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漠孤烟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说“大漠孤烟直”
热度 13 fpe 2016-6-15 08:18
再说“大漠孤烟直” 我已经写过“ 大漠孤 烟 直 ”的形成条件,这里再补充几点意见。 王维看到的是烽火台的报警狼烟, 边塞每天都需要在傍晚的固定时分烧上一把火,证明系统没有出毛病(相当于现代报警器的自检功能)。一柱烟表明一切正常,两柱烟表明有情况(晚上用火光示警),三柱烟表明紧急情况(相当于现代报警系统的编码功能)。王维看到的是一柱烟,说明当时承平已久,边塞微澜不惊。拜哥舒翰、安禄山、高仙芝等少数民族将领的努力,大唐帝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达到顶峰。 关于狼烟的考证,今人大多陷入猜想的地步,比如狼图腾、狼粪作燃料等解释,这是臆测,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是,使用狼粪可以降低火焰温度,导致燃烧不完全,让烟气的生成量更大一点,效果与今天的阻燃处理是差不多的。有机燃料经过阻燃处理之后,虽然点火困难了,但是烟气生成量增加了,因而火场更危险了。另外,狼粪降低燃烧热(化学能)的释放速度,可以让一堆燃料的延烧时间更持久一点,这是经济性的考量。否则一堆火不经烧,还需要加添燃料续火,这不是经济和安全的做法。第三点,狼粪降低能量的释放,也可以让羽流的初始能量降低,减少最初的动量,也就是降低了羽流的动能和脉动性。所以,根据唐人 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 “ 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 ,为什么狼烟的效果“更直更上”?因为初始能量低,所以羽流的脉动和涡流低,导致羽流发生湍流的机会很低,因此使用狼粪之后,会把羽流的湍流化倾向加以抑制,得到的外在结果就是层流羽流,缺乏动量只有扩散能力的羽流。在远处看来,弱羽流的观察效果更加“直上”,因此报警的效果更好。 形成“大漠孤烟直”的气象条件很重要。形成“大漠孤烟直”的气象条件的反面,就是“京华雾霾重”。最近韩国首都大闹雾霾危机,而中国没有,说明当地当时的气象条件是导致雾霾恶化的重要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发生了大气层逆反现象,导致原本可以上升的羽流无法上升,形成了难以排烟的气象条件,所以不管是烟尘还是雾霾,碰到这种气象条件都没法排烟,自然导致雾霾重重的局面。王维出塞发生在夏天( 归雁入胡天),夏天蒸发旺盛,羽流强劲,是最不容易发生雾霾的时段,反过来说明“大漠孤烟直”的气象条件是合理的了。 很多人都用“龙卷风”来解释“大漠孤烟直”,这是一种不符合原诗意境的解释。在沙漠中,由于地表水平空旷,所以大气边界层厚,边界层扰动容易扩大,所以容易生成涡流。这种涡流在城市的高层建筑附近也可能生成,关键是对气流的控制。沙漠中蓄热能量低,升温快,羽流不稳定,这些都是容易产生气流扰动的重要因素。不过,“长河落日圆”是一种孤寂的场面,“龙卷风”的解释不配合当时和平的意境。 《使至塞上》的背景是边境和平,所以王维是不可能把龙卷风写入和平的背景的。 总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发生是一系列条件的叠加,包括夏天、傍晚、无风、和平的时段,还有什么动力学问题吗?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9446 次阅读|21 个评论
“大漠孤烟直”和“静、稳”气象条件
热度 3 Talky 2016-6-14 22:52
今天陈昌春博主写 博文 讨论发生“大漠孤烟直”景观中的孤烟及其自然内涵。文中讲到我写 博文 介绍 混合 层 时说到了“大漠孤烟”。读了陈老师的博文后,我评论说赞成第一位网友的评论,即“ 大漠孤烟直,说明此时的沙漠无风;长河落日圆,说明此时的长河无浪。无风无浪的时节,景色自然是最美的。 ”但这里我不是为了和陈老师讨论,而是想借此机会再次解释大气的“静、稳”状态。 我在以前博文中说到“大漠孤烟”时,强调的是一种可能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典型的“静稳”气象条件。静和稳实际上都和空气运动有关。气象上的“风”通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而且尺度比较大(指在较大距离上发生变化)。因此“静”是指水平风速很小,几乎测不出,风向也不确定。然而,空气的小尺度运动(指很小距离上就有变化)总是存在的,学术上称为“大气湍流”。“稳”就指大气湍流运动很弱,导致当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强度也很低。 按照诗句,“孤”可以认为住家很稀少,或者没有居民而只有诗人驼队。“烟”可能是炊烟。“尘烟”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发生“尘烟”,全诗的意境就会不同了。“直”除了表示向上外,还描述了两个景象:烟流较细,很少弯曲。这就要求当时“静风”,即水平方向几乎无风;同时,大气湍流也很微弱,即“稳”。并没有明显小尺度的湍流,使烟流发生夹卷和明显的扩张。也因为“稳”,才有后一句“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否则地平线附近落日不会很清晰了。这样的景致,非常像冷高压控制下,静风晴空,晚间地面经受过较强的辐射降温,清晨在地面附近有较强的“接地逆温”时的状况 。(6月15日凌晨注:这里一个败笔,落日圆是傍晚,怎么用“清晨”来说事? 再想想,。。。欢迎批评!) (注:当地面附近气温很高时,如夏日,空气在地面附近会有明显的垂直运动。这时大气湍流的主要动力是热,强度比较大,空气处于明显的不稳定状态。) 然而在解释形成严重雾霾或灰霾污染的气象条件时,常说“静、稳”,却是不正确的。现今大家多能接受一种说法,即“混合层”厚度较薄是冬季容易发生严重霾污染的重要气象原因。但是“混合层”内的空气其实主要不是处在“稳定”的扩散状态的,按照污染气象学的认识,混合层内的空气是处在“中性”或者“弱不稳定”的扩散状态。例如,污染气象学中著名的“高斯烟流模式”中扩散参数的选择,主要的根据是美国 1958 年前后野外实验基础上综合起来的 PGT- 巴斯奎尔 - 吉福特 - 特纳尔曲线。其中对大气稳定度进行了分级,一个较早的版本把稳定度分成六级,如: 大气稳定度分级方法 地面风速 (米 / 秒) 白天日照 阴云密布 的白天或 晚上 夜间云量 强 中等 弱 薄云遮天或 低云≥ 4/8 云量≤ 3/8 2 A A — B B D F F 2-3 A—B B C D E F 3-5 B B — C C D D E 5-6 C C — D D D D D 6 C D D D D D 见:李宗恺等《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和应用》,气象出版社 1985 蒋维楣等,《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004 D是“中性”,C是“弱不稳定”状态。可见夜间地面附近空气基本上是“中性”和“稳定”状态;但白天阳光微弱时,空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和“弱不稳定”状态。 对照我们发生重霾污染时的情况,应当是“静而中性或弱不稳”,不是“静稳”! 附一段曾草稿但没有完成的相关博文: 新闻报道 2016 年 2 月 18 日环保部陈部长回答媒体时说, 2015 年底北京等地空气遭受三次重 污染时,有个重要原因是气象条件不好, “ 三个核心因素:混合层高度低、湿度大和风速小 ”。我觉得除了“风速小”不全面,应当强调风向外,这个说法相当客观了。 “陈部长说到, 混合层是近地面污染物的集聚层。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定时,混合层越低,污染物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天气好的时候混合层的高度可达到上千米,但是 2015 年底的一些不利气象条件下,混合层高度降到了 200 米甚至 100 米,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上空,在垂直方向上压缩了污染物的扩散。” 陈部长用“混合层”而不是用“逆温层”概念来解释发生重污染的一个重要气象因素,比较常在污染预报中听到的只提“逆温层”的说法好多了。但是还有几个小差错:不是“混合层 越低 ... ”,应当是“混合层 厚度越薄 ... ”;不是“混合层 高度 ... ”,应当是“混合层 顶高度 ... ”;不是“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上空 ...... ”,应当是“ 上面的逆温层 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 混合层 上空”;不是“ ... 压缩了污染物的扩散”,应当是“ ... 限制 了污染物的扩散”(因为混合层顶不是一个刚性的盖子,只是那里向上的湍流扩散十分微弱而已)
个人分类: 科普|65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漠孤烟直”原来是荒无人烟的天然景观?兼谈科学网博主的讨论
热度 10 hillside 2016-6-13 21:30
2016年6月15日增补说明:继本博文6月13日晚介绍“大漠孤烟直”的现有信息与科学网博主的已有讨论之后,又有多位博友发表专门博文参与了此次讨论。在此,也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表示感谢(韩宇平博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究竟是发生在哪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5414-984545.html ;陈永金博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到底发生在什么季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380-984670.html ;蒋大和博友:“大漠孤烟直”和“静、稳”气象条件;王振亭博士:也谈“长河落日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194do=blogid=984756cid=4530468 ;麻庭光博友:再说“大漠孤烟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984739.html )。这场讨论也很好地体现了“抛砖引玉”的精神,因为我只是引出话题。同时,也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精神,也感谢广大博友们在有关博文之后精彩的点评。文学作品的欣赏,各人在现有知识结构与现实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意象,这是正常与值得赞赏的。我一贯提倡质疑精神,我还写过一篇博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疑是中国人制造之山寨版英谚》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47280.html ) 就我的观点而言,开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讨论不仅仅是文字游戏。通过讨论,可以让社会上的其他读者有更多、更全面的认知。科学网里外的网友们可以增加对于西北沙漠风情的了解,既增加文学欣赏雅趣,又增长地理知识。目前主要集中于“大漠孤烟直”,其实“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流名称、河流流向也是有趣而存在不同认识的问题。 —— “大漠孤烟直”是否一直存在“辞书共识”与“漠民共识”两套系统? —— “大漠孤烟直”的景观如今只能在大脑中意会还是现实中仍然体察? —— 中华之外的国际人士是否见过 “大漠孤烟直”现象或有类似意象吗? —— “大漠孤烟直”的 文学中国梦诚然美好,其现象的科学内涵仍值一究 ——一小学生动物园内实验,质疑狼烟作用。生物、博物专家各执一词 ——俞敏洪在公开演讲中说,他上大学前,对“大漠孤烟直”没什么概念 上千年以来,汉语文化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苍茫雄浑的图景视作“司空见惯”的说法可能屡见不鲜。然而,我今日方知,一些辞书的解读也许相当程度上是间接经验、人云亦云、似是而非。一般辞书多释作狼烟,并意指“狼烟”耐久、稳定而垂直。 浏览科学网王振亭老师的博文近作《科技报导不能乱引古诗词》,里面提到“孤烟是尘卷风而非狼烟”。 我此前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是“狼烟四起”之狼烟呢。出于嗜好考证的积习,我网搜了“大漠孤烟”的相关消息。对“大漠孤烟直”的景观竟各有说辞,有说意境,有说实景。 据有关网络消息介绍:现代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57b9d0102vhkg.html )。如《文史资料》2012年第六期刘景惠文章《错解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使至塞上》》中这样说:“一般解释是狼烟──古代报警的燧烟,我认为是沙漠旋风旋起浮尘所形成的烟柱。我对自己的见解有确信,因为是亲眼所见。” 在科学网上,比期刊文章“错解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使至塞上》”更早地明确提出孤烟为尘卷风的有高建阁博主,他2009年11月10日发表了博文《沙漠素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0588do=blogid=269966 )指出了这一点。 刊于2012年4月13日《济宁日报》的《闲话“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树伟 )仍坚持传统的狼烟说,但实际上主要立足于文学意味。 附2的新浪博文《“大漠孤烟直”,是狼烟?炊烟?还是尘烟?》内容看上去比较有道理,不过所附的图片经百度图片搜索发现竟是飞机尾迹。与考证性博文放在一起,似是一个败笔。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视作古代狼烟,一些“后狼烟时代”有过沙漠经历的人声称的“‘大漠孤烟直’是司空见惯的”就有些荒诞。因为,这种印象仅来自于王维的诗歌意象,与大自然远涉,大自然中见不着的东西。“见不着的东西”与“司空见惯”相提并论,荒诞是明显的。 据网文《小学生动物园内实验 质疑狼烟说法不靠谱》介绍:“比如有美国学者曾估算,按长城的长度需要50多吨狼粪备用,狼粪的收集工作量及难度极大” 增补:本文发出之后,科学网又出现两篇回应性新博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究竟是发生在哪里?》(韩宇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5414-984545.html )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到底发生在什么季节?》(陈永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380do=blogid=984670 ) 附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194do=blogid=973076 科技报导不能乱引古诗词 王振亭 2016-4-27 在中国科学报的文章“敦煌戈壁荒漠生态环境研究站:守护莫高窟月牙泉”中有这样一段话:敦煌,一颗璀璨的沙漠明珠,历经千年洗礼,依旧神采奕奕。唐代诗人王维途经这里,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这幅苍茫雄浑的图景对于都市人充满吸引力,而对于中科院寒旱所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的科学家来说,则早已司空见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源自诗佛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诗中地名与河西地理看,大漠实指巴丹吉林西南部,长河是黑河(不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黄河),孤烟是尘卷风而非狼烟。王维在河西期间主要逗留在甘凉二州(张掖和武威),距沙州(敦煌)十万八千里呢。与“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的“塞上作”相同,“使至塞上”也写于凉州。 附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57b9d0102vhkg.html “大漠孤烟直”,是狼烟?炊烟?还是尘烟? 闲云若海 王维诗《至使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极壮美,害得老朽亦曾以“大漠孤烟”为网名。 此图最合“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诗意,太难得了 (陈昌春注:此评复制于附2作者的博文。根据他对网友的回复,此图系他搜索所得) 但这缕“孤烟”到底是什么烟?历史上众说纷纭,多指狼烟。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注释:“孤烟指烽火与燧烟……燧烟燃狼粪,取其直而聚(见《酉阳杂俎》),故云孤烟直。” 现代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如《文史资料》 2012 年第六期刘景惠文章《错解一字,误读全篇──再析王维《使至塞上》》中这样说:“一般解释是狼烟──古代报警的燧烟,我认为是沙漠旋风旋起浮尘所形成的烟柱。我对自己的见解有确信,因为是亲眼所见。” 对此我极表赞同,因为我在西域大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也是经常亲眼所见。 首先我们看看为什么狼烟不合适? 一、王维这首诗写的是公元 737 年的事。河西节度副使战胜吐番,王维奉使出塞宣慰。仗已打完了,打胜了,怎能再燃烽火?倘无战争警报动不动乱点烽火,岂不是“烽火戏皇帝”?那是要杀头的。 如果几十年没有战争,也就几十年见不到烽烟。一旦见到烽烟那就大事不好了,所以烽烟是轻易见不到的。 二、说烽火烧的是狼粪,不合理。大漠戈壁狼粪很难找,远不如畜粪易得,而柴草更好找,燃烧湿柴草烟更浓更多。现代考古已证明,烽火台上遗留的灰烬全都是芦苇、红柳、杂草。哪有什么狼粪?连畜粪也用不着。 三、《酉阳杂俎》是唐人笔记小说,所说“燃狼粪,直而聚”无非是文人的想象,并不一定经过实验。狼粪与牛马粪相比,成份差不多,凭什么狼粪就“直而聚”?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其实不管什么烟,直不直聚不聚主要看天气,无风就直而聚,有风就斜而散。 所以狼烟一说完全是古人的推想猜测,并非王维实地亲见,可以推翻。 再说“炊烟”,大漠多为无人区,我经常坐汽车来往,一走上百公里没人家,哪来的炊烟? 就算偶尔看到炊烟,既不可能“孤”,也不可能“直”,有人家的地方起码得是个村落,这家做饭,那家也不会闲着。我经常在大漠中旅行,每当远远看到村落人烟时,多为“缕缕炊烟”,连成一片,像雾似的。不大可能只一缕炊烟孤零零冒着。 而且炊烟跟烽烟一个道理,都受风的影响,很难直上青天。 在沙漠戈壁地区最常见,最可能“孤”而“直”的,只有一种,那就是如刘先生所说的“沙漠旋风旋起浮尘所形成的烟柱”。在科学定义上 , 它就叫做“尘卷”。 为什么尘烟最常见?因为沙漠阳光强烈,空气极热,不断上升,周围空气补充过来,很容易形成气旋,即旋风。我在沙漠中旅行,可以说随时都能看到,不多久就一个。 王维诗中所举两种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大漠中最常见的,抬眼就能看到,只有同样常见才值得配成对句。否则落日常见而孤烟难觅,怎么构成如此雄浑画面? 为什么尘烟“孤”?也很简单。既然是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集中到一处形成旋风,那么眼力所及的这一片空间之内,在同一个时间也就只能形成一个气旋尘柱,不可能集中出两根尘柱。 为什么“直”,道理更明显了。狼烟、炊烟为什么不能直?因为它要受到大漠中风的影响。而气旋本身就是“风”,不可能再有一个什么别的风来吹斜吹散它。气旋的特点就是旋转向上,形成尘柱,当然是“直”的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王维当年在大漠所看到的“孤烟直”,只能是气旋尘柱(尘卷),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文人们会把“孤烟”解释成狼烟呢?他们基本没去过大漠,并不了解什么沙漠旋风,只要一提大漠,很自然就会从边塞诗中联想到塞外烽烟。 比如什么“轮台望汉关,烽火入咸阳”“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等等。。 那么,是不是解释为狼烟就完全错误呢?也不能这么说。诗词是艺术,不是科学,狼烟虽非实景,但比沙漠气旋尘柱更浪漫,更富诗意,更觉苍凉,或者说更像诗。虽不合理但合情,合乎诗情画意。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你愿意把“孤烟”理解为“狼烟”也未尝不可。 附3: http://tech.sina.com.cn/d/2011-09-06/08046028496.shtml 阿拉伯沙漠现壮观飞机尾迹酷似龙卷风 (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 08:04 新浪科技 在壮观、美丽的沙漠落日背景中,一股龙卷风似乎正在加速形成。事实上,它只是飞机的尾流气体。 对于飞机尾流气体来说,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形状。 摄影师阿尔穆特拉克在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地点拍下这些壮观的画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年45岁的业余摄影师塔里克-阿尔穆特拉克近日在阿拉伯沙漠中拍摄到一股壮观、罕见的沙漠“龙卷风”。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这股所谓的超级风暴事实上只是飞机的尾流气体。   据阿尔穆特拉克介绍,当时他正与家人在利雅得附近的阿拉伯沙漠中野餐,突然周围人们纷纷指向远方,因为有一股巨大的龙卷风出现于沙漠上空。在美丽、壮观的沙漠落日背景中,一股涡流风正在加速形成。阿尔穆特拉克立即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这壮观的罕见场景。   最初,当发现有龙卷风正在逼近时,人们也充满了恐惧,不过随着意识到这只是飞机尾流气体时,人们的恐惧感也逐渐消退。阿尔穆特拉克介绍说,“我当时和家人去沙漠中野餐。我认为带部相机可能有机会拍摄到壮观的沙漠日落景观。天空中的颜色非常美丽,但是天气很快发生变化,并刮起了大风。突然,人们开始望向远方。我转头想看看发生了什么,我想一股巨大的龙卷风可能正在形成。每个人都开始恐慌,直到我沿着轨迹看到更远处尽头的一架飞机。”   阿尔穆特拉克认为,“对于飞机尾流气体来说,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形状。我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我决定拍摄下一些照片与朋友们分享,它多么像一股正在向我们袭来的龙卷风。我非常幸运,能够在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地点拍下这些壮观的画面。”(彬彬) 附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0588do=blogid=269966 沙漠素描 高建阁 2009-11-10 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描写大漠风光的佳句,而自古以来的各种解说都使我不满意,但又无从反对。鸟兽都几乎绝迹的大漠,哪来人间的烟火呢?干旱绝水的沙漠,又何来长河供落日呢? 在沙漠中的生活,使我对王维的诗句有了新的领会,真正感叹这是描述沙漠风光的绝句。 尘卷风都产生在炎热无风的日子里,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沙漠幻景产生的条件相同,常常会相伴相生。此时,由尘卷风形成的沙尘柱,有时在原地旋舞,有时又急速行进;有时下沉像接地的喇叭裙,有时伸长如擎天的螺旋柱。它笔直向天,恰似“大漠孤烟”。如果恰逢沙漠幻景的出现,“湖光树影”加上“缕缕炊烟”,真会令你迷惘如梦,浮想联翩哩!“长河落日”更是简单,晚霞里,你登上沙丘远远眺望,一轮圆日在远远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如坠入“长河”,此情此景也足令人陶醉。 附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036do=blogid=449142 一杯宁夏的枸杞芽茶 王芳 2011-5-29 那天,偶然看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听到一首“五洲唱响”乐团的歌,那个叫郝弟的尼日利亚歌手正在唱“大漠不见孤烟,长河依旧落日圆,踏破贺兰山缺,丝绸古道驼铃远。” 大漠孤烟的意境是溶在我的血液中的,走到那里都是我乡愁的来处。我曾经千万次地凝望过贺兰山,看到太阳如何缓缓地沉入山的那一边;我曾经多少次乘车走在沿山公路上,贺兰山就一直在不远处伴随着我,绵延不断;我曾多次踏上贺兰山,强烈的阳光照着它植被稀疏的青色巨石,静静地沉默屹立。站在山上,看大漠孤烟,黄河落日,亘古而来的风夹杂着沙,狂烈地吹啊,怎么可能忘掉呢。记得第一次去看贺兰山上的岩画,几乎是20年前了,那时为一队来自美国犹它州山间考古所的考古学家们做随队翻译,那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作品,牛羊、太阳、战士、西夏文字,忠实记录了曾与宋代并存过一段时期的西夏国的历史风貌。站在那些作品面前,很震撼也很自豪,感觉那些作品的作者与你似乎并没有远隔那么多的朝代,而是近在咫尺,可以把酒相谈。 ……这时,又想起了郝弟的那首《神奇宁夏》,喝这样的茶,是应该听这样的歌的: 大漠不见孤烟 长河依旧落日圆 踏破贺兰山缺 丝绸古道驼铃远 你去看看东方奇观 你去听听先古的呐喊 你去寻访成吉思汗 你去再现历史云烟 附5注:从歌词可以看出,这首歌曲隐指或视作狼烟,现在已不存在。 附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760675.html 说说“污染气象学”(4)---- 混合层厚度 蒋大和 2014-1-20 冬日冷高压下,凌晨寒冷,冰霜遍地,地面附近气温最低。如果还静风,就会有“大漠孤烟”(烟气很少扩散或混合)。 附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275495 烟圈不散孤烟直 很久以来,笔者都想写一篇科普短文,对“大漠孤烟直”的现象作出符合消防理论的解释,今天看到博友李亚辉( http://www.sciencenet.cn/q/showtopic.aspx?g=physicsid=176 )的问题和吕老师的解释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53 ) 以及王修慧的解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451 ),勾起了我的动笔念头,就从“烟圈不散”来说一说“大漠孤烟直”的现象吧。 ……《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开始,只谈意境,难解真味,甚憾。根据今人对唐朝报警制度的解释,边塞每天都需要在傍晚的固定时分烧上一把火,证明系统没有出毛病(相当于现代报警器的自检功能)。一柱烟表明一切正常,两柱烟表明有情况(晚上用火光示警),三柱烟表明紧急情况(相当于现代报警系统的编码功能)。画家兼诗人的王维被半流放地派遣到宁夏视察边关,闻当地有大胜仗,在高兴前往的途中看到这一常规的现象,写出来这一千古绝唱的名句,非常符合消防理论的羽流原理,可以从层流湍流的角度得到较好的解释。 通常情况下,燃烧产生的烟气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升,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结果,是体积的膨胀和动能的衰减,从外观上看,就是 V 型的羽流,如下图所示。为什么叫做羽流呢?因为浮力作用,流动容易失稳,光线通过不均匀的流场,产生扰动现象,远处观察,如同片片羽毛在飞,这是英语中 Plume 的来源。我国古代庄子称之为野马,影影绰绰,如同草原上奔腾不已的野马群在跑。成都公交纵火案中,能量非常密集,产生了强劲的羽流。细看其中有大尺度的涡流,那是燃烧与流动发生共振造成的 Puffing 现象造成,也是一种流动失稳的原因。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湍动的羽流现象,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孤烟直”现象的可能性。 图 标准的符合常规认识的羽流湍动现象 当能量密度不足时,燃烧产生的动能不足以让流动失稳,产生的烟气在微弱的浮力作用下上升,无法产生卷吸,因此体积无法膨胀,仅仅靠扩散是不够的,于是形成一种烟柱,长久不消散(当然环境必须无风,没有扰动。塞外,沙漠,戈壁,是最容易产生大尺度层流边界层的自然环境。),如此可以产生足够高的烟柱让远处的烽火台看到,把信号接力传下去。这种层流的浮力流动现象,就是诗人王维在孤寂的边塞看到的“孤烟直”现象了,非常符合当时的场景和诗人的心情。 附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9103515004820 (科学网博主王振亭老师研究沙尘暴上升机制的论文,2016年发表) A theoretical note on aerodynamic lifting in dust devils Zhen-Ting Wang Highlights The flow in the surface interface region of dust devils is theoretically simulated.• Shear str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essure stress in the aerodynamic lifting of dust particles.• Two relations between dust emission rate and the parameters of dust devils were derived. Abstract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a known rotating flow near the ground in fluid mechanics indicates that the horizontal aerodynamic entrain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dust devils is attributed to friction force rather than pressure force. The expression of dust emission rate on Earth was theoretically discussed based on simulated flow field and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s of aeolian dust. It seems that transition flow is vital to dust devils on Mars. 附9: http://epaper.jn001.com/jnrb/html/2012-04/13/content_1866.htm (此文坚持传统的狼烟说,但主要立足于文学意味,刊于2012年4月13日的《济宁日报》) 闲话“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高树伟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有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对于其中的“孤烟”所指有争议,有人说此处“孤烟”是指“烽烟”,有人说是指“炊烟”,还有的人认为是指沙尘。这牵扯到对这句话,以及整首诗所阐释的美学的理解。对于这首诗应该如何去把握、理解,古人与今人对于这句诗是如何理解的?在他们的理解方式中,我们能寻找到哪些审美上的技巧?“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句诗是何其简约!又何其隽永!陈增杰先生在大著《唐诗志疑录》 中有一篇《“大漠孤烟直”,“孤烟”何指?》,从文献记载以及审美角度对句中孤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极为客观地探讨了孤烟的问题。孤烟应指烽烟,一是烽烟有出处,二是烽烟与诗作背景相衬。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为概括王维诗作的特点的经典名句,同时也成为大众接受的对摩诘诗的一种评价。“诗中有画”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宛在目前的大漠荒野图卷,开阔、雄浑之美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却又不失一丝美的细节。   读此两句,不可观孤烟、落日,而疏忽大漠、长河。孤烟必以大漠为衬才可显其雄壮,落日亦以长河作背景方彰其旷美。作者似乎有一种对大自然的大悲悯。我想这样的诗句也只有王摩诘能写出吧,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摩诘有一颗佛心,王维之名取自“维摩诘”,乃早期佛教著名居士,梵文Vi-malakīrti,音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简称维摩或维摩诘,原意译为净名、无垢,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由此也可见,王维之名与其性格、诗作是何其相似!正是这样一颗不染尘的赤心,才会见奇景而捉捕其美,而后诉诸笔端,传之后人,有所感怀。   然而,作为一名读者,我们应该如何试着去感受这首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感悟这首诗中所阐释的美。好在前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阐释这句诗的途径。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菱学诗。《红楼梦》在讲到香菱学诗一节时,曹雪芹借香菱之心之口,对这句诗做过阐释,小说里写到黛玉将众多诗集借予香菱,让她作诗之前先打个底子,等香菱读完后,黛玉问香菱对诗的领悟。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便拿出王摩诘这句诗来,给黛玉讲起自己对这句诗的感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虽然香菱没有哲学与美学的理论基础,也不像大文豪苏东坡有那样敏锐的美的感受力和美的表现力,但殊途同归,她已经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和语言系统,完成了与大文豪苏轼对这句诗一样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一颗足够感受美的心,这与大学者、大文人是相通的,这也体现了美的公平性。美从不在自然万物面前摆架子,相反,她对万物一视同仁。   心达化境后才可与造化相通。观此摩诘两句,摩诘已达化境,香菱学诗也已达化境,她方能说出这大俗大雅的话。其实陈增杰先生在那篇文稿中曾用简图的方式去解读这两句诗所阐发的美学思想。“大漠孤烟直”可用“┴”来勾勒,而“长河落日圆”可用“○”来描绘,对比┴、○,这真是大美!乃造化之中的上、下、方、圆,轮回流转,天成浑然。 附10: http://www.laomu.cn/xs/HTML/452475.html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诗之笔,描情状物,或雅淡或浓丽,或洒脱或缠绵,或雄浑或柔婉,或概括或细摹,或写实或夸张,各得其宜,皆可贵,惟以二者兼而有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为最难能最堪许。王维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状景名句,正因为它达到了二者兼备相谐的艺术境界。 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其精工神奇之处,首先在于对塞外广袤无垠地区空间的高度艺术概括:“大漠”“长河”四字,力重万钧、雄浑硕博,是大笔涂抹,把这两个大自然形象概括得那么真实、自然、确切、鲜明;且简洁而又巧妙地使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漠”之大,才见“河”之长;正由于“河”之长,方显“漠”之大,“大”“长”二字,平凡中显奇伟,如铁柱掷地铿然作声。 接着“孤烟直”“落日圆”,分别对“大漠”“长河”作别出心裁的形象刻画。这是概括性的细描,夸张而兼写实。“大漠”何以形其大?“长河”何以状其长?正因为沙漠广阔无垠,所以视线所及的烽烟使人觉得笔直。但是诗人实际上不是为写烽烟而写烽烟,而是通过“孤烟直”,以衬托说明“漠”之“大”;若无“孤烟直”,“漠”之大无以名状。至于“落日圆”之于“长河”,作用近同,但有所异。“长河”若无“落日圆”,其作用仅仅是“大漠”的衬垫而已,就不可能与大漠共同构成一幅广袤旷阔而又雄奇壮丽的塞外图。正因为“落日圆”,“长河”的形象才显得那么巨硕壮丽,与“大漠”相辅相成。 (《古诗偶句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版) 附11: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9875-3.html 蒋寅: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 2014-11-10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诗“着壁成绘”的潜能(注:《河岳英灵集》卷上。按:此语本为比喻,与“在泉为珠”相对,谓王维诗具有一种光彩夺目的效果,但核心意思仍与绘画的具象和鲜明相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 ,…… 附10: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657391?sort=created 《南山南》堆砌意象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直白的意象描绘画面感,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从描写视角上看,“大漠—孤烟—直”,从大全景推至中景再推至特写;然后视角一转:”长河—落日—圆“,又是大全推至中景再推至特写。 由”大“对”长“,是造型的辉映;由”漠“对”河“,是质感的异趣;”孤“与”落“看似前静后动,”孤烟“和”落日“却又是前者动、后者静。最后一个”直“,赋予”大漠孤烟“以升腾感;一个”圆“字,又让”长河落日“显得丰满将坠。 结合全诗言之,看似闲闲的白描,风格洒脱造意豪迈,以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大漠风光扑面送来。可堪应了苏东坡那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作者:凯常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657391/answer/59937407 附12: http://news.hexun.com/2013-12-03/160232192.html 图文:小学生动物园内实验 质疑狼烟说法不靠谱 2013年12月03日06:36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动物园狼园外,魏路加和同学们点燃狼粪作实验   本报记者周治涛 通讯员张晓敏 肖科   中国古代用来军事报警的滚滚狼烟,真是狼粪燃烧冒出的烟吗?这样的疑问很多人可能不屑于深究,却激发了武汉一群小学生的好奇心。前日,家住光谷的三年级学生魏路加和10余名小伙伴,利用动物园提供的狼、牛等动物粪便进行燃烧实验,对狼烟的通行解释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烧狼粪并不容易,狼烟可能另有蹊跷。   听故事产生疑问   小学生欲购狼粪做实验   “阿姨,能卖一些狼的粪便给我吗?”上个月9日,九峰山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吴海英遇到一个名叫魏路加的小朋友,他希望到动物园捡狼粪或买狼粪。这项奇怪的求助让她十分意外。   魏路加向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他购买狼粪的用途:上个月,他听了一套有声读物,有段故事讲《吕蒙白衣渡江》,其中一个细节说关羽攻打樊城,为守卫蜀吴交界一带,将士们沿途建烽火台,对于烽火台烧的狼烟,故事中介绍,这种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因为狼粪烧出来的烟垂直而上,风吹不斜,几百里外都可见,其他动物粪便则不行。   狼的粪便真的这么奇特吗?魏路加向同学提出这一疑问,大家纷纷摇头,而家长和老师也答不上来。在动物园,当魏路加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同样被难住了。   吴海英表示,这个小朋友想法很独特,也肯钻研,动物园很愿意帮助他开展实验。经过半个多月的收集和处理,动物园前日准备好了近十斤晒干的狼粪和牛粪,并在狼园内选定了实验场地。   放火模拟狼烟   家长同学组团围观   前日上午,魏路加和十几名同学赶到动物园,开始当天的实验。魏路加的父亲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狼烟这种历史问题他也答不上来。最初,他是在家长QQ群求助其他家长解答,结果大家都说不清楚。后来,听说可以到动物园做实验,有十几名小朋友主动跑来要参与。   在九峰山野生动物园狼园一旁的空地上,魏路加和小朋友们把收集的松针点燃,再把狼粪和牛粪分别放在不同的火堆上烘烤。牛粪逐渐被燃烧成灰烬,并冒出浓烈的烟,一旁的狼粪燃烧并不明显,很多狼粪几乎没有点燃。   实验结果让小伙伴们陷入了沉思。魏路加的结论是:狼烟直接燃烧效果不好,古代人报警用的烟雾应该另有玄机。   当天带着女儿过来参加实验的张女士,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职员。在参加实验之前,她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网上对狼烟的成分说法不一。张女士表示,关键是孩子能通过实验得出自己的理解,这种求证意识比单纯获得结论更重要。   专家释疑解惑   盛赞小学生实证意识   小学生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动物、考古专家对小学生们的实证意识十分赞赏,并从各自角度进行了解释。   狼粪燃烧不如牛粪,这是肯定的。 湖北 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馆长唐兆子解释,牛吃草,粪便中未完全消化的纤维较多,空隙较大,燃烧效率高,狼粪则不然,它吃肉消化后的粪便燃烧效率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小学生们实验效果不佳的原因。他表示,一些古籍上记载,选用狼粪作狼烟燃料是因为狼的肠直或者粪便多,这些说法是主观臆断,缺乏基本常识。   对于狼烟的真正面目,武汉大学博物馆与考古教研室主任王然教授解释,根据考证,古代的烽火台燃烧狼烟最早在汉代以前,当时用于西北的边疆城防,采用当地方便获取的野外狼粪便,在干燥气候环境下经过了长期风化燃烧效果好,而之后在北方、东北边疆的烽火台,则大都使用牛粪、骆驼粪便,也有其他动物粪便,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狼兵”,狼烟一词后来逐渐演变为警告“外族入侵”的信号,不再单指狼粪便燃烧的烟。   链接   狼烟趣闻   关于狼烟,古籍中大多认可燃烧狼粪的说法。比如,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狼肠直,故边塞以狼矢为烟。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则抱怨南方狼粪太少。   也有学者对狼烟的旧说法提出质疑。比如有 美国 学者曾估算,按长城的长度需要50多吨狼粪备用,狼粪的收集工作量及难度极大。也有人指出,狼粪是烧不出浓烟的,颜色还不如草原炊烟浓黑。狼烟燃烧的实际是芦苇、红柳,甚至杂草。 附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243454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鲍海飞 2009-07-13 读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千古名句,那种境界。 视色:大漠-黄;烟-或淡白淡灰。又,落日余辉,长河黯淡。 视体: 水平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而视界中心处是一缕直上冲霄的云烟;又,天际长河日相伴。 动静:大漠,一泻千里,默然无语;孤烟:袅袅升起,直上云霄。 虚实:落日和水中倒影。 生机: 是谁在勾勒这画卷?将那轻烟燃起,与那落日私语? 附1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049do=blogid=731418/blog-45143-744410.html “烟”字,本来文雅,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直了千年。连皇帝老儿,也喜欢一个“烟”字,魏征的老板李世民有“ 烟 生遥岩隐,月落半崖阴”,“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 声 ”,他的第九个儿子李治说西安慈恩寺玄奘法师的房子是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直说西湖烟雨的,张岱有“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周立勋有“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范景文有“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这几个都是明末文士。可是,“烟”字成了“香烟”,再加上几千只香烟,那就不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景色了。 附15: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10603140218532_2.html 俞敏洪:相貌与成功的关系 俞敏洪2011年6月2号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2011年06月03日 有首诗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对“长河落日圆”有非常深刻的感觉,但对“大漠孤烟直”却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进入北大校门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向沙漠,走向戈壁滩,走向大草原。而到今天为止,这些地方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附1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5047do=blogid=374180 新墨西哥游记(二) 薛堪豪 从Socorro到Las Cruces的这段路,让我感受到了新墨西哥的荒凉。荒凉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有观赏价值的,另一种是没有观赏价值的。这一段路我认为属于前者。I-25高速公路与Rio Grande大河并肩而行,旁边是硕大无朋的荒山。荒凉中有一种大气,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面的照片尽量体现一点点这种荒山大河的感觉。值得提及的是,Rio Grande一直向南流,出了新墨西哥州之后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界河。Rio Grande在这个路段是最宽广的,平添了一种大气的感觉。 附16注:由美国的沙漠想到了中国的“大漠孤烟直”? 附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923593.html 彩色的日落 赵美娣 2015-9-26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使至塞上》上两句非常有名的诗句,这次的西北之行,我一直很期待能看到大漠落日的景色,可惜在鸣沙山没看到日落,幸运的是在张掖的丹霞山看到了日落,那天天特别好。 附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3462-608895.html nerd的西游记·中卫沙坡头 林涛 沙坡头被著名的包兰铁路一分为二,北区是中国第五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我怎么总是想着腾格尔呢),南区是母亲河黄河。传说此地正是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说实话,我就是冲着王维的这句诗去的……不过,由于我这“携雨之使者”,白天还烈日高挂,到了傍晚却下起大雨来——成就了这一天悲催的“大漠没有孤烟直,傍晚没有落日圆”。
个人分类: 历史探原|5688 次阅读|37 个评论
行走浆糊--“做贼”似的“科研”
husherong 2012-7-28 06:43
很想很想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景象,可是很遗憾,欣赏到的却是大卡卷扬起的漫天黄尘,有时擦车而过前,能见度不到五米。不知是真是假,说是吃点木耳可以排走胃中的粉尘? 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傅政华 2012 年 7 月 24 日表示:“对利用互联网从事贩卖违禁物品,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现行体制的,情节轻微的将予以公开警告,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厉打击。” 不知道这位“领导的表示”是否具操作性?是否可以在法律规章上找到依据?实事求是地阐述遇到的现实情况是否会被“傅公仆”们列为上述范畴?因为,现实告诉我们,在矿区,乃至在周围,其登山观望、拍照都是“违法”的,都是“他们的土地”,神圣而不可侵犯。当然,理由光明堂皇,是为了“我们的安全”。对我们的矿区之行而言,事实倒是真涉及安全问题。但是,我们的考察也不能因“安全问题”而全然听别人说一是一?我们也是懂点法律的,军事禁区自然是每一个公民都不能涉及的地区,未经允许,绝不能进入!可是,矿区登记范围 — 经度 - 纬度圈定的范围之外的高处、山顶是否也不允许别人登攀?现场人员在散泥石堆砌的不宽的堤上推搡我们就不危险了?记者们也真不容易!因为,我们手上有相机,所以,现场工作人员对待记者可能是如临大敌。此以事实为证:当现场工作人员问我是干什么的时候,我回答:“搞地质的”。对方马上责问:“拿出记者证来!”。看来,防记者更甚于我们!我重复:我是搞地质的。工作人员马上说:拿出你们的工作证来? 不知道这片土地上我们该如何生活?科研该如何做?就凭“一些公仆”和“老板们”和缺点什么的“科研人员”的数据我们就能无敌了? 今天,就将从一省转移到另一省,在野外提心吊胆,成天把自己当成“贼”似的生活到另一省是否会有所改变?
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笛声的地方,就有我的世界
热度 2 yuehaitang 2012-3-16 00:10
有笛声的地方,就有我的世界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认为音乐不但使我们心智成熟,而且更多的是为我们带来内心纯粹宁静的愉悦。这种愉悦,言语不得,我们总是细细的品,就像三毛在沙漠里开着她那白色神驹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笛子是我最喜欢的乐器,自然笛曲是我最为亲睐的音乐,但到现在能拿出手的曲子也就算—姑苏行—啦。听曲子是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一般叫听音乐,在我这严格点叫听曲子),听多了便慢慢能悟点东西出来,有了感觉便成了一种愉悦的方式。 -醉卧山林-的豪情,-秋湖月夜-的清幽,-西湖春晓-的婉约,能使我繁琐的生活简约,烦心扰事就此消散。-幽兰逢春-带我入兰园,闻兰香,我挥了一下衣袖惊起蝶虫些许;-春到湘江-载我游遍湘江水,听潮声,不动声色静看浪花一朵朵;-秦川抒怀-引我登秦岭,望帝陵,怅然记起多少旧朝事。 玉笛飞声,不管是古人的想象还是后人的浪漫,缺乏竹子的笛音是缺少穿透力的,我们常说塞外笛声,想必有-大漠-的风沙劲吹的力道;西域魔笛,也定有-帕米尔的春天-高亢的声响;江南丝竹,不乏-姑苏行-的柔美。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兰花花- 坚定勇毅信天游式的 叙事。我们喜欢一首歌曲,我们会随着歌声感情起伏,同样一首笛曲会让我面部表情,手上节拍发生变化。会入-深秋叙-的境,感受苍凉;会捧-喜相逢-场,喜极而泣;自然会凑-挂红灯-的热闹,共唱-万年红-。 偶尔给师兄放了一曲--远方的思念--,“你口味很重啊!”他说。
40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热度 1 baohaifei 2009-7-14 12:38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鲍海飞 2009-07-13 读唐代大诗人王维的 使至塞上 千古名句 ,那种境界。 视色:大漠 -黄;烟-或淡白淡灰。又,落日余辉,长河黯淡。 视体 : 水平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而视界中心处是一缕直上冲霄的云烟;又,天际长河日相伴。 动静 :大漠,一泻千里,默然无语;孤烟:袅袅升起,直上云霄。 虚实:落日和水中倒影。 生机 : 是谁在勾勒这画卷?将那轻烟燃起,与那落日私语? 这是大自然的画卷,谁来感慨,谁来感叹! 那长河在奔流不息,是波涛汹涌的激流,还是悄无声息的涌动?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追寻什么?是否听见那远远的水声?然而红日将落,河上倒映,余辉粼粼,是落日的眷恋,还是长河的挽留?
个人分类: 古道诗词|583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