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晓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转载:世界大牛王晓东对饶毅院士落选的评论!
热度 1 ymskdu 2011-8-25 20:28
“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话。”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 8月22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这次中科院院士增选中,生命科学领域应该当选的饶毅在第一轮就被刷掉,暴露出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投票院士是非不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正本清源,长此以往,不仅将使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迷失方向、想回国效力的海外科学家望而却步,也会使院士这个团体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明显高于同领域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 在王晓东看来,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不仅远在同领域的第二轮候选人之上,也高于部分院士。王晓东和饶毅同在1985年到美国留学,学的都是生命科学。“我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关注饶毅,之后一直保持密切的工作交往,对他的为人治学非常了解。”据他介绍,在美国留学、工作期间,饶毅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这三大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对神经发育分子机理研究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从2004年起,饶毅被聘为西北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全职回国后,饶毅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一般科学家成名之后很少转型,因为这不仅需要几年的过渡期,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如果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定力不好的人要疯掉的,饶毅则敢于冒这个险。”王晓东说,“他开创的这个研究领域,试图从分子和神经通路的机理上,解释包括同性恋、暴力倾向、母子关系等在内的社会行为。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探索,饶毅已经成功转型。”据王晓东介绍,除了2007年、2008年分别在《发育生物学》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今年上半年饶毅还在《自然》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前者发现五羟色胺对老鼠的同性恋倾向有决定性作用 ,这对揭开同性恋的生理基础非常有启发; 后者则发现群养动物打架少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其中,群养动物的论文发表后,《自然—神经科学》立即做了综述长篇介绍,《细胞》作为亮点予以推介。“转型成功后,饶毅今后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会发表很多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此外,2005年饶毅就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他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学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前25年,我国学者从未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王晓东说,饶毅在国内的原始高水平论文有5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当选院士都绰绰有余。 有论者认为:这次评的是中国院士,而饶毅的更多学术论文是在美国发表的。“这种说法非常荒唐,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王晓东说,科学无国界,评院士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整体的学术水平,国外、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内在连续性的,怎么可能机械地割裂开来?“此前当选的许多院士,包括这次的多位候选人,其学术成果很多也是在国外完成的,为什么他们参评时不分国外、国内,到了饶毅就区别对待了呢?” “饶毅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学术研究上。”王晓东说,从1996年起,饶毅就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兼职研究员,并经常回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分别在1999年、2002年、2004年,协助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其中北生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饶毅功不可没。” “扪心自问,在入围第二轮的生命科学领域候选人中,饶毅的学术水平和对中国科学的贡献,怎么能说不突出?” 饶毅敢讲真话的品格,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 “从个人操守来讲,饶毅也是没问题的。”王晓东说,“我最佩服的,是他不仅是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是富有良知、敢说真话的学者。而敢于揭示问题不回避问题、敢讲真话,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针对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饶毅曾多次发表文章,进行揭露和批评,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和院士。“回过头来看,饶毅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004年,饶毅就和邹承鲁、鲁白,联名在《自然》增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应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解决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9月,他和施一公在《科学》上发表了《 中国的科研文化 》一文,批评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饶毅等人的大声疾呼,引起有关领导对科技体制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王晓东说,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功德无量。 许多科学家为了能顺利当选院士,在院士增选期间三缄其口,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饶毅则完全无视这些潜规则,即便在成为第一轮候选人之后,仍然我行我素。 针对近年来国内的妖魔化转基因现象,今年7月中旬,他连续在人民日报刊发两篇文章《 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 》、《 转基因是现代科技的必然新知 》,为我国的转基因研究与应用鼓与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就在第二轮院士候选名单公布的前两天,也就是8月15日,饶毅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 》一文,指出:在国际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而在中国做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就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科学活跃期结束比较早,并呼吁尽快进行改革。 “饶毅揭示的这些问题、批评的这些现象,均关乎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大局,需要业内人士站出来说话。”王晓东说,如果科学家都尊奉“沉默是金”的庸人哲学,只顾“闷声发大财”,这些问题将难有解决之日。“饶毅是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信念和勇气,一心为公、仗义执言,真正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良知。” 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院士投票应摒弃个人好恶 “院士既然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其评选必定具有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王晓东说,因此,院士的标准必须是清晰的,那就是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 “无论是从学术水平、学术道德还是对国家的科学贡献来讲,饶毅都远远超出此次进入第二轮的同学科候选人。因此,他落选的原因,绝不是像某资深院士所解释的那样,是水平接近的两位候选人‘撞车’了。”王晓东说。 “水平低的人选上了,水平高的人反而落选——这说明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成了可以随意由人打扮的小女孩。”王晓东说,这样的后果将非常可怕: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将迷失奋斗的方向,无所适从;想回国致力学术研究的海外学子会望而却步。 有许多分析者指出,饶毅落选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因为他“乱说话”得罪了人。“如果是这样,后果同样很严重。”王晓东说,我国的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本来就很稀缺,多数人为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如果饶毅是因为敢讲真话而落选,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危险:如果你想当院士,那就乖乖地听我的,不要‘乱讲话’。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将成为万马齐喑的沉默王国。这种局面无论对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技事业的大局,都将是一场灾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当时就因为一个院士说SARS是衣原体、不是病毒,搞得其他人都不敢质疑,即使301医院已经发现SARS是病毒!就因为大家不敢质疑权威、集体沉默,耽误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资源,损害了多少人的健康?!” 有媒体刊发文章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对院士的评选标准和增选程序都做了严格规定,标准是清楚的,程序是合理的;这次增选的第二轮候选名单,也是院士无记名投票的结果,不应质疑。 “这说明有些院士没有按照规定投票,结果会更糟。”王晓东说,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投票院士,对饶毅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对国家科学的贡献,不可能不了解。“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投反对票,只能说他们掺杂了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说,如果院士不能以纯粹的学术标准对候选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那么院士这个群体就会像我国的男足一样,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落选院士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映,也在海外华人科学界引发广泛关注。”王晓东说,“据我了解,华人科学界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鲜有不感到震惊和疑惑的。”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份子,我郑重呼吁两点:一、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必须清晰明确,以学术为唯一标准;二、院士必须坚持学术这个唯一标准,在投票时抛弃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向记者表示,“院士评选是一个风向标,饶毅落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将遗害无穷。”
2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晓东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必须声援
热度 11 zls111 2011-8-25 19:22
早上看到了《王晓东: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两个反应:犀利,简直入骨三分;实事求是。 大家看后可能觉得是为饶毅打不平,我觉得这只是是导火索而已, 真正的是讽刺一层人,并且是貌似有文化的人,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被认为是顶级科学家的人; 讽刺一种陋习,讽刺封建,要民主,要合理的制度,让有良心的人去民主,而不是让丑陋的人混在民主阵营里。 “ 投票院士是非不明 ”,某个人对你说“你是是非不明”,会怎么样?其实不能怎么样,你要是做了是非不明的事情,就是事实,在我们这个国家,往往一个群体在是非不明,还有好处,还越来越壮大是非常恐怖的事情。社会有多少事情是这样的,最恐怖的是有些人是有意的是非不明。 “ 水平低的人选上了,水平高的人反而落选——这说明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成了可以随意由人打扮的小女孩。” 封建的陋习,还以为是现在社会是家长制,社会已经是就是在家庭里也不是家长制,大家都需要尊重,需要民主。 我们是看到饶毅遇到的不公,但是以前选院士的斗争与者相比,可能是小巫见大巫。大家不都知道,院士卡着同门或者同单位的,而这些当事人也不敢出来伸张,肇事者却越来越嚣张,不就是当下的社会现状,各种行业的现状,反应着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为科学界,应该是知识分子多,但也免不了社会的风俗,是很不应该的,而应该是起到带头作用,从这件事情争论的本身我看到积极的信号,包括整个科学界,希望这种积极延续下去,大家来一起努力维护公平,再往其他领域延伸。 是时候了....
41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王晓东可以提名饶毅当美国院士
热度 3 liushaobin 2011-8-25 19:07
废话我不想多说,也没有资格说。 王晓东曾经是我敬佩的科学家,你如果觉得饶益先生世界一流,想必美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制度是公平透明的,你可以帮助饶毅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
464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王晓东专访: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热度 11 hongfei 2011-8-25 15:02
王晓东专访: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2011.08.25 一句话评论:说到点子上了。 科学网链接地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477-2.shtm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发布时间:2011-8-25 13:10:3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王晓东专访: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赵永新摄 “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话。”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 8月22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这次中科院院士增选中,生命科学领域应该当选的饶毅在第一轮就被刷掉,暴露出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投票院士是非不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正本清源,长此以往,不仅将使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迷失方向、想回国效力的海外科学家望而却步,也会使院士这个团体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明显高于同领域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 在王晓东看来,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不仅远在同领域的第二轮候选人之上,也高于部分院士。王晓东和饶毅同在1985年到美国留学,学的都是生命科学。“我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关注饶毅,之后一直保持密切的工作交往,对他的为人治学非常了解。”据他介绍,在美国留学、工作期间,饶毅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这三大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对神经发育分子机理研究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从2004年起,饶毅被聘为任西北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全职回国后,饶毅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一般科学家成名之后很少转型,因为这不仅需要几年的过渡期,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如果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定力不好的人要疯掉的,饶毅则敢于冒这个险。”王晓东说,“他开创的这个研究领域,试图从分子和神经通路的机理上,解释包括同姓恋、暴力倾向、母子关系等在内的社会行为。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看,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探索,饶毅已经成功转型。”据王晓东介绍,除了2007年、2008年分别在《发育生物学》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今年上半年饶毅还在《自然》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前者发现无羟色胺对老鼠的同姓恋倾向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揭开同姓恋的生理基础非常有启发;后者则发现群养动物打架少的分子和细胞机理。其中,群养动物的论文发表后,《自然综述神经科学》立即做了长篇介绍,《细胞》作为亮点予以推介。“转型成功后,饶毅今后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会发表很多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此外,2005年饶毅就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他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学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前25年,我国学者从未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王晓东说,饶毅在国内的原始高水平论文有5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当选院士都绰绰有余。 有论者认为:这次评的是中国院士,而饶毅的更多学术论文是在美国发表的。“这种说法非常荒唐,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王晓东说,科学无国界,评院士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整体的学术水平,国外、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内在连续性的,怎么可能机械地割裂开来?“此前当选的许多院士,包括这次的多位候选人,其学术成果很多也是在国外完成的,为什么他们参评时不分国外、国内,到了饶毅就区别对待了呢?” “饶毅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学术研究上。”王晓东说,从1996年起,饶毅就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兼职研究员,并经常回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分别在1999年、2002年、2004年,协助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其中和北生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饶毅功不可没。” “扪心自问,在入围第二轮的生命科学领域候选人中,饶毅的学术水平和对中国科学的贡献,怎么能说不突出?” 饶毅敢讲真话的品格,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 “从个人操守来讲,饶毅也是没问题的。”王晓东说,“我最佩服的,是他不仅是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是富有良知、敢说真话的学者。而敢于揭示问题不回避问题、敢讲真话,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针对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饶毅曾多次发表文章,进行揭露和批评,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和院士。“回过头来看,饶毅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004年,饶毅就和邹承鲁、鲁白,联名在《自然》增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应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解决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9月,他和施一公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批评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饶毅等人的大声疾呼,引起有关领导对科技体制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王晓东说,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功德无量。 许多科学家为了能顺利当选院士,在院士增选期间三缄其口,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饶毅则完全无视这些潜规则,即便在成为第一轮候选人之后,仍然我行我素。 针对近年来国内的妖魔化转基因现象,今年7月中旬,他连续在人民日报刊发两篇文章《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转基因是现代科技的必然新知》,为我国的转基因研究与应用鼓与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就在第二轮院士候选名单公布的前两天,也就是8月15日,饶毅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一文,指出:在国际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而在中国做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就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科学活跃期结束比较早,并呼吁尽快进行改革。 “饶毅揭示的这些问题、批评的这些现象,均关乎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大局,需要业内人士站出来说话。”王晓东说,如果科学家都尊奉‘沉默是金’的庸人哲学,只顾“闷声发大财”,这些问题将难有解决之日。“饶毅是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信念和勇气,一心为公、仗义执言,真正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良知。” 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院士投票应摒弃个人好恶 “院士既然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其评选必定具有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王晓东说,因此,院士的标准必须是清晰的,那就是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 “无论是从学术水平、学术道德还是对国家的科学贡献来讲,饶毅都远远超出此次进入第二轮的同学科候选人。因此,他落选的原因,绝不是像某资深院士所说解释的那样,是水平接近的两位候选人‘撞车’了。”王晓东说。 “水平低的人选上了,水平高的人反而落选——这说明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成了可以随意由人打扮的小女孩。”王晓东说,这样的后果将非常可怕: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将迷失奋斗的方向,无所适从;想回国致力学术研究的海外学子会望而却步。 有许多分析者指出,饶毅落选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因为他“乱说话”得罪了人。“如果是这样,后果同样很严重。”王晓东说,我国的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本来就很稀缺,多数人为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如果饶毅是因为敢讲真话而落选,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危险:如果你想当院士,那就乖乖地听我的,不要‘乱讲话’。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将成为万马齐喑的沉默王国。这种局面无论对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技事业的大局,都将是一场灾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当时就因为一个院士说SARS是衣原体、不是病毒,搞得其他人都不敢质疑,即使301医院已经发现SARS是病毒!就因为大家不敢质疑权威、集体沉默,耽误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资源,损害了多少人的健康?!” 有媒体刊发文章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对院士的评选标准和增选程序都做了严格规定,标准是清楚的,程序是合理的;这次增选的第二轮候选名单,也是院士无记名投票的结果,不应质疑。 “这说明有些院士没有按照规定投票,结果会更糟。”王晓东说,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投票院士,对饶毅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对国家科学的贡献,不可能不了解。“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投反对票,只能说他们掺杂了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说,如果院士不能以纯粹的学术标准对候选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那么院士这个群体就会像我国的男足一样,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落选院士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映,也在海外华人科学界引发广泛关注。”王晓东说,“据我了解,华人科学界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鲜有不感到震惊和疑惑的。”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份子,我郑重呼吁两点:一、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必须清晰明确,以学术为唯一标准;二、院士必须坚持学术这个唯一标准,在投票时抛弃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向记者表示,“院士评选是一个风向标,饶毅落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将遗害无穷。”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18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王晓东出来为饶毅说话了!
热度 55 xcfcn 2011-8-25 14:58
王晓东出来为饶毅说话了! 博主按:本来不写博了,但是我还是不要辜负了“科学网饶学第一人”这个伟大的称号!所以特别转载王晓东的专访,王晓东虽然是饶毅的顶头上司,但人家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愿意出来说话,我还是佩服和尊敬的。所以围观饶毅落选院士事件就做鸟兽散状吧。虽然我个人还是不赞成饶毅自己公开站出来说话。因为这是公开挑战院士选举制度,而这个制度你作为候选人是(必须)默认/尊敬的。 王晓东专访: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话。”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8 月 22 日 在接受人民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这次中科院院士增选中,生命科学领域应该当选的饶毅在第一轮就被刷掉,暴露出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投票院士是非不明。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能正本清源,长此以往,不仅将使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迷失方向、想回国效力的海外科学家望而却步,也会使院士这个团体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和科学贡献,明显高于同领域进入第二轮的候选人 在王晓东看来,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不仅远在同领域的第二轮候选人之上,也高于部分院士。王晓东和饶毅同在 1985 年到美国留学,学的都是生命科学。“我从 1990 年代初期开始关注饶毅,之后一直保持密切的工作交往,对他的为人治学非常了解。”据他介绍,在美国留学、工作期间,饶毅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这三大杂志上发表论文 10 篇,对神经发育分子机理研究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从 2004 年起,饶毅被聘为任西北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7 年全职回国后,饶毅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一般科学家成名之后很少转型,因为这不仅需要几年的过渡期,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如果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定力不好的人要疯掉的,饶毅则敢于冒这个险。”王晓东说,“他开创的这个研究领域,试图从分子和神经通路的机理上,解释包括同姓恋、暴力倾向、母子关系等在内的社会行为。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看,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探索,饶毅已经成功转型。”据王晓东介绍,除了 2007 年、 2008 年分别在《发育生物学》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今年上半年饶毅还在《自然》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前者发现无羟色胺对老鼠的同姓恋倾向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揭开同姓恋的生理基础非常有启发;后者则发现群养动物打架少的分子和细胞机理。其中,群养动物的论文发表后,《自然综述神经科学》立即做了长篇介绍,《细胞》作为亮点予以推介。“转型成功后,饶毅今后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会发表很多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此外, 2005 年饶毅就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他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学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前 25 年,我国学者从未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王晓东说,饶毅在国内的原始高水平论文有 5 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当选院士都绰绰有余。 有论者认为:这次评的是中国院士,而饶毅的更多学术论文是在美国发表的。“这种说法非常荒唐,是典型的双重标准。”王晓东说,科学无国界,评院士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整体的学术水平,国外、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内在连续性的,怎么可能机械地割裂开来?“此前当选的许多院士,包括这次的多位候选人,其学术成果很多也是在国外完成的,为什么他们参评时不分国外、国内,到了饶毅就区别对待了呢?” “饶毅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学术研究上。”王晓东说,从 1996 年起,饶毅就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兼职研究员,并经常回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分别在 1999 年、 2002 年、 2004 年,协助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其中和北生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新生力量,饶毅功不可没。” “扪心自问,在入围第二轮的生命科学领域候选人中,饶毅的学术水平和对中国科学的贡献,怎么能说不突出?” 饶毅敢讲真话的品格,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 “从个人操守来讲,饶毅也是没问题的。”王晓东说,“我最佩服的,是他不仅是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更是富有良知、敢说真话的学者。而敢于揭示问题不回避问题、敢讲真话,恰恰是当前我国科学界最缺乏、最可贵的。”针对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饶毅曾多次发表文章,进行揭露和批评,因此得罪了许多官员和院士。“回过头来看,饶毅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2004 年,饶毅就和邹承鲁、鲁白,联名在《自然》增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应在制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解决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去年 9 月,他和施一公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批评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饶毅等人的大声疾呼,引起有关领导对科技体制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王晓东说,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功德无量。 许多科学家为了能顺利当选院士,在院士增选期间三缄其口,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饶毅则完全无视这些潜规则,即便在成为第一轮候选人之后,仍然我行我素。 针对近年来国内的妖魔化转基因现象,今年 7 月中旬,他连续在人民日报刊发两篇文章《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转基因是现代科技的必然新知》,为我国的转基因研究与应用鼓与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就在第二轮院士候选名单公布的前两天,也就是 8 月 15 日 ,饶毅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一文,指出:在国际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而在中国做了院士以后,各种事情就多起来,做科学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科学活跃期结束比较早,并呼吁尽快进行改革。 “饶毅揭示的这些问题、批评的这些现象,均关乎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大局,需要业内人士站出来说话。”王晓东说,如果科学家都尊奉‘沉默是金’的庸人哲学,只顾“闷声发大财”,这些问题将难有解决之日。“饶毅是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信念和勇气,一心为公、仗义执言,真正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良知。” 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院士投票应摒弃个人好恶 “院士既然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其评选必定具有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王晓东说,因此,院士的标准必须是清晰的,那就是必须以学术为唯一标准。 “无论是从学术水平、学术道德还是对国家的科学贡献来讲,饶毅都远远超出此次进入第二轮的同学科候选人。因此,他落选的原因,绝不是像某资深院士所说解释的那样,是水平接近的两位候选人‘撞车’了。”王晓东说。 “水平低的人选上了,水平高的人反而落选—这说明院士评选的标准不清,成了可以随意由人打扮的小女孩。”王晓东说,这样的后果将非常可怕: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将迷失奋斗的方向,无所适从;想回国致力学术研究的海外学子会望而却步。 有许多分析者指出,饶毅落选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因为他“乱说话”得罪了人。“如果是这样,后果同样很严重。”王晓东说,我国的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本来就很稀缺,多数人为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如果饶毅是因为敢讲真话而落选,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危险:如果你想当院士,那就乖乖地听我的,不要‘乱讲话’。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将成为万马齐喑的沉默王国。这种局面无论对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技事业的大局,都将是一场灾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2003 年的非典,当时就因为一个院士说 SARS 是衣原体、不是病毒,搞得其他人都不敢质疑,即使 301 医院已经发现 SARS 是病毒!就因为大家不敢质疑权威、集体沉默,耽误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资源,损害了多少人的健康?!” 有媒体刊发文章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对院士的评选标准和增选程序都做了严格规定,标准是清楚的,程序是合理的;这次增选的第二轮候选名单,也是院士无记名投票的结果,不应质疑。 “这说明有些院士没有按照规定投票,结果会更糟。”王晓东说,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投票院士,对饶毅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对国家科学的贡献,不可能不了解。“在知情的情况下依然投反对票,只能说他们掺杂了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说,如果院士不能以纯粹的学术标准对候选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那么院士这个群体就会像我国的男足一样,丧失社会公信力。 “饶毅落选院士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映,也在海外华人科学界引发广泛关注。”王晓东说,“据我了解,华人科学界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鲜有不感到震惊和疑惑的。”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份子,我郑重呼吁两点:一、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必须清晰明确,以学术为唯一标准;二、院士必须坚持学术这个唯一标准,在投票时抛弃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 王晓东向记者表示,“院士评选是一个风向标,饶毅落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将遗害无穷。”
个人分类: 杂论|8139 次阅读|96 个评论
[转载]饶毅的工作的评价
热度 1 zls111 2011-8-25 14:41
之前看到王铮老师提到要饶毅老师写下自己的工作介绍,今天看到王晓东的专访 《王晓东专访:院士标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里面对饶毅老师工作的介绍特别好,就转载过来。 在王晓东看来,饶毅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学术水平不仅远在同领域的第二轮候选人之上,也高于部分院士。王晓东和饶毅同在1985年到美国留学,学的都是生命科学。“我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关注饶毅,之后一直保持密切的工作交往,对他的为人治学非常了解。”据他介绍,在美国留学、工作期间,饶毅分别在《科学》、《自然》、《细胞》这三大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对神经发育分子机理研究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从2004年起,饶毅被聘为任西北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7年全职回国后, 饶毅把研究方向从神经发育分子机制转到社会行为的神经机理分析。“ 一般科学家成名之后很少转型, 因为这不仅需要几年的过渡期,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Ps:这个更需要鼓励,说明相当难得)。 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如果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定力不好的人要疯掉的,饶毅则敢于冒这个险。”王晓东说,“ 他开创的这个研究领域,试图从分子和神经通路的机理上,解释包括同姓恋、暴力倾向、母子关系等在内的社会行为。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看,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PS:如果国一半或者一些院士能有这种水平,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基础研究将会有质的飞跃) “经过几年的探索,饶毅已经成功转型。”据王晓东介绍,除了2007年、2008年分别在《发育生物学》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今年上半年饶毅还在《自然》和《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前者发现无羟色胺对老鼠的同姓恋倾向有决定性作用,这对揭开同姓恋的生理基础非常有启发;后者则发现群养动物打架少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其中,群养动物的论文发表后,《自然综述神经科学》立即做了长篇介绍,《细胞》作为亮点予以推介。“转型成功后,饶毅今后还会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会发表很多有价值的科学论文。” 此外, 2005年饶毅就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他在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学生,在《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PS:这个应该也算国内工作吧)。“ 此前25年,我国学者从未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王晓东说,饶毅在国内的原始高水平论文有5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当选院士都绰绰有余。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351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人关于饶毅教授参选并落选院士的一些看法
热度 2 libpku 2011-8-18 22:11
饶毅教授学术水平无话可说,除此之外还对上海神经所的建立(蒲慕明主持、饶任副所长,为重要参与人之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立(王晓东主持、饶任学术副所长,为重要参与人之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院士选举落选,其实有很多内容。 众所周知,饶毅是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回国前已经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与同期归国的其他几位优秀科学家不同,他是喜欢在媒体上讲话的知识分子,也是当年在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制度的作者之一,平常也喜欢在网络上撰文评议中国科学界的问题。 这反映出一个很现实但是很遗憾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科学的发展,甚至是首要因素!中国科学界普遍不喜欢听指责和批评的善意的声音,换句话说,只喜欢挺好听的,阿谀奉承、狂加褒奖的话!但实际上,苦口良药利于病! 很多年前,我对院士这个群体充满了崇敬~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所见所闻,发现很院士其实水平真的不咋的!就更莫说人品和威望了,就更别指望他们的社会责任和科学号召力了。珍奥核酸造假的时候、知名学者甚至院士造假的时候,我们社会和国家给予了崇高地位的院士们哪里去了???还不及人家方舟子的一个一角。有人可能说我有点片面,但是事实是这样。。。 在我做为一名教师的时候,也喜欢批评学校的很多不良作风和弊政,所以经常受到这样那样的“待遇”。但是,难道好听的话真的可以让所有发展中的障碍和弊端一晃而尽?学校某些会议上,明明让大家提意见,却绝大数人在歌功颂德,真是悲哀啊。。。提了意见的反而受到指责。小至一个学校大至我国科学的发展,如果老是这样,前途真的很渺茫很渺茫。。。 顺便提一下,中国科学院的院士选举制度真的是不咋地,选举牵扯到学术之外的东东太多,即便不是,也是关系重重。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意义。。。要不然想当年连肖传国同志也顺利闯入第二关,要不是方大侠横空一击早就当选了。哈哈,可见其选择的水平。 在我看来,饶院(长)要是真的当选了院士,才是他的"悲哀"。。。作为一个学者,他的学术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早已经超越了院士,没有必要去当什么院士。院士水平良莠不齐,某些院士,说不定兴许连他的学生水平也不如。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15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基因与反转基因之争切莫变成愚昧的械斗!
热度 5 GumpForrest 2011-7-25 07:58
李昂的博文《反转基因运动在中国》回顾了反转基因的历史与现状,把反转基因定义为一场“类文化思潮”或“社会运动”,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很有意思,但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把反转基因作为“公众的狂欢”就十分“无厘头”,貌似“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很不足取啊,反转基因中不全都是无理性的声音。另外,有些提法我很不赞成,甚至坚决反对。 比如,原文中 “(提示,可以找王晓东为代表的工业党,他们特别崇尚技术,而且在中国网民中的影响力是乌有之乡不能比的,在数量上可以跟右翼网民抗衡)”, 这不是提议以社会运动的方式来对付反转基因的“社会运动”嘛,这是急功近利的“左派”思维吧?难道就这么缺乏耐心,不愿做必要的具体的普及甚至启蒙,非要要转基因与反转基因搞成一场愚昧对愚昧的械斗?难道为了实现“正确的”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 除了一小撮“反转基因”极端分子外,大部分公众对转基因还是很关心,但又是缺乏了解的,这种情况下,进行耐心的普及工作是必要的,不要轻言“理性的沟通已经不可能”这种轻率的论断,退一步讲,即便是通过运动强迫大众接受了转基因,如果科学没有植入,那还会有其它的类似”反转基因”的“社会运动“反复出现。 科学启蒙任重而道远,科学工作者们多些耐心和责任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个人分类: 憨人憨语|10954 次阅读|7 个评论
由 ”新中国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出的顶级学者——王晓东“ 想到的
热度 3 supercxman 2011-5-3 12:49
博主才疏学浅,百度了一下,偷个懒直接引用百科上面的介绍吧,这应该不算侵犯百度的版权吧(诸位懂的),而且这应该不算剽窃吧,看了刘菊花的新闻,还是谨小慎微点好,哈哈。先给出链接 王晓东简介 。 以下出自百度百科(在百科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博主标记的重点和读后感): ------------------------------------------------------------------------------------------------------- 王晓东,跑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前沿,试图解密细胞调亡的终极规律的人, 41岁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原籍河南新乡,“美籍华人在学术领域地位最高的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资深研究员,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 医学中心生化系教授,讲席教授。2004年4月2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大会评选出新一届院士,美籍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名列其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当选者,均是在科学工程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2006年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得主 。   王晓东不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迄今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同时,他在当选时以41岁的“低龄”,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家境贫困,历经磨难的王晓东自幼好学,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明理睿智,是一个纯粹做学问的人,   王晓东所从事的是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凋亡指的是人体细胞的一个自毁装置,很多癌症就是因为细胞自毁过程无法正常启动,细胞数目越来越多造成的。2000年,他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治疗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从1996年他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室后,他的论文成果在8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目前担任王晓东所在生物化学系主任的麦克奈特评价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美国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2004年4月2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年度大会评选出新一届院士,美籍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和其他美国学者当选,在王晓东对外公布的个人简历中,人们赫然发现,41岁的生命科学家是 河南 省 新乡 市人。   幼年的王晓东与外公、外婆相依为命,由于家境困难,刚读完小学的王晓东就面临失学的危险,王晓东的外公王靖山是 新乡市第三中学 的英语教师,性情耿直,人缘很好,1975年9月,王晓东凭借外公的关系进入当时的新乡市第三中学读初中。   因为“文革”的缘故,当时学校里的学习风气不是很好,;随着国家恢复高考,王晓东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基础很差,为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王晓东下定决心,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坚持自学数学和外语,好学的王晓东给很多老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英语老师刘培兰连续3年教王晓东那个班的英语,她回忆说:“当时,晓东的穿戴很平常,貌不惊人,但是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么时候提问到他,(他)都能对答如流。新乡市第三中学原校长熊夫征说:“当时,王晓东的外公王靖山和我是同事,年龄相仿,王靖山是英语老师,王晓东从小就跟随姥爷生活。在校学习期间,他不仅能吃苦、爱劳动,做过许多好人好事,而且学习成绩突出,单科成绩总能保持在90分以上。”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在这3年里,王晓东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们一致认为,初中时期的王晓东在班上是出类拔萃的,很会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着很强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   在完成当前学业的同时,王晓东利用业余时间,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自学完成了全部高中课程,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报名参加了高考,出人意料地是,他的考试成绩比许多高中毕业生还要好,高考分数竟然超过了当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   但王晓东没有急于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学习基础更扎实,初中毕业后,王晓东进入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升入高中后,王晓东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排在年级前列。1980年,王晓东以优异的成绩从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毕业。   当时,王晓东的高考成绩已经达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博主注:博主对记者的此段描述相当呲之以鼻,有必要吗,诸位懂的) ,因为王晓东喜欢生物专业,在老师们的劝导下,他还是选择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系。   进入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后,王晓东很快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明理睿智的品行赢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他不但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还经常参加学校里其他社团的活动,是一位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好学生。   大学毕业那年,王晓东考上了 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系硕士研究生,然而,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影响了王晓东的一生,经过学校推荐和美方严格的考试,王晓东成为当年北京师范大学惟一通过这项考试的学生,只读了 一年研究生课程 的王晓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放弃读研,毅然选择了注定更加艰难的出国留学。   1985年,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对知识的渴求,王晓东只身赴美,3年后,他又考进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并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随后,王晓东来到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攻读博士后,跟随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茨坦和迈克尔·布朗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王晓东回到西南医学中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科学工作室,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刊登在《科学》、《自然》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   2000年,王晓东和助手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治疗癌症的方法有重要帮助,当时,美国另一所高科技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研究,但两个实验室的实验都有所欠缺?王晓东果断决定改变实验方法,并先于对手完成了实验报告,最终成为smac细胞的发现者,一举成为世界级生命科学大师,年仅41岁即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从一名普通学子到现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就这样一路走来? 他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迄今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成为美籍华人生命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博主注: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如是评价他也不为过) ,实属不易?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专门为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布了一份新闻公报?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院长维尔登托尔指出: 王晓东的当选,证明“他是美国顶尖研究人员之一” 。   王晓东现阶段的研究重点是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途径和生物化学过程?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自毁”或程序性死亡机制,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自毁”机制出现问题与很多疾病的发病相关。王晓东曾发现了一些在细胞凋亡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他的研究对于寻找癌症和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新疗法有望起到重要帮助。   虽然已加入了美国国籍,并且家人都已在美国定居,但王晓东并没有忘记祖国,他经常回到中国高校进行科技交流。目前,他不仅是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兼职教授 ,复旦大学也聘请他担任讲学学者。   王晓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作出的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决定是有远见卓识的,当初很多人都说,这些人将来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好像讲过,只要有一部分人回来我们就值,即使不回来他们也能为中国作贡献。   王晓东一直积极为国内的科技发展出力,他每年都抽时间回国教书,和其他十几个在美国有教职的中国大陆留美学者组成了一个团队,为北大和清华等高校联合组织了一个名叫“bio2000”的研究生课程项目,这些课程的水平不比国外任何大学差,更别说为国内寄实验材料,帮助同行看稿子,王晓东随叫随到。另外,我国决定在国内建立一个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借鉴西方的先进体制,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直接和国际接轨,为了帮助完成这项工作,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王晓东已经连续8次回国,王晓东说:“我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所,我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祖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王晓东曾向某报记者表示,自己不过是在具体的领域中比别人领先了一步。他介绍说,美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目前活跃着一大批华人科学家,他们中领导课题组或有自己实验室的不下1000人,是一支非常有影响的队伍。据统计,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生命科学论文中,目前有40%主要作者都是中国人。王晓东说:“我们这些人虽然在美国发展自己的事业,也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我们是华人,对中国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一直想为中国做点事,海外学子不管有多大成就,不管离开祖国多长时间,祖国还是祖国。;”   大学班主任武爱老师:“他的脑子很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强,做事很有条理,是一个很专业的学生,这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的重要基础。”   大学同学嵇松扬:“在班上,他就是那种别人很难追上的学生,学习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其他同学有时候也能考到90多分, 但这个90多分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博主注:有没有给唯分数(GPA)论者扇去一记响亮的耳光?) ,其他同学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准备复习,可他却可以很轻松地取得这个成绩, 而把其他的时间用在做实验等方面,他是一个在注重学习的同时又能兼顾全面发展的学生,我觉得,他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首要原因来自他的做人,他不是一个很功利的人,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做事情不喜欢张扬,非常踏实,这对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   2003年4月,王晓东和和耶鲁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家 邓兴旺 博士一同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第一任所长。 ------------------------------------------------------------------------------------------------------------------------------------------ 看了王晓东先生的报道,本来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怎么说都不对,当然,博主也相信,王晓东的成就大多来自于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水平。但中国的 本科 教育能不能栽好苗出人才,中国的人才是不是只可能从众所周知的两所大学里出,真正的本科教育在普通大学里应该是什么样的,老一辈教师教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该值得教育家和教育决策者们深深思考,或许能从王晓东身上管窥一豹,博主才疏学浅就不妄加评论了,还是留给诸位看官评道一番。
408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学会方法,努力做事,就能成功-王晓东
wrc218 2010-10-22 02:5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审相当严格,需要经过多轮秘密投票程序。王晓东的入选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系主任麦克奈特评价他说:王晓东是过去10年中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对他工作的恰当承认。 2004年4月21日,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 一路走来,王晓东的足迹看似寻常却并不寻常 1963年,王晓东出生于河南新乡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外婆长大,吃了很多苦,但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1980年,王晓东毕业于河南省重点中学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在北师大生物系学习期间,特别刻苦是本科老师何大澄给他的评价:他的成功具备了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是刻苦学习,这是基础;其次,人要聪明一些;再者,要处在一个有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还有就是有好的导师带领。 1984年本科毕业时,王晓东考取了北师大生物系硕士研究生,师从薛绍白教授。1985年,中美生化考试和申请第二次组织中国学生留美学习生物。经学校推荐及美方严格考试,王晓东成为当年北师大唯一通过该项考试的学生,他带着简单行囊和对知识的渴求只身赴美,在达拉斯州一所大学攻读医学研究生。此后,他又考进得克萨斯州著名学府西南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后,他来到亚特兰大的埃莫里大学攻读博士后,师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瑟夫L歌德金和密歇尔S布朗,研究胆固醇对基因的调节课题。 从读研究生开始,王晓东选择了当今最前沿学科细胞凋亡规律研究。这项研究可为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杂症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及同事的合作下,短短几年,王晓东就获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成为该领域知名学者,被西南医学中心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并成为享誉全球的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 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没有成果? 王晓东对自己的学生一直持负责任的态度。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并不在意你得到了什么,但我对你如何得到的非常在意,你如果学会了科学的方法,又努力地去做这个事情,怎么可能没有成果?但是如果你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即使有了成果也是不可靠的,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王晓东非常重视科学的方法。从1995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至今,他在生命科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成就,这与他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2000年,王晓东和助手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一种神秘的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这种细胞可以打破肿瘤的坚硬堡垒,诱使肿瘤细胞自杀,对研究治疗癌症方法有重要帮助。当时另一所高科技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研究,但两个实验都有欠缺。王晓东果断决定改变实验方法,并先于对手一步完成了实验,在《细胞》杂志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而这只是王晓东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例子。2006年8月3日,在一场题为科学研究的方法的讲座上,王晓东结合具体事例讲述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将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归为以下九项内容:选择一个很感兴趣的生物领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可以具体研究的问题记录实验现象运用需要的任何技术提出一个假设证实并且修改假设把发现的原理与更加复杂的生物系统理论相适应把科学发现应用于实际继续科学探索。 每位科学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都可能遭遇到挫败,但要拿出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精神来。王晓东还指出,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成功的合作会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合作时要尊重、感谢对方所做的工作,从长远角度分析合作的意义,不要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 人才 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成长 王晓东自小酷爱体育,他说科学研究和体育竞赛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科研是一项竞争非常激烈的智力较量。体育竞赛有金牌、银牌和铜牌,但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却只有金牌,没有银牌和铜牌。第一就是创新,就是发现,而其后的只能是跟踪。 人才 只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得到成长。王晓东说。虽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2003年,他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个研究所是由国家和北京市政府资助建立的,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 人才 。王晓东希望能把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人才 成长的环境并不一定非得是优裕的环境,而应该是一个有压力的环境。比如我所在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这种研究所在美国一共有350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每隔五年就要评估一次。评估非常严格,如果与五年前差不多,你就可能被踢出去。一旦出去了,以后再申请一般的经费就困难了。人们就会说,你有这么多的钱都做不好,还来申请一般的经费干什么? 王晓东介绍说,在五年一次的评审中,美国的实验室大概有20%的人不能通过,里面甚至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它鼓励科研人员唯一要注重的是把自己的科研搞上去,而不是去搞其他的荣誉称号。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 人才 成长的优裕环境,应该是你想做的事情有条件做,但并不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资源越多,你的压力就越大。 一个学生的进化 2009年4月,王晓东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一个学生的进化的报告,现场谈到的许多问题至今仍为许多人记忆犹新。 王晓东说,在本科阶段,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重要的是,凡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思考和进步。 在谈到出国的问题时,王晓东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最好要有出国的经历,但什么时候出国就要因人而异了。要在内心足够强大后出国,这样才可以更快适应、更好学习。因为,出国后就要完全依靠自己了,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 在研究生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进入自己期望的实验室,所以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王晓东说,低年级的学生要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得到并能分析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要安排好自己的实验时间,提高效率。研究生训练后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已经发表文章,心态不再平和,容易错过重要的发现,所以做科研需要一直保持很好的心态。 在申请博士后的时候,往往需要寻找能一见钟情的导师合作,这样才能拥有尽情发挥的空间。而博士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课题,相对更需要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此时特别需要有勇敢尝试的决心和不放过一切细节的耐心。与此同时,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不要跟风,一定要做有意义的,这样才会更有心得。 到自己建立实验室的时候,一方面需要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更要有勇于尝试的魄力。做科研是需要行动的,每个课题不能等完全想通了再动手,只能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更多的问题。 王晓东自谦说,他本人正是at the right place and the right time(中文意为天时地利)才在apoptosis(中文意为细胞凋亡)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在他看来,successful scientist(中文意为成功的科学家)和great scientist(中文意为伟大的科学家)存在很大的区别。successful scientist需要机遇,不单靠努力追求就可以得到。我们要努力做great scientist,纵观科学发展史,有很多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工作同样激动人心。 易生物人物专栏-连接生物科学人!  http://renwu.ebioe.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晓东2010新年讲话(ZT)
ellapan 2010-3-20 17:30
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今天有幸见到饶毅,饶毅讲了一句话,我很有同感。饶毅说,他每次来到研究所,心情就很好。他说过很多话我都不同意,但这句话我非常赞成。我每次来研究所,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看到朝气蓬勃的PI,而且经常听到有意思的科学故事让我感觉都很好,心情都很好。 今天我想了一下,让我和饶毅来研究所感觉很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研究所在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上有深刻突出的理解。“三个代表”,NIBS代表了严谨的科学、有影响力的科学、最重要的是有趣的科学。如有谁说科学是很枯燥的,建议去找饶毅,他把严谨的科学演绎的又“黄”,又“暴力”。 “科学发展观”我们学习的也好。“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什么?是“和谐”。我觉得NIBS是个很和谐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服务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和谐,PI之间很和谐,同学们之间很和谐,同学和PI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邓小平理论也学得很好,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个字“改革开放”,我们NIBS本身的定义就是改革的“试验田”。我们不断在改革、开放、面向世界。NIBS各种管理和评估一直以世界标准看齐。 我还知道饶毅到研究所感觉很好的另外一个原因,他实在不愿意上北大的厕所。NIBS作为一个工作单位,在这一点上也做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厕所是没有味道的。如果大家去过北大生科院的厕所,都会有强烈的比较。这也反映了我们NIBS的一个成就,NIBS能有今天,科学家能够安心地做严谨,有影响力和有趣的科学,是因为NIBS有一批管理和服务人员,包括每天开班车的司机,做饭的大师傅,和清理厕所的保洁人员等。 我建议为他们鼓掌,为那些默默无闻、不在你们发表文章上署名、让饶毅认为NIBS是一个很愉快的地方的工作人员鼓掌。研究所的今天与他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NIBS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每当我走出NIBS,和谐的感觉就消失了,就有很多不和谐的感觉。NIBS全称是NationalInstituteofBiologicalSciences,结果中文翻译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翻译要有准则“信、达、雅”,翻译首先要符合词义的忠实性,如果忠实地翻译,把一个词丢掉了,“N”哪儿去了?所以NIBS作为体制改革“试验田”,确实在现有的体制上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包括名字的翻译。所以,以后的翻译,除了“信、达、雅”外,为了NIBS,还应该多加上一个字“隐”,不能说的还要隐下来 这种不和谐还反映在很多对NIBS的评价上。我也听到很多。在几年前,听到最多的评价是,NIBS拿了很多钱,也没有做出什么东西来。这种说法,最近几年已经没有了,因为在在座各位的努力下,NIBS产出已经毫无疑问。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种说法,NIBS的钱来得太容易,这么容易的钱给谁,都能做的同你们一样好。但这种说法无可求证,没有验证的事情我们科学家一般不会想太多。但今年又有一种说法,比较而言,NIBS的产出已经落后中国国内很多科研单位。比如今年中国在3大期刊上发表了19篇文章,清华六篇,北大4篇,上海生科院若干篇,我们NIBS几篇?1篇或2篇。这种有数据的说法很难让人辩驳。, 今天我希望在这里辩驳一下。辩驳是很难,尤其是要比较的东西。Competition,比赛吗。有人讲我王晓东是个体育迷,喜欢体育。体育就是比赛,谁第一,谁第二。作为一个资深的体育迷,今天在这里讲,我知道体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在输赢。我们知道现在跑得最快的是博尔特,百米9.59秒,跳得最高的是2.45米,跳得最远的飞身一跃8.95米。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看到的精彩球赛,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忘掉了输赢,但能记住精彩的瞬间和精彩的进球。为什么我要讲体育比赛,讲这些世界纪录?大家想一下,飞身一跃2.45米,我们自己做不到,可我们能感觉到,感觉到这个成绩,我们都很兴奋,为什么?因为它代表了人类体力的一种极限。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为人类有这样的成就,有这样的能力感到骄傲。科学也是这样,最好的科学,反映了人类智力的极限,它最终反映了人类智力的最高成就。我们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感到有人怎能把空间和时间这个日常生活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看到它是如此完美的解释遗传现象。为此我们内心有一种非常非常的骄傲,虽然这不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话说到这里,我要问,我们NIBS到底要干什么?NIBS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地方?我希望我们NIBS能够成为我们展现人类智慧极限的地方,我们希望NIBS做的科学能够最终为人类空间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NIBS不是为我们的PI提供一个地方,使他们的职业上能够提升,能够从杰青变成科学院院士,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对NIBS的学生,不是仅仅把你们培养成懂外语、有能力、很神秘的人。我们NIBS是希望成为展现人类智力极限之美的地方。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没有答案,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今天我要祝福大家虎年的时候,能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跨出虎虎的一大步。大家新年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王晓东教授2010年讲话有感
热度 1 nevergu 2010-3-18 01:04
看到一篇美国科学院院士, HHMI资深研究员,美国西南医学中心教授,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创建人王晓东教授的讲话(后附全文), 王晓东,饶毅,鲁白教授等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内新一代海外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也是我之无名小辈抬头仰望的大科学家.王晓东在细胞凋亡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的巨大贡献, 首次发现凋亡的线粒体途径, 这是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内的里程碑使发现, 他是由我们国家培养的第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也是目前接受过我国本土高等教育的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接近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王晓东不但科学做的世界领先, 讲话也是幽默风趣,曾经有幸听到王教授的讲座, 他讲到他的实验室有许多做试验很crazy 的猛男, 当时听得好多外国教授一头雾水,不明白什么是猛男, 后来听他解释后都忍俊不禁, 哈哈大笑. 这次讲话中他提出了一个令我们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衡量科研院所水平的最好指标? 光是好文章够吗? 急功近利, 做点时髦的课题,发点很炫的文章, 还是脚踏实地, 打造一个世界顶尖的研究所. 其实最让我感慨的还不仅仅是他对于科研发展方向的见解, 而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讲到了NIBS清洁的厕所, 良好的后勤服务, 由此感谢那些管理和服务人员,包括每天开班车的司机,做饭的大师傅,和清理厕所的保洁人员等。 , 这才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人平等的精神. 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该有的品格. 正好今天看到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我才无用亦天生, 读后感触颇多, 文中说: 真正要做到以人为本,社会不仅要尊重人才――天生我才之才,更要尊重天生――每个生命都是天生的奇迹,都具有内禀的价值。 上海神经所的蒲慕明教授每年的讲话会被多方转载, 成为经典, 王晓东教授的讲话maybe也会火起来. 附原文: http://www.nibs.ac.cn/?act=viewid=2571 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今天有幸见到饶毅,饶毅讲了一句话,我很有同感。饶毅说,他每次来到研究所, 心情就很好。他说过很多话我都不同意,但这句话我非常赞成。我每次来研究所,看到 朝气蓬勃的学生,看到朝气蓬勃的PI,而且经常听到有意思的科学故事让我感觉都很好 ,心情都很好。 今天我想了一下,让我和饶毅来研究所感觉很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研究所在学习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上有深刻突出的理解。三个代表, NIBS代表了严谨的科学、有影响力的科学、最重要的是有趣的科学。如有谁说科学是很 枯燥的,建议去找饶毅,他把严谨的科学演绎的又黄,又暴力。 科学发展观我们学习的也好。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什么?是和谐。我 觉得NIBS是个很和谐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服务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和 谐,PI之间很和谐,同学们之间很和谐,同学和PI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 邓小平理论也学得很好,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四个字改革开放,我们NIBS本身的 定义就是改革的试验田。我们不断在改革、开放、面向世界。NIBS各种管理和评估 一直以世界标准看齐。 我还知道饶毅到研究所感觉很好的另外一个原因,他实在不愿意上北大的厕所。 NIBS作为一个工作单位,在这一点上也做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厕所是没有味道的。如 果大家去过北大生科院的厕所,都会有强烈的比较。这也反映了我们NIBS的一个成就, NIBS能有今天,科学家能够安心地做严谨,有影响力和有趣的科学,是因为NIBS有一批 管理和服务人员,包括每天开班车的司机,做饭的大师傅,和清理厕所的保洁人员等。 我建议为他们鼓掌,为那些默默无闻、不在你们发表文章上署名、让饶毅认为NIBS是一 个很愉快的地方的工作人员鼓掌。研究所的今天与他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NIBS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每当我走出NIBS,和谐的感觉就消失了,就有很多不 和谐的感觉。NIBS全称是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结果中文翻 译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翻译要有准则信、达、雅,翻译首先要符合词义的忠实 性,如果忠实地翻译,把一个词丢掉了,N哪儿去了?所以NIBS作为体制改革试 验田,确实在现有的体制上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包括名字的翻译。所以,以后的翻 译,除了信、达、雅外,为了NIBS,还应该多加上一个字隐,不能说的还要隐 下来。 这种不和谐还反映在很多对NIBS的评价上。我也听到很多。在几年前,听到最多的 评价是,NIBS拿了很多钱,也没有做出什么东西来。这种说法,最近几年已经没有了, 因为在在座各位的努力下,NIBS产出已经毫无疑问。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种说法, NIBS的钱来得太容易,这么容易的钱给谁,都能做的同你们一样好。但这种说法无可求 证,没有验证的事情我们科学家一般不会想太多。但今年又有一种说法,比较而言, NIBS的产出已经落后中国国内很多科研单位。比如今年中国在3大期刊上发表了19篇文 章,清华六篇,北大4篇,上海生科院若干篇,我们NIBS几篇?1篇或2篇。这种有数据 的说法很难让人辩驳。 今天我希望在这里辩驳一下。辩驳是很难,尤其是要比较的东西。Competition, 比赛吗。有人讲我王晓东是个体育迷,喜欢体育。体育就是比赛,谁第一,谁第二。作 为一个资深的体育迷,今天在这里讲,我知道体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在输赢。我们知道现 在跑得最快的是博尔特,百米9.59 秒,跳得最高的是2.45米,跳得最远的飞身一跃8. 95米。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看到的精彩球赛,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忘掉了输赢,但能 记住精彩的瞬间和精彩的进球。为什么我要讲体育比赛,讲这些世界纪录?大家想一下 ,飞身一跃2.45米,我们自己做不到,可我们能感觉到,感觉到这个成绩,我们都很兴 奋,为什么?因为它代表了人类体力的一种极限。我们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为人类 有这样的成就,有这样的能力感到骄傲。科学也是这样,最好的科学,反映了人类智力 的极限,它最终反映了人类智力的最高成就。我们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感到有 人怎能把空间和时间这个日常生活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 ,看到它是如此完美的解释遗传现象。为此我们内心有一种非常非常的骄傲,虽然这不 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话说到这里,我要问,我们NIBS到底要干什么?NIBS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地方?我希 望我们NIBS能够成为我们展现人类智慧极限的地方,我们希望NIBS做的科学能够最终为 人类空间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我们NIBS不是为我们的PI提供一个地方,使他们的职业 上能够提升,能够从杰青变成科学院院士,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对NIBS的学生,不是仅 仅把你们培养成懂外语、有能力、很神秘的人。我们NIBS是希望成为展现人类智力极限 之美的地方。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没有答案,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今天我要祝福大家虎年 的时候,能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跨出虎虎的一大步。大家新年好!
个人分类: 科学大腕|5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晓东的科研思路追踪
skyclub2008 2010-1-13 12:12
第一位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王晓东的科研思路追踪 无疑,王晓东已经成为 中国 生物学 研究 实力的象征。转贴者读 硕士 时曾经有幸现场聆听晓东 博士 的讲课。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晓东博士的博士经历非常非常的一般,他的成功完全来自于他博士后所取得的成绩。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原作者一开始就从晓东博士的博士后经历开始讲起的原因吧!今天看到一篇帖子,觉得对所有的研究生的弄清楚怎样做研究是非常有用的。 启示: 由于王晓东的研究逻辑清晰,方法简单明了,在按时间顺序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通过预 测文献的内容以及当年王晓东即将开展的工作,我得到了象看推理小说一样的乐趣。而 预测之外的许多工作都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正是这些乐趣与受益支撑我花很多时 间和努力看完文献并写下此文。 这种受益是全面的:不同assay的微小差别决定了纯化得到的蛋白的不同;体外重建的 清晰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发现有几篇文章的内容和质量都远远超出所发表杂志 的要求,而国内实验室肯定会牺牲竞争需要的时间往高分杂志投,或者将文章拆成几篇 ;文章文字的简洁;通过突变分辨是自剪切还是其它蛋白的剪切;体外实验应该取得体 内实验的支持;为了确证最好用不同的细胞株不同的调亡刺激重复实验;对于王晓东为 何在高度竞争的领域能一直处于领先,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猜测;对于调亡的研究,我有 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正文 本文是我在博士阶段写的基础综述。这篇综述花了我相当长的时间,我看了王晓东实 验室所有的文章,甚至将他讲课的故事和他E-mail给我的essay都揉了进来,思路是理 清楚了,语言却还是晦涩的,有些甚至是卖弄的和夸张的。本来想着有时间再整理润色 一下,然而交差之后一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却仍然躺在电脑的某个角落。 我相信对王晓东感兴趣的人很多,却少有人真正去研究他的文献,理解他的工作思 路。尽管文字晦涩,相信感兴趣的人还是能从这篇综述中获得某些信息。物该尽其用, 把它贴出来,权当献给Biology板的圣诞礼物吧。 故事外的故事 四年前,我在走进教室的时候碰到了风尘仆仆的王晓东。王穿着灰色调的衣裤,背着一 个很土的绿包,身体不是很挺拔,脸宽大且棱角分明,要不是走路的时候有一些坚定, 很容易被别人当作进城的打工汉。他从最简单的开始讲起,科研需要三板斧,要是能掌 握两板也不错渐渐地教室的气氛有点反常,好像大家都在屏息一样:他在讲他和学 生刘雪松进行纯化蛋白比赛的故事及至他用漂亮的数据图将结果展现给我们的时候 ,我们才象听了一次武侠传奇一样如梦方醒。 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讲故事般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加深这种印 象,两年之后我又和师弟师妹们一起再次听了他的课。而当时我刚好有纯化一个未知因 子的打算,于是我浏览了他的实验室主页。在我粗粗翻阅了他发表的文献之后,我惊奇 地发现他的重要发现基本上都是用建立体外检测体系-跟踪纯化活性的模式进行的 。我对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我在博士三年级被要求写综述的时候, 我决定研究他的 论文 ,把这一模式彻底搞清楚 凋亡的线粒体途径 -王晓东的科研思路追踪 关键词:调亡、程序性死亡、线粒体、caspase、王晓东 摘要: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是生物学界阐明得最为明确的信号通路之一,是发展最为迅速 的领域之一。在此领域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华人 科学家 王晓东。他利用经典的生化技术无 可辩驳地发现并梳理了这一通路。本文通过系统研究王晓东的论文,试图追踪王晓东的 科研思路,并以此为主,再现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从博士后研究开始-技术训练与选题的由来 1991-1995年,王晓东在 美国 德克萨斯 大学 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训练,师从诺贝尔 奖获得者Joseph L. Goldstein 和 Michael S. Brown教授,从事胆固醇调节基因的表 达调控的研究。1993年,王和他的同事利用gel shift assay跟踪纯化,从Hela细胞核 中分离出了与低密度脂蛋白promotor的调控序列相结合的蛋白SREBPs1,2。这是王最早 操练体外assay跟踪纯化进程的方法,王正是利用这种方法随后在凋亡领域做出了 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实验。 SREBPs是膜定位蛋白,它的膜结合域被蛋白酶切除后,才能进入核内,调控低密度脂蛋 白的表达。基于SREBPs被细胞裂解液中的蛋白酶活性切为两个片断的现象,王晓东建立 了体外assay,跟踪活性,通过不同性质的一系列纯化柱,部分(partially)纯化到了 这个蛋白。对蛋白的两个片断序列分析表明它与后来统一命名的Caspase 3 (cysteine- containing aspartate-spicific protease)同源3。而之后的实验表明Caspase 3本身 在细胞凋亡中也能够剪切SREBPs,凋亡通路通过这种方式干扰膜蛋白的代谢,从而导致 细胞膜泡状化(blebbing)4。研究的不断深入将王晓东的目光从胆固醇调节基因转向 了凋亡。 传奇的前奏-细胞调亡的研究背景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编码控制的程序化死亡。凋亡的细胞形态上发生很大的改变:胞体变 小,胞浆浓缩,核染色质密度增高,细胞膜内陷形成凋亡小体等。最后凋亡的细胞被巨 噬细胞吞噬而消亡。细胞凋亡在胚胎发生过程负责清除多余的细胞。在当时,人们用遗 传学的方法鉴定了三个控制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基因:ced-9 ,ced-3和ced-4。 基因ced-9编码的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已知它在人中对应的蛋白是bcl-2;而ced-3和ced -4编码的蛋白则促进细胞凋亡。其中ced-3基因编码一种富含丝氨酸的蛋白酶。1993年 ,复旦毕业的华人学生袁钧英用蛋白序列分段检索的办法巧妙地找到了ced-3蛋白在人 中的同源蛋白:它们隶属于ICE(interleukin-1-converting enzyme)蛋白酶家族5。 其中caspase 3 的序列和功能与ced-3最为接近。Caspase 3特异地在天冬氨酸残基的位 置剪切底物蛋白(比如前面说的SREBPs),而自己本身在细胞凋亡中也在天冬氨酸的位 置被剪切为两个片断。人们推断有一个caspase级联(cascade)放大的过程控制凋亡的 发生。当时生物学界蓄势待发,很多生物学家都酝酿着回答这个问题:细胞是通过什么 途径执行凋亡程序的6。 核心故事-凋亡体(apoptosome)的发现 1995年王晓东完成博士后训练,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他显然已经决定将寻找凋亡通路 中的蛋白定为实验室未来的研究方向。 顺着以前的研究而上,他首先想鉴定直接剪切caspase 3的蛋白酶究竟是什么。当仓鼠 肝细胞组织匀浆液与caspase 3温育后,caspase 3被其中的蛋白酶剪切成两个片断。追 踪这个活性,他实验室纯化得到了这个蛋白,测序结果显示它也是一个ICE蛋白酶的成 员,与人的caspase 2高度同源7。仍然是体外assay跟踪纯化进程这一套,王已经 掌握程咬金的三板斧了。 王晓东意识到caspase 3的剪切是凋亡的一个简单的检测指标,通过它建立体外assay, 跟踪活性,可能可以找出细胞凋亡的通路。首先他想找到在体外能刺激启动凋亡的小分 子。他把手头有的激酶、去磷酸酶抑制剂、核苷酸等,加入到未启动凋亡的Hela细胞质 裂解液中。非常幸运地,他筛选到ATP或dATP能够激活细胞裂解液的凋亡反应:1、 caspase 3 被剪切激活,2、下游分子PARP和SREBP能被激活的caspase 3剪切,3,当用 激活的细胞质裂解液与仓鼠肝细胞的细胞核温育,细胞核的DNA被分解成核小体片断大 小的DNA,这是细胞凋亡的经典指标。 借助于caspase 3被剪切和细胞核DNA分解这两个assay,王对细胞质裂解液进行分级纯 化,跟踪引起凋亡的活性组分。当他们过第一个纯化柱后,发现结合在柱子上的蛋白和 通过柱子的蛋白只有重新混和在一起后,才能对dATP有凋亡反应。这表明两个组分可能 分别代表一个凋亡反应蛋白。通过固定一个组分跟踪另一个组分的方法,王和他的第一 个学生刘雪松展开了竞赛:看谁先纯化到其中的一个蛋白。但是******被新兵打败了。 刘雪松发现用50%(90%?)硫酸铵沉淀组分后,活性成分仍然处在上清中,而此时的 上清其它蛋白已经很少了,很快地,刘雪松把组分纯化到了一条带。 传奇有时候是由巧合加运气造就的。这条带在PAGE胶上竟然是紫色的。王对它的光谱进 行分析,发现它的光谱与细胞色素C一样,而蛋白测序的结果也确证了这个结论。王对 于花这么大功夫纯化到在公司可以轻易买到的蛋白感到万分沮丧,而细胞色素C是线粒 体电子传递链中的组分,它本不应该分布在细胞质裂解液中,另外对于线粒体在凋亡中 有什么作用,王是没有一点头绪。 慢着!前面提到的抑制凋亡的bcl-2蛋白就是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的。当用细胞色素C的 抗体特异地除掉细胞色素c后,细胞质裂解液也不对dATP反应。进一步地,王证明是因 为破碎细胞的时候过于粗暴,线粒体在制备细胞质裂解液中被破坏了,如果加入蔗糖保 护线粒体,裂解液将不再对dATP起凋亡反应(错误造就了发现!)。最后,如果用凋亡 分子刺激细胞,王发现细胞色素c的确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这些实验无可辩驳地 证明了线粒体参与了凋亡的反应6。 王晓东纯化的那个组分在过另外一个纯化柱后又分成了两个必需组分,顺理成章地,这 两个组分最后被纯化并命名为Apaf-1和caspase 98,9。谜底揭开了:Apaf-1正是线虫 ced-4在人中的同源蛋白,而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细胞色素c在凋亡中的作用无可置疑。 王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阐述这三个蛋白的相互关系上。 Apaf-1通过N端的CARD结构域与caspase 9相互结合,通过C端的WD结构域与细胞色素c相 互结合,通过Walkers结构域与ATP/dATP相互作用。因为与Apaf-1共沉淀的多为ADP而 非ATP形式,加之不能水解的ATP类似物AMP-PNP或者ATP--s不能导致caspase 3剪切, 王当时推测ATP的水解是必需的。但是同期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发现让王重新审视了这 一设想:通过比较Apaf-1和在果蝇中的同源蛋DARK的序列发现,原先被认为负责ATP/ dATP降解的两个氨基酸在DARK中并不保守,这提示ATP/dATP的降解在凋亡反应中也许并 不是必须的。进一步的实验结果验证后者才是正确的:与纯度更高的Apaf-1/caspase 9 /cytochrome c复合体结合的主要形式是dATP而不是dADP;复合体在凋亡前后结合的 dATP并没有被降解为dADP;ATP的另外一个非降解类似物ADPCP同ATP一样可以启动凋亡。 通过重组表达蛋白的体外重建系统,以及后来与其它实验室合作对复合体结构的研究结 果,王的实验室清晰地描绘了这些蛋白在凋亡中相互作用的情景:细胞收到凋亡信号刺 激后,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释放到细胞质,它与Apaf-1作用增进了与ATP/dATP的结合 ,与ATP/dATP的结合使Apaf-1蛋白CARD结构域相互作用多聚化,形成的含有7轴对称的 蛋白和核苷酸的复合体被命名为凋亡体。凋亡体中的Apaf-1结构发生改变,招募 caspase 9并导致caspase 9被剪切成两段,从而被激活。激活了的caspase 9进一步地 剪切caspase 38-12。 王的以上发现在生物界扔了一颗重磅炸弹,很多科学家参与到细胞凋亡的领域中来,竞 争开始变得非常激烈,而凋亡的研究也在飞速发展。 乘胜追击-凋亡体上游与下游执行蛋白的发现 顺流而下,capspase 3的激活导致了细胞核DNA被剪切成核小体DNA大小的片断,那么中 间的执行者是什么蛋白呢?如果将激活的caspase 3加入Hela细胞裂解液并与仓鼠肝细 胞核温育,细胞核内的DNA被剪切成片断。这说明裂解液中存在执行蛋白。通过以上的 体外assay,跟踪裂解液纯化的过程,鉴定出两个异源二聚体蛋白:DFF45和DFF4013。 DFF40是其中的活性蛋白,DFF45是DFF40的伴娘分子(chaperone),如果没有DFF45共 表达帮助折叠,单独表达的DFF40没有剪切染色质DNA的活性。同时DFF45抑制DFF40的活 性,DFF复合体本身没有活性,激活的caspase 3把DFF45剪切成片断后,DFF40才从复合 体中释放出来行使功能13-16。 在纯化DFF的时候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被激活的DFF与细胞核温育可以剪切染色质 DNA,但是基本上不剪切裸露的DNA。这促使王考虑到可能在核内存在着另外的因子介导 或者帮助DFF40切割染色质DNA。DFF40本身有剪切裸露DNA的微量活性,但是当加入细胞 核裂解液后这种活性得到了提高。据此建立assay,对细胞核裂解液进行分级纯化,鉴 定出这个蛋白是HMG-217。相似地,HMG-1和histone可能通过招募的方式也能提高DFF40 切割裸露DNA的活性15。 DFF敲除的老鼠细胞仍然在调亡刺激后有残余的剪切染色质DNA的活性,表明除了DFF以 外有其它因子负责剪切染色质DNA。当时其他科学家已经发现AIF能从线粒体中释放并能 直接导致细胞核染色质的片断化。王想系统筛选出另外的从线粒体释放并直接导致细胞 核染色质DNA片断化的因子。它将线粒体和细胞核温育,当加入刺激线粒体释放 cytochrome c(认为此时其它因子也一起从线粒体释放)的因子后,细胞核染色质DNA 发生片断化。据此建立assay,将处理后的线粒体上清蛋白进行分级纯化,鉴定出了 endonuclease G蛋白。endonuclease G是线粒体特异的核酸酶,它单独就能够剪切细胞 核染色质DNA和降解裸露的DNA。Edonuclease G 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线粒体能存在一种 途径不依赖于caspase而导致调亡事件的发生18。 逆流而上,王想知道什么因子影响了线粒体cytochrome c的释放。早在发现cytochrome c在凋亡的作用后,本能的反应也应该是另外一个分布在线粒体外膜的凋亡蛋白bcl2与 cytochrome c有没有什么关系。王找到两个细胞株:bcl2低表达的HL-60 neo和bcl2高 表达的Bcl-2。用调亡刺激物刺激后,前者启动了调亡,cytochrome c释放,而后者则 启动调亡,也没有cytochrome c的释放。这个结果表明bcl2可能通过抑制cytochrome c 从线粒体的释放来抑制调亡的19。 进一步地,王建立了以下assay鉴定刺激细胞色素c释放的因子:加活性形式的caspase 8到细胞质裂解液,与线粒体温育,cytochrome c释放。据此,对裂解液进行分级纯化 ,鉴定出蛋白tbid。Caspase 8剪切tbid,tbid的C端片断从细胞质中转位到线粒体,引 起细胞色素c的释放。Bcl2可以与tBid结合并拮抗它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的功能20。 对实验现象的敏锐观察往往能有新的发现。王在实验中发现,在体内,2小时UV照射后 的细胞分离出来的线粒体才能观察到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Bak的寡聚化(Bak寡聚化后被 认为在线粒体膜上形成了孔道供蛋白通过,Bak的寡聚化是调亡的另一个指标)。在体 外,30分钟UV照射后的细胞分离出来的线粒体,在37度温育30分钟后即可以看到等量 Bak寡聚化以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体内的细胞色素c的释放相比于体外至少被延迟了一 个小时。这进一步肯定了体内存在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的因子。将UV照射1小时后分离的 线粒体与未照射的细胞质裂解液混和,发现后者具有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的活力。跟踪 这个活力对裂解液进行半纯化,用已知的Bcl-2家族蛋白的抗体发现活性成分包括Mcl-1 和Bcl-XL。进一步的实验发现,UV照射导致Mcl-1蛋白合成的停顿以及Bcl-XL从细胞质 中转位到线粒体。前者是后者的上游事件21。 Smac的发现是另外又一个小现象大发现的例子。在研究apoptosome过程中,王发现如果 在制备细胞裂解液的溶液中加入去垢剂,caspase 3的被剪切活性会增加,而制备了裂 解液后再加入等量去垢剂则不具有这种效应。很显然的一个推断是去垢剂增加了膜蛋白 的溶解,即某种膜蛋白能提高这种活性。果然,细胞膜沉淀后用去垢剂重新溶解的样品 具有提高这种活性的能力。依此建立assay,对细胞膜样品分级纯化,得到了Smac蛋白 。通过生化实验以及与华人施一功实验室解晶体结构的合作研究,王得到了一系列重要 发现。在调亡过程中,Smac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通过与IAP(caspase的一类抑制蛋白 )相互作用,释放出与IAP结合的caspase,从而解除了IAP对caspase的抑制。在研究中 ,王偶然发现GST融合表达的Smac完全没有活性,这提示Smac的N端是极其重要的。Smac N端的四个氨基酸与它在果蝇中的同源蛋白非常保守。进一步分析发现,体外合成的这 四个氨基酸就有拮抗IAP的功能。Smac发现之后,其它实验室发现了另外一个拮抗IAP的 蛋白Omi/protein22-24。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的科学家的发现完善了调亡的线粒体途径。由于该领域激烈竞争 ,王对Smac以及之前的endonuclease G研究的结果都是和其它科学家的结果同时发表在 一个期刊上。而更多的蛋白纯化鉴定出来之后发现别人已经对它有研究了。不过王的结 果都是用体外重建的方式清晰阐明的,这些结果进一步梳理了调亡的线粒体途径(图二 )。 超越-新的视角,新的起点 以上的重要发现让王晓东获得了荣誉,也使他有能力重新审视这一切,决定新一轮的研 究方向。 早在2000年,王晓东就曾雄心勃勃地想通过体人工脂质体体外重建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 中释放的过程。这表明他的雄心早已超越他的成就。尽管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但他因此 而发现了磷脂Cardiolipin能帮助活化的tBid定位到线粒体25。 王晓东回溯过去最开始对cytochrome c的研究,难道当初筛选到dATP就是运气吗?筛选 几个区区的分子竟然就筛到了,那么体内应该有和dATP类似功能的能启动细胞质裂解液 调亡程序的小分子吧?这种小分子还有可能用于开发药物。通过检测caspase 3的活性 ,王筛选了2万中细胞成分,结果发现小分子PETCM能够象dATP激活caspase 3。跟踪活 性分级纯化,活性成分分成三组Q-ft(包含cytochrome c),Q30(包含Apaf-1和 caspase 9),Q100。这三个组分重新组合后加入PETCM并不能激活caspase 3,而需要微 量的dATP。这表示在总裂解液中内源的微量dATP支持PETCM激活caspase 3的活性。对 Q100进行纯化后发现活性组分是三个相互间高度同源相互结合的PHAP蛋白。但是纯化后 发现单独的PHAP与Q-ft和Q100就能激活caspase 3,并不需要PETCM。但是如果再加入 Q100,PHAP就失去这种能力,需要PETCM加入才能激活caspase 3。这表明Q100中有PHAP 的抑制蛋白。对这种抑制活性进行跟踪纯化,发现它是Pro T蛋白。进一步的体内体外 实验表明:PHAP促进caspase 9的激活,ProT抑制调亡体的形成,而PETCM则解除ProT的 抑制效应。这些发现也帮助解释了以前一直困扰的问题:为什么当初dATP需要加超过生 理浓度很多时才能激活调亡反应26。 细胞调亡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也为应用做好了准备。例如Smac的N端氨基酸促进调亡的 作用有可能用于开发治疗癌症。王与其他人合作,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27。 此外王晓东还将建立体外检测体系-跟踪纯化活性的模式用于研究RNAi的机理,从 果蝇中纯化到了R2D2,它与Dicer 2形成的复合体能够与siRNA结合并加强指向的mRNA的 降解28。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事:王晓东回国,徐冠华去清华,季羡林逝世
科学网编辑部 2009-7-11 16:51
周末收集的三条关于重要人物的新闻: 王晓东全时回国 入选千人 李源潮接见接受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二任聘书 清华大学聘徐冠华为教授 恢复筹建地学学科 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逝世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935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