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水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欧洲水乡代尔夫特Delft小镇
热度 3 ssglwu 2016-4-20 07:02
吴国林 代尔夫特是荷兰的一个小镇,就围绕着著名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TU delft ),它被称之为欧洲的 MIT 。代尔夫特这个小镇就是一个由运河组成的水乡,这与中国的水乡并不完全相同,这是欧洲意义的水乡。小镇很小,但规划精致,人、建筑与水和谐相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391 次阅读|9 个评论
江南水乡
热度 13 mdzhao 2015-6-28 21:57
再挑几张最近拍的照片贴出来,还是西湖的照片。在杭州转来转去,大多数时候还是在西湖边转,所以照片也离不开那些水,那些花。为了配这些照片,专门选两首可以与之相配的歌,所以选了一首《西湖春》,一首《梦里水乡》,前者是唱西湖的春天的,虽然现在已经是夏天了,也还算应景。后者是一首带着浓浓江南特色的民歌风歌曲,很久以前就广为传唱,自己以前也唱过,这次重唱了一下。 梦里水乡 西湖春
个人分类: 娱乐|758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南浔寻梦 2008-04-12 16:40
taodeng 2014-2-6 20:54
浙江 湖州 南浔 南浔也被称为江南梦的典范,据说历来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古便居于“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并以园林和藏书楼而自豪。今天还能看到水乡古镇的风韵,河街相交、桥梁互通,黛瓦掩墙、绿柳拂水。只可惜水皆乌黑,就权当是“文化之邦”的墨汁横流吧。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南水乡 2008-04-01 08:14
taodeng 2014-2-6 20:51
江苏 昆山 周庄 一想到江南,总是与水联系在一起,“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只是现在,想象中的江南已经很少了,所以游客蜂拥到周庄这样的小镇去。不过,到了那里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小镇居民都到城里买房住了,然后把老宅租给商家招揽游客;而城里的人拆了自己的古建筑,却跑到小镇去怀旧。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杭州掠影
邵宇飞 2014-1-23 10:06
出了苏州城,取到乌镇,然后直奔杭州 乌镇的茅盾先生纪念馆和墓 乌镇风光 杭州 六和塔 西湖 站在雷锋塔上眺望西湖 夕阳下的塔(忘了是不是雷峰塔了?) 夕阳下的西湖 西溪湿地 点评:杭州西湖很美,让人流连忘返,西溪有点原生态的感觉,就是一大片水沼,林木繁茂。不过杭州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地铁公交四通八达,大都市味道很浓。个人更喜欢苏州多一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苏州印象
邵宇飞 2013-7-31 02:08
2013年过去了,印象最深的大概是7月份的那次苏杭七日游。我和老婆都是辽宁人,一直以来,老婆从没去过江南,我也只是在2010年借着开会的机会在上海、厦门呆了几天,所以都对江南水乡充满了向往。另外,结婚时我正忙着找工作,也没度什么蜜月。于是我俩决定利用暑假游几天苏杭。 一路火车到了苏州,苏州火车站很贴心,在火车站里就可以打车,出租车一直把我们拉到事先定好的布丁酒店。 酒店临街背水,景致怡人,不远处是一个小超市,买点关东煮、包子也很方便。在酒店里简单收拾一下,就出发了。 第一站——拙政园 像我和老婆这样粗线条的人,第一次逛这种园林,并不知道园林里一块石头、几株植物就是单独的景点,所以一开始还纳闷呢——门票里那么多景点,怎么一转身就园林就溜达完了呢,景点呢?,慢慢地我俩也开始学会“品”园林的风景了——逛回廊,赏金鱼,看盆景,登假山,景点一个一个的找。 老实说,苏州太热,阳光实在刺眼,比我家里要七八度还不止。老婆有点热得迷糊,不得不时而溜达时而在林荫下休息。 第二站——平江路 出了拙政园,我们直奔平江路而去。看地图就在附近,于是我俩就一边打听一边在马路上转,烈日当头,也饿得不行了,就在街边买了几个菜包子,我们兴冲冲地问老板平江路的情况,老板一脸平静——不就是条街么,正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歪的地方到别人活腻歪的地方去,此言非虚。平江路,到了。 第三站——虎丘山 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虎丘山, 虎丘山虽然不高,但据说苏东坡曾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第四站——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小学课本里的诗曾经背得滚瓜烂熟,加之毛宁的那首《涛声依旧》,让人对古诗中描绘的寒山寺倍加向往。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这首诗,我就想到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姑苏慕容。到了寒山寺,才发现古诗中的意境是根本也找不到了,那首诗却无处不在。 有趣的是,寺内还有个专门撞钟的地方 第五站——山塘 下午从虎丘去了山塘,泛舟河上,看着两侧的江南民居,真有点游江南的感觉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乡乌镇(照片)
热度 1 Bobby 2012-2-15 19:20
水乡乌镇(照片)
2006 年 10 月前往水乡乌镇。水乡乌镇画成水墨画会很有意境,大概是“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意境。所见房子窄小,依河而筑。小巷深深,沿河东西走向。地上石板铺路,还算整洁。两边的厢房里光线昏暗,有老人在其中歇息。当然沿街有各种特色小吃或纪念品的小铺子在开张,还有床、染布等展览馆、江南风俗馆及茅盾纪念馆等可看。终点是一个小广场,搭有戏台,戏台上半老的演员在咿咿呀呀唱着戏;对面是一个道馆,有不少挽有发髻的道人,很多游人跪拜祈福。返回时走沿河的街道,河上有木船往来拉客,每隔几十步就有小桥架在河上,但河水不怎清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乡乌镇
热度 7 yangyongtian 2011-11-29 14:25
水乡乌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风光有感|3129 次阅读|7 个评论
江南水乡印象:江苏昆山市千灯镇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0-25 19:47
江南水乡印象:江苏昆山市千灯镇
个人分类: 论游—走遍中国|62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走进岭南周庄----小洲村
ssglwu 2010-10-5 23:45
吴国林 今年国庆没有远行,来到了小洲村,远超我的想象。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郊区,是至今仍保留着岭南水乡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 有着岭南周庄美誉。 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随处可见的百年古榕浓荫蔽日,五六百年高龄的蚝壳屋见证着岭南水乡的沧海,小船悠悠在河间穿行。行进在青石板路上,不经意间便会跨过的一口古井,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着先民的人生与意义。从闹市来到小洲村,麻石路格外亲切,脚步声回音沉闷悠长,一种虔诚从心里油然而生。 近年小洲村又是画家、文化人热衷的租住地,原来古朴、宁静的小洲村多了些喧哗。但 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 小洲村仍然在 诉说着过去,也绽开着未来 这次来到小洲村,才走远一半,还有一半与船行,只好等待下一次了。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7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霞客行: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
kingstar 2010-2-28 22:55
这个叫做吴根越角的地方,我是第四次去了,只不过这次是自己开车去,而且再过3天就过年了,这时候去人一定少,更能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上一次正好是初一初二,好个人山人海。第一次去是10年前,真的谋杀了很多菲林,因为那是带的是EOS50EQD,而且回来后还颇有样子的写了两篇游记,一篇是西塘的,认认真真写的,现在找不到,那时是存在软盘里面的,还有一篇是写乌镇的,后来发表在《地理教学》上,也是找不到电子稿,再后来因为百度自己,发现乌镇的官方网站在美文共享里有我的文章,复制下来就又有电子稿了,于是也不计较稿费了(具体经历见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4063 )。第三次是单位组织的活动,人很多,很热闹,也拍了一些片子,用上了40D,居然我的工作视频被别人拍去,还传到了QQ上。嘿嘿,不多说了,上图! 【后记】难道真是老天有眼?在上海居然找到失散多年的文章! 疑 是 水 乡 梦 里 游 记生活中的江南古镇西塘 对于江南,我知道我的笔太软、太轻,太笨、太拙了,要知道沉淀积蕴了千年的江南是多么凝重啊 ! 我又怎么掂得起来 ! 孔尚任笔下的江南是一把艳丽凄迷的桃花扇;戴望舒笔下的江南是一把湿淋淋的雨纸伞;唐诗里的江南是一幅画:春风又绿江南岸;宋词里的江南多伤感:孤月照寒山。   对于文化艺术界来说,江南水乡之所以令人神往,是得益于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的作品,那画家笔下的古镇周庄骤然给江南水乡的价值倍添了筹码,而江南水乡则在现代文明的映照下放射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其实像周庄这样的水乡古镇在杭嘉湖平原、太湖周遭多如繁星。这些古镇就像一叶叶古朴的小船停泊在历史文化的港湾,却又那么真实的躺在现实生活的怀抱里。西塘应该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个了:你很难想象在繁华绮丽的沪杭线上,还会保存这样的一个民风淳朴的古镇,依旧是一拱如月的石桥,依旧是桨声四起的流水,依旧是青瓦灰墙的人家。尤其是那沿河搭起的千米多长的廊棚,与街上众多的明清建筑交错在一起,更具有别样的风韵。西塘有很多特色的东西,古老民居建筑是历史赋予它的最好奖赏。人们在领略这一切的时候,是否会想到的今后该如何保存,我们的后代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惊喜?毕竟这些真实的历史遗产只会越来越少。带着发现、保存以及分享的复杂心绪,我走进了梦中的水乡,与之深情的对话去释读那西塘生活着的千年风情。 西塘又名胥塘、平川,所谓胥塘也许跟伍子胥曾在此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有关了。据明正德《嘉善县志》记载:晓市之盛,官设征商局于上。贾舶鳞集。清康熙《嘉善县志》称:(西塘)民居稠密,不减市廛,水乡贸易者萃焉。可见,明代的西塘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所以也就有了吴根越角的讲法。这里不是曾叫平川吗,一马平川,地势坦荡、西面与运河与太湖相邻,河汊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数条河道流经交汇于古镇,把全镇分割成一个个板块,五福桥、卧龙桥、送子来凤桥、环秀桥等众多的古代石桥又把全镇各板块连在一起。在古城区有保存完好的诸如圣堂、薛宅、西园、永宁桥、石皮弄、尊闻堂、迩易堂等许多明清建筑。鸟瞰全镇,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人影。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两岸粉墙皂瓦,高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河畔桅篙如林;入夜,万家灯火,河岸相映,摇曳闪烁,似诗如画。桥多,弄多、廊棚多,西塘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江南水乡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好一座透着原生态味,处处幽雅的江南古镇。 西塘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现存的老城区民居正印证了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民宅建筑的第一个特色:依水筑室,美观便利,室内有石阶通向河里。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船是主要的运载工具,经济的发达与否和有无水道交通有着直接的联系。白居易曾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来描写当时的盛况。以船代步成为最便利的交通形式,而两岸居民临窗观闹也是乐在其中。在河水未受污染的过去依水筑室,还为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大方便,江南老民宅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义,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中国的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有意到笔不到之说,而江南民宅有那么多花窗、回廊、曲径通幽,让人随之低回婉转,回味无穷。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过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这种建筑风格正是中国传统的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完善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现。南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曾居留过的西园就是如此结构。而尊闻堂里百寿厅的百寿木雕,则正是反映了这种恬静的极致达到寿的目的。   江南的民宅,无论是不谋而合的沿河沿街房屋,还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大宅,都体现了虚实相生,平衡中求律动、整齐中求变化的特色。那些小民宅,像有一个总工程师在指挥似的,很少有毗连的几幢房子深浅高低完全一样,左单檐砌墙,右则重檐开窗;左楼室外伸,右则略微内缩,而墙基又整齐划一,一排房屋之前街道自然形成。大宅户中更加讲究,往往前有天井,后带小院;前用月洞门,后开落地窗,重檐的、单檐的、歇山顶的、轩合厅堂的,既相呼应,又各自有别。各屋之间又有长廊相连,两室之间互不相碍,曲折洞达,虚虚实实。象薛宅的后门更是可以楫船放棹,出水远涉,偏旁则建有一水乡戏台,难怪有家家夜来听管弦之说。   西塘民居的色彩也极为讲究。远眺古镇往往是一片云白的上方黑色为顶,在气象万千的江南大地上别具味道,自有一种静穆、庄重、典雅的风格。黑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作为天界的颜色备受崇拜。《易经》定天色为玄(黑),地色为黄,即天地玄黄之论。天上黑色为尊,地下黄色为贵,古镇里多有殿堂、庙宇即有黄色的墙壁,如西塘的圣堂,门窗也大都为黑色,只有少数大户人家才有朱红色大门,故有朱门酒肉臭一句诗流传下来。   朝南埭的千米廊棚及永宁桥与环秀桥之间的大红灯笼一串串张挂了起来,本来清幽秀丽的水乡古镇像突然睁开了美丽的眼睛,又像突然展开了一幅绝佳的水乡画卷,抖落了满河的星星,对于酷爱摄影的我来说,这无疑更是一条极富吸引力的风景线:这些或单个或成串的大红灯笼挂着,在古老的黑色门楣或檐壁的映照下显得特别耀眼,有活力,一边是历史的沧桑、丰润,一边是现实的鲜活、明亮,红红火火,这是一种今与古的揉和,这是一种古老与现代文化的映照和对比。于是我内心的激动也被这古镇的红灯点燃了,举起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通过镜头,梦中的水乡美景由瞬间成了永恒。
个人分类: 国家地理|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乌镇(第三方转载)
kingstar 2009-9-7 19:07
一不小心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在官方网站上挂着,可惜没有稿费:您的位置: 首页 在线欣赏 美文游记 《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乌镇》 ----宁波 王成如 《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乌镇》 ----宁波 王成如 人们对风景的向往,大多是来自别人的描述。如果这位描述者偏偏又是像茅盾这样的文学巨匠,那这份向往的迫切,又要加重许多。这一处令人向往的风景便是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乌镇。1896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沈雁冰)就诞生在这里。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属桐乡市。这里地势低洼,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平均海拔3米左右,市郊河港密布、纵横交叉,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她还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璀璨瑰丽的文化。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就是就是很好的证据。春秋时期,乌镇为吴疆越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唐咸通年间始建镇,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史了。 在一个云淡风清的金秋时节,乘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在浙江桐乡召开年会的间隙,我们慕名踏上了乌镇的青石板路。从铜罗湾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乌镇的老房子,旧时这些古民居墙上多涂有类似于黑色的油漆,据说这种涂料涂了以后可以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而黑色在江南桐乡一带被称之为乌,乌镇因而有此称呼。其实乌镇真正保存下来的老房子比较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仿古建筑,但它们做得相当不错,从结构到小的细节与老房子都没有什么差别,用的全是搜集来的旧木店板,地上铺设的也是整理过的旧石板,连电线杆也被拔除了,而这些东西也许过几年就更可以以假乱真了。更让我们惊奇的是沿着旧石板路两旁的老式店铺大多关门落锁,用的居然也是老式的铜挂锁。其他水乡沿街吆三喝四的商铺在这里却没有市场,历史仿佛凝固在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以旧做旧,乌镇人就是这样刻意不让现代文明来破坏古镇原有风貌的整体性。走在这样的古镇上,没有晃眼的钢筋水泥,没有喧嚣的商业污染,再看到传统民居建筑里地道的乌镇人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仿佛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南古镇的生活还在继续,水乡的原味即时再现了眼前。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用现代文明让古镇重新焕发活力,又不至于有太大的冲击去破坏传统文化。 这是当地政府的功绩与远见。为了使前人留给乌镇的宝贵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永久延续,让古镇灿烂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重现光彩,桐乡市委,市府1999年5月决定把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作为乌镇发展的重头戏,实施了对千年古镇的保护整治与合理开发。在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朱家角、西塘、角直、乌镇)中,乌镇开发算较晚的,因而汲取的经验也最多,所以我们看到乌镇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比较规范,全镇分为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水乡风情区、传统商铺区。整个古镇经过这样的打理,既保存了原有风貌,又有相对的集中,这是其他江南古镇所没有的。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太重的人为摆布,因为从心底里我是更喜欢西塘原生态的水乡风景。但由于整个 古镇因为重新规划布局,游览路径形成一个循环,这大大方便了游客,所以大多数游人还是十分赞赏的。在传统作坊区,我们眼睛一亮:空旷的场地上支着高大的木架,一条条蓝印花布(旧称夏布)从上面飘垂下来,风舞婆娑,煞是好看。而旁边的作坊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从纺织、飘洗、印染、晾干,再一旁便有现成的蓝印花布服装售卖。其他像三白酒的酿制、竹器的制作也多有示范,如果游客有兴趣,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劳动,现场享受DIY(Do It Yourself)的乐趣。我想这便是当今旅游业很推崇的游客参与性活动了。乌镇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们就这样走走看看,徜徉在古镇的风景里,不经意间拐入一条窄弄,弄的尽头我们看到了一座座那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古镇曾有百步一桥之说,现在尚存30多座,不知有多少悄然消失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袭中了。即便如此,乌镇仍可凭古桥傲视其他的江南古镇。过桥沿岸曲折走去,一路上种种古桥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我们细细看来恍然进入一个古桥实景博物馆。这是祖传的宝贝,是乌镇旅游资源中的神来之笔。在众多的古桥中,现存最古老的是始建于明宣德年间的浮澜桥,而通济桥和仁济桥是最具特色的,两座分别建于1515年和1518年的古桥相为犄角,相连相生,相互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有意思的是无论你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犹如井中观月,当地人戏称为桥里桥。 走得累了,我们随便坐在一座桥头小憩,惬意地看着流水潺潺,小船摇摇。和许多江南水乡古镇一样,乌镇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而建,但我们在桥上马上看出一点特别来:这里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面架上横梁搁上木板,三面有窗,日间凭窗饱览河上风光,午夜梦回,枕下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这种枕河风景是其它水乡古镇没有的,那就是乌镇的水阁。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文中提到的水阁便是访卢阁,相传茶圣陆羽曾来此拜访茶馆主人卢仝因而得名。茶馆开门见桥,推窗见水,门前可观街上的繁华,隔窗能尝十里河塘风景,可算得上镇上风水最好的一间茶馆了。如果我们有时间也一定会要上一壶龙井,清清静静地喝,惬惬意意地看那江南水乡的风情韵致就在袅袅的水烟中慢慢展开。 这样幻想着不由得对古镇的种种苛求淡去了不少,心想如此钟灵毓秀之地,诞生茅盾这样的大文豪亦是合情合理之事。于是我们便按图索骥急赶去位于镇中的茅盾故居,那是一所沿街的四开间日式风味的老楼房,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据说是三十年代茅盾用他的稿费并亲自设计草图建造的。之后,茅盾几次回乡就在这里写作。当年他手植的棕榈和天竹现在依然茂盛。这里现在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保存有茅盾的启蒙家塾,他的童年轶事,以及珍藏的墨稿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总之是一个很文化的地方,搞旅游资源开发的说这就是乌镇的底蕴。 倘若不是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们很可能会醉在乌镇老街或是小桥或是流水里了。租船回去罢。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我们纷纷叫好,到水乡能不坐船吗,这可是真正体味水乡的机会啊。于是我们喊了一叶乌蓬小船,一个个晃悠悠地跳上船,一路荡悠悠地出了古镇,留下一水面的涟漪。
个人分类: 国家地理|3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里水乡--苏州
热度 1 lixuekuan 2009-7-17 18:16
2007年使用小DC拍的苏州水乡,后期处理了一下。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3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