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探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再谈探秘利息去向
热度 1 黄安年 2012-2-3 07:04
再谈探秘利息去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 月3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昨天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存贷息差超过 3% 银行暴利储户难为》,披露了银行暴利,亏了储户的现象。笔者 1 月 30 日的博文《探秘利息去向》提到利息去向是个重要问题。其实业内人士披露有些存贷息差达 10% ,某些人干起空手套白狼的勾当,比起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来要“安全”的多。在业内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利息差,如果数额超过百万千万、上亿,就绝不是一个小数 , 需要按日计算清楚,不能马马虎虎让人钻了空子。例如一些理财款三个月时间到期,如果到了三个月 , 恰恰遇到双修日和节日那么要扣除 , 这一扣就是三四天 , 因为他们是按照工作日计算的 , 这就意味着银行可以利用躺在工作日外的钱拿来用作隔日贷款从中获利。再如国外汇款要通过中国银行 , 需要等待 45 天以上 , 才能到客户手中,有时时间更长 , 而国于国之间的汇款运转根本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 这笔钱到了中行后在到取款时限期间 , 正是银行吃利息和短期贷款的极好机会。至于利用工资补发等资金拖欠来牟取利息所得,更招致广泛质疑,有关部门从未向老百姓交代清楚利息去向。所谓公款存银行没有利息之说令人生疑,如果真的公款存银行没利息,那么单位借款是否均为无息贷款呢 , 显然不尽如此 , 如果单位借贷均无利息可图,那么银行又吃什么,难道银行只用散户贷款不用单位存款贷款。 探秘利息去向,不光涉及个人储户,单位储户,也涉及海外储户,这些问题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把事实真相搞得清清楚楚,不能让储户吃亏,也要让银行有利可图 , 但不能获取暴利 , 更不能让银行蛀虫一再得逞,坑了国家和老百姓。 附报道 : ***************************** 存贷息差超过 3% 银行暴利储户难为 2012 年 02 月 02 日 16:43:00 来源: 北京晚报 新华微博 存贷息差超过 3% 专家提出“单边加息” 银行少赚点 , 存款少亏点 ? 银行业暴利超过烟草石油的消息,把去年赚得盆满钵溢的银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业内人士估计, 2011 年全年,商业银行的利润将超过 1 万亿元,人均利润超过 40 万元。学者们指出,息差过大是银行业暴利的主因;而普通储户们则抱怨这么能赚钱的银行在各种服务费、手续费之类的“蝇头小利”上也不肯放松。在众多对银行暴利的批评声中,有专家提出了存款“单边加息”的观点。 ■ 专家算账 “收窄银行盈利,肯定触动多人利益,大家都没动力去做” “目前我国存款利率是 3.5% ,贷款利率是 6.56% ,息差超过 3% ,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采取单边加息,就是在贷款利率不动的情况下,提高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而贷款利率不动,就能够减少银行由于利差导致的收入过高和利润过高。” “单边加息”听上去很让人心动,只是,银行业愿意吗?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的银行盈利比较高,现在谈要适度收窄,那么有几种办法。我们做个测算,一种就是单边加存款利息,加 1% 左右,一种是加存款利息 0.5% 同时降贷款利率 0.5% ,第三种就是单纯的降贷款利率。总之目的都是让银行的盈利变窄一些,银行的盈利变少了,就可以让利益分配得更为均衡。这样的几种方法,基本都会让银行的利润降低三千亿到四千亿。 不过,这并不是金融业改革的目标,最终我们是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因为利率市场化一夜间很难完成,所以我们建议可以先做这件事。 让银行主动去提高存款利率或者降低贷款利率,同样很难一蹴而就。事实上银行业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因为现在银行的存贷差很大,盈利非常高。银行的考核体系乃至银行职工的个人收入,都与存贷款盈利挂钩。收窄银行盈利,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就算你总行想降,分行都不会干,大家都没有动力去这么做。所以政府就应该先动起来,从行政力量上参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缓慢推动这个事。 批注——双向垄断 鲁桂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银行业暴利是因其双向垄断,作为垄断存款机构,有动机和能力压低存款利率掠夺存款人;作为垄断贷款人,有动机和能力提高贷款利率掠夺借款人。中国的存贷款利差,是全世界最高的。 ■ 员工报账 “最近两年工资确实涨不少,有点不好意思说” 在 2011 年年底的一次论坛上,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致辞的开场白中提到,和企业相比,银行业“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一提到银行业的丰厚利润,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银行员工“传说中”的高薪酬高福利。在此次采访中,的确有银行员工直言“今年涨工资涨得挺多,有点不好意思说”,和洪崎行长的话相映成趣。那么,对于银行业的暴利现象,他们怎么看呢? 于明乐(化名,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 那行长说的话,我还真没关注过。不过他说不好意思说,真是有点道道。我们单位内部也下过通知,不允许员工晒工资。听说去年有个同事因为晒工资,居然被调了岗位,给下放了,也许领导觉得他太张扬了吧! 要说我们工资很高,我觉得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像我这种工作七八年、有一定技术门槛的职位,一年下来也就 20 多万,听起来好像挺多。但说实话,如果我去其他企业,还干我这摊事,一样能拿到这么多钱。不过这几年银行都上市了,我们的工资增长速度确实很快。就拿去年说吧,我们基本上每个人都涨了工资,涨得少的也涨了 30% 多,多的可能有 50% 。要说上调的幅度确实很大,这让不明就里的人一听,肯定又得说我们腐败,可我们这几年就涨了这么一次工资啊!而且我们的工作没有外人想的那么光鲜,经常要出差,甚至在北京也要搞“封闭”,天天晚上 9 点回家,一搞就几个月,没有加班费,我身边的同事有不少叫苦的。 我觉得银行利润高是事实,但大家不应该把思路集中在把银行的利润压下来,应该是银行怎么把利润用好。如果银行把利润都用在刀刃上,企业越做越大,本来就无可厚非啊。哪个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呢? 批注——奖金比例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某国有银行对公业务员工小赵 2011 年的年终奖大概 6 万元,平时每三个月还会发一次“季度奖”,大概两万多元。除基本工资外,小赵全年得到的奖金 12 万到 13 万元。刚参加工作那年,小赵全年奖金加在一起 3 万元左右,占收入的一小半;第二年转正,奖金翻了一倍还多,到手有七八万,奖金占收入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去年奖金比上一年又有 50% 左右的增幅,全年共收到奖励性收入 12 万左右,占到总收入的 70% 以上。 ■ 储户对账 “一年光房贷加息加出来的钱,就把那点利息抵没了” 银行利润大幅增长的消息,让银行的许多客户们心里挺不是滋味,自己的钱存进银行给银行放贷赚钱,可一年到头的利息还抵不过各种服务费、手续费。至于“单边加息”这样的好事,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在目前利率缺乏竞争的情况下,银行业绝对不会这么“善良”的。“像 2010 年那样让银监会再清理掉一些银行收费,还比较现实”,一个拥有五家不同银行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储户说。 黄先生(非 VIP 的普通储户,主要使用借记卡一张,信用卡两张,交给银行各种服务费用五百多元,利息收入四百元左右): “单边加息”的说法挺新鲜,但是我觉得银行不可能这么好吧?利息收入可是银行的大头。我要求不高,能把各种手续费降点儿就不错了,这么财大气粗的银行就少跟我们这些穷人计较一点儿吧! 交给银行的费用我只能列个不完全记录,因为很多都是直接从卡里扣的。先说转账的手续费,我常用的是工行卡,是单位的工资卡,去年一年两次往老家汇款,跨省不跨行,都是上限 50 块钱的手续费;给别人同城跨行转账四次,用的是网银,可以打折,也有一百多块钱;顺便说下网银,网银的 U 盾 60 块钱(好像是送的),电子口令卡两块钱,这是一次性的收费,没有年费。 出差的时候有好几次异地取款,收费标准是 1%, 上限 100 ,我最多一次取了 6000 ,就是 60 块钱,前后几次加起来也得有一两百。中间挂失过一次,比较便宜, 10 块钱。 信用卡我有两张,一张每年刷够次数可以免年费;另一张双币卡,年费 100 元。我觉得不太合理的是信用卡授信证明,我开过一次,要 50 块钱一份,其实我交了年费,这个服务为什么不能免费呢? 不算买理财产品和纸黄金的一些费用,上面这些加起来一年交给银行 500 多块钱。 至于我从银行拿到的钱,不算理财产品收益的话,就只有利息。我的钱存期都比较短,最多也就一年,所以利息不多。到去年年底,各种定期、活期加起来,有 400 块左右、如果存三五年的定期的话,年化收益可能有盈余吧。 但是银行借给我钱那利息就高了去了!我前年买房贷款的时候,每个月要还 5700 元,今年短信通知我涨到 6000 元了,光房贷加息加出来的钱就把那点利息抵没了,作为一个“房奴”,我是一听到加息就肉疼。 批注——同比增长 多次成为中国最赚钱公司的工商银行, 2011 年的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 783 亿元,同比增长 43.4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22.26% 。 2010 年有媒体测算,只借记卡年费一项,银行即可坐收 197 亿元。 储户斗银行 “一元钱”破解银行新规,储户跟银行斗心眼儿 尽管利润已经如此火爆,银行业仍然在为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努力。只是,这些努力即便有好的出发点,也很可能会因为得不到储户的理解和支持,在实践中打了折扣。 存款利息微薄,贷款利息却居高不下; ATM 机取出假钞只能自认倒霉;手续费想涨就涨,储户毫无还价余地;去窗口办业务,一等就是四五十分钟……储户们的抱怨和愤怒虽然无法撼动银行的丰厚利润,但他们往往会抓住各种机会跟银行“斗智斗勇”。 最近,一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的文章“一块钱破解银行新规”广为流传。文章作者称,最近工商银行的一些网点推出新规:取款两万元以内的持卡客户,一律要到柜员机办理。当他办理兑换外币业务之后,想再取几千元钱的时候,就被告知必须到外面的柜员机取。而作者在柜员机排队等候的时候,旁边的营业员却主动教了他一招:在要取的整数后面加一块钱,再到柜台办理即可,因为柜员机无法取出零钞。作者依样办理,果然在窗口顺利取款。 本报记者到北京的两个工商银行网点实验,都被告知取款两万元以下,转账 5 万元以下只能在柜员机办理;但当记者先排号办理其他业务之后,窗口的工作人员还是“顺便”办理了记者的小额取款业务,没用上“加一块”的小花招。不过,大厅的工作人员表示,小额取款如果加上“零头”确实可以到窗口完成。 尽管银行方面的初衷是为了“低碳”环保,但网民们却不领情,一面倒地将矛头指向了银行,认为新规过于死板,不够“人性化”,还有不少人表示“学了一招,有机会也去试试”。收费下不来,服务上不去,利润太高,利息太少,即便银行方面有好的出发点和举措,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储户的理解和配合。 批注——硬性规定 有时风清: 这个方法好,恶心死那些拍脑袋想规定的人。我以前在外出差,要替公司花钱,明明没有人排队取款非要我在柜员机取。我问他,柜员机给我打异地取款费的发票吗,要有章的。他说打不了。打不了我怎么报销?他才一脸不高兴地给我取了。节能是好事,但不能一刀切,硬性规定。 ( 张棻 吴楠 )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02/c_122648915_3.htm 探秘利息去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1 月30 日 ( 北京时间 ) 发布 现在个人小额存款的利息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大额例如 10 万元以上的存款利息并非可有可无。如果一个单位数百千人的房款、工资总和的利息,那就是千百万,其利息是相当可观的。如果这些利息为单位所有 , 仅仅这笔利息作为小金库就足以周转应酬甚至发放奖金、慰问金之类,侵占了你的利息所得 , 还让你感谢他对你的关心,真是两面光滑。如果这笔利息为某些人中饱私嚢,那么这笔空手套白狼的金额不在少数,至少以万元计算。如果某些业内人士,将某些款项暗中取来放利 ( 例如银行和保险业内 ) ,据说年利息可以高达 10% , 那么 100 万款,一年利息就是 10 万 ,1000 万利息就是 100 万。 这样算来 , 一些单位拖欠补发工资原来有巨大经济利益 , 例如假定一个单位退休人员 200 人 , 平均需要补发退休工资 40000 元 , 那么 200 人就是 8 , 000 , 000 元, 300 人就是 1200 万,至于一年利息有多少 , 看你怎么存了,这笔利息难道不要搞个水落石出吗?如果落到私人手中 , 这又叫什么呢 ? 现在我们一些单位拖了一两年才将本来早该到退休人员手里的工资补发下来,但是从来不提利息两字 , 好像钱是刚刚从财政部发下来的 , 难道这些实情不需要向退休人员交代清楚吗?退休工资晚了一两年才发下来,利息没有 , 物价上涨 , 不等于工资缩水吗? 对退休知识份子这样,对于农民工更不用说了 , 追到钱就不错了 , 还问利息,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一些人利用利息从中渔利,而无人问津,时下的食利者中有些人就是恐怕就是体制内的知情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2604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1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草原圣泉探秘
sheep021 2010-7-7 15:25
在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苏木境内,有一眼天然矿泉,能治疗肠胃病、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它不仅为本地人所知,而且为远近城乡牧区的群众所向往。此泉被人们称之为草原圣泉。 阿尔善系梵语,意为圣泉,因当地有一处矿泉,一年四季水流涌出,饮用泉水或用泉水洗浴可治疗肠胃病、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以被当地牧民称之为阿尔善宝拉格。 据说有不少彻底治愈的例子。 每年夏天,来喝水治病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一般住在附近,每天喝水 2-5 升 (没人指导,大家都是自己感觉着喝的),7--15 天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本人 02 年夏天也去喝了几天,当时感觉效果还行。因行程仓促,未能坚持。 由于本人已经有多年没喝过凉水了,所以第一口冰凉的泉水还真是费了很大劲才喝下去的,竟然没事,就放开了喝,当天最少喝了 1.5 升 。本想住下,但位置已满。 第二天再去 喝了 2 升 多,临走用不锈钢保温壶带了一壶 回家喝。 如此,每天去一次,喝了 2--3 升 。共约5-6 天吧,不但不腹泻腹疼,反而大便正常了(但是还不能喝超市的矿泉水啊)。遗憾的是后来没有继续去。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听当地人讲,一定要喝刚流出来的水才可以,离开这里,把水带回家喝就不灵了, 因此至今尚未解决外运的技术问题 。但是我用不锈钢保温壶带回去的水晚上喝还是可以的。据说有人把水带到北京化验过,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自己观察泉水,内含气体较多,喝入口中有喝汽水的感觉,而且有微小红色颗粒会沉淀到杯底。 回来后与一个中医讲过,他说看过一个电视上的报道,说是内含硫的矿物质。 这里人才济济,借此宝地,请大家分析一下个中原因。 我最奇怪的是 : 患者一般最怕喝冷水 , 为什么大量喝这种冰凉的泉水反而可治疗腹泻 ? 在互联网上搜了一下,找到几个介绍资料: 神奇作用已被现代科学所破译。它之所以能治病、提神,原因是泉水中含有碳酸钙、铁、铌、锶、锌等十几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矿物质,并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微量元素和有机矿物质对一些慢性疾病很有疗效,而矿泉水中的二氧化碳则使泉水有种啤酒的味道。 个人感觉,这个解释还过于简单,单单是几个 微量元素和有机矿物质 的作用吗?红色沉淀颗粒是什么呢?肯定不是 碳酸钙",而且这里没有提到"硫"。下面这篇资料( http://news.nmgnews.com.cn/cf/article/20050520/54188_1.html ) 介绍了内蒙古另一个功能类似的泉,在阿尔山(注:阿尔山,阿尔善的蒙古语发音是完全一样的,翻译时故意区别),感觉对泉水成分的介绍比较接近我当时的感觉 嗅之有硫磺的特异味道 : 温泉水中含化学元素氟、镭、特殊气体氡、硫化氢,稀有元素镓、钼、钨、锂、锶等 47 种微量元素。泉水望之清澈透明,尝之无味,嗅之有硫磺的特异味,洗浴后皮肤有润滑感,是独具特色的医疗氡性矿泉。 这两个地方历史上都有火山活动的痕迹。难道是火山的大热,成就了其可以治疗 腹泻、皮肤病和风湿性关节炎 的功能? 此文作于 2006 年 7 月,发表于: 亲身经历:喝泉水治腹泻,大家看看怎么回事 本次略有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义衰老理论是怎么炼成的(人类20世纪衰老探秘)
yindazhong 2010-3-16 22:16
1995 年,当我在瑞典林雪平大学病理系完成关于老年色素形成机制的博士论文时,我与导师一道提出了羰基毒化衰老学说,其实当时我对衰老机制了解甚少,只是半化学半医学的猜着说。由于对生命奥秘的强烈好奇,我猛补了一些生物医学尤其是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2000 年回国时,我面对着 300 个衰老学说,自己从中归纳总结了约 30 个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并对其逐个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概归类为两类型、四水平的衰老学说,于是写了一本书《破解衰老之谜》。该书于 2002 年由科学出版社印出,恰好赶上我应邀参加了第 193 次香山科学会议,讨论中国衰老研究战略 ,于是我请出版社把书从印刷厂直接送到会场,给每个到会代表送了一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如下面所示,从动物整体,到器官衰老,到细胞衰老以及分子衰老 为了满足博友的好奇心,了解后来我们的广义衰老学说产生的来龙去脉,现展示如下: 人类20 世纪衰老探秘 摘要 衰老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神秘复杂的自然现象。经过几千年的,尤其是 20 世纪生命科学家辛勤地探索和积累,现代衰老研究目前已深入到了对衰老本质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 关键词:衰老机理;长寿奥秘;遗传因子 健康长寿,甚至长生不老,是人类的一个古老的梦。然而,即使在生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甚至绝大部分专业老年医学工作者来讲,仍然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局面;一个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状 (Warner,2005 ; Yin 等 , 2005) 。各位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水平)一览 20 世纪衰老研究的风云变幻。 一、整体 动物比较学和一些 早期的衰老学说 (一)动物比较学的衰老研究 通过对各种动物寿命谱的比较和研究,早期的衰老研究专家得到了这样一个粗糙的印象:许多哺乳动物的寿命与动物身体的大小成正比。将各种动物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量去除以动物的体重,因此得到了各种动物单位体重单位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值,即所谓单位体重能量代谢率,简称基础代谢率。珀尔 (Pearl , 1928) 教授发现哺乳动物的衰老速率与基础代谢率成正比。即,动物的能量代谢越剧烈,动物的老化就越快。根据这个现象和有关的计算,早在 1928 年,珀尔教授就提出了一个代谢率衰老学说( The Metabolic Rate Theory of Aging )。 这个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有趣的生物现象,例如,龟类因活动缓慢 , 基础代谢率低而长寿;而冬眠动物在冬眠过程中衰老过程变得极其缓慢;常年从事太极拳锻炼的老人,以及与世无争的深山老道和瑜伽功大师往往长寿等等。许多实验事实也都纷纷支持和证实这个假说的合理性。例如,早在 1917 年,雷伯 (Leob) 教授等就用实验表明: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果蝇在 20℃ 的环境中能够生存 54 天,在 25℃ 时为 39 天,在 30℃ 时仅为 21 天。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学说的普遍适用性也并不理想,如绵羊、黑猩猩和人类的单位体重基础代谢率很近似,而寿限分别为 17 年、 50 年和 100 年。 此外,近来的鼠类限食实验表明,胖瘦不同的动物的基础代谢率相差很小,但是限食大鼠 ( 瘦型 ) 的寿命却大大长于不限食的对照组大鼠 ( 胖型 ) 的寿命。 总体来讲,代谢率衰老研究揭示了能量代谢与衰老过程密切联系的重要科学信息,但是,遗憾的是,该学说无法对衰老的起因提出明确的建议,也无法对动物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提出有力地解释。 (二)伤害积累衰老学说 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起居,甚至性格爱好等等对老化进程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生活常识,也早就引起了老年医学科学家的注意。如抽烟酗酒,超强训练,精神紧张,劳累过度,恣情纵欲,常年疾病都可以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种各样声称 紧张 造成衰老的学说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源源不绝。 在早期的伤害衰老学说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奥格尔 (Orgel) 在 1963 年提出的 错乱衰老学说 (The Error Catastrophe Theory) 。塞尔 (Selye) 在 1970 年提出的 紧张损伤衰老学说 (The Stress Damage Theory of Aging) 等。 从信息遗传的角度还有多种遗传突变衰老学说 (The Genetic Mutation Theory of Aging) 。 如: 体细胞突变学说 , 遗传变异衰老学说 和 染色体畸变学说 等等。 (三)交联衰老学说 大量的医学解剖和分析工作反复显示,动物体和人体的衰老与许多器官的组织硬化交联密切相关。如老年人的皮肤因失去弹性而松弛和产生皱纹,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肤中的胶原纤维和胶原组织中逐渐积累产生的多种形式的网状交联而造成。 根据这些道理,比约克斯坦 (Bjorksten) 在 1968 年提出了交联衰老理论( The Crosslinking Theory of Aging )。比约克斯坦原是蛋白胶体科学家,在长期的蛋白胶体研究工作中他深入地研究了蛋白质物质的氧化交联的原理和必然性,以及交联度、交联速率等变化规律。当他后来转到生物科学领域工作时,便立刻以他对蛋白交联反应的极其熟悉和深入的了解领悟到生物体的老化与蛋白体的交联硬化造成的功能消减息息相关。 生物体在完成了繁殖 ( 或是细胞分裂 ) 以后,大部分生物的机体则无可避免地暴露在一个自动缓慢,不可逆转的交联变迁的过程中。结构组织的交联逐渐引起结构硬化,功能成分的交联往往造成功能损伤和活性下降。为了生存的延续,生物体则顽强不断的实行重组和更新。储存在遗传因子中的信息保证了这个重建和更新的正确性和一贯性。由于生物体某些部分的再生和重建相当困难,比如组成皮肤,肌腱,眼球晶体和细胞间胶原组织的结构蛋白,这些部位往往一次建成,继而延用终生。组成这些结构的蛋白因此有时也被称之为 长命蛋白 (Long-life proteins) 。 整体动物的衰老研究以宏观比较为主,观察问题较为全面,完整,综合,不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然而由于观察粗放,不利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往往不能给出精确严格的衰老机理,指出衰老的起因,提出有指导意义的抗老防衰的措施。整体动物的衰老研究尽管有一定的缺陷,然而却给我们的衰老原理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的衰老研究 (一) 神经内分泌衰老学说 芬奇 (Finch, 1985) 等人提出,衰老可以被认为是神经指导下的内分泌激素的随龄衰减而引起的身体各部的功能逐渐丧失 , 即所谓 神经内分泌衰老学说( The Endocrine Theory of Aging ) 。其中主要是:下丘脑 垂体 中心控制荷尔蒙的分泌变化,继而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大脑中的神经信号传导分子乙酰胆碱 (Ach) ﹑ 多巴胺 (DA) ﹑ 5- 羟色胺 (5-HA)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 (NA) 逐渐减少。与神经信号传导分子相关的许多酶的活性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体液循环 ﹑ 气体交换 ﹑ 物质吸收和排泄 ﹑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内脏器官活动功能的平衡的失调和紊乱,进而加速衰老。 研究表明,内环境平衡的失调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对于垂体失去控制,而垂体又对内分泌腺失去控制。例如用一种称为左旋多巴的药物可以诱发雌性老年大鼠再现排卵。因为左旋多巴能使下丘脑儿茶酚胺 (CA) 增加,而儿茶酚胺又促使垂体分泌雌激素等有关的激素,使得老年大鼠 返老还童 (rejuvenation) 。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动物的内分泌功能逐渐下降:包括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耐糖量减低,糖尿病发生率增高;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的细胞减少,皮质激素醛固酮和皮质醇的分泌量下降,使老年人保持内环境稳定和应激能力的降低;性功能减退,如男性的睾酮 (testosterone) 分泌下降和女性雌二醇 (estradiol) 及孕酮 (progesterone) 的显著减少 ( 夏云阶等, 2001) 。 应该说明的是,许多初级动物比如原生生物( protists )根本没有也无需发达的神经内分泌控制系统,因此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的老化仅仅是高度进化的人类和一些动物的特征表现,不能推而广之。有人认为内分泌的随龄变化更象是由于内分泌腺体和有关机体所遭受的伤害的积累而造成的后果( Yin 等, 2005 )。这些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衰减始于该系统轻微的伤害老化,而这个轻微的老化反过来又大大加速了整个生物体衰老的进程。 (二)免疫衰老学说 1969 年 , 沃尔福特 (Walford) 提出免疫衰老学说 (The Immunological Theory of Aging) ,主要基于两大事实:一是动物的免疫功能随龄衰退,如老年人 T 细胞对感染的抵抗力的降低;二是免疫的准确性随龄递减,造成自身免疫伤害 (self-immune damage) ,如老年红斑狼疮和老年风湿性关节炎。 沃尔福特博士还发现,某个特定免疫基因位点上的差别,能造成实验动物的寿命差。研究发现,老年小鼠的胸腺功能随年龄增高而急剧下降,老年小鼠的免疫能力仅为年轻小鼠的 1/10 左右。由于免疫能力的降低,老年人患癌症 ﹑ 糖尿病 ﹑ 关节炎 ﹑ 药疹 ﹑ 神经痛等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这些都直接和间接地加速了衰老的进程。 与上述神经内分泌系统类似,初级动物体内也没有发达的免疫系统,因此免疫衰老学说的适用范围也相当有限。 (三)血管系统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心脑血管逐渐发生老化。包括血压升高,出现粥样动脉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血管壁交联硬化,管壁增厚,管径变窄,管壁上逐渐堆积起各种各样的生化成分,代谢产物,氧化产物,胶原成分和细胞残体等等。 对于这些所谓的 堆积成分 ( aggregates ),目前研究得最多、最深入的是胆固醇( cholesterol )和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在血管中被氧化造成的老化堆积( accumulation )。正是由于这些 老化堆积 ,继而造成供血功能的逐渐衰减,致使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能量供应等代谢产物清理都逐渐出现问题。据统计,在每年死亡的老年人当中,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和心肌梗塞等)所造成的死亡率为最高,达老年人死亡总数的 30% ~ 40% 之多。 心脑血管的逐渐老化是老化疾病中的罪魁祸首 (Cooper 等 ,1994) 。现代老年医学认为,人类即使能够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其它老年疾病,人类也只能活到约 110 岁这个所谓的最高寿限( maximum life span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系统的老化,尤其象血管壁的交联硬化,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生物化学过程,而与低密度脂蛋白等 生物垃圾 ( biological garbage )在血管壁上的老化堆积并无直接的关联。血管壁的交联硬化是否与这个神秘的 最高寿限 存有某种内在联系,尚有待于老年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辛勤努力和作出科学的诠释。 三、细胞水平的衰老研究 (一)关于细胞的衰老研究 动物的整体水平和器官水平的衰老研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因果不明的缺陷,为了寻找有普遍意义的衰老原理,老年医学工作者曾一度把大量的注意力投向了生命体的最基本单元 细胞 的长期培养和老化研究。 细胞研究史上最长的一个实验是从 1912 年一直做到 1946 年的马拉松实验。据卡热尔 (Carrel) 等人报道,他们把鸡胚心脏的成纤维细胞用实验的方法培养了整整 34 年。他们的这个著名实验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只要条件合适,细胞就可以无限地分裂和繁殖下去。按照这个道理,衰老和死亡不是个体细胞的属性,而是形成生物整体以后才拥有的 毛病 。海弗利克等人 (Hayflick, 1998) 对于组织细胞在培养中逐渐老化现象的仔细观察研究,打破了细胞可以无限繁殖的旧观点。海弗利克发现 , 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在体外的分裂和繁殖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由强变弱,由快变慢的趋势。当细胞繁殖到第四十代左右时便逐渐趋于艰难,繁殖周期延长,细胞显出种种老化迹象,萎缩起皱,生泡起孔等等。到第五十代左右繁殖几乎陷於停顿,最终死亡。 海弗利克等人的发现给动物的老化提供了一个强烈的暗示: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到的功能衰退和老化,可能也是生物整体衰老和功能衰退的重要机制。 当然,以上与老化现象相关的细胞主要是指象成纤维细胞这样的二倍体细胞,应该与不繁殖的细胞 ( 如心肌细胞和神经元细胞 ) 以及能无限繁殖的细胞 ( 如干细胞和肿瘤细胞 ) 区分开来。 值得说明的是,有关细胞老化研究的结果主要说明或代表了细胞分裂终止的原因,而与生物整体的衰老死亡不可混为一谈。 (二)线粒体损伤衰老学说 细胞内各种亚细胞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分别担任着各自不同的生命功能。如线粒体 (mitochondria) 和下一节将要述及的溶酶体 (lysosomes) 。 线粒体是细胞的 能量车间 (power station) 。 提起生物体的能量来源,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元素。我们的机体通过氧化磷酸化等过程将食物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中的能量取出贮藏在三磷酸腺苷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待用。 其实,生命动物从大自然获得的能量不只来源于食物,还来源于呼吸得来的氧气。通过呼吸链中多种氧化还原生化物质的电子传递,生物体可以直接将氧气中贮藏的化学能量取出,存放在 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以供代谢使用。通过如此呼吸作用,人类和许多其它动物一样,在线粒体内经呼吸链将氧气逐步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获得能量。 由于能量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些中间物质的 泄露 ,氧自由基 O 2 - ( 超氧化物阴离子 ) 和 OH ( 羟基自由基 ) 在这个能量制取的过程中逸出而 污染 内环境,造成线粒体上各种生化成分的损伤。有关氧自由基的伤害机理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详细叙述。 线粒体与细胞中其它的亚细胞器的主要差别在于; (1) 线粒体是氧自由基 生产 中心,因此是第一受害者。 (2) 线粒体拥有自己的一套遗传因子,而线粒体遗传因子的氧自由基损伤则无疑会引起线粒体中一系列受遗传控制的愈演愈烈的灾难性的后果。 米克尔 (Miquel) 等人 (1986) 提出的 氧自由基 - 线粒体损伤衰老学说 (The Free Radical/Mitochondrial Damage Theory of Aging) 强调线粒体中 DNA 的损伤为细胞衰老的关键。实验表明,老龄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的结构和复制能力出现衰老性改变,交联聚合体增加,蛋白合成能力下降。线粒体的膜结构也发生逐步的改变,膜成份,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产物增加。由于每一个线粒体制造能量 ATP 的功能下降和 ATP 的总产量下降,细胞所需的能量不足,逐渐导致组织器官的功能衰退,以此线粒体损伤成为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该说明的是线粒体 DNA 的多种突变已被研究清楚。这些突变往往表现为各种特殊的疾病而一般不列入严重老年疾病的范畴。 目前已经发现的线粒体 DNA 片段丢失已达一百多种,大部分变异都与肌肉和供能相关,这些变异是否与定义明确的衰老过程有某种直接的联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另外,线粒体 DNA 为双重遗传,即受线粒体 DNA 和细胞核 DNA 的双重控制。线粒体 DNA 与呼吸链中的生化物质相关,而线粒体中大部分蛋白质和酶类的制造仍然受细胞核的基因控制。细胞核 DNA 如何与线粒体 DNA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救,亦将为线粒体衰老很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之一。 总之,线粒体氧化损伤 (oxidative mitochondrial damage) 导致动物衰老的证据很不充分,因此线粒体衰老学说的可信性至今仍然颇受争议。 (三)溶酶体衰老学说 溶酶体是细胞中的 废物清理车间 (garbage workshop) ,是老化废弃物和代谢产物进行降解消化的专门场所。 溶酶体主要靠蛋白酶和脂肪酶等五,六十种降解酶对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人类和动物老化的标志产物,脂褐素 (lipofuscin) ,俗称老年色素 (age pigments) ,就与溶酶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单的讲,脂褐素就是生物代谢的某些无法清除的废物在溶酶体中的聚集物。 当细胞内出现被损伤的和种种废弃的代谢产物时,例如,出现了被氧化伤害的线粒体的时候,细胞则由高尔基体生产和释放出含有各种各样降解酶类的原溶酶体 (primary lysosomes) ,这些原溶酶体会迅速寻找和吞噬细胞浆中的 生物垃圾 (biological garbage) ,然后溶酶体对症下药的用各种专门的酶去分解各种生物成分。 这些被降解的生物成分被送出溶酶体以后,或者在细胞中被选择后重新利用,或者经专门的途径排出体外。对于正常的生物大分子,溶酶体的各种酶类齐全,清除工作轻松流畅,完全彻底。 但是对于生命过程中的种种生物化学反应,有些我们的身体能够很好地控制管理,有些却无可奈何。氧化就是目前已知的 调皮捣蛋 的生化副反应 (biological side-reactions) 之一。这些生化副反应所制造的生化物质五花八门,无其不有,随机而至,应运而生。溶酶体尽管能吞噬这些生化异物,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有效的消化酶,因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生化异物在溶酶体中逐步堆积,继续衍化褐变而成为通常所说的老年色素。溶酶体本身也逐渐转变成为老化的次级溶酶体 (secondary lysosomes) 。 这些色素物质在皮肤上出现,则往往称为老年斑 (senile spots) ;在非代谢细胞中蓄积则为通常定义的脂褐素。在代谢型细胞的溶酶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色素物质,但一般由于代谢造成的清理作用和稀释作用,这些物质的蓄积不如不代谢细胞明显,其随龄递增的规律性也不强。对于动物的尸检表明,衰老死亡动物的心脏和大脑中的不代谢细胞的很大一部分空间 ( 甚至高达 60%-70%) 都被饱含脂褐素的老化溶酶体所占据。 溶酶体衰老学说 (The Lysosome Theory of Aging) 由霍赫希尔德 (Hochschild) 在 1970 年提出 , 他认为:由于溶酶体中的无法降解的生化垃圾的不断增加,细胞的清理反馈系统则不断发出加强清理的需求信号,细胞体内进而制造出大量的降解酶类进入溶酶体,力图改善内环境的 污染 状况。随着清理力度的增加,大量的降解酶也对溶酶体本身发生了作用,导致了溶酶体膜的解离和破裂,而大量溶酶体酶类的逸出则必然会酶解其它细胞成分,造成细胞正常组织的破坏,从而引起细胞甚至整个机体的损伤和死亡。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进化程度不同,溶酶体或者细胞浆拥有的酶亦可不同,这就造成降解能力的差别而影响形成脂褐素形成的速度。按照溶酶体衰老学说,以上差别也许就是为何鼠类比人类积累脂褐素快得多的原因,以及鼠类比人类寿命短得多的一个解释。 四、分子水平的衰老研究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 DNA 双螺旋模型的创立,动物遗传基因的秘密被揭示以来,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一直是多学科科学家们心驰神往,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一)衰老的程序化学说及其研究 从动物种系的大体恒定的寿命差别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衰老应该是某种类动物的 内在 属性,是受动物体内某个 生命时钟 的控制而运行的过程,即所谓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程序化了的过程 (Cutler, 1976, 1985; Finch, 1997) 。 引起程序化衰老学说 (The Genetic Program Theories of Aging) 专家极大兴趣的是近来在细胞分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人体成纤维细胞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 丢份 行为, 即所谓染色体端区 (telomere) 由于复制不完全而不断地缩短。染色体 DNA 每复制一次,端区就缩短一截。人体成纤维细胞端区每年缩短十几个碱基。当染色体 DNA 短到一个极限时,细胞的繁殖就不能再继续进行。根据这个现象,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端区就是我们千方百计企图寻找的生命时钟 (de Lange, 1998) 。同时,其他研究也发现,有些肿瘤细胞在繁殖过程中端区不缩短,因此肿瘤细胞的繁殖永无休止。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诱人的现象,不仅能解释细胞繁殖终止的原因,而且似乎连同肿瘤细胞的永生原理也随之迎刃而解了。如果真能够一举攻克衰老,肿瘤这两大世纪难题,确实将是名垂青史,功盖千秋的伟绩。然而,这个端区缩短衰老假说 (The Telomere Shortening Theory of Aging) 也有不少漏洞 : (1) 它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可分裂的代谢细胞,非代谢细胞 ( 如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 ) 的衰老与之无关; (2) 端区缩短只与繁殖次数有关,与环境伤害和生物体的逐渐的功能丧失没有直接关系。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啤酒酵母的端区在繁殖过程中并不缩短,人为的缩短啤酒酵母的端区不仅没有使之短命,反而起了 增寿 的作用。 同样令遗传衰老科学家感兴趣的是对于双胞胎人群寿命的研究。例如,在六十年代,科学家曾在丹麦对二百对单卵孪生子和四百对双卵孪生子的寿命作了个统计调查。结果使调查者大为吃惊:二百对单卵孪生子的平均寿命差高达 14.5 年,四百对双卵孪生子的寿命差为 18.7 年。 其它实验数据得到的统计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寿命的影响大大超过遗传因子的影响,前者为百分之六十几,而后者仅为百分之三十几。这对遗传衰老学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冲击,这表示生物体内即使有着受遗传控制的生物时钟,这个时钟看来也不是个走时准确的高精密度钟。 各种动物体内抵抗外界伤害的防御系统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因此不同的动物拥有了自己的自卫方式和防御效率,进而出现了各种系动物的寿限差别。例如那些控制抗氧化酶类的产生和表达的基因,则会对防御氧化伤害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即所谓的衰老基因和寿命基因( longevity genes )。 现已实验确定的与衰老和长寿有关的基因已有几十种 (Warner, 2005) 。这些基因或与抗氧化酶类的表达有关,或与抗紧张和应激伤害有关;或对保持体内的代谢和平衡有益,也有的与哺乳动物精子的产生有关。好些 长寿基因 到底起什么生化作用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由于多种原因,如医学伦理学,实验技术和实验周期等条件的限制,长寿基因的研究目前仍以线虫,果蝇等初级生物为主要对象,哺乳动物和人类长寿基因的探索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二)自由基衰老学说 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 (The 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 可以说是当前老年医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衰老学说。氧自由基在生物医学领域里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使得这个衰老理论不胫而走,几乎家喻户晓。无庸置疑,氧自由基造成的伤害与绝大多数人类的疾病,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常见病还是疑难症都紧密相关,互为因果。氧自由基在正常代谢中产生,在疾病失衡时尤甚。例如氧自由基可以从呼吸链中逃逸,可以在缺血再灌注中衍生,也可以在免疫的呼吸爆发中蜂涌而出。据有关资料报导,人体每个细胞每天将承受上万个氧自由基的袭击。由于氧自由基,尤其象羟基自由基 OH 的反应能力极强,它几乎能与体内任何一种生命物质起反应,反应一般在亿分之一秒内就能闪电般地完成。 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 对于生物分子的伤害作用和威力首先在放射化学领域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 1956 年哈曼 (Harman,1956) 博士基于该领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向生物科学正式提出了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 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以氧自由基的生化反应为理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化学分子或一个化合物所含的电子双双成对,该化学分子则相对稳定,不易与其它化合物起化学或物理反应。而当一个化学基团或原子基团含有一个或几个不配对的电子时, ( 由于电子配对能的驱动 ) 该基团则不稳定而倾向于向其它化学分子发动进攻。这种化学基团或原子基团则为通常所说的自由基,如在基态氧分子上加入一个电子,就可得到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 , O 2 - ;又例如,一个过氧化氢分子 H 2 O 2 一分为二的均裂,则可产生两个羟基自由基 OH 。如前所说,羟基自由基的反应活性极其强大无比,对于所有生物大分子可以说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如果按照每天呼吸的氧气中有亿万分之一的比率的氧分子以氧自由基的形式逸出,那么每个细胞每天所受到的氧自由基的袭击便为数以万计。在如此频繁的 原子炮弹 的打击下,蛋白体,尤其是遗传密码 DNA 的变性和变异几乎毫无疑问。以氧自由基为首的 原子炮弹 从细胞内部产生,频繁地、猛烈地、无法避免地、常年累月地攻击从而导致生物体逐渐的功能衰退,结构老化,这个思想构成了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的核心。 早期的抗氧化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肝脏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含量与动物的最大寿限呈很好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推断物种的寿命与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密切相连。超氧化物岐化酶产品曾经一度在亚洲市场走俏也许与此研究结果密切相关。回忆前面的代谢率衰老学说,因而可由此获得很好地解释:即代谢愈速,耗氧愈多,产自由基愈频,衰老愈快。 正常和健康的机体往往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 ( 如疾病,紧张等 ) ,防御和毒化的天平便开始向伤害倾斜。然而,自由基氧化造成的老化 ( 各种器官组织的交联硬化 ) 过程似乎并不依赖平衡的打破才进行,只是平衡的打破加速了与交联硬化相关的老化进程。 这种交联硬化往往在不饱和醛酮和含氮生物分子之间发生,产物根据反应发生的具体环境而定可以是环化产物,可以有共轭结构,也可以是既环化又共轭的含氮聚合物。由于环化和共轭的分子结构是所谓生色结构,因此这些交联硬化的聚合物往往显现黄褐颜色。在有外来光源激发的状态时,这些交联聚合物往往会显出由淡黄 - 黄绿 - 至桔黄的不同颜色的荧光,这就是所谓的老年色素的典型颜色和其荧光特征,如老年人动脉血管壁的荧光化和老年大鼠尾巴的胶原组织逐渐出现黄色荧光等等。其实,在实验条件下 ( 如氧化伤害 ) 或在病变条件下 ( 如炎症,发烧 ) 我们在体液里 ( 血清,尿液 ) 和细胞组织中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这种类似老年色素的褐变产物,为了与溶酶体中的脂褐素相区别,有些专业工作者建议将这种条件下得到的荧光物质称之为腊黄素 (ceroid) 。 现已逐渐清楚地观察到,无论是脂褐素还是腊黄素,其中不仅含有脂肪氧化的产物,也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产物和一些金属元素。这些成分相互交织缠结,继续氧化共轭,逐渐脱水浓缩,不断衍变增墒,最终形成难解难溶,千奇百色的生物渣质 (Yin, 1996; Stadtman, 1992) 。 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 1956 年问世, 1969 年随着超氧化物岐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的发现而走进生物医学的实验室,其影响越来越大,抗自由基伤害的保健品越来越多,但该学说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自由基衰老学说在证实和证伪的大检验,大论争中反复受着熬煎。 (三)氧化损伤衰老学说 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之所以步履艰难,是因为这个学说有着许多的勉强之处,也有着许多的脆弱之点,更遇到了许多实验结果造成的困惑和反驳。 首先,如果自由基伤害衰老学说是对的,自由基伤害的累加效应则无疑应该成为造成衰老的起因,那么直接应用抗氧自由基制剂,或抗氧自由基酶类以阻断自由基的伤害应该有抗老抗衰,益寿延年的明显效果。因此,检验自由基衰老学说的一个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动物喂适当种类和适当剂量的抗氧自由基物质。 已知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的化学物质有维生素 E ,维生素 C ,胡萝卜素等等。早期的实验结果确实很令人兴奋,各种抗氧化剂大大延缓了氧自由基造成的伤害现象,无论是生化模型,细胞培养,硫代巴比妥酸物质含量,老年色素形成等各种抗氧化剂的使用似乎都能获得很不错的效果,有的甚至也能抗老防衰。例如 , 奥尔 (Orr) 等人 (1994) 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增加了果蝇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 的基因表达,将果蝇的寿命延长了近百分之三十。然而,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抗氧化剂救急不救缓,救病不救命。抗氧化剂过量甚至会打破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产生种种副作用。去掉伤害实验的不合理因素,抗氧化实验研究的总结果并不支持自由基衰老学说。 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自由基反应是生命化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诸多生化反应的必然过程,除了氧自由基在免疫过程中的 御林军 作用,自由基过程是许多氧化酶,脱氢酶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中间环节;又例如作为氧自由基之一的一氧化氮自由基 NO 是一种神经传导因子,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与超氧化物阴离子相依相成。另外自由基在前列腺的合成中也必不可少。没有氧自由基,人类一天也活不下去。 最新的科学进展显示,自由基造成的遗传因子 DNA 的直接伤害似乎并不是造成生物老化变异的关键原因,这也许与动物对 DNA 有效地修复有关。例如,经年累月的基因损伤应该造成衰老生物体内怪异蛋白质的产生和随龄增加,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又例如,用成年动物的体细胞成功地完成动物的克隆的研究表明,成年动物体细胞的遗传因子经受了自由基长期地残酷打击,竟仍然完美无缺。 由于自由基衰老学说有种种不可忽略的缺陷,许多衰老研究专家纷纷改道,试图用类似的理论来取其所长而避其所虚。 索哈尔 (Sohal) 等人在 1990 年对自由基衰老学说提出了认真地质问,进而提出了他们的氧化紧张衰老学说 (The Oxidative Stress Theory of Aging) 。 美国老年协会前任主席刘秉八教授 (Yu) 在 1996 年再次认真地提出氧化紧张才是衰老过程的罪魁祸首。 Yu 教授的文章指出氧自由基伤害与种种疾病直接相关,与衰老间接相连。 Yu 教授用实验直接证明了自由基的产生与氧化呼吸和代谢率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若要追究氧自由基伤害与老化现象之间的是非功过,这个责任应该算在氧化紧张 (oxidative stress) 头上,应该说氧化紧张造成老化,加速衰老。 Yu 教授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动物的限食实验抑制了氧化代谢产物的产生,如抑制了线粒体和微粒体的脂肪氧化,降低了血清中脂过氧化物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的含量,抑制了还原性谷胱甘肽( GSH) 的下降,减少了脂褐素的形成,保护了免疫功能,保护了细胞膜的弹性和多种酶的活性,抑制了多种衰老疾病的产生,明显地延长了限食动物的寿命。 Yu 教授通过限食实验对氧化伤害的防御作用将延年益寿与防止氧化紧张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限食实验到底如何防止了氧化伤害和衰老, Yu 教授坦率地承认,解释尚处于初级阶段。 (四)非酶糖基化衰老学说 非酶糖基化衰老学说( The 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 Theory of Aging )是老年学研究在分子水平的又一个重要的衰老学说,该学说有时又可用最早研究糖基化反应的科学家美拉德 (Maillard) 的名字命名,称之为美拉德反应衰老学说 (The Mailard Reaction Theory of Aging) 。 1912 年美拉德发现葡萄糖与多种氨基酸反应能产生黄色以至褐色产物,这个反应就是著名的食品的非酶褐变 (browning) 反应,是食品储藏过程中的一个大敌。 长期以来美拉德反应一直是食品科学家为有效地储藏食物,防止食品和饮料的褐变而钻研的课题。但近代的临床医学发现,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中的糖含量高于正常人而提早出现种种衰老现象和退化性疾病。三十岁染糖尿病的患者,半数以上不到五十岁便会因为衰老疾病而去世。糖尿病患者晚期往往并发各种心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粥样动脉硬化、肺叶、关节、血管由于胶原组织交联提前发生硬化;出现加速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功能早损;提前出现眼球晶体白内障、骨关节炎、肺气肿和其它退化性疾病。 糖基化衰老学说的主要生化原理为:在生理尤其是高糖血症的病理条件下,葡萄糖能与多种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中的氨基发生反应,生成薛夫碱 (Shiff base) 。薛夫碱则可发生分子内的重排而生成较为稳定的阿马多里重排产物。该产物的进一步降解,如脱氨、水解则可产生脱氧邻酮醛 (deoxyosone) 等不饱和醛酮类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不仅与脂肪氧化过程所产生的不饱和醛酮类中间产物结构上相似,而且其产生毒害反应的活性和最终产物也有 异曲同工之妙 ,如它们与蛋白质和核酸中的氮元素交联共轭、聚合重叠;结成千奇百状、发黄褐变的生物垃圾和荧光色素。这些产物目前被笼统地称之为糖基化终端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 其中包括嘧啶、吡咯、也有吡嗪、咪唑以及它们与生物大分子的聚合物。 糖基化 / 美拉德反应衰老学说指出:糖基化造成的蛋白质的交联损伤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主要发生反应的氨基酸残基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丝氨酸以及苏氨酸等。由此造成结构蛋白的硬化、功能酶的损伤、抗氧化酶的钝化、修复酶的活性下降、能量供应的减少、代谢功能的降低、平衡机能的失调等等老化过程。 这个衰老学说认为,糖基化造成的蛋白质的交联硬化、逐渐变性是造成血管、肾脏、肺叶、关节提前老化的关键因素。 糖基化 / 美拉德反应衰老学说对糖尿病患者的提前老化作出了出色的解释,将动物体能量过程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分,碳水化合物,与衰老过程连接了起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从糖基化 / 美拉德反应衰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食品科学的知识对于动物体的老化研究有着 血肉相关 的紧密联系。道理很简单: 我乃我所吃 。若是有认真的学者再追问下去:除了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糖基化,我们还可以从已知的食品储藏的科学中找到什么有关生物老化的启示 ? 答案很明确,不再有了。食品储藏主要有四个大敌,一是微生物:如各种细菌、霉菌;二是生物酶类造成的变化:如刀削苹果造成的酶促褐变;三为氧化:如不饱和脂肪酸的蛤败;四为糖基化造成的美拉德反应:例如,果汁饮料的非酶褐变。这就是说,我们的生物体所面对的大自然所可能制造的麻烦已经基本到齐,如数点清。环境伤害除此并无大恶可作了。 由此可见,氧化和糖基化是生物在储藏加工的过程中,生物细胞在分裂繁殖以后的生物反应中的两大最严重的灾难性副反应,也是目前能够观测到的仅有的能造成生物老化的两大基本生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写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式子来表示: 遗传调控 自由基氧化 + 非酶糖基化 ======== 〉 生物老化 由于氧化和糖基化衰老学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既互相参照,又互相补充;克里斯特尔和刘秉八 (Kristal , Yu, 1992) 教授在 1992 年提出了自由基 / 糖基化衰老学说。这个结合使得某些氧化和糖基化衰老学说单独无法解释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例如氧化衰老理论没有解释清楚的肾脏老化损伤,椎间盘等处氧浓度极低部位的老化损伤现象和高糖血症引起的老化现象等等。 (五) 生物自毒化与衰老 翻开历史文献,有关生物自毒化会造成衰老的预测其实早已有之。科伦切夫斯基 (Korenchevsky, 1956) 在 1956 则进一步提出了自毒化会造成老化的衰老假说。在他的假说里,造成衰老的生物毒物是各种各样的生物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 ,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物 (2) ,荷尔蒙代谢产物 蛋白和核酸代谢产物如吲哚、胍、腐胺和一些其它的粪毒素,分别来自组胺、胱氨酸、酪氨酸、丝氨酸、腺苷、乙酰胆碱等等。在科伦切夫斯基的文章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荷尔蒙,以及荷尔蒙缺失都被列为造成老化的可疑对象。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科伦切夫斯基认为 生物体生在自杀的因子当中 。仅管科伦切夫斯基的看法太悲观了一些,但他的假说却恰好给一次性繁殖后便迅速死亡的动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因繁殖活动而骤然产生的代谢产物在没有清除能力的动物体内无异于一剂毒药,或称之为 死亡激素 (death hormone) 。这些动物以及它们体内的大部分组织器官实际上尚属 年华正茂 ,只是无奈死于非命罢了。 这些代谢衍生的毒素或由于日常活动生理疲劳而累积,或因为剧烈运动缺氧代谢而生成;或因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产生,或由肠道微生物制造分泌而被吸收。确实,有些消化道微生物能够有效地改变体内的代谢产物组合,从而使人延年益寿,如双歧杆菌就是一例。 五、遗传物质 DNA 与衰老 衰老一般是指生物体在有性生殖后随时间的进程而表现出来的功能的普遍衰弱现象。然而,由于衰老过程本身的复杂性,研究过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诸领域,故而直至今日,衰老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得到满意的解答。但尽管如此,在衰老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衰老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遗传物质 DNA 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控制着生命体的形成、生长、发育、成熟的全过程。它与衰老理所当然有密切的联系。遗传信息影响衰老的进程的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现将这一方向的研究简述如下。 (一)染色体的老化与衰老 染色体( chromosome )的结构、组成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动物实验表明,随年龄增长,细胞 DNA 的合成能力和 DNA 的修复功能均下降。一些学者(夏云阶等, 2001 )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果蝇核算含量变化发现,雄果蝇的 DNA 含量及 RNA 的含量分别由从 1 日龄的每 100 毫克干组织 147g 和 216 g 下降到每 100 mg 干组织 102g 及 90g 。 DNA 的解链速度在含高浓度尿素的碱性溶液中下降,这一变化在衰老个体的脑、肝、肠上皮细胞及红细胞中也可以见到。目前,许多学者研究了大鼠肝、胸腺染色体解链温度与衰老的关系,几乎都发现其解链温度随年龄增高(林富桢,许士凯, 2002 )。 有人发现大鼠肝、牛的胸腺以及小鼠肝、脑、肾脏的染色质的模板活性均随增龄下降,且对 DNA 酶 I 的敏感性也下降(林富桢,许士凯, 2002 )。组蛋白 H 1 随增龄而相对比例增加,而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随龄下降, 5- 甲基胞嘧啶也随龄减少,其减少程度与体外培养的细胞寿命相关,转录的能力在分裂后组织的心、脑、骨骼肌中,其 DNA 与 RNA 的杂交能力下降,在具有丝分裂能力的肝,肾脏中保持不变。老年细胞的 DNA 复制能力也明显低于年轻细胞。 DNA 分子在内、外环境(如自由基、紫外光和化学物质等)的作用下,很容易受损断裂而导致遗传信息改变。同时,细胞内具有一整套修复 DNA 的酶系。但是,随着生物年龄的增长,修复损伤 DNA 的能力下降,致使损伤积累,引起基因转录的异常,最终导致生物衰老(童坦君等, 1995 )。因而染色体组分与功能的改变是生物衰老的一个因素。 (二) DNA 的甲基化与衰老 高等脊椎动物的 DNA 有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其基因组 DNA 除通常的 4 种脱氧核苷酸外,还可以检测到第 5 种脱氧核苷酸,即 5- 甲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m 5 C )及少量的 6- 甲基腺嘌呤( m 6 A )。它是在 DNA 复制后,由 DNA 甲基化酶催化的。通常较高等的真核细胞 DNA 中有 2% ~ 7% 的胞嘧啶被甲基化( Mazin, 1995 )。 DNA 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可以抑制转录,并且与哺乳动物发育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 俄罗斯学者 Mazin ( 1995 )经过近 40 年的研究,提出来甲基化衰老理论 (Enzymatic DNA Methylation Mechanism of Aging) 。 Mazin 认为,个体衰老是由于特定突变累积而导致细胞的破坏引起的。衰老在某种程度上说由突变积累造成的,而酶促的 DNA 甲基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通过将甲基化的胞嘧啶 C 转变为胸腺嘧啶 T 而成为基因突变最主要的原因。所以, DNA 甲基化作为一种分子机制是生物进化与细胞衰老过程中突变累积的前提,在 CpG 位点上发生的甲基化及由此引发的 C 到 T 的碱基突变是促进基因突变与人类遗传失序的主要原因。所以, DNA 甲基化作为一种程序化衰老机制其引起的随龄而增的突变累积是生物衰老的主要标志。 DNA 甲基化的作用并不是抑制基因转录的活性,而是引起细胞突变的发生器。 CpG 位点上的 m 5 C 残基易于脱氨转变成 T ,因此成为突变热点。它的突变频率比其它 DNA 位点高出许多倍。在进化过程中脊柱动物大约有 75% ~ 80% 的 CpG 位点因此而突变丢失。这就是为什么脊柱动物中除 CpG 岛外的部分, CpG 出现的 频率很低 ,仅为随机组合预期值的 20% ,而基因组总碱基中 C 、 G 只占 40% 。 在动物生命进程中,其基因组的 DNA 甲基化部位大部分最终丢失。大马哈鱼的成鱼组织中 DNA 甲基化只有其鱼卵时期的 30% 。通过对牛、仓鼠、人等的相关研究表明:在胚胎时期,个体丢失其甲基化 DNA 的 32% ~ 51.5% ,而到成年期其正常体细胞的甲基化程度只剩下其个体发育开始时的 47% ~ 62.6% 了。 DNA 甲基化的全部丢失与 Hayflick 细胞分裂极限相一致( Hayflick, 1998 )。 DNA 甲基化程度随着细胞的衰老以一恒定的速率下降,这一下降速率高则细胞衰老会增快,反之亦然。在基因组中, CpG 引起的 m 5 C 到 T 的突变一般是不可逆的。据此,我们可以从不同基因进化过程中的甲基化程度作为信息,以此作为进化的 化石 来推测的生物进化的历程 (Brown 等 , 1987) 。 在 500 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脊柱动物基因组中 m 5 C 的含量可能从 7% 减少到 1% ~ 1.5% 也就是说减少了将近 80% ,这与 75% ~ 80% 的 CG 双核苷酸丢失相一致。如果脊柱动物基因组 DNA 以此速率丢失 m 5 C ,那么它们至少可以进化 125,000,000 年。到那时, DNA 的全部甲基化部分将全部丢失,累计将有 4.4x10 7 个 m 5 C 转变成 T ,平均每个基因将有超过 10 个位点的突变。一部分重要的基因将转变为假基因,突变的负载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将导致基因畸变与快速降解,最终导致整个脊柱动物完全的死亡。也许这就是许多动植物灭绝的原因。 DNA甲基化参与抑制基因表达的机制之一 , 它很可能通过与甲基胞嘧啶结合蛋白的结合而改变染色质构象。甲基化似乎是导致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表达阻遏的机制之一。但是DNA甲基化是一个受甲基化酶调控的过程,在衰老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酶活性的下降都可能是衰老的后果的表现而非重要的起因。 (三)线粒体 DNA 与衰老 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 , mtDNA) 是细胞核外遗传物质,其含量占整个细胞 DNA 的 0.5% 。由于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的关键作用,它对于生物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独特的遗传特性 半自主复制、母系遗传、数量遗传性状。 mtDNA 裸露无组蛋白保护且缺乏有效的修复系统,因此,其突变率远高于核DNA ( 约有 10 ~ 100 倍 ) 。 mtDNA 有极经济的基因排列,无内含子且部分区域基因可重复使用。因此,任何突变都可能成为造成重要功能缺陷的病理性突变( Miquel, Fleming, 1986; 童坦 君等, 1995 )。 Linnane 等提出了 mtDNA 突变引起衰老的学说,即 mtDNA 随着年龄老化发生点突变、缺失突变、重复突变。任何形式的突变都可促进或者加速衰老的进程。而现有的大多数材料证明 mtDNA 的缺失突变更为普遍。进入细胞内的氧 90% 被线粒体用于生物氧化,在这一过程中大约有 1 %~ 4% 的摄入氧在线粒体中转化为氧自由基(童坦君等, 1995 )。而没有组蛋白保护的 mtDNA 极易受到自身产生的这些氧自由基的攻击。它的损伤产物 8- 羟基鸟嘌呤脱氧核苷( 8-hydroxyguanine,8-OH-dG )的含量比核 DNA 高 80 ~ 200 倍,,而且线粒体缺乏校读机制,当 mtDNA 复制时并不能发现 DNA 的损伤,对已经损伤的 DNA 也缺乏修复功能。这样使得 mtDNA 受自由基损伤非常严重,由此产生的 DNA 突变率比核 DNA 大 17 倍( Ikebe 等, 1990 )。 人 mtDNA 是一个具有 16569 个碱基对的环状 DNA 分子,它经常发生丢失的范围是第 7776 ~第 16084 bp 之间,这个范围正好位于 mtDNA 的重链区,这是许多重要基因的编码区。例如 NADH 去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核细胞色素 b 等的基因,以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 ATP 酶的基因编码都再这个区域内。这些基因的丢失意外着老年个体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为了产生等量的能量,老人消耗的氧要比年轻人多( Stein 等, 1991 )。 (四)染色体端粒与衰老 端粒( telomere )是指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童坦 君等, 1995 ),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高度重复序列。此结构可防止 2 条染色体末端的 DNA 链相互交联而导致染色体畸变。而当此结构缺失时,染色体不稳定,极易被核酸酶降解 (de Lange, 1998) 。不同物种端粒结构不同。端区DNA的长度决定于端区的延长和缩短的平衡 , 在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 , 主导链从 5 末端复制到 3 末端 , 先后合成多个冈崎片段 , 每个片段需要一段RNA引物 , 去除引物时 , DNA填补空缺 , 并延长连结成一条长链。如果经过多次复制,端区不能填补空缺而缺损 , 长度将逐代缩短 , 使染色体稳定性下降 , 终致细胞衰老死亡( Stein 等, 1991 )。 端区的活动决定于端聚酶( telomerase ),它的功能为消除染色体长度的进行性缩短 , 并使断裂的染色体愈合 , 端聚酶只能延长端区单链而不能延长双链区末端 , 在细胞周期S时 , 平末端二条链分离成端区末端蛋白质离开突出单链时 , 端聚酶才能延长端区。多数体细胞在分化过程中 , 其端聚酶活性被抑制 , 当多个染色体端区已缩短至极限时 , 细胞停止复制。绝大多数的生物体细胞端粒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体外细胞培养证明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不再分裂,即细胞不能传代,最终衰老直至死亡。这就是近年来风行一时的所谓 端粒衰老学说 (de Lange, 1998 ; Passos, von Zglinicki, 2005) 。 人胚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表明,年轻的细胞( 24 代)端粒长度为 9.1kb ,而老年细胞( 64 代)端粒为 7kb ,丢失了 2kb 。这一结果显示细胞每传一代端粒丢失约 50bp ,而且相同年龄组的成年男性的端粒长度长于女性,但是,随增龄端粒长度缩短的速度却比女性快,每年相差 3bp ( 童坦 君等, 1995 )。因此有人认为,这从分子水平解释了为何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这一生命现象。近来 Lanza 等( 2000 )甚至用体外培养接近倍增极限的胎牛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作为供核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 6 只克隆牛,所述的 6 只克隆牛的端粒比同龄有性生殖牛还长 ( Tian, et al., 2000.) ,相应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比对照组高。 von Zglinicki 等( 2003 )的研究则表明,端粒缩短是氧化应急损伤的后果。这进一步说明调控生命的基因时钟与环境伤害密切相关。 (五)基因与衰老 衰老的基因程序化理论( The Genetic Program Theory of Aging )认为:有一个程序存在于每种生物体的基因里,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都由这一程序控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研究基因与衰老的关系成为一个热点。由辐射等因素引起基因诱发突变能导致早衰已为人们所熟知,而目前基因的自发突变与衰老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使特异基因的表达改变从而控制衰老的进程的基因调控过程及途径也引起人们注意。而直接与衰老相关的衰老基因及长寿基因的陆续发现更是激起人们研究的热情( Warner, 2005 )。 1 .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衰老 蛋白质双向电泳显示,处于 G1 期的衰老细胞比年轻细胞多出 2 条多肽带。这说明衰老细胞与年轻细胞在基因表达控制上可能存在质的差异。 Murano 等用递减杂交技术,在衰老细胞和 Werner 综合症病人的细胞中克隆了 18 个高表达的基因,其中 9 个为已知基因。 Doffett 等通过构建衰老细胞与静止期年轻细胞的 cDNA 文库,用随机筛选的方法进行差示杂交,分离与鉴定出 11 个基因,其中 9 个在衰老细胞中高表达。序列分析表明筛选出的 3 个未知基因中, 2 个为线粒体编码基因,而且衰老细胞与年轻细胞此种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是非生长依赖性的( Stein 等, 1991 )。 Tahara 等用差示文库技术筛选并分离出在衰老细胞中表达,而在年轻细胞甚至静止期细胞中中不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有的与已知基因同源,有的则与已知基因无同源性。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组织的分化、个体的发育中起决定作用,而上述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对于生物体的衰老乃至死亡也具有关键意义。 2 .衰老基因 近年来,人们陆续在生物体中发现某些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单基因突变时,个体的寿命会大大提高,由此人们称之为 衰老基因 。 线虫体内的 age-1,daf-2,clk-1,clk-2 , spe-26,gro-1 等与寿命直接或间接相关( Warner, 2005 )。线虫的野生型的平均寿命为 20 天。但是当这种野生型线虫体内的一个命名为 age-1 的基因发生突变后,这种突变体的平均寿命提高了 65% ,最高寿命提高 110% 。 age-1 突变体的抗氧化酶类相对较高,应变能力强,耐受过氧化氢、紫外线及高湿的能力都高于野生型。还有 daf 基因家族的 daf-2 基因单基因突变株,其个体寿命延长 2 倍。而 daf-2 和 daf-12 双基因突变后,其寿命可提高 4 倍以上。 Wistrom 等从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筛选出一种衰老相关基因 SAG,SAG 存在于各组织中,与细胞的生长能力呈负相关。其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比年轻细胞中高 3 倍,而在永生化的细胞中表达很低。由序列分析结果推测 SAG 的 C 末端含有 DNA 的结构域,此结构域与 E 12 、 E 47 、 MyoD 、 P 53 、的 DNA 结构域同源,提示 SAG 是一种负性调节蛋白,可能是引起衰老细胞生长停滞的原因之一。 3 .长寿基因 与衰老基因相反,生物体内存在另一类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引起个体生存及应激能力的下降,导致寿命的缩短。人们称之为 长寿基因 。 研究人员已在酵母体内分离出繁殖不同转录周期的一系列长寿与衰老基因。 Lagl 编码完整膜蛋白,决定酵母平均寿命与最高寿命。 Ras 基因通过与腺苷酸环化酶相互作用影响寿命。 Ras 蛋白参与了微生物自身机体营养状态和体外环境应激作用的平衡。 Ras 基因过度表达可以显著提高酵母的寿命。 Sir 基因复合物同生物体的寿命也有密切联系。该基因使端粒转录的基因沉默 (gene silence) 。而其中的 Sir4 基因的突变体 sir4-42 基因使端粒转录中的基因去沉默而发挥功能,可以延长寿限并增强对外界应激的抵抗力。此外 cdc7 基因有抗沉默子的作用,也与长寿有关。 Sohal 等( Orr , Sohal , 1994 )将铜、锌 SOD 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体内,所得转基因株中 SOD 活性比野生型高 26% ,过氧化氢酶活性高 73% 。转基因株不仅平均寿命延长 1/3 。 Jagwinski 发现衰老的啤酒酵母不能表达一种在年轻细胞中活跃表达的称为 Lag-1 的基因,如果重新使该基因恢复活性的话,可以使酵母的寿命延长 1/3 。 对小鼠研究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基因的 H2 位点同小鼠寿命有关,人类的白细胞抗原 HLA 基因的某些位点同长寿有关也得到了认同( Brown 等, 1987 )。王静等通过对汉族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发现,长寿组中 MHC 的A 1 基因频率明显增高 , C 3 明显降低 , 显然A 1 基因可能是长寿基因 , C 3 基因可能是衰老基因。这揭示了人类衰老与免疫遗传的相关性和长寿或衰老基因的存在有关( Mazin , 1994 )。 位于人的 1 号染色体上的 bcl-2 基因被认为是死亡的闸门。许多不同刺激下必然死亡的哺乳动物都能被 bcl-2 基因的表达所挽救(张洪泉等, 2000 )。它能阻止缺乏线粒体 DNA 的细胞凋亡,而且它抗细胞凋亡的效应不依赖呼吸链。检测人体各组细胞种 bcl-2 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它的表达与细胞寿命正相关,如长寿命的神经元,其 bcl-2 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细胞。用微量注射法将 bcl-2 基因转入交感神经细胞,使之过表达,则此种细胞寿命显著延长。 六、广义衰老学说与展望未来 (一) 衰老是环境损伤与遗传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衰老这一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 涉及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医学诸多领域,现已发展到近 300 种衰老学说。如此多的衰老学说,如此多的衰老理论。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确实叫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于是,有的学者 (Segal, 1988) 悲观地惊呼 : 衰老:整个一个失控! 。但是,也有许多知识渊博的学者采众说之长,集诸理与一身,造就了许多大统一衰老理论。这些统一学说越局部,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深度和高度。但也有各自历史的和专业的局限,但是每一个统一理论的尝试都提出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思想,将衰老理论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引入一些新的沉思。 从上述二、三十种主要的衰老学说可以初略地看出绝大多数衰老学说认为,衰老与生命过程中多种多样的外加损伤有密切地相关性,同时也受遗传基因的调控。经过遗传生命科学家几十年的辛勤探索,现已实验确定的与衰老和长寿有关的基因已达几十种( Warner, 2005 )。这些基因或与抗氧化酶类的表达有关,或与能量代谢和体内诸多平衡过程有关,或与抗紧张 ﹑ 抗紫外线伤害有关,也有的与哺乳动物精子的产生相关。好些 长寿基因 到底起什么生化作用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另外,研究发现的与细胞分裂和衰老相关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有 CDK1 、 PI3 K、 MAPK 、 IGF-1 和 P16 等等( Wang 等, 2001 )。因此,生命科学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确有与衰老和长寿相关的基因,但掌管寿命长短的遗传因子不是一个或几个,也不是一组或几组,而是数以百计的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过程是与生理病理相关的,在调控、防御、修复、代谢诸多系统中的多个基因网络共同协调,抵御种种环境损伤的总结果。总之,衰老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逐渐成为衰老生物学研究领域公认的科学事实。 (二)衰老的起因、机制与失修性损变累积 有必要指出,衰老的起因与机理可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能量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和最初因子,而不是生长过程本身。自由基氧化伤害无疑应该算入衰老的起始因子和加速因子;而以不饱和醛酮与氨基交联反应为核心的累积似乎更能代表衰老的重要机理或过程。理由很简单,不饱和醛酮 - 氨基类反应有 二次反应 的分子结构(例如,含两个共轭的羰基),一旦清理不及时,则可进一步(第二个羰基与蛋白质等)反应,产生稳定(势能低,熵值高)的共轭交联的不可逆产物,生物体对这样的 垃圾产物 往往无酶可解,在很多组织中又弃之不得,只好 凑乎着过日子 ( Yin , 1996 )。 具体地讲,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糖基化都会造成生物大分子的损变,损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断裂、有脱氢、有氧化、有交联,尤其是疾病状态时,氧自由基造成大量的急性损伤( Baynes , 2000 )。但是机体的修复更新也马不停蹄,时刻都在进行,包括细胞水平的细胞凋亡 (apoptosis) ,亚细胞水平的溶酶体吞噬,分子水平的还原解聚( GSH 还原和硫桥解联等)、蛋白质降解更新和 DNA 的修复( DNA 修复能力约为损伤速度的几十倍)等等。因此尽管生命组织每天 伤亡惨烈 ,但由于修换及时,并不 危在旦夕 。真正修换更新不净的交联性 二次反应 才会积累,这个积累才属衰老性修饰,才是衰老性质的失修性损变。 尽管动物拥有高度完善的羰基应激防御系统,但是它们的生物分子仍然沉浸在不断产生的不饱和醛酮的包围中。因而,各种毒性羰基化合物 (toxic carbonyls) 所诱导的机体的逐渐生理变异就无所不在、不可避免( Yin , 1995 )。如果说自由基 / 美拉德反应的第一阶段是属于启动和加速衰老的病理性进程,那么以羰基应激为核心过程的交联积累造成的则主要是不可逆的蓄积性的生理性衰老改变。 从生化指标来看,无论是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不饱和醛酮的增加,或是蛋白质醛酮的增加,还是与糖基化相关的羧甲基赖氨酸和戊糖唏啶( pentosidine )的随龄增加,它们或者是老化前期的一个信号,或者是老化晚期的一项指标( Sell 等, 1995 ; Szweda 等, 2003 ),代表着失修性损变积累( ir-repai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的程度,代表着衰老的威胁或是衰老的进程。 简言之,损变可以原因多样,可快、可慢;可生病、可无病。然而,失修性积累才是问题的实质,才是衰老机制。 总之,损伤不是衰老机制。损伤是起因,积累才是机制,积累是损伤减去修复的剩余值。脂褐素、老年斑、血管硬化、器官纤维化等都是积累,都是重要的生命老化的外在表现。 ( 三 ) 展望未来 人类对于衰老原理的探索几乎已经涉及了生命科学的所有层次,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衰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反而觉得越来越困惑。其原因也许恰恰在于忽视了对一些生化基本衍变过程的认识,比如:生物体内缓慢逐渐的含有共性的生化副反应进程;日常生物垃圾的制造及对其清理的过程等(当然至今不明的睡眠生化机制该负一定的责任)(印大中, 2002 )。 近年来,对于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糖基化这两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生物化学副反应在造成人体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其他生化副反应在衰老过程中可能的作用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无论对整体器官水平或是细胞分子水平来说,生化副反应损变都是属于共性的、熵增的、内在的、渐进的、积累性的衰老生化衍变( Yin , Chen, 2005 )。 由于高等动物生命体在各个层次上的防御修复和代谢平衡的运作,只有极微量的失修性生化损变在生物组织上残留,并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由于羰氨应激等过程造成的交联积累往往无法降解和更新修复,因此形成了上述文中的种种衰老表现形式,成为生理性衰老损变的主要标志。高等动物体内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细微的早期损变的积累往往会造成衰老的 滚雪球 效应,使得动物和人类的衰老进程往往在生命晚期出现病理性的加速( Kirkwood , 1999 )。当然,病理性的快速死亡 ( 包括基因突变和代谢突变造成的病变 ) 有必要被列出正常衰老死亡的范畴。 狭义的讲,羰基应激等交联反应是衰老性生化过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弘而论之,生化副反应失修性积累则为广义的衰老机制。因交联共轭和积累熵增在体内的逐渐发展,而使得各种代谢逐渐受损,使得机体功能逐渐下降,使得生命活动逐渐减缓,使得生命之火逐渐熄灭。这就是动物生命过程中生老病死的生化总趋势和大框架,即所谓高等动物衰老的主要的生化机制或生化本质。 自 20 世纪以来,衰老与抗衰老研究已从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面全面系统地展开。尤其是半个多世纪来,对于衰老与生物遗传物质 DNA 的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 21 世纪的今天,在衰老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衰老奥秘的神秘面纱正在一层一层地被揭开,健康长寿的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林富桢 , 许士凯 主编 . 2002. 抗衰老医药学 . 台北 : 合记图书出版社 童坦军,张宗玉 主编 . 1995. 医学老年学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沈同 , 王镜岩 主编 . 1991. 生物化学 ( 第二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97-319 印大中 著 . 2002. 破解衰老之谜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夏云阶,张韬玉,刘汴生, 张国安 主编 . 2001. 衰老与抗衰老学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张洪泉 ,  余文新 主编 . 2000. 中华抗衰老医药学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Baynes JW. 2000. From life to death the struggle between chemistry and biology during aging: the Maillard reaction as an amplifier of genomic damage. Biogerontology, 1: 235~246 Bjorksten J. 1968. The crosslinkage theory of aging. J Am Geriat Soc, 16: 408-427 Brown TC, Jiricny J. 1987. A specific mismatch repair event protects mammalian cells from loss of 5-methylcytosine. Cell, 50(6): 945-950 Cerami A. 1985. Hypothesis: glucose as a mediator of aging. J Am Geriatr Soc, 33: 626~634 Cooper LT, Cooke JP, Dzau VJ. 1994. The vasculopathy of aging. J. Gerontol. 49: B191-B196 Cutler RG. 1976. Cross-linkage hypothesis of aging: DNA adducts in chromatin as a primary aging process. in Smith, K.C. (ed.) Aging, Carcinogenesis and Radiation Biology. Florida ; C RC Press Inc, Boca Raton , 443-492 Cutler RG. 1985. Dysdifferentiative hypothesis of aging: a review. In: Sohal RS, Bimbaum L, Cutler RG. (eds.) Molecular Biology of Aging. Gene Stabi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New York ; Raven Press, 307-340 de Lange T. 1998. Telomeres and senescence: ending the debate. Science, 279: 334-335 Finch CE, Landfield PW. 1985. Neuroendocrine and automatic functions in aging mammals. In: Finch CE, Schneider EL. (eds). Handbook of the Biology of Aging,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567-594 Finch CE, Tanzi RE. 1997. Genetics of aging. Science, 278: 407-411 Harman D. 1956. Ageing: a theory based on free radical and radiation chemistry. J Gerontol, 11: 298 ~ 300 Harman D. 2003. The 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 Antioxid Redox Signal, 5(5): 557~561 Hayflick L. 1998. How and why we age. Exp Gerontol, 33(7-8): 639~653 Hochschild R. 1971. Lysosomes, membranes and aging. Exp Geront, 6: 153-166. Ikebe SI, Tanaka M, Ohno K. 1990. Increase of deleted mitochondrial DNA in the striatum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senescenc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70: 1044-1048. Kirkwood T. 1999. Time of Our Lives: The Science of Human Aging.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renchevsky V. 1956. Problem of autointoxication in gerontology. Experientia suppl 4. 216-224. Kristal BS, Yu BP. 1992. An emerging hypothesis: synergistic induction of aging by free radicals and Maillard reactions. J. Gerontol. 47: B107-B114 Lanza RP, Cibelli JB, Blackwell C, Cristofalo VJ, Francis MK, Baerlocher GM, Mak J, Schertzer M, Chavez EA, Sawyer N, Lansdorp PM, West MD. 2000. Extension of cell life-span and telomere length in animals cloned from senescent somatic cells. Science 288: 665-669 Leob J, Northrop JH. 1917. On the influence of food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uration of life. J Biol Chem, 32: 103-121 Maillard LC. 1912. Action des acides amines sur les sucres: Formation des melanoidines par voie methodique. C R Hebd Seances Acad Sci, 154: 66~68 Mazin A L. 1994. Enzymatic DNA methylation as a mechanism of aging. Mol Biol, 28(1): 11-31. Mazin AL. 1995. Life span prediction from the rate of age-related DNA demethylation in normal and cancer cell lines. Exp Gerontol, 30(5): 475-484 McCay CM, Crowell MF, Maynard LA. 1935. The effect of retarded growth upon the length of life span and upon the ultimate body size. J Nutr, 10: 63-79 Miquel J, Fleming J. 1986.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an oxygen radical-mitochondrial injury hypothesis of cell aging. in Johnson JE, Walford D, Harman D, Miquel J. (eds.) Modern Aging Research, vol. 8, Free Radicals, Aging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s. New York ; Alan Liss Inc, 51-74 Orgel LE. 1963.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ccuracy of protein synthesis and its relevance to ageing. Proc Nat Acad Sci USA , 49: 517-521 Orr WC, Sohal RS. 1994. Extension of life-span by overexpress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 Science, 263: 1128-1130 Passos,JF, von Zglinicki T. 2005. Mitochondria, telomeres and cell senescence. Exp Gerontol, 40: 466472 Pearl R. 1928. The Rate of Living, New York ; Alfred Knopf Segal J. 1988. Aging: a non-regulated process. Medical Hyp, 25: 197-207 Sell DR, Monnier VM. 1995. Aging of long-lived proteins: extracellular matrix (collagens, elastins, proteoglycans) and lens crystallins. In: Masoro EJ, ed. Handbook of Physiolog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5 ~ 305 Selye H. 1970. Stress and aging, J Am Geriatr Soc, 18: 669-680 Sohal RS. 1981. Age Pigments. New York : Elsevier/North-Holland Biomedical Press Sohal RS. 2002. Oxidative stress hypothesis of aging. Free Radic Biol Med, 33(5): 573~574 Sohal RS, Allen RG. 1990. Oxidative stress as a causal factor in differentiation and aging: A unifying hypothesis. Experimental Gerontol, 25: 499-522 Stadtman ER. 1992. Protein oxidation and aging. Science, 257: 1220-1224 Stein GH, Drullinger L F, Robetorye R S, et al. 1991. Senescent cells fail to express cdc2, cycA and cycB in response to mitogen stimul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88: 11012-11016. Szweda PA, Camouse M, Lundberg KC, et al. 2003. Aging, lipofuscin formation, and free radical-mediated inhibition of cellular proteolytic systems. Ageing Res Rev, 2(4): 383~405 Tian XC, Xu J, Yang X. 2000. Normal telomere lengths found in cloned cattle. Nat Genet. 26: 272-3 von Zglinicki T, 2003. Replicative senescence and the art of counting. Exp Gerontol, 38: 1259-1264. Wang W, Wu J, Zhang Z, et al. 2001. Characteriz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 o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p16 (INK 4a ) that contribute to overexpression of p 16 in senescent fibroblasts. J Biol Chem, 276(52): 48655~48661 Warner HR. 2005. Longivity genes: from primitive organisms to humans. Mech. Ageing Dev. 126, 235-242. Yin D, Brunk UF. 1995. Carbonyl toxification hypothesis of biological aging. In: Macieira-Coelho A, ed. Molecular Basis of Aging. New York : CRC Press Inc, 421~436 Yin D. 1995. Studies on age pigments evolving into a new theory of biological aging. Gerontology 41(S2): 159-172 Yin D. 1996. Biochemical basis of lipofuscin, ceroid, and age pigment-like fluorophores. Free Radic Biol Med, 21(6): 871 ~ 888 Yin D, Chen K. 2005.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Exp Gerontol, 40: 455-465 Yu BP. 1996. Aging and oxidative stress: modulation by dietary restriction. Free Radic Biol Med, 21: 651-668 印大中 供稿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127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旅美杂忆(十六)赌城探秘
zhangqy 2009-7-18 21:46
旅 美 杂 忆 张庆营 (十六)赌城探秘 我到赌城玩的时候,我自己限定的赌本最多只有赌场赠送的 5 美元硬币,都是玩赌注很小的老虎机,个别的时候也玩大轮盘赌。我没有玩过扑克和小轮盘赌。因为赌本太小,玩不了多久就会输光的,而且参赌的人都拿了一大堆筹码堆放在赌桌上,我那怕是用一元一个的最小的筹码,也只有寥寥 5 个,和别人的差异太大,难以上赌桌。而在赌场外面,又没有多少玩的地方,所以,我有时就站在赌台旁边看热闹。我通过仔细观察,了解了赌场里的一些情况,也从其他方面得知了赌场的一些秘密。 赌场里的吃角子老虎机一般有 4 个转轮,转轮的侧面有几厘米宽,上面贴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图案。把硬币从投币口丢进去,一拉把手,老虎机(或电脑屏幕)里面的几个轮子就会迅速旋转,轮子停止时,在窗口上现出并排的 4 个图案,根据这些图案出现的情况,就可知道中了什么奖。老虎机的赌法最简单,赌客只要懂得丢硬币,拉手柄就可以了,不用自己动脑筋,用时下的流行说法,可以称之为傻瓜赌博机。例如,有 4 个转轮的老虎机,如果出现 4 个相同的图案,就中了大奖;如果出现 4 个 7 字,就中了头等大奖。假定一共有 35 个图案,就相当于 35 选 4 ,头等大奖必须是 4 个 7 字。两个、三个或四个相同的图案,奖金也不相同,在机器面板上一一标明,一看就明白。中了赔 1 的奖,机器就会自动掉出 1 个硬币,中了赔 2 的,就自动掉出 2 个硬币,依此类推。 现在,老虎机大都是用电脑来控制,很多老虎机用电脑显示器屏幕中的虚拟转轮来取代机械转轮了。当时已有用电脑控制的扑克机,现在又研制出了品种更加繁多的赌博机。前面讲过,据了解,专门设计的程序使赌场输赢的机会大约是 4 : 6 。对于机械老虎机,其赔率由转轮上所贴的图案来决定,输赢的比率是可以用概率论算出来的。例如,前面讲的有 4 个转轮,每个转轮贴有 35 个图案时,可以算出中 4 个 7 的头等大奖的概率,约为 150 万分之一。要是贴更多的图案,中大奖的概率就更小了。而对于电脑老虎机,其赔率就是由电脑内所用的程序来控制。这些赌博机器的赔率虽然不会公之于众,但是,很多人都会知道是有利于赌场的。由于设计的赔率总是有利于赌场,一般来说,每年赌场都会有赢利的。 为什么美国的吃角子老虎机的头等大奖是 4 个 7 字呢?因为美国人认为 7 是幸运数字,正如我国认为 8 是幸运数字一样。波音公司喜欢用 707 、 737 、 757 、 767 、 777 等等作为波音飞机的型号来使用,就是这个道理。而在澳门新近开张的赌场里,为了迎合华人的喜好,有用 8 作为幸运数字的。 赌场里还有别的公开的秘密。我在小轮盘赌旁边观察过,发现其赔付规则对庄家较有利,而庄家都是由赌馆的营业员担任。这种小轮盘机的底部是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圆盘的周边分隔出 38 个格子,分别标上 0 , 1 , 2 一直到 36 ,还有一个格子是 00 ,也就是说,这一个格子里面有两个 0 ,总共有 38 个格子。弹出的小弹子在盘子边缘滚动。与此同时,轮盘也向弹子滚动的反方向转动,弹子转了好几圈后,最后停下来落在圆盘中的一个格子里。这种小轮盘赌有多种押宝法:一种是把筹码押在其中一个格子上,这种押法的中奖率最低,但赔付率最高,为 35 : 1 。照道理有 38 个格子,赔率应为 37 : 1 ,才算公平。 35 : 1 的赔率,等于少了约 5% 的赔率,明显对庄家有利。还有一种是把筹码押在奇数或偶数上;另一种是押在 1 至 18 ,或押在 19 至 36 上。这两种情况都按 1 : 1 赔付。还有一种押法是押在 1 至 12 ,或 13 至 24 ,或 25 至 36 上,按 2 : 1 赔付。押法很多,不一一介绍了。但是,这些押法中,格子 00 都没有算在数字内,显然庄家占了一点便宜。 在我们家乡,人们也常常玩扑克 21 点。其玩法:每人先发两张牌,如果觉得牌的点数少了,可以补牌,最大的牌是 21 点,超过 21 点,不论点数多少,牌都算烂了,就是最小的牌了。我们家乡的规则是,先发给赌客的两张牌不让庄家看,只有补的牌才是翻开让大家看的。这样,庄家不知道赌客的牌是不是烂了,只能猜测。最后庄家打开赌客的牌(谓之开牌),根据双方牌的点数的大小来决定胜负。庄家也可以先开一部分牌,再补牌,然后再开其余的牌,如果双方的牌都烂了,就是平手。而赌场的规则是。庄家只能由赌场的发牌员来做,庄家的牌先不打开,赌客一律要将发的牌打开,再补牌,如果牌烂了,赌客的筹码就立即被庄家吃掉了。如果庄家补牌后,牌也烂了,先前烂了牌的赌客被庄家吃掉的钱(或筹码)也不退回。可见,我们家乡的规则比赌场的规则公平。赌场的庄家还没有开牌,就可以先吃掉赌客的钱,对赌场老板有利,对赌客有点不公平,庄家赢的机会多一些。你看,前面说过,小亿英做庄家,也赢了。当然,一两盘牌不能说明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庄家的胜率是高一些的,长期有大量的赌客来赌,赌场总是会赢的。我想,应该有很多赌客会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他们只要动点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就很清楚了。但是,他们还是会来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除非是经营不善,赌客来得少,一般赌场总能赢钱。前面说过,很多小赌馆的老板不参赌,不做庄家。老板按场次或小时收费,或者赌客每赌完一盘,老板抽取一些钱,叫做抽水,以此来获得利润。赌城里的大赌场不抽水,老板就通过设置有利于他们的赌博规则(包括设置老虎机的输赢比率)来赢利。只要是稍为有点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赌场的赌博规则,对赌客是不太公平的,虽然少数人有可能赢钱,但是,总的来说,赌场最后总会赢钱的。赌城里的大赌场不是用暗箱操作,他们所用的不很公平的赌博规则是公开的,是明明白白告诉赌客的,从商业的角度看,也许不能说完全不合理。开赌场和开商店一样,都是要赚钱的,赌场不可能提供免费服务。如果赌馆偷偷摸摸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赢钱,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这方面的情况,后面还会谈及。 我在美国时,曾经问过了解情况的人士:赌场每年都有人赢了不少钱,有的人还得了百万大奖,这样赌场不会亏本吗?他说:赌场不怕有人中奖,不怕有人赢钱,也不怕有人赢大钱,他们最怕的是来的赌客少了,他们正好可以用中大奖赢大钱的人来做广告,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再说,赌场的赌本很大,赌客总是赌不过赌场的。事实上,赌客赢了钱,还想赢得更多。输了钱,又想翻本,一直赌到输光了才会罢手。大赌场的赌本很大,对赌客来说,可以认为是无限的,赌场可以和赌客一直奉陪到底。 我在纽约,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出租车的车身上写有某一个赌场的广告:我们这里赢钱的人最多。大赌场的赌本数以亿计,还可以向银行贷款,赌客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赌本来和赌场较量。即使输赢的机会各占一半,赌客最终也会输给赌场,何况加之前面讲的对赌场稍为有利的赌法规则,时间一长,赌客总是斗不过赌场的。来赌场的赌客少了,赢的钱不够运营管理成本,才会亏本。酒店娱乐场里的酒店,当然也有一笔很大的收入,最大的利润还是来自赌场。酒店对赌场的依赖性很大,赌场兴盛,酒店兴盛;赌场冷清,酒店冷清。入住的赌客多,酒店的利润才会跟着往上涨。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我知道赌馆里一定处处都安装了隐形摄像机,以监视赌场里面的一举一动,可是,不管我怎样仔细查找,都无法发现蛛丝马迹,隐蔽得十分巧妙,真是天衣无缝。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坐在赌场的角落里闲聊,刚拿出照相机来想拍照留念,立刻就有一个保安慢慢踱过来,面带微笑,友好地望着我们。赌馆里面是禁止拍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赌客的隐私,以免有人偷拍,把赌客曝光。我们知道,保安其实是在监视我们,一旦看见我们向赌馆里的赌客拍照,就会立即前来制止。他看见我们背向赌场,只是对着我们自己照像时,才放心地慢慢离开了我们。一次,我把傻瓜相机关掉了闪光灯,走到大门口时,回过头来偷偷拍了一张照片,可是由于赌场里面灯光太暗,照出来的相片一片模糊,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前面说过,赌客通常都会有小费给赌台上的营业员。我问过满姑妈,是不是有人贪污小费呢?她说,谁也不敢。赌场里处处都有暗中安装的摄像机,随时随地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要是发现有人贪污小费,马上就会被开除。这也证实了我先前的猜测,的确装有隐蔽的摄像机。同时也说明了我以前遇到的情况:机器一坏,很快就会有技术员走过来修理,赌场用隐蔽的摄像机时时监视着赌场里的一切动静。小姑妈还说,有些老赌客是赌博高手,他们打扑克成精,很会算牌,往往能够赢钱,赌场把这种人叫做算牌者( Counter )。算牌者的算牌手段之高明,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赌场深知算牌者的手段之高超,所以,他们对算牌者的到来,都会高度警惕,高度重视,经常盯住他们的一举一动。监视器一旦发现算牌者来赌扑克,到了某个赌台,就会马上暗中通知这个赌台的发牌员注意防范。每台赌桌都用一大叠扑克牌来洗牌,我看至少有十多副扑克牌放在一起洗牌。洗完牌,发牌员就用一块薄木板将这一大堆牌从中间某处切开,将前面的部分放在一边不用,只用后面一部分的牌来发牌,用这样的方法表明赌场不作弊,使赌客放心,同时赌客也不容易算牌。洗一次牌可以发多个场次的牌。如果算牌者来了,洗一次牌只切取很少的牌来发牌,赌了不多几个场次,剩下的牌就不多了,又把所有的牌放在一起来重新洗牌,使算牌者无法算准。 监视器不但监视赌客,也监视赌场的工作人员,要是发现谁的工作有差错,经理就会要这个人休息一会儿,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视情节轻重而定,严重的会被炒鱿鱼。一次,我这个小姑妈数错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经理要她到外面去散散步,三个月以后再回来。当然,这三个月就没有收入了。发牌员工作满三年,如果得到上司的赏识,就可以升任赌场监督。工作再满三年,又有升迁为部门经理的可能,等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升迁,要看你的能耐和机会了。 发达国家的公司招聘员工时,都要做信用调查,如果有信用方面的污点,或有犯罪纪录,要找到工作是很困难的,甚至连自己开的车闯了红灯,或坐车逃票,一旦被发现了,都会有麻烦。我想起我国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没有作认真的信用调查,以致有的地方招进了有问题的人,甚至招进了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来当保安。这种人往往动不动就打人,甚至强暴妇女、抢劫杀人。也有素质不高、有污点的人混入了干部队伍的。有的人很会逢迎,官远亨通,私下里却打自己的算盘,成了硕鼠。常常可以看见我们的媒体有这方面的报道,真是触目惊心! 1996年2月2日 ,发生了轰动全国的一件大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原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之子,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李沛瑶,在自己家中被人杀害。罪犯是一位名叫张金龙的武警战士,1994年12月入伍,1995年3月开始到李沛瑶住所值勤。据警方介绍,张金龙入伍前就有多次偷盗行为。 2月2日四时 许,张金龙利用值勤之机,潜入李家行窃,将李沛瑶惊醒,遭到李沛瑶严厉申斥和教育。张见事已败露,速从李家厨房拿出两把菜刀行凶。李沛瑶与之英勇搏斗,并夺过菜刀自卫,但终被杀害。张金龙也被处以极刑。不久查出,张金龙是通过贿赂招兵的官员走后门入伍的,这个贪财的官员,被判有罪,坐了几年牢。当时我们都为李沛瑶洒了一掬同情之泪。同时认为,我国没有像美国一样,对所使用的人员做信用调查。要是有信用调查,就不会出这样的事故了。像这样警卫杀人的事,防不胜防,太可怕了。 事过多年以后,有人公开揭出当年的幕后秘密。原来,张金龙家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地方,他家生活贫困,就介绍自己的妹妹当李沛瑶的保姆。在大城市,赚的钱肯定比小地方多,可以过上比较好一点的日子。谁会想到,他的妹妹却被李强奸并怀孕了。李怕事情败露,将这个可怜的少女赶走了。据该文的作者说,这件事,在总工会里,尽人皆知。 张金龙告状无门,就趁机杀人报复。张把李捅了二十几刀才罢手,可见其怒火之大,仇恨之深。杀了人,张金龙自行打电话报警。虽然有自首情节,但是,事情非常严重,影响太大,还是免不了一死。李虽然做得不对,但没有犯上死罪,张金龙因此而杀人,做得太过火了,把自己的老命也搭上去了,太不值得了。 至于虚报年龄,说说假话,开个假证明,似乎都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司空见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信用制度,对招聘人员作认真细致的信用调查,防止招进信用纪录不佳和有犯罪前科的人,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对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对建设健全的市场经济都十分重要。 每个大型赌场每年大概会有一两个人中百万大奖,一旦有人中了百万大奖,赌馆就会大肆宣传,各种媒体也会跟着推波助澜,作为重要的新闻予以报道。同样,中了乐透彩大奖的人,媒体也会连篇累牍地报道。在费城大街上,有一处高高的墙面上,喷涂了很多照片,每张照片下面一一写上姓名,都是历年来中百万大奖的人,这是赌场招徕赌客的广告。这点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中大奖的人,最怕曝光。一旦被曝光,就有可能惹来数不尽的麻烦。在美国,父母兄弟姐妹的经济都是各自独立的,中大奖的人,如何处理他的巨额奖金,完全由他做主,别人无权干涉。不会有亲朋好友来向他要钱,也不会有保险公司上门要他投保,这种事,在我国才会发生,还有可能被歹徒盯上,身家性命难保。所以,中大奖的人,不会有像我国的种种麻烦,完全没有必要保密。 据报道,澳门葡京赌场自 1996 年实行老虎机连线金多宝以来,已有 5 人获得头奖。这个赌场共有 107 台老虎机,全都连线。最高的头奖是 1999 年 2 月中奖的,奖金 1900 多万元。 2003 年 7 月 26 日 ,一韩国客人得头奖 1018 万余元。一旦有人中了头奖,全场立即亮起红灯,所有老虎机铃声大作,停止运行。经技术人员检查无误后,即开出彩金支票,此支票须客人回韩国以后始生效。该客人由赌场保镖护送离澳门。可见,赌场想方设法保护中奖赌客的安全,真是绞尽脑汁,滴水不漏。赌客的安全,就是赌场长期赢利的保证。 一般的说,老虎机、扑克机等赌博机的设计是经过概率论、博弈论精心计算过的,使赔率恰到好处。赔率过低的赌场,人们只吃亏一次,就不想再去了。精明的老板,会认真考虑赔率的设置,同时还会使出浑身解数,运用种种高招,诱人赌博,激发赌兴;除了赌场之外,还有种种娱乐场所,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你吃得高兴,住得舒服,玩得痛快,赌得兴奋,慷慨解囊,乐不思蜀。他们的广告无孔不入,他们设法拉住回头客,等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请君入瓮。 赌输赌赢全靠运气,无法事先预知是输是赢。单个的赌博事件,是不可能预知的,但是如果对大量的赌博事件进行统计,却很有规律,可以算出某种事件在全部事件中出现的百分比,即概率(或者叫做几率)。设计老虎机时,能用概率论算出赔率,使赌场的老板每年都有钱可赚。当然必须是对于极大量的赌博事件才有效,数量不够多的事件是无法预测结果的。例如,一个骰子有 6 个面,每个面有一个点:幺点、两点,, 6 点。掷骰子时,可能出现幺点、或两点,,或 6 点,无法事先预知,叫做随机的。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概率)各为六分之一,或 16.67% 。掷 3 次也可能 3 次都是 4 点(或别的点),其他的点可能 1 次也不出现。也有可能某一个点出现两次,而某另一个点出现一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3 个点都不一样,比如出现两点、 5 点和 6 点。掷骰子 3 次只可能出现这 3 种情况中的一种。所以,掷骰子的次数不多时,有的点有可能不出现,有的点可能出现一次,或两次,或好几次。但是,如果掷 6 万次,那么,每个点出现的次数肯定接近 1 万次,但是不一定等于 1 万次,多少会有一点偏差。其平均值是每个点出现 1 万次。这种偏离平均值的偏差叫做统计涨落,或叫做统计起伏。如果只掷一次,就只有一个点出现一次,其他的点都是零次,这时候的统计涨落最大。如果掷 100 次,统计涨落就会小得多。掷的次数越多,统计涨落就越小。对于打牌或其他更复杂的情况,可以用概率论算出某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所以,赌博虽然很偶然,但是,大量的赌博过程仍然有其规律性,是一种统计的规律。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电视收视率的调查,就是随机选出若干家(比如 2000 家),打电话去了解各家在看什么电视节目,看某种节目的概率就是收视率。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还有其他更准确的手段来获得收视率。例如,安装上收视仪,就能够随时随地更为准确地知道收视率了。现在常常听到的选情调查,支持率调查等等的数据,都是用随机取样的办法,利用问卷、电话、网络等工具,向广大群众作调查而得到的。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实际情况进行验证,虽然有一些误差,但是,很多调查结果确实有相当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例如,一些国家的大选民调预测,大都是在事后得到了相当准确的验证。 有的彩民声称,他中了大奖,是由于研究了中奖号码的规律后选的号码而中奖的,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大部分彩民都热衷于研究号码,一旦得了奖,就以为是由于研究了中奖号码规律的结果。其实,有不少彩民根本没有对号码作过任何研究,随便填了一个号码也中大奖了。所以,研究中奖号码的规律,未见得有特别大的帮助。 我有一位亲友,经常认真研究中奖号码的规律,买彩票很多年了,只中过一些小奖,从来没有中过大奖,每年都要赔钱。我对他说,你研究中奖规律,用处不大,中大奖的机会少得可怜,很可能你一辈子都中不了大奖。有不少人随便填一个号码,也中了大奖,大多数彩民都在研究中奖号码,中大奖的人屈指可数。但是,他听不进我讲的话,他认为他已经研究出门道,总有一天会中大奖的。他梦想中大奖来根本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说,能中个二、三等奖也好。可是,二三十年了,他不但没有中过大奖,连二、三等奖也都没有分,真不走运。 概率论起源于赌博。 17 世纪的帕斯卡(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和费马(大数学家)研究了一位赌徒提出的掷骰子的问题,从而诞生了概率论,后来概率论发展成一门重要的数学理论。概率论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重要的应用。有一种蒙特卡罗法,是用随机过程来模拟实际过程的一种方法,它又叫做随机模拟法,最早是在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中发展起来的,是由参加了曼哈顿工程的大数学家冯 诺依曼命名的。蒙特卡罗是欧洲小国摩纳哥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赌城。以蒙特卡罗来命名这种方法,就是表示有赌博中的概率、随机的含义。蒙特卡罗法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核爆炸、地质、气象、水利、飞行器、核电站、核武器、军事、生物工程、物理学、经济学、材料学等等的研究和设计。还有,研究赌博下棋的规律的理论就是博弈论,当然现在的博奕论的研究对象已经不限于赌博和下棋了,它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传奇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纳什,通过研究博弈论,证明了货币通过博弈,证件交易,投资等方式,能够使它增值,也有可能贬值,货币不仅仅用于等价交换了。过去我们学过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用于商品作等价交换的。纳什突破了传统的观点,把货币的功能拓展了。 2005 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他们都通过研究博弈论而对经济学作出了重 大贡献, 由此可见博弈论对经济学的重要性。 全球著名的富翁索罗斯,就是通过玩钱而玩成了国际金融大鳄的,他并没有做任何的商品等价交换,不是通过做商品(除金钱以 外)的买卖来赚钱。前几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 索罗斯调动一批资金进攻泰国等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而引发的。他曾经进军香港的金融市场,由于香港政府应对得法,索罗斯等人不但没有捞到油水,反而亏了不少,终于败走麦城。香港有祖国大陆的强大资金作后盾,万一香港政府难以对付,中央政府也会出手援助,索罗斯等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占到便宜,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 有人批评 索罗斯 搞投机,不道德。他反驳说,我是按照法律所许可的金融规则进行交易,没有用非法的手段谋利,他自认为是用正当手段赚的钱。他们的确没有违反法律,他们是用金融制度方面的漏洞,通过金融交易来赚钱,这自然是一种投机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赌博行为,是一种极高智商的高级博弈。可是,他们的投机行为,却很难用法律来约束他们,也很难用法律来对他们处罚或判刑。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这得益于他的脑袋十分好使。索罗斯虽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他靠金金融投机,发了大财,不能不说他是极其聪明的投机家。而世界有名的股神巴菲特,是靠投机股票成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也是极其聪明的投机家。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很多股民是赔本的。索罗斯赚了大钱,拿出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还是个大慈善家呢。 我有一个弟弟,他有一双子女读大学,缺钱用,也去买股票,搞投机买卖,居然也赚了钱,足够供子女的大学学费。他说,当时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这样冒险了,幸好成功了,要是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成功,相对于股神巴菲特来说,只能算是小小的成功,但是,对于他来说,却解决了大大的问题,能做到这个样子,他已经非常满足了。现在,他在享子女的清福了。 可见,下棋打牌搞投机,里面也大有学问,现代经济学能从其中发现很多很深奥很有用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世事洞明皆学问,一点不假。 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再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不但运用了概率论和博弈论,也运用了大量的其他现代数学。早期的经济学是还是比较朴素的、定性的理论。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完整而且是严密的体系了,有严谨的定量理论。任何一种结论,不单单是定性地说说而已,更要从大量数据中,加以理论的推论,再得出定量的结果。有不少数学家也改行研究经济学的问题,并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面说的纳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湖南大学学生王小麓,是我国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的研究生,后来当了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博士生,现在是美国的一位很有成就的数学家,他也从事经济方面的研究,兼任了重要金融机构的顾问, 是华尔街有影响的金融专家。他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中,担任了兼职教授,为培养祖国的人材做出了贡献。 据我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他们原来所学的旧经济学已经过时了,我国从 80 年代初起,通过请进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克莱茵教授等人来华讲学,来当高级顾问,才逐渐认识和运用了现代经济学。在我国的经济工作中,现代经济学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甚至在世界经济界中,也有中国经济学家的影响。例如,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就被世界银行聘请去当了该行的副行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