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血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咋还有温血动物呢?!他们怎么自行调节体温呢?太神奇了!
热度 6 arthurw321 2017-6-12 15:22
最近,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第一种全身热血的鱼:月鱼。这让我们迷惑了,为什么有了冷血,还有温血?为什么本来是冷血的鱼里也会出现温血的?冷血是怎么变成温血的?体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研究一下。 一、什么是体温调节? 顾名思义,就是调节动物的体温。我们要知道,动物身体各处的体温是不同的。皮肤的温度最低又最多变,而大脑和心脏的温度通常是最高而恒定的。 动物,包括人,他们对温度只有两种感觉,冷或者热。在中间还有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什么是舒适的温度呢? 人类的夏季舒适温度是19—24℃,冬季是17—22℃。舒适温度与体核温度并不相同,人类大脑和内脏的体核温度都是37度。这是因为机体需要向外排出热量,而温度相同就无法排出了,自然感觉到热。 温度不仅仅是生理上客观的描述,更是心理上主观的感觉。有时冬天你也会觉得暖洋洋,有时明明是夏天你又觉得寒冰彻骨。所以心理比生理更重要。 在生理上,首先是环境温度通过机体的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传入大脑。这其中包括多级的正负反馈系统。 感受器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皮肤,肌肉还是内脏,脊髓甚至下丘脑都遍布着温觉和冷觉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是通过一些蛋白质如TRP家族在起作用。之后大脑再对身体的行为进行指挥。 影响感觉温度的因素有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空气相对湿度,身体表面的湿度,运动强度,辐射源的温度等等。 二、为什么血液有不同的温度? 血液的温度反应的是身体的温度。所以冷血动物又叫变温动物,温血动物又叫恒温动物。有没有热血动物呢?其实是没有的,热血的少年倒是有一大堆。 所有的动物都需要让自己身体的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的水平上,这是因为酶需要一个温和的温度才能进行反应。 可是为什么有了变温还有恒温呢? 因为恒温比变温先进。变温要依赖环境温度。环境温度高,他们身体的温度也高,新陈代谢快起来,才能进行活动。如果环境温度太低,他们身体温度也很低,新陈代谢太慢了,就不能活动了。 而恒温动物可以依靠自己的代谢产生热量。只要食物充足,就可以维持很高的新陈代谢。这样不但有利于躲避敌害,捕猎,还方便交配呢。 从变温向恒温是一次伟大的进化。 三、体温是怎么调节的? 这是一个大话题。我们都知道热量传递有三种途径,热辐射,蒸发,和对流。变温动物也要依赖这三种方式来维持自己身体的温度。 1、 行为性体温调节 变温动物主要用行为来调节体温。有的行为很简单,有的行为很复杂。行为的强度和环境温度与体温的差值成正比。 当环境温度低的时候,无论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都喜欢靠近那些比周围温度高的物体,利用热辐射给自己加温。虽然恒温动物可以维持体温,可是有外援,不用白不用嘛。 谁不喜欢冬天烤烤火呢?各种动物都喜欢晒太阳,你喜欢不?甚至很多动物为了晒太阳还不去找食吃了,晒太阳比吃饭都重要。当然变温动物比恒温动物更依赖太阳。 甚至,当动物的体色或者毛羽是深色时,吸收的太阳能量可以让身体的新陈代谢能量消耗降低20-40%!大概黑人运动能力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新陈代谢能量消耗降低,就有更多能量用于运动了 除了要吸收热量,还要防止散热。动物的毛皮,皮肤,皮下脂肪,甚至某些行为(比如寻找避风的地方)都是有用的。当然还要尽量防止蒸发。 虽然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吸热快的东西散热也快,但是这是在波长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动物散失温度的波长(4.0Xl0-8一2.0x10-5之间)比太阳光的波长要长的多,而且无论是鸟类蓬松羽毛用空气阻碍热量散失还是哺乳动物用皮下脂肪阻碍热量散失,都会使得动物更容易吸收环境热量而不是散失。 很多动物可以依靠集群来分享热量。比如在寒风中挤成一团的帝企鹅。 有的动物比如一些蜂类可以往身上洒水降低温度,而哺乳动物通常是选择进入水中,或者是用理毛行为把唾液涂在毛发上来帮助蒸发。 蜜蜂可以通过用翅膀扇风这种热对流的方式来为蜂巢降温。冬天又通过大量活动产生的热量为蜂巢增温。 很多昆虫可以通过营建不同模式的巢穴来控制温度。比如蚂蚁的巢穴,高处温度高,地底温度低。所以蚂蚁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搬进不同的家来调节温度。 变温的鱼通常只在温度一定的范围里活动,比如靠近海底热泉。而恒温的鱼活动范围就大多了。这都是进化优势。 2、 自律性体温调节 除了行为性体温调节,还有自律性体温调节。这是指机体本身对体温进行调节。 温度高的时候,就要加强散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主要依靠蒸发。哺乳动物出汗,张嘴利用呼吸道粘膜蒸发水分,都是方法。 散热时的呼吸和普通呼吸不一样,是浅呼吸。快速的浅呼吸可以带走大量热量。 冷的时候主要增加产热来抵抗寒冷。在温度很低的时候,很多动物可以依靠肌肉战栗来产生热量。这是一种不随意运动,就算没有大脑的动物也可以。 蛾子都可以战栗。战栗虽然可以加倍产热,但是却持续不了多久。 除了肌肉战栗,非颤抖性产热方式还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临时的提高基础代谢率产生更多热量(这与褐色脂肪有关,婴儿体内很多,成人却很少),一种是通过换毛增加脂肪等方式来减少散失。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无限的,可以用无穷的方法去调节温度。而自律性体温调节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你太热了可以吃冰激凌,再出汗还是热。如果太冷,跑两步还是冷,总不如进入一个暖气屋子呀。 四、温度调节有什么用? 虽然从外界吸收热量可以降低新陈代谢的能量消耗,但是新陈代谢本身却因为温度升高而加快了。这就意味着,食物消化的速度也提高了。 知道为什么蛇和鳄鱼消化食物要几个月而哺乳动物却一直都在吃了吧。提高新陈代谢对于捕猎,躲避敌害,求偶,交配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动物的体温调节,其实植物也是有体温的。植物也有血液,只是并非红色而已。体温调节这件事虽然平常你几乎感觉不到,却是动物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之一。大部分食物都供给体温调节了呢。 如果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 vita-force
1183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人共生?健康人血液中也能检测到十几种病毒
hongkuan15 2017-4-7 11:46
近期,一项研究收集了超过8千个健康个体的血液样品,并检查了其中的病毒组成,结果发现, 在检测的血液样本中可以鉴定出94种不同病毒的序列,其中19种是人类病毒,有42%的受试者中可能含有这19种不同的DNA病毒。 健康人血液中检测到19种人类病毒 在这些病毒中,最常见的是人类疱疹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爱泼斯坦 - 巴尔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7型和8型等。这些病毒可以在14% - 20%的个体中检测到。除了这些常见病毒,在样品中还发现了指环病毒,乳头状瘤病毒、细小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等。 健康人血液中还含有75种其它病毒 检测到的其它病毒可能是来自实验过程,比如可能来自实验室的试剂,环境的污染物等。这些病毒的种类包括非人类逆转录病毒、四种不同的巨型DNA病毒和一种蜜蜂病毒的序列。 输血安全需要考虑病毒 如果你曾经接受过输血,你可能在输血的同时也输入了血中的病毒。因此,如何识别血液中的病毒就成了确保血液供应安全的重要目标。实际上,输血前都需要检测里面的病毒,只是目前检测的种类非常有限,主要包括:HIV-1型和2型、人T淋巴细胞病毒-1型和2型、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和Zika病毒。这些病毒也都是已经被人类鉴定过,对人体能够造成伤害的病毒,大量的病毒还不清楚其致病机理。 未来,可能需要将更多的病毒列入检测项目,当然,也有可能不再担心这些病毒,因为它们可能是与人类共生的。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血液中也存在大量细菌,这些细菌的紊乱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研究并没有直接检测病毒,而是检测了病毒DNA序列。究竟是不是存在这么多的活体病毒还未知。 参考文献: Bhattacharyya M, Ghosh T, Shankar S, et al. The Conserved Phylogeny of Blood Microbiome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Evolution, 2017. Moustafa A, Xie C, Kirkness E, et al. The blood DNA virome in 8,000 humans . Plos Pathogens, 2017, 13(3):e1006292. Jacques Amar, Céline Lange, Gaëlle Payros, Celine Garret, Chantal Chabo, Olivier Lantieri, Michael Courtney, Michel Marre, Marie Aline Charles, Beverley Balkau, Rémy Burcelin, D.E.S.I.R. Study Group. Blood Microbiota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 Larg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D.E.S.I.R. Study . Plos One, 2013, 8(1):: e54461.
9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的血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病毒?
热度 2 yanjx45 2017-4-2 15:59
如果您曾经接受过输血,或单独输入过红细胞、白细胞、血浆或其他血液组分,您可能同时也输入了一系列病毒。 最近的一项研究涉及超过 8,000 名健康个体的血液样品,采用 病毒种群基因组库( virome)鉴定方法   ,结果   发现, 42 %的受试者中可能含有 19 种不同的 DNA 病毒, 这还不包括可能同时存在的绝大部分种类的 RNA 病毒 (见参考文献)。 收集 8,240 个个体的血样,测定基因组序列,从中鉴定出病毒 DNA 序列。在产生的 1 PB ( 100 万千兆字节)的序列数据中,约 5 %与人类 DNA 不符。在该部分内,总共鉴定出了 94 种不同病毒的序列。其中 19 种是人类病毒。该方法不能检出 RNA 病毒,但可检出在宿主染色体中作为 DNA 拷贝而整合的逆转录病毒。 鉴定出的最常见的人类病毒是疱疹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爱泼斯坦 - 巴尔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 7 型和 8 型,在 14% - 20 %的个体中都可检出。在 9 %的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环状基因组的小病毒 ---- 指环病毒( Anelloviruses ) 。在少于 1 %的样品中发现的其他病毒包括乳头状瘤病毒、细小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 T 淋巴细胞病毒(后两者整合到宿主 DNA 中)。 检测到的其他 75 种病毒可能是来自实验室试剂或环境的污染物。这些病毒包括来自非人类逆转录病毒、四种不同的巨型 DNA 病毒和一种蜜蜂病毒的序列,都仅在小于 10 个样品中被发现。这些发现说明了将真正的人类病毒与污染物区分开来的重要性 。 识别血液中的病毒是确保血液供应安全的重要目标。目前对供体血液的筛选对象为 HIV-1 型和 2 型、人 T 淋巴细胞病毒 -1 型和 2 型、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和 Zika 病毒。这些病毒对人类是致病的并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有些病毒,如指环病毒和 pegiviruses (黄病毒科的一种新发现的病毒) ,存在于大多数捐赠的血液中,但对其致病潜力尚不清楚。拒绝含有任何类型的病毒核酸的供体血液是不可行的 ---- 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不会有任何血液供应。 需要继续研究血液的病毒 种群基因组库( virome) ,以确定哪些病毒应当选作捐献的血液的检测对象。本研究中检测到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17 人)、 Merkel 细胞多瘤病毒( 49 人)、 HHV8 ( 3 人)和腺病毒( 9 人)可能在血液中传播,应在今后的研究中监控其存在情况 。 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仅仅是描述了病毒 DNA 序列,而不是感染性病毒的存在。血液供应可方便地通过核酸测试进行筛选,但重要的是确定感染性病毒是否也存在。如果病毒 DNA 存在于血液中,但传染性病毒从未被发现,那么就没必要基于某些序列的存在而排斥这些血液。 参考文献: Moustafa A, Xie C, Kirkness E, Biggs W, Wong E, Turpaz Y, et al. (2017) The blood DNA virome in 8,000 humans. PLoS Pathog 13(3): e1006292. doi:10.1371/journal.ppat.1006292 ( http://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6292 )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8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造血功能离不开肠道里的共生微生物
hongkuan15 2017-3-22 08:44
近期,有关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非常多。这些 微生物对人类的免疫和代谢、生殖和发育、大脑和神经发育、心理和行为、疾病和健康都有影响。 今日,一项发表在《Blood》的研究表明,肠道共生微生物还能够影响动物的造血功能。 在他们的研究中,Josefsdottir等证明,对小鼠进行大于2周的广谱抗生素处理,杀死肠道中的微生物后,最终可导致骨髓中干细胞和祖细胞数目的减少,并且伴随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标记的淋巴细胞减少。 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实质性的实验证据,证明了 这些变化不是抗生素对造血细胞的毒性作用,而是由于抗生素处理消除肠道微生物引起的。 并且,这种因 抗生素处理产生的影响,也在无菌小鼠中观察到,并且在菌群移植处理后可恢复。 肠道微生物通过促进造血作用来抵御 细菌感染 无菌小鼠的造血能力和免疫系统受损明显。 实际上,在用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感染后,无菌和口服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显示出病原体感染增加,并出现急性死亡。 然而,当用复杂的微生物群移植给 无菌小鼠时,无菌小鼠 骨髓生成得以 恢复,并且对 李斯特菌的耐受能力增强。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细菌 通过促进造血 引导先天免疫细胞发育,有助于我们了解哺乳动物和他们体内的共生微生物的协同进化。 广谱抗生素可破坏肠道共生菌导致造血功能受损 肠道共生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会刺激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并产生一系列外在刺激。这些微生物和细胞刺激一起维持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因此,微生物化合物有助于保持血细胞生成的稳定,增强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抗细菌和病毒感染。广谱抗生素治疗(ABX)可显着破坏共生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和多样性,导致造血功能受损和对感染的高敏感性。 血细胞生成不仅由外源调节剂如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还由内源表观遗传和转录调节剂调节。内源表观遗传和转录调节剂共同调节干细胞,通过一系列祖细胞分化为所有类型的完全成熟的血细胞。 共生微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免疫和造血 功能 最近的研究发现, 共生肠道微生物群控制免疫功能和造血的分子机制部分依赖于微生物的产物,例如脂多糖,其维持嗜中性粒细胞的稳态生产和它们通过Toll样受体/ MyD88-介导的信号传导。 上述专业插图由Patrick Lane,ScEYEnce工作室完成,引自参考资料。 肠道微生物通过激活Stat1信号传导维持血细胞生成 重要的是,Josefsdottir等人能够证明广谱抗生素治疗对血细胞生成的影响是在Stat1敲除小鼠中表现出来的,这表明微生物群通过激活Stat1信号传导维持稳态血细胞生成。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开由共生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Stat1信号传导的直接或间接活化的细胞类型。 Josefsdottir等人的新发现扩展了一系列关于宿主 共生 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表明肠微生物群是先天和适应性免疫以及造血的关键外源调节剂,其最终保持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感染 的敏感性 。 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失调是关键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的平衡和多样性的改变,称为生态失调。最近,单中心研究甚至表明,在移植时的微生态失调是异体干细胞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这个研究小组的一项随访研究进一步表明,用特异性抗生素(亚胺培南 - 西司他丁和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进行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导致生态失调,可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 - 相关死亡率。 在免疫受损和抗生素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共生肠道微生物的恢复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该研究有助于改善化学疗法和免疫治疗,以及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引起的不良后果。 参考资料: King K, Josefsdottir K, Baldridge M. Antibiotics Impair Murine Hematopoiesis by Deple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 2016. Theilgaardmönch K. Gut microbiota sustains hematopoiesis. . Blood, 2017, 129(6):662. Khosravi A, Yáñez A, Price J G, et al. Gut microbiota promote hematopoiesis to control bacterial infection. . Cell Host Microbe, 2014, 15(3):374.
5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那个美女CEO的血液诊断公司怎么了?”
sqzhang 2015-12-30 10:57
关于Theranos的争论一直不断。最新的消息是她又得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融资。看起来,这个美女CEO短时时间内还是满有生命力的。 我们就继续围观吧。 争议声中,Theranos获得6.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90亿美元 来源:医谷 / 作者: / 2015-12-29 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此前备受质疑的 Theranos 获得了 6.3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此轮融资后, Theranos 的估值仍将维持在 90 亿美金。其中, Theranos 的创始人 Elizabeth Holmes 占据超过一半的公司股份。 Theranos 创办于 2003 年,此前相关的报道指出, Theranos 之所以能在过去十几年中一直对其技术保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其他诊断实验室(包括 Quest 和 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都利用从制造商处(比如西门子和罗氏诊断)购买的设备完成血液检测。在这些设备进入市场销售之前,制造商必须通过 FDA 的审批。如此一来,审批流程就使得检测操作技术变得更加透明。但是, Theranos 生产自己需要使用的检测设备。只要他们不销售这些设备,也不将其搬离实验室,那么 FDA 就没必要对其进行审批。 10 月份,《华尔街日报》曝光其存在弄虚作假,据已经离职的前雇员透漏,通过几点血就能够检测多达 240 种指标(比如高胆固醇和癌症)的检测设备 Edison 其实只能检测 15 种,并且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也存在大大的问题,而更多的指标其实还是通过市场上已经成熟的设备检测获得的。同时,一位跟 Theranos 有关的律师 David Boies 表示, Theranos 并未将其宣传的所有的血液检测在 Edison 设备上进行测试,而只是行进在这个目标的路途上。 但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在美国联邦医保与联邦医助服务中心( CMS )的审计人员检查 Theranos 在加州的实验室之后, Theranos 得到了投资人的承认,并获得了新一轮 6.3 亿美元的融资。 不过公众对于 CMS 的审查也存在质疑声,《华尔街日报》认为, CMS 没有审查 Theranos 号称“几滴血检测”的革命性技术,而仅仅是看了他们传统的实验设备。 Theranos 的法律顾问则认为, CMS 所检查的实验室是完成 90% 测验的地方,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Theranos 表示他们仅在 FDA 批准过的设备上使用其专有的血检技术。对于其他超过 140 种测试仍然会在传统实验室里进行。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只需一滴血 就能诊断癌症
ontores001 2015-12-4 11:22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扫描和组织活检来检测癌症,这些方法非常耗时、复杂并且昂贵,如CT扫描可以发现大的肿瘤,但是不能发现早期肿瘤。通过血液检测癌症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早期检测出癌细胞。 研究团队发现癌症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特殊的RNA标记,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针对特定肿瘤的DNA的操作。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血液正常凝固,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也在癌症肿瘤增长和转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癌症患者的血小板含有特定标记的RNA,可以帮助我们区分96%的健康个体和患有不同类型的癌症患者。 研究人员研究了200多个癌症患者的血样,对他们进行了各种诊断和预测后,不仅知道了他们体内是否有癌细胞存在,同时也知道了癌症的类型以及是否转移到了其他部位。在胰腺癌、结肠直肠癌、恶性胶质瘤、乳腺癌、肝胆癌和非小细胞肺癌6种不同的肿瘤类型中,71%的肿瘤在早期能得到准确的诊断。血小板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决定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通过这个手段可以在不同时期重复进行血液测试,看出治疗是否有效。 虽然这个技术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Tom的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快速、经济、实用的血液测试,预计到2020年将会实现。这个最新的技术通过单滴血液将强大的电脑算法创造性的运用到诊断癌症中,用来检测常见的癌症类型。 原文地址: http://ontoresinc.blog.sohu.com/310561937.html
1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返老还童分子背后”作点作业
热度 5 yindazhong 2014-5-6 09:12
在“返老还童分子背后”作点作业 孙学军老师连发两篇关于“返老还童分子”的博文, 年轻血液中存在返老还童药物 , 返老还童分子背后的故事 ,有意无意地给我这个“衰老研究老顽童”布置了一道“网上大学家庭作业”。看来衰老研究这碗饭不好吃——尽是啃些硬骨头。转来我在彼处的评论,供科网大学大侠们评论: 这是当年 年轻血液抗衰老(成就了输血研究)、生长因子抗衰老、细胞因子抗衰老、激素抗衰老(成就了雌雄激素的应用)、多种理化物质(例如神经递质、兴奋剂、甾醇、皂苷、普鲁卡因、)等等抗衰老研究的继续...... 这个研究结果的解释好像有点问题: 1)从名称上来看“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 (GDF-11)”是产生所谓细胞的“生长分化作用因子”,到底是“生长”还是“分化”?还是促进所谓的“细胞凋亡”、“干细胞分裂增殖”? 2)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是基本不能分裂增殖的“post-mitotic cells——终末分化细胞”,不知‘分化’从何讲起?与心肌干细胞作用,使之分裂替换老化细胞也不可能,至于‘生长’使得肥厚的‘老年动物心脏肌肉逐渐变薄而且柔软’也就更加无从说起。 3)典型的心肌细胞的衰老是以:脂褐素堆积(宏观的可见老马、老牛、老母鸡的心脏内外变黄),细胞骨架纤维化,多种蛋白质(如胶原)氧化羰基化,以及细胞膜增厚硬化为主要标志,因此个人认为抗心脏的衰老应该多从这些角度切入解读。 希望早日见到原文,又要麻烦孙老师费心了。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38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跨物种miRNA进入人体血液的研究结果带来的思维冲击
热度 2 scientister 2013-11-14 10:55
关于跨物种miRNA进入人体血液的研究结果带来的思维冲击 (副标题:转基因植物的新的miRNA不一定对人体有害,但是不能证明无害) 周公朴 最近阅读几篇博文,初步接触miRNA概念,回复了几篇博文,感觉意犹未尽,遂把这些回复集中起来,与大家分享。 —————————————— 针对孙滔的“《自然—生物技术》PK《细胞研究》:阴性结果能否发表”, 我关注到他的发问:“假如其发现确凿的话,人类岂不是每天都在遭受跨物种小RNA的危害?人类进食植物果实已千万年,又是如何在跨物种小RNA冲击下维系繁衍至今的?特殊的主张需要特殊的证据。” 我的回答:人类在跨物种小RNA冲击下维系繁衍至今,正是因为自然法则筛选的结果。跨物种小RNA对人体并非完全有害!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食品中,可以进入人体血液的新的跨物种小RNA也不一定对人体有害,甚至,绝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携带的新的跨物种小RNA是对人体无害的。这样说,你满意吗?但是,谁也不能排除新的跨物种小RNA(不一定来源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的可能性。不能证明新的跨物种小RNA是有害的或者无害的,所以对这种新的食品,持有怀疑态度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当务之急,对于转基因食品,不是作为主粮推广,而是进行小范围食用试验。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类的志愿者试验。 又回答: 对于“挺转”学者,我有一个试金石,就是你真的让你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长期吃转基因食品吗? 请你把手放在你的心口,说:“真的”。我就相信你是真的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会推荐你做试吃转基因食品的志愿者而没有内疚。但是,我自己还是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你不能因此攻击我的人格和智商。 ———————————— 针对薛宇的“【打人,还是找抽?】:孟山都 vs. 张辰宇”, 我欣赏也比较赞同他的:“所以,第一,我们吃进去的不见得只是materials,也可能包含information;第二,没准吃什么像什么哦,哈哈。” 他回复: 第一句那是老外报道里的标题,第二句那就是我在开玩笑了哈 我又说: 许多中医实践,逐渐会被新的研究成果验证,例如:“药引子”的作用原理,很可能就是依据miRNA可以进入人体血液。 既然食物源物质可以进入血液,就一定可以参与人体结构组织的建设。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723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命科学猜想 (7) :返老还童或延缓衰老
热度 3 drYZZ 2013-3-12 15:50
已有不少实验在小鼠等动物上证明把年青动物的血输入年老动物体内,或者把年青和年老动物做成连体,把两者的血管连接起来。可以使年老动物变得年青。有人检测过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其血液中的某些成份在减少,而有另外的某些成份在增加。说明血液成份具有年龄特征。尽管这些特征不能代表动物年龄的全部特征,年青动物的血液也不能使老年动物很快回到年青状态。但是,年青动物的血液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年老动物“返老还童”。本人猜想,若将年青子女或孙子女(当然最好要到青年期)的少量血液(譬如每月半磅)输给其父母或祖父母,很可能会延缓老人家的衰老,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返老还童”。 这个想法已有多时,不敢轻易写出。主要是怕有些没良心的贪官或大款拿别人孩子的血输给自己。最近又想,毕竟还有国家法律限制约束。另外,如果真有人竟敢这样做,他们也算给我们在这方面的科学认识充当了难得试验品吧。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新思考|2095 次阅读|6 个评论
神奇的血液
热度 1 slsql2013 2013-3-7 15:16
神奇的血液 作者:娜塔丽·安吉尔( Natalie Angier ) 译者:石 磊 血液,你生而具有的神奇液体!刚出生时,你有一品脱( 1 品脱 约为 473 毫升)多一点的血液,成年时你的血液可达到四、五夸脱( 1 夸脱 为 2 品脱 ,约为 946 毫升)。无论何时,如果你突然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血液,你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就准备去见上帝吧。 人类文化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血液对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并认为血液有巨大的魔力及寓意。据说,用血液做的膏药和血液饮品可以治疗失明、头痛、痛风、甲状腺肿、寄生虫和灰白头发。圣经中提到血液 400 多次,威廉 ·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血液接近 700 次。你的气质、你的命运等等“一切都在血液中”。你是一位出身贵族的( blue-blooded )美索不达米亚的公主,还是一名精力充沛的( red-blooded )美国男子? 然而,对研究血液的科学家来说,即便是最过分的有关血液的传说,跟真正血液创造的生物化学的、进化的和工程的奇迹相比,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称为血液的这种流体组织,通过输送新鲜的氧气和其它的养分到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约 100 万亿个细胞)中,并排出二氧化碳、氨和其它的代谢废物,不仅能养育我们,把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血液也不仅仅为防御外部世界的免疫系统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的教授、即将卸任的美国血液学学会的会长安德鲁·沙菲尔( Andrew Schafer )说,我们的血液是我们作为多细胞动物存在的基础。血液是一种联系身体的任一其它组织的特殊组织,正是通过血液,我们身体的不同部分可以互相“交流”,我们的各个器官可以合作。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循环系统,就不会出现我们身体内的各种生命现象,也无法确保各种生命现象有序地忠诚于共同的目标——我们。 “血液是一个庞大的通讯网络,”沙菲尔博士说——如果你将它比作最初的移动电话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可以服务 100 万亿个用户。 血液也可被认为是一个“私人的海洋”,重现了我们人类作为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过着“漂流”生活的那段岁月的情景。“从海水中摄取养分,然后将代谢废物排入海水中,”沙菲尔博士说。不仅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而且血浆(血液中水的部分)中盐和其它离子的浓度与海水中的非常相似。 当然,我们不可能依靠风和天气来让我们身体里的这个“海洋”进行有益健康的搅动和充气,因此,我们发展出一套主动的呼吸和泵送机制——肺和心脏。我们体内 8 品脱 的血液通过心脏有规律的收缩 - 舒张二重奏进行循环,每小时大约循环 60 次。摄取刚刚从肺的蜂窝状结构的纤维吸入的氧气,进入由较厚的肌肉组成的心脏,然后心脏将富含氧的血液泵出。 血液学研究人员满怀感情与敬畏指出,携带氧气是红细胞的任务。“红细胞的能力巨大,”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斯坦利·施瑞尔( Stanley Schrier )说。为了给血红蛋白腾出地方,红细胞放弃了很多东西。血红蛋白能够“抓住”氧气,并赋予血液鲜艳的红石榴汁光泽。在所有的体细胞中,只有红细胞在成熟时期抛弃了其细胞核和 DNA ,为了给氧气提供更多的地方。 红细胞的作用如此之大,它们受到的关注却如此之少。红细胞在安静状态时看上去像一个圆胖的面包卷,直径大约 8 微米或 0.0003 英寸 。然而,为了到达遍布全身的每一个需要氧气的“用户”,红细胞必须要从宽度不到它们直径一半的毛细血管中挤过去。为了做到这一点,红细胞会变得细长,挤进毛细血管,并沿着毛细管壁排成一行“匍匐而行”,缓慢地前进。沙菲尔博士说,这就像坦克的履带在路上行进。 血液也是一个天才,它能够维持两种互相对立的状态而没有发疯。为了能够不停地在人体里总长约 6 万英里 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穿梭,血液必须是流体,它是我们可信赖的“海洋”。 然而,即使我们的身体不断地替换血液的成分,将老化的、受损的血细胞送至脾脏和肝脏(沙菲尔博士将脾脏和肝脏称为“血细胞的墓地”),补充进骨髓制造的新鲜的血细胞,这个新旧更替的循环是逐步的,我们仍不能承受由于食肉动物一次严重的撕咬带来的大量失血。跟海水、乳汁相比,血液有一显著不同之处:血液易于凝结,一旦离开身体,它就放弃流动性,变成固体。血液是另一种珍贵的体液。 在决定是流动还是凝结这一问题上,血液要视它周围的环境而定。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血液学家詹姆斯·乔治( James N. George )说,当血液流经身体里的大部分管状系统时,相对重一点的红细胞被驱赶到血流旋涡的中心,而其它两种稍轻一些的成分被推到旋涡的边缘:作为“免疫勇士”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被称为身体的“创可贴”( band-aid )的极小的细胞。这两种细胞的“边缘化”绝非偶然。“它们是监视细胞,”乔治博士说,“好像它们一直在到处搜索,看看哪里有麻烦。” 白细胞寻找入侵细菌的迹象,而血小板“扫描”是否存在漏洞。只要血小板发现 未破损的 内皮组织的表面像 特氟隆( Teflon ,是杜邦公司对其所生产的碳氢树脂的总称,中国读者认识它始于将它涂布在不粘锅上,其极为光滑的特性使其不易与食物粘在一起——译者注 )一样光滑,血小板就一直前进。而内皮组织( endothelium )呢,就是排满了血管的组织。 但是,在光滑的血管壁上,即便是最微小的切口或缝隙,也会暴露出切口或缝隙下方的一些纤维丝。血小板早已做好准备,可立即发现此不完整之处。正经过此处的一个血小板将坚守在破损的纤维丝上,并会改变自身的形状,从圆形到不规则的八足形,依次吸引其它的血小板,形成一个小簇( clump )。“如果切口很小,那就行了。”乔治博士说。而如果切口较大,那么下一个“封堵”伤口的阶段就开始了。来自血小板的信号会唤醒血液中的凝固因子( clotting factor ),凝固因子是一类自由浮动的蛋白质,它们能交联在一起形成更大、更好的“创可贴”。 “血小板和凝固因子,”沙菲尔博士说,“它是天堂制造的一个绝妙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免疫细胞也会出错并攻击我们自身的组织,因此,一个“过分热心”的凝固反应也可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凝固反应恰巧阻断了通向心脏或大脑这样极重要器官的血流,那么你就可能命丧黄泉了。
41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贵蓝血之秘——为什么静脉呈蓝色?
热度 9 fs007 2011-11-29 13:30
高贵蓝血之秘——为什么静脉呈蓝色?
寻正 【按:本文于多年前写成,现修改重发】 普通人日战炎阳夜战霜,皮黑肉厚,生起气来都看不出脸色变化;贵族精英们把一张脸爱护得跟精致的蛋膜一样,又滑又嫩,不要说生气,撒个娇都有三十六种变化,当然,生气还是主要的,于是乎Sangre Azul,也就是英文中的Blue Blood,翻译成中文,叫蓝色血统,成为贵族精英的社会标志。 图一、常常看到的蓝色静脉 为什么人脸充血就变蓝了呢?为什么在脸皮薄的人看得见蓝色的静脉血管呢?是因为静脉是蓝色的么?不是。难道说是因为血管中的血液是蓝色的?也不是。在医学教科书的插图上,习惯性地把动脉静脉分别标示为红色与蓝色,那是为了给医学生增加印象。曾经是做过不少血管方面的手术,在困难的时候倒很是希望人的血管就天然是红蓝两色,可惜造物主不予方便。 图一、医学著作此后需要注明,着色是为醒目需要,免得科普作者误读(源: http://www.abpischools.org.uk ) 游离的血管在没有内容物时是苍白乏色的,即使在充盈状态也难以透过管壁看见内容物的颜色,除非是很薄的血管。人及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在充分与氧或者一氧化碳结合时,呈鲜红色,如果处于脱氧状态,呈暗红色。人的皮下静脉血管呈蓝色,源于两个效应,一是背景效应,二是光效应。 背景效应是我的翻译,在英文中叫Retinex Theory(视觉理论),是讲为什么我们在强光,或者弱光,或者滤掉部分波长的光下看到的同一物体呈同一颜色,而不是随物体反射及发射的光的特点而改变。如果你把装红色染料或者血液的玻璃管放入牛奶中,到一定深度,你看到的那根“血管”就是蓝色的。换个方法,你用一张纸,挖个洞,把周围视野挡住去看静脉血管,它就不那么蓝了。其光学原理是,人类靠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跟背景相比较而确定其颜色,血管周围组织反射散射后,发回的红光多于血管发回的红光,红光的相对强弱决定了血管看起来蓝。 光效应跟直接跟光在组织中的反射与散射相关。红蓝光在可见光谱的两极,它们穿透组织的能力有差别,尽管血液更易反射与散射红光,但红光的穿透能力超过蓝光,蓝光在浅表即反射散射了,而红光会深入更多的距离,其结果是从血管区域反射与散射发出的光中,红光并不显著或者弱于蓝光,尤其是血管较深时更是如此。这个特点可以从越是浅表的血管越是可能看起来是红色的上得到印证,耳朵、小孩的脚掌甚至其它部位皮下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 研究者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上述两种效应,如图二所示,静脉周围组织散光能力较强,而静脉较弱,导致了光线散射的不均匀分布,红光穿透能力强,在静脉处损失相对较多。实验所示蓝光虚线表示血氧饱和度为100%,而实线为50%,一般静脉血氧饱和度在70%左右。所以散射蓝光相对较强,而周围组织散射红光相对较多,导致了静脉呈蓝色的印象。由于光学效应,静脉埋得越深,还显得越大,比如直径为0.5毫米的静脉,在0.5毫米的深度看起来有1.7毫米粗,而在0.2毫米深则显得只有1.0毫米粗,在0.04毫米深时,则看起来只有0.7毫米粗。所以不要轻易怪护士扎静脉不准确,那是有光学假相在做怪的。 图二、静脉及周围组织散射率(源:Kienle等1996) 说到底,在人类中以蓝色血统而自豪不过是一种视觉假象,大家的血,都是一样地红。那么在自然界是否所有的血液都是红色的呢?究竟有没有蓝色血液呢?面对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血液,又是一个崇尚上帝要赞美造物主,而信奉科学者要探讨进化论的好时机,纵观生物体的血液,真的是多姿多彩,它们有时无色,有时红,有时蓝,有时绿,还有时呈褐色等等,取决于不同的物种与血液的状态。 在生物进化中,有氧呼吸才能更有效地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否则就只有做低等生物的资格。原始的生命由于体积小,可以从环境中摄取游离的氧,依赖的是氧气分子的自由运动与扩散,其结果是体积增长受到极大限制,生物体除了氧需要运送,还有营养与废物需要及时搬运,显然,进化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物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把竞争对手淘汰出局。 在动物中,最常见的三种血蛋白是血红蛋白,血蓝蛋白,与蚯蚓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颜色如前述,血蓝蛋白与氧结合时呈蓝色,脱氧时无色,蚯蚓血红蛋白结合氧时为紫红色,脱氧时无色。后二者都是大分子,游离在血液中,不象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蚯蚓血红蛋白不能望文生义,蚯蚓本身使用的是血绿蛋白,氧合时呈玫瑰红色,脱氧时呈绿色。这些血色蛋白中血蓝蛋白使用的是铜离子,其它则使用的是铁离子。此外还有使用钒与锰离子的,其颜色又有不同。 图三、真正的蓝色血液——鲎血(含血蓝蛋白,鲎血因与内毒素迅速反应而成为现代食品检验的常用工具) 在肢端缺氧时,可以看见紫绀,也就是氧饱和度低的血液颜色,在这种情况下,是苍白多于发蓝发紫。在摄相过程中,上述两个效应都得到抑制,大家见到下图手背上的静脉,即使在紫绀、氧饱和度低的情况下,也不发蓝,而指甲显示更多的是苍白,不是发蓝,跟在直视下所见有很大不同。 图四、缺血引起的紫绀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24990 次阅读|18 个评论
马氏血脉学八综槽
songshuhui 2011-8-16 22:48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7-07 10:50 作者:秋水仙素 最近在“当代健康教母”马悦凌的博客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 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血液循环》 。为了强调血脉对于健康的重要,马教母“摆事实”“讲道理”地对“生命的核心是血液”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论证。然而,这篇文章中至少有八个与目前常识严重相悖的地方,以下就让我将八个槽点一一道来。 吐槽一:自食其力受精卵 马悦凌原文:“当一个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安家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人所有的生命信息,但从外形上看还只是一个细胞,没有心脏、没有血管、没有脏器,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开始了茁壮成长。” 胎儿的大部分发育在子宫中进行,这没错。但是卵子并非一受精就已进入子宫,而是要先在输卵管中呆上几天(对人类来说是一周左右),在这几天当中,这个新生命并不会从“母血”得到滋养,而是完全靠卵细胞中储存的能量来过活。与此同时,这个受精卵也在进行卵裂,形成桑椹胚,继而形成囊胚。等到小生命进入子宫时,他/她早已是一大团细胞而非单个细胞了。“是母血的滋养让这个受精卵开始了发育”完全无从谈起。 吐槽二:母胎血液不互通 马悦凌原文:“母亲的血液通过脐带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入胎儿体内,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所有的器官都逐渐发育成熟、完善,包括一套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 脐带是沟通胎儿和母体的纽带,是胎儿营养和氧气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体的血液直接流入胎儿的体内。胎儿的血管通过脐带到达胎盘,而在胎盘中,胎儿的血管是浸泡在母体血液中的,并借助这一构造从母体血液中吸收营养物质、排放代谢废物,这个过程和血液透析很类似。虽然母体的营养可以进入胎儿的血液,两者的血液可是“井水不犯河水”。连互通都没有,又何来“帮助胎儿建立起血液循环”? 那么如果母体的血液和胎儿的血液互通了会怎样呢?结果很严重。由于人类的血型是受多个基因控制的,在胎儿中这些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所以胎儿和母亲的血型常有不同。如果两个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互通,身体会把外来的血细胞认作异物,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胎儿溶血症、胎母输血综合征都是这种“互通”的结果。临床上一旦出现这些状况而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则胎儿和孕妇都会受到严重的健康威胁。 吐槽三:心脏其实很强力 马悦凌原文:“是心脏吗?没有血液,心脏怎会跳动?……只有血液流入了心脏,心脏发挥出功能了,才产生了血液循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生命就有了状态。” 马教母在这里试图用心脏举例子,说明血液是推动器脏运行的原动力,说心脏没有血液就不会跳动,只可惜这个例子又举错了。没有血液,心脏还真能跳动。心脏是一个比较自治的器官,它有自己的“指挥部”,可以相对独立于中枢神经发放冲动。某些心肌细胞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再通过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引起心脏和所有心肌细胞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兴奋和收缩。即使心脏离体,甚至切成两半,它依然能锲而不舍地搏动。并且,只要使用一定成分的溶液处理心脏,它就能持续搏动甚至是数日之久。 吐槽四:流体力学很无语 马悦凌原文:“有温度的液体易于向前流动,也有利于血液循环;而温度低的液体,循环的速度肯定慢。”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主要的阻力是血浆与血管之间的粘滞力和血浆内部的粘滞阻力。粘滞力主要受血管口径、长度、红细胞数目和成分因素影响,温度的影响微乎其微,说温度低导致血液难以流动,就好像说刘翔头上顶了个苍蝇所以没拿第一一样可笑。 更何况,人是恒温动物,人体内温度是相当稳定、波动极小的,这一点后面会提到。 吐槽五:输氧不是输能量 马悦凌原文:“氧气也是为身体输送能量的。” 身体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氧气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氧化剂的作用,整个反应放出的能量并不来源于氧气。所以不能说氧气是输送能量的。你能说氧气是为汽车输送能量的吗? 吐槽六:百岁岂因食单一 马悦凌原文“当食物单调而充足时,血液的质量和数量就能得到保证,人们的身体也比较健康,就如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山区,会有很多百岁老人出现。” 马教母在这里强调饮食单一的“好处”,提倡大家不要吃没吃过的东西,于是就搬出了传说中的“山区百岁老人”。 首先,山区百岁老人的比例到底是否高于城区百岁老人的比例,这个问题尚需存疑。退一万步讲,就算果真如此,这个例子也很难证明长寿是饮食单一的功劳。 科学的实验讲究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证明饮食单调有益于长寿,就要先找来两群人,保证他们的遗传背景、年龄区间、性别比例、健康状态、锻炼习惯……各种因素都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堆人天天吃相同的食物,另一堆人天天换着花样吃。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再观察两组人的死亡率与平均寿命。这样排除了饮食习惯之外的一切干扰因素,就能单独研究“进食单调性会不会影响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 而马教母的例子中干扰因素太多了,生活习惯的不同、环境污染、生活压力、运动量,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平均寿命。譬如,“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其交通事故死亡率就必定大大低于繁忙的都市。即便山区老人的确长寿,要用这例子来证明“饮食单调有益健康”也是纯属扯淡。 吐槽七:血浓于水含杂质 马悦凌原文“如果血液本身清纯、干净、无杂质、温度适宜,血液就是轻快的,心脏泵这样的血液就是轻松的。” 血液是人体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物质。它的功能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清纯、干净、无杂质。要运送氧气,就要有红细胞。各类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也是直接溶入血浆的。如果要“没有杂质”,那么这些都要扫地出局,那就只剩下水了……只要是个代谢旺盛的大活人,他的心脏就不可能“轻松”。 吐槽八:人类恒温不畏“寒” 马悦凌原文“血液自身的温度与食物是直接挂钩的,不可能长期吃着冰镇的食物而让体内“热血沸腾”,冰镇的食物、寒凉属性的食物,吃进肚里,只能给血液降温,只能让血液变得粘稠起来,它们就是把心脏累坏的罪魁祸首。……而不吃冰镇、寒凉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血液不就能在身体内轻快地流动了吗?心脏不就不会有累坏的那一天了吗?” 在马教母的著作中, “西瓜、香蕉、柿子、柚子、猕猴桃”都是“大寒的水果” ,如果真有证据证明“只要不吃冰镇,寒冷的食物,身体内的血液不就不会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了吗?”,或者证明这些果类能让血液“因冷而变得粘稠和沉重”,则不啻救全世界血粘血稠高血脂人群于水火之中,医学期刊必须万国来朝。 然而请仔细分析这句话的逻辑——人吃冷的东西,血液就凉了。要是青蛙之类的变温动物身上发生了这种情况似乎还可能,发生在人身上那是不可思议啊。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是恒温动物。所谓恒温动物,就是说这个动物体内有一套机制,使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我体内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你在桑拿房里大汗淋漓时体温是三十七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体温也是三十七度。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系统,比如在桑拿房里时,你的下丘脑检测出体温向着过高的方向发展,便令你增加排汗以带走身体中过多的热量。在风雪中时,你的下丘脑发现你体温快过低了,便令你的汗腺不活跃以减少热量损失,让你的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总之,你的调节不会让你“忽冷忽热”。 当然这种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是环境变化过大,身体调节跟不上,就可能有性命之忧了。但是一根冰棍抑或一顿“寒凉”的蔬果,绝对不是“过大的变化”,也绝不可能令血液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靠谱的结论是要建立在靠谱的理论体系上的。马教母这个血脉理论体系所依赖的“证据”,错漏多如牛毛,诸多论调完全是一知半解加上主观臆断,所谓“自学成才”着实令人怀疑。“理论”本身就难以服众,更不要说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开出的种种“诊断”了。 人没有血液循环固然会死,但是人生病乃至去世,却并不一定是祸起“血液循环”。马教母却轻轻巧巧地把逻辑关系一颠倒,于是——套用原文评论中一个网友的话——在她的理论中,“一切病的起因都是气血不调、一切病的医治方案就是吃固元膏”。是悬壶济世?是沽名贩药?众口悠悠,自有公论。
个人分类: 专题|1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现代科技语言解释中医的“气”
热度 6 tingyy 2011-4-4 18:27
中医必须与现代科技接轨,这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如何接轨 ? 接轨以后效果如何?大家心中无数。 现在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成果。那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他在著作 《气的乐章》中提出以血液流动的共振理论说明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与中医理论中的气的功能是非常一致的。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实验论证,并且还根据这个理论研制了脉像仪和相关的分析软件。不仅仅可以测量人体的脉像,还可以根据脉像分析人体的运行状况和疾病。这个理论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血液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方向,也为中医理论中抽象的气找到了一种现代科学语言的解释。这一工作为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来说明中医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开端。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气的乐章》电子版先看一看: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02402.html 也可以看一下王唯工博士在旅游卫视国学堂所做的,谈他的理论的节目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Qg5bula5KU/ 虽然我认为中医的气可能不仅仅是包括血液的这个功能,可能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但是王唯工博士在用现代科技解释中医理论方面的工作,以及他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都是值得所有关心中医改革的人关注的。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39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三鹿、双汇,下一个是谁?
热度 13 sheep021 2011-3-17 17:30
2011年03月17日 星期四 01:25 三鹿倒台了,因为没良心;双汇也被查出了问题,看来也不会有人喜欢吃双汇了。 下一个会是谁呢? 三鹿是“三”,双汇是“二”,那么根据数学上的规律,下一个商标一定是带有“一”的。【 本博注:或者带有“元”】 三鹿是河北的,双汇是河南的,向南发展的话,下一个应该在湖北。 三鹿是奶,双汇是肉,下一个大概是蛋了。【 本博注:蛋已经出过问题了,苏丹红事件就是蛋的问题。鱼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避孕药,抗生素,孔雀绿 啥的。 湖北是鱼米之乡,难到下一个该是 大米 了? 不可不防啊】 三鹿使人长结石,双汇使人长肿瘤,下一个会如何? 想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假话加假货加假模假样的王国里,不禁悲从中来。 想到假的居然压倒了真的,就不难理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个成语。 还有以下名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 想到中国人这样假,这历史就很可怀疑。可能有一群卑鄙的小人在编造历史,我们翻动书页的时候,还能听到他们在坟墓间的呜呜咽咽的笑声。 想到这里,不觉有些胆寒。 想到河北、河南、湖北,恐怕要有跨省的危险了。 我不是干将,也不是眉间尺,我那把青幽幽的宝剑,只在心间,是当不得武器的。 想到这里,我要睡了。 见: http://hi.baidu.com/act1/blog/item/92d6384cfd76c9ecd72afcd9.html 评论: 都是蛋白质惹得祸。 《蛋白质女孩》这本书曾经流行过。 蛋白质曾被誉为是追求物质的代名词 把人看成蛋白质,那不就是行尸走肉吗? 明明是骂人的话,竟然成了流行语 真是无语。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但也是精神的 只有蛋白质,没有精神还真不行哦 啥时候蛋白质里流淌了道德的血液 就不会出现三鹿和双汇这样的悲剧了 道德的血液,你在哪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5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血荒問題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LEOLAND 2010-11-2 12:23
曲津華 血荒終於來了作為曾經的獻血者,還是有點資格拿血荒說事的。 近日多个城市所报的血源告急,應該說,是在意料之中的。中國所實行的義務獻血制,無疑是醫療用血供應體系的主流,原因就是其利遠遠大於弊。說到弊端,就是要求組織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水準和專業素質,而二者一旦低於標準,就會毀了這個公眾獻愛心的平臺。當下某些地方的血荒,是否有這方面的原因呢?我想應該不排除。 以自己的一次獻血經歷而言,其過程就頗值得回味。當時也是應媒體的呼籲,又恰好路過采血點,就擼了袖子進去了。誰知,也許是求血心切,人家竟然不徵求本人意願、不顧本人鬢髮微白,而兀自抽出了400毫升!當時以為都是抽400毫升血,結果回家后被搞醫務工作的老媽媽批評了一頓。後來回想,那個采血點確實有小號采血袋在用。自此,對義務獻血工作之獻愛心理由多出了一份質疑。 這幾日的有關報導也對我所經歷的采血數量問題有所提及,比如南京就以沒有小號采血袋為由,要求民眾獻血必須多於300毫升。難怪 有理由呢? 義務獻血是個門檻很低的愛心之舉,同時也是個檔次很高的公益行為。在今天的中國,如此浮躁的社會,如此深受誠信危機之累的國民,如此公信力低下的管理體系,幾方面弊端的疊加,不能不讓人擔心我們能否有能力做好義務獻血的可持續工作?以管窺豹,獻愛心平臺工作人員的功利行為及其求血若渴的超急切心態,一點一滴地,似乎都在展示著一種竭澤而漁的非常態勢。 真的為醫療用血事業的岌岌可危而擔憂。 P.S. 写完后看到了这条帖子,有兴趣者不妨一看 http://bbs.oeeee.com/articles/2010-10/31/7088287_1.html 2010-11-01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18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血荒!血荒!血荒!
xupeiyang 2010-10-27 07:11
昆明遭十年来最严重血荒 病人做手术须自行找血 昆明的人口超过600万,像这样规模的城市比较安全的血液储备量应该是在40万到50万毫升之间。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在昆明的中心血库里这个存量只有2万毫升,以至于出现了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这样的情况。 继春节、夏季血荒之后,本周开始,南京一些医院陆续接到第三波限血令,南京市血液中心要求各家医院省着点用,医院的一些病人再次面临着择期手术的无奈。今年以来,江苏各市血液供应一直紧张,连一向不缺的B型血都闹起了血荒。各家医院无奈之下,只能发动病人亲友之间互助献血。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6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类血液永远紧缺
xupeiyang 2010-10-24 16:11
继春节、夏季血荒之后,本周开始,南京一些医院陆续接到第三波限血令,南京市血液中心要求各家医院省着点用,医院的一些病人再次面临着择期手术的无奈。今年以来,江苏各市血液供应一直紧张,连一向不缺的B型血都闹起了血荒。各家医院无奈之下,只能发动病人亲友之间互助献血。 昆明市各大医院用血告急,库存血量少迫使手术多被推迟。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减肥分解脂肪会污染自身血液
xupeiyang 2010-9-13 15:1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14:52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