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谈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龙永图简介
胡业生 2012-5-22 23:17
  龙永图,1943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73年赴英国伦敦经济院学习,1978年到1980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外交官,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职。1986年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经贸部国际联络司司长。1993年调入外经贸部,2002年—2003年初担任外经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03年1月至今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2001年,伴随着中国成功入世,龙永图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开始家喻户晓。这位中国复关/入世的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幸运地成为中国入世的见证人,为中国推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其本人也因为“言之有物、快人快语”而成为媒体追踪的热点。事实上,自1997年2月出任首席谈判代表以来,龙永图的名字始终与入世谈判的各种消息连在一起,而中国人对于复关/入世的迫切关注,也主要集中在龙永图这一任期内。 十年风雨复关/入世路   从复关到入世,中国整整走了15年。龙永图亲历谈判十载,期间有近5年时间任首席谈判代表,一路上甘苦自知。   “为使中国加入世贸,我去世贸组织总部不下50次。按照航空公司的优惠计算,我们从航空公司拿到的免费机票足以让我们飞到月球!如今长征似的旅行终于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希望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中国入世谈判飞往日内瓦这个美丽的湖滨城市。”这是2001年9月初入世谈判曙光初现时,龙永图动身前往日内瓦之前一番发自内心的感慨。   10年里,有过困惑,有过艰辛,有过悲痛,有过辗转反侧,有过惊心动魄,当然,也有过欢笑和泪水。   龙永图曾经感叹,实际上从复关到入世的漫漫15年里,最初有6年时间只是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要搞市场经济?当时我们的解释是: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个解释,说这是完不成的任务,讲不清楚。直到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才可以大声地在谈判桌上说:“中国搞的是市场经济!   这是谈判能够进行下去的一个突破口,“当时谈判会场全场鼓掌,好象那些对手比我们还开心,他们觉得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把中国的市场经济给“逼”出来了。”   在龙永图的记忆里,谈判过程中磕磕绊绊不计其数,但中美之间的较量无疑最是艰难。   1999年4月朱鎔基总理访美,中美就农业等重大问题达成共识,但克林顿在这个关键环节却仍不同意签订协议。   “美国不签会后悔一辈子。”当时龙永图这样对美国媒体说。   “果然,美国代表团听说克林顿决定不签该协议后,一些代表都哭了。后来朱总理又接到了克林顿的反悔电话。‘我看不要签了吧,要签到北京去签!’龙永图清楚地记得当时朱总理态度很坚决,接着还说了句“美国人不想签就不签,今天想签就一定要签,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   1999年11月,在谈判的最后关头,中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   朱鎔基总理当机立断,对中国代表团的代表们说,“我跟他们谈。”   朱总理在谈判桌上着实让大家捏了一把汗。讨论前3个问题时,他都表示同意。龙永图急了,不断给总理递条子,没想到朱总理沉着脸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哎呀,我当时真没面子。”事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龙永图脸上仍会漾起不好意思的笑,“当时那个形势紧张啊,不过当讨论第四个问题时,大家总算舒了口气——朱总理说:后面4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朱总理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果然凑效,美方终于同意了中方的意见。   龙永图说:“事实证明,后面4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正是我们最重要的底线,这就是对优先次序的判断。”   与美国谈判是龙永图10年谈判生涯中最艰难的经历之一,但却不是最伤心的一次。   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协议后,全国一片欢呼,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与欧盟签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没想到欧盟在电信和保险方面提出了比美国更苛刻的要求。欧盟表示,我们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你们不能按美国的菜单原封不动地让我们吃美国的剩饭。   龙永图说,在中欧双方的一次谈判后,自己一夜未眠。第二天,在对外经贸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感情轻易不外露的他第一次留下了眼泪。   “我那么多年心理上的确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应该说在中美达成协议之前,我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因为当时觉得反正这个事情很遥远,中美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当时中央的整个方针就是要求不急不躁,顺其自然。上面并没有谁说你龙永图一定要谈成,而且我每一次见到我们的领导人,他们都说没关系,就这样谈。但是中美达成协议以后就不一样了,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有一种期望,说中国很快就要入世了,所以上上下下都在传中国是哪一年入世哪一月入世。   后来在日内瓦谈判。谈判文件500多页,到最后通过的时候是一段一段地过,而且在每讨论一段的时候,主席都要问:还有人不同意吗?有没有不同意见?只要有一个人有不同意见,就又要重来!“啊呀,当时因为它是一段一段地敲锤子,每敲一次锤子我心里就‘砰’的一下,每敲一次锤子‘砰’的一下,总算是几百段最后敲下来了。真是没有心脏病也搞出心脏病了。”   当最后那一大锤子敲下来的时候,龙永图说自己岂止是高兴,当时真是觉得解脱了,总算了结了这个事情!这是2001年9月17日,中国全面结束15年的谈判。   尽管谈判的结束使龙永图有解脱的感觉,但在2001年11月10日中国最终迈入WTO大门的欢庆时刻,龙永图却没有笑。因为他知道中国迈入WTO这个大门不只是一个艰难历程的结束,它还是一个新的艰难历程的开始。   他提醒人们:这是个不能简单地用利和弊来说清楚的现实。欢庆时刻龙永图所体现出的这种务实和冷静,尤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成功加入了WTO后,许多人把他视作“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诬蔑他是“卖国贼”。   对此,龙永图只是淡淡地说:“我想我最感到欣慰的恐怕是加入WTO谈判没有在我手上半途而废。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进程当中,我所做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而对我的误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也将逐渐消失。我自己一直是以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我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卖国贼’。中国能够加入WTO,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结果,单纯靠我们这些技术官僚,是无法谈成的。”
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无语!
热度 5 QFL 2012-5-12 11:19
前清与诸夷签定下千余条约,唯有《中俄尼布楚条约》被国人视为公平。当时,索阁老与老毛子谈判良久而无果;玄烨闻后大怒说: 谈不妥,再打 。于是,老毛子便乖乖签约。 可惜呀, 本朝尚书省之礼部整年长弹 “… 自古以来便是天朝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 …” 等车轱辘老调;可怜哦, 尚书省之兵部,空有甲兵数百万、却只能遣于风雨中救灾耳 。 由是观之,南海诸岛之争持久而未决,可知矣!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610 次阅读|8 个评论
真不知道外交部在处理南海问题上是遵循了什么逻辑!
热度 6 周可真 2012-4-25 19:06
记得邓小平说过“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话。 南海主权既然属于中国,不容外人来与中国谈判!举个例子来说,难道我家的电脑还容许别人来与我谈判它的主权归属? 更谈不上所谓“共同开发”!凭什么我家的电脑要与别人“共同使用”?我的就是我的,别人可以向我提出要求借我的电脑使用,但借不借是由我决定的,无论我决定借与不借,我的电脑仍然是属于我的,决不因为别人提出了借的要求,其电脑的主权归属就成为一个需要谈判的问题!更不因为我不肯借给别人,而 别人强抢了我的电脑并且声称这电脑原本就该属于他,我就得与他“搁置争议,共同使用 ”! 我真不知道外交部在处理南海问题上是遵循了什么逻辑!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25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坚持还在,希望就在
kejidaobao 2012-1-31 14:56
历经两周艰难卓绝的谈判,最后还冲入“加时赛”——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终于落下帷幕。 由于之前诸多国家分歧严重,德班气候大会一直深陷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悲观情绪之中。但在最后一天,与会的190多个国家终于达成协议,同意将制定一项新条约,该条约将要求所有国家削减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还决定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建立特定机构为世界上的穷国募集、管理和发放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而《京都议定书》承诺减排的有效期也将再延长5年。 最终时刻的“峰回路转”,以及各国在此次气候大会上为取得成果而做出的努力,让我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尽管有许多人认为,大会行动可以保证谈判进程继续,但是不会对控制气候变化带来深刻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联系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机制中充斥的诸多争议选项,坚持达成最后的协议实属不易,理应看到其积极的效果,正如气候谈判非洲国家集团主席托西·姆帕努所说:“情况已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始发展了。” 德班协议旨在为应对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确定新的路线,首次将所有主要排放国纳入国际社会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努力中来,其“象征性意义”将远大于“实质性进展”,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Christiana Figueres的话概括就是:“我对达成此项协议的国家致敬。为了实现通过长期努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一共同目标,所有国家都舍弃了本国十分看重的一些目标。” 气候变化自身的复杂性、综合性远远超过其他世界性议题。自1995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回望17年的坚持谈判,虽然困难重重,矛盾尖锐,但随着谈判进程展开,很多变化已经发生,尤其是低碳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从长远来看,气候谈判纵使并不完美,对人类还是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综合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消息)。 在整个谈判的进程中,欧盟扮演着“准领导”的角色,一直在积极的推动谈判进程,而了解在减排方面一直较为激进的欧盟能源政策,也许可以使我们对世界未来的能源结构做一初步的展望。 12月1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50能源路线图”,即实现欧盟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至95%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据介绍,欧盟将通过4种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以及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 在路线图中,可再生能源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欧盟预计,到2050年其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将上升到55%以上;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希望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以降低能耗到32%到41%;核能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仍将维持在15%至18%之间,而大力发展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将有助于减少32%的碳排放。雄心勃勃的欧盟委员会设计了不同的情景,以预测不同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未来所占的不同比例,而这几种情景的最终结果都可以实现减排目标(12月16日新华社)。 我们没有人知道2050年的真实世界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无数的设想又会有多少变为现实,但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地球环境正在督促每个人必须坚持行动,为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之光。 而近日,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核,进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艾滋病的关键机理,这一突破被认为提供了更有效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标靶,为已坚持30余年的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艾滋病病毒要进入到细胞核内,必须通过细胞核的大门——核孔复合体,但艾滋病病毒是如何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至今尚未而知。而这一小组成员发现,艾滋病病毒衣壳会与细胞核孔复合体上的Nup358蛋白绑定,进而让病毒进入细胞核,与DNA结合。这个衣壳蛋白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核孔复合体这把“锁”,使得艾滋病病毒最终“破门而入”,危害人类。 过去几乎所有的艾滋病治疗都是瞄准病毒本身,但艾滋病病毒变异性极强,从而使药物治疗经常陷入无效的绝境之中。领导该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Greg Towers教授指出,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来说,能够领先一步来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如果能够使用药物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核的路径,就能够阻止病毒在体内的扩散,这是一种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新方法,将使屡败屡战的艾滋病治疗增加一丝光明的期待。 坚持就是希望的开始。在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认为,必须为那些有才能、愿意献身科学、并有可能成为科学领军人物的女性开一些道路。使她们少一些困难,多一些支持。当时,就有一位记者发出疑问,认为这么多年的努力并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当时,韦钰表情凝重地回答:“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坚持,因此我们必须呼吁。”而到2011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坚持的初步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放宽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年龄到40岁,还规定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长在研项目结题时间,并逐步增加专家评审组中的女性成员人数。它让我们相信,以最单纯的态度坚持下去是会有希望的,而这种希望也由于为这个世界、这个国家造福而变得光明伟大。■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谈判加以解决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2 23:41
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谈判加以解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 10 月17日说,南海争议应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谈判加以解决,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达成的共识。中方认为,《宣言》应忠实和全面地得到落实。 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11日至15日访问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三国,提出构建多边框架来解决南海争议。 有分析人士指出,其目的之一是希望实现其倡导的通过多边磋商解决南海争端的主张。 对此,刘为民表示,希望域外国家多做有利于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事,尊重和支持域内国家通过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南海争议的努力。 “将南海问题拿到多边场合讨论无助于争议的解决,只会使问题复杂化。”刘为民在例行记者会上说。 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1月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说,妥善处理 南海 争议,确保中国与菲律宾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达成的共识。 有记者指出,菲律宾外交部长阿尔韦特·德尔罗萨里奥周二发表声明,呼吁和平解决有关南海出现的领土主权争端。他还表示相关国家应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终解决争端。 对此,刘为民说,中菲将于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第17次外交磋商,双方将就双边关系、加强务实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此外,双方还将就妥善处理南海争议,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交换看法。 刘为民还表示,中方致力于与菲律宾开展睦邻友好合作,双方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他说:“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中方一直主张中菲双方在充分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南海争议。”。
个人分类: 其它|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十年风雨兼程 气候谈判路向何方?
zqq0ew0 2011-11-28 22:34
日期:2011-07-11 作者:曹俊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漫漫征程已近20年。20年气候谈判举步维艰,始终超出人们想象,但在艰难的步履中,坎坷与希望也一直交织并存。   距离《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还有一年半,刚刚结束的波恩会议显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越发艰难,《京都议定书》似乎已经休克。这会给气候谈判带来哪些影响?未来谈判会有哪些可能性?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   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三种可能性能重燃希望吗?   刚刚结束的波恩会议显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越发艰难。未来的气候谈判走向何方?一直奉行的双轨制能否继续?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参与了2008~2011年联合国绿色经济报告起草咨询的诸大建教授。诸大建分析,理论上讲,气候谈判的结果存在3个可能,但是坚持《京都议定书》实质内容的希望看起来已经越来越渺茫。   "第一个可能性是按照原来的谈判宗旨,《京都议定书》继续存在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对'附件一'国家进一步设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例如在第二承诺期即到2020年达到减排40%的目标。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谈判的初衷。"诸大建说,"但是事实上,现在这个最希望的预期要面对最悲观的现实。"   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坎昆会议,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离40%甚远,有的甚至不愿意提出进一步的减排目标,即使在减排问题上比较积极的欧盟也强调进一步减排以其他排放大国参与为前提条件。"按照现在提出的减排目标,地球温度上升将超过2oC、达到3.5oC以上。从很多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反对态度可以判断,这第一个可能性很难实现。"   第二个可能性是气候谈判的双规并为单轨,将所有排放大国囊括进来。诸大建说:"相对于坚持实质上的双轨制,这是要提出实质上的单轨制。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的,但是是中国坚决反对的。"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脱离"巴厘路线图"的要求,主张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合并成一条轨道,彻底抛弃《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重新谈判制定一项单一法律文件。   最近在德国召开的会议进一步显示了欧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默克尔表示,目前德国和欧盟正在努力推动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统一协议"以代替《京都议定书》,在新协议之中发达国家将发挥主导作用,新兴国家也要做出贡献。"实际上,这个可能也很难实现。因为这个方案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削弱了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和首先减排责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会对此提出严重的反对意见。"诸大建说。   "第三个可能性也是最大的可能性,即保留形式上的《京都议定书》,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提出的强制减排目标被后者各自提出的减排目标所替代。"诸大建判断说。"气候谈判各方妥协的结果,可能是《京都议定书》在形式上得以保留,但是在内容上大大脱离原来的初衷。谈判的实质内容将越来越多地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展开,包括长期愿景、适应、技术、资金等话题。"   而这个《京都议定书》形式如何保留呢?诸大建猜测,存在两个可能性。"第一,适当延长从现在到第二承诺期的缓冲期,不会在2012年后马上与第一承诺期实现无缝对接;第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自上而下的减排控制被更多的双边谈判等灵活机制补充和完善。"   "但是,不管气候谈判的外部结局如何,中国内部一定要把气候问题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倒逼机制,把握《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设定的到2020年的10年时间,全力以赴实现绿色转型。因为,低碳发展对中国来说并不是消极的压力问题,而是在全球绿色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诸大建说。   杨富强,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气候变化与能源高级顾问 《京都议定书》休克后有何影响?   "拒绝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做出减排目标的承诺,就等于置至今惟一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条约于死地,这不仅会影响已取得的气候谈判成果的巩固,还对产生一个新的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形成巨大阻碍。"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气候变化与能源高级顾问杨富强说。   发达国家很难承诺较高减排目标   杨富强所指的"气候谈判的目标",在《巴厘路线图》中已确定。《巴厘路线图》的主要谈判目标有3个:第一,《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在第二承诺期即在2012~2017年(或2012~2020年)实现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40%的目标;第二,美国应做出与《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可比较的减排承诺;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国内减缓行动。   "显然,第一个要求目前没有达到。与'附件一'国家类似,美国目前所做出的口头减排承诺,目标低且没有法律约束力。"杨富强说,"局面不容乐观,3个重要目标很可能会有两个无法实现。"   杨富强说:"不过,除了美国,目前没有国家公开提出抛弃《京都议定书》。"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主动为第二承诺期做出承诺。那是否意味着《京都议定书》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对此,杨富强说:"可以说,《京都议定书》现在是休克了,成为植物人,何时唤醒,尚无预期。万一《京都议定书》被抛弃,将会有两个负面影响:很难要求发达国家带头承诺较高的减排目标;再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也很困难,原因很简单,曾经制定的文件没能成功继续执行,大家很难相信下一个文件会有效。"   市场机制很可能会存在   《京都议定书》的休克对其中规定的减排机制会有哪些影响?如果减排目标都不存在了,那么为减排目标服务的市场机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不排除发达国家会支持市场机制如CDM继续发挥作用,但是这个可能性是有条件的。"杨富强认为。这可能让人觉得费解,为何发达国家会支持呢?杨富强分析,除了美国,大家都承认这些机制很好。发达国家会支持机制的保留,希望通过这种机制帮助其实现减排目标(即使目标低),同时也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展示他们积极的合作姿态。   杨富强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机制和CDM是谈判的筹码。即使这个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要智慧地用好这个筹码。   美国不再孤单,发展中国家很失望   对于现状,世界各国的反应如何呢?杨富强说:"美国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可是很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受到了沉重打击,他们很失望。"   "将来的减排目标很有可能是各国分别表述,自愿实施。但是,不可否认,目标低了,努力少了,这对技术、资金等的影响也会很大。"杨富强说。   《哥本哈根协议》提出,在2010~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要投入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2020年要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变化资金投入。   据杨富强介绍,在波恩会议上,有7个发达国家和联盟提供了2010年快速启动资金的报告。"其中,有的国家对快速启动资金性质的表述依然很模糊,大的国家和联盟如日本、欧盟和美国的报告质量相对较低。这会导致援助不力,资金不到位,用途不明确,甚至政治含义有漏洞。"   "如果发展中国家制订不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办法,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杨富强说,"而且,现在的启动资金都不能很好落实的话,发展中国家如何去相信将来每年100~1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会实现?"   李来来,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所全球副主任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挑战?   现阶段的气候变化谈判扑朔迷离,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等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却很难得到帮助。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挑战?记者采访了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所全球副主任李来来。   应对气候变化,肯定是赢家   气候变化真伪性如何?到底有没有必要应对?李来来说:“由于气候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当气候变化的风险大于其机会成本时,必须开展风险管理。”   “气候变化风险不仅仅是气候变暖或气候变化本身。气候变化风险指的是气候系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尤其是造成损失、伤害或毁灭等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李来来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一个反复的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减缓和适应,同时考虑实际的和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损失、共生效益、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对风险的态度’。”   而李来来所说的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术语,在这里即不采取应对行动的收益。“针对气候变化的存在和不存在,会出现两种风险:管理风险和不管理风险。相对于不管理却发现气候变化确实存在的情景来说,实行管理后发现气候变化不存在,这种风险会更小。因为前者带来的可能是灾难性后果,而后者不仅不会有损失,还会有收益。举个例子,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的低碳措施,本身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也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不管气候变化存在与否,采取行动肯定是正确的选择,肯定会是赢家。”李来来说,“意识到这一点,不管谈判进程如何,各国都应该快速采取行动。”   呼吁新的国际机制:国家间联合减排计划   解决了认识问题后,再来谈行动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市场机制之一,也是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方式。   据李来来介绍,中国的CDM项目约占全球市场的一半,加上印度和巴西,3个国家占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国家的份额很少,这主要是由于CDM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而有些贫穷国家几乎没有能力实施。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从CDM获得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很少。”李来来说,“虽然CDM并非最优,但确实又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相对有效的机制,只是还需要改进。”   李来来认为,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呼吁大规模的减缓行动,也呼吁新的国际机制。“这种机制必须提高覆盖范围和实施的水平与规模,并与全球治理的主流相契合。我们称这个新机制为国家间联合减排计划(Inter-CountryJointMitigationPlan,缩写为ICP)。”   李来来说:“ICP作为一种创新的、包容性的、灵活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很大潜力,也与各国的国家利益一致。举个例子,中国的一些技术适合于在更贫穷的国家和小岛屿国家使用,如秸秆太阳能联用技术、生态卫生设施等。而中国将技术转移给他们,既可以帮助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益,并激发他们从根本上改变排放模式。”   国家态度 坚定的反对派   ■美国   ■美国   美国政府于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但美国参议院没有核准。美国是惟一一个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从1997年以来,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既没有下降也没有减缓增长,而是快速增加,其幅度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常常以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为由,自起炉灶,我行我素。即使《京都议定书》有许多好的实施经验和方法,美国也常常拒之千里之外。   ■加拿大   加拿大保守党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以美国马首是瞻,亦步亦趋。   加拿大是哥本哈根会议后,第一个将承诺目标降低的国家。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加拿大政府提交的承诺目标是,2020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降低20%,等效于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3%。现在的目标是,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17%,等效于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3%。这两个目标之间相差6个百分点,而且基准年改为2005年,与美国的基准年相同。   ■日本   在波恩会议上,日本代表团成员一改以往闪烁其辞的回答,而是重复申明,日本政府拒绝《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立场是明确和坚定的。尽管日本首相菅直人于今年6月1日在国会中肯定要坚守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25%的目标,但在日本有一些团体试图在给国会提交的气候提案中抹掉25%的目标。日本政府在福岛核电站灾难事故之后,更加快了对《京都议定书》的抛弃。   ■俄罗斯   俄罗斯与加拿大一样,强调自己的国土辽阔,所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也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下滑很快,这几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然比1990年排放的水平低。这个排放的差距有几十亿吨二氧化碳,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热空气”的来由。俄罗斯打算在欧洲市场上公开出售这些“热空气”,但遭到许多欧洲国家和NGO的反对。俄罗斯政府代表团一直认为俄罗斯应当从“附件一”国家的名单中除去,在谈判会议中不时设置障碍,不承担《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责任。俄罗斯尽管在各种场合不是很积极地带头公开反对,但是作为反对派的立场非常明确。   摇摆者和中间派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温和反对派。   澳大利亚是最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于2007年12月签署。   澳大利亚国土辽阔,气候炎热,干旱半干旱地区占了很大的国土面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澳大利亚矿产丰富,出口了大量的矿石和能源原材料,经济结构是重碳型。澳大利亚政府在实施《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时一直三心二意,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经常敲边鼓,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不做承诺。   □新西兰   新西兰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摇摆者。   新西兰政府减排承诺的目标中,LULUC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改变和林业)所占的比重很大。LULUCF目前的计算方法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量漏算,一直遭到批评。新西兰政府没有公布林业排放的信息,并将预测推给了新西兰的非政府组织。新西兰政府认为公布数据会对谈判产生不利影响。人们有理由怀疑过去几年新西兰政府在LULUCF谈判中提交的有关林业的预测数据不够可靠。碳中和计划在新西兰政府的减排目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碳中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挪威   挪威不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的反对派,但行动有所倒退。   挪威一直被看做是在发达国家中积极主动承诺较高减排目标的国家。挪威政府提出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30%。当挪威代表团在去年气候谈判大会宣布这个承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但是受到国内的政治压力,挪威政府在近几次的谈判中退却了。挪威政府宣布国内的减排目标是30%目标的2/3,换句话说,国内减排只等于下降了20%~27%。现在迫切要求发达国家多减排,但挪威却降低了减排目标,这种做法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执行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盟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是中间派。   欧盟在3年前制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是,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下降20%,但欧盟声明,如果有其他国家能够与之相比较的话,欧盟可以将目标提高到30%。欧盟在当时一直强调,要在气候谈判中发挥领导者的角色,不论其他的国家如何减排,欧盟都坚定地制订符合自己责任的目标。   这几年,欧盟内部也进行了多次研究,认为30%的减排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根据欧盟自己的计算,实施目前比较激进的节能目标就可以将减排目标提高到25%。根据实测数据,2009年金融危机后,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1990年相比减少17.3%,如果再加上其他措施,欧盟完全能够实现减排30%。   但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欧盟失去了持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激情。许多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新高,2020年有40亿~70亿吨减排的缺口。但欧盟在此问题上一直没有明确表态,而是仍然维持20%的低目标。尽管欧盟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上表现中立,但是其20%的减排目标,是给《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背后插上了温柔一刀。   供稿人:杨富强,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气候变化与能源高级顾问;昂莉,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气候和能源项目官员   20年谈判风雨兼程   里约——播种任务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规模空前。此前一个月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签署。   《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但里约会议未能就发达国家应提供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达成具体协议。   京都——多方拉锯   自1995年开始,气候谈判开始围绕《京都议定书》展开。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减少5.2%。   经过轮番激烈讨论,最后37个发达国家不得不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承担框架性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到2009年2月,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可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并未签署。   巴厘——一线光明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上,各方对《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美国坚持不设减排目标,拒绝在《巴厘路线图》文件上签字,大会一度僵持。以至出现了联合国气候谈判“大管家”德布尔“泪洒路线图”的经典一幕。   不知是眼泪的力量,还是众意难违,最后,美国代表改变立场,同意在文件上签字。《巴厘路线图》最终获得通过,并启动了当前的“双轨制”谈判,分别是《公约》下的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谈判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谈判,“这实际上是为美国开了一扇窗”。   哥本哈根——政治闹剧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大会被认为“更像一场政治闹剧”,会议未能达成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只在美国、中国、印度、南非等国之间达成了一个未能获得大会全面通过的以备忘录形式存在的协议——《哥本哈根协议》。   国际社会评价称:“会议离失败只有一步之遥”。有关气候变化合作的五大关键问题未得到解决:基础文件,减排目标,“三可”问题(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长期目标及资金问题。   坎昆——拉回正轨   2010年底,《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会议在各方的妥协下,通过了“平衡、实质性的一揽子决定”,即坎昆决议。   坎昆决议努力将气候谈判拉回了正轨,被认为“朝着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行动框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协议为了考虑各国的利益诉求,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家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不像国际协议,更像是在展示一种态度”。   根据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介绍整理
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印过度介入南海,中国或不得不战
热度 15 wujingzhi 2011-10-26 16:36
日本印度等大国近来积极介入南海,这使得南海局势变的极为严重。 此前,中国一直主张谈判解决争端,但是菲越不买账,非要引狼入室,狐假虎威。可能菲越忘记了美国是玩的smart power,而不是单纯的military power。菲越点火,惹火上身的恐怕还是自己。 如果只是中国与南海相关国家的矛盾,那么还有谈判解决的可能。但是,如果日本和印度等非相关国家,而且是大国来介入,那么事情就不再简单。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大国明目张胆来侵害我们的国家利益的。与其将来不可收拾,还不如早点解决。我想,这也是领导层经过很长时间酝酿逐渐形成的一致认识。经过本次全会,应该已经形成了国家意志。从环球时报的社评就可以看出。“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在接近达成一种共识:海上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中国不能以武为先,将军事解决作为国策。但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 ”我认为这是负责的严肃表态。 印度和中国有一战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南海打的可能性很小,而在藏南开战几率更高。日本和中国直接开战也不大可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印度虽是大国,但其文化就那样,没办法。日本现在还不敢直接打中国,即使要打,也会有很多准备动作。此次它直接支持菲律宾这就是一个准备动作。因此,中国是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我们不能重复一百年前的历史。 期望菲越能认清形势,否则,吃不了兜着走。那样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必再像现在这样无聊了,准备投入战斗吧。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到日本印度的导弹打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 附: 《环球时报》原社评:东亚离海上冲突越走越近了 菲律宾、韩国近日在相距遥远的海域分别扣了中国的渔船及渔民,有些至今尚未归还。各种海上纠纷在缠上中国,相关国家出手强硬,中国国内要求强硬回击的呼声日高。 可以预见,如果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海上摩擦中不加收敛,一些纠纷频繁的海域突然爆发军事冲突是迟早的事。 中国总体上不愿意用军事手段解决海上纠纷,中国认为当前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但一些周边小国的咄咄逼人逐渐使中国人悟出,它们把中国的战略克制也当成自己的“战略机遇期”,试图利用这段时间扩张海上利益,逼中国让步。 南海的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菲越等国的行为很像是趁火打劫,它们认为中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它们可以搭团队的车,起哄捞中国的便宜。它们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一些针对中国的心理优势。 这种小国对大国的“机会主义战略攻势”,在历史上很少见。但很显然这种游戏并不好玩,因为中国有随时中止这种游戏的力量。 虽然“反击”对中国意味着一定的麻烦,但如果那些国家当下制造的麻烦和“长痛”太多,延续它们的风险远远大于中国改变政策带来的风险,那么“反击”就一定会发生。 海上争端国当前制造的麻烦,不仅威胁中国长远的海上主权利益,而且它们对中国自尊的伤害在不断消耗中国国内的政治团结。 很多人在质疑中国海洋政策的“软弱”,喊“打”声逐渐积蓄起政策制定者无法忽视的能量。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在接近达成一种共识:海上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中国不能以武为先,将军事解决作为国策。但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对于海上摩擦,包括对于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国人近年来其实不断在做心理上的提前适应。 大家渐渐认为,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用让步购买和平,一旦中国卷入海上军事冲突,未必就有一些人预言的那么可怕。 中国社会的这种思想过程是真实的,它不可能不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决策。海上争端国未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这种动向,它们在以过去的印象误判今天的中国。 正因为此,南海等敏感海域爆发冲突的危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很可能是近年来最高的。 如果海上争端国不愿改变目前的对华行为方式,那么它们就应对东亚的海面上响起一些炮声有思想准备。大家都该做好这种准备,这或许是东亚海上实现真正平静之前不得不经历的混乱。 如果最终避免不了这些冲突,那么控制它们,让它们成为地区的镇静剂,而不是引发局势的全面战略恶化,同样是有意义的。 东亚海上的主权要求严重重叠,人类没发明过和平解决它们的有效之策,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未引起共鸣,现在各争端国表现得就像大大小小的帝国,好像有了美国撑腰,它们就都有了让中国屈服的权力和本事。 这种不冷静是普遍的,光中国一个国家冷静没用,大势很可能是:中国将不得不做调整。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0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我国汞污染严重 防治环节存在多种问题
xuxiaxx 2011-10-24 09:01
10月30日,全球130多个国家的代表以及N G O组织将齐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进行全球性汞问题文书的政府间第三轮谈判。作为参与国,中国代表也将列席。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相关人士指出,除了这次谈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品处总共要召开5次会议,直到2013年初制定出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汞文书。汞文书作为国际公约,与涉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议定书公约》同为最高级别的国际法,甚至比应对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的级别还高。 针对这项汞国际公约,中国准备好了吗?近日有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作为全球的汞生产和排放大国,中国汞污染防治工作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基本底数不清以及缺乏经济可行的替代和减排技术等诸多问题。 汞污染威胁全球 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举行全球性汞国际公约谈判?这要从汞———这个特殊的金属及其全球污染现状谈起。 对于汞,人们并不陌生。汞不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小规模/手工金矿开采、电石法聚氯乙烯(PV C)生产、汞法氯碱生产、电池生产、牙科用汞合金、测量和控制装置、电光源生产、电气和电子装置等工业生产都需要汞。汞和我们的生活也密切相关,煤气灶、电池,电脑中的电路板、屏幕的背光荧光灯,血压计、体温计,一些化妆品以及补牙的填料等产品中都有汞。 如果汞被大量摄入人体,会引起汞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金属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会损害儿童脑部发育。人体如大量吸入汞蒸汽会出现急性汞中毒,其症候为肝炎、肾炎、蛋白尿和尿毒症。无机汞主要对肾脏、肝脏产生损害;甲基汞可引起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生殖发育毒性。 国内汞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新斌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长距离(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是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富集。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汞排放量极少的国家以及低密集人类活动的地区,也可能会遭受汞污染的危害。联合国环境署资料显示,由于汞的长距离传播,汞现已扩散到环境和食品中,尤其是水中的鱼里。在远离所有大型汞排放源、位于北极附近的北欧国家,海里的鱼类被发现具有极高的汞含量,严重威胁当地人的健康。 汞污染显然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的问题。由此,为解决汞污染的严重威胁,2009年2月,在内罗毕举行的2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部长级会议上,130多个国家确定在继续推动全球汞伙伴关系建设的同时,召集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 C),利用2010年至2013年初的三年时间,谈判制定全球汞问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要求针对各类汞排放源,研究汞排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估替代、控制技术和措施的成本效益等,旨在全球层面采取一致行动,限制甚至最终淘汰汞的开采和使用,对汞污染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我国汞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冯新斌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如今全球环境中的汞主要有三个来源:包括火山运动和岩石风化等因素的自然释放、在工业生产中的人为排放以及之前沉积下来的历史人为汞排放的再释放。而在这些因素中,人为排放占据1/3的份额。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全球汞评估报告》中指出,从全球平均来看,汞的人为排放已导致现在的沉积速度比工业化前高出了1.5倍~3倍;在工业地区内及其周围,汞的沉积速度在过去200年间增加2倍~10倍。 我国是汞生产和使用大国,数据显示,2005、2006年,我国汞产量约占全球总汞产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约占30%~40%,均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汞排放大国。冯新斌及其课题组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汞排放量有2000吨,其中中国每年排放汞约500-600吨,占全球汞排放总量的1/4还多。 中国汞排放量取决于中国的工业结构。清华大学曾对2007年我国大气汞排放量进行过估算,结果显示,我国大气汞排放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燃煤、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生产和钢铁生产等。冯新斌介绍说,电石法聚氯乙烯(P V C )的生产导致大量汞排放。与西方多采用石油为燃料不同,我国煤多油少的资源现状决定了我国P V C行业多采用电石法生产工艺。而在此过程中,氯化汞触媒是最重要的催化剂,由此就会需要大量的汞。 据预测,到2012年,中国电石法聚氯乙烯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汞触媒消耗量将达到1.2万吨,汞的消耗量将超过1000吨。 环保部内部人士表示,巨大的使用和排放量,使得汞削减的基数也很大。再加上由于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基本底数不清以及缺乏经济可行的替代和减排技术等问题,这使我国汞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我国目前汞污染情况非常严重,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众多问题。例如基础数据薄弱、监测信息不充分、防治及替代技术存在众多困境,末端处理不当,管理对策不完善等等。目前国内没有各个行业有关汞排放的权威数据及实时监测系统,这将直接影响到汞污染防治的效率及进度。 为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初步摸清我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开展管理对策研究,应对关于汞污染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环保部从2011年4月起,组织开展了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工作。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相关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全国性摸底还没结束,很难判断汞污染防治的难点和重点。初步估计,各地数据将在年底上报完毕,明年初得出汇总结果。 加强汞管理 增加谈判筹码 在国内汞污染控制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及民间力量都做了大量工作。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是为数不多的长期进行汞污染研究和进行“清汞行动”的N G O之一。它是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联盟(IPE N )在中国的协调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清汞工作组(EEB)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北京地球村化学品安全和健康项目负责人姜超说,北京地球村已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贵阳、广州等10多个城市通过与当地医院、民间组织或学校社团合作开展了汞污染宣教活动,并和医疗机构合作,逐步实现医疗器械的无汞化替代。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相关人士认为,对于燃煤电厂,脱汞与脱硫、脱硝有协同效应,我国应鼓励技术革新,提高协同减排的效率。对于医疗器械脱汞,应该鼓励使用电子血压计、温度计等新型产品。这需要环保部门和产业部门进一步协调,出台鼓励性和禁止性的环境经济政策。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指出,在汞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首先需要加强信息的监测,相关部门还需要深入实地调研,同时建立数据收集网络及信息平台等;其次,需要减少汞的使用,同时尽量实现汞的合理循环利用;再次,建立相关的详细标准,完善法律法规,实现源头与末端双控;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汞排放大户的煤炭火电行业,有关部门首先需要在排放限制以及标准上进行完善;其次就是监测方面;再次,鼓励相关防治技术的研发以及运用,奖惩措施并举。 除此之外,还需大力发展公众参与汞污染预防和控制,应注意信息的披露与公开以及预防汞污染常识的普及,使民众充分认识到汞的危害性,建立节能灯和医疗器械等含汞产品的专门回收体系。 冯新斌则表示,一定要重点关注汞矿等高风险区域,建立一些风险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建立一个以甲基汞为主的评价体系。他表示,不能用总汞去评价风险,甲基汞的毒性是无机汞的100倍,并且在人体吸收方面,远远大于无机汞。 而另一方面,冯新斌强调说,国际汞公约的谈判,除了环保,更关系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汞公约的谈判中,一定要着力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之外,更要认清楚形势,从历史的角度去谈问题“西方前100年的汞排放量有20万吨,我们则几乎为零。尽管目前我们每年约排放600吨汞,但与20万这个数据还是差得很远,而全球的汞污染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历史因素。”他表示,考虑到这些因素,在今后我国的无汞替代化工作中,一定要求西方国家进行相应的协同,为我们无偿提供技术。 来源:http://news.qq.com/a/20111024/000029.htm
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工修养没有得到夫人的批准,也没有得到。。。。。。
热度 7 xupeiyang 2011-10-17 16:40
白高兴了,高兴的太早了。 孙子乐乐9个月了,开始早期教育了,谁管啊,当然要爷爷管啊。 你出去玩一周,我一个人怎么办啊?等退休后再考虑吧。 没有得到夫人的批准,也没有得到儿子、儿媳、孙子的大力支持。 很遗憾,武夷山没有去过呢。 本来考虑到了,如果如愿以偿,应该很好感谢全家的,这就不用了 明天去长沙开会,理所当然,谁也拦不住,那是工作。 我也可以享受职工休养了 我也可以享受职工休养了,感谢各级领导,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多少年的美好愿望可能要实现了。 不过,还得夫人批准,今天晚上好好与夫人谈判,希望儿子、儿媳、孙子乐乐都能全力支持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96681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
cbtang 2011-9-25 22:54
近日,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科学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气候变化谈判的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和德班,国际气候谈判困难重重。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结束,在没有约束性减排规定的前提下,国际社会该如何共同合作,制定相关的气候策略,一起应对气候变化?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为此提出了一个所谓的线性补差(LinC)的模型,通 过博弈论的方法为世界制定相关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他们基于这样的假设条件,即所有国家在根本上都是理性的,大家都有一个关于保护气候的共同目标(但是彼此 之间没有为此制定捆绑条约)。当所有国家都要运用线性补差,并且有很多个回合进行商量再讨论时,该方法可以被证明具有稳定性。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原在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工作、新近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的论 文作者之一邹勇博士表示:“学术界至今提出的方法都是比较悲观的,或者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部分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或者不履行 一开始减少排放的承诺。我们知道,全球气候系统是全人类的生存空间,减缓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承担的责任,而那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国家希望 ‘搭顺风车’,这会促使那些愿意承担责任的国家之间重新商量制定新的政策,或者不愿意完全履行承诺。很明显,这不利于气候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之间重 新商量讨论时,我们提出的这种新方法,可以达到全合作,并且我们从理论上证明,我们的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从长期角度看,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到这个 行列,具有再商量稳定性。” 针对该论文,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汉斯-约阿希姆·施尔胡贝尔教授表示,即便不考虑 博弈论,很多国家也有很好的理由在气候保护中领先。它们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而且,那些在能源系统改造方面领先的国家,在国际技术创新和出口盈利方面 也将有好的机会。博弈论不能给出实际处理政治关系的手册,但是它能非常好地指明战略的选择。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192313341333919556.shtm
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点军校的谈判技巧
xupeiyang 2010-4-25 20:37
西点谈判项目联合创始人阿拉姆多尼吉安(Aram Donigian)表示,接受过谈判训练的军官常常能够更好地保护手下士兵,获得情报,并平息暴力事件。阿拉姆也是塔克商学院和西点军校毕业生。谈判讲究的是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我可以把胜利定义为:我打败你了。'但接下来我们的沟通会怎样?我们之间真的称得上关系吗?互相有多信任?要想得到最佳结果,我就必须花时间听对方诉说担心、需求和恐惧。 西点毕业生尼古劳斯特罗塔(Nikolaus Trotta)曾在2004年被派往伊拉克。今年春季他将从塔克商学院毕业,去一家投行工作。他称,从课程和军队中学到的谈判知识将让自己受益匪浅:我学会了纵观全局,试着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并不是过早让步或软弱的表现,而是试着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现双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246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铁矿石谈判需防范垄断及投机“黑洞”
imking 2010-4-5 14:06
据新华社信息 据媒体最新报道, 日本各大钢厂近日已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初步达成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近1倍的定价,在协议价格期限从1年缩短为1个季度的问题上也基本达成一致。这个消息尚未由日本钢厂或矿山方面正式发布,但业内对这一结果的预期已占上风。业界关注:中国钢厂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记者近期广泛接触了业内各方面人士,其中较为理性的看法是:应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矿价谈判趋变的现实,避免无益的情绪化态度。当前,需要警惕和坚决反对矿商借产业集中的优势行垄断之实,以及铁矿石和钢材市场滑向不可控的投机黑洞。 历史地看待变局:有其必然的根源   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根源。一名长期跟踪全球矿价谈判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已维持40多年的传统铁矿石定价机制,是在全球钢铁业和矿石供求相对平稳的时期确立的,其框架是:以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 但从2002年开始,中国钢铁工业进入超速发展期,由于国内铁矿资源的先天不足,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全球矿石市场的平衡出现根本的变化。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国内进口铁矿石仅0.7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16%;去年已达到6.28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的68%。由于进口矿此前连续多年供应紧张,国内中小钢厂拿不到全球主要矿山的长协矿份额,所以滋生出一个中国独有的现货矿市场,而且越长越大。   中国需求的强劲支撑、全球优势铁矿资源集中于三大矿山的历史现实、长协价与现货价长期的价差,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必然会反映到矿价谈判的肌理中去,其趋变的动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此前多年积累所致。 发展地看待变局:必然有理性的回归   面对矿价谈判的变局,业内分析师称:在全球矿石市场上,越来越大的现货市场已是一个既成事实,你不可能要求长协的传统定价机制一点不变。他认为,供求关系是主要的,今后只要供求转过来了,那么定价机制还是会跟着再改变的。   从现状来看,中国钢铁业生产之轮依然高速运转,铁矿石进口维持高位。另一方面,受市场的刺激,矿商以历史形成的市场优势,明里暗里采用惜售、节奏调控等手法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商品市场中也是见怪不怪的通常行为。据西本新干线最新发布的铁矿石市场报告称,今年前2个月,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同比增加21%,进口金额同比增加41%以上。2月份国内的粗钢日均产量达到179.9万吨,再次创出历史最高值。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钢材市场,还是矿石市场,都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阶段,供求+博弈的特征不可避免,这个特征必然会影响到现阶段的矿价定价机制中来。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不稳定的阶段必然会过去。国内钢铁企业一位高层新近公开表示,中国未来钢铁原料海运需求将出现重大转变。他说,未来在对钢铁原料海运需求低速增长甚至是趋向于稳定的背景下,随着供应格局从垄断到多元的转变,需求格局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中国钢企将继续追求以长协为主的采购模式、增加长协需求比重,构建长期稳定的航运保障将成为一种趋势。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也认为,市场阶段性的现状必须正视,但未来的方向也应乐观地预估:只要市场关系理顺了,矿价定价机制一定会理性回归。 避免情绪化,不给定价机制调整留下黑洞 业内人士认为,在避免情绪化应对矿价机制调整的过程中,有一点必须明确,坚决不给垄断和投机留下可利用的黑洞。工信部相关人士已公开表示,希望继续坚持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使铁矿石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坚决抵制和反对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任何形式的垄断行为。欧洲钢铁联盟也表示有必要调查矿业巨头在定价中是否存在垄断行为。国内一位钢铁企业负责人新近公开提议,相关各方应共同合作,合力平抑相关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业内分析师表示,现在矿商提出的基于现货价的短期合同灵活定价,还是处于矿商与钢厂直接商谈这样一个大框架内,这一点应该守住。要防止铁矿石定价的指数期货化或大规模引入掉期合约等衍生投机产品,坚决设立热钱进入的防火墙。   上述钢铁企业负责人列举数据说,短期投机性资本对海运价格的炒作,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矿价谈判期间海运费走高已成为一种惯例。2010年铁矿石谈判前期,自2009年9月24日到2009年11月19日,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又出现快速上涨,指数涨幅高达114.3%。他认为,应进一步提高钢铁企业与航运企业间长期运输合同的比重,淡化BDI指数波动的影响,共同平抑国际航运市场的炒作,避免价格暴涨暴跌。铁矿石等相关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应走向投机化的道路,钢厂、原料供应商、承运商等产业链相关各方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个人分类: 钢铁企业|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钢铁行业去年利润率仅2.43% 中钢协力挺钢企提价
imking 2010-2-22 17:1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0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昨日召开,首次出席该会的中钢协名誉会长吴溪淳表示,中国钢铁行业遭到上游挤压,现在的利润率已经低到不如不生产,把现金存到银行吃利息的地步。据他介绍,去年我国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3%,而相比之下纺织行业都有10%以上的销售利润率。 利润被上游挤压 据工信部统计,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的平均水平为5.47%,钢铁业2.43%的利润率尚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吴溪淳称,如此低的利润率,企业不如不生产,把现金存到银行吃利息。因此,他对于前期宝钢提价遭到各界质疑甚至声讨一事表现愤慨。当时宝钢由于上调每月出台的产品出厂价,被各界指为给铁矿石谈判添堵,理由是作为下游厂商的宝钢提价,作为上游的三巨头更有理由矿石不降价。而吴溪淳直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水平这么低,宝钢作为一个企业产品提价也会遭到指责公平吗?合理吗?要我说,提价提得还不够! 吴溪淳同时介绍了钢铁行业利润率过低的原因:除了我国钢铁业自身集中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几大顽疾之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被上游挤压,特别是近年来力拓等三巨头频频上涨铁矿石价格,已经将钢铁业的利润逼到了不得了的境地。 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 虽然关于中国谈判方已与三巨头开始2010年度铁矿石谈判的风声早已传开,但这一消息昨日才获得当事方证实。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在会上表示,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中,而这也是谈判结果出来之前唯一可对外公布的信息。 他解释了中钢协从谈判伊始就保持沉默的原因:铁矿石价格谈判属于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按照国际惯例,双方谈判时都有明确保密规定,以保证谈判不受外部干扰,顺利进行。 罗冰生也首次回应铁矿石谈判宝钢重新主导,中钢协退居二线一说,他表示,谈判从来就是中钢协负责协调,宝钢代表行业出面谈判,所谓中钢协被迫退出谈判主导身份之说,属于犯了常识性错误。 依然争取中国统一价格 中钢协虽然对铁矿石谈判本身避而不谈,但昨日仍表态将坚持统一的中国价格。 吴溪淳指出,进口量远远小于中国的日韩钢企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价,即便当年由于产量增加等原因,日韩钢企向三巨头购买比长期协议签订数量更多的铁矿石,这些多进口的铁矿石也依然按长协价出售。而对于中国钢企,三巨头则另眼相待,如果中国企业当年需要增加进口量,增量则会被按照现货价格计算。吴溪淳说,这必须改变,这也是为何中国坚持要统一价格。虽然统一价格能不能争取下来,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我们首先还是要争取自己的权利。 2009年我国进口6.23亿吨,同比增41.5%。据中钢协统计,钢铁行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已高达62%,而去年的进口总量超过实际需求8600万吨左右,造成铁矿石进口贸易秩序混乱,部分企业和港口库存积压,海运费上涨,并最终推动了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 因此整顿进口铁矿石贸易,中钢协有四项工作亟待完成:一、推进进口铁矿石在中国实行统一价格;二、解决中小企业没有进口铁矿石资格的问题,推行代理制;三、提高现有进口铁矿石企业的门槛,减少数量;四、实行进口铁矿石合同备案登记制度,登记之后海关才能放行。 ■决策流程:钢协不是一言堂中钢协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一般由副会长罗冰生主持发布,秘书长单尚华有时也会出席,但是作为钢铁业界元老的吴溪淳,却还是近年来头一次出现在会议上。 吴溪淳曾历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鞍钢党委书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首届会长等职务,目前是中钢协顾问和名誉会长。而年逾七旬的他并不掩饰自己此次出席是因为不吐不快在铁矿石谈判的关键时刻,却不时传出不知来源的铁矿石或涨价30%,40%之类消息,再加上舆论对于中钢协外行的说法,他表示有必要在此做个一次性总结发言。 他详细介绍了在谈判中中钢协扮演的角色。他表示,根据中钢协的制度,会长均由大型钢企一把手轮流担任,此外,国内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钢企一把手则担任副会长(去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23家)。遇到行业重大问题,都是会长和副会长在会长办公会议上共同研究讨论后方做出决定,这实际上也已经代表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需求。但是会议中定下的谈判策略,同样需要严格保密,不可能通过舆论将谈判策略告诉竞争对手。(来源:新京报)
个人分类: 钢铁企业|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巴黎和会到哥本哈根
蒋高明 2010-2-12 21:52
潘绪斌 蒋高明    紧张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了。这次大会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盼的结果,而是开了十三天会,吵了十三天架。有关大会成果来之不易,是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面对像气候变暖这样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人类要走的路很有很远很远。因此,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哥本哈根谈判为什么这么艰难?难就难在各国的利益难以调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不肯放弃目前舒适的超前消费和高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渴望尽快过上美国、欧洲那样的幸福 生活。发达国家以气候变暖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以维持其独享人类科技进步的优势。发达国家何许国也?正是当年最早开展工业革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对世界资源实行瓜分的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当年,他们仰仗的是船坚炮利,今天依仗的是其强大的科技力量与雄厚资金。在哥本哈根,中国重新和当年的八国联军坐在了谈判桌上,但这次中国代表再也不会去签订什么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让我们回到91年前的巴黎和会。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会上,英国、法国、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决定重新瓜分世界。中国身为战胜国,然而和会却在列强支持下无理要求中国将德国在华权益转让给日本,根本无视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等合理要求。尽管中国代表团因五四风暴而拒绝签字,然而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被奴役被侵略的厄运。弱国无外交,更不用说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了。   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各国坐在一起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对策。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发达国家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而设置的圈套。发达国家只字不提他们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累计问题,回避其人均能源消耗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事实,叫嚣什么现在印度人一天吃两顿饭,而中国人居然喝牛奶了这样的无聊论调。他们空谈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却咬着给中国限额外加审查不放。在这样极度倾斜的天平面前,一切谈判努力都是枉然。难怪有人指出碳排放是人类史上最大骗局,是发达国家暗中达成的阴谋,他们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中国等发展国家头上。然而今天的中国可以说不!   针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不仅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行胜于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累计和人均原则,以铁的事实和确凿数据证明发达国家的掠夺式发展才导致了今天的气候变暖。即使中国没有碳减排任务,中国政府依然主动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降低碳强度)相对于2005年减少40~45%。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国美国,其做法却差强人意。当年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拒不承担人类碳减排义务;新总统奥巴马宣布他将积极寻求使美国2020年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但熟悉美国政治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国会支持,这不过又是个美丽的谎言。中国政府提前两年实现对世界承诺的森林增长目标,不仅提升了本国生存与发展环境,还为缓解全球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次会谈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排除发达国家干扰,坚持既定方针,即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确保了会议顺利进行。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带领庞大的中国代表团空降哥本哈根,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不允许他们再开空头支票;温家宝总理两度拒见奥巴马总统并遣低级代表会谈,最后巧妙安排五国会谈,最终使气候大会通过《哥本哈根协议》。可以自豪地说,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中国屈辱不再,是一次争气会。   从巴黎和会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已从一个遵守规则的牺牲者转变为制定规则的参与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在外汇储备、人均寿命,还是低文盲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充分说明了中国实力已今非昔比,随之而来的将是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升。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长足发展,有底气发出自己强大的声音,敢于对世界不合理现象说不。如果说当年的巴黎和会,国家四分五裂,谈判代表顾维钧近乎孤身一人;而今在哥本哈根,解振华后面是积极进取的中国政府和强大的人民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亿万网民在各大中外论坛上反击外国的歪曲报道,为中国代表赢得谈判筹码。      然而,尽管中国在气候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今后中国要发展的不应再是单纯的GDP,还应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文化道德,和谐公平的社会秩序等。中国应在引领世界走和谐发展道路方面,贡献我们独特的智慧。    (潘绪斌为留美博士研究生)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778 次阅读|4 个评论
气候变化烟幕下的“丛林”法则
蒋高明 2009-12-18 09:32
蒋高明 本文2009年12月17日发表于《科学时报》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如期召开了。各国谈判代表就碳减排承诺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等问题,进行了紧张的谈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总部向各国谈判代表和领导人再次发出呼吁,希望各国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紧急行动,使哥本哈根会议最终产生积极效果。 然而,大气碳排放是个现实问题, 更是历史遗留问题。在谈判桌上,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在人类共同利益上达成一致。哥本哈根会盟,各路诸侯群龙无首,互不买账,这样就可能使各国人民对本次气候大会丧失信心。 发达国家曾一度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中期减排目标,但实际兑现时却雷声大,雨点小。欧盟转变了以往立场,试图以一个涵盖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单一法律文件取代《京都议定书》;其对发展中国家开出的支票,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和公约规定都相去甚远。根据IPCC建议,发达国家需每年拿出GDP的0.5%-1%,即3000亿美元(非洲国家要求拿出GDP的1.5%即4500亿美元)。但发达国家提出一年仅出100亿美元援助金额,两者差距巨大。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戏称这点钱还不够全世界每个人买杯咖啡。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中国坚持1997年在京都通过的气候公约和2007年巴厘路线图授权。欧盟等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和他们一样采取减排承诺是没有道理的。在温室气体排放上,他们已经进行了两三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仅30多年。实际上,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没有减排要求的前提下,中国提出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在十一五计划中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这一系列信号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积极行动。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能不提到美国。这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国民生活方式是高排放型的。在美国,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全世界人如果都过那样的生活,地球生态系统肯定会崩溃。然而,遗憾的是,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不能令人满意,其做出的承诺,即到2020年减排17%(相对于2005年)。但是,相对于1990年谈判基准线,美国仅仅减排3%。也就是说,尽管在该国挑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没有平息的前提下,他们依然坚持过超前消费、高排放的日子。 小小的碳让进化了300万年的人类首次面临着痛苦的选择。这场由工业革命引起的气候变化,不仅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还很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道理很简单,工业国依仗强大的科技力量,占有了穷国富裕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对地球财富做了重新分配,是当年列强瓜分世界的重演。目前,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资本是自私的,更是贪婪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其结局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持续退化。发达国家在超前消费、高排放的同时,也减弱了穷国的碳固持能力;发展中国国家被迫追赶,也要过发达国家人民的日子,更加剧了气候变化,使得发达国家开始恐慌起来。他们要在气候变化烟幕下制作舆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好保留他们的高消费、超前享受特权。 因此,对气候变化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否则就是天怒人怨,最终人被逐出地球。遗憾的是,在各国考虑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人类很难做到同舟共济,而最可能出现的情景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今年6月,笔者在日本应邀参加了一次由科学家、实业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人类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代表们从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国际冲突等几方面研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做了几种假设,即政府采取主动对策与否,政策是否凑效,应用技术是否有负面作用,资金能否保证等几种前提,对气候变化下的人类未来进行预测。几种情景下,最理想的状态是和谐地球出现,最担心的是丛林法则,即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的协议,人类重新回到弱肉强食的洪荒时代。 在丛林法则中,尽管人类依然掌握着强大的科学技术,但是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策执行力度远远不够。这样,全球经济危机加剧;发达国家GDP停止增长;国际协议不能生效,各国依然考虑自身利益,采取短视政策,无视气候变化警告。生态系统服务质量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尽管那些短视国家取得了暂时利益,但是长期下去,地区的贫富差距继续加大,对地球的掠夺变本加厉。即使采取生态系统付费制度,也不能挽救人类命运。最先受害的是贫穷国家,然后是富裕国家。正如泰塔尼亚号的沉船,谁也逃脱不了被淹没的命运。 丛林法则不是人类的理想未来,人类重新回归自然已经不可能,人类不能亲手毁掉自己创造的文明。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必须为他们的高排放买单,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告别西方人的超前消费、高排放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7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各国解救人质的“十八般武艺”
忆江南 2009-11-4 12:01
应对重大的人质事件,各国基本上形成了模式:成立统一的解救人质指挥部,派谈判专家和恐怖分子拖延时间,特种部队同时做好相关准备,以随时一击成功。 4月8日,美国船长菲利普斯被索马里海盗劫持到一艘封闭的小艇上。美国数艘军舰和一架直升机第一时间赶到事发海域。严密监控,对峙谈判。 海盗同意将小艇拖带到水面平静的海域。而当美军军舰离小艇几十米时,埋伏的海豹突击队员果断击毙3名海盗,活捉一人,救下在东印度洋漂流了5天的船长。 人质谈判:艰难 谈判是理想的人质事件解决方案。 然而多数的谈判艰难无比。各国政府通常无法答应绑匪的政治要求。同时,考虑到国家形象,各国政府还要对外宣称绝不向恐怖分子妥协。在1980年的伊朗驻英国使馆人质事件和2004年的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都展示了强硬作风。 不过谈判失败往往意味着最惨重的代价。2004年6月,一名韩国人在伊拉克遭绑架,时任韩国总统卢武铉随即明确表示:不会妥协,派兵计划不变。激进分子失去耐心,人质金善日惨遭斩首。 和谈判专家不同,恐怖分子通常不能忍受马拉松式的谈判。漫长的等待和谎言的纠缠往往把他们推向暴戾。1980年的5月5日19时,伊朗驻英国使馆的大门口抛出了新闻官的尸体。6天毫无结果的谈判之后,神经几至极限的恐怖分子开始枪杀人质。SAS(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开始行动。20分钟后,6名恐怖分子5人被击毙,1人被活捉,无误击,23名人质获救。 特种部队:崛起 1972年9月的慕尼黑惨案,最终造成17人在奥运期间死亡,其中包括11名以色列人质、8名恐怖分子中的5名以及1名警察。 惨案的原因被归结为:缺少一支训练有素的反恐特种部队,致使整个营救行动混乱不堪。吸取教训之后成立的第九国境守备队,在1977年的兰茨胡特劫机事件中获得了世界性盛名。 此后,应对重大的人质事件,各国基本上形成了模式:成立统一的解救人质指挥部,派谈判专家和恐怖分子拖延时间,特种部队同时做好相关准备,以随时一击成功。 日本驻秘鲁使馆人质事件,创造了成功营救的样板,从1996年12月18日到1997年4月22日持续数月的谈判拉锯战中,秘鲁政府在重大原则上不妥协却又适时让步,不至于让恐怖分子绝望,也创造了进一步谈判的可能,谈判期间先后有二百多名人质被释放。 政府仿造了日本大使的三层楼官邸,特战队员在里面模拟突击。特战队用高音喇叭播放军乐作干扰,挖通了使馆的地道。当他们从地道口冲出时,正在大厅踢足球的5名恐怖分子被当场炸死。38分钟内营救行动结束。 而2004年震惊世界的别斯兰人质事件是个反例。俄罗斯军事专家戈尔茨分析说,他们各自为战,现场集结了当地警察、北奥塞梯内务部队、联邦内务部队、联邦军队以及特种部队;没有警戒线,不时有家长冲进学校抢自己的孩子。其后果是:338名人质罹难,最精锐的阿尔法和信号旗特战队也损失十余条人命。 海外人质事件:无奈 本国人质海外被绑架,处置权在人质事件发生国。1972年慕尼黑惨案中,德国就拒绝了以色列方面派遣一个特别行动小组的请求。 2007年阿富汗的韩国人质事件,韩国政府第一时间就派遣了谈判代表团奔赴阿富汗,然而阿富汗政府却宣布不排除武力解救,在艰辛的斡旋期间,2名人质被害。 当事件发生国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和稳定的政治秩序,人质通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救,此时人质所属国家的干涉显得很必要。2004年,伊拉克频发绑架外国人质事件,受害国包括了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主要参与联军的国家。官方的处理惯例是:不妥协-武力解救-哀悼、慰问-誓言严惩凶手。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千万不要对印度让步
王铮 2009-8-7 13:54
在印度政府扩军备战情况下中印谈判开始了。印度许多网民网上叫嚣。中国人一般看不起印度,所以中国人不大理睬他们。我想总得有人理睬一下,要不人家多么难过。 印度近年扩军备战,敢于对中国公开叫板,其基础是大量进口俄罗斯武器,上得到了俄罗斯、美国的支持。这样进口武器的结果不仅是他们高额的经费支出,而且没有武器制造的力量。其结果是支持不了对中国的长期准战争状态的。因为,他们如果坚持购买,经济发展会明显受制。如果是学中国,自力更生造武器,不买俄罗斯人的东西了,俄罗斯就没有什么理由要支持印度了。剩下美国,似乎不差钱,不关心东西卖得了否?但是美国装备印度,就会引起巴基斯坦达到敌视,美国可能会因此失去她在伊斯兰世界的一个据点。所以美国也不会长期支持印度。 印度的扩军备战已经使得它对付中国的军事能力加强了,他们号称四天就可以打到拉萨。退一步想,从印度平原穿过喜马拉雅山地到达拉萨的士兵已经是疲惫之师,可以让有长期山地军事经验的中国部队轻松击败。拉萨与喜马拉雅山地是个农业不能自给的地区,为了维持自己的部队,他们需要大量的运输力量,印度脆弱的解决能支持吗?如果印度占领拉萨,就是他们厄运的开始。 印度是个民主国家,印度政府现在这样狂妄,如果我们让了步,他们扩军备战的政策就可能得到印度民众承认,这样会鼓励印度社会与中国对立的公众意识。我们不让步,他们面前会进一步扩军备战,坚持一久,扩军备战导致的经济问题就会让公众发现,这样公众就会转变意识,像日本人永远不敢挑战美国了。中印的和平就有了基础。 所以这次谈判,中国千万不要让步。至于他们现在占领了些地方,我们不承认,看它怎么办?它要维持占领,就得维持经费,再扩大,我们可以打骚扰战,让他们在那里坐卧不安,看谁拖不起。 为了中印长久和平,中印谈判,中国千万不要让步,尤其在国土问题上。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362 次阅读|3 个评论
“胡士泰们”从哪里来 ?--转
sunapple 2009-7-12 14:25
2009年07月11日 来源: 21世纪 经济 报道   胡士泰,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而在此前,这已经是一个在 中国 钢铁厂原料部门无人不知的人物。   力拓被捕的这四个人和我们都有业务往来,很熟悉,周一(7月6日)我给胡士泰打电话,不通,给刘才魁(力拓被拘留人士之一)打电话,也打不通,觉得很奇怪,一位央企矿产资源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矿业领域,如果对方电话打不通,八成就是出事了。   紧接着,震惊海内外的力拓间谍门事件被公布。   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矿山驻华机构以及那里的员工,一时而成为漩涡中心。   前中国籍公民、北大毕业生,现在的澳籍华人、力拓中国区业务总经理,胡士泰的简历,代表着三大矿山中国区的一部分要害人物从甲方到乙方的职业轨迹。   他们出自何方?国际矿业巨头又如何在中国网罗和物色到这些重量级人马?他们在波谲云诡的铁矿石较量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10年前的那次重金招聘   有关胡士泰背景的公开资料很少。   据与胡士泰有多年往来的业内人士介绍,胡士泰生于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80年代曾在中信集团工作,后进入澳大利亚第二大铁矿石生产商哈默斯利铁矿(Hamersley)工作,力拓收购哈默斯利铁矿后,胡仍继续留在哈默斯利铁矿工作。   他前前后后在哈默斯利铁矿工作了快20年了。一位熟悉胡士泰的人士表示,后来,胡士泰移民澳大利亚,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相比于胡士泰这样有着较长的跨国公司从业资历的元老,中国区更多的来自本土的高级员工加盟力拓的 历史 没有这么长。   三大矿山在中国招募高级行业人才,始于10年前的1998年。这一年,国务院机构 改革 ,冶金工业部被撤销。    冶金部曾长期承担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使命,钢铁业的顶级专家大多汇集于此。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教授许中波回忆说,冶金部解散时,力拓等矿业公司抓住这一时机,开始在中国重金聘请重量级人马。   原冶金部炼铁处的一位处长就在这时,被以年薪30万元聘请到力拓,担任高级技术人员。   这位处长当时是中国炼铁行业最具权威的官员之一,在炼铁领域有丰富经验、专业知识和人脉。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10年前,大多数同级别业内人士年薪大概3万,这位处长到力拓后的年薪是他们的10倍多。    除了力拓,从1998年开始,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也纷纷在中国展开一场高级人才暗战。一位在钢铁业浸淫半生的业内人士说,三大矿商的很多中高层市场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等,都具有国内钢厂5年以上的从业经历。   今年4月份,在一次行业会议期间,必和必拓一位铁矿石销售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来必和必拓就职之前,他曾是某中央钢铁企业的国贸公司中层。原来由于彼此之间业务往来很多,互相之间有个了解,觉得更有发展空间,待遇肯定也更高,就过去了。   除了各方面素质,对中国钢铁业的熟悉程度,是更吸引国际矿商的一个条件。许中波表示。   像胡士泰这样级别的员工,年薪不会低于10万美元,每年的奖金至少是工资的几倍,高的达到10倍。一位某矿业跨国公司的中国区代表告诉记者。   和中钢协以及国内钢企比起来,力拓等矿商巨头的用人标准更高,开具的待遇是国内钢企所望尘莫及的,往往能吸引业内高级人才。许中波告诉记者,他的几位同学在博士毕业后,就进入了必和必拓、力拓等公司。    他们在谈判桌后面做些什么   那么,这些中国区员工以什么获得三大矿山的青睐和令人艳羡的高薪?在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较量中,重金组建的中国区团队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在正式的铁矿石谈判桌上,外方代表一般是矿山集团高层,中国区员工主要负责收集市场信息的后台工作,以供制定谈判策略之用。一位接近力拓中国区的人士介绍说,胡士泰不是谈判负责人,但由于其中国地区业务总经理的职位,他对力拓在与中方谈判时的方针、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般的中国区员工,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熟悉、有行业丰富经验和人脉的员工,则主要负责与中国钢厂进行沟通、销售铁矿石等具体工作。   矿业公司铁矿石销售人员的奖金相当丰厚,但与业绩直接挂钩,而创造优质业绩,需要过硬的人脉和市场开拓经验。一位资深业内人士介绍说。   比如,前述那位原冶金部官员已成为力拓开拓中国市场最得力的员工之一。由于其丰富的国内钢铁业从业经历,每年铁矿石谈判之时,他都代表力拓走访国内钢厂。    平日的中国功夫   通过中国区机构,三大矿山对中国市场的掌握和了解,或许比中钢协还透彻,中钢协只收集会员单位的生产数据,而三大矿山的中国区除了对中钢协会员钢厂下工夫钻研,还会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小钢厂方面下功夫。国内一家钢厂的负责人士评价说,他们认为,中国的钢铁业太分散,主流钢企之外的企业对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铁矿石销售上,三大巨头的中国区显得格外勤奋。他们经常主动上门来参观访问,私底下也会进行交流。山东某国有钢企负责人说,沟通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情况、开工率等,以及对行业的一些看法。    河北 钢铁集团销售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大矿山在中国推销铁矿石的具体方式不一,包括打折、负责找船、保证稳定的货源等,但总的销售思路是以客户为中心。   武钢国贸公司的一位中层表示,武钢作为力拓的超级客户,在与力拓高层打交道时,在姿态上,对方总是给我们足够的优越感。   对中国市场的深度掌握,给三大矿山带来巨大的 战略 利益。   在2002年以前,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在中国钢铁业还算不上是响亮的名字。但从2002年开始,三大矿商的高级管理人士造访中国的次数渐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由于中国对铁矿石需求量开始上升,力拓位于澳大利亚的矿山开始增加产量。这家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代表企业,开始被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将 股票 的信用评级定位为购入。到 2008 年,在中国需求支持下,力拓的铁矿石业务超过铜业务,成为其第一大利润来源。   在澳大利亚,中国需求不仅拯救了力拓、必和必拓这样的老牌矿商,还催长了一批新兴矿商,FMG是典型代表。自成立以来,FMG90%以上的铁矿石运往中国。   三大矿山在中国区人力上的巨大投入获得百倍回报。也因为此,为掌控中国这一命脉市场而发生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事情,也就不难想象。 【作者: 邓 瑶】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