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训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opencv训练HOG:3
hailuo0112 2012-3-17 00:34
将模型数据copy到opencv的getDefaultPeopleDetector(),但要重新编译objdetect链接,没必要这么搞。从model中读取数据如下(共classifier-length() = 3780 + 1数据,1为classifier-linearbia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string model_file = "model_4BiSVMLight.alt" ; LinearClassify* classifier = NULL; classifier = new LinearClassify(model_file, 0); cout"classifier-length() : "classifier-length()endl; FILE* fptr = fopen("hog.txt","w"); for(int i = 0;iclassifier-length();i++){ fprintf(fptr,"%1.8f ",classifier-linearwt ); if(0 == (i+1) % 10) fprintf(fptr,"%s","\n"); } fprintf(fptr,"%1.8f ",classifier-linearbias); fclose(fptr); return 0; } opencv直接载入model: 将peopeldetect.cpp第49行hog.setSVMDetector(HOGDescriptor::getDefaultPeopleDetector())里面的vector换成你的模板数据,模板数据从model_4BiSVMLight.alt中载入,方法参照learcode/lib/windetect.cpp第1175行处LinearClassify::LinearClassify(std::string modelfile, const int verbos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 * ===================================================================================== * * Filename: model-detector.cpp * * Description: Code to detect object * * Compiler: gcc * * Author: Amadeu zou * URL: www.baifaces.com * * ===================================================================================== */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ctype.h #include "opencv2/imgproc/imgproc.hpp" #include "opencv2/objdetect/objdetect.hpp" #include "opencv2/highgui/highgui.hpp"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v; vectorfloat load_lear_model(const char* model_file) { vectorfloat detector; FILE *modelfl; if ((modelfl = fopen (model_file, "rb")) == NULL) { cout"Unable to open the modelfile"endl; return detector; } char version_buffer ; if (!fread (version_buffer,sizeof(char),10,modelfl)) { cout"Unable to read version"endl; return detector; } if(strcmp(version_buffer,"V6.01")) { cout"Version of model-file does not match version of svm_classify!"endl; return detector; } // read version number int version = 0; if (!fread (version,sizeof(int),1,modelfl)) { cout"Unable to read version number"endl; return detector; } if (version 200) { cout"Does not support model file compiled for light version"endl; return detector; } long kernel_type; fread((kernel_type),sizeof(long),1,modelfl); {// ignore these long poly_degree; fread((poly_degree),sizeof(long),1,modelfl); double rbf_gamma; fread((rbf_gamma),sizeof(double),1,modelfl); double coef_lin; fread((coef_lin),sizeof(double),1,modelfl); double coef_const; fread((coef_const),sizeof(double),1,modelfl); long l; fread(l,sizeof(long),1,modelfl); char* custom = new char ; fread(custom,sizeof(char),l,modelfl); delete ; int length = totwords; fread(linearwt, sizeof(double),totwords+1,modelfl); for(int i = 0;itotwords;i++){ float term = linearwt ; detector.push_back(term); } float term = -linearbias; detector.push_back(term); delete ; if( argc != 3 ) { cout"ERROR"endl; return 0; } img = imread(argv ); if( img.data ) { strcpy(_filename, argv ); } else { f = fopen(argv , "rt"); if(!f) { fprintf( stderr, "ERROR: the specified file could not be loaded\n"); return -1; } } HOGDescriptor hog; //hog.setSVMDetector(HOGDescriptor::getDefaultPeopleDetector()); vectorfloat detector = load_lear_model(argv ); hog.setSVMDetector(detector); namedWindow("people detector", 1); for(;;) { char* filename = _filename; if(f) { if(!fgets(filename, (int)sizeof(_filename)-2, f)) break; //while(*filename isspace(*filename)) // ++filename; if(filename == '#') continue; int l = strlen(filename); while(l 0 isspace(filename )) --l; filename = '\0'; img = imread(filename); } printf("%s:\n", filename); if(!img.data) continue; fflush(stdout); vectorRect found, found_filtered; double t = (double)getTickCount(); // run the detector with default parameters. to get a higher hit-rate // (and more false alarms, respectively), decrease the hitThreshold and // groupThreshold (set groupThreshold to 0 to turn off the grouping completely). hog.detectMultiScale(img, found, 0, Size(8,8), Size(32,32), 1.05, 2); t = (double)getTickCount() - t; printf("tdetection time = %gms\n", t*1000./cv::getTickFrequency()); size_t i, j; for( i = 0; i found.size(); i++ ) { Rect r = found ; for( j = 0; j found.size(); j++ ) if( j != i (r found ) == r) break; if( j == found.size() ) found_filtered.push_back(r); } for( i = 0; i found_filtered.size(); i++ ) { Rect r = found_filtered ; // the HOG detector returns slightly larger rectangles than the real objects. // so we slightly shrink the rectangles to get a nicer output. r.x += cvRound(r.width*0.1); r.width = cvRound(r.width*0.8); r.y += cvRound(r.height*0.07); r.height = cvRound(r.height*0.8); rectangle(img, r.tl(), r.br(), cv::Scalar(0,255,0), 3); } imshow("people detector", img); int c = waitKey(0) 255; if( c == 'q' || c == 'Q' || !f) break; } if(f) fclose(f); return 0; } 结果: 1 amadeuzou@ubuntu:~/Projects/opencv/OLTbinaries/lib$ ./model-detect person-1.jpg model_4BiSVMLight.alt 到这里,opencv peopledetect从模型训练到目标检测的过程便完成了,训练过程用的是算法作者的程序,不知opencv是否已将这一过程融入。
个人分类: Adaboost|5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0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2-17 11:10
导师的反馈是 研究生成才的点金石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经多年研究得出一个“1万小时定律”: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练习1万小时,即每天3小时,练习10年。这一定律似乎说明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然而,如果你以为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就一定会成功,那未免太天真了。虽然格拉德威尔的研究成果给那些自认为天分不足的人提供了臻于卓越的曙光,但成功者绝不等同于劳模。常识告诉我们:成才的愿望加上依从兴趣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学习的东西,更能助推一个人登上成功之巅。这给学生的启示是:如果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为了砺练自己,不是为把自己塑造成更优秀的人才进行能力储备,而仅仅将其看作推迟就业的手段,或是为着其他更为短期性的现实目标,那么研究生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因为你会觉得一个严格的导师就像灰姑娘的后母一般,除了无端指责就只剩下谩骂和侮辱,哪能激发出苦练1万小时所必需的毅力呢?没有了苦干实干,还有何资格奢谈成人成才? 若你读研还留有明确而高远的目标,才有勤学苦练的可能性。毕竟学习是自主性的行为,主观意识上不愿意发愤图强,外加的任何压力都转变不成学习动力。此时,导师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导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随时加以正向的反馈!对学生而言,自身的勤学苦练加上导师的及时反馈,才是成功的途径。而二者之中,导师及时的反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灯塔,二是标杆,三是北斗星。 灯塔之作用在于领航,不让航船偏离航向,避免触礁的危险。导师需随时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并加以合理的工作安排。放任学生不闻不问,对立志于求学者是莫大的伤害。学生要想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精通科研的地步,从一开始就要和导师保持畅通的交流,让导师了解自己,从而有的放矢地设置培养计划。正如格拉德威尔所说:“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研究生只是“优秀的胚胎”,要真正成为优良的果实,导师的辛勤灌溉至关重要。 标杆之作用在于楷模所产生的“榜样效应”,激励追随者产生敬爱、钦佩的心理情绪以成大事。欲正人,先要正己,这对导师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非如此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赞赏。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和“身教重于言传”是同一意思。尽管师生关系大不如前,但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于导师的成分还较多,导师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品格修养,往往成为学生加以模仿或参悟的范本。标杆越高,学生需要奋斗的空间就越大,潜能的激发更有可能达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境界。若导师给自身设定的标杆就极低,学生在快马扬鞭超越后就会“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路在何方。 北斗星之作用在于帮助迷路之人于暗夜中辨识方位。导师需在浩瀚星空中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在每个领域,成功都是分层次的。要想上升到该领域最为成功的境界,前面的指路人尤为重要。当学生的进步到达一定境界时,必然会出现“成长的瓶颈”,陷入“路径选择的迷茫”之中。但凡学生到达此种混沌状态,引领学生进入到人生的更高层级,就成为导师最为重要的反馈。反馈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当头棒喝,也可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谆谆教诲。 导师的三重反馈:灯塔、标杆和北斗星,三者由低到高依次上升,往复循环,形成上螺旋结构,引领学生不断迈入人生的新高度。学生的勤学苦练,若能得到导师“点金石”般及时的反馈,就能如虎添翼,距离大鹏展翅之日也就不远矣。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进 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 在院里前段时间召开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上,我和大家交流了本人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教训的总结。 关于研究方向。1) 科研方向要在保持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扩展,如相关的新领域、新方法、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2)要保持研究团队内以及国内外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工作一般是在一个团队内进行的,特别是高校不少青年教师毕业后仍在博士导师的团队工作。这种情况下,自己的研究工作首先需要在团队内有一定的特色,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最好能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特色与优势。3) 要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试验、分析、计算、论文写作等。只有亲自去做,才更有可能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 关于项目申请。 1) 对于青年教师,可能性比较大的就是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及面上项目,工作后应积极申请,关于如何撰写申请书有很多相关的经验讨论可查。2) 对于其它国家科技项目,如NSFC重大、973、863、支撑计划等,青年教师虽然负责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应尽力参与。3) 多做一些有新内容的应用性项目,而减少重复性的横向项目。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工程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扩展、深化我们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 论文发表。中、英文论文都是有必要的。英文论文是现行评价体制的要求,而中文论文则是融入国内学术圈的要求。有些牛人可以只发英文论文,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专业性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也十分必要。 学术贡献。外行看一个人水平可能主要看项目、论文、奖励这些定量化的指标,但同行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主要在于学术贡献(发现了什么新现象,提出了什么新理论、新方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学术圈。学术圈是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一个虚拟团体。项目评审、论文评审等一般都在学术圈内。青年教师要尽可能融入相关专业的学术圈,让同行了解你的工作。主要途径有参加相关学术团体、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在相关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学术领域的公共服务(论文、项目评审,期刊编委等)。 教学、科研结合。青年教师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最好将二者结合。一方面,合适的科研成果能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掌握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副教授 尚松浩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之声|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赋、训练、机缘和功夫
wangshu 2012-1-30 20:49
记得刚学琴时,最担心和囧的是不通音律不会辨音不会调琴,每次都得找人调琴,后来渐渐的在师父、师兄师姐和调音器的帮助下逐渐可以调了,也能大致听出来了。琴社的XL师兄之前的情况与我一样,从小在农村不通音律唱歌跑调没有接触乐器和声乐等,后来与我喜欢上了相同的乐器,逐渐会调琴了,还会上弦,经常帮助琴社的师弟妹们调琴,后来还在大师兄的琴馆教琴呢。最近因家中客人多两日没有练琴,琴也被调皮可爱的小表妹玩乱了,刚才用了5分钟就调好了。 记得W师曾说某琴师居然用调音器辅助调音,一通鄙视。当时我以为是师父是鄙视他的水平低下,现在才明白师父是鄙视他的不努力。辨音这样的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获得能力,所谓技术不过如此。传统文化中,轻技重艺,轻艺重道。同样的道理在中国没有茶道这样的称谓因此,曾涤公见戏子高头大马招摇过市直叹世风日下。实验室某师弟是合唱团成员,美声唱法颇有样子,经常实验间隙他带我哼几句,居然我没有那么跑调了。先天能力差别不大,差别的是训练、机缘和功夫。
个人分类: 琴茶诗文|2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博士试讲者的几点建议!
热度 5 hifly2008 2011-4-28 10:44
今年博士毕业的现在不少在找工作了,如果要进高校,一定要通过试讲,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几次新进博士试讲听课,有些感触,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怎样才能上一堂满意的课程呢?这确实是一个挑战,结合自己粗浅的教学体会,想给应聘者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大家少走弯路! 第一、穿着整洁,表现自信、从容,开讲前先简要介绍一下,学会拉近距离和沟通; 第二、准备要充分,注意板书和PPT设计的美观, 第三、讲课内容要突出难点重点,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第四、加强对课坛的掌控力,不要念PPT,不能只顾自己讲,多启发、互动; 第五、要做到脱稿,融会贯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要用通俗的语言; 第六、最后最好小结一下,整理好学生的思路,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布置一两个思考题探讨? 有些问题是深层次的、普遍性的,比如我们的博士通常表现不够开放,不善言辞,沟通困难! 专业方面的研究过于狭窄,很多东西没做过,确实是不明白,要讲清楚确实很难,除了做试验,平时注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化贯通,否则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 对于这些的问题,那只有依靠平时多积累和自觉训练了!那些希望今后进高校的在校博士们,你们得准备好了,多参加点实验室的seminar 和对外学术交流对提高讲课能力大有裨益。
88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基金申请新议-7:学习积累 贵在平时
热度 16 sqdai 2011-2-11 08:41
作为“基金申请新议”系列笔谈的收尾之作,写给目前不申请基金而将来要申请的朋友,特别是在读的研究生朋友,说说如何从宏观上为申请基金做准备。 在我看到的众多的基金申请书中,我总结得到一个规律:凡是名校名专业出身的或经过名师指点的,所写的申请书的质量一般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是在较好的科研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较好的学识基础,而且曾或多或少地参与导师申请和执行基金项目的过程,见到过老师们申请课题的甘苦,受到较多的耳濡目染和基本训练。 我们不是“唯条件论”者,在较为一般的环境里,怎样为未来的基金申请做好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做有心人,从现在开始厉兵秣马,学习、训练、积累。其中,至少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努力积累学识基础,掌握科研本领;二是注意观察分析,实际训练申请基金的能力。 具体说来,有如下“抓手”: ——趁着年轻,发愤学习,像海绵吸水那样汲取知识,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学会观察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表述问题的真本事; ——把完成学位论文或小课题的过程,当作一个申请和执行基金项目的过程来进行演习。从确定选题、文献调研、归纳问题、提出建议、抓住症结、集中攻关、表述成果等环节来学习提出和完成一个 proposal 的全过程,尤其是重视开题报告,把它当作一个“微型基金申请书”来写,从中体会基本技巧; ——留意导师和其他老师申请基金和其它项目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关键本事和甜酸苦辣。可以调阅导师和他人的基金申请书,细细把玩从内容到形式的“成功秘笈”; ——尽早申请若干小型项目(例如我校的研究生创业基金和预研项目),将其当作一个重要的练兵机会; ——尽早开始“模拟式”的申请。不妨确定一个有作为的研究方向,早一点开始撰写基金申请书的草稿,尽管不马上递交,把它放在电脑里,不时拿出来斟酌、修改,一旦时机成熟,就放它“出笼”。 凡事预则立。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总是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青年朋友们,好好准备吧,美好的未来在向你们招手! 写于 2011 年 2 月 11 日晨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9320 次阅读|27 个评论
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科研篇)
热度 3 toptip 2010-12-30 06:45
8. 动手能力 要说我在研究生中遇到的最大最深的挫折,就是课题进展不顺。进展不顺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强。 我从小成绩很好,而我们那里的乡村又没有训练男孩做家务的概念,所以对做事没有全局的概念,手也笨。 而我研究生的导师是刚从美国回去的博士后。他没有多少训练学生的经验,开始时也过于相信我的能力,沿袭了美国的传统,让我自己去折腾(那时刚建实验室不久,他在处理各种杂事也没多少时间就是了)。实验室没有师兄师姐带我,我大学的毕业实习也没有得到好实验室的训练,结果就是上手很慢,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最初的一个PCR试了两个月也没有试出来。课题的迟滞不前不仅自己备受煎熬,后来也受到了来自导师和同事的压力。现在想来在我研究生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定的抑郁症状,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卑,生活节奏混乱,不能控制自己的实验和时间,做事非常拖沓,通常都要到最后一刻熬夜准备组会报告。 这个问题是等到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缓解,一个是自己实验技能慢慢提高了,课题也有一些突破,另外开始带师弟师妹也收获了一些信心。 前不久科学网上还在争辩导师应该严格管理学生还是给学生自主权,或者导师应该 nice 还是 pushy , 我觉得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导师的水平要高,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可行性。学生初入门一定要给予良好的训练,实验技能上的,思想上的。科研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活动,没有基础训练的放羊不是 nice ,那 绝对是不负责任。 9. 做实验和准备工作 由于缺少别人的指导和教导,我在实验摸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觉得实验实验就是动手做实验,对实验之外的准备工作重视不够。比如寻找和整理 protocol ,请教别人,订购、准备材料和试剂,寻找设备,都被我在潜意识里纳入杂事的范围,实验进度计划里也没有把这些事情留够时间,心理上也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一心想的就是实验的那些步骤。 有道是 汝果欲学诗 , 功夫在诗外 。 其实按部就班地照 protocol 来做实验是最容易的步骤。恰恰,实验之外的准备,思考,计划才比较难,也比较花时间。 一般说来,做实验的时间不需要超过总的工作时间的一半。如果每天平均动手时间累计超过 6 个小时,那么实验结果会非常可观的。实验之前的充分准备,实验之后整理分析,加上看文献想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不亚于动手。没有这些整理活动,有计划有节奏的实验活动就难以为继,实验的成功率也会大大下降。 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实验陷入死循环。实验不 work ,没动什么脑筋去系统地思考请教改进,稍改点条件就反复做。我见过的例子是一个研究生做了 1 年多的实验没有进展,一个新生查文献想了个办法,两个星期就做出来了。还有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宣称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实际上 99.9% 的生物实验再笨的手也做得出来。如果别人做得出来你做不出来,那肯定不是你的手有问题,而是你在实验之外的东西下功夫不够,或者说由于经验不够理解不深,没有想到和注意到 protocol 的小细节,小 trick 。 10. 面对实验失败 做实验跟以往拿着好成绩一路高歌猛进完全不同。初学者尤其要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实验失败。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接受这样的煎熬。每次实验的时候期望都很高,但是多数时候是打击。心理上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 其实说来正是有那么多的失败的衬托,有限的成功才闪闪发光。要完全避免失败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改变面对失败的心态。把实验失败当作探索活动的常态,把痛苦当作人生的常态,承认它,接纳它,那人的心理才会变得真正强健和乐观。 11. 做实验与做报告 我现在还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很烦整理数据做报告,他还是想着做纯的科学,做实验出 data 。以前我大概有类似的想法,就是有时间就想着做实验,觉得因为实验错过组会和讲座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其它事情干扰做实验会觉得浪费时间。 其实科研是一个很综合的活动,它要求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当天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 protocol 的整理改进,实验的缜密设计,写进展汇报,组会报告,参与写 grant ,写文章,准备 Poster 参加会议,或者准备 PPT 在会议上宣讲自己的科研结果等等。 参加会议跟同行交流本来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大会上用流利的语言,优美的逻辑,向同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科研成果,这是非常多大科学家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动力来源。很多科学家为了准备大会的报告, PPT 修改几十遍,自己口头演练几十遍,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完美地在同行 show 一把。科研本身除了思索的乐趣,得到理想结果的乐趣,理所当然还应该加上交流的(也许是秀的)乐趣。 12. 要哲学还是要应用 中国的学校教育真的是纯粹的教育。纯粹的意思是没有功利的色彩。我这样说不一定是夸,从某种角度这种教育太过脱离社会现实。 我在研究生最初阶段,想的完全是做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它有什么用,它是否对社会有实质的应用价值,它能否给你自己本身带来利益。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一者重另一者的意思。科研活动本来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驱动力,一个是纯知识方面的,纯智力挑战的;一个是应用导向的,金钱和利益驱动的。 研究生阶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饶毅?)讲解的细胞趋化运动:细胞有方向地做趋化运动可以解析成两种可能的模式,一种是细胞通过感受到空间(细胞前端后端)趋化因子的浓度差来决定运动方向;一种是小的细胞先通过随机的运动,然后比较不同时间感受的趋化因子浓度差,来决定偏向于哪个方向运动;然后实验者用一个设计精巧的实验来验证这两个假说。我当年觉得类似于这样思考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研。对类似于进化论的思想等也很着迷。脑袋里压根没有概念说生物研究还能对社会对人类健康有用。 那现实是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资金的资助都越来越倾向于应用,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有这个趋势的,一些低等模式生物的基础研究越来越难以为继。 每个人念研究生的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动力也不同。有的人偏向于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希望发现新知识,有些人则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对社会有用。我很后悔研究生阶段完全没有这种应用的概念,也没有认清整个科学研究的现实,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13. 超越和创新 遥想当年刚进实验室,抽个质粒都沾沾自喜,觉得导师应该会认为自己满厉害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比如从不知道如何想一个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重要的问题,到想很多领域外的问题,到不满足力图找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有创新的想法;从不知重点的提问,到不具可行性的乱想,直到能写一个有价值的完整的 proposal 。不少人会在不同的阶段固步自封,要么觉得自己很牛,要么觉得看透了科研,就那几个套路,做科研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我们都太小看科研工作了。真正的科研其实是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活动之一。你在初入门的时候导师比你看得远得多,当你觉得超越导师了之后,科学还在你导师看到的更远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感觉良好的时候会觉得宇宙就踩在我们脚下,自己以后可以无所不能,前途无量。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像当初想的那么无所不能?研究生其实不必还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看,还在幻想着4 0 岁的时候怎样怎样,应该尽快成长起来向导师看齐。研究生高年级已经接近于学习和培训的最末端,如果要想自己牛,现在,当下,就应该要求自己的能力和你认为的牛人比肩。 现在拿一篇 AnualReview 来看,我也时常在感慨,这辈子何时能像这些作者有这么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再想想那些里程碑性的工作:干细胞的发现, iPS , RNAi ,深度测序技术你永远感到不满足,感到谦卑,感到振奋。 科学是永远追求不完的梦!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3900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提高翻译水平——专业外语学习方法之五
热度 1 lyosha 2010-11-20 10:43
翻译是专业外语学习必须掌握的最后一项基本功。说它是最后一项,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这项技能是专业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才能尝试,换句话说,并不是一开始这种技能就能练习的。说到底,翻译最能体现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外译汉相对要简单些,而汉译外则需要很好的专业外语基本功。这就是为什么翻译课程到了高年级才开设的原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熟练操作一门外语的人才能在外语与母语间穿梭,游刃有余。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母语的重要性。 先说句题外话。去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上海几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设语文考试的做法,说实话,这是典型的数典忘祖的行为。这也是我前面一篇博文中提到的全民外语的最极端表现。说到底,语文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语言文化。为什么我们总感觉到港台的学者文人的国学功底比我们要厚实些?因为他们可能更能感受到远离汉语文化中心而产生的某种忧虑与渴求。 学习外语的可能都有这种感受,一开始,你会感觉到外译汉很简单,而汉译外则相对要难度大;而到后来,逐渐的,你会发现,有很多你能理解的外语篇章或句子,竟然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对应表达。那种境况真可谓抓耳挠腮,坐立不安。仔细琢磨,这都是因为母语文化基本功不扎实所致。因此,要想练好翻译,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把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学好。 在低年级阶段,可能的翻译练习就是简单的句子或对话,而这些句子或对话都是活学活用的,翻译练习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与语言点。因此,低年级阶段的翻译还谈不上是真正的翻译。不过,低年级阶段要为高年级的翻译学习打好基础。除了扎实的语法知识以外,我们至少还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稍微宽泛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要多去阅读、甚至背诵文字优美的篇章。 高年级阶段,除了课上练习的翻译活动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广泛阅读各类中外文相关资料,或者对照阅读部分篇章。我有一个经验,比如大家都很挠头的政策性较强的文本翻译,大家可以这样去做。我们首先要熟悉此类文本汉语的表达,一些固定短语与句子都要烂熟心中;其次,当我们去阅读此类的译文时,我们可以在心里默默试译,在业已储备的汉语表述词句中搜寻最恰当的表达。 说到文学翻译,我们翻译起来困难会更大一些。建议在翻译课上开设文学翻译赏析,我们可以找一个甚至是几个译本来跟原文对照阅读,体会其中的优劣,分析译者的技巧与手法,最后尝试着拿出自己的综合性优选译本。比如,当我们学习古诗词俄译赏析时,我们可以找尽可能多的译例来比较阅读,有时候,这种阅读还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境与内涵。如李白的《静夜思》,我在网上就找到了 6 个不同的译例,每个译例都有它独到的地方,如果我们把这 6 个译本放到一起比较,再对应原文,细细体会其中的些微差异,相信一定会大有裨益。 关于翻译我还有一点儿个人的体会。我曾听一位专家作报告,他建议大家每天翻译五句话。如果天天坚持下来,那会是多少?!其实,翻译练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我们在看电视新闻时,你可以把新闻标题口译出来;看电视剧、电影时,可以把有趣的对话翻译一下,哪怕是主要意思也可;看书上网时,你也可以随时拿出一段来译译。此外,国内有些网站上有些带中文字幕的俄文原版电影与电视剧,大家不妨来看看,边看边听边译,还可以挑错呢。大家不妨一试。 我如今有个习惯,这两年参加的各种会议挺多,有时候还要听一些长篇大论。我自取其乐,把发言人的话即兴翻译成俄语记下来,当然,我也是记他的发言要点,遇到一时译不出的,记下来,回来后赶紧翻阅字典。 处处留心皆学问啊!我相信这句话。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7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专业外语学习方法之三
热度 1 lyosha 2010-11-20 10:40
读在专业外语的几项基本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阅读广度,阅读深度。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记得当年我们学习俄语的时候,除了课本以外,很少能找到适合我们课外阅读的语言文字材料。老师们一般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搜集到一些材料,但大多也不是很适合我们去阅读。记得有一次,我们帮教研室打扫卫生,在一个角落发现了很多简写的俄文版俄罗斯文学名著,老师们奖赏我们,送给我们很多。我如获至宝,回来后便废寝忘食地读了起来。就是从那些简写本原著作品中,我认识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也认识了皮巧林,保尔柯察金,彼埃尔 诚然,如果把课文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再看课文便味同嚼蜡了。扯点儿题外话,我一直不能理解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学不好俄语?还是拿我们当年情况来比较:当年是一周六天工作制,我记得 1-2 年级几乎每天都是 6 节课,就是说,每周都是 36 节课,而且那时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程还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多彩,因此,每周几乎有 20 多节是学习专业课的。此外,课下,我们在宿舍也是认真听磁带,体育锻炼、比赛等活动也丰富多彩。如今,周五工作制了,素质教育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了, 1-2 年级每周不到 15 节,此外,课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几乎剥夺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时间。还有一点是我们当年羡慕不已的:如此好的学习条件,特别是网络资源优势,学不好外语,真可谓天理难容啊!! 阅读能力首先从课本提高,还是那句话,低年级阶段要把所有的课文都背诵下来。此外自己去找,或者请老师帮助搜集适合语言水平的俄文材料去阅读,广泛涉猎各类题材。阅读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理解,还要注意速度。就是说,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的区别。 课外阅读说白了是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收集有益的单词、短语与句式。课文阅读就是一种泛读,千万不要去咬文嚼字,字字必究,而是在速度与理解的前提下,扩大阅读面。比如,你碰到一个生词,只要不影响理解全文,就可以先放一放,说不定根据上下文意思,你就能猜个大概。如果这个词反复出现 2-3 次,你基本能确定这个词义,如果你感觉重要,那就去查一下。我们有这个经验,如果生词太多,或者你反复去翻字典,那很快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了。 高年级阶段由于有一定的词汇量作保证,可以广泛涉猎各种文本。我建议可以找一个文化网站与新闻网站找材料阅读,你可以在电脑上安装一个电子词典,开启即点即译功能,那样查生词就不耽误时间了。 还需要提醒一下,高年级的阅读可以跟翻译、写作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比如,你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尝试挑选几段文字翻译一下,口译、笔译均可;也可以写一下读后感,或撰写一份提纲 。如果是新闻材料,也可以跟听力训练结合在一起,练习一下听记或听译训练。 最后,还有提醒大家一句:建议同学们在高年级阶段一定尝试阅读原文文学名著。不是因为我是学习文学的才对文学有所偏爱,其实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从文学阅读入手的。一开始,大家可以去找一些缩写版的名著,或者大家先去读一下高质量的译本,然后再去读原著。另外,一定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那就从《战争与和平》入手吧。建议大家一开始选取经典作家的短小作品或散文来读。如屠格涅夫,布宁,高尔基,肖洛霍夫,帕乌斯托夫斯基,舒克申等人的短篇小说。 热爱阅读吧,就从文学作品开始!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3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此人生投资,值与不值?
qpzeng 2010-11-16 23:42
看亚运会比赛,有一个观感:中国运动员的获奖年龄越来越小!这些运动员从很小就开始训练,拿金牌出名时也不过十几岁! 当他们风风光光地走上领奖台的时候,观众们也许只看到他们人生的辉煌璀璨,却忽略了他们那旷日持久的训练是多么的艰苦和枯燥! 小运动员们不仅失去了宝贵的童趣,而且享受不到跟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朝夕相处的幸福时光,甚至还会错过本该在那个年龄接受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 当运动员并不都能确保出成绩、拿金牌,有人付出了许多却收获很少,而且运动员只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职业生涯!很显然,父母送孩子从事体育运动,既是人生的一项投资,同时也是一场赌局!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此人生投资,值还是不值?假如那是一场赌博,赌注应该是多少? 如果做运动员能像刘翔、李娜那样在国际上破纪录、拿大奖,为国争光,那么这个投资显然是回报丰厚、物超所值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只能做末流运动员(不能出省,更不能出国),也没有学习其他谋生技能,退役后连养活自己的基本自立能力都没有,那么这样的投资可以讲是不值得的!当然,如果只把当运动员看成是漫长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只问耕耘不计收获,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无所谓值与不值了。 在体育苗子的培养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没有回报的人生投资,是因为 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长和能力,当他在各种竞技场合毫无斩获后仍未及时终止这项投资! 更可能的原因是,本人作为运动员打拼多年后一事无成, 既无兴趣也看不到前途,却不懂得及时调整自己人生的轨迹,任其沿着毫无希望的方向滑向一个未知的终点! 由此联想到学生受教育和选职业上也有类似情况。很多青年学子怀揣着童年时期当科学家的憧憬,从中学升入大学,又从本科生考上研究生,结果发现不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成不了杰出的科学家。于是,这些聪明的学生只把上学当做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过程之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候(读完本科、硕士或博士毕业),会毅然决然地离开学校,重新展开新的人生!也就是说, 他们果断地终止了教育投资,如同在不同赌盘撤回不该下押的赌注! 说实话,我很赞赏他们有主见的决定,也倾向于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应该多尝试几种职业,三十而立也不嫌迟。只要肯努力,行行出状元! 当发现自己不适合某种职业时,应该果断舍弃它,并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纠结于继续上学还是立即退学,哆嗦(读硕)后又无助地赌博(读博),结果让自己陷入一种骑虎难下的窘境中! 在这种情形下,若你认为从事任何职业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不求活得精彩,也不求把人生的价值放大到极致,那你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那条,能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用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投资如同大小不同的赌注,值与不值取决于个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观感,有奋斗进取的人生,也有慵懒无为的人生,你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79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学习和职场训练--写好领导讲话稿的要旨1
icstu1 2010-9-19 09:43
领导讲话稿是一种特定的实用文体,是一种蕴含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体现领导意图和风格的命题作文,而且文无定式、章无常形,是文稿起草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写好领导讲话稿的要旨,是正确处理好讲话人、起草人、听讲人三者的关系,做到一个忘记、两个记住,即忘记自我,记住领导,记住听众。 忘记自我,就是在起草领导讲话稿过程中忘记自己,从领导的角度写稿子。写领导讲话稿,阐述的是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体现的是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在讲自己的观点,更不是写自己的文章。在思想深处,决不能有自以为是和先入为主的东西,不能总想着通过领导讲话体现自己的思想;而是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和高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阐述。当然,领导讲话也是做文章,但它是以领导的身份在做文章;领导讲话也可以写作者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必须能体现领导的意图,并符合领导的口吻。对领导提出的修改或者否定性意见,也不能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而要在如何更好地领会领导意图上找原因、做努力。这就要求写领导讲话,必须有奉献精神,忘记自我,甘于寂寞,当无名英雄。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提高患者术后站立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GaoXurenKnee 2010-9-9 16:24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骨科的Gstoettner M在2010年8月的《The Knee》(膝关节)杂志上撰文,报道了他们全膝关节置换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本体感觉训练的研究。   文中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人工关节置换引起的本体感觉缺失已被多次报道。在运动员训练中,本体感觉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运动更加经济化,可以形成节约能量的运动模式。但是还未见在康复活动中的报道。那么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术前本体感觉训练是否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术后平衡和术后功能。实验组:术前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术前不进行本体感觉训练。   本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本体感觉训练,术后可以提高患者站立平衡的能力。但是在其它临床表现上两组没有明显区别。     启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可对患者进行术前本体感觉训练,对术后提高患者站立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Knee. 2010 Aug 26. Preoperative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Gstoettner M , Raschner C , Dirnberger E , Leimser H , Krismer M .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Innsbruck, Austria. Pubmed相关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801047    (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膝关节方向 高绪仁 编译)
个人分类: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4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暑期30次跆拳道刻苦训练结硕果
黄安年 2010-8-25 19:27
暑期 30 次跆拳道刻苦训练结硕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25 日发布 下面这张照片记录了哇哇从 6 月 19 日到 8 月 25 日间 , 在位于天通苑东一区 6 号塔楼的天通苑正宗跆拳道馆内 30 次跆拳道训练。其中因 6 月 28 日到 7 月 12 日上海行 , 和 7 月 19-31 日集中游泳培训 , 跆拳道训练暂时中断。在跆拳道张兆利总教练和王文雅教练的直接、耐心的指导下 ,30 次跆拳道训练结果使得哇哇不仅健身强体,磨练了意志 , 而且由对跆拳道毫无基础的白带顺利通过考试晋升为八级黄带。 在今天中午结束 30 次训练计划后 , 哇哇向跆拳道教练们鞠躬告别 , 教练们还和哇哇一起合影。 下面是即时拍摄的合影照片6 张。
个人分类: 健身强体随感(10-11)|4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7:四岁孩子怎能被魔鬼训练成中国未来的体操运动员!
QFL 2010-8-15 08:50
据英国的 Dailymaill 网站的一篇报道,即 How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are stretched in training to be China's future gymnasts . 该报道说得是 : It's enough to make any parents grimace as these Chinese children are contorted into the most uncomfortable positions. Aged between four and seven, the young gymnasts are put through a rigorous stretching routine by their coaches during a training session. One youngster has his hamstrings stretched out as his instructor pins his leg almost vertically alongside his head . 大概意思是说: 中国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在4-7岁之间就开始了严格痛苦的训练。当这些孩子身体扭曲成不舒服的姿态时,任何父母看到后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同时,《每日邮报》也为该新闻配备了一系列的照片。 联想到几个月前的年龄门事件: 在2000年悉尼奥运上,14岁的董芳霄虚报年龄参赛, 违背该项目16岁的最低年龄限制和奥林匹克精神 ,被取消悉尼奥运会铜牌,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枚被收回的奥运奖牌人。 据当时新华网报道: 美国体操女队前主教练卡罗里是年龄门调查的主要推动者,而他的举报名单涵盖几乎新世纪中国体操女队的全部主力。 为调查年龄门,无数普通美国人热衷于上网搜集讨论证据,出现了平民侦探潮。 胜利却未获得欢呼。 关键证据获得者之一罗温在得知董芳霄的经历后说: 她的人生非常可悲,我想找到她,拥抱她,并帮她摆脱所有痛苦的回忆 。 . 试想一下,一个年龄14岁的少年能够获得奥运会的奖牌,那么他/她的训练生涯得从几岁开始才行。 所以我丝毫不怀疑,英国《每日邮报》的这篇新闻的真实性 ! 让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为了一块奖牌,我们是否会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进行如此非(常)人的魔鬼训练? 在举国体制的中国,为了一块奖牌,加上虚假的荣耀,有关部门是能够做出这样事情的,何怪之有? 迫于生存的压力,或为了名利金钱,一些父母狠下心地让自己的幼子进行艰苦的训练,又何怪之有? 冠军只能有一个,更多的孩子们往往成为牺牲的排练品。 更何况,就是拿到冠军,亦有成为搓澡工的可能 。( 特此声明,本人绝无任何职业歧视,勿要拍砖 )。 此时, 你还会为举国体制的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及中国金牌总数居世界首位而感到自豪吗? 诚如当时国内舆论痛陈 年龄门的负面影响可能抵销100个孔子学院的努力! 1. A coach pins the leg of this young boy using his hand and foot (图片来自:http://www.dailymail.co.uk). 2.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are put through a tough training schedule at a sports school in Jiaxing, China (图片来自:http://www.dailymail.co.uk). 3. One young gymnast jumps of a high bar as an instructor holds out his hands in case he falls (图片来自:http://www.dailymail.co.uk). 4.Hanging in there: These boys are made to perform handstands or hang from high bars (图片来自:http://www.dailymail.co.uk). 5. Four young boys watch on as another is suspended upside down from rings inside the gym (图片来自:http://www.dailymail.co.uk). ---------------------------------------------------------------------------------------------------------- 有关新闻及其链接: 1. Hang in there: How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are stretched in training to be China's future gymnast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worldnews/article-1301864/Chinese-children-contorted-painful-positions-gymnastics-training.html ). 2. 中国体操年龄门背后:谁夺走了董芳霄的奖牌(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10-05/21/content_19847629.htm) .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416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书上架:高考最新模拟试卷及训练教辅资料
wya 2010-8-4 15:00
2010年6月,《海淀年度高考训练》丛书已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央级专业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正火热发行中。 该书由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以及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等多位具有丰富高考复习经验和高中新课标实践经验的特、高级及一线教师共同研究、精心编写,是新课标高考复习、冲刺模拟的优秀训练资料。 目前,6折优惠,如果量大价格更低! 具体需求请电话联系。 联系电话:13691565697 Email:wya486@163.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管博士硕士,必须当好战士”
忆江南 2010-5-19 14:06
5 月,军营练兵正酣,也是 这首《练为战》的军歌最嘹亮的时候 。 10 万地方大学生陆续充实到部队,给部队全面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问起最想到哪个部队,很多人会回答:海军陆战队! 在接兵的军官眼里,他们眼高手低,虽血肉丰满,但有的缺钙少铁。 在一次体能训练中,一位大学生战士发牢骚: 现在不是讲以人为本吗,我体质弱,训练吃不消,那就以我为本,让我少跑两圈吧! 许多干部喊头痛。不管学历有多高,见识有多好,都要统统赶到练点场熔炼 淬火。 当然,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学习理解能力强,上手快、心理较成熟 。主动要求到海军陆战队的清华大学学生李振华,为了适应部队,他提前一年就进行体能训练,了解军事知识,打有准备的仗。 但普通的一天还是生不如死:奔袭 10公里 ,行军 26公里 ,向某高地冲击7个来回,在海里游泳5小时天热也只能休息两次,一次是吃午饭,大约20分钟,另一次是游泳中途上岸喝粥,前后半小时。一天喝了12斤水,估计出了3斤汗。扛得过来才算是好汉。 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军队发展服务,我们需要这样的兵。一位军官讲了另一个故事: 习惯了大学校园宽松环境李国文,初入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军姿站不好,队列走不齐,口号喊不响,体能跟不上头上顶着大学生光环,压力前所未有。 但他 学会调整心态,懂得了 压力在训练中形成,也要在训练中化解。 很快明白了 不 管 博士硕士,必须当好战士, 脚踏实地走好军旅每一步。 一段日子下来,昔日的白面书生有了血性的底色:皮肤晒黑了,身板练硬了,能力素质也更强了。 部队进行实弹战术演习,李国文找到营长,毛遂自荐负责全营的隐蔽伪装。 大学学的广告和艺术设计专业,让 他能熟练运用大学所学的光学、色彩、视觉等知识,巧妙地把一件件大型专备变型成了民房、加油站、蔬菜大棚。 练练练, 练为战,练就杀敌硬本领,练得豪气冲云天。 从大学生士兵身上,找得到军队的希望,因为他们 比文化程度低的兵要更好带 。 大学生 要锻造出士兵的血性精神, 懂得苦练加巧练, 脱胎换骨,不是幻想。
个人分类: 军事观察|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网球之路----正手训练体会
wanggongyang 2010-5-3 11:25
2009年10月14日,是我接触网球的日子。第一次拿起网球拍,自己就有一股莫名的冲动。当时自己是出于对前程的盘算,但直到现在,自己真的喜欢上了网球这项运动。我同学告诉我这是运动瘾。下面就借着自己写博的机会,整理一下我与网球的结缘经历。 网球是一项有开发潜力的运动项目,参与运动的人可以是八十岁,也可以是十来岁。运动方式简单,运动心率可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会跟乒乓球一样。强大的群众基础,是一个运动项目繁荣昌盛的基础。 2009年10月,自己在同学的带动下,开始训练网球。正手是网球运动的基础,也是网球运动的难点。正手要做到稳定,没有苦练是达不到的。这其中要付出很多辛劳。我的正手训练是从原点掷球打球开始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体会接触球的感觉及身体协调用力。中间必须穿插成百上千次的徒手挥拍练习,只有这样,你的正手动作才能固定。徒手挥拍,你可以在距离网前50公分的地方,引拍、下落、前挥、随挥。在前挥时,可接触网面,体会击球感觉。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结合,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动作固定的本体感觉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正手击球的动作要点有几大方面,流畅的挥拍,重心在身体中轴线带动下的转送,击球时拍面稍扣或垂直于地面,眼盯击球点,非执拍手放松伸直。有一点不能忽视,手腕一定与胳膊成直角,这个角度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变化。 在正手动作固定了一段时间后,可在网同侧发球区角上,用手或拍掷球打球,注意不要发力,要体会动作感觉和跑位击球结合。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两到三周的时间。 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隔网掷球练习,同伴在网的另一侧喂球,练习者调整位置击球,一开始用力不要太大,动作到位是关键。在经过两三个周的强化后,两个人可以对打,在对打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去要求球打过去,要时刻想着动作,眼要时刻盯球,不要管其它的。在经过反复的练习后,随着球性的提高,自己的正手自己感觉可以控制,每次击球都要想到正确动作,可以拿费德勒的样子来想自己动作,从模仿到自动化,我们用近乎正确的技术,体验球王在球场上的感觉。爽哉。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10000小时的磨练,终成大器
mikletonsen 2010-1-14 21:59
1w 小时的磨练,终成大器 转载自网站 1510 。 刚看标题还以为是某个 成功学 一类的文章,读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对工作时间的统计。文中提到:所谓的天才基本上不存在,之所以被称作天才是因为训练时间比别人多。一个生手要成为该行业的翘楚,大约要经历 1w 个小时的训练。我大约估算了下,按照每天工作 8 个小时,每周工作 5 天,需要坚持 250 个周。设定每年给自己放两个星期的假, 5 年可以成就。 5 年的时间长吗?不长,可是人生有多少 5 年呢?很长,可是你已经度过了多少个 5 年?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很早就学习背诵过了,如水滴石穿、铁棒磨成针,到包含悲壮的大白话 坚持就是胜利 ,如此如此,你我不知被动听过多少次了。是的,是 被动 听的,老师、家长不厌其烦的唠叨,都快被烦死了。看来,我该早听大人的话了。   一   密歇根大学在 1971 年成立了它崭新的计算机中心。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项目之一。在计算机中心的历史上,成千上万名学生进入过那个白色房间,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一个名叫比尔 乔伊的腼腆的年轻人。   乔伊在计算机中心成立的那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他 16 岁,又高又瘦,头发乱得像拖布。在他毕业的北法明顿高中,他被评选为 最好学的学生 。他说,这意味着他 绝不平凡 。他曾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者数学家。但是大一的末期,他完全被计算机中心给吸引住了。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可能,他无时无刻不在编程。他从一位计算机科技教授那儿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样他整个夏天都可以泡在计算机 上。 1975 年,他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那里更深地卷入了计算机软件世界。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仅凭心算完成了一段复杂的编程。后来他的一个仰 慕者写道: 他的导师们大为震惊。随后其中一个人将这段经历同 耶稣折服了他的长者 相比。   在同一小群程序员 的协同工作中,乔伊选择了重写 UNIX 的任务。 UNIX 是 ATT 公司为大型主机写的一个软件。乔伊的版本非常优秀。它成为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 使用的操作系统,直到今天仍然是。实际上不仅如此,你知道是谁写了那些能让你接入英特网的软件中的大部分吗?还是比尔 乔伊。    从伯克利毕业之后,比尔 乔伊参与创办了硅谷的太阳微系统公司 它是计算机革命中的重量级玩家之一。在太阳微系统,他重写了另外一种计算机语言 Java 。他的传奇继续延续。硅谷中人谈论起比尔 乔伊时的敬畏,就好像他们谈起微软的比尔 盖茨那样。有时,他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爱迪生。    比尔 乔伊的天才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遍,而道理总是同样的:欢迎来到天才的世界!计算机编程并不遵循老男孩的规则 在那个世界你出人头地仅仅因为你 的钱和你的社会关系 而是一个城门洞开的领域,判断所有参与者的标准仅仅是他们的天赋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那里,出类拔萃之辈胜出。很明显,乔伊正是其 中一员。   这个版本的故事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在这个特定领域中,那些出类拔萃者取得至高成就的故事里,其整个过程混合了才华、机遇和反复无常的运气。   是否存在这种可能,特殊的时运在其他的真实世界中同样奏效?让我们回到比尔 乔伊的故事中去看一看。   二    几乎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 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 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天才争论中的案例 A 。它于 1990 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 K 安德斯 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 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 好 。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他们 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五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 8 岁时,区别开始出现。 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 9 岁前每周 6 小时; 12 岁前每周 8 小时; 14 岁前每周 16 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 20 岁时每周练 习 30 个小时以上 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变得更好。事实上,到 20 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 1 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 好 的学生,累计练习了 8000 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 4000 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 天赋 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达到很高水平。他们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对 象中也没有发现 笨伯 ,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不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 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 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 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们非常非常努力。   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 1 万小时。     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 1 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 神经学家 DanielLevitin 写道, 一次一次地研究,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 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的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 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   即使对那些我们认 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莫扎特,他从 6 岁就开始谱曲。但是,心理学家 MichaelHowe 在他的书 《解释天才》中写道: 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在不断改善。莫扎特童年时代 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前 7 节,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编排。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 ( No.9 , K.271 ),是莫扎特 21 岁写就的。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 10 年曲。   乐评人 HaroldSchonberg 走得更远。他争辩说,莫扎特事实上 大器晚成 ,因为在他开始作曲超过 20 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棋手要想成为大师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 (只有棋坛传奇 BobbyFischer 达到这个级别耗时较少:他用了 9 年时间)。这差不多也是 1 万个小时艰苦练习需要的年份。 1 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   缺乏 1 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 1 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    另外一件有关 1 万小时的趣事是 毋庸置疑, 1 万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 完成的任务,你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穷,因为如果你还得找一份兼职来养家的话,就没有足够时间留给你练习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有在他 们加入一个特别训练项目 比如曲棍球明星训练班,或者他们得到了某种特别际遇,让他们得到机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并乐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   三   回到比尔 乔伊。 1971 年。   他的智力得用车载斗量。但这不是唯一要素,也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的关键,是他走进了那栋位于毕尔大道上的褐砖建筑。    1970 年代早期,在乔伊正学习编程的时代,计算机有几个房间那么大。一台计算机的价钱就要一百万美元 那还是 1970 年代的一百万美元。计算机非常罕见。即使你能找到一台,你也很难接近它;即使你接近了它,租用使用时间也会花上一大笔钱。    此外,编程本身是件冗长乏味的工作。这时期编程得用纸板和卡片。每一行代码都用键盘打孔机打在卡片上。一个复杂程序可能需要几百张至上千张卡片,光摞起 来就有老高。程序编完后,你走到主机前,把你的那摞卡片交给一名操作员。因为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操作员需要为你的程序预约。你要等上几个小时甚 至一天才能取回你的卡片,这取决于你前面有多少人在排队。只要你犯了一个小错误,哪怕是个拼写错误,你就得取回那些卡片,改正错误,然后重新开始整个流 程。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编程专家难上加难。二十出头就成为编程专家几乎更不可能。你在计算机室内花上的一个小 时中只有几分钟是在真正编程,什么时候你才能凑够一万小时? 用卡片编程不会教会你编程。它教给你的是耐心和校对。 一名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计算机科学家 回忆说。    1960 年代中期,才浮现出一个解决方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终于大到足以同时运行几项任务。计算机科学家 们意识到,如果重写操作程序,计算机的时间就可以被共享;计算机就可以同时运行成百上千项任务。这意味着程序员不再需要手把手把卡片交给操作员。可以设置 数十个终端,全都用电话线同一台主机连接,这样大家就可以同时在线工作了。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分时共享的历史意义:    它不只是一项革命。它简直是天启。忘掉操作员、堆放卡片的桌子和漫长的等待吧。有了分时共享,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输入指令,然后得到答复。分时共享是人机对话的:程序要求你答复,等待你输入答复,然后你等着它运行,然后给你结果。都是 有效时间 。   密歇根大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是全世界第一批完成向分时共享操作系统转换的大学之一。 1967 年,这套系统的一个样本已经建立并运作。到 1970 年代早期,密歇根大学已经有足够的计算机运行能力,可以让一百人同时在计算机中心编写程序。   这就是当比尔 乔伊 1971 年秋天抵达安阿伯校区时,命运伸来的橄榄枝。他在高中时期从未碰过计算机。他只是对数学和机械感兴趣。但是当计算机程序吸引了他时,他发现他身处世界上非常有限的几个能让 17 岁大学生任意编程的地方之一。    你知道用卡片操作和分时共享系统操作的区别是什么吗? 乔伊说, 那就像是通过写信下围棋和面对面下围棋的区别。 编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它充满乐趣。    我住在北校区,计算机中心也在北校区。 乔伊继续说, 我在那儿花了多少时间?非常多。它 24 小时都开着,我整夜呆在里面,凌晨才走出去。     问题是他们会给每个学生一个里面有一些钱的账户,这样你的时间很快就会用完。当你登陆时,你要输入你想使用多长时间计算机。比如他们给你一个小时,这 就是你所能使用的时间。但是有个家伙发现,如果你输入 时间就是 ,然后输入一个字母,比如 时间就是 K ,他们就不会收你的钱。 他边说边因记忆而笑。 这就是那个软件的漏洞。你输入 时间就是 K ,然后 你可以永远坐在那儿使用电脑。   看一看那些垂青于比尔 乔伊的机遇吧。因为他碰巧进入一所有远见的大学,他可以通 过分时操作系统编程而不是卡片;因为密歇根的系统刚好有个漏洞,他可以任意使用电脑;学校愿意花钱让计算机中心 24 小时开着,他可以整夜泡在那里;他能够 投入这么多时间,重写 UNIX 的机遇还刚好出现在他面前,简直就是量身定做。比尔 乔伊很聪明,他好学若饥。这很重要。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之前,有人提供了 机会让他学习成为专家。    在密歇根,我每天编程 8 到 10 个小时, 他说, 到了伯克利之后更是没日没夜。我家里也 有个终端。我一直在计算机上待到凌晨两三点,看老电影、编写程序。有时我会趴在键盘上睡着。 他假装自己的头落到键盘上, 你知道键盘最后会做何反应 ? 它 开始嘟嘟嘟地响。如是三次之后,你就知道自己该上床了。我去伯克利时相对来说还不是个高手。第二年我开始精通编程,那时我写的一些程序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在 被应用。 他停了下,开始在脑子里计算 对比尔 乔伊这样的人这不用太久 1971 年进密歇根大学,二年级时编程时间得到保证,加上暑假和接下来一年 在伯克利的没日没夜, 可能,一共有, 1 万个小时? 他最后说, 基本如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的一些感受
热度 1 derek1840 2009-8-22 23:48
生活在一如既往的前行,每个如我一样从出生到经历中国高等教育全过程洗礼的孩子、学生、科研工作者,都在或多或少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体会着各自的体会,感受着各自的感受。同样伤痛着自己的伤痛,收获着各自的收获。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上,扪心自问,真的感慨良多,愿与同道者共享,与长者汇呈,与后来者鉴正。 只所以选择了读书的感受作为标题,而没有写成科研的感受,一则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科研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幼者,还难以写出与此相关的像样的自我剖析。至于读书,除了没有接受幼儿园的教育,我完整的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系统洗礼,着实有着内心的自我挣扎和期寄,也有急需表达的冲动和激情。21年的学生生活,使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在自己所有能够显示宣言的地方都写上了行将就木的学生时代,充满激情和沮丧的宣告自己即将结束的学生生命。 如今我的学生时代已经结束一年了,回首望去,最后5年的读书时光,半在读、半在研,这个阶段是我在生活中感到最困惑的时候,也是我在读书中感受到最真实的时候。坦率的讲,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好多科课程,参考了数百本教科书,所有的时候都在学习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结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在前人固定的圈子里慢慢爬行。教材很精美、公式很完美、课程更紧凑。在不变的岁月里,我们啃着前人的创造,感受着接受的痛苦和无须创造的幸福。同样,我们也客观上接受了前人所不可能接受的这样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训练,向前走,我们似乎已经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向后退,我们靠在了先人创造的美好的安乐窝上。 在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很多人常常埋怨他人的武断选择断送了我们自己的机会,我们还时常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手足无措。实实在在的讲,在没有特别志趣爱好的成长时代,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在听天由命的号角声中也可以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辉煌灿烂,因为前人的很多选择都在证实着这样一个结论。成长在如我成长的年代里的同龄人,很多是没有爱好的。我们适应了一系列考核,通过了一系列训练。不管在这些竞争中,我们每个人处于什么角色,客观上,穿过了每一个沙漠的人都应该是求生本领较强的人。研究生,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讲似乎成为一个很难逾越的词汇。 在适应高考扩招的大军中,80后首当其冲扛起了大旗。在双向选择的就业道路上,80后首遇就业难,难就业的尴尬和无奈。8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读研究生,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读了研究生,第一个感觉就是老师讲课没有了教材,第二个感觉就是老师好像很保守,什么事情都不给讲透,那么更奇怪的感觉是所有老师似乎都不是那样尽职尽责,只有自己的导师在时不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近期行为。最为不适应的是,我等待着考试的时候,老师说我们不需要考试,需要交读书报告。在我一言不发等待老师继续向下讲下一节课的内容时,老师说,你下一节课准备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样从起初的愕然,木然到后来的忐忑不安,一直发展到最后的敏感。当老师让我准备一个内容的讲解的时候,我准备了两个内容。我告诉老师,我在这方面最近也阅读了一些文献,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张不开嘴,到顺利讲完自己的博士答辩报告,这当中,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身边的每一个重要的人。 每一个老师都很重要,这是我学生时代的最大感受。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或启蒙、或成长、或前进,我们每一个时期都在最直接的接受着老师的熏陶。中学阶段,我们在汲取着老师定势的知识,准备迎接着竞争的来临。大学阶段,我们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为社会服务的人的基本本领。研究生阶段,我们在沐浴着导师学术精神和深邃内涵中慢慢成长,同时还在慢慢的师生交往中完成自己彻底长大的人生洗礼。每一个老师都很重要,是因为中学时代我们的老师直接告诉我们学习一门课的意义和如何把这门课学好,得到更高的分数。这些虽然比较俗套和直接,但是的确给我们完成后续工作积累了巨大潜能,否则,再好的天才也不可能一下子蹦上巨人的肩膀。大学阶段,一门课程的老师足以决定我们的命运和将来。当我们听到一个风趣盎然、充满激情而又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的课程,我们一生的事业驻点有可能由此诞生。反之,我们则可能永远不愿意从事这样一个职业,更不用说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研究生阶段,我们时刻在关注着自己的学术志趣和价值取向。老师的每个课件乃至每一句话都在客观上引导着我们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山峰。我们无畏困难,因为我们能从老师坚定的肯定中沐浴光明,我们难以前进,正是老师在前方告诉我们此路不通。 不要浪费自己的研究题材,是青年人耳边长鸣的警钟。我们年轻,我们充满激情,我们选择很多,我们更可能朝秦暮楚,我们更换题材的同时,我们也在客观上遗忘过去,我们能否看到未来的光明有时候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入定,持之以恒。读书离不开积累,研究离不开磨砺。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句空不仅是人文科学的真实写照,更是自然科学突出丛围的必由之路。我们慨叹自身命运不济,选择错误的同时,莫不如在我们这个哪怕错误的方向上辛勤耕耘,做前人的证据,做后人的靶子,做现代人的执着者。 读书的最高境界理应是读人,做研习,究学问。记得在博士求职答辩的时候,老师们问我读研究生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坦承有三,一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为结识了一些良师益友;三为受到了系统的科学训练。在我们每一个读书阶段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我们经历了很多往事和峥嵘,这些是每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是记忆的瑰宝也是富足的见证。在经历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在当今时代成长的年轻人,挫折是生活的磨砺,顺境是人生的奖励,在不断的前进中,我们理应学会感恩,感恩时代赋予我们机遇和挑战,感恩前人为我们搭建了可供承载和超越的平台,感恩师长在我们的成长中赋予的关怀和情感,感恩朋友在与我们同行的道路中相互的欣赏和鼓励,感恩亲人使我们置身于温暖和祥和。 面对前人,我们需要足够的吸纳和融入。置身现实,我们需要毕生的投入和执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读书的时候继承,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渴求和历史进步的必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4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何有时硕博连读生不易按期毕业?
热度 2 boxcar 2009-7-18 11:47
刚才看了科学网博客的首页文章《 硕博连读几年的心得体会-做实验写论文篇 》(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993 ),里面说到了硕博连读生反而难以象正常从硕士考上来的博士生那样按期毕业的现象,博主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分析,读后颇受教益。 我结合自己所见的情况,也来分析一下有时硕博连读生不易按期毕业的其他原因: (1)导师对硕博连读生的期望值有时可能偏高了些。由于连读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更突出的,即通常认为基础更好的学生,所以导师的期望值都会比较高。其实有时学生自视也不低,但眼光太高并不是总那么有利,如果不能和目前阶段的能力水平和基础衔接好,就可能耽误事儿。 (2)课题的广度与难度。由于硕博连读生的工作延续的时间较长,连贯性更好,所以可能安排的题目更大、内容更多,可能难度更大,这些自然会对学生的工作进度产生影响。 (3)硕士论文过程的训练不容忽视。一板一眼地进行的硕士论文撰写和答辩过程是一次极好的训练,这是一次让学生完整地审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普通考上来的博士生经历过训练,因此在整理阶段性成果和撰写文章时有一定的优势。 (4)时间观念。其实最终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的时间观念,如果缺乏时间观念,在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没有做好,极易影响毕业的时间。 以上是我这样一个目前还没带过硕博连读生的导师从旁观者的角度作出的分析,欢迎科网博友和广大网友讨论。 欢迎一切鲜花和板砖!
个人分类: 教育|157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