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转化医学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2-5-4 09:58
陈竺部长出席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http://info.pumc.edu.cn/eapdomain/static/component/cms/cmp_cms_pim_show/showInfoDetail.jsp?infoId=11234config_id=7269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上世纪末提出的。当时NIH每年投入的医学研究经费高达200多亿美元,产生了大量的发明、技术、知识和论文,但美国人觉得他们的医疗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究其原因,问题出在临床前试验到临床运用之间的巨大鸿沟。在美国,临床前作用良好的新药只有约30%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大部分新药由于其毒性、体内分布等种种原因没有体现出比现有药物更好的疗效而遭淘汰。转化医学的研究就是为了比较动物实验与人体临床之间的差异,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并降低新药开发的风险。 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及公共卫生之间的固有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关联;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和公共卫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转化医学致力于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之间的鸿沟,为开发新药品、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开辟出了一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途径。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台到临床”的一个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过程。 文献引证分析结果 主题=(Translational Medicine)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1381 被引频次总计: 14086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3476 施引文献: 12988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12687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10.20 h-index: 48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R2P6EGnIABKa@8M6Edopage=1cr_pqid=3viewType=summary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R2P6EGnIABKa%25408M6Edo%26product%3DWOS%26qid%3D3%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R2P6EGnIABKa@8M6Edo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3db_id=resultSetID=3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AU_%E4%BD%9C%E8%80%85_Author_enmaxRows=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28y=9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MARINCOLA FM 18 1.303 % TERZIC A 13 0.941 % FEUERSTEIN GZ 12 0.869 % WALDMAN SA 11 0.797 % ANONYMOUS 10 0.724 % PLEBANI M 8 0.579 % VODOVOTZ Y 8 0.579 % WEHLING M 8 0.579 % AN G 6 0.434 % DAY M 6 0.434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837 60.608 % ENGLAND 136 9.848 % GERMANY 101 7.314 % ITALY 93 6.734 % CANADA 68 4.924 % JAPAN 43 3.114 % NETHERLANDS 42 3.041 % SPAIN 42 3.041 % PEOPLES R CHINA 40 2.896 % SWITZERLAND 37 2.679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IH 65 4.707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38 2.752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2 0.869 % EUROPEAN COMMISSION 11 0.797 % WELLCOME TRUST 8 0.579 % EU 7 0.507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7 0.507 %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7 0.507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 0.507 % EUROPEAN UNION 6 0.434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HARVARD UNIV 56 4.055 % UNIV PENN 40 2.896 % DUKE UNIV 38 2.752 % STANFORD UNIV 36 2.607 % UNIV PITTSBURGH 34 2.462 % NIH 31 2.245 % MAYO CLIN 27 1.955 % UNIV WASHINGTON 27 1.955 % UNIV MICHIGAN 26 1.883 % NCI 25 1.810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25 1.810 % MASSACHUSETTS GEN HOSP 23 1.665 % NORTHWESTERN UNIV 23 1.665 % THOMAS JEFFERSON UNIV 21 1.521 % JOHNS HOPKINS UNIV 20 1.448 % UNIV CHICAGO 20 1.448 % UNIV N CAROLINA 18 1.303 %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7 1.231 % UNIV ILLINOIS 17 1.231 % MT SINAI SCH MED 16 1.159 % UNIV CALIF SAN DIEGO 16 1.159 % UNIV SO CALIF 16 1.159 % COLUMBIA UNIV 15 1.086 % EMORY UNIV 15 1.086 % KINGS COLL LONDON 14 1.014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349 25.272 % 2010 283 20.492 % 2009 189 13.686 % 2008 150 10.862 % 2007 101 7.314 % 2012 97 7.024 % 2006 76 5.503 % 2005 49 3.548 % 2004 21 1.521 % 2003 16 1.159 % 2002 12 0.869 % 1996 7 0.507 % 2000 7 0.507 % 2001 7 0.507 % 1999 6 0.434 % 1995 4 0.290 % 1997 3 0.217 % 1994 2 0.145 % 1998 2 0.145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3 4.562 %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2 2.317 % CTS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27 1.955 % MEDICAL PHYSICS 26 1.883 % ACADEMIC MEDICINE 22 1.593 % PERSONALIZED MEDICINE 22 1.593 % TRANSLATIONAL RESEARCH 15 1.086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14 1.014 % PHARMACOGENOMICS 12 0.869 % REGENERATIVE MEDICINE 12 0.869 % CLINICAL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10 0.724 %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 0.724 %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 10 0.724 %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 0.652 % DRUG DISCOVERY TODAY 9 0.652 %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 8 0.579 %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8 0.579 % NATURE MEDICINE 8 0.579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8 0.579 %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7 0.507 %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7 0.507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7 0.507 % PLOS ONE 7 0.507 %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6 0.434 %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6 0.434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1381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244 17.668 % PHARMACOLOGY PHARMACY 203 14.699 % CELL BIOLOGY 168 12.165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29 9.341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122 8.834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86 6.227 % ONCOLOGY 68 4.924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60 4.345 % GENETICS HEREDITY 51 3.693 %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ING 51 3.693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50 3.621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49 3.548 % IMMUNOLOGY 42 3.041 % HEMATOLOGY 41 2.969 % ENGINEERING 39 2.824 %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37 2.679 % PSYCHIATRY 36 2.607 %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34 2.462 % MEDICAL INFORMATICS 33 2.390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33 2.390 % SURGERY 32 2.317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31 2.245 % PATHOLOGY 29 2.100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29 2.100 % COMPUTER SCIENCE 28 2.028 % CHEMISTRY 27 1.955 % PHYSIOLOGY 23 1.665 % OBSTETRICS GYNECOLOGY 20 1.448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9 1.376 % RESPIRATORY SYSTEM 17 1.231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15 1.086 % REPRODUCTIVE BIOLOGY 15 1.086 % TRANSPLANTATION 14 1.014 % UROLOGY NEPHROLOGY 14 1.014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3 0.941 % PEDIATRICS 12 0.869 % VETERINARY SCIENCES 12 0.869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11 0.797 % EMERGENCY MEDICINE 10 0.724 % PSYCHOLOGY 10 0.724 % TOXICOLOGY 9 0.652 % BIOPHYSICS 8 0.579 % MICROBIOLOGY 8 0.579 % ORTHOPEDICS 8 0.579 % SPORT SCIENCES 8 0.579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7 0.507 %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 7 0.507 % MATHEMATICS 7 0.507 % BIOMEDICAL SOCIAL SCIENCES 6 0.434 % DENTISTRY ORAL SURGERY MEDICINE 6 0.434 % 参考文献 • 中科院-第二军医大学 转化医学 研究院在沪成立 • 凯杰与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合作成立 转化医学 示范实验室 • 《 转化医学 研究(电子版)》创刊 • 由GWAS热到对 转化医学 的一点冷静思考 • 美国 转化医学 项目获得白宫支持 • 国内首家“神经科学 转化医学 中心”落户八一脑科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转化医学 中心成立 • 首届血管钙化 转化医学 研讨会在北大医学部召开 • 赛默飞世尔科技积极支持并参与“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 • 上海交大“ 转化医学 ”加快步子探路前行 • 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 • 吉林大学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院 • 2011 转化医学 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 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参加2011年中美临床和 转化医学 国际论坛 • 国际 转化医学 学会在京成立贺林院士任主席 • 国际 转化医学 学会在京成立贺林院士任主席 • 第四届 转化医学 研究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探讨肿瘤治疗前景 • 苏州大学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中心 • 陈竺院士:推动 转化医学 发展应对人民健康挑战 • 上海交大成立 转化医学 研究院王振义院士领衔 • 浙大医学院成立 转化医学 中心聘十余院士培植人造肝 • 上海交大获唐仲英基金会亿元捐资建设 转化医学 研究院 • 北大拟在深圳建立北京大学深圳 转化医学 中心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召开 转化医学 专题研讨会 • 《科学— 转化医学 》人造血小板在动物实验中获成功 • 苏格兰将启动全球首个 转化医学 合作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4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癌国际研究动态与进展
xupeiyang 2012-5-2 21:37
癌症疫苗是在过去10年才出现的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2010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治疗前列腺癌的癌症疫苗,当前有几种癌症疫苗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癌症疫苗的基本原理与麻疹、腮腺炎疫苗相似:手臂注射诱导免疫反应帮助机体对抗特定病原体。而癌症疫苗对抗的则是肿瘤。有效的免疫反应可以导致肿瘤缩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 新型 脑癌 疫苗临床试验传捷报 • 戈鹉平最新Nature解析 脑癌 形成新发现 • 英科学家能让肿瘤发光治愈致命的 脑癌 患者 • 新研究支持使用手机不致 脑癌 观点 • 研究发现一基因可阻止恶性 脑癌 复发 • 阎海:追踪难以捉摸的 脑癌 “杀手” • Science获癌症研究新突破:新 脑癌 基因 • 猫体内寄生虫或致人 脑癌 • 解码孩童时期的 脑癌 • 美开发出专攻致命 脑癌 的“设计蛋白” • 3所香港高校派遣“狙击队”参与国际计划研究 脑癌 • 科学家研究基因替换疗法失明 脑癌 等将被治愈 • 脑癌 细胞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 大规模国际研究称长期用手机增加患 脑癌 风险 • 电脑字体设置不当易诱发 脑癌 • 研究发现7个关键基因决定 脑癌 患者存活时间长短 • 专访:华人学者顶级杂志解析 脑癌 最关键基因突变 • 发现控制 脑癌 扩散的“开关” • 瑞典科学家称用手机患 脑癌 机会高5倍 • 科学家鉴别出儿童 脑癌 基因 • 世界首个上市 脑癌 疫苗进入II期临床测试 • 世界上第一个 脑癌 治疗性疫苗在瑞士上市 • 研究人员发现 脑癌 基因 • 研究人员构建出更好的 脑癌 模型 • 瑞典科学家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手机容易患 脑癌 • 台湾研制出 脑癌 疫苗 • 一项新的 脑癌 临床试验被启动 • “任意球”越过“守门员”治疗 脑癌 • 患过敏并非坏事可减少患 脑癌 几率 • 哮喘vs 脑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大脑发育所需的一种基因能导致儿童 脑癌 • 小鼠中儿童 脑癌 的靶向治疗 • 脑癌 中PIK3CA基因发生连串突变 • 神经外科专家聚焦治疗 脑癌 的一种“智能”药物 • RNAi传递系统能穿透血脑障壁直达 脑癌 • 改造后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 脑癌 细胞克星 • 脑癌 疫苗老鼠实验成功廖敏妃获美金梅尔奖 • 美科学家试验用转基因感冒病毒治疗 脑癌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找不到人体小白鼠,西药早晚要退出医药市场
热度 3 zhouqiang15898 2012-4-12 21:12
先看二则新闻:     “据中央台和各大新闻报道:      【转载】西方药企被曝用印度穷人当白鼠,三年死1730多人      据中国日报报道 在过去5年中,西方国家的制药企业纷纷把临床试验项目搬到印度。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关系具有极大的剥削性,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        据英国《独立报》11月14日报道,2005年,印度官方放松了对新药临床试用的限制,该行业迅速膨胀到一定程度,如今,超过15万人在参与至少1600项临床试验。2007年至2010年三年期间,至少1730人在参与临床试验期间或者试验结束后死亡。有活动人士表示,很多参与试验者来自贫民窟,一些人甚至大字不识, 这部分人 在签署同意书之前也许没有 完全 了解新药物可能对身体造成的 伤害 。”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 立法 重视,谁也不会 为了钱 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人体小白鼠 ,没有人这个“小白鼠”,西药就无法进行 最后一期 的验证,没有验证, 新西药 就不能上市,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西药产生到现在总共生产了10000多种西药,现在用于临床的西药仅有1000种左右,有9000多种西药已经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这种被淘汰的西药还在不断的增加,一旦旧的西药 被淘汰完 ,而 新西药 没有人体小白鼠就 没办法上市 ,因此西药早晚要退出医药市场!没有西药,西医就连基本的感染也没有办法!!     那些列强即使打败了一切地域的敌人,也打败不了自 由生命以来的细菌!!一旦细菌爆发,人类的毁灭就不远了!!就象03年的非典一样,没有中医的帮助,西医就必死无疑!!        那有很多人会问,那中药呢?    1。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中医的最根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谁符合这种思想,谁就能长寿!!虽然没受中医影响,但大道理都是一样的,体现的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第一是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上医治未病!!   中医第二提倡的激发免疫力,就是激发自身的力量,包括针灸,拨火罐,按摩推拿。。。   中医最后才提倡药方处方,西医到这步才能跟中医开始同步,哪个部位有病医哪个!!没有抗生素的发现,手术就是送命而已,一旦感染没有不死的!!      2。“中药的作用机理目前还是个科学难题”。。。。      其实中药很简单,就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你身体冷(阳虚)就给你热水,你身体热(阴虚)就给你一杯冷水!!身体冷热达到平衡,自然血液畅通,百病不生!!当然中药说的复杂一点,就是你身体缺什么补充什么,让你身体平衡起来,按方舟子的说法就是“自愈”起来!!!也就是中医是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治病,或者说没有适合病原体生存的环境!! 就象疾病传播途径只要切除任何一个传播途径环节都一样消灭传染疾病,不光是西医杀死病原体一种! 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中医为什么可以治病的原因 !其实很简单研究疾病转播的过程就清楚! 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受体的环境 ,控制任何一环,都可以去除疾病! 而通常西医治病是杀死 病原体 (不管什么病,只要是炎症,可能一种药就可以,所以西医要容易掌握),而中医治病是改变 受体的环境 而让病原体不适合生存而死亡或激发受体自身的免疫来达到治病,但每人 体质 不一样,所以中医一直提倡对症施治(根据病人体质来决定治病的方法),所以对中医师要求就比较高,必须有 大量的实践经验 来判定病人的体质情况)。但中医也有好处,因为他不是完全杀死病原体,就不会有耐药性,这也是中药一直很少变动的原因!而西医有耐药性,药用少,杀不死病原体,药用多了会加重病人,甚至致人于死地!一旦病原体变异,西药就完全失效!大量的西药退出和淘汰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3。上热下凉肯定是血气不通,,可以使用艾灸,针经络,拨火罐,按摩推拿,。。。甚至泡脚等办法改变下凉(不通,自然下凉上热),下凉如通,则上下平衡,自然下凉上热就消失!!!      就是在中药不能使用“热水”,难道你这种情况还不能使用温水啊(通温的药)?      中药就象热水,温水,冷水,对人体来说几乎是没有大害(除那些有毒的中药,要处理毒性),志愿者只要在中医的辨证下几乎很少会出人命关天的事!!其实很多中药本身就是跟人的食物一样的动植物,对人体本身就很少造成伤害,不象西药提纯的!( 这跟 老挝 、泰国、 缅甸 边民经常自己吸食自己种植的罂粟大烟,很少听到死亡的,但提纯到鸦片时就有可能让人致命,一旦提纯到海洛因(就象西药 ) 静脉注射那就经常死人 )当然中药也有偏性,不能长期服用,特别是体质的偏性跟中药偏性相同时,更要慎重使用! 所以中药和中医是现代医学必然的发展方向!! 呵呵,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任何医学最后都会消亡!!医学发展到最后都会被现代生物科技所取代!!!你哪个器官出问题,只要克隆一个替换就可以,甚至以后有生物芯片,把你重新克隆一个你,直接取出你的脑芯片,安装在你克隆的身体上,你又重新复活了!!!就象现在制造一台机器那么简单!!这样的情况,你还要什么医学!!! 呵呵,外行谈医学,只供探讨!
个人分类: 生物与医学|2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日科学家研制“定制骨骼” 原理类似打印机
liyadong 2012-4-6 16:04
日科学家研制“定制骨骼” 原理类似打印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566.html 日本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根据人体CT检查数据研发人造骨骼的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医生可以借鉴这种制造骨骼的方法,在存有患者电子数据的情况下,迅速为患者造出所需骨骼。 CT骨骼 法新社11月23日报道,科学家研发的人造骨骼被命名为CT骨骼。这种人造骨骼以患者的CT设备检查数据为依据,制作原材料为磷酸钙粉末,与人体骨骼成分相同。此外,还需要含80%以上蒸馏水的凝固液。 研究人员说,CT骨骼的精密程度能够与构造复杂的骨骼高度吻合,误差能小于1毫米,这足以为确保医生给患者实施面部手术的成功提供“精确部件”。 CT骨骼的制作原理和喷墨打印机类似。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由总部位于日本的“Next21”公司研制的特殊设备将凝固液喷洒在十分之一毫米厚的磷酸钙粉末上,通过利用电脑设计的模型,制成人们预想中的骨骼。 如果不断重复这一制作过程,便可以得到厚度和形状不同的骨骼。例如,喷洒100次后便可得到厚1厘米的CT骨骼。 这一技术与制造工业模具的技术一样。 医用优势 此前,医生通常通过移植人体骨骼和陶瓷代替品为患者修复或治疗病变的骨骼。 参与这项研究的东京大学生物工程学教授钟翁逸(音译)说,因为陶瓷骨骼韧性差,医生在临床处理时通常需要“刮”患者骨骼,使植入患者体内的人造骨骼与人体骨骼更加吻合。 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兼外科整形医师高藤津吉(音译)说:“CT骨骼能被自身骨骼替换,而传统的人造陶瓷骨骼达不到这一要求。” 医生临床手术时,通常还会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臀部,截取一段骨骼用于常规骨骼移植。 高藤说:“移植手术过程中,为使截取的骨骼满足移植要求,截取骨骼部分近一半被浪费掉。如果能够再造骨骼而不用从人体其他部位截取,这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不幸遭遇车祸,只要医院先前存有他骨骼的数据,就可在数小时内造出与他原来骨骼几乎一样的复制品。 发展前景 研究人员临床试验持续大约两年,涉及10家医院总共70名成年人。东京大学医学院此前已经为10名成年患者移植CT骨骼,临床效果显著。 研究人员希望3年至4年后,这项研究成果能投入到实践应用中。高藤说,如果试验成功,CT骨骼也能为儿童带来福音。 儿童骨骼生长速度较快。他说:“植入身体的骨骼能迅速被自身发育的骨骼所取代,伴随儿童身体发育而生长。” 此外,研究团队正着手研发第二代CT骨骼,这种骨骼包含能促进人造骨骼和人体骨骼融合的成分。高藤说,植入比格犬头颅的第二代CT骨骼试验进展顺利。试验的最终目标是能利用患者身体活细胞制造出骨骼,解决骨骼移植难题。
个人分类: 最新技术|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16 15:34
我们将对这些研究课题进行调研。 1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和医疗改革的互动 2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与4P医学的互动(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性化医学、参与医学) 3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模式 4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或机构的管理模式及评价体系 5 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研究的教育培训与国际合作 6 药物创制临床研究的国际规范和准则, 以及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合作模式 7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伦理规范 8 风险投资与科研成果产出, 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国际合作 9 癌症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实践 10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策略与临床实践 11 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流行病学的预防策略与研究 12 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和进展 13 内分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14 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实践 15 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针对罕见、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 16 影像医学在临床转化研究中的运用
个人分类: 转化医学|3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周代星: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的开创者
杜江平 2012-1-23 18:22
前不久,中国首个无创DNA产前检测临床试验由北京贝瑞和康和湖南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合作顺利完成,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消息。周总,您作为主要研发机构,能为谈谈该技术对临床检测的意义吗? 这个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可以用简易而又精确的方法准确检测胎儿的遗传性疾病。拿唐氏综合征来做个例子,唐氏综合征早在1838年就被法国的一位医生发现;1866年以英国的医生唐约翰命名;1959法国的另一位医生杰拉米发现了致病机理:21号染色体三体。但是,传统的检测方法要么与发病原因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不准确,要么临床操作难度大且风险高。无创DNA产前检测是对胎儿染色体拷贝数进行直接检测,直接与致病原因相关,且操作起来简便易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方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1年完成之后第一个具有非常大社会意义的实际应用。它的潜在社会影响力将会大大超过我们目前的想象。 了解了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的研发历史,发现这项技术也是历时5年才成功完成,请问周总,是什么动力坚定您研发这项技术的决心?在试验过程中是否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经你这么提醒,这技术我们还真研发5年了,好像是转瞬之间。坦白的讲,5年前我的工作与无创DNA检测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太太怀了孕去医院检查,说是高龄产妇自动变成了高危人群,只能做超声看透明带的厚度来断定是否怀唐氏胎儿。几番折腾后,医生拿着我看不懂的图片跟我说应该没什么事。我问她有几成把握,她说她也说不清,但那已经是当时的技术所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你可以想象从那刻起到小孩出生后,我和我太太有过多少次不眠之夜。就在我和那大夫谈完话后,我回家自己查阅了些资料,觉得传统方法,除了风险比较高的羊水穿刺外,都有些不靠谱。唐氏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三体而引起的,而这些方法(羊水穿刺除外)都不看21号染色体的拷贝数。从那时刻起,我决定研发直接检测染色体拷贝数的技术。看了香港中文大学Dennis Lo关于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的文章后,我决定研发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并在从旧金山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提出了最早期比较粗糙的数学模型。那是在2007年5月份。 把一个理论付诸实践常常不容易。况且当时我已不在研发部门(我当时是美国Illumina公司亚太日本区测序市场的负责人)。没有人,没有实验室,没有样本,没有经费。我飞到深圳找了行业内某知名企业开过讨论会,几经努力但最终没能说服他们往这方面发展。到了2007年9月份,我直接去香港找到Dennis Lo。经过几番交流,终于在2008年1月说服他送一些样本到我在美国弗杰尼亚邦联大学(VCU)的朋友高远处做双盲实验。高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在4月份得到了结果。我们开了一次电话会议。Dennis Lo在电话里激动异常,高远的结果百分百准确! 无创DNA产前检测离不开新一代测序技术,周总,您作为新一代测序技术领域的早期研发的重要人员之一,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发生和发展,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该领域发展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吗?您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的确,目前看来,没有新一代测序技术,就没有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新一代测序领域是我的老本行。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项目(Human Genome Project)在2001年结束,历时13年,耗费30亿美元。人类基因组项目让许多研究人员觉得必须研发出高通量低成本的新一代测序技术。恰好我博士后导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祖师爷,哈佛大学的丹尼尔博士(Daniel Branton)从1996年到2002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纳米孔(Nanopore)测序的文章。这些引导我进入新一代测序的领域,并于2002年加盟美国林克斯公司(Lynx Therapeutics)。2003年,和团队一起设计了目前拥有70%市场占有率的第二代测序技术。林克斯公司与英国的索列沙公司(Solexa)在2004年底合并。合并的公司于2006年底被美国的亿明达公司(Illumina)收购。从2002到2006年底第一台高通量测序仪器上市前,测序的通量增高了近万倍,成本降了近100倍。测序技术的革新速度超过了以著名的摩尔定律来衡量的计算机领域!这个速度一直保持到今天。将来是否还会以这个速度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有了技术上的基础,我们从2006年起研发它的应用。这几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给生物领域带来了我们当时没法想象的革命性变化。它的应用之广让我都觉得惊奇。 为什么贝瑞和康致力于临床重大遗传疾病产前检测领域? 除了以上提到的个人原因外,公司的核心团队以前大多从事遗传疾病研究,了解这方面的社会需求和目前检测的困境。举个例子,产前诊断的最好办法,也就是业内说的金标准,是羊水穿刺加细胞核型分析。Seeing is believing,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但是因为要穿刺取样,孕妇的心理压力会很大,也有一定的流产风险。国际上建议35岁以上的孕妇以及唐筛高危的孕妇都作一下羊水穿刺。按这个标准,我们估算国内一年需要穿刺的人数是一百七、八十万左右,而全国一年实际能做的穿刺量估计仅有十万份,这就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加上这几年各省的唐筛量在迅速增加,这使供不应求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贝瑞和康的团队聚集一批有志于改变这种局面之士,有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近十年的努力。 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是贝瑞和康与湖南湘雅医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顶尖单位合作完成,周博士是如何想到这种合作研发模式的? 这项技术的研发幸亏有了这几个顶尖的合作单位。前面提到我当时找香港中文大学Dennis Lo教授和VCU高远博士合作的经历。Dennis是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的发现者,是无创DNA检测的开山鼻祖。高远是我多年的朋友,曾当过IBM的程序员,师出测序行业的泰斗George Church之门,什么技术难题都会在他手上迎刃而解。他后来搬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湖南湘雅医院的夏家辉院士是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夏院士一生的志愿就是寻求一种简便易行又能准确地科学地诊断出胚胎遗传疾病的方法。夏院士和中南大学的邬伶仟教授一直在关注着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我和邬教授于2008年5月在广州见了一面,当时就一拍即合,确认无创DNA产前检测作为我们共同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在国内收集临床试验样本。 与传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相比,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有什么不同,优势体现在哪里?技术原理是什么? 我想也该比较一下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与传统筛查技术的差异。以上我们略微提到了传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即羊水穿刺加细胞核型诊断技术的优缺点:金标准,但要穿刺,有一定风险,而且对于临床来说不易扩大规模。至于筛查,国内以血清筛查为主,所筛查的血清蛋白和产物与21或18号染色体并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不理想,举例来说,一般筛出来100个高危孕妇才会有一个人会怀有唐氏小孩,更可怕的是筛查在实际操作时还会存在一定的漏诊率,目前漏诊率在30%上下波动吧。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只需要抽取母亲几毫升血,直接检测血浆流离DNA中胚胎染色体的拷贝数,与羊穿相比几乎没有风险,与血清筛查相比灵敏度和准确率都高得多。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易于规模化,在检测量上弥补了羊穿的不足。 无创DNA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产前诊断技术看似很神奇,能从母体血浆检测出胚胎的疾病,其实原理不难解释。原理基于前面提到的Dennis Lo的发现:母体血浆中存在胚胎DNA。当胎儿染色体是非整倍体时,该染色体的总剂量会发生微量变化。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灵敏度非常高,我们自主研发的实验流程可以将每批的试验误差稳定控制在0.5%以下,足以检测出这些微量的变化,因而能检测出胎儿染色体是否是异倍体。 目前三倍体综合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唐氏综合征(21号染色体疾病),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对于爱德华氏综合征(18号染色体疾病)和帕陶氏综合征(13号染色体疾病)的检出率以及准确率如何? 检测18号染色体三体和13号染色体三体确实不像21号染色体那么直截了当,需要在技术上做相当大的改进。我们用了几年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终于在去年底找到了一些规律,并在和湘雅合作的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达到这次临床试验中的100%的检出率和近100%的准确率。我今年3月份在香港和Dennis Lo在他的办公室里讨论这个问题,知道他和他的团队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他们最近公布的试验数据表明他们的方法对18号染色体三体的检出率也达到了很高水准,92%,对13号染色体的检出率跟我们一样,可以达到100%。他们方法的准确率对这两条染色体均可以达到98%。所以我们相信技术上对这两条染色体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能达到与21号染色体三体一样的水平。 可以说,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研发在临床应用领域是具有创造性的突破,那么,接下来贝瑞和康在新产品开发上,有何新的计划吗?对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能把绝大部分的遗传疾病,尤其那些严重致愚致残致死的遗传疾病,在中孕期乃至早孕期通过母体血浆DNA检测出来,所以在近期的产品开发上还会集中在遗传疾病的产前检测。比如说,我们正在研发地中海贫血病的无创产前检测。地中海贫血病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比较高。广西有20%左右的人群是携带者。地中海贫血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可想而知。能够对地中海贫血病进行无创DNA产前检测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将许多其他遗传疾病加到我们的检测单上。为此,我们坚持与国内外的顶尖机构进行合作。比如我们前一阶段完成的与联想投资的合作和与美国的Illumina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都将会极大的推动我们其他重大遗传疾病检测项目的研发进程。 来自丁香园
4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liwenbianji 2011-12-31 17:44
投稿信:推销你的稿件
出版空间以及编辑关注度的竞争异常激烈。将原稿投送给杂志编辑,附上一封信“原稿请见附件”是远远不够的。投稿信是你与拟投杂志直接交流的机会。除了写明你的研究与众不同外,还应直接向总编辑说明为什么你的发现很重要及其应该在此杂志上发表的理由。 投稿信应含有几个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可通过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链接下载。大家可根据批注中的建议起草你自己的投稿信,选择提出的句子类型替代括号中的句子。投稿信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投稿;当然,某些类别的论文需要加入额外的内容。例如,关于临床试验数据的存储信息通常需要附上一份临床试验报告,提供你的序列数据进入公共数据库的信息。 查阅目标杂志的《稿约》是每篇稿件的既定程序,其中很可能含有投稿信必须写入的内容。另外一个信息来源是杂志的投稿网页。尽管以下列出的内容以及关于“Edanz投稿信模版”中描述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都是这些目标杂志所要求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投稿信中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做可引起编辑对你的关注。以下方法适用于投稿信的撰写: • 一些杂志根据其刊出文章领域的不同进行编辑分工,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有时也可根据编辑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合适的编辑。直接称呼收信编辑,如:“Dear Dr. Smith”。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编辑,可将投稿信写给总编辑。 • 信的开头应写出文章题目,希望文章在杂志的哪一个栏目或作为哪一个文章类别发表,以及投稿杂志的名称。 • 之后简单叙述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说明研究目的以及开展的工作。然后简单描述研究成果。 • 接下来的段落很重要。你需要向研究界解释你的发现的意义,特别是对杂志读者的意义。如果你不能解释为什么该杂志读者会对你的发现感兴趣,你需要选择另一家更合适的刊物,因为编辑只将他们认为会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送同行评议。研究一下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目标与刊出范围”会对你有帮助。 • 投稿信的最后一段应包含杂志所要求的声明或说明。这些通常包括关于利益冲突、基金资助与资助来源的声明,以及所有作者已阅读过并同意文章的内容以及未一稿多投的声明。每个作者的作者资格确认也是需要的。 • 最后,留下详细的通讯方式以及礼貌的结束语。 示例: 英文原文 The cover letter: your sales pitch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space and for editors’ attention is now very high, and it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send a manuscript to a journal editor along with a letter saying little more than “please find my manuscript attached”. The cover letter is your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editor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t can be used to set your study apart from others and directly explain to the editor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and why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ir journal.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over letter,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ncluded. These component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Edanz Cover Letter Template,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ag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liwenbianji.cn/coverletter. This template can be used to develop your own cover letters by following the suggestions in the comments and replacing the bracketed sentences with the types of sentences explained. The format of this letter is applicable for most if not all submissions, although additional sections may be required for some types of paper;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about deposition of clinical trial data would most likely need to accompany a report of a clinical trial,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osition of sequence data into public databases would possibly need to be provided where such data has been obtained. As always, the target journal’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should be consulted; these will most likely outline the information that absolutely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cover letter. Another source of this information is the journal’s submission webpages. Although not all of the components listed below and described in the cover letter template will be described as required on the target journal’s webpages, all should be included in your letter, because to do so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rabbing the editor’s attenti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pply to cover letter development: • Some journals have different editors for the different areas of research the journal covers and you can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 based on area and occasionally also editor profiles. Address your letter personally to the appropriate editor, e.g., “Dear Dr. Smith”. If one cannot be readily identified, address your letter to the editor-in-chief. • Begin by providing the title of your manuscript, the section/publication type you would like to see it published as, and the name of the journal you are submitting it to. • You then need to provide a very brief background and rationale for your study, explaining why you did what you did. This can be followed by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esults. •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s very important. You will need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findings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reade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If you find i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would be interested in your findings, then you may need to select a more appropriate journal. Editors will only send papers to review that they thin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their readers. Studying the ‘aims and scope’ of your chosen journal might help with this. •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should contain any statements or declarations required by the target journal. These usually include declarations of any conflicts of interest, grant support or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a statement that all authors have read and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a statement that the sam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submitted elsewhere. Confirmation of each author’s qualification for authorship may also be required. • Finally, include details for correspondence and a polite farewell. Exampl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热度 3 Wuyishan 2011-11-30 09:25
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 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科技日报 2011,11,29)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本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5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仅服用短短4个月,传统中草药可让不孕妇女怀孕的几率增加两倍,其疗效优于西药,且给病人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远小于体外受精疗法。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补充疗法》杂志上。 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澳大利亚政府的资助下,对8个临床试验、13个对传统中药、西药、体外受精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的其他研究和相关案例报告进行了复查。 整个研究有1851名不孕妇女参与。其中,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月内,与使用西药相比,传统中药将妇女的怀孕几率提高了3.5倍。对616名妇女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传统中药治疗的妇女中,有50%的妇女怀孕;而接受体外受精疗法的妇女中,只有30%的妇女怀孕。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的系统定量分析表明,传统中草药在治疗妇女不孕方面更有效,与其他方法相比,在4个月内,接受中药治疗的妇女怀孕的可能性增加了两倍,实现了60%的怀孕率,而标准的西药疗法只能实现30%的怀孕率。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中药疗法会认真分析女性的月经周期,评估月经周期的质量是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的基础。” 该研究的领导者、阿德莱德大学健康和临床实践学院的卡林·里德教授表示,每6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夫妇饱受不孕的折磨,而且有20%的不孕患者罹患不孕的原因“无法说清”。她说:“与西医相比,传统中医对月经不调症状更加了解;与体外受精疗法相比,传统中药更便宜且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更轻。传统中药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不孕,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最小。” 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生殖学教授吉塔·纳扬格目前正使用一种更温和的体外受精方式——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技术(指获取不孕妇女的未成熟卵子,通过体外培养成熟,再结合成熟精子的体外受精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怀孕。 她表示,最新研究发现应谨慎对待。她说:“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侵入性最小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怀孕,如果无效,再采取药物和其他更具侵入性的方法。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替代疗法(如中医)进行详细研究,监测体内的激素系统和卵巢情况,以更好地厘清这些替代疗法的工作机制。”(刘霞)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从生物统计下一代数据分析趋势说起
zt2730 2011-11-22 13:48
2009年,SAS公司在北美发布了全新的JMP/SAS CLINICAL产品,内部人士认为JMP/SAS Clinical产品是SAS针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下一代数据分析平台”。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数据分析和研发改善的领导者,SAS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将引领全球生物统计分析的方向,也令整个产业界重新思考,生物统计及其在药物、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将走向何方? SAS的生命科学领域新动向 前SAS生命科学资深科学家,现任JMP/SASCLINICAL产品经理的GEOFFREY MANN在今年年初举行的JMP/SAS CLINICAL新版本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一产品是如何改善临床试验和药物评审等各个环节数据分析的。在“探索临床试验数据背后的隐藏模式,来自 SAS——临床数据分析软件标准”这一话题下,他展示了新一代生物统计分析的方向和耐人寻味的诸多细节: JMP/SAS Clinical是全球首款全面支持CDISC数据标准的软件。而SAS作为CDISC的积极参与者,在推广CDISC应用上自然是不遗余力。JMP/SAS Clinical产品在功能全面性、先进性和易用性上配置丰富,其组成模块包括: SAS Clinical Standards Toolkit SAS BASE2 SAS ACCESS to PC Files SAS Genetics SAS GRAPH SAS IML SAS STAT JMP Life Sciences SAS components 12= SAS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SAS Enterprise Guide (此为可选项,仅仅适用于客户端而非服务器端) JMP JMP for Clinical 这一共十二个模块涵盖了生命科学领域所需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SAS编程、JMP数据可视化图形界面等全部内容。其安装模式与其他传统SAS模块一样,既可以单机安装,又可以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安装。尽管SAS对这个打包产品的价格三缄其口,但一些迅速购买该产品包的客户透露“和以往相比,其价格令人惊喜”。对于价格敏感型客户来说,厂商这种为推广新策略而进行的促销的确是降低采购成本的好机会。 同时,SAS公司网站也宣称“JMP/SASClinical是JMP(药物评审员的不二之选)和SAS(制药业生物统计学家的标准分析与报告工具)的完美结合”。至此,SAS的策略可见一斑。 功能上,JMP/SAS Clinical能通过JMP菜单进行“point,click and discover”式数据分析,所有鼠标操作会在后台自动记录为JMP程序,以便反复调用;也可以直接沿用过往已经写好的SAS程序;对于SAS程序员来说,还可以继续编程。以前SAS给人的大致印象基本上是程序员和统计学家的工具,而其他业务人员(比如药物评审员、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生物测定小组成员,数据监察员和任何想理解临床研究结果的人)使用传统SAS软件的准入门槛教高,学习曲线相对陡峭而难于尽快熟练掌握。JMP/SAS CLINICAL的使命似乎不仅仅在于取悦传统用户,让分析和编程工作更简单和高效,其精美的图形也很有利于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沟通,还在于让大量非统计专业人员得以轻松使用SAS强大的统计分析性能而又不必经受漫长而痛苦的学习和培训过程。 下一代数据分析? 那么,所谓的“下一代数据分析平台”,其实就是以生物统计所常用的SAS模块为基础,对软件进行了改造和封装,辅之以行业标准和优化的分析能力,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专业性,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同时发力。笔者个人理解,“下一代”的提法应该和SAS基本模块多年来在用户友好、可视化、交互性分析等方面的进展较慢有关,而JMP在易用性,交互性、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方面与传统SAS模块(如SASGRAPH)相比可谓后来居上,正好在这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补充。而这些方面多年来也一直是很多传统统计软件倍受用户抱怨的地方:难学,难用,展示效果也亟待提升。 比如,在临床试验的药审工作中,美国FDA要求对于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以如下图表的形式展示: 而在JMP/SAS CLINICAL中,既可以用上述图形/图表展示,交互式的数据分析又可以通过点击图形中SEX变量下的M或者F,被点击选中的这些数据的在其他变量维度(Age, Race等)中会自动变色,对应的数据行在后台也被同步选中,病人情况的展示也会很清晰和完全;若要进行下一步的子集化、分组以便进行进一步探索也很方便。 在“韦氏图”和“火山图”里,无论是考察个体之间的关系还是探索不良反应的程度,JMP/SASCLINICAL提供的图形都比传统图形手段更为清晰直观,交互性也更强,为在这些重要分析步骤有效地中“探索”和“发现”临床数据中的重要信息提供了可能。 据笔者了解,JMP作为SAS旗下主打数据分析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软件部门,一直在走一条与传统SAS模块化策略不同的道路:敏捷计算+可视化+交互式。JMP继承了SAS在分析和建模领域的巨大优势,沿袭了SAS的数据挖掘和传统统计功能,在DOE(试验设计)等高级分析领域一直独占鳌头,近10年来在图形和交互式分析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其运行性能(速度、稳定性等)堪称优秀,所处理的数据量也从原先的42亿行65535列升级到软件本身对数据无限制――也就是取决于内存大小。 那么,这一新动向能否给SAS带来预期的效果?其背后是否有更高层面的策略? 也许先看看其他行业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动向。在对分析能力和数据吞吐量更高的银行业,SAS的数据挖掘平台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标准。2011年5月初,SAS总部宣布一项新的产品战略,在SAS ENTERPRISE MINDER(企业级数据挖掘平台)上加入JMP产品。并且,和这个产品策略相对应,推出了“探索性数据挖掘”的概念。 这个举动不由令人产生简单的联想:JMP/SAS Clinical 和SAS ENTERPRISE MINER两个SAS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都已经和JMP融合,除了这两款拳头产品,SAS旗下的一系列主打产品包括SAS VBI, SAS VDD,SAS MLA等,都是在传统SAS模块的基础上融合JMP而形成的新一代产品。这种把传统数据分析融入可视化交互式数据探索的举动,是不是SAS新的产品策略? 反观全球统计分析业界,商业智能新秀TIBCO并购了SPLUS和SPOTFIRE,IBM并购了SPSS和COGNOS,ORACLE并购了Hyperion――这些并购是否昭示着传统统计分析与图形、可视化能力的结合这一趋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呢? 站在这样的角度,跳出“生物统计”的小圈子,不难发现,数据分析正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分析可以是文本的,图形的,而不再只是数据表的。 就此,笔者相信,“下一代数据分析”这种提法,无论是否真正成为几大巨头的产品策略并不重要。事实是,在数据分析领导者JMP/SAS和传统IT巨头IBM, ORACLE等的推动下,大幕已经就此拉开。这一潮流的第一登陆点,似乎并非金融和电信,而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行业。 中国生物医药数据分析的机会与挑战 和其他科技领域一样,我国的技术界习惯了“引进一流技术与设备”,或者“业界老大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这种依赖国外同行的选择来降低决策风险的做法,一段时期曾经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只是在创新领域,永远模仿竞争对手的做法,只能产生跟随者,而不是创新。 我国药品新的注册管理办法的核心就是要保证药品质量,鼓励新药创新和遏制低水平的重复。生物制药的创新和自主研发,需要药企和研发机构在以临床医学(包括治疗、诊断、伦理等)为基础,并丰富以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统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等的各学科方面都有足够的积累和深入研究。在数据分析方面,先进的生物统计方法加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实现由工具层面的升级到生产/研究方法的革新。 反观国内大学的生物统计和其他类型的应用统计教学,基本上都是数学学科的延伸。阐述数理统计原理的要求,远远高于了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要求。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培养的数据分析人员,在数据分析的应用和拓展方面,创新能力不够,思路课本化、程式化。在商业领域,无论是临床数据分析还是银行数据分析,都更倾向于: 1. 采用SAS编程的手段进行分析,过于强调编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分析过程仍然以“带着问题找结果”的逻辑展开 3. 在分析结果的沟通和展示上,以部分传统统计分析图形和数据表为主 4. 部分数据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存在普遍误用乃至于错误 创新的一大特征就是绕开模式思维的盲点。摆脱传统思路和模式,用全新的方法、手段、工具去开展工作,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一部分。药物研发水平的升级和创新密不可分。在数据分析层面,在部分保留传统编程手段的同时,恰当引入可视化、交互式而又更加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方法,能否为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创新的源动力?我们拭目以待。
3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科学家尝试通过去铁治肝癌
Tangjintian 2011-11-17 09:57
日本山口大学科学家尝试用去除体内铁离子的方法,治疗肝癌,取得一定成效。 据日本《读卖新闻》日前报道,山口大学教授坂井田功等科学家尝试向肝癌晚期患者的肝脏中直接注射铁螯合剂。结果发现,在接受2个月左右的注射后,参加试验的10名肝癌晚期患者中有2人的肿瘤组织有所缩小,另有3人的病情停止恶化。 铁螯合剂能够与人体内的铁离子结合,随着尿液一同排出,注射铁螯合剂能够有效降低体内的铁离子浓度。因为铁离子是肝癌等肿瘤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因此体内铁离子浓度下降,对于肝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科学家说,目前的临床试验显示,去铁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肝癌的新疗法。不过,由于身体失去铁离子有很大的风险性,日本科学家认为准确使用这一方法仍需更多的试验数据。 日本科学家的上述成果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Deferoxamine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首个乙肝疫苗乙克三期临床试验获阶段性结果
nooney1986 2011-11-11 16:44
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承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个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乙克)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日前已全部完成。结果分析表明,在经乙克治疗后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的患者中,59.6%的患者病毒载量降至临床阴性,84.4%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表面抗原水平下降,肝组织活检及细胞免疫均出现炎症缓解等.这表明乙克对乙肝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与乙肝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E抗原消失,并且出现E抗体)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适合的乙肝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该研究即采用了此标准。研究团队在Ⅱ期B阶段临床实验中,半年内给慢性乙肝患者注射6剂乙克(一个疗程)后,已取得较好疗效。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团队在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中,根据现行抗病毒治疗(使用核苷类药、干扰素)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期不少于一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增加了一个疗程,即对慢性乙肝患者共进行了12剂乙克注射,治疗期由半年延长为一年,随访6个月。据悉,此次临床试验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网络注册,并依照科学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进行,由北京地坛医院牵头、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全程监督,在全国21家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展开。 自2007年9月首例慢性乙肝患者入组,至全部518名患者完成两个疗程治疗及随访,此次临床试验历时3年多。据统计,经过12剂疗程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率乙克治疗组与作为安慰剂的氢氧化铝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虽然Ⅱ期B阶段与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两次结果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未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自然转换率,但还须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确证乙克的疗效。而据记者了解,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如果用药组与安慰剂组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新研制的药物不能注册上市,进行生产和销售。 针对此次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率乙克治疗组与氢氧化铝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的问题,研究组成员之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汪萱怡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很多疫苗的临床试验都采用氢氧化铝做安慰剂。“我们想都没想就使用了氢氧化铝。但在氢氧化铝对照组里,也有乙肝患者出现了E抗原血清转换的现象,甚至有的转为临床阴性。”汪萱怡表示,有的乙肝患者可能没有服用任何治疗药物也会转阴,此次试验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铝对照组的人数少了,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为偶然;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具体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在加紧研究。”汪萱怡说。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将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的支持下,进一步设计和开展第二阶段Ⅲ期临床确证试验。至于乙克疫苗何时能上市生产,汪萱怡表示,他们还需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后再作决定。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科兴手足口疫苗Ⅱ期临床试验通过
nooney1986 2011-11-11 13:16
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ASDAQ: SVA)旗下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1月9日对外公布其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初步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无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Ⅱ期临床设计为单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试验,共招募540名6-35月龄婴幼儿受试者。11月8日,EV71Ⅱ期临床揭盲会在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的监督以及国家药监局及国家CDC专家的参与指导下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为实施Ⅲ期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包括免疫程序及剂量的选择等,由此可以选择合适的剂量进入Ⅲ期临床实验。Ⅲ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并设计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科兴控股董事长兼CEO尹卫东表示,“我们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达到了研究设计的预期目的,这是我们EV71疫苗研发中又一重要里程碑事件。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的科学结果,可以选择用于Ⅲ期临床试验的剂量。我们已经启动了Ⅲ期临床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现场的选择以及研究用疫苗的制备等。我们预计将很快开始Ⅲ期临床,并有望在一年内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在加快临床研究的同时,北京科兴目前也正在建设EV71疫苗的生产车间,并计划在2013年完成厂房的建设及GMP 认证。
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研制人造血 两年内进行临床试验
alick1 2011-11-1 09:58
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将会改变输血现状,避免医学的供血短缺,而且能够拯救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人的性命 科学家把干细胞转变成红细胞,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两年内将在英国进行试验。进行该研究(能够提供工业规模的生产)的科学家认为,这将改变输血的现状,避免医院血源枯竭,能够救助数千名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生命。心脏移植、心脏搭桥手术和癌症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这确保了他们在手术期间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这是血液研究的“圣杯”,人造血能够避免传染病,它几乎能为不同血型的每一个人提供血液。爱丁堡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很多人提供了生的希望,他们首次利用从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培养出几十亿个红细胞。但是普通输血一般包含2.5万亿个红细胞,因此他们目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输血需要。从处于生命前几天的人体晶胚里提取的材料,更容易分裂成大量细胞,但是至今研究人员还未成功研制出真正的血液。 如果科学家最终找到制造真血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胚胎就能提供英国供血所需的所有细胞。爱丁堡大学的马尔科-特恩教授希望制造出O型阴性血的细胞供应品。这种“万能供血者”能为多达98%的人口提供血源。安全的血液供应还将造福发展中国家,这种国家每年有数千人因产后大出血死亡。据他预测,他准备在2到3年内把一茶匙人造血注入到健康志愿者体内,在英国对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进行首次试验。 随后会进行大规模试验,不过他们将在10年内对这种血液进行常规应用。不出20年,他们可能一年就能生产200万品脱人造血,这足以满足英国的供血量。采用的任何胚胎干细胞都必须是从刚形成4到5天的晶胚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晶胚是试管受精剩余物,它们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给研究项目的。评论家称,把未出生的孩子作为“零部件”,用来提高医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对的。 但是特恩说:“有大量规章制度用来确保这些细胞是被用来进行正当治疗,或是用于真正的科学和医学目的,而不是用在不好或者不重要的方面。”该研究由韦尔科姆基金会提供资助。他表示,最近欧洲人决定禁止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专利治疗,这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将会转移到其他细胞源上。伦敦大学学院的再生医学教授克里斯-梅森形容这项研究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安全供应,它将会令患者产生‘巨大不同’”。 梅森称,该产品将会满足供需需求,令车祸和枪击事故更常发生的夏季拥有更加充足的血液供应。虽然有人担心利用干细胞生成的其他“身体部件”会引发癌症,但是血细胞应该能避免这种风险。英国和爱尔兰的献血服务正在为科学家提供实际性帮助和专门知识。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血液和移植局的洛娜-威廉森表示,该研究一直受到鼓励,但是“我们将继续依靠忠诚可靠的常规献血者,帮助我们满足患者对生命攸关的血液的需求”。 苏格兰国家输血服务的特恩并不是想要“攻占”数十亿英镑人造血市场的唯一一人。法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干细胞血液的早期人类试验,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学家也正在制造血色素,这是用来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蛋白。其他地方正在验证的想法包括:把从母牛体内提取的血色素当作血液代用品。每年大约有160万名英国人献血。在节假日,英国的血液储备会下降,尤其是需求量很大的万能血液O型血更易受此影响。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665.shtm
个人分类: 应急 救灾|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科学家研制人造血 两年内进行临床试验(图)
xuxiaxx 2011-10-31 09:13
  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将会改变输血现状,避免医学的供血短缺,而且能够拯救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人的性命 科学家把干细胞转变成红细胞,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两年内将在英国进行试验。进行该研究(能够提供工业规模的生产)的科学家认为,这将改变输血的现状,避免医院血源枯竭,能够救助数千名在战场和车祸中受伤的生命。心脏移植、心脏搭桥手术和癌症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这确保了他们在手术期间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这是血液研究的“圣杯”,人造血能够避免传染病,它几乎能为不同血型的每一个人提供血液。爱丁堡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为很多人提供了生的希望,他们首次利用从骨髓里提取的干细胞(是万能细胞,被视为人体的修理工具箱)培养出几十亿个红细胞。但是普通输血一般包含2.5万亿个红细胞,因此他们目前培养的数量还无法满足输血需要。从处于生命前几天的人体晶胚里提取的材料,更容易分裂成大量细胞,但是至今研究人员还未成功研制出真正的血液。   如果科学家最终找到制造真血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一个胚胎就能提供英国供血所需的所有细胞。爱丁堡大学的马尔科-特恩教授希望制造出O型阴性血的细胞供应品。这种“万能供血者”能为多达98%的人口提供血源。安全的血液供应还将造福发展中国家,这种国家每年有数千人因产后大出血死亡。据他预测,他准备在2到3年内把一茶匙人造血注入到健康志愿者体内,在英国对利用干细胞制成的血液进行首次试验。   随后会进行大规模试验,不过他们将在10年内对这种血液进行常规应用。不出20年,他们可能一年就能生产200万品脱人造血,这足以满足英国的供血量。采用的任何胚胎干细胞都必须是从刚形成4到5天的晶胚里提取出来的,这些晶胚是试管受精剩余物,它们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给研究项目的。评论家称,把未出生的孩子作为“零部件”,用来提高医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对的。   但是特恩说:“有大量规章制度用来确保这些细胞是被用来进行正当治疗,或是用于真正的科学和医学目的,而不是用在不好或者不重要的方面。”该研究由韦尔科姆基金会提供资助。他表示,最近欧洲人决定禁止立基于胚胎干细胞的专利治疗,这意味着他们的注意力将会转移到其他细胞源上。伦敦大学学院的再生医学教授克里斯-梅森形容这项研究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安全供应,它将会令患者产生‘巨大不同’”。   梅森称,该产品将会满足供需需求,令车祸和枪击事故更常发生的夏季拥有更加充足的血液供应。虽然有人担心利用干细胞生成的其他“身体部件”会引发癌症,但是血细胞应该能避免这种风险。英国和爱尔兰的献血服务正在为科学家提供实际性帮助和专门知识。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血液和移植局的洛娜-威廉森表示,该研究一直受到鼓励,但是“我们将继续依靠忠诚可靠的常规献血者,帮助我们满足患者对生命攸关的血液的需求。”   苏格兰国家输血服务的特恩并不是想要“攻占”数十亿英镑人造血市场的唯一一人。法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干细胞血液的早期人类试验,世界各地的其他科学家也正在制造血色素,这是用来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蛋白。其他地方正在验证的想法包括:把从母牛体内提取的血色素当作血液代用品。每年大约有160万名英国人献血。在节假日,英国的血液储备会下降,尤其是需求量很大的万能血液O型血更易受此影响。(秋凌) 来源:新浪科技
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治疗肌肉病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孙学军 2011-10-8 23:11
本研究的亮点: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观察了氢气水对患者线粒体和炎症肌病(肌肉营养不良)的治疗效果。 分子氢气具有许多神奇的效应,超过 30 多种动物疾病模型中发现氢气具有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氢气对人类二型糖尿病、血液透析、代谢综合征、肝癌放射治疗的损伤、脑干中风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氢气治疗疾病的细胞学机制被认为是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过氧亚硝酸根这样具有强大氧化作用的自由基(不影响温和的过氧化氢等),而且氢气也可以影响细胞内信号系统。但是目前人们对氢气生物效应的分子细节仍不清楚(这里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氢气是一个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分子,人体内不停产生,到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明显不良作用被发现。因此氢气相关药物可能成为一类令人神往的临床应用药物。本文是第一个氢气医学领域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先开展的开放性试验(试探性研究)中让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萎缩 ) 患者每天饮 1 升富氢气水,连续 12 周。其中, 4 例患者为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似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5 例患者为线粒体病。每四周检测 18 类血清学指标和尿的人 8- 异前列腺素 F2a ( 8-isoprostane 是可以说明氧化损伤程度的指标)。在随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中,有 10 例 DM( 肌病 ) 和 12 例 线粒体病患者,给患者连续 8 周(怎么没有用 12 周) 0.5 升富氢水(为什么不是 1 升)或普通水(安慰剂),每 4 周检测 18 类血清指标。 研究结果:在该开放性研究(患者和医生了解治疗情况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临床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但是,发现氢气在肌肉病患者中乳糖 / 丙酮酸比例,餐后血糖,血清 MMP3 和血清甘油三脂具有显著影响。在双盲试验中,也没有发现明显的临床效果,但 DM 患者的乳糖 / 丙酮酸比例,和 MM 患者的血清 MMP3 仍明显改变,尽管没有统计学差异。没有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任何不良效应。 结论:氢气水 MM 患者的对线粒体功能和 PM/DM 患者的炎症反应过程具有治疗效果,但双盲试验中效果较差的原因可能是剂量比较小和观察时间比较短(为什么不增加剂量,延长观察时间?)。但也说明氢气的效果存在一个最低有效剂量(意思是说不能喝太少,至少要 1 升,有广告嫌疑),而且有剂量效应(更确认效果的可靠性)。 Research Open-label trial an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for mitochondrial and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Mikako Ito , Tohru Ibi , Ko Sahashi , Masatoshi Ichihara , Masafumi Ito and Kinji Ohno For all author emails, please log on . Medical Gas Research 2011, 1 :24doi:10.1186/2045-9912-1-24 Published: 3 October 2011 Abstract (provisional) Background Molecular hydrogen has prominent effects on more than 30 animal models especially of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diseases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In addition, hydrogen effects on huma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hemodialysis, metabolic syndrome, radiotherapy for liver cancer, and brain stem infarction. Hydrogen effects are ascribed to specific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ies that eliminate hydroxyl radical and peroxynitrite, and also to signal-modulating activities, but the detailed molecular mechanisms still remain elusive. Hydrogen is a safe molecule that is largely produced by intestinal bacteria in rodents and humans, and no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documented. Methods We performed open-label trial of drinking 1.0 liter per day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for 12 weeks in five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PMD), four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 (PM/DM), and five patients with mitochondrial myopathies (MM), and measured 18 serum parameters as well as urinary 8-isoprostane every 4 weeks. We next conducte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rossover trial of 0.5 liter per day of hydrogen-enriched water or placebo water for 8 weeks in 10 patients with DM and 12 patients with MM, and measured 18 serum parameters every 4 weeks. Results In the open-label trial, no objective improvement or worsening of clinical symptoms was observed. We, however, observed significant effects in lactate-to-pyruvate ratios in PMD and MM,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 PMD, 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MMP3) in PM/DM, and serum triglycerides in PM/DM. In the double-blind trial, no objective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but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detected in lactate in MM. Lactate-to-pyruvate ratios in MM and MMP3 in DM also exhibited favorable responses but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No adverse effect was observed in either trial except for hypoglycemic episodes in an insulin-treated MELAS patient, which subsided by reducing the insulin dose. Conclusions Hydrogen-enriched water improv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MM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PM/DM. Less prominent effects with the double-blind trial compared to the open-label trial were likely due to a lower amount of administered hydrogen and a shorter observation period, which implies a threshold effect or a dose-response effect of hydrogen. The complete article is available as a provisional PDF . The fully formatted PDF and HTML versions are in production.
个人分类: 氢气医学临床|5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本磁感应研究进展
Tangjintian 2011-8-29 16:45
日本是最早进行磁感应治疗临床试验的国家, 1990 年日本就进行了热籽介导的 磁感应 治疗恶性胶质瘤一期临床试验;近年来,日本加快了肿瘤磁感应治疗技术的发展,有多家单位先后开展了临床试验;如: 2006 年进行的食道支架磁感应热疗的临床试验, 2007 年在日本信州大学进行磁流体热疗临床试验和同年在日本北海道医学院进行磁流体热疗临床试验。在基础研究方面,热与免疫激发一直是日本研究的特色,自发现热的免疫激发效应以来,日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机制研究,近年已取得了许多局部性的成果,但还未能全面系统地阐述热激发免疫的机制;此外,日本在功能化介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磁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和电荷改变达到靶向的目的,合成磁纳米复合介质如载药磁性脂质体以进行联合治疗等。
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前列腺癌最新研究进展
xupeiyang 2011-8-5 09:28
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区分具有不同前列腺癌风险的男性患者的新尿液检测方法,这为探测前列腺癌高风险提供了一种精确检测方法,也说明了“个性化”医疗的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read.asp?page=201184172025396 相关研究文献: · 基因变异与前列腺癌 (7-21) · 非侵入性前列腺癌治疗 ExAblate(R) ... (7-14) · 咖啡可降低前列腺癌风险 (6-30) · 吸烟易导致前列腺癌复发 (6-24) · 中山大学Cancer res揭示鼻咽癌标记分... (6-17) · 研究发现每周快走至少3小时延缓前列... (6-16) · 挪威开发出治疗前列腺癌新药 可延长... (6-13) · 华人新晋院士Cell子刊解析前列腺癌 (6-1) ·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醋氨酚可降低患前列... (5-26) · 前列腺小体有望作为前列腺癌症的血浆... (5-18) · Berg Diagnostics 在第102届美国癌症... (4-11) · 联合疗法治疗前列腺癌更好 (3-30) · SPINK1蛋白抗击前列腺癌 (3-7)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eters的“肖氏反射弧”临床试验3年报告造假
热度 2 zbt92 2011-7-21 08:24
  作者:猎人   Peters在善款的资助下早就完成了在9个脊柱裂病人身上进行的美国第一个 肖氏弧临床试验。这是个没有对照的试验,术后随访期限3年。每年年终, Peters都会报告他的结果。3年结束后,他曾先后两次在不同场合报告过他的结 果,一次是2月份的一个讲座,第二次是在一个会议上的海报 (poster)。在经 过了强劲的两年之后,3年后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仅反射弧消失了, 病人也 不来了。近来抽时间看了一下他的这个3年的结果。我很吃惊的发现,这么一个 短短的摘要和幻灯竟然充满了矛盾数据和低级的方法错误。整个试验的进行有致 命的错误。最后临床数据的分析也很不妥。Peters的大部分的数据更改都是把基 础值降低以拔高效果。下面我来谈一下几点我的看法供讨论。   1. 术前顺应性中位数(Median Compliance):幻灯片是15.2;海报是12.2。   2. 术前排尿量(Voided volume): 幻灯片是27;海报是23。   3. 三年后停用导尿管情况: 幻灯片是4 (5)人;海报是6人。   4. 膀胱最大容量(MCC): 膀胱最大容量 = 排尿量(Voided vol) + 残留量 (PVR)。 7人总MCC = 293x7 = 2051, 其中6人的总MCC = (248+93)x6 = 2046. 这第7个人的MCC为2051-2046 = 5cc。根据Peters一年结果的论文, 这名37岁患 者的术前MCC为269、术后1年为268cc, 3 年后怎么变成5cc了呢?   5. 37岁的失败患者是2位术前可以排一点尿中的一位,一年后还可以排尿, 三年后反而不能排尿了。   6. 术前共有3位顺应性低于10的患者, 其中一位为6.6; 3年后的结果没有 这一位。   7. 我们来看一下Peters所谓的大便正常是什么样子:3年后7人中6人大便正 常, 这其中包括靠用泻药(2人)和灌肠(2人);海报没有提这6名所谓大便正 常病人其实包括靠用泻药或者灌肠解决大便的。   8. 反射弧的消失: 幻灯片显示除了一个病人的反射弧变的很弱之外,其它都 消失了; 海报上只字未提反射弧消失一事。   我的个人评论,欢迎批评指正:   1. Peters报告的术后3年改变好多是主观数据,通过由父母代替完成问卷的 形式取得的,主观数据是不可靠的。例1, 大便是否正常,明明是7人中2人靠泻 药,2人靠灌肠,最后出现了6人大便正常的不可思议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所有脊 柱裂患者都有大便失禁或便秘。例2,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重新选择,6/7还会 选择手术"。Peters本人当初的解释是"这表明了孩子寻求新治疗手段的愿望"。3 年后这反而被用来证明手术有效。   2. 好多Peters描述的所谓改善都是儿童正常发育,骶神经前根切断,或者 是松解术的结果。例如1, 膀胱容量每年增加30毫升,3年90毫升。Peters的病 人3年后增加了83毫升,还不及正常值。例如2, 尿量与体重相关,这个年龄组 的儿童的排尿量为1-2毫升/公斤体重/小时,他们3年体重应当增加9公斤左右, 24小时尿量增加为:9 x (1-2) x 24 = 216 - 432cc。例如3,顺应性与年龄成 直线关系。   3. 脊柱裂病人的逼尿肌过度活跃可以是传出神经过度活跃的结果,这就是 用抗胆碱阻断神经来治疗的道理。切断(骶)神经前根跟用药异曲同工,用术后 停药做疗效指标是错误的。同用药一样,切断前根也应期望膀胱容量和顺应性的 改善。   4. 松解术早已证明有效,不再赘述。   5. 要想证明观察到的改变是新建反射弧的结果,前提是要证明反射弧的存 在。反射弧的消失更证明了这些变化与反射弧无关。   6. 缺术前相应尿流动力学数据。 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这个试验的最重要的客 观指标, Peters只给出了术后3年的平均排尿量(mean voided volume)和残余 尿(PVR)(248/93),没有基础(术前)水平作参照,这个数据毫无价值。   7. Peters的这个试验样本小, 无对照,数据又非常发散,例如他发表的一 年时结果:膀胱最大容量从211 (48-350) 到 253.7 (155-402), 排尿量133 (50-250),残余尿量119 (10-380),膀胱顺应性从16.1 (6.6-28.6)到 21.8 (7.8-53.8)。不难看出术后跟术前的数据范围是重叠的。如果像Peters 所说的,膀胱顺应性从16.1到21.8是改善, 那么术前就已经有一例达到28.6之 高,远高于术后平均值21.8;同理,术后仍然有一位7.8远低于术前平均值16.1。 其它数据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这样一组数据,不能用平均数来分析。正确 的方法是,根据事先定好的指标,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单独分析,最后的结论应当 是有多少病人达到了治愈/改善/成功的预设指标。可惜Peters没有这样的预设 指标,他也没有这样去分析。他3年的结果仍然用同样有问题的方法分析。   8. 不知道为什么Peters会选择中位数(median)来评估样本的顺应性。中 位数只是一组数据中中间一个,或者,中间两个的平均。仅仅用中位数描述样本, Peters当属第一人。   9. 排尿效率其实意义不大, 最重要的是残余尿量和排尿后膀胱内压力。   10. Peters隐瞒反射弧消失的事实让我不再怀疑他的欺骗的动机。   参考资料:   1. AUA会议上的海报摘要   http://www.aua2011.org/abstracts/printpdf.cfm?ID=1502   2. 讲座用的幻灯片   http://www.icsoffice.org/Documents/DocumentsDownload.aspx?DocumentID=897   3. 一年结果的正式论文:Journal of Urology, vol. 184, 702-708, August 2010   4.含图片说明的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04b5db0100rvq7.html
2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分期临床试验:药物安全和疗效的护航舰队
nooney1986 2011-7-11 16:03
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必经的关键步骤,目的是通过逐步扩大的临床治疗试验,验证药物药效和治疗范围、研究药物代谢途径,更重要的是,观察药物副作用及禁忌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讲,新药经过试验室研究和动物试验,初步确定治疗效果后,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的临床试验: I期临床试验(phase I,人体药理研究):受试者由数名或十数名健康志愿者参与,主要是了解药物的安全剂量,以及人体所能承受的最高剂量。 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治疗探索):由一群严格筛选出来的同质性高的病人,探索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少数病人的临床试验,一般为数十人,再根据结果来设计第I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人数。 I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I,治疗确认):此阶段受试者对象较多,为大型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人数数百到数千不等,一般以随机分配、双盲对照的方式进行,主要验证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就可以初步上市了。 Ⅳ期临床试验(phase Ⅳ,治疗应用):新药上市后,并非就高枕无忧了,它还需面临更大的考验——IV期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会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监测,以考察药物在广泛使用下的罕见不良反应、药物交叉作用,以及在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中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改进药物剂量。 这四期临床试验,无疑是护航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强大舰队。但是能否保障试验过程中受试者的利益,又成为试验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即使存在诱发严重高血压、大出血的风险,安维汀也不会退市
sheep021 2011-7-1 20:40
抗癌药“安维汀”在美受拷问 来源: 天山网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一个专家委员会6月29日投票表决,要求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修改抗癌药物“安维汀”(Avastin)标签所示用途,停止使用这种药治疗乳腺癌。    建议停用    美国药管局一个6人专家委员会经过两天听证,29日以全票通过的结果,建议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   委员会的理由是,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安维汀在乳腺癌治疗方面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 存 在诱发严重高血压、大出血的风险,总体而言无法延长患者生命 。   安维汀化学名称为“贝伐珠单抗”,曾用名“阿瓦斯汀”,是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它抑制能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血液等养分,达到抗癌功效。   这是专家委员会不足一年时间内再次得出相同结论。委员会去年要求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但罗氏方面请求再次听证。   不过,委员会这一结论不具约束力和强制力,是否停用的决定最终将由药管局局长玛格丽特·汉堡作出。    不会退市   药管局方面说,无论最终决定如何,安维汀将继续用于治疗结肠癌、肺癌、肾癌和脑癌。   “换句话说,无论最终是否批准它用于乳腺癌治疗,安维汀将继续留在市场上。”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即便药管局下令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医生仍可为患者开出这种药。不过,美国医疗保险系统可能拒绝为乳腺癌患者支付这种药的药费,患者个人因而须自行承担每年大约8.8万美元药费。   委员会的建议招致一些患者及其家属不满。“自由使用药物”创始人特里·凯利现身说法,称妻子是乳腺癌晚期患者,得到安维汀“莫大帮助”。   “委员会就事关乳腺癌患者生死的议题作出决断,成员理应由乳腺癌专家和肿瘤学家组成,”凯利说,“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这类专业人士。”    药商力争    一旦药管局最终决定停用安维汀治疗乳腺癌,罗氏制药的利益将蒙受损失。   “我们对委员会的建议十分失望,希望(药管局)局长作出决定,不要让患者在面临较少治疗选择的情况下再失去一种重要药物,”罗氏首席药物官、全球产品部负责人哈尔·巴伦说。    “我们准备继续与药管局合作,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以求最符合需要安维汀的患者利益。”   法新社等一些媒体援引的数据显示,一旦药管局下令安维汀不得用于治疗乳腺癌,罗氏制药的年收入可能“缩水”10亿美元。(闫洁)来源新华网) 时空评论: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但商人的目的是赚钱,只要能赚钱,管他“伤人”,还是“救人”呢,呵呵。一件商品,只要有利润,就不会退市。只有那些降价降到无利可图的药物才会退市。 由此可见,市场化不是解决医疗问题的良药。 相关链接: 药物降价能否跳出“降价死”怪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