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业革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业革命

相关日志

中国四书之一: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二)
LaoQian09 2019-8-9 23:42
工业革命的逻辑 文一教授从以往工业革命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工业革命的“胚胎发育”式演化进程。这一进程有五个阶段。文一教授指出,到今天为止几乎所有成功的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这些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工业化阶段,即原始工业积累。该阶段在 16-18世纪的英国、荷兰、法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经历了几百年,在我国就是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在欧洲原始工业化阶段,那些乡村小作坊小企业是在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政府的支持下繁荣的,而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们的特点是都以远程贸易为其生产目的,而不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组织起来,以远程贸易为目标的生产组织。 这些组织起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运输网络去进行远程贸易。于是,当时的欧洲各国政府就出面修建了人工运河和公路网络这样的交通运输网络,这为一个统一的国内外市场和营销网络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一原始工业化阶段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来生产轻工消费品,主要是纺织品,然后将其倾销全球。只是这一阶段大部分生产工具是手工制造的,而不是规模化生产的。 这一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是因为英国皇室和政府自 16世纪起就以举国之力为本国企业和商人提供和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基地。英国的这一国策从未因为皇朝的更替与政府的变迁而改变。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对新能源、新动力、和新的交通方式的巨大需求,以加速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于是,老式的能源 -动力-运输体系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就产生了新型能源-动力-运输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产生了一个工业“三位一体”的大繁荣,比如煤炭的开采,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路、公路、码头、桥梁这类基础设施的繁荣。 能源 -动力-运输“三位一体”的繁荣源于市场需求,但它们是由政府提供的。“三位一体”的环节中的大部分是公共产品,必须由国家力量和有为政府来提供。三位一体的繁荣导致了重工业繁荣并诱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采煤需要大量挖掘工具,大量制造蒸汽机需要规模化生产零部件和大量车床,大量铺设铁路轨道需要规模化炼铁、炼钢。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的规模化大生产,包括钢铁、煤炭、铁路、机器、通讯设施、轮船、汽车等等运输工具。这使得采用新技术和量化生产方式来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变得有利可图。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工业新技术的大爆发。 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就进入一个新技术大爆发时代,尽管他们以前是如何模仿和引进英国先进纺织和铁路技术的,但因为重工业漫长的产业链,零部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创新,这一切激发了全面的创新和发明。 这就是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到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才开始逐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大量涌现出自己的创新发明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一个经济体就形成了一个回路,终端产品和中间产品及生产工具都能量化生产。于是,生产力发生了大跃进,社会就有条件进入福利社会了。 该阶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因为农业不可能是一开始就能现代化的,农业要等到一个国家能够规模化生产机器和生产工具的时代,才能进入现代化阶段。 在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 1920年,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50%。只有到资本变得廉价,一个社会才具有规模化生产农业机械和其它生产工具的能力。这时,人力会变得昂贵,于是一个全面的农业现代化运动才可能发生。 进入了福利社会的国家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福利,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安全网、退休和失业保险等。二是政治福利,即各种各样的天赋人权。 人权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大都是喊口号,很难真正实现过。在美国,是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开始由社会力量来推动各种政治福利的,包括妇女、儿童和黑人的各种基本人权,同性恋、残疾人、甚至犯人的人权也得到了保护,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才获得真正实施。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其120年来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这是一次成功的工业化运动,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大震惊世界。但是,中国的这次化尝试跟英国的工业革命在逻辑上是一致,这是一个从轻工业发端,沿着从原始工业积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再到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化进程。 1949年后,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三次工业化的尝试。这一时期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当时中国非常落后,有经历了两次失败了的工业化尝试,因此当时的政府和人民都想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实现工业化,于是模仿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第一选项。 从 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中国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如文盲数大大减少,人均寿命的提高,婴儿死亡率的下降,流行病发病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有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一个有行政能力的政府、一个初步完善但高度亏损的工业体系。 1978年的改革开放,依赖于两大要素,一是中国农村组织化的乡镇企业;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没有创造出一个有效的市场,但是,毛泽东的确把中国的农民组织了起来,即人民公社和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有了152万个乡镇企业,它们是中国原始工业积累的主力军。这些乡镇企业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它们的前身是大跃进时期的社队企业。尽管,大跃进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它也给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工业化打下了基础。正是这些社队企业把农民组织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长期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极弱。他们人数虽多,但却像一盘散沙。把非组织化的农民训练成组织化的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一支可靠的劳动大军,就是改革开放从毛泽东时代得到的最重要的遗产。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很清楚组织农民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计划经济的信仰与实践者,他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市场的作用。在个计划经济的大环境中,这些社队企业无法借助市场的力量,把自己融入到一个规模化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之中,这些社队企业因此无法看到自己的发展途径和未来。这一切使得当时的社队企业生产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极为低下。于是,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社队企业才能成为点燃工业革命的火种。 1978年后,中国经济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逐渐创造了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外市场。那么谁在扮演这个市场创造者的角色呢?在17、18世纪的英国,政府支持的商人阶级是其棉纺织业的市场开拓者,他们向全世界倾销英国的纺织品,他们创造出来一个规模化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和国内外市场。但是,1978年的中国,根本没有商人,更没有一个商人阶级的存在。那么谁能有资本、有能力、有动力去为几亿中国农民去创造这样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外市场呢? 他们是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基层政府官员。是他们把中国的原始工业积累,快速地转化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他们为那些组织起来的农民创造出了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外市场。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建立了强大的行政管理网络,各级政府有很好的组织架构。 1978年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原则非常灵活务实,在保证政治、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所有条条框框都能被打破,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都能被利用。 改革开放初期的口号 中国的这些基层政府官员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去推动工业化。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当年英国的企业家精神很相似。其中一个原因是政府官员业绩考评中,把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这一举措促使了官员努力发展地方经济,积极招商引资,并形成了一个竞争氛围。这对中国的工业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地方官员阶层,比起当年的英国商人,人更多,效率更高,资源也更多。他们不仅鼓励农村商业活动,甚至直接以政府资源参与其中。他们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在没有殖民主义和海外暴利的情况下,促成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必需的原始工业积累。 在英国,这个原始工业积累是在近两个世纪中完成的,而中国只花了十年,这对当今的国际社会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上很多的落后农业国家。工业化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要把多余的农业劳动力组织起来,并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外市场。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完全可以在政府的积极领导和介入下,来创造和维护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外市场,这个公共产品。同时也说明了自由市场并不是天然存在,它是一个成本极高的公共品,要由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创建和维护。
个人分类: 中国四书|5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四书之一: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LaoQian09 2019-7-29 22:27
要读懂今天的中国,有四本书非常好,我称它们为中国四书。它们是: 文一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回答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能够完成一次与众不同的伟大的工业革命?在这次伟大的工业革命中,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做对了什么事情?这两个对于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成长的问题。同时,文一教授还解释历史上工业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我们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演进有极大的启发性。 赵汀阳的《天下的当代性 - 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一书则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是中国特有的天下体系?中国的天下体系与西方的帝国体系有什么不同?天下体系的当代性—无需霸权的大同世界?中国的天下体系这一概念很可能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一条可行途径,这将为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力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苏力的《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回答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历史中国?为什么是家、国、天下?什么是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历史中国和中国的制度构成非常重要。 施展的《枢纽: 3000年的中国》,它回答了: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超大规模性为中国带来了什么?这几个对理解今天的中国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中国四书之一: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要是有人问起 21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什么,答案非中国崛起莫属。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惊喜,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也是一个最出人意料的奇迹,因此以往所有的政治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清华大学文一教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就是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释这一中国奇迹,这是一本读懂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飞速发展的一本好书。 归纳来说,文一教授在这本书里总结了中国在这四十年里做对了些什么,再把中国这次工业革命和欧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相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工业革命需要有一个原始工业化的积累、要选对支柱型产业即棉纺织业、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这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创造并维护一个自由市场、最后还必须循序渐进地发展,决不能跳跃式地忽略一些积累过程。其中,一个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为市场的保驾护航最为重要,它是工业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 文一先生目前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美国联邦储蓄银行圣路易斯分行高级经济学家兼助理副行长。文一先生于 1982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1991年,获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硕士;1996年,获爱荷华大学经济学博士。之后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康奈尔大学。2008年起,文一先生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杰出访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设银行讲席教授。文一教授以讲授宏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为主,其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包括商业周期理论,储蓄和投资理论,货币政策。 以往工业革命的成败 英国的工业革命之火是由纺织业点燃的。其实,后来西欧及亚洲各国成功的工业革命均源于纺织业。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应当由具有普遍需求的行业来发起。衣食住行中,纺织业的市场潜力最大,它既可做原料也可做最终消费品。而且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全球纺织品市场就已经相对成熟了,纺织生产需要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的需求很高,这就产生了工业化的土壤。 除了选定了纺织业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支柱产业之外,英国还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业化过程。这是一个从农村原始工业化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都在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条件。该过程的核心是,通过需求的推动和供给的反馈,在各个环节间逐渐建立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最后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规模经济效益。 英国工业革命的代表建筑: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玻璃幕墙为主), 1851年 在规模经济形成的过程中,英国重商主义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有一个重商主义政府保驾护航的市场,英国政府是这一市场的创作者和组织者。文一教授认为,工业革命的成功,首先,必须具备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一批有冒险精神的商人阶层、一个由商人创造的商业网络;第二,必须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中央政府支持并推动制造业和开拓海外市场;第三,要有一个连通全国商业网络并连接海外市场的交通运输系统;第四,要有一个重商主义的产业政策。 市场规模决定了工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水平,规模化的市场完全可以由国家来实现。英国能成功地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英国商人在其政府的军事力量帮助下,开辟了 18世纪全球最大规模的纺织业供应链。于是,英国国内的纺织业采用纺纱机和工厂体系就变得有利可图了。 总结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经验有三条:正确的支柱产业、重商主义的有为政府、持续不断的市场创造与维护。 在英国之前,最有可能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荷兰。 17世纪的荷兰,无论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还是在全球贸易上,都遥遥领先英国。但是,它不仅没有率先开启工业革命,甚至未能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复制英国的工业革命。其原因何在呢? 荷兰的衰落是因为它在完成了原始工业化之后,缺乏一系列的政府引导的产业升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其支柱产业不是纺织业,而是渔业。纺织品的市场几乎是无限大的,其规模报酬几乎不会改变,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产生了对分工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又有了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于是,纺织业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正确的切入点和利润回报。 ( 拉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失败也是因为选错了支柱产业,和政府的不作为。拉美国家依赖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的出口来推动工业化,这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农业和自然资源是土地密集型产业,难以促进劳动分工;而机械化又减少了劳动力需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规模化生产必须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否则就不能带来规模化就业,也不能创造一批企业家阶层和一个规模化的国内市场来支持连续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创造,于是这些拉美国家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工业革命的崎岖道路 中国曾尝试过四次工业化。从 1860年的洋务运动到1912年后的民国政府,再到1949年后的毛泽东政权,最后要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运动,才使得中国真正实现了工业化。1978年以前,中国走过了将近120年的风风雨雨,进行了三次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运动。这些现代化尝试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中国沦为世界上最穷,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是为晚清的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化尝试。它的起因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其思路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其结果则是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关键在于晚清政府没有采用重商主义发展战略,利用全球贸易,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开创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让全民经商致富。清政府依靠的是官办现代企业,且以军工为支柱产业,其工业化运动根本无法激发并惠及到占人口 90%以上的农民,因而即无法进行原始工业积累,更无法引起工业革命的爆发,其结果是搞垮了国民经济。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格林炮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统治,开启了现代共和时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工业化的起点。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国开始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和强国富民的想法。但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革命,其工业化进程即没触及地主的利益,更没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这使得民国政府无法为广大农民通过开辟纺织品市场,来完成原始工业积累。加上国内外战乱,以至于在1911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只能在贫穷和战乱中摸索前行。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业化的误区是认为工业化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体制,人们认为只要实现了代议制民主,工业化将不成问题。辛亥革命一结束,国民政府就把注意力放在了政治体制改革上,引进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以为从此中国就会自然而然地走上工业化道路,而没有尽力为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未能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尽管,有了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但没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持,这使得民国政府不但未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还失去了在大陆的政权。从西方工业化过程来看,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是前提。 1949年后,中国获得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第一次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历史上第三次雄心勃勃的工业化尝试。这次工业化走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道路。但是,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次规模宏大的中国第三次工业化运动,以在文革结束时中国国民经济的崩溃而告终。 计划经济的问题是,以供给决定需求。当市场缺失时,经济组织和投资项目很容易被误导,经济增长因此不可持续。中央计划则因为没有市场而完全忽视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种以供给决定需求的苏联式工业组织,在全球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的几十年实践下来都是亏损的。毛泽东在 1949-1976年的激进的社会实验一再证明,要是没有市场机制和面向需求的经济政策,尽管有了大规模的农村组织与合作,这些农村生产组织仍然无法盈利,更不要奢谈什么原始工业积累了
个人分类: 中国四书|16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芯片简史选登:西风东渐 - 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的芯片产业
热度 1 LaoQian09 2019-5-23 03:39
【 缘起 】 这是我即将出版的《芯片简史》中的一个章节。这些天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涉及到了芯片行业。作为一位芯片行业从业二十多年的研究人员,我在去年年底写下的这个章节是对我国芯片行业的一个历史回顾。今天,先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中贴出来。让读者对我国的芯片业有一个大致了解。谢谢! 28. 西风东渐: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的芯片产业 提起 21世纪初世界上的重大事件,非中国的崛起莫属。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源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但为中国带来了全球视野和市场经济,还造就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一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它不但改善了中国人民的民生,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最重要的是它给予了中国人民和政府强大的自信,让这个古老的、受尽苦难的民族再次获的了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和信心。 作为这一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几乎包揽了全球的制造业。从衣食住行到基因工程,从高铁运输到量子计算机,从基础建设到卫星登月,在人类所有的技术领域中,中国和中国制造都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 4.0的时代,在这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本书所讲述的芯片业。在这一章中,让我们来看看在这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中,中国的电子工业和芯片业是怎样从零开始发展至今的。 1920年 – 1949年:中国电子工业的起步时期 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诞生于 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电子技术和世界电子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1923年1月23日晚,由美国商人奥斯邦与英文《大陆报》联和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座民办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就在上海开始播音了。它每晚播音1小时,内容有国内外和本地新闻,以娱乐节目为主,也有一些宗教性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在播音 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组装广播无线电接收机的暂行规定,市民可以自行组装收音机。 1933年10月,上海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受到了市民的欢迎。1935年10月,该公司又生产出了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该机除真空管和碳质电阻外,其他元件均为自行设计制造。 1936年,随着广播电台的发展,收音机在上海市逐步普及,总数达10万台以上。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无线电制造业得到了恢复,出现了一批新的无线电厂商。1947年年底,上海电器公司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公司为235家。 1949年前,中国的电子工业主的重点是无线电和通讯业。 1949年 - 1966年:文革前的新中国电子和芯片产业 1953年,新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全国产化的收音机——“红星牌”真空管收音机,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了世界政治、军事冲突的最前沿。为解决军队的电子通信问题,在苏联和东德的技术支持下,北京筹建了北京电子管厂( 774厂,即今天的京东方)。该厂年产电子管1220万只,是为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不久,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北京有线电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工厂和研究所先后成立,是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基础。 1956年,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因为在1947年发明了锗晶体三极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真空管相比,晶体管体积小、寿命长、放大率大的多,全球电子业为之震动。 1956年,国家结合当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制定了为期十二年的《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规划中把计算机、无线电、半导体和自动化作为国家生产和国防急需发展的领域。我国半导体事业从无到有,进入了它的初期发展阶段。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拉出了锗单晶。同年,研制出锗晶体管。 1958年,中科院的王守武、王守觉兄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锗合金高频晶体管,并成功应用在109厂(现中科院微电子所)的109乙计算机上。 1959年,美国德州仪器的基尔比研制出了第一个集成电路即芯片,三个月后,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用蒸发沉积金属法替代了金属导线,芯片的量产成为可能。 1960年,美国人发明了平面光刻技术,仙童公司随即开发出全球第一块芯片。 1959年,在我国半导体先驱林兰英的带领下,拉出了硅单晶。同年,李志坚在清华拉出高纯度多晶硅。 1960年,中科院半导体所和河北半导体研究所成立。我国半导体工业体系初步建成。同年,黄昆、王守武、王守觉、林兰英开始研究平面光刻技术,并于1963年研发出5种硅平面器件,被应用于109丙型计算机上。 1965年,王守觉在一块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内,蚀刻了7个晶体管、1个二极管、7个电阻和6个电容的电路,我国第一块芯片诞生了。 王守武 黄昆 林兰英 谢希德 1966年–1976年:文革中的电子和芯片产业 1966年,尽管文革对工农业有着极大的冲击,但我国的芯片工业建设并未止步。 1968年,北京成立了国营东光电工厂,上海成立了无线电十九厂,1970年投产。它们生产TTL电路、CMOS钟表电路、A/D转换电路等芯片。他们是中国芯片产业中的南北两强。 1968年,国防科委在四川永川了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模拟芯片研究所。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制成了PMOS电路。 1970年代,永川半导体研究所、上无十四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和CMOS芯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开始从欧美引进技术,全国有四十多家芯片厂家建成投产。 197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PMOS大规模芯片在永川所诞生,仅比美国人晚了4年。 1975年,王阳元在北京大学设计出第一批1K DRAM,比英特尔只晚了5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芯片业得益于一批解放初期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如黄昆、谢希德、王守武、高鼎三、吴锡九、林兰英等前辈大师。在他们的带领下,蹒跚起步的中国半导体芯片行业做了两大贡献:一是保障了“两弹一星”等军事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二是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芯片人才培养体系。 1976年–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的 电子和芯片产业 1977年7月,邓小平邀请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半导体学界的灵魂人物王守武发言道:“全国共有600多家芯片厂,其一年生产的芯片总量,为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这就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芯片业的状况。 1978年,王守武和徐秋霞等人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研制成功4K DRAM,次年量产成功。比美国人晚了6年。 1979年,中国成功反向英特尔的8080八位微处理器,比德国和日本早一年。 1980年,王守武兼任109厂厂长,将厂房升级改造为1000到10000级的高标准洁净室,并在组装成了我国第一条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 1970年代的亚洲,只有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其芯片技术全面超越了中国。而韩国和台湾尽管通过颁布产业发展计划、引进技术、派遣留学人员学习培训等方式,积极发展芯片技术,但整体技术仍落后于我国。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举全国之力,主攻半导体芯片技术。在一批舍身忘我的芯片人的努力下,从无到有,建立了完整的芯片工业体系。只是在十年文革中放慢了速度。 1980年代,国门打开,人们发现,在芯片行业上,我国已经非常落伍了。 1980年代初,国家缩减了对芯片业的投入,希望各厂家自己找出路。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效益,大量工厂购买了国外的技术和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思路被购买引进所替代。但是,我们引进的只能是别人的淘汰的技术。 1986年 - 2000年:国家计划下的电子和芯片产业 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举办了芯片战略研讨会,提出了“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研发3微米,攻关1微米”,落实了芯片的南北两个基地、一个点的布局。南方集中在江浙沪,北方集中在北京,西北一个点是西安。 然而,由于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的技术限制,我们只能引进落后的二手淘汰设备。各地、各厂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前沿技术研究被抛在脑后。于是整个芯片产业越引进,越落后。 1984年至1990年,中国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总共从国外引进类似的淘汰晶圆生产线达33条,按照每座300-600万美元估算,总计花费1.5亿美元左右。这33条晶圆生产线,大多是3英寸、4英寸的晶圆线。而1987年,日本研发的DRAM就已经采用了8英寸线。 1980年代,日本通过技术积累和大规模的人、财、物力投入,在内存技术上超越了美国,并带动了整个芯片业的发展。1990年,全球前十大芯片公司中,6家是日本公司。而韩国也由政府牵头、财阀投入的政策帮助下,在芯片业上追赶日本。 此时的中国芯片业,已全面落后于日本,并被韩国超越。 1981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的16K 内存,仅比韩国晚了2年。1985年,该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块64K内存比韩国晚了一年。到了1986年,日本已开始研发0.5微米的制程技术了,而韩国则研发出了1M的内存,仅晚日本1年。而我国要到1993年,才由无锡华晶制造出第一块256K内存。 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韩国则加大了对芯片业的投资。1992年,三星超过NEC,成为世界最大的内存制造商,同年,开发出了世界第一个64兆的内存。在技术与产能上全面超越了日本。 由于日韩的芯片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决定用重点项目对芯片技术进行集中投资。 1990年8月,国家计委和机电部在京召开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座谈会,决定实施908工程。国家为908工程投资20多亿元,要建一条月产1.2万片、6英寸、0.8-1.2微米的芯片生产线。 由于审批时间过长,从开始立项到投产历时 7年之久。芯片的制程按摩尔定律每两年就缩减了一半。到1997年无锡华晶建成投产时,其技术水平已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达四至五代。产能仅800片/月,投产当年即亏损2.4亿元。 严重亏损的华晶找到了曾创办茂矽电子的台湾人陈正宇来对其进行改造。为了改造华晶,陈正宇请来了老友张汝京博士。张汝京当时刚从德州仪器退休,他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任务,改造后的华晶于 1999年5月盈亏平衡,项目得以验收。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 908工程,使中国芯片业浪费了5年时间。当华晶还无法量产0.8微米的芯片时,国外主流制程已达0.18微米,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1995年10月,电子部和国家外专局在北京召开了国内外专家座谈会,希望加速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11月,电子部向国务院做了专题汇报,确定实施909工程,对建设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批复立项。909工程项目注册资金为40亿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 1996年,909工程的主体有100亿人民币资金的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与日本NEC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华虹NEC。 1996年7月,33个西方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等国家实施军用、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的控制清单,其中有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新材料等9大类高新技术被实施禁运。与芯片业相关的高端设备、技术和元器件无法引进,产业建设更加困难。 1996年,电子部部长胡启立兼任华虹集团董事长,直接主持909工程,带领华虹NEC克服了华晶七年的漫长建厂悲剧,于1997年7月31日开工,1999年2月完工,投产时全球芯片市场大热,2000年销售额达30.15亿元,利润达5.16亿元。 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碎,整个科技行业受到重挫,芯片行业也进入低迷期。芯片巨头日本东芝宣布停止生产通用的内存,并全面收缩芯片业务。这一年,华虹NEC亏损了13.84亿元。 1950到1970年代,我国的芯片产业以军事需求为动力,由国家计划推动发展。该传统一直延伸到了908、909工程。这是计划经济的国家工程,和国外芯片企业很难竞争。 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芯片业,早期缺乏统一规划,引进的是国外淘汰的生产线,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全部被淘汰。后期由国家组织了三大工程,全数败北,仅有909工程留下了一座上海华虹。这一阶段中国内与海外芯片技术的差距,并未减小。 这些工程未能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芯片技术更新速度太快,制程升级一年半就是一代,这需要有连续的资金投入,否则就会被很快淘汰;二是中国的芯片人才实在是太少,无法完全搞懂引进技术,遑论自主研发。 另外,西方国家先后用“巴统”和“瓦森纳协议”来限制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我们能得到的技术要比最先进的晚两到三代,这种限制大大阻碍了我们的芯片业发展。 2000年–2011年:加入WTO后的中国芯片产业 一直到加入 WTO前后,中国芯片业才进入了海归创业和民企崛起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批电子、计算机、通信类大学生,于1980年代出国潮中率先留洋。他们毕业后很多人留在美国芯片业工作,见识和能力得到了大大的锻炼和提高。2000年后,这批有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才,开始陆续回到中国创业。 加入 WTO前后,国际化视野和市场化的企业运作方式也被引入了中国。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18号文),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芯片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准备在政策引导下,积极发展产业配套,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掀起了一波芯片投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它们是成立于 2000年的中芯国际;成立于2001年的展讯通信;成立于2003年的中兴微;成立于2004年的华为海思等。 信息产业部也实施了“中国芯”工程,大力扶持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研发。在国家 863、973计划的支持下,国产微处理器被作为重点攻关项目。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为中芯国际奠基。今天,中芯国际和华为海思已成为中国芯片制造和设计的两大巨头。长电科技公司则占了中国芯片封装的鳌头。 2001年,方舟科技的“方舟一号”流片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32位RISC指令集的微处理器。 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一号”问世,它是采用了MIPS指令集的32位微处理器。 2002年,北大众志推出了基于自主设计的兼容X86的32位“众志863” 微处理器。 2001年,由美国海归的邓中翰在1999年创立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国内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研发成功。此后,中星微的多媒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微机和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中,并为索尼、三星、惠普、飞利浦等企业供货。 2003年,中星微的多媒体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达60%。 2005年3月,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11月,中星微在纳斯达克上市,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 就在国内半导体行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时候,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汉芯事件。 2003年2月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宣布国产高性能DSP“汉芯一号”研发成功,信息产业部、上海市政府及国内顶级专家纷纷表示“汉芯一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年后,水木清华 BBS上有人公开指责陈进的“汉芯一号”造假。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汉芯一号”不过是雇人把摩托罗拉芯片上的标识抹掉后加上“汉芯”字样而成。陈进用汉芯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汉芯一号”成了一起出名的科研造假事件。汉芯事件,对刚刚起步的国内芯片行业的科研和市场冲击巨大。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国产芯片一直都不信任。 而邓中翰的中星微在移动端带来的行业变革面前也因转向太慢,而被台湾的联发科后来居上。中星微从此一蹶不振, 2015年12月,从纳斯达克退市。 2011年至今:中国芯片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 但是,国内的缺芯现象则愈演愈烈。 2013年,我国芯片进口达2313亿美元,超过石油,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国家也更加意识到芯片产业的战略意义。同年,我国半导体芯片的奠基人王守武先生去世。 在 2011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三年后,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芯片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9月,国家芯片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一期募资1387亿元,用于芯片产业链企业的股权投资。 各大基金也一改以往以项目为主的投资形式,通过控股来扶植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投资涵盖了芯片制造、设计和封测等方面。从此,国内芯片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长电科技的logo 中芯国际的logo 华为海思的logo 2014年,长电科技以7.8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星科金朋,成为全球第三大封测公司。南车株洲的8英寸IGBT生产线正式投产,在昆明地铁完成运行调试。紫光集团在国开行和华芯资本1500亿资金的支持下,对国内外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并购。2013年,17.8亿美元私有化展讯科技;2014年,以9亿美元率先在海外完成对锐迪科的私有化;2015年5月,耗资25亿美元从惠普手里收购了新华三51%的股权;2016年12月,长江存储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并在南京和成都同步建设芯片国际城,大力开发与存储器相关的产业。 2017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分布和中国芯片市场的产品分布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过了四十年,这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一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回顾过往, 17、18世纪的英国以其几百万产业工人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上世纪初至1970年代的美国以其几千万产业工人造就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从198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一场有几亿人参与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他们创造了超出了所有常规的奇迹。无论在基础制造业还是在目前最先进的5G通讯行业里,在现代工业的每个角落里,中国和中国制造都是主角。 中国芯片产业链现状 全球的制造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主的西欧,最先转移到了位于北美的美国,美国为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出了傲人的成就。今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业重心必将落在亚洲和中国。目前,中国几乎在所有的传统产业中都站到了世界前茅。就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品个人电脑、手机、和各类智能产品的最后成品组装也都在中国。这不但是因为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大军,也是因为中国有全球最有知识、最成熟、最勤劳、最有雄心的劳动大军。 今天,中国的芯片业已有了芯片设计的龙头企业华为海思,其 ARM和5G芯片已是行业中最先使用台积电7纳米制程的性能最佳芯片了;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的制程已达10纳米,离台积电7纳米制程只有一代只差;芯片封装测试的长电科技在业内稳坐全球第三把交椅。中国的芯片业离世界最先进的地位仅一步之遥。 芯片行业可能是中国所需攻克的最后一个技术堡垒。在今后的日子里,中国终将在所有产业里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中国在工业革命 4.0中应有的地位,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即将亲眼见证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个人分类: 芯片简史|5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斯塔夫理阿诺斯[美]:科学革命(《世界通史》第十章) 
fqng1008 2019-5-20 17:21
所谓科学革命 ……胜过自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物,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均降为仅仅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事件,仅仅是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体系中的内部的替换。…科学革命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以致我们对欧洲历史时期的通常的划分已成为一种时代错误,成为一种阻碍物。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不到 400年的时间,即大约6个平均生命期,把哥白尼的成果与爱因斯坦的成果分隔开来。不过,在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科学已从少数热心之士的秘密副业发展为也许可恰当称为现代文明的支配力量的东西。今天,科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不断加快的发展速度。1899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出版了一部著作,题名为《奇妙的世纪》。他指的是他所处的19世纪;在他看来,19世纪经历的科学进步较人类先前所有世纪经历的还要多。然而今天,我们又能夸口说,2O世纪上半世纪中所做的科学工作比以往全部历史中所做的还要多。 回顾起来,似乎科学革命甚至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更大的意义。农业革命使文明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前进了这一大步,农业就没再作出进一步的贡献。科学则相反,恰好借助于它的研究法而不断地稳步发展。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记住过去数世纪的科学成就和它现今日益加快的发展速度,那么,我们对科学的惊人的可能性和意义即使不了解,也可以正确估价。此外,科学是人类全体的;由于科学以客观的研究法为基础,关于科学的种种提议已为人们所普遍赞同。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尊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革命对研究世界历史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本章将探索这一重大的科学革命从它在近代初期的早期阶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发展过程。 一、科学革命的根源 科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古典时代的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 -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因此,正是这种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匠人的联合,大大促成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 所有人类社会中的匠人都发展了狩猎、捕鱼、务农以及加工木头、石块、金属、禾本科植物、纤维、块根植物和兽皮等方面的某些技术。他们通过观察和试验,逐步改进自己的技术,有时使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不过,所有近代以前的社会所取得的进步的程度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原因在于,匠人仅仅对制作罐子、建造房屋或制造小船感兴趣,并不为根本的化学原理或机械原理操心。他们对因果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探究。总之,明确说来,匠人关心的是技术上的实际知识,而不是科学上的潜在原因。 这一点的意义可用詹姆斯 ·布赖恩特·科南特给科学下的定义予以表明;科南特将科学定义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发展起来并引起进一步的实验和观察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概念系统。按照科南特的定义,概念系统构成科学的基础。显而易见,匠人缺乏概念系统。相反,这样的系统历来是哲学家(在近代以前的时代,知识分子通常称为哲学家)所关心的。然而,众所周知,这些哲学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不了解,也无能力处理。他们认为自己是超脱世事的,把时间用于思索永恒的真理或试图使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成为人的头脑所能理解的东西。无容置疑,哲学家和匠人在某些时代里确曾一道工作,使复杂的历法、导航设备和古代的日常仪式得以产生。然而,实情仍旧是,直到近代以前,发展的趋势始终是朝着分离——朝着思想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方向进行。 西方的伟大成就是使这两者联合起来。知道实际知识与了解潜在原因的结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成为今日的支配力量。 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力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再希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掘起雕像、阅读原文。他们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还有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这些学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各门生物科学中得到的鼓舞。医生们研究了希波克拉底和加伦的全部著作,博物学家们则研究了亚里士多德、迪奥斯科里斯和泰奥弗拉斯托斯的著作。但是,应该强调,文艺复兴还有反科学的另一面,巫术和对魔鬼的研究的复兴就是一个例证(见第二章第二节)。 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的有利的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象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所有这些行业都由自由民而不是象在古典时代那样由奴隶经管。这些自由民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并不象中世纪的匠人那样与统治集团相距很远。文艺复兴期间工匠的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自文明开始以来一向非常脆弱的联系能得到加强。他们各自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工匠拥有古代的旧技术,并在旧技术上添加了中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发明。同样,学者提供了关于被重新发现的古代、关于中世纪的科学的种种事实、推测及传统做法。这两条途径的融合是很缓慢的,但最终,它们引起一个爆发性的联合。 与工匠和学者的这种联合密切联系的是劳动和各学者或科学家的思想的相应的联合。在古代,存在着一种反对创造性的学习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强烈偏见。这种偏见大概起因于古代的体力劳动与奴隶制度相联系;它甚至在奴隶制度几乎消失以后,仍存留于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在自由艺术和奴隶艺术之间、在仅仅靠头脑完成的工作和改变了物质形态的工作之间划界线。例如,诗人、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属于第一类别,雕刻家、釉工和铁器工人则属于第二类别。这种两分法的有害影响在医学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内科医生的工作没有改变物质形态,所以被认为是自由的,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按照同一标准则被看作是奴隶的。因此,实验受到轻视,活体解剖被认为是非法的、令人厌恶的。 威廉 ·哈维(1578-1657年)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这种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他切开从大动物到小昆虫的种种生物的动脉和静脉,谨慎、耐心地观察和记录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运动。他还利用新的放大镜来观察蚂蜂、大黄蜂和苍蝇。这一步骤在今天似乎是切合实际、明摆着的,但在哈维的时代,肯定是既不合理,也不显而易见的。据当时杰出的神学家理查德·胡克所说,理性而非实验,才是人类获得关于合理和不合理的事物的知识的手段。胡克的这句话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这表明科学革命对我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如何根本且无孔不入。但是,对哈维来说,工作于17世纪初叶、坚持实验的方法,是一个需要勇气和献身的、令人难于忍受的智力上的严峻考验。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 ·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事实上,他曾明确地说过,通过在我们时代已开始习以为常的远距离的航海和旅行,人们已揭露和发现了自然界中许多可使哲学得到新的光亮的事物。 欧洲的科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同时发生的经济革命。近代初期,西欧的商业和工业有了迅速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随着远东、东印度群岛、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新的海外市场的出现而大幅度增长。工业也取得了显著收益,尤其是在英国;英国采煤和炼铁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经济上的进步导致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受到科学的促进。远洋贸易引起对造船和航海业的巨大需求。为了制造罗盘、地图和仪器,出现了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数学上受过训练的工匠。航海学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相继开办,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同样,采矿工业的需求引起动力传送和抽机方面的进步。这证明是重新开始关心机械原理和液压原理的起点。同样,冶金业是化学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原因。日渐扩大的采矿作业使新矿石甚至新金属如铋、锌和钴显露出来。分离和处理这些新矿石和新金属的技术必须用类推法找到,并以痛苦的经验予以矫正。但是,这样做时,化学的一般原理开始形成,其中包括氧化和还原、蒸馏和混合的原理。 这些成就给了科学家即哲学家以自信和信心,使他们坚信自己是一个新时代的先驱。早在 1530年,法国国王的医生琼·费尼尔就写道: 但是,倘使我们的长者及其前辈如他们的先人一样只是沿着同样的道路前进,将会怎样呢? ......不,正相反,在哲学家看来,转移到新的道路和体系上,不让贬低者的声音、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掌权者的成熟吓住那些要宣布自己观点的人,是很有益的。那样,每个时代就会产生其自己的大量的新的创造者和新的艺术。在长达12个世纪的神魂颠倒以后,我们这一时代看到艺术和科学光荣地重新兴起。现在,艺术和科学的辉煌比得上古代,或者说超过了古代。当今时代在任何方面都无需鄙视自己,无需思暮古人的知识。……如今,我们对代正在做古人梦想不到的事。......由于我们的航海者的杰出才能,大洋已被越过,一些新的岛屿已被求现。印度遥远的隐密地方已展现出来了。我们的祖先所不知道的西方的大陆,即所谓的美洲,在很大程度上已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在所有这一切中,在有关天文学方面,帕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旧哲学家曾取得进步,托勒密曾进而作出更大量的贡献。然而,他们中间若有谁今日返回人间,就会发现,地理学改变了过去的认识。我们时代的航海者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世界。 一个世纪后,这种自信已增长到凭直觉兴奋地期待取得人类的未来成就的程度。 1661年,约瑟夫·格兰德著文先提到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笛卡尔、伽利略、哈维及其他人,然后开始颇有先见之明地赞美他们正在创造的新世界: 要是那些英雄人物如他们愉快地开始工作时那样继续工作下去,他们会用奇迹填满这个世界。因此,我并不怀疑后代将发现眼下仅仅是传说的许多东西在实际现实中得到了证实。也许若干时代以后,前往南部未探明的地带的航行,甚至可能是飞往月球的航空,并不比前往美洲的航海更不可思议。对于跟在我们后面的人们来说,买一对翅膀飞入最遥远的地区,也许同现在买一双长统靴去骑马旅行一样平凡。通过合意的运输工具与东印度群岛那样遥远的地方进行协商,对后世来说,就象用书面通信交换意见对我们来说那样平常。将现在比较荒芜的世界改变为天堂,从新近的农学来看,或许是可期待的。 1662年,英国有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皇家学会的成员们已意识到在技师与科学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好处,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 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得到的东西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在这早期阶段,科学并不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对科学的利用是少量、偶而的。甚至在 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也是如此。但是,到19世纪末,形势起了根本的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咨询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完全新的工业。 二、 17世纪的新宇宙 近代科学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与地理学和航海术有密切联系的天文学领域,是可理解的。由于 15世纪的意大利在经济和文化上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意大利是这一进步的发生地,也是可理解的。因而,我们发现,以拉丁化名字哥白尼闻名于世的伟大的米科技·科泊尼克(1473一1543年)离开自己的祖国波兰前往博洛尼亚上大学。经过6年的学习之后,他回到波兰,在教会开始了一种积极的生涯。但是,他还继续分析研究他在意大利时便已从事的天文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因为当时对设计一种更精确的历法人们普遍感兴趣。他采纳某些古代哲学家认为太阳而非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念,然后论证这种观念为天体运动提供了一种比传统的托勒密体系更简单的解释。 最远的是恒星大球,包罗一切,本身是不动的。它是其他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必须的参考背景。有人认为,它也有某种运动;但是,我们将从地球运动出发对这种视变化作另外的解释。在行星中土星的位置最远, 30年转一周;其次是木星,12年转一周;然后是火星,两年转一周。第四是一年转一周的地球和同它在一起的月亮。金星居第五,9个月转一周;第六为水星,8O天转一周。中央就是太阳。在这华美的殿堂里,为了能同时照亮一切,我们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更好的位置上吗?太阳被称为宇宙之灯,宇宙之心,宇宙的主宰。于是,太阳好象是坐在王位上统率着围绕它转的行星家族。……因此,我们发现,这种顺序显出宇宙具有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和轨道的运动与大小的和谐,而这是其他方法办不到的。 1530年,哥白尼印发了其著作的简短提要;1543年即他去世那年,《天体运行论》全书出版。虽然哥白尼是有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但他的假说最初却受到蔑视。当地陈述地球每日绕着地轴转动、每年围绕太阳运转时,他是在发表左道邪说,因为按照基督教《圣经》,约书亚已使太阳静立在天空中不动。此外,他的假说与常识不一致。如果地球在旋转,它的运动不就会产生强大的风吗?向上抛的物体不就会落后于旋转中的地球的表面吗?哥白尼的新天文学使新物理学成为必需。这一需要由富有的佛罗伦萨人伽利略(1564-1642年)予以满足。 伽利略的方法是严格地以经验为根据的。他以实验上的、可证实的事实反对亚里土多德和经院哲学家的传统多言。他起初是个物理学家,关心的是找到地面上运动的规律,以解决军事工程和土木工程方面的问题。他还进一步做了力学方面的实验;在实验中,他发明了测定微小的时间间隔的更精确的方法,找到了估算空气阻力、摩擦力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他阻力的手段,并设想出用抽象的数学术语表达的纯粹或绝对的运动、力量和速度。 当时,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的成果影响更大,只是并非同样地根本和具有独创性。他利用了在荷兰作为制造眼镜的副产品而刚被发明的望远镜。据传说,约 1600年前后,荷兰船上的一个孩子最先通过两个镜片观看窗外,发现外面的事物似乎被放大了。无论如何,已成为哥白尼的忠实信徒的伽利略热情地利用这新仪器察看天空中的实际情形。即使在这些有着惊人的科学发现的日子里,人们也能意识到伽利略的戏剧性的言行,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正确评价了他所观察到的东西的意义: 将引起最大的惊讶之处、实际上也是特别促使我提请所有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予以注意之处,在于这一点,即我已发现了四颗行星,它们是在我之前的任何一位天文学家所未曾了解和观察到的。 …… 借助于望远镜,任何人都可多少观察到这一点;它如此清楚地出现在感官前,以致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所有争辩立刻为我们眼睛看到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所破除,从而,使我们摆脱了有关这一科目的罗嗦的争论,因为银河系只不过是一团成串地聚集在一起的数不清的星体。如果有谁把望远镜直接对准银河系的任何部分,眼前就会出现一大群星体;其中许多星体还算大,而且极其明亮,但是,小星体的数目完全无法确定。 伽利略对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象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这一发现印象尤其深。所有这一切证据都使他确信哥白尼理论的正确性。它表明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是一团团在空间转动的物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这对哲学和神学是一次粉碎性的、令人吃惊的打击。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罪,并被迫假装认错。但是,他的发现对富有思想的人们的影响是不可抵挡的。诗人们一再把他比作哥伦布和其他发现者。 屈服吧,韦斯鲁奇,让哥伦市也屈服吧。    诚然,他们各自都掌握了通过未知的大海的航路。 ……    但是,只有你,伽利略,给了人类以一连串的星体,    天上的新的星座。 约翰 ·多恩表述了新天文学的这种使人不安、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不过,这一时期中,知识界有两位领袖并没因这种表面上的混乱而心烦意乱。他们是思想谨严的笛卡尔(1596-1650年)和弗朗西斯·培根;他们指出了科学的潜力,并在上流社会中把科学提高到可与文学相比的地位。他们实质上是预言家和宣传员——他们已看到了这门新学科的前景,把教导世人作为自己的职责。 笛卡尔和培根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笛卡尔是伟大的数学家,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把从希腊人那里得到的几何学与从穆斯林那里学来的代数学统一起来。从此以后,有可能用代数方法解释几何学,发展起种种新的数学。笛卡尔深深地被数学方法的前景吸引住了,以致把数学方法作为其整个哲学的基础。他坚决认为,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是依靠数学上的推理和抽象。在他看来,实验仅仅是演绎推理的辅助手段。他相信,通过清晰的思考,能发现理性上可认识的任何事物。 到这一世纪末,笛卡尔的弟子已大量增加,不计其数。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 各大学都信奉笛卡尔哲学,侯爵、科学业余爱好者、柯尔贝尔和国王是笛卡尔哲学的信徒。法国将动词'使成为笛卡尔主义者'变位,欧洲热烈地仿效。这种普及的意义在于,理性的探究和判断被扩展到各领域。所有的传统和权威都必须接受理性的检查。 相反,培根使用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事实开始的,然后进行到普遍性的原理。为了获知根本的原因,培根说,我们必须研究关于各种现象的博物学,搜集有关各种现象的一切观察资料,将它们列成表,注意哪些现象是以彼此不同的方式相联系的,然后,仅仅通过机械的排除方法,发现某已知现象的原因。作为对中世纪经院方法的一种补救,培根的成果在思想史上具有最大的价值。不过,应该注意到,科学的发现很少甚至从未用纯粹的培根方法作出过。任何问题都存在着极多的现象,若不借助于靠科学的想象力设想出来的假设,就无法予以成功的研究。搜集事实是为了证明或驳斥从假设中演绎出来的推论,因而,有待检查的事实的数目是易驾驭的。 培根在强调科学的功利主义的价值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 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只在于这一点,即人类生活因新的发现和力量而丰富。 ......城市创立者、法律制定者、人民的神父、暴君的根除者和某阶级中的英雄人物所造成的有益影响仅仅扩展到一些范围狭小的空间,仅仅持续短暂的时期,而发明者的成果虽是一种不太壮观和炫耀的东西,却是到处都被感觉到且永远存留下去。 为了从科学取得最大的好处,培根极力主张创办促进科学研究的学会。早在 1560年,那不勒斯就已建立自然分泌学院。1603年,罗马成立林琴科学院21661年,佛罗伦萨成立科学分析学院。与此同时,在英国,一个以往以哲学院或无形学院的名义偶尔举行会晤的科学团体于1662年被改组成皇家学会。在法国,一个相应的科学院于1666年由路易十四创立;在其他国家,一些相似的学会也相继成立。这些机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从它们大多很快就发行定期刊物以取代个人之间通信这种较陈旧的方法以后。 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 1642-1727年),他诞生于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由于出身于英国的世代农家,牛顿克服种种困难才读完剑桥大学;他就读剑桥时,擅长数学。在漫长、忙碌的一生中,他担任过剑桥数学教授、造币厂厂长和皇家学会会长。牛顿的贡献表明他是科学上最伟大的人物,可与欧几里得和爱因斯坦媲美。 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微积分学,制定了二项式定理,发展了关于方程式的大部分理论,引进了字母标志。在数学物理学方面,他推导出可借以预测月亮在诸星体中的未来方位的数表 ——这对航海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个成就。他创立了流体动力学,其中包括波动传播理论,他还对流体静力学作了许多改进。在光学上,他在了解光束、光的折射及色彩现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伽利略主要关心的是地球的运动,牛顿则发现了有关宇宙本身的定律。 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牛顿的一个朋友叙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观察果园里的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时,受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暗示的: 午饭后,天气暖和,我们走进果园,在一些苹果树的树荫下喝茶,只有他和我两人。在闲谈中,他告诉我,以前,他就是在这同样的情况下,想到万有引力的概念。那是由一只苹果的下落引起的;苹果落下时,他正坐在一旁沉思。他心里想,苹果怎么总是笔直地落到地上呢?苹果怎么不落向旁边或往上升,而始终不变地落向地中心呢?无疑,原因在于地球吸引着苹果。物质必定具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力的极点必定在地球中心,而不在地球的任何一边。因此,苹果垂直地下落,即落向地中心。如果物质如此吸引物质,吸引力必定与物质的分量成正比。所以,不但地球吸引着苹果,而且苹果也吸引着地球。真没想到会存在着一种象我们这里所称的引力那样的力量,它将自己扩展到宇宙中。 牛顿将这一思想发展成方有引力定律;他在其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按照其拉丁语的书名,通常称为《原理》——一书中,用大量数据论证了这一定律。根据这一定律,宇宙中物质的每个粒子都对其他每个粒子有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以上是撕开天空的面纱的一个轰动一时的、革命性的解释。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定律;这定律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小的物体。实际上,自然界好象是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似乎可缩减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数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因而,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 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三、 18世纪初期的平静 18世纪初叶,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制定构成启蒙运动的社会理论、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没有作出任何可与17世纪时相媲美的科学发现仅是,由于应用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新方法,科学的某些领域获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进行了研究静电的实验之后, 1746年,莱顿大学的两名教授发明了储存和急速释放电能用的所谓的莱顿瓶。本杰明·富兰克林意识到在莱顿瓶发电产生的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之间有相似之处,就用风筝试验加以证明。富兰克林以其典型的实践方式于1753年研制出预防雷击的避雷针;雷击在美洲特别多,曾使人们付出很高代价。他还进一步发展起最早的、全面的电学理论,这理论至今仍被运用于实际的电路学中。 18世纪初叶,人们对自然界即当时所称的博物学也有着极大的兴趣。自然界几乎被视作神,视作能永远加以研究、能永远给予合乎道德的真实指导的极其重要的东西。博物学热的明显证据见于博物学陈列品,这些陈列品是所有花费得起时间和金钱的人收集来的。他们勤奋地搜集矿物、昆虫、化石及其他物品,并将它们编目。一些海外国家也以其奇特的标本促进了人们在这一方面的兴趣。有些人的收藏品达到巨大的规模,如富裕的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收藏品就是一例,它们构成不列颠博物馆的核心。 这种搜集和编目使人们能对系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作更为根本的阐述。这些领域的一个先驱者是约翰 ·雷(1627-1705年),他是《植物史》、《昆虫史》以及关于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鱼类的一些《概要》的著者。例如,关于植物,雷为了按照它们真正的、自然的亲缘关系将它们分类,利用了它们的一切特征——果实、花、叶子,等等。雷在其全部工作中排斥魔术、巫术和对各种现象的所有迷信的解释,紧抓住通过观察揭示出来的自然原因。在《从创世的工作中看上帝的智慧》一书中,雷抛弃了从奥古斯丁到路德这一时期中不断重现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虽然对宗教没有敌意,但与宗教是不相干的,自然界的美丽是一种诱惑,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浪费时间。雷写道,没有一种工作比细心观察自然界的美妙作品、尊重上帝无限的智慧和仁慈更有价值、更令人愉快。 在系统的植物学方面,继雷之后的是瑞典教授林奈(卡尔 ·冯·林奈,1707-1778年),他制订了将植物分类的最早的、令人满意的方法,他还将动物划分成哺乳动物、乌、鱼和昆虫几大纲。在林宗以后,开始有可能系统地研究植物和动物,发展起比较种种构造和功能的方法。若无这种初步的澄清工作,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原是不可能的。 博物学方面的另一杰出人物是法国贵族布丰( 1707-1788年)。1739年,他担任皇家花园即现在的植物园的管理人,他把它改变成一个巨大的研究院,法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曾在那里受到鼓舞和培养。他还写成36卷的巨著《自然史》,他试图把有关各门自然科学的所有可得到的知识都编到这部巨著中去。布丰拒绝接受认为地球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的古老观点,认为地球最初是一团熔化的物质,渐渐冷却下来,结出一层地壳,上面最后出现了各种动植物。他估计这过程约花了10万年左右;虽然这一估计数比现代科学确定的30至50亿年要低得多,但至少市丰已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位法国博物学家不能不注意到人类与低级动物在动物学方面的惊人的相似之处。他曾大胆提出这样一种见解:如果不是因为基督教《圣经》上已作了明确声明,人们也许会有兴趣去寻找马和驴、猴子和人类的共同起源。不过,这一见解他后来又收回了。 大约这时,地理学方面也正在取得巨大进展。地球开始得到系统的勘察和研究。 1672年,法国政府派遣让·里奇到法属圭亚那作于航海有用的天文观测。1698年,英国海军部委派威廉·丹皮尔去新荷兰即澳大利亚探险。丹皮尔不仅对自然地理和动植物作了精确的观察记录,而且还增加了原有的水文学、气象学和地磁学方面的知识。探险的兴趣稳步增长;经皇家学会的提议,詹姆斯·库克于1768年奉命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观察金星凌日的情况。库克的以后几次旨在找到一个南极大陆的航海没有达到目的,但是,这几次航海不仅提供了有关澳大利亚海岸、新西兰海岸和太平洋海岸的新知识,而且还给予了其他具有科学价值的情报。也许要特别提到的是,库克船长在其首次航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手下人死于疾病,主要是坏血病。到他进行以后几次航海时,医学知识已进步,因此,海员的饮食中增加了柑桔属水果,结束了令人畏惧的坏血病。 四、化学革命, 1770-1850年 在 18世纪的最后25年中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对英国和欧洲的经济、最终对世界的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还影响了科学革命,并转而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不过,应该强调的是,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这种影响几乎只是朝着一个方向——从工业到科学的方向进行。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会。在这些早期的年代里,科学以从属的身份为工业服务。例如,当布匹的增大了的生产超过天然的植物染料的有效供应时,科学便被要求提供人造代用品。同样,当从家庭酿酒到大规模酿酒的转变导致灾难性的失败时,科学又被要求去找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对科学的这一类要求大大地有助于科学的发展。以下这一事实可证明工业和科学间的亲密关系: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象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 蒸汽机的情况是一个重要的例外。 1769年,詹姆斯·瓦特采用了一个始终保持低温的单独冷凝器,以后不久,又用曲轴将蒸汽机的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这样,他利用技术独创性和科学知识的结合,将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一个适当的水平。如果不是可得到蒸汽机的相对无限的动力,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在仅仅增加纺织品生产的速度后便渐渐消失,就象发生在中国那样;在中国,早几个世纪时曾取得类似的技术进步。 19世纪前半世纪中取得进步最多的一门科学是化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化学与组织工业有密切联系,纺织工业在那数十年间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化学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阶段,追溯到出现烹调技艺和金属加工技术、出现药草的采集和药物的提取时。从一开始起,人们就因寻找把戏金属变为黄金的手段、寻找可以发现治愈人类一切病痛的长生不老药的方法而转移了化学的目标。虽然这些试图注定要失败,但它们仍然揭示了许多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这些东西后来被传到西欧人那里,主要是从中国和穆斯林世界传去的。 那时以前,希腊人已提出一种理论体系,该体系认为有四种基本元素 ——土、火、气、水,它们以循环的方式依次转化18世纪期间,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燃烧问题上——物质燃烧时会发生些什么呢?由于物质消失在烟和火焰中、留下了灰烬,人们断定,无论如何,在燃烧过程中有某种东西释放出来。这种东西长期被称为硫,并被赋予燃素即火的要素的名称。在对气体的研究揭示出空气是一种较向来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物质以前,这观念一直支配着化学思想。科学家们被吸引到气体问题上,是由于矿井和沼泽中存在着能用气泡加以收集并能燃烧的易燃空气。早在1755年,爱丁堡的约瑟夫·布莱克就通过加热石灰石而成功地分离出二氧化碳。然后,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证明水是由两份氢和一份氧组成。接着,约瑟夫·普里斯特利(1733-1804年)又取得重要进展;他分离出氧,并证明正是氧元素在燃烧和呼吸中被消耗。他还进一步证明,在日光下,绿色植物从它们吸收的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从而,他解决了由产氧的植物与产二氧化碳的动物的平衡引起的碳循环的问题。 从气体研究工作中引出完备结论的是杰出的化学家安托万 ·洛朗·拉瓦锡(1743-1794年),他在法国革命期间牺牲于断头台。拉瓦锡的典型的氧化实验非常简单。他将汞放在一个装有空气的密封罐子里加热,发现他得到了氧化汞,并发现空气的量减少了五分之一,亦即失去了空气中氧的成分。然后,拉瓦锡加热氧化汞,再一次获得汞加氧。他极仔细地称其所有物质的重量,发现每道步骤后失去或获得的重量等于燃烧过程中增加或减去的氧的重量。因而,他能摒弃传统的燃索说,用其著名的平衡原理来取代。 我们可以规定这样一个无可否认的原理:在技术和自然界的全部活动中,没有什么东西被创造出来;在实验以前和实验以后,存在着同样分量的物质;种种元素的质量和分量正好依然如故;除了这些元素的结合方面的变化和改变以外,没产生什么东西。 这样,拉瓦锡使化学先前的所有混乱现象变为一条元素结合定律。他在自己于 1789年出版的教科书《化学大纲》中,提供了至今仍被使用的全新的术语。拉瓦锡将化学安置在坚固的科学基础上,因此,他的后继者知道了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朝哪里进发。 在拉瓦锡的后继者当中,杰出人物要数约翰 ·道尔顿(1766-1844年)和瑞典化学家乔恩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1779-1848年)。道尔顿正式提出了有关物质的原子论(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而形成水);贝采利乌斯通过把电流应用于化合物、将它们电解(金属移向阴极,非金属移向阳极),分离出许多新元素。贝采利乌斯还将近代符号系统引入化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作。他利用诸元素的拉丁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或前两个字母作为元素的符号。 19世纪的另一重要进步是出现了有机化学。原来,化学家们认为有机化合物——由生物产生的碳氢化合物——是由一种生命力以某种方式控制的。但是,随着化学家们发现有机化合物能用合成法合成,这一看法被抛弃了。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取得了第一个成功,合成了见于尿中的有机物质尿素。他没有借助于肾,是通过普通的化学方法从无机化合物中获得尿素。他的朋友贾斯特斯·冯·李比希(1803-1873年)做了非常宝贵的工作,他证明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养料是由氮、磷酸盐和盐组成的。因而,他能制备出他曾用来使一块荒地肥沃并成为多产的园圃的化合物,为大规模的肥料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对工业的另一重要贡献由英国化学家威廉 ·亨利·珀金(1838-1907年)作出。1856年,他在寻找奎宁的代用品时,偶然发现了第一种人造苯胺染料——品红。他的发现在英国受到忽视;在英国,化学仍仅仅是少数人的业余消遣,化学行业以注重实际而自豪。然而,德国工业界较关心科学的厂长们看出,珀金的发现能为气体工业一向作为废品的煤焦油提供一条宝贵的出路。由于他们资助这项研究,许多合成染料给制造出来,提供了巨大的利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工业,实际垄断了合成染料的生产。 对工业来说,同样重要的是法国杰出的化学家路易 ·巴斯德(1822-1895年)的工作。他在里尔大学工作期间,当地酒厂老板曾纷纷向他请求帮助,因为他们在从甜菜中提取乙醇时遇到了麻烦——果浆往往莫名其妙地变坏了。巴斯德没有找到化学上的解释,就用显微镜检查麦芽浆,发现上面满是奇怪的、伸长的生长物,而未受损害的麦芽浆上则是圆的小球。通过实验室证明,他指出了如何才能控制这些有害的生长物、阻止它们妨碍发酵。由于这一经历,他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使他能驳斥传统的生物自然发生说,提出现在公认的生源论——生物只能通过生物的繁殖产生——来取代。为了证实生源论,他指出,通过排除空气中看不见的微生物,能够使肉体物质和植物性物质不腐败。这一点后来成为大规模的罐头食品制造工业的基础。 1865年,巴斯德接受了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法国蒸蒸日上的丝绸工业由于蚕的一种神秘的疾病而正遭到毁灭的威胁。当巴斯德开始调查研究时,他并不知道蚕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一条丑陋的毛虫以后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蛾。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深入细致的探究,他发现疾病是由生活、成长在蚕体内的一种微生物引起的。他很快找到了治疗办法,丝绸工业得救了。巴斯德接着为家畜的炭疽病、特别惊人的是为人的狂犬病制备血清。此外,由于他的疾病病菌说的普及,人们采取了卫生预防措施,使有可能控制由来已久的灾祸——伤寒、白喉、霍乱、鼠疫和疟疾。这些医学上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在欧洲,然后是在全世界,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五、生物学革命, 1850-1914年 正如牛顿因发现支配宇宙中的物体的定律而统治 17世纪的科学那样,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年)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19世纪的科学。 然而,进化的思想对达尔文来说,决不是新的:在他以前,这思想已被提出并应用于科学的各领域。让 ·德·拉马克(1744-1829年)较早时候就已向一种传统的观念挑战;这种观念认为,一度被创造出来、此后一直存在下去的物种具有不可改变的稳定性。拉马克想象有一种从蠕虫到人类的全面进化,并试图用获得性理论来解释这一进化过程。马由于需要迅跑而获得敏捷的腿,长颈鹿由于需要吃高处的树枝而获得长脖子。任何这类身体上的变化通过遗传过程被传下去,成为下一代的起点。 拉马克以后,还有查尔斯 ·赖统地出版了有名的《地质学原理,三卷(1830-1833年),普及了有关地球表面的形成的均变论或渐变论。以往,人们一向认为地球表面是由过去的灾变如火山、地震和洪水等造成的。存在于高山地区的海贝被简便地认为是挪亚时的洪水留下的。相反,赖尔认为,现在的地球表面是亿万年间诸如冰蚀、风和水的侵蚀、冰冻和融化之类的地质力量活动的产物。 当时,进化的思想不但在自然科学中,而且在社会科学中也是突出的。从 19世纪40年代起,卡尔·马克思就写道,所有社会制度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自人类有史以来,一种社会已让位于另一种社会——原始的部落制让位于古代的奴隶制、奴隶制让位封建农奴制、农奴制让位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将让位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那时,有影响得多的是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提出的包括一切的进化学说。他将其学说应用于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质的、生物学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斯宾塞在1857年发表的《进步:其规律及原因》一书中写道,无论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还是在政治、制造业、商业、语言、文学、科学及艺术的发展中,这种由简单经过连续的变异而进入复杂的同样的进化始终保持着。 这就是达尔文创立其划时代的理论时的环境。达尔文出生于一个在他以前已有两代人显露科学才能机他起又有两代人显露科学才能)的家庭。他上剑桥大学时,将时间更多地不是用在学习上,而是花费在收集和研究动物及昆虫方面。有位教授认识到他的潜力,推荐他到政府的即将开始环球科学考察的 比格尔号船上当不拿薪水的博物学家。这次远航从1830年持续到1836年;远航期间,达尔文对在个别物种身上观察到的许多变异印象极深。例如,在与世隔绝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他发现了一些显然是起源于在大陆的祖先但不知怎么地已渐渐变得不同的物种。这一点粉碎了古老的物种不变论,但是,变异是怎么发生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仍未得到解答。 考察回来的两年后,他认托马斯 ·马尔萨斯写的一本书中得到了启示;马尔萨斯在那本书中提出了一种理论:如果不消除过剩的人口,人口要比食物增长得快。 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而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我由于长期不断观察动植物的习惯,对这种到处都在进行看的生存斗争,思想上早就容易接受,现在读了这本书立刻使我想起,在这些情况下,有利的变异常常容易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就常常容易消灭。它的结果就会形成新的物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一个能够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 达尔文以其通常的谨慎和不辞劳苦的细心发展这一学说。 1839年,他开始拟草稿;3年后,它仍仅仅是一份用铅笔写成的35页的提纲。到1844年,他已将它扩展成230页的论文。那年,他给一位朋友写信说: ……我己阅读了大量的农艺和园艺方面的书,从未停止过搜集事实。终于来了一点光明,我几乎确信(和我开始对的看法完全相反)物种并不是(这就象供认一件谋杀罪似的)永远不变的。上帝不让我相信拉马克的一个进步的趋向、源于动物的缓慢的意欲的适应之类的废话。但是,我得出的结论并非全然不同于他的结论,只是更换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他的。我想我已发现(这里是推测!)物种微妙地适应各种结局的简单方式。 然而,达尔文仍不能使自己发表其研究结果。他继续进一步按集证据,直到 1858年收到另一位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土(1823-1913年)的一封惊人的信时。华莱士曾居住巴西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多年,在那些地方吸收了极大量的动物学知识。1858年2月,当他在摩鹿加群岛的特尔纳特岛上患疟疾卧床休息时,他想到了他也读过的马尔萨斯的著作,突然,最适者生存是实现进化的途径这一念头在他脑子里掠过。华莱士的脾性和达尔文完全不同,他立即将自己的思想诉诸文字。当天夜里,尽管仍受着发烧的折磨,他还是起草了自己的新学说。以后两晚,他将它写成文章,然后寄给了达尔文;他与达尔文是经常通信的。 1858年6月,达尔文收到了这份手稿;他因读到的是一份他已写成的东西的概要,惊呆了。我从未见过比这更惊人的巧合,他给查尔斯·赖尔去信说,即使华莱士已得到我在1842年写下的手稿,他也不可能写出比这更好的简短提要!甚至他的话现在可放在我每章的上端。达尔文对于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事不再犹豫了。1858年7月1日,他在伦敦向学会宣读他自己的论文和华莱土的论文,所谓达尔文的进化假说给提出来了。达尔文在他于185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物种起源:借助于自然选择即生存斗争中的适者生存》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达尔文的主要论点 ——他的进化学说——是,处于现在各种不同形式中的动植物种类不是作为单独的、特殊的创造行为的结果而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的、不同的、变化中的自然结果。达尔文认为,变异借以发生的主要方式是自然选择。他将这一过程阐释如下: 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的多,遂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所以,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纵然微小但有利于自己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也许很难把自然界中所有的变种都设想力似乎是象 自然选择所提供的那样一个不规则的、缓慢的变化过程的产物。不过,统计学上的计算结果表明,即使一次突变仅仅导致百分之一的较好的生存机会,它也会使一个物种经历100世代以后有为数一半的个体发生了突变。换句话说,即使101个发生过突变的个体活下来后有100个失去了突变,突变仍会在生物学上所说的短时间内传遍该物种。一种具有浅颜色和深颜色的小蛾子为自然选择是如何起作用提供了一个具体例子。人们已注意到,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的蛾的16倍。从这两种树林中鸟类的身上遗留下来的蛾翅膀的颜色上,也可找到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的证据。 达尔文的学说虽然在后来的研究基础上得到了详细修改,但其要点实际上已为现在所有的科学家所接受。 1958年7月1日,在庆祝达尔文发表其论文一百周年的大会上,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加文·德比尔爵士称赞道:进化的事实如今已普遍地为所有有资格发表意见的人所承认,进化的作用过程大体上已阐明。自然选择的理论已建立在非常坚固的基础上,因此,现代的工作只不过是进一步证实这一理论,尽管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需对它作新的表述。 然而,达尔文的学说在他生前远没有被普遍接受。确实,它由于当时几位杰出的科学家的研究和著作而得到加强。地质学家查尔斯 ·赖尔在他于1863年发表的《人类的古代》一书中接受了达尔文主义。两位最主要的植物学家——英国基尤植物园的主任约瑟夫·胡克爵士和哈佛大学教授阿萨·格雷也成为达尔文主义者。在达尔文主义的最热烈的拥护者当中,还有两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德国人恩斯特·海克尔和英国人托马斯·赫胥黎,后者称自己为达尔文的斗犬。 但是,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教士中间,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这是可理解的,因为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当达尔文于 1871年发表另一部著作《人类的由来》时,教士们自然得出如此结论。达尔文在这部著作中安排了人类与整个动物生活有关的证据,断定如果有谁不愿意象野蛮人那样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支离破碎的,那他就不再能相信人类是一个单独的创造行为的成果。也就是说,达尔文否认了神的创造材为。由于他说人类起源于猴子,损害了人类的尊严、道德和宗教,他受到了不公正的谴责。本杰明·迪斯累里曾在严宣告:如果要在猿和天使之间作选择,他将站在天使这一边。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他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 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这种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达尔文本人从没想到他的研究结果会以这一方式被利用,更不用说有这种打算了。然而,事实仍然是,它们被如此地利用了;原因在于,它们似乎为当时由于其他缘故而开始支配欧洲的唯物主义即现实政策提供了科学的支持。简言之,达尔文主义合宜地与吉卜林的以下这句名言相一致: 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 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住。 另一位英国作家希莱尔 ·贝洛克在提到欧洲人在非洲的地位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已得到 马克沁机枪,而他们却没有。 六、结论 随着 19世纪的过去,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在19世纪初,科学仍处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边缘。但是,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正在不但深深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且深深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此外,由科学革命造成的这种变化还以无数方式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整个世界。科学使欧洲在技术上对世界的霸权成为可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霸权的性质和作用。科学还为19世纪西方在智力方面的优势提供了基础。欧洲的艺术、宗教或哲学没有给非西方民族以巨大影响,因为非西方民族已在这些领域作出了类似的贡献。但是,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就不存在如此的平等。只有西方掌握了自然界的种种秘密,并为了人类的物质进步而对它们进行了利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有说服力的事实。非西方人不再轻视欧洲人,不再将欧洲人看作碰巧在帆船和火器方面拥有某种优势的不文明的野蛮人。他们勉强地承认了欧洲科学革命的意义。因此,从前的殖民地民族在今天的主要目标是亲自经历这场他们因偶然的历史环境而错过的独特的革命。甚至在1914年以前,遥远的乌兹别克的一位土著民族主义领袖已劝告他的人民要求助于科学,将科学作为恢复他们自由的唯一手段。 科学是一个政府欣欣向荣的原因。科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起因。科学是那种非常强有力的手段;科学的存在使野蛮的美洲人上升到他们现在所据的很高的地位、拥有力量,科学的缺乏使波斯人沦于他们现在所处的低下地位、蒙受耻辱。科学是使英国人成为印度、埃及、俾路支和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的主人的手段,也是使俄国人当上鞑靼人、吉尔吉斯、突厥斯坦和高加索穆斯林的统治者的手段。最后,正是由于科学,土耳其辽阔的领土给移交到外国人手中,法国的三色旗在非斯的伊斯兰教徒头上招展。 …… 如果你们学习当代科学,你们将能够制造电报机,铺设铁路,在 20天内把几十万名士兵从地球的一端运送到另一端,……将能够领会《古兰经》的秘密含义,为捍卫伊斯兰教制造步枪和大炮,把祖国从外国人手中解放出来……将能够使我们民族摆脱异教徒的枷锁,使伊斯兰教恢复其早先的崇高地位。 杰出的历史学家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将科学革命的世界意义总结如下: 古代世界在其遗产被分散以前,正在影响科学革命那样的事物发展的任何征兆似乎是不存在的;拜占庭帝国不顾其古典传统的连续性、老是抓住古代思想并以巨大的变化中的力量予以改造的任何征兆似乎也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将科学革命意作是西方的一个创造性的产物 ——它取决于仅存在于西欧的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取决于大陆这一半的生活和历史中的某种能动性。因此,当时不仅在其他因素中有一新因素被引入历史,而且它是仅能生长的,并在其活动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以致从一开始起它就自觉地担任了一个指挥的角色,可以说,它开始控创了其他因素——正如中世纪的基督教渗透到生活和思想的每一角落后开始支配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因此,当我们谈及在最近几个世代中被传入象日本那样的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世纪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想方式和文明的所有器具。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革命的利弊功过:简单地批判有失公允
杨学祥 2019-2-9 17:04
工业革命的利弊功过:简单地批判有失公允 杨学祥 地球不是恒温器, 冷暖转换有规律。 饥荒瘟疫冷中来, 洪水梵风暖之弊。 顺其自然得清闲, 逆水行舟靠蛮力。 改造自然功几何? 修复环境谈何易! 伴随全球变暖的加剧,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社会的众矢之的,批判和声讨之声不绝于耳。 如果不考虑自然变化因素,单纯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而言,全球气候从14-17世纪的小冰期过渡到目前的全球变暖,工业革命是有功有过。 在13-17世纪小冰期时期,人类经历了低温、饥荒、瘟疫、强震等严重极端灾害,直到工业革命后才得到缓解,温室气体的人工排放功大于过。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13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目前的气候适于人类生存。任何改变气候变化的因素都可能打破目前这一平衡状态,产生严重后果,控制温室气体的浓度至关重要。但是,继续暖化存在风险,回归小冰期也存在风险。没有证据表明,第四纪大冰期已经结束。 历史教训:顶级气候学家出尔反尔 全球气候波动是客观存在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不能解释气候变化的波动性。历史上,顶级气候学家的预测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忽视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在气候冷暖变迁这一重大问题的预测上,科学界一直表现得“出尔反尔”。气候变暖和变冷之争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曾是主流。 1973年3月3日,日本气象厅的朝仓正在《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 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彼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 直到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全球变暖进入新的转折时期,现在轮到全球变暖理论犯错误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50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4882.html 相关资料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革命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对环境影响影响 1、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飞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气(沼气)等同上 2、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3、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马云先生慎言
热度 1 Chiyankun2016 2019-2-1 11:43
请马云先生慎言 马云先生思想活跃,敢想敢说也敢干。总的说来我对他是挺钦佩的。但是最近他的话太太太多多多了一些。难免荒腔走板。一会儿说中美贸易战要大二十年,一会又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导致世界大战。总之透着一股悲观气息。该慎言了。 有人说我好教训人。可能吧。本人痴长了几岁,经历了文革经历过一些风浪。也许我老了不敏感了?总觉得眼前这点风浪比起 1950 年,根本不算什么。本人也很喜欢直言不讳,看见错误的言论,就想指出来,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不过也确实得罪了一些人。在清华校友网上,有一位从未谋面的李仕林同学,说我【想骂谁就骂谁】。其实我从来都是讲道理的,从来不骂人。倒是【想骂谁就骂谁】这话算不算骂人呢?大概我的哪位校友不认为他是在骂人吧。中国有句老话,道是:【祸从口出】,我也曾因为说话太多,被放到【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地方】看管了十八个月,而其中的十八个星期,还被戴上了手铐,只因为一个【被冷笑】(就是管教说在他讲话的时候冷笑了。)马云他们这一代,是幸运的,绝对不会遭到那样的虐待。应当珍惜说话的自由。 最近中美没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把中美关系看的太重。以为中美关系一紧张就有大麻烦。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美关系不可能坏上二十年,美国人现在已经没有跟中国打二十年贸易战的资本了。因为其经济已经严重空心化,原因就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期,也就是中国加紧工业化的这个时期,他们搞淘汰所谓夕阳产业。把自己的工业基础破坏了。从奥巴马开始,美国要搞再工业化,谈何容易。市场经济的铁律是利润,按照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源。除非美国不搞市场经济,否则再工业化简直绝无可能。因此中美贸易战绝对长不了。或者是美国朋友认识到这一点,草草收兵,找点理由宣布胜利,或者打上几年打出一个比较严重过的经济危机。从而认识中国说的【贸易战必然两败俱伤】是多么客气含蓄。 马云先生最近似乎有话要说,有一种语出惊人冲动 ,在达沃斯放言,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在三十年内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虽然他后来改口说是人类对疾病贫困和环境污染的战争,也无法消除他的言论的负面影响。人类对于疾病的战争已经打了不知多少年了,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 世界大战这种话,就更不能乱说的。尤其是现在,世界矛盾加剧,有些人风声鹤唳。 我看,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制止战争的爆发。我坚信只要包括中国的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而且不被别人所蒙骗不对帝国主义的野心抱幻想,战争就不会发生。王岐山说,魔高一尺道高八寸五,所以魔鬼层出不穷,有道理。如果魔高一尺道高一尺五,更不必说一丈,魔鬼就只好在心里嘀咕不敢轻举妄动了。老实讲,现在我们在中国的周边,二百海里之内有相对的优势,任何国家也不敢对我中华有非分之想,遑论世界大战。当然我们应当不断巩固这个优势,让它成为不可逆转的优势。如果苏联当年相信自己有能力建立,并果断建立,对纳粹德国的军事优势,然后枕戈待旦,而不是歌舞升平,与德国媾和,瓜分波兰,那么波兰就是苏联的一个警戒墙,就不会有德军对苏联的突然袭击了。类似的愚蠢决策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马云先生的这番话,对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说的轻一点,是误读了历史,说的严重一点是未经过认真思考信口开河根本不靠谱。思想活跃的人往往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私底下侃大山也无伤大雅,但是在达沃斯这样场合,岂能如此随便。别忘了,你代表着代表着中国的精英阶层。 先来看看历史事实。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是在十八到十九世纪,在一些百科全书上,公认的是“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ended in the early to mid 1800s,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二十世纪初年,具体地说是 1914 年。这中间差了至少五十多年。我不知道马云先生如何定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按照通常的理解主要是电力的普遍应用和钢铁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或者通俗的说,电气化。那应当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期的事。有人把第二次工业革命说成是从 1860 年开始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爱迪生。他生于 1847 年。他的发明活动的高潮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从时间上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倒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很好的相关性。由此可见,马云先生对历史的认知是多么粗放。 胡适先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现在许多人只记得大胆假设。把小心求证丢掉了。如果稍微求证一下,这种话就不会说出来了。因为如果对战争有任何研究,都会知道战争与技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即使现在阶级斗争的学说不时兴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经典的说法还是被奉为圭臬。从三国时代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没有什么重大技术突破,打仗都是用的冷兵器照样可以打到横尸遍野,荒无人烟的地步。在欧洲,从罗马帝国到十字军远征,也没有多少技术革命,可是战争连绵不断。 他说的前两次世界大战与产业革命的关联既然不靠谱,那么他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预言也就毫无根据了。况且即使前两次世界大战真的与工业革命同步,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未必就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为什么不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消除战争呢?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得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进程大大加快,使得贫富差距走向消亡。使得战争的根源之一,对资源的掠夺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这么说,在今天看起来,有些难以接受。不过请想一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还有对领土的赤裸裸的索求,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先是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了东北,然后就向华北蚕食,进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取而代之。当时的国际社会几乎是听之任之。在欧洲,德国吞并捷克奥地利,然后苏德和约居然公开瓜分波兰。而在今天,发动战争去夺取别过的土地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对于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古巴,而且就在咫尺之间,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顶多不承认,不接触,实行经济制裁,而且这个制裁也不得人心,连他的最亲密的盟友和邻居加拿大也不跟从。这就是历史的进步。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且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技术的进步到头来总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消除战争的根源还比较遥远,那么,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垄断的被打破,使得战争的可行性越来越低。现在,核武器的恐惧平衡已经使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失去了可控性和可预见性,因而谁也不敢发动核战争。将来这个平衡会更加稳固,就是说先进者的优势越来越不具有压倒的性质越来越失去胜利的把握。换言之,也就是说保卫和平的力量大到可以制衡发动战争的力量。所以我对技术发展充满信心。 的确有人希望能用技术优势来发动保证自己的胜利的战争。比如星球大战计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是技术这个东西现在已经不是少数人可以垄断的。随着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科学和技术也将普及而不是为少数人所拥有。这个扁平化的世界将比少数富裕国家垄断科学技术的时代更加和平。所以说第三次产业革命会导致世界大战是一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维。我们应当争取另一个前途。就是技术的普及使得战争成为不可能。就是要真的争取魔高一尺道高一尺五。让魔鬼只能老老实实,把恶念窝在他的心里翻腾,而不能付诸行动。 此外,我要纠正马云先生的这些知识上的纰漏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希望他们这些对工业革命有影响的人物能够努力学习,对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比如说,许多人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人工智能就是 IT ,机器人。我猜测马云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理解,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能源和材料。前两次工业革命,都与能源与材料息息相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又恰恰是发生在人类需要从石化能源向其他新能源过度的时代。忽略了能源革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现在,人工智能,很热,关注它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能忽视了能源和材料。既然人工智能大家都很重视,我看谁也不可能垄断 这个领域,大家可能各有千秋,你追我赶互有领先之处,但是谁也不可能把别人远远的抛在代差之外。但是能源有可能拉开距离。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大家都趋之若鹜的那些领域可以说是【正】的范畴,大家都在搞,双方虎视眈眈,严正对阵。而在这之外如果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重要突破点,卯足了劲,实现突破,你就弯道超车了。就是以奇胜出。我觉得这个领域就是能源。中国现在在核聚变上有自己的独立的项目,这种精神就很好。不过我对托卡马克不怎么看好,这个原因和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比较看好的是所谓第四代核能之一,加速器触发裂变,即所谓 ADS ( 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核能,与核聚变相比,它同样有足够数千年的燃料,而优越的是它在物理上已经没有未知数,其成熟的程度就像 1950 年代的核电,只等待工程实现。这是真正的安全的清洁能源。它是安全的,因为只要加速器关了核裂变立即停止,绝对不会发生切尔诺贝利或者福岛的事故;它是清洁的,因为核废料极大极大地减少了,而且现在的核废料也是它的燃料;而且可以用釷作燃料,而地球上的釷,足够数千年使用。由于不需要浓缩铀,核废料大大减少,和安全有了保障,因而其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而且,这种能源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科学上已经通过了相当完整的论证。而且做过初步的实验。是当年 CERN 的所长,诺贝尔奖得主 Carlo Rubbia 在 1993-94 年利用他作为时任所长的方便,用 CERN 的加速器做了相当深入的实验。然而就是这样的权威人士奔走呼号的新核能,也没有走出高能物理的大门,被能源界的既得利益者们封杀了。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能源的一个优点是成本远远比石油低得多。因此这是能源大亨们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假如这个能源成为现实,控制中东石油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美国能源部及其所属的高能物理和加速器领域的科学家们在九十年代也热议了一阵子, Rubbia 也曾经到美国演讲,但是之后就 …… 销声匿迹了。至今据我的不完全了解,只有中国和比利时有两个科研项目在进行中。然而作为科研,进展总是很慢的。科学家们有他们的优点,也有他们的弱点, …… 以我对 ADS 的了解,可以打个比方,它的成熟程度就像是核电站在 1950 年那个样子。其科学基础已经不容置疑,需要的是工程实现。如果全力以赴,十年出一个试验电站是应当不成问题的。它的难点,一个是产生中子的质子加速器,一个是新的反应堆。加速器的能量并不高只有一个 GeV 左右 (0.8 到 1.5GeV) ,但是要求束流很强。现在美国 SNS 的直线加速器应当是足够强的了。 SNS 总共花费了 $1.4Billion ,耗时五年,有六个国立实验室参加合作。我粗略估计,直线加速器大约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个加速器的研制成本在 5 亿美元左右。将来生产的成本肯定会降下来。其实有了他们的经验,再做第二个就会便宜得多了。(现在 SNS 改进的目标是束流要提高一倍,也就是说,成本又可减半了,可以预料,将来的核电站的加速器成本不会超过一亿美元。当然我的这个估计很粗糙,误差可能在 50% 。费米曾经说过,如果抓住了主要的因素估计就可能出奇的准确。)我想补充一句,中国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批在世界上很出色的加速器专家。 鉴于美国处于我所不会知道的原因,而搁置了这方面的研究,俄罗斯有丰富的石油,也对这个新能源不感兴趣。中国有可能出奇制胜。 除了核能,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的海洋上,有足够人类使用的风能,同时应当还有相当于同一量级的海流能。我相信如果找到适当开发的方式,其价格应当可能与中东的石油相提并论。风能太阳能与核能,可能是未来能源互补的重要成分。 大多数人盯着 IT 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第一这个是当今的时髦; 第二,入门的门槛也比较低;第三有可以预见的回报。 而能源,首先,怎么说都似乎还是个传统产业,有些人把传统产业说成是夕阳产业。其实只有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极少数产业才属于真正的夕阳产业。大多数所谓的夕阳产业都还是必不可少的,把他们当夕阳处理就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正确的做法是把传统产业智能化, IT 化,现代化,而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换上新兴产业。既然属于传统产业,对向往新鲜事物的人们就缺乏吸引力。需要有定力有远见的人才能抓住得。第二,能源,特别是新核能,入门的门槛很高。首先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又需要加速器这类只有少数国家才掌握的高科技;再者,研发时间相当长。以现在的中国所具有的条件来说,在世界上也是比较优秀的,要想建设一个实验性的 ADS 核电站,怎么也得五到十年的的时间,几十亿的投资才能初见成效。现在中国这方面的科研项目,已经搞了十几年了,大概超过二十年了吧?我猜想还是跟踪研究的性质,而不是以建立实验性的核电站,更不是以产业化为最终目标。 不过假如有人有雄心搞一个以产业化为最终目标的项目,那么过去的这些积累也都是有用的资源。如果有一位像当初资助瓦特搞蒸汽机改进的那样有远见的有资本的企业家介入来主导这个项目,那就可能大大推进这个进度。现在中国也的确有几位有这个实力的企业家。对于他们来说,在十年之内投下三十到五十亿人民币,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不计较眼前的回报,那么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就可能是一项上百亿上千亿的大事业。我有些看好马云。因为他现在宣布要退休了,要退出原有的企业。他能闲的住吗?我都七十有六了还天天在网上找事儿呢。把钱花到刀刃上也是一个学问,对于有使命感的马云来说,甚至可能是一个责任。有钱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幸福,把钱花好花出光彩才行。 无论如何我希望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们能够重视能源革命这个方面。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浅谈欧洲史(下),中世纪和近现代
gaoguanzhong 2018-11-14 18:49
7189 欧洲史讲座 7204 查理大帝 7199 天主教圣彼得教堂 7205 哥伦布航船复制品 7206 马丁路德提倡宗教改革 7200 法国革命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7203 法国革命的断头台 7207 拿破仑 7208 早期的火车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8/11/11 中世纪:封建制,基督教,自由市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处于民族大迁移带来的混乱之中,长达几百年,称为黑暗时代。其间基督教以罗马为中心,继续向欧洲各地传播。其中法兰克王国(今法国)国王克洛维(481-511年在位)率领部众皈依基督教,影响很大。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伊斯兰教,不久穆斯林军队就开始进攻拜占庭,被挡住,但跨海入侵了西南欧(今西班牙)。法兰克王国于732年在普瓦捷(法国西部)击溃北上的阿拉伯军队,解除了伊斯兰教对基督教欧洲的威胁。 中世纪的欧洲,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封建制,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国君常将土地赏赐给臣下,以换取臣子的效忠,而臣子可以再将土地分赐给其他贵族。 每个贵族都效忠一个更强大的上级,以换取一块封地。 分地给人的称为领主(如 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以及骑士 ),得到土地的成为附庸(封臣)。一个人对上而言是附庸,对下则可能是领主。领主与附庸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如 诺曼底公爵是法王的封臣,但对其手下的爵士来说则是领主。 在欧洲史上,这种制度称为Feudalismus,中文通常译为“封建制度”。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也有“封建”。不过,我国的封建,其性质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并不完全一样。如周代的封建,其根本精神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将土地分给周王室的亲戚以护卫中央王室,是重视血统关系的政治结构,而欧洲的封建,则不重视领主与附庸是否有血统关系,主要是一种契约关系。 公元8世纪时(我国唐代)欧洲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查理大帝。德国人法国人都把他作为民族英雄崇拜,其实他出生在今比利时,首都在今德国西陲的亚琛。他毕生东征西讨,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但后来他的三个孙子于843年瓜分了帝国,这三部分就是欧洲三个主要国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当时在中欧,逐渐形成讲德语的德意志民族。到奥托一世时,国势鼎盛,打败匈牙利人的进攻,势力扩展到意大利。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受教皇加冕,晋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帝国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长达840多年。 在整个中世纪,西欧只有这一个帝国,一个皇帝。 但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帝国的昔日权威,倒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周朝相似,小邦林立,天子衰微。皇帝本身要由七个选帝侯选出。皇帝徒有虚名,其地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诸侯。这样德意志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中世纪的一些君主国,如 法国、英国、西班牙,仅称王, 未称帝, 却并不受 神圣罗马帝国的管辖, 较早形成了民族国家。 与中国不同的是,在欧洲女子有继承权,因此常有女王出现。更由于女主的婚姻,带来国家疆土的变化。西班牙就是因为卡斯蒂利亚女王与阿拉贡王子成婚,两邦国合并而成的国家。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为英国,也是因为双方王室的亲戚关系。 与中国封建社会频繁的农民起义相比,欧洲极少有农民起义,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世纪第二个特点,就是宗教势力强大,神权与皇权分庭抗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彻底分裂,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成为东正教。而西部以罗马为中心,成为天主教,建有教皇国,以教皇为宗教首领,代表神权。由于教士不能结婚,无法世袭,每届教皇都由红衣主教团选举产生。各地的主教势力很大,有的还成为教会诸侯,统治政教合一的小国。如德国的科隆大主教。 中世纪皇权与神权斗争激烈。皇帝登基,要由教皇加冕。教皇代表上帝,往往用开除教籍的手段来惩罚不听话的皇帝。亨利四世皇帝就曾遭到这样的惩罚,无法统治国家,被迫到教皇驻地卡诺萨堡,在雪地里站了三天,才得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赦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诺萨事件。但各国君主们势力强大时,也威胁教皇。大家都知道教皇住在罗马梵蒂冈,较少知道14世纪曾有7位教皇,被迫住在法国东南部的阿维尼翁,接受法国的保护,当然也受其控制。 中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对基督教欧洲冲击很大。教皇在1095-1291年间,号召全欧基督徒,发动了9次十字军东征,曾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这是耶稣传教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但耶路撒冷也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在此登天,因此争夺十分激烈。前后持续近200年,最后十字军所夺得的土地全部都丢掉了。但十字军东征这一“十字对新月”的斗争,影响极为深远。 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打开了对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东征还使东西方文化与交流增多,刺激了欧洲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 Algebra 就来源于阿拉伯语)、罗盘和火药,都是在这一时期内传到西欧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 基督教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早期大学的建立,就是在教会的推动下,甚至在教皇的亲自批准下建立的。如欧洲最早的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办于11世纪。其他还有法国最早的巴黎大学(1150)、英语区最早的牛津大学(1167)、西班牙最早的萨拉曼卡大学(1218)、葡语区最早的科英布拉大学(1290)、德国最早的海德堡大学(1386)和东欧最早的布拉格大学(1348)等。到1500年,全欧已发展到80所大学。早期的大学只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专业。但当时的哲学专业范围很广,以后分出很多文理科专业来。基督教会还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办起医院、孤儿院等,欧洲福利社会的概念就源于宗教。另外,基督教主张一夫一妻,甚至离婚都很难。因此中世纪的君主只有一位王后,可能有情妇,但绝没有三宫六院。像《甄嬛传》这样的宫斗戏,在欧洲宫廷很难发生。当然基督教也有不少负面影响,如经院哲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和腐败等等。 中世纪第三个特点,就是兴起了自由市。当时欧洲的城市一般都很小,即使是巴黎伦敦也很少超过十万居民。德国最大的科隆,中世纪只有4万人。但是不少城市取得了自治权,由富有的市民阶层统治。每年仅向帝国缴纳一定款项就行了。如德国的汉堡、吕贝克,是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城邦,从未受过王侯统治,没有宫殿,只有富丽的市政厅。这些城市曾联合起来,结成汉萨同盟,拥有兵船武装,以便保护商路。最多时有上百城市加盟。在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也都摆脱了封建统治,还控制了城郊的农村,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分裂并存。欧洲政治上的不统一,神权皇权的对立,固然造成了不少战乱,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彼此竞争的结果,欧洲各国不论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片朝气,特别是在中世纪后期。经济和科技在发展,到15世纪已经有了不错的火枪火炮。西欧已从中世纪早期的黑暗中,再次兴盛。而东南欧的拜占庭帝国,陷于伊斯兰势力的围攻之下,逐渐衰弱,国土日蹙,晚期仅局促于首都及其周围。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灭掉了千年帝国拜占庭,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这个伊斯兰国家彻底控制了欧亚间最重要的商道。丝绸、香料等商品的贸易受到很大的影响。 贸易通道不畅,影响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和收入。他们开始寻找新航路,中世纪走向尾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 近现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民主科学和工业革命 地理大发现是葡萄牙人开始的,西班牙紧随其后。这两个国家面向大西洋,甚得地利之便。地圆学说和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使哥伦布坚信,从欧洲向西越过大洋,可以到达印度和中国。1492年他率领3条西班牙帆船,发现了新大陆。此前葡萄牙人已经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探索新航路,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1519年麦哲伦率西班牙海上探险队开始环绕地球,3年的航行证明地球的确是圆的。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到处侵占殖民地,甚至在教皇的参与下,试图瓜分世界。随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加入了争夺海外殖民地的行列。 地理大发现标志着新时代(欧洲近代史)的开始。世界步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地球上本来孤立甚至隔绝的各地区,开始逐渐融为一体。 近代以来,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经过这些思想解放运动,欧洲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开始领先群论,走在各大文明区(如中国、印度、伊斯兰、黑非洲)的前面。欧洲文化走向全球。 中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都被基督教的势力所浸透。思想界完全被基督教一种思想所统一,因此,中世纪的思想家,皆株守《圣经》的章句,无论何种学说,皆以《圣经》为根据,以致千余年没有什么新颖的思想家,陷入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但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带动了整个欧洲的进步。由于意大利北部最先出现新型生产关系,文艺复兴运动得以在这里起源。其内容包括古典希腊学术的复兴,艺术的兴盛,科学的跃进,民族方言文学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发展的高潮。随后扩大到欧洲各国。但丁的《神曲》、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绘画雕塑、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的物理实验,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的医学解剖,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些代表性成就。 那时人们普遍信奉天主教。教廷趋于腐败,甚至出售赎罪卷来榨取金钱。教会诱使人们慷慨解囊,说什么为救出炼狱中的灵魂把钱投入银箱里,只要当钱落到箱底丁铃响着的时候,那灵魂马上就飞升天堂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对此深恶痛绝,于1517年站出来抨击赎罪卷。一时之间,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犹如干柴烈火,成燎原之势,席卷德意志各个角落。许多地方与天主教决裂.以路德教义建立了“基督教福音会”,称之为新教。天主教的势力大为削弱。受此影响,其他国家也出现了新的教派。 1534 年 英国脱离天主教,成立了国教会(圣公会)。瑞士荷兰等国出现加尔文教派(在英国为清教徒)。新教也席卷北欧。在新教的刺激下, 天主教被迫除弊布新,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宗教改革 运动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欧洲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18 世纪在君主专制的法国产生了启蒙运动 (英语: Enlightenment ,德语:Aufklauml;rung, 法语 Le si ècle des Lumières ) ,影响遍及欧洲。其特点是反对的君主专制。进步思想家如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伏尔泰宣传开明君主制和追求言论自由,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他们 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 狄德罗则通过编纂百科全书以提高民智。启蒙运动影响了美国独立运动,其政治思想被美国宪法所采用。接着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欧洲近代,在政治改革方面,其实有 两种方式,渐进和激进。前者以英国为代表,后者以法国为代表。 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 “ 议会之母 ” 的称誉。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 1215 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 ” ,今天仍是宪法的组成部分。 1265 年,英国召集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创立了英国国会的雏型。国会并逐步取得了财税权和立法权。从1341年起,国会开始分为上下两院 。 1640 年起,国会与王党展开了激烈斗争。1689年,复辟王朝被推翻,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这场不流血的革命称为“光荣革命”。从此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基本确立。几百年来英国的议会制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代议制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各种形式的议会 。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采取激进式,不仅国王王后,甚至观点不一致的革命家乃至无辜的人,都被送上了断头台。最后导致拿破仑称帝,称霸欧洲。滑铁卢一战,终结了拿破仑的统治。但拿破仑时代摧枯拉朽,横扫了许多封建邦国,并留下了拿破仑法典。这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另外,由于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法国最终成为共和国。19世纪中期,德国,意大利走向统一。 随着政治走向民主化,欧洲的经济和科技有了大发展。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牛顿完成经典物理学。他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开创高等数学。拉瓦锡成为 “近代化学之父”。法拉第开拓电磁学。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炸药大王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文学即和平事业的发展。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首先在 英国发生。 1769 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并取得了专利。他的发明为人类找到了新的动力。从此,纺织业,采煤、钢铁和机械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新的机械与新的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成为 “ 世界工厂 ” 。 1825 年,火车发明者史蒂芬森主持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又把世界带入了现代运输的新纪元。其他欧洲国家急起直追,也迈进了工业社会。 德国引领了以电气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于1880年代发明汽车。 近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崛起了11个殖民帝国: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日本和美国,其中9个是欧洲国家。有的是前后继起,有的是列强并立。俄国历史较晚, 公元 1533 年,伊凡雷帝登基。他于 1547 年宣布自己为 “ 沙皇 ” ,从此莫斯科公国改称沙皇俄国。伊凡四世为了实现称霸的野心,亲率大军征战,囊括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为入侵西伯利亚打开了大门。直到17世纪,人们还认为俄罗斯不属于欧洲。直到17世纪末,彼得大帝打败瑞典,随后定都圣彼得堡,俄国才卷入欧洲事务。 进入20世纪,随着欧洲大国争霸,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20年后德意日轴心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英法等盟国获胜。两次大战都空前惨烈。战后,欧洲人痛定思痛,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957年西欧6国组成共同市场。而北约(西欧与美加)与苏联为首的华约长期处于冷战对立。1989年东欧剧变,东欧国家纷纷加入由西欧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欧盟,如今欧盟已发展到28个国家。2002年启用欧元,现在欧元区已涵盖19国。 自由通行的申根区包括26国,一纸签证,在欧洲大陆基本畅通无阻。
个人分类: 世界知识|4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文明 - 火星计划时代的世界格局
benlion 2018-9-26 18:35
中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O 网页 - 伊朗民族问题 O 网页 - 1979 年前 O 网页 的伊朗是什么样子的? O 网页 - 伊朗经历了波斯帝国 - 在这个时期,琐罗亚斯德建立了一神论的袄教,以色列南国两部落的犹太人(之前的北国失去的十个部落,部分到过中国和印度东北部)形成了体系化的犹太教和祭司 - 文士模式。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汉朝与波斯已有丝绸之路的贸易(见广州西汉博物馆的银器),并且道家 - 儒家(起源于巫 - 史传统和神话与传说的理性化)的服饰与犹太教的祭司 - 文士同一个模式。 在希腊化时期之后,进入了古典文明 - 罗马 - 安息 - 贵霜和汉朝的时期,又经历了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时期,而后,就是 16 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印度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亚帖木尔建立的莫卧儿王朝 O 网页 。在公元前 2000 年之后,印欧民族进入南亚和伊朗,在印度形成了婆罗门教,贵霜帝国时期诞生了佛教,玄奘去印度取经和禅宗从克什米尔来到中国,融入中国文化而发扬光大,后来,却在印度的佛教消逝而又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印度教。 奥斯曼帝国是怎样崛起的? O 网页 - 塞尔柱克人的历史作用 O 网页 - 欧洲大学建立和四个文化中心形成,在蒙古帝国之后,从意大利北部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然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中断了丝绸之路,从而,导致了哥伦布大航海时代,欧洲文明延伸到环太平洋。 从德国宗教改革到美国镀金时代的文官制度改革,建立了近现代文明的实证科学与机器化工业,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企业管理模式,而后,欧洲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在 20 世纪,形成了以色列世界宗教中心和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全球化格局。 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 500 年历史,经历了 4 次科学革命,建立了自然 - 社会和人工科学的体系,而进入了第 4 次工业革命的时期,从郑和下西洋转换到哥伦布大航海的文明发展路径转向,而在马斯克的火星计划时代,在纳米机器 - 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的发展,将带来太阳系行星际文明的形成。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文明|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科学中心
benlion 2018-9-6 23:48
A- 杨振宁: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 O 网页 - 中国今日奇迹超明治维新 O 网页 - 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十九世纪!也就是美国的镀金时代,而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 世界一流科学家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思想的变革家;二流是道尔顿和沃森、克里克等学科范式奠基人;三流是绝大多数诺奖得主,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四流是欧美院士等,中国大陆已经有三十人 O 网页 (包括外籍)。 近现代中西之间的差距,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能力,教育决定了规范型人才的品质,而体制决定了人才的创造力发挥。海外留学可以为中国培养规范型人才,却在国内必须具备发挥创造型人才的社会机制。 从环地中海文明和大西洋宪章到北太平洋文明模式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面向外太空发展的国际合作策略。 企业家精神与英国经济兴衰 O 网页 - 工业革命的 “ 漫长的跑道 ” O 网页 - 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O 网页 -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体现,就是发挥发明家的创新能力,工业革命的历史,其实是重大关键发明的历史,不同于科学家以探究自然规律与知识发现为目的,发明家在于技术发明与产品创新的知识转化为特征。 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发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典型代表人物 - 图灵和诺依曼;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细胞工厂和纳米机器 - 涉及人工智能和生物计算机等。 B- 历史统计表明:哲学高潮是科学中心的前导 O 网页 -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 “ 贝尔纳之问 ” O 网页 - 18 世纪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法兰西时代的降临 O 网页 - 哲学对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影响 O 网页 - 哲学思想的创造,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前沿引领文化与体制发展的先导,包括,艺术、科学和工程的文化创造和教育、研究与产业的体制发明,比如,英国的专利产权与文官制度改革,德国的工业大学和研究型教育模式,美国的工业实验室与资本运作模式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 O 网页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忠告中国:创新是无法指导的 O 网页 - 思想市场是关键发展机制 - 构成宗教与政治和科学与艺术的思想内核,包括,形式语言与数理逻辑,就是哲学的思维创造能力。 科学教育与传播和技术扩散与复制,都是属于知识的传播现象,而宗教诠释与体制设计、科学范式和艺术风格建立,则是属于思想的创造力。 精准农业与垂直农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工程医学与细胞治疗等,构成工程技术与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火星计划与再造一个地球,都涉及到工程技术与经济发展核心思想的创造力。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慧眼新境——评《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热度 4 Einstein 2018-8-27 12:35
按:拙文发表于8月24日《科技日报》“嫦娥副刊”,编辑有删节,这里发布的是未删节版。 \0 \0 科学革命,是科学史领域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美国科学史家阿诺德·萨克雷(Arnold Thackray)曾提到10个科学史研究的中心领域,科学革命便是其一。这方面早年西方学者的经典著作,比如有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I.B.科恩(Ierome Bernard Cohen)的《科学中的革命》、《牛顿革命》等。近些年国内也出现了可圈可点的相关论著,比如吴以义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库恩与他的理论》、《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尽管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国外完成的。科学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相互竞争、博弈的舞台,同时展现了诸如伽利略、牛顿这些科学巨匠的智识风采。此外,围绕科学理论的盛衰演化,产生了旨趣迥异的科学编史观(理论)。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不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戴维·伍顿(David Wootton)的《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就是一部立足当代、回望过去,重新认识科学革命的新著。 需要指出的是,伍顿这本书不是一般的通俗作品,也不是某种学术著作的简编本,而是厚实、严肃的学术著作。16开本的中译本,仅注释和参考书目就达130多页。拙文不准备就全书做综述或点评,仅就笔者感觉颇有新意的两点做些阐发。 首先,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或者说工业革命的科学起源问题,学界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对工业革命没什么贡献,因为在1870年代之前,科学与技术还是相互独立的。老一代的科学史(含技术史)家均持此观点。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科学在工业革命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伍顿持后一种看法,尽管他坦承这是新近的经济史学家(工业革命史家)率先提出的(允许我插一句,威廉·罗森的《蒸汽机、产业革命和创新的故事》极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但在论证上,伍顿又不同于他们。 伍顿好似手持一单反相机,不断变换长焦和短焦镜头,远观近窥,审视历史情境、剖析事实案例。法国的帕平(Denis Papin,通常译作巴本)和英国的纽可门是瓦特的先驱,这没什么争议。但帕平在蒸汽机方面的研究直接受益于惠更斯和波义尔,因为帕平曾担任他们的助手;而纽可门研制蒸汽机极可能参考了帕平的《新骨头蒸煮器续编》——这恐怕还是伍顿的新见。总之,在他看来,就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言,要远比历史学家愿意承认的多,结论是:科学先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 其次,伍顿毫不留情地批驳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有很多版本,但总体上反对科学的普适标准、普遍定律,否定真理与谬误的差异)。当然,并不是说伍顿倾向于实在论,而是他对两者都打了板子,只是由于相对主义这些年误导太甚,他对此开足了火力。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大概是科学史中相对主义的始作俑者,它描述了科学理论通过科学革命不断更替的现象,却否认进程中迈向真理的指向。后来在国内外颇走红的建构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便是相对主义的延续或升级版,夏平(Steven Shapin)、谢弗(Simon Schaffer)的合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以及谢弗的论文《玻璃制品:牛顿的棱镜和实验的运用》便是如此。以后者为例,谢弗不断强调的是科学知识(牛顿的棱镜实验)不是靠证据取胜,而是通过权力和说服。尽管这种观点遭到了科学史界诸如艾伦·夏皮罗(Alan Shapiro)的反击,但谢弗的“影响力”从未衰减。联想到国内相对主义的拥趸们何尝不是如此。科学文化或科学事业,既然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有社会、文化建构的成分,但科学较之于其他文化现象,最核心的法则在于科学共同体,而不是孤立的一人或几个人,通过可重复实验验证来确保证据充分的理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听任于建构论者,无异于伍顿所言的:哲学家克里莫尼尼(Cesare Cremonini)拒绝通过伽利略的望远镜进行观测(否认新事实),他们无视任何不符合他们的理论的东西,即使证据证明他们错了,他们仍可以坚持他们的信念。 此外,伍顿就一些与近代科学革命相关的词汇在词源学上做了细致分析,显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深厚素养,这对读者加深理解科学革命的演化进程有所助益。 最后谈一点中译本的不足,译者不谙一些学界已达成共识的译法,有时会使读者一头雾水。比如古希腊的四元素说,通常译作水、火、土、气,译者却把土(earth)译作“地”;爱丁堡学派的strong program通常译作“强纲领”,译者另译作“强方案”;Steven shapin通常译作夏平,很少译作书中的“沙宾”等。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12960 次阅读|9 个评论
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格拉斯哥
热度 1 gaoguanzhong 2018-8-12 05:01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2018/8/11 格拉斯哥 ( Glasgow ) 是苏格兰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它位于克莱德河畔,西距入海口三十多公里,面积 157 平方公里,人口 68.9 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格拉斯哥则有居民 160 多万,几乎占苏格兰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格拉斯哥的乔治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铜塑像,纪念伟大的发明家瓦特。瓦特生于格拉斯哥附近的格林诺克,从小喜欢摆弄各种机械,年轻时来到格拉斯哥大学从事教学仪器的修理工作,进一步熟悉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技术。 1769 年他在这里发明了高效率的蒸汽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技术前提。从此,人们把格拉斯哥称为“工业革命的摇篮”。 格拉斯哥这个地名本是凯尔特语“绿色谷地”的意思。早在公元 6 世纪,传教士圣芒戈在克莱德河谷的绿色原野上,建立起一座小教堂。围绕小教堂渐渐形成了居民点,这就是最初的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在它诞生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直到 18 世纪初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这座小城才时来运转。它利用面向大西洋的优越位置,开展海外贸易,成为英国一大港口商业城市。那时,该市的几百条快速帆船来往于英国、非洲和北关之间,把英国的货物和非洲的黑奴运往北美,载回一船船的烟草、糖料和棉花。格拉斯哥的商人们发了大财,人们称之为“烟草贵族”。随着贸易的发展城市也逐渐扩大。 工业革命为格拉斯哥带来了新的推动力。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纺织厂和其他工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 世纪初,蒸汽机用于交通,导致了火车轮船的发明,也给格拉斯哥带来发展新工业的机遇。格拉斯哥兴起了机车制造业、造船业、钢铁业、重型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成为当年英帝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格拉斯哥的造船业。在很长时间里,这里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造船中心。 20 世纪 30 年代,格拉斯哥的船坞里造出了两条世界上最大的远洋客船。一条是豪华巨型客船“玛利皇后号”,吨位达 8 万吨,比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总吨位还要大得多。“玛利皇后号”长 300 余米,当年哥伦布率领的三艘船,可以轻松地放在她的大餐厅和休息室里。这条巨轮大战时运过兵,一次可运 5000 人漂洋过海。另一条叫“伊丽莎白皇后号”,更大,吨位超过 8.3 万吨。提起当年的造船业盛况,格拉斯哥人总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市场的竞争,东亚造船业的崛起,格拉斯哥船坞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该市的工业朝着多样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现在,除造船、机械、钢铁等传统工业外,这里还有电子电气设备、精密仪器、汽车、炼油、化学、食品、卷烟、纺织、印刷等多种工业。该市的白马酒厂是酿制苏格兰威士忌最大的酒厂。它生产的白马牌威士忌酒质醇香,装潢精美,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南郊卫星城东基尔布赖德( East Kilbride )是新兴的计算机工业中心,有苏格兰硅谷之称。 格拉斯哥是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有苏格兰最大的国际机场,经 M8 号高速公路与市区连接。克莱德河上的港口,可容吃水 8 米的海轮驶入。市内拥有两个大火车站(中央站和皇后街车站)。站内那长达百米的班次时刻显示牌上,车次密密麻麻。到伦敦去每小时有车一趟。到爱丁堡更方便,半小时发车一班。早在 1896 年,格拉斯哥就修筑了一条环形地下铁路。现在经过全面整修,这条地铁已是面貌一新。 人们常说:苏格兰有两大中心,爱丁堡是政治文化中心,格拉斯哥是工商中心。殊不知,以工商业著称的格拉斯哥今天也发展为一大文化艺术中心。著名的格拉斯哥大学,创办于 1451 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任教授和校长。瓦特也为该校工作过。这所学府现有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等六个学院,学生一万多人,并拥有藏书 150 万册的图书馆。该市还设有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理工科为主)、音乐学院,建筑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格拉斯哥的歌剧院、芭蕾舞剧团和交响乐团都是卓有声誉的艺术团体。市内还拥有不少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从 1985 年起,欧洲共同体(现改称欧洲联盟)每年挑选一个城市作为欧洲文化城市,举办规模盛大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1990 年,格拉斯哥继雅典、佛罗伦萨、阿姆斯特丹、柏林和巴黎之后,脱颖而出,赢得了英国第一个“欧洲文化城市”的殊荣。由此也可见格拉斯哥作为新兴的文化艺术名城,已受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 格拉斯哥的主要市区位于克莱德河北岸。市内中世纪古建筑很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东城的圣芒戈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Mungo )。教堂所在地堪称是格拉斯哥的诞生地,因为据说圣芒戈最初就是在这里建教堂开始传教的。不过现存的大教堂则是 12 到 15 世纪建成的哥特式建筑。人们都认为,它是苏格兰最美的中世纪教堂。 格拉斯哥的心脏是乔治广场( George Square )。游人一出皇后街火车站就望见了这个面积广阔的长方形大广场。它开始修建于 1783 年,当时英王乔治三世在位,所以命名为乔治广场。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众多的塑像。除了发明家瓦特的塑像外,还有苏格兰大诗人彭斯,维多利亚女王,保守党创始人皮尔首相( 1788 ~ 1850 年)、 19 世纪曾任四届首相的格莱斯顿等 lO 多座英国伟人的铜雕。广场中央的石柱上是苏格兰文豪司各特的纪念像。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乔治广场上这么多的塑像中,偏偏没有乔治三世。原来这位国王在位期间,北美 13 州人民奋起抗英,赢得了美国的独立。英国失去一块大殖民地,格拉斯哥商人在海外的利益自然也受到影响。因此他们不愿出资使这位君王享受塑像的荣光。广场东端耸立着一座白色的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面上刻有世界大战中捐躯战士的姓名。周围树木葱郁、草地碧绿,显得格外雅逸静穆。白鸽飞翔其间,为这一片庄严肃穆的环境,增添一点闪逸的生活情趣。这里也是当地人常到的休憩胜地之一。 乔治广场周围的建筑都是 19 世纪建成的。一座座楼厦,宏伟高大,气势磅礴,显示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帝国气派。在这里跋步,欣赏这些宏伟而精致的建筑群,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广场东尽头是 1888 年落成的市政厅( City Chambers )。这座银灰色的大厦,全用条石筑成,坚固雄伟。其建筑风格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大厦中央和四周都有圆拱顶的四方塔楼。内部厅室则富丽堂皇,到处是大理石雕、红色花岗石柱和桃花心木装饰。其中楼梯厅、宴会厅和长廊最为精美。广场西面不远坐落着皇家交易所( Royal Exchange )。它原是一位烟草大王的宅第,扩建后作为海外货物的交易场所,现在是 当代艺术博物馆 。进入大厅参观,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卢浮宫。拱形天花顶上不同的金色图案精美艳目。当中由两列大理石圆柱,平排顶着天花顶。而每条柱顶的托盘也雕有精致的图案。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景致和光彩。璀璨瑰丽,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从乔治广场到中央火车站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其中 Sauchiehall , Buchanan 和 Argyle 三条大街最热闹。沿路也都是一栋栋的维多利亚建筑。这里既有堪与伦敦大店相比的百货公司,也有各种特色店和专业店。比如有一家号称世界最大的男装商店,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榜上有名。这家商店常备西服两万套,在近 4000 平方米的铺面上,经营从牛仔裤,运动衫到雨衣的一切男士用品。有些店专售高级货物,价钱贵得令人咋舌,非一般百姓所能消费得起。但不买,光是览赏也值得,况且服务员态度殷勤可人。 格拉斯哥拥有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他们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城西的米切尔图书馆( Mitchell Library )据称是欧洲最大的公共参考图书馆。五六层的圆拱顶大厦里处处是开架图书,一直开放到晚上八九点,供市民浏览、复印或借阅。游客亦可入内看书参观。格拉斯哥的主要博物馆都建在公园里。游人既可享受花香草绿的园林景色,亦可从琳琅满目的陈列展览中得到陶冶和愉悦。 位于市西凯尔文格罗夫公园的市立艺术馆和博物馆,在英国鼎鼎有名。展出的作品包括伦勃朗的《身穿甲胄的人》以及法国印象派(如莫奈和西斯莱)与苏格兰画家们的代表作,还有精美的雕刻、陶瓷、银器、服饰、挂毯、古代兵器和甲胄。该馆附近还有亨特利安博物馆(也以藏画著名)和交通博物馆。交通博物馆收藏有电车、汽车、火车头和轮船模型,展示了工业革命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格拉斯哥制造的机车和海轮(模型)特别引人注目。 市区东南的格拉斯哥绿园内,有一座人民宫( People ’ s Palace ),其实是乡土博物馆。在馆内,可了解苏格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和格拉斯哥由古至今的故事。 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是伯利尔收藏馆( Burrell Collection )。它为纪念文物捐献人而取名。伯利尔是格拉斯哥有名的船王, 1958 年 97 岁高龄时去世。他平生酷爱珍藏东西方文物和艺术作品,还用渐次出售船队轮船所获的收入广泛搜求,最后聚积起 8000 多件艺术品和文物。还在生前,伯利尔就把这些收藏捐献给家乡,但提出一个条件,要市里在远离城市烟尘的郊区,建一座专门的博物馆。 1983 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座具有 80 年代水平的馆舍在市郊的波罗克公园内建成。英国女王亲自前来为该馆剪彩。 伯利尔收藏馆坐落在公园内,绿色的草地、葱茏的林木,衬着粉红色砖木结构的馆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该馆是英国民族民间风格与现代技术的巧妙结合。入口是传统雕饰的木门、室内布局疏朗大方,展区监视、警报、消防等设备完全自动化,由电脑控制。馆内分古代文明、东方艺术,欧洲中世纪等六个部分。主要藏品有织物、地毯、绘画、瓷器、雕刻、玻璃品和家具等,也有中国的唐三彩和明代罗汉像。展品美不胜收,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文物的宝库。 波罗克公园内还有一座波罗克楼,以收藏西班牙绘画闻名。 格拉斯哥不愧有“绿色谷地”的含义。全市绿地不下 2000 公顷,大小公园 70 多座。西北 30 公里处,还有不列颠岛上最大最美的湖泊——洛蒙德湖( Loch Lomond )。沿湖兜风,欣赏湖滨风光,无疑是件舒畅的事。 不过最有情调的游览,应是乘坐老式的明轮蒸汽船“威弗利号”,在克莱德河上泛游。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 200 年前这条河枯水时,人们竟可以涉水而过,大船根本无法通行。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瓦特受任总工程师,主持疏浚工程,拓深航道,海轮才得以驶入,为格拉斯哥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此前的 1000 多年中,格拉斯哥只不过发展到两万居民而已,而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世纪中,人口就猛增到 70 万。在游船上放眼两岸,看那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个工厂、一座座码头,一片片市区,你不觉得,格拉斯哥不仅是“工业革命的摇篮”,而且它本身也是工业革命造就的一个奇迹吗? 20 多张照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5430e0102ye3x.html
个人分类: 欧洲各地|1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四次工业革命
benlion 2018-7-10 14:31
金融危机十年祭 O 网页 - 金融危机 10 周年:当年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就预测不到? O 网页 -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五大趋势特征 O 网页 A -2004 年有经济学家预测了非理性可能带来的经济危机,没有具体的时间。我在 2004 年也明显感觉到了网上暗涌的非理性潮流,并同时和独立预测了 2009 年 -2016 年的国际化经济危机,而在 2007 年 -2011 年阐述了 4 次科学与技术与 4 次工业革命,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策略是加大力度资持与激励技术创新和抓住社会转型的机遇。 然而,历史虚无与神秘主义的影响,却走向了造偶像与炒作模式 - 知识老化与技术夕阳化,这是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经历的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是激励未来的领域开拓与技术发展,而三六九等与等级化商业模式,却耽误了技术创新与体制的结构调整时机。 都说创新,究竟什么是创新 ? O 网页 - 就是从 me-too 到 innovation 的产品设计与制造、商业运作与模式。创新 innovation 与诺奖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original discovery-invention 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innovation 是指经济学上产品设计与制造和商业运营与模式的概念 - 也就是 engineering 的概念,包括,管理学上的体制设计。 比如, Crispr 的基因编辑,机理是科学和方法是技术,而 Crispr 的试剂盒 kit 和采用 Crispr 做转基因生物是工程 engineering ,后者才是 innovation 的概念。 B- 至今为止,得到全球医学的学术界和管理机构认可的医学,只有三套体系:一是传统医学(比如中医药 TCM );二是实验医学 - 实验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1865 年法国贝尔纳),临床是统计学分析和循证医学模式;三是系统医学 - 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 1992-1994 年中国 BjZeng ),临床是个体化与转化模式的精准医学。 在 1992-2003 年 BjZeng 阐述的是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 BSSE 概念 * 和偶合与转化科学的方法体系,包括,图论 - 网络拓扑学的生物系统分析和太阳能 - 生物电子学的工程生物系统技术设计等。 在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领域,前者是科学,后者是工程,而两者在医学应用的系统医学范式 - 在临床模式是个体化与转化医学的精准医学,则是属于工程医学和医疗服务等。 而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就是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与制造的一套体系,包括,生物芯片与仪器、软件与数据库分析等。 注 * ,理论与数学生物学、实验与化学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与模型,以及细胞仿生工程和纳米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等方法。 C- 上市后的雷军:给创业者的 5 点生死建议 O 网页 - 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化妆品和香水等产品的基本技术思维,都是中医药配方的模式,而与化学配方在分子反应的层面存在不同。 微电子和 IT 产业蓬勃发展的机制,也是在于实现了 “ 配方 ” 模式的装配与集成,系统生物工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最初的思维出发点,则是胚胎发育的节段图式、微电子集成电路和建筑模块的 “ 积木 ” 与影视制作的软件合成模式,目标也是实现工程设计与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系统概念是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又是各个构成因素的整合体系,合成的概念是部件组装与有机整体,而又是标准化元器件与相互嵌合的制造。 而在医学领域是系统医学的个体化与转化医学模式,突破了实验医学的概率统计与试验数据偏差的循证医学模式,建立了医患参与和医疗体系化管理与精细化诊断和靶向治疗等。 从分子和原料的提取与化学合成,微电子元件的设计与标准化,以及生产流程与产品包装设计等,发展到集成模块化的加工和软件化程序控制。 生物技术与工程设计,在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等发展,以及与微电子技术和软件设计等整合的会聚技术,而在生物细胞与基因回路的分子模块设计与装配,将带来的是生物制造工业的时代。 - ( 2018 年 7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与人工智能‘同行’吗?加入我们的人工智能兴趣群吧。
热度 1 lin602 2018-2-4 11:08
经过六十多年的研究积累,人工智能对科技、军事、医疗、社会、智能制造等方方面面显示出强有力的引领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机器人在围棋、国际象棋等游戏中取得完胜外,目前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与翻译、机器人、协助医疗诊断、无人驾驶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GOOGLE、FACEBOOK、IBM、微软等国际巨头花重资进行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外,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巨头都作为工作重点,进行产业化应用。 国家从政策的层面上,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进行重视与支持。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可以说是落后)作用,但在号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能否占领先机,对我国军事、经济、社会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中国在人工智能这方面的势头还是不错的。而且中国有着人口多、勤奋、调动资源的能力强等优势,会体现出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人工智能与电、互联网及手机终端相似,会涉及到所有的行业与专业,涉及到每个人,将人工智能与自己从事的专业或行业相结合,将会产生很强的活力与竞争力。 人工智能将会对社会与就业产生许多颠覆性的影响。自动驾驶会使驾驶员改行,医疗诊断会让许多水平差的医生失业,律师、办公室的助理、许多生产线工人等许多从业人员将会与曾经的电报员一样调换工作岗位。 为了与人工智能同行,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动态,我于2017年12月8日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人工智能兴趣群’,让不同专业的人来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信息,交流想法,创造不同专业的人与从事人工智能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机会,以期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微信群有五百人的上限(已经基本满员),我于2017年12月16日创建一个QQ群(群号572273568,二千人的上限,必要时可升级到五千人),目前有六百多人。群里有从事化工、园林、木材加工、建筑、造纸、自动化、机械、医生、军事、机器人、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学者、从业人员、研究生。信息量比较大,交流也比较多(目前微信群要更加活跃)。 科学网是读书人集中的地方,相信大家都在关注最新科技的发展,关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进步。如果加入人工智能兴趣群,会及时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动态,寻求自己的专业与人工智能引用的切入点,认识人工智能专业人员。同时也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与企业家的对接,不同行业专业与产业人员之间的协作提供平台。 目前微信群已经满员,如果是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士还有少量名额进群。但QQ群(群号572273568)欢迎所有爱好者加入交流。 愿这些平台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注: 因为我建的‘林中祥胶粘剂群’(QQ群号:417857029,目前2450人)及微信群(满员),在胶粘剂行业是最好的交流平台,二年多的时间,也为我创建‘人工智能兴趣群’提供经验。
38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司治理 - 目标与制度
benlion 2017-11-8 19:41
O 人类的四个苹果 : 第一个 - 牛顿,第二个 - 图灵,第三个 - 乔布斯,第四个 - 将会是生物计算机。 从1996年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BjZeng筹备国际转基因协会(参见-2013年第十一届 国际转基因技术学会 国际会议 ) ,到1999年筹备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协会 - 理论与分子生物学转换到系统与合成生物学 - 生物科学3.0范式 - 本世纪,已经成为国际学界的主流发展。 2004 年BjZeng的作品《 4 色苹果 》和《星际情殇》-1是预言2009-2016年经济危机,2是指生物计算机和未来 行星际文明 - 参见 O1 和 O2 等。 经典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的单基因研究时代,生物科学1.0和2.0 范式。 x 射线 衍射实验与结构-分子生物学(生物学2.0)的锲机 - DNA 双螺旋结构 - 罗莎琳德· 富兰克林 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 冷冻电镜技术与 质谱 技术 -《 疯狂的 冷冻电镜 》 与结构生物学的进展 - 诺奖与何为之 原创 ? 自1972-1983年BjZeng形成了医学与伦理探索的两条路径,而在1992-2016年发展了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工程与城市群-道德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构成了1994年生物科学3.0和2011年4次工业革命的阐述。 - 核心内容是1991年论述的非线性系统科学-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整合的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和网络拓扑分析与城市群规划,以及1996-1999年阐述的系统-计算机-纳米-微电子-生物与神经科学等交叉综合的方法。 公司治理的“ 文化- 体制 ”模式研究 - 社会是大环境,企业是小环境,环境的治理就是管理科学的社会工程。 不同于 追星 ,邪教是把宗教的实质内容或说信仰准则颠倒过来。 童话 和 神话 ,以及传奇故事,这是文化的艺术领域 - 在前提就说明了是想象与虚构,不会导致信仰问题。假宗教和伪科学,却把虚假的说成是真实的,把幻觉的说成是现实的 - 因而,导致虚假、真伪混乱的信仰危机。 创造财富 与掠夺财富 - 这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创造财富 - 靠的是发明与创新,形成的是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掠夺财富 - 靠的是忽悠与炒作,导致的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科学是知识发现与技术发明,艺术是精神操练与创造力的想象,两者都是财富的创造。 - 需要 改善自然 与人文两个环境。文化上的造神与攻击和商业上的忽悠与获取 - 文化攻势+利益争斗的模式,包括,采用假宗教和伪科学的手段。 如何改良 - 忽悠改为诚实,斗争改为和善,即,走向科学与艺术发展 - 创新驱动的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 - 什么是资本?一切投入产出与管理的过程,投入的成本就是资本。有社会就有管理的范围(或区域)与等级,公平竞争与机会均等是合理的升迁机制 - 即,符合整个机构或整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运行机制。 地中海与印度洋 - 在环地中海形成了以色列-希腊文化融合的基督教,在渤海湾和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印度-华夏文化融合的儒释道文化。 郑和下西洋 与哥伦布大航海的转换,在英联邦-查理曼-奥匈帝国的欧洲,奠基了近现代科学-工业的文明模式,而后,进入了环太平洋的发展时期。 从 莫斯科公国 到俄罗斯 , 从五月花号航船到美国独立宣言, 从南北战争到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建立 - 形成了美国-英联邦的太平洋模式。 川普访华 - 中美关系与基辛格和 布热津斯基 的 时代 。 未来探索 - 费米悖论 与火星计划 - 星际文明 距离人类还有多么遥远? - 能源 与 飞船 的技术发展。 - (2017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简史 - 机器进化
benlion 2017-11-6 00:56
全球化社会 - 混合经济模式 - 互联网平台 - 国际化科学与经济时代 ,从大航海时代到太空探险与行星际文明,关键在于机器技术与人工生态的发展。 宗教,从开始的起源就是A探索未知 - 梦的世界(《 智人 》视频),其社会功能是探寻人类的B生存之道 - 信仰(C实底与确据)的概念,ABC与科学也应该是一致的,却是属于精神与想象的世界。 知觉心理学 - 包括,电影等之所以可能,就是神经系统的 生理学效应 , 科学 - 就是要排除主观知觉现象,于是,就有了受控实验方法;但是,仍然,存在 观察渗透理论 的现象 ;因而,又必须有数据分析的方法。 也就是说 - 科学研究不同于普通的经验知识与感觉,而是一套严谨的逻辑和观测与操作方法,即,排除主观因素而探寻客观的规律与机理。 1992-2003 年,BjZeng论述系统医学 - 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及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BSSE定义)和网络拓扑学分析、生物电子学设计和非线性细胞动力学等方法。 1999-2001 年,H.Kitano、L.Hood等论述系统生物学和E.Kool、AP.Arkin等论述合成生物学,而后2003-2007年国际上论述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与工程系统生物学等。 2000-2012 年,哈佛系统生物学、加州贝克利合成生物学、MIT系统生物工程和ETH大学BSSE系等建立,国际系统生物学学会、合成生物学协会和欧盟系统医学联盟与协会等成立。 2007-2011 年,BjZeng论述第3次工业革命和4次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 生物能源、细胞工厂与纳米机器等。 - 理性宗教与科学方法 - - (2011年-2017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北太平洋|2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星际文明
benlion 2017-10-12 18:07
- 序曲 三个中秋两年(2015-2017)微信 - 关注什么?回答什么? 1- 中国科学 - 实验与系统科学(问及系统医学),2-中美关系 - 儒家与新教伦理(问及道德经济学),3-制造工业 - 城市群与NBIC技术(问及工业革命)等,未来研究 - 4-工业科学范式与公司治理模式。 中国近现代化过程,最核心的争论是有关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关系的方向 -欧洲历史,13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等。 看80年周期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史,美国要继续维持科技中心,中国科技要崛起,最佳途径就是中-以-美关系的稳固,介于A中-俄与B美-英之间是C 日-印 关系 。 科学史研究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实证科学的关键在于受控实验的建立,或采用实验室(或作坊)的工程或器物模型(近代科学起源于天体运行的机器或钟表或机械自然观),或采用制作的仪器(包括乐器)进行操作与观察、测量与数学分析的方法体系,同时,涉及哲学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类比,以及数学模型与演算技术等。 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贸易 - 古代中国1)手工业、集市(见古镇)和丝绸之路的发达,2)私塾学堂与儒家书院(见欧洲大学起源于神学院)的学者传统等。 附 -世界 教课书 - 无论是否提及中国人的名字,A - 数位已经获得诺奖的那些成果 - 比如青蒿素等,B1 - 系统医学体系和系统遗传学 - 系统生物工程等术语和概念及网络拓扑分析方法,B2-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BSSE概念,B3- 输卵管生物反应器术语和细胞计算机的生物电子设计方法等,已经是世界教课书的内容。 参 见 - 世界科学中心 http://mp.weixin.qq.com/s/0Ni6ddKsVDuJXhWMiIhHOQ - 中美关系 http://mp.weixin.qq.com/s/sraUulAXs1KmxRU2SYDb_g - 伊万卡与中国 http://m.guancha.cn/america/2017_09_28_429120.shtml?from=groupmessage - 未来五十年 http://mp.weixin.qq.com/s/mVlDETq0BwjJOrwH_NIoig - 国际策略 http://mp.weixin.qq.com/s/jB39eIwExaDaLvV6Gcc6HA - (2017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90)
罗非 2017-8-28 10:24
  摩登的现代   虽然智人已经越来越不受自然的摆布,但却越来越受到现代产业和政府的支配。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改造的实验性做法,而各种改变人类日常生活和心理的事件更是多不胜数。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将过去传统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替换成工业社会一致而且精确的时间概念。   传统农业看的是自然的时间周期、有机的生长情况。当时多数社会都无法准确测量时间,而且对这件事实在也没多大兴趣。毕竟,当时没有时钟、没有时刻表,重要的是太阳的运行、植物的生长周期。当时没有人人统一的工作日,而且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惯也有极大不同。农业社会的人知道太阳该在天上哪个位置,会焦急地等着雨季和收获季的征兆,但是小时的概念就不在他们心里,而年份的概念更是于他们如浮云。如果有人穿越时空来到中世纪的村庄,问当地人“今年是哪一年”,当地人除了会觉得这个人衣着古怪,可能还觉得会问这个问题应该是脑筋有点问题。   与中世纪农民和鞋匠相比,现代工业对太阳或季节可说是完全不在乎,更重视的是要追求精确和一致。举例来说,在中世纪的鞋店里,每个鞋匠都是从鞋底到鞋扣一手包办。如果某个鞋匠上班迟到,完全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工作。但如果是在现代的制鞋生产线,每个工人面对的机器都只负责鞋子的一小部分,完成后再交给下一台机器。假设其中某台机器的工人睡过头,整条生产线就得停摆。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发生,每个人都得严格遵守确切、共同的时间表。每个工人在完全相同的时间开始上班。不管饿了没,都要在同样的时间午休吃饭。等到换班哨音一响,所有人都得下班回家,不管手上的事情做完了没。   工业革命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时刻表和生产线的概念,更将这些概念推广到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当中。就在工厂用时刻表规范劳工行为之后不久,学校也开始采用了这一套,接着医院、政府机关,甚至杂货店也行礼如仪。就算那些没有生产线和机器的地方,时刻表也成了王道。毕竟,假设工厂是下午5点下班放人,当地的酒吧难道不是应该5:02开门营业最为恰当?   这套时刻表系统的推广,公共运输是个关键。如果工人得在8:00准时开工,火车或公交车就一定得在7:55分抵达工厂大门。晚了几分钟,就可能使产量减少,甚至让那些不幸迟到的人遭到裁员。在1784年,英国首次出现公布时刻表的马车载运服务,只列了几点出发,而没有几点抵达。在当时,英国每个大城小镇都有不同的时间,与伦敦时间可能有半小时之差。伦敦正午12:00的时候,可能在利物浦是12:20,而在坎特伯里还只是11:50。因为当时没有电话、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也没有快速的火车,所以没人知道这些时间不同。而且,又何必在意呢?105   英国的第一条商业铁路在1830年正式启用,连接利物浦和曼彻斯特。10年后,终于首次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的速度比传统马车快上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47年,英国各家火车业者齐聚一堂,研拟同意统一协调所有火车时刻表,一概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准,而不再遵循利物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或任何其他城市的当地时间。在火车业者开了头之后,越来越多机构跟进这股风潮。最后在1880年,英国政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民依据人工的时钟来过生活,而不是依据当地的日升日落周期有所调整。   从这个小小的出发点,后来发展出全球性的时刻表网络,全球同步的误差不到一秒。而在广播媒体上场之后(先是电台,后来则是电视),一方面人类进入了时刻表的世界,一方面广播媒体更成了主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电台广播最早的内容之一就是报时用的讯号,通过哔声让偏远地区的居民或海上的船舶都能据以调整时钟。后来,电台也发展出每小时播报新闻的习惯。直到现在,新闻广播开头的第一条仍然是现在时间,就算战争爆发也得放在后面再报。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播送到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地区,而每段新闻广播的开头就是大本钟报时钟声的现场直播,可以说正是自由的钟声。甚至还有些天才的德国物理学家,居然找出一套方法,只要靠着钟声在广播中的微小差异,就能判断伦敦当时的天气。对德国空军来说,这可是珍贵无比的战事情报。等到英国私密情报局也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再采用现场直播,而用一组录音来取代。   为了让时刻表这套网络能够运作顺畅,人们开始四处都能见到价格便宜但运行精准的携带式时钟。当时如果是在中东或南美,顶多可能只有几个日晷。而在欧洲中世纪的城镇里,通常是全城共享一个时钟:在城镇的中央广场建起一座高塔,上面就有个巨大的时钟。这些塔钟几乎从来没有准过,但既然城里也没有其他的钟,似乎也就没什么关系。而到了现在,任何一个有钱人家的家里,计时装置的数量很可能就远远超过某个中世纪国家全国上下的数量。现在想知道时间,可以看一下腕上的手表,瞄一眼你的手机,瞧一下床边的闹钟,盯一下厨房的挂钟,瞟一眼微波炉上的时间,瞥一下你的电视机或DVD机,甚至计算机上的任务栏都会告诉你现在几点。想要不知道现在几点,还真是得刻意花上一点功夫才行。   一般人每天会看上几十次时间,原因就在于现代似乎一切都得按时完成。闹钟早上7点把我们叫醒,我们用不多不少的50秒加热冷冻贝果,刷牙刷个3分钟,直到电动牙刷发出哔声,我们要赶7:40的火车上班,在健身房的跑步机跑到哔声告诉我们过了半小时,晚上7点坐在电视前看最喜欢的节目,中间还在特定时间被每秒好几万元的广告打断,就算精神崩溃去找心理医师,他听你发牢骚的诊疗时间也是一节标准50分钟。   * * *   工业革命让人类社会起了数十种重大的变化,采用工业化的时间概念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著名的项目还包括都市化、农民阶级消失、工业无产阶级的兴起、对一般大众的赋能、民主化、青少年文化,以及父权社会的解体。   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社会革命: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据我们目前所知,人类在100多万年前生活在小型、亲密的社群之中,社群成员大多数都是亲戚。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并没有改变这一点。这两项革命让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部落、城市、王国和帝国,但家庭和社群仍然是所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但后来,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世纪左右,就将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
个人分类: 科普|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87)
罗非 2017-8-25 09:58
  输送带上的生命   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种种能源和原料,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结果就是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爆炸性的发展。首先引爆、影响也最深的就是农业。一般情况下,我们想到工业革命,脑中浮现的画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着烟的烟囱,或者是一群煤矿工人汗流浃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农业革命。   过去两百年间,工业化生产成了农业的支柱。过去得靠肌肉力量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现在都由像是曳引机之类的机器接手。由于有了化学肥料、工业杀虫剂和各种激素及药物,无论是农地还是家禽家畜的产量都大幅跃进。而有了冰箱、船舶和飞机之后,各种农产品能够保存长达数个月,而且也能快速、廉价地运送到世界的另一头。欧洲人开始能够大啖新鲜美味的阿根廷牛肉和日本寿司。   机械化不只是机器的事,连植物和动物也同样遭到机械化。差不多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宗教将智人提升到神的地位的时候,各种农场上的动物已经不再被视为活生生、能够感受到痛苦的生物,而是被视为机器一般对待。时至今日,这些动物常常是在像工厂一样的地方被大规模制造,它们的身体被依照产业的需求来形塑。这些动物的一生就像是巨大生产线的齿轮,决定它们生命长短及质量的,就只是各种商业组织的利润和亏损。虽然业界让它们存活、吃得饱、维持基本健康,但却对它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毫不关心(除非直接影响到了生产)。   举例来说,蛋鸡其实也有各种行为和心理需求,它们天生会有强烈的冲动,想要侦察四周的环境,到处瞧瞧啄啄,确认彼此的社会阶层、筑巢还有理理毛。然而,鸡蛋业者往往是将这些蛋鸡关在极小的鸡舍里,一个笼子就塞了四只蛋鸡,每只的活动空间大概就是22厘米乘25厘米左右。虽然这些鸡有足够的食物,但却没办法宣告自己的领域、筑巢,或完成它们天生想做的活动。事实上,这些笼子实在太小,里面的鸡甚至无法拍翅膀,也无法完全站立抬头。   猪的智商和好奇心在哺乳动物里数一数二,可能只低于巨猿。然而,在工业化的养猪场里,母猪被关在小隔间里,甚至连转身都做不到,更别提要散步或四处觅食了。这些母猪就被这样没日没夜关上四星期,生下小猪,但小猪立刻被带走养肥待宰,而母猪又得带去怀孕,准备再生下一批小猪。   许多奶牛在短暂的一生里,也是都活在一个小隔间里;不管是站还是坐或卧,都与自己的尿液和粪便为伍。它们面前有一套机器会供给他们食物、激素和药物,身后另一套机器则是每几个小时会来为它们挤奶。至于位于中间的牛呢?在业者眼中,大概就只是一张会吃原料的嘴,再加上会生产商品的乳房而已。这些活生生的生物其实内心情感世界都十分复杂,如果把它们当机器一样对待,不仅会造成身体不适,也会让它们有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挫折。101   图25 商业化养鸡场输送带上的小鸡。如果是公鸡或是缺陷的母鸡,就会被丢到输送带上,送进毒气室让他们窒息而死,再用自动搅碎机搅碎,又或者直接丢进垃圾堆,让它们互相挤压致死。每年有上亿只雏鸡就这样在养鸡场里丧命   大西洋奴隶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对动物的仇恨。这两者背后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大多数人,在生产或是消费各种奶、蛋、肉类的时候,都很少想到提供这些食物的鸡、牛或猪。就算有些人真的想过,也常认为这些动物真的和机器没什么两样,没有感觉、没有情绪,并不会感受到痛苦。但讽刺的是,正是那些制造了挤奶器和集蛋器的科学,最近也赤裸裸指出这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同样有复杂的感觉和情绪。它们不仅能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也同样能感受到心理情绪上的痛苦。   演化心理学认为,家禽家畜的情感和社交需求还是源自野外,是因应当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形成。例如,野生的母牛必须知道怎样和其他母牛或公牛建立紧密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生存和繁衍后代。而为了学习必要的技能,演化就会在小牛(以及所有社交性哺乳动物的幼崽)的心理植入强烈想要玩耍的欲望,这正是哺乳动物学习社交行为的管道。此外,小牛还有另一股更强大的欲望,就是不能和母亲分开,毕竟当初在野外,母牛的奶水和照顾是生存的关键。   但像现在,奶农在小母牛一生下来不久,就把它隔到另一个隔间里,与母牛分开,给它提供食物、水和抵抗各种疾病的药物,等到它发育成熟,再用公牛的精子让它怀孕产乳。这么一来会如何?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小牛确实不再需要为了生存或繁衍而和母亲相处,也不用和同伴玩乐。但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小牛仍然会有一股强大的冲动,想要和母亲在一起,想和其他小牛玩。这些冲动无法满足,就会让它十分痛苦。   这是演化心理学的基本道理:过去在野外形成的种种需求,就算现在已经不是生存和繁殖所必要,仍然会持续造成主观的感受。工业化农业的悲剧在于,它一味强调动物的客观需求,却忽略了它们的主观需要。   这项理论的真实性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证实,当时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就曾用猴子的发展做过实验。他在幼猴出生后几小时,就把它们和母猴分开,各自关在独立的笼子里,由两只假母猴来负责哺育。每个笼子有两只假母猴,一只使用铁丝材质,上面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另一只使用木材,再铺上布,模仿真实母猴的样貌,但除此之外无法提供幼猴任何实质帮助。这样一来,理论上幼猴似乎应该会依附着提供食物营养的金属猴,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布猴。   但没想到,幼猴显然比较爱的是布猴,多半时间都紧抱不放。如果两只假猴子放得够近,幼猴甚至是紧抱着布猴,只是把头伸去金属猴那边吸奶。哈洛猜想,可能是因为铁丝太冷,幼猴不喜欢,所以他还为金属猴加装了一个电灯泡,让金属猴有了体温。然而,除了真的非常小的幼猴之外,大多数猴子选择的仍然是布猴。   图26 在哈洛的实验中,一只小猴子孤儿就算正在金属猴身上吸奶,却还是紧抱着布猴。   追踪研究发现,这些猴子孤儿虽然得到了所有必需的营养,长大之后却有严重的情绪失调。它们无法融入猴群的社会,与其他猴子沟通有问题,而且一直高度焦虑、具有高侵略性。结论显而易见:除了物质需求之外,猴子必然还有种种心理需求和欲望,如果未能满足这些需求,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许多研究都证实这项结论不仅适用于猴子,对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同样适用。但在目前,数百万的家禽家畜与哈洛的猴子处于同样的水深火热之中,饲养者常常将幼崽与母亲分开,单独饲养。102   如果将所有数字加总,全球随时都有数十亿只家禽家畜就像活在工厂生产线上,而每年宰杀总数更达到百亿。采用工业化的禽畜饲养方式后,农业生产量和人类粮食储备量大幅增长。像这种工业化的畜牧业,再加上农作物种植的机械化,就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在农业工业化之前,农地和农场生产的食物大部分都得“浪费”在供给农民和农场上的动物食用,只剩下一小部分能供给其他工匠、教师、神职人员和官僚。因此在当时,农民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里都占了总人口九成以上。随着农业工业化,只需要越来越少的农民数量,就足以养活越来越多的办公或工厂人口。例如现在的美国,只有2%的人口以农业为生,103但仅仅就是这2%,不仅养活了整个美国的人口,还有剩余粮食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如果没有农业工业化,就不会有足够的人力来办公思考和从事工厂劳动,也就不可能有都市里的工业革命。   正是因为农业释放出了数十亿的人力,由工厂和办公室吸纳,才开始像雪崩一样有各种新产品倾泻而出。比起以前,人类生产出更多钢铁,制作出更多服装,兴建出更多建筑,还制造出令人瞠目结舌、超出想象的各种产品,像是灯泡、手机、数码相机和洗碗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也是因为如此,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谁要来买这些产品?
个人分类: 科普|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85)
罗非 2017-8-23 10:39
  第十七章   工业的巨轮   现代经济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我们愿意信任未来,资本家也愿意将利润再投入生产。然而光是这样还不够。经济成长还需要有能源、有原料,但能源和原料有限,如果用光了,是不是整个系统就要崩溃?   然而,就过去的证据看来,所谓“有限”也只是一种理论。虽然这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直觉,但人类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激增,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其实不减反增!每次即将因为能源或原料短缺而使经济成长趋缓的时候,就会有资金投入科学研究,解决这项问题。这种做法屡屡奏效,有时候让人更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有时候找出了全新的能源和材料。   让我们以运输产业为例。在过去300年间,人类制造的运输工具数量达到数十亿台,从简单的马车和手推车,到后来的火车、汽车、超音速飞机和航天飞机。过去可能会有人认为,像这样大规模使用资源,很快就会耗尽所有能源和原料,很快只能靠着回收垃圾撑下去了。然而,实际状况却正好相反。在1700年,全球运输工具使用的原料多半是木材和铁,但今天我们却有各式各样的新材料任君挑选,像是塑料、橡胶、铝和钛,这一切我们的祖先都完全一无所知。另外,1700年的马车主要是由木匠和铁匠手工人力制作,但在现在的丰田车厂和波音公司工厂里,我们靠的是燃油引擎和核电厂来推动生产。类似的革命在几乎所有产业领域无处不在。我们将它称为“工业革命”。   * * *   早在工业革命前的数千年,人类就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能源。像是可以燃烧木材,用火力来炼铁、取暖、烤蛋糕。用帆取得风力就能推动帆船,用水车取得水力就能用来碾谷子。然而,这些使用方式都有明显的限制和问题:火力得先取得木材,风力得靠天赏脸,至于水力一定得住在河的附近才成。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能量间的转换。像是风力可以推船,水力可以推石磨,但却没办法拿来煮水或炼铁。相对的是,燃烧木头的热力也无法推动石磨。在当时想要转换能量,只能靠一种东西:人类或动物自己的身体。在自然的代谢过程里,人类和其他动物燃烧有机燃料(也就是食物),把能量转换为肌肉运动。于是,男男女女或动物摄取谷物和肉类,燃烧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再用这些能量来拉车或犁田。   因为所有能量转换只能靠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当时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靠的就是肌肉的力量。人类的肌肉能用来造车盖房,牛的肌肉能用来拖犁耕田,马的肌肉能用来运输货物。而所有能用来供应这些“有机肌肉机器”的能量来源只有一种:植物。至于植物的能量,则是来自太阳。植物靠着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为有机化合物。由此看来,历史上人类成就的几乎所有事情,第一步靠的都是将植物取得的太阳能转换为肌肉的力量。   正因如此,人类历史在过去一直是由两大周期来主导: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太阳能的变化周期(白天和黑夜,夏季和冬季)。阳光不足、谷物尚未成熟的时候,人类几乎没有能量可用。这时谷仓空空,收税员无事可做,士兵无力行军或打仗,各个国王也觉得以和为贵。但等到阳光充足、谷类成熟,农民的收获堆满了谷仓,收税员四处忙着收税,士兵频频操练、磨刀利剑,国王也召集大臣,计划下一场战事。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太阳能,这时已经取得并封装在小麦、稻米和马铃薯里了。   厨房里的秘密   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间,人类每天都面对着能源生产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但却总是视而不见。每次有哪个家庭主妇或仆人想要烧水泡茶,或是把装满了马铃薯的锅放在炉子上煮,这项发明就这样明显地在他们眼前。在水煮沸的那一刻,水壶或锅的盖子会开始跳上跳下。这时热能转换为动能,但是我们过去都只觉得这样乱跳有点烦人,至于一时忘记而让水煮干就更麻烦了。没人注意到这件事的真正潜力。   9世纪中国发明火药可以说有了小小的突破,能让热能转换成动能。一开始,要用火药推动弹丸听来实在太有悖常理,所以长久以来火药只是拿来制作炸弹。直到后来(起因可能是某些炸弹专家在研钵里磨火药,磨杵却被大力炸飞?),才终于发明了枪。而要再从火药发展为有效的火炮,就已经又过了大约600年。   即便如此,要将热能转化为动能的想法仍然太天马行空,所以要再过3个世纪,人类才发明了下一种使用热能来移动物品的机器。这项新科技是在英国煤矿里诞生。随着英国人口膨胀,森林遭到砍伐,一方面是人类取得木柴作为燃料推动经济成长,一方面也是为了要有居住和农业用地。于是,英国逐渐面临木柴短缺的问题,人们开始烧煤作为替代品。许多煤矿层都位于会淹水的地区,而且只要淹水,矿工就到不了较低的矿层。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大约在1700年左右,英国的矿井里开始回荡着一种奇特的噪音,可以说是吹起了工业革命进击的号角,一开始只是微微在远方响起,但十年十年过去,声音也愈趋雄壮,直到最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震耳欲聋的声响之中。这就是蒸汽机。   蒸汽机种类繁多,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燃烧某种燃料(例如煤),再用产生的热将水煮沸,产生蒸汽。接着蒸汽推动活塞、让活塞移动,而连接到活塞的任何装置也就跟着移动。这么一来,热能便转换为动能了!在18世纪的英国煤矿里,是将活塞连接到泵,好把矿井底部的水给抽出来。最早的引擎效率低到难以想象。光是想抽出一点点的水,就得烧掉极大量的煤。然而,当时煤矿充足,而且又近在咫尺,所以倒是没人在意。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英国人改善了蒸汽机的效率,还把它请出了矿坑,用在纺织机和轧棉机上。纺织生产仿佛脱胎换骨,开始能廉价生产越来越大量的纺织品。转眼之间,英国就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把蒸汽机请出矿坑,可以说是打破了一项重要的心理关卡。   如果烧煤能够让纺织机动起来,为什么不能让其他的设备(像是车辆)也这么动起来呢?   1825年,一名英国工程师将蒸汽机装到了一辆满载煤炭的列车上,让引擎将这辆货车沿着铁轨,将煤炭从矿场送到约20公里外最近的港口。这是史上第一列蒸汽动力火车。想当然尔,既然蒸汽可用于运送煤炭,为什么不能运送其他商品呢?甚至,为什么不能运人呢?1830年9月15日,第一条商业化铁路开通,连接了利物浦与曼彻斯特,用的同样是与抽水或纺织相同的蒸汽动力。不过短短20年后,英国的铁轨长度已达数万公里。95   从此之后,人类就深深着迷于如何使用机器和引擎转换各种能量。只要发明出适当的机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类型的能量都能为我们所用。举例来说,物理学家发现原子内储存着巨大的能量,就立刻开始思考要如何释放这种能量,用来发电、推动潜艇,或是摧毁城市。从中国炼丹术士发现火药,到土耳其人用大炮粉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间足足过了600年。但从爱因斯坦发现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之后(也就是E=MC2),仅仅过了40年,原子弹就已经落在了广岛和长崎,核电厂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球。   另一项重要发明是内燃机,仅仅花了不到一个世代的时间,就彻底改革了人类的运输,也让石油变成一种液体的政治权力。在这之前数千年,我们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但只用来为屋顶防水、替轴轮润滑。就算到了大约一个世纪前,大家还是认为石油就只有这些用处。说要为了石油流血打仗,简直是则笑话。当时为了土地、黄金、胡椒或奴隶打仗或许天经地义,但为了石油,可是万万说不过去。   至于电力的发展更为惊人。在两个世纪前,电力对经济还毫无影响力,多半只是用来做些神秘的科学实验,或是廉价的魔术把戏。但有了一系列的发明之后,电力就成了我们有求必应的神灯精灵。手指一弹,就能印出书本、织出衣服,保持蔬菜新鲜、棒冰不融化,还能煮晚餐、处决死刑犯,记录我们的想法和笑容,让夜间亮起灯光,还让我们有无数的电视节目能看。我们很少有人了解电力运作的机制,但更少人能够想象生活中没有电力该怎么办。
个人分类: 科普|1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往事:收割机之父—塞卢斯·麦考密克(Cyrus Hall McCormick)
热度 3 LaoQian09 2017-6-25 20:44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国家。美国独立后的建国过程中,指导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思想,一直是按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主义和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主义交替进行的。除了领土扩张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美国现代化的重要过程。汉密尔顿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税收制度、打破州际贸易壁垒、兴建州际铁路以利国内经济发展。而杰弗逊主义则以农业为主,主张自给自足、人人平等的农业社会。尽管两者各有利弊,但是这两种主义的交替,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让美国平稳地从一个农业国进入工业化,并在工业化的同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有一个最接近亚当·斯密(Adam Smith)理想中的自由市场,加上内战(Civil War)在金融上的一系列改革,让美国的工业化的脚步大大加快。这种自由市场加上工业化在美国的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垄断,尽管垄断对人民的生活的影响远远好过专制政权,这时侯扎根于美国人民心中和美国宪法中的杰弗逊主义就会来平衡经济生活中的专制——垄断。于是,美国就在汉密尔顿主义和杰弗逊主义这两极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十九世纪初,在美国向西部扩展疆域的同时,美国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上大多数基础机械设备都是美国人创造的。缝纫机、收割机、打字机是最重要的例子。美国人信奉英国人的经验主义,但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从事实用研究的动力更大。美国人的创造精神同他们巨大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不足密切相关。独立战争大大推动了美国的技术发展,又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国会要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七九零年,国会通过了专利法,奖励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一八八零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八九零年,跃居世界第一,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黄金储备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美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一些人的贡献极大:富尔顿( Robert Fulton)和他的蒸汽船、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他的电话、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他的电灯、还有福特(Henry Ford)和他的汽车等等。这些都是国人比较熟悉的工业发明家。还有一些在农业上对人类的生存条件进行过大大改良的人,国人就不太熟悉了,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马克·卡尔顿(Mark Alred Carlton)、塞卢斯·霍尔·麦考密克(Cyrus H McCormick)是其中的矫矫者。因为他们,美国人民摆脱了饥饿,也使全人类为解决饥饿这个困扰了人类几十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答案。个人以为无论怎样评价他们对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都不以为过。 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美国从基础工业(铁路、钢铁)到精密工业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农业,这个最基础的产业中,美国的领导地位是最稳固的。自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末,美国的农业为美国人民以及全球五分之一的人的吃、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纤维。一千多万美国农场工人完成了这项使美国向现代化迈进成为可能的工作,要是没有塞卢斯·麦考密克的发明,这一数目应该是九千万人。 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五日,塞卢斯·霍尔·麦考密克出生于弗杰尼亚州( Virginia)洛克布里奇县(Rockbridge County)的沃尔纳特格罗夫(Walnut Grove)。沃尔纳特格罗夫在蓝岭山脉(Blue Ridge Mountains)以西。他的双亲为罗伯特·麦考密克(Robert McCormick)和玛丽·安·霍尔·麦考密克(Marry Anne Hall McCormick)。塞卢斯·麦考密克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他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塞卢斯罕见的坏脾气,来自他成长的环境。塞卢斯的祖先有着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血统。塞卢斯的祖父罗伯特,觉得宾州有太多约束,就搬到了弗吉尼亚的杉安道峡谷(Shenandoah Valley),在那里,他又有了个儿子,也叫做罗伯特,就是塞卢斯的父亲。塞卢斯出生的前三天,一位叫做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人在伊利诺斯州(Illinois)诞生,半个世纪后,这两个人拯救了美国。一八三零年,塞卢斯二十一岁时,他父亲有了一千二百英亩的土地和九个奴隶。谷物、水果、木材、石料给麦考密克一家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但是,麦考密克家中的人手还是不够。罗伯特和塞卢斯遇到了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困扰美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尽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当时美洲殖民地以及后来的美国都严重缺乏劳动力。虽然,美国人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后代,以缓解人口短缺。同时,海外移民也大量涌入美国。然而社会需求是如此之大,一七八三年独立战争( Independence War)结束时,美国领土面积增加了一倍。一八零三年,因为购买路易斯安娜(Louisiana Purchase),领土面积又增加了一倍,于是,劳动力的缺乏成了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障碍。 在这种情形下,任何有用的发明都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一七九零年代,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这种将棉脂从棉子中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工具,拓展了美国南方的影响范围,并形成了一种棉花文化,这种文化使奴隶制获得了新生。 美国南方和奴隶制因轧棉机而新生,收割机则使北方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当时,阻碍商品化农业向俄亥俄河以南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农民每天最多只能收割半英亩小麦。小麦的生长周期对农民也非常不利,它们有可能两周后成熟,也可能一下子就熟透倒地,并在两天内完全掉穗。农场主每年都为收割工作所困扰。在欧洲,因为劳力充足、价格便宜,只要多雇些人就行了。但在美国,劳力稀缺,人工成本太高,限制了大规模种植。如果有人能设计出一种提高收割效率的机械,他将成为民族英雄。同时,也一定会发财。 麦考密克不是惟一的也不是第一个尝试这项发明的人。从纽约州到伊利诺斯州内小麦种植区中的很多人都在想尽办法改良镰刀,对这种自从古埃及开始,人类就在使用的工具进行改进。不少发明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一八三零年代前,有两个难题没人能解决:一是怎样对付崎岖不平、乱石林立的坡地的麻烦;二是如何解决那些新鲜玩意儿发出的声响让前面的马和骡子受惊吓的问题。对于那些对这些发明持怀疑态度的顾客来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以农场为赌注,去购买那些昂贵却不一定有用的机械。 麦考密克从小就在父亲农场里的铁匠铺里逗留,部分原因是好奇,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农活。后来,麦考密克拼凑起了一台收割机。一八三一年,麦考密克在邻居的农场里试用了这台机器。在场的人称这台机器“非常新奇”。因为,没有多少人对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有兴趣,麦考密克只好把这台机器放进仓库,然后去肯塔基推销一种看起来前景更好的机械。一八二五年到一八五零年,肯塔基州( Kentucky)的亨利·克雷(Henry Clay)正在推行“美国体系”的民族经济运动。克莱认为,国家应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进口关税,这一切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美国摆脱依赖进口的状况,从而实现美国的繁荣。当时,大麻纤维是战略物资,被用来制造船只的绳索,和家用及商业用的粗麻布及麻线。美国很适宜种植大麻,克莱希望能增加产麻量。但从大麻中分离出纤维很不容易,要是能发明一种廉价的方法,就能使美国能和其他国家的厂商竞争。罗伯特·麦考密克曾为此设计过一种机械。塞卢斯断定,经过改造后的轧棉机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麦考密克的机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麦考密克小麦收割机 当明白了自己无法成为麻织业中的惠特尼后,麦考密克转向了小麦,企图在小麦业中成就一番事业。麦考密克进一步改进了他的收割机,于一八三四年申请了专利。新的收割机比第一次的更好。一次成功的展出后,一位来自南卡罗莱纳州( South Carolina)的国会议员和即将上任的弗吉尼亚州州长发表了联合讲话:“用收割机收割,既快又干净,几乎没有落下一根麦秆,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机器工作的时候从机器上散落下来的那一点点。”一位观众预测麦考密克收割机将在麦田的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美国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但是,麦考密克的梦想又一次被蒙上乌云。原因是杉安道峡谷的收成不好,后来几年中,农民们忙于偿还债务,不可能追加投入。另一个原因是麦考密克急于求成,盲目模仿别人和小说中的赚钱方式。麦考密克设计的一种特别适用于山地作业的犁曾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市场前景也非常好。但是,这位从小在父亲的铁匠铺中打铁的年轻人,突然觉得应该从事铁矿石的开采与冶炼。麦考密克的犁从来没有出过他邻居的农场,因为一八三七年的经济大衰退,麦考密克开采的铁矿成了一个无底洞,他的全部投入都从中流走了。 一直到一八三九年,麦考密克终于回到了他的收割机旁。此时,一位竞争对手已走在了麦考密克的前面。左眼戴着眼罩,神色严厉的缅因人奥伯德·胡塞( Obed Hussey),已经改进了收割机。这台收割机更具有竞争力,当麦考密克在矿石中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时侯,胡塞在粮食产业中争取到了大量客户。麦考密克得知胡塞的成功后,把他的收割机擦洗干净,在一份叫《里士满探索者》(Richmond Enquirer)的报纸上刊登了广告。麦考密克宣布他回到了收割机的生产和销售上,他能在一八四零年秋收前完成所有订单。市场反应令人失望,一八四零年,麦考密克卖掉了两台收割机。一八四二年,再次进入市场时,麦考密克已有了更好的产品,当年他卖掉了六台,第二年卖掉了二十九台。 一八四四年,麦考密克出外考察了一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美国历史。此前,麦考密克的视野被蓝岭山脉挡住了,他只想促进阿巴拉契亚( Appalachians)地区的农业。三十六岁那年,麦考密克翻过蓝岭山脉,进入到密苏里河流域,又横渡密苏里河来到乱石林立的山脉大草场。看到了开阔广袤的草场,麦考密克懂得了:在家乡密集的土地上,收割机只是一种提供方便的工具;而在西部,在这海洋般广阔的土地上,收割机是一种必须。 现在,麦考密克有了非常好的机会。美国的中西部是一片辽阔的大平原,一八二五年伊利运河开通后,东部有市场意识的农场主开始进入这一地区。一八三零年代到一八四零年代,铺设了直通中西部的铁路,此举让农场主将粮食输出到市场上的能力大增,同时也促使更多人移居中西部。运河和铁路开通前,粮食很难运出,农场主只好将粮食酿成酒后卖出。麦考密克父亲从不饮酒,但他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为了坚持他的信念,他以二十五美分一加仑出售自酿酒,同时坚持不给工人酒喝。有了机械化运输方式,农民们将没有加工的粮食运到了东部人口密集的城市。 由于爱尔兰土豆歉收,欧洲增加了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同时还使英国于一八四六年废除了此前一直阻止美国粮食进口英国的法律。一八四八年,加利福尼亚( California)发现金矿后,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金子,增加了资金,东部的大量劳力涌入西部,进一步使机械化成为迫切需要。 麦考密克没有觉察到有利于他拓展事业的那些因素,但他从农业新闻中感到了时机已经成熟了。芝加哥( Chicago)《农业家和西部牧场农场主联盟》报大声疾呼:“发明家们,中西部期待着你们。你们可以把想推广应用的任何东西带到这里来,只要它确实有效。你们会在这里获取成功。带上你的机器一起来吧!”报纸还在后面加了一句:“请给我们一个为它们做广告的机会。”一位芝加哥编辑特地提到了收割机:“如果以普通的方式进行收割,粮食的种植面积已超出了我们的收割能力,收割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由于其价格已低至这里的每一位耕种者都可以接受了。收割机取代镰刀是必然趋势,镰刀以及盛放镰刀的篓子将退出收割历史舞台。”为了占有正在快速增长的中西部市场,一八四八年,麦考密克来到芝加哥。他在芝加哥河北岸一个铁路交通与用水都非常方便的地方建厂,厂房高三层,占地一万平方英尺。麦考密克在工厂中采用伊莱·惠特尼倡导的标准化生产的原则,还安装了一台蒸汽发动机带动他的车床、锯子和打磨机。麦考密克的这家工厂是最早采用大规模生产的工厂之一,影响也最大。一位参观者这样写道:“这里充斥着狂呼声、稀稀拉拉的嘈杂声、悠长的汽笛声、刺耳的嗡嗡声,以及气喘吁吁的呼吸。一进门,你将看到每个人的身边都是套在水平的、垂直的以及倾斜的轴承上的钢轮子。这些人面无表情。传送带不时地将尚未加工的原木送到他们身边,像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将它们吸引过去。他们碰了碰它们,伴随着一段欢快的乐曲之后,它们被开槽、加工成扇形或圆形,再被送走,在另一个工人的帮助下,它们又被转移到另一条传送带,被传送到看起来像一台铡刀的机器旁后,这些木头被榫接、打洞,然后又被送走....那锯子和汽缸就像是这种设施用魔法召来的魔仆。它们完成了那些苦力活,生产出这些绝妙的东西。比它们更奇妙的东西在锯子和汽缸的下面。那台像穿着盔甲的骑士那样亮闪闪的四十匹马力的发动机。运转时发出的响声,如同主妇们手中的纺纱轮那样小,但它带动轴承、汽缸、风箱,将铁轧成月牙形的螺杆,使锯子以每秒四十转的速度运转。比发动机更了不起的是在炉火旁边的一个身上积满了煤灰,系着皮围裙的人,他控制着这台发动机,创造了这里所有的一切。” 形势所迫,麦考密克必须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他的专利只有十五年有效期,虽然已申请了延期,但批准的可能性很小。以胡塞为首的竞争对手们,竭尽全力阻止麦考密克的专利延期。新闻界的反对者们认为麦考密克已从他的专利权中赚足了,一位记者说,“批准其专利延期,等于对世界上忍饥挨饿的人每年征收五十万美元的税。”虽然阻碍很大,但麦考密克仍在坚持,这场争斗持续了数年,阻碍了一个新产业的发展。最后,麦考密克得到了对他不利的判决:“只要在收获中还使用收割机,人们就应记住他的功劳。但是收割机对农民太重要了,因此不能让它被任何个人控制,为此专利局不给予对他的专利延期。” 麦考密克是个意志极为坚强的人,受此打击后,他反而加倍努力,继续向前。让人惊奇的是,一时的挫折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表明了专利制度的合理性。在专利期进入第十四个年头时,麦考密克成功地改进了他的设计,现在他必须以胜人一筹的生产、销售和服务,进一步赢得竞争优势。 麦考密克促成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他第一个将工厂制度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使得千百万农民能用上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由于农业生产中的人力为机械所取代,农产品产量大增,价格下降,最终让全人类受益。 麦考密克是西方人中,第一个懂得市场营销是工商业的核心、并把顾客视作经营者的主要对象的人。一般人们只知道他的收割机,但事实上麦考密克还发明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东西:市场研究和分析、市场地位的概念、价格政策、服务推销员、向顾客提供零部件和服务、分期付款等。麦考密克在一八五零年前就实行了这些手段。即使在美国,这些营销手段也要到五十年后才得到广泛应用。 一八四零年代,麦考密克在从纽约到伊利诺伊,只要是种植小麦和相关农产品的区域内的报纸上都购买了广告版面。一八四九年的一则是这样的:广告上一个男孩,挥鞭驱赶拉着收割机的两匹马,一个头戴高帽、身着马夹的男子一滴汗也未流,就用耙子耙好了切割下来的秆。边上写到“上个收获季节中,这种收割机的销售量达到八百台,使用者对它非常满意”。为了证实广告的真实性,附上了顾客推荐书。麦考密克还创办了自己的报纸。麦考密克去世前,他的《农民先驱报》( Farmers Advance)发行量达到了三百五十万份,读者遍及全国。广告无法取代与顾客的面对面交流,麦考密克还有很多独立代理人,通过授权他们销售收割机使他们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生意扩大后,代理人中间的精英转成为公司的正式雇员。 麦考密克第一个使用“退钱保证”的销售手段。顾客只要花三十美元可以获得收割机的六个月使用权。试用期结束后,如果满意的话,就支付剩下的九十美元买下,如果不满意,就归还机器并取回他的三十美元。对于农民来说,这再方便不过了。六个月的使用权,他们可以先收获粮食,粮食售出后,再付钱。 麦考密克的公司,是现代公司的典范。麦考密克不但完善了收割机,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完整的农业机械生产线:包括农具、拖拉机、收割机和牧草机械。他第一个推出了有动力输出轴装置的拖拉机,第一个研制成功摘锭式采棉机,第一个生产出一百匹马力以上的中耕拖拉机。麦考密克还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使用培训,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方式,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虽然国内市场已供不应求,但麦考密克仍然着手开拓国外市场。一八五一年,麦考密克参加了第一届伦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大厅里,各种新奇的发明让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工业化生产的成果让各领域的从业人员感到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新兴的美国也带来了数千件新发明。因为外表难看,很多人嘲笑麦考密克的发明。《伦敦时报》( London Times)称麦考密克的收割机为“一个架在一部阿什利(Ashley)战车,独轮手推车和飞行器之间的十字架。”然而,演示开始后,观众一下子就惊呆了。《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主编霍拉斯·格莱里(Horace Greeley)当时正好在场,他这样写道:“当麦考密克的收割机进入麦地,直面准备对它定罪的法庭。在它面前站着体形高大,思想顽固,而且绝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的约翰牛,他们正等着发布他早已得出的判决。悬念持续了一会儿,只是一会儿,然后人们再也无法坚持已有的偏见了。喝彩声宣布了麦考密克的收割机获胜。七十秒后,麦考密克就出名了,他成了博览会的英雄。” 四年后麦考密克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获奖。经过多次改进的麦考密克收割机开始用柴油机作为驱动,收割效率大大提高,能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洗,得到清洁的谷粒。十年后,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 Charles Louis-Napoleon Bonaparte)在查龙斯(Chalons)皇家庄园中观看了收割机试用后,授予麦考密克古罗马军团十字架荣誉勋章。 麦考密克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快成了芝加哥头面人物,他常被人当作市长候选人。一八六零年,麦考密克同意参选,但是他失败了。 一八六零年代,美国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内战。作为移居北方来的南方人,并在南方仍拥有奴隶,麦考密克发现他的信仰被撕裂了。最初,他反对以武力来保持联邦,这一态度导致《芝加哥论坛》( Chicago Tribune)将其称作“反叛者”。后来因为利益所在,迫使他公开声明效忠联邦。然而在内战中,人们认为他是惟利是图者。有证据表明,一八六二年,在法国,他试图说服拿破仑三世通过外交形式支持南方。 内战给麦考密克的仕途带来了麻烦,但却为他的生意创造了奇迹。到一八六八年,麦考密克的收割机的年生产量达到了八千台,后来还继续增加。麦考密克对内战的贡献远大于他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说,麦考密克痛恨他的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的对立,他同情南方,但他为北方战胜南方奠定了基础。林肯的战争部长斯坦顿( Edwin Stanton)解释道:“南方依赖奴隶制,而北方则依赖收割机。收割机取代了西部农场中的年轻人,为北方提供了大量战斗力,又给国家和军队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因此,没有麦考密克的发明,北方恐怕无法在战争中获胜,而联邦也很可能分裂。”麦考密克对联邦的贡献不止这些。内战之初。南方领导人预测棉花进口国英国和法国,将支持南方邦联。事实证明,南方棉花的重要性比不上北方的粮食,这使欧洲倾向于支持北方。出生于弗吉尼亚的麦考密克为北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南方有重要意义的棉纺机,则出自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惠特尼之手。内战是麦考密克与惠特尼之间的竞争。内战使劳力的缺乏比战前更为严重,同时战争促使物价上涨,农民赚到了更多的钱,也使他们有能力购买更多的收割机。内战的压力使华盛顿让美元贬值,也使得麦考密克的钱贬值了。 美元贬值从一八六零年代末开始,一直在困扰着麦考密克。但他最大的挑战是其工厂毁于一八七一年的芝加哥大火。麦考密克是整个城市里损失最严重的人。那一年麦考密克六十二岁,有几百万的资产。麦考密克曾想过退休,他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妻子。妻子的意见是重建。她是一个有头脑、诚实、吃苦耐劳、有能力的女人。当时,小麦考密克十二岁。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工厂重建中成为有用的、堂堂正正的人。重建后的工厂,比以前的规模更大,产量更高。使麦考密克更富有。公司利润从一八四九年的六十五万美元增至一八八零年的一百二十万美元。一八八四年五月十三日,麦考密克在芝加哥去世时,已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了。 麦考密克是一个充满活力、勤奋、视野宽阔、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他发明的收割机是十九世纪仅有的几个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之一,收割机让美国彻底消灭了饥荒,让这个国家中最穷的人也吃上了面包。麦考密克成功的标志是遍布各地的“工业化农场”。其间,成千上万的农业机械耕种着成千百万英亩土地,生产出上亿蒲式耳的小麦,如果没有麦考密克的各种机械,收割和种植这么多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价格低廉的食物为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其它中西部城市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并为这些城市提供了九千万工人,这些人是由麦考密克的农业机械从农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尽管,收割机是收割粮食的,但它孕育了现代化的美国。
个人分类: 旧文选登|4691 次阅读|6 个评论
第六章 18世纪——分离的世纪(上)
热度 5 lvnaiji 2017-2-20 08:40
启蒙是人类脱离自我加之于己的蒙昧的行动。这种蒙昧是自我强加的,因为它的原因不是缺乏智力,而是没有勇气无须别人的指导而自己思考。敢于求知!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康德 ( 1783 ) 第六章 18 世纪——分离的世纪 近代科学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萌芽,在早期仍与养育它的社会背景缠绕在一起,然后 科学的各部门逐一从这背景中分离出来,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分离”的含义表现在以下方面:科学作为人类求真的活动与其他活动相分离,作为意识形态与生活和生产实践相分离;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分离(主要是宗教、自然哲学和各种神秘主义);科学内部各分支彼此间逐步分离,并由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依次从社会背景中分离出来。 分离是 18 世纪“科学与文化的足迹”的主流。另一方面, 18 世纪同样有科学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这首先指科学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其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正是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共同产生了经济上的个人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最后还要述及社会文化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动。 据此,本章分为三节:分离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启蒙运动与机械力学。 第一节 分 离 运 动 一、分离运动的旗手——物理学 在物理学各分支中率先从文化背景中分离出去的是力学,因而严格地说,力学才是分离运动的旗手,同一时期的电磁学和热学仍与那些非科学的旧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的独立从 17 世纪或更早期就开始了。首先是力学。力学最先普遍使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渐次与生产实践相分离,普遍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日渐抽象。力学的陈述体系逐步剔除宗教和自然哲学色彩,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进入 18 世纪,力学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其标志是数学化,以微分方程形式达到普遍化程度极高的概括。 力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有法国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创立变分学,把微分方程系统化以应用于物理学中。他的工作经哈密顿发展,在 20 世纪的量子力学中仍有其生命力。拉格朗日还解决了复杂的三体相互作用问题。拉普拉斯用微分学重新诠释牛顿的《原理》,他证明行星的运动是稳定的,由相互影响或彗星等造成的摄动只是暂时的。牛顿不必担心摄动的积累,也无需上帝时而出来干预以维持秩序。这样,整个宇宙就较之牛顿时代更是一架时钟,只需上帝在一开始上紧发条就可以一直走下去。甚至这一点也免了: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把太阳系的起源完全归于自然(当然,这还是机械论的)。康德表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就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形成的。”拉普拉斯则在拿破仑问及造物主时答道,“我用不着那样的假设”。 分离的旗手为何是力学而不是其他学科?因为在科学的各分支中,力学所涉及的量纲最为简单 ,仅 m 、 L 和 t ,最容 易从特定对象及其语境中分离出来而成为非嵌入编码知识,后者又可应用于广泛领域。正因为此,所以近代科学革命在“黑屋子”里最先打开的“窗”是机械之窗。其实,早在公 元前 3 世纪,几何 学已经完成了分离,仅涉及L等。分离的次序,大致就是量纲由简到繁。量纲越复杂的领域,知识较深地嵌入于对象之中,以先分离者即由较简单的对象所得到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作为自身分离的前提和基础。李约瑟曾有言:如果近代科学起源于中国,那么一开始很可能不是力学,而是电磁学。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电磁学中的场和吸引与排斥较为吻合。撇开其他因素不论,李约瑟显然没有考虑量纲,是否存在没有几何学和力学的电磁学?相应于西方文化在人的三大关系上的路经,起源于西方的科学的道路也沿着由简到繁的行程。 这一时期的电磁学尚处于搜集资料的阶段。 16 世纪,吉尔伯特因对磁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磁的哲学之父”。 17 、 18 世纪在静电的研究上有所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莱顿瓶的发明和富兰克林著名的风筝实验,后者证明天上的电与地上的电的同一。雷电从来带有神秘色彩,或是宙斯的武器,或是地域之火,或是上帝的惩罚。当时皇家学会有会员说,“这位先生竟想把上帝与雷电分家,真是痴儿做梦” !著名的政治家、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则对富兰克林,这位美国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写下这样的评语:“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 。 1750 年英国的米歇尔发现磁的作用力的形式与万有引力一致,故当时人们认为磁力与万有引力同属一类,是无需介质与时间的超距作用。 1785 年,法国的库仑揭示库仑定律,于是距离平方反比成了各种力的“范式”。同时,电和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成了新自然哲学灵感的源泉和构造体系的出发点。在科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分离后,这种情况是相当特殊的。将于下一章讨论。 在热学领域,这一世纪的上半叶先后确立了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英国的布莱克对热学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首先他区分了温度和热量,正确地把温度称为热的强度。其次,他提出比热和“潜热”概念,后者对于瓦特改进蒸汽机具有关键作用。 18 世纪也展开对热的本性的研究。有人主张,热是微粒的运动。如 F ·培根、牛顿、欧拉、罗蒙诺索夫等。问题是,是什么微粒在运动?既然古代原子论者可以为灵魂设计出特别精细的原子,莱布尼兹的单子各有不同,波义耳在化学中提出火微粒,那么对于热也是如此。伽桑狄提出,冷和热分别由冷原子和热原子引起。热质说的倡导者布莱克认为,热是物质粒子。这些说法都是将某种性质赋予微粒,是“质的物理学”与微粒论的结合。在波义耳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后,人们开始去分析、发现种种不能再分析的物质。于是,那些一时难以说清楚的现象、过程便归结到种种赋予特殊性质的“素”或“质”,如热质、以太、电流体,还有燃素。这里的指导思想大致是自然哲学与近代科学精神的混合,或更确切地说,是“质的物理学”寄生于以具体的物质来说明性质的近代科学之上。发现某种特性,推测存在某种物质具有该特性,这不失为一种假说,较之“质的物理学”以性质说明性质前进了一步。作为假说,就具有解释功能,可以说明现象,如燃素说、热质说等;同时还具有引导功能,例如引导去发现实物(居里夫妇对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以及得出正确定理,如卡诺在热质说指导下的工作;然而最终须发现该实物,并进而说明其所以具有某种性质的原因。若是停留于假说,不去发现实物,那就是把性质实体化,堵住了科学前进的道路。不仅如此,为了以热质、燃素、以太等说明现象,不得不给假说中的实物加上种种神秘的特性,诸如弥散性、穿透性、零重量甚至负重量等。这种不顾经验事实的臆造显然不属近代科学精神,由此又一次说明革命的过渡特征。 现在具体来看热质。热质说认为热本身无重量,无体积,具有广泛渗透性。热可与冰化合成水,与水化合成汽。拉瓦锡在化学中驱逐燃素,又把热质作为独立的元素请进化学的殿堂。“热素和光是非常微细的、非常有弹性的、没有重量的流体,它由四面八方包围我们的星球,或难或易地渗透到一切物体和它的组成部分里。” 由此可见自然哲学的影响。然而热质说作为一种假说,也引导发现了混合量热规律、热传导方程以及卡诺热机理论。对热的本质的进一步揭示要等到 19 世纪初。 二、化学革命:由燃素说到氧化学说 18 世纪是燃素说的时期。化学“借助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医疗化学时期也随之终结。在本世纪的最后 30 年中,拉瓦锡以氧化学说迎来化学的新时期。 1661 年,波义耳的“火素”概念已含有燃素说的萌芽。斯塔耳在 1703 年提出,有一种实在的具有可燃性的元素即燃素,并以此解释当时所知的大多数化学现象,从而使化学系统化,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并由医疗化学转变为独立的学科。 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分别在 18 世纪 70 年代发现氧气,但都在燃素说的框架内解释所得到的发现。拉瓦锡在研究中体现了可贵的怀疑精神。“假若有燃素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要把它提取出来看看。假若的确有的话,在我的天平上一定能觉察出来。”这无疑是牛顿所倡导的近代科学的观念体系,是实证科学的研究道路。拉瓦锡改进了普列斯特列等人的实验,于 1783 年提出氧化学说,继而在法国大革命的同年 1789 年出版他的名著《化学纲要》。在《化学纲要》中,拉瓦锡按新的理论体系对化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明确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最终成为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一门科学。第五章中提及, 17 世纪科学革命以及牛顿的综合并不是在全部科学领域,而主要是在天文学和力学。现在我们看到,这场革命在化学领域也已结出丰硕成果。 自然,拉瓦锡也有其不足之处,如他把氧作为酸的本原,妨碍了尔后对盐酸、氯气等的研究。此外如前述,他视热、光为元素。我们不理解为何拉瓦锡认可热的“零重量”, 而 不在他的天平上把它秤出来。 三、步履维艰的生物学 生物学由于涉及生物,涉及人自身,因而历来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由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较物理学、化学复杂得多,再加上研究刚刚起步,因而 18 世纪的生物学内部多条线索纠缠不清,并与当时的种种社会意识形态缠绕在一起。具体说,在生物学内部有自然分类和人为分类、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以及预成论和渐成论这三条线索,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有宗教、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机械自然观以及自然哲学和浪漫主义,所有这些都极为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18 世纪的生物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步履维艰地前进,逐步从其背景中分离出来 的 。以下由预成论和渐成论等三条线索来说明上述过程。 亚里士多德提出两种可能的发育模式,一种是预成论,认为微形个体在卵子或精子阶段即已存在,经适当刺激发育为成体;另一种是渐成论,主张有机体在形成时是一团没有分化的物质。经由若干阶段才长出新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后者。通常被认为是机械论者的哈维试图为此寻找观察依据,通过对鸡受精卵发育的研究确信发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显微镜的使用不仅未支持渐成论,相反推进了预成论的流传。由于早期显微镜有较大误差,以为被观察物本身有结构组织。马尔比基宣称,他在未经孵育的蛋中看到了预成的小鸡。 1688 年,施旺麦丹从昆虫的变态过程中得出同样的认识。马勒伯朗士是法国哲学家、神父、笛卡尔的信徒,他将这种模糊的预成论概括成具有哲学和神学意义的理论,推广到所有生物,并使之成为神学教义的支柱。亚当和夏娃确是所有人的祖先,上帝在那最初六天内的创造物即决定了至今所有的一切。这后一点显然与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相默契。机械论认为,胚胎是一个无穷系列。犹如在大盒子里套着小盒子,小盒子里还有更小的盒子,等等,这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以及决定论的,而渐成论则难以理喻。在整个 17 世纪和大半个 18 世纪,预成论占了压倒优势。“为了具有数量上的精确性” ,有一位哈特索克还计算了上帝创世时第一代兔子要达到多大体积,才能容纳以后所有的兔子。有些人甚至连通过显微镜的那一端进行观察都不知道。 1759 年,沃尔弗发表题为《发生理论》的论文,一方面指出,科学家唯一追求的是真理,应以科学而不是神学为依据;另一方面,他又信奉当时在德国逐步流行开来的自然哲学,认为万物由于自身内部的动力而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应用到生物学,便“可得出结论说,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并不始终都是像现在这样存在着,而是逐步形成的”。 18 世纪后期,渐成说随着自然哲学的复苏而地位日盛,这还由于生命科学“是一门年轻而渗有人类自我意识的科学” ,因而比其他学科更厌恶机械论。到 19 世纪,显微镜得到改进,渐成论得到观察证实。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由观察误差导致科学上的错误认识,后者又被纳入到神学体系中,然后由于观念的改变形成新的认识,最后才由改进后的显微镜观察证实。这种特殊的发展过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预成论与渐成论之争也关系到生物学的其他领域。沃尔弗认为,各种生物在未分化时本质上是相同的。他根据自然哲学的传统,要为各种生物寻找原始的未经分化的状态或“原始模式”,这就隐含地通往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同时也意味着各种生物都有亲缘关系,从而倾向自然分类法。 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分类做了大量工作,提出“自然的等级”和“生物的巨大链条”这两个概念,为以后的分类提供了较为正确的框架。时至近代,一方面新发现的动植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构思出形形色色奇特的上帝创造物,如独角兽等。生物学家迫切要求区分事实与虚构,并对生物作系统的分类,使之有序化,以此领悟上帝之伟大。 17 世纪末,雷 迪 提出某种自然分类体系,根据种子来定义物种。他认为由于上帝已把自然界中生物的所有等级填满了,因而物种间有中间类型,不会有巨大空缺。同时,因为上帝在第七天就休息了,因而物种数目从此不变。这里既有亚里士多德的“链条”概念,也有圣经和宗教 的 宿命论。 林耐在 1735 年出版了他的影响久远的《自然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人为分类法。他的双命 名法较自然分类法 远为简便可行,得到广泛接受,成为标准的命名法。林耐认为“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 。布丰反对人为分类法,认为自然界没有栅栏。人为分类的“错误在于不了解自然的过程,这种过程总是循序渐进的” 。为了不致招来反对,这位博物学家不得不一再添加上这样的字样:如果我们不是因为神的启示而悟到这种联系是不可能的话,我们就会以为……人为分类法强调物种间的差异,或曰“非此即彼”。只要不涉及物种可变,上帝并不介意自然分类或人为分类。 自然分类法由于认为物种紧密相连, 而 易于接受物种可变的观念,人为分类法则因强调物种间的差别而与物种不变的观念相通。两种分类法本身并无机械与辩证之分,但相应地易于导致或认同辩证或机械的观点。顺便指出,林奈在《自然体系》的第十版中删去了造物主创造的物种始终不变及不能产生新种的断言。他认识到,他的体系只有在自然系统发现 前 才有用。前者只告诉我们如何 辨认 植物,后者却告诉我们植物的 本性 。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接受牛顿机械力学的启蒙运动者却对被认为属机械论体系的人为分类法十分厌恶,因为这意味着 社会中等级 之间的鸿沟同样是不变的。 生生说与自然发生说之争也与生物学内外各种线索纠缠在一起。古代流行自然发生说,大地乃万物之母,泥土能生跳蚤、虱子。教会也试图把自然发生说纳入 教义中 。诺亚方舟中只有少数几种生物,何以现在有那么多生物呢?教士们解释说,没有必要把许多动物都藏在方舟里。因为许多其他动物的产生不需要父母,而是由腐败物自生的 。曾做过柳树实验的范海尔蒙曾 作 过用一箱脏东西“产生”老鼠的表演,甚至牛顿也对此类新神话 作 了贡献,认为植物由逐渐变弱的彗星尾巴所形成。 17 世纪,雷迪等人以一系列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一直到 19 世纪,巴斯德以其无可争辩的实验彻底否定了当时的自然发生说。他说,“受到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的致命打击后,自然发生说将永远不得翻身”。同时他也明智地看到,“就目前科学的状况来说……生物的自然发生只能是个幻想” 。 刚才述及,宗教本已对自然发生说作了解释,并攻击雷迪的实验,谴责他为无神论者;而一旦生生说——即生物不能来自自然,生物只能来自生物——站住脚,宗教即转而以此论证上帝创造万物,至今不变,并反对自然发生说。在自然发生说中还可见从古代传说、神话、原始宗教一直到自然哲学的印记。 17 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特别是其中的生命单子即可成为自然发生说的哲学论据。尼达姆认为“在物质的每个微点 中,以及在组成动植物结构的每个可见的丝状体中,都有一种能生长的力量”,生物死亡后即缓慢分解出一种相同的要素,即“一种宇宙的种子”,从这“生命的源泉中”,“微 粒可能又回复到原样,然后上升为新的生命” 。最后,在自然发生说与生生说的争论中还可瞥见朴素唯物论者立场的变化。 17 世纪,坚持唯物立场的雷迪主张生生说,同时机械论者也偏爱生生说。这不仅由于自然发生说既有神学辩护,又有神秘色彩,而且难以捉摸,显得无序,没有规律。到 了 19 世纪 , 生生说占上风,宗教也作了新的诠释,福格特 和海克尔等唯物主义者转而反对生生说,维护自然发生说,认为这是对生命来源最自然的解释。 由以上对于这一时期生物学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的回顾大致可得出两点认识。首先,判断某学说正确与否的最终依据是实践,而不是按照其是否符合唯物主义或辩证法,也不因其为 宗教支持 与否衡量其错误与正确。持唯物主义立场的科学家先支持生生说,反对自然发生说,后又拥护自然发生说。宗教先反对生生说,转而又为之叫好。因而,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由于一定时期实践本身的局限,实践的检验又是相对的。我们已经看到粗陋显微镜的使用支持预成论,看到巴斯德的实验,前者到 18 、 19 世纪已得到纠正,后者在 20 世纪也有了突破。 其次,必须认识到理性思维指导的重要性。在 18 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中,渐成论即是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得到发展的。理性思维能引导科学家提出假说,指导实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固然不能作为最后判断的依据,但在科学发展中能起到其他意识形态如宗教、唯心主义、机械论等所不能起到的 正确引导 作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助于抵制错误思想,对错误思想保持警觉,并对层出不穷的,尤其是有悖于已有理论的新事实新现象有所准备,不 致 措手不及,甚至拒不承认或作错误解释。后文还要述及这一点。 回顾 18 世纪科学的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分离的世纪”。 18 世纪自然科学又是整个近代科学的“低谷”,前有科学巨人牛顿及其《原理》,后有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 18 世纪是牛顿规范在其他领域推行的时期。这些领域的研究以近代科学精神为引导,积累资料,剔除非科学的意识形态,为 19 世纪科学的收获作好准备。 第二节 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对能源的需求。首先是纺织行业中机械的改进,新型的纺纱机、织布机等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是促进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如漂白工序促进无机化工(酸碱工业)业, 尔 后是对染料的需求。 19 世纪有机结构理论和有机化工业兴起。二是对能源的需求。原来的水力、风力或不稳定或能量不够。 工业革命的第二条线索是,取暖用的木柴价格飞涨,对煤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于是矿井越挖越深,矿井里的水需排出,畜力等已不足以抽水。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各矿井已普遍采用纽可门蒸汽机抽水,但效率极低,约只有 1% ,几乎为了给一个煤矿抽水就另需一个煤矿。然后就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一步,即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他设计了分离的冷凝器,并将纽可门机的单向动作改为往复,继而又改为均匀的圆周运动。这些改进又对冶金、铸造和金属加工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这些部门的发展。经过改进的蒸汽机成为为各行各业通用的动力机。动力机与工作机结合在一起即导致一系列重大发明,如轮船、火车、汽车等。廉价的商品随着日渐便捷的交通流向四处, 同时也带去 了便利和竞争,将更多的地区和人群裹挟于——自愿或被动地——工业化的潮流之中。 纺纱机 无机化工 织布机 有机化工(第二次技术革命) 能源 - 瓦特蒸汽机   万能机 纽可门 蒸汽机 机械加工 取暖(木柴,煤)   冶炼铸造、铁路 图 6 -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人类度过几百万年以改进工具为标志的物质时代,从此 跨入能量时代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物化。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无关,是工匠经验的积累,然而我们看到,工业革命中大量应用了力学知识,表现在纺织机械的改进,也表现在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中,如行星式齿轮装置以及威尔金森用镗床加工汽缸 , 等等。工业革命的关键一步即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过程中应用了潜热概念。因而应该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几千年积累的工匠经验和当时科学知识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近代科学革命在观念上认为人是机器,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在实践上把人转化为机器,从而激起反科学浪潮。第三,由工业革命而兴起的工业体系给传统的农业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在人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上造成深刻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工业文化。第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一次伟大实践。人类的行为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客观受动性,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二是主观能动性。正当人类的脚步遇到障碍难以前进之时, 18 世纪的一位工程师写道,“一滴水化为蒸汽,把人类的疆域推向无穷的边缘”。人类目睹了自己的力量,力量即用于征服自然。从此置客观受动性于不顾,主观能动性急剧膨胀。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上沿着天人分离的道路越走越远,终于酿成当代的一系列危机。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也是反科学思潮的批判对象。最后,正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国力迅速强盛,对 尔 后 200 年的世界历史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说明环境输出负熵对于系统进 化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之前的地理大发现先为西欧的腾飞做了准备,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在总体上分为两部分:系统与环境。率先工业化的国家即是系统,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即是环境,后者向前者输出“负熵”:原材料、劳动力,甚至战争赔款,前者输入到后者的是商品、鸦片,甚至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世界南北格局的差异即源于此。 罗伯特· E ·勒纳 、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 .西方文明史.第 2 卷.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643 林德宏 . 科学思想史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5 . 185 大英百科全书 . 第 3 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 241 斯吉柏诺夫 . 人类认识物质的历史 . 曹毅凤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2 . 8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 162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李难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 1985 . 255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 265 ~ 269 玛格纳. 生命科学史 . 武汉:华中工学院, 1985 . 466 陈昌曙 、远德玉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4 . 147 林德宏 . 科学思想史 .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5 . 300 玛格纳 . 生命科学史 . 武汉:华中工学院, 1985 . 330 , 333 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5 . 326
个人分类: 科技史|30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生物工业模式
benlion 2016-10-4 21:50
人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知识或信息系统,知识化社会,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知识的传承、传播与发展,涉及到概念与理论创造、现象与机理发现、技术与方法发明,以及设计与产品创新等。 科学与工程偶合,即,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转化过程。 在医学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和系统医学范式 – 图论与网络拓扑学分析方法,衍生的概念涉及,循证、整合与工程的科学范式和转化、个体化与精准医疗模式。 在工业发展到物理-化学-生物工业模式的系统生物工程范式 –太阳能-生物电子学设计技术,包括,生物电池与能源技术、生物反应器与细胞工厂、生物传感器与计算机和纳米机器等。 也就是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构成了系统医学和生物工业源头上的概念。 而且,系统遗传学,及其生物系统的结构论基础,探讨生物系统的设计机理与人工生物系统的制造方法等。 - (2011年-2016年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发展的起点太晚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6-8-25 15:36
中国之所以至今没有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发展的起点太晚。“一化三改”是我国工业化和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起点。我们用60年的时间,赶超西方发达国家150年乃至250年的发展历程,所以说赶超仍然在路上。1949年革命胜利以后,中国与世界最发达水平的距离逐渐接近,今天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并驾齐驱,这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在对新中国工业史的评述中往往有两种相对立却同时存在的“观点”,一是指责急于求成,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空想”,二是基于亚洲四小等孤例,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比社会主义更快(当然这种“快”是有原因的)。当然,这种矛盾思潮的来源实际上八十年代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改革动员大背景下的官方文宣。 很多号称的“独立知识分子”其实他们的思想里也有某个时代社会大思潮的印记。何新先生、卢麒元先生等左翼民族主义者的旗手亦如此。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弱国心态。 历史发展不会是直线的,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中国社会仍然在补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课。而西方已经完成了第三次科技和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所以八十年代末,中国和西方国家(包括亚洲四小)的差距看起来很大。 但是实际上,汽车和家电在美国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实现普及,而在亚洲四小则要到七八十年代。在这方面中国和亚洲四小的差距不过二十年。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第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第二波的浪潮中,中国弯道超车,虽然不敢说后来居上,但是和世界最先进水平已经没有了明显的代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88210.html 上一篇: 人吃还是猪吃转基因粮食有根本的区别吗 下一篇: 哪里有那么多的路线斗争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32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工业革命更多的是欧洲16-19世纪战争的需要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6-7-5 11:28
在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曾给欧洲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欧美历史学者曾这样描述: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在二十世纪之前,最具破坏性的战争。除去毫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杀人如麻,大肆破坏外,战争同时摧毁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导致德国地区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JerryBentley,HerbertZiegler,HeatherStreets:TraditionsandEncounters:ABriefGlobalHistory,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8,page381.“ThirtyYears'War(1618-1648)itselfwasthemostdestructiveEuropeanconflictbeforethetwentiethcentury.Quiteapartfromviolenceandbrutalitiescommittedbyundisciplinedsoldiers,thewardamagedeconomiesandsocietiesthroughoutEuropeandledtothedeathsofaboutone-thirdoftheGermanpopulation.”] 当然三十年战争不是欧洲第一场也不是欧洲最后一场战争 。 1096 年- 1291 年 :十字军东征(八次) 1337 年 -1453 年 :(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和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 1419 - 1434 年 :胡斯战争(捷克农民战争) 1455 年 ─1485 年 :(红白)玫瑰战争, 英王 爱德华三世 ( 1327 年 -1377 年在位)的两支后裔 —— 兰开斯特家族 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 英格兰 王位断续 发生 的 英格兰 内战 ,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来自欧洲大陆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统治,英国历史进入了都铎王朝的时代 1494-1559 : 意大利战争(哈布斯堡 - 瓦卢瓦战争 ) 1524-1526 :德意志农民起义(新教路德宗) 1562—1598 : 法国宗教战争 ( 胡格诺战争 ,加尔文教) 1568-1648 :八十年战争(荷兰独立战争) 1604-1618 :波俄十四年战争(俄罗斯第一次卫国战争,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 1618-164 8 : 三十年战争 ( 德意志内战 ) 1642-1651 :英国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52-1654 :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4-1659 : 英国 - 西班牙战争 (西班牙海外霸权的终结) 1657-1660 : 瑞典 - 丹麦战争 1665-1667 : 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8-1669 : 遗产继承战争 (法国与西班牙争夺尼德兰) 1672-1678 : 荷兰战争 (包括法荷战争和第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海上霸权的终结) 1675-1679 : 斯堪尼亚战争 . 1684-1698 : 奥土战争 1688-1697 :九年战争( 奥格斯堡同盟 战争, 巴拉丁继承战争 , 洛林战争 )法国(路易十四)与哈布斯堡王朝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1700-1721 : 北方战争 (俄罗斯 VS 瑞典) 1701-1713 :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 : 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 1756-1763 : 七年战争 (英国世界霸权的建立) 1768-1774 : 俄土战争 1772-1795 :(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 1775-1783 : 美国独立战争 ( 英 、 美 、 法 、 西 、 荷等国参战 , 俄 、 普 、 奥等国武装中立 ,美国独立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反对英国霸权的国际战争) 1786-1787 : 巴伐利亚继承战争 (土豆战争)普鲁士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因巴伐利亚王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战争 1787-1791 : 俄土及俄瑞战争 1792-1815 :法兰西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1821-1820 :希腊独立战争 1848 : 1848 年革命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 1859-1860 : 法奥战争 ( 索尔费里诺战役或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 1864 :普丹战争(第一次德意志王朝战争) 1866 :普奥战争(第二次德意志王朝战争) 1870-1871 :普法战争(第三次德意志王朝战争) 1912-1913 :第一次、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922 :十月革命和苏俄内战 1918-1919 :德国 11 月革命(内战) 1919 :匈牙利革命(内战) 1935 、 1939 :意大利入侵阿比尼西亚、阿尔巴尼亚 1936-1939 :西班牙内战 1938-1939 :德国入侵捷克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1949 :希腊内战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5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N次工业革命的判定
热度 1 zhangjiuqing 2016-4-29 09:48
第N次工业革命的判定 本刊编辑部 自蒸汽机发明以来,很多人喜欢用工业革命一词来回顾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用来预测从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处于“第几次工业革命”。回顾尚且无定论,预测就更是众说纷纭。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2-2013 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词在国内掀起过一阵热潮。美国未来学者杰里米 ·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在国内翻译出版。保罗 · 麦基在自己主编的《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一文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里夫金看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核心是“煤炭 + 机器印刷”;第二次工业发生在 20 世纪,核心是“燃油 + 电信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发生在 21 世纪,核心是“可再生能源 + 互联网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4-2015 年,“工业 4.0 ”在国内流行起来。“工业 4.0 ”其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另一种说法,标志性事件是乌尔里希 · 森德勒主编的《工业 4.0 :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国的翻译出版。这本书使用了维基百科对工业革命的描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生产设备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于 18 世纪末,基于劳动分工的以电为动力的大规模生产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 20 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让自动化程度更高,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从 21 世纪 10 年代开始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 第五次工业革命?克里斯 · 弗里曼和弗朗西斯科 · 卢桑在《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一书中,采用康德拉季耶夫构建的计量技术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波方法来定义工业革命,五次工业革命分别为:发生在英国的棉花、铁和水力时代;铁路、蒸汽力和机械化时代;钢铁、重工业和电气化时代;大萧条与石油、汽车、动力化及大规模生产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时代。 第六次工业革命?如果以不同时期出现的占优势的和新兴的技术群来描述工业革命也未尝不可。 1750 年前后,机床加工与纺织技术群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 1800 年前后,蒸汽机动力技术群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 1850 年前后,先进炼钢与铁路运输技术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 1900 年前后,电磁技术和电力技术导致第四次工业革命; 1950 年前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导致第五次工业革命。接下来,引领第六次工业革命的会是新出现的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技术群吗? 人们采取不同的分析考察视角,比如各自把社会生活方式、生产组织、宏观经济结构、能源消耗、新兴技术等作为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就会得出对工业革命不同分期的差异。更有很多人反对工业革命这一说法,认为工业进步是累积的、连续的,工业革命强调了突变和不连续,忽略了先前发展起来的成果根基。 不管是作为一种历史回顾、一种预测,工业革命已经流行在人们的话语之中。抽象名词因为内容的宽泛和定义的模糊,人们存在理解认识的差异也很正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中的细节内容,特别是有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技术创新生态、制度保障等。尤其有人在谈论“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一次工业革命”“迎接第 N 次工业革命挑战”等的时候,比如,一个无制造业研发基础的地区政府官员说:我们地区的十三五规划中要写上“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基本上是属于不涉及细节的空谈,听者可以一笑了之。 (张九庆 执笔) 注:本文为 2016 年第 5 期 《中国科技论坛》 卷首语。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3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资治通鉴
热度 1 benlion 2015-12-9 20:06
中国的《资治通鉴》里,就非常明白而清晰论述了儒家和法家治理社会,而逍遥道家和出家的佛家参与政事的时刻,就可能是文明的衰竭;所以,形成了朝代的周期性现象。 道家和佛教的传统是隐匿才能,官场和商场可以隐秘才能和资产,可是,学术的科学和技术,乃至文化的文学和技艺等,怎么可能隐秘呢?封建与现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开放的胸怀或是东方式的含蓄,闭月羞花也许对于女性是一种美德;但是,即使古代中国,在文明上升时期,也是开怀豪饮的大英雄风尚。 中国的儒释道和百家,其实不是宗教,而是哲学和职业;因为,没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只有人的观念,人在社会的管理关系,不同于文化或精神的人与上帝的关系。 历史的道理不变,而时代的内容变化,儒家是德治,法家是刑法,道家是学术,佛家是修心,而在现代,分别是伦理、法律,或是科学、艺术等,如,考试与文官体制、绘画与心理分析。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是教育、研究和产业,宗教、政治是伦理、法律和管理等。 一个文明能否发达和繁荣,在于是否有自己时代的文化创造和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一个具有重视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和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家的文明,其语言和科学成为领导世界的力量,就是历史的必然。 - (12/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8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4与工业5.0
benlion 2015-9-5 17:47
我希望世界科学中心本世纪转移到中国,也期望第3次工业革命在中国诞生;然而,只有美国的智库2030年技术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25851-917504.html ),包含了我2007年所阐述的约30年将带来第3次工业革命和2014年论述工业5.0的部分内容,也只有美国的NASA把目光放到了太阳系其它星球上的合成生物学计划。 所以,预言1)未来30年可能产生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也就基本可能是美国,2)本世纪末可能进入行星际文明的将可能也是美国。 对于学术、科学和学者的评估,无论文科或理科、工科与医科等,包括艺术在内,存在2类型的评估,1)自身内在的评估,这与发表的媒体、刊物和方式无关;2)外在的管理评估,就看刊物的影响因子、专著的出版社等。现代社会,大多数评估,就是2)为业外管理人员使用,1)则为拉斯克、诺贝尔等奖,以及前沿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创新考核采用等。 如,Nature研究报告的第1作者论文发表,在欧洲、美国都可以做助理教授,如有1)情形的早期或领先工作,则大为不同,得到优先采纳。 (2类型文化圈) 科学中心,本世纪能否转移到中国,2004年我预言2009年到2016年的危机,2009年我感觉中国可以抓住一个机会,把人才和创新模式搞上去,进行一次重大转型;然而,已经看到失去了机会,那么,就是2016年是否可能进行一场体制改革,如果成功,仍然存在可能实现2007年我论述的第3次工业和2014年补充论述的工业5.0的机遇。 然而,至今为止,只有美国的这份智库报告和计划,可能实现技术和产业的突破,而在实际科学和技术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正在进行的研发和实力,也无疑美国的进展已经很明显。 作为学者,只研究客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可能的预测,政治家才会有雄心壮志。2004年我预言的有关危机是2009年到2016年,之后,中国将是否改革,这个才可能得出是否发展路径转向的未来前景。 - (评论整理,05/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daily09pe|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划分技术革命?
wangql 2015-4-17 20:48
常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我觉得用技术革命来表述技术的进步应该更合理。 那么如何划分技术革命的阶段呢?用什么做标准呢?这里提出一种用技术替代人的功能的标准。 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的出现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的体力。这是一次动力的革命。电动机的出现是这一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电子通讯技术的出现。电子通讯技术代替了利用自然方式的信息传送(如声音、视觉等)。是信息交换的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的出现代替了人脑的信息存储功能。是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革命。 那么第三次+或第四次技术革命是什么呢? 应该是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代替人脑的智力。 这样的划分体现了技术替代人的自然功能的不断层次。 代替力(手脚)是第一次革命,代替信息交互(口耳眼)是第二次革命,代替思维(大脑)是第三次革命。 如果是这样,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研究将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和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机与机遇 - 工业革命
benlion 2015-3-5 07:16
在上大学的年代,就看到教育欠缺了:1)人文精神教育和2)科学方法教育,而我是在图书馆里自学,并涉及心理学和哲学、科学史和人类学等。 近现代欧洲,物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分别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奠基。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到1)时空人的观测方面,冯德的心理学认识到2)人知觉的精神方面,在生物学的拓扑形态学,连接了遗传学和行为学的知识链。 其实,以葡萄牙-西班牙、立陶宛-波兰到意大利连线的西部是查理曼-中欧到英国等区域,从地中海到北海区域的欧洲商业中心转移,中古代的希腊-罗马、中东和印度-中国文化中心向西移,导致了意大利-法国、荷兰和德国-英国的近现代文化中心。 而后,从南欧到南美、东欧到俄国、西欧到北美-澳洲,以纽约联合国总部为中心,进入到环太平洋文明时期,也就是:1)13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构成近现代欧洲文明和2)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20世纪进入英国-北美-澳洲的发展路径。 在德国2000年的元旦,我预测2002年将出现国际和国内的危机(后来得知,实为911事件和萨斯),2004年在英国又预测2009年-2016年将出现国际和国内建国以来的第3次危机 - 第1次是文化、第2次是政治和第3次是经济。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危机呢?就是独立人格和精神独立的欠缺,导致不能走向自主创新的科学和技术发展道路。 从农业模式转换到工业模式,已经经历了2次工业革命,而将进入第3次工业革命,只有直接进入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可能避免工业革命已经发生的社会病症,才可能后来居上。 -(独立人格与精神独立)-
个人分类: 201415|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与工业革命——参加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感悟之(一)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20 16:12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大学的产物,而是工匠的产物;工业革命推动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这也暗示了我国本土诺贝尔奖的道路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下一次革命(2014完全版)
热度 2 leiyian 2014-12-14 14:33
本页面版本已经过时, 新版本在这 全文pdf 关键词:未来的城市,农业,能源,社会发展 实际上是第二版,加了很多内容 。 下一次革命 雷奕安 几十亿年以来,作为生命的我们,不断地演化,不断地独立。我们利用阳光,改变了对天然有机物的依赖;走出海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使用工具,摆脱了对身体自然能力的依赖;使用语言,摆脱了对自身经历的依赖;种植养殖,摆脱了对食物采集的依赖;建设房屋、城市,摆脱了对天然栖息地的依赖;用火用灯,摆脱了对阳光照明的依赖;我们摆脱了饥荒,摆脱了无知,摆脱了恐惧,……。我们还有多少依赖需要摆脱?气候?土地?能源?阳光?地球母亲? 本书将从自然,人类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讨论人类文明的下一次革命,人类社会应该怎么发展。 摘录: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来就是三维的,各种物体以三维形态存在。城市的二维布局本来就不合理,当然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三维城市是自然的选择。” “相对二维城市高昂的地价,三维城市土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建筑安装成本。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建筑安装成本只占房价的十分之一。即使三维城市的建筑安装成本比普通民用建筑高一两倍,总的成本还是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房价。” “阳光和雨水是各种人造产品老化和锈蚀的罪魁祸首。三维城市阻断了阳光和雨水的侵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些破坏,提高了各种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 “对于人类的健康生活来说,自然是邪恶的,阳光是有害的。我们直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环境的粗暴改造也伤害了地球生态。三维城市可以提供专属人类的优化生存空间,与周围环境隔绝,大大减少与自然的交互,对人类和自然双方都有益。” 改革开放后 30 年内修建的各种小区,基本都是混凝土建筑,再过几十年(建筑寿命最多 70 年),都需要推翻重建。如果采用现有的城市建设规范,受容积率限制,小区改造后不可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这样,小区改造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完全不能产生价值。只是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从住户看,房子要拆迁,拆迁款不能改善住房条件,只是白搬一次家,多装修一次房子。从开发商看,拆了多少房,只能再盖同样多的房子,售房价格原则上不会比拆迁高多少,整个工程不可能盈利。因此,现行的旧城区改造模式,在几十年后,完全不适用于近期新建住宅小区,包括商业物业,的改造。来但如果改造成三维城市,提供的生活空间可以多出几十倍,在降低大幅降低房价的基础上,工程仍然有利可图。因此,下一步的城市改造必然三维化。 “我们依靠农业现代化基本解决了现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后怎么办?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手段,可以进一步节约土地,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更绿色,更与气候季节无关,那么继续推广这些手段就可以了。” “基于大规模蓄能的全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是可行的。可以利用的大规模蓄能技术是压缩空气蓄能。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加上压缩空气蓄能,可以为未来的人类社会提供足够的绿色能源。” 补记: 2013年10月把书贴出来的时候,很高兴写完了一本书。由于工作繁忙和拖延,2014年12月才把修改增补后的版本再贴出来。这一版本比第一版(完全版)多了近百分之四十的内容。但是2015年元旦再整理一遍,发现这本书其实远没有完成,而只不过是一个开始。 全文pdf
个人分类: 个人看法|120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诺贝尔?
热度 11 benlion 2014-10-3 20:25
- 商业与工业 中国古代诞生了大量卓越的技术发明家,李约瑟因而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中国近代诞生了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钱学森因而问当代为什么没有培养出能相比的大学问家? 然而,近现代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如同诺贝尔、西蒙子和爱迪生等伟大的发明家? 从英国、德国到美国的2次工业革命,奠基了科学发达和经济实力的根基。从意大利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到文艺复兴,从古藤堡印刷技术、地理发现和宗教改革到商业中心转移到荷兰,而后,在英国、法国奠基了近代科学的实验和逻辑方法,从而进入政教分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达芬奇时代,欧洲形成的仍然是作坊、建筑等工程范式和艺术设计,动力机的发明在英国诞生了工业革命,导致了进入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设计的现代文明,而后,内燃机、电动机和发电机等发明,导致德国进入电气化时代,美国进入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代。 中国国企的建筑、交通、通讯、能源和金融产业成型,民营的创意和文化产业、互联网媒体和电子商务等发展;然而,高尖端技术含量的企业,尤其高精密技术的仪器、高端工业制造技术等远有待于建立。 然而,Nature等期刊论文和5百强企业导向,可能是政策原则性偏差,成为热门的领域必然已过开拓阶段,成为大型的企业必然已过上升时期,尤其已获诺贝尔奖的方向可能已经成为历史。要求引进立即出成果和产品,却可能存在产权不完备的缺陷。 因而,如何建立创新型社会模式,才能导致科学开拓领域的大有作为和发现,才能形成独具知识产权的完整创新产品和新兴产业,将决定一个社会的未来前景。 -(科学与经济)-
个人分类: 教育|4312 次阅读|27 个评论
当工匠成为资本家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7-25 21:39
科技和工业革命就发生了,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1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创新 - 步履维艰的道路
benlion 2014-2-22 15:57
1973 年之前,基本属于大自然和田野里游玩的童年时代,之后才是真正进入学生时代;然而, 1983 年之前,基本处于数学、物理学的思想影响状态。 老实说,高考政治课基本属于背题和老师辅导猜题,语文句子和词汇填空的题目也比重很大,我表现得很差,以至于这 2 门分数比起同学少了不止 50 多分;然而,大学生物系基本又是背题目,我提问的蚂蚁神经网络和视网膜血管网络等,得不到回答,鸟类染色体的结构进化模式等观点,也得不到反应,可想而知,当时的感受 – 孤独探索。 直到 1992 年,才在中西医学比较中,找到能够突破以往生物学范式的出路 – 即,中医理论的模型方法,尽管比较原始,却是图论和拓扑学的方法论原型,其实,开始于 1983 年在厦大生物系学生刊物《嫩苗》发表的动物感官的生态适应,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的论文 - 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演化,即,结构论纲领的初型。 毕业任教,思考生物进化与发育的拓扑学,并开展心理和生物科学的哲学讲座,之后,学校开设生药学等新课程,没有教师能够或愿意主讲,于是就交给了并没学过药物学的我;因而,在 1993 年之后,到了北京中关村,与中医药大学仍然探讨中药的分子生物技术。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发育所 - 转基因和基因工程技术等中心,由于翻阅生物公司的产品册子,也就进入了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等领域,以及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 1996 年组织第 1 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也是在缺乏资金和条件的情况下,交予我来全力筹备,每一个国外代表的大量亲自通讯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解答,当然,也展开了生物系统等研究的观点阐述持续到 2003 年。 2003 年澳大利亚举办第 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重新阐述了系统方法的遗传学观点,而后,直到 2006 年,在英国能够阅读大量英文原版著作,于是,也就继续了在国内已经形成的观点考证 – 即,中国文化对欧洲近现代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影响,却发现了印度教 - 希腊神话、犹太教 - 儒家文化的渊源等。 工业革命发源地,文化的潜移默化,引发回国 2008 年到江南创业,并探讨和阐述第 3 次工业革命的国际趋势和系统生物工程与生物工业的前景。 - (《“春晖杯”之梦》 - 后记) -
个人分类: 评述|2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看世界 - 全球文明
benlion 2013-11-22 10:08
人类文明,最早的集大成是埃及 - 巴比伦;然后,进入印度(尼泊尔佛教) - 希腊、波斯(以色列犹太教) - 华夏文化奠基时期。 在中国形成曲阜 - 商丘 - 开封(犹太教) - 登封(禅宗) - 襄阳到成都广汉为轴线和向两翼延伸到安徽 - 江西 - 湖南、山西 - 陕西 - 甘肃等古代文化,而现代为渤海湾 - 长三角 - 港澳台的沿海文化模式。 在欧洲,文艺复兴以色列 - 希腊 - 罗马文化;然后,意大利 - 瑞士 - 荷兰 - 英国为轴线和法国 - 西班牙 - 葡萄牙、德国 - 捷克 - 波兰等为两翼,而向环太平洋延伸到北美 - 澳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的近现代文化模式。 俄罗斯继蒙古帝国之后,美国继大英帝国之后,成为地球上最强势的政治力量。 英国产生第 1 次机械和动力工业革命,德国 - 美国发生第 2 次电气和电讯工业革命,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 - 英国联盟的海洋优势,形成吸收科学新思维和人才移民的开放精神。 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在欧洲、美国都成为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决策。 在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在细胞计算机的分子电路设计与转基因技术,英国-美国 - 日本等已经远远走向前面。 附:图示概念 -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工程) (分子-细胞-器官稳态) (节律-振动子稳态) (计算机方法) (组学生物技术) (分子-细胞-器官分层) (系统科学理论) (逆向与正向工程方法)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偶合) (图论-网络拓扑学) (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 - 理论、计算、实验与工程方法研究体系。)
个人分类: 2013|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次工业革命
benlion 2013-3-10 10:21
近来,因 J. 里夫金的著作,第 3 次工业革命( http://www.1000plan.org/subject/pages/89 )的概念在产业界成为讨论热点;因此,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458472.html ), 3 个不同概念不可混淆。 约 1840 年,英国完成第 1 次工业革命,德国开始第 2 次工业革命,标志欧洲从近代走向现代文明,还在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 2007 年 6 月英国 R.I.Kitney 和 7 月我在中国几乎是同时论述第 3 次工业革命,第 2 次之后当然就是第 3 次;但是,何时将发生,如何发生,具体是什么引发,突破的关键技术是什么?等,这才是需要实质探讨的问题。 自 2007 年春晖杯大赛,我将英国 R.I.Kitney 的句子“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偶合,将可能带来第 3 次工业革命”( http://www.cas.cn/zhengwen/jsgj/201106/t20110619_78542.shtml )印在名片上, 2008 年也刻印在公司窗玻璃标语上,在每次创新创业会展上也讲述,何谓第 3 次工业革命?如同, 90 年代阐述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几乎都不可能发生。 其实,我要说的是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的社会体制需要建立,产业革命引发于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源于科学革命。缺乏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投入,产业革命很难谈起。 牛顿物理学和机械技术、冶炼技术等发展,这是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前提,德国的物理学和有机化学,这是发电机、电动机发明和药物合成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而,太阳能生物电子技术( SBE )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整合 * 。 所谓生物产业,古已有之,产业革命则是变革生产方式,首先是技术上的突破或革命,才能突破传统产业的局限( http://www.1000plan.org/groups/viewonetopic/15016 )。 另, 利玛窦( Matteo Ricci )与伽利略的历史,需要科学史学家深入详细研究。伽利略将观测和实验技术与数学方法和逻辑结合了起来,开启了近代实验科学之门。 * : 科学的结构与中国的未来,自然信息, 1991 年第 5 期专论。 1996 年 -1999 年(实际延续到 2001 年)在国际上倡导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而在 2003 年开始转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个人分类: 社会|3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系统工程
热度 1 benlion 2013-3-2 10:3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思考经济问题存在 3 个原因: - 1 )对产业( industrial )革命与工业( industrial )革命的概念不明晰,工业革命是制造业革命,导致整个产业结构 - 农业、工业、服务、金融等变革,比如,工业革命导致欧美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玉米只是作为饲料 - 畜牧业才是提供营养更好的食品,也导致海洋渔业的发展,海洋是人类最大的食物资源 - 日本的食品结构就不同于我们,我们的饮食结构需要变革了!森林产业、果树产业、花卉产业都是农业;但是,欧美和我国的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存在本质区别,农业生产模式也要变革了。 - 2 )没有单独将虚拟经济 - 金融、证劵、投资等行业单独列出,欧洲商业在开始就是意大利、西班牙到荷兰不但是国际贸易,更是文化交流,而,最重要的是荷兰渔业和股市建立,以及东印度公司向海外的发展模式。 -3 )没有单独将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文化传媒、时尚产业等以知识发现、知识传媒和文化影响的行业规划出来,导致科学是力量的力量、科学是生产力的生产力没有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充分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体制建设 - 一是诚信的信仰和教育体系,二是市场交易与产品质量的市场经济机制,三是保障科学和知识发展的学术独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的法制体系等没有完善起来。 也就是说:传统的 3 产业划分必须改为 - 1 )农业等, 2 )制造业等, 1 )和 2 )可基本不变, 3 )服务等 - 这里必须单独分离出 - 第 4 )金融产业, 5 )信息产业,和第 6 )不应该作为产业,而应该是对 1 ) -5 )产业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总之 - 钱学森所说的系统工程 - 社会系统工程。 评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85-666257.html 附 - “第三次产业革命将由于第四次技术革命导致工业关键性技术突破而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延续至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德国而延续至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可能发生于美国而延续或波及到日本、中国。”( http://www.1000plan.org/u/884/comments ,12年5月7日)
个人分类: 经济|2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制造与创意经济
热度 1 benlion 2012-12-3 15:18
知识、制造与创意经济
- 中国经济潮( 2 ) 宗教其实是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播,最古老的历史记载是《圣经》和儒家经典。数学、哲学和语言、技术工具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方法基础,而现代科学、工程和艺术发展到知识、制造和创意的经济形态。 记得高考报志愿,基本是生物学类和飞行器类 2 个专业。达 · 芬奇式的科学家、画家和发明家,这也许是对中国人影响至深,至少是 1978 年科学春天到来之季的年轻学子,《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第 2 次握手》等电影的影响实际上就将陶渊明的“世外挑源”与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实验室联系到了一起。 人生 25 岁到 35 岁是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对于个人来说几乎所有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想法都是产生于 1988 年到 1998 年,后来至今依然未能跨越,而只是扩展和细致化,以及组织会议、筹办协会和研究机构到回国创业等走向探索组织与管理领域的体制创新;因此,这个年龄才是最佳从事科学研究与文化创造的时期。 中国经济走过最初的差额贸易型和资源加工型, 2006 年国家已经制定创新型规划;然而,文化传统,已经很难看到地道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依然停留在表层的学习与模仿模式,贸易行为、传媒行为和设计型房地产等非技术集成型产业依然占住人们主导思维。 1999 年之前系统生物学的概念、词汇和原理、技术等均已经建立, 1999 年到 2007 年国际上开始组织国际会议和建立研究机构等,都是组织的创新和研究范式的传媒与拓展,而后,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昔日的技术传统和产业走向倒闭,新的技术与产业进入酝酿与孵化时期。 如果说,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是因为东方传统社会,而今,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也不再是东欧传统。如何挑战,尽快建立科技与产业创新型社会体制?这是肩负在中国人身上的历史使命。
个人分类: 2012|1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预见未来 - 生物工业
benlion 2012-8-7 21:06
在英国走过运河,看那些轮船,就会想起中国京杭运河和渡船。看过《生化危机》,那个病毒实验室开门的密码为 12717 数字, 2012 年所谓末日预言, 7 月 17 日可能来自《圣经》的“创世纪”,其实,并非末日,而是文明的形态转换。 英国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是鼓风机和水车原型的组合,计算机是算盘的数字运算、储存和编织提花机穿孔编程的原理之结合。冶炼、铸造和刨铣等机械加工技术是蒸汽机制造的基础,内燃机和石油、电气化能源开启的第 2 次工业革命,石油的开发带来了有机、香料和精细化工,电气化导致了继电器、电子管和微电子 IT 技术的发展路径。能源、材料和信息技术,在对象上都聚焦到了生物细胞的分子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在方法上,聚焦到了微电子集成技术和生物计算软件的生化反应流程芯片等开发。 21 世纪,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设计与人工合成 – 因此,将进入的是生物计算机、纳米机器人和细胞炼制工厂的生物工业时代。从江南的养蚕业和丝绸到英国工业革命;然后,生物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岂不是一个产业发展大循环吗!
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3次工业革命,来了?!
benlion 2012-8-7 18:22
金融危机之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在国际上是共识; 但是,在具体内容上仍然有许多差异,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有自己的脑筋、思考和研究,到底将会是什么才是关键,否则仍然将可能错失机会。 一个共同点是:涉及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工业设计上的重要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的突破点就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点 - 微电子集成、纳米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在人工生物系统( man-made-systems )上的应用,而发展出新型绿色能源、新型信息技术、新型纳米机器、新型医疗设备和工业制造机器和技术等,等。
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烟囱-人类的辉煌, 地球的灾难
seesky 2012-7-28 10:29
那是真实的文明,那是璀璨的文明,那也是野蛮的文明! 人的子孙,七十亿分之一的我,再一次记住:英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英国的后裔遍布全球! 或许未来还会移民火星, 或许悲凉的逝去。 或许只有那个时刻,有人,找到了煽动飓风的那双翅膀, 那是十八世纪的大烟囱。。。 (感谢cctv转播奥运开幕)
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之生物工业
benlion 2012-7-5 12:31
当我常常强调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等科学与工程导致生物工业、医疗工程革命的时刻,往往容易导致一个误解,以为只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世界。其实,只是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与疾病问题,却是属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采用生物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在许多其它领域的应用。 最明晰的是有机化学对生物体内的有机分子发现及其结构分析、化学合成的研究,这有机分子一是直接来自生物体内,二是间接来自生物体遗骸的石油和煤矿等;再就是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最初是坎农的机体稳态机制和体液缓冲机理研究,然后是生态和生理的系统论,以及动物行为、通讯和神经系统等控制论、信息论等数学研究,简单的说是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属于仿生学范畴。 现代天然生物系统和人工生物系统的分析与合成,由于之前的系统科学、微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和生物、医药科学,乃至工程科学 – 比如,工业控制论、系统工程的工业管理等进展,使得可以从生物的分子、细胞到器官、种群等整个不同层次的生物系统进行规模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研究与人工设计、工程化操作等;因而,可以进入生物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工业化、工程化时代。 以往对机器的认识,从工具、传动到动力机械发明,然后是石油、电气、核能等能源的发现,再后是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明;然而,自然界最复杂的机器就是生物体,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认识,那么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导致了对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 神经元内在的分子系统网络 – 基因调控、信号传导和代谢反应的认识。 一切生物体是细胞的遗传、进化、发育和细胞的生理、代谢等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完美的设计;因而,在细胞的分子生物系统层面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微电子科学和工程设计等就将导致未来的产业革命。 -《论现代化转型(4)》-
2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放大罪证
xbyang 2012-4-27 09:29
放大罪证
   1247年,我国宋朝的司法鉴定专家宋慈出版了《洗冤集录》五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1598年,意大利医师菲德利斯发表《医生关系论》一书,主要论述了司法医学鉴定的一些方法,这是欧洲第一部法医学著作。1642年,德国莱比锡大学首先开设系统的法医学讲座;1782年,柏林创办了第一份法医学杂志,从此法医科学初步形成它自己独立的体系。   无论是中国的宋慈,还是意大利的菲德利斯,或是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司法鉴定专家,他们对各种证据和线索的分析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肉眼来进行判断,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当时一些法医专家已经认识到,要靠不带主观意识的仪器来分析证据。尽管在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就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仪器也随之涌现,但是法医专家们并没有找到一件称手的工具,直到有法医注意到显微镜。   其实,显微镜与工业革命没有多少瓜葛。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比较粗糙的原始版显微镜,用于给眼睛不好的人看小字本的书籍。1665年,英国生物学家胡克就开始制造出比较现代化的光学显微镜,并用它来观察大物体的内部构造或微小物体。此时,显微镜已经可以用来寻找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了。然而,当时的司法机构不像现在的司法机构那样关注新科学,显微镜也很长时间未能进入法医专家的视野。   我之所以在上面提到胡克发明光学显微镜将近100年之后才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因为工业革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潮,那就是不仅要利用机器来进行更加大规模的生产,还要用仪器来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这种思潮自然对司法领域也有所触动,他们也得赶上这股时代的潮流,一些国家的司法机构开始鼓励司法工作者利用仪器来破案。于是,一些司法工作者注意到显微镜可以把罪证充分放大,从而出现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痕迹,给破案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可靠的线索。   究竟是谁第一个把显微镜引进到司法领域?现在已经无从查考。然而,从19世纪开始显微证据就开始在多个国家的法庭上被采用,相关研究成为了法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法医显微学。最初,法医们主要用显微镜来观察尸体的表面痕迹,比如俄罗斯法医赖丁格斯用显微镜观察自缢者和被他人勒死者的颈部索沟,以判断这种勒痕的差异以及形成时间。后来,法医们进一步利用显微镜来研究尸体的内部组织切片,以判断死者死亡前后的情形。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显微镜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尽管现在有许多其他现代化仪器代替了显微镜进行痕迹学分析,但是各种先进的显微镜还是广泛应用于受害者病理侦察、尸体检测、昆虫分析,还大量用于对血迹、唾液、头发、脚印、粉末、油漆、纤维等细微的痕迹进行分析。查阅法医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显微镜在其中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显微镜进入司法领域,是是法医应用科学仪器的起点性事件,也是法医学从经验科学走向现代科学的重要标志。
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全球化500年
benlion 2012-2-27 00:15
文明全球化500年
人类作为一个智慧生命,身、心、行的综合体,体现从个体的人格到群体的社会,发展出文化、组织和机器的文明体系。 公元 1493 年发现新大陆( 1453 年拜占庭帝国结束),象征人类进入全球文明时代,路德开启宗教改革,达•芬奇、拉斐尔的艺术,哥白尼日心说、培根的归纳逻辑与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演绎法和哲学等先后建立,从而进入了以科学文化为特征的文明时代,以 16 世纪为界限,之前的东方、西方、中东文化都属于传统文化。 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 19-20 世纪(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现代艺术、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发展,人类文明( 1945 年联合国成立)进入了现代全球社会时期,思想和方法更多从希腊还原论转向东方的整体论文化模式,尤其系统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到现代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形成。 科学文化,并非只有科学,还是艺术受到科学思想和技术影响,哲学探讨科学理论和伦理等,社会的组织管理也采用科学方法和概念,比如,政治机器的词汇,有机社会的概念等,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和商业城的城市集群化形态。 宗教信仰的个人人格化,艺术的企业个性化,哲学思考的时代化,从科学的知识发现到工程设计的产业化,形成面向未来的全球化文化时代。 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教育、科技、产业与金融在地理区域上形成城市集群化,比如,中国的渤海湾、长三角、港澳台海峡、华中到西南与西北等产业化布局,而每个城市群又形成大学城、科技城、工业城、商业城和生态城等形态。 (总结)
个人分类: 2012|2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与未来的制造产业
benlion 2012-2-26 01:09
现代全球化文明模式,政府职能已经转换成对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的知识发现和商品制造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机制。面向未来的科幻艺术、立法和法庭辩论、知识发现与机器制造的产业等,成为现代与未来发展的文化形态。企业理念和模式转变成科学、艺术与工程结合和工厂规模管理与营销,设立决策管理咨询委员会和企业的教育机构、网络媒体平台等。 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发明,直接的转化是工程设计和工厂制造机器,用于制造产业的材料、能源和信息资源开发,工业模式从以机械、化工、电子工程为主转换到与信息、仿生和遗传工程的结合形态,企业的精神和文化成为社会组织、管理与资源竞争、博弈的国际化商业行为。 生物工业化制造是在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器化、信息自动化之后的新的产业革命,新兴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将带来新兴产业革命。建筑设计的多功能化、太阳能化和电子信息化,交通和航海、航天、通讯等技术更加连接紧密,硅电子机器人和有机体工程设计等带来未来机器人技术和医疗技术的革命。 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范式是理论与实验、分析与综合、基础与应用偶联的知识发现与技术转化模式,如同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工程化设计转化,借鉴和采纳这些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原理,以及实验仪器、数据软件等和制造设备、数据管理等设计,构成交叉和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 实验室研究,生物技术在流程上将更加集成化在传感器、反应器的微 - 纳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生物工业在自动化机器人设计和工程化生物体开发,将集中体现出未来的科学综合与技术集成。基因组测序与合成生物学,在知识工厂和生物炼制的形态上已经形成企业经济运行模式。 ( 2012 年 2 月 26 日)
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崛起之路在技术与产业革命
benlion 2012-2-13 13:0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来 创新型和谐社会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 1 )政治 - 建立一部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 2 )社会 - 将儒家伦理学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常规教育, 3 )经济 - 市场经济规范和反垄断监督机制建立, 4 )文化 - 研究经费管理的申请和评审公平竞争体制,目标为 21 世纪知识和制造经济的国际竞争实力奠立基础。 科技创新发展知识经济 - 国产期刊、软件、数据库,产业创新发展制造经济 - 实验研究类仪器设备等、工业制造设备和医疗器械等产品。 欧洲文艺复兴是实际是对希腊学术权威主义的反抗 - 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天文学科学革命、哈维的血液循环对盖伦医学理论的推翻、经验论和实验与观察对柏拉图唯理念论的经院哲学反叛,归纳和演绎逻辑对亚理士多德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批判等,文学和艺术反抗中世纪禁欲主义的人性解放等。 大学之道在于文化建设,德国科学和产业成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精神和精确时间管理行为模式,尤其是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建立,美国曾经派遣考察团去德国而建立了后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 权威主义崇拜是窒息创造力的根源,无论是远在爱因斯坦的思想或是近在李政道的讲演中都讲的是这个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建立,法国工业发展得益于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德国的工业发展得益于研究型和工业教育体制。伦理精神是法制建设,也是社会诚信建立的重要基础,因而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效率提高有待儒家新的伦理学发展,国际化影响有待对基督教的儒学诠释。 发现是已经有的看到了和知道了,发明是没有的设计了和制造了,发明的创造力高于发现;然而,发现需要发明方法和发明工具,仪器的设计和制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概念、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发明就是创造力之源。 科学知识是通过工程技术而转化成经济价值,宗教信仰是通过文化艺术而转化成社会价值,哲学思维通过行为管理而转化成文化形态;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期刊、出版、网络、数据库、影视等直接成为了知识经济和媒体经济,管理模式直接成为了企业文化等。 -- 微博 --
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革命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2-7 12:54
工业革命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明朝的土壤里是否会自发的很快萌发出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出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的变革、工业革命发生是必然的。 但是商品经济、工业革命发生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齐聚在近代欧洲,这里面却有很多偶然性因素。工业革命的出现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也不是人们准备好了的。这也是早期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所设想不到的。 西方工业和科技革命在思想上是建立在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的反思上的。而且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欧洲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中世界晚期封建农奴体制瓦解、城市再度兴起以及外部大量金银的流入所促进的消费浪潮之上的,这样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工业革命的萌芽是纺织工业(为了满足伊比利亚封建主的奢侈需求)以及造船,从而使工商业向城镇集中。由于造船和城镇燃料对木材的需求使得木材开始变得稀缺,人们不得不开始利用一种新的资源煤炭作为燃料,从而有了矿井排水的需求。而为矿井排水是蒸汽机出现的一个原因。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纺织工业首先由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大生产,资本主义从而取得了对封建主的胜利。 但是中国儒学没有经历过这种思想启蒙。而且与中国不同,从中世纪起欧洲就是分裂的,不是铁板一块,这自然使得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在某些地方容易萌芽。即使明代所谓已经出现了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中国的农耕文化在没有外力介入的前提下,自给自足就会逐渐消融人们的进取心。当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当中国的剩余农产品或剩余劳动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也会自发的进入发展商品经济与产业革命的阶段,但是 16-19 世纪显然不可能。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 中国率先工业化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明朝皇族亲王的力量一直非常强大,皇庄遍布全国各地、占有大量的土地与人口。工商业的发展,就会谋取更大的利益,当与威胁到皇权与皇族、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时候,皇帝和官府还会资本主义继续萌发吗?明朝皇权增加了而不是消弱了,相权被削弱以致彻底废除,在明之前,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可以认为是总统 - 总理制,相权可以分担一部分国君治理国家的责任。而明清则转变为“总统”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嘉庆(严嵩专权)、万历、天启(木匠皇帝、魏忠贤)三朝皇帝不理朝政只是因为皇帝的个人因素,似乎只是偶然事件,是因为皇帝的个人因素,而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如果非得说这是君主立宪。清初和清末至少还有 5 个皇帝(关内 10 帝的 1/2 ) 70-80 年的时间里皇帝都不能亲政呢?我还觉得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更有内阁民主的意味呢?并不能说明明朝政治里有着君主立宪的因素。此种情况下皇帝不理朝政,实际上有助于皇帝身边内侍(宦官集团)的做大。有明一代,宦官专权和厂卫特务统治是明朝政治中最不好的地方。明末实际上是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但是从两党的斗争中似乎发现不了明末资本主义如何自由萌发。所谓文官集团也是科举取士的产物,似乎看不多多少资本家的色彩。中国历朝历代中文官集团地位最高的是宋,其次是明。但这两个朝代国防都是最差的,皇帝依仗文官集团其实也不是为了“君主立宪”而是害怕武将拥兵自重谋反,虚外守中也是皇帝专权的表现。但是明朝还有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还有特务统治,因此文官的日子并不好过,说不好就要掉脑袋。就是中兴明朝的一代权相张居正最后也落得被抄家的命运。 资本主义即使继续萌芽但这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几十年肯定不够。中国先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 1644 年的时候,英国已经资产阶级革命了。因此,大明王朝即使再继续折腾 100-200 年,但西方殖民者东来时,可能遇到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中国就像莫沃尔王朝一样。 而且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肯定会为农民革命所摧毁。因为崇祯朝以前,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了。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客观结果是使自耕农重新成为社会的主体部分。自耕农使土地与劳动者重新相结合,自给性生产取代了商品性生产。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需要的两个必然条件——自由劳动力与资本积累,显然只有在自耕农破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明末农民大起义必然会造成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走向其历史的反面,历史在新的起点上开始轮回。清朝的统治机构不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继承了明朝的传统(这些也难怪对于刚刚走出森林的通古斯部落而言至于这么庞大的国家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因此他们只可以向当时周边最先进的文明体 —— 华夏学习),在东方大地上一个新兴的强族都未引领华夏民族走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更加守旧、更加保守的汉族士大夫更不可能。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4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
kejidaobao 2009-11-12 15:48
焦炭炼铁的发明与英国工业革命 文/方一兵 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导致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根本因素,而人们最先想到的技术创新是纺织机和蒸汽机。但在经济学家眼里,18世纪发生的由木炭炼铁向焦炭炼铁的变革,其意义不小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甚至更为深远。 早在17世纪最初的10年,英国的木材资源供应已经非常短缺,燃料的饥荒成为阻碍炼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找到一种合适的燃料替代木炭炼铁。当时,煤炭作为燃料已在玻璃、制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用煤代替木炭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用煤作为燃料替代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该过程却花费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期间许多人进行了各种尝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人杜德利(Dud Dudley,1599-1684)。杜德利出身于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20岁时他掌管了其父杜德利勋爵的三家铁厂、一座炼铁炉和两座锻造炉,并开始试验用矿煤代替木炭炼铁。为此,杜德利申请到了两项专利(1621年和1638年),但实际上并未获成功,因为用厚煤块和煤屑做燃料,煤块所含的硫会导致生铁的热脆性,使之无法锻造成形 。 将煤炼成焦炭是解决杜德利遇到的问题的最终办法。 17世纪后半期,虽然英国已有人开始尝试用焦炭来炼铁,但将其真正实现的是18世纪初的亚伯拉罕达比(Abraham Darby,1676-1717)。达比早年在伯明翰的一家麦芽糖厂做学徒,1699年他学徒期满后搬到了布里斯托尔(Bristol),在那里他和别人一起开办公司制造家用的铜锅。后因铜的成本高,达比决定尝试用铁铸锅并获得成功,还申请了专利。 1708年达比离开了布里斯托尔的公司,来到希罗普郡(Shropshire)的科尔布鲁克代尔(Coalbrookdale)创办了自己的铁厂。在麦芽糖厂的经历让达比有使用焦炭的经验,他租下了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炼铁炉,进行焦炭炼铁的试验。其试验的详情已无记载,但他一定是发现了焦炭不如木炭那么容易燃烧,有必要改进鼓风设施和调整炉内结构以获得更充足的空气。因此,他改进了高炉的内径使之适应焦炭炼铁,并为高炉安装了一套新的鼓风设施。改进后的高炉于1709年成功用焦炭炼出生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一个能事先预设的成功,而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也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由于无法看到炉内发生的情况,因此只有出铁后才能知道事前设定的调整是否可行,若结果不理想,只能在停炉后再进行进一步调整和试验。除了对炉子的调整外,在炉子工作时还需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如风压的调整、焦炭和铁矿石的配比等。因此,达比的成功必然是在复杂而漫长的试错中实现的。 达比的成功还体现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家或工程师为解决生产问题和盈利的欲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近代,由企业家精神导致的技术创新往往先于科学发现而成为工业化的引擎,推动工业革命在各生产领域全面展开。 焦炭炼铁的成功只是英国炼铁业革命的起点,它使炼铁业开始摆脱对木材的依赖,科尔布鲁克代尔因此成为18世纪英国重要的炼铁中心,达比的公司成为英国各种大型铸铁件的主要供应商。但其他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动力问题,达比的高炉是以上下水池的水的落差形成动力来鼓风的,但在干旱的夏天上水池蓄水不足,需将水运送到上水池。1732年,达比二世修建了用马车来输送水的轨道,到1742年,马车被纽克门蒸汽机代替,此时的蒸汽机仅用于将水提升到上水池,高炉鼓风的动力仍然来自水轮机。直到1776年,在希罗普郡研制出了直接将博尔登-瓦特蒸汽机用于鼓风的方法,蒸汽机因此代替了水力鼓风在高炉炼铁中得到应 用 。至此,炼铁业不仅摆脱了对木材的依赖,也摆脱了对水力的依赖,从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机械化大大扩大了市场对铁的需求,包括铸铁和熟铁。更重要地是,焦炭炼铁引发的冶铁业革命在带来铁业繁荣的同时,使英国冶铁业迅速向中西部和南威尔士产煤区集中 ,并拉动英国煤矿业进一步繁荣。廉价的铸铁和熟铁使新型的动力机械得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并使铁构件在工程建筑领域代替木材而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如此,价廉质优的熟铁使铁路建设的大发展成为可能。焦炭炼铁的发明引发以钢铁业及相关行业的巨大发展,人类也由此被带入了钢铁时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因此得以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Gale W K V. The black country iron industry: A technical history . London: The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1966. Tylecote R F. A history of metallurgy . London: Metals Society, 1976. 卡洛M奇波拉(意). 欧洲经济史(第三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责任编辑 王芷) 刊载于2009年第21期
个人分类: 栏目:科学顿悟|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迎接创新的浪潮
热度 1 cuncaoxin 2009-10-1 09:44
迎接创新的浪潮 傅蕴德 2009 年 10 月 1 日 《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第十期 ( 科技部《共和国60年 科技铺陈芳菲事业》大型主题报道) 纵观世界历史,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渗透着创新的力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棉纺机器开始的,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了汽船、火车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方兴未艾。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日益成为许多国家的国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创新立法,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近现代社会科学家进行了理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依赖于引进新工艺和新产品这个永恒的驱动力而得以存在,竞争过程本身驱使企业进行创新。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先提出“国家体系”的概念,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现代工业的重要作用,而真正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并为后来学者指明了分析方向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将创新定义为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马克思—熊彼特模型并不是作为工业动力学的模型来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解释长期经济变迁,熊彼特称之为“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 80% 、技术创新的 71% ,均由世界 500 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 62% 的技术转让在 500 强企业间进行, 全球化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 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和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新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最有效手段,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中。 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展开研究和实践。 英国经济学家 克里斯托夫 ·弗里曼在 1987 年提出“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 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 发达国家的创新来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大多来自对技术引进的模仿与改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创新模式被总结为“ 3I ”模式,即经历了模仿 (Imitation)- 改进 (Improvement)- 创新 (Innovation) 三个阶段。 共和国成立 60 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解放后的三年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大部分工业创新和先进技术都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 50 年代开展了“工人合理化建议运动”,形成了后来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 1960 年,毛泽东主席将其称为“鞍钢宪法”,这是我国摆脱苏联管理体制,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的标志。从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大量的自主设计与模仿紧密相关,可以说一种改造。通过引进、模仿和改进产品配置来迎合我国的需求、特点和文化,其典型例子是农业机械的自主设计。 从 1966 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 10 年的 文化大革命 。这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966 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批 “ 红旗 ” 高级轿车出厂;制成第一批 1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艘万吨巨轮 “ 东风 ” 号建成;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8 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至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978 年 -1984 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恢复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准备和探索阶段; 1985 年 -1994 年,我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是以科研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 1995 年 -2005 年,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2006 年至今,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里程,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稀土分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煤制烯烃等行业和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 年国家经贸委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1998 年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 ; 1999 年 8 月 23 日至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2006 年年初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部署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2006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 2007 年 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组织,中央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启动, 2007 年 12 月 16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 2009 年 9 月 17 日,中国证监会召开首次创业板发审会,创业板市场将择机启动,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科技创新中,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还很少;在技术创新中,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宏观调控和渗透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 20%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 ,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 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制约了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威胁着社会的财富和社会的稳定。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学家把文明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目前开始的第三次浪潮。在第三次浪潮中,创新无处不在,又何尝不处于风头浪尖,让我们把握机遇,迎接创新浪潮的到来! 宝钢全景 (傅蕴德 摄于宝钢-上海) 国家领导人为宝钢题词 宝钢荣获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证书 上海云南路迎国庆-中秋节灯会 (傅蕴德 摄于上海) 照片来源:科学网 刘立的博客 附录: 中国科技财富 2009 年 10 期目录 1 、 宋健: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    2 、 朱丽兰:更深层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    3 、 徐冠华:奏响自主创新主旋律    4 、 万钢: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5 、 共和国60 年 科技铺陈芳菲事业—— 科技发展历程掠影    6 、 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和成效    7 、 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    8 、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9 、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0 、 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11 、 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12 、 民生科技创新与应用    13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14 、 调寄《沁园春· 科技》—— 回眸建国60 年科技发展历程   李大勇 15 、 迎接创新的浪潮   傅蕴德 16 、 科技60 年,彰显光辉岁月   郭晴 17 、 有一种铭记叫做成长   张弛 18 、 目睹南山科技发展 见证祖国科技强盛   毛春生 19 、 科技是一种可能   周冯琦 20 、 从科教兴国到全球智库的跨越   林智钦 21 、 是什么让生活方便了?   梁若冰 22 、 通信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未来   张辉 23 、 广播电视科技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   陈艳 24 、 现代生活“ 三剑客”    吴峰 25 、 旅途中感受“ 中国速度”    孔令伟 26 、 生产力的发展让我们圆梦   郭庆存 蒋志平 27 、 企业 信息化有了巨大变化   崔亚军 28 、 科技强国 创新发展   刘迎建 29 、 跟着祖国跟着时代走 做好和谐科技文章   秦玉峰 30 、 封面文章   彭善超 31 、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推动力   刘友林 32 、 科技让一个农民工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刘元东 33 、 科技功不可没   兰世章 刘泽刚 34 、 高科技助推环保建设大发展   易国振 35 、 写给拂尘龙自己及其创业者们   孙宏伟 36 、 与祖国共同成长   李赤河 37 、 60 年:医学影像技术大发展   刘忠齐 38 、 唯有自主创新 方能跨越发展   刘兴利 39 、 现代生活谨防心脑血管疾病—— 贝亿健康中心解答心脑血管保健的相关问题    40 、 黑洞(下)   李杰信 41 、 十城万盏:演绎LED 中国亢奋——LED :城里月光的“ 摇滚乐章”—— 从“ 摇滚乐” 到台北“ 斑马线”    章勇 42 、 十城万盏我们准备好了吗?   唐国庆 43 、 十城万盏:演绎LED 中国亢奋   章勇 44 、 北京:打造中国LED 高端阵地   章勇 45 、 见证中国LED 成长 创造企业全球商机—— 专访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宪承   谭程程 46 、 科学发展才有可为—— 关于“ 十城万盏” 工程实施的N 个相关问题   何开均 47 、 德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与启示   赵刚 48 、 英国碳预算对中国的启示   汤伟 49 、 “ 智慧能网” 是低碳城市的实践基础   李克欣 50 、 ABB 专注中国工业耗能解决方案   章勇 51 、 中国首张环保公益歌曲专辑《融 进一份爱》28 日全国首发—— 专辑收入全部用于贫困地区“ 妈妈食堂” 建设   李再文 52 、 科幻—— 高科技产业的必由之路   王德禄 53 、 中国PE 四大创新 力助本土化GP 迅速崛起   尚选玉 54 、 农田水利建设为何陷在误区里?   邱为铎 55 、 新书快递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3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列一下英国对人类的贡献(转贴)
zhulin 2009-9-9 18:40
政治上,英国是世界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发祥之地 , 第一个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现代工业革命之父瓦特      物理化学先驱与液体化学之父格姆        气象学之父胡克,提出了光波动说和胡克定律         电学之父法拉第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卡文迪许 ,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世界物理学发源地培养出 20 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            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电磁之父麦克斯韦      自然科学四大发现之一的能量守恒定律创始人焦耳      物理化学先驱与液体化学之父格姆      电化学之父戴维      电子之父 J.J. 汤姆生      原子物理之父卢瑟福      分析化学之父波文耳,在物理方面他提出了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波耳文马略特定律         逻辑布尔代数的创始人布尔 , 为百年后出现的计算机 , 电子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与哲学家之一、数理逻辑巨匠罗素      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霍金      科学史上最妙不可言和新颖的仪器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必备之具云室发明者威尔逊      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 原子能理论之父狄拉克 , 创立了辐身原子理论       医药领域最伟大的贡献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      人类历史上第一只电子管的者 , 从而让世界迈向电子时代的弗莱明       电话发明者 亚历山大格雷 , 厄姆贝尔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医学家血液循环学说的奠基者,运用实验方法的第一人威廉哈维     医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 麻醉剂的发明者戴维和约翰斯诺      内分泌学之父阿狄森      医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 外科消毒之父利斯特,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维生素学说之父霍普金斯      分子生物学之父阿斯特伯里       20 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 --DNA 结构奥秘发现者莫里斯威尔金斯和克里克      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 - 图灵       19 世纪最伟大的、也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地质学家赖尔      地层学的创始人史密斯      天体光谱学的创始人哈金斯         人类首个验证了相对论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      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天文学家射电天文学先驱赖尔      天文研究巨匠 , 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哈雷      发现了光行差和章动现象的布拉德莱      不锈钢发明者亨利布诺雷      自行车发明者麦克米伦      英国第一座用铁和玻璃建筑的大型展览馆落成,标志了近代建筑革命的开端      英国人菲尔安设计建造了第一座单相交流发电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