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炼金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西方炼金术与哈利波特
fqng1008 2019-9-8 22:42
炼金术( alchemy)在西方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埃及、希腊和阿拉伯的三大源头。从西方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炼金术是实验化学的前身,又被称为「早期科学」 或「伪科学」。炼金术的目的主要有下列两种: 其一是,利用物质转化的过程,找到宝贵的「点金石」( the philosopher's stone)。点金石能把腐朽的物质转化成为纯净完美的状态。如果把点金石洒在不值钱的金属上,铁除了会变成金以外,还可以倍数增加繁殖,带来财富,这也是炼金术的最高目标。对这个具有特异功能的「点金石」,炼金术文献中的描述极为神祕,深不可知:「它是无所不在的银白粉末,世界的种子,万物的根源。它的特色独一无二,不像火般的热乾,也不像水的冷湿,也不像土的冷乾,它是四元素完美的结合。炼金术士称它为石头,但却又不是石头。」或许,这一种含混的解释也是我们到今天还依旧找不到「点金石」的原因。 其二是,炼金术士也可以混合火、水、土、空气四元素,从当中提炼出一种神奇的转化媒介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又被称为「万物精华」。正如中国炼金术中的仙丹,西方炼金术士相信它是药物中的「万灵丹」,可以治百病还可以保持肉身不坏。从炼金术的实用观点来看,「点金石」与「万灵丹」的意义相通,功能类似。这两种都诉诸人类追求财富与长生不老的慾望,古今中外都一样。 炼金术士探索梦寐以求的「点金石」及「万灵丹」开启了实验科学的大门,研究或从事炼金实验的人,用语言再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例如彼此的对话、讨论或辩论的问题,传达或说明实验的结果。参与讨论的人士包括:书写炼金文献的博学家、从事炼金实验的人士,和以炼金术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与艺术家。炼金术文献通常又分为理论与实用(实验手册、炼金祕方)两大部份。 书写炼金术论文的语言则有下列三种:以拉丁文书写或拉丁文翻译、以混合语言书写的炼金秘方(有时炼金步骤用拉丁文,而原料用本国语言)和以本国语言创作的炼金文学。因为使用众多的语言导致炼金术的观念矛盾,言词含混不清;此外,文献作者又喜用暧昧、含糊、神祕难懂的暗喻让语言「发酵」,隐藏炼金的祕密。 在谈及炼金术时,作者都将炼金专有名词冠上「我们的」以区隔内行和外行,像「我们的金」( our gold)、「我们神圣的学问」(our sacred philosophy)、「我们的火」(our fire)。第三人称的他(he),则是不参与炼金术言谈的门外人士。因而炼金术有排他性,拥有炼金知识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得到炼金祕方的人,一定要坚守祕密,不然会遭到杀身之祸。炼金术士也可以由书写炼金文献而得到权势、升官发财。另外,炼金术本身也是一项跨越学科的学问,文学家喜欢用炼金术的观念书写含有高度道德寓意的炼金术文学,炼金术文献中的插画也是艺术家的创作,因此他们都是参与炼金术讨论的一分子。 西方炼金术文献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描述炼金术的方法和原料(例如硫磺、盐、汞),以及最后提炼出宝贵的「点金石」。简单来说,炼金的主要方法有解体、洗白、凝结、发酵和锻烧。 在炼金的过程中,炼金术士主要靠炼金炉中出现的颜色来判断炼金是否会成功。丹炉中燃烧的原料首先呈现黑色时期,第二阶段则是出现白色时期,显示原料已经洗净转为纯洁,最后转为红色时期。一旦红色粉末出现,表示已经炼成了「点金石」,将它放在铅或铁上,可快速地将铅或铁转变为金。也许炼金术士想像力太丰富了,他们也利用动物的象徵意义来说明炼金的观念:例如双头龙或蛇、独角兽、孔雀的尾巴、白色鸽子、火中麒麟、红色凤凰。 炼金术做为一门神祕的实验科学经常引起正负两面观点。正统的炼金术士都以相当严肃敬畏的态度面对这门丰富的学问。他们孜孜不倦地讨论充满形而上的炼金术理论、炼金祕方、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财富和长生不老。这种严肃的炼金术言谈不但肯定炼金术的价值,同时也指出这门学问的正当性。 但是,有一些炼金术士的炼金动机仅为满足个人的贪婪,没有更正当的理由。所以在中世纪教皇约翰二十二世颁布正式命令,不得以任何理由从事炼金实验、炼金注定会失败,并给人带来精神与物质的伤害。为防止炼金理论的散播,禁止书写或抄录任何炼金术的文献,如果有藏书的人要将书烧毁,熄灭实验室炼金的火。所以从十四世纪以后,这门称为「最高的学问」或「神圣艺术」的炼金术,和从事研究这门学问的炼金术士「博学士」,因为与钱财挂钩,而被禁止。 回到现代,《哈利波特》小说和西方炼金术有什么关係呢?这可以从书名和内文的第十三章加以说明。作者罗琳直接用了炼金术理论中最重要的关键字「点金石」做为第一本书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正确中文译名应是《哈利波特与点金石》)。今日我们对英文philosopher一字的定义仅限于哲学家,但从字源上来看,这一个字在中世纪广指那些研究神祕玄奥学问的博学士,像炼金术士、魔术学专家、占星学家等。「点金石」来自中世纪的拉丁文lapis philosophorum「炼金术士之石」(英文译成the stone of the philosophers)。 也许考虑到美国读者无法了解「点金石」这个複杂的专有名词,美国发行的版本及电影改为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中国台湾依据美国的版本翻译成为《哈利波特与神祕的魔法石》。「魔法石」较通俗易懂,但也丧失了小说与炼金术深层的关联;因为哈利波特小说最重要的情节就是要解开宝贵的「点金石」的谜题,而哈利波特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它,以免落入坏人佛地魔的手上。 除了书名直接与炼金术相关之外,《哈利波特与点金石》的第十三章直接以炼金术士尼乐.勒梅( Nicholas Flamel)作为该章的名称。炼金史中记载很多炼金术士,但他们的真实身分多半不可考,他们大多隐姓埋名,住在偏远的地区,不和人来往。这可能是因为从事炼金是相当危险的行业,万一被坏人知道会遭到生命及财产的损失。而得到炼金祕密的人也要想尽办法来保护点金石,以免落入坏人手中,从事不法勾当。 尼乐.勒梅是中世纪最有成就的法国炼金术士,也是少数生平可考并公认曾经找到那梦寐以求点金石的人。小说中有关他的描述与炼金文献中的记载相同。他大约生于一三三 ○年,离巴黎不远的小镇(Pontoise),或许勒梅和他的太太珮内乐(Pernelle)真的找到了长生不老的万灵丹,在一七六一年还有人在巴黎歌剧院看到他们。 勒梅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拉丁文、希腊文,他擅长书法和抄写。在西方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中世纪的典籍都靠书写工匠( scribe也可以称为文抄工)辛劳抄写得以保留。勒梅以手抄稿本为业,也收学生,教他们抄写和画插图。经常有贵族付钱请他抄录稀奇稿本,所以他很有可能抄录到炼金术的文稿。有一晚他梦到天使降临,手中拿着一大本神奇古老的手抄本,对他说:「勒梅,看这本书,你也许一点都不懂书中的内容,但也没有别人懂,有一天你会领悟到书中的真意。」他伸手去拿,但书和天使消失在金色云雾中。 一三五七年,他无意间买到一本精美的手抄本,仔细一看发现与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书中是用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写的玄学,有许多稀奇古怪和带有象徵意义的插画。勒梅花了 21年的时间研读,日夜苦思,尝试解读书中的涵义,但总是不得要领。一直到一三七八年他到西班牙朝圣,遇到高人指点,才顿悟书中的真意。回家以后,开始照书中的描述炼金。有一天,发现炼金炉中的材料真的产生了颜色变化。而且按照正确的顺序出现黑→白→黄→橘→紫,最后是红色的「点金石」。在一三八二年,他终于炼成了「点金石」而致富。勒梅是正派炼金术士的表率,将炼金得来的财富用在慈善事业上,他在巴黎盖了十四间医院,兴建并整修教堂。最后在一四一七年卒于老家。 本文简单地介绍炼金术重要的概念和炼金术士勒梅,提供读者一些与小说相关的背 景 知识。从炼金术的角度重新阅读《哈利波特与点金石》,相信读者会发现书中出现的动物如白色独角兽、似龙似狗的守门怪兽及作者创造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与炼金术相关。哈利波特的父母是正统的炼金术士,而哈利也不是凡夫俗子,他是炼金术士之子,拥有炼金祕密,应该会长生不老。而最新出版的《凤凰会的密令》(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读者也许愿意考虑作者用「凤凰」一字的炼金术含意。 (英国大英图书馆准予本文使用该馆收藏丰富的炼金术文献中的插图,特此感谢。)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炼金术的西方神秘学思想
fqng1008 2019-9-8 22:39
自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后十三世纪,炼金术从单纯的冶金学转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信仰与体验。这种转变看似不可理解,但如果想要理解炼金术的内涵,就必须将这一点按部就班地弄清楚。 在亚历山大时期,炼金术就已经成为了埃及祭司的一项才能,也构成了他们魔法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埃及的魔法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和诺斯替主义的强烈影响,三者的紧密结合与神秘主义脱不开干系,这也就使得炼金术从单纯的冶金学转变成了一种冥想系统和神秘主义系统。例如,佐西摩斯所作的关于炼金术的文字作品就不仅仅包含了冶金法则,还包含了各种祷文及祈祷步骤。基于此,一些炼金术文字的作者也对炼金术的目予以了重释,他们认为: “炼金术可以将炼金者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理解形式,使炼金者得到灵魂的提升与转化”。所以,炼金术与神秘学是紧密关联的。炼金术的首要目的则成为了“转化和演变”。转化是指一种发展和转变,属于神秘主义和精神层面上的,即让自己转化成为开悟者。 在古西方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下,将冶金学与神秘学之间建立关系其实并不那么难理解。古时,万物有灵观念是很普遍的,认为世界万物都带有灵魂,这一点在《占星的历史》中已有详述。 在古希腊的世界观中,大自然的万物都有生命,都在生长与发展。在这种观念下,改变金属就是改变这个金属的灵魂,如果炼金者没有与金属中的灵魂作出沟通、没有祷文,那么他也就被认为无法成功。炼金者一般都提倡去对整个炼金过程进行冥想,他们觉得这样就更容易对金属中的灵魂予以掌控。 炼金术与神秘学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要素就是炼金术文献内容本身所带的神秘性与难解性。由于炼金术文献通常都充斥着神秘的、难以理解的、深奥晦涩的文字与符号,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其隐秘性,但却容易让人往神秘学方向联系。就对其寓意的解释而言,它可以被复杂地解释为灵魂向着神性转化,也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种化学过程。起初,哲人之石 (或称魔法石)只是将一点黄金加入一种合金使其看起来像黄金,后来被则解释为一种可以使人类灵魂得到转化的催化剂。 在公元九世纪的早期,这种工艺的神秘主义内容开始出现在了文字作品中。一些精于此道的伊斯兰人如贾比尔 ·伊本·哈扬 (JabirIbnHaiyan)认为,炼金真正的目标在于将炼金术士提升到一个更高理解形式,这也就是灵魂的提升与转化。哲人之石的炼造成为了炼金术士重要目标和伟大工作,炼金术的过程,就是哲人之石的创造过程,这颗魔法石,据传可以治愈百病、延年益寿、点石成金、同时最重要的则是可以使一名普通人转化为贤者。所以,炼金术就是通过炼成“哲人之石”使炼金者的内心与灵魂得到的一种神秘主义式的转化与提升。 这里关于炼金术还有一层内心层面的要素需要被提及。在原始文化中,一些工匠通常被人们与魔法角色相联系。毕竟优秀的工艺者们可以将一块普通石头变成锋利宝剑。所以在人们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拥有深远智慧、可以将石头变成铜铁金银的人。所以冶金者们也被认为是作为神秘要素和魔法要素的火元素之大师。他所冶制的金属能够成为长矛、宝剑和其他当时文明所倚仗的工具,由此,当时的文化对他的魔法技艺也就更为依靠。冶金术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转变作用也是巨大的,像石器时代转变为铜器时代,再发展到铁器时代。而冶金术的秘密、金属冶炼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实践者的学识,这些统统结合起来形成和推动了魔法与神秘主义的氛围。再加上这种操作的代表通常都是一些祭司、巫师、贤者,而他们所用的冶金炉又常被跟神殿相联系,所以我们也就能很容易的理解为什么原先的冶金术会向神秘主义发展了。 在科技并不那么发达的当时,人们对冶金术士的反应就是神奇,自然会和神秘主义联系起来。在当时,无论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如当他看到将沙子变成玻璃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自然就是 “魔法或变戏法”。炼金术也是同理。所以,后来这项冶金技术就一直存在着与魔法和神秘主义相关的联系。而一旦将魔法与冶金术联系起来时,神秘主义的特质就会浮现;而一旦将冶金过程与灵性提升联系起来时,神秘主义内涵就会提升到与化学过程相等的高度。所以这就是炼金术逐渐成为西方神秘学一大分支的原因。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EM算法是炼金术吗?
热度 1 lcguang 2017-12-17 22:40
人工智能很火, 人工智能大神很火。大神们的神器是什么? 有人说找到了,就是EM算法。 请看这篇: EM 算法的九层境界: Hinton 和 Jordan 理解的 EM 算法 http://mp.weixin.qq.com/s/NbM4sY93kaG5qshzgZzZIQ 但是最近网上引人关注的另一传闻是,一位人工智能论文获奖者在获奖感言中说人工智能方法是炼金术, 从而引起大神家族成员反驳。 报道见: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6237001216079684wfr=spiderfor=pc 看到上面两篇, 使我想到: EM 算法是炼金术码? 我近两年碰巧在研究用以改进 EM 算法的新算法: http://survivor99.com/lcg/CM/Recent.html ,对 EM 算法存在的问题比较清楚。我的初步结论是: EM 算法虽然在理论上有问题, 但是确实炼出金子了。 反过来也可以说, 虽然 EM 算法练出金子了,但是收敛很不可靠,流行的解释 EM 算法的收敛理由更是似是而非。有人使之神秘化,使得它是有炼金术之嫌。论据何在?下面我首先以混合模型为例,简单介绍 EM 算法, 并证明流行的 EM 算法收敛证明是错的 ( 没说算法是错的 ) 。 因为公式太多, 详见PDF文件: http://survivor99.com/lcg/CM/cm-ljs.pdf
个人分类: 信息的数学和哲学|15261 次阅读|3 个评论
牛顿那厮,很MAN!
热度 1 liyou1983 2017-6-12 09:22
在我们的课本或想象中,牛顿似乎就是那位苹果砸头或坷垃绊倒而霍然开窍的英国大学生,就是整天看书、面色苍白、把怀表当鸡蛋煮的科学怪叔叔?时光如果逆流,碰到小镇早恋的中学生,两度进入国会的议员,造币局意气风发的总管,东印度公司的大股东,你相信这都是同一个牛顿吗? 旧历 1642 年圣诞节、公历 1643 年 1 月 4 日,牛顿出生在林肯郡格镇( Grantham,也是铁娘子的家乡 )沃村( Wollsthorpe Manor )的小康之家,四天后伽利略去世,而剑桥大学毕业生克伦威尔国会军正与国王查理一世大打出手,支持国会军的林肯郡也是战场之一。老爸三个月前肺炎离世,他是遗腹子、早产儿,个头比熊猫幼崽大不了多少,继承了父亲的姓名,活下来实为奇迹。未满 3 岁,生计所迫的母亲汉娜改嫁到了邻村北威特姆老牧师史密斯家,牛顿成了拖油瓶,丢给姥姥看管。 Woolsthorpe Manor. https://www.nationaltrust.org.uk/woolsthorpe-manor 家境平庸,营养不良,地方偏僻,乡村小学,牛顿不大可能是天才和幸福儿童。局促于这种环境,将来八九就是敏感孤僻、落落寡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英国荒原放个羊、小镇工厂打个工或许就是不二的人生模式。加上爹死母嫁,郁闷的牛顿恐怕早就有了杀死继父的心,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要一把火烧了那对男女的房子,闹不好还会成为一个少年犯、流浪汉。 百无聊赖的牛顿在听他牧师的舅舅或继父唠叨时,意外翻到了介绍手工和自然的小册子,而且居然迷上了动手动脑。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加上读好书,会容易收获读书的好。天蓝日长,何以解忧?牛顿常常蹲在农庄院子里,蔫蔫地摆弄各种小把戏,做了拆,拆了装,装了改,乐此不疲。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从玩闹到技巧,从游戏到求知,发乎情,精于技,进于道,牛顿开始思考其中的数学和哲学了。 舅舅管理当地教育,把外甥丟进学校也许是省心的选择。牛顿小学懵懂,中学智力爆发,人生开始逆袭。那时,牛顿还看上了中学镇上药剂师的女儿,甚至人约黄昏,倾诉衷肠。二人后来为何分手,说法不一。也许家境平平又喜爱读书的穷学生,确实给不了小清新一个小确幸。古今中外,在鲜衣怒马与粗茶淡饭之间,爱的天平很难平衡,仙女下凡、小姐赠金只是穷小子的白日梦。爱的单纯和痛的永远,与童年的噩梦,或许都化作了牛顿后来探究自然、投资股票、跻身官场的强大潜能。 上中学时,继父去世,老妈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娘家,地里缺乏人手,一度要牛顿退学回家,但进过大学的舅舅和校长发现牛顿是个读书苗子,最终做通了家长工作,牛顿得以中学毕业并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金色的林子有两条路,这一条也许开满鲜花,但牛顿选择了另一条,也改变了牛顿和人类的未来。 。 当时的剑桥大学,刚开始设立数学、化学等讲席教授职位。好学的牛顿在三一学院幸福地遇上了落寞的数学教授巴罗,指点他认识了 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笛卡尔、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瓦里斯,系统阅读并深化了他们的著作。 进入1665年的 夏天,一场瘟疫突然袭向伦敦, 牛顿 回到了乡下老家沃村,后来又住到更加安静的巴宾顿先生的家中,专司发呆。据牛顿晚年回忆:1666年某 一炎热的黄昏,他坐在老家院子的苹果树下喝茶,袅袅兮西风,枝叶摇兮苹果下,突然就想到了引力概念。同年,胡克也在皇家学会做了关于引力的报告。不管如何, 反正牛顿故居外面一直栽着青苹果树。 从1665年7月到1666年年底, 牛顿迅速登上了前辈的肩膀, 不断在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伟大发现, 从 牛孩小蹲迅速转型为奈端学神,1666年成为了 自然科学史上的伟大的牛顿年。1667年复活节后,牛顿回到剑桥大学。1669年,二十郎当的牛顿因为巴罗激赏让位,超前当上了剑桥大学数学教授(学弟学学妹如凯恩斯、罗宾逊头发白了还是高级讲师),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爆炸性地开辟了物理、数学的新纪元。 科学和宗教是欧洲文明的双足。科学是实现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而宗教又引领个人献身科学研究和工商创业而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牛顿本来就是教徒,但很难说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终生研读圣经,坚持的是有信仰的科学和有思想的信仰,煞有介事又理所当然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宗教的作品。比如从圣经推算地球的年龄,上帝与第一推动,预言 2060 年的地球灾难,而他醉心的炼金术未必没有核物理、加速器的思想萌芽。 屡经贫困,躲过瘟疫,牛顿、戴维等人不可能是象牙塔中的圣人,法拉第、卡文迪许毕竟异类。冲破阶级樊篱的牛顿,在 1689 年首度成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后,对科学渐生餍足,更加关注市场、官场和宗教。年过半百时,经财政部大臣推荐,牛顿 1696 年从唯心转向唯物,跳槽出任英国皇家铸币局业务主管,年薪 500 英镑。要知道,《大宪章》虽然保障了大英居民的人身权利和精神自由,但个人财务不独立,难免不卑躬屈膝。经济学家鼻祖斯密几十年后为了 300 英镑年薪,就果断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给英国贵二代当家教兼玩伴;社会主义导师马克思因为沃尔弗慷慨遗赠 600 英镑,就把《资本论》第一卷献给了亲爱的沃尔弗。 真正的学霸是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跨界高手,低能肯定低分,高分很少低能。牛顿从学术明星,转身也是官场辣手。当时还是金银货币时代,造假币肯定比造假货来钱快。牛顿经过调查,掌握证据,果断控告并于 1699 年将 10 名假币铸造者处死,立功而升任铸币局一把手, 5 年后被亲爱的安妮女王封为爵士。当牛顿的某些私人文件 1936 年拍卖时, 20 世纪数学家中最大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中最牛的证券操盘手,操盘手中的艺术、文学、历史、政治的超级爱好者凯恩斯果断拍下,研究结论是牛顿虽然偏执、嫉妒,与胡克、莱布尼茨有过节,但那厮( Newton,the Man )着实了得! 院士、局长、爵士!牛顿尽管给自己的晚年生活上了三重保险,但依然并不满足于学术和政治上的成功,他还要驱逐早年窘况的阴影,在资本市场上证明并实现自己。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现代公司之祖,印度复兴、中国鸦片战争、美国独立都摆脱不开它的影响;南海公司成立于 1711 年,既垄断了对南美洲和太平洋群岛的包括贩奴、捕鱼在内的贸易,又承担了政府债券业务,也是八方通吃的红顶子公司,其股价在 1720 年达到了高峰。牛顿 1713 年就持有了南海公司 2500 英镑股票, 1720 年初卖出赚了 7000 英镑。随后又大胆买进,但泡沫破灭,年底其套牢盘高达 2 万英镑,跟随他投资的同事大多血本无归! 牛顿投资对象还包括其他英国的蓝筹股和红筹股。比如牛顿晚年的 1724 年,持有东印度公司 11000 英镑股票,以及数目不详的英格兰银行股票。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尽管注销了,但南海公司的历史问题一直拖到今天,诚信的英国政府 2014 年还决定以 1.5% 甚至更低的利息借债,续偿还当年的南海公司债务。牛顿唯一的遗憾或许是未有子息,否则如今还可以继续食利啃老。 不管如何,因了 800 年前的《大宪章》和对神性和人性的尊重,因了莫尔、莎士比亚、培根、牛顿、瓦特、休谟、斯密等人的探索和启蒙,因了牛顿师兄克伦威革了王权的命,这才开启了英国和人类的现代化。 还有,牛顿的所作所为,无论是科研、信教、当官、炒股,都是一个人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人的一切看似不正常的行为最终还是让自己活成一个正常的人,而不是活成了一条狗、一头猪,不是变成了一块砖、一颗螺丝钉! 只要利己不损人,损人不装样,装样现原形,爱咋咋地! John Maynard Keynes: Newton, the Man 。凯恩斯 http://www-history.mcs.st-and.ac.uk/Extras/Keynes_Newton.html
206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牛顿信教吗?
rbhuang5907 2012-12-7 08:08
  牛顿信教吗?   作者:土摩托   经常听到宗教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 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   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 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 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 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 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   同样,宗教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 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 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 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 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 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 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 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 况?   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 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 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   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 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 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 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 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 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 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 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   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最佳案例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 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 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 盖伦、托勒密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 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 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 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 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 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 Khaldun的阿拉 伯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 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 Khaldun的先祖来自阿拉伯半岛,后来又 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 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阿拉伯学者之所以强大,不 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 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 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 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 多次的Jared 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 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   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现在还信吗? (XYS20110717)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3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资本积累、收益与炼金术
热度 4 老李 2012-10-28 10:05
学术资本积累、收益与炼金术
学术资本积累、收益与炼金术 李侠 科学共同体里的成员的个人收益是按什么来计算的?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熟悉其实却很陌生的问题,如果一旦探究起来就会发现其内在隐含的机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了解的。这种现象涉及到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问题。回到收益本质来说,学术界也是一个市场,它同样肩负着学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共同体成员个人收益的基础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在学术场域里,任何个人的收益都与其所积累的资本存量有关。如果把这份资本存量清单细分起来,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学术资本与社会资本。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假设存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应该有如下两个推论;其一,所有的资本在完全开放的市场中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收益(各类资本的收益率可以不同,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约束下,最后各类资本的收益总量应该是相同的,这是市场均衡的结果);其二,如果各类资本的收益不同,那么就会出现资本炼金术问题(即各类资本之间的违规交换现象)。基于这种考虑,笔者主要分析学术界的如下两个问题:首先,学术资本的积累与收益;其次,学界乱象与资本炼金术。 一 学术资本积累与收益问题 常常有人好奇,为什么“青椒” 们(指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没有院士们那么多?这合理吗?其实这个现象恰恰反映了学术界的内在运行机制。职称高低的评定标准,究其实质,就是根据对个体所拥有的学术资本总量进行测评与分类,以此实现科技界的社会分层以及科层架构体系的建构。院士的收入之所以比普通“青椒”高,是因为院士们积累的资本总量比青椒们的多,在一个发育充分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如果我们设定所有同类资本之间没有质的差异,那么相同的资本就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收益率。院士们拥有的资本存量比青椒们多,收益自然就比青椒们高,要知道任何人积累这些资本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们的收益也是对以往投入的一种回报与补偿。任何个体的资本存量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学术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主要指个人所拥有的关系网络、声望、地位等,为了简化起见,本文不过多关注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收益,而主要分析学术资本的积累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提及,那就是两类资本都存在资本贬值问题,对于社会资本的贬值而言,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人走茶凉”现象。 按照狭义的界定,个体的学术资本主要由如下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 人才自身的学术禀赋 (C 1 ) 、地域文化梯度资本( C 2 )、机构的声誉资本( C 3 )、学术成果资本( C 4 )。人才的学术资本总量就是上述四项的加总,即∑ C=C 1 +C 2 +C 3 +C 4 ,从这个简化的公式中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发生畸变的影子。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评价体系都要为各种学术资本存量制定相应的权重,以此作为购买与分类的基础,这也是科技管理的常用手段。如果一项制度安排在理念上就缺乏公平性,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往往导致各项资本的权重不同,由此带来的资本积累总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信号反馈到市场上,就演变为个体行为选择模式的改变,以及巨大的收益差异。个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利用评价体系存在的偏差来钻空子,这种连锁反应的发展会使一项制度安排快速失灵。客观地说,构成个体学术资本总量中的最硬性的资本是个体的学术禀赋与学术成果,然而,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制度性认知歧视。凡是西方的都比中国好,给予的权重也相应地高,结果就出现了学术资本市场中的高估与低估现象。比如出国留学(镀金)、发表外文论文,它的收益就比国内高,各种人才计划几乎都要求海外经历就是这种高估状况的写照。这种制度性歧视造成的恶果就是:学术资本高估,出现学术泡沫,国家为泡沫额外买单,造成国家资源的损失;学术资本低估,导致个体拥有的一部分资本没有得到承认,从而无法对先前的投入进行合理的补偿与回报,这种情况加剧了国内人才市场的“走西口现象”,导致国内人才市场快速出现不可逆转的柠檬市场,进而造成人才市场的失灵。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国内学界与学术资本收益有关的现象:比如,如何看待“孔雀东南飞”现象?所谓的“孔雀东南飞”是指中国的特殊人才流动路线图,即人才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笔者是坚决支持人才流动的,抛开个体发展空间、学术环境等因素不谈,仅从学术资本收益角度来说,人才流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所以支持这种流动,是因为通过流动可以打破原有的平衡,突破人才被锁定在某种僵局状态,使学术资本的收益率回归到正常的市场定价状态。同时,通过人才流动,还可以促使落后地区政府真正重视人才,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使落后地区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对于留下来的人才待遇的提升有所助益(这是简单的经济学供需平衡问题,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人才供给减少,会使价格回升,达到新的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地人才的涌进,导致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人才的市场价格自然回落,形成新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实现全国性的比较一致的学术资本均衡收益率。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是这个过程的放大版,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自由流动抹平差异。这种平衡会被新的创新、以及社会需求打破,周而复始。 当科学共同体内部出现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收益高于学术资本的收益时,这个科学共同体就处于一种退化阶段(逆向选择),即学术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反之,如果个体所拥有的学术资本的收益远远高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收益,那么这个科学共同体就处于进化阶段,整体科学发展态势处于上升期;同理,如果个人所拥有的学术资本与社会资本收益相同,那么此时的科学场域处于盲目的自发阶段,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处于停滞阶段。这里的难点在于界定科学场域进化与退化的临界值定在何种收益比率比较合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方面的准确的实证数据,据笔者的估算与猜测,一个健康的学术界,这个临界值应该是个体所拥有的学术资本收益占资本总收益的份额超过 60% 为最低限度。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比较主观的判定,是基于如下考虑:对于个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科学场域内,如果其学术资本收益不如社会资本收益高,那么一个理性的个体将会把精力和时间从学术领域撤出,转而投向收益更高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上,这种状况在宏观层面上就呈现出学术界的整体水平的退化现象。只要当个体所拥有的学术资本的收益高于社会资本的收益的时候,人们才有热情追求学术资本的积累,另外,从事科学活动带来的内心愉悦与骄傲,也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收益,所以比例会略微高出中值。 教育作为积攒学术资本的主要手段的来说,其投资回报率是测评学术资本收益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就目前通用的分析方法来看,教育投资回报率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社会收益率是指一个人接受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收益,相当于教育投入的溢出效应。而教育带给个人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收益则是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据学者萨卡洛普洛斯( George Psacharopoulos , 2004 )的最新研究,世界主要地区的教育投入回报率数据显示,中国教育投入带来的社会收益率与世界平均值相差不大,而私人收益率远低于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国家对于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导致教育成本被转嫁给受教育者个人来承担,从而极大地冲抵了教育投入带来的私人收益率。这个数据很直观地说明了中国学术资本的收益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间接说明中国科技水平提升缓慢的深层原因。 二 学界乱象与资本炼金术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说法,在社会场域中时刻有三种资本在运行,即政治领域的政治资本,经济领域的经济资本,以及文化领域的学术资本。各个领域都依据资本存量进行资本收益的核算。作为建制化的科学场域原本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各种制度与文化的限制,导致社会各系统发展不均衡,由此带来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本收益率存在严重差异。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缺少完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各类资本之间就会发生交换行为,以此换来收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就可以看做是资本炼金术。鉴于中国的特殊文化传统,在中国,各类资本之间存在严重的收益率差异,再加上各领域之间在制度上切割不干净,这就为资本炼金术的泛滥提供了潜在的温床。资本炼金术交易的内在机制就是利用各类资本之间存在的兑换率的差异。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下,政治资本具有最高的资本收益率(相当于英镑),每年有上百万人报考公务员就是明证;经济资本因其具有快速变现能力,也有不俗的兑换率(相当于美元);而学术资本由于流动性与变现能力都很弱,再加上长期被压低收益率,导致它的兑换率是最低的(相当于人民币),这种现实加剧了学术资本参与资本炼金术的趋势。在中国广泛存在的、跨领域的、名目繁多的身份再造现象,大多与学术资本炼金术有关。比如退休高官到高校任职、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等,就是此类现象的典型写照,这种身份再造就是学术界与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一种交换。但我们要注意到,在中国三类资本兑换的方向是单向的,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这种交换则是双向。在中国,一个大学教授想到政府部门任职,几乎毫无可能,而一个部长想到高校任职,则要容易得多,其内在原因就是各类资本的兑换率不同。至于同领域内、不同地域之间的炼金术则是各地之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资本存量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使然。这种炼金术也有很多种微妙的运作模式,比如科学场域内常见的学术兼职现象就是充分利用了市场上优质学术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通过空间换时间的交易,以此实现学术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至于其他的炼金术变体,这里不再赘言。 学术资本的积累是缓慢的,就如同书总是要一页一页地读过去的。然而,当下整个社会日益为功利主义所笼罩,传统的学术资本积累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消费社会对于收益的渴望,这就导致学术资本积累模式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在贪恋政绩冲动要求下的评价体系里,拔苗助长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对未来学术资本收益的肆意透支现象,极大地摧毁了科技界的积累传统。所以我们今天见惯了各类快餐学术,唯独缺少真正的学术盛宴。所有的人才培育都演变为快速见成效的速生林模式。这种境况如何能够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再加上科技资源的权力垄断,导致学术界热衷于积累社会资本,毕竟这种资本积累起来相对于学术资本积累而言要快得多,而且更容易见到成效。上述种种炼金术伎俩,已经严重侵蚀了中国科学界的肌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肆意蔓延,对于跨领域的炼金术应该在各领域之间采取严格的专业分工,切割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当交换与输送;对于同领域之间的炼金术,保持学术市场的完全开放即可,毕竟市场可以自动抹平地区之间的收益率差异。所有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才是改变现状的根本。 之所以探讨学术资本的积累、收益以及炼金术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事关科技界有秩序的发展。一旦制度设置与环境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术资本的正常收益,炼金术现象必然会快速涌现,在悄无声息中,科技共同体快速进入退化状态。因此,预先了解其内在机制,恰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长久之计。这里要避免一个误解,即本文并不是鼓励科学界同仁去片面追求那些可见的物质收益,毕竟科研活动还能带来内心的愉悦、骄傲、自豪与自我实现等无形收益,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是,让每个人珍视这些内心收益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职业,科研活动要能够维持其从业者的体面生活。制定科技政策总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拦截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就如同制定法律一样,如果一开始就预设所有的人都是君子,那么人类也就不需要法律了。 【博主跋】看到陈安博士的一篇关于教授收入调查的文章,有很多同感。联想到我上个月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科学社会学会议上的发言,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这篇文章是应《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的孟玮老师的邀请写的,也感谢她的督促,否则真的不知这篇文字将在何时写出,也许永远写不出来了,我有很多这类经历。当时开会时只是根据多年的思考匆忙做了一个PPT,根本没有形成文字稿,也感谢孟玮老师容忍我把这篇文字写到了4700多字,想想我们之间已经合作6年多了,也是很感慨的事情,我的很多自认为有趣的文章也大多是发在他们那里,在此也纪念一下我们长久合作中的那份友谊。这篇文章应该发表在今年的第五期,估计现在已经出来了。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32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怀疑科学”的哲学思考
热度 4 zhanghuatian 2012-9-12 16:37
首先 ,怀疑肯定是没有证据的,有证据就用不着怀疑了。 引文: 怀疑科学是从根本上不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就不可能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判断问题。其结果就是迷信。迷信是不需要证明的:我相信世界上有鬼,世界上就是有鬼。你说没有你证明给我看。你即便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世界上没用鬼,他也会说我不信你。 我就是一个不相信科学的人,但是科学的方法我却一直在用,因为科学的方法并不属于科学家。无论是古代西方的炼金术师还是中国的道士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迷信是不需要证明的,这个说的完全正确。但巫师和科学家在证明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分歧,我们是相信巫师的证明还是科学家的证明呢? 印第安人的巫师告诉我们树里面有神,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证明”神的存在,于是这个巫师所在的部落就没人敢砍树了。巫师的话在那个时代就像今天的科学一样,是一种权威的表达,是正确的代表。然而在今天我们这些接受科学的人们看来巫师的行为就是一种小丑表演。不知道我们今天接受的科学在未来的人们看来是什么样的表演呢?很多人想象不出来,确实,我也想象不出来,因为在明朝的秀才看来 ,终结科举制度永远是不可能的。今天的我们会赞颂在那个时代怀疑巫师跳大神的人,因此也应该允许人们怀疑科学,因为这里面会有人改变世界的。 我觉得一个在美国呆了20年的人,应该学习一下西方的哲学。掌握某种技术在我看来仅仅是“器”而已,君子不器。
412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闭群组 “Alchemist -科学之余”
Doodle 2012-9-6 08:24
“Alchemist -科学之余”已关闭 多谢各位网友捧场。 谢谢组员热心加入。 近日有新组员贴上大量与阴阳道术相关贴, 这与炼金术组题相去太远,管理起来较费功夫, 不删则会给网管找麻烦。 因此,我决定永远关闭该组。 我个人觉得实名制认证博客更合适各位 本群组成员 交流。
个人分类: 流水|2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文、气象领域的尺度转换与炼金术中的元素转换杂拌谈
hillside 2012-7-11 16:54
  所谓尺度问题、尺度转换,近些年在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多个涉地学科都成为研究重点与热点话题。   早年全凭迈脚丈量大地、伏案勾绘河山的地图学、测绘学手段现如今摇身一变为遥感科学与技术,视野猛然界开阔起来,加之计算机技术空前强大,不由得不感叹“地球真小”。与此相关,纵横捭阖的尺度转换问题也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   据我看来,“尺度转换”的前身可能是制图学中针对不同比例尺进行取舍的“制图综合”。具体说来,制图综合是地图编绘的专业方法,它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根据比例尺、制图区域特点与工作要求等,舍去次要的和非本质的碎部,概括地把制图区域的基本轮廓和典型特征反映在图上。制图综合有助于揭示所在区域、所研究对象固有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突出了它们的规律性与相互关系。比例尺对制图综合的影响最为显著,它决定了制图综合的程度。首先,制图比例尺决定了整个制图对象图形的大小,如由详细大比例尺图缩小为概括大比例尺图,或由概括大比例尺进一步缩小为中比例尺,制图对象的几何轮廓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的内容、制图对象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也会发生变化,概括的程度也不一样。比例尺越小,制图综合的程度越高,图上所显示的内容也越概括,制图对象的轮廓也越简单;反之亦然。   为了阅读与实用的需要,允许在图上保留的图景、图斑大小是有一定限制的。一言以蔽之:比例尺一旦缩小,小比例尺图必须会丢失大比例尺图中原带的部分特征信息。   与尺度转换有关的升尺度、降尺度在水文、气候模拟的全球模式、区域模式、局地模式中有着明显的实际需要与应用价值。   大气科学研究注重通用性、普适性、基础性,追求物理科学的严谨性。地理学尽管发生过定量革命,但仍强调区域的独特性、例外性,“因地制宜”此之谓也。   依气象学缘自物理学的信心,尺度转换似乎是无疑的、存在的,只不过有待探索与精细化。其实,计算机图像处理、各种专业图像处理可能都涉及所谓尺度转换问题。我不否认,在某些场合或情景下,尺度转换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可能会实现。我从地理学的眼光观察与分析,非常怀疑“尺度转换”是否是普适的、存在的。   如果,一味地迷信所谓“尺度转换”的神奇,我觉得可能会步入炼金术中“元素转换”盲信的老路。   我的基本判断是:不同尺度在共性之处,可能具有自身尺度上的独特性,是其它尺度所不具备也不可以转换的。立足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尺度本身的各种特性,深入分析,发现在本征尺度(Intrinsic:本征的,固有的,内禀的,本质的)上的变化规律,这才是根本。本征特征搞清楚了,即使无法实现“尺度转换”又何妨?   借用生物学中“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的客观差异性、天然合理性,我自创“尺度多样性”表达尺度上可能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天然合理性。炼金术中“元素转换”不是万能的,地学领域的“尺度转换”可能也并不是万能的。   当然,尺度自身特性及转换问题的探索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   在水文学领域,胡和平等发表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新进展》(水利学报,2007)简要讨论了水文模型的尺度问题,并指出:“对FH69(指Freeze等1969年提出的一个具有严格物理基础流域水文模型的“蓝本”)模型中内在的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思考构成了当代水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胡和平等介绍了“尺度协调的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内容,具体如下:“FH69模型中的数学物理方程分别是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和土壤水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它们都是微观尺度(点尺度或REV尺度)的方程。为建立适用于宏观尺度的方程,目前出现了两种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概率和统计理论将微观尺度的数学物理方程升尺度(upscaling)到宏观尺度;二是基于热力学理论直接建立宏观尺度适用的数学物理方程,并以本构关系的形式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耦合到控制方程中。”   对于胡和平等介绍的第二种方法,我觉得很有意思,宏观尺度或某种尺度可能有其自身的规律,至于用什么理论下一步的问题了。   为准确起见,下面转述胡和平等对有别于“升尺度”法的“热力学法”(注:非胡原有,笔者名之)的详细表述:“基于热力学建立水文模型的理论最早由Reggiani等提出,称为基于代表性单元流域的水文模拟方法(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Watershed,REW)。随后Haksu等对其中的本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了CREW模型,Tian等对模型结构进行了扩展,并研制了THModel。REW理论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将流域离散为代表性单元(REW),并按照流域上发生的水文过程将REW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子区;其次,在各功能子区上针对各相物质(如土壤骨架、水、气体等)根据连续介质热力学的一般原理分别建立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守恒方程及熵的平衡方程,然后对局部方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均化,得到REW尺度上描述各相物质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规律的常微分方程,由于未知量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所以是不定方程组。为了求解这些方程组,就要从几何关系和本构关系上构建闭合条件:几何关系与空间尺度无关,并能达到较高的精度;本构关系则与尺度相关(REW方法的本构关系需要建立在REW尺度上),且不可能达到几何关系的精度,本构关系的建立需要新的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成果的支撑。”水文学大佬之一的Beven认为“REW理论是建立尺度协调理论的重大创新”。   胡和平等称,包括水文尺度与转换在内的物理性水文模型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活跃领域。我相信,除学者身份外,身兼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胡先生此言不虚。水及水问题在未来社会中必将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炼金术中的元素转换”在本文中一笔带过,因为它在本讨论中只相当于中药的药引子而已。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寻“哲人石”
kejidaobao 2012-4-11 14:39
——从另一个视角看炼金术与科学的关系 文/尹传红 “炼金术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会引出无数答案的问题。这便决定对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与此相关的问题是:炼金术究竟源于何方?它为什么在几千年前的远东和中东分别出现?在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明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主题?千百年来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之苦苦探索?它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灵魂的秘密? 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之中,炼金术长期以来形象不佳:客气点说,它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的一种探索,是前科学时代迷信的产物,是科学的一种怪诞形式;不客气地说,它是人类智力生活的疯狂边缘的一部分,是一种哲学和精神上的胡言乱语,是一种危险的异端,与魔法和巫术无异。 不过,对金丹术(炼金术的另一种提法)怀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的一位英国哲学家彼得·马歇尔并不这么看。他花费数年时间行走世界各地,探寻金丹术的确切本质究竟是什么,写成了《哲人石:探寻金丹术的秘密》一书。他把金丹术看成是关于转化与艺术的科学,是一种融哲学与宗教、心理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幻想与实验于一体的“神圣科学”,并且展现了发现古代智慧的迷人前景。 与此同时,德国化学家汉斯-魏尔纳·舒特写成了《寻求哲人石——炼金术文化史》,展现了一帧既绚丽多彩又极尽细腻的炼金术的巨幅画卷。“哲人石”又称贤者之石,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强大魔力一直让探险家、神秘主义者以及科学家迷恋不已。哲人石被称为不仅是制取黄金的关键,也是破解存在之谜、揭开长生不老之秘密的关键(这颇为类似中国古代炼丹术士的主要目标——寻找一种“长生不老药”)。 这2部著作都提到了牛顿和波意耳,他们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执著的、颇有影响的炼金术士。从一定意义讲,后一种身份似乎对他们的科学声誉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损害。然而,美国数学史家E.T.贝尔在《数学大师》中特别提到:“牛顿除了从前人那里继承的科学和数学知识以外,他还从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中接受了另外两个礼物:对神学的热情和对炼金术奥秘的遏止不住的渴求。谁要是指责牛顿把他无比的智力用于这些现在看来根本不值得他认真对待的事情上,那就是在指责自己。因为在牛顿的时代,炼金术就是化学,人们还没有看出,在炼金术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东西——除了要从它产生的东西,即现代化学。” 炼金术的英文是Alchemy,从词源上看,它与化学Chemistry应该大有关系。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中,专门设有一节“炼金术”。他提到,在炼金术士看来,物质的本质不在于它的质量和它的具体的物理特性和化学反应(我们现在看来,应该是如此),而在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色彩等很容易改变的特性。因此,如果一种金属具有了黄色和光泽等黄金的基本特性,它也就变成了黄金。 丹皮尔指出,真正的科学——化学,是从失败和堕落了的炼金术中脱颖而出的。他还把炼金术与占星术连带起来做了一个评价,认为两者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基础,那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和理性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大半是错误的。因此,占星术和炼金术在天文学与化学的早期发展中都起了真正的、高尚的作用。 如果把科学定义为针对一个认识客体、按照一定系统组成的知识的话,便不能说炼金术不是科学。由于炼金术研究的是自然,而且是通过实验,因此可以将其称为自然科学,甚至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因为在自然哲学里不存在科学特有的实践与理论的联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联系。炼金术没有遵循“通过推翻取得进步”的原则,也许这不利于称其为自然科学,但这样看时,我们眼中看到的是现代自然科学。 舒特认为,在那些注释性和诠释性的科学分支中,炼金术似乎在今天也占有非常独特的一席之地。当时人们把哲人石称作它的研究对象,但实际上该对象是不存在的,因而就认定炼金术没有研究对象,所以不是科学,这个理由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即使在今天,还能找到类似的“科学”。至少对炼金术士来说,他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因为它的内心信念使他可以进行逻辑上的反推理:不是因为石头存在,他才去追求;而是因为它追求石头,所以石头必然存在着。 如果把炼金术意义上的转化与化学意义上的转化进行比较,就可更清楚地看到:位于炼金术中的转化思想背后,是一个价值化的自然观。根据这个自然观,炼金术要将物质从低等过渡到高等,从(价值意义上的)不好过渡到较好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个单向道,基本上是把不大“通灵”的物质引导成为比较“通灵”的物质,同时也要使人变得更“通灵”。而化学对物质具有的道德意义上的价值论一无所知。 如此看来,炼金术方面的秘密与化学方面的谜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同时表现了两种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一种可以称为综合性的主观思维方式,另一种可称为分析性的客观思维方式。换句话说,炼金术本质上是对秘密的诠释,而化学是解谜的过程。由于炼金术士与化学家接近自然的角度完全不同,我们也就有了理解两种不同行为的钥匙,明白一个人可以既是炼金术士同时又是化学家了。由此也能理解:哦,人还可以有其他的思维方式……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永生计划】科学还是炼金术?
热度 8 outcrop 2012-3-3 19:02
在我的博文 《未来,我们会变成机器人吗?》 提到美国一家公司对思维数字化的尝试,今天要说的是,俄罗斯一位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召集了一群科学家,也来玩真的——尝试将人类思维移植进机器身体中,以实现长生不老——他宣称已经聘请了100多位科学家进行这项研究,并且正在寻找更多科学家参与。他说,这项名为“阿凡达”的计划将带领人们走上长生不老之路。 这位媒体大亨目前只有31岁,留给他的时间应该还不少。那么,接下来该差不多咱们中国出场了,因为美俄都开始了,说明这事不是太不靠谱。 值得一体的是,这位伊茨科夫,还联系了 《未来战争会是机器人的战争吗? 》博文中提到的DARPA,表示希望在“阿凡达”项目上进行合作。美军的阿凡达,则是战斗机器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那篇博文。 大家看到优秀科幻片的力量了吧?! 永生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一直,这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方向,但也许是未来人类的出路之一。 这种永生可能吗? 目前看来,很有难度,似乎是炼金术。 但不妨往前想想: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生物技术……也许永生就在我们不远的前方。 思考题: 永生,离我们还有多远? 你准备好了永生吗? 机器中的你,还是你吗? 延伸阅读: 思维永生计划 将记忆复制备份到电脑 美军的第一代战斗机器人:Avatar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15359850,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5849 次阅读|24 个评论
做催化剂的手绝对不能洗碗
热度 2 jinkai719 2011-11-18 11:03
在威孚催化剂厂实习,得到的是什么: 是一种对这个传统的职业的尊重, 如炼金术大师的在我身上的再次复活, 就像一个哥们跟我打趣的说:做催化剂的手绝对不能洗碗! 但是,但是,我已经入魔了。。。。。。。 我已经很久不洗衣服了,哎,老婆也对我是宠爱万分, 拉着我的手,说没有想到这是一双做催化剂的手。 最爱催化,最爱当下,最爱生活, 也爱其他人,首先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亲人, 再次我的朋友,老师们,当然还有你, 博爱是什么?仁者无敌是什么? 做催化剂的手绝对不能洗碗
2393 次阅读|4 个评论
项目博弈背后的学术资本炼金术
热度 16 老李 2011-2-14 12:43
项目博弈背后的学术资本炼金术 李 侠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一刻也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世界各国概莫能外。而维持科学运转的经费来源都是以各种项目形式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血液。因此,对于项目的设立程序以及最终评定的关注,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一旦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相当于科学研究进程以及科学建制得了各种难以治愈的血液病,众所周知,各类血液病对于人的健康来讲都是棘手的,甚至是致命的。同理,一旦项目设立与评审过程中出现习惯性扭曲问题,那么科学发展进程也将处于病态,如果不能及时治愈,极有可能让科学事业出现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危及科学系统有序运行的风险。 如何从制度设计层面规范科研项目的评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大科学时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项目评审中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但是,最大程度上避免内外因素在评审中对科学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可能的。然而,由于项目背后隐含的巨大现实利益,企图越过已有规范的栅栏的潜在冲动与诱惑时刻存在,新的违规问题总是以各种日益隐蔽的技术配以巧妙的形式屡屡上演,因此,治理项目评审的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由于中国科技体制的特殊架构,我们除了拥有世界科学界面临的共性问题,还有基于中国科技体制的特色性问题,而且这些特色性问题正在演变为中国科技界的毒瘤,因此,剖析中国科技界在项目博弈背后隐含的学术资本炼金术,就是当下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 所谓学术资本炼金术,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 1930-2003 )提出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粗略来说意指各种资本交织在一起,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域发生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事物的发展进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如同古代的炼金术,希望通过把各种低价值元素混合和在一起,经过化学变化,最后炼成黄金等贵重金属的行为。在科学场域内,通过对项目评审博弈过程的细致分析与挖掘,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些新时代的学术资本炼金术现象,也正是这种炼金术,导致当下的科技资源分配领域存在诸多很难处理的问题。如人们最为常见的,也屡遭学界与公众诟病的科研项目向行政官员倾斜的现象,就是资本炼金术在当代学术场域内发生变异的典型案例。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需要把学术资本炼金术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梳理清楚,这也是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切入点。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三种主要的资本形式,分别是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三种资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如下形式表征出来,政治资本对应着权力,经济资本对应着金钱,文化资本对应着学术头衔与声誉。这三种资本在社会场域中可以发生交换,由于三种资本的形成条件不同,三种资本在社会场域中的交换是按照不同的兑换率来进行的,换言之,三种资本的市场价值是不同的。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传统以及制度架构,在中国的社会场域内,三种资本按照兑换率大小的排序基本上是这样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定架构下,三种资本收益率的表现形式分别是,权力大于经济,经济大于文化符号。从这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晰看到文化资本在学术场域中具有最低的价值排序。民间所谓的十年寒窗,指涉了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成缓慢,投资回收期比较漫长。即便形成,文化资本的变现能力也比较弱,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场域中的兑换率比较低的原因。比如,你通过多年的努力学得一种技术,可是要把这种技术顺利转换成经济利益的难度就比较大,需要一些特定条件来辅助完成,否则根本无法变现。相比而言,经济资本,其本身就可能是金钱的代表,或者是某种资产,变现的灵活性就比文化资本高出许多。在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下,权力的变现能力是最强的,所谓唯权力的马首是瞻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它的兑换率也是最高的。比如,一个退休高官可以轻易地到一个高校谋得一个教职,甚至一个企业家也可以做到,反过来,一个退休的教授可以到政府部门谋一个官职吗?显然几乎不可能。正是因为三种资本的不同特点,一些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总是预先设置各种措施来阻止三种资本在社会场域中的私下交易,并对三种资本分而治之,如果发现三者之间有非正常的密切勾连,惩罚也是非常严厉的,因为它破坏了整个社会维系有序的根基:公平。这些预防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设租、寻租以及换票等行为。 回到科学场域,由于中国的科技体制在制度设置上存在一些先天弊端,无法有效地对三种资本进行有效地切割与拦截,导致在项目的评审博弈中,参与者是靠混合资本取胜,而非完全靠学术资本取胜,这才是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根本性缺陷。换言之,公平的项目博弈应该是对参与者就同一类型的学术资本进行比较,而非混合资本的比较。遗憾的是,我国的中标项目大多是采用各类资本的综合得分,而综合得分高者,并不一定意味着参与者学术资本存量高(成果、声誉、能力、承认等),而是由于中标者在博弈中掺杂了比学术资本具有更高市场兑换率的其他类型资本。由此,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何拥有行政职务的人更容易在项目博弈中取胜的原因了。同时,也解释了为何高校中众多博士不论内心是否真的喜欢与擅长行政事务都会去竞聘一个副处级职位的原因了。但是,通过这种混合资本优势评审胜出的项目并不是最优秀的,这也就是我国这些年来实施了众多大项目而收效甚微的深层原因之一。这里需要对权力资本在项目博弈中的作用机制给出简单的分析,权力资本在现实中主要是通过支配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其具有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垄断性支配能力,完成权力的再生产,即人财物的交易与兑换。同时,权力还可以通过否定性的力量,在资本市场上以出售或者赎回否定权来实现支配的运作。这也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谓的:权力是生产性的,即生产自身又再生产权力关系的深意所在。由于权力的这种潜在作用机制,我们在项目博弈的舞台上见惯了各类行政权力对于项目的侵吞与占有,比如那些所谓的重大项目,中标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个比例的高低就如同生活中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样( CPI ),一旦科学场域内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大行其道,真正的学术资本面临贬值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再比如国家教学名师奖,本是用于鼓励教师上好课而设立的奖项,而实际情况却是获奖者大多是远离讲台的行政领导,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项目博弈背后存在复杂的学术资本炼金术。 这种项目博弈背后涌动的学术资本炼金术,对科技发展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项目博弈中非学术资本的广泛参与,导致博弈的胜出者可能并不是学术水平最优秀的,从宏观上延误了科学的发展进程。其次,这种暗潮涌动的学术资本炼金术,导致科技资源配置的非最优化。在微观层面,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又抑制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第三,由于没有对各类资本从制度层面进行严格的切割与阻拦,导致,科技界人为制造马太效应,败坏了学术界的纯正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大学与科研院所流行的那些所谓的双肩挑人才,甚至全能型人才,恰恰是当下资本炼金术的最大玩家,也是对其肩负职责的最大反讽,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 2011-1-31 凌晨于南方 2 月 6 日 校对与修改, 8 日再次校对。 说明:本文发表在《科学时报》2011-2-11,感谢编辑和编辑部能容忍如此长的文章,呵呵,以后尽量写短一些的,再次感谢。昨天刚回来,一路艰辛,还好仍能挺住。小店好久没有打理了,今天贴出该文,以示本店今年正式开张。
5334 次阅读|42 个评论
去旅行一次吧!
lyknq 2010-4-2 11:33
————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们一定都曾经梦想着去某个地方,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最终只能呆在自己的住地而让心灵去旅行。圣地亚哥决定做一个牧羊人,因为他喜欢四处游走。他的父亲也想云游四方,可是却要为生活操劳。 圣地亚哥的梦指示他应该前往埃及金字塔,吉普赛巫师鼓励他应该前往那里。从西班牙到埃及,而且还要放弃自己的羊群。既然这是一个做了两次的梦,既然还有神来指示,那么为什么不去看看了呢,也许只是个梦,但是至少曾经为它付出了汗水。 圣地亚哥刚到非洲,他的钱就被骗光。他为水晶商人打工。艾美丽是个懂得生活的人,她可以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而使生活变得更美丽。圣地亚哥会这一手,他知道如何捕捉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因此他让商人的商店生意越来越兴隆。 商人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一辈子没有去麦加朝圣,是因为那是他的一个梦想,他担心梦想实现后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是呀,很多时候,我们心中的希望并不是要用来实现的,只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理由。 圣地亚哥终于攒够了旅费。在沙漠里,他与一位炼金术士相伴。在最终到达金字塔前面时,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更多时候,我们担心的是困难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对困难的忍受能力则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好多。 当圣地亚哥到达他指定位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做着和他类似的梦的人。从他的梦里,他明白了这次旅途的意义。 圣地亚哥的旅行结束了。我们自己的了呢?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梦想,能够云游四方。是的,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不能毫不考虑生活而一意踏上征途。我们不是职业的旅行家。可是,难道我们就连一点时间也腾不出来,去实现一下我们心中的梦想? 旅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还有许多我们无法预测的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些困难让我们裹足不前,是那些我们无法知道的事情让我们充满的恐惧。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恐惧的根源。 我们很多人其实就像那个水晶商人一样,梦想只是用来支撑生活重压的工具。这样的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 我们很难跟着圣地亚哥的足迹去旅行,但是我们可以安排一次力所能及的旅行。要是真的喜欢,那就带着心情去放飞吧,去设计,去实践一次旅行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顿为什么要当炼金术师?
chrujun 2010-3-13 16:41
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无论造飞机、修桥梁,还是探索月球和火星,都离不开微积分这一伟大的数学工具。 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将地球上的运动和天体运动包含在统一的体系之下。牛顿还是一流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克服了折射式望远镜的缺点。 然而,牛顿却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炼金术上,他在炼金术方面写了100多万字的实验记录。 牛顿为什么要研究炼金术呢? 虽然牛顿的实验记录没有人去整理和公开,我们对牛顿在炼金术方面究竟做了什么实验,取得了什么进展不了解,但牛顿搞炼金术研究却与他受到的批评有关。 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但遭到胡克的批评。牛顿却无法对胡克的批评作出合理回应。 牛顿受到的另外一个批评是万有引力为什么会产生的问题。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两个相隔很远的天体有万有引力。 于是,牛顿求助于炼金术研究,炼金术是化学的前身,牛顿希望通过炼金术研究解释光和万有引力。 牛顿的出发点是对的,只有对物质本身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光和万有引力的本质。 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到今天也没有解决,在牛顿时代更不可能解决上述问题。 虽然牛顿在长期开展炼金术研究中一无所获,但牛顿钻研科学问题的精神值得学习。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13158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一部动画片中体会“熵”
cutefay 2009-7-9 00:04
《钢之炼金术师》是一部经典的日本动画片,以前拍过一个版本的,最近日本又在拍一部更忠实于漫画原著的新的版本。以前的那个版本我很久之前就看过,我还写过一篇读后感,下面是我那篇读后感的一些内容: 人没有牺牲的话就什么都得不到,为了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这就是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原则!那时我们坚信那就是世界的真实!每集开头都会听到艾尔天真的童音来诉说这段话。 爱德和艾尔相信等价交换的原则,但是,这是世界却是不公平的,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有时候人没有付出却还是有收获的。兄弟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获得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而进行旅行,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情,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让人看了觉得不忍心。 看了很多论坛上有人评价《钢之炼金术师》,说看了之后感觉心里怪怪的,觉得让人很不舒服。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其实上面的很多人的很多命运是真实的写照。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人的命运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事情并不是完美的。就像50话中大佐伤了眼睛,丽莎怪自己没有及时赶过来,大佐说事情是不可能那么完美的。 对于等价交换,我的想法是: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等价交换原则,付出了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如果因为有了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的想法而从此不付出的话,那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像爱德和艾尔一样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不管这个世界有多么的不公平,但是,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公平。人要一直努力奋斗着,但是不要把结果看得很重。 以上的体会是我从人生的角度来写感想的,而这次再看《钢之炼金术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里面的所谓的不等价交换,实际上就是热力学上的熵增啊! 在这部动画片中,炼金术师所用的炼金术的等价交换,实际上是物质守恒定量,也就是要炼成某样东西,必须要用到和这样东西相同分量的元素。故事的后半部分,爱德和艾尔才领悟到了,其实炼金术是不等价交换的,因为除了要用到和炼成的东西相同分量的元素之外,还需要一种能量在中间起作用,这种能量用完就没有了。所以,其实这是不等价交换的。 动画片中的炼金术,从科学角度看其实就是化学反应。我的理解是,对于一些不需用催化剂也不需要加热制冷等外界辅助就能进行的反应,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不需要外界的能量,可以自发完成。这个过程中的熵是从低熵到高熵,在自发增加。而要想把这个反应逆转,就是把盐和水变成酸和碱,就需要外加更多的低熵的能量,才能变回去,如果把这低熵的能量也看做这个体系之内,熵也是增加的。所以动画片中的不等价交换,实际就是熵增。 如果从熵的角度来解释生命的话,我的理解是,生命过程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要维持生命,只有让熵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食物摄取能量。然而,即使是这样,熵还是会不断地增加,所以人会走向死亡。 如果从熵的角度来解释人生哲理的话,我的理解是,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熵增加之后乱度就增加,人类之间的各种纷争就会多起来,要维持这种人类社会的秩序,就要从外界获取低熵的能量,这种能量在人类社会中是什么呢?我想,是人思维的一种修炼。通过人类不断的学习、思考,去感悟社会真理,去抑制内心的自私、贪婪和暴力,来让自己的心灵平和宁静。而这种思维的修炼的低熵又从何处获得?我想,是来自自然规律,通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感悟,来修炼思维,这种自然规律涵盖了宇宙的一切规律,包括宇宙运动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59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