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古植物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livingfossil 2014-3-15 04:56
(Photo credit: Qigao Sun's image collections) 推动 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与美国相比,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基础极其薄弱、极其脆弱,整体水平与综合实力都很低。中国古植物学所面临的更为严重的学术危机在于:学术思想一直缺乏自觉性,学术体制一直缺乏自信心,学术命运一直呈现不确定性。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古植物学家尚不能主宰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和命运,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从而逐步走向学术思想的自信、学术道路的自信和学术体制的自信。 1. 什么是古植物学?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What is palaeobotany? What can palaeobotany be used to do?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88048.html 2. 中国古植物学的现状 简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Briefintroduc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Chinesepalaeobotany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91308.html 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的历史透视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personnel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另题( Another title ) 如果中国的自然 历史博物馆对 古植物学不 给力 …… If the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na are not forceful to palaeobotany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6355.html 2014-4-19 04:50 残酷的现实与严峻的挑战:看看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 Chinese palaeobotany lags behind far from American counterpar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52455.html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1): 科学家的信念高于天 -- 中国的垃圾古植物学之典范 ( 中文版 )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1) A Role Model of China ’ s Rubbish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 log-225931-668540.html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2): 一位中国学术界底层同事的心里话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2) My Chinese colleague at the bottom of academic ladder spoke his min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79701.html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将走向何方? Where is the dwindling Chinese palaeobotany going?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53788.html 谁敢梦想成为古植物学家 ? Who dare to dream of becoming a palaeobotanist in the future?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54912.html 3. “ 古植物学之问 ” 与学术使命 “古植物学之问” (Palaeobotanical ques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63493.html 我们的学术使命 -- 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而努力 The preface to the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Struggle for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0737.html 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Chinese palaeobotany should be of indomitable spirit, approaching to world-class goals and confronting China’s grand land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2285.html 4. 关于学术思想、学术道路和学术制度 关于古植物学研究的生物学思想认识 The principles of the biological approaches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8269.html 古植物学因思想而崛起 The progressive academic thought as internal power for the rapid rise of palaeobotanical cau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99890.html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 年发展纲要( 2010-2059 )(意见书) Synopsis of the Coming 5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2010—205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287623.html ( 修改稿 ) 全面建设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igh-efficient national system for the Chinese palaeobotanical institu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01722.html 未来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之构建 A blueprint of the national system of future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01416.html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Palaeobotany, 6 th Edi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 g-225931-769047.html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The Natur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 25931-773725.html 关于古植物学基金会(待续) The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 ( to be continued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4558.html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China is embracing 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54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6927.html (PDF 中文版 ) 孙启高 2014年3月14日整理 -------------------------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8) 推动 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A vast scheme for speeding up the rapid and striking emergenc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world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6063.html 2014-3-15 04:56 -------------------------------- 工作目录: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151 to 219) by SUNQG .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0 to 150) by SUNQG 20.pdf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Palaeobotany in China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热度 2 livingfossil 2014-1-26 02:17
Palaeobotany in China 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农业科技属于离百姓生活最近的科学研究,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的农业科技要顶天立地,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向。与农业科技相比,古植物学似乎是离百姓生活最远的科学研究,与民生问题不甚紧密。然而,古植物学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我在《古植物学有什么用?》一文阐述了古植物学的作用。古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演化及其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植物进化的科研教学和知识普及,在煤田、油气等战略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戈壁荒漠但矿产资源丰富(背景为有名的火焰山) 像农业科技一样, 中国古植物学也要顶天立地,一方面,中国古植物学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攀登学术巅峰;另一方面要面向中国大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密切结合,服务于社会公众,真正接地气。中国古植物学家首先要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然后把论文发表在国际主流的专业刊物上;不仅要把文章写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而且要把文章写在普通百姓的心坎上。科学信念和专业精神指引着我们不辱使命。 宽广辽阔的内蒙古草原 一般人认为古植物学是冷门行当,误以为古植物学领域很狭窄。其实,古植物学的舞台非常广阔。我们拥有两个植物王国,一个是现存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现代植物王国,另一个是埋藏在地球岩石圈中的化石植物王国。这两个植物王国并非彼此孤立毫无联系,而是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不可分的。“活化石”植物(如:水杉)就是连结两个植物王国的最好例证。 中国江苏南部金黄色的稻田 学术有专攻。现代植物分类学家们不断向现代植物王国进军,主要研究生活在地球上的千姿百态的现代植物 (recent plants) ,而古植物学家们不断向化石植物王国挺进,主要研究埋藏在岩石中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植物 (fossil plants) (包括孢子与花粉)。 北京香山的蓝天白云 植物分类学和古植物学的最根本与最重要的科学意义是相同的,即: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它们最基本的共同任务是认识和理解植物多样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而为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古植物学是古植物分类学,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科学问题是:“植物化石是什么? (What) ”不过,化石植物涉及的科学问题还很多,如地层层序的对比和地质年代的厘定以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等。 (摘自《中国古植物学应该顶天立地!》序言) 孙启高 2014年1月25日整理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6) 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Chinese palaeobotany should be of indomitable spirit, approaching onto world-class goals and confronting with China’s grand land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2285.html 2014-1-26 02: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阅读 ---- 1 顶天立地的中国植物生态学家 -- 刘照 光 先生 (1934--20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8541.html 2014-1-13 05:03 2 李家洋:中国农业科学院要努力做到 “ 顶天立地 ” …努力做到 “ 顶天立地 ” ( 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要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http://www.moa.gov.cn/leaders/lijiayang/jianghua/201202/t20120208_2477063.html 梁宝 忠 报道 来源: 农业部网 站 日期: 2012-02-08 11:46 3 高福 :科研贵在顶天立地 原题:新晋院士高福在微生物世界做大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908.shtm 高福 : “科研贵在‘顶天立地’。” 高福说,“要做与国家需求匹配,与世界接轨的‘顶天’的科研,谁也别拿几篇论文来交差,做国际一流,就不能去重复别人的研究。技术求同,科学求异。” 倪思洁 郑千里 报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4 10:52:58 4 为中国古植物学撑起一片蓝天! 200 期《古植物学的故事》中英文目录 (0—199 期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08772.html 2013-7-17 07:27 5 山东山旺 -- 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 研究 的圣地 ----- 兼论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777.html 2014-1-24 08:08 End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6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botay Series
livingfossil 2013-7-17 07:27
《古植物学的故事》中英文目录 (0—412 期 ) The Bilingual Catalogue of the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Issues 0 to 412) 更新日期: 2015 年12 月2 日 Updated on 2 Dec. 2015 中国湖北利川的“活化石”水杉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400 to 412) by SUNQG .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0 to 400) by SUNQG-r.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300 to 400) by SUNQG .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201 to 300) by SUNQG .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101 to 200) by SUNQG-.pdf Bilingual Catalogue of Story of Palaeotoany Series (Issues 0 to 100) by SUNQG-r.pdf ----------------------------- 孙启高 Qigao Sun (To be continued)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12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12) Umbrella of American P aleobotany-16 4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Paleobotany) 28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 and Paleobotany 我所知道的 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40071.html 2015-12-1 04:51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11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11) 博士改行(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9521.html 2015-11-28 23:20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10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10 Umbrella of American P aleobotany-16 3: Brian Axsmith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8940.html 2015-11-2705:09 植物园与古植物学 -5 :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09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09 为什么北京植物园与古植物学同园异梦? The abnormal co-existence ofBeijing Botanic Gardens and pal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4758.html 2015-11-13 06:00 植物园与古植物学 -4 :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08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08 深圳仙湖植 物园:把古植物学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2954.html 2015-11-3 04: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07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07 On the palaeobotanical implicationsand potentials for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at Kew, UK 植物园与古植物学 - 3 :看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 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的古植物学底蕴和潜力 我所知道的邱园 (The Kew Gardens in UK)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31554.html 2015-10-28 07:56 2015-10-28 07: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06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06) Dukinfield Henry Scott (FRS,1854--1943), British Botanist and palaeobotanist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植物学家和古植物学家 -- Dukinfield Henry Scott (FRS,1854--194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29937.html 2015-10-22 04:27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00 期 Story of Paleobotany Series (No. 400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eobotany-15 7 - WesleyConrad Wehr (1929 -- 2004) 有古植物学工作 职位但无工资的美国艺术家 Wesley Conrad Wehr (1929 -- 20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20036.html 2015-9-11 04:36 古植物学的故事 370 期 Storyof Paleobotany Series (No.370)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eobotany-129- Open the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eobotany -- 撑开美国古植物学之伞 SPS-370-Open the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eobotany --by Qigao Sun-Aug-6-2015.pd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901814.html 2015-7-1 00:02 古植物学的故事 360 期 Story of Pal eobotany Series (No. 360 ) Umbre lla of American paleobotany-117 - 善待古植物学孤儿 (1): 从美国人最早科学研究中国植物化石谈起 Orphaned collections of fossil plants (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94257.html 2015-5-31 00: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33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334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9 2 路过 美国 -- 纽约 植物园的古植物学往事 (提纲) An outline of the palaeobotanical past ofthe 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84440.html 2015-4-23 01:32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85: George Langford Sr. (1876--1964) 古植物学的故事 32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320 ) 美国独臂业余古生物学家 George Langford Sr. (1876--1964) 的专业精神与成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73553.html 2015-3-10 23:48 古植物学的故事 30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302 ) Chinese palaeobotany vs 中国古植物学像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65648.html 2015-2-4 23:53 古植物学的故事 30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301 ) 苏联拔尖 古植物学家 Sergei V. Meyen (1935—1987 ) Sergei V. Meyen (1935—1987 ) was one of top palaeobotanists inU.S.S.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65622.html 2015-2-4 22: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30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 300 ) 古植物学是白色的(提纲及部分内容) Palaeobotany is rooted in occident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65342.html 2015-2-4 01:2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 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4 5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1 3 : Lester Frank Ward ( 1841--1913 ):美国社会学之父 美国古植物学启蒙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6331.html 2014-11-26 02:4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 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4 4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1 2 :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历任和现任馆长 Directors of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Museum of Na tural History (NMNH)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6043.html 2014-11-25 03:24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 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4 3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1 1 : 美国联邦 地质 调查局 掌门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5497.html Directors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since its formation in 1879 http://www.usgs.gov/aboutusgs/who_we_are/directors.asp 2014-11-23 01: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 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4 2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10 : 美国 史密森研究院历任、现任及下一任院长 美国 史密森研究院 掌门人 The secretaries of the Smithsonian I 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5488.html 2014-11-23 00:3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No.241)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9 : 普林斯顿大学 ErlingDorf(1905--1984)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well-known American palaeobotanist Erling Dorf(1905--198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5270.html 2014-11-22 03:0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40 期 St 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40) Seward umbrella of world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5010.html 2014-11-2100: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 9 ) 北京大学的古植物学使命(提纲) Palaeobotanical mission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 outline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4455.html 2014-11-1823:1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 8 ) 在美国专攻古植物学的华裔学生及学位论文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8:Chinese and America-born-Chinese students majored in palaebotany in US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4200.html 2014-11-18 05:4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No.237) 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官员名单 Presidents and other officers of IOP---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3285.html 2014-11-14 05:2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No.236)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7: the palaeobotan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YC was gone for over one century.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植物学:百年凋零,难以重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3018.html 2014-11-1301: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 5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6: A historical sketch of palaeobotany of Yale University with a list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thesis 耶鲁大学古植物学:门庭冷落的学院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2175.html 2014-11-9 06:16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4)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5: A historical sketch of palaeobotany of Harvard University with a list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ir thesis 哈佛大学古植物学:悠久淡定 仍在路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1687.html 2014-11-7 02:48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3) Umbrellaof American palaeobotany-4: Cornellian legend of Devonian palaeobotany 美国康奈尔大学:辉煌的泥盆纪植物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41184.html 2014-11-5 05:5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2) 美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 Henry N Andrews ( 1910--2002 )的学术传承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3: The botanical and palaeobotanical lineages of great American palaeobotanist Henry N Andrews ( 1910--2002 ) with some European connections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39693.html 2014-10-30 01:51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1 期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1) 《英国 专辑》 ( 补充之二 ) (The 2 nd Addendum to the Special Issue for British Palaeobotany) 英国古植物学家 Hugh Hamshaw Thomas (1885--1962) 与开通果( Caytonia )之 “ 重大 发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37299.html 2014-10-21 05:08 古植物学的故事 230 期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30)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2: Dr. KirkJohnson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任馆长、古植物学家 Kirk Johnson 博士 Dr. Kirk Johnson--The Sant Director of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35715.html 2014-10-1504:20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 9 期 Stor y of Pal aeobotany Series (No.22 9 ) Woker-Peasant-Soldier student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hinese palaeobotany (1) “ 工农兵学员 ” 与中国古植物学 — 向 古植物学同行刘陆军先生 致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8307.html 2014-9-16 23:32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8 期 Stor y of Pal aeobotany Series (No.228 ) Umbrella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An unfinished list of American palaeobotanist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6366.html 2014-9-10 05:4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7 期 Stor y of Pal aeobotany Series (No.227) To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Have intrepid spirit of carrying a coffin and go ahead! 致中国古植物学家和青年学生:扛着棺材、大胆前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6357.html 2014-9-1002:00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6 期 Stor 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6)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5 ) :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5 ) 有趣但 倍受冷落 : 《在總路线燈塔光輝照耀下古植物學的任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22569.html 2014-8-27 00:47 古植物学 的故事 225 期 Stor 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5) 达尔文与古植物学中的“讨厌之谜” —并非出自《物种起源》 Charles Darwin did not mention “abominable mystery”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in 185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17660.html 2014-8-701:11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4)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4) :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4 ) Lovely but Lost Mini-Museum of Fossil Plants in Beijing, P.R. China 北京 一个 永远 消失 的 植物 演化 展览 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10176.html 2014-7-8 23:58  ----------------------------- How to buil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NMNHC) 1. 北京自然博物馆主楼与标牌 The Main building and sign of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37907.html 2013-11-1 00:09 2. 与古植物学无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NMC) un related to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 cn/blog-225931-752067.html 2013-12-23 05:34 3. 中国生物和地球科学标本收藏概览 An overview of the life and earth science collections in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2597.html 2013-12-25 00:11 4 .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使命 The mission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4359.html 2013-12-31 05:13 2013-12-31 05:13 5 . 建设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涉及诸多部门的法律或法规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and some laws or regulations adopt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Chinese governmen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7269.html 2014-1-9 01:12 6. 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之名称仍然很响亮! An overview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Academia Sinic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0328.html 2014-1-19 01:13 7 . 中国博物馆行业管理的主要公权机关 The main authoriti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114.html 2014-1-22 00:51 8. 为什么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直处于难产状态? Why does the pending project for found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ave long-term adversity like horrible dystoci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3599.html 2014-1-3108:03 刘海涛 :难产的国家自然博物馆 出处: 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6731k_author = 作者: 刘海涛 发布时间:2002-07-15 15:14:30 转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3215 2012-4-2422:28 9. 关于建设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路径问题 Possible paths to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4592.html 2014-2-5 08:39 10.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烧钱吗? Will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need tons of dollar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5151.html 2014-2-7 02:44 11. 北京大学不需要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吗? Doesn’t Peking University needworld-class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5165.html 2014-2-7 07:33 ==================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系列文章目录 (by 3-6-2014) Catalogue of the work o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by 3-6-20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3725.html 2014-3-7 01:26 ---------------------------------------------- (6 th Edi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9047.html 2014-2-20 05:26 ====== ===================================== (To be continued) 古植物学基金会工作目录(第 1 辑)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 catalogue (1 st e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4558.html 2014-2-5 00:37 ============================================== (To be continued)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3)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VIII) 未来内蒙古自治区 自然 历史 博物馆 及 古植物学 Future History Museum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Huhehot and palaeobotany (outline) Future NHM of Inner Mongolia (Huhehot) and palaeobotany (outlin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06315.html 2014-6-25 04:4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2) 古植物学基金会系列 (5 ) Foun dation of Palaeobotany Series (5 ) To NSFC: On funding Chinese palaeobotany How shoul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palaeobotany?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如何资助古植物学项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05195.html 2014-6-21 01: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1)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VII) 未来新疆 自然 历史 博物馆 及 古植物学 Future NHM of Xinjiang and palaeobotany (outline) Futur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laeobotany (outline) http://blog. sciencenet.cn/blog-225931-804894.html 2014-6-2005:24 古植物学的故事 22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20)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VI) 未来云南 自然 历史 博物馆 及 古植物学 Future NHM of Yunnan and palaeobotany (outlin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04546.html 2014-6-1901:12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V) 未来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之构建 A blueprint of the national system of future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801416.html 2014-6-8 01: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8) 古植物 学基金会系列 (4 ) Foun dation of Palaeobotany Series (4 ) 国际古植物学基金会使命、目标和任务(中文版) Missions, aims and task of th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 (Chinese vers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9137.html 2014-5-31 00: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6) 影响中国植物化石(或古植物学)命运的人和法 The persons and laws related to the fate of Chinese fossil plants or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8196.html 2014-5-28 00:1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6)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3) :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3) 愧对中国科学院老院长周光召先生 (1929--) 的支持:中国古植物馆搞得太烂 ----- 中国科学院的“古植物学火车头”还能跑多远? Because the Museum of Fossil Plants of China is in very bad condition,we are so sorry to Professor Guangzhao Zhou (1929--), ex-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his strong support to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7168.html 2014-5-24 02:3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5)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IV) 未来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 的 古植物学 挑战 Future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of Tibet and palaeobotanical challenge ---- 写给雪域高原人民所祈盼的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1069.html 2014-5-401:36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4)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III) 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古植物学研究方兴未艾 ---- 写给 5 00 0 多万壮乡人民所憧憬的广西 自然博物馆 The brilliant future of palaeobotany ofthe Natural History of Museum of Guangxi, China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0513.html 2014-5-203:3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I) 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古植物学奢望 ---- 写给 2400 万上海人民心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My wild palaeobotany wish to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9595.html 2014-4-2903:36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3)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in the round? (Part XXII) 愿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中国古植物学撑起一片蓝天! ---- 写给 1 400 万海河儿女所热爱的天津 自然博物馆 May Tianj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become o ne of great platforms for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90248.html 2014-4-3023:28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1)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X) 北京自然博物 馆 的古植物学使命 Palaeobotanical mission of 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6634.html 2014-4-2003:55 古植物学的故事 21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10)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IX) 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分布格局的历史透视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另 题 ( Another title) 如果中国的自然 历史博物馆对 古植物学不 给力 …… If the museums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na are not forceful to palaeobotany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6355.html 2014- 4-19 04:50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9) Modern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6) Dr. Xiu-Hu Zhao (1934--) Dr. Xiu-Hu Zhao (1934--),a palaeobotany returnee from Poland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5314.html 2014-4-16 00:23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8) 推动 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A vast scheme for speeding up the rapid and striking emergenc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world academic community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6063.html 2014-3-15 04: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7) 关于建设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路径问题 Possible paths to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4592.html 2014-2-5 08:39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6) 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Chinese palaeobotany should be of indomitable spirit, approaching to world-class goals and confronting China’s grand land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2285.html 2014-1-26 02:1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5) 山东山旺 -- 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研究的圣 地 ----- 兼论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Shanw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is a mecca for Chinese Cenozoic palaeontolog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777.html 2014-1-24 08:08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4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4) 中国博物馆行业管理的主要公权机关 The main authoriti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114.html 2014-1-22 00:51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3) 建设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涉及诸多部门的法律或法规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and some laws or regulations adopt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Chinese governmen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7269.html 2014-1-9 01:12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2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Series (No.202) 中国生物和地球科学标本收藏概览 An overview of the life and earth science collections in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52597.html 2013-12-25 00:11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S eries (No.201) 美籍印度裔古植物学家 Shya Chitaley ( 1918--2013 )活了两辈子 American-Indian palaeobotanist Shya Chitaley (1918--2013) built her palaeobotanical careerstwice: one in Indian and the other in the USA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35861.html 2013-10-25 02:3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S eries (No.200) 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之发现 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palaeobotanist Jen Hsü’s (Xu Ren,1910–1992) Ph. D. thesi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31887.html 2013-10-1106:43 为中国古植物学撑起一片蓝天! ----200 期《古植物学的故事》中英文目录 (0—199 期 ) The Bilingual Catalogue of the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Issues 0 to 19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08772.html 2013-7-17 07:2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9 期 以古植物学为例谈建立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70277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02778.html 2013-6-26 06:48 Story of PalaeobotanySeries (No.19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II) Palaeobotany is employed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NMNHC) 古植物学的故事(第 198 期) 关于中国的古植物学术社团(之九) 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怎么办?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98) Palaeobotanicalcommunity in China Two state-run palaeobotanical associations in China (partIX) Where is the Palaeobotanical Association of BotanicalSociety of China (BSC) going next?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97567 2013-6-803: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97567.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 第 197 期 ) 《英国专辑》 ( 补充之一 ) 我所认识的第一位英国古植物学家 -- Dianne Edwards(FRS,1942--)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97) Dianne Edwards (FRS, 1942--), the first Britishpalaeobotanist I have known (The 1 st Addendum to the Special Issue forBritish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 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91304 2013-5-19 03:5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9130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6 ): 古物学人才系列 古植物学博士:毕业就业愁断肠,改行改志放眼量 关键词:古植物学;博士:毕业;就业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96) Chinese palaeobotany students with lots of worry for studyand jobs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86785 2013-5-500: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86785.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5 期)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2) :一位中国学术界底层同事的心里话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95)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2) My Chinese colleague at the bottom of academic ladder spokehis mind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79701 2013-4-13 04: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 931-679701.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4 期) 古植物学悲剧与奢望 (1) :科学家的信念高于天 ---- 中国的垃圾古植物学之典范 ( 中文版 )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94) Palaeobotanical Tragedies and Audacious Hopes (1) A Role Model of China ’ s Rubbish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 d=1id=668540 2013-3-9 00:4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68540.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3 期 古植物学传奇 (2): 古植物学家 徐仁 院士 (1910--1992) 招学生选女婿:非北大不要!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93) PalaeobotancialLegends (2) Chinese palaeobotanist, Jen Hsü ( 徐仁 -- XuRen, 1910–1992) chose graduate student and son-in-law mainly from PekingUniversity ( 北京大学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45172 2012-12-22 06:12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645172.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2 期 古植物学传奇 (1):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仁先生 (1910--1992) 自称为 “正统 古植物学家 ”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92) PalaeobotancialLegends (1) Chinese palaeobotanist, Jen Hsü ( 徐仁 -- XuRen, 1910–1992) claimed himself to be an orthodox palaeobotanist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45163 2012-12-22 02:4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45163.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1 期 古植物学是古生物 学 还 是 “ 古死物 学 ” ? 徐仁 《谈 植物化石》 VS 斯行健 《也谈 植物化石》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No.191): How to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II) Sze Hsing–Chien argued with Hsü Jen about fossil plant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41767.html 2012-12-12 09:3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90 期 ) 为 什么 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几乎不玩古植物学?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90) Why do American-born Chinesescarcely play with palaeobotan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40732 2012-12-9 05:24 http:/ /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640732.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9 期 ) 在德国工作的华裔古植物学家 CaroleT. Gee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9) Carole T. Gee, American-born Chinese, is a palaeobotanistworking Germ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8296 2012-12-2 06:04 http://blog.sc iencenet.cn/blog-225931-638296.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8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吴靖宇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8)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VII) — Dr Jing-yuWu http://blog.sciencenet.cn /blog-225931-637687.html 2012-11-30 09:34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7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程业明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7)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VI) — Dr Ye-ming Cheng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7671.html 2012-11-30 09:0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6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闫德飞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6)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V) — Dr De-fei Ya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6218.html 2012-11-26 04:0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6218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5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杨涛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5)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VIV) — Dr Tao Yang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6216 2012-11-26 03: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6216.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4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解三平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4)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III) — Dr Sanping Xie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5938 2012-11-25 06: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5938.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3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苏涛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3)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II) — Dr Tan Su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5934 2012-11-25 05:3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593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2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田宁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2)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I) — Dr Ning Tian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871 2012-11-19 04:5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3871.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1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史恭乐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1)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X) — Dr Gongle Shi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870 2012-11-19 04:47 http://blog.s ciencenet.cn/blog-225931-633870.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80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冯卓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80)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IX) — Dr Zhuo Feng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868 2012-11-19 04: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 25931-633868.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9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徐洪河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9)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VIII) — Dr Hong-HeXu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579 2012-11-18 05:5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3579.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8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薛进庄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8)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VII) —Dr Jin-zhuang Xu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574 2012-11-18 05: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357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7 期 ) 中国古植物学新秀 ---- 全成 博士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7)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VI) — Dr Cheng Quan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3047 2012-11-16 09: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3047.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6 期 ) 中国当代古植物学家( 5 ) 孙革 先 生 (1943--)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6)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V) — Ge SUN (194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 .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30692 2012-11-9 08: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630692.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3 期 ) 中国当代古植物学家(之 二) 我 所认 识 的 第一位 古植物学家 -- 朱为庆 先生 (1933--)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3)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II) Weiqing Zhu (1933--): the first palaeobotanist I have known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612534 2012-9-14 04:47 http://blog.sciencenet.cn/b log-225931-61253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2 期 ) 中国当代古植物学家(之一) 中国唯一健在的古植物学院士 --- 周志炎先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72)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I) Zhi-yan Zhou (1933--): the only current Chinese academicianof palaeobotany with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94750 2012-7-23 00:0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专题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4 th e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94451.html 2012-7-21 22:3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94451.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1 期 伟 大的国家需要 伟 大的自然 历 史博物 馆 -- 关 于建立中国国家自然 历 史博物 馆 的必要性与 紧 迫性的 论证 工作之 简 要回 顾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71): How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I) Greatnation has a facility of grea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 brief historicalperspective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 of China(NMNHC)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94335 2012-7-21 1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94335.ht 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70 期 ) 美国当代古植物学家(之十) 美国地 质 学家和古植物学家 AurealTheophilus Cross (1916--2013)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169) ModernAmerican palaeobotanist (Part X) American geologist and palaeobotanist—AurealTheophilus Cross (1916--201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92125 2012-7-1419:11 http://blog.sci encenet.cn/blog-225931-592125.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9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八 ) 美国古植物学家 John HobartHoskins ( 1896---1957 )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169): How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II) Distinguished palaeobotanist JohnHobart Hoskins ( 1896---195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91902 2012-7-1322:27 htt 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91902.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8 期 树 倒猢 狲 散与古植物学灾 难 ---- 博物 馆 ( 标 本 馆 )之研究平台 对 古植物学的重要性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8): How to promote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VI) Palaeobotanicalcatastrophes like rats abandoning a sinking ship -----Museums or herbarium asimportant facility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91579 2012-7-12 22:36 http://blog.sci encenet.cn/blog-225931-591579.html 《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 --- 古植物学系列著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6518.html 2012-6-27 22:3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6518.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7 期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 之十七 ) 北美古植物学名 师 Wilson Nichols Stewart ( 1917--2004 )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67): How did American 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I) Distinguished palaeobotanist Wilson Nichols Stewart ( 1917--2004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9618 2012-7-6 23:3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9618.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6 期 The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No. 166) 【如何推 动 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 之十五 ) 】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the round? (Part XV)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 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 标 准 China is embracingthe future of palaeobotany -----About some European –American standards for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 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22: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5485.html 从科学院窗口看古植物学 ---- 来自 Pequabuck 小河的灵感 Anation’s academy of sciences serves as a good window to watch itspalaeobotanical studies-----an inspiration from the Pequabuck River in Connecticut, US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4828 2012-6-2221:3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4828.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资 料 补 充与更正 ( 第 13 次 ) 资 料 补 充 : 两位研究 过 古植物学的德国科学院院士 Additionalmaterials for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4574 2012-6-2123:0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457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资 料 补 充与更正 ( 第 12 次 ) Americangeologist and palaeobotanist, Charles David White , NAS (1862---193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3520 2012-6-1822:2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3520.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5 期 印度科学院 ( INSA ) 及其古植物学院士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Series (No. 165) A list of foundation fellow,Indian fellows and foreign fellow of the India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INSA)pertaining to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2584 2012-6-1522:4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 31-582584.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内容 预 告 ( 2012 年 6 月中旬 — 8 月中旬 ) Anannouncement for the Mid-June to Mid-July 2012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1556 2012-6-1223:2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581556.html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4 期 俄罗斯科学院涉及古植物学研究的院士们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4): A working list of members, correspondent members, foreign members andhonorary member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pertaining tothe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since 1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0849 2012-6-10 23:38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第 11 次) --- 古植物学名师 Walther Gothan ( 1879—1954) 不是 德国科学院院士 Walther Gothan ( 1879—1954)was not elected to the 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0498 2012-6-9 23:50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第 10 次) Additionalmaterials for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3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0130 2012-6-8 22:06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3 期 法国科学院涉及古植物学研究的院士们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3): Members , foreign members andcorresponding members of the FrenchAcademy of Sciences pertaining to the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since 1666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7641 2012-6-1 23:44 《古植物学的故事》诚谢科学志愿者 ----Ben.D. Wang The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sincerely acknowledgesscientific volunteer Ben D. Wang for unselfish help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5632 2012-5-27 23:01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2 期 360 年以来德国科学院涉及古植物学研究的院士们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2): Members of the 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s Leopoldina pertaining tothe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since 165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5639 2012-5-27 23:26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1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1):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Sino-American palaeobotanical communication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1389 2012-5-15 22:5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0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60): 瑞典皇家科学院古植物学院士与外籍院士 The members and foreign members of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Sciences pertaining to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1384 2012-5-15 22:3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9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XIV) The Statut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ossil Conservation and the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与古植物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962 2012-5-14 22:00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3 rd ed.)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70562 2012-5-13 22:0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8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8): Birbal Sahni 古植物学研究所及其博物馆 ( 标本馆 ) ------ 古植物学研究的“印度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XIII) An Indian model: Anautonomou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Indi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8666 2012-5-8 22:09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7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7):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XII)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 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2012-5-6 22:5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6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6):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XI)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2012-5-5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 =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4 期 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 1910--1992 )对瑞典探险家 斯文 • 赫定( Sven Hedin , 1865-1952 ) 的印象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154): Chinese palaeobotanist Jen Hsü’s (Xu Ren, 1910–1992)impression of Swedish explorer Sven Hedin(1865--195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7 2012-5-4 23:16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专题 (2 nd ed.)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565374.ht ml 2012-4-30 23:05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3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3): 李希霍芬 (1833--1905) 与中国早期的古植物学(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and Chinese early palaeobotany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564771.html 2012-4-28 23:0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2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九)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哪里?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2):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IX) Where i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 of China?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 d=563627 2012-4-25 22:05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第 2 版)英文目录 A Brief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 Fromthe West to the East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id=560869 2012-4-18 18:47 《古植物学简史与我们的使命》(第 1 版)英文目录 A Brief History of Palaeobotany :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id=560714 2012-4-18 12:10 台湾地区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古植物学》教程 -----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第 9 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43635 Chinese Palaeobotany text book from Taiwan 2012-3-3 17:28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1 期) 教科书像母乳 --- 浅谈徐仁院士( 1910--1992 )未完成的《古植物学导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 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2804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1) An unfinished palaeobotany text book of Jen Hsü (1910—1992) 2011-10-30 21:17 《古植物学的故事》目录 (0—150 期 ) Bilingual Catalogue of the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Issues 0 to 15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 1744 2011-10-27 21:26 孙启高 ( Dr.Qigao Sun , Beijing ) ============================ ============================ Other materials: How did the U.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aveso rapid emergence? 1. 美国国 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概览 Take a glimpse of the U.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724802.html 2013-9-14 04:27 2. 英国科学家 James Smithson (1765--1829) 的遗嘱与美国 史密森研究院(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A British scientist James Smithson’s (1765--1829) will andtestament for founding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5931-732180.html 2013-10-12 01:39 3. James Smithson (1765--1829) 与美国 史密森研究院(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A British scientist James Smithson, FRS (1765--1829) and theSmithsonian Institution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32469.html 2013-10-13 04:54 ==================================== ------------------------------------------ 古植物学家周志炎院士缅怀南古所几位古植物学前辈和同事 In memory of several seniorpalaeobotany colleagues of NIGPAS (By Zhou Zhi-yan) (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5753.html 2014-3-14 02:26 周志炎 :缅怀我所几位古植物学前辈和同事 发布日期: 2011-09-15 http://www.nigpas.cas.cn/sq60/sqzw/201109/t20110915_3349720.html -------- “我从没觉得研究做完了” ---- 记古植物学家周志炎院士 “ I never feel thatmy research is finished”—an interview with Chinesepalaeobotanist, Zhou Zhi-yan (in Chin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75750.html 2014-3-14 02:14 2014-3-1402:14 作者: (堵琳嘉) 发布日期 : 2004-09-23 来自南京大学校友网站 http://www.nju.org.cn/html/ndxywtx/2004nqjh/xyfc/2004/09/23/8bcdb162-33b8-4288-be82-38af6caa13e4.html ===================== 背景资料: 中国公民在美国完成的第一篇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4096.html 2014-4-1200:26 美国古植物学家 Aureal Theophilus Cross (1916--2013) 逝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 -225931-777538.html 2014-3-2001:53 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第一篇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 http ://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83488.html 2014-4-1002:37 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之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31887.html 2013-10-1106:43 中国人写的第一篇古植物学博士学位论文( 1931 年) 原题:追寻斯行健( Hsing-Chien Sze , 1900—1964 )院士博士论文始末(作者:冯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5340-469551.html 2011-7-29 00:47 感谢历史学家雷海宗 先生 (1902--1962) 的大恩大德 Acknowledge Chinese historian, BarnabasHai-Tsung Lei ( 1902 — 1962 ) forhis kind supporting Chinese palaeobotanist, Jen Hsü’s ( 徐仁 -- Xu Ren, 1910–1992) undergraduate studyin Tsing HuaUniversity in the early 1930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8779.html 2014-2-19 07:47 中国历史学家雷海宗先生 (BarnabasHai-Tsung Lei , 1902--1962) 的博士论文 The information of Ph. D. thesis of Chinese historian, BarnabasHai-Tsung Lei ( 1902 — 196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6748.html 2014-2-12 09:20 ==================== 《古植物学的故事》目录 (0—150 期 ) Bilingual Catalogue of the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Issues 0 to 150) 孙启高 Qigao Sun (To be continued) 《古植物学的故事》目录 (0—150 期 ) Bilingual Catalogue of the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Issues 0 to 15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1744 2011-10-27 21:26 孙启高 ( Dr.Qigao Sun , Beijing )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0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八) 开展主动型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50):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VIII) Initiate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andforeign colleague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1730 2011-10-27 20: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9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七) 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的历史透视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9):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VII)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palaeobotanist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1729 2011-10-27 20:5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8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六) 全面建设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8):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VI) Establish a stableand high-efficient national system for the Chinese palaeobotanical institu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1722 2011-10-27 20:4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7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and Palaeobotany) 3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五) 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势在必建 ---- 科研是办好博物馆的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7):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V) The National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 of China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world-class original research is a life line for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0218 2011-10-23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6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四) 古植物学因思想而崛起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146): How to promote the 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round? (Part IV) The progressive academic thought as internal power for therapid rise of palaeobotanical cause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99890 2011-10-22 22:16
个人分类: 目录中心- Catalogue Center|6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中文第1版--pdf)
livingfossil 2012-6-28 23:40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中文第 1 版)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中文第1版--pdf).pdf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85485 2012-6-24 22:23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热度 1 livingfossil 2012-6-24 22:23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孙启高 2012 年 6 月 23 日 提要:我们拥有这样的信念 ----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可是,中国古植物学在总体上还很落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中国古植物学该怎么办?改变中国古植物学的落后局面要靠中国人自己励精图治、发奋争气。与此同时,中国完全有必要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精神大胆地借鉴和吸收欧美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有鉴于此,本文首次全面提出了代表国际水准、可以操作的、综合性的欧美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构成引领中国古植物学未来发展的参照系。 关键词: 中国古植物学; 欧美标准;参照系 肯塔基 (KFC) 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它有一句广告词:“肯塔基的未来在中国!”我们相信,古植物学的未来也在中国! 中国疆域辽阔, 拥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中国 陆相地层与海陆交互相地层发育,且拥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资源。然而,中国古植物学在总体上呈现整体性(包括学术体制和思想方法)的落后局面。中国完全有必要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精神大胆地借鉴和吸收欧美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很多人关心 : 中国古植物学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有信心。改变中国古植物学的落后局面要靠中国人自己励精图治、发奋争气,需要若干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追赶英美。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按照常人可以理喻的生活逻辑,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搞好古植物学事业。从技术层面上看,古植物学比不上载人航天的“高、精、尖”,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 其次,要有积极态度。我们处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全面转型,学术体制也在逐步转型。就古植物学而言,学术思想、建制格局、标本管理等方面都要面对转型。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古植物学工作者要面临多重压力和多重转型。比较积极的态度是:从全球视角、从国家层面、用历史的眼光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古植物学的前途和命运,顺应学科发展历史潮流而前行。 第三,要有一套代表国际水准、可以操作的、综合性的欧美标准。现在中国学术界很多人喜欢用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及其 IF(InfluenceFactor “影响因子” ) 之量化标准搞学术评估。 SCI 作为重要的检索工具固然有合理性,但若将 SCI “一刀切”、或绝对化、或神化,则是学术共同体不成熟的表现。很多人已认识到,处在转型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与科学要比 SCI 复杂。事实上, SCI 拯救不了中国古植物学的命运。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欧美标准引领中国古植物学稳定而持续发展呢? 1. 用生物学思想及研究方法主导古植物学研究 20 世纪欧美古植物学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学术思想的进步,即采用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化石植物。欧美许多生物学学术机构相继开展古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如果我们从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及趋势进行理性思考,古植物学的内涵是生物学。也就是说化石植物的深入研究必须依赖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目的是准确回答 “ 化石植物标本是什么 ” 之基本科学问题。我们可以把古植物学看作是 “ 古植物分类学 ” 、或 “ 化石植物分类学 ” 、或 “ 化石植物生物学 ” 或 “ 植物演化生物学 ” 。 然而,古植物学的外延比较宽广,与地质学、环境科学及博物馆研究甚为密切。古植物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例如,我们必须综合利用现代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工作方法和研究成果在野外采集化石植物,并对化石植物所反映的地层学及古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有助于正确回答 “ 为什么 ” 。 参见: Chaloner, W.G., 1985. Thomas Maxwell Harris (1903--1983),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of the Royal Society, 31:229—260 “Researchmethod and controversies” “Assemblingand naming the whole plant” “Comparativemorphology and evolutionary series” “Theorigin of flowering plants” “Experimentalpalaeobotany” (实验古植物学) Banks, H. P., 1987,Comparative morphology and the rise of palaeobotany.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Palynology, Vol.50(1-2):13-29 2. 关于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建设 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美国古植物学的实际研究基本上与美国科学院没有关系。研究型博物馆为美国古植物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参见: 美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Brief introduction to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0122 3. 关于古植物学发展模式 针对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特点,欧美诸国在漫长的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同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责任。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参见: 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瑞典模式” A Swedish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Swedish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568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 古植物学研究的“美国模式” An American model: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of the Yale Peabody Museumof Natural History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922 4. 采用斯文 • 赫定的工作方法 --- “扎实”或“扎扎实实” 斯文 • 赫定的工作方法可以归纳为两个汉字“扎实”或四个汉字“扎扎实实”。我们可以武断地说,中国古植物学的整体性落后即表现在整体性的不扎实! 1987 年,古植物学家 徐仁院士回忆了他对 斯文 • 赫定的印象:“ 1950 年见到斯文哈定(注:原文如此),学习到他的工作方法,他的保存方法更值得学习,即所有日记,通信、文献都保存的很好。” 参见: 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 1910--1992 )对瑞典探险家 斯文 • 赫定( Sven Hedin , 1865-1952 ) 的印象 Chinesepalaeobotanist Jen Hsü’s (Xu Ren, 1910–1992) impression of Swedish explorer Sven Hedin (1865--195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7 5. 关于古植物学人才培养 (1) 培养基地 不仅要在地球科学学术机构,而且要生物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生物系开展古植物学的教学与科研。 参见: 美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Brief introduction to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0122 (2) 教科书 教科书 -1 《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是开展化石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法宝。作者为美国著名植物形态解剖学家 Adriance S. Foster (1901--1973) 和 Ernest M. Gifford ( 1920--2006 ) 。 Comparative Morphology of Vascular Plants ByAdriance S. Foster and Ernest M. Gifford Publisher:W H Freeman Co.; 2 edition (July 1974) 参见: 钻研古植物学要读《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 Graduate studentsmajored in palaeobotany should spend enough time perusal of Comparative Morphology of Vascular Plants co-authored by A. S. Foster and E. M. Gifford.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6369 教科书 -2 书名:“ Paleobotany: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fossil plants ” 作者: Taylor, T. N., Taylor, E. L. and Krings,M. 出版时间 : 2008 年 教科书 -3 书名: Paleobotanyand the Evolution of Plants 作者: Wilson N.Stewart Gar W. Rothwell 出版时间 : 1993 年 参见: 流行亦经典、经典亦流行 --- 浅谈 130 年以来有关古植物学的英文教学参考书 English textbooks and monographs for the students of palaeobotany(1880---20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462 (3) 用英文写博士论文 参见 美国本土学生的古植物学博士论文: Author: Steven R.Manchester Title: Fossilhistory of the Juglandaceae Published: 1981. Description: 209leaves, leaves of plates : ill., map ; 28 cm. Description:Thesis (Ph. D.)--Indiana University, 1981. Bibliography:leaves 196-206. Subject headings: Juglandaceae. Fruit, Fossil. Paleobotany. 参见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完成的古植物学博士论文: Author: Feng,Bing-cheng. Title: Floristic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oal balls from late Middle Pennsylvanian strataof Western Pennsylvania, U. S. A. / Bing-cheng Feng. Description: x,205 leaves : ill. ; 29 cm. Thesis (Ph.D.)--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ept. of Botany and Plant Biology, 1987. Bibliography:leaves 163-183. Reproduction: Microfilm.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87. 1 microfilm reel ; 35 mm. (4) 古植物学人才可遇不可求 人们一般认为植物化石可遇不可求,实际上古植物学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寻觅和培养有兴趣、有责任、有使命的古植物学家 -- 【“发自内心地热爱古植物学” + “喜欢做” + “适合做”】。 参见: 美国已故著名古植物学家 Harlan P. Banks ( 1913--1998 ) Harlan P. Banks : Comparative morphology and the rise of palaeobotany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9509 美国当代古植物学家 Steven R Manchester “喜欢做” + “适合做”:堪称劳模的美国古植物学家 Steven R Manchester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75473 6. 关于古植物学论著的参考标准 (1) 专著 1953 年美国古植物学 HarryDunlap MacGinitie (1896--1987) 发表专著: Fossil plants of the Florissant beds, Colorado Washington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53 Carnegie Institutionof Washington publication ; 599 Contributions topaleontology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参见: “古植物学家的古植物学家” (palaeobotanist's palaeobotanist)-- HarryDunlap MacGinitie (1896--1987) Palaeobotanist'spalaeobotanist-- Harry Dunlap MacGinitie (1896--1987),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1448 (2) 论文 论文 -1 英国古植物学家 Dianne Edwards 等人合作发表的论文: D.Edwards, J.L. Morris, J.B. Richardson, L. Axe, K.L. Davies, 2012. Notes on sporangia and spore masses containing tetrads or monads from theLower Devonian (Lochkovian) of the Welsh Borderland, U.K. Review of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179:56—86 【这个刊物为 SCI 期刊,但 IF 在 2 左右。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篇 正统的古植物学论文,也是一篇值得专业人士反复欣赏的、高雅的大文章! 】 论文 -2 德国古植物学家家 Winfried Remy ( 1924—2005 )和 Renate Remy 合作发表的独创性研究工作: Remy,W. Remy, R. 1980. Devonian gametophytes with anatomically preserved gametangia.Science, 208: 295-296. 论文 -3 丹麦籍古植物学家但现在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的 Else Marie Friis 及其合作者的开创性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Friis, E.M. Skarby, A.,1981. Structural preserved angiosperm flowe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Sweden. Nature 291 (5851): 485-486. 论文 -4 5 美国古植物学家 Jack A. Wolfe (1936--2005) 关于古环境定量研究的大文章: Wolfe, J.A.1995. Paleoclimatic estimates from Tertiary leaf assemblages. Annual Reviews of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23:119-142. Wolfe, J.A.,H.E. Schorn, C.E. Forest and P. Molnar. 1997. Pal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highaltitudes in Nevada during the Miocene. Science 276:1672-1675. 7. 关于古植物学的学术社团或学术共同体建设 参见: 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 Brief introduction to PalaeobotanicalSection of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7482 美国植物学会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tanical Societyof America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6973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166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五)】 古植物学的未来在中国 ------ 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欧美标准 ====================================================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6 ): 残酷的现实与严峻的挑战:看看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No.6): Chinese palaeobotany lags behind far from Americancounterpart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455 2009-8-31 13:14:47 古植物学的故事( 26 ):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26): What can palaeobotany be used to do? (in Chines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8048 发表于 2010-1-17 15:01:42 古植物学的故事( 27 ): 中国有两个“国字号”古植物学分会(之六) -- 学会公信力绝不是小事情!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7) : Two state-run palaeobotanical associations in China (part VI): Credibilit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professional society or association!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9370 发表于 2010-1-22 1:02:04 古植物学的故事( 31 ):看瑞典 简述中国与瑞典在古植物学领域的密切联系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31) : Take a quick look at Swedishpalaeobotany—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lose connection in the field ofpalaeobotany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299 发表于 2010-1-30 2:42:04 古植物学的故事( 32 ): 简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32):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distribution pattern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08 发表于 2010-1-30 6:22:37 古植物学的故事 (33): 探讨“ 李约瑟问题”与“ 钱学森之问”的古植物学例证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33):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JosephNeedham (1900--1995) and Qian Xue-sen’s (1911--2009) Questions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562 发表于 2010-1-31 10:16:45 古植物学的故事( 65 )走近古植物学 掀开古植物学的神秘面纱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65) :Remove the mysterious veil of palaeobotany (in Chines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495 发表于 2010-8-13 2:27: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66 ):走近古植物学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将走向何方?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66) :Where is the dwindling Chinese palaeobotany going? (inChines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788 发表于 2010-8-17 10:48:04 古植物学的故事( 67 ): 谁敢梦想成为古植物学家 ? Story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67) : Who dare todream of becoming a palaeobotanist in the future? (in Chines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4912 发表于 2010-8-21 4:52:59 《古植物学的故事》(科学与艺术) 古植物学犹如芭蕾舞 : “奄奄一息吗?!”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science and art): Palaeobotany lookslike ballet: Are they both dying?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2184 发表于 2011-1-8 2:47:1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2 期)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1 】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一) 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未来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32): How to promote the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 China’s museums ofnatural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1614 2011-8-3121:41 古植物学的故事 (133 期 ) 【博物馆与古植物学 (Museum and Palaeobotany) 2 】 美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崛起的? ( 之十六 ) 美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植物学崛起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33): How did Americanpalaeobotany rise? (Part XVI) American museums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rapid rise of American palaeobotan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85370 2011-9-1123:17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5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三) 关于古植物学研究的生物学思想认识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45): How to promote the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III) The principles ofthe biological approaches for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498269 2011-10-1822:1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8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六) 全面建设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148): How to promote the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VI)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igh-efficient national system for the Chinesepalaeobotanical institution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01722 2011-10-2720:4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5 期 Story ofPalaeobotany Series (No.155):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十) 主题:中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 How to promote therapid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round? (Part X) The role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5931do=blogquickforward=1id=567169 2012-5-4 23:25 =====================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展主动型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livingfossil 2011-10-27 20:56
古植物学的故事 150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八) 开展主动型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孙启高 2011 年 10 月 27 日 开展主动型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 综观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植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历史过程与世界古植物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自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化石植物主要是外国人采集和研究的,许多标本至今保存在国外。美国人 John Strong Newberry ( 1865—1867 年和 1883 年)、德国人 A. Schenk(1883-1884 年 ) 、 法国人 R. Zeiller(1902--1903 年 ) 和 M. Colani ( 1919-1920 年)、日本人小川( Ogawa, T. , 1905 年)和矢部长克( Yabe, H.,1908 年)、俄国人 J. W. Palibin(1906 年 ) 以及瑞典人 R. Florin ( 1920-1922 年)等较早研究了产自中国的植物化石。 1880—1881 年德国地质学家 M. v. Richthofen 采集的中国植物化石仍然保存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 1920 年前后瑞典 地质学家 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4-1960) 等人在中国采集的大量植物化石至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丁文江先后邀请瑞典学者 J. G. Andersson 和 T. G. Halle 以及美国学者 A. W. Grabau ( 葛利普 ) 来中国工作,为中国培养了包括古植物学在内的专门人才。 1918-1923 年周赞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师从 T. G. Halle , 1928-1931 年 斯行健在德国柏林大学师从 W. Gothan , 1944-1946 年徐仁在印度勒克瑙大学师从 B. Sahni 。周赞衡回国后很快放弃了古植物学研究。斯行健和徐仁一直坚持古植物学研究,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尽管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中国学者开始独立自主地研究古植物学,但是仍然有不少外国学者采集和研究中国地区的植物化石。美国著名古植物学家 Ralph W. Chaney (1890—1971) 是有名的例子。自 1925 年起, Ralph W. Chaney 多次来中国进行考察。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他与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胡先骕合作研究了产自山东临朐县的山旺中新世植物群。 1947--1948 年,斯行健访问美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同行。这是中国古植物学家首次访问美国。 1948 年春, Ralph W. Chaney 来华赴湖北利川水杉原产地考察。同年, 徐仁第二次赴印度工作。 1950 年徐仁先后访问瑞典和英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兴起的历史时期。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中国古植物学在学术建制、人员数量、论著出版等都有较大的进步。但是,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基本上局限于同若干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波兰)的交流与合作,而中国与英国、美国等古植物学研究强国之间的人员直接往来几乎被迫中断。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古植物学家开展国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30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广泛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兴起。 1978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古植物学家 James William Schopf 随美国植物学代表团访华。 1979 年, 徐仁和李星学随 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回访美国众多古植物学学术机构和同行。同年,朱为庆、田宝霖和赵修祜赴美国伊利诺斯州参加第 9 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古生物学大会, 徐仁和李星学也参加了此次大会。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美两国古植物学界较早的学术交流。 1980 年,徐仁率领中国古孢粉学代表团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 5 届国际古孢粉学大会,然后参加在雷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召开的第 1 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是由国际古植物学协会组织召开的会议, 李星学也出席了 此次大会。同年,徐仁和刘东生 (1917--2008) 一起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Donald Walker 教授正式确立“中澳第四纪合作研究”,徐仁负责该项目的孢粉学研究。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合作项目,对推动中国孢粉学的国际接轨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1 年,徐仁被聘为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 13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主席。同年,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著名古植物学家 William G. Chaloner 教授出席此次大会。会后,他第一次访问中国,先后访问了南京和北京的古植物学机构和同仁。 1982—1985 年,李星学担任国际古植物学协会( IOP )中国地区代表,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国际古植物学协会的有关事务。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古植物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而多样,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不断提高。周志炎和孙革先后担任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副主席,李星学和孙革先后被遴选为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 1987 年和 2007 年在中国召开了“第 11 届国际石炭 — 二叠系地质大会”(北京)和“第 16 届国际石炭 — 二叠系地质大会”(南京)。 1995 年 9 月在南京举行了“地质时期陆地植物演化与分化国际研讨会”。 2000 年 7 月底 —8 月初,第 6 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在秦皇岛举行。 毫无疑问, 20 世纪中国古植物学从无到有和全面兴起直接或间接得益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研究基础、研究水平、学术体制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中国在古植物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处于被动局面。中国学者往往凭借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这种被动型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中方一般成为研究标本和实验数据的简单提供者。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由全面兴起走向全面崛起,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本方式也将由被动型转换为主动型。这种转换过程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主动型的国际合作将促进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开展主动型国际合作的必要前提是:逐步提高中国古植物学家的整体水平和群体素质,进而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3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的历史透视
livingfossil 2011-10-27 20:53
古植物学的故事 149 期 如何推动中国古植物学全面崛起?(之七) 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的历史透视 孙启高 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的历史透视 中国古植物学的人才培养是 20 世纪中国科学与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一个缩影。中国古植物学是从国外逐步传入的。 1918—1923 年,周赞衡到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跟随著名 古植物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Thore Gustaf Halle(1884--1964) 教授 专攻中生代植物化石, 周赞衡成为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1928—1931 年, 斯行健到德国柏林大学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德国科学院院士 Walther Gothan 教授( 高腾, 1879--1954 )学习古植物学 。斯行健成为中国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古植物学家。 1944—1946 年, 徐仁 赴印度印度勒克瑙大学植物系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Birbal Sahni (1891–1949) 专攻古植物学。 徐仁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学习古植物学并把毕生精力献给古植物学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家。 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本土化历程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1933 年, 斯行健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讲授古植物学。 1944 年,斯行健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培养李星学从事古植物学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 斯行健、 徐仁和 李星学开始为新中国培养古植物学家(大化石), 徐仁还为 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孢粉学家。自 1955 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招收首批 50 名研究生。 1954 年,周志炎( 1933-- )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不久考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于 1961 年毕业。周志炎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古植物学研究生。 50 年代,中国大批青年学生被选送到社会主义国家留学,为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张金谈赴位于圣·彼得堡的前苏联科学院柯莫洛夫植物所学习孢粉学,孙湘君和李浩敏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赵修祜 到波兰南部科拉克夫 (Krakow) 一所矿业大学学习古植物学。由于中苏关系恶化,选送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最终被搁浅。 1962 年,徐仁正式调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工作。次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段淑英( 1939-- )。 1967 年,段淑英研究生毕业。 从建国初到“文革”前,中国科研机构和生产单位的古植物学与孢粉学工作者主要来自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与生物系或地质类院校,如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和生物系、南京大学地质系和生物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和生物系、西北大学地质系与生物系、四川大学生物系、山东大学生物系等以及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等。 1966 年“文革”爆发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在“文革”后期的 1972--1976 年,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如: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都招收了“地层与古生物学专业”的工农兵学员。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北京大学等学校招收“地层与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 1978 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率先招收古植物学方向的研究生,为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培养承前启后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古植物学人才培养出现本土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局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有关高等院校 培养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硕士和博士或招收古植物学专业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另外,我国已有很多古植物学工作者主要以公派的形式到世界著名实验室开展业务进修、合作研究、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中,有些人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在国外获得古植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该遗忘的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地质学家
livingfossil 2011-4-24 23:12
古植物学的故事( 114 )期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九) 不该遗忘的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地质学家 孙启高 2011 年 4 月 24 日 写于北京 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中国地质学事业的初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 20 世纪上半叶,涉猎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中国学者主要是地质学家,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 。 1923 年,供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周赞衡发表了《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开启了中国人研究中国植物化石之先河。截止到 1949 年,中国有一批地质学家陆续涉猎了中国化石植物的研究,有的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古植物学事业。有些地质学家在中国古植物学早期发展阶段从事过很短暂的植物化石研究,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兴趣旁移,他们没有继续从事古植物学研究。随着岁月的流失,有些学术前辈的古植物学研究已被世人淡忘。本文按照发表古植物学论著的时间先后简述 10 多位曾经涉猎 中国古植物学早期研究的地质学家。 1. 谢家荣 (1898--1966) 谢家荣 先生为著名地质学家、 地质教育家。 1916 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1917 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 1918 年转入威斯康辛大学地质系, 1920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49 年以前,先后供职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948 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1955 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早在 1925 年, 谢家荣在地层学研究中涉及植物化石。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两篇文章也涉及到植物化石。 Hsieh C. Y., Chao Y. T., 1925. The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the Yangtze Gorge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4(1): 45-51 Hsieh C. Y., 1931. On the vegetable tissues and flora in the Chinese coal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3):267-300, pls. 1-7 Hsieh C. Y., 1933. Note on the geology of Changsintien-Tuoli area, S. W. of Peip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2(4):513-529, text-figs.1-5 在上述 1925 年发表的论文中,与谢家荣合作的第二作者 (junior author) 为 赵亚曾( 1899--1929 ), 192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9 年,赵亚曾在云南昭通开展野外工作时惨遭土匪杀害。一位优秀的青年地质学家不幸过早离世。 2. 张席禔 (1898--1966)    张席禔 先生系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 192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8 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解放后主要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他担任过北京地质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等职。 1930 年,张席禔发表两篇古植物学论文: Chang Hsichih, 1930a. Permian plants from the La-Shih-Pa and Tien-Lo-Chung coal fields, NE Chu-Chiang, Kwantung. Palaeontological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 1(1): 1-8, pls.1-5 Chang Hsichih, 1930b. Some Jurassic plants from the coal pits of Keng Kou,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Kwangtung and Hunan provinces. Palaeontological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Kwangtung and Kwangsi, 1(2): 1-9, pl. 1 3. 乐森璕( 1899--1989 ) 乐森璕为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 192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4—1936 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和马堡大学学习。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贵州省矿产测勘团、贵州省地质调查所和贵州大学地质系。解放后,他曾在西南地质调查所、重庆大学地质系和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工作。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31 年, 乐森璕发表一篇古植物学论文: Yoh S. S., 1931. On the occurrence of Gigantopteris flora in Cheking Province.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1): 81-92, pls. 1-3 4. 计荣森( 1907--1942 ) 计荣森为地层古生物学家, 1930 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主要供职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后称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2 年在 重庆病逝, 年仅 35 岁 。 计荣森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在短暂的科学生涯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著,也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 1933 年, 计荣森与潘钟祥( 1906--1983 )合作研究北京西山地区的植物化石。后来,计荣森为胡先骕与钱耐的大作撰写了书评。 Chi Y. S., Pan C. H., 1933.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Shangchuan Series and its Triassic flora in Hsishan or the Western Hills of Peip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2(2): 491-503,text-figs. 1-3 计荣森 , 1939. 关于胡先骕与钱耐著“中国山东省中新统植物群(卷一)” . 地质论评 , 4 ( 6 ): 488-490 计荣森 , 1941. 关于胡先骕与钱耐著“中国山东省中新统植物群(卷二)” . 地质论评 , 6 ( 5-6 ): 435-437 5. 李春昱( 1904--1988 ) 李春昱为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 192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4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1937 年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和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50 年以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2--1949 年李春昱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1944 年,李春昱邀请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1901--1964) 到该所做研究,并安排李星学 (1917--2010) 跟随斯行健学习古植物学。 1934 年,李春昱在研究四川中生代地层的论文中涉及到植物化石: Lee C. Y., 1934. Mesozoic stratigraphy of Szechuan.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3:91-106, pls. 1-3, text-fig. 1 6. 李毓尧( 1894-1966 ) 李毓尧为地质学家。曾在英国留学。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湖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湖南大学等单位。李毓尧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也从事过政治活动。解放后,他曾在安徽省地质局工作。 1934 年,李毓尧与朱森( 1902--1942 )合作发表一篇论文,涉及到植物化石: Lee Y. Y., Chu S., 1934. Geology of Kenkou on the Hunan-Kwangtung border and its bearing to the orogeny of the Nanling Range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3:183-196 地质学家朱森教授 192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6 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重庆大学地质系等学术机构。朱森教授是古植物学家李星学院士 (1917—2010) 的二舅,也是他学习地质学的领路人。 7. 阮维周 ( 1912—1998 ) 阮维周为地质学家。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6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美国地质调查局、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50 年后担任任台湾大学地质学教授。 1976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第 11 届)。 1937 年,阮维周研究了山东临朐县境内的山旺硅藻土。 Juan V. V., 1937. Diatomaceous earth in Shanwang, Linchu, Shantu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7(2):183-192 8. 彭琪瑞 (1913 ~ 1985) 彭琪瑞为地质学家。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毕业时间待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7 年赴美国学习,先后在亚利桑那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有关学术机构工作。 1956 年回国后 , 曾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系。 1961 年后供职于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 1941 年,彭琪瑞发表一篇文章,涉及植物化石的发现: 彭琪瑞 . 1941. 贵州西部酸性岩流及其中 Psaronius 等之发现 . 地质论评, 6 ( 3-4 ): 291-293 9. 陈国达( 1912--2004 ) 陈国达为大地构造学家。 1934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 1934—1935 年在北平研究院学习。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两广地质调查所、江西地质调查所。解放后曾在中南矿冶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工作。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 20 世纪 40 年代,陈国达独著一些古植物学领域的文章,也与斯行健先生合作发表过文章: Chen K. T., 1942. On the occurrence of Carboniferous coal series in Kiangsi. Science Record, 1(1-2): 175-177 Sze H. C., Chen K. T., 1942. On the occurrence of 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 In Kiangsi. Geological Review, 7(3-4):195-200, pls.1 to 2 斯行健 , 陈国达 , 1943. 江西中石炭纪植物化石之发见(节要) . 地质论评, 8 ( 16 ): 149 , 150 陈国达 , 1944a. Neuropteris gigantea 植物化石在江西之发现 . 大地,(创刊号) 陈国达 , 1944b. 从近年古植物学上之发现论大羽羊齿植物群之时代 . 大地,(创刊号) 陈国达 , 1944c. “ Danaeopsis ” hughesi Feistm. 在广东之发现 . 地质论评, 9 ( 1-2 ): 51 , 52 陈国达 , 1944d. 江西大羽羊齿植物群之分布极其在乐平盆地之发现 . 地质论评, 9 ( 3-4 ): 159-165 ,插图 1 10. 边兆祥( 1912--1988 ) 边兆祥为地质学家。 193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 1949 年以前曾供职于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山大学地质系、广西大学博物系。解放后曾在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和成都地质学院工作。 1944 年,边兆祥研究报告了 贵州水城附近大羽羊齿煤系的一个剖面: Pien C. S., 1944. A detailed section of the Gigantopteris coal-bearing formation near Shuicheng, western Kueichou.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4(1-2):47-51, text-fig.1 参考文献(略) 特别致谢:感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凤麟教授对本工作给予热情指教,感谢高红女士查阅并录入有关文献。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徐仁(1910--1992):为了建立中国古植物学
livingfossil 2011-4-2 22:30
古植物学的故事 (111)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六) 徐仁 (1910--1992)— 为了建立中国古植物学 孙启高 2011 年 4 月 2 日 写于北京 徐仁 (1910--1992) 是著名古植物学家和古孢粉学家。他是中国古孢粉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古孢粉学工作者。徐仁是中国第一位全身心地投入古植物学事业的现代植物学家。徐仁是中国地区用生物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化石植物的代表人物,他是在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古植物学事业的开拓者。徐仁 利用化石植物论证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原因和幅度,对东亚 - 北美植物间断分布之重大生物地理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徐仁为打开中国与印度、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古植物学及古孢粉学交流与合作的大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80 年,徐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徐仁, 字本仁, 1910 年 8 月 22 日 生于安徽。 徐仁的求学与工作经历简介如下: 1929 年考入清华大学。时任该校生物学系主任的陈祯教授 (1894--1957) 建议徐仁加入生物学系。 1933 年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当助教。 1933—1939 年在北京大学跟随著名植物形态解剖学家张景钺教授( Chang Ching–Yue , 1895--1975 ) 从事教学和科研。在此期间, 徐仁在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领域获得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日后从事古植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 年他发表了“ Anatomy, development and life history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 ( 《中华卷柏的解剖、发育和生活史》 ) ,该文首次 揭示了卷柏茎端生长点原体的各部分细胞在器官形成中的作用。 1939--1944 年任云南大学生物学系讲师和副教授。 1944 年, 徐仁 在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 《美国植物学报》 ) 发表 关于植物形态与解剖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论文 — “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shoot apex of Sinocalamus beecheyana McClure ” ( 《吊丝球竹苗端的结构和生长》 ) 。该文阐明了吊丝球竹茎端生长点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特征性和规律性。此文与 1937 年的论文被广泛引用。 同年, 徐仁 赴印度印度勒克瑙大学植物系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Birbal Sahni (1891–1949) 专攻古植物学。 1944 年冬,徐仁通读 Birbal Sahni 教授的单行本,并用钢笔逐条抄写的方式编纂古植物学文献目录。这项工作前后共花费了 9 个月时间。徐仁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中国古植物学”! 1944—1946 年徐仁在 勒克瑙大学主要研究了中国云南泥盆纪植物,并对微体古植物学进行了先驱性的研究。 1946 年徐仁在 勒克瑙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 1946--1948 年任北京大学副教授,讲授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和古植物学。 1948 年再赴印度工作,主要协助 Birbal Sahni 筹建古植物学研究所。 1949 年 Birbal Sahni 教授 逝世,徐仁参与创办古植物学期刊 The Palaeobotanist (《古植物学家》)。 1950 年从印度赴瑞典参加第 7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访问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德哥尔摩)等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然后,访问英国。 1952 年回归祖国, 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现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直到 1954 年。 1953 年,“在时称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了孢子花粉研究室。并且,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孢粉研究室及其主要工作人员徐仁等,均暂由地质部领导” 。 1954 年,担任原地质部地质矿产司孢粉学实验室主任,开办孢粉分析训练班(即煤岩讲习班)。 1956 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 1957 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支持徐仁的意见,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增设古植物组(室)。 1959 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立古植物学研究室,徐仁兼任研究室主任。 1962 年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同年,该古植物学研究室开始孢粉分析研究。 1978 年成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学专业委员会( 1998 年后改称“古植物学分会”)。 1979 年作为中国植物学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众多学术机构。同年,成立中国孢粉学会,任理事长。 1980 年率领 中国古孢粉学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 5 届国际古孢粉学大会,然后参加第 1 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 1981 年被选聘为第 13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主席。 1982 年再次访问美国,赴密苏里植物园参加“太平洋两岸洲际间断分布学术讨论会”。 1987 年患脑血栓。 徐仁患病后最不放心的是古植物学的前途和古植物学研究室主任的接班人。他常常挂在嘴上不断地说:“古植物室怎么办?古植物室怎么办?”他写过遗言:他死后他的书都捐给图书馆。 1992 年 11 月 18 日 , 徐仁在 北京病逝,享年 82 岁。 徐仁 各时期代表性论著: Hsü, J., 1937. Anatomy, development and life history of Selaginella sinensis . Bulletin of Chinese Botanical Society. 3(1):75-95 Hsü, J., 1944 .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shoot apex of Sinocalamus beecheyana McClur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31 (7): 404-411 Hsü, J., 1946. Search for microfossils in the purple sandstone, Khewra.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India. 16 (2-4): 92-94 Hsü, J., 1950 . Devonian spores from Yunnan, China. Proceedings on the 7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Stockholm. Hsü, J., Bose, M. N., 1952. Further information on Homoxylon rajmahalense Sahni. Journal of Indian Botanical Society. 31(1-2):1-12 徐仁 , 1953. 山东即墨一种化石木与石菌丝的发现 . 古生物学报 , 1(2):80-86 徐仁 , 周和仪 , 1956. 根据孢粉组合推论甘肃酒泉下惠回堡系底部的地质时代 . 古生物学报 , 4(4):491-507 ; 509-524 徐仁 , 1966. 云南泥盆纪植物化石和其在该区泥盆系地层划分上的意义 . 植物学报 , 14(1):50-70 徐仁 , 孔昭宸 , 杜乃秋 , 1973. .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 植物学报 , 15(2):254-258 Hsü, J., 1978. On the palaeobotanical evidence for continental drift and Himalayan uplift. The Palaeobotanist, 25:131-145 徐仁 , 1978. 中国植物化石(第三册) · 中国新生代植物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pp.186-211 徐仁等 , 1979. 中国晚三叠世宝鼎植物群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徐仁 , 1980. 生物史 ( 第二分册 ) :植物的发展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徐仁 , 王秀琴 , 1982. . 地质时期中国主要地区植物景观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Hsü, J., 1983.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vegetation in China, emphasizing their connections with North America. Annals of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70: 490-508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之父
livingfossil 2011-3-18 20:50
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之父
古植物学的故事 (108)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四) 斯行健 (1901--1964)-- 中国古植物学之父 孙启高 2011 年 3 月 18 日 北京 斯行健 是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是第一位拥有古植物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是中国第一位古植物学院士,也是第一个把毕生精力献给古植物学研究事业的中国人。 斯行健通常被尊称为“中国古植物学之父” (The father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斯行健 著述颇丰,是一位多产的古植物学家,用德文、英文和中文发表了大量古植物学研究论著。 斯行健 为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斯行健,字天石, 1901 年 3 月 11 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 1920 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进预科学习。 1922 年斯行健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深受李四光 ( 1889–1971) 和 Amadeus William Grabau ( 葛利普 , 1870–1946) 等教授的影响,对古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6 年,斯行健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6--1928 年,担任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助教。 1928—1931 年,斯行健赴德国柏林大学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 Walther Gothan 教授( 高腾, 1879--1954 ) 读博士学位。在德国留学期间,斯行健于 1930 年与 Walther Gothan 教授 一起赴 英国剑桥大学参加第 5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著名古植物学家 Sir Albert Charles Seward ( 1863--1941 )担任大会主席。 1931 年,斯行健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 《中国里阿斯期植物群》,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古植物学家。在结束德国留学生活之后,斯行健到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跟随 Thore Gustaf Halle(1884--1964) 教授进一步学习。 1933 年, 斯行健回国服务,投身于中国古植物学的艰难创业。 1933--1937 年,斯行健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1937--1944 年,供职于李四光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并在中央大学地质系兼授古植物学。 1944 年 , 应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昱先生的邀请,斯行健加入中央地质调查所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一边开展科学研究,一边培养古植物学人才。例如,李星学 (1917--2010) 于 1942 年从 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到 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自 1944 年起,李星学跟随斯行健专攻古植物学。李星学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国际知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 年被遴选为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 1951--1964 年,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1958 年前称“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 ) ,曾任该所所长。 1955 年,斯行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系 中国第一位古植物学院士。 自 1930 年至 1963 年,斯行健发表论著约 140 篇(含《中国生物志》 9 册、遗著 1 册),研究专刊 3 本,综合性编著 5 种,译著 1 册,文集 1 本。其中,斯行健在 20 世纪 30 年代独著 (sole author) 论文 21 篇,且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与他的导师 W. Gothan 合著论文 5 篇。他在 20 世纪 40 年代至少发表论文 31 篇。斯行健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论文数量更多。 斯行健不仅是一以贯之地研究中国古植物学的先驱,也是我国陆相地层研究的开拓者。 他的代表作 -- 《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 (1953 年 ) 是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古生代植物和陆相地层问题的著作。《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 1956 年)描述了植物化石 20 余属 60 多个种,指出了我国中生代植物群演替规律,并提出了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方案。这些工作都属于中国古植物学和地层学的开创性工作。 1964 年 7 月 19 日 ,斯行健病逝于江苏南京,终年 63 岁。 斯行健 各时期代表性论著: Sze, H.C., 1930. Zu Schenk’s Publickationen uber die Ostasiatische Permokar-bon Flora. Mem. Nat. Res. Inst. Geol. Acad. Sin., 9:1-34, pl.1. Sze, H.C., 1931. Beitragezur Liasischen Flora von China. Mem. Nat. Res. Inst. Geol. Acad. Sin. 12:1-85, pls.1-10 Sze, H.C., 1933. Beitragezur Mesozois chen Flora von China. Palaeont. Sin. A, 4(1):1-68, pls.1-12 Sze, H.C., 1934. On the occurrence of an interesting fossil wood from Urum-chi (Tihua) in Sinkiang. Bull. Geol. Soc. China. 13(4):581-592, pl.1. Sze, H.C., 1944. On the age of the Protolepidodendron -and Bothriolepis -beari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4(3-4):211-215 Sze, H.C., 1949. Die Mesozoische Flora ausder Hsiangchi Kohlen Serie in West Hupeh. Palaeont. Sin., N.(2)(Whole ser. No.133):1-71,pls.1-15 斯行健 , 1953 .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科学出版社 斯行健,徐仁 , 1954 .中国标准化石 —— 植物.地质出版社 斯行健 , 1956 .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5号,总号 139 册,科学出版社 斯行健,李星学等 , 1962 .中国中生代植物 ,科学出版社 斯行健,周志炎 , 1962 .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 张善桢 , 王志勤 , 1994. 斯行健 (1901--1964)-- 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 . 见:刘东生(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地学卷 No.1 )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pp.337-346 李星学 , 2001. 深切缅怀中国古植物学奠基者 — 敬爱的斯行健教授.古生物学报, 40(4):419-423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7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赞衡: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livingfossil 2011-3-16 20:46
古植物学的故事 (107)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二) 周赞衡 (1893--1967) :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孙启高 2011 年 3 月 16 日 北京 周赞衡在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史上拥有数个“第一”:中国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学者;中国古植物学领域的第一位出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海归”;周赞衡于 1923 年发表的《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周赞衡是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第一个古植物学研究室的第一位主任。 周赞衡,字柱臣, 1893 年 1 月 14 日 生于江苏省奉贤县。 1910--1913 年在上海南洋中学学习 。 1913--1916 年在丁文江等人创办的北京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 1916 年开始供职于当时由丁文江主持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同年,瑞典古植物学家 T. G. Halle (1884--1964) 应邀来华工作,为期 1 年。周赞衡受命作为学生和助手跟随 T. G. Halle 在中国工作。 1917 年, T. G. Halle 离开中国回瑞典。 1918--1923 年,周赞衡被派遣到瑞典留学,跟随 T. G. Halle 专攻中生代植物化石。周赞衡回国后继续供职于中央地质调查所,直到 1950 年该所被撤消。 1923 年,周赞衡发表了《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这是中国人研究中国植物化石的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周赞衡首次利用植物化石确定了中国有白垩系地层的存在,并进一步认为蒙阴组属早白垩世,王氏组属晚白垩世。 1924 年,周赞衡在瑞典学术期刊 Arkiv for Botanik (《植物文档》)用英文发表了另一篇中生代古植物学论文 — “ The Lower Liassic flora of Sofiero and Dompang in Scania ”。这是中国人首次研究外国植物化石,并发表研究论文。周赞衡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周赞衡曾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 1938--1949 年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为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为了中国地质与古生物学出版事业,周赞衡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而造成他在古植物学研究上的停顿。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赞衡先后供职于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办事处(后称“南京分院”)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7 年 1 月 2 日 ,周赞衡病逝于上海,享年 74 岁。 周赞衡与古植物学有关的论著: 周赞衡 , 1923. 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 .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 , 5(2):81-141, 图版 1, 2 Chow T. C., 1924. The Lower Liassic flora of Sofiero and Dompang in Scania. Arkiv for Botanik, 19 (4):1-19, pls.1, 2. 参考资料: 潘江《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 周赞衡》 文章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引用出处: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2023 潘江 . 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 周赞衡 . 中国科技史料, 1995 , 16 ( 2 ): 40-44 古植物学的故事( 28 ): 中国最早研究古植物学的学者 ---- 周赞衡( 1893---1967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9876 发表于 2010-1-24 12:15:47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丁文江: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
livingfossil 2011-3-13 21:03
古植物学的故事(106)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一) 丁文江(1887--1936):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20世纪初期。截止到1949年,中国古植物学家的数量屈指可数。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如地质勘探事业)与学科自身发展(如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迫切需要直接推动了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兴起,尤其是古孢粉学的研究。然而,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2003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我开始写作一篇英文文章,初步表达一些思想观点。最近,我在整理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谈到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过程,我们不能不提及丁文江(1887--1936)的历史贡献。他是20世纪中国地质学早期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一位探路者。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可能需要一个更漫长、更曲折的历史过程,因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全面崛起需要慢功夫、硬功夫和真功夫,也需要一批百折不挠的探路者。 孙启高 2011年3月13日写于北京 ============================ 中国古植物学是如何兴起的?(之一) 丁文江(1887--1936):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 孙启高 丁文江(1887--1936)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包括学会建设、期刊出版、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卓越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地质学事业(包括古植物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丁文江是中国古植物学的探路者,他是云南曲靖泥盆纪陆相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最早发现者,也是该地层植物化石的最早采集者。丁文江为中国开展古植物学研究培养人才、创办学术期刊。他的学生周赞衡(1893--1967)是用现代科学思想与方法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02年秋,赴日本留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 1904--1906年在英国斯帕尔丁(Spalding)镇中学学习。 1907年在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工业学院预科学习。 1908--191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908年丁文江专修动物学,兼修地质学。1910年专修地质学,兼修地理学。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 Walter Gregory(1864--1932)是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和地质学家,对丁文江一生的科学追求有深远的影响。 1911年,丁文江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和地质学两个专业的文凭。同年,丁文江回国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中国地质事业,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徒步考察。 1912年,丁文江任教于上海南洋中学,讲授化学、地质学、动物学、英文和西洋史等课程,他还以生物进化论观点编写了《动物学教科书》(该书1914年正式出版)。当时周赞衡在该校求学。 1913年,丁文江赴北京工作,担任北京北洋政府任农商部矿政司地质科长,并筹建“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兼任所长。同年,该所招收了包括周赞衡在内的30名学生,丁文江、章鸿钊(1877--1951)和翁文灏(1889--1971)担任主力教员,丁文江讲授“古生物学”等课程。 1914年,丁文江邀请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质学家Johan Gunnar Andersson 教授(1874--1960)来华担任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注:J. G. Andersson 教授在中国工作了12年,采集了很多植物化石,取得了很多重要科学发现)。同年2月,丁文江只身一人赴云南、贵州和四川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地质考察。丁文江在这次艰苦的大区域野外工作中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古植物学研究方面,他进行了一些先驱性的工作。丁文江在云南曲靖、霑益和宣威,贵州威宁和四川会理等采集了植物化石。其中,他对滇东曲靖地区陆相泥盆纪地层及其植物化石的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开创了中国地区早期陆地植物研究的先河。 1916年丁文江但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同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有18名学生毕业,周赞衡等大部分毕业生加入了丁文江主持的地质调查所工作;丁文江邀请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古植物学家Thore Gustaf Halle(1884--1964)来华工作,为期1年。丁文江安排周赞衡跟随T. G. Halle在中国工作。1918年,丁文江派遣周赞衡到瑞典留学,跟随T. G. Halle专门学习古植物学。周赞衡在瑞典学习5年之久。 1919年初,丁文江随梁启超(1873--1929)、蒋百里(1882--1938)、张东荪(1886--1973)等赴欧洲考察,然后访问美国。丁文江邀请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Amadeus William Grabau (葛利普, 1870–1946)教授来华工作。葛利普教授于1920年来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葛利普教授将他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嗷嗷待哺”的中国地质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包括著名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斯行健(1901--1964)。 1922年,丁文江积极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工作,并创办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西文期刊,如:《中国古生物志》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丁文江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中国古生物志》按生物门类分甲乙丙丁4种,甲种为古植物学、乙种为无脊椎动物学、丙种为古脊椎动物学、丁种为古人类学。《中国古生物志》成为发表中国地区古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刊物,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古生物志》的早期编辑出版为当前中国学术期刊本土化与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丁文江为中国地质学的兴起不辞劳苦,殚精竭虑。他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丁文江将采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植物化石交给T. G. Halle鉴定和研究。T. G. Halle用英文在《中国古生物志》相继发表了《中国西南古植物化石》(1927年)和《云南古生代植物化石》(1936年)。这些论文不仅反映了丁文江对中国古植物学早期发展的贡献,也见证了中国与瑞典两国科学家在古植物学领域的成功合作。 1935年12月8日,丁文江在湖南衡阳因煤气中毒而患病。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湖南长沙病逝,终年49岁。 丁文江部分论著(按年代排列): 丁文江, 1914. 动物学教科书(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学用书), 商务印书馆. 丁文江, 梭尔格, 王锡宾, 1914. 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农商公报, 1(1-2) 丁文江, 1919. 地质汇报创刊序言.地质汇报, 1(1)创刊号: 中文1-3;英文1-3 Ting, V. K., 1919. Report on the geology of the Yangtze Valley below Wuhu, Whangpoo Conservancy Board, Shanghai Harbor Investigation, 1(1):1-84, figs.1-30, Geological map 1. 丁文江, 翁文灏, 1920.矿政管见,附修改矿业条例意见书.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单行本. 1-49 丁文江, 翁文灏, 1921. 中国矿业纪要. 地质专报, 丙种, (1): 1-46(中文);1-36(英文). Ting, V. K., 1929. The orogenic movements in China (Presidential address of the 6th annual meeting).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8(2):151-170 Ting, V. K., 1931. On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Fengninian System.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0:31-48. pls.2 丁文江, 曾世英, 1931.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地质专报, 乙种, (4):1-85 丁文江, 翁文灏, 曾世英, 1933.中国分省新图.申报馆印行. Ting, V. K., Grabau, A. W., 1933.The Permian of China and its bearing on Permian classification. Reports on the 16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Washington, D.C., 1-14, pl.1, figs.1-2 Ting, V. K., Wang, Y. L., 1937. (Compiled and partly arranged and completed by T. H. Yin) Cambrian and Silurian Formations of Malung and Chüsing Districts, Yunnan.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6:1-28, figs.1-30. ======================== 深入问题: 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 Walter Gregory(1864--1932)是如何影响丁文江的? 丁文江是如何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来中国工作的? Johan Gunnar Andersson 为何能在中国工作12年(1914—1926年)? Amadeus William Grabau为何能在中国工作后半生? ============== 主要参考资料: 段淑英, 1990. 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 见:王鸿桢(主编)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历史--纪念丁文江100周年,章鸿钊110周年诞辰(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pp.214—224 王鸿祯(主编), 1990.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纪念丁文江100周年,章鸿钊110周年诞辰(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294 Li, X. X. 2000. General history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palaeobotany: a century review,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39 (Supp.): 1-13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abstract) 古植物学的故事(2):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05 发表于 2009-8-29 22:31:13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建议
livingfossil 2010-12-21 04:37
古植物学的故事(83): 关于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建议 孙启高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古植物学的学术历史、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系研究 的基本出发点是:既要回顾历史又要直面现实,既要面向世界又要展望未来。总的来看,中国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基础十分薄弱与脆弱,急需优秀的人才。但是,中国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很大的潜力,其未来发展和历史命运关系到世界古植物学的命运。为了推动古植物学研究在中国的全面崛起,我建议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数年前,我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这种想法,并一直在思考可行性等问题。如今,它仍然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术理想。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将直面现实放眼未来,简述国际与国内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以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阐述本建议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指出设立 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几个可能途径。 一、国际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 我在以前的工作中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简述过欧洲、北美、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古植物学研究概况。 欧美地区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从国家层面看,一些 高水平的、研究型的著名博物馆在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应该看到,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 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构成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之重要组成成分。 从国际范围看,古植物学是一个世界性的冷门传统学科,经费申请困难也是一个世界性通病。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是如何维系的呢?客观情况是:研究型博物馆为欧美古植物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和发奋图强的学术领袖对于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至关重要。例如, 1982 年古植物学家 Leo Hickey 到耶鲁大学 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后来他主持该馆古植物部工作,至今已有 28 年之久。 1987 年古植物学家 Else Marie Friis 被任命为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 23 年之久 。 二、中国古植物学的基本情况 关于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与现状,我在有关文章中已作论述。目前,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人员 (包括标本采集人员)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质矿产、博物馆诸多部门。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队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但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古植物学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极不均衡,而且极不稳定。 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呈现体制上和管理上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实际上,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的严重缺失;二是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的严重缺失。我认为, 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符合古植物学 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在中国古植物学的学术共同体里,有两个重要的专业社团长期并存:一个是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另一个是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尚无专门的活动经费维系学会工作,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关于这两个古植物学分会的情况,《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学会历史与问题(专辑)》已作专门探讨,不再赘述。 三、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必要性与目的 如果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历史与文化过程有所了解,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共识:没有充足而持续的研究经费支持,很多基础研究工作是很难深入进行的;我们也会得到让人如此沮丧的认识:不论是有限的还是大量的经费投入未必造就像样的人才和成果。就中国古植物学事业而言,半个世纪以来有关部门、或有关学术机构、或有关基金组织已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之总量是可以统计或估算的。从国家层面看,中国已投入古植物学研究的总经费虽远不及三峡工程的投入,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主要来自国家财政。然而, 当前中国古植物学的实际情况客观上要求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急需逐步提高。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定性与定量研究中国古植物学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以及中国古植物学教学与研究人员的实际生存状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目前,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主力军。从人事管理看,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古植物学研究人员可以分成 3大类:正式编制、项目聘用和临时工。在我看来,在读研究生属于临时工作人员,即临时工。所谓正式编制似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3类编制研究者的人员工资和科研支出主要依靠项目经费。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 古植物学研究获得的资助渠道非常有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这的确是一条崎岖艰难的羊肠小道。基金申请的形势似乎永远是僧多粥少,竞争日趋激烈。有人一年或连续多年没有申请到经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古植物学研究的经费申请渠道,有必要积极筹措资金及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国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 四、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原则和途径 1. 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原则 必须遵循有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税务政策)进行筹集资金; 必须注意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必须树立学术诚信; 必须坚持公开公正; 必须建立一套透明的、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如:建立章程、理事会和项目遴选细则等; 必须接受新闻媒体监督。 2. 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1) 利用全国性专业社团建立多种形式的古植物学奖励基金 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已设立如下奖励基金: Michael Cichan Award http://www.botany.org/paleo/paleoawards/cichan.html The Isabel Cookson Paleobotanical Award http://www.botany.org/paleo/paleoawards/cooknew.html Remy and Remy Award. http://www.botany.org/paleo/paleoawards/remynew.html MOSELEY AWARD http://www.botany.org/paleo/paleoawards/moseley.html 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同行已有的成功经验,建立冠名奖励基金。 (2) 利用有声誉的全国性或地区性基金组织设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3) 争取在有关研究部门内建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4) 利用其他途径设立古植物学发展基金 五、展望 在人类探讨自然历史的进程中,古植物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探讨植物进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 对寻找矿产和探讨含有煤炭、石油等矿产地层的分布、划分和对比等具有很实际的作用。中国疆域辽阔,是古植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地理与地质区域。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界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及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利用化石植物在大时间尺度上深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与 国家需求、综合国力、经费投入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正处在和平发展与全面崛起的历史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对于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全面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稳步发展,这显然是很重要的发展举措。我期望海内外有识之士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古植物学事业,大家共同努力,逐步将设想变成现实。 相关资料: 古植物学的故事( 6): 残酷的现实与严峻的挑战:看看中国与美国古植物学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455 发表于 2009-8-31 13:14:47 古植物学的故事(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5716 发表于 2009-9-15 12:04:32 古植物学的故事( 26 ):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8048 发表于 2010-1-17 15:01:42 古植物学的故事(32 ): 简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08 发表于 2010-1-30 6:22:37 古植物学的故事(66):走近古植物学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 将走向何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3788 发表于 2010-8-17 10:48:04 古植物学的故事(65)走近古植物学 掀开古植物学的神秘面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495 发表于 2010-8-13 2:27:56 古植物学的故事(67): 谁敢梦想成为古植物学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4912 发表于 2010-8-21 4:52:59 古植物学的故事(69): 为什么要编写《古植物学的故事》? 原题:Story of Palaeobotany---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0204 发表于 2010-9-7 6:34:19 古植物学的故事(70):古植物学之问与我们的学术使命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3493 发表于 2010-9-16 3:09:33 古植物学的故事(专辑) 古植物学研究的软实力 --- 学会 历史与 问题专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382 发表于 2010-12-17 5:53:57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第5次) 关于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的几个奖励项目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5597 发表于 2010-12-21 0:55:12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66):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将走向何方?
livingfossil 2010-8-17 10:48
古植物学的故事(66):走近古植物学 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 将走向何方?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66) : Where is the dwindling Chinese palaeobotany going? (by Qigao Sun) (in Chinese) 关键词:中国古植物学;学科命运 孙启高 2010 年 8 月 16 日完稿于美国康州 古植物学是传统学科,垂而不死 ---- 它冷观植物界亿年之沧桑,笑看学术界百年之兴衰。岌岌可危的中国古植物学将走向何方?是自生自灭?还是全面崛起? 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 以植物分类学的发展状况为参照对象,探讨维系古植物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模式以及中国古植物学所面临的 整体性落后与未来发展命运等问题。 一、古植物学是冷门中的冷门 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是离不开现代植物的,而化石植物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远。千姿百态的现代植物构成绚烂多彩的植物景观。每逢春天,盛开在江南田野的油菜花一望无际,构成一幅幅令人震撼的春天油画。如果您走近朴实无华的油菜花,您会感受到一种诱人的清香。与此同时,还有一种俗名叫映山红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地绽放,让人如醉如痴,浮想联翩。这种美丽的花儿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经典红歌《映山红》 ---感人的歌声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长远的 可是,埋藏于地层中的化石植物与多姿多彩的现代植物形成鲜明的对照。化石植物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给社会公众的感觉往往是冷冰冰的。化石植物很难像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样富有诗情画意,也远不及博物馆里的恐龙特别吸引公众的眼球。 古植物学给公众的印象似乎永远散发出各种冷的气息。在传统学科中,古植物学是冷门中的冷门,它好像是自然历史研究中的冷美人。古植物学的研究材料是冷冰冰的,从事古植物学研究基本上是坐冷板凳。如果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没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而误入古植物学之研究领域,那是生活中的不幸或阴差阳错。 二、冷门学科的一面镜子 --- 现代植物分类学 尽管许多传统学科(如植物分类学)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但是目前的发展现状低迷而不景气,这是国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现象,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其低迷程度有所不同。任何学科在总体上都可能有一个历史的兴衰过程,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某一学科在某一时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兴衰与国家需求、社会需要、经济状况、经费投入等宏观因素是分不开的。 在学科发展历史上,古植物学与植物分类学有着内在(或天然)的联系。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或 将今论古 ,现简要介绍世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现状。 1. 世界植物分类学的鼎盛时期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辉煌成就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历史。 从世界范围来看, 18世纪中期的林耐时代(Carl von Linne, 1707--1778)至19世纪后期的胡克时代(此处指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1817--1911)是现代植物分类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这辉煌的一个多世纪里,现代植物的绝大多数科(family)、属(genus)和种(species)都已经被发现了。 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编纂《中国植物志》之大型科研项目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经过几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长期坐冷板凳,中国已经完成了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全部出版。该巨著属于中国宏观生物学领域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学术成就,反映了中国现代植物分类科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已基本确立,体现了中国现代植物标本积累及自主研究的综合实力。与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情形十分相似的是,20世纪中国动物分类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2.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急剧萎缩 近日,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转发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署名文章(作者:林衍),该文报道了中国分类学急剧萎缩、后继乏人的真实现状。文章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565-1.shtm 文章开门见山地援引了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充满悲情的文字:读研敢于选择分类学专业的是猛士,读完研敢于选择这个专业做职业的是勇士,选择在科研圈内为分类学奋斗,固执不与科研圈内游戏规则妥协的人更是壮士,然后死不悔改被淘汰的人遂成烈士。文中的中国分类学主要指属于传统学科的现代生物分类学,如植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等学科。 有位网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现抄录如下:于(注:原文如此,为笔误)此对应的还有古生物学分类,岩石矿物学分类,都是繁琐的细活,需要极强的实践功底,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能做好。 从留言内容看,我猜想这位网友可能是地质学领域的专家。 事实上,古生物的分类(如:古植物学)比现代植物分类学还要岌岌可危。如果我们将现代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冷清比作为初冬穿草鞋的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古植物学研究的困境比作是深冬没鞋穿的人! 三、国际古植物学的发展概况和维系模式 古植物学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尤其与地层古生物学、煤田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甚为密切。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煤炭、油气等地质勘探事业的迫切需要,地层中微体古植物学(尤其是古孢粉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然,古植物学的发展与现代植物学的发展也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学科发展历史看,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古植物学的发展过程是渐进而曲折的,并没有像现代植物分类学那样出现过很明显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鼎盛时期。 从各地区的发展实践看,世界古植物学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现状也是极不平衡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植物学似乎是一个永远的冷门行当,比现代植物分类学更冷、更边缘化。从总体上看,各国古植物学的发展都面临工作职位少、项目申请难等很实际的老问题, 其形势要比现代植物分类学更严峻。但是 ,欧美古植物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逐渐形成了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和维系模式。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标本,同时也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美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博物馆,如:位于美国 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松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一些大学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博物馆化,即在大学所属博物馆进行,如:耶鲁大学Peabody 自然历史博物馆、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从而构成了美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或研究平台。 尽管古植物学是一个冷门传统学科,普遍不景气,但是欧美古植物学拥有相对稳固的研究平台和相对稳定的学术体制,为维系古植物学之学科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 1982年,古植物学家Leo Hickey到耶鲁大学Peabody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后来他主持该馆古植物部工作,至今已有28年之久。1987年古植物学家Else Marie Friis被任命为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主任,至今有23年之久 。欧美古植物学的历史经验和维系模式值得中国有关学术机构和广大同仁认真考虑和学习。 四、中国古植物学的整体性落后与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 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于20世纪初,发展缓慢。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中国古植物学(及古孢粉学)获得了较为蓬勃的发展,其主要动因是在国家层面上的经济建设发展之迫切需求,当然离不开日益进步的国际古植物学(及古孢粉学)的引领推动,也离不开古植物学、古孢粉学等相关学科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需求。1983年5月下旬,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专业委员会(现称古植物学分会)在西安正式成立,会议人气较旺。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规模日趋萎缩,学科发展形势日趋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需求问题、学术体制问题、评价体系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经费投入问题等。有些因素是深层次原因,直接关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的建设,进而影响眼前和长远发展。 中国古植物学的落后是整体性的,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不要指望 50 年内实现 赶英超美之梦想。中国古植物学要进入国际古植物学研究的学术大国和学术强国之列,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显然,这条道路是不平坦的,也是很悲壮的,至少需要若干代人坚持不懈、连续坐 100 年至 200 年的冷板凳! 若以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的现状为参照,中国古植物学更是岌岌可危,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言辞。 在化石植物多样性和现代植物多样性之间,社会公众和科学政策决定者一般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首先关心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后者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植物分类学对于植物多样性调查和利用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设立了 植物经典分类倾斜项目 ,着力扶持植物分类学。然而,古植物学的作用和困境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大声疾呼,积极利用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杂志以及国内主流传媒反映植物分类学的困境, 试图拯救这门传统学科。然而,也许古植物学家们看惯了地质时期植物与环境的亿年沧桑,对其从事的学科发展之兴衰似乎比较淡定自若。 套用上文中那段充满悲情的文字, 我们也可以这样生动而真实地概括中国古植物学界的现状和危机: 读研敢于选择古植物学专业的是猛士,读完研敢于选择这个专业做职业的是勇士,选择在科研圈内为古植物学奋斗,固执不与科研圈内游戏规则妥协的人更是壮士,然后死不悔改被淘汰的人遂成烈士。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已进入和平发展全面崛起的历史新时期。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综合研究型博物馆和高等院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植物学如何服务于新时期的国家需求?如何在国家层面建设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如何提升 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如何拓展它的 社会服务功能?如何使古植物学研究在中国全面崛起? 关于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 ------------------------- 相关阅读资料: Li Jiao,Taxonomy: China Searches for an 11th-Hour Lifesaver for a Dying Discipline,Science, 2009, Vol.325, No.5936, p.31(原载2009年7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第325卷,第5936期,第31页) Science 3 July 2009: Vol. 325. no. 5936, p. 31 Taxonomy: China Searches for an 11th-Hour Lifesaver for a Dying Discipline Li Jiao* Taxonomy is in decline around the world. But although the situation is just as grim in China, the country's dwindling band of taxonomists has one of their own in a powerful position: President Chen Yiyu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 taxonomist who majored in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In 2002, NSFC, the country's basic research grants agency, set up a classic taxonomy fund, which has thrown a $500,000-a-year lifeline to established taxonomists. But that's not enough, Chen acknowledges. To prevent Chinese taxonomy from slipping into oblivion, NSFC has invited applications for a pair of 4-year initiatives, to be launched in 2010, that aim to better integrate the field with molecular biology. 李娇,分类学:中国试图拯救尚在死亡线边缘挣扎的学科(2009年12月2日刊载于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文章来源:美国《科学》杂志) http://www.cas.ac.cn/xw/zjsd/200912/t20091202_2679894.shtml 李娇,分类学研究岌岌可危--中国策划大规模项目拯救濒危学科(2010年1月17日刊载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英文资料来源: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5728.shtm 张劲硕,不该遗忘的中国分类学大师胡先骕(原载2009年11月13日《科学时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084.shtm 雷宇,王妍妍,四代科学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国植物志》(原文刊载于2010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12/content_3032886.htm 林衍,中国分类学:前有古人 后无来者(原载2010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8/04/content_3358112.htm 林衍,中国分类学急剧萎缩--后继乏人成专家心病(科学网www.science.net2010年8月4日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565-1.shtm 英文维基百科对术语palaeobotany(古植物学)的解释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leobotany 孙启高,古植物学有什么用? (《古植物学的故事》第26期)(原载2010年1月17日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8048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
livingfossil 2009-9-15 12:04
古植物学的故事(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古植物学家的一条生命线!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9): NSFC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life line for palaeobotanists. (by Qigao Sun) 由于古植物学(Palaeobotany)的学科特色,即:它既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国古植物学科研人员既可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申请项目,又可以从生命科学部申请项目。从近20年来的情况看,地球科学部古生物学科和生命科学部植物学科每年都要给古植物学以不同程度的项目支持。古生物学科支持的项目数量要多一点,强度要大一些。我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是国内最公平的科学基金。作为古植物学研究最重要的资助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拯救和维系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于某些科研院所的古植物学同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乎是一条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先养活了一群古植物学工作者,其次造就了一批中国古植物学家。 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有机会申请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是古植物学同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的增加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带来机会。国际合作的目标、内容及水准均取决于综合实力。 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20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虽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研究体制、研究基础、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基础依然非常薄弱,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等方面鲜有独创性工作,专著性的、系统性的基础研究非常匮乏;在国际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凸现基础薄弱,存在依赖西方同行发表论文的现象,严重损害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和学术尊严。在未来50年里,我们要从整体上逐步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鼓励科研人员凝练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大胆的自由探索,强调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原创性与自主性,这已是申请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原则。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对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总体性的考虑,而且有必要针对学科特点从多层次(申请者、学术团队、供职学术机构、所属部门)对学术信用、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综合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以利用项目支持或政策倾斜这一有力手段逐步提升某个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并促进学术诚信制度之建设。我们期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孙启高 2009年7月7日完稿,9月14晚修改 ------------------ 《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 (第2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2783 发表于 2010-8-13 23:16:33 古植物学的故事( 9)补充一个附件资料: 附件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古植物学的学科编码与学科归类 (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 www.nsfc.gov.cn ) 古植物学在生命科学部的编码为 C020302,属于植物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这样古植物学有了明确的归口。但在实际工作中,古植物学与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等密切相关。 --------------- C02 植物学 C0201 植物结构学 C020101 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C020102 植物形态与发生 C0202 植物分类学 C020201 种子植物分类 C020202 孢子植物分类 C020203 植物地理学 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 C020301 植物系统发育 C020302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 C020303 植物进化与发育 -------------------- 可能系技术操作的原因地球科学部没有设置古植物学之学科编码,但一直受理古植物学申请项目,主要与地质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有关,如: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地层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以及生物地质学。 D02地质学 D0201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 D020101古生物学 D020102古人类学 D020103古生态学 D020104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 D0202地层学 D0203矿物学(含矿物物理学) D0204岩石学 D0205矿床学 D0206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 D0207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D0208煤地质学 D0209第四纪地质学 D0210前寒武纪地质学 D0211构造地质学与活动构造 D021101构造地质学 D021102活动构造 D021103构造物理与流变学 D0212大地构造学 D0213水文地质学(含地热地质学) D0214工程地质学 D0215数学地质学与遥感地质学 D0216火山学 D0217生物地质学 D0218环境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3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5):徐仁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livingfossil 2009-8-29 22:52
古植物学的故事(5):徐仁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12 发表于 2009-8-29 22:52:50 古植物学;徐仁;中国古植物学;兴起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emphasizing the global context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pproach on Chinese palaeobotany (by Qigao Sun) Palaeobotany as a biological subject was not widesprea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biological approach on Chinese palaeobotany did begin in the 1940s. Hsü Jen (Xu Ren, 1910–1992) is a Chinese palaeobotanist, who preferred to use biological approach to work on fossil plants. Fig.5. Hsü Jen (Xu Ren, 1910–1992) (Courtesy Zhu-sheng Xu) Hsü Jen’s education and career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ang C.Y. (Zhang Jing–Yue, 1895–1975) and Birbal Sahni (1891–1949). The former is a pioneer of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in China who studied botany in the USA and worked in Europe (Compiling Committee of Chang Ching–Yue’s Works 1995). The latter is an Indian palaeobotanist, who studied palaeobotany in Britain and was the 5th Indian to be elected as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Britain (Sitholey, 1950). Hsü Jen entered Tsinghua University because he admired his uncle, Professor C.Y. Chang who was a Tsinghua graduate (1916–1920). Chang went to the USA to study botany in 1920 and he began his study with C.J. Chamberlain in the Botany Department of Chicago University in 1922. Chang was very interested in palaeobotany although he majored in botany. In 1924 he wrote an article about the latest discovery of coal b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roduced it to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Chang, 1924). Chang got his Ph.D. degree in 1925 and afterwards returned to China to engage in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Compiling Committee of Chang Ching–Yue’s Works, 1995). However Chang still worked on the anatomy of fossil wood (Chang, 1929). After Chang’s suggestion Hsü Jen went to Tsinghua University to study botany in 1929. Hsü learnt about fossil plants and had instilled in him a deep interest in palaeobotany during his sophomore (2nd) year. After Hsü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3, he joined Peking University and worked as an assistant with Professor C.Y. Chang. Under his uncle’s guidance, he employed methods of 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to study fossil plants (Hsü, 2000). Chang had hoped that Hsü would study palaeobotany with J. Walton in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but Hsü failed to visit Britain because of financial difficult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1944 Chang recommended that Hsü go to Lucknow University in India to study palaeobotany with Birbal Sahni (Chen et al., 1994). In 1946 Hsü got his Ph.D. degree from Lucknow University and returned to Peking University to teach palaeobotany. In 1948 Hsü was invited by Birbal Sahni a second time to India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undation of Birbal Sahni’s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Here Hsü met Thomas Harris in December 1949 when Harris came to the Institute as adviser for two months (Sitholey, 1953). In 1950 Hsü visited Sweden and attended the 7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n Stockholm where he met many palaeobotan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the congress he gave two talks about “Devonian spores from Yunnann, China” and “New information on Homoxylon rajmahalense Sahni.” After his visit to Sweden, Hsü paid a short visit to Britain. At the end of the 1950 Lee H.T. invited Hsü to go back to serve New China. In the summer of 1952 Hsu returned to China and maintained a biological approach to research of fossil plants. Hsü’s efforts changed to some degree, the fac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5)及古植物学的故事(4):胡先骕与中国古植物学的
livingfossil 2009-8-29 22:47
古植物学的故事( 4 ):胡先骕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10 发表于 2009-8-29 22:47:21 古植物学;胡先骕;中国古植物学;兴起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emphasizing the global context ----Botanist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by Qigao Sun) Fig.3. Hu Hsen–Hsu (Hu Xian–Su, 1894–1968) (Courtesy Hu Shi) Although few Chinese botanists worked on fossil pla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last century, Hu Hsen–Hsu (Hu Xian–Su, 1894–1968), who was a distinguished plant taxonomist in China, had a strong interest in palaeobotany. Hu thought that palaeobotany was an important subject within plant science. Hu’s idea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Berkley and Harvard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the USA. He studied Chinese Tertiary plants and those of the living fossil Metasequoia. Hu not only advanced plant taxonomy,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in China (Shi Yang, 1998). Hu was s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 to study botany in 1912 and got his B. Sc. degree in 1916. He went to Harvard University to study plant taxonomy in 1923 and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1925. Thus Hu had wid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botanists and palaeobotanists of his time. Hu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ientific ideas of Asa Gray (1810–1888), father of American botany, who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yto–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ern North America and eastern Asia (Gray, 1840, 1859, 1878; Boufford Spongberg, 1983). Hu developed a deep interest both in recent plants and in fossil plants from China, which might provide very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Tertiary history of pla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u founded th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formerly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 in 1928, and the Botan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1933. He established several English journals in China for plant sciences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lant science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subject of palaeobotany) during the 20 th century. Hu made great efforts to establish botanic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ch would provide potential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1930s Hu conducted successful collaborative work with American palaeobotanist Professor R.W. Chaney with regard to Chinese Tertiary plants. Just before the Chinese-Japanese War, R.W. Chaney was invited to China for the second time. He went on a field trip to a very famous fossil locality, Shanwang locality in Linq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in June 1937 and collected many specimens of fossil plants. Some specimen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USA and kept in Berkley. Hu and Chaney (1940) co-worked on this Middle Miocene-aged Shanwang flora from Shandong and published an English monograph, which is undoubtedly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on Tertiary floras in China (Sun et al ., 2000, 2002). Metasequoia Story During the 1940s Hu and his colleague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ies of recent and fossil Metasequoia ( Hu, 1946; Hu Cheng, 1948). The publication of the living fossil of Metasequoia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discoveries in the botanical and palaeobotanical community in the world and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 the last century. Miki (1941) established the genus Metasequoia based on the Pliocene fossils from Japan and thought that the genus was extinct. It is said that in October 1941 Professor Gan Tuo saw a big tree (about 30m high) under which there was a small temple named “Shui–Sha–Miao” in Mao–tao–chi in Wan Hsien, Sichuan Province (currently in Lichuan County, western Hubei Province). It is also said that Gan collected some specimens from the tree but without any further scientific results. In 1943, Wang Zhan (1911—2000) collected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big tree at Mao–tao–chi and considered them to be those of 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on) K. Koch (Shao et al ., 2000; Ma, 2003). Cheng Wan–Chun (1904—1983) didn’t think that the tree was Glyptostrobus, but a new genus of conifer. In 1946 Xue Ji–Ru (1921—1999) also collected specimens of living Metasequoia from Mao–tao–chi. Cheng posted some specimens of the strange tree to Hu Hsen–Hsu. On May 9, 1946 Hu wrote to Professor R.W. Chaney and told him about the exciting discovery of the living fossil plant Metasequoia. On September 28, 1946 R.W. Chaney talked about the discovery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n December 1946 Hu published a paper, entitled “Notes on a Palaeogene species of Metasequoia in China,” and mentioned that he would discuss in another paper a living species of Metasequoia. Hu thought that the plant was the fossil genus Metasequoia established by S. Miki in 1941. At last, Hu and Cheng published their paper about Metasequoia glyptostobodies Hu et Cheng in 1948. The living species of the genus Metasequoia , is not extinct but still survives on the Earth. So far, plants of the living fossil Metasequoia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covery of living Metasequoia , please refer to Ma’ s (2003) article. (revised version)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3):斯行健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livingfossil 2009-8-29 22:38
古植物学的故事(3):斯行健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永驻天国的中国古植物学家(之一) 古植物学;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兴起 发表于 2009-8-29 22:38:57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emphasizing the global context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approach on palaeobotany in China (by Qigao Sun) Palaeobotany is typically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In many universities palaeobotany is interpreted as a geological subject and in others as a biological/geological subject (Darrah, 1939).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palaeobotany was mainly considered as a geological subject in China largely because palaeobotany was applicab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geological approach was normally taken in China until 1980s. Fig.2. Sze Hsing–Chien (Si Xing–Jian, 1901–1964) (From Li, 2001) Sze Hsing-Chien is usually called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using the geological approach. Sze H.C. began his studies in Peking University in 1920. Later he became one of the students of Professor A.W. Grabau (1870–1946) and Lee H.T. (Li Si–Guang, 1889–1971). Professor Grabau, who was an American geologist and palaeontologist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umbia was invited to China in 1920 and he worked in the Ge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at the Geological Survey in Beijing for about 26 years. Lee H.T. studied palaeontology in Birmingham University in Britain and got his M.Sc. degree in 1918.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professors, Sze became very interested in palaeontology and chose palaeobotany as his major. Sze H.C. graduated from the Ge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26. In 1928 Sze went to Germany and studied palaeobotany at Berlin University with W. Gothan (1879–1954) wh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ze’s career. Sze got his Ph.D. in palaeobotany in 1931, the first Chinese palaeobotanist to do so (Zhang Wang, 1994). After finishing his doctorate thesis, Sze went to study at the 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tockholm and worked with Professor T.G. Halle (Li, 2000). In 1930 Sze, together with W. Gothan, attended the 5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held at Cambridge, UK and he made friends with lots of botanists and palaeobotan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Li, 2000). Sze was a prolific palaeobotanist in China. During the 1930s, Sze H.C. pioneered studies on fossil plants in China and he pub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papers in German or English. Before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3, Sze co-authored 5 papers with W. Gothan. From 1930 to 1939 Sze completed 21 papers as sole author. Although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in China at the time were very difficult, Sze made strenuous efforts to work on fossil plants and achieved brilliant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Chinese palaeobotanists were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on fossil plants. In the 1940s Sze published a total of 31 papers and taught young palaeobotanists, such as Li Xing–Xue (Lee Hsing–Hsueh, 1917--). Sze had a broad interest in fossil plants and his work was involved in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areas within palaeobotany. Therefore, Sze H.C.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alaeobotany in China (Zhang Wang, 1994; Li, 2000, 2001).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4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植物学的故事(2):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livingfossil 2009-8-29 22:31
古植物学的故事(2):丁文江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2205 发表于 2009-8-29 22:31:13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emphasizing the global context ----Initial development of palaeobotan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by Qigao Sun) Ting V.K. (Ding Wen–Jiang, 1887–1936) is a famous leader of the Chinese geological sciences.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benefits from the ambitious academic activities of Ting V.K. who was a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organizer. Ting V.K. left China for Japan to study at the age of 15. Two years later he transferred to Britain. He graduated from Glasgow University in Scotland in 1911 with two degrees, one in geology and the other in zoology. He returned home to China and founded the Geological Institute in Beijing in 1913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in 1916. Ting V.K. started some professional journals, such as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in 1919,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in 1922 (Ting, 1922a,b) and Palaeontologia Sinica (Series A) in 1922. These journals welcomed palaeobotanical paper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note that most of the papers which appeared in these journals are in English. It seems reasonable that these journals are regarded as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t that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palaeobotanical organization and journals received great help from foreign colleagues, such as Swedish geologist Dr J. G. Andersson (1874–1960), and stimulated the rise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Duan, 1990; Li, 2000). Fig.1. Ting V.K. (Ding Wen–Jiang, 1887–1936) (From Huang et al., 1993) Ting V.K. was very activ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inviting foreign experts to work in China. For example, in 1914 Ting V.K. invited Professor J.G. Andersson to China to serve as a mining advisor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 Andersson worked in China for 12 years (Halle, 1927; Duan, 1990) and collected many fossils in China. A total of 1,316 crates of specimens were transported to Sweden in 1923, among which there were 474 crates of fossil plants. Professor T.G. Halle was invited to work in China in 1916-1917 and trained Chinese Students such as Chow T.H. (Zhou Zan–Heng, 1893– 1967) (Halle, 1927; Duan, 1990). In 1923 Chow T.H. published a paper about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 Shantung (Chow, 1923) and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Chinese expert to publish a palaeobotanical paper (Zhu, 1994; Li, 2000). In 1925 a group of American geologists and palaeontologists of the Third Asiatic Expedition were invited to China. American palaeobotanist R.W. Chaney and his colleagues gave talks about their research at the Beijing Geological Survey on Sep 23, 1925, which were organized by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Wang, 2002). Meanwhile, Chinese students were chosen and sent abroad for study. Chow T.H. was sent to Sweden to study palaeobotany in 1918--1923. After Chow returned to China he regrettably abandoned palaeobotanical studies although he was engaged in lot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Li, 2000). Sze Hsing–Chien (Si Xing–Jian, 1901–1964) was sent to Germany to study palaeoboatny in 1928 (Zhang Wang, 1994).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5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发布:中国古植物学未来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意见书
热度 2 livingfossil 2009-7-3 12:39
古植物学的故事( 0)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意见书) 孙启高 (Qigao Sun)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0): Synopsis of the Coming 50-yea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laeobotany (2010—2059) 一、引言 古植物学 (Palaeobotany) 既是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化石(包括孢子与花粉),研究内容包括化石植物的形态解剖与系统分类,探讨植物的起源演化和环境变迁。因为古植物学涉及到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所以它在寻找矿产和探讨含有煤炭、石油等矿产地层的分布、划分和对比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此可见,古植物学是植物生物学、古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研究领域。植物化石不仅是探讨植物起源演化的最有力、最直接的科学证据,而且是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珍贵材料。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是开展植物演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域,加强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植物学之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冷门中的冷门。然而,这个颇具特色、造就大师的冷门学科却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可谓是“经典亦流行。”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符合古植物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体制。中国古植物学兴起于 20 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虽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研究体制、研究基础、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9 年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 1910-1992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建了一个“古植物学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植物学研究机构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专门从事化石植物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它的建立一方面体现了学术前辈们,如:胡先骕先生 (1894-1968) 非常重视化石植物的研究;另一方面体现了徐仁先生的学术威望和学术理想。在徐仁先生的领导下并在诸多同仁的艰苦努力之下,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在冷战时代不断变幻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发展,为推动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振兴中国古植物学事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998 年夏,这个重要的古植物学研究室与相关研究部门合并,被整合成目前的“中科院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从此,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便寿终正寝,它的史学意义也许是:为探讨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体制问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实例。 在纪念中科院植物所古植物学研究室创建 50 周年之际,根据国际古植物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古植物学的历史现状,本人草拟一份《 中国古植物学未来 50年发展纲要(2010-2059)》,目的是为了振兴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期望有关领导给予理解和重视,也期望学界同仁各抒己见、批评指正。 二、树立发展中国古植物学的总目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与欧美一些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未来 50 年,我们要在国家层面不断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成为古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国和学术强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因而,我们对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要有信心。但是,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并存。 三、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且又国际接轨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使古植物学成为紧密联结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我们不仅要建立有利于古植物学稳步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而且要健全古植物学研究的学术诚信制度,使研究成果和研究标本等资讯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 1. 从长远来看,中国古植物学研究总体上要向高水平的、研究型的博物馆靠拢,使之成为古植物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2. 高等院校的古植物学研究也应该“博物馆化”,研究标本必须存放学校博物馆,或存放至相关专门博物馆; 3. 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必须考虑将其学术信用建立在“古植物馆”或“标本馆”之上; 4. 建议民间从事古植物学研究者为建设新型的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而贡献力量; 5. 逐步实现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的网络化、信息化与国际化,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于专家学者、服务于社会公众。 四、建立有中国地域特色的探讨植物进化及环境变化的事实体系 古植物研究的首要任务是采集标本并建立一个探讨植物进化及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体系。 标本积累不仅构成客观事实体系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学科进步与学术诚信的最重要的科学积累。因此,它理所当然是衡量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一个“铁”标准。 在中国地区,植物化石馆藏数量最多的是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该馆收藏植物化石约 50,000块,另有待研标本约20,000块。中科院植物所有一个古植物馆(对外号称“中国古植物馆”,由一位有政治影响力的知名科学家题写馆名),该馆收藏有编号的入柜标本不过15,000块。若将那些没有入柜的标本算在一起,(中国)古植物馆的化石标本不会超过35,000块!这两家附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兄弟”学术机构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区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两支有力量的“国家队,”对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资源。然而,以上数字表明中国化石植物的标本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 中国在种子与果实化石等方面的科学积累几乎是零! 这些数字足以客观地反映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基础是极其薄弱的,与中国地大物博、植物化石资源丰富是极不相称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很惭愧。 为了具体说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基础的薄弱程度,我想在此陈述一个可资比较分析的情况: 如果将(中国)古植物馆的标本积累与欧美老牌博物馆相比较,这似乎很不公平,因为有人会说它们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可是,我发现(中国)古植物馆的标本积累历史可以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部进行比较。目前,该古植物部收藏标本约有 30 万份 ( http://www.flmnh.ufl.edu/paleobotany/ ) ,比我们多出很多,而且有专业人员 --古植物学博士任Collection Manager,专门负责标本管理。据我所知,这 30 万份标本主要是由 David Dilcher 教授( 1936-- )和他的同事们、学生们近 50 年的野外采集成果。 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形势是很严峻的,我们在古植物学的研究领域里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和竞争力。长此以往,我们也不会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因此 ,中国古植物学面临以下两项艰巨任务: 1. 拯救管理不善的 植物化石之命运 50 多年以来,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人员 ( 包括标本采集人员 ) 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但也涵盖地质矿产、高等院校、博物馆诸多部门。目前,有些单位的古植物学研究已停顿,有些研究人员已退休,许多重要的植物化石标本处于散存状态,管理严重缺位。 若以地球人的眼光来观察,植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与科学文化之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标本的管理不善造成大量人力与物力之浪费,不利于科学传统的建立,也直接导致科学研究的不良信用。拯救管理不善的 植物化石之命运,已迫在眉睫。 2. 系统地采集中国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植物化石标本 中国植物化石资源丰富,可是我们的标本积累还很少。 系统地采集中国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植物化石标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未来 50年里,中国植物化石标本的馆藏数量必须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管理水平也必须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五、编纂《中国古植物志》,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934 年胡先骕首次提出编纂《中国植物志》的设想。 70 年后, 共计 80卷126册《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全部出版。该巨著属于 中国宏观生物学领域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学术成就,反映了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国家体系已基本确立,体现了中国现代植物标本积累及自主研究的综合实力。目前,英文版 《中国植物志》正在积极编研之中。然而,《中国古植物志》的工作还无人问津!在未来 50年里,我们应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同行编研“植物志”与“古植物志”的工作经验,适时启动 编纂 《中国古植物志》巨著之工作,将设想付诸于实际。 独立自主地编纂 《中国古植物志》巨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50 多年来,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在学科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重要进步,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 中国古植物学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等方面鲜有独创性工作,专著性的、系统性的基础研究非常匮乏,在国际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存在依赖西方同行发表论文的现象,严重损害中国古植物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和学术尊严。在未来 50 年里,我们要从整体上逐步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突破培养优秀中国古植物学人才的瓶颈 古植物学是植物生物学与古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研究领域。古植物学属于“古生物”,而不是“古死物”,它要求研究人员拥有多学科的专业训练和野外实践。就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制而言,培养优秀古植物学人才的工作几乎是困难重重,造就古植物学大师的希望非常渺茫。在未来 50 年里,我们如何培养杰出的中国古植物学家,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又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七、提高学会公信力 -----关于中国的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之未来 中国有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一个隶属中国植物学会,该学会挂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另一个隶属中国古生物学会,此学会挂靠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这两个古植物学分会是国内较大的古植物学术团体,分别成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然而,两个古植物学分会实际上都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多年来,两个古植物学分会一直并存,似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1996-2000 年在筹办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期间 (The Sixth Quadr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IOPC-VI, Qinhuangdao) ,两个古植物学分会有过难以言状的合作。 中国虽是 13 亿人的大国,但我国目前全身心从事化石植物研究的人数很少,是可以屈指可数的,比大熊猫的数量要少得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处在科研第一线、专门从事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已成为 “ 活化石 ” 了。两个古植物学分会的并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对当前学术体制的“非科学性”因素进行思考和变革。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需要新型的、有活力的学术社团,其使命是着力提高学会公信力,努力建设一个顺乎国际潮流的中国古植物学共同体。 八、结语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古植物学的进步和未来取决于我国教育和科研体制以及学会体制的变革,取决于若干代人扎扎实实的努力;急功近利、浮躁自满和自欺欺人都是科学的公敌,也是我们的大敌。广大学术同仁应该铭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教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九、致谢与几点说明 1. 在编写《纲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2. 编写《纲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纪念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创建了古植物学研究室 50 周年。这个古植物学研究室早已不复存在,似乎已被世人淡忘,学界也无正式的纪念活动。我们应该感谢徐仁先生和诸多学术前辈为发展中国古植物学事业而贡献了毕生精力! 3. 本月8日至 10 日,中国科学院高层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请参见: http://www.cas.ac.cn/10000/10001/10010/2009/135634.htm )。 6月 10 日举行了《创新 2050 :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已组织 300 多位高水平专家,对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 18 个重要领域至 2050 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战略研究,基本理清了至 2050 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列战略研究报告(请参见: http://www.cas.ac.cn/10000/10000/10040/2009/135629.htm )。根据目前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我编写本《纲要》,旨在振兴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事业,拟在“科学网”个人博客独立首次发布。 4. 本《纲要》的时间范围暂定未来50年。对于提升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来讲,50年的时间并不算短。我估计,中国古植物学要发展到目前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水准,50年的时间恐怕不够,可能需要100年、或200年、或更长时间扎扎实实的努力。 5. 本《纲要》很笼统,很不完善,仅罗列了几个方向性的大问题,形成一个大框架,供学界同仁讨论、批判。有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解决需要广大同仁的集体智慧,逐步细化,进而提出中国古植物学发展路线图。 2009 年 6 月 30 日完稿于美国康州 《古植物学的故事》 Story of Paeobotany Series (0) 《中国古植物学之窗》 Window of Chinese Paleobotany (0)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6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