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春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 思
热度 5 wujingzhi 2011-10-29 22:59
春 思 深居陋室度华年,起卧无喜亦无烦。 草木枯荣春不住,春秋冷暖我自闲。 杯酒笑谈人生事,可怜儿女色常难。 但使天公真做美,长赐灵犀在人间。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757 次阅读|14 个评论
随感1
xgch 2011-10-6 20:43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栽 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观郭德纲/姜昆互讥有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时空---梦回春秋
热度 2 yanhuasanman 2011-10-6 14:40
昨天去春秋乐园玩了,体验了一把现代人的激情,穿越时空回到春秋时间,看到壮丽的山景,更加富丽的春秋烟雨,美丽的梦不再遥远,好想金戈铁马,驰骋在沙场,堂皇的美丽宫殿,穿越在大江之上,看到了沙场点兵。多美的景色,多美的春秋! 做在“孙悟点将”可以在高空俯瞰美丽的夜色淹城,可以看到古淹城依旧是水雾环绕,依旧是苍翠!在“吴楚对决”第一次体会失重的感觉,有一种极强的生地欲望,可还有一种在死亡面前的使出浑身解数的挣扎。在高处的秋千上面,不能不说是对生地极其渴望和挑战,这里你不能胆怯,要生存就要奋力的想着活下去的勇气! 很多好玩的项目,也有很多好看的风景,诸子百家,多少名人文化的象征!
个人分类: 为自己留点记忆|35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方
jinkai719 2011-10-3 23:36
不少学者在见到国学在西方的流行很奇怪?为什么本来去国外学西方,而西方却在学中国,让那些追时髦的人感觉费解! 让我不禁有了这样感慨 : 老农见了拖拉机,说了一句:马在呢? 一直在阅读科学史,哲学史,及全球历史,最近发现了很多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读,而这些书籍不少是国外的经典或者大牛的书写,被很多中国人当做了了解世界的唯一途径和晋级方式,但是其中很多对于中国的观点都存在明显的悖论,使得很多中国自己人也感觉眼中无光,使得我们有意义去更正和探讨。 第一个就是西方对于人类文明起源的时间,在一战前,一直认为世界由一两个小的部落在现在耶路撒冷或者中亚的某些地区出现,然后向不同地方散去,同时也认为中国人也是这样的。(塔夫全球通史)而且以信史来看,中国的信史是开始于周朝的《春秋》,所以这些就晚于西方所谓的起源说。这个争议,通过查资料,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很多的文人就已经奋起直追了,王国维先生的通过甲骨知道中国信史时代至少起于殷商,还有建国后更多延伸的研究只是让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应该是独立发展的,或者至少是不完与所谓的西方的缘起说的。以前很不理解。后来才发现,人类的出现因该争,省得让很多媚外的中国人可以把自己的族系排到拿破仑之谱系之中了。(我 曾经很难过的对我朋友说, 中国甲骨文和文物很多在美国和英国 , 一个友人对我说,中国战乱太多,放在国外,是为了保存文明存放 ,开始觉得有理,后来,不这样认为,美国发生了911,很危险, 是不是把他们看作机密的爱因斯坦的大脑放在中国,我们中国人做为世界文明的一分子,是不是也要帮他们存上一份 ?总是听说中国的文物去西方展览,而在中国,西方的文物展览屈指可数,why?西方对于中国的帮助,是有限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从苏联的撤销专家,到欧洲对于中国的武器禁运,真的到了给那些亲西方派泼一些冷水的时候) 第二个,西方对于希腊的解读,认为希腊是他们哲学以及科学的发源或者是真正建立的时代,埃及及其他的文明的都成了为西方文明缘起的铺脚石,很少有人像 中国这样的知廉耻的国家, 老老实实的 把自己祖宗三皇五帝拿来作为理想国 ,很多原先的游牧民族的例如日耳曼人也要把自己的文明归于希腊文明的,这就不仅是可能他们信史及文明浅的原因了。论中国,历史记载绝对可以说是给中国人文化史记上一笔,就更别提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贡献了。只是中国现在落后了,不能说明过去和将来中国落后。西方传到中国的书,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和科学,其实中国的哲学是整体的和包含的,而不是西方的那样分门别类的,细分带来的是什么?机械与物质 ,西方哲学一向落后于他们的自然科学这是他们自己都认同的事实,而中国的哲学有可能因为人为的原因,不少时候是高于自己文明的科学发展的, 例如《周易》中的辩证思想,就超过了许多。这里。再次强调一点,《周易》不是迷信的代言词,也不是只有瞎子才能使用的算卦书。 第三,西方的上帝?,西方由于近代的文明的领先,所以有了他们的掌握了言论的制高点,但是不要忘记了中国在唐明时代的富强,披着文明的外衣的西方,对于中国和亚非的掠夺,是惊人的, 这段历史对于西方的仁慈说宗教说,要大打折扣。使人怀疑这个上帝只属于西方。 第四,西方文明中的自杀很普遍,因为都相信宗教了,在世界另一个边上就是西方的极乐。而中国的文化中没有自杀,我们都已经把身体当作了“父精母血了”谁还敢在一个礼教盛行的国度自杀,历史也有自杀,大多数都是由于皇帝对于中国的大臣刑法的恩赐!还有王国维这样甘愿为自己的文明而献身的伟大文人。而西方当没有人这个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自杀,例如急于西化的日本就是自杀的国度,中国的自杀率升高,也与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无道理!这时候,西方的不少卫道士还在说中国人不信宗教是不是感觉可笑! 备注:西方文明有其理性的强大,但是忽视其中的本意,就是我们今天急力西化的注意点。不是不要学习,而真的到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更加应该留心,毕竟不是每个西方人都如白求恩那样的大夫 !
2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施一公)
zhouchchun 2011-9-15 15:49
(一)时间的付出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二)方法论的转变 【序: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比较长,将分四部分陆续在博客上发表出来。这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12do=blogid=484416 】 2.方法论的转变 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 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 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 判断无误 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 可信的(conclusive) 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 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positive control的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c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 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等在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 (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I do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screen. But I n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 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 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 (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crystallization screen,很快意识到这个construct并不理想,需要通过protein engineering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nt core domai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 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 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 (3) 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 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ce》research article,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n’t read the ones I read?(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I don’t read a lot. (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 If you do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I only read papers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my research interests, and I only read more papers when it comes to writing my own papers(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 – 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4) 挑战传统思维 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trol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 (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iment failed?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ing o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longer time than simply repeating your experime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e-time experiment, the best solution to a failed experime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 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nt fail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understa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nt the best approach.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走!) 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谓何指?
zhoujy 2011-9-13 01:07
[转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谓何指?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源《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指中国四大美女。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 1、“沉鱼”的来源: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沉鱼-西施 2、“落雁”的来源: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落雁-王昭君 3、“闭月”的来源: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姬“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闭月-貂蝉 4、“羞花”的来源: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羞花-杨玉环
个人分类: 文学常识|6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法治之“春秋经”,法治史简略
yue 2010-11-8 12:29
周公作礼 孔子学礼 商鞅作法自毙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高祖约法三章。 宋太祖不杀文人。 关汉卿写窦娥冤 毛泽东“无法无天” 刘少奇拿宪法 张志新遇害 孙志刚事件 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 湖北佘祥林一版再版。 我爸是李刚。 山西前省长、深圳原领导于幼军被开除党籍留党察看,原市长许宗衡也被审判。 (完) 因为暴露这样的事件是进步,而不是黑暗。法治真正的希望开始了。 何以开始,法治和民主互相依赖,没有民主,法治会走向反面。 而现在有民主吗?至少网络民主在发展。虽然网络不是传统民主,即“票决”,但是毕竟接近于直接民主。因而或许也是一种民主,而且是最重要的民主。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1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通苑老麻春秋热度不减
黄安年 2010-10-16 09:19
天通苑老麻春秋热度不减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16 日发布 在天通苑东一区的社区便道通道间 , 有一道从春到秋从不间断的景观。一群退休老人三五成群露天搓麻 , 从早晨到傍晚,乐此不疲,反映了老年人的寂寞和文化生活的单调。在盛暑时麻桌几乎翻了一番,围观的人也更多了。附照片 5 张。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秋
metanb 2010-8-16 16:09
推测起来,《春秋》大概是春天和秋天写成的,因为在这种季节里有利于打仗,也有利于做文章。既然书里记述的是春天和秋天发生的事情,书名就叫《春秋》吧。 最后修订:2010.8.16
个人分类: 奇思妙想|2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健康之路:她不是仙姑
KONGX 2010-5-12 02:26
H 是个农村妇女,原本在家做缝纫,帮工厂加工加工花边,绣绣花,但是这样的工作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去厂里工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突然右手 4 个手指全部卷进机器里,落了个残废。那就在家里休息休息,洗洗衣,做做饭,养养手。她老公会开卡车,在厂里面送送货,一年搞个二万多,在农村里生活是不用愁了。 本来在家里相安无事,可是就从在家休息开始,她开始干咳嗽,没有痰,但是经常会咳出血丝。其他倒没什么,饭吃得下,觉睡的香,既不发烧,也不出虚汗,养的白白胖胖的。刚开始没有注意,吃了点止咳糖浆,以为过几天就能好,谁知道这一咳咳了半年还没有好。这怎么得了,不看的话肯定会更加严重。他老公呢,就开始带她到处看病,可是拍片子呢,说好好的,化验血吧,也是好的,就是咳嗽和血丝一直有。 家里有人生病,最急的一定是老人,她婆婆也不例外,本来一只手已经废掉了,现在又得了这个毛病,医院也看不好。于是呢,就想到了邻村的巫婆,一问啊,不得了,说她媳妇是菩萨上身,而且菩萨在身上的时间已经长了,还很难赶掉,要在家里烧七七四十九天香,菩萨才请得走。 看过《人鬼情未了》电影的都知道里面的那个巫婆,就能让鬼附身。中国这样的事情也很多,我老家就有同样的职业,男的称为马甲,女的叫仙姑。他们一声咳嗽,吐出来几口血,鬼就上身了,说出死人的话,还经常说的很像,很逼真,就像灵魂真的上了身一样。上大学的时候,心理老师还专门介绍过这一现象,这些人他们能非常准确的把握细节,根据你的行为来推断出死人应该说的话。事实上,他们得了一种病,医学上称之为支气管扩张,他们稍微重一点的咳嗽,就能咳出血出来,他们大多数不能经受体力活动,气喘不过来,所以马甲或仙姑就成了他们的职业,他们还会告诉别人自己是什么什么菩萨。 H 女士对婆婆在家里烧香极度反感,可是病在自己身上。只能让老公带着她继续找医生,其中就有个医生告诉她,她得的是支气管扩张,这个病治不好,只能出血的时候止血,感染的时候用点抗生素,有条件的话,吸点氧气。知道自己得了支气管扩张之后 H 女士就四处打听哪里的药好,还在报纸上看到了某某地方包治支气管扩张的广告,可惜吃了半年也没有用。常年累月的病痛让她怀疑自己活不长了,暗地里告诉年幼的儿子,她死了之后如果爸爸娶了晚娘你应该怎么怎么办。 H 女士好在跟我老丈人在一个村民组,听说他女婿和女儿都是大医院的医生,就过来咨询咨询情况。听听她的情况,看看她的 CT 片子,我和老婆都觉得她不是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她没有。我们只能建议她进一步到上海去查查。 就这样,她跟我们到了上海,呼吸科德高望重的邓主任亲自检查,看片子,肯定的跟她说,不是支气管扩张,什么病要住下来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她的左支气管有一个 1cm 1cm 红色肿块,不规则的生长,因为考虑到血供比较丰富,医生没有直接取病理,但是通过形状和质地,大家都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胸外科医生大胆的切除了肿块,病理提示支气管类癌,中等分化。 H 女士终于没有咳嗽和血丝了。几次预防性的化疗之后,她接受着半年一次的随访。 五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让农村也充满了活力,农民朋友们也开始跳舞健身了,我看她那个腰扭得也太厉害了。 提示:咯血的鉴别诊断: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等
个人分类: 行医路上|1721 次阅读|9 个评论
健康之路:棺口杏
KONGX 2010-5-10 06:17
2001 年的春节,大学马上要毕业,工作还没有找到,妈妈病重中,到一个亲戚家拜年。他家二儿子,在镇上开了个超市,收入当然也不错。这个世道,有钱人说话的口气就是不一样。他跟我说ldquo;你这个大学上了有什么鸟用,你还是早点拜个师傅学点本事去吧!rdquo;。我很不解,他就开始跟我讲棺口杏的故事。 这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他老婆那边的一个亲戚,一个女孩子才 20 岁,查出来胃癌,在南京最好的一家医院开刀,开进去就关上了,腹腔里面全都是转移灶,医生没有办法治,让她回家吃点好吃的吧! 想想看, 20 岁的女孩子,如花的年龄,就这样被医生判了死刑很快执行,哪个家长不急啊!到处打听哪里有名医,哪里有好药!终于打听到 20 公里外的一个山里住着一个神医,大医院看不好的病他能看好。听到这样的消息,谁都会兴奋起来,何况只有 20 公里,就算 2000 公里也要试试啊! 就这样家里人就到了神医那里,神医听了听情况,说自己要看一看病人才知道。家里人就把神医请到家里,神医摸了女孩的脉搏,看看舌苔,然后说,我这里有样万金难求的好药,包能治好这个女孩的病。什么药,棺口杏。 棺口杏,顾名思义,是长在棺材上,靠近死者嘴边的杏。这种杏,专业术语应该叫真菌,长出来可不容易了。第一:棺木必须是上等木材制造,楠木,一般的木材长不出来;第二:死者睡到棺木里的时候,还有气,最后一口气,要吹到棺木上;这两点还不够,第三:死者在去世前要吃过人参,这样叹出来的气才能长棺口杏。 我就很不解了,这样的杏长在棺材里面,你怎么找的到,他回答我,是这个山里的神医有一次采药的时候意外发现的。有这样的好药,大家肯定一定认为会很贵吧,没有,这位神医心地善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只要 1000 元。 这个年轻的小女孩在喝下了棺口杏后,再加上神医的调理,一个月后活蹦乱跳,打扮的风姿朝展的跟一帮朋友们出去玩。家里人那个开心啊,做好锦旗去答谢神医。 这就是他家二老板跟我说读大学有鸟用的原因。当你看到一个医生家里挂满了锦旗,写满的是感谢,这是何等的尊贵。除了锦旗来感谢医生以外,中国人还有一种更传统的方法,杏树。医生看好了病,病人在医生家后面种上一颗杏树,ldquo;杏竹成林rdquo;是对医生最高的评价。杏跟医生、医学生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医科大学的社团都有一个杏字,比如我就曾经做过大学ldquo;杏竹文学社rdquo;的社长。 我,那时候,一个只有 5 个月就要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本科生,人才市场上只见人才不见市场。我能跟这个神医比吗?人家能把肿瘤医好,我找工作还要求爷爷拜奶奶,所以也不能怪咱们二老板的口气。 我信了吗?不可能,能把这样的晚期恶性肿瘤治好的神医只有两种可能,误诊和奇迹( P=10 - 8 )!到目前为止,奇迹我还没有见到过;武夷山老师见过,但是说的太笼统,不是所有的淋巴瘤西医没有办法治, Hodgkin's 淋巴瘤 5 年存活率 98% , M3 型白血病 5 年存活率 95% 。 几年之后我从上海瑞金医院回到家乡,又遇到二老板,再问关于棺口杏的故事,那个不幸的女孩在回光返照三个月后离开人世! 启示: 1). 晚期器质性肿瘤不可盲信中医 . 2). 中医是中国目前的 alternative medicine.
个人分类: 行医路上|38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健康之路:我头上的疤
热度 1 KONGX 2010-5-10 06:14
那时候,我大概只有 5 - 6 岁,已经能记事情了。一个春夏之交的下午,我跟小伙伴们玩的正酣,跑来跑去,追来追去。噗通一声!我摔倒了,头撞在一块石头上,鲜血直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她一听到我的哭声,连忙把我抱到家里,从香灰炉里抓了一把香灰,撒在我的伤口上,口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还马上给菩萨敬香。 晚上爸爸妈妈回家,看到我头上的伤口,很深,还在渗血,连夜带我到镇上医院。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手术灯,只记得那个灯特别亮。回到家里爸爸责问奶奶干嘛要往伤口上涂香灰,医生清洗了半天也没法完全清洗掉,还缝了 5 针。 都 20 几年过去了,前几天还有人问我头上是不是最近在哪里撞过什么东西,不规则突起的疤,看上去还像是最近形成的,我只能解释都是 n 年前的事情了。 多少年来,我一直没有理解奶奶为何要在伤口上撒一把香灰,一直以为是奶奶的封建迷信思想害得我头上留了这么长的一个疤,就是做了医生之后更觉得奶奶的做法简直是太荒唐和不可思议。伤口的愈合分为两级,第一级就是清洁的愈合,比如手术后的伤口,因为没有细菌感染,没有异物,所以长的快,疤痕也最小;第二级的愈合,就是因为伤口不规则,容易有异物遗漏,容易感染,一般是开放性的,这样疤痕就大,而且难以愈合。奶奶往我的伤口上撒上香灰,这样的杂质在伤口上,伤口哪能长好。 在我的家乡,有个风俗,跌破头要赶快吃个水煮蛋,吃了蛋的不会死,可能是防止破伤风的什么理论。我已经忘了当时医生有没有给我打破伤风疫苗,应该打的,否则我早就得破伤风死了。 对奶奶的这个行为的不解延续了很多年,她非常非常疼爱我,我也非常非常喜欢她,头上的疤也就成了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象征,无所谓啦。一直到出国以后,偶然有一次读一本西方医学发展史的书,中间有一段谈创伤和外科的发展。在医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对自己身体认识比较肤浅,一旦哪里有出血的伤口,他们就会在伤口上撒上灰,包括带有宗教色彩的香灰。在古老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治疗伤口愈合的方法,因为在燃烧之后,香灰里所以的细菌都被消灭了,把香灰涂在伤口上就能防止化脓菌的继发感染。 当我读完这一段之后,多年以来的疑惑烟消云散,更加想念奶奶和妈妈,祝您们在天堂快乐,以此纪念母亲节的到来。本来想写一点什么纪念纪念妈妈,但一想到妈妈,眼泪就要花花的流 hellip;hellip; 启示: 1 )创伤愈合分为 I 级和 II 级,需要争取 I 级愈合 2) 创伤愈合过程中防止感染的重要性 3) 钝性伤、深度伤需要预防破伤风
个人分类: 行医路上|38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健康之路:被捅一下屁眼,值!
KONGX 2010-5-10 06:12
早上还没有查好房,手机响起,亲戚打来的,告诉我赶快帮忙想想办法, R 查出来直肠癌,很重,要马上处理。 R 是个老板,身价上亿,是亲戚的朋友,开一辆宝马,带一个小蜜。像 R 这样身价的人,得这样的毛病,太可惜了;不过也不奇怪,像他这样天天大鱼大肉,进去的都是动物脂肪,不得肠癌才怪啊!粗茶淡饭,才叫生活;吃 7 分饱,才叫享受。 恰恰正是因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因,结直肠癌的比例也在升高,而且这个病啊,早期发现还不是那么容易。 R 这样的老板,要是能花 10 万一年保证他没病的他肯定愿意,所以每年的体检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体检可不是一般的啊,那可是太湖边上的高级疗养院,每年体检 1 次。发现直肠癌前 3 个月,他还体检过一次,一切正常。他有点便秘,每天大便上会有些血,这都快半年了,血也不多,所以呢,他也没有当回事,直到这几天血好像多了,内裤上也会有血,才跑到医院看,捅了一下屁眼,医生伸进去的手指套上有暗红的血。ldquo;麻烦啊! R 老板,你还是到上海去看看吧!rdquo;,一般听到这句话,明白人都会傻眼,问题严重啊!!! 跟 R 在一起详细的聊聊,到底怎么回事,噢,原来高级疗养院不捅屁眼。他那个瘤啊,都长出来快 2 公分了,粗略的估计一下,从有到现在这么大怎么也要半年到一年时间。癌,不可怕,可怕的是转移,像结直肠癌这样的癌最怕的就是跑到肠子外面去。癌跑到外面去了,基本上等于死刑缓期执行。花 1000 万,让癌年轻 3 个月,这笔交易值,可是马后炮是没有用在医学上是行不通的。 R 就这样住了院,一住下来他就傻掉了,那层楼住的都是肠癌的病人,很快他认识了很多跟他同病相怜的病友。一个也是老板的病友跟他说,开完了刀,生不如死,每天身上臭烘烘的,为什么,正常人拉屎都是屁眼里出来,他的是从肚脐眼附近出来;我们能控制什么时候拉屎,他控制不了,过一会儿就咕噜噜的冒出来了,他哪里还有什么心情和心思跟人交往。对于直肠癌的病人来说,一担肛门被挖掉,接下来的日子就苦了! R 的瘤子长的真不是好地方,离肛口只有 6 公分,要是传统的手术方法来开刀的话,肛门肯定要挖掉,幸亏有郑院长,他用腹腔镜来开刀,不仅减少了创伤,而且争取到了距离, 6 公分应该可以保住肛门,可是 R 的肿瘤这么大,要是看到有转移的话,还是要扩大手术范围,挖掉肛门;万一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发生什么意外,还得要传统的方式挖肛。这时候谁能保证他既把肛门保住,又能把肿瘤切掉,花 1000 万,他愿意,可是没有人敢担保,这种话是江湖用语。 R 还是幸运的,他在麻醉后醒来,第一个问题就是肛门有没有,当他知道肛门保住了之后,一大负担才得以放下; R 实在是太幸运了,他的肿瘤没有往内生长,一直在往肠腔里长,肿瘤没有穿越肌层,也就是说他是真正的早期癌症,化疗都不需要! 我出国前,他打电话问我,冬虫夏草吃吃怎么样,我说比喝白酒要好一点!!! 启示: 1). 直肠指检是早期发现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2). 高脂高蛋白饮食是直结肠癌的诱因 3). 腹腔镜微创根治直结肠癌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手段
个人分类: 行医路上|78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健康之路:鄙视这样的同行
KONGX 2010-5-9 08:20
老婆的舅舅生病了,表姐打电话来,说舅舅拉了一大碗血,肚子还隐隐的痛,有点发热,问我怎么办,会不是不好的病。一问平时大便还好,没有血丝。我说先去住院吧,这个周末我会回来,癌症的可能性不大,最好能做个肠镜,这样就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病。 等我到医院里去看舅舅的时候,他已经被安排到了普外科,隔壁住的不是胃癌就是肠癌的病人,他的脸上没有一点生机。因为平时大便比较好,没有大便变细,没有想拉又拉不出来,肚子也不胀,我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舅舅:你肯定不是癌,没关系的。一听到这句话,他紧绷的神经马上就轻松了很多。 肠镜检查证明了我的推断,肠子里面到处是脓和血,本来光滑的肠子长满了鹅卵石样的疙瘩,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明确了,就可以调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没有细菌感染的炎症性疾病。从舅舅挂的盐水瓶上看到,我的同行在给他用高档的抗生素,这个一天就要大几百,而最最重要止血药物用的那么少,而且是几天之后才能发挥作用的止血药,针对性的抗炎药物根本就没有。 我用非常客气的语气跟他的主管医生商量,一个副主任,能不能麻烦他适当的调整一下治疗。没想到他跟我来讲一大堆道理,说溃疡性结肠炎不防止感染的话,会引起腹膜炎,还问我懂不懂。实在忍无可忍,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表姐和表哥硬生生的把我拉出来。 说心里话,这点小把戏谁不知道啊,抗生素回扣多啊,止血的便宜,抗炎药柳氮磺胺吡 啶便宜啊!更何况,我这个家属算什么呢! 我只有跟表哥和表姐商量,在这里让他们这样治疗,不如回家,我来给他治疗,现在诊断明确了,关键的药物不用,用些不痛不痒的。他们还是比较相信我,就这样签字出院,表姐跟我说,那个主任跟她说ldquo;你们今天晚上出了血还要再来的rdquo;。我心想,你们这样整,不出血才怪呢。这个烂医院,口服凝血酶原居然没有,好一点的抗炎药也没有,只能跑到常熟,才买到口服凝血酶原和艾迪沙。叮嘱他们,晚上要是出血的话,赶快联系我,我和他都是比较幸运的,出院回到家就没有再出血,要是再出血的话,我也只能带着回上海了。 叮嘱舅舅千万要注意身体,刺激性的东西不要吃,比如酒、辣等等;要吃容易消化的,比如豆制品,肉类;千万不要吃粗纤维的东西,比如韭菜,芹菜,青菜最好也是烧烂了再吃。 6 个月之后,舅舅到上海复查肠镜,光光滑!!!
个人分类: 行医路上|32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周朝诸侯年表对照
xcl2822 2010-2-16 22:54
肖长来,吉林大学,2010-2-16 看古代文史书籍时,经常被各种不同的纪年所困扰,以史记为主,参考各种资料将诸侯年表进行排列对比,可能存在不对之处。 周朝诸侯年表对照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4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春秋战国诸侯国概况
xcl2822 2010-2-16 22:44
肖长来,吉林大学,2010-2-16 诸侯国概况1 诸侯国概况2 周朝诸侯国简况 ... 1 巴国 ... 19 白狄 ... 21 柏国 ... 22 褒国 ... 22 邶 (B i) 国 ... 24 逼阳 ... 26 豳( B īn )国 ... 28 蔡国 ... 31 长狄 ... 34 曹国 ... 35 巢国 ... 37 陈国 ... 39 郕( Ch ng )国 ... 47 赤狄 ... 48 楚国 ... 49 戴国 ... 60 道国 ... 61 邓国 ... 61 狄国 ... 62 滇国 ... 62 顿国 ... 63 鄂国 ... 65 贰国 ... 65 樊国 ... 70 凡国 ... 70 肥国 ... 70 费国 ... 72 郜国 ... 73 甘国 ... 75 葛国 ... 76 根牟国 ... 77 耿国 ... 77 巩国 ... 79 共国 ... 79 孤竹国 ... 80 谷国 ... 83 鼓国 ... 83 管国 ... 84 光国 ... 84 虢国 ... 84 韩国 ... 97 邗 (H n) 国 ... 101 胡国 ... 101 滑国 ... 103 淮夷 ... 104 豲 (Hu n) 105 黄国 ... 105 霍国 ... 108 纪国 ... 108 贾国 ... 110 蓟国 ... 111 冀国 ... 111 祭国 ... 112 江国 ... 112 郐国 ... 114 夔国 ... 115 极国 ... 116 蒋国 ... 116 焦国 ... 117 绞国 ... 119 晋国 ... 124 荆国 ... 129 井国 ... 130 苴 (J ū ) 国 ... 130 莒国 ... 131 莱国 ... 137 赖国 ... 138 滥国 ... 144 黎国 ... 144 厉国 ... 144 历国 ... 147 骊戎 ... 147 梁国 ... 147 蓼国 ... 148 鲁国 ... 150 六国 ... 160 潞国 ... 161 陆浑国 ... 161 吕国 ... 162 楼烦 ... 162 罗国 ... 165 毛国 ... 170 茅国 ... 180 麇国 ... 180 绵诸 ... 182 牟国 ... 183 聂国 ... 184 瓯越 ... 184 潘国 ... 184 彭国 ... 185 倗国 ... 187 邳( P ī )国 ... 189 齐国 ... 190 杞国 ... 197 且兰国 ... 201 秦国 ... 211 犬戎 ... 225 仇由国 ... 228 任国 ... 230 芮国 ... 230 戎蛮 ... 232 鄀( Ru )国 ... 232 山戎 ... 234 申国 ... 234 沈国 ... 236 宋国 ... 237 苏国 ... 242 宿国 ... 242 蜀国 ... 243 舒国 ... 244 肃慎 ... 247 随国 ... 247 遂国 ... 253 郯国 ... 253 谭国 ... 254 唐国 ... 254 滕国 ... 256 同国 ... 258 皖国 ... 259 温国 ... 259 吴国 ... 260 无终国 ... 265 西戎 ... 265 萧国 ... 271 小虢国 ... 272 小邾国 ... 272 向国 ... 276 鲜虞国 ... 276 邢国 ... 277 徐国 ... 286 许国 ... 287 须句国 ... 290 薛国 ... 292 弦国 ... 293 荀国 ... 293 郇国 ... 294 炎国 ... 294 燕国 ... 295 燕京戎 ... 301 杨国 ... 302 阳国 ... 303 养国 ... 304 夜郎国 ... 304 夷 ... 308 义渠国 ... 309 英 国 ... 310 雍国 ... 310 虞国 ... 311 鄅( Y ǔ )国 ... 312 鄾国 ... 314 原国 ... 315 越国 ... 316 郧( Y n )国 ... 324 卫国 ... 325 魏国 ... 331 詹国 ... 338 鄣国 ... 339 赵国 ... 339 召国 ... 354 轸 (Zh ě n) 国 ... 356 鄫国 ... 359 缯国 ... 363 郑国 ... 371 中山国 ... 376 钟离国 ... 382 钟吾国 ... 384 宗国 ... 384 州国 ... 384 軧国 ... 385 邾国 ... 402 祝国 ... 424 鄟国 ... 424 胙( Zhu )国 ... 424 邿国 ... 424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因字识美女,一字藏春秋。
sheep021 2010-2-5 11:01
以上两张图是“科学”一字的字形(本博原创)及其意境。 谁说科学与传统不能和谐相处呢? “美女”易见易识,“春秋”藏在哪里呢?原来: 这个新字,从禾从学从斗。 禾乃草木, 属东方、木,在季节为春,在色为青,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之统称, 斗乃量具或斗争,属西方、金,在季节为秋,在色为白,处于灭亡或收获状态的事物之统称, 学 ,壆、斈 xué 【动】(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另外学字从形象上看又像一只脚印,比喻一个人走过的路 所以科学就是发展与斗争相统一的一个过程。 当然了,这个“学”字,也可以是个美女哦。 简言之,科学也就是一个过程。像人的一生一样,磕磕绊绊地发展的过程。 这幅图原图如下,(引自昵图网,特别感谢) 原图的寓意也很丰富: 如果看不到、或者做不到科学与传统的和谐,就只能是败中求败 相反,只有实现了科学与传统的和谐相处(第三种可能)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钱学森、翁文波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功经历就是明证! 有多少激情澎湃的凌云壮志已在俗世的纷争中渐趋模糊, 又有多少力拔山兮的锐气锋芒在岁月的打磨中失去棱角, 除却怨天尤人和无可奈何,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沧海变迁、繁华落尽、风雨顿挫之后的昂扬斗志才显得弥足珍贵。 时光雕刀凌厉而过, 留下的竟是这样一种气定神闲、收放自如。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2932 次阅读|2 个评论
铁肩担皮业,妙笔记春秋
dwh5607 2009-11-2 22:33
铁肩担皮业,妙笔记春秋 评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吕老新著《中国皮革科技史话》 七月二日,吕绪庸老教授托人送来一本他的新著《中国皮革科技史话》(以下简称《史话》)。这是我一直期待着看到的好书!手捧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对吕老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这不仅仅是一本中国皮革科技史书,更为重要的是她承载了皮业老前辈对皮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串串足迹! 早在新世纪伊始之时,吕老就萌发了撰写一部中国皮革科技史话的念头,他曾不止一次对笔者说:我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写出一部中国皮革科技史,为后人留下皮业前辈们的脚印,希望能够对后来者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在中国皮革协会的关心下,在《西部皮革》杂志社的鼎力支持下,吕老在《西部皮革》上主办了《史话》, 连载 30 期 。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吕老笔耕不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少读者在看了《中国皮革科技史话》的连载后,非常感动,认为史实翔实、资料丰富,是我国皮革业难得的史料,是我国皮革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少读者纷纷向编辑部或吕老建议,将连载汇编成书以传世。吕老非常感谢读者的厚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书的修改、汇编工作中。吕老做事非常严谨,按理说,已经在杂志上连载过的,只需要将其串联汇编即可,但吕老却不肯马虎,还是一字一句地校对、斟酌,经常通过电话或专门邀约面谈等方式,与当事人核对史实,以确保准确无误,其治学严谨堪称我等楷模!历经半年多的艰苦努力,新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笔者为吕老高兴,更为我们皮革业高兴! 《史话》一书洋洋洒洒二十六万字,全书共分十章。《史话》从制革科普知识切入,首先,他满怀深情地专门介绍了皮革科技巨人业界老前辈们的光辉业绩。然后分别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调整变迁为主线,侧重介绍了我国近、现代皮革科研、皮革教育的发展史和中国皮革协会及其科技工作,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历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与技术会议的盛况,回忆了中国皮革学会组建与运作的全过程,还对近现代皮革科技书刊的大致状况作了介绍。最后,作者对自己的科技人生做了简要回顾。全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采用报告文学、散文诗以及通讯报道等多种文体形式,以春秋笔法结合幽默、张弛、对比、衬托等多种写作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大批皮革科技巨人孜孜以求、献身皮革科技的大师形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皮革科技发展的生动画面。该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皮革科技史书,也是一部对皮业新生代进行中国皮革业光荣传统教育的历史教材。该书可以作为从事皮革科技事业的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的参考书,可以作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普读本。 服务人类添姿彩,持续发展赖创新 在《史话》一书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向我们描述了他所一生钟情的皮革业,认为皮革是为人类服务的历史最早和年代最长者,并用丰富的史料,论证了皮革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国防工业、交通、文体等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根据作者的考证,皮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4500 多年前的黄帝时代,而制革在我国开始形成为专业工种,是在距今 3600 年前的商代。 在当代,真皮受到来自合成革的猛烈冲击,皮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作者非常关注这一状况,他以穿用皮鞋与合成革鞋或塑料、橡胶鞋对比,认为真皮在卫生性能、耐用性能、绝热性能以及物理温差变异性等诸方面明显优于合成材料所制成的鞋类。作者通过分析认定,真皮仍处于风华正茂的大有作为年代,并幽默地指出,真皮对足下关爱备至,非任何合成革可以替代。情感与理性的交织,直觉与科学的碰撞,得出的结论掷地有声,与读者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没有理由为皮业的发展前途担忧,我们要做的,就是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行! 据作者考证,我国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厂诞生于 1898 年(清光绪 24 年),它就是吴懋鼎创办于天津金钟河锦衣卫桥河畔的北洋硝皮厂。后来,该厂几经变迁,到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华北军需生产管理部接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 405 厂。 1957 年, 405 厂移交地方,更名为天津制革厂。作者采用解剖麻雀的手法,通过对天津制革厂的百年变迁历史的描述,大致上勾勒出我国民族皮革业的发展概貌。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民族皮革工业,就没有今天皮革业的健康、稳定和高速的发展。 我国皮革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皮革大国,但还不是世界皮革强国。我国皮业发展到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皮革业的大问题,成为制约皮革业发展的大难题。作者对此表现出十分关切。他专门论述了制革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应该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消除污染源和充分利用皮胶原蛋白废弃物。在谈到制革末端治理时,作者认为其存在占地面积大、所用机械设备投入的成本高以及需培训专业人员、管理费用也颇高等缺点,在全国中小型制革企业应用不多。这的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更应指出的是,制革废水的末端治理,实际上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清洁生产的道路,从源头治理制革污染。在谈到皮革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时,作者认为,需要利用绿色化学技术,利用制革废弃物的皮或革的边角余料,可用其皮胶原蛋白制造出皮革化工材料、生态农肥等绿色产品。他强调指出:从研究科技发展史的窗口看,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正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起来的无人区。也就是说,未来皮革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全依赖于科技创新,因此,皮革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向无人区进军。毋庸置疑,吕老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后的科研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群星辉映苍穹日,中国皮业崛起时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并推动科技进步的人,当然是第一要素,正如俗话所说:事在人为。好一个事在人为!君不见,我国皮革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多少皮革人的心血和智慧;君不见,制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崎岖道路上,留下了多少皮革人奋勇登攀的足迹!作者满怀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了 20 多位皮革科技巨匠,留给我们一笔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作者以较大篇幅介绍的皮革科技巨匠有大名鼎鼎的侯德榜学部委员、中国制革专业创始人 张铨 教授,业界老前辈 杜春宴 博士、 陶延桥 教授、陈永杰高工、 马燮芳 教授级高工、 蒲敏功 教授级高工、 乐以伦 教授、庆巴图高工;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 何先祺 教授、 潘津生 教授、 石祥麟 教授级高工、 魏庆元 教授级高工、 袁光美 教授级高工、 徐明骥 教授级高工、 吴永声 教授、 张扬 教授;学高德劭的皮革科技巨人 王毓琦 教授、 段超人 教授、 张西林 教授级高工、邢德海高工、段镇基院士、 张文德 教授、 徐士弘 教授、 张铭让 教授。笔者认为,吕老也理当在皮革科技巨人之列。如此,皮革科技巨人应有 26 人或更多,真是群星灿烂! 作者在介绍众多皮革科技巨人时,采用了报告文学的文体,夹叙夹议,增强了《史话》的感染力。例如,在介绍 袁光美 教授级高工的一节中,作者回忆起十年动乱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讲述了 1968 年 8 月被监督劳动中的一个遭遇冰雹的夜晚的故事,让人心酸流泪。作者并没有因为遭受厄运而心灰意冷,而是以诗明志: 长虹志,坎坷路,风雨人生,华年憾度。梦萦造福华夏,衷情鲍人宏图。伤心事,俱往矣,再迈步,攀高峰! 吕老认为,作为一个皮革科技工作者,要伟业传万代,除本职有形成先进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外,还必须在著书立说和培育人才这两个方面,同时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皮革科技事业的传承,靠大师、巨人人梯精神,也靠后来人的勤奋、执着。在我们业界,师生情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史话》一书中亦可见一斑: 张文德 教授为人厚道、和蔼可亲,是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楷模,深得广大学生和业界同仁的尊敬。 张文德 教授逝世后,作为他的学子、学孙们无不悲痛万分!白坚、张小林夫妇(原成都工学院 1961 届毕业生,原广州人民制革厂厂长、总工)写下《采桑子高节清风万古留》一词,以表对 张 教授的深切哀悼之情: 传真捧读惊先逝,师道悠悠,思念悠悠,未唱哀歌悲泪流! 芬芳桃李传天下,学富神州,誉满神州,高节清风万古留! 先生的高节清风跃然纸上,荡气回肠,令人景仰,师生情谊长留于天地之间。 张西林总工逝世后,他的得意门生、我国皮革科技界知名专家温祖谋高工悲痛欲绝,他将悲痛与景仰倾注于笔端,融师生情、同事谊于字里行间,写下了一幅长联,传为业界佳话: 兴皮业呕一生心血春耕秋耘传承有方誉满南北惟真惟诚鞠躬尽瘁英名垂千古 育人才历半世艰辛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学贯中西必耿必信继往开来伟业传万代 皮革科学技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皮革科技巨人们深谙此理。他们懂得,培养人才,扶持年轻人,就是扶持皮革科技的未来,就是把皮革科技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实现我国皮革业的振兴!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而今,我国皮革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皮革科技界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济济,精英荟萃,皮革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正在不断地喷涌而出。吕老看到这一喜人景象,曾深情地对笔者说:科技、学科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后来者必然超过年资早的前人,这是科技进步的自然法则。他不止一次地回忆起与我的恩 师张铭让 教授的交往,他说:我认识铭让同志近 40 年,都是 张铨 教授的学生,作为年资有先后的师兄弟,我比他蠢长 9 岁,同在现川大毕业也正好早九年。可 张 老师十分自谦,一直称呼我为 吕 老师。我不止一次地公开说,铭让同志是我的老师。不仅如此,吕老总是十分自谦地说,现在年轻人,有不少人在皮革科技方面超过了前人,表示:愿为春蚕红烛人梯,寄厚望于制革新秀。例如,在接受《中国皮革》科技经纬 专栏采编温祖谋高工的采访时,他就表示科技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后来者必然居上,皮革学科专业比我年轻二、三十岁的中年人,如石碧、刘白玲、陈武勇等不少人相当杰出(温插话:还有陕西的马建中、山东的李彦春为代表的不少后起之秀!),对!还有他们,在创新思维、学术水平、业绩贡献的某些方面都超过了我。吕老就是这样,积极地扶持年轻人、宣传年轻人、呵护年轻人,在他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皮业老前辈关心、爱护新生代皮革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科教兴皮创大业,人才辈出谱新篇 吕老最为欣赏的一句名言,那就是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说,他是一个忠实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吕老自 15 岁考入四川省立成都高级职业学校至今,已经历了 66 个春秋。 66 年来,他钟情于制革、献身于制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皮革科技界的泰斗。 吕老十分关注我国皮革科技进步,关注我国皮革科研工作的发展,他对我国近代由国家设立的全国性皮革工业科研机构的有关史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侧重从出成果、出人才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皮革科研发展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史话》从 1938 年开始介绍,这时,应该是现代皮革工业的萌芽阶段。作者简要地介绍了原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的科研概况,以及皮革科技巨人早年所取得的成就,这也许对了解我国皮革科技发展会有帮助。建国以后,通过改组,建立了新的全国性皮革科研机构中央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皮革研究室。 1954 年,中央轻工业部将上海工业试验所皮革研究室移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又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研究所皮革研究室。 1959 年 3 月,轻工业部科学研究设计院皮革所正式成立,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制革和制鞋研究院的前身。无论是皮革所还是研究院,在皮革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都为我国皮革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长期的皮革科学研究中,吕老不断创新和探索,感悟到皮革科研工作的创新思维,他认为,对科研工作的创新思维,应重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及有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吕老以他参与研制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亲身经历,启示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多思联想,这是他在造福人类的科技事业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啊!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就是科研的生命,没有创新思维,科研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皮革专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迄今为止,我国皮革专业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齐哈尔工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以及浙江嘉兴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皮革化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系和专业,江苏、北京、上海、成都等省市的二轻职工大学都开设了制革专业,有 5 所中等专业学校也设置了皮革专业。 四川大学拥有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从大学本科直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皮革化学与工程的专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行业的科技支柱。皮革化 学品、机械设备、原辅材料等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和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不少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走上了产研一体化之路。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现代皮革专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皮革专业的创始人 张铨 教授,全书用相当的篇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 张铨 教授的光辉业绩,并第一次披露了许多珍贵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皮革科技发展史、研究中国皮革科技的人文状况,了解中国皮革业的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认真地读完《史话》后,掩卷沉思,笔者感到,该书最为闪光之处,就在于以人为本。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但是,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难得,人才可贵!因此,皮业的振兴,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应该是整个行业的大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皮革科技史,就是一部皮革科技发展的活剧。回顾历史,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总结历史,可以给我们以借鉴;研究历史,可以给我们以先知。开展中国皮革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总结我国皮革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发现和把握皮革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预测我国皮革工业今后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吕老新著《史话》的出版,正好符合这一历史要求。 拜读过吕老新书《史话》后,笔者给吕老打电话表示对新书出版的祝贺,同时,也谈了自己对新书的读后感。吕老不无遗憾地说,尽管反复校对、修改,书中仍有些许错漏。此外,《史话》作为个人回忆录的一种形式出现,难以完全囊括整个皮革科技界,恐有挂一漏万之嫌。很多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一管之见,不当之处,万望多加谅解!吕老的认真严谨的作风,让笔者十分感动。笔者告诉吕老,《史话》已经很完美了,是一本值得认真一读的好书!您以八十高龄出版新著,实在可敬可佩、可歌可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经之失
贾克功 2009-7-17 01:24
上一篇六经之要是《经解》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一句话简介,本篇六经之失是《经解》所谈的修读《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注意事项,也就是要防止跑偏。 南怀瑾《论语别裁》 01章 学而 (7) (摘自劝学网) 善知识与恶知识 下面还有:故《诗》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任何学问,有正反两面,五经也如此。 接着提到《书》之失,诬。所以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宋朝的历史是元朝人编的,元朝的历史是明朝人编的,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的,事情相隔了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见得完整。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还要读历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历朝的奏议,它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大臣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报告?可见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则就没有建议了。宋朝王荆公王安石就说过懒得读《春秋》,认为那是一本烂帐簿,这也是认为《书》之失,诬的观念。这点是我们研读历史要注意的。 《乐》之失,奢。光是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贼。一个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这样好吗?坏得很!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所以学《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固然很重要,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没有作好,坏人的知识愈多,做坏事的本领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贼了。 《礼》之失,烦。礼很重要,过分讲礼就讨厌死了,等于说我们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摸面包。全听律师的话,连路都不敢走,动辄犯法。你要搞礼法,那烦透了。所以礼要恰到好处。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有时候读了历史又有问题,好像一个人不研究军事哲学,则这个人作为一个健全的国民不成问题,等到研究了军事哲学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闯乱。不会武术的人,最后可以寿终正寝;会了武术,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样的道理。 《经解》对五经的批评,正面反面都讲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五经的修养,要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样的人,才能爱任何一个人,爱任何一个朋友。所谓敦厚,对别人的缺点,容易包涵,容易原谅,对别人的过错,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个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诗者也,这样才算是诗的教育。以下《书》、《易》、《礼》、《乐》、《春秋》,都是如此。现在我们再回到《论语》上来。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来着?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4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经之要
贾克功 2009-7-16 00:58
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01章 学而(6) (摘自劝学网) 五字串通五经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来的根本渊源,还必须了解其他五经。 谈到五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于五经作总评。这怎么说法呢?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对五经扼要简单的介绍:对《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一两句话批评了。 《经解》篇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个地方,看社会风气,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现在我们不偏向于这方面,暂时只作一参考。)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又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也不止讲历史,而是中国历史文献的第一部资料。现在西方人学历史,(现在我们研究历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观念来的。)是钻到历史学的牛角尖里去了,是专门对历史这门学识的研究,有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注解,历史对于某一个时代的影响。中国过去的情形,学术家与文学家是不分的,学术家与哲学家也是不分的。中国人过去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领导未来,所以它要我们疏通知远。人读了历史,要我们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这个远大的道理,我讲个最近的故事来说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国就任,我送他一副对联,是抄袭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须高著服,宦情不厌少低头。一般人应当如此,外交官更要善于运用它。对于世局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要有眼光,要看得远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态,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国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头,站得起来,少低头,并不讨厌少低头。不能将就人家,要怎样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历史疏通知远这是《书经》的教育精神。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结晶。我们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时,用八卦画图开始记事以表达意思。什么叫絜静呢?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易经的思想是科学到哲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所以说絜静精微,易教也。 至于恭俭庄敬,礼教也。是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历史。什么是属辞比事呢?看懂了《春秋》这个历史,可提供我们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为参考。因为人世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因此常有人说历史是重演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会重演吗?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吗?也许可能,因为古人是人,我们也是人,中国人是人,外国人还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态不同,原则却变不到那里去,所以说历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历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作人处世,处处都有前辈的经验。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知道某一件事情发生过,古人也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善恶、处理方法都知道,这个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经,在《经解》中,只用几个字,就将每一部书的精华思想予以表征。拿现在的白话文来讲,这每一句话的几个字,就可以拿到好几个博士学位。小题大作嘛!尽管作,从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扯进来,扯到最后,说明了这一点,就可以完 成一篇 博士论文了。但是在古人,几句话而已。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36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