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某国教师节,臭老九们的一顶高帽而已
热度 18 laserdai 2015-9-10 17:32
好像又是一年教师节,看到很多人在这里用博文题目高喊,教师节感怀、愉快、感言!真的很会自慰。 其实,非常理性地思考,教师节是给臭老九们的一顶高帽而已。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条就是要讨说法,也就是要争口气,比如《秋菊打官司》。当年教师被划为臭老九被整得很惨!这件事情影响很大后果很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出国永远不回来了),所以一定会讨说法的。怎么办?这是巨大的心灵创伤,金钱上很难补偿,况且穷光蛋国家也拿不出钱来补偿,干脆再给一顶高帽——设立教师节!这就是某国教师节的深刻由来。 反观某国现代教育,对学生使用严格的考试制度,分分-学生的命根,如此教育制度彻底损毁了有创造力学生,因此后果很严重:导致某国没有重大科技突破,从而经济没有发动机托起,因此只能处于二流到五流国家之间震荡。这些都是大大小小的教师们亲口亲手的做孽。如今竟然对教师节欣欣然,这不是自慰是什么? 这样的话,中华崛起就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了。所以,某国的教师们兢兢业业刻苦努力,为中华之崛不起而教书!哈哈!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6120 次阅读|42 个评论
季羡林“院士”需要“思想家”这顶高帽吗?
chni 2009-7-12 17:37
季羡林院士需要思想家这顶高帽吗? 2009 年 7 月 11 日 上午 9 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 301 医院辞世,享年 98 岁。季老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现在称院士。他学贯中西,涉猎领域广泛,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 21 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有着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很受关注。他的离去,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实在令人惋惜! 先生辞世的噩耗,我是从网上得知的。同时也从几个影响较大的门户口网站新闻网页上读到了同一则 关于 先生生平的消息,其中都有这样一段话: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 思想家 、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 12 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读来,觉得其中的个别说法很不妥当。就我所看到 关于 先生的介绍 和读到 先生的著作情况看,我觉得先生平生对戴高帽的兴趣似乎并不太大。记得还看到过有人撰文说, 季老 先生对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和国宝的桂冠都是推辞的。实话说,这 思想家 的冠冕加在老先生的头上,真的让我感到有点肉麻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善良的人们,为表达自己对老先生的尊崇,织就几顶高冠戴在智者头上,本无可厚非。个别人表达爱戴的言语,亦是正常。但事实已经演变得有点走板了,甚至是越来越忽悠了,越来越滑稽了,越来恶搞了,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我们后辈读书人啼笑皆非,也会令老先生的精神灵魂蒙羞了。 我在百度上用季羡林 思想家 搜索了一下,百度显示: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 35,400 篇。 我又在 GOOGLE 上用季羡林 思想家 搜索了一下, GOOGLE 显示:搜索季羡林 思想家 获得大约 40,200 条查询结果。 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事实: 和季 先生的辞世一样很不幸, 季 先生也很不幸地被广泛称为 思想家 了。大家都有头脑,大家也都可以想想,老先生真是 思想家 吗?那么,他又是怎样的一个 思想家 呢?其思想又是哪一家呢?我既不想去批判这位 思想家 ,更不想去扰了先生的清静,只是给持此高见的人提个醒,别这样制造 思想家 ,行吗?是耶非耶,还是留给 季羡林 思想家 的粉丝团去思想思想吧。其实,大家蛮可以想想看,以 季 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声望,难道还不足以让人景仰吗?冠以 思想家 究竟是为先生增彩,还是给先生抹墨呢? 的确,中国时下缺少思想家,但中国从来都不缺自封家和互封家。浮躁、吹嘘、乱戴帽子,是一些院校、文人的通识,在他们中间具有普适性,在网络之上也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借追思 季 先生之机,我希望大家能够正视一下这个现象,修正一些偏差,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就个人而言,我对 季老 先生是极为崇敬的。不管是他老人家的渊博学识,还是他老人家的人格风范,我以为堪称世之师表。在学界追思先生之际,最不宜诟病于老人家。事实上,我也绝无此意。我想,以老先生的人品,如果他健在的话,恐怕未必喜欢这顶高帽! 智者已经仙逝,就让他心安理得地驾鹤飞过我们的天空吧。 国家法官学院王立教授在科学小筑说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8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