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家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王家耀: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巨匠
热度 1 vcitym 2013-2-5 09:22
王家耀: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巨匠 碎雨的天气,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王家耀的办公室内氛围温暖如春。 王家耀温暖的笑容、清澈的目光平和的话语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让和他交谈的人如沐春风。 已经70多岁的王家耀精神矍铄,军人的气质中漫卷着学者的气息。如果没有事先知道王家耀的年龄,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70岁的老人。 然而,就是他在近50年的军事测绘教育与科研工作中,致力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研究,在地图学原理、地图设计理论与方法、空间数据处理的模型理论与方法、数字地图图像分析与识别、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就。持和承担了20多项军队重点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三等奖七项,首届全军军事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更重要的是他开创性地建立了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理论,主持建立了中国军队第一个数据库支持的自动编图系统,设计了中国军队第一部综合性军事地理图集《军官地图集》,研制成功中国军队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平台。 在他的主持下,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地图制图学科专业已发展成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并被解放军总部批准为军队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50年的科研生涯里,他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奋斗在中国地图制图学和 地理信息系统 科研第一线,勇拓科研荒区、不懈攀登,创造了无数个辉煌和神奇。 由小册子引发的灵感 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王家耀具备这样的思想和气魄。 1973年,王家耀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计算机绘图的英文小册子。就是这本在许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册子,却引发了王家耀的灵感。 从1970年开始,王家耀就负责教学工作。大约在1973年,王家耀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名叫《计算机绘图》的英文小册子,虽然书的内容是利用计算机绘制机械图而不是绘地图,但是给了王家耀启发:能不能利用计算机绘制地图?当然,当时在王家耀的脑子里这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正是在这个“模糊概念”的驱动之下,王家耀作为教研组负责人选派刘光运同志到武汉大学进修电子计算机,这是为后来兴办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做的最早期的技术干部准备,1974年又选派刚毕业留校的韩丽斌同志(现任高级工程师)到南京大学学习,专修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专业。1976年,王家耀任地图制图教研室主任(当时仍未设系),又选派刘家豪、赵新平等同志从事计算机地图制图进修与研究,后来又调入陈殿忠、张国生及其他几位同志。这样,兴办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的教师力量已基本具备。与此同时,在郑州新校址组织筹建计算机地图制图机房,并在系里的领导下订购计算机及绘图仪(台式),并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准备。就这样,1979年开始招收第一个本科班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学员。 当时,常规地图制图、计算机地图制图与地图印刷分别为三个教研室,相互之间存在一条不成文的神秘界线,矛盾表现在教学内容、研究生论文选题、教师科研等方面。当然,客观上实验室设备有限,而主观上还是没有认识到要改变传统地图制图的落后状况必须在地图制图领域全面采用计算机技术。王家耀虽然是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的提出者和主要兴办者,但王家耀属于常规地图制图的那个教研室,主要从事“地图编制”的教学,要想指导研究生选择利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解决地图编制方面的问题这类论文选题相当困难。于是,王家耀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打报告要5万元购买微型计算机及绘图设备,得到了当时的地图制图系邰明章主任和学院姜洪祥院长的批准,买了一台PC—XT微机和一个小绘图板,做起实验来。当时的5万元可不是个小数字,可这正是王家耀和他的研究生从事自动制图综合及专题地图制图数据处理领域研究的起点,也是一个转机,从此以后许多研究生在该领域做出了成绩。随着以后地图制图与出版的全数字化与一体化的逐步实施,专业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过去教学时数达300个学时的“地图绘制”最终从课程表上消失了。 推动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科)、地图学与 地理信息系统 (理科)的设立是王家耀对中国GIS快速发展又一的贡献。 现在,我国的GIS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GIS基础软件技术支持得到了全面的加强,出现了一批有水平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商品化进展显著,市场开拓成绩喜人,应用效果明显。 另外,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成为GIS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主力军,尤其是一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入GIS领域,形成了多学科结合的局面。 目前,国家已正式将GIS列入高校学科专业目录,现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课程,大量培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为GIS产业奠定了人力基础,我国GIS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形成。 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王家耀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科),地图学与 地理信息系统 (理科)设立的积极推动者。 如何让地图制图模拟手工方式向数字自动化方式转变?王家耀紧密关注着科技前沿,时刻找寻着新的“接口”。20世纪90年代初,在王家耀教授的积极推动下,学院终于对传统地图制图专业进行了全面改造,他们从国外引进了胶片输出系统,推进了地图生产由手工、模拟方式向计算机、数字化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科专业的第二次跨越。 90年代,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王家耀教授,在主持和承担“地图数据库支持下的自动编图系统”任务的同时,又对“ 地理信息系统 ”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研制任务。 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学术水平日益达到巅峰状态,王家耀越来越感觉到“地图制图学”这个名称已经适应不了有了很大扩展的学科内容了,而这时正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学科专业目录,王家耀受学院委托起草了学科专业目录方案,他提出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这个名称替代“地图制图学”,既体现了理、工结合,又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专家在讨论中争议很大,由于王家耀的积极努力,“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科),“地图学与 地理信息系统 ”(理科)专业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而设立。目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地图制图学科专业已发展成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权威专业,并被解放军总部批准为军队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现代地图理论的集大成者 数字化战场建设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地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不论是“ 数字城市 ”、“数字海洋”,还是“数字化战场”,都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 数字城市 ”、“数字海洋”、“数字化战场”都是数字地球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不同的是,“数字化战场”是专门为军事服务的,而“ 数字城市 ”、“数字海洋”等既可用于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时也可为军事服务。 从技术上看,“ 数字城市 ”、“数字海洋”、“数字化战场”的构建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将物质实体?城市、海洋、战场?及实体相关的各类信息映射到数字空间,为各个部门及各种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决策及保障,其支撑技术及信息基础设施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数字化战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不仅强调空间环境感知,尤其着重于战场感知,有其特定的总体规划和应用服务支撑平台。 而这一切 地理信息系统 起着关键作用,相关理论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 王家耀把他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由此成为了中国 地理信息系统 理论研究新领域的开山鼻祖。 数字地图的研究与实践,用去了王家耀很多的精力。王家耀对制图综合,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武汉办校期间,适应教学的需要,王家耀主编了《地貌及其综合》和《制图综合》两本书,当时遭到一些教师的非议,说王家耀是“地图制图就是制图综合,制图综合就是地貌综合”。当然,这个评价并不全面。不过,说实话,王家耀心里一直认为制图综合是地图制图的核心,至少是核心问题之一,不仅传统手工环境下的地图制图是如此,现代数字环境下的地图制图也是如此,而且 地理信息系统 (GIS)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也要求利用制图综合方法。 关于地图制图数据处理的模型方法,是一个更宽的研究领域。随着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的推进,王家耀深刻认识到数据处理已经成为现代地图制图的核心,普通地图制图如此,专题地图制图也是如此。 在完成大量工程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王家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地图制图数据处理的模型方法》提出了“模型方法是地图制图的重要科学方法”的观点,为现代地图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空间信息系统原理》提出了“空间信息系统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系统”的观点,被资深院士陈述彭誉为“知识创新的专著”,这是一部起点很高的为迎接信息时代奉献给青年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书籍,对推动我国信息领域原始创新和自主研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50周年国庆刚过,澳门即将回归的喜庆时刻,王家耀的理论专著《理论地图学》的书稿完成了,这是王家耀十几年的心血结晶,它标志着地图学已经有了自身的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陈述彭院士称赞它为中国地学理论建树的杰作。《理论地图学》体现了20世纪地图制作从技术上升到理论的飞跃,为进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地图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论著集中体现了王家耀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推动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家耀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带有前沿性、引导性的科研课题。90年代以来,他主持完成了“某城市 地理信息系统 ”、“某靶场综合测绘保障信息系统”、“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与应用”、《军官地图集》等重点项目研制任务。特别作为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的“某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是我军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平台,对我国数字化战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王家耀出色的科研成绩,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家。 甘当学生“铺路石” 执教40多年,王家耀对国际军事风云变幻尤为关注,他深深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要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就要甘当学生的“铺路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王家耀身体力行,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召并激励着学子们扎扎实实做学问,诚诚实实学做人。 “我爱教学,得天下英才给予教育,是人生一乐。”这是王家耀的肺腑之言。 用科研成果激发学员们的创造性,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学有所成,是王家耀教学上的一个重要思路。王家耀俄语好,但英语底子薄,为了指导学生搞好科研项目,50岁那年,他开始艰苦而执着地学习英语。每天早上5点钟,执勤的哨兵总能看到王家耀准时走出房门,树林边、操场上,都留下了他晨读的身影。背单词、学句型、练听力,王家耀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这门语言。现在,王家耀翻译出的数十万字英文研究材料已成为研究生拓宽知识的宝贵教材。 除了传授知识外,王家耀更重视研究生的长远发展。为此,他把教学重心放在传授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上,他主张多搞课堂讨论,让学生们相互提问,帮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逐步使知识在活学活用中升华为学生们自己的能力。 一次,总参测绘局邀请他完成一个课题,他让研究生小秦去,小秦为难地说,导师,我怕不行吧,再说人家邀请的是你,我去行吗?王家耀鼓励他说,有我在你后面,你放心闯吧?结果,小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87年以来,王家耀共培养53名硕士,54名博士,指导博士后4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丰硕的成果,使他桃李满园,而1998年度解放军首届“人梯奖”,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度“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评价。 回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王家耀觉得自己是十足的幸运儿。好老师,好学生,出色的学校,重要的国家课题。值得庆幸的是,他有好的师长,有一个好的科研团队。 自知天赋不高,只能借助勤奋;每念人生有涯,惟求后继有人。 “我的一生如果有一点成绩,除了老师的栽培,领导的大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同事和学生们的帮助和通力合作。从我正式搞科研开始,就离不开集体的帮助。” “一个人可以靠耍小聪明得到一时一事的成功,但要最终取得一定的成绩只能靠勤奋。我总在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惟一可以掌握的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件事情,这是我的简单信条。用自己争分夺秒的努力,不辜负命运赐予我的良好机遇。” 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今天掌握的知识大多数是前人用血水和汗水换来的,我们是踩在别人肩上上来的,因此我们有责任给后人留些什么,让后人踩在我们的肩上前进。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一代人做完的事,而是需要世世代代的接力。 21世纪是人类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地图学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以地图学数据源的多元化及模式识别与地图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虚拟现实与地形仿真、数字化地图生产与出版为主体的现代化体系必将使地图学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70岁高龄的王家耀淡淡地说着自己的人生感悟,迈着沉稳而坚定的脚步,向前走去。 转自: http://www.gisera.com/MainForm/people/text.aspx?ID=1518PanddingPage=1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图的变与不变(转)
GIS 2009-7-14 01:22
转载自《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大会演讲内容摘要 》 网址 http://www.geonews.cn/article/2009/0707/article_13790.html 地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在地图的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人类对地图研究对象的认识在变,地图制图技术在变,地图的内容在变,地图的表示方法在变,地图的品种在变,地图的服务方式也在变。 但是,地图作为地图制图学的主阵地不变。在地图制图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制图技术发生过许多变化,计算机制图技术甚至被称为革命性的变化。但无论技术如何 变化,地图学的主阵地地图(广义)这一命题从来没有变过,今后也不会改变。地图是地图学的主阵地,不研究地图和地图的学问,地图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 值。正因为地图学的主阵地不变性,我们才说地图学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学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地图的属性不变。地图学是描述和表达地球空间数据场和信息流的科学。地图学是地(星)球空间信息抽象、概括、表达与传输的科学,这些信息包括地(星)球自 然、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数量与质量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及发展变化等。地图学的这一科学属性,无论是传统地图学、数字化地图学还是信息化地图学,都是不变的。 地图的基本特性不变。地图的三个基本矛盾地图曲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的矛盾、地球表层原貌与地图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地理要素(现象)的复杂性与地图的概括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地图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让传统的地图生机勃发,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不断培育新的生长点;不断拓展和延伸地图的功能,增强地图的科学属性的扩散与展现能 力;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地图的主题地图的服务能力和解决地图基本矛盾的能力。当前,要抓住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着力基于传感器网、 工作平台网与网格深度联网的地球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一体化大背景下的地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地理信息服务的网络与网格化、大众化和普适化, 实现数字化地图到信息化地图的转变。
个人分类: 一般问题|6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