么政府就不能让那些掌握资源的富人们多纳点税,用这些纳税钱去作为福利,让普通老百姓们过得更好一些呢?在我的想象中,延安更应该体现共产主义精神的,而如今,却是差距如此之大。
个人分类: 游记|31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这个暑假不特别
热度 1 龚胜生 2011-9-2 22:24
暑假时间挺长的。从7月2日,到8月31日,两个月时间,够让人羡慕的,都说当老师好,说是有两个长假。表面看来是这样,其实看你在高校是做什么工作的,对真正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假期可能更忙。几个月没有在博客上写一个字了,我得晒晒我的暑假,看是怎么度过的。 7月3日 地理资环两个专业183位学生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落实各项实习准备工作。 7月4日 中午为实习指导老师饯行,一点半钟送别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4辆来自宜昌的大巴。虽然野外实习的老师和学生都买了保险,但从此心就悬到了嗓子口。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实习期间千万不要出差错! 7月5日 暑期研究生加班,布置任务。 7月6-10日 参加学校统战部组织的赴延安红色旅游活动。去了桥山黄陵、壶口瀑布和延安,从延安回西安后没随队伍去华山,而是去了灞水边的世界园艺博览园。没有太多的感受,但有几点难以忘记的记忆。 一是延安的酒店太能要钱了,不仅不允许自带酒水,就是开个西瓜都要“加工费”30元,与潜意识下的陕北人民很纯朴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倒是给人一种这是一个因为红色旅游暴发起来的地方的感觉. 二是在毛主席与其儿子谈话的石凳上坐了坐,想着毛岸英如果没有上朝鲜战场,如果没有被美国的炮弹炸死,新中国的历史是不是会与现在有些不同?又想现在的国家领导人的儿子、姑娘都在做什么?旁边有个广场,有几个农民在唱陕北红歌,唱罢要钱,其他人躲开了,我心甘情愿的给了十元钱,因为只有这让我感受到,我这是在陕北、在延安。 三是路过南泥湾,确实有点“塞北江南”的味道,植被非常的好。从延安回西安的途中,看到大部分地方黄土梁、黄土卯上的植被都比我想象的,以及我原来在西安读书时坐火车所看到的要好得多,看来只要假以时日,在陕北恢复良好的植被还是有可能的。 四是在西安城,我感觉离这座城市疏远了。疏远的感觉,其一是因为先师史念海教授仙逝十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愁自然涌上心头,其二也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了很多的变化。九二年博士毕业离开西安后,我这是第三次回西安了,一次是九五年去参加青年地理工作者会议,那时导师还健在,我去看望了他;第二次大约是零五年,陕西师范大学校庆我去讲了一次学。这次离的时间比较长,城市变化很大了。 五是在世界园艺博览园参观,感觉陕西人或者西安人做事,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兵马俑般的沉重。零五年到母校讲学,宏岐兄(现在暨南大学)带我去看了大唐芙蓉园,很是震惊。这次看园艺博览园,又有那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更主要来自我对湖北的对比。去年去上海世博园,我就看了中国馆和湖北馆,湖北馆曾经被我的同事吹嘘得如何如何了得,我看了大失所望。这次我看园艺园,特意去看了湖北园,那简直不能用大失所望来形容,而是要大骂其娘,觉得工作在湖北真是羞愧死了,那是什么东西呀?!评个倒数第一还抬高了。原来有人说武汉是“全国最大的县城”,我还有点不服气,看了这个主题为三峡大坝的湖北园,真是不服不行。这个园是由湖北林业厅负责做的,八月份我到随州去参加森林城市评审,内中有林业厅的同志,我询问过他为何做成那样?他说省里要林业厅负责做,但又不给钱,林业厅挤了八十万元才做成这个样子的。我不知道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是怎样想的,这是宣传湖北多好的窗口,多好的机会,竟然花八十万元打个水漂,留个败笔,与其这样,不如不做啊! 7月11-12日 检查学生加班的进度,听取学生的汇报,解答制图、写作、查资料中的问题。核对《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中的宋元明清的疫灾史料。 7月13-15日 13日坐动车去复旦大学,1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做报告,15日返回武汉。 7月18-20日去宜昌看望野外实习的老师和学生,19日与学生们同登宜昌的“珠穆朗玛”——大老岭。山高路陡,有些地方即使是从成都上九寨沟,也不过如此。下午返回时还遇到雷电大雨。心想:不出事故则已,一出就是特大事故。这个地方只能让研究生来,本科生明年就不要再来了。20日把全体190个实习师生安全带回学校,石头落地了。 7月22日 住进中南医院。本来两年前就应该去医院调理血糖,但一直没有时间去,由于血糖一直没有控制好,血压也上来了,竟然高达180多,不住院不行了。本来要去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地理学年会的,而且还和几位同仁约好了的。但因为要开政协常委会,没有去,在家里做点事。每天去实验室督促下学生的工作,晚上做点研究工作。 7月25-29日 在东湖宾馆参加省政协常委会会议。晚上住在宾馆,白天抽空去医院输液。 7月30-8月5日 参加学院的暑期考察活动,去了厦门,看了金门,到了永定,游了武夷山。武夷山我这是第三次去了,本来在住院,不能去的,但这是学院第一次允许带家属,所以带上药去了。回来见到有退休老师在群里质疑是去“旅游”,而不是去“考察”,写了一首小诗劝喻:“考察与旅游,如何要分明?人各安其位,俏也莫争春”。 8月6-26日继续住中南医学院内分泌科。其间8日-9日,代表省政协到随州市参加森林城市的评审。住院总计36天,花费将近2万。血压正常了,血糖指标也比前几次住院效果要好一些,不过服用的药物和使用的胰岛素剂量也多了。我估计出院以后又很难控制了。 8月27日 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会。请毕业博士生刘国旭来校谈国家教育部课题结题事宜。 8月30-31日 韩国博士生金贤善来报到,派学生接待,31日中午请她和同学吃饭。开学报到。 9月1日 上午学院办公会,下午学校中层干部会。 9月2日 上午迎接校领导带职能部门来调研,下午全院开学大会布置新学期工作,然后召开教学竞赛组织工作会。明日将迎接新生报到。 这就是我历时两个月的暑假。假非假,忙无果。哦,对了,假期有个好消息,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了,值得记一笔。
个人分类: 流年往事|3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热度 4 harveyho 2011-3-6 12:31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没实地见过南泥湾,却见过奥克兰的Martins Bay,到处是葡萄园,遍地是牛羊,是一点不假。陕北的南泥湾应该更不容易,因为水,土,天都不有利。而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临海望湾,加之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搞不好对不起这块土地!
个人分类: 生活|4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陕北风情
jxz1963 2009-7-3 00:20
瞧这小伙子,是阿宝?还是? 瞧,今后谁还想吃驴肉?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