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临床试验

相关日志

打车软件Uber宣布进军临床试验?革命即将到来!
热度 3 SciLondon 2016-9-27 10:21
( london-science.com 原创,网页转载请注明原文: http://www.london-science.com/archives/1586 ,微信转载请联系我们) 你或许用Uber打过车,但你却不一定知道这是一家估值超过66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它也被誉为最值钱的未上市科技公司。这个来自硅谷的打车软件,利用颠覆性的共享经济模式,为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然而, 近日Uber悄然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一场临床试验论坛:DPharm Disruptive Innovation US。就是在这里,Uber公布了进军医疗健康和临床试验领域的计划【1】。这可能让你感到惊讶:一个打车软件,跟临床试验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关注一个可能会令你更吃惊的事实:调查显示,交通运输问题竟然是受试者中途退出临床试验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美国Natioanl Research Council的报告,三期临床试验的中途退出率高达30%,而这其中多数是因为没有得到便利的交通出行方式。 换句话说,尽管受试者对于自己参与的研究很有热情,可是当他们纠结于如何到达试验站点的时候,这种热情很快就会被浇灭-尤其是参与长期的临床试验,他们需要每天从家里赶到试验站点。 交通出行无疑已经成为了受试者的沉重负担,不仅干扰临床试验进度,也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Uber计划为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帮助他们从家里赶到试验站点。 事实上,临床试验志愿者的交通出行,隶属于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非紧急医疗交通(Non-emergency medical transport,NEMT)。 根据专业人士的解读,NEMT的定义是一项将非紧急情况下的病患运送到医疗站点的交通服务-这需要向病人提供比公共交通或者出租车更多的协助服务【2】。举例来说,一位常年坐轮椅的慢性病人向医院预约了一次定期检查。他的家距离医院很远,然而当天他的家人恰好又不在身边。在缺少其他人协助的情况下,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有些不太现实。更令他失望的是,传统的出租车服务很可能无法为他提供额外协助(比如大多数车辆的空间放不下轮椅)。在美国,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非紧急病人正在遭受同样的尴尬处境。 根据2005年的调查,美国每年有360万病人因为得不到相应的交通服务,因而错过了非紧急性治疗(例如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3】 。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NEMT应运而生:这种介于救护车与出租车之间服务,将给病人们带来极大便利。 美国已经早早地注意到了NEMT的重要性,开始发展相关服务,并将其纳入了医保体系。根据调查, 在2016年,NEMT已经覆盖了69.5%的相关医保受益人。美国政府每年在NEMT上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7亿美元【3】。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相关市场,NEMT在美国正面临严峻的问题。目前,NEMT服务主要是由专门的中介公司提供。这些中介与医疗机构合作,为病人提供NEMT服务。换句话说,这与传统的出租车有些类似: 医疗机构提供费用,病人预约免费车辆接送。当然,病人也可以直接向这些公司预约车辆服务,然后用医保报销。 然而,这种NEMT服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不断上升的费用,与糟糕的用户体验。 首先,目前的NEMT服务需要病人提前48小时预约,而且在最后时刻公司会因为意外情况突然取消服务。其次,费用报销受到很大限制,出行费用有时需要病人自己买单。更让人头疼的是,由于车辆不足,预约车辆经常不准时到达,迟到60分钟以上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很可能导致病人错过医院的预约。 一份针对18万病人的调查报告显示,交通服务问题显著提高了病人错过血液透析治疗的风险【3】。 对于临床试验的交通服务,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目前,临床试验的执行机构会为志愿者免费发放出租车券或者公交车通行卡,让他们自行到达试验站点。 显然,这对许多病人来说是十分不便的。另一方面,临床试验的组织机构将承受高额的交通支出-这些传统的出行方式可不便宜。前文描述的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研究机构虽然支出了额外的费用,却无法给志愿者带来真正的便利。最终受试者选择退出临床试验,研究进度随之受到影响,整个医疗体系蒙受双重损失。 共享经济模式或许将带来NEMT领域的革命。Uber希望借助临床试验的交通服务,切入NEMT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目前,Uber已经正式启动了名为“Circulation”的行动,提供专业的第三方NEMT服务。 (图片来源:circulation.co) 那么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呢? 这与传统的第三方交通中介服务有些类似。临床试验的组织方将与Uber签订合作协议,将志愿者的数据提供给Uber。然后,Uber将为组织方提供一个后台管理系统。组织方将能够根据志愿者的地理位置,试验进度等,为他们安排专车接送服务。 对于病人来说,预约一次专车服务,将变得十分简单。首先,他们通过电话或者短信进行预约(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智能手机便可以操作)。当系统接收到这个请求,会根据病人的特殊要求(如乘坐轮椅)和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他们安排最适合的Uber司机,最后将他们安全送达受试站点。 (图片来源:circulation.co) 简单来说,Uber实际上提供一个专门针对病人的“打车服务”。而服务的本质,还是依赖于其核心的共享经济模式-所有的专车司机都是Uber的兼职司机。 作为一家成熟的交通服务公司,Uber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专车司机资源,并可以利用自己先机的IT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和管理。这样一来,就能够极大的提供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降低运行成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用Uber软件打一辆专车,肯定要比出租车便宜-这种逻辑在NEMT服务上同样适用。同时,Uber有望将预约车辆的时间缩短到24小时之内,甚至是当天预约。车辆多了,准时性也就随之提高了。 目前,Circulation系统的测试版已经上线,Uber已经与多家进行临床试验的机构开始了初步合作-组织机构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台系统管理志愿者的运送服务 (NEMT服务的DEMO站点。图片来源:circulation.io) 同时,Uber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自然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Lyft是美国第二大打车软件,估值55亿美元以上)。Lyft与Uber共同出席了DPharm Disruptive Innovation US论坛,并公布了与Uber极其相似的NEMT服务计划。 在会议上,Lyft的发言人不忘调侃Uber的发言人一番:“你是不是偷了我的PPT来做这个演讲?”目前,Lyft也拥有自己的NEMT项目: Concierge。同时, 它也在与医疗服务机构CareMore合作,提供NEMT服务。 随着医疗系统的发展,医疗交通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仅 仅在美国,医疗交通服务市场规模就超过了60亿美元。 不得不说,Uber和Lyft这种创新性十足的举措为美国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一股清流。 根据调查,Uber和Lyft的这种模式,能够减少30%的等待时间,32%的成本,同时增加80%的病人满意程度【3】。 人们十分期待这种突破能够持续下去。 反观国内,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和城市结构的问题,医疗交通,尤其是NEMT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医保体系的不足也让病人有了沉重的负担。相信在国内,NEMT的市场潜力要比美国更巨大。 那么,国内的各大打车软件公司,如滴滴,神州,一号专车等,能不能够模仿Uber在美国的模式,给国内的广大病人提供医疗交通服务呢?将来会不会有一天,国内的临床试验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打车软件来到达目的地,并享受报销? 小编相信,Uber和Lyft在医疗交通上的商业模式必然会给予国内市场很大的启发,让我们对变革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 http://www.mobihealthnews.com/content/uber-lyft-gear-help-get-patients-clinical-trial-sites 【2】 http://www.ecolane.com/blog/what-is-non-emergency-medical-transport-and-how-can-it-benefit-you 【3】Powers B W, Rinefort S, Jain S H. Nonemergency Medical Transportation: Delivering Care in the Era of Lyft and Uber . JAMA, 2016, 316(9): 921-922.
67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史上最全癌症靶向药(2016精华收藏版)
热度 2 nobodykonws 2016-8-26 14:52
在最近过去一年的时间里, FDA 陆续批准了 9 个癌症靶向新药,此外还批准了 4 个抗癌药物新增适应症。然而,在这些癌症靶向药物当中,仅有 25.4% 在中国上市。 令人欣慰的是,有些患者已经到美国就诊并使用到了一些新药,为战胜癌症增加了筹码。更加可喜的是,目前很多新药的临床试验正在国内开展,例如免疫疗法药物 PD-1 抑制剂 Nivolumab 和 Pembrolizumab 以及肺癌靶向药 Osimertinib ( AZD9291 )等。 希望中国的患者能早日受益于这些新药。根据疾病种类和药物靶点,我们将靶向药物及其在中国的上市情况进行了汇总。部分中文名为音译,仅供参考。通过研究这些靶标分子我们可以看出,有将近 32% 的靶标属于膜受体类, 12% 的靶标为 CD 分子,有 34% 的靶标分子为激酶类。基本上激酶和膜蛋白占据了靶标分子的 80% 。( 纽普生物 ) 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肺癌 Her1 (EGFR, ErbB1) Gefitinib( 吉非替尼 ) 是 Erlotinib( 厄洛替尼 ) 否 Osimertinib( 奥斯替尼 AZD9291) Necitumumab( 耐昔妥珠单抗 ) Afatinib( 阿法替尼 ) Her2 (Neu, ErbB2) ALK Ceritinib( 赛丽替尼 ) Alectinib( 爱乐替尼 ) Crizotinib( 克唑替尼 ) 是 MET ROS1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Pembrolizumab( 派姆单抗 )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乳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乳腺癌 CDK4 Palbociclib( 帕博西尼 ) 否 CDK6 Her2 (Neu, ErbB2)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 Pertuzumab( 帕妥珠单抗 )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Lapatinib( 拉帕替尼 ) Her1 (EGFR, ErbB1) mTOR Everolimus( 依维莫司 ) 结直肠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结直肠癌 Her1 (EGFR, ErbB1) Cetuximab( 西妥西单抗 ) 是 Panitumumab( 帕尼单抗 ) 否 KIT, PDGFR β , RAF, RET, VEGFR1/2/3 Regorafenib( 瑞格菲尼 ) VEGFA/B Ziv-aflibercept( 阿柏西普 ) PIGF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白血病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白血病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是 PDGFR ABL Nilotinib( 尼洛替尼 ) Dasatinib( 达沙替尼 ) Bosutinib( 博舒替尼 ) 否 Ponatinib( 普纳替尼 ) FGFR1-3 FLT3 VEGFR2 BTK Ibrutinib( 伊鲁替尼 ) CD20 Obinutuzumab( 奥滨尤妥珠单抗 ) Ofatumumab( 奥法木单抗 ) Rituximab( 利妥西单抗 ) 是 CD52 Alemtuzumab( 阿伦单抗 ) 否 PI3K δ Idelalisib CD19 Blinatumomab CD3 BCL2 Venetoclax 淋巴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淋巴癌 BTK Ibrutinib( 伊鲁替尼 ) 否 CD20 Ibritumomab tiuxetan( 替伊莫单抗 ) Rituximab( 利妥西单抗 ) 是 Tositumomab( 托西莫单抗 ) 否 Obinutuzumab( 奥滨尤妥珠单抗 ) CD30 Brentuximab vedotin( 本妥西单抗 ) HDAC Belinostat( 贝利司他 ) Romidepsin( 罗米地辛 ) Vorinostatt( 伏立诺他 ) PI3K δ Idelalisib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Proteasome Bortezomib( 硼替佐米 ) 是 甲状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甲状腺癌 Her1 (EGFR, ErbB1), RET, VEGFR2 Vandetanib( 凡德他尼 ) 否 FLT3, KIT, MET, RET, VEGFR2 Cabozantinib( 卡博替尼 ) VEGFR2 Lenvatinib( 乐伐替尼 ) KIT, VEGFR, PDFGR, RAF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黑色素瘤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黑色素瘤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Pembrolizumab( 派姆单抗 ) CTLA-4 Lpilimumab( 伊普利姆玛 ) BRAF Vemurafenib( 维罗非尼 ) Dabrafenib( 达拉菲尼 ) MEK Trametinib( 曲美替尼 ) Cobimetinib( 卡比替尼 ) Aldesleukin( 重组人白介素 -2) 是 肾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肾癌 PD-1 Nivolumab( 纳武单抗 ) 否 VEGFR2 Lenvatinib( 乐伐替尼 ) Aldesleukin( 重组人白介素 -2) 是 mTOR Temsirolimus( 替西罗莫司 ) 否 VEGFR, PDGFR, KIT Pazopanib( 帕唑帕尼 ) KIT, PDGFR, RAF, VEGFR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PDGFR α / β , VEGFR1/2/3, KIT, FLT3, RET Sunitinib( 舒尼替尼 )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KIT, PDGFR β , VEGFR1/2/3 Axitinib( 阿昔替尼 ) mTOR Everolimus( 依维莫司 ) FLT3, KIT, MET, RET, VEGFR2 Cabozantinib( 卡博替尼 ) 否 胃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胃癌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否 HER2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胃肠道间质瘤 KIT, PDGFR β , RAF, RET, VEGFR1/2/3 Regorafenib( 瑞格菲尼 ) 否 ABL, PDGFR,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是 PDGFR α / β , VEGFR1/2/3, KIT, FLT3, RET Sunitinib( 舒尼替尼 ) 肝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肝癌 VEGFR Sorafenib( 索拉菲尼 ) 是 PDGFR KIT RAF 食管胃结合部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食管胃结合部癌 VEGFR2 Ramucirumab( 雷莫芦单抗 ) 否 Her2 (Neu, ErbB2) 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 ) 是 多发性骨髓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多发性骨髓瘤 HDAC Panobinostat( 帕比司他 ) 否 Proteasome Carfilzomib( 卡非佐米 ) Bortezomib( 硼替佐米 ) 是 Ixazomib 否 CD38 Daratumumab( 达雷木单抗 ) SLAMF7(CS1/CD319/CRACC) Elotuzumab( 埃罗妥珠单抗 ) 胰腺癌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胰腺癌 EGFR Cetuximab( 西妥昔单抗 ) 是 Gefitinib( 吉非替尼 ) Erlotinib( 厄洛替尼 ) 否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VEGFR, EGFR Vandetanib( 凡德他尼 ) 否 VEGFR Semaxanib( 司马沙尼 ) 妇科癌症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卵巢癌 PARP Olaparib( 奥拉帕尼 ) 否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宫颈癌 输卵管癌 软组织肉瘤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软组织肉瘤 VEGFR Pazopanib( 帕唑帕尼 ) 否 PDGFR KIT 其他癌症靶向药 疾病名称 药物靶点 靶向药物名称 中国是否上市 前列腺癌 Sipueucel-T( 前来腺癌治疗疫苗 ) 否 骨巨细胞瘤 RANKL Denosumab( 狄诺塞麦 ) 基底细胞癌 PTCH Vismodegib( 维莫德吉 ) Smoothened Sonidegib( 索尼德吉 ) 头颈癌 Her1 (EGFR, ErbB1) Cetuximab( 西妥西单抗 ) 是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 GD-2 Dinutuximab 否 腹膜癌 VEGF Bevacizumab( 贝伐珠单抗 ) 是 胶质母细胞瘤 皮肤纤维肉瘤 KIT Imatinib( 伊马替尼 ) PDGFR ABL
607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7种中药在美国进入Ⅱ、Ⅲ期临床
fqng1008 2016-3-9 09:47
早在1998年,我国就制定了《 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将中药推向国际化的目标。近期出台的《 中医药发展 战略规划纲要》也显示出国家对于发展中药产业的鼓励和决心。随着世界对于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的药监机构均在逐步完善相应的监管和申报法规制度。比如,在2004年,FDA出台了botanicaldrug products指南,并在2015年进行修订,发布了botanicaldrug development (draft guidance)。 一、FDA已批准上市的植物药 FDA已批准上市的植物药有两个。第一个是在2006年10月30日,FDA批准了绿茶提取物Veregen,用于治疗18岁和以上免疫受损患者的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属于外用药。直到2012年12月31日,FDA才批准第二个植物药,巴豆提取物Fulyzaq,用于治疗艾滋相关性腹泻,这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例口服植物药。 这两个获批药物表明FDA对于植物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药物的给药途径是相对安全的外用药和口服制剂,组分也相对简单。 二、IND申报阶段的植物药的特点 除已获批上市的药物外,还有不少植物药处于IND研究阶段。据报道,我国已有数十种中药产品向美国FDA提交IND申请。下表列举了部分处于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走在中药国际化前列的以上药物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1)为国内已上市多年的产品,多为中药大品种。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不良反应信息较为全面。因此,得到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可能性大。 (2)丰富的文献支持资料,包括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文献,为临床获批提供更多支持数据。如,CNKI中可搜索到接近2万条复方丹参滴丸相关文献,3千多份桂枝茯苓胶囊相关文献。 (3)除15年新获批II期临床的连花清瘟胶囊为13味大复方外,其他药品组方相对简单,为1-6味药材组成,在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CMC资料上面临的挑战相对小。 (4)除康莱特注射液外,其余均为口服剂型。而康莱特注射液仅含单一药材提取物,组分相对简单,相较而言更容易实现良好的药品质量控制。 四、中药国际化的企业策略 1. 适应症如何选择? 向FDA申报IND,需选择符合西医理论疾病定义的适应症,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功能主治暂不被FDA认可。那么,应如何选择适应症呢? (1)选择有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适应症,如缺少或者没有有效化药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如,Fulyzaq适应症的选择、扶正化瘀片的适应症选择就是范例。 (2)仔细评估药物的作用机理,临床前研究资料以及已有临床应用经验,适应症明确且有显著临床效益对于获批来说是关键因素。 (3)开发过程中合理考虑FDA丰富的激励政策。如罕见病产品的相关的孤儿药认定、罕见病产品资助等政策;优先审评、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等可能的审批途径。 (4)受试者招募数量和难度、开展临床研究的费用和时间长度,以及其他商业考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 国际合作 中药海外申报同时带来了多种国际合作方式。如: ①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 ②与有丰富临床试验开展经验的国际CRO合作。寻求专家对于试验设计和临床开发方案的建议,选择合格CRO监察临床研究开展的GCP符合性、数据管理,确保合格临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 ③与熟悉海外申报法规、技术指南的海外顾问公司合作。当前已有部分顾问公司/CRO立足海内外,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合作和沟通方式,如方恩、汉佛莱、雅昂、泰格等。 结语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步入了美国IND,FDA也在逐步完善其对中成药的监管和开发指南,这些进步都足以看到FDA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在逐步提高,同时国家的鼓励政策也一直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信更多优秀的中药企业将勇敢地踏上国际化征程,而选择进行国际化开发的品种和适应症是我们在开始国际化征程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先行者总是会遇到更多挑战,挑战是机遇,也是进步。在国际化过程中,根据目标市场要求所作的研究,不仅仅是企业获得上市批准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一个对已上市药物再开发、再创新和再验证的过程。 这终将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ontores001 2015-12-7 13:45
海洋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 点 , 而天然海洋活性 多肽 是海洋活性物质研究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与陆地生物迥 异 , 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 从而使源 于其中的海洋天然产物与陆地天然产物不同 , 这为寻 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生物活 性多肽是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肽类 , 按其来源可分为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蛋白酶解活性肽以及化学合成的 活性肽。自 1902 年 , 伦敦大学医学院的 Bayliss 和 Starling 第一次发现活性多肽物质 ———促胰液素 以来 , 人们对多肽的研究逐渐深入 , 并且发现了 数万种的生物活性多肽 , 其中有近百种多肽作为药物 进行生产。为人类抵御疾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 , 海洋天然活性多肽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海绵、芋螺、海葵、海藻等少数几种海洋 生物中。作用也十分明确 : 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 等。尽管大量的活性多肽已经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 到 , 但其中仅有少部分可作为药品进行开发进入市场 , 相当多的新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 , 为新药的研究提 供线索 ; 还有一些海洋活性多肽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 少 , 所以在其生理活性和结构确定后 , 采用全合成和固 相合成的技术实现其产业化生产。本文就近年来海洋 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 天然存在的海洋活性多肽 近年来 , 许多科学家致力于从深海细菌、真菌、微 藻以及海洋软体动物中分离活性肽 , 并且取得了很大 进展。这些活性肽结构复杂多样 , 参与生物体的重要 生命活动 , 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 是一 类非常重要的新药来源。 1 . 1 抗菌肽   有些生物体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产 生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多肽 , 从而使其具有天 然免疫力。目前 , 已有百余种抗菌肽被分离 , 有些抗菌 肽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 还能杀死肿瘤细胞。这 些海洋多肽类化合物的发现为寻找新的抗生素提供了 线索。 1 . 2 抗肿瘤多肽   许多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的化合 物具有显著的细胞活性 , 为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新径。 1987 年 ,Pettit 等首次从海兔 ( Dol abell a au ricu 2 l aria ) 体内分离得到由 4 个氨基酸组成的线性小肽 Dolastatin 10 , 该化合物通过抑制微管聚合 , 对人乳 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有显著疗效 , 具有良好的前景。 目前 ,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与基诺药厂 ( Knoll) 合 作 , 该药正进入临床 I 期研究阶段 。近几年 ,Dolas 1 . 3 抗病毒多肽   1999 年 , Paul W , Ford 等从新 几内亚海域采集的海绵 ( T heonell a m i rabilis and T heonell a sw i nhoei ) 分离得到 4 种新化合物 Papuamides A ,B ,C ,D , 均为环状缩醛肽 , 并且是首次发 现分子结构中含有 3 2 羟基亮氨酸和同型脯氨酸残基的 海洋活性多肽。 Papuamides A , B 能够抑制体内由 HIV 2 Ⅰ RF 引起的 T 2 淋巴细胞感染 , 在体外的有效浓度 EC 50 为 3 . 6ng. mL - 1 ,Papuamides A 对癌细胞也具有细 胞毒性 , 其 IC 50 为 75ng. mL - 1 。 2001 年 ,Mohammad A. Rashid. 等从印度尼西 亚海绵 ( S i donops m icrospi nosa ) 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型 的环状缩醛肽 Microspisamide , 由 13 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 , 其中含有一个β 2 OH 2 Br Phe 残基 , 这是以前所的现 的海洋多肽中从未见过的。该化合物能够抑制由 HIV 2 Ⅰ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 1 . 4 肽类毒素   海洋生物中存在种类众多的肽类毒 素 , 这些毒素性质独特 , 在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 究和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芋螺 毒素、海葵毒素 , 其它的海洋生物毒素如水母毒素、章 鱼毒素、海胆毒素、海蛇毒素、海兔毒素、微囊藻素等报 道的较少。 芋螺毒素 ( Conotoxin CTX) 是一类有 10 ~ 30 余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 , 含有 2 对或 3 二硫键 , 迄今发现的最小核酸编码的动物神经肽毒素。芋螺毒 素结合在神经和肌肉的受体上 , 具有高亲和力和高度 专一的特点 , 是神经科学十分有效的探针。临床上用 作特异诊断试剂 , 作为镇痛药具有疗效确切、不成瘾的 特点。多种芋螺毒素已申请国家专利。 1998 年 , Eng 2 land 等从地纹芋螺 ( Con us geographus ) 中分离得到δ 2 CTX GV Ⅲ A , 它是富含 Gly 和 Thr 的 41 肽 , 是迄今 发现的芋螺毒素中分子最大的一个。进一步的研究表 明第 34 位为极为罕见的 L 2 6 2 Br 2 色氨酸 , 是该毒素的功 能决定因子。 A EX Ⅲ与经典的 3 种类型有较大不同 , 代表着新颖结 构类型的海葵毒素多肽。海葵毒素主要特异结合在心 脏 Na + 通道上 , 是一类非常有价值的钠通道研究工具 药。 1 . 5 肽类激素   1997 年 , Gary P. Richards 等黑海 鱼 ( Cent rop ristis st riat a ) 骨骼肌纤维中分离得到一种 鱼 类激肽释放酶 原 Prokallikrein 。激肽释放酶 kallikreins 在鱼体内有多种功能 , 首先它能够促使酶激 活荷尔蒙和生长因子而调节鱼的生长 发育 ; 再次它能 够分裂激肽源底物释放出激肽 , 而激肽通过放松血管 平滑肌 , 增加血管紧张素 , 提高血管通透因子 的活性来 调整血压 , 同时激肽能够增强鱼类精子活力。所以激 肽释放酶原 Prokallikrein 的发现为研究激肽释 放 kallikreins 对鱼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 思路。
7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行临床试验的基本二三事 -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热度 2 editage 2015-12-4 08:58
各种学术论文的基础指导系列 这次要介绍的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 临床试验是什么? 临床试验涉及人体研究,主要是评估药品或治疗方式的效果,增进医疗知识。根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所定义:「临床试验研究一医疗策略、治疗方式或设备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效。这类的研究也可显示何种医疗方式对特定疾病或人群最好。」 临床试验通常是有人类志愿参与的医学或临床研究,根据事前决定好的研究方案进行仔细的调查。临床试验项目通常是漫长的过程,可能要话 5 到 7 年或更长的时间,通常是某研究程序延伸的最后一步。首先,实验室开发出新的医疗策略、药物、治疗方式或设备,然后进行动物测试,最后才进行人体实验,看有多安全或多有效。 临床试验类型 广义来说,临床试验有两种: 干预性(interventional):在干预性临床试验中,调查人员会给参与者指定的治疗或干预方式,然后将结果跟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可能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或没有进行任何治疗。 观察性(observational):观察性研究中,调查人员或研究人员会观察给病患的治疗方法或管理方式,然后记下结果。不过,研究人员不会提供干预。 根据研究的用途, NIH 将临床试验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 治疗试验(treatment trials):这是设计用来测试新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组合、新的手术方式或放射治疗。 预防试验(prevention trials):此试验的目的是找到预防疾病发生或复发的方法,通常包含改变用药、疫苗或生活方式。 筛选试验(screening trials):此种研究测试检测特定疾病或健康情况的最佳方式。 诊断试验(diagnostic trials):旨在找出诊断疾病或健康情况时,更好的测试方式或程序。 生命质量试验(quality of life trials):又称支持照护试验(supportive care trials),这些研究探索改善久病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舒适度。 临床试验分期 临床试验项目通常要花很久的时间,可能需要 5 到 7 年甚至更久,因此通常会分期进行,而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目的, NIH 对临床试验分期的定义如下 : Ⅰ 期临床试验 :小组(20 到 80 人)测试新药或治疗方式,评估安全性并找出副作用,找出效用的初期征兆。 Ⅱ 期临床试验 :将药物或治疗方式实施在更大群的人身上(100 到 300 人),用意是评估效用并取得更多副作用和风险的信息。 Ⅲ 期临床试验 :将药物或治疗方式实施到 1 千至 3 千人的团体确认有效性,并与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比较,评估整体利益与风险。 Ⅳ 期临床试验 :待药物通过上市后进行,目标是获得风险、利益和更好的用法等信息,也称为上市后监查研究(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ies)。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临床试验需要非常小心规划。由于牵涉到人体,试验必须遵守严格的科研和道德标准,保护参与试验的病患或参与者的权利与安全。一旦研究团队清楚研究想法跟设计后,就该开始进行研究方案(research protocol)设计。 研究方案是详细的研究计划,可以当作执行研究的蓝图,用意是在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同时保护参与者的健康。设计快速有效的研究方案至关重要,临床试验评审及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IRB)会根据研究方案决定是否要核准研究。 研究方案通常是由专家小组做准备,研究团队中的所有调查人员都必须要恪守方案内容。研究方案需包含以下要素: 背景说明 试验目的 知情同意 受试者挑选标准:入选和排除条件 治疗计划和研究步骤 统计分析计划 安全性和功效评估 知情同意 临床试验参与者为自愿参加。为保护受试人员,会提供潜在参与者研究的相关信息,让他们在决定参与实验前,知道试验的流程、潜在利益和风险。这个过程称作知情同意,相关的文件成为知情同意书。参与者在参加临床试验前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成年或无行为能力参与者,其父母或近亲需要签署相关文件。签署知情同意书不代表参与者必须全程参与临床试验,自愿者可随时选择退出试验,即使研究尚未完成。 IRB 核准 在美国,大部分的临床试验在开始前都需要取得 IRB 核准。IRB 是由医生、护士、研究人员、统计学家以及学会成员所组成,他们要确保临床试验符合道德标准,参与者的权利与福利收到保护。IRB 会确认整个试验的益处大于风险。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会有等同于道德委员会等单位扮演 IRB 的角色。 IRB 会审核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书,调查人员在完成这两个文件后,需要向 IRB 或道德委员会提出申请,之后方案会经过审核,确认符合道德规范标准后,即会批准。 临床试验注册 根据 赫爾辛基宣言 中的内容:「所有的临床试验都需要在征得第一位受试者前,在大众可存取的数据库上进行注册。」其他单位,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都强力宣导临床试验注册。所有名列在 ICMJE 网站上的期刊都要求临床试验要在第一位病患加入前就进行注册,否则不予发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所运营的 ClinicalTrials.gov 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多人使用的临床试验注册门户。WHO 维护临床试验注册网络。ICMJE 接受在 ClinicalTrials.gov 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ICTRP)的一级注册中心注册的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结束后,结果数据必须递交到注册中心。ICMJE 也鼓励递交试验结果,但不是必要项。 临床试验报告规则与论文架构 研究结束后,数据也完成后,就需要写论文发表到期刊上。在撰写临床试验文章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不同的研究设计有不同的报告指南,比如说随机试验采用 CONSORT ,观察研究使用 STROBE ,而诊断研究则是 STARD ,写作时要确实参考这些指南,确保你的论文内容包含必要的信息。 根据 ICMJE 指南 ,临床试验论文一般要包含以下章节: 标题页(Title Page) :论文标题页需要包含论文题目、作者信息、声明、支持来源和字数,有时候还会有图表编号。 摘要(abstract) :摘要必须精确反映文章内容,CONSORT 指南中规定的基础要素必须要列出。在摘要最后提供临床试验登记号。 前言(introduction) :提供背景信息,比如问题本质还有重要性,治疗用户或是研究目的。 方法(methods) :方法章节必须要详细说明研究是如何进行的,还有为何要这样进行。只有在方案设计中出现的信息才能出现在这个章节,任何在试验进行中得到的信息要放在结果部分。方法章节应包含下列几个部分: 参与者挑选和叙述 技术信息 统计 结果(results) :通过文字、表格和图表,以逻辑性方式呈现结果,需要提供在这个章节中提到的主要跟次要结果的数据。 讨论(discussion) : 此章节强调主要发现,并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提及研究限制和讨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意义。 临床试验提供依序和健康研究相关的珍贵统计证据,是医学与照护知识研究演进很重要的研究工具。 对于临床试验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欢迎 前往《意得辑专家视点》直接向 Eddy 博士提问 。 各种文章写作推荐阅读 想要发表期刊,你该知道的 6 种文章类型 研究论文怎么写? 文献综述这样写 破解系统综述 发表临床病例报告该有的基本知识 ∷本博文内容出自《 意得辑专家视点 Editage Insights 》∷ ∷ 注册意得辑专家视点,取得发表专家贴身指导!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得辑专家视点 - 您的研究发表资源库 》完整原文刊载于: 临床试验写作指南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a-young-researchers-guide-to-a-clinical-trial
个人分类: 国际级写作与风格|5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美国“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
热度 4 suzhenpei 2015-9-20 11:55
评美国“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 --- 对博文“ 一项提前终止的大型临床试验警世 :高血压治疗指标改变刻不容缓!”的回应 水迎波的博文“ 一项提前终止的大型临床试验警世 : 高血压治疗指标改变刻不容缓!” 短短7天,就得到28000多次的阅读量。说明这是普遍重视,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课题。但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称,并不是太多人能正确理解,美国联邦卫生部门最近正式宣布,一项由 美国国家心脏、肺、血液 研究所 主导,NIH基金参与的大型临床研究项目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 (SPRINT) 提前终止的真正意义。 试验结果 显示,与采用标准降压疗法的患者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降低近三分之一,死亡风险降低近四分之一。 为了挽救更多人生命,无需等到原定的2017年结项时间到来,立刻公布研究结果。 而本人同样为了避免结果被误导伤害更多人的生命与健康,不惜违反学术习惯,对本项只有结论,没有详细研究结果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评论。 一、 如何看待权威医学机构的学术争论 很明显SPRINT结果完全颠覆了 目前各国高血压指南(包括 JNC 8 ) 推荐的高血压标准和降压的目标值,证明服3种降压药使从达标收缩压140mmHg的降至120mmHg以下更好。 作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主导,联合3个NIH下属的相关研究所参加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项目结果,与同样权威的2013年底公布的美国高血压指南( JNC 8 ) 推荐标准相对立是不寻常的。 SPRINT 结果无疑是权威的科学证据。 JNC 8 也宣称,指南 推荐的起始治疗血压水平、治疗目标、以及治疗用药均有严格的证据支持。我们究竟相信谁的证据更充分可信? 学术争论是容许的,但关系到数千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医学问题,公布前两大权威机构有义务充分协商。目前医生与患者究竟应当相信谁,按谁推荐方法办? 其实,两大机构早有矛盾。本来从 1977 年的 JNC 1 到 2003 年的 JNC 7 , 7 个国家 高血压指南都是由 NHLBI 组织发布的。 同样 2008 年 NHLBI 任命了 JNC8 委员会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向 NHLBI 提交指南草案后,即开始了外部评审过程。 NHLBI 将指南草案提交给了 16 个联邦机构以及 20 位高血压领域的评审专家及其他个人专家评审。共收到 16 位个人评审和 5 个评审机构的回复。专家小组于 2013 年 6 月完成了指南的修订工作,但 NHLBI 却宣布不继续参加包括 JNC 8 等的临床指南的开发。 JNC 8 专家小组就将指南投给了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发表。并声明“本报告因而非 NHLBI 认可报告,并不能反映 NHLBI 意见” 。 回顾 NHLBI 主导的 JNC 7 ,认为: 50 岁以上成人,收缩压( SBP ) ≥140 mmHg 是比 舒张压( DBP )更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强调对老年患者更应重视 SBP 达标,不应根据年龄划分不同的血压控制目标 。 如果 DBP 不低于 55 ~ 60 mmHg ,并没有证据显示积极控制 SBP 是有害的。而 JNC 8 认为:将老年人血压降至 150/90 mm Hg 可显著减少卒中、心衰与冠心病。但将其血压进一步降至140mm Hg 并无更多获益。因此专家组认为, JNC 7 所推荐的目标值证据不足,故将150/90mmHg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目标值。而 NHLBI 早在 2010 年开始实施 SPRINT ,目的显然是,希望获得支持 JNC 7 积极降低老人收缩压主张的有力证据。试想在没有试验结果的 2013 年,能同意 JNC 8 修改 JNC 7 的老人降压标准? 问题是,除了再组织多几个更大、更权威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或反对 SPRINT 的结论还是 JNC 8 的推荐,就无其他办法 ?人们只能无所适从? 二、 正确认识血压维持调控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关系 SPRINT 研究目的,是试图为 强化药物降收缩压获益而无害提供重要证据。公布的结果认 为老龄或高风险患者通过强化药物(3种降压药)治疗把收缩压降低到120mmHg以下的低水平,不仅不会增加危险反而比常规(2种药物)治疗能降低心脏病发作、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结果可信吗? 要回答这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 血压与高血压?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脏、循环调控等子系统构成的血流运输、分配系统。这些复杂结构共同涌现的 整体功能就是保证身体所有组织、器官随时有充足的血流供应,清除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必须遵循流体力学(血流动力学)规律。循环各生理调控机制也只能和必须在血流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调控。大量研究证实,血流在动脉内流动基本遵循帕肅叶定律或公式( Poiseuillelaw 或 Poiseuille’s equation ) Q=P·πr 4 /8ηL ,L (血管长度)为常量,η(血粘度)为非调控变量。Q(血流量)稳定靠调控r(血管半径)与P(血压)两个主要调控变量实现的。 可见, 血压(P)是循环系统实现整体功能保证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变量。同时生理学早已证明血压是维持血容量和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控变量。也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并对血管壁有作用力(张力、切应力)。 故从循环系统病理生理学来看, 高血压概念 即血压升高的医学内涵与外延也应包括:①血压升高是循环系统分配、血流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生理调控方式。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核心的生理代偿功能部分 。即使高血压-动脉硬化晚期,已经出现心脑肾损害阶段,血压升高仍是维持各器官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手段,也是重要器官-心、脑供血动脉狭窄至闭塞 急性过程 ,循环调控开放侧枝循环,最后挽救梗死的重要方法。②不管何种原因的长期血压升高,血流对血管壁的张力和剪切力增加,都使动脉壁经历从生理代偿-动脉壁重构-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加重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成为 高血压病 即高血压—动脉硬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可逆到不可逆的渐进的、经历数十年的 慢性病理生理过程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和伴发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高血压对整个循环系统作用结果,又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性痴呆和肾功能不全、周围动脉病等的病理基础,成为心、脑、肾、周围血管病共同的重要基础病因。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病理作用部分 。即真正的高血压病。③ 血压升高也是某些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如肾脏及肾血管病、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狭窄、子痫、颅内高压、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等。这是 高血压概念中生物学标志(或症状学)部分 。 可见,高血压不但可引起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心、脑、肾、周围血管病 ,也是 维持、急性代偿各器官血流供应的主要调控手段。 现代主流医学 权威指南 以 生物学标志的 mmHg 定义高血压,虽是现代医学的无奈之举,但实是重大失误,埋下了无穷的祸害。因为它并非从高血压和 心脑血管疾病复杂 的病理生理机制定义的。这一号称由大量 随机对照试验证明 ≥ 140/90mmHg 高血压标准 ,多年来误导临床医生不去积极寻找高血压病因发病机制,而集中于高血压达标, 导致“目前的治疗重点是用药物降低升高的血压,而不是治疗其病因” ( NHLBI Working Group ,2004 ) 。只知高血压危险,不知药物引起的低血压更危险。 以为血压降至 140/90mmHg 甚至更低,就是达到治疗目的。甚至有人鼓吹“血压越低越好”。 SPRINT 结果不过是更权威地重申这些错误观点罢了。 既然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一个 非常复杂、多层次的、 精密、高效、可靠的血压维持和调控系统,能通过动脉系统内各压力、化学传感器随时监控血压、血化学成分的变化,经过脑循环中枢整合,不断通过神经 - 激素方式调控血压或升或降,维持一个能保证各器官组织有充足血流供应和内环境稳定的血压水平。 在有多种机制可使血压降低至“正常”水平,仍选择维持长期高血压,说明一定有更重要的原因,才迫使循环系统宁可弃车保帅地长期容忍高血压的存在,并说明这是机体—循环调控中枢综合权衡选择的结果。 不深入探究其原因,就长期用分别抑制多个血压调控机制的各种药物降压。这些降压药对循环系统是外来干预,必然与循环系统各个调控机制相互作用。对具体人来说,结果是相互协调、相互对抗或相互抵消是难以测量的。实际效果可能是无效、难治,也可能血压达标。强化达标的药物也可能完全阻断某些患者体内血压调控机制,当需要升高血压来代偿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不足时失效,急性导致脑缺血、梗死,慢性引起痴呆和缺血性肾病和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临床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 ① 脑出血、 ②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卒中( ③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 ④ 腔隙性脑梗死和 ⑤ 心源性脑栓塞)。目前 ③④类缺血性卒中,占卒中近80%。 病理生理和临床研究证实,其中 ①③④类卒中与高血压相关,而高血压更是①④类主要病因,长期治疗高血压肯定能预防和减少这两类卒中的发生。长期高血压患者多年用药使血压降到正常标准以下,则可能诱发③④类卒中 。 SPRIN 结果中, 长期用药物控制血压低于正常收缩压的强化治疗组 能降低脑出血发生,是毫无疑问的,但能否降低发病率最高的 ③④类缺血性卒中 ,则要看其以后公布的详细结果。本人深表怀疑。 三、研究设计违反人体生理学原理和临床实际 按医学常识,任何人实测的血压都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项。评价血压是否正常,也要 根据两项高低来确定高血压的类型: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还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 而 SPRINT ,从题目、入选患者标准、治疗目标到最后的疗效评价都只管收缩压而置舒张压不顾。入选患者血压标准是,不服或只服1种降压药时SBP130mmHg,不能110mmHg。其治疗目标是标准降压组SBP140mmHg,强化降压组是SBP120mmHg。完全不看DBP!这样研究设计是违反人体生理学原理和目前公认的临床医学常规的。 不管 DBP 会有什么结果?目前各国高血压指南都主张结合 SBP 和 DBP 来评估血压是否正常。按目前公认的高血压标准, SPRINT 研究规定的入选标准 SBP130mmHg 。入选者就可能包括5种不同人群:大多数的 140/90 mm Hg 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患者;少数 140/90mm Hg 的收缩 - 舒张期高血压; 140 130/90 mm Hg 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部分 140 /90 mm Hg 正常血压者;少数 DBP < 60-70 mm Hg ,不能用降压治疗的 ISH 患者 。这样 SPRINT 的入选患者中,就可能包括了不必治疗的正常血压者,同时可能遗漏了SBP130mmHg, DBP90mmHg的高血压患者。这就不是真正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性研究,而是选择性的研究,两组基本条件就不具可比性。而且,对不必或不能用药者用药治疗是违反医学伦理的,对轻症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ISH ) 患者强化治疗属过度治疗。这无疑是有利医药公司不利病患者的行为。 有报导, 实施 JNC8 与 JNC7 标准相比, 美国成人中(主要是老年人) 要治 疗的 高血 压 比例将从 31.7% 减少至 29.0% , 而降压达 标 的比例将从 40.6% 大幅增加到 56.5% 。将有数百万人不用服或减少服降压药。现如按 SPRINT 结果 美国成人中(主要是老年人) 要治 疗的 高血 压 比例将又要增加多少?又将增加多少百万要服 3 种降压药的老人? 四、没有正确认识老年高血压和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当今医学通常以≥60- 65 岁为老年人。老年单纯高血压(ISH)是指在≥60- 65 岁的老年人群中 , 若收缩压≥ 140 及舒张压< 90 mm Hg 。 SPRINT 选择50岁以上,既有中年人又有老年人作为入选对象是要配合2003年 JNC 7 的推荐的年龄 。 老年人高血压包括三种类型:除ISH外,还有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收缩/舒张期高血压。ISH占大多数 ,据估计它影响1/3到1/2超过60岁的老人。并经常对治疗抵抗,许多患者几乎不可能降压达标。ISH不单占老年高血压的大多数,更可能占所有高血压和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中的大多数。因而,如何正确诊治老年ISH是关系到高血压最大人群健康的重大医学难题。 2013 美国高血压协会( ASH ) / 国际高血压协会( ISH ) 指南 肯定:“ 高血压的另一个常见的病因是随着年龄增加的主动脉硬化。这种原因的高血压称为单纯或主要的收缩期高血压,其特征是高收缩压(通常有正常舒张压)并主要在老年人中发现”。 其实老年ISH有更重要的病理生理原因:按泊肃叶公式 Q=P ·πr 4 /8ηL。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就是通过调节血压(P)和局部血管口径( r )使各重要器官的血流(Q)维持在适当水平。但必须注意,因血流是随心脏搏动的脉动流,上式中动脉压( P ), 不是收缩压,也不是舒张压 ,而 是 平均动脉压 ( MAP ) !对循环系统整体来说,维持 MAP 就是保证各重要器官—脑、肾等功能需要的血流供应。而MAP= 2/3舒张压+1/3收缩压。因老年人主动脉硬化,舒张压(占2/3MAP)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收缩压只有相应升高更多 (占MAP1/3),才能保持MAP稳定,保证脑、肾血流相对稳定。这是老年人不得不产生ISH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原因。 不难理解,当机体循环调控机制仍有效时,一旦舒张压过低而致MAP也较低时,全循环调控是不容许降低收缩压至达标的低水平,否则MAP进一步下降,就会致脑、肾缺血,甚至危及生命。这可能是很多老年ISH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 应用足量 ≥ 2 种降压药物治疗也难达标 的原因。用3-4种不同降压药达标,可能是同时抑制或阻断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交感 - 去甲肾上素系统、压力 - 利尿钠机制等多个重要血压调控机制实现的,将严重扰乱以后机体自身血压调控,遗留的危害难以估量。 老年 ISH 是 否需用药物降低收缩压,如何结合舒张压,降至什么水平?目前各国指南都没有详细指引。本人主张主要根据平均动脉压(1/3SBP+2/3DBP),不是只看收缩压是否超过目标值,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 动脉硬化程度和靶器官功能状态(如认知功能,脑 MRI 显示的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灶或白质疏松等缺血状态,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心功能),并参考降压治疗用药史, 估算其 MAP 可接受的下限, 个体化决策。一般 维持 MAP 在 90 ~ 110 mm Hg 范围内,才 可保证脑、肾的灌注 。 有专家认为 收缩压水平是心血管事件更为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这显然没有理解收缩压和舒张压 通过MAP与脑、肾的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互关联并随年龄变化的客观事实,离开舒张压和MAP片面强调收缩压的作用。 SPRINT 犯的是同样的理论和临床错误。 主要参考文献 1. B Howard , F Phil B, ; MG Robert . Updated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AMA. 2014;311(5):477-478. 2. 苏镇培 . 高血压概念与指南 .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22(9):801-803. 3. 黄如训,苏镇培主编 . 脑卒中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第二版 2012.12. 35-38 , 57-69 页 , 4. Ann Marie Navar-Boggan, Michael J. Pencina, Ken Williams et al. Proportion of US Adults Potentially Affected by the 2014 Hypertension Guideline . JAMA . 2014;311:1424-1429. 5. 苏镇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个体化诊治.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6):518-521.
个人分类: 论文|8223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为何造假成风---请医药学专家解释
热度 2 gdn 2015-9-5 18:36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为何造假成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7月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的数据核查要求”的一份公告,要企业主动配合彻查新药临床试验数据。一个多月后,自查结果出炉,原有1622受理号中,有20%选择撤回注册申请。这个结果无疑暴露了药品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情况已经十分严重。 临床试验本是为药品安全“守门”,却造假成风 新药研发流程图 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是新药审批的必备条件,事关千万人的用药安全。如此重要的环节,理应受到重视,谨慎对待。但实际上,这一环节的数据造假却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在食药总局对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的严打下,1622个受理号里,竟有20%露出了狐狸尾巴,心虚地撤回了注册申请。该机构人士对财新网记者直言“新药审批临床数据造假已经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不是个别。2007至2008年期间,以及之后每隔两三年,国家食药总局都曾集中整顿。” 临床试验链条上每个环节都问题重重,数据大造假并不奇怪 临床试验链条上的四个主体 临床试验机构少,试验质量难以保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药物临床试验申请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申报人应当在经依法认定的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中选择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并将该临床试验机构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临床试验机构是独立于药企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保证临床试验专业性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研究的客观独立性。国内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经过国家相应资质认证过的各大医院,后者有专门负责临床试验管理的部门。 目前,我国的临床试验机构数量不足以满足巨大的需求。据王静的论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现状与对策研究》援引的2012年数据,我国拥有近6000家药物研发企业和379家认证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而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当年经批准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项目高达704个。对照各年的数据,再考虑到临床试验较长的周期,可以看出每个机构都承担着大量的临床试验项目。 2009-2014年我国批准药物临床研究情况 项目多,机构少,就会产生问题,很难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南方周末在《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提到“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网负责人汪金海认为,正是对临床机构的数量管控,造成医院的绝对强势和一些试验不规范的产生。” 首先,这些有资质的临床试验机构都是名牌大医院,而负责临床项目的医生,有一定的资历,也是最忙的一群人,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参与临床试验,就会让下面的年轻医生来接手。其次,医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控制试验成本。《试药利益圈乱象,危险的新药》一文中也提到,药企大笔临床试验费用的四分之三要支付给医院,而“支付给医院的费用,除了医院收取的部分,下到具体科室后,科室会扣掉一部分(主任也会留下一定比例),剩下的便是支付给研究者的费用、受试者的检查费以及部分受试者的补偿费。” 医院从药企那拿经费,不可避免也会存在医院与药企串通的情况。南方周末的调查中提到“‘我甚至见过一些合同文本上就直接写着保证临床试验一定通过。’汪金海说,‘临床试验本身就是验证性的,怎么可能保证一定通过呢?’” 临床试验机构在我国为经过相应资质认定的医院 缺乏准入门槛,外包服务机构杂、乱、差,为药企分担了违法成本和风险 药企再大,也不能在制药的所有环节上面面俱到,而医药外包则可以使制药企业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控制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在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合同研究组织(以下简称CRO公司)就是这样一种专门为制药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外包临床试验方案的服务机构,其业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随着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来,不但一些国际CRO公司已开始纷纷进驻中国,国内的CRO公司也蓬勃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缺乏准入标准,全国400多家CRO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更是让临床试验状况雪上加霜。全国排名前十的一家CRO公司高管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CRO公司是药企的乙方,为满足甲方要求为第一要务。弄虚作假是普遍现象。”“现在的行业环境就是很多药企明确说,试验不通过验收就不付钱,而且药企明知CRO作假,但因为CRO负责新药报批的全部工作,帮药企分摊了违法成本和风险,而且没有处罚先例,所以导致CRO行业恶性循环。” 药企违法成本低,目前的处罚只是毛毛雨 药企违法成本低 尽管过去几年,查处曝光过多起涉及药品质量问题的案件,但奇怪的是,在这些案件中,药企都并无大碍。以2009年药监部门对江苏延申和河北福尔两家公司“问题人用狂犬病疫苗”事件的处理为例,药监部门对延申罚款2563.79万元,对福尔罚款563.82万元,而这样的罚单对产值早已过亿的两家制药企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临床试验的相关人员是否受到处罚并未有公开报道。 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缺少硬约束等问题助长了药企造假的行为。 甚至监督者也卷入到利益链中 权力越集中,寻租空间就越大,腐败越严重。药监部门的审批权力左右着药企生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早走完审批程序,越早上市的药品,就能够提前占领市场,获得可观的收益,因此,药企存在对官员行贿的激励。这些年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药品注册司原司长曹文庄、药品审评中心原小组组长和科室主任陈海峰等先后在这条“审批作业线”上落马。以陈海峰为例,根据中国法院网的报道,他在明知相关药品无生产厂家及研发单位信息的情况下,仍将不合格药品予以审批注册,而且还帮助某公司加速审批所申报的药品,为此收受他人给予的“好处费”共计一百三十万元。 严打是好事,但同时还要把早该堵的空子堵上 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药监部门,虽然相比之前郑筱萸时代的“大跃进” 审批已经谨慎很多,但这种谨慎却始终治标不治本,还需要堵上制度漏洞。 提高专业性,扩容专业人士,同时技术审批和行政审批要分离 李文超在论文《中美药品注册审批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有着相对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专家技术资源的丰富,比如FDA旗下的药物评审研究中心,拥有约2000位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工作人员,是FDA最大的一个评审中心。相比而言,我国的药审中心只有120人编制,且药物审批缺少专家资源,这就造成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的审批任务,很难保证高效率、高质量。 FDA有相对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专业不足的同时,倘若还和行政审批不分家,问题就更大了。现实中,技术审评就是走过场,往往是行政部门希望有什么结论,就找哪些专家。行政管理越位,技术评审形同虚设,为行政审批中权力寻租、官员腐败提供了条件,也使药企对临床数据造假问题产生了侥幸心理。 中国经营报刊发的《临床数据“打假”,戳破药品泡沫》一文中认为,此次食药监总局开展自查风暴的初衷,正是在药审中心短期无法扩大人数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新药注册申请的提前筛选,把有限的药审中心人力用在对自己更为自信的药企的药品身上,能提高药物评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可见,药监部门也意识到审批专业性和效率的问题。但不做好人员的扩编和专业、行政审批的分离依然是治标不治本,难保严打风潮一过去,企业又蠢蠢欲动。 避免关门审批,提高审批信息透明度 在美国,审批过程信息公开透明,而且FDA强制要求临床试验的数据要登记在它的系统里并向社会公开。一些有过不诚信记录的机构会上黑名单。南方周末的《FDA如何审评药品》一文中提到“FDA每个疾病领域都有个顾问委员会,由专业人员担任,顾问委员会开会全程对公众开放,顾问必须申明与讨论的药和公司没有利益关系。”而相比,我国的审批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在“关门审批”环境中,极易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新华网刊登的《“关门审批”是腐败之源》一文提到,“关门审批”导致审批权本身已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连卫生部原部长高强都公开直言“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 结语 掀起严打风暴容易,想弥补原有管理体制的缺陷不易,但越不容易的事情越应该做,才能从源头上打消数据造假者心存侥幸的想法。
1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转化医学(转化研究)?
Enago 2015-8-20 12:23
传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往往被一系列的障碍分隔。例如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不具备做基础研究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也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TR)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理念。目的是将基础研究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提出的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使研究成果得到快速应用。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从事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就像一名翻译或者中间人,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来回传递消息。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什么是转化医学(转化研究)? --- 目前转化医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广义的转化研究包含三级转化,即T1、T2、T3。T1阶段基本以药物研发为核心,把实验室的发现和理论尽可能地转化为临床实践,包括新药物、新设备、新的诊断试剂的研发等;T2阶段是将已在临床实践并得到充分循证证据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指南,这是获得循证医学支持的阶段;T3阶段是促进指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循证证据能够指导临床实践,转化为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医学行为 。 现在在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受到相当的重视。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经费和人才培养方面都给与极大的支持。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目前也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一些高校和单位都相继建立了转化医学究中心。 然而当一个新名词被热捧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理性的思考。是不是流行的东西都该去追?我们是否已经具备实现转化的坚实基础?怎样去追才能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这些都是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转化医学面临着医生科研基础薄弱和对科研动力不足的困难,未来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转化研究就是一种理念,没有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类人能够跨越转化研究的整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接受转化医学这个概念,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并将它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始终。 http://www.wiki8.com/zhuanhuayanjiu_116423/ http://www.mdweekly.com.cn/article.asp?id=31620 。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一个课题能发几篇期刊文章? 2. 学术期刊应该向非营利模式转变 3. 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与灌水 -------------------------------------------------------------------------------------------------------------------------------------
5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柔性辟谷减肥临床试验
热度 1 zcgweb 2015-7-11 07:37
下周,我们即将联合某三甲医院,启动基于柔性辟谷针对减肥的正式临床试验。人数将是100-500人左右,为期一周,平均每个人(医生为主)生理性减重5-10斤,采集必要的生理生化检测数据。我希望,今年年底左右,减肥事业,能够画一个分号。(张成岗♡菌心说·云医院·新医学)
24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Daclatasvir对慢性丙肝的治疗效果研究
bionion 2015-4-30 09:39
对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虽有有几种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它们的耐受性和给药剂量都有所限制。每日一次 daclatasvir ,一个强有力的 NS5A 复制复合体抑制剂,一般耐受性良好的第一阶段研究。我们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组合评估 daclatasvir 。 方法: 在这个双盲,平行对照,剂量调查, 2a 期研究中,治疗过的患者 HCV 基因型 1 感染(无肝硬化),从美国和法国 14 个研究中心,随机分配( 1 : 1 : 1 : 1 )以接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 -2a (每周 180 微克)和利巴韦林( 1000 年至 1200 年毫克每日) + 安慰剂或 3 毫克, 10 毫克或 60 毫克 daclatasvir 的每日服用一次,持续 48 周。主要疗效终点是检测不到 HCV RNA 在第 4 周和第 12 周的治疗开始(扩展快速病毒学应答, eRVR )之后。分析是谁收到研究药物的一个剂量的所有参与者。我们使用描述性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 48 例患者随机分配( 12 %组) ; 所有接受研究药物的至少一个剂量。 15 例患者停药治疗前一周 48 个 12 例( 42 %, 80 % CI 22-64 %),谁收到 3 毫克 daclatasvir 实现 eRVR ,与 10 个( 83 %, 61-96 %),谁收到 10 毫克比较 daclatasvir , 12 ( 75 %, 53-90 %),谁收到 60 毫克 daclatasvir ,和 12 一( 8 %, 1-29 %)谁接受安慰剂 9 。不良事件和停药不良事件的结果发生了跨组频率相似。 解释: Daclatasvir 似乎是一种强效的 NS5A 复合抑制剂,增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力。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含有 60mg daclatasvir 用于治疗慢性基因型 -1 HCV 感染的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转自新浪博客: Daclatasvir对慢性丙肝的治疗效果研究
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脑修复“大众募捐”倒计时!
热度 1 GongChen 2015-4-25 12:04
平生首次尝试“大众募捐”来加快我们的科研步伐: https://pennstate.useed.net/projects/126/home/1058 虽然钱不多,但确实起到了向大众宣传我们的革命性大脑修复技术的目的。我本人坚信:我们利用大脑内已有的应激性胶质细胞来再生神经元是最好的大脑修复的手段。临床应用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朋好友,或你关注的人,曾经或正在受到大脑损伤或疾病的困扰,请支持我们的大脑修复研究!早一天进入临床试验,就有可能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请帮助我们实现修复大脑这一伟大梦想! https://pennstate.useed.net/projects/126/home/1058 请转发给你的至亲好友!谢谢!
个人分类: My Research|3124 次阅读|5 个评论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际在研重点临床诊疗技术
jiaxf 2015-4-24 18:09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际在研临床诊疗技术 贾晓峰 临床试验是链接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必要环节,哪些医学技术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治疗技术有哪些?本文尝试总结该问题。 分析方法:选择PubMed/Medline数据库,检索2007-2014年间发表的所有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论文共计245656篇论文。分析论文主题词,得出当前国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主要医学技术如下: 重点技术分类 重点技术 肿瘤治疗技术 抗肿瘤药物联合化疗方案;佐剂化疗;佐剂放疗;近距离放疗;计算机辅助放疗;诱导化疗;放射免疫治疗;图像引导放疗;角度优化放疗法 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技术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导管消融;心导管插入术;心肺血管搭桥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瓣膜假体植入术;人工血管植入术;栓塞治疗术;心肌血运重建术;心脏移植术;电复律术;心脏再同步疗法 肾病治疗技术 透析;肾移植术;腹膜透析;肾脏替代疗法 护理技术 初级卫生保健;术前护理;术后护理;自我护理;移动护理;术中护理;重症监护;产前护理;急诊护理 手术治疗技术 同源性移植术;膝关节置换术;自体移植术;髋关节置换术;剖宫产;肝移植术;微创外科手术;前列腺切除术;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淋巴结切除术;整形外科手术;脊柱融合术;子宫切除术;骨折内部固定术;假体植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骨移植术;吻合术;结肠切除术;肾切除术;乳房切除术;截骨术;肝切除术;胃切除术;移动手术技术;外科减压术 血液病治疗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康复技术 抗阻训练;生理训练;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疗法;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放松治疗;家庭治疗;音乐疗法;意象疗法;冲击疗法;言语治疗;语言治疗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 传统医学治疗技术 植物疗法;针灸疗法 艾滋病治疗技术 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疫苗技术 疫苗技术 介入治疗技术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 疼痛治疗技术 疼痛管理;自控镇痛;硬膜外阻滞镇痛 电刺激治疗技术 电刺激疗法;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电休克治疗 口腔疾病治疗技术 牙本质粘结;牙科骨内植入;牙体永久性修复;牙酸蚀;牙科刮治术;根管治疗 辅助生殖技术 试管受精;胚胎植入技术 眼科手术技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摘除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激光疗法 低强度激光疗法 麻醉技术 脊髓麻醉术 激素替代疗法 雌激素替代疗法 急诊治疗技术 持续气道正压;心肺复苏;正压呼吸 物理治疗技术 超声波疗法;光疗;冷冻治疗;紫外线疗法; 其他 干细胞移植;肠内营养支持;免疫治疗;液体疗法;光化学疗法;吸氧疗法;基因治疗技术;硬化疗法;分子靶向疗法;饮食疗法
2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的药物对成年人偏头痛急救治疗有效性——文献评述
WileyChina 2015-4-23 10:15
发表在Wiley期刊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的一篇文章对治疗成年人偏头痛的急性治疗有效性做了文献评述,收集了15年间的高质量医学研究论文。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Adults: The American Headache Society Evidence Assessment of Migraine Pharmacotherapies 成年人偏头痛急救治疗:美国头疼协会(AHS )对偏头痛药物疗法的证据评估 Marmura,M. J., Silberstein, S. D. and Schwedt, T. J. (2015),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Adults: The American Headache Society Evidence Assessment of Migraine Pharmacotherapies.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55:3–20. doi: 10.1111/head.12499 关键词: 偏头痛;急救治疗;药物疗法;发作性偏头痛;临床试验 文章摘要 : 本研究旨在为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提供个人药物治疗的评估证据。 药物治疗经常被要求用于急性治疗偏头痛发作。美国神经病学学会( AAN )于 2000 年出版的官方指南总结了偏头痛急救药物有效性的相关有效证据。本次回顾是美国头疼协会原官方指南编写人员对证据评估部分的更新。标准化的文献搜索法用于搜索发表时间在 1998 年到 2013 年间、与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相关的论文。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官方指南操作流程也被用于编写过程。 两个作者检查了搜索所得文章的摘要,并决定那些文章的全文是否达到要求、值得阅读。两个审稿人仔细阅读了达到要求的论文全文,并确定了这些论文的证据水平。 A 水平证据需要至少 2 个一类( Class I )研究, B 水平证据至少需要 1 个一类研究或 2 个二类( Class II )研究。特殊种类药物如:曲坦类(阿莫曲坦、依立曲坦、夫罗曲坦、那拉曲坦、利扎曲坦、舒马曲坦 、佐米曲坦 )和双氢麦角胺(口腔或鼻腔喷雾)对治疗偏头痛是有效的( A 水平证据)。麦角胺和其他形式的双氢麦角胺可能有效( B 水平证据)。 有效的非特殊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和萘普生)、类阿片(布托啡诺鼻喷剂)、舒马曲坦或萘普生、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或咖啡因的混合( A 水平证据)。酪洛芬、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的酮咯酸、氟比洛芬、静脉镁剂(用于先兆偏头痛)、以及异美汀化合物、可待因 / 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 / 对乙酰氨基酚混合物可能对治疗偏头痛有效。抗呕剂普鲁氯嗪、氟哌利多、氯丙嗪和甲氧氯普安可能有效( B 水平证据)。 有不充分证据显示布他比妥和布他比妥混合物、安替比林、曲马多、美沙酮、布托啡诺或度冷丁注射剂、鼻内利多卡因、激素类(包括地塞米松)可能有效( C 水平证据)。奥曲肽可能是无效的( B 水平证据)。有不完全证据显示酮咯酸鼻腔喷雾、注射性对乙酰氨基酚、氯丙嗪注射液和注射性格拉司琼的无效性( C 水平证据)。 有很多的证据支持急救性的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性。临床医护人员在实施偏头痛的急性治疗时,必须考虑药物的有效性、潜在副作用、以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尽管阿片类药物(如:布托啡诺、待因 / 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 / 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有效,但他们不建议被用于常规治疗。 查看 英文原文 请点击这里 Headache: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期刊介绍 Headache: The Journal of Head and Face Pain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 3.189 期刊引证报告排名(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53/194 (ClinicalNeurology) Online ISSN: 1526-4610 期刊介绍: Headache 出版关于头和面部疼痛的各个方面的原创文章,包括传染疾病的临床和基本的调查、肿瘤和及其治理、传染病学、遗传学、初中级头疼的病理生理学、头盖神经痛、以及与头和面部相关的疼痛。每月发行特色案例报告、简报、评论文章、给编者的信以及关于 AHS 和头疼法医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新闻栏目等。是美国头疼学会的官方杂志。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灸疗效:国内回应稍显苍白
fqng1008 2015-3-18 08:36
两会期间,《美国医学会杂志》2014年10月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无效的研究受到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的关注,并引发对针灸科研的思考,大家表示一定要 用过硬结果证实针灸疗效。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胡彬、吴潇湘报道,采访了世界针联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刘教授指出了 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针灸治疗老年慢性膝关节疼痛无效”的设计问题: 首先,该试验报告设计不够严谨合理,如样本量估算、对照样本选择等方面都不够科学全面。其次,试验操作者临床经验不足,大部分为科研工作者,并非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第三,试验观察历时3个月,从数据可以看出针刺组有明显效果,而最终的统计结果为1年后的效果,淡化了这一结论。老年慢性膝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病情是发展进行的,针刺3个月,观察1年后的效果,研究结果已不再符合试验目的。他呼吁国内加大针灸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加强针灸临床研究,拿出设计合理、质量保证、结果客观的研究,以过硬的结果来证明针灸疗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指出:“针灸现已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我们欢迎各国开展针灸研究,但研究要遵循学科规律。”他建议我国加大和世界各国交流协作力度,从政府层面立项,加强医教研产等方面的协同攻关,让研究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发挥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ISO/TC249等针灸国际组织作用,加强民间外交,为中医药走出去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认为,“面对发出的不同声音,我们应注重策略。”经过千百年验证,针灸疗效有目共睹,特别对于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效果。“这激励我们应当更有自信,研究自身如何更好发挥优势,通过大样本、大规模的研究去证实针灸,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为针灸‘正名’。”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也一直关注此事,“通过这场争论,也让我们看到事情的正反两方面。”他认为,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试验设计方面确有不足,“但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对方问题,也要反思自身,争论背后也暴露了我们的‘短腿’,缺乏相关证据性研究。”他建议研究应符合科学体系及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医药特色,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关于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已经发表过不少论文,一直在“有效”和“无效”之间争论。据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劳力行院长介绍,全世界说针灸有效和无效的文章各占50%,在俄罗斯,90%的论文都显示有效。期刊《对照临床试验》对1998年至今的针灸研究做了一份系统性的回顾,发现每宗来自中国的临床报告都是有效的,即中国从来未发表过失败的 临床试验 结果。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指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数据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中国从来未发表过失败的 临床试验 结果,是因为理论自信还是客观上的不容置疑?为什么我们认可针灸疗效的阳性结果而对阴性结果有那么强的反应?有人检索了截止到2012年12月在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关于针刺临床报道的英文论文近2000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约50篇,而没有1篇中国大陆的论文(参见2014年1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针刺临床试验发表国际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思考”),一个针灸故乡的泱泱大国,是不屑于发表还是我们发表不出来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刘保延教授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假若如愿以偿我们能在《N Eng J MeD》、《Lancet》或《JAMA》等临床杂志发表成果吗(据我所知,中医药“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耗资不薄但至今尚未有发表好一点SCI论文的可能性)? 澳大利亚的“洋针灸师”在针刺治疗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他们勇敢地报道了“无效”结果,难道不考虑自己的“饭碗”问题?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强调数据。无论你有多么的理论自信、民族自信、学术自信,也无论你找出别人研究中的多少缺陷都无济于事,只有拿出自己的客观数据让现代研究规范认可,才可以真正地“自信”。 附:我国针灸理论和经验应该要传出去 中国中医科学院:景向红 刘志顺 刘保延 北京市中医院 王麟鹏 2014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载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希曼(Hinman)博士关于针灸治疗膝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报告,据其报告得出了针刺治疗膝关节痛无效,建议不推荐这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这一报道引起了多家媒体以及全世界针灸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对于50岁以上的中重度慢性膝关节痛患者,针刺治疗无效 希曼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结果如下:纳入中重度膝关节痛的患者282例,分为不针刺组71例,针刺组70例,激光针治疗71例,激光安慰治疗70例。 激光针治疗和安慰激光治疗对于纳入患者和针灸医师采用盲法,治疗的时间为每周1次。试验方法为泽伦(Zelen)设计,观察指标为疼痛的NRS评分0 ~ 10级,最小临床意义差值(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MCID)为1.8个单位;功能活动采用骨关节活动分级,分为0 ~ 68级,MCID为6 个单位,评价的时间为12周后。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生活质量,总体变化及1年后随访。 研究结果如下: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激光针治疗,和安慰激光针比较,都没有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但和对照组相比,针刺和激光针治疗对疼痛和关节功能有一定的改善。 在一年随访时各组疗效均没有差异。因此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对于50岁以上的中重度慢性膝关节痛患者,无论激光还是针灸其对疼痛和功能活动的影响都和安慰治疗相似。对这类患者不建议采用针刺治疗。 这一结论颠覆了针灸师的经验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关节炎是针灸临床常见的适应症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针刺对其治疗有明显疗效。 针对这一结果,世界各地专家纷纷给杂志社写了质疑的文章。2015年2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其中来自美国、中国、新西兰、瑞士和德国5个国家8名学者的5封“致编辑的信”,对针灸治疗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报告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论文在试验设计、针灸方法和计量、患者观察和评估、数据比较和结论,以及学术诚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杂志同时刊登了作者的回复,对信中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做了正面回答。多家美国主流媒体和网站发表了相关消息和评论。国内有些媒体称之为“针灸面临进入美国40年来最大的一场保卫战”。 专家们的质疑: 希曼的研究错误开始于临床方案的选择 JAMA刊登的专家来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希曼的针刺治疗方案不完善。患者接受的针刺治疗方案不同,在12周内治疗的频次不同,为8~12次,而作者没有根据治疗频次不同来分层观察。②进针深度和患者是否得气没有介绍,没有使用不同强度的电针,而这些都是和疗效密切相关的参数。③激光针治疗的效果和剂量有关,希曼采用的激光针刺激强度不够,至少每个穴位应该用0.5J,而不是文章中用的0.2J,而且输出的功率为10mW,文中没有提到校正的参数和波长。④希曼所用的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痛的最小临床治疗有效率设为疼痛缓解41%,关节功能改善26%,这是根据非甾族类抗炎药对肌纤维痛的疗效来确定的。但这一药物的疗效报告也并不一致。而对此类疾病25%~30%的改善就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⑤希曼应该评价12周的治疗效果,而不是1年后的随访结果。希曼的研究结果支持在改善关节痛方面针刺治疗12周后比不治疗要好,而且文中采用1年的随访评价疗效没有道理。更不应该得出针刺无效的结论。⑥这个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结论不一致,将针刺组和安慰激光针组比较不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来作者意图在验证激光针的疗效。针刺相对于激光针来说显然是一个阳性对照,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疗效,得出针刺不比安慰治疗效果好显然是事后的假说。安慰激光针不是针刺治疗的合理对照,大部分针灸医师也不会承认激光治疗和针灸一样。激光治疗的安慰作用和安慰针刺的作用不同,其机制也不明。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半岛医学院的White Adrian博士在英国的《Acupuncture in Medicine(针灸医学)》杂志对希曼的研究做了题为《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study by Hinman et al represents missed opportunities(针刺治疗膝关节炎,希曼的研究代表了错失良机)》的质疑。首先,White博士认为希曼的研究错误开始于临床方案的选择,设定了较高的MCID和改善率,效应值较高,而观察的样本量不够(应该纳入192例,作者只纳入70例),没有在结果中讨论这个高阈值对结果的影响。其次,希曼将临床差异作为临床相关比较,即采用针刺和安慰激光做比较。而安慰激光不是一个可能的治疗手段。应该通过针刺和安慰针刺的比较来估计针刺的疗效,这个研究已经从以往Cochrane的meta分析中得到。而且由于针刺和假针刺的差异比较小,那么其所需要的样本量应该不少于800例。而希曼只有70例,显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希曼的研究还发现在针刺治疗12周后,膝关节痛比不针刺组显著改善,其效应值为0.6,这个值显然没有达到他们设置的MCID的阈值。在次要指标的改善方面,作者在线补充表格中8个指标中也有6个有意义。White博士认为希曼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关节炎患者应该考虑采用针刺治疗。 希曼的回复: 研究的目的是给患者临床以及政策制定者一些证据 希曼回复说,他们采用了一个实用的研究方案,8名针刺操作者都是在澳大利亚临床10年以上,选穴熟练,12周的治疗次数为8 ~ 12次,治疗时都是“得气”的。对于针刺治疗方案不标准和没有选择电针,希曼博士认为以往的meta分析研究表明针刺疗效和穴位个数、穴位部位,是否电针以及频率和治疗的持续时间无关。 关于激光针治疗的强度不够,希曼认为其治疗参数是根据澳大利亚医学针灸学院和澳洲针灸医学培训方案选择的,采用的波长为830nm,而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在软组织的穿透波长为750 ~ 890nm。因此治疗量是规范的。对于MCID的阈值选择在疼痛为1.8个单位,骨关节评分为6个单位,而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别没有达到。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对于疼痛改善的相对的百分比标准,该病应该达到50%,绝对值的改善应该达到20个单位(0 ~ 100范围),希曼认为如果用这个限定标准,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更不同了。 对于针刺和不针刺相比有显著的差异这一问题,希曼认为这一改善没有达到MCID的阈值。对于随访定在一年以后,患者的骨关节处于退化的年龄这一问题,希曼认为他们的不治疗组也不支持这个结论,而且不治疗组在随访的一年中也有好转。假如针刺在12周治疗后的显著疗效,其作用在1年后持续就是可能的(而事实上却没有)。至于希曼为什么没有用假针刺组,希曼认为本研究的3个组相比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安慰激光针组不能作为针刺对照组,希曼认为安慰激光可以作为一个可信的针刺对照设置,尽管以往假针刺也用过,但是对于其引起的皮肤刺激很多人都有争议,而且质疑这种安慰的可行性。2012年,Vickers报告了针刺对慢性痛的临床评价分析,认为针刺治疗慢性痛和对照组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为0.57,并指出没有数据能够改变他们的研究结果。 对于他们的结果和Vickers的meta分析的结果不同,希曼认为针刺和安慰的effect size相比仅为0.16,因而也质疑其临床相关性。希曼研究的目的不是要颠覆这个meta分析的结果,而是给患者,临床以及政策制定者一些证据。尽管有这些meta分析针刺有效的结果,但是英国国家健康护理规范研究院(NICE)在2014年的临床指南中也因证据不够不支持针刺治疗关节炎。 我们的观点 国际上虽然很多国家使用针灸,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从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希曼对于大家的质疑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我们认为这篇临床研究文章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 首先是研究假说与研究结论不符合。从希曼的补充材料看,本研究有6个研究假说:主要假说:①激光比假激光可以改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②激光比非治疗组可以改善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③激光将优于或等效于针刺组。次要假说:①治疗10周的疗效会持续到1年;②激光组比假激光组更有经济学效益(即所有的疼痛相关花费);③针灸和激光组,社会心理学方法会区分两组显效或不显效。 希曼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激光针的有效性,其研究结论中却叙述为,不支持针刺疗法用于50岁以上的中到重度慢性膝关节疼痛患者。这种叙述显然合理性不够,结论的阐述应直接呼应最初的研究假说。其中,将针刺治疗作为阳性对照,如果要回答针刺与假激光针的疗效差异,目前的样本量可能就相差太多。同时,希曼试图回答问题太多导致分组过多,而每组样本量小,不足以回答针刺与激光治疗差异。 希曼在12周治疗结束时,针刺治疗与激光治疗较不治疗组的效果均高于30%,而30%是一个决定效果显著与否的门槛,说明经过12周的治疗,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痛,据此应该得出针刺有效结论,而希曼在其结论中却淡化这一具备临床统计意义的结果,用一年随访结束后的结果来评价针刺效果,事实上针刺治疗退行性病变膝关节痛的效果是维持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其结果无效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针刺治疗方案不当。希曼取穴按照部分分布取穴,穴位列表中包括局部穴位、远端取穴、节段取穴、非节段取穴,患者第一次治疗时应用6个局部穴和2个其他穴位,后面的治疗由针灸师从表中根据病情挑选,这个取穴原则首先在设计上不严谨,不同取穴产生的结果很可能发生。同时治疗频次过少(仅一周一次),选择的针刺的刺激强度和方式不明,而这些都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果达不到适宜的刺激量和治疗频次、总治疗次数,针刺的疗效当然是很有限的。 再其次,和以往高质量类似的临床研究相比较,得出相反结论本应有更加说服力的证据,但希曼并没有更严谨的推理和证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2年报告了针刺治疗慢性痛(包括膝关节痛)单病例系统评价,纳入29个临床研究共计17922病例,证明了针刺对慢性痛有效,也有其他学者研究证明电针对膝关节痛的疗效优于手针,治疗应该首选电针等等。2013年国外也有学者比较了针刺和理疗治疗膝关节痛的网络meta分析表明:针刺缓解膝关节痛的效应为0.89,热水浴效应为0.65,而锻炼的效应为0.55。这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针刺可以很好地缓解关节痛和功能障碍。而希曼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拿出针刺治疗膝关节痛无效的结论,显然是欠谨慎、有失公允。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国际上虽然很多国家使用针灸,但在针灸临床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从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结论。针灸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和国外使用针灸差别较大,应该把我们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得出的宝贵理论和丰富经验广泛传播。针灸有30多种不同刺灸法,目前在国际上对针灸的使用还主要局限在针刺,对于灸、刺络、火针等其他刺灸法使用较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专家研制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根据针灸临床的使用效果和临床研究证据,将各种疗法有机结合,应该很好地进行推广使用。在进行针灸临床试验时,应先建立所研究病症的优化针灸方案,在此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期得出可信的结论。 附2011年的另一篇报道:科学家证实中国针灸疗法有效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包括 针灸 在内的中医疗法持怀疑态度。由于中医只是代代相传,其治病原理缺乏深入研究,所以在西方医学专家的怀疑目光下,一些人甚至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医”的口号。可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并没有因此停止对中 医生 的研究,近日,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中国古老的针灸术的确可以缓解某些疾病造成的痛苦。 关节疼痛 明显缓解 美国的科学家发现,针灸可以缓解患有关节炎的病人40%的痛苦,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关节的灵活性。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对中国古代的一些治疗方法进 行 了多次大规模的实验,而针灸可以缓解病人痛苦的结论就是这其中一项实验得出的最终结论。与此同时英国也对中医针灸术进行了一项规模较小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针灸治疗还可缓解患有慢性 颈椎病 病人的痛苦。 美国的科研小组所进行的这项实验,对象是570名患有 骨关节炎 的病人。这些病人的年龄都在50或50岁以上。病人在参加实验的前一个月都感觉自己的膝部关节有严重疼痛感。这些病人此前从未接受过针灸治疗。病人可以自由选择治疗方法:真正的针灸法,“假”针灸法或参加自助课程,学习自我护理的知识。实验共持续了26周,在此期间,这些参加实验的病人可以继续接受正常的医学治疗,包括服用消炎和止痛药。 这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内科年鉴》上发表的报告中写道,在实验进行到第八周时,那些接受了真正针灸治疗的病人比起接受假针灸和自我护理的病人,他们的患病关节的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到14周时患病关节的疼痛感也明显缓解。接受真正针灸的病人患病部位的疼痛感减少了大约40%,关节的活动能力则增强了近40%。 领导此次实验的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布莱恩·伯曼教授。此次实验还受到了美国国立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美国关节炎肌肉骨骼 皮肤 疾病全国协会的资助。NCCAM的主任斯蒂芬·施特劳斯说:“这项操作严格、规模庞大、历时很长的临床实验首次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减轻膝盖部位的关节炎病痛和明显增强关节的活动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膝部骨关节炎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改善那些受膝部骨关节炎折磨的病人的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的科学解释 在其他的实验中研究小组采用了假针灸疗法,结果实验因无法保证操作简单、准确无误而受到批评。依照这种疗法,时即使落针的位置不准也会使病人的身体产生反应。由于假针扎入体内的难度很大,设计这样的实验也异常困难。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将细 针刺 入人的体内时必须保证落针的穴位要绝对准确。中医的针灸术是基于一种“精气说”,精气在人体的一些固定的 经络 间循环,一旦某处的经脉由于阻塞而无法使精气通行就会引发疾病。中医认为,在一些部位刺入药针可以打通经络。 而按西方科学观,现在还没有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这种经络也就是中医中所讲的12脉,其中有6脉在手腕部,通过 把脉 医生就可以为病人做出诊断。针灸所用的药针共有九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功能。落针的角度和速度以及是否需要搓捻、抽出或将药针留在需要诊治的部位上都要视病人患的是何种疾病而定,即“对症下针”。 目前还没有针灸可以治愈疾病的有力证据,但有证据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痛苦。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通过药针来阻止神经刺激的传输。另一个针灸能缓解病痛的原因就是针灸的心理安慰作用,这和医生给病人开的安慰剂是同样道理。病人在接受治疗时往往有一种感觉病痛减轻的倾向。不管治疗是否有效,病人的这种心理作用会使他们的疼痛感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研究小组最近进行的实验表明,针灸在减轻病痛和改善患有关节炎的膝部活动能力方面确实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中医的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的价值从而也得到了肯定。 针灸不能消除炎症,使关节炎得到治愈,但是它可以使病人减轻痛苦,使患病关节有更大的活动空间,赋予病人更多的活动自由。正统的西方医生普遍认为针灸之所以能减轻病痛是因为在药针刺入身体的穴位时会刺激 脊髓 生成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与脑中的 阿片 受体结合,具有很强的止痛效能)。 但正统的西医很少有人相信中医所说的经络原理,他们对针灸时药针可以影响 能量 流动从而减轻病痛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尽管针灸确有一定的功效,当一个病人的病症适合用针灸来进行治疗时,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为他们缓解痛苦,但医生们应该对此做出判断:是否能通过其他的途径在缓解病人的痛苦时可以收到与针灸同样的效果。任何一种医学治疗,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使它只能起到安慰剂的效果,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其医学地位也不容忽视。 当然,针灸也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一些缺点。其治疗效果只是能减轻病痛而不是彻底治愈疾病;还有,由于针灸操作较难,能用针灸法来为病人治疗的医生人数非常有限,医生要想使用针灸为病人治疗必须要先接受培训,这就大大限制了针灸的广泛应用。 (实习编辑:朱燕梅)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热度 1 zhpd55 2015-2-7 19:54
注:首发“科学媒介中心”,请注意浏览其全文 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埃博拉疫苗安全有效 诸平 NEJM: 疫苗安全性可接受, 且可产生免疫反应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和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 ) 2015 年 1 月 28 日 提供的消息,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 简称 GSK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联合研发的“单价”(仅包含一种埃博拉病毒基因)埃博拉疫苗,经 牛津大学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经过健康志愿者试验,初步试验结果显示,疫苗的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产生免疫反应。 英国的疫苗试验资金来自英国威康信托基金( Wellcome Trust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简称 MRC) 以及英国国际发展署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简称 DFI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了 NIH-GSK 联合开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牛津大学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在 2015 年 1 月 28 日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简称 NEJM ) 在线发表—— Tommy Rampling, Katie Ewer, Georgina Bowyer, Danny Wright, Egeruan B. Imoukhuede, Ruth Payne, Felicity Hartnell, Malick Gibani, Carly Bliss, Alice Minhinnick, Morven Wilkie, Navin Venkatraman, Ian Poulton, Natalie Lella, Rachel Roberts, Kailan Sierra-Davidson, Verena Krähling, Eleanor Berrie, Francois Roman, Iris De Ryck, Alfredo Nicosia, Nancy J. Sullivan, Daphne A. Stanley, Julie E. Ledgerwood, Richard M. Schwartz, Loredana Siani, Stefano Colloca, Antonella Folgori, Stefania Di Marco, Riccardo Cortese, Stephan Becker, Barney S. Graham, Richard A. Koup, Myron M. Levine, Vasee Moorthy, Andrew J. Pollard, Simon J. Draper, W. Ripley Ballou, Alison Lawrie, Sarah C. Gilbert, and Adrian V. S. Hill. A Monovalent Chimpanzee Adenovirus Ebola Vaccine — Preliminary Report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Published on January 28, 2015 , at NEJM.org .DOI: 10.1056/NEJMoa1411627 . 牛津大学的疫苗试验 2014 年 9 月 17 日 到 11 月 18 日 ,英国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对88名参与者经过筛选,最终遴选出60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50岁之间,其中男士32人,女士28人)接种了 试验性 埃博拉疫苗。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新疫苗需要经过数年的人体试验才能获得批准使用,但基于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性,这一实验性疫苗的开发正以 “ 惊人的速度 ” 推进。进行试验的这种疫苗由英国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GSK-NIH) 联合开发的。 2015 年 1 月 28 日 NEJM 发表的论文,报告了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之后 28 天的安全性数据和其免疫反应情况,而对疫苗接种者将继续进行后续观察,一直到受试者接种疫苗后 6 个月,期间的所有观测结果都属于初始数据。 疫苗接种过程,将 60 名健康志愿者分为 3 组,每组 20 人,分别接种 3 种不同剂量(低剂量、中剂量以及高剂量)中的一种。即第一组( Group 1 ) 20 名志愿者( 6 男 +14 女)接受低剂量疫苗,其病毒含量为 1×10 10 个病毒颗粒 ( 简称 vp); 第二组( Group 2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中剂量疫苗 (2.5×10 10 vp); 第三组( Group 3 ) 20 名志愿者( 13 男 +7 女)接受高剂量疫苗 (5×10 10 vp) 。上述 3 种不同剂量的实验性疫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其耐受性良好。受试者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在严重程度上都是轻微的。有 2 人在接种疫苗之后 24 小时内出现了稍有发烧的迹象 , 但是在一天内就退烧恢复正常了。 希尔教授说:“人们通常会出现持续一、两天的轻微症状 , 如注射部位疼痛或变红 , 偶尔会有人感到发烧。这些与我们以前看到的通用类型的疫苗接种之后的情况是非常类似的。 ” 该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安全性。然而 , 科学家还评估了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前后对埃博拉的免疫反应。重要的是 , 疫苗在受试者体内对埃博拉病毒产生的免疫应答。受试者在疫苗接种后 28 天内,体内抗体水平增加 , 而且疫苗不同剂量水平之间,对于抗体水平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接种疫苗后的第 14 天,受试者体内 T 细胞 水平达到最高峰值(见图 1 )。 T 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分,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或抑制 B 细胞产生抗体,对特异性抗原和 促有丝分裂原 的应答反应以及产生 细胞因子 等,是身体中为抵御疾病感染、肿瘤而形成的英勇斗士。 T 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而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 2 种:其一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其二是释放 淋巴 因子,最终使 免疫效应 扩大和增强。 图 1 T - 细胞应答 牛津大学疫苗试验的抗体反应水平与美国类似的疫苗剂量试验结果相似,而在美国开展的相关 GSK-NIH 埃博拉病毒疫苗配比,在 2014 年 11 月 26 日已发表的报告中有介绍,不再赘述。牛津大学的试验结果,使用疫苗剂量低于在美国研究的测试剂量 , 但美国研究使用的疫苗配方不能用于控制西非疫情。同样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用于猕猴保护抗埃博拉病毒发现其抗体应答低于抗体水平。 T 细胞应答 , 尤其是 CD8+T 细胞应答 , 要比猕猴保护应答观测结果低数倍。然而 , 需要什么级别的免疫应答来保护人类目前尚不清楚。埃博拉病毒疫苗的效果只能在当前疫情的更大范围展开研究,才能对此得出结论。 CD8+T 细胞又称 Tc 细胞,实际上就是 细胞毒性 T 细胞 ( Cytotoxic T cells 简称 Tc ),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其表面表达 CD8 ,这类细胞可以通过 MHCI 与抗原直接结合。 希尔教授说:“疫苗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是来自本次试验的主要结果 , 我们已经通过接受疫苗种植的绝大多数人身上看到了免疫应答。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免疫反应,可以说疫苗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 但是,还很难真正自信现有的剂量水平会有保护作用,而西非更大规模的试验将会告诉我们更多信息。目前我们也正在评估另一个选项 , 包括为了提高免疫应答水平而加强剂量。 ”更多的信息请浏览“科学媒介中心”介绍。
个人分类: 药物动态|4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为什么“玄”(三)
热度 2 fqng1008 2014-11-17 09:00
三、疗效解释的随意性 29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同学常常抱着各种各样的“医案”看的如痴如醉。尽管古代医案书数量不小,但学校从来没有专门的课程,至多是在临床各科选编一些,很少专门讲解。看他那么聚精会神的样子,我也借来几本读读,发现其中问题很多。有的叙述简单,虽有医理分析,疗效并未交待;有的疗效神奇,但一看就知道是自愈现象;有的随意为之,临床表现和用药经历挂一漏万;有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荒唐之至。于是,我再也不借医案书看了。 为什么谈疗效要提到古代医案,因为人类的认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也是随着不断地纠正谬误而进步的,科技史上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1. 疗效好坏与不同疾病关系密切:有一次,我院的司机班长告诉我,他的舅舅治疗狂犬病效果很好,救活了不少病人,能不能进一步研究他的药方。我说:不要很多,只要救活1例就是世界奇迹。这样吧,如果他很有信心就来我们感染病房试试,如果真能救活病人再研究药方不迟。后来,就没有了消息。很显然,他根本就不知道能够救活1例病人就多么了不起。事实上,我们的古代医家也是这样,他们根本就区分不了“狂犬病”与“狗咬伤”,又怎么能够知道“狂犬病”的死亡率100%,而“狗咬伤”很少死亡?他们弄出点“疗效很好”的药方也就毫不奇怪。 2. 疗效好坏与疾病不同阶段关系密切:在我当住院医师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常识性”的秘密,医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疾病的干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我的专业一直是肝病,所管理的病人往往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包括肝硬化、重型肝炎等等。黄疸一直是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标志,古代医家就十分重视,自古至今积累了大量“退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疗法,因此我们临床上有些专家自认为“退黄”很有一套。其实,无论中西医的各种退黄疗法,对于黄疸的干预能力非常有限,在疾病进展(黄疸上升期)的时候,无论什么疗法都事倍功半,甚至是“帮倒忙”;而当黄疸消退期的时候,无论什么疗法都事半功倍。事实上,黄疸及其严重肝损害的病情呈现出一种“抛物线”的自然进程,而我们并未有强有力的手段改变这种自然病程。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运气好的治病尾,运气不好的治病头”,也是这个道理。 3. 疗效好坏与人们的主观意图关系密切:23年前,《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创办之初,稿件非常困难,审稿也缺乏临床经验。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转率达到90%,丙型肝炎抗体阴转率达到70%。这是明显的编造数据而编辑审稿竟然毫无察觉,使之堂而皇之地刊出。当然,这也不限于一本初创的杂志,闻名全球的临床杂志《柳叶刀》 (《The Lancet》) 也出现过类似事件, Thyagarajan等1988年底报道的印度叶下珠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达到59%的文章,至今仍然为人所诟病。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清除机制不太清楚,而丙型肝炎才刚刚为人们所认识,犯一些今天看起来是常识性错误的情况往往在所难免。 4. 疗效好坏与研究资料的完整性关系密切: 早一段,有好几个民间医生与我联系,他们对于很多难治病有疗效非凡的治疗手段。我告诉他们,对某种疾病的疗效与否不是医生说了算,也不是病人说了算,而必须是科学家说了算。你必须提供严谨而完整的研究资料让专家评审,甚至必须通过统计专家重新严谨设计、严格实施的临床试验或者实验研究才能证实。因为要取得现代医药学的进步,早已不是200年前那种医者自吹自擂、患者口口相传就可以实现的,当代的民间疗法必须与科学家结合采用现代研究手段才有希望加入到现代医药学的厅堂,因为人类对生命的看护、对健康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我还带了两家民间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到北京找到牵头相关国家项目的首席专家,他们拿出自己的研究资料(我事先告诉他选取资料完整者3-5份),专家们并不理睬。我接过来一看, 果然资料很不完整,没有一份合格病历(也居然通过了某中医大学副校长牵头的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一切必须从头再做。 其实,疗效解释的随意性远远不止这些,甚至进展到当代还有很多难题有待克服。 医学研究中有一个术语叫“偏倚”(bias),是指从研究设计、到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可以说,现代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克服“偏倚”。因为 在研究工作中完全避免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于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我们要在临床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尽量加以控制和预防,以使研究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讲,偏倚是抽样调查所 无法避免的 误差 (一类是 随机误差 , 一类是 系统误差 ) 。也就 是说,只要是抽样,就会产生偏倚。相应地,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偏倚,只能通过多次抽样、预实验等手段加以判断。由于许多调查或实验是无法重复或进行预实验的,所以经验在偏倚的处理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 临床试验为什么那么严格,就是因为我们曾经很轻易地得出的一些结论往往并不可靠(包括古人许多历经数千年的临床经验),而在医学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医疗的可靠性只能越强越好,疗效的判断越准确越好。因此, 临床试验过程包括设计、测量和评价(简称DME)三大步骤,其每一步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设计要遵循“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可比性(均衡)的平行对照,盲法,可重复性(样本量足够)“四大原则”;测量必须保证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避免各种可能的测量偏倚;评价包括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技术及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统计学推断和专业推断。这样做的一切原因,都是为了排除偏倚,使实验结果真实可靠,干预效应客观一致,可重复性强。但这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仍然在完善之中,而在古代的医疗实践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此,谈疗效并不轻松!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9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基因生物在吃后是否有潜在危险?
热度 7 xxuhan 2014-11-3 11:28
转基因生物在吃后是否有潜在危险?我认为至少理论上有。原因之一是吃下去的不仅仅是DNA,还有DNA以外的所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和体内的代谢物。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生物的特性不仅仅是DNA起作用,更不仅仅是人类目前作为依据之一进行讨论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一系列非编码RNA也在控制生物的特性。因此,仅仅讨论DNA基因,是维度不够的。原因之二是转基因后的代谢产物在经过烹调后会否产生化学合成或降解的有害产物而被与食品一起被食用。这个,除了进行该生物体代谢组学和由此生物体作为食品的食品代谢组学的研究,以及各种烹调情况下的临床试验。当然,其他还有一些原因。 所以,转基因的安全,除了生态安全的问题之外,的确存在食品安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实证,尽管这种食品安全风险就目前的转基因小儿科技术水平是不咋滴大的。 我个人认为,食品安全有理论性的,有实践性的,也有区域和时间性。自从本人联同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德国海德堡马普进行了食品安全法律研究之后( 于辉,徐涵( 1997 )基因工程与国际生物安全规范。中国国际法年刊,( 1997) : 71 ~ 105.),我还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法学和社会学的系统研究,遗憾! 社会是复杂的,被各种利益控制,被各种恐惧扰动。我个人是支持转基因的,并且坚持认为要像搞新药那样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物化、生物学、动物临床和人类临床验证。 但目前搞农业的,特别是他妈的一些搞农业和食品管理的,不好好地像搞医学、药学的行业那样去科学认证转基因事务和实物,老他奶奶个腿地瞎掰,搞得转基因很臭。听了他们的安全承诺,连我这种支持搞转基因的人也觉得自己和这种人为伍很下贱!这些人,太他善了个哉地败类了!哈哈哈! 徐涵 2014.11.2 写于习大大来我们新大陆莅临指导之际
18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