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物联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物联网

相关日志

[转载]搭建物联网平台
kd652 2020-11-2 23:58
【物联网平台怎么搭建的?】 https://mbd.baidu.com/ma/s/cyETqLmt
个人分类: 物联网|0 个评论
Wiley“云选书”你参与了吗?海量优质好书等你来Pick!
WileyChina 2020-9-29 15:08
随着 第2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 移师线上, Wiley 也推出了“一起云书展,一起选好书”的线上图书推荐活动,旨在帮助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的老师精选优质好书,丰富馆藏资源,为广大师生和读者准备一场图书的饕餮盛宴。 ​ 在本次Wiley 专场图书推荐活动中,精选了15,000多种优质图书,涵盖化学、材料科学、数学与统计、物理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兽医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商科等各个领域。 1. 选书时间 2020年9月26日-- 9月30日 2. 选书方式: 手机端可扫描二维码: PC端链接: http://r6e.cn/htHJ 进入中图图书采选平台页面后,您可以按照左侧学科分类进行筛选,若您选中某本图书,点击“ 推荐 ”即可。 本次为大家推荐两本畅销书,关于 云计算、5G与物联网 的主题。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10 Steps To a Digital Practice in the Cloud 《云计算中的数字实践的10个步骤》 提高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今天的市场中,利用技术和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来自动化数据处理和其他低价值的工作对于高效和盈利的CPA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变化的速度,你很容易被大量的选择所淹没,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会耗费你的时间和金钱。《云计算中的数字实践10个步骤》将帮助您为公司的成功扫清道路。 作者John Higgins和Bryan Smith指导您完成每一步,帮助您在每个领域实施最佳实践,为您的公司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案,并更好地为您的客户服务。他们还包括几个真实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案例研究,以说明其他公司如何节省时间和金钱,同时通过转向数字实践模式使其公司运行得更有效率。 第二版更新,以反映市场的现状,以及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器基础设施、个人电脑和软件、移动计算、扫描、客户端门户、文档管理、工作流、云会计等可用的技术解决方案。用它来制定你的技术计划,为公司的未来做出有价值的投资。 本书亮点 这个流行的指南是您在云中构建成功实践的路线图,只需10个步骤,您将获得实用、全面的信息,逐步说明,包括以下领域: 基础设施 扫描解决方案 文档管理 客户门户网站 工作流程管理 基于云的客户端会计系统 安全 灾难恢复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Fog for 5G and IoT 《5G与物联网的迷雾》 雾开始影响信息技术力量平衡的未来 这本书探讨了雾将如何改变信息技术产业在未来十年。在云到物的连续统一体中,雾将计算、通信、控制和存储服务分布在离边缘、访问和用户更近的地方。作为一种计算和网络架构,雾支持无线5G、物联网(IoT)、大数据等关键应用。作者介绍了雾的主要应用的基本权衡。本书的章节旨在推动从当前云架构到雾的转换(第1章),以及支持这种转换所需的架构组件(第2-6章)。其余的章节(第7-11章)致力于审查各种5G和物联网应用,将受益于雾网络。这本书是由雾中的先驱者编辑的,包括该领域中活跃的研究人员的贡献。 本书亮点 介绍了雾技术,描述了雾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出了一种雾和物联网的观点,结合了工业和学术界的两个方面 讨论在协调M2M、D2D和雾技术之间的交互时所面临的各种架构和设计挑战 “用于5G和物联网的Fog”是对演进的Fog架构的介绍,汇集了形成这种范式的不同领域的工作
个人分类: 图书精选|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稿信息| 无线物联网:赋能未来一代的连接和通信
Hindawi 2020-8-26 17:01
特刊名称: Wireless Internet of Things: Enabling Future Generation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s (无线物联网:赋能未来一代的连接和通信) 期刊名称: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客座主编: 牛明博,长安大学 截稿日期: 2020年9月11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联网(IoT)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随着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高速率数据传输的要求和应用越来越高。无线光通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为人们提供了无需授权的宽带频谱和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智能汽车为智能网络带来了高移动性,与此同时,空中的电磁能,例如射频波,以无线的方式为物联网终端和传感器提供动力支持。 当无线物联网遇上光学、自动驾驶汽车或者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会发生什么?而把相关的移动性、智能控制、极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考虑进来,又会发生什么?复杂的物联网通信环境,人们对无线技术和方法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无线光通信、磁感应通信、无人机(UAV)网络和无线携能通信(SWIPT)的最新进展。这些新兴无线技术的集成可以为通信连接提供更高的自由度,为下一代物联网创造条件。 该特刊覆盖新兴无线技术的最新研究领域, 旨在 探讨物联网应用环境下异构通信技术集成带来的好处和挑战。 我们欢迎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 我们的征稿主题包括:基于可视光通信(VLC)的智能建筑、车联万物(V2X)网络、无线光/射频混合物联网的SWIPT、自动驾驶飞行器(autonomous UAV)或M2M辅助物联网产业、机器学习和能量收集在节能物联网的应用。我们鼓励作者通过模拟、半模拟和/或实验室试验的方式,在探索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探索,同时考虑论文的实用性,展示其论文的研究工作进展。 欢迎涉及以下领域的原创研究和综述论文投稿: 由异构SWIPT技术赋能的未来物联网,包括RF、红外和VLC可见光通信(VLC)、光/射频混合物联网系统 依托分布式传感、车联万物(V2X)和无人机(UAV)的智能物联网 智能城市中的无线光、磁感应和反向散射通信 建筑自动化和高性能伺服追踪控制 机器对机器(M2M)通信 大型机器类通信(mMTC) 物联网在极端环境下的信号处理和定位 智能物联网通信的集成移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方法 所有被接受的论文,均将根据 创作共用许可证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出版。任何人均可免费获取您的论文,您将保留该论文的完整版权,这将确保您的研究将永远归属在您的名下。为此,所有经同行评审后被接受准备出版的论文,均应缴纳一次性文章处理费(APC)。 点击查看征稿详情
23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技术与COVID-19
lisw05 2020-8-13 20:48
数字技术与 COVID-19 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的数字工具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 ) 得以发展。在今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它们被用来 阻击 COVID-19 疫情大 爆发。 李升伟 /编译 2020 年应该是医学和科学领域令人兴奋的十年的开始,几种可以应用于解决重大 临床 难题 和疾病 的数字技术 得到了 发展和成熟。这些数字技术包括物联网( IoT ) 与 下一代电信网络 ( 如 5G) ;大数据分析 学 ; 充分 使用深度学习 的 人工智能 (AI) ;和区块链技术。它们是高度相互关联的:物联网(例如 : 设备和仪器 的互联 )在医院和诊所的 发展 促进了建立一个高度互联的数字生态系统 ,使得可以进行规模化实时数据采集,然后 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系统, 来 了解医疗 卫生 趋势,建模风险关联和预测结果。 并且,这得到 了 区块链技术 的增强 , 区块链是 一 种 带有密码协议的反向链接数据库和一 种 不同组织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将网络 进行 点对点集成 , 确保数据在多个物理位置复制,并 完善 算法来确保数据 的 安全 和 可以追 踪 。 然而, 在 2020 年 的前 3 个月 里 ,世界 猝不及防地 面临着一场 生死攸关 的全球健康危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COVID-19) 的爆发。随着 COVID-19 知识 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似乎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致命(死亡率约为 2% ),尽管更具传染性 。 鉴于全球化 进程 和中国对世界贸易 及旅游业 的相对重要性 提高 ,在 2020 年 爆发的 COVID-19 的影响 远远 大于 2003 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SARS) 的影响。 如何应对 2020 年的 这场 新危机? 它 与 2003 年 SARS 疫情有何不同 呢 ?许多国家依靠传统的感染控制和公共卫生措施 的 外推 来 遏制 COVID-19 大流行,类似于 2003 年用于非典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中国的 强有力隔离 检疫措施(例如,在湖北省 有 6000 多万人 得到隔离 ),以及 对 数 以 百 计的 接触追踪者 ( 例如 :新加坡、香港、韩国 ) 进行艰苦细致的接触追踪。然而,这些措施 对于 2020 年 大规模爆发的 COVID-19 并非治本之策 。 新的数字技术能 否在 COVID-19 爆发中大显身手 ?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四种相互关联的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在解决 COVID-19 方面的潜在应用,包括对两种传统公共卫生战略的提升:( 1 ) COVID-19 的监测、监管、检测和预防;( 2 )减轻 COVID-19 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间接影响。 COVID-19 的监测、监管、检测和预防 首先, 物联网 提供了一个平台,允许公共卫生机构访问数据,以 便对 COVID-19 大流行 疫情进行 监测。例如, “世界计量器 ( Worldometer ) ” 网站(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 )针对 COVID-19 在世界 范围大流行的疫情, 提供了实时更新的实际 患病 人数,包括每天新的疾病病例 、 疾病分布的国家 及 疾病的严重程度( 治愈 、危 重病情 或死亡) 。美国 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还利用从美国疾 病预防 控 制 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欧洲 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和中国 “丁香园” 网站 ( 汇总了来自中国国家卫 健 委和中国 疾控中心 数据 ) 收集的数据,为世界各地的 COVID-19 病例 建立 了实时跟踪地图。 其次,大数据还提供了对病毒活动进行建模研究的机会,并指导各国的医疗 卫生 政策制定者加强 对 疫情的准备。使用三个全球数据库 --《 官方航空指南 》 ,腾讯 公司 (中国深圳) 基于定位的服务 和武汉市交通管理局 的数据库,吴等人对 中国 国 内外的 COVID-19 疾病活动 进行 了 “ 即时播报 ”和预测 的建 模研究,可供卫生当局用于全球公共卫生规划和控制。同样,使用 《 世卫组织国际卫生条例 》 、 《 缔约 成员 国自我评估年度报告工具 》 、 《 联合外部评估报告和传染病脆弱性指数 》 , 吉 尔伯特等人评估了非洲国家在 抗 击 COVID-19 方面的准备和脆弱性 , 这将有助于提高非洲各 国 卫生 部门 的认识,以更好地为病毒爆发做好准备。 第三,数字技术可以增强公共卫生教育和交流 。 在新加坡,政府与 脸书公司( Facebook ) 拥有的 WhatsApp 合作, 使 公众 获得 关于 COVID-19 和政府举措的准确信息 。 多个社交媒体平台 ( 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目前被医疗机构用来提供“实时”更新,并与公众 互动、 澄清不确定性。此外, 在中国, 一些面部识别 技术 公司 ( 例如 SenseTime 和 Sunell) 运用 热成像面部识别技术,识别在不同 扫描点处体 温 升 高的人 。 第四,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可以增强 COVID-19 的检测和诊断。提供准确和低成本的 检测 来诊断 COVID-19 的 需要 构成了 一 项 挑战。 中国 与 亚洲、中东和非洲的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许多 周边 医院没有 检测 或资源来准确区分 COVID-19 和“普通流感”。到目前为止,印度尼西亚只有两 例 报告病例,尽管 存在与 中国游客 的 大量接触( 2019 年巴厘岛有 120 万中国游客),但卫生当局决定 对 243 名从武汉返回但无症状的公民不进行 检测 , 原因是检测 的成本 高昂 (该 检测 试剂被报价为 将 近 75,000 美元)。对 COVID-19 的替代诊断和筛 查检测 将非常有用。 在这方面,中国有大量的 COVID-19 阳性病例数据集( 70,000 例) ,它们 是深 度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理想数据集 。 然后,这种人工智能算法可作为疑似病例的初步筛选工具(例如,前往中国、伊朗或韩国的旅行史,或暴露于确诊病例),以便 进一步对高风险 患者 进行 验证性实验室 检测 或 进行 隔离。 虽然大多数患者 是 COVID-19 的 轻症 病例,但医生 不得不 应用 技术密集水平 相同的方法来分离、治疗和监测所有患者。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帮助医生将 COVID-19 患者分为 潜在的 三组: 80% 患有轻度疾病; 15% 患有中度疾病; 5% 患有严重疾病,包括高死亡 风险 的疾病。最后,人工智能还可以促进发现治疗 COVID-19 的新药物。 缓解 COVID-19 的影响 虽然 集中 解决 COVID-19 的直接影响是重要的,但在许多医疗环境中,保持核心 的、 关键的临床服务是很重要的。在许多国家,最初的反应是医疗 机构 减少甚至停止许多临床服务,包括关闭诊所和推迟医疗预约或择期 手术 。然而,如果 COVID-19 大流行超过 6 个月,这种战略就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卫生护理 系统应 有 计划 地 使用数字技术。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远程医疗咨询 设施 来建立 “虚拟诊所”,从外围站点上传成像数据 ( 例如胸部 X 光 片 和 / 或胸 廓 CT) 并做出远程解释 。这将确保患者继续接受标准的临床护理,同时减少患者在医院场所的身体拥挤。对于其他重要的医院活动(如研究和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探索 使用 虚拟电子学习平台,以消除实际会议。 其次,利用各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分类系统可能会减轻医生的临床负荷。在线医疗 “聊天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识别早期症状,教育人们 讲究 手卫生的重要性,并在症状恶化时转介人们接受 有关的 医疗治疗。此外,用于检测和记录患者数据(例如,每日体温和症状)的 手机 软件可能会阻止对轻度流感 样症状 患者不必要的医院咨询 。 这些数据也可以 结合人工智能 算法 的发展 来检测 COVID-19 。 第三,中国许多医院正在与区块链公司和药店合作,将病人的药物送到他们的 家 门口。通过使用区块链,医院可以确保及时交付药物,并进行准确的跟踪。 总之, 在 世界继续依靠经典的公共卫生措施来应对 COVID-19 大流行 之际 ,在 2020 年, 人们惊喜地发现 有 一系列 广泛的数字技术可用于加强这些公共卫生战略 。 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 在 2020 年,立即使用和成功应用数字技术来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将有 可能增加公众和政府对这 类 技术的接受程度 ,并泽及 其他医疗领域的疾病,包括未来的慢性疾病。俗话说, “危机提供了机会” ; 这场 2020 年的第一场大危机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附件: 表1 数字技术和它们对公共卫生战略的影响 数字技术 公共卫生措施 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 1.COVID-19 的监测、监管、检测和预防(与 COVID-19 直接相关) +++ +++ ++ + 事例 1. 实时跟踪和实况更新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各种联机数据库。 1. 对疾病活动、潜在发展和传播区域进行建模。 1. 从胸部成像( X 线)对 COVID-19 进行检测(北京医院)。 1. 一旦 COVID-19 疫苗研发成功,制造和配送这些疫苗。 2. 现场追踪高危地区(韩国: Coronamap.live )。 2. 对抗击疾病爆发的各个国家的准备和脆弱性进行建模。 2. 通过临床数据、成像和人工智能对疾病进展进行预测。 2. COVID 相关疾病和死亡的保险索赔。 2. 减轻影响 ( 与 COVID-19 间接有关 ) +++ ++ +++ ++ 事 例 1. 虚拟诊所(中国平安)。 1. 各种疾病药品供应的商务建模。 1. 人工智能自动诊断疾病(中国中山眼科中心) 1. 向当地药房或在病人门口分发病人常规用药。 2. 通过 WhatsApp 传播公共信息(新加坡) 2. 用人力预测方法对剧院和诊所的经营效益进行建模。 2. 医疗“聊天机器人”解决公众对 COVID-19 的询问。 数字技术的可能影响,包括:( 1 )疾病监测、监管、检测和诊断;( 2 )缓解影响。 + ,低( 任何政府官网都没有明确的例子) ; ++ ,中度(有一个明确的例子); +++, 高度(两个或更多例子)。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24-5
个人分类: 数字技术|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宅家科普:万物互联CPS与AI未来融合
lhj701 2020-2-15 12:22
万物互联CPS与AI未来融合 大自然是自然的万物互联,这种联系体现在人类认识到的自然规律,是地球生态的平衡、影响与演变。 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是人造的万物互联。 万物互联的本质,是信息,是所需信息的随时获取和即时满足。需要满足信息的是人。为实现 更远信息的获取,产生了网络。通过网络的信息,产生了叠加效应:信息+信息=新的信息。 因此,信息是感知的抽象,或者加工。而信息的进一步发展而获得独立,创造出物理世界的虚拟对映体:虚拟的物理世界。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虚拟的,反过来,会产生新的物理体,就好比,信息也是人脑中的想法,无非,它以新的形式存在于信息虚拟大脑中,并激发了新的想法--于是产生了新的信息,创造了新的世界。 由此,CPS是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类似人类思维的一种抽象信息加工的构架,就像一个人,大清早起来,发现屋子乱糟糟,产生想法,然后行动,动手收拾了房间,改变了他的物理生存环境。 网络的产生,让更远距离的信息,到达眼前得到即时满足。但CPS系统中的信息,与其大脑中的想法产生了一段距离:就像你想打扫你的房间,已经想象到房间整理干净的模样,产生了一个愿景vision。但首先需要一个工具,比如扫把。 CPS怎么获得各种信息呢?各类传感器、人类自己的传感器(眼睛、鼻子等),人类产生的各类信息。这些数据,或者说数字,让我们能够传递、接收和处理。但数据不是信息本身,只能大致的接近描述它。 接下来的,是处理这些信息(数据)。显然,计算机是唯一可行的处理机器,最大的好处是这些机器不会感到累。CPS连接的物体越多,数据越多,除了繁忙的数据传递,大量信息造成网络拥堵,数据越来越大(大数据),机器难以应对,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期望于各种各样分布式的云计算。 但最为关键的麻烦在于,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是对物理世界的映射,不是物理世界本身(当然,物理世界不数字化,无法实现数字层级的信息处理),而映射的扭曲、碎片支离、降维抽象导致的必要信息的丢失、噪音的加入等等,导致对有用信息的获取陷入困境:如果想得到更大范围的虚拟大脑的控制,就需要更大范围、更加细腻的感知信息,而更多更大范围的信息获取及获得,海量信息的叠加愈加模糊淹没了物理世界的真实性状,从而使虚拟大脑离开其初始的vision更远。 于是,CPS似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堪万物互联的重负:越来愈多的信息需要感知与互传,越来越多的物体需要立即进行干预与控制。CPS大脑的胃口或其Vision,开始体验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其实,也正如人类,理想总是早于现实。 AI的出现让CPS眼睛一亮,似乎在Vision与似海的信息(数据)的鸿沟中的找到一条垫板:AI处理数据,更加智能的处理数据,而不仅仅是在数据中心,比如云中心。AI类似智能的数据处理利器,可以活跃在信息获取(感知端)、信息传输(网络端)、信息的集中处理(云端)、信息应用(控制端)。 至此,未来如果这些智能agent无处不在,CPS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但CPS仍然不能坐等理想实现,因为如果 AI靠数据活着,难免有些死板,难以看到数据之外的景象。另外AI智能的代价是目前还靠拼命的算,而CPS未来更海量的数据,它未必能吃得消。何况,与CPS想要的快算,似乎还有段距离。而更高的算力,也许未来会依赖量子计算或者生物计算。但不论如何,CPS对AI的憧憬,未来的融合,应该难以避免。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人工智能背后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自我进化
shaopenghan 2020-1-31 07:30
细胞进化由DNA主导,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由社会信息系统主导。 在人的进化中,大脑结构上的进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脑信息层面的进化是不能忽视的另一部分。人们学习各种技能、知识,接受教育,提高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大脑通过学习思考表现在人的行为上,这也是进化。 信息系统的进化包含结构层面的进化和信息层面的进化。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社会信息系统有许许多多的进步,每次信息技术的提升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语言、文字的出现,第二次是纸张、印刷术,第三次是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现在我们仍处在社会信息系统的第三次进化中,曾经的电报、无线电仅仅是前奏,计算机、手机、互联网推向高潮,当下如火如荼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是继续。 信息技术的进步是结构层面的进化,而知识、思想的进步则是信息层面的进化。历史中基督教、佛教等一神教取代旧社会的多神教,近代的文艺复兴,科学技术的崛起,民主自由思潮的兴起,这些是思想层面的进步。进步思潮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作用在社会中,工业革命、技术革命高潮迭起,让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步入快车道。 在人的进化中,有很长一段被大脑的进化所占据,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也是如此。技术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信息层面,知识思想的进步会是无止境的。社会信息系统的进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它将是未来人类社会体系进化的重要一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体系的进化,中级文明乃至高级文明或许会变成可能。 未来将来。Future is comin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IoT物语——物联网的发展背景和挑战
热度 1 ellocano 2019-10-29 17:04
物联网发展背景 过去的20年,我们一同见证了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和繁荣,它们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人与虚拟数字世界的连接。过去10年间,智能手机掀起的 移动互联网浪潮 真正意义上让互联网得到了普及和普惠,依据GSMA的统计 ,2018年全球有35亿人口接入到移动互联网,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8.54亿,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1%。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的数字化,我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进行娱乐,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互联网+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行业的想象,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深刻地 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 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会是什么?会有很多种答案,在本思考中,我们来聊聊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在1995年Bill Gates的《未来之路》书中被首次提出,书中写到“廉价计算机芯片已经开始用于引擎、手表、复印机、电梯、油泵、照相机、恒温器、自动售货机、报警器等”,“而这些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连为一体,为我们而存在,并和我们交流”。过去的20年,物联网基本遵循着这条发展轨迹,即无处不在的微型传感和处理器芯片,无处不在的连接和服务,大到水电网的实时监控系统,小到街边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这条发展轨迹带来的变化已经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图:《未来之路》封面 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的连接,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完成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这一阶段的任务则是数字化物理世界,打通虚拟和现实。这背后是海量设备与传感器的在线化,设备为人所用提供安全高可用的在线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是共享单车、城市大脑等一系列创新应用。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互联网的数据是人产生的,而物联网中的数据大部分将是设备产生的,并且这些设备24小时运转,可以不间断地工作,提供的服务随时可用。据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 预测,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33ZB增长到163ZB(1ZB 等于 1万亿 GB ),而目前全球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2年间创造出来的,未来5G、物联网应用将加速这个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国内外巨头也陆续在物联网领域有许多战略性产品推出,希望能够在爆发前夕抢占先机。 IDC报告对全球数据量的预测 我们常将物联网应用的特点总结成“感、连、智、控”四个关键字。如果将物联网系统比喻成人体,“感”则为人体的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各类传感器完成物理世界各类参数的采集和数字化,让物联网系统可以“感知”到物理世界;“连”则为人体的神经系统,将感知信息传入到神经中枢和大脑,在物联网应用中,即为可见的传输电缆和不可见的无线通讯技术;“智”为中枢和大脑对感知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对应物联网应用中的业务程序,往往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高阶的信息处理方法;“控”则为各类机体组织,对应各类执行器,接收业务程序的实时调度。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由来已久,在学术界和产业界,Internet和Things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已经发展超过半个世纪,在各个领域也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和实践,为何Internet of Things却没有在全世界迎来爆发?我们来讨论讨论物联网应用实践的几个挑战。 物联网应用实践的挑战 在一些物联网行业会议上,经常听到很多应用开发者吐槽物联网应用开发“坑”特别多,物联网应用不仅有两倍于互联网的技术栈环节,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产品需求,敏捷开发也往往难以得到满足,在这些公司中往往需要超过5种以上的专业技术工种,2周一次的迭代速度才能勉强应对,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平衡投入和产出也往往带来挑战。 下面列举一些博主认为的物联网应用挑战,这些挑战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织。 挑战1:环节长 物联网应用和互联网应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用页面呈现文字流或视频流,互联网应用需要洞察用户的特征、习惯、需求,以达成高活跃度留存率,达成交易或推荐,物联网应用则更专注于理解物理世界的运作方式,通过包含设备在内的服务去满足物理世界的复杂需求,所以它的内涵更加复杂,也往往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例如落地杭州云栖小镇智能停车应用 ,不仅包含AI视频分析,业务还要打通城市大数据进行车位预约分配,看上去简单的应用背后往往都不简单。 图:18年3月28日云栖大会阿里云IoT总经理库伟分享 18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进军IoT,IoT成为阿里巴巴集团一条新的主赛道,随后阿里云IoT掌门人库伟分享了物联网应用开发需要23个环节,包含嵌入式、服务端、客户端、测试等等在内的23道工序,并且这些工序都是串联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往往就会造成应用的不可用,是一个业内公认的难题。而对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实力稍弱的小微企业,这23个环节可能就埋藏着无数的“坑”,开发成本也存在不可控的风险,和当下几个学生几台电脑就能写手机应用创业是完全不同的。 挑战2:碎片化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有工业、农业、园区、城市、零售等等非常多的领域,而各个领域下又有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这往往对应着形形色色的方案需求,采用定制化可以降低单个方案的成本,但是却带来方案可复用性差的问题,一味重复建设也将造成资源浪费,反而提升了整体成本,失去了竞争力。此外,各场景需求变化非常快,解决方案呈现发散的趋势,需要寻求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收敛。 挑战3:应用标准化缺失 应用的标准化挑战博主认为有两块内容,技术标准化挑战和行业模型标准化挑战。物联网应用往往是一个大型的系统,例如城市大脑、无人酒店,也由各个复杂的环节和子系统组成,需要行业内有大量的协作,这个协作不仅仅包含物资采购、项目施工上的协作,还有技术上的协作,需要一套标准的技术规范,例如数据格式定义、服务调用的规范、鉴权认证的规范、分布式扩缩容调度、安全规范等等。 行业模型标准化则是技术标准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描述,规定方案的核心能力组件,规定了在多变的场景需求下各类行业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如何在核心能力组件基础上完成协作。 挑战4:安全风险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海量设备已经慢慢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连接规模的不断上升,面临安全攻击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存在诸多的安全风险和管控难点, 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顶层安全架构设计、终端安全设计、传输信道安全、设备可信认证、安全监控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全行业也需要加强交流形成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 行业针对挑战的努力 面对以上挑战,行业内也沉淀出一些成熟的技术方案,首先在环节长和碎片化的问题上,已经演化出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平台、一站式开发平台等中间件产品,在应用标准化方面有标准的设备模型定义规范,陆续沉淀出一些行业标准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在安全领域有硬件安全芯片,设备可信执行环境等一系列的技术方案推出。 以上技术细节众多,在后面的博文博主会一一展开讨论,大家如果还存在疑惑也没关系,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门好课帮助大家更好理解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这是浙江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线一门零基础入门的物联网实战课程。以DIY智慧小屋为任务主线,实现窗帘、灯光、土壤湿度、水泵等各种各样传感器的有趣联动,还讲授了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技术体系等内容。课程阵容也非常强大, 浙江大学教授团队和阿里云技术专家共同打造,扫码就能加入学习体验 。 课程还提供了丰富的福利, 有阿里云IoT颁发的证书,前10名还可以获得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联合研究中心物联网实验室的实习机会! 不容错过!
个人分类: IoT物语|4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什么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光纤光栅类传感器更重要
热度 1 jyx123321 2019-9-19 17:01
我在 9 月 18 日写了一篇短文《展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传感器》,网页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553do=blogid=1198441 有博友评论“可能贾老师您说的“便于把多种物理量的检测集于一身的光纤光栅类传感器才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会”是对的。因为我搞生物医学传感器研究时,知道光纤传感器,至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甚至当时都没有听到过。我想这类传感器可能像您说的那样好。但是需要检测的信息种类实在太多了,也不只是物理量,可能还需要各种各类不同的传感器”。 特别感谢这位博友老师的精彩评论!为了便于阅读并且不受博文后评论字数的限制,我回复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按光纤在光纤传感器中的作用,可分为传感型(或者称为功能型)和传光型(或者称为非功能型)两种类型。 传感型(或者称为功能型)是利用光纤本身的特性把光纤作为敏感元件,被测的物理量对光纤内传输的光进行调制,使传输的光的强度、相位、频率或偏振态等特性发生变化,再通过对被调制过的信号进行解调,从而得出被测信号。光纤在其中不仅是导光媒质,而且也是敏感元件,光在光纤内受被测量调制,多采用多模光纤。优点:结构紧凑、灵敏度高。缺点:须用特殊光纤,成本高。 传光型(或者称为非功能型)是利用其它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的变化,光纤仅作为信息的传输介质,常采用单模光纤。实用化的大都是非功能型的光纤传感器。其中,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是一种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光纤传感器。光纤布拉格光栅是通过全息干涉法或者相位掩膜法将一小段光敏感的光纤(选取长度通常是 10mm )暴露在一个光强周期分布的光波下面,这样光纤的光折射率就会根据其被照射的光波强度而永久改变,这种方法造成的光折射率的周期性变化就叫做光纤布拉格光栅。 当一束广谱的光束被传播到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时候,光折射率被改变以后的每一微段光纤(通常工业技术水平下的长度是 1 微米左右,但是这里的“每一微段光纤”在同一个光栅区里有近万个,且规则排列)就只会反射一种特定波长的光波,这个波长称为布拉格波长,这种特性就使得这个光纤布拉格光栅只反射一种特定波长的光波,而其它波长的光波都会继续正向传播。这种光纤传感器可以用来测量多种物理量,比如声场、电场、压力场、应力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角速度场、加速度场。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则发现,以合适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作为光纤光栅区的敏感材料,其可以定量、准确地辨识多种气体及其浓度。在同一根光纤上,可以刻制上百个光栅区,并使得每个光栅区具有与众不同的 “ 指纹”(即“光栅栅距” ,从而使得每个光栅区反射的光的中心波长各不相同 --- 通常的工业技术可以使得工业刻栅所得的反射光波长公差小于 +/-0.5nm 、 3dB 带宽 ≤0.3nm 、该指纹光波的反射率 ≥90% 、隔离度 ≥15dB )。既然同一根光纤上的众多数量的光栅区各有各的独一无二的 “ 指纹”特征 ,理论上就可以在每个光栅区根据自己的检测方案涂覆相应的敏感膜、做相应的物理量的测试,而不必去理睬其他光栅涂覆什么材料和做什么物理量的检测。例如, 1533nm 波长的光栅区被用于测试环境温度,而它的左邻( 1531nm 波长的光栅区测试固体结构应力应变)右舍( 1535nm 波长的光栅区测试气体中的甲烷浓度)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以此类推。这就可以使得多种物理量的在线实时监测可以用同一根光纤传感器来完成。也只有如此的统一化,才能大幅度地降低传感器系统的成本,提高安装和维护效率,减小传感系统的安装空间要求,同时使得解调装置和软件统一起来,进一步大幅度降低成本和安装要求。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展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传感器
热度 1 jyx123321 2019-9-18 09:26
今天看了一篇报道《仪表网: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 传感器产业或将爆发》,链接如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4908457150745690wfr=spiderfor=pc 里面有资深专业人士谈到 “ 传感器是设计、材料、工艺等多种技术的结合,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深以为然! 本人更认为:对工业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传感器而言,大规模、分布式、低功耗、低成本、易组网的传感器使役特点必然要求尽可能多的物理量的检测传感和传输都统一于光纤光栅类传感器。这时候,具有各种物理量的光纤光栅可检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微纳精密加工是其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这本质上更是材料 - 器件一体化、结构 - 功能复合化的具体体现! 但是感觉目前的产业技术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是:隔行如隔山、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性远远不足!当然,这也许恰恰造成了巨大的科学发现机遇、技术发明机遇和商机。拭目以待! 后记:在 10 月 17 日将做一个前沿讲座《 5G- 物联网 - 工业互联网 - 智能制造 - 智能检测 -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互联世界》,这也作为讲座中的一个素材吧。 下面转载《仪表网: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 传感器产业或将爆发》的内容,便于大家阅读: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站在风口处,猪也能飞起来,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随着工信部在 6 月 6 日发放 5G 正式商用牌照, 5G 的到来似乎将物联网推到了一个风口处。物联网的 “ 小翅膀” 是什么呢?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传感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选项。 我国提前进入 5G 商用元年,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它是互联网的升级,也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智能感知、识别和通讯等技术支撑,而感知的关键就是传感器及相关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物联网的繁荣。 据了解, 2017 年以来,全球物联网设备规模、普及率和企业级应用项目呈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全球物联网市场有望在 10 年内实现大规模普及,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或将成长至 3.9~11.1 万亿美元。如此看来,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展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我国现有的 420 多个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系统中,均大量使用了各类型的感知技术和传感器产品。因此,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 9 月 6 日举办的 2019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欧物联网无锡峰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物联网从愿景走向现实,国产传感器任重道远。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陈大鹏表示,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已经形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但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高端智能传感器近 80% 依赖进口。 产业基础大而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也是影响我国高端传感器竞争力弱的原因。 “ 传感器是设计、材料、工艺等多种技术的结合,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来自法国的 Soitec 半导体公司的负责人 Carlos 介绍,目前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传感器已是国际潮流,这对 MEMS( 微机电系统 ) 工艺、晶圆级封装、软件算法等的软硬件集成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在潜心研究,推动技术进步。 虽然有差距,但我们正在奋力追赶。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无锡高新区正努力探索解决智能传感器难题。该区把智能传感器列为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并建立微纳园,汇集物联网上下游资源,致力于解决传感器产业的材料、工艺、设计等难题,已聚集 300 多家传感器及相关企业。 麦肯锡报告指出,到 2025 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 2.7 万亿到 6.2 万亿美元之间,其中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最重要的数据采集入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物联网有多大的市场,传感器就能有多大的作为。 据统计, 2017 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 1800 亿元,增速达 24.1% 。未来 5 年,我国传感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0% 左右,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速度,传感器企业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0 次阅读|7 个评论
当下企业技术创新原则(案例-华为)及智能制造的展望
jyx123321 2019-7-16 10:17
这几天稍微有空,针对当前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原则,以华为公司为案例,查阅了一些资料,反思自己团队在结构健康状态在线监测的多年实践,大致整理出了一个脉络:当下企业技术创新原则(案例:华为) -5G- 物联网 - 结构状态监测 - 智能传感器 - 智能检测 - 智能制造 - 大规模工程普及。自感受益匪浅,现在把主要的相关资料摘录如下,权当文摘留存吧。 强调技术只需领先半步,华为式创新为何能成功? https://36kr.com/p/5132629 原则二: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做产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做未来架构性的平台。 现在我们是两个轮子在创新,一个是科学家的创新,他们关注技术,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但是他们不能左右应用。技术是否要投入使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我们要靠另一个轮子 Marketing (市场营销)。 Marketing 不断地在听客户的声音,包括今天的需求,明天的需求,未来战略的需求,才能确定我们掌握的技术该怎么用,以及投入市场的准确时间。(来源:任正非在变革战略预备队第三期誓师典礼上的讲话, 2015 ) 公司要从工程师创新走向科学家与工程师一同创新,我们不仅要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合适的产品与服务,而且要面对未来的技术方向加大投入,对平台核心加强投入,一定要占领战略的制高地。要不惜在芯片、平台软件等方面冒较大的风险。在最核心的方面,更要不惜代价,不怕牺牲。我们要从电子技术人才的引进,走向引进一部分基础理论的人才,要有耐心培育他们成熟。也要理解、珍惜一些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奇才。总之我们要从技术进步,逐步走向理论突破。(来源:《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 2011 ) 原则三: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成先烈 超前太多的技术,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但必须以牺牲自己来完成。 IT 泡沫破灭的浪潮使世界损失了 20 万亿美元的财富。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几乎 100% 的公司并不是技术不先进而死掉的,而是技术先进到别人还没有对它完全认识与认可,以至没有人来买,产品卖不出去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丧失了竞争力。许多领导世界潮流的技术,虽然是万米赛跑的领跑者,却不一定是赢家,反而为 “ 清洗盐碱地” 和推广新技术而付出大量的成本。 但是企业没有先进技术也不行。 华为的观点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 “ 先烈” ,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 …… ,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这些解决方案引导开发出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盲目地在技术上引导创新世界新潮流,是要成为 “ 先烈” 的。 原则七: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才能进入世界竞争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知识产权战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知识产权战略往往被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忽视。 具体来看,华为的知识产权战略可归为三点: 1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10% 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以保持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知识产权能力。 2 、实施标准专利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自有技术方案纳入标准,积累基本专利。 3 、遵守和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依照国际惯例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以交叉许可、商业合作等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正如任正非所说:诞生伟大公司的基础是保护知识产权。我们要依靠一个社会大环境来保护知识产权。依靠法律保护创新才会是低成本。随着我们越来越前沿,公司对外开放、对内开源的政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体系。过去二三十年,人类社会走向了网络化;未来二三十年是信息化,这个时间段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诞生伟大公司的基础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否则就没有机会,机会就是别人的了。 5G ,不只是网速快 http://www.cnpat.com.cn/show/news/NewsInfo.aspx?Type=ZNewsId=11198 随着 5G 商用牌照的发放,我国正式步入 5G 商用元年。 5G 有哪些应用场景,它的资费贵不贵?在日前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的首期 “ 科学麻辣烫” 科学沙龙活动上,资深通信行业专家给出了答案。 网速快是人们对 5G 的直观感受,然而,这不是它的唯一优势。 “5G 将带我们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反过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也将成为 5G 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介绍,据估计,至 2030 年,移动业务流量将增长数万倍,移动网络连接的设备总量将超过 1000 亿个。 中国科协信息通信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张新生认为, 5G 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未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推动 5G 成为开放融合的智能化网络。 在消费领域市场, 5G 可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张新生认为,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无人机将是 5G 的基础性应用,也可能是最先成熟的业务场景。随着 5G 网络逐渐完善,一些对网络通信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远程手术、全路况自动驾驶等,将成为 5G 重要的应用场景。 “4G 改变生活, 5G 改变社会。 5G 关注大场景、多维度的应用,将推进各平台融合,催生新业态,甚至可能引发产业变革。 ” 中国通信学会经济与管理创新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秀清说。 5G 流量费会不会很贵?黄秀清说,资费由很多因素决定,既有技术成本,也有市场竞争等因素。仅看成本, 5G 网络投资加大了,但网速快了,容量大了,相应地平均到每一个单位流量的成本降低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5G 流量单价会随着网络普及和用户需求增长逐渐降低,未来应该会低于 4G 。(转自:人民网) 任正非: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会用华为 与美国新冲突会是物联网 http://news.mydrivers.com/1/634/634732.htm 由于 5G 问题,美国正拉拢盟友封杀华为,自己也在 5 月中旬制裁了华为,禁止美国公司对华为出口芯片、软件等产品及技术,不过 6 月底中美会谈之后美国又表态放松对华为制裁,同时美国也强硬表态不会完全放弃对华为的制裁。 对于美国的打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在采访中多次表示美国制裁不会影响华为,华为是打不死的小强。日前在接受英国美国采访时,任正非也再次谈到了美国封杀华为 5G 的问题。 英国记者提问华为与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相比,优势在哪里?任正非表示, “ 我们和诺基亚、爱立信相比,应该说价格比他们贵很多,但是我们同样一个东西能给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是最贵的,不是便宜的。 ” 在回应 140 多个国家中有多少国家会采用华为 5G 的时候,任正非表示国外绝大多数客户都会选择华为,因为只有华为提供的东西是最先进的、最有实际价值的。 任正非预计全球有 135 到 136 个国家会用华为的 5G ,但美国不会用,澳大利亚也不会用。 此外,任正非还回应了华为与美国冲突的下一个领域,他认为在 5G 之后,美国还会在物联网领域打压华为,一旦华为成为物联网行业的领导者,特朗普政府将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这个领域。他直言, “ 接下来,他们(美国)会在物联网领域打击我们,那就让他们打。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杭州-ppt转pdf
热度 1 lhj701 2019-7-15 20:33
《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杭州-ppt转pdf 第八届高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及人才培养论坛暨第三届浙江省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7月14日-杭州,交流ppt ( 仅限交流学习之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网络所有 )。 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7月14日-杭州-罗汉江.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29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观察 之 厌倦了各种“呈现”,看不到真正的智能
luckypeng 2019-4-27 14:07
如副标题所述,发现当前的市面上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在花大力气对数据进行花样呈现,UI做的一个比一个炫酷,产品卖点也大多切合着领导喜欢,数据直观,有面子,科技感强等话术。在这一片花样炫酷的大屏后面,是否有真正的技术呈现,是否真正值得我们欢呼赞叹?我看未必! 我们先来谈一点其他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每个IT人都了解摩尔定律,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差不多每10年,会有一次大的变革: 1980-1990,硬件为主时代,代表IBM; 1990-2000,操作系统为主时代,代表:微软; 2000-2010,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国内代表BAT; 2010-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还记得iPhone4吗?其实也可以叫智能手机时代; 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时代,主要解决了以人为本的信号互通互享,而现在,在“后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开始谈AI,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已经开始提前进入下一个十年:智能时代。 既然智能时代要来了,那么支撑起这个时代的关键是什么?人类的进化史的一大特征就是脑容量不断变大,这是人体智慧的精华,同样,IT行业发展至今,工程师一直在追逐着算法的强大,我们可以把算法类比成人的脑容量,这是智能时代的关键,当然光有算法还不够,还需要算力和数据才足以支撑起智能时代。 不同阶段人的脑容量 而物联网的一部分职责就是解决数据问题。数据从何而来?简单来说就是传感器采集后通过网络上传至云平台,这就完成了我们的数据获取,现阶段根据各类参与者所提供的服务类型,物联网平台可分为连接管理平台CMP、设备管理平台DMP、应用使能平台AEP和业务分析平台BAP。 理解每一层主要用途的最简单方式就是看这几个关键字,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应用使能和业务分析。 为什么说现在大部分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是发力在各种数据呈现(其实也就是在AEP上大做文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五: 1、因为终端设计偏硬件设计,而且技术成熟,要想在传感器的精度上有所突破,难! 2、CMP无非就是用别人定义好的传输技术,如NB-IoT,Lora等,就好像别人修好了路,你沿着路走就得了,要想修路,难!; 3、设备管理层可以做点文章,如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等,这些确实可以给生产型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这一层是必须要投入精力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物联网还处在政府政策驱动阶段,物联网市场集中在生产型建设(偏国有)和智慧城市型建设(偏国有),在这种场景下,管理设备的基本不会是能决定做不做项目的领导,然而企业要生存,需要资金运作。当然,对于那些资本雄厚,大布局的企业,是可以在这一层有所为的,比如把边缘计算做起来。 4、接下来到AEP了,这一层就扎堆了很多企业,他们把底层数据传到平台,然后把一个二进制的数字,多样化的渲染出来,简单理解就像用美图秀秀处理一下镜头拍到的照片一样,处理照片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滤镜;再打个比方,就好像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有多种写法。这些企业研究着怎么把滤镜做的更好,研究着“茴“字的写法,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直接拿出去晒,还可以参加选美,有掌声,还有最关键的 有钱挣。 5、还有最后一层BAP,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物联网公司技术实力的地方,这里的呈现不再是像美图秀秀的滤镜,BAP需要研发人员深刻理解客户的业务,用智能强大的算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系列科学的判断和建议,辅助管理者更好的决策;这一层的核心其实就是算法,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项能力,要想再这里发光发热,难!但是,对于那些资本雄厚,大布局的企业,是可以在这一层大有所为的。 至此,我个人心态相比起笔时,没有那么亢奋了,觉得目前这种“马屎皮面光“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内心里还是有股淡淡的失落,不知何时,才能接触到真正以业务驱动而创新出来的解决方案。 全文完 附:作者在物联网行业从事研发3年,从事市场1年,斗胆发表点行业见解,欢迎各位业界同仁交流讨论,指正批评。
个人分类: 科技|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智能物体用上5G网络
lhj701 2019-4-3 20:16
当智能物体用上5G网络 低时延:小于1毫秒 带宽
个人分类: 物联网|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5G通信入门视频
quantumchina 2019-3-23 08:51
5G通信开始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 视频资源来自网络,整理以方便大家学习交流 5G不仅将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还将解决千亿机器无线通信的物联网需求。 https://weibo.com/tv/v/H7muWiuqI 8分钟讲解关于5G的一切 http://3g.163.com/v/video/VK6HV9EOE.html 5G是个啥玩意?听通信业专家给你详细讲解! https://sv.baidu.com/videoui/page/videoland?pd=bjhcontext={%22nid%22:%229910791195426029313%22,%22sourceFrom%22:%22bjh%22}fr=bjhauthortype=video
个人分类: 大众科普|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与“感、知、控”
lhj701 2019-3-10 11:42
物联网与“感、知、控” 物联网这个概念,起起伏伏,现在也难以说得清楚。但与过去不同,刚开始大家还认为,物联网就是物流网,但现在也基本被大众认同了,物联网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网络形式,与互联网开始有所区分,知道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或者说这个联网,主要围绕物体连接,让物体智能的为人类服务。 但物联网的概念非常不具体,因为应用领域实在是太多,太散,地球上需要连接的物体,有多少种类?说到互联网,大家每天都用,很好理解,但物联网就没有这么幸运。并且,互联网基本都是直接围绕人在转,但物联网却围着物体在转。但物联网不论应用再多,简单的比如用手机控制灯的开关,复杂的如尚未成型的“城市大脑”。小闭环的如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大闭环的如城市的实时智能交通车辆调度系统。 不论这些应用多么丰富多样,物联网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感、知、控” 。 感: 物联网系统需要的与外界环境交互的信息。通过传感器,如感知一般环境状态信息,如温度、湿度等各类传感器、音视频传感器(摄像头、拾音器、卫星遥感等)、智能感知传感器系统(WIFI感知系统、深度学习感知系统)、RFID、位置移动信息传感器(GPS、北斗、红外传感器、速度传感器、雷达、声波、超声波、UWB等)感知环境的状态及改变信息、位置信息、位移信息、存在信息、图像图像视频信息等各类物联网系统所需的信息。 知 : 知是知道,认知、知识,智力 等,是在感知信息收集汇聚,产生的 对于控制所需规律的认知 ,然后在认知基础上,进行一定智力决策,通过控制系统的控制部分实行对物联网系统的具体应用。知的过程,需要网络,因为,大部分物联网系统需要地理位置上分布的物体组成,只有利用网络(有线、无线如Zigbee、Wifi、蓝牙、NB-IOT、LoRa、4G、5G等长短距离不同的无线传输),才能虚拟为一个整体的信息汇聚。知也需要数据处理,包括实时感知数据处理。感知的数据,必须进行一定智能处理,才能得以表现出我们需要的智联网的智力。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可以在物联网知的阶段发力,无非需要考虑网络对数据汇聚的延迟影响,需要考虑分布式的影响,需要考虑实时控制、轻型AI协议的设计(物联网终端能耗和运算能力的限制),也必须考虑,将实时感知(无线收发)、实时数据处理,实时控制的终端的一体集成,并能够智能适应感知环境的变化,以及物联网终端的协同等问题。 控 :物联网控制,是物联网系统存在的原因,是物联网系统的执行端。但执行效果仍然需要循环闭环,比如通过感知,对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估。另外,物联网系统的控制,一般具有时效性,这对网络延迟和控制运算(知)提出挑战。此外,物联网的控制,也可以是分布式的,对多个物体进行协同控制,或者时序性的控制,才能达到应用的预想效果。 一个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论大小,如果基本满足了“感、知、控”三个环节,并能最大化的表现一定“智能”,就可以很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了。但对于实现尤其是对存在大规模物体系统的控制,所需信息的收集、汇聚、快速清洗、筛选、合适的计算、计算决策的最优化分散及精准控制等,也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比如“城市大脑”与“孪生城市”,存在巨量的信息汇聚与交换,一个问题是: 如何找到或者去感知那些最为关键的信息,进行最为精简的运算,从而实现快速而优化的布控呢 ?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3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系统工程- -物联网国际合作发展近期未来的制高点
geneculture 2018-12-12 14:32
报告题目:智慧系统工程- -物联网国际合作发展近期未来的制高点 报告嘉宾: 邹晓辉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 icis2018(北大)语言认知论坛主持人和 iccsip2018(清华)认知系统论坛主持人 报告摘要: 旨在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近期未来物联网国际合作发展的制高点为什么是协同智能系统工程。方法步骤如下,首先,探讨物联网与区块链的本质从而确立新一代的协同智慧系统工程,进而,分析数字计算到学习理解的转换,为近期未来物联网国际合作发展的相关各界提供新契机,最后,对形式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三大系统工程介绍,说明语言、知识和软件传统三大工程的瓶颈已经发展到必须大跨界才能有所突破的境地从而引出新一代物联网与智慧城乡理念。其结果是明确了一个目标方向即务必占领物联网国际合作制高点即协同智能系统工程及其龙头引领阵地。其意义在于:由这个制高点的核心基础暨用知识中心超越数据中心,把言识软硬形式化系统工程、教管学用社会化系统工程和物意文道智能化系统工程三者融通融合。其水到渠成暨瓜熟蒂落的过程,以往的许多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或鸿沟就将随之而逐步地化解。新一代物联网与智慧城乡理念及智能化驻行载器必将打破基建、房建和交通诸多陈旧的设计理念及其相应建造模式与欣赏范式。这是物联网的发展在国内外合作发展的趋势,各行业不可不察! http://m.youku.com/video/id_XMzI1NDQ3MzA5Mg==.html?x=sharefrom=androidsharekey=b6fa5f9c8fa5d31167d436c54f658af34msgid=4843155861971004960dataid=19source=sharetype=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vertical=1
个人分类: Science Learning|1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区块链与资金区块链的关系日渐明朗
geneculture 2018-12-8 08:47
区块链网络系统(技术)与比特币信用体系(金融)之间的复杂现象及其本质,在融智学三部曲即言识软硬形式化系统工程、教管学用社会化系统工程以及物意文道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语境下,可概括为两个“三信”即“信用信任信誉”和“现象信息、本体信息与本真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样,这个看似复杂的情形也就简单而条理化了。未来的智能化网络系统(技术)和智慧的信用体系(金融)也就水到渠成或瓜熟蒂落地自然形成或建构起来了。就2100万个解的数学方程而言,也不再神秘了。它可视为是学界和业界探寻的第一个比特币信用体系(数字金融)的一个典型示例(至于还有没有更好的体系?可继续探索)而与之相应的(“挖矿”即“解方程”或“解难题”的找币过程)获取比特币的(类似挖金矿的)方式方法也就可理解了。这是市场交易(即相互买卖的)方式方法之外的找矿法。至此,比特币和区块链的神秘面纱也就自然而然揭开了。余下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改进金融体系及其网络系统(不再庸人自扰,自乱阵脚;不再投机取巧,自我毁灭) -邹晓辉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塞尔科技董事长 知识区块链与资金区块链的关系.ppt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 个评论
知识区块链与资金区块链的关系日渐明朗
geneculture 2018-12-8 08:47
区块链网络系统(技术)与比特币信用体系(金融)之间的复杂现象及其本质,在融智学三部曲即言识软硬形式化系统工程、教管学用社会化系统工程以及物意文道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语境下,可概括为两个“三信”即“信用信任信誉”和“现象信息、本体信息与本真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样,这个看似复杂的情形也就简单而条理化了。未来的智能化网络系统(技术)和智慧的信用体系(金融)也就水到渠成或瓜熟蒂落地自然形成或建构起来了。就2100万个解的数学方程而言,也不再神秘了。它可视为是学界和业界探寻的第一个比特币信用体系(数字金融)的一个典型示例(至于还有没有更好的体系?可继续探索)而与之相应的(“挖矿”即“解方程”或“解难题”的找币过程)获取比特币的(类似挖金矿的)方式方法也就可理解了。这是市场交易(即相互买卖的)方式方法之外的找矿法。至此,比特币和区块链的神秘面纱也就自然而然揭开了。余下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改进金融体系及其网络系统(不再庸人自扰,自乱阵脚;不再投机取巧,自我毁灭) -邹晓辉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塞尔科技董事长 知识区块链与资金区块链的关系.ppt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探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Wiley精品图书推荐
WileyChina 2018-10-31 11:12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在全球掀起一场“科技革命”,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科技名词新贵。Wiley 致力于出版高质量学术图书,今日为您推荐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领域内最新专业书籍,助您掌握最前沿、权威的科技信息。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Internet of Things: Architectures, Protocols and Standards 《物联网:结构、协议和标准》 本书以一种高效、可扩展和可持续的方式,介绍了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及物联网在构建新的智能应用程序(如智能城市、智能建筑和工业物联网)方面面临的挑战。本书涵盖了物联网世界的主要支柱(连接、兼容、发现、安全和隐私),提供了对当前技术、过程和体系结构的全面了解。 ​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Advanced Analytics and AI: Impac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uture of Work 《高级分析和人工智能:影响、成就和未来》 曾经被认为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现在大型公司已经开始使用认知系统来辅助提供理财咨询和药物治疗。认知分析和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将会加速,并预计将在未来5-10年成为“主流”。它将改变我们个人与数据和系统交互方式,以及未来的商业形态。本书重点阐述了认知分析和人工智能对关键行业(零售、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媒体)和专业(如会计、运营管理、供应链和风险管理)的具体影响。 本书亮点 § 展示用户如何使用自然语言与系统交互 § 解释认知分析/人工智能如何获取“大数据” § 提供实施路线图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Big-Data Analytics for Cloud, IoT and Cognitive Computing 《云计算、物联网与认知计算的大数据分析》 本书是成功整合社交、移动、大数据分析、云和物联网原理和技术的权威指南,目的在于促进智能云上大数据计算操作的有效开发。作者基于其在该领域的原始研究和已被证实的资料,描述了一种将大数据理论、云设计原理、物联网传感、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用方法。 本书亮点 § 集成社交、移动、分析、云和物联网等原理和技术 § 涵盖理论、计算技术和科技,适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项目 § 为集成SMACT技术的未来智能认知计算环境提供了成熟的远景 § 通过案例、图表和问题来充分说明,以便加强学习 § 配套有提供指导手册和幻灯片的网站 更多相关好书推荐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Artifictional Intelligence: Against Humanity's Surrender to Computers 《人工智能:反对人类向计算机屈服》 ​ 扫码获取免费章节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Dummies 《人工智能傻瓜书》
个人分类: 图书|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物联网IOT的演变
lhj701 2018-10-5 16:14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物联网IOT的演变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最早起源于自组织的无线网络,重点强调闭环的完全功能网络(感知、数据传输、系统控制、数据应用等),具有如节点的微型化、干电池供电、无人看护、自组织多跳等特征。 IOT强调物物相连(有线或无线),尤其强调与互联网的互通互联。因此,能够获得更多互联网的红利:强大的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更加广泛的连接性(更大范围、更大动态、更大的延迟)、更强大的离散化服务能力(既然能够服务人类,也能服务物体,物体更笨)等,尤其未来形成真正的“人-物-人”虚拟CPS-物人信息系统。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已经逐步融化到物联网的概念范畴,并以各种新的形式出现,如智能家居(短距离WSN网络)、智慧城市(路灯、井盖、智能水电煤表—长距离WSN网络-星状网络-NB-IOT)、车联网(5G-长距离WSN)、环境监测(自组织网络WSN-水中AUV网络)、工业互联网(IIOT)、智能制造系统等。 IOT也正在快速发展中,全球接入的智能物体已经超过84 亿,虽然目前Internet还不知道如何真正的管理这个新的网络成员团体(如目前还没有真正统一的智能物体操作系统,统一的物联网互联网平台等),尤其随着大量实时监测数据的互联网涌入,大数据如何处理?具体应用,如车联网的智慧交通,如何实现?人工智能如何在IOT的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控制)如何发挥真正的作用?并且, 随着物联网向智联网正在逐渐演变中 ,其中的如智能感知、智能数据传输、智能数据处理、智能化应用等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离真正实现智能的物联网,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物联网|6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碎片化应用何时休?
lhj701 2018-9-27 20:47
物联网碎片化应用何时休 ? 今天有幸在宁波参加第二届浙江省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会上得到很好的信息交流与学习。 物联网从2009年提出,经过9年的发展,2017年统计超过1万亿(2018年6月末,我国物联网终端用户达4.65亿户 (手机移动用户15亿)),也有智能家居统计,就超过3000亿!但就我的家庭,还没有一件完整的智能家居应用存在,可见,如果真的普及到普通的家庭,仅仅智能家居能有多大市场?更不用说,智能制造---你不知道一般企业现在的数字化水平有多低?还有车联网,如果5G在2020年开始应用,你未来购买的车,会标配车载网硬件。比如说,智能家居,如果能够成熟,可以直接预装到交工的新房中。更不用说,数不尽的电子家居产品,家电、冰箱、洗衣机。。。。 但现状是:仍然是割裂的碎片化的应用、点的应用,而缺乏面上的应用,系统的应用?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目前的物联网应用是不够智能的物联网应用,处于V1.0的状态 ,而未来随着各类相关技术的发展 (期间有多个技术元年发生:2009年物联网元年、2010年云计算元年、2013年大数据元年、2016年人工智能元年) ,感知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然可以融合在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上边。应用智能化了,体验就变好,更容易接受。类似这些碎片化的应用,更垂直、更深入,更智能了,市场也就更大了:可以接受的物联网点的应用更多了,就会更容易连成片的应用,面的应用,也许未来自然随着更多点的深层应用多了,物物相连中间的空闲区域就自然变小了,更加系统性、整体性的应用基础也就建设好了(当然,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应用,智能的感觉也呈现碎片化的低水平)。 因此,我认为,物联网的大发展,绝不会一下子井喷发展(都发展9年了,除了共享单车这种简单单一的封闭小环具体应用,我没有看到比较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但它必然会随着其他技术的发展,进行集成创新应用,出现新的生态模式,就像星星之火,慢慢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所以,大家对于物联网的发展,应该有耐心,而智能的物联网,或者说,智联网:能够让用户体验到更多智能的物联网,必然是,持久的碎片化的、更深入、更智能的应用,是目前5-10年,甚至更长,必须要走的一条艰辛的道路。物联网,以及未来的智联网(智能的感知、智能的传输、智能的信息处理,智能的应用),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及科研探讨》--ppt下载
lhj701 2018-5-29 07:43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及科研探讨》--交流ppt下载 研讨交流的ppt,还没有仔细想,仅限交流讨论使用,欢迎留言研讨。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及科研探讨-5月11日-海大.ppt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物联网到智联网
热度 1 lhj701 2018-5-29 07:38
从物联网到智联网 待补充,先上张图片(我制作的)。
个人分类: 物联网|38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记录,上传,分享!认识你自己——未来简史(60)
罗非 2017-11-13 10:23
记录、上传、分享! 但也有可能,你根本早就信奉了数据主义(特别是 20 岁以下的人)。有些人其实很愿意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就算这代表着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别性,他们觉得这无伤大雅。人文主义艺术推崇个别的天才,所以就算毕加索在餐巾上随笔涂鸦,也能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出几百万美元。人文主义科学赞扬的是个别的学者,因此每个学者都希望自己哪天能成为在《科学》( Science )或《自然》( Nature )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然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和科学创作成于 “ 所有人 ” 的不断合作。是谁丰富了维基百科?我们所有人。 “ 个人 ” 正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系统里的微小芯片,而这个巨大系统却没人真正了解。每天我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文章吸收无数数据,处理这些数据,再通过更多电子邮件、电话和文章,传回新的数据。但我真的不知道,在整个宏观的架构中,我究竟身处何处?我所产出的那些数据,又如何与其他几十亿人或计算机产出的数据连接?而且我也没有时间找出答案,因为光是回复电子邮件就已经耗尽我的时间。而随着我提升效率,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更多信息,也就是回复更多电子邮件、打更多电话、写更多文章,反而让身边的人淹没在更多的数据之中。 这种无情的数据流带来了新的发明和破坏,而且不在任何人的计划、控制或理解之中。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全球经济如何运作,也没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将走向何方。但也没有人真的需要理解这一切。你该做的,就只是回信回得更快(而且允许系统存取这些内容)。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相信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数据主义相信数据流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 “ 连接到这个系统 ” 也就成了所有意义的来源。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则说,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大多数人都对此非常满意。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要他们脱离数据流,就等于是要冒着失去生命意义的风险。如果你有了某种感受,而别人都不知道,也并未对全球信息交换有任何贡献,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20 年前,日本游客因为总是拿着相机照个不停,曾经受到全世界的嘲笑,但现在人人都是如此。如果你现在去印度看到一头大象,你不会看着这头大象问问自己心中的感受,而是会手忙脚乱掏出智能手机,赶快照张相,上传到脸谱网,再每隔两分钟就检查一下,看看集到了多少个赞。在前几代人中,写日记只给自己看是很常见的人文主义习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这完全没道理。如果没有其他人读到,写了岂不是白写?现代的新座右铭是: “ 如果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 ” 我们在这本书里不断问着,究竟是什么让人优于其他动物?数据主义有一个全新而又简洁的答案。就个体而言,人类的体验并不比狼或大象的体验来得优越。只要是数据,都无高下之别。然而,人类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吟成诗、写成博客,再发表到网络上,使全球数据处理系统更为丰富。就是这样,才让他们的数据有了意义。狼做不到这件事,因此虽然狼的各种体验可能一样深远复杂,却毫无价值。这也就难怪我们会急着将自己的体验转化为各种数据。这不是赶不赶流行的问题,而是个生存问题。我们必须向自己和系统证明自己仍然有价值,而且价值不在于单纯拥有体验,而在于能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 顺便提一下,就算是狼(至少是与它们血缘很近的狗)的体验,现在也可能会产生意义。现在已经有一家名为 “ 不再只是汪汪汪 ” ( No More Woof )的公司,正在开发一种能够读懂犬类体验的头盔。这个头盔会监测狗的脑波,再用计算机算法把一些简单的情绪(比如 “ 我很生气 ” )翻译成人类语言。 8 所以,你的狗可能也快要有它的脸谱网或推特账户了,搞不好还会比你得到更多赞或是有更多粉丝。 认识你自己 数据主义既非自由主义,亦非人文主义。但要特别强调一点:数据主义并不反对人文主义。数据主义对人类的体验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并不认为经验在本质上有何价值。前面审视三大人文主义教派时,我们曾问过哪个体验最有价值:是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查克 · 贝里、矮人进行曲或是狼嚎?就数据主义看来,这整件事根本是抓错重点,因为衡量音乐的价值,该看的是它带来多少数据,而不是它创造了什么经验。举例来说,数据主义就会认为,如果与矮人进行曲相比较,命运交响曲用了更多和弦和音阶,而且创造出更多在不同音乐风格间的对话,于是你需要更多的运算能力才能解读命运交响曲,由此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根据这个观点,音乐也是数学模式,也就能用数学来描述每个音乐作品,以及任何两首曲子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所有的交响乐、歌曲和号叫都能测量出精确的数据值,确定哪个最为丰富。至于它们对人类或狼所创造的体验,其实并不重要。的确,在过去大约 7 万年间,人类的经验是整个世界最有效的数据处理算法,确实有理由多加推崇。但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到达临界点,人类算法将被取代,甚至成为负担。 人类是从数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开始进化,这套算法并非天生用来应付处理 21 世纪的数据流。我们可以试着升级人类数据处理系统,但光这样还不够。万物互联可能很快就会创造出庞大而快速的数据流,就算是升级后的人类算法也无法处理。汽车取代马车,我们并不是让马升级,而是直接让马退休。或许,智人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 数据主义对人类采用严格的功能观点,完全依据能在数据处理机制上发挥多少功能来评估人类体验的价值。如果我们研发出能够具备相同功能而又更有效率的算法, “ 人类体验 ” 这套算法就会失去价值。因此,如果不只是出租车司机和医生,就连律师、诗人和音乐家都能被更厉害的计算机程序取代,又何必要在意这些程序有没有意识、有没有主观经验呢?如果人文主义又开始赞颂人类经验的神圣,数据主义会觉得这是个打着情感牌的谎言。 “ 你所称赞的体验,只是一种过时的生化算法。在 7 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这种算法可说是顶尖,而且就算到了 20 世纪,仍然对军队和经济至关重要。但我们很快就会有更好的算法。 ” 在许多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高潮里,人类面临外星人入侵舰队的机器人大军,又或是要消灭全人类的全知超级计算机,一切看来人类注定会灭亡。但人类总在最后一刻反败为胜,而要感谢的就是所有外星人、机器人和超级计算机所未曾怀疑也无法看穿的东西:爱。就像在《黑客帝国》( Matrix )里,主角原本完全被超级计算机玩弄于掌心,被邪恶的机器人射了满满一轮子弹,但受到爱人的启发,就忽然大显神威,彻底扭转局势。就数据主义看来,这整个场景实在太荒谬了。它会对好莱坞编剧嗤之以鼻: “ 拜托,你就只能编出这种玩意儿啊?爱?而且还不是什么柏拉图式的大爱,只是两只哺乳动物的肉体吸引?你还真以为,如果全知的超级计算机或外星人都要征服整个星系了,还会被激素暴发这种小事糊弄? ” * 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为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和意义来源,带来自 18 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宗教革命。在洛克、休谟和伏尔泰的时代,人文主义认为 “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 。但现在数据主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道: “ 没错,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 在 18 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而在 21 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到一边。 数据主义革命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一两个世纪才能成功,但人文主义革命也不是一夜之间忽然成功。一开始,人类一直相信上帝,认为人类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人类由神所创,有某种神圣的目的。要到许久之后,才有一些人敢说人类的神圣是靠自己,而上帝根本不存在。同样,今天大多数的数据主义者认为,万物互联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由人所创,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到最后,万物互联可能只要靠自己就有了神圣的意义。 从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所有真正重要的革命,都会有实际的影响。人文主义认为 “ 人类发明了上帝 ” ,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有深远的实际影响。同样,数据主义认为 “ 生物是算法 ” ,这同样有深远的实际影响,不容小觑。所有的想法都要先改变我们的行为,接着才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在古巴比伦,每当人们面临两难时,都会在黑暗的夜里爬到神庙顶,仰望天空。人们相信是星星控制他们的命运,预测他们的未来,于是会用观星的结果决定是否结婚、耕田、发动战争。原本的哲学信念,转化成非常实际的日常作为。 但像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圣经》宗教,则讲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 这些星星会说谎。星星是由上帝所创,而上帝早在《圣经》里就揭示了完全的真理。所以不要再观星了,读读《圣经》吧! ” 而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建议。每当人们不知道如何选择结婚对象或职业,又或是否应该开战,就会遵照《圣经》的指示。 但接着出现了人文主义,又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 是人类发明了神,写了《圣经》,而且用了上千种方式加以诠释。所以,人类本身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虽然可以把《圣经》当作一部颇具启发性的人类作品来读,但其实不一定需要这样。如果你面临两难局面,只要聆听自己,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就够了。 ” 接着,人文主义也提供各种详细的实际指导及建议,告诉你如何聆听自己,比如看日落、读歌德的作品、写个人的私密日记、和密友谈心,还有举行民主选举。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同样接受了人文主义的这些指导。就算是物理学家想知道该不该结婚,也会去看看日落,想多多聆听自己的内心。就算是化学家考虑该不该接受某个似乎有麻烦的工作机会,也会写日记、找好友谈心。就算是生物学家争论该不该开战或签署和平条约,也会进行民主投票。就算是脑科学家要把自己震惊四座的发现写成书,也常常在第一页引用歌德的诗句。这正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之间现代联盟的基础,维持了现代微妙的阴阳平衡:情感与理性,博物馆与实验室,超市与生产线。 科学家不仅认为人类的感觉是神圣的,甚至还为此找出了很好的进化理由。在达尔文之后,生物学家开始提出解释,认为所谓感觉也是通过演化千锤百炼的复杂算法,能够帮助动物做出正确的决定。人类的爱情、恐惧和热情,并不只是能用来写诗的暧昧灵性,反而是体现了几百万年来的务实智慧。读《圣经》,收获的是古代耶路撒冷几位神父和拉比的建议;相较之下,聆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的是几百万年进化而成的算法,而且这套算法已经通过了自然选择的最高规格测试。你的感觉正是几百万祖先的声音,而且他们都撑过了严酷的环境,成功生存和繁衍下来。当然,你的感觉并不见得总是准确,但已经比大多数其他指导更可靠。几百万年以来,人的感觉就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因此,就算是在孔子、穆罕默德或斯大林的时代,人也应该聆听自己的感觉。 但到了 21 世纪,感觉不再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我们正在开发更优秀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和庞大的数据库。谷歌和脸谱网的算法不仅完全知道你的感觉,还知道许许多多你自己浑然未觉的事。所以,别再聆听自己内心的感觉,听听这些外部算法怎么说。等到算法不仅能知道每个人的投票意向,甚至还能从根本的神经原因分析为何某人投民主党、另一人投共和党时,又何必举行什么民主投票呢?过去的人文主义呼吁着: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而现在的数据主义则呼吁: “ 聆听算法的意见! ” 在你考虑结婚对象或职业又或是否应该开战的时候,数据主义告诉你,别再浪费时间爬上高山看落日了。至于去博物馆、写日记或与朋友谈心也是多此一举。没错,想做出正确决定,你确实要进一步认识自己。但在 21 世纪,已经有了比登山、去博物馆或写日记更好的办法。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数据主义指示: “ 你想了解真实的自己? ” 数据主义这么问, “ 不用爬山或去博物馆了,做 DNA 测试了没?还没?!你在等什么?今天就去做!而且还要告诉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大家都要去做。他们的数据对你也非常重要。另外,听说过这些可穿戴式的生物统计装置吗?这些装置会每天 24 小时测量你的血压和心跳。听过?很好,那就去买一个,连接到智能手机上。另外,顺便买个便携式摄影机和麦克风,把你做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放到网络上。还有,要允许谷歌和脸谱网存取你所有的电子邮件,监测所有聊天记录和邮件,并且记录你所有的点赞和网络点击。只要这些都做到了,万物互联的伟大算法就能告诉你该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 这些伟大的算法都是从哪儿来的?这就是数据主义的神秘之处了。就像基督教认为人类无法理解上帝和他的计划,数据主义也认为人类的大脑无法理解新的终极算法。当然,目前的算法多半是由人类黑客所写的,但那些真正重要的算法(比如谷歌搜索的算法),背后都有巨大的开发团队。每个成员只懂拼图的一小块,没有人真正能够全盘理解整个算法。另外,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演进、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些算法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绝非人力可及,而且它们也能找出人类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类想不到的策略。最早的种子算法或许是由人类开发的,但随着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而且人类也无力追寻。
个人分类: 科普|1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据主义?的前世和今生——未来简史(59)
罗非 2017-11-12 10:14
概括历史 根据数据主义的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个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这样一来,整部历史的进程就要通过 4 种方式,提高系统效率: 1. 增加处理器数量。拥有 10 万人口的城市,运算能力会高于拥有 1000 人口的村庄。 2. 增加处理器种类。处理器不同,运算和分析数据的方式就不同。因此,如果单一系统拥有不同种类的处理器,就能增加其动力与创意。农民、祭司和医生对话中所产生的想法,可能是狩猎采集者之间怎么谈都不会谈到的。 3. 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如果只是增加处理器数量和种类,但彼此之间无法连接,仍然没有意义。 10 个有贸易网络连接的城市,产出的经济、科技与社会创新通常会高于 10 个孤立的城市。 4. 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如果数据无法自由流通,仅仅连接处理器也不会有什么用处。这就像是在 10 个城市之间修建了道路,但路上满是劫匪,商人或旅行者难以通行,这条路的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 这 4 种方法常常互相矛盾。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自由连接就越困难。因此,智人数据处理系统的建构分成四大阶段,各自强调不同的方法。 第一阶段始于认知革命,开始能够将大量智人连接为单一数据处理网络。这一点让智人拥有超乎其他人类及动物物种的关键优势。对尼安德特人、黑猩猩或大象来说,能够连接成单一网络的个体数量有限,但智人却打破了这个限制。 智人运用其数据处理优势,走向了世界各地。但随着智人分散到不同区域、感受不同气候,就开始彼此失去联系,经历不同的文化变革,形成各式各样的人类文化,各有其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世界观。因此,历史的第一阶段就是增加人类处理器的数量及种类,但同时牺牲了连接:两万年前的智人数量远多于 7 万年前,但欧洲智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于中国的智人。当时,欧洲和中国之间并无连接,也几乎不可能在某天所有智人连接成单一的数据处理网络。 第二阶段从农业革命开始,持续到大约 5000 年前,其间发明了文字和金钱。农业加速了人口增长,使人类处理器数量急剧上升。同时,农业让更多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网络,各自拥有数量空前的处理器。此外,农业也为各个网络创造动机和机会,鼓励彼此贸易沟通。但即使到了第二阶段,仍然是离心力唱主角。因为没有文字和货币的概念,人类难以建立城市、王国或帝国,仍然只是分散在无数个小部落,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要说所有人类会团结形成一体,在当时简直是痴人说梦。 第三阶段始于大约 5000 年前,当时发明了文字和货币,结束于科学革命开始前。有了文字和货币之后,人类合作的重力场最终摆脱了离心力,让各个团体融合起来,形成城市和王国,而各个城市和王国的政治和商业联结也更为密切。至少在公元前 1000 年(出现了钱币、帝国和普世宗教)之后,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想象着要建立涵盖整个地球的单一网络。 到了第四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 1492 年,这个梦想成为现实。早期的现代探险家、征服者和交易商,一起编织出了覆盖整个世界的最初的几条线。到了现代晚期,这些线变得更加结实紧密,哥伦布时期已如同蛛网,到了 21 世纪更是形成了钢铁和沥青构成的网络。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够在这个全球网络里越来越自由地流动。哥伦布刚刚把欧亚网络和美洲网络相联时,每年只有极少的信息能够越过海洋,还得应付各种文化偏见、严格审查和政治打压。但渐渐地,不论是自由市场、科学社群、法治概念还是民主传播,都有助于消除种种障碍。我们常常想象,民主和自由市场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们比较 “ 好 ” 。但事实上,它们之所以胜出,是因为改善了全球数据处理系统。 于是,在过去的 7 万年间,人类先扩散,再分成不同群体,最后再次合并。但合并并不代表一切回到原点。过去的多元族群融入今天的地球村时,各自都带着思想、工具和行为上的独特传承,呈现一路走来的收集与发展成果。在现代的食品柜里,就有中东的小麦,安第斯地区的马铃薯,新几内亚的糖,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同样,我们的语言、宗教、音乐和政治,也充满着来自地球各地的传世宝藏。 5 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它的产出是什么?数据主义者会说,其产出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为 “ 万物互联网 ” ( Internet-of-All-Things )。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 信息渴求自由 一如资本主义,数据主义一开始也是一个中立的科学理论,但正逐渐成为要判别是非的宗教。而对这个新宗教来说,最高的价值就是 “ 信息流 ” 。如果生命就是信息流,而我们又认为生命是好的,下一步就是让全宇宙的信息流更深、更广。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并不神圣,智人并非造物主的巅峰之作,也不是未来神人的前身。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而万物互联可能从地球这个行星向外扩张,扩展到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这个宇宙数据处理系统如同上帝,无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类注定会并入系统之中。 这种概念让人回想起某些传统宗教愿景,印度教相信人类能够也应该融入整个宇宙共有的灵魂( atman );基督教教徒则相信,圣人死后会获得上帝的无限恩典,而罪人则是切断了与上帝的联结。事实上在硅谷,数据主义的先知就在刻意运用传统上的各种救世说词。例如雷 · 库兹韦尔的预言书就叫作《奇点临近》( The Singularity is Near ),呼应施洗约翰的呼喊 “ 天国近了 ” (《马太福音》 3 : 2 )。 数据主义者告诉那些还崇拜着血肉之躯的人:你们已经太依赖一种过时的科技了,智人就是个该淘汰的算法。这么说吧,人类有什么能胜过鸡的地方呢?唯一的一点,就是人类的信息流模式比鸡复杂得多。人类能够吸收更多数据,处理信息的算法也优于鸡。(一般来说,人类有更深的情感、更高的智力。但请别忘记,就现在的生物科学看来,情感和智力也不过都是算法罢了。)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创造出某个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比人类吸收更多的数据,处理信息算法的效率也比人高,是不是这个系统就能胜过人,正如人类胜过鸡? 数据主义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像每一种宗教一样都拥有实际的诫命。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数据主义也像其他成功的宗教,有其传教使命。它的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而且这里指的一切并不只是人,而是一切事物。人类的身体自不必说,还包括街上行驶的车、厨房里的冰箱、鸡舍里的鸡、树林里的树,一切都要连接到万物互联网上。以后,冰箱就会监视鸡蛋还剩几颗,并在需要补货时自动通知鸡舍。汽车能够互相交谈,树木则会报告天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我们不会容许宇宙的任何部分与这个伟大的生命网络分开,而如果斗胆阻碍数据的流通,就是犯了大罪。信息不再流通,与死亡有何异?因此对数据主义来说,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 人类很少真正能够想出全新的价值观。上一次提出已经是 18 世纪,人文主义革命开始宣扬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种令人激动的理想。而自 1789 年以来,虽然也有许多战争、革命和动荡,人类却并未想出什么新的价值观。后来的各种冲突及斗争,都是以前面提过的三种人文主义价值观为名,或者基于更早的价值观,例如要服从上帝、服务国家。数据主义是自 1789 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创造新价值观的运动,而这个新价值观就是 “ 信息自由 ” 。 新的 “ 信息自由 ” 与过去自由主义所谈论的 “ 言论自由 ” 不能混为一谈。言论自由赋予的对象是人类,保护的是人类思考及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权利,当然也保护他们缄默、把想法放在心中的权利。相较之下,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并非人类,而是信息。而且在这种新价值观看来,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因此可能侵犯到人类传统的言论自由。 2013 年 1 月 11 日,数据主义出现了第一位殉道者:艾伦 · 施瓦茨( Aaron Swartz )。这位 26 岁的美国黑客在自家公寓自杀身亡。施瓦茨是个不世出的天才, 14 岁就协同开发出了关键的 RSS (简易信息聚合)通信协议。而他也是信息自由的坚定信徒,曾在 2008 年发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呼吁应让信息流完全自由、不加限制。施瓦茨在宣言中表示: “ 无论现在信息储存在何处,我们都必须获得这些信息,复制并与全世界分享。我们必须收集没有版权限制的内容,并为这些内容建档。我们必须购入那些未公开的数据库,将内容公布在网上。我们必须下载科学期刊,上传到文件共享网络。我们必须为了开放访问,如游击队般奋战。 ” 施瓦茨说到做到。用户必须向期刊数据库 JSTOR 付费,才能获得论文,这让他十分恼火。 JSTOR 数据库有数百万份科学论文和研究成果,完全支持科学家和期刊编辑享有言论自由,但也支持这些人认为想读文章就该付钱的自由。 JSTOR 认为,在作者研究创造出某种想法之后,如果想以此获得部分报酬,应该是作者的权利。施瓦茨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信息也想要自由,这些想法并不属于创造它们的人,把信息锁在墙后、必须付费才能获得的做法是错误的。于是,他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进入 JSTOR ,下载了数十万份科学论文,打算全部公开到互联网上,让人人可以自由阅读。 施瓦茨遭到逮捕,被送上法庭。他在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定罪并入狱之后,便上吊自杀了。对于控告施瓦茨侵犯信息自由的学术和政府机构,黑客们发动了各种请愿和攻击。面对这种压力, JSTOR 对自己在这起悲剧中扮演的角色表示歉意,并开放了许多(但仍非全部)数据内容供免费使用。 6 * 为了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数据主义的传教士一再解释信息自由有多大的好处。就像是资本主义相信一切的善都来自经济增长,数据主义相信一切的善(包括经济增长)都来自信息自由。为什么美国增长比苏联快?因为信息流动在美国更自由。为什么美国人比伊朗人或尼日利亚人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都是多亏了信息自由。所以,如果想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关键就是要释放数据,给它们自由。 我们已经看到,谷歌能够比传统卫生机构更快察觉到流行病的暴发,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允许谷歌自由存取我们产出的信息。数据如果能自由流动,同样也能减少污染和浪费。例如通过信息自由,让交通运输系统效率更高。 2010 年,全球的私家车已经超过 10 亿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7 这些车辆污染地球,浪费大量资源,更别说还得为此不断拓宽道路、增设停车位。民众已经习惯私家车的便利,不太可能再回头搭公交车和火车。但数据主义指出,民众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车辆本身,而是移动的便利,只要有优秀的数据处理系统,就能简单又有效地提供这种移动的便利。 我自己也有一辆车,但多半就是停着。就我平常的一天来说,早上 8 点 04 分开车,半小时到大学,把车停好,就放着一整天。 18 点 11 分我又回到车上,开车半小时回家,就这样。所以,我每天只有 1 个小时会用到车,何必另外 23 小时还要把车留着呢?如果有个智能共乘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能让计算机知道我需要在 8 点 04 分离开家,由计算机在那个时候把最近的无人驾驶汽车调过来,准时让我上车。把我送到大学之后,这辆车就能用于其他目的,而不用在停车场白白等待。到了 18 点 11 分,我走出大学校门,就会有另一辆全民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停在我旁边,带我回家。这样一来,只要有 5000 万辆共享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取代 10 亿辆私家车,而且所需的道路、桥梁、隧道和停车空间都会大大减少。但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就得放弃隐私,允许算法永远知道我身在何处、想去何方。
个人分类: 科普|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议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关系
lhj701 2017-11-10 23:19
浅议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关系 最近10多年,随着实体经济的阶段性饱和,信息技术迅速被推到前台,扮演着拯救实体经济与社会经济更新换代的“蜘蛛侠”。 无疑,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作为当今信息化的四大侠,尽管表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其实都是人类智慧物化的代言人, 共同努力着拉近人类虚拟智慧物化世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距离 ,因此,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具有融合的特质和趋势。 物联网试图将人类生活所需的物体进行智慧化的连接;大数据正是越来越多的智能物体对大自然和生活空间智慧感知和交互的信息的汇集;云计算是应对大数据量运算采取的一个应对办法(机群);而人工智能在今天正是借助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翅膀,在具体而相对闭环系统应用中,将人类智慧应用得更加淋漓尽致 。 因此,从一个广义的人类智慧拟化的实体的视角看,它们是一个整体:物联网是这个实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和触觉;而大数据是这些触觉到的信息的汇集与存储; 人工智能未来将是掌控这个实体的大脑 ;云计算可以看做是大脑指挥下的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并进行应用。 而它们本质上, 是人类持续将人类智慧企图物化到周围世界的不懈的尝试。
个人分类: 物联网|8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厕所用上物联网会怎么样?
pinjianlu 2017-3-27 17:29
这是五星级的公共厕所,安装了传感器并用上了物联网,现在就差叫号排队了。 我建议增加以下功能,在门口安装一些座位椅子,设立一个叫号器。当有人要上厕所时,在门口取号排队,然后有蹲位空出来时,电脑语音播报:请XX号到XX号蹲位方便,祝你使用愉快。 也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一下排泄物,然后提醒你:你某某部位有问题了,要注意饮食啥的。好先进,使用完星级厕所,瞬间石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制造:困惑、困难和希望
热度 2 liuyu2205 2017-1-12 12:24
“数字化企业网(http://articles.e-works.net.cn/it_overview/article132816.htm)”刋出我们的《智能制造:困惑、困难和希望》。 如我们所说: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远不是制造业份内的事,也不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发优势”、“补短板”、“全民创新”等口号所能简单概括的,对当前基本形势认知上的肤浅只能导致浮燥和错失重大机遇。德国工业4.0的推出就经历了产业、企业、知识界和政治家共同且充分的酝酿,并有无数的智力投入和充分理性的资金支持,没有在认知层次上的深入精细的准备,面对这种大形式不会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只能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和时间上的无法挽回的浪费,如何意识到这个局面,并意识清楚地进行从国家层面到全社会的参与努力,才能把机遇和挑战变现为历史的进步。 ****** 智能制造:困惑、困难和希望 周剑铭 柳渝 关键字: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  物联网 目录 一、前言 二、知识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与互联网 四、工业4.0与“智能制造” 五、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六、智能制造:基于实体和信息过程的企业与社会网络 结语 一、前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已经是一种现实,它一方面正在迅速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另一方面强迫我们(个人、集体、企业和一切结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和困难就是我们如何去改变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其次,这个难题的困惑之处还在于对每一种主体都是不同的。 制造业是传统社会的供给主体,在人类社会进入IT时代和互联网世界以后,制造业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一方面必须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以一种应用、消费方式利用和使用互联网,这或许并不太困难,但至关重要的是,制造业如果不使自身发生质的改变,不能把IT和互联网的本质性融入自身,这样的制造业主体就真的会被时代淘汰了。如果说,对于计算机、IT和网络行业主体来说,主要面对的是硬件与软件如何结合的问题,那么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则是硬件如何软化或半软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特别,就在于IT和互联网可以用“虚拟化”的方式实现很多硬件的软化,但制造业的结构和运行主体是非电子的,制造业的主体只能首先通过信息化的中介,实现自身的半软化,然后在这种半软化的体系上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以物联网的实体性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 基于这个基本认识,制造业的智能化是一个实现自己脱胎换骨的整体性过程,所以我们需要以一种不同于历史无意识积累的方式,重新认识自电气、电子时代以来,工业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的全过程,才能使工业社会的历史自觉地进入到智能时代。 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社会,西方工业的管理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基础到主体、从手工到自动、从上游到下游 、 从辅助到主干 、 从传统到先进,在各种不同层次的水平都能实现发展与淘汰的有机结合,我们能看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由无数看不见的细胞层面上的进化有机性地完成的。今天的中国虽然以追赶方式在一些主要应用层面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基础和主体结构没有经过电子化、信息化的历史阶段,所以整体上不完善、不先进,存在大量的短板甚至空白。如何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这种正确的态度上研究我们的问题和困难,务实性地工作,才是最终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途径。这篇文章不可能具体地讨论这些问题,只能作大纲式的叙述。 二、知识的信息化过程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历史,是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前驱,从个人和机构的兴趣创新、创造和创业,到商业、消费的兴趣、利益,再到资本的力量狂澜,这后面是看不到的整合性动力,几乎每一次产业和经济浪潮都有各种产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创新、建构和重新组合,存在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价值链条、生产关系、产业格局,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在更新换代和再整合,是一个历史本质性的问题,这个本质性是通过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知识化和信息化过程体现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看到这个现象,或仅仅作为在知识量的累积表达上的变化,而是要认识到,这种本质性变化是建立在知识的信息化本质之上。 此前被人最为认可的“知识”的承载形式是书本,自逻辑形式的符号化以后,符号逻辑的电子化就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真正开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电子电路化是“知识”由书本形式实现向“信息”转变的关键,从计算机到互联网的所有“虚拟”化都是建立在这个电子化、信息化的物质形态过程上的。但是由于电子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人们被消费电子商品吸引住了,并没有太多的注意到后面这个历史性转变,而中国几乎是直接从电子消费产品接受这个转变的,所以既没有本身实现、也没有认识到这个看不见的过程。 三、信息化与互联网 “网络”是多个主体之间的联络,比如熟知的社会关系网,现在特称的网络是电子化的信息网络,通常在消费意义上使用的互联网就是信息交换、存储、管理的网际网,互联网(Internet)就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超级网络,互联网以通用的多层协议实现相互的连接,既有硬件层次上的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也有时刻变换的无数连接链路、节点、终端等。使用互联网成为信息瞬间发生、发送、传输、使用的信息实现的实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今天除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集中处理巨大数据的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等,每个普通人都离不开电子邮件,移动设备、社交网络、虚拟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首先是信息社会。 中国是首先在消费的意义上进入电子、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完成信息化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没有在创造性本质上成为一个互联网社会,就面临进入智能时代的挑战,这要求我们首先认识到这个历史现实,去面对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同时实现整合的复杂性,认识到这种“后发优势”的困难性并不比西方社会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更容易。 四、工业4.0与“智能制造” 作为社会和经济活动基础的传统制造业,一方面继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和不断提高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自身也必然参与到时代的进步过程中,但基本上还是以发展新的产业部门如电气、电子产业为主,一直没有在自身的基础和结构上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虽然在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然是外部干预式或工具运用式的改进,制造业本身从生产组织、车间流程、工艺设计、人机关系等主要方面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今天面临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制造业也不可阻挡自身的改变,这不是个别企业关心的事,甚至不是制造业这个行业的事,这种形势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意识。 与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自然性全球格局不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物质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与一个国家的地理、人口、物流的局域性紧密相关,具有现代国家的自然属性。德国政府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率先提出工业4.0,把上世纪后期发生的信息革命融入到物质体系生产过程,成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一System,CPS,即工业四代 Industry4.0),这个转变的本质就是传统制造业的当代智能化。工业4.0使德国得到了与美国领先的互联网优势不同的另一种国家先机,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意识,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的全球竞争战略。 大体上说,“工业4.0”把传统制造业的基本构成智能化、社会化,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智能化实体过程,即信息与物理实体的融合和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实时过程,这与互联网上的物理设备和地理位置虚拟化不同,就是说,在物质、信息自身和相互的转化的实时过程中表现和实现的组织、转化、管理过程的“智能性”。比如,在智能制造中所有的加工器具和工件都会有一个电子标签,每个电子标签都对应每个器件自身的数据和相关的时空、变动、运动数据,每一个物理器件状态的变化和过程都有会由传感器转换为电子信号和数据信息,并由电子信号控制相应物理实体的变化和运动。无论是在办公室中,还是在机床中、工艺链上、车间、仓库或输运中,都随时与有关的电子数据相对应,从计划、设计、组织、生产、分配、输运到最终消费,物理实体与电子信息形影相随,不断地相互制约、转变,这种全过程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制造中人的全程介入和管理的替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成为智能制造的本质。 五、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智能制造”不仅是基于互联网,而且在概念和实质上是不同于互联网的。如果说互联网是通过虚拟化实现的基于信息的网络连通和信息处理,主要是人与网络的关系,而智能制造就是物理实体的信息化与信息的物理化的双向实时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物联网”,也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 或 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万物互联),所以与互联网不同,是物理实体通过感知与操作的实时过程实现的互联网,这正是Cyber-Physical System的意义。 物联网不同于互联网在于网络的联通需要接入到实体结构和过程之中,比如通过网络连接设备的各种各样的嵌入式传感器、设备及系统,不仅包括各种机器间有信号通信,而且延伸包括制造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把关系网络变成为实体结构和过程的网络。 在大数据的意义上,物联网同样是物理实体与大数据管理的相互转化、管理控制的实时过程。最具代表性的通用机器公司GE探索在航空发动机上实现的物联网络,就是把发动机大量的实时的数据上传回给GE的云端中心,全世界正在使用的所有发动机就构成一个巨大的动态数据,GE可以撑握这些发动机的实时状态,进行有较的预警控制和维修管理。 因此物联网不仅只是在产品制造中实现物理实体的时空动态网络,更把智能制造延伸到产品消费的社会化过程中。或者说,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使智能制造包含了产品消费过程中的智能服务过程,而这一过程把大数据的意义延伸到实体过程中去了。比如产品运营的数据不仅是营运商的管理,而且进一步成为了制造业的大数据,这种数据的跨越整合将使整个社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经济基础发生质的变化,使自上世纪以来的就开始的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过程表现更加强烈,所以我们能看到,从智能工厂到智能企业到智能城市,这些一浪高一浪的大潮正在滚滚而来。 六、智能制造:基于实体和信息过程的企业与社会网络 互联网与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把整个社会、企业和企业内部从人到信息到实物网络化连接起来,正在展现当代世界一个全新的格局,这个趋势日新月异、无可阻挡,但如何认识到这个局面所有层次,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正是对这一全面趋势的一个回应。因此,仅仅说互联网渗透了21世纪是远不够的,互联网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更高的认识是,这个世界,从人到信息到物理实体都在进行互联网式的联通整合。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物联网”才是“互联网+”的实质性。 对于制造业来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业”,而是在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意义上实现的包括企业与社会在内的全过程的智能制造,把工业4.0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进一步扩展到“智能消费”、“智能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化中去,只在这些意义上,才能真正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形势。 结语 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远不是制造业份内的事,也不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后发优势”、“补短板”、“全民创新”等口号所能简单概括的,对当前基本形势认知上的肤浅只能导致浮燥和错失重大机遇。德国工业4.0的推出就经历了产业、企业、知识界和政治家共同且充分的酝酿,并有无数的智力投入和充分理性的资金支持,没有在认知层次上的深入精细的准备,面对这种大形式不会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只能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和时间上的无法挽回的浪费,如何意识到这个局面,并意识清楚地进行从国家层面到全社会的参与努力,才能把机遇和挑战变现为历史的进步。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问题和算法讨论|3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准确把握2017年物联网的主要市场机会
gongkong 2016-12-23 17:15
2016年 物联网 可谓是风生水起,国内外热点事件频频,各种大小并购频频,最为可喜的是原来大家都更喜欢谈互联网、 移动互联 网,最多是互联网+,而很少主动提出物联网,这一切在今年悄然改变了。包括国外所有的主流大咖,以及国内的BAT等等,都在强调物联网,谈起来万物互联!可见在更多各界参与之下,一波新的物联网热正在蔓延之中。我在2015年写的一篇文张中预测,物联网的爆发窗口期即将到来,果不其然,风口来了,“猪”在哪里?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在这波物联网的热潮中,伴生而来的还有包括人工智能热、机器人热、无人驾驶热、智能制造等等。应该说行业的热点还是比较分散,但是总的老看物联网、 云计算 、 大数据 基本上形成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共识的。而原来喊得比较热的 智慧城市 相对就凉了一些,风口轮转的同时,我相信各自的主战场其实不会变,更多的交集交叉,或者叫做跨界吧,更为准确一些。 从中国特色出发,2016年的物联网的发展基本上与20 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我索性放到车市场里一并谈。 因为这两年政策导向问题,引起了一波靠新能源汽车市场骗补的问题,这是我们人性丑陋的一面,相信这类厂家也是短视中很快就消灭了。但是新能源汽车确实非常大,也是中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的大好机会。 这里面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已经逐渐布局发展起来了。就在前几天,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批,成为继北汽新能、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之后,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新能源乘用车的“准生证”今年发了六块,据传预计发改委总量会控制在10家以内,如果当真,是绝对的打击!总是用政策来挡住市场的火热发展就真的不是市场经济了,原因很简单,能否造车出来,不用谁来管,几百上千亿的投资下去才能砸出来的市场,哪位投资人都不傻!同样,经过市场洗礼后,清者自清了。 特别是,眼下不仅仅是北京,已经愈发成蔓延之势的雾霾将是最好的助推剂,我预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是更为激烈的角逐。这里面如果想仔细去分析,恐怕可以独立一份报告出来的。 第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 智慧城市 ! 这几年下来智慧城市差不多是每年的热点市场之一,问题是总那么不温不火。我们一直说智慧城市和 物联网 是一体两面,道理是物联网在各个行业上的应用总是离不开城市的支撑,而且在独立的城市中能够发挥作用,就是规模小一点,所以不容易出现大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也是最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市场。各个国家部委不断的出台刺激政策,当然地方政府也不闲着,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可是最终的效果都不是特别好。前几年比较流行做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不过每个当家的领导想法都不一样,特别是反腐形势下,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规划什么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导向! 反过来,从市场端,从企业界来看。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智慧城市。因为大多数企业要依靠政府项目去生存,所以大家宁愿智慧城市热一点才好。不过,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喊得好大,却是没钱建设。就在这种情况下,还衍生出来一种“3P”模式!那就更是一个奇葩。能做P的一定是大的央企、上市公司之类的,这类资源政策垄断类的企业还缺市场吗?最终游戏就是击鼓传花,忽悠到最后,哪家都难受! 最近还有一个趋势,我估计将会是明年的热点——特色小镇! 我特别佩服造词的聪明智慧,不过这个更是大坑。这么多二线三线城市还在蹉跎之中,战场转移到各个小镇中,除了房地产的意义外,物哥是不看好的。这种市场谁来买单呢?引起去的企业从哪里来人才呢?一系列的问题又是会造成新一波的特色地产热! 别总拿乌镇说事儿吧。 说了这么多不是,总该有行的吧。我个人分析智慧城市两大需求,一类是围绕着城市生命线系统下的各类行业应用,因为与城市各个方面生死攸关,必须要做好。比如,各类管线、各类涉及安全等的方面,教训沉痛!怎么通过技术手段防微杜渐,恐怕就是市场点。 另一类就是围绕民生的应用,共享完汽车,又共享单车,为什么?这是刚需嘛。其实,老百姓不方便的地方多着呢。每个刚需点就是一个市场大机会,比如停车问题。 因为智慧城市将必然还是企业界关注的重点,我建议除了大的系统集成商外,传统的小SI们可以多留意那些细分的交叉市场,可能上来时候单子不大,但是由于没有大鳄环视,维持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文带你看懂物联网开源操作系统
gongkong 2016-12-23 17:15
物联网 、开源、操作系统是目前IT业界的热门词汇,也正是这三个词汇构成了物联网开源操作系统。那么,对于物联网开源操作系统,你了解有多少呢?我们今天带大家一起走近物联网操作系统,同时介绍10款经典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从物联网说起 什么是开源操作系统? 开源操作系统(open source operating system),是指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软件,遵循开源协议进行使用、编译和再发布。在遵守相关开源协议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随意控制软件的运行方式。开源操作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源代码和自由定制。下面列举开源操作系统的一些优势: 易理解:开源操作系统源代码公开,开发人员更容易查看理解代码,获取相关知识。 公开透明:操作系统漏洞和缺陷更容易曝光,同时代码的开发和维护也是公开的。 可定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依照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应用场景进行定制。 低成本:无商业版权费,节省了相关开发管理和人力投入成本。 可持续:即使之前开发的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支持,依靠开源社区广大的开发人员的参与,系统还可以持续维护下去。 集思广益:因为开源操作系统公开,可以让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开发,集中更多的智慧和想法。 物联网为何需要开源操作系统? 5 、 mbed OS (图片来源于:https://www.mbed.com/) 这款操作系统由ARM开发,专门为运行ARM处理器的物联网设备而设计。它包含了C++应用程序网络,公司也提供其他 开发工具 和相关的设备服务器。 默认情况下,mbed 操作系统是事件驱动的单线程架构,而非多线程(实时操作系统)环境。 这确保了它可以扩展到尺寸最小、成本最低且功耗最低的物联网设备。 ARM在移动设备端有着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这款操作系统实力和前景不可小觑。 6 、 Raspbian Raspbian 是一款基于Debian,为树莓派硬件而设计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包括一些列的基础程序和工具,保证树莓派硬件的运行。 (图片来源于:http://raspbian.org) 7 、 RIOT RIOT,将自己称为“友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致力于开发者友好、资源友好、物联网友好,关键的功能包括C/C++支持、多线程、能量效率、部分遵守POSIX等等。RIOT 开源社区自2008年以来就启动了。RIOT能够在众多平台上运行包括嵌入式设备、PC、传感器等。 (图片来源于:http://riot-os.org/) 8 、 Ubuntu Core Ubuntu 是目前最流行的Linux 版本,而Ubuntu Core旨在将Ubuntu 带向物联网世界。它可以运行例如微软Azure、 谷歌计算引擎、 亚马逊弹性 云计算 服务,也可以运行在例如BeagleBone Black 和树莓派等硬件上。 (图片来源于:http://developer.ubuntu.com) 9 、 Huawei LiteOS Huawei LiteOS 是华为面向IoT领域,构建的“统一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软件平台”,具有轻量级(内核小于10k)、低功耗、互联互通、安全等关键能力。Huawei LiteOS 目前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居、穿戴式、车联网、智能抄表、工业互联网等 IoT 领域的智能硬件上,还可以和LiteOS生态圈内的硬件互联互通,提高用户体验。 Liteos操作系统具有能耗最低,尺寸小、响应快等特点,也建立了开源社区,能够支持的芯片例如海思的 PLC 芯片 HCT3911、媒体芯片3798M/C、IPCamera芯片Hi3516A,以及LTE-M芯片等。 10 、 Tizen Tizen,Linux基金会和LiMo基金会,联合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共同开发的开源操作系统,它可以满足物联网设备生态系统(包括设备制造商、手机运营商、应用开发者、独立软件服务提供商)的需求,应用于手机、电视、穿戴等多个产品。 (图片来源于:tizen.org) Tizen底层平台相关API按照HTML5的形式公开出来,服务将涵盖通信、多媒体、相机、网络、社区媒体等。三星已经售卖了几款搭载该操作系统的产品,是它的最大支持者。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安全与网络威慑
热度 15 lxu2800 2016-12-23 10:04
网络 安全 与网络威慑 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远胜好莱坞电影大片,其情节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大选结束已经一月有余,原以为尘埃落定大戏可以收场了。谁料余波未尽,即将下任的总统奥巴马于上星期四正式指控俄罗斯利用网络黑客干涉美国大选。这几天,围绕俄罗斯黑客事件,华府重量级的政客们纷纷亮相表态,媒体的报道也连篇累牍,人们方才明白美国的大选剧原来还有续集,情节可能比上集更为精采。 故事可以回溯到2016年7月22日,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电子邮箱被黑客入侵,维基解密公布了民主党内部时间跨度长达16个月中近两万封电邮及29份录音。这些机密文件揭露了DNC排挤希拉里对手桑德斯和操纵媒体等等黑幕。邮件显示,希拉里的竞选团队还准备把联邦政府机构的职位作为对基金捐赠者的“报答”。该事件直接导致DNC主席舒尔茨下台,并严重打压了希拉里的支持度。同时希拉里竞选团队成员的许多电子邮箱帐号也受到网络攻击。 美国白宫认准俄罗斯是这些网络攻击背后的推手。指控的主要根据是这些攻击的IP地址来自俄罗斯,而且作案手法与乌克兰、土耳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遭受的攻击非常相似,而这些受害国无一例外都是俄罗斯的心腹之患。但是单凭这两条对普京定罪似乎证据也不够充分。国际黑客常常操控它国网络设备发出攻击以嫁禍于人,而本次的犯罪手法又极为低劣,怎么看也不像俄罗斯黑客精英所为。所以普京的回答很干脆:“拿出证据来,或者闭上你的嘴。”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对此事件也有表态,他认为这些网络攻击可能来自俄罗斯,也可能是中国,同样可能就是躺在床上重二百磅的美国人。这话倒是不错,可惜中国躺着又中枪。“烛影斧声,千古奇冤。白宫黑客,百年之谜。”网络攻击的真相恐怕最终很难说得清。 无论如何,网络攻击影响美国大选一定会成为重大事件载入史册,其影响即广泛又深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首次把国家的安全和民主制度的实施与网络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美国联邦机构统计,网络攻击事件从2005年到2015年增加了1300%。显然,我们需要更好的策略来处理日益严重的威胁。冷战以来核威慑手段有效地抵抗了核武器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勉强维持了世界和平几十年。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釆用核威慑的思维和策略来维护世界互联网的安全,由此引入了“网络威慑”这样一个新概念。 什么是“威慑”?“威慑是一种让敌人在发动攻击时产生内心恐惧感的艺术。”——记住了:威慑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它需要的是将“恐惧感”有效地传达到潜在的破坏者的脑筋里面,长时期地保持高压态势,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威慑重点在于使潜在对手攻击前必须三思而行,迫使他们认真考虑破坏和攻击的巨大成本,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毁灭性后果。西方理论界把威慑的手段分为抑阻性威慑和“惩罚性威慑”。前者亦称“防御性威慑”,即以足够的、有效的防御能力,使敌方感到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要让他们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远超出他们的意愿,其关键是防御能力。后者亦称“进攻性威慑”,即采取迅速和压倒一切的强烈报复行为,迫使进攻者感受到无法承受之伤害,其立足点是反击能力。 实施网络威慑的难度 核威慑比较容易实施且卓有成效,因为只有少数国家拥有核武器,企图成为核俱乐部的新成员必需投入大量资源。他们也认识到发动第一次核攻击有可能导致毁灭性的核打击。此外,国际社会设立了国际原子能等有效机构,签订了诸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协定,以应对核战争造成的灾难性威胁。 但网络攻击不像核武器。它们很容易由个人及小团体进行开发和实施,不一定是国家行为。它们很容易被复制和分布在网络各处,使得“网络防扩散”几乎不可能。网络攻击者通常使用匿名或者盗用他人帐户作掩护,使得很难弄清谁是真正的犯罪者。网络攻击后果严重、损失昂贵,但仍不是灾难性的,至少目前还不是。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网络威慑注定会失败。网络攻击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及时釆取措施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我们可以做三件事来加强网络威慑:提高网络安全,采用主动防御和建立互联网的国际安全规范。前两个措施可显著提高我们的网络安全,要做到即使攻击不能被完全阻止,但至少不能让其得逞,并要让攻击者付出惨重的代价。 网络安全的防御性措施 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目前主要是通过拒绝和隔离等手段使各种网络攻击无法实现它们既定的目标。这其中包括了提高登录的安全性,在数据的存取和传送全过程中进行加密,防范和杀灭各类电脑病毒和其他各种恶意软件,以及保持软件不断更新,发现安全漏洞必须立即进行修正升级。 网络安全的主动性威慑 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的实时监视系统,犹如创建立体的防空网,对网络恶意攻击行动全程进行识别和监视,及时预警,阻止和“击落”攻击信号。或者使用网络烟幕弹和诱饵,将来袭信号引导至假目标——又称之为“蜜罐”的安全区域,在那里,他们不再能伤害目标网站,甚至反而可以用来作解剖分析,对网络恶客的技术作更深入的研究。 另一类主动防御包括收集,分析和共享潜在威胁的相关信息,以便网络运营商能够及时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例如,运营商可以定期扫描检查有关的网络设备,寻找易受到Mirai或其他恶意软件攻击或受其影响的设备。有潜在威胁的设备一旦被确认,立即采取措施作切割手术。 互联网面临的新威胁——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庞大且迅速膨胀的虚拟世界,其中有汽车、医疗设备、工业装置和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产品。而消费电子产品主要包括了大量的视频游戏机,智能扬声器和连网的室温控制器(如Nest),还有智能家居组合器和将这些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网络路由器。根据消费者技术协会的数据,过去15年中,智能技术产品占了美国每年节日礼品消费支出的73%以上。今年预计约有1.7亿人购买各种物联网的礼品,到2020年,物联网将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到500亿台设备。 不幸的是,这些海量的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安全的最大隐患,造成今日之局面,此类设备的制造者和用户群都难辞其咎。由于这些设备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生产厂商的获利已经很低,谁还有心思为提高网络安全再化费银子?这些物联网设备如蝗虫般飞入千家万户,绝大多数的用户对这类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旣缺乏基本的知识,也没有时间和耐心作必要的处置和防范。人们错误地认为这些设备与电脑手机不同,不会构成安全隐患?即使有什么安全问题,只要不影响我的电脑手机就可以。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和“以邻为壑”的处世原则是导致今日网络犯罪日趋猖獗的重要原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低廉的智能设备里面也有中央处理器和内存,也运行着简单的操作系统,它们就是一只小电脑。对于网络上病毒和恶意软件而言,物联网上成千上万的这些小电脑就是网上恶狼们口中的小绵羊。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这些设备中的系统软件绝大多数漏洞百出,而且从来没有什么更新换代和打补丁。更严重的是这些设备的密码口令形同虚设,统计显示4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更改他们的路由器默认口令,或者根本不确定他们是否有。而且很多这些设备的口令很难更改,有些甚至只是做死在固件里的永久性口令。 网上的恶意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逐一攻击和占领这些物联网上的智能产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电脑病毒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物联网。当网络黑客掌控了大量的物联网上的这些智能设备后,他可以发出指令让成千上万的智能设备对网站进行协同攻击,任何网站面对潮水般扑来的攻击信号都只能屈膝投降,今年十月推特(Twitter)、索尼PlayStation等世界著名网站就因此而被击倒。 物联网设备对互联网的危害性非常类似于市场失灵后导致的工业化污染,或者可以说它们本是一回事。归根到底,市场喜欢廉价的不安全设备,而不是昂贵但安全的设备。解决方案可能还得是加强政府监管,政府要为物联网设备制造商指定基本的产品网络安全标准,并通过立法让肇事产品的制造商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互联网安全的九字战略方针 为平定天下,朱元璋的谋士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战略方针。为天下互联网的安全,我也提出九字策略:“高筑墙,勤加密,重合作。”【高筑墙】指的是提高各级网络防火墙的安全级别和保护功能,严防死守不给网络病毒和恶意软件有肆虐的机会和空间;【勤加密】就是对一切重要数据、识别口令和各种文件进行全面及时地加密处理,同时加速发展量子密钥分配技术;【重合作】网络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牵连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企业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和各国之间互通情报,协同作战,尽量消除三不管地带,不能给网络黑客有可乘之机。一定要让网络黑客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让其惶惶不可终日。 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 2016年12月21日。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6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你的家里真的需要物联网技术吗?
热度 1 gongkong 2016-12-22 16:44
话说中国 物联网 这一个板块的发展一直是参差不齐的,总的来说还是限制于技术创新。实际上来说智能家居的发展的限制一直存在的,这个限制不单一的存在这个行业,而是存在所有的行业,技术永远都是限制行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中国的物联发展泡沫兴起,行业的矛盾逐渐显现。各个传统行业都在纠结于转行和解决老本行发展瓶颈的问题,可谓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往前发展技术突破跟不上市场节奏,不往前发展,老的市场格局又逐渐被新新市场排挤。 而物联网这个大概念行业来说,所包含的范围和产品太多太杂。 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行业,特别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来说,安全是众多吃瓜群众关心的东西。而相关的服务体验虽然也重要,但是比起自己的隐私安全。孰轻孰重,心里的那杆秤已经在自己倾斜了。 中国不是进行物联网发展的唯一国家,美国的物联进程也是比较快的,而因为安全问题,出现的东西,也是让人们不断的惊慌。 在 2015 年 4 月,美国华盛顿的一对夫妻陷入了一个令人寝食难安的状况。好一阵子,他们的三岁儿子一直在抱怨有个隐形人会在晚上出来跟他讲话。一开始,他们还一直叫小孩不要乱讲,直到有一天他们真的听到陌生人的声音从他们儿子房间里安装的婴儿监视器中传出。 那个声音说:“小朋友,快起来,你爸爸在找你。” 更令他们毛骨悚然的是,他们发现该设备的摄影镜头竟然还会跟着他们移动,那鬼魂般的声音接着说:“看看是谁来了。” 这只是众多家庭物联网(IoT ,Internet of Thing)设备遭骇的恐怖故事之一 为什么智能家居在普通家庭推广如此艰难? 小编认为有几个原因如下: 1.目前除开新婚和新购房的年轻人以外,电器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2.大部分比较成功的人士,都处于中年或者中老年这个阶段,他们对于比较先进的东西,需要再学习,这让他们觉的比较麻烦; 3.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怀旧情节,对于新新的出现的东西喜欢先看看,所以最能沉住气的也是我们的吃瓜群众; 4.智能家居的成本鸡肋,除开简单的开关智能以外,其余的 智能家电 一类的对于大部分人年轻人来说,负担比较大,而比较便宜的,功能又比较鸡肋,比如某公司冰箱支持可以在冰箱显示附近菜场的菜价,在中国的农村,不存在全国连锁的大型超市,所以能不能显示,小编就不再解释了。 5.安全隐患,目前 智能家电 在 网络安全 板块一直是个问题,如前面的例子。虽然目前提出了多种方案,但是方案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在推迟。有一个方案就是让家里的电器都购买流量实现物联,想想自己手机一个月的流量费,我想大部分农村家庭都不会选。 6.技术成本和购买力比例成为打开市场的一道难题。 显然前期都是在做赔本的买卖,因为技术投入的成本太大。小公司打不起这样的战斗。一直做低端产品又无法一直存活下去。做高端又仅仅是外壳高端,而技术本身缺少突破。 而相关的安全问题,在ESIM的相关方案中有提到这个问题,而其实这个方案不仅是从行业发展出发,同时还包含了众多企业和附加产业链的利益问题。 美国方面对于物联提出的云方案里也有一些的问题出现,比如公司倒闭,导致云端关闭。客户购买了该公司的锁以后,因为云端的关闭导致没办法正常使用开门回家。所以产业弊端的显现,使得物联这个提议被泼上一盆冷水。 所以大部分商家和传统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来了: 1.转型该怎么转?往那个方向转? 2.是自主开发还是找外援? 3.目前的技术瓶颈是什么?什么样的物联才是正确的发展? 不管云端还是 大数据 ,都会有一个服务器关闭的问题,所以在ESIM这一块提到了半物理化芯片。银行的技术人员则提出了纳米芯片来解决相关的物理芯片问题。 NFC,二维码,蓝牙5.0等等都是一时的选择,我们怎么走出我们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Amazon与阿里巴巴看物联网商机
gongkong 2016-12-22 16:44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投资人也开始找寻科技产业新的投资主题与方向,除了众所周知之苹果iPhone8或三星S8将带来的各种新增功能,由Amazon与阿里巴巴两大全球电商企业近期的策略布局(前者推出Amazon Echo与Amazon Go,后者并购实体零售通路),可更深切认知到 物联网 时代已来临,此将加速各种硬件装置的更新或规格升级(增加连网或感测功能),以及万物连网后所将带动庞 大数据 的处理与分析(用人工智能来处理),以此衍生各项高效能运算的需求。   而应用层面包含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医疗等。整体而言,高效能运算、物联网及汽车电子将是驱动科技产业继智能手机后另一波成长循环。就半导体角度来观察,预估未来5年成长的动能将来自于智能手机、高效能运算、物联网、车用电子等四大应用;而以2015年半导体产值为基础,预估来到2020年时,将有50%来自于智能手机,剩下的50%则来自高效能运算、物联网与汽车电子产品等。   Amazon推出智能扬声器Echo至今已满两年,在原本市场不看好的情况下,竟然热卖且演变成众多厂商学习模仿的对象。截止2016年11月21日,Echo系列在美国的销售量已经达到510万台,尤其在近期的7个半月内,Echo的销售量暴增200多万台,呈现快速成长。   Amazon Echo以目前销售量510万台计算,已占全美家庭渗透率高达5%,可是说是近几年打入家庭相对成功的智能装置,未来若引入更多的公司参与,将使智能家居不再是空中楼阁。若Amazon Echo能够持续热卖并普及,将为Amazon带进更多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并因此衍生庞大的商机。   另Amazon于12月5日宣布在西雅图开设第一家Amazon Go门市,主打无需排队结账,消费者凭手机内已安装的Amazon Go App并登入Amazon账号,经扫描二维条形码后进入商店,即可自行从货架上拿取想要购买的商品,计算机系统将会自动感测并加入手机App的购物车内,消费者离开店面时,无需排队即可自动结账。Amazon整合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等技术,研发出Just Walk Out的技术,用以协助免排队、免结账的Amazon Go商店运作。我们认为Amazon此举将除了是呼应执行官贝佐斯的企业精神“达成更好的消费者体验”之外,应是着眼于消费者线下行为的大数据金矿。   阿里巴巴于11月18日宣布入股连锁超市三江购物,为其首次进军线下零售超市,呼应马云10月13日提及的“新零售”概念与企业布局,即未来不再有纯电商或纯零售企业,而将迎来在线、线下、物流数据供应链相互结合的新零售企业。阿里巴巴透过与线下实体通路合作,将线下实体通路的门店、会员、供应链与电商平台对接与整合,藉由门市体验的大数据分析以弥补在线消费大数据的不足。   综合而言,Amazon与阿里巴巴全球两大电商近期的策略布局,均为撷取更多的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因此让万物联网成为必然手段,由此衍生出传感器(能够读取数据、语音、影像、温度等)、高效能运算(包含高速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各项商机。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感器:物联网发展的根基
gongkong 2016-12-22 16:44
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中国传感器市场更加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154.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307.8亿元,2013年的市场突破了1300亿元,部分行业的应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远超国内各行业平均增长率。   当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时,通过电视屏幕,人们看到航天地面指挥中心控制着这两个飞行器的行为。因为地面指挥中心通过遥感技术不断向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传送指令信息,使他们得以相互联络,并最终结合为一体。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采用什么设备或仪器联络?科技人员会告诉你,各种传感器。   何为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如果把相连的物体看成我们人体一样的整体协作系统,传感器如同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等,能够感知到颜色、气味、声音等信息,并将感知的信息迅速传送到指挥中心———大脑神经系统,再由指挥中心做出反馈命令。   未来的 物联网 就是许许多多物体构成的互通互联的协调的整体网络系统。因此,物联网发展的根基是传感器。也就是说,发展物联网,首先应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在物联网建设中不可或缺,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智慧梦”的技术制高点   传感器早已渗透到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各个领域。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因为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智慧梦”——智慧油田、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等。这些智慧梦想对传感器产品提出了各种需求。在石油勘探中,需要探测油井深度、温度、流量变化等传感器;在医疗器械中,需要探测血压、心跳变化的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探测土壤温湿度变化的传感器。传感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家用电器中都使用了传感器:电冰箱、电饭煲中的温度传感器;空调中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洗衣机中的液位传感器;煤气灶中的煤气泄漏传感器;水表、电表、电视机和影碟机中的红外遥控器;照相机中的光传感器;汽车中燃料计和速度计等等。人类对“智慧”的渴望,带来了传感器研究的春天和市场的繁荣。   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常常促使该领域内有大的突破。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今年8月的一个傍晚,刚从胜利油田回北京的某公司首席科学家伟雄观,从办公室的柜子里取出一根长约10厘米、直径1.5厘米的金属杆向笔者介绍,管子里装有探头,有耐200度高温的芯片,具有高可靠性。“这支由Quartzdyne公司生产的管子,售价约15万美元,美国一直对中国禁运。”   他感叹,这根管子不知道难倒了多少英雄汉。自己离开美国贝尔公司回国创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国内传感器市场发展的潜力。回国这几年,有几家油田进口的钻井深度监测探头出了问题,外国公司提供的服务费高达每小时600美元,所以常请他到现场咨询。   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电子信息产业以20%以上的速度连续高速增长,带动了传感器市场的快速成长。近几年,传感器在医疗、环保、气象等专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也快速增长,所用传感器占市场份额的15%左右。   各国抢占先机   为了控制技术制高点,抢夺市场先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先后推出了研究传感器技术的计划。   早在1979年,日本在《对今后十年值得注意的技术》中,将传感器列为首位;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在其20项军事关键技术中,将传感器技术列为第14项,同时在《星球大战》计划中,将传感器视为发展重点。与此同时,欧洲共同体在其《尤里卡》计划中,前苏联在其《军事航天》计划中,英、法、德等国家的高技术领域发展规划中,均将传感器列为了重点发展技术,并将传感器的科研成果和制造工艺技术,及其装备等,列入了国家核心技术加以管理,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禁止出口。这些发达国家,将其视为21世纪最具影响和改变世界的10大新技术之一。   据2009年度美国芝加哥国际传感器博览会统计,全世界从事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研制与生产的厂家、公司约5500多家,其中美国1300多家、日本851家、欧洲1100多家、俄罗斯800多家,其他国家和地区1500多家,总销售额达到了1273多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3%。其中,民用产品增长率达到了21.5%,非军事用途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高达71%。   在市场销售方面,美国居首位,占世界传感器市场销售额的39%,日本占22%、德国占13.3%,这3个国家占据了世界传感器销售市场的74.3%。   据工信部不完全统计,中国传感器市场更加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154.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307.8亿元,2013年的市场突破了1300亿元,部分行业的应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远超国内各行业平均增长率。   然而,在巨大的市场中,中国95%以上的传感器由进口配套而来。这些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大型工程、汽车电子、通信电子、消费电子等设施中。其中,汽车电子、消费类电子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也是传感器应用最多的领域。   截至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品仅有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尚有大量的品种短缺。由于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产品技术档次低,品种规格不齐全,国内传感器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档传感器、M EMS 传感器、汽车用传感器以及专用配套传感器等,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   我国政府对传感器产业高度重视,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将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列为重点发展领域。2013年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委发布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其实自“八五”开始,国家就把传感器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器工程中心”等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各类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约为1246家,但大多为科研院所和小规模民营企业。产值过亿企业不足100家。   与国外相比,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实力抗衡。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5-10年,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10-15年。   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介绍,为了推进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今年6月17日,工信部在其发布的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中表示,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推进传感器及芯片、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同时要求,要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行业指导,推进应用示范,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安全保障,推进我国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中科院对研究所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改为微系统所,确定“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和微小卫星”5个学科方向。其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相关机构,形成了南北两个基地和4个专业点,即光传感器、厚膜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郭源生认为,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存在几方面的障碍: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新技术运用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均以仿造及二次开发为主,特别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产业化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和急剧增长的需求,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传感器行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上,我国传感器产业由北到南多点开花,较为分散。   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彭红兵坦言,包括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还有西安、武汉等地,是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产业集聚态势都在逐步形成,参与的企业有上千家。但是产业资源不集中,在系统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上,尤其在上游的设计、制造、材料等方面问题都很突出。   郭源生建议,用5-10年时间,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优越、生态和谐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中国传感器谷。   按照郭源生的设想,这个产业园区将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立体化发展模式,由500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聚集突出产业优势,彰显品牌特色,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促进产业进入良性发展。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传感器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0%。预计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从应用领域看,在汽车、家电类产品的应用会大大增加,在农业、环保、医疗卫生、食品检测类市场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预计我国2015年各种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需求量可达186亿-200亿只,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智能家居的核心领域
gongkong 2016-12-21 17:20
早在几年前智 能家居 概念就已兴起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智 能家居 应用在 物联网 概念中已是炙手可热的产业,同时智 能家居 也是发展最快的 物联网 产业。 物联网 智能家居系统进行物联网革新的领域有智能门锁、照明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窗帘、智能安防、家庭VR虚拟现实等,而这些设备迄今为止也只有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初级化应用。      智能家居蓝牙感应门锁   门锁是家居系统中最具个性化的一款智能化产品,因为门锁经过了好几代变革且安全性能好像都不太尽人意,直至到现在的指纹门锁、蓝牙感应门锁的出现,才算是门锁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进步,蓝牙感应门锁和指纹门锁其安全性能非常高实用性也很强。例如:当你不在家时有客人来访你可以通过手机授权临时开锁,让你的亲朋好友可以进家门等你归来。   智能家居照明设备   照明设备系统的三大必备要素即照明灯、电线、开关连成一个照明体系,传统的照明系统模式都是把开关安装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需要进行开灯或关灯时要到固定开关点进行操作。而物联网蓝牙智能家居照明系统则可以用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等设备随时的进行管控,还能实现多种功能。比如:可以调节灯光的颜色、明暗程度、定时管理以及多设备同时连接功能,若要实现这些功能得需要使用昇润科技的智能家居照明设备解决方案。   物联网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很多家庭多少都有一些现金或贵重物品存放在家里,难免会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入室盗窃的案件也频繁发生,所以家居安全系统大力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具有全面性防护居家范围安全的产品,当有不法分子非正常的靠近房子时,入侵探测器会自动向用户发送警报信息,智能高清摄像头智能捕捉人像等操作。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不仅加固了居家环境的安全还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盗窃犯罪。   VR家庭虚拟现实   家庭VR虚拟现实是今年才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主要服务集中在游戏、看视频、虚拟体验方面。家庭VR虚拟现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适用人群广泛不管老人小孩都可以体验VR服务,以后还将涉及到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中。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创投入物联网 新一波生产力革命启动
gongkong 2016-12-21 17:19
物联网 (IoT)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卡车还是大众运输工具,甚至是看医生前需要填写的病历表,新创公司都在找寻各种方式将这些日常琐事数字化。 有人认为,这些新创公司还可望提振美国生产力,但一些经济学家却认为,最近的科技潮流并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这个话题正引发各方辩论。但无论如何,对科技抱持乐观态度者正将大笔资金投入物联网产业,因为他们认为物联网和其衍生商品的发展才开始起步而已。 物联网风险投资基金公司Grotech Ventures合伙人蓝里(Don Rainey)表示,金融海啸曾阻碍物联网的扩张,但七年后的现在,美国经济结构已变得更有支撑力:失业率降低让创业家有强劲的就业市场当后盾,家庭财富净值也达到史上新高的89兆美元。这些对科技创业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创业初期都是投入自己的资产。 除了总体经济外,还有其他因素促使物联网近来快速发展:手机市场已逐渐饱和,使零件生产商不断找寻能放置他们生产小零件的设备,网络也已进步不少。 这些创新对更广泛经济成长的帮助有多高?试着把眼光放长远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且取决于生产力。生产力是评估一国资金、法规和劳动力是否完善运作的指针,若生产力快速成长,国家就会更富裕,企业也能在不调涨商品价格的情况下帮员工加薪。 科技悲观主义者代表人物高登(Robert Gordon)书籍《美国成长的兴衰》(暂译,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中指出,美国生产力大概不会重现1994至2004年的荣景,科技与日常生活结合的速度将会非常缓慢,生产力只会慢慢成长。相较之下,《第二次机器时代》的作者布尔优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麦克费(Andrew McAfee)则预测,新一波的数字化将带来“庞大的好处”。 思科系统物联网事业主任特洛勒普(Rowan Trollope)表示,过去几年来,科技业不断大肆宣传科技将提振生产力,但却还没出现。 不过他说,这股革命终于正在进行中。近年来,美国AT&T已不断把手表、冰箱、汽车等新设备纳入其物联网网络,只要商品连上网络,就能持续学习且自行更新,以变得更快速、更有智能或更具生产力,其生产商也必须晋身软件公司。特洛勒普说:“这只是开端的开端而已。” 科技已改变了零售、媒体以及通讯的商业模式,Payzer和Canvas等新创公司,正把物联网的元素添加到日常生活的各项服务里,如今,物联网将开始进入制造业,也就是各项设备。Payzer是一家开发云端移动帐户与支付系统的新创公司,Cavas则专精于网络工作流纪录。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养老与移动医疗
gongkong 2016-12-20 16:56
8月28日消息,第二届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分论坛智慧养老.移动医疗研讨会,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的前院长钱阳明,来自安进医疗科技的董事长赵伟等专家共同探讨 物联网 环境下的智慧养老与移动医疗的热点话题。   此次论坛旨在于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移动医疗健康等问题。   互联网+下,健康领域迎来关键时期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需求与意识也在逐年增强,在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与医疗健康服务环境严峻的形势推动下,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与实施了“信息消费”、“健康服务业”、“人口健康信息化”等系列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医疗、移动医疗、移动健康、互联网医疗等概念迎来了加速落地的关键时期。   短短几年时间,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医疗设备、健康服务、健康产品等传统医疗健康产业,医院信息化企业等移动互联行业巨头竞相涉足,移动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设备应用逐渐成熟,移动医疗的软硬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敦促整个产业走向了更加集约化、可持续的良性创新发展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 医院前院长钱阳明   互联网+移动医疗健康   互联网的诞生助推了信息爆炸与全球化进程,新技术浪潮正在袭向各行各业和社会的各个角落:移动互联、大数据、互联网+等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金钥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前院长钱阳明认为互联网的简单相“加”,不能直接等同于“互联网医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步步深入,必将倒逼医疗服务保障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服务保障程序以及服务理念的改变。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特别是社区覆盖力。   互联网+医疗健康站拥有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特性,移动互联网随时的可用,解决挂模式不能简单运用医疗条件下。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时代安全威胁巨大 世界该如何守护?
gongkong 2016-12-15 17:03
互联网建设已超过25年, 物联网 的复杂程度和建设周期定不亚于互联网。但相比与90年代 网络安全 行业的兴起,物联网安全的机会和规模则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尽可以期待物联网安全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虚拟世界,而物联网革命,将虚拟世界带回现实。 未来的人类社会,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商业、工业场景中,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催生了无所不在的安全问题,同样也催生了巨大的安全市场机会。 2016年10月21日,美国东部遭遇史上最大规模DDos攻击,攻击流量超过1Tbps,近半个美国的网络遭到瘫痪。造成这次事故的元凶,却不是往常的服务器等PC肉鸡,而是不怎么起眼的路由器、数字视频录像机等微型智能设备。 目前,全球PC规模在数十亿级别,移动设备规模近百亿,到2020年,预计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超过260亿之巨。所谓量变导致质变,未来是被物联网设备包围的世界;没有安全,万物互联将不是桃花源,而是一个混乱的牢笼。 物联网链接了虚拟与现实世界,所以物联网安全不仅事关商业利益,更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公共安全和个人的财产安全。 如果轨道交通被不法者利用,就有可能发生列车出轨,调配失度的危险;如果安装在人身体里的无线心脏除颤器遭黑客利用,病人的生命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如果智能汽车的遥控钥匙被利用,司机的财产不可避免的将遭受损失。 如何把洪水猛兽关进笼子里去,物联网安全不仅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是物联网发展必须打好的基本功。 物联网安全横跨八大环节,同时涉及企业与消费级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指的是以无线射频技术、微型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组成的物物相连的智能网络。 物联网从产业链上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以及内部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含天线)、网络运营、平台服务、系统及软件开发、智能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八个环节。 感知层、网络层和平台层侧重于物联网的构建和组网,该部分物联网安全属于网络安全的范畴;而应用层的物联网安全,多与物联网所属行业关系紧密,属于业务安全的范畴。 从业务分类看,物联网主要应用于车联网、智慧制造、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十大领域,如下表所示。这十个领域根据客户市场不同,又可为产业物联网和消费物联网两大类。 综上所述,物联网安全可以清晰的划分三个领域,网络安全、产业物联网安全和消费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重在业务安全,又是管理难题 物联网安全事件常发生在家庭路由器、数字录像机(家用摄像头)、智能家居、植入式医疗设备、工业 SCADA 控制系统、联网汽车等场景。 常见的破坏形式有隐私泄露、局部网络破坏、非法入侵和被控制为僵尸网络发起DDos攻击等几种类型。这些攻击中有个共性,就是普遍的攻击都是针对物联网的终端设备。 面对浩如烟海的物联网设备,安全事件的出现多是由技术和管理问题造成。 技术方面,物联网安全多因为终端不安全和终端所在网络的不安全;管理问题,则是因为大批量节点难以有效处理和海量数据的搜集、存储和处理存在困难。 从技术和管理原理上,物联网安全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1.物联网时代,传统网络安全的防护将继续存在; 2.终端安全相对传统网络安全需求更加迫切,终端安全不仅包括终端设备(芯片)的安全,还包括终端自组织网络的安全; 3.网络拓扑结构对安全影响较大,优秀的网络拓扑结构更利于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 4.物联网安全更需要大数据处理能力支撑,传统的处理方式难以适应物联网安全的需求。 物联网在物理上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在业务上又不可分割,这才是物联网安全最大的症结。 所以,物联网安全的业务属性大于技术属性。因此物联网安全中多采用白名单机制,以便于隔离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不合法的身份禁止接入访问;非允许的程序禁止在网络中执行。 车联网领域快速崛起,部分企业采用SaaS服务 近几年,物联网安全业务发展迅速,但从商业化角度,物联网安全企业并没有像其应用场景那般广阔。 常见的物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芯片、传感器安全,物联网平台安全,车联网安全,工控安全和智能硬件安全领域。 从厂商分布看,物联网安全厂商主要分布在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这里面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发展比较快速的厂商集中于物联网平台和工控安全领域。这两个领域基本属于传统网络安全在物联网组网和工业控制网络领域的延伸。 在芯片、传感器和智能硬件这两个终端安全领域,企业还发力不足。 车联网市场,是物联网安全发展比较快速的领域。以色列初创企业Argus成立两年时间,就获得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的行列。国内梆梆安全和360也积极投入相关车联网安全研究。 物联网安全厂商另一个特点是,其产品类型开始向SaaS服务转化。 中国市场如阿里云和百度云,都已经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物联网云平台,可以为工业制造、能源、零售O2O、车联网、物流等行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国外公司,如PFPCyberSecurity在云平台上部署了SaaS服务以检测物联网系统中异常的功耗数据,而Zitovault则通过SaaS服务为工控网络和智能家居产品提供安全保障。 可以看到的是,物联网安全的进程与其所在行业的成熟度息息相关。随着智慧制造、市政环保、智慧城市等产业的进一步成熟,物联网安全企业将会进一步拓展。 市场规模近百亿,市场后劲强 物联网安全前景不错,但物联网安全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根据老美的估计,201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达到5917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220%的速率增长,2019年将达到13000亿美元。 Gartner指出,2015物联网安全预算费用尚不足行业年度预算1%;如果物联网安全能达到IT行业中每年7~8%的安全投入,2019年全球物联网安全规模将达到910亿~1040亿美元,几乎与传统网络安全的市场规模持平。 在中国市场,安全投入尚不足IT投入的2%。根据CEDA的研究,2016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达到9300亿元,到2020年将接近18300亿元。按照保守比例1%计算,中国物联网安全在2016年达到93亿元,2020年达到183亿元。 由此可见,物联网安全是个极其诱人的香饽饽。 从细分领域看,目前规模最大的为车联网市场,2016年车联网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300亿元,潜在安全市场约在33亿。 而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其他领域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潜在安全市场合计不足10亿元。 不过显而易见的趋势是,消费级市场物联网安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速企业级市场。 企业级市场,工控安全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一枝独秀。 按照一般规模,B端市场爆发速度会慢于C端,预计5年内,工控安全市场将达到20~30亿规模。按此估计,B端市场落后C端市场3~5年时间。 随着智慧城市、智慧物流和公共安全的持续建设,特别是近期美国、德国地区大规模物联网设备引起的安全事件的推动,B端物联网安全市场将持续加速。 本文对于物联网安全的看法仅是冰山一角。互联网建设已超过25年,物联网的复杂程度和建设周期定不亚于互联网。但相比与90年代网络安全行业的兴起,物联网安全的机会和规模则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尽可以期待物联网安全的发展空间。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安全必知:七大安防生物识别技术解析
gongkong 2016-12-13 16:50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生物测定技术根据人体自身的特征如指纹、声音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目前,有很多的生物测定技术可用于身份认证。这里,我们描述一下大多数流行的生物测定技术是怎样工作的,并对它们抓图、抽取特征、比较和比对的功能做以简单的评论。 1、虹膜识别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据宣称,没有任何两个虹膜是一样的。虹膜扫描安全系统包括一个全自动照相机来寻找你的眼睛并在发现虹膜时,就开始聚焦,想通过眨眼睛来欺骗系统是不行的。 优点 便于用户使用;可能会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它还没有测试过;只需用户位于设备之前而无需物理的接触。 缺点 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唯一性认证的试验;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因聚焦的需要而需要昂贵的摄像头,一个这样的摄像头的最低报价为4000美元;镜头可能会使图像畸变而使得可靠性大为降低;黑眼睛极难读取;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光源。 2、视网膜识别技术 视网膜也是一种被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某些人认为视网膜是比虹膜更为唯一的生物特征,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优点 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可能磨损,老化或是为疾病影响;使用者不需要和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 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 缺点 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很明显,视网膜技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消费者,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 3、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识别,识别技术基于这些唯一的特征时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知识学习系统,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图像,在面部被捕捉之后,一些核心点被记录,例如, 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被记录下来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条件下,因此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个算法和一个神经网络系统加上一个转化机制就可将一幅指纹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 优点 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的接触;尽管可以使用桌面的视频摄像,但只有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以有效高速的扑捉面部图像; 缺点 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与周围的光环境都可能影响系统的精确性;大部分研究生物识别的人都公认面部识别是最不准确的,也是最容易被欺骗的;面部识别技术的改进依赖于提取特征与比对技术的提高,并且采集图像的设备会比其技术昂贵得多;对于因人体面部的如头发,饰物,变老以及其他的变化可能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得到补偿,机器学习功能必须不断地将以前得到的图像和现在的得到的进行比对;以改进核心数据和弥补微小的差别;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我们必需以昂贵的费用去卖高质量的设备。 4、签名识别 签名作为身份认证的手段已经用了几百年了,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在银行的格式表单中签名作为我们身份的标志。将签名数字化是这样一个过程,测量图像本身以及整个签名的动作——在每个字母以及字母之间的不同的速度、顺序和压力,签名识别和声音识别一样,是一种行为测定学。 优点 使用签名识别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且是一种公认的身份识别的技术。 缺点 随着经验的增长,性情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签名也会随着而改变;为了处理签名的不可辟免的自然改变,我们必须在安全方面做以妥协;因为签名的速度不快,我们无法在Internet上使用它;用于签名的手写板结构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因为和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的分辨率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技术上很难将两者结合起来;很难将它的尺寸小型化。    5、声音识别 声音识别技术和签名识别相同,声音识别也是一种行为识别技术,声音识别设备不断地测量、纪录声音的波形和变化。而声音识别基于将现场采集到的声音同登记过的声音模板进行精确的匹配。 优点 声音识别也是一种非接触的识别技术,用户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缺点 和其他的行为识别技术一样,声音因为变化的范围太大,故而很难进行一些精确的匹配;声音会随着音量、速度和音质的变化(例如当你感冒时)而影响到采集与比对的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许你可以觉察和拒绝录音的声音,然而,目前来说,我们还很容易用录在磁带上的声音来欺骗声音识别系统。高保真的麦克风是很昂贵的。指纹识别系统指纹识别作为识别技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有着坚实的市场后盾,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从指纹中抽取的特征值可以非常的详尽以便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平均每个指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都有大约七个特征,我们的十个手指产生最少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这足够来确认指纹识别是否是一个更加可靠的鉴别方式。这里,我们大体给出指纹识别中的获取图像、抽取特征和比对的过程。 6、图像采集中的光学技术和电容技术 两种用来采集指纹图像的技术主要为光学技术和电容技术。光学技术需要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 采用电容技术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片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的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缺点 因为电容技术的芯片昂贵,芯片的大小和手指相当就已价格昂贵,故几个公司试图推出可提供比指纹更小的芯片只采集部分的指纹以验证,使用这种采集方式,用户必须精确的放上手指以确保能正确的读取。而这样必然使读取头变得不易使用,使用这种小芯片的另一个缺点是只使用部分的指纹必然没有采集全部指纹进行比对可靠得多。 电容采集头的另一个缺点是易于受到干扰,从60HZ的 电缆 线的干扰到用户接触时的干扰、指纹采集器内部的电干扰等。 电容采集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可靠性,无论是静电干扰,汗液中的盐分或者其他的赃物以及手指磨损都会使采集头很难读取指纹。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光学采集头提供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通过改进原来的光学取像技术,新一代的光学指纹采集器更是以无可挑剔的性能与相对非常低的价格使电容方案相形见绌。 7、指纹识别的优点 指纹是人体独一无二的特征,并且它们的复杂度足以提供用于鉴别的足够特征;如果我们想要增加可靠性,我们只需登记更多的指纹,鉴别更多的手指,最多可以多达十个,而每一个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扫描指纹的速度很快,使用非常方便;读取指纹时,用户必需将手指与指纹采集头相互接触,与指纹采集头直接接触是读取人体生物特征最可靠的方法。这也是指纹识别技术能够占领大部份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指纹采集头可以更加小型化,并且价格会更加的低廉。 指纹识别的缺点 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因为指纹特征很少,故而很难成像;过去因为在犯罪纪录中使用指纹,使得某些人害怕“将指纹纪录在案”。然而,实际上现在的指纹鉴别技术都可以保证不存储任何含有指纹图像的数据,而只是存储从指纹中得到的加密的指纹特征数据。每一次的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用户的指纹印痕,而这些指纹痕迹存在被用来复制指纹的可能性。可以见到,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方便、可靠、非侵害和价格便宜的生物识别技术解决方案,对于广大市场的应用有着很大的潜力。 指纹识别技术中的软件和固件的重要性尽管价格,尺寸和硬件的设计对于指纹识别系统非常重要,但这只决定了整个系统是否强健,但固件和软件的重要性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不低于硬件,尤其是对于想占领市场的产品来说。 指纹采集头中的固件负责处理图像和与PC机的连接,在大多数的系统中,固件相对显得非常简单,它不停的将数据传送给计算机,然而这样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样传输数据很容易被纪录并且被再次使用,这使的系统受到潜在的危险,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需为指纹采集头供给电源。计算机必须不停的扑捉图像以决定是否有指纹按压上去,这样才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扑捉指纹图像。通过设计好的固件来处理这些问题,可以改善了整个系统的性能;使用USB接口是目前的一个好的接口方案,能够提供电源、带宽和即插即用功能;传输到计算机的指纹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密以保证安全;并且,在不读取指纹的状态下,固件应该转入低功耗状态。 当主机从计算机中安全的得到指纹图像后,识别算法就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过程。指纹是如此可靠的生物特征,以至于只需很少的信息就可以进行比对。而指纹的这一特点却没有在大多数的指纹识别算法中得到体现,大多数的系统都要求用户按上所有的手指,用户必须很小心的按上手指。如果指纹的位置不对或者指纹质量不高都会使验证无法进行,用户必须再次按压手指,而这样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中立足。 因此,好的系统应该更加易于使用、可靠,用户不必担心指纹的放置位置,算法要支持360度旋转和残缺的指纹。用户只需轻轻的按上手指而无须担心是否位置合适或只按压了一部份。对于手指的压感、旋转、质量,以及采集头的灰尘和薄雾,系统都要能很好地解决。 监控和无监控的操作,一对一比对和一对多比对使用指纹识别技术首先必须理解监控和无监控比对之间的区别,在传统的犯罪指纹库中,指纹是在监控状态下获得而比对是建立在同指纹库中的多次比对基础上。而要将指纹识别算法推向市场,指纹的读取必须是建立在无监控的状态下的。这样,只需轻轻的按压而无须等待指纹图像达到最好,另外,在处理电子商务时,数据会跟已经登记好的指纹进行比对,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的比对而不是一对多的比对。无监控的取像和一对一的比对算法和一对多的比对算法在系统中都有很好的对策,无监控模式必须使得比对算法能够处理差质量的指纹并且算法必须比监控状态下要可靠。 生物识别技术新时代 安全需求提升带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加速普及。我们认为安全需求是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个人安全需求层次: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终端市场应用的爆发。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情况推测,继指纹识别技术首次在iPhone5S上应用后,9月发布的三星Note4手机或将搭载虹膜扫描识别功能以提高手机安全性,其它科技厂商也在陆续跟进。2)公共安全需要层次:政府主导下大中型应用系统将加速推进。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均在加大对暴恐等公共安全监管的投入力度,以美国、欧盟、印度等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地区政府相继实施生物识别技术相关大型系统工程,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加速普及。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达35.2%,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美元。 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预计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三驾马车”为主的生物识别市场规模2018年将达到370.2亿美元,2013~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35.2%。分结构看,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的爆发,人脸识别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公共安全市场的需求提升。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由于基数小爆发力强,其在整个生物识别市场的占比,将从2013年的11.4%、5.1%,提高至2018年的22.4%和22.1%。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在 信息安全 需求、公共安全需求、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推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生物识别潜在市场空间正在加速打开。 结语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技术,还包括很多其它如静脉识别、掌纹识别等技术。但指纹和人脸识别是目前或者未来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到目前已经部署的摄像头,将能够很好地预防一些犯罪事件的发生。当然,个人隐私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多种生物特征融合的识别技术也将是未来的热门方向之一。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管理中的应用方案
gongkong 2016-11-30 16:25
新兴的电梯 物联网 技术,将电梯控制技术和物联网等IT技术紧密结合。不仅提供了大范围电梯监控和报警的可行性方案,而且为电梯制造单位、维护保养单位、运营使用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和电梯乘客打造了一个专属的电梯信息集成大平台,各角色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与电梯物联网自由交换信息,汲取“养分”。 电梯从此不再是默默无闻被动运行的机器,而是可思考、可预警、可告知的“鲜活生命体”:电梯无法使用故障报警、困人故障报警、断网报警、实时监控、急修到场、维保考勤、分析统计、绩效考核…… 电梯星辰物联网在其强大丰富功能的基础上,紧扣“安全法”的逐条规定,为电梯企业和电梯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行业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就在当今,就在眼前。它已经从播种、萌发、发芽、生根、开花演变到了成熟阶段。 以下以电梯星辰物联网为例,介绍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管理中的应用方案。 1. 小区无线局域网 如上图所示,电梯信息通过“通讯转换器”被转换成物联网标准协议,再通过“无线收发器”和“无线中继器”组成的小区局域网,发送给“物联网网关”和“DTU”。“DTU”将电梯信息通过互联网发送给电梯制造单位内部,直接进入电梯制造厂内部物联网,内部物联网由于服务器架设在制造单位内部,很好的解决了制造单位所担心的数据及 信息安全 等诸多问题;并且制造单位对内部物联网具有最高管理权限,可以给相关的维保企业、物业企业和电梯乘客配置权限并发放账号。制造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电梯物联网搭建起来的信息通路,将电梯一些调试相关的私密数据传输至电梯制造厂监控平台,如电梯的振动曲线,输入输出信号等,制造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从电梯发来的一手信息对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内部物联网也可以获取电梯星辰物联网的公共信息,如新闻、技术、知识、法律、法规和交易等资讯。 电梯星辰物联网硬件配置: a) 通讯转换器(每梯一个): 将各制造单位通讯协议转换为物联网标准通讯协议的装置,由各家电梯制造单位自行生产制造; b) 无线收发器(每梯一个): 自动组成无线局域网,用于接收和发送电梯信号,通过串口与电梯控制系统连接; c) 无线中继器(两台或两台以上电梯共用一个): 自动组网所需中继设备,位于两台无线收发器之间,用于通讯信号的放大和转发; d) 物联网网关(一个现场无线局域网一个,限额50台电梯): 管理整个无线局域网,并与DTU相连; e) DTU数据传输单元(一个现场无线局域网一个,限额50台电梯): 用于无线局域网与internet、电梯星辰物联网通讯。 2. 电梯数据直接进厂 电梯现场信息由电梯制造单位采集,并通过其企业内部物联网服务器和原电梯监控平台进行收集和管理; 电梯现场信息经过企业内部物联网分析处理后,有关信息可有选择地发送给: a) 电梯制造单位相关部门和个人 b) 该电梯相关维保公司物联网平台 c) 该电梯相关物业公司物联网平台 d) 该电梯所在楼宇的居民物联网平台 e) 该电梯维保人员的手机 f) 该电梯相关物业公司值班人员的手机 g) 其它有关人员的授权手机 享有电梯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事先授权并发放账号。 3. 成本超低、组网简便 电梯星辰物联网由于采用了小区无线组局域网的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大大降低了组网所需的硬件投入和后期的维护费用,使“亲民”电梯物联网方案成为可能。 a) 每台电梯的组网硬件平均成本控制在500元人民币以下。 b) 每台电梯每月维护费用不高于5元人民币(包含硬件维护,平台维护和网络流量等服务)。 c) 每台电梯组网设备的平均安装时间低于1小时。 d) 组网设备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其长时间运行稳定可靠,组网设备连通率可达100%,不会发生因为组网设备不稳定或断线而造成的电梯故障不能上报的情况。 4. 功能丰富实用 电梯星辰物联网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保障电梯的安全可靠运行。所以试点并不是它的目的,全面大规模推广才是其意义所在。低廉的组网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丰富实用的平台功能才是其展翅腾飞的动力和源泉。 a) 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视 电梯星辰物联网可以实时监视电梯的运行状态,包括多梯监控、单梯监控、地图监控和视频监控等 b) 电梯不能使用故障/困人报警 电梯发生一般性故障和困人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将故障报到平台上,同时短信通知相关人员。 某些类型的电梯故障在发生之后有可能自动恢复。电梯星辰物联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检测到非困人电梯故障后不立即报警,而是当故障持续几分钟后尚未消除时,系统确认故障不可自动恢复后才将故障报出。当然,为了保障被困人员及时获救,困人故障是第一时间立即报出的。 系统这种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可以在充分保障报警准确率和及时性的同时,不让维保员工白跑一趟,做到有的放矢。 c) 设备断线报警 系统全天候24小时监控组网设备的连线情况。一旦设备断线,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通知相关平台服务人员、物业相关人员迅速确认现场状况,以保障电梯的安全稳定运行。 d) 自动记录急修和维保到场/离场时间 现场增加刷卡设备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二维码的可复制性使刷条码确认到场的方式成为无稽之谈。电梯星辰物联网是通过将电梯的状态、电梯检修和自动信号的切换情况实时发送到物联网上,系统自动分析出员工到场和离场时间。但现场很多情况都可以导致电梯打检修和自动,所以系统的确认方式是“划定范围+人工确认”的方式: ◆划定范围:是指企业可根据电梯的具体情况预设最短和最长维保时间,系统自动抓取最短和最长时间之间的维保记录提供给企业以供参考,称之为“维保备选记录”; ◆人工确认:电梯企业相关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反馈情况以及书面记录,在“维保备选记录”中进行筛选,确认“有效维保记录”; “划定范围+人工确认”的方式可以在现场不增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实现急修以及维保到场/离场的准确有效确认。 有了到场和离场记录作为基础,系统会自动计算维保持续时间。对维保持续时间的考核和评估对保证以及提升电梯维保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 完整电梯档案信息 电梯星辰物联网含有入网每台电梯的履历,伴随电梯从生产制造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电梯的所有档案全部记录在案:包括电梯的基本信息、相关企业信息(制造企业、物业企业、安装企业、维保企业、改造企业、所属质监机构)、电梯参数、电梯记录、电梯满意度、组网设备以及电梯相关附件等。 f) 详尽电梯历史记录 电梯发生的急修记录、维保记录、年检记录、更换配件记录、故障记录以及档案变更记录等都有详尽的记载。 电梯运行时会经常发生的一切异常情况,如:速度异常、变频器过流异常等等。它们异常情况瞬间发生,又瞬间恢复,对电梯运行没有影响也不会报警,但这些异常情况对于电梯制造单位分析和提升电梯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被全部自动记录在电梯档案的故障记录里。 g) 各种统计分析报表 系统内置了几十张统计图表和报表供各个角色分析和统计之用。电梯制造单位可以通过“电梯故障次数统计”、“电梯故障类型统计”、“电梯故障分布统计”等分析电梯的故障和产生原因;“急修到场时间统计”、“急修接警率统计”、“急修处理周期统计”、“二次维修率统计”以及“维保周期统计”、“维保不及时情况统计”、“超期维保电梯清单”、“乘客服务满意度”、“维保服务满意度”等报表可以帮助电梯维护和保养单位量化维保考核,提升维保质量。 h) 电梯星辰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 电梯物联网也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访问和享用电梯物联网的资源,它更像是一个免费的: 电梯搜索引擎: 电梯相关的企业、产品、配件和服务等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找到答案; 新闻咨询平台: 各种电梯行业内的新闻和咨询,甚至房产行业和物业企业的时事要闻也会在平台上不间断的更新和播报; 标准法规平台: 电梯行业内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都可以在平台内进行查阅。 互动知识分享平台: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跟电梯相关的技术问题,其它用户可以对这些问题给出解答;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知识共享的效果。 专家维修指导平台: 对于各种类型的电梯故障,平台根据不同的故障现象和描述给出不同的参考解决方案,供维修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技术交流平台: 电梯物联网将会定期转帖转载最新的电梯技术类论文,为电梯技术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 企业展示平台: 各企业(电梯/房产/物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先进传播性展示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服务等; 电子商务平台: 各企业还可以将电梯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的供求信息发布到电梯物联网上,实现电梯圈的电子商务; 电梯圈SNS社交平台: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单位同事、电梯圈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动态、分享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点滴,共同讨论电梯技术问题,畅谈电梯业的发展; 政府和行业协会信息发布平台: 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利用电梯物联网这个有利平台发布一些行业资讯和政策法规; 其它信息平台: 当地的天气、出行、重大新闻、股市行情,以及电梯行业各企业发生的重要事情等都会实时反映在平台上,供访问者查阅。 全社会可以共享电梯星辰物联网提供的新闻、法规、广告、云博士等各种公共信息,电梯星辰物联网还能够为政府质监局提供网上办公功能。 电梯星辰物联网同时提供移动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关注、了解和查阅电梯的运行、故障以及维修情况。 电梯星辰物联网可以帮助电梯制造单位: ◆全面掌握自身品牌电梯在市场上的分布及运行信息; ◆为每台电梯建立生命周期档案; ◆改进和提高电梯产品及配件质量; ◆贯彻履行“安全法”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保障电梯运行安全和提高电梯维保质量: ●跟踪了解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 ●对电梯的维护保养单位、使用单位给与必要的技术帮助; ●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告知使用单位,并报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做出记录; ◆更加有效确保企业声誉,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 ◆掌握信息就是掌握机会,掌握信息就是掌握财富!电梯星辰物联网助电梯制造单位捕捉有效商机,创造销售机会; 电梯星辰物联网可以帮助电梯维护和保养单位: ◆如若乘客被困,第一时间获知困人报警; ◆电梯无法使用故障(非关人)造成电梯瘫痪,系统自动通知维保单位; ◆电梯物联网设备如若断网,系统自动报警; ◆维保员工短信确认接警,系统自动记录接警时间; ◆系统自动记录急修到场/离场时间,并计算每次急修用时; ◆系统自动记录维保到场/离场时间,并计算每次维保用时; ◆系统自动统计电梯维保周期频率; ◆系统自动统计电梯一次维修成功率; ◆系统自动统计乘客满意度; ◆系统自动统计电梯维保服务满意度; ◆记录每次电梯年检情况,自动提醒到期未检电梯; ◆记录零配件更换情况,自动提醒到期配件更换; ◆维保单位可以借助电梯星辰物联网这把“先进武器”更好的武装自己,更有效的管理维保队伍,切实有效的提高维保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让乘客和业主满意。 对电梯维护和保养单位来讲,由于不同品牌电梯协议、技术和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电梯星辰物联网可提供电梯不能使用、困人以及设备断线报警。 从上面不难看出,电梯星辰物联网无疑是对“安全法”最好的诠释和补充,为“安全法”的顺利执行和实施铺平了道路。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定制化服务行业,专注物联网底层数据管理
gongkong 2016-11-28 15:47
——访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伯林 成立于 1994 年的昆仑海岸,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家专业传感器硬件制造商,在经过了诸如 物联网 、工业 4.0 、智能制造等几轮热点产业的起伏发展之后,在昆仑海岸来说,他的传感器产品技术也在与产业的对接中进行了华丽转身——于是我们看到了昆仑海岸与西门子就汽车生产线进行物联网合作的信息,与研华(全球)进行了物联网深度合作……判断一个人的水平,要看他的合作伙伴,而去研判现今的昆仑海岸的价值,同样适用这一条,当然更鲜明的信息是昆仑海岸在物联网领域的深耕,已经拥有了在物联网底层数据管理领域的强大优势。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他如何打造了这种优势?在此,我们特别访问了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伯林先生,让我们在轻松的聊天中一起感受昆仑海岸的专注与努力。 用定制化传感器深耕行业 从 1994 年进入传感器制造研发行业开始,昆仑海岸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而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发展,给中国传感器制造商开僻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昆仑海岸的产品也从传感器扩展到了网关、数据云平台,实现了物联网所需求的设备感知—数据提取—数据处理分析这三个步骤,为全身心进入新的工业物联网时代做足了功课。那么在这个复杂构成的物联网框架下,昆仑海岸瞄准的是什么?他的制胜利器又是如何打造的呢? “从 2009 年物联网概念提出至今已经 磕磕绊绊地走过了七年,从概念到落地应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它——像互联网一样,是由一个包括软件硬件等多技术多平台维度协同的深度共同体,在这个体系集群中的企业各自分工,各显优势。 同样如此,核心同在一个‘联网’概念,而我们正是硬件供应商,处于在感知层与传输层的物联网底层。”谈到物联网的架构与定位时,刘总谈了他的看法:“作为一家专业的工业传感器制造商出身的昆仑海岸,立足感知这个点,在如何做好工业物联网这个问题上,最主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监控数据,将有限的数据变成更大的网络之间的应用。这成为了七年以来,我们越来越专业的优势。” 通过物联网监控数据、获取数据,与阿里巴巴的物流大数据监控一样简单方便吗?在工业领域里,炼油厂和发电厂,食品厨房与染织车间等,不同的生产环境对于数据监控设备——传感器的需求侧重各有不同,或是安全性、防护性不同,或是设备形状、材质不同。总之,工业物联网不是简单的传感器、采集传输和云平台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包含着各行业属性里千差万别的需求,不可能用通用产品或通用物联网解决方案去解决相同的问题。 “只能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去深耕。”对此刘总道出了昆仑海岸的生存法则:我认为这是没有捷径的,你想做出一款所有工业物联网都可以通用的一种产品技术是不可能的。只能去深挖客户需求,按照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设计开发。”从昆仑海岸已经成功开发的燃气加气站物联网建设来说,首先这个行业客户的实际需求是什么?首先需要监控的几个数据,包括燃气罐里面液化气的液位、罐里的温度、燃气罐出口压力等,那么对于传感器设备的强制性行业需求是什么?一是防爆,二是防泄漏,三是船用 LNG 数据监控,我们必须要有船级社认证。 “我们在这个燃气行业的成功立足来自于专业的技术定制,产品定制和专业行业资质的获取。”谈到怎样把传感器打造成制胜工业物联网的法宝,刘总还是强调一个核心:“一定要把行业定制传感器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否则做不好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也就谈不上专业性。” 做专业的传感器数据管理 作为工业物联网行业的元老级人物,刘总一直用“磕磕绊绊”来形容物联网成长的七年之路,我想必有他的道理。诚然,记得前几年物联网产业刚兴起,从各级政府支持建设的物联网产业园到各以物联网为标签的企业,充斥各类信息头条,然而这种火热并没有持久得助推物联网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而是落寞得偶尔像烟花一样绽放一下……“为什么到现在真正落地做物联网的企业反而减少了呢?主要原因是整体发展不配套。当我们获取了大量的设备物联数据以后,怎么用?这是一个瓶颈。而近年随着大数据概念技术的出现,物联网走到了真正落地应用的时候,物联网产品的开发更丰富,技术更成熟。”刘总表示:“作为硬件供应商昆仑海岸也从感知拓展到了数据传输与数据服务领域。” 例如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土质、渗水率等,这种分散性的数据监控,如何将设备产生的大数据真正利用好,这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公司的分析,更重要是首先提供好数据——这又进入了昆仑海岸的业务领域。昆仑海岸开发了专业的物联网专用网关进行感知层数据的实时传输,运送到一个数据转发云平台的设备,该设备将初级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比如哪些是几号区域的土质酸碱度的数据、哪些是土壤渗水率数据、哪些是缺水监控数据、哪些是流量、哪些是温湿度……通过这种数据处理之后,再将细分后的数据传输给专业的 大数据分析 公司,从而实现农业物联网真正的应用价值。同样在生产设备资产管理方面,关于设备折旧的评估计算方面,物联网传感数据管理给予了这个行业科学的进步。如在工厂中的两条 SMT 的生产线,一条每天工作 8 小时,另一条持续工作 24 小时运转,如果以通常五年折旧来做简单的资产合算,两条生产线将一起失去价值,其实通过对生产线的各个点的设备磨损、运转时间等感知测量数据,可以科学的计算出每一条生产线的残值,实实在在地推进资产管理水平。 刘总对此解释道:“昆仑海岸开发的两款硬件,仍然是为了做好物联网的基础工作,简言之,就是配合管理好传感器。其它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处理。” 用物联网为未来制造搭建 4S 服务体系 当工业 4.0 掀起的智能制造,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制造 2025 “的规划,更多人的理解是黑灯工厂、高精尖的数字化工厂设备引进等设备取代了人的未来制造场景……“我不这样认为。”刘总表示:“真正的中国制造 2025 的未来制造图景,必然是建立在一个科学完整的服务体系搭建。”在此刘总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改变了三十年前中国只有红旗、上海吉普的汽车发展水平的不仅是由于引进了桑塔纳、捷达等国外先进的汽车车型,更重要的是同时引进了一个叫做 4s 店的制度。同理,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智能自动化设备的融入,只要一个环节出了故障将使整个产线受损,而在智能制造产线上引入物联网体系的融合,那么就相当于给先进产线配套了 4S 店的服务制度,以物联网技术进行设备的运维监测服务,从数据分析结果实时提出各个设备环节的保养更换提醒,从而保证设备不间断正常运转。“有多少汽车就是多少配套 4S 店为之服务,那么如果未来有多少这样的智能产线就有多少配套的物联网服务平台,这才可以实现一个真正的‘中国制造 2025 ’概念。”话锋转过,三句不离本行的刘总表示:“面向未来,立足当前。我们首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针对存量自动化设备,我们如何去改造它,使之融入物联网应用;二是新研发生产的硬件设备,我们如何与合作硬件制造商协调进行接口预留,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做好对接。” 诚然,面对未来与当下的不止是市场的开拓,还是同行业的市场竞争。物联网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云平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开启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诸多的国内外传感器制造商在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分一杯羹的角逐。对此昆仑海岸的掌舵人刘伯林总经理同样自信战斗力十足:行业细分专业性,产品技术随行业属性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设计,以及就近的快速供货与服务,就可以将不少的竞争对手甩出至少两条街。其实刘总更加强调的核心一点是:每个专注于物联网的企业都是一个研发型企业,人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而昆仑海岸引以为傲的重要一点就是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并能够留住这些热爱传感器,致力于物联网研究的专业人才,能够与他们一起成长发展,让昆仑海岸时时保持一个技术先锋的姿态,一个物联网时尚达人的风范!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线+传感技术将物联网推向云端
gongkong 2016-11-24 16:05
物联网 是个非常大的概念,强调的是万物接入物联网,彼此都可进行 无线通讯 ,细分领域涵盖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建筑等。然而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和电网系统为主,在农业、工业、建筑市场,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采用无线监控、检测、控制技术,多用专业的传感器及网络设备。   物联网也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中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无线与传感技术在物联网时代伴演了重要角色。鉴于此,记者采访了资深专业人士许红越,探讨面向物联网时代下的无线+传感设计方案。   无线+传感设计方案加速万物互联   业内人士许红越表示,着眼于消费级的物联网市场,即隶属于智能建筑的智能照明和智能家居,智能建筑的重点在于无线和自动化控制,这离不开传感和无线通讯技术。同时,村田是一家老牌的电子元器件,无线模块和传感器供应商,自身有雄厚的无线射频和传感器技术,在消费级物联网领域将会以这两类产品为主要推广方向。   无线+传感网络连接方案   简单来说指的是传感器+无线网络的连接,即在一个传感器网络中,由传感器获取环境有关参数,再通过无线模块上传到网络。软件支持四个方面:   1. 传感器算法;   2. 传感器-无线模块数据接口;   3. 无线协议;   4. 网络控制协议和软件(包括网关,路由,App等)。   许红越指出,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是多样的。如比较熟悉的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将门/窗磁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组成家居的监控系统,当主人设置了防盗/外出模式,如果检测到门窗被打开,或者有人经过的信号,系统就会触发报警。一方面通过小区的监控系统知会保安人员,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远程通知主人。   再例如仓库、工厂、农业大棚的环境控制系统,可以有效配合温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土壤传感器及空调、排气扇等设施自动调节内部环境,实时反馈环境参数到主机,这些都离不开无线+传感方案。许红越表示,物联网的一大特点是互联,另一特点就是感知,所以无线+传感几乎可以应用到物联网的所有领域。   无线技术加速家居智能化   目前在照明市场中,有很多厂家已经开始探索智能照明了,许多新建的写字楼、商场、机场项目都加入了无线照明系统。对于一栋商业楼宇而言,传统照明系统的能耗占到了建筑总能耗的一半以上,现在大众提倡节能减排,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商业楼宇对智能照明系统的需求更迫切。对此许红越表示,村田推出了针对商业照明的Zigbee无线灯控方案,相应产品有:   1) Zigbee模块可以和LED驱动电源、传感器连接,可以无线调光或者获取传感器数据;   2) Zigbee调光器,原理是由Zigbee模块控制的继电器可以输出AC/0-10V DC/PWM三路调光信号。任何支持这三种调光接口的LED驱动产品都可以跟Zigbee调光器连接,照明客户无需对无线射频这块做任何设计,只需要将相应接口连接调光器即可,这样无需改变客户现有产品的设计,大大降低用户的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   3)网关;   4)软件,作为网络层的部分。   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一部分,网络中多节点的互联互通稳定性狠重要。许红越表示,目前而言,可组成 Mes h网络(网状结构)的Zigbee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应用较多,智能家居公司如果要开发一整套系统,而不是单品的话,一般会选用Zigbee来开发,Wi-Fi和蓝牙组成的都是星状网络,适用于单品,如Wi-Fi/蓝牙音箱、家电、空气清新器等。   针对家居市场,许红越表示,村田可以提供基于多种SoC的Wi-Fi、蓝牙、Zigbee模块。对智能家居厂商来说,村田还是以Zigbee方案为主;对于家电厂家,村田有专门应用于家电的Hostless WiFi(嵌入式WiFi)串口模块,内置MCU。在蓝牙方面,传统蓝牙不太适用于智能家居或智能照明系统,去年蓝牙联盟开发了BLE Mesh协议,村田为此推出了支持BLE Mesh的蓝牙模块,但目前市场还在观望阶段。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十大科技发展,如何加速物联网时代开启?
gongkong 2016-11-17 15:29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重新构造及定义出新的生活理念。GfK选出了将在近期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项科技发展,我们相信这些技术在未来会极大地影响品牌厂商,商业模式及“Connected Consumers”,推动物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开启。   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   本文中的每一项科技趋势都与数据有关,一些技术更是直接源于数据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从他们客户那里收集到的大数据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并且优化产品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这就是无处不在的数据分析,它更看重数据的质量,而非数量。将数据最大化的转变为有价值的创新,利用数据洞悉市场,以此为基础做出明智的商业判断。   如果关注数据质量,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就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后文中会提到的人工智能,需要迅速的完成一系列动作:数据收集,分析,并且瞬间作出判断采取行动。严格来讲,对数据质量的关注需要嵌入到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在这样的数据分析背后我们也要关注消费者信息的私密性。GfK 2015年进行的针对全球20个地区的消费者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消费者都在担心他们的数据是怎样被收集、售卖和利用的。全球16%的用户表示“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是人们最在意的三件事情之一(2013年此比例为13%)。由于市场的不同,担心的程度也不同,但我们也相信消费者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到大量有关于他们的数据正在被用于市场分析,同时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巨大价值,所以各行业需要谨慎的使用及分析这些数据。   虚拟现实(VR)   2016年,从行业到消费者,从硬件到软件,关于虚拟现实,一切都处在被普及教育的阶段。随着三大巨头接连推出消费级产品,且“售罄”之讯频传,虚拟现实作为最受关注的新智能领域迅速席卷全球。全球VR头显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会达到28亿美元, 其中供游戏者使用的VR头显设备占据多数份额。   中国市场2016年全年零售量会达到300万台左右,从GfK监测的VR头显在线市场来看,从2016年1月到4月,VR头显零售量几乎翻了20倍,虚拟现实硬件产品正在经历一场初期爆发式的增长。但目前依然是以VR盒子为主。整体来看,中国的VR市场现在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无论是从硬件还是内容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商业模式也还在进一步挖掘,VR时代真正到来还需要打通硬件、内容以及标准等VR死穴,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VR应用的前景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在未来VR应用会逐步向直播、旅游培训、医疗、装修、房地产、教育等领域渗透。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最终是重现一遍人类思考的过程。作为一个人工制造的机器,终极形态的AI将拥有与我们相同的智力水平:学习、推理、使用语言、构想原始创意。然而只是拥有学习能力的AI就已经快速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亚马逊利用AI技术向消费者们推荐产品,Netflix用它推荐电影。Facebook和Twitter用它选择推送的内容。Siri、GoogleNow、Cortana还有最近的Amazon Echo都在运用AI技术向客户提供语音控制服务。   语音识别是目前人工智能中落地较早,投入及研发的核心领域之一。基于人工智能,各个厂商可发挥的空间很大,不一样的应用及方向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2016年,AI助理的发展或许会超越智能手机的发展。人工智能是一块有待探索与开发的市场,这块市场拥有多种可能性。   可穿戴产品   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手环、相机、GPS定位设备及心率监测设备进入主流市场还需多久?尽管万众瞩目的Google Glass及Apple Watch的发布已经俘获了消费者的想象力,但只有少数消费者接纳了这些设备。中国可穿戴市场2016年销量预计达3160万台,环比2015年上涨32%,但其中以价格较低的手环产品占据市场的大多数,整体市场销量持续上升的同时增速减缓,市场经过了2015年跳跃式发展后开始进入一个更趋理性的阶段。   如果可穿戴产品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1、与物联网的融合   把可穿戴设备和现有的个人科技生态相融合将会成为扩大市场的基础性举措。随着消费者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间的联结不断被建立,这种融合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消费者将会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来操控家居及汽车,正如同智能手机所做的一样。   2、设计和材质   外形设计已经成为可穿戴产品跟上时代潮流的一大绊脚石。一些时尚品牌在看准这一商机的同时也意识到它们在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中缺乏技术沉淀,于是这些品牌都选择与技术厂商进行合作。例如,高端手表厂商Fossil和TAG Heuer都与英特尔、谷歌这类企业合作来开发智能设备。穿戴设备在外观上的下一发展方向便是量身定制的服饰和医疗设备。新一代的可穿戴产品一定需要融合电子科技以及传统穿戴类产品时尚的外观。   3、精准有效的信息收集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解读能力是可穿戴厂商正在解决的另一大问题。随着传感技术的提高,可穿戴设备输出的数据会更加可靠、准确。这些信息会越来越多地被储存到云端并借由云端主动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性强且可控诉的信息。   4、引人注目的新案例   我们认为特色鲜明的产品会逐渐与消费者建立特有联系,例如,心律可以代替手写密码打开车门或调节室内温度。通过这种方式,市面上大量设备与每个消费者自身特点的结合就实现了。   视频消费   视频消费的发展速度比之前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快,并且线上已经成了人们观看视频的主要渠道,从社交媒体上的短片到视频网站的电影服务和套餐服务甚至到最近大火的视频直播,消费者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平台看到想看的视频内容,事实上,有人预言到2019,百分之八十的互联网流量消费将来自于视频观看。   鉴于如此大量的视频内容被消费,了解受众行为也变得尤为重要:哪些人在消费,在哪里消费,用哪些设备,怎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体验。   从事品牌营销的人们不仅需要迎合新的机遇来优化他们的广告与市场的组合,而且需要利用它们给消费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如果他们不把视频产业看作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的一环的话,他们的对手也会的。而且随着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从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到各大品牌、厂商,互相合作会成为一种需求,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之间的信息互换才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   无人机   据GfK中国估算,2014 年中国航拍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近6亿人民币,到2018年将激增到60亿人民币。而民用无人机市场更是有望在未来10年形成千亿级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无人机并不算是新产品。无人机在航拍,地形测绘,商业运输以及救援部署,甚至在自动机械化生产上,都可以起到作用,无人机技术在诸多领域所能发挥的用途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出来并且会在降低商业成本,提高商业效率方面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但是在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景之前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无人机依然面对诸多阻碍,如缺乏“感知-避障”技术,载物重量上的限制,没有夜视功能以及电池续航时间有限等。利用无人机来实现货物运输上成本的降低也是它在商用领域较受人们所关注的方面,但是其面临的技术及政策阻碍也是尤为明显的。随着新玩家进入市场及政府对无人机管理的相关政策更加完善与规范,这些阻碍将被逐渐被突破,无人机技术及行业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成熟。   移动支付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比较复杂。目前传统的支付方式在许多成熟市场中都有着强大的根基,无法轻易撼动。相反,一些非洲市场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则直接迈入了移动支付时代。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环境中,对于品牌、制造商和零售商来说,理解移动支付当下的全球格局以及它的演变趋势至关重要。   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三方玩家已经率先鼓励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在实体店或网店进行支付。小米,OPPO,魅族旗下具备支付功能的手机的使用也意味着在这一市场中,移动支付不仅存在,而且触手可及。而那些被认为将第一时间接受新兴技术的市场则呈现出与上述地区的截然不同的局面。例如,在英国与美国,仅仅有一小部分高端手机支持“tap and pay”,而且这正是Visa、谷歌、苹果和三星重点投资所在。有近一半的消费者(49%)认为移动支付只是一个“噱头”,品牌商们需要破除消费者的这一认知。   尽管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至少被我们谈论了十年,但目前这一市场确实只是处于兴起阶段。当前,一些市场仍需提高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认知度,而对于另一些市场而言,我们要做的则是减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壁垒。   智能汽车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越发成熟,智能汽车也将应运而生。许多豪华轿车已经配备了大显示屏,并且车载大屏也会继续成为趋势,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为前排乘客设计的额外显示器也将出现在高档汽车中。为了让乘客更好的体验“增强现实(AR)”技术,一些OEMs甚至想要把显示屏幕延伸到整个挡风玻璃或者侧窗。屏显技术的进步为那些企图走到传统汽车供应商前头去的电子消费厂商和初创企业们打开了大门。   过去,受到物联技术的限制, OEMs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但是现在,机会来了。通过了解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量身开发车载app和配套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报酬成为可能。比如沃尔沃的移动车载信息系统-随车管家-在提供手机App远程控制车内的气温系统并预热汽车功能之后,其在北欧国家的用户渗透率从原来的5%~10%大幅提升。当下是OEM厂商有效利用智能手机中的App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用以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最好时机,所以深入的了解客户至关重要,并且找到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设计、开发出令客户满意,满足他们需求的App或者功能也显得尤为重要。   3D打印   3d打印机的销量目前还比较小。但是,随着更多的厂商加入到该领域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逐渐提高,这种情况在明年应该可以得到改变。拿德国为例,根据我们最新的数据监测报告,3D打印机的销量在去年增长了71%,而且需求还在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数据表明,消费者认为3D打印技术极具吸引力,3D打印在最有可能影响他们生活的科技中排名第三。这比智能汽车,云计算,可穿戴设备还有物联网的排名都要靠前。这表明这项新技术的知识普及在全球已经非常高了。   价格一直是新兴科技难以普及的主要障碍。但是,随着成本的下降,价格也将不再是阻碍,3D打印技术的优势会变得越加明显和突出:更低的装配成本,减少浪费,极低的运输和配送费用和更快的新产品上市速度。最终,一个真正高效的供应链会带来全球市场的发展。   3D打印拥有作为一个行业颠覆者的潜能,生产商和设计者为了避免最新的产品被剽窃,甚至未经授权就在市场上销售,应该及时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和版权来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这也许意味着产品本身的价值已经开始向设计背后的思想和理念发生转移。   智能家居   一股智能家居的“淘金热”正在各领域中展开,传统厂家、互联网公司、国际技术提供商及零售商等各种组织都在寻求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未来家居领域中来。根据GfK针对全球7国消费者所作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90%)知道智能家居,50%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家居能改变他们的生活,78%的消费者同意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理念。   然而,对厂商来说,目前的挑战是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及它的能力仍然知之甚少,只有10%的消费者回答“了解很多”。对智能家居发展潜力的不了解意味着目前的应用还很零散。目前消费者只考虑购买个别智能家居设备来满足一项特定需求,但是当消费者思考智能家居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的时候,他们的期待往往很高。消费者希望智能家居产品和服务之间能够无缝连接。很多人希望一家供应商能提供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和服务,并且愿意为实现该功能购买一款App。   目前智能家居想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让消费者能明白智能家居技术是如何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并且提供参与度高且有效的用户体验。现在需要行业协作和消费者教育来驱动需求,并推动智能家居从厂商领导发展向消费者需求主导发展的创新转变。行业相关参与者需要合作并组建不同以往的合作关系。这会确保不同的设备和服务能在后台彼此连接来满足对便捷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点,智能家居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根据GfK中国对家电智能化研究,中国家电产品智能化应用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也处于厂商、零售商等供给方主导的阶段,还处于智能连接、手机远程控制等初级智能向更高级智能功能探索和尝试阶段;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各家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开放”智能系统,进行智能家居方面的布局,也在积极尝试不同层面的合作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尝试;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互联网业态演变将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土壤,预计智能家居未来将会催生类似BAT级别的新企业。   关于GfK(GfK全球网站)   GfK是值得信赖的市场趋势和消费者信息来源,帮助客户制定更明智的商业决策。我们在全球拥有13,000多名专职研究人员,他们对工作饱含热忱,秉承长期的数据分析经验,能够根据100多个国家的本地市场信息提出与之相匹配的重要全球化洞察。GfK采用创新技术和数据分析模型,将大数据转化为智能数据,帮助客户提升竞争优势,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和选择。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产业崛起恰逢其时 又一个万亿美金市场可期
gongkong 2016-11-11 14:44
随着软银收购ARM、高通收购NXP的落地,IT巨头企业接连布局IOT物联网的举动也意味着智能制造、物联网产业崛起的趋势更加明显。      国家物联网973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就认为,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刻改变传统工业运维模式,优先掌握物联网技术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    物联网产业崛起恰逢其时 又一个万亿美金市场可期   安信国际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各IT巨头企业正加快布局物联网,201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已接近3500亿美元,中国物联网产值达7500亿元人民币。Forrester Research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将比信息互联网大30倍。预计未来5年将有6万亿美元资金被投入到物联网解决方案上,物联网产业将迎来信息领域下个万亿美金市场。        但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并非只获得了科技圈巨头的青睐,中央政府对其发展也颇为关注。      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有投资者认为,物联网正在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浪潮,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技术革命,物联网行业可能会被政府上升为国家战略。      再往物联网行业的细分领域推进,智能硬件作为物联网入口的延伸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今年9月份,工信部联合发改委印发实施了《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意在推动智能硬件产业高端化、创新化、自主化、生态化、服务化发展。      报告中指出,到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产业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海外专利占比将超过10%,这为我国未来3年智能硬件发展规划了目标。      基于国家对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规划,智能硬件行业的价值在政策红利的作用下逐渐凸显。      国海证券认为,在物联网感知层、接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四大层次中,智能硬件是感知层和接入层的核心。“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那么硬件设备潜在市场空间约2至3万亿美元。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万物互联时代 中国电信和联通将联手发力物联网?
gongkong 2016-11-10 15:33
鉴于前期中国电信和联通成功推动六模全网通的合作与发展,两者是否会在万物互联时代,推动物联网从网络、模块、终端及业务层面的全面融合呢?      今年年底,中国电信4G基站将达到85万个,而中国联通已建成超过70万个4G基站,成为全球最大的FDD4G+网络,其FDD基站全球占比为28%。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达成了约6万站套4G基站共建共享和1.45万公里传输光缆合作项目。      鉴于前期中国电信和联通成功推动六模全网通的合作与发展,两者是否会在万物互联时代,推动物联网从网络、模块、终端及业务层面的全面融合呢?      以下为comobs的判断:      1.目前,联通在900MHz重耕用于LTE与发展NB-IoT的日子过起来还是有些紧张,中国联通是否会借用中国电信的800MHz推NB-IoT?笔者觉得可能性很大。      2.在物联网领域,中国电信希望天翼物联“从基础薄弱走向行业前列”,但中国移动没有那么弱。      首先,为什么中国电信自身会以基础薄弱来形容呢?这可能与老大哥Verzion倒向eMTC有关。      自此,对于800MHz支持NB-IoT,只有中国电信推动模组厂家去完成,不过,从网络覆盖看,低频的800MHz显然比900MHz更有优势。      从模块成本看,如果中国移动获得900MHzFDD重耕,中国电信的800MHz相对中国移动在NB-IoT领域获取产业链支持力度和商用进度,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      毕竟,对于800MHzNB-IoT模块支持力度,相对于面向全球市场的900MHzNB-IoT无论是商业空间还是成本均面临着不利竞争环境,且低成本是业界推动NB-IoT的主要原因所在,如果支持了900MHz频段的NB-IoT模块还要支持800MHz,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面对海量的用户市场,模块厂家自身会敏感于成本的上涨。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技术如何驱动大数据
gongkong 2016-11-8 15:34
10月31日,美国泛达公司数据中心全球总监罗伯特•丹奈利在江苏无锡国际物联网金融高峰论坛上对物联网技术如何驱动大数据进行了阐述。他表示,过去二十年的科技达到了指数级的增长,变革性的技术对金融业有着非常有趣的影响。   罗伯特表示,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看到车辆、轮船等工具的使用情况,集装箱货物的实时情况以及某个资产的使用情况。比如,车辆的驾驶员喜欢开快车还是保守驾驶。由此,针对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保险。同样,在资本市场上,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顾客资讯,就可以更好地管理资金。而物联网等技术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讯息和智能手段来更好地提供或监督给客户的借贷等等。   罗伯特结合公司自身的经验介绍称,目前为客户提供的大数据管理服务,已经不再只是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了整个生命周期——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营、安装等等。   罗伯特认为,物联网产生了大数据,而且大数据中心越来越大,加之电力使用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物联网来提升机房电量的应用,监督机房里电脑设备的情况。我们可以借由传感器来监测数据中心的表现、搜集数据、运用运算方法将这种电力的分布自动化,或者是工作流自动化,自动启动一些冷却的动作。   “物联网增加了数据的增长,但是,物联网本身又可以帮助数据中心效率的提高。”罗伯特•丹奈利表示。   国际物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金融办、科技日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主办,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无锡市金融办、中国科技网、中国金融信息网、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承办。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为此次论坛提供全程智库服务。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应立法交通建设,让模块化桥梁、隧道、路基成为铁路公路标配
coltec11 2016-11-8 06:50
为避免将来重复性建设,国家应该马上立法: 全国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模块化、标准化 1)郊区野外:链接城镇的铁路、公路,无论是在平原、山区、沙漠等,任何条件 都必须建立在桥梁上,并将桥梁作为交通设施唯一合法的标准配置 2)城镇内: 在城镇内,街道、地铁等交通设施 使用节段化的路基、桥梁带有或不带有玻璃隧道(加装通气、消防等设施) 已有的经验及事实证明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耕地、建筑用地、安全、噪声及环保等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 1. 配置标准化 1)结构性标配 : 节段化道路(桥梁、隧道、路基), 以直道、弯道、分叉、旋升降、缩扩、宽厚度、坡度、角弧、旋高、摩擦系数、材质等作为结构标配依据 2 ) 功能性 标配 :以车辆流量、 承重、运输量、 电力、通讯、智能、管道输送、消防、救助、道路状态监控等做为功能标配依据 依据使用的环境条件、需要的运输方式、达到的运输量等需求,设置不同等级的标配 2. 方便性 道路建设过程,可转变成标配节段的排列组合问题 在道路改建过程中,拆装简单快捷 所有道路设施(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等 ),可以一次性到位 所有节段,可以在工厂内预生产 也可以开发相应的标准设备,在道路施工现场生产 提高道路的建设速度、效率。 3. 可控性、安全性 道路状态可监控,便于设计道路节段的安装、更换、拆卸等任务 交通事故、消防、救助、路障清理等操作也可标准化甚至无人化 进出道路网络的物资、人员等可控 4. 面向未来 可方便引入“无人驾驶”,“自动物流”,“全覆盖自动物流” 建立起从码头、车站、机场到工厂、商店、社区甚至家庭的物流连续性网络 发展跨海运输,高空运输,有助于建立覆盖全世界的全自动无人物流系统
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堆五颜六色的小方块,能 DIY 出物联网设备
pandyliu 2016-10-26 09:49
人的创意,也随着科技在一起进步。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款可以 DIY 的产品。 MODI 诶,怎么这么像乐高积木? 等等,它可不是积木,但它又拥有着积木可随意组合的特性。 不需要焊接,也不需要懂深奥的电气知识,你可以通过模块间的简单组合,DIY 出各种物联网设备,或机器人小发明。 暂停一下,什么是物联网?!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在此就不细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言归正传,MODI 的小模块们主要分为三大类别。 输入模块:环境探测仪 / 开关 / 麦克风 / 旋钮 / 超声仪 / 红外探测仪 / 陀螺仪; 输出模块:马达 / 扬声器 / 显示屏 / LED 灯; 设置模块:无线控制器 / 电池。 MODI 的各个小模块之间,是通过磁吸装置来连接的,方便快捷,杜绝了各种连接线带来的烦恼。 你可以按不同的磁吸方向,不同的排列顺序,甚至是不同个数,对 MODI 的各个模块相连接,没有常见可组装机器人的严格规定。 打住,说了这么多,这玩意到底有什么用? 通过不同模块之间的组装,并在 APP 端用蓝牙连接上 MODI,你就可以实现很多功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把它组装成速度显示器到自行车上,你就能看到车速及里程。 或者做成一个声控装置,夜晚上厕所不用怕找不着开关啦~ 组装成一个自动喂饭机,甚至还能暂时代理你的铲屎官职位哦。 怕家里不安全?那就把 MODI DIY 成家庭简易报警器! 或者让孩子在家当个小 DJ ~ 什么?体感控制也可以?! 如果你是骨灰级的编程玩家,还可以在电脑上用 MODI Studio 软件,写写代码,把它 DIY 成能实现各种运动的机器人。 软件界面很简单,只要懂基本的逻辑关系与 C 语言,你就可以进行设置。这也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早期编程教育的好工具哦。 (可惜小鱼不会编程···) 研发 MODI 的,是一家韩国公司。 创始团队曾经赢得了无数的国际性机器人比赛奖项。基于自身经验,他们开始教导别人学习机器人技术,学生们也同样获得了国际性的大奖。 这鼓舞了他们。 经过三年的研发, MODI 这款可 DIY 的模块化设备问世。 另外,他们的一些其他产品,将会被投放到英国的部分学校与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科学、设计与电脑方面的教育。 目前,MODI 正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配送范围为全球。后续还可能会推出如摄像头、更多的传感器等模块哦。
3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技术引发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gongkong 2016-9-6 15:59
2015年5月20日,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刘海涛团队代表中国,在与美日等国同盟历时一年多、四轮争夺战中,终于拿下国际标准物联网架构设计和主导权。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外电、《科技日报》次日头版头条报道、央视《对话》专题“物联网标准争夺战”称“中国赢得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纪争夺战”。本文主要思想是作者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其理论体系被国际标准化所采纳,并以此攻克了全球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智能交通实现了红绿灯控制车流量,而物联网交通则变革成车流量控制红绿灯;智能安防以事后追踪为主,物联网安防则变革成事前预警、防范于未然;RFID射频标签很难做到食品溯源,它解决不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监督、解决不了中途掉包、解决不了仓储物流过程中变质,这需要物联网才能做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物联网确实让我们的实体世界管理产生了根本的变革。 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与超越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的全新体系,是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实体世界,到中世纪达到顶峰的精神世界,再到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但现在人们更关心环境、安全、健康、能源等诸多实体世界的问题,人类社会从实体世界、精神世界、虚拟世界、到实体世界,进入了螺旋式发展的回归,这次回归追求的是人与实体世界的和谐、共融、共存、共发展,而这正是物联网的历史使命。 首先,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的。智能化是把系统比作一个人,信息采集(五官)、传输(神经)到处理(大脑);物联网则是把系统类比成多个人、团队,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有纪律的自主体系,物联网的终端是智能化的,但物联网系统是团队、是社会属性的。如果我们把传感器比作人的五官,是“仿生”的话,那么智能化是“仿人”,物联网则是“仿团队”了。计算机的智能化和物联网的社会化是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别,物联网将信息化体系从智能化的架构变革到社会化的架构,社会化当然是向下兼容智能化的。 其次,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互联网面向虚拟世界,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核心是信息共享,提供的是信息内容的服务,互联网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信息共享的,是虚拟经济。 互联网是信息共享系统,核心不是网络,网络是它的手段;物联网则是面向实体物理世界的,实现实体物理世界的主动、有组织的管理,是超越智能化的团队、社会属性的架构,让实体世界的管理产生重大变革。物联网核心也不是网络,网络是它的手段,也不是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共享是它的手段,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的感知互动系统。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但不是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加的是传统各行各业,解决的是传统行业流通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联网则是面向实体世界,是对传统行业的核心、模式的深刻变革,是虚实交融的实体经济,因此,我们称之为“物联网×”。物联网将推动“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互联网关注数据,推动大数据的服务,它是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给出未来的趋势判断;物联网关心的是事件,事件是数据之物理属性(如环境、目标、任务等信息)的封装,大数据将会是物联网对于事件判断的辅助决策依据之一。物联网将“大数据服务”推到“大事件服务”。 物联网是面向实体世界,以感知互动为目的,以团队属性、社会属性为核心,关注的是事件,不是大数据,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但是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物理与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统,实现实体世界的主动、有组织的管理。 物联网的特征不是物物相联,移动通信的终端手机是物,不是人,也是物物相联,但它不是物联网;互联网的终端计算机是物,不是人,也是物物相联,当然它也不是物联网。 物联网与智能化、网络化是分不开的,物联网的团队属性,团队成员首先必须是智能化的,即物联网的终端是智能化的,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必须有交流沟通,即物联网的终端之间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没有计算机、没有移动通信、没有互联网就不会有物联网的诞生。 物联网推动信息技术从“智能化”架构到“社会化”架构,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数据”到“事件”,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无论是传感器、计算机、还是互联网,信息领域均可划分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三个部分,也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首先是信息处理支柱,以PC机为代表,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一次产业浪潮——智能化,诞生了诸如IBM、微软、COMPAQ、联想等伟大的企业,成就了中关村的崛起;其次是信息传输支柱,以移动通信、互联网为代表,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二次产业浪潮——网络化,诞生了诸如华为、facebook、Google、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等伟大企业,成就了深圳的崛起;信息获取支柱,一直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是源于现在的信息获取手段大都是传感器信息采集、通信网络传输、到计算机中心处理的架构,无法满足纷繁复杂的现实物理世界多样性的要求。物联网以全新的社会属性的架构,让信息获取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产业浪潮——社会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是制造业与电子、IT的结合,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制造 、精准制造是工业3.0的产物。工业4.0——是信息物理系统(就是物联网)支撑下的工业第四次革命。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物联网体系,带给工业4.0到底是什么?至少应该是跨越智能制造的。 物联网的核心是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的社会属性架构,物联网关注的是制造环节间的协同、行业间的融合,以及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边际效应,促成零边际成本的形成,成为智能制造多业态的运营商,成为经济的运行平台。 智能化思维、互联网思维符合西方思维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协同、融合、边际的物联网思维,非常符合中华思维方式,符合中国古老的中医理论。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思维将推动世界从以西方思维主导到以中华思维主导的转变,也必将推动中国的大国崛起。我国只要确保在国际物联网领域的持续领先的地位,我们就有可能推动一带一路的经济一体化,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整合者,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金融经济新格局。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挖掘物联网时代商业价值的具体路径
gongkong 2016-8-31 15:40
物联网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依据Garter2015年技术成熟度曲线(该曲线位于产业发展初期),物联网已经进入炒作周期峰值,未来5-10年内物联网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快速增长阶段。 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制造2025”正是基于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制造业亟待突破大而不强旧格局的复杂背景。 从趋势上来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产品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譬如生产方式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定制化、服务化。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这些发展趋势正对应着当下企业所面对的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只有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才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进而有能力缓解企业内外部压力。 具体路径又在何方呢? 制造业企业必须高瞻远瞩主动求变,积极顺应国家战略和市场要求,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根据自身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战略目标确定发展和转型的路径,构建以数据洞察为基础、赋予价值创造智慧内涵并通过协同互联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对价值创造的三要素——参与者、产品、生产——进行智慧赋权,另一方面还让它们彼此之间协同互联。对于参与者来说,要从“以企业生产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转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从线性价值传递方式转向网状价值交互方式,让更多的参与者融入价值创造并且其角色更加多样化。创建智慧的参与者的核心能力包括挖掘消费者需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产业链资源协同;对于产品来说,产品价值卓越性和体验超越客户期待,个性化和服务化产品与客户需求契合度更高,产品研发呈现开源化、集成化、协同化趋势。 创建智慧的产品的核心能力包括建立集成产品研发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化开发、提供智能产品、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对于生产而言,提升效率和控制风险是设备变革的两个驱动因素,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交互更高,交互过程更加准确和快捷。创建智慧的生产的核心能力包括实现自动化控制、实行生产制造执行管理、进行预测性维护;对于协同互联来说,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界、跨地域的资源配置,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定制化、柔性化、自动化生产,实现业务模式创新及服务转型最终达到共生共赢。创建协同互联的核心能力包括:推进客户协同创新、实现全球化整合运营、推动服务型产品的创新和运营。 据国内券商报告称,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且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将额外提供7.3亿连接,使得总连接数超过10亿。到2025年,预计全球280亿台互联设备中有50%将适用于低功耗广域网络连接。而且,互联网时代的公司都百亿美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是千亿美金。物联网时代预期会产生万亿美金的公司。对于中国众多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别人眼里的金光大道,可能却是自己的羊肠小道,只有走出去才是另外一片天。 更多相关信息清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威大药房启动物联网 接上云端药信腾飞
francy 2016-8-22 21:36
首页 药品频道 权威发布 正文 神威大药房启动物联网 接上云端药信腾飞 2016-08-19 10:38   来源: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6-08-19 10:38:40 来源: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孟圆 光明网8月18日北京讯(记者 沈阳) 8月13日,光明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神威集团市区选择3家神威大药房进行云端药信数据(LBS)的测试,初步获得不错效果。 神威大药房云端药信数据测试太爽了 沈阳 摄影 本次在神威大药房三个药店进行测试,共用了十个对照组: 一是在不同位置:即在药店内不同区域,距离店门口有5、10、20千米分别测试; 二是选不同品规:从App中挑选不同品规批号分别测试: 三是用不同手机:拿安卓系统和苹果两个不同系统机型、本地手机号码和外地(河北、北京、其他省市)分别测试; 四是请不同性别:让男性和女性按各自的使用习惯输入分别测试; 五是让不同年龄:找60,70,80,90后不同年龄段手机用户分别测试; 神威大药房执业药师也参加云端药信数据测试 沈阳 摄影 六是请不同员工:让业务员、店长、经理、执业药师分别测试; 七是选中药西药:输入化学药(处方、非处方)、中成药用批号分别进行测试; 六是挑不同批次:找同一药企生产同一品规,但是批次不同,输入关健指标分别测试; 九是选药品保健:输入药品、保健品批号在同一地点分别进行测试; 十是选器械食品:输入医疗器械和蓝帽子保健食品批号分别进行测试。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神威集团神威大药房进行云端药信数据测试 沈阳 摄影 结果显示:云端药信数据(LBS)测试信息反馈的准确率达到90% 。参加测试的人员都感觉云端药信App操作相当不错,检查发现出错原因主要是在数据库输入的药品名称字段定义不符合规范引起的问题,是一个数据精准性问题,比较易解决。 云端药信是光明网在2012年9月,在当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领导支持下,同光明网药品频道同步推出的一个基于国家局标准数据库基础延伸开发、匹配国际标准(1988年)条形码(bar code,即包装码) 、加上地理定位体系(LBS )、药品和药店品规多联信息物联网药品、药店信息导航(物物搜索)系统。 四年来,云端药信已经出过七个不断升级的版本、后台数据库结构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近二个月来,后台数据库先后加入了辽宁省、河北省和北京市约600家药店近8000个品规数据,而这次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神威集团神威大药房测试,是第一次在拥有200多家药店的神威集团三个规模比较大、位于石家庄不同地区进行测试。 见证神威大药房云端药信数据测试 沈阳 摄影 云端药信作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同光明网联手为协会工业和药店为协会会员提供的“物联网”搜索服务和定位网络的创新产品,将在2016-2017年起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会员单位提供“量身订做”增值服务,这次提供支持的是协会的三家副会长单位: 神威集团神威大药房(河北石家庄)、新兴大药房(河北省和北京市)、辽宁抚顺建联医药连锁药店提供数据并成为第一批正式用户,从神威大药房开始实地测试,是正式启动了云端药信这个物联网应用项目。 光明网云端药信数据测试团队 沈阳 摄影 按照时间安排,光明网的团队在8月14-15日到新兴大药房进行数据测试。完成了第一批数据测试之后,光明网的技术团队将完善数据库结构,为包括神威大药房在内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所有会员单位、借力物联网“物物相联”、“人与物真实连接”的技术时代到来的营销体系腾飞服务。 【相关新闻】 光明网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共建“云端药信” 李振江:神威药业产品自信图强再发力 购买“神威”商标纪实:巧用计 计赚“神威 首届网络媒体健康行河北站走进神威药业集团 健康行参与企业:神威药业介绍
个人分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时代 广告关键词:大数据
gongkong 2016-8-12 16:31
广告产业发展到现在超过了150年,过去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加上强势媒体曝光,主导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在数字时代来临后,主导权转到消费者手上,广告效益大不如前。 全新的广告思维: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社群营销(Social Marketing)、关键词营销(Keywords Search)、程序化购买(Programmatic Buy)、实时竞价(Real-time Bidding)、Retargeting等等,唯一的目的就是极大化广告效益。而面对物联网时代来临,它将驱动所有产业的变革,其中的关键就是大数据。 相信大家已经不习惯没有网络的生活,更习惯只要连上网络,使用Google文件、免费邮箱不用钱;在网络编辑、卖东西、做调查,上微信传照片、分享影片、传讯息、打电话、开视频等也都完全不用钱,感觉免费服务无所不在。为什么?答案就是大数据。 因为当使用者在使用各种服务的同时,服务的提供者也正在一点一滴的纪录你的行为与信息,进而利用你的一举一动所产生的数据来赚钱。这是一场看不见的交易,但它却带来无限的价值。于是有人预言未来世纪便是“零元世纪”,所谓“零元世纪”就是说未来吃喝玩乐可能都不用钱,这便是大数据与物联网将带来的世纪。 而谈到物联网,根据研究机构的调查,到了2020年,全世界会有多达250亿以上个终端硬件,全部都能上网,时时刻刻都在搜集用户的行为信息。最后加上大数据分析,将信息变成和有价证券一样可以在市场自由交易的资产,拥有大量消费者信息的企业甚至靠卖商品已经不是主要获利来源,而是想尽办法让手上的数据变成黄金。 因此广告公司必须朝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变革进行组织、流程、服务、产品创新等所带动的价值创新。除了过去拥有的策略力与创意力优势外,必须再建立起科技力与数据力,尤其是数据力,因为在物联网的时代,拥有数据力才是竞争力。 不仅广告业,当物联网时代来临,不管你是什么产业?不可或缺的便是数据力。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批开设物联网的30所大学和不开设物联网专业的10所“牛校”
热度 4 pinjianlu 2016-7-8 10:22
第一批开设物联网的30所大学: 1 北京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 哈尔滨工程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5 西北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6 大连海事大学 080641S 传感网技术 四年 工学 7 北京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8 北京邮电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9 华北电力大学 080645S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10 天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1 东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2 吉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3 河海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4 江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5 合肥工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6 山东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7 武汉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8 华中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19 武汉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0 中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1 重庆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2 西南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3 电子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4 四川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5 西安交通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6 太原理工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7 苏州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8 江苏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29 山东科技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30 西北大学 080640S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最牛的十所高校都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 1、清华大学。在2010年3月,清华大学的电子系的一位著名教授在一次高校学术交流会议上当即发飙,称物联网根本不是一个专业,不管有多少高校申请,清华肯定不会申请!不过,虽然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清华实际上在2010年4月就成立了自己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目前,该研究中心固定专家团队包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讲师共计十六人,博士后三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五十余人。 2、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好的综合性高校,北大在本科教育上竟然也习惯性忽视了物联网。北大的在本科的专业设置上,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安排了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人工智能、机器感知和智能处理等反面的知识,与物联网呈现一定的交叉关系。同时,在物联网的研究方面,北大其实同样有自己的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目前在全国开展了一些嵌入式技术与网络安全、智慧城市方面的项目。 3、浙江大学。浙大号称是“全国高校专业最全的高校”。如此牛逼的学校却没赶上全国轰轰烈烈的设立物联网专业的时髦,专业最全却没有物联网专业,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为什么浙大会采取与物联网相关专业敬而远之的态度呢?答案自寻。 4、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一直在物联网方面与政企保持深度的合作,早在2011年6月,上海交大就与无锡市成立了“无锡研究院”,加强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而且,上海交大也积极承办物联网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TI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等。但是,作为华东地区最好的综合院校,而且和中国物联网发源地无锡有如此多的关联,上海交大却迄今为止都没有设立物联网的本科专业。要知道,上海交大可是国内在物联网领域拥有相对健全的产、学、研价值链的高校之一。 5、复旦大学。 6、中国科技大学。 7、北京师范大学。其实,诸如上海交大、北师大这种高校一直在做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学生技能培训的事情,但是,却唯独不设立物联网专业。北师大也曾承办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等相关活动,不过,北师大同样认为,学校暂不需要为物联网专业的发展而培养专业人才,物联网产业也并不需要所谓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通才生。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设立物联网与嵌入式研究中心。 8、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大“三强”其实都没有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山大学,相继成立了开放式物联网技术应用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并且拥有中山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同时还在2012年移动信息工程学院,涉及到物联网、移动云计算等方面,不过,具体落实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上,中山大学目前还未有行动。 9、南方科技大学。 10、汕头大学。 参考文献: http://video.gongkong.com/newsnet_detail/320747.htm
个人分类: 书摘|9108 次阅读|8 个评论
在《陕西电力》杂志座谈会上的发言
毕鹏翔 2016-6-22 18:13
第一是感谢 。我大概发表了近50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包括我的第一篇论文都是在《陕西电力》发表的)。《陕西电力》编辑老师的热情、严谨和高水平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首先要对《陕西电力》的编辑表示感谢。 第二是体会 。我对《陕西电力》很有感情,一直关注期刊的发展,每年都会给陕西电力审几十篇的稿件,不定期与编辑部的老师、海成主任交流期刊发展方面的一些情况。深感最近几年陕西电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般的期刊转变为了真正的学术期刊。 电力期刊的总体情况 :面对强手如林的电力科技期刊,陕西电力如何发展这确实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比较有名的电力期刊也就7个刊:IEEE的电力系统、输配电和绝缘三个刊、IEE 的发、输、配 一个刊,还有爱思维尔电力系统研究和电力系统与能源;国内的话,《电力系统自动化》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的地位无人能撼动,《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控制》、《高压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报》、《电力工程技术》、《电网与清洁能源》、《中国电力》,还有已经停刊的《华东电力》,最近两年IEEE办了一份《smart grid》、国网电科院办了《现代电力系统与清洁能源(英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电力》会刊为中国办的电力方面的两份SCI—E刊,国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办的《智能电网》。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载体,也是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讨论争鸣的重要平台,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对促进科技交流、探索科技前沿、推动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科技期刊的顾客是作者和读者。作者主要是研究生、科技人员及需要发表论文的人员。一般想写论文或者科研需要的人才会看论文(比如为评职称、项目申报或项目验收),因此,读者也就是作者。 一定时期内作者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流的科研成果是有限的,要办好期刊,关键是要吸引一流作者的一流文章。杂志越好,越能吸引一流文章,而一流的文章又越能增加杂志影响力。相反,没有一流的研究成果的支持,不被广大科研人员认同,刊物很容易被边缘化。 我本人是作者、也有看《陕西电力》的习惯,又参与了审稿,下面从作者、读者和审稿人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 从作者的角度,我想《陕西电力》应该以研究生为重点。 《陕西电力 》不是中文核心、也不是EI检索的期刊。如果为了申报课题,或者是为了博士毕业,我是不可能给 《陕西电力 》投稿。但如果 我研究生快毕业或一年级博士,我参与了的科研,第一次或只发表过一两篇论文,论文的内容应该不错,但还不太了解论文的写作规范,需要《陕西电力》给予指导、帮助雕琢、润色、打磨。这样,未必就不是一流的论文;不要论我是不是985或211,只要看我论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尽管今天我是青涩的电力科技新人,但未来我也可能成为电力科技的大牛。所以,抓住了研究生,《陕西电力》就有未来了! 2. 从读者来讲,我需要能够深入系统的了解到某一方面研究进展。Proceedingof IEEE 专门请大牛,就某一专题写综述。复旦大学一位教授(马臻)阅读了与2000多篇文献,引用近1000篇文献,写了一篇40多页的论文,以后做这方面的工作的人都要参考这篇文章,写这方面论文的人都要引用这篇文章。《陕西电力》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公司系统方面的博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穷尽全球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综述,发表在《陕西电力》上,以后做这方面的工作的人都要参考这篇文章,写这方面论文的人都要引用这篇文章,这样就能够逐步扩大读者群和引文次数。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在论文长度上面有限制,但国外有学术期刊对论文篇幅没有限制,有学术期刊100多页,就只发一篇论文的。我想《陕西电力》要是敢于刊发参考文献数量超过100篇的学术论文,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事实上只要阅读50篇左右的文献就可以写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上发表的论文。我2001年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表的综述引用参考文献37篇,其中英文文献27篇,目前cnki引用次数达到109次,下载量985次。 3. 从审稿人或编辑的角度来看。最近,有一句话很流行“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那么《陕西电力》发展的风在哪里?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两会上指出,要把新能源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所以,新能源、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就是电力行业的“风”。下面是期刊网检索的一些数据: 智能电网 找到27,723 条结果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1251)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3709)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3396)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3767)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3956)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4891)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4852)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1795) 2008 点击显示 ‘2008’ 的分组结果(61) 2007 点击显示 ‘2007’ 的分组结果(10) 2006 点击显示 ‘2006’ 的分组结果(16) 2005 点击显示 ‘2005’ 的分组结果(3) 2004 点击显示 ‘2004’ 的分组结果(1) 2003 点击显示 ‘2003’ 的分组结果(3) 2002 点击显示 ‘2002’ 的分组结果(1) 全球能源互联网: 找到 230 条结果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68)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128)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16)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4)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2)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1)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4)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1) 能源互联网: 找到 27,723 条结果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1251)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3709)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3396)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3767)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3956)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4891)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4852)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1795) 2008 点击显示 ‘2008’ 的分组结果(61) 2007 点击显示 ‘2007’ 的分组结果(10) 2006 点击显示 ‘2006’ 的分组结果(16) 2005 点击显示 ‘2005’ 的分组结果(3) 2004 点击显示 ‘2004’ 的分组结果(1) 2003 点击显示 ‘2003’ 的分组结果(3) 2002 点击显示 ‘2002’ 的分组结果(1) 物联网: 找到 67,363 条结果(其中电力工业:找到 1,189 条结果)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5792)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16717)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11073)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9407)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7991)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8330)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6900)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890) 2008 点击显示 ‘2008’ 的分组结果(21) 2007 点击显示 ‘2007’ 的分组结果(51) 2006 点击显示 ‘2006’ 的分组结果(41) 2005 点击显示 ‘2005’ 的分组结果(58) 2004 点击显示 ‘2004’ 的分组结果(70) 2003 点击显示 ‘2003’ 的分组结果(1) 特高压: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61)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205)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174)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175)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142)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162)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130)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195) 2008 点击显示 ‘2008’ 的分组结果(118) 2007 点击显示 ‘2007’ 的分组结果(114) 2006 点击显示 ‘2006’ 的分组结果(90) 2005 点击显示 ‘2005’ 的分组结果(27) 2004 点击显示 ‘2004’ 的分组结果(8) 2003 点击显示 ‘2003’ 的分组结果(7) 2002 点击显示 ‘2002’ 的分组结果(2) 大数据: 找到 11,669 条结果(其中电力工业231条) 2016 点击显示 ‘2016’ 的分组结果(2381) 2015 点击显示 ‘2015’ 的分组结果(5349) 2014 点击显示 ‘2014’ 的分组结果(2938) 2013 点击显示 ‘2013’ 的分组结果(890) 2012 点击显示 ‘2012’ 的分组结果(69) 2011 点击显示 ‘2011’ 的分组结果(2) 2010 点击显示 ‘2010’ 的分组结果(1) 2009 点击显示 ‘2009’ 的分组结果(1) 2008 点击显示 ‘2008’ 的分组结果(1) 2007 点击显示 ‘2007’ 的分组结果(1) 2003 点击显示 ‘2003’ 的分组结果(1) 陕西电力 智能电网 2016 年以来(3) 2015 年以来(8) 2014 年以来(13) 2013 年以来(19) 2012 年以来(25) EI 检索 Smart grind 23053 articles found energy internet 12203 articles found Big data 40286 articles found 目前,各个电力期刊正在追风口。《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网技术》等专门征集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专刊。我们知道《电网与清洁能源》占到了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的风口上已经成功起飞。 那么陕西电力的风口在哪里? 公司基于物联网的资产寿命周期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重大战略选择?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设备决定了电力建设、运行和维护。终有一天所有电力设备、元件都会成为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化设备,都以物联网的形式连接到一起( 电网已经通过是能量流连接到一起形成了网,但电力设施的信息还没有全部连接到一起、通过物联网设备最终可以实现电力设施信息的互联 ),形成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并且我们会拥有大数据,需要进行云计算,需要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决策和管理。 智能电网的风口、特高压的风口、新能源的风口已经被人占了,《陕西电力》能不能乘上电力设备物联网的风口向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风口迈进呢?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建立起真正的“神经网络”
coltec11 2016-4-27 16:33
人类神经系统是自下而上建立,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建立的。 现在用于控制物联网的神经网络,却是从上而下去打造,违背这一原则 。 从单个受精卵开始,成为多细胞生物, 每增加一个细胞,都会伴随着控制链网的接入; 在神经细胞分化成为专业信息传递链网细胞前,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链网主要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及细胞自分泌、旁分泌的细胞介质组成; 在神经细胞分化出来以后,这个控制链网的组成,不仅包括细胞受体,近距、远距的细胞介质,也包括神经网络系统。 而细胞器、细胞、器官之间,通过细胞骨架、细胞器泡膜可转运结构、细胞质溶液、细胞间连接、血管、淋巴管等通道,建立起能量物资传递链网; 信息控制链网,精确控制着这个链网上能量、物资传递的起点、终点、轨迹、量跟频率周期。 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重复从多细胞生物到线性生物、到鱼类,到爬行,直至最后成为哺乳动物的整个进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信息传递链网与能量物质信息传递链网之间的“一一对应性”, 实现对整个机体的精确控制 ; 若“能量物质传递链网”与“信息传递链网”之间,不能建立起“一一对应性”就将导致能量、物资、信息传递的混乱 在人体/生物体内就可以表现为各种先天性、后天性疾病,如 畸形、 肿瘤、自身免疫性等疾病。 同样,在物联网控制下的“社会意识载体”中, “控制网络”与“能量物质传递网络”之间的一一衔接, 是保证社会程序链网精确控制的前提。 现在的神经网络,是从上而下去打造,违背这一原则, 不可能实现对社会程序链网的精确控制。 我们的社会意识载体理论模型,能够以一种生物吞噬、重建的方式,模拟生物进化整个过程,将这个“神经网络” 自下而上地 建立起来。
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测量即认知
热度 3 gaojianguo 2016-3-14 15:56
测量即认知 高建国 图片来自法国科学院机能与演化生态学中心(Centre for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人类追求对自然界完整、客观认识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从科学诞生,即形式逻辑体系的构建和系统实验使得这种探索的效率更高。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地球上的高山、海洋、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相对感性的层面,我们从来没有对任何一种生态系统认真“测量”过。如,我们从来没有直接测定“生物多样性”,目前仅是依靠某些替代指数进行量化表示而已;我们从来没有精确测量陆地最大的水分通量—树木蒸腾,目前仅是依靠模型计算出大概值而已。 伟大的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测量就是认知”。如果我们对周遭的世界没有测量,又“何德何能”谈对生态系统的管理?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各种大样地,在地面上也布置了各种探测器,发射过各种型号的卫星,但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认识还很“肤浅”,甚至是错误的,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亚马逊森林干季“变绿”表示不理解,有人认为干季森林上方云层变薄,光合辐射增强是植被光合能力变强的原因,此假说得到不少人的认可,看上去也合情合理。近期在Science的研究报道亚马逊森林在干季落叶的同时也会长出新的、大量的枝叶,是遥感观测认为干季“变绿”的根本原因。即,人们忽略了森林冠层的生理变化才是干季光合能力增强的原因。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冠层物候的直接观察和测量,从而修正了人们之前错误的认识。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冠层,特别是浓密森林冠层的认识是多么的欠缺! 第二个例子是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认识。由于取样的限制,人们之前基于样方调查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很难代表区域真实的情况。如陡峭的山地和偏远地带不易开展调查等因素造成样本偏离实际。事实上,我很怀疑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功能性状等)变异规律。对一般植物功能性状,如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叶绿素浓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木质素等的传统测量方法可能要做大的改变,甚至放弃,这是因为跟高光谱遥感监测相比,它效率太低,并且不能真实反映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科学中心全球生态研究室开发的CAO平台整合了高分辨率遥感、植物化学信息等已经能够对区域森林多样性进行很好的监测,但目前由于成本太高而无法推广。 目前,我们用于模拟碳循环过程的模型十分不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然原因很多。我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现在,估计是认真考虑非叶光合对碳交换过程的影响的时候了。目前大部分模拟NPP的模型(如光能利用率模型)或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 几乎没有考虑非叶绿色组织的光合贡献,这对准确评估碳通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些绿色组织对碳同化的贡献不容小觑。一项对尾巨桉树干光合的研究发现,当部分终止树干光合后,整树的水分利用都会降低,但由于缺乏直接测量冠层光合的仪器设备,科学家目前还无法回答非叶光合或树干光合是如何影响碳循环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像开文所举的那个例子一样,目前世界上竟然不存在一种能够很好测量全球陆地最大的温室气体—树木蒸腾的仪器设备,说明我们在生态系统观测方面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我们知道片面的观测像“盲人摸象”和“刻舟求剑”一样,不仅不会增加我们的认识,还可能引向错误的一方,如上文的第一个例子。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探测设备、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些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正在逐步改变我们观测世界或进行生态学研究的范式。现如今,如果我们能够整合、发现甚至发明多功能、精准和智能的传感器,并应用于生态学观测研究,我觉得这不仅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是我们“爱家园”的具体体现。人们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微观世界,通过望远镜发现了绚丽多姿的外太空,现如今,作为一个有担当、有抱负的当代生态学研究人员,如果能过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就可以“感知”地球的脉动和呼吸的韵律,我想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试想,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我们对每棵树都能进行实时监测,我想肯定会揭示出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大规模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监测呢?举个例子,正常人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体检,但对于某些疾病可能在短期就会进入潜伏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体检时间过长,则不能起到“体检”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对同一棵树进行监测,我们就能知道这课树的“健康状况”,基于它现在的健康状况预测未来的长势。如果对整个森林所有的树木都监测,那么我们就能知道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从而指导林业管理和森林经营,此时的经营和管理就是科学的、可预测的、实事求是的。 自麦哲伦“丈量”地球证明是圆的之后,我们一直在测量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直到今天我们彻底进入了一个“测量一切”的时代。只是这条大道既旖旎又坎坷。我时常在想,我们中国学者进行的生态学研究往往不是使用别人的仪器设备、就是别人的软件,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测量系统呢?自2012年中央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系列议题,强烈的生态观测需求也时刻考验着、革新着测量技术与方法。我想,大生态学观测时代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 无论是在国内同中国企业家交流,还是访问不同国家,我都有一个强烈感受,那就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 ——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2015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 参考文献: 1. Wu et al (2016) Science , 351: 972–976. 2. Asner et al (2014) PNAS , 111: 5604 – 5609. 3. Jetz et al (2016) Nature Plants , DOI: 10.1038/NPLANTS.2016.24. 4. Gao et al (201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 DOI: 10.1007/s00484-015-1050-6.
61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EchoMQX 2015-12-31 16:06
1.1 研究背景 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对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变革的期望急剧攀升,各国政府迅速制定和出台了新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来响应公众需求。例如,美国的“开放政府”( OpenGovernment )行动、数据中心整合而行动和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英国的“智慧政府”战略和“ ICT ”战略;澳大利亚的“ Government2.0 ”战略;日本 i-Japan2015 战略等。从以上这些国家的电子政务最新发展战略。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迎来了一个新趋势:面向服务的政府 2.0 模式 。 所谓政府 2.0 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公众为使命、以政民互动为前提、以平台整合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 2.0 旨在利用互联网上的多元信息资源,打造形成一个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整合开发平台,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的业务流程与数据社会化、商品化,并加强公共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和协作,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 2.0 的目标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公众个性化、精细化、移动化公众服务需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海量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福建省是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行者和领先者。 为适应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形势,福建省委、省政府早在 2000 年 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要决策 ,率先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 ,特别是用以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信息资源 --- 人口业务资源,它是社会的基础信息,是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信息资源广泛分布于人社、公安、民政、卫计和教育等承担社会保障和百姓服务职能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再加上各政府部门各业务信息系统在人口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纵强横弱现象,致使各类业务资源分散,互不相通,呈部门化、条块化分布,只能实现部门或行业内部的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横向资源共享机制,就整个社会而言,反而形成了信息重复采集和不一致的现象,给社会化的集成应用管理与服务带来相当大的阻碍。因此,面向服务的政府 2.0 为切实实现公众个性化、精细化和移动化服务需求,有必要在了解政府业务的前提下对政府各部门各业务系统的人口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以人、组织、地、物、事为对象、整合建设全生命周期动态数据库,推动数据聚合应用,形成支撑智慧城市运行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供集成处理、挖掘分析和可视应用等服务,建立健全数据服务快速响应模式和机制。 本研究依托数字福建课题“福建省级政务数据整合汇聚与共享应用工程(一期)项目”,在综合分析福建省《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福建省部门应用系统目录和架构》和《福建省级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总体发展框架》等成果以及剖析省、市二级政府办事大厅等公众服务网站基础上,以政府业务为主线,分析政府的基本职能,打破政府部门的行政划分,整体梳理与人口相关的业务及信息,探究政府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建立人口业务对象模型,探究服务导向的人口全息化数据模型、数据库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人口全息数据在分类画像、挖掘分析和可视应用等服务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政府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1.1.2 研究意义 本文所做的人口全息化数据建模与画像研究不仅为创新政务人口数据组织模式、应用模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也为政府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创新政务人口数据组织模式。 打破政府部门的行政划分,整体梳理与人 口相关的业务及信息,建立人口业务对象模型,形成人口业务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服务导向的人口数据模型,对人口信息进行全息属性描述、时空化描述,设计和建立人口全息时空数据库,促进政务人口数据组织从当前主要以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为中心的数据库孤岛模式,拓展为以业务对象和应用主题为中心的数据云集中模式,实现数据前端采集的生产库和后台汇聚的共享应用库的有机分离。 (2) 创新政务人口数据应用模式。 基于人口全息化数据模模型汇聚政务人口 数据,促使政务人口数据应用从仅能满足单系统应用的小数据初级应用模式,拓展为能满足多系统综合应用的大数据深度应用模式。 (3) 推进政府形态向服务范式的转变。 基于人口全息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研究, 政务部门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精细化和移动化服务,为推进政府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斯拉会变成物联网的谷歌吗?(151130)
热度 4 ymin 2015-11-30 08:47
个人分类: 杂谈|8106 次阅读|8 个评论
物联网配件(150921)
热度 4 ymin 2015-9-21 08:46
物联网配件( 150921 ) 闵应骅 物联网这个项目,自从中国政府公开表态支持以后,世界各国也开始注意。不过,人家的做法可能与我们有所不同。我们是在政府支持下,选定城市和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物联网的研发。而人家可能不是走这个路子。我们知道,物联网的研发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网络;一个是传感器。传感器要把世间的声、光、电、热、力等各种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号,要做到精确、灵敏、可靠,是非常困难的。我所知道的一位权威专家在一个顶尖的单位里做检测糖尿病的传感器,做了好多年都没有达到完全商业化的水平。现在要做物联网,你不可能要求做传感器的人去研究网络;你也不可能要求搞网络的人去研究传感器。即使是学习也很困难,而且隔行学习是浪费专家们宝贵的时间。正因为是我们无视这些,我们的许多单位失去了他们原来的特长,什么都搞,搞什么的人也都有,样样通,样样都不精。从总体来说,这是很不合算的。怎么填充这个缺口呢? IEEE Spectrum 2015/9 上介绍一个物联网配件,搞 IT 的人做一个很简单的配件,操作比较简单,给搞传感器的人用。对他们来说,这既是一个连到物联网的接口,又是一个传感器自身的系统测试设备。不需要搞网络的人参与,自己就可以把自己研发的传感器接入物联网。 美国迈克公司做物联网配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了尝试这水深, IBM 和 ARM 已经联合建造 1.2 亿美元的物联网入门套件实验床,特别是对嵌入式系统和 WEB 开发没有经验的开发者更加适合。在硬件方面(见下图),入门套件包括 FRDM-K64F 微处理器和一个保护套。 FRDM-K64F ,与单片机插脚兼容,有内置的以太网接口,带有 ARM Cortex-M4 核,它可以运行到 120M (单板机的主频只有 16M )。保护套包含一个温度传感器,三轴加速器 RGBLED , 5 位操纵杆,两个电位器。一个喇叭,和很小的 128X32 像素 LCD 。软件是用 IBM 物联网基础及其 Bluemix 服务,它可以让你建造和开发物联网装置的 APP 。初始设置非常简单。把 FRDM-K64F 和开发工具连在一起,插上以太网电缆,把微 USB 连到计算机以提供电源。当配件启动以后,进入 IBM 的快速入门网页,配件通过其显示器说明已经连接,看到配件显示器上的识别号,输入到快速入门页,就能得到你的传感器可视图像及配件其他输入数据。整个过程只须 3 分钟。 这个配件对付的传感器只限于用以太网和 USB 连接,以太网电缆的长度是有限制的。如果想走无线,配件有 ZigBee 和 WiFi 子板。 IBM 的 Bluemix 服务可以让你用你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做更多的事情。譬如读出传感器的温度,记录温度超出阈值,还可以打印出图像,标明不同的输入、函数和输出节点。这让你能建造一个复杂的应用,活在云中,可以和物联网的设备和智能手机 APP 、在线数据库通信。但是,再往前走就复杂了。如果要从基于云的程序送一个命令给配件,就要求有一个团体 ID 和认证令牌,这就需要在物联网基础里注册。有了这些,你还需要到 IBM 代码库中取程序装到你的配件上。 当然,对于大型的传感器系统,譬如军事系统、工商、农林牧副渔,这些大型应用,在传感器验证完成以后,这些接口设备可能需要集成到传感器芯片里面。这样,经过了配件的试验,传感器芯片的投片就更有把握了。如果是业余爱好者想把某一个东西上网,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个配件。我们的科研,列一个题目做配件好像太小;公司做又怕销量不大。所以安排这种题目也比较困难。但是,都列大题目,离实际就比较远。从低层做起,明确实际应用,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展物联网。
个人分类: 网络|5058 次阅读|7 个评论
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和传感器
coofish 2015-9-18 15:05
购买该报告请联系: 麦姆斯咨询 吴越 电话:15190305084;电子邮箱:wuyue@memsconsulting .com 物联网为各种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机遇,2024年元器件市场将达到460亿美元,而整个物联网市场将达到4000亿美元。 物联网元器件市场将从2014年的9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460亿美元 物联网为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这并不表示增长不会停止。因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大部分附加值将来自于数据处理。从长期看,事实上电子元器件和数据处理之间的市场比例可达到1:50。这很容易理解,由于物联网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传感无处不在的低成本网络,从而对电子元器件制造商造成强大的价格压力。然而,未来5年对于元器件制造商来说,将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市场规模将于2018年增长到700亿美元,随后将面临下跌的命运。在这段时间内,制造商必须抓住机会,抢食物联网市场大饼。 物联网是一个数十亿的新兴市场,包括工业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家庭自动化等,未来5年以下3个工业和服务领域将看到强烈的收敛迹象: * 电子行业,如 MEMS 和传感器 * 通信和云存储行业,如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 * 服务公司,如数据加工和销售 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在物联网中定位自己,如甲骨文和亚马逊正在开发自己的云计算能力;博世连接设备和解决方案公司和意法半导体拥有自己的物联网团队;谷歌和Facebook正在研发自己的数据处理模式,同时寻求收购一些数据采集公司。当然,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电子行业存在短线机会。事实上,由于物联网期望成本非常低、出货量非常大的元器件,所以对制造商形成强大的价格压力。虽然电子市场将出现强劲增长,但是随着价格降低,利润会逐渐减少,这种趋势已经发生在MEMS领域。 同样地,类似趋势也会发生在云存储产业。在数据存储方面的大量投资是需要的,但是预期仍会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因为仅仅是物理数据,整体价值较低。实际上,价格战已经在主要的云计算公司之间进行了。 同时,在数据加工处理方面,越来越多的信息将可用,而且成本低廉。数据越多,价值就越高,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较低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服务公司将是这一领域的大赢家。为了确保自身价值,硬件和云存储公司将别无选择,只能尝试垂直整合自己,使自己的数据增值。我们预计物联网整体市场将在2024年达到4000亿美元,其中,460亿美元来自硬件,590亿美元来自云存储,2950亿美元来自数据加工处理。 图1 物联网市场结构重新分布 本报告对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您可以了解物联网市场的发展潜力。 物联网技术演进:元器件和模块的异构集成技术 现有技术和即将可用的技术是很多的,尽管如此,我们对于物联网传感模块的技术演进仍遵循一个趋势,可以归纳为一系列的七代产品,包括大型工业智能传感器、第一代物联网传感器、先进一代物联网传感器、物联网集成传感器、印刷电子等,详见本报告,下面有几个说明例子: 其中,第一代物联网传感器模块已经面世,这些器件与其他电子元器件封装集成,以提供新的功能。无需花费多大精力集成,重点在于为市场提供新的功能。今天,这样的物联网设备有很多,如Nest智能温控器(谷歌收购)、智能叉子、智能喷头等。其他设备还包括可穿戴设备、家庭和楼宇自动化设备等。我们预计2017年的市场容量为2亿台,市场规模为830亿美元。 未来传感集成的一个例子是集成传感器——物联网专用集成电子元器件,这意味着极低的功耗、极低的成本,如基于MEMS的传感器,非常适合发批量生产应用。这种元器件的一个例子是工业领域工作环境的危险化学物质检测传感器。另一个例子是汽车发动机状态监测的集成传感器。我们预计2021年的市场容量为20亿美元,市场规模为1070亿美元。 图2 物联网技术演进 本报告详细分析了这七代产品,并告诉您在进入该领域之前,需要克服哪些技术和市场挑战。 从硬件到云,再到数据加工处理:物联网价值流向哪里? 物联网是硬件、云存储和数据加工处理的结合,涵盖各种各样的应用领域。物联网通过传感模块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再将数据加工处理,使其增值后出售给第三方。我们专注于物联网元器件技术特点分析,如元器件的使用性质、RF协议、功耗、成本等,本报告将给出物联网的价值所在,以及市场潜力。 图3 物联网市场结构及预测 报告目录: • Executive summary •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Report scope Sensors for IoT applications Structure of IoT IoT map device Seven generations of IoT sensors to appear Descri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ensors – first generation – advanced generation – integrated IoT sensors – polytronics systems – sensors swarm – printed electronics IoT Generation Roadmap Market forecasts 2014-2024 Market structure value (in $M) Market value by application domain (in $M) Volume vorecasts (Munits) Cost breakdown per module (in $M) Market value per generation (in $M) Market volume per generation (Munits) IoT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roadmap Adapted price systems Form factor Low power consumption Protocols standards Privacy security Market traction Reliability lifespan Data to process IoT development examples ACOEM eagle EnOcean push button NEST sensor Ninja blocks And more… Focus on wearable electronics Technological analysis Wireless sensor structure Energy storage module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RF module Sensing module Conclusion 若需要《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和传感器》样刊,请发E-mail:wuyue@memsconsulting.com
个人分类: 研究报告|1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移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之于物联网 – 成功还是毁灭?
热度 2 zywsict 2015-6-25 16:44
【编者按】一直以来,物联网都被无数人追捧,已经火热到无法回转的地步。人们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中连接的设备将超过500亿。依托于射频识别技术,全球设备互联的构思从诞生之初就产生了各种能够与现实环境进行互动的物品的设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联网为联网的物品带来了视觉和表达能力。而移动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对物联网有哪些影响和利弊呢? 以下为英文原文。 随着物联网不断发展,今天我们再来讲讲移动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对物联网的影响。 移动技术 说到移动技术,我想大家跟我一样对移动设备与移动应用在21世纪的创造记忆犹新。 据估计2015年底移动设备数量将超过全球人口总数。 “物联网对移动领域是仙丹还是毒药?” 移动技术是物联网未来的重要一环,它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已经使用了物联网的机构所做的分析显示用户更偏好于享受现成的移动应用。事实上开发者应着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强有力的控制,以便用户可以随意操控家里、车里以及办公室里的一切设备。 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那就是物联网与移动产业趋向是否一致,以及物联网是否会摧毁整个通信、宽带行业或是互联网本身? 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仍在继续。有人认为移动设备将会成为用户与物联网设备交互的平台。也有人认为物联网的万物互联特性将减低移动设备与移动应用的重要性。 这场辩论使我们迷惑:物联网崛起之日,二十亿智能手机将何去何从? 大数据 与物联网有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大数据。时至今日仅仅收集数据已经远远不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迅速转化为行动的指导才是至关重要的。 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新设备加入物联网,如何处理这些设备所产生的各式数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数据分析系统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已经无能为力。 数据无处不在,对数据的处理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企业已经转向了诸如Hadoop和集群计算这样的新技术来减少处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即使面对海量数据,这些技术也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处理。 数据处理的即时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有些医院已经开始监测危重病人的实时数据以便了解病人情况。 大数据分析对于物联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实时分析并根据分析采取合适的行动。在设计分析解决方案时,也要考虑到从多种设备采集信息并产生一定的反馈。 云计算 时至今日云计算已经成为主流,但我们心中一直存有疑虑那就是物联网的云端化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企业更偏好云计算平台以便享受云计算所提供的扩展性,效率以及高可用性。 有分析显示调查的企业中有93%已经在使用或测试基础设计即服务IaaS。使用混合云策略的企业也从2014年的74%增加到了82%。 在即将来临的创新浪潮中,物联网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得力于云计算对地理分散的各种设备协同合作的良好支持,物联网的云端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点。将各种设备所提供的服务结合起来并可靠地支持大量用户应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要求,而这正是云计算所擅长的。 云计算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中显示出了它的灵活性、扩展性和高性能。事实上云计算有着解决物联网应用架构方面问题的潜力。 云计算使不同的用户分享计算资源,但它也同时带来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有了物联网,更是将无数的个人信息暴露在了危险之中。 所以疑虑仍在:物联网的云端化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在争议与问题中,物联网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标志性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大部分的进展是在移动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领域。这三个领域的发展融合一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综合IT架构平台并在企业中大放异彩。 英文原文: Impact of Cloud, Mobile and Big Data on IoT Will IoT make or break? (译/刘旭坤 审校/朱正贵 责编/仲浩)
个人分类: 专业资料|168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WiFi 革命、IoT产业变革!瑞芯微发布与BT功耗相当的WiFi芯片
热度 1 lhj701 2015-6-3 13:12
WiFi 革命、IoT产业变革!瑞芯微发布与BT功耗相当的WiFi芯片 集微网文/徐伦 集微网消息,6月2日的台北COMPUTEX电子展上,瑞芯微电子Rockchip宣布与第三方推出全球最低功耗WiFi—RKi6000,该技术使WiFi功耗与BT4.0 LE(Low Energy)蓝牙低功耗相当,使用时功耗仅为20mA毫安,比现有IoT设备的平均WiFi功耗降低85%。 据瑞芯微官方称,RKi6000可使WiFi功耗接近蓝牙BT4.0 LE功耗数值,从而首次使得WiFi在IoT物联网系统中使用纽扣电池成为可能!此举可大大降低模块体积,且方便智能硬件产品的使用和安装,真正实现大幅降低设备功耗,产品尺寸及开发成本的技术优势。 三大技术助力全球最低功耗WiFi 将WiFi 的功耗做到如此的低,瑞芯微给出了三个实现方式: 1.对无线通信及射频系统架构的改进。此项可大幅降低IoT智能硬件设备连续接收和发送数据时功耗,可使智能硬件在待机及使用时实现超低功耗,该技术目前已获得几十项国际专利技术。 2.自适应动态电源控制技术的实现。该技术可在不同工作模式下提高电源效率,大大降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综合能耗,可根据数据传输要求与实际传输质量调整芯片电源配置,达到最佳的能效比。 3.WiFi在线连接不唤醒主控的技术创新。针对IoT物联网应用的长待机且需保持在线的特点,RKi6000无需唤醒主控处理器,即可保持WiFi在线连接,从而简化了系统功耗的设计,延长电池续航能力。 与同类产品相比,瑞芯微 RKi6000优势明显 集微网第一时间拿到一些关于这款新品的数据,和与同类产品的横向比较。 这是瑞芯微WiFi—RKi6000与IT的产品比较。 同为WiFi芯片的几款产品,BRCM4325、QCA4004、CC3200、GS1011 、RKi6000在3.3V电压下,GS1011灵敏度数据表现优秀,但接收功率高达140mA之巨;BRCM4325接收功耗高达90mA次之;QCA4004与CC3200表现普通则分别为64mA和20mA;RKi6000灵敏度居中但功耗优秀仅为20mA,比平均IoT WiFi功耗降低了85%。 Ti高层Amichai Ron曾表示CC3200 平台就是为满足低功耗要求而生的Wi-Fi芯片,当使用间歇式连接模式时(包括休眠和唤醒处理),用两节AA电池可以工作一年。 依据Ti的电池使用年限数据,我们由此可以推测算物理数值如下: 以上推出段看出,Rockchip RKi6000使用时功率仅20mA,如果采用7号AAA电池,可用35年之久。 图为瑞芯微自台北COMPUTEX展会现场,演示最新的WiFi功耗数据在19.85毫安。 WiFi 革命、IoT产业变革! 瑞芯微的WiFi—RKi6000 的推出,毫不夸张的说:“这是WiFi 历史革命性产品”。 目前IoT 智能硬件中,传输主要有BT、ZIGBEE、WiFi 三种方式,而BT 和 WiFi 已经成为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与蓝牙相比,WiFi 的优势明显,不管是网络连接便捷性,还是传输速度上都有巨大优势。 但是WiFi的功耗却是其应用在IoT 智能硬件中的致命因素,而瑞芯微WiFi—RKi6000 能够将使用时功耗降低到20mA毫安,与BT4.0 LE(Low Energy)蓝牙低功耗相当。未来使用这颗WiFi 芯片的智能硬件产品将大大减少对电池的依赖程度,实现更好的连接。它也将极大推动IoT产业进入加速变革期! 瑞芯微表示,RKi6000可应用于智能穿戴、消费电子、主流家电、家庭安全和自动化系统、汽车及医疗设备中。(集微网徐伦)
个人分类: 物联网|2427 次阅读|1 个评论
Google Brillo and Weave:未来的物联网标准之争?
lhj701 2015-5-30 17:30
Google Brillo and Weave:未来的物联网标准之争? 在近日召开的Google I/O大会上,Google带来了新的智能家居的产品,Brillo和Weave。 Brillo是一款简化的可以应用在物联网领域的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操作系统,而Weave则类似于可以在物与物、物与手机、物与云进行无缝通信的一组通信协议。 最近华为也发布了物联网操作系统 Lite OS(大小只有 10KB),以及去年苹果发布的HomeKit 平台(支持使用Siri 进行控制), 这预示着从智能物体的底层操作系统下手,物联网已经进入标准的市场化占有之争。 连同原来的无线传感器中的Tinyos操作系统,还有大量运行的Linux操作系统(智能网关和终端),以及用于无线组网的蓝牙通信协议(不支持mesh网络,尽管已经在研究新的可以支持mesh的蓝牙协议)、Zigbee通信协议、可以支持独立IP的6lowpan等等, 这些对于真正发展中的物联网而言,根据物联网应用实现物体智能的需要,针对控制可靠性、能耗最优化、有效云链接、云信息存储与快捷处理、物与物有效通信等方面而言,物联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不过从Google发布的Brillo和Weave来看,Google的策略与优势: 1、利用物联网操作系统开源而不是封闭获得市场和标准的快速认可和扩展(手机android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从小处着手,比如从智能家居这个貌似不起眼的地方下手(我原来还认为32亿美元购买Nest家庭恒温控制不值呢,据说就是Nest团队帮助产出了Brillo。而据预测,仅仅智能家居到2018年有710亿美元的市场,到2020年中国可以达到3500亿的市场),利用人人都用的手机作为一个移动的管理终端和控制终端。 3、强调物与物的自我通信与联动自我管理,以突出智能化。 4、利用手机或者运行Brillo的网关与云进行无缝快速链接,从而可以借助外脑实现物体的更加智能化,比如也许可以实现类似Siri的语音控制,和远程报警与控制等等。
个人分类: 物联网|5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工程赛的几点思考
rosswang 2015-5-25 16:01
最近,刚刚在无锡物联网中心结束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研讨会。作为工程赛的技术委员,我有幸参加了会议,并在第二天下午还做了“关节型机器人竞赛”的一个发言。自 2012 年,开始关注并参加工程赛。这几年工程赛的规模和影响面可谓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这次来无锡的学校也来了不少,其中不乏新进入的朋友。这也说明了工程赛在 2011 年开始独立运行之后,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今年工程赛的最大变化,从比赛项目上来讲,多了三个大项的比赛,修改了一个大项的比赛。可以说工程赛越来越接近其 robot at work 的理念,就是说工程赛一定是从工程实践中来,涵盖工程中的热点领域,一如物联网、空中机器人等等。项目的增加是很有风险与挑战的,参加过超过 5 届 RoboCup 中国赛的人应该知道有哪些项目是烟火般的昙花一现;有的项目原本非常红火,然后由于种种问题陷入低迷;有的项目从推出就一直是不温不火,非常小众。我认为比赛项目的设立应该是个科学的论证的过程,而不能是拍脑袋继而拍胸脯,最后往往只能拍屁股的过场玩意。今年设置的新项目,到底如何,在这里真的不好评价。虽然里面一个重头项目仿人搏击由我负责,但是惭愧的很,我目前对这个项目的了解仅仅限于规则和日本的 Robo-One 比赛。最终项目的效果,我想还是到 7 月底再验证吧。 这次研讨会相比原来的有一个长足的进步,就是请来的演讲嘉宾不光光是介绍比赛的情况。天津大学的李刚教授从其自身科研、教学方面谈了能力培养与方法养成。虽然讲了 2 个半小时,远远超过会议原定时间,但是听众听得如醉如痴,心旷神怡。感谢解放军理工的卢教授很细心的安排了全程录像,让我们还可以在会后拿出了仔细品味,好好琢磨。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做了比赛经验交流,各具特色。他山之玉可以攻石,这些经验往往都是多年参加比赛、训练得到的宝贵积累。工程赛办得好必须有一大批机器人活动开展良好的学校作为基础,这种技术与经验的交流就格外重要了。希望比赛后也有这样的交流机会,我在场上担任裁判的时候总是想和做的好的学校学生交流交流,希望能获得一手的想法,同时那些比赛成绩不理想的学校学生也应该从交流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也许成功就在下一个拐角。 最后,我想提到的是我们从事这么多年机器人竞赛指导、组织工作对这项事业的一个共同感觉:那就是对机器人的热爱!是的,没有这种近乎痴魔般的激情,我们很难在一开始没有多少支持的情况下做下去;很难在发展到瓶颈的时候找到破冰之锥;几乎不可能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不去选择见好就收或是功成身退。我接触机器人比赛快十年了,有快乐,有痛苦,有泪水,有汗水,支撑我走到今日的,就是一份对机器人的爱!要想有所成,必先舍其身!感谢所有关注工程赛,关注机器人竞赛的朋友们。我们 7 月份淮安见!
个人分类: 机器人比赛|2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eightless-N 1.0版出炉 物联网发展再添力
lhj701 2015-5-25 12:59
Weightless-N 1.0版出炉 物联网发展再添力 Loading... Loading... 更多猛料?欢迎关注老杳个人微信号:laoyaoshow 来源: 新电子 发布者: 新电子 热度4票 【 共0条评论 】【 我要评论 】 时间:2015年5月25日 05:19 新一代物联网(IoT)标准--Weightless-N 1.0版正式出炉。Weightless特别兴趣小组(SIG)去年即针对Weightless-N标准展开一连串制定工作,日前确认公布的Weightless 1.0版架构,是以低功耗、大范围网路覆盖为目标基础所制定,使用sub-GHz频谱和超窄频段(Ultra Narrow Band)技术,期能满足更多物联网应用。 Weightless SIG执行长William Webb表示,Weightless-N标准的订定目的在于协助开发者打造更好的产品,协助他们减少开发成本、增加选择、降低风险并促进创新,进而让Weightless-N标准最终能迈向普及。 Weightless-N拥有良好讯号传播特性,即便是在讯号复杂的城市环境里,也能将讯号传送至几公里外的范围。由于该技术具备极低功耗,因此能延长传统小型电池和先进设计电池的寿命,减少终端硬体和网路成本。 据了解,Weightless-N是一个差动二进位相移键控(DBPSK)数位调变(Modulation)方案,其能支援窄频段跳频(Frequency Hopping)演算法的传输,减少干扰并提升安全性。另外,该技术规范也提供加密和隐含式的认证,采用一个共享密钥(Secret Key)机制,透过128位元先进加密标准(AES)演算法进行讯息编码传送。 另外,Weightless-N支援移动性网路自动布线(Routing),能将终端讯息传送到正确的目的地,举例来说,不同公司的多重网路、典型操作都能被放在同一个位置(Co-located),每个基地台会寻求一个中央数据库,以决定哪些网路终端已被记录,以便依照顺序进行解码和布线数据。 相较于其他专属型(Proprietary)低功耗广域网路(LPWAN)技术,Weightless可促成一个具竞争力、自由且公平的市场,并允许开发者使用特定供应商或网路服务供应商的资源,每家公司都能免费利用Weightless技术发展低成本的基地台和终端设备;一般而言,Weightless可打造价格低于2美元的终端设备,与物料清单(BOM)成本低于3,000美元的基地台。 NWave执行长暨Weightless SIG核心成员Jonathan Wiggin指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里,Weightless是一个能带领开发者朝向更低成本、更高安全性、更少风险且持续不断创新的开放标准,且能为开发商和终端用户提供一个出色的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群雄逐鹿,未来谁主先锋?
热度 1 lhj701 2015-5-21 22:09
物联网群雄逐鹿,未来谁主先锋 ? 物联网随着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无人驾驶、机器人的热衷,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跟进,并购整合大量已经具有发展优势的相关物联网企业。相比10年前仅仅科研界在鼓吹,这次是企业在踊跃跟进,担心一旦没有投入、没有介入,以后等物联网发展起来,连话语权都没有了,因此在物联网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前,争先恐后的先介入,先占住一个小山头,然后不论挣不挣钱,先抢得先机,等待发展。 真可谓进入群雄争霸,战国时代。但世界上需要进行智能的物体是如此之多,需要应用的领域是如此之广,所谓嘴大却无从下嘴,那么物联网到底未来会如何发展?过去有无借鉴之处,将来会不会出现类似Google、苹果这样的公司?到底会谁主沉浮,是大公司一统天下,还是得以暂时乱世英雄?况且在目前阶段做一大胆推测。 1、物联网是要实现物体的智能化,环境(居住、生产、生活)的智慧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个过程应该随着技术及市场应用的发展逐步滚动,就是说永远没有一个头。 2、标准只有在混乱的发展之后,整合的代价和分割的代价阻碍智慧化的阶段才会出现,一个前提是市场的某些部分让部分大公司得以比较充分的垄断。最易于垄断的也许在于两头:结合传感器的芯片端,以及对于共性海量处理服务端。 3、现阶段最为赚钱的是芯片端,未来最为赚钱的是数据处理服务端。那时,低功耗无线通信、非电池供电、芯片的处理能力都不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是物联网的增值性应用。 4、未来芯片端的智能将获得大的发展,新技术将使得嵌入一般物体的处理能力与现在手机的处理能力类似。成本将急剧下降。未来此类芯片将在感知物体的何种物理化学量上费脑筋,而这将在应用的前提下进行选择。 5、未来智慧环境的智能将由内脑和外脑共同组成,嵌入物体的内脑将决定是否或者如何借助网络使用外脑----基于大数据中心的信息及处理能力。 6、未来会出现类似Google的物联网信息查询处理中心,这种基于纯软件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服务中心,将以不同的具体服务共同融合在云数据处理中心,前提是感知芯片和无线传输技术得到巨大发展,以及相关的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拥有更智慧的体验。 7、类似苹果软硬结合的公司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方面具有垄断优势,而随着发展,物联网相关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应用增值服务将从硬件和网络层,向基于信息的应用靠拢。那些能够创新出基于智能物体和智慧环境下独特应用的公司,有可能成为超过硬件、软件甚至大数据处理的公司,在未来,所有这些也许仅仅是要炒一个好吃的菜的原材料而已。 8、未来利用物联网犯罪有可能增加,而隐私保护的需求和对物联网所创造的智慧环境的依赖,使得物联网安全的成本将飞速增长。而对于基于信息的过度智慧,也许会使得一部分人生厌,因此会选择在某一个时段或者某一个局部环境拒绝使用物联网,将其关断,就似我们今天主动关闭手机一样。
个人分类: 物联网|51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周芜:SDN - 从数据中心迈向物联网
热度 1 lhj701 2015-5-20 23:12
周芜:SDN - 从数据中心迈向物联网 发布时间: 2015-05-19 16:58:00 来源: Zdnet至顶网 作者: 杨昀煦 关键字:SDN技术大会 华为 华为交换机   在5月19日“2015全球 未来网 络暨SDN技术大会”下午的平行会议“SDN/NFV应用及探索”上, 华为 交换机 与 企业 数通产品线 CTO 周芜博士,表示SDN不仅仅用在 数据中心 ,而且正在向新的产业扩展。   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希望给大家一个新的画面,就是我们这个SDN不仅仅用在数据中心,而且正在向新的产业扩展。如果讲完这个题目,如果大家感到有新的这种应用驱动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基本上把这个信息传达清楚了。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是 大数据时代 ,这个大家没有疑问, 大数据 需要大网络,这个大家也没有疑问。目前来讲,我们数据中心越来越大。不知道在座多少位做数据中心的。另外,我们的数据流量高速增长,而且这个网络的扩展性需要特别提高,因为我们有大量的这种智能终端,他们往网络里注入了大量的流量,我们怎么能够承载他们,把服务做上去。另外,当这些数据流量增大的时候,我们的投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将来我们很难维持。你可以看到黄的这个线实际上是数据中心的照片,那里面每一根都是光纤,我们如果没有办法把网络充分利用起来,将来接光纤都要花很长的人力,更不用讲充分利用这个网络通道。   其实我们在交换上进步是非常快的,比如说大概一年前跟一位业界顶级数据中心的网络的主管谈网络的时候,当时我们讲到40G网络,他认为100G网络在三年以后会成为主流。今天我可以说,我们大概一年多时间,已经进入了100G网络了。想想看,我们现在讲的是万兆网,100G又成了10。我们在今年的3月份,在德国,华为向业界宣布了第一个大规模的100G的网络。在明天的华为的网络大会上,我们会宣布目前业界最大的百T级的交换机,就是一个交换机可以承载的交换的流量超过100TB。其实大家都知道,你们看网络的时候,大家谈到TB已经很不错了,100TB以上的交换机目前已经正式进入了我们的数据中心。而且百TB的交换机可以支持100G的网络,还可以支持40G的网络,也支持25G的网络,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我们新的交换机带来的交换能力。目前也是基于光纤,所以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交换机来支撑你数据中心的解决 方案 和各种应用。这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地方。   但是我们的挑战要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才能够满足将来的需求。大家谈到了SDN,也谈到了NFV,那么这些都是我们为了解决将来网络流量和应用的问题而发展和演变出来的技术。那么这些技术决定是对我们今后的网络是有深远影响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这个SDN跟NFV,这两个技术实际上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网络。像SDN,它是通过转发平面和控制面的分离,通过怎么提高网络灵活性、开放性、可编程序,通过创新来增加网络的使用性,使得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我们现在的网络带宽,从这个角度来讲。NFV实际是从网络功能上来进行更新,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这个网络的这些功能基本上被专用硬件来统治,这些功能需要特别的硬件配置放在网上去。那么这个问题将来会越来越大,那么NFV是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得我们的网络功能 模块 ,不论是 防火墙 还是什么, 都可以 变成一个可以部署的,在通用平台上可以部署的软件模块,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超出只实 现网 络功能。但是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目前只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比它还要远,我们认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把它们整合起来,向分布式交换整合起来,我们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使得我们更好的处理这种新的挑战。   这是大数据,这是数据中心。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已经悄悄的或者大张旗鼓的进入了 物联网 时代。什么是物联网呢?物联网的核心是物理和 数字世界 的融合。我们谈到数字世界的时候谈到了网络数据,谈到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但是跟下面的物理的物本身并没有连接。物联网迈出了很大一步,要将数字世界跟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就有了这种连接层,数据分析层,数据服务层,整体成为一个更加有意义的网络。那么这个网络就超出了数字进入物理了,无论是你的手表还是你的汽车。那么这个物联网的最大挑战就是这个物理的物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估计在2020年,我们大概有1000亿个物会带有物联网的连接,而且它们之间的互联,这个数量更是巨大,你可以想一想一千亿个终端的互联是什么样的网络。那么这个物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趋势,中国的 互联网 +,像欧洲的工业4.0,也在这样的联盟推动,特别是比如说我这里举了一个工业4.0的例子,它要求在下一代工业4.0的架构下,要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连接起来,而且动态的,实时的这些数据推到它应该的地方去,这个要求非常高。想想看,你有1000亿个物,要把它跟数据世界连起来,让那个物按照你的控制做最佳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当然了业界现在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有各种标准组织,像华为也参加了各种标准组织。无论在物联网的 芯片 上,模块上,还是这个网络的连接上,还是这个服务的平台上,还是应用上,我们都深入的介入。我们认为物联网将来是推动整个业界前进的一个巨大动力,无论在网络基础上还是物的控制上,还是将来的商业应用上都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我们也是欧洲的这个工业4.0的联盟中的一个核心成员,跟欧洲的合作者一起来推动这个物联网工业4.0。我们讲这些比较具体的东西。   华为的物联网的一个基本架构,实际上是要解决物联网目前的三大大痛点。从底层讲起。第一个痛点,你怎么把一个物跟你这个 网连 起来,那么你就需要说你的物上要有一个超小的 操作系统 ,这个超小的操作系统要能跟这个物上附加的探测器连起来,要能够跟这个物的控制面连起来,这样才有可能控制这个物,使这个物成为物联网的物。目前这块是一个很大的痛点,我们的核心的技术之一,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控制物的操作系统。我们叫做LITEOS。我们怎么样把你这个物跟网连起来,怎么在这个网的情况下进行控制和上传,我们专门设计了IOT的架构。在网上一旦我有这个架构以后,我们就需要有这个平台把这些所有的信息上传,然后控制,这个控制不是简单的控制,这个控制不光是要控制网,还要控制网下带的物。所以这个包括了SDI的网络控制器,还要超出它,它要控制这个物联网下面的网,同时还要控制这个物联网下面的物,这个要求非常高,这是我们目前的核心工作。一旦有这个平台以后,我们下面会开放标准的北向接口,让它和你的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做无缝连接,但是我们给你提供核心的数据跟网络还有应用的管理功能,就是你的这些探测器收上来的数据都会被存下来,然后分类被处理掉,然后 送给 你,你可以随时的控制它,把你的意愿通过我们这个平台到下面的物上去。   讲一下第一个LITEOS,这个物理尺寸只有KB级,最小的只有16KB,大概这24个KB,非常非常小。虽然小,但是它的功能非常强,它耗电非常省,它是6安级的耗电量。同时它有自主网,自发现,还有真实网上北向的连接。同时,它可以控制你的物上的传感器,这个LITEOS已经被广泛应用,华为的各种穿戴式设备已经有广泛的部署。因为我们在 手机 上有很多的探测器,探测你的运动,探测你的手机的角度,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被这个LITEOS控制,它不会像你手机,你把它停掉,你关了显示屏它还在为你工作,它要有身体健康的功能,会继续监测你的心跳和步数,所以这个是用在手机上。用在华为手表上,华为手表有很多的传感器都是被这个LITEOS控制,华为手表、穿戴设备、手环都是用这个东西。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很有意义的东西,把物联网的物。下一步就是物联网的Gateway,我们已经不能假设这个连接是二层网络,有些是通过以太网连接的,但是有很多是通过 无线 直接连的,通过 3G 的无线或者 4G 的LTE直接去连。还有的根本不走无线,也不走以太网,直接从你家里电线上去连。所以我们目前这个IOT的Gateway,这些东西是我们传统的数据网络里很多不出现的,不用的,但是是在物联网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它用的。在很多我们物联网应用的当中,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人不愿意你在他家里布 一条 网线,他如果家里有电,他就直接在这个电线上做好。   还有专门的数据 机房 里的交换机,它要放在外面的,要防震、防水,放几年都不会有影响,它要有工业的设计,支持工业的物联网连接。它能够在不同的温度下能够长期的工作,不能说你家里空调死了,物联网也死了,这个不可以。如果你参加华为的网络大会,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是怎么样实现。在往下的平台,我们要做到对工业,对第三方全开放的平台,使它利用我们给它创造的架构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我们给他们解决的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我这里想跟大家讲一下LTEM,大家可能知道4GLTE。4GLTM是一个新的标准,它的伟大之处就是它可以提供长期的,稳定的,低功耗的连接。它对频谱的应用比LTE好很多,你可以动态的控制你的LTE屏。第二,它比它信号的强度,要比我们 GSM 强至少20个DB以上。你可以把物的传感器放在你们家的地下室里,我可以连上,也可以探测你,这是很多地无线连接做不到的。我们现在做物联网,我们希望把物联网的物无论放桌面上还是地下室的都能控制。特别做 智能家庭 的时候,很多时候你家里的洗衣机都是在地下室的,我能不能能够通过一个装置感知和控制你的洗衣机,这个LTM就提供了非常强大的连接。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耗非常低,理论上可以到十年,两节电池放上去大概可以跑五年以上,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联网你希望稳定性,你不希望你派个传感器,你派个人三天两头去人家家里接电池,LTM的出现让这个问题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华为,我们充分利用我们在无线跟芯片方面的优势,我们做LTM的芯片,很快就会出来。这个的出现就会彻底改变我们物联网很多的应用场景,使得物联网更进一步的走向现实,走进我们的生活。要没有这些东西,你有会觉得物联网可能是一个很远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些东西都实现的话,那物联网真是你生活中的伴侣,非常接近你的生活。至少今天,你如果戴智能手表,华为手表也好,你已经进入物联网了。你每一分钟心跳,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感知你,并且帮助你。实际上我们很多应用是应用在,比如说智能的这种健身中心,运动在智能的电表和故障排除,智能锅炉的排除,智能的大巴上,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有这种商业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多的商业的这种应用支持。这方面发展的非常快。今年华为的网络大会的核心是物联网,就是我们要从数据、网络往前走,要在这个物联网的 浪潮 中帮助把物联网做成现实。这是华为目前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SDN非常好,但是我们要把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它推进更新的场景里面去。   目前大家都知道,物联网的平台推动新的产业,可以推动自动查表或者你家里的智能家庭、车联网,实际上我们做的物联网的汽车,我们在开玩笑,希望将来汽车公司通过物联网发广告的收入要超出他卖车票的收入,这样可以不增加车票价格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利润,这个已经开始成为现实。有了物联网以后,它加速了电子银行,甚至更多的到生活当中的家庭、健身、娱乐、保险,都可以广泛的应用,都可以找到新的价值降低你的成本,提供新的服务。而且让物联网逐渐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就像你的手机,大家上网看东西,将来你人本身就是物联网当中一个物,你身上的手表、手机,都是物联网在你身上的触角。   我们还在努力,最后我们觉得这个物联网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创造更加宽广的数据通道,超级的链接,使我们真正的能够享受物联网。所以华为投资了很多很多的钱做5G。也有人说华为4G做的那么好了,做5G是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是。我们将来要把世界变得更加 联通 ,我们看到它的价值,我们要跳到5G去。5G目前定的目标是非常高的,比如说端到端的延时一毫秒,每个连接有10个G的带宽,这种真实的链接的力度,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有挑战的。但是如果这些能够实现的话,那物联网就更加如虎添翼,我们就可以把物联网真正的布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布到我们的工业当中实现物联网带来的愿景和价值。谢谢大家。   马亮亮: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中的一些探索。之前有很多专家,有的讲了站在这个市场和战略的角度,跟我们分析了一下SDN的大好前景。有的专家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一些很好的产品,非常好。也有的专家给我们讲了他们在 虚拟化 和网络设计中的一些宝贵的经验。今天下午的主题是SDN和NFV的应用和探索,我今天来就是想围绕这个探索跟大家分享一下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反思。我个人是在 联想 研究院 云计算 部门,平时的工作就是做一些网络相关的设计以及功能开发,有时候甚至还写一些代码。   我这个题目大规模异构混合云环境下的虚拟化网络架构设计,好处就是大家看就知道,我可能会讲的东西是什么,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在我熟悉的领域跟大家讲一下。台下相信也有很多技术人员,如果说我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有一些思考或者共鸣,我倍感荣幸。   我们今天目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的一个思路,我们这个思路是怎么样由粗到细,最后得出我们的架构,最后讲讲我们实现的方案有哪些,最后 看看 我们的效果怎么样。在最后就是我个人的思考以及展望。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浪潮中,我们说云计算它主要的三个核心的模块,一个是计算,一个是 存储 ,一个是网络,网络不仅是服务于最终客户,它还同时服务于云计算中其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计算,一个存储,它们都依赖网络。网络随着应用的发展,大数据的发展,它这个网络的规模要求越来越大,网络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现在上千台的 服务器 已经很常见了,上午有个专家讲了他们的环境里面,甚至有上万的服务器。他们成千上万的这些网络结点,它们之间的 通信 需求如何满足,在云计算的环境下要求他们尽量做到二层互通,因为只有二层是即插即用的,是简单的。   第二个异构环境的问题,异构环境就是我们现在相互通信的节点之间有物理服务器,也有虚拟机,甚至有物理的交换机,也有虚拟的交换机。包括是不同的之间的通信,如何满足异构环境下的通信需求,也是现在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我们网络的设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第三个就是流量模型,网络虚拟化之后,随着现在各种分布式系统它的出现,以及它的火热发展,这个网络里的流量不仅仅是南北的,还有东西的,甚至现在东西流量都变得很大。比如说一个 存储系统 ,它背后会做一些备份,它默认的情况下三分备份,它要求这个备份不仅苦基价,甚至有时候要异地的备份,为了可靠性。这些也是对我们的流量模型,对我们的网络架构也会产生很本质的影响。   第四个方面就是混合组网,物理服务器和虚机之间互联互通的时候,异构环境下把它们连起来。但是现在的应用要求物理服务器不仅仅联通管起来,甚至需要像虚拟机一样用起来。有时候我要给这个虚拟机做一个 快照 恢复到物理上,物理做一个快照到虚机上。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360度的全方位挑战,真可谓是,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知道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定义好这个系统的边界,否则的话就会在午休无止的均衡和权衡中继续下去。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我也想把它定一个边界,就是我们的目 标定 于解决二三层网络的通信性能问题。SDN和NFV应用很多,其实四到七层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应用,但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二三层网络的通信问题。我们可以简单把我们的网络需求分成两类,一类是网内的通信,一类是网间的通讯。通过我们初步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就是网类通信要解决它的哪些问题,要解决它的规模和混合问题,网间要解决它的异构和出口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结论,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者得到的最好的实践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规模的问题?传统的二层网络为什么规模没办法发展的很大,原因在于二层的本质还在于广播,像以前的通讯基本靠后一样,我查一下谁的麦克,IP地址是多少,我要取一个IP地址我就广播一下。这种广播就会导致,当你二层网络的范围很大的时候,这个网络就变得混乱不堪,不可用。所以我们解决规模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消灭广播,我们可以通过集中控制或者代达这样的方法来消灭或者一定程度上抑制广播。   第二个混合的问题如何解决,消灭混合我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控制,统一的管理,物理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这样就把这个异构和混合就屏蔽下去。   第三屏蔽异构,我们通过软件定义的方法,来把我们的网络虚拟化,这样上层的应用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它不用修改。它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之上来完成它的各项需求。最后就是解决出口的问题,主要是网间的问题。从一般的考虑上,我们可以想到两个方法,一个要么就是你把这个出口扩大,要么就是你把这个出口增加,变成很多个出口。现在我们把这个设计目标明确下来,我们要满足这些弹性、性能以及成本这些设计目标的时候,我们将会用到哪些技术,弹性,我们的设计必须是保持弹性的,它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首先就是Open Flow和Controller,第二是Overlay,VR、LXC。性能就是我们的虚拟化网络,必须是能够满足于应用的性能,那么主要的几个手段,一个是要做到分布式。第二个它们是负载分担的,还有一种在大二层网络里面要尽量做到多路径,这样的话更高的利用我们的投入,降低客户的成本。第三,成本就是硬件加软件,因为我们使用传统的硬件网络,网络节点,防火墙还是 网关 ,还是我们使用VR这些容器来实现虚拟化的网关功能,为什么现在NFV发展这么快,原因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通用的 X86 这些架构来代替这些传统的网络结点。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方案必须是双活的或者尽量做到双活,它不仅可以做到成本的降低,对性能的提高也很有意义。   我们大致的架构,首先我们基于物理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出我们的SDN网络,我们通过统一的Controller,最后通过功能模块形成统一的网络,这个网络之上就是我们的应用,像使用传统网络一样,不需要修改,从它原来的物理环境迁移到虚拟环境之下。在我们的虚拟网络之上可能还会提供一些优于传统网络的接口或者特性,如果能够利用这些特性,它们将会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我们看看下面就是几个简单典型实现场景。我画的图都比较简单,因为在我看来技术人员看这个网络设计方案的时候,他们会自动把这些不重要的过滤掉,所以我就想我干脆只画我脑中可能会留下来的这些。这是一个模拟的大二层网络,ABCDE,上面紫色的、蓝色的是交换机,它们在传统的网络里面这个二层网络,它是一个树型的结构,因为原来的应用就是那样要求的,它们横向流量很少,它们就是提供南北流量的。但是现在这种分布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之后,这个衡量流量、东西流量越来越多,如何把这个大二层原来的传统的树型的结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流量模型了,我们需要把这个网络从原来的树型,把它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图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二层如何来破环,就是现在其实已经发展出很多技术,它们总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就是把三层路由引入二层来。因为在路由最重要的算法SPF算法就是一个无环的算法。引入到二层来之后就相当于在二层给它加了一个控制层面,所以很多同行把这个技术称之为2.5层的技术,我们不纠结它叫什么名字,我们只需要清楚它的效果,我举个例子,A到C它们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E,可以通过B,可以通过D来转发。其次,二层里面当规模大了之后,我们前面讲了要消灭它的广播,我们可以通过NRP代达或者静态NRP表来解决,从而让我们的二层规模可以越做越大,内容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个实现场景就是通过Controller,统一的集中的管理来解决混合组网的问题。我刚才讲了现在的物理机要和虚拟机在管理角度看不区分它的使用,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的性能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大型的DB,它们跑在虚拟机上就是不行,在客户来看我这个东西不可能跑在虚拟机上,我还是要跑在物理机上,但是我有一些APP业务是可以跑在虚拟机上的,那么如何无缝的对接起来,就需要解决混合组网的问题。我们把物理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统一的管理起来,我们通过SDN的手段,直接把它们统一管控起来,屏蔽了我们混合组网。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管理实践中,在物理的虚拟交换机上,它和虚机是在一个物理环境下,所以对虚机的了解更多。虚拟交换机更多的和虚机做更多的网络功能,物理交换机在于平衡带宽之间的流量,做到最大化的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这是一个混合组网的解决思路。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方法可以解决,我们只是提供了我们在这个项目实践中有过实验经验的一些想法。   第三个是Overlay的网络要解决异构和跨地域的问题,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它有一部分应用在私有云上,有一部分应用在北京,有一部分应用在上海,我们需要把它通过普通的 VPN 或者GRE类似的技术,我们需要把它们连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我们希望这些应用最终是感觉不到这些差异的,这些不管是跨地域还是异构都感觉不到,那么就需要把这些异地的物理网络把它们连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的网络。在部署这些分布式应用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地域的优势,比如说我们有一些WEB服务,如果跨地域我们可以在北京部署,在上海部署,这样不同地区的人总是访问到最近的服务器,可以获得更高的用户体验。然后就是实时备份,像现在的存储讲究两地三中心这样的架构,我们可以在打通了它们的二层之后,我们在上面的系统不做改动的,我可以直接把副本放在ED,这样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   我们平时这些网络开发人员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我在本地测试好的环境和部署好的系统,把它移到公有云上或者换一个环境非常困难,它里面有DB的配置,有各种各样的参数,当我换一个环境的时候特别麻烦。当我们如果能够把它在这种跨地域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虚拟网络之后,那么我们做这些工作,比如说我们可以用亚马逊的虚机,当我的环境迁移过去的时候直接在本地做快照,在亚马逊上把快照做起来,那么环境就迁移过去了。   我们看下一下。这个是Open Stack里面的实现,这个场景解决的是三层跨网段的东西流量的问题。Open Stack现在在网上的资料也有很多,我这里就不再仔细的讲它。它总的思想就是通过在每个计算节点上内置一个内部的 路由器 完成跨网段之间的路由转发。每个虚机,比如这个图中的A和C,它们是跨网段的,其实这种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这个Open Stack的特性,在这个版本中已经发布,网上的资料也有很多,我这里就不细讲了。   下一个看看我们DVR在联想的一个应用。我们这个多网端,它不再通过多个VR来模拟同一个网关,它在同一个二层网络里面就提供一个二层网关,比如说10.1.1和10.1.2,它的外网也提供两个IP。你都在北京也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如果让我把一个最典型的场景图拿出来的话,那就是这种跨地域的,比如说一个数据中心在北京,一个数据中心在上海,那么基于这两地的物理服务器,它上面起的虚机,我们通过隧道把它们连到一个虚拟网络中之后,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网关放在什么地方。如果网关放在北京,是不是所有上海的虚机要出网关的时候都要回到北京来。在没有DVR的时候,我们只能向,比如上海的第三代虚机就得沿着红线穿越广域网回到北京才能出去,如果有了DVR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北京一个网关,在上海一个网关,这样它们各自从自己的网关出去就可以。路由协议中的STF的算法,S就是最短,在这个隧道里穿来穿去肯定是网络设计人员不可接受的。这种多网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网络的架构。传统的网络就是一个网关,你两个网关怎么工作呢?我们现在通过ART代达或者DHCP都可以做到,甚至有的数据中心中它的云计算环境,通过内部配置,静态的内部IP也可以做到。当这个虚机迁移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控制它的虚机尽量在本地迁移,我们不能说不让迁移,但是可以尽量控制。如果真要迁移到异地,我们可以动态的修改我们的DNS,我们通过DNS联动也可以依然保持这个服务的连续性。   其实这个NFV和SDN,它们这些应用很多。我这里只是说我个人在我所经历的项目中所探索过的一些方法,这里讲出来。这五个场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也只是希望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反思,能为大家探索的思路提供一点帮助,一点参考。下面这个实践就是我们在联想去年发布的THINKCLOUD发布的。还有我们在传统的分层、分网段之前,它也就是数千台服务器的规模,但是在我们探索了大二层的一些技术之后,服务器的规模可以轻松上到万台。第三个,我们联想研究院CIC的项目,名字叫Ralegh,研究院内部的大数据分析,他们这些项目都是基于我们这些基础的平台之上的,我们在这些实践中得到的反馈,他们相当于我们的第一个客户。   最后我说一下我自己对SDN的展望。SDN现在虽然在企业网、校园网、数据中心、混合云、数据中心互联的应用场景已经很多了,但是它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规模更大,应用程度更深。性能呢,SDN现在包括很多国内的交换机厂商,他们自己支撑的Open Flow交换机之后,其实本质上他们也是把这个表象翻译成一个传统的那些表象来做到了SDN的效果,而这个Open Flow它的流表的这种设计,其实对转发芯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SDN的性能其实已经成为了它发展路途上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   第三个方向就是它的功能,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它二三层的应用。而实际上它在QOS或者四到七层的应用上也有很多很精彩的技术。后续的应用应该是能够更直接的感受到四到七层,或者网络各个层面对上层应用更好的支持。上面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谢谢大家的关注,下面有我的邮箱和微信,希望各界同行或者技术爱好者跟我交流。让我们为共同的征服这个复杂的网络世界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线上部分的“智商危机”
coltec11 2015-5-20 20:54
一位同事在向国内网站(应该是天涯论坛)发帖之后,起初网站已经显示发帖成功了 过了几分钟,同事刷新后,发现自己发的帖子 包括回帖,居然 消失 找不到 了。 多次验证后 发现,是因为自己使用的是 360chrome 浏览器 ,被外界控制的原因 , 换了 IP 及浏览器后,就发帖成功了。 这说明, 美国开发的 CHROME 浏览器,不仅能够控制大家向 YouTube , Facebook , twitter 发帖 , 还能够阻断海外华人,向国内论坛发帖 ,甚至控制国内的网站论坛 。 这让我们非常焦急 -------- 我们的社会神经系统,被西方巫婆物种控制了 那我们国家是否将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状态? 当谷歌能够通过检索功能,预见到未来某个时刻,某个地点,发生什么样的疾病时,我们国家,因为没有对网络的结构功能认知(基础研究), 只顾现实利益,不做基础研究, 似乎还处于 根本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结构打造, 才 能够实现那样功能 的状态 。 作为一个生物科研人员,我们应该算是个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外行 只是按照简单的逻辑,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验证研究,纯粹的基础研究。 当我们 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简单逻辑推理, 发现谷歌实现的那样的功能,原来是用简单的结构、过程就可以实现的功能; 可这样的功能, 在国内网站上看不到, 找不到,或者没被大规模应用, 我们 对国内计算机领域的研究 管理,应用管理, 产生严重质疑。 网络是社会机体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信息处理(大脑)三个部分 作为社会神经系统,这样几个感知能容,是毫无疑问,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事物,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传递了什么样的能量、物资、信息,量是多少(现在)。 这样的事物结构、过程、参数,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这可以简化成一个主谓宾状定 “ 句子结构 ” 的 “ 成分构建 ” 过程。 即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状语 主语 = 谁 / 事物结构:能量、物资、信息 的发出者 谓语 = 动作 / 传递过程 宾语 = 谁 / 事物结构:能量、物资、信息 的接受者 结构参数(定语) = 对应主、谓语事物结构的大小、形状、体积等信息 过程参数(状语) = 对应过程的步骤、动作顺序信息,能量 / 物资 / 信息量大小信息 时空参数(时间、地点) = 对应事物结构、过程、步骤动作的时间点,位置点 这些内容,就是我们用来做“信息重建”的重要“信息成分” 我们 只需要 把检索到的 “ 信息 成分” ,对应主谓宾状定的结构,对号入座 再稍加逻辑对照,就可以建立起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顺序, 就知道这个世界发生过,发生,将发生的事物结构,过程,甚至参数了。 当然,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信息成分的齐全,比如地点,时间 需要对信息对应事物结构种类、数量的察觉及定位储存 是一个时空信息树的建立过程 中国网络神经的功能低下,是众人皆知的。 表现为感知对象种类数量少,无法重建信息,即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顺序、时空。 问题是,这些结构、功能缺陷,相关单位的领导者们,似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空间信息,对应的是地点 可百度 及其他地理数据公司,提供的 地图检索 功能 , 出了中国国门,什么地理信息也查不到。 这关系到信息重要成分的检索 百度的管理人员说,是因为没有市场,所以不做国外地理信息检索。 中国国家相关部门,也不能像美国谷歌那样,提供相应的人员、资金、物力支持, 不知道什么借口。 网络舆情监控, 是一个信息成分检索及重组 / 重建过程 相关人员说,中国信息控制能力差,一堵了之就成为了最佳解决方案, 对信息准入精确化控制,几乎不太可能。 ........ 不管什么样的借口、理由, 只要我们做好基础研究,我们的网络就不应该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是不是在证明,在网络神经系统功能缺陷后,存在着人为因素? 我们国家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上层管理者内,出现了严重的智商缺陷,甚至智商危机? 这些位居管理层位置上的人,是否应该好好被做一下能力、智商等级评定? 他们是否是通过”做人标准“而非”做事标准“评选上去的? 社会程序链网,是由能量、物资、信息三大传递链网支撑的。 能量、物资传递,对应的只是社会机体的器官层 ; 而信息传递链网,对应的是社会机体的神经层,及社会智商 ; 我们中国人民,伟大的社会智商们, 什么时候,才能从一个结构逻辑,程序逻辑的层面, 对整个社会信息传递链网的结构功能,进行思维,构建? 检索 及信息重建 ,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成分组建过程,没那么难。
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NG-CPS:下一代信息系统
lhj701 2015-5-10 18:14
Next Generation of Cyber Physical Systems (NG-CPS) 下一代信息系统 未来信息系统的发展,必然是信息化与具体领域的结合,以感知物的信息,信息流动集成,流动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与回馈影响为特征。 它将更难,成熟的周期更长,涉及的技术更多,集成的范围更广,试图在更多不确定的信息域中确定具体的行为指导。 更为关键的也许是:它将永远无法真正实现系统的最优化,而所有的活动,仅仅是偏重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次优化,并且同时这种次优化也许不会是永恒不变的。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移动通信未来不在5G
lhj701 2015-5-7 18:29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移动通信未来不在5G ■见习记者 李勤 4G还未完全占领市场,各路人马早已对5G摩拳擦掌。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曾有多位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中国有可能在5G技术标准的制定上发挥主导作用。但近日,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新任主席威廉·韦伯在他的首次访华之旅中,在多场报告中呼吁:未来不需要5G,尤其是从手机的未来看,更有诸多理由对5G说“NO”。 高速度不是万能钥匙 威廉·韦伯是IET 144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席,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通信及物联网方面全球顶级的专家。 “移动通信的未来不应局限于对速度的追求。只有通过扩大物联网的部署与应用、提高对大数据,特别是在云端的驾驭能力,并解决信号覆盖率等基础设施问题,逐步将‘遥控人生’与‘智能生活’变为现实,才能真正为人们创造价值。”威廉·韦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高速率是5G的最大特点,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10Gbps。这意味着,在5G网络环境下,一部超高清画质的电影1秒内就可以下载完成。 那么,威廉·韦伯为何如此不看好越来越快的5G? 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大约需要10年时间。从1982年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技术(1G)到2G、3G、4G,都遵循着这个规律。威廉·韦伯预测,到2022年时,5G时代将会到来。但是从现在开始,移动通信却不应该把发展重心放在5G的研究上。 从理论上看,4G网络的最快速度为42Mbps。但是,目前4G的使用速度在20Mbps左右,而且手机80%的时间处在Wi-Fi环境中,其速度约为100Mbps。通过手机大小的屏幕观看电影只需要1Mbps的网速,在这样的速度下,下载一个10兆的文件也只需要大约1秒。 “如果达到5G的速度,10兆的文件下载也许只要0.1秒,但是0.1秒和1秒有很大的区别吗?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细微差别的速度提升吗?”威廉·韦伯问道。 而且,在他看来,就算花了大力气能够达到5G“风一般的速度”,还有手机处理器、手机电池、射频频谱与无线接入技术、电信运营商及成本问题摆在眼前。 假如5G的速度比4G提升10倍,那么手机处理能力也要至少提升10倍。但是威廉·韦伯指出,从1982年到2002年,1G技术过渡到3G技术,手机的处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但进入到3G时代后,手机处理技术的发展便停滞不前了。 手机界的佼佼者iPhone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手机从传统移动电话演变到加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iPhone更是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步,如触摸屏的实现让人机互动成为可能。但是从此以后,无论是iPhone还是其他手机,比如三星最新款的S6也只是将屏幕边缘弯曲,在手机处理器上并没有更多突破。 “在速度的提升下,越来越多的数据涌过来时,停滞不前的手机处理器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威廉·韦伯说。 多核和专用加速器也许能解决手机的问题,但是同时需要更强的电池来支持。在2G时代,手机电池的电量可以勉强供应一个星期。现在,手机电池也许可以供电一天,但是在5G时代,可能一次只能供电几个小时。 “即使电池续航能力的问题得到解决——能够至少用一天,在使用手机时也必须戴着手套,因为它产生的热量太高了,会烫到你的手。”威廉·韦伯说。 对于消费者而言,手机上网速度当然是越快越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高速度买单。他认为,电信运营商也许会更青睐速度没有那么快却能吸引消费者掏腰包的技术。 比5G更应该关注的方向 威廉·韦伯提出,比速度更值得追求的,是万物互联并通过手机终端来控制生活。“手机的上网速度不会变得更快,但手机却有可能变得更智能,它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多项远程控制,达到‘生活的远程控制器’效果,这就是我对手机未来发展的判断。”威廉·韦伯说。 在他的畅想中,通过更智能化的操作,手机将为打造智能城市贡献力量。比如,手机可以让用户知道哪儿堵车,并作出合理的安排。他期待,未来手机的智能互联甚至能够取代个人助理,全面规划人们的生活。 现在亟须行动的一步,“应该是让手机在任何建筑、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使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提高手机信号的覆盖率。 但是,让人疑惑的是,5G、物联网、手机信号覆盖等应属于未来通信的不同层面,难道这几者之间真的水火不容? “当然也不是要停止对5G研发。”威廉·韦伯澄清道,“不过,现在与手机相关的物联网利用率非常低,在这个领域,可能少量投入将得到极大改善,收获更多的技术进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我们在5G领域的投入已有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再花更大的投入才能在速度上进步一点点,所以我会更倾向把资源用于物联网的研发。” 中国将领跑物联网领域 威廉·韦伯预测,物联网的关键应用首先会出现在能够极大提升效率并且能立竿见影的领域。比如,垃圾桶连接到物联网时,只有当桶快满时才会发出指令,要求专人进行清空,这样可以减少20%~30%的成本。 物联网的重大突破会发生在医疗卫生行业,他认为将有更先进、智能的手段来监控个人健康。“不过,除了技术的阻碍外,还有很多关于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考虑,所以要真正用起来,可能还有一段时间。”威廉·韦伯补充道。 他也发现,与“生活的远程控制器”紧密相连的物联网当前正处在各类概念的“泡沫”中,实际研发的物联网技术较少。 因此,威廉·韦伯提出,当前应该重视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三个层面:第一,传感器技术;第二,传感器收集来的数据传输到可靠的无线网络;第三,数据达到网络端时产生价值。他认为,现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经“差不多了”,在数据的最终处理和运算方面也得到了很多应用,比如云计算等。但是,第二个传输的关键环节目前受到了制约,一是成本,二是电池续航能力。 “物联网是非常新颖的事物,每个国家都在作自己的尝试,都在起步阶段。相比英国来说,物联网对于中国更有价值,因为物联网的关键应用就是智能城市,而中国的城市规模要远大于其他国家,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因此,中国可能将在这个领域领跑其他国家,并且会率先展示出由物联网打造的智能城市的案例。”威廉·韦伯总结道。
个人分类: 物联网|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RM收购两家美国公司 欲借此打造物联网技术产品
lhj701 2015-4-20 06:04
ARM收购两家美国公司 欲借此打造物联网技术产品 2015-04-18 13:15:38 2971 次阅读 0 次推荐 稿源:网易科技报道 1 条评论 在收购两家致力于低功耗无线硬件公司获得人才和技术之后,英国芯片设计厂商ARM打造了以Cordio为品牌的全新物联网(IoT)组合产品。 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厂商今天宣布,已经收购两家美国公司Wicentric和Sunrise Micro Devices(以下简称“Sunrise”),为功耗受限的诸如智能手表等个人消费类可穿戴设备量身定制地推出低功能无线电IP系统的全新组合。 ARM以Cordio为品牌将推出的技术之一是“低压”(sub-volt)蓝牙系统,能够帮助芯片公司缩短创建概念和推出成品之间的时间。ARM表示,Cordio组合可以立马授权使用。 ARM没有向外公布对这两家美国公司的收购价格细节。Sunrise生产低功耗的Cordio无线产品,例如Bluetooth 4.0 CMOS。ARM现在使用的Cordio名称,即来自这里。而Wicentric为低压无线电系统提供Bluetooth Smart软件栈。Sunrise由摩托罗拉旗下研究部门Motorola Labs几位前员工创建和运作,Motorola Labs在2008年摩托罗拉大裁员时受到影响,那次裁员被认为是受到苹果最初推出 iPhone 所推动的。 ARM的主要收入来自面向智能手机芯片的设计授权,该公司一直在提升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 ARM近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袖珍式的物联网收购,今年初该公司宣布收购了一家荷兰公司,但收购价格未对外透露。去年,该公司收购了系统级芯片(SoC)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开发商Duolog Technologies,旨在加强它自己的CoreLink Interconnect和CoreSight产品线。今年初,ARM同IBM发布了mBed入门包( mBed starter kit)。该公司还同中国的腾讯游戏签署了一份协议,改善移动游戏图画创建。
个人分类: 物联网|1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I 推出SimpleLink™ 超低功耗无线微控制器平台系列产品
lhj701 2015-4-13 22:13
德州仪器业界首款多标准无线微控制器平台实现无电池物联网 (IoT) 连接 日期:2015-03-11 来源: 作者:   字符大小: 【 大 】 【 中 (默认)】 【 小 】 德州仪器 (TI) (NASDAQ: TXN)近日宣布推出其全新的SimpleLink™ 超低功耗无线微控制器 (MCU) 平台,该平台可帮助用户借助能量采集功能实现无电池运行,或仅通过纽扣电池供电实现数年的持续运行。凭借这项业界首创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单芯片及完全相同的RF设计来灵活地开发出支持多个无线连接标准的产品。SimpleLink超低功耗平台可支持Bluetooth® low energy,ZigBee®,6LoWPAN,Sub-1 GHz,ZigBee RF4CE™ 以及高达5Mbps的所有模式。新平台扩展了TI的SimpleLink产品组合,为物联网 (IoT) 提供了业界最宽泛、能耗最低以及最易使用的无线连接。如欲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www.ti.com/simplelinkulp。 为了扩大TI在低功耗MCU领域的领先地位,SimpleLink超低功耗平台具有最高的集成度,在芯片上集成了ARM® Cortex®-M3 MCU、闪存/RAM、模数转换器、外设、传感器控制器以及内置的强大安全性。通过随时可用的协议栈、TI RTOS、Code Composer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 (IDE)、开发工具、在线培训和E2E™ 社区支持,该平台还可实现最简单的设计。由于提供参考设计,用户仅需极少的RF知识便可简化开发和布局。此外,通过IoT云生态系统,TI还能帮助用户更轻松地连接至云。 SimpleLink超低功耗无线MCU平台的首批成员是用于Bluetooth Smart的CC2640,以及针对6LoWPAN和ZigBee的CC2630。如需获得更多的灵活性,用户还可以采用支持Bluetooth Smart、6LoWPAN、Zigbee和RF4CE等多个2.4GHz技术的CC2650无线MCU。通过充分利用多标准支持,用户可以让他们的设计紧跟未来趋势,并且还可以在现场安装时来配置所选择的技术。此外,针对Sub-1 GHz运行的CC1310以及用于ZigBee RF4CE的CC2620等其他平台成员也将于2015年面世。 针对超低功耗应用而设计 全新的超低功耗平台专为低功耗运行而设计,其中包括一颗独特的集成式传感器控制器,可在器件其余部分处于睡眠状态时自主与外部传感器进行连接。此外,该平台的射频峰值电流低于6.2mA,并且在MCU激活的状态下电流少于61uA/MHz。整个芯片能够以1.1uA的电流保持待机状态,同时在此状态下支持存储器保持和RTC(实时时钟)运行。根据嵌入式微处理器基准协会(EEMBC)所颁布的 ULPBench™, 此平台荣获143.6分,其功耗也仅是其他MCU的一半。敬请关注我们的博客以了解实现无电池运行的更多内容。 SimpleLink Bluetooth Smart CC2640无线MCU 凭借以下特性,CC2640可支持广泛的Bluetooth Smart应用,其中包括用于保健、健身和医疗的可穿戴设备、手机配件、信号台及工业自动化等。 • 全面的设计支持可实现轻松开发。完整、强大且免版税的软件栈提供了无线 (OTA) 更新、维基指南、参考设计、低成本工具以及软件入门等功能 • 基于最低功耗闪存的Bluetooth 4.1解决方案可由更小的纽扣电池供电运行多年 • 尺寸仅为4x4mm,指尖大小的完整单芯片Bluetooth Smart系统集成了基于闪存的MCU及Bluetooth Smart无线电 用户可通过购买下一代Bluetooth Smart SensorTag(CC2650STK) 或CC2650DK开发套件,并下载最新的BLE-Stack即刻开始设计。更多完整信息请参见CC2640产品页面和数据表。 SimpleLink 6LoWPAN和ZigBee CC2630无线MCU CC2630适用于采用6LoWPAN或ZigBee技术的LED照明控制以及安防系统、家用电器、智能插座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家庭自动化应用,其特性包括: • 通过纽扣电池实现超低功耗运行,可为照明开关供电10年,同时还可实现电池供电运行的网状网络或基于能量采集的传感器节点 • 基于IEEE 802.15.4网络互连解决方案的万能产品组合可为家庭、楼宇和城市提供至多1000个节点的网络连接支持 • 通过6LoWPAN运行可轻松实现IP及云端的互联,其中的每个器件均包含一个IPv6地址 用户可通过购买CC2650DK即刻开始设计。针对ZigBee,开发人员可以下载合适的Z-Stack™。此外,该器件可利用合适的软件支持6LoWPAN。更多完整信息请参见CC2630产品页面和数据表。 SimpleLink系列的其他产品成员包括支持运行频率为315 MHz, 433 MHz, 470 MHz, 868 MHz, 915 MHz以及920 MHz ISM频段的Sub-1 GHz CC1310无线MCU以及针对高级TV、机顶盒和家庭娱乐系统遥控的ZigBee RF4CE CC2620无线MCU。 定价和供货 基于SimpleLink超低功耗无线MCU平台的开发套件现在可通过TI Store和TI授权分销商购买。所有针对2.4GHz运行的开发套件均基于CC2650解决方案,并且由针对Bluetooth Smart,6LoWPAN,ZigBee或ZigBee RF4CE运行的特定技术软件进行了个性化定制。 • CC2650DK:完整的2.4GHz硬件、软件和针对Bluetooth Smart,ZigBee及6LoWPAN的RF开发平台 • CC2650EMK:两块经优化的插件板,可在CC2650DK网络中轻松测试更多节点的RF性能 • CC2650STK:下一代Bluetooth Smart SensorTag SimpleLink超低功耗无线MCU器件将采用4x4, 5x5, 7x7mm四方扁平无引线 (QFN) 封装。目前提供的7x7mm封装是TI样片计划中的部件,其他器件将在未来的时间里陆续推出。 TI SimpleLink无线连接产品组合 TI的低功耗和超低功耗无线连接解决方案SimpleLink产品组合以及针对广泛嵌入式产品市场的无线MCU和无线网络处理器 (WNP)让针对物联网(IoT)的任何产品实现更轻松的发开与连接。涵盖了包括Bluetooth® Smart,Wi-Fi®,Sub-1 GHz,LoWPAN,ZigBee® 以及更多其他标准在内的14项标准,SimpleLink产品帮助生产商将无线连接功能轻松地添加到任何产品和设计中,并且能够满足所有应用需求。www.ti.com/simplelink。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州仪器着重Wi-Fi物联网领域 打造业界首款单芯片低功耗解决方案
lhj701 2015-4-13 22:02
德州仪器着重Wi-Fi物联网领域 打造业界首款单芯片低功耗解决方案 2014年6月17日 16:48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 6月17日消息,随着IoT物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开始通过Wi-Fi、ZigBee或BLE低功耗蓝牙进行互联互通,其中,Wi-Fi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全球性半导体设计制造公司,德州仪器(TI)更加看重Wi-Fi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并于近日宣布推出其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新型SimpleLinkWi-FiCC3100和CC3200平台。 据TI半导体事业部嵌入 市场 产品业务拓展经理吴健鸿介绍,TI整个Wi-Fi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所面向的市场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能源处理、楼宇的保密安全、工业机器与机器的 通信 以及多媒体等五大应用场景。其中,工业通信中的Wi-Fi用于工业设备的无线服务通道、公用事业设备(住宅用和商用)、安保系统、实时定位系统(RTLS)、智能能源。 显然,Wi-Fi在很多应用场合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Wi-Fi的开发难度却很大。据此,TI德州仪器近日宣布推出其面向物联网应用的新型SimpleLinkWi-FiCC3100和CC3200平台,利用专为IoT而设计的内置可编程MCU,打造出业界首款单芯片、低功耗Wi-Fi 解决方案 ,使客户能够轻松地为众多的家用、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增添嵌入式Wi-Fi和互联网功能。 据介绍,在TI针对IoT 应用的诸多新型、简易、低功耗 SimpleLink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中,该SimpleLink Wi-Fi 系列是率先面市的。此新型片上互联网 (Internet-on-a-chip) 系列使得客户能够轻松地为众多的家用、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增添嵌入式 Wi-Fi 和互联网功能。能够采用某种手机或平板电脑应用程序或者一种具有多种配置选项(包括SmartConfig 技术、针对WPS 和 AP 模式的网络浏览器简单且安全地将其设备连接至 Wi-Fi。 CC3100和CC3200采用 QFN 封装并具有全集成型射频 (RF) 及模拟功能电路,因而允许开发人员通过将器件直接布设在 PCB 上来创建一种低成本、紧凑的易用型系统。SimpleLink Wi-Fi 系列通过 TI 的 IoT 云生态系统成员拥有了云连接支持能力。另外,TI 还提供了各种套件和软件工具、一款经认证的 TI 模块(不久即将推出)、参考设计、示例应用、开发文档和 TI E2E™ 社区支持。 据悉,目前SimpleLinkWi-FiCC3100和CC3200解决方案现可通过TI网上商店(TIeStore)和TI授权分销商购置;CC3100和CC3200量产型器件将于7月供货,并将成为TI样片计划的组成部分。CC3100和CC3200模块将于第三季度供货。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闲着没事儿干嘛,DIY 原创物联网应用吧
lhj701 2015-4-9 23:50
闲着没事儿干嘛,DIY 原创物联网应用吧 标签: ThingStudio 智能家居 物联网 物联网为我们打开了未来之家的大门,但是推进这一趋势的过程,需要依赖硬件设备的革新换代。怎么样利用现有的传统家电?我们曾经报道,有人发起了众筹项目 Thingsee One ,用一个简单小硬件,让物联网设备可以自定义,传统电器变身智能家居,可以无线连接。 类似的产品还有 Spotter ,它身上布满了传感器,可以监测气温、湿度、光照、声音、运动,贴在家里任何设备上,它就能为手机推送环境变化的通知。 硬件的问题尚能解决,软件呢? Wired 介绍了 一个有趣的新创平台。 Michael Karliner 是前音乐识别服务 Shazam 的 CTO,他最近喜欢自己鼓捣一些物联网设备,比如车辆遥控器、无线连接的门铃……对他来说,DIY 硬件是一种乐趣,但同时也有烦恼:软件的 DIY 难度系数大。“用户界面很难做,我可以为一个树莓派编数百行代码,但接下来会卡在一个问题上:我怎样使用它?” 他需要设计一个 app 来控制这些硬件。目前,一些在线服务商能帮助人们完成这项工作,但 Karliner 并不乐意共享自己的数据给外包公司,所以,他自己开发了一个新的 app 设计服务平台 ThingStudio 。 ThingStudio 能快速产出所谓“物联网”设备的移动应用,用户可自定义 app 的界面,用简单的代码添加不同的模块比如按钮、滑块、进度条。模块添加后,会出现在模拟器上,方便实时查看功能是如何响应。 Karliner 希望 ThingStudio 能帮助物联网 DIY 爱好者或开发者,快速建成易用的 app,同时不用全盘托出数据。ThingStudio 生产出的 app 并不储存和上传任何用户数据,app 和硬件(比如门铃、冰箱、空调)之间直连,插入证书就可以使用,其他数据都不会被上传到云端。 Karliner 说,下一代的 ThingStudio 甚至连证书都不要上传,因而 ThingStudio 无法获取任何用户数据。这比第三方的外包商要麻烦,但不必担心数据泄露了。 ThingStudio 是一个完全“自费”的初创项目,Karliner 并没有接受任何风投的资金。不过它的商业模式也日渐清晰,ThingStudio 能为早期的物联网硬件创业者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找到 app 开发的解决方案,快速达成目标。 ThingStudio 目前完全免费,凭借着一腔“情怀”,Karliner 表示将继续让它免费下去,毕竟,ThingStudio 的诞生也是出于他自身的 DIY 需求。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芯开始英特尔展示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
lhj701 2015-4-9 23:45
从芯开始英特尔展示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 【IT168 资讯】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深圳,2015年4月9日 — 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m,IDF15)上,英特尔物联网核心团队展示了近30款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零售、安防、交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并通过精彩的主题演讲、产品体验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其端到端的技术优势,以及日渐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智慧物联布局。 1   当前,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为企业开发新设备、系统和服务,提高运营和生产效率,改善实时决策,解决关键问题或提供全新消费体验,带来了新机遇。英特尔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万物互联蕴藏着巨大机遇,由此可靠性、互操作性、行业标准以及生态系统扩展等要素对于物联网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提供开放的操作系统、优异的计算性能、灵活的软件支持,以及完善的交钥匙解决方案,英特尔致力于帮助传统行业合作伙伴扩展创新应用,解决市场碎片化难题,变革全新商业模式,最终改善终端用户的物联体验。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Doug Davis在峰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全面释放计算威力,让智能互联无处不在是英特尔的发展原则。我们正在继续跨出传统芯片的界限,扩充我们的物联网产品系列,不断改进预先集成的解决方案,使物联网对于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更加触手可及。如今,英特尔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正在联手全球合作伙伴,积极推动各种基于英特尔架构的物联设备在零售、安防、交通、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帮助最终用户从全新类别的互联设备中,获得熟悉、一致的个性化应用体验。这些举措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号召、真正实现能源产业的智能化,英特尔携手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及其成员,成立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并于不久将正式在北京开放。通过该联合实验室,英特尔将提供软件和硬件环境,与联盟理事长单位、秘书长单位对基于IEEE1888标准的行业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整合、展示和推广。联盟成立于2013年11月,旨在以联盟标准和IEEE等智慧能源国际标准为基础,基于互联网开放模式,提供智慧能源开放平台,融合传统垂直产业链,为行业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对此,英特尔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博士表示:“就中国国情而言,能源与环保是与民生及经济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行业,英特尔致力于在其中扮演虚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提供智慧能源方案的核心部件,简化方案部署,提升关键环节的智能程度,通过支持工业能耗监测等端到端试点项目,释放英特尔从硬件到软件到网关的价值,与广大合作伙伴一道,推动整个能源产业向基于物联网的EEMS转型。”   作为本次IDF的亮点之一,近30款物联网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会上得到了展出,覆盖多个智能领域。   智能交通:这款展出的全景泊车系统是一款用于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的应用系统。它不仅拥有超强计算能力,能够支持软件定义的多ADAS应用,车规级芯片还可满足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工作需求,并同时支持3D视频合成图像,还可实时响应、避免死角,实现安全泊车。 1   智能安防:出入口智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是一款可应用于小区、学校、工厂、加油站、停车场等出入口的智能应用系统,可提供停车收费、道闸管控、存储记录等服务。该解决方案不仅拥有高捕获率、识别率,其高稳定性也使设备无需更多的维护服务。该系统单台主机管理8路前端,支持本地显示,性价比尤为突出。同时,还可支持丰富的对接拓展,可存储超过150万条过车记录。   智能社区:三维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基于英特尔RealSense技术开发,可应用于考勤系统、高端门禁、金融防伪和认证、零售POS机支付验证、商业客户管理等多个领域。该产品兼容平板电脑,可用于进一步开发其他身份相关的移动应用。其生物特征识别功能可用于采集人脸三维点云数据生成三维人脸模型,并能实时比对三维人脸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具有防伪功能,防止二维图像等“伪造脸”的恶性攻击,还可代替传统的磁卡、VIP卡等,真正做到“刷脸卡”。 1   智能零售:56iq数字标牌解决方案和微信照片打印机解决方案是两款数字标牌领域的智能应用。56iq数字标牌广泛应用于传媒、零售、物流、政府、金融、通信、医疗、宾馆酒店、企业工厂、教育机构等场合,其安装数量在业内遥遥领先。该数字标牌融合了世界先进的通信及播放技术,可全面兼容Windows和Android终端,支持海量终端应用,同时可免费开放API开发平台,帮助用户快速搭建精彩易用的数字标牌系统。56iq微信照片打印机解决方案则是56iq业内首推的Android微信照片打印机,将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和先进的技术完美融合,带给消费者 “照片上屏+极速打印”的畅快体验。   智能办公: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交互智能白板可应用于多媒体教学、视频会议、商务研讨、主题展示、设计评审、案情分析等诸多领域,结合各类行业软件,可形成丰富的解决方案。基于触控技术的大屏幕高清液晶显示一体化设备采用了来自英特尔的OPS模块化设计,并集投影、电脑、电子白板、音响等功能于一体。   智慧楼宇:基于英特尔Quark处理器的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商务和公共设施领域,比如酒店、会展场所、市政工程、道路交通,办公建筑等。该控制系统利用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照明集中控制,大大提高了照明控制的效率,节省了能源和人力成本,实现可自动调光,延长了灯具使用寿命,并通过数据功能增强用户体验。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特尔说,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速全球第一
lhj701 2015-4-9 23:35
英特尔说,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速全球第一 物联网是英特尔所关心的领域,公司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道格拉斯在主题演讲当中不停强调 350 亿这个数字——这是 2015 年到 2020 年 5 年间,物联网设备新增的数量。 可怕的数字,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物联网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包括英特尔在内等公司,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 道格拉斯一上台就提到英特尔与中国公司中交兴路的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括车载平板电脑、远程信息通信系统。车载终端收集数据后,上传到云端后台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数据对车队发出指令,灵活调节车队的动向。这套解决方案,帮助中交兴路节约 10% 的燃油成本。 这就是实效。如果结合昨天英特尔首席执行官科再奇的主题演讲,会发现英特尔已经为酒店行业、物流行业、空气检测行业等方面准备了相应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提高实体商业的运营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 英特尔重视中国物联网市场。道格拉斯在演讲当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物联网市场增长幅度,中国以年增长 20% 的比例,取得第一。 道格拉斯进一步分析,中国物联网市场当中,交通运输/汽车还有工业制造,将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此英特尔准备了一些行业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被道格拉斯成为“互联网之眼”的安全监控摄像头,安置到汽车中,它可以实时拍摄车身 360°鸟瞰图,让开车的人在驾驶的时候,能够掌握身边的路况,令它更加安全。 现场演示当中,可以看到这个 360°鸟瞰图,结合了车身前后左右四个摄像头的图像,让四个摄像头的图像整合在一起,更棒的反应现场的实况。 第二个演示的是智能 POS 机。道格拉斯说,“这是第一款由中国开发的智能 POS 机。性能强劲,除了刷卡,还可以管理库存。” 道格拉斯还认为,英特尔在物联网方面的优势,是具备水平化技术模块——相关的技术方案,可以横向复用,为行业提供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的解决方案。 其中之一是英特尔希望为行业提供物联网网关方案,这是一个可扩展的方案,允许客户基于这个网关开发自己的应用。英特尔也与微软合作,开发了基于 Windows 的物联网网关,将于 2015 年第三季度上市。 为了更好地运用中国物联网资源,扎根中国,英特尔将创建一个与物联网相关的实验室,与本土专业人士沟通合作。比如利用实验室资源,使用物联网开发套件,以及向英特尔反映需要的应用平台,以及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盟友。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标准群雄割据的时代即将结束
lhj701 2015-4-9 23:28
物联网标准群雄割据的时代即将结束 高通、英特尔、ARM、三星、微软、Google、戴尔……所有你能想到的软硬件方面的巨头都在布局物联网。由于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当中包含用户端设备、基础设施(比如管道),以及云端的数据中心等多个层面,物联网的世界里并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而考虑到一些寡头之间的利益纠葛问题,这个市场已经展现出了群雄争霸的格局,主角就是各大物联网标准联盟(IoT Standards Alliances)。 然而,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容,这种群雄争霸的格局可能很快就将被终结。前几天刚有消息,由 Google 主导的 Thread 和另一大联盟 Zigbee 宣布融合。 今天,PingWest 品玩记者从英特尔高级副总裁、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戴佟森 Douglas Davis 处获悉,英特尔(主导的联盟)未来不排除和类似的物联网标准联盟进行结盟的可能。 想要了解为什么格局终结,首先我们要明白 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 。 主流物联网标准联盟 AllSeen(Alljoyn) 、 OIC 、 IIC 、 Thread 、 Zigbee ……物联网标准联盟的世界有着众多的大玩家,而深入看到各家联盟当中,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同时呆在好几个联盟当中——这很容易让不熟悉这个新市场的人们感到困惑。 Thread、Zigbee 这样的标准联盟的通用名称叫做物联网通信协议(networking protocol)。为了省事儿,你可以从软硬件的区分角度,把它们理解为「硬件」之间互通方面的标准联盟。而像 AllSeen Alliance 和英特尔主导的 OIC 这样的联盟则 更像 是「软件之间」、「软硬件之间」、「软硬件和云端之间」互通方面的标准联盟。 说白了,OIC 和 AllSeen 之间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对高通的抵制,这样说就好理解多了。英特尔的全线产品都采用 x86 计算架构,而高通则是 ARM 架构产品在全世界最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商。尽管高通曾经公开指出不会通过 AllJoyn/AllSeen 谋利,但我们都知道这种话跟没说一样——作为物联网设备最核心的计算技术提供商,以及大量可以被用到物联网设备上的通信专利技术持有者,芯片厂商通过扶植各自的物联网设备联盟能够间接得到利润是很明显的事。 也就是说,作为分别代表 ARM 和 x86 两个未来物联网设备计算和通信标准的两家公司,高通和英特尔极有可能是最终整个物联网世界的两大寡头。 世界上主流分析机构都对未来的物联网市场给出了非常好的预测。根据估算,全世界目前联网的物联网设备已经达到了 150 亿台,而大部分机构都认为,到 2020 年这个数字将会暴涨到 500 亿。因此,接下来的 5 年间,150 亿到 500 亿中间的 350 亿增长量将成为各大物联网器件和服务厂商布局逐利的战场…… 等等,真的一定是战场吗? 对于物联网设备的终端厂商和用户来说,显然一套标准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保障了用户和 OEM、ODM 的利益——毕竟大家都不想在 2020 年的时候购置了一套智能家庭设备,结果发现其中一半的设备没法跟另一半之间沟通。美国科技媒体 Re/code 作者 Ina Fried 曾经这样写道: 只有它们(指这些物联网标准联盟)之间有人最终胜出,或者达成停火,世界上的物联网设备才能有机会真的实现互联。 (there’s no way all of these devices will actually be able to all talk to each other until all this gets settled with either a victory or a truce.) 戴佟森(Douglas L. Davis)/ 英特尔 对于英特尔在未来 350 亿物联网设备的新市场当中的位置,戴佟森并不愿给出特别明确的回答。但在一次 QA 环节中,他向我表示,如果未来有打算,会在合适的时间宣布。 不论物联网设备之间使用蓝牙、Wi-Fi 还是未来什么新的通讯标准进行互联,物联网「软件」层面的联盟进行结盟融合的机会始终存在,只是在对于 x86、ARM 两种不同架构的指令集进行适配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显然这不是什么问题,比如 Linux、Windows 这样的桌面操作系统可以跑在任何指令集架构上,而适配优化的程度提高只会是时间问题。 其实,Windows 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上个月初我曾经报道过微软发布 IoT 版 Windows 10 操作系统,这款系统可以在 x86 和 ARM 架构无论大小的不同设备上,运行同一套内核驱动的系统级服务和软件。很明显,对于物联网市场来说,融合才是未来的终极趋势。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称将投资30亿美元开发物联网业务
lhj701 2015-4-1 07:44
IBM称将投资30亿美元开发物联网业务 路透社报道 ,IBM在今天宣布将在未来4年向新设立的物联网单元投资30亿美元,旨在更好地将公司在收集和处理实时数据方面的专业能力变现。 IBM称将在云端提供物联网服务,并将为企业提供处理运用来自诸如楼内传感器、智能手机和家电等源头的新数据的解决方案,让企业完善自己的产品。 IBM物联网业务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是Weather Co.。IBM称将把Weather Co.的天气数据服务移到IBM云端,这样用户就可以把这些数据结合IBM的分析工具使用。IBM希望这次数据迁移可以让用户能够将实时天气预报和商务数据结合起来,帮助用户快速地应对因为天气变化造成的顾客购买行为或供应链的变化。 比如,保险公司可以给一定地区的投保人发送信息,告诉他们什么时候会有冰雹来袭并且告诉他们哪里可以安全停车,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冰雹造成事故所产生的赔偿。 另一个例子是商店可以将天气数据和历史销售数据对比以预测极端天气情况下顾客购物行为的变化,并据此来调整人员和供应链物流的安排。 IBM称已经在和一些大型企业合作帮助他们在生产流程中使用数据,这些企业包括德国轮胎制造商大陆集团和飞机引擎制造商普惠集团。 IBM未来将逐渐把业务重心从传统的硬件和咨询服务转到云服务上,公司计划2018年前能在云服务、大数据和安全业务这些增长领域获得400亿美元的年收入。根据分析师的估计,这部分收入将占到那时IBM总收入的45%。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Facebook发布物联网开发者工具
lhj701 2015-3-28 15:42
“社交图谱”向“物联图谱”转变:Facebook发布物联网开发者工具 来源:Venturebeat、虎嗅网 作者:虎嗅 2015-3-26 7:14:32 行业: 互联网 导读: 物联网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该行业的理念就是将一切事物接入互联网。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Facebook 正在全力向物联网进军。Facebook周三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开发者工具,这些工具可以用来打造让用户远程控制诸如车库门摇控开关和恒温计等家庭设备。   移动基础设备公司Pars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分伊利亚·苏卡(Ilia Sukhar)在Facebook于旧金山召开的F8开发者大会上称:“我将打造一套设备,以便能够让我知道家中的植物何时需要浇水。我是一个健忘的人,所以我将打造这样的设备来提醒我。”Parse于2013年被Facebook收购。   事实上,Facebook已经涉足物联网,并在物联网领域有所进展,例如今年1月Facebook收购了创建18个月的语音识别企业Wit.ai,从而可以让用户通过语音识别控制技术来操控他们的设备。不过,Facebook周三最新的通告似乎标志着该公司首次大规模地进军物联网领域。这也可能会为Facebook开户一个全新的可获利的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到2020年时,物联网市场每个平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13%,到那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4万亿美元,而且也将连接上百亿件的设备。   Facebook公司已经让开发者更加容易地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站。目前,Facebook的单月活跃用户数量将近9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不过,仍有一些接入 互联网 的设备目前仍未被Facebook涉足,例如连接互联网的摄像头、智能手机操控的门锁、草坪洒水器传感器等。   物联网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该行业的理念就是将一切事物接入互联网。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家庭将是物联网市场竞相角逐的主要战场。科技公司都在努力向家庭的门窗、家用电器等设备增加更多的功能和传感器。一些大公司也竞相向该领域渗透。例如, 谷歌 去年曾斥资32亿美元收购Nest Labs。另外, 三星 也收购了为家庭设备提供各种传感器的公司SmartThings。另外,其它进军物联网领域的公司还包括智能门锁销售商August以及提供连网灯泡的销售飞利浦等。   随着Facebook的加入,快速增长的物联网市场将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两年之前,Facebook收购了移动应用开发平台Parse,如今看来,这一交易帮助移动应用开发者为物联网市场打造更多的功能。如今,Parse势必会在Facebook的架构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Parse已经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新设备融入物联网之中。   苏卡称:“现在是2015年,世界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已经看到更多的设备连网。”他在回复给Venturebeat的邮件中写道:如果在Parse平台上,产生一些物联网的案例与应用,这些来自设备的数据将把Faceboook的‘社交图谱’延伸至更大的‘物联图谱’,那会给Facebook创造更大的 广告 机会。
个人分类: 物联网|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苹果发布开源医疗项目ResearchKit
lhj701 2015-3-25 20:36
苹果发布开源医疗项目ResearchKit 来源: CSDN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24日  浏览量: 86 用智能手机记录步行、用餐、睡眠、服药、体重以及月经等数据已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日常,然而这些数据的最终结局却往往是躺在通讯公司的私密数据库里挨灰,于是原本能用于研究慢性疾病,探索健康生活方式的潜力也被束之高阁,数年来都是如此,让无数研究者惋惜不已。 然而在2015年3月9日,事情出现了转机。苹果COO Jeff Williams于当日为全新开源iPhone软件ResearchKit揭幕,在医学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能采集数据,让iPhone用户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为医学研究者打开了iPhone上数百万比特健康数据的大门。 遗体捐赠做科学研究之用并不稀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ResearchKit也是将iPhone用户生活的一部分贡献给了科学。 斯坦福医学院(Stanford Medicin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琼森综合癌症中心(Jonsso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麻省综合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以及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等研究机构纷纷加入健康应用的开发行列,整合离散的健康数据,存入数据库供相关医学研究使用。 比如mPower是针对帕金森症的健康应用,通过小游戏和灵敏度测验记录用户的帕金森症状;GlucoSuccess是针对糖尿病的健康应用,通过追踪饮食、运动和服药状况来判断用户的血糖水平。遗憾的是,这些应用上的数据只有经过用户同意才能用作科学研究,而研究者自然希望更多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健康数据。 如今ResearchKit平台的诞生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研究者纷纷用“开创性的革命”、“伟大的突破”和“破晓之光”等溢美之词来形容其对医学研究的意义。 ResearchKit不但为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数据宝藏,还能直接惠及iPhone用户,创造更健康的生活。也许随着不断改进和更新,未来的健康应用就能以数据为基础,为用户定制个人生活指南和健康计划呢。 不过目前来看,ResearchKit在医学研究上的应用前景颇受局限。iPhone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远远落后于更具价格优势的Android手机,后者份额高达80%。研究机构和应用开发者只有兼顾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采集的健康数据才更具代表性。 “苹果用户通常受过更好教育,相对富有,因而ResearchKit采集的数据只能用于研究这一特定人群,”旧金山加州大学的Ida Sim博士说:“Android和其他智能手机用户往往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收入较低的人群,有必要将他们也纳入研究范围。” ResearchKit如何能够改变医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且看以下7个方面的分析。 1. 数据采集规模:数据是科学发现的奠基石,是有益研究的催化剂 如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数十年以来,以实验、观察和调查为支撑的数据积累所催生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往往可供参考的数据越多,科学分析就越完善,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2012年, iPhone用户约为4430万 ;2014年3月, 全球第5亿台iPhone售出 。就ResearchKit采集的iPhone用户数据而言,哪怕是一小部分,其规模也足以让当代任何科学人口研究相形见绌。 Alan Yeung博士是斯坦福心血管健康医疗研究中心(Stanford Cardiovascular Health)主任,设计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MyHeart Counts,也就是ResearchKit平台的五大健康应用之一。他表示:“就医学研究对象而言,1万并不是一个小数字;然而ResearchKit的下载人数却有望达到1百万的目标,届时开展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人口研究将不再是梦想。万事开头难,但我们仍然会尽最大努力在全世界普及ResearchKit。” 2. 研究对象多样性:iPhone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相比传统临床试验和研究更具多样性 医学知识体系建立在临床试验和人口研究的基础之上,但参与者往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白人男性。很难解释这个现象,但限制多样性的因素的确存在:这一类人通常能灵活安排工作和家庭,在组织体系中如鱼得水,出行便利等等——而工薪阶层很难做到这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预算有限,研究者更倾向于在研究中心所在的大学或医院周边进行招募。 目前ResearchKit只限iPhone用户。对此Yeung表示,很希望开发者可以借助这个开源平台借鉴其他应用的长处,惠及更多品牌的智能手机用户。 他说:“其他研究者可以了解我们的应用,借鉴部分功能加以提升,开发出新应用供不同平台上的用户使用。也许有人会比我们更先推出安卓版本,届时其他人纷纷仿效,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加州大学生物医药信息学院联合主任Sim认为:研究对象集中于白人群体的另一个原因是,有色群体对临床试验的态度往往因历史问题而倍加敏感。Sim未曾加入ResearchKit,加州大学也未曾在该平台上发布应用,但她却对ResearchKit赞叹有加,称其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让研究对象招募变得更简单,更易被公众接受,未来必大有所为。 “苹果的设计简化了数据采集程序,走亲民路线,有助于改变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看法,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正因如此,我更希望以前没有此类经验的人也能加入其中,”Sim说。 3. 数据准确性:剔除主观干扰因素,让数据自己说话 “运动及心脑血管研究采集的数据往往有失客观准确。大部分参与者回忆说自己每天锻炼20分钟,但事实并非如此,”Yeung解释道。传统的数据采集仅要求参与者回忆过去,但记忆常存在偏差,且倾向于受个人愿望的误导。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容易高估自己定期运动的时间,低估摄入的食物量。 他说:“如此一来,无法客观评估参与者所需的运动量,就很难提高心血管健康。”相比之下,iPhone、Apple Watch以及其他追踪设备的加速计通过应用采集数据,比主观记忆更加准确。 “静坐、步行或中等强度活动都记录在应用中,数据质量和数量水平的提升是前所未有的。假设参与人数达到100万,如此的数据规模就医学研究而言恐怕是闻所未闻的。” 4. 全民参与:医学研究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研究领域,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ResearchKit上的应用分别针对哮喘、帕金森症、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癌症五大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慢性疾病,相信能调动起iPhone用户参与疾病研究的积极性。除了负责开发的研究机构之外,一些病患组织也能参与其中。 Sim说:“我曾与一些病患组织的成员共事过,他们提出了很多疾病相关的问题。如今有了ResearchKit,他们可以雇佣软件开发者,将问题放入应用,等待用户的反馈。总之,ResearchKit给了我们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5. 数据应用:让科学惠及普通人 一些专家认为,ResearchKit至少从两个方面将冷冰冰的理论研究带出象牙塔,让科学惠及大众。一方面,开源优势促进了研究机构之间的借鉴和合作,而非复制和抄袭别人,形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让普通人参与到合作,开放的研究领域中,让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Sim说道:“学术研究界掀起了一场‘大众科学研究’的新运动,普通患者拥有了决定医学研究问题和检测内容的发言权。从此医学研究不再是被动消极的科学活动,而是经验学习和交流的有益平台。” 6. 研究周期:从采集数据到公布研究结果,再到医疗实践,研究周期大大缩短 传统的临床试验及人口研究支付给参与者一定的报酬。现在的问题是,谁会愿意不取一文,将个人数据拱手赠出呢?密歇根大学教授Victor Strecher认为,这取决于应用是否有能力采集到关键的数据,促进研究进程,最终惠及大众。 密歇根大学疾病信息传播中心(Center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s Research)和Strecher主管的研究中心一直以来都在尝试通过医疗干预来探索生命的目标和意义。虽然Strecher本人或密歇根大学都未曾涉足ResearchKit,但他认为,健康应用有必要提高灵敏度以及辨别能力,为研究者提供最关键的数据,包括信息、建议以及经验等等。 “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是ResearchKit的本分,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理应能指导实践,”Strecher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说:“假设数据没有研究价值,即使数量再多,也无法回馈大众,那么还如何说服他们无偿贡献这些数据呢?” Yeung表示:斯坦福应用的用户基线数据库将于数周后完工,目前他们在改进相关功能。相信不久之后,该应用就能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提供指导建议了。 “用科技来创造健康生活算得上是医学界的一座丰碑,”Yeung说:“具体来说,是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会媒体力量,改善用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7. 信息安全:健康数据应该得到军事级别的保护 不同年代的人可能对网络信息分享有着不同的看法。在美国,年轻的成年人已习惯了在Facebook或Twitter上晒自己的生活,但年长一些的就不会这么做。另一方面,健康数据也是有分别的,比如病史和遗传史等比每日步行数更私密,更敏感,更需小心处理。 Strecher说:“我们在数据汇总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比如将基因组信息和医疗信息与多种多样的加速计和生物测定技术相结合等等。但公众最担心的是信息安全的问题。应该确保这些数据是安全的,甚至有必要提供军事级别的保护。” 研究者可以借助医疗图表信息,诊断信息以及医院或诊所数据库中的健康档案,再加上应用采集的数据,让医学研究结果更精确,并开发出更加强大的健康预测工具。 Yeung赞叹道:“这为心脏病、帕金森症、糖尿病和哮喘等疾病的医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的确了不起。” 特别声明: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0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物联网、大数据到互联网+
热度 2 lhj701 2015-3-22 10:53
从物联网、大数据到互联网+ 今年两会李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新概念,给IT行业刮起了一股春风,相信如当年温总理所提出物联网一样,会给业界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催生企业信息化集约发展的新的发展动力。 从今年的两会和全世界著名企业对于物联网的无限厚爱,可以看出,尽管我相信一个真正智慧化的世界,将会在30年后出现(2050年),但这毫不影响今天对于各类新技术,如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的关注和投资。 因为, 其实,从信息化的角度讲,它们无疑都是一种东西:物体(包括人)--》信息--》流动、集成、处理--》物体(人)。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封闭的信息流控系统,不论是智能家居的小系统,还是智能交通的较大系统,还是智慧城市级别的大系统,抑或是基于单一测控系统的全球系统等等 。 与过去不同的仅仅在于,今天技术的发展,具有了更多廉价海量的信息产出物体(通过传感器等、固定部署的或者移动部署的等),而这些信息借助网络(有线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更容易的进行集成和汇总,而分布式的各类计算信息处理新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使得信息的处理能力既迅速又智能,有可望使我们快速获得可靠的决策依据,甚至依赖最新发展的各类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使信息进行闭环自反馈智能控制,从而使各类无人智能封闭控制系统的可靠实现,不论是无人飞机,还是将来的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庭机器人等等。 因此,互联网+,是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概括和扩展,互联网加(+)的是各种“物体”,但流动在各个或者封闭或者开放的各类系统中的,却是我们需要的、经过处理过的信息,不论它们最终是流向各类物体,还是流向我们人类。
个人分类: 物联网|31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微软彻底免费进行中:用Windows覆盖所有物联网设备
lhj701 2015-3-22 10:27
微软彻底免费进行中:用Windows覆盖所有物联网设备 2015年03月22日 08:15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微软自我颠覆 彻底免费进行中 3月18日,微软宣布,今年夏天发布的Windows 10(以下简称Win 10)将向中国用户免费升级。这个免费升级“福利”将覆盖中国数亿电脑用户。 这对于微软来讲,是一场彻底的革命。Windows是微软起家、发家的产品,一直都是微软件的现金牛。但在向互联网转型时,也成为微软的包袱。免费,是微软一直无法跨越的一道坎。 但新的CEO萨提亚·纳德拉上任后,于去年4月宣布对9英寸以下硬件产品免费。在今年1月份的一次发布会上,微软宣布Win 10正式发布后一年之内,Windows 7、Windows 8.1 以及Windows Phone 8.1 的所有设备都可以免费提供。此次,又正式宣布Win 10在中国免费升级,显然这是微软将Windows彻底免费的前奏。 放弃原本最重要的收入,微软这是在自我颠覆,真正向互联网迈进。但,前路也满是荆棘。 低姿态,全面拥抱互联网 3月18日,微软全球最重要的会议winhec在中断了7年之后,选择在中国深圳重新启动。在这7年间,安卓和IOS生态系统快速发展,微软在移动互联网上不断落后。而在这一次的大会上,可以看出微软重新打造生态的决心之大,也可以看到微软自我颠覆的勇气。 在以往Windows每个版本的发布时,给微软捧场的往往是传统IT企业,但这一次变得不同。一共4家企业在舞台上与微软宣布战略合作,除了全球最大的PC厂商——联想外,其他3家都是互联网企业,有腾讯、360、小米。 在介绍与小米的合作时,微软高级副总裁特里·梅尔森用了一句:“感谢小米给我们机会,从小规模做起,倾听小米粉丝的意见,改善在小米上的体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去年访华时就主动拜会了小米创始人雷军,前几天在德国的CEBIT展上,再次与雷军碰面。18日揭开的谜底并不惊人,小米只是很小范围对微软开放。而业内人士认为,微软虽没有获得小米的全力支持,但与小米的合作会对微软了解中国用户、中国互联网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微软主动伸出橄榄枝的原因。 没错,这就是微软最大的变化,已经抛开巨头原有的傲慢,向本地互联网企业学习与合作。周鸿祎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过去几年间一直在与微软沟通,给微软讲360的免费模式为什么在中国行得通,说服微软向免费迈出关键的一步。“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和微软在不断地探索,比如说在中国有没有可能采取一些革命性的措施,或者一些创新大胆的步骤,尝试把操作系统也变成互联网的生意模式,比如说在中国尝试来进行免费的操作系统,让中国用户能用上免费而正版的操作系统。”他跟微软一直在强调,中国是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也是未来最大的互联网强国和大国,微软一定要重视中国。 免费,只为接连所有用户 中国Windows的用户约有6亿,而这其中盗版的比例相当高。在这一次升级中,用户无论通过哪个渠道,都可以免费升级到Win 10。对于盗版用户升级后是否是正版Windows,微软始终没有给出正面回复,但一位微软内部员工告诉记者:“你就记得,Win 10只有一个软件。”记者又从多个合作伙伴处求证,免费不分正版、盗版用户,显然微软这次是在中国大手笔,将中国作为其彻底免费的试验田。 联想在PC端一直是微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在移动端可谓三心二意。虽然几年前就宣布推出Windows手机,但在平板和手机的产品线上力度都不大。与微软此次免费决心相乎应的是,联想中国区总裁童夫尧在大会上承诺:“从今年夏天起,联想的设备将100%预装Win 10。”预装的产品线包括PC、笔记本、 平板电脑 。作为全球最大的PC厂商,联想这次100%预装的承诺,可以想见会对微软Win的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平板电脑产品也在这一承诺之中。据童夫尧介绍,接下来在手机上也会有更多合作,虽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相信还是要看Win 10免费后的市场表现而定。 如此大手笔免费,不惜放弃重要的现金流收入,特里·梅尔森一句话透露免费的目的:“希望通过Win 10与用户再次连接在一起。” 免费,是微软面向互联网必须要走出的一步。但第一步选在中国,因为中国特殊的盗版现实,免费对其收入影响很小,但却可以帮助他快速连接到已有的6亿用户的捷径。 “现在软件免费,硬件甚至也开始免费,核心的一点是要把用户维系住。如果能有这样革命性的免费,微软未来还有很多的商业机会。你的用户越多,影响力就越大。”周鸿祎认为,微软这一次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虽然并没有“全球彻底免费”这类的明确宣布,是因为微软做这种转型还需要一个时间窗口。而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商业很复杂,而且又有几十年跟随微软的渠道,不可能一日之间宣布完全免费。 周鸿祎表示:“这一次微软的改变,我认为是尝试免费互联网模式,如果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相信微软下一步在互联网上步子会迈得更大。” 野心不止于互联网 微软CEO 萨提亚·纳德拉上任之后,提出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全新理念。这一战略依赖于前台的移动终端和后台的云,而能够连接打通移动和云的,是微软的Windows。 微软提出了“One Windows”的构想,从Win 10开始,这个操作系统将横跨PC、笔记本、手机、平板,Xbox One,甚至是未来的小屏智能硬件,这些设备可以从一个统一的应用商店里获取应用、更新应用,开发者也可以使用统一的SDK工具来为搭载Win 10的设备开发应用,全部都是无缝连接。那么未来,由Win 10连接起来的,不就仅仅是PC、笔记本、平板、手机,在微软的规划中,则是万物互联。 这才是微软的真正意图,以云服务为基础,利用Windows系统覆盖所有的物联网设备,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间隙,在各类智能设备之间建立互联状态。让Win 10成为了其中的枢纽,牢牢地连接住各个平台。 虽然以前微软也强调Windows是其跨平台的优势,但高额收费是一个障碍,不同平台之间并未完全打通则是另一个障碍。从目前Win10的产品特性和免费政策看,这些障碍将被打破。从Win 10之后,微软提出的“Windows即服务”的理念有望变成现实,微软自己发明的软件授权模式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淡出历史舞台。 微软将此次大会选址在深圳,显露出其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布局。众所周知,深圳正在成为这一轮智能硬件创新的中心,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前所未有地活跃,甚至被称为“深谷”。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微软就有专门的团队在深圳大力召幕合作伙伴,到目前为止已经60家合作伙伴、186个产品型号。此次微软带着Win10直接切入深圳产业链,并辅以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合作伙伴们看到微软大力发展物联网生态的决心。Win 10除了获是联想这样全球PC巨头的支持,更需要在深圳获得众多创业企业的支持,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个万物互联生态链。
个人分类: 物联网-转载|1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软高调宣布将推出Azure物联网套件预览版
lhj701 2015-3-20 21:40
微软高调宣布将推出Azure物联网套件预览版 发布时间: 2015-03-19 10:52:00 来源: 网界网 作者: 佚名 关键字:Azure 微软    微软 周一高调公布了一个计划,欲将旗下的Azure云服务和Windows 10结合在一起,以期成为更 重量 级的 物联网 玩家。   微软在亚特兰召开的Convergence大会上,宣布将推出Azure物联网套件云服务,套件可用于计费、监控和分析物联网部署。Azure物联网套件预览版将于下半年推出。   据微软称,Azure物联网套件将提供一系列工具,可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如预测性维护和资产管理。另外,Azure流分析(Azure Stream Analytics)将于下月并入Azure物联网套件成为套件的一部分。   罗克韦尔 自动化 就是一个使用各种Azure服务管理物联网部署的典型客户。   微软还表示将提供Windows 10物联网部署版本。其基本想法是,Windows 10可利用一个平台衔接从机器人到物联网 网关 到传感器等等的所有设备。微软CEO萨帝亚·纳德拉曾告诉过 企业 客户,Windows 10也会是一个物联网平台。   很明显,微软希望通过结合Azure和Windows 10之举成为物联网部署的溶合体。如果此举成功的话,微软则能从依赖桌面的Windows部署跳出来,避过尚未推出的移动设备战略,直接跳到未来呈现指数级增长的物联网市场。   去年4月,微软曾推出过旨在管理和捕获计算设备数据的Azure服务的预览版。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人驾驶汽车的真正智能,体现在连接之中
热度 18 lionbin 2015-2-6 09:54
【引子】 在对物联网介绍的相关课件中,我经常会拿物联网冰箱和车联网来作为重要案例来说明。有关物联网冰箱的话题,我2012年曾撰写了一篇博文“   畅想物联网冰箱带来的数字化生活   ”进行了介绍。一直也想写一篇有关无人驾驶汽车和车联网的文章,谈谈我自己的畅想,但一直被其他话题所冲淡了。前几天刚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车联网:决战第四屏》(我对该书用很大篇幅谈论在其他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应用的电子商务的内容不以为然,这并非车联网的特色和革命性变化,我觉得更多应该讨论其他方面并不具备而只有汽车连接起来才有的新特性),昨天又看到 Nature 中有篇介绍无人汽车的文章。看完这些资料,发现许多其中认识与我原本遐想的许多内容相当一致。现在终于忍不住将这些在课堂上重复了多遍的遐想整理出来了,一方面算是附和一下这本书和这篇文章,另一方面也总结一下我的思考。 由于人类的固有弱点,比如容易疲劳,分心,或碰到紧急情况时因激动而导致应对失误, 道路交通事故约有90%是由驾驶员的错误做引起的 。如果将这种控制权交给电脑,的确是很惬意的一件事儿。多少年来,不需要人掌握方向盘、或者压根就没有方向盘的无人驾驶是人们所向往的。汽车运行过程中,乘坐人可以围坐在一起,喝茶、喝酒、聊天、上网,打瞌睡也行。 无人驾驶汽车中的惬意生活(引自 Nature , 2015-02-06 ) 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和电子产品公司都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面对2010年10月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谷歌公司,他们感觉充满了挑战。目前,谷歌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已行驶了20多万公里。由于公众对此充满了期盼,许多汽车制造商和各国政府都在这个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希望能加速这个进程。连美国运输部的官员 Richard Bishop 都感叹“ 我从来没有见过从概念到产品发展如此迅速的 ”。尽管许多技术挑战依然存在,但开发商都信心满满地说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明的前途,大部分问题或全部问题都有了解决途径。 如今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工作中需要配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和电子地图,即导航系统。同时还需安装一些雷达侦测障碍物、激光三维扫描对周边环境的测距的设备,还有能识别红绿灯、施工信号、行人和其他车辆等对象的摄像机等。处理能力相当于几个桌面单元的车载电脑,能集成所有的信息,决定汽车在不同条件下采取何种行为。为了减少驾驶算法的负载,谷歌汽车还装备极其详细的地图,有助于汽车进行非常精确的控制。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也就是说这样的地图要求曾经对这个地方进行过高精度的勘测,限制了其适用范围。但谷歌似乎对此充满了信心,谷歌地图在2013年的汽车项目中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扩展到世界公路并不是很难的事儿。 对于汽车驾驶中非常明确的问题来说,似乎容易解决。比如汽车在十字路口的问题,雨后路面变滑的问题,这些明显的挑战现在已经都很好地得到了解决。但是,汽车在实际驾驶过程中,还有诸多不太常见或不大可能的事件所组成的“长尾”。 谷歌汽车测试过程中,记录下了许多古怪而罕见的事件,如塑料袋吹过高速公路或横亘在道路中央的沙发。显然,类似的事件是无法穷尽的。目前,处理这些罕见事件的唯一办法是尽量进行记录,在高性能机器学习算法的帮助下设计应对措施,然后进行模拟测试,或者实际进行路测。这样的工作做得越彻底,软件就越会变得像优秀驾驶员一样安全,而且最后会更安全。这需要花多长时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谷歌估计约需要5年时间。 上述这些努力, 似乎是致力于让车本身变得更聪明 ,但如何与实际的场景结合仍然存在许多困难。比如,地图数据采集不完整,汽车无法及时对当下的路况做出自己的判断。 谷歌在2012年就表示无人驾驶在技术上已没有什么难度,然而离实现真正的安全、高效的无人驾驶还需要更多的突破。 别忘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从互联网发展到物联网的时代,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驾马车并进的时代。如果在汽车自身智能的基础上再加上网络互联,让这些交通工具相互之间能沟通交流,那又将是何种情形呢? 可以预测,这将会像其他物联网设备一样,让1+1的功能远远大于2,只怕你的想象力不够了。 不过,本文还是想尽力想象一下。这种让车与车、车与路、车与基站、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进行移动通讯的系统,泛称为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IOV)。具体到汽车的通讯上,按照与汽车交互的对象,一般分为V2X(Vehicle to X),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和V2V(Vehicle to Vehicle)。 V2X,即车与外界信息的交流,目前成熟的导航系统(包括GPS接受器、路况信息和最佳道路选择等)就是一个重要的雏形。但这个技术目前只是单向接受并独立分析信息,并不存在于其他设备的交互。如果汽车智能终端能将最后决策的行驶计划传递给其他设备,那么就演变成V2I或者 V2V 了。先来说说V2I吧,这是汽车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交流。 由于是双向通讯,汽车不再是仅仅被动接受交通信号灯的指示,也可以主动向智能交通信号灯发布请求,要求调整不同道路的交通密度和红灯的等待时间。 V2V技术最早在2006年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上做了展示。那个时候的概念只是想让V2V做驾驶员的第二双“眼睛”,这从理论上可降低驾驶员因注意力分散或能见度低时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现在,人们对这个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整个道路系统都安装了这些装置, 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通讯交互,就为汽车行驶带来主动安全性,而且还弥补了像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这类依赖视频分析技术和地图资源的局限。 这一技术概念已经在欧盟进行了实测,汽车连接成一串,就像小鸭跟踪它们的母亲一样。 前面的车辆在侦测到红灯或行人时能及时通知后面的车辆降速。 遇到紧急情况,由于每辆车都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受到了这个信号,并几乎在同一时间踩下刹车,就避免了导致灾难的滑行。 在许多道路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安全提示牌:“保持距离,注意刹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公里的速度行驶,就要保持至少100米的距离,下雨的时候还要降低速度或者保持更长的距离。这是因为汽车之间没有连接,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意图,后者总是要花去不少时间完全理解前车的意图后,才能采取后续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 并减少了无端刹车的能耗 。相反,如果汽车互联了,那么就能统一部署,不管是从启动到停车,还是 从停顿状态再次进入开动状态,它们几乎可以同时进行,就像汽车组成的列车同步进行。再看一个例子, 交通拥堵的时候,汽车行驶缓慢,平均每辆车占用道路的时间增加,让拥堵雪上加霜,通行效率越来越低。如果汽车速度加快了,将极大地缓解这个矛盾;如果汽车之间都能够相互通讯,那么它们就不必再开开停停了,几乎总能以最佳的运行速度行驶。 如果再考虑汽车行驶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可以节省至少10%的燃料消耗。去年9月,通用汽车宣布将在未来的型号中支持V2V技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也准备在近10年发布的新汽车中安装V2V的规定。 可见,无人驾驶汽车的真正智能,是体现在连接之中的。如果我们将这个连接,特别是V2I再进一步畅想开来: 在云的时代,应该有一个云端服务器 (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交通调度总管家”), 道路上都安装了通讯性能极佳的基站,可以随时与汽车进行高速网络的连接。那么,汽车的运行状况随时受总管家的支配和调度,很明显可以让道路交通更加优化,甚至有没有红绿灯都是次要的 。当然,在这种全网络覆盖的道路还没有完全建成之前,上述的V2X和V2V技术应该还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而且只是过渡期。 【BTW】 别奇怪了,我的专业是生态学,但一直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型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花费的时间甚至比本专业还多。写作此文,虽然我是从科普角度出发来组织文字的,但同时也想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及时改正我认识上的误区。文中的许多内容,主要来自我的“生态学大数据与公民科学”相关课件的内容。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9960 次阅读|34 个评论
智能家居赛项内容及中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建议-ppt转pdf
lhj701 2015-1-28 08:51
《智能家居赛项内容及中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建议》-ppt转pdf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智能家居赛项内容及中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建议》-重庆-罗汉江.pdf
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物联网的看法
bewinner 2014-12-20 23:48
1.对 物联网概念 的理解:所谓物联网,也即采集现实物理世界转换为数字信号,被计算机处理。 2. 物联网将深度影响各行各业 。目前互联网已经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了广告,出版,娱乐等等。未来也会继续深度影响和改造传统行业,如工业,农业,医疗等等。在物联网的未来,传统行业如何避免在网络冲击下无法实现转身,被趋势抛弃? 3.现在有人提到IT和OT这两种技术,所谓IT指的当然是信息技术,而OT则是指在本行业内不断深耕细作所积累的行业经验。所以对传统行业来讲,OT技术是本身自己的优势,而唯一的机会就是把握住物联网的脉搏,勇于做出改变,一举在行业内部取得领先地位。大可不必担心传统IT行业巨擘渗透进入本行业。 4. 物联网的趋势必然是造成各行各业的极度繁荣,而并不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家伙能横跨很多行业 。 因为每一个行业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最了解本行业,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的公司,对任何一家有抱负的公司来讲,他不会选择被其他行业的大企业合并,(当然这个前提是对本行业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因为长时间的深耕细作外加颠覆式的改造本行业,’人无我有‘,从而可以获取高于本行业其他公司高得多的利润,这样的公司可以活的很好。举个例子,美国一家做检测烟尘传感器的公司NEST,采集室内湿度温度数据连接入处理器,他们卖的传感器比其他普通传感器要贵好几倍,虽然最终10亿美金被google收购。大疆科技,一家07年做无人机的中国公司,现在拥有70%的世界无人机市场份额。我实在看不出来已经做到行业顶尖的公司会考虑被其他公司收购合并。 5.再进一步,因为网络本身的便捷性,信息科技的普及必将带动人力的大幅消减,我能看到的很快即将被颠覆的行业有制造业(因为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用工业机器人替代趋势不可避免),物流(自动分拣,自动派送机器人代替人工)等。所以,物联网普及的同时,公司的规模也会大幅消减。一家成熟的物联网核心公司可能只有设计研发部门,其他产品流程均会被外包,以其为核心衍射出制造,营销,支持服务等等。所以, 物联网时代公司规模会很小 ,可能只有几百到几千人,但创造的价值以指数计。
个人分类: 工作求职|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lhj701 2014-11-19 23:36
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最近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 要积极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催生基于云计算的在线研发设计、教育医疗、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在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强信息安全评估和防护。支持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建设 。” 其中一个主旨是“ 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是近来几年信息化领域比较活跃的技术,并催生了巨大的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它们正以信息化所特有的渗透融合力塑造着旧的产业,不断创造新的产业,这对我们经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而进入亚高速的稳态之时,在我国经济逐渐从高消耗、高污染、世界产业链中低端进行结构调整,从依靠劳动红利到依靠创新,从单纯依赖出口到出口与扩大内需并举的进程中,依靠信息化的生力军,无疑不仅仅能够促进这些转化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有可能站在浪头、跑在前面,引领世界新一代信息浪潮的可能出现。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6】2012之iCAN队伍的创业奇迹
热度 2 张海霞 2014-10-20 13:16
第六年:从iCAN比赛走出的创业奇迹(2012年) 2012 年 iCAN 比赛进行到了第六个年头,国内参赛的院校和学生依然是猛增的势头不减,国际比赛虽然是起步不久,可是参赛的国家报名十分踊跃,经过了 2011 年初次与科技馆合办国际大赛的成功经验之后, 2012 年的国际赛仍然选在科技馆, 2012 年的国内赛也仍然落户无锡,作为一个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比赛, 2012 年的一切都进展的十分顺利,可是,这只是比赛的一部分,这一年,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是我们比赛冒出来的创业团队,之前比赛一直就有投资人来支持学生创业,复旦的复翔更是承担了世博会湖北馆的互动展示设计和搭建,十分的成功,随之有黑龙江大学的郑涵和他的团队也创业成立黑龙江金泰公司,还作为初创公司的代表参加了我们 2011 年在科技馆的首次国际赛的展示,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郑涵和他的公司出现在了 2012 年 8 月 16 日的新闻联播里“讲述了他的动人创业故事”。 2012 年 8 月 17 日 星期五,早上一睁眼就收到学生的短信:“张老师,好消息,昨晚七点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咱们公司,网址我已经发到您邮箱,请您有时间看看!” 这个学生就是郑涵,是2009年参加 iCAN 大赛获得冠军并创业的黑龙江大学的学生! 天呐,是真的吗?我打开链接 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6/108986.shtml ,看着那个十分熟悉的新闻联播的画面和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了郑涵和他的团队的,看到了他们的产品 ……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掐掐自己的手臂,很痛!这是真的,这真的是真的!我马上叫来妈妈和女儿,一起看,声音开到最大,然后开始跟他们讲郑涵和他的创业故事,这是我亲历的一件传奇的创业故事! 郑涵第一次参加比赛是 2008 年,比赛的第二届,那时还叫美新杯,在朱勇老师指导下,和他的师兄们一起做了一个“电子鱼漂”,想法很新颖奇特,实现的也很好,这也是黑龙江大学第一次参赛!那一届的比赛决赛是在深圳的大梅沙喜来登酒店,和 IEEE NEMS 会议一起,比赛十分热闹,国际友人很多,他们的作品十分轰动,大家都被这些创新的作品所激动,那一届他们的作品得了二等奖,得一等奖的是复旦的世博会展示仪,而且那个团队创业了!这一次比赛经历,不但打开了他们创新的思路也为他们推开了梦想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 2009 年,郑涵就成了队长,带着黑龙江大学的师弟师妹们做了很多作品,他的团队的作品是“ All in One 手势遥控器”,用一个遥控器来控制家里所有的电器!很漂亮!这个作品在全国的总决赛上获得了一等奖,那是几万名观众投票选出来的呀!因为那一年的比赛在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第一次对公众开放,盛况空前!他们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四个大小伙子来到我面前,抱头痛哭:“老师,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真的没想到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那一刻,我也热泪盈眶,我说:“你们做到了,所以你们得到了,是老百姓投的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正好也是在这一次的比赛中,有很多人来谈比赛作品的产业化转移,有很多人对这些创新的作品感兴趣,这个作品又是特别地适合,所以,我和朱勇老师就鼓励他们去创业,郑涵就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学校的科技园里艰难起步创业,公司的名字叫:哈尔滨金泰科技有限公司,那时他刚刚大四,但是怕什么,他有好的作品,有好的想法,有浑身上下使不完的劲儿!你可以想象有多难,几个大四的孩子,一间小房间,桌子上到处是电脑、电烙铁和电子元器件,就这样公司起步了! 没明没夜的努力,没完没了的问题,甚至是没水没电的日子和没钱没事的折磨!快要毕业了,很现实,有公司出更高的工资和待遇,团队里有的人坚持不住了,选择了工作,渐渐地最初的伙伴只剩下郑涵一个人了!当然还有很多师弟师妹们坚持着,做产品变成了最容易的事,因为那是他们最熟悉的,而找业务、开发产品、找场地、找钱、找市场、找人等等这些事情,是他们最不熟悉的,也必须要熟悉的,郑涵一个人上了,因为他有着执着的梦想: Yes , I Can !他拿下了房地产上的一些异地展示项目,他拿下了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会的互动展示项目,他拿下了文博会黑龙江省的展示项目!初出茅庐的他,刚走出校门,就在商场上开了个漂亮的头!记得 2010 年的秋天,他作为主要供应商来参加北京的文博会展示的时候,邀请我们到了现场,我看到他和他的团队的进步,真的是激动不已!谁能相信,在世博会上有我们 iCAN 比赛出来的学生创业团队的作品(湖北馆的金声玉振等项目来自复旦复翔公司),在全国文博会上我们 iCAN 比赛出来的学生创业团队成为互动展示的主要供应商!看着这些青春洋溢的面孔,我骄傲! 2011 年的 5 月,他们和我们比赛的团队一起也获得了在科博会的主会场展示的机会,刘延东也参观了他们的作品,也是相当的轰动!一个蒸蒸日上的小公司,就这样快速地成长着! 可是,谁能想到, 5 月份从北京回去,事业上刚刚起飞、春风得意的郑涵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他在去见客户的告诉公路上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双腿都被压断了!我是后来知道这个消息的,因为去黑龙江分赛区选拔赛的时候没有见到他,朱勇老师说出事了,孩子很坚强,在努力恢复中!可是那时我已经到了机场,不能去看他!马上给他发短信,郑涵回短信说:我会好起来的,您放心,因为我相信: Yes , I CAN !回到北京,我立马给他寄了一包励志和商业分析的书过去,郑涵,历经磨难,方能修成正果,老师相信你!他说:老师,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一定行! 就这样,郑涵在病床上坚持着,春节后已经可以坐着轮椅上班了,春天,已经可以站起来自己走了, 7 月份, iCAN 总决赛在北京科技馆举行:老师,我已经可以出差了,我们一定到现场,就这样郑涵奇迹般地来到了科技馆的比赛现场,开幕式上我介绍他给全体参赛队员:这就是我们的创业英雄!他不但是走路自如,而且告诉我:老师,我每天晚上都坚持跑步,因为只有这样的坚持,大腿上的肌肉才能尽快长起来、不萎缩!你不知道的是,郑涵腿上的皮大多是新植的!他跑着回来了!他奇迹般地回来啦!回到公司的郑涵,又一次将这个自己创业的公司带上了快车道!不到半年,公司的业绩已经直线上升了百万! 这就是郑涵和他的创业的奇迹!这就是2012年 8 月 16 日当新闻联播里那个意气风发的郑涵!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祝福郑涵和他的公司吧,我相信历经磨难之后的郑涵会带着他的团队创造更多奇迹,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像郑涵一样:坚强自信,坚持梦想,勇于开创自己的事业,Yes,I CAN!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189 次阅读|3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5】2011之iCAN结缘中国科技馆
张海霞 2014-10-14 13:42
第五年:结缘中国科技馆(2011年)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去科技馆的老馆了,可是却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科技馆的新馆,那是 2009 年的 11 月 1 日,女儿刚从加拿大回来,我说带着你去体验一下高科技 — 科技馆的新馆!这是一个学生的原话,那年十一的时候,一个学生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观新科技馆:“老师,你快来看看吧,北京的新科技馆真棒,很吻合我们 ICAN 的高科技创新理念!”所以,女儿一下飞机就被我带来看这个“绿巨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完全出乎意料:这个科技馆不但是外观新潮,其内涵的科技程度、展示方式以及观众互动参与的形式都让人震撼、太吸引人了!我和女儿连着来了两天,才从一楼到四楼来看了个遍,大呼过瘾,这也让我们爱上了科技馆,从此和科技馆接下了不解之缘! 2011 年我们负责组织的一个微纳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大会 TRANSUCERS11 正好在北京举行, ICAN 比赛要会议一起办,虽然一起办,可是比赛和国际会议的定位却不同, ICAN 国际比赛希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大众关注,会议的场地定在了国际会议中心,那比赛的场地选哪里好呢?科技馆?!当时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可仅仅是闪过,因为这么新潮壮观的科技馆,我完全没有打过任何交道,怎么可能呢?!可是事情就这么巧,不久之后,我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一次评审会,和邻座的专家交换名片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竟然是科技馆主管科普教育活动的陈明晖博士!于是,我抓住机会跟陈博士说了活动 ICAN 比赛和 2011 年北京比赛的设想,没想到,陈博士很热情地说,可以来馆里看看!随后,国际创新比赛在科技馆举行的方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 ICAN 比赛相关的进展十分顺利,很快落实了场地、时间以及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 2011 年 6 月 5 日,比赛在中国科技馆正式举行了,来自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只队伍参加了这次大赛,同样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专家学者来观摩比赛的时候也参观了科技馆,科技馆的专业化服务、普及科技的理念以及新颖的展品设计和对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宣传推广,赢得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赞叹!大家一致商定 2012 年的国际比赛还继续在这里举行! 所以, 2011 年 6 月 5-7 日, 2012 年 7 月 7-9 日, ICAN 国际比赛的两次总决赛都选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盛况空前,不仅有数万名青少年和市民参观了比赛,精彩的赛事还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导,引起了一股高科技创新的热潮,也让比赛得以更好地发展和普及。真是非常感谢中国科技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仁, 这一段iCAN科技创新比赛与科技馆的美好结合,促成了一个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创新的人才、即将培育出很多创新企业,也将最终成就中国创新梦想的实现! 2011年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国际总决赛 2011年国际比赛结束后的联谊活动 2011年国际总决赛比赛现场 2012 的国际比赛合影 2011年无锡中国总决赛的合影(有500名师生参加了这次的比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4】2010之iCAN 1.0的里程碑
热度 3 张海霞 2014-10-11 12:05
第四年:iCAN的第一个里程碑:国际比赛与物联网博览会(2010年) 2008 年的两个意外惊喜,两年以后都转化成了 iCAN 的发展契机, 2010 年 iCAN 比赛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我们的第一届国际比赛正式举行,这一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也是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年! 201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参赛的规模就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学生和老师对比赛“公平公正”的口碑相传, iCAN 比赛一下子就在国内传播开了,全国参加的省份一下子增加到了 20 多个,学校也有 87 个,学生将近 3000 人报名!这一下子成了一个大的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也给与了重点支持,在教育部发布的质量工程项目名单里, iCAN (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赫然列在第二位,这也是比赛能够迅速在学生中宣传和铺开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是好事连连! 2010 年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了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记得前面说过,第二届比赛在 IEEE NEMS 国际会议上举行,当时国际同行们就商定要做国际比赛,把 iCAN 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去,于是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主力国家的老师组成了核心的国际组委会,开始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宣传 iCAN 比赛,中国大陆地区由于是发起单位所以可以有 5 支队伍参加国际赛,其他国家各派 3 支队伍,这也成了国际比赛的规矩传承下来。 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的师生的旅行方便,我们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 IEEE NEMS 国际会议相结合。 2010 年的1月份在美丽的厦门举行,万德姆酒店,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大陆、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的 17 支大学生代表队和 10 只中学代表队齐聚在这个美丽的靠近鼓浪屿海边的酒店,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德国队对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台湾队是智能药盒、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他们竟然从香港背了几十斤沙子)!每一个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传奇智能婴儿床! 比赛是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厦门大学的志愿者还代为翻译,答辩的现场也异常的激烈,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这美国队的两名成员还比赛中相识、相知成了男女朋友!随后的一天是厦门一日冬令营,由厦门大学组织,不但浏览了美丽的厦门风光、还一起做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最后难舍难分,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2010 年初 iCAN 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赛事的同时,在比赛的发源地无锡,也传来了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还记得我 2008 年 7 月 27 日给杨卫泽书籍提议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之后无锡真的创建了微纳园并引进了做传感器智能感知和传感网的企业与研究单位, 2009 年 8 月 7 日,温家宝总理到访无锡,在微纳园听取汇报后当时就提出创建“感知中国”中心!也就是 iCAN 大赛和感知中国和物联网的这个渊源!无锡一直是 iCAN 的福地, 2010 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市里规划作物联网博览会,他们就找到我来谈是否可以把比赛办到无锡作为物联网大赛!这正与我不谋而合,因为比赛进展到今天,它最需要的就是靠近产业、为产业服务!所以我们一拍即合,比赛从此开始落户无锡,与每年秋天举行的物联网博览会一起,成为无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赛也从此更名为“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沿用至今。 2010 年 10 月 28 日,在刚刚启用的太湖国际博览中心,迎来了无锡物联网元年的第一次盛会:国际物联网博览会暨 iCAN 大赛,上千家参展的企业参加这次展览会,当然在会上,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近 100 支学生创新队伍带来的创新作品和热火朝天的比赛,他们成为整个博览会的亮点!三天的时间里,一直挤得水泄不通!各大媒体和电视都作了全面报道,许多企业的老总都纷纷到了现场,而且给学生们打气!这次的比赛环节也稍有变化,每个队伍都表现了自己的绝活比赛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和活跃!我们和企业结合起来的优势也一下子就得到了体现:很多学生在现场就找到了工作,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老师,你说这是真的吗?以前我投出去十份简历都不一定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可是现在是老总拿着名片找我马上可以去上班,这是真的吗?!”还有的同学项目现场就被企业看中了,要谈合作和投资,学生们更是惊异万分:“老师,这是真的吗?原来我的发明创新这么有价值啊!”就这样,我们在 2010 年向前迈了一大步, iCAN 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市场,开始寻找自身的社会价值! 第一届国际比赛的现场 中国作品:智能婴儿床 德国作品:音乐手套 开心的国际party 无锡比赛现场 2010年的比赛大合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917 次阅读|3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3】2009之iCAN的普及与推广
张海霞 2014-10-8 11:27
第三年:iCAN的普及与推广(2009年) 有了前两年的努力, 2009 年的比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我们也到全国各地去进行宣传,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家乡河南,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人口大省, 1 亿多人口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可是那里的学生一样是优秀的人才,他们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我三下河南,终于在郑州大学做成了宣讲报告,这一年 iCAN 比赛也终于迎来了来自河南的团队,当然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等各地的团队,报名参赛的学生第一次超过了千人,这真的是让人无比的兴奋,要知道这才是比赛的第三年啊!当然, iCAN 比赛深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届的比赛上也第一次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国内总决赛的时间定在8月的哈尔滨,哈工大的刘晓为老师也是从第一届就大力支持比赛,正好这一次他主办国内的年会所以就放在一起进行,张海峰老师为比赛找到了最佳的场地选在了防洪纪念塔广场,那时哈尔滨最热闹的旅游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 50 支队伍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接受来自老百姓的检验,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我们共接待了不下 5 万名观众,多家电视台和报社都在现场进行了参访,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慢慢的,学生们忙不迭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投票的群众络绎不绝,还有观众过来请求我们延长到周末,说要带孩子来看!撤展的那一个晚上,发奖前一个观众急惶惶地来到我面前:“老师,我听说晚了,没想到大家都撤了,能不能让我看看作品,我想投资!”哈哈,正是 2009 年,我们比赛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没想到在哈尔滨也要开始有创业的机会了!于是,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晚上的颁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学生的出色创新激励了每一个人,上台担任颁奖嘉宾的每一位老师和企业家都露出了自己风趣幽默和创新的一面,整个活动气氛活跃、笑声爆棚,但是那一晚上他们都是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开始唱歌,每个学校出一个代表、每个单位出一个特色节目,有怒吼的秦腔、有抒情的高音、有时尚的流行风 …… 真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呀!教育部的一位来颁奖的老师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最难忘的一次颁奖活动,从今天起我相信 I CAN !” 我记得一个学生从舞台上下来直奔到我面前,我一看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原来眼含泪花: “ 老师,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可是今晚,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 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可以做的更好,因为这个社会最后是靠做事取胜,不是靠考试,你一定行!”果真,他毕业以后自己创业了! 高潮出现在最后,当时业内德高望重的王立鼎院士宣布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是黑龙江大学团队!四个大小伙子激动的不知所措,下台后找到我就大哭起来:“ 老师,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没想到、也真的没敢想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 ”是呀,我知道,有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幕后故事和这样那样的利益平衡,而 iCAN 从一开始就是杜绝了所有高校教师参评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开放给大众投票的,所以,这里没有幕后!看着他们留下的激动泪水,我也热泪盈眶,我说:“你们做到了,所以你们得到了,是专家评委投的票,是老百姓投的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我们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和我的同行们在 iCAN 比赛中都坚信并坚持了这一点!这是 iCAN 比赛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和学生自发口碑相传的主要原因: iCAN 的评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这里没有内幕 ! 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过程中确实忽略了很多,由于过度单一的人才选拔体制(高考)让我们一大批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其实他们一样棒!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他们都是社会的栋梁,而且是创新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不能都是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去要求他们,最起码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也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否则我们培养的都是固定程序的机器人!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更加相信,其实压力时时都有、困难无处不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受众很大的群体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无论有多难我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样的坚守会让群体受益也会让每个参与的人更自信, Yes , I CAN ! 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大广场上接受群众的参观和评选 团队的展示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2】2008之iCAN的两个意外之喜
热度 3 张海霞 2014-10-5 07:57
第二年:iCAN的两个意外惊喜(2008年) 有了 2007 年的第一次成功亮相, 2008 年的比赛报名很踊跃,高校也多了起来,但是 MEMS 毕竟是个小行业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尽管比赛要求的不是做 MEMS 器件而是应用创新,可以涵盖到各行各业,所以要想让更多行业外的同学和老师接受这个比赛,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工作,而且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 MEMS ,因此, 2008 年春天我和其他组织比赛的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到处去做讲座推广比赛,希望能够打动更多的人,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那一年高校增加到了 40 多所,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 100 多支,规模大了,为了保证很好的比赛效果以及学生对这个行业加深感性认识,我们提前提前预筛选了一下,挑出 50 只队伍到无锡去参加比赛的夏令营,让学生和企业面对面讨论探讨,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出作品更具体的意见也提供技术支持。 2008 年 7 月 4-5 日,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50至队伍100多人在无锡举行了“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这也是我和无锡政府的第一次合作,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展览,尤其是安排我们到刚刚开始兴建的太湖国际科技园区的展厅去参观,那是一个临时的展厅,但是做的非常的精心也很有创意,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我自然也是也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触摸到了无锡人和政府立志做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那颗滚烫的心!也是我随后在 7 月 27 日给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同志做报告时提出创建微纳国际创新园后来发展成物联网的起点!这是后话。 2008 年的总决赛是在深圳举行的,因为我当时还在主办 IEEE NEMS 国际会议,时间是 2009 年 1 月初,于是我把其他老师商量决定把 2008 年的总决赛放到这个国际会议的现场,一则是组织起来比较省劲、二则也想看看国际同行的反应。会议酒店是大梅沙的喜来登,这是一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记得参赛的一名学生进门的那一霎那就惊呆了:“哇,原来可以这样!老师,以后开会我们能住这样的酒店多好!”回来他坚决放弃了去美国读书的机会开始走自主创业的路,大约与这一次经历有关系! 国际会议组织得非常成功,来得老外很多,学术界的大腕也很多,学生们的作品一样是在会场外面一次排开,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这次来了 20 多只队伍,作品更是丰富多彩,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 …… 简直是一个创新产品的博览会,连酒店的服务员们都成群结队地来参观和试用了,他们还积极参与投票!很多外国教授更是在展位前迟迟停留,每一个都详细询问和试用,各个伸出大拇指:好,真好!印象最深的是业界的一个大腕教授、也是我平时很熟悉的朋友,他坦率地对我说:“ Alice, Amazing! In my mind Chinese always follower, but,those young students are amazing, they really creative, I must get our youthinvolve! ” ( 太了不起了,我一直认为中国是创新技术的跟随者,但是今天这些年轻人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的创新精神了不起,我们的年轻人也要参赛! ) 我后来告诉我们的参赛学生这些话的时候,心中满满的是自豪和骄傲,为他们、为中国、为未来!我们当然可以是创新者, Yes , I CAN !也是从这次比赛开始, iCAN 国际比赛就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起来,国内外的很多大牌教授都成了 ICAN 的志愿者和组织者还有传播者,我们每次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有一个特别的 iCAN 聚会,也成了一个惯例。 2008年,比赛的第二年,iCAN带来了两个十分意外也非常重要的惊喜:首先,青年人的创新创意在无锡意外地触发了物联网的神秘开关,其次,中国青年一代萌发的创新热情带给了世界惊喜,国际赛从此开始!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124 次阅读|4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1】2007之iCAN起跑线
张海霞 2014-10-3 09:18
9 月 27 日,一年一度的 iCAN 大赛结束了,从无锡比赛归来的火车上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八年抗战,是啊,今年是 iCAN 比赛的第八届,从 2007 年 1 月 9 日 3 个人在无锡讨论决定要做比赛开始,到今年有将近 2000 人参加的 iCAN 决赛在无锡国际博览中心结束,我和我的伙伴们整整走过了八年的历程,这其中的艰辛与快乐没有人会比我这个大赛发起人和主席会更清楚,也没有谁比我看到今天的比赛成绩会更激动更开心更感慨!试想,人生能有多少个八年、其中有能有几个是你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去奋斗和坚守的八年?!坐下来,静静回想 iCAN 大赛从萌芽到发展的八年历程(我们戏称之为 iCAN1.0 时代),感觉它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更是高科技创新创业的一个鲜活实例,作为当事人和主事人,是该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也该从这八年的成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更多个八年做好准备。 第一年:iCAN起跑线(2007年) 其实已经不记得是怎么到的无锡,只记得我当时一门心思在给学“微机电系统 MEMS ”的同学们要找出路,因为他们在我 2006 年的暑期课上说:“ 老师,我很喜欢这门新技术,可是我找不到工作,你说怎么办 ?!”“给你们找到合适专业的工作就是我的工作!”这是我当年的回答,因此我也踏上了不归路:开始在全国寻找相关的企业并且去跟他们谈学生就业的问题。 2007 年 1 月 9 日的这一站是无锡,企业是美新半导体,这个由北大校友赵阳博士主办的企业,当时是行业内为数很少的几个招聘 MEMS 专业学生的公司,当然,认识赵博士已经很久了,只是从来没有谈过学生就业的事,坐在他的大办公室里,几个人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行业的发展、产品的未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的新话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老赵,为什么你们很少招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赵阳博士的一句话点破梦中人:“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我们怎么招他们?!” 确实如此!于是,我说:“ 那好办,你有钱有产品,我有人有时间,我们一起做件事,让学生用你们的器件自己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这样既了解了企业产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不就变成一个可用的人可以找到工作了吗? ” 赵阳爽快地答应了:“ Deal! ”就这样美新杯诞生了!我立即在 1 月 13 日在三亚召开的微纳米会议上跟认识的老师们报告了此事,我们就开始准备了! 2007 年 3 月,各个学校开始准备报名,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西工大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选出了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我们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 9 月 20 日,微纳米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我们的 17 支队伍最终在会场的外面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没想到他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都争着去参观和试用他们的作品,答辩的会场更是爆满!这期间我被问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怎么不知道这比赛?下次一定通知我们参加!”颁奖的晚宴现场更是沸腾,学生们用他们的创新和才智点燃和感染了所有人,他们的创新也打动了所有人!发奖的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我为孩子们骄傲: 创新就是一层窗户纸,原来一点都不难! 第一年比赛结束后,我收到一个获奖学生的来信,她说:“老师,我非常非常激动,不是因为我得奖了,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一起从无到有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我能行!” 这封信我反复读了几遍,因为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成长历程不也是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我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自己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这封来自学生的信捅破了蒙在我眼前的窗户纸:我们教育的症结原来在这里!只有一个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他最好的锻炼和启迪,才是让他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也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考试! 于是,比赛就有了响亮的英文名字: iCAN ,也有了朗朗上口的比赛口号: YES , I CAN ! 西北工业大学的苑伟政教授在比赛现场和学生互动 北京大学的郝一龙教授在比赛现场观看学生参赛作品 2007年第一届比赛的组委会(最高者为赵阳博士,拍摄于西北工业大学的第一次比赛专家评审会议上) 就是这个高举奖杯的女生给我写信:“老师,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我能行!”于是比赛有了iCAN这个响亮的名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梦想起飞的地方:iCAN
热度 11 张海霞 2014-9-30 15:26
转载说明:2014年9月25-27日,第八届 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和物联网博览会同时举行,来自祖国各地的96所高校的421支队伍将近2000名学生在现场进行了精彩的比赛和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企业家和投资人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选和精彩点评,场面让人感动,结果让人惊喜,比赛让每位参加者兴奋和激动,作为大赛的发起人和主席,我还没没有时间来写博文回顾这次激动人心的大赛,先把到现场的一位业内人士发的微信转帖于此,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预祝国庆节快乐! 近日,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江苏无锡举行,现在比赛的气氛如火如荼,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支队伍近2000名学生在现场进行了激烈的比拼,大赛最终决出了五名特等奖,分别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浴光人家、北京林业大学的瞳翼、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脉象分析诊疗系统、西北工大的 Follow_ur_Heart 随心所动以及天津大学的 Mixer 。 浴光人家 作品是采用定向激光解决各类信息的入户问题,以红外光和可见光为载体,采用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和可见光通信技术实现室内信息的无线覆盖,开发了一种融家居供电,照明,媒体信息、网络信息、控制信号传输于一体的智能家居通信系统。 “浴光人家”基于无线光通信技术,通过外设的激光通信设备与信号塔相连,通过内设的红外通信灯、 LED 灯与各种家用电器加设的“光端机”形成全覆盖、无死角的光信息场,以实现无线方式的家居内部信息互联互通,解决了光纤入户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创新点: 1 、绿色通信:采用“信号塔 ↔ 红外中继 ↔ 光端机”的三级光通信结构结合“激光通信信道 + 红外信息场”的双层结构,实现了远距离高带宽、高保密信号传输和室内的全方位、无死角的信号覆盖,避免了电磁污染。 2 、绿色媒体:利用大气为信道传输音频、视频信号、网络信息、家用电器的控制信号,将复杂的有线通信变成无形、无线通信,构建“光 - 云播放媒体”,简化了家居施工工程,降低了装修成本。 3 、绿色网络:将网络信号融入光信道,基于“浴光人家”的复合式通信网,构建了室内“ LI-FI ”,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室内网络覆盖。用不到 1/5 的成本就解决了光纤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 、绿色控制:在家用电器上嵌入光接收终端——光端机,光端机接收信息塔发送的控制信号,实现家用电器的远距离智能控制。无需更换现有家电,利用极低的成本,便可完成家用电器远程控制的无缝接入。 5 、绿色供电:采用太阳能供电,并使用太阳能板接收来自信号塔的激光,使激光在完成通信的同时可以将剩余能量用于室内照明供电,真正做到节约点滴能源。 瞳翼 “瞳翼”智能四轴飞行器是一款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重力感应两种方式控制的可实时进行视频传输的航拍飞行器。其主体是小型四旋翼飞行器,主要由飞行控制系统、无刷电机驱动模块、导航控制系统组成。除具备普通航模飞机利用遥控器控制的方式外,还可通过电脑和手机 App 的重力感应完成对飞行器飞行的控制,作为一款新型智能飞行器, 能够实时传输高清航拍视频,具备续航时间长、飞行距离远的优点,且支持多个设备同时查看图像,同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是十分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玩具。 创新点 : 1 、实时传输高清航拍视频:前端摄像头为广角摄像头,高清 720p ,可以传输 1280*720 的视频,可以实时传输到电脑、手机以及平板。 2 、电力持久飞行时间长:电池采用聚合物锂电池,飞行时间可达 30 分钟。 3 、防风设计防雨保护:采用中央处理器 CPU 控制飞机平稳飞行,外壳采用室外专用外壳,全天候飞行,风雨无阻。 4 、信号较强飞行距离远:通过改进路由器加强控制信号,飞行距离可达 80 米。 5 、支持多个设备同时查看图像:与市场现有产品不同,“瞳翼”智能四轴飞行器采用独特图传技术,可支持多个设备同时查看航拍图像,美好瞬间轻松享。 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脉象分析诊疗系统 作品搭建了一套对人体脉搏信号进行提取和分析的系统,能够客观地对脉搏波进行检测和存储,并通过比对算法进行分析,尝试在其中定量地找出规律,并与中医中的各种脉象进行比对。通过物理的方法和算法的分析对病症有客观而量化的判断,为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该系统的搭建,可以深化医疗技术在中医方面的开展力度,通过物理性的分析最终实现脉诊客观化的目的。 创新点: 1 、利用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结构进行脉搏波的提取,特别是通过束带的固定进行桡动脉的紧贴,最大程度上模拟了中医的切诊动作。 2 、利用光学相干检测灵敏度高、噪声低、动态范围大等优点,全面提取人体脉搏信息的各细节特征,为脉象诊疗分析提供全面详尽的数据支撑。 3 、提出脉象基底的思路,即将基本脉象作为基底,利用分解变换的方法将混叠脉象向各种脉象基底分解,通过数据库比对的方式量化各种体征特点。 4 、利用参考信号的方式,滤掉人体运动、呼吸等行为引入的干扰,并通过多种信号处理方式提高检测的精度。 5 、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提供了新的用途 Follow_ur_Heart 随心所动 “ Follow ur Heart ”是一款变速自行车用自动变速器,其主要功能是监测骑行时速,根据不同的速度需求进行自动变速,使骑行全程链条齿轮均处于最为合适的配合中,减少体力消耗,增加骑行乐趣。 创新点: 1. 改变了传统变速自行车手动的变速方式,实现自动变速,更加方便好上手,并且有助于骑行者节省体力,更加适合初次使用变速车的使用者,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以及长途骑行爱好者。 2. 安装简易便捷,用户可随时安装拆卸,适用范围广,能与各种自行车相匹配,既可随车出厂,也可用于后期对手动变速车进行改装。 3. 实现自动变速器一体化,省去了传统变速器拉线、变速拨盘等结构,节省空间,方便用户。 Mixer Mixer 是一款集实用性、美观性、智能性于一体的新概念搅拌棒。 Mixer 服务于高品质生活,关注饮品享用质量,呵护食道健康、规避潜在致癌风险。 它的主要功能如下: 1. 智能测温。提醒最佳饮用温度,保障饮用品质,且防止饮水过热,呵护健康;温控灯的闪烁频率直观反映温度,生动、方便。 2. 加速搅拌,帮助充分溶解。利用红外虚拟触控开关,感知到人手的接近后,在原本搅拌运动的基础上增加振动,使饮品快速充分溶解。 3. 一棒多用。多档位设定,适用于咖啡、茶饮、婴儿奶粉等不同饮品的不同温度需求。 4. 棒体顶端迷你荧光板,既是记事板、留言板,又是迷你小夜灯,防止黑暗中失手打翻饮品,为熬夜一族提供贴心暖光。 5. 可变挂式搅拌棒,适用多种杯型。总体不超过三元的低廉造价,新颖的概念,细致的设计,使 Mixer 极适合于餐饮企业的推广,极易进入日常生活。 创新点: 1. 智能性贯穿整个使用过程。 2. 关注人体健康:针对成人:设置高温警示震动,关注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饮水过热的健康风险。在饮品温度未达引用标准时,则人手的靠近会引起咖啡棒震动预警,防止人饮水过热增加患舌癌、食道癌的风险。针对婴儿:婴儿奶粉档位将温度设置在 38 度,防止烫伤的发生,保护宝宝脆弱的食道。 3. 极低成本:注重使用性价比最高的器件,整个智能搅拌棒成本基本可控制在三元以内,有利于其利用价格优势迅速打入市场。 4. 顶端荧光板一板多用:可充当记事板、留言板、表白神器和迷你小夜灯。荧光板可翻折,通过调整合适角度,可将搅拌棒变为悬挂式,从而让长度固定的搅拌棒适用于多种杯型,防止了搅拌棒太短滑进饮品中的尴尬。 5. 可靠性强,安全节能,且电池方便拆换。 6. 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 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原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是由北京大学、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Applications in Network of Things ,简称 iCAN, www.iCAN-contest.org )的中国选拔赛,是面向大学生创新的年度科技竞赛,始于 2007 年,秉承 “ 传递 iCAN 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 ” 精神,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促进和加强物联网等高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推动物联网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交流平台。 最终产生的五名特等奖项目将代表中国参加 2015 年 6 月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国际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期待 2015 第九届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欢迎关注比赛官网:China.iCAN-Contest.Org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71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2014年9月24日 2013级科学哲学专业硕士生开题
pingpingzh1 2014-9-26 08:57
2013 级科学哲学专业硕士生开题 学生报告题目 1、 物联网中自动识别技术问题研究 2、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运行机制研究 3、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 《反对方法》不同版本比较研究 5、 高校社会科学基层科研组织形式研究 总体感觉:学生选题偏向应用基础研究,现实导向性越来越强,选题 4 保留了科学哲学的韵味。 普遍存在的问题:题目研究范围过于宏大,缺乏问题意识,如何结合科学哲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文献综述和选题有脱节现象,章节安排需要调整。 教师的指导与建议:开题时选题范围大似乎是学生的通病,对于转专业过来的学生在一年之后能够对专业有所了解并抓住有研究意义的选题也并非易事,教师和导师的指导就非常关键,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应该能够帮助学生缩小选题范围,聚焦于研究问题,起到导向性作用。
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领域的无源WiFi技术
jiaqiangzheng 2014-9-3 17:34
据PC World 2014年8月5日消息,美国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团队研发了不需要电源的WiFi设备,利用WiFi反向散射体( backscatter )技术实现无线供电与WiFi的结合,可以利用周围的无线电波信号作为电能源,并与WiFi网络建立连接进行数据传输。无源WiFi设备将可能广泛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可以将大量的设备联上互联网。传统WiFi设备非常耗电,WiFi反向散射体将大幅度减少电源需求甚至不需要电源。 Researchers promote battery-free Wi-Fi technolog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ming Internet of things (IoT) revolution may not run on batteries, but on power plucked from the air,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ore specifically, a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m will present a paper this month on a technology called Wi-Fi backscatter, a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uses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as a power source.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olds the promise of connecting “billions” of devices to the Internet while avoiding the pesky, long-time problem with limited battery power, researchers said. The 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very big deal,” said Bryce Kellogg, a doctoral studen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author of a paper on Wi-Fi backscatter.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with connecting the next billion devices to the internet ... is the nightmare of charging or swapping batteries for all of them.” Traditional Wi-Fi devices are “very power expensive,” Kellogg said. But Wi-Fi backscatter could “greatly reduce dependence on batteries and maybe even get rid of them and harvest energy for many devices,” he added.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eam developed an ultra-low power tag prototype with an antenna and circuitry that can be connected to a varie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The tags can talk to Wi-Fi-enabled laptops or smartphones, while consuming negligible power. The tags monitor Wi-Fi signals moving between routers and laptops or smartphones. The tags encode data by either reflecting or not reflecting the Wi-Fi router’s signals, making a small change in the wireless signal. Wi-Fi enabled laptops and smartphones then detect these small changes and receive data from the tag. By exchanging data through the Wi-Fi signal changes, devices like smart watches could download email from laptops or smartphones or send information tracking your morning workout back to those larger devices, the researchers said. The small changes in the Wi-Fi signal can be a useful way to exchange data, said co-author Joshua Smith, 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f you’re looking for specific patterns, you can find it among all the other Wi-Fi reflections in an environment,” he said by email. The research team is considering starting a company to commercialize Wi-Fi backscatter, Smith added. One of the beauties of Wi-Fi backscatter is there isn’t much of a limit on the types of devices it could power, Kellogg said. “Since it is so low power we are definitely not power constrained,” he said. “The biggest constraint on size is the antenna, and Wi-Fi antennas can get very small. Your cell phone has multiple of them.”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ackscatter device chain, Wi-Fi access points can be upgraded to work with the technology through a software update, Kellogg said. “This means we could deploy a set of battery-free sensors or smart IoT devices around your house and then they could communicate with you existing Wi-Fi router,” he said. “This approach removes a significant barrier to adoption.” The research team’s backscatter tag has communicated with a Wi-Fi device at rates of 1kbps with about two meters between the devices. Researchers plan to extend the range to about 20 meters and have filed patents on the technology. Source: http://www.pcworld.com/article/2461800/researchers-promote-batteryfree-wifi-technology.html
个人分类: 引述|1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移动医疗与移动保健--健康理念的改变
热度 1 lhj701 2014-9-3 11:19
移动医疗与移动保健--健康理念的改变 随着移动无线网络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普适计算开始在健康医疗领域生根,比如移动医疗、移动保健、 智能医疗社区、智慧医疗、穿戴式计算技术等发展很快(iwatch好像在9月9日发布啊,期待中)。 在这些应用中,无线网络其实只是信息传输的手段,但微型低能耗传感器的发展,结合移动互联,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实时开展健康跟踪。这些新技术带来的是实时保健,应该是尽量避免健康人生病然后去医疗,相当于将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因为生病都有一个产生的过程。 从过程中去实现对健康的控制,总比不知道它逐步变为不健康的发展结果要好。另外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监控人之外,需要外部的过程性介入,比如健康因素过程介入,医生、病人、健康保健专家、相关知识、分析、生活建议等等,尤其是对长期连续过程性监控数据的分析,结合大数据技术,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过去没有的健康医疗的新知识和针对性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移动医疗开启了健康医疗的新的入口。 个人觉得,移动医疗带来的移动保健的实现,其最大意义也许在于对于传统生病看病体系的补充甚至变革,这种新技术带来的生活理念、健康理念和生病治病治疗理念的变革也会对人的健康甚至社会带来新的影响和新的机会。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用电的物联网新技术-wifi后向散射技术问世
热度 1 lhj701 2014-8-23 21:15
  不用电的物联网新技术-wifi后向散射技术问世 物联网的节点耗电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不论zigbee技术还是低功耗蓝牙技术,尽管用普通5号电池可以工作很久,比如说6个月, 甚至1年, 但总得更换电池。另外在野外无人的监控场合,定时更换电池总是感觉麻烦,但对新技术的追求,总会不断给灵智的大脑带来福音: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wifi后散射技术带来一种新的通信系统,未来的某些物联网节点可以从空中获取能量,并通过该通信技术将感知信息汇聚到监测中心。 本来用于无线通信的wifi技术真是奇妙:wifi不仅仅可以用于定位, 还可以监视隔壁墙后是否有人,甚至还可以知道你在说什么----原来这在空中飘荡的密码电波,不知道还隐藏着多少人类未知的密码,等待人类灵智大脑的挖掘,wifi,将来还可以做什么? 转载: 物联网发展福音 不耗电的Wi-Fi技术问世 来源: http://news.rfidworld.com.cn/2014_08/2808eef5ff5dc2f3.html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最近研发出了一种名为Wi-Fi后向散射(Wi-Fi backscatter)的新型通讯系统,该系统可使用无线电频率作为电能来源。在这种技术的帮助下,未来的 物联网 设备可能将不再需要电池,而是直接从空气当中获取能源。   Bryce Kellogg是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同时也是Wi-Fi后向散射论文的联合作者。他表示,这项技术拥有非常大的潜力。他表示,传统Wi-Fi设备非常耗电,但Wi-Fi后向散射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对于电池的依赖,甚至彻底消除对于电池的需要”。   据悉,华盛顿大学的研发团队制作出了一款超低功耗的标签,该元件内置了天线和电路,可以连接到许多电子设备当中。这个标签可以和支持Wi-Fi的笔记本或智能手机进行通讯,其消耗的电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标签可以监控在笔记本/智能手机和路由器之间的Wi-Fi信号,并通过反射或不反射路由器的Wi-Fi信号来对数据进行编码,从而对无线信号产生一个细微的改变。笔记本和智能手机随后会检测到这些小的改变,并从标签当中接收数据。   通过在Wi-Fi信号的改变当中进行数据交换,智能手表这样的设备可以从笔记本或智能手机当中下载邮件,或是将自身所追踪到的数据(比如锻炼数据)发送到这些较大的设备当中。   Wi-Fi信号当中的这些小变化可以成为数据交换的实用方式,另一位联合作者Joshua Smith说道。他随后补充道,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考虑成立一家公司来将Wi-Fi后向散射商业化。   Kellog说,Wi-Fi后向散射的一大优势是其可供能的设备类型上面并没有多少限制。“由于它的低功耗特性,受限的绝对不是电能,”他说,“最大的限制是天线的大小,而Wi-Fi天线可以变得非常小。你的手机当中就有好几根(Wi-Fi天线)。”   在后向散射设备链的另一端,Wi-Fi接入点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和该技术进行协作,Kellogg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房屋当中部署一套无需电池的传感器或智能物联网设备,然后通过现有的Wi-Fi路由器和它们进行通讯。”他说,“这种方式打破了影响用户采纳物联网设备的一个巨大障碍。”   研究团队的后向散射标签能够以1kbps的速率和Wi-Fi设备进行通讯,范围为2米。在后续的研发当中,研究人员希望将两者的通讯范围扩大到20米。
个人分类: 物联网|5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给物体嵌入智能
热度 1 lhj701 2014-5-23 07:36
物联网---给物体嵌入智能 物联网2014年继续缓慢升温,但也开始不温不火,一说物联网还在其婴儿期,就是一个老长不大的孩子---生长缓慢。另外一方面,大家都长期看好,除了政府推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的大企业正逐步加入,有人预测到2025年,也就是10年后物联网才渐成气候。 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因为物联网是给物体嵌入智能,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人不会因为难就放弃,相反给物体嵌入智能,将人的智能物化、泛化到周围的物体中,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个工作更能激发人的热情和追求。另外一个当然是利用基因改变人本身,这个工作当然更有魅力,但风险和伦理很容易超出控制,因此物化人的智慧于物体中,甚至制造机器仆人都可以令人乐于接受。 将智慧嵌入物体,没有网络当然原本是可以的,比如把人比作一个物体的话,他不联网,基于基本的智慧还是充满智能的, 但一旦联网,不论用手机,用电脑,和人交流等等,信息通过“网络”载体,流入流出“物体”,物体更智能了,因此才有物体需要连接到网络的需要。可以这样说,物体可以预先嵌入基本的智能,相当于“内脑”,而通过网络可以借助“外脑”让物体更加智能和智慧。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28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类排比不要模糊(140519)
热度 2 ymin 2014-5-19 08:19
分类排比不要模糊( 140519 ) 闵应骅 “五月的鲜花”芳香美丽,既是一首歌,又是社区的一个活动。 5 月也是评审的旺季,基金评审,学位论文评审,都挤在这一个月。我看到许多“本子”里面,分类排比的句子很多,像许多政治宣传一样,句子很美,煽动性强。但是,作为科研课题申请和文章,却不宜模糊,给人逻辑性不强的感觉。 分类学源于生物分类。全世界的动物和植物按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分为树形结构。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如果发现一种新的生物,就要把它归为某一个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没有一个生物属于两个种群。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即以不同的分类依据做分类,譬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 细胞分类学 (或染色体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 血清分类学 ,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 在信息领域,人们常用 Category ,而不用 Classification 。分类信息是 WEB 2.0 的衍生物,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模式,它让网络变的跟老百姓更普及更贴近生活更方便生活。分类信息又称分类广告,我们日常在电视、报刊上所看到的广告,往往是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会强加给你,我们称这类广告为被动广告;而人们主动去查询招聘、租房、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我们称它为 主动广告 。广告信息当然还可以按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在信息科学研究中,由于现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界限不清,有许多使人模糊的地方。譬如说:“资源和信息模型是物联网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资源模型是用标准的语义模型来描述传感器资源。而信息模型则包括实体模型、事件模型等,即现实世界中的对象、现象、事件及其他们的关系如何以及机器理解的方式表达,包括资源模型和实体模型。”这一段相当让人糊涂,也许是为了把物联网分为资源和信息吧!资源模型和信息模型是并列的吗?信息模型包括实体模型、事件模型,资源模型里包不包括实体模型、事件模型呢?也许有人说,那是没给资源和信息下定义。如果说:“我们将物联网中提供感知和控制功能的设备的能力抽象为资源。一个设备可以具备多种感知能力,因而可以对应多个资源。”这里把能力定义为资源,那实体就不能是资源。给信息下定义就更难了。实际上,我们常说给什么东西下定义,其实不是定义,只是换一种描述而已。可分类还得做。 再举一个例子,最近在经济发展中,在 IT 行业,服务提得很高,过去 IT 公司卖硬件,后来卖系统,现在卖服务。说“服务选择、服务推荐、服务发现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服务匹配的问题,即计算用户需求(用户域)、实体的情景和环境(物理空间域)、服务模型这几个方面的描述消息(消息空间域)的匹配程度。”按这一理解,你能区别服务选择、服务推荐、服务发现吗? 现在的问题是在无法确切定义一些名词术语的时候,如何进行分类排比?至少使人觉得分类的各项是有区别的,不是含糊的,各有各的处理方法。否则,就给人一种逻辑混乱的感觉。严格的分类则必须做到: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属于一类,而且只属于一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分而治之。在软件里, If……Then……else…… 就是以 If 条件语句为依据的一个分类。要么满足条件,要么不满足条件,二者必居其一。可是,你用 s w i t c h - c a s e 语句就得小心了。你有 case 1 , case 2 , …… , case n 。它们必须是相互排斥的,一种情况不能属于两种 case 。同时,你必须列一个 default ,就是说,如果不属于这 n 种情况的时候就进入 default 。否则,你的程序就飞了。这是程序员常犯的一个错误。在一些战略性的研究或文章中,常常做不到这么严格,但是,逻辑还是要清晰,才能说明思路的清晰。把一些新名词推在一起,反而让人糊涂。这是商业宣传、产品推销中常犯的毛病,科学不能这么做。
个人分类: 做学问|5001 次阅读|6 个评论
医科社会意识载体找计算机智能专业人士学科交叉,做算法研究
coltec11 2014-5-2 19:25
医科社会意识载体找计算机智能专业人士学科交叉,做算法研究 研究课题: 社会意识载体、物联网意识载体化、社会学理工化 研究对象: 社会程序链网、社会产业程序链网、社会管理程序链网等 发帖目的: 1. 学科交叉课题研究; 2. 发展新的物联网理论; 3. 发展新的社会学理论; 4. 找计算机智能方面的专业人士一起做算法研究; 5. 有网站构架、网页前端/后台、算法模块、数据库研究能力的朋友,欢迎一起探讨,或合作创业。
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几个重要问题:ISO/IEC JTC1/SWG5(物联网)
kingwisdom 2014-5-2 11:37
国 际 智 慧 学 会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文件总编号IWS-G14020 2011年 5 月 2 日 国际智慧学会 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HK-FNIC ) 简讯 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几个重要问题 ISO/IEC JTC1/SWG5(物联网)重庆会议侧记 2014 年 3 月 18 日至 20 日,国际标准组织 ISO/IEC 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第五研究组( JCT1/SWG5 ,负责物联网技术标准化策略研究工作)在中国重庆举办了工作组会议。本次会议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共有约 30 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香港专家,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张庆松博士作为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 (JTC1/SC6, 负责网络标准化工作 ) 的联络员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张博士就以下一些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问题与代表们进行了交流。 一,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问题 目前,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为“ IoT ”,这似乎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名词,但是这个名称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 Internet 这个名词容易存在歧义和纠纷。这是因为 Internet 已经是一个固定名称,指的是以 TCP/IP 协议和 IPv4/IPv6 为代表的因特网( Internet )这一特定网络。把物联网称为 Internet of Things 则会被误解为这是一个完全基于因特网的网络。目前在 ISO 出现的一些报告中已经出现这种倾向。把物联网绑定在因特网上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将在以后陆续研究。 目前, ISO 标准工作组所建立的一些项目中,对于 Internet 这一英文名词的定义并不统一,有的在定义中将其说成是一种不局限于特定的网络,而只是描绘一种具备互联特征的网络;但也有的标准中明确将 Internet 指定为因特网。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在向 ISO 提交的多份文件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指出为了避免混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应该采取如“ Network of Things” or “Inter-network of Things” 等中性名词。这一主张在 SC6 中已经得到采纳。 二,物联网应该保持开放的架构 让物联网国际标准英文名称采用中性名词的好处是,其将会有利于确保物联网国际标准建立一个开放的架构。所谓开放的架构是指,物联网不能被绑定在一个传输平台上,而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使得其在多种平台上运行。 众所周知,物品与物品的联系必然要通过网络来进行。网络就构成了物联网联系和通信的核心平台。目前已经有的网络是因特网,因此目前常见的一些物联网方案采用因特网作为传输平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国际标准将因特网作为唯一的平台,而且作为必须的平台,还不留与其他平台的接口,甚至妨碍以后使用其他平台,这就构成了一种封闭的平台系统,这是不利于物联网未来发展的。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认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工作组必须要注意维护物联网的开放性,注意维持一个开放型传输平台的重要性,并且防止任何将物联网绑定在一个平台之上的错误主张。 三,物联网不能削足适履 物联网国际标准还必须防止“削足适履”的现象。这是指,不能降低或者削弱物联网的性能,来使其符合目前现有网络的要求。 因特网作为目前唯一的网络平台,很多工程师们往往只考虑如何使得物联网来符合现有网络的技术要求。但是,现有因特网的基本框架是在半个世纪之前设计的,当时根本没有考虑物联网的需求,因此其架构设计根本不符合物联网的需求,也无法通过渐进改良来实现物联网的严苛要求。于是我们看到,现有的一些物联网设计委曲求全,被迫采用因特网规则来实现物联网通讯,结果是性能大打折扣(具体案例另文分析)。 所以,把因特网作为物联网的唯一平台是不正确的,削足适履也是不科学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必须寻找突破,找到更适合的网络平台,使得物联网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因特网局限性研究 为了找到适合物联网运作的网络平台,物联网国际标准必须首先要研究现有网络的局限性,了解其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哪些方面不符合物联网的需求,哪些方面自身无法改善,而只能通过新型网络来实现。这个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如何一些主要性能指标: · 物联网的安全性能要求与因特网之间的矛盾 · 物联网通讯网络负荷与因特网络之间的矛盾 · 物联网物品编码与因特网命名与寻址之间的矛盾 · 物联网的经济效益与因特网之间的矛盾 · 物联网应用管理与因特网之间的矛盾 五,未来网络空杯设计对物联网的影响 基于空杯设计原则的未来网络国际标准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网络对于新型应用领域如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国际标准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因特网无法满足新应用场景需求的情况下,未来网络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优越性。如何使得未来网络国际标注与物联网国际标准互相促进,互相提携,这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网络要想获得成功,物联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网络要深入研究物联网的需求,要提供有力的证明和详细全面的技术方案来说明未来网络如何可以帮助物联网实现安全、高效和经济等目标。物联网标准也应该提前考虑未来网络的存在,并且主动向未来网络提出需求,并及时地将未来网络先进技术融入进物联网国际标准中。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在国际标准中看到“未来物联网”这一名称,表明一种基于未来网络的物联网技术体系获得承认。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香港) 2014年5月2日 (签章) 联系: icwisdom5000@yahoo.com
2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来了
lhj701 2014-4-13 23:08
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来了 近日,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促进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 工业互联网联盟建立的最大意义在于: 工业巨头们终于打算坐下来一块推动工业物联网的产业化了。 具体内容转载如下: 技术领导者推动工业生态系统发展,以加速更可靠的大数据访问,释放商业价值 确定开放性互操作标准的要求,定义通用架构,以连接智能设备、机械、人、过程和数据 开放成员资格,面向有志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全球市场开拓的任何公共企业或私营企业、组织或实体 March 31, 2014 09:16 AM Eastern Daylight Time 波士顿--( BUSINESS WIRE )--(美国商业资讯)--ATT、思科(Cisco)、通用电气(GE)、IBM和英特尔(Intel)今天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IIC)。这是一个开放性成员资格团体,致力于打破技术孤立壁垒,通过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为更好地访问大数据提供支持。该联盟将使各个组织能够更便利地连接和优化资产、操作及数据,以提高灵活性,释放所有工业领域的商业价值。 “工业互联网是建立在ATT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进行远程虚拟操控的愿景之上。IIC汇聚了全世界致力于动员全球设备和机械的创新技术领导者,无论他们身处办公大楼还是海上的船舶中。我们拥有打造一个连接更紧密的世界的共同目标。” 一个由企业、研究人员和公共机构组成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以帮助推动采纳工业互联网应用,这是加快物联网发展的基本元素。IIC是一个新成立的非营利性团体,其开放性成员资格将指导各种工业环境互操作性的建立,使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具体来说,IIC的宗旨是通过下列途径鼓励创新: 将现有和新创建产业的使用案例和试验基地用于真实生活应用; 提供最佳实践、参考架构、案例研究和标准要求,以简化连接技术的部署; 影响互联网和工业系统的全球标准制定流程; 促进开放式论坛的发展,以分享和交流真实生活中的技术理念、实践、经验教训和见解; 对新式和创新的安全方式建立信心。 范德堡大学E. Bronson Ingram工程学特聘教授兼软件整合系统研究院(ISIS)院长Janos Sztipanovits表示:“我们正处于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交汇历经重大技术变革的重要时期。这场技术变革具有广泛影响,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仅可以造福于任何组织,而且还能造福于全人类。学术界和工业界均理解为工业互联网确定和建立新基础、共同框架和标准的必要性,并期望IIC确保这些工作能够汇聚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作为创始成员,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将在选出的IIC指导委员会中各自拥有永久席位,其他四席由选出的会员出任。指导委员会将负责执行领导和管理工作,以帮助各个组织利用这一巨大机遇。 鉴于这项技术的重要性,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将为网络物理系统的相关研究投资超过1亿美元,并且正在与私营部门就医疗保健、运输、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一系列试验基地开展合作,并正在提升电网的安全性。 美国商务部部长潘妮·普利兹克(Penny Pritzker)表示:“通过将物理对象与网络空间的全部力量相连接,工业互联网有望大幅改变人类与技术的互动方式。美国政府期待携手像新建立的IIC这样的公私合作团体,把创新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和系统转化成智能制造、卫生保健、运输和其他领域的新就业岗位。” IIC向任何有志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企业、组织或实体开放。除了获得立即可用的有形意见平台以外,联盟成员将参与建立与常务委员会的技术、制造、学术界和政府领导者的关系。IIC将由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非营利性贸易协会——对象管理集团(OMG)进行管理。会费结构和成员资格申请表可以从 www.iiconsortium.org 获取。 其他引言: ATT商业解决方案先进移动解决方案副总裁Mike Troiano 表示:“工业互联网是建立在ATT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进行远程虚拟操控的愿景之上。IIC汇聚了全世界致力于动员全球设备和机械的创新技术领导者,无论他们身处办公大楼还是海上的船舶中。我们拥有打造一个连接更紧密的世界的共同目标。” 思科物联网业务组副总裁Guido Jouret 表示:“99%的事物都还没有联网。随着全球期望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的事物,下一场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思科正在与业界领先公司合作,致力于打破安全可靠连接工业环境中的事物所存在的屏障,为物联网的到来铺平道路。” 通用电气全球软件副总裁Bill Ruh表示:“作为领导者,我们携手推动这一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市场发展,确保全球组织能够更容易提供更出色的服务,访问更好的数据,并且更重要的是,将所有独立事物无缝连接。IIC的成立宗旨是通过创建共同架构和使用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共同架构和实用案例将使航空、运输、医疗保健或能源领域的企业能够随时随地‘即插即用’(plug-and-play)工业互联网技术。” IBM智能能源研究组杰出工程师兼首席技术官Ron Ambrosio 表示:“IBM的智能星球(Smarter Planet)愿景正在实现,原因是我们正在进一步将物理世界与互联网相连,从而将物联网与分析学、移动和云计算领域的进步相结合。我们使用能够带来新见解和提高效率的方法,而新见解的产生和效率的提升都能够转化为竞争优势。智慧城市、公用事业电网、建筑和机械正在变得更加仪表化、更加互联和智能。通过这个联盟,我们将促进创新和技术的发展。” 英特尔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Ton Steenman 表示:“IIC与英特尔的物联网愿景高度吻合。英特尔的物联网愿景致力于通过一个强大的端到端物联网解决方案,将现有系统和新系统连接成安全的基础设施,从而加快业务转型。物联网规模的实现需要一个由标准和强大生态系统促成的开放性解决方案。IIC将帮助加快发展势头,使物联网早日变成现实。” 工业互联网联盟常务董事、对象管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Soley博士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开创一个爆炸性工业增长和创新的新时代,与之前的数十年截然不同。OMG推动着技术进步,这些技术已经并将继续使工业互联网成为可能。我们正在将我们25年的经验运用于IIC,以便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打下基础。” 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部副主任Farnam Jahanian表示:“国家科学基金会长期以来一直通过对网络物理系统(CPS)的投资来支持基础研究,工业互联网联盟为基础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转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我们相信私营部门对基础性CPS先进技术的采用是研发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个人分类: 物联网|6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省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日前发布
lhj701 2014-3-20 20:16
《山东省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日前发布 日前,山东省发改委、 科技厅等部门发布《山东省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这是继国家物联网专项后, 山东省力争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实现突破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该计划为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计划,整个计划从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政府扶持措施、人才培养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该计划牵头部门多,可见一方面物联网属于信息渗透型应用,涉及多个部门。另外, 这么多部门牵头, 可见山东省的重视和工作模式的改变。 以下是牵头单位: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公安厅、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省知识产权局、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东省科学院。 具体主要内容如下: 顶层设计 :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以智慧城市为依托,在工业、农业、民生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率先实施一批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公共服务便捷高效,推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应用。    标准制定 :重点突破山东省优势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标准;超宽带技术等短距离通信领域、机器到机器(M2M)、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传输领域的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标准等。   技术研发 :高性能、低成本、智能化传感器及芯片技术,物联网标识体系及关键技术,物联网智能传输技术,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等重点任务。   应用推广 :依托智慧山东试点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的试点示范,着力推进 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 等应用示范工程。 产业支撑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培育和扶持物联网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扶持 :重点加大对 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 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省科技计划重点加强面向 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 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山东省是 经济大省,素以“大象经济”著称,国企、 重化工等传统企业云集, 煤炭、钢铁、石油等重化工行业占比过高, 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都占到全国10%以上,因此 经济结构需要调整,而物联网作为新一波的信息新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山东省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的发布,有望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及产业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关于印发山东省物联网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云们重新定义智能家居
lhj701 2014-3-19 20:53
马云们重新定义智能家居 罗超 03月19日 15:52 分享到: 智能家居 物联网 智能硬件 分类 : 互联网 摘要 : 智能家居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它带来的舒适、便捷程度,或许会超越我们的想象,乔布斯重新发明手机,智能家居终将重新发明“家”,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巨头具有技术研发、经济能力、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加入智能家居产业之后,已让引爆点提前到来。 互联网正在一点又一点地侵蚀传统世界。电脑、手机、电视、汽车,现在轮到了家居。 3月17日,阿里巴巴和美的宣布进行战略合作,构建基于阿里云计算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发布首款物联网智能空调。不久之前百度入股智能家居企业海眸科技,它的核心产品是家庭智能遥控产品。微信合作伙伴大会则展示了利用微信遥控空调和电视。除了BAT这样的巨头对“家”积极布局之外,小米在尝试掌控路由器这一信息枢纽来实现对家的控制,一些创业者则从控制器、遥控板、插座等维度入手进入家庭。 互联网玩家以鲶鱼的身份渗透到每一个传统行业,促进后者更加剧烈地自我革命。 客户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 智能家居并不是新鲜概念。早在互联网之前,便已经有智能楼宇、智能安防、智能建筑。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美国,智能家居也已广泛应用多年,包括中国。 物联网的出现是分水岭。借助移动通信技术,设备通过装载SIM卡,抑或通过WIFI、蓝牙,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物体与物体之间连接的M2M(Machine to Machine)让更多应用成为可能。爱立信预测2020年,将有500亿台设备在线连接,是智能手机存量的数十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与家相关的设备,例如三表(水、电、气)、家电、安防、停车场、电梯、电灯、供暖等等。 此前的物联网应用与个人用户之间是彼此透明的。个人用户对物联网的便利浑然不知。过去智能家居以灯光遥控控制、电器远程控制和电动窗帘控制为主,这更多是行业方案,直接客户是企业或政府,而不是家庭和个人。 企业客户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利用SIM传送电表读数缩减抄表员,通过智能灯光控制省电……现在智能家居进入“用户时代”,用户为产品买单,面向用户的思维需要功能、成本、体验和营销的齐头并进,这是互联网企业擅长之处。 家电企业成互联网家居排头兵 首当其冲的便是家电,它们在过去数年间已在物联网方面有所探索,现在开始谋变。 最典型的是空调,内置SIM卡和传感器,将温度、湿度和开关情况上传至云端。空调厂商可以随时追踪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远程故障处理,分析和预防。由于空调大多需要终身维保,远程排障将大幅降低售后成本。从2013年开始,美的已在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让所有空调都成为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 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现在家电行业开始让智能化功能直接惠及用户。电视等黑色家电基于信息,与互联网已紧密结合。2014年焦点向家居尤其是白色家电转移,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空气净化器。 海尔在去年成立海立方创客平台、海极社区来鼓励、扶持智能家电创新。位于四川的长虹则大力推进“家庭互联网”的概念,倡导将家里的一切设备智能化和互相连接。不过,家电企业对于软件并不擅长、对互联网望而却步,它们的种种探索,并未掀起大的波澜。 阿里与美的合作模式属于物联网家居。阿里物联网开放平台是云,美的空调是端。通过网络和云计算,将家电联系起来。用户现在可以通过来往等App去远程遥控空调,而未来家电可以自动感应环境和人,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就像Nest一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智能空调与床连接,床感知人体温度、散热和流汗情况,并进行温度湿度、开关调节,让人们永远处于最舒适的环境之下,同时达到省电的目的。 这跟传统的装个卡就是智能家居完全不同。物联网家居时刻在线,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使家居设备实现高度智能化。互联网企业还可以将自身业务与智能家居结合,例如电商、社交等。物联网家居实际也是互联网家居,这将重新定义智能家居产业。 开放式生态是唯一出路 被Google以32亿美金收购的Nest,具有自行研发的App以及硬件。国内的智能家居大都也是属于此类,均是设计生产硬件、App开发、云端服务均是自己干或者外包。例如美的、海尔、格力的智能空调。 智能手机有两大模式,以苹果为代表的垂直一体化,以Android为代表的开放联盟式生态。智能家居正在从苹果模式走向Andorid模式。 传统制造企业在寻找与互联网的结合点。过去,家电行业看重互联网电商渠道。现在则开始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能力,探索全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美的与阿里合作,Nest选择Google足以说明,智能家居设备商正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甚至合二为一。 位于广州的杰升科技是物联网软件服务商,其客户有美的、格力等知名企业,解决方案遍布智能家电、智能安防、运动医疗、智能玩具等领域。杰升执行总裁黄灼认为,智能硬件技术存在一个金三角:硬件、云服务和智能终端。硬件是Machine,智能终端上的App是人机界面、控制枢纽,而云则是连接、数据和服务的中心。 在这个金三角里,传统家电厂商擅长的是硬件,互联网玩家的优势则在于云服务和智能终端。它们更懂用户、更懂App、更懂互联网,更擅长云端技术,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和挖掘能力。 Google通过OHA(开放式手持设备联盟)笼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商,成就安卓生态的繁荣。智能家居行业同样在等待这样的联盟、与Google对应的牵头者出现。 智能家居不会出现Android Google统一智能终端依赖安卓,智能家居是否需要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呢? 白色家电减轻工作强度,让生活更舒适,信息交互是辅助。家电本身只需要最基本的信息输入输出,在成本的限制之下,家电尤其是小家电不可能具有与智能手机匹配的CPU、内存、存储、I/O这些计算资源。至于其他家居例如窗帘、门锁、开关、插座、厨具,更是不大可能拥有计算能力。 最终还是回到“金三角”: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穿戴设备、电视、PC)负责操控交互,云端负责计算、存储、连接,而家电(居)则负责做好本质工作(洗衣、冰冻、调温、烧水等),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通信模块回传数据和接收远程命令实现智能化。 这意味着,除电视之外的智能家电,并不需要也难以运行独立的智能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本质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接口,人与智能家居之间的接口则是智能终端+云,操作系统已被安卓、iOS和WP统治。 谁将成为智能家居的Google? 尽管不会有与安卓对应的操作系统,但智能家居仍旧缺少一统天下的某样“东西”:平台接入协议和应用协议标准。基于统一的协议和标准,家居设备厂商接入,应用开发商则基于标准和协议开发应用,没有厂商互相设置的壁垒,开发者的应用可以适配到任何品牌的同类设。开发者是任何一个智能生态繁荣的基础,从Windows到iOS到Android。 现在,家电企业、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均期望可以做这样的协议或者标准。 在美的与阿里合作的同一天,海尔召开智能家电操作系统U+发布会。早些时候,美的宣布构建智能家电操作系统,年初CES上三星、LG也展示了智能家电操作平台。以LG为例,未来家电产品将重点围绕一个“Home Chat”智能平台进行开发,该平台允许用户通过短信的方式来管理处于联网状态的家电设备。 这些平台的共同特征是,由硬件厂商提供,各自提供云服务、各自制定接入协议和应用协议,这是苹果模式。 阿里是另一种思路,做云物联网开放平台。与厂商各自做各自的标准、协议不同的是,第三方平台的定位使阿里可以跨越厂商之间的隔阂。在技术能力方面,它拥有比家电厂商更强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根据它的物联网开放平台设计,未来可支持数十亿设备的接入,提供数十PB(1PB=1024TB)数据的存储、计算和挖掘能力。 App开发者接入它的云平台,硬件厂商接入它的云平台,就像安卓在智能手机中的位置一样。这与阿里组建Smart TV联盟的做法,异曲同工。物联网开放平台的定位,则使得其除了可以支持家电设备之外,还可以支持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设备、医疗健康设备、智能玩具,等等。这契合了阿里的数据战略,也符合马云最近提出的“端带动云,云丰富端。”的云端战略。 有着这样的野心的企业不只有阿里。广州杰升将此前在各个智能硬件行业积累的云服务能力、代码模块等也进行了提炼,并通过“机智云”这一智能硬件平台共享出来,2013年基于此平台的设备出货量超过100万台。 2010年成立的青岛YeeLink提供物联网云服务,期望做家庭智能中心。 百度云dulife则是面向可穿戴设备的类似平台。 最终谁能成功,关键还是技术实力、产业号召力和合作模式的比拼。阿里云和百度云是中国云计算的双强。阿里云在智能硬件云上走得更快,在电商渠道对硬件厂商吸引力自不必说,大数据处理能力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在硬件厂商中也有其号召力。 杰升、YeeLink这样的厂商仍有机会,它们更加专注,与每个智能硬件行业的顶尖企业合作已久,在智能硬件开放平台上已经走了很远,被巨头们看中收编也很有可能。 智能家居爆发究竟还有多久? 智能家居行业出现Google的前提是,智能家居会爆发并普及,对此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保守派认为智能家居是在为了智能而智能,人们并不需要家电可以智能化,远程控制空调、冰箱,自动烹饪早餐是伪需求,厂家只不过是用“智能”噱头更好地销售产品,成本是最大的限制。 包括杰升CEO黄灼在内的乐观者则认为,摩尔定律在智能家居行业同样适用,智能化成本在快速降低。开放生态出现后,传统硬件厂商、互联网巨头、系统集成商和第三方开发者围绕生态创造丰富的应用,去挖掘和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习惯被培养之后,将逐步接受、青睐和依赖智能家居,就像IPhone的发展路径一样,从可有可无的智能化到不可或缺。而这个过程将出现更多的商业模式,例如大数据模式、互联网巨头补贴模式等,来分摊智能化成本。 智能家居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它带来的舒适、便捷程度,或许会超越我们的想象,乔布斯重新发明手机,智能家居终将重新发明“家”,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巨头具有技术研发、经济能力、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加入智能家居产业之后,已让引爆点提前到来。 作者微博@互联网阿超,微信SuperSofter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能风势不可挡 电力线通信拓展潜力应用
lhj701 2014-3-13 20:10
智能风势不可挡 电力线通信拓展潜力应用 2014-3-11 8:57:01 国际电力网 几乎所有装置都走向智能化,这股不可阻挡的趋势使得来自网络接入端的技术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消费者需要在数量日益增加的数字设备和 电源 管理设备之间无缝共享应用,因而他们对家庭网络带宽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在既要满足互联互通安全可靠,又要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前提下, 电力线 通信(PLC)成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最简易和最可靠的方式之一,它提供全面的宽带解决方案,可优化通过现有电源线、同轴电缆、电话线和其他线缆进行的联网。与花费时间和资金连接家庭以太网或部署无线网络相比, 电力 线通信的优势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前者无法提供数字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内容的流媒体播放所必需的传输速度。 不过,虽然业内人士对PLC持认可态度,但绝大多数认为总线型、无线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这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还无法相互替代,并且PLC自身的技术挑战和商用挑战依然存在,因此,目前及未来,有线、无线、电力线多种通信技术并存智能家居网络是产业趋势。 锁定智能家居市场 日前,意法半导体(ST)发布了一款独有的ST2100 STreamPlug系统芯片,目标应用锁定于全球智能家居和智能 能源 市场。该芯片已被用于意法半导体与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领导厂商大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一代智能产品。 作为全球首款智能网关系统芯片,意法半导体的ST2100 STreamPlug集成高性能处理子系统、电力线通信(PLC,Powerline Communication)和数据安全功能以及外设接口,支持目前普遍使用的固网和无线混合网络。ST2100支持IEEE 1905.1标准,让客户能够在一个新的网关或集线器设计内整合以太网、Wi-Fi 等其它网络标准。ST2100 StreamPlug支持广泛使用的PLC通信协议,例如HomePlug AV和HomePlug Green PHY,以及IEEE 1901宽带电力线接入标准。 ST2100 STreamPlug系统芯片应用处理器基于330MHz ARM926EJ-S内核,并提供一个外部存储器管理子系统,采用12mmx12mm TFBGA 373 BGA封装。在片上还集成一个功能完整的PLC调制解调器和模拟前端、USB2.0接口、以太网接口、彩色LCD液晶控制器和专用安全引擎,支持先进加密算法,例如AES、 DES/3DES和IPSec. 从软件角度看,虚拟机支持功能提供用户操作系统接口,例如意法半导体自行发行的Linux Kernel 2.6.PLC协议支持功能包括最新的IEEE 1901宽带电力线(BPL)标准,以及广泛使用的HomePlug标准,例如承载HDTV和VoIP业务的200Mbps HomePlug AV,为 智能电网 应用优化的HomePlug Green PHY. 意法半导体与大同的ST2100 STreamPlug系统芯片合作开发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例如大同的 Gateway One网络集线器和其它的智能能源产品。Gateway One让用户能够组建整合以太网、WLAN、PLC和多媒体设备的多业务承载家庭网络,可进一步改进整个家居的 能效 、安全、舒适性和便利性。大同的米线电桥(Meter Bridge)和家庭区域网(HAN,Home-Area Network)让多单元住宅受惠于智能能源应用,同时解决 用电量 和 电费 分摊等难题。智能产品M1i和M3为连接 电网 的设备提供能源管理以及网络连接功能。M1i是为工业应用优化的智能产品,而M3是家用产品,具有插电式 电动汽车充电 功能。 大同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在释放智能能源和智能家居的全部潜能中,一个开放式服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同还表示,Gateway One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阶段性胜利,但这只是与意法半导体ST2100 STreamPlug系统芯片合作项目取得的开发成果之一,自CES 2013上联合举行产品发布会后,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整合了多项知识技能。 意法半导体事业部副总裁兼工业和功率转换产品部总经理Matteo Lo Presti表示:“我们与大同的成功合作证明并突显,这款系统芯片作为一个平台,能够实现混合网络,满足横跨消费电子和工业市场的智能能源和 物联网 应用的需求。现在设计人员可以使用这款具有突破性的芯片,我们将提供确保项目成功所需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日系厂商也在聚焦智能家庭嵌入式方案,前不久于横滨举行的 日本 嵌入式技术大会(Embedded Technology 2013,ET2013)上,不少日本半导体业者增加了许多模块与开发板的展示,这些解决方案包含完整的软件、传感器与连接芯片。透露出产业界正在关注那些具备立即应用潜力的关键功能,例如Echonet Lite(让不同厂商家电联网的新标准)、蓝牙低功耗、ZigBee、Sub-GHz、电力线网络(PLC),还有各种传感器、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s)与能量采集方案。 现在最大股东是日本政府的瑞萨(Renesas)展示的智能家庭解决方案内含与一个智能家庭控制器无线连结的各种传感器;而家中的空调、LED 照明 等设备,也可透过同一个控制器、以电力线网络(PLC)连接。 这种智能家庭方案是采用ECONET Lite通讯协议,该协议支持多种物理层包括Sub-GHz、ZigBee与PLC等等。ECONET Lite协议目标是为能源管理与智能公用事业网络,打造互操作性的无线解决方案。ECHONET标准是一个全球通用的家电连网标准,2013年8月底发表,而ECONET Lite则获得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认可,视为日本的智慧家庭标准(Japanese Smart House Standard)。 本土厂商也不甘落后,高通创锐讯(Qualcomm Atheros)在PLC领域耕耘多年,其PLC技术进入智能家庭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来自海信(Hisense)。作为国内智能家电的领军企业,海信行业首家在其旗舰级智能电视XT800中提供完整Easy-Link无线网络连接方案,包括内置PLC电力载波装置、Wi-Fi(2.4G/5G双频段)、Wi-Fi Direct和DLNA方式,全部采用高通创锐讯单芯片无线解决方案QCA6410. 深圳市力合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方案主要基于窄带OFDM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构造一个完整的由各节点组成的家居PLC网络平台,可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通信和控制应用。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刘鲲指出,在家庭控制管理系统中,智能照明和智能家电系统的特点是网络节点无处不在,但数据速率要求并不会太高,因此电力线载波的方式很适宜。节点可方便地置入各种照明开关、家用电器、安防传感器等,节点之间以及节点与服务器节点之间通过既有电力线实现通信。通过互联网,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实现对家居网络各节点的通信和控制。 补充: 智能家居内部的网络传输信号,目前主流技术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总线技术,特点是所有设备通信与控制都是集中在一条总线上,是一种全分布式智能控制网络技术。第二类是无线技术,相比有线技术具备造价低、工程简单等特点,实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ZigBee技术、无线射频技术、蓝牙等。第三类是电力线载波技术,无需布线,二十通过在现有电力线上加装调制解调器,以50Hz交流电为翟波,以数百KHz的脉冲为调制信号,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控制。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受中国专家启发,ISO评估未来网络对物联网的影响
kingwisdom 2014-3-12 03:21
国 际 智 慧 学 会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文件总编号IWS-G14013 2011年3月11日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HK-FNIC)简讯 ISO评估未来网络对物联网的影响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第14008号文件中,介绍了物联网国际标准的新动向。其中特别说明了未来网络与物联网之间关联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下面是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 1/SC 6(未来网络标准项目单位)向JTC 1/SWG 5 (物联网研究组)递交的联络报告,初步介绍了未来网络标准化情况,并指出了未来网络可能对物联网的影响。这份报告由中国香港的SC6专家张庆松博士编写。 SC 6 Future Network and IoT(M2M) 1. Overview of SC 6 Future Network Future Network (FN) is a ISO/IEC JTC 1/SC 6/WG 7 project started in 2007. The initial proposal was from Korea NB. It aims at creating a series of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 standards based on a clean slate design approach. The underline assumption is that the existing network architectures have structural limitations, that evolutionary approach is unable to resolve all the issues, and that ISO/IEC should create a new type of network whose design takes in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quirement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for more secure,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econom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SC 6's FN project development plan has three stages. Stage 1 is the study of problems and overall requirements, stage 2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FN architectre/framework and stage 3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N network protocols. SC 6-FN Stage 1 is now almost complete. The project has been working on a series of technical reports (ISO/IEC TR 29181) since 2009. It consists of 7 parts under the general title Future Network — Problem statement and requirements: ⦁ TR 29181-1 - Part 1: General Aspects (published 2012) ⦁ TR 29181-2 - Part 2: Naming and Addressing (in DTR stage) ⦁ TR 29181-3 - Part 3: Switching and Routing (published 2013) ⦁ TR 29181-4 - Part 4: Mobility (published 2013) ⦁ TR 29181-5 - Part 5: Security (in DTR stage) ⦁ TR 29181-6 - Part 6: Media Distribution (published 2013) ⦁ TR 29181-7 - Part 7: Service Composition (published 2013) SC 6 WG 7 also established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ITU-T SG13, SG17 and SG2 on FN related issues. 2. TR 29181 Summaries ISO/IEC TR 29181-1:2012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general concept,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for Future Network (FN). It also discusses a milestone for standardization on FN. The scope includes: motivation of FN; definition, general concept, and terminologies of FN;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in FN; problems with current networks; design goals and high-level requirements for FN; milestones for standardization on FN. ISO/IEC TR 29181-2 describ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Network Naming and Addressing Schemes including problem statement, design objectives, gap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The topics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of existing NAS in existing network; a list of major technical challenges to assure that the FN-NAS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solid technical support from the base level to meet the objectives of F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Network are discussed and their impact on NAS design; examines the gap between existing network NAS and future network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specify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NAS design. ISO/IEC TR 29181-3:2013 contains the problem statem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switching and routing in the Future Network, in particular: 1, descrip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carrying data over digital networks; 2, descrip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requirements are not satisfied by current networks; 3,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or switching and routing in the Future Network; 4, and requirements for control plane information flows for finding, setting up, and tearing down routes. The requirements in 4 include support for both current (legacy) and future (new) switching technologies, to ai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m. ISO/IEC TR 29181-4:2013 describes the problem statements of current network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Future Network in the mobility perspective. It mainly specifies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network in mobile environm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mobility support in Future Network. In addition, ISO/IEC TR 29181-4:2013 gives information on existing mobility control schemes in the current network, examples of high-level mobility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Future Network, distributed mobility control in the Proxy Mobile IPv6 networks, and additional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Network mobility. ISO/IEC TR 29181-5 describes the problem statements of current network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Future Network in the security perspective. It mainly specifies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network in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security support in Future Network. ISO/IEC TR 29181-6:2013 describes the problem statem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Future Net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transport. ISO/IEC TR 29181-6:2013 specifie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media transport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Network; ident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services, basic and media services, which will fit the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cations over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supporting various user preferences, for any kind of media content, either time-dependent or time-independent; requirements and functionalities of Media Aware Network Elements, which are intended to be nodes in the network to provide seamless media experiences to users. ISO/IEC TR 29181-7:2013 describes the problem statement, requirements and a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 for the Future Network (F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composition. The goal of is to: analyse and classify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olutions on the service composition, identify requirements on the service composition for the FN, describe som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service composition for the FN, and propose a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 of the service composition including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their reference points among them. ISO/IEC TR 29181-7:2013 also introduces various on-going standardization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related to service composition. 3. FN Relevance with IoT The FN project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work of this group, but also has some discussions and plans for FN-NOT ( which discusses how a clean slate designed Future Network platform can be used to support the forming of a new Network of Things, or Future Network based Network of Things). As we know, new communication needs may require new network platforms, and newly designed network architectures may also have huge impact on new applications. SC 6 Future Network project is based on recognition that explosion of application areas including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like sensor networks and 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s like disaster recovery demands a more rigid, reliable, and complete networking technology (6N13295). 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technical report Future Network - Problem Statement and Requirements – Part 1: Overall Aspects, Internet of Things is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service architecture, as the following diagram indicates (ISO/IEC TR 29181-1: 2012, p.26). Figure: General Concept of FN In other words, IoT (M2M)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hat FN intends to support with new network architectural designs. 4. Significance of SC 6 FN The significance of SC 6 FN with regard to IoT(M2M) is: ⦁ it brings new perspectives on how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should be changed or created to provide adequate support to IoT(M2M). ⦁ it encourages technology developers to consider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lean slate designed FN structure to optimize IoT(M2M) communications. ⦁ other than rely on existing networks or place hopes on modifying current networks, FN provides a third alternative which is to design network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IoT(M2M) communications. 国际智慧学会 2014年3月11日 (签章) 联系:icwisdom5000@yahoo.com
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网络与物联网关系研究:让中国民族物联网走向世界
kingwisdom 2014-3-11 06:00
国 际 智 慧 学 会 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文件总编号IWS-G1400 8 2011 年 2 月 1 日 国际智慧学会 创新智慧研究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 HK-FNIC ) 简讯 未来网络与物联网关系研究 一,概述 近年来,国际标准组织逐步展开了未来网络和物联网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但未来网络和物联网有什么关系?两者是互不相干的?互相冲突的?互相重叠的?互相补充的?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国际智慧学会将组织力量对未来网络与物联网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报告是这方面努力的第一个尝试。 本报告将扼要介绍未来网络和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新动向,特别是这两个新兴技术领域之间初步展开的互动关系,及其未来的影响展望。 二,中国专家积极参加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2013年初,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负责信息与网络技术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JTC1)成立 了 物联网标准研究工作组(SWG5 on IoT)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开始了ISO/IEC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这个工作组正在进行广泛地调研,收集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技术和标准制定情况,并因此制定ISO/IEC的物联网标准化策略。 2014年3月18日-20日,ISO/IEC物联网标准研究组将在重庆举办第三次全体工作组会议。届时预期将有超过十位中国专家(含香港专家)出席会议。从目前流通的信息看,中国专家有可能对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重要的影响,可以为这一领域提供新思路,新架构,新技术和新希望。 下面分别从未来网络和十进制网络这两个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物联网架构与空杯设计 2014年1月23日,第五工作组第四分组(AHG4)召开了一次电话工作会议。这个分组主要负责物联网技术架构的研究。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工作组专家们收集了很多民间标准化团体制定的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信息。中国香港国际智慧学会未来网络信息中心专家,同时而是中国工信部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战略顾问张庆松博士以ISO/IECJTC 1/SC 6联络员身份首次参加了物理网工作组会议。SC 6(第六分委员会)是负责ISO/IEC网络技术标准制定的委员会。近年来,该委员会致力于基于空杯设计原则(CleanState Design)的全新框架的未来网络标准化工作,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出版了七份技术报告。 张博士在会议上指出,SC 6的未来网络与物联网有密切的关系。现有的网络系统在基础架构上并不适应物理网这一新兴事物的需求,SC6的未来网络采用全新架构设计,可以将物联网的特殊需求融入到架构设计中,从而使得通过未来网络这一平台运作的物联网更经济实惠,更高效、更安全、更快捷。因此,将来有可能形成基于未来网络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在一位专家介绍另一个组织的物联网技术时,有一句话引起了关注。在该组织的物联网规范中,要求“必须以IPv6协议为中心,因为物联网毕竟名称就是Internetof Things”(IPv6是Internet的下一代协议)。会议召集人表示对这段化有不同意见,因为物联网不一定要完全依赖Internet,“就如从SC 6传来的信息看,将来可以有基于其他网络平台的物联网。”张博士赞同这一观点,并且指出这个例子说明IoT这个名称容易导致误解,如果使用Networkof Things就显得更为中性,不局限于哪个平台。会议委托张博士起草一份关于未来网络与物联网关系的介绍文件。 2014年2月10日,张博士参加了第五工作组第四分组(AHG4)的第二次电话会议,并且提交了经过SC6领导层批准的未来网络与物联网关系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有三点: 未来网络鼓励并推动一种新的思路,如何通过改造或者创造网络架构来满足物联网的特殊需求。 未来网络鼓励物联网技术开发者充分利用全新框架设计这一机会,使得物联网的信息交流更为有效。 除了依托现有网络,或者寄希望于渐进改良之外,未来网络提供了第三中选择,就是重新设计网络架构来满足物联网等的需要,而不是削足适履,使物联网设计满足现有网络状况。 这些结论被融入了第二次电话会议的报告中。这个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未来网络影响物联网技术开发,为未来网络成为物联网平台开辟道路。这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十分巨大。 四,让中国特色的民族物联网走向世界 中国要摆脱信息与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与信息安全无法保障的困境,未来网络与物联网是两个必须重视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未来网络的全新框架设计可以使得中国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来设计网络架构,可以把安全考虑融入到网络设计中,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而物联网是一个新网络极为重要、潜力巨大的新应用领域,为未来网络提供了实用空间,也对国家安全影响巨大。 可喜的是,中国在这两个领域都已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网络领域,以工信部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开发的技术(如全数字域名、IPv9地址、TCP/IP/M混合架构,字符路由器,等等)完全符合未来网络的技术特征,形成了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而且已经得到了国际标准组织的认可。中国专家为主起草的未来网络命名与寻址以及未来网络安全的技术报告刚刚获得最后投票通过,即将进入出版流程(6N15926,6N15927)。这意味着中国的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http://www.em777.net/dnss.html 中国工信部十进制网络专家们也早有预见性地认识到十进制网络对物联网的重大意义,多年来一直在开发基于十进制网络的物联网技术标准系统。一套全新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已经成型,即将在ISO/IEC进行宣传介绍。工信部十进制网络标准工作组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下面的链接中找到:http://www.em777.net/wulianwang_yingyong.html 我们相信,由于中国的十进制未来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属于全新框架设计,完全依据新技术领域的需求而设计,必将会在许多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中国的民族互联网和民族物联网走向世界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基础。 国际智慧学会 2014年 2 月 1 日 ( 签章) 联系: icwisdom5000@yahoo.com
2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雀缠枝》
热度 1 crossludo 2014-2-9 00:40
《雀缠枝》 雀缠枝绕景溪, 浮空白庐周济。 火花闪络夏雨, 一地青红艳曲。 栖影 栖影 和声不问就里 夏作今发备注:界线 秋种冬藏 冬虫夏草 夏雨雪 周记 周迹 闪络 闪落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536 次阅读|4 个评论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热度 19 tangchangjie 2014-2-8 14:39
假日聚会,戏说 云物人海(唐常杰) 假日中朋友圈办了一次双自 聚会(自带自助),朋友们带上自己的拿手菜品,在客厅共享共赏,共品共评;当菜品刚上齐,朋友们都拿出手机拍照,通过微博、微信发到社交圈子,与未出席的和在路上的亲友共享。 看到此情此景,我说了一句:年年聚会有新事,去年聚会,进门就问WiFi(参见博文 《 带个WiFi去串门 》), 今年各位都在为大数据增砖添瓦。殊不知, 这一句引出了新话题,朋友们要求在餐桌旁科普大数据。 扫描客厅,听众年龄8-83岁,来自士农工商,背景颇杂。要科普到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还真不容易。看来,必须两多两少:多用图、多用比喻(易懂)、少讲,少展开,只讲四个热字--云、物、人、海(易记)。 打开手机上的OneNote(Office软件之一),作了一次“云办公”, 浏览了存在微软云服务器SkyDrive上的几张图,选示了如下的普适计算学术会议会场外景(2012): 传看这幅对联后,对“ 云、物、人、海“这四个热字作了解释: 云 ---云计算 (云中心,云服务,云终端,云存储…),其基本思想是“你有事,我们(云)帮你做”, 发端与明朝万历二年的镖局业,宗旨是”你的货物,我们帮你运“,这是最早的云企业:稍后一点的钱庄银行,把云企业思想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如今,“你有数据,我们(云)帮你存”,就是云存储,“你有事务,我们(云)帮你处理”,就是云计算,在场多数朋友看过笔者三年前写的两篇博文( 云计算漫谈《 网上流行云计算 》, 《 天边飘来几朵计算的云》 )点头表示理解。    物—物联网 (传感网.车联网,智慧城市,…),在场朋友较熟悉的传感器可能是鼠标和触摸屏(感知意图 )、摄像头(视觉),耳机麦克(听觉),以及空调冰箱中的温度传感器。如今,世界上 有数以百亿计的传感器、射频标识( RFID),以及智能卡等传感器件。当 “大量传感器 + 无线网 + 每物有IP ”,就构成了物联网,奠定了普适计算的基础。 物联网给用户一种新的感觉--- 冥冥中有计算之神相助。   西游记中描述了传感器 部署的 两种方式 :(1)定点部署,如各方“土地”(也是一类小菩萨),源源不断把唐僧师徒四众和妖魔鬼怪的信息反馈给观音菩萨;(2) 移动部署(如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护教伽蓝) ,其中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像今天的无人侦察机,而六丁六甲、护教伽蓝像攻击性无人机。 当 唐僧的凡 马被小白龙吃掉,孙悟空和小白龙打斗时候,他们临时主担了唐僧的保镖 的任务. 而悟空头上的紧箍中,不但有张力传感器,还有语音传感 ,有能对紧箍咒作深度理解的嵌入式器件。 原来,法力无边的如来佛和观音菩萨也有一个物联网。 看来, 在想象力和思路层面, 物联网的知识产权, 也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那一份。    人 --- 社交网络 (人人网、微博, 微信,学术界的LinkedIn,…),社会计算,舆情分析等。各位朋友餐桌上照相发微信微博,就是参与社交,参与社交网络;网上有一说法, 目 前, 世界上70亿人,移动设备至少20 亿台(其中安卓设备10亿台), 参与着社会网络,社交网络是大数据处理的重要对象。 海— 海量数据,大数据,大数据挖掘 。“云”为大数据准备了的支撑,“物”和“人”既是大数据的生产者,也是大数据的消费者。当“物”和“人”都用数字方式制造和贡献数据,为大数据增砖添瓦时,大数据时代就到来了。 行内常说大数据有四大特点,即:一大(数据量大)、 二多(数据类型多)、 三快(要求处理快)、 四值(价值大而密度低)。这些都容易顾名思义,了解大致概念。 笔者想再加第五条,五宏(宏观),规范的大数据研究旨在宏观规律,一般不针对个人,不侵犯隐私。 认识规律是为了世界更美好 央视和百度联合的“数据说春节”,在社交网络软件(微博、微信、地图、旅行软件)收集的数据集合上进行挖掘, 展示了春运中人流的宏观趋势或统计规律。 宏观知识很有用,管理者知道了,可以更好调度春运资源,个人知道了,可以趋疏避密,出行方便。 大数据是相对概念 小时候觉得好高好的山, 现在去看,不过一个小山坡; 小时候 觉得好大好宽的礼堂, 现在去看,原来是个小建筑。小孩比划一个大西瓜时,会十分夸张,是因为小孩的力量小,见识少。 N年前,好多朋友在第一次买1G的硬盘后,以为, 1G相当于5亿汉字,用于 存储 个人数据, 一辈子都够了。殊不知。才过几年,观念大变,如今。谁的照相机不装上2G、4G,甚至16G的卡? 多数朋友手机、平板电脑扩展卡都是16G,32G,甚至64G。 哈工大李建中教授是关于海量数据的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给大数据下过一个很好的定义 ,大意是,数据量大到当前资源(计算机、时间,算法)不能有效处理时,那个数据就是(相对于当前资源的)大数据。 大数据长葆青春 城市汽车的增长有个现象,路有多宽,就会挤满多少车,汽车一直增长到道路拥挤得开不动。据说,若干年内,城市交通都会保持这个现象; 同理,数据增长会随着处理( 存储、分析挖掘)的增长而增长,有更多的处理能力,就会有更多的数据,一直增加到处理不了。 以社会网络为例,世界上70亿人,目前,由人的社交活动而大规模产生的数据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随着物资水平、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交数据会加加速地增长。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增长速度会超过处理能力的增长。 结合李建中 教授的定义,得到一个推论:大数据来到了人间,就不想走了, 大数据研究也会长葆青春。 这对研究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人都是好消息。 相关博文 1 “被打”和“北大” 的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 一 2 烤鸭、面饼和甜 面酱之朴素关联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之二 3 一篇它引上万的大牛论文与数据血统论-- 趣味数据挖掘之 三 4 巧挖科学博客之均击量公式,兼谈干预规则 ---- 趣味数据挖掘之四 5 听妈妈讲 过去的故事,分房与分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五 6 借水浒传故事,释决策树思路--- 趣味数据挖掘之六 7 宴会上的聚类 — 趣味数据挖掘之七 8 农村中学并迁选址、K-平均聚类及蛋鸡悖论--趣味数据挖掘之八 9 灯谜、外星殖民、愚公移山和进化计算 --- 趣味数据挖掘之九 10 达尔文、孟德尔与老愚公会盟:基因表达式编程--趣味数据挖之十 11 十大算法展辉煌,十大问题现锦绣---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一 12 数据挖掘中的趣味哲学 --- 趣味数据挖掘之十二 网上流行云计算 --云计算漫谈之一 天边飘来几朵计算的云 ---云计算漫谈之二 假日聚会,戏说云物人海 大数据 与 马航MH370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8254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2013年通信行业十大前沿技术
lhj701 2013-12-24 10:57
2013年通信行业十大前沿技术 技术引领生活,只有不断的创新,科学才会进步。2013年很多创新技术迎来井喷,4G元年的到来,加快了我们走向高速科技的步伐。下面让我们追随前沿技 术的脚步,回望2013年那些有望步入我们生活的科学技术。   1. 世界最快无线射频芯片 极速数据收发   韩国高级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目前研发了最新的无线射频收发芯片,采用的是60GHz的波段,数据流量高达10gbps。这样的速度意味着用户下载一部4.7GB的电影所花的时间仅需3.76秒。   该研究小组称,芯片尺寸非常小(高4mm,宽6.6mm)。整个芯片取代了过去需要多个天线才能执接收或是传输数据任务,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缩小整个芯片尺寸设计。   该项目的负责人朴哲顺(音译,ParkCheolSoon)表示,该芯片可应用于未来的智能手机和智能相机,同时由于耗费相对较低,也将可以取代未来的电缆或是光纤。   对于消费者而言,该芯片的研发意味着未来网络或将不再需要在家庭铺设光纤或是电缆,收发大规模数据只需几秒时间,这样的生活将更酷更便捷。   2. 物联网正变为现实:不需要电的无线通信技术!    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不需要电池或电线的无线通信系统。新的无线通信技术被称为ambient backscatter,利用了周围环境中的电视和手机无线传输信号。两个设备之间可以彼此利用现有的信号交换信息。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多个不使用电池 的小型设备,利用天线探测利用和反射电视信号。   测试显示,接收设备可以在室外最多2.5英尺室内1.5英尺距离以1KB的数据传输速率接收信号,这足以发送传感、文本和联系信息了。这项技术可以让设备和传感器不需要电源进行通信,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 )正逐渐变为现实。   3. 固体系统中首次实现量子态信息隐形传输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5日报道,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科学家首次在一个类似计算机芯片的电子电路中,将信息从其一角隐形传输到了另一角。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首次在一个固体系统中成功实现了量子态信息隐形传输,从发送方到接收方不用传输信息载体,这种电路是未来构建量子计算机的重要一环。相 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实验设备类似于传统计算机芯片,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建立起量子纠缠。研究人员在设备一个 角编制了一点量子信息作为发送方A,信息从这个角到它的对角B实现了隐形传输,空间距离约6毫米。量子隐形传输可以和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光束 传输相媲美。该研究负责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安德里亚·沃拉夫说,信息不会从A点旅行到B点,而是在A点消失,在B点出现,此时我们在B 点读取出来。   一年前,奥地利科学家实现了在两个岛之间超过100公里距离的量子态信息隐形远传。与该实验相比,6毫米距离好像是太短了。研究人员解释称,以往实验是在一个光学系统中用可见光进行的量子隐形传输,而此次实验是在一个由超导电路构成的固体系统中实现的。   图 两个岛之间超过100公里距离的量子态信息隐形远传   这个超导电路系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速度极快,每秒大约能远传1万个量子比特,远远超过以往的大多数隐形传输系统。隐形传输是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未来技术,沃拉夫说,量子比特可以存储更多信息,效率也更高,而这种电路是未来构建量子计算机的重要因素。   下一步,研究人员打算增加从发送方到接收方之间的距离,还将实验从一个芯片到另一个芯片之间的隐形传输。长期目标则是探索用电子电路实现远程量子通讯,并使之能与当前的光学系统相媲美。   点评:    无论是在光学系统中,还是在固体系统中,量子隐形传输的实现都让人振奋。虽说6毫米的距离比起100多公里确实短了不少,但刷新传输距离纪录只是时间问 题,说不定固体系统中隐形传输的实现会促成量子网络的诞生。而通过量子网络建立起一套无法被破译的安全密钥系统,必将受到各国政府的热烈欢迎。近来被炒得 沸沸扬扬的棱镜门事件或许不会再有,而在科幻电影中常会出现的时空穿越,却会变得司空见惯。   4. 极大提高手机性能的蜡冷技术   在密歇根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块涂满蜡的i7处理器。   蜡质涂层被均匀覆盖在硅晶片上方。当研究人员在芯片上全力运行任务时,芯片温度很快达到54摄氏度,此时蜡质的涂层开始大量吸热融化,在一段时间内温度被控制在这个区域。   i7是现在我们在PC中常用的高性能处理器之一,但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希望这项技术的应用方向会是手机和平板设备。   当下我们在移动处理器上遭遇的问题是:芯片在极小的空间集成了上亿个二极管。如果一部中高端机型在同一时间内调用片上所有的二极管,设备会很快过热。而研究人员表示,随着芯片集成度上升,这个问题只会加剧。   这也部分解释了(另一个原因是能耗考虑)为什么当下的智能机芯片采用分块调用处理单元的策略,不用的单元会处在闲置状态(业内俗称“暗硅”)。比如iPad和iPhone上使用的A5芯片,尽管CPU是一个通用处理单元,但芯片的大部分仍被设计为专用处理。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ilo Martin教授表示这一模式存在缺陷:“并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纳入专用的范畴,计算科学的伟大之处也在于设计了一台通用设备能够处理多种多样的任务。”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相信让处理器“冲刺”的策略(间歇性调用所有处理单元)会大大提升手机/平板的处理性能。    自2010年起,他们就开始试验这种让处理器“冲刺”策略。采用类似的冷却系统,他们可以轻松地把i7处理器控制在10瓦的最大额定功率,而且间歇性的 最大功率可以达到50瓦。50瓦的功率基本上可以在几秒之内就让处理器烧到很高的温度,但它调用了绝大部分的二极管并且将主频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们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维持在100瓦,这样处理器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就比较惊人了,但温度也会比较惊人——于是“蜡”冷技术开始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冲刺性地调用计算单元实际上更适用于手机上的情景,比如迅速打开新窗口或者快速渲染一张高清图片。   不过,Intel的工程师Steve Gunther表示这一方式还需要与能耗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性能大大提升牺牲的是电池,那么应用前景也不大。   5. 布里斯托尔物理学家或将量子密码术植入手机    众所周知,不管我们如何坚信自己的密码安全,手机通常还是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然而,如果我们采用基于物理定律而非数学公式的加密方式,情况又会如何 呢?答案就在于量子密码术或量子密钥分配,该技术通过采用光子修改对数据进行编码和传输。发送端和接收端都需要有这种光子源,设备必须完全匹配,该加密方 式更容易受到噪音影响。    然而,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Jeremy O'Brien和他的物理学家团队有望开发出一个移动解决方案。在他们提议的解决方案中,传输端需要具备合适的光子发送设备,而接收端只需要一个简单设备 (如手机)来改变这些光子然后返回信息。该技术被称为参考帧独立量子密钥分配(rfiQKD),可以不用依赖设备的完全匹配,并且能承受高分贝的噪 音。在最近提交给arXiv.org的论文中,O'Brien与联名作者声称,这些研究结果大大拓宽了QKD在实验室之外的应用潜力,并为通过量子技术提 高公共手持移动设备的安全铺平了道路。尽管我们并不能确定该方法是否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安全隐患,但它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6. 光能屏幕:让手机一直有电的新技术    9月6日消息,当手机没电之后,还可以暂时发送短信;当手机电池报废之后,手机还可以暂时保存位置:这些技术其实已经出现。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买到手 机,它能永远有电了呢?听起来,只有科幻小说中才有这样的手机。然而,这种理念已经出现在一项革命技术中,它叫Wysips,该技术能将人造光和太阳能转 化为电能,从而保持移动设备一直有电。   将光线采集晶体放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屏幕之下或者之上,就可以将光线转为电能了。目前采用新技术的原型产品正在开发,光照10分钟,它可以让手机续航延长4分钟。    法国SunPartner集团正在努力提高转化率,它已经与其它企业签署协议,将技术用在未来的手机中。SunPartner专家称,太阳新能源技术和 Wysips是光伏技术的代表。光伏技术能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SunPartner的办法就是将超薄的光电层放在微镜头网络之下,制造成透明薄片。 Wysips晶体组件透明度达90%,人眼根本看不见。薄片不会影响手机的对比度、可阅读性、可视角度或者亮度。屏幕会将光线转化为电能,然后存储到手机 的充电线圈,恰如手机插入电网或者连接到USB接口一样。早期版本的组件在阳光之下电能输出密度达2.5 mW/cm2,用光源照射10分钟就可以增加通信时间2-4分钟。如果薄片的透明度为60-70%,输出密度可以提高到10mW/cm2,相当于曝晒10 分钟增加通信时间16分钟。   上个月,SunPartner与国内TCL合作,计划开发原型智能手机,第一款原型机可能会在2014年准备就绪。   7. 可见光通讯:无需WiFi 点盏LED灯就能上网   点盏灯就能上网,无需WiFi信号,这样的技术是不是让你有了置身科幻片的感觉?    据报道,昨天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发出了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前沿通讯技术。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入一盏1W的LED灯珠,灯光下 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最高速率可达3.25G,平均上网速率达到150M,堪称世界最快的灯光上网。下个月,10台样机将亮相2013年上海工博会。    报道称,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 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 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 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 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 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报道显示,去 年开始,上海市科委已在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这一国际前沿的无线通讯技术,由复旦大学承担的可见光通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不仅在 实验室环境中利用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并且实现能够一拖四,即点亮一盏小灯,4台电脑即可同时上网、互传网络信号。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 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 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 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   据悉,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与现有 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 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 基础设施。   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 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 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其未来,能否 产生杀手锏式的应用,还依赖人们无限的想象力:汽车间依靠LED车灯来对话,飞机客舱里乘客利用头顶的LED阅读灯来上网……   8. 未来手机不断电 Wi-Fi可转电能    在目前科技背景下,如果说Wi-Fi信号可以给手机充电,您相信吗?杜克大学正在研究一个可以将微波信号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果成功,未来或许可以通过 Wi-Fi给手机充电。这一消息也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大家讨论的重点是Wi-Fi如此低的功率是否可为手机充电。威锋网友wglghi称,太天真了,你 以为能把信号吸过去吗?Wi-Fi信号不是定向传输的好么,只能吸收传播到设备处的信号,你见过使用太阳能会让旁边变暗吗?就像往水里扔石头一样,水纹是 呈现出多环状逐渐扩散的,电波也是如此,离得越近信号越好罢了。而网友猫猫哥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万物都是电,声音可以发电,摩擦也可以生电,电能就是宇 宙,宇宙就是电能,在手机里内置信号接收器完全可以达到。网友目前也分成两个阵营,有支持有反对,其实从理论上讲,Wi-Fi实现充电是有可能的,但能量 守恒的问题也不得不考虑。   先别忙着盗用隔壁家的 Wi-Fi 上网,其实 Wi-Fi 信号还有更大的用处。杜克大学工程系的研究人员利用一些廉价的材料,发明出一个可将微波信号转化为可用电能的装置。未来或许你可以盗用隔壁家的 Wi-Fi 信号给你家供电。   只要是发射无线传输信号的来源都可以转换为电能,比如无线路由、手机信号塔,甚至是飘过的卫星,都可以作为利用对象。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其实也跟太阳能板一样,只不过利用的转换来源不同罢了。    他们利用几块玻璃纤维和一些铜丝作为导体,制作成一个电路板,将微波信号转换为 7.3V 的电能。他们希望继续研究转换成更大电压的电能。虽然这还只是他们的研究项目,但可以想象,未来可以将这种装置做得更小,然后内置于手机中,从而利用随处 可获取的 Wi-Fi 信号和手机信号来给充电。   9. 奇!无线微波为手机充电   无线充电新技术点亮灯泡演示   不少消费者总对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不断提出更多要求。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可以高效地将无线微波信号转化为电能,从而方便地为手机充电。   杜克大学日前发布的新闻公报说,从原理上讲,这种技术类似于太阳能电池板,不过它转化的不是光能,而是卫星通信信号、无线网络信号等微波信号,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制造出能捕捉、转化多种形式波能的超材料。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在一块电路板上插入5块纤维玻璃板,然后用铜导线将其连接,制成可捕捉微波信号的简易超材料电路。据研究者介绍,这一电路制 造成本低,但其能量转化效率为36.8%,可与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效率相媲美。该装置的输出电压为7.3伏。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小型电子设备的USB充 电器的输出电压只有5伏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当相关技术成熟时,这种超材料电路有可能做得很小,以便集成到手机内部,从而利用各种微波信号为手机充电。   10. 电池也能3D打印 功能强大体积小   据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报道,虽然3D打印可以用于手枪甚至飞机引擎,但是打印电池在不久之前还是非常头疼的问题。现在出现的新墨水和工具使得3D打印锂电池变得更加可能。    技术评论网(Technology Review)刚刚看过哈佛大学材料科学家詹尼佛·路易斯的成果,报道说虽然技术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是看起来3D打印的电池不久就能和我们见面了。詹尼佛 使用一系列有功能的墨水,硬化成电池和简单的元件,包括电极、导线和天线等等。这种墨水基本上就是目的材料纳米粒子的胶质悬浊液--如果打印电池就用 锂,打印导线就用银。   高压挤压机在室温下把墨水精确地挤到预定的位置。墨水在打印过程中就凝固了,很快就可以形成元件,所以只要几分钟就能制造出简单的电池。   这为什么很有用呢?技术评论网的解释说:她打印的锂离子电池只有1平方毫米大小,但性能和商用电池不相上下,因为路易斯可以处理微结构,精度可以达到100纳米,并且结构和更大的电池一样。   换句话说,这种电池不但能够取代传统电池,体积还会减小很多。考虑到现在移动设备里电池占的比重,这是很不错的。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
lhj701 2013-12-14 09:01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技术的叫法,尽管很多专家不认为它是一种新技术,顶多是许多技术的集合而已。说它不新,是因为人类一直在物化智慧,将物体的信息网络化, 从而更好的利用物体和环境。物联网这种集合可以产生很多应用,或者说覆盖了很多应用,因为物联网概念很广很泛,主要因为它具有信息渗透性,很多行业应用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的新的发展,提升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而这种信息化有了更多物体信息、控制物体的信息、物体闭环控制 信息的成分。 物联网技术可以极大促进智慧地球的实现,在我们这儿叫感知中国,很多行业叫智能XX,其实都是一个事情,但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比如原来叫数字城市,现在叫智慧城市,不同之处在于,数字城市侧重物体的信息化,而智慧城市侧重物体的自我控制智能化。实现后者更难,后者更加强调物体数字信息化上边的物体数据智能化。 物联网的老祖宗是“普适网络”,网不是目的,是基础设施, 普适不仅仅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在于这些“网络”“无时不通” ( 实质是 联通的数据)。因此, 物联网显然具有消除信息孤岛的内在需求 。但这个很不容易,因为整个社会的存在,属于分割并行的模式,要实现物联网的联通,必然部分变革这种模式, 实现分布式的信息共通---这是智慧流的需要 ,比如一个人,你身体一部分信息如果不能流动,意味着那部分出了问题。 但这儿也有另外一个问题,与身体不同( 因为身体已经实现信息的互通),物联网的实现, 又必然在社会各个领域不同步的碎片化推进(示范应用就是一例)。碎片化推进导致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互通的接口和规范标准,导致后期互通时的成本和难度。 当然,在智慧化的初始阶段,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 很难有一个完善的顶层规划和设计---这也涉及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的模式----, 自上 往下, 还是自下往上?自上往下没有市场, 自下往上缺乏顶层约束。二者结合也许适合当下情况。 对于基础设施,更多需要顶层设计(不然就似城市发展的街道和地下管道,20年上看,是年年挖,年年扩改)。比如信息处理云计算,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更好(当然,麻烦在于由于发展的阶段性,如何设计好可以用20年的信息传输通道也不容易)。 物联网既然是一种技术,就会不断发展,不论芯片技术、 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终端节点技术等等, 都会发展,但由于其渗透性, 将来你会看到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越来越多, 很多应用也越来越现实,比如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等,或者另外一个层面的智慧城市的集大成实现,但同时也会发现, 你根本不需要知道“物联网”在哪里,而仅仅能感受到智慧物体的四处存在---而这正是当年提出“ 普适网络”和“物联网”的初衷所在。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今年盈利6130亿美元 美中德位列前三
lhj701 2013-11-15 13:24
物联网今年盈利6130亿美元 美中德位列前三 2013-11-14  来源:中国经济  作者: 思科最近研究表明,物联网将于2013年盈利6130亿美元,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物联网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与投资。 思科进行的物联网价值指数研究指出,企业通过利用物联网概念的商务惯例、客户方案与技术,实现了盈利翻一番的目标。 思科发展与销售总裁RobLloyd表示,物联网潜力无穷,将重新塑造经济格局并革新关键行业。 “问题在于谁会抢占先机,并在新兴经济形势下独占鳌头。研究表明,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公司的地理位置或者规模,而是谁最先应用物联网概念与技术,”Lloyd说。 该份研究预计,除6310亿美元的盈利外,如果公司能够调整公司战略更好的利用物联网,则能继续创造5440亿美元的利润。 “这个数字将给大小企业提一个醒,了解物联网的作用,并充分利用物联网提高盈利水平,”Lloyd补充道。 这份研究调查了全球7500家企业与IT领导人,69%的人认为,全球就业市场受物联网概念影响,将产生更多就业机会;89%的人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将带动薪酬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人则表示,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安全性与加强隐私保护。 这份研究还表明,美国、中国、德国将是2013年物联网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分别盈利2530亿美元、769亿美元与544亿美元。 在2013年,物联网领域的服务与制造业的利润将达到峰值,分别为1588亿美元与1031亿美元。 今年,物联网的关键推动力集中在供应链(盈利1587亿美元)、客户体验(1452亿美元)、创新(1105亿美元)、固定资产使用(1097亿美元)、员工生产力(893亿美元)。 供应链、客户体验、创新方面的改善,仍然是物联网标准应用的主要推动力,其应用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移动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 一份更早的报告表明,物联网的无线连接设备在2020年将达到300亿台。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灵活、高效地提供大规模、分布式的物联网服务?《中国科学》
sciencepress 2013-11-13 14:10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比起传统的软件架构,事件驱动的面向服务架构(event-driven SOA,EDSOA)更适合于物联网的新特性,为物联网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篇名为“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方法”的研究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年第10期,从系统架构的角度分析了物联网服务的提供机制,由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乔秀全副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物联网无缝集成了用户域、信息空间域和物理空间域,实现了“人-机-物”的动态协同(如图1),其应用常常涉及到跨业务域甚至跨组织的用户、业务流程和物理实体的实时动态交互。目前,大多数已有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解决物理实体和应用系统间在动态交互环境下的互联和互操作问题。然而,如何在信息的提供方和消费者之间按需的分发感知信息、并基于物理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动态的实时协同相关的企业服务流程做出快速反应尚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图 1 物联网服务的三元问题域 为此,该研究结合事件驱动架构和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方法(如图2),该方法能够便捷的支持感知信息的按需分发和聚合,并实现事件驱动的跨业务域甚至跨组织的服务动态协同。这种实现了“时间、空间和控制”解耦的服务提供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物联网服务系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允许系统及时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图 2 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架构 该研究分析了物联网服务提供面临的新的技术挑战,通过集成SOA和EDA的互补优势,系统化地提出了一种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方法。采用SOA技术,解决了分布式、松耦合的物联网环境中不同异构服务间的互操作性和可复用性;EDA实现了感知信息的按需分发和事件驱动服务的动态协同。该研究发现对于物联网服务提供机理的深入认识及相应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批准号:2011CB302704, 2012CB315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171102、61132001),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批准号:2008B50)以及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 来源论文: 乔秀全 , 章洋 , 吴步丹 , 程渤 , 赵帅 , 马华东,陈俊亮 . 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方法 . 中国科学 . 信息科学 , 2013,43(10): 1219-1243. 论文链接 : http://info.scichina.com:8084/sciF/CN/10.1360/112013-113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缘何热度不减?
热度 1 lhj701 2013-11-13 09:44
物联网缘何热度不减 ? 主要因为还没有实现(一句笑话)。 物联网(IOT)从 2010 年开始热,到今天也已经快 3 年多了。物联网概念从刚刚提出,到今天大家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政策层面也逐渐成熟并稳步发展,发展思路也逐渐清晰,认识也更为准确。 那么,物联网缘何一直热度不减? 难道真的仅仅是炒作吗?(政府不会老这么傻吧?) 个人认为主要因为:物联网本质是想控制物体(用网络将物体连接起来不是目的,控制物体才是目的),从而控制我们的环境,形成所谓 “ 智慧城市 ” 甚至 “ 智慧地球 ” 。 这个着实太庞大了,因为我们的世界,不是人,就是物。虽然让地球的每一粒沙子都上网有点没有必要,但如果真正实现智慧化的生活和生产的智慧化空间,需要控制的物体也着实太多了。单纯想想如果你让一个城市的路灯都上网并实现智能自动控制,得有多少路灯?如果让城市的每一个井盖上网,得有多少? 物联网与互联网比,是让几百亿的比电脑不知笨多少倍物体上网,并且控制它们,也就是它们的魅力所在。 再进一步讲,物联网是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的主干力量、重要推手和落地力量。 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新生力量都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相互依赖和共存,比如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本身就是物体,移动终端本身具有很多可感知的物体属性,如位置、速度、 附着人的感知信息等等。 再比如云计算和大数据,试想一下,单纯智能交通如果运行起来,一辆车瞬间就产生大量监测数据,几十万辆车同时开在路上,找一条优惠路径,需要多少运算量? 再者,如环境监测或工业智能生产控制,覆盖一座中型城市或一座大型化工厂需要部署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传感器节点, 这些节点时刻在产生数据需要处理,也会产生海量的实时数据。再扩大 一下,如果是实现一座智慧城市呢?需要部署多少节点,需要处理多少数据? 信息化未必会产生很多新的直接企业,但必然会产生很多应用信息化的企业,比如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网络公司,更诞生了巨量的应用企业,如马云的天猫和淘宝,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买卖东西,却革命了传统的销售业。物联网属于信息化的新的发展,具有应用渗透性,不仅会 催生新的产业和企业,更重要的是会革新传统的产业。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通物联网棋局:低功耗Wi-Fi平台成应用起点
lhj701 2013-11-12 21:49
高通物联网棋局:低功耗Wi-Fi平台成应用起点 C114讯 11月11日早间消息(杨笑)近年来,随着 传感器 价格的下降, 移动通信 网络 、云计算和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得到较快发展。相关报告预计,到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3500亿美元。如此诱人的市场大蛋糕,也吸引着产业链相关厂商加紧布局。 作为物联网发展源动力技术即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研发者之一,美国 高通 公司早已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巨大潜力,在专注其核心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布局其在物联网领域的棋局,从收购公司到产品规划、应用与推广以及产业链合作。 高通创锐讯新兴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 郑建生 收购创锐讯公司 发布产品路线图 说起高通在物联网方面的布局,不得不先提到2011年高通以31亿美元总价收购的创锐讯公司,此次收购是协助高通加速进军 手机 芯片以外的产品领域。 而在2012年,高通又宣布,多家厂商已基于其芯片组推出了100多个面向新兴的物联网、M2M生态系统的蜂窝和连接解决方案,并发了其物联网产品路线图,而且,高通创锐讯的连接芯片也被包括在其中。 到了2013年,高通甚至联合 运营商 ATT推出物联网开发平台。对于高通在物联网领域的一步步深入,近日,高通创锐讯新兴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建生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2013年是物联 网真 正起步的一年,相关应用已在全球开展,不只是高通在推动,其余厂商也在大力推动物联网的相关应用,在物联网起步时期做足准备。” 看好智能家居 推低功耗 Wi-Fi 平台 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应用广泛领域之一,也得到高通重视。据了解,近日,高通创锐讯就率先为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推出低功耗Wi-Fi平台QCA4002和QCA4004,而且是为物联网应用定制推出的第一款 单芯片 平台。 据郑建生介绍,QCA4002/4004平台采用AllJoyn软件架构, 而 AllJoyn是高通提出的一项基于Wi-Fi和 蓝牙 的近距离通信技术,可实现在各种不同的产品、应用程序和服务中提供无缝连接和通信。“AllJoyn使家电整机企业的精力只需集中在应用层面,而不必考虑底层细节,对于消费者来说,操作更为简洁方便。” 据了解,QCA4002/4004平台的市场应用包括洗衣机、空调设备及热水器等主流家电、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用于家庭照明、安全和自动化系统的传感器及智能插座。目前, 海尔 已在其洗衣机/烘干机和空调设备上采用QCA4004。 打造生态系统 实现万物互联愿景 对于低功耗Wi-Fi平台,郑建生表示:“QCA4002和QCA4004只是历史长河中的起点,Wi-Fi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其应用空间也在不断扩大。未来,高通还将把功耗降的更低,体积降的更小,成本降的更低,让应用更加智能化。” 同时,郑建生指出,提供低功耗的节能连接功能只是高通对未来万物互联的部分愿景,而要实现万物互联,需要建立起来一个生态系统,快速聚集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化,当有了一定的规模化之后,才能够吸引开发者开发更多应用。 据了解,以高通创锐讯物联网产品组合解决方案为基础的开发工作,正是由获得认可的设计中心及经销商组成的生态系统推动的。郑建生强调:“从物联网整个产业来看,高通仍旧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需要更多的厂家认识和参与、配合才可以共同把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杨笑 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改委物联网试点工作及RFID国家标准相继出台
lhj701 2013-11-12 21:40
发改委物联网试点工作及RFID国家标准相继出台 打印 | 字号:   大智慧 阿思达克通讯社11月8日讯,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首个RFID国家标准出台。受上述消息影响,物联网概念股将迎来爆发。   试点通知提出,通过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扶持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提高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引导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重点支持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类项目。   并同时指出,重点支持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推广潜力大的应用示范项目,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5000万元。   据悉,2013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800亿,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而在“十二五”期间,财政部设立的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将累计发放50亿元扶持产业。   与此同时,首个RFID(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发布。业内人士表示,空中接口协议是RFID的核心技术,刚发布的国标将为推进我国自主射频识别产业、加快物联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根据ARM公司近日公布了一项全面性的调查报告,名为“物联网商业指数:一场正在加速的宁静变革”。表明,要让数百万个联网设备能够互相沟通,避免所谓的“孤岛式网络”现象(即徒有数据,却无法与其他服务商分享并进一步造福用户的现象),首要任务就是实施一个通用的标准。   只有消除信息孤岛并建立通用标准,物联网才能发展到涵盖了所有市场的规模。调查结果指出,75%的企业高管正在积极研究物联网所带来的相关机遇;并有30%的企业高管认为,物联网将创造出新的营收机会。   受上述消息影响,今日物联网相关个股逆市上涨, 远望谷 (002161.SZ)、 厦门信达 (000701.SZ)、 新大陆 (000997.SZ)等个股涨幅居前。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紫蜂造最小巧zigBee胸卡
lhj701 2013-11-8 22:28
紫蜂造最小巧zigBee胸卡 2013-11-07 09:51 供稿单位: 北京得瑞紫蜂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33 我来评价(0人参与) 面对高档老年公寓、办公楼宇、工厂和 面对高档老年公寓、办公楼宇、工厂和社区物联网项目的人性化需求,紫蜂科技经过精心设计研发了多款腕带式、易拉扣式各种最新最mini的定位识别卡。这些识别卡的诞生,将为以上环境提供最新升级的多合一的工卡,简单高效。人们将永久告别上班时候胸前挂着各种工卡、饭卡又多又大又需要手动刷卡的时代。 ZFC-16纽扣卡特点: 1、体积小(1圆硬币大小); 2、一次性电池使用时间可支持0.5~2年; 3、可多卡合一; 4、可设置防摔倒,定位精确; 5、按钮报警;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极力打造智慧园区 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
lhj701 2013-11-6 19:11
山东极力打造智慧园区 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 2013-11-06 10: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14 证券时报网( www.stcn.com )11月06日讯 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13〕7号文件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15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根据《意见》,到2015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建立和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半岛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将依托济南、青岛等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运营及应用服务等产业,集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 根据《意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打造引领全省的综合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还将建设一批公用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据了解,“智慧城市”还将实现对道路、桥梁、建筑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矿山、电力、化工等领域生产现场环境、设备实时运行的监测和预警,人员、设备的识别和安全巡查管控等。要构建覆盖全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的油、电、煤、气用量监测网。此外,还将加快建设全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智能酒店客房、景区客源流量监测系统、旅游车辆调度系统等,实现一体化的旅游服务和个性化的旅游感知互动。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助力我国智慧能源网络走向世界
热度 2 mhchx 2013-11-1 17:45
互联网、物联网及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日益重视,大数据对未来能源系统的影响深远。如果说大数据将重塑未来能源系统的话,那么随着各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日益增强,跨国乃至跨区域间智慧能源网络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事实: 1.大数据时代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跨国乃至跨区域间智慧能源网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基础。 2.我国相关电信及电网公司已开始布局海外。如华为的业务已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南方电网已将电网延伸到越南等湄公河领域国家;自2008年开始国家电网将最先进的特高压技术带到了菲律宾,计划铺设一些特高压海底电缆来连接菲律宾许多人口稠密的岛屿;2012年国家电网入股澳大利亚南澳输电网公司,帮助澳大利亚修建一些关键的输电线路,将南澳大利亚的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大规模地运往西部和东部的沿海城市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和佩斯。 3.跨国乃至跨区域间智慧能源网络能够实现不同国(区域)间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位于东京的亚台能源研究中心(APERC)认为,如果将中国、日本与韩国的电网连接起来,效率将大大增加。因为互联可以利用各国不同的负荷需求实现对闲置发电容量的共享和互济。 4.跨国乃至跨区域间智慧能源网络的核心是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将海底光缆、油气管道与智能电网纳入跨国乃至跨区域间智慧能源网络,从而使主要能源供给中心与主要能源消费中心紧密连接在一起,并让整个系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最新出版物联网专刊
sciencepress 2013-11-1 15:26
作为新兴的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之一,物联网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分别启动了相关研究计划对物联网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争夺物联网产业的制高点。发展我国具有自主产权的物联网技术,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在政府、学术、产业各界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在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我国学者从物联网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示范应用、产业化推广等层面展开全面研究,近年来在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处理、服务、安全等方向上取得了很多高水平成果。通过这些方向上理论研究的突破,为形成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和相关设备提供了支撑,也带动了物联网应用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反映物联网理论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年10号最新出版了一个物联网专刊,篇目如下: 1 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与互连机理 马华东*, 宋宇宁, 于帅洋 2 物联网服务建模:一种基于环境建模的方法 李戈①②, 魏强③④, 李力行③④, 金芝①②*, 许焱③④, 郑丽伟 3 事件驱动、面向服务的物联网服务提供方法 乔秀全①*, 章洋①, 吴步丹①, 程渤①, 赵帅①, 马华东②, 陈俊亮① 4 面向物联网的多元标识映射模型 王平泉*, 罗红, 孙岩 5 物联网定位与位置感知研究 肖竹①②*, 王东①, 李仁发①, 易克初② 6 多源异构感知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在目标定位跟踪中的应用 胡永利, 朴星霖, 孙艳丰*, 尹宝才 7 VANET中一种可撤销的车辆群组批认证方法 王良民①*, 李晓君②③, 仲红①* 8 基于压缩感知的土壤呼吸监测传感网动态采样调度策略 王国英①③, 江雨佳①, 莫路锋①③*, 孙艳丰②, 周国模④ 9 一种面向下垫面不均一的森林碳通量监测方法 徐小军①, 周国模①*, 莫路锋②, 杜华强①, 施拥军①, 胡军国②, 陈丽萍① 10 体域网中基于特征组合的步态行为识别 王凯, 孙咏梅*, 张泓, 武杨, 纪越峰 11 时变有向网络下仿射多个体系统的状态一致性 金继东①*, 郑毓蕃② 欢 迎 下 载 阅 读!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5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Zigbee协议栈中串口通信基础实验》ppt
热度 1 lhj701 2013-10-31 17:11
《Zigbee协议栈中串口通信基础实验》ppt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第三学期《Zigbee技术应用》课程 “Zigbee协议栈中串口通信基础实验”ppt ,仅供教学交流。 Zigbee协议栈中串口通信基础实验.ppt
个人分类: 物联网|57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环境遥感技术
热度 7 lionbin 2013-10-9 22:44
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环境遥感技术 该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3年第26期 ( 文章下载链接 ) 1 传统环境遥感技术的发展 环境遥感这个术语 1962 年才开始出现在国际科技文献中,但其历史却可以追溯至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利用机载遥感进行大地测量、勘测、制图和军事侦察,称为 机载遥感时代 ; 20 世纪 50 年代,以俄罗斯的 Sputnik-1 和美国的 Explorer-1 为代表,进入了 初级星载遥感时代 ,并同时成就了全球第一颗气象卫星 TIROS-1 ;在冷战高峰期,间谍卫星 Corona 被广泛应用,促成 间谍卫星遥感时代 。虽然这 3 个时代卫星的发展本质上是用于军事目的,然而也就是因为该时期的军事竞赛,卫星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冷战后这些技术大多转为商用,以遥感影像为主的应用慢慢进入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 气象卫星遥感时代 是真正的数字记录时代,并拥有了可独立运算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将全球监测变为现实。早期的气象卫星传感器由对地静止卫星 GOES 和极地轨道卫星 NOAA 上的 AVHRR 组成。以美国 LANDSAT 、法国 SPOT 等系列卫星为代表,卫星拥有了更高分辨率,完全具备了全球覆盖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陆地卫星时代 ,开始真正在局域、区域和全球尺度广泛开展环境遥感的新纪元。在陆地卫星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随着 20 世纪末 “ 图谱合一 ” 的光学遥感器 MODIS 的发射,环境遥感技术进入了 对地观测系统( EOS )时代 ,带来了覆盖全球、重复性高、产品多样,易于获取和免费访问等全新监测体系。当然,随着时光进入新世纪,也迎来了环境遥感技术上的 新千年时代 ,各种新型遥感器层出不穷,例如使用雷达技术的主动星载遥感器 ERS ,对地球数字高程进行测量的 SRTM ,携带星载高光谱遥感器的 Observing-1 ,取代 LANSAT 卫星的升级版高级陆地成像仪 ALI ,亚米级的高分卫星 IKONOS 和 QuickBird ,以及观测地球重力场变化的 GRACE 。谷歌公司为增强其谷歌地球产品的性能,也开发了分辨率高达 0.5 米的 WorldView 系列卫星,加入环境遥感大家庭。 2 未来环境遥感面临的新挑战 目前的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技术特征可用三个词来描述: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与信息技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环境遥感,在这个新的时代,必然要赶上了新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传统的环境遥感可以宏观监测空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等信息,但由于缺乏地面连续与翔实的信息进行验证,致使遥感识别的精度较低,即“遥”而不“感”,或者说,虽然站得高看得远,但看不清看不准,许多不确定因素仍未真正解决。可喜的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高精度定量环境遥感提供了契机。我们与物理世界打交道,越来越依赖于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它们可以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越来越明确,从航空航天器所获得的遥感数据并非未来环境遥感的唯一来源,那些低成本、可联网的移动传感器正日益增长。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 WSN ) ,可将传感器、自动控制、数据网络传输、储存、处理与分析技术进行集成。通过地面局部区域布设的高密度环境传感器,获得翔实的地面环境信息,使得遥感信息解译更加精确与全面。 WSN 技术目前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还局限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专业的传感器网络建设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日,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正在弥补专业智能网络建成之前的空白。一些新型智能手机,正在整合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比如附带测定温度、大气压和光线的手机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整合 GPS 定位数据的照片,也成为近地面遥感的重要元素。总之,采用联网的智能设备,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实时数据处理,正将环境遥感变成智能监测。 随着环境遥感收集的数据量呈指数增长,处理、储存和管理这些数据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亟需在数据检索、过滤、集成和共享方面得到改进。在面对这些大数据时,传统数据管理系统和分析工具是无能为力的。大数据经常被描述为 4 个 V :数据体量( Volume )大、数据类型( Variety )多、价值密度( Value )低、处理速度( Velocity )快。大数据的体量不仅因为它涉及到海量的数据,还因为所涉及的数据集的高维性和数据集间的链接性。不同来源的异构数据,其类型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的动态集成也是数字地球研究的前沿问题。当然,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类型的增加,数据冗余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迅速找到目标数据,是大数据最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环境遥感大数据研究的意愿是希望让数据更容易获取,拥有更高的时间、空间和专题分辨率,使我们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科学和社会问题。为了迎接这个挑战,需要改进算法、基础设施和框架,这又需要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大数据(云计算)来帮忙,目前仅仅是一个开端,但基于信息时代构架的发展现实又让我们看到了不少希望,我们有能力去迅速而全面地驾驭大数据世界。其实,数据量的增加并非我们面临的唯一挑战。随着数据的增加,数据索引、搜索、传输等挑战也是与日俱增。此外,仪器和算法越来越复杂,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数据采集成本越来越便宜,这是我们的优势。美国联邦政府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这个日益增长的挑战,要通过转变政府的能力促使在科学发现、环境和生物医学研究、教育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使用大数据。超光谱遥感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用于探测和识别矿物、陆地植被、惰性气体和人工材料,甚至检测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温度和速度。理论上,超光谱遥感系统还可以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监测、机场安检等领域,这都是优越于传统遥感器的地方。超光谱图像通常是以数据立方体为单位保存的空间信息,数据量异常庞大的,也需要大数据分析。 另外,伴随成像介质的革命,环境遥感数据采集工艺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和天地之间的传输速度。目前从地球轨道传回的数据,主要还是采用射频工艺,虽然其速度可达 GB/s 级别,但这对于未来的传输任务来说仍显不足。近年来,无线激光通信技术开始突破,可望将通讯速度提高千倍。这显然是我们当今很难把握的数据量,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做好准备。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10798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英特尔宣布新款Atom低功耗芯片 进军物联网市场
热度 1 lhj701 2013-10-9 13:26
英特尔宣布新款Atom低功耗芯片 进军物联网市场 Quark芯片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科技博客AllThingsD报道,英特尔周二宣布了两款最新低功耗芯片Atom E3800、Quark SoC X1000,预计将在2014年第一季度推出。这也是英特尔将更多芯片用于小型设备计划的一部分。 英特尔设计这两款芯片的目的,是将低功耗、小核心芯片用于那些不需要英特尔传统强大芯片性能的设备和传感器中,这其中包括恒温控制器、灯具以及用于运输或能源领域等工业环境的设备。 Atom和Quark产品线,是英特尔为持续推动为小型设备开发处理器的最新努力。对英特尔来说,这是一种根本转变,这家公司的传统优势在于为桌面计算领域开发高性能芯片,但功耗也高;随着消费者转向移动设备,英特尔开始在移动领域处于落后位置,而ARM则凭借其低功耗芯片架构设计迅速崛起。 不过近些年来,英特尔一直在努力进军小型设备市场,其Atom芯片就专注于智能机和 平板电脑 。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家用设备以及非传统“智能”和联网设备将是英特尔下一步进军的领域。 英特尔上周宣布将与意大利开源硬件制造商Arduino合作,开发一款适用于Quark处理器的定制Arduino主板。英特尔表示有意将Quark芯片用于可穿戴计算设备。(编译/箫雨) Intel正式发布“夸克”:抢夺物联网 Intel今天宣布正式进入物联网(IoT)领域,通过Quark SoC X1000、Atom E3800两个系列的处理器。基于物联网理念,浴室体重秤、工厂机器人、摩天大楼通风系统等等都可以接入互联网,这将对对新型电子设备和软件提出庞大需求。 Quark SoC X1000就是之前旧金山IDF 2013上展示的那个小东西。 根据最新公布的资料, 这种单芯片处理器基于初代奔腾的ISA指令集架构,32位,单核心,单线程,主频最高400MHz,制造工艺不明但应该是32nm。 它支持DDR3 ECC内存、PCI-E总线、以太网、USB设备、USB Host、SD卡、UART、I2C、GPIO、SPI、JTAG、Arduino IDE,以及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 具体的尺寸、功耗仍未说明。Intel之前宣称, 它的大小只有Atom的五分之一,功耗更是仅仅十分之一 ,算下来应该不到1W。 此外, Intel还为它配套提供了一整套集成软件堆栈,基于一个预认证的方案,包括收购而来的McAfee嵌入式控制、WindRiver智能设备平台 ,两大笔收购一起开花。 Atom E3800开发代号Bay Trail-I ,也就是说它和此前发布的平板机Bay Trail-T Atom Z3000、入门级桌面和笔记本Bay Trail-D/M奔腾、赛扬,以及未来的智能手机Merrifield是一回事儿,都是 22nm工艺、Silvermont CPU架构、第七代核显GPU架构。 但是它加入了更多和工业嵌入式相关的特性,包括 工业级温度范围、安全模块、ISP图像信号处理器 等等。 该系列有五款型号,全部支持DDR3L 8GB ECC内存,可提供四条PCI-E 2.0、两个SATA、USB 3.0,技术支持Intel 64、VT-x、EDB、AES-NI。 具体如下( 型号规格都和之前泄露的不太一样 ): E3815 :单核心单线程,主频1.46GHz,二级缓存512KB,核显HD Graphics 400MHz,内存单通道1066MHz,热设计功耗5W。 E3825 :双核心双线程,主频1.33GHz,二级缓存1MB,核显HD Graphics 533MHz,内存单通道1066MHz,热设计功耗6W。 E3826 :双核心双线程,主频1.46GHz,二级缓存1MB,核显HD Graphics 400MHz,内存双通道1066MHz,热设计功耗7W。 E3827 :双核心双线程,主频1.75GHz,二级缓存1MB,核显HD Graphics 542MHz,内存双通道1333MHz,热设计功耗8W。 E3845 :四核心四线程,主频1.91GHz,二级缓存2MB,核显HD Graphics 542MHz,内存双通道1333MHz,热设计功耗10W。 Intel表示,这类芯片非常适合交互式演示亭、智能售货机、ATM、POS终端、便携医疗设备、车载信息系统等等。 具体价格均未披露,有分析师认为 Quark每颗要接近5美元,Atom E3800则大概在20-50美元范围。 首批基于Quark SoC X1000、Atom E3800的产品将于2014年上半年上市,其中后者已经获得了十余家厂商的支持。 联手出击 支持厂商 WindRiver智能设备平台 McAfee安全平台 新闻标签: 英特尔 CPU处理器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lhj701 2013-9-17 20:42
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来源:发改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13年9月17日 发改高技 17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公安厅(局)、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商务厅、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会议精神及《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 7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各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及具体内容分别见附件1、2)。   现印发你们,请根据各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尽快细化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附件:1、 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pdf       2、《 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牵头部门.pdf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  育  部 科  技  部 公  安  部 财  政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商  务  部 税 务 总 局 统  计  局 知 识 产 权 局 中  科  院 工  程  院 国 家 标 准 委 2013年9月5日 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的理解
热度 2 lhj701 2013-8-29 21:21
物联网的理解 很多人问什么是物联网专业?“就是在网上卖东西”?很多人这么问,大概听到物联网就想到淘宝了。 也难怪,物联网应用能随便见到的不多,多数都是擦些边,并且应用渗透很广、很分散,物联网还远未达到到处普及的份,逐渐理解也就有个过程。 说物联网就是将物体用网络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动作或者行动,没有说为啥这么做?其实用网(有线或无线)将物体连接起来,仅仅是一个手段或者方法, 目的是:(不用人时时干预地)自动感知与控制物体 。 再进一步讲,用网络就能将物体连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得嵌入或者捆绑点东西到物体内或者物体上,就是嵌入式智能。 如果能这么做到了,物体就不算是普通物体了,时髦的词叫智能物体(smart things),那么智能物体的特征是什么?俗话就是它能“开口说话,张耳听音”,就是 能说能听,能办事情。也就是能输出信息,接受信息,进行自我控制 。 再进一步讲,就是实现物体的信息化,或者通过让物体智能化实现物体的自动信息化。其实就是物体的拟人化。那么其中的网做什么?其实就是让智能物体的信息流动,或者说有了流动,智能物体才真正智能起来。
个人分类: 物联网|34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车联网为无人驾驶作铺垫
tansuozhoukan 2013-7-30 12:18
■本报记者 童岱 前方的车刹车时,你不再需要看对方车尾的红灯,车内的语音设备就会自动予以提示;当你驾车面对分岔路时,车内显示屏会告知选择哪条路会更接近目的地;因为分神,驾驶汽车偏离车道时,车内设备会发出警报予以提示…… 近几年来,车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让司机更安全、更高效地驶向目的地,而这也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完善打下了基础。 智能判别规避拥堵 在智能交通系统专家、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眼中,我国机动车发展飞速,而路网有限,交通拥堵难以避免,智能汽车或许是解围方式之一。 在他看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有可能是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可以称之为“车联网”,是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感技术、云端和移动计算技术、智能终端和车路协同技术、智能时空网络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人车路更加全面的感知、更深度和更灵活的信息共享,对交通流实施动态监管和网络化智能控制,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平安、高效的节能环境,实现不堵车、不撞车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而这也将为将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比如说,未来智能汽车一上路,就由指挥中心进行控制,每辆车都安装有传感器,相当于车的“大脑”,能自动对突发情况作出判断。 史其信曾在日本亲身体验过无人驾驶汽车,在试验路段,地下埋有很多传感器,每辆车都携带很多传感设备,后备箱几乎全是计算机。 实验平台展现智能交通 早在2011年,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就成立了全国首个智能驾驶与车联网实验室。该实验室主任韩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车联网是让汽车智能化的方式之一,联网后的汽车就好比一个信息载体,既是接受器,又是发射源,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流”。 韩鹏谈到,他们建立的实验平台占地65平方米,与真实路段的比例为1∶12。在这个平台中,具备了重庆道路弯多坡陡、桥梁较多、上下坡多的特点,另外还设置了十字路口和立交桥等多种道路场景。 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数据来源对象,就是行驶在这些道路上的多辆微缩智能车。这些车辆会自由穿行在实验平台中的大街小巷,无论是上下坡,还是转弯都应对自如,当遇到禁行标志时,还会自动减速停车。 韩鹏告诉记者,每辆微缩智能车内,都装载了嵌入式主板、红外超精度摄像头以及传感器。这就让这些车具备了“思考能力”,摄像头会实时采集路面信息,如果行驶到转弯、十字路口等路段,主板会将这些行驶信息上传到车辆信息管理平台,从而让车辆合理控制车速,并选择最优路线行驶。传感器的作用在于,一旦车与车、车与建筑之间小于安全距离,就会“报警”。 车联网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我们目前在微缩智能车上所做的实验和相关设备,将来会用在真车上。”韩鹏说,他们正在与荷兰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合作,在真车上进行相关实验,并进行产业化方面的一些研究。 荷兰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曾做过一项试验,在列队行驶的车辆当中(都装载了车联网相关设备系统),最前面的第一辆车踩了刹车之后,会给后面的车辆发出一个提示信号,后面的车辆就能立刻通过该系统得知前方的车辆有刹车行为,这时司机就能立刻有所反应。而一旦前方的车开始启动行驶,同样也会立刻让后方的车得知,这样一来,列队式的车辆就好比一辆行驶的火车能够合理控制车速保持行进,从而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曾在《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报告中谈到,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协商打造车联网,并在上海浦东新区的3万辆公交车上进行试验。另外,着手先期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车上进行试运行。这是基于北斗卫星的GPS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远程监控技术、车辆诊断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危险品运输事故模型技术,建立一套危险化学品运输智能检测平台。对危险品车辆装车、在途运输和客户库区卸货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何积丰强调,这是对车、对人、对路的整体监控。 何积丰还谈到,车联网一旦形成,所产生和带动的产业价值也极其可观。车联网信息服务产业链上,不仅有汽车制造商、远程服务提供商、移动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IT平台提供商等,还有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指挥、医疗、消防、警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车联网的产业链产值已经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00亿美元。 但是车联网的打造,一方面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比如有些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另外,涉及部门、行业较多,由谁来负责、如何规范运行等管理问题,还需要磨合解决。 《中国科学报》 (2013-01-18 第9版 探索周刊)
个人分类: 头条|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物联让物体变聪明
热度 2 lhj701 2013-7-26 20:39
智能物联让物体变聪明 世界信息业要发展,也必然产生新的梦想。互联网出现这么久了,21世纪总得出现一点新东西,智慧当然是一个古老而永远年轻的追求,人活着既然离不开物体,那么让这些物体更智慧一点,不是一个新的梦想吗? 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如果让物体智慧一点,现在人们想到的办法是让物体连接起来,把物体纳入网中,因为,这个网充满了信息,也充满了智慧,让物体上到网上,物体就自然而然变得更加聪明,因此人们就更加喜欢了。 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太多了,能连到网上就是“物联网”? 管他呢?如果将物体连到网上物体能变聪明,对我们有用,就连吧。反正将物体连接到网上,如果让物体变聪明,会产生很多事情做:给物体安装眼睛鼻子舌头皮肤等等(传感器)、让傻瓜物体产生的信息在网上流通(无线连网、信息传输)、把这些傻瓜物体产生的信息集中处理(云计算、大数据),让各自与物体相关的应用到处安装(移动APP、各类电脑、各类终端),反正能让物体变聪明的事情咱们都做。 那么如果我们周围的物体变得更加聪明,我们会不会变得更加聪明?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教学研讨-ppt
lhj701 2013-7-18 17:35
物联网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教学研讨-ppt ​ 模块8-物联网专业教学及课程体系教学研讨-7月26日上午-zibo.ppt 主要内容: n 1. 物联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问题探讨 1.1 物联网专业建设挑战与机遇 n 1.2 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 n 2. 物联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探索 n 2.1 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n 2.2 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运行与实施 n 2.3 淄博职业学院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 n 3. 物联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讨论交流互动 n 3.1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n 3.2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n 3.3 物联网专业建设
个人分类: 物联网|5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应用概论及发展问题 -ppt
lhj701 2013-7-18 17:25
物联网应用概论及发展问题 -ppt 模块1-物联网应用概论及发展问题-7月16日下午-zibo.ppt 主要内容: 1.物联网基本概念 o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o 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o 4. 物联网的发展与问题
个人分类: 物联网|4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软的"物联网实验室":连接你家中的所有设备
lhj701 2013-7-16 20:53
微软的"物联网实验室":连接你家中的所有设备 2013-07-16 10:00:39 1927 次阅读 稿源: cnBeta.COM 5 条评论 作为微软HomeOS的一部分,该公司将扩展其"物联网实验室"(Lab of Things)项目,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大幅提升居住空间的设备情况。 微软的"LOT"也将面向公众开放,其SDK将发送给软件作者们,以便他们能够在外面开发以家庭为基础的系统。该系统已经在今年的微软研究技能峰会(Microsoft Research Faculty Summit)上部署过,并且配合了第一天的活动。 作为HomeOS的延伸,微软的Lab of Things也将带来"连接家庭和驱动器的教学与研究"。而作为微软研究院的一个延伸,该软件也会授权给学术机构和开发商,旨在大力推动居家环境。 LOT的目标,就是从单一的专用机上运行整个机构(或家庭)。该机器会运行微软的HomeOS,而它的名字则叫做HomeHub。该系统能够与许多不同类型的系统协作,在家庭自动化、能源管理、卫生保健等领域都大有可为。 当前,HomeOS能够与电视机、摄像机、路由器、打印机和PC等设备一起工作。开发人员也可以连接游戏机、监控设备、手机和医疗设备。整套系统免费向开发人员们提供(非商业用途)。 LOT的SDK可在 微软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网站上下载 到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互联网之父:物联网发展的脚步“无法阻挡”
lhj701 2013-7-16 20:50
互联网之父:物联网发展的脚步“无法阻挡” 2013-07-16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   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 北京时间7月15日消息,据欧洲科技博客The Next Web报道,互联网主要设计者之一、计算机专家温特·瑟夫(Vint Cerf)上周做客《卫报》在伦敦举办的Activate会议,并针对网络隐私、谷歌眼镜、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瑟夫是TCP/IP协议和互联网架构的联合设计者之一,被人称为“互联网之父”,现为Google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在1994年加入MCI之前,瑟夫曾担任国家研究计划(CNRI)公司的副总裁。 维护网络隐私 瑟夫避开了有关棱镜项目的敏感问题,选择就更广泛的网络隐私和安全路径问题发表看法。 瑟夫表示:“当我们了解到棱镜监视项目时,其背后潜藏了很多危险。其中一点在于它引发了很多隐私争议,不过,还有一些互联网威胁需要我们去防范。网络起初是由极客们构建的,随着其面向公众、逐步普及,就将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 物联网及谷歌眼镜 瑟夫指出:“针对互联网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够保持其稳定、维持其增长、保护网络安全的话,它将成为一个噩梦。我很担心这一点,并常常因此失眠。从另一方面来说,我是一位工程师,工程师希望出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 具体而言,瑟夫认为所谓的物联网有了最大、最明显的发展,它发展的脚步“无法阻挡”。 谷歌光纤计划为人们提供了更快的网络速度,但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研发与计算机如何增强人类智力有关。或许最相关的例子便是谷歌眼镜,对于用户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穿戴配件,更是一位合作伙伴。 瑟夫表示:“当你拥有一台坐在头部附近的电脑时,它看你所看、听你所听,可以看你的手势做出反馈、接入互联网,如果能实现人机对话操控计算机将是令人陶醉的。虽然我们尚未彻底实现,但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图书馆的未来 与报业相同,谷歌对人们访问信息的方式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换句话说,正是在智能手机和搜索引擎的帮助下,人们访问信息的时间仅需几秒钟。 当问及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看法时,瑟夫认为信息存储和传承的方式将会有所改变:“你不知道我多么迫切地希望图书馆这一概念不会消失,它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事实上图书馆将存储更多种类的资料,数字内容也将逐步增多。我十分担心数字化内容存储至一千年之后,由于其软件无法获得或者不可使用,抑或没有运行的平台,后世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解决。我们应该支持数字化,也应当利用好手边的实物资料”。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
lhj701 2013-7-5 07:51
物联网 物联网提供服务,手段是感知与控制。再进一步讲,是感知信息,感知通过转变为信息的形式,而控制的实现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
个人分类: 物联网|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RM CTO:物联网发展的三步走
热度 1 lhj701 2013-6-21 22:09
ARM CTO:物联网发展的三步走 2013-06-19 17:58 C114中国通信网 佚名 关键字: 物联网   1958年,全球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后,就有人质疑,这个程序会被黑客攻入吗?2008年,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它确实可以通过远程遥控控制心脏起搏器,制造谋杀。   今天看来,这些应用都属于 物联网 的范畴。 ARM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Mike Muller上周四在上海发布了题为“物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白皮书时表示,物与物连接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关的设备也早已悄无声息地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以ARM自身为例,公司总部大楼在20世纪90年代兴建之时就采用了电子设备,早就可以坐在世界某一端的电脑前操控每个房间里的空调。   然而,突然之间,物物相连被挂上了物联网的概念后,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很潮的事物、一个很时尚的行销概念。那么究竟今天的物联网有多少新的东西,ARM是如何理解物联网发展趋势的,Mike在接受C114等媒体采访时,将物联网发展分为三步。   ARM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Mike Muller   小数据汇聚成大数据   目前,领先的科技公司都在进行所谓的“ 大数据 分析”,帮助推动业务。但是在Mike看来,要分析大数据,必须要有小数据才行。比如说一个消费设备,消费者是什么时候买的、在哪买的、第一次用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地方用的等等,把这些监测到的数据整合起来分析,就会形成了解个人消费行为的有价值的数据。   在物联网中,小数据将来自传感器、控制器及其他嵌入式智能器件,再通过网络将个人的一些本没有价值的小数据连接之后,就会汇成有价值的大数据。   对消费者而言,物联网的核心是个人应用、提供便利和促进健康,即将个人日常生活数据进行采集。比如将每天使用的体重仪与 智能手机 连接起来,对体重指标进行记录,当生活方式不是很健康的时候, 手机 会自动提醒。   再比如,嵌入式智能器件的应用可以帮助消费者在繁忙的都市中寻找停车位。通过数据监测、收集和共享,消费者能够快速了解 附近 哪些停车场有空余停车位;对停车场的运营 企业 来说,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帮助判断分析哪些区域属于热门商业区,从而相应提升泊车价格。   这些小数据原本没什么价值,一旦把他们集结起来,变成大数据的时候,就变得有价值了。Mike表示:“小数据的累积是非常重要的,ARM不是 谷歌 、不是 IBM ,我们不做大数据,我们从小数据入手。”   在物联网中,服装、珠宝、恒温器、医疗设备、家用电器、家庭 自动化 、工业控制,甚至是灯泡都可能进行交互。Mike同时强调,没有单独的一家公司能够了解整个产业链,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提供全部的解决 方案 。所以,小到感应器大到城市的智慧化,都需要协同合作,总结来说,就是要多样性,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他说,科技一定会不断地促进新的应用产生,因为每人都有一定的想像空间,这么小的微 处理器 ,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和利用空间。   产业规模需要标准化   然而,虽然控制设备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终究只是一部分。 物联网允许任意设备在任意位置加入并将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但困难的是,如何使这项工作相对用户来说,能够做到尽可能简单、方便、流畅,就像当今网页与设备的交互那样。   即使对IT技术人员来说,整合家里购买自各个厂家的终端产品时也会发现很不容易。那么到了物联网社会,所有的东西 都可以 连网了,一个家庭可能有成百上千个终端要整合,那该有多复杂;再放眼整个物联网,届时该有多少连接,这么多产品怎么整合在一起提供价值,答案无疑是标准化。   Mike表示, 互联网 之所以能够正常运作,就是因为一个协议和服务层掩盖了这些层下的复杂性。那么物联网也需要更多的标准化层,使应用程序能够以可靠的方式与那些消费者已经授权的服务共享数据。   要使这种共享方式能够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简便易用和流畅,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因此,物联网的关键是如何将所有这些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中、并进行此类小数据的可信共享,以实现大数据服务。   标准化的进程是相当不易的,在Mike看来,未来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物联网社会会有一段群雄混战的春秋战国期,一定会出现一些竞争和整合,不同的组织成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这个市场实在太大,因此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   他认为产业会出现几个组织几个标准,再经过整合以后,一个区域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标准。   Mike称,他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可能在过程当中,消费者会觉得有些挫败感,会经历一个混乱的时期,但这是一个必须经过的演变过程。他希望产业界在小数据领域,能够通过ARM架构建立一些共识和标准。   共享数据需要信任   实现了物体的监测、收集和连接后,物联网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数据的共享是否安全。今天,谷歌已经可以告诉你:你住在哪里?你喜欢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并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商。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此并不在意。 谷歌提供了一些隐私设置,可避免此类共享,但又有多少人理会呢? 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意。谷歌还可以通过扫描电子邮件文本来针对性发送广告消息, Facebook 利用 面部识别 向猫主人推送广告,许多人似乎已习以为常。   Mike继续补充说,前面所说的体重仪通过智能手机建立记录,他个人愿意将这个数据分享给健身房,但肯定不想和人寿保险公司共享,这样后者就会察觉到他的身体指标变化以便提高保险费用。但挑战在于,如果同意向健身房分享数据,个人就无法防止健身房向人寿保险公司出售数据。   英国一家保险公司在数据的跟踪和共享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如果用户允许保险公司在车里安装 GPS 跟踪仪,将享受非常低的车险。但随后,GSP 跟踪装置 会将用户的车辆行驶速度、行程时间等信息传回保险公司,如果用户驾驶习惯有很好的安全意识,后期继续享受更低的保费;如果驾车不负责任,那么保费则会提高。但是用户愿意个人的数据让保险公司收集吗?保险公司掌握了用户个人数据后可能出售给人寿保险公司,或者进行其他任意处置,这些用户是无法阻止的。   那么现在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资料到底会怎么样分享,Mike继续说,如果你信任了一个人,这就表明你不信任其他人,那些你不信任的人,如何通过某种机制限制资料共享给他们,信任将是物联网普及的一个很大挑战。   那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得到用户的信任,必须展现出自己拥有安全的控制和系统管理。物联网也必须有一个安全机制底部建立起来,如果没有这些,想要让物联网快速起飞还需要一些时间。Mike说,ARM能够做的,就是在设计最原始的IP的时候,把需要的安全机制设计在里面。   ARM将处于物联网中心位置   走好这三步,物联网就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那么这三步需要多长时间,在Mike看来,也许十年过后,往回看,物联网的规模化大发展已经开始了。   这是一块庞大的市场,如果说 移动互联网 拥有 100 亿个单位,则物联网将包含 1000 亿个单位。   根据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的预测,到2020 年,智能家电市场(即能够监视和控制用电量的家电)的价值将从目前的 6.13 亿美元增长至 349 亿美元。,据 Computer Science Corporation 的预测,到2020年,常规数据会增长10倍,达到 35ZB (35,000,000,000,000,000,000,000)。   而Mike相信,ARM将处于物联网的中心。他不否认这个市场也会出现其他的竞争对手,但他强调,在市场竞争中,技术从来都是相对容易的部分,而商业模式才是最难的。比如说 英特尔 ,英特尔每年出两到三个 芯片 ,也许这些产品都能成功,但ARM通过庞大的合作伙伴联盟,每年有上千个芯片问世。他说:“英特尔竞争的不是ARM一家企业,而是产业链上成百上千家,而且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成功的原因。”   今天,物联网领域的很多设备都已经采用了ARM的架构。ARM技术已经应用于传感器、控制器,等嵌入到设备中的其他智能器件里。Mike透露,2012年,ARM的合作伙伴售出了 87 亿块芯片,其中有很 大比例 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这为ARM占据物联网的中心位置树立了良好的基础。他同时透露,ARM未来会设计更多种低成本的IP,针对物联网设备,利用低成本来促进物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科院研制成功的液态3D打印机可以将RFID打印在纸上
热度 1 lhj701 2013-6-14 20:38
中科院研制成功的液态3D打印机可以将 RFID 打印 在纸质上 据报道,中科院研制成功常温下的液态金属电路3D打印机( http://www.csdn.net/article/2013-06-14/2815765-liquid-metal-printed-circuit ),如此以来,利用此种打印机可以把RFID的天线和芯片打印到任何纸张和布料上,从而生产厂商可以给自己的商品打印自己定制的RFID物联网识别标签。 相关: 中科院:常温下的液态金属电路3D打印机 发表于 9小时前 | 2248次阅读 | 来源 CSDN | 17 条评论 | 作者 张宁 液态金属 印刷电路 3D打印 中科院 摘要: 中科院研究团队宣布研发出液态金属直接印刷电子电路的技术,并做出桌面式3D自动打印原型样机。这种液态金属直接印刷电子电路的技术,为电子器件的小型定制化制造创造了条件,也将影响到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模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研制出纸上直接生成电子电路的技术,并做出了桌面式3D自动打印原型样机。经测试,导电性、可靠性良好,特别复杂的电路或电子元器件也可以打出来;而打印一张A4纸大小的纸基电路板,目前只需要十几分钟。 “墨水”就是液态金属,电路直接打印在纸上 纸上“打印”电子电路,得益于室温状态下液态金属直接印刷电子方法的突破。 刘静介绍,常规的电路板制造工序通常较为耗时、耗材、耗能,而印刷电子方法就像印刷文字一样,直接在基板上形成能导电的线路和图案,能将传统的7至8道工序缩短至3至4道,快速灵活。 “打印”在铜版纸上的电子元件(中科院理化所供图) 但这种方法受到“墨水”的束缚。为了让印上去的“墨水”导电,常常需要采用导电聚合物或添加纳米颗粒材料并通过高温固化或特定化学反应来实现。液态金属印刷电子方法则将印刷电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基本观念在于:“墨水”就是液态金属,打出来就能成为电路。 传统工艺下,电子工程师若需更改电路板,需用化学药水做处理,经过刻蚀等步骤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而新的液态金属打印方法,让漫长的设计过程变得唾手可得。刘静介绍,他们已经在纸上打印出各种相对简单的电子电路,测试后导电性、可靠性良好。理论上,特别复杂的电路或电子元器件也可以打出来。据了解,打印一张A4纸大小的纸基电路板,目前只需要十几分钟,但对复杂电路图案,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刘静表示,相比于常用的塑料基底,纸张具有成本低、便携、易降解、折叠,回收利用方便等特点,是一种绿化、环保、价廉的电路材料。 新方法将显著扩展3D打印的应用范围 印刷电子的实现前提是“墨水”应具备流动性。为寻找室温下直接生产电子电路的方法,刘静团队通过对液态金属输送机理的深入剖析,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实现了3D机电复合系统的直接打印。这意味着,新方法不但可以打印平面电路,还能完成立体复杂电路及其支撑件的直接生成。 “当前的3D打印大多只能打印模型自身,还不能打出包含电子功能在内的器件。”刘静说,液态金属印刷电子方法将显著扩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范围。 纸张代替塑料、直接打印取代集成生产,虽然离现实还很远,但刘静更看重的,是这一理念背后蕴含的未来电子器件个性化制造的可能性。专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改变传统电子电路制造规则。个性化的电路设计方法,使其在电子工程、个性化电子元件设计和制造加工、创意设计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刘静认为,这一技术还有望占领电子纸市场一展拳脚。据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IDTechEx预测,2013年电子纸市场估计约16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3年将增长至近770亿美元。 未来电子制造业可能不在工厂里,而是在办公室或家里,这是刘静勾画出的未来图景。 “纸张能作为电子元件的集成载体,意义很大。”刘静认为,目前纸张载体还存在吸水、强度不足等弱点,但潜力很大,随着技术完善,将开发出更多种类适合打印电路的纸张,也能促成更多应用。 当前,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生产方式仍是主流,技术成熟,有规模成本优势。基于液态金属印刷电子方法,要实现大规模运用还有很大距离。 第一,便是对金属“墨水”剂量的控制。此外,液态金属的种类很有限,而要实现复杂设计,得依赖多种“墨水”交互自动化使用。在硬件发展方面,还需提高打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只有研发出适用面广、成本适中的桌面自动打印系统,才能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足够丰富的应用程序和软件也是推广的重要前提。刘静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相关应用,以确保即便没有电子设计经验的人士也能借助预设于计算机中的控制软件,打印出电子贺卡、显示器、广告牌、机器人乃至光伏电池阵列等电子产品。 虽然困难重重,但正如业界评价的那样:这意味着打开了极为广阔的应用领域乃至通过家用打印机制造电子器件的大门。 加速3D打印升级和电子工业革新 3D打印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前沿热点,但已有方法大多只能实现模型自身的打印,尚不易完成包含电子功能在内的器件制造需求。因此,室温状态液态金属直接印刷电子方法为此带来了新希望。新技术应用领域极为广阔,家用打印机制造电子器件的大门由此打开,有望催生出一系列超越传统理念的电子工程学及3D机电打印技术,从而加快电子工业和制造业革新的步伐。 业内人士认为,液态金属直接印刷电子电路的技术,为电子元器件的个性化制造创造了条件,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模式。个性化的电路设计方法,将使该技术在电子工程、个性化电子元件设计和制造加工、创意设计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空间,促进DIY电子的普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打印系统成本的逐步降低,未来即便没有电子设计经验的人士也能借助预设于计算机中的控制软件,打印出自己所需要的终端电子器件乃至组装出机电系统,如电子贺卡、纸上集成电路、显示器、广告牌、智能织物、机器人,乃至光伏电池阵列等。 另外,这一技术还有望显著推升电子纸市场的发展空间。据市场研究咨询公司IDTechEx预测,2013年电子纸市场估计约16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3年将增长至近770亿美元。(责编/张宁)
个人分类: 物联网|6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浪将涉足物联网领域 率先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lhj701 2013-6-10 18:39
新浪将涉足物联网领域 率先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2013-06-09  来源:36氪  作者:36氪 从前不久新浪发布的2013年Q1财报可以明显看出,微博的用户数增长急速放缓,基本趋于饱和状态。毫不夸张的说,新浪微博想要从用户规模和活跃度上实现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好在有“干爹”阿里的资本注入,暂时没有盈利的压力,可以稍微腾出时间继续思考微博的未来。外界的普遍猜测是微博将变身大号“美丽说”,或者是成为舆论阵地,记者得到的消息是,新浪微博将涉足物联网领域,并率先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是的,你没有看错,新浪微博将涉足物联网,并率先进军智能家居领域。所谓“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与物之间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在 2013 GMIC 大会上,新浪微博曾展示了一个“气象站”的产品。 “气象站”是一款硬件产品,可以检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信息。独特的地方在于,可以通过微博私信对 “气象站”进行控制,查询实时的空气情况。这和之前 Twitter 开发的一个用Tweet控制的闹钟效果非常类似。 而“气象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 Demo,通过类似的原理,可利用新浪微博可以控制诸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甚至汽车等设备。以家电为例,例如下班快到家时,可以给家里面的空调发个私信,就可以开启空调;给电视机发个私信,就可以打开电视了;给电饭锅发个私信就开始做饭了;给洗衣机发个私信就会自动开始洗衣服。甚至通过智能系统,当有你喜欢的球赛时,电视机还会发私信对你进行提醒。 新浪微博经过数年的发展和积累,除了新闻资讯、心灵鸡汤、内涵段子和十八禁内容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培育了一个数亿用户规模的活跃账户体系。和现在大多数的第三方应用或网站都可以通过微博账户登陆一样,微博积累的这套账户体系同样可以为未来的智能家居服务。与技术无关,数亿的活跃账户才是微博进军物联网的核心优势。 同样以家电为例,通过手机控制家里面的冰箱、电视、空调,从技术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也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但问题是如何通过手机解决所有家电的控制问题,如果家里所有的电器都是一个牌子,可能一个 APP 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家里面的电器有多个牌子,那就需要多个 APP 才能进行控制,这就牵涉到多套账户体系了,对用户来说成本是无法接收的。尤其是长虹电视和格力空调理论上不会共享一套账户体系。但无论是长虹也好,海尔也罢,都可以选择和微博进行合作,利用微博的账户体系,这样既减轻用户的成本又减轻家电厂商的推广成本。甚至再夸张一些,这些家电控制的技术都可以接入到微博的客户端中,专门开辟一个子菜单或者 Page 页面,变身家电控制中心。 既然微博的账户体系能做,那么同样拥有数亿活跃账户的微信也能做类似的事情吗?当然可以。据 36 氪了解,目前国内的个别大型家电企业的实验室中,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微信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了。比如某个品牌的电视机、空调等家电,完全可以通过该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进行远程控制。用户只需要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和品牌家电的微信公众账号绑定即可。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就会是:每天出门的时候,对着微信说一句“我要去上班了”,那么家里面的电视、空调、电灯都会自动关闭。根据目前双方的开发进度,微信甚至可能比微博会更早推出智能家居的产品。当然微信和微博都不会做电视、冰箱,而是和家电厂商合作,提供技术、产品和账户体系支持。 因为智能家居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所以微博和微信都率先进入这个领域。从长远看,物联网将会是一个大的趋势,理论上任何可以实现物联网的产品,均可利用微博或者微信的账号体系,甚至是把控制技术集成在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账号上。例如远程控制汽车,据了解,新浪微博还曾和宝马研发中心聊过,不过遗憾的是宝马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暂时不需要第三方的账户。但国内还有众多汽车品牌没有完善的体系,还有大把的机会。除了面向个人消费,企业级领域物联网的需求更大,如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医疗领域、环保领域等。只要是需要人工控制,并且需要账号系统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接入,届时企业微博也好,企业公众账号也好,都可能成为物联网的入口。 另据 了解,目前新浪微博的物联网硬件产品已经进入实质性的研发阶段,首批产品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领域,预计今年内可以面世。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改革物联网时代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lhj701 2013-6-4 09:20
如何改革物联网时代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作者:高级工程师 吴线 来源:RFID世界网 2013-06-03 11:04:06 摘要: 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即单片机,是最典型、最广泛、最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它是多数高校和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广泛开设的骨干课程和基本技术课程,同时,也是目前物联网专业普遍开设的基本基础课程,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电子类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也都得到广泛地使用。 关键词: 微控制器 芯片 ZIGBEE 蓝牙 WIFI 摘要:   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即单片机,是最典型、最广泛、最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它是多数高校和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广泛开设的骨干课程和基本技术课程,同时,也是目前物联网专业普遍开设的基本基础课程,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电子类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也都得到广泛地使用。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系统在芯片(SOC)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单片机已经逐步从4位,八位向32位过渡,以ARM为核心的单片机不断扩大,同时已经开始实现将8051和ARM内核控制器和无线收发器,包括ZIGBEE,蓝牙,WIFI等收发器整合,以无线单片机的新形式,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   在今天的物联网时代,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对改革传统的以8051系列MCU为主的相关教学体系有了新的、紧迫的要求,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多年积累的传统的MCU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状况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一方面无法与物联网技术整合,另外一方面也无法有效衔接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本文以扩展传感器网络、无线单片机及嵌入式技术和相关射频微波技术和高频技术为基础,讨论如何利用现有微处理器教学体系,淘汰老旧实验设备,换装最新仪器化教学设备,以无线单片机为技术切入点和硬件平台,结合最新的频域仪器和协议分析仪器,探讨单片机教学在内容上、方法上改进与与时俱进的全新思路。   同时提出在原来教学体系上融合面向物联的无线单片机、嵌入式无线技术,低功耗技术,射频电路,天线技术等内容,旨在提高单片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对物联网时代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改革、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物联网时代的卓越工程师。 一、目前单片机教学现状    国内不仅仅是物联网专业设有单片机类课程,而是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和信息电子类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单片机课程,涉及电子、通信、机电、自动化、电气等专业。几十年来,单片机教学的内容没有大的改变,仍然以单片机结构、指令、汇编等出发,辅以几个简单的单片机应用。这种以单片机结构和指令为主线展开的,不符合本该学科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当前系统在芯片技术发展趋势,目前这样的传统成熟和教学体长期以来系亘古不变,已经无法提供多少技术问题可供学生们去分析,并且已经从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两方面落后,必须改变。   从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看,目前的单片机教学方法陈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过多的理论课时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缺乏大量直观化实验手段,仅仅利用老旧的8051单片机实验箱进行实验。只能起到演示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目前物联网技术强调各种通讯手段,特别是无线通讯手段,目前陈旧的的单片机实验设备完全不能满足这样新的技术要求,同时,当前较少的实验课时又使本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在单片机方面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物联网时代对单片机或嵌入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物联网时代对单片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都提出新的迫切的要求。对于已经开设单片机课程的高校和职业学校,如何在单片机课程中,体现物联网相关技术?对于物联网专业的单片机基础课程,如何和物联网专业其他课程接口和贯通?如何采用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如何使用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为单片机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和实现方法?这些问题的回答本身也就说明了单片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必要性方面而言,从我国的单片机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的单片机教学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需要改变。学生的反映、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尽早变革是必要的。物联网发展的国家战略也要求高校尽早地培养掌握物联网相关技术、理念和应用设计人才。因此,必须在高校和职业学校基础课程教学中提前开展SOC单片机及物联网关联的学习,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   从课程设置上可行上而言,物联网时代的单片机教学涉及嵌入式,现代通讯,数字电路,网络基础,微机原理和接口,单片机,传感器和采集,操作系统等基础课程和软、硬件知识及其相关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很多课程都是已经开设的课程。这是单片机教学改革改革的基础,这样,不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做较大的调整。核心课程中,SOC单片机可以选择以MSC-51为内的无线单片机,也可以选择更加高级ARM Cortex™-A8 /M3/M4等先进的32为SOC无线单片机, 这样可以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顺延、加强。 嵌入式微处理器和RTOS操作系统也是高校课程之一,这里只需将单片机用作物联网网关,也可以作为物联网的路由器、节点、控制中心、网络终端。授课时强调其在物联网体系中不同的作用。改革后,单片机课程就可以作为一套独立课程开设,也可以作为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 三、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由于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微功耗条件下的无线通讯技术,所以单片机与无线通讯合二为一是物联网时代单片机教学的必然形式和特点,各种新型通讯/协议接口和无线单片机模块的使用也是新时期单片机或嵌入式系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此,需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新的教学仪器设备的发展,对当前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环节加以变革。   从教学内容方面而言,教学目标硬件选为比较经济适用的无线单片机(SOC)。随着无线单片机技术发展,无线单片机内核目前已经有8051,MSP430,ARM Cortex™-M3等多种从8位到32位内核,单片机教学可以从TI CC2530这个目前比较成熟的ZIGBEE无线单片机开始起步。   教学中应以物联网系统应用和传感器网络通讯技术为背景,突出网络、无线通信和数据采集、相关射频和天线技术基础微功耗技术基础和物联网相关新概念。保留传统单片机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A/D、D/A、串行通信、定时器、SPI、I2C、中断技术等。   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建议选择ZigBee和RF4CE协议栈。利用软件实例和空中协议分析仪观察讲授协议栈中各层实现的方法。基础教学阶段不必讲解RTOS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教学只需要结合测试观察简单讲解,要注重学生实际使用能力的训练。   微功耗技术是传感器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没有这部分的内容,但是,使用在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器和节点,必须要在微功耗条件下工作,单片机教学将增加这部分技术的教学内容。   同时,既然要实现无线通讯,就不可能离开天线和传播,射频电路,电磁兼容等方面的一些知识,也不可能离开频域仪器使用和测量方法的知识,这部分原来属于射频工程师的复杂知识,对于非射频工程师也必须掌握的一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也需要补充到改革后的单片机教学内容中来。   从教学方法而言,传统单片机部分,采用采用以案例引导法,以任务为中心,提出创设环境、确定任务、完成任务的三部曲来实施教学任务;对应新的单片机课程,可以改进为以传感器网络应用产品为中心的全新思路,提出应用需求要求,确定产品设计任务,完成应用产品设计测试三部曲。   教学方法要突出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无线通信的概念,构造有实用意义的应用产品背景。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中的ZIGBEE红外线遥控转发器,如何实现对电风扇,空调等直接控制; 如何使用串口,控制ZIGBEE网关,实现温度、湿度、光线等传感器数据采集,如何使用SPI接口,完成对传感器的接口和控制,如何使用纽扣电池,实现一个微功耗远程采集控制节点等。   对于无线通信教学,该部分接触到理论部分比较复杂,因此减少理论描述与推导,增加实际的开发和利用,通过9K-6GHZ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先进教学仪器,让学生看见高频信号和高频功率信号,了解如何使用这些仪器开展测量和设计单片机相关射频电路,并且对无线单片机模块通讯距离,信号质量,环境噪声等进行直观测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无线通讯部分学习门槛。   对于网络协议部分,建议以ZigBee和RF4CE蓝本,以Keil等开发系统中用C语言书写的ZigBee协议栈程序为具体对象,强调应用层开发的流程,辅以网络层和MAC层中针对网络不同拓扑形态的具体设置。从简单的点对点通信的实现开始,逐步过渡到星型网络和网状的构建。网关部分可以使用普通节点和串通信,实现物联网与Internet互联。这部份教学方法使用高级的图形化空中协议分析仪,可以让学生实时看见空中飞行的各种ZIGBEE协议包装,看见图形化的网络拓扑,进行包装比较,分析,直观化可视化的理解协议栈的内涵,大大降低了协议栈教学门槛和增加了教学直观性。   对于低功耗部分教学,可以使用微功耗动态分析仪,观察在电池状态下瞬间功率和动态曲线,自动完成功率计算和了解电池工作时间,看见了功率状态,简化了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 图一 深蓝RM6001 教学实验平台 四、 实验室构建和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单片机本身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的技术,没有实践形同纸上谈兵,造成许多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特别是目前使用无线单片机教学将涉及到的数千兆赫的高频微波信号,这些信号在空中飞行摸不到,看不见,更加增加了单片机教学难度,如果实践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老师讲,学生做的方式,必须依靠全新一代的频域仪器和协议分析仪器等仪器组合来全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室建设:淘汰原有单片机实验老旧平台(这些平台有10多年甚至20年历史),建立以具有新一代无线SOC单片机特征的单片机仪器化教学实验系统。选择支持ZigBee的无线SOC单片机选择最新深蓝RM6001教学实验平台是理想的选择,该平台首次集成了9K到6GHZ全频谱分析仪/射频信号发生器/图形化ZIGBEE/RF4CE空中协议分析仪/微功耗动态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各种CC2530/CC2540/CC1110/CC1120等无线单片机模块和大量测试和课程实验等教学资源;同样可以使用Keil/IAR的编译开发平台,方便代码移植和与原有实验兼容等,减少整改教学大纲的工作量。   采用高级频域仪器和多种物联网新型教学仪器实现单片机教学,是很多老师期待多年的事情,但是多年来,以进口标准频域仪器为主的仪器,价格高昂,维护复杂,仅仅标准6GHZ频谱分析仪,单台要价就高达20多万人民币,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实验和教程。   深蓝系列是新一代国产化教学仪器,采用全计算机化仪器设计技术和若干专利技术,突破这个价格瓶颈,国内高校和职业学校可以非常低的价格普遍装备,并且完全有能力实现学生人手一套,完成相关单片机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该设备不仅可以使用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也可以同时适用物联网专业精品课程,物联网应用产品开发等多种用途。    实验项目:   深蓝RM6001目前配置100多个个无线单片机标准试验库(标准实验库将不断升级),实验内容包括多种无线单片机的基础硬件实验、网络协议实验和综合试验三个部分。具体包括通用数字I/O接口、点阵式LCD驱动、时钟/中断、ADC实验、温度测量、UART实验和射频点对点通信等基础硬件实验;TI-ZStack、软件架构、应用层、网络层以及寻址路由等网络协议实验;无线模块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测试,电池兼容测试,空中协议监视分析,微功耗仪器化测试分析等仪器化实验。综合试验可以根据硬件条件扩展各种选择智能家居,传感器采集,ZIGBEE网络,智能追溯,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单片机课程综合实验。    实验形式:    实验围绕新型深蓝RM6001仪器挂架和各种无线单片机实验套件组成,全部实验内容均为以观察分析信号和观察分析协议为主,直观看见频谱波形,看见空中协议,看见功耗曲线,看到代码运行情况,就像模拟数字电路使用函数发生器和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实现教学实验一样,单片机教学跨入了完全仪器化现代化教学实验的新时代,实现了实验形式的全面创新和单片机课程实践和实验的全新用户体验;   和传统单片机课程实验相比较,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时间大幅度提升,大幅度增加学生自主试验时间、实验室可以灵活配置实验形式、最终形成开放实验室。并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利用整个课程的实验学时完成一个节点乃至简单传感器网络的构建,鼓励学生完成物联网应用产品设计和测试,调试和认证等的全过程。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级各类竞赛等。考虑无线单片机课程内容的特点,这种毕业设计是竞赛是学生的锻炼机会,是能力提高的途径。由于改革后的实验室具备了先进的信号测试和协议观察仪器和功耗观察测量仪器,实践教学将很容易和应用产品设计接口,让学生设计出正真可以实用化的无线模块,无线路由器,各种各样物联网实际应用产品。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要从市场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培养学习创新意识和开发产品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可以完全以物联网传感网应用产品设计为主,选择以无线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水电气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开关,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等应用产品,结合学习的无线单片机知识和射频电路,天线等知识,完成各种课程设计。 结语    本文以单片机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和目标,根据教育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要求,选择无线单片机硬件平台和先进的频域仪器,协议分析和微功耗分析仪器对等先进实验手段,对传统单片机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   物联网或传感器网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的热点之一,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改革单片机课程教学相关软硬件课程是可行的、必要的,这些课程改革将有助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和与时俱进,有助于培养物联网行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物联网专业教育改革系列研讨介绍: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包含六个方面即:物联网、三网融合、通信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技术),显示出国家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   根据教育部关于物联网专业的建设精神,国内许多高校和职业院校已开设物联网及相关专业。 围绕物联网专业学什么?如何教学?如何配合各种丰富的实验手段,提高学生的物联网专业和相关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培养战略性新产业高素质人才?等问题,高校和职业学校面临全新的探索和挑战。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改革,物联网专业教学也不能例外。当今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仪器设备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演进,唯有不断改革我们的物联网专业教学,才能对应时代的挑战。我们认为,不仅仅当前传统的信息科技,电子科技,嵌入式等教学需要改革,新兴的物联网专业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才能与时俱进,肩负起培养物联网产业急需人才的重任。   物联网专业学什么?目前物联网专业普遍开设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这些课程又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比如典型的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操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至于如何组织教学和实验,目前高校基本上是采用以ARM处理器为核心的物联网教学实验箱和无线模块为主要实验手段,职业学校主要采用物联网应用实训台为主要实验实训教学手段,普遍存在实验内容少,缺乏直观化,缺乏对相关技术和知识点的深度教学等显著问题,就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立,实验设备改进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提升;   如何突破当前物联网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瓶颈?与时俱进,实现物联网教学改革?在该系列研讨中,我们将陆续从不同的课程角度,来详细讨论如何改革我们的传统的基础课程和最新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使之适合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深度,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物联网教学改革远大目标。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I 推出ARM Cortex-M3 MCU 的 ZigBee CC2538 芯片
lhj701 2013-6-1 08:56
TI 推出ARM Cortex-M3 MCU 的 ZigBee CC2538 芯片 日前,德州仪器 ( TI ) 宣布推出 CC2538 片上系统 (SoC),简化支持 ZigBee ® 无线连接功能的 智能能源 基础设施、家庭楼宇自动化以及智能照明网关开发。业界最高度集成度 ZigBee 解决方案 CC2538 在单个硅芯片上高度集成 ARM ® Cortex™-M3 MCU、存储器以及硬件加速器,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 CC2538 支持 ZigBeePRO、ZigBee Smart Energy 及 ZigBee Home Automation 以及照明标准,能与现有及未来 ZigBee 产品实现互操作。此外,该 SoC 还支持采用 IEEE 802.15.4 及 6LoWPAN IPv6 网络的 IP 标准化开发,可实现最高的灵活性。如欲了解有关 CC2538 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http://datasheet.eepw.com.cn/datasheet/show/id/3120874 。    TI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项目经理 Mark Grazier 表示:“ 智能能源 、家庭自动化以及照明系统的动态属性决定了其需要高性能与高灵活性才能满足制造商对不同存储器、安全性以及标准支持的需求。 CC2538 是一款真正的市场独特产品,不但具有高集成度,而且还支持 ZigBee 以及其它诸如 802.15.4 与 6LoWPAN IPv6 等基于 IP 的标准。”    CC2538 的其它特性与优势:   · 通过集成型 ARM Cortex-M3 内核实现对集中网络的高效处理以及降低材料成本;   · 通过 128K 至 512K 的可扩展闪存存储器选项支持 智能能源 基础设施应用;   · 通过集成型引脚对引脚兼容 的8 K至 32K RAM 选项可实现最大的灵活性,支持具有多达数百个端节点的网状网络;   · 通过 AES-128/256、SHA2 集成型硬件加密引擎、可选 ECC-128/256 与 RSA 硬件加速引擎可降低安全密钥交换的能耗,安全快速启动系统;   · 针对电池供电应用进行了优化,在睡眠模式下电流使用仅为 1.3uA;   · 可在高达 125 摄氏度的高温下工作;   · 支持快速数字管理,无需外部接口或系统级芯片组件之间的接口。    开发工具与软件    CC2538 开发套件 ( CC2538 DK) 可为 CC2538 提供完整的开发平台,帮助用户无需额外布局便可了解所有功能。该套件配套提供高性能 CC2538 评估板 ( CC2538 EMK) 与主板、用于软件开发的集成型 ARM Cortex-M3 调试探针以及 LCD、按钮、光传感器与加速器等外设,用于创建演示软件。此外,这些电路板还与 TI SmartRF™ Studio兼容,可运行 RF 性能测试。    CC2538 支持 TI 当前及未来的 Z-Stack 系列产品,也支持无线下载软件实现更便捷的现场升级。    供货情况   采用 8 毫米 x 8 毫米 QFN56 封装的 CC2538 现已可通过授权分销商进行订购。此外,还可通过 TI 免费样片的方式获取 CC2538 。 附件 CC2538文档: CC2538.pdf CC2538 user's guide.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标识白皮书》由工信部正式发布
lhj701 2013-5-22 10:15
《物联网标识白皮书》由工信部正式发布 日前,工信部正式发布《物联网标示白皮书》。本白皮书对物联网标识的概念、标识的解析以及标识的管 理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物联网标识体系。该书还分析了我国物联网标识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物 联网标识发展思考与建议。 附件是白皮书pdf。 《物联网标识白皮书》.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物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关系
热度 3 liufeng 2013-5-20 23:10
作者 刘锋 1 脑科学与互联网   本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应用和概念诞生,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得到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并引起广泛的研究热潮。      研究者已经从不同方面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是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区分和关联的。本世纪初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的交叉对比研究,为分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观察近20年来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观的发现互联网与大脑结构具有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些现象包括:打印机,复印机的远程操控,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中国水利部门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 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等。        这些新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基于以上互联网新现象,2008年9月我们发表论文“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从神经学的角度分析互联网的成熟结构,将其抽象为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互联网虚拟大脑。寻找并定位互联网的虚拟听觉,视觉,感觉,运动神经系统,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等。绘制出互联网的类大脑结构图(图1)。                 图1 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此后科学领域的进展也不断印证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交叉对比的可能性,2010年 6月10日 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Hypothesis-driven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supports network over hierarchical model of brain architecture“ 指出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拉里·斯旺森的研究表明大脑中互联网式结构的存在可以解释大脑能克服局部损伤的现象,如同互联网任何一个单独部分都可以去掉,但网络其他部分照常工作一样,神经系统也并不是某一部分绝对不可或缺。这个研究从神经学领域证明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相关性。      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Dmitri Krioukov在 《Scientific Report》 ,发表论文“Network Cosmology”,也提出互联网与脑神经网络的发展与构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研究组利用计算机模拟并结合多种其他计算,证明在复杂网络的动态发展和控制中,描述大尺度时空结构的因果关系网络的曲线图,是一个具有显著聚类特征的幂函数曲线,和许多复杂网络如互联网、社交网、脑神经网络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Dmitri Krioukov的研究对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设想给予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提出和绘制,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成熟结构,用神经学的视角研究互联网的运行机理,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有机的集合起来,通过互联网的类脑结构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题为《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一词,这一报告虽然没有对物联网做出明确的定义,但从功能角度,ITU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从技术角度,ITU认为“物联网涉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等“。 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结构,比较著名的有欧盟第七框架计划( Frameworkprogram7,简称FP7)提出的sensei物联网架构,其目标是通过Intnet将分布在全球的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WSAN)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世界互联网(Real World Internet RWI),并定义开放的服务访问接口与相应的语义规范来提供统一的网络与信息管理服务.      此外,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等7个高校组成AUTO ID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UID中心,韩国电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ETRI),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都从不同方面对物联网的架构进行了设计和探讨 。      总体上看,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槠)融为一体.根据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和关联,我们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标示,以描述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图2 物联网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3 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2007年 10月IBM和 Google宣布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后, 云计算迅速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IBM 技术白皮书中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一词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平台或者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一个云计算平台可按需进行动态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云计算平台中的服务器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是虚拟的。 “云应用”使用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以及功能强劲的服务器来运行网络应用程序与网络服务.任何一个用户可以通过合适的互联网接入设备以及一个标准的浏览器就能够访问一个云计算应用程序.”。      云计算的诞生有其历史根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新兴的应用的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互联网业务增长也越来越快。因此互联网企业的软硬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很多企业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互联网超大型企业如Google,IBM, 亚马逊的软硬件资源有大量空余,得不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从企业各自为战的软硬件建设向集中式的云计算转换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纵观云计算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有两个特点,第一,互联网的基础服务资源如服务器的硬件,软件,数据和应用服务开始于集中和统一。第二,互联网用户不用再重复消耗大量资源,建立独立的软硬件设施和维护人员队伍。通过互联网接受云计算提供商的服务,就可以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      我们知道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在动物的神经系统集中化的过程中,作为其形态上的中心和在机能上的中枢而被分化出来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图3中标注云计算的位置如下。             图3 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4. 大数据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关系   Nature 早在2008 年就推出了Big Data 专刊。Science 在2011 年2 月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围绕着科学研究中大数据问题展开讨论,说明大数据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2011年6 月份发布了一份关于大数据的详尽报告《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对大数据的影响、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2012年3 月份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投资2 亿以上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科学研究、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突破。      大数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 定义,即认为大数据需满足3 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除此之外, IDC 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Value),大数据的价值往往呈现出稀疏性的特点。而IBM 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Veracity)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的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和累积,学术界、工业界甚至于政府机构都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大数据问题,应该说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发布,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大数据的研究就是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深度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提供给政府,行业企业和互联网个人用户使用和消费。      我们在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中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定义时,曾经这样描述““互联网的信息成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分布在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和互联网虚拟神经系统里。我们将这些分布在互联网中的信息统称为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或数据海洋。”      我们在前文阐述过,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的兴起,表明互联网基础服务无论从硬件,软件还是数据信息都在向集中和统一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的大数据还将具备一个新的特性-统一性(Unity)。可以预见,当大数据的容量进一步增加,存储方式进一步趋向集中。大数据将逐步形成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信息层(数据海洋)。因此,我们在图4中对大数据进行标注如下。    图4 大数据与互联网虚拟大脑关系示意图       5. 总结 本文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关系,标识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传统互联网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的位置。说明基于神经学建立的互联网虚拟大脑架构可以有效的统一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应用和新概念。 下一步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神经学的知识分析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值得研究的方向包括:能否使用神经反射弧的原理分析物联网和云计算之间的交互方式,能否用神经元的结构分析社交网络与物联网的结合趋势,能否通过“互联网虚拟大脑智商“的测试设计分析大数据研究的进展情况。这些方向的研究我们将在以后的讨论中阐述。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13622 次阅读|6 个评论
工业物联网的一些研究问题
lhj701 2013-5-18 08:24
工业物联网的一些研究问题 工业物联网目前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工业物联网标准制定、重庆邮电大学自主产权硬件及协议研究等),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工业的发展必然从 自动化控制向智能化控制 迈进,是目前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的进步和升华,目标是实现 智能化的工业 (或者未来向 智慧工业 迈进)。 目前工业物联网可以结合企业的两化融合的深化、国家对企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以及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危害进行研究及应用。下面简单谈谈我粗略的一点看法。 一、 工业物联网应用目标、应用特点和应用架构 1、 工业物联网的主要应用目标: 高效、安全、绿色环保 2、 主要应用特点: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具有 嵌入式(软件)、安全性、实时性和信息互通互联性 等特点。 3、 工业物联网的应用架构 :如图 1 所示,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如 工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 (安全、高效)、 工业服务链的信息智能化 (为工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实时便利),以及企业外部如社会的 绿色企业要求(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 。 二、 工业物联网的主要研究领域 1、 智能终端的研究 实现终端的自控,具有智能化自控功能的仪器仪表、监测和控制用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的 嵌入式软件和智能中间件 的研究。 2、 工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 利用传感器、无线通信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并结合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专家系统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组成智能化生产信息系统, 实现工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控制及管理 (包括远程控制及维护、安全预警等)。 3、 工业服务链的信息智能化 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工业生产流程信息系统等,实现工业服务链如物流、仓储、管理等外围信息链的信息智能化。 4、 工业物联网安全的研究 针对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带来的工业物联网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5、 绿色工业的研究 结合智能化的工业生产流程信息系统,针对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行研究, 建立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自控系统 ,最大化地主动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5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推大数据装置MessageSight 管理物联网海量数据
lhj701 2013-5-8 05:54
IBM推大数据装置MessageSight 管理物联网海量数据 http://www.cww.net.cn 2013年5月3日 16:00 通信世界网讯( CWW ) 据外国媒体报道,近日, IBM 在其IMPACT 2013大会上发表一系列“智慧地球”策略下的相关软硬件与服务,包括了一款专为 物联网 而设计的装置MessageSight。 据了解,MessageSight装置的推出,是希望能够协助企业管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产生的庞大数据,包括数以十亿计的手机设备,以及汽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慧建筑、家电中的各式传感器的数据。 IBM表示,未来15年连 接入 网的机器与传感器数字将爆炸性增长。根据 IMS Research资料,2020年将超过220亿个连网设备,这些新设备每天将产生超过2.5 quintillion bytes位的数据,网络上每小时所消耗的信息足以填满700万张DVD。 IBM WebSphere的负责人Marie Wieck表示:“直到现在,没有一项科技应用可以驾驭如此海量的信息和设备,企业如想在当今的智慧地球上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找到出路将已有的设施与移动设备以及M2M相连接。 日前OASIS组织才成立专职的委员会推动IBM所提交的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成为物联网标准,采用MQTT标准的MessageSight宣称可以即时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协助企业将来自各种不同地方的信息集中在一个地方。MessageSight支援同时间内连结100万个传感器或是智慧型装置,支持最高每秒处理1300万个信息。 MQTT是IBM开发的一个即时通讯协议,有可能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协议支持所有平台,几乎可以把所有联网物品和外部连接起来,被用来当做传感器和致动器(比如通过Twitter让房屋联网)的通信协议。(王熙)
个人分类: 物联网|3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潘云鹤院士:必须抓住物联网重大机遇
lhj701 2013-5-8 05:52
潘云鹤院士:必须抓住物联网重大机遇 发布时间:2013.05.07 09:59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科学时报 超市里每样商品都有“身份证”,购买者能清楚地了解每个生产环节;医生能通过嵌入在病人体内的无线传感器远程了解病情……这些只有在以往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片段,正随着 物联网 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正处在信息源变化的一次新的大浪潮面前,必须紧紧抓住物联网这个重大机遇,推动中国的新发展。”近日,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来到中国计量学院,向大学生和科技爱好者讲述物联网的概念及应用。 物联网未有统一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提出。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国际电信联盟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开始聚焦这个词,以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提出:把任何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基于这个概念,物联网被分析为感知、传输、处理三个基本部分来理解。” 潘云鹤表示,控制行业、计算机行业、传感行业、通讯行业等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但都存在着不同的重点。 “虽然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概念获得了支持,但都缺乏完整性和精确性。”潘云鹤说,“公认的是,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计算之云起于数据之海 “云计算,现在和物联网一样非常热。”潘云鹤说。 云计算是拥有大规模硬件设施的公司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分时或分空间服务的一种技术。“云计算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新商机。” 从亚马逊、 IBM 到微软、Google,各大IT巨头纷纷宣传与布局云计算,各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云计算。 潘云鹤指出,随着云计算的投入,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数据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瓶颈、云服务的不兼容等问题也急需人们解决。 海量的数据对于云计算的商机有着关键作用。潘云鹤以数字图书馆为例:数字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建立个人图书馆,可以对相关资讯进行挖掘,可以用于典籍知识创新等。“计算之云就这样从数据之海中朵朵升起。” 潘云鹤认为,云计算以及数据海对物联网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逐步形成了物联网的全貌。 物联网的应用与商机 物联网由五大技术系统支撑:通讯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数据海。潘云鹤认为,各种技术的发展和综合集成,将会向工程科技提供巨大的空间。 “在不久的将来,只需要动动手指,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对家居进行控制;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控 农产品 ,从而有效地灌溉和喷洒农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可以通过人体佩戴的小型传感器进行健康数据的搜集。” 潘云鹤表示,预计到2015年,智能物流领域的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话物联网(一):物联网之概念娱乐
lhj701 2013-5-5 21:10
慢 话物 联网(一):物联网之概念娱乐 话说21世纪一十年代,有人对互联网多少有些厌倦,趁着一时无聊兴起,创造了一个“物联网”的东东。虽说还没有时 间仔细想好如何定义这个新东东,但知道时髦概念人人喜欢,迫不及待立即娱乐一把。 岂不知,这一推出不打紧,多少由于算是打了互联网大牛的尾巴,也算多少对于智能和智慧的追求趋前了点,另外真正的贡献也许算是对信息化发展狗尾续貂,不仅招致了一阵阵大耙,追捧者也算无数,搞来搞去,竟然也能腾云驾雾(物),连着牵出诸多亲戚: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体、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天呢,互联网毕竟不如物联网厉害,互联的也算主要是人,物联的却是要物,连人和地球都算物,再说物联网和互联网谁大,还有什么意义? 各位看官立马怒了:你这厮,这科学网也算圣洁之地,跑到这儿拿什么物联网概念娱乐大家? 暂且请各位看官息怒,岂不知,虽然人人喜欢娱乐与被娱乐,可这头上的家什也不是闲着老吃素的,这物联网就算凭空出世,也不能算石头缝里蹦跶出来的,要仔细看看它的来路,还需慢慢道来,请看下回:《慢话物联网(二):物联网之前生今世》。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邬贺铨:物联网与大数据
mathmhb 2013-5-4 02:11
邬贺铨:物联网与大数据 来源:RFID射频快报 2013-4-23 13:54:07 关键词: 物联网 大数据 【提要】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 邬贺铨以“物联网大数据”为题做主题报告。  【2013年4月23日,北京 物联网世界网讯】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今天(4月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同期还将举行2013中国国际(北京)物联网展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 邬贺铨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 邬贺铨以“物联网大数据”为题做主题报告。 以下是文字实录:   【邬贺铨】:尊敬的各位院士专家来宾早上好,很高兴来参加今天大会,一年一度互联网大会召开既高兴又有压力,高兴看到这么多领导专家参加,说明大家关注物联网,压力每年讲话选什么题目讲,今天以物联网大数据跟大家分享,讲三个方面内容:   尊敬的各位院士专家来宾早上好,很高兴来参加今天大会,一年一度物联网大会召开既高兴又有压力。高兴是看到这么多领导专家参加,说明大家关注物联网,压力是每年讲话选什么题目讲。今天以“物联网与大数据”为题跟大家分享,讲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是格物致知,物联网通过感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今天用物联网概念怎么理解格物致知,让我们看看ITU关注物联网定义,物理和虚拟的。我们过去理解物联网都认为物联网对象一定是物理的,实际上ITU认为虚拟也是物联网对象。其中虚拟物件是指什么,是指存储处理结构内容,利用多媒体内容和应用软件,物联网提供满足安全要求,我把理解物联网,物理实体分成两部分,一种身份识别的ID,另一种没有识别身份ITU,还包括虚拟部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现在一个新词(英语),理解把它泛网络。物联网中的实物和虚拟相联合的。   IOT本身是子集,你可以看到包括智能电话、交通等,虚拟物里头USN,他实际上是概念性的网络,NIT是网络的识别。   实物类,一是身份识别,比如说条码,还有非身份识别类的,需要识别,你可以ID进去,对这个物体我们不是靠ID识别,是需要物体的实体体征和属性。   物联网所需要感受的物件对象范围非常之宽,物联网收集数据,我们刚刚说虚拟东西也是物联网对象,我们看很多东西收集,浏览器、搜索引擎、智能终端、游戏终端、GPS等,他通过大家日常网络留下痕迹和脚印获取大量的数据。   第二物联网产生大数据。这是美国人前几年医院一年产生500个数据,IMT1.4TB数据等各位各种的数据通过传感器产生,也有在网上直接产生的,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一分钟可以产生非常多的东西,苹果下载2万余次,一分钟会上传10万条新微博,全世界物联网上虚拟网络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国外的这些公司数据量不一定比中国大,中国淘宝去年11节,一天1.05亿,新浪微博晚上100万以上的响应请求,中国联通也进行大数据搜集,他们以前给用户每一个月发一个帐单,很多用户认为我没有上这么多,中国联通改制就详细记录客户的上网记录一秒钟83万条。   虚拟运行管理产生数据量更大,这个比较多是美国,每天是80个,发动机引擎数据588,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现在是大数据,企业本身也是每时每刻产生大量数据。   2010年黄色是监控数据,还有娱乐的,还有数据处理的,还有浅色是娱乐,到了2020年,中间这一块会展出来,把监控数据加起来一共超过总数据的一半。   2012年IDC公司发布了数字世界2020,指出在2005年由机器产生的数据占到数据总量的11%,2020增加到42%。   比如说医疗,现在到医院看病都要CT,清晰度很高300多兆,一个病人CT影响往往多大两千幅,数据量已经到了几十个GB,如今中国大城市的医院每天门诊上完人,全国每年住院已经达到了两亿人次,按照医疗行业的相关规定,一个患者的数据通常需要保留50年以上。   物联网数据类型这是澳大利亚一个大学,他计算机科室研究,量很大,从2010年到2015年涨五倍,以及产业还有实业、物流,这是公共设施以及我们汽车,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医疗、家具等,都会带动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与一般的大数据有不同的特点。   物联网的数据是异构的、多样性的、非结构和有噪声的,更大的不同是它的高增长率。   物联网的数据有明显的颗粒性,其数据通常带有时间、位置、环境和行为等信息。   物联网数据可以说也是社交数据,但不是人与人的交往信息,而是物与物,物与人的社会合作信息。   物联网的混搭将使物联网的数据变得更有用,将物联网感知的数据与通过社会媒体获得的数据结合,也就是人跟机器的社会联网,将使决策更科学。   与隐私与法律有关的特殊性,谁是物联网数据的拥有者,通过物联网可以控制家用电器。   最后大数据助力物联网,不仅仅是收集传感性的数据,实物跟虚拟物要结合起来,我们传感器今天北京交通堵塞,但是并不知道堵塞原因,如果政府发布消息和市民微博发布消息结合起来就知道发生什么事,物联网要过滤,过滤要有一定模式。   决策的时候还要考虑我发布什么东西,会带来什么影响,最近有地震,他能预测60%地震,总有一天会说准。   物联网数据挖掘涉及到数据存储,从实物虚拟物获取存储,然后进行一些虚拟化和找出数据摘要,是要加标签的。   数据挖掘模式,合并压缩、清洗过滤、格式转换,法阶段数据分析、知识发现、可视化、数据阶段,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路径。因此后面工作更大更重要而且更难。   我举例子泥石流,最近发生芦山和宝兴地震,很容易发生泥石流,把这些数据收集,收集完了根据已有的数据模式进行分析。   最近大家关注PM2.5,另外云南西北边、西川西南边干旱容易发生火灾,利用雷达、飞机可以搜集数据,也需要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判断。   在水面取样,通过卫星发出去,利用云计算、中心数据挖掘,河流的环境污染,数字化的模式,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地方有环境污染,所污染本身需要异源数据,除了传感器、物联网数据有噪声的不干净的,所以需要多种数据的结合,历史数据的挖掘,然后进行分析预感、预警,所以数据后面的处理,食品现在也是大家所关注的,手机拍下来食品到后台去查,哪个公司食品,在什么地方生产,他食品生产日期等等,包括食品安全不安全,营养成分怎么样等等,食品监控,运用后台数据。   最近禽流感流行,怎么去监测,凡是产生流感病人在网上寻找,吃什么药好,哪个地方看病好,或者微博交流我这几天感冒了。   大数据在个性化医疗应用。   智能交通虚拟化和可视化。交通管理中心再大,也装不上所有的视频,因此10秒钟,这样看上去每时每刻只有能够监控很小一部分内容,通过软件把整条路上变成一个视频,再进一步我把所有马路都通过大数据软件后台分析组成图象,这图象像上海市领导人坐飞机俯视地面一样。所以这些都是后台数据分析。   最近网上说四川一所大学教授发明了刷脸点名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分析学生个体之间的人迹交流情况。   大数据在社会管理上有很好的作用。美国纽约的警察分析交通用度与犯罪发生地点的关系有效改进治安。 北京交通一卡通每天产生4千万条刷卡记录,地铁每天1千万人次,分析这些数据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部门十年来已经使用个人位置数据做交通需求的预测。荷兰的交通部门利用移动电话的定位功能预测汽车和行人的拥堵状况。   最后讲M2M的总量   全世界的M2M2011年20亿,2020年180亿,预测2020年有500亿连接,主要是在消费电子和只能建筑两个领域,占70%。   2011年M2M全市场为2000亿美元,2022年12000亿美元,三分之二收入来自设备与安装,三分之一来自服务,2020年最大的M2M市场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占20%和19%。   经济学人预测2013年年底10亿物品连接,物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助力物联网谢谢大家。 作者:物联网世界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 RFID射频快报 http://www.rfidinfo.com.cn 原文链接: http://www.rfidinfo.com.cn/Info/html/n23692_1.htm
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启动2013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lhj701 2013-4-29 16:50
工信部启动2013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 2013年04月29日 02:10:32 来源: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 物联网 作为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为鼓励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成立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来扶持一些正在茁壮成长的物联网企业和项目。物联网专项资金政策通过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办法,以支持项目为主,同时注重发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区的带动效应。近日,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从工信部网站获悉,2013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本年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主要包括六个领域: 一是 智能工业领域 。重点支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检测等物联网系统,形成综合管理监测平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二是 智能农业领域 。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保障农产品安全。三是 智能环保领域 。重点支持城市大气环境实时监测、重点流域和湖泊水质监测、工业污染源排放实时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地区和行业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平台,改善环境质量。四是 智能物流领域 。重点支持覆盖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全流程的物联网系统,形成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的安全和可控。五是 智能交通 领域 。重点支持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等物联网系统,形成城市交通实时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六是 智能安防领域 。重点支持社会治安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监控等物联网系统,形成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公共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读写智能终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多功能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低功耗射频SoC芯片和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时图像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的技术研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到2015年,一批物联网核心技术将实现突破,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另有业内专家预测,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超5000亿元,总规模将超万亿元,到2022年,物联网技术将推动全球企业的利润总和增长21%。 在日前召开的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目前,物联网应用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未来将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从加强部际合作、完善标准体系、引入多元竞争等五个方面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五个方面具体内容为:一是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统筹协调,解决好物联网发展重大问题;二是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和应用集成创新。着力突破核心芯片、仪器仪表等技术。加快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研究,形成物联网技术标准支撑体系;三是在生产制造、智能减排等领域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四是引入多元化竞争机制,协调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讯业及服务业,加强产业联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格局;五是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国际化协同创新,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套 IPv6 无线筛状网络开放标准ZigBee IP问世
lhj701 2013-4-15 13:11
首套 IPv6 无线筛状网络开放标准ZigBee IP问世 关键字:IPv6 IPv6协议 ZigBee   新规格为低功耗、低成本装置提供端到端 IPv6 控制   加州圣拉蒙2013年3月28日电 /美通社/ -- 为能源管理、商业和消费应用产品创建无线解决方案的全球企业联盟 ZigBee (R) 联盟 (ZigBee Alliance) 今日宣布,第三套规范 ZigBee IP 已开发完成并向公众推出。   ZigBee IP 是第一种基于 IPv6 全无线筛状网络解决方案的开放标准,为控制低功耗、低成本的装置提供无缝衔接的互联网连接。在将于4月3日举行的免费公众网络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将一同探讨 ZigBee IP 的独特功能。   ZigBee IP 规范加入了网络层和安全层及应用框架,使 IEEE 802.15.4 标准更加完善。ZigBee IP 提供了一个具有端到端 IPv6 联网能力的可扩展架构,无需使用起中间网关,从而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规范依据 6LoWPAN、IPv6、PANA、RPL、TCP,TLS 和 UDP 等标准互联网协议提供低成本、高效节能的无线筛状网络。   它还具有采用 TLS1.2 协议来保证的端到端安全性,使用 AES-128-CCM 算法来保证链路层数据帧的安全性,并通过标准 X.509 v3 证书和 ECC-256 加密套件为关键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ZigBee IP 的推出意味着我们在扩大基于 IP 的控制方面 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筛状装置连接各种智能电网(Smart Grid) 基于IPv6 的协议,将有利于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ZigBee 理事会成员、德州仪器公司(TI)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营销经理 Mark Grazier 表示:“ZigBee IP 的推出意味着我们在扩大基于 IP 的控制方面 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筛状装置连接各种智能电网(Smart Grid) 基于IPv6 的协议,将有利于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ZigBee IP 延续了 ZigBee 自我组织和自我修复筛状网络的传统,通过全球通行的 2.4 GHz 频率和部分国家的 868/915/920 MHz 频率来打造可靠的通信服务。欲查看 ZigBee IP 功能和优势的完整列表,请访问 www.ZigBee.org/IP 。   ZigBee 联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Tobin Richardson 说:“ZigBee IP 的出现让产品制造商可以用另一种选项来将筛状网络添加到他们的产品中。Smart Energy Profile 2 (SEP2) 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我们预期届时基于 ZigBee IP 的 ZigBee 认证产品将掀起一股热潮,因为ZigBee IP 是专门为智能电网(Smart Grid)满足SEP2要求而设计的。”   Exegin、Silicon Labs 和德州仪器(TI)提供了“黄金单位”的规范产品,未来采用 ZigBee IP 规格的所有 ZigBee 认证产品将以此为参照进行测试。该测试流程确保产品符合规格,所以制造商大可对通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放心。Grid2Home和Sensinode 达到了ZigBee合规平台的资格标准。测试服务由 NTS、TRaC 和 TUV Rheinland 提供。   免费网络研讨会   该联盟将于2013年4月3日举办一场免费的公众网络研讨会。此次会议主题为“推出 ZigBee IP 新规格,实现互联网直接连接”(Introducing the new ZigBee IP specification for Direct Internet Connections),将从太平洋时间早上08:00开始,届时将有业内人士发表演讲。名额有限,请提前登记。网址: https://www4.gotomeeting.com/register/417041311 。   ZigBee:世界尽在掌握中   ZigBee 提供“绿色”的全球无线标准,能够将各种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运作,让世界尽在您的掌握之中。ZigBee 联盟是一个由约400家成员企业组成的非营利性开放式协会,共同推动创新、可靠、易用的 ZigBee 标准开发。该联盟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 ZigBee,使其成为用于消费产品、商业和工业领域的领先无线网络连接、传感和控制标准。详情请访问 www.ZigBee.org 。 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http://network.chinabyte.com/383/12573883.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意法半导体(ST)与Thingsquare携手简化物联网应用
lhj701 2013-4-3 06:02
意法半导体(ST)与Thingsquare携手简化物联网应用 2013-04-0217:34:21来源:EEWORLD 关键字:STThingsquare物联网应用 中国,2013年4月2日——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开源软件供应商Thingsquare与横跨多重电子应用领域、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携手将ThingsquareMist互联网联网软件集成至意法半导体STM32L微控制器平台的SPIRIT1射频收发器中。 ThingsquareMist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物联网软件系统,能够让物联网拥有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功能。ThingsquareMist软件系统基于知名开源组件,对内存空间和计算能力要求很低,性能可靠性经市场验证,可支持内置各种射频模块的多种微控制器,用于网络家电、智能照明系统以及智能城市项目。 意法半导体SPIRIT1是一款极低功耗射频收发器,适用于射频在1GHz以下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如自动仪表设备、防盗报警系统、家庭和楼宇自动化以及工业监控应用。SPIRIT1只需数量极少的外部分立器件,集成一个嵌入式“先听后发”(CSMA/CA)引擎和一个用于安全数据传输的AES128位加密协处理器。 SPIRIT1收发器配合意法半导体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STM32L1微控制器构成完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方案。SPIRIT1系列收发器的极低功耗对性能无任何影响。STM32L1微控制器在芯片上集成了各种外设,如USB、模数转换器和液晶显示器控制器,适用于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健身器材以及医疗仪器。 意法半导体高端模拟器件与射频事业部总监MarcelloSanBiagio表示:“ThingsquareMist让客户能够为产品快速增加互联网功能,其中‘睡眠网格’技术拥有极高能效,可帮助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可靠性和传输距离,而不会牺牲电池寿命。” Thingsquare首席技术官Fredriksterlind表示:“在1GHz以下的频段内,SPIRIT1兼具优异射频性能和超低功耗,在这个频段内,SPIRIT1可应用于室内外。” ThingsquareMist第一版集成了SPIRIT1支持功能,可访问 http://www.thingsquare.com 下载该软件。SPIRIT1收发器由意法半导体供货,在线订购请访问: http://www.st.com 关于意法半导体 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ST)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传感器、功率器件、汽车产品和嵌入式处理器解决方案。从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到数字信任和数据安全,从医疗健身设备,到智能消费电子,从家电、汽车,到办公设备,从工作到娱乐,意法半导体的微电子器件无所不在,在丰富人们的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创新的作用。意法半导体代表着科技引领智能生活(life.augmented)的理念。 意法半导体2012年净收入84.9亿美元。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 www.st.com 。 关于Thingsquare Thingsquare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开源软件提供商,创办于2012年,以简化物联网应用为目标。在智能照明、智能城市和智能楼宇应用领域为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产品提供软件。详情请访问 http://www.thingsquare.com/ (本文转自电子工程世界: http://www.eeworld.com.cn/manufacture/2013/0402/article_8889.html )
个人分类: 物联网|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我们正在迎接智能化时代
lhj701 2013-4-1 07:45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我们正在迎接智能化时代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 (旻溪)3月31日消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数字中国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午隆重召开。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致辞中表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信息革命结合将使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智能化的时代。 杨学山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技术进步从一个纬度上看就是解放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信息革命结合,人类走向自动化领域,使得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把人解放出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信息革命结合将使人类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它的典型代表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而第三次将是智能化。 每年的互联网领袖对话都是峰会最受关注的环节,2012年,在IT领袖峰会上, 马化腾 ( 微博 )、 李彦宏 曾与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吴鹰( 微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就微博竞争、互联网公司国际化、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年轻人买房、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此次对话,继续由吴鹰担任主持,马化腾、李彦宏二人将会有怎样的交锋?双方对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走向,又会给出怎样的判断?一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巅峰对话,即将上演。 此外,还有邓中翰、 李东生 ( 微博 )、 张亚勤 ( 微博 )、吴鹰、丁健、刘二飞、 郭为 、王维嘉、曾强、王中军、李颖、宋立新、朱云来、 刘积仁 、袁明、田溯宁、熊晓鸽( 微博 )、阎焱、邓锋、沈南鹏等50多名企业领袖和投资家确认参加,届时将围绕“IT创新推动人类进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以下为杨学山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十分高兴参加2013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首先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作出了支持、努力和贡献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借这个机会我想就这次峰会的主题IT创新推动人发展进步讲两点意见。 一,信息技术创新继续延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并在向进一步深入和广阔的领域进展,通常我们说IT创新包括三个范畴: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应用创新,还有一个是产业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我们看到传输技术、处理技术、成熟技术在继续延续发展态势。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技术正在快速、丰满的IT技术体系,IT技术像人一样有了感知外部的能力。大数据技术使得人类社会终于有能力说我们可以把数字资源变成物资材料一样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IT技术体系正在朝着丰满的领域,这个丰满领域就是我们长期以来追求智能化的体系在竞争。 我们说应用创新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以云计算、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力等等走向了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我们不再是寻找技术如何为社会发展作出努力,我们不再是把我们事物的一个过程、部分流程用信息技术替代,而是说我们在一件事物在它本质的意义上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走向一个新的方式,新的模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发展的推动之下,产业创新最明显的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新技术格局下,IT产业正在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我们在垂直整合、全球垄断、细分市场繁荣等演进下来。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信息革命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我们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我们看到我们的技术进步从一个纬度上看就是解放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信息革命结合,我们走向自动化领域,使得我们从创造物质财富和把人解放出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信息革命结合将使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它的典型代表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而第三次将是智能化。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将进一步从烦琐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学马克思,我们追求的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就必须使得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能够解放出来。所以我们从刚才技术、应用、产业一直到社会进步发展,我们可以深切看到智能化这个时代正在到来。而这个时代的名字就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研讨会召开
lhj701 2013-3-16 18:56
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研讨会召开 为落实《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 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 我国物联网发展步伐,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顺利实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公安部、司法部、农业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邮政局等部门,中石油、中铝、中国化工、中国黄金、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等中央企业,开展了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研讨会;重点针对各行业发展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试点方案设想,为推动重点领域的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带动物联网技术研发提供支撑。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政府框定物联网发展蓝图 2年后规模将超5000亿
lhj701 2013-3-15 09:05
政府框定物联网发展蓝图 2年后规模将超5000亿 2013-03-15 05:01:4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深圳)  巨大的应用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鼎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日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10个行动计划已经完成了起草工作,下一步将在做好与物联网相关规划、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专项等衔接的基础上,尽快颁布实施。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都强调,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不过,物联网概念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市场中也存在盲目炒作、标准混乱、借概念圈地、重复建设等迹象,亟须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 2015年产业规模将超5000亿 作为为数不多的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要快速发展,除了应用推动之外,政策层面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 国家发改委3月13日消息,此前的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策层面已经框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指导意见》指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导意见》实施之日,就是打响我国物联网产业驶入快车道起跑枪之时,物联网产业有机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规模超万亿的航母级产业。 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33亿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元。而国联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并且会在随后较短时间内达到万亿元规模。 赛迪顾问高级副总裁张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但也有些混乱,迫切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指导和扶持,《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整个产业发展指明了大的方向,对物联网产业而言是重大利好。 资金难题有望化解 尽管这几年物联网炒作十分火爆,整个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发展壮大,但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很长,细分领域众多,小而散成为行业特性,整个行业缺乏成规模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外,由于目前物联网产业还处于投入期,研发、市场推广都需要大笔资金,这也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路途上的拦路虎。 “现在我们公司一方面要进行高强度研发,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垫资的方式让那些观望的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资金压力非常大。前期出资的股东已经追加了两轮投资,短期很难继续追加投资;我们也尝试向银行贷款,但因为缺乏固定资产担保,银行方面也不放贷。”深圳一家物联网企业的总经理张先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大吐苦水,“我们也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过这种情况,希望能出台一些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这些部门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 《指导意见》的出台,让很多饱受资金匮乏困扰的物联网企业看到了希望。《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并通过五大措施,以完善物联网产业投融资政策。其中包括: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一批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东兴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随着上述措施的逐步到位,物联网企业,特别是从事安防、电力、交通应用的企业,将获得进一步的资金支持。 警惕盲目炒作圈钱圈地 物联网巨大的应用前景,使得整个产业被寄予厚望,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并纷纷制定了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难以计数的物联网产业园。 就像其他产业发展初期一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盲目炒作、借物联网概念圈钱圈地等现象。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就发出警告称,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在一些地方或机构出现了超能力布局和贪大求全,盲目炒作概念、圈钱圈地和发展主题房地产等现象,亟须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这番警告并非无的放矢。南都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有些二三线城市,都是市长亲自挂帅主抓物联网园区建设。但不少物联网园区都只是划了一块地,建几栋办公楼,根本就没有企业入驻。有些园区更是成了变相的房地产项目。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科:可编程网络成物联网新引擎
lhj701 2013-3-14 14:01
思科:可编程网络成物联网新引擎 【文章摘要】如何有效组合这些现有的系统和协议?可编程网络变得非常关键,而思科基于Cisco ONE架构的软件定义网络及内部开发的处理器正好可以发挥魅力,成为物联网的新引擎。   据外媒报道,思科高管表示,其SDN战略和可编程的芯片大大超过竞争对手。   思科表示,物联网已然成为现实,因此网络需要变得更智能、更灵活。本周三,思科首席战略和技术官Padmasree Warrior表示,该公司欲建立一个物联网,连接所有的传感器、移动设备、网络基础设施。   思科估计,物联网在未来10年里将创造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商机,包括制造业、医疗保健、智能电网、公共服务的等多个行业都将从中受益。物联网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也需要分布式的处理,因此网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键。   思科的销售和研发总裁Rob Lloyd表示,目前仍有99%的装置没连接到物联网。随着设备的不断增加,实现所有设备的互联将成为必须。虽然目前有92个不同的传统协议在互联的设备中使用,但思科预计这些设备最终实现互联都需要使用IP协议,而这一领域正是思科的强项。   如何有效组合这些现有的系统和协议?可编程网络变得非常关键,而思科基于Cisco ONE架构的软件定义网络及内部开发的处理器正好可以发挥魅力,成为物联网的新引擎。   举个例子来说,利用物联网,消费者可以规划从市区到商店的行程,通过零售商的移动应用程序分享一些有用的数据,如等待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基于嵌入式传感器的城市运行系统来计算附件免费停车场的车位数量。到达停车场后,可以通过附近Kiosk(集信息咨询和销售为一体的自助服务终端)提供的点到点的无线连接获取最近的可用车位的地图....   思科已经在公司总部配备了一个停车场,通过在每个车位部署传感器,员工可找到最近的可用车位,并快速抵达。这种方式不仅节约时间,也可以节约找车位耗费的燃油。   Warrior表示,整合传感器数据、云计算、分布式服务及本地处理的物联网将在多个行业上演。为满足更多样化的业务需求,需要推出更多新类型的应用程序,而应用程序的研发需要更多的可编程网络。   思科ONE的推出就是让网络能更好的理解应用程序,它的核心是onePK(ONE Platform Kit),其中包括710个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发人员可以用其来使用思科现有的及未来的网络设备的全部功能,这些API可以让开发人员基于思科设备去创建全新的定制应用和基于网络的服务。   思科ONE被称为是思科的SDN架构,思科表示,它大大超越了其他的专注于网络的传输与控制分离SDN架构。   思科公司称,其战略领域不仅仅是SDN。Warrior表示,思科已经看到,网络是一个重要平台,思科已经提供可很多的方法实现网络可编程。   该公司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部门带来了可编程的芯片,思科的Catalyst3850交换机和ASR1000汇聚多业务路由器就采用了该芯片。Lloyd表示,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思科ONE架构来接入ASIC上的软件和数据。这些产品中的ASIC可提供软件和服务,思科正打算动摇网络行业。
个人分类: 物联网|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喂人民服雾——雾霾彰显汉语的强大魅力
热度 3 sheep021 2013-3-6 14:57
现在网上大家纷纷议论要给 PM2.5 取中文名字,有人认为严肃点就叫“公雾源”,高端点就叫“京尘”,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汉”,乐观点就叫“尘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时尚点可以叫“伊能净”,经典点可以囊括西游记中唐僧的三大高徒——雾空,雾能,雾净! 但看到这五个字,我才明白中文的强大魅力 : “喂人民服雾” 有记者去采访 PM2.5 :你们为啥飘在空中不下来呢,把中国人民给折腾得够呛。 PM2.5 的回答竟然紧跟当今科技潮流:我们不是捣乱,我们是在搞“云计算”啊!现在不是流行“滞灰城市”、“雾联网”吗,今年好好搞,明年争取到美国“哪颗打丝”上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7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我国物联网飞速发展 仍面临“硬”问题
lhj701 2013-2-28 05:52
我国物联网飞速发展 仍面临“硬”问题 2013年02月27日 10:19:43 来源: 人民网 在高端传感器方面,中国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650亿元。春节过后,物联网产业再迎利好消息――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 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突出。相关专家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物联网在交通、电力、医疗等领域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应用,但依然面临着 核心技术 缺乏等“硬”问题,此外,在物联网应用的普及方面,也仍需进一步努力。    从兴起到培育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随后,物联网迅速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多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不过,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产业也存在着隐忧。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桓告诉《 中国科学报 》记者,物联网最为核心的是感知层的器件和设备,以及以此为基础搭建的系统。而很多物联网产业园涉及的则是物联网的从属和配套行业,看似产值很大,其实并非物联网的核心。   北京科技大学首席教授、物联网系主任王志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而从《意见》中“有序健康”的提法来看,也说明了国家希望规范物联网发展的意图。   此外,《意见》的发布,也意味着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之前的兴起阶段,进入到产业培育的阶段。   “《 规划 》的出台,让大家看到了国家的决心。《规划》涉及技术、应用、金融、安全、标准等多个方面,相当于给了地方政府和研发机构一个大纲,使他们在制定细则时有了依据。”王志良说。   《意见》还提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退税的优惠政策,并鼓励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进入物联网产业。对此,王桓表示,这意味着此前国家提出的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    推至台前的问题   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000亿元。2012年则达到了3650亿元,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物联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被推至台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物联网产业链涉及感、传、知、用、管等多个环节,而在这些环节当中,“感”目前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邢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国产的传感器芯片已经大规模使用,例如公交卡、酒店的房卡,以及手机近场支付等领域。但是,高频和超高频等高端芯片,如酒品和服装的标签,和国外相比依然有欠缺,有待进一步的 技术突破 。   此外,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方面,蓝牙、WiFi等无线传输芯片业已实现国产化,但受制于技术成熟度的问题,仍难走向大规模应用。   王志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告诉记者,我国在低端的温度、湿度传感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比较高端的传感器方面,尤其是那种将感知、传输和处理集成到小尺寸芯片中的高端微机电系统方面,和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过,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倪明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传感器方面,中国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他进一步解释说,目前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在“感”的方面有大的突破,拥有既方便又精准的感知能力。比如把芯片贴在皮肤上,就能测量血压和血糖,以及地震后检测建筑是否安全等等。   此外,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的数据会越来越多。数据的存储、查找和分析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数据也日益成为政府和企业重要的资产。   “在这些方面,大家都在找解决方案,都想突破。目前中国政府投入比较大,而美国更多是大公司自己在搞,因此中国有可能后来居上。”倪明选说。    突破的路径   那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径,以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   邢涛告诉记者,想要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并非易事。这主要是因为,传感器芯片应用的差异性非常大。应用不同,行业不同,即便是同样的技术用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虽然传感器芯片总的市场很大,但是特别分散,且需要进行多年的积累以及基础研究的突破。   而目前国家扶持的都是相对集中的大项目。邢涛认为,应该在物联网专项基金中拨出一部分,多支持一些传感器芯片的小型项目。   王志良则认为,国家应该以重大工程引导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多东西应该从实践中来。比如养老产业,能否在这一领域实施重大工程,以物联网技术做支撑。这可能是一个主要路径。”   对此王桓表示,这种引导方式也要给物联网企业以足够的时间。如果技术还没有成熟,尚未大规模推出产品,这时候启动大型的物联网项目,很可能会让外企蜂拥而入,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和核心技术的突破。   此外,我国物联网在应用的普及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努力。邢涛表示,物联网如果想达到规模化应用的话,肯定要走向人们的生活。   但他同时指出,这个市场很大,启动起来也很慢,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成熟度的问题,以及人们对物联网应用的心理接受问题。邢涛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慢慢在发展中解决,光靠政府投钱搞示范项目的效果有限。   “软件行业相对容易些,好的软件用互联网一下子就推开了。硬件的话就很难,需要一定的周期。”邢涛说。 (原诗萌)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韵洁:物联网已过度炒作 需理性发展
lhj701 2013-2-25 19:00
刘韵洁:物联网已过度炒作 需理性发展    在近日的未来电子技术发展与理工科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针对最近一段时间物联网在社会上的广泛议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指出,社会上对物联网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物联网的炒作有些过头了,物联网应该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近一两年全国各省区都在准备进入物联网,看到了其中的众多好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物联网应重点着眼于解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离开上述需求而单纯追逐利润或盲目跟风,意义不大。”刘韵洁直言。   据悉,刘韵洁不是首个对物联网过热表示担忧的专家,就在今年11月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便对部分省份布局物联网过于盲目,且项目大多由政府埋单的现状表示过忧虑。   刘韵洁认为,当下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与刚刚过去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危机来临之前缺少预警,人们才希望通过物联网更广泛、更深刻、更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有所警示。   近年来,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应用。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当前物联网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先进技术、材料、解决方案的匮缺。”刘韵洁说。 转载来源: http://miit.ccidnet.com/art/32661/20130225/4747983_1.html 相关阅读:《中国工程院院士:警惕中国物联网过热势头》 (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09/3522246.shtml ) 2011年12月09日 2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石岩)针对物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9日警告称,对于物联网的炒作“有些过头”了。   近两年间,国内众多地方都在致力进军物联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   “个人认为,物联网应重点着眼于解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离开上述需求而单纯追逐利润或盲目跟风,意义不大。”刘韵洁直言。   事实上,刘韵洁不是首个对物联网过热表示担忧的专家,就在上月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便对部分省份布局物联网过于盲目,且项目大多由政府“埋单”的现状表示过忧虑。   “目前物联网成了大箩筐,啥都往里装。”刘海涛说,这样的无序发展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在9日举行的“未来电子技术发展与理工科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刘韵洁阐述了自己对物联网发展的认识。作为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刘韵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   刘韵洁认为,当下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与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危机来临之前缺少预警,人们才希望通过物联网更广泛、更深刻、更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有所警示。   近年来,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刘韵洁称,当前物联网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先进技术、材料、解决方案的匮缺。   9日举行的论坛由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主办,由赛迪顾问承办。该论坛以“成长于信息时代 奋斗于电子梦想”为主题,围绕“电子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解析”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完) 转载来源: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09/3522246.shtml 》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科:未来10年物联网将创造14.4万美元商机
lhj701 2013-2-20 14:34
思科:未来10年物联网将创造14.4万美元商机 作者:胡杨编译 来源:网界网 摘要:据思科周一晚些时候发表的一篇新的白皮书预测称,物联网在未来10年里将创造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商机。 关键字:物联网 智能电网 网络支付 【 CNW.com.cn独家译稿】据思科周一晚些时候发表的一篇新的白皮书预测称,物联网在未来10年里将创造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商机。 思科高管解释说,思科创建的物联网这个词汇是指由人、流程、数据和对象组成的网络。物联网将普及到许多行业,实现客户化的在线教育、智能工厂和智能电网。在未来的10年里,新对象和人连接到互联网的连接将提供14.4万亿美元的机会。这个机会包括新的利润和节省的成本。 思科首席营销官Blair Christie表示,目前99%的物理对象没有连接到互联网。但是,思科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物理对象将连接到互联网。新的对象和人上线将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投资动力。 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博客中写到,企业应该接受这个趋势,否则就有落后的风险。我认为,迅速利用物联网的好处的企业和行业将得到利润增长的更大份额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以那些等待或者没有有效地应用物联网的企业或者行业的损失为代价的。这是这个价值利害攸关的原因。这是真正的供人们竞争的。 Christie说,物联网代表着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物联网像互联网在最开始的时候一样重要。当时,有许多行业获胜,有许多行业失败。 思科预计一些从物联网中获益的行业包括智能楼房、智能农场、投资、物理和IT安全、网络支付、网络游戏和娱乐。此外,思科还考察了物联网将影响到的一些跨行业的趋势,其中包括远程办公、避免旅游和供应链效率等。 思科预测称,物联网的市场机会有将近三分之一在美国,另外30%的机会在欧洲。另外有12%的机会在中国,5%的机会在日本。(编译/胡杨) 本文转载自企业级IT信息服务平台-网界网-CNW.com.cn 原文地址: http://www.cnw.com.cn/news-international/htm2013/20130220_264370.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标准在路上 或明年3月份推出
lhj701 2013-2-18 17:37
物联网标准在路上 或明年3月份推出 【文章摘要】据外媒报道,美国结构化信息标准发展委员会(OASIS)成立专门的MQTT技术委员会,旨在负责制定基于MQTT技术的物联网标准协议,该技术委员会将在2014年3月份完成相关的规范工作。   据外媒报道,美国结构化信息标准发展委员会(OASIS)成立专门的MQTT技术委员会,旨在负责制定基于MQTT技术的物联网标准协议,1年后或可推出。   早在1999年,IBM的Andy Stanford-Clark博士以及Arcom公司Arlen Nipper博士发明了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技术。该技术支持所有平台,几乎可以把所有联网设备与外部连接起来,被用来当做传感器和驱动器的通信协议。也被称为SCADA协议(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等,成为物联网协议的重要部分。  MQTT协议在MQTT.org 网站上被描述为“机器对机器M2M/物联网连接协议”,该协议也是轻量级基于代理的发布/订阅的消息传输协议,其设计思想是开放、简单、轻量、易于实现,适合于在带宽、计算和处理能力受限的环境下工作,不仅方便与远程的设备建立连接,还能有效利用带宽。例如借助该协议,病人信息可即刻推送给医生/医院,医生可以随时查看病人的数据,给出建议。   MQTT协议也非常适合移动应用,专家认为,由于协议采用小型传输,耗电量小,能大大降低网络流量,最小化数据包并有效分配与传输。   OASIS表示,目前的设备大多采用不同种类的硬件和软件平台,设备类型和网络也大不相同,普遍接受和采用的物联网协议将有助于推进新设备和系统更快推向市场,MQTT协议的跨平台、开放、简单等特点正好与之迎合。   OASIS专门的MQTT技术委员会将以MQTT协议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与规范更为开放、简单、轻量的,适合在有限网络和多平台环境中使用的MQTT物联网协议。OASIS表示,该技术委员会将在2014年3月份完成相关的规范工作。   MQTT技术委员会也将继续补充OASIS AMQP协议组的工作,AMQP工作组负责高级消息队列协议,通过标准消息中间件技术,扩展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互操作性,降低企业和系统集成的开销,并且向大众提供工业级的集成服务。   OASIS表示,通过MQTT协议,传感器、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移动设备等可以发布订阅轻量级的,以技术为导向的数据和消息,MQTT技术委员会可实现实现AMQP协议与MQTT协议的无缝融合。随着物联网的推进,各种小型计算和传感设备之间信息采集、交换变得更加复杂。MQTT协议将为大量计算能力有限,且工作在低带宽、不可靠的网络的远程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原文: Work begins to standardize 'internet-of-things' protocol Summary: OASIS launches technical committee that promises to have a widely accepted machine-to-machine connectivity protocol available in about a year. By Joe McKendrick for Service Oriented | February 17, 2013 -- 17:33 GMT (09:33 PST) OASIS has announced a new technical committee is being formed to formalize a standard protocol for machine-to-device-to-sensor-to-refrigerator-to-other-machine-somewhere-else-on-the-network interactions, otherwise known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protocol, "MQ Telemetry Transport," or MQTT, is described on the MQTT.org site as a "machine-to-machine (M2M)/Internet of Things connectivity protocol." The protocol, designed as an "extremely lightweight publish/subscribe messaging transport," is intended to facilitate "connections with remote locations where a small code footprint is required and/or network bandwidth is at a premium." Examples include "sensors communicating to a broker via satellite link, over occasional dial-up connections with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in a range of home automation and small device scenarios." MQTT is also well-suited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proponents say, due to "its small size, low power usage, minimized data packets, and 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to one or many receivers." Having a universally accepted and adopted M2M protocol will help get new devices and systems to market faster, since they often are built using many variations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s, device types, and networks, OASIS notes. MQTT was invented by Dr Andy Stanford-Clark of IBM, and Arlen Nipper of Arcom (now Eurotech), back in 1999. It also has been called the “ SCADA protocol ,” the “MQ Integrator SCADA Device Protocol” (MQIsdp), the “WebSphere MQTT” (WMQTT). OASIS' MQTT Technical Committee will work with MQTT as its base document to "define an open publish/subscribe protocol for telemetry messaging designed to be open, simple, lightweight, and suited for use in constrained networks and multi-platform environments." OASIS has scheduled the first, in-person meeting to be held in Boston on Monday, 25 March 2013, to be hosted by IBM. A working specification will be completed by March 2014, OASIS says. The MQTT TC is intended to complement previous work by the OASIS AMQP Technical Committee, which released a specification that provides for transaction and publish subscribe messaging between autonomous businesses, departments and applications using an open protocol for enterprise middleware. The MQTT specification adds a means "by which sensors, control systems, embedded systems and mobile devices can publish and subscribe low-level, technically-orientated data," OASIS says. "There is natural affinity to bridge MQTT with AMQP, so as to connect telemetry with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责任编辑 孟娟】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lhj701 2013-2-18 17:23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 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急需加强引导加快解决。为推进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准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加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产业、标准的协调发展。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协作协同。统筹好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   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基础,提高创新层次,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服务业。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需求牵引。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统筹部署、循序渐进,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有序推进。根据实际需求、产业基础和信息化条件,突出区域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安全可控。强化安全意识,注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加强物联网重大应用和系统的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保障物联网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的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目标。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协同创新。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示范应用。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体系。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   ——安全保障。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以掌握原理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目标,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明确发展重点,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形成一批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应用单位与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加强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二)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三)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围绕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实施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突出区域特色,科学有序发展。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结合科研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统筹、注重效果、突出特色。   (五)加强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开展军民通用标准研制。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六)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加快物联网关键核心产业发展,提升感知识别制造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完善的物联网通信网络制造及服务产业链,发展物联网应用及软件等相关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及科研单位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七)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   (八)加强防护管理,保障信息安全。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必须立足于安全可控。   (九)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加强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无线频谱资源分配利用等的统筹,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效应。加强物联网相关规划、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专项等的衔接协调,合理布局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三)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一批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五)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鼓励国外企业在我国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引导外资投向物联网产业。立足于提升我国物联网应用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物联网全球市场竞争,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标准走出去,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快引进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完善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物联网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实际,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调,抓好任务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国务院                           2013年2月5日
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到2015年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lhj701 2013-2-18 17:22
国务院:到2015年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2013年 2月 18日 星期一 10:39 BJT 北京2月18日 - 物联网是继移动通信、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国国务院日前下发文件称,将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并完善投融资政策,以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网周日刊登"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指导意见称. 这证实了路透1月下旬的报导.当时路透援引接近官方的消息人士透露,近期中国政府将很快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布局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其后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 意见表示,未来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同时,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 此外,还将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国务院要求,要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重点是要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 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继国务院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之后,2012年8月底,国务院又批准成立了《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前者由工信部牵头,后者由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牵头.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宽带建设、新一代信息建设、云技术、智慧城市、3D打印等领域发展紧密相连,是支撑和带动这些领域发展的支点与核心,是引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此前介绍,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6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5%,201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3,650亿元,同比增长38.6%.(完)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wangxzhong 2013-2-17 23:36
【转】 http://www.gov.cn/zwgk/2013-02/17/content_2333141.htm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 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急需加强引导加快解决。为推进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准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加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产业、标准的协调发展。加强部门、行业、地方间的协作协同。统筹好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   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基础,提高创新层次,加快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兴服务业。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需求牵引。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统筹部署、循序渐进,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有序推进。根据实际需求、产业基础和信息化条件,突出区域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安全可控。强化安全意识,注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加强物联网重大应用和系统的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保障物联网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的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目标。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协同创新。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示范应用。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体系。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   ——安全保障。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技术研发,突破产业瓶颈。以掌握原理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目标,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明确发展重点,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形成一批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应用单位与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加强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二)推动应用示范,促进经济发展。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三)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围绕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实施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突出区域特色,科学有序发展。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结合科研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科学谋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强统筹、注重效果、突出特色。   (五)加强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原则,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开展军民通用标准研制。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升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六)壮大核心产业,提高支撑能力。加快物联网关键核心产业发展,提升感知识别制造产业发展水平,构建完善的物联网通信网络制造及服务产业链,发展物联网应用及软件等相关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及科研单位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七)创新商业模式,培育新兴业态。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   (八)加强防护管理,保障信息安全。提高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保护水平,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机制,有效保障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安全可控。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其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必须立足于安全可控。   (九)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加强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无线频谱资源分配利用等的统筹,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效应。加强物联网相关规划、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专项等的衔接协调,合理布局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   (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三)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支持符合现行软件和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物联网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设立一批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   (五)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鼓励国外企业在我国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引导外资投向物联网产业。立足于提升我国物联网应用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物联网全球市场竞争,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标准走出去,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快引进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完善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物联网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实际,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沟通协调,抓好任务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国务院                           2013年2月5日
个人分类: 【转】产经政策|1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创新或将震撼世界经济 中国成物联网领导者
lhj701 2013-2-13 16:20
三大创新或将震撼世界经济 中国成物联网领导者 2013年02月13日 13:59 来源:新华国际  【 西班牙经济学家网站2月11日报道】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专家最近发表一篇题为《2050年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很多人都预计,到2050年人类世界将更丰富多彩、更高效便捷、更井然有序。但这谈何容易。首先,必须养活90亿人口就是一个艰巨任务,更不要说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将遇到更多的变化。未来几十年全球制造业将遭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革命。这是一个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文章作者之一奥德里甘·伍尔德里奇表示,三大创新将使世界经济为之震撼。 首先,“物联网”将使人和物体通过无数安放在物体内部的传感器进行沟通。到时候冰箱将能订购食品,酒杯将能提醒主人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医药包装将能告诉患者服用方法。 其次,机器人将承担人类拒绝承担的工作,大到清洁核电站,小到做家务。在10年之内,专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设计的机器人将会上市,而售价则不会超过1万美元。 第三,电子秘书将会为我们处理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海量信息。   在此背景下,新兴国家将出现创新大爆发。伍尔德里奇指出,富裕国家的公司将把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转移到新兴国家,以便利用当地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自己的企业渗入经济前景更高的新兴市场。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创新将来自新兴经济体。例如,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物联网”的领导者 ,而肯尼亚则在手机支付方面独树一帜。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盖茨: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
lhj701 2013-2-13 13:03
盖茨: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是机器人 http://www.techweb.com.cn 2013.2.13 09:32 腾讯科技 迭影 比尔-盖茨(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迭影) 北京时间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昨日微软前CEO比尔·盖茨(Bill Gates)参加了Reddit的“有问必答”(Ask Me Anything)栏目,并对未来科技领域的下一件大事进行预测,他的答案是——机器人。 问题:“在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认为什么可以带来,像前几年家用电脑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一样大的轰动效应?” 盖茨回答说:“机器人、无处不在的屏幕、语音交互,这些都将改变我们看待‘电脑’的方式。一旦看、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你就可以以新的方式进行交互。” 比尔·盖茨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有着一座“未来”豪宅。因此,他认为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也许机器人将成为后移动时代,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福建省开展物联网研发应用的建议
ws0110 2013-2-12 16:49
1. 加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集成应用 物联网是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物物相连、智能应用的”网络。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体的位置及其相关信息的获取、可视化表达与分析管理,将物联网技术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可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精细农业、现代物流、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物联网的主要领域,为物联网提供可视化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应用服务框架。 2. 重视物联网的深度开发应用 物联网的目标不应局限于物品的识别与信息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利用物联网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开展物联网的深度利用和信息服务。 1)信息智能分类、分析与处理 物联网过 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 、 全球定位系统 、 激光扫描器 等信息传感设备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面向应用的智能分类、分析与处理,基于云计算、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海量物联网信息处理与服务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网络和设备,推送给任何需要的用户,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2)信息共享集成 建立广泛的物联网信息分工采集体系和信息共享体系,构建物联网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将物联网所获取的信息与基础数据库、行业业务数据库、以及统计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集成,促进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的增值利用,从而提高我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实现相关领域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3. 做好国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分米级广域差分定位 利用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导航与位置服务网”实现的“广域分米级实时精密定位系统”,为精细农业、城市地下管线管理、船舶港口助航、行人精确导航、特种设备和特殊人群定位监控等物联网应用领域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2)碳循环传感网 建立区域性的碳循环传感网,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区域碳源和碳汇的时空分布信息,为碳交易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个人分类: 数字福建|2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科打造物联网应用平台 明年公布完整版
lhj701 2013-2-5 09:13
思科打造物联网应用平台 明年公布完整版 【文章摘要】思科目前正聚焦物联网平台,帮助多各行业的企业客户快速部署和管理其M2M(机器对机器)应用程序,有望于明年公布完整版本的物联网平台。   据外媒报道,思科目前正聚焦物联网平台,帮助多各行业的企业客户快速部署和管理其M2M(机器对机器)应用程序,有望于明年公布完整版本的物联网平台。   在伦敦举行的Cisco Live 2013 活动现场,思科企业级网络集团高级副总裁Robert Soderbery展示了其一系列产品--”IoT-ready“,其中包括坚固耐用的 Aironet 1550系列WiFi接入点,如无线连接的网格路由器2000系列,工业用开关IE 3000系列,以及针对汽车,军工等行业选择更小的嵌入式设备。   但Soderbery表示,思科要等到明年才会公布完整版本的物联网平台。因为思科的视野不仅仅是局限于提供坚固耐用的交换机,路由器,无线产品,而是希望提供一个物联网应用平台,让企业用户快速,轻松地部署物联网应用,并管理这些应用程序,同时为他们提供所有伟大产品的应用程序开发社区。   思科高级示范经理Sean Curtis表示,思科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物联网的研究,并且紧紧围绕Jabber--也就是思科统一通信平台,整合即时消息、语音、视频、桌面共享、会议等功能。   Curtis演示了Jabber用户如何通过通过网络上的传感器改变当前信息,例如当用户进入其办公室,门上的探测器可自动触发等的开关,同时将Jabber用户的状态变更为“可用”。   通过利用手机中的GPS功能,Jabber可跟踪用户,无论其处于办公室或者其他地方,当另外的人进入办公室并关上门,就表明这是私人会议,用户的Jabber状态会切换到“忙”。   当您开车回家时,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加速度测量可计算出是否可以接听电话。如果用户将手机正向朝上放置在座椅上,则Jabber状态保持“可用”;但如果手机正面朝下,这状态为“不可用”。   Jabber也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状态,提供更好的联系用户的建议:如果他们是固定在某个场所如办公室,就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联系上用户;如果他们是在私人会议,就可以通过语音信箱或电子邮件联系用户。   Curtis表示,“网络中的传感器只是提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如何改变业务流程,这才是真正的物联网。”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事物、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将产生更多的数据,因此企业服务提供商要提高警惕,采用更高级别的安全防范手段保障数据安全。   思科英国与爱尔兰的首席技术官Ian Foddering表示,思科下一个重点领域就是物联网。随着交通、制造、能源等行业的日益自动化,连接到网络的终端数量也爆炸式增长,企业必须保证所有的应用程序都能正常运行。思科致力于开放物联网标准,基于通用框架,让企业和组织更好的参与合作。目前,思科与施耐德电气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物联网应用合作。   不可否认,物联网终端接入量急剧膨胀,IP地址空间的需求也激增,此时IPv6带来的巨大的地址空间和端到端通信特性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网络通信条件和能力拓展。因此思科和其他企业一起,致力于ipv6的快速普及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福布斯:乔布斯生前想法与物联网不谋而合
sailor08 2013-2-1 21:28
《福布斯》杂志网络版近日刊载文章称,已故 苹果 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前有关软件的想法与当今的物联网不谋而合;当时,乔布斯所谈论的“软件为先”的观点针对的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但到今天同样也适用于物联网 领域。文章指出,以软件为推动力的物联网正在成熟,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未来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每 一天,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在工作,在家里,在路上,在吃饭,在商店里,在学校里,在健身中心里,在酒吧里,在机场——中,我们都会不断地被提醒一 件事情,那就是手机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像衣服一样不可或缺。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还意味着软件也正在变得更加无处不在和更加必不可少,原因是软件已经从电 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有限的范畴中蔓延开来,弥漫于围绕在我们周边的所有东西中:从电灯泡到冰箱,从公共汽车到鞋子,从拖拉机到电视机,从杂货店里的肉制 品柜台到飞机中的喷气式发动机。 在大约10个星期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例子;当你想象这个例子如何代表着我们周围令人惊讶的软件浪潮是如何发生的时候,你就会对为何“物联网”正在变成“下一个大东西”拥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汽 车——这种机械野兽的原型——又如何呢?在1990年,电子部件和软件在一辆汽车的总价值中所占比例仅为16%;而到2001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至 25%。在2010年,这一比例则已经上升至40%左右——据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所有已被硬塞到汽车中的高科技产品都将从现在起带来势不可挡的 汽车创新:‘我们不认为未来将会看到机械部件领域中会出现任何开拓性的创新。’柏林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的软件和系统工程负责人亚历山大·博卢森(Alexander Borusan)说道。‘电子和软件在所有创新中所占比例将会达到90%。’” 在最近阅读美国科技博客GigaOm撰稿人巴布·达罗 (Barb Darrow)所发表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时,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在那篇文章里,她谈及通用电气将软件的力量注入该公司所设计和生产之设备中的战略意图——这 种灌输将可为通用电气带来新的、庞大的大数据机会,而其他公司也正在采取类似的措施。 “通用电气正在依赖一种增长中的认同感,那就是机器数 据——由这家公司所生产的工业设备生成和收集的信息——使其能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大数据世界。”达罗写道。“硅谷人士可能很容易会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通 用电气拥有自己的数千名软件开发者,能制作复杂的医学成像及其他高科技设备:这确实很有可信性。在生产更加被人关注的产品更加为人看重的时代里,通用电气 可为人师。” 许多行业中的其他许多公司也正在认识到软件的力量,以及互联网能重新定义产品服务的方式及其未开发商业潜力的力量。 这是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这家身为软件“霸主”的公司中所拥护的一种想法——两年以前,在苹果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乔布斯曾在回答一名金融分析师的问题时清楚地表达过这个想法。以下是他所发表的言论的一部分内容: “你 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你们把它视为一个细分化世界中的一个‘硬件人’,你们把它视为一家硬件厂商,对于软件则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它所考虑的并非一种一体化 的产品,而是假设软件将以某种方法照顾好自己……你还会假设,软件莫名其妙地就会在你所梦想的产品上变得活跃起来,但实际上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时 光回到2010年底,那时乔布斯所谈论的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但在今天,他这种“软件为先”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不断增长的业务范畴。不妨看看麻省理工《科 技创业》(MIT Technology Review)最近刊载的一篇文章中的说法吧,这篇文章的题目是《2013:物联网的一年》(2013: The Year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其他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不少城市都已经给自己的交通运输网络 配备了传感器来广播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列车的位置,并向公众提供这种数据。与此同时,各种创新应用现在也正在为通勤者提供有关位置的实时更新信息,并提 供下一部交通工具很可能将会到达的时间。其他传感器则会监控交通流量状况,从而实现流量的实时最优化。 物联网的另一个例子则是,从传感器技 术到监控运动表现技术都正在被广泛采用。Nike+和Fitbit传感器正在收集有关身体锻炼的数据,将其发送给一个中央处理器,然后用户可以用这些数据 来对其运动表现进行分析;这种数据收集和传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 还有一些以日常生活为目标的应用正在浮出水面。Ninja Blocks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创业公司,这家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允许任何人通过互联网远程监测和控制自己的家。该公司的第二批设备将在3月份出货。 来自Zaslavsky的信息显示,物联网正在成熟,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如果说现在物联网还没有以你能认识到的方式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你很快就会看到这种影响。” 很明显,以软件为推动力的物联网将为消费者创造极好的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那些愿意把软件放在自己想法的中心的公司——也就是那些能避免被乔布斯称为“把它视为一个细分化世界中的一个‘硬件人’”这种圈套的公司——来说,机会是非常庞大的。 正 如我的同事贾德森·阿托夫(Judson Althoff)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为大数据做好准备的无数个理由》(Billions of Reasons to Get Ready for Big Data)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到当前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数百亿个新的联网设备。大多数的企业数据最终可能会由所有类型的这些联网设备生 成,然后把这些数量庞大的数据重新发回到企业服务器或是云服务。这个由设备到数据中心的世界开启了很多商业机会,而这种商业机会就是‘下一个大东西’。” “联网设备(有些时候被称为‘物联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企业、ISV(独立软件提供商)及其他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阿托夫说道。“但想要抓住那个机会需要各种能力,覆盖从单独的设备到数据中心里强大的商务分析工具等。” 到 最后,企业领导人将需要推动整个组织改变如何评估产品和服务的想法,如何重新定义价值主张,如何寻求以新的、更具社交性的方式来与客户进行接洽,以及如何 捕获和利用所有那些大数据。当那些新的动量开始触及我们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活的更多部分时,许多公司都会想起乔布斯在2010年10月中旬的财报电话会议 上所说过的另一句话: “我们以一家以软件为推动力的公司来思考问题。” 在当今这个以软件为推动力的世界里,这些话无疑是金玉良言。
个人分类: CnBeta|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福布斯:乔布斯生前想法与物联网不谋而合
lhj701 2013-2-1 20:10
福布斯:乔布斯生前想法与物联网不谋而合 以软件为推动力的物联网将为消费者创造极好的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腾讯科技讯 (童云)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福布斯》杂志网络版近日刊载文章称,已故 苹果 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前有关软件的想法与当今的物联网不谋而合;当时,乔布斯所谈论的“软件为先”的观点针对的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但到今天同样也适用于物联网领域。文章指出,以软件为推动力的物联网正在成熟,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未来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每一天,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在工作,在家里,在路上,在吃饭,在商店里,在学校里,在健身中心里,在酒吧里,在机场——中,我们都会不断地被提醒一件事情,那就是手机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像衣服一样不可或缺。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还意味着软件也正在变得更加无处不在和更加必不可少,原因是软件已经从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有限的范畴中蔓延开来,弥漫于围绕在我们周边的所有东西中:从电灯泡到冰箱,从公共汽车到鞋子,从拖拉机到电视机,从杂货店里的肉制品柜台到飞机中的喷气式发动机。 在大约10个星期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例子;当你想象这个例子如何代表着我们周围令人惊讶的软件浪潮是如何发生的时候,你就会对为何“物联网”正在变成“下一个大东西”拥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 “汽车——这种机械野兽的原型——又如何呢?在1990年,电子部件和软件在一辆汽车的总价值中所占比例仅为16%;而到2001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至25%。在2010年,这一比例则已经上升至40%左右——据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所有已被硬塞到汽车中的高科技产品都将从现在起带来势不可挡的汽车创新:‘我们不认为未来将会看到机械部件领域中会出现任何开拓性的创新。’柏林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的软件和系统工程负责人亚历山大·博卢森(Alexander Borusan)说道。‘电子和软件在所有创新中所占比例将会达到90%。’” 在最近阅读美国科技博客GigaOm撰稿人巴布·达罗(Barb Darrow)所发表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时,我又想起了这件事。在那篇文章里,她谈及通用电气将软件的力量注入该公司所设计和生产之设备中的战略意图——这种灌输将可为通用电气带来新的、庞大的大数据机会,而其他公司也正在采取类似的措施。 “通用电气正在依赖一种增长中的认同感,那就是机器数据——由这家公司所生产的工业设备生成和收集的信息——使其能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大数据世界。”达罗写道。“硅谷人士可能很容易会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通用电气拥有自己的数千名软件开发者,能制作复杂的医学成像及其他高科技设备:这确实很有可信性。在生产更加被人关注的产品更加为人看重的时代里,通用电气可为人师。” 许多行业中的其他许多公司也正在认识到软件的力量,以及互联网能重新定义产品服务的方式及其未开发商业潜力的力量。 这是已故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这家身为软件“霸主”的公司中所拥护的一种想法——两年以前,在苹果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乔布斯曾在回答一名金融分析师的问题时清楚地表达过这个想法。以下是他所发表的言论的一部分内容: “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你们把它视为一个细分化世界中的一个‘硬件人’,你们把它视为一家硬件厂商,对于软件则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它所考虑的并非一种一体化的产品,而是假设软件将以某种方法照顾好自己……你还会假设,软件莫名其妙地就会在你所梦想的产品上变得活跃起来,但实际上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时光回到2010年底,那时乔布斯所谈论的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但在今天,他这种“软件为先”的观点同样适用于不断增长的业务范畴。不妨看看麻省理工《科技创业》(MIT Technology Review)最近刊载的一篇文章中的说法吧,这篇文章的题目是《2013:物联网的一年》(2013: The Year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其他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不少城市都已经给自己的交通运输网络配备了传感器来广播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列车的位置,并向公众提供这种数据。与此同时,各种创新应用现在也正在为通勤者提供有关位置的实时更新信息,并提供下一部交通工具很可能将会到达的时间。其他传感器则会监控交通流量状况,从而实现流量的实时最优化。 物联网的另一个例子则是,从传感器技术到监控运动表现技术都正在被广泛采用。Nike+和Fitbit传感器正在收集有关身体锻炼的数据,将其发送给一个中央处理器,然后用户可以用这些数据来对其运动表现进行分析;这种数据收集和传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 还有一些以日常生活为目标的应用正在浮出水面。Ninja Blocks是澳大利亚的一家创业公司,这家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允许任何人通过互联网远程监测和控制自己的家。该公司的第二批设备将在3月份出货。 来自Zaslavsky的信息显示,物联网正在成熟,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如果说现在物联网还没有以你能认识到的方式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你很快就会看到这种影响。” 很明显,以软件为推动力的物联网将为消费者创造极好的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那些愿意把软件放在自己想法的中心的公司——也就是那些能避免被乔布斯称为“把它视为一个细分化世界中的一个‘硬件人’”这种圈套的公司——来说,机会是非常庞大的。 正如我的同事贾德森·阿托夫(Judson Althoff)在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为大数据做好准备的无数个理由》(Billions of Reasons to Get Ready for Big Data)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到当前这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数百亿个新的联网设备。大多数的企业数据最终可能会由所有类型的这些联网设备生成,然后把这些数量庞大的数据重新发回到企业服务器或是云服务。这个由设备到数据中心的世界开启了很多商业机会,而这种商业机会就是‘下一个大东西’。” “联网设备(有些时候被称为‘物联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企业、ISV(独立软件提供商)及其他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阿托夫说道。“但想要抓住那个机会需要各种能力,覆盖从单独的设备到数据中心里强大的商务分析工具等。” 到最后,企业领导人将需要推动整个组织改变如何评估产品和服务的想法,如何重新定义价值主张,如何寻求以新的、更具社交性的方式来与客户进行接洽,以及如何捕获和利用所有那些大数据。当那些新的动量开始触及我们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活的更多部分时,许多公司都会想起乔布斯在2010年10月中旬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过的另一句话: “我们以一家以软件为推动力的公司来思考问题。” 在当今这个以软件为推动力的世界里,这些话无疑是金玉良言。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文库 缔造行业资料分享第一平台
lhj701 2013-2-1 20:08
物联网文库 缔造行业资料分享第一平台   【IT168 资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于专业、权威、全面的物联网资源提出更迫切的需求,众多的物联网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分享物联网资源的专业平台。继物联网百科,物联网 手机 报之后,物联中国于近日推出物联网文库( http://wenku.50cnnet.com )测试版,为物联网用户提供一个专业物联网信息存储空间,打造物联网行业最权威、最完善的在线文档开放平台。   物联网文库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与物联网相关的课件、习题、论文报告、企业动向、以及行业法规和政策文件等各方面的资料。物联网文库累积的大量资料,均来自热心用户的积极上传,物联网文库自身不编辑和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物联网文库的用户应自觉遵守物联网文库协议,维护物联网行业平台的专业与权威性。当前,物联网文库支持doc 、ppt、xls、rtf、pdf、txt文件格式。   物联网文库为所有物联网专业人士、企业、组织提供服务,我们汇集大量的物联网专业资料,给物联网用户提供一个资源及时存储与分享的便捷方式。只要注册文库账号,就可以上传您现有的物联网资料,同时也可以按照分区浏览、下载您需要的资料。我们的平台建设得益于广大用户,资料采用积分制,上传资料为自己累计资源积分,用户自己掌握对资源的所有权限。物联网文库为所有上传的资料设立合理的分类,完善保存您的专业资料.截止到物联网文库上线,我们已经积累了数千份物联网专业资料,欢迎广大网友、企业、专家来上传共享您的专业资源。   物联网文库秉持海纳百川的态度,真诚邀请网友上传物联网行业相关资料。上传文件,既是为自己保存备份,又为他人提供分享的机会。物联网文库在您的参与下,一定会走的越来越好。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住建部公布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lhj701 2013-1-31 08:22
住建部公布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9日在京公布,包括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江苏省无锡市、浙江省温州市等90个城市(区、镇)通过审核,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当日召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据介绍,在90个试点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有3-5年的创建期,此后由相关部门组织评估,并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市(区、镇)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等级将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建设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国开行将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推进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遴选、调查、发款等工作。   据介绍,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此间指出,中国在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应已明显下降,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成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最迫切的课题之一。   仇保兴指出,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从政府角度看,要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民众角度看,让民众感受到“便民”、“利民”和“惠民”。   会上,仇保兴表示,建设部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的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附: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北京市   北京东城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未来科技城、北京市丽泽商务区   天津市   天津津南新区、天津市生态城   河北省   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廊坊市、邯郸市、迁安市、北戴河新区   山西省   太原市、长治市、朔州市平鲁区   内蒙古自治区   乌海市   辽宁省   沈阳市浑南新区、大连生态科技新城   吉林省   辽源市、磐石市   黑龙江省   肇东市、肇源县、桦南县   上海市   上海市浦东新区   江苏省   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南京河西新城、苏州工业园区、盐城市城南新区、昆山市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市张浦镇   浙江省   温州市、金华市、诸暨市、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镇海区   安徽省   芜湖市、铜陵市、蚌埠市、淮南市   福建省   南平市、平潭市、福州市苍山区   江西省   萍乡市、南昌市红谷滩新区   山东省   东营市、威海市、德州市、新泰市、寿光市、昌邑市、肥城市、济南西区   河南省   郑州市、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   湖北省   武汉市、武汉市江岸区   湖南省   株洲市、韶山市、株洲市云龙示范区、浏阳市柏加镇、长沙市梅溪湖国际服务区   广东省   珠海市、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市萝岗区、深圳市坪山新区、佛山市顺德区、佛山市乐从镇   海南省   万宁市   重庆市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市两江新区   四川省   雅安市、成都市温江区、郫县   贵州省   铜仁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乌当区   云南省   昆明市五华区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陕西省   咸阳市、杨凌示范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尔勒市、奎屯市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新一轮大发展胎动 规模望破千亿
lhj701 2013-1-25 16:36
物联网新一轮大发展胎动 规模望破千亿 http://www.nbd.com.cn 2013-01-25 09:08 来源: 上海证券报 核心提示: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据预测,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 物联网新一轮大发展“胎动” 传感器行业年增速料超35% 近期关于我国将推出物联网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声音频频,而且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 部分细分产业产值已破千亿 传感器行业潜在需求最大 物联网也称作为传感网,最早在1999年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中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据预测,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 部分细分产业产值已破千亿 物联网的本质是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射频识别芯片、传感器等)通过各种通信手段(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把不同的实体用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即时信息共享、远程监控、自动报警等功能。随着现代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发展到现在的阶段,物联网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关键技术上均获得了较大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等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应用,未来3年,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环保,食品安全,政府职能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前景。 从2009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两年都处于高速发展状况,一批细分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千亿。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2012年已经超过了3600亿以上,年增速接近40%。保守估计,未来3至5年物联网中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的增速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速。 传感器行业潜在需求最大 物联网主要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利用各类传感器来反映现实世界的特征和状态,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传输层则通过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等网络传输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则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快速处理,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获取相应的服务。 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和传输基础较好,无论是三大运营商还是系统设备商的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在感知层的传感器和芯片制造、集成方面还比较薄弱,同时在应用层的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和行业应用服务方面也相对薄弱,在2012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在RFID、传感器技术、传输技术、数据挖掘、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细分行业应用均有所涉猎,预计未来政策仍将在交通、电力、医疗、流通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将给与一定的支持,但支持力度最大的还是在传感器、射频识别芯片以及系统级芯片等基础性行业。 传感器作为整个物联网的末端,潜在需求量最大。从全球传感器产业来看,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具有很好的技术基础,而且上下游配套成熟,都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许多厂商都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几乎垄断了“高、精、尖”传感器市场。国内传感器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原材料国产化率低,虽然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的企业数量较多,但是高端传感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尚未正真突破,其产品主要满足中低端市场需要,高端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国内传感器行业对进口的巨大依赖已成为我国发展物联网的瓶颈,只有国内企业实现传感器的国产化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的整体实力,实现加快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迎来无线时代
lhj701 2013-1-25 16:33
物联网迎来无线时代 英国《金融时报》 克里斯•纳托尔 报道 在今年的达沃斯(Davos),当数字精英们佩戴着从本月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上拿到的最新电子设备,顺着滑雪道掠过时,将能够在任意时刻获知自己的速度、高度、位置、距离、体温、心率甚至还有大脑活动的数据。 由于滑雪杖以及头盔里装有POV动作摄像机,所有体验都能够被捕捉成广角超高清质量的图像,传输到智能手机的屏幕上,或者给Facebook上的朋友观看。 从身体内部数据到外部遥测数据,以及这些数据的对外分享,技术正在把个人体验转变成所有人都能分享的通用体验。 其用途不仅仅在社交方面。我们的身体、汽车以及周边环境连接的网络传感器数量激增,它们正在产生海量数据,有待挖掘分析,用于预测交通模式、零售需求、流感爆发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无数种情形。此外它们还能帮助我们在停车场找到空车位,并把我们带过去。 人们谈论这种物联网(IOT)已经很久,这是一种用能够相互通信的微型传感器连接起来的网络。但德勤(Deloitte)的研究表明,由于NFC(近距离通信)、蓝牙和Wi-Fi等无线技术的改进,以及逾10亿部智能手机的预计销量,今年物联网的成熟程度预计将再上一个台阶。 除了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趋势外,我们还看到,消费电子产品开始由消费者自己制造或者出资,而非由以往的制造业巨头出资生产。 在CES上,从智能手表到游戏机的许多款设备都是在Kickstarter等网站上“集资”的,用户出资将图纸上的设计构思付诸生产。我们还看到3D打印机变得更加实惠,价格最低只有500美元,这使消费者能够创造自己的东西,以类似喷墨打印机的方式,用塑料或者其他材料一层层地打印出物品。 不过在近期,个人与企业更可能选择把他们的打印需求外包给Sculpteo等3D打印店,因为这些店铺运营着更加高级的机器。 不管怎么说,硬件的重要性都在输给软件和服务。本月苹果(Apple)宣告了“应用”经济的加速,App Store 4年累计应用下载量达到400亿次,仅去年就达200亿次。 当消费者着迷于消费体验,硬件就会变得“隐形”,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越来越薄,边框消失,只剩下一个屏幕,这种“隐形”几乎彻底。三星(Samsung)和LG生产出了可弯曲的OLED大屏电视机,厚度不到5毫米。 电线也在消失。藏在地毯和桌台下面的电磁线圈可以为灯柱或食物搅拌器等兼容设备无线供电。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也已实现——只要把车开到一种特殊的垫子上,就能开始充电。 让技术隐形,把人们吸引到屏幕展现的内容上,能够鼓励自然互动。语音命令和手势识别技术日益成熟,网络摄像头现在能够进行面部识别和验证。今年年初,Leap Motion将推出一款动作感应传感器,只有一包口香糖那么大,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追踪手指动作,让用户能够在屏幕上塑造虚拟粘土模型,或者弹奏“空气”钢琴。 IBM在其年度预测中预计,计算技术将很快能够复制五官感觉——触摸屏可以让人在网上下单之前感受床单的丝滑,计算机将能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看到病变组织,或者通过监听音频,在桥梁坍塌之前发现裂缝。 用最喜爱的味道和最佳营养搭配的“算法菜单”,计算出的完美饭菜,能带来绝佳口味。不久,传感器将能够“闻到”并分辨出气味,从而分析土质条件和卫生系统。 但不要抹杀人脑的力量。CES上展出的Muse头箍能够捕捉脑波,带上它就能够将注意力聚焦到屏幕上,控制视频游戏。 这只是可佩戴与嵌入技术中的一例,这类技术日益枝繁叶茂。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技术将掀起新一轮个人计算浪潮。 其他产品包括搜索公司谷歌(Google)推出的智能眼镜Google Glass。还有Basis腕带,这种腕带装有传感器,能够测量出汗情况、皮肤温度、心率模式和动作。 这些监控技术适用于人体内只是时间早晚而已。领先的无线芯片公司高通(Qualcomm)正在与研究人员开发能够植入血流的技术,可以向手机发出警报,提前两周预警心脏病发作风险。 高通还设定了一项价值1000万美元的超前挑战,要革新医疗保健,它邀请工程师团队打造三录仪(Tricorder),这是《星际迷航》(Star Trek)中使用的一种布满传感器的健康诊断工具。 高通首席执行官保罗•雅各布斯(Paul Jacobs)表示:“我完全相信这种可能性,我认为这将推动医疗保健行业革命。”他正在参加达沃斯论坛,计划在这里滑雪,检验他的传感器和智能手机——这一切可能同时进行。 译者/倪卫国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产业规模是互联网30倍
lhj701 2013-1-24 20:23
物联网产业规模是互联网30倍 日前消息称,决策层面将很快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加快布局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其后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 记者采访中,此消息也得到工信部证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文件正在上报,后续会有相应配套政策出台。”其透露,预计今年上半年该意见基本可以完成并发布。 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将加强我国对物联网的认识,是我国互联网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转折点。 指导意见孕育两年之久 或将今年上半年出台 经过多年调研和探索,今年我国加快物联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还在起草过程中,初步预计今年上半年基本可以完成并出台,由于整套计划完善时间较长,完成周期仍存在不确定性。” 而早在两年前,关于物联网指导意见的消息就已在业内广泛传播。2010年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透露,正在制定一个关于在全国发展物联网的指导意见,但处于论证阶段,待时机成熟将对外发布。 去年十月,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开幕式上曾透露,相关部委当时已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已报送国务院。预计很快下发。 物联网是智能化时代的产物和重要部分,物联网分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三大产业同时广泛应用于铁路、电力、交通、治安、能源、金融等各类领域。中国社科研究所指出,预计10年内物联网会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 我国物联网主抓部门工信部早就已经把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纳入工作规划。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规划,并积极研究和推进。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2012年8月底,国务院又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的《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首次在产业中对物联网(即传感网)产业发展成立两个部际联系会议机制进行协调和推动。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物联网行业尚属于起步阶段,政策指导对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的出台将明确我国物联网阶段性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为行业整体发展做了全面布局,同时也传递出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的信号。由于信息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物联网的发展将支撑我国产业效率、技术和质量提升到另外一个阶段。” 物联网带动新技术规范化 移动支付三年或增长25倍 消息称,即将出台的《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在物联网感知识别、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等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率先在工业、农业、环保、交通、电力、公共安全、物流、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物联网示范应用,其中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薛胜文表示:“此次《意见》将相对于此前出台的规则在内容上更加细化、更具可行性。其中包括推进物联网发展的10个专项行动计划,如顶层设计、标准、技术研发的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计划、产业技术的行动计划、商业模式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等。” 网络电视、云计算、3D打印、空中下载(OTA)付费、大数据与平板技术皆是目前发展最快、热门技术,而这些均与物联网息息相关,在未来显著影响并融入人的生活之中。 在技术层面,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体系构成,网络电视、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与平板技术在三个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同构建、丰富着每个层面的应用价值。薛胜文认为,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体系的引领下方能形成规范化、快速、方向正确的发展。 物联网专家表示,当前,物联网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应用技术还未能真正落地,只有集中资金率先在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一批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发展模式才能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前进。 薛胜文告诉记者:“从物联网中的一个小应用如近场通讯移动支付的交易总额将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实现25倍增长来看,未来经济中物联网的作用将会得到彰显。”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称物联网产业指导意见将很快下发
lhj701 2013-1-23 08:38
外媒称物联网产业指导意见将很快下发   路透社昨晚援引接近官方的消息人士的话说,决策层面将很快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加快布局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其后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   去年10月份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开幕式上曾透露,相关部委当时已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已报送国务院。   前述消息人士则提到,即将出台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力争在物联网感知识别、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等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率先在工业、农业、环保、交通、电力、公共安全、物流、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物联网示范应用,其中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为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继国务院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之后,2012年8月底,国务院又批准成立了《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前者由工信部牵头,后者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   “在国家层面,对物联网(即传感网)产业发展成立两个部际联系会议机制进行协调和推动,这在其他产业领域中从未出现过。”前述消息人士评论称。 转载来源: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30122/030714357026.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首获单笔500本订单
热度 3 lhj701 2013-1-17 19:17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首获单笔500本订单 2012年的一点小的收获是自己主编完成了一本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 教材,一是考虑到目前的确有些需要,并且编写教材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并带动团队进步,因此用心去编写了自己的第一本教材。 虽说编写过程中有些小辛苦,但毕竟是感觉将自己的所学专业为学生做点事情,对于科学网倒可以首先感谢, 因为教材中就加入了自己过去积累写作的许多关于物联网的很多博客,这些博客集中了写作时对物联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写物联网博客不仅促进了自己对物联网的认识,也促进了自己对物联网的学习 。 教材虽然还没有印刷,但已经处于最后的文字校正(并且应出版社邀请申报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这几天有些期末考核忙乱,出版社责任编辑联系,尽快将教材pdf最后校正完毕,原因是: 刚刚接到一个客户对该教材的订单,一次订购500本 。责任编辑解释说,对于新出版的新技术的教材,这算是很不错的开端。稍微欣喜了一会,也算是2012年一点点小成绩,感觉除了上课、科研,还是可以尽最大可能做点小的事情。 另外一块申请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还有一本 《传感网技术与应用》, 这个属于这套系列教材的后边的一本,虽然写教材评职称还不如一篇EI论文,并且编写教材也真的很累人,但编写一些合适的教材对于专业建设和教学都有好处, 因此在2013年努力将这本教材编好,争取在2013年下半年开学时能够让学生使用上 《传感网技术与应用》 这本教材。 将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封面、目录和 第一章的ppt附在这儿,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目录.pdf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_第1章_物联网概述.ppt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 主编 罗汉江 目 录 第1 章 物联网概述 . 1 1.1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 1 1.1.1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 1 1.1.2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 5 1.1.3 互联网、物联网与泛在网 ... 6 1.2 物联网体系架构 ... 9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10 1.3.1 感知与识别技术 ... 11 1.3.2 通信与网络技术 ... 13 1.3.3 信息处理与服务技术 ... 15 1.4 物联网应用及前景 ... 19 1.5 本章小结 ... 28 思考题 ... 29 单元实训 物联网演示性实验 ... 29 第2 章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 30 2.1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概述 ... 30 2.2 射频识别技术 ... 30 2.2.1 RFID 系统组成 ... 31 2.2.2 典型 RFID 分类 ... 32 2.2.3 RFID 工作原理 ... 36 2.2.4 RFID 的典型应用 ... 37 2.2.5 EPC 产品电子代码 ... 40 2.3 传感器技术 ... 42 2.3.1 传感器的定义 ... 43 2.3.2 传感器的分类 ... 43 2.3.3 常见传感器简介 ... 45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 47 2.4.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47 2.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性 ... 51 2.5 其它感知与识别技术 ... 52 2.5.1 二维码技术 ... 52 2.5.2 红外感应技术 ... 54 2.5.3 定位技术 ... 54 2.5.4 其它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56 思考题 ... 56 单元实训 ... 56 实训一 射频识别基础实验 ... 56 实训二 传感器数据采集实验 ... 57 第3 章 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 . 58 3.1 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概述 ... 58 3.1.1 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 ... 58 3.1.2 物联网网络技术 ... 60 3.2 无线个域网络技术 ... 61 3.2.1 蓝牙技术 ... 62 3.2.2 ZigBee 网络技术 ... 65 3.2.3 UWB 超宽带技术 ... 71 3.2.4 Z-wave 技术 ... 74 3.2.5 其它短距离通信技术 ... 76 3.3 无线局域网络技术 ... 79 3.3.1 Wi-Fi 技术 ... 82 3.3.2 Ad hoc 网络技术 ... 87 3.4 无线城域网络技术 ... 91 3.4.1 IEEE 802.16 协议 ... 91 3.4.2 WiMAX 网络技术 ... 95 3.5 无线广域网络技术 ... 98 3.5.1 GSM 技术 ... 99 3.5.2 GPRS 技术 ... 101 3.5.3 3G 网络技术 ... 104 3.5.4 4G LTE 技术 ... 112 3.6 物联网的接入技术 ... 116 3.6.1 物联网网关技术 ... 116 3.6.2 6LowPAN 技术 ... 117 3.7 物联网其它网络技术 ... 119 3.7.1 有线通信网络技术 ... 119 3.7.2 M2M 技术 ... 124 3.7.3 三网融合及 NGN 技术 ... 127 3.8 本章小结 ... 133 思考题 ... 133 单元实训 ... 134 实训一 蓝牙基础实验 ... 134 实训二 ZigBee 组网实验 ... 134 实训三 WiFi 基础实验 ... 135 第4 章 物联网服务与管理技术 . 135 4.1 物联网服务与管理概述 ... 135 4.2 物 联网云计算技术 ... 136 4.2.1 云计算基本概念 ... 136 4.2.2 物联网与云计算 ... 139 4.3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 140 4.3.1 中间件技术 ... 140 4.3.2 物联网中间件 ... 142 4.3.3 RFID 中间件技术 ... 143 4.4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146 4.4.1 数据库与数据存储技术 ... 147 4.4.2 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 ... 150 4.4.3 物联网的其它智能化技术 ... 155 4.5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 158 4.5.1 物联网安全的特点 ... 159 4.5.2 物联网各层的安全问题 ... 160 4.6 本章小结 ... 171 思考题 ... 171 第5 章 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 . 172 5.1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概述 ... 172 5.2 生态环境保护的应用 ... 173 5.2.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74 5.2.2 应用实例 ... 177 5.3 城市及居住环境的应用 ... 180 5.3.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81 5.3.2 应用实例 ... 186 5.4 智慧农业及工业控制的应用 ... 190 5.4.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91 5.4.2 应用实例 ... 198 5.5 跟踪及物流的应用 ... 201 5.5.1 应用发展和现状 ... 201 5.5.2 应用实例 ... 206 5.6 医疗及护理的应用 ... 207 5.6.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208 5.6.2 应用实例 ... 212 5.7 军事安全的应用 ... 213 5.7.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214 5.7.2 应用实例 ... 216 5.8 其它物联网的应用 ... 217 5.8.1 车联网 ... 217 5.8.2 移动物联网 ... 223 5.9 本章小结 ... 226 思考题 ... 227 单元实训 智能家居演示实验 ... 227 第6 章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 229 6.1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概述 ... 229 6.1.1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 ... 230 6.1.2 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 ... 231 6.2 RFID 应用系统开发 ... 233 6.2.1 RFID 硬件部分开发 ... 234 6.2.2 RFID 读写程序设计 ... 238 6.2.3 PC 机端程序设计 ... 243 6.2.4 项目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 ... 243 6.3 传感器网络的开发 ... 265 6.3.1 传感器网络开发概述 ... 265 6.3.2 项目案例- 孵化室温度监控系统 ... 266 6.4 本章小结 ... 296 思考题 ... 296 单元实训 物联网应用简单开发实验 ... 296 第7 章 物联网发展与展望 . 298 7.1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 298 7.2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展望 ... 301 7.3 本章小结 ... 303 思考题 ... 303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物联网|323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的梦想与现实
lhj701 2013-1-17 16:14
物联网的梦想与现实 物联网梦想正走进现实    一份名为《透过能见度创造价值:2012企业物联网采用展望》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企业准备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部署物联网解决方案。斑马技术公司CEO安德斯•古斯塔夫松(Anders Gustafsson)撰文指出,物联网已由梦想走进现实。   大约15年前,RFID技术先驱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创造了“物联网”(IoT)一词,他相信物联网能改变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因为“如果我们拥有能够感知一切的电脑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够感知一切事物”。   从第一次提出到现在,阿什顿的这一论断成了物联网的标志性描述,并且这一愿景如今在商业上也成为了现实。然而,尽管物联网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它背后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挖掘。   那些围绕物联网更深层含义的各种探讨中,关于其可能性的讨论最为常见,人们对此津津乐道,做了许许多多的“假设”。特别地,当把物联网与我们的消费市场相结合时,它能够带来怎样的可能性。关于物联网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便捷,以及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想法。从“假设”出发,我们能将物联网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我们见到了大量与物联网扯上关系的设备或应用,包括智能洗衣机和智能家居等。简而言之,这些设备或应用都反应了一个宗旨: 物联网就是利用数据使物体更智能地运转,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然除了这些“小打小闹”外,物联网还能被用来解决重大的业务挑战或全球性重大问题。譬如,如果我们能在医院部署实施物联网,将药品管理和昂贵的医疗设备连接起来,以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性以及医疗设备的智能调度,那将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前景!又譬如,如果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从种子到农场,再到餐馆和商店对我们所吃的东西进行跟踪,那将会减少多少不必要的食品召回,为人类的健康生活带来福音。   这些是想法看起来很宏大,有可能实现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用于病患照看和食品跟踪等领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已在逐步发展。   让我们通过如下问题来揭开物联网背后仍然存在的一些神秘面纱:公司如何定义物联网?这些公司开始实施物联网或相关的技术了吗?它们能从这些技术或解决方案中得到哪些好处?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    物联网可行吗?   根据Forrester咨询公司一份名为《透过能见度创造价值:2012企业物联网采用展望》的调查结果,有85%的企业或组织同意对物联网做如下定义: 物联网解决方案由智能互联的设备组成,能够为企业的运营带来更多能见度 。   这一定义要求企业的某些设备能够实现互联、智能地交换信息而不需人工介入。这对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放眼当今世界,跨国性企业都在追求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要求对日常的运营操作有更清晰的能见度,以便能够做出更智能的商务决策,解开企业存在的潜在价值链环节。   企业每一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财产使用、交易发生以及人员变动等,这些活动持续生成各种数据。物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企业驾驭这些数据和信息,为解决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提供新视角,也有可能会推动创新。下面列出了一些可用物联网解决的商业挑战: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由于诊所、医院和医生办公室的制冷条件差,每年都会有数十万的疫苗剂量被丢弃。而采用条形码、RFID和传感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能够实现自动、实时的温度监控,帮助节约数十亿美元。   ——或者看看一些因存在这样那样问题而发生的产品召回吧,包括食物、药品和产品部件的召回。如果已部署实时的定位解决方案,企业就能够很快找到问题出在哪一部分;更进一步,通过物联网技术,如果产生问题的部件可以在灾难发生前自动发消息通知企业或消费者,这不仅能减少损失,还能够迅速挽回客户的信任。   企业能否对现有的运营或交易环节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是该企业能否对现有流程进行改进或创新的先决条件。而这些基于大量统计数据驱动而产生的改进或创新,则又是该公司进一步加强客户忠诚度或开拓新兴业务的关键驱动力。譬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中加入用于收集某些数据的传感器,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主动性服务,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商机。总之,机会无穷无尽。    物联网部署之道   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物联网属于炒作,但事实上它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现实。《透过能见度创造价值:2012企业物联网采用展望》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企业或组织准备在接下来的24个月内部署物联网方案;其中亚太和拉美地区的企业表现最为活跃,分别有69%和60%的企业或组织打算在接下来的24个月内部署物联网。   业界对物联网市场规模的估值也达到数十亿美元,这仅仅指的是构成物联网的技术的产值,还不包括它催生的后续商机。那么,企业该如何开展物联网的部署,迎接这一轮新机遇呢?   其实,物联网离企业并不遥远。早期的条形码让我们了解了该产品是什么;现在的GPS实时定位技术让我们知道了当前的位置。譬如,在一个摩天大楼的工厂内,GPS实时定位技术能让人们实时找到某一重要而昂贵的工具的准确位置;而通过配置在该工具上的传感器,我们还能了解到它的工作情况。   想想这些场景吧:如果我们能在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翻到之前收到提示信息;如果我们能够获知其中所载的水果和蔬菜的温度等数据……我们将能够挽回很多损失。    物联网的好处和挑战   《透过能见度创造价值:2012企业物联网采用展望》调查现实,熟悉物联网这一术语的跨国企业决策者们多数对它持积极态度。而全球的IT主管们反馈的物联网能够带来的好处包括:(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优化供应链、提升成本效率和改善客户体验。   当然,与任何新技术的的普及一样,物联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该调查中,IT主管们反馈的部署物联网的挑战包括:高难度的系统集成、繁杂的数据分析以及来自企业内部的成本、预算等挑战。   这样看来,适当的部署策略也是企业在考虑物联网方案时必须要注意的。首先,企业必须界定好哪些环节可以部署物联网方案,哪些流程在采用物联网后能够较快收回成本。此外,选择正确的物联网方案和方案提供商也非常重要。    物联网梦想正走进现实   现在距阿什顿提出物联网已经15年了,这一概念已由梦想走进了现实,多数企业对迎接一个更加互联的世界持积极态度,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物联网技术或方案,另有一些企业已制定了短期或长期的物联网部署计划。   诚然,我们需要考虑部署物联网所带来的技术挑战和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但我们也不要忘了它能都给企业带来的诸多好处。在本届CES上,来自全球的科技领导者们宣布成立了物联网联盟,以促进和支持人们对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他们的初衷更多的倾向于家庭或个人市场,但这些市场也是物联网的重要领地,有助于推动企业间的对话和合作,催生更多更具创意的新想法。 转载来源: http://tech.sina.com.cn/it/csj/2013-01-16/14597984036.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首获单笔500本订单
lhj701 2013-1-16 23:02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首获单笔500本订单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首获单笔500本订单 2012年的一点收获是自己主编完成了一本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 教材,一是考虑到目前的确有些需要,并且编写教材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并带动团队进步,因此用心去编写了自己的第一本教材。 虽说编写过程中有些小辛苦,但毕竟是感觉将自己的所学专业为学生做点事情,对于科学网倒可以首先感谢, 因为教材中就加入了自己过去积累写作的许多关于物联网的很多博客,这些博客集中了写作时对物联网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写物联网博客不仅促进了自己对物联网的认识,也促进了自己对物联网的学习 。 教材虽然还没有印刷,但已经处于最后的文字校正(并且应出版社邀请申报了十二五规划教材)。这几天有些期末考核忙乱,出版社责任编辑联系,尽快将教材pdf最后校正完毕,原因是: 刚刚接到一个客户对该教材的订单,一次订购500本 。责任编辑解释说,对于新出版的新技术的教材,这算是很不错的开端。稍微欣喜了一会,也算是2012年一点点小成绩,感觉除了上课、科研,还是可以尽最大可能做点小的事情。 将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目录在 第一章的ppt附在这儿,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目录.pdf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_第1章_物联网概述.ppt 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 主编 罗汉江 目 录 第1 章 物联网概述 . 1 1.1 物联网起源与发展 ... 1 1.1.1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 1 1.1.2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 5 1.1.3 互联网、物联网与泛在网 ... 6 1.2 物联网体系架构 ... 9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10 1.3.1 感知与识别技术 ... 11 1.3.2 通信与网络技术 ... 13 1.3.3 信息处理与服务技术 ... 15 1.4 物联网应用及前景 ... 19 1.5 本章小结 ... 28 思考题 ... 29 单元实训 物联网演示性实验 ... 29 第2 章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 . 30 2.1 物联网感知与识别技术概述 ... 30 2.2 射频识别技术 ... 30 2.2.1 RFID 系统组成 ... 31 2.2.2 典型 RFID 分类 ... 32 2.2.3 RFID 工作原理 ... 36 2.2.4 RFID 的典型应用 ... 37 2.2.5 EPC 产品电子代码 ... 40 2.3 传感器技术 ... 42 2.3.1 传感器的定义 ... 43 2.3.2 传感器的分类 ... 43 2.3.3 常见传感器简介 ... 45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 47 2.4.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47 2.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性 ... 51 2.5 其它感知与识别技术 ... 52 2.5.1 二维码技术 ... 52 2.5.2 红外感应技术 ... 54 2.5.3 定位技术 ... 54 2.5.4 其它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56 思考题 ... 56 单元实训 ... 56 实训一 射频识别基础实验 ... 56 实训二 传感器数据采集实验 ... 57 第3 章 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 . 58 3.1 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概述 ... 58 3.1.1 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 ... 58 3.1.2 物联网网络技术 ... 60 3.2 无线个域网络技术 ... 61 3.2.1 蓝牙技术 ... 62 3.2.2 ZigBee 网络技术 ... 65 3.2.3 UWB 超宽带技术 ... 71 3.2.4 Z-wave 技术 ... 74 3.2.5 其它短距离通信技术 ... 76 3.3 无线局域网络技术 ... 79 3.3.1 Wi-Fi 技术 ... 82 3.3.2 Ad hoc 网络技术 ... 87 3.4 无线城域网络技术 ... 91 3.4.1 IEEE 802.16 协议 ... 91 3.4.2 WiMAX 网络技术 ... 95 3.5 无线广域网络技术 ... 98 3.5.1 GSM 技术 ... 99 3.5.2 GPRS 技术 ... 101 3.5.3 3G 网络技术 ... 104 3.5.4 4G LTE 技术 ... 112 3.6 物联网的接入技术 ... 116 3.6.1 物联网网关技术 ... 116 3.6.2 6LowPAN 技术 ... 117 3.7 物联网其它网络技术 ... 119 3.7.1 有线通信网络技术 ... 119 3.7.2 M2M 技术 ... 124 3.7.3 三网融合及 NGN 技术 ... 127 3.8 本章小结 ... 133 思考题 ... 133 单元实训 ... 134 实训一 蓝牙基础实验 ... 134 实训二 ZigBee 组网实验 ... 134 实训三 WiFi 基础实验 ... 135 第4 章 物联网服务与管理技术 . 135 4.1 物联网服务与管理概述 ... 135 4.2 物 联网云计算技术 ... 136 4.2.1 云计算基本概念 ... 136 4.2.2 物联网与云计算 ... 139 4.3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 140 4.3.1 中间件技术 ... 140 4.3.2 物联网中间件 ... 142 4.3.3 RFID 中间件技术 ... 143 4.4 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146 4.4.1 数据库与数据存储技术 ... 147 4.4.2 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 ... 150 4.4.3 物联网的其它智能化技术 ... 155 4.5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 158 4.5.1 物联网安全的特点 ... 159 4.5.2 物联网各层的安全问题 ... 160 4.6 本章小结 ... 171 思考题 ... 171 第5 章 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 . 172 5.1 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概述 ... 172 5.2 生态环境保护的应用 ... 173 5.2.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74 5.2.2 应用实例 ... 177 5.3 城市及居住环境的应用 ... 180 5.3.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81 5.3.2 应用实例 ... 186 5.4 智慧农业及工业控制的应用 ... 190 5.4.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191 5.4.2 应用实例 ... 198 5.5 跟踪及物流的应用 ... 201 5.5.1 应用发展和现状 ... 201 5.5.2 应用实例 ... 206 5.6 医疗及护理的应用 ... 207 5.6.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208 5.6.2 应用实例 ... 212 5.7 军事安全的应用 ... 213 5.7.1 应用发展与现状 ... 214 5.7.2 应用实例 ... 216 5.8 其它物联网的应用 ... 217 5.8.1 车联网 ... 217 5.8.2 移动物联网 ... 223 5.9 本章小结 ... 226 思考题 ... 227 单元实训 智能家居演示实验 ... 227 第6 章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 229 6.1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概述 ... 229 6.1.1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开发 ... 230 6.1.2 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 ... 231 6.2 RFID 应用系统开发 ... 233 6.2.1 RFID 硬件部分开发 ... 234 6.2.2 RFID 读写程序设计 ... 238 6.2.3 PC 机端程序设计 ... 243 6.2.4 项目案例—图书馆管理系统 ... 243 6.3 传感器网络的开发 ... 265 6.3.1 传感器网络开发概述 ... 265 6.3.2 项目案例- 孵化室温度监控系统 ... 266 6.4 本章小结 ... 296 思考题 ... 296 单元实训 物联网应用简单开发实验 ... 296 第7 章 物联网发展与展望 . 298 7.1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 298 7.2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展望 ... 301 7.3 本章小结 ... 303 思考题 ... 303 参考文献
个人分类: 物联网|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物联网将获蓬勃发展
lhj701 2013-1-16 21:50
2013年物联网将获蓬勃发展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月14日 08:48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Verizon无线首席执行官洛威尔·麦克亚当(Lowell McAdam)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3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中发表了主题演讲。麦克亚当在演讲中谈到了移动无线 技术 与科技产业的未来。 以下为麦克亚当主题演讲内容摘要: 麦克亚当在演讲中展示一段关于“世界最大的挑战”的视频,内容涉及关爱老年人与拨打视频电话。如今,视频已经占到移动流量总数的50%。 关于一个定义科技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他认为,当Verizon无线在2011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中发布4G长期演进技术服务时,无线网络平均的速度不足每秒1MB。移动视频和云服务目前仍在初生阶段,机器对机器(machine-to-machine)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理念。 对于Verizon无线目前的业务,麦克亚当表示,4G网络如今已经覆盖了近89%的美国人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之间的竞争“非常健康”。在过去的一年当中,Verizon无线推出了FiOS Quantum,提供每秒300MB的下载速度。麦克亚当说,“我们的平台最终将向用户提供每秒1GB的下载速度。” Verizon通过收购Terremark,Verizon无线进入了 云计算 市场。麦克亚当说,“云计算是数字革命的第三波浪潮。”他还认为,平板电脑在今年的销量将超过PC。到2015年,10%的数字世界将通过与云计算托管。到2020年,“ 物联网 ”将代表300亿联网事物--其中包括了家用电器。 今年超过半数的移动流量将来自于视频。下一套工具将让客户化内容的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层。麦克亚当展示了一段关于“黄金眼”(Goldeni)的视频,这个服务能够准许消防员在iPad上看到正在燃烧的建筑的示意图,以及其他消防员从哪里正在进入这栋建筑。他们在地图上显示为一个亮点。 演讲中,现在“体育界最有权势的人”即将登上舞台--他是全美橄榄球联盟(NFL)理事罗杰·古德尔(Roger Goodell)。古德尔谈论了全美橄榄球联盟如何一直在寻找创新的方法。他指出了通过各种不同的平台连接到正在进行的比赛:使用FiOS在智能手机上观看比赛实况,使用移动应用程序跟踪球员数据,或者运动员们使用移动服务在赛后监控自身健康状况。 古德尔希望看到通过移动服务与在场球迷们拥有更多的互动。当被问及他的“愿望清单”时,古德尔表示希望看到对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有更好的监控,并与在场球迷有更好的互动。麦克亚当询问古德尔在其他国家如何与球迷沟通。古德尔表示:“科技是一个伟大的前沿。我们在那些特殊地区不再需要通过一个广播伙伴进行传播。”他说,“全美橄榄球联盟今年将在伦敦举办两场比赛。” 随后,古德尔离开了舞台。 麦克亚当谈论了一个连接环境的创立,以及科技公司如何使用它来解决“大型社会挑战,例如节约能源”。 Verizon还计划在车联网领域进行开拓。连网汽车的数量预计在2013-2016年将翻两番,汽车将具有社交性。 福特汽车首席技术官保罗·马斯卡雷纳(Paul Mascarenas)谈到了福特Sync,该公司的车载连接系统。(福特汽车的想法要领先于竞争对手。该公司已经把无线连接和软件功能整合到汽车当中,福特汽车把其称为资讯娱乐系统。)他说:“我们着手开发一种系统,便于用户使用接听和拨打电话。”福特汽车的语音电话由语音识别公司Nuance开发。福特汽车的目标是创造“无缝体验”,让用户在保持通话的同时,安全的进行驾驶。 这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一些汽车产业的人士认为,它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仅仅是附加组件。)马斯卡雷纳对此表示,许多福特汽车的用户都表示,福特Sync是他们购买福特汽车的主要原因。 福特汽车已经发布了一套软件开发包,让开发者能够为福特Sync开发应用。马斯卡雷纳表示,“我们开发的应用不包括视频和游戏。你可以想象,这将成为游戏改变者。”福特汽车从4年或5年前开始从事福特Sync开发,当时智能手机正开始加速发展。 马斯卡雷纳表示,“当我们开发汽车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它们未来十年的服务问题。我们必须考虑汽车未来需保持良好的状况,并通过网络向汽车尽可能的提供内容。虽然这对前排的乘客可能不合时宜,但对后排乘客而言,这有着巨大的机遇。” 马斯卡雷纳播放了一段关于福特概念汽车Evos的视频。它具有许多的功能:通过云服务控制内部温度;按照日程安排来确定GPS路线等。马斯卡雷纳的愿望列表是什么?不要太多的想什么能使用的技术,这是我们提供给消费者的体验。 麦克亚当还谈论到医疗科技。能否使用科技来刺激人们锻炼身体?Verizon无线展示了另外一段医生讨论使用该公司的服务来追踪和为病人做诊断的视频。医疗领域的创新障碍已经完全清除。Verizon无线当前有一个网络,能够处理通过互联网发送造影扫描图所需的带宽。麦克亚当还列举了一些在医疗领域与Verizon无线进行合作的软件公司名单。 国政府超过50%的可预防疾病(如糖尿病)的预算都流向了医疗短缺地区。在未来的几年里,Verizon无线将与上述部分的地区进行合作,来进行“医疗改造”。目前,Verizon无线已经在科切拉谷地推广该项工作。麦克亚当表示,“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使用技术处理生命重大挑战的临界点。我们只是需要创新力和创造力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系”率先在物联网传感器领域发力
lhj701 2013-1-16 21:30
“日系”率先在物联网传感器领域发力 http://www.ec.hc360.com 2013年01月16日15:03 来源: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T | T 【慧聪电子网】 物联网在“智能城市”的确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针对物联网概念的相关产业和应用蓬勃发展,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业界针对物联网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还处于一个个分割的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些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和智能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参次不齐,也没有统一性的国家标准。 “家庭一般不会只用一个 品牌 的电器,我们的 合作 伙伴即便使用了我们的网关也很难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因为还有很多电器没有相通的控制元件。”村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技术市场部工程师太兰表示,以智能家居为例,欧洲现在有“smartlighting”,针对智能照明领域的规范,但国内目前仅海尔和闪联在推一些行业标准,但由于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在互连互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按产业链层级划分,物联网产业可分为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五个层级。要真正实现“物联网”的概念,必须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三个特点,而现在感知层无法做到真正的智慧感知成为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尴尬问题。因为必须首先从感知层收集大量数据,所以需要大量配置智能 电表 之类的各种 传感器 ,而这种大量配置传感器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有可能会因数据得不到充分利用,效率提不上去,导致产业走向恶性循环。而传感器的设置虽然不是必不可少,但是如果不使用传感器,就必须通过个人电脑、平板终端或智能手机手动输入数据,很难大量取得多种多样的数据。 面向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村田某位工程师举例表示,如果想通过智能家居控制家中的远程 开关 ,就要采用专门的 LED 灯泡 电源 模块,改造费用普通消费者无法承受。另外一个问题是产业链环节的缺失,比如国内普通消费者希望能够有低成本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村田也可以提供类似方案,但是缺乏一个中间的系统集成商来进行支持。“如果一个物联网系统,集成商没有兴趣或者推动的时候获不到相应的回报,那么这个系统很可能白白被浪费了。” 日系厂商纷纷进入物联网市场,传感器竞争最激烈 根据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其中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比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在近期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包括村田、罗姆在内的诸多日系电子元器件厂商纷纷展示了其智能家居等物联网相关产品。这表示日系电子厂商开始转变,不再一味的推电容、电感等被动元器件产品,尤其是村田更是把物联网作为未来主要发展的重点,并将主要关注智能家居、智能大楼、智能农业、智能家电四个方向,“最早爆发的市场我们认为是智能家电,并且不是集中控制而是单独控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对家电的集中控制。”村田投资有限公司技术市场部市场副经理三井裕司表示。 目前来看,智能家居发展得最早,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村田已开发出了基于ZigBeegateway网关的智能控制与功耗管理系统、基于HostlessWi-Fi模块和家用电器MCU的智能控制与功耗管理系统、智能LED解决方案等。在传感器方面,村田已经可以提供完善的产品线,包括PIR、超音波、冲击、磁性、温度、二氧化碳、烟雾、气味、生命体征、陀螺仪等各类传感器以及提供透明压电薄膜材料和等产品。 “我们的智能家居的概念将所有上述的技术应用到在一个统一的目标。这个概念是令所有的电子设备,甚至每一个灯泡,都有自己的IP地址,使他们能够安全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视进行远程控制。从用NFC电子锁来控制你家,到可以自动监控能源消耗的智能家电,都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太兰表示。 针对短距离RFID电子标签应用,村田提供了两种方案:VHF与NFC。目前可提供业界最小的VHFRF射频电路,且无需任何外置天线,该产品被用于个人/工厂产品认证与识别、 PCB 追踪及成品流程管理以及防伪等功能。而对于当下更为热门的NFC来说,村田可以提供几乎所有的零部件,包括微型DC/DC转换器、NFC读写器件、静电保护器件、NFC天线以及可变电容,完全符合NFC所要求的小型化、高性能的特点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RM CEO:物联网产业成规模或许还需10年
lhj701 2013-1-15 19:06
ARM CEO:物联网产业成规模或许还需10年 日前,ARM CEO Warren East参加了CES展,在CES上,Warren East接受了EETimes的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您这次参观CES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East:我并不是来这里寻找客户的,毕竟对于ARM来说,我们和这些CES上参展的硬件公司都已彼此熟知了,我来这里主要是验证我们之前判断的趋势是否正确,以及观察未来可能与ARM相关的电子 技术 发展前景。 您看到了什么? East:智能世界已有了很多变化:家庭安防及自动化应用更多的依靠软件而不是硬件来执行,易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要求越来越高,处理器由8位逐渐过渡到32位。 现在智能电视的用户体验如何? East:不太理想,和手机不同,现阶段电视产业链仍然是封闭的,当客户想通过TV上网的话,只能访问电视制造商预先设计好的网站或应用,这种用户体验非常糟糕。 接下来您预计会是什么样的? East:为了令消费者喜欢他们的产品,消费电子厂商将会努力解决这些用户体验问题。 您认为 物联网 对于ARM来说算是一个广阔前景的市场么? East:现在还不好说,毕竟智能手机刚刚掀起了一轮热潮,未来如果有成千上万的物联网设备融合的话,那么很显然这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但现在来看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也许10至20年以后我们才会看到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驱动物联网市场发展,ARM要做哪些工作? East:我们去年发布了Cortex M0+产品,这是一款在Cortex M0基础上改进的产品。Cortex M0产品已经很成功了,但由于功耗等问题,不太适合于节能装置,ARM一直以来都在和不同公司探讨技术及商业前景,因此我们也会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鼓励标准化的产业。 您能否举例那些是标准化? East:M2M通信市场实际上是很繁杂的,包含各种通信标准,而随着频谱资源的紧张,空白电视信号频段逐渐会开放,届时无线通信的标准化将会迎来一轮新的革命。 物联网非常复杂,需要处理不同的标准与产品,ARM是否考虑提供更多的IP? East:提供射频IP是件很有趣的事儿,这样很显然会简化客户的设计流程,不过我们也可以提供在RF领域建立类似Linaro开放平台,为基于ARM的SoC提供开源软件,这完全取决于未来市场的容量。 转载来源: http://www.cww.net.cn/news/html/2013/1/15/2013115852517614.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1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发文: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
lhj701 2013-1-15 18:57
工信部发文:推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   1月11日,工信部在其网站公布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和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交通与承运工具、人员等基础数据库,并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服务,提高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水平。   意见指出,信息化正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对促进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了推动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带动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和做大做强。支持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意见提出要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政府部门物流服务与监管的信息化水平,推进铁路、邮政、海关等十多个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中物流相关服务与监管职能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信息、运输业户、营业性驾驶员、船员、身份信息和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库,并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服务,提高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货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及仓储等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意见提出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电子标志、自动识别、信息交换、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3S(GNSS、GIS、RS)、机器到机器(M2M)、RFID等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大力支持TD-S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和北斗导航等全球导航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支持利用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提高物流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在装备制造、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烟草等具有高附加值或需重点监管的行业,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支持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 转载来源: 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iot/88323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解读美国运营商物联网之旅:圈地亿万市场
lhj701 2013-1-13 19:49
解读美国运营商物联网之旅:圈地亿万市场    通信世界网讯( CWW )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加速跨界融合的趋势,物联网作为ICT产业发展下新的产业模式,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并成为智慧城市战略中的核心组成。   正因此,近年来,物联网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发布的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3500亿美元,而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信息技术发展最普及的欧美市场,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将物联网作为新业务拓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作为美国第一大运营商,ATT一直被认为是在物联网领域中,拥有开发人员和设备平台最活跃的移动运营商之一。而在本周开幕的CES展上,ATT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高潮。    开放平台加速应用开发   美国高通公司其全资子公司美国高通技术公司(QTI)已于1月7日推出物联网(I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   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基于高通QSC6270-Turbo芯片组,采用高通Gobi?调制解调器3G解决方案,包括加速计、光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多个机载传感器和指示器,同时支持Java ME 3.2软件版本,可以使开发者甚至是没有移动开发经验的开发者直接在该平台上完成开发。   ATT将支持该物联网平台在北美地区的发展。现有的或新的ATT开发人员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即可在实时网络上测试解决方案并展示功能,降低开发人员将解决方案推向市场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成本,缩短上市时间。   至于与运营商ATT合作,美国高通技术公司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Kanwalinder Singh表示,这是由于高通对物联网的预期与ATT关于蜂窝连接物联网的愿景不谋而合。    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   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如门禁系统和烟雾报警器等监控检测设备,这是ATT为寻求手机更多连接功能的消费者提供的生活数字化设备组合和服务。它结合了思科得无线技术与ATT的软件服务,旨在减轻队家庭安全管理的负担、能源上多余的消耗和应用程序的复杂管理。思科还提供了控制主机后台配置和应用程序的小工具。   并且这项服务是依赖于ATT的无线网络,所以不必担心客户使用的是哪一家宽带服务供应商。   该平台支持五种无线连接标准:单向/双向通信,Z-Wave,Wi-Fi和3G以及OSGi(开放服务网关协议)软件结构,它支持由爱立信,IBM,Sun(现在的Oracle),诺基亚, 英特尔 ,宝马和飞利浦在1999年建立的Java软件内置模块化装配。      “全球SIM计划” 提升用户体验   在于爱立信的合作方面,ATT已选择爱立信为其“全球SIM计划”的设备提供测试和验证服务。爱立信将测试每家制造商的设备性能,以确保这些设备兼容监管机构和国际运营商的网络及要求。   作为全球领先的移动网络提供商,爱立信能够帮助ATT这样的运营商提供最佳用户体验,提升设备与网络间的双向友好性。借助遍布全球的设备实验室,爱立信能够为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确保最高的性能。ATT是推动联网设备增长的先锋。2012年,ATT启动了名为“ATT全球SIM计划”的创新项目,意在实践其拓展国际业务并将联网设备愿景推向新高度的宏伟战略。   ATT新兴设备、零售与合作伙伴关系部总裁Glenn Lurie表示:“爱立信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使之成为具备设备与应用验证一站式服务能力的提供商。我们的合作将为全球用户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亿万市场引来争食者   在美国市场,ATT并未唯一一家在物联网上布局的运营商。实际上,美国另一家移动运营商Verizon也计划进入这一市场。Verizon首席执行官洛威尔·迈克亚当(Lowell McAdam)日前表示,未来几年,医疗保健、汽车及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无线服务将能给该公司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   Verizon预计将加入其它公司行列,在今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讨论和展示将汽车等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的好处。Verizon等移动运营商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新业务。   迈克亚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可以肯定地说,到2020年左右,这个市场的规模很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能为Verizon这样规模的公司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   迈克亚当在CES2013发表的主题演讲中,称所谓的“物联网”将占据一个很大的篇幅。迈克亚当指出,让手机和计算机之外的设备具有无线访问功能,举例来说,无线连接可以让医生进行远程诊断疾病以及指导药剂师管理药物。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王熙)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中国全媒体十大现象八 物联网体现信息即媒体
sz1961sy 2013-1-13 00:17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 “信息即媒体”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1964年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论断,其含义是指: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媒介本身。这些媒介改变着我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法造就了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当然媒介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媒介的塑造力在于其本身。 “信息即媒体”在手机平台推出短信服务的2000年,就有人认为信息“碎片化”时代到来,第五媒体将统领一切。不过,十二年过去了,微博时代也到来了,并未似以前所预测那样。反而,当物联网出现在手机端掌控时,我们大众才体会到什么是“信息即媒体”。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己有好多家互联网公司,借助智能手机的扫描功能,把条型码的产品标识功能激活,借助判断,给营销体系跟踪做了一个“互联网--物联网--手机网”“三网合一”应用,其中一个例子是: 条型码(Bar Code)的基本构成-1 条型码(Bar Code)的基本构成-2 条型码(Bar Code)的基本构成-3 南方某省一位网友在超市买一合香烟时,发现条型码资料不对,经过工商部门查验,破获了当地一个的假烟窝点。 此案例其中,就是这个“互联网--物联网--手机网”中的作用。而这其中,是“信息即媒体”在中国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模式。这种新媒体态,将给传统媒体,包括互联网络媒体的拓展服务提供了一个很有启发性思路。 光明网云端药监 这方面,光明网的“药品频道”( http://yp.health.gmw.cn )到“云端药监”( http://health.gmw.cn/node_33791.htm )都是按这个思路去做媒体产品设计的。 沈阳 0:00 2013-1-13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中国全媒体现象|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国青: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是物联网和智慧城市
lhj701 2013-1-12 12:35
陈国青: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是物联网和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13.01.11 14:2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陈国青   信息化在企业转型升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信息化水平不仅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探索—模仿”、“融合—接轨”和“凝练—创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地区和城乡差异显著,不同行业和组织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多模式共存、多阶段交叉的现象和特点。这就要求我国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现实可行性与发展前瞻性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的过程。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虽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受到技术革新的推动,但主要是通过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来体现的。一方面,融合深度反映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性和战略作用;另一方面,融合深度也反映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智能程度。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网民数量剧增,网络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大量新兴技术、新型信息产品、新颖网络应用形式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组织的运营方式。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传统模式相比,呈现移动性(如泛在互联、移动商务)、虚拟性(如虚拟体验、赛博空间)、个性化(如精准营销、推荐服务)、社会性(如社交媒体、社会商务)、复杂数据(如富媒体、大数据)等鲜明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是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者交错互动、螺旋式演化的结果,形成了当前信息化实践和发展的主流色调。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计算模式以及社会化网络应用的涌现,进一步凸显了这些新特征。 展望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将在下列若干领域呈现主流现象和趋势,并给我国信息化进程乃至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领域的主要战线。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消费、物流等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具有更高水平。 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是信息化在信息服务、信息资源虚拟配置和动态优化领域以及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主要战线。面向公共云、局域云和私有云的云数据平台建设以及面向海量富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将使企业和区域拥有更多可获资源和数据服务,进而提升其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 新兴电子商务应用。新兴电子商务应用是信息化在贸易、流通和零售等领域的主要战线,涉及电子商务各参与者(买方、卖方、平台服务提供方等)。基于移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复杂数据等新特征的电子商务应用,将在客户行为与体验、产品营销和推荐、商务安全、平台建设和服务品质、物流配送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创新,并将在移动商务和社会化商务方面有更大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新拓展。企业信息化的新拓展涉及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在深度上,将沿着事务处理、分析处理和商务智能的轨迹提升,以逐步回答管理决策者在经营运作中提出的“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将发生什么”的问题。在广度上,一方面,拓宽企业内部业务信息化的领域,并进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向企业外延展信息化的触角,以支撑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业务活动。特别需要重视企业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如用户生成的数据(评论、口碑等)、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反馈等,以开发应用相关的商誉、企业舆情、开源数据分析技术。 绿色信息化路径。探索绿色信息化路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替代落后生产方式、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消耗能源、产生代谢。在信息化过程中,除了相关设备和技术的采纳、制造和应用应该注意绿色环保之外,在信息化项目规划中也应该注意进行综合环境和能耗评估,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融合推进、科学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岛将建成“智慧蓝市”5年内开建10个互联网产业区
lhj701 2013-1-12 12:33
青岛将建成“智慧蓝市”5年内开建10个互联网产业区 “早在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8月,IBM又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IBM‘智慧地球’中国战略的序幕……”市人大代表、青岛中科软件股份公司董事长蔡旭东在《关于率先蓝色发展把青岛建设成国内领先的“智慧蓝市”的提案》中提出,上海、宁波、无锡、深圳、武汉、佛山等国内城市已经提出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其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都已推出,进入了我国智慧城市的第一梯队。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经有22个城市在其城市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并有5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目标,2013年,智慧城市还将持续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热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是大势所趋。   蔡旭东认为,青岛市通过蓝色经济去促进物联网及智慧城市发展,有着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国家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渐增多,物联网产业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将会出现快速发展的情况,青岛市如果可以抓住机会,依靠蓝色经济,有望迅速赶超一部分城市。二是市场规模优势,青岛市有着数百万的人口,人们的生活保障设施及惠民设施,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而这个市场是非常广泛的。三是产业化优势,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资源的逐渐匮乏,我国亟需新能源产业或者高科技产业集群来支撑下一轮的发展,物联网产业正好提供了这个契机,使整个市场的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网络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来。对物联网投资的战略不仅能够保持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上获得先机。   蔡旭东表示,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对于青岛这座物联网应用先行城市来说,规划无疑会进一步确认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支持9大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建设10个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培育100家骨干企业,在未来五年形成200项以上的国家、行业标准和500项以上的重要研究成果。青岛如果可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促进相关产业领域组建产业联盟,确保在下一步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为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开辟空间。 本报记者 郭清鉴 转载来源: 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301/20130112/news_20130112_2059034.shtml?i%7C187008:1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通公司和AT&T支持物联网开发平台
lhj701 2013-1-8 14:30
高通公司和ATT支持物联网开发平台 2013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美国 高通 公司(NASDAQ: QCOM ) 今天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美国高通技术公司(QTI)宣布推出物联网(IoE)开发平台,该平台基于美国高通技术公司的 QSC6270-Turbo芯片组,并支持Oracle的JavaMEEmbedded 3.2平台。这款物联网开发平台采用美国高通技术公司行业领先的Gobi™调制解调器3G解决方案,提升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使他们更快地将支持ATT移动互联网连接的海量应用和终端推向市场。ATT和美国高通技术公司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第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 这款物联网开发平台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起点,帮助他们针对追踪、工业控制和医疗保健等物联网垂直行业打造蜂窝连接产品和应用。由于该平台也支持Oracle的Java ME Embedded 3.2软件版本,没有移动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也可以直接在QSC6270-Turbo芯片组上,快速完成从概念到Java应用的编写和执行的过程。在北美地区,物联网开发平台将获得ATT的支持,开发人员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就能在实时网络上测试解决方案并展示功能,降低开发人员将解决方案推向市场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通过QSC6270-Turbo芯片组上的应用环境访问3G调制解调器的各种硬件接口和功能,开发人员还可以定制和优化最终产品的印刷电路板(PCB),不再需要额外的处理器或微控制器,从而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将蜂窝功能集成到更广泛的终端和解决方案中。 这款物联网开发平台由多个机载传感器和指示器组成,包括加速计、光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Java ME 3.2软件版本也可以在此平台上运行,它包括多个针对物联网应用的全新Java规范请求(JSR)、终端访问和AT Command指令传递API,使开发人员可使用大量的芯片组IO和接口,如GPIO、I2C和SPI。该平台还支持三频段UMTS /HSDPA(2100/1900/850 MHz)和四频段GSM(850/900/1800/1900 MHz)的蜂窝覆盖范围和独立GPS,并通过高通创锐讯公司的AR6103模块支持2.4GHz Wi-Fi a/b/g/n连接。 ATT负责新兴终端的高级副总裁Chris Penrose表示:“这款物联网开发平台为那些希望其产品能连接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制造商们提供了大量机会。无线连接使产品更出色,而物联网开发平台能使现有的和新的ATT开发人员更轻松地将无线技术嵌入到他们的产品中。” 美国高通技术公司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Kanwalinder Singh表示:“高通技术公司看到了物联网的巨大潜力。除了汽车和能源业等已有稳定市场参与者的大型物联网垂直行业外,应用开发人员才是打造超乎想象的未来物联网垂直行业和应用的关键。我们这款支持Java的物联网开发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将我们集成芯片组的优势带给应用开发人员。我们非常高兴,ATT公司关于蜂窝连接物联网的愿景与我们不谋而合, ATT开发者社区也将会创造更多机会。” 欲了解更多有关物联网开发平台的信息,请在ATT开发者峰会上参观高通公司展台,或访问 www.qualcomm.com 。 Qualcomm ATT Look To Accelerat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not-so-distant future, everything in our lives is going to b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ire hydrants, medical equipment, toasters. Really, everything. Yesterday a “smart” fork was introduced to bring “ metrics to your mouthfuls. ” If you can slap a sensor to a device and add wireless connectivity, eventually it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Qualcomm and ATT want to mak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Internet of Thing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easier. Today the companies announced a joint project called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development platform. Based on Qualcomm’s QSC6270-Turbo chipset and Gobi modem for 3G connections,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platform aims to decrease time to market for IoT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will use ATT’s cellular data bandwidth to connect things to the Web. The chipset supports Oracle’s Java ME Embedded 3.2 to write the programs necessary to create IoT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platform should be available to developers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3. The Real Benefit The idea is to lower the barrier to entry for connecting devices to the Internet. As such, it is a good sign that two of the leading American technology companies are starting to take IoT seriously. When we wrote our Futurist Cheat Sheet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we noted that much of the technology to create a robust Internet of Things possible is already in place - it just needed more infrastructurerefinementto speed adoption. "This IoE development platform with Java support is a tool to extend the power of our integrated chipsets to application developers,” said Kanwalinder Singh, /SVP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at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 a press release. “We are excited that ATT shares our vision of a cellular-connected IoE, and by the opportunities that will be created by the ATT developer community." Qualcomm and ATT join a growing community of machine-to-machine (M2M) companies working to mak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ossible. The leaders in M2M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have been companies like Cosm, Numerex and KORETelematics, while other consumer- or enterprise-focused companies like Google (with Android) and Research In Motion (with its QNX-based BlackBerry 10 system) also have software platforms that could provide the capability to integrate items like home utilities and aspects of automobiles on the Web. Apple has not specifically built any produc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ut its iO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could easily be outfitted to run a variety of items beyond the iPhones and iPads that currently run iOS. Unlike other aspiring technology sets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for instance), IoT development lends itself to a variety of business applications. Name an industry, and entrepreneurs and innovators will be able to find a way to connect it to the Internet. Qualcomm and ATT specifically mention healthcare, energy and automotive as sectors that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 provide tracking, remote control and analytics.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ll give businesspeople capabilities that they could previously only track through inference, not directly. Image courtesy of Shutterstock .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度物联网领域十大事件
lhj701 2013-1-5 22:30
2012年度物联网领域十大事件 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热炒之后,2012年物联网已从概念导入、试点示范,进入到了以实际应用带动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在某些市场基础较好、产业链较为完善的领域,物联网开花结果,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应用,因此在2012年我们看到了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感知矿山等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物联网则更多地退居到了幕后。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632.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5%;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在具体行业应用的推动下,物联网初步展露出了巨大潜力。   1、物联网交通领域应用标准工作组成立   1月6日,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召开了物联网交通领域应用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这也是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由国家标准委发文批准的六大行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中首个宣布成立的工作组。   2、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2月14日,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国要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的物联网九大应用,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   3、七大标准组织发起M2M全球通用标准制定   2012年2月,全球七大标准开发组织(SDO)同意携手合作,为M2M制订全球通用的标准,这些组织包括ARIB、ATIS、CCSA、ETSI、TIA、TTA与TTC。ETSI表示,七大组织将催生一个通用、低成本、可被广泛采用的M2M通信协定服务层,并定义出相关需求,这些需求项目要能嵌入M2M应用伺服器,与多样化的硬件与软件协同合作。   4、国家电网投资3000亿力推智能电网   2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要完成电网投资超过3000亿元。这种投资力度也预示着国家电网公司正全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2010?2012年,发展智能电网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5、我国物联网标准通过国际组织审议   3月初,ITU-T第13研究组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该标准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对于全球物联网标准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该标准于2011年5月由我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起立项,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术语、技术视图、特征、需求、参考模型、商业模式等基本内容。   6、发改委启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   5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2012年我国将依托十大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物联网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   7、工信部着手制定M2M安全增强标准   10月份,工信部开始着手制定“M2M通信系统安全增强”的行业标准,预计将于明年完成,该标准的主要发起单位是中兴通讯和华为。M2M技术主要指机器设备之间的连网和通信能力,与物联网存在相似之处,可看做物联网的某个特殊应用场景。但不同的是,物联网涵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比较长,而M2M的应用较为简单,运营商依托网络资源可占据主导地位。   8、工信部3.5亿支持149家企业发展物联网   1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表示已组织专家对申报的2012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审核,其中1.5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剩下3.5亿元的专项资金则由149家企业划分,聚光科技、宝信软件、长安汽车、海康威视等上市公司项目入围。   9、8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获发改委授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召开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授牌表彰大会,会上,发改委同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对8家国家工程实验室、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6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9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8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授牌。   10、国务院修订物联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12年12月,中央财政部在总结原有政策助推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了修订后的《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支持方向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了支持方式,并建立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科与NXP联合对Cohda进行战略投资
lhj701 2013-1-5 22:26
推进汽车物联网:思科与NXP联合对汽车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Cohda进行战略投资 车祸猛于虎。传统汽车制造商一直在努力改进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传感器、自适应制动、通知系统、可视化驾驶辅助等已经部分提高了行车安全。理念更先进者如Google已经在着手研发自动汽车,不过在近期之内,那样的技术应该还不会很快普及。但是有一种提高安全的思路倒是马上可以推广的,即与其把道路安全交给不靠谱的驾驶者,不如让汽车之间相互通信在紧急关头采取避让等避免车祸的措施。 思科和恩智浦(NXP,前身是历史悠久的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就是这么想的。今天,这两家公司宣布对汽车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 Cohda Wireless 进行一项战略投资,以期在物联网市场占得先机。此外,思科在网络和软件商的经验加上NXP的半导体技术也能够帮助Cohda将其技术更好地推向市场。 Cohda Wireless制造的硬件设备可以让汽车变得更智能、更具连接性。其技术可以让汽车之间以及汽车与设施(如红绿灯)之间搭建起无线通讯系统,从而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安全的行车环境。比方说,它允许汽车之间交互信息,这样驾驶员就可以获知对方的行驶速度、是否失控、是否发生拥堵。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降低碰撞的几率—据思科称,测试表明这个数字是80%。 思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智能汽车的工作,最近还拨款给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来推动联网汽车的工作。要知道,尽管现在的新车已经有了不少的安全功能,但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伤的人数仍达数百万之巨。通过在汽车之间及其与驾驶员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Cohda的技术可以打造出更加动态和敏感的安全体系,从而帮助减少事故的数量。 比如说,考虑一下这个场景:你正在开车,而旁边有一辆正在高速向你逼近。你的车载系统能感知到另一辆车并发出警告,好让你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如果驾驶员来不及反应,汽车还可能会采取强行制动,从而极大地改善交通安全。 当然,这项技术的前提是上路的汽车大部分都安装了这样的系统。目前Cohda已经跟欧洲的12家汽车制造商进行合作,计划在2015年在相关厂家的汽车上安装这项技术。在美国底特律也正在跟8家制造商进行测试。 除了安全以外,这项技术在商业也有很大的潜能。汽车的连接性可以变革 老气横秋 的汽车工业。汽车接入互联网意味着娱乐、定位服务、保险领域等的应用可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系统提供的数据有助于其了解事故的真相。远程检测成为可能,这意味着汽车发生异常时,如果有必要,可以推出相关服务告知驾驶员。 不过,尽管这样的系统对于驾驶员来说意味着安全性的提高,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把控制交给第三方也意味着威胁。因此, 物联网的安全 必须充分考虑、做足。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将12项物联网标准输入OneM2M资源池
lhj701 2012-12-28 18:32
我国将12项物联网标准输入OneM2M资源池    飞象网讯 (乔枫/文)飞象网近日获悉,作为OneM2M的发起方之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已成功将我国制定的12项标准输入到OneM2M资源池,为今后OneM2M技术规范和技术报告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技术标准化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因涉及到各行各业,物联网的标准化之路也显得格外复杂,包括ITU、IEEE、ISO等在内的全球多个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竞相展开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为强化中国在物联网行业的主导权,今年7月,CCSA联合全球六大ICT领域标准化组织发起成立了物联网国际标准化伙伴组织“OneM2M”,确保物联网设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联通。   CCSA相关负责人表示,OneM2M制定的规范将为通信业务提供商提供一个通用平台,支持来自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电子保健和远程医疗、企业供应链、家庭自动化、能源管理及公共安全等不同行业的应用。   “从独立于接入的端到端业务的角度,OneM2M还将使用贯穿各种物联网应用的通用用例和体系架构制定全球认可的物联网端到端规范。”该负责人解释。   据飞象网了解,在前期成立需求工作组和体系架构工作组的基础上,OneM2M近期又新成立了安全工作组和管理工作组,并确定了研究范围。此外,协议工作组和设备工作组的设立也正在讨论中。   此次 CCSA输入到oneM2M资源池的这12项标准包括了泛在网、M2M、物联网、车联网等在内的各种技术要求和架构。上述人士表示,根据我国物联网标准的进展情况,CCSA今后将会继续致力于将我国的标准输入到oneM2M资源池,为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争取一个更有利的国际地位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移动物联网专网试点上线
lhj701 2012-12-28 18:29
中移动物联网专网试点上线   为打造中国移动低成本、标准化、开放的移动物联网发展体系,切入物联网发展关键环节,促进移动信息服务的应用拓展,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于12月成功实现专网试点上线。   物联网专网是中国移动专为物联网建设的网络,采用专属码号资源,搭建专属网元设备,被认为是中国移动的第二张网。物联网专网由基础网络平台、运营支撑平台和业务支撑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网络平台包括物联网专属HLR、物联网GGSN、物联网短信中心(SMSC)等网元;运营支撑平台包括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和物联网业务网关;业务支撑平台包括物联网PBOSS,以及其他一级业务支撑系统、省BOSS系统等。物联网专网使用10648和14765开头的物联网专属码号,其中10648为13位码号,有1亿码号资源,可充分满足现阶段物联网码号需求。   在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南方基地及各省级公司的大力努力下,目前已完成专网核心网局数据及部分省局数据制作,包括重庆、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在内的16个省级公司已完成端到端测试,已可使用专网。其余省级公司将于12月底完成局数据制作和端到端测试。重庆、江苏两公司已放号315个, 用于内部测试及部分客户试用。物联网PBOSS平台建设也在积极推进,预计2013年1月完成建设,可支持专网2013年6月正式商用。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瞧:科学网大名博海霞 讲科普物联网
热度 7 liuli66 2012-12-22 17:29
瞧:科学网大名博海霞 讲科普物联网
1) 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女科学家来讲科普 2)“世界末日”之后的第一天 地球依然在转动 3)科普报告提纲 4) 引用科学网博主[喆学家]的“误联网”说法 5)讲起来很投入哦 6)现场一览 7)提个问题,互动互动 8)演讲风采 9)互动有奖 小观众领奖品 好开心又有点害羞 10)漂亮听众 11)演讲形象化 矿泉水也是教具 12)专心的听众 13)场面很大 眉飞色舞 14) 漂亮摄影师 15)互动环节:阿姨,我也要参加物联网大赛,iCAN 16) 与Haixia共进工作午餐 聊天
个人分类: 教与学|950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lhj701 2012-12-22 16:19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 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建办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交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为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和发展的科学方式,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现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2012年度申报试点有关工作。   一、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二、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区、镇),应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并编制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   三、请抓紧组织开展申报工作,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推荐意见,于2012年12月31日前将申报材料连同电子文档报送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联系人及方式: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联 系 人:姚秋实、陈新   电  话:010-58934022,58934694(兼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   邮  编:100835  附件:1.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2.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 附件 1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 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 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六条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 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 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 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第七条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 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 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 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建设期限和工作计划。 4. 技术方案。支撑创建目标的实现和服务功能的技术路线、措施和平台建设方案。 5. 组织保障条件。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和资金筹措方式等。 6. 相关附件。 三、评审 第八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成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市政、公共服务、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 专家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并负责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 第九条 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审查、实地考查、综合评审等环节。评审专家组从专家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 (一) 材料审查。专家组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二) 实地考查。专家组对通过材料审查的城市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保障体系和建设基础等,并形成书面意见。 (三) 综合评审。专家组通过查看申报材料、听取工作和试点实施方案汇报、听取实地考查意见和综合评议等程序,对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审,并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第十条 综合评审意见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批准后的试点城市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上公布。 四、创建过程管理和验收 第十一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签订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明确创建目标、创建周期和建设任务等内容。 第十二条 承担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创建工作行政责任人,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试点工作实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实施工作。 第十三条 试点城市在创建期内,每年 12 月 31 日前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交年度自评价报告,说明预定目标的执行情况。根据年度自评价报告,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实地考查建设工作进展,并形成年度评价报告。 第十四条 创建期结束后,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创建任务书组织验收。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未通过验收的允许进行一次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组织复验收。 第十五条 评定结果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领导小组核定后,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上公示,公示期 10 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命名其相应等级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 五、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解释。 附件 2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说明 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 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 指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组织机构 指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体系和执行机构,负责智慧城市创建工作。 政策法规 指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政策法规。 经费规划和持续保障 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经费规划和保障措施。 运行管理 指明确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并建立运行监督体系。 网络基础设施 无线网络 指无线网络的覆盖面、速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宽带网络 指包括光纤在内的固定宽带接入覆盖面、接入速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使用情况。 公共平台与数据库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指建设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指建设能对城市的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交换的信息平台,满足城市各类业务和行业发展对公共信息交换和服务的需求。 信息安全 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和有效性。 智慧建设与宜居 城市建设管理 城乡规划 指编制完整合理的城乡规划,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道路交通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等具体的专项规划,以综合指导城市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 指建有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建成基于国家相关标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 建筑市场管理 通过制定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政府在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能力提升。 房产管理 指通过制定和落实房产管理的有效政策,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房产管理,促进政府提升在住房规划、房产销售、中介服务、房产测绘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 园林绿化 指通过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园林绿化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历史文化保护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水平。 建筑节能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绿色建筑 指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绿色建筑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水平。 城市功能提升 供水系统 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从水源地监测到龙头水管理的整个供水过程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制定合理的信息公示制度,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系统 指生活、工业污水排放,城市雨水收集、疏导等方面的排水系统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功能的发展状况。 节水应用 指城市节水器具的使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情况 , 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燃气系统 指城市清洁燃气使用的普及状况,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安全运行水平的发展状况。 垃圾分类与处理 指社区垃圾分类的普及情况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供热系统 指北方城市冬季供暖设施的建设情况,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其整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照明系统 指城市各类照明设施的覆盖面和节能自动化应用程度。 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 指实现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综合管理、监控,并利用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智慧管理与服务 政务服务 决策支持 指建立支撑政府决策的信息化手段和制度。 信息公开 指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主动、及时、准确公开财政预算决算、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 网上办事 指完善政务门户网站的功能,扩大网上办事的范围,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 政务服务体系 指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的联接与融合,建立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教育 指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目标人群获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便捷度,并促进教育资源的覆盖和共享。 劳动就业服务 指通过法规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就业服务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措施提升就业信息的发布能力,加大免费就业培训的保障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社会保险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提升覆盖率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服务终端建设,提高目标人群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服务的便捷程度,提升社会保险服务的质量监督水平,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 社会服务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提升覆盖率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服务终端建设,提高目标人群享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养老服务和优抚安置等服务的便捷程度,提升服务的质量监督水平,提高服务的透明度,保障社会公平。 医疗卫生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和终端服务,保障儿童、妇女、老人等各类人群获得满意的服务;通过建立食品药品的溯源系统等措施,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供应,并促进社会舆论监督,提高服务质量监督的透明度。 公共文化体育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促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服务面,提高广播影视接入的普及率,通过信息应用终端的普及,提升各类人群获得文化内容的便捷度;提升体育设施服务的覆盖度和使用率。 残疾人服务 指在提高服务覆盖率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个性化应用开发,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基本服务的水平,提供健全的文、体、卫服务设施和丰富的服务内容。 基本住房保障 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升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增强服务的便利性、提升服务的透明度。 专项应用 智能交通 指城市整体交通智慧化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包含公共交通建设、交通事故处理、电子地图应用、城市道路传感器建设和交通诱导信息应用等方面情况。 智慧能源 指城市能源智慧化管理及利用的建设情况,包含智能表具安装、能源管理与利用、路灯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环保 指城市环境、生态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建设情况,包含空气质量监测与服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服务、环境噪声监测与服务、污染源监控、城市饮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国土 指城市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建设情况,包含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资源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地籍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应急 指城市智慧应急的建设情况,包含应急救援物资建设、应急反应机制、应急响应体系、灾害预警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安全 指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智慧化建设,包含城市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平安城市建设等建设情况。 智慧物流 指物流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建设水平,包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仓储服务、物流呼叫中心、物流溯源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社区 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便捷化、智慧化水平,包含社区服务信息推送、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社区传感器安装、社区运行保障等方面的建设。 智能家居 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和环保节能的建设状况,包含家居智能控制,如智能家电控制、灯光控制、防盗控制和门禁控制等,家居数字化服务内容,家居设施安装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支付 指包含一卡通、手机支付、市民卡等智慧化支付新方式,支付终端卡设备、顾客支付服务便捷性、安全性和商家支付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建设。 智能金融 指城市金融体系智慧化建设与服务,包含诚信监管体系、投融资体系、金融安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智慧产业与经济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 指城市产业规划制定及完成情况,围绕城市产业发展、产业转型与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公示及实施的情况。 创新投入 指城市创新产业投入情况,包括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创新费用投入,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投入等方面。 产业升级 产业要素聚集 指城市为产业发展,产业转型与升级而实现的产业要素聚集情况,增长情况。 传统产业改造 指在实现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情况。 新兴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指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与发展,包含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环境、科研环境、金融环境及管理服务状况,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在城市整体产业中的水平状况。 现代服务业 指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包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发展水平及投入等方面。 其它新兴产业 反映城市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提升状况。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拟明年设5亿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发展
lhj701 2012-12-22 12:03
工信部拟明年设5亿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发展 腾讯科技讯(宗秀倩)12月21日消息,工信部科技司高新技术处处长倪小龙透露,工信部和财政部拟在2013年设5亿专项资金用以支持物联网发展,大体与2012年持平。 为了支持物联网发展,2011年,工信部与财政部成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并在2011年4月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在2012年8月进行了修订。倪小龙表示,修订后增加了公示环节,主要是为增加项目的透明度,并加大对国家级物联网创新项目的支持。 据了解,2012年度,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的总金额达到5亿。倪小龙今日透露,2013年投入的专项资金支持预算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大体和2012年持平,约为5亿元。 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的支持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2012年,获得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项目共计149项。项目包括八项技术研发与五大智能领域。其中技术研发包括超高频和微波RFID芯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节点产品,物联网数据传输中间件,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和识别,面向行业应用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五大智能领域包括工业、农业、物流、交通、医疗等领域。 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在会上透露,2010年,我国RFID的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元。2011年,市场规模已达179.7亿元,今年有望达到260亿元。 转载来源: http://news.imeigu.com/a/1356060083905.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国际组织Zigbee联盟落户上海
lhj701 2012-12-22 12:00
物联网国际组织Zigbee联盟落户上海   12月17日,ZigBee联盟中国总部揭牌仪式暨应用研讨会在上海物联网科技园隆重举行。这是物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在上海成立的首家全球物联网组织的中国总部。也是ZigBee联盟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成立的级别最高的机构。   揭牌仪式由ZigBee联盟全球主席鲍勃海利博士和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唐海东共同主持。 (ZigBee联盟全球主席Bob Heile、杨浦区副区长唐海东)   会上,上海市相关领导对ZigBee联盟在推动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杨浦区作为上海物联网发展的先行者,成功引进了包括ZigBee联盟在内的各种国际组织,希望杨浦区能够充分发挥ZigBee联盟的优势,发挥会员公司的优势,大力提升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积极扶持ZigBee联盟会员公司,促进各类物联网应用特别是智能家居的应用发展,努力建立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的核心地位。   作为杨浦区的一件科技盛事,杨浦区科委主任刘俊彦对联盟总部能够在杨浦落地表示感谢并希望联盟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壮大联盟在中国的影响力。 在揭牌仪式上,ZigBee核心会员同时也是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的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重点介绍并展示了物联网在家庭的应用---智能家居,设在5楼的智能家居体验厅以其先进、方便、安全等特点引起了唐海东区长等相关领导的极大兴趣。   此次揭牌成立并投入运营ZigBee联盟中国总部被冀望成为连接中国物联网产业上下游,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枢纽和核心,真正推动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从概念走向示范、从示范走向普及。 随后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据Bob博士介绍,ZigBee联盟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非牟利性的产业组织,成员包括国际著名芯片提供商、核心技术提供商、产品制造商以及最终使用者。各成员正致力于制定一个以IEEE802.15.4为基础的高可靠、高安全、高性价比、低功耗、自适应、宽范围的网络应用规格。   目前有超过100多家会员公司正积极参与ZigBee协议的制定工作,包括Honeywell,Invensys,Mitsubishi,Freescale,Philips,Samsung,Chipcom,Silabs,Intel,Wulian,Atmel的核心会员公司正积极制定面向未来的网络规范。包括上海新家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和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优秀会员公司正持续推出面向终端消费群体的各种产品,某些产品已经进入了全球主要市场,我们非常高兴并见证着物联的高速成长。开发一个成熟的ZigBee产品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正是这样挑战性促成了一批优秀公司的诞生,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敢于面对挑战的公司加入进来。   据Bob观察,上海发展物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一点都不慢,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相关企业都高度重视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力推动物联网的落地生根,精心选择并引进国际国内外一流的物联网组织、企业和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土壤,不断积蓄物联网爆发增长所需的基础力量,目前的势头大有引领中国之势。   ZigBee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通过加入无线网络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富弹性、更易用的电子产品。ZigBee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地融入到各类电子产品中,应用范围横跨全球民用、商用、工用及军用等市场。产品生产商可以利用ZigBee这个全球标准化的无线网络平台,设计出简单、可靠、通用、安全、便宜又绿色的各种产品。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更早地体验到物联网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作为物联网最基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智能家居成为全球关注的目标,也成为上海市物联网科技园重点支持的产业。据上海市物联网科技园总经理曹刚介绍,目前上海物联网科技园汇聚了包括中国最优秀的智能家居企业在内的一批行业知名公司,上海物联网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物联网应用示范的产业高地,在我们园区,物联网作为新兴实体经济的代表一点也不飘渺,物联网在这里不再是概念不再是广告,它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物联网的终极梦想,那就是感知无所不在、感知无所不尽。   目前全球物联网智能家居的领跑者同时也是ZigBee联盟的核心成员,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备受业界关注,设在5楼的物联智能家居体验厅让与会嘉宾切身体会到了物联网就在身边,智能家居就在眼前。   据该公司总经理朱俊岗介绍,目前物联传感已经在全球部署了超过1000台服务器组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物联网智能家居云,在中国各地也部署了不到100台服务器。虽然其中大部分服务器都在服务全球500强企业,但我们更加看重终端用户的需求和期待,我们将积极扩大云的范围,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大大领先于同行的服务网络支撑能力,进一步巩固物联传感的行业领导地位。朱俊岗进一步介绍说,我们的产品将很快进入世界不同类型的家庭,我们正在为此加倍努力。关于中国市场,这位负责人介绍,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是个令人期待并充满希望的市场。但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的物联网智能家居还处于认知识别阶段,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家居企业,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国内同行与我们一道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我们也愿意与更多的ZigBee联盟会员公司共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转载来源: http://miit.ccidnet.com/art/32661/20121221/4581593_1.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起草《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lhj701 2012-12-22 11:57
  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起草的《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下发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副司长顾大伟昨日透露,由发改委和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递交国务院,预计很快下发。顾大伟是在昨日召开的国家金卡工程第十五次全国IC卡、RFID及物联网应用工作会议上透露这一消息的。   据他介绍,今年以来,为了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发改委和工信部一起成立了跨部门的物联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4个专家组,涉及技术和产业、应用、标准等各方面。   顾大伟表示,按照《指导意见》,发改委已与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推进物联网发展的10个专项行动计划,包括顶层设计、标准、技术研发的专项行动计划、应用推广计划、产业技术的行动计划、商业模式的行动计划、互联网安全保障的行动计划等。 转载来源: http://company.cnstock.com/industry/top/201212/2421788.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研讨-ppt转pdf
热度 1 lhj701 2012-12-20 21:37
物联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研讨-ppt转pdf --教学研讨pdf,仅限交流使用 物联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研讨-东营.pdf
个人分类: 物联网|34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IBM:未来五年电脑将具备人类五大感知功能
lhj701 2012-12-19 06:14
IBM:未来五年电脑将具备人类五大感知功能 一台认知计算机在看到一幅画时,并不仅仅把其作为描述色彩和线条等的数据点的集合,而是真正把这幅画作为一个整体,并理解其内含。 IBM :未来五年电脑将具备人类五大感知功能(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 (清雨)北京时间12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IBM表示,未来5年电脑将具备人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大感知功能。 尽管现在的电脑和智能手机能够完成许多任务,从即时告知天气到购买商品,但是它们并不具备人类的感知功能,如电脑和智能手机无法告知某种织物的质感,也无法识别美味佳肴的香味。 IBM表示,未来5年这种状况将会改变,到那时,电脑将会更具意识并能了解其周围的世界。IBM预计,未来5年电脑将具备人类的感知功能: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 这五种感知功能实际上是一个伟大概念的全部:认知计算,这包括让机器可以更像人类那样去感知世界。比如,一台认知计算机在看到一幅画时,并不仅仅把其作为描述色彩和线条等的数据点的集合,而是真正把这幅画作为一个整体,并理解其内含。 IBM负责创新的副总裁伯尼•梅尔森(Bernie Meyerson)表示:“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计算的方式。你必须改变对采集数据的思维方法,不能把一幅画仅当作一个文件来看待。你必须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把这幅画当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一串字节。”他表示:“认知计算可以在功能上实现许多有趣的转变,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驱动器。” 认知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训练理念上。认知系统并不会一直给出同样的错误或无用的答案,如果给出的答案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它就会改变方法,尝试给出另一种答案。 梅尔森表示:“装配、运行认知电脑,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因为它从统计学上计算最终的结果。如果答案是错误的,你可以告诉它,它就会‘重新思考’导致错误答案的种种可能,并最终给出正确的答案。” 认知并不等同于智能。把机器赋予人类感知功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机器人或具有自我意识的电脑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过梅尔森表示,认知计算与真正的人工智能存在很大差距。他解释说:“认知计算其实只是一项辅助技术,不会独立运行,开发这项技术的目的也不在于此。实际上,开发这项技术旨在以一种辅助的方式来响应人的要求。通过提供人类方式的输入,可以把我们从编程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只需进行相应的训练就可以了。认知计算只是占有更大的带宽,而不是具有更高的智能,这是两者之间的一大区别。” ~~~~~~~~~~~~~~~~ 读者心语: 物联网要用网络连接物体,那么每个人的手机和电脑离人最近,通过强化手机和电脑的感知功能,就相当于将人和人的生活空间作为感知目标进行了扩展,从而使电脑和手机更加smart。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层次结构及对应一级学科
wuzhihai 2012-12-11 22:47
1.感知层——信息采集——电子科学与技术 2.网络层——信息传输——信息与通信工程 3.处理层——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技术 4.控制层——信息反馈——控制科学与工程
4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移动总裁李跃:正在筹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公司
lhj701 2012-12-6 05:49
中移动总裁李跃:正在筹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公司 2012年12月05日 14:28:13 来源: CCTIME飞象网 12月5日消息,在今天召开的“2012中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首次在公开场合坦承,中移动正在筹建移动互联网公司和物联网公司。    李跃称,中国移动一直在探索新机制,推动新型领域的专业化运营。此前,中国移动已经相继成立了国际公司、财务公司、终端公司以及政企公司。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互联网公司和物联网公司,目标就是向集中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李跃表示。   李跃认为,当前运营商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云计算、智能终端和4G等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物联网、通信能力、客户资源、服务能力等新组合带来的新的市场空间;用户需求多样化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为应对新的形式,中国移动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策略,即智能管道、友好界面、开放平台和特色业务。   “我们的战略举措就是创业布局、创新发展。”李跃称。所谓创业布局,即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同时加快创新发展,打造新型产品体系和特色业务。“此外,中移动还将不断探索新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的专业化运营。”李跃说。 转载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mobile/2012-12/05/c_132021196.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谢志远:中国移动将于2013年提供物联网开放接入
lhj701 2012-12-5 05:44
谢志远:中国移动将于2013年提供物联网开放接入 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副总经理谢志远    【搜狐IT消息】(文/宿艺)12月4日消息,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副总经理谢志远今天在“2012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前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基地今年将完成物联网专网、专号、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预计投入启用1亿个物联网专用号码资源。同时,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已建成手机二维码中央平台,开发了手机二维码客户端,将面向全国提供制码解码等基础能力。   2010年7月,中国移动在重庆正式成立物联网基地。截止2012年6月,物联网基地已累计投入12亿元搭建服务全国的物联网和农村信息化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用户超过1400万户。   谢志远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经过一年的发展,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在“专网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基础通讯系统,提供可靠性的支撑通道;二是计费系统,提供个性化的计费;三是搭建一套应用管理平台,对应用和终端进行远程的管理。   谢志远同时透露,预计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将在全国开放专网能力,届时中国移动将可以为开发者提供优质、优价的物联网服务。 转载来源: http://it.sohu.com/20121204/n359492949.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物联网和狗
热度 3 sheep021 2012-12-4 15:54
0 定义 互联网:即 广域网 、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 通讯协议 组成的国际 计算机网络 。 物联网:通过 射频识别 (RFID)、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 、 激光扫描器 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 相同点 都是网络。 2 不同点: 互联网: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其上的信息多为人输入 物联网:主要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及信息沟通的方式。其上的信息多为工业化和自动化两化融合的机器输入 3 涵义: 在互联网时代,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对面坐着一只狗。或者“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 在物联网时代,网络对面是猫是狗或是冰箱洗衣机则一清二楚,因为每个终端都有一个唯一IP地址和身份识别信息。不仅如此,狗的一举一动都随时随地,尽在掌握。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设施控制狗的行为,比如以声音提醒它该回家,或者该进食等。据说,BP机淘汰后,有个养牛的想到一个主意:把BP机挂在牛的脖子上,该哪头奶牛挤奶了,就call她,训练之后,听到call声,奶牛就自己跑到挤奶的地方了,这或许就是物联网的雏形。 4、真作假时假亦真 不难看出,在物联网上,伪装更容易。只要穿个马甲,你就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也许,未来的物联网会更难管理! 就像吃大闸蟹,因为阳澄湖的大闸蟹最贵,所以仿冒者众,为了进行身份识别,真阳澄湖大闸蟹会戴一个“戒指”,据说这个戒指具有唯一编号,可以查询。但是,嘿嘿,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谁也不敢说戴了戒指的就一定是真阳澄湖大闸蟹!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17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RFID技术将有哪些变化与趋势?
lhj701 2012-12-4 09:47
RFID技术将有哪些变化与趋势? 核心提示:RFID已经走过50余年,在最近几年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RFID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展望未来,RFID将发生什么变化?将有哪些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与国外在RFID产业来的部分环节、应用领域、产业标准等还存在着一些技术或应用上的差距和差异,但是市场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未来RFID的产值也将呈明显持续上涨趋势,不管是RFID厂商还是用户企业,只有抓住RFID发展趋势、技术潮流,加以研发推广,才能更好地为国内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服务,抢得竞争先机。   以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涉及到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微波技术、计算机软件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许多领域,应用空间广阔,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全社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形势下,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将会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RFID已经走过50余年,在最近几年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RFID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展望未来,RFID将发生什么变化?将有哪些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将成为RFID关键技术   随着光电技术、微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嵌入式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被列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十大技术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应用了声音识别、人脸识别、签字识别、指纹识别、掌形识别、眼虹膜识别等人体生物特征的鉴别。   这两年,生物识别技术已部分应用到公安、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考勤等民用市场。专家预言,到2012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生物特征识别时代已经到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成为RFID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RFID技术更快地发展。   产品电子码EPC将成为物联网技术新代表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近年来,一种产品电子码EPC(ElectronicProductCode)的技术产品应运而生。EPC系统是一个复杂、全面、综合的系统,包括EPC编码、网络、通信协议等内容,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射频技术RFID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从而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   结合RFID及互联网系统的EPC技术,未来将成为现代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标准,而透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对货件进行追踪及追溯的“物联网”概念,已逐步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可以说,EPC将成为继条码技术、RFID之后,再次变革商品零售结算、物流配送及产品跟踪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新技术,可以预见,RFID/EPC自动识别技术将带来国际航运物流和环球供应链的一场革命,将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自动识别产业发展。   RFID数据处理能力将越来越强,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于使用RFID技术的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处理应用RFID技术带来的海量数据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将是未来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一个强大数据管理平台,它包括后端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正确的分析能力来处理由RFID系统生成的巨量数据。否则,企业可能会被大量的数据淹没而享受不到RFID技术带来的益处。   目前软件在RFID应用中比较简单,平均费用不超过整体RFID项目的13%。未来几年,随着大规模物流应用及开环方式应用的发展,海量RFID信息处理、传输和安全对RFID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软件将是RFID项目支出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在某些应用中,甚至会超过硬件的费用。   这主要表现在软件/中间件在RFID整体市场的份额将会不断提高,成为RFID市场新的动力。专家认为,未来RFID系统集成软件将向嵌入式、智能化、可重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RFID公共服务体系,将使RFID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利用更为深入和广泛。   由于软件/中间件在RFID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外厂商在这方面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技术研究,以满足未来这方面的巨大需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推出了RFID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架构软件和血液、食品、药品可追溯管理中间件,清华同方的ezRFID中间件,ezONEezFramework基础应用套件等。   RFID将更便捷高效,并朝多功能演变   随着3G移动技术、IT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RFID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是将向多功能、多接口、多制式,并向模块化、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方向发展;同时,多读写器协调与组网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RFID阅读器变得更精致、更便携、读取率更高。RFID标签不仅能应用于液体、金属等环境,甚至可以集成到温度传感器中,可水洗并能承受极端温度,可以用来监测记录温度。目前无线射频技术对那些对温度变化异常敏感的食品的低温运输和遥感勘测应用的帮助非常大。如今这类传感器标签在冷链/食物链行业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突出,在食物链上,RFID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饭桌的全程化跟踪。江苏恒宝股份研发出了智能卡与电子标签制造等产品解决方案,称“从一粒种子开始,到最后被谁吃了,都能追踪到。” RFID日益网络化,并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   当RFID系统应用普及到一定程度时,每件产品将通过电子标签赋予自己独特的身份标识,尤其是如今随着3G、三网融合的日益普及,今后RFID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结合将是必然趋势,也必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与其他IT产业一样,当标准和关键技术解决和突破之后,RFID也将与其他产业如3C、3网等融合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应用。   另外,如今芯片频率、容量、天线、封装材料等组合日益形成产品系列化,RFID将与其他高科技加速融合,如与传感器、GPS、生物识别结合。这一切,将促成RFID由单一识别向多功能识别发展。   统一标准、与国际接轨将是中国RFID未来工作重点   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唯一配对的身份识别码,倘若它的数据格式有多样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将不能互联互通,这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将是严重制纣。因此标准的不统一是影响RFID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RFID市场已形成了日本的“泛在ID中心”和美国的EPCGloble两大标准组织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分庭抗礼局面。   如今我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RFID标准,坚持“以应用促标准,以标准带应用”的原则,适时出台适用通用的标准频率,以给中国企业一个快速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目前具体的标准内容还未全面落实,但可以肯定,编码管理、核心技术及数据库是未来RFID工作的重点。   时下欧美许多国家也陆续开始制定自己的标准,如何让这些标准相互兼容,让一个RFID产品能顺利地在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重要急迫的课题。   RFID将变得更加安全、实用和便宜   RFID技术要想在对信息有较好保密要求的领域广泛展开应用,时下仍存有一些技术问题,因为当前广泛使用的无源RFID系统尚无有可靠安全机制,难于对数据进行很好的保密。因此不少RFID开发服务商正全面投入研究,认真采取安全措施,强大的密码、编码、身份认证等技术将得到更为广泛普遍的研发和应用,今后若想对RFID进行破坏、克隆将会非常困难。同时,未来有关RFID法律将制定实施,RFID数据将会日益受到法律的保护。非法获取和使用RFID标签里的数据和文件将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还有,智能移动设备中的RFID/NFC读写器将可使人们越来越广泛进行信用卡/借记卡或电子钱包的金融交易、移动小额支付等,而印刷电子使用有机和无机材料,也将消除对昂贵的硅芯片的需求。RFID标签也将被直接印在包装上,这样可以更广泛的用于低价值商品――防伪或库存的商品,最终还将节省不少成本。   高频、超高频是RFID未来主要应用频率   时下我国的RFID技术应用,大都以中低频(如门禁)为主。因为第二代身份证、世博会以及各种智能卡的应用促进,高频正进入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平均每年约1亿的速度发展。如果未来中国人口全部应用二代身份证,这种应用会保持五年的稳定出货量。目前全球EPC通过“物联网”的概念,正在向人们描绘一幅未来的美景,以物品的流通管理和仓库管理为主要应用点,市场巨大,而高频和超高频段的电磁特性,将很好地在这一应用领域发挥作用。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伴随着全球供应链RFID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RFID应用必将向着物流仓储等超高频领域拓展,以满足采购商的配套需求。   RFID个性需求日益明显,行业定制化越发普遍   众所周知,不同类型的RFID用户群,由于经营性质、行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属性的不同,会导致RFID需求特征差异较大,对RFID应用要求差别也较大。因此行业化、细分化将是未来RFID的发展趋势,也是制胜的锐器。   因此将来RFID系统将不仅变得更强大,还将更有效地解决行业需求。一些公司为此特定行业定制方案,或联合开发应用方案,这个趋势在将来会进一步加快。今后随着RFID厂商的实施经验不断增长、技术不断提升,将会提供更多针对行业需求的应用方案,从零售到仓储,从制造到政务,从运输到金融,等等,越来越多的RFID行业定制化日益明显,变得更容易。到2012年,有远见的企业将全面采用RFID,并将它作为一项企业基础设施,提供资产、库存、材料实时位置和状态的稳定数据流,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转载来源: http://www.wlworld.com.cn/wlxy/201211/14/wlxy1019.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的发展与展望
lhj701 2012-12-2 15:51
物联网的发展与展望 物联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产业空间,但目前总体处于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本章主要介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物联网的发展展望。 一、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对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拥有一致的憧憬和极大的热情,应该看到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从一种概念变为一种产业,从而形成真正的市场,需要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引导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尽管目前实施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由于缺乏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物联网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中,物联网面临很多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从总体应用和长远发展讲,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标准化问题、商业模式问题、技术性问题(包括可靠性问题、成本问题、安全问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社会性问题等。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 .标准化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但目前物联网缺乏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从事物联网研究的企业和相关产品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各企业按照自己的标准生产制造各自的产品,按不同的标准制造出的产品之间很难兼容,这会影响产品间的相互识别与互通互联。 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的缺乏会影响到物联网的发展。其实在互联网发展之初,也有类似的问题。起初各大厂商基于各自的结构模型构造网络,导致不同厂商的网络与网络之间不能互连。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了 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但由于该模型的设计过于理性化,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将其作为一个理论模型,而基于这个理论依据开发的 TCP/IP 模型在行业中得以实现,并且被广泛使用,成为实用的行业标准,从而实现了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连,令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由此看来,在物联网领域可以以此作为参照,即先制定出一个理论下的统一完整的标准体系,然后结合实际,再开发行业的实用标准,以使得所有物品之间能够相互识别、互通互联。 制约物联网标准的制订和出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被各方面的利益所牵制。物联网标准化问题既有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到分配格局和体制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甚至比解决技术问题更难,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 2. 商业模式问题 当前的物联网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与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也与物联网广泛的专业结合渗透性有关系。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处在以政府示范引导为主的初级阶段,但为了物联网的长久发展,市场的引入与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市场发展有其规律性,市场发展的主体企业要长期生存需要赢利,需要拥有稳定的商业盈利模式。而物联网中运用的许多新兴技术发展不久,使用成本较高,而整个物联网尚未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并未形成产业化优势。因此,如何找到其中较好的盈利模式是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此外,由于物联网具有广泛的结合行业、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特征,物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不会有一个固定而统一的发展模式,物联网的运营商需要结合自己实际的服务领域,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 3. 安全性问题 物联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安全问题。物联网应用为实现智慧化的控制将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连接到网上去,其潜在的安全问题比互联网更大,因为一旦物联网的安全受到威胁,就不仅仅是像原来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再安全,而是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不再安全。 比如,在物联网时代的“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云”的存在,各类信息传递极为方便迅速,另外一方面,如果不加防备,病毒也将更为方便地在“云”中传递,从而入侵大片计算机系统,最终扰乱所有依赖于云计算的各类物联网应用。据统计, 2009 年攻击者还是主要针对 Web 应用攻击,而在物联网时代,人类的衣食住行将完全与网络联系在一起,人类越来越离不开 Web 应用,由此,物联网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因此,可以说如果物联网要健康地发展,安全和应用是物联网健康发展的两条腿,并且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安全问题日益摆正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4. 集成性发展的制约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属于新一代技术的高度密集集成和综合应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和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在发展中需要结合具体产业进行集成性发展,其中既有软件,又有硬件,还结合行业、各个产业的发展。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不是单独的一个结合面的发展,而是依赖各个结合面的共同发展。 目前限制物联网发展问题,有硬件技术方面、软件技术方面和技术人员的缺乏等方面。 在硬件技术方面,以传感器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例子说明。感知层的传感器主要存在可靠性和成本问题。可靠性越高,也意味着成本越高。多传感器的协同感知可能会在成本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折中途径。当然,从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未来的市场看,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是一个时间问题。而目前国内物联网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前端传感器种类少,芯片没有大规模生产,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目前我国传感器大约 80% 依赖进口,进口的传感器高成本限制了推广应用。成本高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标准的缺乏,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厂商不能够大规模地投资与生产。物联网成本的居高不下阻碍了物联网的应用发展。 物联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它的智能性,但目前多数应用停留在数据感知和数据收集以及数据汇总这个层面,利用物联网应用形成智能化处理的水平还不高。物联网的智能化需要将人工智能、数据融合、数据挖掘、专家系统、智能分析决策、云计算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而在物联网的智能分析数据软件方面和高端软件集成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物联网的基础性研究也需要大力跟进,而物联网的基础研究也绝不是简单部署几个传感器就能完成。目前我国的物联网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很多研究跟产业脱节,不能在实际的应用上表现出来。另外,物联网本身跨多门学科,如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等,这对发展物联网带来了困难。 此外,物联网应用工程的开发离不开大量工程开发人员,由于物联网应用具有跨产业、跨行业、集成性高等特点,物联网需要 IT 和行业的结合。而对于技术人员来讲,这增加了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难度,同时也会增加物联网系统开发人员的时间和教育成本。毫无疑问,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工程应用开发和研究人员能够极大推动物联网的长久健康快速发展。 5. 社会性问题 物联网应用与发展在社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角色问题、行业融合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与支持。物联网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质上也是对原有相关企业市场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的过程,这必然牵涉到多方利益,遇到各种阻力和产生主导权的竞争等等。因此物联网的发展需要通过诸如网络运营商、生产商、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面向市场应用共同努力,促使其健康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比如长期规划、市场和应用推动、平衡整合资源等等。 行业融合是物联网发展要面对的另外一个深层次问题,物联网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的流动带来了行业的融合,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行业融合涉及到企业流程改变、系统对接、设备改造和岗位调整等诸多问题,需要一一克服,甚至需要打破行业壁垒。 此外,物联网不仅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论社会机构、单位和个人,观念的改变都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二、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展望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技术的高度密集集成和综合应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应用范围广、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和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物联网的应用范畴极广,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积聚了九大领域工程: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这些集中发展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应该看到物联网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产业链的建设、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培育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外我国传感器和芯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软件等也是物联网产业链建设的薄弱环节。这些都制约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欧盟对于物联网发展的成熟阶段就设定在 2020 年之后。 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会经过一个从点到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应用过程。由于物联网不是单一的应用,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属于政策引导、示范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逐步过渡到由市场主导物联网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比如目前最大的应用是安防、电力和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市场和规模大,迫切需要应用物联网提升生产和服务水平。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推进,物联网应用会逐渐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过渡到企业行业应用,最后会逐步推广到诸如智能家居、个人家庭等领域,提高我们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物联网的发展从点到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分散性经营特征,无法形成规模化和智慧化的特征,比如智能家居应用,目前多数智能家居的应用属于分散和分割状态,单纯的诸如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应用,还仅仅属于智能家居的一部分零碎的、点上的应用,只有当整个家庭居住区基本上被智能覆盖,形成一个智能环境,甚至智能家居还可以成为智能小区的一部分的时候,智能家居逐步演化为智能居住环境,开始体现面上的应用特征。 物联网的发展必须经过从低级到高级的应用过程。比如农业物联网的物联网大棚,最简单的应用在寿光蔬菜基地做过报道,一般大棚都是在村外无人值守,但冬天大棚的温度对蔬菜生产至关重要,使用物联网技术,种菜农民在家中就可以掌握大棚的温度信息,比如,当大棚温度超过 XX 度,就通过电信商业无线网络将大棚监测的温度信息通过手机传送到菜棚业主的手中。这个就属于物联网的简单应用,监测物体(大棚温度)信息,如果异常,通过网络进行异常报告。但同样是这个大棚,如果在发生温度异常时,不仅仅给业主汇报,还可以在业主的许可或自动地开启温度调节装置,进行温度自动控制,就属于稍微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如果再进一步,如果农业大棚还能够控制浇水、施肥、虫害防治、通风、温湿度、光照等等,那么结合专家系统,可以使农业大棚更加智能化,不仅可以影响蔬菜的质量、口感,还可以提高产量,甚至可以结合食品追溯等,这样使用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适合规模化经营。 物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必然以呈现智慧化服务为特征。物联网发的初级发展是智能物体上网,感知信息传输和简单应用,物联网应用仅仅关注前端的数据收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通过对海量感知信息的智能分析处理,比如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的应用,使得物联网呈现智慧化服务的特征。 另外物联网本身属于多种技术集成发展,涉及到物联网的各种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物联网本身的发展。比如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节点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都会影响到物联网本身的发展。此外,与其它产业技术而言,物联网的发展也不是分割孤立的,本质上物联网属于社会信息化的自然推动,物联网本身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个智慧化城市的建设,需要依赖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其它信息技术,比如云计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三化融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会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最终向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逐步迈进。 物联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势头,据思科预测到 2020 年将有 500 亿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上,被认为是继通信网之后另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到 2012 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1700 亿美元, 2015 年将接近 3500 亿美元,到 2020 年将接近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年增长率接近 25% 。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和大的发展,我国已经把物联网的发展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必将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三、 本章小结 本章对物联网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作了简单陈述,同时对物联网发展的前景作了展望。尽管物联网的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但物联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物联网发展的不断推进,对未来的社会和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四、思考题 1. 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2. 简述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3. 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创新性物联网应用对物联网发展的影响。 (本文谢绝转载)
个人分类: 物联网|9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热度 1 lhj701 2012-12-2 07:16
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电子信息化在上一世纪的第一次浪潮是计算机的发明。 计算机模拟人的大脑可以实现快速的自动运算,通过智能的形式延展了人的计算能力。 第二次浪潮是因为发明了互联网。 互联网依赖计算机的自动计算能力,开始信息的互通互联。互联网依赖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转换而成的通信能力,把地球上有人的区域,由分散独立的存在,逐渐变为汇聚融合和整体共存共生的存在,于是有了“地球村”的说法。 互联网依赖计算机和网络延展了人类通信、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的能力。 未来的第三次浪潮是物联网?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向计算能力进军,互联网向通信能力进军,那么 物联网开始向我们周围的物体进军 。 物联网试图将人类的智慧植入到物体之中,把物体模拟成“人”,把小物体模拟成大物体,把大物体模拟成能自动反应的“人”。 物联网这次使用的工具是:计算机、互联网(网络)、传感器和智能计算 。 物联网首先将各类传感器附着在物体上,让物体有类似人的“感应能力”,从而延伸了人类的眼睛、鼻子和触觉等。然后将“计算机”虚化到“物体”上,让物体有自我计算能力。网络的存在是“物体”按照“团队”方式存在和工作,能够实现物体的互通互联。智能计算使物体依赖计算机和网络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判断决策,最后通过执行机构--执行器(类似人的四肢)完成物体对物体的控制和影响。 第三次浪潮任重而道远,物联网手中的工具最多,利用了第一和第二次浪潮的所有工具;物联网要征服的领域更多,世界上的物体比人更多;物联网要征服的任务更难,因为物联网试图让呆呆的“物体”变成一个个“聪明小人”;物联网的魅力更大,发展时间更久,因为让物体成为“智慧小人”的探索永无止境。 最后一个问题:谁会引领世界信息第三次浪潮的发展? 最后看看李海源老师的自动物体视频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zMjY5MzE2.html 来源:李海源老师博客: 自组装模块化机器人 Self-assembly Modular Robot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9669do=blogid=638744 )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成立 重点开展四大研究
lhj701 2012-11-28 06:29
物联技术研究院成立 重点开展四大研究   昨日,由北京市、英特尔公司及中国科学院联合筹备的“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 简称“物联技术研究院”)在中关村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由北京市、英特尔公司及中国科学院三方计划5年内联合投资2亿元成立的物联技术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中国也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北京中关村作为中国的硅谷,在区位、产业及人才等方面为物联网的发展积累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投入运营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联合院长方之熙表示:“物联网是全球信息展业发展的新浪潮,也是英特尔前瞻性研究的全球战略方向之一。物联技术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营后,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将继续以‘立足中国,贡献中国’为使命,扎根中国土壤,以崭新、高效、国际化的协同创新体制,携手各界合作伙伴探索反映中国现实需求的关键问题,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核心技术,共同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次揭牌仪式上,物联技术研究院还向外界公布了四大研究方向。未来,物联技术研究院将结合英特尔研究院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优势,以及北京市在示范应用、产业化推进上的支持,重点研究 分布式物联网 云计算 系统架构 、 物联网海量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架构 、 物联网数据分析技术与数据服务创新 、 物联网信息安全架构及标准化 四大方向。   为了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物联技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由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英特尔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 联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提供战略指导,并实行双院长管理模式。正式投入运营后,物联技术研究院将开发 物联网典型应用软硬件平台及端到端解决方案 ,积累 可持续商业模式相关支撑技术及产业孵化力量 ,并借助中关村产业基地的辐射力,引领中国物联网产业高效、健康、快速发展。 转载来源: http://server.zol.com.cn/337/3376200.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计算越做越实 物联网越做越虚"?
热度 3 lhj701 2012-11-26 21:30
"云计算越做越实 物联网越做越虚"? 据国脉物联网报道,《 云计算越做越实 物联网越做越虚 》,原因何在? 个人认为: 1.物联网目前而言,主要涉及一些初级的应用(传感器数量少,精度低,感知信息处理处于低层次),而高级大规模的应用的特征是智能化,但现在能实现智能化的软件和各种处理化技术还差很远,能够精确收集感知数据就不错了,智能数据处理与智能控制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2.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四驾马车。它们不会同步发展,比如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与人的需求最为密切,发展速度最快。云计算主要依赖网络处理数据,会随后发展。而物联网实现物的智能化,就是我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智能智慧化,会最后发展,并且也会是最难的发展。 这四驾马车并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发展的关系:比如云计算与物联网,未来物联网会依赖云计算对感知数据的智能处理并实现分布式实时控制和监测,而云计算必然随着大量智能物体(2020年达到500亿以上)连接到云里(含有云计算的普适网络)而不断扩大云计算的计算“胃口”而迅速进一步发展。四者之间均会出现融合共同寄生发展的趋势,比如,移动互联网的手机会有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监测人体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信息,下一代互联网也会因为大量人之外的智能物体的自动连接与通信而变得交互模式多样化发展。 因此,个人认为,物联网不是越做越虚,而是做实做大之前的必然表现形式,因为相对于其它应用而言,物联网将来会不断展现出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并且这些创新性的应用,是一点一点的做实(貌似并不惊人),并逐渐扩展到面,然后变为立体覆盖我们的存在空间,到那时,也许是2020年以后,物联网会变得无处不在,大家就会越来越感到它的“实在”。 相关阅读: http://miit.ccidnet.com/art/32661/20121126/4498879_1.html 《云计算越做越实 物联网越做越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姜广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云计算越做越实,但物联网越做越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我国信息网络产业领域,当前最热的三个领域分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发展非常好的传统社交网站领域,现在也或多或少地在向这几个方向融合、渗透,并从中进行一些重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姜广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网络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姜广智在出席“2012北京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30新”颁奖典礼暨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融资论坛发言时建议,抓住信息产业持续引导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通信业转型发展,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加快“宽带中国”建设,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发展。   在我国信息网络产业领域,当前最热的三个领域分别是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早在前些年就已经发展非常好的传统社交网站领域,现在也或多或少地在向这几个方向融合、渗透,并从中进行一些重组。   在姜广智看来,云计算越做越实,但物联网越做越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云计算从之前的说不清、看不清,到现在能够为大家所理解,并逐渐做实,与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分不开,也确实惠及到了普通百姓。云计算,从载体、建设规模、建设速度,还有一些重点领域的应用,比如云产品在政务、公共事务上的运用,特别是作为行业共有、私有的运用,需求非常多,市场前景明显越来越好。   移动互联网有自己的突破和优势,由于进一步跟云计算结合,其自身也取得了发展。为什么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好?姜广智分析,一是底层技术的创新,且创新都是主动的。二是商业模式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比如“软件作为服务”的销售模式创新;社交网络的出现等都使得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做生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三是客户要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因为继承了原有的客户基础,产业才能够快速地形成规模,然后不断积聚,把原有客户有机地、平滑地过渡到新的技术体系中以及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中来。   但物联网为什么越来越虚呢?姜广智认为,总体感觉物联网没有什么新进步,仍然处在“云里雾里”;没有出现突破性技术和应用。“很多人一谈物联网,就是摄像头,说了半天还是摄像头,但这并不是物联网的精髓。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现在基本上以政府的示范应用、原有的电子政务、公路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为主。它之所以虚,是因为物联网这个概念、核心技术还不是很清楚,客户需求发展不出来,商业模式也没有创新。”   不过,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却不认同姜广智的观点。他认为,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时间,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打地基。所以现在不能太急,需要慢慢来。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2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新玩法:手机控制灯泡的亮度和颜色
lhj701 2012-11-26 21:01
物联网新玩法:手机控制灯泡的亮度和颜色 T   七年前,阿迪达斯曾推出一款“智能跑鞋” Adidas 1。鞋子里装有处理器、传感器,能够监控鞋子所承受的压力。当压力变大变小的时候,自动调整减震系统的软硬程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它能够自动适应不同路面以及我们的跑步习惯。一双跑鞋等于几双跑鞋。   我们现在希望更多东西能够与网络相连,同样是基于对“自动化”的渴望――自动满足我们的需求。   最近飞利浦推出的灯具 Hue LED 十分受关注。它包括了三颗可以发出 1600 万种颜色的 LED 灯泡,以及一个可连接到无线路由的桥接器,还有一个可以控制灯泡亮度、颜色的应用。   Hue LED 的灯泡与桥接器之间以 ZigBee LightLink 无线标准相连,桥接器与手机之间以 Wi-Fi 相连。于是当手机和 Hue LED 接入同一个 Wi-Fi 中,我们就可以通过手机上应用,控制灯泡的亮度与颜色。   飞利浦为 Hue LED 开发的应用,允许我们自由挑选颜色,还能为灯光定制几套情景模式,比如当我们阅读着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灯光,让阅读变得更加舒服。   在 Hue LED 中,手机,变成了遥控器。而这个“遥控器”,以后可能是万能的。   从硬件来看,手机已经提供了作为遥控器的硬件基础,它可与网络相连,并拥有一个可操作的界面。于是,控制硬件的软件就变得重要。在 Fast Company 看来,一个能联网的灯具,未来它可以变得更加智能。   比如说,当我们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后不久,灯就自动关上;又或者当我们工作到深夜的时候,灯光会自动发生变化,以防伤害到我们的眼睛;未来灯具还可以充当消息提示器,每当有重要的电子邮件发送过来的时候,它就开始闪烁;对于“季节性情绪失调“的人来说,他们还可以设置不同季节里的灯光,来改善自己的情绪――科学家研究发现,灯光可以影响到人的情绪以及行为。   在未来,类似 Hue LED 的设备会变得迎来越多,而提到这些设备的时候,不能不提“机器对机器通信”(Machine to Machine,M2M)。1995 年,西门子开发了名为“M1”的 GSM 数据模块,让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早期的 M1 常用于 POS 机,车辆远程通信管理,供应链管理中。2000 年,西门子设立了“Wireless Modules”部门,用于发展和管理基于 M1 的业务。   随着可联网的设备,无线标准的增多,M2M 现在的外延已经有所扩大――Wi-Fi、蓝牙、RFID、前文提到的 ZigBee、GPS 等等也已经加入到 M2M 的概念框架中。M2M 的发展,也促成“物联网”概念的诞生。   “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 爵士曾说,“互联网不但令机器相连,还令人们相连。”现在通信技术的发展,则令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转载来源: http://news.xinmin.cn/world/gjkb/2012/11/26/17339320.html 相关阅读: ZigBee Light Link—环保便捷的生活理念 ZigBee ,最近很盛行的一个“环保”词汇。它提供“绿色”的全球无线标准,把各种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工作。 ZigBee 是一个400家左右的成员企业组成的联盟,属于非营利性的开放协会。这样,可以共同推进创新、可靠、易用的 ZigBee 标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也在提高,人们对于照明的需求不仅仅是最原始的亮度,而是绿色节能环保照明。 ZigBee 联盟于年初开发的 LED 照明控制开放标准 -- ZigBee Light Link。即是旨在帮助制造商开发出各种照明和控制产品,从而为经销商和消费者带来多种可互操作的无线控制家居照明产品。   据说 ZigBee 的这项标准十分便捷,用起来将和普通调光开关一样简单。采用 ZigBee Light Link 的灯泡、 LED 灯具、感应器、定时器、遥控器和开关不需要特殊装置来配合家庭网络。用户能够轻松完成安装,并在家庭照明网络里增添额外的设备。与 ZigBee 产品组合中的所有设备一样,用户可以借助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来控制 ZigBee Light Link 设备。    ZigBee 的这种无线通信技术,在照明智能化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把灯具遥控开关等方便地接入同一个网络。消费者将能够轻松安装产品,并在照明网络中添加其他的装置,这对照明的智能化系统搭建有着重要作用。   在接下来的4月19日, ZigBee 联盟宣布, ZigBee LightLink标准制定和认证已经完成并正式启用,可为全球照明解决方案提供高效灵活的无线控制。Zigbee联盟主席BobHEILE告诉记者,LightLink主要针对普通大众,即消费者,具有安装容易、使用简单的特点,是为智能照明提供的网络标准,可为照明提供非常精美、简单的无线控制。   在 ZigBee Light Link标准正式启用之后,德州仪器于台北国际电脑展发布业界首款Golden Unit认证 ZigBee Light Link 易于实施的最新标准化 ZigBee Light Link 配置文件推进无线网络 LED 照明应用的发展,在台北国际电脑展期间进行 ZigBee Light Link 了演示,展示用智能手机、低成本网关以及 LED 组成的完整 LED 照明管理系统。随之,微控制器及触摸技术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爱特梅尔公司(Atmel Corporation)宣布成为首批获得采用 ZigBee Light Link 认证的 ZigBee 认证产品资质的公司之一。 ZigBee Light Link是一项新的工业标准,可以加速易于使用的消费照明和控制产品的设计,让消费者以无线方式控制家中的 LED 灯具、灯泡、定时器、遥控产品和开关。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物联网云计算产值年增25%
lhj701 2012-11-17 21:01
山东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物联网云计算产值年增25% 据大众网,山东省政府日前发布《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将年均增长25%左右,省级财政每年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不少于10亿元。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全文) http://www.mei.gov.cn/news/2012/11/463080.html?type=news,gnxxcd=463080edittime=2012-11-16ly=%E6%9C%BA%E6%A2%B0%E5%B7%A5%E4%B8%9Atongji=712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间件TongLINK Real-Time上市
lhj701 2012-11-15 19:24
东方通传输中间件TongLINK Real-Time上市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11-15   发表评论 近期,北京东方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通”)成功开发出实时传输中间件TongLINK Real-Time ,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TongLINK Real-Time是一款面向物联网、车联网等网络应用模式的专业中间件软件,能够在高并发、多连接的网络环境下实时、高效地传输消息,可同时支持上万个并发连接,为各类物联网系统搭建稳定可靠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平台。 东方通实时传输中间件 TongLINK Real-Time采用C/S架构,在应用系统中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位于最底层的设备层,客户端应用软件负责终端数据的收集与发送工作,并从上层接收消息。其次是用于网络通讯的中间层,负责在终端应用与中间件之间搭建数据传输通道。第三是位于最高层的管理层,主要分为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两个部分,其中,中间件负责对整个系统数据进行控制,为终端应用与服务器应用软件提供交互平台;应用软件负责处理来自终端的数据,并根据系统要求和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相关操作。通过设备层、网络通讯层、管理层的协同运作,TongLINK Real-Time将推动物联网内数据、信息高效流转,支撑物联网及其相关业务正常运行。 东方通 研发工程师指出,从网络结构上看,物联网是传统互联网与传感网互相结合的产物,各类传感设备上的数据将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然后快速分发给不同的应用系统,在物联网内形成数据高效流转的“信息高速公路”。一方面,传感网上的设备种类、数量比较多,例如射线辐射传感器、液面传感器、能耗传感器等等,感知数据的格式也不尽相同,无形中增加了IT系统处理海量数据的难度;另一方面,物联网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要求IT系统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数据的实时性具有很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对物联网内软硬件的性能提出了挑战。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中间件软件研发和生产的厂商,东方通一直致力于通过中间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实施,为各类系统协同运行提供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根据物联网建设及应用需求,东方通开发出了 实时传输 中间件TongLINK Real-Time,为用户提供基于C语言实现的多线程、多进程架构,使用户能够根据终端设备特点编写相关应用软件,支持各种终端设备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同时,TongLINK Real-Time还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并设立了通讯框架,用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配置就可以建立起新的通讯协议,为各类网络并存于物联网内创造了可能。 此外,TongLINK Real-Time还为终端设备提供了多个客户端代理,承担接收并管理来自终端设备的网络连接、接收来自网络的消息、从消息队列中读取消息等工作。由于采用了“ 线程池 ”的处理方式,客户端代理可同时处理多个终端设备的网络连接,而TongLINK Real-Time可以启动多个客户端代理,意味着每个TongLINK Real-Time都能处理大量的网络连接,增强了系统在大并发情况下的连接处理能力。同时,TongLINK Real-Time还将根据每个客户端代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负载情况,动态增加或减少“线程池”容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系统能够更好地处理异构数据实时共享和大并发网络连接,打通物联网数据信息流的“任督二脉”,加速推动物联网落地应用。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客观认识物联网阶段特征 务实推进应用发展
lhj701 2012-11-12 20:05
客观认识物联网阶段特征 务实推进应用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12 10:1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与广度的显著提升,物联网的内涵不断扩展,已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识别,并能进行网络化控制和智能处理,同时也促进了新兴业态与服务模式的形成。   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工作,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与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范围规模商用模式尚待探索。目前,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尚处于概念初成的起步阶段,传感器网络等核心技术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条件,技术架构与接口规范多未实现标准化,市朝商用模式尚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物联网应用难以实现低成本应用普及与规模扩张,国际上也鲜有成功应用案例,预计短时间内市场大范围启动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各地对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不清,存在盲目与重复建设。我国各地区为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纷纷加快推进“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感知城市”的建设。但由于考虑自身应用需求基赐产业现实条件不足,加之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律、阶段定位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投资、炒作概念、重复建设等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   三是核心技术相对薄弱,产业能力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时间差距虽然不大,但大部分领域的技术差距不容乐观,高端产品的产业化能力仍显不足,总体来看依然处于产业链低端。在高端感知层面上,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80%以上依赖进口;核心芯片、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架构、中间件等缺乏核心技术;拥有全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骨干企业及大型服务商较为匮乏。   四是信息安全面临长期挑战。一方面,以IBM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为谋取高额利润,均将物联网、云计算作为在华发展的重点,正在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宣传并推销其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极易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若任其发展,将给国家信息安全与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尚未建立自主的标识编码及解析体系,缺乏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措施,也将使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命脉的设施及信息资源面临潜在的攻击隐患。   健康有序引导物联网产业发展   一是正确认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物联网的战略作用不仅在于快速催生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因此,要正确认识其长远作用,不宜过高估计短期利益和直接经济效益,过早强调将产业做大。   二是立足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客观评价现有承载能力,优先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在公共安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工业控制等领域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务实培育应用需求,促进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杜绝借机圈钱圈地、大肆搞形象工程等现象。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国际及重点行业共性标准体系建设,优先考虑物品编码标识体系、物联网架构标准、关键网关。加强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与培育国内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扶持国内设备制造商和信息服务企业,构筑完整产业链,力求在感知识别和信息处理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网络通信环节实现国际领先,在应用环节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是保障信息安全,力求自主可控。强化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全面评估网络安全、信息泄露、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面临的威胁,并建立安全预警机制。重要物联网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运营服务要立足国内。针对影响国家安全的标识、频率等关键基础资源,要加快制定系统性保障政策,自主可控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五是培育创新机制,提供政策及资金保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信息公开,推动行业与部门间信息壁垒的打破。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完善的政策法规软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时设立产业专项资金。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依靠发达国家?
lhj701 2012-11-12 19:33
物联网依靠发达国家 ? 物联网全世界都喜欢,但有人说中国最热(衷),当然中国政策最为支持,应用市场大,社会(企业)热度高。 但也有许多以为它是热钱,但物联网这东西,是概念,是一个需要落到具体、落到实处的概念,如果谈到股票,属于概念股?需要落地的概念股? 但许多国内的小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往往喜欢抢热钱,缺乏扎扎实实做研究和应用的耐心,做事情往往浅尝辄止,就像吃甘蔗,没等把最甜的那块有耐心吃到口,就扔掉重新找一块新的吃,老是吃到简单的一块,就以为物联网就那么做透了,岂不知让不懂物联网的人丧失了对物联网的信心。。。。 所以说,这个物联网,别看着国内这么红火,个人感觉还是离不开发达国家,那个发达也不是闹着玩的,那一招一式也不是一天练就的,所以说,别看人家没有你发声大,发声早,但人家在闷头做深入研究呢,你没有看看,拿出创新芯片的,不都是他们吗?拿出优秀软件的,不都是他们吗?咱们呢,就是忙活做些粗糙的集成,但千万不要卖到国外去,国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早就折磨得长了5层茧子,知道这个可信和可靠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要求的东西,但外国人可是很笨很较真的,没有咱灵活呢,你一卖这带点科技的东西,就会倒了人家的胃口,人家再也不信任你了。另外,一旦人家物美价廉的科技产品进来,还不是最终沦为为人家的科技打工? 所以,结论就是,国人做点物联网科技,需要清醒并认真加把劲啊,当然,人家的好,物联网产业,也少不了,要拿来主义啊,就像咱们袜子做得便宜,人家不是也“拿来主义”吗? 你要是不信我说的,看看人家又推出什么新东西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631896 )?你再看看,咱们的有些企业都在忙着做什么?
个人分类: 物联网|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年 ZigBee市场向建筑自动化和灯光控制演进
lhj701 2012-11-12 19:06
2013年 ZigBee市场向建筑自动化和灯光控制演进 日前,高性能模拟与混合信号IC领导厂商Silicon Laboratories宣布推出Ember ZigBee解决方案,这是继今年早些时候,Silicon Laboratories宣布收购了无线解决方案供应商Ember之后的又一次力作。 这套解决方案包括EM35x片上系统(SoC)和网络协处理器(NCP)产品以及EmberZNet PRO软件,主要面向智能能源、家庭自动化、安全、照明以及其他检测和控制应用等。 “物联网需要网络共存,如视频传速等需要WiFi,语音通话需要蓝牙,而温度测量、照明等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无线互联应用则需要ZigBee,所以,在越来越密集的物联网构建中,ZigBee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Silicon Laboratories公司Ember ZigBee解决方案总经理Robert LeFort介绍道。 “预计2013年~2014年,ZigBee将会用于建筑自动化和灯光控制,而到了2015年,ZigBee则可用于卫生保健,如病人报警监视、传感器活动监视等。” Robert LeFort表示。 Ember ZigBee平台是2.4GHz无线网络中最全面完整并且特性丰富的ZigBee解决方案,在紧凑的封装内提供无与伦比的无线性能、低功耗和码密度。作为网状网络应用中最广泛采用的ZigBee平台,EM35x器件可作为SoC部署,用于成本敏感的低功耗传感器网络以及其他简易连接装置,或者在复杂应用中配置为NCP,在高性能应用处理器上运行。EM35x器件集成2.4GHz IEEE 802.15.4收发器和+8dBm功率放大器、ARM Cortex-M3内核、高达192kB的Flash存储器和12kB RAM。Ember ZigBee器件可提供极佳的信息延迟和数据吞吐量,比其他ZigBee解决方案的电池寿命至少延长25%。 此外,EM35x器件拥有全球最易实施的ZigBee PRO协议栈,经过检验的Ember桌面环境软件是协议栈的辅助工具,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成熟的图形界面和调试工具,以及针对ZigBee智能能源、家居自动化和照明链路配置的应用模板,由此缩短设计时间。 (本文转自电子工程世界: http://www.eeworld.com.cn/wltx/2012/1107/article_10280.html ) 抢攻物联网商机ZigBee+MCU SoC战火炽 ZigBee收发器与微控制器(MCU)整合的系统单晶片(SoC)正大量问世。继意法半导体(ST)、德州仪器(TI)、爱特梅尔(Atmel)及恩智浦(NXP)等业者后,芯科实验室(Silicon Labs)日前也发布首款整合ZigBee与MCU的SoC方案,以满足物联网(IoT)应用装置对低功耗与低成本日益严苛的要求。 芯科实验室Ember ZigBee解决方案总经理Robert LeFort表示,物联网装置业者利用该公司新的SoC,并搭配完整的ZigBee开发工具,将可减少产品设计时间与成本。 芯科实验室Ember ZigBee解决方案总经理Robert LeFort表示,物联网万物皆可联网的时代来临,造就2020年将有五百亿个连接装置诞生的庞大商机。但架构完整的物联网网路,需要开放性的无线网状网路通讯标准、低功耗智慧联网装置、感测器等,而ZigBee技术具备的低功耗与网状网路特性,使其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无线通讯技术之一。 此外,由于许多物联网装置如烟雾感测器、智慧电表、个人医疗保健产品等,须以电池供电,因此选择低功耗无线通讯技术将是最佳解决之道,让ZigBee更坐稳物联网主流通讯技术的宝座。 LeFort指出,虽然ZigBee拥有众多胜出物联网市场的优势,但是该技术的通讯协议(Protocol)较为复杂,对于未具备射频(RF)技术能力的业者而言,开发相关产品将是一大挑战,因而透过微控制器执行ZigBee通讯协定将相当必要。也促使整合ZigBee收发器与微控制器的SoC纷纷出笼,市场战火也逐渐升温。 为抢食物联网大饼,芯科实验室新推出首款以安谋国际(Cortex-M3)核心、整合ZigBee PRO协定堆叠收发器的SoC产品。LeFort认为,虽然芯科实验室较晚推出整合ZigBee与微控制器的SoC,但新款SoC产品不仅在硬体上高度整合,也完整纳入ZigBee PRO通讯协定、应用范例等软体,可提供客户最易使用的SoC解决方案。再加上新产品的效能与低功耗特性,皆为芯科实验室在ZigBee物联网应用市场胜出的关键。 LeFort强调,未来芯科实验室也将导入功耗更低的Cortex-M0核心,发展新一代ZigBee与微控制器的SoC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Silicon Labs将Ember ZigBee解决方案推向亚太市场   今年5月, Silicon Labs 收购了 Ember 公司,并在最近将 Ember ZigBee 解决方案推向亚太市场——这看上去和去年Linear公司收购Dust Networks一事十分类似。 Ember 公司主要致力于开发基于 ZigBee 标准的无线解决方案,Dust Networks则是基于WirelessHART标准,而 ZigBee 和WirelessHART又具有相同的物理层标准(IEEE 802.15.4)。这些都让人难免会将 Silicon Labs 与Linear、 Ember 与Dust Network、以及 ZigBee 和WirelessHART进行对比,猜测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到底用意为何。带着对 Ember 的 ZigBee 方案和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的疑问,笔者采访了 Silicon Labs 公司 Ember ZigBee 解决方案总经理Robert LeFort先生。 Silicon Labs 公司 Ember ZigBee 解决方案总经理Robert LeFort先生    Ember 的 ZigBee 方案主要应用于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医院、工业、 物联网 等领域。在工业应用领域,其实更偏向于使用WirelessHART而非 ZigBee 。对于这个问题,Robert LeFort的回答是:“是这样的。的确在一些更高要求的工业领域,比如大型油田,确实是采用WirelessHART,我们主要在要求稍低的工业领域和家庭应用等。但我们也有和石油公司合作,将我们的产品用在石油管道上。”事实上,这种应用上的差别主要还是由于 ZigBee 和WirelessHART两种技术本身的不同所造成的,WirelessHART比 ZigBee 可靠性更高、功耗更低、安全性也更好,但同时其单个节点的成本也更高。在不需要那么高可靠性的领域,比如医疗、家庭和 物联网 等, ZigBee 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 物联网 ,未来 ZigBee 将最佳选择。   Robert LeFort介绍了 Ember ZigBee 方案的大致网络拓扑结构: Ember 方案的网络拓扑是个随机性的网状结构,而不是树状结构,但也支持树状结构。树状结构是比较固定的,一棵树的树干和树枝是固定的,但 Ember 产品的结构不是固定树状结构,而是活动的。节点之间的对话是父节点对子节点的关系,一个父节点可以对应多个子节点,子节点之间不能通信,子节点只能和父节点通信。但节点之间的父子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笔者认为,这种拓扑结构下,父节点将承担承担更多的传输任务,子节点的传输任务较少,这样可能会造成节点资源使用的不平衡,子节点的资源可能会造成浪费。但这种拓扑结构可以很灵活,方便组网,特别是在某个父节点故障或瘫痪时,能将某个子节点转变为父节点,以保证网络的正常工作。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 Ember 的 ZigBee 方案和Dust Networks的WirelessHART方案在某些方面是有类似之处的:二者具有相同的物理层标准,只是协议和组网方式不一样;二者都使用了非实时监听的工作方式,只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开头进行数据传输,剩余时间转入睡眠,以此来大幅降低功耗;二者都采用跳频技术,只不过WirelessHART在每次传输都改变传输频率,而 ZigBee 只在传输通道出现问题时才改变频率。   Robert LeFort谈了其对Dust Networks的看法:“Dust Networks有不错的技术,是家让人尊敬的公司,但Dust Networks的产品更贵,适用于更高工业层面的应用,且由于种种原因,Dust Networks的产品扩展性和普遍适用性还不够好,相比之下我们的普遍应用性更好。不过其由于适用的领域和 ZigBee 有所不同,我们和Dust Networks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领域内做各自的业务,因此并不和Dust形成竞争。”   被问及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的原因时,Robert LeFort表示,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是看中了 Ember 的技术, Silicon Labs 认为 Ember 虽然有好的技术,但没有获得足够大的市场份额,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能把 Ember 技术介绍给更多的用户。笔者认为,不管是 Silicon Labs 收购 Ember ,还是Linear收购Dust Networks,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好事,这样能让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部件之间能够有更深入的互相了解,可以更好的协调配合,甚至是整合,对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和终端设计的复杂度无疑是有好处的。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发布(2011—2012)
lhj701 2012-10-26 13:56
《2011—201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在苏发布  中新网无锡10月25日电 (洪晓红 孙文荆)《2011—201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5日在无锡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期间发布,报告从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着手,介绍各国物联网产业状况同时,详细就物联网政策、热点区域、技术及应用、标准体系等方面,全面透析了中国当前的物联网发展水平及前景。   《报告》认为,包括美国、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都将物联网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重要手段,并已形成各自独特的优势。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应用,预计到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5%。   《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多层面政策投入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助力,从国家部委到相关省市、行业,多点、多层次的规划密集出台,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物理网产业集聚区,初步具备了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产业体系正在形成,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总体水平与世界同步。   除扶持政策外,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这也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融合应用迎来新契机。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320多个城市有智慧城市规划,投资规模从2000万元至500亿元不等。   《报告》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射频识别、传感节点等一些关键领域不断提升,国内标准体系建设成绩斐然,物联网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其中以国内产业、科研机构最密集地区无锡为例,今年上半年,当地物联网核心产业实现销售305.8亿元,初步形成了完备配套的产业集群。   《报告》还分析,尽管当前中国物联网开局良好,但核心技术、设计水平、封装技术等领域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在各方机制及商业模式未成形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对漫长。(完)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邬贺铨:数据挖掘是物联网产业重点
热度 1 lhj701 2012-10-26 13:53
邬贺铨:数据挖掘是物联网产业重点 中国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 网易 科技讯 10月25日消息,在今日开幕的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中国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详解了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对智慧城市的管理效应,他认为,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智慧城市,数据挖掘都是重中之重,但目前有被忽略的趋势。 邬贺铨如此来定义智能城市——使用智能计算技术使得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和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提供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丛明的管理,这是一个城市就被称为智慧城市。 那么智慧城市跟物联网以及跟未来网络有什么关系呢?邬贺铨认为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网络能力的基础,他说,传感网仅仅是未来网络的一部分,除了 英特尔 以外,未来网络还应该包括,数据与内容、物品与传感器、用户与知识等等。未来感知包括服务感知、数据感知、环境感知和社会与经济感知。 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的单元,通过网络把它们汇集,然后通过应用领域将实现更智慧的决策,他表示。 云计算与智慧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包括北京的“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计划”,天津“六云产业”和“三云应用”,重庆希望建立“云端智能城市”,广州有“天云计划”,贺铨举例称。 目前物联网业内更多的强调的是数据感知与应用,邬贺铨则认为最为关键的应是数据挖掘。他介绍,大数据本身有四个特征,超量、高速、变异、价值,用领域也包括医疗、交通、财务、物流、安全等等。 数据的隐私与保护也是数据挖掘面对的重要问题,邬贺铨提出了传感器高能效加密算法,可介入性认证,可信性认证、数据完整性认证、隐私增强技术等方案。(穆楠) 转载来源: http://tech.163.com/12/1025/16/8EM3KNTS000915BE.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联通2012年底建M2M实验网
lhj701 2012-10-25 14:43
中联通2012年底建M2M实验网 T   【搜狐IT消息】(文/毛启盈)10月25日消息,在2012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中国联通物联网办公室主任马彦在接受搜狐IT专访时表示,2015年物联网将出现井喷。中国联通计划在无锡建立一个小型M2M实验网,年底开通上线。 中国联通"沃能平台"成为围观的焦点   马彦指出,全球M2M业务在全球30%增长,增长率一直很高。而且这种业务具有“三低”网络(URPE值非常低,低流量,低流失率)正因为其低,因此非常便于推广和普及。   “物联网商业模式很清晰,M2M已经是黄金业务,可以收获了,终端平台上有一些瓶颈,只要打破这些瓶颈,立即就会迎来春天。”马彦说, 2015-2016年物联网有一个大的起步,尤其是M2M方面。   马彦表示,物联网在中国发展3年,这三年全部是政府推动,如果不转入市场驱动,后续乏力。如果转化模式,单纯靠业界不行,需要龙头企业的推进作用。类似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应起到龙头作用。   中国联通肖征荣此前撰文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由互联IT设备向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的方向发展,实现Network Everything,即所谓的M2M通信。智能化、交互式是M2M有别于其他应用的典型特点,这一特点下的机器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和"智能"。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有超过4000亿台的机器具备数据传输功能,取代人力控制和操作,实现设备的智能管理和服务。   国外商用业已成熟Beecham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M2M终端规模为9926万个,年增长率近70%。着眼于M2M的巨大市场潜力,全球运营商都已开始积极推动M2M业务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球M2M运营商业务收入约为15亿美元,主要来自于交通、能源、安全防护及零售产业。   中国联通副总裁韩志刚此公开表示,前云计算与物联网成为目前最大挑战。他说,“新的技术像M2M、云计算,它们也在给我们提供着新的机会和挑战,网络资源和能源效率对移动运营商来说,现在也是两个重要的课题。”   搜狐IT在博览会上发现,在本次传感网博览会上,中国三大电信运营竞相展出了智慧城市、车联网、智慧医疗等物联网应用。其中中国联通“沃能平台”成为围观的焦点。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发展最缺人才-访湖北工大刘么和教授
lhj701 2012-10-21 18:46
物联网发展最缺人才   访物联网专家、湖北工业大学全职教授刘么和   本报记者 王兴业报道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据了解,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那么,当前物联网处于何种阶段?发展与应用在哪些领域开展?对此,《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对物联网专家、湖北工业大学全职教授刘么和进行专访。   《中国产经新闻》:刘教授你好,听说你在物联网科研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最近还打算出版一本相关的专著,是这样吗?   刘么和:是,有一本“物联网的最优设计和数据适配技术”的书, 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排期大概今年年底或明年初。   《中国产经新闻》:现在物联网概念炒得比较多,出版的书也不少,但质量不高,很多高校也争相办班招生,搞点嵌入式传感器之类就叫物联网,这是否存在学术浮躁?   刘么和:这个说法也没错,现在出版的书质量不高的确有这种现象存在。由于出版商考虑经济效益,专业书籍出版存在稿费低廉,几乎是零,有些还要交钱出版,肯定有一部分水平高的人就懒得动笔。但学科要发展,大学生、研究生还是要读书。有本书总比上网查些资料要系统扎实一些,不能说写书没钱我们就不做这份工作,给学生讲课、做科研、发论文和出书这本来就是教授的天职,何况对自己来讲,出一本书摆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比一篇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不愿意看的SCI文章要强得多。   《中国产经新闻》:刘教授,听说你80年代出国留学,也在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工作十多年了,也算得上是海归教授。你也知道,当前物联网发展与应用在我国广泛开展,在无锡也专门成立了物联网研究所。有人说,在物联网这个领域我国处于领先水平,是这样吗?   刘么和:不能说这里没有夜郎自大,但起码可以说过于乐观。不错,在物联网这个研究领域,国家花了大量力气去抓,特别是与工业生产领域与信息控制方面。但物联网科研发展依赖于智能传感器,而在这一领域我国技术水平并不占优,如MEMS智能传感器发展与芯片制造相关,在半导体设备制造方面如CVD、PPD、RTP、离子注入机等大部分设备目前还是由国外厂商所垄断。另外,在物联网软件适配,硬件组合,软件设计(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Restful Web Services、Mongodb、Avro和Python)方面还缺乏人才。   《中国产经新闻》:刘教授,听说你以前出版过一本与物联网相关的书,还提出了一个物联网的三阶段设计理论,能否谈一谈当前物联网设计与应用最缺乏的是什么?   刘么和:当然是人才。我在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某一专业领域方面的,就如同当前我国航空母舰缺乏人才一样。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上,并不缺海军航空兵有经验的飞行员,也不缺经过风浪的舰艇水手,而缺乏的是既有飞行作战经验,又懂声纳,扫雷,反潜及复杂电磁兼容环境下的作战指导人员。同样,在物联网设计应用中,我们不缺物联网相关的硬件嵌入式设计人才,也不缺软件Web Services 设计高手,而缺乏的是既有嵌入式物联网前端设计经验,同时又知道如何从智能移动终端上拿到数据,然后传输到云平台上或数据库中;知道如何整合前后端,解决传输速率问题,设计出一个最佳物联网工程应用项目。   《中国产经新闻》:同时知道物联网前后端设计对技术人员有那么重要吗?   刘么和:当然重要。你知道,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推出iphone5就是有一批既懂得前端硬件设计,而又具有后端的软件整合。而iphone5就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从目前硅谷高科技发展来看,物联网手持终端发展已延伸到MEMS智能传感器和智能芯片之间的大战。这也就是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的发展。   《中国产经新闻》:什么是信息物理系统,它与物联网相关吗?   刘么和:当然有联系。信息物理系统(CPS)作为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的统一体,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系统。物联网突出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而CPS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强调实时、动态的信息控制与信息服务。   《中国产经新闻》:照这么看,与物联网相关的芯片设计,信息的传输和软件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那为什么现在的硕博论文很多出现的往往是什么神经网络数学模型、语义本体和多尺度计算?这个重要吗?   刘么和:不能说这个不重要,只是目前硕博士论文偏理论较多,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较少。特别是解决当前科技前沿急需解决的难题,甚至有的博导老师也对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也缺乏敏感度。这是我们一个薄弱环节,需要加以改进。   《中国产经新闻》:能否说明一下多尺度计算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刘么和:这仅仅是一种为解决问题假设的数学模型,例如F=ma。随着扫描电镜和微型化技术手段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描述。也就是说,人们能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微型化数学模型,这就是多尺度计算(有时称变尺度计算)。它克服了宏观描述时,在局部可见和尺度不起作用的缺陷。也许你会问,微观模型通过量子力学来描述不就好了吗?当然,你这个想法没错,但未必切实可行,你指出的这个模型在大型计算机上跑三个月也许没有个结果,那还是会放弃。正是如此,在这两者之间,我们选取多尺度(分子级)模型来解决当前的技术问题。例如,在控制领域和图像识别中的小波分析方法;在解决流体力学中的Navier-stokes偏微方程边界问题时,用到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在制造高效光纤材料时,人们提出光子晶体;同样,在考虑工程振动时,也用到了声子晶体理论编织减振降噪材料。因此,在微纳米级芯片制造中,人们也提出各种模型制造出更好的MEMS芯片,嵌入到物体中解决复杂联网通信控制问题。   《中国产经新闻》:刘教授,什么是语义网,能谈谈它研究什么内容?它与物联网是什么关系?   刘么和:所谓语义网就是指semantic web。你知道目前的互联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个是计算机不能理解网页的语义,一般网页只是文档载体(HTML),仅供人阅读,不易被计算机理解与处理。其二是文档任意无序存放,不易搜索,特别是不易按语义查询。为了克服这种互联网的缺陷,提高智能搜索,在云计算平台上进行人机交互服务,semantic web就产生了。语义网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本体(Ontology)、资源描述框架(RDF)、SAWSDL规范等内容。目前这方面进展比较快,各种编程和编程工具也有不断创新,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主要解决前端与云计算数据抽取方面相联系。这门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移动互联网数据适配方面。   《中国产经新闻》:刘教授,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与你们教育相关吗?   刘么和:高校培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所以高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提高教学质量,压缩那些照本宣科不起作用的所谓理论原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师学术水平要不断学习提高。拿计算机软件设计这门课来讲,七八年前的内容很多都过时了,现在C++和JAVA等语言可以讲。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年轻教师必须懂一些云计算、Android、Restful Web Services、Mongodb、Avro和Python等内容。   《中国产经新闻》:高校的学科划分是否过窄,似乎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自己专业的工作。   刘么和:对,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我们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被划分到某某学科某某专业,在一起学习生活都围绕着这个集体。但学科的发展和社会上的工作往往并不陷入很窄的一个范围,这也是学科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当前有一门学科叫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这门学科与传统生物学通过解剖生命研究其内在描述的方面不同,它是从最基本要素一步步的零部件搭建,就如同电路运行一样,因此,这门学科与微纳米级制造几乎并行思路相同。因此,专业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变革。因此,学科改革是在不断变化中。 转载来源: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21019/204613423618.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移动推车联网智能终端 李跃称3年收入100亿
lhj701 2012-10-15 12:30
中移动推车联网智能终端 李跃称3年收入100亿   10月15日消息,近日,中国移动在山东联合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面向私家车和部分行业用户推出了新型车联网产品--“行车无忧”智能终端。这是继10月8日,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正式在重庆挂牌之后,中国移动在车联网方面又一个动作。 中国移动推出的 "行车无忧"终端   对于车联网,中国移动高层非常关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李跃称,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力争在未来3—5年内,公司实现物联网运营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终端用户达1亿户以上,拉动上下游产业达500亿元以上。    三大电信运营商竞相布局车联网   据介绍,“行车无忧”终端融合RFID(电子标签)、GPS(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LBS(移动基站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并通过中国移动优质的GPRS网络,使用网络汽车平台,实现车主身份识别、运动检测、防盗报警和终端管理等功能。该终端的最方便之处在于,当车辆被盗或非正常模式启动时,系统会自动启动GPS系统跟踪被盗车辆的位置,第一时间向用户发送告警短信,并将被盗车辆的最终位置和行驶轨迹通过互联网和短信的精确告知用户,方便用户找回。   另外,该终端在研发时还充分考虑到便利车主,设计了免安装的设备,省去了车主奔波安装的麻烦。车主只需将设备放到车内任意位置,即可正常使用,不会遮挡车主视线,更不会占据使用空间。除了免安装的优势,该终端还具有超长的待机时间,一次充电即可使用三个月,这一点打消了车主频繁充电的顾虑,受到了车主的普遍欢迎。   “设备不用安装,放车里就可以用,而且充一次电就能用三个月。当然了,最大的用处就是防盗,一旦车辆被偷,马上就有短信提醒,还能自动定位跟踪。”济南的一位车主张明说起“行车无忧”,一个劲的感叹。   此外,记者了解到,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该终端不跟踪车辆的行驶轨迹,避免了私家车客户隐私的泄露,车主可以放心使用。   早在10月8日,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正式在重庆挂牌,该公司由中国移动出资,运营物联网专用网络,研发、设计、生产物联网专用芯片和模组,开发宜居通、车联网、二维码等特色产品,打造物联网云服务开发平台,致力于推动各行业物联网应用推广。   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布局车联网。中国电信发力车联网,行翼通将向物流业延伸。目前,“InteCare行翼通”主要应用在校车上,未来将向物流等领域延伸;中国联通完成了其在车联网领域的战略布局,推出了名为CUTP的中国联通车联网架构,随后该公司与宝马汽车达成了BMW互联驾驶业务。为回馈新老客户,满足汽车用户对导航服务的需求,ARS还与中国联通合作特别推出了“零”元车载导航计划。“截至2011年4月,中国联通的智能汽车系统已经应用在了全国118个城市的28.8万余辆汽车上,开展的业务包括车辆定位、车辆调度、信息发布等。”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爽表示。   除了电信运营商,设备商也纷纷发力车联网。.中兴通讯近期发布“ZTE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融合感知、网络、平台和应用四大系统,首次在业界提出“4I智慧城市理念”,并引入云计算平台。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涉及的移动宽带、车联网、ETC、无线政务、电子车牌等子系统均已商用。华为目前正大力在车联网行业布局,车载通讯互联是华为终端M2M战略的重要投入方向之一。媒体报道说,华为愿意和包括集成商、车厂、运营商、芯片厂、内容商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共同携手,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一起做大整个车联网的市场规模,推动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2015年突破1000万户 全球北美最猛   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Telematics分论坛上,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S业务部总经理邹兴中表示,从2005年至今,中国车联网用户数已从5万增长至50万户,而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为1000万户,占彼时汽车用户总数的将近10%。从全球主要的市场来看,市场规模持续上扬的增长曲线也证明了各大汽车厂商发展Telematics已经成为趋势,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是北美市场。   宁波市公安交警支队长汤长源告诉记者:智能交通亟待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车联网。车联网就是综合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将每辆汽车作为一个信息源,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连接到网络中。运用物联网可以计算出市区路网实时交通速度,对拥堵路段和路口进行自动监测和报警,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司机疏散,将有效缓解城市堵车难题。伴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出行将更加便捷,智能交通将让城市变得更通畅。   北京畅联万方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才玉乐观认为,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预计将在2012年超过美国。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规划达到2500万辆,车联网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   此说法得到了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的认同。他表示,联网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融合推广和示范应用领域。“车联网的兴起,符合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将在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据了解,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车联网这一先导领域的发展。工信部近年编制的物联网规划和有关政策将智慧交通列入重点示范领域,其中车联网应用等项目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工信部还将通过专项资金等多种方式支持面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的技术研发,促进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 转载来源: http://www.ctiforum.com/news/guonei/339650.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3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及M2M市场到2017年将达到2900亿美元的规模
lhj701 2012-10-8 19:22
物联网及M2M市场到2017年将达到2900亿美元的规模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所发行的报告书“Internet of Things (IoT) Machine-To-Machine ( M2M ) Communication Market - Advanced Technologies, Future Cities Adoption Trends, Roadmaps Worldwide Forecasts (2012 - 2017) (全球 物联网 (IoT)及机器对机器(M2M)通信市场:先进技术·未来的城市引进趋势·蓝图预测)”显示,“物联网(IoT)”及“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市场预计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为止将以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30.1%增长,到2017年为止将达到2900亿美元的规模。 IoT及M2M通信为无论是什么时候,随时在哪里都可以上网连接。通过无线/有线网络连接的日常物体连接 传感器 和终端。这样无论是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显现它的存在。IoT可以将任何物体转变为信息来源。这将改变商务的做法和公共部门的运作,以及无数人员每天的生活。 IoT及M2M通信讯市场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为止将以复合年均增长率30.1%增长,从2011年的440亿美元,到2017年将增长到2900亿美元。法国的Alcatel-Lucent,美国的ATT,Cisco Systems ,Intel, IBM ,中国的 华为 、以及荷兰的Gemalto将成为重要的营运商。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交物联网--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
热度 2 lhj701 2012-10-7 21:23
社交物联网--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
社交物联网 社交物联网(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SIOT),随着物联网的应用的推进,物联网技术正在与社交网络结合,形成一种 以私有物体信息上网为媒介,以社交娱乐为目的的新的网络---社交物联网。 过去的社交网络,又称为社交网络服务,英文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指以一定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为纽带、以各种形式为在线聚合的用户提供沟通、交互服务的互联网应用。社交网络的形式多样,主要有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多种形式。 社交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社交网络上新的应用,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监测技术,原本在我们生活中的普 通物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信息化,通过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 物体通过信息上网就可以“活生生”的“生长”在网上 ,比如你可以让自己养的花上网,你可以让你的台灯上网,甚至可以让你呼吸的空气上网,让你的身体上网--心跳、呼吸,只要你乐意,都可以实时存在在网上 。 这些属于我们生活空间中的“私有物品”一旦上网,就可以以此为媒介进行交流和社交 。 社交物联网的特征是通过交流“私有物”的信息进行社交和交友,比如你喜欢养某一种花草,那么这个地球上有多少和你一样喜欢养这个花草的人呢,你们想交流如何实现?通过社交物联网将自己种的花草上网--比如将花草的监测信息如温度、湿度、生长状态等等实时显示在网上,大家通过这个物的上网,可以进行社交。 甚至, 你们的私有物也可以社交--比如在同样环境中,对于公认的长的比较好的花草将自己的信息分享,如果结合自动滴灌、湿度控制、光照控制、自动施肥控制等等,那么一棵长势不好的花草可以让自己生长得更好, 没准在你睡觉时,你的那些花草就悄悄在世界的另外一头找到“朋友”,淘到秘诀,自己悄悄地长得越来越好 ,甚至将来有一天会有一个异国朋友通过你的花草和你成为真正的朋友呢 ! 社交物联网结合社交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目前还刚刚处于萌芽发展状态。相信随着社交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会给我们的平淡生活增加来越来越多的快乐体验。
个人分类: 物联网|10036 次阅读|4 个评论
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热度 1 liufeng 2012-10-7 18:00
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作者:刘锋 一直以来,社交网络被认为就是互联网上人与人的交互社区。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现象的出现,社交网络的形态也必将发生改变,如何改变?原有的社交理论体系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传统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无疑已成为今天互联网最热门的概念和应用,到2012年,Facebook已经超于Google成为世界第一大流量网站,在中国,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中国网民最活跃的场所。 什么是社交网络?不同学者给虚拟社区下了不同的定义,其中Rheingold, H(1993)的定义比较全面,他认为虚拟社区是在网络中产生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参加公共讨论,并且持续足够长时间,能够形成人气,最终形成虚拟空间内的个人的交互关系。 二,Big SNS(大社交)即将诞生 当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来,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物联网开始兴起,简而言之: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当物联网连接的物体不断产生信息并形成报告发送给向互联网用户时,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是,它们也将加入到传统的社交网络中,与社交网络中的”人“进行交互。 2012年10月,三星提交了一项自动化日志专利的申请文件。这项专利将会根据用户的一些数据自动生成诸如“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样格式的日志。日志信息的收集来源将会非常丰富,比如用户智能手机中的GPS软件、最新的天气预告、备忘录里的行程安排、照片甚至音乐播放列表。然后,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自动生成至少包含了一个完整句子的日志。 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它隐含的意义在于,如果这个自动日志不是针对人,而是帮助一栋大楼,一辆汽车,一个景区生成日志,并以大楼,汽车,景区的名义发布到微博或者facebook上,那么你社交的将不再是”人“,而是”物“。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 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 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三,六度空间理论在“大社交网络”-BIG SNS中是否还适用 @天使城杰夫 认为六度空间理论将不适用,他说人与人六度空间,是因人本身的流动性,依顺序为血缘亲人-三阶段求学同学-变换工作的同事-变换地址后的当地朋友,及所有人因为朋友的变动而指数扩展的网络连通。物则不然:一般被人安排在一个地方执行一个功能不变 @Alisoncastle:认为六度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存在联系,但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最多到第4层,我猜测此理论对于物的意义在于说明物对其他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但物的真正作用可能只在于4大主要方面 @韦英平:认为信息的流动确实正在跨界,但是说物与人、物与物的社交,还是有问题吧。毕竟物是无意识的 四, “大社交网络”-BIG SNS产生的根源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附: 《互联网进化论》2012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主要内容是用脑科学预测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互联网将成为破解大脑之谜的钥匙。本书总结了互联网进化的 9 条规律。阐述互联网如何从一个分裂,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 详细介绍 请点击这里
5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Android join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hj701 2012-10-7 07:29
Android join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top prize winner announced at Demo 2012 and poised to launch on Kickstarter, innovator Ube builds Android-based home automation. By Steve Patterson The Ube team applied their experience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s and high-volume manufacturing to improve and reduce the cost of home automation. They believe that they will find customers that will buy their smart power outlets and light dimmers. Made digital by the addition of an Android SoC, these commonplace devices are designed to control and measure power. Expensive home automation system controllers are replaced with a mobile phone app. It is an example of the consumerization of industrial devices. This approach is incredibly efficient. By replacing a physical analog control plane with Wi-Fi and using a mobile app, home automation is simplified and standardized. Consider the current approach to home automation. To automate the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of electricity or remotely turn on or off a device, a second set of wiring needs to be run through the walls and ceilings back to a central controller. The consumer interfaces with the system controller with a custom-built remote control unit. Using present day technologies, it is expensive to install and, once complete, the consumer gets an inflexible custom control system with one-of-a-kind modified software. Ube has designed an Arm processor SoC into each power outlet and light dimmer that includes Wi-Fi and Android software. This brings energy savings and convenience to the consumer. Some examples of the energy savings are: The app will know that you have left the house and shut off lights and other devices ambiently draining ambient power. The homeowner can manually or automatically turn on heating or cooling before arriving home to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without using energy to maintain a comfortable temperature when no one is home. Homeowners can use less energy, such as setting a limit on how bright lights can shine or shifting the time a dishwasher or clothes dryer runs to a time when electricity is less expensive. For convenience after recording and analyzing the homeowner’s behavior the app might suggest to the homeowner that it automate turning on the lights at a certain time based on the workweek and length of day. A consumer could use its Ube smartphone app to control other IP-enabled devices over Wi-Fi, such as garage door openers, thermostats and smart TVs. These devices will sell for $50 to $60, which is less than the analog controlled devices, and do not require extra wiring or an expensive controller. Ube’s approach should provide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much lower cost in renovation applications, because the homeowner can choose to add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only where they want it without first devising a comprehensive electrical design and building out a complete home automation project. Consumeriza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with Android and ARM, such as home automation, puts the products on a declining cost curve as Android and ARM volumes increase and provide flexibility. This permits the dimmer panels to perform more complex tasks, such as turn off a series of lights with a two finger swipe.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Phone5设NFC功能 RFID演绎手机升级版
热度 1 lhj701 2012-10-7 07:23
iPhone5设NFC功能 RFID演绎手机升级版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 手机 作为物联网最直接的智能终端,势必将引起一场技术上的革命,如同以前蓝牙、USB、 GPS 等标配,NFC将成为日后手机最重要的标配,通过NFC技术,手机支付、看电影、坐地铁都能实现,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日,苹果公司也表示有望在其第五代 iPhone 智能手机 上内置NFC功能。而作为RFID技术的演进版本,NFC与RFID的各自优劣深受各界关注。   NFC定义   NFC是NearField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 索尼 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 产品 、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RFID及NFC区别   第一、NFC将非接触 读卡器 、非接触卡和点对点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而rfid必须有阅读器和标签组成。RFID只能实现信息的读取以及判定,而NFC技术则强调的是信息交互。通俗的说NFC就是RFID的演进版本,双方可以近距离交换信息。目前的NFC手机内置NFC芯片,组成RFID模块的一部分,可以当作RFID无源标签使用进行支付费用;也可以当作RFID读写器,用作数据交换与采集,还可以进行NFC手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第二、NFC传输范围比RFID小,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第三、应用方向不同。NFC目前来看更多的是针对于消费类电子设备相互通讯,有源RFID则更擅长在长距离识别。RFID更多的被应用在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上,而NFC则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转载来源: http://security.zol.com.cn/324/3245287.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Mak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Reality
lhj701 2012-10-4 20:24
Mak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Reality: Mobility Meets Big Data In The Cloud -- "Triple Word Score"! Sanjay Poonen ,SAP One aspect of working for a global company that I don’t care for are 5 a.m. conference calls with Europe. But what’s even more frustrating is waking up to my alarm clock at 4:30 a.m.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 5 a.m. call was cancelled overnight. Well, what if my calendar could talk to my alarm clock across the Internet? The cancelled meeting would trigger my alarm clock being set back an hour, allowing me to sleep a little longer. Now imagine what my morning would be like if all of the devices in my life were synched together. The meeting cancellation resets not only my alarm clock but the coffee machine as well. Additionally, my mobile device receives a notification from my car that I’m low on gasoline. I’m informed that the trains are running 15 minutes late, and there’s 10 minutes of crowded traffic on my route to the train station. All of that information is fed back to my alarm clock (and coffee machine for that matter) via the Internet. At the end of the day, on my walk to the train station, my phone receives a notification from my refrigerator that I’m low on milk and a grocery store that I’m passing has a promotion for milk (and by the way, my favorite yogurt). I’m directed via location awareness right to the aisle where the milk and yogurt are stocked, and through precision retailing, a personalized coupon for 50% discount on the yogurt is sent to my mobile device. Here’s another scenario. When my family goes on a ski trip to Tahoe, my wife and I disagree about whether to turn our home heating on or off. She wants the house warm for our kids when we return; I want to save energy. Well, what if we turned off the thermostat, but on our return drive an hour away from home, I use my phone to direct an Internet-enabled thermostat to turn the heat up in my home! These might all seem like scenes from “Back to the Future”, but much of this is increasingly possible via what is known a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and the intelligent sharing of information between Machine-to-Machine (M2M). Basically, four key elements are required for IoTs – a) Tagging Things b) Sensing Things c) Shrinking Things and d) Thinking Things. With advances in RFID, miniaturization and analytics, M2M make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 increasingly tangible possibility. Think of such M2M communication as the “social collaboration” of machine-to-machine or machine-to-man. Such technology is beginning to mature, whether it’s smart thermostats from startups like Nest Labs or Honeywell, or what’s being called “precision retailing”, where innovations in Big Data Analytics, combined with Mobility and GPS, allow tailored promotions to be offered to consumers on their mobile devices. One of our automotive customers once told me that there’s more software in the modern car than in the first space shuttle! I learned from our manufacturing customers that if you thought today’s tractors are dumb, quite the contrary, they stream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like an Airbus 380 might, so that farmers can optimize usage, schedule maintenance and focus their tim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sumer companies are exploring smart vending machines that have tiny computers on a wireless network which leverage information like usage data and weather forecasts to determine replenishment schedules. If you know it’s going to be a hot day, being able to get your trucks to the vending machine fast enough might be the difference in a breakout profitable quarter. We look at all of these machines, whether wired or unwired, and see them as extensions of mobile devices; they all need to be secured, managed, and enabled to run applications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a mobile phone. Managing this smart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volution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solutions that we’re working on with our partners. But at the core of M2M are three key elements: Mobility, Big Data and the Cloud. These are precisely the focus areas that we’ve designated as innovation vectors at SAP. And when these three elements come together in use cases lik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r “Machine-2-Machine”, it’s like getting a “Triple Word Score” in the game of Scrabble! So how does SAP’s Mobile Management solution fit into this vision? Stay tuned for my next blog to find out!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he IOT needs to empower people, not machines
lhj701 2012-9-27 19:22
The ‘Internet of Things’ needs to empower people, not machines September 24, 2012 By Bruce Kasanoff Sensors embedded in everything you buy in the future could radically change what computers are capable of, but ultimately, they’ll need to save you time, money and annoyance to be worth their weight in silicon. Business predictions from more than a decade ago are not likely to come true as originally envisioned, and that’s turning out to be the case with the so-called “Internet of Things.” By his own account, Kevin Ashton coined the term “Internet of Things” in a presentation to Proctor Gamble in 1999. “We need to empower computers with their own means of gathering information,” he explained. “So they can see, hear and smell the world for themselves, in all its random glory.” With all respect to Kevin, this is wh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hrase bothers me; it’s obsessed with the notion of empowering machines — instead of people. In our book Smart Customers, Stupid Companies , Michael Hinshaw and I used the term “Physical Web” to describe what happens when the real world becomes linked up like the Web is today. The Physical Web will connect people, ideas, events and things. To help you grasp the difference, I reached out to Rick Bullotta, co-founder of ThingWorx. He, too, dislikes terms lik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2M (machine to machine). His firm has built a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that helps companies connect devices and people faster and hopefully for less mone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says Rick, “Sprung up around the notion that everything will have a smart tag, and that you will therefore be able to follow it around with some sort of tracking. People basically had three business models in mind. There was telematics stuff, like ‘where’s my truck?’ There was remote monitoring, like tell me when the tank on my farm is empty. And there were remote servicing ideas, like hooking up an expensive MRI machine to a service center.” But as useful as many of these ideas can be, they don’t really scratch the surface of what’s possible. “When the tsunami hit Fukushima,” explains Rick, “Citizens in Japan were starved for information on the status of leaks, and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that had been released. Other people and groups stepped into to share radiation data that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provide.” Many, if not most, new businesses spring up to solve a problem. To use a simple example: people like hamburgers + hamburgers cost too much = McDonalds! But Rick says that if you ask a customer what her problems are, she most likely will follow an innate human impulse to limit her responses to what she thinks is possible. This is why no one in in 1995 asked for an iPhone, and why no one today is asking for a $5-a-month home security service: People don’t believe it is possible. If you want to start a company or service that is mind-boggling in its potential growth and profitability, you will have to expand significantly your notions of what’s possible. (That, by the way, is the main reason I write this column.) “Do you think anyone envisioned the kind of apps people would come up with when they added sensors to smartphones?” Rick asked. No way. Human ingenuity is remarkable, especially when you free it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working in a large company with all sorts of bureaucratic rules. How to think about the Physical Web To simplify things a bit, across the Physical Web you’ll find ideas and events, plus: 1. People 2. Systems (mainly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3. Devices (meaning everything from sensors to your refrigerator) Rick says that if you want to broaden your thinking, pick any two and consider what each can and can’t do. People and devices, for example, are each capable of sensing that something happened or changed. But neither can do the sort of brute force calculating that enables Google to gather 10,000 searches for the term “earthquake” in the five minutes following a tremor. Systems and devices make a potent combination, in that they can free people from many tasks that require repetition or concentration. For example, a device can check your basement floor every minute for the presence of water, and combine with a system to alert you and others you have named. But in the end, this only matters if the pair solves problems that matter to people. To Rick’s formula, I’d add one word: less. How can you combine people, systems and devices to give customers less of the stuff that drives them crazy? Most want to spend less time, less money and less effort on annoyances. Instead of expecting that a customer will wait on hold for a customer agent to pick up, you could enable People to provide a number at which a System can have the agent call them back when a Device notices the agent is free. There are billions of other possibilities, once you embrace the idea that the Physical Web will link people, devices and systems — plus ideas and events and all the other facets of human activity. Rick is eager for innovators to solve real human problems, instead of simply marketing cool new gadgets. Billions of people can’t find clean water. They don’t have affordable ways to monitor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They don’t know how to lower their energy costs, or to keep their children or elderly relatives safe. Broaden your thinking. Don’t be limited by what you think is possible. Don’t be fooled into thinking that the opportunity is to link things to other things.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think: When I click on that (a tree, mailbox, sign or product)… I want this (it becomes mine, it answers my question, it tells me about itself, it gets saved to my file) to happen. Bruce Kasanoff is a speaker, author and innovation strategist who tracks sensor-driven innovation at Sense of the Future . Kasanoff and co-author Michael Hinshaw teamed up to explore more of the opportunities unearthed by disruptive forces in Smart Customers, Stupid Companies. Read more: http://www.digitaltrends.com/cool-tech/the-internet-of-things-needs-to-empower-people-not-machines/#ixzz27fUZgDwM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
lhj701 2012-9-27 19:20
How should our buildings and belongings communicate? 27th September 2012 by Jamillah Knowles Social Media Week is heading into its last few days and there’s been more events than you could shake a Web-connected stick at. In London, the Imagination agency hosted an event entitled ‘ Socialis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with Dr Jon Rogers, course director of Product Design at the University of Dundee, Mark Coyle Editor, BBC London 2012, Online and Dave Patten, Head of New Media at the Science Museum. Each managed a presentation vaguely link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 panel discussion fielding questions from the audience followed. However, much as the speakers were interesting, the interactive approach by Imagination to the entire event was very engaging indeed. As the audience arrived, they were handed an electronic tag on a lanyard which was handed over with the slightly unsettling instruction, “We’re running a social experiment today. Please head into the waiting area and find your team.” Who doesn’t like an unexpected social experiment? Well, it is Social Media Week. In the airy waiting area, around 70 people, all wearing devices milled about and looked at each other sideways. Eventually people chatted and worked out that through some sort of sensors, the lights on the tags would light up in different colours when they came into range with another tag. The colour of the lights on your device represented the team you were in. In fact, Imagination’s head of technology, Kel Phillipson and his team had cooked up 150 devices with the help of hardware hacking specialist Charles Yarnold . The tags used infra-re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radio communication to send data back to a base station. The event data was gathered and presented after the talks revealing red, blue and green teams – blue being the best at finding other team mates. There was also information that showed who had been using a gaming machine also present in the waiting area as that was another live item in the waiting area that had a monitor stashed in it. Integra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o the event was a lively touch and one that illustrated the beginnings of our connected world rather nicely. Connected Visions The speakers in turn presented their own visions of a connected world. Dr Rogers boldly claimed that print media would be dead within five to ten years and considered connected paper that could record locations or provide better interactivity as a possible future option. He also explained how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uld better breach the digital divide. Using his own work connecting popularity on Twitter with fame in the real world. The yawning gap between the two is blindingly obvious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Try telling the chap who runs your corner store if you’re a big deal on Twitter and find out how much he c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itter fame and real world fame is still enormous, but if people had a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of reputation online, things could be very different. Sadly, it doesn’t seem to bring the riches with the notoriety though. Mark Cole discussed his work with ‘Torchy’ the webcam that followed the journey of the Olympic Torch around the UK and Ireland. Interestingly giving the camera view a nickname did wonders for audience engagement. When ‘Torchy’ went dark for any reason, even those who wrote in to complain were softened by anthropomorphising the service. Cole pointed out that the BBC’s unique selling point for Olympic coverage was its national broadcasting rights. So it really had to make the most of its video content. As we’ve already reported, 24 simultaneous live streams across 4 screens is no mean feat, however Cole said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recorded video was a big problem to solve.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we had, was working out how to take two and a half thousand hours of sporting action and present that to the user. One of the single biggest areas that was done was around UX to give people a sensible, logical way to get from the live content to on demand. I think what we did for live content was very good but it got a bit more naughty when people were trying to access the on demand content.There was a UX lesson for the BBC to learn there,” he noted. A massive haul of data is a tricky act to pull off but dealing with all of that material responsibly and presenting it in ways that are useful for audiences is another. This idea was par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iscussion in a broader way. If the objects around us start to communicate with us and each other, who owns the data, what should we do with it all and how should it be presented? If your home is responsive, you may think that you can manage the resulting data with apps and programs, but what about an entire building, or a city? Should the companies who make responsive software own the data, or the people who generate it? Dave Patten of the Science Museum has been working with Google on the Web Lab exhibition. A show that connects visitors to the site with visitors online and cross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through various exhibits. Patten commented on finding standards across an Internet of Things that might make the transfer of data easier and therefore more useful. At the moment Google is one of the companies that is connecting us through our lives online to our phones and soon maybe our cars. But does this set standards or should we be more concerned about a future monopoly, whether that is Google or another tech giant in the future? These are huge ques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 was possibly a bit mean to fire them off at the panel expecting concise answers. One thing that the panelists all had in common though is something that might help with the waves of data we might see from an Internet of Things. A museum curator, a broadcaster and an academic all have to find the threads of a story in an open field of information. Dr Rogers hit upon the role of the expert in the future. This overwhelming amount of data might seem like an impossible amount to make sense of without computers. But already in a physical world we have curators, broadcasters and academics who help us navigate and they do this with very human skills known as story telling. It might be that these old-fashioned skills need new tools like software for data journalists, digitized records in museums or databases and remote viewing services for researchers and academics. People are natural story teller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no matter how much it relates to objects talking to other objects, it still relates to the way people are and the things that we do. No matter how much data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humans are good at is talking about themselves .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the new Internet of Things
lhj701 2012-9-27 19:09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the new Internet of Things by Dr Peter Harrop is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IDTechEx.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as conceived i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8. It was believed that RFID tags could be made so cheaply that they could be fitted to trillions of items, even printed directly onto them like most barcodes today. After all, about three trillion items of consumer packaged goods are made yearly in the world and it seemed that we were headed for one trillion postal items yearly. Barcodes and phosphor dots were woefully inadequate for monitoring at a distance and sometimes at speed: these things could be dirty, torn and misoriented and trying to read them one at a time was ridiculous. Automated monitoring en-masse throughout the value chain could make logistics faster and more cost effective, reduce theft and counterfeiting and provide other benefits such as no stock-outs in shops. All that was needed was a new numbering system to handle more items and a few simple improvements to systems and, yes, ways of making the RFID tags for one cent or less, would be easily achieved by design tweaks and sheer volume. It has not turned out that way. Human frailty intervened in the form of committees writing specifications of military complexity for a host of "nice-if" features, this making the tags more expensive than necessary. Even if that error had not been perpetuated, there was the problem that retailers are technophobic beyond their databases and terrified of anything regarded, even by a handful of people, as a potential threat to privacy. The usual ruse of requiring the suppliers to do it all for nothing, despite the benefit almost entirely accruing to the retailer did not work. It had worked with anti-theft tags but with RFID the costs were one hundred times larger and the suppliers of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with their wafer-thin margins, dragged their feet even though they had unload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of losses on their over-enthusiastic, naive RFID sources. Many in the value chain went to the wall and only certain things such as tagging apparel became successful, with demonstrable paybacks. True, some countries are proceeding as a matter of national prestige rather than payback. For example Russia intend to RFID tag all postal items but, at best, it all adds up to tens of billions not trillions yearly, woefully inadequate in getting costs sufficiently low. Companies printing RFID to make it cheap have largely collapsed or failed, as yet, to get yield that is high enough for viability. Those making primitive, very cheap ink-stripe RFID run afoul of the over-specifying by retailers and others. For example, most passive tags are required to be read-write yet very few use that facility once it is in place. Nonetheless, a catchy title lik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oo good to go to waste so it has been high-jacked by some of those making and using active tags and their systems i.e. ones with their own on-board power source which is usually a battery today.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money spent on active RFID tags and systems has grown from around 10% of all RFID to something more like 30%. The percentage of all RFID projects that are active RFID has similarly grown, as monitored in the IDTechEx RFID Knowledgebase of 4500 projects in 124 countries and growing all the time. In the past, active RFID usually meant things like your car key fob opening or locking the vehicle at 30 meters, one-on-one. Some big military money went on active RFID with sensing but that was also usually one-on-one. However, nowadays the primary attention is on applying second generation active RFID called Real Time Locating Systems (RTLS) where, usually but not always, the tag knows its location thanks to "seeing" several RF emitters and applying various measurement principles such as time of arrival, angle of arrival,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this is done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in contrast to the nurse pressing her RTLS pendant in emergency, which was an early success. It becomes Machine-to-Machine (M2M). Then there is third generation active RFID call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or, in Korea,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 where the tag is called a node because it acts as both RFID tag and RFID reader. To qualify for this terminology, it has to be a mesh network in computing terms, self-organising and self-healing. Drop them from a helicopter on an oil spill and they form a useful RFID system by themselves. This is all very like the internet so, bingo, let us call i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out a retailer in sight and with sensing in every case. IDTechEx has the definitive report on the subject call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012-2022 . This report is about progress towards automatically anticipating and monitoring forest fires, avalanches, hurricanes, failure of country wide utility equipment, traffic, hospitals and much more often over wide areas, something previously impossible. Starting with more humble applications such as meter reading in buildings - now a modest financial success for the leading participants, WSN will grow rapidly to well over two billion US dollars for the systems in 2022 . The market for wireless sensor systems in general, mainly one-on-one, is far larger but some proposed standards apply to both and some suppliers make both types. Figure 1. Total WSN Market 2010-2014 ($ Millions) Source: IDTechEx www.IDTechEx.com/WSN Ironically, WSN has some challenges in common with the original "let's deploy trillions of dumb tags" concept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suppliers have yet to make big money. Deploying large numbers (in this case that means thousands in one system not billions)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he standards people are not providing the right global open standards i.e. conferring interoperability, use in many disparate industries and leading to long battery life or alternative forms of fit-and-forget. Indeed, it will be rare for a WSN system to have more than a few tens of thousands of sensors in the next ten years but after that the dream of far larger deployments will be realisable. 90%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probably need 20 year life and mostly that calls for energy harvesting in forms not yet available - such as affordable, compact, multiple energy harvesting, where electricity is produced as needed from vibration, sunlight, heat differences etc. See the IDTechEx report,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2012-2022 . In our WSN report, uniquely, we examine the business aspects in a manner that is accessible to those with limited technical knowledge but with much to interest technologists as well. While there are many academic texts about WSN dealing with the highly complex technical challenges of producing these systems, we put such systems in context, including forecasting their rollout, technical evolution and the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We reveal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paybacks, the potential markets, the killer applications and the intractable problems that will take longer to solve. Winners and loser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 here is a balanced view of a very broad sweep of developers and suppliers including those beyond the ZigBee Alliance. Observing that some have been too optimistic in their forecasts for WSN in the past, we try to avoid the pitfalls of over-optimism. Yet we reveal the growth that is to come, eventually creating a substantial business of huge benefit to humankind. Many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are working on this new for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eeing it as part of the move to ubiquitous M2M computing. Some are working on use of printed electronics, including printed sensors for such purposes and some on energy harvesting tolerant electronics (all those voltage spikes and unpredictable intermittency). Yet others are reducing the power required by node logic, memory and sensing. Progress is quite rapid because all these things are needed more generally beyond WSN, de-risking the investments. Excitingly, adjac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one and two-way wireless sensors with energy harvesting and no batteries to replace are succeeding financially. Most notable is the EnOcean Alliance. It may become an open standard and move closer to being WSN.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obiplug:利用WiFi打造智能家居“物联网”
lhj701 2012-9-26 19:19
Mobiplug:利用WiFi打造智能家居“物联网”   可以操纵所有家用电器的“万能遥控器”曾经是只存在于科幻影片中的“神器”,如今却在加速向我们的现实生活走来。今年三月曾有报道称苹果申请的一项新专利能 让iPhone和iPad变身为万能遥控器 ,而美国初创公司Mobiplug的目标更为诱人——它准备让智能手机自动连接并监控用户家中所有带WiFi连接功能的设备,打造便捷、智能、平价的家居“物联网”。   Mobiplug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是知名创业孵化期TechStars今年夏季推出的新项目之一。Mobiplug希望攻克“万能遥控器”存在的一大技术难题——让不同厂商以及采用不同传输协议的设备实现自动连接。目前的类似产品如Xfinity、ADT等等,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Mobiplug的产品能让用户以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操纵家中所有带WiFi连接功能的电器与设施,如车库门、恒温控制器、家用安防系统、电灯、电视等等,还能监控它们的运行及能耗情况,而这些设备之间也能进行“对话”——也就是说,用户可以真正过上科幻影片中的那种智能家居生活。   Mobiplug的服务对象并非只有科技迷和“高帅富”,该公司的产品瞄准大众消费群体,计划走“亲民”路线,打造所有普通家庭用得起、喜欢用的智能家居“物联网”。虽然目前能够连接WiFi的家用电器与设施还不是很普及,但是美国亚马逊、家得宝、百思买等零售商已经在销售成百上千款此类产品,它们在未来必将越来越普及,而Mobiplug的产品也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Mobiplug刚刚获得了由风投机构Foundry Group领投的270万美元A轮融资,其他投资者还包括Bullet Time Ventures、SK Ventures、Social Leverage、Clarion Direct Investment等等。Foundry Group在本月早些时候刚刚宣布已经募集到2.25亿美元资金,计划用来对北美科技初创企业进行早期投资,该机构曾经投资Zynga、Jiraffe、Modular Robots等多家科技初创企业。   Foundry Group的合伙人Ryan McIntyre将加入Mobiplug董事会,同时Mobiplug也任命Tim Enwall为新任CEO——Enwall有着丰富的创业、管理及投资经验,曾创建家庭能耗管理服务商Tendril并先后担任公司CEO、COO和CIO等职务,还成功创建、经营并出售过两家科技创业公司。   Mobiplug表示将会把新一轮融资用来继续开发产品和扩充员工队伍,该公司目前正在招聘移动开发(iOS和Android)、移动用户体验、移动用户界面、云存储平台、无线协议和嵌入式Linux工程人才。   Mobiplug目前尚未推出成型的产品,但是在其网站上免费注册的人有机会成为其产品的早期用户,从而抢先体验方便快捷的智能家居生活。注册网址: www.mobiplug.co 。(悠拉) 转载来源: http://it.sohu.com/20120926/n353999950.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hingsquare Announces Software to Simplify the Internet of T
lhj701 2012-9-22 19:10
Thingsquare Announces Software to Simplif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ngsquare Mist brings Internet connectivity to battery-powered wireless devices By Thingsquare Thingsquare, a pioneering provider of open-source softwar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day announced Thingsquare Mist, a standards-based mesh networking platform. Thingsquare Mist allows developers of smart lighting systems, smart cities, smart homes and smart buildings to quickly add Internet connectivity to their devices. A key feature of Thingsquare Mist is its ability to seamlessly connect Mist networks with existing networks based on the Internet Protocol (IP), without need for manual configurati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rket is growing quickly due to new low-cost hardware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aid Adam Dunkels, founder of Thingsquare and author of the Contiki operating syste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needs open standards and straightforward software to move forward. Thingsquare Mist make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ramatically easier to develop and deploy." Thingsquare Mist uses open standards such as the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IPv6 for low-power wireless networks (6lowpan), the Routing Protocol for Lossy networks (RPL), and the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AES). Thingsquare Mist is open-source software and runs the open-source Contiki operating system on the devices. Key innovations in network protocols, over-the-air software update mechanisms, and network maintenance tools, makes Thingsquare Mist systems easy to develop, deploy, and operate. Thingsquare is working with several leading hardware manufacturers to bring Thingsquare Mist to a wide range of hardware platforms. Thingsquare Mist is currently in private beta with a set of selected customers and will be available by Q1 2013.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ngsquare Mist can be found at http://www.thingsquare.com/ About Thingsquare Thingsquare is the leading provider of open-source softwar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unded in 2012 with the aim to simplif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ngsquare provides standards-based software to a wide range of customers developing applications for smart lighting, smart cities and smart buildings.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thingsquare.com/ Contact Roger Bergdahl, CEO Thingsquare roger@thingsquare.com SOURCE Thingsquare Read more here: http://www.sacbee.com/2012/09/20/4838150/thingsquare-announces-software.html#storylink=cpy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风河推出物联网软件平台,安全性、互联性和可管理性一网打尽
lhj701 2012-9-22 19:04
风河推出物联网软件平台,安全性、互联性和可管理性一网打尽 • 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是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环境,风河公司业界领先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作为其坚实基础。 • 这款最新的平台产品不但提供了物联网设备开发所需的安全性、互聯性以及可管理性,而且兼容最新推出的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 • 该平台以Wind River Embedded Development Kit for M2M Smart Services之中现有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全球领先的嵌入式和移动软件提供商风河公司近日宣布推出最新的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环境,该平台提供了物联网设备开发所需的安全性、互联性以及可管理性。 据IDC*公司估计,到2015年,智能系统将占到全球所有嵌入式系统总量的1/3以上。从传输数据给医护人员所用计算机的远程健康监控系统,到传递公共设施相关数据的智能仪表,再到传递给车载GPS的实时交通数据,远程智能设备的应用范围必将十分广泛。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将会为无数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以便充分运用这些数据大幅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的设计目标正是推动物联网开发,运用经过验证的软件和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机构释放创新活力,加速开发与部署兼具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智能设备。该平台中预先集成的商业现货组件可以显著缩短物联网设备提供商的开发时间。 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以Wind River Linux为基础。作为风河公司业界领先的商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该平台不仅兼容各项标准,而且已经做过完备的测试。除了具备物联网开发所必备的安全功能之外,该平台还具备丰富的网络和智能化功能,可以提供多样的互联选择。其中的设备管理软件都经过了充分的验证,并且具备极高的灵活性。这个平台的核心是一个基础层,其中包含了用于集成其它物联网构件的配置和建构信息,可以生成经过优化的功能性Run-Time映像。 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的特色功能包括: • Wind River Linux操作系统 • 支持经过验证的中间件栈,包括虚拟机、OMA-DM、OSGi、TR-069以及家庭自动化 • 多种不同的联网选项,包括3G、蓝牙、以太网、Wi-Fi以及覆盖PAN、 LAN 和 WAN的ZigBee 和 Z-Wave。 • Secure Remote Management,具备可定制的安全启动、GRSecurity资源控制、TPM安全密钥迁移以及完整性测量等特色。 • 风河开发工具,包括基于Eclipse框架的Wind River Workbench以及软件集成用风河创建系统 • 基于网络的配置管理,可实现设备配置、安装以及管理。 • 硬件支持,包括Kontron主板上的Intel Atom™ • 兼容最新推出的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Intel 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是一套可交互操作的解决方案,设计用于连接、管理设备并确保其安全。 “随着智能联网设备的急剧增长,互联互通的世界正日渐形成。基于系统行为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而这对于物联网技术至关重要”,风河公司智能系统业务部总经理Santhosh Nair说。“互联性、安全性、优化以及遵循行业标准是成功开发智能联网设备和服务所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正是Wind River平台所带来的价值。这个平台采用最新的工具和开发环境,将软件、中间件以及板级支持包集成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物联网技术的价值”。 “物联网解决方案功能强大,包括经过实际现场验证的软件、端对端无线硬件以及设备云连接服务和应用,拥有它对于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市场潜力至关重要。作为风河公司的物联网合作伙伴,Digi很高兴看到风河进一步提升其在该领域的能力”,Digi International公司全球销售和营销高级副总裁Larry Kraft说。“我们期待继续与Wind River公司协作,满足物联网这个我们确信必将稳步增长的市场中的独特需求。。”。 基于风河公司现有Wind River Embedded Development Kit for M2M Smart Services内所包含的物联网技术,Wind River Intelligent Device Platform是一个由硬件和操作系统/中间件组成的真正“应用就绪”的即插即用平台。为了完善其中的物联网功能,Wind River还与多家物联网业内提供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独立软件商、增值销售商、主板厂商以及经销商。 (本文转自电子工程世界: http://www.eeworld.com.cn/wltx/2012/0921/article_9829.html )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应用的简单与复杂
热度 5 lhj701 2012-9-22 18:17
物联网应用的简单与复杂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举个例子,说到食品追溯,比如在田间地头收割蔬菜时,每把蔬菜上捆扎一个认证发放的二维码,这把蔬菜到了超市,你买到后,将这个二维码到超市中的机器上一刷,二维码信息到预先设定的具有公信力的网站数据库进行查询,然后将蔬菜的相关信息,如产地等在机器屏幕上显示出来,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通过认证二维码,将物品(蔬菜)信息放到网上,随时让用户查询物体分离信息。 但同样涉及到全球性的物品追踪EPC,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可以完成物品追踪,还可以完成全球性的物流管理,属于物联网的复杂应用---随着应用复杂多样性的增多,物联网应用变得复杂化。 再如,现在的农业物联网的物联网大棚,最简单的应用在寿光蔬菜基地做过报道,一般大棚都是在村外无人值守,但冬天大棚的温度对蔬菜生产至关重要,使用物联网技术,种菜农民在家中就可以掌握大棚的温度信息,比如,当大棚温度超过XX度,就通过电信商业无线网络将大棚监测的温度信息通过手机传送到菜棚业主的手中。这个就属于物联网的简单应用---监测物体(大棚温度)信息,如果异常,通过网络进行异常报告。 但同样是这个大棚,如果在发生温度异常时,不仅仅给业主汇报,还可以在业主的许可或自动地开启温度调节装置,进行温度自动控制,就属于稍微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如果再进一步,如果农业大棚还能够控制浇水、施肥、虫害防治、通风、温湿度、光照等等,那么结合专家系统,可以使农业大棚更加智能化,不仅可以影响蔬菜的质量、口感,还可以提高产量,甚至可以结合食品追溯等,这样使用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适合规模化经营。这属于物联网的复杂应用,在这种应用中,物联网的智能化应用使得物联网应用变得复杂。 再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车载网,如果车主加入这个网络,可以得知一些实时的路况信息,或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得到需要的诸如想去地方的信息,这属于物联网的简单应用。但如果车联网的发展,可以集成很多服务,比如通过汽车制造商在你的汽车里预先埋设了许多传感器,可以将车况异常实时通知你,或者将这些车况信息直接发到你固定的4S店,对方进行及时诊断后给你具体的建议等等,就是稍微复杂些的应用。再进一步,如果这个正在行驶的车辆结合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在堵车的时段,给你规划一条多费油、但却节省时间的路径,甚至将来可以自动驾驶你的汽车,你直接输入一个目的地就好了,这就属于物联网的复杂应用,想一想如果一个城市在拥挤时段有几十万辆车同时在城市道路上飞驶,给每一辆车规划一条优化的路径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这个应用中,海量的节点和海量的实时数据,以及车辆多变的行为方式使得物联网的应用变得复杂。
个人分类: 物联网|49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打造“智慧城市” 共建幸福德州
lhj701 2012-9-18 20:19
打造“智慧城市” 共建幸福德州 关键词: 2012年9月18日,德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建设“智慧德州”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德州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德州”建设。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在未来5年将投入35亿元用于“智慧德州”建设,其中有德州市 “智慧城市”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包含2G+3G(TD-SCDMA)+4G(TD-LTE)和无线宽带(WLAN)四网融合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智慧城市宽带网络和传输;基于高速无线网络的“智慧城市”各项基础应用;推动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等“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产业落户德州。 大众网 讯 2012年9月18日,德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建设“智慧德州”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德州举行。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德州”建设。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在未来5年将投入35亿元用于“智慧德州”建设,其中有德州市 “智慧城市”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包含2G+3G(TD-SCDMA)+4G(TD-LTE)和无线宽带(WLAN)四网融合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智慧城市宽带网络和传输;基于高速无线网络的“智慧城市”各项基础应用;推动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等“智慧城市”建设支撑产业落户德州。 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中国移动山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秀川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德州移动公司总经理徐智江汇报了建设“智慧德州”的基本内容,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总经理李秀川和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分别致辞,德州市副市长许绍华作了发言讲话。德州市副市长许绍华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副总经理陈文跃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李秀川总经理表示,将按照德州市政府的规划和要求,充分发挥山东移动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服务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追踪最先进技术,设计最佳方案,满足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信息化的需求,切实将德州市建成高质量、高标准、多应用的“智慧城市”,为促进德州经济发展和幸福德州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表示,建设”智慧德州”是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政府与中国移动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行动,必将有力推动德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向低碳化、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城市方向发展。在推动建设“智慧德州”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规划政策导向作用,利用移动公司的技术、网络、资金、人才优势,做好顶层设计、确定重点领域、高起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使德州市人民生活收益、社会生产力发展、政府工作效率提升、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出应有贡献。 德州市副市长许绍华表示,将以建设“智慧德州”战略合作为契机,高端定位,立体规划,顶层设计,精心操作,各部门、各单位主动工作,通力配合,将德州市打造成为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层次最高档的“智慧城市”。 根据协议,德州市政府将积极统筹资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按照集约、联合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协调解决建设“智慧城市”中信息基础设施、TD+WLAN示范、“智慧城市”门户和物联网应用等政策性问题,紧紧围绕“智慧德州”的发展目标,协调解决移动电子政务平台统一管理、城市一卡通资源管理、数字城管网络管理、物联网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推动“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在未来5年将投入35亿元用于建设“智慧德州”,打造“一个基础”,实施“十大工程”。“一个基础”就是“2G、3G(TD-SCDMA)、4G(TD-LTE)和无线宽带WLAN”四网协同的网络基础,“十大工程”就是围绕推动德州信息产业发展,提升德州信息应用水平开展“智能公共服务提升、电子政务提升、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产业、智慧农业、智慧家居”建设工程。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安全;消除数字鸿沟、改善市民生活;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在智慧民生方面,打造民生信息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实现水、电、煤、公积金、车辆违章等公众事业费用查询及缴纳;实现电子病例查询、疾病诊断及保健康复,推动从治疗到预防的医疗模式转变;通过校园智慧平台,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信息互动,进一步带动素质教育;通过智能家居和智慧楼宇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放心的家庭、养老、安防和社区服务,助力幸福德州建设,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幸福。在智慧政务方面,通过电子政务、智慧城管和智慧交通等提高政务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在智慧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德州市“10+3”产业体系,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1351”企业深度应用,力促国际领先、行业示范性强和产业影响力大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技术在德州落地,加速产品提档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德州市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打造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市,让德州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服务和应用发展示范型城市。
个人分类: 物联网|8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下一个时代将属于物联网
lhj701 2012-9-13 19:44
工信部曹淑敏:下一个时代将属于物联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   2012中国互联网大会9月11日-1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在会上预测,下一个时代将会是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或在10年内更加成熟。   曹淑敏表示,从发展趋势看,PC时代的增长规模是亿级的,桌面互联网时代的增长规模是十亿级的,未来出现的接近千亿规模的物联网,将会为社会及个人提供了更智能化的 生活 。   曹淑敏预测,“更新的业态一定会出现,这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以下是名人堂——互联网趋势论坛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2012互联网大会名人堂,我是主持人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今天我们名人堂论坛的举办希望为大家搭建一个有质量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参会嘉宾:   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此外还有腾讯、铁血网、搜狐、灵动快拍、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电信研究院等来宾的出席,下面有请四位嘉宾台上就坐。   今天我们将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现状展开,希望推动政府和企业的深度互动。今天的论坛形式是有企业提问,专家解惑,今天对话的成果我们会选取合适的部分上报给相关的领导,并且希望成立相关交流的固定渠道。   产业层、监管层都很关注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把目光放到移动互联网上,有马宾来交流一下。   马宾:感谢各位领导,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已经感受到了这份气息,在宏观的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应对中,大家一直在关注行业变化的成长趋势,我们也一直在做着应对。我们公司的布局也要和国际接轨。特别是智能机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产业的链条,对腾讯这样的公司来讲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应对,从终端到中国的下载,APP的使用过程,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我们从布局讲,希望在移动运营商所讲的云管端我们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基于安全的安全管家,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另外,基于网民服务器等,还有微博、手机腾讯网的相关内容,在APP的发展过程希望腾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希望与行业内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建起这个生态链,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环节,我们都会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智能机我们不会做,但是我们会针对我们产品的特色和服务的特色做一些布局,这是我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思考,希望与各位嘉宾为行业发展的前进做一些贡献。   问题就是在产业政策布局上,基于整个环境下,因为各个环节都有发展,我们希望国家在政策上,宽带流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政策上如何能帮助我们落实?在安全上,也希望政策更加明晰。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能做?   主持人:关于政策的问题有请陈司长解答一下。   陈家春:很高兴能参加名人堂的活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业界企业还是链条的各个环节,都要在发展浪潮中找自己的位置。作为政府,我们也注意到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但是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传统的互联网,你提到的问题关于宽带发展的政策,我关注的可能和你关注的不是完全一样的。宽带化应该是毫不动摇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确定的“十二五”规划未来的下一代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宽带,无论是应用发展,还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宽带基础设施是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国家在这个层面上给予了越来越的重视。我的今年一年的工作里面,都是围绕宽带开展的。相关的规划落地都提到加快宽带的建设,包括国务院的两次常务会上都提到了宽带工程。更高的层面的提法今年是最多的,说话国家的高层已经高度重视。   另外,业内业界的专家,邬院士是政协代表,也几次要呼吁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这是一个最大的利好的消息。   第二,对宽带发展全社会的共识,对于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是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作为业界来讲,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特别是作为业界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对宽带互联网的依赖是很强的。我私下也和你们沟通过,现在的网络从带宽等问题,作为工信部主管不可回避这是他的责任,但是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仍然没有满足市场、业界对于宽带的需求。我们部内还有分工,我们是管宽带建设发展的。无论怎样,首先要全力投入建设,另外包括互联互通,便利性等等,是需要逐步推动解决的。我们国家由于南北的互联互通的问题,今年部里面也有相关的动作和政策建设。   再有,很多东西也是要靠市场的,它是有机的、生态的,而不是哪个环节是制约,是障碍。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说大家说了宽带哪个地方有问题,如果价格有问题,是不是价格下来就好了。总的来说,各方面反映的问题我们是知道,你们对于宽带对于的需求是要满足现代迅猛发展的需要,产业链依赖于带宽市场的环节,希望带宽不能成为瓶颈。第二,我们的机制要建立长期的,政府要及时的跟一线的企业畅通,我们要了解根本的问题和障碍在哪儿,怎么解决并且不伤害产业链。谢谢!   主持人:马总还提了一个问题,从企业角度的安全来讲,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邬院士有什么建议吗?   邬贺铨:从安全角度来说,没有限制谁可以做谁不可以做,因为安全是为 消费 者服务的。但必须要让网民放心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法让手机上装那么多的防火墙等等,这点上没有门槛上的限制。   主持人:谢谢。下面有请灵动快拍CEO王先生提问。   王鹏飞:我们公司是 创业 公司,专注于做手机识别的,现在做二维码识别,我们现在看不到边界,也做了很多的客户和服务,今天的交流想问一下领导,二维码、图象识别等新技术领域,没有相关的政策,我们做二维码领先的企业,包括内容安全、规则都是缺失的,只是有企业的标准,未来怎么样发展,现在还属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从长期来看对行业是不太好的,对新技术和 商业 模式上,你们是怎么来看待对我们的关心和扶持。   曹淑敏:二维码在很多地方已经普及了,比如日本。互联网本身是鼓励创新的,并不是没有业务出来以后严格的对它进行规范,您刚才说到有一些标准是企业内部的,涉及到哪类的标准,比如 管理 类的,作为正常经营,你认为哪些不规范会影响你们专利、技术等保护,你们可以提出来,或者是为了整个行业对于业务的推广。这里面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方面的,一个是技术标准方面的规范。技术标准在互联网领域和应用层面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进行标准化的。有一些涉及到行业共性的,在国际和国内上多在进行探索,比如W3C等是在应用层面的规范。管理方面是属于工信部的作为行业管理角度,对它有一些规范,我觉得还没有到某一个特定的业务,而是对互联网的共性的业务有一些管制方面的要求,包括安全等,针对特定业务的并不太多。   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为了让行业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企业之间,包括上下游之间进行自律和规范性的东西。如果你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开拓这个比较早,可以向政府、标准化协会等提出来。   高新民:我补充一下,腾讯提出来的安全的哪些能做的问题,它没有规定哪些技术不能做,但是跟二维码一样,我问了日本的电通,做网络营销的同时,日本有两个,一个是二维码,一个是彩条码,这两个码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因此,应该鼓励大家多创新,可能不是现在就想办法用很多的东西限制它。但是我们关于网络安全问题,我们为了细分的行业、新的技术和业务,出现的时候,行业里面应该有一些底线,现在有好多问题,比如做安全的东西,公司多可以做,公司做客户端软件,之前就发生了一些问题,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这个就不能做。另外,互相用客户端的措施封杀人家,这些行为都不能做的,这样的限制是需要的。是不是这样的思路,但是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互联网有很多新的东西出现,大家都要协商要划一些红线,规范要有,但是不能妨碍创新。封底,不要封上面。   主持人:谢谢专家的精彩解读。下面有请奇虎360提问。   奇虎36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通过终端建立了一整套的生态系统,在国内很多公司从运营商就是从自己的端无法抵达用户,也就是控制权,所以很多人做第三方市场和应用商店,还有很多人做各式各样的模式,但是在好多地方我们反而没有特别的机会,比如在智能终端系统上,我们国家有一些项目支持,但是往往没有特别的效果,就是没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真正建立起发展的环境,国家对手机、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看法,未来的政策导向是什么?   邬贺铨: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还从安全的角度认识到,如果生态链完全的被外国掌控的话,我们是有影响,应该说目前为止还不是得到很好的结果,如果简单的是作为课题项目,我想象也能作出课题操作系统,问题是这个操作系统有没有人用,用户买手机的还没有问这是什么操作系统的。还有一些承担项目的单位,对于能不能跟苹果整整还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操作系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是在安卓的系统上做包装,现在来看,对于在市场占有率的把握还是不够的。国家想过一些方案由三个运营商组成一个公司,包括互联网的公司来检验操作系统能不能成功,至少作为应用能主推操作系统。   现在操作系统,苹果开创的方式是利用IOS和APP STORE来培养用户,尽管愤怒的小鸟很好,但是玩儿多了就烦了,而且手机的内存是有限的,另外,由于3G的出现,我们的网络会越来越快的,因此没必要说完全是下载到客户端离线的运用游戏,还可以运用云端,过去是PC上的浏览器,移植到手机上是太不好了,但是现在的HTM5的浏览器等等,再加上移动通信的网络带宽也比较好,我还是可以在线的使用这些应用,尤其浏览器的方式,从云端上加强,手机操作终端的作用就逐渐的下降了,可以作为厚的系统加薄的系统加HTM5的浏览器,我不能和胖的浏览器和它公正,也可以用其他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任经飞的讲话,他说我也要做系统,也要做芯片,人家好的,我可以用人家的,但是如果人家不让我用,我可以用自己的,国家也不会放弃操作系统的关键的环节。   主持人:下面我们关注一下网络营销领域,请易传媒的副总伍环。   伍环:大家好,我们的平台包括PC和移动端的,我们是帮助广告主在互联网上进行更精准的营销,我想问两个问题,去年在达沃斯论坛提出了一个大 数据 的概念,对于我们新型的广告公司,我们也是在做数据分析和处理,还有海量数据的复杂运算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我们又面临怎样的风险。   第二个问题,完全广告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广告作为商业模式,一直以来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模式。国家首次把广告业列为了发展扶持目录里面,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上,它的利好的方向在哪儿?   邬贺铨:中国网民的数量比美国多的多,各种视频平台上产生的量不会比美国低,我们感兴趣的不完全是它的量,量再大也是销售很多存储流量。美国有一个投资资金,搜集了全世界的微博,它不关心微博的具体的内容,但是关心发微博的主人心情是愉快的还是焦虑的,他们认为愉快的时候人会买 股票 ,焦虑的时候抛股票的多,他比我们更早的知道股票的情况。同样一种病,同样一种药,用在不同的人的身上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身上有大量的数据,如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用药的关系,对症下药就不会太难。这也是大数据。在美国有很多糖尿病人建一个小圈子,和全美的人一起交流,吃什么保持健康,医生也进到这个小圈子里面,他获得了很多传统的方法得不到的很多数据,这是在生活上面。北京有几十万个摄象头,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交在监控中心,你只能看到有限的一部分,你必须要把它关联起来,得到一条马路,甚至全北京的交通情况,现在开车的人都有手机,你根据手机移动的速度,就可以判断这条马路交通情况。也可以进行优化。不在于你有多少数据,一个孤立的东西是没有规律可循,大数据的财富可以跟石油相比,把有限的数据搜集起来它的价值都是是3千亿 美元 ,只可惜很多信息不能共享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也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公开的数据能够共享可以惠及老百姓也会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主持人:下面请高先生谈一下。   高新民:我补充一下,我觉得大数据,其实过去我们搞计算机叫海量数据,这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海量数据和现在的大数据,从量上讲是一个概念,但是现在讲的大数据,我理解,还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网络的数据是动态的,不断的变化,第二个是多元化,我们今天讲有图象和视频,现在手机上的视频的量的增长也是很大。如果都包括在大数据的底下讲,数据不仅仅是量的价值,大量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易传媒是做精准营销的,可能大数据如果从动态性和多样性讲的话,即使数据量不是很大,但是跟踪它的变化也会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对网络营销有很大的帮助。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耐克,做运动鞋的广告,给消费者送一个手腕上的记步器,可以联网的,把它的数据也就是自己的运动量记录下来,通过后台的网站把这个数据做一些分析比较,告诉消费者,他的健康量是怎样的,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海量的用户,形成了一个广告群,操作了运动鞋的广告。这就是把大数据的概念运用到商业上,为客户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大数据可以把所有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服务,这是大数据的本质。   曹淑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的前景,有几个因素会决定着它有更广阔的前景:第一,移动终端无处不在,这是PC互联网不可比拟的。第二,个性化,每个人拿着手机都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第三和位置信息的关联,可以结合你所在的位置,比如你到了某个地方,可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可以精准的给你做广告,加上未来的宽带化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强大,使得这个平台的广告空间是无限的。还有全球移动用户群,没有任何用户可比的。   陈家春:我5、6年前和国际电联的专家沟通的时候就感觉到,可能已经改变了未来的人的生活方式,不是说你让我看什么我们就看什么。还有垃圾短信,以前多数是乱发群发,我们以前研讨过怎么管理,原来也是广告主为了传发信息,这样做的话以后可能是垃圾广告越来越少。   主持人:下面有请蓝讯CTO张恳,看看您带来了什么问题。   张恳:我在电信工作20多年,从规范角度,我和曹院长有多年的交往,感觉通讯行业的规范是很明确的,是从去年加入蓝讯公司,加入到互联网行业,感觉到确实不太一样,互联网是另外一个概念,不可能像电讯这样规范。我们前一段时间总讨论带宽问题,社会上沟通的带宽问题比较片面,不是把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带宽情况做很好的讨论。我觉得带宽的费用特别高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腾讯公司不感兴趣呢?带宽越高门槛越高,腾讯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国外一个小公司不需要考虑带宽问题,因为带宽没有那么贵,但是在中国要想把业务铺遍全中国,带宽是很贵的,在中国有成千论万的小公司。   蓝讯公司做这个工作,50%的收入都交给电讯,我们基本是给电讯和联通打工,应该鼓励整个互联网各层,充分发挥它的力量,同时把这个门槛降低下来,为什么在美国2个人,和10个人的公司可以达到10亿的市值,在中国一个小公司就很难出来。腾讯要把这些小公司并购也是一个办法,但是不应该把这个门槛设的太高。不应该是要有上亿的资金才可以做到这点,中国的带宽什么时候可以降下来,整个1公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做互联网业务门槛不高,但是要想成功是有关的。   主持人:您提到的门槛,正好政策制度者在这儿,请陈司长结合政策解读来回答一下。   陈家春:政策解读关于6月28号发放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回过头来看我个人认为已经是很开放的了。我们走过了开放创新的道路,电信领域,互联网的发展要靠传统的电信的网络作为基础的物理承载网,发展和电信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您有电信的20多年的工作经验,也是见证了改革开放。我们网络的扇状您也应该是清楚了。   我们刚刚发布的政策,在国家大的形势和背景下,电信业怎么能在开放的政策下往前走,适应这个发展的需要,不知道各位有所关注和8个领域的鼓励,其中有一些是大家认为传统的电信领域,过去相对开放不够的,刚才张总也说到的,在网络当中最后的1公里的问题,我们也在政策里作为一个新推出来的政策,作为进入网开放的问题,适应宽带加快发展的一个目标。再一个也是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两个政策也是工信部经过在国家统一的部署要求下,确定的两大领域,探索民资更多的发挥作用。   其他的政策就是ISPDA(音译)的政策,2007年停的也是业界很关注的准入的政策。另外,我们觉得是趋势性的宽带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方服务越来越多的发挥民资的作用,走出去也是互联网网络的全球化,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已经没有了,国外的企业进到中国的市场也会非常的方便,我们的企业也一样,利用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我这是简要的把6月份出台的政策,主要是面向民营资本的政策说一下。   至于您说的带宽的问题,作为企业的诉求,就是带宽价格高。我们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偏高了,其实腾讯它们也提出来过,作为蓝讯是第一家做CDN的企业,当时是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诞生了蓝讯,随着和其他的领域比不大,但是在这个领域已经是老大了。蓝讯当时的出现可能跟国外CDN的出现的驱动可能有一些不一样。当时CDN的市场因为中国出现了南北网改革的障碍,CDN的作用就出来了。这也要客观的看。你们说带宽很贵,你们的比法和面向公共的比法是一样的,拿绝对的价格比。你们经营的利润情况,去年我调出来一些数据,带宽的价格是市场定价,不是政府定的。另外,这是你们上下游的关系,你们说50%是作为成本交给运营商了,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收入和盈利的结果,对于电信运营商,我们也调它的,除了中国移动(微博)很高,其他你们说的互联网带宽出租的主要的两家这几年的利润和你们的个位数差不多。第一从市场的角度,第一个客观的看数据。从市场调节是最有效的,从骨干网的领域竞争不够,我反问过,也和大家探讨过。中国互联网的骨干网的格局,国外有国外的形成,确实是多家,所以在专线的带宽市场是竞争的,可能比较好,你们说两家,再要第三家第四家放进来还是最小的,还是决定不了。   第二个概念,你们简单的说两家,去年热炒,我了解了一些,31个省,说竞争不够,其实每个省和每个省都是竞争的,它们为了完成指标。乱和治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确实是很乱,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我们对骨干网的数量比较少的问题。价格打的也很厉害,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互联网企业反映价格高的问题,我们希望你们能给提供一些解决的办理。因为政府不好定价,定多少合适,要么就是政府管制价格,要么就是市场管制。今年要降低政府管的互联网交换中心的价格,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应该是往好的走。   另外,一个是卖的,一个是买的,如果是政府定价,是买的便宜了是贵了,还是卖的贵了便宜了。我也查了一些数据,也是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的。   主持人:陈司长回答的很专业。接下来关注的还是同样的一个领域,基础服务和云计算的领域,有请万网的副总裁董末来提问。   董末:我想改一个问题,想问一个开放的问题,从PC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每一个时代都造就了很多成功的企业,移动互联网之后,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谢谢!   高新民:我们搞互联网里面有一句话,互联网只能说2、3年的事情,5年以后的事情都看不清。原来3G牌照在欧洲是2001年的时候,后来欧洲跟上,很多3G牌照公司,练买牌照的钱都挣不回来,但是到07年智能手机出来以后,移动宽带整个就火起来了。移动互联网可能还是当前最有创新的空间。移动互联网的问题,刚才有一位也问了这个问题,现在的创新可能是除掉全新产业链以外。从服务来看,最需要我们做的,有好几个融合,融合的概念里面,大家要深刻的思考,而且充分的应用,现在移动互联网从技术上讲可以创新很多东西,刚才讲到了营销的问题,现在讲的条形码,位置服务,社区,还有HTM5浏览器等等,不是单向的,是各种个的组合。   第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消费型的互联网,网购等等。移动互联网面向企业,特别是网络营销,二对二的,或者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和传统不得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这里面有很大的创新。我们国内这方面关注的很好。我举个例子讲,CAD产品研发必须要有的,可以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服务。现在的互联网是眼球经济的模式,靠流量,今天的几个运营商老总讲靠流量运作,靠点击率,因为要转化成收入的话就靠广告,把消费型的互联网,专项为企业服务,不仅仅是流量,而是价值。从传统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整个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企业融合起来。还有网络营销,跨媒体的融合。融合两个字是真正的创新要动脑子和实践的一个词,供大家参考。   邬贺铨:互联网从进入大众化,到现在为止才十几年,现在出现移动互联网,一样会走十多年,如果说你想在2、3年内说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我想还是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是应用可能会更广泛渗透到我们的行业上面,以及政府各种各样的应用上面,和未来的智慧城市、智能化的制造,大数据结合。意味着什么企业起来和什么企业下去,不好说,我们说互联网的影响变革更多的还是反映在国外的企业上面,在国内还没有这么大的影响。   曹淑敏:我自己觉得下一个时代是物联网时代,从发展趋势看,PC的长规模是亿级的,到桌面互联网时代是十亿级的,很多公司预测都是接近千亿的联网的时代,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智能,更多的设备联络到网络,基础是宽带化的网络,恐怕整个社会和地球的基础,以宽带化的网络为基础,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智慧城市,空气检测等,和人使用的设备互动起来,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智能,为城市提供更高效的管理,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生产力。更新的业态一定会出现。只是需要一个过程,大概十年左右,现在物联网也有了,但是用户很缓慢,需要过程,也需要物联网本身的技术的成熟,低成本,商业模式的清晰,更适合的设备,相应的管制,背后也涉及到云计算等,一定会产生新的公司,在新的浪潮下占据主导的地位,现在的公司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主持人:刚才高先生提到了HTM5,下面就有请这个领域的佼佼者UC的副总裁,韦东分享一下。   韦东:各位专家好,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讨论互联网的趋势,UC是移动互联网的专业的创业公司,走到今天,我们在国内的覆盖还是做的比较领先的,从09年开始,进行了国际化的进程,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都推向了全球,今天想交流的问题是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创新企业,走向全球有什么创新的建议和想法以及扶持的政策。因为移动互联网规模非常之大,是百亿级的规模,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在全球都有相当大的机会,特别是今年的移动智能终端,占到了全球的产能的75%以上。三大运营商在用户的规模上也是全球第一的,UC从09年出国到今天,我们有一些国家的用户的增长速度是排到了中国的发展的速度之上,特别是在印度、越南等第三世界的国家,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给我们的提示,包括我们做CDMA的时候,美国为了推进自己的行业标准,政府给予了大力了支持。我们UC完全是靠这自身的力量,我们把技术和服务到国外搞分公司,和当地的企业进行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中国在全球发展的浪潮有很强的实力。我们非常的希望政府和国内的行业组织能把我们这样的企业和行业里其他的企业能纠合在一起,同时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全球化作为一种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于产品本身能起到全球化的作用,同时,浏览器作为入口都能起到推动作用。如果UC可以获得国内外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些娱乐类的服务等都可以更快的介入国外的外乎,希望可以得到各位领导对UC的支持。   主持人:我把这个问题挑明了,就是说如果浏览器企业里面如果能产生IBM这样的大企业,国家可以给予哪些支持?   陈家春:在国家的层面就是企业走出去,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早一些年的战略部署。UC09年就开始往出走,互联网使得世界变成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又把这个推向了更近一步。你把产品和服务,也是这么多年组织推动的,你说半天,就是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扶持的政策。去年我就开始,现在哪些企业已经出去了,我们想把这个行业的力量组织起来,各个行业管辖的范围的企业要统一起来。   全球化以后,我们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往出走,起码他们到国外的服务业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美国也是随着国外的全球化进程,很多企业跟着它往国外上拓展。互联网企业相对来说不太清楚,国家绝对是鼓励和支持的。   有什么需求?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国内的资源怎么整合,资源的政策怎么掌握,可以重新的利用。谢谢。   曹淑敏:通过创新和被用户的接受的发展成功,和传统的电信有很大的差异,像UC是很成功的浏览器,UC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在国际上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有,和大的厂家合作绑定,能否在手机当中预制,这就是很大的优势。运营商在定制手机的时候可能就会预制一些软件。政府有很好的作用,就是把这个产品和上下游相关的产品,搭建平台,帮你们做一些协调,但是模式里面跟别的设备厂家不一样,要卖硬件相对来说,国家有一些对外援助的计划,作为一个软件,一个服务和手机厂家合作是比较好的方式。   提问:网速科技的刘洪涛,关于国家宽带的战略问题,平台规模现在一直在深度的参与,并且在技术的推动,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德威治很特别,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善终端用户的体验,对我们用户是有好处的,改变的用户的体验降低了用户的投诉率。在整个战略过程中是比较好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我们确实看到带宽资费相对比较贵,但是是一个现象不是原因。从网速科技平台服务商角度看,一方面我们的下游是所有的互联网站,是纯市场化的,上游是运营商,确实体制的因素很严重。运营商是竞争很激烈,但是是消费市场,手机抢用户的时候是很激烈的,但是在IDC市场上,我们没有看到价值的透明度,是相对垄断的,导致的是我们一边是纯市场化。我特别赞成陈司长的关键,最终是靠市场化解决问题,无论是带宽的改革还是体制上的影响,都会逐渐消除,是一个慢慢走的过程,不可能国家提一个要求,说终端用户把带宽增加了就可以了,整个产业链不可能靠国家推动,要靠产业化。   今天的主题是宽带加移动互联网,但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3G还是带宽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矛盾,现在最先进的智能手机已经是四核的了。这样的处理能力非常强大的终端,但是我们受限于资费的问题,这部分的宽带的拓宽的策略,不知道国家未来怎么考虑,其实对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很大。   曹淑敏:移动宽带和固定的宽带受的因素还不一样,首先受频谱资源,第二是技术本身,像3G的技术,基本给用户的速率是1兆左右。咱一个基站范围内不可能每个用户能用这么高的带宽,车多了肯定要慢下来。我们国家现在的3G还是在初期,渗透率是16%。目前的这个问题不应该是非常的严重,网络的利用率基本在30%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技术方面解决。我国会随着3G的发展,网络的容量越来越紧缺,LTE的熟虑可以上级的变化。高清视频是没问题的。频谱也是国家会规划新的频谱资源,给LTE,或者是移动通讯,现在工信部已经在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布。这是主要的两个方面。   其次,为了增加容量,网络覆盖的小区越来越小,从原来的公里到几百米,通过小区的缩小,还有vifi的分流,很便宜。这些都是采用的各式各样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说现在可以提供这个,但是运营商就是不提供。是由于资源的限制。特别是移动宽带的频谱资源是非常的稀缺的。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陈家春:我想补充一点,资费和技术也有关系,移动通信面向公共市场的竞争是相当的激烈的,这么多年来,移动话音资费基本带到到底,全球我们也比较过,下一个就是数据,从趋势上来讲,是在往下走的,这个问题会逐渐的从资费的角度会有所好转。第二是技术的角度,之前确实是推出了很多的数据卡,流量太大,跟网络的市场匹配要求太高了,要尝试释放。用户使用的行为或者是网络承载的能力等,这是需要探索的。因为这也是3、4年的时间。   资费的角度,价格是竞争最好的手段。三家竞争,应该说是异常的激烈。从领域已经开往往数据转了,我刚才说到了新政策,转送不是简单的把运营商的产品批发过来再买过去,我们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可以创新,把流量批发来以后有更多的应用附加再卖出去,提升流量的价值。不仅仅是单纯的价格。这段时间我们在研究整个经济的下行压力很大。现在说经济箫条,我个人体会到了,我们家的电梯以前是3个月一换,是分众传媒的,今天但是一进我们的会场,是热火朝天的。我想表达的就是,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怎么样把价值发挥出来,除了要降低资费,还要刺激消费,有愿意消费的业务出来,让大家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主持人:论坛的第一部分非常的精彩,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潜能,大家在谈的都是围绕这一个核心,就是怎么把上至国家的基础设施,中间到产业的运营平台,下边到企业,市场的增值业务,怎么上下打通,这中间有什么潜力。领导高瞻远瞩,从产业趋势的角度充分的挖掘了前方的潜力和机会,来自于互联网企业,像我们传达了强烈的信号,强烈的参与感,希望解决的问题,也表达了他们自己在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热情,通过上下的互动,真正的有利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潜力。在国家的大的经济形势之下,发挥互联网火车头的作用,成为我们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引领和带动力量,在这方面我们的探讨非常的成功,也非常的有成效。在座的各位对领导专家学者的精彩解答,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物联网专网将建成上线
lhj701 2012-9-13 19:41
中国移动罗健:预计物联网专网今年年底上线 物联网专网建设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满足海量的号码的需求。另外,物联网专网也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安全的需求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移动( 微博 )物联网产品经理罗健(腾讯科技配图) 腾讯科技讯 9月13日消息,2012年中国互联网大会进入第三天日程,在今天的“2012中国移动互联网年会”上,中国移动物联网产品经理罗健发表主题演讲。 据罗健介绍,中国移动正在建设物联网专网,并预计在今年年底即可以上线使用。物联网专网建设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满足海量的号码的需求。另外,物联网专网也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安全的需求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 罗健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移动将计划建设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在这个物联网云服务平台上,通过建设应用孵化环境和应用的运行环境,整合和调用相关的能力,包括通信能力,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能力,以及物联网一些智能管道的能力。 罗健指出,物联网云服务平台还可以满足行业发展各方的需求,转变开发模式,降低开发成本,降低部署成本,缩短上线周期,通过能力聚合与开放实现价值链的整合。同时,他还表示,他们将通过开放社区和应用商店,来推动中国移动物联网的业务转型,而这里就要相应结合一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2012互联网大会于9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腾讯科技作为本届互联网大会的官方战略合作门户和官方指定合作新闻中心,将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视频和图文直播。并特设立3个现场专访间,力邀业界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产业现状,指点未来趋势。 作为大会官方指定微博合作伙伴,腾讯微博( http://t.qq.com/ )上发起了#向CEO提问#的活动,所有网友都可以提前向您关注的互联网行业CEO提问。其中部分问题将被选中,在互联网大会现场提出,并得到嘉宾的正面解答。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移动物联网产品经理罗健(腾讯科技配图) 以下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产品经理罗健演讲实录: 罗健: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的罗健,我受我们基地叶凌伟总经理的委托,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移动物联网的一些工作。 今天这个题目是“感知世界,移动物联网引领未来”。移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样,均有着较浓厚的注意力经济特色。在小屏幕的后面,我们通过提供智能管道,开放能力平台,开发特色产品,以及进行行业应用,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丰富的应用服务简单快捷的提供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成立于2010年7月,在重庆,我们物联网发展的策略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打造智能管道,开发特色产品,推进能力开放,促进拓展行业应用。在智能管道方面,我们通过我们正在建设的物联网专网和专号,以物联网模组和机器卡这两种产品形态来提升我们的智能管道。特色产品我们聚焦于几个重要的行业领域,家居、交通、消费等,我们现在开发的一些标准的特色产品包括我们的宜居通、二维码等等。通过搭建物联网专网,通过搭建物联网的人力平台和二维码的人力平台,将我们物联网专网能力和二维码的能力提供出来,供我们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去拓展或去开发丰富的行业应用。 物联网专网这块现在我们正在建设,计划在年底可以上线使用。物联网专网建设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满足海量的号码的需求。另外,物联网专网也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安全的需求以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在这个专网上,我们可以提供分级的服务策略,可以保障物联网应用的实时性。 我们通过智能管道,将小屏幕和大服务连接起来,传统的传输通道,它只是向客户提供一个传输的通道,而我们物联网专网要提供的智能通道,除了提供传输通道之外,还会为用户提供通信状态查询,流量查询,质量管理等很多智能化的增值服务。二维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二维码作为标签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可以方便地通过这个小屏幕,更加简单快捷获取我们的大服务。目前二维码今天这个大会到处是二维码的应用场景,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二维码拍码看视频的业务,计划在十月份上线。 中国移动的手机二维码平台建立在物联网基地,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将手机二维码制码、发码和解码的能力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另外我们把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在客户端的生成这些能力,包装在二维码的客户端侧,然后提供给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可以很方便地应用我们平台的能力和客户端侧的能力,将二维码的应用快速应用到各种行业服务衷曲。 在智能家居领域,开发的特色产品是宜居通,它可以提供安防、视频监控等很多功能。目前宜居通这个产品载体有多种形态,包括我们的网关,摄象头,还有Pad,都可以作为我们宜居通的一个形态。对于用户来说,他只要通过手机上的宜居通客户端,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去体验我们全新的智能家居生活。 在智能交通领域,我们着力打造的是车联网业务,通过手机、车载的终端以及后台的系统,来实现车辆的安防、诊断、智能控制、信息、娱乐等丰富的功能。通过手机的小屏幕,来体验智能化的有车生活,比如说信息娱乐这个部分,它就可以有很多和我们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一些应用,包括一键导航,实时交通,天气,新闻,音乐阅读等等。车联网业务这块根据有关预测,到2015年,我们的车载前装在国内的用户渗透率将达到10%,在2015年可能有三百多万台我们的乘用车可能装载了车载前装的设备。至于准前装,到2015年,它的规模就更大,它的渗透率可能会达到30%,有接近900万的车可能需要车联网的准前装的服务。 基于我们的物联网专网等产品,我们拓展了很多丰富的行业应用,在金融领域,物联网行业应用也是非常丰富,比如说POS机,税控机等等,税控机这个产品对于商铺和税务部门来说,都有智能监控的需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小屏幕,实时了解到终端设备的运营状态,故障信息,交易数据等信息,极大的提升了维护和管理的效率。 在公共服务行业,水电气的远程抄表,这个需求是未来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15年,智能水表、智能气表和智能电表的需求可能是超过五千万台以上。通过在这些智能电表里面装上我们的物联网的芯片,或者是模组,我们就可以远程地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或者是监控,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我们公共服务水平。 在智能农业领域,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信息交付和智能控制成本现代农业的核心,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方便了解农情信息、市场行情,从而快速组织销售。同时也能通过手机,基于我们物联网的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一些智能控制。 在不久的将来,现在我们已经在做计划了,我们计划建我们的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在这个物联网云服务平台里面,我们通过建设应用孵化环境和应用的运行环境,整合和调用相关的能力,包括我们通信的能力,包括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一些行业的第三方能力,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物联网的一些智能管道的能力,然后我们作为运营商,我们做好运营和自身的环境,刚才讨论的时候提到的关于怎么来产生收入的问题,为我们的开发者的开发和测试提供完善的服务,为我们的用户的 下载 和使用提供完善的服务。 物联网云服务平台还可以满足行业发展各方的需求,通过转变开发模式,降低开发成本,降低部署成本,缩短上线周期,通过能力聚合与开放实现价值链的整合。另外通过开放社区和应用商店,来推动我们物联网的业务转型,这里就要相应结合一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聆听,我们期待与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合作,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Four Internet of Things Trends
lhj701 2012-9-9 16:29
Four Internet of Things Trends Tech Gadgets By David Bliss , Published September 7, 2012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comprised of networked objects with sensors and actuators. These objects observe their environment and share the data they collect with each other, Internet servers and people. This data is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used to make decisions and affect change. Change may come from a connected object making adjust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or it may come after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is analyzed further by a person. Nurun San Francisco has several clients involved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pace and have worked with them in a variety of ways including brand and marketing work, product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connected object prototyping. We recently lead a workshop with one of these clients, exploring ways that their household products could benefit from being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Several of their products are alread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the Internet, we helped them uncover new opportunities to push these products beyond pure utility and to find ways to do and say something new. To get things started we reviewed four themes that come up most often in our work arou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1. The quantified self. At this year’s Planningness Conference, Guthrie (Director of Brand and Strategy at Nurun San Francisco) and I lead a session on Connected Personal Objects , where we explored how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an drive a virtuous cycle of learning and chang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Tracking performance as a guide for change is not a new idea. Companies use data to improve business processes as well as product marketing. Athlete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collect biometric data to optimize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treatment. What’s mor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non-professionals are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mselves, looking for patterns in order to positively impact their lives. In all cases, the mechanisms employed range from pen and paper to high-tech devices coupled with data mining.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kes it easier and easier for us to learn from our actions. Many products provide customers with direct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from which they can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Increasingly, these products will be bundled with services to perform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liver simple, actio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example, most services that track athletic performance such as running collect data and report extensive information about current and past runs. Future services will take things further. Based on deeper analysis, these services will be able to set optimal diet and workout plans as well as provide real-time coaching based on your individual training goals and performance history. 2. From computers to things. As sensors, actuators and the technologies that let them talk to each other become smaller and less expensive, more and more objects will be networked. This progression i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changing our relationships to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Today, smartphones are the most pervasive object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landscape. They provide a wide array of sensors and radios for communication in a single, portable package. They run robust operating systems that allow an endless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sensors and radios in different ways. As miniaturized general-purpose computers, smartphones bear more of a resemblance to PCs then they do to the future of connected objects. We’re already seeing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nnected objects dedicated to one purpose. These objects are custom fit to do a specific thing better and more conveniently than a smartphone app. These items are easily recognizable as digital devices. Not only do their buttons and screens betray their heritage, but they also tend to be dependent on smartphones, PCs and chargers. A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advance, everyday objects unrecognizable as hi-tech gadgets will be equipped with sensors and internet connectivity. Objects such as lamps will inconspicuously monitor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surroundings, communicate with other objects within their network and act based on their collective knowledge. Finally, in environments where robust sensors are pervasive, it’s no longer necessary for objects to contain their own electronics or power. These objects are virtually linked to the Internet by other objects that act as their agents. Technologies like RFID and computer vision allow connected objects to identify these objects and display data, information and user interfaces on their behalf. A connected kitchen counter could identify groceries by sight and display nutritional information and recipes that match your tastes. 3. Ambient information.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isperse, it becomes possible for displays to become more integrated into our environment. Ambient displays such as the three projects pictured above are dedicated, real-time displays for a small set of dynamic data. As with this weather clock or this map of bicycle availability , an ambient display may work exclusively with a specific type of information. Others, like the Ugle are designed to display data of your choice in a coded manner, significant only to those in the know. In either case, these objects can be made with simpler technologies than more complex devices that combine sensing, control and display. They can be made in smaller batches and in a variety of styles to match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re placed. It seems inevitable that stores like Target, Restoration Hardware and Bloomingdale’s will carry a range of ambient displays in their house wares departments. Furthermore, small boutique shops and furniture designers will sell uniquely designed and custom-made displays. Consumers will shop for displays that match their personal styles and connect them to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of their choice. With ambient displays, people won’t need to grab their phones, launch an app and wait for data to be fetched. At a glance, they will know the weather forecast, if a spouse has left work, or if the doors of their house are locked. 4. Interoperability adds value. This last trend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critical: things on the Internet must work together. Currently there is no broadly used, open standard for how ob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har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 Except in the case of peripherals, objects made by one company seldom interact directly with those from another company. When they can directly interact, the objects tend to be part of a closed, proprietary system with a licenser acting as gatekeeper preventing a truly open standard. In response, web-based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PIs) are being used to encourag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Implementing an API does not require that companies expose all of their data or give up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yone who integrates their product or service with Facebook wishes that they had more control over what they read or publish through the API; but to give that control to third parties could jeopardize Facebook’s livelihood. The Health Graph by RunKeeper is one example of a company publishing a subset of their data to an open database. In exchange for providing this information to potentially competitive products, RunKeeper benefits from complementary devices such as the Fitbit Ultra, the Withings Scale and the Zeo Sleep Manager publishing data to the same system. Having one place for all of thes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come together provides additional value to the customers of all participating companies. In cases where a manufacturer does not directly support interoperability with specific products or features, third party systems such as If This Then That will step in and provide an easy way to connect the outputs of one API to the inputs of another. Theoretically, a service like this could allow a house’s lighting system to benefit from knowing that the alarm system has been armed and that everyone has left the house. This sor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ystems assumes that those features have been exposed via APIs and that the homeowner has given each system permission to talk to one another. This scenario doesn’t require that the two manufacturers plan for or invest in this particular integration. As with popular web-services, we’ll find that Internet of Thing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offer APIs and encourage third parties to develop integrated applications will enjoy broader adoption than those that are closed. Forward looking statements. These four themes are in no way comprehensive of all the trend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work we do largely focuses on personal connected objects and those found within homes and autos. Within this purview, these trends are influencing the design of Internet of Thing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them. What trends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est you? Let us know in the comments below.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Odopod’s What’s Fresh blog on September 6 th .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啊,物联网,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啥是物联网?
热度 5 lhj701 2012-9-8 22:03
物联网啊,物联网,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啥是物联网 ? 今年我们学院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说说什么是物联网?这好像很难啊。 如果一提起互联网,大家好像很清楚,因为,互联网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互联网已经融入千家万户,已经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上网看网页新闻,用QQ聊天,看电影视频,发邮件收文件,所以说不知道互联网,基本是out了。 但一谈起物联网,家长们基本说,是不是买东西的网站啊,比如淘宝网?是物联网名字的错?物上网就是为了卖物品? 其实物联网最早的起始应该是泛在网,2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预言了一种“后桌面电脑时代”的全新人机交互方式,并称之为“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这位名叫Mark Weiser的PARC首席科学家,1991年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竟然缔造了一个交叉学科的庞大研究领域。 今天,有不知多少名来自美国、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计算机、认知科学和电子工程学者,聚集在泛在计算领域,为最终实现Mark Weiser的预言而努力。 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确需要一些人的引领,或者说预先感知和梦想,就那么一点点,快那么小半步,但却是引领,尽管普通人往往对握在手中的东西有真实的感觉和认可。。。。 也许我们总是需要一些有梦想的人。。。。。
个人分类: 物联网|43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工程师年薪12万元以上
lhj701 2012-9-7 19:06
物联网工程师年薪12万元以上 重庆晚报讯 昨日,重庆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在工信部下达的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资金计划中,重庆唯一一家平台被列入计划重庆 电信 研究院物联网共性技术及产品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专项资金840万元,将全部用于我市物联网工程师人才培训。 据重庆电信研究院物联网共性技术及产品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介绍,专项资金将全部用于我市物联网人才培训计划,预计每年培训物联网工程师2000名左右,主要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在物联网企业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等。高起点也带来高收益,该平台介绍,预计这部分人才年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将成为各物联网企业的中坚力量。 据市经信委介绍,随着我市物联网的发展,预计未来5年内需要物联网相关专业技术人才5万人以上。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应用走进校园 校园安全保障加倍
lhj701 2012-9-7 19:00
物联网应用走进校园 校园安全保障加倍    “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每个学生都将配备学生卡,既可以远距离无障碍门禁考勤,又能在非在校时间能实时与老师、家长进行通话联系,还具有 GPS 定位功能,家长能获取孩子的准确地点。”距离开学还有半个月,江苏某中学正在紧张筹备,拟将物联网技术引进校园,便于管理学生,更能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孩子佩戴学生卡父母实时掌握情况   原来,苏南某重点中学采用 校园物联网 解决方案,力图以高科技管理校园秩序,提高管理效率,且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尤其能维持校园的治安状况,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据介绍,新学期开学以后,这所中学的学生每人都要领到一个多功能学生卡,约有校徽般大小,佩戴在胸前。可不能小看这个学生卡,它存储了学生所有的资料信息,如年级、班级、入学时间、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等。当学生进入校门时,可以在2米内进行刷卡考勤,不必让老师点名;如果学生在校园内遭遇麻烦,只要发出呼救声,保安就会立即收到信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最让家长们放心的是, 学生卡具有GPS功能,父母可以随时通过 手机 查看孩子的位置 ,与孩子对话,了解情况。   此外,这种学生卡还能开通储蓄卡功能,可以由父母直接存入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学校将直接从银行划出学费。而学生生活费则由孩子自己通过银行卡支走,也可以不用取出,而是只当饭卡充值。    物联网进校园应用前景广阔   对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多次发生校园凶杀案,给许多家庭带来伤痛,也让学校承受巨大的压力。其实,以前日本也曾经发生过大人持刀杀害学生案件,后来日本一家公司,开通了“学生保护系统”,该系统采用RFID电子标签,学生上放学时,电子标签上的记录信息就会通过接收器传到 服务器 ,同时发送邮件或短信给家长的手机或个人 电脑 ,使家长及时了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校园安全用上物联网技术,可谓前景广阔。据了解,2010年,国内在校小学生5500万,中学生5000万,大学生达3000万,不算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有1.35亿。不算配套的系统软件、不算装配施工的费用,甚至不算读卡设备,光按卡每张300元的工本费来算。这至少都是一个100亿级以上的市场。如果卡片同时开启电子钱包功能等增值服务,该市场起码超过1000亿。   这项技术不只应用于学校,还可以广泛应用到老年人、特殊疾病患者身上,比如,预防老人走失,只要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了解其位置,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展望美好未来,物联网作用大   基于物联网带来的各种好处,我们十分期待,在物联网业内,有更多的创新技术被研发出来,然后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信有一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高科技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为我们服务。 原文地址: http://security.zol.com.cn/
个人分类: 物联网|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物联网的物体上网
lhj701 2012-9-4 20:58
说说物联网的物体上网 物联网要让物上网,实际上物怎么能上网呢?应该是物的属性或者信息上网。 先说说 单个物体的上网 : 物体可以是单个物体上网,比如一个产品,出厂时将其信息与物体关联---比如将关联用RFID标签或者二维码表示,RFID和二维码与物体在一起---将这个信息(比如RFID的ID号)上网,这个物体和这个信息就有了一个分离的对应,于是可以称作这个物体上网了。这个物体上网的用处在于,在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从网上追查这个物体的信息,比如 物体防伪 。 如果在这个物体移动过程中持续记录物体的其它信息,比如状态变化、位置移动等,物体的信息就会持续上网,同样是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 物流追踪、食品追溯、老人儿童户外监护 等应用。 单个物体的上网还可以通过网络控制这个物体,比如你把温室大棚、鸡舍看做是一个物体,物体的(状态)上网,比如温度过高,可以将物体信息发到你的手机,接受信息的是人,这是 物-人 的交互。也可以将信息给物,比如排气扇,那么排气扇自动开启,接受信息的就是物。 这可以称作是物与物的联网,即物体(温度)与物体(排气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当然背后是人的预先设置这个连接)。 (待续)
个人分类: 物联网|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uper wi-fi poised for growth in US, elsewhere
lhj701 2012-9-4 19:17
Super wi-fi poised for growth in US, elsewhere Move over wi-fi, there's a new wireless technology coming. So-called "Super Wi-Fi", which offers a bigger range than existing hotspots, is being deploy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nerating interest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Britain and Brazil. Super wi-fi is not really wi-fi because it uses a different frequency and requires specially designed equipment, but it offers some of wi-fi's advantages, and more. The name was coined by the US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in 2010, when it approved the deployment of unused broadcast television spectrum, or so-called "white spaces", for wireless broadband. Advertisement The long range and use of the broadcast spectrum could allow wireless signals to travel farther than wi-fi - in theory as far as 160 kilometres - although for practical reasons the range will probably be only a few kilometres. Michael Calabrese, director of the Wireless Future Project at the New America Foundation, said that is an advantage of using the broadcast spectrum. "Wi-fi has been booming, but it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frequencies it operates on, which go only a few hundred metres," said Calabrese, who has been pressing for the use of "white spaces" since 2002. In contrast, "television frequencies travel long distances at low power and penetrate through buildings, trees and bad weather", Calabrese said. This could provide high-speed internet to sparsely populated rural areas which lack broadband. It could also allow consumers to create their own hotspots, which could be used on devices while away from their homes. The first deployment of Super wi-fi came last year by Rice University in Houston, Texas, followed by another earlier this year in Wilmington, North Carolina. A coalition of organisations has announced plans to deploy Super wi-fi to college campuses in rural areas starting early next year in a project called AIR.U, backed by Google and Microsoft. Super wi-fi would be on "unlicensed" spectrum, like wi-fi, so companies would not bid on exclusive spectrum rights. This can lower costs. And there is often excess capacity,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where fewer TV stations operate. Mobile phone companies could use Super wi-fi, as they do now with wi-fi, to relieve some of the "spectrum crunch" from the explosion of mobile devices like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But in order for Super wi-fi to gain traction, manufacturers of PCs and other devices would have to make chipsets that could operate on both systems. Dan Lubar of the WhiteSpace Alliance, an association dedicated to new wireless technology, said he sees Super wi-fi gaining momentum in the US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unused broadcast spectrum. "Everybody understands the value of this spectrum," he said. "It is the biggest swath of spectrum and has the most favourable characteristics." Chipmaker Texas Instruments recently joined the alliance, suggesting that equipment makers are ready to start making Super wi-fi equipment. "It's definitely going to be here in visible ways by the middle of next year," Lubar said. Calabrese said that because of a lack of compatible equipment, most of the early Super wi-fi deployments are being back converted to regular wi-fi signals. At some point soon, he said, people may start using air cards or dongles to capture Super wi-fi. Gerry Purdy, an analyst and consultant with MobileTrax LLC, was more cautious about prospects for Super wi-fi, saying it may take several years to gain traction. "It's a good utilization of spectrum, but I'm more conservative than some people," he said. "Building chipsets takes times, software standards take time; I don't think people should have false expectations." The most vocal criticism comes from the Wi-Fi Alliance, which has a trademark on the name wi-fi and fears consumers will be confused by incompatible technical norms. The group said it supports the use of unlicensed spectrum for broadband but that Super wi-fi "does not inter-operate with the billions of wi-fi devices in use today" and does not "deliver the same user experience as is available in wi-fi hotspots and home networks". Although the name is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art of Super wi-fi, that did not come from the backers of the technology, but from the FCC and chairman Julius Genachowski. "I wish we had thought of that. We had been calling it wi-fi on steroids," said Calabrese. AFP “超级WiFi”辐射160公里 无线WiFi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覆盖范围小而经常令人“禁足”在数十平方米的房间内。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昨日报道,美国研发了一种“超级WiFi”,将信号接收范围大幅提高至160公里,目前已经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首先试用。   “超级WiFi”不受建筑阻隔   报道称,“超级WiFi”不是严格意义上的WiFi网络,两者使用的频率不同。超级WiFi将电视未使用的“空白频率”建构成无线网络,需要特别设计的设备,与普通WiFi相比优势明显。理论上,超级WiFi传播距离可以达到160公里。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限制,这种无线网络目前的覆盖半径为数公里。   新美洲基金会无线网络发展总监卡拉布雷塞称,“超级电 视频 波能够传播更远的距离,不受建筑、树木阻隔,更适应恶劣天气。该技术可以用于向人烟稀少的地区提供高速 互联网 服务。另外,它使消费者有能力自建网络"热点",便于离家时使用。 ”   不支持现有WiFi装置   研发公司“MobileTrax”顾问珀迪表示,新技术已可初步应用,但因现有WiFi装置不支持,需重新研制专用接收器,离普及尚有一段时间。   网络巨头谷歌及微软均表示,明年将合作推出“AIR·U”计划,将新技术扩展至乡镇大学内。    电信 服务供货商有望借助该新技术,缓解智能手机热潮导致的网络拥堵。 来源:和讯科技 http://tech.hexun.com/2012-09-04/145464831.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aking chip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lhj701 2012-9-2 18:50
Making chip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Deepa Kurup The Hindu Evolving with times: The India teams for the firm’s networking business are leading the way on system-on-chip designs, software, and tools development, says Tom Deitrich, senior vice-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Cutting power consumption, securing data are key hardware challenges in the wireless world By 2015, by several industry estimates, over 5.5 billion mobile devices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Web. In the developed world, the concept of an ‘Internet of things’ — where networks connect cars, machines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rather than people — is no more the stuff that sci-fi is made of. And at the heart of this intelligent network, 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a robust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The “dramatic growth” of wireless devices poses tall challenges in embedded processing, says Tom Deitrich, senior vice-president and general manager – networking and multimedia solutions group at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 a freewheeling chat with The Hindu ,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Freescale Technology Forum, held here recently, Mr. Deitrich spoke on rapid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process technologies (in the embedded technologies field), advancements in automotive chipsets and key challenges in keeping pace with the growing infrastructure demands of a wireless world. Today, Mr. Deitrich says, most people have a minimum of three devices. Pointing to the mobile phone that records his interview, he explains how everything from transferring this file to another device to parsing the data uses heavy networking infrastructure. “Think about all the network consumption at each stage; it’s even worse with video. There’s a mobile data tsunami that requires OEM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nd carriers to dramatically boost network performance while controlling capital expenditure costs, increasing power efficiency and supporting the emergence of 4G technologies.” The challenge here, he explains, is to build a secure network that keeps up with the spiralling demand, while controlling 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quipment cost. But 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he admits. He explains how one product portfolio of base station-on-chip products integrates communications proces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wireless acceleration technologies into a single system-on-chip (SoC) in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ptimised for next-generation femtocell, picocell, metrocell and macrocell base stations. “This integration lowers part counts and delivers significant power, cost and footprint reductions for base stations. Significantly, the architecture is common across the cells, allowing for software reuse and optimising RD investments,” he explains. Embedded challenges As the number of transistors on a chip grows, and multicore processing enables higher and higher levels of processing, a key challenge is decreasing power consumption. Besides data security and device size, power expenditure poses a bigger challenge in wireless networks. Mr. Deitrich explains that Freescale is developing a wide array of pow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at the process level. For instance, he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cascading power management, a key research area for the company. What this does is steers tasks to a smaller number of cores during non-peak activity periods, so that the idle cores can enter a minimal-power or “drowsy” state. When packet traffic increases again, the technique allows a rapid return to fully loaded conditions. Mr. Deitrich puts this in perspective by pointing to any cellphone tower, where the traffic obviously slows down as the night approaches, perhaps to a few packets in the wee hours of the morning. This then picks up again as the day progresses, reaching a peak during work hours. “With this, cores can achieve reduced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light network loads and then automatically return to full function when network loads increase,” he explains, adding that this not only saves a great deal of power, but also provides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distribute packet processing loads among cores on an SoC. Mr. Deitrich speaks at length about the new Layerscape architecture, a development that he spoke of at length in his keynote address at the Freescale Technology Forum. “I’m excited because I see it speeding up innovation in the embedded sector,” he says. This new architecture, unveiled a few months ago, is the industry’s first “software-aware, core-agnostic networking systems architecture”. How is this a game changer? Mr. Deitrich explains that it is easy to programme (in high-level or human-friendly languages), and offers the flexibility and scalability needed to deal with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connected devices. Designed with intelligent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in mind, its architecture innovations include enabling power architecture and ARM-based cores, making it “unique and exciting”. Automotive chipsets At the cutting-edge of innovation in the automotive embedded technology field, Freescale’s focus is on designing chipsets and circuits that help improve fuel economy or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ing vehicle safety and consumer “in-car experience”, all catering to the rigorous and increasing demands of the modern automotive industry. When asked what’s most exciting in the Freescale automotive lab, Mr. Deitrich talks about i.MX product line that power infotainment/ telematics systems, currently deployed by more than 10 world-class automotive equipment managers. “Our forthcoming dual and quad-core i.MX 6 product presents extremely compelling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moving forward,” he says. For instance, he explains that they have demonstrated surround-view camera systems for auto applications, which takes input from four cameras placed around a car, then stitches them together for a virtual top view. In this system, the camera images are connected by Ethernet, and sent to the central processor. Each image is time-stamped, and then the i.MX processor stitches the properly time-stamped images together, and shows them quickly enough for the human eye to see them as video. These technologies, he explains,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safety apps, a 77 gigahertz radar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and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to mention a few. ‘Back on track’ In 2009, during a particularly rough patch, globally, Freescale retrenched around 250 employees from the cellular product group in Bangalore. Today, when asked if things are looking up for the company, Mr. Deitrich says, “We’re absolutely back on track.” Currently, its design centres employ around 1,000 engineers. “These teams are involved in hardware development, IP development, SoC desig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ools development. The India teams for Freescale’s networking business are leading the way on SoC designs, software, and tools development. Many of the most advanced designs, including Layerscape, are executed in India,” he elaborated.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开发MQTT协议技术:专为物联网而生
lhj701 2012-9-2 18:35
IBM开发MQTT协议技术:专为物联网而生 发布时间:2012.08.30 10:24 来源:国脉物联网 作者:雷锋网   Facebook上周四发布了新版iOS应用,当中采用了一种可能对物联网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种技术叫做MQTT(Message Queuing Telemetry Transpor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是一项为物联网而设计的消息传递技术,由IBM开发,它是一种开放、精简、轻量级和容易实现的协议。   Facebook工程师Jonathan Dann在Facebook的技术博客上写道:“我们使用MQTT更新通知、消息和书签等等。在应用程序启动时,我们直接选择依赖关系图,并确保在我们收听新通知之前,MQTT服务已经启动。即使我们添加新的功能,我们的模块化系统会确保应用程序安装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   前文提到,MQTT技术可能对物联网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即 Internet-of-Things, 其实这个概念由来已久,简单来讲,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简称。它和能源、电子信息、医疗、交通、零售、物流、工业制造等行业息息相关。要实现物联网,首先需要将具备信息感知和通信能力的设备嵌入到我们关心的物品中,使其能连接到因特网或企业网络之上,实现互联互通。之后,互通的物品不仅要通过设备采集信息、实现智能的感知,更要结合一切先进的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手段,与业务应用相结合,从后台到前端设备,实现智能的控制。一句话来理解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对于Facebook应用端的用户来说,采用MQTT协议进行消息推送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随着更多的用户关注和使用Facebook新版iOS应用,MMQT的知名度将会大大提升,MQTT带来的影响也将逐渐凸显。   当前物联网领域的消息传输依采用单一的实施规范,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用户端从传统的计算机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物品通过嵌入的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然后通过小型计算设备进行网络信息交换与通信。然而当前移动互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提供可靠的网络保障,基于物联网的MQTT技术则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在云计算和移动设备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低带宽和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中为您提供可靠的网络服务。   归根结底,MQTT 协议是为大量计算能力有限,且工作在低带宽、不可靠的网络的远程传感器和控制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协议,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几项特性:   1、非常小的通信开销(最小的消息大小为 2 字节);   2、支持各种流行编程语言(包括 C,Java,Ruby,Python 等等)且易于使用的客户端;   3、支持发布 / 预定模型,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   提供三种不同消息传递等级,让消息能按需到达目的地,适应在不稳定工作的网络传输需求   Redmonk行业分析师分析师James Governor认为Facebook采用MQTT技术,对后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胜利。自1995年以来,IBM一直在推广MQTT消息队列技术,现在看来,IBM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在Governor看来,Facebook为MMQT设定了很高的内容标杆。不管你喜不喜欢Facebook,通过MQTT传输的数据和内容将是海量的,是Facebook让MQTT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许单独拿MQTT来说,它对于普通用户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如果物联网和社交媒体开发社区可以通过MQTT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又将向实现人与物之间的相互连通迈进了一大步。   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物联网如何发展,在未来几年,相信MQTT的应用会越来越广。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
热度 1 lhj701 2012-8-27 06:51
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 物联网可以认为是泛在网在今天的具体实现和表现形式,互联网可以说将人与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极大推动了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化,物联网作为信息化的推进,试图将人-物、物-物连接起来,创造一个智慧化的世界。 但物联网的实现显然比互联网要难很多,一个简单原因在于物联网连接的是物,而让物有智慧,能“开口说话”和“智慧思维”,显然要比人难上不知多少倍。物联网的应用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应用渗透性,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但这种结合运用不可能简单实现而一蹴而就,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而实现一个点上的应用,然后逐步拓展到面上的应用,并逐步扩大“智慧环境”的覆盖面,最后产生物联网应用的“集聚效应”。 物联网的应用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正如现在互联网上的淘宝等电子商务一样,在没有互联网前是不可思议的。今天的物联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物联网的许多应用是过去没有的,需要我们去创造,比如作为智慧交通的“车联网”,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汽车这个物体而产生的应用,并且这种应用还在发展之中,会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越来越成熟。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有市场的接受和推动,物联网应用的真正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示范应用、政策驱动,必须有市场的真正需求。因此,物联网的应用的发展也必然是多个领域不同步的发展,比如智慧城市、智慧农村、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安防等会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 最后,物联网的应用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物联网概念再好,它的发展应用也必须围绕服务于人、对人有用,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生产效率和产能,能够促进人类与环境更和谐地共存,才会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航母”起航 与智能电网发展相辅相成
热度 1 lhj701 2012-8-22 06:26
  物联网“航母”起航 与智能电网发展相辅相成 来源:OFweek智能电网 工信部昨日正式发布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称,我国将加大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税收政策扶持;同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纲要》提出,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其中,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一批技术和产业优秀人才,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并培育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   根据《纲要》,未来,物联网产业需要在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譬如,要重点加强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地理位置感知与导航终端、多功能传感设备、智能仪表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纲要》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积极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推进物联网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示范区内符合条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   《纲要》称,要加大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力度,为此,《纲要》提出,将在示范区内实施八大重点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智能电力应用示范工程、智能物流应用示范工程、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安防应用示范工程、智能环保应用示范工程、智能医疗应用示范工程和智能家居应用示范工程。   《纲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包括,要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无锡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结合物联网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将现有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业等有关优惠政策逐步延伸到物联网领域,在无锡示范区内先行先试。   物联网与坚强智能电网   物联网,近几年来的科技热词之一,以其被誉为引领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的身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而持续的关注。 一般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通信信息网(互联网、电信网甚至通信专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服务的一种通信网络。其实质是实现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信息网(互联网、电信网甚至通信专网)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和智能处理的物理实体。实体之间协同和互动,使得有关物体相互感知和反馈控制,形成一个更加智能的生产、生活体系。   2009年11月4日,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坚强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坚强智能电网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处理多元、海量信息,服务于电力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实现“高效低碳”“节能减排”的愿景目标。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将成为拉动物联网产业甚至整个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并有力影响和促进其他行业物联网应用和部署进度,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生产、行业运作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挥央企技术创新引领和社会责任担当作用。   物联网与坚强智能电网的提出是应用需求驱动和技术发展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质内涵和特征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实现手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互借鉴性。   物联网渗透智能电力各环节   物联网作为智能电网末梢信息感知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物联网将渗透到电力输送的各个环节,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以及营销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在电网建设、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应用和用户交互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可以说80%的业务跟物联网相关。   目前,智能电网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的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同样,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也为智能电网发展赋予新的含义,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智能电网方面的技术和建设性投资。根据研究预测,到2030年,仅美国在智能电网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达到600亿美元,2017年亚太地区的投资也将达到1713亿美元,到2020年欧洲对智能电网技术的投资预计可达803亿美元,在此之间中国必将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智能电网的基础研究工作。在智能电网相关的清洁能源及接入、储能、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灵活交流输电、数字化变电站与数字化电网、配电网自动化、状态检修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自动抄表和自动测量、定制电力、通信、信息化等技术领域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智能电网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据相关调研显示,目前,电网光纤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已全面展开建设,在调度自动化、电网实时动态监控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突破,为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结合将大大提升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支持能力,将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构建电网运行及管理信息感知服务中心,将为占领世界智能电网的制高点提供支撑。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可实现先进可靠、灵活接入、统一标准的通信信息感知和接入,实现分布式智能信息传输、计算和控制。通过智能传感器把各种设备、设施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总线,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以此来降低成本,使电网运行和管理达到最优。 发电环节。在坚强智能电网发电及储能环节,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抽水蓄能电站的机组运行状态检测、电气参数监测、坝体监测、站区污染物及气体监测、脱硫监测、储能监控等方面。在风电场及光伏发电站等新能源接入方面,物联网应用体现在对分布式场站区域内风力、风能、风速、风向的监测,光照强度、光源可利用时间数的监测,微气象地理区域环境中温度、湿度、气压、降雨、辐射、覆冰等要素的实时采集,实现对新能源发电厂的自动监测、功率预测和智能控制,提升机网协调水平和资源优化配置,保障能源基地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输电环节。在坚强智能电网输电环节,物联网应用于输电线路覆冰、微风振动、舞动、风偏、弧垂及杆塔应力监测;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对导线温度等参数的在线监测及载流量动态增容、预警;利用无源光波导传感器实现对绝缘子串风偏、污秽、盐密等的监测;利用图像/视频传感技术实现对线路防盗、杆塔倾斜、基础滑移、接地腐蚀的实时监控,为输电线路故障定位和自动诊断提供技术支撑,为线路生产管理及运行维护提供信息化、数字化的共享数据,最终实现输电线路的安全、高效、智能化巡视,提高输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变电环节。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协同控制是变电站智能化的关键,设备信息数字化、检修状态化是发展方向,而运维高效化是最终目标。物联网技术可用于变电站设备的电气、机械、运行信息的实时监测、诊断和辅助决策,尤其可利用传感设备对变压器进行油气检测,判断其健康状态和运行情况;利用无线传感、遥测及三维虚拟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防护入侵检测;还可将电子标识技术与工作票制度相结合,实现变电站智能巡检、作业安全管理和调度指挥互动化,促进无人值守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   配电环节。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设备量多面广、分布广泛、系统复杂等特点,目前我国仍存在配电网网架薄弱、通信难于覆盖等问题。在坚强智能电网配电环节,物联网技术可应用于配电网自动化、配电网线路及设备状态监测、预警与检修、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配电网智能巡检、应急通信、关口计量与负荷监控管理、分布式能源与充电站等设施监控等方面,以加强对配电网的集中监测,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达到高可靠性、高质量供电,降低损耗的目的。   用电环节。在坚强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物联网技术主要以智能用电与互动化技术为导向,以双向、高速、安全的数据通信网络为支撑,应用于智能用电服务、用电信息采集、智能大客户服务、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营业厅、需求侧管理与能效评估、绿色机房环境管理及动力环境监控等方面,以实现电网的灵活接入、即插即用及其与客户的双向互动,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用电效率,提升供电企业服务水平,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构建电网信息感知服务中心,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各个环节,将为新能源接入、电网防灾减灾、提高输电能力、激励用户参与电网调峰、提高资产管理效益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光纤到户技术,电网将提供全程宽带互联网基础服务,支持与电信、交通、警务、市政、金融、物流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能够真正实现电网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广泛的、全社会的物联网,实现纵横交错,物联天下的目标。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发展相辅相成   智能用电小区作为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实时交互,增强电网综合服务能力,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的重要手段。   智能用电小区的电力用户能够实时了解家庭及家电的用电信息、电价信息及政策、用电建议等,从而主动参与到用电管理中来,主动少用高峰电力,多用低谷电力。通过居民用电负荷的转移,进行削峰填谷,降低对输配电设施容量的需求,相当于建设了“能效电厂”,从而减少了电网企业对输配电设施的投入。 智能用电小区供电系统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安全无缝接入,实现客户侧分布式电源的“即插即用”,形成小区微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   通过智能用电小区建设的高速通信通道以及电力线载波和其他通信手段的融合研究,提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服务,有助于加速推动网络融合。   智能用电小区改变了传统单一供电的方式,实现了电网公司和用户之间“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互动。电网公司实时了解用户用电信息并掌握用电行为规律,针对用户用电特点开展灵活精细的需求侧响应工作,引导用户改变用电习惯,实现用户参与电力负荷平衡和电网运行;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电动汽车、储能等多种客户侧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通过双向互动服务,为用户提供停电告知、电网运行信息、用电安全常识等多种用电服务信息和社区信息、商业信息等增值服务,提供95598、电费查询、自助交费、业扩报装等用电营销业务服务。通过电网与用户的互动,实现小区用电服务和物业管理水平智能化和互动化。   随着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设的推进以及智能家电的逐步应用,智能电表的功能将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比如家庭安全防范、家电控制等。用户将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定制合理的用电方案和其他增值服务,并通过智能电表很方便地实现对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访问,获取相关服务信息。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能够为普通居民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在居家生活中,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用电情况;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分时电价,自动调节热水器、空调等智能用电设备;将电力物联网与移动网络互联,可以通过手机交纳电费等。   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将物联网技术服务于智能电网,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电网智能化将成为拉动物联网产业,推进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有力影响和推动其他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和部署进度,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生产、行业运作和公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lhj701 2012-8-21 18:53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2012-08-20 15:15:50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2 — 2020 年)》正式发布,全文如下: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 2012-2020 年) 传感网(即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依托无锡市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简称无锡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对推进我国物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指导无锡示范区建设工作,发挥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限为 2012 至 2020 年。 一、有关背景 (一)物联网发展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和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战略规划和扶持政策,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传感器与无线射频识别( RFID )等感知制造业,网络设备与通信模块、机器到机器( M2M )终端与运营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链, 2011 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 1345 亿美元。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在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2009 年以来,我国物联网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在工业、农业、金融、物流、交通、电网、环保、安全、民生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应用,目前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基础, 2011 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 2300 亿元, M2M 应用终端超过 2000 万台,软件与集成服务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物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较低,产业小而散、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面临行业壁垒与资源共享的体制困境等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二)无锡具备的条件。 无锡市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拥有较强的城市综合实力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测试、设计能力分列全国第三、四位,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吸引国内外物联网高端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目前,全市拥有各类高层次物联网研发人员近 1000 人,物联网相关企业近 400 家,一批国家级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落户无锡, 50 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集团在无锡规划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项目正在建设。无锡在物联网人才、技术、产业和整体经济实力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具备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强创新发展,攻克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基地;突出典型示范,推动广泛应用。通过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探索发展经验,推动我国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与应用牵引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于应用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攻关,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研发与应用的有机互动,突破制约物联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坚持重点突破与协同发展相结合。重点在传感器、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集成、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标准化、关键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等方面,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标准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创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坚持试点示范与辐射带动相结合。结合地方实际,推进产业化与市场应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应用示范,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发,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1. 大幅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聚集一批技术和产业优秀人才,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2.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培育多家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元的物联网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3. 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先行区。 建设智能制造、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重大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综合集成物联网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加大推广力度,带动规模化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到 2020 年,无锡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示范先导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技术创新。 以应用示范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集聚国内人才优势,攻克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相关标准制定,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 1. 感知技术。 重点加强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 RFID 、地理位置感知与导航终端、多功能传感设备、智能仪表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 传输技术。 重点加强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 M2M 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可管可控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 处理技术。 重点加强大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库、智能分析和决策、物联网应用中间件、高性能系统集成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4. 共性技术。 重点加强物联网体系架构、标识与寻址、频谱与干扰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产品标准测试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坚持市场导向,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重点发展核心产业,大力扶持支撑产业,积极带动关联产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1. 重点发展核心产业。 重点发展物联网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着力加强传感器、芯片以及相关仪器仪表、 M2M 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嵌入式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及各类安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健全设计咨询、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等物联网应用服务产业,建设物联网核心技术产业集群。 2. 大力扶持支撑产业。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微纳电子器件、网络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等支撑产业,完善物联网产业体系。 3. 积极带动关联产业。 发挥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的带动效应,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加强应用示范。 根据物联网发展需求,结合无锡实际,以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为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先导应用示范。形成通用性、标准化、技术自主掌控的应用平台。加强统筹协调,鼓励业务创新,探索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产业、技术与应用协同发展。 1. 面向经济运行和两化融合领域的应用示范。 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管理精细程度和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为目的,推动物联网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在工业生产过程监控、仓储物流、用能管理和安全监控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重点建设智能制造、智能电力和智能物流等示范工程。 2. 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 以提升基础设施综合管理能力为目的,围绕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营能力、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能力、环境监测和保护能力,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安防和智能环保等示范工程。 3. 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 以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物联网与 3G 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重点建设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 (四)完善服务平台。 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等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 1. 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加速国内外研发资源的集聚。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创新与开发,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步伐,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 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和中介服务平台。 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投融资、产学研合作、政策咨询、市场推介、人才培训和综合配套等公共服务平台。 3. 建设物联网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发挥无锡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建设标准验证和测试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无锡示范区内企业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建设物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物联网专利库,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利用等工作,为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保障。 4. 建设物联网应用推广服务平台。 与电信运营企业等联合建立移动通信网、广电网融合的应用推广服务平台;与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行业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五)统筹和谋划示范区总体布局。 无锡示范区覆盖无锡市行政辖区,按空间分布和功能定位,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和支撑区。核心区着重发展共性技术和产品,重点区着力发展应用技术和产品,支撑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种协作配套,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物联网产业总体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态势。 1. 全力打造产业核心区。 按照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及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加快核心区内物联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大学科技园和博览园的布局与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示范区的技术创新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集聚区、大规模应用先导区和信息商务服务中央区。 2.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区。 加快重点产业区内已建园区和新建园区的布局和功能调整,培育和发展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区,发挥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和应用服务示范效应,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关键应用技术、硬软件产品和内容服务,大力培育金融、保险、咨询、认证等现代服务体系。 3. 全面拓展产业支撑区。 加快推进产业支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协作配套,并积极向物联网核心产业和支撑产业拓展,逐步融入物联网产业链体系。大力推动物联网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带动现代装备制造业、精准农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发展。 专栏·八大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 选择纺织、冶金、机械、石化、制药等重点工业制造领域,在工业流程监控、生产链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装备维修、检验检测、安全生产、用能管理等生产环节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应用协调机制,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降耗。 智能电力应用示范工程 以电力设施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电表数据采集和需求侧管理等应用为切入点,在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资产管理等环节中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检测、预警、集中监测和管理,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建立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自动化智能电力平台,提升智能电网互动性服务能力,实现全电子化的智能电力服务。 智能物流应用示范工程 以集装箱和车辆的监控管理和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等为切入点,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完善相关标准,提升智能物流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建立综合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智能物流的决策支持和个性化服务。适时开展集装箱联运信息化试点、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试点、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试点、物流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试点等。 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工程 以交通流量监测、停车和行车智能诱导、智能交通大平台、公交和客运智能化、道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和汽车移动物联网应用等为切入点,加强物联网和 3G 网络融合,打造跨区域、跨部门、标准规范、信息共享的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形成高集成、系统化、综合性的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安防应用示范工程 以重点区域周界防入侵、重大基础设施防护和远程监控、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系统、家庭智能网关接入系统、城市公共管理等为切入点,建设覆盖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建筑物的智能安防网络,建立支持公共安全监控、预警和应急指挥的智能安防平台。 智能环保应用示范工程 布放传感器、分析仪等智能环保基础设施,开展太湖水质监测、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监测等智能环保示范应用,建设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完善监测监控、信息处理以及预警等智能环保平台,解决快速检测和分析等智能环保技术问题,建设智能环保体系。 智能医疗应用示范工程 建设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医用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 智能家居应用示范工程 建立统一的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在保障家庭内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发挥智能家居对改善和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适时开展基于物联网的家庭安防、家庭网络信息化、节约低碳家庭以及社区管理等示范应用,探索智能家居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创新发展环境。 支持无锡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物联网大学科技园,对示范区建设用地给予专项支持,做好物联网无线频率的规划和保障工作。鼓励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无锡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无锡示范区建设、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江苏省、无锡市设立相应专项资金,为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产业化专项等渠道,大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三)加强税收政策扶持。 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无锡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结合物联网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将现有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产业等有关优惠政策逐步延伸到物联网领域,在无锡示范区内先行先试。 (四)加强融资政策支持。 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支持无锡示范区物联网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探索建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积极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推进物联网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示范区内符合条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适用国家关于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政策,在示范区内试点设立由财政支持和引导的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无锡示范区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示范区内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强示范区内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建立联合培养物联网人才的新机制;支持无锡示范区内具备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有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有条件的大学设立研究生院。支持在无锡示范区内建立和引进国内外物联网人才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内外物联网领军人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无锡示范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实行知识产权入股和股权激励。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境外企业在无锡示范区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总部等,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利用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积极支持示范区物联网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 五、保障机制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做好《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对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按照《规划纲要》要求抓紧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在规划实施、项目安排、财税优惠、金融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江苏省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工作,抓紧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资源,加快推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 O 一二年八月十七日 来源: http://news.cnstock.com/cmjx/201208/2216162.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G概念车、“车卫士”齐亮相 中移动推众多物联网应用
lhj701 2012-8-19 20:16
4G概念车、“车卫士”齐亮相 中移动推众多物联网应用 2012-08-17 16:06: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4G概念车 “车卫士” 中国移动 在今天的中国,物联网这个词汇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国移动以物联网和行业应用 为主要研发方向,重点开展了标准研究、业务产品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前瞻性产品研发以及产业合作拓展等领域的工作,全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普及。 大众网 讯 在今天的中国,物联网这个词汇已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经过三年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国移动 以物联网和行业应用 为主要研发方向,重点开展了标准研究、业务产品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前瞻性产品研发以及产业合作拓展等领域的工作,全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普及。在即将召开的2012(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 (IMIC)上,中国移动一批新颖、实用的物联网产品将与公众亲密接触。 4G概念车 带你领略未来驾驶乐趣 中国移动与国内专业汽车设计机构联合研制的首个基于TD-LTE的4G车联网概念车也将在IMIC研讨会上亮相。这台4G概念车整车为白色,颇具未来感,车内包含了车载控制系统、车载通信网关(MBox)和车联网软件系统三大部分,除传统车载系统的一键导航、实时路况、车辆诊断、救援等功能外,还增加了集群通话、车载WiFi、在线资讯及多媒体服务等特色功能。其中,车辆诊断和车载WiFi两大功能可以说是这辆车的最大亮点,一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故障或交通事故,系统将能够自动报警并将故障数据通过4G网络传送给紧急救援部门,能够有效保障驾驶者的行车安全。 电动自行车有了“安全保镖” 中国移动此次将展示自主创新研发的移动物品管理——电动车智能监控(简称 “车卫士” ) 产品。它是针对目前电动车盗窃案件频发,失窃后难以找回的现状推出的一项物联网应用产品。车主在收到车辆被盗提醒短信后,可发送定位短信到车卫士平台查看车辆的位置,也可拨打110或10086求助,警方可根据平台提供的作案时间和路线定位失窃车辆。该项产品自2012年试商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在市场上试用于近万辆电动自行车,并协助警方破获四起车辆盗窃案件,成功追回被盗车辆。 “魔法师”给中小企业带来福音 中国移动研发的开放的物联网应用生成与执行环境MAGES(简称“魔法师”),可将复杂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有机的分解成若干开放的业务逻辑基本元素和模块,通过元素、模块之间简单的、图形化的逻辑组合,快速完成复杂的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测试,并进行动态加载以及实时的部署与调整。 “魔法师”平台对企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可大大降低物联网应用的开发门槛,节约研发成本。它可以有效地打破目前大量孤立的物联网系统之间由于技术实现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信息鸿沟,将物联网应用开发过程中的业务流程设计与底层功能代码实现开发进行科学的分解与组合;同时,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充足、开放的开发资源。通过这样一个全新、革命性系统,物联网应用的开发过程就像堆“积木”一样简单,代表不同功能的一段段代码就好似一块块积木,可以根据不同物联网应用的要求随意组合,形成理想的系统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物联网|2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打造智能物联网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lhj701 2012-8-17 21:10
北京打造智能物联网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2012-08-17   作者:张淼淼  来源:经济参考网 北京市外国专家局相关负责人15日表示,在“首都引智工作”推动下,北京将打造“城市智能管理物联网”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据介绍,目前所属“物联网”的“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于今年6月启动建设。今后,围绕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电力、燃气和热力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将统一纳入物联网管理,桥下积水、管道破损、气体泄漏、火险等突发问题将能即时被获知并及时处置。 据承办该项目的首信公司总裁汪旭介绍,目前已在北京部分高层楼顶建造了199个基站,用于接收各类信息。“200个基站就可以覆盖五环内85%的地区。未来3年预计将建成700个基站覆盖全市。” 汪旭说,设置在地上或地下的感应探头、摄像头发射的信息,将在空中与基站“握手”,即时传回后台。政府有关部门经过数据分析可提前预知城市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而在突发事件中更能发挥及时发现、快速处理的指挥作用。 下一步,城市物联网管理领域还将设计建设“健康物联网工程”,涉及空巢家庭以及慢病护理,空巢老人以及一些慢性病病人的身体状况可以通过装在床单、衣服上的传感器发送至相关机构,以随时掌握病人情况。 北京市外专局相关负责人称,借助1993年起开始举办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北京“十一五”期间共邀请外国专家6400多人次,实施引智项目400多个,建设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8家、示范单位2家,用于引智项目的资助经费近6000万元。其中,60多名外国专家获北京市“长城友谊奖”,5人获得国家“友谊奖”。
个人分类: 物联网|2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车联网--智慧交通的排头兵?
lhj701 2012-8-16 20:59
车 联网--智慧交通的排头兵 ? 物联网的应用必然是逐步铺 开的,正如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一系列庞杂的工程,那么智慧交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再进一步细分,其中的车联网最近开始热起来:据资料,近年来, 以车载信息服务为依托的车联网服务企业不少于2000家,而仅丰田Gbook、通用、inKaNet三大车载信息服务品牌在我国已经拥有超过15万车主用户 。并且,新的汽车制造商与电信企业积极跟进,比如 中国移动正和吉利汽车一起研发车联网系统。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将是我国车联网的高速发展期,由此形成的市场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相关产品带来的利润总额约为200亿元。 尽管我国目前物联网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还处于“ 政府引导,示范应用先导阶段 ”,但上述车联网的发展属于“ 逐步过渡到市场引导 ”,随着应用的发展和服务的成熟,会逐步探索出成熟的“ 物联网商业盈利模式 ” 。 车联网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物联网并非缺乏应用和市场,而是缺乏提供成熟的服务。并且这种服务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服务,而是利用集成整合物联网技术、行业产业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应用。 当然,车联网并不完全等同于智慧交通,而智慧交通更多强调政府的规划和投资,但车联网无疑会通过市场这只手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从而最终会成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充: 什么是车联网: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汽车上的一种服务技术。 新浪:《车联网:开启移动物联网新生活》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812/035912825157.shtml 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认为:车联网可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同时提供综合服务,让车与车以及车与城市网络能互相联结,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  图片来自 工控网:《物联网:一个即将爆发的万亿级产业 》 http://gongkong.ofweek.com/2012-08/ART-310008-8420-28635216_2.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4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锡物联网规划获批 剑指全球影响力示范区
lhj701 2012-8-15 12:41
无锡物联网规划获批 剑指全球影响力示范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静宇   国务院日前批复并原则同意由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交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批复指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要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商业模式,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据了解,目前无锡已形成125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涵盖工业、农业、电力、物流、交通、安防、环保、医疗、家居等多个领域。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内拥有物联网知名研发机构32家, 航天科技 ( 000901 , 股吧 )集团、IBM、西门子公司先后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创新中心,美国休斯网络公司与无锡市合作建设亚洲地区功能最完善的卫星网络研发基地。此外,涉及物联网的投资基金124个,基金总规模370亿元。   批复提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将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对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在规划实施、项目安排、财税优惠、金融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无锡示范区列入产业统计的年销售规模100万元以上的物联网核心企业,从2010年的259家增至今年的608家,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其中,设备制造类企业332家,软件产品开发类企业134家,系统集成类企业137家,网络及运营服务类企业5家。   无锡物联网企业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承建或参建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家部委立项的应用示范项目达10个,包括 工信部 立项的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太湖蓝藻暴发监测工程、国家 发改委 授牌的无锡物联网综合示范工程、 科技部 立项的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等项目。
个人分类: 物联网|2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褚君浩院士: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
lhj701 2012-8-13 15:18
中科院褚君浩院士: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2.08.13 11:06 来源:赛迪网-通信产业网 作者:通信产业网 【赛迪网讯】8月13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在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2012国际光纤通信论坛”上以物联网与传感器为题做了主题演讲。 褚君浩: 大家上午好!我跟大家交流一下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现在最热的概念是智慧地球,这是IBM在2008年提出的概念。智慧地球是什么呢?就是互联网加上物联网。物联网是把物品的系统性通过传感器得到的信息互相联系起来。比如我们现在每个人的身上要放一个心脏的传感器,如果说某一位先生他的心脏现在发生有不好的波出来,无线通讯把你的信号送到医疗中心,医疗中心进行分析,这个分析是机器的分析,然后做得出去判断。然后再有监测,马上派一个医生把药送到这个人这儿,告诉他把这个药吃下去,不吃下去可能会出问题。比如这样的设备放到某一个桥墩那儿,哪一个桥墩有问题,也可以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分析。物体的信息是通过传感器传出来的,然后再进行智能化的设备管理,传感器所以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代替了眼睛、皮肤,是把我们的感官延长了,而且非常灵敏及所以是虚拟的听觉系统、视觉系统和虚拟的感觉系统,然后到信息中心进行分析判断,判断以后再做出决策。 所以这就产生了生产数据,生产数据从哪儿来?就是从传感器这儿得到。这样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扩展,比如刚才这个例子是智慧医疗,我们也可以扩展到智慧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和现在的火电能,是不是能够很协调的往里面进行分布?安排?智能电网。也可以扩展到设备,包括智慧的金融和保险。看看金融的泡沫吹大是不是要破了?可以提出警号。 智慧交通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在搞。所有这些就是敏感人,得到数据、传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图)这是西班牙的一次炸药爆炸事件,还有一次是东京的毒气爆炸,类似这种事件有传感器是可以报警的,如果有人带着一颗炸弹进来,传感器知道会报警,所以这样的事情会预防。这样的例子就是我们没有建立起物联网造成的不好的影响。 (图)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海湾战争的时候“空天地”一体化物联网的应用,就是物联网的概念。比如下面伊拉克行动部队,他们得到的信息就是通过无线传感,由指挥中心进行判断,所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决策和判断是非常灵敏的,都可以非常清晰的得到。这是空、天、地物联网的应用成功的案例。 物联网是和光电科学技术信息的获取十分相关。物联网通过各类信息获取进行处理、判断最后构成智慧地球、感知中国。下面对传感器的发展举一些例子: 这是各类传感器,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灵敏度。比如光子型红外探测器,我们国家在1987年汤定远院士开创并研究。 红外光电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方向:包括大规模高增益、多色、提高工作的温度、扩充波段、智能化。我们可以做成轴波和短波也可以做成1K×1K的,也可以做1024×1024的可以更好的成像。我们也可以做 成长 波红外的。天工一号上也用了我们的1500元长波红外。 这个图像是汶川地震,我是不能照下来的,是美国的一颗卫星照下来的,当时我们的卫星没有在汶川上面,当时跟美国他们协调,是不是能够看看我们这个地震的情况,我们这边因为信号当时是没有的,请他们的锁眼卫星进行了探测,这个卫星是光学成像军事卫星,从这相上可以看到是200公里高照的,非常清晰。( 图)它这个图像是5月19号照的,我们在5月22号在飞机上照了这个相,两张相完全一致,但是我们飞机是高度2分米,他们卫星的高度是200多米,可见他们的技术是很先进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 所以第一次是大规模。第二个是多色。多所就是不同的波段,两个波段、三个波段,就有利于判断,得到了好分析,光通讯要传过去,传过去的信号要进行判断,所以需要多色。比如说一个期限是一个PMG波段图,另一个期限是另一个PMG波段图,第二个期限是第三个PMG波段的图,所以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波段就是有不同的图。当然也可以做成一个双波段的探测器。这样成的像可以比如长波图、中波图、就可以判断是什么,到底是天上没有动力的飞行体,还是一个有动力的飞飞机或者是火箭?都可以进行分析。 大规模的LW/LW双色红外焦平面:比如说可见光的图、中波用的图、中波2用的图,比如飞机上面有发动机的话,它的图和没有发动机的分析结果是不一样的。 因为太阳光是有光谱组成,所以我们要得到一些数据,比如说阳光它的闪烁是随波长而变的,比如3.8微米以上,300度的目标辐射就比太阳光闪烁要厉害。而小于3.8微米以下,太阳光的闪烁比厉害。这些五数据要进行研究,就是提供给你信息判断。同样它的特波率,在不同的环境下,3.5微米到3.8微米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数据也是可以提供给你进行分析。比如这个图上看不到海上的东西,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海上的岛焦等等。所以不同的波段进行不同的判断,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或者光纤传过去,那么那边就可以进行发表。所以传感器对物联网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图)比如日本的3月11号海啸,天空类似风的流动,到3月14号核爆炸,有人说是不是辅导的传到上海了,通过分析没有这样的现象。 另外的一个就是提高工作温度,希望能够提高到室温下工作,那么效果会更方便一下。现在比较好的是,比如很多海岛,也没有人登陆,那么就可以把传感器放到那儿,通过太阳能电磁,然后可以通过无线,报数据时实的传输过来。 热释电探测器在空间领域的重要应用,还有地平仪,到底地球上铺设出去多少,得到多少数据?尤其地球辐射收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海洋上气温升高一度是怎么样,变化是怎么样的,跟地球辐射收支都有关系,这些数据都是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尤其这些年气候异常,可以通过这个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传感器来来得到这些信息,得到了这些信息才能更好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成像,这是一种新的技术,还有一种是PVDF成像探测率比较好。 另外就是甚长波碲镉汞红外焦,高功率THZ源和高探测率探测器,它对水特别灵敏,很容易探测水质的情况。它成像的规律可以用光学和电学的办法产生。其有TRIYS比如说它可以穿过树叶,也可以穿过人体,而且对人体没有危害。这种光可以穿过人体,那么人穿衣服就像不穿衣服一样,而且对人没有损害。比如现在X光要检查,是对人有影响的,但是TRIYS这个是对人体没有影响的。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光纤或者无线传感传过去,都是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的。THZ波段更多的是控制水质。,现在传感器当然也可以用在天文、星系上。 从红外信息获取里还有一个就是谱像,所以传感器不仅可以德国图象、像、还可以做谱像,比如把我这个脸拍下来,对我脸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做一个光谱,这样的数据是三维的数据,两维是XY数据,另外一个是光谱,那么数据量是不得了的。所以它不仅包括强度、波长、位相、偏振和识别,它的用户很大,可以成像光谱。比如这个地区,把它的光谱做出来,跟计算机里的油材料对照,人就可以跑到这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油矿,如果这么大的面积没有目标的找是非常难的。在新疆地区找到进金矿是这样的,先成像光谱,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像,然后再把人派过去。再比如说农作物的农产,到底成熟没有?到底是亩产一千斤还是1万斤?遥感如果是绿色的,清的,光谱是这样,如果是500斤亩产和1000斤亩产的,光谱是不一样的,所以信息量和数据两是非常大的。刚才钨院士说我们现在正在走向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又是挑战又是机遇,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得到的信息非常多,那么多的信息传下来,但是好好的分析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会衍生很多财富。 现代传感器技术包括各种各样,比如有红外、y射线、压力、振动、电磁、化学、生物、单光子、X光等等,所有这些传感器的信息都可以放到物联网上,判断,分析做出结论。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将来发展物联网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发展微小压力传感技术,采用高分辨能力的谐振式传感器机理,采用纳机电系统技术,研制对微观质量、力或角动量等敏感的传感器。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传感器比如TNT分子,比如基于炸药分子对特定荧光聚合物的荧光猝灭效应,通过检测聚合物荧光的强度变化判断被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炸药分子出现。如果说你这个包里带有炸药,你用瓶子装好了,但是一定会有一些分子在外面,只要有几个分子,那么它的灵敏度会有放大效应。所以一测试就知道里面是炸药。 中科院上海为系统所程建攻克题组,研制的荧光聚合物炸药探测仪用于安全检查,包括在世博会的应用,如果说这套东西是TNT,要研究不同的聚合物材料,不同的敏感度材料提供给我们物联网里面的传感器数据。所以整个将来会形成一个智慧空天地海一体化。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报为什么这么准,天上的眼睛在看,传感器在上面看,我们现代的战争技术、信息技术,也是要借助这个。我们把物联网的概念运用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医来、智慧水系统,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所有的工作过程中传感器是比较重要的。得到的信息以后,后面的信息工作更多,那么大量的数据,是各种技术,包括光通信和无线通信各种技术都在里面有非常大的发展。 所以物联网光点信息的各种传感器、各类信息获取、处理判断、决策最后形成一个智慧地球,智慧地球、智慧周围也是现在我们新兴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光纤通信过去90年非常热门,后来不知道怎么样给无线传感比下去了,现在又回过来了。光纤通信和无线传感都是物联网整个大数据系统里面,一个是信息传输的功能还有其他很多,它本身也有很多其它的功能。所以我们在物联网、传感器,这个会议主题光纤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会在最后的这几年里在我们国家、在整个世界上会发展起来。
个人分类: 物联网|3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车联网:开启移动物联网新生活
lhj701 2012-8-12 07:49
车联网:开启移动物联网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2日03:59 经济日报    导读: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目前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庞大的汽车市场为中国的车联网服务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不少人来说,“车联网”还是个新名词,其实,车联网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以及表现之一,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汽车后,正在开启一个汽车的智能化时代,车联网不但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它将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轻松。    车联网有什么用?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本期“新视野”将带您走近车联网。    驾驶员的好帮手    “您的爱车需要保养,请及时关爱您的座驾。”车载智能终端弹出的窗口上显示。董浩半年前买了辆新车,当时,销售人员告诉他,行驶5000公里进行保养。他看了一眼车辆行驶里程表:“刚刚跑了1000多公里,还没有到保养阶段,怎么就提醒要保养?”    按下车载终端上的“一键通”键,董浩咨询了客服人员后才明白,5000公里是汽车进行维护保养的平均值,他的车是新车,虽然行驶里程还没有到达要求的公里数,还在磨合期,但已经开了半年,所以也需要到汽车4S店进行保养,才能确保汽车的安全和稳定。    像董浩一样对汽车保养知识不太了解的人不在少数,而车上安装了智能终端,就如有了汽车助手,油耗、胎压、机油等经常需要检查的部件都无需再操心,由后台远程诊断系统来完成这些检测,真正做到了轻松驾驶。    这种智能化应用就是通过车联网方式实现的。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智能交通以来,从车到路到人的信息系统一直是车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如美国的“智能车辆公路系统”和日本的“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等都已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    车联网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下衍生的,车联网能让车与车“对话”,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利用RFID(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等接入技术和网络服务支撑技术,实现人、车、路、环境之间的智能协同,从而达到“人—车—路—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利用,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    与此同时,车联网还能极大地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中国移动 (微博) 正和吉利汽车 (微博) 一起研发车联网系统,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介绍说,目前的车联网可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同时也提供综合服务,让车与车以及车与城市网络能互相联结,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从而实现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    作为智能交通管理方式,车联网也是解决交通问题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车联网的发展已从概念走向应用,如在智能公交定位管理和信号优先、智能停车场管理、车辆类型及流量信息采集、路桥不停车电子收费及车辆速度计算分析等多方面,实现了对车辆的有效引导和监管,为驾驶者出行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在北京工作的谢小婷开着自己的爱车,听着车机(车载智能终端)播放的音乐,正奔向北京的怀柔旅游景区,准备与上午到达那里的同事们会合。突然,车内响起了“嘀!嘀!嘀!”的报警声,仪表盘上的机油灯在不停地闪动,这是在提示汽车缺少机油了,谢小婷只得将车停下来。    环顾四周,虽然面前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但她看看周围空旷的庄稼地,显然不可能有店铺。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庆幸的是,汽车上装有 四维图新 ( 13.29 , 0.16 , 1.22% ) 公司提供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谢小婷按下互动服务按钮,所有在这个平台上联网的汽车、手机、电脑等终端信息都显示出来,而且还有位置信息,于是她拨通了离得最近的一家加油站电话,请求支援。很快,机油就送到了,喝了“机油”的爱车不再吵闹,恢复了正常。    基于车联网的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使于静解决了难题,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融合了无线网络、RFID等无线技术的车联网,可为汽车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而成为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以车载信息服务为依托的车联网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介绍,目前跟车联网有关的企业不少于2000家。享受服务的用户也在增加,仅丰田Gbook、通用、inKaNet三大车载信息服务品牌在我国已经拥有超过15万车主用户。    日前,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国际论坛上,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卫星导航产业化中心副主任李晶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20万用户正在体验车载信息服务,预计2015年之后会增长到1000万以上。车联网将形成巨大的新兴产业,未来几年车载信息服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虽然车联网正在加速发展,但有些汽车还没有安装车载信息终端。高德公司产品分析师叶明伦告诉记者,利用智能手机,下载一个相关的应用程序,一样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远程控制、查看车辆的信息详情和享受车辆信息服务。比如当用户忘了带车钥匙或者将钥匙锁在了车里,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远程控制打开车门;正值夏日炎炎,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用户还可以在下班前提前将汽车里的空调打开,让车里有一个舒适的温度。    手机应用程序还延伸到了汽车服务的各个领域。在汽车之家7月上线的客户端最新2.0版上,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来查询车型、按品牌找车,不但可以查看几十万张各个车型的高清图片(可下载到本地)、参数配置、经销商等信息,还可以进入到汽车之家论坛进行互动。汽车之家CEO秦致表示,随着手机网民的激增,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正在加速,据统计,移动应用数量在过去的三年里增加了30万个,以信息获取为主的便捷式应用产品将是众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新宠。    车联网明天什么样    您是否还记得,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汽通用汽车馆”看到的一部科幻大片《2030》,让人们超前体验到20年后的汽车生活。到那时,任何人都可以开车,盲人也可以开车穿行于城市中,在车联网的保护下实现智能停泊,绝对不会发生事故。高度智能化的车载信息系统可以与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以及社区信息网络等全部连接,从而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即时资讯、周边信息,从寻找停车场到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    如今,这一场景正一步步走近我们的生活。自从车联网被国家列入“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后,车联网的热潮就一再升温,企业更是一拥而上。车联网产业链涵盖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方案提供商、网络供应商等多个领域。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10年,将是我国车联网的高速发展期,由此形成的市场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相关产品带来的利润总额约为200亿元。    北京城际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霍红表示,线上线下集成式服务将为车主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保险、年检、加油、轮胎、高速公路结算、跨省结算等。我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大力推动车联网和智能交通发展,将极大地助力节能减排。    据一份来自通用汽车的调查显示,目前,在超大型城市,30%的汽油浪费在寻找停车位的过程中,造成车主每月多支出336元,七成车主每天至少碰到一次停车困难。再从物流方面来看,目前我国货运车平均等货周期都在2天以上,平均空驶率达37%。而空驶率每降低10%,释放出来的运力相当于每年节省200万元。随着车联网的普及,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    因此,要实现未来交通的愿景,一方面需要汽车生产商、城市规划者的共同努力,解决部门及行业间的沟通难题,为车联网创造适当的应用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信息化技术支持,建立城市虚拟信息基础设施。    不远的将来,在智能网络互联互通下,在智能交通网络指挥下,汽车可以如飞机自动巡航一样,实现自动驾驶,并能保持安全而有序地穿梭移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互联互通”,时时“交流”与互动,驾驶将更轻松。
个人分类: 物联网|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和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热度 1 lhj701 2012-8-10 22:50
物联网和互联网到底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 经常有人问,你是研究什么的?说研究物联网的。然后对方一般会说,你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 你说一句话: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网络,但对方还是不清楚,然后解释的话,就不是一句话了,是N句话,但对方还是不太清楚。真是难为死人了。况且目前对于物联网还是很有争议,一句半句真得难以说得清楚。 尽管物联网的世界是20年后的事情,但真的现在没有办法说说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吗?如果说物联网依赖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然后呢?仅仅是狗尾续貂,还是将来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而会在21世纪,会和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一样风光,根本性变革我们未来的生活和世界? 绕了那么大弯,还是切入主题吧,说说自己的观点,欢迎专家们拍砖。 本质区别 : 互联网是为人而生,物联网是为物而生 。 解释:互联网的产生是为了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其服务的主体是人。而未来的 物联网是为物而生,主要为了管理物,让物自主的交换信息,间接服务于人类 。既然物联网为物而生,物比人笨,因此, 物联网的真正实现必然比互联网的实现更难。 另外,从信息的进化上讲,从人的互联,到物的互联,是一种自然的递进,本质上互联网和物联网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而已, 人的智慧对自然界的影响才是信息化进程本质的原因 。 物联网的人类智慧物化 : 既然物联网是为物而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物,那么作为物体有很多属性,而物联网并非管理所有的属性,比如一瓶酒,你再物联,也是一瓶酒,这种属性就是连到网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应用。那么 物联网本质上管理物的可变属性 ,比如还是这瓶酒,当它在酒厂灌装时,没有可变性,但如果这瓶酒移动了位置,比如说到了你的酒桌上,就有了可变性,一种应用是追溯它的以前的位置和以前的状态,比如说,通过物联网可以确定它的确属于XX酒厂。这就是由于可变带来的管理问题。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火警自动监测,如果说你监测的那个环境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这个物联网就没有什么用处,但如果说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发生了火灾,或者监测环境温度突然异常(火灾发生前状态),那么这个物联网就可以捕捉这种变化,从而预警或直接将火自动扑灭。从这个例子上讲, 物联网本质上也是物物自组织的、不需要人实时干预的网络 ( 但需要人在部署物联网之前对物体进行了人类智慧的物化)。 所以说, 物联网就是管理物体可变的属性,如位置变化、温度变化、状态变化、环境变化、进程变化、流程变化等等 。 物联网管理物的可变属性就是增加对物的可控制性 。
个人分类: 物联网|12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模式初探-ppt
热度 1 lhj701 2012-8-6 00:36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模式初探-ppt 教育部物联网技术师资国培班上海实践研讨会交流ppt,仅限交流学习使用,谢谢!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及校企合作模式初探.ppt
个人分类: 物联网|4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的直线跳跃发展与曲线渐进发展
lhj701 2012-8-4 07:09
物联网的直线跳跃发展与曲线渐进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所需条件还要经历长期过程
热度 1 lhj701 2012-8-4 07:07
工信部:物联网大规模应用所需条件还要经历长期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3日18:22 中国广播网 微博   中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记者张棉棉)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昨日(2日)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联网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目前,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次技术与产品接口大多还没有实现标准化,大规模应用所需条件和市场还要经历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促进消费、提振内需已成为目前保持国内市场良性发展的优先选择。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长期以来,家电、住房和汽车需求对我国经济加速前行发挥了极大作用,但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目前这三种需求的增长已趋于平稳,很难再更上一层楼。因此,亟需发现新的增长点:   苗圩:我们认为至少有一个消费热点可能会成为下一轮拉动整个经济的热点,这就是信息类的消费,以年为单位来计算,我们现在拉动的信息类的投资仅仅是宽带网络的建设,今年大概就是3750个亿,如果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投资的建设,大概初步匡算是数以千亿计的投资规模,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级的应用的消费。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作为“信息类产品”的重要培育地之一,去年示范区内361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25.8%,物联网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达796亿元。但苗圩表示,从示范区中,也不难看出物联网技术具有“集成性高、应用跨度大、产业链长、产业分散度高、多数领域核心技术尚在发展中”的特点,大规模应用所需的条件和市场还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苗圩:最近已经修改完善并上报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无锡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产业的规模、从业人员和影响力要居全国首位,第二,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建设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注意培育创新的、活力型的中小企业。
个人分类: 物联网|2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实践产品“掌上看家”
热度 1 lhj701 2012-7-31 22:14
物联网实践产品“掌上看家” 作者:|出处: DoNews | 2012-07-31 16:49:44 |阅读: 219 次 责编: 徐建文 智能家居公司,Alarm.com获得1.36亿美元投资。打造一套无线安全及能源管理系统,用户通过App监控房屋内的情况,或是调节室内温度,调节智能冰箱,智能电视等。   DoNews 7月31日消息 智能家居公司,Alarm.com获得1.36亿美元投资。打造一套无线安全及能源管理系统,用户通过App监控房屋内的情况,或是调节室内温度,调节智能冰箱,智能电视等。目前已经开始商用,用户已经达到了100万,其客户端支持 iOS、Android和BlackBerry平台。   “物联网”这个概念一直受到国内用户的关注,“智能房屋”将会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最为直接也是最为形象的表现。但国内网络环境较为复杂,如IP地址短缺或IP设备寻址困难。通过移动App设备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成了一个关键的课题。如何找到家中的智能设备呢?   掌上看家CID链接技术-搭建IP设备连接   “掌上看家” 是一款手机实时监控摄像头的应用,目前支持iOS和Android平台。它搭建了一个IP设备连接的云计算平台,给家里每一台电脑分配一个固定的CID号码。手机可通过已绑定的CID号的电脑控制摄像头,达到监控房屋的需求。这个CID号不受任何网络环境的变动的影响,如果你搬家了,手机可以通过CID自动匹配网络路径和端口设置,在任何时间都可连接访问该设备。   CID技术海外申报专利   “AtHome Camera”的作者许占(博士)是视频压缩编解码专家, 其CID无缝连接技术已在北美市场上线测试两年多(参考北美苹果应用商店)。目前在北美已有近30万用户。此两项技术已在加拿大温哥华注册Circlely Networks Incorporated公司申报专利。   今年6月10日正式推出国内版本“掌上看家”。提供实时监控,视频录制,自动报警,运动侦测等功能。目前已积累5万种子用户,其中小商家老板用于监控店面或员工;家庭使用看护病人,孩子,宠物,防盗等应用场景。   CID号的连接技术,已经初步实现物联网中物物相连的原理。将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低成本地植入家庭监控系统中,仅仅是实现物联网的第一步。据许占博士透露,“掌上看家”未来将会与硬件厂商合作生产IP视频监控服务,并搭建云技术平台,将CID无缝连接,视频的压缩与传输及云计算,IPv6融合过渡及4over6,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技术融合其中,并打造中国的物联网平台。 转载来源: http://www.donews.com/original/201207/1350374.s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及泛在网
热度 1 snakeren 2012-7-29 20:47
人类的欲望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可以说是无限贪婪的,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于是不断地产生新技术新方法。 人类要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感知和管理想要的任何事物。 任何人任何事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要得到感知和管理。 从电脑的诞生到今天,电脑经历了用于计算、娱乐、电脑与电脑间的协作、电脑间连成的专用网、局域网、互联网。。。。。 互联网: 人-----互联网-----人 物联网: 人和物-----固定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人和物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及泛在网不是简单名称的差异,最实质的内涵改变是人类一种更高更新需求的憧憬和实现。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人才培养难题与破解
热度 3 lhj701 2012-7-28 22:24
物联网人才培养难题与破解 物联网热已经波及到人才培养,有两个指标:物联网师资培训班越来越多;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设计等研讨会此起彼伏;但人们仍然云里雾里,原因何在 ? 找不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抓手!为什么?如果找得到,很有把握了,就不用这么无奈了,可见物联网像一条很滑的泥鳅,也像一盘可能很可口但不知如何下手的菜。 那么为啥会这样呢? 自己大致谈谈自己的观点: 1. 产业刚刚起步,物联网概念很好,但还没有真正落地 ,很多应用目前仅仅是初级的、低级的应用,与物联网所追求和体现的智慧物联的概念还差老远,顶多就算是一个初级阶段吧。 2. 专业人才培养超前 。 物联网的人才培养这次教育行业行动很快,市场还没有真正起来,目前还没有大的集中的岗位群,但人才培养先热了起来,倒是带动了物联网的教育产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有可能利用培养的人才带动产业,或者说创造产业。 3. 目前物联网人才的缺口主要在领军人物和高端开发集成人员,中低端人才是潜在的大需求 。 物联网发展的初期,显然需要引领和创造,那么刚刚起步,高端人才奇缺就很正常了。只有在物联网应用大量铺开后,中低端人才才会大量需求。那么怎么评价这个需求量呢? 一个指标可以用连接到物联网或者部署在我们周围环境的smart things数量,这个大量增加,就可以预示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 4. 很难解决 广博精深 的矛盾 。 现在的人才培养,一般都讲岗位,就业,但恰恰由于物联网太广、太泛,当然这是由于物联网本质就是行业、产业信息流优化的信息化推进,那么这个广博精深在高校短短的几年很难平衡,你不要万金油,那么你短期内培养一个个广博精深的人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问题说了一大堆,那么说说对策,借助邓老的一句名言: 物联网人才培养也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简单扩展一下: 1. 采用开放发展的心态,走一步看一步,既然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都在发展变化中,就要注重与企业合作,紧盯市场进行人才培养,并能追踪市场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2. 由批量生产变订单零散培养 。 既然学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如果市场没有批量大量人才需求,那么我们就可以做零星、订单、散量的人才培养。 3. 有限罩无限 。 既然客观上是太泛太广,那么学校就打好基础,注重能力,就是说基础+延展性,将来让市场完成延展性的拓展。 4. 镶边培养 。 针对物联网必然结合产业、行业的特点,并且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还不深入,那么可以考虑在旧有的专业上结合物联网进行镶边培养。 比如:智能物流=物流+物联网物流应用 智能楼宇=楼宇自动化+物联网楼宇应用+小区应用 智能看护=老人看护+物联网在老人看护上的应用 。。。。。。。 当然,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可以依据物联网的变化而变化培养的手段,可以发挥创造性,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从而尽可能的找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抓手。
个人分类: 物联网|4107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北京雨天最新应急管理办法想到的(120728)
热度 5 ymin 2012-7-28 16:22
从北京雨天最新应急管理办法想到的(120728) 闵应骅 刚才看到以下信息: “ 南都周刊 :【北京雨天最新应急管理办法:路面积水超27厘米即实行断路】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今后北京市只要路上积水超过27厘米就实行断路,该标准以车辆排气管最低点确定的。昨晚复兴门桥两侧全部设立了警戒线。只要积水到达警戒线,交警立即实施车辆分流。经常积水的莲花桥昨晚没有形成过多积水。” 我在想,如果有了信息化的物理系统,实现这一点,用不着投入那么多警力的。信息化的物理系统首先用遍布各地的传感器得知前面路上积水已达27厘米。然后装在汽车里的控制器到达这一区域,即进行强行制动,就能避免这一类事故的发生。这次北京已公布死亡77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汽车出问题导致的。所以,信息化的物理系统对保障安全很有用。其他方面的应用当然还很多。 信息化的物理系统与物联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物联网着重对人提供人、物的信息,以方便人去分析、去了解、去控制其他人和物的状态。而信息化的物理系统则直接参与控制,在有法律依据、有共识的条件下,直接参与控制,可以省去许多人员成本和运作成本,在实时性方面也好得多。去年的温州723列车事故,发现了区间里有车,还向更复杂的集中控制系统汇报,才能禁止发车。可那时,正好集中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既然区间有车,毫无条件地禁止后面发车。有了信息化的实体系统,这件事情它就可以做,用不着请示。今年北京721大暴雨,如果有信息化的实体系统,不必靠媒体的天气预报,就可以譬如每隔10分钟,检测全市每一个路段、每一个山坡是否达到危险的程度,从而直接采取相应措施。那种针对个人的警示,比一般性的号召有力得多,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因抢救别人而死,也不需要动员那么多人日以继夜的辛苦。 当然,信息化的物理系统需要许多基础建设投资。我想,在传感器和中央处理这两层,应该和物联网差不多,但是要增加控制单元。其实,控制层可以慢慢加,先上迫切需要的。至于,这个应该国有,还是公司管理,这问题我就不知道了。好在类似的问题多得很,可以一样办理就行了。
个人分类: 网络|401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理空间动态更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ws0110 2012-7-27 13:43
2006 年从军测转业,离开了王院士,也就远离了泛在测绘、在线测绘这些测绘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今天有幸参加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组织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地理空间动态更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专家咨询会”,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目前接近泛在网络的条件下,要满足高效、时效的信息需求,需要重构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框架、革新数据生产与应用模式,以及内外业数据采集、更新、生产与分发的业务流程。 城市的未来是智慧城市,要使城市像人一样的的智能,具备迅速、灵活、准确地处理各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问题的能力,需要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个智慧金字塔,首先需要采集足够的数据,历史的、鲜活的、时空的,然后才谈得上信息共享、知识发现和智能决策。 如何持续发现地表信息的变化?要么得有吸引志愿者眼球的商业模式,例如位置社交网络;要么需要和业务相结合,例如城市网格管理。如果依托城市网格管理,可以考虑把网格作为地图数据更新管理的基本单元。这样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城市网格管理员的人力和业务来帮助发现变化,另一方面反过来也为城市网格管理解决地图现势性问题。 按照我们国家的体制,很多传感器是各个部门像烟囱一样纵向部署的,这样采集的数据必然形成新的孤岛,只能简单满足岛内的信息需求,离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物联网本身也是必须互联互通的,然后必须有足够的业务知识和信息能力,支撑信息的整合、集成和个性化分类,再智能地推向领导终端、公务员门户和市民空间。
个人分类: 数字福建|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时代谁是赢家?
热度 2 lhj701 2012-7-26 11:30
物联网时代谁是赢家 ? 物联网时代尽管还没有真正到来,但对物联网时代的憧憬和对物联网产业投资的逐步加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一样,物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化的产业,依托信息的流动管理物,提高使用物的效率。通过高效管理使用物,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并能间接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走向物联网时代的进程中,也必然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因为物联网本身发展很快,技术、服务形式、信息发展的相互渗透等等都在急速变化之中。正如当年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在大家竞相进入,做大物联网这块蛋糕的同时,到底谁会是赢家? 物联网作为信息服务业的领头羊,显然高质量服务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有没有市场,就是看你提供的服务。但同时,物联网提供的服务,当然不是重复旧有的服务,如果那样,依托物联网仅仅是改进和提高而已。而如果要创造一种原来没有的服务,就需要创意和创新,然后才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服务,如果这种服务能够被市场认可,就会成为暂时的赢家。因此可以说 物联网时代,真正的赢家就是创新 。举个例子,比如你可以制造一种微型传感器,测量心脏病人的日常参数,如果异常,这个仪器会报警,比如通过网络给亲属发短信等等。但如果这个传感器可以实时将异常参数段发到网上某个终端,目前而言,还不能实现智能医疗,小区医疗,这段信息还不能专门有人诊断,就是诊断,也未必一定准确等等,但如果这个终端是一种服务,比如这个终端复合了医学专家,这样这个服务不仅仅可以提供及时诊断,还可以提供平时的医药和生活顾问角色,那么这个服务就是依托物联网技术的高端服务,其附加值和实际价值就大了。
个人分类: 物联网|3249 次阅读|4 个评论
物联网发展的点与面
热度 1 lhj701 2012-7-25 20:28
物联网发展的点与面 提起物联网,大家都说好:国家支持、政府扶持、政策推动。 物联网主要用来管理物品,让物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但物联网发展,目前而言,应用最广的和比较成熟的算是RFID的应用,这个已经做了很久了。而传感网和IOT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自己最早接触传感网是2006年,导师和香港科大合作项目,看到了Telosb节点(期间知道中科院的一个实验室好像在研制国产的节点),而现在过了6年,国内数不清的公司可以自己利用国外的核心芯片设计符合自己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节点板子了。 我觉得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有一个点和面的问题。先开始,必然是点上的应用,孤立的、独自的发展。然后必然会扩展到面上,信息更多,对环境的智能覆盖更广。 比如,物联网冰箱就属于一个点上的应用,目前主要围绕冰箱本身的功能和扩展而展开。 随着发展会关心“面的应用”,如一个冰箱仅仅是是智能家居(家)的一个节点部分(在这个智能家居里面,冰箱仅仅是智慧环境的一个小部分,而居住的人也必然是融于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无非人可以获取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而一个家仅仅是智能楼宇或者智能小区的一部分,而一个智能小区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 而真正到了我们生活、生产的环境得到大部分的覆盖,信息在一个更大域内互通互联,物联网的威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 那些点的应用也会因为面上更多的信息共享互通而发挥到更大的极致,从而发挥信息的互通共享、集成与积聚效应。 当然,这个是不是很容易实现,回答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设想,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太难于实现了。物联网绝对不是简单的让一个鸡蛋和一瓶酒联网的问题,这个是微点的应用,物联网难在对一个很大区域的智能化覆盖,比如覆盖一间房子比较容易,信息流动也比较简单,但如果覆盖一个小型城市,就比较难了。这个覆盖,不是说用节点覆盖一下,而是指智能化覆盖---你用各种技术,能够使区域内的各种物品信息流动,从而使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得到最大化的、无缝的优质服务。这个就比较难了。因为,如果想实现这些服务,涉及太多的需要未来发展成熟的技术和服务。
个人分类: 物联网|2991 次阅读|2 个评论
畅想物联网冰箱带来的数字化生活
热度 4 lionbin 2012-7-25 13:32
畅想物联网冰箱带来的数字化生活
相信“物联网”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了,但是真正明白的并不多。近日与朋友聊天时再次谈到了这个话题,发现最终必须用我仅有的物联网知识进行科普才能让他们明白。由于物联网概念新,许多应用并没有定型,在解释中加入了我自己的畅想或添油加醋的渲染,不过这都是有根据的。根据本次科普的内容,成就了本篇文字。 根据互动百科上的解释: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 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 这一概念还是非常清楚的,至少包括有两层含义。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说到目前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信第一代设计者们万万没有料到今天会有如此之多的网络终端。IPv4协议设定的网络地址编码是32位,总共提供的IP地址为2的32次方,大约43亿个,在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IPv6就是为突破这一限制而产生的,IPv6的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难怪有人说, IPv6让世界上每一粒尘埃都可以拥有自己唯一的IP地址了 。 网络问题解决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通讯相对就简单了,关键是如何具体应用, 真正的数字化生存,目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其中,最能说明物联网优势的一个应用当物联网冰箱莫属了。多年来,海尔集团一直在推动这个理念。但是,由于其他配套的环节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物联网冰箱就像麦兜所说的发明了电话但没有发明电一样毫无意义。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物联网的一些概念对未来的物联网冰箱进行畅想。 物联网冰箱首先应该具有普通冰箱的所有功能:可以储存食物,可以保鲜。另外,还必须是一个智能冰箱,能与其中的食品进行对话。 在向冰箱内放入物品的时候,冰箱门上的感应器和识别器就记录下了这件物品,如果是食物的话,冰箱就知晓食物的保质期、特征、产地等信息,并会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对冰箱里的食品做出必要的反应。比如,哪些食品要过期了,请赶快食用;冰箱中现有的食材,能做出什么美味佳肴,并通过互联网检索制作方法通过屏幕或者语音的方式告知给用户。 其中,关于食物的特征信息,应该记录下食物整个生产过程的信息,比如,生产地是哪里,加工地是哪里,进行了何种加工,经过了什么仓库,中间进行了什么处理,从哪个超市出售。也就是说这个物品的每一个关键步奏都应该得到记录,这些信息会如实反映给消费者。 其次,物联网冰箱根据冰箱储存的物品,智能猜测出消费者的习惯,并提示需要添加什么食品;也可以根据主人放入及取出冰箱内食物的习惯,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给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生活方案,从而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享受与体验。因为物联网冰箱是与超市相连接的,因此,缺少的东西,冰箱已经自动检索出在那个超市购买最合算(最近、最便宜),甚至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订货,在主人到家的时候,快递刚好送到了。 很明显,物联网的产业链很长,涉及传感器产业、芯片业、网络运营业等,物联网的发展是无法单兵作战的。单就物联网冰箱而言,目前市场正处空窗期,另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蔬菜、水果和鸡蛋如何安置冰箱可识别的载体(芯片、条码)? 可喜的是,目前物联网成规模的应用已经开始了。比如现在可以网上追踪快递的信息,甚至有些快递公司提供GPS信息报告送货车的实时方位。智能手机上也有一个应用,叫做“查查看”,能根据条码查询方圆一定范围内这个物品的价格和出售地点。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8610 次阅读|8 个评论
欢迎您为爱车加入“BCD物联网”
热度 1 zhangxw 2012-7-24 12:54
欢迎您为爱车加入“ BCD 物联网” 张学文, 2012/7/24 您好,欢迎您的爱车加入我们的“ BCD 物联网”,从此我们给您的爱车提供全天候信息服务! l 当您离开车的时候,我们给您监视车的情况,这包括是否有人砸了玻璃,是否有人在您的车跟前说三道四,如果有人盗车,我们会及时通过手机告诉您,以致自动报警。 l 如果您自己开着车,我们不仅提供汽车的定位,路况,提示附近的停车空位信息,还自动把车的位置等情况转告您的单位或者家人。 l 如果您把车借给了朋友,我们也随时通告您,目前车辆的位置、停在哪里等情况。 l 当然,我们也会及时提供信息帮助您避免爱车在暴雨中成为受害的孤舟 … 给您提供这些服务的基本要求是: l 您花 2200 元卖本公司出品的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的 BCD 型汽车检测议一台装入车内; l 每月交 20 元的服务费给本公司; l 填好必要的表格以便我们知道如何给您及时提供爱车的信息。 要知道本公司是 在全国 960 个城市联网的物联网公司,为各位的爱车提供全天候信息服务是特长 BCD 型汽车检测议是我公司开发的重要物联网专用设备,它包括 99 项专利,您知道的 GPS 仅是它的部件之一。 期待您的回应! 以上纯属构想,它是本人的物联网畅想系列之一,它意味着私人汽车全天候信息服务进入了物联网新时代,这种服务联系着的客户与电脑、手机用户是一个数量级。为汽车主提供信息服务是新兴产业。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3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动了谁的奶酪?
热度 1 lhj701 2012-7-22 20:19
物联网动了谁的奶酪? 物联网并非源于中国,但当今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呼声和势头---这是新技术积聚力量发展所必须经过的过程---甚至引起国外很多国家的关注。有人说炒作、有人说泡沫、有人说没有看到应用、有人说没有看到市场、新进入的公司没有挣到钱、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但不可否认,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物联网这个还没有很清晰定义、还有很多争议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准备投资的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国内外的大公司开始着手“大举”投入一个越来越多smart things的世界,着迷于创造一个未来的智慧的世界---试图让更多的物体具有智能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但物联网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技术还在发展成熟中、市场规模还不大、服务赢利模式还不成熟和清晰、涉及整合调配一些固有的利益模式、物联网岗位群还不集中、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难度大等等,甚至在表面上, 物联网似乎动了太多人的奶酪:网络、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单片机、传感器、无线通讯、RFID、传感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等,过去大家都在做,没有这么一个物联网概念试图拢起来(因此,有人说物联网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物联网本质上是管理物的,而世界上物无穷无尽,因此在技术上,它具有高度集成的特征,在形式上 它具有高度应用渗透性,它整合了各种资源,让信息围绕我们的服务流动,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物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新的信息化的理念,同时给创新带来了机会和平台,因此, 如果说物联网动了谁的奶酪,那就是动了创新的奶酪---物联网集成跨越了多种技术和学科,不仅不会削弱各自在物联网和信息化这个舞台下的力量,相反会在创新应用的驱动下做大、做强---由于创新性的集成渗透发展,各种技术也会获得新的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105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牛?
热度 2 liwei999 2012-7-21 18:44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牛?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0/2012 18:16:55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牛? 是个好问,但博文并不是个好答。 作为流通的 物联网 应该说已经形成了。这个状态,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通信体系并无大的差别。互联网时代之前之后的区别在哪里呢?镜某以为是在于这个网里是否把个人、每个家庭罩进去了。 因此, 物联网 如果仅仅停留在社会的流通业、零售业这个层次的话,还不能叫做互联网时代的 物联网 。 物联网 的本质,是物物有标签,时时处处可追踪。这样一来,人们买了东西回家后,家里的食品存货的量,在哪里保管就都可以入册了。冰箱里的食品不需要打开,就可以知道个大概。如果更好的话,甚至可以根据食品的储藏情况推荐几个菜的做法。这样一来,冰箱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过期存货了。夫人的衣服、鞋子,丈夫的书籍、收藏等,有个这个 物联网 的支援,也就好管理多了。至少在大屏幕上可以选些存货,不必像以往那样地翻箱倒柜了。 这样的系统多少钱人们就有购买的欲望呢?镜某以为3650元是个可以承受的价格。把家里的东西都管理起来,省得用时找起来费劲、着急。这种人的需求,才是物联网可以牛的根本。AV业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无他,因为有需求。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火?
热度 6 lhj701 2012-7-21 06:08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火 ? 物联网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炒作,有人说是泡沫,有人说公司没有赚到多少钱?有人说没有几年就再也没有人会想起它。 但是经过几年的波折(肯定不是最后的波折),不论国内国外物联网似乎正在积聚力量,吸引更多的力量和资金,引起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看到国外的很多报道,不是那么在乎概念的辨析和争论, 而是做事情 ---做有关于物联网的事情:芯片开发、软件智能化、处理海量智能物体所需要的信息处理技术、各种技术的融合与交互,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各种创意应用的开展与应用实践。。。。 那么物联网到底为啥这么牛?吸引这么多的眼球和关注:答案是不是这样: 物联网试图在 创造一个过去没有的、新的信息社会或时代 ,物联网本质上是一种技术, 但它承载的却是人们创造未来世界的冲动和不竭的创新发展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联网技术或者目标正是因为迎合了这种信息发展的趋势和人类创新进取的欲望,才显得这么火?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行业中的应用探讨
热度 1 jxz1963 2012-7-20 22:03
特别声明:本文已经发表于2012年第6期《中国油脂》杂志,特别致谢!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行业中的应用探讨 贺亚茹 1 ,蒋新正 2 ( 1. 西安外事学院工学院,西安 710077 ; 2. 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安 710082 ) 摘要 :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分析了物联网的构成及其关键技术,讨论了物联网技术在油脂加工生产、油脂仓储管理、油脂销售管理中的应用原理与可以实现的功能,展望了组建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油脂加工、仓储、销售管理系统对油脂行业的影响及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 :物联网;油脂行业;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 : F273.7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ontechnologyofInternetofthingsinapplicationofoilsandfatsindustry HEYaru 1 , JIANGxinzheng 2 ( 1.EngineeringInstitute ,Xi ’ 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 ’ an710077 ,China;2.Xi ’ anOilsFatsResearchDesignInstitute,StateAdministrationofGrainReserveofP.R.C.,Xi ’ an710082,China ) Abstracts: PresentedtheconceptofInternetofthings,analysedthecontentofnetworkconfigurationandkeytechnology,discussedtheapplicationprincipleofInternetofthingsinoilsfatsproduction,storagemanagement,salesmanagementandfunctionscanbeachieved.Prospectedofthesystemofmodernoilsfatsprocessing,warehousing,salesmanagementbasedonInternetofthingsandtheenormousbenefits. Keywords: Internetofthings;Oilsandfatsindustry;application;discussion 0 引言 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自动识别中心( Auto-IDCenter )最早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简单来讲,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GPS )、激光扫描器等对实物进行扫描,并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物联网的实质在于,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我国物联网技术目前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特别是在粮食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在食品物流系统、食品储运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等几个方面的应用 。 在 2011 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 ( 传感网 ) 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控股的 航天信息 公司 全面展示了粮食安全解决方案 , 形成了覆盖粮食收购、存储、运输的完整粮食安全解决方案。其中 “ 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粮库解决方案 ” 可实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省级、地方储备粮的高效监管,实现粮库规范化、智能化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但是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食用油脂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发展物联网不仅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断定,谁在物联网时代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加强物联网在食用油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应用的研究,对提高生产效率、安全监测、质量控制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也会使油脂产品的安全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物联网的构成及关键技术简介 物联网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构成。下面对各个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 。 (1) 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感技术,如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 )等,进行物品的识别和信息的收集。这些采集给下面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网络层和应用层进行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感知层的活动至关重要。 (2) 网络层:主要包括有互联网、 2G 无线网络、 3G 无线网络以及网络层物联网的管理中心和物联网的信息中心等。感知层的信息传送到网络层,由网络层进行整合和处理,并将信息存储下来,等待应用,它对感知层和应用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关键的中间环节。 (3) 应用层:将网络层存储的各种信息应用到相关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以至个人的日常采购,如生产管理、食品监管、公共管理、环境监测、智能物流和家庭应用等。根据不同要求,满足顾客需要,实现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所采用的关键技术涵盖感知等各层面以及总体架构、标识资源、安全隐私、网络管理技术,也包括嵌入式系统、微电机、软件和算法、电源和储能、新材料等关键支撑技术。其中典型的关键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 RFID )、 EPC 电子产品编码、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与纳米传感器等 。 2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行业中的应用 由于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等特点,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全面应用在油料生产、采购、储运,油脂加工生产、质量在线控制、油厂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管理、仓储物流及油脂制品的销售等全过程。 2.1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加工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油料生产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从油料种子的选育、播种、施肥、采集、凉晒、运输等环节实现油料产品的“电子身份证”,特别是中国每年进口大约 5000 万吨转基因大豆,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给中国的油脂加工产业和油脂加工环节提供一个安全、环保、可信的产品信息,从而从源头上保障油脂产品的安全。 油脂加工生产的基本过程是:油料的清理、压榨、浸出、精炼、成品包装、储运。 基于物流网的油脂加工生产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传送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和数据访问子系统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由各种传感器和变送器组成;数据传输子系统主要由控制器组成;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访问子系统主要由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设备组成。 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前端传感器采集油料从种子的选育、播种、施肥、采收、凉晒、到运输过程中的重量、温度、水分等各种数据并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保存到数据库中。在油脂加工过程中,各种传感器采集油料清理过程中杂质、水分数据,压榨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水分等数据,浸出过程中的温度、料坯与溶剂比、设备形式等数据,精炼过程中的碱液比、白土、柠檬酸等添加剂、温度、产品得率等数据,成品包装过程中的抗氧化剂、包装材料、机械润滑油等数据,并将采集得到的这些数据通过变送器送入控制器,控制器中的应用程序根据设定的算法计算出实际的原料温度、水分、压力、得率等数据,并保存到控制器中。通过控制器以太网接口以及 TCP/IP 协议,每隔设置的时间从控制器中取出所寄存的数量,并通过以太网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成功后及时删除控制器中的数据。数据处理中心接收到数据后,一方面以曲线、图形或报表等形式及时反应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在使用人员设定的管理规则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模型加以储存、显示、分析、控制、报警、提示等处理,另一方面将数据保存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数据处理中心提供各种接口给各个访问子系统共享数据。同理,油脂储运过程中充氮、储存时间、环境等各种数据也可以被采集并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总之,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 自动精确地获得油料产品的产地信息和品质信息; (2) 对油脂加工过程进行自动监督和在线控制; (3) 自动提取和分析油脂加工中各种添加剂比例和来源的相关数据; (4) 自动获取各种产品产量信息; (5) 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环境质量、安全信息等状态; (6) 汇总和统计各类信息,输出各类统计报表; (7) 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及时调整相应的数据,提高油脂生产的品质和效率。 2.2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为使油脂仓储有效支持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减少库存支出,进一步降低物流费用,提高仓储效率,可以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和油脂仓储管理系统有机结合,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的自动识别,利用物联网获取产品信息和仓储信息,集成完善的软件系统,设计出一套集成的智能管理系统框架,实现仓储管理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是以电子标签作为产品识别和信息采集的技术纽带,对于油脂产品来讲,每件产品的电子标签上详细记录了该产品的加工时间、成分含量、建议保质期等信息,通过物联网获取产品的详细信息,产品入库和出库时自动生成入库清单和出库清单,达到自动入库和自动出库的目的;库内各货架中间设置一定数量的 RFID 手持终端或无线车载数据终端,以追踪油料在库内的位置等信息,实现仓储管理系统对货物从入库开始的自动识别、定位、输送、存取、出库等全部作业的信息化管理。同时,通过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库存控制、货位管理和统计查询等功能。具体来讲,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 ( 1 )自动精确地获得产品信息和仓储信息; ( 2 )自动形成并打印入库清单和出库清单; ( 3 )动态分配货位,实现随机存储,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储空间; ( 4 )产品库存数量、库存位置、库存时间和货位的信息查询; ( 5 )产品库存随机抽查盘点; (8) 仓库系统综合盘点; (9) 汇总和统计各类信息,输出各类统计报表。 2.3 物联网技术在油脂产品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油脂产品销售对现有的销售过程有重大的改革。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油脂产品销售中,由于每件产品都有一个“电子身份证”,全部加贴 RFID 电子标签,并建立了油脂安全数据库,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开始加贴,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跟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配送企业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中查到 。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掺假产品和“地沟油”就不容易出现在零售商(特别是大型超市)的货架上。 其次,对于油脂产品来讲,其保质期是一个重要的销售信息,从摆到货架上到进入顾客餐桌这段时间也会有一个不短的时间,为了及时销售产品,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监控销售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化学物质污染)对油脂品质的影响,还可以对每件产品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测,实现连续追踪、监测,达到油脂产品的实时监控。同时,及时调整环境因素,保证产品品质,减少损失,降低因销售不当造成的食品安全。 再次,基于 RFID 的油脂销售管理系统可以使油脂加工生产企业及时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实时跟踪,及时完成生产用料的供给和生产工艺的调整,从而提高资源的追踪、定位和管理水平,提升油脂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和整体效果。 3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用在油脂产品在加工生产、仓储、销售的全过程。用于生产过程的管理系统能通过信息的传递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在线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同时进行物料平衡,安全生产,适时调整和优化生产工艺;基于物流网的仓储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产品自动入出库以及仓储过程的全自动化管理;利用物流网技术可以保证油脂安全生产及全过程的追溯,让顾客吃上“放心油”。 物联网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跟踪监控的全新理念,将成为继条形码技术之后,再次变革商品生产、仓储管理、配送销售及物品跟踪管理模式的一项新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油脂加工、仓储、销售的管理手段,结合油脂安全及其物流信息化工作,组建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油脂加工、仓储、销售管理系统,将对油脂生产、仓储、销售等各环节,实现安全监测、在线监控、溯源、信息共享等,持别是对于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沈祥金.深度理解物联网 .电子商务 . 2011 ,9: 2-3 . 乐飞红.物联网在现代食品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中国储运 . 2011 ,9: 103-105 . 刘东红、张爱萍.物流网技术及其在食品储运过程中的应用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昔克、马新春。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应用 .电脑与电信.2011,8:77-79. 杨永志 . 试论物联网及其在我国的科学发展 .中国流通经济 . 2010 ,2: 46-49 . 韦乐平.物联网的特征、发展策略和挑战 .现代电信科技.2011,4:P1-2. 汪亮.网联网主要关键技术发展简述 .杭州科技.2010,1:15-17. YanBo,HuangGW.SupplychaininformationtransmissionbasedonRFIDandinternetofthings.ISECSInternationalColloquiumon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andManagement.2009 , 4 : 166~169. WANGXiao-hua,ZHOUXiao-guang,SUNBai-sheng.DesignonwarehousingmanagementsystembasedonRFID .LogsticsTechnology , 2006,25(6):16-17. 王晓华,周晓光,孙百生 . 基于 RFID 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设计 . 物流技术 , 2006,25(6):16-17. 作者简介: 贺亚茹( 1963- ),副教授 / 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3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与互联网到底哪个大?
热度 1 lhj701 2012-7-20 21:38
物联网与互联网到底哪个大 ? 物联网与互联网到底哪个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说说自己的认为: 1. 概念上讲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是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是互联网的神经末梢网络,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与发展,显然包含了前者,因此物联网大于互联网。 2. 从管理的物体数量上讲 ,物联网将管理更多的智能物体,并且这些智能物体的数量会最终超过地球上人的总数,另外,由于人也是物的一种,因此,物联网显然会更大。 3. 从进化上讲 ,互联网产生以来尽管试图追求智能化,但真正的智能化甚至更高级别的智慧化还远没有到来。而这正是物联网或者是泛在网的追求目标。或者说,智能物体的大量加入和大量智能应用的推广,将推动互联网加速进化,其结果对互联网根本概念的革新将催生一个新的网络,那就是物联网,因此,原来互联网的包容之物在物联网智慧化招引下将进化成为一个新的更大的物联网。 结论: 物联网将大于互联网 。 以上观点,属于个人,敬请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物联网|43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为物而生?
热度 3 lhj701 2012-7-18 22:04
物联网为物而生 ? 物联网的概念尽管已经家喻户晓,但问起互联网和物联网到底有啥区别,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得清楚和信服,这儿不妨“草话”一番物联网。 如果说互联网主要围绕人而生,那么 物联网主要围绕管理“物”而生(或者说让物体更好地服务于人)。 世界由物组成,人也是物,与其他物不同在于,其他物为人这个物而有意义。但物联网不是直接关心人本身,而是对人有意义的物的管理。具体说来,这个物有实体物和虚拟物(信息物),就是虚拟物也是对与人有意义的实体物的属性集合和抽象而已。 实体物主要有移动物和不移动物两种。移动物使用无线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放心让物体移动。移动物体的管理在于关心位置、状态变化过程、多个移动物的优化作用,如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慧工厂等。非移动物体主要关心状态的变化、状态突变的即时响应等,如对一座大桥的运行疲劳实时安全监测。物体可以是单个, 比如对一串钥匙的管理,找到钥匙就是对物体的管理。物体可以是多个和单个的结合。比如老人智能看护,关心单个老人的状态突变,由于监测传感器的单一性,需要对一个人的多个重要部位实现关键性覆盖。但多个点的协同必然围绕老人这个单体进行。 单个物体往往是虚拟大物体的一部分,如一个点的环境监测可能需要与部署众多点将一个具体的区域虚拟为一个大物体。再如智能家居,如果仅仅实现多个家居设施的智能,将不能实现人与这些家居物体的无缝与融合---如果将整个智能家居看做是一个虚拟的一个大物,那么人作为这个大物的一部分将实现更好的管理并享用更好的服务。当然,前提是物体具有足够的单个智能和系统智能(协同智能),并且多个智能物体或者说智能点对实体物(空间)有了足够的覆盖,这是虚拟大物存在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物联 网的困难之一在于对大空间的廉价有效覆盖,实现对虚拟大物体的管理,从而可以享受智能大物体所能提供(实现了局部智慧空间)的优质服务。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山东省首家由企业投资建造的物联网基地在济南奠基
lhj701 2012-7-8 07:29
  山东省首家由企业投资建造的物联网基地在济南奠基 7月4日,省内第一家由企业投资建设的 物联网 研发基地——— 山东中商德铨物联网研发基地在高新区奠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参加奠基仪式。   山东中商德铨物联网研发基地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项目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试验与检测中心、数据处理中心、 RFID 研发中心、物联网行业应用研发中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出RFID2万套、EDS1万套、云计算应用10套、系统应用50套。   杨鲁豫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项目的开工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我市良好的计算机、软件、通信产业基础将为发展物联网提供全面的技术和人才保障。中商集团是国内商业流通的龙头企业,投资约20亿元建设世界一流,集科研、生产及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化物联网研发基地,必将对全市物联网技术、信息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常委、副市长苏树伟,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新霞,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刘汝林,市政府秘书长李华贤参加奠基仪式。 来源:物联网世界 http://news.rfidworld.com.cn/2012_07/ec1a90574efa0e3b.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9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hanhuijian 2012-6-28 13:31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 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9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 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 标准化推进工程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培育10个产业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 “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 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实现平台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作,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四)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的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的户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计划地改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造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飞思卡尔推出满足物联网需求的32位微控制器产品
lhj701 2012-6-26 07:14
飞思卡尔推出满足物联网需求的32位微控制器产品 作者:飞思卡尔供稿 来源:RFID世界网 2012-06-25 09:39:22 摘要: 飞思卡尔副总裁兼工业和多元市场MCU业务部总经理Geoff Lees表示:“在我们看来,8 位和16位架构的开发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些架构无法满足物联网发展的要求。 Kinetis L系列MCU兼备高能效、低价格、易于开发和小巧性以及Kinetis 32位产品组合的增强性能、外设、支持工具和可扩展性,是互连应用的理想选择。”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现在提供业内首款基于ARM Cortex-M0 + 处理器的微控制器(MCU)-Kinetis L series系列的试用样品。Kinetis L series系列器件将于本周在飞思卡尔美国技术论坛(FTF)上亮相,并在活动的开幕主题演讲中进行展示。飞思卡尔副总裁兼工业和多元市场MCU业务部总经理Geoff Lees表示:“在我们看来,8 位和16位架构的开发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些架构无法满足 物联网 发展的要求。 Kinetis L系列MCU兼备高能效、低价格、易于开发和小巧性以及Kinetis 32位产品组合的增强性能、外设、支持工具和可扩展性,是互连应用的理想选择。”   随着机器对机器通信的扩展以及网络连接变得无处不在,当今许多独立的、入门级应用将会需要更多智能和功能。飞思卡尔Kinetis L系列的推出,为拥有8位和16位传统架构的用户向32位平台迁移提供了良机,并为日常设备带来额外的智能,但不会增加功耗、成本或体积。小家电、游戏配件、便携式医疗系统、音频系统、智能电表、照明和电源控制等应用现在可利用32位技术的能力及可扩展性来扩展到未来产品线 – 但价格和功耗均与8位和16位产品相当。   极高的能效   ARM Cortex-M0+ 处理器的能耗大约是现有任何8位或16位处理器的三分之一,但性能却提高了2到40倍。Kinetis L系列采用最新的低功耗MCU平台设计、运行模式和节能外设,因此可提高内核能效:一个MCU在超低功耗运行(VLPR)模式中仅消耗50 uA/MHz*,并且能够从省电状态迅速唤醒,待处理数据完成之后迅速返回到睡眠状态,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在飞思卡尔技术论坛演示中,我们会按照CoreMark基准测试分析将Kinetis L系列能效的特点与飞思卡尔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集中展现这些优势。Kinetis L系列也是飞思卡尔高能效解决方案计划的一部分。   Kinetis L系列节能外设即使在MCU处于深度睡眠模式时也能维护正常功能,因此可实现少消耗多工作。在传统的MCU中,必须激活主时钟和处理器内核才能执行任务,即使是执行琐碎的任务,如发送或接收数据、捕捉或生成波形或模拟信号采样时也是如此。Kinetis L系列外设不用牵涉内核或主要系统就能执行这些功能,因而大大降低能耗、延长电池寿命。   Kinetis L系列采用飞思卡尔屡获殊荣的创新闪存技术,提供业界最低功耗的闪存部署。这样,通过建立纳米级硅岛而不是采用连续胶片来存储电荷,可提高闪存对数据丢失主要因素的防护,从而改进了基于硅的传统电荷存储方式。   Linley集团高级分析师、《微处理器报告(Microprocessor Report)》杂志资深编辑 Tom R. Halfhill表示:“物联网需要极低成本、超低功耗但又能提供良好性能的处理器。由于首批飞思卡尔32位微控制器使用ARM Cortex-M0+处理器内核,因而 Kinetis L系列微控制器将以通常为 8 位和16位微控制器的能效和价格来提供广泛的普通用户和工业应用。”   开发简单   Kinetis L系列满足了易于使用的要求,这对于通过以下创新技术进行开发的入门级开发人员来说非常关键:   - 飞思卡尔Freedom开发平台:这是一种低功率、高成本效益的小型评估和开发系统, 适用于快速的应用成型和示范。它采用业内标准的外形,整合了一套丰富的第三方扩展板选项。集成式USB调试接口提供易于使用的大容量存储设备模式的闪存编程器、虚拟串行端口、经典的编程和运行控制功能。   - Processor Expert软件:一种基于GUI的、设备感知的软件生成工具,无需编写外设启动代码或设备驱动程序。通过简化软件架构、大大降低应用开发时间,帮助开发人员轻松地从8位和16位解决方案迁移到32位解决方案。   - Kinetis MCU Solution Advisor(解决方案顾问)工具:一种基于网络、带交互式MCU产品选择器的应用,根据运行特性、封装选择、内存配置和外设硬件库等情况采用动态过滤器,帮助确定最适合的MCU。   集成和可扩展性   Kinetis L系列每个家族都有可扩展的闪存选项、引脚数以及模拟、通信、定时和控制外设,从而为产品线的终端扩展提供简单的迁移路径。   Kinetis L系列家族共同特点包括:   - 48 MHz ARM Cortex-M0+ 内核   - 12/16位高速模数转换器   - 12位数模转换器   - 高速模拟比较器   - 低功率触摸感应,可从省电状态触摸唤醒   - 功能强大的定时器,适用于一系列广泛应用,包括电机控制   首批三个Kinetis L系列家族:   - Kinetis L0 家族 - Kinetis L系列的入门级产品,带8到32 KB闪存,采用超小型4mm x 4mm QFN封装。与飞思卡尔8位S08P家族引脚兼容。与所有其他Kinetis L系列家族的软件和工具均兼容。   - Kinetis L1家族 – 带32至256 KB闪存外加通信和模拟外设选项。与Kinetis K10家族兼容。   - Kinetis L2家族 - 增加了USB 2.0全速主机/设备/ OTG。与Kinetis K20家族兼容。   Kinetis L系列与Kinetis K系列(内置ARM Cortex-M4处理器)引脚和软件兼容,可提供向DSP性能和高级特性集成的迁移路径。 原文来源: http://news.rfidworld.com.cn/2012_06/bd9cc924d00d85ed.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技术发展的三驾马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热度 3 lhj701 2012-6-9 19:11
信息技术发展的三驾马车--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新的特征,今天的“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可以称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并逐步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三个热点发展领域既有关联,又各有侧重,还具有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并以各种具体应用逐步呈现。 物联网 可以认为是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其基本特点是互联网的末梢网络的细节化、丰富化,以感知、影响末端环境信息为主要特征。大量低成本、低精度具有感知能力和组网、联网能力的Smart objects的出现,使我们有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实现更细致化、真正实时的感知和探测,联网可以增大区域覆盖,信息汇集与处理为影响环境带来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而依据互联网的物体识别和定位,物体移动和距离不再成为网络虚拟物体存在的障碍。物联网使我们对环境(居住、生产、生活等)和环境中存在的物体知道得更多,控制得更好,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云计算 从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网络存储等走到今天,并将伴随着互联网上Smart things的剧增而迅速发展,大数据和数据的互通共享给云计算带来了商机。各种云的出现不仅仅是数据的处理方式、传输方式的改变,更需要对应着信息时代数据聚合所带来的观念的改变。数据流动、共享与处理,在安全的前提下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社会分割管理的界限,信息融合流动带来的价值反过来会推动社会伴随着信息化产生新的变革。 移动互联网 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随着微电子、嵌入式软件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越来越像过去的电脑,移动的便利和宽带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无穷无尽创新式应用的出现,移动互联网正日渐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借助智能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一种新应用,移动互联网还可以使我们人作为一个个移动的节点,从而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新的应用,并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内容和质量。 “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尽管各有侧重,相互独立,但本质上具有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三驾马车本质上都是信息化的数据,不论是物联网的感知,还是云计算的处理,而移动互联网也可以看作是和人进行绑定的移动节点。在具体应用上,也有可能将三者融为一体,比如智慧城市的真正出现,好像缺了哪个都很难真正实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所呈现的三驾马车也就必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随着应用的成熟推进,而呈现进一步既独立、又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
个人分类: 物联网|5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crossludo 2012-6-7 11:31
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发布时间: 2012-06-05 | 作者: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6月05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 物联网被广泛认为是军事领域“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抓住发展机会,正大力发展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取得了较高的后勤保障效益。那么,物联网有哪些特点,如何应用于军事后勤并取得倍增的效果,我国军队如何从中得到启示用于建设自己的后勤物联网体系?请看科技日报特稿——后勤物联网:掌控战争补给线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驱动力,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方式变革,使军队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发生新的重大变化。 物联网在军队后勤保障中大有可为 物联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就已被提出。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相关战略与行动计划,抢占物联网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6种关键技术之一。 一是可以提升动态自适应性后勤保障能力物联网似乎是专为军队后勤“量身打造”的一项完美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二维条码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物联网能够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提供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军事行动全过程中,实现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与补给,避免多余的物资涌向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麻烦和浪费。同时,它能根据战场环境变化,预见性地做出决策,自主地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后勤行动,实现自适应性的后勤保障能力。在实现军事后勤更加精确的同时,也实现了军事装备的智能化,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武器装备可实时获得战场态势、敌方威胁等战场信息,从而及时做出反应,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通过内嵌的诊断传感芯片,使操作员和维修点及时获知装备各部件的完好情况,战场维修更加精确。 二是可以加强对作战物资的精确掌控物联网采用的电子标签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军队向交战区域运送了大约40000个集装箱的多种装备。可是由于标志不清,很多装备丢失无从查找,消耗了巨大的战争资源,至少多花了几十亿美元的支出。12年之后,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这一次,美国军队给每个运往海湾的集装箱上加装了高科技的射频卫星芯片,在重要的物资运输路口和存储区域安放了读写器,实现了对人员、装备、物资的全程跟踪,使物资供应和管理具有相当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军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最终节省数十亿美元。随着射频识别标签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物联网完全可应用于单件武器上,这将更加严格地控制武器库,而且有助于寻找在战场上丢失的威胁性极大的武器。 三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给线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后勤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不仅可以确切掌握物资从工厂运送到前方散兵坑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提供危险警报、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等。特别是可以把后勤保障行动与整个数字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行动一体化,使后勤指挥官随时、甚至提前做出决策,极大地增强后勤行动的灵活性和危机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勤运输安全。 后勤物联网建设庞大复杂 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必须实施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同时,标准统一是后勤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没有兼容,就不可能实现人与物的“实时对话”,以及物与物的“动态交流”。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后勤物联网建设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标准规范。 物联网具有无限潜力,其在后勤保障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实现“动态精确化”保障。但西方国家清醒地认识到,物联网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衍生出自身脆弱性,这对后勤保障将是一个具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他们把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保密放在首位。一是强化后勤物联网系统设计人员的防谍保密意识,对参与后勤物联网建设的专业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上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二是在硬件设备的选配上,确保通用兼容、低辐射、抗干扰性强;在结构设计上要预留接口,充分考虑未来安全功能扩展的需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各分系统的建设中,严格统一管理,防止搞盲目开发、自由设计、任意拓展。三是重点研发加密技术、统一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动态授权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确保后勤物联网的安全运行。 军民融合,借助民力发展军用设施,是西方国家军队长期以来低投入高效发展的经典做法之一。一是充分借助民用“传感网”建设的发展优势。在建设军队后勤物联网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民用“传感网”建设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射频识别、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优势,积极引进民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在标准规范上,应在作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尽可能与民用物联网体系的相应标准规范接轨,军用物资编目系统也应充分考虑到战时动员的物资。三是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军民结合是后勤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但确保安全是建设的前提。因此,应根据建设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该物理隔断的实施物理隔断,该技术屏蔽的采取技术屏蔽,做到既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又确保万无一失。 发展适合中国军情的后勤物联网 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大幅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成本,减少后勤的工作量。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后勤资源动态可视的能力、实时掌握保障需求的能力、全程控制保障活动的能力、精确组织物资配送的能力。军队后勤物联网建设应当以实现上述能力指标为目的,提出发展思路,确立战略目标,明确关键建设任务。 夯实网络层信息基础建设依托国家和军队的信息网络,构建联通部队后勤、后勤部队的后勤信息传输平台,全面实现与国防信息传输平台、军事信息网、地方相关部门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后勤指挥控制、后勤装备以及后勤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撑平台。规划后勤信息资源,建设后勤数据中心,为后勤物联网建设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建设安全管理中心、网络监控中心和安全防护中心,完善法规体系,统一安全防护标准,开发应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为物联网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抓好感知层“感知”和“识别”等关键技术的应用重点研究运用二维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解决后勤保障过程中的标识、包装、快速识别、点验处理、运输管理及物流控制等技术难题,使后勤装备及其维修器材、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和属性得到实时的监控和跟踪,提高后勤物资的智能化识别程度。 加强后勤物资编目系统建设在已经制定《军用物资编目系统总体方案》和国家军用标准《军用物资编目系统建设指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军事物流信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配套标准,研发统一的编目系统管理平台,对编目系统的标准和数据实施动态维护,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编目系统。(王乙翔 孙有凯 吕洪刚 刘晶)(作者单位:解放军后勤学院) 《科技日报》(2012-06-05 十二版)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6/05/content_477988.htm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Smart things
热度 2 lhj701 2012-6-3 21:23
物联网----Smart things 物联网要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基本单元是Smart things 或者说 Smart Objects。Internet of Things的基本的实体部分也是这个Smart Objects。 Smart Objects具有感知能力(sense)和控制能力(Actuator),能够实现感知信息和控制外界的功能。它的智能可以独立依赖于自身的感知和决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通信与周围的Smart Objects获取更多的决策信息,或者执行涉及更大范围的虚拟智能中心的指挥和决策,从而可以实现协同决策和协同控制。其自身的决策和控制,可以称为是自己的内脑,而虚拟智能中心可以称为是外脑。内脑和外脑,既分又合,既分布式又集中式地工作。 Smart Objects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单的具有无线或有线通信功能的小电脑,这个小电脑具有感知、运算(决策)、控制、通信等基本功能。但这个物体有多智能?当然它越智能越好,但费用和耗能将要考量,并且本质上限于其自身只是信息网上的一个点,因此它的智能将更多地依赖于其外脑----即众多与它一样的单个智能物体的信息的聚和和信息决策。
个人分类: 物联网|41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蒋林涛: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网络
lhj701 2012-5-31 21:29
蒋林涛: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蒋林涛   新浪科技讯 5月31日下午消息,2012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今日召开。新浪科技频道现场直播此次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蒋林涛在会上致辞。 以下是发言实录:   现在很多都在讨论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但真正网络起来以后,云计算服务起来以后,什么网络在增长。把这几个东西放在一起,是很有关联的事情。   1、云计算。   云计算本身是大势所趋,而且是非常大的趋势。IT资源规模的提供就需要云来提供,我们院里出版一个白皮书,讲的很清楚,云实际上是把分散的IT资源,通过网络收进一个池子,根据可以度量的办法分配给用户。云计算的实体就在数据中心,云本身就是数据中心用分布式技术做的云,在其他地方没有。用户要上云就要通过网络。所以要搞云,网络非常核心,不仅把云的单元合起来构成池子,需要一个宽带网络,当用户使用这个网络时,要能够用得很好的时候就选它。   我们投了很多钱,钱从哪里来?云最后都是做服务的,不管IaaS也好、PaaS也好、SaaS也好,最后都落实在服务,服务会赚钱,把服务做好了,钱就来了。怎么把服务做好,现在网络有没有问题。   2、物联网。   物联网现在也是很大的热点。我们很重视物联网,举几个例子,物联网有三步:一是数据的采集,二是数据的传输,三是数据的处理。怎么能够把这些东西真正传过来,能够非常好的传过来,怎么和宽带连起来。现在物联网真正落实到各个地方,和智慧城市密切相关,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物联网的一种浓缩。如果智慧城市搞起来的话,物联网也起来的话,带来什么东西?我院做过一个课题,我把这个课题里的内容摘了一点,作为一个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物联网里,把智慧城市分为三个大类,29个小类。智慧城市真正搞起来的话,确实把很多固网连起来。三大类,城市管理、市民生活、经济运行。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做起来,请问现在有什么网络支持?什么网络能支持的非常好?   智能交通分得很细。我个人赞同用分组数据进行,最后分组数据一定要做,原因是六个量级的业务变化,很低速率到很高速率,如果不用分组数据的话,没有办法做。整体上是分组数据基础。是IP分组数据也好,以太网数据也好,都是分组数据。   到现在为止,三个大类,29个小类,如果能把这些事情全部做起来,能不能挣到钱?其实能。北京一些外网首先建网,政府买服务,能赚到钱。问题在哪里?   目前可以做FTTH,可以加大骨干网,但如果不引入智能化管理的话,会做得非常非常累。但怎么走?真正做到智能管道的话,难度相当大。因为管道是从一个端到另外一个端,全程都要知道,甚至很多情况下,需要全网管理。某一个业务提供商需要提供特定业务,业务质量由他定义,要租一个整网,而不是中间一块网,整网怎么租?智能管道是很重要的。   宽带网络技术。宽带网络未来肯定走数据分组技术,以后大带宽和小带宽要分开,但是不同量的东西放在一个碗里怎么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量不一样,本身只有骨干网能做。目前对于数据分组网来说,最后单位是包。   网络的核心与边缘相分离。用户、网络的接口分离,网络不透明核心与边缘分离使用户对于核心网络的访问不可达。   动态路由机制,控制与转发相分离。动态路由是IP网取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动态路由技术的使用使得IP网可以组建全球大网,保持网络的高可通达性,因此这无疑是应该继承的。进一步的技术是控制与转发相分离,这将会有效的提高网络的可诉性和柔性。   标识与地址相分离,移动性、多穴、携号转网。所有的下一代网络技术方案中均采用标识与地址分离的思路。标识就是标识,地址就是地址,手机号码就是标识,因为不用选址。目前标识和地址相分离的话,确实是以后大方向,否则很多网络往后很难走。   网络虚拟化,未来也是非常必要的。三个大类,一百多种元素,城市里如果全部运转起来,每一个用户需要一块独立资源,没有独立资源运作不下去。运营商最大的办法不是租一个端口给你,是租整个网络给你,租整个网络给你租到端为止,而不租中间这一块,租到端很难租出去。网络虚拟化关系到网络的安全性,关系到业务的扩展性、差异化服务和业务的安全管控,是下一代网重要的技术方向。宽带的事情一定要想到怎么用,实际很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地方现在没办法铺。宽带的发展要考虑的FTTH。   最后是网络必须要资源化,网络资源可知、可控、可管。   谢谢大家! 转载来源: http://tech.sina.com.cn/t/2012-05-31/17437199708.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王秀军:稳中求进推进物联网产业化
lhj701 2012-5-31 21:24
工信部王秀军:稳中求进推进物联网产业化 工信部总工程师王秀军   新浪科技讯 5月31日下午消息,2012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今日召开。新浪科技频道现场直播此次论坛。工信部总工程师王秀军在会上致辞。    以下是致辞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这个2012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今年这个论坛举办第九届个年头。首先,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本次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信息工业化相关部门,和朋友们表示称职的感谢。今年是“十二五”实施重要一年,也是通信业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环境下加快转型关键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通信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3G和宽带网络建设,着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移动宽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宽带主体和物联网,这都是当前通信业比较热的领域。借此机会围绕这两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第一,普及提速加快推进我国信息网络宽带化进程。3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实施了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今年将以建光网,惠民生为总体目标,通过加快组织领导,营造政策环境,促进政体协同和产业链合作。强化信息化发布和公众参与,大力提升我国宽带设施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宽带网络是信息社会发展重要设施和战略资源。宽带必须被视为基本国家基础设施,宽带网络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就像交通运输,水和电力一样重要。其次,宽带是经济发展强大动力,联合国相关研究表明,宽带网络部署是全球增长和经济复苏最重要之一,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宽带普及率有助于经济复苏和增长。世界银行调查表明,发展宽带不仅能够代表GDP增长,还能拉动出口促进就业。   第三,提供宽带服务,为实现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投资向战略新兴产业倾斜,消费拉动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稳中求进,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化进程。物联网当前是热点领域,在国家重大推动,和产业链努力下,近年来取得很大的发展。我们认为稳中求进是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发展物联网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制( 置 )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产业健康的发展。 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和特点,形成共同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第三,抓住机遇进一步发挥信息通讯业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以宽带通信物联网为代表新兴促进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提升国家长期竞争力重要力量。其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日趋凸显。我国信息促进业正处在关键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和促进作用。推进信息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服务。全面推进宽带网络设施部署,大力推广3G网络和光纤接入技术。加快新应用,新产品的开发部署步伐,大力推动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着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提升网络和应用安全性。   同志,2012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希望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运营商和制造商,要积极沟通畅所欲言,共同努力,为我国信息通讯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转载来源: http://tech.sina.com.cn/t/2012-05-31/17317199619.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姚建铨院士在“2012中国物联网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演讲
lhj701 2012-5-27 05:42
[转载]姚建铨院士在“2012中国物联网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演讲
姚建铨院士在“2012中国物联网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演讲实录: 智慧城市+智慧农村=智慧中国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问题,向大家报告一下去年12 月22号到23号,我在硅谷参加了两个会议,一个是智慧城市市长论坛,一个是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我做了15分钟的报告也接受了采访,我本人代表中国专家跟美国的一些市长们座谈,这是我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   同时我又访问了当时进修的斯坦福大学和代表团的成员一起合影,我在全国到处做智慧城市的报告。比如说上海、青岛、宁波等等,另外也参加了很多物联网发展的高峰论坛,这是传感器的分会等等。我也受聘为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顾问。   本来我讲的内容比较多,我主要想把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讲一下。我把结论告诉大家,我的意思是现在是全部在搞物联网,物联网产业和物联网应该为智慧城市服务,而 城市里面搞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借用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支撑 ,所以它们两者之间是这样的关系。   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世界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搞城市化,这给人类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较拥堵、能源缺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现在在城市里面好像住在一个火山上面,今天不知道哪个地方的煤气爆炸,哪个地方的道路堵塞了,哪个地方禽流感来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而且城市里面消耗了75%的能源,消耗了60%水的资源,排放出80%的温室气体,所以所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渴望在改善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产力。    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应该把这三化结合起来,我们应该进行高度的融合。 刚才有位领导讲到融合的问题,所以我想融合问题非常重要,所以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就是咱们人类从梦想走到现实。关于物联网大家 提的比较多,大家非常清楚,物联网分成三到四个层面。一个是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大概就是这几个层面。物联网之所以区别于互 联网,它最主要跟物体发生关系。假如说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是互联网,沟 通物与物之间的网络就是物联网。它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它们的历史不一样,它们研究的结构也不一样。物联网把问题要联系起来,比如说一个大楼我们有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的技术,一定要实时准确,不能说等这个楼坍了以后再传输过来。所以网络结构是不一样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研究对象不同,发展历史也不一样,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   智慧城市建设现在已经在全球成为新兴战略产业,我们国家列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高端制造业、生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其中包括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很高兴亦庄刚才介绍的基本上包含了,包括太阳能电池、风电等等,为什么这里有这两个呢?我觉得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我们搞信息的人就排第一位,实际上不是。我觉得在国家领导人和大牌科学家脑 子里面想的第一个问题是能源,而不是信息。到某一天煤没有了,水没有了,这个地球还能生存下去吗?在智慧城市里面关于它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限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而且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 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提法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有哪些组成,我非常同意这个概念。   智慧城市就是要做到这四个方面,大家想想城市里面有哪些组织呢? 要用透明的感知建设这个平台,把这几个方面做好。比如说把城市里面的 政府、企业、公众做好,真正的物联网应该是这样一个平台,把城市里面的政府、企业和公众老百姓能够组成同一个平台,进行统一数据接入、统一的数据处理、统一应用框架,我想这样的概念比较清楚。所以我有的时候说,中国现在有没有智慧城市,我可以说一个都没有。美国友没有,也没有,哪里有呢?我觉得北欧一些小的国家丹麦、挪威、瑞典这些国家里 面,他们没有那么多汽车,老百姓福利待遇很好,在那个地方可能是智慧城市。我们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智慧城市再加上智慧农村那就变成智慧中国了,所以基于这样一个问题, 智慧农村更重要 ,因为这是智慧城市的核心。   这里有很多例子,怎么样才能做到智慧城市呢?前一阶段很多城市都在提数字城市,数字地球以后咱们全中国到处都在搞数字,数字长江、数字鄱阳湖、数字黄河,我觉得数字城市是基础。大家知道数字化是技术化的基础,把一个城市里面的街道、产业、数据弄全了,但是不能做智能控制。   什么叫智慧城市呢?我提出来五个指标或者是五大要素, 什么叫做智慧城市呢?我觉得应该是安全、高效、和谐有序、绿色和智慧,达到智慧是最高境界 。我本来把高效摆在第一,后来我把安全放到第一,高效放在 第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高效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说这个城市里面一会儿漏水,一会儿漏煤气,一会儿瓦斯 爆炸,一会儿楼塌了,一会儿撞车了,所以安全问题应该是排在地球首位的。然后是高效,我们说北京、上海、天津,我们要用各种措施改善,不管是技术措施,还要行政措施,包括城市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信息化作为主要的手段。智慧城市我们觉得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产物 。   我们国家在温总理在无锡讲了以后全国引起了物联网的热潮,最近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智慧上海、智慧宁波、智慧青岛,我想这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我想物联网与云计算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地方在搞云计算中心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物联网的参与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应该说温总理讲的第一年大家都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到稳步发展的阶段,发展趋势是好的,对全世界来说物联网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特别是工信部起了很多引导作用,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已经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国家利用“十二五”规划现在已经搞了很多专项。我们国家各个城市提出来,比如说智慧北京将推进十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搞的比较好的是除了北京、青岛这些大城市以外,江苏和浙江也搞的比较好,杭州、南京也搞的非常不错。   我非常高兴受组委会的邀请,天津市在市长的指挥下由我牵头成立了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筹备。我们提出来的主导思想就是开发、联合、创新,这六字方针,前面有八个平台,总的来说要联合国际国内有关的单位企业和研究团体,特别是产业部门。总的来讲有三个目标,一个目标是推动全国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智慧城市建设 。第二个对天津市要提升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和水平。第三个借用我们的力量要引进一批有水平的大中小的企业和各种档次的人才,所以我们把人才培训也作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三个目的,目前正在筹备。   我相信咱们国家在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情况下,一定可以探索出来物联网技术及产业创新发展及人才新的途径,我们国家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其他国家不提什么物联网,但是他们在搞具体的东西。现在既然政府重视也是非常好的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扎扎实实的搞。所以我们应该 有序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这个创新不仅仅是政策方面的创新,还应该包括管理理念和政策层面的创新 。   上次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正如我最后一张片子讲的,知了的声音传的很远,并不是靠秋天的风把它吹得很远,而是来自于它发自于内心声音的强大。所以我在美国讲的时候,海峡两岸信息化在政府部门、产业部门联合起来,应该为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我们也愿意为北京市亦庄开发区提供帮助,我今天刚来我相信咱们联合起来,有用着我的地方,愿意跟天津市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结合的话,我愿意起一个引荐和搭线的作用,谢谢大家。 来源: 搜狐焦点: http://house.focus.cn/news/2012-05-25/2019498.html
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时代?
热度 1 lhj701 2012-5-18 21:57
物联网时代? 互联网把我们这个世界变小了,通过网络,地球逐渐变成了一个 “ 村 ” 。 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像是在互联网作为骨干框架的基础上,将居住环境变成我们可以控制的肌肉,而逐步丰富起来。因此,物联网更像一个集中在神经末梢的网络。 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必然会将我们的环境先是“一点一点”的应用“蚕食”,然后会逐渐连成片。而等到大片大片的“肌肉”连接起来时,也就是我们居住的生活、工作和生产环境都基本都覆盖后,一个物联网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普适网络的智能化世界的时代,也许会真正到来。 那么这个物联网时代什么时候能真正到来?估计不会轻易实现,如果到 2025 年能够实现初级阶段,也是很不错了。( 因此,也可以说,物联网发展的这个过程,也是互联网进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信息化推进和发展的过程的一部分 )。
个人分类: 物联网|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物联网知识
热度 2 xupeiyang 2012-4-30 07:40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 射频识别 (RFID)、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 、 激光扫描器 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 “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在京成立 http://www.iotworld.com.cn/html/News/201204/9845328f3ae8e2f0.shtml 发改委将深入推进物联网产业化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hybg/20120426/6379422.shtml 专家建言企业献策 中国物联网大会十大看点 http://iot.10086.cn/2012-04-28/1335402739080.html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物联网专项基金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1420.htm 物联网医学 “物联网医学”,是把多种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医疗行业的设备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医院、病人与医疗设备的整合。随着电子医学兴起、无线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新生的物联网医学有望渐渐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物联网医学将可能改变未来社会的就医模式:在将来的整合超大智能型网络中,存在计算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集群,对整个网络内的医生、病人、设备完成实时的管理和调控,一个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将有条不紊地运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4540670.htm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1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
lhj701 2012-4-5 17:58
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 文章来源:OFweek电子工程网 从 物联网 的定义及各类技术所起的作用来看,物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应该是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WSN)技术,主要原因是:WSN技术贯穿物联网的全部三个层次,是其它层面技术的整合应用,对物联网的发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WSN技术的发展,能为其它层面的技术提供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之感知层:传感器技术、 射频 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和 GPS 技术   1.传感器技术    传感技术 同 计算机 技术与 通信 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技术。从仿生学观点,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微型无线传感技术以及以此组件的传感网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    2.射频识别( RFID )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 ic ation,简称RFID)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无线通讯技术。在国内,RFID已经在身份证、电子收费系统和物流管理等领域有了广泛应用。   RFID技术市场应用成熟,标签成本低廉,但RFID一般不具备数据采集功能,多用来进行物品的甄别和属性的存储,且在金属和液体环境下应用受限,RFID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    3.微机电系统( MEMS )   微机电系统是指利用大规模 集成电路 制造工艺,经过微米级加工,得到的集微型传感器、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 接口 电路、通信和 电源 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    4.GPS技术   GPS技术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作为 移动 感知技术,是物联网延伸到移动物体采集移动物体信息的重要技术,更是物流智能化、智能交通的重要技术。    核心技术之信息汇聚层:传感网自组网技术、 局域网 技术及广域网技术    1.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的基本功能是将一系列空间分散的传感器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进行连接,从而将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以实现对空间分散范围内的物理或环境状况的协作监控,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   WSN技术贯穿物联网的三个层面,是结合了计算、通信、传感器三项技术的一门新兴技术,具有较大范围、低成本、高密度、灵活布设、实时采集、全天候工作的优势,且对物联网其他产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2.Wi-Fi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是一种基于接入点(Access Point)的无线网络结构,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布设,在部分应用中与传感器相结合。Wi-Fi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汇总层技术。   3.GPRS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是一种基于GSM 移动通信 网络的数据服务技术。GPRS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GSM网络,目前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也有部分应用。GPRS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汇总层技术。 核心技术之传输层:通信网、互联网、 3G 网络、GPRS网络、广 电网 络、 NGB   1.通信网   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设备互连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通信最基本的形式是在点与点之间建立通信系统,但这不能称为通信网,只有将许多的通信系统(传输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通信。也就是说,有了交换系统才能使某一地区内任意两个终端用户相互接续,才能组成通信网。   2.3G网络   3G是英文the 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第三代手机(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GPRS网络   这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通俗的讲,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科技,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资料到用户手上。虽然GPRS是作为现有GSM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但是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4.广电网络   广电网通常是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台)负责运营的,通过 HFC ( 光纤 +同轴电缆混合网)网向用户提供 宽带 服务及电视服务网络,宽带可通过CableModem连接到计算机,理论到户最高速率38M,实际速度要视网络情况而定。   5.NGB广域网络   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带宽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 三网融合 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核心技术之运营层:专家系统、 云计算 、API接口、客户管理、GIS、ERP    1.企业资源计划(ERP)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技术属于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层技术。    2.专家系统(Exper System)   专家系统是一个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属于信息处理层技术。    3.云计算   云计算概念间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核心技术之应用层:垂直行业应用、系统集成、资源打包   应用层主要是根据行业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各类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 调度 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   如交通行业,涉及的就是智能交通技术;电力行业采用的是 智能电网 技术;物流行业采用的智慧物流技术等。行业的应用还要更多涉及系统集成技术、资源打包技术等。 转载来源: http://ee.ofweek.com/2012-04/ART-8300-2804-28605459.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电信联盟(ITU-T)通过我国主导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
lhj701 2012-4-4 11:24
国际电信联盟(ITU-T)通过我国主导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   据 人民网报道,国际电信联盟(ITU-T)第13研究组会议于近日 审议通过了我国主导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 该标准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http://main.catr.cn/ ) 在2011年5月发起立项, 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该标准 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术语、技术视图、特征、需求、参考模型、商业模式等基本内容,对于指导和促进全球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标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草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在本次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以物联网为龙头的参与已经在部分领域走到了前头。 这与以往的世界信息化进程不同,中国凭借国家经济实力、信息业战略选择以及科研实力,开始部分主导并影响世界信息化的进程。 相信通过物联网更多的市场化应用推广和应用标准的产生,我国对世界物联网和信息化进程将具有更大的参与度,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关: 《我主导“物联网概述”标准成第一个总体性标准》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03/29/14220379.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4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IPv6于6月6日正式启用,为物联网应用插上腾飞的翅膀
热度 3 lhj701 2012-3-31 20:21
IPv6于6月6日正式启用,为物联网应用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中国移动通信报道,国际互联网协会近日宣布,全球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家庭网络设备制造商以及互联网公司将于今年6月6日正式启用IPv6服务及产品。 另外,国家发改委3月29日公布《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对IPv6的发展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重点任务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描述,ipv6国内商用在即。 IPv4确定的地址长度为二进制32位,总的地址数量是2的32次方,约42亿左右。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20亿,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超过40亿,IP地址数量面临不足,并成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另据数据显示,拥有全球1/4互联网用户的中国,仅拥有9.85%的IPv4地址,近年来我国IPv4地址的年使用数量平均增速为43.7%,远高于19%的全球平均增速。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2亿,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 。)。 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连的网络,据Cisco估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智能物体连接在internet上,对于日渐枯竭的现有IP资源根本无法实现。 而即将推行的IPv6协议采用128位编码,地址数量是2的128次方,可以提供海量IP地址资源(相当于10的后面有38个零),号称能使“地球上每粒沙子都拥有一个IP地址”。此外,IPv6在通信协议具体功能上也有扩充和改进,例如,IPv6可保证IP网络端到端的透明性,简化网络结构,具有更安全、更经济、可承载多种业务等优势等。 IPv6网络的应用,能为物联网插上腾飞的翅膀,将来甚至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使用实名制,相当于给全球任何一个智能物体颁发一个身份证。 相关:《 IPv6商用在即 物联网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 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iot/68854
个人分类: 物联网|446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邬贺铨:我国物联网还没有预热 就开始长跑了
lhj701 2012-3-26 20:29
邬贺铨:我国物联网还没有预热 就开始长跑了 发布时间:2012.03.26 11:25来源:《瞭望》作者:屈一平 全世界的物联网目前还只能说是在起步阶段。中国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已从最初的标记化向智能化延伸 说起中国的物联网,业内人士对邬贺铨这个名字耳熟能详。 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和推动者,邬贺铨,这位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组长,在过去三年,见证着中国物联网的理性成长。 从2008年至今,在国内,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会展论坛上,都可以看到邬贺铨的名字和身影。他为物联网产业呐喊,为企业的盲目狂热降温。在他的眼里物联网呈现着怎样的面孔?目前的国家政策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发挥着什么作用?他是如何看待物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的?日前,就这些问题,邬贺铨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独家专访。 物联网不是全球性的 《瞭望》:你是怎么理解物联网的? 邬贺铨:物联网本身,不论是欧盟定义还是国内定义,实际上是一个需要运用各种感知技术,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把数据汇聚在一起,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达到对决策的支持目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感知,实际上我们日常见到的摄像头是动态图像信息的感知器,商品的二维条码是商品信息的身份表示,被感知的对象多种多样,对应的感知单元也是多种多样;二是通信传输,包括各种信息网络;最后就是数据分析和处理。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包括,在物联网中联网的每一件物体均可寻址,每一件物体均可通信,每一件物体均可控制。物联网强调的是认知,将互联网从通信网络向感知平台和数据挖掘两个方向拓展。 《瞭望》:有人认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就到头了,以后就是物联网,你怎么看待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邬贺铨: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物联网可以架构在各种数字通信网络上,互联网并非唯一的但通常是最常用于承载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物联网并不取代互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两者有很多不同,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只要是没有被封堵的网站你都可以访问。但是物联网不是全球性的,是区域性、行业性的。一个城市的交通物联网,由该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所管理,不受别的城市的交管部门所控制,一个单位安全保卫的物联网,别的单位和个人是不能进入的。所以,物联网是一个区域性、行业性的网络。 “感知中国”是一个政治理念,但不会有一个能够感知全国所有物品的物联网,物联网本身应用导向很明显,没有能对所有应用都通用的物联网。电力系统收集电网的数据,别的行业对电网数据并不感兴趣,也不见得能理解,因此电网数据对别的行业是没有意义的;智慧医疗系统收集很多病人的数据,由专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于涉及隐私,不能随便拿出去给别人用。总之,使用物联网数据是要经过授权的。 目前只能说是起步阶段 《瞭望》:目前来看,中国现在的物联网处于什么阶段? 邬贺铨:全世界的物联网目前还只能说是在起步阶段。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20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希望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个标记。1995年国际电信联盟提出每一个物体都可以连网。国际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IBM提出“智慧地球”,中国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已从最初的标记化向智能化延伸。也只有提升到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物联网的价值才能体现。 虽然感知和收集信息的应用已经有很多,但真正达到分析处理和支撑决策的还很少,从国际上来看,物联网也是处于起步状态。欧盟发表了物联网发展的路线图,它一直要延伸到2020年以后。对中国来讲,物联网当然更处于起步阶段。所谓起步,不等于说物联网没有一点应用,但是还谈不到影响比较大的规模化应用。 我们现在谈的大部分物联网,比较多的还停留在感知和收集以及汇总数据这个层面,真正把它进行智能化处理的还不够。 《瞭望》:有人说,中国的物联网应用很贵,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应用普及,你作何评价? 邬贺铨:在技术基础上,要承认我们起步还是比别人晚。表现在哪里呢?现在低端传感器我们能做一些,高端的就比较难了。高端的传感器基本上依赖进口,成本太高也就限制了普及应用。比如说太湖使用传感器来监控蓝藻,据说用了6个传感器。这么大的太湖用6个传感器行吗?原因是进口的传感器太贵了,要 40万元一个,用6个传感器仅仅是示范性,演示的意义高于它实际应用的价值。 物联网的智能分析数据软件方面,几乎也是空白。尽管IBM在推“智慧地球”,声称可以帮各行业的应用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软件,但是实际上它也没有非常成熟的这种分析数据能力,而且也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软件适用于所有行业。显然,不可能把一个环保检测的分析软件用到电网上,也不能用到智能交通上。物联网的应用面虽然很广,但是个性要求很强,这也限制了物联网的规模推广。 成本高将限制规模化应用,而没有规模就难以降低成本。突破点还是需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另外我国有一些应用例如城市反恐维稳其紧迫性和规模化足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基础。 “还没有预热,就开始长跑了” 《瞭望》:从历史上追溯中国物联网的起步,怎么评价其中国特色? 邬贺铨:2009年我国的物联网热得很快,事实上,准备不足。我们的物联网的起步实际上比较突然,在一定意义上是从上到下发动。当然当时也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总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增长点。 至于说中国有什么特色呢?第一是中国物联网启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时,而且是由政府强烈引导的。可以说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做准备运动,就跟着政府的号令枪声进入运动场,开始长跑了。当时并没有任何的发展路线图出来。而欧盟已经有了完整的路线图。 另外,物联网正好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的需要,例如反恐维稳、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智慧医疗,这些需要政府买单的项目,还是上得比较快的,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国外的智慧城市都没有中国这么热。中国很多城市既把物联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很重要的内容,更把物联网作为它的支柱产业。再加上智慧城市也很适合我们政府的政绩工程。政府需要有政绩,因此政绩工程不是坏事,只不过别把它当成一个形象工程就行了。物联网的出现正好让政府找到一个可以有效管理的手段,所以我们很多地方的物联网尽管说有炒作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地方确确实实是把改进城市的管理寄托在物联网上了,也真正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事。 一些地方将物联网与电子政务结合,利用电子政务网发布物联网收集的一些信息,例如交通信息、环保信息、医保信息等。过去的电子政务网用于管理老百姓的多,用于为老百姓服务的少。政府买单建设的物联网,更多的是要服务于百姓,通过物联网拓展便民服务,这也应是中国的特点。 《瞭望》:2010年你率先提出理性思考,炮轰“十个过热”,从这两年看,现在情况如何? 邬贺铨:这两年理性多一点,也不像以前那么热火朝天。为什么呢?一方面,认识可能深化了一点,另一方面,开始蜂拥而上,标榜自己是物联网的企业,可没捞出多少金子来。它也知道炒完以后没效果,所以,它可能会冷静一点。但是,产业链长而分散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 虽然还有一些地方发展物联网还停留在表面上,但至少有一些地方并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示范,已真正找到了应用结合点。像山西罗克佳华公司检测煤矿安全的应用,像作为农业示范的江苏宜兴智能养螃蟹,广东云浮温氏集团的养殖业物联网、大庆对采油设备的智能监控等等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规划是一种引导 《瞭望》:作为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组长,你也参与了本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你如何评价这个规划? 邬贺铨:可以说,规划至少是一种引导。物联网本身毕竟还是一个新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应用来让大家感受到其有用,感受到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有实际效果的。所以,在这个规划里头,应用示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规划明确了主要的应用领域和几大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应用摸清我国物联网产业状况,通过应用培养人才。规划对于加强部门间和各地的统筹协调将起到指导意义。 《瞭望》:规划提到我国物联网现在还没有龙头企业,而2015年要出10家龙头企业,你觉得中国会有苹果这样的企业出来吗? 邬贺铨:物联网缺少龙头企业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物联网刚刚起来,现在谁都觉得物联网门槛很低,只要倒卖几个传感器,弄几个RFID都叫物联网企业,电冰箱里头加个传感器就叫物联网电冰箱。物联网看上去好像起步的门槛并不高,因此谁都相信自己是物联网企业,中国现在统计RFID的企业就有几百个,很难说这里边哪一家企业是龙头企业。但是真正要把物联网做好,技术难度还是相当高的。 另外还有一个统计上的问题,什么算物联网产品?统计上边界不清楚,因此很难说哪个企业是物联网企业。一些企业虽然也生产传感器或RFID,但它更为主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其他产品,统计上作为IT企业而不是物联网企业,从这一意义上说,大部分企业都不是纯粹的物联网企业。 我是比较主张通过应用来带动龙头企业的。因为如果应用起来了,那么将来有可能把龙头带起来。像华为、中兴也在做物联网,但是它毕竟没有把主要的精力和金钱投入进来,它还没看准,究竟哪一个领域是它最值得投的。 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 《瞭望》:有人这样评价物联网的中国技术,说传感器还有RFID这个感知技术,以及产业高端的软件集成,这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在网络技术和产业能力方面,差距还不是很大。你怎么评价? 邬贺铨:物联网的网络部分并不是为物联网而建的,很多物联网的应用并不需要专门建设通信网络,可以利用原有网。在通信技术方面,这几年华为、中兴等一批通信企业起来了,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跟国外的差距,相对其他的行业是缩小了。 但是在高端方面,我们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传感器我们高端的几乎没有。我们现在做一般的摄像头还可以,做测试温度的传感器可以,一些化学的传感器、高精度的陀螺仪,我们还依赖进口。 传感器为什么高端的没有呢?因为高端的专用传感器,市场规模不大,技术难度又比较高,一般企业是不愿意去做的,做完了没市场。美国的传感器做得不错,原因何在?美国是从军事应用先开始的。美国军用技术是不计成本的,军用承担了开发风险,再推到民用就能降低成本。 另外,我们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我们很多高校对一些关键的传感技术也有很多研究,但跟产业是脱节的,它的研究只在SCI论文上表现出来,而不能在实际的应用上表现出来。传感器本身是跨学科的,有物理、有化学、有各式各样的。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跨学科研究的就很少,这跟我们的教育体制也有关系,这也是我们的短板。还有,在高端软件集成这一块,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们往往做IT的人软件做得不错,但是不懂行业的应用;行业的专业人才懂得自己行业的东西,又缺乏IT经验。 所以,物联网对我们的交叉学科,对我们的“产、学、研、用合作”,对我们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都是一个挑战。 《瞭望》:关于行业标准这一块,你怎么看? 邬贺铨:物联网的行业标准是一个难题。有人说没标准,我说有很多标准。它的标准太乱太散。现在缺乏物联网的标准权威机构。国际上也一样。各自为政就导致这个标准不兼容,因此权威性不足,产业就很难上规模。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物联网的标准化是一个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物联网是跨学科跨行业的,不像以前的标准其界线比较清楚,物联网的标准要么大家都不做,要么大家抢着做。现在谁都认为自己是物联网标准的主人,而不同行业的标准化机构之间的合作的气氛又不那么好。 《瞭望》:那现在迫切需要出台这个标准吗? 邬贺铨:标准的制订和出台之所以有障碍,是因为被各方面的利益所牵制。这里面既有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涉及利益格局问题。这涉及到体制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这比技术问题更难,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和协调。 转载来源: http://miit.ccidnet.com/art/32661/20120326/3714537_1.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RM瞄准物联网市场,推出新节能芯片
lhj701 2012-3-14 21:58
处理器能效之王 ARM推Cortex-M0+CPU 作者:小熊在线-细胞 日期:2012年03月14日 近日,ARM推出了Cortex-M0+CPU架构,并宣称它是全世界能效最高的处理器。 由于采用了90nm低功耗制程,这款32位处理器的工作电流仅为9μA每MHz,并将由8位或16位处理器提供额外性能。 这款处理器将被用于家用电器、医疗监控、仪表和车辆控制以及所有被称为“互联网事物”的设备。所有这些设备将充分体验新处理器的低投入和低功耗和高性能。 具体设计方面,这款处理器采用了一些最新功能,可以再一个CPU周期快速访问全局IO和外设,将大大提升debug和trace功能,另一方面,得益于二级流水线设计,不仅让指令周期数和访存速度大大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局功耗。除此之外,新处理器还支持C语言编程,并兼容现有Cortex-M0处理器开发工具、RTOS和Cortex处理器开发工具。 据悉,Freescale和NXP以及获得了生产Cortex-M0处理器的许可,并将有50个左右的公司获得Cortex-M0处理器许可。我们很有希望在今年下半年见到Cortex-M0的成品。 转载来源: http://beareyes.com.cn/2/lib/201203/14/20120314160.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2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智慧地球”、“U-japan”、“U-Korea”和“感知中国”?
ephedra 2012-3-3 17:14
说到“智慧地球”、“U-japan”、“U-Korea”和“感知中国”,我们不得不说物联网这个名词。 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通俗地讲,物联网是万物都可以上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接入到互联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 此前,针对下一代的信息浪潮,美国IBM公司已提出“智慧地球”,日本和韩国则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这都是从国家工业角度提出的重大信息发展战略。中国针对物联网到来的信息浪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这就是“感知中国”的由来。
个人分类: 数字植物志|2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Internet of Things" a Chinese national initiative
lhj701 2012-2-28 22:55
"Internet of Things" a Chinese national initiative    China's machine-to-machine (M2M) is expected to grow from $642 million in 2011 to $2.76 billion in 2016, with smart meters and smart grid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ABI Research. And M2M has a solid place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strategy.    "China's latest economic five-year-plan has place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s a key, strategic national industry initiative for the country," said Jake Saunders, ABI's Vice President of Forecasting. "Carri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rough 2011 in terms of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unified platforms,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c cooperation." 转载来源: http://www.fierceenergy.com/story/internet-things-chinese-national-initiative/2012-02-27  
个人分类: 物联网|2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慧山东”培育物联网百强企业
lhj701 2012-2-25 12:21
“智慧山东”培育物联网百强企业 2012年02月24日 01:51 来源: 经济导报 导报讯(记者 吴淑娟)在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姜大明省长提出要加快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逐步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 此前省经信委对 物联网 产业的调研显示 ( 调研报告全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540589 ),我省物联网产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因此将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 根据省经信委发布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去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据悉,我省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产业、 RFID 产业、传感器产业及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 城市 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 调研显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联动效应不足,要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的目标任重道远。针对物联网产业存在的问题,省经信委建议,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 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 转载来源:凤凰网 http://finance.ifeng.com/money/roll/20120224/5648075.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11年》全文
热度 1 lhj701 2012-2-23 14:25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11年》全文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1年11月8日) 物联网是现有信息产业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省经信委、省政府研究室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从5月上旬—10月下旬,围绕《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相关建议。有关情况如下: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2010年12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鲁政发〔2010〕114号)发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 (一)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行动迅速、措施到位。 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自觉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物联网发展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关文件,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济南市提出以“数字泉城”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两化融合为抓手,狠抓物联网在各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济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潍坊市以应用为牵引,以潍柴动力和力德电器为主体开展“智能工业”示范工程,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得利斯集团为主体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以田润物流为主体开展“智能物流”示范工程,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展示会议和“数字矿山”暨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进会议,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协会,并大力规划实施“65168工程”,通过设立济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物联网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功能园区等措施,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和影响国内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淄博、东营、烟台、日照等市也都采取编制产业专题规划、组建物联网行业协会、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等措施,有力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济南市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的优势,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积极构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智慧威海”,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潍坊高新区计划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手段,实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的目标,建成重要的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三)相关部门工作积极主动、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省经信委等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共征集示范项目100多项,其中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公司的HOSPOT物联网浏览器、海尔集团物联网数字社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青岛港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认定管理办法》(鲁经信信推字〔2011〕183号),并选定济南、潍坊、威海、济宁、日照等5个“基础条件好、项目可行度高、具有试点(示范)效应”的市进行专业性基地建设试点。三是研究制定物联网行业发展技术和方案标准。组织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标准化院、中创公司等单位,从物联网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开展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省计算中心的“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山东联通公司的高标准电信级IDC机房、山东电信公司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山东智慧物联网研究院、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应用中间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全部面向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设备租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成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效果显著。 《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智慧矿山”、智能交通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推进了全省物联网示范先行区建设步伐。特别是今年8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现场推广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讲话,介绍、推广了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与枣矿集团合作建设的“智慧矿山”模式,在全省工矿企业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技术应用热潮。截至目前,“智慧矿山”方案已在全省20多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得到应用,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方便了矿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据统计,2010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2011年底预计可达到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1.集成电路产业。一是我省集成电路设计已有良好基础。我省拥有济南、青岛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济南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拥有8 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若干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企业。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各类智能卡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其中,山东华芯收购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能力,其自主研发的65纳米存储器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制造产业开始起步。2010年山东华芯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一条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产,下一步计划在济南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淄博IC卡封装测试产能居全国前两位,聚集了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淄博凯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和RFID生产企业。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快速恢复二极管等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生产领域形成优势,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智能芯片产业的条件。我省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厨房电器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发电等产业迅速发展,机械、汽车、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这些都为物联网智能芯片及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省物联网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已开始启动并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积极规划和投资发展智能芯片产业,越来越多的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大公司正在积极与我省开展交流合作。 2.RFID产业。我省从事RFID产业的企业近百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以RFID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封装和印刷、RFID读写机具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技术方面,拥有的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是省标准化研究院)和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北洋集团拥有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神思电子掌握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莱芜杰讯电子拥有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技术实力,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 3.传感器产业。一是整个产业已具规模。目前,我省直接从事传感器产业领域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科研机构、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种类涉及热敏、湿敏、气敏、光敏、力敏、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几十种类型。 2010年,传感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 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止目前,我省传感器产业相关成果累计达500余项,申请专利230余项,部分单位成为国家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或牵头单位。其中,威海的磁电式传感器、新型石油地震勘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石油地质勘探用传感器;淄博的压力传感器、敏感传感器、双元双补偿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及电子陶瓷传感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初步呈现区域分类聚集态势。已初步形成了6大传感器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传感器企业集群、淄博电子陶瓷传感器企业集群、济南工业测量应用传感器企业集群、威海打印设备传感器企业集群、烟台石英晶体传感器产业集群、济宁-泰安矿用安全系统传感器企业集群。 4.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全省电信行业WCDMA/TD- CDMA/CDMA2000无线接入方式已覆盖全省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和大部分的行政村、高速客运铁路、部分高速公路及大部分旅游景点,共建设WCDMA/TD-CDMA/CDMA2000基站约4.03万个,WLAN覆盖热点数量超过8000个。截至2010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我省物联网M2M 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 万,年均增长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千万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 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 业务发展。海信、浪潮等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 5.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1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居全国第4位,其中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是中创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物联网中间件及云端软件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目前已列入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其中,“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项目总投资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二是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神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营,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省科学院与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整体投资。三是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新趋势。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代表,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开发成本降低37%,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与构筑“智慧山东”的目标任务相比,既存在商业模式未定、技术标准不一等共性问题,同时在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⒈规划较为滞后,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和措施,但截止目前仅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7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其他市和绝大多数县(市、区)均未制定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同时,诸多行业层面也大多存在规划缺乏、思路模糊以及发展战略不清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智慧山东”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山东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大省,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智慧矿山”专项规划,也未出台针对煤矿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的指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⒉应用领域不广,总体上数量不多、层次偏低。目前我省虽然已出现一些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但是总体上仍存在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不足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即使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矿山”和“智能公交”这两个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层面,工作上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技术应用,远未将物联网当作大战略和新产业来发展、去推动。同时,行业壁垒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领域的闭环应用很难兼容,信息也难以共享。例如,煤矿企业和运营商一致反映,由于受制于煤安标志认证,许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没法进入井下安装使用,影响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效果。 ⒊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集成、集群、集聚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我省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不明晰,主要产品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联动效应不足,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不利于培育市场规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⒋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省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进步很大,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总体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现象,远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致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无法快速跟进。另外,当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标准规范缺失,传感单元品种繁多,各自制定的标准数量很多且彼此难以协调,这种现象也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三、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国各地物联网发展基本上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山东具有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物联网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和助推器。 (一)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⒈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第一支撑,核心产业是第一基础。要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端计算设备、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同时,推动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进行补充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 ⒉深化“产学研”机制。从体系构建、合作模式、政策和法规体系、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构建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合作机构。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和实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支撑我省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⒊科学制定标准体系。从趋势上看,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今后几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当前,我省应着重在优势行业和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到国际国内各项标准制定工作当中,实现合作共赢。 ⒋加快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我省物联网产业化新路径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从而导致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从物联网广泛的应用看,当前和今后物联网产业将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一是政府买单模式。政府为关系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有助于产业化过程中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免费模式。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客户,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三是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依据客户市场的共性需求特征,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直接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四是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厂商作为系统的实施方,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形成智能化服务方案,如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五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大大小小企业众多,物联网应用难以规模化,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提供相应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 目前,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民生领域的政府推动和能源企业与运营商共同探索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商业模式。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市场的日益壮大,其他几种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甚至有更新的模式逐渐出现,广大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此,广大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要牢牢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在新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新定位,努力向可提供成体系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应用集成商、能够提供成套服务的公共服务运营商以及利用某一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领域跨行业服务的新兴企业转变。 (三)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⒈加快形成产业布局。从全省层面,要突出自主创新,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各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以浪潮、海信、北洋等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以中创软件、济南银泉科技、华东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行业技术应用领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四)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产业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物联网产业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一是推进物联网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针对山东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控制水平,形成传统制造业更高精度、更可靠的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方面,大力研发和引进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提升物联网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选择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进行典型示范,推动企业对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实践,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二是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监测控制领域应用,利用物联网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性。可选择化工、纺织印染、冶炼等能耗较大或排放较重的行业,加强物联网在能耗监测和排污监测的应用,使企业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监测数据,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三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⒉推进部门合作。物联网涉及产业链众多,应用领域遍及安防、交通、物流、医疗、电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中,很难有单一企业独立完成整个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另外,物联网的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像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要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⒊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要完善政策导向,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要进行优先认定,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切实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⒋实施科学的考核办法。一方面,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要找准物联网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全面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出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遵循规范和参考依据。统计部门可以选定3—4个统计样板(如浪潮集团、济南高新区CIIIC等),作为样本企业和样本园区,统计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预估物联网产值占比,研究确定物联网产值所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情况。 资料来源:山东经信网 http://www.sdetn.gov.cn/portal/jmxx/gzzx/dcyj/webinfo/2012/02/1329699312957945.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45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含word .doc 文档)
lhj701 2012-2-23 10:28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含word .doc 文档) Word 文档在全文结束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1-2015 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 RFID )产业市场规模超过 100 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 RFID 相对成熟。全国有 1600 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 24 亿只,市场规模超过 900 亿元,其中 , 微机电系统( MEMS )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 150 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 M2M )终端数量接近 1000 万,形成全球最大的 M2M 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2010 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 2000 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WG7 )的主导国之一。 2010 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 TD-LTE 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 14 点行动计划;日本的 U-Japan 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 IT839 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 .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 .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 .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 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 500 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 200 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 10 个产业聚集区, 100 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 9 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 .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 RFID 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 MEMS 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 .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 .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 .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 .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 .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 RFID 、传感器网络、 M2M 、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 .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 .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 / 节点 / 网关、 RFID 、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 .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 M2M 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 M2M 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 / 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 .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 .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 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 .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 .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 .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 .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培育 10 个产业聚集区和 100 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实现平台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作,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四)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的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的户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计划地改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造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word文档: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个人分类: 物联网|3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州仪器推出Wi-Fi CC3000,推进物联网发展
热度 1 lhj701 2012-2-14 07:57
德州仪器推出Wi-Fi CC3000,推进物联网发展 日前,德州仪器 (TI) 宣布面向低功耗、低成本嵌入式应用推出业界最广泛的易用型无线连接解决方案组合 — SimpleLink™ 产品系列,进一步加强 TI 在无线连接技术领域长达 10 多年的卓越领导地位。SimpleLink 系列包括自成一体的无线处理器,充分满足任何嵌入式系统的便捷集成需求。 新系列中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当属全新的 SimpleLink Wi-Fi CC3000,这是一款可率先推进全球物联网发展的易于实施的 Wi-Fi 解决方案。SimpleLink Wi-Fi CC3000 是一款自成一体的 802.11 网络处理器, 是向任何嵌入式应用便捷添加因特网连接功能的理想选择 。如欲了解有关 SimpleLink Wi-Fi CC3000 及所有 SimpleLink 产品的详情,敬请访问: http://ti.com/simplelink 。 IMS Research 公司的连接市场分析师 Filomena Berardi 指出:“随着物联网正成为现代消费与企业运营中越来越常见的一种模式,具备 Wi-Fi 功能的产品的出货量预计到 2016 年将达每年 26 亿部。TI 最新 SimpleLink Wi-Fi CC3000 解决方案将充分利用性能成熟稳定的 Wi-Fi 基础设施来实现最高级别的集成度,从而不断推进 Wi-Fi 技术的扩展。TI 在为低功耗嵌入式器件提供 Wi-Fi 功能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将传统产品转型为互通互连的互动式服务。” SimpleLink Wi-Fi CC3000:为传统与非传统产品实现无所不在的 Wi-Fi 连接 最新 SimpleLink Wi-Fi CC3000 充分利用 TI 在 Wi-Fi 技术领域积累的十多年丰富经验,可为新兴物联网提供众多优势,其特性优势如下: 特性 优势 自成一体的 802.11 网络处理器: - 片上 TCP、UDP 和 IP; - 与传统 Wi-Fi 相比仅占用 0.5% 的资源,低至 6KB 的闪存、3KB RAM 的软件占用; - 标准软件 API。 在将应用连接至因特网时无需掌握网络专用技术; 无需操作系统,运行于任何低成本微处理器 (MCU) 上; 仅需数小时就可实现与任何新老嵌入式应用的集成。 自成一体的 RF 认证模块; 无需掌握 RF 专业技能,轻松向 PCB 添加功能; 符合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 RF 标准(FCC、IC 和 ETSI)。 支持 TI FirstTimeConfig 技术; 能够轻松与 802.11 接入点进行配对,无需显示屏或用户界面。 业经验证的高可靠解决方案支持同类最佳覆盖范围; 在整幢房屋、建筑等区域提供稳定可靠的连接覆盖; 确保实现稳定的 Wi-Fi 可互操作性。 基于 TI MSP430™ FRAM MCU 的交钥匙开发套件,能够实现与 TI MCU 系列的向前兼容性。 提供 Web 支持与在线文档,包括综合移植指南与样片代码,可快速启动设计。 TI 新兴连接解决方案总经理 Eran Sandhaus 指出:“我们非常振奋地宣布推出了包括SimpleLink Wi-Fi CC3000 解决方案等在内的 SimpleLink 系列,这凸显了 TI 为助推新一代互连设备与物联网发展所做的努力。为日常消费、家庭和办公设备增添因特网连接功能可为我们的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体现,不但能够更好地控制设备,而且还可通过云端共享信息。SimpleLink Wi-Fi CC3000 解决方案可帮助开发人员通过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设计方案添加业界最佳的 802.11 因特网连接功能,更好地把握商机。” SimpleLink 产品:积极响应简化的连接技术集成需求 新型 SimpleLink Wi-Fi CC3000 是 SimpleLink 系列新产品中唯一一款能够为各种终端应用提供综合型技术的产品,其再次体现了 TI 为应对与互连产品设计和认证相关的挑战而付出的努力。包括自成一体型软件协议栈等的 SimpleLink 产品基本上或根本无需掌握 RF 专业技术,另外其还获得了 TI 及第三方工具的支持。目前的 SimpleLink 产品系列情况如下: 技术 SimpleLink 部件号 特性 Wi-Fi SimpleLink Wi-Fi CC3000 新部件! 易于实施的 Wi-Fi 解决方案,将领衔推进全球物联网的发展; ZigBee SimpleLink ZigBee CC2530ZNP 直接可用的简单 ZigBee 解决方案,设计人员无需了解复杂的全功能型 ZigBee 协议栈; 6LoWPAN SimpleLink 6LoWPAN CC1180 低成本、低功耗的 1GHz 以下 RF 网络处理器,能以最少的开发工作实现 6LoWPAN 功能性; ANT™ SimpleLink ANT CC2570/71 RF 网络处理器不但可实施易于使用的低功耗 ANT 协议,同时还可降低对主机 MCU 存储器的需求。 工具、供货情况 SimpleLink Wi-Fi CC3000 模块现已开始提供样片并投产。 SimpleLink Wi-Fi CC3000 FRAM 评估板套件 (EMK) 也已开始供货,可通过授权分销商进行订购。如欲了解订购详情,敬请访问: http://ti.com/simplelink 。 此外,SimpleLink ZigBee CC2530ZNP、SimpleLink 6LoWPAN CC1180 以及 SimpleLink ANT CC2570/71 解决方案也都已开始供货。如欲了解订购详情,敬请访问各自的产品主页。 了解有关 TI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的更多详情 • TI SimpleLink 产品系列,包括应用手册以及开发工具等: www.ti.com/simplelink ; • SimpleLink Wi-Fi CC3000 解决方案 Wiki: www.ti.com/cc3000wiki ; • TI 无线连接解决方案: www.ti.com/wirelessconnectivity ; • 登陆德州仪器在线技术支持社区: www.deyisupport.com 。 关于 TI 无线连接产品系列 TI 可提供业界最广泛系列且性能成熟稳定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拥有涉及大量技术的行业专长,可确保为客户的各种应用提供最合适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此外,TI 产品系列还配套提供相关支持与工具,可帮助客户及开发人员快速便捷地向市场推出无线连接设计。访问 TI 无线连接门户,全面了解 TI 技术、全系列产品以及范例使用案例等。 转载来源:Texas Instruments: http://focus.ti.com.cn/cn/pr/docs/preldetail.tsp?prelId=cnsc01526contentId=145785
个人分类: 物联网|570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三大运营商均已申请物联网专用号段
lhj701 2012-2-14 07:01
三大运营商均已申请物联网专用号段  随着政府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三大 电信 运营商均将物联网业务提升至战略层面,并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战略规划。    中国电信:2012年实现物联网应用规模推广   据悉,2011年中国电信陆续推出了物联网重点应用,包括手机支付、全球眼视频业务等基础服务,以及医疗、安防、家居等家庭应用,并针对交通、农业、金融等推出系列行业应用。“2012年(中国电信)将实现物联网应用规模推广”,飞象网了解到。   根据统计,截止2011年初,中国电信共计发展M2M终端超过60万台(不含翼机通、翼支付和全球眼终端)。其中,交通运输、远程抄表和金融无线POS分列前三位。   另据了解,中国电信M2M通信协议已经进入到2.0版本的开发,而在专用号段上,也已向工信部成功申请了10649号段,其号码数量达到一亿个。    中国 移动 :物联网终端数量超过1100万台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物联网应用服务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行业和家庭应用方面,目前已经开发了宜居通、 车 务通、电梯卫士、爱贝通、智能农业等9大类37项移动物联网行业和家庭应用产品。   后续会“重点拓展 电力 、交通 物流 、安防和市政四大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移动物联网终端数量已经超过1100万台。”   实际上,早在2010年,中国移动即发布了物联网TD-SCDMA模块产品;并且已向工信部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10648),其号码数量达到了一亿个。    中国联通:推出适用于物联网专网号码SIM卡   中国联通在物联网战略上重点关注行业应用和家庭应用。据零点咨询总监曾韬透露,中国联通的行业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个是企业自身的自服务管理领域,“即联通本身就是物联网应用的应用者,利用联通自身的企业的管理与物联网技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包括企业本身机房的监控,节能减排等。”   第二是重点行业领域,如环保、公交、电力、物流、汽车、制造、公共事业管理等,建立物联网的应用示范,通过迅速复制形成规模。   第三是公众用户领域,结合智能家居推广成熟的数字家庭应用,研发推广安防告警、环保检测等平安家庭业务。对整合业务的标准化推出了多种“沃”商务物联网的应用,以智能公交、环保检测、平安城市等为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应用。   据悉,中国联通已经参与工信部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包括制定车载SIM卡规范、2.4G和13.56MHz非接触SIM规范等。同时,中国联通也已经推出适用于物联网专网号码(10646)的SIM卡,并计划将部分物联网应用嵌入到SIM卡中。    北京试点物联网电梯应用   目前,北京市运用物联网技术对2000部电梯试点建立安全运行实时监测系统,在东城区试点电梯中安装一部传感器,并与互联网和手机相连,传感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对电梯日常运行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对电梯故障及事故进行预警报警、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理,实现实时响应。   据悉,该试点工程将为北京市约13万部电梯应用物联网技术积累经验,如果试点效果良好,电梯物联网技术将在全市推广。(吉利/文) 来源:《人民网》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2057/142083/17097988.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科普】物联网杂谈
热度 1 lhj701 2011-12-16 23:07
物联网杂谈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闲来聊聊物联网。 物联网范围真是有些大,因为地球上的“物”体真是多。 想让物体连上网,要在物体上先加点东西,简单点的可以是条码或磁条,复杂些的可以是“微型计算机+感应器”。这样物体具有智能: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周围的信息。 感知到的信息,需要网络传输。一是将信息传到远处,成为“千里眼”。 (网主要还是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等,无线网是发展的趋势) 二是实现感知信息智能处理(模拟大脑),信息处理结果表现出一定物体的智能。 物体智能有大有小。 小的:超市买菜,扫描条码,查询食品信息; 大的:每个汽车配传感器,实现汽车自动控制,如智能交通:你输入一个目的地,智能交通帮你自动导航到目的地。 物体分布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此物 联网能 渗透到生活、生产很多领域(筐太大了)。 物联网使用感知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M2M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感知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因此属于 技术集成性应用。 物联网的魅力:让物体具有智能,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地球都智慧了)。 从机械世界、电气世界、自动化世界,再到智能世界,最后到智慧世界:一个永远值得人类追求的梦想。
个人分类: 物联网|3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VGE第八讲与高级讲座: “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VGEGONG 2011-12-16 06:14
2011 年中科院遥感所研究生课程与高级讲座 第八讲 “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虚拟地理环境导论”为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研究生课程与高级讲座( 2011 年 10 月 -12 月),主讲人:龚建华研究员。 QQ 群: 34721056 ,微博网址: http://blog.sina.com.cn/virtualgeo 题目: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主讲人: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间: 2011 年 12 月 30 日下午 14:00 — 17:00 地点: A501 翟振明, 1982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获工科学士学位; 1984 年考取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于 1986 年赴美留学,并开始兼职任教。 1993 年 5 月获美国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哲学博士学位,同年 8 月至 2000 年 5 月,先后在 Millsaps College 、 Muhlenberg College 、 Moravian College 任教。 2000 年 7 月开始,出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学术影响在西方学术界已从哲学领域逐渐扩充至其他各个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教育科学、视觉艺术、经济学、传媒学等。
个人分类: News|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济南发力“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力争构建“智慧泉城”
lhj701 2011-12-13 22:02
济南发力“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力争构建“智慧泉城” 据新浪 网报道,济南启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力争构建“智慧泉城”(《济南将构建物联网产业发展“智慧泉城”》 http://news.sina.com.cn/c/2011-12-13/112023624114.shtml )。 根据规划, 济南市将以构建“智慧泉城”为总目标 ,实施“ 1234工程 ”:即到2015年,实现 1个千亿: 物联网相关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2个基地:物联网产业孵化和产品制造基地; 3个中心:建设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软件技术和应用研究中心、济南云计算中心; 4个重点应用推广领域: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业企业生产控制和管理、现代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领域;   另外,将重点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无线城市”;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云服务;建设数字市政、数字城管和数字环保;家居智能化为示范;交通监控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建设无线远程医疗与医疗监护、远程健康管理、药品供应链管理、重要医疗器械追溯等智慧泉城的物联网应用。 山东省于2010年12月10日发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399957 ) 2011年12月8日工信部发布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516250 )
个人分类: 物联网|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hslqdkxw 2011-12-9 09:37
http://tech.hexun.com/2011-12-08/136107757.html 关于印发《物联网“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通信 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 新兴产业 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 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 科技 发 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 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 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 互联网 。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 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 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 视频 监 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 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 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 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 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 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 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 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 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 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 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 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 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 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 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 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 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 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 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 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发展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 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 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 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 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支持 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 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 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1、信息感知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标准化推进工程   标准体系架构: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标准,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国内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的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与标识解析服务系统。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10个产业聚集区和培育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聚集区:建设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的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营、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 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 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医疗: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家居:家庭网络、家庭安防、 家电 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约低碳、远程教育等。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实现平台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公共技术平台:针对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验证测试和质量检测等需求,整合全行业的技术资源,提供面向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方面的共性技术服务。   应用推广平台:针对前沿技术、解决方案、科研成果、专利等内容,为使用者提供最直观的使用体验和前瞻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平台:建立覆盖支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关键技术和产品及关键应用领域的专利数据库,建立动态的物联网知识产权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机制。   信息服务平台:为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提供及时、丰富的物联网各类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作,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 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四)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 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的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的户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计划 地改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造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人及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信息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注明了出 处,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相应的后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事宜, 请及时与我联系。
1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终于出台,大家看看涉及哪些领域
王军强 2011-12-9 01:40
在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医疗: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家居:家庭网络、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约低碳、远程教育等。 其它,凑够10个。 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不是发展“感知制造业”,而是发展“制造可感知的功能件的制造业”。 关注: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贯穿于“十二五”期间,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 这次首先读到的,不是从工信部网站读到的, http://tech.hexun.com/2011-12-08/136107757.html 关于印发《物联网“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通信 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 新兴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 科技 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 互联网 。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 视频 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发展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1、信息感知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标准化推进工程   标准体系架构: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标准,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国内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的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与标识解析服务系统。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10个产业聚集区和培育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聚集区:建设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的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营、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医疗: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家居:家庭网络、家庭安防、 家电 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约低碳、远程教育等。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实现平台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公共技术平台:针对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验证测试和质量检测等需求,整合全行业的技术资源,提供面向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方面的共性技术服务。   应用推广平台:针对前沿技术、解决方案、科研成果、专利等内容,为使用者提供最直观的使用体验和前瞻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平台:建立覆盖支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关键技术和产品及关键应用领域的专利数据库,建立动态的物联网知识产权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机制。   信息服务平台:为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提供及时、丰富的物联网各类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作,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四)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的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的户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计划地改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造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6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终发布
lhj701 2011-12-8 17:11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终发布 物联网在2011年既是迅速发展的一年,也是颇受争议的一年。而对于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家一直在期盼中,千呼万盼,今天终于发布。 物联网前景无限好,但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其高融合性、跨行业性、行业渗透性、信息升级等特点,虽然是为了创造一个更智慧、更美好的世界,但这个果子也不会垂手可得,需要付出十二五的开拓、艰辛和努力。如果物联网能在十二五开花,那么在十三五也许会结出更甜的果子。 因此,物联网发展任重而道远。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发展 智能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网、环保、安防、医疗、家居9个示范领域 。 智能工业: 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 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 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 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 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 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 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医疗: 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家居: 家庭网络、家庭安防、 家电 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约低碳、远程教育等。 相关: 和讯网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http://tech.hexun.com/2011-12-08/136107757.html 全文: 关于印发《物联网“ 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通信 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物联网是战略性 新兴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 科技 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及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 互联网 。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同年,我国企业研制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TD-LTE技术正在开展规模技术试验。   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在安防领域, 视频 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电力行业,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等应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物流领域,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广泛推广;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在未来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创新驱动日益明显。物联网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环境持续优化。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大部分地区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同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应用牵引;加强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为我国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引导,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全国统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各地区根据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态势。   3.坚持技术创新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   4.坚持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逐步推进全社会、全行业的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形成重点覆盖、逐步渗透、全面推进的局面。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在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   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完善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支持位置感知技术、基于MEMS的传感器等关键设备的研制,推动二维码解码芯片研究。   2.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推动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的开发。   3.加强处理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的研究,支持数据库、系统软件、中间件等技术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的研究。   4.巩固共性技术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支持用于传感器节点的高效能微电源和能量获取、标识与寻址等技术的开发,推动频谱与干扰分析等技术的研究。   (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保障重点、急用先行的原则,建立高效的标准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逐步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1.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全面梳理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应用服务及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层次分明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   2.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面向重点行业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做好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的研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应用标准。   (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重点突破感知制造业发展瓶颈,推进物联网通信业发展,加快培育应用服务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1.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2.积极支持物联网通信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推动近距离无线通信芯片与终端制造产业的发展,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   3.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等基础设施服务业,推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发展,推动物联网应用创造和衍生出的独特市场快速发展。   (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加强产业联盟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影响力强的产业体系。   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物联网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   (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平台,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   1.开展经济运行中重点行业应用示范。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行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精细化管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安全保障能力。   2.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结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的基础和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长期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初步完成我国物联网区域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加快推进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物联网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基础因素,在东、中、西部地区,以重点城市或城市群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物联网综合产业集聚区;以推进物联发展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已有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物联网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监督管理,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大力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发。研制物联网信息安全基本架构,突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各环节安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关键标准。重点开展隐私保护、节点的轻量级认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安全路由、入侵检测与容侵容错等安全技术研究,推动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   2.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第三方测试机构参与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对各类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开展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工作。重点支持物联网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研制,测评系统开发和专业评估团队的建设;支持应用示范工程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建立,在物联网示范工程的规划、验证、监理、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从源头保障物联网的应用安全可靠。   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前部署,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布局,提高网络速度,促进信息网络的畅通、融合、稳定、泛在,为新技术应用预留空间,实现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强对基础设施性能的分析和行为预测,有针对性的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保护。   (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利用现有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支持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提升物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公共服务与运营机制,确保形成良性、高效的发展机制。   1.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明确需求,细化专业分工,加强建设和完善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推广应用、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公共支撑机构建设。依托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建设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推广应用中心等公共支撑机构,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3.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区域、各行业现有平台建设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应的社会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现有研究成果,在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传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力争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   专栏1: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1、信息感知技术   超高频和微波RFID: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   微型和智能传感器:面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联合研发,实现传感器的新型化、小型化和智能化。   位置感知:基于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导航电子地图软件等技术合作开发,实现导航模块的多模兼容、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   2、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展传感器节点及操作系统、近距离无线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组网等技术研究,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适用范围广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和产品。   异构网络融合:加强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的研发,实现异构网络的稳定、快捷、低成本融合。   3、信息处理技术   海量数据存储:围绕重点应用行业,开展海量数据新型存储介质、网络存储、虚拟存储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数据挖掘:瞄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各种数据挖掘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实现国产数据挖掘技术在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的全面推广。   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实现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软件在物联网市场的广泛应用。   4、信息安全技术   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联网安全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标准化推进工程   以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为目标,依托各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完善标准信息服务、认证、检测体系,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专栏2标准化推进工程   标准体系架构: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标准,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开展顶层设计,构建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重点行业应用标准:面向工业、环保、交通、医疗、农业、电力、物流等重点行业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载体,总结成功模式和成熟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进物联网感知节点、数据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物联网安全监测体系,明确物联网安全标准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标准化服务:整合现有标准化资源,建立国内外标准信息数据库和智能化检索分析系统,形成综合性的标准咨询、检测和认证服务平台,建立物联网编码与标识解析服务系统。   (三)“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10个产业聚集区和培育100个骨干企业,形成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聚集区:建设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测试认证中心为主体的综合物联网产业聚集区;紧密结合相关行业应用特点,在感知制造、通信运营、应用服务等领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工程,探索应用模式,积累应用部署和推广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为物联网应用在全社会、全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做准备。经济领域应用示范以行业主管部门或典型大企业为主导,民生领域应用示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联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和重要标准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优秀解决方案并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最终形成示范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专栏4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智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智能农业: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产品溯源。   智能物流:建设库存监控、配送管理、安全追溯等现代流通应用系统,建设跨区域、行业、部门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   智能交通:交通状态感知与交换、交通诱导与智能化管控、车辆定位与调度、车辆远程监测与服务、车路协同控制,建设开放的综合智能交通平台。   智能电网:电力设施监测、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远程抄表,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智能电力网络。   智能环保: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生态监测,建立智能环保信息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   智能安防:社会治安监控、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重要桥梁、建筑、轨道交通、水利设施、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智能医疗:药品流通和医院管理,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及分析为切入点面向家庭和社区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智能家居:家庭网络、家庭安防、 家电 智能控制、能源智能计量、节约低碳、远程教育等。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实现平台的多方共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栏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公共技术平台:针对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验证测试和质量检测等需求,整合全行业的技术资源,提供面向软件、硬件、系统集成方面的共性技术服务。   应用推广平台:针对前沿技术、解决方案、科研成果、专利等内容,为使用者提供最直观的使用体验和前瞻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平台:建立覆盖支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关键技术和产品及关键应用领域的专利数据库,建立动态的物联网知识产权数据监测与分析服务机制。   信息服务平台:为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提供及时、丰富的物联网各类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协调物联网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作,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的先进经验,加强政策协调,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积极发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四)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物联网产业研究,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我国物联网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拓展技术与市场合作领域。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以良好的服务稳定人才,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的户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学、基本养老、基本医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计划地改进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创造适合人才事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环境。加大力度培养各类物联网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里雾里新技术
热度 1 lhj701 2011-11-21 23:10
云里雾里新技术 新技术的产生正如宇宙中一个个新星的孕育之时,由于没有成形,没有什么气候,在一般人的眼中,自然感觉是云里雾里,不如手中拿着的馒头感觉实在。而最近的云里雾里的两个新技术就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有人简称是“云里雾里”。 云计算是Cloud Computing ,其前身相关联的概念有: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等。正如“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东西”一样,云计算机既有继承,更是发展。但云计算不仅仅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处理信息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物联网是Internet of things ,随着无线技术和智能物体的增加和联网而逐步成熟,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很多:RFID、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普适网络等等。物联网这词已经路人皆知,但要你随便用一句话讲清楚啥是物联网,除了“物物相连的网络”,或是“让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上”,还真是很难定义清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物联网包容的东西太多了。 但就是你在“云里雾里”,也仍然阻挡不住它的发展和应用。云计算也罢、物联网也罢,其实都是 信息智能化新的具体应用 。 实际上,一直以来,人类在两个领域比较热衷,一个是在人自身上、一个是在人自身之外的世界上。人自身的研究会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尽管将来也许会有更大的突破限制。自身之外的一个热衷的领域是 信息的智能化:即让非人性的信息能够像人一样智能化:包括智能化响应、智能化决策和智能化处理。 云里雾里一方面说明在新技术发挥其威力之前,必然要遭人误解和冷落。另一方面,由于其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在其前景不是很明朗时,仍然会有很多人清晰地透过“ 云雾 ”看到其强大的生命力。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的“道德盲区”
热度 2 lhj701 2011-11-19 12:35
物联网的“道德盲区” 偶尔和学生闲聊将来物联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在超市购物,将来也许不用提着已购买物品的篮子在收银台前排起长队等待付款: 如果物品上有感应标签,当你将物品装到购物篮时,购物蓝将自动感应到该物品,并与付款中心数据库建立联系。 这样,当你准备走出购物区时,你篮子中的所有物品已经计算清楚。你仅仅需要在出口用手机NFC感应刷一下,自动支付系统就将你的所有购物信息以短信形式发到你的手机上,并自动在你的手机支付银行卡中将购买物品费用扣除,即电子支付,从而可以为你节省很多时间。 但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将标签从物品上撕掉,岂不是可以不用付钱了 ?” 看来物联网应用也有“ 道德盲区 ”啊。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19 次阅读|6 个评论
物联网鞋----实时查询你的孩子现在在哪
热度 3 lhj701 2011-11-10 22:52
物联网鞋----实时查询你的孩子现在在哪 将GPS嵌入到鞋子中,你的孩子现在在哪里就可以实时查看跟踪了。 美国Los Angeles的GTX Corp目前已经开始生产这种鞋子,每双价值299美元,外加无线月租费就可以实现这种功能。 实时查询可以通过地图实时看到你孩子现在在哪,当然查看历史也很容易。 这种鞋子,除了对于监护孩子,对于老人监护也很有用处。 当然,对于成人也很有用途,比如可以实时监视你的那个XX现在在哪,都去过具体什么地方?呵呵,这个也够厉害的吧? 相关: 《Today, the Internet -- tomorrow, the Internet of Things?》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221614/Today_the_Internet_tomorrow_the_Internet_of_Things _
个人分类: 物联网|3120 次阅读|7 个评论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终要发布,福建发力物联网教育改革
热度 1 lhj701 2011-11-4 07:22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终要发布,福建发力物联网教育改革 据 和讯科技 报导( http://tech.hexun.com/2011-11-03/134863138.html ),我国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千呼万唤终要出台,一方面可见国家对物联网的严谨谨慎态度,另外一方面可以见到大家的期待和对物联网前景的看好,在冷静中开始发力前行。 十二五规划主要包括: 推进核心技术的攻克集中在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等领域; 应用示范推广将重点涉及发展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的智能化以及服务平台等; 在推进产业布局和培育产业方面,国家将重点推进10大产业聚集区及100家骨干企业的建设。 另据报导( http://roll.sohu.com/20111102/n324270184.shtml ),福建试图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大好时机, 确定了由高校、企业专家教授共同组成的物联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陈桦副省长、教育厅长、副厅长、各委办局、几十所高职院校院领导参加成立大会。 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签署了《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合作办学协议》,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16家高职院校签署了《福建省物联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书》。 物联网的最迷人之处在于它实质上是物化我们的智慧 ,物联网教育对物联网的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物联网产业本身在发展,物联网应用具有广泛的行业应用渗透性、工程性以及创新性的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性、工程性以及创新能力强的物联网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个人分类: 物联网|3231 次阅读|9 个评论
物联网产业缓慢起步,2011年将达2500亿元
lhj701 2011-10-26 11:59
物联网产业缓慢起步,2011年将达2500亿元 据新浪报道, 我国2011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到2015年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然处于“政策驱动”的应用先导期。主要成功案例仅仅限于交通、物流、电力等领域,其它领域如安防、家居、医疗等实现了初步应用,有待深入及拓展。从地域发展上看,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发展迅速,业绩开始显现。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已提交部长办公会讨论,估计不久将会发表。 物联网在备受争议中艰难起步,一个逐步扩大的市场接受,会给物联网的发展注入动力,但作为一个可能在10年后才真正显现能量的新产业,也许默默前行是目前唯一的方式。 新浪:《工信部加快物联网标准建设 政策驱动新兴产业破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1026/074310691518.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学院出现了,云计算学院、和谐学院还会远吗?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10-25 11:58
  我朝的大学越来越贴近市场,也许大学的领导和教授们天天看着外面的市场,看正在吆喝啥,抓紧就得在大学里一样吆喝啥。   当大家都觉得数学系不再吃香的时候,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改名字,比如改成“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学与XXXX学院”,还有的甚至干脆把数学二字隐去,显现出大学教授们在这方面的充沛智商。有的则直接和物理系合并而成“理学院”,也顿时好听了很多。   除了改名,还有一些则是趁着市场需求的东风,抓紧时间创新。   比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始出现的时候,立刻就有电子商务系,或者至少也弄个方向啥的。   这不,物联网已经兴起好几年了,大学里也已经出现物联网学院了,俺的老天爷唻,简直就神速了!   下一个,莫非是和谐学院?云计算学院?
个人分类: 时论|29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3亿亩耕地受污染,物联网可助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热度 2 lhj701 2011-10-11 16:38
3亿亩耕地受污染,物联网可助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日前指出: 我国3亿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 。(《罗锡文院士:全国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威胁》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5860531.html ) 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被重金属污染 ,经济损失达200亿元;而 广东省未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仅有11%左右; 浙江84%的河段的水不能食用 ;另外,海产贝类的内脏最容易积累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也应谨慎食用。 罗院士同时指出:“ 物联网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之一 ”。 我国食品安全的源头问题已经越来越越严重。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在农业食品安全领域大有可为。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控,比如对土壤、灌溉用水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生的污染及时报警,及时阻止污染的大面积发生。另外,对于农产品的 生产加工过程监控、农产品的品质检测等可以通过基于物联网的食品追溯得以实现,实现农产品的过程监控。虽然成本有所上升,但随着规模加大,成本会降低。另外,为了获得安全的食品,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 此外,尽管物联网技术可以助力食品安全,但根治耕地污染,更需要企业、社会对环境更加重视,如果仅仅顾及经济发展,随着污染的持续加重,可能使我们失去美丽的家园。
个人分类: 物联网|185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浙江版彭宇案老太儿子确认母亲没被撞
dongzg101 2011-9-21 17:46
浙江版彭宇案老太儿子确认母亲没被撞 2011年09月21日 13:28 来源: 新华网 138 人参与 1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老太的儿子称:他根本没有敲对方的竹杠,也没有怪罪对方。他看了最新录像,确认母亲没被撞。 昨天,一则名为《浙江乐清男子搀扶老太被指肇事,幸有监控还清白》的网络新闻称:“乐清大荆镇,一位91岁的老太太过马路时,突然摔倒。一名司机看到后,下车将其扶起并将其送往医院,还垫付了1000多元的医药费。可是老太太的家属咬定是这名司机撞人,幸好监控录像证实这名司机没有肇事……” 这则新闻被网络转载后持续发酵——受伤老太及其家人引来了网友一片骂声。 昨晚,老太的儿子陈先生告诉记者:这起事件被传播后,他压力很大很冤枉,根本没有敲对方的竹杠,也没有怪罪对方。他看了最新录像,确认母亲没被撞。 网友热议:再也不敢做好人了 网传的这则新闻被多家网站转载,并经由乐清电视台转至浙江卫视报道,称:搀护倒地受伤老太的司机名叫余胜。 在交警队里,面对老太摔地视频,两名被注以“老太亲属”的人却称:“这个视频我们怎么能看清楚啊?”、“你的车不从这里过她就不会摔倒”。 对此说法,司机余胜面对镜头表示:这事由交警队处理,他该负多少责任就负多少责任。 新闻报道里,还有一位目击者说,他看到全部过程,老太是自己摔倒在地! 联想到 南京 彭宇案,这位老太和她的家人引来网友的骂声一片。网友“我I动漫”说,以后还有人敢做好事吗?再也不做好心人了。另一位网友说:“我现在开车,如果像视频中的情况,我肯定是不会开车过去的。看到年纪大的就怕。另外,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办?要么不出家门,要么就像上海那个老人一样,大声叫,是我自己摔的,跟别人无关!” 热心司机:电话几乎被打爆 昨天,记者从乐清交警大队一位警官处了解到,除了网络的“模糊”视频外,警方还查到了一段更为清晰的监控录像。据了解,该段视频可证明,91岁老太确为自己摔倒受伤。 乐清市交警大队大荆中队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段视频还不宜公布。今日将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记者在乐清大荆镇采访了解到,此事已在镇里传开。有多位接受采访的居民表示:很难想像此事竟在本地发生,所幸有监控录像能证明司机的清白。 对于司机余胜而言,他的生活也因该事件的持续发酵而被打乱。他说,新闻播出当晚,他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很多朋友打来电话表示安慰。 事件过程:听到有人摔倒,主动停车搀护 余胜家住乐清大荆镇某村。9月11日,余胜去办事时把车停在乐清市大荆镇荆山南路某店门口路边。“当天上午10点10分,我开车离开这里,车刚起步,后面有人叫起来,一名老太摔倒了。”余胜说,他下车查看发现,一名老太倒在地上,头部有流血。 这时,旁边有人告诉他,这名老太是自己摔倒的。余胜说,他把老太搀扶起,打110报了警,叫了一辆三轮车送医院时,旁边有目击者主动留下电话,如果有需要,他们会出面作证,证明他没有碰到老太。事后,余胜了解到,这几位目击者都是老太太所在村的村里人。 老太头部缝了4针,他为老太垫付了1000元。余胜说,因老人受伤不重,双方都很和气,认为只要把老太治好就行了。 老太受伤住院后,老太的儿子陈先生也赶到了医院。“我们都没有说什么伤和气的话。每天,我都会抽时间去看看老太太,但到第3天,老太的儿子说了老太的衣服上有轮胎印等一些话。”余先生说,这些话,让他感到委屈,他没有撞到老太太,为了证明“清白”,他请交警查看录像。 “电视媒体在交警队采访其他事件的时候,得知这事,还通过交警找到我们,随后就发生了网络传播的事情。”余胜说,他根本不想通过媒体宣扬这事。 对于他和陈先生是否有语言上的冲突?余胜说,没有。但他表示有监控录像是最好的结果。
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导论
jiangdm 2011-9-21 15:27
物联网导论
物联网: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信和信息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阶段: 1机器之间联网 2人之间联网 3物之间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步骤: 1 传感器嵌入电网、铁路、家电等各种物体中 2 物联网与互联网无缝集成,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关键问题: 安全性和可信性 个人展望: 物联网是一个综合技术的集成,更强调工程应用,在此基础上提炼理论,而不是反之。从科学研究追星效应来看,开始大多数半信半疑,中期则热心追捧,后期却发现期望值过高,Semantic Web 就是一例。 物联网与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关系:无线传感网的定义是: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无线传感网按其功能抽象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基础层(传感器集合)、网络层(通信网络)、中间件层、数据处理和管理层以及应用开发层。其中,基础层以研究新型传感器和传感系统为核心,包括应用新的传感原理、使用新的材料以及采用新的结构设计等,以降低能耗、提高敏感性、选择性、响应速度、动态范围、准确度、稳定性以及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能力。   无线传感网通过节点中内置的不同传感器检出被测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等信息,并通过内置的数据处理及通信单元完成相关处理与通信任务。   微电子机械加工(MEMS)技术的发展为传感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微处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感器的智能化,通过MEMS技术和射频(RF)通信技术的融合促进了无线传感器及其网络的诞生。传统的传感器正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传感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 这是这种变化,加速了物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对物联网的前期充满期待。   从技术角度看无线传感网,可以总结出三个主要特性:   环境感知网络   – 具有对外部的感知能力,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关键   – 环境信息数据最终接入骨干网   – 是未来“泛在网”的神经末梢   无线自组织网络   – 无线短距离通信   – 自组织联网实现信息传输   – 自主管理、修复网络    资源受限网络   – 低成本,低功耗——计算、通信能力弱   – 节点电源供给   – 节点易失效或者被破坏    对物联网的应用前景,业界都很看好。但是,在无线传感网真正向泛在的物联网实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微型化   - 大规模随机部署,无基础设施   - 能量管理,环境差异大   - 片上系统实现技术-最大化的集成   挑战二:资源受限无线自组织网络协议   - 自组织网络媒体接入、链路控制协议   - 能量敏感的多跳路由协议   - 海量冗余数据融合协议   挑战三:大规模,自组织的网络维护技术   - 网络拓扑的管理。   - 网络容错和自动维护功能   - 数据安全性   - 时间同步,节点定位 Simulator: NS2 仿真实验 多媒体和无线网络通信 柯志亨 朱文武 “基于云计算的普适电子健康服务”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倪明选 从传感网到物联网:微型操作系统的现状与未来 Providing OS Support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SenSpire OS: A Predictable,Flexible, and Efficient Operating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个人分类: Software|1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涛
jiangdm 2011-9-14 14:25
周涛
Contents 1 周涛 个性化推荐的十大挑战 推荐引擎:信息暗海的领航员 Tag-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 A State-of-the-Art Survey 1 周涛 个性化推荐的十大挑战 周涛 CCF通讯 第 8 卷 第 7 期 2012 年 7 月 关键词:个性化推荐 挑站 应用的算法和技术: 推荐项亮和陈义合著的《推荐系统实践》 挑战一:数据稀疏性问题 挑战二:冷启动问题 标签系统(tagging systems) 挑战三:大数据处理与增量计算问题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算法 挑战四:多样性与精确性的两难困境 挑战五:推荐系统的脆弱性问题 挑战六:用户行为模式的挖掘和利用 挑战七:推荐系统效果评估 图5总结了文献中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的推荐系统指标 挑战八:用户界面与用户体验 挑战九:多维数据的交叉利用 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 挑战十:社会推荐 个性化推荐的十大挑战.pdf 推荐引擎:信息暗海的领航员 Terry Lau 张韶峰 周 涛 CCF通讯 第 8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关键词:推荐引擎 电子商务 海量数据 1 引言 推荐引擎 - 信息过载 2 系统架构 如图1所示,百分点推荐引擎分为存储层、业务层、算法层和管理层四大功能组件 推荐引擎 信息暗海的领航员.pdf Tag-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 A State-of-the-Art Survey Zi-Ke Zhang(张子柯), Tao Zhou (周涛), and Yi-Cheng Zhang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5): 767{777 Sept. 2011.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 Social Tagging System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both physical and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ies. Besides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agging systems, many efforts have been addressed to unify tagging information to reveal user behaviors and preferences, extract the latent semantic relations among items,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o on.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cent progress about tag-aware recommender systems, emphasizing on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ree mainstream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network-based methods, tensor-based methods, and the topic-based methods. Finally, we outline some other tag-related studi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f tag-awar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Keywords social tagging systems, tag-aware recommendation, network-based/tensor-based/topic-based methods 1 Introduction an information overload: an urgent problem: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the relevant items for us? personalization = recommender system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F) obstacles confronted by CF: the sparsity of data reason: (i) the huge number of items are far beyond users' ability to evaluate even a small fraction of them; (ii) users do not incentively wish to rate the purchased/viewed items Q: User profiles vs. personal privacy. A: Attribute-aware method content-based algorithms vs. its limitation: the items contain rich content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out network theory = complex networks. = folksonomy = social tags user-defined tags 2 Overview of Tag-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ag on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 FolkRank some open issues in tagging systems: (i) singularity vs. plurality: (ii) polysemy vs. synonymy: (iii) different online tagging systems allow users to give different formats of the tags Solutions: -- Firstly, clustering-based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word reduction problem. -- Secondly, semantic methods are discussed to use ontology-based algorithms to organize the tags and reveal the semantic relations among them -- Thirdly, dimension reduction and topic-based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to discover the latent topics, and graph-based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sparsity problem in large-scale datasets. the orgnization of this paper: -- firstly give the evaluation metrics measured in this survey. -- Secondly we summarize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and prominent tag-awar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showing and discussing how they make use of the aforementioned representations to address some unresolved issues in recommender systems. three kinds of recommendations in social tagging systems: (i) predicting friends to users; (ii) recommending items to users; (iii) pushing interesting topics (tags) to users. the most challenges in RS: filter irrelevant items for individual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the second case, 3 Tag-Aware Recommendation Models a social tagging network consists of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communities: users, items and tags, personomy: an entry set of personalized folksonomy, a full folksonomy can be considered in two ways to be: (i) three sets described by an adjacent matrix (ii) a ternary or hypergraph-based structure: 3.1 Evaluation Metrics each dataset,E: -- the training set -- the testing set 3.1.1 Metrics of Accuracy 1) Ranking Score (RS) 2)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3) Recall recall: 3.1.2 Metrics of Diversity 1) Inter Diversity (InterD): measures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users' recommendation lists, 2) Inner Diversity (InnerD): measures the differences of items within a user's recommendation list 3.2 Network-Based Model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ag-based network can be viewed as a tripartite graph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integrated bipartite graphs or a hypergraph. two underlying network-based methods: probability spreading (ProbS) and heat spreading (HeatS) ProbS: -- random walk (RW) in computer science -- mass diffusion (MD) in physics. HeatS: Table 1 shows the corresponding AUC results for three datasets: 3.3 Tensor-Based Models the tensor factorization (TF)-based method a ternary relation Fig.3 shows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above two definitions. Y can be represented: The tensor factorization is based o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3.4 Topic-Based Models the core challenge of recommender systems: to estimate the likelihood between users and items. --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LSA) -- the probability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LSA) --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4 Conclusion and Outlook three aspects: (i) network-based methods; (ii) tensor-based methods; (iii) topic-based methods. 2011JCST-Tag_aware_recommender_systems.pdf
个人分类: CHI|0 个评论
[转载]无线传感网络与物联网发展关系辨析举证
热度 1 jsujs982 2011-9-5 09:45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领域,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加大投入,研究开发新技术,积极攻克标准、技术和应用的制高点。我国也把这项技术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温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强调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其中之一就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 温总理的访问使人们立刻想到中科院和北京邮电大学。其实,各地的中小企业搞这项研究和产品的并不少,不亚于这两个院校。因为至今国家没有大量投入,那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在搞。此次院校看到了国家将有大笔投入,于是跑得比谁-都快,纷纷抢占“高地”,表示要搞,还有人宣称自己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话语权。 北京邮电大学有一位教授叫周正,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搞无限传感器网络最早,搞了好几年,一直是曲高和寡。然而此次北邮听到了动静,一下子蹦出十多位教授都说要搞。可见院校开始加大了力度。 无限传感器网络(WSN)所使用的硬件首先是传感器,感知震动、温度、压力、声音。把传感器做得较小较精致,各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供电。传感器与RFID的应答器(标签)不同,不能做成无电源的,供电方式有采用微型太阳能电池的,几年以前就产品化了。 温总理到无锡微纳园视察时,当时所涉及的是无线传感技术(监测太湖水质),但后来被有些人“改换”了概念,变成了“物联网”,其实二者虽然都有网络的概念,但有很大区别。WSN不可能做得太大,只能在局部的地方使用,例如战场、地震监测、建筑工程、保安、智能家居等。但是“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大得不得了。物联网可以把世界上任何物品通过电子标签和网络联系起来。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概念。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有关,将贡献于全球经济并造福于全人类。 WSN与物联网的关系,如果把互联网(物联网完全依托在互联网上)比作人体,则RFID可以视为“眼睛”,WSN可以视为“皮肤”。RFID解决“WHO”,利用应答器,实现的是对物品的标志与识别;而WSN解决“HOW”,利用传感器,实现对物体状态的把握;眼睛可以识别,皮肤可以感觉,眼睛的功能不在于感觉温度的变化,而皮肤的功能也不是用来辨别哪个人或哪件东西。WSN利用无线技术可以自成体系地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互联网的“神经末梢”。 应答器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和节点,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无线传感网的节点是传感器。把传感器和应答器的功能混为一谈地称为“感知”,再把物联网中的物物相连的节点——应答器“指鹿为马”地说成是“传感器”,这样就把传感器变成物联网的“节点”,也就是把无线传感网,”移花接木地“换成了物联网。这里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络、应答器与物联网各成为自己的组合,是”天生一对“不要搭配错了! 有些人是无知,有些人是利益驱使,就目前来讲可以以此为契机从国家拿大笔的钱是最直接的利益。 笔者这样讲的目的并非想阻止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既然物联网那么重要,掀起一股热浪,大力促进其发展是一件好事。物联网若没有政府出来给政策、定调、定标准,在我国寸步难行,必然会像很多其他技术那样先由国外实行后,我们再跟在后面“爬行”。目前物联网在国内外的应用都不成熟,中国有大力发展,获得先机的机会。无线传感网在中国的应用却已经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 中国有很多“御用”学者,只要政府说了话、或是误读了政府的话就出来“引经查据”,阿谀奉迎。这是最要不得的。在这种意义上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与政府相对独立的“智库”。中国的“智囊”像“律师”,谁-给钱为谁-服务,或者“忽悠”政府去Æ-钱来花。 一个诺大的“中科院”或者一个“邮电大学”真正搞WSN的不过几个人,对于WSN这样的技术,凭人数和实力也只能算作“中小企业”。今后如果国家给了钱,院校也许会在某些应用技术上取得成功,但也可能白白花费了宝贵的资金,得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是在先进工业国家很少见到的奇怪景象。无锡“530”是重视中小企业的计划,是很实际的,花的是地方政府积累的资金,目光远大,致力于高科技,与有些国家项目因处理不当造成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大不相同。“530”是一种接近民营企业的商业规划和模式。扶持那些有希望的企业,或高档次技术人才创业,尽管有一定风险,但其风险远比支持院校那样的大单位小得多、合理得多。 发展WSN和物联网不能靠“政治”,不能完全依靠院校。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应用技术,不能靠“千军万马(国有大企业、院校的一窝蜂)”,要靠“千家万户(民营地方企业的脚踏实地)”。中国需要的是政府给政策,发挥D-调作用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少量资金支持就可以了,而不是给大企业来挥霍。要知道这不是“大飞机”、宇航、登月球/火星探测。WSN这样的小项目把钱给大企业是“烧钱”、打“水漂”。建议有关管理部门一定要防止有些人的“忽悠”与“移花接木”。可喜的是,无锡并没有误解温总理的指示精神,无锡所重视的仍然是WSN(由太湖水质监控引起的),没有误解为物联网。 WSN和物联网、乃至ZigBee(紫蜂)、WiFi(无线宽带接入)、WiMax等等都是与RFID有关、推动物联网的技术,是整体的“一盘棋”,不应该仅仅把WSN请出来,搞得天·-地覆,与WSN相比,上述另外几种技术也很重要。例如ZigBee和RFID曾被国外并列为21世纪最有市场前景的两项技术。尽管ZigBee可以看为WSN的一个分枝。 在当前的形势面前要冷静。理性地看待舆论的“炒作”和“扭曲”,把研究和产业带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是我们基层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责任。 另外,在这个项目之下有很多小课题可以搞,例如“基于RFID和WSN的风机风景监测,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就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类似的小课题还很多,投资不大、效果可观、前景无限!让我们期待WSN“遍地开花”的灿烂明天!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RFID技术在甘蔗收割系统中的应用
jsujs982 2011-9-5 09:43
一、引言   某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植甘蔗和利用甘蔗制糖的国家,由于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甘蔗连片种植面积大,田园平整,便于机械化作业。   甘蔗收获机械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为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一种为整杆式甘蔗收割机(配套剥叶机)。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是甘蔗收获机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国已有80%的甘蔗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收割。   A公司是在甘蔗收割系统中引进RFID和遥感技术的先锋,和远望谷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信息化收割和智能称重RFID系统。   二、当前机械化收割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该系统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一个信息化系统来安排和分配甘蔗收割任务、时间、地点和地块。   2、不能自动记录甘蔗收割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地块,制糖厂无法对甘蔗来源进行自动追溯。   3、制糖厂没有智能称重系统。   三、RFID自动化收割系统设计   1、传统的机械收割甘蔗型式:   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具有功率大、作业效率高、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含杂率低等特点,是全程机械化生产中成熟、稳定的收获机具。其能够作业时一次性完成:扶倒、切梢、收割、切段、清选、装载、蔗叶切碎还田等工序。加上与收割机作业配套使用的运输车、加油车、维修车等,就实现了甘蔗收获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整杆式甘蔗收割机只实现甘蔗的割倒、铺放等工序,再利用配套的剥叶机进行切梢、剥叶,人工集堆后,机械装载,再用运输车运到糖厂。具体流程如图表1:   图表 1甘蔗收割流程图   图表 2 系统架构图   2、 整个系统架构   在引进RFID、遥感、网络技术后,整个系统主要由Web server处理系统、RFID智能称重系统、生产任务分配和接收系统、报警系统和车队定位、管理系统。Web server系统负责处理整个系统信息、并和制糖厂的ERP系统相连接。系统结构图如图表2所示:   RFID智能甘蔗收割系统主要分为3个子系统   A. 生产任务分配和接收系统   PIMS子系统通过GPS信号发布甘蔗收割任务、时间、地点和地块。采用一个手持机带有GPS功能。大型切段式联合收割机和整杆式收割机、拖拉机、卡车上都装有GPS信号接收器,能够自动接收甘蔗收割任务等详细信息。   B. 车队自动定位和管理系统   该自动记录甘蔗收割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地块。每个司机都有一张RFID标签作为司机卡、每台收割机、拖拉机、卡车和每个拖车都装有一个RFID标签。每个转拖拉机和每台收割设备都装有一个读写器模块和两个天线。 C. 智能称重系统   在制糖厂入口和出口安装一套RFID智能称重系统,由一个读写器和两个天线组成,读取司机ID卡,卡车ID卡和拖车ID及用户数据区信息。该系统直接连接到制糖厂的ERP系统。   四、RFID自动化收割系统工作流程   通过GPS接收器收到系统分配的收割任务后,所有人员和设备开往目标作业农场,收割机收割甘蔗后,再机械装载到拖拉机拖得拖车上,然后换成卡车头,用卡车把拖车拖到制糖厂,制糖厂内有智能称重系统,卸下甘蔗后再回到作业农场。   五、系统特点:   1、 通过GPS信号分配生产作业任务,包含详细的地理信息,十分准确。   2、 实现运输车队信息化管理和定位。   3、 现场设备紧缺时系统可以报警。   4、 当背离目标、作业时间错误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给作业经理,实现报警功能。   六、经济效益   1、 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对甘蔗来源可以追溯,实现智能称重。   2、 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场带来更多的利润。   七、小结   该甘蔗智能收割系统主要采用了GPS、RFID、自动化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给农场客户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在一个农场成功实施,运行一段时间后,系统能够达到100%的读取率,而且非常稳定,客户对此非常满意。将来会推广到其他农场。我们相信RFID技术将在这项应用中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
个人分类: 物联网|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代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应用实施方案(初稿)
jsujs982 2011-9-5 09:40
为加快推进食用菌信息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经研究,特制定《现代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应用实施方案(2011-2012年)》。 一、背景及意义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支撑,物联网技术应用可加速食用菌现代化。物联网可以在产业结构方面实现信息化的综合;在农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决策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加工过程信息化、投入品和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气象等服务信息化的综合;通过生产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反馈与控制的综合,加快传统设施食用菌栽培向高新技术转型。物联网提供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对加速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食用菌产业,促进培育信息化、智能化新兴食用菌产业和现代食用菌装备产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经营决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实现食用菌行业持续、稳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国外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物联网方面,美、德、荷、日等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数据库开发、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新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粗放的作业方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并实现了相关软硬件产品的产业化拓展。 通过政府投入和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为物联网技术创造了发展环境,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精确田间作业实现精确管理。让生产结合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物联网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在精确农业技术和精确农业机械研究两个领域,选择因地制宜实用性的技术路径,提高产品的实用性。通过生产数据监测来获取作物长势的阶段信息,预测作物长势及产量品质信息。 物联网在生产中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监测水、肥、温度、湿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光照,还可结合风机、卷帘机、喷灌等设备实现定量作业,节约增效。在产品内外运输、分级包装、销售流通等环节中,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产品快捷、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辅助贸易业务。 总之,国际上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及转化应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范畴,使农业生产快速向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从传统的种植领域向着农业产业的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 2、食用菌物联网发展现状 传统的单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依靠经验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开始有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定量管理为特征的信息化生产技术的需求,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以工厂化为代表,用于菌种自动化生产,机械化接种,自动装瓶,机械化采收等各个阶段,比较零散,不能将数据进行综合。尤其环境监测的模拟研究进展缓慢,我们急需一套集成技术把生产环节进行模拟,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通过物联网的软硬件技术产品和应用示范基地,可以促进精确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作物精确管理智能化、数据共享,信息载体和集成应用技术实现作物生产问题的实时诊断和协同决策。 食用菌行业具有较高的产出率和附加值,但信息集成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落后于工业领域。在食用菌上的科技投入还存在投入明显不足,食用菌信息人才缺乏,农民及农业企业家等信息技术用户急需培训,信息采集处理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落后,缺乏信息技术装备的价廉物美的农机及设施装备。 新兴的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刚刚开始,已经引起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尽管如此,现阶段食用菌产业具有生产种类多、经营规模小、种植模式多、产品种类多批量小等特点,决定了近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须针对我国现代食用菌发展的现状及进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机械、装备和模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的集成创新,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现阶段的物联网研究开发与示范及产业发展的道路,实现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及相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从食用菌发展的长远来看,迫切需要明确今后一个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形成共识,将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食用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食用菌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方向目标,组织制定物联网技术及装备发展规划,为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全世界整体竞争力,为培育新兴物联网技术产业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系统规划,纵深部署,加大投入,强化研发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食用菌信息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示范。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食用菌的力度,大力提高食用菌领域的信息化科技水平和应用普及程度,尽快用信息技术武装食用菌生产和提升食用菌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化机械设施装备、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和食用菌经济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车道上实现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以“物联网——农用通”为信息集成依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信息化重大科技成果;食用菌生长参数无损检测与精确诊断仪等硬件50套;建设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3个,形成重大科技效应。通过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示范转化,经过食用菌信息化技术示范推广,增加经济效益10%以上;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基地3-5个,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农业合作社等培训农业信息技术骨干100名、服务基层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人员和种种植大户2000名以上;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教单位、专业网站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示范体系。 三、重点任务 今后一段时间,工程实施将重点围绕华北地区食用菌生产加工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设施农业技术、农机装备信息化技术、节水灌溉信息化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化技术服务、农业气象预警减灾服务等六个方面开展集成创新与示范,重点加强生产企业、出口基地,设施观光园、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力争在北京、河北建立3-5个示范基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在不同农业相关特色产业开展示范。 可以延伸的项目: 1、食用菌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试验示范项目 以现有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作物生长参数无损监测与精确诊断技术、基于模型的作物精确管理处方生成技术和作物生产区域布局与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精确作物管理,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管理方案设计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为精确栽培提供普适性的决策支持工具。 以农用通为系统开发平台,把与作物生产管理相关的、大量的区域性农业信息与具体的实物地图结合起来,进行空间分析处理,在地图背景下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信息,并通过相关的模型运算进行作物适应性评价、作物种植区划、种植制度评价、农产品生态区划、农作生产潜力分析、栽培管理方案设计等,从而建立区域作物生产管理与分析系统,对于农业资源信息储存、查询、分析应用及农业生产辅助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施食用菌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的设施环境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为生产者、生产管理部门以及设施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实时了解设施内的生产状况提供快速而便捷的查询平台,实现设施农业全过程自动化控制。 2.食用菌产季与外观品质的光温水精准调控技术 设施食用菌的上市期与外观品质是决定设施产品价格及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光温控制是调控设施食用菌产季与外观品质的重要手段。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对光温水条件的要求、产品的目标上市期与外观品质、以及设施光温水调控所需的能耗,建立基于作物与能耗模型的作物产季与外观品质的光温水精准调控系统,为作物产季与外观品质精准调控提供决策支持,实现节水灌溉等减排增效目的。 3.主要病害防治报警技术项目 生产中因温度、湿度不适宜,水分无法定量监测,灭菌时间不够,作业不规范导致病害多发而严重损失。研究设施作物主要病害发生预警模型,将病害发生预警模型与温湿度传感器相集成,开发基于病害发生预警模型的设施作物主要病害防治报警系统,为及时有效地进行设施作物的病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4.设施信息化项目 重点研究开发标准化食用菌工程成套化的设施设备与环境调控技术及生产管理技术,研制食用菌规模出菇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对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食用菌生长模型、环境控制模型和经济管理模型,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上述环境因子和生长要素进行优化控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以及生产效益。研究适度规模化生产工艺与设施配套,开发相配套的全天候环境自动控制、节能新型组合式栽培菇房。重点解决环境控制及相关调控设施。 对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指标控制点,原料的损耗情况,以及生产环节中的各种的数据采集、记录、存储、查询、分析、打印、图形显示,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分析结果向控制中心发送,以提供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的依据,确保种植系统生产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菌产品。重点研究编制一个可扩充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适用于闭合循环种植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采集、存储生产过程中的多种数据、具有常用数据查询、打印、动态显示、分析、无线传输等功能的数据库系统,并具有主要环境状况的评判子系统,原料使用质量控制子系统,以及投入品的使用咨询子系统。 5.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信息化项目 在食用菌生产中,温度、湿度、光照和CO2浓度等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为了有效调控影响食用菌生产的环境因子,提高食用菌生产自动化程度和产量品质,在确定食用菌生长环境因子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环境控制模拟模型,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传感技术来控制食用菌生产环境因子,研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及优良品种、基质筛选、栽培环境的选择,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与设备,提高工厂化生产设施与智能化控制设备的性价比,实现优质高效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周年生产,提高食用菌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生产效益。 5、食用菌信息化服务示范项目 在推进食用菌信息化服务方面,可依托食用菌专业网站和专家团队成功破解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推进难的问题,建设农业政策、技术、金融等服务与物资、产品网上流通服务平台(网站),整合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食用菌经济合作组织、食用菌种养大户等资源,为食用菌从业人员及时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市场动态等各类信息服务,推进食用菌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要结合现有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基础,通过无线网络系统,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家通过视频、电话、短信和网络服务系统接受专家培训、请专家咨询问题、销售农产品和进行产权交易,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情况信息,使从业者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个人分类: 物联网|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锁定10大重点发展应用领域
lhj701 2011-8-28 11:45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锁定10大重点发展应用领域 据新浪报道 (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10823/004410358724.shtml ), 《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或于9月份出台。 由于物联网具有的极强的应用渗透性,规划将锁定10大重点应用领域: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 十二五物联网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建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 另根据工信部的预测,“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表示要贯彻“ 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 这一战略,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市场人士赞同该观点,认为物联网虽然潜在市场巨大,但短期内仍以少数行业或领域示范应用为主。 早前,财政部启动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首批5亿元物联网专项基金已经发放给100家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 物联网作为社会信息化深入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性产业,也必然会经历 萌芽、上升、市场接受、稳定发展 的自然过程。物联网在经历过度炒作、股市追捧之后,回归理性的自然发展状态,从长期看显然会更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
个人分类: 物联网|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无锡推出最新物联网智能水产养殖系统
xushui 2011-8-16 13:01
7月18日,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的水产养殖户们今年用上了“水产养殖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实时监控水体的溶氧量、水温、PH值等多项参数,还能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促进池塘水质的净化,这样养出的鱼也会更健康。对养殖户们来说,养鱼不仅更省心,预计亩均收入也可增加1000元以上。   有着六年水产养殖经验的谭杰7月18日告诉记者,这几天虽然天气闷湿,但他不用再为50多亩鱼塘的养殖问题而担心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在他的鱼塘上投运,彻底改变了过去养鱼凭经验、靠天吃饭的命运。   谭杰是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众多水产养殖户中的普通一员。圩厍村党总支书记戴小弟介绍说,圩厍村是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甘露牌”青鱼的主要产地,水产养殖面积2100多亩,全村有100多户人家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养殖的收入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    现代人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渴求日益强烈,如何在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水产品的同时,又能实现增产增收呢?为此,圩厍村在建设特种水产苗种引繁中心——一个专门从事特种水产新品种引繁、培育、推广的渔业科技型苗种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100多万元,与江南大学联合打造水产养殖的物联网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已成功申报无锡市高效农业机械化和物理农业农机装备示范项目。该项目的首席专家、江南大学教授卢泽民告诉记者,该系统主要有水质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测、远程控制、短信通知等功能,该系统综合利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对水产苗种繁育阶段的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自动处理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    据测算,使用“水产养殖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养鱼后,节本增效达到20%左右,预计亩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有利于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实施标准化养殖要求,严格控制投入品的使用,促进池塘水质的净化循环使用,从而保证养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水产养殖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2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时代的微博中转;人物相联
热度 1 seawan 2011-8-2 10:17
物联网,所谓物物相联。 而联接的中转中心,其中之一是: 微博。 作为革命性的web3.0平台, 微博作为『人~物相连』的中心节点, 其地位我觉得不可怀疑。 以此为基础,有太多的创意。 (希望能够找到“同志”者)
个人分类: ★创意★|2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物联网起个英文名字--Net of Things (NOT)
热度 1 lhj701 2011-7-22 11:28
给物联网起个英文名字--Net of Things (NOT) 科学网博客连续推出黄富强老师和刘钢老师关于物联网的博文( 《物联网工程概念的界定问题》 , 《模糊的物联网》 ),可见物联网这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物联网”概念似乎包容的内容很多:传感网(Wireless of Sensor Networks)、RFID网络、Internet of things (IOT)、M2M、Web of things、云计算。。。。 物联网这个概念也真是太大,太广泛了,并且它还在发展中,给它定性还真不容易。 要说物联网的雏形可能源于RFID的应用,随着发展许多个研究和发展的相关领域有了交叉和融合的趋势(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智能物体的加入对原有的信息流动、处理和信息呈现有了新的影响和应用,对周围世界的控制有了融入更多智慧的可能 )。最初的物联网热可能来自于美国,因为那时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奥巴马为了应对当时的次贷危机而很感兴趣。中国掀起的物联网热可能有更深的战略意义,物联网也许可以掀起第三次信息浪潮,至少可以是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过去都是发达国家主导信息化浪潮,中国这次应该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毕竟中国具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逐步发展壮大的科研力量,有了这么个物联网“旗帜”,也许可以号召和集中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推动这次信息化的浪潮(虽然国外没有这么热,但从网络报道和论文发表上看,大家仍然在关注相关的事情,做类似的科研和推动)。 现在物联网的争议有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社会信息化推动的产物,是一种技术集成的信息化应用,具有渗透性的行业应用特征和服务的特性,所以概念很大,包含技术和内容繁多,交叉涉及了原有的很多个发展研究中的领域,因此使用任何一个术语好像都难以包容界定。 第二,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发展的事物,大家感到有这么个东西,也感觉有发展前景,但由于处在发展开始阶段,市场还不大(目前RFID市场比较稳定和成熟),概念也不甚清晰,于是感到模糊、困惑,甚至不接受它。这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对于未来的东西,有一个发展不确定性和认识的不确定性。 第三,由于社会趋利因素的驱动,比如股市、急于获利企业等的加入和炒作,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也应该看到,现在存在很大争议也正表明了它的影响在扩大,至于将来有没有那么大,正如 闵应骅老 师所讲:物联网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骑驴看唱本,可以走着瞧。 物联网的概念似乎从英文的Internet of things(IOT)得来,但今天我们谈的这个物联网其实早超出了这个英文名字。这个名字给人感觉物联网就是将物体连在internet上。但显然物联网不仅仅是使单个物体上网(比如说一个局域的控制网络,可能不需要连接到internet上)。 自己建议给中国目前的物联网起个英文名字 Net of things (NOT),与IOT减少混淆。物体就不用说了,可以是实体物(人也是啊),可以是虚拟物体。Net是网络,可以是internet,可以是无线网,可以是专用网,局域网等等。 孤立的物体通过网络(net)连接,网络流动的是信息,承载的是人的智慧。 目标在于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是不是先实现智能化?)。
个人分类: 物联网|4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有啥?
lhj701 2011-7-10 10:28
物联网有啥? 物联网有啥新东西值得大家如此关注、如此批评? 1.物联网既然可以连接物体(使物体智能化),因此网络中的数 据,更多是物体自动发出来的。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交互,处理和决 策,这与原来互联网多以人与人的数据交互有所不同。即 物联网呈 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的特征 。 2.物联网的应用开始从以人作为主角到 以物作为主角,即人们将 信息收集和控制的场景从以人为主,到 以人的活动环境 为主 。 3.由于物体的加入, 信息的源头、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处理、信 息的决策都会呈现新的特征,从量上讲就是几百亿、上千亿的智能 物体的加入。原有的网络体系、信息存储与处理体系、信息呈现与 表达(web 3.0)体系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 。 4.物联网作为一种技术集成的信息化渗透应用,必然在各个应用 领域渗入,会影响到传统的软件、嵌入、信息服务、各个信息应用产业等,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物联网的提出与实施在于推进和深化世 界的信息化进程,从而使我们“ 生活更美好、生产更高效 ”。 参考文献: 《搜狐CEO张朝阳:“我鄙视物联网与三网融合”》 http://www.chniot.cn/news/RWGD/2011/78/11781542555.html 《邬贺铨:六大问题制约物联网发展》 http://tech.sina.com.cn/t/2011 -07-08/13135752307.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OpenWSN软件获中国开源软件竞赛2010金奖
热度 2 softstone 2011-6-8 09:04
我们的OpenWSN软件获中国开源软件竞赛2010金奖
5月讯,我们设计开发的“ OpenWSN传感器网络基础软件平台 ”获得“ 2010第四届中国开源软件竞赛 ”金奖。感谢过去各位学生和朋友们的参与与支持,感谢这次的获奖,这是对我们过去多年的坚持以及工作水平的肯定,也极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不论以后的路多么困难,不论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多少险阻,不论是否能拿到更多funding,我们都会把这件事继续推动下去(至少再干4年,等它十岁的时候...趁着我现在还不算老~v~),最起码让它成为中国范围内最好的传感网操作系统和基础平台,支撑起一些关键传感网和物联网系统的运行。 该平台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 精炼核心功能 ,使之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可支撑传感器网络实际运行的微操作系统,并继续保持开源; - 定位在非标应用, 相对于目前可被标准涵盖的一些领域,非标领域还有大量的空间。况且,许多标准的提出只是厂家圈地的需要,如ZigBee中的一些分支标准,市场并未成熟标准确已先出,这是国外的一种策略,但最终结果如何尚待观察; - 提高品质 ,主要集中在 可靠性 、 低功耗 、 服务质量 和 易用性 上,以满足核心关键业务领域要求为目标,为控制领域实现无线自动化、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基础软硬件支持; - 支持更多硬件平台 (来自不同单位),为传感器网络WSN/物联网IoT/计算物理系统CPS研究提供 支持平台 ; 我不敢说我们可以完全代替欧美的Contiki、TinyOS等系统,但至少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一点点基础性的工作,希冀在不远的未来能为许多人更上层的工作提供支持。 附: - OpenWSN Project, http://openwsn.googlecode.com (谢谢huangfuqiang提醒,现补上项目网址) - 开源软件竞赛和带学生的体会, openwsn_experience(201106).pdf Link: 中国开源软件竞赛, http://www.cosoft.org.cn/site/?action-category-catid-62 转同济新闻网: 电信学子软件作品获“中国开源软件竞赛”金奖 2010.05   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下属共创软件分会(共创软件联盟)主办,以“挖掘人才、推动创新”为主题的“2010第四届中国开源软件竞赛”结果近日正式公布。由我校电信学院控制系张伟老师负责设计指导,学生姜日东、许辅真、陆伟辉、贺亚西、颜仕星、厉鹏飞、孙强、史淼晶和李欣参与创作的参赛作品“开源传感器网络平台OpenWSN”软件,以第1名的成绩获得大赛唯一一个金奖。   此次获金奖的OpenWSN软件作品,开发创作历时6年。该软件包括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内核、硬件驱动、大量服务组件(含网络通信协议)和例程,可用于实现多个无线传感器结点的自组织联网和通信,并可广泛用于智能感知网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非标准性近距离无线通信应用、无线自动化等领域。该软件目前已在电信学院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中投入使用。   本次比赛共设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5名以及优秀创新项目奖25名。获得奖牌的项目,将直接被推荐进入“2010年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的总决赛;还将被推荐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九届东北亚开源软件论坛,并与日韩政府、企业、开发者进行交流。同时,还将由主办方负责在中日韩开源软件论坛中进行展示,直接纳入主办方的优秀创新项目库,并优先推荐合作。   开源传感器网络平台OpenWSN的获奖,是我校智能感知网方向建设的成果之一。作为一个仍在演化中的开源项目,OpenWSN将进一步提高质量,并以满足核心关键应用需求为目标,为智能感知网研究和实现物联网世界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转载:同济新闻, http://news.tongji.edu.cn/show.aspx?id=32161cid=10 或 电信学院新闻, http://see.tongji.edu.cn/Model1024.asp?id=2226
个人分类: 工程技术|8530 次阅读|4 个评论
物联网之浅见——笔记摘记
热度 1 yangsk 2011-6-7 17:09
物联网之浅见——笔记摘记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近日在长三角某地的论坛上,听取了 潘 YH 教授有关“物联网的发展趋势”高级科普报告,很受教益。提升了对此前沿热点领域的认知——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及其高速发展态势,对时时灌入耳畔的“云计算”“海量数据”“生物信息学” …… 等科学术语有了一定入门程度的了解。物联网概念由美国 MIT 科学家于 1999 年提出, 2005 由国际电信联盟( ITU )等扩充发展。其架构,即层次结构包含应用层,网络层,及感知层,用符号表达为:聚焦数据海—— C3SD ,即由计算( C1 )系统,通信( C2 )系统,控制( C3 )系统,数据海( data )和感知系统( senser )组成。 CPS ,即信息物理系统 (cyber physical systems) 是指作为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的统一体,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下一代智能系统。它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和物理进程的交互,使用网络化空间以远程的、可靠的、实时的、安全的、协作的方式操控一个物理实体。从而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交流互动。 智慧尘埃(( smart dust ) CPI ,微型化(传感器) / 简便 / 省电 / 灵活 云计算:新技术新商机 ……, 云起源于海 --- 数据海 --- 海量数据处理 2000 年起, 潘 Prof 及其团队开展了中美两国 1 百万册数字图书馆( CADAL )项目工作,已经取得的一期建设成效有: 1. 主动信息服务 2. 知识挖掘与新的归类 3. 新型阅读方式,如数据挖掘 / 知识组织 4. 书法服务,如“中国工程院” 5 个字体经由该系统处理,由数据海﹏计算云得出以苏东坡书法为最佳 5. 文学编年史平台构建,如以曹操之人际关系网为例说明 6. 系统功能研讨以中药知识服务为例,如何从《本草纲目》及其后的衍生知识,经由中药到方剂,推演到病症,归纳为特征提取 / 信息提取,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7. 数字图书馆体系架构,即由海量数据(核心)——云计算平台,故称之“数据为王” 其它,如浙大在生物机器人研制,实现了对老鼠的人工智能控制;更广泛地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家居,以及精细农业,例如美加州在 80 年代实施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法国在果园的精细化管理都取得不错的进展。 我国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工业应用当数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及其团队 10 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人以深刻印象。 1999 年他们在饲料级金霉素发酵中,首次采用了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实现在内蒙呼和浩特与上海间远程发酵过程实时诊断,把 50L 发酵罐实验室成果直接放大到 120M3 生产发酵罐,使得该发酵水平提高 30% 以上;其后在基因工程菌植酸酶表达工业应用,基因工程疟疾疫苗生产,氨基酸发酵生产,光合生物反应器藻类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农药发酵生产等方面推广应用,都证明应用该传感技术,可以将生物反应器的物料流与细胞代谢流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的“基于参数相关的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技术”是科学合理的,它是我国当代物联网技术在发酵工业应用的典型案例,有效促进我国生物制造工业的科学发展。 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3 个阶段——蒸汽机 --- 电力技术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印刷术传到欧洲,经改进成为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动力,例如医学( 1543 )上印刷出版《人体构造》一书,应算是西方医学之发端;其后蒸汽机的发明导致工业革命。 20 世纪导致信息流的第二次加速: 电力技术及无线电传播技术更加速信息流交换的高速发展,例如 1930 年美国拥有 1300 万台收音机。 21 世纪物联网将引导的技术革命:例如, --- 可实现诊断医学向预防医学的过渡 --- 拥堵交通向有序交通转变 --- 粗放农业过渡到精细农业 所以,可以预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同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必将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巨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出宏大的创新活力,产生新的突破——造成经济的科学发展态势,即科学发展观。 结论: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导致一场新的高科技发展机遇;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微观数据的宏观化,创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故现在的关键是要在 C3SDX 高新科技发展过程中,抓住创新人才( X )的培养。 系统生物学 对生物有机体这一复杂体系的基础研究方法学已经从还原论过渡到还原论系统论的结合,随着生化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对复杂体系生命工程的系统研究成为了可能。英、加、美三位学者的论文报告“一种模式蓝细菌 Synechocystys sp. PCC 6803 在动态条件下的系统生物学分析”为例,说明这一命题。实验系统生物学手段提供了综合性的有关有机体生理学信息,但它们提供的图像是不完全的,因为仅描述了一个方面(例如 mRNA 、蛋白质或代谢物)。借助整合宏观生理学测试的多尺度技术数据,就可获取更深入了解该有机体的知识。此外,对该有机体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也少有考虑。他们认为分析该蓝细菌 PCC6803 在改变光照水平条件下,使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技术,考察其瞬时反应状态及变化情况是最有价值的。蓝细菌( Synechocystys sp. ) PCC 6803 是一株重要的模式菌株,它对于深入的代谢工程开发,改进其生产性能,如产氢和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代谢途径和产物的信息,最近对该菌株的基因测序工作推动了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工作。 PCC 6803 菌株生长在 26 ℃, 12 ∶ 12hr 光照 - 暗培养周期性的光合生物反应器中;为了评估这株蓝细菌的生理学,获取了每个生长周期的 mRNA 和蛋白样品;转录组的时程图借助 cDNA 微阵列进行分析,使用 RT-PCR 证实其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差异经由 2-D 凝胶电泳和无胶“猎枪”( shotgun )蛋白组学评估。在后一种方法中,蛋白质首先使用液相等电聚焦或液体色谱进行组分分部,分部组分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这些消化了的肽类样品再进一步进行强阳离子交换和 C18 反向柱进行分部后,再进行电喷电离四极杆时间 - 飞行串联质谱分析;从 MS-MS 研究得到的肽质量指纹图经由相应的 ID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每种表型鉴定出 400 种蛋白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诱导(感应)振荡代谢网络时间尺度反应的考察,并注意到在转录组和蛋白组之间的动力学差别。 这就是即将到来的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展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对一个生物学体系的综合分析要求整合所有的细胞指纹图,包括基因组序列、基因图和蛋白表达、代谢产出,以及体内酶活性等;因此当前对处理复杂性的生物体系中,各种方法策略,结合数理化,电子技术手段均提出来开展对系统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例如基于互联网上动态环境模拟,对复杂生物化学途径动力学模式的还原虚拟技术;针对基因组进化和功能联系为目标的生物化学网络的计算机分析,建立对复杂蛋白组学分析的多维色谱学,医学上的精准分析脑(动脉)瘤血栓生成预测的血管生物学和血液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研究和返回神经网络法进行基因路径分析,多尺度模型处理系统生物学提出的挑战,生态系统分析中平衡态和歧点的可靠性评估,药物传递系统中的模型和参数调控,以及使用线性程序分析生物化学网络。这些都是利用兰细菌模式菌株有关生命科学前沿处理海量数据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范例,也应该属于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研究领域吧? 。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度文库.vs.科学网
热度 5 lhj701 2011-5-25 05:33
百度文库.vs.科学网 (罗汉江) 自己参加了一次教指委组织的物联网研究会,并做了研讨报告,由于时间紧迫,做得不是很全面和深入,但还是想与那些需要的人做一分享,于是在科学网和百度文库同时做了链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二者结果如下: 百度文库: 浏览:336次, 下载:51次, 已有 12 人评价。 科学网: 浏览: 293次,下载:无从知晓。 百度文库是一个不错的资料共享平台,希望将来科学网也会出现这样专门的文库共享平台,以帮助大家交流学习。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物联网纳入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发展十大应用领域
热度 1 lhj701 2011-5-24 21:18
物联网纳入十二五专项规划,重点发展十大应用领域(罗汉江) 据新华网报道,物联网已经纳入到“十二五”的专项规划,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投资和发展十大物联网应用领域: 智能电网 智能交通 智能物流 智能家居 环境与安全检测 工业与自动化控制 医疗健康 精细农牧业 金融与服务业 国防军事 这10个领域几乎涵盖了物联网应用的主要领域,其中涉及国家公共服务类的5个。 另外据工信部 电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称,目前标准化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关链接: 新华网《物联网产业进入"顶层设计" 未来将达7500亿》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5/24/c_121451765.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3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信息化视角看物联网概念本质
热度 3 lhj701 2011-5-20 06:51
从信息化视角看物联网概念本质(罗汉江) 物联网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和认可的具体概念。我们不妨从社会信息化的角度看看物联网的概念。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一直没有停止,物联网其实和互联网一样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一部分。与原始的互联网概念有所不同,这次主角不再是人,而是物体。从层次上讲,是信息化的新的进程和更高层次的应用。而未来更高层次的形式也许是普适网络、泛在网络,即无时不在的网络,会向“智慧地球”或者“智慧世界”更进一步。 物联网之所以比人联网的互联网更进一步,主要在于物体更笨,需要人为变为“人化的物”,不然就不会自动产生信息。于是必须给物体安装“感知器”,执行类似人的感知信息(如物体位置、状态属性、物理化学属性等等)、产生信息的能力。网络当然是为了实现信息的流动(更进一步实现信息融合、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等),没有信息流动,物体和人就是孤立的,没法实现联网(信息流动)带来的这些好处,比如你看不到更大区域的整体信息或者更远处的具体信息等等。 因此,从信息化的视角看, 物联网本质上就是实现信息化的一种新的流程和新的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 信息感知、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92 次阅读|6 个评论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笔记
jiangdm 2011-5-9 11:47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pdf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孙其博,刘杰 et al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摘要: 物联网涉及众多领域,首先解析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比分析了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机器对机器通信以及计算物理系统等概念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泛在传感器网络(USN)体系结构,提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建议;然后归纳了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给出了物联网技术体系模型;最后总结了物联网标准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物联网标准化发展建议. 1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1物联网概念的起源 1.2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物联网的相关概念解析 2.1物联网的基本定义与基本特征 2.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泛在网络的关系 2.3物联网与M2M和CPS的关系 3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3.1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现状 3.2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建议 4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热点主要集中在传感器、RFID、云计算及普适服务等领域. 4.1感知与标识技术 4.2网络与通信技术 4.3计算与服务技术 4.4管理与支撑技术 5物联网的标准体系 个人点评: 没有达到综述的标准,更多的是概念的叠加。 Review: 3C: 计算(computation)、通信(communication)和控制(control)
个人分类: Network|3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物联网的智慧
lhj701 2011-4-22 23:53
物联网的智慧 (罗汉江) 物联网本不是什么新创造的技术“新生儿”,但缘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不论是“感知中国”,还是“智慧地球”,日本“U-Japan”计划、韩国“U-Korea”战略、欧盟的《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似乎全球都在物联网热,但原因何在呢? 物联网这词,显然是个技术词,大家容易理解,就是将物体用网络连接起来。从含义和本质上讲,“感知中国”、“智慧地球”似乎更好。因为,物联网让人想到“网”的重要,当然,没有网的确不能实现“感知中国”、“智慧地球”,而后者正是说明物联网是一种手段(包括网络技术),它实现了物体的智能化,或者说是智能物体,是人类的智慧物化后的物体。网络和感知技术,使物联网智能化有了基础,而构架在网络和感知上的智能信息流动和处理,实现了人类智慧的物化,物体从而变成了智能物体(这个物体再大,比如智能交通,可能是一个城市所有行驶车辆的虚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物体)。 物联网那么有没有智慧或者智能?如果说智慧、智能是一种信息输入后的决策和判断,那么感知信息就是输入,决策控制就是输出(人的智慧也是一种输入信息的决策和控制)。这样说来,物联网、泛在网,都是为了实现世界的智慧化,而这种物体的智慧化无非是人根据需要将自己的智慧物化到物体中。
个人分类: 物联网|2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形成
lhj701 2011-4-22 23:20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形成初稿形成 (罗汉江) 据《腾讯网》报道,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科技工作座谈会获悉,我国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形成初稿已经形成。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开展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创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资金支持力度, 以提升中国在物联网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 物联网相关出台政策: • 2010年3月5日,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2010年10月18日,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行业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2011年4月15日,财政部发布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支持物联网基地关键技术开发与标准化、产业联盟建设等,物联网进入实质实施; 2011年我国将出台物联网发展十二五规划,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一个标准体系,打造一个产业链条,抓好一批示范应用。 相关博文: 罗汉江:《 中国将引领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3681 腾讯财经 《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形成初稿》 http://finance.qq.com/a/20110422/002697.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2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
lhj701 2011-4-18 14:5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 (罗汉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申报的教育部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并成功通过了专业评审,成为辽宁省设置了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尽管物联网总体上处于基础起步阶段,但随着“加快物联网研发的应用” 的提出,目前已从战略布局和规划阶段开始进入扎实推进实施阶段,物联网研发应用有望踏上快车道 ,预计未来几年将得到迅猛发展。 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大量 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解决人才培养真空问题(比如山东出台了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据预测,随着规划的实施和发展, 需要不少于8000-9000名物联网专业人才 ) 。 • ~~~~~~~~~~~~~~~~~~~~~~~~~~~~~~~~~~~~~~~~~~~~~~ 中青在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 http://zqb.cyol.com/html/2011-04/18/nw.D110000zgqnb_20110418_7-11.htm?div=-1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8日 11 版) 本报讯(李红)日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围绕国家的物联网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申报了教育部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并因其产学融合的背景和在IT人才培养方面积淀的经验与模式通过了专业评审,成为辽宁省设置了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 据悉,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此前,教育部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 7号)文件中,曾批准该专业在少数高校试点设置。 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国家“十二五”专题规划。据悉,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2013年将达到5000亿元。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联网产业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说,“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而中国高校也刚刚开始研究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据悉,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个人分类: 物联网|2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中国将引领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热度 6 lhj701 2011-4-15 21:00
【物联网】中国将引领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中国将引 领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罗汉江)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中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中都没有起到引领作用,今天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就要来了,中国能不能引领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产业发展计划不仅仅有中国的“感知中国”,还有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韩国的“U-Japan”计划和“U-Korea”战略、欧盟的《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等等。但物联网的发展和引领,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还要 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 而 早日实现物联网的产业化,使老百姓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应用引领产业化发展 ,将使我国迎头赶上甚至 占领物联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将有利于掌握话语权 ,从而在世界物联网领域可能会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甚至会引领物联网所可能引发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信息: 物联网产业市场有多大?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 :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赛迪顾问预计: 2010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933亿元 ,增长率达61.1%。 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896亿 元,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 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CMIC分析预测: 2013年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将达8000亿元,2020年中国物联网规模将超过5万亿 。 《 我国十大城市“十二五”规划全面布局物联网 》 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11/04/011355378060.shtml 《财政部发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助推物联网发展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666do=blogid=433669
个人分类: 物联网|88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物联网面面观
热度 2 lhj701 2011-3-16 11:06
物联网面面观 (罗汉江) 本文已由《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1年第2期刊登 摘 要 物联网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自然推动, 也包含着社会应对经济转型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尽管物联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仍然处于产业化的初始阶段。 关键词 物联网;传感网; RFID ;物联网产业 中图法分类号 TP393 1 引言 物联网 , 英文的全称为 Internet of things(IOT) ,原始含义是物与物相联结的网络。从美国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到温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物联网正在引起几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关注。过去没有一项技术在其完全成熟和应用之前,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物联网热的出现,既有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自然推动,也包含社会应对经济转型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联网将物体智能化,是将人类智慧“物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信息化(或者说智慧化)发展的一部分。物联网跨越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因此,物联网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市场潜力巨大。它的应用领域广泛,能够在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老人护理、智能家居环境、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和预警、智能电力、智能农业、工业监测控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军事安全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得到应用和发展,从而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 尽管物联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同样它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除了物联网大规模的应用还未到来,众多的标准没有统一和制定,就连物联网的定义至今仍存在争议。物联网争议在于它既有新的东西,也含有旧的东西,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事物。 2 通俗的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 让我们首先说说物联网概念。物联网中的“物”,可以理解为实体的物,具体的物。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居住的房屋、走的桥梁和道路、生活的城市等等。人本身也可以看作是“物”。除了具体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它们与实体的物相关联而产生。为了获得物体的信息,或者说将物体连接到网上,需要给物体安装“感觉器官”,即传感器(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对于物联网中的网,可以是有线网、无线网、专用网、公用网、局域网、互联网等等。物体联网的实质是将物体的信息连接到网上,因此物联网中网络的作用在于使物体信息能够流通。信息的流通可以是单向的,比如我们可以监测一个区域的污染情况,污染信息流向信息终端。也可以是双向的,比如智能交通控制,既能够监测交通情况,又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疏导。 物联网从技术层面讲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对外感知、感知信息传输(可能需要节点利用无线组网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反馈控制。也就是对应着目前公认的物联网的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智能技术贯穿整个物联网的三个层面,感知可以是智能感知,比如说多节点协同感知;信息传输可以是感知信息的直接传输,也可以经过数据融合等信息处理后再传输,还可以是节能路由传输、可靠性冗余传输等等,这些都需要智能技术;位于应用层的信息处理与反馈更需要信息的智能处理,甚至需要云计算技术等等。经智能决策的信息一般需要反馈到应用系统中,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比如智能电网调度、楼宇智能控制、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等等。 3 从历史发展看物联网 正如像其它任何一项技术一样,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让我们看看与物联网相关的一些概念, 诸如 IOT 、 WSN 、 M2M 、 USN 、 CPS 等等。 IOT ( Internet of things )原始含义是物与物相联结的网络。该概念最早来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Auto-ID 中心研究人员。他们最早提出将 RFID 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物品进行标识和管理。随之发展起来的如欧盟的产品电子代码 EPC 服务于物流领域,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供应链的可视、可控性,偏重于对物品的识别及流动控制和管理。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 (ITU-T) 在《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of Things 》中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 2008 年该组织在《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 》中进一步提出泛在传感器网络概念,并阐述为通过传感器、执行器、 RFID 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标识,然后依靠网络将信息进行传输和互联,再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最后实现具体应用 。 与此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和 M2M 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源于美国军方对战场的监控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后来逐步迁移到民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侧重于对目标、环境和物体状态的监测与控制。 M2M 最早来自于诺基亚,其含义有 Machine-to-Machine 、 Man-to-Machine ,或者 Machine-to-Man 等,其侧重点在于无线数据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无缝连接,从而实现在其基础上的无线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并最终为用户创造增值服务。美国基金委员会近几年提出 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 研究计划, 该计划通过 3C 技术即计算 (Computation) 、通信 (Communication) 和控制 (Control) 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 不论是 FRID 网络、 M2M 、传感网,还是 CPS ,随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其共有的普适计算 ( Pervasive Computing )和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works )的特性,使这些技术具有融合的趋势。随之而热的物联网概念可以看作是从普适计算和泛在网络的应用角度将这些技术进行了融合和扩展。 物联网作为泛在网的一种具体应用,强调将物体(可以是对应的实际物体,也可以是抽象化了的智能物体)通过传感器、 RFID 等进行感知,感知信息通过网络(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相互联结,实现信息与人或物自动交互,最终使我们的环境变为不需要人类进行干预,并能为人类服务的智能化世界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实际上起到了整合各种相关要素、统领各个相关研究领域,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更加迈进一步。物联网可以看作是社会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如果说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化的“温饱”阶段,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实现可看作是信息化“小康”阶段,将来信息化可能会向智慧化的泛在网的“发达”阶段迈进。 4 以应用引领物联网产业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和对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拥有一致的憧憬和极大的热情,应该看到今天物联网的发展还刚刚开始。如何让物联网真正从实验室走出来,从一个概念变为一种产业,形成真正的市场,需要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引导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 技术层面 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目前,实施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物联网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技术层面仍然有关键技术和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 物联网技术层面的问题涉及物联网的方方面面。从总体应用和长远发展讲,比较突出的可能是物联网的标准化问题、可靠性问题、成本问题、安全问题、智能信息处理等等。从具体物联网的各层来看,感知层的传感器主要存在可靠性和成本问题。可靠性越高,也意味着成本越高。多传感器的协同感知可能会在成本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折中途径。另外,从技术发展的规律和未来的市场看,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是一个时间问题。从传感层看,无线传输是物联网实现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位于网络末端的节点具有低能耗、低速率、低可靠性等特点,这些对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和发展都带来了实际的挑战。在应用层的主要技术问题涉及应用安全与隐私、中间件技术( Middleware )(中间件也可以位于感知层和传输层的嵌入式设备中)、网络接入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等。 此外,物联网应用工程的开发离不开大量工程开发人员。由于物联网应用具有跨产业、跨行业、集成性高等特点,对于技术人员来讲,这增加了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难度,同时也会增加物联网系统开发人员的时间和教育成本。 社会层面 物联网应用与发展在社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政府角色问题、行业壁垒、社会观念等等。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与支持。物联网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质上也是对原有相关企业市场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的过程,这必然牵涉各方利益,遇到各种阻力和产生主导权的竞争等等。因此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打破各种壁垒,通过诸如网络运营商、生产商、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面向市场应用共同努力,促使其健康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比如长期规划、市场和应用推动、平衡整合资源等等。 此外,物联网不仅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论社会机构、单位和个人,观念的改变都有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5 结论 总之,物联网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进程,但其发展显然也不会一蹴而就。但可以相信,在政府、企业、厂商、电信网络服务商和各种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下,物联网技术会不断获得突破与发展。将来物联网应用会像今天的互联网应用一样普遍,人们在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时,可能不再关心物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变化。相反,对于它不能正常工作,才会大惊小怪。 参 考 文 献 刘强, 崔莉, 陈海明 .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 计算机科学 , 2010, 37 ( 6 ): 1- 5 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 . ITU-T Technology Watch Briefing Report Series, No.4, 2008 L.Atzoria,, A.Ierab, and G.Morabi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survey .Computer Networks,2010,54(15):2787-2805 J. Hui and D. Culler. Extending IP to low-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8,12(4): 37-45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1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beyondwft 2011-1-24 21:27
物联网是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本质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就物联网接受证劵日报采访
热度 3 liufeng 2011-1-17 11:05
作者:刘锋 前言; 2010年1月15日,我就物联网相关问题接受了证劵日报记者贾莉的采访,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物联网的若干问题。报道全文地址在: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110117/04189262506.shtml 采访内容: 物联网从提出伊始到磨合发展至今,关于物联网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为此,本报特就广为关注的焦点性问题,邀请业内权威人士及专家各抒己见。 邀请的专家: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 中国电子 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委员、同方总工程师(CTO)周洪波;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王如珍;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汤烫;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玉柱;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刘锋 风头浪尖的争议点: 议点一:物联网产业尚处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柏斯维:物联网总体来说出现不是没有道理,随着全球化发展,很多智能终端需要联网,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也需要考虑怎样拉动经济。 郝玉柱: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仍处于初创阶段,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需要根据物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产业的行业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都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存在决定意识,物联网产业行业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是否成熟,取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否成熟。 汤烫:物联网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其实大部分领域还并不成熟,在相关标准制定、行政司法等相关配套并不健全。 刘锋:物联网因为2009年IBM推出智慧地球时一起炒热的概念,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领域就已经快速发展,那时人们更多用传感网称呼。因此已不是初创阶段,只是因为物联网概念的兴起而让人们关注这个领域,当然标准,技术,模式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成熟。 议点二:如今遭遇过度热炒提前“透支”? 王如珍:物联网是开放的,带来机遇同时带来挑战,应警惕个别企业利用概念炒作钻空子。 汤烫:物联网的前景毋庸置疑,但是应建立在规范、系统支持、金融配套相对健全的前提下发展,而谨防成为个别企业炒作的工具。 刘锋:物联网在这两年多的迅速崛起,与IBM2009炒作智慧地球概念有关。我们应注意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技术环境匹配的问题 ,不能被西方不断炒作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牵着鼻子走。 议点三:物联网普及还需要3-5年? 王如珍:物联网现在提出很适时候,但是真正应用并不能走形式,需要实实在在政府、学术、企业需观点一致,统一规划,不能流于形式。 柏斯维:从十二五规划来看,各省行业都有物联网项目,大家都在做市场和产业化,所以个人认为仍需要3-5年时间。 刘锋:视频监控,水利,交通,电力的传感网络已经逐渐遍布我们的周围,倒是物联网这个概念没有普及。 议点四:国内究竟有无真正物联网企业? 王如珍: 其实真正谈物联网企业,国内企业真正符合条件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汤烫:物联网企业还是有的。国内很多所谓“物联网企业”,在各细分行业良莠不齐,个别有在一个行业相对领先,但并不足以骄傲。 刘锋:这要看真正的物联网企业的标准和定义是什么,是西方的定义还是我们自己的定义,如果是西方大公司按照自己的模式给出定义,并指出国内没有真正的物联网企业。那么这个说法可以看做是一个商业竞争行为 议点五:技术研发急需突破,缺乏统筹规划,标准制定是否有待统一? 刘锋:物联网所代表的庞大的领域,如同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应该用商业竞争作为最重要的创新推动力发展,用行政的手段统筹规划,反而会阻碍创新,阻碍技术突破,因为没有人能事前规划一个未知的领域发展,但中国应抢占标准制定的制高点。避免标准完全国外制定。 汤烫:物连网这个概念太宽大,从应用的层面,恐怕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柏斯维:物联网发展不能着急,如 RFID 发展目前还是很难定标准,芯片设计几乎没有自主研制能力,但是电力载波等很多技术如果突破,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发展。如果未来物联网能有突破,就不仅仅是现在网络的时代。 罗清启:全球技术标准争夺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家电物联网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议点六:物联网到底能否为产业带来怎样的增量? 刘锋:物联网更多可以看做是互联网所连接电子设备的延伸,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会,让产业得到几何级的增量。连接的传感器设备触角延伸到哪里,那里的产业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罗清启:物联网家电必然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物联网产业将是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无可厚非。 郝玉柱:物联网的发展,说到底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生产成本。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还要看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地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议点七:物联网是不是独立于互联网概念之外的新产物? 柏斯维:过去信息时代是人与人交流,现在是物也要上网,即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核心推动力。目前很多人对物联网概念理解都很片面。 刘锋:物联网同样使用传统互联网的线路进行数据传输,同样使用iPv4/ipv6进行地址编码,数据同样传输到服务器进行处理。因此物联网本质上依然是互联网的一部分,是新延伸出的部分。2007年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互联网正在向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发展,云计算结构对应了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而物联网恰恰就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因此只有把物联网和互联网看做一个整体,才能更好的把握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动态。 周洪波:物联网中间件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早期就已经广泛应用,我国物联网基础实际和国际差距并不大。 附:我们在2007年提出互联网进化论时绘制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可以看出物联网本质是互联网未来发育的虚拟感觉系统的一部分。互联网进化论详细内容请访问 http://www.intevl.com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4234 次阅读|6 个评论
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智能技术
lhj701 2011-1-3 11:19
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智能技术 (罗汉江) 物联网应用从技术层面讲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对外感知、感知信息传输(可能需要节点利用无线组 网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回馈控制。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很多,但我认为其实是智能技术贯穿整个物联网之中,是核心技术的核心。 感知可以 是智能感知,可以 是多节点协同感知,还可以是 智能识别感知系统。 信息传输可以是感知信息的直接传输,也可以经过 数据融合等信息处理后再传输,还可以是节能路由传输、可 靠性冗余传输等等,这些都需要智能技术。 信息处理与反馈更是需要 将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甚至需要云计算技术 等。经智能决策的信息一般需要反馈到应用系统中,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比如智能电网调度、楼宇智能控制、 城市交通智能控制等等。 《李子青:视觉标签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t/2010-08-19/10544563882.s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5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lhj701 2011-1-1 14:03
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罗汉江) 日前,山东省出台《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纲要提出在5年内确立以应用作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确立以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产业基地和产业联盟作为发展基础,建立 物联网相关的各种体系,如 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等,促进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此纲要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快山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加快形成“智慧山东”的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产业和社会的融合和提升作用,将有助于提升山东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山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下面是纲要全文: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纲要。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战略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 ( 一)战略意义。物联网产业横跨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由终端产品制造商、信息传输与处理商、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等参与构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迅速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可以提升我省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二)发展现状。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纷纷开展物联网领域的规划布局,已在商业零售、物流、环境监测、生物医药、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应用。美国2009年9月提出《美国创新战略》,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确定优势的关键战略,“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欧盟已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方案,推出物联网标准战略,确保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和安全性;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战略的国家,在其U-Japan和I-Japan战略中,物联网是发展的重点;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到2012年打造信息通信融合的超一流的ICT强国”的目标,并制定了四大战略和12个重点项目。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一些省、市已初步展开。 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一是RFID、传感器产业初具规模,拥有从事RFID、传感器研发生产重点企业共100余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二是智能芯片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形成了海信“信芯”、海尔解码芯片、浪潮税控收款机SoC芯片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三是无线通信网络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09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四是物联网应用逐步扩大,我省企业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 ( 三)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RFID、智能芯片、传感器、无线通信等领域产品需求量将急剧上升,这将带动新的软件、服务和应用市场发展。据估计,到2020年,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规模可超过1000亿元,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技术产业。随着标准、技术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成熟,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未来几年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为我省发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引领核心技术,建设产业聚集区;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产业支撑区;实施重大示范工程,打造全省示范先行区”的思路,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宗旨,坚持“设施先行、创新驱动、以用兴业、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原则,确立应用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以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 ( 二)发展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到2015年,争取在RFID、传感器、核心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龙头企业,促进物联网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示范应用效益明显,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参与物联网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平台等基础性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逐步完善物联网研发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起我省物联网标准化体系。 1. 技术创新。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系列,在RFID、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服务应用以及网络通信、云计算、云安全等技术领域取得实质突破,自主研发、产业保障和核心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 2. 产业规模。到2015年,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结构。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地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3. 示范应用。到2015年,以政府推动示范应用和项目为切入点,在交通运输、农牧业、节能环保、物流、电力、安全、家居、城市管理等领域重大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先导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全面开展。 三、发展重点 跟踪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根据我省实际,结合产业发展带动,重点实施“5412工程”,即:5个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4大物联网产业和12类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 ( 一)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政府推动、应用牵引和创新驱动,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1. 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节点技术。通过新原理、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发,依托威海北洋电气、东方电子等企业,以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为目标推动传感器节点集成化,重点开发各种类型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低成本传感器,实现传感节点感知单元、处理单元、传输单元和电源单元的高度集成。加快研发传感器节点微操作系统及应用中间件、微组装技术和传感器节点机组成单元的工艺和设备技术。以山东标准化院、淄博泰宝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开发超高频RFID、新型集成RFID、微机电系统(MEMS)等器件和技术,支持RFID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的攻关。 2. 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为核心,加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与信息安全、传感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感知与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等相关技术研发。重点研发适用于传感器节点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自组织组网技术以及异构网络的融合技术和协同技术,保证通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实现多网无缝接入与信息交互标准化。 3. 物联网软件、应用集成及智能计算处理技术。充分发挥我省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企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持物联网海量数据的智能计算平台和数据挖掘平台,系统级软件及中间件和决策处理等智能计算系统的研发。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包括嵌入式微操作系统、物联网管理控制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云计算、云安全、感知识别层的应用中间件和高端系统级应用中间件,大规模数据挖掘和决策智能处理算法与软件、物联网搜索引擎、物联网Web技术等。 4. 共性支撑技术。巩固山东大学、省科学院、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等在各自共性支撑技术领域的优势,重点加强可编程、一致性测试、基准测试、系统测试、自适应任务调度、情境感知、隐私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及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先进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应用。加强网络虚拟化技术、集群化技术、多节点信息协同技术、多源资源管理、网络服务质量(QoS)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和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内容聚合技术、网络管理技术、设备管理技术等共性支撑技术产品的研发。 5. 物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依托山东大学、山东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济南得安、山东CA公司等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包括传感器节点和网络的安全技术、RFID安全技术、物联网加密技术、物联网安全认证技术产品等,加强统一的安全终端和安全应用平台功能模块的研发。 ( 二)重点产业领域。物联网产业具有爆发力强、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1. 物联网核心产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等核心领域。以金钟衡器、淄博泰宝、凯胜电子、东方电子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各类传感器、新型传感网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培育形成以传感器、RFID产品和嵌入式芯片为主的物联网制造业。 2. 物联网支撑产业。抓好海尔集团智能家居、海信集团智能交通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持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数字家庭、新型电子材料,支持浪潮、中创软件发展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通信网络与设备、高端软件等相关支撑产业。 3. 物联网带动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工业、数字农业、智慧矿山等重大工程建设,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带来的根本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及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 4. 物联网网络运营和服务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相关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尽快形成以网络传输、信息处理、内容提供以及运营服务为主的物联网网络运营和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条件和服务支撑体系。 ( 三)重大示范工程。面向经济、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等领域,分期分批建设12大示范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由点到面、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示范先行区,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1. 智能工业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智能化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设备、消费品等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上的渗透融合,创建100个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项目。一是以山钢、青钢等为示范,在钢铁行业发展高端钢铁行业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二是以济南重汽、潍柴集团等为示范,汽车行业大力应用全数字化设计、智能测控、工业机器人和虚拟仿真技术,试点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开发应用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导航、安全报警及检测等系统。三是以青岛北海等为示范,船舶行业重点推广应用电子识别技术、可配置信息集成等,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改造。四是以齐鲁石化、烟台万华、济南炼油厂等为示范,在石化行业重点推广应用实时、在线、连续的产品质量和成份传感网控制系统,提高产品品质、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五是以招金、山水等为示范,在原材料行业重点推广在线检测、集散控制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广泛应用传感网技术,实现实时监测、诊断、预警的清洁文明生产。六是以海尔、青啤、张裕等为示范,在消费品行业重点应用产品设计、生产集成和柔性制造系统,大力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技术。 2. 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以龙大集团、诸城外贸、禹王集团等国家和省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重点在粮食作物生产、农用地资源利用、农用水资源、畜禽水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果园精细管理、设施农业等领域部署物联网试点与示范应用。选择寿光等10个以上县(市、区),以设施农业和农田远程管理为切入点,推广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 3. 智能物流示范工程。以青岛港、山东邮政等为示范,以港口集装箱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食品及药品追溯与风险预警等为切入点,研究物联网的技术选型、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采用和制定相关物流信息标准,选择60个重点物流企业、园区和基地开展感知物流应用示范。积极推动RFID、传感网等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商贸服务中心等各类物流模式中的应用,加快以物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新模式和制造业物流业联动发展。 4. 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对重要输变电设备和高空塔架状态监测的物联网设施,实现智能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故障预警;建立基于通信网络的电力远程抄表平台,实现全电子化抄表、通知和缴费,提升基础设施精细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以建设智能变电站为切入点,开展感知电力应用示范,实现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建成覆盖全省的智能电网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3-5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5. 智慧矿山示范工程。选择枣矿、兖矿、山东黄金等重点企业开展“数字矿山”试点、示范,全面实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包括基础网络平台、矿山数据仓库、工业自动化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平台、安全保障系统、生产技术管理系统、矿山ERP系统和基于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人员互连的四维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数字矿山示范建设。 6. 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以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机场有限公司等为示范,重点打造智能交通工具、智能交通行车与停车诱导、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电子收费、交通事故预防和安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等系统示范应用工程,形成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初步建立面向行业与区域的运输管理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RFID在不停车收费(ETC)、多路径识别等方向的应用,在全省高速公路主要出入口逐步实现不停车收费。 7. 数字节能环保示范工程。一是用传感网技术促进节能技改,重点推进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培育100家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二是在全省每个地市选择开展污染防控传感网络,建设放射源管理、污染源在线监控、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城市噪声固定式监测和环境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等3-5个重点示范项目建设,以构建智能化、具有感知能力的监测、防控体系。 8. 智能城市管理示范工程。一是选择济宁、烟台、东营等“无线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具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和智能预警功能的城市监控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合、大型活动实时全程监控、应急指挥、事后评估等。二是以周界防入侵系统为应用切入点,全省选择8-10个机场、火车站、港口等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示范项目。 9. 数字公共安全示范工程。结合公共安全的实际需求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在防入侵、应急指挥和食品、特种设备、危险品、卫生等领域推动物联网示范应用,通过试点工程实现技术验证,并达到示范作用,推动形成公共安全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体系,加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联网平台体系。 10. 智慧医疗示范工程。以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千佛山医院等为示范,重点推广、部署RFID就诊“一卡通”、无线(移动)远程医疗与医疗监护、远程健康管理、药品供应链管理、重要医疗器械(高价、放射性等)追溯等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物联网示范与应用,建立医疗领域物联网标准、编码体系,联合医疗服务行业、物联网企业、科研院校共同研发适合医疗行业需求的物联网相关技术及产品。 11. 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采用传感网、智能控制、RFID等物联网技术,建设联入城市公共安全平台的小区安防系统以及基于通信网络的家庭环境监控等智能控制平台;实时收集水、电等资源使用信息,根据人员的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空调、电灯和水源,实现节能目标。 12. 智能建筑示范工程。在全省每个地级市选择3-5处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或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采用传感网、智能控制、RFID等技术,建设智能建筑项目;支持60个以上示范项目,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建筑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为实现发展目标,我省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抢抓机遇,加快科教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引进集聚,突出抓好平台、园区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抢占产业、应用、技术、人才制高点。 ( 一)加快形成产业布局。突出自主创新、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构筑布局合理的物联网产业基地;省内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的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共同打造全国领先水平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 二)加快推进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规范化发展。 ( 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 ( 四)加快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成立山东省物联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进我省各行业应用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强部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和物联网产品质检中心,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 ( 五)加快人才队伍和学科体系建设。在省内高校加快物联网发展所需学科专业建设,扩大物联网相关领域学位点布局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促进优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汇聚。加大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五、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完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发展,包括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和产业发展工作。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 二)注重规划引导。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 三)加大产业政策支持。研究制订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信息产业、制造业、产业技术研发、服务业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科技等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 (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支持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提高政策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我省物联网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 五)建立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创新协作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引进国门、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软件开发企业、集成服务企业及高校和研究、检测机构,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作机制和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协作机制的形成。促进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协会的建设,加快形成行业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局面。 (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宣传,组织开展产业推进会、高层论坛、产品展示等各种活动,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知识普及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行业宣传,为物联网产业营造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环境。 ( 七)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 【1】中国山东政策文件 http://www.shandong.gov.cn/col/col956/index.html
个人分类: 物联网|6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互联网----谁更大?
lhj701 2010-12-11 10:37
物联网和互联网既是亲家,又是对手,因为这两个概念关系总是存在争议。 对于它们的关系和可能的结局,似乎有一下两种: 1。互联网大,物联网小。 原因:物联网无非是互联网的延伸,原来互联网主要连接人,现在加上物体的信息交互而已,是互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是互联网的神经末梢而已。 结局: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一下,适应物联网的需要。 2。物联网大,互联网小。 原因:物联网主要连接物,侧重物与物的自动信息交互。不论其交互机制还是信息量,将来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目前的互联网结构可能无法适应,势必会催生新的网络形式,到那时互联网甚至会变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而已。 结局:物联网催生新的网络形式,将互联网变为物联网的一部分。 我也不知道将来会如何发展,但是不是可以将它们归结到一块: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这个概念是美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通俗说法。不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吧?
个人分类: 物联网|3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化、智慧的物联网、智慧地球与人类的智慧物化
lhj701 2010-12-9 21:01
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远古时代制造简单的工具,如石斧等,到近代的 机械化 、 自动化 、 信息化 ,到今天的 智慧化? 机械化主要指人工操作机械;自动化指人工开启机械后,机械通过程序自动完成工作;信息化指通过电脑等得到信息并控制相关事物进行工作;实际上,以上所有这些过程都是人类将自己的智慧物化到物体中而已。 信息化初级阶段以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为特征,这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流通和交互碰撞,但这些信息多是人类直接创造的信息。 信息化发展也许要催生智慧化物体的出现,IBM称作智慧地球,还有称作是智慧的物联网。   互联网的应用以人为主体特征,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主动获取者(如我们用Google,百度等)。在这个过程中,电脑这个物体,没有多少自主性。 物联网的特征是物与物不以人的干预(当然其预设的智慧与决策来自人的智慧)自动进行信息制造、分享、决策,最终实现所谓物质世界的智慧化(?)。这样说来,连接到网上的电脑没有多少智慧可言(这一方面因为电脑实际上还是一个只懂0和1的笨机器,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让它真正更加聪明和智慧,比如说当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经常是找不到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但如果说我们的电脑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傀儡,到处传播病毒,导致全球病毒发作,这倒十分像一种物与物不用人类直接干预的联网行动,无非这种分布式智慧做了一件坏事情而已。 物联网将要连接的这些物(smart things)还不如电脑smart,但仍然是为了获取分布式的智慧-----即这些通过网络连在一起的物体,要利用整体的智慧做一件或几件共同的事情------为人类服务。这样说来,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都是做这样的事情。 另外一个smart thing是机器人,从单纯智慧上讲,应该是机器人最为智慧,因为它最像人(而物体智慧本质上是人的智慧对物体的物化)。但我们不会让机器人真正智慧起来,因为太智慧了,你晚上睡觉前肯定会把它的电源去掉。不然,它一旦连上网络,找到全世界另外一些机器人,讨论做出一些不利于人类的活动,问题就大了!(机器毕竟是机器,有了智慧,但不会如人一样有理智制约)。因此,一方面我们物化到物体的智慧的能力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物和人类一样智慧,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有一天真的达到那个水平,也一定会小心行事(当然,比这更快的人类物化智慧的问题可能来自人 胚胎)。
个人分类: 物联网|3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论文全文
热度 3 liufeng 2010-12-6 23:52
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详细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上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发表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年9月的网络科学专刊。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刘锋1 2 1.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2.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本文首先就互联网和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提出过程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神经学对互联网研究的启发,分别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虚拟自主神经系统,虚拟中枢神经系统,虚拟神经反射弧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阐述。利用互联网对神经学研究的启发,从路由系统,搜索引擎应用,维基百科应用,IP地址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人脑中类互联网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同时本文也对其他研究者观点以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互联网 大脑 神经学 互联网虚拟大脑 互联网进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 ; Q42 文献标识码:A Crossover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n Liu Feng1 2 1.Research Centre on Fictitious Economy and Data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ve properties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 review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idea on crossover compa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n based on the enlightment by Neurology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elabor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n from aspects of virtual nerve cell, virtual sensory and locomotor system, virtu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virtu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rtual neural arc, and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s of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similar to Internet in human brains from aspects of router system, search engine, Wikipedia, IP address etc. The article also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views of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rs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er planet" etc . Keyword: Internet,brain,internet virtual brain,neurolog,evolution of Internet 0引言 一般认为互联网诞生与1969 年的美国,从那时到现在的41年里,互联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连接线路从最初的电话线发展到现在的光纤,无线通讯,电缆等多种类型,应用从最初的电子邮件,ftp, BBS发展到现在的博客,视频,搜索引擎,SNS等数千种种类,据中国通信信息研究所“2008-2009年度全球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称“截至2008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15.74亿,较2007年增长19.2%,普及率达到23.5%“。各个国家在科技,军事,文化,娱乐,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互联网越来越强大和深入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二个问题需要确定和解决,第一,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规律;第二,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构是什么。从2005年开始,我们对互联网的结构和应用进行了大量观测,发现互联网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提出通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一方面可以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动向和最终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逐步解开神经学中人脑的未知领域。本文将对这一观点的起源,相关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进展进行阐述。 1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 1.1提出互联网的新定义 无论是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还是计算机网络的七层结构,一般认为,互联网是由计算机,通讯线路,以及在它们中传输和运行的信息,数据,资料和应用组成。 传统的互联网和网络定义往往忽略了”人“和“人脑中的数据”这两个要素。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和互联网诞生后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火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眼睛,传递信号的锣、鼓、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大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海运航线的出现最终使人类四肢实现联网。 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结绳、算盘、数筹的出现就是早期的例证。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大脑实现质的延伸。1969年互联网诞生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3G手机的出现无一不是增加人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人脑中的信息和知识不断与互联网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交互。人类和互联网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不仅仅是机器的联网,它更是为了加强人脑之间的连接。 综上所述,我们在2007年的论文中提出了新的互联网定义,即互联网是由网络线路、计算机节点、人脑和在它们之间储存,流动和运行的数据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 ,这个定义最大的特点是把人脑,和人脑中的数据也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将是我们进行下列问题探讨的重要基础。 1.2电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现象的发现 1983年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通过努力,完成了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这个系统一般认为是电子公告牌的鼻祖,2005年,我们在编写网站程序时,发现使用一个BBS原程序可以任意变形为类新闻,类电子商务,类维基百科,类SNS和类搜索引擎的应用。通过进一步观测我们提出,电子公告牌在诞生之后,开始逐渐发生分裂现象,其功能一个个的分离出去,形成互联网众多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类网站,热点点评(DIGG类网站),维基WIKI类网站,SNS类网站.换客类网站.搜索引擎网站 (图 1)。 图1 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图 我们将其中的网络互动问答方向与知识管理的知识价值化概念结合,提出威客witkey的概念和商业模式图形。威客模式就是互联网用户通过解答科学,技术,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经济报酬 (图2)。 图2 威客模式运行模型 1.3互联网类神经元现象的发现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2007年开始,BBS分离出来的博客、互动问答(威客)与电子邮件、远程网络软件又开始融合起来,相关的应用在雅虎,新浪等门户类网站的个人空间系统中已经得到体现。结合互联网得新定义,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我们知道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有这样一种划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这种划分方法进行了扩充,可以将人脑的功能从知识层面划分成1)共享知识区,例如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2)可交易知识区,例如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需等病人挂号后才能表达。3)问题区,例如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难题。4)隐私区,例如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隐私信息。5)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人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把这些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图3左边的人脑知识功能区。 图3 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的对应关系图 如果我们将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共享知识区对应了博客,可交易知识区和问题区对应了智力互动问答,隐私区对应了电子邮箱,运动控制功能对应了网络软件(图3)。前面我们提到互联网进化的目标是使人类的大脑充分联网,但是目前互联网不可能通过物理手段直接将线路和信号接驳到人的大脑中,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和网络远程软件需要通过光纤,电话线里的数据通道与其他人或设备进行联系。我们把这个数据线路也描绘出来(图4左图),可以看出它与图4右图中真实的神经元十分相似。在神经学中,神经元的胞体是信息处理中心,树突和轴突负责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个人空间对应了神经元的胞体,电子邮件和网络软件的远程数据线路对应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的映射型神经元 。 图4 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与人类大脑神经元 1.4互联网类躯体感觉和类运动系统的出现 2007年7月本文作者参加中国水利部举办的研讨会,了解到中国水利部部门开始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环境部门在自然界安置联网的传感器供环境监测系统使用,这启发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 2007年开始,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即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这些项目使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视觉和听觉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通过局域网或城域网远程操控打印机,复印机的应用已经出现,到21世纪前十年,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的案例已经十分普遍,这些远程操控机器设备的应用启发我们联想到人脑中的运动神经系统 。 1.5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提出 2008年7月我们在论文“从人脑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提出,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通过对比成熟的互联网结构和应用功能,我们将可能不断发现人类大脑中未知的领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第一次绘制出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图5) 图5 互联网虚拟大脑简要结构图 1.6互联网进化的其他相关研究者情况 历史上很多人独立的揭示了社会可以看作为带有自己的神经系统的有机体的概念。例如认为国王是头,农夫是脚的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中世纪。这个类推为19世纪社会学的创始人提供了灵感。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他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进化论神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关注社会有机体的精神组织,称之为“心智界(noosphere)”。科幻小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提出“世界脑”的概念,当作知识的联合系统,所有人可以访问。1983年彼得•罗素(P. Russell)撰写的《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从哲学的层面探讨地球存在的本源和意义中,他提出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联系使地球成为一个类人脑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地球脑 。 总体上看这些思考和理论还局限在科幻,社会学,哲学甚至神学的层面。由于受到当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全面的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最新应用,无法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将互联网的功能结构与神经学做交叉对比研究。他们往往把人作为神经元本身进行探讨,而没有发现人脑功能通过映射,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类神经元现象,这个重要的区别导致上述这些思考一直无法将研究推进到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事实上,直到2008年,即使是主流科学意见对互联网和神经学的关系依然抱有怀疑的看法。美国计算机期刊ACM对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论文"The Discovery and Analysis on the Law of Internet Evolution"的评审意见就十分具有代表性"the brain evol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and the brain evolved under natural selection in which many millions of individual designs were tried and abandoned. The internet is a single entity and is designed by humans.” 2互联网虚拟大脑提出和研究情况 2.1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组成 根据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启发,2009年7月我们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示(图6)。,将互联网从低端到高端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其中互联网硬件层包括互联网核心硬件层,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互联网个人终端,互联网网络线路等四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互联网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应用软件,其中互联网的应用软件根据其特点又被划分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特异类虚拟神经元,互联网的信息层包含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分布在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和互联网虚拟神经系统里。我们将这些分布在互联网中的信息统称为互联网数据海洋 。 图6 互联网虚拟大脑复杂结构图 对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问题,存在几种互联网神经元?互联网的感觉,听觉,视觉,运动等虚拟神经系统如何运转?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和资料如何交互?互联网虚拟大脑中存在多少种虚拟神经反射弧? 2.2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 根据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提出四种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它们分别是: 第一,融合博客,威客(智力互动问答),电子邮件的互联网应用,如新浪,雅虎的用户系统,我们将这种与互联网用户交互的应用定义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 第二,对互联网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如谷歌的搜索引擎,ANGOSS软件公司的KnowledgeSTUDIO,Comshare公司的Comshare Decision and Decision Web等,我们将这些软件定义为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 第三,控制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并且将他们产生的数据传输给互联网信息层的应用软件,我们将它们定义为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 第四,其他类型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如网络游戏,防病毒软件等。我们将它们定义为特异类虚拟神经元 2.3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 我们提出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在成熟后,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是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模式(图7),流程为(1)互联网用户登陆个人终端(2)个人终端运行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3)个人空间相关应用程序与远方传感器,工作设备的驱动程序进行接驳(4)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空间界面直接操控传感器,视频,音频和办公设备进行活动。 图7 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的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第二种是互联网用户的间接获取模式(图8),流程为(1)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本身的程序(或在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的驱动下,自动运行(2)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运行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入到互联网的数据海洋中。(3)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终端的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与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接驳并获取数据。 图8 互联网用户间接获取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2.4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 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了一种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这种神经元应用了人工智能,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算法,针对互联网中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其处理的结果通过互联网供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查阅和研究。因为这一类神经元包含了预先存放的算法和知识,在运行时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控制。 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系统的结合。设计者可以将算法和规则放入到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或直接放入到感觉或运动神经元)中,当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系统获得信号触发,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便开始驱动互联网虚拟运动系统或其他系统完成特定功能(图9)。例如连结到互联网的传感器将气压,湿度,温度等参数发送给互联网的特定应用程序(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经过运算如果符合下雨的条件设定,程序受到触发,激活互联网虚拟运动神经元,远程控制野外设备如收割机,挖掘机打开防雨设备。上述互联网现象,我们将其归纳为互联网的类自主神经系统。 图9 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1)对互联网的数据海洋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将结果根据需求传递给映射型虚拟神经元2)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用内置的算法和规则控制运动虚拟神经元,感觉虚拟神经元,并最终控制机器设备. 2.5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硬件基础是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以及联结他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在这些硬件设备上统一运行的虚拟感觉神经元,听觉神经元,视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映射型神经元等互联网应用程序将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软件基础,包含文字,音频,视频,文档等信息的数据海洋将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基础( 4 )(图10)。 图10 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和应用也开始出现集中化的趋势,2007年9月Google和IBM提出和推广的云计算就代表了这种趋势。通俗的讲,云计算就是将传统上分散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集中在若干个大型服务器中,互联网用户通过终端使用大型服务器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云计算的这些特点看,它具备了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 2.6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反射弧现象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 。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图11)。 图11 膝跳反射示意图 从图7和图8的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也同样存在神经反射现象。例如,当互联网中的传感器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经过预制程序的运算,发现达到符合下雨的条件参数,于是传感器向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简单运算,向该地区联网的野外机械设备发出指令,打开防雨设备,实现互联网的防雨神经反射弧功能(图12)。互联网除了这种简单的反射现象之外,和人类神经系统一样,也同样存在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论文中专门进行阐述。 图12 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示意图 2.7关于互联网研究的相关概念综述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出现了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这些概念与互联网神经系统的观点都有一定关联,分别介绍如下。 云计算由Google提出,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一般来讲,就是传统我们在个人计算机里安装的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等,都集中放入互联网中的巨型服务器中,无数用户通过更为简单的客户端接受巨型服务器的“服务“ 。 物联网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奥巴马举办的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IBM的智慧地球主要内容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 从本文描述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看,云计算相当于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的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而智慧地球的概念从结构上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类似,但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云计算,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图示。从互联网进化的观点看,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仍然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脱离互联网出现的新独立事物。 3人脑中的互联网应用 我们曾经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提出5个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连同本文新提出的6个新互联网应用,形成11个互联网虚拟大脑与人脑结构的对比应用,(表1)。 表1互联网与人脑功能结构对比表 互联网的结构 人脑的结构 SNS 类SNS应用 电子商务 类电子商务应用 twitter 类twitter 威客(witkey) 类威客(witkey) 博客应用 类博客应用 维基百科应用 类维基百科应用 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ipv4,ipv6) 人脑的地址编码系统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 人脑的搜索引擎 互联网网络的路由协议(Tcp,rip,bgp)人脑的路由协议 互联网的信用体系 人脑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人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对于上述对比象,我们认为应该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层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提炼和总结互联网相关应用的运行特征,以此为启发和索引,设计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人脑或其他生物大脑中寻找对应结构,本文将从4各方面对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进行阐述。 3.1人脑中类搜索引擎应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目前互联网使用最为广泛的是Google(英文)和baidu(中文)。主要工作原理有三个环节。第一,每个独立的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网页抓取程序(spider)。Spider顺着网页中的超链接,连续地抓取网页。由于互联网中超链接的应用很普遍,理论上,从一定范围的网页出发,就能搜集到绝大多数的网页。第二,搜索引擎抓到网页后,还要做大量的预处理工作,才能提供检索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关键词,建立索引文件。第三,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引擎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该关键词的网页 。 根据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神经心理学层面的实验。第一.准备10张志愿者照片,实验参与者逐次查看照片。第二.实验者处于实验房间内静默思考。第三,分别让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和不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进入实验房间,让实验参与者辨认是否是10张照片出现过的人。实验参与者填写表格如下(表2): 表2 人脑类搜索引擎试验记录表 照片 是否出现 备注 A志愿者照片 B志愿者照片 C志愿者照片 D志愿者照片 E志愿者照片 F志愿者照片 G志愿者照片 H志愿者照片 I志愿者照片 如果试验参与者能够直接辨识或通过重复上述过程辨识志愿者是否为照片中出现的人,则说明该实验者大脑中存在扫描信息,索引信息,检索信息的类搜索引擎功能,当试验者数目不断增加,而完成上述功能的试验者比例超过95%,则可以证明人脑中存在类搜索引擎功能。 3.2人脑中的类维基百科应用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互联网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Wiki,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从技术的角度看维基百科起源于1983年诞生的电子公告牌功能,传统上在BBS中,只有文章的发布者或管理员能够修改文章内容,维基百科对这一功能进行了创新,它允许每一个访问者(或者必须是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可以对一个词条的内容进行修改,无论这个词条的内容是谁创建和发布的。 维基百科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是这样的,用户A创建词条abc,并撰写abc的解释和说明文字,形成版本1。用户B看到词条abc和它的说明文字,认为解释不完整或者有错误,于是用户B在用户A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版本2。,不断有用户进行修改,abc的版本号不断增加。在修改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用户发现最新的版本整体质量不如前面的版本,则他可以将前面的版本置为最新版本。虽然有国界,信仰,情绪,知识范围的不同,会产生修改意见的争执。但总体上看,维基百科的工作流程还是会使各词条的说明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维基百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在神经心理学层面设计如下实验。参与实验者A和志愿者B最初共同处于一个实验房间内,要求参与实验者A观察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然后志愿者B离开房间,实验者A纪录B的衣服颜色,B更换不同颜色服装进入实验室,重复上述过程5次,在五次试验结束后,收回A填写的纪录表,更换同样内容的新表,请A回忆B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穿着颜色并按顺序重新纪录(表3)。 表3 人脑中类维基百科应用试验记录表 次数 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 备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如果参与者A能够完成上述过程并正确纪录B不断更新的颜色,则说明A根据一个物体的变化,不断更新该物体属性的说明和纪录,并保留原有属性的纪录,而这恰恰是维基百科的运行原理。通过对大量人员的测试,如果95%(色盲导致的错误除外)的试验者能够完成实验,则说明人脑大脑存在类维基百科的应用是成立的。 3.3人脑中的类ip地址应用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发展至今已经使用了30多年。 IPv4的地址位数为32位,也就是可以为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设备提供2^32-1个地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可以为互联网中的设备提供2^128-1个地址 。 检验在人脑中是否存在类ipv4/ipv6的应用,这个地址编码系统究竟是存在于神经元层面,或者人脑中的记忆信息层面,这是一个深入涉及神经生理学的实验设计,已经超出了本文作者的知识范围,但是本文作者提供了ipv4/ipv6的设计原理,希望能作为神经生理学家设计相关实验的参考,需要回答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人脑的哪个结构层面会出现类ipv4/ipv6应用。第二,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正在经历从ipv4/向ipv6进化的阶段,那么在生物大脑进化的过程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地址编码扩充现象。 3.4人脑中的类路由器功能应用 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设备。路由器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连,路由器工作包含两个基本的动作:第一,根据维护的路由表确定最佳路径,第二,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路由器。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路由器的某一个接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查看包中的目标网络地址以判断该包的目的地址在当前的路由表中是否存在。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与本路由器的某个接口所连接的网络地址相同,就将数据转发到相应接口;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不是自己的直连网段,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查找包的目的网络所对应的接口,并从相应的接口转发出去;如果路由表中记录的网络地址与包的目标地址不匹配,则根据路由器配置转发到默认接口,在没有配置默认接口的情况下会给用户返回目标地址不可达的信息 。 正是因为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路由器,以及它们维护的路由表,因此互联网出现一个在它诞生之初就有的特性具备的特性,当局部的网络出现故障无法进行通讯时,数据包或信息流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其他路经绕行,从起点传达给终点。 人类大脑中存在与互联网路由高度相似的功能,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有了初步的突破,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隔离起老鼠大脑中与愉悦和奖励相关的伏核区,在同一点同时注入两枚“示踪剂”,分别用于显示信号去向和来源。“示踪剂”跟随信号移动,但不会干扰信号移动,能发光,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他们发现,信号在一个个圈组成的网络中移动,这个网络“不是一个有上下之分的等级架构”。 斯旺森2010年8月11日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大脑中互联网式结构的存在可以解释大脑能克服局部损伤的现象,“你可以拿掉互联网任何一个单独部分,但网络其他部分照常工作”,神经系统同样,没法说某一部分绝对不可或缺。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010年8月《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4总结与展望 从2007年我们正式开始互联网进化的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互联网和神经学具备很强的交叉对比研究的可能性。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互联网和神经学的交叉对比将会对两个领域同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成果。 正如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教授评价的那样,这个方向 “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对人脑及思维的认识、人与互联网,从根本上说是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对于进化的理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必要从IT、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不同角度加以研究” 。 References . Feng Liu,Ling ling zhang,Ji fa gu.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Witkey Mod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2008,4(4). 12~17 .Fengliu gengpeng yingliu.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09,15(1). 11~14 Peter • Russell. Earth Awakening Brain . Heilongjiang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04.2~4 Fengliu gengpe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 . sciencepaper online. 2009.4 Ben greenstein,Adam greenstein. Color Atlas of Neuroscience Neuroanatomy and Neurophysiology . Thieme. 2003.56~60 Baidu Encyclopedia. cloud computing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fr=ala0_1 Baidu Encyclopedi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fr=ala0_1_1 IBM. Smarter Planet . .http://www.ibm.com Baidu Encyclopedia. search engine .20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4.htm Carl Timm Wade Edwards. CCNP:building Scalable Cisco Internetworks Study Guide . Sybex. 2002.13~16 BBC. Brain works more like internet than 'top down' company . .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0925841 .Naijilv.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826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8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互联网之后又来了个物联网
coofish 2010-12-6 13:29
互联网之后又来了个物联网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后,指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其后,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省委书记梁保华把传感网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并提出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感知中国中心将是怎样一番天地?传感网(又称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本报记者日前赴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探访。 名词解释: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它其实就是将原本与网络无关,但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都装上传感器,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连接,让人们可以更直接地去控制和管理这些事物,以方便和促进我们的生活、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解密 迫降奇迹背后的网络力量两条短信的神奇功效 在美国出差的李先生收到了发自南京的两条短信。 一条来自于他位于新街口的办公室里,信息显示,办公室被一窃贼闯入,窃贼正试图打开他的保险柜;另一条短信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远在鼓楼区的家中,尿尿之后的宝宝被冻得哇哇大哭。 李先生没有慌张,先是通过短信回复,指示保险柜进攻,结果辣椒水喷出,连接110指挥中心的报警声一并响起,窃贼落荒而逃;接着,李先生赶忙打电话给家中戴着耳机贪玩的小保姆,提醒她尽快给宝宝换纸尿裤。 这是8月30日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海涛向记者描述的一番情景。这位严谨的科学家表示,上述情景并无夸张成分,或许不久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那将是一个神奇的物联网时代。 哈德逊河的空难奇迹 今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因为和飞鸟相撞,迫降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中,机上146名乘客及5名机组人员全部平安无事,堪称奇迹。其后,媒体聚焦的中心放在了英雄机长身上,而在中国不少传感网专家看来,真相未必如此。事后,相关媒体报道了美国政府处理这一突发事件的流程:当消息报告塔台后,塔台马上通报了EANS(紧急状况通报系统)、美国应急办等部门,并立即和军方取得了联系。同时,事发现场的水情等情况被传送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指挥中心,随后警察和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还带来了大量应急物资。由于飞机上有大量燃油,必须防备可能发生的燃油污染河水事件。好在哈德逊河中早已放置了大量的传感器,甚至在河中的鱼类身上也安装了信息采集装置。这样,应急人员可以在指挥中心内,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产生出可视化模型来做出决策。 就这样,整个应对过程仅耗费了几十分钟时间,当整个救援行动结束之后,人们才依稀看见,事故背后有着一张无所不能的网络,力保着英雄机长创造的奇迹能够延续。 而这究竟是一张怎样的网络?它为何能有如此多神奇的功效?它对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围绕着那张似乎只在电影中出现过的神秘网络,人们浮现出若干这样的疑问。 探访 神秘的感知中国中心在无锡 在中国,要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到位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的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如果不是温家宝总理的到来,它或许还将继续其一贯的隐姓埋名生活,恰如一个严谨、低调的科学家。 据媒体报道,8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考察,其中一站便是这家研发中心。当研发中心负责人向总理请教发展传感网的建议时,温家宝沉思片刻说: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其中令公众最为好奇的便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于是乎,一夜之间,传感信息、感知中国等词汇传遍中国,不少人都在打听,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高科技?该中心主任刘海涛向本报记者介绍,它们都和一个时髦的词汇物联网(又称传感网)相关。 厉害的研发中心 我们的传感网核心技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温总理曾如此发问。中心负责人回答道:我们起步比较早,标准化和技术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温家宝总理听后即提出殷切希望: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随后,总理便发表了要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讲话。经媒体传播之后,即使同在太湖国际科技园的不少企业,才恍然发现,身边竟然藏有一个如此厉害的研发中心。 为什么落户无锡 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去年11月无锡市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共建成立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是国内惟一的专业微纳产业研究所,拥有微纳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全产业链,在国家微纳传感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据说为了促进此项目落户,无锡市领导是数度前往上海相邀,显示了充足的诚意;另一方面,无锡自身的产业优势也是促成研发中心落户的重要原因。刘海涛便表示,无锡新区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领域较强的产业优势,是传感网技术产业化的宝贵基础。 在刚刚举行的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省委书记梁保华把传感网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并提出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无锡市也在温家宝总理视察后的第二天,就明确目标与研发部门、网络设施建设部门全力对接,加大投入,共同争取和推动感知中国中心在无锡建立,打造继中关村、深圳之后的国内第三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 盘点 照顾小孩、保护机场神奇的物联网无所不能 让温总理如此倚重的物联网或者叫传感网,究竟有何神奇的功能?刘海涛向记者描绘了一番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在这幅如同电影大片的画面里,记者看到了物联网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监控、平安家居、抗震救灾等多个领域无所不能的表现。我还想不出,有哪一个领域是物联网应用不到的。刘海涛自信地说。 平安家居 据了解,在中科院研制的平安家居无线传感系统中,我们家中的空调上、窗帘上,卫生间里、厨房里,到处都可布点(即传感装置),它们感受温度、湿度、亮度、烟雾及角度等信息,与家电、门窗、炊具等联动,合力将居家环境控制在一个最为适宜和安全的状态。地板上的传感器还能通过判断脚步频率、幅度、轻重等参数,绝不会混淆家中小狗与入室小偷的区别,一旦发现不速之客立即向上层传感网报警;而保险柜上的传感器也会甄别试图使用它的人的身份,感觉不对劲即会启动 攻击模式。 护卫机场 刘海涛举出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安全防护网的例子。据其介绍,在浦东机场数十公里的围界之上,他们装上了一圈如火柴盒般大小的传感器,它们各展所长,有的感受振动或声响,有的对磁力或微波敏感,不仅能准确感知来者为何物,还能通过相互间的无线通信,判断来者的方向、速度、远近等,甚至能自动调用摄像头等手段,为人们提供直接依据,确保航空安全。 在今年6月16日的一次演练当中,现场人士见识了它的神奇。据悉,当天,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某段围界外,两名全副武装的飞行爱好者鬼鬼祟祟地走近防护网,商量着如何翻越高高的防护网进入机场,但他们还未靠近防护网,就被一阵阵警告声给吓退了回去。随后,两人又尝试了从外围挖掘、翻越旁边的防护墙等各种方法,均被警告声制止,就在二人犹豫着下一步行动之时,几名安保人员突然出现,将他们逮个正着 智能交通 现有的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是自发进行的,每个驾驶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行车路线,交通信号标志仅仅起到静态的、有限的指导作用。这导致城市道路资源未能得到最高效率的运用,由此产生不必要的交通拥堵甚至瘫痪。而智能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将整个城市内的车辆和道路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通过超级计算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 比如在机动车辆发生事故时,车载设备就可以向交通管理中心发出讯息,便于及时处理以减少道路拥堵;同样,后方行驶的车辆也可以及时得到消息,绕开拥堵路段。当然,如果违章驾驶,也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处罚。 环保监控 环保监控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方面,刘海涛介绍,为了帮助政府应对太湖的蓝藻危机,他们在太湖中放置若干传感装置,一旦蓝藻素升高,或水温有变化、有暴发蓝藻的可能,传感器会及时发出预警,这样决策机关就能及时得到信息,并作出应对。 有意思的是,传感网并非永远固定,而是长脚的。在环保监测上,如发生气体泄漏、水体污染等事件,工作人员可随身携带一箱生化传感器,像播种那样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散布,数十个传感器就能无线联网,随时跟踪有害物质的扩散路径,实时向指挥部发报。目前,中国的无线传感技术已在宁波北仑区政府应急指挥、嘉兴水运智能交通等系统中示范应用,在电力、水利设施维护等领域也已开发运用。 抗震救灾 在抗震救灾中,有一个通行的法则就是黄金72小时,这是救援的最佳时间,但是现实中,救援人员常常因为不能确定受害者的身份,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刘海涛介绍,假如我们事先在建设房子时,便在水泥混凝土中混入了传感器,这样它们不仅能事先察觉到地震或者灾害的异常,给人们留下宝贵的撤退时间;而且即使在房屋倒塌之后,它们仍能成为人们获救的指南针。例如,它能感知到被埋废墟中人的心跳,医护人员能根据传感器反馈的被埋人员的身体状况,准备相应的救护设施和药品。 目前,刘海涛及其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地震预报系统,它利用中国移动分布全国的数十万个基站,在每个基站布下传感列阵。这样可大大提高我国地震监测点的密集度。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1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日报访谈: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liufeng 2010-12-6 12:59
前言:科技日报的这篇访谈很清晰的描述了我的若干观点,希望能给当前火热的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提供不一样的思路。该说的都说了,但事物如何发展,却不在我们的预测之内。只求内心的安定。 文章全文地址: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12/05/content_253608.htm 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周日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赵雪 自美国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中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多项合作。有学者提醒,信息安全问题当首先考虑   中国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必须考虑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其次要与整体土壤匹配。在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发言中的一句话,在会场上引起共鸣。   自美国IBM公司2009年初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智慧城市成为了代表们发言的关键词。   这是信息主权问题   2009年3月,刘锋与13位学者开始研究美国智慧地球战略。智慧地球代表了美国最高科技方向,他们的商务人员积极在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广智慧地球应用,这种宣传力度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刘锋分析说,物物相联的信息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处理,因此谁能控制云计算,谁就能控制信息主权,而云计算的基础则是服务器与存储技术,但中国并不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与市场掌控者。这是一个信息主权问题。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领域能够掌控的核心技术还十分有限,再加上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的普遍应用,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就更加难以估量。如果这些信息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很容易被对方获取或被操纵。   刘锋进一步分析说:IBM公司是与美国国家战略挂钩的公司,中国如果与其合作的话,智慧城市所涉及领域的动态信息将很容易被获取或操纵,进而被美国政府所利用。另外,通过IBM公司的软件系统,美国军事人员也将可以反向操控上述设备。美国如果能够顺利介入涉及中国国家机密的信息领域,中国城市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建设,如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金融领域的国家安全动态信息,将很可能被其获取,甚至被第三方利用。安全问题并非单单针对IBM智慧地球战略,而更在于整个国家未来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智慧地球的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这就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了便利,可能会给各国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应该引起中国的度高重视,并进行必要的系统评估。这一研究结果,刘锋等曾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   学者们的研究立即引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注,2009年9月,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经调查,编撰了一份《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报告,客观地分析了智慧地球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商业目的,智慧地球对促进两化融合的积极因素,以及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中提到,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国家风险将会凸显。报告还认为,IBM的智慧地球实现难度极大,会形成新的技术壁垒、甚至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等。   今年4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出席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所作的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中国既要有所启迪,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盲目发展将会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智慧地球理念所涵盖的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均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但目前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刘锋对此分析说,全球确实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超级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领域胜过IBM。智慧地球将有可能引导各国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其聚集,从而影响各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也指出,IBM如果凭借智慧地球大规模获得了中国方面的项目资源,中国将会被IBM高附加值产品消耗掉大量资金及资源,严重削弱中国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力度。   刘锋认为,美国一直不断推出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新概念新理论,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并通过概念炒作,引发中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及技术条件如果无法匹配的话,在这方面过快建设就会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在整体条件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将会出现资金及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等问题。   但一年多来,IBM在我国的智慧地球战略推进却是有条不紊,已中标沈阳、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22个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很多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将其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课题,有的甚至已经在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工信部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项目透露出了地方政府的盲目性。    应加强智慧中国战略研究   在刘锋看来,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之一,IBM围绕推销自己产品的解决方案,倡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的理念,尽管智慧地球是IBM的一种营销手段和产品促销策略,但不可否认它的战略前瞻性和超前性,因此我们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智慧地球对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的影响,必须构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中国战略研究,抢先占领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从而占据市场和技术制高点。   他建议,当前我国应在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创新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发展重点开展试点示范,等待商业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熟并进行充分安全和技术论证后,再以商业先行、快行,公共事业后进、缓行的办法逐步实施。中国只有真正掌握了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才有可能建设成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4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能被西方炒作概念牵着鼻子走--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的发言
liufeng 2010-12-4 17:36
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重点探讨信息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由工信部,中国科学院 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参会者主要为地方政府信息主管,通行行业企业,和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的信息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2010年12月2日举办。 在这次会议上,我应邀做了主题发言,详细阐述了三个观点: 1.信息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意国家信息安全和整体土壤匹配的问题 ,不能被西方不断炒作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牵着鼻子走。 2.中国企业不但应该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国际竞争。应加强理论研究,抢占商业,科技制高点。 3. 从我们的研究看,IBM智慧地球是个不成熟的概念,第一,没有解决物联网,云计算和传统互联网的关系,第二,智慧地球局限了互联网的发展范围,互联网必将越过地球,向更远的地方扩张。 在这次大会上,为了保持和谐,没有对IBM 智慧地球的抄袭问题进行阐述,相关内容请点击; 图示IBM智慧地球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发言全文: http://www.cctime.com/html/2010-12-2/20101221644119123.htm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平淡的物联网
lhj701 2010-12-3 16:20
今天物联网既备受关注,甚至炙手可热,同时又饱受争议,这是什么原因呢? 物联网的热,既有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推动,也有社会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全世界热衷推广的一个原因,尽管各国提法不太一样,但对它的发展前景和对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却有一致的憧憬。 物联网不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就像其它任何一项技术一样,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就其整合的内容讲,过去RFID网络早有比较具体的应用,而传感网虽然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但其技术已经逐步向各种形式的应用转化。 也正因为目前物联网大规模的应用还没有到来,股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过度关注和热衷,也必然带来各种争议。 关于概念的争议最多,正如一个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发展中的物体一样,概念之争也在所难免。有人说,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因为,无非过去互联网的端点主要是人,现在变成物,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是互联网的神经末梢,如果需要的话,给这些头脑简单、能量有限的新端点分配一些IP地址,并且在接入互联网之前运行一些经过改进的通信协议即可。 也有人说,物联网的发展会将互联网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因为人本质上也是物。泛化网和普适计算最终会将互联网变为一种新的网络。 也有人说,物联网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剔除许多人为的因素,物联网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的应用而已,正如过去计算机应用一样:刚开始计算机和网络仅仅在科学家的实验室存在,而今天各行各业哪里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就是连孩子都不会对这种日常的应用感到丝毫稀奇和惊讶,相反如果他回家打开电脑发现没法上网,才会大喊大叫。 物联网既然有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为什么现在没有大的应用? 制约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 1。发展阶段问题。 这是由于它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即它目前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属于在市场的试验、推广和认可阶段,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必然要经过这个过程,并且其将来发展的起伏也是必然的。 2。成本问题。目前物联网的成本还比较贵。但我相信会逐步减低,正如当年的计算机一样,往上推10年,你能相信笔记本和网络有今天这么普及吗? 3。观念问题。物联网的应用如当年计算机的应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升社会舒适度。而社会舒适度的提升,除了需要投入新的成本,也有一个社会机构、单位和个人逐步接受的过程。 4。技术本身的问题。由于大量应用还没有出现,市场没有真正成熟,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就如有人发明了一件新东西,向你推销使用,你使用后发现它带来的好处,还不如它自身的问题多。 与技术问题相关联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各方利益问题。由于物联网实质上也是对原来相关企业市场进行重新整合和划分的过程,遇到各种阻力和产生主导权的竞争也是必然的。但对于用户来讲,希望的是物联网应用对各种资源整合后的优化使用,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物联网服务。但正如社会总会向前发展,就如目前的三网融合的试点一样,来自企业的分割问题最终会被市场的需求推动所融化。 物联网目前虽然问题很多,但只要它符合我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我认为大家平平淡淡地看待它,会更利于它的健康发展。
个人分类: 物联网|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物联网比喻为一个人
lhj701 2010-12-3 14:45
如果把物联网看做是地球上的一个虚拟的人,那么其感知系统是这个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肤,可以感受到地球上的风吹草动、环境变化,因为这些感知信息可以通过其身上的各种感知器官感知,然后依赖其神经网络系统传递到它的大脑。它的大脑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周围环境。一旦需要改变,其决定经过它的大脑发出,然后它可以用手或脚移动地球上的物体或通过控制周围的物体改变环境。 这样比喻,其感知器官就是加载了具有一定智慧的各类智能物体(家电、手机、汽车、楼宇、信息中心等等);其神经系统就是感受和控制信息传递依赖的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其大脑的决定就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其对周围物体和环境的改变就是各种具体的应用系统:比如智能楼宇控制、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农业、工业、医疗、军事、安全等等。 由此说来,就不难理解物联网三个主要研究问题: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不知这样比喻妥当否?
个人分类: 物联网|539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物联网专业看我国毛糙的本科教育
热度 1 accsys 2010-12-3 12:35
姜咏江 据说我校申办物联网专业未批。最近有机会与被批准办物联网专业的大学老师接触,询问了一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都回答说:还不清楚。 据可靠消息,教育部已经批准40所左右大学开办物联网本科专业,如果大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尚不清楚,该专业如何可以办得合格? 最近热炒的物联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学问,如果放到研究生教育层面去办,应该说是恰当的,因为研究生教育正是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发展且不够成熟这种状况的。 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是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因而尚不成熟的理论方法在本科教育中至多是介绍,而不能够去办专业。 因为理论和技术成熟,社会才会对该专业的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这时才是该本科专业教育创建的时候。物联网正处在不成熟期,除了增加前端无线传感技术之外和网络理论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分,难道有理由现在就去盲目地设立一个新本科专业吗? 我国目前是不是教育家在管教育?如果是懂教育的说了不算,不懂教育的说了算,那么必然会出现违背教育规律,产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毛糙现象,也就更谈不上教育水平的提高了。 虽然人人都可以创新,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传授先进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才是本科教育的正道。 象计算机设计制造这样该设立的本科专业却一直未见,象物联网这样不实在的专业却是一哄而起,足见我国的本科教育是如何的毛糙! 2010-12-3
个人分类: 随笔|38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的推动者
coofish 2010-11-28 09:12
转载: http://www.coofish.org/post/memspark.html 周二接到 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行政综合部朱许斌先生的面试通知,经过几天准备于昨天完成面试,过程挺顺利的,先简单自我介绍下,然后谈谈对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网站运营的构想。。。面试官含总经理一共是5人,据说大部分是海归背景,实力很强。面试后给了我十几分钟展示 MEMS资讯网 的机会,我介绍了下SEO优化、网站的框架、运营情况以及广告收入等。一切结束后,我在回南京的路上接到录用通知,非常感谢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给我这个机会, 特别鸣谢沈哥推荐职位! 现在无锡几乎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代名词。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及正在建设的传感网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大学科技园、感知中国博览园都是国家物联网产业规划的产物。作为一期建设的创新园定位于:重点集聚物联网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创业企业,打造传感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标是建成国家级传感网专业孵化器、国家微纳传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国际技术合作基地。 区域优势:1、苏南国际机场。2、沪宁城铁新区站,无锡至上海仅需25分钟。3、与地铁1号线相接,地铁4号线穿境而过。 延续江南水乡特有记忆64公里的生态水系 满足生活、休闲要求2200亩体育公园、游艇俱乐部 重现太湖碧波美景7.8公里生态湿地 图1 刚落成的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 图2 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无锡菱湖大道200号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B 栋四楼) 小贴士:去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路径:在火车站乘坐118路公交车至 吴都路(菱湖大道)站 即可。
个人分类: 心情驿站|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都是名字惹得祸
lhj701 2010-11-24 16:25
今天的物联网不可谓不热,可同样,越是热,越是有争议,除了物联网大规模的应用还未到来,众多的标准没有统一和制定,就连物联网的定义至今仍存在争议。 物联网的名字是从Internet of things(IOT)翻译而来,但好像中文名字比英文要好。 先看看中文,物联网三个字,一个是物,一个是网。物好理解,我们周围用的物品、居住的房屋、走的桥梁和道路、居住的城市都是物。人本身也是物,这是实体的物,具体的物。当然还有抽象的物,它们与实体的物相关联而产生。 另外一个是网,这个网,就是网络,但网络却有多种,有互联网、无线网、局域网等等。 要将物体连接到网上,需要先给物体安装感觉器官,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如果不给物体安装的话,东西是死的,联到网上也没有什么用。给物体安装的这些眼睛、鼻子和耳朵,我们称为传感器。传感器既要能感受信息(包括物体自身的信息和物体周围的信息),还能将其感受的信息以一定物理形式,比如电流和电压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让人看得懂。 另外一个问题是物为啥需要网,并且要联起来? 物体需要网络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物体的信息需要网络作为媒介传输到很远的地方。比如,菜农的蔬菜大棚的温度可以每间隔一段时间,通过无线网络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再比如,将来手机上可以配备RFID扫描装置,你在市场上看好一款物品,但不知道其真伪和更加详细的信息,用手机轻轻扫描一下物品上的RFID标签,不到半分钟,这款物品的详细信息就出现在你的手机的屏幕上。再比如,海尔目前正在做的物联网家电,如冰箱,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冰箱内的物品信息,装上摄像头后,还可以在单位查看家中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这些物本身需要组成一个网络。当然,一般而言,需要用无线方式组成网络(飞机上的很多传感器用有线方式组成网络)。比如在一个监控区域实施安全闯入监测,一个传感器不能决定是不是有物体闯入,一般往往需要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持续监测一段时间、并经过信息处理判断后才能做出有无物体闯入,大致是什么物体等等(有人可能说,安些摄像头不就得了?但如果安装摄像头,信息仍然需要处理,如果用人看,当监测的区域很大时,需要的人力也必须很大。另外,人看图像信息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使用图像自动识别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仍在研究的领域。此外,使用物联网技术的监控系统并不排除使用摄像技术,只是还可以使用诸如声音、震动、热感等多种监测手段,加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从而其监测更加安全可靠,实时性更好而已)。 当然,许多应用可能是将分散在距离很远的、许多局部的网络,通过internet联结成为一个更大的局部网络。 再看看英文的名字:Internet of things(IOT)。直接翻译为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物。这也难怪,IOT原来的意义就是通过Internet将众多RFID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并在广域网范围内对物品身份进行识别的分布式系统。 可见,今天物联网的概念,应该是对Internet of things(IOT)进行了推广。 当然,物联网的概念争议在于它既有新东西,也有旧的东西,是一个发展的事物而已。比如,我坐在电脑前,我是物体,通过网络(internet)看网页(信息),这算不算是物联网? 因为物联网概念很大,跨越整合的领域很多,其应用领域和范围广大,应用渗透能力很强,而且还处在发展的开始过程中,到底啥是物联网,说法很多。因此,如其说得很清楚,还不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另外,再过年,估计它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应用一样广泛,人们都在用,仍然在发展,至于到底在如何发展,可能仅仅是专业研究人员关心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物联网|154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联想学院实训班四期第一模块——感受江苏
hkhyper 2010-11-16 18:01
原文网址: http://www.mscas.ac.cn/news/channel/intro3511.shtml 发表时间: 2010-5-18 文 胡坤 5月10日至13日,联想学院实训班第四期在江苏进行了第一模块为期四天的培训。 第一模块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讲授宏观层面技术转移政策与模式。 5月10日下午,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周旭东就苏州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政策解读为题,为学员们介绍了苏州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和经验。据周局长介绍,苏州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农业苏州向工业苏州和工业苏州向国际制造基地的转变,现在,苏州正在谋求向苏州创造的转变。但是,过去科技工作对企业的扶持主要靠项目和经费,影响面有限,很多企业不能享受到科技优惠。国家出台普惠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可以通过政策的落实惠及面广量大的企业。苏州作为市一级地方政府来讲,不可能出台更好的政策,但是落实国家创新政策却是最重要的着力点。苏州通过落实国家科技政策、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设立市级科技计划、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苏州在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出台政策,使苏州近年来在科技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5月11日上午,科技调研室胥和平主任向学员们讲解了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政策。下午,管理学院柳卸林副院长则将美国德国与中国技术转移进行了比较与解读。胥和平主任从国家层面详细介绍了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鼓励政策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柳院长深入比较了美国、德国和中国在促进技术转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指出了中科院在技术转移中面临的困难,提出技术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员的回顾和反思。 两天集中授课之后,实训班四期学员开始了实地参观学习。5月12日,学员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纳米所杨辉所长为学员们介绍了苏州纳米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新建研究所,苏州纳米所承担着中科院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研究所从建所初期就非常重视,出台有力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在所内构建合适创新创业的文化和氛围,使成果转化的观念深入人心。组织形式上,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及控股公司,专门负责研究所无形资产运营,代表研究所管理参股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减少行政干预。 参访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2日下午,实训班邀请到了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斌为学员们授课。肖总主要讲述了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最终产业化经历的困难和失败。肖总通过苏州星恒成长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例子,向学员们展现了创业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同时,肖总和学员们分享了他在创业过程中体会到的感悟和经验,很多学员们表示,肖总的某些经历他们深有体会,从讲座中受益颇多。 2010年两会,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物联网,物联网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5月13日,实训班带领全体学员,赶赴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参观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心主任助理王汇联向学员们展示了中心的筹建情况和物联网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由中科院、江苏省和无锡市三方共建,中心通过引进项目、建立公共平台和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在无锡建设从研发、系统集成、典型应用示范及产业化的创新价值链,成为国家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依托合作各方优势,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应用开发,为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在感知中国产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访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越至第一位也许并不是偶然,苏州和无锡的参观学习让学员们体会到了江苏大地上弥漫的创新创业的气息。第一模块的培训很快结束了,虽然此次是实训班四期学员们第一次会面,但是大家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相同的目的,为了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让大家很快融为一体,大家都期待着第二模块在北京的相聚。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稀土究竟有啥用?
Jacking 2010-10-22 23:19
   没有中国的稀土,日本人造不出芯片,没有日本人的芯片,美国人的火箭精度将从10米降到50米。近来,“稀土”二字成为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估计也应该是世界各国元首重点讨论的话题。凤凰网专门为此开了题为:稀土之战的专题。http://news.ifeng.com/mil/special/xitu/。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几点信息:1、稀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生产都离不开稀土,小的如芯片,手机,大的如火箭,大炮,航天飞船。2、中国的稀土储存量非常大(据说从10年前的80%降到现在的52%),是唯一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3、中国的稀土价格非常便宜,有官员比喻说“稀土当土买”。4、国外各技术强国都大量的购买中国的稀土,日本的稀土几乎百分之百从中国进口,美国的军工产品上大多用的都是中国的稀土。   早在92年,我们亲爱的小平同志南巡到江西是就说过一句名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的字眼,怎么会一下字引起世界的震动呢?稀土究竟有啥用呢?我们以下分行业来讲讲稀土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   自从巴菲特助阵比亚迪以来,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于电池技术。电动汽车的电池可分为两种:一种燃料电池,一种是蓄电池。燃料电池是利用贮氢合金贮藏的氢气与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来产生电力来推动汽车,而其中的贮氢合金的主要原材料就是一种稀土元素-镧。蓄电池有多种技术路线,最有前景的应该是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但无论那一种电池,要想达到电动汽车使用要求的话,都离不开稀土(镍氢电池需要镧,锂电池需要钇)。丰田汽车开发的普利乌斯就是采用镍氢电池,没有中国的稀土,估计他们也很难受。   风力发电   新能源无疑也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热点,而风力发电则是仅有的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新能源之一。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是风力涡轮机,风力涡轮机的关键部件是钕铁硼永磁体,钕铁硼永磁体的关键材料就是钕,钕就是一种关键的稀土元素。据说2兆瓦特的风力涡轮发电机,最少也要1.7吨钕铁硼制成的永久磁铁。如果中国强制限定稀土出口的话,2012年将无法在中国之外的地区生产风轮机。   高铁   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也是一项值得中国人较高的技术成就。但如果没有稀土的话,估计高铁也叫不了高铁了。高铁中的三大关键部件:高铁路轨紧固件,高铁专用镀铝锌钢绞线盒和高铁车厢中都用到大量稀土。   物联网   物联网究竟能不能实现,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现在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物联网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稀土。物联网如果要实现,必须在全球布置无数个多钟多样的传感器。而这些具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的功能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就是靠稀土元素的各种特性。   大气环保   气候问题也是当今的一个政治焦点,气候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中处理二氧化碳之外,还存在大量的一氧化碳和各种氮化物。一氧化碳和氮化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就是汽车尾气。在治理汽车尾气中很关键技术是催化转化技术,而催化转化技术中用到的催化剂的生产就离不开稀土元素-铈。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比较新和比较热的领域外,军工科技、航空航天、纳米材料、IT电子、医疗保健等传统行业中也是大量应用稀土。   稀土的利用主要是基于这些元素及含有这些元素的合金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特性,而这些特性还有大部分没有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所以稀土的利用还有非常巨大的空间,也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一大源泉。
个人分类: 科普杂谈|1815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国计算机大会圆满召开-杭州
wucg 2010-10-14 20:10
中国计算机大会于10月11日至12日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很多,偌大的一个会场(第一世界大酒店,第一世界厅)坐得满满的。大会关注热点有两个,一个是物联网,另一个就是云计算。几乎场场大会报告和各个分会报告都会有人提及这两个词。在云计算的分会场里,由于场地不是很大,很多人站在后面,把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室内空调很弱,因此异常闷热,但是大家听报告的热情未减少,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大会的经典语录: 我坚信不移的事情是:资本只能是赚取利益,资本家永远是舅舅,你是这个企业的父母,你要掌握这个企业的未来。-语出《马云:资本永远是舅舅 自己掌握阿里未来》,详见: 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573051627598 最后想修订标题的同时,向大家检讨一下:刚才发下文章中有不少的错别字,都是打字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检查惹得祸。 向已经阅读此帖的同仁们说声抱歉,那些错别字可能影响了你的心情。
个人分类: 百之草园|33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在技术上解决的三个问题
wcy010101 2010-10-10 10:46
电子商务要成为所有企业和全民的行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将共同起着极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这将会使买卖双方和商品的信息更加透明和对称,并使交易氛围与物理交易场景更加接近。 电子支付目前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每位消费者都能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极放心且又极方便地持卡消费,电子商务将必然实现跳跃式发展。 在网络营销中,商家对博客和微博的关注和利用较多,而对游戏和聊天类网站的关注和利用较少,这也与游戏和聊天类网站中目前尚缺乏较好的传播和互动功能有关。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的几个概念:物联网、传感网、RFID网络
lhj701 2010-9-5 19:15
物联网的几个概念,比如RFID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M2M等,以及它们与今天物联网的关系一是让人搞不太清楚,二是其概念的提法至今仍存有争议。 物联网的英文为Internet of things(IOT),原意在于物体与物体相互连接的网络。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源于RFID网络。 RFID网络在于将物品与互联网相结合,如将产品电子代码EPC服务于物流领域,主要为了增加供应链的可视、可控性。 RFID网络偏重于对物品的识别及流动控制和管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源于美国军方对战场的监控与预警系统的研究,后来逐步迁移到民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侧重于对目标、环境和物体状态的监测与控制。 M2M概念最早来自于诺基亚,其含义有Machine-to-Machine、Man- to-Machine,或者Machine-to-Man等。 其侧重点在于无线数据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无缝连接,从而实现在其基础上的无线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集成化,并最终为用户创造增值服务。 不论RFID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M2M以及今天的物联网,我认为都是普适网络(无所不在的网络)概念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延伸。 今天的物联网概念实际上把上面几个概念进行了整合和发展(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另外, 今天的物联网概念与原来的数字城市、数字地球,以及美国今天所提的智慧地球,我认为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其内容有所侧重和发展而已。而其共同的本质在于通过网络(可以是全球互联的、也可以是楼宇局部的)作为媒介,对我们的环境、设施和物品实现智能化监测和控制(可以是按照人预先设定的物物自我控制),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 物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延伸(网络末梢),更是一种嫁接在无线网、有线网、互联网上的新的应用。它是我们对所生活的自然界实现时时感知、处处控制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人类实现环境智能化、人性化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为重要的是,物联网具有很强的应用渗透性,能够 在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老人护理、智能家居环境、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和预警、智能电力、智能农业、工业监测控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军事安全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得到应用和发展,从而 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因此 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发展和庞大市场。我想这也许是目前我国对物联网进行推动的主要原因吧。
个人分类: 物联网|6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工程专业——选择需谨慎
热度 2 sboyer 2010-9-5 14:40
刚刚看到教育部新增本科专业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7-28/1520260814.shtml ,其中物联网工程(传感网工程)占到新增专业近30%,高居榜首,这也再次印证了物联网热潮的到来。 很感兴趣的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可以保证4年本科之后能够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记得本科招生专业说明上都是这么说的)。物联网没搞过,没有发言权,但传感网确实学习过一段时间。个人感觉传感网更多的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新技术,从字面上理解传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传感器+网络,这里的网络更多的是特指无线网络,其核心就是把传感器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需要的地方。研究的问题也无非两个大方面:传感器,这是物理、检测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网络,由于传感网的应用特殊性,这里所指网络的研究内容与传统的数据通讯网络有所不同,但说到底还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还是MAC、路由协议这些东西,与通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由此可见,传感网的一些课程应该和上面一些专业重叠度很大,而在应用方面则更多的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这几乎是所有信息类本科专业必学的内容。这样看来传感网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所不学,其结果必然是无所精通。对于找工作,这种只红不专类型专业在当下很难说有什么优势;对于继续从事研究而言,必要的基础知识深入学习恐怕要花费不少时间。而物联网作为传感网的扩展,强调的更多是所谓传感执行网络,与传感网没有本质区别。 对于这个新增专业,提示大家专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个人分类: 言为心声|5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热:教育部新增140个本科新专业,物联网工程占30个,高居
lhj701 2010-9-4 22:06
物联网热进一步显现,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各高校140个本科新专业名单,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占30个,高居榜首。可见我国已经开始加快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7-28/1520260814.shtml )。另外据可靠消息称,全国高校要求新上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校总数达到百余所,最后仅仅批准具有相关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新上试办该专业。 山东省被批准的高校有山东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允许新增该专业。该专业将从2011年开始招生,学制4年。
个人分类: 物联网|4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新一轮中国大市场
accsys 2010-8-27 05:57
姜咏江 现代高科技计算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实在叫有远见的计算机科学家伤感。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计算机问世不足40年的时代,中国就沦落成了美日等国推销计算机产品的大市场。一时间美国计算机产品,日本计算机产品涌入我国,首先在科研和金融领域排挤掉了中国自制的小型计算机DJS130的市场,在高层次错误地认为软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决策下,一轮从国家开始的国外计算机产品在中国普遍推销的大市场展开了。1986年,银行系统从日本买进成套中型机若干套,当时要耗资上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要上亿。记得北京人民银行进口的是M240,中国金融学院进口的是M220D中型计算机。那些所谓的大型和中型计算机都顶不过现在一台微机!那时进口的计算机非常骄气,不但要占用大房子放置主机、行式打印机、软盘阅读机、录入机、磁带机、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恒温空调等一系列设备,而且要高洁净度,进入机房就如同进入了医院的手术室。 银行系统购买这几套日本的计算机系统,前后历时将近两年。可气的是,没有一两年的时间就全部过时淘汰了!那年头美元对中国来说是稀有货币,用上千万美元购买了一大堆垃圾!冲击日本计算机的是美国的IBM个人计算机全面打入中国市场。中央财政拨款专项为各单位购置计算机,其好处是使我国迅速地接触了计算机这个现代高科技领域,让中国迅速地进入了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时代。 在微机市场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迎来了网络时代。如果将独立的计算机产品在中国全面铺开,认为是中国的第一次计算机大市场,那么网络组建的过程就是第二论中国计算机技术大市场。在这两次中国大市场中,我们几乎纯粹是一个消费大国,一切惟洋言视听,惟洋货使用。那时能够搞个西文产品汉化就已经能够代表我们本国的计算机最高水平了,如果有一点点应用的改进,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当我们全面地学习别人产品如何使用的时候,在洋专家费力地介绍产品,宣传计算机软件方法的时候,不但钱让国外的大公司拿走了,而且为中国人埋下了软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隐患。 事实证明,只搞软件,我们只能在计算机产业链中作中游或下游的产品,只能做外国产品的推销者。我们要将计算机这个高科技搞上去,必须自己动手去作源头的产品。虽然这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和金钱,但为了中国在未来的世界上能够有生存之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搞计算机源头产品的重要性。 如今物联网的时代即将到来了,我们是不是还要成为国外产品的第三次大市场?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去抓源头产品的研制,那么计算机领域第三次中国大市场将无可避免。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源头产品是什么?是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的研制,这是我们摆脱成为国外厂商大市场的保证,我们必须从上到下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浏览一下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申报和审批的项目,在计算机这个领域中,实在是跟风科研的内容太多,这些项目、课题即使研究得很好,那又有什么用处呢?既然是花国家的钱,我们能不能在这个领域真正搞一点自己的研究,进而向摆脱中国大市场的方向迈进? 中国的计算机领域基金评审专家呀,你们要成为改变中国大市场的英雄还是罪人? 2010-8-27
个人分类: 随笔|48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概念?产业?研究方向?
dylan 2010-8-21 20:04
这几天看了一些物联网的基本知识,初步的感觉是将网络、移动电话等通信设备与传统的产业(购物,检测等)进行结合,个人认为从技术角度讲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和产业的确是一个非常热门而且前景非常诱人,今年的973项目中有3个关于物联网的项目,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我的判断.....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据百度指导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我在scholar.google.com查询了一下,好像相关文章及引用率都非常有限。是否能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资源|8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热的冷思考
lhj701 2010-8-13 10:00
物联网,英文的全称为Internet of things(IOT), 原始含义是物与物相联结的网络。过去没有一项技术在其完全成熟之前,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话题。这其中的背景既有技术发展必然的自然推动,也包含社会应对经济转型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它正在被美国、欧盟,甚至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所关注。同样,它被列为我国新兴产业规划五大重要领域之一。已经引起了政府、生产厂家、商家、科研机构,甚至普通老百姓的共同关注。 今年的973课题就有三个关于物联网的科研课题,分别被上海、北京和江苏等科研依托单位获得。 物联网是一个庞杂和正在发展中的概念,其研究内容和内涵一直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最早物联网的提出,将RFID与互联网相结合,如产品电子代码EPC服务于物流领域,主要为增加供应链的可视、可控性。随着其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将M2M、传感网技术等逐步融入其中,演化成为普适网络(无所不在的网络)的新的代名词,今天它以数字城市、智慧地球等名词表述着对未来同样的憧憬。 物联网不仅仅是对互联网的扩充和发展,更是人类对所生活的自然界处处控制、时时感知的一种理念的体现,它是我们人类环境智能化、人性化的一种必然趋势。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发展和庞大市场。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都贴上廉价的标签,用你的手机扫描一下,网络就会自动告诉你它的所有信息(我们就不用再担心市场充斥着那么多假货了)。这个市场有多大?物联网可以在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老人护理、智能家居环境、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和预警、智能电力、智能农业、工业监测控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军事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既然物联网前景如此光明,但为什么需要冷思考呢?这是因为: 1。尽管前景很好,国家也很重视,但过度的市场化可能会影响它的健康发展。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利润,而物联网却是一头正在成长的小狮子。物联网还在试验和发展过程中,可我们的股市已经将其炒过多遍了。已经有著名企业家提出不要过度投资物联网的警告。 2。物联网涉及电信运营和各种行业垄断,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打破各种壁垒,通过网络运营商、生产商、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面向市场应用共同努力,使其健康发展。 3。物联网的许多关键技术并没有突破。比如传感器核心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安全与隐私、云计算等海量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许多成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物联网理念的简单展现。而对于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所带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众多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下大力气解决。如果科研者也和股市的股民一样急功近利,物联网不会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物联网的出现使我国科研工作者和世界科研水平一流的国家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尽管物联网前景无限好,但对物联网需要冷静思考,尤其是相关科研人员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热闹,更应该考虑一下物联网发展10年、20年后的问题。因为物联网发展,对于科研人员来讲,任重而道远。
个人分类: 物联网|4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联网,热!热!热!
pukin 2010-8-10 17:36
今年立项的973项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864-1.shtm ),有关物联网研究的就占了3项,真可谓 热!热!热! 973计划主要是侧重于基础性研究,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物联网无非是目前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其用户端从电脑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其重点主要还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感觉还是有些偏离973计划的初衷。 记得当年863计划实施的时候,初衷为了跟踪美国、欧洲的星球大战和尤里卡计划,主要是在一些高新战略技术领域进行跟踪和超越。而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包括连怎么开发鸡饲料、施农家肥也成了863资助的重点项目了。 附物联网3个973项目简介 第一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首席科学家: 刘海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3.8 依托部门: 江苏省科技厅 本项目针对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重大应用需求和特征,以构建感知互动、自治高效和安全可信的物联网系统为目标,以物联网的非确定、高混杂和强关联特征为出发点,开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并揭示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复杂耦合关联机理,提出物联网在自治机理、融合决策处理、可信软件建模与方法和系统优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建立物联网标识、安全、网络、服务等基础架构,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线,在物联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物联网基础理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力争主导物联网国际标准,为物联网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带动信息领域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我国在以物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领域新浪潮中占据有利和主动地位奠定重要基础。 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的预期目标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提案为主,具体目标为:发表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论文40~50篇,其中对物联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文5篇,申请和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完成专著1本;牵头制定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2~4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50名。 第二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 首席科学家: 赵伟 同济大学 起止年限: 2011.1 至 2013.8 依托部门: 上海市科委 教育部 具体目标包括: 1) 揭示物联网系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物联网络解析理论和软件物化方法。 2)创立感-执物联网软件体系结构和自-协网络体系结构及设计方法。 3) 研制适应于不同规模的、可信安全的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为物联网应用的开发、设计和运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根据系统规模和对感知、控制的不同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验证理论、方法、框架和支撑平台的有效性。 4)通过本项目研究,稳定一支物联网理论和技术研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促进我国计算、通信、控制相结合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研究基地,为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保障。 在物联网研究方面有若干论文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60 篇以上,其中国际重要刊物与会议发表50篇以上;发表学术著作 2 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以上。培养博士、博士后等35人以上,硕士30人以上。 第三个项目: 项目名称: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马华东 北京邮电大学 起止年限: 2010.9 至 2015.9 依托部门: 教育部 本项目将在大规模异质网元数据交换、不确定信息整合以及动态系统环境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在林区生态保护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验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大规模、实用的物联网设计和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研究将为提高我国物联网研发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感知中国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做出支撑, 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从事物联网研究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以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为主,并完成物联网验证平台和示范应用系统。具体指标为: (1) 在IEEE/ACM 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和ACM MobiCom/SenSys、IEEE INFOCOM等重要会议发表一批高质量论文, 其中SCI 检索论文50篇以上, IEEE/ACM Transactions论文20篇以上; (2) 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8项以上, 提交国际或国家相关标准提案2项以上; (3) 为国家培养一支包括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多学科融合的从事物联网研究的高水平团队,培养博士生30名以上; (4) 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3次; (5) 研制1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验证平台;面向林区生态保护提供一套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706 次阅读|4 个评论
物联网
skymoon619 2010-8-1 22:04
一夜之间,物联网概念成为了股市最为热门的话题,而物联网概念个股本周以来抢眼的表现也吸引了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以远望谷 (002161.SZ)为代表的板块龙头本周的涨幅更是高达57.11%。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物联网概念个股突然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呢? 何为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名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有研究机构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产业前景广阔   据悉,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   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技术是建立在微米/纳米基础之上的,市场前景广阔。MEMS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积小、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下降快,目前主要应用在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根据ICInsight最新报告,预计在2007年至2012年间,全球基于MEMS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制动器的销售额将达到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与2007年的41亿美元相比,五年后将实现9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个人分类: 图书馆2.0|3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联网之家庭自动化实现
creator 2010-7-23 15:46
立足现有条件来实现低成本家庭自动化。 由于物联网的通信协议的繁杂无定,以及很多诸如IPV6等技术的未引入,同时现有普通家庭的硬件设施不具备物联要求,所以要实现理想的化的,未来的物联网家庭自动化很不现实。 Wifi, Wimax, blueteeth, Z-wave,Zigbee,X10等等等,大把的通信协议,当然还包括传统家电,比如空调电视的红外控制,所有这些控制信息传输都有不同的协议,很难统一。目前Zigbee倒是比较突出,成本低,功耗低,频率不用再申请。如果物联网大量使用,那么功耗低是首要要求,否则不能达到自动化,环保节能的要求。同时成本要低,如果各种厂家及应用服务商在使用时要采取高成本的通信协议是绝对不可取的。Wifi在深入wsn后也有取代ZigBee的架势,毕竟wifi有些优势,谁胜谁负先不管,看看用现有的这些东西能干嘛。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家庭中央控制系统,如果不考虑能耗,当然你家的PC就行,但是如果要考虑能耗,则需要开发新产品,而且PC很多功能不具备需要添加外设。这个中央控制系统需要能计算存储,需要能通信,这是基本的要求。假设用A7或A8开发,单个的成本也就几百元。 简单概述下这个中央控制器的功能要求: 1可以作为一个小型PC,安装执行一些软件功能。如果中央控制器还能安装一些软件,运行计算存储,那么就能拓展很多功能,比如装上网络服务程序变成网站服务器,装上skypegtalkqq等实现网络通信,远程控制,智能控制软件等。 2,具有无线路由功能,组建网络的功能,比如取代TP-link,D-link的无线路由功能。有了无线路由功能,那么就能连接网络,同时组建自己的局域网,在IPV6没开花前,实现一些功能。比如将wifi电话,PC,PDA等并入这个网络。现在的PC和无线路由器还不易实现。 3,能够接入Zigbee协议等家庭用传感器的信息,比如摄像头,温度传感器等。通过与这些传感器的通信,实现智能控制。 4,功耗低,能7*24不间断工作。 Wifi视频电话,即通过中央处理器类似skype的软件来接通手持的wifi通信的电话,这样通过网络来拨通联网的电话机,这样你在公司的电脑前就能拨通家里的电话,其实就跟视频聊天差不多,只是更方便。找个wifi接入点就能向家里打电话。 现在家庭电器很多都没有如ZigBee的无线通信协议,所以要通过这个中央控制器来控制洗衣机等还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产一些无线开关来实现很多控制,用一继电器和ZigBee通信芯片,构成一个可以控制插头开关的设备,比如将这个设备插到现有的插线板上,然后再接通暖气或空调控制电源,那么就能通过无线控制这些设备的开关,间接的通过控制电源来控制电器。同样的道理可以通过控制水电气的阀门来控制一些设备的使用,同时满足安全需求。 这样你就可以通过网络远程登录家庭的中央控制器,控制那个插头电源的开与关,控制空调的开与关。你可以在地铁或公交上通过手机来控制,也可以在你的车载系统上控制你的家庭电器运作。可以控制水电的开关以及门窗的开关,而且容易实现,成本也很低。 什么远程防盗,监控,花园浇水,自然都不在话下。如果有遥控机器人,还能远程操作作一些事,比如洗米做饭。帮你打开冰箱,查看下还有些什么东西。 你在隔壁能遥控你的空调和电视么?能区分不同电视和空调么?市面上有万能遥控器。这说明电器的无线控制协议部分统一了,但是还没统一,而且能够统一。所以如果在家里装上一个万能遥控器,并与中央控制器联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远程系统来控制家用电器,比如电视的频道,空调的温度。当然如果在中央处理器上装上声音识别软件,通过录入预定指令,来声控家里所有的设备,就完全容易实现了。
个人分类: 经济生活|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调查
reqdriven 2010-7-19 20:53
物联网很热。到底咋回事不解释了。我好多事情没弄明白,希望调查一下以解迷津: A、物联网是很大的产业 B、物联网做不大 C、物联网之有前景是客观存在 D、物联网之有前景是误导 E、赞成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 F、不赞成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 G、以上答案都不对 ————请尽量选A-F,选G者请尽量给理由。 请参与调查者直接回复序号,以便统计。结果与后期公布,并共享。如果能够给予一些评价,尤为感谢。
个人分类: 调查|3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家庭健康中的单片机技术--2010年5月17日在嵌入式系统联谊会“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主题讨论会上的主题演讲
热度 1 人为峰 2010-6-15 21:54
(转自 http://www.eeworld.com.cn/qrs/2010/0517/article_2671_1.html ,做了个别文字修改,相应的PPT文件在 http://www.eetrend.com/technology/100024837 ) 特别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介绍一下过去一两年在科研上的一些经验体会。相比前面的老师们的介绍,我这个报告就是小儿科,因为我本身(不是谦虚的话)就只是一个单片机的爱好者,只不过是用的单片机用的比较多而已。   家庭健康显然是个大趋势,我们现在的生活理念整个都在改变,健康是第一个,绿色,人希望我们生活的质量是高品质的,并不是活着就行,而是有质量有素质。那么医疗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当然医疗现在成为三座大山之一,大家都感受很沉重,实际上不管是WTO(还是其他的相关部门)一直都在推崇预防医学,中国的传统观念其实最高境界、实际上也是中医的最高观念是治未病,就是没有病的时候,称为未病,就要去除致病源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之前。东方的哲学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在前面几位老师的介绍中都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理念,什么物联网之类的,都是要尽早发现疾病。我只不过在我的小小的侧面来介绍我的一些体会。因时间关系我也只介绍一些简单的东西,而且是从历史上挖出来一点点东西,我乐此不疲的去钻,去想,去弄,所以可能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大家也就一笑了之。   作为健康这个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还要无微不至,甚至让你在感受到健康的关爱的时候你还没有知觉,你并不知道你在受到这种关爱。甚至在受到某种提升健康的东西。介绍的第一个东西是就是神奇的过采样技术,过采样其实在几十年前很早就有这个技术了,过采样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从前年开始我把它捡起来,因为我发现还是可以把它发扬光大的,那么我们在家庭健康中的一个监护,主要是说要对人微弱的生理、生化信号进行检测,监护还希望使得这种微处理器不要用的太庞大的,或者说像住院那样,你非要躺着床上才能得到监护,希望这种监护能随时随地移动,那么在监护中最重要的是对微弱的人体信号的检测,这种信号是很微弱,那肯定要用到微处理器,所处理的信号都是模拟信号,那么肯定需要模数转换来进行转换,模数转换要保正它的分辨率肯定要用到放大器,这就是我们一般设计一个监护系统(的步骤),用到放大器在生物电子中进行检测,放大器要求比较精密,比较昂贵、复杂也比较困难,而且动态范围也受到一些限制,加入放大器本身就有噪声,抗干扰性能自然就差了,又耗电又占用体积,那我们能不能拿放大器来开刀呢?我今天实际上就是拿放大器来开刀,我们为什么要放大器?显然我这个问题就有点太小儿科了,让大家见笑了,但是我们都是要这么做的,那我们怎么样不要放大器就能完成这些事情呢?   那我们就提出第一个问题:高分辨率的AD模数转换器来实现不要放大器的信号检测,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就像我们经常碰到的心电,心电通常在1 mV,我们通常用的ADC比如说是2.5V输入,为了简单一点,我们假定是1V输入范围,用12位的ADC去转换,通常几乎现在所有的生物采集里面都要加上放大器,把1 mV的信号放大1000倍到1V左右,然后保证模数转换有足够高的分辨率,如果是一个10位的AD的话,那也就是说对于1 mV的心电来说,我们可以分辨它到1V,如果 我们换成20位的AD,那我们就不用放大了也能分辨1V,就是这么简单,那么我把它简单归结为,我们利用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去换取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或者增益,如果没有放大器了,那么我想这个体积就好做小了,也就实现了我们用数字信号处理去替代模拟信号处理的这种信号检测预处理的最高的理想。通常来说20位精度模数转换器的价格会比较昂贵,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说12位的AD,很多单片机中都已经嵌进去了,TI的,ADI的,新华龙(silicon labs)等等这些单片机都有12位的ADC,这上面的ADC通常都能做到几百千赫(兹)的采集率,但我们、特别是在家庭用的这些信号采集里,很多像心电也就是几十赫兹的信号用200或者400HZ的采样率,我们通过过采样每提高4倍的采样率,可以得到1位的精度。在我们常用的单片机中,我可以不客气的说(请大家谅解),几乎绝大多数的人在处理这些低频信号的时侯满足奈奎斯特采样定率就行了,比如说过5-10倍(采样率)在工程上就行了,那对于一个400k的采样速度也依然只用它400HZ,其他不用,但在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下用过采样技术其实是最简单的方法,那我们就可以用400k的采样抽样到400HZ,这就扩了1000倍,1000倍1024就是得到了5位的AD的精度,如果是说只对压力温度进行采样的话,你就会扩几百K的倍数,一个10位或者15位的ADC可以到达20位甚至更高,那这些就意味着什么,在这些信号采集里面放大器就是多余的,不要了。不要了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成本、动态范围、耗电、体积统统没有了。那好,过采样这么好,不花成本,下抽样也很简单,如果过采样扩1000倍的话,实际上就是把1000个数都加起来这是最简单的下抽样,又是很好的低通。那么现在问题就是这个过采样,在过采样中有个很特殊的问题,就是平时我们认为最难去掉的白噪声,因为白噪声是任何电子器件都存在的,只要有电阻就存在,这是最挠头的。那么在过采样里面它是个宝贝,没有它是实现不了的,没有它还要额外去加,加上一个人为的所谓随机扰动,有些文章也研究到这一点去加,但在ADC里头实际上是加不上的,因为我们通常所用的AD前面都有采样保持器、抗混叠滤波,那我怎么让白噪声直接到模式转换上面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过采样来说如果我碰到的是一个很干净很稳定的直流信号,没有噪声的,假定我这个噪声只在0.4个LSB这个地方,那这个信号你采10000次加起来还是0,怎么采都不行,对不对,这过采样失效了,的确是失效了,我们加了一个成型信号,成型信号也很简单,比如说一个三角形就是一个成型信号。我们这么来想,如果被采集的信号在0.4个LSB的时候我加了一个LSB这个高度的信号叠加上去,然后采10次就有4次为1,是不是?6次为0,加起来就是4除以10,0.4!我得到了被测量的信号,那这个成型信号如果严格要求在1个LSB的高度那当然很难,精度这些都很难保证,实际上没有那么严格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表明(你)加的信号越大越好,只要加上这个成型信号,加上你的被采样信号,加上其他干扰不超出你的ADC输入范围,(加的)越大越好,大有什么好处呢?大可以消除一些AD的非线性的微分误差,(为什么?)你采样点多了,在你的AD的每一个量化电平上都分布了它的每一个量化的差分误差都平均掉了。那么我们通过这些就可以产生一个用在心电检测上的放大器,如果相比其他的心电放大器来说,这就是很简单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些东西还是很多余的。那么就这么一个放大器我还可以实现心电和呼吸的同时采样,当然还可以检测导线脱落,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单片机的过采样技术。比如说用AD的841,或者C8051F这个系列的,只要有个十几位的AD,基本上这些常规的生物电,比如说肌电、脑电、心电都可以采集。再比如说脑电我要做个256个通道,如果按常规的做那这个仪器就大的不得了,如果这么做那就很简单,特别是对于监护,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所谓穿戴式的监护,甚至这些都可以集成到单片机内部,有些单片机像中颖(音译)一种单片机,做血压计的它里面就集成了3个运放还是4个运放(运算发大器),所以完成这些,那么可能对IC厂商来说,如果做一些不管是工业控制还是家庭健康的,把这些简单的几个小运放集成到里面,我们就可以做成很微小的采集系统,那么这些采集对于一个个人的健康信息的监护来说有很多很多的好处。这方面呢,我们可能用的是单片机,但可能很多考虑要在外面,不是说仅仅考虑单片机,这样反倒是对单片机的应用是一种促进,单片机最体现的(功能)一个是单片一个是计算,单片就是体积小都在一个上面,去实现一个所有的信息采集、初步处理都在里面,那么计算过采样这些需要计算,单片机计算能力越高得到的效益越高,这里面有一个用机时去换取性能的过程,至少下抽样要完成加法,扩多少倍你要完成多少次加法。但如果下抽样的滤波器设计的更好一点,提高的精度会更多一些。那么过采样技术为数字信号处理真正替代模拟信号处理,也就是替代放大、滤波这些硬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这方面写了点文章,这两年在过采样方面差不多也都是我们课题组的文章,用这个技术申请了一些专利。 第二个就是介绍怎么不抽血分析血样成本,今天把这个仪器带来了。我们目前实现的血液的主要成分的无创检测,而且精度超出了我们家用的有创的血糖仪之类的。血液成分无创检测到目前为止只有国外的一个公司实现了血红蛋白的检测,我们现在目前来说比较有把握的来说十来种血液成分都能检测出来,血糖、血脂、血红蛋白、中性密脂细胞、胆固醇这些东西。那么这跟单片机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用的是一种光谱的方法通过光谱来测量血液成分。光谱在化学成分分析上是很常用的一个技术。它应用的基础就是郎珀-比尔定律。郎珀-比尔定律也就是说当一种物质你供给它一束光,得到一个输出光,输入与输出的比值或者衰减就与被检测的物质的含量有关系,它本身在波段这个频率的吸收系数成正比,是一个物质吸收的基本的定义。对于我们血液里面,第一步就是说怎么得到血液的光谱,不是说得到皮肤的光谱,得到肌肉的光谱,(皮肤上的护肤霜的)光谱不能影响测量,怎么办?我们就提出了动态光谱。动态光谱在精度上采样率上和数据量上都有要求,那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是这么做的,如果我打一个单色光,透过手指我可以测到脉搏波,医院做的心率的检测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脉搏波的最大值就是光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有什么物理含义呢?实际上动脉毛细血管收缩到最薄的时候血液最少的时候,这时候射出来的是光强的最大值。当脉搏波最强是时候也就是血液最后的时候这时候得到的是光电脉搏波的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中间的能量差值被谁吸收掉了呢?被我们所关心的动脉血液增加厚度这一部分所吸收掉了。如果我把每一个波长的这个血液所吸收的值都测出来,那么它所组成的光谱只跟我们所测的血样有关,跟皮肤的厚度颜色,脂肪的厚度都没有关系。这就是我要得到的血液的光谱,得到血液的光谱当然下一步就是分析。但是要得到最大值,我们先简单看看这个精度要求多少,假定血液中有100种成分(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多),假定这些成分含量都是相当,假定我对每一种成分测量值精度要到1%的分辨(率),那么我这个光的测量最差也要到万分之一的精度,这是对精度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如果我要来测1000个波长的光电脉搏波,我每次都要测到最大值、最小值,假定我只需要在每个脉搏波上面采样1000次,脉搏波的速度大概是每秒一次的样子,这样我的采样速度最低要每秒一兆(Hz),这还不考虑即使脉搏波是个正弦波,采样1000次它的相位误差带来的幅值误差是多少。要保证这个幅值误差小于万分之一,精确计算肯定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这时候,任何一个干扰在最高值最低值的采样上面都有可能出现,出现了的干扰或误差就100%带进去了,所以对数据采集的单片机的要求就提高了。我们怎么去保证这个呢,第一步从原理上我可以不抽血得到血液的光谱,这在测量方法上是一个突破,同时它从原理上对我们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提出了要求,刚才说了精度和速度,那么更进一步的说,刚才如果是采用速度这么高还不能保证精度,那我们第二种方法是什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原理,从前面采样来说是同一组血液成分所构成的同一个厚度用不同的波长快速的测量得到的光电脉搏波的峰峰值所组成的光谱我们把它叫做动态光谱,那么每个波长的光电脉搏波它都是相似型,在傅立叶变换里面任何一个函数如果它乘以10或者除以10也就是增加多少倍,它相应的分量也增加或者减少多少倍,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傅立叶变换的方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提高性噪比,还可以降低对采样速度的要求,所以我们从每秒几兆以上的采样速度最后降到只需要每秒二十几赫兹的速度,但是这对计算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完成傅立叶变换,目前我们对血红蛋白,血糖,中性粒子细胞,这几个最早测出来的成分都是做到2%到5%的平均误差,我们平时用的血糖仪误差大概在20%到30%。 第三个说的是中医舌诊,简单的说,做中医舌诊当然以我们中国人为主,喜欢做这种课题。比如说舌体庞大、或者舌形状或者纹理分析等等做了很多,但现在有哪一个真正能在临床上用呢?!没有。第二喜欢做舌色,特别是数码相机摄像头发展起来之后,好像用数码照起来很准,颜色是什么色就是什么色甚至可以有国家标准来做。但是我说,很遗憾这个是错误的。从舌色上来说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古人看到鸟在空中飞翔,用翅膀摇,人能够等效翅膀的是什么?当然就是手了,然后贴上些树叶或者羽毛之类的从上面往下跳,结果都摔死了,现在我们飞起来了,也有翅膀但翅膀是不摇的。可是我们一问中医,中医就说那个患者他的舌色是焦黄色或者淡红色或者什么东西,实际上对于一种颜色来说如果你用三原色来分解或者反过来讲如果你用这三种原色来调和出这种颜色,你是唯一的是确定的,但是如果我用1000个波长的颜色来调,它是什么分布呢?怎么个比例关系呢?无穷无尽。正因为这种无穷无尽才代表了各种各样的千变万化,各种病情的对身体对机理的影响。我们仅仅停留在中医他说的这种颜色上面,实际上我们把很多很多东西全给丢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用光谱来做这个东西。这就是中医的系统辩证,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不是用西医、或者我们现在的一些观念叫做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去看待问题,去对待信息,这就是错误的,现在拿光谱去照,实际上是采了五个部位,现在对舌尖这一个部位,我们到医院去,不是什么患者都找得到,比如我们去肝炎科找到肝炎患者,到心脏科找到冠心病(患者),高血粘症的,当然还有健康。我们进去一做,得到的结果很让人惊讶,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最差的精度我们也在百分之八十八点几,还有的做到100%的,也就是说我建的模型判断患者,说他是他就是说,不是就不是。当然,我不是说我这个方法马上就能怎么样啦,但是就这么些样本里面,比如说少则二十几个多则一百多个患者拿其中一部分来建模预测另外一部分,我能做到这么高的精度,远远超过所有的其他方法所做的,那就很神奇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向下展开讲了。我现在要说的是我这个光谱,我要做光谱成像,这就设计到一个概念,我不能把图像的信息和谱的信息分开,数据采集就牵扯到一个图像1024*1024这就是1兆,再加上每一个像素点就是一个光谱,假定1000个波长这就是1G,如果这光谱精度再高点那就是2G了。就在这么大的数据只是一个样本,要去采集处理建模等等,这就是对我们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要求,那么理想状态是什么呢,后面跟光谱有关前面跟电有关,我做过一个鼠标,你摸着鼠标就已经在测量你的光电脉搏了,你摸着键盘就已经在测你的心电了,这是我们一个长江学者提出来的理念叫做激励工程,实际上就是说你坐在椅子上就已经在测你的受力情况,需要给你怎么调整或者给你加点红外,或者怎么按摩,怎么防止鼠标手之类,如果说我早上起来到计算机前面站一站可能摄像头就已经把我照进去了,(会提醒)该提高什么、该注意什么了。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说:最糟糕是有病了才去医院去看,稍好一点说平时注意锻炼,更加好的是在没有任何迹象之前这种发展趋势没有到达临界值之前,已经在提示你或者无形地在给你治疗了,这就是理想,这就是未来单片机所能用到的,可能也是物联网之类的,可能很多很多。限于时间关系,我胡说八道了一番,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领域的“物联网”
jlublx 2010-5-26 13:37
最近,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理念在中国很火热,煤矿、医疗、金融、航运、社区、物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各行各业都在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研究,更有甚者, IBM 在全世界推行智慧地球。我不禁在思考,物联网,与我们一直从事的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简称 ITS )到底有什么关联和相似之处呢? 2009 年 8 月 7 日 ,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市做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上海世博园区应用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中心的传感器产品,该套传感安全防护设备系统由 10 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 协同系统 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 什么是物联网呢?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定义看出:物联网的概念和领域都比较广泛,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主要组成是传感器、互联网、信息共享,物联网的目标是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 把物联网的概念运用到交通运输领域,其实就类似于国内开展了 10 多年研究和应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 ITS )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从而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的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 理系统。(杨兆升,《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2002 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同样, ITS 离不开各类传感器对交通数据的采集,离不开局域、网络的交通信息共享,离不开智能系统、专家系统等控制手段达到对交通运输的监控和管理。 简单的理解:在交通系统中,凡是跟人、车、路的信息化、智能化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归为 ITS , ITS 存在于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水域、铁路、航空、越江隧道、轨道交通、大型赛区、游乐场所、交通枢纽等,通过布设摄像机、线圈、红外等传感器,采集基础设施和动态交通信息,通过数据汇集融合处理共享,达到对设施和交通流的监控管理,为出行者和管理者服务。 据预测,物联网将是未来 10 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趋势,交通运输,是物联网应用的大领域之一。根据计世资讯( CCW Research )《 2010 年中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与 IT 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我国大城市智能交通的升级换代和全面集成、中小城市的智能交通暂露头角、机电系统、信息系统、 ETC ,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让人无法舍弃的庞大市场。一线大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在向全面建设、系统集成融合等方向发展,更多大中小型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还刚起步,各个城市的 ITS 投资规模日益庞大。 我们认为:智能交通系统( ITS )就是交通领域的物联网,我们一直在用扎实的技术积累实践着物联网在人、车、路协同系统中的开展。 ITS 市场很大,前景广阔,我们要做到理念在前,规划先行,实施紧跟,推动物联网为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服务,促进交通和谐发展。
个人分类: 科研探讨|46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车联网:改变的DNA
libing 2010-5-23 18:27
在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几辆贯穿展览始终的“2030年未来汽车”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未来汽车”有的依靠生物能或太阳能驱动,有的依靠车联网实现无人驾驶,能够杜绝交通事故,并实现智能仓储式停放。这些“未来汽车”的创想寄托了人们对未来城市交通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果你还在对电影《2012》里那辆宾利的声控启动技术念念不忘的话,那么上海世博会“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的体验视频《2030,行!》则能让你看到一幅更加不可思议的汽车生活画卷:2030年的上海,人们驾驶着未来车型出行,由于每辆车都采用了自动驾驶技术,盲人也可以开车穿行于城市中。在“车联网”的保护下人们可以把车开得飞快,却不用担心会发生交通事故;智能的车联网让汽车可以与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以及社区信息网络全部连接,帮助司机获得即时资讯,并作出与出行有关的明智决定;借助车联网的帮助,车辆将可以实现智能停靠,可以帮助司机订票、寻找停车场,甚至车辆自己就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汽车的DNA,让它成为个人的智能信息服务终端。 汽车DNA寻求改变 “在过去的100年中,汽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变得更加安全、可靠、高效和便捷,但是它的DNA并没有改变。”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大约96%的汽车依靠内燃机提供动力,汽车仍然依靠机械控制,并且是以个体为单位独立行驶。但是,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不断增加的污染、能源安全,不断严峻的交通堵塞和交通安全问题。但是,如何做到在满足人们对汽车的需求的同时解决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这并不是个无解方程式。甘文维表示,如果我们能探索出新的DNA,将其和车辆连通技术结合,实现车联网,那么这一切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车联网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建筑物之间,以及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它甚至可以帮助实现汽车和行人、汽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对话”。就像互联网把每个单台的电脑连接起来,车联网能够把独立的汽车联结在一起。 信息技术大展拳脚 “现在买一辆汽车,车里的电子产品已经占到汽车成本的30%,高档汽车占到60%,车里有各种各样的通信功能,甚至还有CPU。”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不停车的收费;利用汽车雷达进行防控管理,减少交通事故;还可以用对汽车的视频监控、RFID传感器等控制每个道路的流量,降低交通堵塞,减少碳排放量。 在背后支撑车联网的,是各种信息技术交织出的网络。正如互联网能让人们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流一样,车联网能让车与车之间“对话”。装备了无线网络的每辆汽车就是一台电脑,RFID技术又把每辆汽车武装成一个信息搜集、交互的处理器,而这些汽车本身又是整个车联网中的各个节点。 PFID技术可以帮助汽车有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收集和分享即时的信息和数据;而无线网络也并不仅仅是让用户在车里上网、收发邮件这么简单,它能把这些数据连接到中央基础设施网络,让汽车可以即时处理海量的数据,并作出反应。在二者的默契配合下,人们出行的交通路线得到优化,行程中未知因素带来的影响将得到控制。同时,汽车可以实现和智能电网的连接,帮助管理能源供给,平衡电力的供求;甚至可以控制汽车在停车场自动充电,或者是通过预设在使用率很高的道路上的无线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充电,减轻在车辆上安装大型的车载能源储备系统的负担。 如此看来,对于这个新名词,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为:车联网的核心是无线网络和RFID,只不过应用在汽车这个主体上。 跨界合作尚需火候 目前,车联网技术已经在一些品牌的汽车上“牛刀小试”了一番。 比如华泰汽车联合英特尔推出的华泰元田B11就相当于将一台小型电脑集成在车内,它不仅能借助3G网络让驾乘者实现移动办公、信息搜索、数字电视等应用,还能把汽车当前的状况(胎压、油况)等发送给4S店。上汽荣威在和中国联通合作后也打出了“3G汽车”的宣传口号,通过3G网络,其导航功能把实时路况、行驶路线周边餐饮、停车场信息整合起来,并提供每日资讯下载、文字音频转换、免费语音和视频聊天等应用。装配于凯美瑞上的G-BOOK系统能通过无线网络为车主提供紧急救援、防盗追踪、道路救援、G路径检索等智能通信服务。 和车联网的市场潜力相比,上述案例只是个开始,不少应用仍然只是“旧瓶装新酒”去迎合“车联网”的概念,并没有摆脱车载信息的个体概念,而形成一张“网”。究其原因,车联网目前只有汽车制造企业和几家信息化服务企业在势单力薄地推进,如果更多的相关行业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前景并加入进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指日可待。 其实,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用户,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很有潜力成为车联网最大的市场。甘文维认为我国的汽车基础设施不像其他成熟汽车市场那样受到诸多限制,正在成为未来个人交通解决方案的中心。 在这种机遇面前,车车互联这一愿景,不是凭借着想象就能实现的。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力量的帮助,包括跨产业的通力合作,如IT、运输、汽车、服务提供商、电信等多个行业之间的协作;需要政府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需要城市规划者和基础设施专家的努力,能够为这些应用提供良好的道路规划;需要汽车制造企业的长远眼光和开放心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策划;需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共同参与,建立更加扎实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做好准备。 小资料 车联网是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提供综合服务。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技术是基于RFID开发的涉车信息资源的应用技术。 (来源:人民邮电报作者:林婧)
个人分类: 移动网络|2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物联网与新兴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主论坛
martydingjie 2010-5-19 20:48
中国无锡 物联网与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论坛定于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上午9:00,在无锡市政协礼堂,由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主讲,时间半天。 详情请见 http://www.tlpsr.com/html/xuehuigongzuo/20100511/15513.html 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当下引领科研时尚的话题。
个人分类: 精选报告|27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科学日部分研究所游览
phosphor 2010-5-17 08:21
北京科技周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中科院的公众科学日,昨天参观了自动化所、声学所的活动,游览了计算所、网络中心、数学所和心理所。 上午去自动化所,该所在大楼底层和顶层展开活动,展示了虹膜、指纹、人脸等识别技术,以及交通智能控制、保安机器人、RFID技术等等,学生众多,场面热闹。 中午去网络中心,正遇休息,转战心理所,说昨天已结束。乘466公交到声学所,遇见了上过我课的学生,引导参观了所有参展的实验室。 静音、近海、电视、物联网等实验和报告,十分吸引人。 去计算所、数学所,都遇活动结束,附件为数学所展示的21世纪七大数学难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为此一战。
个人分类: 科研集锦|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锡之行(100414)
ymin 2010-4-14 09:13
无锡之行(100414) 闵应骅 到无锡去开了三天会,没有上网。 据无锡市副市长介绍,无锡市GDP占全国GDP的2%。就是说,一个无锡市相当于一个省的平均GDP。他还介绍了许多数字,我都记不清了,但这个数字给我印象深刻。自从温总理考察无锡市,并且提出物联网的中心应该在无锡以后,无锡就大动起来了。划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建科技园,分三个园区。在沙盘上看,大批楼群、交通、绿化,甚是诱人。整个园区,许多大楼已经建起,还有大楼正在兴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参观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的展室,无数的主题和展板显示着物联网的内容和进展,技术人员在每一个展板前讲解并回答问题。中国科学院已有十几个所进入。参观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主任、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研究员向我们介绍了中心的建设规划。毫无疑问,这个规划是很动人的。不过,他也说物联网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大家都不太清楚。据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1999年MIT的一位教授先提出来的。互联网是把全世界的人互联起来,使世界变小了;而物联网是某行业、某地区物与物或物与人的互联。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制造业供应链、生产环境监测、设备管理、环保监测等。一般地说,物联网包括由传感网将一组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汇集,连到核心网络,然后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决策。似乎可以说,物联网的研究在IT行业简直是无所不包。 接着,我们参观了美新半导体公司(MEMSIC)。他们将微机械系统(MEMS)和混合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生产各种传感器及传感网。他们给我们演示一个农场用的风力、温度、湿度传感器,用太阳能电池,放在农场里,用无线网络把它们联起来,农场主坐在屋子里就可以知道地里的情况。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50-400米,整个无线网络可以有50-100个传感器。他们还生产了汽车上的传感器,但把这些联起来的移动网络目前还没有到市场上。该公司已经合并了美国的Crossbar,而在纳斯塔克上市。 这半天的参观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比较虚;一个比较实。我国的物联网计划规模大,来势猛。但是,应该考虑的是:物联网产业预期的经济效益是什么?
个人分类: 杂谈|41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外物联网发展综述
gxdu 2010-4-2 17:37
转上海情报服务平台一文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6398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6380 还有哪个情报部门可以在线免费阅览?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值得如此炒作吗?
热度 1 zr99 2010-3-2 22:44
自从去年温总理视察完无锡后,这个感知中国中心就在各大媒体频频亮相了。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的刘海涛也因此被请到了CCTV2的对话栏目。不知何时,感知中国中心变成了物联网。09年的下半年, IOT(=Internet of Things) 大有横扫一切的态势。 如果从发展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有其价值,起码可以让部分做相关产品的企业能够多卖点设备,为国家多交点银子。可是我就不明白,科研单位为啥也要跟风,跟着炒作IOT?? 物联网就是扩大化的传感网,缩小化了的泛在网。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老美就提出了传感网的概念和研究规划了。从2000年开始,我国部分科研院所也已经开始着手了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今,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改叫物联网了。不值得科研单位也跟风炒作。 被炒作的物联网太虚无了,虚无的让人摸不到头脑,甚至有神化的趋势。个人观点认为,物联网就像泛在网一样,是一种理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趋势。其发展不是朝夕可就的。物联网建设的根本还是要从具体的技术开始,比如其重要组成的传感器网络技术(WSN)、射频标签技术(RFID)、海量数据管理等。如果将各种具体的技术比作砖块、钢筋,那么物联网就是由他们砌成的大厦。科研单位好比砖窑和钢筋生产厂,我们只有加工出好的砖块,钢筋,才能建立起理想的大厦。如今砖块是啥样还没弄清楚呢,就先勾画大厦,是否本末倒置?是否瞒天过海?大厦能不建在虚无缥缈中吗? 时至现在,物联网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认识。什么是物联网?你听到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核心无非是物联网就是以传感网、RFID等为终端,形成的一种用于感知所有物体特性信息的网络。他区别于互联网的特征在于其实现了物物互联。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细想想,那和在现在的Internet有本质的差别吗?这不就是Internet+终端感知网络嘛!? 还记得刘海涛先生做客CCTV2对话栏目时,当被主持人问及到底什么是物联网时,刘以机场防入侵系统做为一个例子说的。刘先生信誓旦旦地说,以前系统感知机场被入侵时,只能知道有物体入侵,但并不能区分入侵的物体,或许是人,也可能是狗。今天有了物联网,我们不但能知道在那个位置入侵,而且能够区分入侵的是狗还是人。还记得看那期节目时,我正在吃宵夜。听到刘的解释,我喝在嘴里的牛奶差点喷出来。一旁学文科的老婆插了句安个摄像头不就行了,穷折腾! 因为自己也一直在做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我知道要界定一下物联网的概念,确实有其难度。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种理念和趋势性的概念,当前不好界定。还记得工信部的副部长(具体名字忘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到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关系时,他给出的解释是传感网是学名,物联网可以理解为他的一个小名。不过从今天物联网的疯狂来看,它可是不甘做小名,它不但要当大名,而且要压倒传感网。这样一来,物联网是个什么东西就更难界定了。 国家已经在做十二五的战略规划了,据说上的第一个项目可能是关于物联网的。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到底我们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下的物联网能够下出什么蛋吧。最后,套用一句当今流行的时尚语,来诠释物联网再合适不过了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1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句马克-维瑟的名言
abyssoop 2010-2-24 11:31
今天读internet of thins一书,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Mark Weiser的名言,这里摘出来与大家分享 The most 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 They weave themselves into the fabric of everyday life until they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it. 大致意思就是: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是那些正在消失的技术。它们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无法区分。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6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未来十年互联网的10大公认趋势
freton 2010-1-8 20:58
未来十年互联网的10大公认趋势 在被发明4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正在网络攻击、多媒体内容和新的移动应用的重重包围下学着应变。美国的电脑科学家们正在重新思考互联网架构的方方面面:从IP地址到路由表再到整体互联网安全。有关修复互联网架构的缺陷问题,存在着很多的观点,对于未来的全新互联网也存在着很多普遍一直的看法。 著名网络资讯网站Cisco的网络世界(Network World)为此列出了肯定不会有太大失误的10大预测,能够让我们看到10年后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 1. 互联网的用户将会大增    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有17亿用户。而目前的全球人口为67亿,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计,到那时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接近50亿。这样的规模扩张对于未来任何一种互联网架构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2. 互联网将扩散到全球各个角落    在未来10年间,互联网的大规模扩张将主要出自发展中国家。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的统计,互联网普及率最低的地区是非洲(6.8%)、亚洲(19.4%)和中东(28.3%),而北美地区的普及率则为74.2%。这个趋势表明,2020年的互联网不仅将到达全球更遥远的地方,而且还将支持更多种语言和非ASCII脚本。 3. 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而不是计算机网络    当有更多的关键性基础设施挂到互联网上时,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用于电力和安全监控。到2020年,连接互联网的传感器数量将会比用户数量大好几个数量级。 4. 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将达到艾字节或者皆字节(zettabyte,1012GB)    研究人员已经杜撰出了术语数字洪水(exaflood)来描绘互联网上迅猛增长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思科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exabyte,109GB),仅这个每月的增量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一倍多。这些迅猛增加的流量不是像传统的Tier 1等ISP所产生的,而是像Google这样的内容提供商所产生的。这种转移,激发了人们将互联网重新设计为内容网络而不是传输网络的兴趣。 5. 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根据Informa公司的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已突破2.57亿。这表示3G、WiMAX和其他更高速的数据网络技术的年增长率在85%左右。近年来,亚洲是无线宽带用户数最多的地区,而拉美是用户数增长最快的地区。Informa估计,到2014年,全球将有25亿人会成为移动宽带的用户。 6. 更多服务将进入云中    专家们一致同意,会有更多的计算服务成为云服务。电信趋势国际协会最新的预测表明,到2015年,云计算将会产生超过455亿美元的收入。所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积极鼓励研究人员研究更好的办法,将用户和应用映射到云计算基础架构中去。它还鼓励研究人员思考云服务中关于时延和性能等指标的衡量尺度问题。 7. 互联网更绿色    今天,互联网的运营消耗了太多的能源。根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计算,在2000年到2006年间,互联网所消耗的能量翻了一番。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架构需要更注重能源效率。然而,当网络技术变得越来越节能时,互联网的能量密集度的增长却落后于数据流量的增长。因此,当能源价格越来越高的时候,互联网向更为绿色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将会加速。 8. 网络管理更加自动化    除了安全性的弱点之外,今天的互联网的最大弱点就是缺乏内置的网络管理技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在启动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准备研发新的网络管理工具。已经在考虑中的概念有系统重启、自诊断协议、颗粒度更细的数据收集和更好的事件追踪等的自动化。所有这些概念都将提供更多的关于网阿罗健康状况的信息。 9. 互联网将不再依靠永远在线的连接    未来,会有更多的用户在远程场所办公,更多的用户将依靠无线上网,所以互联网的底层架构就不可能再假定用户是永远在线的。相反地,研究人员需要寻找一些通信技巧,尤其对移动应用来说,能够容忍延迟,或者以一种机会主义的方式进行转发。有一些研究项目甚至在研究跨星际的互联网协议,这类协议会给容忍延迟的网络带来全新的意义。 10. 互联网将吸引更多黑客    2020年,会有更多的黑客攻击互联网,因为会有更多的关键性基础设施,例如智能电网等将上线。互联网可以说已经遭遇十月围城,犯罪份子针对终端用户所访问的各个著名网站所发起的攻击次数日益增多。2008年,赛门铁克探测到的新的恶意代码攻击就达160万次,是2007年60万次的两倍多。专家们称,这些攻击在未来只会更有针对性、更为复杂,传播得更广。    而正在重新设计互联网的电脑专家们力图使其变得更安全。专家们一致认为,安全不是新的互联网的一个附加部分,而是说新的互联网必须从基础开始就建构在一个安全的通信平台之上。研究人员尤其要利用新的方法确保2020年的互联网具有机密、完整、隐私和强大的认证机制。 (http://www.dajiyuan.com)
个人分类: 转载随记|5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沙龙探讨物联网关键技术
bnx 2010-1-7 11:15
近日,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第四十二期院士沙龙举行,60余名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工作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及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了沙龙并以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为话题进行了探讨。   如果老人的健康状况可以让远方的儿女随时查看到;如果在网上购买完物品,我们可以随时跟踪到物品是否已发出、装船、到港、卸船、拆箱等过程,这样的应用在将来的物联网上应该能得以实现。今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将比互联网还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会上表示。   据悉,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按约定的协议实现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   与会的院士专家们围绕着如何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构建完善合理的商业模式与标准体系的话题作了主题报告。(摘自《科技日报》2010年1月6日 第一版)
个人分类: 外埠农业发展|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是什么
bnx 2010-1-4 09:54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由此,物联网这个名词在中国不胫而走。   上车后,摁下一个按钮,你的车子可以按照预设的目的地在繁华的都市道路上智能行驶;不住在医院,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坐在家里,就能实时获得某块农田的土壤指标和庄稼长势,全面了解饲养牲畜的发育和健康状况   这些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吗?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都成为可能。   物联网,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在我国也称为传感网。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品。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开栏的话2009年岁末,一个新名词引人注目,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概念,必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此,我们邀请山东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袁清昌,选择部分内容做深入浅出的描述。(摘自《科技日报》2010年1月4日第八版)
个人分类: 国内农业科技|24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 路还很长
yyt1 2009-12-17 16:42
物联网, 路还很长 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61560459 2009/12/17 09:50来源: YNET.com北青网 第一财经日报 孙燕飚   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正在被攻破。   12月7日,深迪半导体公司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MEMS陀螺仪,将打破国内消费电子厂家100%依赖进口陀螺仪芯片的局面。   深迪半导体公司CEO邹波表示,物联网说白了就是传感器加上互联网,而传感器芯片则是物联网的核心元器件。陀螺仪本身就是一种微机电传感器,国产MEMS陀螺仪产品的研发成功会为广大的中国相关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指出,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它们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状态、位置等各种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传递这些信息。   然而这一切说法,可能还处于一个理想的状况,离真正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目前对于物联网产业的预测基本都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激动人心,但之后会是怎么样,尚缺少清晰的轮廓。   中国联通研究院研发部经理张云勇在一次论坛上也指出,运营商的M2M(机器到机器的通信)仅完成了信息采集的阶段,还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物物相连,而信息采集形成互联后,运营商还将面对信息管控的问题。此外,由于M2M没有形成规模化,相关的终端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物联网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   中国移动公司总裁王建宙也表示,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11月24日,中国联通与无锡市签约共推物联网融合应用。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在签约仪式上也表示,中国联通正在与国家相关部委和研究机构、企业一起展开物联网产品标准、数据接口、主要应用模型和解决方案等领域的研究,力求早日推出一系列成熟的物联网应用产品。   可见,达到物物相连,实现真正的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分类: 产业动态|2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抢占制高点 物联网引发新产业热潮
yyt1 2009-11-30 09:46
抢占制高点 物联网引发新产业热潮 2009年11月26日 14:56 来源:中国电子报 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itxw/news/2009/11-26/1986026.shtml   早在10年之前就已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由于受限于网络通信、传感、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未受到业界的重视。但今天,它正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掀起一股产业化的热潮。由于物联网融合了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等多种技术,它即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制高点。    物联网应用悄然推进   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它将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最近以来业界对物联网提出的最多疑问。   由于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出发点不同,业界对物联网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解释其核心都离不开物物互联这4个字,即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通信,而应用则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如果说互联网互联的是虚拟的世界,物联网则连接的是物理的、真实的世界。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围界防入侵系统就是物联网一个典型的应用。它通过采用传感技术在机场围栏外面设置了一道无形的网,一旦有人靠近,系统就会自动发出信号。这样的网络由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分辨出是人还是动物在靠近围栏,而且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它实际上是一个电子围界防入侵系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部总监沈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天地互连公司总裁刘东则为记者举了一个精细化农业管理的例子。他们与中国电信合作将IPv6平台与传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个农业化智能控制平台,通过部署在田间地头和温室大棚中的传感器,实现信息的采集和汇总,可以远程智能控制温室大棚中的天窗、加湿器、加温器等,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种植提供了条件。   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 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等领域 。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北京市在很多领域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标准处处长林绍福告诉记者:在北京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比较广泛地应用了RFID、传感器、二维码、摄像头、无线传输等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质监测等方面有全国领先的成功典型应用。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在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社区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等更多领域的应用。比如正在朝阳区做一个一氧化碳监测的技防系统试点,采用传感器技术,对一氧化碳浓度实时监测,如果超标会实时报警。这个系统的采用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此项目将首先在部分平房区域试点建设。   可以预见,物联网即将在智能家居、生物制药、个人健康等领域迅速实现应用。尽管这些应用局限于某个领域,还达不到全面的物物互联的理想境界,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物联网今后广阔的发展空间。    需三大技术支撑平台   因为早期的物联网概念主要基于物流应用,因此提起物联网技术,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RFID,但是现在所说的物联网涉及的技术远不止于此。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告诉记者,总体上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涉及非常广泛,如各种有线/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技术以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等,RFID只是其中电子标签的实现技术。他认为,在这些技术当中,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近些年,新型的传感器技术不断出现,比如光纤传感和MEMS技术,这些技术使传感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赵力行表示,物联网发展将带来大量的传感器需求,将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无锡尚诣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椿认为,传感器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微型无线传感器的供电问题是物联网要解决的核心技术之一。他们公司正在致力研发一种叫做纳米发电机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解决微型传感器的供电问题,装备了这种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器将不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他表示,目前纳米发电机的原型机已经做出来了,预计3-5年内可以实现量产。   专家指出,其应该有三大支撑平台,即感知、传输和处理平台。在传感、传输技术之外,处理层面的云计算等技术也将是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可以说 物联网技术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结合 。    需突破标准瓶颈和行业壁垒   有专家形象地把现在的物联网比喻为互联网早期的形态 局域网,因为它只是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小型网络,分散应用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还没有实现广泛的连接。而互联网真正的广泛互联,是通过把通信协议标准化之后才得以实现的。现在的物联网或者说传感网缺乏专业的协议标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在多个领域各自发展的行业应用和闭环应用,在这些行业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采集并联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但要从局域到广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标准、政策、技术、资本等多方面的推动。同时,从初期发展到应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恩智浦半导体智能识别事业部大中华区市场与销售总监吕宁这样认为。   目前,国际上传感网的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之中。而我国在传感网的标准化研究方面已经有10多年的积累,走在了世界前列。从1999年至今,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已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更为可喜的是,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于9月正式成立,相关标准工作正在进行中。沈杰博士是工作组标准体系和系统架构项目组的召集人,他告诉记者,中国的标准研究工作和世界同步,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居于领先地位,参与了国际上JTC1传感网工作组的工作,而且成为其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针对物联网的复杂性,他们提出了一个共性平台加应用子集的标准体系和应用模式,得到了JTC1的认可和业界的肯定。   而且,相对虚拟的通过计算机互联的互联网,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标准也更为广泛。据沈杰介绍,标准的内容涵盖网络通信、接口、安全、标识、中间件、术语、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标准的构建相对复杂。他表示,解决共性与特性的矛盾是对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一个挑战。由于物联网涉及的应用类别非常复杂多样,必须把这些共性与个性理清楚,才能实现其兼容性。因此物联网发展的难点也在于此,共性平台架构的建立是关键一环。除此之外,由于它应用在不同的行业,而各种行业都有进入的门槛,如何解决行业的壁垒也是主要的难点之一。   但尽管如此,企业进入该领域的热情仍是高涨的。在上周举办的无线技术世界暨物联网国际高峰会议上,记者发现,三大运营商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自IT、通信领域的企业也已经积极投入其中。近日,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已经完成了用于物联网的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芯片唐芯一号的设计并一次流片成功。    部分城市开始产业化布局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逐渐明朗,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在物联网产业布局上先行一步。据悉,去年无锡建立了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 微纳国际创新园 ,引入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打造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网产业,并于近期向国务院申报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将在环保、交通等领域率先展开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建成中国首个感知城市。目前无锡从事物联网产业领域的研发企业已达53家,集聚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团队和美新半导体、海鹰集团等一批领军型企业。   而北京是在物联网应用上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由40余家企业、机构发起的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本月正式成立。该联盟聚集了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的成立将形成产学研用联合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可以发挥北京在高端市场应用方面的优势和中关村的资源优势,在物联网的关键应用、技术路线研究、关键设备攻关、上下游产业化配套合作、技术和产品标准创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林绍福告诉记者,针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北京市提出了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带动整体发展的思路,目前产业布局的重点在芯片、核心元器件、仪器仪表装备、移动通信、嵌入式软件、M2M服务等产业,并计划借示范工程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个人分类: 产业动态|1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经济十大猜想: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libing 2009-10-5 16:39
  一段60年的时光,是一段人民经历了贫穷短缺、温饱不足,最终进入小康生活的岁月      60年之后,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昂首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经济的成绩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展望未来,中国必然以更稳健的姿态迈向前方      【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发展提出希望】      5月12日胡锦涛出席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时的讲话      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月份增速更达到10.7%。中国经济正步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在中国经济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有针对性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全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完成。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的企业家座谈会,并回答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和企业家的提问。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温家宝总理9月份在大连参加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中国在2009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现在看来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仅要努力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而且要考虑明年、后年国家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专家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做出展望】      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      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      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48.7%。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      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5.6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趋势之四: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存钱罐和贷款批发商,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金融百货公司。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      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飞入寻常百姓家,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      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      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      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      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资源。      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最近物联网这三个字开始迅速走红。也是,每天一堆所谓的物联概念往涨停板上封,想不红也不行。      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      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高清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      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      数字娱乐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      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1.13%。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5.5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5.7至5.9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1.70%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6.1至6.3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      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      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四个确保: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      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      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中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      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      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外国债券,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欧洲债券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欧洲债券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欧洲债券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      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      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不完全迁移,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不完全迁移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但现有的户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则我国将出现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城市大规模贫民窟的现象。      由于户籍制度在大城市放开的阻力较大,而且如果就业环境允许,农民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城市实现永久性迁移。预计今后更多的资源将向中小城市分配,扩大其就业容纳能力,改善其生活环境,加强其公共服务水平,使这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有条件向进城务工人员彻底放开。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加速增加,非农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约为40%,预计未来10年将提高到50%。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已经实现完全迁移,其收入增长将划归城市部分,因此原有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将比统计中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个人分类: IT与网|30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互联网 + 物联网 = 智慧地球
xupeiyang 2009-9-21 12:46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 射频 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 铁路 、 桥梁 、 隧道 、 公路 、 建筑 、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 互联网 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 RFID 、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 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 钢筋混凝土 、 电缆 将与 芯片 、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 突尼斯 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 国际电信联盟 (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2月24日消息, 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钱大群 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首席执行官 郭士纳 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 摩尔定律 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 计算机 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 信息高速公路 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 美国 、 欧盟 、 中国 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 王建宙 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 传感器 和 条形码 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 电子标签 ,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中国发展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 无线网络 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 数字信号 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 云计算 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而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 传感网 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今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不久前,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和 上海世博会 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目前,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340.shtm 邬贺铨院士:世界将进入物联网时代 家里的电饭锅、电冰箱、甚至是窗户,都能实现上网。你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给家里开窗透气。9月13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邬贺铨称,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将进入物联网阶段,畅通重庆就可能使用物联网。 物联网之生活 电脑关空调 实现节能 9月13日下午3点,身为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的邬贺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将进入物联网时代。 邬贺铨称,现在的互联网,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实现与人之联网。而未来的物联网,将会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并对节能将作出巨大贡献。在建筑物中安装2万个传感器并联网,通过网络来合理地控制开关空调等,将节约运行能耗30%。 邬贺铨还说,物联网还可以让电饭锅、电冰箱等与网络相连,让电饭锅等实现智能化。比如电饭锅实现物联网后,你在北京出差时,上网敲击电脑,就可以让重庆家中的电饭锅煮饭。 物联网时代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作了详解。他说,物联网也被称为智能地球,物与物之间实现智能化,相当于遥控。你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置而一劳永逸。若建筑物使用物联网,比如空调、电灯等将由电脑来精确地调控、开关,从而实现节能;你设置每周一吸尘器自动吸尘后,每周一,你在办公室上班,你的吸尘器就会在家中自动干活,将你的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你也可以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打开家里的窗户透气。 但姜奇平同时表示,若用户的密码被坏人破译,也有危险。比如,千里之遥的小偷可以打开窗户,然后遥控一辆长臂铲车,将你家里的某件东西偷走。 物联网之交通 智能指挥有利畅通重庆 邬贺铨还提到,在畅通重庆建设中,可以使用物联网:让监控设备联网,然后通过网络,自动指挥车流,提示驾驶员选择路线,避免塞车。 对邬院士的说法,姜奇平解释称,物联网还可以让汽车实现智能化:汽车靠接收到的路面等综合信号,自己选择行驶路线、确定速度。 姜奇平举了个例子,比如,从重庆开车到北京,上车后,你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埋头睡觉。汽车的电脑系统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一路行驶。 这种情况要多久才能实现?姜奇平称,国内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已研究出交通实现物联网的软件。 在国外,已有欧州国家开始尝鲜。但若要全面实现汽车智能化,还需要对传统公路进行改造等,因此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他甚至还认为,如果一旦实现,未来学驾驶的人数可能将大大减少。届时,学驾驶的,可能是驾驶爱好者。 相关链接 硬盘价格 26年下降360万倍 13日,邬贺铨院士在报告中,还讲了几个有趣的知识片断,其中包括硬盘价格26年下降360万倍。 1982年以来,CPU的性能提高了3500倍,内存的价格下降了45000倍,硬盘的价格下降了360万倍。邬贺铨打比方说,如果汽油也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一升的汽油就能够使飞行器环绕地球旅行573圈,如果汽车的价格也能跟硬盘一样降价,现在有的新车,其价格仅值0.01美元。 去年7月份,IBM为美国核安全局研制了新的计算机,宣告了人类进入千万亿次计算机时代。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使用2亿美元研制万万亿次的Blue Waters高性能计算机。整个系统超过32万个处理器核,1PB内存,10PB硬盘组成。预测2018年研制成功100亿亿次的计算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已经研制成功100万亿次级计算机。但是,在高性能计算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537.shtm 中国科研机构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 只要轻轻一按按钮,所在区域的大气压、湿度等信息就会通过传感器实时进入计算机系统;家里煤气泄露了,传感器会将这一信息发送到手机上;农业专家坐在家里就能实时获得某块农田的土壤指标物联网技术将使得这些成为可能。 记者9月21日从正在举行的中国江苏第二届产学研成果展示洽谈会上了解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中国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以迎接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也叫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告诉记者,他们中心从事物联网研究近4年,目前已经自主研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包括具有自组网特性无线传感器节点、数据存储和数据远程访问终端等。物联网技术的革命之处在于,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网络将进一步成为物体与物体沟通、人与物体沟通的工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了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示范实验。赵国安介绍,他们自主研制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基地环境监控系统、仓库环境监测系统、道路交通监测系统、农田环境监测和远程专家指导系统、高校科研开发平台中。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去年11月,该所与无锡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目前双方在江苏省支持下,正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物联网已被江苏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这个省教育部门近日召集省内的重点高校,专题研讨物联网的建设。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他们要建物联网产业园,同时还要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 据了解,中国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研究与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赵国安表示,今后,他们将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一起致力于解决目前物联网研发所遇到的通信范围、外部环境指标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难题,以占领国际物联网技术高地。 当然,物联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将涉及到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相应配套政策。 http://www.changher.cn/kexuejishu/153/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090921/09526773981.shtml 物联网:物联网IOT行业 第三次信息浪潮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简要讲就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最近物联网的概念兴起有其背后的积极推动因素,从而使得市场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预期:物联网市场至少有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首先,9月1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在台湾访问时提及物联网的发展及中国移动介入这一巨大市场的决心;之后,9月13日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大西洋 ( 15.04 , 0.47 , 3.23% ) 彼岸的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的经济振兴战略。IBM认为建设智慧地球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第二,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对于目前市场的物联网概念,从短期看,具有炒作的成分,短期对相关公司的业绩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从长期来看,如果相关的牵头厂商能在国家的支持下在技术、市场方面扎扎实实持续做下去的话,那将带动包括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信息软件及集成、3G通信服务等大信息产业的新一轮浪潮。 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9/09-21/1876498.shtml 物联网产业规模万亿十倍于互联网   何谓物联网   物联网(TheInternet of Things)这个名词是1999年提出来的。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通俗地讲,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产品、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扫描设备获取这些物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息传输到需要它的地方。   物联网发展历程   1995年   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已提及物联网概念   2005年11月   国际电信联盟(IT U )发布了《IT 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1月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年8月7日   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2009年8月24日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9月11日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9月14日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4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