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旱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峡入库泥沙与下游旱情有何关系?
热度 4 zbt92 2015-4-6 08:35
文/张博庭 看到南方周末的《三峡入库泥沙仅为预测 42% 专家称加剧下游旱情》文章,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非常值得探讨。不过,要探讨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先要把一些逻辑关系搞清楚。 一 文章的摘要说“ 三峡水库从 2003 年蓄水起的十年间,入库泥沙量仅为论证预测的 42% 。长江水利委员会认为,这更有利于延长水库寿命,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但也有专家称,这加剧了下游湖泊旱情。 ” 这种说法,不够十分严谨,非常容易引起某种误解。稍有一些科学常识的人,都要禁不住的要问:入库泥沙的淤积与下游的旱情能有什么关系呢?确实还真没什么关系,这里记者搞混了一个逻辑关系,入库泥沙的多少,将决定水库的泥沙淤积速度和水库泄洪排沙时的出砂量。无论泥沙入库量的多少,在水库的正常运行期间,由于巨大水库的沉淀作用,都要不可避免的出现清水下泄的情况。所谓加剧了下游湖泊旱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三峡入库泥沙的减少,而是由于水库固有的沉淀作用。因此,从因果逻辑关系上来说,入库泥沙的减少与下游的清水下泄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假设三峡的入库泥沙与原来的预测,并没有差别,甚至泥沙还更多一些,清水下泄一定还是会存在的。 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清水下泄也具有两面性,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是让长江防洪的最大威胁 -- 日益增高的地上悬河,开始逐步降低,有利于中下游的防洪。不利的是消除了地上悬河的同时,也要造成长江河道的下切,长江水位的整体下降,并同时影响连通湖泊的水位,形成新的河湖关系。 三峡蓄水后,由于长江中下游的地上悬河由过去的河道不断增长,变为开始降低,所以,与长江相连通鄱阳湖、洞庭湖的湖底和水位,也由过去的不断上涨,变成了逐渐下降。只不过湖底泥沙逐步流出的速度要慢得多。几十年前,与长江天然连同的大小湖泊有上千个,但是,由于长江的泥沙不断淤积,地上悬河越来越高。长江的防洪大堤可以逐年加高,但是,要想把湖泊的周围也都通过加高堤坝保护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鄱阳湖、洞庭湖这些水体容量极其巨大的胡泊,还没有建设截断与长江自然连通闸坝,保持着自然的状态,几乎所有连江胡泊都已经切断了于长江的自然联系。 可以预计,即使我们不建设三峡,鄱阳湖、洞庭湖早晚也有一天要因为防洪的需要而不得不建设闸坝。倒是现在由于长江的地上悬河,开始降低,两湖的泥沙也开始由过去的不断增加变为逐渐减少。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反倒是可以不建闸坝的。例如,在去年的十月末,正是在三峡蓄水的期间,鄱阳湖就出现了同期历史罕见的高水位。(新华网江西频道《 鄱阳湖水面比历史同期大 1/4 为十年来最大面积 》 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focus/2014-10/12/c_1112788445.htm )这说明,三峡蓄水清水下泄所造成的影响,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二 记者在文章中还说“ 三峡库区泥沙量的数据,在 1980 年代曾是科学家们论证的焦点。但是,当年集中了国内顶级科学家,经过数个模型得出的预估值,却与运行后验收的真实数据偏差惊人。 泥沙量少了 42% ”。 文章的这个说法,虽然说没有错,但是却非常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让人感觉那些“ 国内顶级科学家 ”的水平让人不敢恭维。事实上,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泥沙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所以,我国泥沙科学的水平,在全世界是绝对领先的。至今为止,不仅国际泥沙中心也还设立在我国,而且国际上最权威的泥沙学术期刊,也由我国的专家担任主编。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的范围内泥沙科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所有的理论计算模型都是建立在各种人为假定的基础上的,不可能得出十分准确的结果。即使是进行模型实验,因为,要受到模型和实际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其结果也不会十分准确。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早期上不上三峡的争论中,最让人难以做出决断的就是泥沙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个著名的三峡反对派,清华大学的黄万里教授,当年曾经因为准确的预言了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而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然而,黄万里根据自己的经验,也曾坚定认为三峡的泥沙问题将会比黄河更严重,并且多次给中央领导上书。郑重的警告说三峡高坝决不可修。如果非要修,十年之后将不得不炸掉。 当时国内很多高校(包括黄万里教授所在的清华大学水利系)和科研机构,的仿真计算和模式试验,都不支持黄万里教授的结论。但是,鉴于黄教授的威望和确实在三门峡问题上做出过准确的判断,所以,他们对黄教授的意见,还是相当重视的。这就免不了所有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都尽可能的采用与黄教授相近的。不仅如此,为了防止三峡真的重蹈三门峡的覆辙,我们还制定了要分几年逐步完成蓄水的计划。为的是要观察三峡泥沙淤积的实际情况,一旦出现黄万里教授预言的问题,立刻停止继续蓄水,采用高坝建设、低坝运行的方式补救。 后来由于三峡蓄水后,发现不仅黄万里教授的预言是错误的,而且,实际情况比我们专家计算的结果还要好很多。不仅泥沙量减少了很多,而且原来制定的分期蓄水的计划,也因为明显没有必要而进行了变更。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记者的“ 1980 年代三峡工程论证时,泥沙组专家按‘最危险’程度预估长江上游来沙量,但却没想到上游水电会出现大跃进,这些水库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拦沙效果。 ”的说法是不妥当的。首先,“ 没想到上游水电会出现大跃进 ”的说法就是不符合事实的。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就对三峡以上的主要水电站都有规划。当年,很多反对先上三峡的水电工作者,就是认为应该先建设上游的虎跳峡。而一些社会上污蔑三峡的人士,看到三峡建成后,并没有出现泥沙淤积的问题,就编造谣言,颠倒黑白的把虎跳峡等上游水电站的建设,说成是为了给三峡的泥沙问题擦屁股。言外之意,让人感觉是三峡的泥沙问题,本来是非常严重的,只不过由于上游修了大量的电站,所以才没体现出来。目前,我手中现在还有 80 年代的我国水电规划,里面几乎包括南方周末文章中所提到的所有水电站。 实际上编造这种谎言,非常愚蠢。其实,三峡的入库泥沙的减少与上游水库电站的建设的关系十分清晰(必须承认这与近年来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三峡蓄水至今已经有十二年,而长江上游那些可能影响三峡泥沙的大水电站都是最近两年才蓄水发电的。应该说上游电站其对三峡水库的泥沙减沙作用,还并没有体现在 42% 当中。可以断言,今后的实际测量,三峡的泥沙入库量,还会更大幅度的减少。 不过,这个谎言的传播到是有一点积极作用。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判别一下评论三峡的同志的心态是否正常。心态正常的评论者,绝对不会糊涂到把十年以后才出现的上游水电站,当成是三峡入库泥沙减少的原因。而那些心态有问题的评论者,很难发现诬蔑三峡的逻辑漏洞,经常会把“ 没想到上游水电会出现大跃进 ”之类的污蔑之词,当成诋毁三峡和中国水电建设的一个口头禅。 三 文章中的这一段话,也需要说明一下“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三峡环境验收报告》)显示,自 2003 年三峡蓄水至 2012 年,三峡入库年输沙量为 2.03 亿吨,仅有论证设计阶段的 42% 。最显著的后果是,‘清水下泻的力度加大,早就过了武汉,现在已经冲刷到湖口县(江西省内,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原来估计还得过二三十年才能到。’原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说。 ”。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即使入库泥沙不减少,清水下泄也一样会存在。为什么清水下泄的的情况,比我们原来预计的要严重呢?这同样也是因为,目前的泥沙科学还是一门经验的科学。说到这个问题,我记得已故的三峡工程的技术负责人,著名的潘家铮院士曾经解释说。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的时候,曾经预计尼罗河的下游河道将会下切的非常严重。但后来实际的测量结果显示,下切最深的地方并不是预估的 20 米,而是只有 6 米。这一方面说明,河流泥沙问题的计算,还远不能达到科学的精度。另一方面,这种经验的反馈,对我们当年考虑确定三峡的清水下泄的程度,也是有影响的。 文章中说“ 在一次研讨会上,翁立达曾质问一位泥沙组专家:‘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专家一脸窘迫,没有给出解释。 ”。我不知道这是翁立达先生自己吹牛,还是专家根本不愿意搭理这位说话不靠谱的翁立达。在业内,翁立达先生经常造谣污蔑中国水电是人所共知的。记者可以去查一查,在新的长江规划出台前,翁立达曾污蔑“几大大电力集团响应国家号召的水电开发,是要赶在新的长江综合规划出台之前,把生米着成熟饭”的历史。去年年初,新的长江规划已经正式发布。几大电力集团开发的所有水电站,无一例外都是符合国家长江规划的。谁能想到,当过长江委水资源局局长的翁立达,为了污蔑中国的水电,挑拨公众情绪,竟然敢明目张胆的编造“水电集团要赶在新的长江综合规划出台之前,把生米着成熟饭”这种弥天大谎? 直到现在,翁立达先生喜欢通过媒体说谎骗人的毛病还是没有改。例如,在这篇南方周末文章中翁立达继续编造说“ 在 1980 年代,韩其为参加泥沙组论证时,没有人料到三峡之后的‘西南水电大跃进’。‘这些水电的规划,往往只考虑如何利用水能发电,很少兼顾其他需要。’翁立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当过水资源局长的翁立达先生也许忘了, 80 年代的时候,中国的水电规划都是中国唯一的“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编制的。污蔑由水利规划总院编制的规划却“ 往往只考虑如何利用水能发电,很少兼顾其他需要 ”不是很滑稽吗?具体来看,三峡也是国家水电规划中的一个工程项目。众所周知,三峡的首要目标就是防洪和供水,而不是发电。 结语 最后我们再说说南方周末记者的 “ 江湖 ” 失衡。 这种失衡的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历史上的江湖的平衡关系从来都是相对的。只不过,过去是不断的淤积,现在是不断的淘刷、下切。两湖地区,为了保水,修建闸坝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笔者认为记者采访泥沙专家王兆印建议的在长江上修建闸坝办法,似乎更好一点。因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河流几乎都是这样解决河湖矛盾的。如果我们不仅要给两湖保水,同时还要给长江干流保水,这恐怕是最好的办法。 总之,尽管世界上的事情,虽然没有绝对的好坏,但也绝不是没有好坏之分。三峡入库的泥沙减少,虽然同样是有利有弊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三峡的泥沙能更少一点。因为,由大量泥沙淤积造成的地上悬河,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河流的泥沙含量奇高,也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所以,我们修建黄河的上的小浪底、长江上的三峡等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泥沙的含量,尽量让我们国家的河流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河流一样。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即使到目前,我们国家的长江、黄河的泥沙含量也还是要比世界上其它大江大河高得多。所以,不仅“三峡入库泥沙仅为预测 42% ”还远远不够,即便就是“三峡入库泥沙仅为预测的 4.2% ”,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即使那样,我们长江、黄河的泥沙含量,仍然高于国外的很多河流。其后果和解决的办法,国外早有先例。最后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三峡入库泥沙的减少,不仅是一件大好事,而且与下游湖泊的水面降低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对照文章:《三峡入库泥沙仅为预测 42% 专家称加剧下游旱情》
3432 次阅读|5 个评论
紧急逃生
热度 2 liuxuxia126 2011-6-10 20:39
昨夜武汉特大暴雨。 如果那一刻我没有出门,我也许会坐在窗前听雨,欢喜着暴雨带来的雨水,会极大缓解湖北的旱情。 可我已经2天没有见到儿子了,作为陪读一族,在孩子人生关键的时候以支持和鼓励,是必须的,也是为人父母的本分。 那一刻,我开车出了门。雨实在太大太大,雨刮开到最快速也不能清楚前面的状况。 刚喝酒回来的老公在我耳边不停的唠叨极大影响了我的心情。虽然姑妈在后面唱着豫剧《朝阳沟》的选段,也难以掩盖着老公不停絮叨的声音。 开着双闪灯,一路上看到的车,都开着双闪灯。大家都分外小心。路面很快就变成了水面。只能凭感觉前行。 走过理工大下穿通道时,很多车停在那里避雨。这些司机真是非常有经验的司机。我也错过了躲过灾难的好机会。 从水果湖下穿通道通过时,还担心里面有积水,无法通行。但显然这个隧道的排水或者防水做得不错,倒是从八一路入隧道的那段高架,排水较差,那么高的路面,水依然汪洋一片。 雨依然倾盆般下着。我担心着儿子那一刻放学后会被雨淋湿。就说去接儿子。我没有走送儿子上学的那条路,而在选择从梨园转盘到徐东大街,准备在岳家嘴立交桥下调头。我从来没有在雨天走过岳家嘴立交。也不清楚它的深浅高低。那一刻只想着,转了这个弯,就到儿子的学校了。 到转弯的时候,前面看到了积水。我犹豫着,是否前行。甚至停下来观望。 老公鼓动着我:加大油门冲过去!很快就到了! 我最终听了他的建议。又一次错过了可以避免灾难的机会。 车子加大着油门,趁着下坡,一直冲到水潭的深处。 我停了车,挂在停车挡,熄了火,车钥匙却拔不出来。车门也打不开。水慢慢进入车厢,试着打开天窗,也打不开了。 包掉进了水里。我的手机也浸水了。 还好老公的手机被他拿在手中,赶紧拨打110求救。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事关生死。 时间过得很慢。水渐渐漫过座椅,一直到方向盘的1/2上。 姑妈很冷静,没有做声。 我却无法冷静。焦急着等着110施救到来。两次拨打110。接警的警员告诉我们救援已经在路上了。 我很焦急老公无法准确表达我们所处的位置。夺过电话,以一个行车人的思维告诉警察我们行进的方向,附近标志性的建筑物。 很快,接警警察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快到了。这给我们希望。 车窗外的雨渐渐小了,最后听不见雨声。可车厢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我担心警察不能及时赶到使车厢内空气稀少,我们会窒息而死。不停地拍打车窗。 很后悔没有在车内准备什么可以砸开玻璃的物件。也没有力量推开车门自救。那一刻,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终于听到外面传来的喊声:有人吗? 我们大声的回应着。车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警察终于来救我们了。 我被拉出了车门。走在水里,水到我的腰部以上,将及胸。 我很佩服姑妈,她的手里除了自己的包,还一直紧紧举着给儿子的排骨汤。那是儿子的夜宵。 我们终于获救了!警察问清了情况,记录了我们的身份信息。很快就去别的地方施救了。我问记录的警察救我的人是谁,他告诉我是110第六巡逻队的队长刘俊(骏?)那一刻只顾害怕,根本没有看清楚救我的人的模样。 后来,打电话给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说30分钟内会派一个姓程的业务员来勘查现场。老公先把姑妈护送回租住的房屋,我在那里等着保险公司的人来,不敢离开。 有个救援的车通过,前面的路堵住了,路上乱作一团,顺行的逆行的抢着争着。我说服救援车把我的车从水里拖上来,他说不是免费的。我说钱不是问题。 200元,这辆救援车把我的车从水里拖上岸。他们又赶去别的地方救援。车厢里的水慢慢流出来。 打电话给4S店,请求施救。也等待保险公司的人来勘验。 穿着湿漉漉的衣服,被风吹着还真的有点冷。 老公很快回来了。 出事时是9点30分左右,警察来到约为9点45分。10点左右我们被救向保险公司报警,同时请求4S点救援。我们一直在路上等了2个多小时,保险公司的车才来。30分钟的保证,变成了2个多小时。 4S店派来的救援车是在接到电话后40分钟就赶来了。先把车子从弯道拖到大路上,然后准备好拖走。但打了保险公司3次电话,给勘查员打了N多电话 零点40,拖车的老师傅和我一起等了近2个小时后,才等来保险公司的人出现场。 将车送到4S店。打车回租住的地方。 姑妈没有睡着等我们。 凌晨2点多,洗完,才终于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个夜晚的经历,如电影一般。 经过这一事件,我思考许多。 1,市政建设没有考虑风险,道路交通部门没有暴雨可能带来危险的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危险的路段没有及时采取隔离和防护装置,是发生此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2,110巡警还是值得信任的,他们的快速及时是我们得以生还的基础。多数警察的职业素养还是令人敬佩的。遇到困难和危险,不顾将衣服打湿伸出援手。救命之恩难以忘记。 3,下雨天行车不能抱侥幸心理,遇到危险路段一定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通过。等一等,等来的也许就是安全。 4,遇到危险不能急。一定要想办法求救。 5,电话一定要放在安全的地方,没有电话畅通,就很难给救援提供准确的信息。 6,平时多观察周围的环境,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这会给救援带来帮助。 7,以后车内备用小锤子,遇到危险先自救。 8,身上一定要预备一定的现金,有些救援是需要费用的。分步骤救援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1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蓄水对中下游旱情的影响
热度 4 jinweibin 2011-6-2 11:14
有院士出来说“没有三峡工程会更旱”,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本人为荆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撰写的调查报告(节选)。 2010 年 6 月 11 日 -13 日,在刘耀清、张国荣副主席带领下,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部分委员在松滋、公安两县市就三峡工程对荆南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水利局、环保局和两县市政府的汇报,在松滋陈二口、新江口水厂取水点、白云边酒厂污水处理车间、八宝灌溉泵站、公安毛家港玉湖和东港排水泵站、斑竹当和港关水位观测点、苏支河及中河口地段的河势等现场进行考察与踏勘,随后在公安与两县市政府及水利、环保部门的专家、领导进行了座谈。形成了如下基本共识:三峡工程对荆江两岸的防洪效益巨大,为两湖平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工程运用中的“增枯削峰”原则,荆江段径流规律和水沙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给荆南地区乃至于整个荆江两岸的防洪、灌溉、饮水、水环境、水生态带来一系列新隐患、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的效益,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和生态环境灾害。 1 、崩岸频发带来防洪新隐患 三峡工程建设后,江水含沙量减少,清水下泄,沙市站 1956-2002 年均输沙量 4.34 亿吨, 2003-2007 年均输沙量只有 0.93 亿吨,造成干支流河床冲刷深切,堤防崩岸频发,严重危及荆江两岸及支流堤防安全。根据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蓄水后荆江干流年均发生崩岸处数 26 处、长度 17380 米,分别是蓄水前的 1.7 倍、 2.65 倍;荆南四河年均发生崩岸处数 44 处、长度 5244 米,分别是蓄水前的 1.6 倍、 3 倍。在公安县中河口河段现场调研时了解到,由于虎渡河下游南闸两次加固,底板由 35 米抬高到 36.2 米,导致虎渡河洪水经中河口串河反流松东河,流量由 500m3/s 增至 1300m3/s ,中河口河床冲深 4 米,刷宽 6 米以上;而且松西河下游淤积严重,苏支河逐年冲深,冬季水深达 20 米,分流松西河入松东河的流量由 1000m3/s 增至 2329m3/s ,最近又发生了长达 1.4 千米的崩岸,使防洪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即使是在中等汛情下,这里都有可能出现重大溃堤事件。 此外,三峡工程在汛期进行调峰控泄,大大减少了荆江段干支流出现高峰水位的几率,但延长了汛期中高水位持续时间, 07 、 08 两年汛期,沙市水位都在警戒水位以下,而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设防时间达 22-45 天,原来防汛多为突击保卫战,现在成了持久战、疲劳战,增加了防汛压力。荆江及荆南四河堤防保护着上千万人口、过万亿元资产、近千亿元生产能力,不容有任何的疏忽和失误。 2 、枯水期同流量下水位降低增加了饮水与灌溉困难 根据市水利局对长江沙市站水位、流量统计资料的分析,以 2003 年为界前后比较,当沙市流量为 6000-7000-8000-9000-10000 m3/s 时,同流量水位降低值分别为 0.75-0.52-0.34-0.57-0.29 米。长江委模拟分析的结果,三峡水库运用 20 年,松滋口水位下降 0.84-0.99 米,太平口水位下降 1.27-2.05 米,藕池口水位下降 1.63-2.60 米;三河道平均断流时间分别增加 57 天、 53 天、 50 天。蓄水运用 50 年及 60 年后的水位降低更多,断流时间更长。 根据湖北省水电科学院调查,沿荆南四河取水的供水工程共 27 处,加上分散取水用户,现状总人口 150.013 万人,其中松滋城区 11 万人,乡镇人口 20.7482 万人,乡村人口 117.6648 万人。近年来松滋河枯水期比以往提前 1 个多月时间延长, 2003-2009 年枯水位较常年降低约 0.7 米 左右,对松滋城区及沿岸 6 个乡镇 30 多万人的饮水造成极大威胁。在断流期,松滋市中心城区自来水唯一取水口无法取水,只能采取挖渠、筑坝蓄水方法。公安、石首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可见三峡工程对荆南地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荆江北岸现有观音寺、西门渊、何王庙 3 个大型灌区。荆南四河沿岸现有中小灌区 22 个,饮水涵闸 118 座,提灌泵站 97 座,其中闸站配套 49 座。在三峡工程运用后,春耕季节,沿江、沿河 63 灌溉泵站、涵闸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引水困难。自流灌溉保证率大大下降,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有的提灌站因扬程设计不够,无法投入提灌。调查中了解到,松滋八宝灌溉闸在 2003 年以前只需提水 50-80 个台班,近年来每年提水灌溉的时间都在 400 个台班以上。 3 、流量减少加剧了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 三峡蓄水带来干流河床刷深,松滋、太平、藕池三河口口门河床淤积,加剧了四口分流量的减少。松滋口最大流量从 7910m3/s 下降到 5400m3/s ,枯水期流量从 850m3/s 下降到 8m3/s 。水量减少导致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下降,尽管目前荆南四河主要水质指标基本上能够达到 Ⅲ 类水质的标准,但部分指标超标现象时有出现,频频发生的水华事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长江委模拟分析的结果,三峡水库运用 20 年,三口分流量相对水库运用前分别减少 15%-37 、 13%-35% 、 48-54% 。显然,如不及时采取工程措施加大水量补给,荆南四河水环境质量就有出现重大生态灾害事故的可能。 可以看出: 1.三峡工程对长江干流荆江段防洪作用巨大,但干支流蹦岸频发带来新险情且荆南四河防洪压力增加,三峡工程防洪效益不应过分夸张。 2.三峡工程加速了荆南四口分流减少的趋势,直接导致四河断流时间延长、洞庭湖来水减少,江湖关系演变方向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并非全部有利于洞庭湖湿地保护。且对荆南地区、洞庭湖地区的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春耕季节荆江河段及荆南四河在同流量条件下水位明显降低,沿江沿河的引水设施功能大大降低,不仅对农业灌溉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而且造成新的饮水困难。老天爷不下雨,怪罪三峡工程的确“证据不足”,但江河水位因三峡蓄水、河床刷深而降低,引水灌溉的闸站因为高程够不上、远程够不着无法投入使用,难道不是确凿无疑该怪罪于那个庞然大物吗?尽管在国家防总严厉督促、下游千万生民眼巴巴的期盼下,三峡增加了许多下泄流量,于是某院士说,三峡前期蓄水,现在增加了下泄,比之没有三峡工程时的流量要多,所以没有三峡会更旱。然而,2000-5000个流量在干流中游600多公里长、数公里宽的江面上分摊,加上南岸现有三口分流,加上河床已经刷深,怎么够分?所以,不说三峡诱发干旱,但说加重抗旱困难,这种现象早已有之,今年,中游各地的引水设施几乎全部陷于无用,使旱情更加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审批通过《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中,正视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了对策。所谓“没有三峡会更旱”的说法,留给他继续“误己子弟”去吧。
54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三峡大坝到底对气候有影响不?
热度 2 pinjianlu 2011-5-25 17:50
近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公众再次把目光焦点放到了三峡大坝上。 三峡蓄水诱发长江大旱? 专家回应公众质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658.shtm 看着图片那只干死的小鱼,我总觉得长江的生态已经被破坏了。 我们不管理论,只看实际结果,事实上三峡大坝封顶前后,我家乡(川东北地区)的气候改变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变化: 1、天气热得比以前早、比以前快。现在2月份就可以达到30度左右了,感觉天气有点儿象西北地区了。以前不是这样的。 2、一年的雨量向6、7月集中,所以几乎年年闹水灾,以前不是这样的。搞得我们那里现在还安装了多普勒气象仪。 请问这说明了什么?专家能解释清楚吗?某年央视十套《走进科学》栏目就说过这个事情,当时的结论含糊不清。总之一句话:局部气候的改变是正常的,与大坝无关。 可我个人总觉得整个四川盆地就只有那一条通道和外界发生水汽循环——每年台风来临时,湖南、湖北都是暴雨倾盆,川内却是艳阳天,这说明了盆地内极少受外界的影响,比较独立——但你如今把那唯一的咽喉都扼住了,我相信局部气候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都多少有点儿影响吧?!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150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务院: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灌溉、供水等有一定影响
热度 2 陈龙珠 2011-5-19 08:30
针对近期江湖旱情,三峡水库对长江中小游沿岸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了社会包括科技界争议的一个热点,科学网博客上也有两方面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本博只是希望工作在水利工程界的科学网博主,在讨论相关问题时,能够奉行有据有理、面对现实的原则,不要一味地从维护自己行业的角度长篇大论。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些已建或管理层决定拟建的重大涉水工程,扬长避短地发挥它们的工程和社会效益。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新闻链接 : http://www.gov.cn/ldhd/2011-05/18/content_1866289.htm http://news.bjnews.com.cn/2011/0519/118992.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2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乡村童年
热度 5 liudongyang 2011-2-19 11:21
乡村童年
1.以墙为马 2 麦田疯狂 3 沙堆嬉戏 4 雪后小样 5 似乎兄弟 6.现场制作
个人分类: 乡情家事|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全国旱情逐步发展302万人饮水困难
杨学祥 2010-8-18 17:11
全国旱情逐步发展302万人饮水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8日14:5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8日电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消息,截至8月18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3896万亩,有302万人、246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全国旱情逐步发展。国家防总提出,目前的抗旱工作存在五个突出问题,各旱区要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尽快修复水毁工程,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防总提出抗旱工作的五个突出问题:   一是南方地区伏秋旱象露头,并可能快速发展。由于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未来南方部分地区可能较长时间维持晴热高温少雨天气,抗旱形势十分不利。   二是当前正值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干旱对粮食产量影响大。   三是部分省份局部地区旱情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四是前期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蓄水、灌溉、人饮等水利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对抗旱浇灌和供水造成不利影响。   五是华南和江南等南方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后汛期,未来来水总体呈减少趋势,抗旱蓄水处于关键时期。   对此,国家防总于8月17日向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等10省区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旱区各地加强领导、落实抗旱责任制,加强监测、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努力增加抗旱水源,加大投入、尽快修复水毁工程。   通知强调,要把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切实做好抗旱蓄水工作。同时,要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细化完善供水用水方案,落实人饮保障措施,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8/14582092451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饥渴的大地:云南旱情一瞥
刘玉平 2010-4-28 23:11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五省(区)市,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偏低,受旱耕地面积达1亿多亩,两千多万人、一千多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在大中城市,得益于饮水保障工程,这次百年一遇的大旱没有对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4月中旬,赴云南进行野外考察,切身感受到灾情的严峻,于是用镜头记录下来 (上面四组照片,左边的拍摄于去年10月下旬,右边的拍摄于今年4月中旬)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一向降水充沛。但据当地人介绍,去年11月初到今年3月底,仅下了几次毛毛雨。从上面四组小瀑布的对比照,就可以略见一斑。好在当地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在山区早晚还不时出现浓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而滇东南之北部的不少县市,灾情就十分严峻。而在往年此时,这里早应山青水秀,田野飞绿。下面的四幅照片拍于文山昆明途中 渗血的土地(摄于文山县得厚镇) 饥渴的田野(摄于砚山县平远镇) 青山不再(摄于南盘江河谷) 焦岭荒谷(明显可见因气候干燥而引发植被自燃的残迹。摄于南盘江河谷) 在此次考察的后半段,马关、麻栗坡、文山等地,分别下了一两场小雨。赶到昆明的当天晚上,伴着滚滚春雷,一场阵雨欣然而降
个人分类: 是那山谷的风|628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漫画-关注西南旱情
edwina 2010-4-1 20:20
来自中国新闻漫画网: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西干旱范围迅速扩大 153万人饮水困难
maokebiao 2010-3-17 08:15
广西新闻网南宁讯 (记者梁为)旱魔的爪子伸向了广西更多的地方。记者3月5日从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广西干旱范围迅速扩大,已有12个市出现旱情。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达到153万人,也较前段时间有大幅增加。   因为一段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加之春种进度明显加快,广西作物受旱面积迅速增大,桂西旱情加重。除桂北北部外,其他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截至3月4日统计,广西受旱地级市达到了12个,农作物受旱面积395.74千公顷。整个广西,从原来干旱集中在桂西北一带,蔓延到现在仅剩一市未上报旱情。此外,因旱导致153.25万人、68.0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河池市61.38万人、百色市51.57万人。百色市本来有许多群众不需要送水就有水喝,但现在缺水喝的人数已基本与河池相当。   在干旱最严重的河池,原有的201座水库有63座水库干涸,8700多座塘坝有六成以上干涸,已干涸的近16万个家庭水柜和地头水柜,是所有水柜的3/4。因为干涸已久,还有勤劳的农民在一些干涸的山塘中开辟出新的菜田。 虽然政府部门组织送水到村,但仍有一段路需要村民自己挑水回家。由于春节过后不少农村的壮年人群都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挑水也成了难题。因而,干旱区域的送水措施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对于五保户、困难户、老弱病残户、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严格落实专人负责取水、送水,让这些特殊的家庭不断水。此外,随着中小学校的开学,河池、百色等地还及时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以解决旱区各中小学校师生的生活用水。据3月4日统计,全区共出动机动运水车辆8744辆,临时解决了112.29万人和63.0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由于西江来水量严重偏少,水位低,还造成了西江航行船舶滞航现象严重。经过几天的疏导,原来近千艘船舶滞留的现象已有改观。3月5日8时,长洲枢纽船闸滞航船舶数量仍有651艘。   截至3月4日统计,广西各地为抗旱投入的经费超过了7000万元,投入抗旱的人数则有159.83万人。针对东兰、巴马、凤山等大石山区饮水困难需要送水问题,有关部门已编制完成了《广西河池市大石山区严重缺水区域农村饮水困难建设方案》。   作者:梁为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media_span_url('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306/newgx4b919678-2743832.shtml')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三峡蓄水致尴尬局面:上游现地质灾情,下游出旱情
热度 1 蒋高明 2009-11-12 23:14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 《瞭望》新闻周刊 10-11-2009 记者江时强 吴植 汤耀国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不无遗憾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17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在等待175的到来,渴望进入正常运行期。但如今已是第二次受阻。去年,因上游地质灾(险)情频发,中下游取水困难,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   这一次,上游地质灾(险)情仍不容乐观,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中下游嗷嗷待哺,只得超计划加大下泄流量,同时上游来水又持续减少,近一周多来,三峡上游水位始终徘徊在170~171米,175米目标一时可望而不可及。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等受访专家表示,来年可考虑提前蓄水,否则恐怕三峡水库在大多数年份都蓄不满。   然而,一旦提前蓄水,或将面临上游防洪风险以及上游水库抢水局面。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容等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调度方式有待改善,长江干支流水资源还需统筹规划、科学调度。    旱情阻碍蓄水   据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水库最终蓄水位为175米,此后将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   2008年9月28日,首次试验性蓄水启动。尽管有地灾、取水困难等插曲,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评估认为,枢纽运行、安全监测、地质地震、生态水质、泥沙、移民安置等各方面情况正常,三峡水库具备于2009年试验蓄水至175米的条件。   于是,新一轮试验性蓄水于今年9月15日零时启动,起始蓄水位为145米,当时入库流量23500立方米/秒。此次蓄水方案较去年详细,规定9 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   9月底,三峡水库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约158米,蓄水量70多亿立方米。眼见成功在望,孰料中途杀出个旱情程咬金。   9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渔民歇业,航运受阻。   针对这一情况,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自10月19日以来,已3次要求处于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至10月下旬,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仍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比原计划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   随着长江枯水期的临近,三峡入库流量还在持续减少,11月4日14时跌破9000立方米/秒,至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水位虽在11月1日9时艰难涨至171米,但此后又稍有回落,目前仍在171米附近徘徊。   按照长江防总调令,10月31日14时起,若三峡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下泄流量按不小9500立方米/秒控制;若入库流量小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即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若11月长江上游无大的来水,下游用水需求保持不变,三峡水库今年就不可能蓄至175米;若来水大幅减少,三峡水库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水与旱的纠葛   10月22日上午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由维持了两天的21.62米回升至21.67米。湖南省岳阳市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说,这是自8月10日城陵矶水位从30.93米持续下跌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说明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了明显效果。   既然放水能缓解旱情,那旱情的出现与蓄水又有何关系?陈伟力告诉本刊记者一组数据,此前,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后,其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少,如在 9月15日至17日,下泄流量均在16000~17000立方米/秒之间,至月末减至11000立方米/秒,10月19日则降至6770立方米/秒,往年正常的下泄流量在13000~20000立方米/秒之间,10月份平均流量也在18500立方米/秒。   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郑守仁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   本刊记者另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此次南方地区出现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高温少雨。   陈伟力也承认,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降雨量偏少。三峡蓄水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   按蓄水并非干旱主因的同一逻辑,郑守仁指出,补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亦有限。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助于缓解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及其周边的旱情,但对维持湘江、赣江的水位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   陈伟力亦认为,虽然增加了下泄流量,但对于八百里洞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据了解,目前长江干流洞庭湖湖口和鄱阳湖湖口水位虽已止跌回稳,但湘江长沙段水位仍在下跌。   据受访专家介绍,长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自1877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游降水减少及大量建水库等影响,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来水量减少了约3000立方米/秒。而今年10月上游来水量仅有6天超过14000立方米 /秒,远低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大量取水口由受污染的湖泊向长江迁移等原因,长江干流的供水负担大增。郑守仁说,1993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认为秋冬季节大坝下泄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就可满足中下游用水需求,但现在看来,10月中旬下泄7000立方米/秒都可能不够。 提前蓄水?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入库流量不断减少,水库达到175米的成功几率已很小。而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75米试验性蓄水是一个必要的全面考验,只有水位达到175米时,很多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工程的综合效益才能全部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水库若不蓄至高水位,来年1至2月上游来水量最小时,就无法给下游补水,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历史数据显示,在正常年份,长江上游于1至2月的来水量为3000~4000立方米/秒之间,最小值仅为2700立方米/秒。只有在三峡蓄水后,每年1至2月才可保证5000至 6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   受访专家认为,解决蓄水和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蓄水时间提前,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郑守仁说,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的情况相比,长江上游在10月的来水量已减少很多。因此可考虑提前至9月10日启动蓄水,并将9月底的水位抬高至160米甚至162米。   据了解,三峡水库去年9月28日开始首次试验性蓄水,虽未像今年一样再三加大下泄流量,但若不是去年11月初遇到588年一遇、峰值为 3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水库水位根本达不到172.8米。而今年提前至9月15日开始蓄水,目的正是利用秋汛在9月尽量抬高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来水较少时,仍能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但这种提前量可能仍然不够。   过去三峡工程调度规程为反季节调节,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聂芳容认为,将来可提倡蓄洪补枯,即在防洪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洪水资源化,否则三峡蓄水就可能占用中下游10至11月的生态水资源,导致中下游缺水现象。   但提前蓄水又可能导致上游防洪风险,三峡集团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认为,拦蓄洪水尾巴可做到风险可控。我国气象水文预报水平已提高,即便蓄水启动后,上游可能酝酿大洪水,三峡水库也来得及进行调度。   他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长江主汛期,9月的洪水几率和量级都要小很多。进入9月后,中下游的水位已比汛期低很多,行洪能力较大,大洪水完全可以泄走。另外,近年汛期上游来水的泥沙含量已较工程初步设计时减少了约50%。因此,三峡水库具备进一步提前蓄水的条件。    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提前蓄水另有一个未知风险。   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水库的总容积达28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可能超过600亿立方米。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如果大量水库在汛末或汛后同时蓄水,势必出现互相抢水的局面,进而影响各自效益的发挥,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8月,在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会上,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指出,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已建、在建、待建的水电站今后将组成全球最大水库群,要实施联合调度。这意味着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同时三峡工程也可能发挥出比初步设计规定更大的效益和影响。   长江下游的水库、湖泊也应纳入这个统一调度中。聂芳容说,以今年为例,光靠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是很难抬高湘江长沙段水位的。湘江上游最大的水库东江水库由于未承担补水任务,9月前就将积蓄的25亿立方米水下泄用于发电,结果该水库现在无法有效对处于低水位的湘江进行补水。   郑守仁还称,三峡工程目前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需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而水库群实施联合调度则有望在将来把位于中下游的很多分洪区取消,用来放心发展经济。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运行管理好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决策机制的问题。目前能够影响三峡工程调度的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很大。三峡工程即便有了新的调度规程,其运行管理也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有可能需要根据不同年份的特殊情况,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度,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6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